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691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我的學思歷程》,台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2013

$
0
0


我買本《我的學思歷程》,台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2013

本書書名,與臺大的同系列演講相同----已出書7本----有點不智。
作者依序: 序、 李日章、趙天儀、劉福增、鄭欽仁、李永熾、林明德、李鴻禧、楊維哲、張國龍、林玉体、附錄

除一位號稱數理邏輯學家我不喜歡之外,每人都有些有趣的地方。這本書也沒索引,其實至少趙天儀 和鄭欽仁都提到李敖,前者是高中同學 (李認為台灣只有1.5人:1個指胡適;半個指錢穆),後者是研究所一面之緣---李敖只出席第一堂課。

林明德在165頁提到大清甲午戰爭後,李鴻章父子(李經方)將台灣視為化外之地,提供情資給日本,以應付台灣凶悍的人民。
該篇問答藏日本國會圖書館。

我買此書主要是要讀東海大學第1屆歷史系鄭欽仁的自述,資訊相當多,包括徐復出觀給他的國民黨線民對他的監視報告,吳德耀校長晚年在文化大學宿舍召集幾位第1-2屆的畢業生,當眾說,東海大學的創立是為台灣而創的......(更重要的是其他方面的描述,譬如說通才教育,完全是美式一流私立大學的做法,文學院學生修兩門理科課程,李學長他們與物理系的學生晚間一起演算習題......)



2013年5月10日星期五

《我的學思歷程》新書出版


新聞報導 - 自由論壇
作者 張炎憲
2013-05-10


敬愛的支持者:

您好!

承蒙您的贊助,使本會於2012年4月7日(六)假集思會議中心(台大館)舉辦之「我的學思歷程」發表會圓滿完成,非常感激。該發表會專文業經原作者修訂後,於日前結集出版上市,歡迎訂購。定價400元,新書特價350元(洽02-2712-2836)

此書的撰者,是一群熱愛台灣的學術前輩,包含歷史、哲學、文學、教育、法律、經濟、數學、物理等不同學科的專業者。這10篇文章,篇篇內容生動有趣,雖然是個人經驗的書寫,其實是大時代的縮影。他們都出生於日治時代的末期,歷經二次大戰、戰後國籍轉換、二二八事件等時代巨變,改變了他們的未來走向,也創造出他們的「學思歷程」的特殊經驗。

10位學者雖然專攻領域不同,卻懷抱自由、民主與人權的理念,追求台灣的獨立自主,投入台灣的民主獨立運動,數十年始終如一,不曾間斷。他們的人生多采多姿,扮演批判者的角色,也扮演體制內推動改革的角色,靠著天賦與努力,不只立足於學術界,更將民主自由的理念傳給年輕一代,建立起台灣人的學術傳承,使得台灣文化更具內涵,台灣國家建構更具實質。

相信讀者在閱讀本書時,定能從中體會前輩在艱困時局中堅持理念的毅力、對台灣社會深沈的關愛以及傳承使命的心意。

為此,誠摯邀請您協助我們將此書推廣給更多人,您可以向本會訂購書本由本會寄給收書人,當然,更歡迎您贊助出版費用,如蒙惠允,不勝感激。謹此,順祝您

健康快樂

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董事長 張炎憲 敬啟

阮廷瑜《高常侍詩校注》、佘正松《高適詩文注評》;《岑嘉州詩校注》

$
0
0


阮廷瑜(1928年-2012年)[1],名聖謨,號廷俞,因畢業證書誤俞為瑜,遂稱廷瑜。浙江省溫嶺縣人。1946年來台,就讀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師大前身)國文系,1950年畢業,歷任中學教員、大學教授,迄1998年於輔仁大學退休。由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委員會出版及主編之專著,有《高常侍詩校注》《訂正再版高常侍詩校注》1965/80《岑嘉州詩校注》1980《李白詩論》《陶淵明詩論暨有關資料分輯》(以上由國立編譯館印行),《錢起詩集校注》(國立編譯館主編,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印行)《韋蘇州詩校注》(國立編譯館主編,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印行)《戴君仁靜山先生年譜及學術思想之流變》(國立編譯館主編、出版,鼎文書局總經銷)。審訂羅聯添教授主編《韓愈古文校注彙輯》(國立編譯館出版,鼎文書局總經銷)。單篇論文多散見於教育部「學術季刊」、「大陸雜誌」、「書目季刊」、「中央圖書館館刊」、「國立編譯館館刊」。







Gao Changshi shi jiaozhu 高常侍詩校注 / Gao Shi zhu 高適著 ; Ruan Tingyu jiaozhu 阮廷瑜校注.
高常侍詩校注附錄:pp. 219-418.
高適年譜: p. 9-38.
民國54 [1965].估



-----

《高適詩文注評》;

內容簡介

高適是盛唐時期邊塞詩的傑出代表,與岑參並稱「高岑」。詩風悲壯激昂,雄渾蒼涼;許多佳篇名句,歷越千年而傳唱不衰。該書精選了高適詩歌的代表作品110題、131首,文、賦4篇,加以注釋析評。

在注釋部分,作者對其中所涉典故,細心研磨,力求准確;部分詩歌的確切系年糾正了前人注釋中的訛誤。在析評部分,作者對高適作品的思想和藝術特點作了概括介紹,同時又匯集了歷代學者對高適詩歌的評論,有利於讀者加深對其作品的認識。該書既有一定的學術性,又具較廣泛的普及性,可滿足各類讀者的需要。
 

目錄

前言
送桂陽孝廉
行路難二首
別韋參軍
酬龐十兵曹
宋中十首
苦雪四首
閑居
九月九日酬顏少府
同顏六少府旅宦秋中之作
酬馬八效古見贈
見薛大臂鷹作
同觀陳十六史興碑並序
苦雨寄房四昆季
別馮判官
信安王幕府詩並序
塞上
薊門不遇王之渙郭密之因以
留贈
營州歌
酬司空遂少府
酬李少府
送李少府時在客舍作
自薊北歸
邯鄲少年行
效古贈崔二
過崔二有別
哭單父梁九少府
醉后贈張九旭
獨孤判官部送兵
塞上聽吹笛
燕歌行並序
宋中送族侄式顏時張大夫貶
括州使人召式顏遂有此作
淇上酬薛三據兼寄郭少府微
同衛八題陸少府書齋
淇上別業
寄宿田家
田家春望
送田少府貶蒼梧
淇上別劉少府子英
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
之一、三、六、九、十一
畫馬篇
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
宋中別周梁李三子
同李司倉早春宴睢陽東亭得花
東平留贈狄司馬
東平路作三首
東平路中遇大水
餞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嶺南
漣上題樊氏水亭
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
陰亭
同群公出獵海上
賦得還山吟送沈四山人
東平別前衛縣李案少府
別董大二首之一
睢陽酬別暢大判官
秋日作
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
長沙
詠史
詠馬鞭
漁父歌
過盧明府有贈
途中酬李少府贈別之作
留別鄭三韋九兼寄洛下諸公
初至封丘作
同陳留崔司戶早春宴蓬池
酬秘書弟兼寄幕下諸公並序
送兵到薊北
薊門行五首
使青夷軍入居庸三首
贈別王十七管記
薊中作
除夜作
答侯少府
封丘作
封丘縣
同薛司直諸公秋霽曲江俯見
南山作
贈任華
送別
送李侍御赴安西
送裴別將之安西
送董判官
送白少府送兵之隴右
送蹇秀才赴臨洮
送劉評事充朔方判官賦得征
馬嘶
別王八
送張瑤貶五溪尉
同李九士曹觀壁畫雲作
送渾將軍出塞
登隴
人昌松東界山行
自武威赴臨洮謁大夫不及因
書即事寄河西隴右幕下諸公
同李員外賀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
塞下曲
同呂判官從哥舒大夫破洪濟
城回登積石軍多福七級浮圖
同呂員外酬田著作幕門軍西
宿盤山秋夜作
陪竇侍御靈雲南亭宴詩得雷字並序
陪竇侍御泛靈雲池
九曲詞三首
武威同諸公過楊七山人得藤字
金城北樓
河西送李十七
奉寄平原顏太守並序
酬河南節度使賀蘭大夫見贈之作
古大梁行
同鮮於洛陽於畢員外宅觀畫
馬歌
赴彭州山行之作
酬裴員外以詩代書
同河南李少尹畢員外宅夜飲
時洛陽告捷遂作春酒歌
贈杜二拾遺
人日寄杜二拾遺
秋胡行

奉和鶻賦並序

樊少府廳師子贊
賀安祿山死表
還京次睢陽祭張巡許遠文
附錄一
高適傳記及諸家評論
附錄二
主要參考書目

廖修平──版畫師傅 (作者:黃小燕 ),台湾美術院,「いま、台湾」展

$
0
0

廖修平(MT0006)──版畫師傅
類別: 藝術‧攝影‧展覽>藝術大師系列
叢書系列:藝術大師系列
作者:黃小燕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9年09月13日
定價: 250 元  售價: 212元
俱樂部會員價:195元
開本:25開/平裝/216頁
ISBN:9571329762


書摘 1

序章

修平念中學時,
我們家也比較寬裕了,
他有天分,
中學時參加台陽美展就入選,
讓我感到很欣慰。
修平要學畫,
我不反對,
因為每個人有他自己獨特的才能。
──廖欽福
.童年憶往

1945 年 8 月 15 日,二次大戰在日本宣布投降之後,才正式結束;而在這之前的 9 年,也就是 1936 年的 9 月 2 日,廖修平出生於台北市建國南路的農家,五年後舉家遷至萬華,就住在龍山寺附近。那時,已稍懂人事的廖修平及家人,最好的鄰居便是對面這座遠近馳名的廟宇 —龍山寺。

廖修平上有一位大姊,兄弟共九個,他排行老四,從小家人就喊他的小名「阿ㄏㄟˋ」(阿平)。

父親廖欽福是個佃農的小孩,努力、刻苦、正派,畢業於台灣商工學校(今開南工商)。在那個年代,台灣小孩能念到如此高的學歷,已屬不易,更何況是一個農家 子弟,因此除了努力之外,別無他法。現在來看,廖氏家族的企業雖然如此龐大,殊不知這是廖父從一位插秧的小孩,一步一步、胼手胝足地經營而來。其實,從日 據時代一直到光復初期,台灣只有極少數的地主或有錢人,而絕大多數人都是貧窮的,根本還沒有所謂的貧富之分。

廖父白手起家,初創事業,廖母維持家計,張羅浩繁十指。據廖修平回憶,母親經常自萬華帶領他們到建國南路老家看祖母、幫忙農事,因為他們年紀小,不能不照顧,得全部隨行。於是前胸抱一個,後背揹一個,空餘的手還得再牽一個,就這樣一步一步走過來……。

小時候因為孩子多,父親又在外頭打拚,於是大家都跟母親比較親。睡覺時,母親兩旁睡的是年紀較小的弟弟,排行老四的廖修平很想嗅聞母親身上的氣息,因此當大家都直直的睡在榻榻米上時,他會滾到母親頭上,橫著睡,直到碰到母親的髮絲,才安心入眠。

由於父母給予的教養,使得廖家兄弟個個出類拔萃。但孩子那麼多,管教起來難免會有「鞭長莫及」之時。所以,廖家兄弟是大哥最大,所謂長兄如父;然後一個帶 一個,一個管一個。小時候,上有兄長管教,又要做弟弟們的榜樣,廖修平說根本無法、也沒有機會「叛逆」。又因為都是男孩子,一不聽話,哥哥們極有可能一巴 掌就甩了過來,但是,如果在外面受到欺負,會出面保護他的也是兄弟們。

.勤勞節儉的母親

母親年輕時就從未停止過勞動,光是洗孩子們的尿布就很可怕了,更何況粗細活都得親力親為;也許也因為年輕時不斷勞動的緣故吧,廖母現在都已九十三歲了,身 體依然健朗。廖修平感念的說,記得以前,母親一定先將家中小孩全部梳洗完畢,自己才最後一個洗澡。直至現在,每回孩子們回家團聚,她仍堅持自己上街買菜, 有時一週二、三次,上街買拜拜用的供品;有時天氣放晴了,母親還會自己去洗被單、曬被單。也因為有這樣勤勞又節儉的好習慣及身教,讓廖家兄弟從小就習於做 家事,而且也養成節儉的習慣,不做無謂的交際。

父親是嚴厲的,也是一切都自己來,並時時告誡子女「勤能補拙,待人以誠」。最令人嘆服的一點是:父親能記得自己學生時代所有老師的名字。因為他總是存著一顆感恩的心。這也是他們那一代對教育者賦予的崇高敬意。

吃苦耐勞,是當時台灣子弟想要出頭天的唯一法則。廖修平說起當時的嘉南大圳,以及現在的日月潭水力發電廠的建設,所有的工程人員清一色都是日本人,只有父 親是極少數的台灣技術人員;也因為前有篳路藍縷的開墾建設,後世子孫才能享有方便美好的未來。以前這些工作人員的宿舍,現在已改建成「九族文化村了。」

套一句現代用語,廖父是標準的完美主義者、工作狂,而廖母則是個急性子,而且事必躬親,這種個性很自然的遺傳到廖修平的骨血裡。

.一絲不茍的父親

每天傍晚時分,廖修平的父親廖欽福都會在福華飯店大廳裡到處巡巡看看,例如餐桌、椅子是否對準地線、擺放整齊,燈是否明亮……,若有紙屑、煙蒂,他也會隨 手撿起來。就是這樣一絲不苟,即使是芝麻小事也絕不馬虎的態度,逐漸建立起本土最大飯店的聲譽。走進員工的閱覽室,如果是爬樓梯的話,明顯的可以注意到每 一個階梯除了真材實料之外,一定規矩整齊,沒有花俏繁複的設計,注重的是提供安全使用的「實在」。唯一可能被抱怨的,就是女廁的地板實在是太乾淨了,簡直 「光可鑑人」,頗令人尷尬。現在飯店裡大部分繁重的工作,都是廖家大家長與大哥在主持,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廖家的指揮工作室仍舊是一間不起眼的樸素小平 房。

廖修平一直自謙是個不聰明的小孩,小時候也是糊里糊塗就抽高長大。1944 年,廖修平 8 歲,就讀北師附小,因為當時美軍大舉轟炸尚為日本屬地的台灣,迫使他們舉家遷往雲林虎尾,以躲避戰爭。台北城出生的小孩搬到鄉下,仍不知天高地厚的爬樹、 抓蝦、打彈珠、灌蟋蟀。當時,台灣仍以農地居多,連台北市也都還是稻田遍植,現今的新生南路當時還是一條小溪呢,所以都市小孩跟鄉下小孩其實並沒有什麼差 別。小時候,似乎也不會有什麼物質欲望,只是專心讀書、專心玩耍,身上穿的白襯衫,都是家中年紀較大的兄長一個一個傳下來的,能有一件哥哥的衣服穿,就令 人覺得心滿意足了。

1947 年 2 月 27 日,大稻埕發生警民衝突,之後演變成為著名的二二八事件。此時,廖修平全家也已由南往北遷,住在台北市懷寧街,即現在「二二八紀念公園」的音樂台後面。除 了「二二八」,記憶中,廖修平也曾因為一時好奇,擠在人群裡觀看在西門水門邊路邊行刑的現場。當時,軍方將一些強盜犯強押到公共場合,據說是槍斃給台灣人 看,以殺雞儆猴。目睹這種血腥場面,令當時的廖修平非常震驚,因此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

戰爭與血腥,是那一代人童年、少年的最大印象。能從戰亂裡走到太平盛世,及至對人事能逐漸知覺、分析與反省,這些生命歷程與往後的思考模式,是我們這些戰後出生的後生晚輩,所遠遠不能相及的。

專訪廖欽福老先生

廖欽福:

──我出生於 1907 年,是佃農子弟,家裡生活環境清苦,18 歲的時候出業。修平出生時是昭和 11 年(1936)。昭和 8 年時,我曾到滿州(中國東北)工作 1 年,後來因為我的父親過世,才自滿州返台,母親便不再讓我去東北,所以隔年我就在營造廠工作。也恰好本身是學土木技術,到營造廠正好可以發揮能力,做了 4 年後就升上代理頭家,相當於現在我們所稱的總經理。

──廖家從 200 年前就在台灣落地生根,後來我的祖父到台北來耕耘兩甲地。我父親有三兄弟,大伯最有學問,但不幸早逝;二伯後來去給人家蓋房子;父親則務農耕種。我自己則 因長年在外工作打拚,覺得很對不起子女,似乎總是不在家,不能好好照顧他們,還好孩子們都很乖,從不需要我去打罵,很自律。比較起來,我的妻子就非常辛 苦。我們第一個女兒以及接下來的九兄弟,沒有一個喝牛奶,全靠他們的母親親自哺育。不過,天公疼我,說起來不好意思,我自己頭腦不錯,所以孩子們的頭腦也 好,又肯上進,不需要我們來操心。

──修平念中學時,我們家也比較寬裕了,他有天分,中學時參加台陽美展就入選,讓我感到很欣慰。修平要學畫,我不反對,因為每個人有他自己獨特的才能。我的妻子也鼓勵他,只是,畫畫跟其他行業比起來會比較辛苦就是了。

──我喜歡修平的油畫,尤其是以風景為題材的。後來他又做版畫,因為我想「美術」可以給人欣賞,讓空間更有氣氛,藉此美化人生。修平告訴我,版畫可以讓同一個版印製幾十張,那麼就可以讓更多人欣賞了。

──我的孩子們都很用功、上進;其實,我自己也是如此,再辛苦我們都可以熬過來。以前我常想,再苦,也是種田人,而且我的父母總告訴我們,出生就歹命,這 是上天的安排,所以一定要努力才能出頭天。以前人也常說,錢若不是流汗得來的,是留不住的。現在,事實上我大可在物質上過著大家認定的「享受」標準,但因 為多年來的習慣,仍一直過得樸素簡單,反而讓人更舒服自在。或許,許多人會認為我今天算是很成功了,但那都是靠一點一滴打拚得來的。我想,實力很重要,然 後要對人好,不佔別人便宜,就可以達到人和。再加上用功、認分與凡事不計較,才能自助而後天助。

(註:廖欽福先生創建福華飯店,現為該飯店的負責人)
書摘 2

第六章 最愛的土地——台灣

飄洋過海多年,
走過許多國家,
但魂牽夢繫的還是自己的家鄉。
廖修平告訴學生,
要多關心家鄉的事,
因為唯有透過對本土文化藝術的關懷,
才能站穩腳步,
邁向國際藝壇。

.鼓勵年輕人走出去

經常在外旅行的人,總是很容易從每個國家的建築、景致、食物以及空氣中,嗅出屬於該地的文化背景及生活形態。

如同我們踏上歐洲土地,綿延的平原、舒緩的情調,一看就知道這是一塊在地球上生存了許久的古老平原,即使山勢也是壯觀遼闊居多,卻缺乏初生的稜角。美國則 更大更開闊,無盡的沙漠和草原,公路貫穿東、西兩岸,就像文明的臍帶,可以有紐約的高度繁榮,也可能從貧瘠中造就拉斯維加斯的沙漠風情。日本則是個規矩嚴 謹的國家,東京城街巷散溢的燒烤香氣,便像洩露的春心,在空氣中蕩漾……。

而台灣,地理上是凹凸有致,人文背景則是風情萬種吧。廖修平用一種特殊的表達方式,關愛這塊土地上為藝術搏命的族群。例如,他對文化政策的直言不諱,卯足全力將版畫傳授給下一代。他說,台灣人的個性就是純樸、憨直、含蓄、打拚、不認輸。

在藝術的領域裡,廖修平認為他們那一代的人,是從艱苦的環境中磨練出來的,能堅持自己的理想,從事繪畫工作,實在是莫大的幸福。所以現今已六十三歲的他仍不停的創作,並且不只限於版畫、水彩、壓克力、油畫、噴修、雕塑等,甚至也練起毛筆來。

而世紀末,許多所謂的 Y 世代引領青少年次文化,變成流行指標,藝術逐漸走入關心市場、窺探奇人異事或傳奇性的八卦新聞裡。但,不可否認,真正執著追尋藝術真理的,還是大有人在, 只是價值觀改變了。因為時代不同,資訊取得的方式也大相逕庭。譬如,有了網際網路,坐在家中的電腦桌前,就可以瀏覽全世界。但是,廖修平仍然鼓勵年輕人要 出去看看,因為電腦螢幕畢竟與真實情況相差許多。

飄洋過海多年,走過許多國家,但魂牽夢繫的還是自己的家鄉。廖修平告訴學生,要多關心家鄉的事,因為唯有透過對本土文化藝術的關懷和專注,才能站穩腳步,邁向國際藝壇。

.台灣的策展人

台灣的藝術生態本來就充斥著多元化的體質,解嚴後,「官方品味」所展覽的作品更充斥著許多「性」與「暴力」的因子。曾經壓抑、禁忌的題材,一時之間有如猛虎出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現在應是有所自覺的時候了。

現在,藝術圈廣泛傳達「策展人時代來臨」的觀念,廖修平強調,策展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站在台灣人」的立場,語文則是打開通路的第一要件。藝術批評也是,如同樂評一樣,靠的都是真才實學,譬如,日本《朝日新聞》的編審,同時也是大學教授。

廖修平認為,台灣的策展人(尤其是策劃國際性展覽)至少必須具備與他國之間流利的溝通能力。因此他建議,可以由各學術、基金會出資,讓有心的策展人或藝評家到國外實務進修,這樣除了可以累積人脈資源外,也能拓展國際觀。
當然,教授藝術的老師們,如果有機會,亦得再教育、再進修,因為現在重要的是傳授藝術,而不單只是教導「技術」。廖修平又以其親身的感受補充說,可惜台灣的價值判斷往往以「學歷」掛帥,然而事實上,「研究」才是一個漫長而實在的課題。

.本土的欲望及夢想

……「許多年輕人出國留學,返台後反而一味的以西方眼光來批判自己,何必呢!」

……「藝術創作如果一味順應潮流,變成只是出國展而做的作品,同為迷失。」

……「做『本土』就將畫變得很『保守』或『土』,這也是一種誤解。」

廖修平說,其實藝術表現與當地的國家氣質雷同,例如:法國人喜歡中間色調,你看它從建築、灰鴿子屋頂、舊牆及人民的戀古癖裡,都可窺見一二;美國因為沒有 文化包袱,所以比較商業掛帥,因此當時普普藝術可以張揚盛行,塑膠、霓虹、尼龍等各種材質、媚俗樣貌,應有盡有;挪威則終年清冷,半年白亮、半年陰暗,所 以作品變得較為神經質,這也是有跡可循的;日本人則造型極簡,呈現素雅乾淨的色彩。

廖修平有一系列作品,充滿民間或民俗的圖騰,在對稱的構圖裡,以黑、紅、金等強烈色彩表達。因為在台灣長大,氣候溼熱,自然色系生猛,而且寺廟林立,已成 為民間信仰及精神寄託所在,圖騰的引用,亦是順勢推舟的反映。廖修平說,以前在巴黎還壓抑不敢嘗試的,在美國就可以變得很大膽。每個土地上的裝置物不同, 自然創作的心態也會隨之改變。

然而,美術真的無法恢復以往的純度嗎?「錢」與「權」是不是逐漸左右了「美術」的觀念?廖修平舉了台灣電視豐胸及瘦身的廣告為例,這些商品廣告往往以華麗 取勝,很浮面,間接透露出人的深層欲望。但是,欲望並不等於夢想,因為夢想並不是脫離現實,而是可以努力去實現它的。如何做出好的作品,是每個藝術家的夢 想,而非功成名就的權力欲望,如同能夠譜出好的樂音一般,除了必備的基礎之外,發自內心真實而誠懇的聲音,就是令人激賞的藝術作品。

書摘 2

第六章 最愛的土地——台灣

飄洋過海多年,
走過許多國家,
但魂牽夢繫的還是自己的家鄉。
廖修平告訴學生,
要多關心家鄉的事,
因為唯有透過對本土文化藝術的關懷,
才能站穩腳步,
邁向國際藝壇。

.鼓勵年輕人走出去

經常在外旅行的人,總是很容易從每個國家的建築、景致、食物以及空氣中,嗅出屬於該地的文化背景及生活形態。

如同我們踏上歐洲土地,綿延的平原、舒緩的情調,一看就知道這是一塊在地球上生存了許久的古老平原,即使山勢也是壯觀遼闊居多,卻缺乏初生的稜角。美國則 更大更開闊,無盡的沙漠和草原,公路貫穿東、西兩岸,就像文明的臍帶,可以有紐約的高度繁榮,也可能從貧瘠中造就拉斯維加斯的沙漠風情。日本則是個規矩嚴 謹的國家,東京城街巷散溢的燒烤香氣,便像洩露的春心,在空氣中蕩漾……。

而台灣,地理上是凹凸有致,人文背景則是風情萬種吧。廖修平用一種特殊的表達方式,關愛這塊土地上為藝術搏命的族群。例如,他對文化政策的直言不諱,卯足全力將版畫傳授給下一代。他說,台灣人的個性就是純樸、憨直、含蓄、打拚、不認輸。

在藝術的領域裡,廖修平認為他們那一代的人,是從艱苦的環境中磨練出來的,能堅持自己的理想,從事繪畫工作,實在是莫大的幸福。所以現今已六十三歲的他仍不停的創作,並且不只限於版畫、水彩、壓克力、油畫、噴修、雕塑等,甚至也練起毛筆來。

而世紀末,許多所謂的 Y 世代引領青少年次文化,變成流行指標,藝術逐漸走入關心市場、窺探奇人異事或傳奇性的八卦新聞裡。但,不可否認,真正執著追尋藝術真理的,還是大有人在, 只是價值觀改變了。因為時代不同,資訊取得的方式也大相逕庭。譬如,有了網際網路,坐在家中的電腦桌前,就可以瀏覽全世界。但是,廖修平仍然鼓勵年輕人要 出去看看,因為電腦螢幕畢竟與真實情況相差許多。

飄洋過海多年,走過許多國家,但魂牽夢繫的還是自己的家鄉。廖修平告訴學生,要多關心家鄉的事,因為唯有透過對本土文化藝術的關懷和專注,才能站穩腳步,邁向國際藝壇。

.台灣的策展人

台灣的藝術生態本來就充斥著多元化的體質,解嚴後,「官方品味」所展覽的作品更充斥著許多「性」與「暴力」的因子。曾經壓抑、禁忌的題材,一時之間有如猛虎出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現在應是有所自覺的時候了。

現在,藝術圈廣泛傳達「策展人時代來臨」的觀念,廖修平強調,策展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站在台灣人」的立場,語文則是打開通路的第一要件。藝術批評也是,如同樂評一樣,靠的都是真才實學,譬如,日本《朝日新聞》的編審,同時也是大學教授。

廖修平認為,台灣的策展人(尤其是策劃國際性展覽)至少必須具備與他國之間流利的溝通能力。因此他建議,可以由各學術、基金會出資,讓有心的策展人或藝評家到國外實務進修,這樣除了可以累積人脈資源外,也能拓展國際觀。
當然,教授藝術的老師們,如果有機會,亦得再教育、再進修,因為現在重要的是傳授藝術,而不單只是教導「技術」。廖修平又以其親身的感受補充說,可惜台灣的價值判斷往往以「學歷」掛帥,然而事實上,「研究」才是一個漫長而實在的課題。

.本土的欲望及夢想

……「許多年輕人出國留學,返台後反而一味的以西方眼光來批判自己,何必呢!」

……「藝術創作如果一味順應潮流,變成只是出國展而做的作品,同為迷失。」

……「做『本土』就將畫變得很『保守』或『土』,這也是一種誤解。」

廖修平說,其實藝術表現與當地的國家氣質雷同,例如:法國人喜歡中間色調,你看它從建築、灰鴿子屋頂、舊牆及人民的戀古癖裡,都可窺見一二;美國因為沒有 文化包袱,所以比較商業掛帥,因此當時普普藝術可以張揚盛行,塑膠、霓虹、尼龍等各種材質、媚俗樣貌,應有盡有;挪威則終年清冷,半年白亮、半年陰暗,所 以作品變得較為神經質,這也是有跡可循的;日本人則造型極簡,呈現素雅乾淨的色彩。

廖修平有一系列作品,充滿民間或民俗的圖騰,在對稱的構圖裡,以黑、紅、金等強烈色彩表達。因為在台灣長大,氣候溼熱,自然色系生猛,而且寺廟林立,已成 為民間信仰及精神寄託所在,圖騰的引用,亦是順勢推舟的反映。廖修平說,以前在巴黎還壓抑不敢嘗試的,在美國就可以變得很大膽。每個土地上的裝置物不同, 自然創作的心態也會隨之改變。

然而,美術真的無法恢復以往的純度嗎?「錢」與「權」是不是逐漸左右了「美術」的觀念?廖修平舉了台灣電視豐胸及瘦身的廣告為例,這些商品廣告往往以華麗 取勝,很浮面,間接透露出人的深層欲望。但是,欲望並不等於夢想,因為夢想並不是脫離現實,而是可以努力去實現它的。如何做出好的作品,是每個藝術家的夢 想,而非功成名就的權力欲望,如同能夠譜出好的樂音一般,除了必備的基礎之外,發自內心真實而誠懇的聲音,就是令人激賞的藝術作品。



*****


 台湾の多彩な現代美術を紹介する「いま、台湾」展(読売新聞社など主催)の開会式が8日、渋谷区立松濤美術館で行われ、来日した廖修平りょうしゅうへい・台湾美術院院長などが出席した。


 油彩、版画、デザイン、書など台湾を代表する台湾美術院のアーティスト20人の作品を展示。女優のジュディ・オングさんの版画も特別出品されている。

 9月21日まで。問い合わせは同館(03・3465・9421)へ。


心繫高雄 翁倩玉將出席募款活動
日本東京澀谷區立松濤美術館舉辦的「現在、台灣-台灣美術院展」明天登場,今天辦開幕典禮。日本明星、版畫家翁倩玉會後表示,她明天將出席在台灣為高雄氣爆事件募款活動。
「現在、台灣-台灣美術院展」展出台灣美術院院士20人47件作品,及特別展出台灣著名書畫家鄭善禧的4件書法和活躍於日本的版畫家翁倩玉的3件版畫。今天下午舉行開幕典禮時,主持人首先表示為日前的復興航空空難及高雄氣爆事件默哀。
翁倩玉參加開幕典禮後表示,她一直希望台日的交流會愈來愈深、愈好,這項美術展是個好機會。
她表示,趕著回台灣,因為明天白天有個活動,明晚要參加募款的節目,台灣眾多媒體要合作幫高雄。她要帶著1幅版畫回台參加義賣。
她說:「高雄的朋友,我這次在日本看到了報導很心痛,我父母也是住高雄的,他們住在郊外,沒受到直接的影響,不過我的很多親戚都住高雄,所以這次我實在是忍不住,打電話給台灣朋友說,我要參加(募款),幫我的故鄉」、「我希望大家能走過很難走過的這條路,大家一起努力,我也會回去幫忙的。」
駐日代表沈斯淳今天在開幕典禮致詞表示,今年台日美術交流有許多值得紀念的大事,除了這項展覽,「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神品至寶展」正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10月7日起轉往九州國立博物館展出。9月森美術館辦「李明維展」。秋天有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展出自該校畢業、台灣已故知名畫家陳澄波等人的展覽會。
「現在、台灣-台灣美術院展」由台灣美術院院長廖修平率領謝里法、何懷碩等部分參展作者到場,他們的成就備受好評。
此展由松濤美術館、台灣美術院、讀賣新聞社、美術館聯絡協議會等主辦,日本交流協會、行政院文化部等協辦。
【2014/08/08 中央社

  • 2010-02-08 
  • 第209期

「台灣美術院」正式成立

  • (整理/編輯部.圖/江明賢)

台灣美術院全體院士合影。
由國內美術學界與畫壇前輩所發起之「台灣美術院」,經籌備近兩年時間,已於今年元旦正式成立。由前文建會主委陳奇祿擔任名譽院長,台師大講座教授廖修平為院長,台師大名譽教授王秀雄為副院長,台師大美術研究所前所長江明賢擔任執行長,台藝大版畫研究所前所長鐘有輝為副執行長。院士名單有:王秀雄、陳銀輝、廖修平、傅申、謝里法、何懷碩、江明賢、吳炫三、江賢二、顧重光、黃光男、曾長生、鐘有輝、詹前裕、林章湖、林磐聳、薛保瑕,可說是囊括了台灣美術界之教授菁英、畫壇傑出成就與具影響力者。
台灣美術院是以從事美術創作與理論研究,並促進國內產學官合作,拓展國際與兩岸間藝術交流,資源共享,以推動並引領提昇台灣之美術發展為宗旨,未來將是國內最具實力與影響力之民間美術機構。首屆「台灣美術院院士展」將於3月9日至4月12日,在台北國父紀念館中山國家畫廊舉行,屆時將邀請國際知名美術界人士與兩岸學者專家來台參與此一盛會。台灣美術院目前隸屬於財團法人巴黎文教基金會,未來經費充裕下,則獨立為「財團法人台灣美術院基金會」。

The Powers That Be (book) 《媒介與權勢:誰掌控美國

$
0
0




The Powers That Be (book)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en.wikipedia.org/wiki/The_Powers_That_Be_(book)

The Powers That Be is a 1979 book by David Halberstam about the American media. The subjects in the book: CBS · The New York Times · The Los Angeles ...


The Powers That Be is a 1979 book by David Halberstam about the American media.
The subjects in the book:
The Seattle Times called the book, "a monumental X-ray study of power."

External links[edit]


戴维·哈伯斯塔姆著《媒介與權勢:誰掌控美國》,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2006

網路上竟然找不到此書的介紹。










"the powers that be"

每人要服從上級有權柄的人,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從天主來的,所有的權柄都是由天主規定的。

In idiomaticEnglish, "the powers that be" is a phrase used to refer to those individuals or groups who collectively hold authority over a particular domain. It is a plurale tantum where "be" is the archaic alternative form of "are"; the singular equivalent, "the power that is," is less commonly used. The Powers That Were (TPTW) is also another derivation that is used.
Some examples of "powers that be" are:
Governments, both central and local, and the accompanying civil service
The upper management of a business
Those who control th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孫康宜著《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陳子龍柳如是詩詞情緣》《詞與文類研究》

$
0
0
http://cicdatabank.library.ohiou.edu/opac/americanscholar_view.php?bibid%5B%5D=71&num=1&pagenum=10
作品單等


 2007-2008貼文

孫康宜著,《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語詞人風格》李奭學譯,聯經出版社,1994年



■作者簡介: 孫康宜教授係普林斯頓大學中國古典文學博士,嘗負責該校葛斯德東方圖書館,目前擔任耶魯大學東亞語文學系主任。  


■內容簡介: 詞 興起於李唐一代,大盛於趙宋之際。本書論述其間五十大名家,一窺詞體演變與詞人風格堂奧,發現兩者實為表裡,正是詞史推移的動因,而詞體又是新美學與新文 化的產物,其意義恆存在於其變動不居的演化過程,至於文人詞與通俗詞的分合,換頭與詞長等形式問題,本書更是多方推敲,闌幽發微。所謂風格批評,典範薈萃 於茲。


在文辭上,領字或用在一字之首,領起下文;或處於兩韻之間的詞意轉折處,承上啟下, 使上下句語結合,起過渡或聯繫的作用。」


以資訊科技作為宋詞領字研究方法探討
第六屆詞彙語意學會議,廈門大學主辦,2005年4月21-22日 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羅鳳珠 gefjulo@saturn.yzu.edu.tw
關鍵字:領字、宋詞、詞譜
摘要: 領字又名虛字、襯字、一字豆、一字領、領格字等等,



孫康宜更詳細的論述曰:「柳永首開『領字』風氣,在慢詞裡大量使用,往後的詞人又加以沿用,使之蔚為慢詞的傳統技巧。」(同註十九,頁150)孫康宜並舉韋莊〈荷葉杯〉:「記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識謝娘時。」李煜〈浪淘沙〉:「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為例,認為韋莊及李煜的小令偏好使用思緒動詞,已具備慢詞理領字的一般功能。(同註十九,頁157)




孫康宜《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語詞人風格》:「我相信「領字」最關緊要的功能,在其巧妙結合了不同的因素,……包括:(一)俚俗與文學語言;(二)層次繁複的「詩之動作」(poetic act);(三)達意與意象上的對應體(the expressive and imagistic counterparts)」(同註十九,頁156) 在「表出詩之動作」部分,孫康宜以柳永詞為例,進一步論述:「乍看之下,柳永的『領字』表出『詩之動作』的各個層面。細看起來,他還創造了另一類型的領字(例如「對」、「漸」等)可以關涉自然意象造成的感性意象。柳永最重要的藝術成就之一,就是把抒情和意象語謹慎的冶為一爐。即使像〈八聲甘州〉這一首小詞,我們也可以看到詞人兼用到二種『領字』:一種是直言情感的,另一種則利用意象語描述感性經驗。」(同註十九,頁158)



孫康宜更詳細的論述曰:「柳永首開『領字』風氣,在慢詞裡大量使用,往後的詞人又加以沿用,使之蔚為慢詞的傳統技巧。」(同註十九,頁150)孫康宜並舉韋莊〈荷葉杯〉:「記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識謝娘時。」李煜〈浪淘沙〉:「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為例,認為韋莊及李煜的小令偏好使用思緒動詞,已具備慢詞理領字的一般功能。(同註十九,頁157)
*****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Tz'u Poetry: From Late T'ang to Northern Sung.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0.

孫康宜著,《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語詞人風格》李奭學譯,聯經出版社,1994年

詞與文類研究

《词与文类研究》孙康宣著,李奭学译




《词与文类研究》作者:(美)孙康宣著,李奭学译
出版社:北京大学2004-9-1出版
丛书:文学史研究丛书

本書的觀念架構系以詩體的發展為主,所標舉的文體研究系建立在兩個基設之上︰其一,詩體的演進乃時代新美學與文化觀的反應;第二,詩體的根本意義植基于其恆動的演化史上。本書重點在處理詞史早期大約二百五十年的時間範疇希望能借此彰顯詞獨特的結構原則。

本書的骨幹圍繞詞的兩個層面撐起。首先,就詞的整體性而言,我們必須從其獨特的形式(如平仄與分片的原則),從其結構(亦即構詞方式),或從其功能(如 主、客體的關系)來分析。其次,追蹤分析文類發展的歷時性面向,從“史”的觀點追索歷代大詞家之間的聯系。“詞”是通俗文學直接瀹啟下的產物,在發展成 “體”之前,乃為通俗曲詞或娛眾佳音。而詞人不斷把通俗曲詞化為文人詞的努力,在詞體的發展史上亦轍跡分明。本書第一章主要論點在此。接下來研究了五位大 詞家,都是詞史早期的代表人物︰溫庭筠、韋莊、李煜、柳永與蘇軾,從中窺見詞的發展過程。 内容简介:本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词源新谭;第二章,温庭筠与韦庄;第三章,李煜与小令的全盛期;第四章,柳永与慢词的形成;第五章,苏轼与词体地位的提升。

北大版自序
中文版序
謝辭
常引書目簡稱
前言
第一章 詞源新譚
一 詞人及其文化環境
二 文人詞與通俗詞的風格異同
三 一種新詩體的建立
第二章 溫庭筠與韋莊
——朝向詞藝傳統的建立
一 詞的修辭學:弦外之音與直言無隱
二 從詩到詞:模仿與創作
三 通俗曲詞的影響
第三章 李煜與小令的全盛期
一 抒情感性探本
二 李煜的風格演變
三 “詞之距離”的藝術
第四章 柳永與慢詞的形成
一 慢詞:一種新興的詞體
二 柳永與通俗傳統
三 柳永的慢詞詩學
四 柳詞論衡:一個新的觀點
第五章 蘇軾與詞體地位的提升
一 從宏觀角度看柳永迄蘇軾的詞史
二 詩詞之辨
三 抒情心靈及其想象世界
結語
附錄一 敦煌慢詞二例
附錄二 北美二十年來詞學研究
——兼記緬因州國際詞學會議
附錄二 柳是徐燦的比較:陰性風格或女性意識?
一 柳是青樓伎師傳傳統
二 徐燦與名門淑媛傳統
三 結語
譯後記
參考書目


本書的簡體字版能在北京大學出版社順利出版,首先要感謝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林載爵先生的幫忙和北大陳平原教授的推薦。同時,本書譯者李爽學博士自從多年 前與我合作以來,一直繼續支持我在古典文學方面的研究,其熱情始終不渝,令人感動。現在趁著這次出簡體字增訂版的機會,我願意再一次向他表示由衷的謝意。 此外,近年來我開始研究女性詞人的各種抒情的聲音和風格,所以我一向感到興趣的文類(genre)問題也自然就和性別(gender)的層面結合起來了。 因此,我特別就在本書的“附錄”里加上一篇與這個主題有關的近作:《柳是和徐燦的比較:陰性風格或女性意識?》(原作是一篇英文論文,由台灣的謝樹寬女士 譯成中文)。在此我要特別感謝《中外文學》的主編授權予以轉載這篇譯文。

應當說明的是,本書的英文版早已于二十二年前(即1980年)就在美國出版了。過了這麼多年,還有人願意出版它的中譯本,完全不嫌它過時,我自然深受感 動。但另一方面,我也感到有些顧慮。從目前的詞學觀點觀之,這本書里的有些思想無疑是不夠成熟的。例如,有關《花間集》的一些討論,今日看來,似乎還有商 榷的余地。尤其是90年代以來,台灣大學的著名訓詁學家張以仁教授出版了不少有關《花間集》和該序的研究,並指出了許多過去詞學者的錯誤,其論點尤見功 力。可惜70年代當我開始在美國從事詞體研究時,還沒有這些參考資料,無法受益于這些寶貴的研究成果。當時有關這一方面的閱讀材料實在有限,令我時時有一 種捉襟見肘的感覺。雖然如此,我還是希望能保留舊作的原貌——那畢竟代表了那個時代美國漢學研究和“文體研究”(genre study)的新方向。

最後,我要感謝上海的施蟄存先生,他是本書原著的第一位大陸讀者。還記得二十多年前,本書剛從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發行後不久,我就收到了從錢歌川先生處轉 來的施先生的一封來信,信中說他多年來一直努力于詞學研究,所以希望我能送給他一本那剛出版的英文書。我一向是施老的忠實讀者,他的來信因而令我喜出望 外。從此我與施老就成了中美兩地的忘年之交,而我也開始從他那兒得到了許多有關詞學方面的寶貴材料和靈感。

在本書北大版發行的前夕,我忽然很想念上海的施蟄存先生……,還有許多近的、遠的、更遠的、遠在天邊的讀者朋友們。

孫康宜
寫于美國耶魯大學
2002年3月11日

hc簡評

本書缺索引 或對照 (同頁中多近似語....)
來源說法不當
hypotactic, parataxis
翻譯造詞甚用力 太勉強

內容文章編排缺點也多

 ****

Yale East Asian Languages & Literatures & Faculty--

Kang-i Sun Chang July 2005 --詳細的英文 "學歷"-- "幾"可成自傳 .....

悠遊於中西文學之間-訪孫康宜田新彬/ 訪談 pdf


The Late Ming Poet Ch'en Tzu-lung: Crisis of Love and Loyalism, by Kang-i Sun Chang.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p. xx + 183. $25.00. 133 .孫康宜著,{陳子龍柳如是詩詞情緣}李奭學譯,台北:允晨文化, 1992

我對她冠夫姓的做法感到好奇。查Google等如何處理:
The late-Ming poet Ch'en Tzu-lung: crises of love and loyalism
KS Chang - 1991 - Yale University Press
參考 loyalist

這本翻譯書名和英文顯然有別 。
("中文版較之英文版來得完美"--p.7 其實這多少是溢美,  最大缺點是沒有索引,
我想中文發行者並沒克服許多處"注與內文不同頁"之問題 不過我發現該書沒機會再版 感到台灣書市-學界之蕭條 就不想多談翻譯上的優點和缺失.. )




以下是網路還可找到的資訊
陳子龍柳如是詩詞情緣
出版社:允晨文化
出版日:1992-02-01



在陳子龍 (字臥子,西元一六○八~四七年) 的詩詞中,「情」為何物?「忠」又代表什麼?構成了本書的題旨。
陳氏生當動亂頻仍之際,對時代變革也有過人的反應。他的作品乃以想像在記錄日常經驗,同時 也是十七世紀中國文化史的重要見證。其人詩詞乃是重要瑰寶,惜乎學者讀者多充耳不聞。

「艷 情」又為其詞作重點,所寫尤其關乎詩人歌伎柳如是,他們之間過從 甚密,史有信徵。然而,傳統傳記家或為護持陳氏「儒門英烈」的名望,大多擱筆不談他和柳如是之間的情緣。以明、清學者常常徵引的《牧齋遺事》為例,對此便 多所扭曲。不過,陳寅恪的《別傳》一出,我們對陳氏的感情生活頓然有較深入的認識。
在陳子龍及其交遊眼裡,晚明嬋娟大可謂「情」與「忠」的仲介;心中佳人乃艷情的激勵,也是愛國的憑藉。胸中無畏,「露才揚已」,又是晚明人士理想的女性形象,也深合時代氛圍。晚明諸子絕少以為情忠不兩立。
上 述課題,陳子龍的詩詞多所關注。首先,他和柳如是情緣革新了情詞的方向,是「詞」在晚明雄風再現的主因。其次,陳子龍晚期的作品----尤其是他的愛國詩 ----掀露了中國人的悲劇觀:天地不全,人必需沉著面對命運悲歌,義無反顧。在「愛情」與「忠國」之間,詩人尤其要能夠掌握分寸。這種辯論性的「日後抉 擇」往往摧心瀝血。第三,陳子龍早年的情詞不但不是絆腳石,反而在晚年為他激發過力撼山河的憂國詞作,十分有趣。
從十七世紀以迄本世紀 初, 中國文學史更經歷了一場古典詩詞的文藝復興。筆者敢說詞體重振,陳子龍厥功至偉。陳子龍乃不世出之才,也是時代的代表,筆者想呈現在讀者眼前的就是這麼一 個人。陳子龍的詩詞大業是否成功,這得由讀者揣想評定。但是不容否認,他把「情」與「忠」這兩個不同的主題交織成為一體,也把前人傳下的風格與體式融通重 鑄,以便涵容新的內蘊。至於他的詩體革新的成效,仍然有賴讀者把脈評估。



出版社:Jing xiao zhe Xin hua shu dian
出版日:2004-09-01
商品條碼:9787301076347
ISBN:7301076347
本 書的觀念架構系以詩體的發展為主,所標舉的文體研究系建立在兩個基設之上︰其一,詩體的演進乃時代新美學與文化觀的反應;第二,詩體的根本意義植基于其 恆動的演化史上。本書重點在處理詞史早期大約二百五十年的時間範疇希望能借此彰顯詞獨特的結構原則。本書的骨干圍繞詞的兩個層面撐起。首先,就詞的整體性 而言,我們必須從其獨特的形式(如平仄與分片的原則),從其結構(亦即構詞方式),或從其功能(如主、客體的關系)來分析。其次,追蹤分析文類發展的歷時 性面向,從“史”的觀點追索歷代大詞家之間的聯系。“詞”是通俗文學直接瀹啟下的產物,在發展成“體”之前,乃為通俗曲詞或娛眾佳音。而詞人不斷把通俗曲 詞化為文人詞的努力,在詞體的發展史上亦轍跡分明。本書第一章主要論點在此。接下來研究了五位大詞家,都是詞史早期的代表人物︰溫庭筠、韋莊、李煜、柳永 與蘇軾,從中窺見詞的發展過程。

《公害辭典》;李怡 《看見台灣,看到香港》

$
0
0
今天讀李怡 《看見台灣,看到香港》,決定將過去的《公害辭典》記一下。
現在最詳盡的 《公害辭典》當然在網路上。

翁寶山主編《公害辭典》台北:臺灣商務,1974
......本辭典偏重於影響較為顯著的空氣污染、水污染、噪音、廢料處置、惡錯、振動。
它的主體是:《公害用語辭典》東京:日刊工業新聞社,1971



看見台灣,看到香港

13,256
四十多年前,我剛辦《七十年代》月刊的時候,有讀者經常寄些日本畫報給我們,記得有一次,收到一本畫報,幾乎整本做了一個日本「公害」的專輯。公害,日本的意思就是污染,畫報以大批圖片配文字,報導自然環境被工業廢品嚴重污染的情景。那時世界上似乎還沒有污染這個概念,我看了報導很吃驚:怎麼會有這麼嚴重的公害?多年後,中國大陸開始開放,引進外資發展工業,有一次我在大陸跟一位中央級幹部談到日本的污染問題,我說大陸在發展中最好及早注意這件事。回答我的是:中國現在只求發展,什麼污染問題是在他們設想的範圍之外了。其後幾年,有作者在大陸各地拍了許多污染現象的照片,驚嚇效果真是難以想像。而日本,已基本克服公害問題,河川山嶽都恢復自然之美了。
近日看台灣的得獎紀錄片《看見台灣》,影片以空拍方式記錄台灣各角落,從南到北,由西到東,把台灣的自然美態呈現出來,但後半部則呈現台灣工業發展導致環境的破壞,人的自私自利,在這片美麗土地上予取予求,造成空氣的污染、水源的破壞、山林的開墾,不斷傷害這裏的好山好水,導致台灣面目全非。但在醜陋的人性之外,還報導一些有心人,堅持有機耕作,不灑農藥不施化肥,引進日本的有機番薯新品種,以艱難的經營,小小的力量,盡其所能去表達對這片土地的愛護。我想,多年後,台灣也會像日本那樣,恢復自然的美態。
我們也深愛香港這片土地,但讀到前兩天鄧達智寫的「頂唔順」,我們好山好水的污染大概也遲早同大陸融合了。 

Jesuit Chreia in Late Ming China

$
0
0
這是孫康宜教授在她的Fcebook 提到的書。

The chreia or chria (Greekχρεία) was, in antiquity and the Byzantine Empire, both a genre of literature and one of theprogymnasmata.
http://en.wikipedia.org/wiki/Chreia



Jesuit Chreia in Late Ming China

Li, Sher-shiueh / Meynard, Thierry

Jesuit Chreia in Late Ming China

Two Studies with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Alfonso Vagnone's Illustrations of the Grand Dao
Series: Eurosinica - Volume 14
Year of Publication: 2014
Bern, Berlin, Bruxelles, Frankfurt am Main, New York, Oxford, Wien, 2014. 373 pp.
ISBN 978-3-0343-1439-8 pb.  (Softcover)
ISBN 978-3-0351-0694-7 (eBook)
Weight: 0.500 kg, 1.102 lbs
available Softcover
available PDF
 

Book synopsis

Used by Classical and Medieval Western schools to teach rhetoric, a chreia is a brief moral story attributed to a famous historical figure. In Late Ming China, the Italian Jesuit Alfonso Vagnone, also named Gao Yizhi, and the Chinese scholar-official Han Yun collaborated on a project to write down 355 chreiai and sayings. These short commentaries are not mere translations of the Grecoroman text but the elaborate literary creations of two luminaries working at the junc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wisdom literature. Along with the original Chinese and its English translation (the original source is included when available) the authors share their expert analysis of each chreia.
This study will interest scholars across disciplines: Chinese literatur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inology, Chinese thought, Christian studies, Western classics and Moral Philosophy.

Contents

Contents: Ming Jesuit Chreia in Chinese: An Analysis of its Types and Functions, by Sher-Shiueh Li –Illustrations of the Grand Dao: A Book of Rhetoric and Morality in Late Ming China – Alfonso Vagnone’sIllustrations of the Grand Dao, Vol. I: Preface - Ruler-Official- Relationship – Alfonso Vagnone’s Illustrations of the Grand Dao, Vol. II: Father-Son Relationship - Brothers Relationship - Husband-Wife Relationship - Friends Relationship.

About the author(s)/editor(s)

Sher-shiueh Li received his PhD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from University of Chicago and is now a Research Fellow at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Academia Sinica, Taiwan, as well as at the Research Center of Translation,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faculty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Cross-Cultural Studies, Catholic Fu Jen University. In addition to numerous papers and books o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s, Li has published books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Thierry Meynard is a professor at the Sun Yat-sen University, China, where he teaches Western Philosophy and Latin Classics. He is the vice-director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s Archive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Knowledge, as well as the director of the Beijing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He studied philosophy and theology at Centre Sèvres, Paris, and at the Catholic Fu Jen University, Taiwan. He obtained his PhD in Philosophy from Peking University.

Parables of Sun Light.。 《20世紀新字選》。《牛津英語同義詞詞典》

$
0
0

Parables of Sun Light

Observations on Psychology, the Arts, and the Rest

Rudolf Arnheim

Available worldwide

July 1990


July 1990

For many years Rudolf Arnheim, known as the leading psychologist of art, has been keeping notebooks in which to jot down observations, ideas, questions, and even (after a stay in Japan for a year) poems in the haiku pattern. Some of these notes found their way into his books—known and prized the world over—such as 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 Visual Thinking, and The Power of the Center (see list below). Now he has selected, from the remaining riches of his notebooks, the items in this volume. The book will be a joy to ramble through for all lovers of Arnheim's work, and indeed for anyone who shares Arnheim's contagious interest in the order that lies behind art, nature, and human life. It is a seedbed of ideas and observations in his special fields of psychology and the arts. "I have avoided mere images and I have avoided mere thoughts," says Arnheim in the Introduction, "but whenever an episode observed or a striking sentence read yielded a piece of insight I had not met before, I wrote it down and preserved it." There are also glimpses of his personal life—his wife, his cats, his students, his neighbors and colleagues. He is always concrete, in the manner that has become his trademark, often witty, and sometimes a bit wicked.

In the blend of life and thought caught in these jottings, psychology and the arts are of course prominent. But philosophy, religion, and the natural sciences add to the medley of topics—always addressed in a way to sharpen the senses of the reader who, sharing Arnheim's cue from Dylan Thomas, may accompany him through "the parables of sun light and the legends of the green chapels and the twice told fields of childhood."

All of Rudolf Arnheim's books have been published by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Related Titles


****

「恐懼是我一生最大的熱情。」(據R. Barthe說,這是霍布斯的話。)
從Tony獎的驚豔女巫談 "terrific!" (2004/6)

靈感來源 "Kristin Chenoweth appeared at the Tony Awards as the terrifically shallow witch Glinda from "Wicked."

Parables of Sun Light 一書所記(1977年10月23日),談到所謂用語上的「世風日下」(The corrosion of language)。 ---它談一位青年人打電話到旅館,要陪作者Rudolf Arnheim (著名的藝術-心理學家)去演講處。作者說兩分鐘之後用大廳見,該青年答:「terrific! 」
作者覺得,這字眼的原先意思是「可怕的、嚴重的、嚇唬人的、難以忍受的……」
而現在竟然淪為「太好了!」

這樣一來,萬一有一天,地球真的與某一慧星相撞,那時候,不知道還有什麼形容詞可用。這簡直是語言的「腐蝕」。

HC認為,作者的有感而發,也沒什麼道理,因為語言是約定俗成的東西。 根據牛津大學出版的20世紀新字選,此用法1930年開始使用。牛津英語同義詞詞典各代有其「驚奇、崇拜」熱情的口語,其中最為耐用的是terrific。我在1980年代才懂得它的意義。

它的說明,我認為思果翻譯的可參考,所以改寫、錄抄:

「terrific這詞和terrible一樣,都與拉丁文terrere(嚇唬)有關,也和英文terror有關。不過terrific現在的意思含 糊,日常可以用來形容任何極端的事務(extreme)、極大的(extreme big)、極好的(extreme good)等等。」

例子:
We faced a terrific problem.(我們碰到極棘手的問題。)
My fish was a terrific size. (我的魚極大尾。)
We had a terrific time.(我們過一段極歡樂的時光。)

terrific (VERY GREAT) adjective INFORMAL
used to emphasize the great amount or degree of something:
The police car drove past at a terrific speed.

terrific (VERY GOOD) [Show phonetics]
adjective INFORMAL 1930
very good:
a terrific opportunity
You look terrific!



terrific

Line breaks: ter|rif¦ic
Pronunciation: /təˈrɪfɪk 
  
/

ADJECTIVE

1Of great size, amount, or intensity:there was a terrific bang
1.1INFORMAL Extremely good; excellent:it’s been such a terrific dayyou look terrific
2ARCHAIC Causing terror:his body presented a terrific emblem of death

Origin

mid 17th century (in sense 2): from Latin terrificus, fromterrere 'frighten'.

Derivatives

terrifically

ADVERB
[AS SUBMODIFIER]: she’s been terrifically busy lately

De



蔡珠兒《種地書》 (2012)

$
0
0
在我的Gmail, "蔡珠兒 "只出現在2006年、2013年。
2013年楊索出版《惡之幸福》,由於我跟她不會太見外,沒有明說此書甚好,只說, 蔡珠兒寫的推薦序的文字功夫,真不是蓋的。然後,偶爾朋友會轉些 蔡珠兒FB的文章過來。
記得楊索轉/記 蔡珠兒的先生汪浩的博士論文的擴增版,我還沒讀過該書,就對蔣介石之所以在中國的評價升等,因為在莫名其妙的歷史際會下,讓蔣沒跟"兩個中國"站在一起......總之,這種歷史看法,說明我也很關心中華民國與美國的關係史。

前天,參加汪浩博士的新書發表座談會,第一次見到這對夫婦及其互動。還買了:
 蔡珠兒 《種地書》(台北:有鹿,2012 版權頁說經1年兩個月,印了4刷)
這本書的《逃兵自白書》是篇西方的"懺悔錄"類,最可以了解蔡珠兒過去近25年的心路。

_


2006  (這本小說我精讀英文本)
《法國中尉的女人》內容簡介 
當代後設小說大師最膾炙人口的不朽代表作!
所有文學書迷渴求已久經典中的經典!
200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品特親自改編成電影劇本!
榮獲麥米倫銀筆獎、W. H. 史密斯文學獎!
英國讀者票選為20世紀最受歡迎的15大小說!
知名譯者彭倩文重新翻譯,全新版本更具閱讀價值!
郝譽翔 導讀
朱天心‧南方朔‧陳文茜‧楊照‧蔡珠兒‧蔡詩萍‧駱以軍‧鍾文音‧韓良露等20位名家一致強力推薦!

----
 地中海風味料理    編者◎伊麗莎白.大衛  譯者◎黃芳田 
  謝忠道  美食作家好味推薦
-----
朴葉
【蔡珠兒】

----
一頓喝三碗 

蔡珠兒  (20060909) 

*****2013


本周跑了幾回永和。屋外的風與景總是很七月---據說,最好的解暑品不是喝冰水,是讀周公的詩:
「自鱈魚底淚眼裡走出來的七月啊
  
淡淡的,藍藍的,高高的。」(周夢蝶《還魂草七月》)---轉引FB

思果 (蔡濯堂)散文作品; 《林居筆話》 。 Up from slavery, 'Up from History'《私念》

$
0
0

Wikipedia 都沒寫思果作品的出版社和出版年,很可惜。

網路介紹他的第一本書: 《私念》1956 書蟲書話:思果的[私念] 

 1956年亞洲初版,三百三十頁的書,作者編成「八個部分」。作者費神費力,自稱為了給讀者方便。八部是這樣分的:第一部是關於寫作和書籍的文字(又稱文藝批評),第二部就一篇「私念」(介於散文與小說之間),「第六部是寓言式的雜文;第七部是回憶;第八部是遊記」(引號裡照抄自序)。說是給讀者方便,很大原因也是編輯的方便。 一本散文能分成八類,可見其「雜」的程度。「亞洲」編輯部按叢書慣例寫了簡要介紹詞:「雖是些個人的感想與身邊瑣事,但言近指遠,寄託遙深;而筆底下的感情又異常真摯」。此書也是該社第一本散文集,過去多印行小說。思果本身寫散文,又是翻譯家,字斟句酌既是專業也是專長。這本書裡有一套他自創的名詞翻譯,例如莎士比亞,他翻成「謝詩丕」,雪萊翻成「謝烈」,濟慈是「柯以慈」,歌德是「苟德」,但丁是「丹迪」...。如此「自作聰明」「標新立異」(作者語)自有他一番道理,已在自序裡「懇求讀者寬容」。
思果《藝術家肖像》台北:大地出版社,1977,《無題》頁124。

希望有一天我們有部新 《尚友錄》,重要的人物個個都有像胡適之先生寫的《丁文江傳》那樣的傳記,那就是國家的大幸了。

《林居筆話》台北:大地出版社,1979。這本書的封殺是何懷碩、董陽孜夫婦的畫、題字。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所頒的文藝散文獎。 


蔡濯堂(1918年6月10日──2004年6月8日),筆名思果,另有筆名挫堂江蘇鎮江人,天主教徒,方濟會第三會會士,中國著名散文家翻譯家,有「中國讀書人的典範」之 譽。自1981年離開香港,晚年旅居美國北卡羅萊納州馬修城曉霧里(Misty Dawn Lane),並在此病逝。

生平經歷[編輯]

思果未念完初中就輟學,在銀行練習生,開始學習寫作,在中國銀行工作十六年。後歷任出入口公司及出版社會計、公司秘書、公司董事、《公教報》翻譯、工業總會及科學管理協會編輯、《讀者文摘》中文版編輯及翻譯。他的中英文修養,全靠自學得來。後任職讀者文摘中文版編輯,工作是修改翻譯家的譯稿,也因此沉浸在翻譯的研究中,磨練出深厚的翻譯功夫。他以多年時間譯成狄更斯的《大衛‧考勃非爾》及克羅寧的《西泰子來華記》,又任香港聖神修院中文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翻譯中心任研究員,教授「高級翻譯」、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學院)高級翻譯文學教授等 職。
一九七一年赴美,旅居俄亥俄州辛那提市。任電腦公司會計,也曾在關島工作,任地產公司經理。
一九九一年在香港中文大學任名譽訪問學人。
抗戰時期開始在江西《正氣日報》投稿,勝利後曾在上海《申報》、《宇宙風》發表文章。著作以散文為主,作品《林居筆話》曾獲台灣中山文藝散文獎。此外也兼 攻翻譯,著有《翻譯研究》、《翻譯新究》。一九八七年九 日獲香港翻譯學會榮譽會士銜。

主要著作[編輯]

1979年,思果獲台灣中山文藝獎、1996年獲國家文藝獎之翻譯獎。歷年著有《翻譯研究》、《翻譯新究》、《譯道探微》、《功夫在詩外》,散文創作有《香港之秋》、《私念》、《沈思錄》、《思果散文選》、《林居筆話》、《霜葉乍紅時》、《曉霧裡隨筆》、《思果人生小品》、《河漢集》、《橡溪雜拾》、《遠山一抹》等。2000年曾出版一本談保健的書《我82歲非常健康》,其遺作書名是《迷人的嘮叨》。

評價[編輯]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翻譯研究》(台北大地出版社,一九七二年初版,一九九○年十一版)、《翻譯新究》(台北大地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出版)等作品,除了討論中英翻譯,同時談及中文的「西化」問題(即歐化中文),力倡簡潔、通暢的中文。思果在引言寫道:「誰也不能否認,目前的翻譯已經成了另一種文字,雖然勉強可以懂,但絕對不是中文……本書的態度,卻是要翻譯像中文。凡是中國已有的表達意思的方法、字眼、句法,儘量採用,沒有的再想辦法。」

Also in This Week's Book Review


By ROBERT J. NORRELL
Reviewed by SHELBY STEELE
A life of Booker T. Washington -- part biography, part history -- attempts to put his brand of black empowerment into context.




翻譯觀摩:思果譯布克爾‧華盛頓著《力爭上游》(Up from slavery

主題書目: 布克爾‧華盛頓著《力爭上游》(Up from slavery)思果譯,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63/ 遼寧教育出版社《新世紀萬有文庫》,1997。
(本書為十九世紀下半葉黑人領袖布克爾‧華盛頓的自傳。他主張種族和睦,號召黑人通過教育自救,提高自身素質,掌握專門技能,加強經濟實力,從而改善整個黑人種族的境遇和地位。)

以下是鍾漢清選出、打字(可能有誤,請指正)的精華小部分(第17章;Chapter XVII ;哈佛大學校長的信,故意不打出翻譯來,是要給對於翻譯有興趣的人去思考思果先生採用的文體之優缺點。傳主演講稿中漢文翻譯省略處,是hc懶偷。)英文很多free來源,取 http://www.alcyone.com/max/lit/slavery/xvii.html
又,感謝思果和原先贊助翻譯的機構。思果著作簡目可參觀 http://www.library.ln.edu.hk/lingnan/oral_history/gsi/gsi_tran.htm

Simon U 的鍾先生曾在日刊上數次發表他對約翰‧洛克斐勒先生家族傳記的翻譯之批評,希望將來有機會整理發表。約翰‧洛克斐勒先生除了重視本文提到的黑人問題、經營認真等等之外,更有一群優秀的幕僚,他們有眼光和能力,深耕慈善事業,懂得如何經營知識的創造和開發等等。


More than once I have been asked what was the greatest surprise that ever came to me. I have little hesitation in answering that question. It was the following letter, which came to me one Sunday morning when I was sitting on the veranda of my home at Tuskegee, surrounded by my wife and three children: --
不只一次有人問我:那一件事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意想不到的事。 答復這個問題,我絲毫不用躊躇。 這就是下面的這封信。 一個主日早上,我坐在特斯特基家裡的走廊上,我的妻子和三個孩子圍在我面前,信來了……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y 28, 1896.

President Booker T. Washington,


My Dear Sir: Harvard University desired to confer on you at the approaching Commencement an honorary degree; but it is our custom to confer degrees only on gentlemen who are present. Our Commencement occurs this year on June 24, and your presence would be desirable from about noon till about five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Would it be possible for you to be in Cambridge on that day?


Believe me, with great regard,

Very truly yours,
Charles W. Eliot.

This was a recognition that had never in the slightest manner entered into my mind, and it was hard for me to realize that I was to be honoured by a degree from the oldest and most renowned university in America. As I sat upon my veranda, with this letter in my hand, tears came into my eyes. My whole former life -- my life as a slave on the plantation, my work in the coal-mine, the times when I was without food and clothing, when I made my bed under a sidewalk, my struggles for an education, the trying days I had had at Tuskegee, days when I did not know where to turn for a dollar to continue the work there, the ostracism and sometimes oppression of my race, -- all this passed before me and nearly overcame me.

這是我心裡從來沒有絲毫想到的對我的抬舉,這樣一座美國歷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大學,把容譽學位送給我,是我難以想像的事情。 我坐在走廊上,手上拿著這封信,眼淚充滿了我的眼眶。 我以前的種種生活經歷--我在大農場裡做奴隸,在煤礦裡做工人,那一段無衣無食的時,睡在木板鋪的行人道下面,為受教育的掙扎,特斯特基的艱苦的日子,有時為了繼續辦我的事業,我連一塊錢都不知那裡去找,我的同胞對我的排斥和壓制--這一切都重上心頭,使我難以支持。


I had never sought or cared for what the world calls fame. I have always looked upon fame as something to be used in accomplishing good. I have often said to my friends that if I can use whatever prominence may have come to me as an instrument with which to do good, I am content to have it. I care for it only as a means to be used for doing good, just as wealth may be used. The more I come into contact with wealthy people, the more I believe that they are growing in the direction of looking upon their money simply as an instrument which God has placed in their hand for doing good with. I never go to the office of Mr. John D. Rockefeller, who more than once has been generous to Tuskegee, without being reminded of this. The close, careful, and minute investigation that he always makes in order to be sure that every dollar that he gives will do the most good -- an investigation that is just as searching as if he were investing money in a business enterprise -- convinces me that the growth in this direction is most encouraging.
我從來沒有去追求世人稱為名譽的那件東西,也從來不計較它。 我總認為名譽是可以用來促成有益的事情的工具。 我常常對我的朋友說,如果我能用我得著的名聲做媒介,去做有意義的事,我也願意獲得它。 我只當它是做一件有益的事情的工具,就如同財富可以拿來利用一般。 我和富人接觸得越多,愈覺得他們愈來愈把錢當作是上蒼交在他們手上的工具,讓他們做善事的。 約翰‧洛克斐勒先生幫特斯特基好幾次大忙,我每次去他的辦公室,他總提醒我這一點。 他總是對我們的事業嚴加考察,極細微的事也都注意,要使得他捐的每一塊錢都派上正用--他那種考察的認真,就像是他要投資一筆生意一樣--使我相信,這種傾向是最鼓舞人心的。

(跳過數段)
Among the speakers after dinner were President Eliot, Governor Roger Wolcott, General Miles, Dr. Minot J. Savage, the Hon. Henry Cabot Lodge, and myself. When I was called upon, I said, among other things: --


It would in some measure relieve my embarrassment if I could, even in a slight degree, feel myself worthy of the great honour which you do me to-day. Why you have called me from the Black Belt of the South, from among my humble people, to share in the honours of this occasion, is not for me to explain; and yet it may not be inappropriate for me to suggest that it seems to me that one of the most vital questions that touch our American life is how to bring the strong, wealthy, and learned into helpful touch with the poorest, most ignorant, and humblest, and at the same time make one appreciate the vitalizing, strengthening influence of the other. How shall we make the mansion on yon Beacon Street feel and see the need of the spirits in the lowliest cabin in Alabama cotton-fields or Louisiana sugar-bottoms? This problem Harvard University is solving, not by bringing itself down, but by bringing the masses up.
……. 在我看來,和我們美國生活最有關係的問題之一,就是怎樣使賢能,富足,有學問的人幫助最貧窮,最無知,最平凡的人,而同時又使出力的人體念到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自有他們給人活力,激勵別人的力量。…….這個問題哈佛大學正在解決著,不是降格遷就,而是把群眾抬舉起來。


*****九歌
雪夜有佳趣(新版)
詩人余光中以「迷人的嘮叨」,品評思果的散文。 散文家兼翻譯家黃國彬則說:「思果是散文中的陶淵明;陶淵明是詩中的思果。」 思果以閒聊談天形式入文,娓娓道來如話家常,卻又富含深意,文字精鍊,字裡行間都是人生智慧,本書為思果最為人稱道的篇章,他以閒雅之... (詳全文)出版日期:2007-01-01
定 價:280
優惠價:238
本書已絕版
我的最愛
黎明的露水
本書是作者近年來精益求精的作品,談人生、論文學,抒寫胸襟、感慨時事,還有深入淺出的讀書心得、絕不說教的勵志箴規。長文博大精深、層次分明,短文幽默詼諧、直中要害;現代人可悲、可喜之跡均隨作者妙筆活脫脫的呈現。思果豐富的中西學養、淬礪精鍊的筆鋒,已為... (詳全文)


霜葉乍紅時
本書係作者近年留港期間作品,多數討論人生、文學,往往就親身經歷,發揮一己思想、情感,偶引古今中外事例,苦辣酸甜,信筆所之,娓娓談說。也有一部分學術文字,創見獨具,涵蘊至深,發人深省。 本書作品風格醇厚,筆調沈潛優美,可供閱讀欣賞及研究。 ... (詳全文)

莊申 《根源之美》1988;《扇子與中國文化》1992;《中國畫史研究: 續集》1972;《畫史觀微: 莊申教授逝世三週年紀念文集》2003

$
0
0

  1. 楊承祖教授著〈莊申教授傳〉,《中國唐代學會會刊》11期,2001,台北。
Title: 莊申教授的學術耕耘. Authors: MOK Kar Leung Harold (莫家良). Subjects: 中國藝術史香港藝術莊申. Issue Date: 2000. Citation: 莫家良. 信報, 2000.

莊申 110篇




畫史觀微: 莊申教授逝世三週年紀念文集

作者  /  莊申

出版社 / 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3

莊申教授為中國藝術史的研究者,本書蒐集了莊申教授十二篇文章,探對達摩形象者有三篇研究報告,以中西繪畫對水中生物的藝術與思想的闡述,中國的獅子雕刻作中西歷史背景及實物作比較述說,另外在以瓶花圖述說中國的靜寄生畫另外對何翀,石魯,趙春翔的繪畫剖析及大陸政治繪畫的形成與發展,也談述舉例大陸的兒童繪畫,尤其對張大千無皴畫更有其獨特的見解。
------
中國畫史研究: 續集. Front Cover. 莊申. 正中書局, 1972 - Painting, Chinese - 540 pages ... Author, 莊申. Publisher, 正中書局, 1972. Original from, the University of ...

******
這《根源之美》主要(9成) 是莊申 在香港《百姓》的專欄《根源之美》的結集。
作者說他回到台灣之後,已無機會寫類似談中國文化的書。


根源之美(精)

根源之美(精)




























目次本書各篇所討論的對象,雖然是中國歷代的各種藝術,所採用的觀點卻是歷史的發展。通過這本書,讀者不但可對中國的書法、繪畫、版刻、雕塑、器物、服飾、和建築等,都能有所瞭解,更能看出中國文化發展的過程。








------

Calligraphy from my Ph.D. Student Chao Ling 凌超. It's a great piece of material culture!

Calligraphy from my Ph.D. Student Chao Ling 凌超. It's a great piece of material culture!



扇子與中國文化(精)
扇子與中國文化(精)

  • 本書不但資料豐富、圖片精美、文筆流暢,並且特別討論了日本摺扇如何以韓國為媒介,在我國文人生活中廣泛流行;以及摺扇如何以我國為中心,傳入歐洲,在十七、八世紀的上流社會普遍發展。從文化史的觀點來討論摺扇 在中國與歐洲的發展,匠心獨運,既是本書的重心,也是本書的特色。

思想的裙角:臺灣現代女詩人的自我銘刻與時空書寫

$
0
0

思想的裙角:臺灣現代女詩人的自我銘刻與時空書寫

Self-inscription and Spationtemporal Writing: Eight Contemporary Taiwanese Female Poets



內容簡介

  臺灣女詩人筆下的「小」敘事,呈現什麼樣的風景?
  女性如何從自己的生命經驗汲取創作的靈光?
  又或是如何從現實生活的角色中抽離,藉由詩的文字讓想像奔馳,讓靈魂自由地飛翔?


  才是三月,已綠得夠深了
  那是我思想的裙角
  (她從鎖住的禁園裏逃出來)
  被揚掛在多枝節的樹椏上……
  ──林泠,〈「一九五六」序曲〉

  本書探討臺灣八位女詩人──胡品清、林泠、朵思、敻虹、蓉子、陳秀喜、杜潘芳格以及羅英──在現代詩學上的整體成就,深入閱讀女詩人的心靈,揭示她們觀看世界的方法,以及穿梭在現實與夢幻、生與死之間的祕密話語。

  20世紀80年代以來,臺灣學術界運用女性主義進行文學批評的風氣大為興盛,形成重新解讀女作家、建構女性文學史,甚至重建文學史的意識與挑戰。本書便是針對這股潮流的回應與突破,以自我形象、時空意識和生死書寫為三大主軸,一方面挖掘女詩人的女性自我,另方面則從詩學主題立論,以此肯定女性詩學的多維向度,並凸顯女詩人的個別成就。

  書名「思想的裙角」係引自女詩人林泠的詩句。正如林泠的提示,當風吹動「思想的裙角」,我們如何解讀揚掛在枝頭的重重綠意,以及那「多枝節」的象徵?

  透過本書細密的剖析,讀者應可窺知,無論是胡品清的唯愛唯美、林泠的遨遊不羈、朵思的恬靜安然、敻虹的明心悟道、蓉子的理性寧靜、陳秀喜的堅毅厚實、杜潘芳格的寬容敏銳或是羅英的冷靜透澈,都是每一位女詩人在身兼女性與詩人的雙重身分下,磨合生活與創作而刻下的風格印記。她們在詩學上的成就,為臺灣現代詩史拓展出更豐富的視野。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洪淑苓


  1962年生於臺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曾任國語日報社《古今文選》特約主編、臺大藝文中心主任、美國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訪問教授;現為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及中國文學系合聘教授,兼任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專長為民俗學、臺灣民間文學、臺灣文學、現代詩。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臺大現代詩獎、教育部青年研究著作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臺北文學獎、優秀青年詩人獎、詩歌藝術創作獎等。

  著有學術專書《20世紀文學名家大賞──徐志摩》、《現代詩新版圖》、《臺灣民間文學女性視角論》、《民間文學的女性研究》、《關公民間造型之研究──以關公傳說為重心的考察》、《牛郎織女研究》等,以及詩集《合婚》、《預約的幸福》、《洪淑苓短詩選》,散文集《深情記事》、《傅鐘下的歌唱》、《扛一棵樹回家》、《誰寵我,像十七歲的女生》。
 

目錄

自序

緒論
 一、從議題、集體研究到女詩人個別研究
 二、女詩人的女性意識及其呈現
  (一)由女性經驗中覺醒與承擔
  (二)重塑理想的女性形象
 三、女詩人的創作主題與本書各章旨趣

第一章 另一種夏娃──胡品清詩中的自我形象
 一、胡品清的自我觀與女性觀
 二、胡品清詩中的自我形象
  (一)鏡中水仙
  (二)童話公主
  (三)向光柔韌的芳草
  (四)特殊的女性人物典型
 三、胡品清自我形象的演進與評議
  (一)1980年代的轉折
  (二)女性認同
  (三)女詩人與書寫的堅持
  (四)評議
 四、結語

第二章 不繫之舟──林泠詩中的異國想像與女性意識
 一、「少女林泠」的印象
 二、林泠詩中的異國想像
  (一)異國情境的迷與悟:流浪之路與賭城之夜
  (二)異國風情的玄想與啟思:西班牙與荷蘭
  (三)夢想中的南方
 三、林泠詩中的女性意識與詩人身分
  (一)逐漸明朗的女性意識
  (二)以「詩人」的身分立足
 四、結語

第三章 一株傾斜的櫻樹──朵思詩中的自我追尋及女性審美經驗
 一、朵思的創作意識與女性意識
  (一)創作意識的確立
  (二)女性意識的開展
 二、朵思詩歌中的聽覺意象及女性審美經驗
  (一)聽覺意象及其審美歷程
  (二)雙聲陳述與女性詩歌美學
 三、朵思詩歌中的身體書寫及女性審美經驗
  (一)由觸覺建構身體美學
  (二)以「女人」建構女性主體與欲望
 四、朵思詩歌中的自我形象及其美學
  (一)自我的追尋與女性審美意象
  (二)花樹意象與女性自我
 五、結語

第四章 詩心.佛心.童心──敻虹的創作歷程及其心靈模式
 一、作品分期及相關問題
 二、詩心:緣情唯美
  (一)顏色與意象
  (二)悲劇感與崇高感
 三、佛心:以空為美
  (一)理性中年的人生觀
  (二)以空為美的參悟
  (三)頌佛詩的形式與意境
 四、童心:慈愛為美
  (一)萬物有情,慈愛護生
  (二)以佛理注入童詩
 五、心心相印‧火焰紅蓮
  (一)早期作品的宗教情操
  (二)火焰化紅蓮的體悟
 六、結語

第五章 時間的旋律──蓉子詩時間觀的類型與深層解讀
 一、論時間
 二、蓉子夏季詩的觀照
  (一)蓉子夏季詩與原型象徵
  (二)蓉子夏季詩的時間意識與美感
 三、蓉子都市詩的時間觀
  (一)都市詩與存在的焦慮
  (二)都市詩與女性時間觀
 四、蓉子山水詩的時間觀
  (一)時間動靜變化的觀照
  (二)時間寂靜超越的體驗
 五、蓉子詩對「時間」的整體透視
  (一)惜時進取的人生觀
  (二)對「時間」的本質透視
 六、結語

第六章 家‧笠園‧臺灣──陳秀喜詩中的空間文本與身分認同
 一、「家」的空間經驗與女性角色認同
  (一)娘家女兒/夫家妻媳的空間轉變與角色體認
  (二)守家/離家的空間形式與母親角色的體認
 二、「笠園」的空間文化與女詩人的自我認同
  (一)「聖地」、田園與花園
  (二)女詩人的「詩樂園」
 三、「臺灣」的鄉土空間與「臺灣人」的身分認同
  (一)中國/臺灣的國族認同
  (二)臺灣的鄉土場景與鄉土認同
 四、結語

第七章 日常的興味──杜潘芳格詩中的生活美學
 一、虔誠的信仰
 二、通達的生死觀
  (一)藉親人之死表達「死即重生」的觀念
  (二)在柴米油鹽中提煉死與生的滋味
 三、理性與感性並俱的生活體驗
 (一)對民俗節日的冷靜觀察
 (二)對本土風物、氣候的巧妙體會與運用
 (三)對自然萬物的賞愛與啟悟
 四、奉獻與珍愛的倫理親情
 五、結語

第八章 雪的假想──羅英詩中的死亡世界
 一、論死亡及其審美意義
 二、羅英的死亡觀
 三、羅英詩中死亡的想像與演出
 四、羅英詩中的荒原情境與死亡之美
  (一)荒原與廢墟:如死亡般的衰頹之美
  (二)以雪色、雨等意象烘托死亡的純美
 五、羅英詩中死亡的變形與偽裝
  (一)鳥:穿梭死與生的使者
  (二)夜、月、睡眠、夢境:死亡的潛意識與偽裝
 六、羅英詩中存在與死亡的荒謬感
 七、結語

結論
參考書目
 

作者序

  完成這本書,是我多年來的心願。和現代詩的接觸,始自年少時在札記本裡的塗鴉。而後自己胡亂讀著一些詩集,接著寫詩,評詩,教詩,一路走來,風景無限。我希望有一天可以出版一本女詩人研究集,因為閱讀女詩人的作品帶給我深刻的感動與啟發,女詩人的柔婉、隱微、邊緣以及不可思議的「小」敘事,和閱讀男詩人的「大」作品,實有不同的況味。

  因緣際會,進入20世紀80年代,臺灣學術界興起女性主義批評的風氣,而我也才漸漸開始接觸女性主義的一些論述。不過,我尚不夠格自稱為女性主義學者,因為所知有限,只能算是從事廣義的女性研究。我選擇這八位女詩人,除了因自己較為熟悉她們的作品外,最重要的是她們分別出生於1921-1940年之間,是臺灣資深的女詩人,在她們的成長過程中,女性主義方興未艾,她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女性身分,在作品中又有著什麼樣的表現?這是我很感興趣的地方。女性如何藉由書寫來反抗男性中心思想,如何藉由獨特的觀點建立自己的文學傳統,都是女性主義批評關懷的重點。因此,我也試著挖掘那屬於女性的獨特意識,觀察女詩人如何用隱微、敏銳的筆觸,寫出邊緣的處境,或者給予反擊的力道。

  然而,成為「詩人」,也可能有不同的考量。我從閱讀中發現,女詩人往往藉由創作超越現實世界對她的限制,因為「女性」的身分讓她經常受限於「家中天使」的角色,只有「詩」的世界可以讓她喘息、飛揚;擁有一張「詩人」的名片,正是她可以介入公領域的身分證。因此當我在解讀這些女詩人的作品時,我看到更多對於詩學主題的反饋,也促使我不得不加重詩學主題的探討。我想,每一首詩都是女詩人綰合了生命經驗與創作才華,所交織出的如錦緞般的文采。詩的創作,正是女詩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多音交響,她們藉由文字讓想像奔馳,讓靈魂自由地飛翔。
這本書的主標題「思想的裙角」,係借用了林泠〈「一九五六」序曲〉的詩句:

  才是三月,已綠得夠深了
  那是我思想的裙角
  (她從鎖住的禁園裏逃出來)
  被揚掛在多枝節的樹椏上……

  這引發我們的思考,若說女詩人擁有豐富的心靈世界,為什麼她要試圖從鎖住的禁園裡脫逃?而當風吹動「思想的裙角」,我們又該如何解讀那「多枝節」的象徵與內涵?

  面對這些問題,我試著用女性意識、詩學主題以及個人風格,作為本書的論述架構。各章的安排,不依照女詩人的出生年代來排列,而是以自我、時空、生死三個座標來區隔,意謂從自我出發,到對於整個世界、完整人生的觀照。透過這八位女詩人,我們將看到繁複的女性詩學面向。

  有關女詩人的研究,前輩學者鍾玲、李元貞、奚密等,已經為我們開拓了寬廣的道路。在她們宏觀、議題式的研究成果之外,本書希望著重個別女詩人的深度研究,抉發她們整體的詩學貢獻,並為下一部更完整的現代詩史奠立基礎。

  最後,謹以本書向所有的女詩人致敬。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00124
  • 規格:平裝 / 352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緒論(摘錄)緒論(摘錄)

女詩人對於自我形象的塑造,很可能是從女性人物――無論是真實或虛構的――身上取得認同。譬如蓉子,大學肄業,1949年到臺灣,任職於交通部電信局。她曾以「維納麗沙」為名,創作了組詩,並出版詩集《維納麗沙組曲》。「維納麗沙」是一個虛構的人物,彷彿結合維納斯和蒙娜麗沙這兩個神話與畫作中的女性,變成她心目中的理想典型,開篇序曲〈維納麗沙〉詩只有兩段:「維納麗沙/你不是一株喧嘩的樹/不需用彩帶裝飾自己」,「你靜靜地走著/讓浮動的眼神將你遺落/因你不需在炫耀和烘托裏完成/――你完成自己於無邊的寂靜之中」,精簡俐落地塑造了冷靜、獨立自主的女性形象。

再者,如林泠,畢業於臺大化學系,而後赴美取得博士學位,其後擔任美國化學、醫藥工業界研究發展部門的負責人。林泠出道甚早,她發表於1955 年的〈不繫之舟〉一詩曾被認為具有女性獨立的意識,因為這不繫之舟隨處遨遊,大大突破了女性一向處於被動、等待的狀態,「不繫」,便是一種自由意志的表現。林泠的女性意識到了後期作品有更鮮明的表現,例如1998 年發表的〈移居,靈魂的〉,從詩末的自注可知係取材於人類學的發現――女性始祖「露西」猿人的故事。在此詩中,林泠以詩和時間為喻,把女性人類的出現推溯至遠古,成為人類歷史的先鋒。從林泠前後期作品中女性意識的逐漸清晰浮顯,可以看到她對於女性自我的思考,她凸顯女性始祖的形象,也肯定了女性在人類文明起源的重要地位。

一般人都喜歡將女人譬喻為花,但我們卻看到女詩人朵思對自我形象的刻劃,由花轉向樹。在朵思第三本詩集《心痕索驥》中,她即改用「樹」來代言她的人生。例如在〈石箋〉第三節有云:「我站在這裏,從一株花站成一株樹/我收藏自己薄薄的呼聲,以及遠方蟬鳴……」,「樹」的生命分量顯然加大加重,從「花」到「樹」,意謂生命由輕俏曼麗蛻變為沉穩內斂的風姿,也是從賞愛青春美好進入承擔人生的風霜雨露,並且昂藏於天地之間;這個生命情調的展現,從她《飛翔咖啡屋》的〈在渡輪上〉詩中所刻劃的自我形象,最能印證。在該詩中,她以「一株冬日傾斜的櫻樹」自我銘刻――冬日的櫻樹沒有繁花滿頭,也沒有綠葉點綴,完全是枯乾的枝椏,但那仍是美的姿態,枝椏向天空、大地伸展,另有一番風情。加上「傾斜」一詞修飾,更使這美的感覺有一種溢出規範(壯大、正直)的況味,更富瀟灑飄逸的美感,突破了「美人遲暮」的刻板印象。
朵思是嘉義女中畢業,喜好文學創作,從資料上不清楚她是否曾經工作過,但她婚後就為丈夫、兒女忙碌,直到丈夫過世,兒女長大成人之後,才有閒暇出國旅遊。她到澳洲旅遊時創作了〈在渡輪上〉,當時年紀約五十六,將進入老年期,「冬日」一詞也可以呼應此時的人生階段。而其中顯現的自我觀照,特別是一位女詩人對老年自我的描繪,不是青春凋零、色衰愛弛,也不是懷才不遇、不如歸去――前一類可說是男性作家塑造的女性形象,後一類則是男性作家常見的感慨;在女詩人的體會下,此際的她有如冬日櫻樹之美,而且悠閒自在,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可以真正去感受天地間的自我,真正透視自我的本質。「一株冬日傾斜的櫻樹」這個蒼勁又美麗的意象,可說是朵思完成詩人自我,也是女性自我的重要象徵。

羅英在〈耕耘者的獨白〉一文中曾簡述自己的創作歷程。她自高中時代開始寫詩,進入職場以後停筆多年,直到1980 年代才又開始發表詩、散文與極短篇。有關羅英的生平資料非常少,評論者的注意力都放在對她作品的討論,透過創世紀詩社的集體評論,洛夫、鍾玲、張漢良等人的評介,可知羅英給人的印象是語言錘鍊,善用暗喻、換喻等技巧,具有超現實想像的本能,又能精準地以文字操縱潛意識,表現相當出色。羅英的語言精練、意識跳脫,以冷靜客觀的筆刻劃眾生相,從她筆下的女性人物、男女關係,或可掌握她的女性意識。

羅英觀察到都會女性的空虛孤獨,例如在〈都市.一〉中,羅英形容都會女郎如同「銀器般」精緻,卻擁有「牛奶色的憂愁」,當她自室內走向街道,「汽車喇叭聲╱竟在地獄的彼岸╱響起」,這是對都會女性群體的觀照。羅英亦經常以旁觀者的眼光點出男性離家、女性等候的宿命,例如〈肩〉詩描述「女人一度是他肩上╱燃燒的╱菊花」,「男人卻是她肩上╱支離的╱家書」,而不管這男人是出征或遠遊,在另一首〈女子〉詩中,羅英寫出了原地守候的女人都只能像充滿憂傷的月亮看著男子像風箏似的遠離、飛逝,命運十分無奈。

但對於這樣的宿命,羅英並非只是同情或感嘆,在其他的詩中也不時流露想要突圍的心態,例如〈手〉,其中有句「愛情不意味捕獲」,所以在詩末說:「他的手╱正要再次捕捉之時╱她已飛走╱好似候鳥╱好似他眼中淒寂的/雪」,說明了女性也有不被愛情鎖死的時候,也(希望)能自男人的手掌中掙脫。
又如〈書〉,詩中的「我」可以代表一個女性讀者對於男性作者的反制,詩一開始就說:「他的眼睛╱藏匿在這書的每一頁次間╱窺看」,這幾句點出男性對於詩中的「我」的窺視,但是「我」卻不甘屈服,最後採取行動:「我將那書焚燒時╱火自我的雙手╱蔓延及全身╱甦醒之後╱我成為╱書╱他卻化作╱灰燼」,經過浴火重生的「我」創生了另一本書,而男性卻化為腐朽的灰燼。這首詩引申來看,亦可解作一般男性威權對女性的觀看、宰制,但被視為客體的女性卻具有反擊的力量,重新創生自我,而把男性和一切威權觀念拋於灰燼之中。羅英很少在詩中透露自我的意向,但是她對於女性命運的覺察,以及對女性自主性的試圖建構,在在顯現她是具有女性主義者所頌讚的陰性書寫的能量。

以上,我們可以看到女詩人對於女性意識的不同體認與覺醒方式,也可以看到女詩人如何塑造自我形象,以確立她心中理想的生命典型。這八位女詩人醉心於創作,甚少援引女性主義理論或概念,但都是以其真實的人生體驗去尋求、實踐身為女性的自處之道。比較之下,陳秀喜、杜潘芳格、胡品清與敻虹的人生經驗與創作內容多所吻合,但表現方式與追求的境界各有不同;林泠、蓉子、朵思與羅英則將創作與現實人生的距離拉開,藉由詩的文字建構一個內在世界,使我們看到女性理性的思維、具有主體性的女性意識,以及其塑造的理想女性形象。

《亞細亞的孤兒》、《無花果》、《台灣連翹》長篇小說 (朱真一)

$
0
0


朱真一
臺灣大學醫學院醫科畢業,赴美後先在柏克萊加州大學研究,獲營養學哲學博士,後又繼續小兒科及小兒血液及癌瘤學訓練。1975年起任職聖路易(St. Louis)大學醫學院及Glennon樞機主教兒童醫院小兒科,曾任小兒血液科及繼續教育醫學部主任。2006年8月退休擔任名譽教授。在專業領域之外,特別關懷臺灣的歷史文化,尤其是醫學史、醫學人物故事、教育、人文及客家文化等。曾獲「賴和紀念特別獎」、「客委會客家貢獻獎」、「美國臺灣人生物科學會服務獎」、列名Marquis Who’s Who in America 等殊榮。 除專業著作外,尚有《早期留學歐美的臺灣醫界人士》、《從醫界看早期臺灣與歐美的交流》、《看臺灣文學寫臺美人文學》、《臺灣熱帶醫學人物》等文史著作。

台灣文學重要前輩---吳濁流



讀書救台灣
北美客協推動「讀書救台灣」--吳濁流及三本書
2014-08-12 10:38
最近因看到「學運戰神」黃昌國教授,演講結束後,回答學生問題:「有什麼事是我們現在最應該優先做的?」黃國昌的回答重點是「大家一定要多讀書,才能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內涵和視野。」另外柯文哲醫師到高雄的演講,也「一再強調咱們要多讀書救台灣。」對此感觸良深,我由衷地敬佩他們。為此寫了兩篇文章〈我們來多讀書吧 ! 〉及〈賴和藏書與「多讀書救台灣」〉。
很高興,北美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北美客協),就在這幾天宣布一活動,好像配合我的文章,實際來推動「讀書救台灣」。我在第一篇文章中書說到,美國的中小學,盡量鼓勵學生廣讀課外書。常舉辦讀課外書的多少,寫讀書報告的好壞的比賽。北美客協就要舉辦「讀台灣客家文學寫報告」的有獎徵文比賽。
北美客協推動讀吳濁流書
北美客協「為鼓勵高中、大學學生,閱讀客家文學作品,寫出讀書告與感想」,希望新世代覺醒,知道自己是台灣人,更相信「自己國家自己救」的理由。指定閱讀台灣文學重要的吳濁流前輩的三本書:《無花果》、《台灣連翹》、《亞細亞孤兒》,選其中之一寫讀書報告。可用任何方法的台灣客語文或漢(華)文寫。
為了獎勵,北美客協還提供六個獎(第1,2,3名及佳作3名),第一、二、三名的獎金各$330、$220、$150 及佳作$100。北美客協將於十一月初在台灣頒獎。北美客協將組團返台,舉辦「台三線座談會」時頒發。 時間以及地點另訂。請看我的《客家新部落格》〈北美客協「讀台灣客家文學寫報告」徵文 〉,寫徵文的規定及送報告等詳細資料。以下報導不是詳細的的吳濁流(1900-1976)的生涯,只稍來討論幾個有關重點,讀他的書尤其這三本書為何很有意義以及「讀書救台灣」。
二十年公學校及堅持反抗精神
吳濁流先生本名吳建田,生於今新竹縣新埔鎮,是我母校新埔國小最傑出的的校友,另一位是張七郎。先生前半生,除讀師範時,在客家庄長大或工作。1916年從新埔公學校畢業,考進台灣總督府台北師範學校,那年新埔、關西一條水(鳳山溪),只吳濁流一人考取。曾看他寫的文章,公學校的老師免費為想升學者補習,他的家庭雖有經濟能力,因為讀師範完全免費,沒去考總督府醫學校。我常想,他若讀醫,台灣醫界會增加一傑出好的醫師外,他也會對台灣文學及社會貢獻,不過從下面的討論,貢獻的方向可能會不一樣。
1920年師範畢業,首先分發到母校新埔公學校的照門分校,因撰文批評日本的教育制度,因此兩年後(1922)被下放到苗栗荒僻的四湖公學校,以後在此附近一帶的學校打轉15年。對台灣的唯一「好處」,1936年因緣際會在這偏僻地方,寫了第一、二篇短篇小說〈水月〉及〈泥沼中的金鯉魚〉,無意間踏進了文學門檻。
1937年吳濁流才調回家鄉隔鄰的關西公學校,又因抗議日本教育之體罰,得罪當局,兩年後又被調往原住民區的馬武督分校。1940年新竹郡運動會時,因台灣人教師受郡督學的侮辱,吳濁流憤然辭職抗爭,結束20年的教師生涯。這20年他堅持反抗日本當局的無理,一再地受「罰」而不改抗議精神,最後終於不能再容忍,毅然決然地辭職。
中國、二二八經驗及文學著作
1941年1月,吳濁流往南京任擔任記者,當時南京為汪精衛政府,可說仍由日本間接控制,不久回台再攜眷去中國,1943年才舉家回台灣。1944年任《台灣日日新報》記者,開始寫長篇小說〈亞細亞的孤兒〉。創作時正當太平洋戰爭期,寫好的稿子怕被日本人看到,必須藏起來,可說冒險地寫作。
1945年日本投降,吳濁流本很高興不必受日本人欺辱,可是來台接收的軍人與政府大員,無能、腐化及貪污。吳濁流因有兩年的中國經驗,使他對二二八事變,能較深入透徹地瞭解。他滿腹悲憤,寫下一系列短篇小說,可說以文學為歷史見證。後來寫〈無花果〉及〈台灣連翹〉兩部長篇自傳體小說,更寫出歷史真相。對官員的奸詐、邪惡、腐化,以及「半山」的種種惡行,表達台灣人的怨恨。
二次大戰後,先後任《臺灣新生報》、《民報》記者和大同工業職業學校訓導主任,這《民報》不是戰前的《民報》,請看本刊的拙文〈《臺灣民報》的歷史回顧(2):《臺灣民報》創刊、停刊及復刊〉。民國65年(1976年)因病逝世。
台灣文學界的大功臣
民國1964年創辦《臺灣文藝》雜誌,讓台灣文學作家有發表園地,培養了許多作家如陳映真、黃春明、王禎和、王拓、楊青矗等。1969年更以退休金設立吳濁流文學獎,獎勵後進,成為臺灣文壇著名獎項。吳濁流先生是台灣文學界最大功臣之一。張良澤稱吳先生為沿門托缽的文化人,他為了辦台灣文藝與吳濁流文學獎,把全部積蓄及退休金投入外,還要沿門托缽似地找人捐款,看翻版的早期《臺灣文藝》捐款欄中,不少是我們桃竹苗地區的前輩。
吳先生三十七歲才開始寫作,他的文學創作承先啟後,秉承他之前台灣文學建立的傳統,作品也影響了新生代的台灣作家深遠。創作出版的書及文章,不少是早期警總的禁書。吳濁流的「祖國經驗」文學界最多人討論,北美客協希望台灣人多讀吳濁流的書,那模模糊糊的「中原」,「唐山」、「原鄉」並不是祖國,祖國是落實在台灣本土的祖國。台灣人不管是客家或非客家,戰前或戰後,請多看多想想吳濁流的苦口婆心。
他的書詳細記述他的客家出身,他去台北師範學校唸書時,他不會說福老話,他有現在可能可稱為「客家結」或「客家台灣意識」。他常以客家庄為背景寫小說,雖然這樣,他的作品引起台灣人的共鳴,不管是福老、客家或戰後台灣人,都可有的共識。上面北美客協用「讀台灣客家文學寫報告」多少有點語病,是客家台灣人寫的「台灣文學」。
筆者雖與吳先生有同鄉校友之誼,還是先嚴及伯父北師的前輩,可惜在台灣時完全不知吳先生、他的作品以及《台灣文藝》這雜誌。來美多年後從讀他的書才「認識」吳前輩及台灣文學。台灣意識之覺醒是受吳先生著作的影響。台灣人多多研讀吳先生之著作,一定可幫大家揚棄那狹窄的「客家情結」,大福老主義及大中國沙文主義,多讀吳濁流書可救台灣。
三本書
他的三篇《亞細亞的孤兒》、《無花果》、《台灣連翹》長篇小說,對台灣的社會、政治及文化等多方評判。戰時執筆的《亞細亞的孤兒》於1945年完稿,以日據時代的台灣知識分子胡太明(本用胡志明,與越南胡志明相同而改),受日本殖民者的欺壓,到日本留學,到中國大陸及回到台灣處處受到歧視。對自己的認同錯亂及許多人生挫折打擊下,最後發瘋而以悲劇收場。此書只寫戰前,因只批評日本殖民未被台灣列為禁書。
《無花果》是吳濁流第二本長篇,是吳濁流的前半生自傳,從出生於客家庄到戰後初期的經歷。1967完稿後,在1968年時分三期連載於《臺灣文藝》雜誌上,因前兩期寫日本的殖民沒被禁,最後一期寫到二二八事變,據說警總以《臺灣文藝》沒幾個人看,又已結束而被放了一馬。客是1970年要以單行本出版時,就被警總列為禁書查扣,就因為寫二二八事變。我1980年代在美國看到,是我台灣意識的啟蒙書。1988年在台灣才能公開發行。
《台灣連翹》是吳濁流最後一本長篇小說,用日文寫,稿交給鍾肇政,並交代只能等他去世十年後,才能翻譯出版。書中不少台灣戰爭前後政壇的祕辛,因為半山,二二八事變後許多台灣菁英無辜死亡。看這本書更能瞭解很多被包裝的假歷史,連衡及兒孫三代如何能飛騰發達,可能更會瞭解什麼是「以筆代劍」之意。

描述 : https://encrypted-tbn0.gstatic.com/images?q=tbn:ANd9GcT4HQOmQhV66dULlZLQaefWgdaqHcRBPKymkkEpNzQ9Yvs2Kw1ysg
圖: 三本長篇小說,現在版本很多,這些是我手上有的最早或較早版本。

四騎士 (李青涯譯) Los cuatro jinetes del Apocalipsis (The Four Horsemen of the Apocalypse) (1916)

$
0
0




"The Great War" WWI film series continues this week with "The Four Horsemen of the Apocalypse," "Seventh Heaven," and more. http://bit.ly/1r5RnUP   ["The Four Horsemen of the Apocalypse." 1921. USA. Directed by Rex Ingram.]
"The Great War" WWI film series continues this week with "The Four Horsemen of the Apocalypse,""Seventh Heaven," and more. http://bit.ly/1r5RnUP
["The Four Horsemen of the Apocalypse." 1921. USA. Directed by Rex Ingram.]
 ·  · 
  • Hanching Chung 原文可能是法文/西班牙文?:1949年之前: 四騎士 李青涯譯伊巴臬茲(Ibanez,V. B.)著王雲五主編臺一版台北市:臺灣商務, 民54[1965] 萬有文庫薈要





http://en.wikipedia.org/wiki/Vicente_Blasco_Ib%C3%A1%C3%B1ez

His greatest personal success probably came from the novel Los cuatro jinetes del Apocalipsis (The Four Horsemen of the Apocalypse) (1916), which tells a tangled tale of the French and German sons-in-law of an Argentinian land-owner who find themselves fighting on opposite sides in the First World War. When this was filmed by Rex Ingram in 1921, it became the vehicle that propelled Rudolph Valentino to stardom.




《魯迅研究月刊》部分

$
0
0

2014.8.13  NTU 拾: 《魯迅研究月刊》

1993: 11, 12
1994: 2,3,4, 8, 9,10,12
1995: 1,2, 5,8,12
1996:1,2,8,10
1997: 1,2,10,11
1998: 1,2, 3, 4,6, 7,
1999:5,
2000: 3,4,5-12
2001: 1,2,9
2002: 1,2,3,4,5,6,8,9,10,12
2003: 1,7,9,10,11,
2004:2,3,5, 6, 7,10, 
2005   1, 3,6, 10, 11, 





《魯迅研究月刊》是由魯迅博物館編輯發行的月刊,是魯迅研究“全天候”式的刊物。
中文名:《魯迅研究月刊》 類別:學術期刊
語種:中文 主辦單位:魯迅博物館編輯
創刊時間:1980年出版週期:月刊
國內刊號:CN11-2722/I 國際刊號:ISSN1003-0638
定價:全年零售價60元/年每期零售價5.00元/期


《魯迅研究月刊》 - 簡介
雜誌名稱:《魯迅研究月刊》月刊
全年零售價:60元/年每期零售價:5.00元/期主辦單位:魯迅博物館編輯出版魯迅研究月刊編輯部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3-0638國內統一刊號:CN11-2722/I 國外發行代號:M1083聯合徵定代號:LD112722 報刊版式16開






創業者的精神領袖;吴宓著「文學與人生」課程應讀書目錄

$
0
0



誰是創業者的精神領袖?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 盧克•約翰遜



誰是創業家的守護神?嚴格說來,12世紀的意大利商人森特•霍莫勃努斯(Saint Homobonus)是企業的守護神。但我在這里指的是那些來自人文和社會科學的知識分子,後者是創業生活最偉大的倡導者。

僅次於霍莫勃努斯的守護神將是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熊彼特是一位奧地利裔美籍經濟學家,無論是之前還是之後,他或許比任何同行都更明白個體創始人的重要性。正如他在《經濟發展理論》(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一書中描述的那樣:“首先要有創建私人王國的夢想和意志……接下來要有徵服的意志:奮鬥和證明自己比別人優秀的沖動……最後是樂於創造,樂於做成事情,或者就是樂於運用自己的精力和創意……我們這一類人尋找困難,為了改變而改變,享受冒險的樂趣。”

熊彼特讓“創造性破壞”一詞廣為人知。“創造性破壞”描述了在現有經濟秩序被顛覆時,進步是如何發生的。它導致了浪費和混亂——新技術的出現導致某些企業破產,員工失業——也帶來創新和實質性的進步。正是那些創業家推動著這種永無止境的努力,他們永遠在挑戰現狀,試圖通過提供更好、更快、更新的東西來盈利。

另一名守護神候選人是創作了《地球顫慄》(Atlas Shrugged)等暢銷書的小說家艾恩•蘭德(Ayn Rand)。蘭德提出了堅韌的個人主義概念,集中體現在其小說主人公霍華德•羅克(Howard Roark)和約翰•高爾特(John Galt)身上。這兩人都艱難對抗著集體主義和社團主義。蘭德是一名俄羅斯移民,始終認為曼哈頓的外觀體現了人類企業的威力。她在《源頭》(The Fountainhead)一書中寫道:“我會願意放棄世界上最壯觀的日落場景,只為看一眼紐約的摩天大廈。那形狀和成就它們的思想。紐約的天空和人類意志力的體現。我們還需要什麽其它宗教?”我發現她的書可讀性較差,許多信念也相當古怪。但她在踐行資本主義的人士當中有許多擁躉,包括美聯儲(Fed)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


在政界人士中,我認為最偉大的創業促進者是本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他可能是最偉大的公開宣講新教職業道德的人士——這種職業道德幫助美國成為地球上最具創業精神的國家。富蘭克林除了是一位政治家以外,還是一名發明家、商人和多產的作家。他在20歲時列出的13條美德中,有一條是“勤勉。珍惜光陰,做有用的事,減少所有不必要的活動”。我所認識的所有創業家都在不自覺地遵照這種格言。

19世紀一位不那麽出名、但同樣影響力巨大的政界人士是理查德•科布登(Richard Cobden)。科布登是一位英國製造商,領導了反穀物法抗議活動。他是最初熱衷於推動自由貿易的人士之一,相信:“自由的進展在更大程度上依賴於維護和平、擴展商業和普及教育,而不是內閣和外交部的努力。”遺憾的是,當今這一代政界人士沒有在更大程度上贊同科布登對世界事務的看法。

在哲學家當中,弗里德里希•尼採(Friedrich Nietzsche)堅稱,人活著要充分發揮潛力,並在生活中冒險。他寫道:“要想在生活中碩果纍纍或得到最大享受,秘訣就是生活在危險中。”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競爭者是亞當•斯密(Adam Smith)。盡管斯密作為經濟學家的名聲更響亮,但他其實是一名道德哲學教授。許多人將他視為自由市場思想之父,而他的著作《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是首批闡述工業資本主義的大作之一。他在書中介紹了勞動分工、壟斷威脅以及“看不見的手”等概念。

創業是一種古怪的職業,如果它可以被稱為一種職業的話。然而其支持者包括過去數百年最有智慧的一些人。所有的創業家都應該從他們睿智的話語中汲取力量。

本文作者是Centre for Entrepreneurs以及私人股本公司Risk Capital Partners的董事長

譯者/鄒策


*****


Remember by 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 {願君常憶我}



吳宓(1894~1978)
  中國學者。字雨僧 。陝西涇陽人 。 1911 年初考入北京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清華大學前身),1917年赴美國留學,先後在弗吉尼亞和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系學習,獲碩士學位。 1921年回國,在南京東南大學任教,與梅光迪等人聯合創辦《學衡》雜誌,任總編輯。 1925 年應聘任清華國學院主任、教授。後又在西南聯大、武漢大學、西南師範大學執教。吳宓學貫中西,主張“中西貫通”,注意研究中西文化的異同,通過比較、綜合、創新,在廣博的基礎上融合新時代的理性秩序和道德理想。文化大革命中,吳宓剛正不阿,受到殘酷迫害,左腿殘廢,雙目失明。但他面對四人幫的“批孔”陰謀,仍堅持“寧肯殺頭,也不批孔”的學者風範。其主要譯著散見於《學衡》雜誌和他所主編的天津《大公報》文學副刊。著有《吳宓詩集》、《文學與人生》、《吳宓日記》等。
「給我水喝,我是吳宓教授!」「我要吃飯,我是吳宓教授!」(文革中吳宓臨死,第251頁)
   
文學與人生(清華文叢之三)
作者:吳宓 著,王岷源 譯
叢書名: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2012450
出版時間:2000-1-1

內容提要
吳宓先生是我國比較文學的開拓者、奠基者和著名學者,本書系他苦心經營十餘年寫成的講義,於湮沒五十年後首次面世。該書用中、英、法、拉丁等多種文學寫成, 代表了作者的哲學與文學藝術思想的核心與精神。作者才識淵博,匯通古今中外哲人與藝術家的智慧,對人生的意義、文人的道德、文學的本質和藝術創作的規律作出了獨特而新穎的闡釋。這些論述對於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以及在現代化經濟浪潮衝擊下如何提高文人的品格極有啟迪意義。書後附有吳宓先生的弟子週輔成、李賦寧、王岷源先生撰寫的闡釋性論文;錢鍾書先生為自己的老師題寫了封面書名。
作者簡介

編輯推薦
本書是我國比較文學的開拓者、奠基者的著名學者吳宓先生的講義,用中、英、法、拉丁等多種文字寫成。闡釋人生的意義、文人的道德、文學的本質和藝術創作的規律。



目錄
1 《文學與人生》課程說明
2 《文學與人生》課程應讀書目
3 《文學與人生》課程之目標與目的
4 我們的討論與努力之基礎
5 《文學與人生》課程內容與方法進一步之說明
6 文學與人生之關係
7 我的工作和我的主要興趣:文學與人生我的成長與進步之方向:從詩歌到哲學(愛情與智慧)
——仁智合一;情理兼到
8 小說與實際人生
9 人生——道德——藝術(小說):小說與人生
10 閱讀薩克雷《英國18世紀幽默作家》札記
11 公民教育與文學:文學之功用
12 閱讀教育界人物誌之反思與說明
13 人與宇宙
14 人與宇宙關係圖
15 天人物三界
16 宇宙與人構成之基本公式
17 以上公式之推廣及應用
18 萬物品級圖
19 人性圖物像圖
20 人性之研究
21 自由意志與命運
22 兩種人——理想與現實
23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24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25 假冒為善之非是
26 中庸之道
27 論宗教
28 義利之辨
29 孟子不動心章臆解
30 文人相輕與不廢江河萬古流
31 我之根本信條
32 哲學重建的性質與方法
……






吳宓:《文學與人生》課程應讀書目
[ 原創 ] [2007-07-23 23:41:01 | 傻子哥哥 ]
此日記TrackBack地址: http://blog.people.com.cn/trackback.do?wlog_id=1185205261393599
.....吳宓的《文學與人生》一書,是清華大學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是書為1996年10月3印)的“清華文叢”系列叢書之三,書的封面原本淡雅,唯有“錢鍾書敬署”之“吳宓著文學與人生”黑色字樣奪人眼目,給人警醒之感覺。
遺憾的是,書的內容只是吳宓先生《文學與人生》課程的講授提綱。該課程的講義,吳宓先生在1948年就已經整理完成,分為上、下兩冊講義稿,不幸“文革”中被人侵占,當時是吳宓先生把此講義稿“交給西南師範學院中文系畢業的一位學生保管,沒想到這位學生後來竟不肯歸還”,故而,我們只有看這份上世紀三十年代吳宓先生所整理出來的講授提綱了。
《文學與人生》課程,最早是吳宓先生在1935年-1936年開始給清華大學高年級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所開設的一門選修課,同時在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也兼授講過此課,後來一直到昆明西南聯大、成都燕京大學以及武漢大學都講過,直到1948年以後才停止開設此課程。依照吳宓先生的課程說明,“本學程研究人生與​​文學之精義,及二者間之關係。以詩與哲理二方面為主。然亦討論政治、道德、藝術、宗教中之重要問題。 ”確實遺憾,僅從此說明寥寥數語中,我們便可看出,這門課程所討論的問題一定會隨著時間的發展而有所擴展和深入,且“凡選修本課程之學生,皆應參加課堂中之討論……”,若是再結合吳宓先生編選的應讀書目,如此,課程到了1948年結束時,先生重新整理出來的講義稿應該存有多麼豐富的內容啊。於此,也只能嘆一聲,這可惡的“學生”。
1936年-1937年,吳宓先生編選了《文學與人生》課程的應讀書目,書中從第3頁排到了第9頁,中英文皆有,可謂洋洋大觀。實際,該書目的缺陷也是一目了然的,原本,此書目所涉及面之廣讓人瞠目,從《四書》、《史記》到《中國文化史》、《中國哲學史》;從《水滸傳》、 《石頭記》到《長生殿傳奇》、《桃花扇傳奇》;從《杜詩鏡銓》、《顧亭林詩集》到《吳宓詩集》、《吳白屋先生遺書》;從《亞里斯多德》到《哈姆雷特》;從《大藏經》到《新舊約全書》……唯獨缺少“五四”以後的新文化運動中的代表人物與代表作品,這顯然是與吳宓先生一生所追求的道德信條及其文化信仰所分不開的……


將《文學與人生》課程應讀書目錄之於後,是為參考。
(1937—1938)吳宓編選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毛詩(國風)
禮記(禮運,學記,樂記,儒行)
春秋左記(長篇紀事)
史記(項羽本紀,孔子世家,伯夷列傳,屈原賈生列傳,刺客列傳,李廣列傳,公孫弘列傳,遊俠列傳,滑稽列傳,貨殖列傳)
前漢書(藝文志,張耳陳餘列傳,竇田灌韓列傳,司馬遷傳,佞幸傳,外戚列傳)
後漢書(黨錮傳,郭符許列傳,獨行傳,逸民傳,列女傳)
資治通鑑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
楚辭王逸注(屈原: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
古詩源
十八家詩鈔
杜詩鏡銓
吳梅村詩集
顧亭林詩集 (吴宓有選注本)
黃節:蒹葭樓詩
吳芳吉:吳白屋先生遺書
吳宓詩集 (北京商務)
藝蘅館詞選
桃花扇傳奇
長生殿傳奇
世說新語
汪國垣編:唐人小說
張潮輯:虞初新志
水滸傳
石頭記(紅樓夢)
劉宗周:人譜
陳宏謀輯:五種遺規
吳宓編:Outlines of the History of Greek Literature
Dialogues of Plato—Translated by Jowett, Vol. I, II, III
柏拉圖五大對話集—郭斌和景昌極合譯(商務印書館發行)
The Republic of Plato—Translated by Lindsay (Everyman's Library)
柏拉圖之理想國—吳獻書譯(商務印書館發行)二冊
Nicomachean Ethics of Aristotle—Translated by Welldon (Macmillan) or by Chase (Everyman's Library)
亞里士多德倫理學—向達譯(商務印書館發行)
Aristotle's Politics—Translated by Jowett (Oxford)
Aristotle's Politics—Translated by Welldon ( Macmillan)
Butcher: Aristotle's Theory of Poetry and Fine Art
亞里士多德詩學—傅東華譯(商務印書館發行)
Stace: Critical History of Greek Philosophy
批評的希臘哲學史—慶澤彭譯
A.E. Taylor: Socrates
Paul E. More: Platonism
Paul E. More: Religion of Plato
Wallace: Outline s of the Philosophy of Aristotle
A. E. Taylor: Aristotle
B. de Wulf: Philosophy and Civilization in the Middle Ages
中古文化與士林哲學—趙爾謙譯述(傳信書局發行)
Hoernle: Studies in Contemporary Metaphysics
Hoernle: Matter, Life. Mind, and God
Hoernle: Idealism as a Philosophical Doctrine
馮友蘭: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ife Ideals
馮友蘭: 人生哲學(商務印書館新學制高中教科書)
景幼南:哲學新論(南京書店)
許思園:On the Nature and Destiny of Man
景昌極:道德哲學新論(鐘山書局)
黎錦熙編:佛教十宗概要
黎錦熙編:宋元明思想學術文選

Sacred Books of the East — Vol. XI (Buddhist Sutras)
頻迦精舍校刊大藏經,昃十卷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一卷

Holy Bible
新舊約全書(中文文言譯本)
AE Zucker : Western Literature—Vol. II : Bible & Middle Ages (聖經及中古文選----商務印書館發行)
趙紫宸著:耶穌傳
Paul E. More : Christ of the New Testament
Thoughts or Meditations of Marcus Aurelius; Discourses of Epictetus (合訂一冊)

Essays of Montaigne (World Classics英譯本2 vols.)

Bacon’s Essay (Bohn’s library)
Pascal “Pensees” 英譯本(Everyman's library)
La Bruyere “Caracteres”
La Rochefoucauld “Maximes”
Burke : 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 etc.(Everyman's library)
Joubert “Pensees”
Stendhal “De l’Amour”
Sainte-Beuve's “Causeries du Lundi ”—English translation by EJ Trechmann. 7 vols.(Routledge)
Sainte-Beuve's Portraits of the 17th Century----English translation (2 vols. in I )
Matthew Arnold : Essays (Everyman’s library)
Paul E. More: Shelburne Essays—Vol. I-XI

Babbitt: Literature and the American College
Babbitt: The New Laokoon
Babbitt: Masters of Modern French Criticism
Babbitt: Rousseau and Romanticism
Babbitt: Democracy and Leadership
吳宓等譯;白璧德與人文主義(新月書店)

Stuart P. Sherman: O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Century Reading in English Literature
Oxford Book of English Verse
C. H. Page: British Poets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Works of William Shakespeare (全一冊)
Shakespeare’s Hamlet (edited by G.P. Baker)
邵挺譯:天仇記(商務印書館,小本小說)
田漢譯:哈孟雷特
梁實秋譯:漢姆來德

Moliere's Comedies—English translation (Everyman's library)2 vols.
趙少侯譯:恨世者(正中書局)
Castiglione's Book of the Courtier (Libro del Coregiano),in English translation (Everyman'slibrary)。
Chesterfield's letters to his son (1774)— (Everyman's library)
Boswell: Life of Dr. Johnson (1791)—(Everyman's library)2 vols.
The Confessions of Rousseau英譯本
張競生譯:盧梭懺悔錄(節本)

Newman : Apologia pro Vita Sua ( 1864 )—(Everyman's library)

梁濟:桂林梁先生遺書
熊十力:尊聞錄
徐志摩:愛眉小扎
朱湘:海外寄霓君
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世界書局1936年增訂本)
林語堂: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The Arabian Nights
奚若譯:天方夜談(商務印書館說部叢書初集五十四編)四冊

Cervantes: Don Quixote英譯本(Modern Library一冊全)
林紓陳家麟譯:魔俠傳(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
蔣瑞青譯:吉訶德先生(世界書局世界少年文庫本)
楊絳譯本

Bunyan : Pilgrim's Progress (Everyman's Library)
譯者名佚:天路歷程
Swift : Gulliver's Travels ( 1726)—(Everyman's Library)
林紓譯:海外軒渠錄(商務印書館說部叢書)
韋叢蕪譯:格里佛遊記(未名社)
Voltaire’s Tales英譯本(Bohn’s library)
陳汝衡譯(吳宓校注):福祿特爾小說集(商務印書館世界文學名著)
徐志摩譯:贛第德(Candide)

Fielding : Joseph Andrews (1742)—(Everyman's Library)
Fielding : Tom Jones (1749)—(Everyman's Library 2 vols.)
Fielding : Amelia (1751)—(Everyman's Library 2 vols.)

Goldsmith: Vicar of Wakefield (1776)—(Everyman's Library)
商務印書館編譯所譯述:雙鴦侶(商務印書館說部叢書)
伍光建譯:維克斐牧師傳(商務印書館1935)
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1813)
楊繽譯:傲慢與偏見(商務印書館,二冊)

Thackeray: Vanity Fair (1847—48)—(Everyman's Library)
伍光建譯:浮華世界(Max J. Hergbrig節本)
Thackeray: Pendennis (1849-50)
Thackeray: English Humourists (1851, 1853)—(Everyman's Library)
Thackeray: Henry Esmond (1852)
Thackeray: The Newcomes (1854—55)
George Eliot : Middlemarch (1871—1872) ---- (Everyman's Library 2 vols.)
George Eliot : Richard Feverel (1859) ---- (Everyman's Library)

Flaubert: Madame Bovary (1857) ---- (Everyman's Library)
李青崖譯:波華荔夫人傳(商務印書館)
Tolstoy: Anna Karenina (1875—1877)—(Everyman's Library 2 vols.)
陳家麟陳大鐙譯:珂娜小傳(中華書局)

Thomas Hardy: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891)
呂天石譯:苔絲姑​​娘(中華書局)
張谷若譯:德伯家的苔絲(商務印書館1936)

Arnold Bennett : Old Wives' Tales (1908)—(Everyman's Library)
王友竹譯:老婦譚


Sinclair Lewis : Main Street (1920)
楊歷樵(白華)譯:大街(二冊,大公報)
潘式(鳧公):人海微瀾(二冊)
潘式(鳧公):隱刑





吴宓(1894~1978)
  中国学者。字雨僧 。陕西泾阳人 。1911 年初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17年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弗吉尼亚 和哈 佛 大学比较文学系学习 ,获 硕 士学位。1921年回国,在南京东南大学任教,与梅光迪等人联合创办《学衡》杂志,任总编辑。1925 年应 聘 任清华国学院主任、教授。后又在西南联大、武汉大学、西南师范大学执教。吴宓学贯中西,主张“中西贯通”,注意研究中西文化的异同,通过比较、综合、创 新,在广博的基础上融合新时代的理性秩序和道德理想。文化大革命中,吴宓刚正不阿,受到残酷迫害,左腿残废,双目失明。但他面对四人帮的“批孔”阴谋,仍 坚持“宁肯杀头,也不批孔”的学者风范。其主要译着散见于《学衡》杂志和他所主编的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着有《吴宓诗集》、《文学与人生》、《吴宓日 记》等。
「給我水喝,我是吴宓教授!」「我要吃飯,我是吴宓教授!」(文革中吴宓臨死 第251頁)
文学与人生(清华文丛之三)

内容提要
吴 宓先生是我国比较文学的开拓者、奠基者和著名学者,本书系他苦心经营十余年写成的讲义,于湮没五十年后首次面世。该书用中、英、法、拉丁等多种文学写成, 代表了作者的哲学与文学艺术思想的核心与精神。作者才识渊博,汇通古今中外哲人与艺术家的智慧,对人生的意义、文人的道德、文学的本质和艺术创作的规律作 出了独特而新颖的阐释。这些论述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以及在现代化经济浪潮冲击下如何提高文人的品格极有启迪意义。书后附有吴宓先生的弟子周辅 成、李赋宁、王岷源先生撰写的阐释性论文;钱钟书先生为自己的老师题写了封面书名。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我国比较文学的开拓者、奠基者的著名学者吴宓先生的讲义,用中、英、法、拉丁等多种文字写成。阐释人生的意义、文人的道德、文学的本质和艺术创作的规律。


大室 幹雄【著】 パノラマの帝国―中華唐代人生劇場

$
0
0



【唐代の人生劇場】在日本漢學家中,最喜歡大室幹雄的著作!他善曉西方理論,亦且淹通古籍,才氣縱橫,難怪一出手,文章便寫得奧雅奇偉,波瀾老成。近日,請託日本友人代為購買《環景的帝國―中華唐代人生劇場》,期待這本絕版書!
【唐代の人生劇場】在日本漢學家中,最喜歡大室幹雄的著作!他善曉西方理論,亦且淹通古籍,才氣縱橫,難怪一出手,文章便寫得奧雅奇偉,波瀾老成。近日,請託日本友人代為購買《環景的帝國―中華唐代人生劇場》,期待這本絕版書!



パノラマの帝国―中華唐代人生劇場



内容説明

中世中国の巨大帝国に繰りひろげられる有象無象の人生を、目もあやに溌刺と再現する歴史語りの妙。麗しの人妻や悪少年、富裕商人や受験浪人、強盗や酷吏、刺客や詐欺師、そして野性の先住民、はては人虎や幽鬼まで。

目次

第1章 遊侠たちの社会史
第2章 放浪する知識人
第3章 解放された女たち
第4章 虎の妖怪学ノート
第5章 冥界行―メガロポリスの夢
第6章 梅嶺の南―ひとつの未開と文明
大室 幹雄(おおむろ みきお、1937年 - )は、日本の歴史人類学者、千葉大学名誉教授。

経歴[編集]

早稲田大学卒業後、東京大学大学院へ進学。高等学校教諭山梨大学教授を経て千葉大学教授。退官後は千葉大学名誉教授[1]
2004年(平成16年)に刊行『ふくろうと蝸牛 柳田国男の響きあう風景』により、同年度芸術選奨を受賞[2]

著書[編集]

中国文化[編集]

歴史の中での都市の肖像[編集]

風景論[編集]

映画批評[編集]

  • 寅さんがタバコを吸わない理由(わけ) 現代映画習俗誌』 三省堂、1991年7月、233頁

翻訳[編集]

解説・寄稿[編集]

解説[編集]

寄稿[編集]

評価[編集]

ウェブ上において確認される、大室に対するまとまった評価を行っている評者を記す。

山形浩生[編集]

  • 山形浩生は、自身のアイドルのうちの一人は、大室幹雄だと語っている[3]
  • 「寅さんがタバコを吸わない理由」などについてのエッセイ。CUT書評「櫻の園には帰れない」『CUT』1991年4月[4]
  • 「監獄都市」などについてのエッセイ。CUT書評「都市に生きる人たちと、都市を読む人。」『CUT』1995年10月[5]

松岡正剛[編集]

「(前略)、大室さんは『劇場都市』『桃源の夢想』という大著をやすやすと発表すると、あたかも学界論壇の有象無象をその大著の前後の見返しで振り切るかのように、さらに『園林都市』『干潟幻想』『檻獄都市』『遊蕩都市』というふうに、もっと充実した大著を連打していった。いずれも三省堂である。それは、前人未踏のディスクールの森林に、まるでボロブドゥールアンコールワットのような複雑きわまりない言語神殿を建設しつづけているようなものだった。あまりに稠密で巨大な思索の林立なのである。最初はなんとかついていこうとしたものの、ぼくもいつのまにか振り切られた。以来、どのように大室幹雄を取り戻すかということが、ぼくの他人に言えない課題になっていた。(中略)もし、誰もがその放置を続けていくというのなら、いつの日か、ぼくがまた大室幹雄の密林に分け入ることになるのだが‥‥。」

脚注[編集]

[ヘルプ]

^著作内の記述による。主に著者経歴。
^平成16年度芸術選奨一覧
^qa Q31参照
^CUT 1991.10 Book Review
^CUT 1995.10 Book Review
^『千夜千冊 第四百二十五夜』【0425】2001年11月21日



Geeks & Geezers 一輩子的領導

$
0
0
My own favorite of Bennis's writing is a curious little book called Geeks & Geezers. It was the subject of one of these columns in 2002. (Can it really be that long ago?) In it, he and Robert Thomas describe a study involving intensive interviews with a well-known group of geezer/leaders (the "grandparents of the geeks") and much younger entrepreneurs, presumably leaders undergoing on-the-job development. They found several similarities: members of both groups are "avid learners," they "forever strain to transcend limits," and "every leader � in our study had undergone at least one intense, transformational experience." They found differences too: (1) "geeks have bigger and more ambitious goals than geezers did at the same age," (2) geeks place far more emphasis on achieving balance in their work, family, and personal lives," and (3) "geeks are far less likely than geezers to have heroes or to have had their image of a successful leader shaped by a hero."
Of perhaps greatest interest to me was that these successful geezers were still optimistic, looking forward, and learning. They exhibited what is described by the word, "neoteny," the retention of youthful qualities by adults. (It helps explain why Bennis included himself in the sample of persons studied as "geezers.")





2008年本書發行平裝本改書名為一輩子的領導並在序部分修正

Geeksgeezers: how era, values, and defining moments shape leaders - Google 圖書結果

Warren G. Bennis,Robert J. Thomas - 2002 - Business & Economics - 224 頁
Explores the dynamic process that forges new leaders, explaining how key turning points and challenges force individuals to decide who they are and what their ...

奇葩與怪傑(DH0119)──時代、價值觀和關鍵時刻如何塑造領袖
Geeks Geezers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管理領導
叢書系列:BIG系列
作者:華倫‧班尼斯、羅伯‧湯瑪斯
Warren Bennis、Robert Thomas
譯者:齊思賢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2年10月23日

每隔二十年就會有新、舊時代的汰換,找出成就不同時代領袖的特質,引領個人邁向成功領導之路。
本書作者訪問超40位的各界領袖,其中有他們稱為奇葩(Geeks,年齡21~34歲之間),以及怪傑 (Geezers,年齡70~82歲之間),並評價他們對時代的價值和成功定義的影響力。這兩個群體在他們的企圖心、英雄意識,和家庭生活態度上,都有所 不同。他們共同的特點是,所有人都「擁有或經歷過至少一次強烈的轉化經驗。」作者稱之為一種「考驗」。

本書將不只徹底改變我們一般人對領導的看法,更將改變我們學習、甚至生活的方式。本書提出一種令人驚奇的方式,讓讀者可以預測出什麼樣的人會成為領袖,以及這些人如何成為領袖。

本書強調讓我們學習領導的方式,不只是一段時期,甚至是一輩子。本書適合所有的奇葩及怪傑們閱讀,以及那些介於他們之間的所有人!
▼ 精采摘錄
美國前總統杜魯門(Harry Truman)從小就不認為自己會成為領袖,任何人都是這樣。──前言 激發下一代領袖的誕生/葛根
適應力才是領導者必要的技能,除了要能掌握事情的來龍去脈,也要懂得辨識及抓住機會。──適應力才是關鍵
領導者的操守可分成三個部分:抱負、技術能力及道德羅盤,三者鼎足而立,才能保持平衡。──操守鐵三角
失敗在你的人生扮演什麼角色?是否可能透過學習領袖的特質,讓每個人成為領袖?--審視自我成為領袖的潛力/賴士葆
領導學之父班尼斯的新作,在特殊的主題研究之下,再度地顯露出其對於領導御的深刻了解與精闢分析--未來領袖的最佳參考/柯承恩
「這本無價的書為優秀的管理人員該有的特質和經驗下了定義,所有有抱負的領導人都該閱讀。」--星巴克執行長蘇茲(Howard Schultz)
「本書是一本見解卓越、引人入勝的智慧經典,集結了偉大領導者的面臨考驗時,所創造出獨特啟發性的方法。不只那些已經在上位者該閱讀本書,那些想要形塑未來改變領導命運的後起英雄,更該閱讀。」--哈佛商學院教授肯特(Rosabeth Moss Kanter)
作 者 簡 介
華倫‧班尼斯 Warren Bennis
南加州大學領導學院創辦人及教授,曾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波士頓大學等,並曾被四位美國總統任命提供建言、擔任財星500大公司的諮詢。著有二十七本有關 領導統御的書籍,其中被《金融時報》譽為50大商業好書之一的《領導者》(Leaders),和另一本《如何成為領袖》(On Becoming a Leader)都被譯為全球21種語言。1993年及96年兩度被《華爾街日報》譽為管理學十大發言人,並被《富比士》雜誌指為「領導先師的長老」,《金 融時報》最近稱其為創立領導統御為學術規則之人。
羅伯‧湯瑪斯 Robert Thomas
埃森哲公司策略變革中心 (Accenture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Change)的合夥人之一及資深研究員,曾為全球多家公司在領導發展方面進行諮詢。再加入這家公司前曾再麻省理工學院及密西根大學任教多年。著有得獎的 《機器無法代勞的事情》(What Machines Can’t Do)。
譯 者 簡 介
齊思賢

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擔任國內主要財經媒體資深編譯 13 年,負責國際金融新聞。最近譯作包括《知識經濟時代》、《引爆趨勢》、《貪婪時代》、《我的財富以秒計──無線通訊鉅子麥考傳奇》、《銀行中的銀行》、《投資心理學》、《操盤高手》等,並編譯審核多本金融專書。
目 錄
領導之路 目錄

推薦序 未來領袖的最佳參考 柯承恩

推薦序 審視自我成為領袖的潛力 賴士葆

作者序 親身體驗領袖的特質

前言 激發下一代領袖的誕生 葛根

第一章 終身領導與學習
全新的領導模式 33/用詞界定 34/以影音圖文記錄領導統御 38/時代背景的影響 40/磨練的力量 44/發掘磨練的意義 47/成就領袖的特質 49/

第二章 怪傑:受限的時代
受限的年代:一九四五至五四年 54/大企業和組織人 57/向中間靠攏 59/連接時代的橋樑 62/二十五到三十歲的怪傑 63/盡自己的義務 72/以傳統方式學習 75/事業與家庭 78/英雄時代 82/

第三章 奇葩:多樣的時代
多樣的時代:一九九一到二○○○年 87/二十五到三十歲的奇葩 95/為什麼要忠誠? 108/精明和討厭世界 110/平衡的生活 113/英雄領導的時代結束119/

第四章 領導的磨練
個別因素的重要性 129/適應力才是關鍵 130/從實例印證發現133/節食和挨餓的差別 137/適應力就是運用創造力 140/以全新眼光看世界 145/英雄之路 147/失敗帶來的教訓 156/

第五章 領導的魔法
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領袖 163/卓越的適應力 166/如何反領導 167/凝聚共識 171/領導者、追隨者及共同的目標 174/把事情做對 177/聲音和性格 178/操守鐵三角 181/奇事與赤子之心 185/赤子之心具有再生的力量 186/青春永駐 188/

第六章 熱情追求人生的承諾
時代背景的差異 191/有異有同 193/彈奏任何一首歌 196/領袖都到哪裡去了:談國民兵役 197/職場上的領導 203/關於個人 207/

附錄一 奇葩與怪傑小傳

附錄二 給奇葩與怪傑的問題




30 SEP 2002  WHAT DO YOU THINK?

Are Business Schools Really Important “Crucibles of Leadership?”

SUMMING UP

Crucibles of leadership are where you find them—or they find you. And business schools rarely create them, at least according to the respondents to the October column.
Perry Miles put it most succinctly when he said, "A business school cannot and should not be designed as a crucible. Crucibles—by design—are boot camps of a sort, where the heat and pressure make or break the participant." Lim Yung Hui commented, "Business schools can only create a context that is fertile for the emergence of leadership." And according to Charlie Cullinane, "It would be very difficult for a school to create the equivalent of a tough childhood, a religious revelation, or a life and death experience."
Setting aside the issue, Shaun Greene even questioned the importance of crucibles of leadership, raising the age-old question of nature versus nurture. As he observed, "The 'crucible' can help someone become better or more effective but the truly great were naturals."
Steffen Nevermann stated the case for the affirmative, but cautioned, "To create crucibles from which leaders may emerge, schools must put their students in a learning mode that challenges them to accept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own education and gives them first-hand appreci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practice." Nevertheless, Kathryn Aiken points out that "... studying other crucibles is no substitute for experiencing your own." And in that regard, Aiken feels that women often face a different challenge than men because they are too often "put into staff positions rather than line management jobs in order to 'protect their success,'" which, she adds, "…actually hinders the movement of women and prevents the exposure to crucibles of leadership."
If the majority prevails and one accepts the validity of research on the subject, it leaves us with the question of just what business schools can contribute to the leadership development process. Is it limited, as Miles (a retired Marine) suggests, to "teach[ing] and model[ing] ethical leadership?" Or can it also include the study of management practices that help create crucibles of leadership for others as well as dilemmas that enable one to "practice" for the day that such a crucible may actually come along? What do you think?

ORIGINAL ARTICLE

The new book Geeks and Geezers by Warren Bennis and Robert Thomas, argues that all the leaders they studied, whether "geeks" (under thirty) or "geezers" (over seventy), have the ability to engage others in shared meaning; a distinctive and compelling voice; a sense of integrity; and "neoteny," a trait that makes them "addicted to life" and able to recruit protectors, nurturers, and believers through a long and productive leadership career.
In pointing out one other thing shared by leaders, the authors state once again the case for leaders being made, not born. These primary qualities of leaders are formed in the "crucible of leadership" (as Bennis and Thomas define it, anything from an important mentoring relationship to a near-death or war-time experience). Leaders have the adaptive capacity to learn from the crucible rather than be psychologically destroyed by it. Their geeks and geezers may have experienced different kinds of crucibles (the dot-com bust as opposed to the Second World War, for example), but they learned many of the same lessons from them.
The concept of the "crucible of leadership" was suggested by Abraham Zaleznik in a 1977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article, "Managers and Leaders: Are They Different?" Arguing that they are, Zaleznik cited one difference:Is a person "once-born" or "twice-born?" That is, have they had a traumatic experience in their life (the second birth), requiring, as Zaleznik described it to me in a recent e-mail, "a turning into one's self ... following which one emerges with a deepened sense of self, and relatively free of dependency on the social structure."
Zaleznik in turn was influenced in his thinking by William James, who, in a series of lectures in 1902 published 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first suggested import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latively well-adjusted "once-born" individual with a strong sense of belonging and the "twice-born" person with a sense of being separate.
Regardless of the degree to which we feel leaders are made rather than born, the concept of the crucible of leadership raises a number of questions for us, some of which are posed by the authors of Geeks and Geezers.
If crucibles of leadership are so important, do men and women have equal access to them? If we value diversity in leadership ranks, what can be done to provide greater access to the essential crucibles? In general, what can we do in the private or public sectors to create crucibles from which leaders may emerge? What form might they take? Assuming that one of their objectives is to forge leaders, to what extent do business schools fill the role? Given the findings of investigators like Bennis, Thomas, and Zaleznik regarding leadership, is it realistic to think that business schools can perform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quest? What do you think? 

To learn more:

Warren G. Bennis and Robert J. Thomas, Geeks and Geezers
(Boston: HBS Press, 2002).
Abraham Zaleznik, "Managers and Leaders: Are They Differen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y-June, 1977.
William James, 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Random House, Inc., May 1999).

Jean-Pierre Abel-Rémusat (Chinese: 雷暮沙),《玉嬌梨》

$
0
0



玉嬌梨》清代小說,又名《雙美奇緣》,是一部強調追求自由戀愛的小說,清初張勻著,全書20回。
本書寫才子蘇友白與官家小姐白紅玉以及盧夢梨的愛情故事。白紅玉又名無嬌,與盧夢梨是表姐妹,二人同時愛上蘇友白,故本書名為玉嬌梨。蘇友白與紅玉多次因故錯失良緣,先是張軌如偷詩自用,又有蘇有德冒名求婚,但最後蘇友白還是與二美有情人終成眷屬。
本書於1921年時譯成德文,又有多國譯本[1]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認為本書成於明朝,又說「有法文譯……故在外國特有名,遠過於其在中國。」

參考文獻[編輯]

  1. ^ 《The two fair cousins : a Chinese novel》,著者: Abel Rémusat ,出版商: London : Hunt and Clarke, 1830.
  • 《明末清初小說選刊》 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1981-89


Iu-kiao-li: or, the Two Fair Cousins, titled in Chinese as Yu Jiao Li (simplified Chinese玉娇梨traditional Chinese玉嬌梨pinyinyù jiāo líWade–GilesYü chiao li), is a caizi jiarennovel.
Yu Jiao Li was "one of the best-known caizi-jiaren novels" according to Song Geng (Chinese:宋耕pinyinSòng Gēng), a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scholar.[1] Chloë Starr, assistant professor of Asian Christianity and theology at Yale University,[2] wrote that among the best known were Yu jiao liPing Shan Leng Yan, and Haoqiu zhuan (simplified Chinese好逑传;traditional Chinese好逑傳pinyinhǎoqiú zhuàn).[3] The English version published by Hunt and Clarke of York Street, London in 1827 is an adaptation by Jean-Pierre Abel-Rémusat's French version.[4]

Characters[edit]

Two characters, Zhang Guiru (T: 張軌如, S: 张轨如, P: Zhāng Guǐrú, W: Chang Kuei-ju) and Su Youde (T: 蘇有德, S: 苏有德, P: Sū Yǒudé, W: Su Yu-te), plagiarize poems written by other people and pretend to be poets. Pseudo-caizi are foils to the real caizi in caizi jiaren stories.[5]

Notes[edit]

  1. Jump up
  1. ^ Song, Geng (2004). The Fragile Scholar: Power and Masculinity in Chinese Culture.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p. 20. ISBN 962-209-620-4.
  1. Jump up
  1. ^"Chloë Starr". Yale University. Retrieved 1 January 2014.
  1. Jump up
  1. ^ Starr, Chloë F. (2007). Red-Light Novels of the Late Qing. Leiden, The Netherlands: Koninklijke Brill NV. p. 40. ISBN 978-90-04-15629-6. Retrieved 1 January 2014.
  1. Jump up
  1. ^ Iu-kiao-li: or, the Two Fair Cousins (PDF) (English ed.). London: Hunt and Clarke. 1827. p. title page. Retrieved 1 January 2014.
  1. Jump up
  1. ^ Song, Geng (2004). The Fragile Scholar: Power and Masculinity in Chinese Culture.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p. 203. ISBN 962-209-620-4.

External links[edit]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4/08/blog-post_12.html

馬克˙愛略特:〈雷慕沙:滿語與漢學〉

馬克˙愛略特:〈雷慕沙:滿語與漢學〉
Marc Elliott於2014年6月13日在法蘭西學院發表的演講(是法語,也沒有中文字幕...)

Mark ELLIOTT: "Abel-Rémusat, la langue mandchoue et la sinologie"


Jean-Pierre Abel-Rémusat
Abel-Rémusat 01.jpg
BornSeptember 5, 1788
Paris, France
DiedJune 2, 1832 (aged 43)
Paris, France
NationalityFrench
FieldsChinese languageliterature
InstitutionsCollège de France
PatronsSilvestre de Sacy
Notable studentsFulgence Fresnel
Stanislas Julien
SpouseJenny Lecamus
Cover of the French version of Iu-kiao-li: or, the Two Fair Cousins by Abel-Rémusat, titled Iu-kiao-li, ou les deux cousines
Jean-Pierre Abel-Rémusat (Chinese雷暮沙pinyinLéi Mùshā; September 5, 1788 – June 2, 1832) was a French sinologist best known as the first Chair of Sinology at theCollège de France.[1] Rémusat studied medicine as a young man, but his discovery of a Chinese herbal treatise enamored him with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he spent five years teaching himself to read it. After publishing several well-received articles on Chinese topics, a chair in Chinese was created at the Collège de France in 1814 and Rémusat was placed in it.

Life and career[edit]

Rémusat was born in Paris on September 5, 1788, and was educated for the medical profession, earning a doctorate in medicine in 1813.[2] While studying medicine, Rémusat discovered a Chinese herbal treatise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Abbé Tersan and was immediately fascinated by it. He taught himself to read it by tirelessly study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dictionary Zhèng zǐ tōng 正字通. In 1811, at the end of five years of study, he produced he work Essai sur la langue et la littérature chinoises (Essay o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3] and a paper on foreign languages among the Chinese, which procured him the patronage of Silvestre de Sacy.[4] In 1813, Rémusat published an essay in Latin on the na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Classical Chinese entitled "Utrum Lingua Sinica sit vere monosyllabica? Disputatio philologica, in qua de Grammatica Sinica obiter agiture; autore Abelo de Remusat".[2]
Rémusat's early publications established his reputation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nd on November 29, 1814, a chair in Chinese was created for him at the Collège de France.[5] This date, or, alternatively, the date of his inaugural lecture (January 16, 1815), has been termed "the birth-year of [academic] sinology."[6] Rémusat's course in Chinese at the Collège de France focused on lectures on grammar and the study of classical texts such as the Hallowed Documents (Shàngshū), the Laozi (Dao De Jing), the Nestorian Stele, and both Chinese and Manchu editions of the accounts of the life of Confucius.[7] His lecture notes were eventually edited into book form, modeled on Joseph de Prémare's earlier grammar, and published in 1822 as Élémens de la grammaire chinoise, ou Principes généraux du Kou-wen ou style antique, et du Kouan-hou, c'est-à-dire, de la language commune généralement usitée dans l'empire chinois (Elements of Chinese Grammar, or General Principles of Gǔwén or Ancient Style, and of Guānhuà, that is to say, the Common Language Generally Used in the Chinese Empire).[8] This work was the first scientific exposition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Europe, and was later praised byHenri Maspero as "the first [work] in which the grammar was isolated to take account of the proper spiri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not just as a translation exercise where all the grammatical forms of the European languages [...] imposed their individual patterns."[9]
Rémusat became an editor of the Journal des savants in 1818, and founder and first secretary of the Société asiatique at Paris in 1822; he also held various Government appointments.[4]
In 1826, Rémusat published Iu-kiao-li, ou les deux cousines, roman chinois (Yu Jiao Li, titled in English as Iu-kiao-li: or, the Two Fair Cousins), one of the first Chinese novels known in Europe (the Chinese original is a minor work, though[citation needed]). It was read byThomas CarlyleRalph Waldo EmersonGoethe and Stendhal. A list of his works is given in Quérard's France littéraire s.v. Rémusat. His letters to Wilhelm von Humboldt are also of interest.[4]
Around 1830 Rémusat was commissioned to inventory the Chinese items held in the French Royal Library, which inspired him to begin a translation of the bibliographical sections of the Wenxian tongkao to assist European scholars in studying Chinese scholarship.[10]He completed the first volume, "Classics", in 1832, but contracted cholera and died before it was printed.[10] Rémusat is buried along with his wife Jenny Lecamus – the daughter of Jean Lecamus, a former mayor of Paris – near the church of St. Fargeau in Saint-Fargeau-PonthierrySeine-et-Marne.

Selected works[edit]

  • Abel Rémusat (1822). Élémens de la grammaire chinoise, ou, Principes généraux du kou-wen ou style antique: et du kouan-hoa c'est-à-dire, de la langue commune généralement usitée dans l'Empire chinois. Imprimerie Royale. p. 214. Retrieved 2011-05-15.
  • Note sur quelques épithétes descriptives du Bouddha. Journ. des Sav., 1819, p. 625.
  • Description du royaume de Cambodge par un voyageur chinois qui a visité cette contrée à la fin du XIII siècle, précédée d'une notice chronologique sur ce même pays, extraite des annales de la Chine. imprimerie de J. Smith, 1819
  • Sur la succession des 33 premiers patriarches de la religion de Bouddha. Journ. des Sav., 1821, p. 4.
  • Abel-Rémusat et Humboldt, Lettres édifiantes et curieuses sur la langue chinoise, 1821–1831
  • Les élémens de la grammaire chinoise, 1822
  • Aperçu d'un Mémoire sur l'origine de la Hiérarchie Lamaique. Journ. As., Vol. IV., 1824, p. 257.
  • Mélanges Asiatiques, ou Choix de morceaux de critique, et de mémoires relatifs aux religions, aux. sciences, à l'histoire, et à la géographie des nations orientales. Vols. I. and II., Paris, 1825.
  • Iu-Kiao-Li (Les Deux Cousines), Paris, 1826.
  • Nouveaux Mélanges Asiatiques, ou Recueil de morceaux critiques et de mémoires relatifs aux religions, aux sciences, aux coutumes,à l'histoire et à la géographie des nations orientales; vol. I. et II, 1829.
  • Observations sur trois Mémoires de De Guignes insérés dans le tome XI. de la Collection de l'Académie des Inscriptions et Belles-Lettres, et relatifs à la religion samanéenne. Nouv. Journ. As., 2e série, Vol. VII. (1831), pp. 265, 269, 301.
  • Observations sur Histoire des Mongols orientaux, de Ssanang-Ssetsen. Paris, 1832.
  • Foé Koué Ki; ou, Relations des royaumes bouddhiques: voyage dans la Tartarie, dans l'Afghanistan et dans l'Inde, exécuté, à la fin du IVe siècle, par Chy Fa Hian. Traduit du Chinois et Commenté par M. Abel Rémusat. Ouvrage Posthume. Revu, Complété, et Augmenté d'Éclaircissements Nouveaux Par MM. Klaproth et Landresse. Paris, l'Imprimerie Royale, 1836. The original Chinese title is 佛國記.
  • Mémoires sur un voyage dans l'Asie Centrale, dans le pays des Afghans, et des Beloutches, et dans l'Inde, exécuté à la fin du IVe Síècele de notre ère par plusieurs Samanéens de Chine. Mém. de l'Inst. royal de France, Acad. d. inscr. 1838, p. 343.
  • Mélanges posthumes d'histoire et de littérature orientales. Paris, 1843.
Much of the bibliography above has been drawn from Emil SchlagintweitBuddhism in Tibet, Appendix A, 1863.
In addition, Rémusat's practical and scholarly contributions in bringing the Dutch Japanologist Isaac Titsingh's unfinished manuscripts to posthumous publication deserve acknowledgment. These works include Nihon Ōdai Ichiran (日本王代一覧, "Table of the rulers of Japan"), and also:
  • Rémusat, A., éditeur. Mémoires et Anecdotes sur la Dynastie régnante des Djogouns, Souverains du Japon, avec la description des fêtes et cérémonies observées aux différentes époques de l'année à la Cour de ces Princes, et un appendice contenant des détails sur la poésie des Japonais, leur manière de diviser l'année, etc.; Ouvrage orné de Planches gravées et coloriées, tiré des Originaux Japonais par M. Isaac Titsingh; publié avec des Notes et Eclaircissemens Par M. Abel Rémusat. Paris (Nepveu), 1820.

See also[edit]

References[edit]

Footnotes


Jump up^ Pouillon, François. (2008). Dictionnaire des orientalistes de langue française, p. 810.
  1. Jump up to:a b Honey (2001): 26.
  2. Jump up^ Kistner, Otto (1869). "Full title of Essai sur la langue et la littérature chinoises". Buddha and his doctrines: a bibliographical essay. London: Tübner & Co. p. 27.
  3. Jump up to:a b c Chisholm 1911.
  4. Jump up^ Honey (2001): 26-7.
  5. Jump up^ Honey (2001): 27.
  6. Jump up^ Honey (2001): 27-8.
  7. Jump up^ Honey (2001): 28.
  8. Jump up^ Henri Maspero, "La Chaire de Langues et Littératures chi noises et tartares-mandchoues", cited in Honey (2001): 28.
  9. Jump up to:a b Honey (2001): 29.
Works cited
  • Honey, David B. (2001). Incense at the Altar: Pioneering Sinologis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Chinese Philology. American Oriental Series 86. New Haven, Connecticut: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Attribution
 Chisholm, Hugh, ed. (1911). "Rémusat, Jean Pierre Abel".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1th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xternal links[edit]

  • "Jean-Pierre Abel-Rémusat (1788-1832)". Fil d'Ariane > Communes > St Fargeau-Ponthierry. Retrieved January 17, 2012.
Public Domain This article incorporates text from a publication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Chisholm, Hugh, ed. (1911).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11th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魯迅譯文選集》: 短篇小說卷 , 兒童文學卷。《死靈魂》

$
0
0
今天在某書店,有人在找《死靈魂》。聽說魯迅的翻譯事業,以此書為最(從德譯本重譯,他翻譯得滿頭大汗、辭書不離手),可惜沒看過此書。
------
即使是翻譯,都受到當局(1935等)大力鎮壓、禁刪,所以是血汗書,可讀。



  • 魯迅譯文選集(共二冊)



  • 【作 者】:魯迅
  • 【叢編項】:
  • 【裝幀項】:平裝 16 / 743
  • 【出版項】:上海三聯書店 / 2007





  • 【圖書簡介】
      《魯迅譯文選集》共分兩冊,包括“短篇小說 卷”和“兒童文學卷”。其中,“短篇小說卷”分為“域外小說集”、“現代小說譯叢”、“現代日本小說集”、“短篇小說譯補”四部分;“兒童文學卷”分為 “小約翰”、 “表”、“童話集”、“壞孩子和別的奇聞”四部分。在魯迅留下的1000多萬字中,有一半是翻譯文字。據統計,魯迅總共翻譯過14個國家近百位作家200 多種作品。不少學者指出,魯迅首先是翻譯家,其次才是作家。在社會歷史大斷裂、新舊文化大洗牌的年代,魯迅在“拿來主義”思想指導下開展的譯介工作,形成 了其特有的翻譯出版思想和工作原則,被譽為“不僅改寫了小說翻譯史上的色調,也開啟了文學翻譯新的風氣”。懂得魯迅或許永遠是不可能的,打開本書,去了解 作為一個翻譯家的魯迅,或許是我們離這位文學巨匠更進一步的一條捷徑。



  • 【本書目錄】
    短篇小說卷
    域外小說集
     序言
     略例
     謾
     默
     四日
     雜識
    現代小說譯叢
     黯澹的煙靄里
     書籍
     連翹
     省會
     幸福
     醫生
     戰爭中的威爾珂 一件實事
     瘋姑娘
     父親在亞美利加
    現代日本小說集
     掛幅
     克萊喀先生
     游戲
     沉默之塔
     與幼小者
     阿末的死
     峽谷的夜
     三浦右衛門的最后
     復仇的話
     鼻子
     羅生門
     附錄
    短篇小說譯補
     捕獅
     食人人種的話
     一篇很短的傳奇
     貴家婦女
     波蘭姑娘
     農夫
     惡魔
     鼻子
     饑饉
     戀歌
     村婦

    兒童文學卷
    小約翰
     引言
     原序
     小約翰
     附錄一
     附錄二

     譯者的話
     表
    童話集
     序
     狹的籠
     魚的悲哀
     池邊
     雕的心
     舂夜的夢
     古怪的貓
     兩個小小的死
     為人類
     世界的火災
     愛字的瘡
     小雞的悲劇
     紅的花
     時光老人
    壞孩子和別的奇聞
     前記
     壞孩子
     難解的性格
     假病人
     簿記課副手日記抄
     那是她
     波斯勛章
     暴躁人
     陰謀
     譯者后記
  • Viewing all 691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