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691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紐約時報》:沈從文 Shen Congwen訃聞、英文選集IMPERFECT PARADISE 書評 (By Jonathan Spence)

$
0
0

書評2014年07月28日
去年在紐約的時候我見過一次漢學家金介甫(Jeffrey C.Kinkley),他是《沈從文傳》(The Odyssey of Shen Congwen)的作者。1977年金介甫以《沈從文筆下的中國》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後來經過幾次擴充,成為公認最為詳盡的沈從文傳記。
金介甫在紐約皇后區一個小大學裡教書,辦公室大概只有四五個平方,開着極小的小窗,我在排山倒海的資料中勉強坐了下來。他六十幾歲,禿頂,離婚,獨自住在新澤西州,每次往返學校需要七個小時,需要開車轉火車轉地鐵再轉公交車。聊到最後,我忍不住拋棄禮貌,去關心他的生活,問他那本《沈從文傳》1999年引進中文版時到底拿了多少版稅,金介甫茫然地說:「沒有版稅啊,就是出版社請我吃了兩頓飯。」然後我又問1987年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在美國賣了多少本,他高興起來:「五百本!這是漢學界的暢銷書!」坐車回家的時候我想,這個人真適合為沈從文寫傳。
沈從文是中國1920-1930年代富於盛名的小說家,1988年他去世時《紐約時報》訃告稱他為「中國文學與獨立思想的桂冠式人物」。他的代表作品包括小說《邊城》與《長河》,以及一系列其他形態豐富的短篇小說;1949年政權更迭後,他轉入文物研究,創作《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至去世再未有小說公開發表。 沈從文一生與時局交纏,他身上凝聚着個體與國家之間的衝突感。.......


Shen Congwen, 85, a Champion Of Freedom for Writers in China

BEIJING, May 12— Shen Congwen, a novelist, short-story writer, lyricist and passionate champion of literary and intellectual independence, died Tuesday in Beijing, his relatives reported. He was 85 years old.
Although almost entirely unknown to Western readers, Mr. Shen's oeuvre, much of it embued with the folklore and customs of his native western Hunan, has been compared to that of William Faulkner.
One of the first films from China to be released commercially in the United States, ''Girl From Hunan,'' which opened in New York in March, was based on ''Xiao Xiao,'' a novel by Mr. Shen.
Denounced by the Communists and Nationalists alike, Mr. Shen saw his writings banned in Taiwan, while mainland publishing houses burned his books and destroyed printing plates for his novels. Ranked With Chekhov
So successful was the effort to erase Mr. Shen's name from the modern literary record that few younger Chinese today recognize his name, much less the breadth of his work. Only since 1978 ha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reissued selections of his writings, although in editions of only a few thousand copies.
''Shen's masterpieces rank with Chekhov's,'' wrote Jeffrey C. Kinkley, a professor of Asian studies at St. John's University in New York and the leading American authority on Mr. Shen. ''Shen Congwen looms larg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not because he wrote an unusually monumental work but, on the contrary, because his contributions to literature were so diverse and pervasive.''
He was born Shen Yuehuan on Dec. 28, 1902, near the town of Fenghuang, in the western mountains of Hunan Province. His father was a failed military officer and writer who mismanaged and lost his family wealth. Influenced by China in 1920's
In his teens, Mr. Shen tried his hand at soldiering although the corrupt character of the military eventually repelled him and he gravitated toward an idealized notion of the literary life, adopting the name Congwen, meaning dedicated to culture.
Mr. Shen was influenced by the ferment in China's literary world in the early 1920's. He wrote exuberant if undisciplined poetry exploring nature, and one-act farces skewering modern social conventions.
He developed a preoccupation with sexual themes during these early years, a focus often criticized by Communist writers decades later. First Major Work in 1932
As he developed as a writer, his work concentrated increasingly on the mores of the people in western Hunan. ''Ultimately,'' Mr. Kinkley wrote, ''he conveyed a sense of his country folk as a moral community sitting in judgment of modern China.''
In 1932, he published ''Fengzi,'' his first major work, a psychological novel. ''Long River,'' thought by many literary critics to be his finest novel, appeared in 1943 and, according to Mr. Kinkley, ''presents Shen's most vivid, observant and extended scenes of country life.''
It was then, however, that his political problems began. A Communist intellectual described Mr. Shen as a reactionary. Mr. Shen agreed to take political classes, a process that led to his being forced to write a confession exposing his alleged failures. Into a Life of Study
His publisher announced in 1953 that his books were being burned and the printing plates destroyed. Mr. Shen retreated into a life of study and some writing, much of it devoted to antiquities and design. He published a respected study on bronze mirrors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n the political turmoil that swirled around intellectuals from the late 1950's until the end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1976, Mr. Shen cleaned toilets, attended political indoctrination courses and tried, unsuccessfully, he said, to write fiction.
In 1978, he was freed to write what he wished, but by this time his age prevented an aggressive return to writing. He visited the United States briefly in 1980 and returned to China to live in a spacious apartment provided by the Government in belated recognition of his contributions to 20th-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
''I have a rule,'' Mr. Shen declared in 1980. ''Once people are promoted to high office, I no longer seek to have social intercourse with them.'' He remained true to his rule, living quietly and attended by his son and wife until his death. In China, his passing was unreported.


*****

An Expert on Loss


IMPERFECT PARADISE By Shen Congwen. Edited by Jeffrey Kinkley. Translated by Jeffrey Kinkley, Peter Li, William MacDonald, Caroline Mason and David Pollard. 537 pp.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42.
THIS has been a hard century for China's writers. Dynastic collapse, civil war, Japanese invasion and the insistent pressures of dictatorial one-party governments have formed their political contexts. Their own once-hallowed language, with its rich traditions and endless subtleties, has been subject to constant assault and reconfiguration in the name of accessibility and modernity. Groping for order in the chaos, they have had to adjust their styles to the cadences of ordinary speech,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absorb a bewildering mass of new foreign influences and concepts. As the century nears its end, only a handful among them can be clearly seen to have had a creative center so strong that they could overcome these challenges, forging a unified and enduring body of truly rich and original work. Among them is Shen Congwen.
Shen was born in the western part of Hunan province in 1902, to a family with military traditions going back several generations. The region in which he grew up was an area of wild rivers, hills and forests, a place where little influence from the newly emerging east coast urban centers had yet penetrated. After a brief stint in a local military academy, Shen was assigned at the age of 15 to a regiment stationed in a Hunan country town; there he performed mainly clerical work.
The regiment's supposed task was to keep the peace and cleanse the surrounding areas of bandits, but military action was sporadic, and Shen had ample time to observe the minutiae of garrison life, as well as the soldiers' responses to the civilians among whom they were stationed. He also noted carefully the rhythms of life of the Tujia and Miao tribal peoples who farmed, fished and hunted in the surrounding countryside. And he read voraciously: not only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works but foreign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 By 1922, after some years of wandering, he settled in Beijing, determined to be a writer. By 1935 he had already completed 35 volumes of work: short stories, essays, vignettes, novels and transcriptions of Miao songs and rural tales.
Shen is unusual among major 20th-century Chinese writers in his refusal to be political. If politics impinge at all on his work, it is only to set the scene, and the details are always left hazy. What absorbs him, as can be seen so well in this new collection of translations, is human dignity and genuine emotion -- the ways that men and women are capable of responding to each other, and the ways that those responses relate to their culture's past and present.
This is not a naive rustic utopianism, as the book's editor, Jeffrey Kinkley (the leading expert in the West on the work of Shen Congwen and the translator of a number of the entries in this volume), makes clear in his choice of a title, "Imperfect Paradise." Shen's bygone world of western Hunan does look like paradise, and both the tribal peoples and the Han Chinese who live there are often of startling strength and physical beauty, and unsullied by the corruption that seeps across China from the eastern cities. But the inhabitants of this remote countryside are also capable of extraordinary violence and cruelty, and their stoicism can be so blinkered that at times it becomes indistinguishable from stupidity, causing irreparable damage to themselves and to those they most dearly love.
Shen Congwen is an expert on loss. This can be seen in many of his finest stories. "The Husband," for example, is a powerful and absorbing account of a married woman from the country who helps support her family by working in a brothel boat moored on a riverbank outside a market town. Here the loss is apparent in the face and gestures -- even in the cramped and uneasy sleep -- of the woman's husband as he comes on a rare visit to see her, and finds that he too must wait his turn. In "Guisheng," another simple countryman is partly done out of his chance for a lifetime's happiness by the superior wealth of the local elite family, but it is mainly his own gullibility and stubbornness that cause his ruin. "Sansan" features one of the most lyrically etched adolescent girls in Shen's fiction, a heroine who endures a double loss -- of her work in a mill, with its tranquil pond, and of the imagined love of an ailing man from the city. In "The Vegetable Garden," a widowed mother who has created her own ordered world through hard work and skill sees her only son snatched away by an incomprehensible act of official violence.
There is no doubt that Shen is a man who loves women, and he describes them in many ages, moods and modes. Their worlds of strength and dignity are most effectively contrasted with those of the men around them in the group of stories that draw on Shen's army and garrison-town experience. Especially in "Staff Adviser," written in 1935, he shows absolute mastery in contrasting the fleshly greed of the title character (as he gleefully gobbles down his noontime meal of stewed bull penis, cabbage soup and Scotch whisky) with the largely unseen world of the man's pregnant wife and child. This story, along with "My Education," written in 1929, gives perhaps the best descriptions extant of garrison and warlord life in China. In "The Company Commander," written in 1927 at the beginning of Shen's greatest creative decade and translated here with the skill and sensitivity shown throughout the collection, the military world is drawn together into the world of loss -- "passive, helpless, possessive" -- with an extraordinary economy and freshness.
At one point in the story, yielding to the entreaties of his mistress, an officer reluctantly remains with her through a snow-filled evening rather than return to camp:
"Deprived of drink, the company commander regarded the outline of the woman, now turned away from him, by the light of the faint blue flames of the brazier beside him; he still uttered no word. Then out of boredom he swept together the husks of the peanuts and chestnuts on his lap, on the table and from beside the brazier and strewed them on top of the burning charcoal. First they smoked and crackled, then burst all together into roaring flames. In this blaze the company commander could see that the woman's face was streaked with tears. Nodding his head, close shaven in army style, he said husk ily he would obey her order and not go back to the barracks."
As any fine writer must, Shen experimented by describing situations and moods that were outside his ordinary realm. It is to Mr. Kinkley's credit that he includes stories that are not always successful but show Shen's varied attempts to move beyond the depictions of rural, tribal and army life for which he was best known. These include "Quiet," which tracks the thoughts of a teen-age girl, a refugee in the countryside, as she looks after her little nephew and waits for her father to come back to her; "The Housewife" and "Gazing at Rainbows," which depict the anomie of an uneasy marriage and the varied worlds of erotic stimulation within a relationship; and several stories that in different ways illuminate or parody the mental and sensual worlds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 whose ranks Shen himself eventually joined as a teacher of literature.
IN the 1935 story "Big Ruan and Little Ruan," Shen is overtly satirical as he sketches the school days and subsequent careers of two young men in republican China. Each joins one of the two groups into which the schoolboys have divided themselves, the Gentleman's Society and the Cudgel Club; these titles and the values they express stay with the young men as one becomes an amoral bounder, the other an amoral political activist. This is one of the few Shen Congwen stories that deal with political issues, and Little Ruan is perhaps one of the least sympathetic radicals in the 20th-century literature of any country. Cadging money from his landlord father so he can pay the rent on his garret, planning to "strike down this, abolish that," Little Ruan "ridiculed conservatism and sneered at compromise, so the life style from his days at school and in Shanghai continued developing in the new environment." But when Big Ruan hears indirectly that Little Ruan has starved to death in prison after a hunger strike, Shen joins with Big Ruan in an uncharacteristic reflection:
"He was very happy, and that was enough. In these strange times, many people looking for happiness fall down in silence and are gone forever. Others, among the living, tend to think that they live happily and that raising a family and being successful in everything makes them the backbone of society -- indispensable to it. Especially those like Big Ruan."
Shen wrote little fiction after the Japanese invasion of 1937, and though he stayed on in China under the Communists, he ceased fiction writing altogether. After enduring many "struggle sessions" on the ground that he was a "pro-bourgeois" writer, as well as a period of "thought reform" and an attempt at suicide, Shen found a kind of release by working in the Palace Museum in Beijing. Before his death in 1988, he wrote a distinguished history of Chinese textile design through the ages and a careful study of archaic bronze mirrors. These scholarly works have their virtues, but it is for the mirror that he held up to his own youthful world that Shen Congwen will be remembered.
Drawing
.

《曾虛白自傳》;父子同窗;工業民主.......《擊楫中流集》

$
0
0
2014.7.29 無意間翻到曾虛白文集《擊楫中流集》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書系319),1981.5,394頁 。
從"中"美斷交到此書出版(作者87歲)一年多寫的;分政治論、學術研討、文藝漫談、生活觸感等四大部份.....。祖逖擊楫誓言.....

擊楫中流
晉祖逖帥師北伐,渡江於中流,敲擊船槳立下誓言:不清中原不罷休。見晉書 ·祖逖傳》。後因以“擊楫中流”稱頌收復失地報效國家的激烈壯懷和慷慨志節。明韓守益《蘇武慢·江亭遠眺》詞:“擊楫中流,投鞭思濟,多少昔時豪傑。”清孔尚任桃花扇 ·爭位》:“長江不限天南北,擊楫中流看誓師。”亦省作“擊楫誓”。宋范成大《滿江紅·千古東流》詞:“擊楫誓,空驚俗,休拊髀,都生肉。”參見“中流擊楫”。
暫時不討論本書上述的"愛國"(處處"共匪"等等字眼)宗旨,包括所謂"從民意學角度看"美麗島"事件"等,多與歷史的發展相背。也有近來成事實的:"我們需要一個文化部"......。



*****
  曾虛白先生從三十三歲在天津跟董顯光辦「庸報」起,生活就一直離不開新聞記者崗位。從開書店、辦雜誌、創晚報、主持國際宣傳、協辦廣播事業、組織心戰訓練、領導通訊社,到主持新聞教育,幾乎參加了各行各業的新聞活動。因為記者的接觸面廣泛,豐富了曾虛白先生的生活內容,因此,紀錄這些耳聞目睹的經驗,可以成為瞭解時代轉變的好資料。
曾虛白先生(1895-1994)在90多歲寫的自傳(三本),很可觀。

的確,無論擔任報社總經理、中廣副總經理、中央社社長,曾虛白從來沒有放棄記者的天職:不斷觀察、分析、記錄時事。這種不放棄寫作的堅持,即使到了耳聾、視茫的九十五歲「天年」,仍然創下每天寫作一千字的紀錄,完成了他三十六萬多字的自傳。
《曾虛白自傳》上集. 作者, 曾虛白. 台北:聯經, 1988.  1-15章
序言:.....我願以自己作例,提倡知識老年人大家寫自傳。
第六章 父子同窗  詳下
我是在甲午中日之战後一年(乙未,亦即是民国纪元前十七年), 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在江苏省常熟县城内西山塘泾岸,我的祖宅内来到这个人世的。父亲给我题名单字叫焘,後又给我取字为煦伯;我采同音根据庄子「虚室生白」 句,自选笔名为虚白。此後就以笔名作了我通用的名,不复再用原来的名与字了。
《曾虛白自傳》中集. (台北:聯經, 1990,)   16-23章

《曾虛白自傳》下集. 台北:聯經, 1990,24-32章
第24章第一節 研究工業民主之動機及其經過
1953年從洋文書整理出版 《工業民主的理論與實際 》(台北:中華文化) ,後赴美4月。 這可能是漢文第一本相關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 航, 搜 尋

曾虛 白
中華民國(台灣)政治人士
性別
政黨中國國民黨中國國民黨
籍貫江蘇省常熟
出生1895 年4月19日
逝世1994 年1月5日
在校學歷
  • 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
    (1918年)
經歷
  • 天津「庸報」特派記者
    (1927年-1928年)
  • 上海真善美書店協助負責人
    (1928年-1931年)
  • 真善美雜誌主編
    (1928年-1931年)
  • 上海「大晚報」總主筆
    (1932年-1937年)
  • 上海「大晚報」總經理
    (1932年-1937年)
  •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第五部國際宣傳處處長
    (1937年-1938年)
  • (國民政府)中央政治委員會國防最高會議第五部國際宣傳處處長
    (1938年-1945年)
  • (國民政府)新聞局副局長
    (1947年5月5日-1948年6月30日)
  • 行政院新聞局副局長
    (1948年7月1日-1949年1月15日)
  • 中國廣播公司副總經理
    (1949年11月-)
  •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委員
    (1950年7月26日-1951年10月9日)
  •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第四組主任
    (1950年8月5日-1950年10月13日)
  • 中央通訊社社長
    (1950年10月13日-1954年7月)
  •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所長
    (1954年7月-)
  •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系主任
    (1955年-)
  • 國際獅子會中國總會(第一屆)理事長
    (1955年-)
  • 新聞通訊協會理事長
    (1963年1月21日-)
  • 中央通訊社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
    (1964年-)
  • 中國新聞學會會長
    (1966年-)
  •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委員
    (1967年-)
  • 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
    (1969年-1994年1月15日)
  • 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所長
    (1977年-)
  • 總統府國策顧問
    (1981年-1994年1月15日)
曾虛白1895年4 月19日1994年1 月5日),原名曾燾,字煦白,筆名虛白。江蘇常熟人,台灣新聞界鉅子。
民初小說家曾樸長 子。1894年4月25日出生,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1927年天津參與創辦《庸報》,1928年在 上海與曾樸創辦真善美書店1932年2 月在上海創辦《大晚報》。1949年遷 居台灣,任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社長、政治大學新聞系主任、新聞研究所所長。1972年8 月退休。1974 年八十大壽時,將各界壽禮捐設成立「曾虛白先生新聞事業獎基金」(今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基金會),設置「曾虛白新聞獎」。1994年1 月5日去世。著有《中國新聞史》、《民意原理》、《工業民主制度之理論與實踐》等書。




曾樸研究資料:“父子同窗”-節選自“曾虛白自傳”

編者按:“父子同窗”節選自“曾虛白自傳”,介紹了曾樸、曾虛白父子開辦“真美善”書店的逸事。本節文字源自“沙家浜論壇-海虞文史”由 "大江東去"錄入的帖子,在此表示謝意。

第六章 父子同窗


第一節 開創書店


  吳佩孚汀泗橋潰敗之後武漢不再是政治重心,重心轉移到長江下遊,國民革命軍展開其以消滅孫傳芳勢力為目標的第二步戰略。蔣總司令決定沿江東下直接進攻南京與由閩浙包抄南京後路的兩路戰略,當於九月三日發布命令任第一軍軍長何應欽為包抄後路的東路軍總司令,第四軍軍長李濟琛為當面直擊的攻贛(江西)軍總司令。實際攻贛是蔣自己親任指揮的,故於九月十七日就自己入贛督師。孫傳芳立即擬訂援贛計畫,任盧香亭為援贛總司令,自己也親赴前線督師。

  我就在這緊要關頭,電商顯光兄請他同意我立刻趕到南京去展開采訪。因為,那時候我的父親正任江蘇省政務廳廳長與省長陳陶遺為共進退的莫逆之交,必可助我進行我的工作。顯光兄電覆照辦,我即趕到南京。不幸到後了解實況,大出我意料之外。原來孫傳芳督蘇之初,很想幹一番清明政治,要找在江蘇眾望所歸的領導人物跟他合作。他再三物色,認定陳陶遺與我父親是他理想中的人選,因轉輾托人勸說二公出來主持省政。陳陶遺與吾父商,以為孫以軍閥而有此誠意,不妨提出軍政劃清界線的要求,請他同意。他們提出條件,江蘇政治除負擔與孫協商決定的軍費以外,任何其他問題全由省長負責處理,督軍不得幹涉。孫傳芳竟完全接受了這個要求,於是陳陶遺接任為江蘇省長而我父也受命為政務廳長。如此與孫傳芳合作,很發動了些對江蘇省有貢獻的新政。不料,國民革命軍北伐矛頭現在直撲南京而來,孫傳芳急了,顧不得對二公的諾言,竟自動加收畝租二角以應軍事所需。陳陶遺憤而辭去省長職務,我父親也跟著掛冠了。

  我就在這個時候趕到南京,滿心期待的采訪之門,就這樣意外地關了起來,這真給我一個走投無路的打擊。父親看著我仿徨失措的焦急情況,不獨盡情安撫我,並且還提出他要我合作,排除政治煩惱,另創文藝生涯的新計畫。

  他最先勸我,拿庸報每月兩三百元的薪金,天天忙得廢寢忘食既沒有意義可言,也沒有什麽趣味可嘗,是十分劃不來的工作。這套話,我不能同意。可是,他再深入一些提出他的具體新計畫才說得我心悅誠服,決心辭去庸報記者的職務,全心全力開創父子合作共享文藝生活的新路線。

  他的計畫,是傾其二三十年來宦囊積余的十萬元到上海去開一家書店,全權交給我經營管理。他開書店的目的決不想賺錢,只想開創社會提高文藝價值與愛好文藝興趣的風氣。所以我們出版的書全與文藝有關的,並還要編一份研究文藝定期出版的刊物。為什麽這書店一定要開在上海,父親有兩套理由,其一,想借這書店的激勵,增進自己對文藝的進修,特別要透過翻譯的努力吸收西方文藝的精英,來補充中國文藝的不足,上海是與西方文化接觸最便利的都市;其二,想借這書店的號召,廣交愛好文藝熱心研究文藝的同好,經常往來,交換心得,構成幾個法國式沙龍中心,蔚成一時風尚,上海是中西研究與愛好文藝人土集中的都市。

  我聽了這套計畫真高興得跳了起來。開一家書店讓我負責經營,我是毫無經驗的,父親能這樣信賴我作無條件的委托,是他信任我有這份辦事的潛力使我感動;同時,好像我們間有一份心心相映的默契,這是他老人家當年不能助我出國的一番歉疚之心的沈默補償,這才使我感激得要流淚了。父親是在五個兒子中間最愛我的,因為我們有同樣讀書寫作的嗜好,現在他垂老之年要找一個同好的伴侶,我能不答應嗎?更何況,文藝原來是我最喜歡的東西,它也是做一個新聞記者必須具備的基本修養,於是我決心辭掉了庸報記者的職務,伴著父親開始我們的文藝生涯了。

  開書店先得定一個名,這個名應該反映我們為什麽要開它的全部動機。我們父子商量了好久之後決心定名為「真美善」。「真美善」三字原本是法國浪漫主義者標榜的口號,我們用這三字是否表示我們文藝努力的傾向呢?不,我們決不以此自縛的。我們選這三個字,目的要創導文藝創作的目標。我們要「真」,指的是作品的「本質」。希望作者能把自己選來的事實或情緒,不問是現實的,是想像的,表現得恰如其分,不模仿,不矯飾,不渲染,如實地表現出來令人同化在他想像境界裏,忘了是藝術的表現,這就是「真」。我們要「美」,指的是作品的「組織」。從單元以至整個都處理適當,調配勻稱,將作品內質自然顯現精神、興趣、色彩與印感,能激動欣賞者的心,怡悅欣賞者的目,就丟掉了它,影像上還留著醰醰余味,這就是「美」。我們要「善」,指的是作品的「目的」。這也是作品的原動力,主旨與作用。凡是真正文藝作品的產生都有目的的,或為解決問題,或為發揮情感,或為糾正謬誤,形形色色萬有不同,但綜合言之,總希望作品發生作用。文藝作品的目的是希望未來的,不是茍安現在的;是冒險的,不是安分的。總而言之,永遠固守著求真的原則。

  書店名稱與動機決定了,我們就得進一步找辦事的人。我的四舅聽說我們要找人辦書店,就介紹他的一位蘇州朋友,名伍際雲的來見我們。我們看伍氏,年紀四十多歲,談吐之間給我們頗具辦事能力的印象,但從來沒有做過生意,我們開書店既不以賺錢為目的,有這樣一個人也就滿意了。伍際雲有一個兒子叫伍奐冰,年二十歲,高中剛畢業,我們就叫他把兒子一並帶來做我編輯工作的佐理。

  人事安排有頭緒之後,我就趕到上海找房子。在白克路大通裏租到了一座三樓三底帶過街樓的樓房,做父母親帶姨太太與我及耀仲弟兩代三房合住的住宅。又在裏內另租一個過街樓做我帶著伍奐冰辦公的真美善書店編輯部。最可笑的,我這毫無書店經驗的真美善書店創辦人,竟在靜安寺路上找了一間房子做真美善書店的發行所。於是,一切具備,先向同業批了一批精選的文藝書刊,就在靜安寺路上擇吉開張,廣發邀請帖,開了一次來賓近百的開幕酒會,可算是盛極一時。可是,靜下來做生意,竟遭遇到一天難得見幾位上門買主的冷落。駭快之余,開始學到靜安寺路是住宅區沒有人會到那裏買書的,上海的書店集中在四馬路附近的棋盤街與望平街。這是我第一次上做生意課得到吃零分的教訓,趕緊補救,把發行所搬到棋盤街,由伍際雲做經理帶著兩個夥計,正正式式營業起來。


  第二節 進修文藝

  我在本節的標題裏提出「父子同窗」的怪口號,應該有一個說明。「同窗」的意義是同學,我怎麽硬拉著高高在上的父親做坐在一條板凳上的同學呢?這是我老老實實反映我們父子倆這三年半共同生活中我對父親的印象。我只感覺到他是跟我一樣年輕、一樣充滿著活力的一位令我佩服得五體投地的青年。他跟我深夜長談時,他絕不像道貌儼然的老爸爸,只像是促膝交心的膩友。這印象不是我單獨有,凡是跟他接觸過的青年朋友沒有一位不是這樣說。例如徐蔚南說他:「雖則年紀已六十多歲,氣概與精神卻是青年的。我說他是青年的,真是青年,除了他的肉體,沒有一點衰老。」邵洵美說:「他的一舉一動無不有意或是無意地保持著青春的活躍。」郁達夫說:「孟樸先生的風度實在清麗得可愛;雖則年齡和我相差二十多歲,……但談話精神的矍鑠,目光神采的奐奕,軀幹的高而不曲,真令我這一個未老先衰的中年小子感到了滿面的羞慚。」這三位跟我父親經常接觸的文友不約而同對我父親的印象足以證明我引父親為「同窗」的印象是大家共有的印象,大家共認他是青年,是促膝交心的膩友,不是道貌儼然的長者。

  但印象歸印象,實際這位印象裏的「同窗」還是引導我走上研究文學發生濃厚興趣的導師。父親研究法國文學,到我們開創真美善書店時期,已經有了二十九年的努力成效,再加上二弟留學德國時期給他以不滿美金一千元的廉價拍賣購下一套整個私人圖書館將近千冊,全是法國文學名家一部一部的皮面精裝全集,因此他研究興趣之高已達沸點,當然我也跟著他發狂了。

  我在聖約翰大學讀過兩年法文,經宋春舫老師以直接研習的方法教授進步較速。所謂直接研習就是略知字句之後即直接以法語交談,進而直接聽法語講解,到了最後宋先生竟事前不出題目,讓學生立在講臺上再出題目,準他默想五分鐘就以法語開始他的演講。有了這樣的基礎使我對法國文學書刊的閱讀不太感困難了。再加上父親這位老少年,熱心求進步超過真少年。他竟不滿自己法語發音的不正確,在住宅附近找到一位法國女士開的法文夜間補習班,要我陪著他去報名上課。於是,在真美善書店開辦後不到半年的某一天,我吃過晚飯之後,就陪著父親步行到這夜校裏正式上課了。這樣,我足足花了半年時間,還真正名副其實地做了父親的同窗,增進了對法文的閱讀能力。

  父親研究法國文學是受陳季同的指導的,我們引他給胡適一封信裏的一節就可以了解他研究歷程的全貌。他在這節裏說道:

  「我自從認識了他(指陳季同),天天不斷去請教,他也娓娓不倦的指示我文藝復興的關系,古典和浪漫的區別,自然派、象徵派和近代各派自己發展的趨勢;古典派中,他教我讀拉勃萊的「巨人傳」,龍沙爾的詩,拉星與莫利哀的悲喜劇,白羅瓦的「詩法」,巴斯卡的「思想」,孟凡尼的小論;浪漫派中,他教我讀服爾德的歷史,羅梭的論文,囂俄的小說,威尼的詩,大仲馬的戲劇,米顯雷的歷史;自然派中,他敵我讀弗勞貝、左拉、莫泊桑的小說,李爾的詩,小仲馬的戲劇,泰恩的批評;一直到近代的白倫內甸的「文學史」,和杜丹、蒲爾善、佛朗士、陸悌的作品;又指點我讀法譯本的意、西、英、德各國作家名著。我因此溝通了巴黎幾家書店,在三四年裏讀了不少法國文哲學書。我因此發了文學狂,晝夜不眠,弄成了一場大病。」

  這一節話表示了父親研究法國文學的起步,概括全面的入門。入門之後,他的興趣全給囂俄(一般譯稱雨果)吸引了去。因為,他在囂俄的作品中找到了自己。囂俄在他作品裏充滿了不滿腐敗昏暗的現實社會,要揮其如椽之筆發動文學與政治雙軌齊下的革命。這正是父親一生努力的目標,因此認定了這海外知己,發狂似地要把他的作品介紹給國內同胞。父親最先譯的是囂俄以法國革命為背景的名著小說「九十三年」。此後就把囂俄戲劇全集,差不多一集繼一集的全譯了出來。囂俄戲劇是掙脫古典戲劇規模束縛的革命運動,在法國文學史上發生了翻江倒海的作用。父親這樣努力譯介它也有在中國文藝界發生同樣影響的企圖。可惜中國社會還不能符合他所期待的那樣敏感。

  父親在真美善時期努力的貢獻當然還不止在翻譯介紹西洋文學一方面,他自己創作的努力也足驚人。他把將近三十年前未完稿的「孽海花」要續成它,簡直是不可想像的事情。因為,「孽海花」不是憑空懸想寫出來的,他當年寫時,所集資料堆了一小間,用專人整理編排備用,現在隔了這些年,原來收集的資料完全散失了,要重新再收集備用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三十年前寫作的主觀情緒是受著當時客觀環境的影響形成的,現在三十年後續寫下去必須追憶摹仿當年的情緒寫,才像是一個人的手筆,那更不是輕易辦得到的事情,可是父親竟毅然決然要這樣做。他的毅力與自信心的堅強,真令我心折。這努力的結果,雖仍未能續完全書,可是續寫部分與三十年前的原著寫得天衣無縫,一氣呵成,已經不是任何其他文人能做得到的事了。他的另一部巨著「魯男子」竟是跟「孽海花」續集同時寫的。這是他研究法國文學到自己可以吸其精粹而創造自己結晶體的成熟表現。他計畫學著法國幾位文豪的作風,把幾部小說各有獨立組織卻保持一個中樞線索聯串而成一個系統文集的辦法寫他的「魯男子」。全部「魯男子」分成「戀」、「婚」、「樂」、「宦」、「議」、「戰」六部獨立的小說,實際他是以他自己的一生由私生活發展到公生活的全部過程為聯串線索以反映清末民初整個時代的現狀。這是多偉大而令人敬佩的計畫,可惜他只寫了開始一部「戀」,呻吟著「江郎才盡」的痛苦而擱筆了!

  父親研究法國文學這樣的熱狂,當然影響我對文學研究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積累二十九年研究法國文學修養的指導給我對文學研究容易登堂入室的許多便利。在我文學研究的法國部分,他不久就由導師而轉變成我同窗研習的夥伴。但,我為了充實真美善文學全面的貢獻起見,不得不利用我英國語文的熟練,研究範圍擴大到英美以及其他國家的文學。當然,這樣廣泛的目標豈是一個人在短時期內可以達成,我只能盡我所能作顧及全面的點綴。就英、美部分說,我對英國的大戲劇家莎士比亞與蕭伯納,小說家迪根司與司谷德,都做過特殊研究與報告;對美國的詩人艾倫·浦,散文家華盛頓·艾文,與馬克·都溫也做了不少的介紹。此外挪威詩人易蔔生,俄國小說家陶斯托葉夫斯基,德國大詩人歌德,意大利怪戲劇家鄧南遮,印度詩人泰各爾也分別選他們的代表作品作了扼要的評介。就整個英美文學的介紹,我也出版過英國與美國文學簡史。但令我研究發生特別興趣的有下面幾位作家與其作品。第一本我喜歡讀的是湯馬司·卡蘭爾的「英雄與其雄崇拜」。他把政治領導社會化而成人格領導,這是足以糾邪惡正人心的散文傑作。我喜歡讀它。最後到底把它譯成了國文。第二本我喜歡讀的是琴·奧斯汀的「感知與感觸,」。因為,琴的筆觸絕對像曹雪芹,我讀了她寫的書,簡直像讀了外國紅樓夢。第三本我喜歡讀的是俄國小說家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因為他就描寫拿破侖作戰的過程,反映了他政治運作由人下由己的中國老莊無為而治的觀念,令我高興得把他這本近百萬言的鉅制讀了兩遍,並為文特別評介它。我原想奮勇譯它,後聽說郭沫若已在譯,我就擱筆了。不料,事後讀郭譯本,信、雅、達三字沒一字做到,痛恨自己擱了筆。第四本我喜歡讀的是德國小說家卡夫卡寫的「美國」。因為他能以最新文體的筆觸寫下了嬉笑怒罵的文章。第五本我喜歡讀的是蘇格蘭作家詹姆司·喬歐司的「猶利雪司」,這是一本綜合種種文體從第一句到末一句不逗不點的怪書。我喜歡它,實際就喜歡它的怪,忍了性子從頭到底讀完了全書,一點沒有懂得他講了些什麽東西。這是老實話,也可付諸一笑。

  我認認真真喜歡讀的書是第六本,巧得很竟也是我父親讀得不忍釋手的一本書。這是法國新希臘派作家邊勒·魯意寫的「阿弗洛狄德」。這名字是愛神「維妮絲」的希臘叫法。這本書把人類最醜惡的事材,例如變戀性欲,賣淫雜交、狂亂、蠱惑、嫉忌等等,在他思想的園地裏,細膩地、綺麗地,漸漸蛻化成了一朵朵珍奇璀璨的鮮花,令人覺得浮在紙面上的只是不可言說的美。這部書,因為作者大膽地赤裸裸描寫了肉的美,不懂的人目謂淫書,可是我們父子倆卻確認它為文藝園地開辟了一道燦爛光明的新途徑。父親批評它是有「夢的縹緲之美,醉的惝恍之美」。讀了它只感到「一切欄柵破了,一切羈勒解了,沒有奴隸,沒有仇敵,瞥然重見了原始天地的烏托邦境界。」我們倆既然這樣著了迷,再四協商之後,決定父子合作來譯介這本傑作,當可一新正在中國文壇上摸索仿徨者的耳目。批評家葛爾孟曾經說過:「邊勒·魯意先生很覺得這部肉的書恰如實地進到了死。阿弗洛狄德只關在死和葬的舞臺裏。」這兩句話點出了作者把肉欲透過死而溶化在自然中,實現了中國天人合一的觀念,我們非常欽佩他這樣看法,因此把此書命名逕改成了「肉與死」。我們父子倆盡量趕譯,竟能在半年之中譯成問世,提供了我們父子同窗最後完成的結晶體。

  至於我在真美善三年半時期中自己的寫作集中在短篇小說的創新,想在心裏描寫的深入刻劃中呈現人間關系的各種現象,計先後寫了三十余篇,集印成「潛熾的心」與「德妹」兩本小說集。長篇小說,曾在真美善月刊中按期試寫「三棱」一篇,以真美善月刊停刊而變成未完成之習作,不足掛齒。父親棄養後,我在他日記裏真美善開辦後差不多半年的十七年九月十一日發現他寫道:

  「鴻兒(我的乳名)對於文學上的確進步不少。開始的幾篇,我不大滿意,我想替他改的;後來一想,這個不好,開頭你給他一改使他自信力低降,結果要有原有的力量多保存不住,不如放任讓他自己去發展。現在越做越有了勁了,將來我這一套衣缽有了繼承人了。這是我近來最快慰的一件事。我的真美善書店一大半是這個目的,讓他有個發展的機會。如去當庸報的編輯,決不會有如許的成績,就拿了二三百元薪水,做幾篇一瞥即過的論文,有什麽意味。」

  父親為我的前途考慮得這樣周詳,對我的小小進步高興得這樣興奮,拜讀遺言真使我汗流浹背,無地自容。我沒有達成老父對我的期待,沒有走文學的路,沒有傳他的衣缽,他天上有知能不責怪我嗎!

  第三節 廣交文友

  以上是父親開真美善書店第一個目的「進修文藝」的簡述。接下來,我要講開這書店第二個目的,「廣交文友」了。

  真美善初創時期,我們是住梅白克路大通裏,上面已經說過是兩代三房擠在一起住的狹窄環境,難求社交的發展。後來真美善事業有了基礎,耀仲二弟的醫生業務也需要掛牌立業,於是我們就分居了。父親跟我搬到法租界馬斯南路那一座小洋房裏做真美善的編輯部,耀仲二弟侍奉著母親搬到梅白克路的祥康裏掛牌營業正正式式做他的醫生了。搬到了馬斯南路之後,有花園、有客廳,招待來訪者有了好環境自自然然的賓至如歸,門庭若市了。

  當然,來訪者都是透過真美善雜誌的關系的一些文藝愛好者,其中尤以愛好法國文藝者受我父親最誠摯的歡迎。現在回憶,走得最勤的該算是邵洵美帶頭的張若谷、傅彥長、徐蔚南、梁得所與盧夢殊等一般人。因為邵洵美自己也開一家書店名「金屋書店」,這些人經常在他那裏聚首,不約而同的再向我們家裏來轉轉。此外來我家的文人,我現在能想得起的有郁達夫,李青崖、趙景深、鄭君平、顧仲彜、葉聖陶、陳望道、朱應鵬、江小鶼、錢崇威,俞劍華等,當然現在想不起的要比這些人數多過好幾十倍。總而言之,我們馬斯南路的客廳裏到了晚上沒有一晚不是燈光耀目一直到深夜的。

  因為,我父親不光是好客,他身上好像經常發射出一股吸引力,會使與他對談的人,陶醉在他的談風裏面,忘記了自己,忘記了時間。不信,請聽這些文友們怎樣說。

  郁達夫說道:

  「先生那一種常熟口音的普遍話,那一種流水似的語調,那一種對於無論那種事情的豐富的智識與判斷,真教人聽一輩子也不會聽厭。我們在那一天晚上,簡直忘記了時間,忘記了窗外的寒風,忘記了各人還想去幹的事情,一直坐下來到了夜半,才玆走下他的那一間廂樓,走上了回家的歸路。」

  郁達夫又說道:

  「曾先生所持有的一種愛嬌,是當人在他面前談起他自己的譯著的時候的那一臉歡笑。……看見了他的這一瞼笑,覺得立時就掉入了別一個世界。覺得他的笑眼裏的光芒,是能於夏日發放清風,暗夜散播光明似的。」

  徐蔚南說道:

  「我和他每次見面總是三四小時的長談。他是健談的,談話的範圍非常廣泛,但談得總是親切,熱情而有味。」

  顧仲彜說:

  「他的記性也真強,許多瑣細的事情,他記得清清楚楚,三四十年前的事情熟得好像是眼前才發生的事。一個人的姓名別號綽號出處結果他都能說得一絲不紊。我還喜沒他的坦白無私,有什麽說什麽,不像一般老名士在我們後進面前喜歡賣老,喜歡做作。他的思想他的聰明完全是個年輕的人。」

  李青崖聽完了父親講常熟漁人生活之後說道:

  「他滔滔地說了三五十分鐘。當時我覺得此老那副蒼白色臉上的皺紋的張弛,那條雲遮月式的嗓子裏的音調的抑揚,那雙筋骨如刻劃般的手腕動作的起伏,幾乎無處不令我想起海波海風和海裏一切動作的令人莫測。」

  上述這幾位文友的描寫足夠說明父親那時候怎樣成了一位文藝家們大家一致欣賞的談話好夥伴。因此,一堆青年,有時兩三個,有時十多個,圍繞著一位老先生,有的嚼著瓜子花生,有的吃著糖果,有的抽著煙,跟著這位老先生娓娓長談是我們馬斯南路客廳裏差不多每夜都有的熱鬧景況。這些人,來者自來,去者自去,踏進門不一定要跟這位談風正健的主人打招呼,要想走,也都那麽默默無聲的溜了。我父親就喜歡這種自由自在的氣氛,感到這才有些像法國的沙龍。

  這是真美善書店業務達鼎盛高峰,我父親得到最高享受的時期。他在家裏給文藝青年們圍繞著還覺得不夠,聽說虹口北四川路有家廣東茶館是文藝作家們在下午三四點鐘經常聚會的地方。他老先生竟興致高得要我陪著他好幾次闖得去做不速之客。當然,他一到在座者歡聲雷動,一談又是一兩個小時。最出人意外的,在暨南大學當文學教授的常熟同鄉顧仲彜偶然提起曾老先生這樣博學,口才又這樣流利,倘然能夠到暨大的學生文學研究會裏去演講一次,真會使他們歡喜若狂的。顧先生說這話只作試探,預料父親六十多歲又體弱多病不會答應的。不料父親竟非常高興的一口答應了。我陪了父親如約乘了汽車趕到真如暨大,他竟能以「詩與小說」為題,在學生文學研究社裏演講了足足兩個小時,博得如雷的掌聲與演講後學生們的包圍請益。仲彜兄以晚餐招待我們,席間我得晤十年後成我並肩作宣傳戰的大將葉公超,那時候他正在暨大當教授兼新月文藝月刊的主稿作家。

  父親在新交如雲的興奮生活中,唯一感到缺憾的是許多文藝朋友中獨缺女性,沒有碰到一位女作家。不久,他這缺憾竟天賜良緣似的補足了。我們在真美善雜誌投稿作家中發現有一位女作家名蘇梅(後改名為蘇雪林)的,思想高超,筆觸清麗,的確是一位高材。我們與她通信之後,繼續把它的作品兩冊,為它出版問世,漸漸攪熟了,她托張若谷,(因為編「女作家專號」認得她,)轉告,她有訪問我父親之意,因約她來見。讓我直接從父親日記中摘錄和她初見面時他的影象如下:

  「一見面,彼此鞠一躬。我端相這位女士,身材不算高,也不很低,是個中等身材。面部略帶圓形。膚色不很白。睛瞳雖不黑,而很靈活。態度亦極自然。總而言之,可以說,「嫻雅宜人」四個宇。

  「先說了一番套話,後來又說了些玉溪生考證上的話,都沒有什麽關系,我忽然提起『俠隱記』到『法宮秘史』實在沒有譯完,還有三本沒有譯的話,女士接著道:『我國講英雄的書,差不多從三國誌起一直到水滸、征東、征西都是幫助一個皇帝或類似皇帝的野心家打天下,一個模式的。只有七俠五義卻另換一個組織,所敘五鼠,各有專長,格局極像俠隱記。我疑心這部書和俠隱記有關系。』

  「我問:『這關系從那裏來的呢?』她答:『這部小說不過是五六十年前的作品,我恐怕那時天主教徒已遍滿各處,難得無教徒談起俠隱記的情景來。有些文人聽在肚裏,就中國的情形做出這部七俠五義來。』

  「女士這段議論,雖然毫無根據,覺得縹緲得很,不過事實卻也有一條路在那裏面,不能說它絕對沒有的事。

  「女士這種思想很覺聰明,充滿了imagination。我覺得聽了這些話,影象上非常的好。」

  父親對蘇女士第一次見面就在日記中寫了這樣長長的一節。隔了幾天,蘇女士又來信給我,約我父子到她教書的滬江大學去看她。父親在日記裏竟把蘇女士的來信全抄了上去。蘇女士來信中間的一段說:

  「我很欣幸的上次和張若谷先生拜訪尊嚴,得晤文藝泰鬥病夫先生與先生,以後我曾寫信給張君說:見名人如遊覽名山大川,可以開拓心胸,發揚誌氣。我雖然沒有和他們父子深談,但我已得了一個深刻不磨的印象。」

  下面連約晤的絮話都抄進了他的日記。我們如約往,她除導遊滬大全校之外,又復跟我們長談了差不多兩個小時,臨別時把她的中國舊體詩集送給了父親。不料,父親回家展誦了這本詩集,拍案叫絕,說這是現代難得見的好手筆,立刻在它的詩集上提兩首七絕當作評語連詩集寄還給蘇女士。這兩首七絕道:

  「此才非鬼亦非仙,俊逸清新氣萬千,若向詩壇論王霸,一生低首女青蓮。亦吐風雷亦散珠,青山寫集悔當塗,全身脫盡鉛華氣,始信閨中有大蘇。」

  「女青蓮」,「閨中大蘇」這樣高估的評語,父親生平對評詩的標準極嚴,絕不會輕易給人的。名震詩壇的他的表弟楊雲史,父親還說他的作品,不脫舊套窠臼,算不得一流詩才。今對蘇女士如此傾倒,真是難得。但是我想,假定父親還能活到今天,看到蘇女士能發掘屈原的「天問」,與李義山的「藥轉」,這些千古文人沒有一個人能看得懂的神秘,變成人人都能欣賞的佳作,還不知他老人家要如何贊美哩。

  實際,父親所懸朌出現的女作家,並不是像蘇女士這樣學問淵博的作家。當然發現這樣的作家使他感到開書店有此收獲,是出乎他意外的成功。但,他開書店在女性方面另外還有一個期待,那就是希望能產生一位法國式的沙龍中心女主人。這個女主人並不一定自己是文藝家,可是有欣賞文藝的能力與興趣,因此,它就由文藝家大家共同的愛人轉變而成文藝活動的中心人物。父親經常在跟文藝朋友們談話中,希望大家動腦筋找尋這樣一個人。有人建議郁達夫的愛人王映霞可以當選做這中心人物,可是,仔細檢討她專心一致跟達夫攪戀愛,心無旁騖,決沒有興趣攪這玩意兒。有人提徐誌摩的愛人陸小曼,的確,我跟父親常到誌摩家裏,知道小曼喜歡唱平劇,家裏養一位平劇老師,自己也曾硬拉了幾位文藝界的朋友經過短期學習就大膽登臺彩排了一出「三拉」,或者可以鼓勵她做這中心人物了。可是,她忙著對誌摩一人運用戀愛遊戲,再也沒有工夫作其他社交活動了。父親這才死了心,確認中法兩國國民性的不同,絕對無法把法國女性可能發展的生活方式來強迫中國女孩子摹仿學習。

  不料,父親對這期待心灰意懶絕端失望之後,在我們合譯的「肉與死」出版了不到兩星期,他突然接到一位女士名劉舞心給他的一封信,自述是在一座天主教教會學校讀書之後,自述經老師的介紹讀過這本原名「阿弗洛狄德」的小說,現在見到這本書譯成「肉與死」,表示仰慕欽佩,跟著就根據此書精神表示了她對戀愛的看法。父親讀了這封信,第一個直覺反應是歡喜若狂,中國竟還有這樣符合他理想要求的女孩子。可是,仔細琢磨,已認為不可能者突然變得可能此中必有蹊蹺。剛巧,邵洵美跟張若谷來訪,父親盡量對他們兩人笑,他們木然。又掏出這封信給他們看,並且笑著說:「這筆跡很熟,但想不出是誰寫的。」實際,父親對筆跡,已疑心這是洵美弄的玄虛。因此,這一說,默察洵美的反應,已經自認這疑心有了八九成是正確的把握。他就輕描淡寫地說道:「這位小姐的老師實在也太聰明了。」

  可是父親不管這件事是真是假,他寧願確認其為真來保持這故事的美與幻。因此,他把劉舞心的來信與自己寫了一封長長的覆信,一並在真美善月刊上發表,成為轟動一時的文壇佳話。

  這故事的發展並不停止在這裏。隔不多時,有一天,劉舞心女士忽然出現在真美善書店棋盤街的發行所裏。她竟是一位十分娟麗動人的十八九歲小姑娘,說要見東亞病夫曾孟樸先生。店中人告訴她,孟樸先生不在這裏,她很懊喪地留下一個字條,向我父親表示失望,並說自己明天就要跟姑母到蘇州去,不知什麽時候再會到上海來。它走了不到半小時,我走到店裏,聞此新發現,立刻電話告父親,把他快要化解的疑團又重加上一層濃霧,又好像劉舞心真有其人。於是他提起筆來又在真美善雜誌上發表了他給劉舞心女士的第二封信,信裏並且要求她寫寄文章。

  那時候張若谷正為真美善雜誌編一份「女作家專號」,立刻接到劉舞心的一篇小說投稿,同時父親竟接到劉舞心從蘇州寄來有地址的信,表示如命遵辦了。父親接信後,特乘真美善書店經理伍際雲返蘇之便讓他帶了一本精裝的「女作家專號」,由自己簽字贈送,囑伍先生按地址親訪面交給劉女士。伍先生到蘇如囑持書去,不巧劉女土剛吃人家喜酒不在家,伍先生已定要晚車回上海,只能把書留下沒有見到劉女士。

  這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直到父親棄養後,邵洵美才自鳴得意地寫了一篇「我和孟樸先生的秘密」揭露這段故事都是他一手導演的喜劇。劉舞心女士根本沒有這個人。劉女土給我父親的信和她投稿的小說都是洵美的手筆。到書店裏來訪問的那位小姐是他的表妹,根本沒有到過蘇州。在蘇州寄他寫好了代為付郵的信與伍際雲往訪未遇的這些勾當是他與另外一位住在蘇州的朋友合作的把戲。洵美兄娓娓道來,好像我父親真天真地信假為真,沒有發現他在那裏故弄玄虛。實際,父親早就猜到這是洵美在後面做導演,可是真要搠破了,讓這美麗的故事無疾而終才真是令人掃興只有傻子才會幹的事。正真了解父親的邵洵美是在幫助父親在他的幻想裏制造一個他求之不得最適合他理想要求的女孩子。父親會無情無理的毀了她嗎!他故意寫兩篇覆信先後發表在真美善雜誌上,來表示他深信這故事的真實,藉以永遠保持這故事在他幻想裏像「肉與死」一樣的有「夢的縹緲之美,醉的惝恍之美」。這真是他們兩人遊戲人間制造出來的傑作,也是我父親廣交文友最後的結晶。

  以上所述是父親開書店第二個目的廣交文友的簡述。真美善書店的經營,一開始就不以賺錢為目的,父親交給我辦,我全心全力幫著父親達成上述兩大目的,可以說沒有花多少精力在做生意這個角度上動腦筋。可是,開店不註重做生意,這個店能維持多久呢?因此到了民國十九年的冬季,店務日見拮據,我們不得不從馬斯南路的小洋房搬到小沙渡路松壽裏的平房裏做真美善書店的編輯部了。一直支持到二十年的秋季,父親接受家人的勸告,回常熟老家休養,我也以辦真美善書店小小增加了在文藝界的知名度而應了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授兼中國文學系主任之職,不得不結束我辦真美善書店的業務了。實際檢討,真美善書店那時候,十萬元現款雖將告罄,實際多變了積存未銷的書與外埠書商批貨不付錢的大批欠款,倘然我真認真做生意的話,只要在金融界打開融資的路線,對批銷營業訂定嚴格合理的辦法,只須多動些腦筋稍加雕整,仍可重整旗鼓,繼續發展的。但,我誌不在此,父親既有返回老家的決定,我就沒有獨自保持這書店的必要,於是,檢點存書盤給一家同業,外欠積帳不了了之,就此結束了我們父子同窗開書店的生涯。


  第四節 陶谷之春

  開書店的生涯雖然結束了,跟上來在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書的一段時間該算是我一生文學生活的尾聲,也有在這裏追記的必要。

  從喧嘩熱鬧的真美善生活轉變到幽雅寧靜的陶谷(金陵女子文理學院自提的雅號)生活,真是一個大翻騰。陶谷環境是綠草如茵,濃蔭如畫的一個大花園。我在這裏面,除上課外,經常在辦公室裏跟一個或兩三個熱情求教的女孩子娓娓長談,經常還給微風送過來的其他女孩子的琴韻歌聲美化了我們談話的氣氛。因為,陶谷有導師制,每一位老師課余應負責指定幾個學生的輔導工作。輔導範圍是無限的,從學問到生活有關的任何問題都可談,因此就有談不完的話緒了。今日回想這一段生活環境真可說是人間罕有的仙境。

  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校長吳貽芳為什麽選定我來擔任這個中國文學系主任的職位,也有她的特殊理由。因為,金女大(這是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一般慣用的簡稱,下同此)是一家像聖約翰大學一樣的美國教會創建的學校,所請的教授多數是美國人,開教務會議就不得不用英語,那末,邀請中國文學系的主任的條件,除精通中國文學之外又帶上一個能講流利英語,才能讓他參加教務會議有發表他意見的發言能力。因此才選中了我。

  我做系主任之外,一下子就為自己開了「中國文學史」、「詩詞研究」、「翻譯研究」和「小說研究」四門課。此中特別以「小說研究」我最賣力,自己撰稿盡量發揮我寫小說的理論與技巧。我特選「紅樓夢」做我研究的範本。一個青年男教授在女子大學中大講「紅樓夢」,可以算是我的大膽作風。這作風引發了女同學們的好奇心,每次講這門課除本班學生外,課室中擠滿了旁聽生,坐位不夠,有許多站著聽完一小時多不肯中途退出。

  我講「紅樓夢」是認認真真講的。一開始我就斥一般研究「紅樓夢」之所謂「紅學」者都在死啃作者曹雪芹的生活背景與寫作動機,都講了些不涉問題核心的廢話,真要研究「紅樓夢」應研究它的本體,它的內容;研究它的結構方法與描寫技巧。因此,我先講結構方法。我認定曹雪芹寫這本書的中心意識只須用「盛衰聚散都成夢幻」八個字可以盡之。在這書裏,他以兩條事件體系交織發展來表演他這套中心意識。兩條事件體系,一條是表演「戀愛失敗」的「寶黛姻緣」,一條是表演「家庭崩潰」的「賈府盛衰」。我就根據這個綱領逐回研究,看作者怎樣錯綜復雜地把這兩條事件組織發展以達成表演其一切都成夢幻的最後目標。可惜為時間所限我只評講到第二十四回學期已經結束了。因此,我想講的結構部份只講了一半,至於還有另外描寫部份只能咽在我肚子裏成不能消化的僵塊了。

  在金陵女大教書生活中另一使我不能忘懷的舊事是二十年四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五日這五天帶著大群女生乘著兩節載貨火車(因為可以打地鋪故特選坐貨車)作泰山與曲阜之遊,又為我生活打開一條從來沒有嘗味過的新滋味。坐貨車,一節是給我與沈壽宇以及幾位同學的父親專為男人們掛的,另一節是全部女生擠在一起用的。特選貨車的作用,大家好把帶來的被褥鋪在車底當床睡。這是一個好主意。可是,真睡上了,耳貼車底聽車輪的滾動震蕩如雷,那裏有入睡的可能。可是,我們決不因失眠而減少了遊山的興趣,反因為起床後奔到女生車上參加她們帶來的豐富早餐,說說笑笑,平添了許多登山群樂預感的興奮。

  泰山遊我有專文收入我的「屐痕心影」文集中,不想在這裏再復述了。總之,此遊使我引起了遊山玩水的興趣,曾與壽宇約,願此後我們的足跡能踏遍全世界的名山大澤。

  沈壽宇是我在金女大結識的一個終身不忘的好友。那時候,在金女大教書的男教授,連我算在裏面只有四個人:一位是現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圖書館任中文部主任的錢存訓,那時他在金女大也任圖書館管理之職;一位是曾任臺灣某水泥公司的總經理,現已過世的溫步貽,那時他在金女大任化學教授;第三位就是我剛才說的沈壽宇,他曾任宋子安主持在舊金山營業的廣東銀行的常務董事,現在大陸,當時在金女大他是經濟學教授。這位朋友很特別,他專長的是經濟學,可是他真心愛好的是中國文學,特別喜歡吟詩填詞,是一位純純粹粹的詩人。他也是聖約翰大學畢業的,因此我們就變成了莫逆之交的好朋友了。我每看他一個人睜大了眼睛望著任何一件東西,我知道他並不在看這東西而在編織他幻想中又一套美麗的夢景。果然,不久他會拉起筆來把這幻夢寫成一首新詩。他就是這樣一個令人莫測的沈默寡言的人,可是只有我能了解他沈默中的樂趣。

  在金女大我結識的另一位終身不忘的好友是女生郭鏡秋。它是我以導師身分輔導的女生之一。我上面已說過金女大導師制,無話不談,故鏡秋找我除談文學之外,也提到它的生活問題,每遇困難,要我幫助她解決。那時候,她是困擾在父母作主難求合意的婚姻代溝的束縛中無法自拔。我要她堅強起來操縱自己的命運,她果然毅然決然的這樣做了。金女大畢業後,到香港入香港大學,經一位英國老師的協助,把她帶到英國,介紹進倫敦泰晤士報做打字員。它仍經常跟我通訊連系,敘述生活經過;我也經常覆信鼓勵她,要她維持奮鬥的自信心。果然,她在報館裏地位獲得升遷而她英文寫作得驚人進步,有一本自傳小說竟成美國的暢銷書。於是,一舉成名之後,她被美國新聞處聘為職員,到美國過她的悠閑生活了。悠閑過度,一般傳言,她有失檢的行動。那時候,我剛因公到紐約,約她在她的寓所裏徹夜長談,以佛理勸她作人生的徹悟。同時,我又介紹她去看張澄基教授並聽他的演講。她是聰明孩子,不久就嫁了華裔的美國著名畫家曾景文,成了他藝術活動最有力的助手。她至今仍跟我書信往來,慰我鰥居的寥寂。


  金女大教書學年快結束的時候,時事新報與英文大陸報的創辦人張竹平邀我創辦一份夜報,我答應了,因此不得不保薦聖約翰大學同學劉麟生接替我而辭去了金女大中國文學系主任之職,也就以一整年陶谷之春結束了我的文學生涯。


董康《書舶庸譚》

$
0
0
“1930年所印是四卷本,為1926年12月至1927年5月間因遭通緝避難日本的日記,1939年所印是九卷本,加入了1933年11月至1934年1月間到日本講學的日記(卷五至卷七)、1935年4月至5月間參加聖堂落成典禮的日記(卷八上、下)和1936年8月至9月間避暑的日記(卷九)。大致翻閱,發現一下異同:四卷本《書舶庸譚》又題為《董康東遊日記》,九卷本無此題名;四卷本前有胡適序(作於1930年)和董康自序,九卷則無;而九卷本前有目錄和檢目,目錄分列各卷所記日期,檢目則同索引,分別依本書順序列出本書所見書名、詩詞和雜著題目;九卷本書後所附二跋亦為後印時所加;另外,九卷本還對前四卷中的內容加以修訂,文字也有出入。”
  作者董康前後數次到日訪書,他第一次回國,刊出來的是石印本。最後成書則是用木刻雕版印刷,精裝大開數冊,是為定本。經過屢次擴充,前後兩者字數內容相差甚多。  而現在遼教社這個本子,實際採用的是初版的石印本,且前言內容根本未提及版本沿革,可見對新版情況完全無知。所以遼教社萬有文庫版《書舶庸談》不是個好本子。僅告書友周知。





《書舶庸譚》
“1930年所印是四卷本,為1926年12月至1927年5月間因遭通緝避難日本的日記,1939年所印是九卷本,加入了1933年11月至1934年1月間到日本講學的日記(卷五至卷七)、1935年4月至5月間參加聖堂落成典禮的日記(卷八上、下)和1936年8月至9月間避暑的日記(卷九)。大致翻閱,發現一下異同:四卷本《書舶庸譚》又題為《董康東遊日記》,九卷本無此題名;四卷本前有胡適序(作於1930年)和董康自序,九卷則無;而九卷本前有目錄和檢目,目錄分列各卷所記日期,檢目則同索引,分別依本書順序列出本書所見書名、詩詞和雜著題目;九卷本書後所附二跋亦為後印時所加;另外,九卷本還對前四卷中的內容加以修訂,文字也有出入。”

書舶庸譚

內容簡介

本書是以訪書為主要內容的東遊日記。 

本書作者董康,字授經,又字綬經、綬金,號誦芬室主人,江蘇武進人,生於清同治六年(1867)。光緒進士,曾任法律館提調、刑部主事、大理院推中。入民國後歷任大理院院長、司法總長、財政總長,晚年任上海法科大學、東吳大學法學院、北京大學教授。1937年底偽華北政府成立,出任司法委員會委員長、最高法院院長。1940年底偽華北臨時政府並入汪偽國民政府,又繼任華北臨時政務委員會委員,為重慶國民政府下令通緝。抗戰勝利後被捕,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死於獄中。 (2013年中華版說死於1948。)
董氏政治生涯的終結是如此不光彩,但在文化史上,他則自有不可磨滅的功績。除了以中國古代法律史見長的法學研究外,他更以藏書與刻書著稱。所刻《誦芬室叢刊》,多海內孤本,又精雅絕倫,久已蜚聲士林;與王國維、吳梅等校訂的《曲海總目提要》,亦對向不為學者所重的民間戲曲小說的研究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而自著中最負時譽的,則是他這部以訪書為主要內容的東遊日記——《書舶庸譚》。
這本書有許多精彩資訊。譬如說京都清水寺短短一段....
可惜,它的文言詩等都必須註解,否則難懂。

《書舶庸譚》又題為《董康東遊日記》“1930年所印是四卷本,為1926年12月至1927年5月間因遭通緝避難日本的日記,1939年所印是九卷本,加入了1933年11月至1934年1月間到日本講學的日記(卷五至卷七)、1935年4月至5月間參加聖堂落成典禮的日記(卷八上、下)和1936年8月至9月間避暑的日記(卷九)。大致翻閱,發現一下異同:四卷本《書舶庸譚》又題為《董康東遊日記》,九卷本無此題名;四卷本前有胡適序(作於1930年)和董康自序,九卷則無;而九卷本前有目錄和檢目,目錄分列各卷所記日期,檢目則同索引,分別依本書順序列出本書所見書名、詩詞和雜著題目;九卷本書後所附二跋亦為後印時所加;另外,九卷本還對前四卷中的內容加以修訂,文字也有出入。”   作者董康前後數次到日訪書,他第一次回國,刊出來的是石印本。最後成書則是用木刻雕版印刷,精裝大開數冊,是為定本。經過屢次擴充,前後兩者字數內容相差甚多。而現在遼教社這個本子,實際採用的是初版的石印本,且前言內容根本未提及版本沿革,可見對新版情況完全無知。所以遼教社萬有文庫版《書舶庸談》不是個好本子。僅告書友周知。











《書舶庸譚》
“1930年所印是四卷本,為1926年12月至1927年5月間因遭通緝避難日本的日記,1939年所印是九卷本,加入了1933年11月至1934年1月間到日本講學的日記(卷五至卷七)、1935年4月至5月間參加聖堂落成典禮的日記(卷八上、下)和1936年8月至9月間避暑的日記(卷九)。大致翻閱,發現一下異同:四卷本《書舶庸譚》又題為《董康東遊日記》,九卷本無此題名;四卷本前有胡適序(作於1930年)和董康自序,九卷則無;而九卷本前有目錄和檢目,目錄分列各卷所記日期,檢目則同索引,分別依本書順序列出本書所見書名、詩詞和雜著題目;九卷本書後所附二跋亦為後印時所加;另外,九卷本還對前四卷中的內容加以修訂,文字也有出入。”

書舶庸譚

內容簡介

本書是以訪書為主要內容的東遊日記。 

本書作者董康,字授經,又字綬經、綬金,號誦芬室主人,江蘇武進人,生於清同治六年(1867)。光緒進士,曾任法律館提調、刑部主事、大理院推中。入民國後歷任大理院院長、司法總長、財政總長,晚年任上海法科大學、東吳大學法學院、北京大學教授。1937年底偽華北政府成立,出任司法委員會委員長、最高法院院長。1940年底偽華北臨時政府並入汪偽國民政府,又繼任華北臨時政務委員會委員,為重慶國民政府下令通緝。抗戰勝利後被捕,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死於獄中。 (2013年中華版說死於1948。)
董氏政治生涯的終結是如此不光彩,但在文化史上,他則自有不可磨滅的功績。除了以中國古代法律史見長的法學研究外,他更以藏書與刻書著稱。所刻《誦芬室叢刊》,多海內孤本,又精雅絕倫,久已蜚聲士林;與王國維、吳梅等校訂的《曲海總目提要》,亦對向不為學者所重的民間戲曲小說的研究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而自著中最負時譽的,則是他這部以訪書為主要內容的東遊日記——《書舶庸譚》。

目錄
本書說明
《書舶庸譚》序胡適

自序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媒體推薦


原夫藏家之錄,直齋防諸《解題》;紀遊之篇,石湖矜其《入蜀》。至乃奇芸襲錦,胥宇螂娠,香霧迷天,扶舟蓬海,留酒痕於襟影,志清話於書林,並作一篇,俾傳奕葉者,其惟吾鄉綬金尚書《庸譚》 之作乎?歲紀丙宣寅,鬥躔辜月,雲迷榆塞,魚爛江南。鄧林杖策,莫返虞淵之日;杜鵑唬碧,自徵軹道之亡。尚書謀國老成,先凜止戈為武之誡;持躬櫛沐,冀遂勘亂返治之途。乃不諒於群倫,終無已於一顧。銅仙辭漢,最怯稷薔;上客入秦,至蘊姓氏​​​​。固未忘乎結習,猶复耽於異書。空桑三宿,彌殷宿懷;故京一椽,欣謀舊雨。苔芩之誼,縱越國而匪遙;切之憂,亦異人以同任。時則五云璀璨,櫻島騰輝,二酉駢蕃,木天端義。聚圖書於奎壁,美娩琳瑯;分翰墨於青藜,情多縞絲。問字或資以載酒,假書無待於乞瓻。老眼猶明,庶荊州之可藉;橫曋偶化,自脈望之能神。上啟長思,拜綠章於除夕;濃熏短炷,檢雲笈於清宵。烏絲紅篆,露纂晨鈔,繭紙濤箋,遐搜邇討。或則詳.考板本,縷述淵源,摩挲斷墨,蕘翁無卹佞宋之名;綜掇遺芬,惺吾別開留真之譜,雖行款而必舉,並偏諱以悉陳,此其敦古之情,好雅之至,足備傳訂者一也。或則董理散亡,搜羅遺佚,闕文必志,沿誤互糾,務使劍合延津之美,璧藉和氏以傳,束皙《白華》之詠,補亡於劉漢;汲塚秘笈之靈,上闡夫成周,單證亦窮其源,孤行必迻其副,此則耆好之專,甄校之細,足垂矩範者又其一也。若乃怒蛙可式,作壯氣於山河;磨盾以須,標芳徽於簡冊。長吉之心肝盡嘔,視死以如歸;季倫之姬侍偕亡,偷生而不惜。蛾眉宛轉,禍啟強藩,黃鳥咨嗟,輒傷國士。事異愾仇,亦勵匪躬之節;情非島市,同申橫劍之悲。就義從容,備採風之一格;填膺慷慨,覘異俗於遐陬。凝睇含毫,別具會心;大書深刻,薄俗以敦,此則廉頑立懦之思,教忠尚貞之訓,足資激發者又其一也。至於家山夢裡,微聞蠻觸之爭;消息雲邊,尤深麋鹿之懼。舊裁諫草,霜研生棱;不廢罪言,斜行作草。舍吾謀而不用,天意何如?蹈往轍以重尋,橫流未已。闢地滄海, 卜居將屈平之問天;引駕神山,登樓擬王粲而作賦。把臂識樵甦之路,酬答林竽;羈棲攬雲水之鄉,琤淙清籟。人常多恨,花不知名。帶眼頻移,遊子切天涯之感; 流蘇乍卸,蘭房怯少婦之思。玩綽約以柔紅,每吟秀句;剪參差於嫩綠,慵賦新詞。環珉凌虛,曲瓊時驚夫綺緒,江湖滿地,斜陽獨映天貞姿。凡飫珍聞,咸歸珊網;資之排日,頻寄遐思。親偽體以別裁,集群言為識小。蓋其性嫻樂道,志切藏書,積歲月以勤求,亦吐哺而無閒。躬監剞氏,不惜萬本之傳;手訂殘篇,必正一宇之敚。李中麓詞山曲海,結習使然;邢元理敗蓆折鐺,於茲益篤。偶抽餘緒,便泐宏規,義例兼記傳之菁英,掌故備軺艖所涉歷。庶來學得資以津逮,同好得徵其事端,允宜鎮庫付諸寫官,寧止藏山緘之寶枕而已!庚午六月既望,後學趙尊岳。
編輯推薦

本書是董康於1926年至1936年四次扶桑之行的日記集。他沉痛於古籍善本的東流,夢想將古籍收輯,因此在往來於京都、東京之間,勤訪舊槧孤本,記其版式,存其題識,終成這部日記,成為被傅增湘譽為"足為饋貧之糧、夜行之燭"的名著。
目錄


本書說明
《書舶庸譚》序胡適

自序

卷一

本書說明
《書舶庸譚》序胡適

自序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文摘

書摘


胡適
董授經先生於十五年的底避禍遊日本,往來京都、東京之間,十六年四月底歸國。我那時正從美洲回國,也在日本住了二十多日。董先生到過的地方,我也遊過不少;他見著的朋友,我也會著不少。但我在日本沒有日記,二十多日印象感想遂都已模糊了;他有了這四卷的詳細記載,不但替他自己留下了永久的紀念,還使我們讀這書的人得著很大的益處。我在東京京都見的各位支那學家,人人都極口讚歎董先生功力之勤苦。現在我讀這四卷日記,想像這位六十歲的學者伏案校書的神情,真使我這個少年人慚愧汗下了。
董先生在他的自序裡,已說過他這書大旨有三點:第一是訪求古書。“凡遇舊槧孤本,記其版式,存其題識。七厄之餘,得睹珍笈,以語同癬,諒深忻慨。”第二是搜訪小說。董先生是近幾十年來搜羅民間文學最有功的人,他 ​​在這四卷書裡記錄了許多流傳在日本的舊本小說,
使將來研究中國文學史的人因此知道史料的所在。第三,董先生是個多情的人,他 ​​的一生曾經過幾度很深刻的戀愛歷史;他在這日記裡留下許多情詩,記著幾番綺夢,“春蠶理緒,垂死方休;秋蛩善啼,向宵彌咽”,使我們約略窺見董先生性情,知道他不僅是一個書蠹,不僅是一個法家,而是一個富於情緒的老少年。
我們先看這三點。
記載海外古書的工作,自從楊守敬先生以至董先生和傅沅叔先生最近的訪書記,都是嘉惠學者的事業,不用我在這里特別讚揚。董先生的日記里特別注重日本藏書的歷史,如金澤的略傳,如狩谷掖齋的詳傳,如佐伯獻書記,如增上寺三藏的歷史,如高野山的詳記,如秘閣藏書的源流表,都可以使我們明了日本先代貴族學者提倡文藝的歷史與精神。南葵,東洋,靜嘉堂諸文庫,不過是繼續這種愛好文藝的遺風而已。
關於小說戲曲的訪求和記載,董先生的書也有重要的貢獻。如內閣所藏小說中,有《封神演義》,是明刻本,編者為許仲琳。此書作者的姓名,在中國久無可考,賴有此本可供考證。又如(岳武穆演義),本子最多,最難考證;《內閣目》有明餘應整編的八卷本,有明熊大木編的十卷本;又有十一卷的嘉靖三十年本,前八卷為熊大木編,後集三卷為李春芳編。北京朱希祖先生藏有明刻本,編者為理學名儒鄒元標,也和今本大不同。若合此諸本,將來定可以看出此書演變的線索了。又《英烈傳》也有種種不同的本子,內閣所藏也有三種明刻本,都可供比較的研究。
關於第三點,我也有點感想。日記屬於傳記文學,最重在能描寫作者妁性情人格,故日記愈詳細瑣眉,憊有史料的價值。董先生此記,不但把他少年的軼事坦白示人,並且把他老年夢境也詳細寫出。記中各夢,多可供心理學者的研究,例如柳絲一夢:
一月十三日夜夢柳絲隨一姥至,似初嫁來者,絮絮情話,並出一素縑索書。餘題有“臂痕乍褪泰宮赤,眉嫵新留京兆妍”之句,忘其全律。
柳絲者,昔年金陵棘闈中所夢女子,懷中抱一兒,自古今名,與餘前世結褵未久棄世,遺蛻葬某剎前柳樹下,屬為改葬。自後每值患難,或病中,輒夢之。往歲漫遊,歐美往復,兩度夢之於橫濱港舟中……
董先生自己的解釋,我們可以不論;但此等材料,若遇弗洛得派的心理學者,便成了可寶貴的材料。記夢之作,必須記者誠實可信,方有價值。記得明朝成弘間,有位理學家羅一峰所著文集後附《夢稿》二卷,紀夢多至三百餘首。今董先生雖不談理學,平生治事素主篤實,他自記的綺夢豈有不可信的嗎?
以上申述董先生所指出的三點。三點之外,我以為還有兩事,值得讀者特別注意。其一事為四月二十五日補記庚子拳禍一長篇,近三千字。董先生當時在圍城中,又是監斬啟秀徐承煜的人,故他這篇記載雖作近三十年後,應該還有史料的價值。
其一事為四月二十三日記遊高野山柳之間而附錄豐臣秀次切腹事及秀次的姬妾被誅事,一日之記近七千宇,可算是最長的日記。其中記秀次切腹事,最悲壯動人,最可令人想見大和民族的武士道。全文分六節:第一節記秀次聞切腹之命;第二節記和尚隆西堂自請從死;第三節記從死諸人分劍與題劍;第四節記最後之宴,及萬作、山田、山本三人切腹,秀次親為他們“介錯”(切腹後,須斷其首,名為介錯);第五節記秀次與隆西堂同時切腹,淡路為秀次介錯,心悸目眩,進三刀方才斷頭;第六節記淡路切腹:
淡路語二使曰:技拙殊惶愧。今介錯者為主公,目眩心悸,狼狽特甚。……餘今奏技,請公等拭目;若覆前轍,斯狼狽也。即切腹作十字形,出其臟腑於兩股,置劍合掌。古兵衛就而進刃焉。(卷四,頁三六)
切腹是何等慘事,然而日本的武士卻把此事看作一種藝術,要做的悲壯淋漓,要做的美:他們不惜死,卻不願讓人笑他“技拙”,笑他死的不美,這真是日本文化的最大特色。凡觀察一國的文化,須看這文化之下的人怎樣生活,更須看這文化之下的人怎樣死法。董先生一日發憤記七千宇,只是要我們看看古日本武士怎樣死法。
董先生有《柳之間吊秀次詩》四章。我也和他一首小詩,題他這一日的日記:
要堂堂的生,要堂堂的死。
一死不足惜,技拙乃可恥。



**** 這版本說1939年所謂9卷本有政治因素考量而刪減,所以4卷本有參考價值。

書舶庸談



《書目題跋叢書:書舶庸譚》九卷,董康著。董康字授經,號誦芬室主人,江蘇武進(今常州)人,生於清同治六年(1867),卒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光緒進士,曾任刑部主事、大理院推中。民國時曾任北洋政府內閣司法總長、北京大學教授等。董氏除法學研究外,特別關注戲曲小說文獻,並以訪書刻書著稱,有《誦芬室叢刊》《曲海總目提要》等。

《書目題跋叢書:書舶庸譚》為董氏多次赴日所作的訪書日記,書中錄有大量日藏中國戲曲小說,其中多孤本善​​本,尤為學界所重。《書目題跋叢書:書舶庸譚》有四卷本和九卷本,四卷本為1930年赴日訪書日記。後又多次赴日並加續作。1939年,董康在四卷本基礎上合以續作,增補修改,厘為九卷,署武進董氏誦芬室刊行。1940年又加以重印,補加傅增湘序一篇,並附《課花庵詞》。

這次整理,以庚辰(1940)重印九卷本為底本,參校四卷本及相關資料,刪去所附《課花庵詞》。書後附書名索引,以便檢索。

目錄

傅增湘序
胡適序
趙尊嶽序
自序
檢目
卷一上
1926年12月30日至1927年1月15日
卷一下
1927年1月16日至1月31日
卷二
1927年2月1日至2月28日
卷三
1927年3月1日至3月31日
卷四上
1927年4月1日至4月22日
卷四下
1927年4月23日至5月1日(原註:以上丙寅避囂)
卷五
1933年11月8日至11月30日
卷六
1933年12月1日至12月31日
卷七
1934年1月1日至1月22日(原註:以上癸酉「應聘講學)
卷八上
1935年4月23日至5月6日
卷八下
1935年5月7日至5月18日(原註:以上參預乙亥聖堂落成典禮)
卷九
1936年8月19日至9月15日(原註:丙子避暑)
郭則雲跋
自跋
書名篇名索引











民國精刻本:董康《書舶庸譚》九卷(2012-10-29 08:55:39) 

標籤:
民國
精刻本
董康
《書舶庸譚》九卷
誦芬室
文化 分類:民國刻本 

  《書舶庸譚》九卷,董康撰,民國二十八年(1939)董氏誦芬室精刊初印本,棉連紙精印,開本闊大。前有傅增湘、胡適序,胡適稱讚董康“是近幾十年來搜羅民間文學最有功的人”,後附《課花庵詞》一卷。湘、胡適序,胡適稱讚董康“是近幾十年來搜羅民間文學最有功的人”,後附《課花庵詞》一卷。
  《書舶庸譚》是一部遊日日記,主要記錄了董康在日本所見到的漢籍圖書。書有四卷本和九卷本兩種,四卷本是影印本,九卷本是在四卷本的基礎上賡續雕版而成等,也是最全善之刻本。
 
 董氏政治生涯的終結是如此不光彩,但在文化史上,他則自有不可磨滅的功績。除了以中國古代法律史見長的法學研究外,他更以藏書與刻書著稱。所刻《誦芬室叢刊》,多海內孤本,又精雅絕倫,久已蜚聲士林;與王國維、吳梅等校訂的《曲海總目提要》,亦對向不為學者所重的民間戲曲小說的研究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而自著中最負時譽的,則是他這部以訪書為主要內容的東遊日記——《書舶庸譚》。
  北京保利2009春季拍賣會曾上拍此書,成交價為:20160.00元。
民國精刻本:董康《書舶庸譚》九卷
作者:民國董康著
年代:民國己卯(1939)年誦芬室精刊本
函冊:5冊
紙張:白紙
尺寸:16.5×12.5 cm. 6 1/2×4 7/8 in. 
鈐印:於懷、於蓮客
提要:是本開大29×17cm,白紙精印。版本學家、學者董康用日記形式記錄民國初其在日本之見聞,大量記載留存日本的中國珍善古籍,加以考證,為今人古籍目錄學之重要參考。文獻價值高,名家收藏,觸手如新。於蓮客(1899-1980)名懷,字乃椿,號蓮客,滿族,愛新覺羅·多爾袞後裔,客親郡王王府子弟。於蓮客畢業於北京大學,1928年得王光烈知遇,任《東三省公報》編輯。1949年後舉家遷回北京定

《吳昌碩詩集》

$
0
0
「讀吳昌碩《缶廬詩》卷一第二首《宿曉覺寺》
『寒月一庭霜,安禪借石床。遙泉入清夜,落葉響長廊。
燈護前朝火,鄰舂隔歲糧。老僧知梵字,聊與考盧倉。』

『盧倉』兩字是何意趣?」

解:http://yifertw.blogspot.tw/2014/07/blog-post_4.html




吳昌碩晚年寫的篆字......
畫梅畫的其實是胸中的學問和懷裏的清氣,貼切點說是寫不是畫。程先生套房裏那些古梅幾十年後我記憶中要數吳昌碩張大千和伊秉綬最動人。吳昌碩蒼茫孤冷如老衲;張大千堅貞秀媚如美人;伊秉綬草草幾筆倒是倔強如諍臣、古傲如匹士了!我的朋友江兆申學畫拜溥心畬為師,溥先生一味要他讀書寫詩做文章,說是腹有詩書畫便好。吳昌碩富雜學,遠傳統,滿心是寄居客棧的閑散情調,涉筆油然古剎氣魄;.....董橋.




《吳昌碩詩集》
作者 吳昌碩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2012
作者/譯者/編者.簡介
吳昌碩,浙江安吉人。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多別號,常見者有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石尊者等。我國近代金石、書、畫大師。著有《缶廬集》、《缶廬印存》。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吳昌碩最擅長寫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響最大,由於他書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及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獨特畫風,他自己說:"我平生得力之處在於能以作書之法作畫。"他常常用篆筆寫梅蘭,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筆力得厚老辣,力透根背,又縱橫恣肆,氣勢雄強,佈局新穎,構圖也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喜取"之"字和"女"的格局,或作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似趙之謙,喜用濃麗對比的顏色,尤善用西洋紅,色澤強烈鮮豔。 吳昌碩書法中篆書最為著名,他所臨石鼓文,參以兩周金文及秦代石刻,融合篆刻用筆。他的書法凝煉遒勁,貌拙氣酣,極富金石氣息。日本人稱讚吳昌碩為唐之後第一人,他 30 歲時求教於名重當時的畫家任伯年,以石鼓文的篆法入畫,任伯年拍案叫絕,並預言吳昌碩必將成畫壇的中流砥柱。
 
內容簡介
吳昌碩編著的《吳昌碩詩集》內容介紹:吳昌碩一生藝術創作風格突出,篆刻、書法、繪畫三藝精絕。其篆刻上取鼎彝,下挹秦漢,秀麗處顯蒼勁,流暢處見厚樸;其書法以篆書、行草為主,不以刻意模仿徒求形似為滿足,自出新意,雄渾精悍,剛柔並濟;其繪畫以花卉木石為主,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吳昌碩三十始學詩,苦吟數十年,所作詩篇以傲兀奇崛、古樸雋永見長,所作題畫詩寄託深遠,如其書畫篆刻,詩有《缶廬詩》八卷,《缶廬集》五卷,《缶廬別存》題畫詩。


目錄
《缶廬詩》
《缶廬詩》增輯詩作篇目
《缶廬別存》提畫詩



吳昌碩詩集- 基本信息

出版
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第1版(2009年12月1日) 
平裝: 432頁
正文語種:中文
開本: 32 
ISBN: 9787561767139

吳昌碩詩集- 目錄


缶廬詩自序
缶廬詩卷第
即事
宿曉覺寺
龍安院尋竹逸上人
鄣南道上
獨松關
送施紫明先生北上
庚辛紀事
歸舟
晚步
登高
秋興
靈隱寺
歸金麓山
寒食登金麓山
金蓋山
寄徐渠生孝廉士駢海上
畣六泉山人朱正初
題畫
湖濱小劫圖為茉卿宗丈容光題,去粵寇亂時
已廿餘年
刻印
登樓
鄣吳邨雜詩
山溪
題畫
冬夜
讀金鐵老先生詩稿
南樓清明
寄萬東園表弟春涵
蕪園圃自題
坐雨和鐵老先生
與鐵老話舊
蘿墳
閨思
自題小像二首,像獨坐松石閒,王復生筆也
憶內
塗中雜題
過楓橋
渡江
泊新陽
黃浦
贈金道堅永
渡太湖
池上

焦山
田家
別蕪園
贈周陶齋大令作鎔
卒巳重陽;
鰈硯廬圓沈仲復大中丞命題
雙培寺寄友人
病馬
偕杜楚生連章、沈養和涵泛南湖,題草合壁
野宿
丹陽道中
病中得家書,報賊退,喜而作歌
香禪精舍圖為潘瘦羊先生鍾瑞題
鐺腳論詩圖為茶礦山人汪芑題
缶廬詩卷第二
辛巳紀事
耦園雜詩
城曲草堂
筠廊
樨廊
衰雲軒
雙照樓
山水閒
諸香館
嘉樹台
浚虛台
邃谷
潘孝婦傳書後
蘇州送別紫明先生
缶盧詩
驛亭
蕪園夢中作
欣園汪符生煦同遊
航海
贈楊香吟先生光儀
鄣南
書張哲甫文田大野草堂詩稾後,兼寄符生
寄家子常孝廉鍾奇
祭詩
甲申三月鐃老過西晦巷新居索和一雁
紫明先生就醫蘇州話舊
送紫明先生還安吉
北寺墳
登北寺埝和壁閒
得天津楊香吟孝廉書卻寄
秋雨,蔣苦壺玉棱招飲
讀楊藐翁先生遲鴻軒詩集,並謝題削觚廬印存
寄六泉山人
重九
憶昔
福兒書報蕪園近景,編成三絕句,寄令讀之
感夢
飽飯
四閒樓
晨坐鐵老寓齋
鐵老約遊鄧尉不果
虎丘
潘燕池先生書問近況奉答
寓齋哄飲招鐵老
寄符生
壺園餞春圖為鄭小坡孝廉文焯題
金瞎牛影要同人登虎阜,品憨泉
懷人詩
嘉定阻風騎行十餘里宿野寺
贈寺僧青望
太湖曉發
天平山看楓和瘦羊
萬東園表弟以持硯圖屬題,東園遭難後,猶得保先人遺物,傳之繪事,可記也,賦
三首
除夕
……

吳昌碩詩集- 序言


予幼失學,遭離亂,亂定,奔走衣食,學愈荒矣。然大雅宏達,不肯薄視予,恆語以詩,心怦怦動。私讀古人詩,仿為之,如盲人索途,茫然昧然,不知東西南朔也。積久成帙,無大題,無長篇,取遣寥寂而已。稍出示人,人憐而許焉,遂大喜,擬付手民,庶無負良朋之鼓與十餘年學吟之苦心。或寵以序,褒多而貶少。夫飾芻靈以衣冠,衣冠自衣冠,芻靈自芻靈耳,豈予所禁當哉?故勇於割愛,輒疏其緣起如此。《淮南子》:「使人信己者易,蒙衣自信者雞。」倘謂自信,予何敢。光緒癸巳春王月,昌碩自記。

吴昌碩詩集整理弁言整理弁言
吴昌碩(一八四四—一九二七),浙江安吉人。以文學世其家,不樂仕進,中歲官吴中,積資勞至直隸州知州,後無意仕宦,謝官去。光緒三十年(一九〇四)創辦西泠印社,中年以後肆力於書畫。 
昌碩以書畫篆刻負海内重名數十年,其書專法石鼓,而略參己意,雖隸真狂草,率以篆籀之法出之。畫則以松梅、蘭石、竹菊及雜卉爲最著,間或作山水,摹佛象,寫人物,大都自闢町畦,獨立門户。其所宗述,則歸墟于八大、石濤。於篆刻研習尤深,所用刀圜幹而鈍刃,分朱布白,結字構體,一本于秦漢印録,近代以來誠罕其匹。
昌硕三十始學詩,戛戛獨造,奇氣坌溢,以真樸排奡勝。遣詞造句,力求奇崛,如其書畫篆刻。譚獻光緒十三年丁亥日記云:‘安吉吴昌碩,詩篇峻峭,剥落凡語,有傅青主、吴野人之遺風。’陳三立稱其‘爲詩至老彌勤苦,抒攄胸肊,出入唐宋間健者’《安吉吴先生墓誌銘》。汪國垣《光宣詩壇點將録》以‘地巧星玉臂匠金大匠’比昌碩,評語曰:‘詩筆健舉,題畫詩尤工。’略舉數家評語,可見其詩特色所在。
昌碩詩集,有《缶廬詩》八卷,《缶廬别存》一卷。光緒十九年(一八九三)先刻《缶廬詩》前四卷,民國九年(一九二〇)劉承幹又續刻《缶廬詩》後四卷。《缶廬别存》分題畫詩、獵偈集聯、銘三種。别有《缶廬集》五卷第五卷題作《缶廬詩集》,亦劉承幹所刻,則系選本,其中卷二三十一題、卷四三十四題、卷五全卷一百四十三題均不見於《缶廬詩》。
此次編校《吴昌碩詩集》,《缶廬詩》八卷、《缶廬别存》一卷悉數收入,《缶廬集》中不見於《缶廬詩》諸詩,編爲《補遺》一卷,附於《缶廬詩》後,《缶廬别存》前。另輯附録四種:一爲《缶廬集》五卷本前施浴升、譚獻、鄭孝胥、沈曾植、孫德謙、劉承幹諸家序,二爲《缶廬集》五卷之詩目,讀者由此可瞭然《缶廬集》之面貌;三爲陳三立《安吉吴先生墓誌銘》及諸宗元《缶廬先生小傳》,四爲今人嚴壽澂《缶廬題畫詩論衡》,則知人論世與詩歌品題咸在焉。
 



詩中有畫《缶廬詩》
淨慈
來自: 淨慈(且隨雲水伴明月但求行處不生塵) 2010-08-25 21:55:16


《缶廬詩》,為著名畫家吳昌碩詩集,線裝木刻本。光緒癸酉年(1893)春二月開雕,五月出版。書封面由楊峴題署。楊峴字見山,浙江學者。詩文書法均峻拔不俗,為人更是灑脫耿直。因輕視權貴,常以“藐翁”自號。他長吳昌碩25歲,既是長輩,又兼吳氏敬佩其道德學問,曾提出要拜楊峴為師,被楊婉拒。但吳昌碩心中始終視楊峴為尊師,並刻“寓庸齋內老門生”以示不忘之意。

《缶廬詩》之前,吳昌碩曾有詩稿,但編成卻未刊印,因此《缶廬集》係其生平第一部詩集。這年吳昌碩50歲。

吳昌碩曾跟詩友褚宗元說過,他是“三十學詩,五十學畫”,而《缶廬詩》中大量有關畫的詩作表明,吳昌碩在50歲時對畫的理解和把握已經達到很高的境界。所以他的五十學畫之說是不可信的,是謙虛之辭。而細審《缶廬詩》,吳昌碩對詩詞的學習,則確乎先於學畫。

詩、書、畫、印的有機融合,是中國傳統畫家孜孜以求希望到達的境界。所以歷代畫家在畫餘皆用力於詩道,幾成定律。

王維自形成“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風格後,被後世舉為文人畫之祖,衍風長遠。吳昌碩早年學詩就宗王維,並對王詩的喜愛至老不衰。據他的弟子王個回憶,直到吳昌碩逝世前幾天,仍與他談詩,談王摩詰、孟東野。讀《缶廬詩》卷一第二首《宿曉覺寺》“寒月一庭霜,安禪借石床。遙泉入清夜,落葉響長廊。燈護前朝火,鄰舂隔歲糧。老僧知梵字,聊與考盧倉。”這種寒寂悠閒的意境是一下子就能夠體會出來的。然而吳昌碩到底不是王摩詰,他的身世環境,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王維相去甚遠。內憂外患,官庸民貧以及作為壯年離家初到上海的窘迫,種種狀況,在畫家心中留下的不是安閒之情,而是湧起激情和不平,發為詩,就有了《飢看天圖詩》、《題酸寒尉像》,有了《答寒吟》中“貧家斷炊米罄瓶,山芋豆屑調作羹。十指凍折號失聲,飢腸轆轆不住鳴,道旁日見殭屍橫,大官賞雪臨高廳”,從這裡讀者讀到的就是一股鬱勃之氣了。

《缶廬詩》收詩作四卷及別存一卷。內容除感時嘆世外,作為畫家,對書法、繪畫及刻印的理解佔了很大比重。

吳昌碩書畫超邁古人,自標高格,是一位開宗立派的大師。他的畫風直觀、形象。而細讀其詩,對研究他畫風之所以形成則大有幫助。

吳昌碩經歷的坎坷,性格的倔犟,注定了他的畫同其詩作一樣,不會墨守成規、亦步亦趨。收入《缶廬詩》的刻印雲:“贗古之病不可藥,紛紛陳鄧追遺踪。摩挲朝夕若有得,陳鄧外古仍無功。天下幾人學秦漢?但索形似成疲癃。我性疏闊類野鶴,不受束縛雕鐫中。今人但侈摹古昔,古昔以上誰所宗?詩文書畫有真意,貴能深造求其通。”吳昌碩借刻印一途道出了他的藝術見解,即應該時加錘煉自出機杼,獨立面目。

  吳昌碩畫梅是近百年來的妙手。所以翻閱《缶廬詩》時對其中的梅花詩讀得最為仔細。吳昌碩酷愛梅花,每年冬季,他常遠赴蘇州鄧尉、杭州孤山、餘杭超山賞梅。他曾題畫:“梅花、水仙、石頭吾謂三友,靜中相對,無勢利心,無機械心,形跡兩忘,超然塵垢之外。”還寫下過像:“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憶我我憶梅。何時買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傾一杯。”這樣動人的詩句。之所以如此,我想當是梅花鬥霜傲雪,不畏嚴寒的品質引起了吳昌碩的共鳴而將之視作知己吧。

吳昌碩詩風嚴謹,嘗自言“亂書堆里費研磨,得句翻從枕上多。苦吟只恐身盡廢,一杯自酌漫蹉跎。”因此他的詩,時人評價很高。如陳石遺就讚為“書畫家詩句少深造者。缶廬出,前無古人矣。”

《莲叶上的诗卷:牛牛诗词三百首》(张元昕) 2008

$
0
0











《莲叶上的诗卷:牛牛诗词三百首》(张元昕) 《莲叶上的诗卷:牛牛诗词三百首》(张元昕)
| 特價 | 預售 | 所有圖書分類



蓮葉上的詩卷:牛牛詩詞三百首

張元昕著2008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蓮葉上的詩卷:牛牛詩詞三百首》作者--一個生活在異國他鄉的孩子,從四歲開始就在家庭的熏陶下學詩、寫詩,短短幾年時間寫下了數百首古典詩詞,這些詩詞古樸端莊,又充滿童趣,折射著牛牛的成長軌跡,也凝聚著一個中國傳統家庭對孩子獨特而充滿期待的心血教化。

內容簡介
《蓮葉上的詩卷:牛牛詩詞三百首》作者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我生下來,我的名字就叫張元昕,在眼前總是浮現出一幅太陽雄然升起的生氣勃勃的景象。我從小就成長在詩的熏陶中,慢慢的與詩人和大自然變成一體了。我四歲時想寫“詩”,哼著“不兒山”,在紙上亂畫一氣。那時。做夢也沒有想到學詩和寫詩會有這麼大的快樂。

作者簡介
張元昕,1997年12月31日出生於紐約。牛年出生,小名“牛牛”,字晨曦。現年十歲半。讀小學五年級。

目錄
序一:小童醉詩中
序二:黃金是如何種植成功的
2003年(五歲)
院中草
燈下梅
初夏夜雨
茉莉花
憶長島海邊
紅菊花2004年(六歲)殘春曲初夏曲謝小讀者謝姑奶奶望夕陽秋思早秋山遊(二首)詠秋雲待母歸十二月二十六日地震海嘯大災2005年(七歲)詠雪(二首)即事望滬(三首)詠幽蘭春日臥落花春雨愁望夕陽櫻花開二度賦得階下草初夏春又回雨霽黑龍江紅蓮殘暉吟拱拱詩題暮霞餘神雲孤雲曉望夏雲夏晨一章貓友夏風詠竹題槿牆群鴿八月十五日雨後遊瀑布山八月十七日漂游八月十八日遊湖濱(二首)湖上景打高爾夫球蜂蜇足背中日博物館八月二十二日游海濱有感望海鷗友船上題海上景夜雨(二首)賦得回首“不兒山”(三首)秋神舟飛天愁秋、陰松楓十拱立冬時詠秋風謝邱偉老師雪2006年(八歲)百合花百合花迎春問答紅梅問答賦野花四月五日清明雪散步路上所見·小紫花散步路上所見·牡丹問茶花散步路上所見·春鳥賦春風賦得櫻花開滿樹院中櫻花怒放觀櫻花有感櫻花願春又回賦得皇后區植物園櫻花樹賦得皇后區植物園大柏樹紅杜鵑賦陰雨夏行賦得野營即行一絕即事夜雨訪幼兒園李奶奶不遇磚頭縫中花為師母校行長尾鳥隨意性害我早秋賦得桂花樹謝黎奶奶贈梨勸惜時秋衣吟賦得秋晨詩問秋吟賦得薄日照樹杪賦得秋雨連綿詩哀磚縫殘小花詩秋葉秋日惡風吟望葉詩傷踏葉懼成方仲永秋葉謝我詩綠葉吟久雨詠鳥悔不孝問霜冬日玫瑰冬雨詩探雪2007年(九歲)希望冬日海棠考試前考試時考後懇切希望向葉嘉瑩老師學習和平暗麝相見歡院中櫻花過鄰房草花冰心送春花(二首)不能沒有葉月下紫妹詩陽台雪瓣詩望前庭人間院中寶《悲愴》題牡丹青春最後一滴水回憶琴志向雲鳥語酷暑雨後螢火蟲憶自然自度曲·光陰國家公園池塘邊夕陽月小荷葉草迴聲湖蓬萊島菡萏日出看日落暴雨向日葵立秋記問秋秋答蟬難梧桐題大舅舅教我學習照片“天文電影”心得素心蘭君子花早秋有感無題即秋雨感動中國迎月賞月追月旭日秋葉秋雨喜見菊花芳苞秋夕贈壽客無題十月底祝福爺奶八十歲野望(四首)清平樂·雪清平樂·雪清平樂清平樂·雀落樹杪清平樂·晴清平樂·朔風清平樂·小雪清平樂·問冬鵲踏枝·雪答鵲踏枝·雪友清平樂·欲雨蝶戀花·光陰蝶戀花·初春清平樂·春雪清平樂·母愛清平樂·鄰居鳳棲梧·春雨清平樂·問春鳳棲梧·雙柏雪蝶戀花·早春雪瓣清平樂·雅客清平樂·茉莉清平樂·太虛珍珠曲清平樂·贊雪瓣浣溪沙·雅客清平樂·紫妹笑浣溪沙·香禮浣溪沙·母愛長相思·海憶江南·憶緬州點絳唇·玫瑰點絳唇·草中貓點絳唇·鱗雲點絳唇·星空點絳唇·秋雨點絳唇·憶春光點絳唇·憶夏時點絳唇·秋點絳唇·夢冬長相思·即事長相思·金錢雨卜算子·桂花長相思·松鼠相見歡·待菊相見歡·秋雨卜算子·惜花卜算子·天香桂卜算子·菊卜算子·孤鴻卜算子·深秋卡算子·重陽采桑子·楓葉采桑子·菊花長相思·夢冬卜算子·秋風生查子·雲點絳唇·冷香菊采桑子·問秋點絳唇·深秋點絳唇·桂生查子·蟬生查子·松鼠采桑子·松樹與櫻樹花非花·夜雨生查子·望秋院時作點絳唇·雛鷹試飛點絳唇·龍傳人卜算子·聖誕紅清平樂·雪與月清平樂·雨,雪,霜與霰清平樂·榮譽演出如夢令·敬題簡文舒院士《晚霞》名畫如夢令·敬題湯得新老師《富貴滿院春圖》名畫如夢令·敬題湯得新老師《瓶花》名畫如夢令·敬題張立君老師《鳥的天堂》名畫如夢令·敬題楊欣然老師山水名畫牛牛吟詩備用集錦四季別稱(143種)四季溫度(21種)四季景象(5種)自然之神(6位)宇宙別稱(4種)天空別稱(75種)“日”別稱(53種)四季“日”別稱“月”別稱(40種)月光(5種)星辰別稱(18種)“風”別稱(41種)“雲”別稱(16種)“雷”別稱(5種)“閃電”別稱(1種)江河水別稱(2種)瀑布別稱(4種)“雨”別稱(21種)“露”別稱(6種)“雪”別稱(37種)對雪的形容(11種)春季的鳥蟲(6種)燕子別稱(1種)黃鸝別稱(11種)杜鵑鳥別稱(4種)大雁別稱(9種)螢火蟲別稱(3種)蟬的別稱( 1種)蟋蟀別稱(1種)花卉常識(4則)點絳唇·詠十八香中國十大名花(10個)十大名花等花期與別名(418個)花間四友(1則)落花別稱(3種)花蕾別稱(1種)顏色(10種)現代生活與詩性的桃花源——關於古詩教育與孩子成長(代後記)



精彩書摘
院中草
春時櫻花落,陽出把雪化。花兒美又香,草兒遍地綠。
燈下梅
燈下白枝梅,積雪滿路寒。光金花銀雪,金花長滿枝。
初夏夜雨
昨夜風沉雨依依,枝上紅香片片飛。吹向樹葉唦唦唦,明天草上開紅花。
……

前言/序言
我覺得我自己很幸運,因為我生下來,我的名字就叫張元昕,在眼前總是浮現出一幅太陽雄然升起的生氣勃勃的景象。我從小就成長在詩的熏陶中,慢慢的與詩人和大自然變成一體了。我四歲時想寫“詩”,哼著“不兒山”,在紙上亂畫一氣。那B寸,做夢也沒有想到學詩和寫詩會有這麼大的快樂。我和古代詩人交朋友,其中一個就是白居易。有一天我背了他的《連雨》,背到“水烏投簷宿,泥蛙入戶跳”時,我高興地說:“青蛙真好玩,嫌外面太濕,就帶著泥巴跑到白居易家裡了。”第二天,鄰居家的小灰貓跟著我們進了房子時,我也很高興,因為我也“體會”到小動物跑進家裡的味道了。我還給小貓讀詩和寫詩呢。第二天我寫詩日寸,一隻小松鼠跑到窗台上,好像在看我寫詩。它搖搖毛茸茸的尾巴,好像在打招呼,我也搖搖手,跟它打招呼。等我寫完了松鼠詩,讀給它聽,它就高興地一跳一跳地跑到櫻花樹上去了。
記得2004年,我在上學的路上背白居易的《晚秋閒居》時,突然發現白居易借了我的一句詩。下午放學回來,一進、〕我就急忙跑到廣州爺爺(外公)身邊說:“廠州爺爺,白居易借了我一句詩:我寫'閒踏枯草獨自行',他寫'閒踏梧桐黃葉行',這不是藉我的句子嗎?”廣州爺爺聽後大笑起來,好像不太相信的樣子。我有些委屈地趴在廣州節節的懷裡說:“白居易就是藉了我的一句詩嘛!”廣州爺爺笑著說:“那你們就成了借詩友了!”我才又開心地笑了!
我背了白居易老節節九十七首詩詞後,很崇拜他,很想拜他為師,真的很想很想,所以晚上我就夢到了他。我在京城裡找了好久,才找到他家。我輕輕地走了進去,看到他在寫詩。後來他發現身後有人,就問:“是誰呀?”我說:“我是牛牛。我讀了你很多詩,很想拜你為師,行嗎?”白居易老爺爺笑了,摸摸我的頭,說:“好吧,我就收下你這個小弟子吧。”

國際漢學研究通訊

$
0
0

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 



國際漢學研究通訊


【第一期】
发刊辞
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写在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成立之际
汉学论坛
 选集的缺憾:以应璩诗为个案
 《儒林外史》的抒情性:乡愁与失落的家园
 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
北京论坛2009论文提要选载
经典诠释
 “五经”的意义与重译的空间——在“五经”研究与翻译国际学术委员会上的致辞
 五经通殊语四海播汉声——大型国际汉学合作项目“五经”翻译启动
 弘扬传统与经典解释——关于《新编新注十三经》的若干思考
 关于《新编新注十三经》之编纂及进展
 文献与诠释研究论坛简介
文献天地
 北京大学新获“西汉竹书”概述
 “北堂书”与汉学研究
 斯卡奇科夫所获汉籍管窥
舆图与图像
 中国古地图的调查与地图学史领域的国际汉学交流
汉学人物
愿他的灵魂升入佛国——悼念伊藤漱平教授
 伊藤漱平教授的生平与学问
 沉痛悼念伊藤漱平先生

【第二期】
杉山正明 世界史上中國文明的意義
Glen Dudbridge Laurence Picken and the Tang musical modes
磯部彰 京都高山寺明惠上人高辨與宋代佛教說話
樸在淵 關於朝鮮後期抄本漢語會話書華峰文庫《中華正音》
劉單平 他者視域下的儒家經典:《孟子》英譯本比較研究
何凌霞 《三國志》英文選譯本評析
童嶺 扶桑留珎:日藏六朝隋唐漢籍舊鈔本佚存初考
陳翀 九條本所見集注本李善《上文選注表》之原貌
高田時雄 宋刊本《周易集解》的再發現
高橋智 日本室町時代鈔本《論語集解》的研究
金程宇 高麗林惟正《百家衣集》續探
李慶 關於阮元的兩條資料——論阮元晚年的思想傾向
張紅揚 紅樓其神,燕園其魂,兼收並蓄,洋粹為鑑——試論北大圖書館有關中國西文珍本的收藏及研究
彭福英 國家圖書館藏普意雅先生(Bouillard Georges)著作考
孫家紅 孟心史(森)先生遺稿發現記
孟慶瑞 追尋祖父——孟森
潘建國、孫家紅(整理) 陽湖孟心史著述遺稿捐贈目錄
趙超 我所認識的杜德橋
陳捷 被人遺忘的日本人八戶弘光——19世紀60年代中日民間往來的一例
錢婉約 內藤湖南研究綜述(日、中、美)
方誠峰 中國歷代人物傳記數據庫(CBDB)
楊繼東 網絡時代海外中國研究文獻的檢索
陳才智、張劍、柳昌嬌(編) 中國文化史文明史書目(西文、日文、韓文)
張廣達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西文漢學珍本提要》序言
曾祥波 洪業及其《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代譯後記
孫康宜 《劍橋中國文學史》簡介——以下卷1375-2008為例
張海惠 一部值得重視的海外中國學研究新作
基地辦公室 國際漢學系列講座紀要
基地辦公室 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大事記

【第三期】
袁行霈 中國詩學的特點與民族詩學的建立
曹道衡 江漢流域與東晉南朝文化(遺稿)
宇文所安 唐人眼中的杜甫:以《唐詩類選》為例
嚴紹璗 漢籍的外傳與文明的對話
鄭吉雄 論《易》傳對《易經》哲理的詮釋——辭例、易數、終始觀念
李集雅 “四書”和“五經”在意大利的歷史和傳統
金文京 試論《董解元西廂記諸宮�{》之語言藝術風格
熊璐 “《紅樓夢》、《源氏物語》在現代中國與日本:媒體、性別與文化認同”研討會述評
傅剛 日本宮內廳藏古寫本《文選》卷二研究
高田時雄 中尊寺本金銀泥字《大唐西域記》的舊藏者——明治時期日本古籍流出的一例個案研究
童嶺 唐代東亞文學史文體意識接受初探——以《文選》與《經國集》“賦”類為例
李慶 信史還是小說?——《王陽明靖亂錄》及相關問題
呂玉新 水戶《大日本史》編纂方針之確立與朱舜水
周振鶴 清代輸往日本漢籍的初步研究
王瑞來 “禮失而求諸野”——從自身研究經歷看和刻本漢籍的價值
張西平 西學漢籍在東亞的傳播研究
朱玉麒 古斯塔夫·哈隆與劍橋漢學
丁義珏 在論辯中進步——田浩教授“美國漢學與漢學家”課程紀要
黃政 他鄉多宛委,幸得有心人——高田時雄教授“海外漢籍�{查與研究”課程小記
徐志嘯 美籍華裔學者蔡宗齊的中西詩學研究
程章燦 早期法國漢學研究四題
丸山浩明 日本研究中國古代小說概觀
趙超 略談近年來日本學者有關中國古代石刻的研究情況——以《唐代墓誌所在總合目錄》為例
程中山 “詮釋、比較與建構: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張紅揚 Introduction to a Pictorial Record of the Qing Dynasty: Qing Dynasty Architecture
王翔 《中國的世界性帝國:唐朝》評介
李明濱 評俄羅斯科學院首編《中國精神文化大典》
徐奉先 2001-2010年國際漢學類著作中文出版概況
基地紀事
徵稿啟事
別冊:劉玉才指導,徐奉先彙編,《中文國際漢學著作出版目錄(2001-2010)》


【第四期】
漢學論壇
陳國球 "抒情"的傳統 --《抒情之現代性》導論
林宗正 漢魏六朝樂府詩的敘事抒情與速度
Muse Travels Far Away:The First 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Translated for the West Bian Dongbo
黑田彰 顧愷之前後 --列女伝図の系譜
白謙慎 明清藝術史與文史研究叢談
橋川時雄 撰 童 嶺 整理 釋 史
經典詮釋
池田知久 《老子》思想的基本構造
種村和史 宋代《詩經》學對詩篇結構的認識及其與《毛詩正義》的關係
文獻天地
李 霖 喬秀巖 《影印南宋刊單疏本毛詩正義》出版前言
朱 剛 《中興禪林風月集》續考
王國良 李朝成任編印《太平廣記詳節》考論
朴現圭 《日下題襟集》的編撰與版本
陳廣宏 關於齋藤木《支那文學史》講義錄 --東京專門學校文學科成立初期的中國文學史講義
鄧駿捷 澳門大學圖書館古籍藏書特色概述
王小盾 略論日本所藏越南漢文文學古籍
趙大瑩 徐亞娟 上海"漢學遺珍"展覽見學記
Chinese Local Histories at Columbia University Chu Shih-chia
漢學人物
謝雨珂 理雅各研究綜述
马可波罗研究
Marco Polo and the "Tarāef" of China in Iran: Economic exchanges between Iran and China in the era of Marco Polo Mohammad Bagher Vosoughi
黨寶海 記憶、知識、想像 --三個"中國形象"的構建與比較
李鳴飛 駁義大利學者疑馬可波羅到過中國
研究綜覽
羅 璇 "海外漢籍與中國文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鄭閑心 編译 普林斯頓大學前近代亞洲研究項目的新進展
論著評介
An Annotated Collection of Tao Yuanming's Works Yue Hong Tao Yuanming yingxiang: wenxueshi yu huihuashi zhi jiaocha yanjiu Amy Huang
孫康宜 介紹一部有關袁枚的漢學巨作:J.D. 施米特 《隨園:袁枚的生平、文學思想與詩歌創作》
基地紀事
國際漢學系列講座紀要(2011.4-2011.9) 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大事記(2011.4-2011.9)


【第五期】
漢學論壇
《宋會要輯稿》所記明教經像考略 --霞浦文書研究 马小鹤
試論1333-1341年元史闡釋的諸問題 孫康宜
關於《李卓吾先生批評西遊記》的版本問題 上原究一
明朝覆滅的舞臺演繹 --17世紀荷蘭劇作家古斯之Trazil與馮德爾之Zungchin解析 Paize Keulemans
東亞政治發展史上古學的興起與重要性 --細審伊藤仁齋與朱舜水之互動 呂玉新
陳寅恪與德國的早期學術聯繫新證 陳懷宇
文獻天地
唐鈔本《翰苑》殘卷考正 童 嶺
稀見日本漢籍《新選分類集諸家詩卷》、 《續新編分類諸家詩集》中宋人佚詩及其價值 卞東波
法國漢學家與19世紀巴黎王家圖書館的戲曲圖書 李聲鳳
國家圖書館藏羅斯藏書考 彭福英
《保富述要》的原作與譯作 艾俊川
漢學人物
回到核心--浦安迪先生訪談 劉 倩
域外知音:浦安迪的中國古典小說研究 李鵬飛
我的老師浦安迪教授 李惠儀
從師浦安迪教授 锺志清
走近浦安迪先生 劉 倩
马可·波罗研究
沿著馬可·波羅的足跡走訪伊朗 --2012年初考察紀要 荣新江/文 朱玉麒/摄影 《馬可·波羅行紀》與斯坦因的考古探險活動 羅 帥
?(Jūng)船考 --13至15世紀西方文獻中所見之"Jūng"邱轶皓
近三十年大陸元代南海交通史研究評述(1980-2010) 陳春曉
評Hormuz in Yuan and Ming Sources及其漢譯本 求芝蓉
廣東中外文化交流史跡考察日記 榮新江 羅 帥
研究綜覽
唐代文史研究的典範 --劍橋大學麥大維教授北大講學述要 李丹婕
異域文心:汪德邁教授系列講座小記 程蘇東
基地紀事 國際漢學系列講座紀要(2011.10-2012.3)


(第六期)

  《國際漢學研究通訊(第6期·2012.12)》主要內容包括:漢學論壇、女性聲音與主體:西方漢學研究明清女性詩歌的理論與方法、WritingWomen of Dynastic China:A Bibliographical Survey、ofEnglish-Language ScholarshipWilt 、李清照談讀書與寫作、女性文學與文化研究的新途徑、莊子“遊”的境界一考等。
目錄
漢學論壇
女性聲音與主體:西方漢學研究明清女性詩歌的理論與方法
Writing Women of Dynastic China:A Bibliographical Survey 
of English-Language Scholarship Wilt 
李清照談讀書與寫作
明清婦女著作網站——女性文學與文化研究的新途徑
莊子“遊”的境界一考 文獻天地 板於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真諦譯《大乘起信論》 唐宋時期的守庚申和棋盤遊戲——《敦煌秘籍·宵夜圖》考 《日本國見在書目錄》所見《玉台新詠集》考 《唐宋八大家文鈔》在朝鮮的流傳與刊刻概述 明清交替期東亞戰亂及《金英哲傳》 顧廣圻與《十三經注疏校勘記》——以《毛詩釋文校勘記》為考察中心

劉錚 《始有集》2012;施咸榮《西窗集:施咸榮論英美文學與文化》2012

$
0
0

施咸榮先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成果卓著、貢獻巨大的文學翻譯家和美國文學研究專家,他的有關論述既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又具有反映特定時期學術研究狀況的文獻價值,對英美文學與文化研究者俱有重要的啟發和參考作用。經過譯林出版社的推薦,施咸榮先生的家人決定將先生珍藏多年的768冊藏書捐贈給我校外國語學院。不久前,譯林出版社將施咸榮先生未曾收入其第一本文集《西風雜草》的二十多篇文章收入《西窗集:施咸榮論英美文學與文化》,並出版發行。






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後英美文學與文化研究領域第一代備受關注的大家,施咸榮先生的有關論述既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又具有反映特定時期學術研究狀況的文獻價值,對英美文學與文化研究者俱有重要的啟發和參考作用。收入《西窗集: 施咸榮論英美文學與文化》的二十多篇文章,可分為五類:作者為自己主持編輯的《莎士比亞全集》中譯本等所寫的序言,研究20世紀80年代美國文學新趨勢的論文,研究美國黑人文化的論文,研究美國通俗文化的論文,通信形式的短文《致外國文學鑑賞者的五封信》。



2作者介紹


施咸榮(1927-1993),成就卓著的美國文學翻譯家、英美文學與文化研究專家,195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系,到人民文學出版社外國文學編輯室工作,1981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歷任該所美國文化研究室主任、副所長、研究員。譯作與著述有數百萬字,其中有《莎士比亞和他的戲劇》、《美國文學簡史》(合著)、《西風雜草》等論著,有關英美文化的文章六十餘篇,《麥田裡的守望者》、《等待戈多》、《屠場》、《戰爭風雲》、《富人,窮人》、《土生子》、《斯巴達克思》等譯著;主持編輯出版《莎士比亞全集》、《哈代全集》、《司各特全集》、《薩克雷全集》《外國通俗文庫》、《現代外國科幻小說選》等叢書、套書。

3
作品目錄
目錄“屬於所有世紀”的莎士比亞…………………………………………(1)
英國歷史小說家司各特與其名作《艾凡赫》……………………… …(17)
當代美國文學發展的幾個新趨勢………………………………………(31)
立新意、創新風——評心出版的《哥倫比亞美利堅合眾國文學史》… …………(54)
美國年輕一代的無聲抗議——對塞林格和《麥田裡的守望者》的評論……………………(68)
塞林格及其作品………… ………………………………………………(88)
新的藝術形式:“新新聞報導”與“非虛構小說”…………………(103)
剖析《流浪漢》的藝術特徵……………………………………………(113)
現代美國文學經典《寂寞芳心小姐》…………………………………(128)
美國黑人的三次文藝復興………………………………………………(133)
美國黑人桂冠詩人蘭斯頓•休斯………………………………… ……(152)
杜波依斯——美國黑人的傑出領袖……………………………………(169)
美國黑人奴隸紀實文學……………………………… …………………(178)
美國黑人奴隸歌曲………………………………………………………(196)
美國歷史上的奴隸制與黑人文學……… ………………………………(211)
近十年來美國通俗文化在中國…………………………………………(221)
美國的電視文化與通俗文學… …………………………………………(234)
近十年美國文學在中國…………………………………………………(244)
談談當代英美通俗小說…………………………………………………(257)
當代英美通俗文學的發展……………………………………………… (261)
致外國文學鑑賞者的五封信……………………………………………(266)
文學翻譯雜感……………………………………… ……………………(290)
附:翻譯家軼事——記施咸榮…………………………………………(297)
編後記…………………… ………………………………………………(303)



******

 劉錚 《始有集》的書評,每篇都有點心得,非常難得。讀者也可以知道劉錚懂點希臘文等等,不過從他引複數頁數的寫法,可以了解些小弱點。


始有集

始有集
作者 : 劉錚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年: 2012-11 頁數: 242 定價: 32.00元裝幀:平裝叢書: 六合叢書ISBN: 9787308106979







Henry Petroski《工程、設計與人性》(To Engineer Is Human);“牙籤: The Toothpick: Technology and Culture”,書評

$
0
0
Henry Petroski 的書都值得一讀。




高雄氣爆事件,以及飛機空難,這類工程事故或許可以歸結到一些最常見的工程問題—&...
ECOCITE.PIXNET.NET|由 ECOTREND (ECOCITE) 上傳



  高雄氣爆事件,以及飛機空難,這類工程事故或許可以歸結到一些最常見的工程問題, 也就是失效(failure),以及疲勞(fatigue)。

原本,工程設計的首要目標,就是避免「失效」: 希望結構體可以依預期而運作,直到結構壽命終了為止。然而,如果管線因為金屬疲勞等原因,而產生裂縫,裂縫不斷擴大,到結構難以支撐,最嚴重的會造成斷裂,這就是工程的失敗或失效,也是工程設計上竭力要避免的情況。

高雄氣爆,應是和管線洩漏有關,而裂縫(crack)的產生,通常是工程意外的開始。

還有,環境也是決定結構安全的重要因素。你無法建一座和以往成功經驗一模一樣的橋,在同一個地方,因為即使地點不變,時間、土質、天候都會不同。因此即使是最保守的設計師,完全師法過去安全的設計,也難以完全避免意外發生。這說明了為什麼工程意外的機率要降到0是如此困難的原因。

這是Henry Petroski所著的《工程、設計與人性》(To Engineer Is Human這本書告訴我們的事。這本書就是環繞著工程失效、結構體、疲勞失效的問題,以及工程師如何與天為敵、設法克服環境與大自然的限制,設計出以前不存在的東西的努力。每當發生工程意外,或許就凸顯了這本書的重要性,但願工程師們、設計者、管理者能夠記取史上的災難教訓,繼續前進。

裂縫問題,可參考這本書的第10章「當裂縫造成突破」及第11章「公車骨架與刀身」;飛機的結構失效問題,可參考第14章的「鑑識工程與工程小說」。以下摘錄第10章「當裂縫造成突破」的部分內容:

一般認為,包括鐘、橋梁、飛機,還有其他常見的科技產物,有50%90%的結構失效都是由於裂痕擴大所引起。而在大多數狀況下,裂痕都是慢慢擴大的。唯有當裂痕大小達到結構所無法承受的地步,但仍無人察覺時,災難才會發生。因此,裂痕本身未必是災難的原因,而負責任的工程設計會事先考慮到,在設計的物品上會出現裂痕,或其他材料、做工的瑕疵。在整個產品使用期間,這些瑕疵對於結構的影響,都應該在設計當中加以計算,而工程師則可以提醒結構體的業主與操作者,要隨時謹防日益擴大的裂痕,因為計算也可能有誤差。
  好幾個世紀以來,大裂痕自發地以接近音速的速度貫穿結構體的「脆性斷裂」(brittle fracture),一直是個揮之不去的問題。而導致鋼鐵斷裂的「脆性斷裂」,則是船身瓦解、壓力槽爆裂,或是橋梁坍塌的前奏。在災難發生前,幾乎總是有「醞釀期」,這時裂痕會在疲勞的過程中,逐漸變得更長、更嚴重。卡爾.奧斯古(Carl Osgood)在專書《疲勞設計》(Fatigue Design)中,甚至大膽斷言:「由於自然力不斷在運作,每個物體都必須以某種方式回應,而一切機械與結構設計的問題都出在疲勞上。」
  在金屬微結構上,雖然有包括精心假設的例外,或是「差排」(dislocations)等等好幾種冶金理論,來解釋漸進式疲勞損壞的機制,但沒有一種解釋令人完全滿意。然而,就在冶金學家彼此討論,某塊金屬究竟是如何斷裂的精確細節時,卻不斷有人要求工程師,設計出縱使承受極度震動,還有其他種種負荷,也不會斷裂的機器與結構體。因此,工程師為了能預測裂痕擴大的速度,還有它們能擴大到什麼程度而不導致失效,都必須發展出實務方法。通常也是透過這些考量,來設定結構體預計有效使用的期限。
  數十年來,結構工程師們一直認為,疲勞過程實質上是由兩個階段構成的。在第一個階段中,細微的裂痕會在「成核點」(nucleation sites),也就是材料弱點或應力集中點產生,而在機件或結構體的整個使用期限裏,這個階段便可能佔了一半之多。隨著負載周而復始,這些裂痕也逐漸產生,而若干裂痕「合縱連橫」,形成顯著而粗大的疲勞裂痕。接著在第二個階段中,隨著負載循環持續,這裂痕也加速擴大。要是裂痕因承受的負荷而變得太大,弱化的結構體可能就再也承受不了。這時候,即使其負荷量還在設計的範圍內,裂痕卻會壓垮了最後一道防線。
  冶金學家往往憑經驗學會,如何製作成核點盡可能少,而抗裂痕擴大力盡可能強的合金。而工程師則學會加強接頭,以降低局部負荷量,同時使用具有高抗裂力,並不會產生脆性斷裂的材料。不過,由於無論是冶金學家或工程師,都只是根據以往有限的經驗,去預測在未來不確定的環境下,前所未見的新材料經使用與濫用時會有什麼樣的行為,因此,金屬疲勞的問題依舊存在。而在新設計中,即使與經驗只有些微的差異,也可能造成意外的後果。
  而了解疲勞現象和加以預防,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有關裂痕產生的假設,是在實驗室中理想、受控制的狀態下測試的。為了盡量提供完美的表面,你可以精心按既定的尺寸製作試樣,而載重狀態也能仔細地加以規定並監控。由於在這種狀況下,試驗結果是可以重複的,因此代表重複載重或重複應力的平滑曲線(工程師通常以字母S標示),還有相對的疲勞失效周期數(以字母N標示),都能輕易做出來。而這些S-N曲線所呈現的,正是每種材料的行為特性。當然,隨著應力降低,失效周期數便會增加,也就是結構體的「壽命」便會拉長。此外,要是負載量降到某個門檻值以下,無論歷經多少次負載周期,你都不會觀察到失效。
  這樣一來,理論上便能夠避免疲勞,但若是為了確保最高應力絕不會超過門檻值,而去設計超安全的結構體,那是不實際的。用那種方式設計的飛機可能太重,以致飛不起來;即使它飛得起來,製造對手不久也會設計出能以較低成本建造、銷售並營運的更輕機型。而在最佳設計中,疲勞與裂痕雖然必定會變本加厲,但其速度之緩慢,早在裂痕形成任何安全問題前,這個結構已可以退役了。然而這種最佳設計,構想容易做起來難。

工程、設計與人性:為什麼成功的設計,都是從失敗開始? 
To Engineer Is Human: The Role of Failure in Successful Design 
 亨利.波卓斯基(Henry Petroski◎著 
楊幼蘭◎譯 
2014年6月25日出版
QB1115
 


牙籤
Henry Petroski 的"小東西群眾運動"台灣翻譯了約2/3
這篇提到晚近許多本"旁門左道"談文明的通俗名著 中文可能翻譯一半強

可以把這篇當學習英文的讀物 有空再注

Essay

Consider the Toothpick


Illustration by Stephen Savage


Published: October 28, 2007

From time to time, society itself is called upon to intervene when someone it admires goes astray. Whether it is rehab for Lindsay Lohan or a decisive thumbs down to Michael Jordan’s ancillary baseball career, we must periodically take our brightest stars aside and read them the riot act. No, we do not want any more songs like “Dandelions Don’t Tell No Lies.” No, we do not want any more movies like “Battleship Earth.” No, we will not be requiring your services as talk-show hosts, the Messrs. Chase and Sajak.
In a loftier milieu, such intervention may now be required in the case of the redoubtable Henry Petroski. A professor of civic engineering and history at Duke University, Petroski has made quite a name for himself by publishing a series of delightful books in which he explores the history of such indispensable yet taken-for-granted devices as the pencil, the flashlight, the doorknob and the kitchen sink. These exhaustively researched, disarmingly affectionate books celebrate the genius of the quotidian, the elegance of the functional, the romance of the ubiquitous.
But now,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The Toothpick: Technology and Culture” (Knopf, $27.95), Petroski is literally tossing in the kitchen sink he has previously only written about. Originally projected as a single chapter in an earlier book, in which the “engagingly simple device ... would serve to illustrate some basic principles of engineering” and “help reveal the inevitabl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technology and culture,” “The Toothpick” swelled into a 443-page tome that (unlike the object it concerns) fills a need that does not exist, sealing up a void whose vacuity was a source of distress to no one. It is not so much a book as a threat: If you liked “The Toothpick,” wait till you get a load of “The Grommet.” If “The Pencil” was Petroski’s Sudetenland and “The Evolution of Useful Things” his Anschluss, then “The Toothpick” can only be characterized as his invasion of Poland. And just as France and England were compelled to belatedly intervene back then, literate, sane people must now step into the breach. This thing about things has gone far enough, Mr. Petroski. Knock it off.
The very existence of “The Toothpick” is a testimony to the perils of inhabiting a permissive society, for just as the unchastised teenage shoplifter, mistaking society’s indulgence for applause, will evolve into a bloodthirsty hired killer,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 author of “The Pencil” will one day morph into the author of “The Toothpick.” Quite rightly, he assumes that society is simply not paying attention anymore.
“The Toothpick” is animated by the dubious proposition that the venerable mouth-cleaning device in and of itself is worthy of our consideration. Yet, as Petroski himself admits: “With a toothpick, what we see is what we’ve got — inside a toothpick is the same wood that we see on the outside.” Despite amusing anecdotes about the preposterously gauche Roman emperor Nero turning up at a feast with a silver toothpick dangling from his lips, and the novelist Sherwood Anderson fatally puncturing his liver with a toothpick buried inside an olive, none of this makes the toothpick itself any more riveting: John Wilkes Booth is interesting, not his pistol.
Asserting that “picking one’s teeth is believed to be the oldest human habit,” Petroski suggests that the toothpick may be two million years old. Be that as it may, the toothpick cannot hold a candle to the much younger fork or spoon, and finishes far out of the money behind such ingenious inventions as the laptop computer and the iPod. The toothpick is perhaps slightly more interesting than the staple, the washer and the index card, somewhat less fascinating than the screw or the bolt, but infinitely less exciting than the hydrogen bomb, the semiconductor chip or the microbe. The toothpick lacks the anthropological panache of the toupee, the bustle or the collateralized mortgage obligation, the flash and brio of the cuirass or the monstrance, the epochal influence of the stirrup, the shoelace, the ace of spades and the espresso machine, and it most assuredly cannot lay claim to the esoteric charm of the baritone saxophone and the tea cozy, much less the enduring mystery of the French maid’s flouncy apron. Petroski has mistakenly assumed that merely because he could assemble a huge amount of information about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oothpick industry, such data was worth compiling in a 443-page book. Did you know that boxes of early machine-made toothpicks were labeled with “a caveat about imitators” to prevent consumers from falling prey to 19th-century gray-market toothpicks? Or that a remarkable Norwegian transplanted to Duluth once patented a toothpick dispenser “mounted on the back of a stylized metal turtle”?
Reviewers of “The Toothpick” will automatically lump Petroski’s work in with “Salt,” “Cod,” “How Soccer Explains the World,”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Six Glasses” and other volumes that view society through an odd prism. These books argue that without cod, salt, booze or the penalty kick, we would not be where we are today. This is true, though the same could be said about tuna, cocaine, beavers, coriander, the infield-fly rule and the “going out of business” sale. These books settle arguments no one is having. It’s like writing a book called “How Annoying Roommates Changed the World.” Yes, annoying roommates — Robespierre, Marlon Brando, Al Gore— have changed the world. So what?
Moreover, comparing “The Toothpick” to these other works is inappropriate. Books of the “How Longitude or Beer or the Irish or Something Changed Civilization” sort are mostly the work of journalists. No strangers to harmless hyperbole, these writers desperately want to close the deal but are aware that unless they keep hawking their wares, the reader may nod off. So they never stop with the balloons and the firecrackers, never stop pushing the merchandise. That’s why their books are fun to read.
“The Toothpick,” by contrast, is the work of a maddeningly sober pedant who is anything but a crowd pleaser. “It would appear that in America the use of toothpicks has become largely a matter of class,” he writes in a passage that expertly captures his infatuation with the obvious and the insignificant. “Unlike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when the urbane crutch-and-toothpick brigade proudly chewed its toothpicks on the steps of fine hotels and restaurants, now it is more the rural and less educated who openly chew theirs in the parking lots, if not at the counter itself, of big-box stores and fast-food establishments.”
Where books like “Guns, Germs and Steel” or “Rats, Lice and History” examine overlooked trends or inventions and demonstrate the decisive role they have played, “The Toothpick” is basically a paean to our irrepressible friend, the toothpick. Petroski assumes that once they have overcome their initially blasé attitude, people will be mesmerized by the tale of how an inexpensive oral-particle-removing device came out of nowhere to take the world by storm. He has forgotten the hoary dictum: Never send a toothpick to do a pencil’s job.
It’s possible that “The Toothpick” is inspired satire, a deliciously subtle send-up of a genre Petroski helped to popularize. A more plausible explanation is that the author was so emboldened by the public’s giddy response to his earlier work that he decided to go for broke. If this is the case, then we, the reading public, bear the greatest responsibility for this misfortune.
There is no telling where he will strike next. But an ominous hint of his intentions is contained in the preface, where he writes: “I have never been a regular user of toothpicks, though there has always been a box or two of the little wooden things about the house. Occasionally they have come in handy for applying a dab of glue or oil to a small part, cleaning dust out of a tight crevice, plugging up an empty nail hole or two, serving as shims, testing the doneness of a batch of brownies and the like.”
If Petroski is already fulfilling one clever historian’s prophecy that as academics retreat from the world writ large, they will teach us more and more about less and less, it is safe to suppose that his next books will include such titles as these: “The Dab: A Closer Look,” “The Shim That Time Forgot: A Short History of Those Little Wooden Things” and “Dust and the West.”
All of which would be merely a warm-up for “The Doneness of Brownies.”

Joe Queenan writes for Barron’s, The Guardian, Men’s Health and The Weekly Standard.



Henry Petroski 的書評
  • An Inventive Hollywood Star

    "Hedy's Folly" chronicles important moments in the filmstar's life—from filming nude scenes for 'Ecstasy' in 1933 to devising radio-controlled torpedoes meant to foil German defenses in World War II. Henry Petroski reviews.
  • [bkrvestonia]
December 16, 2011
In his new book, Richard Rhodes, the author of acclaimed histories of the atomic and hydrogen bombs, tells the story of a 1940s Hollywood bombshell and her fascination with military-weapon design. Yet even though "Hedy's Folly" ostensibly concerns, as the subtitle has it, "the life and breakthrough inventions of Hedy Lamarr,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in the world," the book is equally about the role that chance and coincidence can pla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Hedy Lamarr, born Hedwig Kiesler in Vienna in 1913, was the only child of Jewish parents. Emil Kiesler, a successful banker, was a doting father; her mother, Trude, a former concert pianist, was less indulgent, "concerned that such a pretty, vivacious child would grow up spoiled unless she heard criticism as well as compliments," Mr. Rhodes writes. Trude taught Hedy to play the piano, and Emil conveyed to his daughter a consuming interest in technology.
Hedy dropped out of high school at 16 to pursue an acting career in Berlin. At 18, after appearing onstage and in a few small film roles, she was cast by Czech director Gustav Machaty as the lead in "Ecstasy," a movie that contained two brief nude scenes and much sexual symbolism. Even though she was billed by her real name—the change to Hedy Lamarr would come in Hollywood—her association with a movie so daring for its time would, the author says, "both promote and plague her professional career."
The actress captured the attention of Fritz Mandl, a wealthy and powerful Austrian arms manufacturer. After she married him at age 19, her new husband tried, unsuccessfully, to buy up every print of "Ecstasy" so that no one else could ever view it again. As Mandl's wife, hosting dinner parties for his business associates, Hedy became familiar with the technology of war. Like much of this most unusual book about a Hollywood star, Mr. Rhodes relates the Austrian chapter of Lamarr's story with engaging efficiency.
As Europe in the mid-1930s was roiled by Hitler's rise, Lamarr, a Jew, resolved to flee her homeland and her marriage. Her controlling husband had Jewish roots—his father had converted to Catholicism, his wife's religion—but Mandl was also a proponent of fascism. In London, the actress met the MGM studio chief Louis B. Mayer, who signed her to a contract and insisted on a new screen name. The rest is Hollywood history—with a twist.

Hedy's Folly

By Richard Rhodes
(Doubleday, 261 pages, $26.95)
As Mr. Rhodes relates, Hedy Lamarr was hardly an intellectual, but she was a indefatigable tinkerer. Among her inventions was a sort of bouillon cube that, when dissolved in water, produced a cola-like drink. Another was an attachment for a tissue box to hold used tissues, a convenience that anyone with a bad cold can appreciate. But she also turned her attention beyond the domestic. Even as she was starring in movies such as "Boom Town" (1940), Lamarr applied her inventing talents to trying to combat German submarines preying on ships in the North Atlantic. She had an idea for radio-controlled torpedo delivery that could not be foiled by the enemy.
Enter George Antheil, an American avant-garde composer whose works were known for using unorthodox instruments such as player-pianos, airplane propellers and sirens. He also wrote music for movies and, like Lamarr, tinkered with ideas for inventions. His signature composition from the 1920s, "Ballet Mécanique," prompted him to develop a way to synchronize multiple player-pianos.
Ever scrambling to piece together an income, Antheil wrote frequently for Esquire magazine—including articles on endocrinology, particularly female hormones, that happened to catch Lamarr's attention. The actress told a friend who knew Antheil that she would like to meet him. When they were introduced at a dinner party in August 1940, she asked Antheil if he knew how she might make her breasts bigger. Mr. Rhodes reports that Antheil recalled, in his autobiography, "Bad Boy of Music," suggesting "various glandular extracts" that would help the pituitary gland, with the added benefit that "the bosoms stay up."
Antheil and Lamarr eventually moved on to talking about the war in Europe. She wondered if her knowledge of munitions and secret weapons projects from her time in Austria could help somehow. She also described an idea for a remote-controlled torpedo: A radio transmitting directions and a receiver implementing them would be synchronized so that their frequencies could be changed simultaneously in a random manner. This constant retuning would make it difficult for the enemy to jam the signals. Lamarr termed the technique "frequency hopping," a forerunner of the spread-spectrum technology that is used today in communications applications such as Wi-Fi.
Antheil lent his experience with synchronizing player pianos. The two refined the idea, then consulted with an electrical-engineering professor at 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ho confirmed that the concept would work. U.S. Patent No. 2,292,387 for a "Secret Communication System" was issued to Hedy Kiesler Markey and George Antheil in 1942. (Markey was the surname of a husband she had divorced in 1940.) The frequency-hopping technology was not put to use in World War II, but it was employed in 1962 during the blockade of Cuba.
Today, when innovation is often identified as essential for revitalizing an ailing economy, politicians demand more science funding as an incentive. They would do well to note the story of Hedy Lamarr and remember that innovation comes in many forms, often from unlikely sources, who all have one thing in common: a love for ideas and an urge to find out if they'll work.
Mr. Petroski is a professor of engineering and of history at Duke University. His latest book is "An Engineer's Alphabet: Gleanings From the Softer Side of a Profession."

《拾花入夢記:李渝讀紅樓夢》2011

$
0
0
李渝(1944年1月23日-2014年5月5日)
  • 《拾花入夢記:李渝讀紅樓夢》(台北:印刻文學,2011)
  • 很難得的一本讀書、讀畫心得。
我的貢獻是為第10篇 《探春去南方 》補上
《延伸閱讀:請給我們海洋——簡˙奧斯婷的《勸導》 》——不只是李渝提到胡適認為《紅樓夢》是自然主義寫法,更因為她融會貫通中外名著的土地、人物與海洋的精神。
約十年前知道志文版《勸導》的中譯筆者,也精讀《法國中尉的女人》和其作者產業故事。

內容簡介

  大多數小說家寫完第一層,重現表面的聲光動作以後就會停筆,張愛玲可以繼續寫下去,寫進第二或三層,沈從文、福樓拜、契訶夫、普魯斯特等則可入五、六、七等層。曹雪芹的筆氣特長,不慌不忙,慢陳細訴,進入了數不清的好幾層。
  一件生活上的小事滉漾出不止的漣漪,一種心情牽引出另一種心情,一節感受醞生出再一節感受,層層入裡,綿延不絕。這裡《脂批》「寫形不難,寫心維難也」,從第一層漸入許多層,正是從「寫形」到「寫心」的維難過程。──李渝,〈平兒理妝〉
  這或是一個小說作者跨越時空向另一位優秀小說家致敬,並透過書寫進行更深刻觀想、理解、體味的美感旅程。
  作家李渝自六○年代開始小說寫作,《溫州街的故事》、《應答的鄉岸》、《夏日踟躇》、《金絲猿的故事》等幾部作品膾炙人口,與沈從文的抒情風格一脈相承。作家駱以軍有段話說李渝:她在招魂「渡引」人物進入故事隧道時,常不止是沈從文黃昏河面上的悲傷與抒情;且奇異地進入一個無比孤獨,他們內心的瘋魔旅程、疾病的長廊。
  李渝同時又是學有專精的中國藝術史學者,是坐而言更願起而行的認真創作者;她讀紅樓,多幾分信手拈來、跨度上千年對歷史、藝術的反思觀照,更在文字精鍊嫵媚如詩韻圓融流轉、又如戲劇情節舒緩鋪排般的構句中,蘊含一種將紅樓作者曹氏的創作意圖與學養,筆下人物的尊嚴、自由、美的靜謐時刻還原、超越、昇華的浪漫意志。
  小說家李渝或者藝術史學者李渝感興趣的,不僅僅是《紅樓夢》展現各種虛實情況,大小場面,悲喜情境,其所達致的後人難以超越的高峰,書寫規模與深度;也不僅僅在於曹氏如何揉捏詞彙,翻轉句子,使文字發出色彩和聲音,現出紋路和質地,把讀者帶到感官和思維迴鳴,現實和非現實更疊交融的地步。她更關心的,毋寧是小說中人物所身在的,活生生的「人」的處境,展現出怎樣複雜奧麗的風景與社會縮影,又怎樣牽動著彼此的命運?
  於是,李渝眼中的大觀園,竟宛如她筆下的溫州街,禁錮、壓抑,卻又風華絕代;像一幅典麗的山水畫卷緩緩從眼前開展,呈現了通向浩浩耿耿紅樓夢輿的重要通道關竅。
  ◎本書第一部分「說故事的方法」共收四篇作品:或說遍布小說各處豐富豪豔的聲與色;或說曹氏彼時書寫與閱讀的文化、文本底蘊;或說紅樓的「淫」與「邪」,也說「夢」與「血」。
  ◎第二部分「精秀的女兒們」共收八篇作品,或述紅樓群釵的文藝學養;或分述平兒、熙鳳、賈薔、齡官、妙玉等角色最殊堪玩味、破譯的內心與言行機關;或說諸女如何護持寶玉,還報不盡的寶玉又如何展現中國古典小說難得一見的女性氣質。
  ◎第三部分「成長」共收三篇作品,則從更全方位視角關注紅樓的童年和成年兩大主題,如何涵蓋生命本質,更時時互動,為紅樓述事帶來無比勁力,而使之成為中文小說藝術裡最完整的一部作品。
  ◎本書更以全書約五分之二篇幅,介紹清代乾、嘉、道、光至民初以來,對於繪作紅樓故事用力最深的代表性畫家如改琦、費丹旭、孫溫、吳友如等以及流傳甚廣的楊柳青年畫,並選錄多幀精采圖版,既供讀者玩賞紅樓人物的造型姿態,並進一步理解、感受圖繪紅樓的發展歷程與系譜,也極富收藏價值。
作者簡介
李渝
  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中國藝術史碩士、博士,現任教美國紐約大學東亞研究系。著有小說集《溫州街的故事》、《應答的鄉岸》、《夏日踟躇》、《賢明時代》,長篇小說《金絲猿的故事》,藝術評論《族群意識與卓越風格》、《行動中的藝術家》,畫家評傳《任伯年─清末的市民畫家》;譯有《現代畫是什麼》、《中國繪畫史》等。
 編輯手札
  這真是一次纏綿的編輯經驗,因為圖片和版面與文字的尋找更改都花費了不少時間,一張圖一張圖一個字一個字的修整,還有顏色和版本等圖樣細節,李渝老師以極精準的文字說明紅樓造景與圖畫龐大複雜的來源流變,也不時說到紅樓人物心坎裡的愛憎情思轉化,並放到現代社會價值觀來看,更添趣味,才讓我看到個個紅樓人物如現代偶像劇明星的風采,有文字有畫面的;還有中國文化文學裡豐富充滿底蘊勝過《追憶似水年華》的時代;也不得不愛上賈寶玉或想要有賈寶玉「愛得很寬」的性格,他是那麼「花心」而「癡情」,並且獨一無二。

目錄

一、說故事的方法
1 顏色和聲音
2 小說家的書房
3不管道德的小說家
4神話和儀式
二、精秀的女兒們
5 不是那輕薄脂粉
6 平兒理妝
7 難為王熙鳳
8 畫薔和放雀
9 荒原上的篝火──妙玉情迷
10 探春去南方 
    延伸閱讀:請給我們海洋——簡˙奧斯婷的《勸導》
11守護著的姊妹們 
12 寶玉的報答──寧作女孩兒
三、成長
13 賈政不作夢
14 夢裡花兒落多少──童年和成長
15 庭園子民
紅樓圖錄
1 乾隆五十六年 「程甲本」《紅樓夢》
2 嘉慶三年 仲振奎填詞《紅樓夢傳奇》
3 嘉慶二十年 吳鎬填詞《紅樓夢散套》
4 道光十二年 王希廉《新評繡像紅樓夢全傳》
5 光緒五年 改琦《紅樓夢圖詠》
6 道光二十一年 費丹旭《十二金釵圖》
7 汪惕齋《手繪紅樓夢》
8 孫溫《全本紅樓夢》
9 清人,《大觀園圖》
10 《紅樓夢版刻圖錄》
11 吳友如《紅樓金釵》
12 年畫

小說[編輯]

  • 《溫州街的故事》(台北:洪範書店,1991)
  • 《應答的鄉岸》(台北:洪範書店,1999)
  • 《金絲猿的故事》(台北:聯合文學,2000)
  • 《夏日踟躇》(台北:麥田出版,2002)
  • 《賢明時代》(台北:麥田出版,2005)
  • 《九重葛與美少年》(台北:印刻文學,2013)

藝術評論[編輯]

  • 《族群意識與卓越風格:李渝美術評論文集》(台北:雄獅圖書,2001)
  • 《行動中的藝術家:美術文集》(台北:藝術家,2009)

譯著[編輯]

文學評論[編輯]

  • 《拾花入夢記:李渝讀紅樓夢》(台北:印刻文學,2011)

《聖詠譯義》( 吳經熊)《新約聖書‧詩篇付》《超越東西方:吳經熊自傳》

$
0
0
吳經熊《超越東西方:吳經熊自傳》(中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2013)

吳經熊是現代中國政治和法學界頗有影響的天主教學者,更是一位跨越東西方文明的奇才。本書是他的自傳。書中,吳經熊以一種信仰的虔誠敘述了其對基督宗教的體驗、見證,亦以一種比較的視域論及其對儒家、佛教、道教和中國傳統文化以及中國精神之真諦精髓的體會、見解。他以一種靈性自白的筆觸描述了其人生經歷及宗教皈依的心路歷程,文筆優美典雅,多有驚人之見和神來之筆,堪稱中國現代基督宗教靈修文學傑作。
【名家推薦】 
吳博士畢業於美國一所一流的法學院,施塔姆勒(Rudolf Stammler) 和惹尼(Francois Geny )的門生,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omes) 法官的朋友,一位法官、比較法理學教授、立法者、哲學家、基督徒,還是明智的儒者和詩人。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和梅特蘭(Maitland )、湯瑪斯·史密斯(Thomas Smith )博士和神職人員一樣多才多藝,顯示出他對文學、哲學、政治、法學廣泛而徹底的認知。
                                                                           ——羅斯科·龐德(Roscoe Pound 
宣傳語:為您講述享有世界級聲譽的中國法學家吳經熊先生沐浴神恩的精神歷程。


吳經熊(John CHWu , 1899 1986 ,浙江寧波人。1921 年,獲美國密歇根大學法學院法學博士學位。之後曾在巴黎大學、柏林大學、哈佛大學等著名學府從事哲學和法學研究。1924 年回國,在東吳大學任教,1927 年任上海特區法院法官、東吳大學法學院院長,1928 年任立法委員、司法院法官,1929 年任上海特區法院院長,1933 年任立法院憲法草案起草委員會副委員長,1945 年任國民黨第六屆候補中央執委,1946 年任中華民國駐教廷公使、制憲國民大會代表等。1966年移居台灣,1986 日在台北逝世。吳經熊曾於1935 年創辦英文月刊《天下》T'IEN HSIA MONTHLY)在上面他發表了大量關於法律、宗教、哲學、文化、人生等方面的感想和見解。他的著 ​​作涉及法學、唐詩、禪宗、基督教靈修學等方面,有《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的三度論》《施塔姆勒及其批評者》《法學文選》《法律哲學研究》《聖詠譯義》《哲學與文化》《內心悅樂之源泉》《唐詩四季》等。他曾用最典雅的古文翻譯《新約》《新經全集》
  • 中文目錄
    序一
    1
    序二
    4
    1. 生命的禮物
    1
    2. 我的父親
    10
    3. 我的小娘
    14
    4. 我的大娘
    20
    5. 幼兒園哲學
    25
    6. 亞當和夏娃
    35
    7. 我叫若望
    42
    8. 天狗
    51
    9. 友誼的故事
    64
    10. 法律是我的偶像
    82
    11. 從深處
    105
    12. 中國的宗教
    115
    13. 蓮與泥
    147
    14. 心智的漫遊
    158
    15. 浪子回頭
    179
    16. 我的公教生涯的幼兒園階段
    199
    17. 逃離獅窩
    222
    18. 生命之詩
    232
    19. 為基督而織的一件中式外衣
    254
    20. 愛的外交
    266
    21. 最後一次回中國
    273
    後記上主是仁慈的
    280
    解釋與致謝
    292
序一
 宗教與思想之探,必須潛入人之深蘊的精神世界。宗教生活表達了人的精神生命,其嚮往和追求乃是對某種精神信念的擁有和奉獻。因此,認識宗教,就應認識人的內在體驗和靈性經驗;了解信仰,就應了解宗教信仰者的心路歷程。豐富的宗教生活為其精神哲學和靈修神學的創立及發展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這樣,在人類宗教的發展上,除了理性求知、形上思辨、超然忘我之進路外,還有靈性陶醉、內在沉潛、反觀自我的通幽曲徑。與知性、理性、智慧相輝映的,則是宗教中的激情、感悟、意志。此即人之靈性中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有機共構。在基督宗教傳統中,這種浪漫和激情源遠流長,從古代奧古斯丁敬神自白的《懺悔錄》,到近代帕斯卡爾膾炙人口的《思想錄》,都給人帶來心靈的震撼。而在現代華人學者吳經熊自傳體靈修著作《超越東西方》之中,我們亦看到其信仰激情和靈性浪漫在東方智慧、華夏文明中的湧動、跳躍。
吳經熊(18991986)為現代中國政治和法學界頗有影響的天主教學者。其西名John C . Wu(John Wu Chinghsiung) ,字德生,己亥年(1899)217日出生於浙江寧波。他早年曾在天津學法學,1917年到上海美以美會創辦的比較法學學院就讀,同年領洗入美以美會。1920年,他從東吳大學法學專業畢業後赴美國留學,就讀於密執安大學法學院,於1921年獲法學博士學位,隨之到法國巴黎從事研究工作,1922年赴德國任柏林大學研究員。他於1923年應邀在美國哈佛大學研究比較法哲學。吳經熊於1924年回國後在東吳大學法學院教授法學、哲學和政治學,自1927年擔任法官,於1931年任立法院立法委員。吳經熊自幼研習英語,造詣很高,曾發表大量英語文章和著作,並於1935年創辦了英文雜誌《天下月刊》(T ' ien Hsia Monthly) ,發表其關於法律、宗教、哲學、文化、人生等方面的感想和見解。1937年,吳經熊皈依天主教。1946年,他出任當時中華民國駐羅馬教廷公使。吳經熊於1949年辭職,隨後赴美任夏威夷大學中國哲學客座教授,1950年任新澤西西頓哈爾大學法學教授。他於1966年定居台灣,任台灣中國文化學院教授,198626日在台逝世。
吳經熊一生興趣廣泛,學識淵博,對中西古今都頗有研究。他曾漢譯《新經全集》和《聖詠譯義初稿》等,被學界譽為“譯得古香古色”且“和中國古詩精神相近”。他著述甚豐,尤其撰寫了大量英文著作,被視為學貫中西、博古通今之奇才。其主要著作包括Juridical Essays and Studies(上海,1928)、《法律哲學研究》(上海,1933)The Four seasons of T ' ang Poetry(19351940,刊於《天下月刊》)1940年由徐誠斌譯成中文《唐詩四季》,在《宇宙風》上連載,後結集在台北出版,大陸版參見遼寧教育出版社“新世紀萬有文庫” (1997)、《愛的科學》(The Science of Love . A Study in the teachings of Therese of Lisieux ,漢語版,台北,1974)、《超越東西方》(Beyond East and West,紐約,1951)The Interior CarmelThe Threefold Way of Life(1953)、《正義之源》(Fountain of Justice)、《華夏人道主義與基督教靈修》(Chinese Humanism and Christian Spirituality1965)、《禪學的黃金時代》(The Golden Age of Zen1967;漢譯本,台北,1979)、《中國哲學的悅樂精神》(Joy in Chinese Philosophy1971;漢譯本,1979)等。
《超越東西方》一書為吳經熊用英文撰寫,於1951年在夏威夷完稿,在紐約初版,此後先後被譯為法文、葡萄牙文、荷蘭文、德文、韓文出版。這是他的自傳體著作,書中以一種靈性自白的筆觸描述了其人生經歷及其宗教皈依的心路歷程。其思緒浪漫任運,題材涉獵廣泛,文筆優美典雅,多有驚人之見和神來之筆,堪稱中國現代基督宗教靈修文學之傑作。吳經熊以一種信仰的虔誠敘述了其對基督宗教的體驗、見證,同時亦以一種比較的視域論及其對儒、佛、道三教和中國傳統文化以及中國精神之真諦精髓的體會、見解。在他看來,“中國人是按照儒家學說為人處世的,同時得到了道家去世思想的平衡,但在他們內在的生活裡他們追隨的卻是佛教思想。”在此,儒家思想的本質乃論及倫理關係,道家思想關涉不可言喻、神秘莫測的終極實在,而佛教則以其“在片刻活出永恆”的禪悟來讓人達到從此岸到彼岸、從緣起界到絕對界、從時間到永恆、從現像到實在的“過渡”。他認為,中國精神的最基本特徵,“是抽象與具體、普遍與個別、最世俗與最脫俗、超越的理想主義與講實際的實用主義的結合”。其實,吳經熊在這裡已體悟到中華民族追求和諧的文化精神。可以說,儒家之道德哲學是以倫理學之途來追求眾生的和諧,著眼於社會人生;道家之自然哲學是以生理學之途來追求自然的和諧,著眼於自然萬物;而佛教之精神哲學則是以心理學之途來追求宇宙的和諧,著眼於內心反思。這些追求在中國文化中殊途同歸,共構其追求和諧的文化精神。而吳經熊則引入了基督宗教信仰體系和西方文化精神傳統的參照,旨在達到對東方、西方的超越。其以嫻熟的西文來流暢闡述中國思想,本身更是體現出一種中西合璧、天衣無縫的和諧境界。
在文化對話、思想交流、全球意識的今天,“超越東西方”的創意已更加凸顯,且格外重要。此書由周偉馳博士從英文譯成中文,雷立柏(Leopo - ld Leeb) 博士進行了校對並加以編註。吳經熊之子吳樹德先生為本書在中國大陸漢譯出版提供了版權。此外,此書翻譯出版得到了雷立柏博士的積極推薦和大力支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亦積極參與策劃和組織出版。對上述種種幫助和支持,特此表示我們的衷心謝意!
卓新平
2001 78日於望京德君齋
序二
 “'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然而我蒙了憐憫,是因耶穌基督要在我這罪魁身上顯明他一切的忍耐,給後來信他得永生的人做榜樣” (《弟茂德前書》1 Tim 115-16)
聖保祿(或譯保羅)的這些話引起我身心共鳴。我不曉得他是否罪人之魁,我確切知道的卻是我比他壞多了。他至少是一個誠實的法利賽人,努力要按自己的信條行事。我呢,情形就大為不同了。知性上,我搖擺於懷疑主義和動物信仰之間(IntellectuallyI wobbled between scepticism and animal faith);道德上,我是一個老到的浪子。我冷嘲我所不能理解的;我放任感性慾望,任意胡為。我是塵世的奴隸,使自己成了自由的使徒(A slave to the world,I made ​​myself an apostle of liberty)雖然是一口無水的井,一片暴風前被驅逐的雲,我卻以為自己是一個聰明人。
當我回顧往昔,1937年可視為這一生的轉折點。我的皈依發生在那年冬天。但在同一年春天,我在《天下月刊》(T ' ien Hsia Monthly) 發表了一篇題為《幽默與悲情》(Humor and Pathos)的文章,裡面這麼說道:
幸福可令你高歌,卻不足以使你寫作。寫作,尤其是創造性的寫作,有賴於如此之多機緣的偶合,以至於一位成功的作者,可說是比我們的在天之父更為幸運。許多作者會感到很不幸,正如上主在洪水前感到不幸——他發現他的傑作——人——不過是一群糊塗蛋。我很懷疑,這本書的修訂版表現出的是否相比於初版有明顯改進。
我竟然這樣地嘲笑神的作為!創造和拯救都未曾在我腦中留下印象(Neither the Creation nor the Redemption impressed me)這與我現在的心態恰好相反,因為,我已逐漸珍愛上了彌撒時的那首美麗祈禱文,它的起頭是:“啊上主,你以神妙手段造了世界且使人性高貴,並以更神妙的手段使之更新。”但我若在那時聽到這些語詞,它們定然聽起來更像反諷,而不是讚頌。瘋癲的我,會把一切清醒的真理視作徹底的瘋狂。因我沒有“看到教會所看到的,我也就沒有熱愛她所熱愛的。
但我真的像我所裝的——甚至對我自己所裝的——那樣幸福而自足嗎?否,真相恰恰相反。事實上,在漂離上主、不再把持永恆之後,我將自身交給了時代的無情潮流(Having drifted away from God and lost hold on EternityI exposed myself to the merciless tides and torrents of Time)我一切的歡愉與小丑行徑,不過是一個極度沮喪者的歇斯底里的狂笑。在上引的文章末尾顯露,我面子上的自得之下有黑暗一面——該文章中有上面引用的可怕的瀆神的話。下面一段裸呈了我那時的靈性處境——一個可悲的處境:
成為我這一代的中國人,就是成為一個非常困惑的人(To be a Chinese of my generation is to be a very much bewildered person)我從一個避難所移到另一個避難所,經過許多震驚。無論如何,生而為人都是壞事。我們不是甚至在臍帶剪斷之前,便哭喊、揮拳,像小魔頭一樣嗎?我多麼希望我未曾從母胎出來!因為看到光、呼吸空氣只是徒招煩惱。是啊,我們的出生乃是一切的煩惱之始,就此而言,我們都在同一條船上。
但生而為我這一代的中國人,便意味著要冒數不盡的生死之險。風氣與意識形態一直以如此灼熱的迅疾演變著,以致有時我一直被旋風夾裹,從未立足於堅實之地。鳥有歸巢,樹紮根於土,我的心可在何處休憩?(The birds have their nests and the trees are rooted firmly in the soilbut where shall I find a cozy corner to rest my soul in)這就好像你想要睡覺,但正當你迷迷糊糊時,有人跑來換掉了你的床。假如這種事在一個晚上發生十多次,你會覺得怎樣?恐怕不會太舒服吧。但這正是我面對的情況。多少次,我發現我視為大自然一部分的環境、我視為永恆事物秩序一部分的宏大思想體系,只不過是幻覺和氣泡!如此之多的泡沫爆沒了,我的心已變涼淡了,對新的狂熱謹慎而小心。我已被東西南北四面來風穿透。一個接一個的偶像萎頓於地,被焚燒一空,而真正的上主仍未找到(One idol after another has fallen from its pedestal and gone to the fireand the real god has not yet been found)我之內的孩童(the child in me)重又宣告著一位新神的到來,但我之中的諷世者(the cynic in me)則又在疑問:他會不會證明了不過是另一尊木頭?我的精神生活從未成熟,卻不斷地遭受著成長的,或不如說消亡的,劇痛(My spiritual life has never maturedbut is still suffering from growingor rather decayingpangs)我唯獨希望我生命的後面部分將找到它的先前部分曾如此熱切地——但徒勞地——尋求的東西(I only hope that the latter part of my life will find what its early part has been searching for so earnestly but in vain)
意識到我年近40,卻仍未獲得我可無保留地信奉的真理(had not yet attained to the Truth to which I could give my heart without reserve),真是覺得不幸之至。我覺得自己像一個中年處女,情場上屢遭失望,惴惴不安於終其一生都是個老姑娘。因此,39歲生日那天(陰曆)我曾賦詩一首,以言我志:
三十八春來而又去,(Thirty - eight springs have come and gone)
轉眼即成雲煙!( And all in the twinkling of an eye!)
再過一年我將四十,(One more spring and I shall be forty)
生命應開始,幻覺應消逝。(When life should begin and illsuions die . )
但幻覺縈繞依舊,(But illusions are still tarrying with me)
哪怕我已衷心說再見。(Although I ' ve bidden them a hearty Goodbye )
我心展翅掠過自然與人:(My soul spreads its wings over nature and man)
啊,愛是何等的悲哀之源! (O what a prolific source of sorrow is love!)
我欲要馱著整窩幼雛高飛,(I want to fly and carry the whole brood on my back)
卻發現天空之上無道路。(But I have found no roads in the skies above . )
如果你不是強健如鷹(If you are not as powerful as the eagle)
而是溫柔如鴿,有何用處? (What boots it to be as harmless as a dove?)
生命短暫,藝術漫長; (Life is shortand art is long)
智慧稀罕如黃金。(And wisdom is as rare as gold . )
帶著渴望,我在破曉時起程;(With ardent hopes I set out at the peep of dawn)
如今太陽西沉,天氣轉冷。(Now the sun is settingand it ' s growing cold )
兩手空空,我心沉重:(My heart is heavy with the emptiness of my hands)
啊,當我老時,讓我回家。(Olet me return homeas I am getting old . )
在家裡聽著孩兒嬉鬧,(At homeI hear my children laughing and playing)
呼我“爹爹”猶如歌唱。(They hail me with “ Daddie ” like a singsong . )
我的焦慮去了爪哇國, (I send all my worries to Hell)
我叫,“孩子們,來打乒乓球! ” (And say,“ Boyslet ' s play pingpong! ” )
我不再苦思生死問題。(I ' ll cudgel my brains no more over life and death )
誰能知曉宇宙叮咚運轉的奧義? (Who can know the meaning of the cosmic dingdong?)
君不見孔夫子也曾淒惶如喪家之犬? (Don ' t you see Confucius as worried as a dog in a house of mourning )
戴著荊冠的耶穌,堪稱他的同伴。(With Jesuswearing a crown of thorns,he forms a good pair . )
佛陀呢,他的涅槃語聽來像喃喃自語,(And Buddhahis talk of Nirvana was mere gibble - gabble )
他也不過死在了時間的電椅土。(For he too was snuffed out in Time ' s Electric Chair )
螳臂妄圖擋車;(An ephemera attempts to stop a gigantic wheel)
終於被粉碎,宇宙根本不關心它。(It is crushed to dustand what does the Cosmos care?)
君不見杜甫淚流深似海;(Don ' t you see Tu Fu shedding an ocean of silent tears )
詩技高超,卻無屋可棲? (Homeless and forlornin spite of his poetic skill?)
白居易苦吟窮人之苦,(Peh - yung sang bitterly of the miseries of the poor )
如今的窮人更其不幸。(But now the poor are more miser - able still )
啊上主,如果你在,(O Godif You are there)
我想知曉你的密旨!(I wish to know Your secret will . )
似乎上主在跟我捉迷藏。但我沒有找著他,卻完全在於我的錯。我之找他,不是沿著他已啟示的基督之路,而是順著我自己的道路。我不是為了使自己變好,而是渴望更多的物力。我偏愛的不是上主的事,而是人的東西(I savored not the things that are of Godbut the things that are of men)我看到了窮人的物資匱乏,卻認識不到自己靈性的不幸。我顛倒到如此地步,日日夜夜出入於女子閨房,並認為自己是一個仁慈博愛的人,因為我給了那些窮困的姑娘們兩倍的錢。這就像一個人跳進井裡,為了救落在井裡的人,結果是兩個人都被淹死了。那時,我沒有認識到,救人先得救己。我也沒有認識到奧古斯丁所曾看出的,即一顆靈魂的價值比整個物質世界還大(Nor did I realize as St . Augustine did that the value of a single soul is greater than the whole material world)
總之,某一種錯誤的、有害的人生哲學(a wrong - headed and vicious philosophy of life) 毒害了我所繼承的善良因素——我從父母或從第一次相當粗淺地認識基督那裡繼承了那些善良品質。我渴慕上主,卻忘記了基督乃是回歸他的路途(I was homesick for Godbut I had forgotten that Christ is the Way to return to Him)我同情窮人,卻忘了人不僅有身體,還有靈魂 ​​。我渴望智慧,卻忘了智慧只能憑捨己而不能憑自私獲得(I desired wisdombut I had forgotten that wisdom can only be acquired by renunciationnot by a self - centered possessiveness) ,恰如詩中所言:
兩手空空,我心沉重(My heart is heavy with the emptiness of my hands . )
我渴望權力,但我忘了,是善而不是別的任何東西才是力量(I desired powerbut I had forgotten that goodnessand nothing elseis power)我渴望自由,卻忘了自由只有通過服從神的誡命才能贏得。我渴望生命,卻走在通往死胡同的大路上。由於道德上的邪惡,我迷失在生命的迷宮裡。我越是想憑己力逃脫罪之羅網,我就越是深陷其中。世界變成了我的監牢,我不斷地以頭撞牆——卻是枉然。
螳臂妄圖擋車,(An ephemera attempts to stop a gigantic wheel)
終於被粉碎,宇宙根本不關心它。(It is crushed to dustand what does the Cosmos care?)
這是我靈魂的忠實寫照。
須注意的是,在寫這些東西的時候,從屬世的、物質的觀點看,我正處於一生中最前程錦繡的時期。所以我的不幸福和不安寧不能歸因於外在的橫逆。就我所理解的,我的不幸和不安全是因為罪,而罪不是別的,就是遠離上主(estrangement from God)唯有無限仁慈的上主才能使我脫離我自造的活地獄。唯有真理才能使我脫離罪的奴役和錯謬的暴政(the slavery of sin and tyranny of error),給我喜樂與平安,這乃是天國的預嘗(a joy and a peace that taste of heaven)我越思考我的生活,便越信服聖奧古斯丁的名言:“上主為他自己的緣故造了我們” (God has made ​​us for Himself),而“我們的心若非在他之中歇息,便不得安寧” (our hearts are restless till they rest in Him)
恩典即一切。“若非受到天父引導,沒有人能來到基督面前” (《若望福音》John 644);若非藉著基督,沒有人能來到天父面前;若非藉著教會的聖事——它們是這恩典的正常渠道——沒有人能得聖潔(be sanctified)自我成為天主公教徒,生命便成了一場持續不斷的節日,使我滿足而不厭膩(ever since I became a Catholicmy life has been a continual feasta feast that satisfies without satiating),事情就是這樣。仍有災禍與不幸,但它們也是甜蜜的,或者說它們帶來了神的甘甜(they serve to bring out the marvel - lous sweetness of God) 每當我讀到浪子回頭的經卷,我就想對耶穌說:“啊我的愛,我的一切,你低估了實情! ” ( “ O my Love and my AllYou have understated the case! ” )對任何品嚐過神的大善與智慧的人來說,整部《新約》都只是對真理的簡略報導(To anyone who has tasted the infinite goodness and wisdom of Godthe whole New Testament is an understatement of the Truth)
吳經熊






 《新約聖書‧詩篇付》等   (2011.12.31/2012.1.1)


接到錦坤兄的MAIL 值得轉送給朋友們
Dear HC:

新年快樂!

舊學商量加邃密;
新知培養轉深沉。---朱熹

Ken Su

看到朋友阿擘 KEN CHANG和 BRUCE LEE 的GMAIL燈是亮的 也說聲 好

沒想到今天是歲末。日本NHK的紅白隊歌唱對抗賽,可以從6點20分看到8點(之後,我就沒什興趣再聽下去了……)。那麼,就假正經一下吧
新年的決心(2012)
70年代買過一本普及版的英文《聖經》。雖然很少讀它,不過它會風化,而我的視力會變差,所以它只適用在沒網路時的查閱。很感謝沈金標兄幾年前再送我一本。加上我從岳母處取得的日文的《新約聖書‧詩篇付》(王雪蘭女士贈),我想,2012年,我起碼應該讀完英日版的福音書
---

翻讀《書饗》(校園書房出版社的雙月刊)201111-12月號,封面的主題書是:《新舊約文學讀經法》,說這本書是「聖經學界的破冰船、北斗星,尋見聖經文本的真和美」再讀內容,可以知道現在的新教,似乎可以對《聖經》的文本作各種解讀,所以廣告書刊中有諸如《工作真重要──向聖經人物學工作》、《以西結的領導學──領袖、異像、新時代》等等新譯作。。

時代真的稍微不一樣了。70年代初我在東海大學讀書時,一直無法讓校牧劉富理老師相信我的:「《聖經》是文學作品」的看法,所以一直無法成為基督徒。我相信這也是為什麼翻譯《聖經‧聖詠》的吳經雄先生可以寫《禪學的黃金時代》

我當時可能知道林語堂先生的「信仰之旅」,可是不知道林先生在上海聖約翰大學讀書時的經歷……他回家過暑假時,父親要他講道,他講的題目是『把聖經當文學來讀』。林至誠聽了嚇得驚惶無措。」林太乙《我的父親林語堂‧讀者文摘書摘》19903月號,頁20。從本書摘的上下文看,當時可能是1913年夏天
 ----

2012.7.19

10 For thou, O God, hast proved us:
        
thou hast tried us, as silver is tried.
11 Thou broughtest us into the net;
        
thou laidst affliction upon our loins.
12 Thou hast caused men to ride over our heads;
        
we went through fire and through water:
but thou broughtest us out into a wealthy place.
 《詩篇》66篇10-12節所說......沒有嘗過傷心流淚嘆息掙扎的人  是無法明白的.......
(三聯版頁217-18)
思高本

聖詠

 第六六篇稱謝主的救恩
 10天主,因為你曾考驗了我們,像鍊銀子一般,也鍊了我們;
11你曾引領我們墮入了網羅,曾將鐵索繫在我們的身腰;
12你曾使異民騎在我們的頭上,使我們經過水深火熱的中央,最後你仍然使我們獲得解放。

《聖詠譯義》〈第六十六〉 如銀在爐

賜我鍛鍊,如銀在爐。加我困厄。勞我形軀。令彼敵人。虐我如奴。水深火熱。不遑寧居。



 2012.7.16  看來今年能讀完《詩篇》就很難得
 今天翻翻吳經熊的《聖詠譯義》。因為有這起碼的認識,才可能瞭解《聖詠譯義‧第百四十九首‧暢行宿命‧附註》第244頁。手執雙鋒劍,口宣諷頌音。聖女小德蘭曾將此言適用於修行之道。.......聖保祿曾言:人生在世。為日無多。故有憂當若無憂。有樂當若無樂。有財當若無財。入世當若出世。吾人可補充之曰。有善當若無善。有德當若無德。老子曰「上德不德」其斯之謂歟。
吳博士早年是基督教美以美會的教徒,看了《聖女小德蘭傳》才改信天主教。......對儒釋道三教教義都有深入的研究,期盼三教合一的心願。.......
我又在網路上讀此詩之現代英譯版本和《新約聖書‧詩篇付》的日文版本,我相信《聖詠譯義》是一佳作。然而,它的文字之境界,已非當代人的文字之體會。這為什麼經典要一直重譯.....




Psalm 149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NIV)

Psalm 149

Praise the Lord.[a]
Sing to the Lord a new song,
    his praise in the assembly of his faithful people.
Let Israel rejoice in their Maker;
    let the people of Zion be glad in their King.
Let them praise his name with dancing
    and make music to him with timbrel and harp.
For the Lord takes delight in his people;
    he crowns the humble with victory.
Let his faithful people rejoice in this honor
    and sing for joy on their beds.
May the praise of God be in their mouths
    and a double-edged sword in their hands,
to inflict vengeance on the nations
    and punishment on the peoples,
to bind their kings with fetters,
    their nobles with shackles of iron,
to carry out the sentence written against them—
    this is the glory of all his faithful people.
Praise the Lord.
Footnotes:
  1. Psalm 149:1 Hebrew Hallelu Yah; also in verse 9

----
聖詠譯義(新版)

古詩體的《聖詠》。
天主教的聖經詩篇,共有一百五十首。各個時代的以色列人透過《詩篇》向天主讚美祈禱,堅定宗教信仰。《詩篇》描述以色列人與天主締結盟約、成為天主子民 的過程,可以了解以色列人脫離埃及的歷史、在聖殿中遵行祭獻禮儀而崇敬天主;以及以色列人在國王、司祭、先知的領導下,謹守天主制定的盟約和法律。
全書可區分為讚美、感嘆、教訓的詩歌,可用以祈禱、贊頌天主,並在詩篇中領會人生。

作者簡介
吳經熊(John C. H. Wu)(1899-1986)
著名法學家,字德生。浙江省寧波鄞縣(今鄞州區)人。六歲即接受傳統四書、五經啟蒙教育,九歲開始學習英文。1916年考入上海滬江大學,與徐志摩為同窗好友。後轉學入讀上海東吳大學法科。1917年受洗禮入「美以美會」。大學畢業後隨即遠赴美國留學,就讀於密西根大學法學院(Law School,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21年獲該學院法學博士學位。隨後,受資助遊學於歐洲。1923年應邀到美哈佛大學進行比較法哲學的研究。1924年,出任上海東吳大學法科教授。1927年,出任上海特別市法院法官,並兼任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院長。1928年,出任南京國政府立法院的立法委員。1929年,出任 上海特別市法院院長。1929年,受邀請出國前往美國哈佛大學和西北大學講學。1933年,出任立法院憲法草案起草委員會副委員長,任上公布有《中華民國 憲法第一草案》,被稱作是《吳氏憲草》。1935年,創辦《天下月刊》。1937年,皈依天主教,1947年和妻子兒女移居義大利羅馬,並同時出任中華民國駐教廷公 使。1949年,受聘出任美國夏威夷大學中國哲學之客座教授。1950年,出任美國紐澤西州西頓哈爾大學法學教授。1966年,移居臺灣,出任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著作:在《密西根法律評論》(Michigan Law Review)上發表法學論文:《中國古代法典與其他中國法律及法律思想資料輯錄》(Readings from Ancient Chinese Codes and Other Sources of Chinese law and Legal Ideas)(1921年)。遊學法國期間,著有法語論文《國際法方法論》(La Methode du droit des gens),《成文國際法》(Le Droit des gens positif)和《論自然法》(Droit Naturel)。

詳細資料

  • 規格:平裝 / 288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目錄

序文
教宗代序
序∕羅光
寫在《聖詠譯義》重版前夕序∕吳祝文英
《聖詠譯義》重版序∕方鵬程
于總主教序
朱主教序
凡例
卷一〈第一〉 君子與小人
〈第二〉 順與逆
〈第三〉 恃主無恐
〈第四〉 恃主常樂
〈第五〉 疾惡如讎
〈第六〉 懺悔吟之一 憂戚
〈第七〉 被誣
〈第八〉 萬物之靈
〈第九〉 神與人
〈第十〉 問主
〈第十一〉 答客難
〈第十二〉 世風歎
〈第十三〉 夜如何其
〈第十四〉 視爾夢夢
〈第十五〉 忠厚廉潔
〈第十六〉 精神堡壘
〈第十七〉 無妄
〈第十八〉 凱旋賦
〈第十九〉 乾坤與妙法
〈第二十〉 預祝勝利
〈第二十一〉 勝利謝恩
〈第二十二〉 受天下之垢
〈第二十三〉 良牧
〈第二十四〉 迎駕
〈第二十五〉 安宅與正路
〈第二十六〉 表明心跡
〈第二十七〉 處困莫餒
〈第二十八〉 口蜜腹劍
〈第二十九〉 雷音
〈第三十〉 先悲後喜
〈第三十一〉 無窮之望
〈第三十二〉 懺悔吟之二 承罪
〈第三十三〉 新歌一曲
〈第三十四〉 知味
〈第三十五〉 恩將仇報
〈第三十六〉 活泉
〈第三十七〉 老成人言
〈第三十八〉 懺悔吟之三 痛悔
〈第三十九〉 夢幻泡影
〈第四十〉 報恩之道
〈第四十一〉 病中吟
卷二〈第四十二〉 渴慕
〈第四十三〉 真光與妙諦
〈第四十四〉 今昔歎
〈第四十五〉 天作之合
〈第四十六〉 靈川與狂瀾
〈第四十七〉 大同
〈第四十八〉 保境安民
〈第四十九〉 潤身與潤屋
〈第五十〉 德行與祭祀
〈第五十一〉 懺悔吟之四 自新
〈第五十二〉 恃主與恃富
〈第五十三〉 愚者之言
〈第五十四〉 不義自斃
〈第五十五〉 翻雲覆雨
〈第五十六〉 落魄之淚
〈第五十七〉 時艱
〈第五十八〉 無曰高高在上
〈第五十九〉 群犬之狂吠
〈第六十〉 神助與人助
〈第六十一〉 高山仰止
〈第六十二〉 天平
〈第六十三〉 明發不昧
〈第六十四〉 天網恢恢
〈第六十五〉 甘雨
〈第六十六〉 如銀在爐
〈第六十七〉 豐年謝恩
〈第六十八〉 以正克邪
〈第六十九〉 孤憤
〈第七十〉 虧盈益謙
〈第七十一〉 否極望泰
〈第七十二〉 六合同風
卷三〈第七十三〉 驕人好好勞人草草
〈第七十四〉 伊於胡底
〈第七十五〉 黜陟幽明
〈第七十六〉 天心厭亂
〈第七十七〉 念舊恩
〈第七十八〉 先民之頑鯁
〈第七十九〉 民族之厄運
〈第八十〉 葡萄樹之被折
〈第八十一〉 存天理去人欲
〈第八十二〉 決獄務平
〈第八十三〉 反主同盟
〈第八十四〉 眷戀庭闈
〈第八十五〉 天人交歡
〈第八十六〉 仁淵義府
〈第八十七〉 念本
〈第八十八〉 處困籲主
〈第八十九〉 天主之盟
卷四〈第九十〉 人生
〈第九十一〉 聖道保生
〈第九十二〉 庭植佳樹
〈第九十三〉 王道與霸道
〈第九十四〉 聰明正直
〈第九十五〉 百神之君
〈第九十六〉 普天同慶
〈第九十七〉 佳音
〈第九十八〉 新曲
〈第九十九〉 篤實光輝
〈第一百〉 升堂
〈第一百零一〉 親君子遠小人
〈第一百零二〉 懺悔吟五 求恩
〈第一百零三〉 慈父
〈第一百零四〉 偉哉造物
〈第一百零五〉 主恩罔極
〈第一百零六〉 民之不淑
卷五〈第一百零七〉 人窮返本
〈第一百零八〉 絃歌迎曉
〈第一百零九〉 自作孽不可活
〈第一百一十〉 君子道長
〈第一百一十一〉 知與行
〈第一百一十二〉 闇然日彰
〈第一百一十三〉 矜貧恤寡
〈第一百一十四〉 解放歌
〈第一百一十五〉 真宰與偶像
〈第一百一十六〉 報主願
〈第一百一十七〉 仁與誠
〈第一百一十八〉 進行曲
〈第一百一十九〉 道學津梁
〈第一百二十〉 不可與處
〈第一百二十一〉 慈愛之主
〈第一百二十二〉 同心之言
〈第一百二十三〉 延頸企踵
〈第一百二十四〉 鳥脫樊籠
〈第一百二十五〉 代虐以寬
〈第一百二十六〉 耕耘與收穫
〈第一百二十七〉 心廣體泰
〈第一百二十八〉 善人福報
〈第一百二十九〉 屋巔草
〈第一百三十〉 懺悔吟之六 待旦
〈第一百三十一〉 天真
〈第一百三十二〉 結約之櫃
〈第一百三十三〉 和樂且湛
〈第一百三十四〉 昏定
〈第一百三十五〉 造物與受物
〈第一百三十六〉 敘德辭
〈第一百三十七〉 憶昔
〈第一百三十八〉 道與名
〈第一百三十九〉 主之全知
〈第一百四十〉 因果
〈第一百四十一〉 擇交
〈第一百四十二〉 聖道中自有乾坤
〈第一百四十三〉 懺悔吟之七 望曙
〈第一百四十四〉 新秩序
〈第一百四十五〉 光天化日
〈第一百四十六〉 主之全能
〈第一百四十七〉 大地回春
〈第一百四十八〉 鈞天廣樂
〈第一百四十九〉 暢行宿命
〈第一百五十〉 大小和鳴


常樂唯君子
──寫在《聖詠譯義》重版前夕

吳經熊博士過世已經二十四年,他在抗戰期間翻譯的聖經詩篇《聖詠譯義》,在台出版也已經三十五年,如今即將重新出版,是一件可喜的事。
吳博士早年是基督教美以美會的教徒,看了《聖女小德蘭傳》才改信天主教。我認識吳博士時,他已每天望彌撒,還擔任輔祭。輔祭就是彌撒時,在主祭神父旁邊擔任拿水拿酒工作的任務。這項任務幾十年,天天早上七時是他風雨無阻必行的課程,至他臥病不起才改為在床默禱。
吳博士在十六歲依家裡意思結婚。在大陸時當過律師,對儒釋道三教教義都有深入的研究,期盼三教合一的心願。更是學貫中西,對哲學、文學、法學都有深厚造 詣。在法律方面,曾經負責起草我國的憲法,也曾用英文撰寫有關法律(在美國西東大學成立法學系,由中國人來成立法學系是不容易的,事今已近六十餘年了,他 曾寫下書名JURISPRUDENCE以課本來用,以五年的時間所寫成的)、哲學、東西文化的書。他從重慶到歐美留學,曾在夏威夷大學,紐澤西西東大學 (Seton Hall University)等地任教,美國人都很敬重他,而我也是陸陸續續才了解吳博士專業領域上的成就。
我和吳博士相處二十年,不能不談談有關吳博士的著作與生活。
說來是天主的旨意。民國五十六年春假,我從香港來台灣度假,巧遇上海的舊識國大代 表萬墨林先生(聞人杜月笙先生的姪子)。萬先生主動要介紹吳經熊博士 和我認識,希望促成這一段姻緣。當時吳博士的前妻故世已久,而我有過兩次經人介紹卻未走上婚姻之途的經驗,那時忙著為修女會服務,總感覺心理未準備妥當。
記得第一次和吳博士見面是耶穌升天節。相見之下,吳博士果然不負他世界知名學者的風範,談吐舉止都是學者風範。他細心問我在香港的近 況,然後送我先總統 蔣公校訂,他譯的《新經全集》。一番愉悅交談後,兩人一起共進午餐,而餐後我們一同前往望彌撒。兩天後,我們再次一起望彌撒,然後吃早餐,這便成了我們初 識的交往模式。我們更和耶穌會鄭聖□神父一起,在他的小聖堂做「九日特禱彌撒」,這是天主教裡為慎重思考,祈請天主指導的敬禮。
當時,鄭神父、于斌總主教都樂見我們走上婚姻之路。當假期結束,我回香港前,吳博士建議我們先訂婚,我覺得雙方年齡都成熟,又是篤信天主的教友,就同意了。我們在羅光總主教家中的小聖堂,舉行訂婚彌撒。
我記憶特別深刻的是,回香港後,他曾寫信給我說,夢到和我同領聖體。領聖體是彌撒的重要儀式,神父在彌撒中以餅代替耶穌身體,進入我們內心。身為教友的 我們,領聖體後,耶穌至聖之體就降臨到我們心中,我們必須向內在的耶穌朝拜主臨、求赦諸過、傾訴心事及求助之恩,並思考自己該為耶穌做些什麼。他還在一封 信裡寫,他以「 國父之學問與人格」為題作專題演講時,主席王雲五先生宣布我們的喜訊,第二天各大報上都刊載了消息。
六月二十四日那 天,我們在台北華山天主堂舉行婚禮。我們決定這天結婚,因為六月是耶穌聖心月,二十四日是與聖母有關的日子,我們結婚的日子,都和耶穌、聖母有關。記得那 天,吳博士穿他借來的黑色小禮服及打補丁的舊皮鞋,我則穿租來的白緞長紗禮服。為了紀念留在大陸的母親,我還手捧康乃馨,和他一起走進聖堂。淡水一位同鄉 的別墅是我們度蜜月的地方。
三天後我們回台北寓所,他還得趕寫英文的《 國父傳》,以紀念 國父百年誕辰。當年王雲五、張道藩、羅家倫三位先生聯合具名要吳博士以英文書寫《 國父傳》,「俾使國際人士,對其思想之博大精深與功業之輝煌彪炳,得獲正確之了解。」
約一個月後,由於吳博士在美國紐澤西西東大學的假期已滿,必須回美講授中國文學史和東方哲學。他曾在紐澤西住十七年,一年四季都穿中國式長袍,附近居民都認識他,敬佩他。
吳博士回到紐澤西,那期間經常寫信來,信中對婚姻也做了神聖的允諾及期許。他寫著:「我們要對世人證明,婚姻聖事含有無限的意義和喜樂,這便是我們以身作則,光榮天父的偉大使命。」「我們都是天主所燃的一雙明燭,必須始終如一,久而彌篤,燭照這個黑暗世界」等等。
我曾回信給他說:「我唯求上主恩賜,我的丈夫健康長壽,貧賤富貴在所不計,……。」
我辦好手續,隨後飛往紐澤西,和吳博士住進「南橘」(South Orange, NJ)的一棟三樓公寓。吳博士本來獨居,子女兒孫有各自的生活,來一趟不容易。有了女主人,每逢假期子女較常趕來團聚。吳家是寧波人,大家見面不是講寧波 話、上海話,就是英語,沒有隔閡,很熱鬧。
那幾年,我和吳博士每天都去住家附近的「聖母七苦」(Our Lady of Sorrows)天主堂望彌撒。除此,吳博士過的是以學術為主的單純生活。床頭是書,吃飯,上洗手間都看書;賺的錢都買書,常去的地方就是書店。全部時間 都在研究聖經、法學及其他學術,每種學問都很有興趣。偶而會放鬆心情,看英文笑話,看平劇,並且也會唱,但是不看報紙、和電視。一壺清茶是他每天讀書寫作 時必備的。這種生活直到回台灣,都始終如一。
他也絕不爭物質上的事,對金錢更沒概念。曾說:「先求進天國,一切都會來。」日常生活則像 五歲小孩,不會照顧自己,譬如著涼打噴嚏不會關窗,常左右腳穿不同顏色的襪子等等。尚未再婚時,他的子女媳婦來看她,有時燒好紅燒肉、滷蛋,放在冰箱,一 個月後再來,還是放在冰箱裡。朋友來找他,也要在書堆縫隙裡,找他的臉,和他說話。
結婚以後,我全心全意照顧他,包括幫他理髮、洗澡,剪手指甲、腳指甲。他連理髮時都看書,不喜歡理髮師傅將他的頭轉來轉去,我順著他,慢慢理,當然成了他最理想的理髮師傅。而我害怕他跌跤,在浴缸四處安裝了扶手,讓他坐著、站著、躺著都穩得很。
不過我沒法改變他趕稿的習慣,趕稿的時候,他常老半天坐著不動思考,有時躺在床上不到五分鐘,又起身回書桌旁振筆疾書,有時半夜醒來,他的書房還亮著,原來還在寫稿。他寫作如此辛苦,卻說:「一呼一吸莫非聖寵,一點一畫都是恩典。」
民國五十七年秋天,吳博士決定回國並應張曉峰先生之邀在文化大學擔任哲學系主任並教授哲學,曉峰先生還聘他為「華岡教授」和文化大學的「永遠名譽校長」,當時,于斌樞機也請他去輔大授課,他以「曉峰私人辦學很辛苦,我要幫助他」,就婉謝了于樞機的好意邀請。
回台灣後,我們住在陽明山,起先住中山樓下,那棟房子剛粉刷過,看來不錯。後來我們搬到比較大的居處,家裡有兩間書房,一間放中文書,一間放英文書。
當時,我應該更注重吳博士飲食的營養。他喜歡江浙菜,對我來說不難;我更讓他每晨固定喝一瓶雞精,我也買燕窩燉給他吃,盡一切方法讓他吃得好,每星期打 B12的營養針等等。結婚以前,吳博士在美國大學教書做學問,不是吃自助餐,就是買三明治、漢堡充飢。由於飲食不正常,又常坐著看書寫字,身體不好。現 在,臉色也逐漸從青黃變紅潤了。
衣著方面也盡量讓他舒適,絲棉袍子、棉襖棉褲每年替他做好,內衣也分四季做不同質料,絲綢、□紗、棉 布、絨布等。照片寄給美國的子女,他們都說吳博士變年輕了,都很驚喜。數年後,他的九兒文秀由美來台探訪,居留兩星期,看到他父親的生活起居,就對我說: 「媽咪,爹爹沒有您,他不會活得那麼久。」
若說我還替他做些瑣事,他對我說:「達令、罪過罪過,儂交關辛苦,即使我是皇帝也沒有皇后來服侍的」。他做研究和翻譯時,我幫他抄寫資料,查證原文,討論問題,提供意見。有時還會騰清打字,代洽出版。民國六十四年,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吳博士翻譯的《聖詠譯義》。
《聖詠譯義》是吳博士在抗戰期間陸續翻譯的。抗戰期間,吳博士承先總統 蔣公之邀翻譯新經及聖詠,譯文都經先總統 蔣公校正過。聖詠(詩篇)是古聖人讚美天主的歌詠,每篇都是精華,最大的精神就是讚美天主。林語堂說:「德生,你寫下這本書,可說是不虛此行。」
他曾提起在重慶時,外面打仗,老總統囑他翻譯聖經,他遵照 蔣總統的意思,不美化句子,也不私自增刪神的意思、字句,每一句起碼都要琢磨三次才能翻譯定稿。
那時國民黨和共產黨聯合抗日,雙方常派代表一起開會,有一次開完會,周恩來先生走來跟他說:吳先生到我們共產黨來,我們來捧你。他說:「周先生別開玩笑,你們共產黨是無神論,我是有神論,基礎上不相同」。周恩來當時回說:「哦,原來你和馮玉祥先生一樣是基督教徒。」
他對政治是沒任何野心,替國家做事,從不問酬勞。教宗庇護十二世說他心靈裡有天主的神火,他一直依賴的生活教條其實滿單純,就是:「常樂唯君子,為善百祥結。」
他翻譯《聖詠譯義》完成後,初稿於民國三十五年十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後來又修改初稿、完成定稿,才將這本書交給王雲五先生主持的臺灣商務印書館於民國六十四年十月在臺出版。民國五十九年還出版了英文《國父傳》。
吳博士在民國七十五年二月六日因肺部纖維化而病逝台北榮總,享年八十八歲。
現在,臺灣商務即將重新出版《聖詠譯義》,我希望這本《聖詠譯義》能更普及,祈盼讀者在心靈上得到喜悅及與主相親,也能安慰吳博士在天之靈,並感謝台灣商務印書館的敬業與誠信。
                                               吳祝文英
                                               二O一O年五月 吳祝文英口述

《紅蕖留夢:葉嘉瑩談詩憶往》 葉嘉瑩/口述, 張候萍/撰寫

$
0
0


葉嘉瑩先生的作品集已在兩岸出版,我讀過幾本他的書,不過竟然都沒有留下紀錄。
就從頭開始。
編號20:《紅蕖留夢:葉嘉瑩談詩憶往》 葉嘉瑩/口述張候萍/撰寫,臺北:網路與書,2014/北京:三聯,2013


在235頁,有一段我們這屆 (1975級)外文系胡守芳女士的美譽。
胡女士的故事,我去年在寫「東海的人與書」就知道,不過經葉嘉瑩先生口中說,力量當然不同:「.......還在病後修了一個建築系的學位。她也經常來聽我講課,在談話中常給我很多啟發,在生活中也給我不少協助。」


本書是葉嘉瑩第一本口述自傳。

  撰寫者張候萍學的是歷史,在天津南開大學時期旁聽葉嘉瑩的課,自此跟隨學習,在葉先生的身上見證古典詩詞的魅力和興發感動的力量。雖然不是葉先生的入 室弟子,張候萍以其專業提出為先生作紀錄。訪談中,沒有時間、話題的限制,按照先生的思路暢所欲言,並常以詩詞作品作為線索,回溯童年往事、學思歷程、漂 泊海外,以及師生故舊之間的往來情誼,書中還談及葉先生鮮少提到的婚姻和家庭生活,那種人世間的隨流自重與堅毅持守,讓人為之動容。

  葉嘉瑩自幼啟蒙、承襲家學,後在顧隨先生的引領下步入中國古典詩詞的殿堂,雖然歷經大時代的憂患和生活上的磨難,卻在古典詩詞中汲取養分,孜孜不倦地 勤奮耕耘。她更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扮演文化交流的使者,架起了東西方和兩岸之間文化溝通的橋樑;不但擁抱傳統,更借西方的邏輯思辨,將詩詞以簡馭繁的 深隱高潔,回歸最古典、最地道的詩教,將詩詞的美學涵詠具體而微地呈現。許多人問她「古典詩詞對於現代人有甚麼意義?」葉嘉瑩體悟到詩歌中自有一種生命, 透過講解詩人的作品,詩人的心靈、智慧、品格和修養,浸潤了後人的心田,使講者與聽者、作者與讀者,都得到一種生生不已的力量。她更心繫現在的年輕人,希 望承先啟後,為他們打開一扇門,也能體會詩詞的美好與價值。

  葉嘉瑩對於詩詞的傳承不遺餘力,教學近七十年桃李滿天下,近年客座於海峽兩岸、港澳、北美等地講學。書中收錄知名學者、文人雅士之間的書信往來、詩詞唱和,許多珍貴老照片,讓本書生色不少。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葉嘉瑩


  中國古典詩詞專家、詩人。1924年生於北京書香世家。1945年畢業於輔仁大學國文系,師從詩詞名家顧隨。1948年畢業後曾在北京的幾所中學任 教,1948年隨丈夫工作赴臺灣,曾在彰化女中及臺北二女中任教,1954年起任教於臺灣大學、淡江大學、輔仁大學。1966年應邀赴美國哈佛大學、密西 根州立大學任客座教授。1969年定居加拿大,任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1991年當選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是加拿大皇家學會有史以來唯一的中國古 典文學院士。並曾先後被美國、馬來西亞、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多所大學以及大陸數十所大學聘為客座教授及訪問教授。此外,還受聘為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名譽 研究員及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並獲得香港嶺南大學榮譽博士、臺灣輔仁大學傑出校友獎與斐陶斐傑出成就獎。2012年被中國中央文史館聘為終身館員。

  1993年葉嘉瑩教授在南開大學創辦了「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捐獻出自己的退休金的一半(十萬美金),設立了「駝庵獎學金」和「永言學術基金」,專心致力於中國古典文學的普及和研究。

  中英文著作有: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中國詞學的現代觀》、《葉嘉瑩作品集》等多種著作。

張候萍

  1954年生於天津。1979年至1983年就讀南開大學歷史系。天津市工會管理幹部學院教師,現已退休。在南開大學就讀期間,有幸聆聽葉嘉瑩先生授課。1999年末在南開園與先生重逢.再次跟隨先生學習。

  2001年開始對先生訪談記錄,積十載之久,成《紅蕖留夢》。

目錄

《紅蕖留夢》解題 葉嘉瑩      
和一首詩相遇—《紅蕖留夢》代序 沈秉和     
讀葉嘉瑩先生《談詩憶往》有感而作絕句三章 陳洪     
心靈的饗宴—葉嘉瑩先生的詩教 席慕蓉
     
第一章 回溯家世     
一、家世     
二、故居     
三、伯父     
四、母親     
五、尋根之旅 
 
第二章 少年讀書     
一、兒時趣事     
二、幼年讀書     
三、中學時代     
四、關於我早年寫的作品

第三章 恩師顧隨     
一、輔仁大學     
二、初承師澤     
三、誨人不倦 
四、學術薪火 
五、先生的期望 
六、整理出版《顧隨文集》
 
第四章 長路漫漫    
一、初為人師 
二、南下結婚 
三、渡海到台 
四、憂患時期留下的詩詞 
五、臺灣大學
 
第五章 漂泊北美 
一、初到哈佛 
二、密西根州立大學 
三、再訪哈佛 
四、執教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 
五、歐洲之行
  
第六章 結緣南開  

一、第一次回國 
二、我的大女兒言言 
三、申請回國教書 
四、南開大學 
五、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與蔡章閣先生 
六、澳門實業家沈秉和先生
  
第七章 研讀治學 

一、早期的詩詞評賞之作 
二、中期理性的學術研究 
三、關於西方文學理論以及對傳承的責任的醒覺 
四、中國詞學理論的探索 
五、關於《迦陵文集》和《葉嘉瑩作品集》 
六、關於唐宋詞系列講座
 
第八章 良師益友  
一、影響我後半生的前輩—李霽野先生 
二、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端木留學長 
三、千古蕭條悲異代,幾人知賞得同時—繆鉞先生 
四、我與趙樸老相交往之二三事 
五、數學家的詩情—我與陳省身先生的詩歌交往 
六、未曾謀面的古農學家石聲漢先生 
七、程千帆先生和沈祖棻先生 
八、鄧廣銘先生 
九、馮其庸先生 
十、饒宗頤先生與陳邦炎先生
 
結束的話 
後記 
參考書目  


《十七歲》大華烈士譯 林語堂序 Seventeen by Booth Tarkington /Willa Cather Double Birthday,《啊,拓荒者!》資中筠 譯/

$
0
0
 1940.12.18 胡適50歲生日後一天給Roberta (Robby) Lowitz*一封信.
說昨天杜威博士給他一封很好的短箋.....兩個晚上前胡適讀 Willa Cather (1873 - 1947) Double Birthday,( set in Pittsburgh, is part of a group referred to as the Pittsburgh stories.) 是其生平讀過的最佳小說之一.......我喜Willa Cather的書. 妳知道她嗎?......


"Even in American cities, which seem so much alike, where people seem all to be living the same lives, striving for the same things, thinking the same thoughts, there are still individuals a little out of tune with the times - there are still survivals of a past more loosely woven, there are disconcerting beginnings of a future yet unforeseen."
 *
 胡適之先生的世界The World of Dr. Hu Shih: 胡適的愛情神話: 《星星 ...
hushihhc.blogspot.com/.../blog-post_4967.ht...Translate this page
Aug 2, 2012 - 胡適與Roberta (Robby) Lowitz (後來為杜威夫人/師母胡適晚年說Robby是富家女將杜威照顧得很好......)的情緣不過我們看杜威的傳記中怎說她倆的 ...
*****
'The Selected Letters of Willa Cather'
Edited by ANDREW JEWELL and JANIS STOUT
Reviewed by TOM PERROTTA


In her letters, the novelist Willa Cather emerges as a strong and vivid presence, a woman at once surprisingly modern and touchingly - if not always sweetly - old-fashioned.
O Pioneers! is a 1913 novel by American author Willa Cather. It was written in part when Cather was living in Cherry Valley, New York, with Isabelle McClung[1] and was completed at the McClungs' home in Pittsburgh.[2]

啊,拓荒者!資中筠 譯(《閑情記美》內收入1988/1997 二版的介紹----
The Project Gutenberg EBook of O Pioneers!, by Willa Cather 沒收入文中說的題詞
 
 
 
 
http://cather.unl.edu/0017.html


PRAIRIE SPRING



EVENING and the flat land,
Rich and sombre and always silent;
The miles of fresh-plowed soil,
Heavy and black, full of strength and harshness;
The growing wheat, the growing weeds,
The toiling horses, the tired men;
The long empty roads,
Sullen fires of sunset, fading,
The eternal, unresponsive sky.
Against all this, Youth,
Flaming like the wild roses,
Singing like the larks over the plowed fields,
Flashing like a star out of the twilight;
Youth with its insupportable sweetness,
Its fierce necessity,
Its sharp desire,
Singing and singing,
Out of the lips of silence,
Out of the earthy dusk.
 
---- 

十七歲 Seventeen 布斯達肯頓著; 大華烈士譯 

林語堂序
十七歲= Seventeen / 布斯達肯頓著; 大華烈士譯. 泰可頓(Tarkington, Booth) 1869-1946. . 香港: 今日世界出版社, 民國55 /1966再度發行*...


簡又文

  字馭繁,筆名大華烈士、工爻、佟智、諦牟、斑園、興漢劍生郎等。一八九六年(清光緒二十三年)生。廣東新會人。芝加哥大學碩士。一九四九年,從內地返 回香港。一九五四年,任香港大學東方文化研究院名譽研究員。一九七八年逝世。著作有《西北東南風》(散文集)、《東南風》、《太平天國全史》、《洪秀全載 記》、《太平天國典制通考》、《白沙子研究》等。譯文有《十七歲》、《摩登伽女》等 。





我從她微微顫抖的手中接過十本書,五本是良友圖書公司的硬面精裝
本:梁得所作《未完集》、倪貽德作《畫人行腳》、鮫人作《三百八十個》、
大華烈士譯《十七歲》、趙家璧譯《今日歐美小說之動向》。這五本書不是
一套叢書裏的,但開本裝幀相仿。三本是今代書店出版硬面精裝本:《田漢
散文集》、葉靈鳳作《未完的懺悔錄》、杜衡作《叛徒》,這三本書也不是
一套叢書裏的,但開本裝幀也相仿。兩本是商務印書館的硬面精裝本《文學
研究會創作叢書》:楊騷著《記憶之都》、李廣田著《畫廊集》。這十本書
都像新書一樣,有護封的兩本,護封也是新的。它們散發著樟腦的芳香。在
劉媽看來,硬面精裝的書當然是最好的。可以想見,十本書,她是分三次抽
下來的。倪墨炎:訪書奇遇-

Seventeen (novel)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Seventeen: A Tale of Youth and Summer Time and the Baxter Family Especially William  
SeventeenNovel.JPG
1st edition
Author(s)Booth Tarkington
CountryUnited States
LanguageEnglish
Genre(s)Novel
PublisherHarper and Brothers
Publication dateMarch 1916
Media typePrint (Hardcover)
Pages329 pp (first edition, hardback)
ISBNNA
Seventeen: A Tale of Youth and Summer Time and the Baxter Family Especially William is a humorous novel by Booth Tarkington that gently satirizes first love, in the person of a callow 17-year-old, William Sylvanus Baxter. Seventeen takes place in a small city in the Midwestern United States shortly before World War I. It was published as sketches in the Metropolitan Magazine in 1914, and collected in a single volume in 1916[1], when it was the bestselling novel in the United States.

Contents

Plot summary

The middle-class Baxter family enjoys a comfortable and placid life until the summer when their neighbors, the Parcher family, play host to an out-of-town visitor, Lola Pratt. An aspiring actress, Lola is a “howling belle of eighteen” who talks baby-talk “even at breakfast” and holds the center of attention wherever she goes. She instantly captivates William with her beauty, her flirtatious manner, and her ever-present prop, a tiny white lap dog, Flopit. William is sure he has found True Love at Last. Like the other youths of his circle, he spends the summer pursuing Lola at picnics, dances and evening parties, inadvertently making himself obnoxious to his family and friends. They, in turn, constantly embarrass and humiliate him as they do not share his exalted opinion of his "babytalk lady."
William steals his father’s dress-suit and wears it to court Lola in the evenings at the home of the soon-regretful Parcher family. As his lovestruck condition progresses, he writes a bad love poem to “Milady,” hoards dead flowers Lola has touched, and develops, his family feels, a peculiar interest in beards and child marriages among the ‘Hindoos.’ To William's constant irritation, his ten-year-old sister Jane and the Baxters'Negrohandyman, Genesis, persist in treating him as an equal instead of the serious-minded grown-up he now believes himself to be. His parents mostly smile tolerantly at William’s lovelorn condition, and hope he will survive it to become a responsible, mature adult.
After a summer that William is sure has changed his life forever, Lola leaves town on the train. The book concludes with a Maeterlinck-inspired flash-forward, showing that William has indeed survived the trials of adolescence.

Reviews

On the book's publication, the New York Times gave it a full-page review, calling it a "delicious lampoon" and praising it as "a notable study of the psychology of the boy in his latter teens."[2]
Most reviewers have seen Seventeen as humorously truthful. A contemporary reviewer[3] wrote, “Every man and woman over fifty ought to read Seventeen. It is not only a skillful analysis of adolescent love, it is, with all its side-splitting mirth, a tragedy. No mature person who reads this novel will ever seriously regret his lost youth or wish he were young again....” “As funny, but sadder than Penrod, it has the same insight into how it feels to be young.”[4] In a review of the 1951 stage version, New York Times theater critic Brooks Atkinson called it a “humorous and touching story of adolescence…It has a touch of immortality that most popular works lack. Fundamentally it is true.”[5]
Other reviewers fault the book for not being realistic. “Real adolescence, like any other age of man, has its own passions, its own poetry, its own tragedies and felicities; the adolescence of Mr. Tarkington's tales is almost nothing but farce staged for outsiders.”[6]
Reviewers have suggested that Willie Baxter could be an older Penrod.[7]Seventeen and Penrod are similar in structure; both are collections of sketches, and some characters and situations from Penrod are recycled in Seventeen: “[m]any of the characters are parallel...There are whole episodes that are similar…”[7]

Film, TV or theatrical adaptations

Footnotes

  1. ^Calta, Louis. "'Seventeen' bows here this evening."New York Times, Jun. 21, 1951, p. 24.
  2. ^New York Times, March 15, 1916, p. BR73.
  3. ^Phelps, William Lyon. The Advance of the English Novel (New York: Dodd, Mead and Company, 1916), pp. 267–301
  4. ^Avery, Gillian. "Booth Tarkington: Overview" in Twentieth- Century Children's Writers, 4th ed., ed. Laura Standley Berger (Detroit: St. James Press, 1995).
  5. ^Atkinson, Brooks. "Two new musicals." New York Times, Jul 1, 1951, p. 55.
  6. ^Van Doren, Carl. "Contemporary American Novelists: Booth Tarkington," The Nation, 112:2901 (February 9, 1921), pp. 233-35.
  7. ^ abAvery.

External links


《十七歲》末尾可能採用 Maurice Maeterlinck 的哲學來處理:The Blue Bird: A Fairy Play in Six Acts by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1862—1949),



世紀.識小錄﹕
林語堂序《十七歲》
2014年8月3日 (日)

【 明 報 專 訊 】 暑 假 理 書 , 翻 出 美 國 作 家 達 肯 頓 (B.Tarkington , 現 譯 塔 金 頓 , 1869-1946) 的 長 篇 小 說 《 十 七 歲 》 , 大 華 烈 士 譯 , 1935 年 1 月 上 海 良 友 圖 書 印 刷 公 司 初 版 , 前 環 襯 有 譯 者 毛 筆 題 詞 : 「 斑 園 落 成 紀 念 語 堂 吾 兄 惠 存 譯 者 廿 四 . 一 . 廿 三 」 。
大 華 烈 士 原 名 簡 又 文 (1896-1978) 。 對 這 個 奇 怪 的 筆 名 , 他 在 《 西 北 從 軍 記 》 (1982 年 台 北 傳 記 文 學 出 版 社 版 ) 中 有 過 回 憶 : 「 此 俄 語 , 即 『 同 志 』 , 曩 在 軍 中 通 常 以 此 互 相 稱 呼 」 。 大 華 烈 士 先 後 在 林 語 堂 主 編 的 《 論 語 》 撰 寫 「 西 北 風 」 和 「 東 南 風 」 專 欄 , 大 受 歡 迎 , 成 為 《 論 語 》 台 柱 之 一 。 後 來 漫 畫 家 汪 子 美 作 《 論 語 》 「 八 仙 過 海 圖 」 , 他 被 畫 為 曹 國 舅 。 他 擅 文 史 掌 故 , 尤 以 研 究 太 平 天 國 史 著 稱 。 後 自 辦 《 逸 經 》 文 史 月 刊 , 以 獨 家 連 載 瞿 秋 白 《 多 餘 的 話 》 轟 動 一 時 。
大 華 烈 士 也 擅 譯 事 , 他 首 次 把 塔 金 頓 介 紹 到 中 國 文 壇 即 為 一 例 。 塔 金 頓 是 「 20 世 紀 初 美 國 最 受 歡 迎 的 小 說 家 之 一 」 , 曾 兩 次 獲 普 立 策 獎 , 《 十 七 歲 》 係 其 代 表 作 之 一 。 他 認 為 此 書
「 主 題 為 年 方 十 七 歲 的 少 年 之 愛 戀 史 , 刻 劃 入 神 , 趣 味 特 甚 , 尤 為 余 所 欣 賞 者 。 適 從 書 笥 檢 出 此 書 , 文 興 竟 被 引 起 , 因 順 此 衝 動 , 抽 暇 埋 頭 譯 之 」 ( 《 十 七 歲 . 引 言 》 ) 。 
譯 本 適 於 其 上 海 住 宅 「 斑 園 」 落 成 之 時 問 世 , 於 是 題 贈 作 序 者 林 語 堂 。
《 十 七 歲 》 其 實 有 兩 篇 序 文 , 一 為 趙 家 璧 的 《 前 記 》 , 簡 介 塔 金 頓 生 平 ; 另 一 就 是 林 序 。 林 語 堂 指 出 : 
「 達 肯 頓 的 小 說 , 總 是 如 此 的 , 有 幽 默 , 有 結 構 ; 結 構 的 縝 密 , 劇 情 之 緊 張 , 事 態 之 變 化 , 乃 其 所 長 。 故 氏 甚 足 代 表 現 代 美 國 小 說 家 普 通 之 技 巧 , 此 種 技 巧 , 是 值 得 研 究 的 。 」 
在 序 尾 , 林 語 堂 肯 定 譯 者 「 下 願 專 工 翻 譯 達 氏 之 著 作 」 , 理 由 在 於 他 「 心 誠 好 之 」 , 進 而 申 說 「 心 誠 好 之 」 之 重 要 和 必 要 。 這 段 話 值 得 所 有 從 事 翻 譯 和 文 字 工 作 者 深 思 :
 「 心 誠 好 之 」 是 一 切 學 問 的 基 礎 , 讀 書 的 法 門 , 做 事 的 寶 訣 , 記 憶 力 之 來 源 , 有 恒 心 之 保 障 , 是 一 切 成 功 之 秘 密 及 一 切 事 業 之 報 酬 。 就 是 栽 花 養 鳥 圍 棋 鬥 草 亦 必 樂 此 不 疲 , 始 有 成 就 , 何 況 其 他 。 若 自 己 無 癖 , 人 云 亦 云 , 是 為 他 人 而 譯 書 , 非 為 自 己 而 譯 書 。 為 自 己 而 譯 書 者 吉 , 為 他 人 而 譯 書 者 滅 , 為 自 己 而 譯 書 者 王 , 為 他 人 而 譯 書 者 匠 。
這 篇 序 是 林 語 堂 集 外 文 , 也 為 拙 編 《 林 語 堂 書 話 》 (1998 年 浙 江 人 民 出 版 社 版 ) 所 失 收 。

[ 文 . 陳 子 善 ]作 者 簡 介 ﹕ 教 授 、 文 史 研 究 者 , 近 著 有 《 沉 香 譚 屑 : 張 愛 玲 生 平 和 創 作 考 釋 》 等 。


胡汝森 (1919-1980)《 陌生的皺紋》Chagall Etchings for Dead Souls

$
0
0




胡汝森《 陌生的皺紋》保留《 文星雜誌》的封面人物專欄。原先編輯希望以介紹科學家為主,不過胡先生的個性讓他的視野更廣點,保留50-60年代初的一些"關心的人物"的資料,譬如說,艾森豪卸任8年的美國總統任期,"從馬歇爾看美國將才的培育"一文是中文的訃聞。
胡先生的翻譯有時候不怎樣順,不過我們可以會意。很謝謝他為我們留下這些人物肖像。


陌生的皺紋   胡汝森著台北市:文星,民53[1964] [5],240面;19公分文星叢刊;29 ...

陌生的皺紋(代序)
談雜誌封面人物
丹麥的國寶.
小兒麻痺症的征服者
復興西德經濟的"奇人"
替太空發展鋪路的范阿倫
業餘歷史家.
迪斯耐塑造"明日"
無師自通的薩格爾***
書生本色和實驗重結緣的李比
盟軍之寶.
平易近人的現代學者
重建西德國防軍的小排長
西歐共同繁榮引路人
施博格兼顧原子能善惡用途
土耳其民主政治之母


附錄------幾個可愛的和可懷念的 (12人,包括從馬歇爾看美國將才的培育......)


***
拜網路之賜,我們知道胡先生說的:

Chagall Etchings for Dead Souls - Spaightwood Galleries



Chagall (1887-1985) did not begin making etchings until 1921. After his return from Russia, he first tried his hand at etching in the prints he executed for his autobiography, My Life (Berlin, 1922-23). Moving to Paris, Chagall was approached by Ambroise Vollard, who wished to commission him to produce a set of etchings for a deluxe "livre de peintre" like the ones Vollard had already commissioned from Bonnard and Rouault. Chagall rejected Vollard’s choice of texts and instead suggested Gogol’s Dead Souls. The result is one of the masterpieces of modern art. Jean Adehmar’s brief summary in his Twentieth Century Graphics gives us some keys for entry into the work: "the numerous figures in profile show astonishing types; the Expressionist influence is very noticeable and the Russian atmosphere is admirably rendered." The characterizations of the people whom Chagall presents us are so striking that we instantly recognize them not simply as portaits of individuals but as representatives of the human comedy that so much of Chagall’s art illustrates for us. Nor is this effect diminished upon further viewing; rather it is strenghtened the more familiarity we gain with the images. As Franz Meyer has observed in Marc Chagall: His Graphic Work, the etchings paint a much larger mental canvas than mere individual types, showing Chagall’s "native Russia with its wind-swept vastness and, for all its bitter misery born of unreason and inertia . . . its inexhaustible, wholesome, joyous vitality as well." While there is satire and mockery in these plates, there is also acceptance and even love of the whole of human experience. As Meyer notes, "This entire world of stupidity, malice, and selfishness is rendered transparent through humor. . . . The basic incongruence of reality and appearance is so pointedly brought into relief that magnificently comical figures result. But this comedy is not a hostile satire or a pitiless record of these characters, with their weaknesses and their baseness. It is a liberating force which discloses the deep stream of exuberant life behind all the figures in the novel. Everywhere, running through all the comical elements, and borne along by a sort of inner joyfulness, there appears the fantastic, rich, inexhaustible reality of Russian life."

Although the surface details of the etchings may be drawn from the Russia to which Chagall is so affectionately saying farewell, one realizes that Chagall’s affirmation of the whole of life—folly as well as brilliance, selfishness as well as altruism, fear as well as love, the surface illusions as well as the inner truths—has a relevance as universal as Shakespeare’s comedies or Joyce’s Ulysses. Robert Marteau ("Chagall as Engraver") has wisely insisted on this dimension of Chagall’s art, so strongly transcending its Russian origins, when he notes of the Dead Souls etchings, "Observation is what feeds this verse always. Nothing is set, nothing fixed: people and objects take life under the graver without our expecting it to happen, and their geste follows its course under our gaze amid the tribulations, joys, and jokes that each new day brings. We always feel how greatly life delights him, but Chagall adds a dimension to the fleeting manifestations of life that he seizes, and this extra dimension puts the work far above any mere realism limited to particular situations." Thus in looking at such etchings as "The new chief at the Treasury,""On route to Sobakevitch’s house," or "Tchitchikov and Manilov meeting in their overcoats," one notices first such details as the Russianness of the dress and of the landscape (including the quintessentially Russian troika which carries Tchitchikov to Sobakevitch’s), but then the universality of the depicted scenes takes over, and we find ourselves focusing more on the scurrying clerks whose new boss has just tried to terrify them into submission to his regime or the fantastic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 coachman and the center horse whom he is accusing of loafing while his two fellows do all the work (and in so doing offers the horse the opportunity to laugh at him for thinking it within his power to make it work any harder and for providing the horse with an excuse not to work until the conversation has ended), or even the jostling and sparring for position between the two heavily clothed bargainers, each keeping his true position as hidden as his overcoat keeps his body bundled up and hidden from the winter’s cold. Once we have entered into this world of universal truths, we are freed to respond to the visions of the human comedy that inform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painters’ joyous abandon and their employer’s terror in "The house painters," Madame Korobotchka’s extravagantly mixed emotions as she provides pillows for her unexpected guests, or the surrealistic vision of the clerks merging with their desks in "The registry of deeds." The Dead Souls etchings allow us to witness clearly to this first explosion in graphics of Chagall’s tremendous affirmation of life and in so doing define themselves as one of the masterpieces of twentieth-century printmaking.

The etchings for the Dead Souls were executed between 1923 and 1927 and printed in 1927; the sheets were stored in Ambroise Vollard's warehouse until he could publish them, but unfortunately his own death in an automobile accident and Chagall's flight from German-occupied France kept them hidden until Teriade and Chagall published them in 1950. Les Ames Mortes was issued in an edition of 285 on velin d’arches, the first 50 containing a suite on japon, and 33 artist’s proofs hors commerce. All of the portfolios were signed by the artist. Many of the plates are signed in the plate. There are no pencil-signed impressions of the pieces in the edition (though we have recently acquired a signed trial proof–"assai"–of a state prior to the final version. All etchings with full margin in very good+ or better condition

Select Bibiliography of Chagall's Prints: Franz Meyer, Marc Chagall: His Graphic Work (NY: Abrams, 1957; Meyer was Chagall's sson-in-law and author of the massive Life and Works which is still the standard catalogue raisonné of Chagall's paintings); Sylvie Forestiere, ed. Marc Chagall: L'oeuvre gravé (Nice: Musée National Message Biblique Marc Chagall, 1987; abbrev. Nice 1987); Jean Adhemar, Chagall: L'oeuvre gravé (Paris: Bibliothèque National, 1970; abbrev. BN 1970); Irina Antonova, et al, Chagall Discovered From Russian and Private Collections (NY: Levin Associates, 1988; abbrev. Moscow, 1988); Ernst-Gerhard Güse, Marc Chagall Druckgraphik(Westfalen: Westfälisches Landesmuseum für Kunst und Kulturgeschichte Münster, 1985); Udo Liebelt, ed. Marc Chagall Druckgraphische Folgen 1922-1966 (Hannover: Kunstmuseum Hannover, 1981; abbrev. Hannover); Roger Passeron, Mâitres de la gravure: Chagall (Paris: Bibliothèque des Arts, 1984); Charles Sorlier, Marc Chagall et Ambroise Vollard: Catalogue Complet des gravures exécutées par Marc Chagall á la demande de Ambroise Vollard (Paris: Editions Galerie Matignon, 1981).
La soirée chez le gouveneur / Evening fête at the Governor's house (Sorlier 5, Hannover 43). Original etching with drypoint, 1923-27. 335 unsigned impressions + 33 HC. No pencil-signed impressions exist. Inclulded in the 1970 BN show. Image size: 223x287mm. Price: $5000.
Selifan (Sorlier 7, Hannover 45). Original etching, 1923-27. 335 impressions signed in the plate + 33 HC. No pencil-signed impressions exist. Chagall's etchings for Gogol's Dead Souls are among his earliest etchings. They are also some of his finest. Illustrated in Meyer'sChagall's Graphic Works, Wesfalen 1985, Nice 1987, and the 1987 Moscow Chagall exhibition. Selifan is a rather rascally figure who believes in self-indulgence and would rather party than work. Image size: 221x286mm. Price: $5000.
On the way to Sobakevich's (Sorlier 8, Hannover 46, ). Original etching, 1923-27. 335 impressions signed in the plate + 33 HC. No pencil-signed impressions exist. Illustrated in Meyer's Chagall's Graphic Works, BN 1970, the 1987 Moscow Chagall Exhibition and Nice 1987. Image size: 219x287mm. Price: $6000.
Repas chez Manilov / Dinner at Manilov's house (Sorlier 9, Hannover 49). Original etching with drypoint, 1923-27. 335 unsigned impressions + 33 HC. No pencil-signed impressions exist. Inclulded in the 1970 BN show. Image size: 223x287mm. Price: $5000.
Tchitchikov's farewell to Manilov (Sorlier 12, Hannover 51). Original etching, 1923-27. 335 impressions signed in the plate + 33 HC. No hand-signed impressions exist. Illustrated in Meyer,Chagall: His Graphic Works, Wesfalen 1985, and in the 1987 Moscow Chagall Exhibition. Image size: 218x284mm. Price: $5500.
Madame Korobotchka (Sorlier 18, Hannover 54). Original etching, 1923-27. 335 impressions signed in the plate + 33 HC. No pencil-signed impressions exist. Illustrated in the Bibliotheque National show of Chagall's graphics; illustrated in Meyer, Chagall's Graphics, and Passeron,Maitres de la Gravure: Chagall. Image size: 285x212mm. Price: $5000.
The house painters (Sorlier 22, Hannover 62)Original etching, 1923-27. 335 impressions signed in the plate + 33 HC. Signed in the plate right-center bottom. No pencil-signed impressions exist. Illustrated in Passeron, the Philadelphia Museum/Royal Academy catalogue, BN 1970, and the 1987 Moscow Chagall exhibition. Image size: 277x218mm. Price: $6000.
Nozdriov (Sorlier 23, Hannover 61). Original etching, 1923-27. 335 impressions signed in the plate + 33 HC. No pencil-signed impressions exist. Included but not illustrated in the B.N. 1970 exhibition of Chagall's graphics, illustrated Nice 1987, and Moscow 1987. Image size:280x215mm. Price: $5500.

Spaightwood Galleries, Inc.







作家:胡汝森
性別:
籍貫:廣東新會
出生日期:1919年
來臺時間:1945年
生或卒:已故
辭世時間:1980年4月28日
學經歷:胡汝森原僑居於馬來西亞,抗戰前返回中國,投考軍校。曾主編《文星》雜誌及《國語日報》科學版,曾任職於聯經出版公司、衛康隱形眼鏡公司總經理等。
文學風格:胡汝森的創作文類有散文及小說。文章論事冷靜、條理清晰。亦有詩作發表,內容直抒心中所感,用語滿懷悲憫。



  1.  
    • 外部系統再查詢
  2.   
    • 外部系統再查詢
  3.   
    • 外部系統再查詢
  4.   
    • 外部系統再查詢
  5.   
    • 外部系統再查詢
  6.   
    • 外部系統再查詢
  7.   
    • 外部系統再查詢
  8.   

J. M. Coetzee 小說: Disgrace , Youth, Slowman, Foe

$
0
0











「照片和名字是不同的,照片更活生生。」J. M. Coetzee 小說《緩慢的人》(Slowman),梁永安譯,台北:天培,2009,頁55



2004
去年準備好談論Disgrace兩翻譯本的對比。後來想,這樣的比較,其實不公平,所以就放棄了。B版本將書中的拉丁文逋翻譯出了。
A版本:柯慈《屈辱》孟祥森譯,台北:天下文化,2001
B版本:庫切《恥》張冲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前陣子「談一下utopian的反義字(antonyms)「反面烏托邦」dystopian,它在18世紀末即有,此 字的前置"dys+"為'BAD'+(U)TOPIA。根據WordNet Dictionary ,它的意思和例子如下: Definition: [adj] as bad as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human misery; "AIDS is one of the dystopian harbingers of the global villages"- Susan Sontag

去年諾貝爾獎頒給Coetzee時說《恥》/《恥辱》這本小說:
"In the dystopian novel Disgrace, David Lurie does not achieve creativity and freedom until, stripped of all dignity, he is afflicted by his own shame and history's disgrace. In this work, Coetzee summarises his themes: race and gender, ownership and violence, and the moral and political complicity of everyone in that borderland where the languages of liberation and reconciliation carry no meaning."」

我將這兒的一段討論列出當紀錄,謝謝所有參與的朋友。
‧A版本:就以他這樣的年紀——五十二歲——離過婚的男人而言,他自己認為,他的性問題已經是解決得不錯了。星期四午後,他開車到綠角。兩點正,按溫莎大廈的門鈴,報了自己的姓名,進去。等在一一三室門口的是索拉雅。他直入臥房,感受室內芬芳的氣味和溫暖的燈光。他脫下衣服。索拉雅從浴室出來,褪落浴袍,鑽到床上他的身邊。「想我嗎?」她問。「隨時都在想,」他回答。他撫摩她蜂蜜色、未留日曬痕跡的肌膚,把她擺開親了她的乳房,做愛。

For a man of his age, fifty-two, divorced, he has, to his mind, solved the problem of sex rather well. On Thursday afternoons he drives to Green Point. Punctually at two p.m. he presses the buzzer at the entrance to Windsor Mansions, speaks his name, and enters. Waiting for him at the door of No. 113 is Soraya. He goes straight through to the bedroom, which is pleasant-smelling and softly lit, and undresses. Soraya emerges from the bathroom, drops her robe, slides into bed beside him. `Have you missed me?' she asks. `I miss you all the time,' he replies. He strokes her honey-brown body, unmarked by the sun; he stretches her out, kisses her breasts; they make love.

A版本:「索拉雅修長苗條,黑色長髮,黑如水波的眼睛。理論上,他老得足以當她爸爸了;不過,理論上,男人十二歲也可以當爸爸。他在她的來客名單上已經一年有餘;他覺得她完全讓他滿足。在一個星期的沙漠中,星期四變成了奢侈而淫逸的綠洲。」

Soraya is tall and slim, with long black hair and dark, liquid eyes. Technically he is old enough to be her father; but then, technically, one can be a father at twelve. He has been on her books for over a year; he finds her entirely satisfactory. In the desert of the week Thursday has become an oasis of luxe et volupté.

 B版本:「索拉婭身材高挑姚纖長,一頭長長的烏髮,一對水汪汪的深色眼睛。從年齡上,他足足以做她的父親,可真要從年齡上說,十二歲也可以當父親了。他成為她的顧客已經有一年多時間了,而且覺得她令人心滿意足。在荒蕪的一周裡,星期四成了一塊luxe et volupte*的綠洲。」
*法語:奢侈與肉慾。

----
敬邀wo/小讀者/rl/ch……等高手來「譯評小說Disgrace之一段,一番風雨……」:

A版本:「他常刻骨的想,妓女們如何談論常來的恩客——尤其是比較老的。她們說,她們笑,但也打冷顫,就如半夜在澡盆中看到蟑螂。不久,她們也會因他打冷顫——情不自禁,欲蓋彌彰而又惡意盡情的。這是他無可逃脫的命運。」

He has a shrewd idea of how prostitutes speak among themselves about the men who frequent them, the older men in particular. They tell stories, they laugh, but they shudder too, as one shudders at a cockroach in a washbasin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Soon, daintily, maliciously, he will be shuddered over. It is a fate he cannot escape.

B版本:「對於妓女之間如何談論她們的常客,特別是年紀大些的客人,他自有見解。她們談逸聞趣事,談到好笑之處盡情一笑,但她們肯定也有聳肩表達鄙視之意的時候,就像人們半夜洗澡在浴缸裡看到一只蟑螂時的反應。用不了多久,她們就會沖他聳起肩膀,挑三剔四,惡言惡語。這就是他的命,逃也逃不過。」
--
ch留言:試試看。
他不免敏銳地想到,妓女會如何討論常來的客人,尤其是老頭子。她們會講客人的故事,有時笑,有時也會打冷顫,就像半夜在澡盆裡看到蟑螂一樣。不久,他也會被她們嬌貴、惡意地打冷顫,這是無可避免的命運。

小讀者留言:
(1)只有一個無傷大雅"技術上"的小意見
通常washbasin是指洗臉盆或擴而張之指洗手台
(2)不太懂作家在這裡的文學筆法:daintily/是指她們輕輕細細地打個冷顫嗎?
打個"精緻"的冷顫?/還是不懂.../沒有偏見, 只是和一般的"刻板印象"不太符合...為何形容"她們"這個shuddering的動作daintily?

路人 留言:

「他對於妓女如何談論恩客,尤其是年紀較大的客人,自有敏銳的見解。她們講述客人的行止,笑出聲來,但也會渾身輕顫,就像半夜在臉盆裡看見蟑螂一樣。然而要不了多久,他也會成為鶯燕們帶著惡意微微顫抖的對象。這是他無法逃避的宿命。」

作者用形容妓女們談論老嫖客的樣子,打顫是做作又充滿惡意的。妓女可能會說:「哎喲,那個老不羞可噁心了。分明已經不行,還要‧‧‧」一面說一面微微打顫的樣子。daintly 和maliciously相得益彰,由daintly更加顯得malicious。

小讀者 留言:
借力使力copycat一下, 想把那文字氣氛和節奏表達出來.

要不了多久,他自己,也會成為那冷顫的對象,輕巧而不懷好意的冷顫。

***
「她那有紅色肩帶的束腰上衣胸前,別了一枚小小的銅質證章,
上有一幅頭盔臂鎧,以及「苦盡」(註 10)的銘文。」(柯慈(J. M. Coetzee,1940~)<少年時>(Youth)鄭明萱譯,台北:時報,2004)
10 PER ARDUA通常以「苦盡甘來」(per ardua at astra)名之,直譯為吃盡辛苦而到達碰到星星的高度。

正確為:PER ARDUA AD ASTRA(艱難ヲ経テ星ヘ)」.
Per ardua ad astra ad 「~へ」 astra 「天体、星座」 astrum
i,n per 「~を越えて」 aspera 「荒い、でこぼこの、危険な」 asper era,erum,adj ardua
「険しい」 arduus a,um adj "Ad astra per aspera"は、カンザス州の標語らしい



(RAF(王立空軍)のバッジに記されたモットーより).. http://www.raf.mod.uk/history/hrafmotto.html
.
The Royal Air Force Motto
" Per Ardua ad Astra"
Shortly after this, two junior officers were walking from the Officers' Mess at Farnborough to Cody's Shed on Laffan Plain. As they walked, they discussed the problem of the motto and one of them, JS Yule, mentioned the phrase "Sicictar ad Astra", from the Virgilian texts. He then expanded on this with the phrase "Per Ardua ad Astra", which he translated as, "Through Struggles to the Stars". Colonel Sykes approved of this as the motto and forwarded it to the War Office. It was then submitted to the King, who approved its adoption.
***
「多年以後,中年得獎作者的柯慈,在諾貝爾獎的晚宴上,
向逝去多年的母親呼喊:「媽咪,我得獎了!」
      ──母親,我得獎不就是為你而得嗎?──
他終究還是回到了母親的愛裡去了──他再怎麼也逃脫不了的牽絆──正如他要回到南非。」(<譯後>◎文/鄭明萱) 「他終究還是回到了母親的愛裡去了──他再怎麼也逃脫不了的牽絆──正如他要回到南非。」這是「鄭」解,hc讀不出此義來。
"Mommy, Mommy, I won a prize!"
"That's wonderful, my dear. Now eat your carrots before they get cold."
http://nobelprize.org/literature/laureates/2003/coetzee-speech-e.html


******

Foe is a 1986 novel by South African-born Nobel laureate J. M. Coetzee. Woven around the existing plot of Robinson CrusoeFoe is writt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an Barton, a castaway who landed on the same island inhabited by "Cruso" and Friday as their adventures were already underway. Like Robinson Crusoe, it is a frame story, unfolded as Barton's narrative while in England attempting to convince the writer Daniel Foe to help transform her tale into popular fiction. Focused primarily on themes of language and power, the novel was the subject of criticism in South Africa, where it was regarded as politically irrelevant on its release. Coetzee revisited the composition of Robinson Crusoein 2003 in his Nobel Prize acceptance speech.


Nobel acceptance speech[edit]

When Coetzee was awarded the 2003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he revisited the theme of composition as self-definition in his acceptance speech, entitled "He and his Man".[14] Coetzee, who had lectured in character before, narrated a situation in which an elderly Crusoe quietly living in Bristol becomes the ambivalent muse of Defoe. According to The Guardian, this act of composition "write[s] "Defoe into existence, rather than the other way around."[14] Although Crusoe is the narrator of the piece, Coetzee indicated he did not know whether Crusoe or Defoe represented him in the lecture.[14] By contrast, he clearly identified himself with Barton inFoe: "the unsuccessful author—worse authoress."[15]

Further reading[edit]
"He and his Man", transcript. The Guardian
The castaway: DJ Taylor on JM Coetzee's intriguing Nobel acceptance speech, The Guardian

The Blue Bird: A Fairy Play in Six Acts by Maurice Maeterlinck

$
0
0

 The Blue Bird: A Fairy Play in Six Acts by Maurice Maeterlinck

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1862—1949),比利時象徵派戲劇家。出生於公證人家庭,早年學習法律,畢業後隨即到巴黎小住,結識了一些崇尚象徵派詩歌的朋友,從此決定了他的文學生涯和創作傾向。 
他的第一部作品《溫室》(1889)是像徵派詩歌集。同年發表的劇本《瑪萊娜公主》得到了法國評論界的重視,這個劇本第一次把象徵主義手法運用到戲劇創作中。此後,梅特林克接二連三地發表劇作。 
九十年代是他創作的第一個時期,這時期最有名的作品《佩萊亞斯和梅麗桑德》(1892)是根據中世紀騎士故事改寫的一個愛情悲劇。從二十世紀初到他最後一個劇本(寫於1929),梅特林克進入一個創作新階段,除代表作《青鳥》(1908)外,較優秀的作品還有《莫娜·瓦娜》( 1902)、《聖安東的顯靈》(1919)等。《莫娜·瓦娜》描寫同名女主人公為避免生靈塗炭,毅然作出自我犧牲,《聖安東的顯靈》抨擊爭奪遺產的種種醜態。梅特林克寫過二十多個劇本,在二十世紀初已成為最重要的象徵派劇作家,191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   

《青鳥》通過兩個小孩尋找青鳥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對窮人生活的同情、對現實和未來的樂觀態度和幢憬。劇中運用了意味雋永的各種各樣的象徵手法。青鳥包含著幾層象徵意義,它是獨一無二的人類幸福的體現者,它又包含著大自然的奧秘,因此它既體現著人類精神上的幸福,同時又體現著人類物質上的幸福,既關係到現實生活,又關係到未來生活。作者用青鳥這樣具體的事物來表示抽象的觀念,他要說明,人類幸福是存在的,雖然我們總不能發現,以為離我們很遠,但經過千難萬險最終是可以找到的,即使會得而復失,也能再次找到。這種象徵手法似乎比正面的述說具有更強烈的藝術效果。在劇中各種有形和無形的物質、各種動植物、各種思想情感、各種社會現象、甚至抽象的概念和未來的事物都擬人化了,給人的啟發具體而形象。它具有童話劇的優美詩意,而一般的童話劇卻沒有它深邃的哲理意味。這些都是《青鳥》一劇成功的所在。

 梅特林克兒童劇《青鳥》,這個故事教給我們,幸福就在我們所在的地方,就在我們的家鄉。
 英文譯本
 http://www.gutenberg.org/cache/epub/8606/pg8606.html






梅特林克:青鳥
 
目錄







The Iliad

$
0
0


Homer的二史詩,我有一些版本。發現此blog還沒它們的網頁,所以慢慢建立。

今天買本OUP 的World Classics 版 The Iliad  ,是1974年Robert Fitzgerald 英譯,導言是G. S. Kirk, 1984
  • Homer. 1984. The Iliad. Translated by Fitzgerald, Rober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這本最讓我訝異的是沒注解。有Glossary of index of names 以及Map of real places.

目次
Introduction                                                                              
Select bibliography
Note on references, spellings,and pronunciation
****
http://en.wikipedia.org/wiki/Iliad


伊利亞德的書皮(1572年・Rihel公司)

  • 陳中梅譯。《伊利亞德》。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日本語訳書(原典全訳)[編集]

呉訳は七五調を基本とした擬古文で、原文の語法などを生かすことを主眼においている。三巻の翻訳のうち、上巻には、それまでの古典学の解釈の慣例を破り、あえて直訳した箇所などもあり、その苦闘が伺われる。土井訳は終始一貫して日本語の韻文調に訳しており、『イーリアス』の叙事詩としての美しさを伝えようと腐心している。松平訳はこれに対し、現代人にとっての読みやすさを念頭に、原文が韻文であることを敢えて無視し、散文に置き換えている。詳しくは平凡社版の沓掛解説を参照。他に以下がある。
  • 呉茂一訳 『世界古典文学全集 1 ホメーロス』 筑摩書房、初版1964年、復刊2005年ほか、各訳文は散文体
    • 『筑摩世界文学大系 2 ホメーロス』 筑摩書房、初版1971年、各後者は高津春繁訳「オデュッセイア
  • 高津春繁訳 『イーリアス 愛蔵版』 筑摩書房、1969年
  • 小野塚友吉訳 『完訳イリアス』 風濤社、2004年
The Iliad of Homer,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lank Verse by William Cowper, edition c.1860. Online at Project Gutenberg.

Iliad, online version of the work by Homer (English). Pope translation.

Wenceslas Hollar’s engraved title page of a 1660 edition of the Iliad, translated by John Ogilby.
The Iliad 

By Homer

Written 800 B.C.E

Translated by Samuel Butler
The Iliad has been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sections:
Book I  [47k]
Book II  [63k]
Book III  [36k]
Book IV  [42k]
Book V  [66k]
Book VI  [42k]
Book VII  [38k]
Book VIII  [44k] 
Book IX  [53k]
Book X  [45k]
Book XI  [65k]
Book XII  [40k]
Book XIII  [65k]
Book XIV  [43k]
Book XV  [57k]
Book XVI  [68k] 
Book XVII  [57k]
Book XVIII  [48k]
Book XIX  [35k]
Book XX  [42k]
Book XXI  [49k]
Book XXII  [44k]
Book XXIII  [68k]
Book XXIV [62k] 

《從北山樓到潛學齋》,施蟄存、孫康宜著,沈建中編,2014;施蟄存老人的「四窗」

$
0
0





2014.7.29
我是施蟄存、孫康宜兩先生著作的忠實讀者,也多少知道他倆之間偉大的忘年交 (按:施蟄存1992.8.24:"我與足下通信多年,可謂神交莫逆。")。翻完此書,覺得美不勝收。
從知道《從北山樓到潛學齋》出版了到取得書,歷時約2個月半------出版社在我辦公室附近有據點。上海的印刷水準已達一定水準,稍堪安慰。

2014.5.11
Kang-i Sun Chang I always remember this lovely poem by Dai Wangshu, who was a dear friend of my hero 施蛰存. Incidentally I just published a book on Shi Zhecun!

Kang-i Sun Chang 的相片。

 從北山樓到潛學齋(簡體書)

  • 孫 康宜教授自1984年開始與施蟄存先生交遊通信,這批信劄不僅富有學者交遊之情趣(涉及施、孫與張充和、錢歌川等學者往來情形),而且還實錄了兩位學者之 間治學生活、方法與經驗,從中能使讀者能瞭解到施先生的學術思想、治學方法和晚年生活,尤其是晚年閱讀生活;同時又可瞭解孫教授重要著述《情與忠》《傳統 女作家選集》的撰寫經歷,以及對柳如是評介的逐步深入的過程;特別是施先生晚年一項重要的學術活動,即親自編輯《詞學》集刊第9輯(海外詞學特輯)並擬籌 備學術會議等相關情況和孫教授在美約稿的情況,都有非常詳細記錄。



5.12 日記
我最近跟小燕說,Facebook 有時候會遇到些高手。
上周末遇到孫康宜,知道她有新書,還聊些我知道的一些施先生的故事;
施蟄存先生(1905 -2003):北山散文集;北山談藝錄續編;沙上的脚迹;《從北山樓到潛學齋》

*****
談《從北山樓到潛學齋》的輯錄“從北山樓到潛學齋”,體現的是從施蟄存先生到孫康宜女士的學術傳承,同時也展現了兩位學者的偉大友誼
日期:[2014年5月18日]版次:[GB19]版名:[特稿]稿源:[ 南方都市報 ]   
<p> 施蟄存、孫康宜合影。 </p>
    施蟄存、孫康宜合影。
<p> 《從北山樓到潛學齋》,施蟄存、孫康宜著,沈建中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14年3月版,48 .00元。 </p>
    《從北山樓到潛學齋》,施蟄存、孫康宜著,沈建中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14年3月版,48 .00元。

    □ 沈建中
    一
    1990年代,我時常往北山樓請教,施蟄存先生曾法書幾幅字貽我,其中有一幅“惟精惟一”,我當然遵照,心無旁騖,亦不二用。但印象裡經常在我臨走時會讓帶幾​​封信下樓投入郵筒,至於他是給誰寫信、寫得啥,我一概不聞不問。2001年3月底施師母突然過世後,從此我不往打擾他老人家。2002年國慶節後施先生通知我去,送我一部《北山散文集》(二冊),瀏覽了幾天,翻到最後的施先生書信,絕大部分都是首次看到,我特別注意到其中致孫康宜教授的十八通信,真是大開眼界。兩個月後,由於倦怠,一下子失去了施先生的十二冊日記,我預備放棄正在編撰的施先生年譜,即“摜紗帽”——— 現在想來可笑可惡得很哩。
    不覺到了2005年秋間,12月1日是施先生誕辰100週年紀念日,想到北京聞廣老人寄賜我的施先生致其父聞宥先生的兩通信札,一是1938年施先生利用暑假回滬省親,繞道香港時所作;信中詳細陳述途徑河內參觀及訪書情形;二是1940年施先生離開昆明前夕所作,講述昆明物價形勢,雲南大學文法學院、文史學系的動態和其他學者情況。更要緊的是這兩封信使長期懸而未決的施先生抗戰時期輾轉河內、香港和上海的時間地點,有了明確線索。我還想到滬上黃屏老師貽我兩張施先生1938年的底片,一為在雲南大學校舍留影;一為返滬探親與夫人陳慧華在岐山村寓所合影。
    這些材料到了我手頭“如捏著一團火,常要覺得寢食不安,給它企圖流布的”(魯迅語)。當時不見有何紀念活動的動靜,況且既已不作“年譜”,何不請報紙發表,為有志的研究者作家們提供資料,藉此紀念施先生百年誕辰。經《文匯報·筆會》主持人周毅君首肯,《施蟄存書簡兩通》如期刊出,當日上午恰好我在開往蘇州的列車上購得這份報紙,欣慰不已。
    不久後,在陳文華教授敦促下,我恢復編撰“年譜”,並在她的指導下定名為《施蟄存先生編年事錄》。文華教授為了支持我,甚至願意為我設法尋回失去的資料。就在那時施先生的往來信件已大量散見於市肆,我突然發現往來書信更能彌補日記材料,雖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急中生智”,但我漸漸地確定了以書信為主體,輔以施先生敘事文錄、相關報刊和其它史料等的編撰方法。
    從此,我開始走上了一條竭盡全力地蒐集採錄施先生往來書信之路,一發而不可收拾。
    二
    通過幾年的不懈追尋,我逐漸知道施先生所作書信的產量甚鉅、涉及面廣,他一生究竟寫了多少信,實在難以估算,肯定是亡失更多。但以我曾經過錄的施先生致河南崔耕先生函達三萬六千餘字、致上海範泉先生函有一萬五千餘字、致廣州黃偉經先生函近七千字;再從主要收信方估算,以中原、蜀魯為研究金石碑版區域,以閩粵為交流詩詞雜文區域,以蘇杭為收集藏書雅玩區域,以北方、蘇皖為《詞學》集刊作者讀者區域,以晉陝為唐代文學研究賞析區域,這僅是我據大致印象的歸納,很不確切,然可藉喻施先生所作書信的廣泛性而已。再舉辜健編《施蟄存海外書簡》為例,收錄緻美國、香港、台灣和新加坡友人十八位,計二百九十七通,二十三萬四千字數。——— 以上極大部分集中在1980、1990年代所作。
    我推測,施先生早在中學時代向報刊投稿即寫作書信。他又說,中學畢業後,浦江清就讀南京東南大學,自己在杭州之江大學,“我們每星期都有書信往來”。目前我見到施先生較早的完整書信是刊於1923年11月20日《最小報》上的《致馬鵑魂書》。他曾回憶主編《現代》時“給投稿人的信,少說也不下百餘封”,聽他說,每次從松江休假歸來,光復信就得費時二三天,起碼抽掉兩罐白金龍香煙;現存的複投稿人宋清如函,就是一篇洋洋灑灑的千字文。如今在《現代》“編輯座談”“社中日記”裡均能見到他頻繁與作者、讀者的通信印痕。粗略可見施先生寫作書信的軌跡,從1920年代《最小報》《世界小報》刊登其書信,到1930年代主編《現代》,再到1940年代主編《大晚報》副刊,直到1980年代起主編《詞學》,施先生一直保持勤於寫信的習慣,而產量之大,在他的同輩、同行中都是出類拔萃的。
    因此,我認為施先生畢生都很喜歡寫信,這是他與生俱來的風度,也成為他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並非僅僅是因為他交遊廣、活動多而造就的。
    2005年秋間,我逐步收集了一批施先生往來書信,待到翌年下半期價格猛漲,當時網上有一通三頁浦江清致施先生手札,標價萬元,我打了幾次電話還價,甚至懇求花費抄錄,商賈堅不許;而此時滬上“秋拍”乍起,相關書信越見越多,只得“望洋興嘆”。此後我乾脆側重於在拍賣圖錄、網站報刊上搜尋採錄,放大鏡成了我的好夥伴。友人尹大為君給予我熱情襄助,總是將藏品供給採用,諸位師友也紛紛援助。
    三
    這些年,我讀到太多的施先生往來書信,採錄了他在各個時期的事蹟,至少也超過三十多萬字數,我不覺累與苦,心甘情願地一字一句過錄,仔細求證寫作時間。更因為愛讀施先生書信,一如他的好文章,生動親切,讓我著迷。2008年春香港辜健君寄贈《施蟄存海外書簡》“30冊毛
    邊本之第11冊”,我如獲至寶,其中致孫康宜函由《北山散文集》十八通上升至三十二​​通,引起我極大的閱讀興趣,為我打開了一扇能了解他如何與西方學者交流的窗口。就在那年夏季,我與辜健君通了十餘封電子郵件,向他一一請​​教“三十二通”與“十八通”之中的差異,明確了多個問題。
    古語云:“有緣千里來相會。”直到2013年初春,我終於見到了現存的施孫往來書信七十餘通影件,還有其他相關信函十餘通影件。當時剛得悉孫教授已把施先生手札原件捐贈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收藏,讓我肅然起敬。為了能使我看到原貌,其間由美國紐黑文到我國再到上海的一系列繁忙工作,加上需要檢尋、整理、掃描及郵寄,可想而知,孫教授為此花費了很大的勞動,我至今感念。
    當時拙著《施蟄存先生編年事錄》正在“一校”,我匆忙補錄這些新得材料,並對原來據“十八​​通”、“三十二通”先後採錄之處按原件影本進行校核,收穫頗大,欣喜間最使我怦然心動的是,這批目前尚存的施孫往來書信堪稱“豐富”為最大特色,我預計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會呈現其作為史料的重要性。
    施孫自1984年開始通信,現存信札富有學者交遊之情趣,還涉及施孫與張充和、錢歌川等多位學者往來情形,實錄了中美兩位學者之間學術生活的狀況,從中能了解到施孫的學術思想、理論觀點、治學方法,研究經驗,以及施先生老來彌堅,並不限於“蝸居”,閱讀視野開闊,仍保持對歐美報刊書籍的濃厚興趣,尤其是施先生晚年的一項重要學術活動,即編輯《詞學》“海外特輯”並擬籌備學術會議和孫教授在美約稿情況,都有詳盡記錄。同時,又讓我們了解孫教授的重要著述《情與忠》《傳統女作家選集》等的學術經歷,以及她對柳如是評介的逐步深入過程;並兼及當時美國漢學界的研究活動。
    四
    讀多了施先生書信,我曾分為三類,一是至交契友,無話不談;二是禮尚往來,就事論事。三是回復來函,借題發揮。我發現施先生致孫教授的這批可當絮語散文來讀的書信,無疑屬第一類。施先生以其淵博,一下筆就率性尖銳,獨具見解,臧否精闢;不僅令人稱奇,又能實話實說,且幽默有情趣;至於互相委託訪書,則諄諄囑咐,心細如發。這樣的事例在本書中處處能見,不勝枚舉,皆能驗證我的這些認識,讀者諸君當能體會之。
    我曾讀過難計其數的訪問施先生的文章,但當我讀到1996年孫教授由美國專程來上海探望施先生後寫的《施蟄存對付災難的人生態度》一文,從中我真切感受到“心有所感、意有所觸,情有所激”的真誠、理解,尤為感動,不禁贊喟“前所未有”。現在,我方認識到所謂的“心有靈犀一點通”,正是基於他倆的大量通信,交流思想。
    我亦讀過難計其數的研究施先生的論文,也有港台歐美的研究論文,以研究早年文學創作與編輯活動為多,幾乎很少見到關於其古典文學著述和他的古典詩歌創作方面的論文論著。如今我從施孫信札了解到,他倆成為筆友通信之因緣是由於皆為“研究詞學的同志”,從詞學研究開始,經常討論古典文學方面的學術問題,孫教授說:“凡涉及明末清初的文學研究,我一直請教他,自以為有如入室之弟子一般。”施先生還鼓勵她無論如何要多用中文寫作。為此,我注意到孫教授研究論述施先生的一系列中文力作,既保持中國傳統考證又融合西方文論的方法,格局恢弘,別具手眼。我頗為推崇其《柳是對晚明詞學中興的貢獻》《語訛默固好———簡論施蟄存評唐詩》,而新作《施蟄存的詩體回憶:〈浮生雜詠〉八十首》《施蟄存的西行逃難詩歌》之闡述精深又有鮮活的閱讀感,使我體會到一種學術傳承,即“從北山樓到潛學齋”。在我看來,孫教授的這些論文,能為學界在施先生研究方面吹來一股新風,並具有開風氣之功,我深信會在讀書界產生持久的影響。
    五
    因此,我決定編選這本具有豐富特色的書。更為重要的因由是,一方面可為研究者提供在1980、1990年代中美學者在研究中國古典文學方面難得的學術案例,具有相當的參考文獻價值。另一方面供應讀者獨特雋永閒適的隨筆式文本,為讀者提供“可讀、樂讀、耐讀”似的閱讀享受。
    毫無疑問,“從北山樓到潛學齋”作為學術傳承,猶如永恆的友誼,正如本書的英文書名那樣貼切:

Enduring Friendship : Letters and Essays。同時,這種永恆友誼也一直延續了下來。2007年秋間,孫教授請張充和先生為拙著《施蟄存先生編年事錄》題簽,2013年歲初孫教授又為拙著賜序,當我剛看完“一校”時,收到了她的春節禮物:“這是'朱古力一心',與1991年3月贈給施老的沒有兩樣!”“買到這本
Monet家園的相片集(其實是明信片集)之時,施蟄存先生已去世。否則我一定會寄給他。現在就補寄給你,做個紀念吧!”孫教授寄賜《走出白色恐怖》(北京三聯增訂版)這樣寫道:“遺憾的是,我一直沒機會向施老仔細談起台灣白色恐怖的種種情況。他所經過的1920-1930年代的'白色恐怖'是另外一種恐怖。”孫教授的這些小箋,我都頗為珍惜,而又給予我構思編輯本書的啟示。
    我曾設想把本書做成像歐式筆記本那樣精緻簡潔、令其留存久遠的形式,影印信札能有淡淡泛黃兼有鋼筆淡彩那樣趣味,平添一份溫馨的親切感。當年施先生將自認最為滿意的相片贈給孫教授並手跡、1982年遊南京雨花台帶回的雨花石贈送孫教授附手跡;還有歷年寄贈的賀年片等,皆有情趣而常常使我縈懷,也已編入本書中。
    在我,能有這樣美好的機緣參加輯錄本書,說來有些惶愧,但我確實滿心喜歡,並儘力求其穩重。———按孫教授來函指示的:“即所謂'文學的不朽'(literary immortality)。”

*****
施蟄存老人的“四窗”
沈建中
2003年09月04日09:16
  南京薛冰先生誠邀我為北山老人選編序跋集,他關照我,所選篇目不必求多,要編成“好玩”的書。我雖不懂研究這位大學者的學術,但經允許為他編過些書,如今已一年半沒做事了,想想老人的殷殷厚望,自覺甚是抱歉。因厭煩惹事招非,加上忙於衣食,雜事又多﹔編書純粹是興之所至,一旦聞酸殺風景或私心掙煙錢踩“地雷”,自以為的理想便成泡影。可我竟然在電話裡答應先征求老人意見再說。究其原因,那句“好玩”猶如引柴燃起我的書趣,觸發我內心對老人的景仰之情。仿佛正中己懷,手又“痒”了起來,欲罷不能。

  我向來偏愛序跋文體,感受了它的引人入勝。如果讀到沒有序跋的書,哪怕再好會有不甚過癮的感覺。這次主編規定我必須選編他為自己的書所作序跋,或許能讀出他的經歷和況味,增強我綿力為之的信心。這位文章家的序跋不曾專門結集,僅有部分篇什(包括為他人所撰)被目為散文而選入諸集。我想起有過冒失引用“二手貨”吃的虧,不如花些時間去圖書館親自找找,或許能尋到某些被他本人及別人忽略的序跋類文,順便把每本書的封面拍成照片,頗有許多難得玩味。——有些迂腐的。

  去公共圖書館需支付閱借証和復印的費用,而身為納稅人再另付資料費亦不計較,猶如上游泳池花錢花力氣還高興著哩。徜徉在書的海洋如魚得水使我樂而忘歸。拉開長木抽屜搜尋排排卡片,或在顯示屏前輸入題名瀏覽,填寫索書號,翹企軌道筐載著查閱的書從庫內許許滑來,那光景,像在機場出口處迎候貴客一樣,盼望欣逢在即。當見到1923年自費刊印一百冊的處女作《江干集》,他自視青少年時期的描紅練習,我卻如邂逅久聞大名的尤物,一陣驚喜。1929年的小說集《追》,被國民黨以“普羅文藝”為由列入禁書,雖不見序跋,但封面充滿一男子奔姿的激情,讓我久久難以平靜。還有《娟子姑娘》的封面和序,均寥寥數筆,那“趣味不淡,手不懶,在燈下,在日落之前的昏黃時分”的純淨透亮,恍如一泓清溪潺潺。每每回味,其境尤妙。

  老人治學有聞名的“四窗”。在我,長時間地注目於“東窗”和“西窗”,本土與域外、古典與現代、傳統與前衛、田園與都市、校點與翻譯間的文化反差融和一體,他的文化觀念、選擇和立場的雙重性存在,無疑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現代文化史的個體現象。檢閱其歷年刊行版本,或許能追本窮源他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的某一獨特側影。

  他的“東窗”費時最長、耗力最多。不說童年諷誦唐宋詩詞的背景,而論其輯錄點校的數量就很可觀(包括未刊之作)。1929年水沫書店版校點明《西游補》,便是最初果實,封面簡潔散淡,一幀朱砂猴影畫像,蘊涵渾朴的幽美和稚拙的機靈﹔似久已淡忘的題記,考釋精致通達,透漏所為與劉半農相關的緣起,更為率真。“玩其語氣”,探尋治學三味之發端,我視其為對母語文本較早的情致姿態。以至檢得1935年校點《金瓶梅詞話》跋文,妙喻取譬,趣味橫生,尾語幽默謂:“故以人情小說看《金瓶梅》,宜看此詞話本﹔若存心要看淫書不如改看博士性史,為較有時代實感也。”不難體會語境坦白之稟性。我以為輯錄、校注和標點古典詩文,其實是內在精神氣質所表現的一種趣味方式。

  我注意到他在不同年代輯錄標校的版本,比較作於不同時期的序跋,當然與其幼年深受熏陶的古典情愫和審美取向,以及自抗戰赴滇教席講授古文生涯息息相關﹔同時從他“這個以老庄思想為養生主的人看來”,對於眾多古籍經典的寬泛樂趣,一段時間專注某一方面貫穿一生。仔細推敲能發現,在遭受推薦“庄子與文選”而起論爭、主編《現代》無奈辭職和辦幾本雜志命短廢刊的挫折后,其文學活動自然而然移至編選《晚明二十家小品》,與阿英合編《中國文學珍本叢書》,校點《宋六十名家詞》、《翠樓集》、《晚香堂小品》、《徐文長逸稿》等﹔以文賈禍,淪為“五類分子”最低微一類,做二十年“元?右黨人”,便泰然處之沉湎輯錄《詞籍序跋萃編》、《花間新集》和《宋金元詞拾遺》,撰寫《雲間語小錄》,過錄點校《陳子龍詩集》,移情曼殊大師輯成《燕子龕詩》﹔年衰大病致使行動蹣跚,遂居家成就《唐詩百話》、《詞學名詞釋義》和《近代名家詞》,主編《詞學》集刊。這些刊本反映他每至孤寂困難,會退避三舍埋首為己推崇的古代名士那秀麗隱逸的詩詞曲賦,躲進短暫風平浪靜的“避風港”,至少能緩解屢被壓抑郁悶的心情,又像《晚明二十家小品》序中道:著的書既沒那麼多,而“稻粱謀”卻是每日功課,便隻好借助於編書。

  有一舊事,1932年他往靜安寺郁達夫寓所相訪索稿,見書齋壁上挂著達夫自書龔自珍句:“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大為歡喜,即借回原件制版刊於《現代》,留存恆久的墨影。五十年后他依舊念念沒忘,又撰寫題跋品評一過。讓我不禁猜度他年輕時何以為此句產生的興趣,至年老又藉風雨人生體驗的詮釋。我想,他步履從容地走過漫長坎坷的一個世紀,與崇尚自由的精神品性和進退自如的生活方式因果關聯,以他為個例與其早年朋友之命運比較,像戴望舒、杜衡、穆時英、劉吶鷗,還有馮雪峰和傅雷,“性格決定命運”,能看出他幾經興趣轉移的智慧。如其所言:1960年代在農村摘棉花時悟出,棉花受到外部擠壓,縮成一團渺小無力﹔一旦外部擠壓放鬆會鬆弛恢復原貌,棉花依然是棉花,妙在彈性十足。分明是因觸景生情引發的自況自勉,當時事變幻之際,做人不趨時,治學不避苦﹔既不怨天尤人,又極具孜孜用功於古典詩文的浪漫情懷。他的四兒媳向我回憶“文革”期間,她住底層北室,老人居二樓亭子間,不管白天挨批斗被抄家,每晚夜半人靜時分,總聽得他在樓上讀書筆耕不時發出竹藤椅的挪動聲。可謂欲求退隱,則樂此不疲也。

  再說“西窗”,一片美麗的風景。以“四窗”論其產量為最多,他自己估算大約有三十種印本。我見到大光書局版《十日談選》(署名柳安),原擬列入他早期從事編輯活動為光華書局所編《螢火叢書》。書前刊有1928年作題記,繁體橫排可能是翻譯作品的原故,但在當年出版物中並不普遍,那時也許會有先鋒感覺。文中說從英文譯本轉譯的,煞筆“我還希望有一日能從原文譯一個全本給讀者,因為我現在好奇地讀意大利文。”成了我的一次小驚喜。他曾告訴我,這本書並非是自己譯作最早的刊印本,此前印行過幾種。迄今為止,我尋覓到此前有英國司各特《劫后英雄》、奧地利顯尼志勒《多情的寡婦》和德國格萊賽《一九0二級》,不時會心跳加速。

  每次坐在閱覽室細察翻檢,會感慨“出書難”久已有之。在抗日極端艱苦條件下,由內遷長沙的商務印書館重印其譯作《匈牙利短篇小說集》、《波蘭短篇小說集》,用紙雖糙,封面仍是“商務”老風格,精神為之一振。曾聽過他不住地感喟,出書、辦刊物真不容易啊。——我意外發現為其譯作刊行的書目廣告,均因戰時戰后的困難動蕩,時運不濟,馬雲的福建十日談社擬出版“北山譯乘第一輯”十種,僅印出五種﹔朱雯的上海正言出版社為他印行“域外文學珠叢第一輯”十種,亦隻成三種。有次我回到家取出復印的《自殺以前》題記(1944年),仔細一看,因原書紙張粗劣,模糊不清,連背面透出的字影都復印出來。勝利返滬,他按捺不住多年的文化飢渴重操舊業,與周煦良合編以翻譯作品為主的半月刊《活時代》,尚存三月難乎為繼,便匆匆停刊。

  閑寂年代,他譯述多達二十餘種,就出版十來本。以這些序跋來論,是能讀出他的潛心專注、孜孜不倦和精神寄托﹔文人的甘於寂寞、忍耐,顯而易見。難怪我會試著想像,到了昭蘇時期他從編譯《搖錢樹》、《為了面包》到《外國獨幕劇》、《中國近代文學大系·翻譯文學集》時,會忘情地把始吸兩口的呂宋煙擱於一旁,“大半枝煙全都燒完,兀自的有余燼在那裡熏蒸著”的情景。

  書海茫茫,我見到其絕大部分譯作刊本,依據序跋陳述的線索,梳理其中同一譯作的不同書名、版本和版次,其中翻譯顯尼志勒作品的譯本尤為明顯,在數十年間屢屢再版重印,可見其譯作頗受重視的程度,又能折射20世紀出版情況的某種側面。他無疑是位翻譯大家,始終用很大一部分精力從事此項勞作。早期對域外文學的時尚興趣,使譯介活動既是文學的,又與創作及理論並重。后來遠離文壇輟筆創作,譯作愈加豐收,成為文學活動的延伸。他在《稱心如意》引言裡的深情使翻譯成了人文感懷的“尋覓”,在在顯示其追求的翻譯立場,——創造的、自由的。然而研究者一般大多注重早年翻譯顯尼志勒作品予他創作的影響,較少涉及他整個翻譯生活及其價值所在。

  現在其譯作出版頗有點兒受到冷落。我想起他說過有些未刊譯稿,在他有力整理時沒人承印,而今無力整理謀求刊行,弄不好會被湮沒,奈何。他曾多次對我淡淡地叨念平生的短篇譯文,尤其是許多文學史上從不提及的小品,希望能去圖書館查找,結集印成《北山雜譯》,我尋覓讀過富有雋永沖淡譯筆的若干篇什,說能否叫《北山譯雨》,他微微一樂,眼神發亮,給我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那時我熱衷“北窗”,無暇顧及這一心願﹔至今想來,殊為憾事。這樣具有典雅魅力的趣味之書,有賴出版家們的青眼,斯為讀書人的一大幸事。

  1935年脈望社版《現代詩風》(戴望舒主編)創刊號,無編者序跋,卷首語卻是他作為發行人寫的《文飯小品廢刊及其他》,又是一大收獲﹔第四頁“本社擬刊詩書預告”有《紈扇集——施蟄存詩集》,直到1984年元旦他又作小引,可憾至今“有目無書”。又黃又脆稍動會碎落的紙頁,昭然當年繁華都市存於夾縫“做書的人”的艱辛與毅力,不禁觸念老人那種清清淡淡的生命力。由此想到常讀他的文章,幾番摩挲舊作《燈下集》,凝視封面滿頁其手稿墨影和自署書名,仿佛“如面談”(俞曲園制箋題辭)之境,又有“如能心心相通,見不見面無所謂”(李吉力語意)之念。但畢竟惦記老人手持呂宋煙雅興的情狀。所以我感謝本書予我的機緣。因此,去年11月17日我拿著責任編輯蘆薪女史寄來的出版合同去請老人簽名,這天的情景,會深深銘記在我的記憶深處。

  稿件來源:中華讀書報  


****








孫老師,謝謝留言。書可以從多方面讀,譬如說你倆的互贈賀年卡或禮物。你送的Bernardino Luini (c. 1480/82 – June 1532) 是我第一次碰到,我先去THE OXFORD COMPANION TO ART雖然資料短,卻將Luini的英國Ruskin等的影響說出來.....然後網路還有許多更深入的資訊。至於施先生的,我想可以多談。我最關心的是唐詩百話的英譯進度,請您說一下。謝謝


Kang-i Kang-i Sun Chang
Actually the translation plan of 唐诗百话 has been abolished since many years ago--it's simply too difficult for me and my students! Instead, I am planning to write an English book on Shi Zhecun, with translation of his poetry. (If you message me your email address, i can send you an English article I have just written about Shi. It's actually a re-writing of one of my Chinese articles.)




看過孫教授Facebook 有她1980的著作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Tz’u Poetry: From Late T’ang to Northern Sung 書脊照片,它應該補放到76-77頁上供參考或加注。施先生那一代的人發現evolution 出現在書名,有點意外。

今天我從中國書信史看此書;比較胡適之先生與朋友通信的數本5-6本書,多是男朋友,韋連司的是例外;更有趣的是台灣今年剛翻譯的Here and Now,兩位男名作家2008-2011的信,完全大賣弄學問,我要解迷他John說的:只要從42街向南走到Park街再左轉,就會是Nevsky Prospekt大街。.......

1993年1月8日U.B.C的施吉瑞(Jerry Schmidt)先生即拜訪過施先生(109頁)。妙的是,《紅蕖留夢:葉嘉瑩談詩憶往》( 葉嘉瑩/口述, 張候萍/撰寫,臺北:網路與書,2014)230頁敘述Jerry"說詞太難教了,他不會講。"我想請問孫教授,難在什麼地方,讓Jerry不敢教?



Kang-i Sun Chang I think Jerry Schmidt was just modest 谦虚!

Hanching Chung我也是這樣想,他要給葉先生機會。不過,也許博士論文寫韓退之的人認為詞是另外一端的境界。


這本書的讀者如我,還沒讀過《施蟄存先生編年事錄》,所以有些地方要加注,譬如說,
1993.5.16 孫康宜致施蟄存,提"瘂弦"已細讀""並與聯合報研究.....可能發表?
Kang-i Sun Chang That's politically sensitive, so it was never published. Thank you for raising the question.



理想的辦法是將兩人既存的書信依序表列,注明那些沒選,那些只選內文部分。
 《從北山樓到潛學齋》有:56封施蟄存致孫康宜;16/17封孫康宜致施蟄存。

清辭麗句必為鄰(176頁) 1993年6月施蟄存書贈孫康宜。上集交流篇中,找不到此資訊。




孫教授,恭喜。當施先生說CC每天要通勤,一定很辛苦,我想,他可能稍微誤解美國鐵路系統。不過我還是挺"同情"CC,因為我坐過許多年的交通車去上班。純屬猜測。
Kang-i Sun Chang CC was commuting between New Haven (Yale) and NY City for 24 years (1982-2006)! During those years He was on the train everyday for at least 4 hours--but 6 hours commuting door to door! I am greatly indebted to CC!

Hanching Chung My Salute to CC.My commute days are about 4 hours every day. But I believe CC is productive on the road.

Kang-i Sun ChangHanching Chung by the way, let me compliment you on being an ideal reader! Rarely have I encountered a reader who would remember such details in my book --in this case the book, 从北山楼到潜学斋. Thank you thank you thank you!
Hanching Chung孫教授,《從北山樓到潛學齋末篇是杰作,雖然深了一點。我的史地知識很差,也懶得對照地圖,所以建議下一版幫我這種讀者準備一張簡單地圖,像賴世和翻譯"入唐求法巡禮記"般。








瘂弦:關於施蟄存_且看且愉悅_天涯博客


瘂弦:關於施蟄存

  施老師住院最後的日子,据我所知,台灣見過施老師最後一面的有人緣林枚儀和瘂弦.當時林枚仪還在email上向我詳細報告了施老師在床掙扎要回家的情况.可情電腦中毒重裝,那兩封email來也沒有了.太可惜了.我還未至今還未見有寫施老師臨終的文字者.
  又有人間為何《書簡》沒收入林的書信?因我去過不少email,也打過不少長途,都聯絡不上,不敢冒版權之爭而作罷.
  
  古劍兄:
  施老的墨宝,我会永遠珍藏。
  施老的信,將在聯副發表,他的字,我也想製版一併刊出。
  「現代雜憶」收到,於聯副不甚适合,我已轉聯合文學刊用。這是文學史料,比較專门,對文艺雜誌讀者較适合。
  高兴听到艾蕪、蕭乾、師陀、王西彥、柯灵都答應為聯副寫。卞之琳是好詩人,請代為邀稿。羅念生寫的「憶朱湘」,請寄下,沒讀過。
  每位老作家在聯副刊出時,我都會有編按簡介生平及他們在中國文学史上的「位置」。
  敬請
  文安 弟 瘂弦上 1988.6.25
   兄為聯副約稿,衷心感激!你要台北出的什麽書,請見告,我即購呈。讓我也為你做些服务。
  
  古劍兄:
  這期(四卷一期) 封面換成白色, 看起來很有生氣, 使人眼前一亮. 比暗色的少了書卷氣, 但有「廣告效果」.
  施蟄存先生過世了, 對他的歷史評价, 後人絕對会提高. 許子東「卷首語」中, 就透露出這种消息. 他寫得很好. 可以斷言: 魯迅會縮水下降, 施先生会愈來愈高.
  記得你曾告訴我你是施老的學生. 我們應該為他老人家做更多的事, 比如全集之行印等, 你在《文學世紀》上呼龥一下吧.
  我在上海華东医院看到施老時, 他已不能言語, 面對他, 好像西對現代中國文學史最重要之一章, 作為一個現代主義者的我, 一個後輩, 有太多的激動感慨.
  謝謝你長期贈閱《文學世紀》, 我因內人生病(病得很重, 廿四小時戴氧氣) 無法安心讀寫, 只有期諸來日. 老友為我諒我. 祝
  好
   弟 瘂弦上 2004.2.5
  


《談藝錄》讀本 (周振甫 冀勤 編著)

$
0
0










《談藝錄》讀本 
周振甫  冀勤  編著
前言
附記
一、鑒賞論
(一)錢先生的「擘肌分理」
(二)論「一字之差,詞氣迥異」
(三)論詩注引文
(四)論注詩要識作者手眼
(五)論引後注前
(六)論糾正誤注
(七)元好問論黃庭堅詩解
(八)元好問評蘇詩
(九)註明詩旨
(一○)注詩要識用典意
(一一)理趣詩解
(一二)理趣和理語解
(一三)婉曲和理趣解
(一四)折柳解
(一五)想與因的結合解
(一六)斷章取義與破除執著解
(一七)論言為心聲
(一八)論「觀物不切,體物不親」
(一九)論詩詞的寄托說
(二○)李賀《惱公》詩賞析
(二一)李商隱《錦瑟》詩賞析
二、創作論
(一)模寫自然與潤飾自然
(二)「選春夢」的創作論
(三)談靈感
(四)談「活法」
(五)談妙語
(六)抓「詩思」
(七)創作前的精神準備
(八)「即物生情」與「執情強物」
(九)心以應物,意到筆隨
(一○)「以俗為雅,以故為新」
(一一)寫實盡俗,別饒姿致
(一二)論若即而離
(一三)行布
(一四)水清石見與水中著鹽
(一五)設想與同感
(一六)寫景手法
(一七)寫水中倒影
(一八)作對仗以不類為類
(一九)對仗和用韻的因難見巧
(二○)避免詞意重出
(二一)引申
三、作家作品論
(一)論陶淵明
(二)歷代論陶淵明詩
(三)論唐宋人推陶詩
(四)論庾信詩賦
(五)論張籍詩
(六)論白居易詩
(七)評李賀詩及學李賀詩
(八)論李賀詩的風格
(九)李賀詩以玉石作喻
(一○)李賀詩在飛動中含堅凝
(一一)李賀詩的樸健疏爽
(一二)李賀感流年而駐急景
(一三)評司空圖《詩品》
(一四)論梅堯臣詩
(一五)論黃庭堅詩
(一六)論楊萬裡、陸游詩
(一七)論趙孟頫詩
(一八)論竟陵派詩
(一九)竟陵派詩論
(二○)論阮大鋮詩
(二一)論葉燮詩
(二二)論方苞
(二三)論錢載詩
(二四)論學人之詩
(二五)論趙翼詩
(二六)論田雯尊宋詩
(二七)論詩文之累
(二八)評黃遵憲詩
(二九)評嚴復詩
(三○)評王國維詩和論
(三一)評蘇曼殊論詩人
四、文學評論
(一)以文擬人,形神一貫
(二)好詩似曾相識
(三)論圓
(四)論「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五)論水月鏡花
(六)詩有別才別趣
(七)以禪喻詩
(八)論神韻、性靈、格調
(九)性靈與學力
(一○)神韻與典、遠、諧、則
(一一)活法與死法
(一二)活路與死門
(一三)詩中理語
(一四)評袁枚詩論
(一五)評《紅樓夢評論》
(一六)消納
(一七)附錄
五、文體論
(一)論詩樂離合
(二)文體遞變
(三)詩文的侵入與擴充
(四)以文為詩與以詩為詞
(五)柏梁體
(六)章咒氣與偶頌氣
(七)以詩品作詩
(八)傳記通於小說
(九)八股文通於戲曲
六、修辭
(一)博喻
(二)曲喻
(三)曲喻和雙關
(四)喻之二柄
(五)喻之二柄異邊
(六)通感與摹狀
(七)仿擬
(八)比擬不當
(九)以目擬文
(一○)反仿
(一一)擬人與借代
(一二)言用與借代
(一三)對偶
(一四)當句對
(一五)翻案
(一六)出處
(一七)練字
(一八)「喪」字異讀
(一九)改詞
(二○)「鴨先知」辯
(二一)窠臼
(二二)修辭疵累
(二三)句式變化
(二四)章法
七、風格
(一)南北文學風格之別
(二)唐宋詩風格之別
(三)杜律的雄渾與韌瘦
(四)公安竟陵與前後七子
(五)王士禛論專名助遠神
(六)錢載的幽修漏與瘦透皺




《談藝錄》讀本 (七)

以詩品作詩 以「詩品」作詩,可上溯《詩﹒大雅﹒烝民》:「吉甫作誦,穆如清風」;少陵 「翡翠蘭苕」,退之「鯨牙龍角」,濫觴於是矣。(《錢鍾書研究》11頁)   吉甫:周宣王時大臣尹吉甫,助宣王中興。 少陵:杜甫。句見《戲為六絕句》之四:「或看翡翠蘭苕上,未掣鯨魚碧海中。」 退之:韓愈。句見《調張籍》:「刺手拔鯨牙,舉瓢酌天漿。」又《送無本師歸 范陽》:「蛟龍弄角牙,造次欲手攬。」賈島初為浮屠,名無本。 以「詩品」作詩,可以追溯到《詩經﹒烝民》,尹吉甫作詩送別仲山甫,稱所作的 詩「穆如清風」,用詩句來講這首詩。用詩句來講詩的,叫以「詩品」作詩。最突出的 是唐代司空圖的《詩品》。《詩品》二十四首,是二十四篇評詩之作,又是二十四首詩, 即以詩來評詩。「穆如清風」便是以詩句來評詩,所以是以詩評詩最早的。 杜甫的《戲為六絕句》:「或看翡翠蘭苕上,未掣鯨魚碧海中。」也是以詩評詩, 用詩句來評兩種風格:一種翡翠蘭苕,是秀麗的風格;一種是鯨魚碧海,是雄偉的風格。 韓愈的《調張籍》:「刺手拔鯨牙,舉飄酌天漿。」是贊美一種雄奇的風格。又《送無 本師歸范陽》:「蛟龍弄牙角,造次欲手攬。」是贊美一種驚險的風格。此外如劉禹錫 的《翰林白二十二學士見寄詩一百韻》:「玉琴清夜人不語,琪樹春朝風正吹。郢人斤 斫無痕跡,仙人衣棠棄刀尺。」錢先生在《談藝錄補訂》裡稱為以詩評詩的「佳例」。 元好問的《論詩絕句三十首》也是以詩體談藝者,然杜韓以詩評詩最為著名。 

 
為具體了解以詩評詩之體,特列舉元好問《論詩絕句》中的幾首,以助從中窺見運 用絕句形式寫作詩論、詩評的一斑。如第一首:「漢謠魏什久紛紜,正體無人與細論。 誰是詩中疏鑿手?暫教涇渭各清渾。」

開宗明義,他對漢魏以來詩作「紛紜」,孰為 「正體」,無人評說的情況不很滿意,才決意自己以詩評詩。三十首絕句,從漢魏的古 詩到宋詩,摘其要者幾乎都發表了意見,形成一組有系統有見解的文學批評佳作。元好 問對陶潛的評論是:「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淵明 是晉人。」陶詩語言天然渾成,內容真淳自然的特點,他很贊賞。元好問是以建安風骨 為論詩準則,所以對劉琨、張華,有自己的看法:「曹劉坐嘯虎生風,四海無人角兩雄。 可惜并州劉越石,不教橫槊建安中。」「鄴下風流在晉多,壯懷猶見《缺壺歌》。風雲 若恨張華少,溫李新聲奈爾何?」他認為好詩要有風骨,要有悲壯慷慨之氣,劉琨正以 悲壯取勝,所以賞識;張華雖然兒女情多於風雲氣,但他以為也勝過李商隱、溫庭筠。 對待民間文學,他推崇具有清新剛健之氣的《敕勒歌》:「慷慨歌謠絕不傳,穹廬一曲 本天然。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引此四章,便可看出元好問的好惡, 他對歷代文壇詩作,都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有理論,有文采,使其成為以詩體論詩的重 要作品。

J. M. Coetzee/Paul Auster《此刻》Here and Now: Letters 2008-2011。《失.意.錄》( Hand to Mouth )/《INK 36 2006年8月號》

$
0
0


2009/12/18 :感謝梁兄造訪並饋贈《失意錄( Hand to Mouth )等書
這本2月前即在誠品大廣告,我過其門而不入。
稍後我翻書讀幾部分覺得它很沉悶
2011/1/11 再次讀他在藏書票公司當7個月工的部分老闆和目錄卡等都很有意思
因為INK 36 20068月號》的封面是英俊的Paul Auster他的3篇相關倒是少/後讀先讀的是季季寫他那場恐怖婚姻的對手何索”…..真是不可思議



靠翻譯維生的關鍵是手腳要快,必須全速生產,不能停下來喘氣。所以,我和莉迪亞工作起來都必須極度自律。拿到出版社委譯的書以後,我們會把書分成兩半(精確地說是「撕」成兩半,萬一我們只有一本工作樣書的話),一人半本,每天生產出定額字數。這個字數是天塌下來都必須完成的。我們每天都必須翻譯許多頁,而且有沒有那個心情都必須伏案工作。


失意錄(雙封面隨機出貨) Hand to Mouth



這是一個作家站穩腳跟前的踉蹌歲月
也是一位青年成長為男人的人生試煉
  本書是奧斯特近五十歲時的作品,回首高中時代至三十餘歲的人生。
  這是他一生中最徬徨潦倒的歲月,卻也是影響他創作之路的關鍵時期。

  學生時代就背棄世俗期望與規範、一心以寫作為志業的奧斯特,為了生計,做過各式各樣的零工、遇見形形色色的人物;也曾遠走他鄉,在不同的城鎮飽嚐寂寞的滋味。
  他從男孩成為男人,又從男人成為父親;換過一個又一個工作,也遭遇一次又一次失敗。
  在龐大的經濟壓力下,他不曾放棄寫作的夢想,卻也因為這樣的固執,他幾度跌倒,又必須爬起,才能逐漸在現實與理想的擺盪間,找到自己的人生位置......

作者簡介
保羅.奧斯特 Paul Auster
  1947年生於美國紐澤西州,是小說家、詩人、翻譯家,也是電影編劇及導演,曾和王穎合導電影〈煙〉(Smoke),及自編自導〈The Inner Life of Martin Frost〉。被譽為最重要、最受歡迎的當代作家之一,作品已被譯為三十餘種語言。
  以小說《紐約三部曲》聲名大噪後,著有《月宮》、《幻影書》、《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等十餘本小說,及半自傳式的《孤獨及其所創造的》(天下文化)。作品尚包括電影劇本、詩集、評論文集、翻譯等。《失.意.錄》是他難得一見的紀實告白。
  奧斯特的作品常探討人生的無常與無限,筆下的主角也常思考自我存在的意義、尋找自己的人生位置。他擅長實驗性的寫作風格,並在流暢的文字間,暗蘊值得再三玩味的人生哲理。文壇曾比喻他是「穿膠鞋的卡夫卡」。
  奧斯特現居紐約的布魯克林。
譯者簡介
梁永安
  台灣大學哲學系碩士,譯有《孤獨》、《四種愛》、《Rumi: 在春天走進果園》、《隱士》、《陌生語言的樂音》、《大仔》等書。

名人推薦


  奧斯特證明了,文學和人生一樣,都需要堅持到底。──Houston Chronicle
  萬一奧斯特當年真的選擇了一般的領薪工作,那麼,他獨樹一格的小說之筆,就會讓穩定安逸的生活給廢了。那才是我們最不樂見的失敗。──Book Review
  本書引人之處,除了奧斯特跌跌撞撞的作家之路外,還有他一路上遇見的各色人物,在他的筆下格外生動鮮活。──Chicago Tribune 


 *****
 J. M. Coetzee 比 Paul Auster大七歲。此書中Paul比較熱情。
我說: 《此刻》Here and Now: Letters 2008-2011是當今兩位名作家之間的書信集。我2 天前開始借用永安贈卡洛的書。內容真的是琳琅滿目,很值得一讀。譬如說,頁269 Paul 看J. M.推崇的導演William Wyler的電影: 其中一片是The Children's Hour,中譯為《雙姝怨》;YouTube可看懂: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UIO-40dvtA (英文不難)


2014.8.6 讀陶潛<停雲> "靄靄停雲,濛濛時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靜寄東軒,春醪獨撫.良朋悠邈,搔首延佇. 停雲靄靄,時雨濛濛.八表同昏,平陸成江. 有酒有酒,閑飲東窗.願言懷人,舟車靡從...."
才知道作家"平路"的出處。
此書《此刻》Here and Now: Letters 2008-2011兩人談名字也妙極。

昨天糾正106頁一句_
只要從42街向南走到Park街再左轉,就會是Nevsky Prospekt大街。
42街向南走到Park街再左轉就會進到中央車站百老匯街時代廣場在42街之前幾個block。



作者簡介

柯慈(J. M. Coetzee)


  生於南非開普敦;一九五六年取得開普敦大學文學及數學學位;一九六五年至美國奧斯汀德州大學攻讀語言學博士;一九七二年返回南非,擔任開普敦大學文學以及語言學教授,二○○三年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堪稱為南非國寶級作家。

  身為南非開普敦大學的大眾文學教授,柯慈獲得了許多文學獎,包括CNA獎(南非第一文學獎)、英國布克獎,還有愛爾蘭時報國際小說獎。著作包括《昏暗 之地》、《在國家心中》、《等待野蠻人》、《麥可.K的生命與時代》、《仇敵》、《聖彼得堡的文豪》、《雙面少年》、《屈辱》等。其中《等待野蠻人》於一 九八○年出版時,被《紐約時報書評》讚譽為「真正的文學鉅作」。柯慈的四本連續小說,包括贏得布克獎的《麥可.K的生命與時代》,都為他贏得了高度評價與 讚賞。

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

  生於美國紐澤西州,是小說家、詩人、翻譯家,也是電影編劇,曾和王穎合導電影「煙」。劇本獲獨立精神獎,並自編自導The Inner Life of Martin Frost。《紐約三部曲》為其享譽國際的經典作品,另著有《月宮》、《幻影書》、《機緣樂章》等十餘本小說。作品尚有回憶錄《孤獨及其所創造的》、《失 意錄》、《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電影劇本《煙》、詩集與評論文集等。奧斯特曾獲頒「法蘭西文化獎」、美國文學與藝術學院頒發的「莫頓.道文.薩伯獎」、 法國文壇四大文學獎之一的「麥迪西獎」等,更在二○○六年榮獲有「西班牙的諾貝爾獎」之稱的「阿斯圖里亞斯王子獎」,被譽為最重要、最受歡迎的當代作家之 一,作品已被譯為三十餘種語言。

  奧斯特的作品最常探討的主旨,就是人生的無常與無限。他擅長實驗性的寫作風格,並在流暢的文字間,暗蘊值得再三玩味的人生哲理。文壇曾比喻他是「穿膠鞋的卡夫卡」。
  奧斯特與妻女現居紐約的布魯克林。



 2008年7月14-5日
親愛的保羅:


我最近常常思考友誼的問題:友誼是如何發生,有些何以能持續很久,何以會比熱戀持續得久(友誼有時會被誤以為只是熱戀的蒼白模仿)。我一直打算寫信給你談 談這個,並從以下的印象談起:有鑑於友誼在社會生活中如此重要,對我們的人生(特別是童年)又如此意義重大,相對之下,談這主題的著作少得讓人吃驚。

但我又回心一想,這印象是正確的嗎?於是,坐下來寫信給你之前,我先跑了一趟圖書館。一看之下,我發現自己錯得不能再錯。目錄裡登錄在友誼這個主題下面的 書有一整批,共幾十本之多,很多都是滿近期出版。不過,進一步把這些書翻來看之後,我的自信恢復了不少。我是對的(或者說對了一半):那些書大部分都沒什 麼有趣見解。所以,友誼看來仍然有點謎樣:我們知道友誼很重要,但對於兩個人為什麼會成為朋友,以及這份友誼何以能保持,仍然只能用猜的。

(當我說那些書不怎麼有趣時,我是什麼意思呢?就拿友誼和愛情來比較好了。對於愛情,人們提出過的有趣意見成千上百。例如:男人會愛上那些與他們媽媽相像 的女人,或者更精確地說,男人會愛上那些與他們媽媽既相像又不像的女人。這見解正確嗎?也許正確又也許不正確。但它有趣嗎?毫無疑問有趣。現在再來看友 誼。男人會選擇什麼樣的人為友?那些書給的回答是:年紀大概相同和興趣相似的人。正確嗎?也許。有趣嗎?斷然不有趣。)

不過我在圖書館裡倒也找到了少許有趣的說法,茲列舉如下:

一、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在《倫理學》(Ethics)第八章指出,我們不可能與死物為友。當然不可能!從來有誰說過可能!但這種說法仍然有 趣,因為它一下子便讓人看出,現代分析哲學的靈感源頭何在。亞里士多德在兩千四百年前便顯示出,有些貌似哲學性的見解不過是由文法規則偽裝而成。當他說 「我們不可能與死物為友」時,等於是指出,在「我與X為友」這個句子裡,X必須是動物名詞(animate noun)。
 二、蘭姆(註:Charles Lamb,十八至十九世紀英國作家。) 指出,一個人可以擁有朋友又不想見他們。這說法既正確,也有趣。它等於是換一種方式指出:朋友之情不同於歡愛之情。

三、朋友(至少是西方世界中的男性朋友)不喜歡談他們對彼此的感受,不像情人之間那樣,有說不完的話。這見解迄今不算太有趣,真正有趣的是後面的部分:當 朋友過世,我們有時又會捶胸頓足,追悔不已:「噫,我還有很多話想對你說,但來不及矣!」(例子包括蒙田[Montaigne]之於拉博埃蒂[La Boétie](註:法國十六世紀法官暨作家。)和密爾頓[Milton]之於愛德華國王。)問題:會不會,愛情之所以多話,是因為慾望本質上(如莎士比 亞的《十四行詩》所示)是曖昧的,而友誼之所以寡言,是因為它直截了當,毫無曖昧可言?

最後是福特(Ford Madox Ford)導演的影集《隊列之末》(Parade' s End)裡男主角鐵琴斯(Christoper Tietjens)說過的話:一個男人會跟一個女人上床是為了可以跟她交談。言下之意:把一個女人變成情婦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要把她變為朋友,這才是真 正要緊的。要跟一個你沒上過床的女人認真交談是不可能的。

如果想就友誼提些有趣見解真是那麼的難,那我們就可以從這種「難」中抽繹出另一個洞察:與愛情或政治不同(愛情和政治從不是它們表面看起來那樣子),友誼總是它表面看起來那樣子。友誼是透明的。

對友誼最有趣的反省出自古代世界。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古時候,人們並不認為哲學本質上是懷疑主義的,因此不會假定友誼必然不是其表面看起來那樣子,或是反過來斷定,就因為友誼是它表面看起來的樣子,所以不夠資格成為哲學課題。

祝好
約翰

 2008年7月29日寄自布魯克林
親愛的約翰:


友誼也是我多年來常思考的問題。我不敢說自己對友誼的看法已發展出一個融貫的立場,但為回應你的來函(它在我裡面攪動起一漩渦的思緒和回憶),我不妨在這裡一試。

首先,我會把討論侷限在男性間的友誼,也就是男人和男人之間的友誼,以及男孩與男孩之間的友誼。

(一)對,有些友誼(借你的話來說)是透明和毫不曖昧的,但在我的經驗裡,這樣的友誼並不多。這也許和你提到的另一件事情有關:寡言。你說得沒錯,至少在 西方世界,男性朋友間通常不會「談他們對彼此的感受」。我還可以補充說:男性通常不會談自己的感覺。但如果你不知道你朋友有什麼感受或他何以會有那些感 受,你可以說自己了解他嗎?儘管如此,儘管有這種互不理解的曖昧籠罩,你們的友誼還是可以持續,往往還會持續幾十年。

我至少有三部小說直接談過男性友誼的問題,某個意義就是有關男性友誼的故事,分別是《禁鎖的房間》(The Locked Room)、《巨獸》(Leviathan)和《神諭之夜》(Oracle Night)。這三部小說全都是以朋友間的互不了解作為舞台,讓故事上演。

再舉一個來自生活的例子。我有一個認識了二十五年的好朋友(大概是我成年後最要好的朋友),而他是最不愛說話的人。他比我年長十一歲,但我們有很多共通 處:都是作家,都無法自拔地熱愛體育運動,都有一個不凡太太和一段長久婚姻。更重要和更難言喻的,我們對於人應該怎樣生活都有一種共同觀感,有一套相同的 男子氣概倫理學。然而,不管我有多在乎這個朋友,會不惜在他有難時兩肋插刀,但我們的談話總是一成不變的平淡乏味,陳腐得無以復加。我們的溝通常常是透過 簡短的喉音,又或是陌生人不會聽得懂和近乎速記語言的隻言片語。我們也極少談論彼此的創作生活(創作同時是我和他生命的主要驅動力)。

要說明這個人有多麼深藏不露,茲舉一個小例子。若干年前,他有一本新小說即將印成試讀樣書,我表示想一睹為快(我們有時會寄給對方定稿,有時會寄試讀樣 書),而他告訴我,我很快會收到一本。樣書在第二個星期寄達。我打開包裹,把書拿出來翻看,發現書是題獻給我的。我當然感動,而且是深受感動,但重點是, 我朋友事先完全沒有提過這事。沒有最小的暗示,什麼都沒有。

 我想要說的是,我既了解他又不了解他。雖然存在這種「不了解」,他仍然是我的朋友,甚至是最好的朋友。如果他明天跑去搶劫銀行,我將會感到震驚。另一方 面,如果我得知他背著太太偷腥或是金屋藏嬌,我將會感到失望,卻不會震驚。一切都是可能的,而人也總會有祕密,即便對最要好的朋友也不會透露。若我朋友對 婚姻不忠,我將會感到失望(因為他讓太太失望,而我非常喜歡他太太),除此以外,我還會感到受傷(因為他沒有對我推心置腹,而這表示我們的友誼不像我以為 的密切)。

(突然靈光一現:最牢固和最持久的友誼是以仰慕為基礎。這種磐石感覺可讓兩個人長期連結在一起。你仰慕某個人所做的事,仰慕他的為人,仰慕他立身處世的方 式。你的仰慕會把他在你眼中放大,把他珍化,提高到一個你認為高於你的地位。又如果對方也仰慕你(把你放大,把你珍化,把你提高到一個他認為高於他的地 位),那你倆就是處於一個絕對平等的位置。你倆都會施多於受,你倆都會受多於施,而在這種相互回饋中,友誼將會繁榮茁壯。儒貝爾(註:Joseph Joubert, 1754-1824,法國作家。)在《隨思錄》(Notebooks)裡說過:「我們不只必須愛惜朋友,還必須在我們自己裡面愛惜這份友誼。友誼必須受到 照顧、呵護和灌溉。」又說過:「我們總是會失去那些失去我們敬重的朋友。」)

(二)男孩間的友誼。童年是我們人生感受最熾烈的階段,因為我們那時候做的許多事都是人生第一次做。我可以提供一個回憶,它說明了我們小時候似乎會賦予友 誼無限價值。五歲那年,我認識了生平第一個朋友,名叫比利(他以何種方式進入我的生命已經不復記得)。我記得他是個古怪和生性快活的傢伙,主觀強烈又具有 設計惡作劇的高度天賦(我這方面的天分則是少得嚇人)。他有嚴重語言障礙,說話時滿嘴巴口水,說出的話夾纏不清,除小保羅以外沒人聽得懂,所以需要我充當 翻譯。
 我們在一起時,大多數都是在紐澤西的市郊區閒逛,尋找死掉小動物的屍體(找到的大多是小鳥,但偶爾也會找到青蛙或花栗鼠),再把屍體埋在我家旁邊的花圃 裡。我們會舉行莊嚴肅穆的儀式,在土裡插上自製的木頭十字架,過程中誰都不准笑。比利討厭女孩,不肯給填色本裡的女性角色上色,又因為他最喜愛的顏色是綠 色,所以認定他的泰迪熊身體裡流著綠色血液。後來,在我們六歲半或七歲的時候,比利一家搬到了另一個城鎮。我心如刀割,接下來幾星期(甚至可能是幾個月) 天天思念這個失去的好朋友。最後,我媽媽動了憐憫之心,准我打昂貴的電話到比利的新家去。我們談了什麼現已一片模糊,但當時的心情我卻記憶猶新,就像是才 發生於今天早上。這心情就跟我少年時代和我愛上的女孩通電話沒兩樣。

你的信中把友誼和愛情區分開來。不過,在我們非常小的時候,當男女情愫還沒有萌動之前,它們是沒有分別的。友誼和愛情是同一回事。

(三)友誼與愛情不是同一回事。男人與女人的差異。婚姻與友誼的差異。最後一次引用儒貝爾的話(一八○一):「不要娶任何她若是男兒身的話,你不會想與之為友的女人。」

這格言外表上顯得頗為荒謬(一個女人又怎麼會是男兒身?),但大旨卻不難了解,因為它要表達的無非是福特的《隊列之末》那句古怪妙語:一個男人會跟一個女人上床是為了可以跟她交談。

婚姻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交談,而如果一對夫妻想不出方法變成朋友,那這段婚姻能存活的機率就小之又小。友誼是婚姻的一個有機部分,但婚姻是一場不斷演化的爭 吵,一項持續「施工中」的工程,需要雙方不斷挖入到自己深處,更新與配偶的關係。反觀純粹的友誼(即婚姻之外的友誼)卻要靜態得多、有禮貌得多和浮面得 多。我們會渴求友誼,是因為我們乃是社會動物,由另一個人所生,注定直到死那一天都要生活在其他人中間。但只要想想,即便最恩愛的夫妻有時也會吵得面紅耳 赤、甩門和摔東西,我們就會馬上明白,同樣的事不可能出現在彬彬有禮的友誼廳堂裡。友誼是講禮貌、客氣和態度前後一貫的。互相咆哮的朋友極少能繼續當朋 友,反觀互相咆哮的夫妻卻總是可以維繫婚姻關係,而且通常是快樂夫妻。
 男人和女人有可能成為朋友嗎?我認為可能,前提是雙方至少有一方不覺得對方有肉體吸引力。一旦有性的因素介入,一切便另當別論。

(四)待續。但友誼的其他方面一樣值得討論,包括:(a)枯萎和死掉的友誼;(b)不必然有共同興趣的兩人間的友誼(同事之誼、同學之誼、同袍之誼); (c)各種層次的友誼:極親密的友誼、較不那麼親密但仍然頗為喜歡對方的友誼、遠隔兩地的朋友之間的友誼、相見歡的熟人,等等;(d)所有你在信上提及但 我沒有觸及的方面。

在酷熱的紐約熱情想念你的
保羅

2008年9月11日
親愛的保羅:


你在信上說:「最牢固和最持久的友誼是以仰慕為基礎。」

我會以有保留的方式接受這條通則:在我看來,它較適用於男性之間而非女性之間。儘管如此,我仍然讚許它背後的思想感情。柏拉圖說過,渴望得到同儕的推崇乃 是我們追求卓越的動力。在一個仍然由達爾文、尼采和佛洛伊德主宰的時代,「渴望受到同儕推崇」這心理很容易會被化約為不那麼崇高的東西,比方說「權力意 志」或傳播自己基因的衝動。不過,在我看來,把「渴望受推崇」說成是靈魂的原動力之一仍是有價值的洞見。例如,它可以解釋體育運動何以如此受人類(特別是 男性)看重。男人會努力跑得更快或把球踢得更遠,不是想獲得基因優秀的漂亮姑娘青睞,而是為了得到同儕的仰慕。相同情形(略作修改後)也適用於人類的其他 追求領域。

我也同意,一旦某個人在我們眼中失去榮譽,我們就很難繼續把他當成朋友。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犯罪幫派一樣有需要遵守的榮譽守則:只有幫派成員不在彼此眼中失去榮譽時,一個幫派方能維繫。

你談到了童年的友誼。這讓我赫然想到,我們當父母的有多容易會當著子女面前(特別是他們還小的時候)臧否他們的新朋友。如果我有機會從頭當一次父親,在這 種事上一定會婉轉得多。要子女去猜測我們為什麼覺得他們的新朋友不值得交往是不公道的。而且,大多數時候,這些原因也完全超出小孩的理解範圍(例如階級勢 利心態或因為對方的父母被講什麼閒言閒語)。有時候,讓一個新朋友在小孩眼中顯得有吸引力的,正是那些會讓他父母皺眉的特徵(例如在性的事情上較知多識 廣)。
 有關男性與女性之間的友誼,有一個現象讓我感到好奇:在今日,男與女通常都是先成為情人,然後才成為朋友,很少說會先成為朋友再成為情人。如果這條通則真 的成立,那是不是表示,現代人是把男女友誼看成是一個高於男女愛慾的境界,所以認為男女只有從愛慾階段畢業後方可望晉升到友誼境界?顯然有些人是這樣想 的:情慾之愛是不可預測的,是不能持久的,隨時有可能會由愛轉恨,反觀友誼則是恆定和持久的,可以把朋友雙方(就如你描述的)提升為更優質的人。

我想我們不應該太快接受這種主張和它會導出的推論。例如,常識認為,男女在當了很長時間朋友之後再發展出超友誼關係是不智的。這種常識認為,與朋友上床乃 是一種沉悶經驗,因為情慾的一個重要元素正是神祕感,而好朋友並毫無神祕感可言。但這種意見是正確的嗎?難道,兄妹(姊弟)亂倫的吸引力不正是它可以把當 時人從太熟悉的領域帶向神祕領域嗎?

亂倫曾經是文學的一大關注(穆齊爾[Musil]和納博科夫[Nabokov]的作品都是箇中例子),但此景看來已經不再。我好奇理由何在。大概是因為人 們已不再把性愛視為一種準宗教經驗(quasi-religious experience),也因此不再把亂倫視為一種對諸神的挑釁。

致上最美好祝福
約翰

2009年4月24日
親愛的保羅:


謝謝你把大作《無形之物》(Invisible)寄贈。一如以往,我分兩次(每次都是一口氣)讀完。

你去年十一月的來函說過,你下一本小說會有亂倫的情節,但我當時卻猜想不到亂倫會在書中居於那麼核心的位置。(這種核心性可以透過你書中提到的一個問題獲得印證:亂倫行為是發生在哪裡的?是床上、腦子裡還是書寫裡?)   

亂倫是個有趣的題材,但在這之前,我對它從未有過意識層次的思考。(出了佛洛伊德之後,誰又敢否認自己對這問題有過無意識思考?)一開始思考這問題,我便 饒感好奇地注意到,我們社會竟是用同一個用語去稱呼兄妹姊弟間的性行為和父女母子間的性行為25(暫且擱下各種不同的同性戀亂倫組合不論)。我自己沒有姊 妹,但我不難想像,性遊戲對年紀差不多的兄妹或姊弟會有多麼大的誘惑力(當然,就像你小說中所示,性遊戲有時又會推進至不只是遊戲)。但與自己的子女上床 卻是完全不同的事,會讓人覺得是一種很大的踰越。所以,我覺得宜於用不同用語去稱呼這兩類不同的性行為。


去年,澳洲南部的鄉村地區發生了一樁案子:有一對父女像夫妻一樣生活了幾十年而受到起訴。我已不記得全部細節,只記得法庭下令兩人分開,那個父親(丈夫) 再也不得靠近女兒(妻子),否則就要坐牢。在我看來這是個殘忍的懲罰,因為投訴的人不是那對男女的任何一方,而是鄰居。

不允許父母與子女發生性關係,大概是我們社會殘存的最後一種性禁忌。(我有信心預言,《無形之物》將不會引起讀者的咆哮,因為正如我說過,兄妹亂倫在我們 的社會是容許的,至少是容許談論或書寫。)我們的社會早已走出那種階級分明和性關係有嚴格範圍規定的階段。我猜想,性禁忌會衰落,是因為避孕變得輕鬆容易 的緣故:人們再也不用擔心女人會生出什麼怪物來。

我認為,牲口養飼知識在性禁忌和種族禁忌所扮演的角色一直受到忽略。這些從幾百代牲口養飼過程發展出來的知識規定了哪些物種方可與哪些物種交配,或同一血統的牲口要隔幾代之後才可交配。

不管怎樣,在今天,大部分性禁忌看來都消失了。過去可用於一大批禁忌性性行為(包括通姦!)的義憤已把焦點集中到單一類行為,即成年男人與小孩的性關係。而我相信,這是社會把父親──幼女性禁忌涵蓋範圍延伸開去的方法。

有意思的是,看到這世界的黑暗角落(又特別是伊斯蘭世界的黑暗角落)懲罰通姦男女的時候,我們會批評這種法律罔顧人權。究竟我們居住的世界(它讓我們有權 打破禁忌)是什麼樣的一種世界?如果一種禁忌是容許違反的,那它存在的意義又何在?(這個問題也許是你筆下那個拜倫調調的亞當.沃克(註:Adam Walker,《無形之物》的男主角。)會問的。)

祝好
約翰

Fredrick W. Mote 牟復禮先生;Ch'en Hsiao-lan 陳效蘭

$
0
0
Fredrick W. Mote (June 2, 1922–February 10, 2005) was an American Sinologist and a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for nearly 50 years. His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terests focused on China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Yuan Dynasty. In collaboration with Professor Twitchett and Professor Fairbank he helped create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a monumental (though still incomplete) history of China.

Biography

Mote was born in PlainviewNebraska, one of ten children. In 1943 (during World War II) he enlisted in the U.S. Army Air Force but was unable to go to flight school for medical reasons. Due to a college course he took in Chinese language the year before, the Air Force sent Mote to Harvard where he studied Chinese under John K. Fairbank for a year. In 1944, he joined the 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 (the war-time pre-cursor to the CIA) as a noncommissioned officer, serving in the China-Burma-India theater of operations till 1946.
After the war he enrolled in the University of Nanjing and graduated in 1948 with a degree in Chinese history. While the Chinese Communists took over Beijing in 1949, he was working as a language officer for the U.S. Embassy. Forced to leave China in 1950, he continued his stud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earning a PhD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in Seattle in 1954. He was hired by Princeton University two years later and remained there till just a few years before his death (he retired from active teaching in 1987). During the 1960s, Professor Mote was able to secure financial resources from the Rockefeller and Ford foundations so the Gest Library could obtain a valuable collection of Chinese documents. He was awarded Guggenheim Fellowships in two different years.
In 1980, Professor Twitchett came to teach at Princeton and the two men worked closely together for the next eight years, co-editing volumes 7 and 8 of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Curiously, both men had been part of Intelligence agencies during World War II. In addition to his work as an editor, Professor Mote wrote 23 different chapters in the books of the series. Near the end of his life he published the massive book Imperial China 900-1800 (1999) which sums up (and in a few cases updates) Volumes 5, 6, 7, 8, and 9 in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series.
Mote married Ch’en Hsiao-lan in China in 1950. She survived him after a marriage of 55 years. Both his students and friends called him "Fritz Mote".

Selected works[edit]

  • The Poet Kao Ch'i, 1335–1374 (1962).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高啟。牟復禮先生讓他成為西方最知名的明代詩人。此書的摘要台灣有翻譯本。這段我記憶有誤(!),以為出在《中國歷史人物論集》 (Confucian Personalities)。現在可以找到吉川幸次郎的"關於高啟",以及孫康宜在《劍橋中國文學史》 中的簡介。不,我的原先記憶沒錯。《中國歷史人物論集˙一個十四世紀的詩人——高啟》 (Confucian Personalities),台北:中山學術+正中,1973,頁325-354。
  • 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of China (1971). New York: Knopf.
  • (As translator): K. C. Hsiao, A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 Volume 1: From the Beginnings to the Sixth Century AD(1979).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7 - The Ming Dynasty, 1368 - 1644, Part I (edited by Mote and Twitchett) (1988)
  •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7 - The Ming Dynasty, 1368 - 1644, Part II (edited by Mote and Twitchett) (1988)
  • Imperial China: 900–1800 (1999).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External links

Frederick Mote
Frederick Mote in 1983

photo: Robert Matthews 

Frederick Mote, key figure in advancing the study of China, dies at age 82

Professor Emeritus of East Asian Studies Frederick Mote, a leading scholar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died Feb. 10 in Aurora, Colo., after a long illness. He was 82.

Mote, a Princeton faculty member from 1956 to 1987, was one of a small number of academic pioneers who were instrumental in transforming the study of China and East Asia in the United States into a mature field with high standards and a distinguished record of scholarly achievement. At Princeton, he played a major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and is remembered by his colleagues and students for his broad knowledge and wise counsel.

"Professor Mote influenced and enriched the field by his erudition, his farsightedness and his constructive criticism. He influenced his students by his love, his humor and his thoughtful guidance. He is truly a scholar, a historian and a gentleman," said Hung-lam Chu, who received a Ph.D. from Princeton in 1984 and is now a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ote became a student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after enlisting in the U.S. Army Air Forces in 1943. He was sent to a military unit at Harvard University and trained under two prominent Sinologists. He went to China in 1944 as a noncommissioned officer in the 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 After World War II ended, he returned there and became one of the first Westerners to enroll as an undergraduate at the University of Nanjing, where he earned his bachelor's degree in 1948 in Chinese history.

Mote continued his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Seattle, and received his Ph.D. in Sinology in 1954. After spending the 1954-55 year as a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nd the following year as a Fulbright Exchange Lecturer at the University of Leiden in the Netherlands, he was appointed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 at Princeton in what was then the Department of Oriental Studies. He was promoted to associate professor in 1959 and to full professor in 1963. He twice received Guggenheim Fellowships.

Mote spent his early years at Princeton working with others to establish a rigorous Chinese language program and to improve the facilities and expand the holdings of the Gest Oriental Library. He and his colleague, Marius Jansen, a specialist in Japanese history, were key figures in the growth of East Asian studies at Princeton in the 1960s and 1970s. They secured financial support from the John D. Rockefeller and Ford foundations in 1961, the Carnegie Corporation in 1963 and th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in 1965.

That support enabled the University to acquire a wealth of new materials for the Gest Library, to establish a highly-regarded Chinese linguistics program -- which Mote directed from 1966 to 1974 -- and to add a number of new East Asian specialists to the faculty. The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was established at Princeton in 1969.

Beyond Princeton, Mote was active in many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the Committee o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wit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f which he was a founding member; the Committee on Studie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of the 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 which he chaired from 1974 to 1978; the Smithsonian Council; and the Visiting Committee of the Freer Gallery of Art. From 1963 to 1965, he served as an adviser to Thailand's Ministry of Education.

Mote's scholarship focused on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later imperial er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He wrote, edited and translated numerous books, scholarly articles and essays on subjects ranging from classical Chinese philosophy to military history and from studies of great Chinese cities to ways in which poetry, painting and other arts could be used to gain a fulle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He was involved in the planning and editing of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and wrote 23 entries on Ming history for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China. His final book, "Imperial China 900-1800"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was based on a lifetime of reflection and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this period of Chinese history.

Hung-lam Chu, Mote's former student, also said of his adviser, "His accomplishment in integrating Chinese classical, historical, philosophical, literary, language and artistic learning for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blems facing modern China is unique and unsurpassed. His use of poetry and literary collections for the study of the mind and sentiment of 14th- to 17th-century Chinese literati and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milieu in which they lived has attained a level of achievement that his peers could only hope to have had. His last book, 'Imperial China 900-1800,' will stand as a classic of sustained learning, consummate scholarship and insightful commentary to inspire the student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for a better appreciation of China's past an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present."

Students and colleagues alike spoke of Mote's generosity in sharing his broad knowledge of China. "Everything he wrote was grounded in the sources, all at his finger tips, recallable without reference to notes," said Norman Itzkowitz, professor emeritus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who remembered first meeting Mote as a junior colleague -- although "he never made those age and academic hierarchy distinctions" -- and soon regarding him as a valued friend. He added, "Fritz will live forever in the hearts and minds of all those who had the great, good fortune to know him."

"As a principled intellect and a warm-hearted teacher, Fritz Mote helped broaden my vistas on Sinology and history and sharpen my methodological and research skills," said Hok-lam Chan, who earned a Ph.D, from Princeton in 1967 and is now a faculty member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and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For this and his professional guidance, I am deeply indebted to him. He left a durable legacy of scholarship remarkable for its critical assessment, but deep love and respec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he will be sorely missed by his students, colleagues and friends."

Mote is survived by his wife, Ch'en Hsiao-lan of Granby, Colo., a sister and six brothers. Memorial services were held in Beijing on Feb. 15 and in Taipei on March 5. A memorial symposium in Princeton is being planned for the fall and will feature a series of panel discussions on issues in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Memorial contributions may be made to: the Frederick W. Mote Memorial Fund for the East Asian Library, c/o Dr. Tai-loi Ma, 33 Frist Campus Center, Room 317, Princeton University, Princeton, NJ 08544; or to the F.W. Mote Lecture Fund, c/o Director,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241 Frist Campus Cente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inceton, NJ 08544. Checks for both funds should be made payable to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2005年02月13日

雲中君:花前又見燕歸遲—追憶牟復禮先生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tbn.blogbus.com/logs/1015564.html
往復論壇
原本平静地渡過舊曆年,因突然傳來牟復禮(Frederick Mote)先生去世的消息,感到無比地惆悵。牟先生於年初二(二月九日)的晚上去世,享年八十四歲。今天大陸年輕一輩的學人可能對牟先生一生的成就所知有 限,但任何熟悉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北美漢學及中國史研究變遷的人是不會不知道牟先生的貢獻和地位。我在過去十幾年中所見到在西方的中國學專家亦可謂多不勝 數,但以人品,學問和見識三者等量齊觀的話,能超越牟先生境界的恐怕是沒有的。尤其是他的充滿創造力的學術生涯和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的建立與成長有非常 緊密的關係。

在今日北美的中國文史研究方面,普林斯頓應該說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心之一,科門齊全而且資源充分。但與哈佛和哥倫比亞等校相 比,普大東亞研究的不同于之處在于其發展歷史較短,成立迄今不過四十多年。五十年代中,牟先生初來普大教授中國史的時候還没有獨立的東亞研究系,更談不上 有全方位的中國文史研究,連牟先生自己都是隸屬於東方語言文學系(Department of Oriental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的教授。該系以近東研究為主導。1968 年東亞系的建立,以他的推動為關鍵,所以稱其為普大東亞系之父並不過份。我們今天可能已很難想像當時在美國人文學界的格局之中東西方文化比重的懸殊。雖然 牟先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史家,但他對中國傳統的了解向來是採取文史不分家的態度。也正由於此,他和當時強調?科學化的正統西洋史學取徑不同。比如 與牟先生同時在普大任教而執西洋史牛耳的大師史東(Laurence Stone)雖然對牟先生很尊敬,但對人提到牟先生時總稱他為 expert in Chinese literature, 而不稱其為 historian。因為在史東看來,像詩人高青丘這樣的課題僅屬於文學研究的範疇,算不得是真正嚴肅的史學題目。這種區分在當今西方人文界幾乎已不存在 了,但這一詞之差卻恰恰體現出在當時的環境下,牟先生為中國文史研究創出一片天地,需要何等的自信和從容不迫的態度。有趣的是牟先生對普大東亞系建立的貢 獻與史東造就普大歷史系的貢獻真可說是旗鼓相當。牟先生對普大中國史研究的具體貢獻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確立以古代為中心的研究方向,二是對中文教學的尊 重。如果前者還是從當時西方漢學主流發展出來的話,後者則可以說是不同流俗的創舉。他反覆強?#123;中文的教學是一切研究的基礎,而且要古漢語和現代 漢語並重。這是一種從語言學而非從西洋漢学只重書面解讀的角度来主導的中文教學法。他以前的同窗學友陳大端教授當時正在普大主持中文教學,所以牟先生得以 和陳大端在這點上通力合作。以上兩點可以說是普大迄今為止都保持了的特色。但牟先生對普大東亞研究的影響並不止此。他對普大東亞研究資源的積累作出的貢獻 同樣地意義深遠。首先是他對普大葛斯德圖書館發展的關注。雖然葛斯德圖書館在牟先生來之前就已是收藏中國文史珍本善本最有名的中心之一,但整體的圖書收藏 尚遠不及哈佛燕京等其他老牌東亞圖書館。這種情況在牟先生任教期間就完全改觀了,葛斯德的中國文史方面書籍的收藏可以說是突飛猛進,到他榮退之時,藏書的 完整和豐富都已舉世公認了。同時他又創辦了《葛思德圖書館館刊》(Gest Library Journal),現已改名為《東亞圖書館館刊》(Journal of East Asian Library),內容以研究古籍為主,並涉及東亞文史哲各領域。其次是他對普大博物館東亞文物書畫收藏的擴充。在這方面他和創立普大中國藝術史研究傳統 的方聞先生以及已故收藏家 John Elliot 同樣地有長達數十年的密切合作。而牟先生個人對於中國書畫和版本印刷等的濃厚興趣和淵博知識的修養已融入他歷史研究的視野之中,比如他寫關於元代文人隱逸 (eremitism)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象徵的經典文章就是迄今研究元代士大夫藝術必需參考的作品。當然從學術體制的角度來看,牟先生對普大東亞研究最重 要的貢獻是在七十年代與校方交涉成功,將原來由校方掌控用於支持東亞研究的大筆經費移到東亞中心(East Asian Program),由和東亞研究直接有關的教授支配,這樣不但確保了未來和東亞有關的學術活動經費無虞,並使其完全獨立於學校官僚系統之外。在過去幾十年 中,這一基金不斷括充,到今天可說已使普大東亞中心和哈佛費正清研究中心一樣,是世界上東亞研究方面資本最為雄厚的機構。這和一九六八年史東成功地將 Shelby Davis 捐助給普大的大筆款項成立了名聞遐爾的戴維斯歷史研究中心有異曲同工之妙。過去的十幾年中我在普大所遇到的東西方研究東亞方面的訪問學者,幾乎無一不是由 東亞中心資助。如果沒有這一層機制上的保障,則普大東亞研究的格局恐怕會是另一番光景。

在牟先生任教期間,普大的東亞系成立並發展為人材 濟濟的一方雄鎮。光就中國史而言,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除了牟先生負責明清以外,隋唐方面有杜希德(Denis Twitchett,大陸多誤譯為崔瑞德)先生,宋史則有劉子健先生,所以一時間普大有中華帝國的稱譽。雖然於八十年代後期牟、劉二先生相繼退休,余英時先生的到來又使這一盛況保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一個重要的研究機構往往有其所謂的傳奇(legend)故事。我於九十年代初才來到普大,所以無資格細數 此間東亞研究創業期的人事掌故。但有一個和牟先生有關的小傳奇則是耳熟能詳的。牟先生的夫人極多才多藝,製得一手好陶瓷。當年牟先生為了讓東亞系的研究生 有一個討論研究心得的場合,特地創辦了一個每周一次的茶會。茶會的名字叫 Cracked Pot,字面的意思是「有裂縫的茶壺」。這當然是因為茶會所用的茶壺出於牟太太之手,上面的確有一道裂痕。但其名之所以起得很貼切是英文中 「cracked pot」 還有另一層意思,即是指癡狂之人。此名用來形容研究生初生之犢的無畏精神可謂妙語雙關,且富有禪意。這一茶會沿續至今,可惜這一代的研究生中僅有極少數知 其淵源了。




Corrections:謝謝孫教授的更正。她說她是22道菜單的書寫者,料理者是牟復禮(Frederick W. Mote,1922年-2005年)夫人陳效蘭女士。Hanching Chung. Thank you for posting a short note (小记) about me and Luo Wen-sen! I really appreciate it. But there is an error concerning the 金瓶梅大餐 in1975. The 22 courses for the dinner were prepared by Mrs.Mote (I.e., 陳效兰) although I was the calligrapher who wrote down the recipe .Kang-i Sun Chang 22 courses for the dinner were prepared by Mrs.Mote (I.e., 陳效兰) although I was the calligrapher who wrote down the recipe .



牟先生是我見過最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也是中文說的最為標準典雅的西方人。這不僅是因為他本人有極高的語言天份,亦是由他特定的 學術背景所致。牟先生在二戰期間参加了由趙元任先生所主持的美軍漢語培訓班。楊聯陞和周一良兩位先生當時正擔任趙先生的助教。這一班為後代培養了許多極重 要的中國學家,而牟先生在班上是第一名。他在抗戰後期到中國,從成都到南京,再到北平,所接觸到的都是當時第一流的中國學者。他先後在金陵大學和燕京大學 學習,聽過包括向達、啟功等先生們的課,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學者是明史專家王崇武。據牟先生自己的回憶,當年他到中國求學,曾和顧頡剛先生等很多知名學者 圍在飯桌邊一起聊天。當時顧先生問各位在坐的先生們有誰願意來指導這位年輕的美國學生。在場的都是飽學之士,但可能都覺得這不是一件有多大意義的事情,所 以就一個推一個,直到最後王崇武先生因為喝得有些醉了,沒能推托成功,便接下了這個洋徒弟,也因此指導牟先生走上研究明史的道路。這當然是一則令人莞爾的 故事,讓人認識到歷史的偶然性在一個學者的身上所能發生的作用。但回顧牟先生的一生,我們可以想見他當年的可塑性之強。

我的印象中,牟先 生治學的特點是結和漢學的素養和史學的眼光。他的漢學素養之深,對古文獻的解讀能力之高決非西方大部份學者所能比擬。這是任何和他接觸過的人都能立刻感覺 到的。比如我第一次見到他時,我剛完成一篇長達百來頁的書評,將美國學者 John Knoblock 翻譯的《荀子》和他所構建的荀子的生平作了徹底的批評,證明其荒誕(註:Knoblock 的見解,後來被完全吸收入《劍橋中國上古史》的有關部份)。這是我在普大寫的第一篇學習報告,所以也就上呈牟先生,請他提意見。兩三天後,他將稿子交還給我。鼓勵之餘,他在稿子上密密麻麻寫滿了修正的意見,從諸子版本的引用到清儒的見解,真是令人嘆為觀止。我至今還保存著這份他修改過的文稿。牟先生是個對 學術水準要求非常高的人,他可以說是對文獻的一字一句都不放過。普大東亞系以往徵招中國文史方面的教員, 即便在牟先生退休之後,也常請他參與評鑒。我曾親見他在信中在肯定某位很有才氣的年輕學者的學術成績時,亦不忘提醒系裡同事其立言超出可證範圍的研究傾 向。但牟先生與舊時漢學家或所謂的東方學家不同的是,牟先生既不會去追求亦不會滿足於考訂史料史實的餖釘之學。


他所關注的和發表的作品都是中國歷史上的重 要課題。而且幾乎每一篇都在西方中國史的領域內有導夫先路的作用。他最重要的貢獻自然是對於元明史的開拓。這方面的成果現已蔚為大觀。他將蒙元和明連在一 起的觀察能力和眼光至今仍無西方學者能步其後塵。我猜想這和他在中國受到極好的訓練有關。他那一代的西方學者,研究中國史時多只注意其在日本和歐洲的進 展,而他卻一直強?#123;對中國學者所取得的成果的吸收。比如他在哈佛亞洲學報上發表評 John Dardess 明初政治專著的書評裡,就直言不諱的指出 Dardess 不該不參考保括蕭啟慶在內的臺灣及大陸學者的蒙元史研究成果。

牟先生的博士論文是對陶宗儀《輟耕錄》的研究,而出版的第一部專著則研究明初詩人高啟,將其放在明初的政治下分析。在這之後他幾乎在元明史的各個領域內都有重要的研究成 果。比如他寫的關於南京的論文,收在斯金
(William Skinner)所編有關中國晚期城市的論文集中,是區域城市史研究方面的典範。可喜的是這部書如今也有了中文譯本。牟先生在明史方面的工作以主持兩大本 《劍橋明代史》的編寫而達到高潮。我不治明史,且這部著作的影響已有公論,這裡就從略了。值得一提的是牟復禮先生著作中最廣為人知的一本書 —《中國思想之淵源》(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of China)。這是給本科生讀的先秦諸子思想介紹,在百來頁的短短篇幅中,對儒法名墨的特色和交互關係的闡述清楚而觀點獨到。其筆鋒帶著同情的幽默,真是 高手所為,到現在都是西方大學中國思想史課的基本讀物之一。

除了這一本小書之外,他對西方中國思想史研究的另一重大貢獻就是翻譯蕭公權先生的傑作《中國政治思想史》。這部書篇幅龐大,且微言大義,引用文獻無數,英譯者所面臨的挑戰自不言而喻。更何況以牟先生的學術標準,他是決不肯草率從事的。他當時的學術 地位已高,按理不必要作此種吃力又未必討好的事。但他出於對蕭公權先生的尊敬和對這部著作的價值的重視,間斷花了許多時間,並特地為此休假一年,到蕭先生執教的西雅圖華盛頓州立大學專心從事此書的翻譯。雖然最後僅完成並出版全書翻譯的一半,這已經是繼 Derk Bodde 翻譯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之後西方對中文學術著作介紹的里程碑。好像在牟先生之後西方學界就無人成就類似規模的工作了。譯文的質量如何,讀者只需比較一下原文就可判斷,這裡也不需我多說。

牟先生寫作的文筆一向練達而幽默,和他為人的風格很接近。不知為什麼,我總覺得在風格上它與顧頡剛先生的史學文字有相 似之處。同時牟先生的論著又很富有想像力,最有趣的當屬牟先生為一九九二年於華盛頓所舉辦的紀念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五百周年的超級展覽所著的章節。此展覽的 主題之一就是把哥倫布時代的歐州和明代中國作一橫向的比較,如表現在藝術方面就是丟勒 (Albrecht Dürer) 和沈周的對照。牟先生負責執筆配合展覽的專著《 Circa 1492》 中關於明代文化的這一部份。這當然是為美國知識大眾寫的,所以要深入淺出。牟先生把明代中葉的文明和社會放在世界史的背景下作了很全面的概括。其中有一小 節題為「哥倫布在中國」,他用假想的筆?#123;,寫如果哥倫布真的到達中國會有何種際遇,讀了讓人印象深刻。

牟先生一生最後一部大書是長達一千頁的《帝制中國:900-1800》(Imperial China: 900-1800),由哈佛大學出版社於2000年出版。這是他多年積累的學識和見解的綜合,也是我見到的有關這九百年中國史的西文通史性著作中最詳盡的 一部。此書的緣起是他和杜希德先生曾訂約合寫一部給大學生讀的中國通史,當年決定由杜先生寫從秦漢到唐的中華帝國史前半部,而他則負責寫下半部。可惜後來 杜先生因主持劍橋中國史工作的緣故不得不放棄前半部的寫作計劃,而牟先生所負責的部份則在他經歷了種種波折之後契而不捨地完成了。書的價值自然也不須我多 贊一詞,但我一直特別欣賞其中論及周邊民族政權和蒙元史的部份,並折服於他對歷朝和周邊關係的那種明晰而平允的討論。我曾在此書出版之後寫信給牟先生,表 示希望能有中譯本出版。牟先生很謙遜地回覆說,這書裡沒有什麼特別的高見,他同時亦表示出版中譯本的時機或許尚未成熟。但我總希望不久的將來他這部論著能有譯本與在中國的讀者見面。

我對牟先生的了解是從進普大開始的,而且是從讀他那本《中國思想之淵源》開始的。我第一次見到他是在一九九三 年,那是我作普大博士生的第二年。當時他已退休多年,且已移居到景色瑰麗,空氣清新的科羅拉多山中,但每年還是到普林斯頓來小住兩三個月以便查閱圖書和作 研究。他給我的第一個印象就是一個溫潤如玉的君子,而且說話很平和風趣,決看不出是個經常要和病症作抗爭的人。他當時正在和杜希德先生合編《劍橋中國史.明代史》的第二冊,所以當他知道我師從杜希德先生時,就和我談起了他的這項工作,并用中文說「我在山上隨時聽他指揮」,這個「他」當然指的是杜希德先生。 但他用標準的京片子來講,聽來好玩極了,讓我頓時覺得和他親近了許多。


我最後一次見到牟先生應該是在一九九五年的春天,那也是牟先生最後一次回來普林斯頓。在他離開前的某一天,突然說要送我一樣東西。等我收到贈品時才知道這是他所藏大慧宗杲的《宗門武庫》,是光緒七年常熟刻經處刊印的版本。尤其珍貴的是全書有楊聯陞先生的標點和批校。當時牟先生知道我開始任教,所以特別以此來對我加以鼓勵。我一直要到最近才體悟到他大概是要我像接受禪門的衣缽那樣繼承前輩先生的學風。牟先生在贈我這部書時,還特地附上一封楊先生書信的影印件。楊先生的那封信寫得很殷切,所以抄錄於此:


復禮,多謝替我寫信吹噓。 《宗門武庫》年節之間應可標點寄還。附甲骨文詞一首,仿董彥老,釋文是:「風(借鳳字)片片,雨絲絲,一日相望十二時。奚事(借史字)春來人不至,花前又見燕歸遲」。字寫得不好,聊博一笑而已。即祝雙福 並賀新禧聯陞宛君 致候 一九七五雙十二

這封信寫作的年代離 今已整整三十個年頭,距離我最初讀到這些文字時也已十年了。於風片雨絲的春日光景將臨之際,留下的正是哲人不再的感慨和一個特有的人文時代之斑斑印跡。






*****




第八届世界青年汉学家会议(莱顿)

2011-01-26 22:11:55





Viewing all 691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