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691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毛子水《理想和現實》;方瑜《唐詩形成的研究》;Ezra Pound's "Cathay";《中国无声电影》

$
0
0

 毛子水《理想和現實》;方瑜《唐詩形成的研究》;Ezra Pound's "Cathay";《中国无声电影》

2014.6.16 晚上川瀨先生易牙居請客之後,到胡氏二手書店買的書。
《中国无声电影》1996剛上架,就給他買回去---後天回日本。


1971年毛子水 79歲著:《理想現實》。

---
《唐詩形成的研究》-----

Ezra Pound's "Cathay" 


  • Hardcover: 274 pages
  • Publishe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st edition (December 1969)
  • Language: English

----
中国无声电影
本书收入有关中国无声电影的各类文献资料509篇,并附有有关人物照、剧照近百幅,是一本大型文献史料图书。

作者: 中国电影资料馆 编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副标题: 中国电影文献资料丛书
出版年: 1996年


- 萬松浦論壇 (http://www.wansongpu.com/bbs/index.asp)
-- 音像·映視廳 (http://www.wansongpu.com/bbs/list.asp? boardid=10)
---- 默片時代的聲音:中國無聲電影時代 (http://www.wansongpu.com/bbs/dispbbs.asp?boardid=10&id=57020)

--作者:塵飛揚
--發佈時間:2008/6/20 17:21:00 --默片時代的聲音:中國無聲電影時代 轉自:學術中國 中國無聲電影在中國大約存在了三十多年(1905 ---1936)。1905年,北京的豐泰照相館攝製了戲劇紀錄片<<定軍山> > ,此為中國第一部無聲電影。但直至1909年,才有第二部無聲電影問世;1930年,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 >在上海誕生,但直至1936年,無聲片的大批量商業製作方告結束。中國無聲電影誕生的艱難和謝幕的遲緩,表明了電影作為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在中國所面臨的嚴酷的現實限制和電影從業者執著的理念訴求。正是“嚴酷的現實限制”和“執著的理念訴求”所構成的張力,驅動中國無聲電影試圖在沉默的銀幕世界發出期待社會反響的“無聲之音” 。這是一種在資金、市場、受眾趣味限制和啟蒙狂飆、政治牽引、社會期待夾擊下的默片時代的聲音。在這種聲音裡,我們聽到的是中國無聲電影在過度負重和壓抑之下的嘆息。 一、強勢的啟蒙話語代默片“立言” 雖然早在1905年中國的第一部無聲電影即已誕生,但真正形成具規模的商業製作則遲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1911年,中國的帝制被推翻;1919年,一批受西方啟蒙思想影響的中國知識分子掀起聲勢浩大的“新文化運動” ,帝制時期的道德規範和價值理念都被視為壓抑人性的因素而遭唾棄。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中國,改造社會、謀求觀念進步的呼聲已成為思想文化界的主流話語。欣逢“新文化運動”的高漲,中國無聲電影自然想極力加入這場文化狂歡的合唱。不幸的是它先天不足,一出生便得了失語症。那種滿懷壯志但又喑啞乏語的無奈,唯有身負社會理想的電影藝術家們體會得最為深切,他們不得不徒手上陣,在銀幕之外發表一系列熱情似火的言論,聊以慰藉挺身“新文化運動”的衝動。以商業為取向的各個電影製作公司,也紛紛順應社會風氣,無不以改造社會、促進觀念進步自許,以期招徠觀眾,籠絡民心,搶占市場。而當時的中國文化界,同樣期待無聲電影成為改造社會的利器。於是,電影作為一種教化的工具,幾平得到全社會的認同,電影藝術家們似乎忘記了電影所具有的獨立的藝術價值,而電影製作公司似乎也忘記了電影的商業性。電影的社會功能被無限地誇大著。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中國的各大城市,電影製作公司紛紛設立。這些電影公司在其創辦之初,往往在當時的電影雜誌或本公司出品的處女作宣傳特刊上發表各自的宣言,表明其創辦宗旨。這些宣言無不把改造社會、教化民眾作為其第一要務。如商務印書館活動影戲部宣言∶“吾人應當辨別影片的內容,是否可以引起國民的良善性,是否可以矯正一般的壞風俗;果然能夠,我們便當借影戲為教育的一大助手了” ( <<電影雜誌> > 1924年第3期)。“天一公司”宣言∶“今日的電影,不僅是一件純粹的娛樂品,而且是做了文化的前線上一位衝鋒的戰士了!” (<<中國電影年鑑> > ,1934年)“聯華影業製片印刷有限公司”宣言,電影的功能在“寓教育之助益於民眾娛樂中。改良風化,箴砭社會,厥功甚偉” (<<影戲雜誌> > ,1930年第1卷第9期)。 與電影公司成立相伴生的是眾多電影刊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創刊。這些刊物更是在發到辭中極力倡導電影的教化功能。如“二十世紀之電影事業,儼然成為一種勢力,足以改良社會習慣,增進人民智識,堪與教育並行,其功效至為顯著” (<<電影周刊> > > ,1921年第1號)。“我們相信中國的國民性是一種頹唐衰朽,冷酷無情的國民性。這種國民性在現代有根本改革的必要。銀幕藝術是革改這種國民性的一種工具,而且是比任何種藝術還要具體而且普遍的工具” (<<銀幕評論> > ,1926年第1卷第1號)。在一片電影教化論的呼聲中,電影的功能日益被誇大,如“影劇是普渡眾生脫離悲痛煩悶之境而至實在樂土的慈航” (<<電影雜誌> > 1924年創刊號),“影戲事業,為吾中華民國當今第一偉大之新實業,補助社會教育,宣揚古國文化,提倡高尚娛樂,挽回狂瀾漏卮,激增愛國熱情,日增月盛,舉國若狂,前仆後繼,努力於此事業者以萬計,其功作其使命之重要,可以概見” (<<中華影業年鑑> >創刊號,1927年)。而在受眾方面,當然也有人不忘記電影的娛樂功能,但娛樂功能往往被視為次要,如“多看一次電影,多增一分智識,娛樂尤在其次也” (<<電影周刊> > ,1924年第8期),電影似乎僅是社會教育的工具,“無論教育有多少偉大的目的,影戲都可以抓得上” (長城公司特刊<<浪女窮途> > ,1927年) ,“電影實在是個社會的導師,負有社會教育的最大的責任的” (<<銀星> > ,1927年第12期)。更有人把電影提到國家及民族命運所繫的高度,“它能導社會於純樸高尚,發揚民族精神,鞏固國家基礎。但反面講,同時它也能陷社會於奢靡淫逸,辱國羞邦,充其極,能使亡國滅族” (<<銀星> > ,1927年第12期)。 在強勢的啟蒙話語支配下,中國無聲電影負上了過多的重任,而社會對它也產生了過高的期待。但是,中國無聲電影果真一如自許和社會期待,在中國的“新文化運動”中扮演衝鋒陷陣的戰士、社會教化的導師、救國救民的仁人的角色?在種種激越萬千的光榮與夢想之中,誰能預料到它將面臨的荊棘與陷阱?

















--作者:塵飛揚
--發佈時間:2008/6/20 17:22:00 -- 二、資金、受眾趣味及市場效應制約下的低吟淺唱 興起於中國“新文化運動”狂飆之中的無聲電影並沒有因此一路高歌,相反,電影作為一種受制於資本和市場的文化產業,在民族資本幼稚和受眾趣味低下的雙重製約下,不得不向市場稱臣,不得不在銀幕內發出低吟淺唱的嘆息。以至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胡適悲憤地說,在“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之下,“戲劇與長篇小說的成績最壞” (胡適<<文學與革命> > )。而曾直接參與中國無聲電影左翼運動的柯靈,更是在晚年撰文批評道∶“在所有的姐妹藝術中,電影受新文化運動洗禮最晚。新文化運動發軔以後,有十年以上的時間,電影領域基本上處於新文化運動的絕緣狀態” (<<中國電影研究> >第1輯,香港中國電影學會,1983年)。 雖然中國無聲電影誕生於1905年,但完全由中國人投資拍攝電影事實上遲至1918年,即上海商務印書館活動影戲部的創建。其原因在於資金缺乏,難以獨立發展民族電影工業。1923年,明星影片公司拍攝的“孤兒救祖記”獲得了巨大的商業利潤,由此刺激了眾多投資者的積極性。據統計,1925年前後,在中國各大城市共出現過170多家電影製作公司,其中上海佔140多家。這些公司大多為小本經營,一旦流動資金告急,只能完全聽命於市場,進而展開殘酷的商業競爭,此直接導致​​1927至1931年間完全以商業為取向的低投入快出品的“古裝片” 、“神怪片” 、“武俠片”的極度氾濫,電影從業者們原先許下的豪言壯語,也已煙消雲散。以至於國民政府內政部、教育部屬下的電影檢查委員會不得不在1931年頒布禁拍武俠神怪片的通令。1931年,中國的電影製作公司銳減至20家。 由惡性的商業競爭而導致影片的粗製濫造,固然與電影製作公司資本弱小有關,但與中國無聲電影受眾趣味的低下也不無關係。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民眾的平均識字率僅為百分之五,更嚴重的是,中國的社會精英對國產片不屑一顧,紛紛以觀看外國影片為時尚。如被譽為“民族脊梁”的中國現代文學巨匠魯迅,其在1916至1936年間共觀看過149部電影,其中美國電影佔127部,中國電影僅佔4部(<<魯迅與電影> > ,中國電影出版社,1981年)。其原因之一是,中國各大城市的豪華影院皆由外國人投資興建,並且只能放映外國影片。據統計,1926年,中國共有影院156座,其中由中國人開設的僅11座;1896至1937年,在中國發行的外國影片共達5058部,遠遠超過中國的無聲電影出品數量。當時,由中國人投資經營的影院大多設備簡陋,上流社會不願涉足,只能吸引下層民眾,而以數百年來在中國下層社會流播極廣的武俠、神怪故事為題材的低俗電影自然最受歡迎。另一方面,在殘酷的商業競爭中,各電影公司紛紛向東南亞進軍,因為那里居住有大量的華僑,而他們大多是文化程度低下的勞工,與中國無聲電影國內觀眾的趣味並無二致。中國無聲電影為求生存,不得不日趨庸俗化,由此引發出一場“電影是不是一門藝術的辯論。 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之前,中國無聲電影大多屬於滑稽片,其放映場所並非專業的影劇院,而是附設於遊樂場或馬戲團的大棚內。所以,電影在民眾的眼裡並無藝術性可言。1925年前後,一批受“新文化運動”影響的文藝家和曾留學西方專攻電影的知識分子歸國轉入電影界,他們開始提出“為人生而藝術” 、“提倡藝術,宣揚文化”的口號,參與製作了一批具有電影藝術手段和表現技巧的中國早期的無聲電影。其留給觀眾的印像是,所謂“藝術性”的電影,就是製作認真的電影。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製作精良的電影已難尋踪跡,但這並不妨礙電影公司繼續以“藝術”為幌子招徠觀眾。“近來,藝術藝術的一片聲浪,充溢於上海的電影界,製片公司攝畢一部影片,必冠以藝術的影片之美銜,一若不是這麼做法,不足以顯示其片成績之優良,而逗起閱者的注意力,購片商也以藝術片為唯一的需要” (友聯公司特刊第3期<<兒女英雄號> > ,1927年)。而低趣味的觀眾事實上並不需要藝術片。當時極具影響力的編劇鄭正秋就不無感嘆道∶“今之大多數觀眾……歡迎火爆,不喜冷雋,於是作劇者,亦偏重劇烈之事實,如殺人放火,窮凶極惡之徒,常為觀眾所見之於銀幕,善者極善,惡者極惡,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又為千篇一律之劇規,蓋不如是,即不能使觀眾大快人心,不如是即不合觀眾眼光也,其描寫者是否真的人生觀,是否社會上真有其人其事,則非觀眾之所問矣” (明星公司特刊第3期<<上海一婦人> >號,1925年)。鑑於中國無聲電影的當時情狀,人們開始質疑電影的藝術性。“影戲是不是一種藝術,在今日還是爭論未決的問題” (大華百合公司<<探親家> >特刊,1926年),“近來常有人說,電影是一種藝術,這實在是一句很不妥當甚至錯誤的話。這正如把文字叫做文學一樣地錯誤……電影正和文字一樣,同是表達意念行為的工具……電影本身,我們可以明白完全不是藝術,所以,現今一般人把電影當作藝術,即使不是完全不對,至少也有一半的錯誤” (神州公司特刊第3期<<難為了妹妹> > ,1926年)。 原先以濟世救民自命的中國無聲電影,在短短的十年間,就淪落到連自身的合法身份也廣受質疑的境地,這不能不說是中國無聲電影的悲哀。然而,“國家不幸影家幸”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入侵中國的槍聲,把中國無聲電影從萎靡不振的狀態中超撥出來。














--作者:塵飛揚
--發佈時間:2008/6/20 17:25:00 -- 三、無聲的銀幕,有聲的喉舌 繼中國東北及華北淪陷之後,1932年1月28日,日本入侵中國無聲電影的大本營上海。當時,許多導演深有同感地說,“中國已不堪破壞” ,“反帝是大任務” ,“九一八的砲聲轟醒了我” ,“九一八震撼了沉夢” 。從1932年下半年起,中國無聲電影的創作者們基本上放棄了此前從神怪武俠傳奇中取材的趨向,轉而面對國家與民族危機的現實,“給民眾一些興奮,代民眾呼喊……給民眾一些慰藉” (“1932年中國電影的總結賬與1933年的新期望”,<<現代電影> >第1期,1933年)。1932至1934年間,共有40多家電影公司製作了200多部以激發民眾抗日救國為宗旨的無聲影片。1932年因此被稱為中國電影“轉變年” 。 在全民抗戰的熱潮中,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的鬥爭也同時進行。中共認為電影可以在號召民族抗日的旗幟下有效地動員民眾的革命意識,於是成立左翼戲劇家聯盟,鼓勵左翼劇作家加入電影公司,擔任編劇或導演。此外還成立電影評論小組,在上海的各電影雜誌發錶帶有濃烈的無產階級革命意識的影評。他們宣稱,必鬚髮動中國電影界的無產階級電影運動,與布爾喬亞及封建的傾向鬥爭(<<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最近行動綱領> > ,<<文學導報> > 1卷6、7期合刊, 1931年),認為此前的中國無聲電影完全是畸形的,“失去其所有的意義” ,因為其只著眼於都市中的上層階級矯情沉迷的生活。左翼電影人士呼籲“新英雄主義的影劇” ,“能衝進民眾,能掀起無數波瀾,把反抗奮鬥的精神,灌注到民眾身上心中。用全副的精神,去和環境反抗……了解覺悟自己所受的苦悶與壓抑……使懦弱而又糊塗的民眾在生活上尋覓新的東西,痛快地生,痛快地死”[出處不明] ,他們主張文藝是大眾的,為大眾的,關於大眾的。1933年2月,左翼電影人士進一步成立中國電影文化協會,聲稱電影“應把握著新的意識,以趨向新的觀點,而完成它在這新的時代中的任務” ,“藝術是宣傳,而電影更是宣傳的藝術” (“中國電影之路” ,<<明星月報> >第1卷第1期,1933年5月)。所謂“新的意識”即指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革命意識,而把電影認作“宣傳的藝木” ,則完全把電影視為革命宣傳的工具並犧牲電影的獨立品格。在左翼電影人士的推動下,這一時期的中國無聲電影刻意迴避對有閒階級生活的描寫,而極力將農村生活的實景搬上銀幕。但他們往往僅從概念出發,誇大階級衝突和革命的主題,缺乏真實可信的細節,可謂注重“意識” ,忽視“技巧” 。這既是他們的電影創作主張,也是他們的電影批評立場。由於左翼影評人士是當時上海各影評刊物的主要作者或主持者,他們事實上已成為一股左右影壇輿論的力量,結果導致許多“聰明的前進的從業者諸君,已深深地知道怎樣的出品才是批評者不會指摘的” (“從意識的批判到技術的檢討” ,<<現代電影> >創刊號,1933年)。 夏衍作為中國左翼電影運動的領導人,已經意識到左翼電影中偏激的革命情緒的弊端。他說∶“革命與反革命的對描,富人與窮人生活的映照,在教育的意味上固然重要,但活潑的,更擴大的,向社會生活的各方面,攝製有關於社會的題材,給觀眾一種啟示,一樣地不可少” ,“若果因為某一部電影裡,沒有工人以及前進青年的面影,沒有窮富生活的對描,便無條件地否認這樣事實的存在,抹煞它的教育意義,這對於整個電影文化的進展,是有著很大的妨礙的。在電影界從劇本作者一直到影評家,必須突破這局限於狹隘的題材的路” (<<晨報.每日電影> > ,1933年5月25日)。左翼電影的簡單化和意識形態化當然也受到其陣營之外的電影人士的批評與抵制。才華橫溢的年輕導演蔡楚生曾這樣批評左翼電影創作∶“自從1932年發生了電影內容的轉變以後,對於劇中的主人翁,是有過不少的僅由於劇作者幻想的強調,使這些莫名其妙的主人翁成為革命戰線中最前衛的人物,這種不合邏輯的蛻化,我以為是非常錯誤的而不敢同意的。而我一貫的創作態度,是∶把社會真實的情形不誇張也不蒙蔽地暴露出來,至於怎樣解決的辦法,則不加可否” (<<影迷週報> >第1卷第1期,1934年9月),他也反對把電影作為純粹的政治宣傳工具,他說∶“我們應注意描寫的技巧。要知道一般的觀眾不是到學校裡去上課,電影本身無力強迫觀眾接受種種的教訓” (“中國電影何處去” ,<<電聲電影周刊> >第3卷第31期, 1934年)。而在1933年,為抵制左翼電影,主張“藝術至上主義”電影理論的人士出版了<<現代電影> >月刊,認為左翼電影最大的老病是“內容偏重主義” ,犯了“技巧未成熟之前的內容過多症” ,“是頭重腳輕的畸形兒” 。其代表人物劉吶鷗認為,“在一個藝術作品裡,它的'怎樣地描寫著'的問題常常是比它的'描寫著什麼'的問題更重要的” (“中國電影描寫的深度問題” ,<<現代電影> >第3期,1933年)。1933年底,更有人提出“軟性電影論” ,認為“電影是軟片,所以電影應該是軟性的” ,“電影是給眼睛吃的冰淇淋,是給心靈坐的沙發椅” ,批評左翼電影“在表面上看來,都是革命性的,前進的,奮鬥的,聳聽而又誇大的……但是試看影片的內質,卻都是空虛和貧血,勉強而淺薄。使人看後感覺喊口號的無謂,而且會使志在欣賞影藝的觀眾不再踴躍地跑進戲院去,去避免無端地受到過多所謂革命性影片的教訓和鼓吹” (“硬性電影與軟性電影” ,< <現代電影> >第1卷第6期,1933年)。 為了警惕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左翼電影對民眾進行革命和階級鬥爭意識的灌輸,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在1932年6月通令各影片公司“以後關於戰爭及革命性的影片,均在禁攝之列” 。1933年,國民黨特務以恐怖手段威嚇甚至搗毀拍攝左翼電影的影片公司。1934年底,左翼電影創作基本上已退出影壇。而一批曾受日本入侵中國的“九一八”槍聲震醒的導演,為了影片的賣座,不得不重返商業化創作的老路。這時,中國無聲也已步入其衰落時期。 四、雙重的失語,多餘的聲音 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正是中國處於多重危機的時期∶因傳統文化的危機而有“新文化運動” ;因民族危機而有全民抗日;因政治危機而有國共兩黨的相互傾軋。稚弱喑啞的中國無聲電影不得不被捲入危機四起的波濤而難以自持。它既要代思想文化的啟蒙者“立言” ,又需為電影公司招徠觀眾,最後還不得不充當革命的吹鼓手。結果,中國無聲電影不僅無法讓劇中人在銀幕上開口說話,而且也無法獨立地表達電影自身的藝術語言。這是中國無聲電影的雙重失語。 當有聲電影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興起於中國之際,並沒有得到中國電影界的熱切認同,他們認為“現在的有聲電影,卻將安靜和音樂都毀滅了” ,聲音“將使聲片無藝術性可言” (“中國電影陣容總檢閱” ,<<中國電影年鑑> > ,1934年)。拒斥“聲音” ,渴望平靜,這是中國無聲電影在其遲暮之年的遲到但仍不失意義的省思。在默片時代,那些銀幕之外的爭論和主張,事實上已對中國無聲電影構成噪音,這些噪音足以將電影的藝術語言淹沒。只有拒絕噪音,中國無聲電影方可找到確切的自我認同。
















立讀 余秋雨《我等不到了》《行者無疆》

$
0
0


余秋雨早期的幾本書讀了,卻沒有留下記錄。

幾年前,我的一位翻譯朋友選他的散文當範本。
立讀的, 幾乎都忘記了。
和苗老漢聊天 (黃大德)

   精彩摘錄:黃苗子淡然一笑說:「人的一世清名固然重要,但我們必須學會面對現實。無論什麼時候都會有人出於種種目的而加以扭曲甚至捏造歷史。他們惟恐天 下不亂,江青、姚文元之流的文妖不就是這樣的人嗎?況且,歷史不是一個任人塗抹拿捏的妓女,歷史總會還原它本來的面目。至於那些流言蜚語,歷史自會評說, 只要自己問心無愧,日子就終會過得比那些搞陰謀詭計的人好。」



行者無疆售價:315
  • 分享 
  • 推到Facebook
  • 推到Plurk
  • 推到Twitter

行者無疆

走過中華、回教、佛教文明之後,這次余秋雨到歐洲走了一趟。

猶記得《千年一嘆》出版後因為盜版嚴重,余秋雨公開表示:「這很可能是我的最後一本書。」當時讓所有支持他的讀者措手不及。還好,這次大陸出版商華藝出版社很有誠意地解決盜版問題,讓余秋雨有了再次出書的動力。

而更重要的動力,或許是他在序言中所說「上一次考察所面對的艱險恐怖與這一次考察所面對的慵懶自負形成了強烈的對照,使我豁然憬悟亨廷頓教授所預言的西方文明、中華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對峙和衝突果然被自己直接領略,這便產生了新的話語衝動」,這種衝動,讓他不得不寫,他接著說911事件後,他了解「文化的使命就是去感知更廣闊時空的冷暖疼痛,我既然已經去感知過,那就什麼也避不開了。」

余秋雨的文字向來是煽情的,也正是煽情,讓讀者深掘壓抑已久的情感,讓情緒在閱讀時如脫韁野馬,自由揮灑。本書挑動讀者情緒的文字仍然俯拾可得,例如他到龐貝城時看見一個蹲著的瓦罐製造工人的「人形模殼」,他描述「他沒有倒地,只想蹲一蹲,憩一會兒就起來。誰知這一蹲就蹲了一千多年。」到劇場遺址,他形容「綠森森地讓人忘記毀滅曾經發生,只以為劇場裡正在演戲,觀眾都進去了。」

他的遣詞用字或許太過煽情,但相較於市面上許多新穎卻冰冷的文學作品而言,余秋雨倒是毫不掩飾他的多愁善感,而作家的使命之一,不也就是開掘讀者未曾企及的感情深度?

余秋雨也透過文學的眼鏡,為讀者做歐洲導覽。例如到布拉格,他首先聯想到米蘭昆德拉和卡夫卡,還有舉世難得的作家總統哈維爾。「讀著他哈維爾總統近幾年發表的論著,恍然覺得那位一直念叨著『生存還是死亡』的哈姆雷特,終於繼承了王位。」姑不論這樣的類比是否精確,總是結結實實地提醒讀者,無論身在何處,永遠不要忘了文學,因為文學家,時常具有洞察千年的魔法。

同樣在寫龐貝城那一章,他說「有一種震撼卻穿過一千九百多年的時間直接抵達我們身上,而且顯然還會震撼下去,那就是人類群體在毫無預告的情況下集體死亡、霎時毀滅。」這種震撼,我們是否也在紐約911事件中感受到?(文 / 博客來)

目錄

台灣版序
自序
第一卷 南歐
廢墟,大海,流浪,歷史常常從這裡出發。
  • 南方的毀滅
  • 羅馬假日
  • 興亡象牙白
  • 點燃亞平寧
  • 尋常威尼斯
  • 稀釋但丁
  • 城市的符咒
  • 大師與小人
  • 團啄的雞群
  • 流浪的本義
  • 只因牠特別忠厚
  • 小巷老門
  • 死前細妝
  • 古老的窄街
  • 貝殼未碎
  • 我的窗下
  • 他們的麻煩
  • 古本江先生
第二卷 中歐
森林,山丘,古堡,歷史常常在這裡隱蔽。
  • 仁者樂山
  • 懸崖上的廢棄
  • 醉意祕藏
  • 布拉格不後悔
  • 黃銅的幽默
  • 追詢德國
  • 墓地荒荒
  • 黑白照片
  • 空空的書架
  • 落伍的瘋狂
  • 致命的象徵
  • 有口難辯
  • 盔甲裡的善良
  • 誰能辨認
  • 龐大的無聊
  • 學生監獄
  • 遠去的教授
  • 盈縮空間
  • 跳蕩聯想
  • 教皇的衛士
  • 鬧市草莽
  • 突破的一年
  • 另一種貧富
  • 希隆的囚徒
  • 手錶的勸告
  • 閒話旅遊
第三卷 西歐
熱鬧,精緻,張揚,歷史常常在這裡轉折。
  • 河畔聚會
  • 懸念落地
  • 法國胃口
  • 馬賽魚湯
  • 遠年琥珀
  • 諾曼地血緣
  • 扼守秋天
  • 莊園裡的首相和公爵
  • 牛津童話
  • 奇怪的日子
  • 兩方茶語
  • 請回喬伊斯
  • 木石是非
  • 都市邏輯
  • 與平庸一起棲宿
  • 那個巨人
  • 藍旗和孩子
  • 海牙的老人
  • 自己的真相
  • 荷蘭水
  • 玲瓏小國
第四卷 北歐
蒼涼,寂寞,執著,歷史常常在這裡凝凍。
  • 北歐童話
  • 漫漫長夜
  • 典小記
  • 兩難的實驗
  • 砰然關門
  • 歷史的誠實
  • 恬然隱者
  • 生命的理由
  • 拍雪進屋
  • 議會──阿爾庭
  • 尼雅爾薩迦
  • 地球的裂縫
  • 北極印痕
  • 大雪小村
  • 結語
後記
你心中有沒有別人?



余秋雨,當代著名作家,在寫《行者無疆》裡的《追尋德國》那篇文章的時候,為了徹底了解德國,他一個人來到德國,深入體驗生活。

他找了一處出租房子,房東是一位德國老人,和藹可親,房子在五樓,余秋雨看了看,感覺還不錯,就想和老人簽長期租房合約。

老人笑了笑說︰“不,年輕人,你還沒有住,不會知道好壞,所以應該先簽試住合約,有了切身體驗,再定下一步是否長住。”

余秋雨一聽有道理,最後和老人簽了5 天合約。一切辦好之後,余秋雨開始住了,房間很溫馨,老人也很信任余秋雨,從不過來檢查東西。



還有,垃圾不用送到下面,放在門口就有清潔工定時取走,樓道都是一塵不染。

第5 天到了,余秋雨想和老人談長租的時候,發生了一點意外,他不小心打碎了一個玻璃杯。



他很緊張,感覺這個玻璃杯價值不菲,怕因為這個玻璃杯,老人不租給他房子。

可是當他打電話告訴老人的時候,老人說︰“不要緊,你又不是故意的,這個玻璃杯很便宜,明天我再拿來一個。



”余秋雨更高興了,希望老人過來簽長期合約,老人答應了一聲,掛斷了電話。

余秋雨也沒有閑著,把碎玻璃和其他垃圾掃入垃圾袋裡,放在了外面。



過了不久,老人來了,進屋之後,沒等余秋雨說話,老人問︰“那玻璃杯碎片呢?”

余秋雨趕緊說︰“我打掃完放在門外了。”老人趕緊出去,打開垃圾袋看完之後,臉色陰沈地進了屋,



對余秋雨說︰“明天你可以搬出去了,我不再租給你房子了。”

余秋雨感覺不可思議,就問︰“是不是因為我打碎你最喜愛的玻璃杯,惹你不高興了?”

老人搖了搖手說︰“不是,是因為你心中沒有別人。”余秋雨被說得一頭霧水,這時候,就看老人拿了一支筆和一個垃圾袋,



同時帶上笤帚和鑷子,來到外面,把余秋雨裝好的垃圾倒出來,重新分類。

老人挑得很仔細,過了好久,把所有玻璃杯碎片裝入一個垃圾袋裡,在上面用筆寫上︰裡面是玻璃杯碎片,危險。



然後把其他垃圾裝入另一垃圾袋裡,寫上︰安全。

余秋雨在旁邊看著,從頭到尾除了敬佩,他不知道說什麼。此後若干年,余秋雨不斷提起這件往事,每次都是感嘆連連。

立讀

我等不到了
類別: 文學小說
叢書系列:新人間叢書
作者:余秋雨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07月26日

這是余秋雨睽違六年之後的又一力作。是自傳也是一部記憶文學。 
他以平靜的語調敘述了家族的歷史、家族人物的一生和奮鬥史,也詳述自己文革時遭受迫害的歷程,還以犀利文筆點名批評了在那腥風血雨中給他帶來災難的人,蘊涵著最悲壯的集體掙扎。
二○○四年《借我一生》出版後,許多親友讀後不斷地指出書中需要補充與更正之處,還有讀者批評說他與妻子馬蘭近十多年來經歷的部分顧慮太多,寫得不清不楚。於是,余秋雨重新整理了新增的資料,直面他的家族與其經歷的現代傳奇,創作了這部記憶文學。
他與鳳凰衛視合作探訪中外古文明過程中,寫成的四本書: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嘆、行者無疆,受到兩岸三地讀者的歡迎,也許是樹大招風,負面新聞誹謗文章引發爭議;這些紛紛擾擾在余秋雨的筆下,透過與這些過世的老人對話,說出心中想說的話。
這些人在世紀的光影中沉浮,這是寂寞而深沉的心靈對話,一部深入靈魂的世紀讀本。
余秋雨的話:
這很容易被看成是一本回憶錄,其實不是。真實的人生體驗在這本書裡只是一條山路,我踩踏著它走進了寓言。這些寓言籠罩著整個山頂,籠罩著很多生靈,與山腳下的熱鬧完全是另一種風景。只有在這無限的寂寞中,我才發現了中國文化的某種宿命。
我把這樣的寫作,看成是「寓言現實主義」。走上這條路,有一個過程。
多年前,我寫了記憶文學《借我一生》。沒想到,這本書出版後在很多長輩、親友、同學、鄰居間引發了回憶熱潮。他們不斷向我指出需要補充和更正的地方。連一些以前並不認識的讀者,也轉彎抹角地為我提供各種參考資料。
這既使我高興,又把我嚇了一跳。原來一個小小家庭的歷史,也有無限可校正的餘地。那麼,我們經常要面對的那一部部宏觀大歷史,又會怎麼樣?
……
中國文學不應該違避當下的切身磨難,因為這不僅僅是自己的遭遇。寫下來才發現,真實,比文學還文學。從古典,到荒誕,從平靜,到高潮,應有盡有。
但是,「真實」又是什麼?我重複地陷入了從莊子到西方現代哲學家都描述過的苦惱之中,這個世界需要真實嗎?如果需要,又需要到什麼程度?對這些問題,我都不清楚。能夠肯定的真實只有一項:很多與我有關的人,都死去了。我很想與他們說話,不管他們能不能聽到。
於是,就有了眼前這本書。
──余秋雨
作 者 簡 介

余秋雨
是全球華文讀書界都不感到陌生的一位當代作家,他的《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歎》、《行者無疆》、《借我一生》所擁有的讀者量,難以計數。
他的人生經歷更是令人驚歎。童年時代與中國農村民俗生態的血肉相融,青年時代在「文革」災難中的生死掙扎,後來又 成為最年輕的教授和高等院校校長,仕途暢達時毅然辭職親自歷險考察中國和世界各地的文明遺址,所寫書籍暢銷全球又受到諸多嫉妒和譭謗,卻永遠有無數「余 迷」捍衛著他…… 這些經歷,使他的人生產生了極為特殊的際遇和感悟,作品開創一代散文風尚,在兩岸三地華人社區引發巨大迴響,成為當今最有影響力的跨地域華文作家。
目 錄

第一部

一歷史
二還是歷史
三還債
四墓碑
五朱家小姐
六鄉下
七那天下雨
八叔叔二十歲
第二部
一無產地主
二媽媽下樓了
三夜晚
四姨媽和表哥
五上海的事
六饑荒
第三部
一大民主
二同一個省
三那個冬天
四裸體
五稍稍打開的窗
六老人和老屋
第四部
一樓梯
二齊華
三祖母無名
四在位和退位
五歷險和逃跑
六繼續逃跑
七守護
八我等不到了
九這樣結束
十三件小事

Albert Camus (2)A HAPPY DEATH , La Peste (The Plague, 1946) The Stranger or The Outsider, (L’Étranger) /The Myth of Sisyphus

$
0
0





Wim Wenders’ Wings of Desire 1987 車禍者口中喃喃自語,提到 Albert Camus.......
(照片翻攝自網路)
(照片翻攝自網路)
昨晚世界盃上演比利時與阿爾及利亞的小組賽,最終阿爾及利亞以1球之差落敗。位於北非的阿爾及利亞曾經是法國的殖民地,曾經效力於法國隊的球王席丹(Zidane),父母都是來自阿爾及利亞的移民。
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存在主義作家,著有《異鄉人》、《瘟疫》的卡繆(Albert Camus),成長於阿爾及利亞的貧民窟。卡繆從小踢足球,他讀阿爾及利亞大學時曾是足球校隊,一直擔任守門員的位置。而他之所以擔任守門員,實有苦衷,因為在這個位置,才不會因為反覆奔跑而磨破球鞋。出身貧寒的他買不起新球鞋,每天晚上,祖母都會檢查他的鞋底,如果有破損,就會挨打。
隊友在球場上盡情奔馳,背號永遠都是1號的守門員,孤伶伶地守在門前,不能離開。日後卡繆寫《異鄉人》、《薛西弗斯神話》,存在主義式的孤寂,很早他在球門前,就懂得了。(撰文:房慧真)

Albert Camus centenary goes without much honour at home

Neither France nor Algeria pay much attention to 100th anniversary, leaving job to Google

Albert Camus Google doodle
French leave Camus … but Google doodles support
Last month, the 300th anniversary of Denis Diderot's birth prompted François Hollande to talk of reburying his bones in the Panthéon, the shrine of national heroes. Thursday's centenary of Albert Camus' birth, in contrast, has not seen the kind of festivities you might expect, either in the French capital or his childhood home, Algiers.
The lead role in feting him in France was reportedly assigned to Marseille, one of the current European capitals of culture, and a reasonable choice as Camus bought a house in Provence (which faces Algeria across the Mediterranean) two years before his death in a car crash in 1960, and is buried there. But, whether due to cock-up or conspiracy, Marseille-Provence 2013 has been as grudging as Paris in what it has offered by way of celebration. Camus was hence robbed of a big national "hommage", noted Le Point magazine, but at least "took the most beautiful of revenges on Google", which honoured him with its Doodle on Thursday.
Although The Outsider and The Plague are both set in Algeria, a full-blown Camus anniversary tribute there was always less likely. He came from a pied-noir (European settler) family, put the killing of an Arab at the centre of his best-known novel, and was (rightly or wrongly) seen as siding with France in his writings on the postwar independence struggle; as a result, "not a single official commemoration" took place in his native country, following the authorities' ban in 2010 on plans to mark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his death.
The continent as a whole has disowned him, in fact: although he was the first African-born Nobel literature laureate – and the second African-born laureate across all categories – the African Union's website's list of "Africa and diaspora" Nobel winners omits him, while welcoming Toni Morrison and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as members of the diaspora.
For Algerians, the fact that Nicolas Sarkozy championed him when president – in unsuccessfully urging the transfer of Camus' body to the Panthéon, he was in effect appropriating him as French, not Algerian or Mediterranean – can't have helped. So on his 100th birthday, Camus was again an outsider, without a proper cake and belonging fully to neither. Which may be exactly what he would have wanted.


【TEWA新聞/2013.11.11/法國】抗納粹但反殖民地獨立: 被遺忘的卡繆  上個月是法國啟蒙主義時期思想家狄德羅(Denis Diderot)三百歲誕辰,當時法國總統歐朗德曾為此事,希望將狄德羅的骨骸移師到巴黎先賢祠重新下葬。相較於狄德羅獲得法國政府的重視和禮遇,上週四是法國存在主義派作家卡繆的百歲誕辰,但無論在法國首都巴黎或卡繆成長的北非阿爾及利亞,都沒有出現許多人心中原本所預期理應舉行的緬懷紀念活動。  輪廓凸出的顴骨,總是豎起的風衣衣領,以及嘴唇上總是叼著一根高盧牌香菸,在二戰後巴黎左岸的眾生相中,卡繆始終是一抹獨特的風景,其所處時代的種種在他身上交織匯聚,這是攝影大師布列松用相機捕捉屬於卡繆的獨有形象。   在法國,追思卡繆的相關紀念活動據聞分配給今年歐洲文化之都馬賽負責,這個選擇非常合理,卡繆一九六零年因車禍驟逝之前,曾在隔著地中海和阿爾及利亞遙遙相望的馬賽省買了一棟房子,死後也葬身於此。  但根據英國衛報報導,不知是行政作業混亂還是刻意的陰謀,馬賽省和巴黎一樣,當地政府對於慶祝卡繆百歲冥誕一事,感到勉強不情願,導致卡繆理應在法獲得的大型國家級崇敬被剝奪殆盡。  不過並非所有人都遺忘了卡繆,至少還有美國網路搜尋引擎龍頭Google以卡繆的哲思隨筆《薛西佛斯神話》為靈感,在入口頁面設計特別的圖像,慶祝大師百歲誕辰,法國的Le Point雜誌形容,Google替卡繆漂亮地報了一箭之仇。  卡繆的兩本名著《異鄉人》和《鼠疫》,故事發生的場景都設定在阿爾及利亞,但是要在當地看見一場慎重肅穆、對卡繆獻上崇高敬意的紀念儀式,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卡繆來自一個歐洲移民家庭,成長於法國殖民底下的阿爾及利亞,他反對阿國獨立運動的恐怖攻擊手法,但也不滿對伊斯蘭信眾的不公做法。  卡繆還把刺殺阿拉伯人的情節放在他最知名小說《異鄉人》故事最高潮,此外,根據他的著作,不管是解讀正確或錯誤,針對二戰後阿爾及利亞戮力走向獨立的過程中,他也被認為是站在支持法國的一方, 反對阿國獨立建國。  儘管阿爾及利亞曾是卡繆出生成長的國家,但上述種種因素使得當地不會為他舉行一場正式的紀念儀式,況且阿國當局早在2010年即禁止策畫追思卡繆逝世五十周年的相關活動。  其實整座非洲大陸都亟欲切斷擺脫和卡繆的關係,縱使他是第一位出生於非洲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桂冠,也是所有諾貝爾獎獎項中,第二位來自非洲的得主,這些光輝事蹟卻完全被選擇性遺忘,在非洲聯盟的官方網站,一份列出曾獲得諾貝爾獎之非洲人和非裔移民的名單,也把卡繆的名字抹除不計。  回想起法國前總統薩科奇曾強烈主張欲將卡繆遺骸下葬在先賢祠,最終卻以失敗收場的捍衛行動,到了其百歲誕辰當天,又再度凸顯卡繆的異鄉人形象。這一天,不僅缺少為了慶祝活動而準備外觀體面的蛋糕,連屬於已逝之人的歸屬感也徹底消失,然而這荒涼的一切,或許才是卡繆真正想要的吧。ó  http://www.theguardian.com/books/booksblog/2013/nov/07/albert-camus-centenary-honour-google-france-algeria  http://www.africa-union.org/root/au/OtherPages/Others/noble.htm  延伸閱讀:比利時新魯炆大學哲學博士沈青楷/卡繆的荒謬感與反抗 — 獻給全國關廠工人丟鞋行動 http://goo.gl/Q9wvbT
【TEWA新聞/2013.11.11/法國】抗納粹但反殖民地獨立: 被遺忘的卡繆 上個月是法國啟蒙主義時期思想家狄德羅(Denis Diderot)三百歲誕辰,當時法國總統歐朗德曾為此事,希望將狄德羅的骨骸移師到巴黎先賢祠重新下葬。相較於狄德羅獲得法國政府的重視和禮遇,上週四是法國存在主義派作家卡繆的百歲誕辰,但無論在法國首都巴黎或卡繆成長的北非阿爾及利亞,都沒有出現許多人心中原本所預期理應舉行的緬懷紀念活動。 輪廓凸出的顴骨,總是豎起的風衣衣領,以及嘴唇上總是叼著一根高盧牌香菸,在二戰後巴黎左岸的眾生相中,卡繆始終是一抹獨特的風景,其所處時代的種種在他身上交織匯聚,這是攝影大師布列松用相機捕捉屬於卡繆的獨有形象。 在法國,追思卡繆的相關紀念活動據聞分配給今年歐洲文化之都馬賽負責,這個選擇非常合理,卡繆一九六零年因車禍驟逝之前,曾在隔著地中海和阿爾及利亞遙遙相望的馬賽省買了一棟房子,死後也葬身於此。 但根據英國衛報報導,不知是行政作業混亂還是刻意的陰謀,馬賽省和巴黎一樣,當地政府對於慶祝卡繆百歲冥誕一事,感到勉強不情願,導致卡繆理應在法獲得的大型國家級崇敬被剝奪殆盡。 不過並非所有人都遺忘了卡繆,至少還有美國網路搜尋引擎龍頭Google以卡繆的哲思隨筆《薛西佛斯神話》為靈感,在入口頁面設計特別的圖像,慶祝大師百歲誕辰,法國的Le Point雜誌形容,Google替卡繆漂亮地報了一箭之仇。 卡繆的兩本名著《異鄉人》和《鼠疫》,故事發生的場景都設定在阿爾及利亞,但是要在當地看見一場慎重肅穆、對卡繆獻上崇高敬意的紀念儀式,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卡繆來自一個歐洲移民家庭,成長於法國殖民底下的阿爾及利亞,他反對阿國獨立運動的恐怖攻擊手法,但也不滿對伊斯蘭信眾的不公做法。 卡繆還把刺殺阿拉伯人的情節放在他最知名小說《異鄉人》故事最高潮,此外,根據他的著作,不管是解讀正確或錯誤,針對二戰後阿爾及利亞戮力走向獨立的過程中,他也被認為是站在支持法國的一方,反對阿國獨立建國。 儘管阿爾及利亞曾是卡繆出生成長的國家,但上述種種因素使得當地不會為他舉行一場正式的紀念儀式,況且阿國當局早在2010年即禁止策畫追思卡繆逝世五十周年的相關活動。 其實整座非洲大陸都亟欲切斷擺脫和卡繆的關係,縱使他是第一位出生於非洲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桂冠,也是所有諾貝爾獎獎項中,第二位來自非洲的得主,這些光輝事蹟卻完全被選擇性遺忘,在非洲聯盟的官方網站,一份列出曾獲得諾貝爾獎之非洲人和非裔移民的名單,也把卡繆的名字抹除不計。 回想起法國前總統薩科奇曾強烈主張欲將卡繆遺骸下葬在先賢祠,最終卻以失敗收場的捍衛行動,到了其百歲誕辰當天,又再度凸顯卡繆的異鄉人形象。這一天,不僅缺少為了慶祝活動而準備外觀體面的蛋糕,連屬於已逝之人的歸屬感也徹底消失,然而這荒涼的一切,或許才是卡繆真正想要的吧。


 2013.11.7
女士的Facebook:
 一大早起來,從麥田臉書發現今天Albert Camus百歲冥誕。

又看到google的doodle是 Sisyphe 推巨石的圖案。

特地上wiki又看了一遍《異鄉人》大綱。

《異鄉人》這本小說是我念大二時上翻譯課的「教科書」。這本書不難懂(我指文法、句型、辭彙),更不難看(我指內容)。

生命中的點點滴滴,充滿了種種巧合也好、荒謬也罷、無能為力也行。不管你願不願意,我們就是存在,此時此地。其實,我們的選擇並不多。

所以...讓我們繼續...過下去。

一大早起來,從麥田臉書發現今天@[201100959979792:274:Albert Camus]百歲冥誕。 又看到google的doodle是 Sisyphe 推巨石的圖案。  特地上wiki又看了一遍《異鄉人》大綱。  《異鄉人》這本小說是我念大二時上翻譯課的「教科書」。這本書不難懂(我指文法、句型、辭彙),更不難看(我指內容)。  生命中的點點滴滴,充滿了種種巧合也好、荒謬也罷、無能為力也行。不管你願不願意,我們就是存在,此時此地。其實,我們的選擇並不多。  所以...讓我們繼續...過下去。



 2013.11.3無意間在網路看到Albert Camus死後約11年才發表的處女小說: Wikipedia簡介它是The Stranger or The Outsider, 的原本 http://centretruths.co.uk/fahdtu/A%20HAPPY%20DEATH.htm

Albert Camus's
A HAPPY DEATH







La Peste (The Plague, 1946)

昔日1971 在東海讀 CamusThe Plague
印象中最深的是書中有一人 發誓寫書
不過 似乎老是在"第一段"的文字障中迷路


也許28年之後 讀其英文本 卻讀到該城的鴿聲/影.......
你還記得SARS(非典) 臨城的那段時間.....

卡繆的小說名著《瘟疫》:以阿爾及利亞為背景,但《瘟疫》的背景是城市。任何城市無論大小、無論在什麼國家,基本上都差不太多。"


http://www.answers.com/topic/albert-camus

卡繆與(廢)死刑
⊙徐佳華

    阿爾貝‧卡繆(1913-1960)是現代法國最重要、也最暢銷的作家之一。關注西方文學的台灣讀者可能對他的《異鄉人》或是《瘟疫》較為熟悉,而對其散文、戲劇作品感到陌生,這當中也包括了呼籲廢除死刑的《思索斷頭台》一文。然而,「斷頭台」或圍繞死亡的發想,自始至終都是卡繆的思想、文字、甚至生命的中心主軸。

    卡繆約一歲時,其父親便死於第一次世界大戰。這位缺席父親的在場證明,只有那塊使他喪命的彈殼碎片和一個關於他去看死刑執行的故事:有個罪犯要上斷頭台,卡繆的父親興沖沖地起了個大早去目睹行刑(當時的死刑是公開執行的)。待他返家,只見其一臉蒼白痛苦,不出一語,倒在床上後旋即吐了出來,此後再也不願談起這件事。卡繆的父親留給他的唯一遺產,便是關於死亡與殺戮的不堪。在卡繆的幾部小說中都能見到這件真實軼事和對此課題之關懷,而《思索斷頭台》一文更以此故事開啟卡繆對死刑議題的闡述。

    另一個引起卡繆思考死亡和死刑的原因,則是他對於生命之脆弱和死亡對人的價值的侮辱之深刻體會。卡繆十幾歲時便得了在當時被視為不治之症的結核病,宛如在心靈與肉體都迫不及待起飛翱翔的青春年歲便被判了死刑。躺在病床上,牆外是繼續轉動的世界,牆內則是在不知死亡是否會來臨、何時將來臨的等待中所感受到的無力與焦慮。成年後,身為記者的他旁聽了許多法庭審判,進而開始思考制度與宗教面對人命/人性的議題。啟蒙於真切的生命經歷,這些探究進而成為了卡繆思想與作品的核心命題。

    從卡繆的觀點識想,每個人都是廣義的死刑犯,然而,生命無可取代的價值正由此被突顯。我們不但沒有權力以任何名義剥奪任何人的生命,更應團結起來反對以任何名義(尤其是以正義之名)剥奪任何人命的行為,因為這些行為正是對人的價值的輕蔑與侮辱。只有完全的正義,才能號稱給予完全的處罰(因死刑執行後便沒有扭轉的空間),
但是沒有任何人、任何體制或法律是絕對正義、完全清白無辜的。卡繆經歷戰爭、極權政體、戰後肅清,眼見人命成為一紙紙公文、一個個等著被劃掉的代碼。他在小說《瘟疫》中以黑死病隱喻現代人活在抽象意識型態和體制對具體生命的持續威脅中,藉此指出人們必須正視並對抗這些抹滅人之基本價值的危機和現實。值得一提的是,卡繆在小說中安排了一位小時候看著法官父親判人死刑,長大後卻離家到處支持廢除死刑的關鍵人物。
    1957年,卡繆以《思索斷頭台》一文清楚陳述其廢除死刑的立場。論述的要旨大致有下列幾點:死刑並不能夠達到警惕的實質效果。倘若以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角度視之,死刑犯和家屬在歷經審判和等待死刑執行的過程中所受的煎熬,也早已超出這原始刑罰的範圍。再者,不同於過去宗教社會認為死後才有真正的審判或救贖,現代社會的死刑一旦執行就沒有任何挽回的可能,這之中便會牽涉到陪審團和誤判的問題。此外,一旦國家體制有判決死刑的正當性,此正當性就有被濫用的危險。卡繆一生支持了大約一百五十名政治死刑犯的救援,其中不乏通敵或與傀儡政府合作、甚至是政治立場與其
相左者,當中也包括了法國以外如西班牙、伊朗、希臘、越南等地的死刑犯。過去,卡繆期盼當歐洲整合實現時,廢除死刑能夠成為歐洲法的第一條條文。在歐洲已然整合的今天,雖然歐盟未有刑法加以規範,它卻是成為歐盟會員國的必要條件。
。。。。。。。。。。。。。。。。。。。。。。。。。。
延伸閱讀:
1. 思索斷頭台 代譯序(石武耕)
2. 購買《思索斷頭台
3. 10/12 思索斷頭台演講會

人生或許是一場打不贏的戰爭;每天都是Albert Camus 所說的The Myth of Sisyphus;每天或每回都要往山上努力推大石…….

幾年前中國出版約五大冊的 Albert Camus 選集
大概四十幾年前 (1967) 我十幾歲1967就讀當時翻譯本《異鄉人》L'Étranger不過根本讀不懂.
 "現代小說作家要釋放潛意識,選用題材有「性解放」的傾向,卡繆 Camus, Albert (1913-60)寫的《異鄉人》,男主角聽到他的母親死了,他的反應是去和女朋友做愛,一時奉為經典。"
現在只稍多一點了解
1971-72年我讀《瘟疫》記得那一個一生都在寫他心愛的書
卻一直在第一段打滾......
也許1999年讀那城的鴿子飛舞

stranger

pronunciation

IN BRIEF: n. - Anyone who does not belong in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y are found More unfamiliar, unknown, odd, or extraordinary.

pronunciationNo foreign sky protected me, no stranger's wing shielded my face.— Anna Akhmatova, Source: Requiem, composed mainly 1935-1940, Epigraph, composed 1961.




His essay Le Mythe de Sisyphe (1942, tr. The Myth of Sisyphus, 1955) formulates his theory of the absurd and is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of his novel L'Étranger (1942, tr. The Stranger, 1946) and of his plays Le Malentendu (1944, tr. Cross Purpose, 1948) and Caligula (1944, tr. 1948).



The Stranger/The Outsider
TheStranger BookCover3.jpg
AuthorAlbert Camus
Cover artistJack Walser
CountryFrance
LanguageEnglish - Translated fromFrench
Genre(s)Philosophical novel
PublisherLibraire Gallimard
Publication date1943, French 1942
Media typePrint (Hardback& Paperback)
Pages117 p. (UK Penguin Classics paperback edition)
ISBNISBN 0-14-118250-4 (UK Penguin Classics paperback)
OCLC Number59433071
The Stranger or The Outsider, (L’Étranger) is a novel by Albert Camus, published in 1942. This is perhaps Camus' best-known work, as well as a key text of twentieth-century philosophy. Its theme and outlook are often cited as examples of existentialism, though Camus did not consider himself an existentialist; in fact, its content explores various philosophical schools of thought, including (most prominently and specifically) absurdism, as well as determinism, nihilism, naturalism, and stoicism.
The title character is Meursault, a French man (characterised by being largely emotionally detached, innately passive, and anomic) who seemingly irrationally kills an Arab man whom he recognizes in French Algiers. The story is divided into Parts One and Two: Meursault's first-person narrativeview before and after the murder.
Contents[hide]



猶自閃爍的碎鑽──維斯康堤的《異鄉人》

  • 2010-08-31
  • 中國時報
  • 【尉任之】

 文學改編的時代雖然還沒有過去,但今天已經很少見到洋溢著文學風采的電影作品了。回顧維斯康堤的電影,也是緬懷影史上一個不會回來的時代,即使《異鄉人》這樣一部不完美的作品,也不禁勾起我一絲鄉愁。
 讀到關於義大利導演維斯康堤改編卡繆《異鄉人》的種種記述,比我親自看到這部電影,至少早了十五年。
 維斯康堤的《異鄉人》是電影史上的一樁公案。因為版權的問題,《異鄉人》長期無法公映,加上一九六七年在威尼斯影展首映後所獲得的負面評價,都使這部電影無法得到比較公平的評價。
 似乎每位偉大的導演都有一部「受詛咒」的作品,《異鄉人》之於維斯康堤,就像《白癡》之於黑澤明一樣。
 揭開異鄉人神秘面紗
 大部份的記載中都指出《異鄉人》是維斯康堤的敗作,不幸的是,在無法親炙原典的情況下,長期以來大家只能姑且相信這些文獻。直到《異鄉人》再次重映前,維斯康堤的研究者或喜愛他的影迷,若不是從資料中去認識這部電影,就只能從品質粗劣且流傳不廣的錄影帶來一窺究竟。代代訛傳的資訊,眾口紛紜的說法,都為這部影片添上謎樣的色彩。
 今年四、五月間修復過的《異鄉人》在巴黎重映,總算在大眾面前揭開這部電影神秘的面紗。《異鄉人》前一次在巴黎放映是二十年前的舊事,十年算做一代的話,也就是說,已有兩代觀眾無緣看到這部電影。
 該怎麼形容我看完這部電影後的心情呢?好看,是踏出戲院的第一感受;有缺陷,則是冷靜回想後的結論。我覺得好看,是因為在《異鄉人》中,不難找到我們熟悉的維斯康堤式語法,他用近乎沉溺的望遠鏡頭來捕捉男女主角馬斯楚亞尼和安娜.卡琳娜(Anna Karina)青春的肉體與面容,以及陽光和陽光下粼光閃爍的大海。這個手法在男女主角週日嬉水和男主角在海灘上誤殺阿爾及利亞少年的兩場戲徹底表現出來。至於缺陷,馬斯楚亞尼的演技固然無話可說,但是他外型並不適合「莫梭」(Meursault)這個角色,他飾演的莫梭在面對厄運時思慮過於澄明,與原著中主角那種屈於宿命與置身局外的冷漠有些距離。再來,維斯康堤受制於文本,在敘事上對原著亦步亦趨,儘管一些片段拍得神彩飛揚,但在整體敘事的流暢度上,他卻陷入揮灑不開的僵局(例如第二部分冗長的法庭戲)。
 不只是文學的單純影像化
 其實,打從籌備階段開始,電影版的《異鄉人》就注定命運乖舛。莫梭一角,維斯康堤原本屬意亞蘭.德倫,但製片勞倫蒂斯(Dino de Laurentis)卻堅持起用馬斯楚亞尼。改編方面,維斯康堤主張「自由的改編」,突出法屬阿爾及利亞族群間漸升的衝突,但卡繆的未亡人則堅持「忠實的改編」,要求影片必須逐句追隨原著。
 雖然維斯康堤堅持到影片完成,但他自己始終不喜歡這部作品。其實,脂粉味重的亞蘭.德倫未必比馬斯楚亞尼更適合莫梭這個角色,但他可能比較接近莫梭在維斯康堤心中的形象。至於忠實的改編,我以為對維斯康堤這樣一位個性鮮明的藝術家而言,照原著操課,就像套上枷鎖一般;何況,卡繆的原著篇幅不大,語言也很簡練,改編者能使用的「材料」並不多。維斯康堤想拍的毋寧是一部「維斯康堤的」《異鄉人》,而不是自限於文學單純的影像化。
 忠實改編一部文學作品真的這麼重要嗎?這個問題見仁見智,但在《異鄉人》這個例子裡,答案應該是否定的。維斯康堤跟卡繆的氣質如此不同,他貴族般的精緻與唯美和他對文明傾毀前的感嘆比較接近鄧南遮(D’Annunzio)與湯馬斯.曼,與卡繆根源於北非、來自生命底層那骯髒、污穢與齷齪的力量很不一樣;維斯康堤從高處眺望,卡繆自低處攀升,兩人對人性的關懷殊途同歸,但能否在創作上「合體」,卻又是另一個課題。
 一代歐洲文學改編大師
 如果維斯康堤擁有自由改編的權力,他可以在文學經典上加上他個人風格與解讀。以他深厚的文化底蘊,他能夠跟鄧南遮、普魯斯特、湯瑪斯.曼、卡繆等人站在同一高度並與之匹敵,像看他自由改編湯馬斯.曼的《魂斷威尼斯》和鄧南遮的《無辜》,便有一種旁觀高手過招的暢快淋漓(《無辜》是維斯康堤的遺作,他要言不繁地講述了一個大家庭內部猜疑與腐化的故事)。反之,《異鄉人》因為必須遵從原著的敘事與發展,維斯康堤只能見縫插針,因而給觀者一種縛手縛腳的感受,若不是大師功力及精緻的技術執行保住這部電影的基本水準,以及馬斯楚亞尼╱安娜.卡琳娜的組合在銀幕上美不勝收,《異鄉人》恐怕不會像一顆美麗的碎鑽,在今天仍兀自閃爍著細微的光芒。
 維斯康堤是文學改編的大師,經典名作、黑色小說在他手下都能打磨出耀眼的光芒。他的第一部長片《對頭冤家》(Ossessione)改編自美國通俗偵探小說家肯恩(James Cain)的《郵差總按兩次鈴》,除了宿命低迷的氛圍,他也添上對當時社會背景寫實的描寫。《對頭冤家》拍攝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是戰後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的先聲。在這部處女作中,維斯康堤已顯露出他對青春肉體的執迷,在戰爭末期(尤其是節節敗退的義大利)拍出這樣一部道德曖昧且沒有出路的影片,難怪《對頭冤家》會遭查禁,維斯康堤也差一點被撤退中的德軍射殺。
 維斯康堤晚年的企圖心越來越大,計劃將十九、二十世紀歐洲重要的文學作品一一搬上銀幕。除了《異鄉人》、《魂斷威尼斯》和《無辜》,他念茲在茲的還有兩部鉅作:湯瑪斯.曼的《魔山》和普魯斯特的《往事追憶錄》。維斯康堤過世時,《魔山》尚在構思階段,《往事追憶錄》則已有完整劇本。
 緬懷遠去的文學電影風采
 學電影的人都知道「將二流小說改編成一流電影比成功改編文學經典的可能性高」這個不成文的定律。維斯康堤晚年所試圖達成的,尤其對他這樣一位病弱的老人來說,確實是一項艱鉅的工作。
 最近在電話中和旅法作家邁克聊到《無辜》,他說古今中外大概很少有比維斯康堤更適合改編《紅樓夢》的導演。維斯康堤當然不可能改編《紅樓夢》,但沒落貴族出身的他確能輕而易舉地鋪陳出大家族複雜幽微的人際關係。他以「局部」的截取來揭示原作的「整體」,像《魂斷威尼斯》、《無辜》,以至劇本版的《往事追憶錄》都有這樣的傾向。電影與文學是兩種不同的載體,電影有放映時間與觀看方式的限制,若不直指要害,大部頭的文學作品將無法被濃縮在兩、三個小時的電影之中。
 文學改編的時代雖然還沒有過去,但今天已經很少見到洋溢著文學風采的電影作品了。回顧維斯康堤的電影,也是緬懷影史上一個不會回來的時代,即使《異鄉人》這樣一部不完美的作品,也不禁勾起我一絲鄉愁。
 看了《異鄉人》後,我打電話給在巴黎大學教義大利電影的好友Camille。Camille跟我都喜歡維斯康堤,但她遲遲不敢去看這部電影,在電話中爭執了很久,我只好跟她說:「這畢竟是一部維斯康堤的作品……」
 是呀!《異鄉人》是一部維斯康堤的作品。

楊三郎《新台灣流行歌--台灣爵士歌選》1949;《想像和界限:臺灣語言文體的混生》 (陳培豐)

$
0
0


石計生相片
1 小時·


石計生


2014年10月「文化、藝術與社會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討會/石計生教授組織的Panel:「城市文化與藝術」

石計生教授文章
歌仔本與廣播電台:禁歌時代的臺灣歌謠逃逸線探究


片段

出生於1919年,曾在日本和音樂家清水茂雄學習理論作曲、編曲的楊三郎, 於1949年出版的《新台灣流行歌--台灣爵士歌選》,在編輯經過說了這樣一段日語文法式的中文、很直接抒發情緒的話:「本歌謠之作曲作詞曾經十數餘年的熱努研究編輯成本內容充實。時應現世可能慰滅諸同胞腦裏千愁。本省光復以來現經編成歌謠既過無數,概以簡語編作動搖人心的刺激、破壞廉恥的歌曲、刻損風土的保安,其請諸位採擇良本消滅苦剌本謠編輯經情略述概梗如此。」楊三郎和創作膾炙人口的賣肉粽、收酒矸等的張邱冬松一樣(他在同期出版的《臺灣流行歌集》),都是「戰後臺灣歌仔本的素樸雛形,它是在國民政府通過『二二八』清除臺灣人菁英與日本殖民剩餘影響的過程中,由臺灣人自己重新出發的流行音樂發聲。」 楊三郎在這裡,則直接用「編作動搖人心的刺激、破壞廉恥的歌曲、刻損風土的保安」等字眼,表達了比張邱冬松更為強烈的對於國民政府「二二八」的大規模民眾反抗政府事件中無辜人民遭受鎮壓屠殺的抵抗。這是作為根莖的歌仔本的生成空間裡,諸多事件中的一件,還其他豐富的連結。

歌本提供:臺灣歌謠收藏家徐登芳先生。


內容試閱

想像和界限:臺灣語言文體的混生
  • 作者: 陳培豐
  • 出版社:群學
  • 出版日期:2013/08/20
  • 語言:繁體中文
  • 定價:400


 

OKAPI 推薦

  • 【好設計】微波一鍋雜菜麵——陳培豐《想像和界限》設計概念

    文/蘇品銓2013年08月29日
    裝幀設計/蘇品銓 想像和界限:臺灣語言文體的混生 初夏時分,讀群學編輯志翰傳來的《想像和界限》書稿,兩種感受同時浮上心頭,一是聽講古的趣味,一是愧對歷史的內疚。我與作者陳培豐老師同樣出生在一個以臺語為母語的家庭,但從小就不喜歡聽說臺語,覺得不順耳,覺得不入流,於是還要一再鍛 more
 

內容簡介

  本書由以下各層次的析論組成:(1)整理在東亞區域中被現代政治與傳統文化左右的漢字在臺灣引發的「混成語現象」;(2)分析這種混成的漢字漢 文帶給臺灣人的想像;(3)探討這種文體想像的崩壞與重構,以及對這種想像的見解問題;(4)究明眾多文體的分界與生成過程;(5)探究在日本帝國擴張 下,新的漢文解釋共同體重組的實際狀況。以上五個主題依序為本書前5章,第6章則為本書的考察與總結;以此篇幅試圖探討日治時期臺語文成立的歷史過程,為 現代臺灣人的精神文化史進行點描。
  本書最關心的課題,是以世界殖民史與東亞區域文化史的視角,考察出現在臺灣的漢字漢文諸相各具什麼意涵;這將在第5章及結論探討。
本書特色
  本書將向來被視為既定分析概念的「漢文」當成主要分析對象,考察臺灣語言文體在東亞漢字文化圈與日本殖民統治下的「混成語現象」,以自創的概念 「殖民地漢文」當成貫穿整體論述的概念,分析、考證臺灣的各種文體及其背後隱含的政治、文化、社會、階級、思想與歷史意義,試圖探討日治時期臺語文成立的 歷史過程,為現代臺灣人的精神文化史進行點描。
  「殖民地漢文」存在於臺灣,與其說是歷史的偶然,不如說是文化發展的必然。
  如今,臺灣社會上的漢文書寫具有高度恣意性和創作性,是種由民間主導、「約定俗成」的文體表記規範,而這種「臺灣國語」的創出及默契規範,將逐 漸成為臺灣人內涵的一部分。因此,尊重多元、保持融合,反映臺灣文化的自主性和特色,策略性地利用混雜以達成「同中求異」的理想,應該是臺語文發展最自然 且可行的一條路。
作者簡介
陳培豐
  臺灣臺北市人。日本早稻田大學日本語日本文化碩士、日本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博士。曾任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副教授、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副研究員。專攻臺灣語言思想史、文化思想史、文學史以及日治時期國語同化政策。著有《「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本.東京:三元社及臺北:麥田出版社)。 《日本統治□植民地漢文——台灣□□□□漢文の境界□想像》(日本.東京:三元社)。
 

目錄

序章-漢文「混成語」化的想像和界限一、日本在臺灣殖民統治的特殊性
二、「同文」下的異民族支配
三、漢字的「混成語現象」
四、折射臺灣人精神與文化面貌的文體
五、以「漢文」為分析概念的局限
六、漢文的混成現象與歷史定位
七、本書構成
第1章-東亞漢文的「大熔爐」一、前言
二、日本的漢文脈絡與「帝國漢文」
三、《臺教會》雜誌誕生
四、《臺教會》雜誌的影響
五、「殖民地漢文」的誕生與意義
六、小結
第2章-從明治體到「中國白話文」一、前言
二、異於西方混成語結構的「殖民地漢文」
三、殊途同歸:殊事同指,異路同歸
四、從「中國白話文」出發的臺灣現代文學
五、文體想像與社會現實的落差
六、小結
第3章-「聽歌識字」的鄉土文學∕臺灣話文運動一、前言
二、開啟文體問題的潘朵拉之盒
三、普羅階級教化主導權的爭奪
四、「聽歌識字」的語言運動
五、浮上檯面的階級、現代化矛盾
第4章-「中國白話文」與臺灣話文的界限一、前言
二、「一篇多語」的分工式文體與效應
三、翻譯中凸顯的臺灣話文問題
四、難與現代翻譯接軌的臺灣話文
五、「中國白話文」與臺灣話文的異同與論爭意義
六、小結
第5章-受縛的「殖民地漢文」一、前言
二、「殖民地漢文」詮釋共同體的成熟化
三、臺灣人專屬文體的誕生
四、漢文與日文分際的移動
五、成為國策宣傳工具的中國白話文
六、小結
結論-戰前戰後的「殖民地漢文」與臺語文一、前言
二、東亞地區的現代化與漢文的重組
三、從「殖民地漢文」看臺灣語文的發展軌跡
四、臺灣漢文的想像與界限
五、多語社會下臺語文的自助重生之道
六、同樣陷入「同文」泥淖的日本帝國
七、戰後的「殖民地漢文」與臺語流行歌曲
八、解嚴後的臺語文發展
九、低俗小眾到摩登大眾的現代版「殖民地漢文」
後記
參考書目
索引

******

聲音、溫度與人間:陳培豐教授專訪
【學人動態】
        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的陳培豐教授,甫獲得102年度國科會的「傑出研究獎」。求學過程相對迂迴的他,對於學術研究,實有與其他學者不同的 深刻體會。跨領域的研究相對具有難度,如何在漫無邊際的資料汪洋中拼湊、分析出問題的答案與詮釋的輪廓?但陳培豐教授認為,那正是趣味所在。研究不只是資 料的搜索與堆砌,更需要對問題的敏感、對人間的關注,那所成就的,正是一種具有溫度的學術高度。


        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的陳培豐教授,甫獲得102年度國科會的「傑出研究獎」,他的兩本專書《「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 策、近代化與認同》、《想像與界限:臺灣語言文體的混生》,前者就「同化」的觀點切入,看出日本殖民臺灣時期「同化」政策與其他殖民國家的差異性,更細緻 地描繪臺灣殖民地時期的精神面貌;後者則透過日治時期「漢文」的混成現象,切入背後隱含的政治、文化、社會、階級、思想與歷史意義。兩本著作皆是日治時期 臺灣語言、思想、認同相關研究領域的重要論著,但與其他學者一路求學、任教的順遂經歷有些不同,陳培豐教授在正式踏入學術圈之前,經歷了相對更為迂迴的路 程,回國之後也在不同的研究環境中轉換。「我很多事情都經歷了兩次,例如五專加上日本的大學生活等於讀了兩次,碩、博士入學考了兩次,碩博士論文也寫了兩 本,回國之後升等也都經歷了兩次……」這些重複不見得是繞道與浪費,在這樣反覆地試驗、重來之中,無形中立穩了根基,也對許多課題有了更多重、深刻的體 會。

        他談起一開始的留學生活,當初並未設想之後會走上學術之途。在留學生階段担任全早稻田大學和臺灣留學生雜誌的總編輯,頓時成為了風雲人物。「大家都認為我 應該是很博學、讀很多書,但當其他人來到我的住處的時候,都非常的失望,書架上並沒有幾本書。當我在踏入學術圈之前,我其實是一片空白的。依靠的是自己的 社會經驗而非知識累積。」空白,卻也代表著不被當時既存的一些思考框架或黨國知識體系所左右,有更多自己去想問題或問問題的契機。在陳培豐教授的著述中, 我們可以看到清晰的問題意識與挑戰,例如《「同化」的同床異夢》,質疑了過往討論日本殖民臺灣時近代化中「光明面」與「黑暗面」的對立,『想像與界限』則 破除了過去將「漢文」「日語」互相對立的研究框架。「這些啟發與訓練,真的還是要感謝我在東大的老師,若林正丈先生。他讓我從一個原本存在於距離學問最遥 遠之一端的門外漢,在短期間變成了一個上得了檯面的研究者。」

        於東京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的陳培豐教授,認為自己在學術議題辨識的敏銳度與整合能力,多來自於當初在「總合文化研究科」之下的學術訓練。總合文化研究科是戰 後東京大學內新興學科,跨領域研究的重鎮。「四十歳才進入博士班的我不像其他學者一樣,是文學研究、歷史研究的科班出身。因此,在學術上我沒有那麼豐碩的 積累與背景可做依靠,我没有平坦大道可走,而必須像走鋼索般的小心謹慎、且精確的去尋找學術上的新問題以及方法,並引導出有效的詮釋框架、有趣的見解或答 案」。而除了社會經驗所萌生出來的直覺之外,這些「走鋼索」的能力,都是在跨領域研究訓練中磨練出來的。「這是我的缺點,但也同樣是我的優點。就像臺灣文 學,它的優勢不在於文本的『數量』,而是隱藏其中的問題性。所有的研究,問題意識和方法都是最重要的。」做研究時問題意識、方法有時候是比知識重要的。重視後者忽略前者,似乎是臺灣學界的傾向。

        透過跨學科的方式,能夠解決過去單一學科所無法解決的複雜問題。發現問題其實並不難,如何在漫無邊際的資料汪洋中拼湊、分析出問題的答案與詮釋的輪廓,才 是最難的部分。當文學、特別是漢詩文研究不再只是文本賞析的時候,研究者所要處理的問題就更加的複雜,陳培豐教授認為,那正是趣味所在。

        「那其實要憑著某種直覺,某種sense。我很喜歡觀察人,我在日本出差的時候喜歡住在上野、淺草等有歷史、以及複雜人際關連的老社區,可以看到很多東西。而我自己成長的艋舺就是類似這種地方。」

        研究直覺來自於對人與世間百態的觀察與體會。陳培豐教授在日本留學期間曾經以短篇小說〈歐多桑的時代〉獲得第十四屆的時報文學獎,同年得獎的還有駱以軍的 〈手槍王〉。〈歐多桑的時代〉描寫了敘事者受日本教育的父親,戰後經歷了歷史、語言的雙重斷裂,而小說中童年時期不被父親疼愛的「我」,卻因為寫作上的表 現,隱隱彌補了親子、歷史之間的裂痕與創傷,微妙地展開了臺灣戰後不同世代間語言、政治認同、親情、記憶與歷史間微妙的接合與分裂。「這篇小說中的主要成 分都是虛構的,但這些和失語的一代有關的虛構確實延伸自我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思考,而不是課堂上的歴史知識。也或許因此才有說服力、生命力」。對他來說,歴 史的可能性不僅存在於資料文獻,也可用推測想像去獲取印証。而既然准許複數答案的存在,那麼人文科學研究其實也是一種創作。只不過這種創作要有「科學」根 據、且禁得起「客觀理性」的檢驗。「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不是嗎?所以只要你做得好、做得適當,它必然會回歸到當下的臺灣――一個具有某種主體性的臺 灣。所以不要過度被「愛臺灣(或中國)」的使命感給「綁架」,就放手去做、大膽去做,讓不預設立場的知識好奇心引導著你去做,反而能做出有温度有說服力的 研究。我覺得最近KANO的導演馬志翔有一句話說得很好——歷史是有情感的,他想拍出的電影,是要有人的溫度。我覺得好的研究也是這樣,是不能跟人的經驗 分裂的。」

        陳培豐教授在成長過程中有許多與語言、聲音密切相關的經歷,在《「同化」的同床異夢》以及《想像的界限》兩書的後記裡,不難看到個人生命中,「國語」、 「母語」、「外語」不斷交錯、衝突的體驗,這些埋伏在記憶中的疑問,卻透過嚴謹的學術語言層層地鋪展開來。

       「在做歌謠研究之前,其實我的童年就充滿了這種關於唱片、音樂、聲音的記憶,當然也跟我曾經待過唱片業界的經驗有關。總之我覺得人生的境遇很奇妙,冥冥 之中好像有某種關連。特別是走上學術之路,對我而言純屬意外。但我認為不管你選擇走上學術之路的動機純不純、高尚不高尚,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後你必 須為你的選擇以及人生負責。」

        《想像的界限》一書當中,談的是臺灣語言、文體的混成現象,這些文體的混成不只是文人、知識分子的書寫的問題,同時也是庶民生活的語言現象。從日治時期的 報刊文章到聽歌識字的歌仔冊,從知識分子的漢文到卡拉OK的字幕,從臺灣話文到「宅女小紅」的文體混生……「所以我覺得歌謠研究很有意思,那裡面其實有很 多我們過去忽略的、不常注意卻極為重要的環節。」那混合與再生的,不只是臺灣歷史中語言與思想的軌跡,似乎也是陳培豐教授自身經驗的寫照,稍晚起步的學術 路程,反而讓他在迂迴繞道的過程中,觀察到更多關於語言、聲音、認同的圖景與線索,不同學科的混合、再生與碰撞,也帶來了更為不受限的學術視野。「而這些 都不是四十歳之前的我可以融會通貫快速理解並加以運用的。以結論來說,晚起步對於我來說,其意義是在研究sense的累積,是資産不是負債」。學術寫作正 如同其他媒材的創作,需要溫度,需要社會關懷,需要對人情、世態的感覺與敏感,陳培豐教授的自我思考與學術實踐,正是最佳的寫照。

(撰稿:馬翊航)

台灣詩人選集 28 許達然 集 /曹永洋【紮根在泥土裏的硬竹-許達然散文風格】1985/ 簡論許達然詩的通感

$
0
0





台灣詩人選集 28 許達然 集
作 者 | 許達然著
編 者 | 葉笛編
出版日期 | 2009年7月
出版單位 | 國立台灣文學館

「台 灣詩人選集」的編選宗旨,在於呈現台灣詩、自二次世界大戰後至二十一世紀初,多元而豐富的風貌。從台灣新文學運動萌發以來,台灣詩不斷受到包括西方現代主 義文學等外來文學思潮的影響,也呈現各個階段不同的變貌。受到外來文學思潮不斷衝擊、激發的台灣詩;一方面固然不停地尋求台灣詩的立足點,也就是自我定 位,不停地追求、探索自己的詩與台灣、台灣的人和台灣的土地的關係。另一方面也必然要不停地追求詩的文學美學,思索如何將台灣時空背景下產生的台灣詩,以 最完美、準確的形式,將詩思傳達出來。「台灣詩人選集」計收六十六家詩人,每集內容包括:序文、編輯體例說明、目錄、詩人小傳、詩人影像、詩選、解說、詩人重要生平、文學簡表、閱讀進階指引、詩人已出版詩集要目。
本/書/目/次
目錄
一、許達然影像
二、許達然小傳
三、詩選
字都稍少
違章建築
看陰陽圖

蕭條
季的悸動
三行三尾
握不住兩行


用品
離鄉老兵
三行六尾
刑場
懷念
看櫥窗
阿義的家內
兩代牛
慶讚中元
沙娜的青春
看破
抗議兩行

中庸
四行兩尾
西門町之夜
普通列車
之間
訊息
動靜
九行書
一九八八年台灣印像
焦灼
石油
難過
衷情
高速公路
舊書店
簡歷
金魚今生
秋深感情
兩行五尾
兩尾三行
海天

行情
動物園
風波
奚落
失意
豐收
最後兩行八尾
失業
台灣新社會達爾文主義
台南十字路口驀然看見
在自然歷史博物館
句都略短

屠宰場
麻袋歷史
香腸故事
像騙

濁水溪畔  
零拾
老打雜
看鄭成功像

黑面媽祖
阿水的祈禱
阿土起火記



海埔新生地

給影子
扁擔
問題
人行道上的垃圾箱
樺樹
不同的傷痕
孤兒的父母
過,去罷

鍛練
風雨抱
四、解說
五、許達然寫作生平簡表
六、閱讀進階指引
七、許達然已出版詩集要目



簡論許達然詩的通感-刊台灣《全國新書信息月刊》175期,2013.07
簡論許達然詩的通感◎林明理 詩人/曾任大學講師●貼進現實的底層關懷許達然〈1940-〉,本名許文雄,台南市人,是歷史學者、散文家。美國哈佛大學碩士、芝加哥大學博士、西北大學退休教授。 2005年冬天,他回到台灣東海大學擔任講座教授。從事台灣史研究,著有學術用書、散文、詩集等多種。獲青年文藝獎、金筆獎、府城文學特殊貢獻獎、吳三連文學獎等殊榮。


    
為了探索許達然詩的魅力所在,我們不妨先了解其詩的語言具有哪些共同特徵,以及哪些特有的素質?


一、豐沛的學養與鄉土文學的特徵:許​​達然詩風質樸,語言不深隱曲折、意象繁複;重在言志,而言志又離不開對現實的關懷與價值認同的思索上,有詩人自覺的「入世」態度。他在自序裡說過:「在我想念的版圖裡,台灣佔據著很大的面積。」他的詩歌創作,並非直接敘事寫史,而是用歷史的眼光審視台灣的風土文化、庶民生活的變遷或生態環境更迭的細節,用歷史的責任承載情感;藉以體現出其深悲或感慨,成為「警醒」的特殊風格。他在成名作《含淚的微笑》中已初露端倪。他說:「悲哀的不是痛苦,而是表達不出痛苦」。如果說,許達然擅於用現實中一個不起眼的變化來寫民心、民情,常落筆於貼進現實的底層關懷,收筆於內在痛苦的回憶,且抒寫兼具哲理和人道精神;從這個特徵上來說,他對百姓簡苦生活的敘寫是最具社會現實性,也最有鄉土意識的歷史意義。


二、深受現代主義文學的影響與獨特的視域:許達然不主張用作品去再現生活,而是提倡從人的心理感受出發,表現「底層文學」的關照。他注重表現人物的意識活動本身,從作品中力求有所突破,確是事實。自1979年起,他相繼出版了《土》、《吐》、《遠方》、《水邊》、《人行道》、《防風林》、《同情的理解》等散文集,其新詩〈疊羅漢〉亦獲得吳濁流文學獎項。詩創作的特點是,強烈的時代意識與對鄉土變遷中的社會給予無聲的質疑。以通感、對比、烘託等藝術手法,在意象的營造中隱現著對底層社會的深刻描摹,從而形成獨特的鄉土現代性。主題則注重人生觀察和社會批評,這種把底層社會寫得真實而樸素,不是將醜惡本質化,而是介入自己的鄉土經歷和情感去體察民間,這種介入式的思索無疑提升了詩歌具理性與感性交融的品味,使得評論家南方朔以「碎片書寫」(Writing Fragmentarily)來形容他的文字具有很大的聯想性和跳躍度。同時,也顯示了身為一個詩人學者的思想高度以及「文學是社會事業」的寬廣視域。


●詩的通感表現
    
關於通感,德國著名美學家費歇爾曾說過:「人的各個感官本不是孤立的,它們是一個感官的分支,多少能夠互相代替,一個感覺覺響了,另一個感官作為回憶、作為和聲、作為看見的象徵,也就起了共鳴。」〈注〉簡言之,通感就是五官感覺的相通,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的心理現象。

    
也可以說,是一種物我兩忘的內心體驗。運用通感,可以使詩的意象更具體,此外,也可突破人的思維定勢,深化藝術。許達然常以詩記錄現實人生的種種真貌,情意貫徹,無需旁敲側擊,頗有哲人的意味。如1991年寫下的〈焦灼〉,著眼於通感意象之表現:

森林劈拍火了就燋熄啁啾
穿戴著火的鹿悚然發現樹
反了,都敢探成灰
撇下逃不走的天
滿臉塗抹著灰的
氣色

    
這是以聽覺寫視覺,彷彿使我們聽到了森林劈拍著火時傳來燋熄的啁啾聲。全詩洋溢著想像的筆調,有邏輯性的關連在心靈上再生或記憶的心靈影像。詩人以通感、擬人等手法,描摹出大自然留給我們的寶貴資源──森林遭殃的情景;而「滿臉塗抹著灰的氣色」,取譬俱美,也鮮明塑造出十分焦急的形象來。在義旨探究之間,如何維護生態環境的社會責任。歸根到底,這才是詩人的深情想望。
    
接著,在1994年詩人寫下的〈海天〉,是一個寓意深刻的比喻,感發而然:

天闊得好無聊
憑空潛入海聊天
一翻臉就把湛藍煮沸
爭吵的聲音濺起
花朵蕩漾
泱泱不平的情敘

    
此詩明顯的以「天闊」氣勢為貫穿,特別是輔以連海,以證台灣政黨分立、批鬥,也寓褒貶於詩語之中。結語作「泱泱不平的情敘」,沉默中寄託詩人的反諷之情;使讀者不僅了解當前政治的歷史真相,且能具體感受到詩人對社會歷史氣圍。這是以視覺寫聽覺,傳神地表現出「爭吵的聲音濺起」,彷彿是泱泱不平的浪花正蕩漾著;而其創造性的審美想像,就是通感生成的根本所在。其實,許達然風格穩重的文藝思維里,也有些穿插諧趣性的語言文字,比如在1995年寫下的〈動物園〉,可算中期詩歌創作過程中具有標誌意義的事件之一:

都是無端無期徒刑的居住
還有不被收養的鼠老是自助來吃
飽著不被收養的蚤活著咬
給應邀來觀賞的揉死
還動的物都拒絕活著相看絕種

    
此詩靠的是暗示、譬況和象徵。語言冷雋,形式新穎,也有批判性諧趣。最後一句「還動的物都拒絕活著相看絕種」這就表現了​​在特定情境中,詩人對那些瀕臨絕種的動物們失去自由或盜獵者把牠們製成標本的惡行與生存物資也簡陋不堪之痛的體驗。但許達然對情感的抒發、渲洩以及體驗過程都是此詩詩性存活的關鍵。許達然詩里通感哲學的基礎就是客觀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或許,正因為詩人認真地想擔負起深入研究台灣社會人文的責任,也為詩的審美生成預留了想像空間。詩生於情,情生於境。可以說,「詩以緣情」的美學特徵也是許達然詩性的本來面目。比如他在2004年寫下的這首〈失業〉,是近些年失業者或邊緣人的痛苦寫真:

家是公家高架橋下
路踏著我走
地址是流浪
收集破爛的
飢餓聲音

    
第一句是視覺意象,大概是表現流浪者四處為家的窘境。接下去是用視像來表達聽象,有通感的手法在:「路踏著我走/地址是流浪」,給人痛感。這裡喻示著:面對當下全球不景氣的襲擊,許多失業的流浪漢族群,處於這樣一種無可逆轉的事實下,我們的社會是否該認真探詢,怎樣開始一種適合或安頓於他們的生活和生存意識。在某種精神上,這是詩人最最深沉動人的想法。這種隱藏於小市民故事,當中的理性思考的力度,似乎遠比寫出某些城市的萎靡面更為深刻和​​沈重。而最後「收集破爛的飢餓聲音」,表現了許達然潛意識對失業問題嚴重的複雜心情,一下子把讀者帶到無限美妙的通感世界。再如1996年寫下的〈豐收〉,許達然對於部落族民應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筆,讓讀者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再破落都要守住閃鑠的碎片
還有菖蒲揮劍也挽不住鄉人

走不掉的菠菜臭了
茭白筍還老實長著斑點
想念牛,草都老了
鼠吃不慣素食紛紛私奔
眾蟲矜持繼續咬苦瓜
日頭吞不下,地瓜葉謝了
金針花在地都等乾了
菜頭在地還寧做脯也不爛的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Hegel﹐1770–1831﹚曾提出,顏色的和諧、聲音的和諧、形象的和諧具有同等意義。在這裡,許達然對於理解原住民生活艱苦的現實語境,應該是有一定意義的。就算菖蒲插於門戶上,夜夜祈求離鄉打拼的族人平安,也一樣是令人心酸的畫面。每當一遇天災,災區運不出外的蔬果,連老天都發愁的情景,與期待豐收的視覺造成情感上的反差;然而,在此表述中我們不難看到許達然的人道精神依然強烈存在。它不僅昭示了渴望改變底層生活的歷史性要求,也凸顯了這種要求難以實現的焦慮。接著,在詩人41歲時發表的〈黑面媽祖〉中,一樣是許達然極力為漁民爭取的自由,依然還是必須從政治的無形束縛中才得以解脫:

阿公去天后宮燒香保庇阿爸討海,
媽祖靜看海,看不到阿爸回來;
不是魚,木魚硬縮著頭。

阿姊去福安宮拜拜保庇姊夫行船,
媽祖靜聽海,聽不見姊夫叫喊;
不是魚,船躲不開風颱。

阿母去慈生宮跪求保庇我換頭路,
媽祖靜看海,看不到我傷發膿,痛:

我拒絕再抓魚後被抓,
不如無國籍的魚。

    
這些台語的語素應是蓄意的創作,他以詩積極地介入社會政治,以文學確立了自己的現代性追求,也正是這種追求使得許達然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歸宿和生存支點。如同他曾說:「我相信文藝力,所以才也寫作,不然就專心做學者研究歷史與社會了。文學、歷史、社會應溶和在一起;文學在歷史與社會情況下產生,也可影響社會與歷史。」就是這種憂民的悲憫,使此詩裡的故事與人物共存於詩人的視覺凝視當中,其價值核心仍然是許達然詩歌所傳遞的「希望我寫的都與社會及人民關聯」的理想。在台灣,黑面媽祖是百姓所熟悉的神祇形象。詩裡引申的是,討海人生活的辛酸,且隱含著台灣因國家定位尚未被多數國家認同,間接道出了因無國籍而出海捕魚者,連魚都不如的悲哀。詩的語調是低沉的,且不斷震盪擴散。最後,介紹這首〈新村〉,在敘述效果上,再次確認了許達然對於「歷史是一種解釋,從這裡看,文學和歷史便可以連在一起。」這段自白的依附與追隨:

天。雲廢耕後,日頭蹲下來親視
無田的牛低頭咀嚼自己的影子

疏忽
春天那年攜雨來約我外出
我竟不領情躲起來讀柏拉圖

    
詩人用「日頭蹲下來親視」〈視覺〉、「無田的牛低頭咀嚼自己的影子」〈觸覺〉來描寫現代化的新村,「春天那年攜雨來約我外出」〈聽覺〉,最後一句,讓讀者的思維隨著種種感覺的轉換不斷跳躍,跟著進入詩人閱讀的審美世界。此詩藝術的手段,似乎是許達然為了表達「反農田廢耕」後各地農事普遍蕭條的感知;毋寧把關注的重心,轉移到詩本身所透露出來對農民的憂思情緒。


    
以上這些詩歌著力於許達然的思想傾向,詩的結構謹嚴,條理清晰;且透過通感技巧的運用,藉以突破語言的局限,也豐富了審美情趣。就選題而言,許達然向來喜歡有哲學深度的思想家。如能細讀其詩,較之其它散文作品,視野應更為開闊。他以探尋台灣文化史發展的基本走向,尤其是對歷史的研究時段、主題範圍,是很有學術意義的。許達然主張,「寫作,不能失去創造力和格調。」晚年的他,詩風更趨於內斂、反諷或抒寫寓言風格。他是位熟諳英、法、日語,曾獲美國傅爾博萊特等研究獎金的學者;在台灣社會史這一研究領域上也充分運用其學術資源,並以詩文予以拓展與深化文學中加以多重層面實踐應用。


● 崇高美的追求與台灣史研究的學者
    
許達然寫詩文時,能引出自覺批判的透射,以及對台灣社會本身的關注。曾明確表示,忍耐孤獨,是必要的修養。以及「到底我們不是政客,只能用文章關心社會。文學能影響人的心靈,但要改變社會是不容易的」。然而,身為一個有覺悟的詩人學者,他要在文學作品中去追求罕見的崇高美;因此,在其深刻的思維下,透過樸拙的文字,在在說明許達然的詩在表現崇高美時正是從底層文學去表現生命的偉大、心靈的堅強與崇高的。
    
比如他寫東門城下的攤販、被綁赴刑場的豬隻、被強制拆屋的住戶、廢氣污染下的木麻黃、垃圾堆中的人生故事等等,均能展現出巧妙而準確的喻象,能把他生命的熱力與對文學寫作的堅持突顯出來。我認為對其文學的正確評價應涵括四個層面:第一是詩歌,第二是歷史,第三是散文,第四是文化史。這四個層面就像四個同心圓,光明清瑩;他靜觀萬象,萬像如在鏡中。其空明的覺心,映照許達然澹泊的一生,在台灣史研究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有評家甚至認為,他的散文含蓄蘊藉,似乎比詩更好。對此,我認為,許達然出身於台南一個貧困的家庭,勤學刻苦以致弱視重聽。他用生命書寫的詩歌,我們應可以感受得到其語言的情趣,而能給人以深刻的啟示的。注:轉引自《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236頁。--2011.10.12作1983年夏天在芝加哥,左起:許達然,陳映真,杜國清,非馬


【紮根在泥土裏的硬竹-許達然散文風格】
  歲月易逝,二十五年光陰彈指間就過去了。可是大度山上四年,對我影響實在太大。東海師友,一屋一瓦,一草一木常在夢魂中重疊浮現。套用電影學上的詞彙,弄不清那一景是蒙太奇,那一段是溶暗,淡出或淡入,有的線條輪廓漸漸模糊,有的又格外鮮明,甚至比我現在生存的空間還要真實。
  我是東海第二屆,母校前幾屆學生真個是人才薈萃,我混跡其間,大有自慚形穢之感。四年間,我祇參加過一個「東風社」。社團中有已經頗有文名的許達然(第四屆)、楊牧(第五屆,當時筆名叫葉珊)我素來不擅主動去認識一個人,要認識一顆靈魂,談何容易!不住同一個宿舍,不在同一個班級,交往的機率也隨之大大減低。直到畢業,我們還是沒有打過照面。
  畢業,服了預官役。一開始,在淡水教了三年書,其後回故鄉士林,粉筆生涯,殊不如意。很想去綠島教書,但不得其門而入(我很佩服余阿勳的氣魄)。有一年暑假,我隻身南下去臺南光華女中拜訪在那兒擔任訓導工作的李福登學長(現在臺南家專校長),看到在該校執教的畫家沈哲哉先生、音樂家陳茂煊先生、數學家林韶璋先生,跟這些初見面的朋友相談甚歡。沈早已是國內畫壇名家,陳、林也都在大學任教,卓然有成。我幾次動念想到臺南教書,未果,那次,福登帶我去街上找達然,不巧他出去了,沒有見到面。
  達然畢業後,留校擔任助教,兩年後,赴美深造,先在哈佛讀完碩士,然後在芝加哥大學獲博士學位。多年後才從知友銘水處得知他和校友鄭夙娟小姐結褵,育有二子。達然在國內唸歷史,赴美後轉攻社會學,研究論題是探討台灣人口的遷徙,社會、文化、民俗的變革,這方面他傾注不少心力。
  八年前,旅居美國的達然曾回國搜集論文資料。他在臺大研究圖書室見到治臺灣史很有成績的堂哥曹永和先生,要到我的住址,回淡水他岳父家棲宿時踅來士林看我,我們彼此談話的時間只有半個鐘頭,我看到坐在我面前的是一位樸質、淳厚的書生,戴著深度近視眼鏡,有點重聽、不矯飾、不做作、文質彬彬、言論溫煦而親切,他果然是一個謙沖、篤實的君子!和寫作「遠方」、「含淚的微笑」那個作者的的確確是名實相符。我在想:文如其人,在某些地方還是成立的。這兩本散文集去年經由遠景重新排印刊行。去國十多年,他的作品不斷被收入各種選集中,從這點足以證明他的文字是廣為讀者和評論家所熱愛、肯定的。
  那年,他託遠景沈登恩兄寄給我一本新作「土」,收有他近年發表在國內報刊雜誌的散文二十五篇。他這幾年來創作的風格,徹底翻新,完全脫胎換骨,他揚棄素有基礎的優美行文,改用一種魯拙、嶄新、饒富泥土氣息的語言表現他觀點的世界。這世界包括置身的異國、歲月的烙印、人事的滄桑、還有他魂牽夢縈的臺灣......每篇文字都值得讀者深深咀嚼、反芻、體會。假如「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稱得上是至理名言,那麼達然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浪漫、熱情的讀者或許仍然會偏愛他早期那兩本膾炙人口的散文集,一時甚至無法適應他冶鍊的新語言,可是只要好好品味欣賞,你會發現達然並非失根的蘭花.而是有根有節、有骨有眼的硬竹,任它東風西風,猛吹橫刮,這又乾又硬的竹子依然臨風屹立,除非你連根砍掉,那一叢一叢的竹子還是春風吹又生。
  達然置身於異國迥然不同的布幕,不唱洋腔洋調,他的文字漫溢故土的芬芳,使人彷彿涉足未經污染的空氣,呼吸甘甜的空氣,嗅聞到陣陣撲鼻的稻草和新鮮的牛糞味兒,我們在他的字裡行間感受到臺灣的過去和未來,西方文明的鷹揚、富庶、疏離和荒涼。我們看到的不是垂釣的蓑竺翁,不是弱不禁風的仕女,不是有風味的孤舟,不是國畫中遙不可及的山水,透過他親切的肺腑,饒富哲理的文字呈現出來的是作者溫婉的控訴,生活的敲擊,人性的葛藤,陌生冰冷的異國和刻骨銘心的鄉土畫面,我們瞥見尖端工業文明所締造的畸形繁榮,也看到百層高樓下脆弱的生命,蒼白的倒影。達然運用的是精確而凝鍊的素描技法,溫煦而又愴痛的旋律,「土」這本散文集道道地地是一首鄉土的流浪之歌,他保有作者一以貫之的誠摯面貌。但比昔日的作品更具遼闊廣袤的視野。
  有人寫了半輩子詩,一個勁兒還耽溺在唯美、浪漫、古典、鄉愁矯情的泥淖之中,有人寫了一輩子愛情小說,就是不肯走出窗外,睜眼去看街頭的眾生。如果歌德只寫「少年維特的煩惱」,不寫「浮士德」,如果托爾斯泰只寫「幼年、少年、青年」,不寫「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妮娜」,如果曹雪芹只在那兒吟詩填詞,不寫「紅樓夢」,蒲松齡只在那兒趕考科名,不寫他的「聊齋誌異」呢?試想:他們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將有何等重大的改變!有道是牽出去是一條牛,牽回來也是一條牛,真叫人扼腕浩嘆。文學生命是不斷成長、邁進的,我們不能老是待在象牙塔裡,而應該勇敢地正視那些苦難但卻真實無比的生命,果能如此,作者刻畫謳歌的人生,就不再是無關痛癢的胡言夢語,病者的呻吟囈語了。
  我為達然不肯重踏既有的轍跡喝采,盼望他繼續拿起筆,在詩和散文的泥土中不斷耕耘,甚至在小說、戲劇那浩瀚的文學天地縱馬馳騁,為我們苦難的民族,生生不息,流血流汗的大地做一番見證,文學萬歲,我對達然懷著虔誠的祝福和深切的期待!(本文著者為曹永洋,係母校第二屆中文系。)
 
From 東海校友月刊 1985-3-15

幹部及領導者的文化修養:英媒:中國不應誇大其本身實力 (BBC)

$
0
0

協志工業叢書: 緣起;社會;自然科學;經營

$
0
0














民國四十四年工業節,大同公司創辦人林尚志在協志工業叢書發刊詞上,明白闡釋發行宗旨:『知識應為萬人所享有,我們承繼前人精神遺產,得以建立現代之文化。前人既有良知傳給我們,我們應將此良知推廣發展遺留給後人,而要盡此責任,必先深切認識前人之功績。 我們是一群從事工業的人,希望在其進步方面有一點貢獻。僅此發行協志工業叢書,想與世人一同研究先進之業績。若能藉此啟發青年學徒之工業思想,實為幸甚。』 到了民國四十八年,基於推廣閱讀、深化教育及提升當時工業知識水準的考量,協志工業叢書從一個出版單位,蛻變為協志工業叢書出版公司。在大同公司總裁林挺生的觀念裡,成立出版公司最重要的是出版好書,至於銷量多寡則為次要。換言之,旨在引介國內外的優良讀物,不以賺錢為目的。 總裁林挺生希望將大同的形象深耕基層,不僅是用製造的產品,更用一種文化回饋的理念,打入基層人心,而協志工業叢書在文化宣傳上,就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協志工業叢書的出版品,早期以翻譯出版外國名著為主,又以工業知識為主軸,後發展更多形式的叢書,原則上分兩大類,及社會類與自然類。








協志工業叢書\社會
類別書名作者定價
社會1基層指導員訓練鍾雙麟著缺書
社會2我的生活與工作亨利.福特著/陳亦實譯150
社會3所得皮谷著/蘇癸珍譯30
社會4生產力淺日本生產力中心編/張希燿譯30
社會5愛默森散文集何  欣譯150
社會6過去與現在卡萊爾著/朱良箴譯300
社會7培根論文集李光億譯180
社會8孟田文選陸孝棟譯170
社會9人類的故事房龍著/吳奚真譯360
社會10西洋哲學史話威爾.杜蘭著/董昭輝、邱煥堂、許大成、李雲珍譯260
社會11林肯矢內原忠雄著/陳兩成、陳許素華譯30
社會12(史懷哲博士)自傳陳達遵譯150
社會13老子張起鈞著160
社會14富蘭克林自傳楊景邁譯170
社會15市場活動日本生產力中心編/楊東原譯20
社會16人生的解脫與佛教思想木村泰賢著/巴壺天、李世傑譯280
社會17孔子杜呈祥著140
社會18法學教育論田中耕太郎著/阮愷東譯10
社會19動態企業管理學雷蒙.韋勒斯著/潘誌甲、鮑爾一譯缺書
社會20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亞著/梁實秋譯100
社會21如何使思想正確蕭勒士著/林炳錚譯280
社會22恨世者莫里艾兒著/吳燕平、鄭慶昭譯缺書
社會23沉思錄瑪克斯.奧瑞利阿斯著/梁實秋譯120
社會24方法導論笛卡兒著/黃金穗譯缺書
社會25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瑪克司.偉伯著/張漢裕譯100
社會26法的任務龐德著/伍守恭譯50
社會27德國名劇選粹歌德、黑貝爾、衛德耿著/湯元吉譯150
社會28教學之藝術吉爾伯.哈艾特著/嚴景珊、周叔昭譯220
社會29後進諸國之資本形成拉格納.努爾枯斯著/游海清譯130
社會30盧次倫傳吳恭亮著60
社會31論自由及論代議政治約翰.司徒亞特.密勒著/郭志嵩譯250
社會32協志日記大同公司編40
社會33法的常識維納格拉多夫著/陳柏齡譯120
社會34哲學導論對話洪耀勳著150
社會35科學對社會的影響勃德里安.羅素著/鄧宗培譯60
社會36社會學柯尼格著/朱岑樓譯180
社會37埋藏在你腦中的金礦奧斯朋博士著/邵一杭譯缺書
社會38公司為什麼會倒閉(白田)山芳雄著/鄭慶昭譯80
社會39經濟開發論(修訂版)查理.金德柏格著/汪賜曾、林新賢譯200
社會40民主與領導巴壁德.歐爾文著/鍾藲賽譯160
社會41應用想像力奧斯朋博士著/邵一杭譯280
社會42饗宴柏拉圖著/吳錦裳譯140
社會43哲學的趣味威爾.杜蘭著/胡百華譯250
社會44科學與科學思想簡史謝渥德.泰勒著/李熙謀譯180
社會45中國之智慧吉川幸次郎著/吳錦裳譯80
社會46西洋教育史(上冊)克柏萊著/楊亮功譯250
社會47西洋教育史(下冊)克柏萊著/楊亮功譯250
社會48美國人的創業精神約翰.張伯倫著/鍾義均譯150
社會49小泉八雲文選小泉八雲著/林炳錚譯缺書
社會50佛教渡邊照宏著/陳世昌譯80
社會51人資源—富國論伊力.金伯著/蕭琴武譯80
社會52有效的經營者彼得.F.杜拉克著/游來乾、何清欽、鄭慶昭、陳宗欽譯280
社會53論語故事下村湖人著/林耀南譯180
社會54學歷無用論盛田昭夫著/游來乾等譯110
社會55基督教入門矢內原忠雄著/張漢裕譯90
社會56當代歐洲哲學波亨斯基著/郭博文譯180
社會57美國人的挑戰薩文.史萊坡著/林錦勝、何清欽譯160
社會58企業的人性面(精裝)道格拉斯.麥理格著/林錦勝譯170
社會59偉大的摩根菲德烈克.路易士.阿倫著/張和湧譯120
社會60企業經營演習彼得.杜拉卡著/張漢裕主譯300
社會61方略研究概論赫立爾、李柏門著/王冠群譯160
社會62人類之路佛洛姆著/蔡伸章譯170
社會63中國佛教史宇井伯壽著/李世傑譯130
社會64科學與假說朋加萊著/盧兆麟譯130
社會65安東.菲利浦斯玻曼著/鄭慶昭譯180
社會66禪佛教入門鈴木大拙著/李世傑譯180
社會67企業成長與品質管制唐津一著/徐代德譯150
社會68有系統的工廠佈置理察.妙瑟著/蘇癸珍、蘇新芳譯280
社會69機械發明史話艾雪爾著/徐萬椿譯250
社會70馬上辦理課奮鬥記扇谷正造著/林朝樹譯160
社會71斷絕的時代彼得.杜拉卡著/莊宏信、陳瑞珍、林錦勝譯200
社會72我與通用汽車公司(GM)小艾弗烈.史隆著/蔡進松譯缺書
社會73安德祿.卡內基自傳安德祿.卡內基著/李  敞譯200
社會74牛頓傳安得瑞德.諾斯著/許榮富編譯30
社會75現代生活與健康杉靖三郎著/陳敬輝譯100
社會76科學與文化林德賽著/方祖同譯180
社會77物理與哲學海森堡著/周東川、石資民、黃銘欽譯130
社會78群策群力學川喜田二郎著/邱慶彰、林  徹、洪小喬譯110
社會79尊重生命與增進生產林佳谷著130
社會80經營的行動指針土光敏夫著/陳世昌譯160
社會81經營法則集上野一郎著/何清欽譯140
社會82斯巴達管理高橋達男著/鄭慶昭、游來乾譯100
社會83組織心理學雪恩著/吳洋德譯100
社會84大衛.沙諾夫傳猶金.雷昂斯著/廖慶洲譯200
社會85藝術論佛羅伊特著/王安崇譯120
社會86團隊競技長沼健著/李天參譯100
社會87幹部及領導者的文化修養約瑟.巴齊勒著/徐錫廉、何清欽譯90
社會88產業循環理論約翰.黑克斯著/何清益譯150
社會89技術進步曼斯菲爾著/洪墩謨、許南弘譯100
社會90產業經濟學馬夏爾著/朱富春、張清溪、黃信陽譯200
社會91事業經營之活力佛德烈克.卡培爾著/謝汝舟譯80
社會92經濟分析本論(上冊)Paul A. Samuelson著/薛天棟譯註250
社會93經濟分析本論(下冊)Paul A. Samuelson著/薛天棟譯註200
社會94日本之過去與現在愛德恩.賴孝和著/蘇癸珍、蘇新芳譯200
社會95經濟成長過程論W.W.羅斯托著/林鐘雄譯200
社會96商業本質論文集理查.肯狄隆著/林錦勝譯120
社會97經濟開發策略赫胥曼著/汪賜曾、蔡來春譯130
社會98Planning New Ventur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John E. Walsh, Jr.著缺書
社會99世界諸宗教中的基督教湯恩比著/陳明福、鄭志岳譯90
社會100生態學入門合田周平著/汪仁雄譯150
社會101凱因斯經濟學都雷.狄拉多著/許南弘譯缺書
社會102思考致富拿破崙.希爾著/蘇光華譯200
社會103七○年代的經營課題小林宏治著/葉煥棋譯200
社會104發明的啟示豐澤豐雄著/李朝熙譯150
社會105追求成果的經營愛德華.史雷著/蘇癸珍等譯140
社會106教育、經濟與社會A.H.哈爾塞等著/何清欽譯180
社會107投資報酬率羅勃特.A.彼得斯著/丁文拯譯120
社會108巫術、科學與宗教馬凌諾斯基著/朱岑樓譯300
社會109菲利浦回憶錄佛瑞德立克.菲利浦著/林錦勝譯250
社會110無聲的語言愛德華.侯爾著/周傳成譯150
社會111新經營者威廉.迪爾等著/楊信長譯150
社會112經濟變亂中的經營田邊昇一著/鍾壬壽譯140
社會113土光敏夫的經營哲學(精裝)笠間哲人著/鄭慶昭譯160
社會114前瞻文集大衛.沙諾夫著/鄭文峰、黃正清、范才隆、李小彬譯200
社會115績效分析與管理門田武治著/陳耀茂譯180
社會116預算:利潤規劃與控制葛倫.衛爾許著/丁文拯、吳兆增、簡振成、黃  荃譯400
社會117武士道新渡戶稻造著/蘇癸珍譯250
社會118價值分析與價值工程(VA &VE)勞倫斯.D.麥爾士著/林大介譯350
社會119群組技術C.C.格拉佛、W.A.奈特著/孫葆銓譯230
社會120心之分析勃特蘭.羅素著/蔣年豐譯200
社會121如何把握住您生命般重要的時間阿蘭.拉凱恩著/蔣志堅譯150
社會122英國文學史(第一卷)梁實秋編著560
社會123英國文學史(第二卷)梁實秋編著560
社會124英國文學史(第三卷)梁實秋編著800
社會125英國文學選(第一卷)梁實秋譯註520
社會126英國文學選(第二卷)梁實秋譯註800
社會127英國文學選(第三卷)梁實秋譯註780
社會128Life And LaborSamuel Smiles著190
社會129The Teaching of EpictetusEpictetus著200
社會130環境與社會—簡介分析布萊安.哈維、約翰.哈里特著/張光遠譯180
社會131湯瑪斯.泰爾福先生傳艾拉斯達.賓福德著/莊宏信譯80
社會132Lord Chesterfield Letters to His Son And OthersLord Chesterfield著140
社會133Lectures on Jurisprudence亞當.史密斯著190
社會134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亞當.史密斯著350
社會135A System of Moral PhilosophyFrancis Hutcheson著380
社會136構想與決斷小林宏治著/鄭慶昭譯350
社會137節儉Samuel Smiles著/林春枝、劉世惠譯360
社會138產業革命T. S. Ashton著/張漢裕譯180
社會139Of The Imitative Arts亞當.史密斯著30
社會140犯罪與刑罰貝加利亞著/李茂生譯240
社會141中國的土地與勞力Richard Henry Tawney著/張漢裕譯280
社會142為權利而抗爭耶林著/林文雄譯190
社會143市場競爭的革新實踐—有關電機電子資訊業的體驗王安崇著280
社會144協志大同創業發展史協志大同創業發展史編輯委員會著200



協志工業叢書\自然
類別書名作者定價
自然1電表製造工業鄭聯銘著缺書
自然2製鐵工業(修訂版)賴雅修著30
自然3化學學校歐斯伐著/湯元吉譯300
自然4理化百表謝纘夏、洪吉成、蕭全諒編90
自然5彩色電視機石橋俊夫著/王兆訓譯200
自然6SCR--認識與應用小津厚二郎著/楊明家譯160
自然7適應控制概要理查.貝爾曼著/張家澤譯170
自然8保健物理雷斯(D.J.Ress)著/黃則夫譯170
自然9電子計算機科學亞歷山大.佛塞特等四人著/大同大學電機工程學會譯300
自然10互傳程式語言導引日本電氣情報處理教育部編/謝世明譯170
自然11實用板金壓床工作法陳永濱著150
自然12機械工廠之工作準備艾貢.福斯著/吳家駒譯80
自然13照相蝕刻古關敬三著/蘇癸珍、蘇加祥譯120
自然14積體電路羅責.司澄著/許德輝譯200
自然15電腦概論日本電氣情報處理教育部編/邱慶雲譯160
自然16通用商業程式語言日本電氣情報處理教育部編/粘錦文譯200
自然17模擬程式概論日本電氣情報處理教育部編/張家澤譯200
自然18噪音與振動控制納勃藍克著/徐萬椿譯350
自然19實用切削加工海勒曼、狄克斯著/吳家駒譯80
自然20數位系統淺論巴尼斯特、懷德赫爾著/魏國深譯210
自然21制度設計入門日本電氣情報處理教育部編/邱慶雲譯170
自然22資料通信系統概論日本電氣情報處理教育部編/張家澤譯180
自然23基本數值分析與程式傑諾得.B.哈格提著/李宗義譯350
自然24單元操作實驗鄧禮堂著350
自然25電子射束焊接黑田秀郎著/鄭文峰譯140
自然26金氧半導體及場效電晶體山崎英藏、大久保利美著/鄭文峰譯160
自然27火箭推進原理喬治.P.桑頓著/高寶泰、陸式祥譯300
自然28工具學威廉.J.巴頓著/徐萬椿譯300
自然29計算機組織與數據結構導論海洛爾.S.史東著/陳昌甫譯210
自然30IBM電路分析程式--技巧及應用曾森、賴勃曼著/李宗義譯210
自然31太陽能之應用及理論黃文雄著400
自然32小型計算機格雷尼諾著/陳昌甫譯210
自然33應用概率理論雅文.W.德瑞克著/王龍雄、謝冠雄譯200
自然34計算機系統結構M.摩利斯.曼諾著/陳昌甫譯300
自然35微處理器應用入門哈利.賈蘭著/陳昌甫譯150
自然36電子、原子、金屬與合金W.休姆.羅德雷著/鄭祝良譯210
自然37設計論渡邊    茂著/謝世明譯250
自然38銲錫--基本與應用克利夫.巴伯著/陳武雄譯80
自然39老年心臟血管病之防治雷蒙.哈里士著/廖朝崧等譯350
自然40光清淨革命--活躍的TiO2光觸媒藤山島  昭、橋本和仁、渡部俊也著/張立群譯250


協志工業叢書\自然
類別書名作者定價
經營1有效的經營者彼得.F.杜拉克著/游來乾、何清欽、鄭慶昭、陳宗欽譯280


協志工業叢書: 緣起;社會;自然科學;經營

$
0
0














民國四十四年工業節,大同公司創辦人林尚志在協志工業叢書發刊詞上,明白闡釋發行宗旨:『知識應為萬人所享有,我們承繼前人精神遺產,得以建立現代之文化。前人既有良知傳給我們,我們應將此良知推廣發展遺留給後人,而要盡此責任,必先深切認識前人之功績。 我們是一群從事工業的人,希望在其進步方面有一點貢獻。僅此發行協志工業叢書,想與世人一同研究先進之業績。若能藉此啟發青年學徒之工業思想,實為幸甚。』 到了民國四十八年,基於推廣閱讀、深化教育及提升當時工業知識水準的考量,協志工業叢書從一個出版單位,蛻變為協志工業叢書出版公司。在大同公司總裁林挺生的觀念裡,成立出版公司最重要的是出版好書,至於銷量多寡則為次要。換言之,旨在引介國內外的優良讀物,不以賺錢為目的。 總裁林挺生希望將大同的形象深耕基層,不僅是用製造的產品,更用一種文化回饋的理念,打入基層人心,而協志工業叢書在文化宣傳上,就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協志工業叢書的出版品,早期以翻譯出版外國名著為主,又以工業知識為主軸,後發展更多形式的叢書,原則上分兩大類,及社會類與自然類。








協志工業叢書\社會
類別書名作者定價
社會1基層指導員訓練鍾雙麟著缺書
社會2我的生活與工作亨利.福特著/陳亦實譯150
社會3所得皮谷著/蘇癸珍譯30
社會4生產力淺日本生產力中心編/張希燿譯30
社會5愛默森散文集何  欣譯150
社會6過去與現在卡萊爾著/朱良箴譯300
社會7培根論文集李光億譯180
社會8孟田文選陸孝棟譯170
社會9人類的故事房龍著/吳奚真譯360
社會10西洋哲學史話威爾.杜蘭著/董昭輝、邱煥堂、許大成、李雲珍譯260
社會11林肯矢內原忠雄著/陳兩成、陳許素華譯30
社會12(史懷哲博士)自傳陳達遵譯150
社會13老子張起鈞著160
社會14富蘭克林自傳楊景邁譯170
社會15市場活動日本生產力中心編/楊東原譯20
社會16人生的解脫與佛教思想木村泰賢著/巴壺天、李世傑譯280
社會17孔子杜呈祥著140
社會18法學教育論田中耕太郎著/阮愷東譯10
社會19動態企業管理學雷蒙.韋勒斯著/潘誌甲、鮑爾一譯缺書
社會20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亞著/梁實秋譯100
社會21如何使思想正確蕭勒士著/林炳錚譯280
社會22恨世者莫里艾兒著/吳燕平、鄭慶昭譯缺書
社會23沉思錄瑪克斯.奧瑞利阿斯著/梁實秋譯120
社會24方法導論笛卡兒著/黃金穗譯缺書
社會25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瑪克司.偉伯著/張漢裕譯100
社會26法的任務龐德著/伍守恭譯50
社會27德國名劇選粹歌德、黑貝爾、衛德耿著/湯元吉譯150
社會28教學之藝術吉爾伯.哈艾特著/嚴景珊、周叔昭譯220
社會29後進諸國之資本形成拉格納.努爾枯斯著/游海清譯130
社會30盧次倫傳吳恭亮著60
社會31論自由及論代議政治約翰.司徒亞特.密勒著/郭志嵩譯250
社會32協志日記大同公司編40
社會33法的常識維納格拉多夫著/陳柏齡譯120
社會34哲學導論對話洪耀勳著150
社會35科學對社會的影響勃德里安.羅素著/鄧宗培譯60
社會36社會學柯尼格著/朱岑樓譯180
社會37埋藏在你腦中的金礦奧斯朋博士著/邵一杭譯缺書
社會38公司為什麼會倒閉(白田)山芳雄著/鄭慶昭譯80
社會39經濟開發論(修訂版)查理.金德柏格著/汪賜曾、林新賢譯200
社會40民主與領導巴壁德.歐爾文著/鍾藲賽譯160
社會41應用想像力奧斯朋博士著/邵一杭譯280
社會42饗宴柏拉圖著/吳錦裳譯140
社會43哲學的趣味威爾.杜蘭著/胡百華譯250
社會44科學與科學思想簡史謝渥德.泰勒著/李熙謀譯180
社會45中國之智慧吉川幸次郎著/吳錦裳譯80
社會46西洋教育史(上冊)克柏萊著/楊亮功譯250
社會47西洋教育史(下冊)克柏萊著/楊亮功譯250
社會48美國人的創業精神約翰.張伯倫著/鍾義均譯150
社會49小泉八雲文選小泉八雲著/林炳錚譯缺書
社會50佛教渡邊照宏著/陳世昌譯80
社會51人資源—富國論伊力.金伯著/蕭琴武譯80
社會52有效的經營者彼得.F.杜拉克著/游來乾、何清欽、鄭慶昭、陳宗欽譯280
社會53論語故事下村湖人著/林耀南譯180
社會54學歷無用論盛田昭夫著/游來乾等譯110
社會55基督教入門矢內原忠雄著/張漢裕譯90
社會56當代歐洲哲學波亨斯基著/郭博文譯180
社會57美國人的挑戰薩文.史萊坡著/林錦勝、何清欽譯160
社會58企業的人性面(精裝)道格拉斯.麥理格著/林錦勝譯170
社會59偉大的摩根菲德烈克.路易士.阿倫著/張和湧譯120
社會60企業經營演習彼得.杜拉卡著/張漢裕主譯300
社會61方略研究概論赫立爾、李柏門著/王冠群譯160
社會62人類之路佛洛姆著/蔡伸章譯170
社會63中國佛教史宇井伯壽著/李世傑譯130
社會64科學與假說朋加萊著/盧兆麟譯130
社會65安東.菲利浦斯玻曼著/鄭慶昭譯180
社會66禪佛教入門鈴木大拙著/李世傑譯180
社會67企業成長與品質管制唐津一著/徐代德譯150
社會68有系統的工廠佈置理察.妙瑟著/蘇癸珍、蘇新芳譯280
社會69機械發明史話艾雪爾著/徐萬椿譯250
社會70馬上辦理課奮鬥記扇谷正造著/林朝樹譯160
社會71斷絕的時代彼得.杜拉卡著/莊宏信、陳瑞珍、林錦勝譯200
社會72我與通用汽車公司(GM)小艾弗烈.史隆著/蔡進松譯缺書
社會73安德祿.卡內基自傳安德祿.卡內基著/李  敞譯200
社會74牛頓傳安得瑞德.諾斯著/許榮富編譯30
社會75現代生活與健康杉靖三郎著/陳敬輝譯100
社會76科學與文化林德賽著/方祖同譯180
社會77物理與哲學海森堡著/周東川、石資民、黃銘欽譯130
社會78群策群力學川喜田二郎著/邱慶彰、林  徹、洪小喬譯110
社會79尊重生命與增進生產林佳谷著130
社會80經營的行動指針土光敏夫著/陳世昌譯160
社會81經營法則集上野一郎著/何清欽譯140
社會82斯巴達管理高橋達男著/鄭慶昭、游來乾譯100
社會83組織心理學雪恩著/吳洋德譯100
社會84大衛.沙諾夫傳猶金.雷昂斯著/廖慶洲譯200
社會85藝術論佛羅伊特著/王安崇譯120
社會86團隊競技長沼健著/李天參譯100
社會87幹部及領導者的文化修養約瑟.巴齊勒著/徐錫廉、何清欽譯90
社會88產業循環理論約翰.黑克斯著/何清益譯150
社會89技術進步曼斯菲爾著/洪墩謨、許南弘譯100
社會90產業經濟學馬夏爾著/朱富春、張清溪、黃信陽譯200
社會91事業經營之活力佛德烈克.卡培爾著/謝汝舟譯80
社會92經濟分析本論(上冊)Paul A. Samuelson著/薛天棟譯註250
社會93經濟分析本論(下冊)Paul A. Samuelson著/薛天棟譯註200
社會94日本之過去與現在愛德恩.賴孝和著/蘇癸珍、蘇新芳譯200
社會95經濟成長過程論W.W.羅斯托著/林鐘雄譯200
社會96商業本質論文集理查.肯狄隆著/林錦勝譯120
社會97經濟開發策略赫胥曼著/汪賜曾、蔡來春譯130
社會98Planning New Ventur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John E. Walsh, Jr.著缺書
社會99世界諸宗教中的基督教湯恩比著/陳明福、鄭志岳譯90
社會100生態學入門合田周平著/汪仁雄譯150
社會101凱因斯經濟學都雷.狄拉多著/許南弘譯缺書
社會102思考致富拿破崙.希爾著/蘇光華譯200
社會103七○年代的經營課題小林宏治著/葉煥棋譯200
社會104發明的啟示豐澤豐雄著/李朝熙譯150
社會105追求成果的經營愛德華.史雷著/蘇癸珍等譯140
社會106教育、經濟與社會A.H.哈爾塞等著/何清欽譯180
社會107投資報酬率羅勃特.A.彼得斯著/丁文拯譯120
社會108巫術、科學與宗教馬凌諾斯基著/朱岑樓譯300
社會109菲利浦回憶錄佛瑞德立克.菲利浦著/林錦勝譯250
社會110無聲的語言愛德華.侯爾著/周傳成譯150
社會111新經營者威廉.迪爾等著/楊信長譯150
社會112經濟變亂中的經營田邊昇一著/鍾壬壽譯140
社會113土光敏夫的經營哲學(精裝)笠間哲人著/鄭慶昭譯160
社會114前瞻文集大衛.沙諾夫著/鄭文峰、黃正清、范才隆、李小彬譯200
社會115績效分析與管理門田武治著/陳耀茂譯180
社會116預算:利潤規劃與控制葛倫.衛爾許著/丁文拯、吳兆增、簡振成、黃  荃譯400
社會117武士道新渡戶稻造著/蘇癸珍譯250
社會118價值分析與價值工程(VA &VE)勞倫斯.D.麥爾士著/林大介譯350
社會119群組技術C.C.格拉佛、W.A.奈特著/孫葆銓譯230
社會120心之分析勃特蘭.羅素著/蔣年豐譯200
社會121如何把握住您生命般重要的時間阿蘭.拉凱恩著/蔣志堅譯150
社會122英國文學史(第一卷)梁實秋編著560
社會123英國文學史(第二卷)梁實秋編著560
社會124英國文學史(第三卷)梁實秋編著800
社會125英國文學選(第一卷)梁實秋譯註520
社會126英國文學選(第二卷)梁實秋譯註800
社會127英國文學選(第三卷)梁實秋譯註780
社會128Life And LaborSamuel Smiles著190
社會129The Teaching of EpictetusEpictetus著200
社會130環境與社會—簡介分析布萊安.哈維、約翰.哈里特著/張光遠譯180
社會131湯瑪斯.泰爾福先生傳艾拉斯達.賓福德著/莊宏信譯80
社會132Lord Chesterfield Letters to His Son And OthersLord Chesterfield著140
社會133Lectures on Jurisprudence亞當.史密斯著190
社會134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亞當.史密斯著350
社會135A System of Moral PhilosophyFrancis Hutcheson著380
社會136構想與決斷小林宏治著/鄭慶昭譯350
社會137節儉Samuel Smiles著/林春枝、劉世惠譯360
社會138產業革命T. S. Ashton著/張漢裕譯180
社會139Of The Imitative Arts亞當.史密斯著30
社會140犯罪與刑罰貝加利亞著/李茂生譯240
社會141中國的土地與勞力Richard Henry Tawney著/張漢裕譯280
社會142為權利而抗爭耶林著/林文雄譯190
社會143市場競爭的革新實踐—有關電機電子資訊業的體驗王安崇著280
社會144協志大同創業發展史協志大同創業發展史編輯委員會著200



協志工業叢書\自然
類別書名作者定價
自然1電表製造工業鄭聯銘著缺書
自然2製鐵工業(修訂版)賴雅修著30
自然3化學學校歐斯伐著/湯元吉譯300
自然4理化百表謝纘夏、洪吉成、蕭全諒編90
自然5彩色電視機石橋俊夫著/王兆訓譯200
自然6SCR--認識與應用小津厚二郎著/楊明家譯160
自然7適應控制概要理查.貝爾曼著/張家澤譯170
自然8保健物理雷斯(D.J.Ress)著/黃則夫譯170
自然9電子計算機科學亞歷山大.佛塞特等四人著/大同大學電機工程學會譯300
自然10互傳程式語言導引日本電氣情報處理教育部編/謝世明譯170
自然11實用板金壓床工作法陳永濱著150
自然12機械工廠之工作準備艾貢.福斯著/吳家駒譯80
自然13照相蝕刻古關敬三著/蘇癸珍、蘇加祥譯120
自然14積體電路羅責.司澄著/許德輝譯200
自然15電腦概論日本電氣情報處理教育部編/邱慶雲譯160
自然16通用商業程式語言日本電氣情報處理教育部編/粘錦文譯200
自然17模擬程式概論日本電氣情報處理教育部編/張家澤譯200
自然18噪音與振動控制納勃藍克著/徐萬椿譯350
自然19實用切削加工海勒曼、狄克斯著/吳家駒譯80
自然20數位系統淺論巴尼斯特、懷德赫爾著/魏國深譯210
自然21制度設計入門日本電氣情報處理教育部編/邱慶雲譯170
自然22資料通信系統概論日本電氣情報處理教育部編/張家澤譯180
自然23基本數值分析與程式傑諾得.B.哈格提著/李宗義譯350
自然24單元操作實驗鄧禮堂著350
自然25電子射束焊接黑田秀郎著/鄭文峰譯140
自然26金氧半導體及場效電晶體山崎英藏、大久保利美著/鄭文峰譯160
自然27火箭推進原理喬治.P.桑頓著/高寶泰、陸式祥譯300
自然28工具學威廉.J.巴頓著/徐萬椿譯300
自然29計算機組織與數據結構導論海洛爾.S.史東著/陳昌甫譯210
自然30IBM電路分析程式--技巧及應用曾森、賴勃曼著/李宗義譯210
自然31太陽能之應用及理論黃文雄著400
自然32小型計算機格雷尼諾著/陳昌甫譯210
自然33應用概率理論雅文.W.德瑞克著/王龍雄、謝冠雄譯200
自然34計算機系統結構M.摩利斯.曼諾著/陳昌甫譯300
自然35微處理器應用入門哈利.賈蘭著/陳昌甫譯150
自然36電子、原子、金屬與合金W.休姆.羅德雷著/鄭祝良譯210
自然37設計論渡邊    茂著/謝世明譯250
自然38銲錫--基本與應用克利夫.巴伯著/陳武雄譯80
自然39老年心臟血管病之防治雷蒙.哈里士著/廖朝崧等譯350
自然40光清淨革命--活躍的TiO2光觸媒藤山島  昭、橋本和仁、渡部俊也著/張立群譯250


協志工業叢書\自然
類別書名作者定價
經營1有效的經營者彼得.F.杜拉克著/游來乾、何清欽、鄭慶昭、陳宗欽譯280



Albert Camus (2)A HAPPY DEATH , La Peste (The Plague, 1946) The Stranger or The Outsider, (L’Étranger) /The Myth of Sisyphus

$
0
0

2005年的紀錄:人生或許是一場打不贏的戰爭;每天都是Albert Camus 所說的The Myth of Sisyphus;每天或每回都要往山上努力推大石…….
日本NHK 今年有一「百歲萬歲」之節目:報導百歲老人之日常生活。
上周看的老先生,每日要用毛筆書寫:「日日是好日」數十遍。



Wim Wenders’ Wings of Desire 1987 車禍者口中喃喃自語,提到 Albert Camus.......

(照片翻攝自網路)
(照片翻攝自網路)



昨晚世界盃上演比利時與阿爾及利亞的小組賽,最終阿爾及利亞以1球之差落敗。位於北非的阿爾及利亞曾經是法國的殖民地,曾經效力於法國隊的球王席丹(Zidane),父母都是來自阿爾及利亞的移民。
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存在主義作家,著有《異鄉人》、《瘟疫》的卡繆(Albert Camus),成長於阿爾及利亞的貧民窟。卡繆從小踢足球,他讀阿爾及利亞大學時曾是足球校隊,一直擔任守門員的位置。而他之所以擔任守門員,實有苦衷,因為在這個位置,才不會因為反覆奔跑而磨破球鞋。出身貧寒的他買不起新球鞋,每天晚上,祖母都會檢查他的鞋底,如果有破損,就會挨打。
隊友在球場上盡情奔馳,背號永遠都是1號的守門員,孤伶伶地守在門前,不能離開。日後卡繆寫《異鄉人》、《薛西弗斯神話》,存在主義式的孤寂,很早他在球門前,就懂得了。(撰文:房慧真)

Albert Camus centenary goes without much honour at home

Neither France nor Algeria pay much attention to 100th anniversary, leaving job to Google

Albert Camus Google doodle
French leave Camus … but Google doodles support
Last month, the 300th anniversary of Denis Diderot's birth prompted François Hollande to talk of reburying his bones in the Panthéon, the shrine of national heroes. Thursday's centenary of Albert Camus' birth, in contrast, has not seen the kind of festivities you might expect, either in the French capital or his childhood home, Algiers.
The lead role in feting him in France was reportedly assigned to Marseille, one of the current European capitals of culture, and a reasonable choice as Camus bought a house in Provence (which faces Algeria across the Mediterranean) two years before his death in a car crash in 1960, and is buried there. But, whether due to cock-up or conspiracy, Marseille-Provence 2013 has been as grudging as Paris in what it has offered by way of celebration. Camus was hence robbed of a big national "hommage", noted Le Point magazine, but at least "took the most beautiful of revenges on Google", which honoured him with its Doodle on Thursday.
Although The Outsider and The Plague are both set in Algeria, a full-blown Camus anniversary tribute there was always less likely. He came from a pied-noir (European settler) family, put the killing of an Arab at the centre of his best-known novel, and was (rightly or wrongly) seen as siding with France in his writings on the postwar independence struggle; as a result, "not a single official commemoration" took place in his native country, following the authorities' ban in 2010 on plans to mark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his death.
The continent as a whole has disowned him, in fact: although he was the first African-born Nobel literature laureate – and the second African-born laureate across all categories – the African Union's website's list of "Africa and diaspora" Nobel winners omits him, while welcoming Toni Morrison and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as members of the diaspora.
For Algerians, the fact that Nicolas Sarkozy championed him when president – in unsuccessfully urging the transfer of Camus' body to the Panthéon, he was in effect appropriating him as French, not Algerian or Mediterranean – can't have helped. So on his 100th birthday, Camus was again an outsider, without a proper cake and belonging fully to neither. Which may be exactly what he would have wanted.


【TEWA新聞/2013.11.11/法國】抗納粹但反殖民地獨立: 被遺忘的卡繆  上個月是法國啟蒙主義時期思想家狄德羅(Denis Diderot)三百歲誕辰,當時法國總統歐朗德曾為此事,希望將狄德羅的骨骸移師到巴黎先賢祠重新下葬。相較於狄德羅獲得法國政府的重視和禮遇,上週四是法國存在主義派作家卡繆的百歲誕辰,但無論在法國首都巴黎或卡繆成長的北非阿爾及利亞,都沒有出現許多人心中原本所預期理應舉行的緬懷紀念活動。  輪廓凸出的顴骨,總是豎起的風衣衣領,以及嘴唇上總是叼著一根高盧牌香菸,在二戰後巴黎左岸的眾生相中,卡繆始終是一抹獨特的風景,其所處時代的種種在他身上交織匯聚,這是攝影大師布列松用相機捕捉屬於卡繆的獨有形象。   在法國,追思卡繆的相關紀念活動據聞分配給今年歐洲文化之都馬賽負責,這個選擇非常合理,卡繆一九六零年因車禍驟逝之前,曾在隔著地中海和阿爾及利亞遙遙相望的馬賽省買了一棟房子,死後也葬身於此。  但根據英國衛報報導,不知是行政作業混亂還是刻意的陰謀,馬賽省和巴黎一樣,當地政府對於慶祝卡繆百歲冥誕一事,感到勉強不情願,導致卡繆理應在法獲得的大型國家級崇敬被剝奪殆盡。  不過並非所有人都遺忘了卡繆,至少還有美國網路搜尋引擎龍頭Google以卡繆的哲思隨筆《薛西佛斯神話》為靈感,在入口頁面設計特別的圖像,慶祝大師百歲誕辰,法國的Le Point雜誌形容,Google替卡繆漂亮地報了一箭之仇。  卡繆的兩本名著《異鄉人》和《鼠疫》,故事發生的場景都設定在阿爾及利亞,但是要在當地看見一場慎重肅穆、對卡繆獻上崇高敬意的紀念儀式,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卡繆來自一個歐洲移民家庭,成長於法國殖民底下的阿爾及利亞,他反對阿國獨立運動的恐怖攻擊手法,但也不滿對伊斯蘭信眾的不公做法。  卡繆還把刺殺阿拉伯人的情節放在他最知名小說《異鄉人》故事最高潮,此外,根據他的著作,不管是解讀正確或錯誤,針對二戰後阿爾及利亞戮力走向獨立的過程中,他也被認為是站在支持法國的一方, 反對阿國獨立建國。  儘管阿爾及利亞曾是卡繆出生成長的國家,但上述種種因素使得當地不會為他舉行一場正式的紀念儀式,況且阿國當局早在2010年即禁止策畫追思卡繆逝世五十周年的相關活動。  其實整座非洲大陸都亟欲切斷擺脫和卡繆的關係,縱使他是第一位出生於非洲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桂冠,也是所有諾貝爾獎獎項中,第二位來自非洲的得主,這些光輝事蹟卻完全被選擇性遺忘,在非洲聯盟的官方網站,一份列出曾獲得諾貝爾獎之非洲人和非裔移民的名單,也把卡繆的名字抹除不計。  回想起法國前總統薩科奇曾強烈主張欲將卡繆遺骸下葬在先賢祠,最終卻以失敗收場的捍衛行動,到了其百歲誕辰當天,又再度凸顯卡繆的異鄉人形象。這一天,不僅缺少為了慶祝活動而準備外觀體面的蛋糕,連屬於已逝之人的歸屬感也徹底消失,然而這荒涼的一切,或許才是卡繆真正想要的吧。ó  http://www.theguardian.com/books/booksblog/2013/nov/07/albert-camus-centenary-honour-google-france-algeria  http://www.africa-union.org/root/au/OtherPages/Others/noble.htm  延伸閱讀:比利時新魯炆大學哲學博士沈青楷/卡繆的荒謬感與反抗 — 獻給全國關廠工人丟鞋行動 http://goo.gl/Q9wvbT
【TEWA新聞/2013.11.11/法國】抗納粹但反殖民地獨立: 被遺忘的卡繆 上個月是法國啟蒙主義時期思想家狄德羅(Denis Diderot)三百歲誕辰,當時法國總統歐朗德曾為此事,希望將狄德羅的骨骸移師到巴黎先賢祠重新下葬。相較於狄德羅獲得法國政府的重視和禮遇,上週四是法國存在主義派作家卡繆的百歲誕辰,但無論在法國首都巴黎或卡繆成長的北非阿爾及利亞,都沒有出現許多人心中原本所預期理應舉行的緬懷紀念活動。 輪廓凸出的顴骨,總是豎起的風衣衣領,以及嘴唇上總是叼著一根高盧牌香菸,在二戰後巴黎左岸的眾生相中,卡繆始終是一抹獨特的風景,其所處時代的種種在他身上交織匯聚,這是攝影大師布列松用相機捕捉屬於卡繆的獨有形象。 在法國,追思卡繆的相關紀念活動據聞分配給今年歐洲文化之都馬賽負責,這個選擇非常合理,卡繆一九六零年因車禍驟逝之前,曾在隔著地中海和阿爾及利亞遙遙相望的馬賽省買了一棟房子,死後也葬身於此。 但根據英國衛報報導,不知是行政作業混亂還是刻意的陰謀,馬賽省和巴黎一樣,當地政府對於慶祝卡繆百歲冥誕一事,感到勉強不情願,導致卡繆理應在法獲得的大型國家級崇敬被剝奪殆盡。 不過並非所有人都遺忘了卡繆,至少還有美國網路搜尋引擎龍頭Google以卡繆的哲思隨筆《薛西佛斯神話》為靈感,在入口頁面設計特別的圖像,慶祝大師百歲誕辰,法國的Le Point雜誌形容,Google替卡繆漂亮地報了一箭之仇。 卡繆的兩本名著《異鄉人》和《鼠疫》,故事發生的場景都設定在阿爾及利亞,但是要在當地看見一場慎重肅穆、對卡繆獻上崇高敬意的紀念儀式,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卡繆來自一個歐洲移民家庭,成長於法國殖民底下的阿爾及利亞,他反對阿國獨立運動的恐怖攻擊手法,但也不滿對伊斯蘭信眾的不公做法。 卡繆還把刺殺阿拉伯人的情節放在他最知名小說《異鄉人》故事最高潮,此外,根據他的著作,不管是解讀正確或錯誤,針對二戰後阿爾及利亞戮力走向獨立的過程中,他也被認為是站在支持法國的一方,反對阿國獨立建國。 儘管阿爾及利亞曾是卡繆出生成長的國家,但上述種種因素使得當地不會為他舉行一場正式的紀念儀式,況且阿國當局早在2010年即禁止策畫追思卡繆逝世五十周年的相關活動。 其實整座非洲大陸都亟欲切斷擺脫和卡繆的關係,縱使他是第一位出生於非洲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桂冠,也是所有諾貝爾獎獎項中,第二位來自非洲的得主,這些光輝事蹟卻完全被選擇性遺忘,在非洲聯盟的官方網站,一份列出曾獲得諾貝爾獎之非洲人和非裔移民的名單,也把卡繆的名字抹除不計。 回想起法國前總統薩科奇曾強烈主張欲將卡繆遺骸下葬在先賢祠,最終卻以失敗收場的捍衛行動,到了其百歲誕辰當天,又再度凸顯卡繆的異鄉人形象。這一天,不僅缺少為了慶祝活動而準備外觀體面的蛋糕,連屬於已逝之人的歸屬感也徹底消失,然而這荒涼的一切,或許才是卡繆真正想要的吧。


 2013.11.7
女士的Facebook:
 一大早起來,從麥田臉書發現今天Albert Camus百歲冥誕。

又看到google的doodle是 Sisyphe 推巨石的圖案。

特地上wiki又看了一遍《異鄉人》大綱。

《異鄉人》這本小說是我念大二時上翻譯課的「教科書」。這本書不難懂(我指文法、句型、辭彙),更不難看(我指內容)。

生命中的點點滴滴,充滿了種種巧合也好、荒謬也罷、無能為力也行。不管你願不願意,我們就是存在,此時此地。其實,我們的選擇並不多。

所以...讓我們繼續...過下去。

一大早起來,從麥田臉書發現今天@[201100959979792:274:Albert Camus]百歲冥誕。 又看到google的doodle是 Sisyphe 推巨石的圖案。  特地上wiki又看了一遍《異鄉人》大綱。  《異鄉人》這本小說是我念大二時上翻譯課的「教科書」。這本書不難懂(我指文法、句型、辭彙),更不難看(我指內容)。  生命中的點點滴滴,充滿了種種巧合也好、荒謬也罷、無能為力也行。不管你願不願意,我們就是存在,此時此地。其實,我們的選擇並不多。  所以...讓我們繼續...過下去。



 2013.11.3無意間在網路看到Albert Camus死後約11年才發表的處女小說: Wikipedia簡介它是The Stranger or The Outsider, 的原本 http://centretruths.co.uk/fahdtu/A%20HAPPY%20DEATH.htm

Albert Camus's
A HAPPY DEATH







La Peste (The Plague, 1946)

昔日1971 在東海讀 CamusThe Plague
印象中最深的是書中有一人 發誓寫書
不過 似乎老是在"第一段"的文字障中迷路


也許28年之後 讀其英文本 卻讀到該城的鴿聲/影.......
你還記得SARS(非典) 臨城的那段時間.....

卡繆的小說名著《瘟疫》:以阿爾及利亞為背景,但《瘟疫》的背景是城市。任何城市無論大小、無論在什麼國家,基本上都差不太多。"


http://www.answers.com/topic/albert-camus

卡繆與(廢)死刑
⊙徐佳華

    阿爾貝‧卡繆(1913-1960)是現代法國最重要、也最暢銷的作家之一。關注西方文學的台灣讀者可能對他的《異鄉人》或是《瘟疫》較為熟悉,而對其散文、戲劇作品感到陌生,這當中也包括了呼籲廢除死刑的《思索斷頭台》一文。然而,「斷頭台」或圍繞死亡的發想,自始至終都是卡繆的思想、文字、甚至生命的中心主軸。

    卡繆約一歲時,其父親便死於第一次世界大戰。這位缺席父親的在場證明,只有那塊使他喪命的彈殼碎片和一個關於他去看死刑執行的故事:有個罪犯要上斷頭台,卡繆的父親興沖沖地起了個大早去目睹行刑(當時的死刑是公開執行的)。待他返家,只見其一臉蒼白痛苦,不出一語,倒在床上後旋即吐了出來,此後再也不願談起這件事。卡繆的父親留給他的唯一遺產,便是關於死亡與殺戮的不堪。在卡繆的幾部小說中都能見到這件真實軼事和對此課題之關懷,而《思索斷頭台》一文更以此故事開啟卡繆對死刑議題的闡述。

    另一個引起卡繆思考死亡和死刑的原因,則是他對於生命之脆弱和死亡對人的價值的侮辱之深刻體會。卡繆十幾歲時便得了在當時被視為不治之症的結核病,宛如在心靈與肉體都迫不及待起飛翱翔的青春年歲便被判了死刑。躺在病床上,牆外是繼續轉動的世界,牆內則是在不知死亡是否會來臨、何時將來臨的等待中所感受到的無力與焦慮。成年後,身為記者的他旁聽了許多法庭審判,進而開始思考制度與宗教面對人命/人性的議題。啟蒙於真切的生命經歷,這些探究進而成為了卡繆思想與作品的核心命題。

    從卡繆的觀點識想,每個人都是廣義的死刑犯,然而,生命無可取代的價值正由此被突顯。我們不但沒有權力以任何名義剥奪任何人的生命,更應團結起來反對以任何名義(尤其是以正義之名)剥奪任何人命的行為,因為這些行為正是對人的價值的輕蔑與侮辱。只有完全的正義,才能號稱給予完全的處罰(因死刑執行後便沒有扭轉的空間),
但是沒有任何人、任何體制或法律是絕對正義、完全清白無辜的。卡繆經歷戰爭、極權政體、戰後肅清,眼見人命成為一紙紙公文、一個個等著被劃掉的代碼。他在小說《瘟疫》中以黑死病隱喻現代人活在抽象意識型態和體制對具體生命的持續威脅中,藉此指出人們必須正視並對抗這些抹滅人之基本價值的危機和現實。值得一提的是,卡繆在小說中安排了一位小時候看著法官父親判人死刑,長大後卻離家到處支持廢除死刑的關鍵人物。
    1957年,卡繆以《思索斷頭台》一文清楚陳述其廢除死刑的立場。論述的要旨大致有下列幾點:死刑並不能夠達到警惕的實質效果。倘若以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角度視之,死刑犯和家屬在歷經審判和等待死刑執行的過程中所受的煎熬,也早已超出這原始刑罰的範圍。再者,不同於過去宗教社會認為死後才有真正的審判或救贖,現代社會的死刑一旦執行就沒有任何挽回的可能,這之中便會牽涉到陪審團和誤判的問題。此外,一旦國家體制有判決死刑的正當性,此正當性就有被濫用的危險。卡繆一生支持了大約一百五十名政治死刑犯的救援,其中不乏通敵或與傀儡政府合作、甚至是政治立場與其
相左者,當中也包括了法國以外如西班牙、伊朗、希臘、越南等地的死刑犯。過去,卡繆期盼當歐洲整合實現時,廢除死刑能夠成為歐洲法的第一條條文。在歐洲已然整合的今天,雖然歐盟未有刑法加以規範,它卻是成為歐盟會員國的必要條件。
。。。。。。。。。。。。。。。。。。。。。。。。。。
延伸閱讀:
1. 思索斷頭台 代譯序(石武耕)
2. 購買《思索斷頭台
3. 10/12 思索斷頭台演講會

人生或許是一場打不贏的戰爭;每天都是Albert Camus 所說的The Myth of Sisyphus;每天或每回都要往山上努力推大石…….

幾年前中國出版約五大冊的 Albert Camus 選集
大概四十幾年前 (1967) 我十幾歲1967就讀當時翻譯本《異鄉人》L'Étranger不過根本讀不懂.
 "現代小說作家要釋放潛意識,選用題材有「性解放」的傾向,卡繆 Camus, Albert (1913-60)寫的《異鄉人》,男主角聽到他的母親死了,他的反應是去和女朋友做愛,一時奉為經典。"
現在只稍多一點了解
1971-72年我讀《瘟疫》記得那一個一生都在寫他心愛的書
卻一直在第一段打滾......
也許1999年讀那城的鴿子飛舞

stranger

pronunciation

IN BRIEF: n. - Anyone who does not belong in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y are found More unfamiliar, unknown, odd, or extraordinary.

pronunciationNo foreign sky protected me, no stranger's wing shielded my face.— Anna Akhmatova, Source: Requiem, composed mainly 1935-1940, Epigraph, composed 1961.




His essay Le Mythe de Sisyphe (1942, tr. The Myth of Sisyphus, 1955) formulates his theory of the absurd and is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of his novel L'Étranger (1942, tr. The Stranger, 1946) and of his plays Le Malentendu (1944, tr. Cross Purpose, 1948) and Caligula (1944, tr. 1948).



The Stranger/The Outsider
TheStranger BookCover3.jpg
AuthorAlbert Camus
Cover artistJack Walser
CountryFrance
LanguageEnglish - Translated fromFrench
Genre(s)Philosophical novel
PublisherLibraire Gallimard
Publication date1943, French 1942
Media typePrint (Hardback& Paperback)
Pages117 p. (UK Penguin Classics paperback edition)
ISBNISBN 0-14-118250-4 (UK Penguin Classics paperback)
OCLC Number59433071
The Stranger or The Outsider, (L’Étranger) is a novel by Albert Camus, published in 1942. This is perhaps Camus' best-known work, as well as a key text of twentieth-century philosophy. Its theme and outlook are often cited as examples of existentialism, though Camus did not consider himself an existentialist; in fact, its content explores various philosophical schools of thought, including (most prominently and specifically) absurdism, as well as determinism, nihilism, naturalism, and stoicism.
The title character is Meursault, a French man (characterised by being largely emotionally detached, innately passive, and anomic) who seemingly irrationally kills an Arab man whom he recognizes in French Algiers. The story is divided into Parts One and Two: Meursault's first-person narrativeview before and after the murder.
Contents[hide]



猶自閃爍的碎鑽──維斯康堤的《異鄉人》

  • 2010-08-31
  • 中國時報
  • 【尉任之】

 文學改編的時代雖然還沒有過去,但今天已經很少見到洋溢著文學風采的電影作品了。回顧維斯康堤的電影,也是緬懷影史上一個不會回來的時代,即使《異鄉人》這樣一部不完美的作品,也不禁勾起我一絲鄉愁。
 讀到關於義大利導演維斯康堤改編卡繆《異鄉人》的種種記述,比我親自看到這部電影,至少早了十五年。
 維斯康堤的《異鄉人》是電影史上的一樁公案。因為版權的問題,《異鄉人》長期無法公映,加上一九六七年在威尼斯影展首映後所獲得的負面評價,都使這部電影無法得到比較公平的評價。
 似乎每位偉大的導演都有一部「受詛咒」的作品,《異鄉人》之於維斯康堤,就像《白癡》之於黑澤明一樣。
 揭開異鄉人神秘面紗
 大部份的記載中都指出《異鄉人》是維斯康堤的敗作,不幸的是,在無法親炙原典的情況下,長期以來大家只能姑且相信這些文獻。直到《異鄉人》再次重映前,維斯康堤的研究者或喜愛他的影迷,若不是從資料中去認識這部電影,就只能從品質粗劣且流傳不廣的錄影帶來一窺究竟。代代訛傳的資訊,眾口紛紜的說法,都為這部影片添上謎樣的色彩。
 今年四、五月間修復過的《異鄉人》在巴黎重映,總算在大眾面前揭開這部電影神秘的面紗。《異鄉人》前一次在巴黎放映是二十年前的舊事,十年算做一代的話,也就是說,已有兩代觀眾無緣看到這部電影。
 該怎麼形容我看完這部電影後的心情呢?好看,是踏出戲院的第一感受;有缺陷,則是冷靜回想後的結論。我覺得好看,是因為在《異鄉人》中,不難找到我們熟悉的維斯康堤式語法,他用近乎沉溺的望遠鏡頭來捕捉男女主角馬斯楚亞尼和安娜.卡琳娜(Anna Karina)青春的肉體與面容,以及陽光和陽光下粼光閃爍的大海。這個手法在男女主角週日嬉水和男主角在海灘上誤殺阿爾及利亞少年的兩場戲徹底表現出來。至於缺陷,馬斯楚亞尼的演技固然無話可說,但是他外型並不適合「莫梭」(Meursault)這個角色,他飾演的莫梭在面對厄運時思慮過於澄明,與原著中主角那種屈於宿命與置身局外的冷漠有些距離。再來,維斯康堤受制於文本,在敘事上對原著亦步亦趨,儘管一些片段拍得神彩飛揚,但在整體敘事的流暢度上,他卻陷入揮灑不開的僵局(例如第二部分冗長的法庭戲)。
 不只是文學的單純影像化
 其實,打從籌備階段開始,電影版的《異鄉人》就注定命運乖舛。莫梭一角,維斯康堤原本屬意亞蘭.德倫,但製片勞倫蒂斯(Dino de Laurentis)卻堅持起用馬斯楚亞尼。改編方面,維斯康堤主張「自由的改編」,突出法屬阿爾及利亞族群間漸升的衝突,但卡繆的未亡人則堅持「忠實的改編」,要求影片必須逐句追隨原著。
 雖然維斯康堤堅持到影片完成,但他自己始終不喜歡這部作品。其實,脂粉味重的亞蘭.德倫未必比馬斯楚亞尼更適合莫梭這個角色,但他可能比較接近莫梭在維斯康堤心中的形象。至於忠實的改編,我以為對維斯康堤這樣一位個性鮮明的藝術家而言,照原著操課,就像套上枷鎖一般;何況,卡繆的原著篇幅不大,語言也很簡練,改編者能使用的「材料」並不多。維斯康堤想拍的毋寧是一部「維斯康堤的」《異鄉人》,而不是自限於文學單純的影像化。
 忠實改編一部文學作品真的這麼重要嗎?這個問題見仁見智,但在《異鄉人》這個例子裡,答案應該是否定的。維斯康堤跟卡繆的氣質如此不同,他貴族般的精緻與唯美和他對文明傾毀前的感嘆比較接近鄧南遮(D’Annunzio)與湯馬斯.曼,與卡繆根源於北非、來自生命底層那骯髒、污穢與齷齪的力量很不一樣;維斯康堤從高處眺望,卡繆自低處攀升,兩人對人性的關懷殊途同歸,但能否在創作上「合體」,卻又是另一個課題。
 一代歐洲文學改編大師
 如果維斯康堤擁有自由改編的權力,他可以在文學經典上加上他個人風格與解讀。以他深厚的文化底蘊,他能夠跟鄧南遮、普魯斯特、湯瑪斯.曼、卡繆等人站在同一高度並與之匹敵,像看他自由改編湯馬斯.曼的《魂斷威尼斯》和鄧南遮的《無辜》,便有一種旁觀高手過招的暢快淋漓(《無辜》是維斯康堤的遺作,他要言不繁地講述了一個大家庭內部猜疑與腐化的故事)。反之,《異鄉人》因為必須遵從原著的敘事與發展,維斯康堤只能見縫插針,因而給觀者一種縛手縛腳的感受,若不是大師功力及精緻的技術執行保住這部電影的基本水準,以及馬斯楚亞尼╱安娜.卡琳娜的組合在銀幕上美不勝收,《異鄉人》恐怕不會像一顆美麗的碎鑽,在今天仍兀自閃爍著細微的光芒。
 維斯康堤是文學改編的大師,經典名作、黑色小說在他手下都能打磨出耀眼的光芒。他的第一部長片《對頭冤家》(Ossessione)改編自美國通俗偵探小說家肯恩(James Cain)的《郵差總按兩次鈴》,除了宿命低迷的氛圍,他也添上對當時社會背景寫實的描寫。《對頭冤家》拍攝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是戰後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的先聲。在這部處女作中,維斯康堤已顯露出他對青春肉體的執迷,在戰爭末期(尤其是節節敗退的義大利)拍出這樣一部道德曖昧且沒有出路的影片,難怪《對頭冤家》會遭查禁,維斯康堤也差一點被撤退中的德軍射殺。
 維斯康堤晚年的企圖心越來越大,計劃將十九、二十世紀歐洲重要的文學作品一一搬上銀幕。除了《異鄉人》、《魂斷威尼斯》和《無辜》,他念茲在茲的還有兩部鉅作:湯瑪斯.曼的《魔山》和普魯斯特的《往事追憶錄》。維斯康堤過世時,《魔山》尚在構思階段,《往事追憶錄》則已有完整劇本。
 緬懷遠去的文學電影風采
 學電影的人都知道「將二流小說改編成一流電影比成功改編文學經典的可能性高」這個不成文的定律。維斯康堤晚年所試圖達成的,尤其對他這樣一位病弱的老人來說,確實是一項艱鉅的工作。
 最近在電話中和旅法作家邁克聊到《無辜》,他說古今中外大概很少有比維斯康堤更適合改編《紅樓夢》的導演。維斯康堤當然不可能改編《紅樓夢》,但沒落貴族出身的他確能輕而易舉地鋪陳出大家族複雜幽微的人際關係。他以「局部」的截取來揭示原作的「整體」,像《魂斷威尼斯》、《無辜》,以至劇本版的《往事追憶錄》都有這樣的傾向。電影與文學是兩種不同的載體,電影有放映時間與觀看方式的限制,若不直指要害,大部頭的文學作品將無法被濃縮在兩、三個小時的電影之中。
 文學改編的時代雖然還沒有過去,但今天已經很少見到洋溢著文學風采的電影作品了。回顧維斯康堤的電影,也是緬懷影史上一個不會回來的時代,即使《異鄉人》這樣一部不完美的作品,也不禁勾起我一絲鄉愁。
 看了《異鄉人》後,我打電話給在巴黎大學教義大利電影的好友Camille。Camille跟我都喜歡維斯康堤,但她遲遲不敢去看這部電影,在電話中爭執了很久,我只好跟她說:「這畢竟是一部維斯康堤的作品……」
 是呀!《異鄉人》是一部維斯康堤的作品。

Meet the Romans with Mary Beard :Roman Art 《羅馬人》/《羅馬藝術鑑賞》 Treasures of Ancient Rome/ The Age of Constantine the Great: Jacob Burckhardt《》,

$
0
0
 Roger Hanoune /John Scheid 《羅馬人》台北:時報,1999
R. H. Barrow《羅馬人》上海:人民,2000
 M. 科利奇《羅馬藝術鑑賞》北京:北京大學,1988 
雷文炳和張秀亞《西洋藝術史綱羅馬的藝術》第5冊  台北:光啟,1969

 《羅馬藝術》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Roman Art [Paperback]
Nancy H. Ramage, Andrew Ramage
  • Paperback: 384 pages
  • Publisher: Pearson; 5th edition (February 7, 2008)
  • Language: English


****

Meet the Romans with Mary Beard is a 2012 documentary written and presented byMary Beard about the ordinary citizen of ancient Rome, the world's first metropolis.[1]

Episode one: All Roads Lead to Rome[edit]

Beard takes the Via Appia to Rome to show the lives of ordinary citizens in imperial times, those citizens who would be in the top seats of the Colosseum. She takes a boat to Rome's port Ostia,where imported goods come from all over the Mediterranean, and she takes us into the bowels of Monte Testaccio. She features extraordinary Romans such as Eurysaces, a baker who made a fortune in the grain trade and built his tomb in the shape of a giant bread oven; Pupius Amicus, the purple dye seller making imperial dye from shellfish imported from Tunisia; and Baricha, Zabda and Achiba, three prisoners of war who became Roman citizens.
UK viewing figures: 1.97 million [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ggk_H3jEgw

Episode two: Street life[edit]

She goes into the streets to discover the dirt, crime, sex and slum conditions in the world's first high-rise city where the poorer you were the higher you lived with little space, light, or sanitation. Rooms that were only slept in forced the poor to go outdoors into the city streets to eat, wash, get water and go to the lavatory. She looks at the Forum as a place of gamblers, dentists, thieves, prostitutes and rent boys. A huge wall separated the rich from the poor in their wooden tenements that often caught fire with no proper fire service to put them out. At night the streets were a mugger's paradise with no police force. Politicians who tried to provide social services were murdered lest they become too popular.
UK viewing figures: 1.87 [2]

Episode three: Behind Closed Doors[edit]

To learn about their family life, Beard looks at the thousands of tombstones of ordinary Romans, their children and slaves. Unwanted babies were left outside to die. Of the children that were wanted, half died by the age of ten. Children were put to work at manual labour as soon as they were able, often from the age of five. Schooling for the few would be, boys only, learning to read and write, public speaking, and poetry. Many girls were married at the age of twelve. One tombstone belonged to a 16-year-old girl murdered by her husband. Childbirth was equally dangerous with the tools available at the time. Slaves were regarded as part of the family and used as sex slaves. Masters and mistresses often married their freed slaves; other slaves were buried in the same tomb as their masters.
UK viewing figures: 2.00 [2]

References[edit]

Jump up^BBC official page
^ Jump up to:abc"Weekly Viewing Summary (see relevant week)". BARB.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8WR_Z-wEE4
2012年BBC這3小時的古羅馬藝術寶藏之旅絕對會讓你大開眼界:BBC The Treasures of Ancient Rome 2 of 3 Pomp and Perversion 720p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wXi1uyqgCM
BBC The Treasures of Ancient Rome 3of3 The Empire Strikes Bac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TwSxA8tYQA
****


Roger Hanoune /John Scheid 《羅馬人》頁100-101 有一羅馬市容模型
更精彩的在A Tour through Ancient Rome in 320 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AgA6G75XsI

****

Constantine I

羅馬皇帝(280-337 306337年在位)自此 ...自屋大維時代開始不斷強化和神化的皇權,到了君士坦丁時代,終於達到了它的頂峰。

The Age of Constantine the Great: Jacob Burckhardt

君士坦丁大帝 時代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著,宋立宏等譯,宋立宏審校:

在本書中,作者打算描述從戴克里先即位到君士坦丁之死的半個世紀,將之作為一個與眾不同的過渡時期來寫。作者並不想寫君士坦丁生平與統治的歷史,也不想寫 一本百科全書記錄下那個時期值得書寫的所有信息。而是想寫當時那個世界重要而基本的種種特征,把它們勾勒、塑造成明白易懂的整體。

君士坦丁一直被視為上古晚期最重要的一個皇帝。他堅強有力的個性奠定了歐洲後古典文明的基石;在他統治期間,適逢多事之秋,極富戲劇性。他在米爾維橋的勝 利是世界歷史上最關鍵的時刻之一。 但是君士坦丁也是一個具有爭議性的人物,這些爭議從古代就已開始。叛教者尤里安指責君士坦丁貪婪浪費。異教史學家索西穆斯認為(西方)帝國的瓦解,君士坦 丁難辭其咎。從另一方面來說,基督徒拉克坦提烏斯和優西比烏斯認為他是上天挑選來造福人類的人。這種正面看法在整個中世紀都佔了上風。 君士坦丁實質上並不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這個人滿腦子都是野心和追求權力的欲望;更糟糕的是,他是一個“為了自己利益,不惜犧牲他人性命的人”,一個習慣 違背誓言的人。而且這個人在宗教方面,不但不一致,而且還“刻意毫無理性”。



羅馬帝國地圖(公元297年)
君士坦丁家譜
中譯本序言/黃 洋
第一版序言(1852)
第二版序言(1880)
第一章 三世紀的皇權
第二章 戴克里先︰他的收養制度與統治
第三章 西部個別行省與鄰國
第四章 東部個別行省與鄰國
第五章 異教︰眾神混合
第六章 不朽及其秘儀︰異教的精靈化
第七章 古代生活及其文化之衰朽
第八章 迫害基督徒︰君士坦丁和皇位繼承
第九章 君士坦丁和教會
第十章 宮廷、政府與軍隊︰君士坦丁堡、羅馬、雅典與耶路撒冷
附錄與勘誤
關于古代的原始資料/摩西‧哈達斯
羅馬皇帝年表
索引
譯後記

The Age of Constantine the Great

イメージを拡大

  • 出版社: Univ of California Pr (1983/05)
  • 言語英語, 英語, 英語
  • ISBN-10: 0520046803
  • ISBN-13: 978-0520046801
  • 発売日: 1983/05
Edict of Milan:米蘭詔書:公元 313年(2月)羅馬皇帝君士坦丁所頒佈基督徒信仰自由之詔書,天主教歷經三個世紀艱苦奮鬥後,終能在羅馬帝國公開傳佈福音。


Constantine the Great is best remembered as the first Roman emperor to promote Christianity. The Edict of Milan he issued in 313 granted unqualified freedom to all cults, thereby bringing toleration to all Christian sects throughout the empire. In 325 he presided at the Council of Nicaea, whose chief purpose was to dispose of the Arian conflicts. In 330, he established a new capital in Byzantium, renaming it Constantinople.


Arianism:亞略主義;亞流主義:為基督學之異端,是三、四世紀亞略神父 Arius 所倡的學說,否認耶穌的天主性,325年被尼西亞大公會議(Council of Nicaea)處罰並放逐。

The Age of Constantine the Great by Jacob Burckhardt is a definitive biography of the emperor whose reign represented a remarkable change from pagan antiquity to the Christian Middle Ages. It is both informative and interesting.


《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中國共產黨的老朋友”

$
0
0
閱讀
中國人民究竟有幾個老朋友?
2012年的全國兩會上,我作為記者見到了政協委員周幼馬。和他父親馬海德一樣,他也有一雙​​標誌性的濃眉,在人群裡很容易辨認出來。
對於我的採訪請求,週幼馬顯得有些吃驚:“我父親和我的故事,現在很少有人關心了。”我說,正因為少為人知,才更有重新講述的必要。
生於1943年的周幼馬是在延安窯洞裡出生的第一個外國人。1936年,經宋慶齡的推薦,他的父親、美國醫生馬海德(Dr. George Hatem)和美國記者斯諾(Edgar Snow)一起前往紅軍的臨時駐地保安,見到了毛澤東和周恩來。後來,斯諾寫了著名的《西行漫記》(Red Star Over China),而馬海德則留了下來,先後擔任了八路軍總衛生部顧問和毛澤東的保健醫生,之後又成為第一個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和中國共產黨的外國人,也是唯一參加過紅軍、八路軍、解放軍的外國人。
1949年中共建政後,馬海德長期在基層從事消滅麻風病和性病的工作。1978年,他成為全國政協委員。2008年,週幼馬接過了已經去世的父親的接力棒,開始參加政協會議。
馬海德和斯諾擁有一個共同的稱謂:“中國人民的老朋友”。這個特殊的短語幾乎是每一個中國人都熟知的。2012年採訪週幼馬時,我的書稿《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已經接近完成。對他及其他相關人士的採訪,後來成為我在《南方周末》發表的報導之一,也成為書稿的一小部分素材。
之所以對“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感興趣,並且要專門寫一本書來講述他們的故事,是因為我發現,中國大眾對於這個短語有不少的誤解。
最典型的誤解,是認為“老朋友”都是專制政權的領袖或朋友。
2011年阿拉伯之春期間,埃及前總統穆巴拉克和利比亞領袖卡扎菲政權相繼倒台,中​​國互聯網上流行一個段子:“當今世界三大瀕危物種:大熊貓、金絲猴、中國人民的老朋友。”這個段子機智幽默,但畢竟有些以偏概全,甚至不符合事實。比如,卡扎菲並非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他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曖昧,為中共所不喜,更像是“台灣人民的老朋友”。
更重要的是,把“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簡單化為專制政權的領袖或朋友,實際上大大忽略了歷史的複雜性。
為了完成《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報導,借助接受中共領導的媒體《人民日報》的數據庫,我對“中國人民的老朋友”這個稱呼進行了全面的檢索和研究,最終確定了來自五大洲123個國家的601位老友。對這些老友的身份、經歷及被稱為老友的原因進行分析之後,我將他們分為四個代際:
斯諾和馬海德是第一代老友的代表。他們在1949年之前來到中國,或是向世界介紹當時還很弱小的中共,或是在戰場救死扶傷。當時,國民黨才是執政黨,日本人正在侵略中國,這批老友大多是理想主義者,他們報導官方禁止報導的話題,救助一度被視為異己、敵人的力量。2009年村上春樹獲耶路撒冷文學獎時發表《雞蛋與高牆》演講時說:“假如這裡有堅固的高牆和撞牆破碎的雞蛋,我總是站在雞蛋一邊。”所以我說,他們是站在“雞蛋”在一邊的人。後來,雞蛋變成了高牆,這群人的命運也發生了令人唏噓的變化。
1949年中共建政之後登場的是第二批“老朋友”。在冷戰的國際局勢下,在國際舞台上能否“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更多成為判斷是否老友的標準,因此這個時期的老朋友大多是社會主義陣營和第三世界國家的領導人,比如柬埔寨的西哈努克(Norodom Sihanouk)。
1972年中日建交和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訪華,則標誌著另一批為國家友誼破冰的老友出現。他們有的是民間外交使者,比如日本的清水正夫夫婦和他們的松山芭蕾舞團;有的則是政治人物,比如尼克松(Richard Nixon),這個在美國富有爭議的總統,因為在中美建交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在中國始終享有良好的聲譽。
改革開放之後,第四批老友幫助中國逐步融入世界主流秩序,登上國際舞台。最典型的例子當屬為北京取得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幫忙不少的前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Juan Antonio Samaranch)。
隨著國際局勢的風雲變幻,這四代老友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完全不同。
《人民日報》的數據庫的數字還透露了其他一些有意思的信息:比如,老朋友中的日本人最多,達到111人,是排名榜眼的美國人的兩倍多。更有意思的是,根據我之前利用《人民日報》數據庫做的另一項研究:被中國官方宣稱“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的國家和組織中,位居前兩位的同樣是日本(47次)和美國(23次)。
此外,我還根據每年《人民日報》上出現“中國人民的老朋友”這一段與的頻率製作了一張折線圖,在圖上有幾個高峰點:1978年,改革開放剛剛開始,與多國建交;1990年,六四事件之後受到國際社會的孤立,需要藉助老朋友開創“外交新局面”;1997年,鄧小平去世和香港回歸兩件大事讓眾多老友發來唁電和賀電。
這些數據上的發現都被我寫入了一篇發表於《南方周末》的報導中。但是,數字背後更多鮮活的個體命運的故事沒有充分的空間得以展現,因此後來我繼續這一話題的研究,並寫作了這本《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時代的變遷深刻影響了老友們個人命運的沉浮。比如,在冷戰年代,第一批老友們的日子大多不好過。作為史上第一個與中共進行密切接觸,且寫書表示支持的外國記者,斯諾在美國成為麥卡錫主義的重點攻擊對象。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斯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一段時間內竟也成了“不受中國歡迎的人”。原來,當時毛澤東主要關注的是如何消除斯大林對他的懷疑,因此在政策上一邊倒地傾向蘇聯。然而,斯諾卻發出了“不和諧”的聲音。1949年4月,這位美國記者在《星期六晚郵報》(Saturday Evening Post)上發表文章稱:“經過對中國十餘年的直接研究,我認為,蘇維埃俄國難以有效地控制具有強烈民族意識的中國共產黨人。”他還說,從長遠看,中國共產黨“不可能也不願意使中國的民族利益從屬於克里姆林宮的利益”。
當時,南斯拉夫共產黨領導人鐵托正和斯大林鬧翻,斯諾卻不合時宜地對中國也做出了“鐵托式”的判斷。這讓中國政府對斯諾產生了很大的戒心。正因為如此,儘管斯諾從1949年開始就不斷致函毛澤東,請求重訪中國,但卻一直得不到肯定的答复。
這樣的例子也更讓我相信斯諾是有獨立人格的記者,而非某一派勢力的代言人。他所遭遇的也是保持獨立人格的悲劇——儘管中美雙方彼此敵對,但哪一方都沒有因此而欣賞他,遑論蘇聯。
另一位美國記者艾格尼絲·史沫特萊(Agnes Smedley)的命運也很淒涼。她是著名的左派記者,以支持中國的共產主義革命而著稱,1930年代曾以駐中國記者身份撰寫中國革命的報導。根據《黨史縱覽》的報導,1949年,身在美國的她健康狀況急轉直下,她急切希望到“新中國”看一看。但因為被懷疑是“共產黨人”、“蘇聯間諜”,她的護照申請屢次被拒。最後,時年75歲的前羅斯福政府內政部長哈羅德·伊克斯(Harold Ickes)幾番奔走,終於幫助史沫特萊獲得一張護照,但有效期僅一年,只能去英、法、意三國,但又不能去英國的屬地,特別是香港——所有的措施都是為了防止她去中國。她在生前無法自由遷徙,最終既沒能到她魂牽夢繞的中國看一看,也沒有回到當時極度排斥她的祖國,而是在頗為淒涼的晚景中客死英國。
另一批令人唏噓的老友,是被我稱為“外國遺老”的人,他們的代表包括韓丁、陽早、寒春。
1945年,美國人韓丁(William H. Hinton)受《西行漫記》的影響於1945年來到延安,後來他又鼓勵同學陽早(Erwin Engst),以及陽早的未婚妻(也是韓丁的妹妹)寒春(Joan Hinton)來華。
寒春和陽早在延安的窯洞裡結了婚,韓丁也見證了新政權的建立,並以專家身份留在了中國。在一次電視訪問中,寒春講述了1952年的一段往事:曾經學習核物理的她深深被在日本爆炸的原子彈傷害,當年,她在亞太和平會議上譴責大國核軍備競賽,呼籲人們不要忘記歷史悲劇,科學要為和平服務。在那次亞太和平會議期間,寒春已經懷孕。同時出席會議的宋慶齡問:你給孩子起了什麼名字?寒春說還沒有取名。因為當時正在進行抗美援朝戰爭,所以旁邊有人建議給孩子起名“金”,但了解寒春的宋慶齡說:為什麼不給他起名叫“和平”呢?
於是,寒春生下的這個兒子得名陽和平。
韓丁、陽春、寒早,以及陽和平都是堅定的共產主義者。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一路奔向市場經濟,但這一家人的思想理念仍然活在計劃經濟時代。在今日的中國,居住於北京並在對外經貿大學任教的陽和平或許難找到知音。為了避免自己的感情變成“資本主義的”,陽和平拒絕投資股市,也沒有在跨國公司工作,因為那樣會讓他覺得“可能會站在帝國主義”一邊,這在良心上是不被允許的。他只能在“研究毛澤東時代政治和經濟”的課題中找到寄託。他曾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時自嘲是四不像:“我​​,既不是中國人,又不是美國人,又不是知識分子,又不是工人。”
韓丁也始終懷念毛澤東時代,他甚至將文化大革命稱為“毛的偉大戰略計劃”。1993年,在北京舉行的紀念毛澤東誕辰100週年的茶話會上,時年74歲的韓丁激動地跳到舞台上,與表演者一起演唱《南泥灣》。
有意思的是,韓丁有個從小在中國長大的女兒卡瑪(Carma Hinton)。卡瑪與父親有著不同的政治觀點——這從她拍攝的反思文革的紀錄片《八九點鐘的太陽》就可以看出來。她的另一部紀錄片更為有名——講述1989年六四事件的《天安門》。
由於出版審查制度,《中國人民的老朋友》這本於大陸出版的書中是沒辦法直接提及這部紀錄片的名字的。同樣無法提及的,還有另一件事——斯諾的遺孀洛伊絲(Lois Wheeler Snow)一度同樣被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並受到極高規格的款待。但是在1989年之後,洛伊絲給“天安門母親”運動發起人丁子霖寫的信和捐助的款項都被中國官方扣留,她自己試圖到中國與丁子霖見面也被阻撓。對於這段故事,我只能隱晦地在書中寫道:有的老朋友始終關心著中國人的公民權利。
說到底,“中國人民的老朋友”這個標籤還是以中共為中心的,它的判斷標准說穿了還是“中國共產黨的老朋友”。但是,被貼上了這樣的標籤就是黨的人嗎?甚至如段子裡諷刺的那樣,是“瀕危”的壞人嗎?答案顯然要比我們想像的複雜得多。
正如周幼馬所說,老朋友們的故事已經被逐漸遺忘。我做的數據統計也顯示,中國官方對“中國人民的老朋友”這個短語的使用也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在告別這個具備鮮明時代特徵的稱謂之前,我所希望做的是盡力還原個體的故事,展現稱謂背後的複雜性。
方可成曾任《南方周末》報社時政記者,現在美國就讀博士學位。他的著作《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一書2014年4月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

幹部及領導者的文化修養:英媒:中國不應誇大其本身實力 (BBC)

$
0
0

Haruki Murakami and the marketing madness of publishers

$
0
0

Haruki Murakami and the marketing madness of publishers

Murakami's new book will come with a free sticker set so (adult) readers can decorate the novel. Can you come up with a better – or worse idea?
Murakami stickers
Not a Wind-Up … some of the stickers being given away with the new Haruki Murakami
The honour for the most ludicrous marketing initiative of all time has to belong to the Stranglers' record company. It cooked up a plan to boost the profile of the band's famous hymn to heroin abuse, Golden Brown, with a giveaway of Breville Snack'n'Sandwich toasters. But publishing has provided some competition.
The latest contender comes in plans to herald the coming of the newHaruki Murakami, Colorless Tsukuru Tazaki and His Years of Pilgrimage. First editions of the novel, it was announced at midnight, will include a special sheet of stickers designed by five Japanese illustrators (shown above). 
A press release informs us that Tsukuru means "to make" or "to build" in Japanese. Hence – obviously – the stickers, which will "encourage the reader to decorate the novel themselves".
Publisher Harvill Secker's creative director Suzanne Dean said: "My young son's delight in using stickers everywhere started me thinking about this. I had seen stickers used on Royal Mail stamps, on CDs and, of course, in children's books, but I didn't think they had been incorporated into adult fiction." What an oversight. I'm sure a fair number of readers' young children, anyway, will appreciate the idea. And eBay's appetite for ephemera that has been kept away from grubby-pawed infants is, of course, boundless.
Similarly envelope-pushing inspiration came to comic novelist Jennifer Belle. She decided to make some noise for her book The Seven-Year Bitch by hiring actresses to laugh publicly while reading the book on the New York subway. A Portuguese publisher's flash of invention was to hire a boy to yell 'Extra! Extra!' and trail the murders in a new crime novel. Some maintain that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books in history, Guinness World Records, began as a marketing gimmick for Guinness itself before taking on its own very strange life.
Silly ideas of course, but the press coverage they garner – as witness this blogpost – can sometimes lead to more conventional marketing success. So, I wonder which books that have not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by conventional means – or whose sales are drooping – could benefit from such tactics.
A free Cornetto with every edition of Wallace Stevens' Harmonium? Vouchers for eyebrow-threading with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Or perhaps a bucket and spade with copies of the script for Beckett's Happy Days.
But I'm sure you can do better. Come on folks, let's blue-sky this baby.

Pasternak 一家;Boris Pasternak《齊瓦哥醫生》Dr. ZHIVAGO /藍英年譯《日瓦戈醫生》

$
0
0
最近中國出版Boris Pasternak詩全集3冊,很猶豫是否該買下.......


2014.6.21凌晨重看此片---近40年前看的,當然沒什麼印象了。不記得有此劇照。
電影的詩意(景色),肯定與  Pasternak在書中的附詩差別很大。
我們能從影片中知道20世紀初的一些生活狀況;譬如說,莫斯科的街道與街屋,抗議遊行和傳單、快報.......長途火車車廂內50人的排洩物,最快10天清理、消毒一次。 (我希望有鐵路專家告訴我,火車的燃媒是如何補給的?)


故事簡介
描述俄國醫生詩人齊瓦哥,與太太棠雅以及護士拉娜之間的三角愛情故事。
齊瓦哥的父親因為遭受生意夥伴陷害身亡,所以齊瓦哥由叔叔扶養長大,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對青梅竹馬棠雅頗有好感,一日遇見了一位相貌驚為天人的美女拉娜,從此對她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一次行醫的過程中發現,當年陷害父親身亡的生意夥伴維多竟是拉娜母親的枕邊情人…。
戰爭爆發後,齊瓦哥受到徵召到前線擔任軍醫,在此期間遇見前來尋找失蹤丈夫的拉娜,在拉娜細心的照料之下,兩人日久生情,他該情歸何方呢......?
關於原著作者
  • 帕斯特納克(Boris Pasternak)
幕後紀事

女主角拉娜由琪拉柰特莉(Keira Knightley)飾演,年紀輕輕就在大螢幕嶄露頭角,近期作品有;愛是您愛是我(Love Actually),亞瑟王(King Arthur)。 拍攝此片時年僅17歲,純熟的演出頗有大將之風。 公視曾播映過的影集「孤雛淚」也有她精采的演出。

眼尖的觀眾應該已經發現,飾演拉娜母親情夫的維多,就是侏儸紀公園中那位古生物學家-山姆尼爾(Sam Neill ),在齊瓦哥醫生中對拉娜死纏爛打,使壞的演出令人印象深刻。
官方網站





2014.6格森:莫斯科正在失去靈魂
  • 我離開莫斯科不過五個月,俄羅斯就發生了巨變:國家處在戰爭中,對異見容忍度降到歷史最低,不允許雙重國籍,經濟前景一片黯淡。所有的人都在討論移民。
藍英年《日瓦戈醫生》= 改名《齊瓦哥醫生》台北:遠景,2014

2008

真敢社講座之講座計畫主持人 卡洛玲子敬邀書上 偶爾有:「費用:社員250非社員400依例歡迎扔下大鈔喊「免找」!」
她現在在家「自修」。所以跟她講一更大號之故事,博其一笑:

話說昔日. "Leonid Pasternak". Wikipedia article "Leonid Pasternak". )一家多英才,譬如說兒子詩人Boris比父親更有名(著『齊瓦哥醫生』;中國出版的Pasternak 回憶錄集『人和事』(三聯)等),我看過他哥哥亞歷山大的回憶錄(英文) 。
Leonid 1921年離開俄國,1945年客死牛津。在21世紀,她的孫女幫他弄個要預約才能參觀的紀念館。
最有趣的是她的先生「害怕失去他的安寧空間」,這樣說(寫/譯):「我期望著一位沒有膀胱的百萬富翁前來靜靜地參觀,他不用廁所,願意花一根金條購買風景明信片,還說,『不用再找了!』。」【大陸滥譯本【牛津:歷史和文化】 第182頁】






《日瓦戈醫生》譯後記
藍英年
一九五八年我在青島李村鎮勞動鍛煉。勞動鍛煉是一種思想改造措施,但不同於勞動教養和勞動改造,沒有後兩項嚴厲。比如行動自由,工資照常發,星期日照常休 息。只是把參加勞動鍛煉的教師下放到農村,叫他們與農民一起勞動,一邊勞動一邊改造思想。下放不是遣送,而是歡送。下放前召開歡送大會,給每位下放教師戴 一朵大紅花,我就是帶著大紅花下放到李村鎮的。十月下旬的一天,勞動間歇時候我坐在山坡上休息,公社郵遞員送來報紙。頭版是鄭振鐸等先生遇難的消息。第三 版刊登了蘇聯作家協會開除帕斯捷爾納克會籍的報導,因為他寫了反動小說《日瓦戈醫生》。
說來慚愧,我這個人民大學俄語系畢業生竟不知道蘇聯有個叫帕斯捷爾納克的作家。我學過俄國文學史,也學過蘇聯文學史。學了一年,都是蘇聯教師授課(那時叫 蘇聯專家)。老師講授法捷耶夫、西蒙諾夫和蕭洛霍夫等作家,但從未提過帕斯捷爾納克。後來才明白,蘇聯教師講的都是蘇聯主流作家,而帕斯捷爾納克則是非主 流作家。主流作家遵循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謳歌蘇聯體制,而非主流作家堅持自己的創作原則,雖然為了生存也不得不歌頌史達林和蘇維埃政權,但仍不 能贏得政權的歡心。
人們對不知道的事情往往好奇,我也如此。我想瞭解《日瓦戈醫生》是本什麼書,為何蘇聯對該書作者帕斯捷爾納克大興撻伐。我給在紐約的叔叔寫信,請他給我寄 一本俄文版的《日瓦戈醫生》來。讀者讀到這裡未免產生疑竇:大躍進年代一個中國教師竟敢給身在美國紐約的叔叔寫信,並請他給寄一本在蘇聯受到嚴厲批判的小 說。就算我一時頭腦發昏,可書能寄到嗎?那時不像今天,大陸也不同於臺灣,所以得解釋兩句。叔叔是上世紀二十年代赴法留學生,後滯留法國。一九四七年考入 聯合國秘書處任法語譯員。叔叔不問政治,與國共兩黨素無瓜葛。一九四九年叔叔回國探望長兄時,某機關請他寄科技書。書寄到我名下,我收到後給他們打電話, 讓他們來取。叔叔痛快地答應了,不斷給我寄科技書。我收到後給某機關打電話,他們立即來取。我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向叔叔提出請求的。叔叔收到我請他寄《日瓦 戈醫生》的信後,便在科技書裡加了一本密西根大學出版的原文版《日瓦戈醫生》。封面是烈火焚燒一棵果實累累的蘋果樹。我翻閱了一下,覺得難懂,便放下了。 那時我尚不知道詩人寫的小說不好讀,也不知道帕斯捷爾納克是未來派的著名詩人。不久,中國報刊緊隨蘇聯開始批判《日瓦戈醫生》。《日瓦戈醫生》在中國也成 為一本反動的書。但我敢斷定,那時中國沒有人讀過《日瓦戈醫生》,包括寫批判文章的人。蘇聯讀過《日瓦戈醫生》的也不過西蒙諾夫等寥寥數人,連黨魁赫魯雪 夫也沒讀過,所以後來他才說:如果讀過《日瓦戈醫生》就不會發動批判帕斯捷爾納克的運動了。
光陰荏苒,數年後我已調離青島,在花樣翻新的政治運動中沉浮。感謝命運的眷顧,在一次次運動中都僥倖漏網,但終於沒逃過「文革」一劫,被紅衛兵小將揪出 來,關入牛棚。關入牛棚的人都有被抄家的危險。我家裡沒有「四舊」,藏書也不多,較為珍貴的是一套十九世紀俄文版的《果戈里選集》。抄就抄了吧,雖心疼, 但不至於惹麻煩。可《日瓦戈醫生》可能惹事。燒了吧,捨不得,留著吧,擔心害怕。我和內子多次商量怎?處理這本書。我推斷紅衛兵未必聽說過這本書,斷然決 定:把《日瓦戈醫生》夾在俄文版的馬列書籍當中,擺在最顯眼的地方,紅衛兵不會搜查。事實證明我的判斷是正確的,紅衛兵果然沒搜查馬列書籍,《日瓦戈醫 生》保住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開始為人民文學出版社翻譯俄國作家庫普林的作品,常到出版社去,與編輯熟了。那時譯者與編輯的關係是朋友關係,不是利害關係。沒事也 可以到編輯部喝杯茶,聊聊天。大概是一九八三年五月的一天,我又到編輯部喝茶,聽見一位編輯正在高談闊論。他說世界上根本沒有俄文版的《日瓦戈醫生》,只 有義大利文版的。其他文字的版本都是從義大利文轉譯的。他的武斷口吻令我不快,我對他說:「不見得吧!有俄文版本。」他反問我:「你見過?」我說:「不但見過,而且我還有俄文版的《日瓦戈醫生》呢。」我的話一出口,編輯部的人都驚訝不已。著名翻譯家、外文部主任蔣路說:「你真有?」我說:「你們不信,明天 拿來給你們看。」第二天我把書帶去,大家都看到了。蔣路當場拍板:「你來翻譯,我們出版。」其實我沒動過翻譯《日瓦戈醫生》的念頭。因為我已經粗粗翻閱 過,覺得文字艱深,比屠格涅夫、契訶夫的文字難懂得多。我說:「我一個人翻譯不了,還得請人。」蔣路說:「你自己找合作者吧。」我請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老編輯張秉衡先生合譯,張先生慨然允諾。沒簽合同,只有口頭協定,我和張先生便動手翻譯《日瓦戈醫生》。可以說翻譯這本書是打賭打出來的。
一動手就嘗到帕斯捷爾納克的厲害了。這位先生寫得太細膩,一片樹葉,一滴露珠都要寫出詩意。再加上獨特的想像力,意識流,超越故事情節的抒懷,翻譯起來十 分困難。但既然答應了,已無退路,只好硬著頭皮譯下去。進度自然快不了,不覺到了一九八三年底。出版社的一位室主任忽然把我叫到出版社。他沒問翻譯進度, 開口就談清除精神污染運動。什?人道主義呀,異化呀,我們大家都要好好學習呀。他的話我已經在報刊上讀過。我問他《日瓦戈醫生》還譯不譯。他沒回答,又重複了剛才說過的話。我理解他如說不譯就等於出版社毀約,毀約要支付相應補償。他不說譯,實際上就是不準備出版了。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張先生,我們停筆了。
當時我並不瞭解何謂「清除精神污染運動」,只把它當成一次普通運動;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有沒有「精神污染」。我覺得沒有,如有就是翻譯這本「反動」小說。我 還得介紹一下來去匆匆的「清除精神污染運動」,不然大陸以外的人不清楚是怎?回事。簡單說是中共理論界兩位頂尖人物甲和乙爭風吃醋。一九八三年三月為紀念 馬克思誕辰一百周年,頂尖人物乙作了一個《人道主義與異化問題》的報告。第一次談到政黨的異化問題。這也是馬克思的觀點,在理論上沒有問題。報告反映不錯,引起頂尖人物甲的嫉妒,因為報告不是他作的。甲把乙的「異化」與吉拉斯的《新階級》聯繫在一起。吉拉斯是南斯拉夫共產黨的領導人,鐵托的副手。吉拉斯因提出民選政府的建議與鐵托決裂,一九四七年他寫了《新階級》,談的也是異化問題。《新階級》的主要論點是:共產黨原來是無產階級先鋒隊,但社會主義國家 的共產黨已經「異化」為官僚特權的「新階級」。一九六三年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供批判用的《新階級》的中譯本。乙是否看過不得而知,但看這本書並不困難,連 我都看過,像乙那樣地位的人看這類書易如反掌。但乙的觀點絕非吉拉斯的觀點。把乙的報告說成宣傳吉拉斯的觀點必然引起最高領導人的震怒,於是便有了無疾而 終的「清除精神污染」運動。
出版社不催我們,我們就不譯了。但十二月的一天,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副總編輯帶著三個編輯突然造訪寒舍。副總編輯一進門就找掛曆,在某月某日下劃了個勾,對 我說這天《日瓦戈醫生》必須交稿,人民文學出版社要在全國第一個出版。我一聽傻眼了,離他規定的時間僅有一個多月,我們能譯完嗎?副總編輯接著說,每天下 午有人來取稿,我們採取流水作業,責編已經下印刷廠了。我和張先生像上了弦似地幹起來,每天工作十幾小時,苦不堪言。下午五點左右編輯來取稿,總笑嘻嘻地 說:「我來取今天的譯稿。」一個月後《日瓦戈醫生》果然出版,創造了出版史上的奇蹟。出版社為了獎勵我們,付給我們最高稿酬:千字十四元人民幣。後來各地 出版社再版的都是這個本子。每次見到再版的《日瓦戈醫生》我都有幾分羞愧,因為譯文是趕出來的,蓬首垢面就同讀者見面了。我一直想重譯,但重譯《日瓦戈醫 生》是件繁重的工作,我心有餘悸,猶豫不決。二○一二年北京十月出版社提出出版《日瓦戈醫生》,我決定趁此機會重譯全書,不再用張先生的譯文。張先生是老 知識份子,國學基礎深厚,但與我的文風不完全一致。這裡不存在譯文優劣問題,只想全書譯文保持一致。第十七章日瓦戈詩作,我請谷羽先生翻譯,谷羽先生是翻 譯俄蘇詩歌的佼佼者。我每天以一千字左右的速度翻譯,不能說新譯文比舊譯文強多少,但不是趕出來的,而是譯出來的。臺灣遠流出版社願意出版繁體字本,我很 感激。遠流出版社提議把《日瓦戈醫生》改譯為《齊瓦哥醫生》。既然臺灣讀者已經習慣《齊瓦哥醫生》,約定俗成,我當然尊重,入鄉隨俗嘛。
帕斯捷爾納克出身於知識份子家庭,父親是畫家,曾為文豪托爾斯泰的小說《復活》畫過插圖。母親是鋼琴家,深受著名作曲家魯賓斯坦喜愛。帕斯捷爾納克不僅對 文學藝術有精湛的理解,還精通英、德、法等三國語言。他與來自工農兵的作家自然格格不入。蘇聯內戰結束後莫斯科湧現出許多文學團體,如拉普、冶煉場、山隘 派、列夫、謝拉皮翁兄弟等。帕斯捷爾納克與這些團體從無往來。他們也看不起帕斯捷爾納克。從高爾基算起,蘇聯作協領導人沒有一個喜歡帕斯捷爾納克的。高爾 基不喜歡他,批評他的詩晦澀難懂,裝腔作勢,沒有反映現實;帕斯捷爾納克也不喜歡高爾基,但高爾基對他仍然關心。關心俄國知識份子,幫他們解決實際困難, 這是高爾基的偉大功績。帕斯捷爾納克依然我行我素,自鳴清高,孤芳自賞。但因為他為人坦誠,仍贏得不少作家的信任。
一九三四年八月蘇聯召開第一次作家代表大會。不知為何布爾什維克領導人布哈林竟把不受人愛戴的帕斯捷爾納克樹立為蘇聯詩人榜樣,而那時他只出過一本詩集 《生活啊,我的姊妹》。樹立帕斯捷爾納克為詩人榜樣,拉普等成員自然不服,但史達林默認了。史達林所以容忍帕斯捷爾納克,是因為他從不拉幫結夥,不會對史 達林構成威脅。第二年,帕斯捷爾納克「詩人榜樣」的地位,被死去的馬雅可夫斯基代替了。
有兩件事表明帕斯捷爾納克狷介耿直的性格。一九三三年十一月詩人曼德爾施塔姆因寫了一首諷刺史達林的詩而被逮捕。女詩人阿赫瑪托娃和帕斯捷爾納克分頭營 救。帕斯捷爾納克找到布哈林,布哈林立刻給史達林寫信,信中提到「帕斯捷爾納克也很著急!」那時帕斯捷爾納克住在公共住宅,全住宅只有一部電話。一天帕斯 捷爾納克忽然接到史達林從克里姆林宮打來的電話。史達林告訴他將重審曼德爾施塔姆的案子。史達林問他為什?不營救自己的朋友?為營救自己的朋友,他,史達 林,敢翻牆破門。帕斯捷爾納克回答,如果他不營救,史達林未必知道這個案子,儘管他同曼德爾施塔姆談不上朋友。史達林問他為什?不找作協。帕斯捷爾納克說 作協已經不起作用。帕斯捷爾納克說他想和史達林談談。史達林問談什?,帕斯捷爾納克說談生與死的問題,史達林掛上電話。但這個電話使帕斯捷爾納克身價倍 增。公共住宅的鄰居見到他點頭哈腰;出入作協,有人為他脫大衣穿大衣;在作協食堂請人吃飯,作協付款。另一件事是帕斯捷爾納克拒絕在一份申請書上簽名。一 九三七年夏天,大清洗期間,某人奉命到作家協會書記處徵集要求處決圖哈切夫斯基、亞基爾和埃德曼等紅軍將帥的簽名。帕斯捷爾納克與這幾位紅軍將帥素無往 來,但知道他們是內戰時期聞名遐邇的英雄。圖哈切夫斯基是蘇聯五大元帥之一,曾在南方、烏拉爾地區與白軍作戰,亞基爾和埃德曼是內戰時期的傳奇英雄,為布 爾什維克最終奪取政權立下汗馬功勞。現在要槍斃他們,並且要徵集作家們的簽名。作家們紛紛簽名,帕斯捷爾納克卻拒絕簽名。帕斯捷爾納克說,他們的生命不是 我給予的,我也無權剝奪他們的生命。作協書記斯塔夫斯基批評帕斯捷爾納克固執,缺乏黨性。但集體簽名信《我們決不讓蘇聯敵人活下去》發表後,上面竟有帕斯 捷爾納克的名字。帕斯捷爾納克大怒,找斯塔夫斯基解釋,斯塔夫斯基說可能登記時弄錯了,但帕斯捷爾納克不依不饒。事情最終還是不了了之。
帕斯捷爾納克是多情種子,談他的生平離不開女人。這裡只能重點介紹一位與《日瓦戈醫生》有關的女友伊文斯卡婭。帕斯捷爾納克的妻子季娜伊達是理家能手,但 不理解帕斯捷爾納克的文學創作,兩人在文學創作上無法溝通。此刻伊文斯卡婭出現了。一九四六年他們在西蒙諾夫主編的《新世界》編輯部邂逅。伊文斯卡婭是編 輯還是西蒙諾夫的秘書說法不一。伊文斯卡婭是帕斯捷爾納克的崇拜者,讀過他所有的作品。帕斯捷爾納克欣賞伊文斯卡婭的文學鑒賞力和她的容貌、體型、風度。 兩人相愛了。帕斯捷爾納克的一切出版事宜都由她代管,因為妻子季娜伊達沒有這種能力。
戰後帕斯捷爾納克的詩作再次受到作協批評。作協書記蘇爾科夫批評他視野狹窄,詩作沒有迎合戰後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主旋律。帕斯捷爾納克的詩作無處發表,他 只好轉而翻譯莎士比亞和歌德的作品以維持生活。戰後他開始寫《日瓦戈醫生》。寫好一章就讀給丘科夫斯基等好友聽,也在伊文斯卡婭寓所讀給她的朋友們聽。帕 斯捷爾納克寫《日瓦戈醫生》的事傳到作協。作協為阻止他繼續寫《日瓦戈醫生》,於一九四九年十月把伊文斯卡婭送進監獄,罪名是夥同《星火》雜誌副主編?造 委託書。帕斯捷爾納克明知此事與伊文斯卡婭無關,但無力拯救她,便繼續寫《日瓦戈醫生》以示抗議。伊文斯卡婭在監獄中受盡折磨,在繁重的勞動中流產了。這 是她與帕斯捷爾納克的孩子。伊文斯卡婭一九五三年被釋放。帕斯捷爾納克的一切出版事宜仍由她承擔。一九五六年帕斯捷爾納克完成《日瓦戈醫生》,伊文斯卡婭 把手稿送給《新世界》雜誌和文學出版社。《新世界》否定小說,由西蒙諾夫和費定寫退稿信,嚴厲譴責小說的反蘇和反人民的傾向。文學出版社也拒絕出版小說。 一九五七年義大利出版商、義共黨員費爾特里內利通過伊文斯卡婭讀到手稿,非常欣賞。他把手稿帶回義大利,準備翻譯出版。費爾特里內利回國前與帕斯捷爾納克 洽商出版小說事宜,後者提出必須先在蘇聯國內出版才能在國外出版。伊文斯卡婭再次找蘇聯出版機構洽商,懇求出刪節本,把礙眼的地方刪去,但仍遭拒絕。蘇聯 意識形態掌門人蘇斯洛夫勒令帕斯捷爾納克以修改小說為名要回手稿。帕斯捷爾納克按蘇斯洛夫的指示做了,但義大利出版商費爾特里內利拒絕退稿。費爾特里內利 是義共黨員。蘇斯洛夫飛到羅馬,請義共總書記陶里亞蒂助一臂之力。哪知費爾特里內利搶先一步退黨,陶里亞蒂無能為力。費爾特里內利一九五七年出版了義大利 文譯本,接著歐洲又出版了英、德、法文譯本。《日瓦戈醫生》成為一九五八年西方的暢銷書,但在蘇聯卻是一片罵聲。報刊罵他是因為蘇斯洛夫丟了面子。群?罵 是因為領導罵,但誰也沒讀過《日瓦戈醫生》。帕斯捷爾納克的不少作家同仁不同他打招呼。妻子季娜伊達嚇得膽戰心驚。只有伊文斯卡婭堅決支援帕斯捷爾納克, 安慰他說小說遲早會被祖國人民接受,並把一切責任攬在自己身上。伊文斯卡婭與帕斯捷爾納克不僅情投意合,而且還是事業上的絕好搭檔。
蘇斯洛夫把伊文斯卡婭招到蘇共中央,讓她交代帕斯捷爾納克與義大利出版商的關係。伊文斯卡婭一口咬定手稿是她交給義大利出版商看的,與帕斯捷爾納克無關。 蘇斯洛夫召見伊文斯卡婭後,對帕斯捷爾納克的批判升級。無知青年在帕斯捷爾納克住宅周圍騷擾,日夜不得安寧。伊文斯卡婭找到費定,請他轉告中央,如果繼續 騷擾帕斯捷爾納克,她便和帕斯捷爾納克雙雙自殺。這一招很靈驗,但只持續到一九五八年十月二十三日。
十月二十三日這一天,瑞典文學院把一九五八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帕斯捷爾納克,以表彰他在「當代抒情詩和偉大的俄羅斯敘述文學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隻 字未提《日瓦戈醫生》。帕斯捷爾納克也向瑞典文學院發電報表示感謝:「無比感激、激動、光榮、惶恐、羞愧。」當晚帕斯捷爾納克的兩位作家鄰居,丘科夫斯基 和伊萬諾夫到帕斯捷爾納克家祝賀。次日清晨第三位鄰居、作協領導人費定來找帕斯捷爾納克,叫他立即聲明拒絕諾貝爾獎,否則將被開除出作家協會。費定叫帕斯 捷爾納克到他家去,宣傳部文藝處處長卡爾波夫正在那裡等候他。帕斯捷爾納克不肯到費定家去,暈倒在家裡。帕斯捷爾納克甦醒過來馬上給作協寫信:「任何力量 也無法迫使我拒絕別人給與我的--一個生活在俄羅斯的當代作家的,即蘇聯作家的榮譽。但諾貝爾獎金我將轉贈蘇聯保衛和平委員會。我知道在輿論壓力下必定會 提出開除我作家協會會籍的問題。我並未期待你們公正對待我。你們可以槍斃我,將我流放,你們什麼事都幹得出來。我預先寬恕你們。」帕斯捷爾納克態度堅決, 決不拒絕領獎。但他與伊文斯卡婭通過電話後,態度完全變了。他給瑞典文學院拍了一份電報:「鑒於我所歸屬的社會對這種榮譽的解釋,我必須拒絕接受授予我 的、我本不配獲得的獎金。勿因我自願拒絕而不快。」他同時給黨中央發電報:「恢復伊文斯卡婭的工作,我已拒絕接受獎金。」但一切為時已晚矣。在團中央第一 書記謝米恰斯內的煽動下,一群人砸碎帕斯捷爾納克住宅的玻璃,高呼把帕斯捷爾納克驅逐出境的口號。直到印度總理尼赫魯給赫魯雪夫打電話,聲稱如果不停止迫 害帕斯捷爾納克,他將擔任保衛帕斯捷爾納克委員會主席,迫害才終止。
一九六○年帕斯捷爾納克與世長辭,他的訃告上寫的是「蘇聯文學基金會會員」,官方連他是詩人和作家都不承認了。
《日瓦戈醫生》的主題簡單說,是俄國知識份子在社會變革風浪的大潮中沉浮與死亡。時間跨度從一九○五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十月政變、內戰一直到新經濟 政策。俄國知識分子個人的命運不同,有的流亡國外,有的留在國內,留在國內的遭遇都很悲慘。我簡單介紹日瓦戈、拉拉等幾位主要人物。尤里.日瓦戈父親是大 資本家,但到他這一代已破產。日瓦戈借住在格羅梅科教授家,與教授女兒東妮婭一起長大,後兩人結為夫妻。日瓦戈醫學院畢業後到軍隊服役,參加了第一次世界 大戰。他看到俄軍落後、野蠻、不堪一擊。他支援二月革命,並不理解十月政變,卻讚歎道:「多麼了不起的手術!巧妙的一刀就把多年發臭的潰瘍切除了!」「這 是前所未有的事,這是歷史的奇蹟……」但十月政變後的形勢使他難以忍受。首先是饑餓。布爾什維克不組織生產糧食,也不從國外進口糧食,而是掠奪農民的糧 食。徵糧隊四處徵糧,激起農民的反抗。其他產品也不是生產,而是強制再分配。其次是沒有柴火,隆冬天氣不生火難以過冬。一個精緻的衣櫥只能換回一捆劈柴。 格羅梅科住宅大部分被強佔。他們一家在莫斯科活不下去了。日瓦戈同父異母弟弟勸他們離開城市到農村去。他們遷往西伯利亞尤里亞金市附近的瓦雷金諾,那是東 妮婭外祖父克呂格爾先前的領地。過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日子。日瓦戈被布爾什維克遊擊隊劫持,給遊擊隊當醫生。他看到遊擊隊員野蠻兇殘,隊長吸食毒品,於 是逃出遊擊隊尋找摯愛的女友拉拉。他妻子一家被驅逐出境。他從西伯利亞千里跋涉重返莫斯科,一九二八年猝死在莫斯科街頭。
拉拉是俄國傳統婦女的典型,命蹇時乖,慘死在婦女勞改營中。她是縫紉店主的女兒,但與意志薄弱、水性楊花的母親完全不同。拉拉追求完美,但上中學時被母親 情人科馬羅夫斯基誘姦,醒悟後決定殺死科馬羅夫斯基。拉拉嫁給工人出身的安季波夫,兩人一起離開莫斯科到西伯利亞中學執教。安季波夫知道拉拉的遭遇後,立 志為天下被侮辱和被損害的人復仇。他?開妻子女兒加入軍隊,後轉為紅軍。安季波夫作戰勇敢,很快升為高級軍官,為布爾什維克打天下出生入死,立下汗馬功 勞。但隨著紅軍的節節勝利,紅軍將領安季波夫反而陷入絕境。布爾什維克始終不相信他,又因為他知道的事太多,必須除掉他。安季波夫東躲西藏,終於開槍自 殺。他死了,拉拉已無活路,最後被科馬羅夫斯基誘騙到遠東共和國。
暴力革命毀壞了社會生活,使歷史倒退。作者筆下內戰後的情景十分恐怖:「斑疹傷寒在鐵路沿線和附近地區肆虐,整村整村的人被奪去生命。現實證實了一句話: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行人遇見行人互相躲避,一方必須殺死另一方,否則被對方殺死。個別地方已經發生人吃人的現象。人類文明法則完全喪失作用……」在帕斯捷 爾納克看來,那場革命是一切不幸的根源,內戰使歷史倒退,倒退到洪荒年代。
2014年俄文完整中文譯本首次出版,最新且唯一俄文直譯繁體中文版。 195...
taaze.tw


Peter Brook: The Open Door: Thoughts on Acting and Theatre. The Suit 《摩訶婆羅達》 /彼得•布鲁克访谈录:1970-2000

$
0
0


  1. 博客來-摩訶婆羅達

    www.books.com.tw › ... › 戲劇 › 各類戲劇 › 東方戲劇
    Translate this page
    ... 作者:尚—克勞德.卡里耶爾,英譯:Peter Brook;中譯:林懷民,出版日期:1990(時報文化);2008(聯合文學),類別:藝術設計. ... 林懷民. 一九八八年,雲門暫停,我在峇里島動手翻譯《摩訶婆羅達》。書成後,  ...
譯者新版序

開啟後半生的鑰匙

林懷民
一九八八年,雲門暫停,我在峇里島動手翻譯《摩訶婆羅達》。書成後,時報出版社兩度出版,卻已絕版數年,時不時有人問起。我很高興聯合文學重新由法國取得翻譯的版權,讓這本書重現江湖。

  老實講,我到今天還未把印度文化的核心《薄伽梵歌》讀透,卻因《摩訶婆羅達》所引發的好奇心,去了九次印度。

  一九九四年,我在瓦那拉西恆河邊看到火化的烈焰,看到下游的朝聖者舀起混著骨灰的聖河之水沐浴,吞飲,看到未曾焚盡的屍體沿河流下,眾人無動於衷。恆河之水養生送死,生者與亡靈毫無界線。我驚悸而感動。

  那是《金剛經》所說的「不著相」嗎?那麼,「大戰」一節裡,黑天對有修言道:「人生本來就充滿幻象」,也就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嗎?黑天要求有修開戰,也不外是要他面對「當下」吧。

  那年在德里要搭機回家,走進機艙時,忽然聽到一個聲音說,No Fear。也許是自言自語。回到台北,我不由自己的編出《流浪者之歌》。

  我在台灣和美國受教育。儒家要求人立德立言立功。美國文化強調成就與效率。印度教我不要計較成敗,但求把握當下。我的下半生因此過得比較舒坦,創作時也比較得心應手,不再因為患得患失,急切地把舞蹈的發展擰死。

  有一年,我在菩提伽耶大覺寺學習靜坐,九點半寺廟關門時,和人群走出山門。一個喇嘛問我是不是台灣來的。分明是漢人口音,我反問他來自何處。山東,他說。我請他在路邊喝茶。削瘦的中年喇嘛告訴我,想成為藏密僧人,他從山東流浪三年才抵達拉薩。因為想見達賴喇嘛,從拉薩出走,在尼泊爾邊境被解放軍抓起來關了一年。出獄後,又往尼泊爾走,再度被捕入牢。第三次出走總算順利到了達蘭莎拉。

  我問他如今有何打算。想回拉薩。我問他,回去不是又要被關起來嗎?這位山東喇嘛笑笑,說:「哪裡都是一樣的。」

  告別後,我看見他收起茶杯,在冬天的樹下,一襲單薄僧衣躺到茶桌上準備睡了。

       這些年來,這位不知名的僧人一直是我心底的上師。

  這些,大概跟《摩訶婆羅達》的內容無關。我要說的是,這本書為我開啟了一扇扇的門,改變了我看待事物的觀點,去面對人生。

在一個殘酷的世界,看一次大師的小憩

Li Yan
彼得·布魯克的作品《情人的衣服》劇照。

87歲高齡的英國戲劇大師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本人最終沒能現身“林兆華戲劇邀請展”,引得中國話劇人憾聲連連。但他的作品來了,《情人的衣服》(The Suit)12月6至9日在國家博物館劇院上演,聊慰觀眾的期待,這是彼得·布魯克的作品首次進入中國。
這場演出是“2012林兆華戲劇邀請展”的一部分,中國戲劇導演林兆華在年中的一次採訪中說:“中國戲劇界膜拜了彼得·布魯克這麼多年,但真正見過他的人沒幾個。”之後林兆華力邀布魯克來華,最終因為身體原因戲劇大師取消了計劃中的中國之行。
《情人的衣服》是布魯克的代表作之一。此劇改編自南非黑人作家康·塔巴(Can Themba)的同名短篇小說,法語版誕生於12年前,英語版重寫了這個故事,依據當下時事增刪了背景內容(依照彼得·布魯克的說法:“戲劇即當下”), 新版於今年4月在全球首演。北京是該劇亞洲巡演的第一站;之後在12月13至16日前往天津大劇院; 12月20至21日在上海戲劇學院上演。
古雲“大道至簡”,彼得·布魯克一直尋求用最少的演員和道具,在一個“空的空間”里實現意義和活力的最大化,《情人的衣服》一劇也不例外。這部敘事 體戲劇講了個“小故事”:丈夫某日撞見愛妻與她的情人躺在一起,情人倉皇逃離,他的西裝留在了這個家裡。曾經待妻子如待女王的丈夫從此用這件衣服對妻子無 情地復仇,直到她自殺,他才陷入深深的懊悔中。但包裹這個小故事的,是一個“大世界”——它不被戲劇化地呈現,而只出現在敘事人的台詞和動作中,正如飾演 馬菲克拉的演員在開頭所說:“我要講的這個故事不可能發生在別處,只有在南非,在種族壓迫的鐵腕下。”

敘事人是多個而非一個——丈夫菲勒蒙,妻子瑪蒂爾達,丈夫的朋友馬菲克拉。馬菲克拉有如“說書人”,他的功能是提供大社會背景和菲勒蒙的行動理由。 在這個表面的婚戀悲劇中,除了開頭,還穿插着三處種族壓迫的背景描述,都借馬菲克拉之口說出:第一次是在早班公交車上,馬菲克拉對心裡裝滿柔情蜜意的菲勒 蒙說,他想進教堂“跟我們的上帝說句話”,可是一處教堂是“黑人與狗不得入內”,另一處把他鎖在教堂頂上小房間里不許出來;第二次是在小酒館裡,馬菲克拉 對已經發現姦情心灰意冷的菲勒蒙說,鎮上發工資這天簡直就是魔鬼的生日,有三個人在火車上被盜後又被扔到窗外摔斷了腿,所有人都被偷得褲子上只剩一個破 洞;第三次是在菲勒蒙宣布瑪蒂爾達要舉行家宴之後,馬菲克拉跟他說,鎮上的一個吉他手被警察剁去五個手指、射殺34槍後死去,他們居住的這個索菲亞鎮也將 被強拆。

在這樣的背景中,觀眾才能理解這個懲罰偷情的故事並非是一個私人故事。
1950年代南非的索菲亞小鎮,在種族歧視、貧富的等級壓迫和窮人之間的相互傾軋中,家,是菲勒蒙最後的靈魂棲息地。妻子背叛的消息使他感到“這不 像一顆毀滅性的炸彈爆炸,倒像是一個無限精巧的機關,此刻決定性地崩塌。”接下來他對妻子展開的沒有暴力而勝似暴力的報復,會讓洞悉人性弱點的觀眾產生和 瑪蒂爾達一樣的感覺:“她受的懲罰過於嚴厲,相對於罪行的惡劣程度來說。她試圖把懲罰當做一個笑話。”但懲罰不是笑話,在丈夫當眾羞辱了妻子——讓她和西 裝共舞一曲——之後,妻子自殺了。

社會環境和丈夫虐妻的因果關係,沒有在劇情中有機化,而是以敘事人的敘述,暗示菲勒蒙生活在怎樣一種屈辱不公的大環境中。起初他用對妻子的崇拜和愛 來凈化自己的空氣,抵禦這種窒息;發現真相之後,他既無力抗爭社會和制度施加給他的屈辱與不公,更無從獲得原諒和遺忘的空間與熱能,為了得到尊嚴的替代 品,他以自己受辱的證物來羞辱妻子,從她的受辱和服從中獲得征服的快感與存活的動力。以自虐來施虐,以施虐來統治,在這樣一個踐踏的鏈條中,處於最底層的 女人瑪蒂爾達被碾碎了。她的死揭示了整體性殘酷的根本秘密。

不知為何,這讓我想起中國的新聞中那些失意丈夫虐殺妻子、無良兇徒為害無辜的他人孩子的故事——動因相同,情節更粗糲駭人,我們的現實也是一個整體性殘酷的世界。

此劇的演員實在優秀。他們在敘述和表演之間轉換微妙——當用第三人稱敘述自己扮演的角色行為時,肢體和表情卻與該角色合一,敘述人和角色雙重而同時 地共存於一個演員身上,鮮活自然、行雲流水而毫不生硬。女主角的歌聲醇美,三個白人樂手的伴奏極美地烘托氛圍、控制節奏。不到90分鐘的演出,就這樣濃縮 了一個深刻的故事。

但我也忍不住感到些許遺憾:它太流暢,太輕盈,輕得像大師的小憩,以至於男主人公瘋狂而悲傷的內心只如清風淺淺掠過。如果在某些沉默的時刻,他肯停下來呢?如果他肯露出靈魂冰山的猙獰一角呢?我想分量或許有不同。
李摩詰是文學評論人和劇作家,作品《捕風記》獲得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11年度文學評論家獎。



http://en.wikipedia.org/wiki/Peter_Brook
中國的戲劇藝術家都知道一句如「聖旨」般的戲劇守則:「救場如救火」。
Brook, Peter (彼得·布魯克1995). The Open Door: Thoughts on Acting and Theatre. {敞開的門--談表演和戲劇 },于東田譯,北京: 新星出版社,2007
  The Open Door: Thoughts on Acting and Theatre
副標題翻譯成「談表演和戲劇」,似乎有點勉強。建議:「演出與劇場」

翻譯者的序(「好戲在後頭」)一開始就提出他對1988年翻譯本《空的空間》(The Empty Space,1968年)的糾正或重譯。不過,我認為他的翻譯過份抽象:
Yet when we talk about theatre this is not quite what we mean. Red curtains, spotlights, blank verse, laughter, darkness, these are all confusedly superimposed in a messy image covered by one all-purpose word




彼得•布鲁克访谈录:1970-2000
(平装) ~ 玛格丽特·克劳登(Margaret Croydn) (作者), 河西 (译者)

 《彼得·布鲁克访谈录:1970-2000》:剧场和戏丛书。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玛格利特•克劳登(Margaret Croyden) 著名的批评家、评论员和记者,新泽西市立大学英语文学退休教授。著有《疯子、情人和诗人:当代实验戏剧》,回忆录《在火焰的阴影下:三次旅行》等。她在世 界各地讲授美国和欧洲戏剧;主持CBS电视艺术节目《三台摄像机》超过十年,在节目中访问和讨论了在戏剧界最重要的人物和作品。她关于戏剧和艺术的评论发 表于《纽约时报》、《村声》、《国家》、《美国戏剧杂志》、《安提克评论》、《德克萨斯季刊》、《美洲评论》等。
  受访者:彼得•布鲁克 (Peter Brook,1925— )被誉为现代戏剧实验之父,后现代主义戏剧导演的先驱,一位极富创造力的天才。出生于伦敦,牛津大学硕士,大学期间他创建了牛津大学电影社。他曾在皇家莎 士比亚剧院担任导演,现在领导着位于巴黎的国际戏剧研究中心。在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布鲁克导演了大量戏剧、电影和电视剧。通过他奠基性的作品《李尔 王》、《马拉/萨德》、《仲夏夜之梦》等等,特别是《摩诃婆罗多》,彻底颠覆了演员和导演思考戏剧的方式。

目录 · · · · · ·


1、仲夏夜之梦
2、创建国际戏剧研究中心
3、在伊朗的山巅:《奥格哈斯特》
4、在中心的实验
5、在非洲的实验
6、《与非凡男子的相遇》
7、《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
8、《Ik》、《乌布》、《飞鸟大会》
9、《卡门的悲剧》
10、摩诃婆罗多
11、暴风雨
12、这个男人
13、哈姆雷特的悲剧
14、回顾
致谢
彼得•布鲁克年表

《從音樂看日本人》;《思想史》創刊號;第2期未買

$
0
0

閱讀日本書系.從音樂看日本人

閱讀日本書系.從音樂看日本人


 

內容簡介

共分為十二章,主要內容包括︰歌魂之島、節奏感的特征、探尋古音、日本音樂的起源、歌垣的故鄉、側耳傾听、歌唱與語言的淵源、和聲是否存在、笛之故鄉、城市市民的音樂生活等。

小島美子,1929年生于日本福島縣。
 

目錄

第一章 歌魂之島/1
第二章 節奏感的特征/9
第三章 探尋古音/18
第四章 日本音樂的起源/25
第五章 歌垣的故鄉/35
第六章 側耳傾听/44
第七章 歌唱與語言的淵源/52
第八章 和聲是否存在/60
第九章 笛之故鄉/67
第十章 太鼓在講述/75
第十一章 琴之謎/86
第十二章 城市市民的音樂生活/96
終章 修正音樂的軌道/104
後記/110
---






























































《思想史》第2期已出版數月,與我味道不合,未買。



思想史1
思想史1
出版日期:2013/10/18
印刷:黑白印刷
裝訂:平裝
開數:25開(21×14.8cm)
EAN:9789570842661
出版社:聯經

  定價:520
優惠價:79411
內容簡介
歷史學與思想史有著息息相關的相互聯繫。思想史家無法告知我們真實如何取得,或史學應當如何等等認識論的規範真理,而毋寧是提出議題及其重要性的討論。跨 國族或國際化的思想史寫作雖然有引人之處,但其困難度較諸槍砲或傳染病的全球歷史,不可以道里計。或許,在通古今之變與全球思想史之外,思想史可以更專注 於議題的整合與擴大。思想史應該更敞懷地擁抱各類歷史議題,期能與整體史學的發展脈動同步。如果思想史家們相信,他們終究不只能回應、預流史學新潮,也能 夠概念化、問題化、意義化各式新舊的歷史議題,思想史或許能夠成為其他史學次領域發掘議題、聯結議題、解決議題的靈感來源。

特稿來自余英時正在撰寫的最新專著《論天人之際》,並邀集名家專文如:黃進興討論儒教的俗世性格、王汎森以探索「煩悶」的本質來討論「主義」與中 國近代私人領域的政治化問題、張旺山論社會學大家韋伯的「時代診斷」的核心構想,同時刊登國際知名史家Quentin Skinner討論真理與史家的英文論文。另闢中英文對照的論壇,邀請大衛.阿米蒂奇、包弼德、葛兆光、李蕾、慕唯仁、孫隆基等國際學者就思想史的國際轉 向進行討論、詰辯和反思。此外尚有陳正國赴上海閱讀嚴復翻譯筆記的研究紀要、蔡孟翰及John Dunn紀念最近去世的洪特伊斯凡先生(Istvan Hont)學思。


目次
【特稿】
余英時 中國軸心突破及其歷史進程──《論天人之際》代序
【論著】
黃進興 論儒教的俗世性格:從李紱的〈原教〉談起
王汎森 「煩悶」的本質是什麼──「主義」與中國近代私人領域的政治化
張旺山 作為「凝結了起來的精神」的機器與機械:論韋伯的「時代診斷」的一個核心構想
Quentin Skinner  Truth and the Historian
【論壇】(FORUM)(中英文對照)
大衛.阿米蒂奇(David Armitage) 思想史的國際轉向
包弼德(Peter K. Bol) 我們現在都是國際史家
葛兆光 「思想史的國際轉向」與東亞或中國思想史研究
李蕾(Leigh Jenco) 政治理論中的觀念之空間化及其對思想史的貢獻
慕唯仁(Viren Murthy) 重新思考全球資本主義時代的思想史
孫隆基 思想史作為全球史:如何劃定界線?
大衛.阿米蒂奇(David Armitage) 「國際轉向」── 敬覆批評者
【研究紀要】
陳正國 嚴復的翻譯筆記
【學界近聞】
蔡孟翰、John Dunn 紀念洪特伊斯凡先生(Istvan Hont)學思


作者/譯者/繪者簡介
作者:余英時
美 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他的中國思想史研究主題橫跨兩千年,出版專書逾三十種,包括《朱熹的歷史世界》、《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 精神》、《中國古代知識階層史論》、《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以及即將出版的《論天人之際》等。他於2006年獲得美國國會圖書館克魯格人文終身成就 獎。

作者:黃進興
於 1973、1975年,從國立臺灣大學分別獲得歷史學學士與碩士學位。1983年,取得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專治中國思想史及宗教文化史,以孔廟研究著 稱。他又對中、西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特有興趣,以上領域均略有著述。目前服務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年膺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作者:王汎森
臺 灣雲林人,1958年生。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先後擔任助理研究員、副 研究員、研究員、特聘研究員,其間曾任歷史語言研究所副所長、所長,並於200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明清到中國近代的思想史、學術史等 領域。著有《章太炎的思想》(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5)、《古史辨運動的興起》(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87)、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近代中國的史 家與史學》(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主編《中國近代思想的轉型時代:張灝院士七秩祝壽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等書。

作者:張旺山
清 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1956年生於台北縣烏來鄉。台大哲學系、哲學研究所畢業後,先後獲教育部公費及德國自由民主黨Friedrich- Naumann-Stiftung獎學金,於德國波鴻魯爾大學(Ruhr-Uni. Bochum)哲學系攻讀博士學位,副修政治學與社會學,博士論文為《文化實在與文化科學:韋伯的方法論與價值學說》(德文)。1993年取得博士學位 後,在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擔任一年的約聘助研究員,1994年8月起在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任教迄今。主要興趣是政治哲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哲 學、十九世紀德國哲學以及韋伯研究等。

作者:Quentin Skinner
Quentin Skinner teaches at 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 He is the author of 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 Political Thought (2 vols.); Reason and Rhetoric in the Philosophy of Hobbes; Liberty Before Liberalism; Visions of Politics (3 vols.) and Hobbes and Republican Liberty.

作者:大衛.阿米蒂奇(David Armitage)
目前為哈佛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專事講授思想史與國際史。曾撰寫、編輯專書十三種。其中最新近出版為2013年的《現代國際思想的基礎》。

作者:包弼德(Peter K. Bol)
現為美國哈佛大學講座教授。主要研究中國思想史。出版多部著作及數十篇論文。最著名的著作為《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及《歷史上的理學》等。

作者:葛兆光
上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與歷史系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東亞與中國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史。主要著作有《中國思想史》、《增訂本中國禪思想史——從6世紀到10世紀》、《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等。

作者:李蕾(Leigh Jenco)
目前任教於倫敦政經學院。她目前的研究計畫在於透過十九、二十世紀的中國話語來理解跨歷史與跨文化詮釋上的困境。她的論文散見於《亞洲研究學報》、《美國政治學評論》、《政治理論》等學報,並著有專書《做出政治:章士釗政治理論中的建構與行動》。

作者:慕唯仁(Viren Murthy)
目前任教於威斯康辛大學。著有《章太炎的政治哲學:意識的反抗》。他的研究興趣包括亞洲對資本主義現代性的回應。他目前的研究主題是「想像亞洲:竹內好與亞洲現代性的難題」。

作者:孫隆基(Lung-kee Sun)
依序從台灣大學、明尼蘇達大學、史丹佛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他曾經發表有關中國民族性格論述的歷史,以及美國流行文化中的弒母主題。他最著名的著作是《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目前的學術興趣在於全球史。

作者:陳正國
現任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曾發表〈陌生人的歷史意義——亞當史密斯論商業社會的倫理基礎〉、〈宗教與世俗的辯證:佛格森論歷史與自由〉等十多篇有關蘇格蘭啟蒙思潮文章。

作者:蔡孟翰
日 本千葉大學人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研究興趣東亞政治思想史、政治經濟學,業餘興趣西洋政治思想、日本研究、國際關係。近著論文:「東亜的過去是西方的現在 與未来-現代性與現代政治論述之商榷」(收於錢永祥編《普遍興特殊的辯證:政治思想的探掘》)、「中華帝国における外国人とマイノリティをめぐる二つの視 座:近代東アジアの一系譜学」(收於『差異と共同:「マイノリティ」という視覚』)。

作者:約翰‧鄧恩(John Dunn)
John Dunn(約翰.鄧恩)是劍橋大學政治理論學的教授以及國王學院的研究員。他的著述包括《非理性的狡詐:理解政治》(The Cunning of Unreason: Making Sense of Politics)和《洛克》(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John Locke,聯經);他同時也是《民主:未完成的旅程》(Democracy: the Unfinished Journey)的編輯以及英國國家學術學院(British Academy)的會員。

《思想史》創刊及徵稿啟事

徵稿
各位學界先進與朋友:
思想史研究在法語、德語、中文以及英語學術傳統中,均素有淵遠傳統。但以今日學術分工之細,中文世界,尤其是台灣卻尚無一份專業學報,提供思想史研究社群發表與論辯的園地,以裨中文世界的豐富傳統得以存續發揚。有鑑
於此,許多朋友乃決心籌辦一份思想史學報;逕定名為《思想史》。《思想史》不採取狹隘的思想史定義。舉凡歷史上有關概念、價值、理念、文化創造及其反思、 甚至對制度設計、音樂、藝術作品、工藝器具等之歷史理解與詮釋,都在歡迎之列。此外,《思想史》也對各種取徑表示相同的興趣。我們歡迎精緻的分析與詳實的 歷史考據;但我們同樣,甚至更歡迎有前瞻性、提示性、粗創卻具高度歷史意義的研究議題探討《思想史》創刊號將於2013年春天由富學術出版聲望的聯經出版 公司出版。這是一份中、英雙語並行的半年刊。中文之撰文格式請參考《新史學》,英文格式請參考Modern Intellectual History。投稿及聯絡電子郵件帳號:intellectual.history2013@gmail.com。
我們希望這份學報能提供高水準的論文以及具有挑戰性的論斷給研究生、學者。更重要的,我們希望您能將手邊的論文投寄過來,與思想史同好共享、砥礪。

The Confessions of St. Augustine《懺悔錄》(希波的奧古斯丁著)

$
0
0

Confessions (LatinConfessiones) is the name of an autobiographical work, consisting of 13 books, by St. Augustine of Hippo, written in Latin between AD 397 and AD 398. Modern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it are sometimes published under the title The Confessions of St. Augustine in order to distinguish the book from other books with similar titles. Its original title was "Confessions in Thirteen Books," and it was composed to be read out loud with each book being a complete unit.[1]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nfessions_(St._Augustine)


Harvard Classics, Vol. 7, Part 1
 
The Confessions of St. Augustine
 
Saint Augustine
 
The origin of the autobiographical tradition, the Confessions of one of the great Fathers of the Church traces a dialogue with his God and a journey toward rising above one’s self.
 
Search:    
 
CONTENTS
Bibliographic Record
NEW YORK: P.F. COLLIER & SON COMPANY, 1909–14
NEW YORK: BARTLEBY.COM, 2001
 
 
Introductory Note
 
The First Book
The Second Book
The Third Book
The Fourth Book
The Fifth Book
The Sixth Book
The Seventh Book
The Eighth Book
The Ninth Book
The Tenth Book
《懺悔錄》(希波的奧古斯丁著)

周士良(1914-1980.12.28)天主教耶穌會中國籍會士,北京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系畢業,除文史外,尚精通音樂、音律。做過上海唐墓橋達義公學(現上海市唐鎮中學)校長和上海教區龔品梅主教秘書。
精通拉丁語法語等多種語文,從原文譯出《懺悔錄》(希波的奧古斯丁著)和《福音概論》(法國耶穌會士余卞Joseph Huby原著)、《舊約以色列民族史》(法國耶穌會士戴業勞Henri Daniel-Rops原著)、《江南傳教史》(法國耶穌會士高龍鞶原著)等書。
周神父譯《懺悔錄》1962年完成,1963年由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重印15次以上,印數多,流傳廣,希波的奧古斯丁引《武加大譯本》經文譯自拉丁文原文,惟譯名經編輯加工改用新教譯名。

Anna Akhmatova

$
0
0

今天是俄國女詩人安娜‧阿赫瑪托娃(1889-1966)的125歲誕辰。
阿赫瑪托娃極愛普希金與杜斯妥也夫斯基,並在筆記裡說過:杜斯妥也夫斯基解開了普希金的謎。
而阿赫瑪托娃自己呢,彷彿也試圖用詩歌創作來解開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說世界──這就是俄羅斯的心靈世界。
В этот день 125 лет назад родилась одна из известнейших русских поэтесс XX века Анна Ахматова. Уже к 1920-м годам она стала признанным классиком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поэзии, однако даже после смерти Ахматова подвергалась жесточайшей цензуре. Многие ее произведения не публиковались более двадцати лет после ее смерти.


В этот день 125 лет назад родилась одна из известнейших русских поэтесс XX века Анна Ахматова. Уже к 1920-м годам она стала признанным классиком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п⋯⋯更多
這一天,125 年前出生在二十世紀,安娜 · 阿赫瑪最著名的俄羅斯詩人之一。早在 1920 年她成為了公認的經典的愛國詩歌,但即使他死後,阿赫瑪遭受了嚴重的審查制度。她的許多作品不超過二十年,在她死後發表。 (翻譯由 Bing 提供)



Robin與我談他對於文字翻譯的高標準要求,我心有戚戚。比較有趣的是,他雖然中學就懂得「荷、德、法、英、希臘文、拉丁文」等,不過,最喜愛俄國詩。Anna Akhmatova (1889–1966安娜·阿赫玛托娃А́нна Ахма́това俄罗斯"白银时代"的代表性诗人)、Joseph Brodsky (1940–1996)。可他不懂俄文,只好花功夫選好譯本。
安娜·安德烈耶芙娜·艾哈邁托娃А́нна Ахма́това,1889年6月23日-1966年3月5日),俄羅斯白銀時代」的代表性詩人。阿赫瑪托娃為筆名,原名是「安娜·安德烈耶芙娜·戈連科」(А́нна Андре́евна Гóренко)。在百姓心中,她被譽為「俄羅斯詩歌的月亮」(普希金曾被譽為「俄羅斯詩歌的太陽」);在蘇聯政府的嘴裡,她卻被污衊為「蕩婦兼修女」。

http://en.wikipedia.org/wiki/Anna_Akhmatova


The Anna Akhmatova File (1989)- English Subtitles


Portrait by Nathan Altman of Anna Akhmatova, 1914 © below
The poet Anna Akhmatova was born Anna Gorenko  in Odessa, in the Ukraine, in 1889; she later changed her name to Akhmtova.  In 1910 she married  the important Russian poet and theorist Nikolai Gumilyov.  Shortly afterwards Akhmatova began publishing her own poetry; together with Gumilyov, she became a central figure in the Acmeist movement.  Acmeism -- which had its parallels in the writings of T. E. Hulme in Englan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magism -- stressed clarity and craft as antidotes to the overly loose style and vague language of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poetry in Russia.
The Russian Revolution was to dramatically affect their lives.  Although they had recently divorced, Akhmatova was was nevertheless stunned by the execution of her friend and former partner Gumilyev in 1921 by the Bolsheviks, who claimed that he had betrayed the Revolution.   In large measure to drive her into silence, their son Lev Gumilyov was imprisoned in 1938, and he remained in prison and prison camps until the death of Stalin and the thaw in the Cold War made his release possible in 1956.  Meanwhile, Akhmatova had a second marraige and then a third; her third husband, Nikolai Punin, was imprisoned in 1949 and thereafter died in 1953 in a Siberian prison camp.   Her writing was banned, unofficially, from 1925 to 1940, and then was banned again after World War Two was concluded.  Unlike many of her literary contemporaries, though, she never considered flight into exile.
    Persecuted by the Stalinist government, prevented from publishing, regarded as a dangerous enemy , but at the same time so popular on the basis of her early poetry that even Stalin would not risk attacking her directly, Akhmatova's life was hard.   Her greatest poem, "Requiem," recounts the suffering of the Russian people under Stalinism -- specifically, the tribulations of those women with whom Akhmatova stood in line outside the prison walls, women who like her waited patiently, but with a sense of great grief and powerlessness,  for the chance to send a loaf of bread or a small message to their husbands, sons, lovers.    It was not published in in Russia in its entirety until 1987, though the poem itself was begun about the time of her son's arrest.  It was his arrest and imprisonment, and the later arrest of her husband Punin, that provided the occasion for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he poem, which is sequence of lyric poems about imprisonment and  its affect on those whose loveed ones are arrested, sentenced, and incarcerated behing prison walls..
      The poet was awarded and honorary doctorate by Oxford University in 1965.   Akhmatova died in 1966 in Leningrad.

Akhmatova Links:

  • If you'd like to hear Anna Akhmatova read a brief Russian poem IN RUSSIAN, go to Russian Poem and click on the .wav file format 935K, and shortly you will her her read!  This page also has many links to other Akhmatova sites, and a brief anthology of her poetry.
  • For a brief biography of the poet, go to Biography.
  • For another brief biography, and a list of her work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go to the Academy of American Poets' page on Akhmatova at AAP page.
  • Translations of a number of Akhmatova's poems can be found at  Translations
  • Several translations by one of the two best translators (D.M. Thomas -- tthe other great translation is the collaborative work of U.S. Poet Laureate Stanley Kunitz and Max Haward) and annotated links can be found at  Thomas translations
  • A page with almost twenty translations and a brief essay.  What is notable about this page is that it is part of a series -- which can easily be accessed from the right column of this page -- on a multitude of Russian writers, inclduing Akhmatova's friends/contemporaries Gumilev, Pasternak, Mandelshtam, and Tsvetaeva. Click on Akhmatova, and her Russian contemporaries


Anna Akhmatova's Other Poems


Requiem


Not under foreign skies
Nor under foreign wings protected -
I shared all this with my own people
There, where misfortune had abandoned us.
[1961]

INSTEAD OF A PREFACE

During the frightening years of the Yezhov terror, I
spent seventeen months waiting in prison queues in
Leningrad. One day, somehow, someone 'picked me out'.
On that occasion there was a woman standing behind me,
her lips blue with cold, who, of course, had never in
her life heard my name. Jolted out of the torpor
characteristic of all of us, she said into my ear
(everyone whispered there) - 'Could one ever describe
this?' And I answered - 'I can.' It was then that
something like a smile slid across what had previously
been just a face.
[The 1st of April in the year 1957. Leningrad]

DEDICATION

Mountains fall before this grief,
A mighty river stops its flow,
But prison doors stay firmly bolted
Shutting off the convict burrows
And an anguish close to death.
Fresh winds softly blow for someone,
Gentle sunsets warm them through; we don't know this,
We are everywhere the same, listening
To the scrape and turn of hateful keys
And the heavy tread of marching soldiers.
Waking early, as if for early mass,
Walking through the capital run wild, gone to seed,
We'd meet - the dead, lifeless; the sun,
Lower every day; the Neva, mistier:
But hope still sings forever in the distance.
The verdict. Immediately a flood of tears,
Followed by a total isolation,
As if a beating heart is painfully ripped out, or,
Thumped, she lies there brutally laid out,
But she still manages to walk, hesitantly, alone.
Where are you, my unwilling friends,
Captives of my two satanic years?
What miracle do you see in a Siberian blizzard?
What shimmering mirage around the circle of the moon?
I send each one of you my salutation, and farewell.
[March 1940]

INTRODUCTION
[PRELUDE]

It happened like this when only the dead
Were smiling, glad of their release,
That Leningrad hung around its prisons
Like a worthless emblem, flapping its piece.
Shrill and sharp, the steam-whistles sang
Short songs of farewell
To the ranks of convicted, demented by suffering,
As they, in regiments, walked along -
Stars of death stood over us
As innocent Russia squirmed
Under the blood-spattered boots and tyres
Of the black marias.

I

You were taken away at dawn. I followed you
As one does when a corpse is being removed.
Children were crying in the darkened house.
A candle flared, illuminating the Mother of God. . .
The cold of an icon was on your lips, a death-cold
sweat
On your brow - I will never forget this; I will gather

To wail with the wives of the murdered streltsy (1)
Inconsolably, beneath the Kremlin towers.
[1935. Autumn. Moscow]

II

Silent flows the river Don
A yellow moon looks quietly on
Swanking about, with cap askew
It sees through the window a shadow of you
Gravely ill, all alone
The moon sees a woman lying at home
Her son is in jail, her husband is dead
Say a prayer for her instead.

III

It isn't me, someone else is suffering. I couldn't.
Not like this. Everything that has happened,
Cover it with a black cloth,
Then let the torches be removed. . .
Night.

IV

Giggling, poking fun, everyone's darling,
The carefree sinner of Tsarskoye Selo (2)
If only you could have foreseen
What life would do with you -
That you would stand, parcel in hand,
Beneath the Crosses (3), three hundredth in
line,
Burning the new year's ice
With your hot tears.
Back and forth the prison poplar sways
With not a sound - how many innocent
Blameless lives are being taken away. . .
[1938]

V

For seventeen months I have been screaming,
Calling you home.
I've thrown myself at the feet of butchers
For you, my son and my horror.
Everything has become muddled forever -
I can no longer distinguish
Who is an animal, who a person, and how long
The wait can be for an execution.
There are now only dusty flowers,
The chinking of the thurible,
Tracks from somewhere into nowhere
And, staring me in the face
And threatening me with swift annihilation,
An enormous star.
[1939]

VI

Weeks fly lightly by. Even so,
I cannot understand what has arisen,
How, my son, into your prison
White nights stare so brilliantly.
Now once more they burn,
Eyes that focus like a hawk,
And, upon your cross, the talk
Is again of death.
[1939. Spring]

VII
THE VERDICT

The word landed with a stony thud
Onto my still-beating breast.
Nevermind, I was prepared,
I will manage with the rest.

I have a lot of work to do today;
I need to slaughter memory,
Turn my living soul to stone
Then teach myself to live again. . .

But how. The hot summer rustles
Like a carnival outside my window;
I have long had this premonition
Of a bright day and a deserted house.
[22 June 1939. Summer. Fontannyi Dom (4)]

VIII
TO DEATH

You will come anyway - so why not now?
I wait for you; things have become too hard.
I have turned out the lights and opened the door
For you, so simple and so wonderful.
Assume whatever shape you wish. Burst in
Like a shell of noxious gas. Creep up on me
Like a practised bandit with a heavy weapon.
Poison me, if you want, with a typhoid exhalation,
Or, with a simple tale prepared by you
(And known by all to the point of nausea), take me
Before the commander of the blue caps and let me
glimpse
The house administrator's terrified white face.
I don't care anymore. The river Yenisey
Swirls on. The Pole star blazes.
The blue sparks of those much-loved eyes
Close over and cover the final horror.
[19 August 1939. Fontannyi Dom]

IX

Madness with its wings
Has covered half my soul
It feeds me fiery wine
And lures me into the abyss.

That's when I understood
While listening to my alien delirium
That I must hand the victory
To it.

However much I nag
However much I beg
It will not let me take
One single thing away:

Not my son's frightening eyes -
A suffering set in stone,
Or prison visiting hours
Or days that end in storms

Nor the sweet coolness of a hand
The anxious shade of lime trees
Nor the light distant sound
Of final comforting words.
[14 May 1940. Fontannyi Dom]

X
CRUCIFIXION

Weep not for me, mother.
I am alive in my grave.

1.
A choir of angels glorified the greatest hour,
The heavens melted into flames.
To his father he said, 'Why hast thou forsaken me!'
But to his mother, 'Weep not for me. . .'
[1940. Fontannyi Dom]

2.
Magdalena smote herself and wept,
The favourite disciple turned to stone,
But there, where the mother stood silent,
Not one person dared to look.
[1943. Tashkent]

EPILOGUE

1.
I have learned how faces fall,
How terror can escape from lowered eyes,
How suffering can etch cruel pages
Of cuneiform-like marks upon the cheeks.
I know how dark or ash-blond strands of hair
Can suddenly turn white. I've learned to recognise
The fading smiles upon submissive lips,
The trembling fear inside a hollow laugh.
That's why I pray not for myself
But all of you who stood there with me
Through fiercest cold and scorching July heat
Under a towering, completely blind red wall.

2.
The hour has come to remember the dead.
I see you, I hear you, I feel you:
The one who resisted the long drag to the open window;
The one who could no longer feel the kick of familiar
soil beneath her feet;
The one who, with a sudden flick of her head, replied,

'I arrive here as if I've come home!'
I'd like to name you all by name, but the list
Has been removed and there is nowhere else to look.
So,
I have woven you this wide shroud out of the humble
words
I overheard you use. Everywhere, forever and always,
I will never forget one single thing. Even in new
grief.
Even if they clamp shut my tormented mouth
Through which one hundred million people scream;
That's how I wish them to remember me when I am dead
On the eve of my remembrance day.
If someone someday in this country
Decides to raise a memorial to me,
I give my consent to this festivity
But only on this condition - do not build it
By the sea where I was born,
I have severed my last ties with the sea;
Nor in the Tsar's Park by the hallowed stump
Where an inconsolable shadow looks for me;
Build it here where I stood for three hundred hours
And no-one slid open the bolt.
Listen, even in blissful death I fear
That I will forget the Black Marias,
Forget how hatefully the door slammed and an old woman
Howled like a wounded beast.
Let the thawing ice flow like tears
From my immovable bronze eyelids
And let the prison dove coo in the distance
While ships sail quietly along the river.
[March 1940. Fontannyi Dom]

FOOTNOTES

1 An elite guard which rose up in rebellion
against Peter the Great in 1698. Most were either
executed or exiled.
2 The imperial summer residence outside St
Petersburg where Ahmatova spent her early years.
3 A prison complex in central Leningrad near the
Finland Station, called The Crosses because of the
shape of two of the buildings.
4 The Leningrad house in which Ahmatova lived. 
Submitted: Friday, January 03, 2003


錢新祖三書《 中國思想史講義 》《思想與文化論集》《焦竑與晚明新儒思想的重構》

$
0
0

因為住臺大附近,所以2013.10就匯集錢新祖二書。
2014.6  忘了參加陳忠信兄與傅教授談錢新祖。隔天,他來參加我們的聚會,稍為介紹,我才知道第3本書已出版。2014.6.23 午後逛出版中心,看《焦竑與晚明新儒思想的重構》翻譯者的後記,決定買它。後來知道余英時先生有長篇批評.....

 錢新祖1986原著《焦竑與晚明新儒思想的重構》宋家復譯,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
有些翻譯字眼可以討論一下: (未查原英文)三者
第10頁的pigeonholing 翻譯成鴿巢歸架式很可能是錯誤的。請查pigeonhole:整理或限制.....
----
第126 頁 "冷酷的邏輯"是否為cold logic?
126/132頁的self-possessing 翻譯成自存自有
self-possessed 的意思:Calm, confident, and in control of one’s feelings; composed.

Adj.Straightforward, self-possessed, open, see 侃侃 [kan3kan3]↓.
----
179頁的兩個字眼和其反意的翻譯很可討論:
other-generated and other-erasing  翻譯成創生他者和磨滅他者。考慮"他者-創生和他者-磨滅"。
更有意思的是本書多處提到自我磨滅,應該是self-erasing 的翻譯。
不過古書中可能以"自滅"等表示之---這是猜測......
----
294頁 末2-3行: "新儒思想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神秘願景"
vision 在企業管理等翻譯為願景無可厚非。 此處為天人合一的神秘境界等?


  • 书名: Chiao Hung and the Resturing of Neo-Confucianism in the Late Ming
  • 作者: Edward T. Ch'ien
  • 丛书: no
  • 页码: 387
  • 书籍格式: PDF 
  • 出版时间: 1986

  • 《 中國思想史講義 》
    Lecture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hought
    作者:錢新祖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13/
       本書為錢新祖先生極具個人見解的中國思想史,不同於一般哲學史或思想史教科書機械式的綱舉目張,書中每講都直接進入哲學問題,展開討論分析,盡顯洞見。 例如論中國思想的起源,直指人文主義的稱說所涉及的是中西對天人關係構想的不同。作者有紮實的中西學術基礎,又能跳出各自的思考局限,從對比中彰顯中西思 想傳統的特色,在書中發展為一種自覺的跨文化比較分析措辭手法,在現今全球化的語境中,特別值得參考。
    作者簡介
    錢新祖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博士,曾於美國芝加哥大學、新竹清華大學、臺灣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中國文化大學等校任教,並 協助創設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與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一九八○年代率先將當代西方思潮批判性地引介進入專業的中國思想研究領域、廣泛影響及於中文世界人文 社會學圈。其文章經常發表在也是他幫忙建立的《當代》、《臺灣社會研究》期刊上,所譯鑄的「時空性」、「相互主體性」、「比較分析的措辭」等重要觀念用語 至今仍膾炙人口。

    目錄

    編者前言
    張亨先生序
    梅廣先生序
    第一講 人文主義在天(神)人關係中的問題性:
        韋伯黑格爾式論中國歷史文化之解體性批判(上)
    第二講 人文主義在天(神)人關係中的問題性:
        韋伯黑格爾式論中國歷史文化之解體性批判(中)
    第三講 人文主義在天(神)人關係中的問題性:
        韋伯黑格爾式論中國歷史文化之解體性批判(下)
    第四講 《論語》中的「仁」及對話文學
    第五講 孟、荀論心、情、性(上)
    第六講 孟、荀論心、情、性(下)
    第七講 墨子:「兼愛」說所比喻呈現的客觀化思想模式
    第八講 老子:道與「無為」
    第九講 莊子:「齊物」與「兩行」
    第十講 老莊的「道」及其語言觀
    第十一講 《大學》與《中庸》:「修身」與「本性」
    第十二講 《易經》中的「生生」觀念與共鳴式思想
    第十三講 印度的佛學(上)
    第十四講 印度的佛學(下)
    第十五講 佛學的來華與華化(I)
    第十六講 佛學的來華與華化(II)
    第十七講 佛學的來華與華化(III)
    第十八講 佛學的來華與華化(IV)
    第十九講 佛學的來華與華化(V)
    第二十講 周敦頤與新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學」(上)
    第二十一講 周敦頤與新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學」(下)
    附錄 壹、中文上課大綱(syllabus)暨期末考題
    貳、英文上課大綱
    參、臺北,香港,芝加哥──錢新祖先生行述
    肆、錢新祖(Edward T. Ch?ien)生平簡歷自序






    思想與文化論集
    替代書名:Essays in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Cultural Criticism
    作    者:錢新祖
    裝訂/頁數: 平裝 / 464頁
    版次: 初版
    規格(高/寬/厚): 21*15*2.2cm
    出版社:臺大出版中心
    出版日:2013/
    近三十年臺灣思想文化界思索的主題,在本書可讀到錢新祖老師的先見之明
    儘管錢老師已離開這個世界,但他的思想之於臺灣社會,仍未遠離

    本 書收錄了錢新祖教授從一九七○年代中期開始撰述的中英文論著共二十六篇,內容涵蓋思想史論與文化批評。錢氏積極參與中文學術文化界的對話,從其留下的眾多 論述,可以清楚看出近三十年來臺灣思想文化問題發展的延續性軌跡,進而感受到作為思想者的錢氏對其當下時空毫不苟且的反思。錢氏一生看重「語言」之於人類 存在的重要性、渴望揉和多元文化價值而亟欲創造一種新語言,本書特別收錄的英文論文,為此留下了重要的紀錄。


    編者前言
    鐘月岑、宋家復、李卓穎、陳秀芬

    《錢新祖集》第二卷收錄了錢新 祖從一九七○年代中期開始撰述的中英文論著共二十六篇,其中有已在學報期刊發表過的專論、為報章雜誌撰寫的雜文、訪問、筆談,以及若干篇並未發表過的文 字。《錢新祖集》第一卷《中國思想史講義》凝鑄了錢新祖老師在課堂上的學思風采,但是當年能有機緣親身見聞的學生到底仍是少數;在課堂外,一般學術文化界 對錢新祖認識的主要來源,其實是本書《思想文化論集》中這些思想史論與文化批評。

    這次的編輯,概略分為「中文論文」、「英文論文」及「附 錄」三大類。編者建議初次接觸錢新祖文章的中文讀者不妨由「附錄」部分開始閱讀。這部分中收錄有錢新祖自述求學心路歷程的訪談紀錄(〈訪錢新祖老師〉), 以及針對教育、思想、文化乃至政治議題的時論文章(各篇撰述緣由或見於各篇首頁編者腳註說明),因為原本就是以中文撰寫,設想的讀者也比較廣泛,所以可讀 性特別高。讀者們如今一方面應該可以看出臺灣近三十年來問題發展的延續性軌跡,另一方面感受到錢新祖作為一位思想者對於當下時空毫不苟且的反思。兩篇英文 書評文類因不屬一般論文,所以將其歸類於此,但不同於一般書介,皆提出其特殊觀點。

    第一部分「中文論文」,是以文章發表撰寫的順序排列, 可以與《中國思想史講義》裡的相關講述相互參照、補充。其中〈近代人談近代化的時空性〉一篇,大概是錢新祖在臺灣學界公開發表的第一篇文字;〈儒家倫理所 期許的普遍性〉其實是未完稿,所以文章結尾的缺隙與符號並非排版校對之誤;〈焦竑與晚明新儒思想的重構〉原是篇錢新祖英文著作的中文摘要,但若是讀成錢新 祖對自己一九八六年出版此書多年後之個人心得,倒也符合他常說「作者本人在作品完成之後,只是對於作品並不擁有詮釋特權的另一位讀者」的道理。

    七 篇英文論著之中,有三篇乃是本書已收中文論文的前身。說「前身」,是為了強調這些文章在中英兩種語言之間的對應關係不僅於「底本與翻譯」而已。在錢新祖的 論述著作中,英文文本與中文文本其實有它各自的生命與身體,彷彿前世今生一般,後生者來自於前身但又有所增長變化(比對之下錢的中文論文幾乎都是「改 寫」),但前身又有其前身(而英文論文又來自於錢的中文背景的改弦易轍)。如果說有甚麼是穿越於前世今生的一貫之道,或許是錢新祖對「語言」之於人類存在 的重要性的體會、以及對於新的語言的追求渴望。基於此想法,編者們決定將這幾篇英文論文完整收錄此書中。

    英文論文部分的末三篇都是從未出 版的稿件,一篇是研究計畫,兩篇是程度不等的未完稿,但是都顯示出錢新祖在「焦竑與宋明思想史」研究告一段落之後,已經不斷在思考下一步:是該轉換到自己 也很感興趣的魏晉思想研究?或是進一步發展比較分析措辭的理論架構?還是從晚明中國領域轉個彎進入耶穌會士的跨文化心態語境?然天不假年,人事乖舛,現已 無從聽到錢新祖的來生說法了!
    編者前言

    中文論文
    近代人談近代化的時空性
    新儒家之闢佛――結構與歷史的分析
    佛道的語言觀與矛盾語
    儒家倫理所期許的普遍性
    中國的傳統思想與比較分析的「措辭」(rhetoric)
    焦竑與晚明新儒思想的重構
    公案、紫藤與非理性
    儒家傳統裡的「正統」與多元以及個人與「名分」
    朱陸的「讀書」之爭與新儒家所講求的知識與道德
    《肇論》裡的「虛」與「空」

    英文論文
    Chiao Hung and the Revolt Against Ch'eng-Chu Orthodoxy: The Left-wing Wang Yang-ming School as a Source of the Han Learning in the Early Ch'ing



    • 作者: 錢新祖
    • 譯者:宋家復
    •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出版日期:2014/  本書雖以焦竑一人的思想為焦點,但絕非一般意義下的思想傳記
        而將焦竑思想作為明中葉以來新儒思想內部演變的縮影
        突顯中國近代思想史自晚明至於前清的發展特色與重大轉折

        全書透過對於焦竑思想的系統性以及其在晚明與清代初期思想脈絡中的「時空性」(placedness)之分析來探討傳統中國近世思想史上的三大問題:一、晚明新儒學者內部「三教合一」運動的獨特性;二、程朱與陸王之爭所扮演的歷史角色;三、清代初期「漢學」的「論述意義」(discursive significance)。這三大問題息息相關,所顯示的是新儒內部思想的「重構」(restructuring)。

        這種「重構」涉及一系列的相應變化──在形上學與宇宙論方面有日本學者山下龍二所說的理氣一元的「気の哲学」的出現,在本體論上有心性二元的瓦解,在知識與修身論上有人心、道心二心說的崩潰,在語言觀上則因對於名實之間關係的反思而產生一種與釋道兩家以及古典儒家都不相同的「神祕懷疑論」。

      作者介紹


      譯者簡介

      宋家復


        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現任臺大歷史系助理教授。

      目錄

      謝辭

      第一章 問題
      正名
      宗教折衷:晚明時期從傳統出發創新
      新儒思想的驅力

      第二章 其人
      家庭背景與早年教育
      與泰州學派的關連
      作為一位「狂禪」
      政治參與與辨章學術
      退休

      第三章 一個折衷思想家對程朱正統的批判
      「太嚴」與「陋」
      「支離」、「強制」與「鄉愿」
      孟子與偏離
      三教:真理與不真理

      第四章 神祕主義與多元主義
      焦竑思想中的語言與真實
      偏離古典儒學的規範
      與佛教及道教的交會
      作為多元主義的神祕主義:焦竑與文本性的問題

      第五章 一套綜合的新儒思想之為重構的新儒思想
      天、性與道
      心與情
      學與聖人

      第六章 新儒思想的重構

      附錄:焦竑所編撰的各種著作
      重要書目
      索引
      譯者跋

      譯者跋

        翻譯是一種詮釋與理解,但是這本《焦竑與晚明新儒思想的重構》的翻譯,對我來說,更是一份心意與無奈。作者錢新祖先生是我在臺大讀書時的老師,1987 年起,我有幸先在課堂上感受到他學問思想的真誠與細緻,才下定決心一字一句地攻讀他這本「惡名昭彰」的專著。當時為了壯膽,還組織了讀書小組,希望靠著集體智慧,看看能不能讀懂這本書?那年一起苦讀的朋友們,現在已經多半消失在彼此人生的歧途中了!但若是沒有當年的囫圇吞棗,就沒有今天這個譯本的基礎。錢老師作古近二十年以來,我海內外繞了一圈,卻再也找不到那個在閱讀寫作上讓我心服口服的老師了!只能靠著重讀這本書,重溫與錢老師一起思辨的苦樂。這是作學生的一番心意。無奈的是,這些年來環繞著錢新祖其人其書的閒話從未間斷,可惜《焦竑》一書始終沒有中譯本出現,以致有些想實事求是的朋友們不免向隅之苦。我不是一個好的譯者,因為我打從心底就不想要大家只讀中譯本,而不讀我覺得無可取代的英文原本,但是基於上述的心意與無奈,只好野人獻曝地提供出這個譯本。它只是一座橋樑,一個誘餌,如果能激發中文讀者一絲一毫的好奇與不滿,因而去找原書返本歸真,於願足矣!
    -----天末彤雲黯四垂──記錢新祖先生二、三事/傅月庵
    得知錢先生過逝消息的那天,正是寒流掩襲台北的時候。下班時,車過忠孝橋,臨窗遠眺,江闊潮淺,山小暮重,河中沙洲幾隻失群的野鳥不時低頭覓食,正是一派蕭索的寒冬景象,不知怎地,忽然想起王國維「天末彤雲黯四垂,失序孤雁逆風飛,江湖寥落爾安歸?」的詞句,心中驀然一陣悲愴,久久無法自已。想起自己在台大前後四年的時間,意氣自使,總是得過且過,所以最後草草也無法了事,沒拿到學位便離開了。唯一真正稱得上用功的,也就是在修錢先生這門課的短暫時間裡。如果說當時有夢,錢先生該也是驅策我努力築夢的人之一,如今人夢俱去,欲覓無蹤,雖說浮生若夢,過往皆是旅途的一程,無從也無須深究,然而想起這些人與事,如露亦如電,卻也不禁有著「為歡幾何」的沉重疑問。 

    JG Frazer's The Golden Bough.金枝

    $
    0
    0

     
    70年代末我在英國買本Golden Bough 一直都沒讀 直到去年才寫一篇開頭的一段之簡介:JG Frazer's The Golden Bough.金枝

    今天讀你轉貼的書山有路:許地山的藏書及其宗教研究---李焯然
    寫些notes 給貴寶地:
    Ken 這篇文章很有意思 不過有些地方說得不夠清楚我在網路上找些資料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許地山先生藏書有這本
    Psyche’s Task: A Discourse Concerning the Influence of Superstition on the Growth of Institutions
    此書十餘年前讀晚年的海耶克作品說: 恨不得大量全文引進此書來…..
    臺灣大學圖書館有此書

    -----
     Golden Bough In Virgil's Aeneid, book 6, Aeneas is told by the Cumaean Sibyl that he must find and pluck a ‘golden bough’ for Proserpine before he can enter the Underworld. This idea seems to be an invention of Virgil's own; Servius, the fourth-century commentator on Virgil, associated it with the cult of the goddess Diana at Aricia, where there was a sacred tree from which a branch had first to be broken off by the runaway slave who wished to kill the priest and take his place. This legend of ritual killing can be paralleled in other societies, and from this starting-point Sir James Frazer developed his great work on the evolution of religious beliefs and institutions, the Golden Bough (1890–1915).


    今晚YouTube推薦我看BBC這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bhuDH25_Po
    Caligula with Mary Beard HD
    Published on Aug 2, 2013
    Two thousand years ago one of history's most notorious individuals was born. Professor Mary Beard embarks on an investigative journey to explore the life and times of Gaius Jul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 - better known to us as Caligula.
    Caligula has now become known as Rome's most capricious tyrant, and the stories told about him are some of the most extraordinary told about any Roman emperor. He was said to have made his horse a consul, proclaimed himself a living God, and indulged in scandalous orgies - even with his own three sisters - and that's before you mention building vast bridges across land and sea, prostituting senators' wives and killing half the Roman elite seemingly on a whim. All that in just four short years in power before a violent and speedy assassination in a back alley of his own palace at just 29-years-old.

    令我大開眼界的倒是:所謂Diana之鏡的勝地/聖地.....



     (1930 年代) Golden Bough 12部中一部有漢譯:
    交感巫術的心理學》弗蘭柔原著、李安宅譯述、許地山校訂,中華民國二十年五月初版。首頁「交感巫術底兩個原理:相似律與接觸律」以後版本(19342) 可能改為《交感巫術1988年上海文藝出版社有影印本
    周作人所有的只是一卷的節本,他自己也說這十二冊的大書我卻終於沒有《金枝上的葉子》1935

    下文比較有出處說明
    http://forum.book.sina.com.cn/thread-1898708-1-1.html
    在中國現代學人中最早提起植物繁衍與人間性關係之間聯繫的的人乃是周作人,他先前在《狗抓地毯》一文中率先引用著名人類學家茀來則博士之名著《金枝》的觀點說:野蠻人覺得植物的生育的手續,與人類的相同,所以相信用了性行為的儀式,可以促進稻麥果實的繁衍(《語絲》第3期,1924121,後收入《雨天的書》)。周作人十分欣賞《金枝》一書,稍後又介紹說:這部比較宗教的大著在1890年出版,當初只有兩本,二十年後增廣至八卷二十冊,其影響之大確如《泰晤士報》所說,當超過十九世紀的任何書,只有達爾文斯賓塞二人可以除外(《夜讀抄;金枝上的葉子;》)。
    到晚年周作人還說:於我最有影響的還是那《金枝》的有名的著者茀來則博士J·G·Frazer)。社會人類學是專研究禮教習俗這一類的學問,據他說研究有兩方面,其一是野蠻人的風俗思想,其二是文明國的民俗,蓋現代文明國的民俗大都即是古代蠻風之遺留,也即是現今野蠻風俗的變相……有些我們平常不可解的神聖或猥褻的事項,經那麼一說明,神秘的面幕倏爾落下,我們懂得了時候不禁微笑……”(《知堂回想錄·拾遺》)。








    The Golden Bough 金枝有不甚可觀的譯本


     Golden Bough In Virgil's Aeneid, book 6, Aeneas is told by the Cumaean Sibyl that he must find and pluck a ‘golden bough’ for Proserpine before he can enter the Underworld. This idea seems to be an invention of Virgil's own; Servius, the fourth-century commentator on Virgil, associated it with the cult of the goddess Diana at Aricia, where there was a sacred tree from which a branch had first to be broken off by the runaway slave who wished to kill the priest and take his place. This legend of ritual killing can be paralleled in other societies, and from this starting-point Sir James Frazer developed his great work on the evolution of religious beliefs and institutions, the Golden Bough (1890–1915).

     12部中一部有漢譯

    交感巫術的心理學》弗蘭柔原著、李安宅譯述、許地山校訂,中華民國二十年五月初版。首頁「交感巫術底兩個原理:相似律與接觸律」以後版本(如1934第2版) 可能改為交感巫術》1988年上海文藝出版社有影印本

    Modern myths

    From TS Eliot to Apocalypse Now, 20th-century culture is in thrall to JG Frazer's The Golden Bough. But that book might not have existed without Turner's inspiration, says Jonathan Jones
      Turner's The Golden Bough
      Inspiring view ... Turner's mythological landscape of 1834, The Golden Bough. Reproduction courtesy of Tate Britain
      A uniform hangs in the shadows inside the ruined temple, the name printed on it KURTZ. Water drips from somewhere, a voice recites TS Eliot, books lie in bronze light and you notice that this jungle library includes The Golden Bough. Of course it does. It's a book to read at the end of the river.
      First published in 1890 by the Scottish anthropologist JG Frazer, The Golden Bough has had a more powerful influence on modern literature and cinema than Freud or Marx. A vast essay on comparative religion, it traced the roots of Christianity in folklore, of science in magic, and did so with the vulgarity of a bestseller. To know that Kurtz, in Francis Ford Coppola's Apocalypse Now, is a reader of The Golden Bough is to see him as a priest-king whom Martin Sheen's assassin must ritually slaughter, himself to become the new King of the Wood.
      The chief literary source for Apocalypse Now is Eliot, whose 1925 poem "The Hollow Men" Marlon Brando recites for Dennis Hopper:
      "We are the hollow men
      We are the stuffed men
      Leaning together
      Headpiece stuffed with straw. Alas!"
      Three years earlier, Eliot had acknowledged his debt to Frazer in "The Waste Land", writing of a "work of anthropology ... which has influenced our generation profoundly; I mean The Golden Bough". Eliot's generation - the modernists - were all victims, survivors or fortunately distant witnesses of the mass sacrificial slaughter of European youth of the first world war. And there is a startling image in The Golden Bough that casts new light on the war's resonance for this generation.
      In his central discussion of the ancient near-eastern deity Tammuz, worshipped by the Greeks as Adonis, a corn god ritually mourned on his descent into death each year just as the corn "dies" and is reborn annually, and whose blood stains the ground, Frazer mentions the eerie appearance of the landscape after a terrible European conflict: "In the summer after the battle of Landen, the most sanguinary battle of the 17th century in Europe, the earth, saturated with the blood of 20,000 slain, broke forth into millions of poppies, and the traveller who passed that vast sheet of scarlet might well fancy that the earth had indeed given up her dead."
      Frazer makes you see in the poppies of Remembrance Sunday an image of nature bleeding. Over his book hangs a deep pessimism about history. "If mankind had always been logical and wise," he comments, "history would not be a long chronicle of folly and crime." That sentence is key. Frazer sees human thought as capable of leading itself, through the false logic of magic and religion, to devastating cruelties.
      Frazer begins his anthropological study looking at a single work of art. "Who does not know Turner's picture of the Golden Bough?" he asks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scene, suffused with the golden glow of imagination in which the divine mind of Turner steeped and transfigured even the fairest natural landscape, is a dream-like vision of the little woodland grove of Nemi - 'Diana's Mirror', as it was called by the ancients ... "
      In fact, Turner's 1834 painting The Golden Bough, owned by Tate Britain, depicts Lake Avernus in Campania, with the Cumaean Sibyl, but no matter. Turner did also depict Lake Nemi, beside which in ancient times stood a sanctuary of the goddess Diana Nemorensis, Diana of the Wood; votive offerings left there can be seen today in the British Museum. The shrine, explains Frazer, was next to a sacred grove. And it's what took place inside the grove that concerns him.
      Why does he invoke Turner?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is to discover the true nature of Frazer's book, The Golden Bough's golden bough.
      Frazer started his book in the 1880s; Turner had died in 1851. Over the course of the book's successive editions (published in two volumes in 1890, it was expanded to 12 volumes by 1915, and condensed to a mere 714 pages in the author's own abridged version of 1922), the very identity of Turner as an artist changed. In his lifetime Turner had been controversial; people were constantly disparaging his "mustard" yellows and "harsh" light. He was famous as a painter of myth and history: a perspective on Turner of which we've almost lost sight. In 1905, the Tate Gallery exhibited a selection of some of the works left by Turner to the nation that had previously been considered unfinished; in the light of Monet it suddenly looked as if Turner had secretly invented impressionism, yet been unable to make this public in the culture of Victorian England.
      Frazer was a Victorian and his view of Turner predates the modern preference for form over content. For him, Turner is a painter of stories set in landscapes: a grandiose mythologist. Visit the Clore galleries at Tate Britain and you see Frazer's Turner in paintings whose very titles, such as Apollo and Python, or The Goddess of Discord Choosing the Apple of Contention in the Garden of the Hesperides, are relics of a classical culture we've almost lost.
      Gods and monsters populate Turner's art, and for his first audience, his great achievement was to visualise, in a modern, disturbing way, the ancient myths. In the greatest of all his mythological paintings, Ulysses deriding Polyphemus - Homer's Odyssey (1829) in the National Gallery, the ship representing intelligent, rational human aspiration sails away from the towering, formless mountains where the vague, shapeless giant Polyphemus rages in the clouds. Yet the sea is an unhealthy, fiery colour - the location of this adventure was said to be the Sicilian coast below volcanic Mount Etna - and the sea itself might be about to erupt in fire, anticipating the vicissitudes, the deaths, yet to come.
      Turner is a doom-laden Romantic - he wrote an epic poem he called "The Fallacies of Hope" - and his vision of Greek myth is darkling. In his painting of Jason, the tiny hero faces a dragon too immense to be depicted, that lurks in a dreadful, ruinous mountain cleft. In his painting of Apollo and Python, the hideous broken body of the snake is more impressive than the god who is associated with reason and order.
      In citing Turner 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his book, Frazer might simply be announcing the kind of book it is. For Turner already had a history of inspiring baggy books. The biggest and most bonkers of all Victorian non-fiction tomes, John Ruskin's Modern Painters, takes Turner as a departing point for a rollicking journey through art history, aesthetics and even geology, much as The Golden Bough spins off a Turner painting into diffuse realms of folklore. Nor was Ruskin's the only big book inspired by Turner's big art. As if the sublime scale of his imagination were infectious, he fascinated Herman Melville. One of his paintings of whaling ships inspired the mysterious image that hangs on the wall at the Spouter Inn in Moby-Dick.
      Just as Ruskin and Melville had found something they needed in Turner, so did Frazer. In late-Victorian Britain, the avant garde in art was "symbolism", the movement across Europe that looked beneath appearances, to the inward self. Classical mythology was seen in a new way by symbolist artists. In France, the painter Gustave Moreau imagined the world of Greek myth as a melting, pustulating psychic domain of febrile desire. If this shocking modernity is visible in Moreau it is still more explicit in Gustav Klimt's Pallas Athene (1898), a castrating goddess painted in Sigmund Freud's Vienna.
      British artists not only participated in this movement - they got there first. As early as 1874, Dante Gabriel Rossetti painted Jane Morris, with those mythic lips, as Proserpine, the girl sentenced to spend part of the year in the Underworld and claimed by Frazer as yet another manifestation of the annually dying nature god. And just as Rossetti feasted on the twilight of myth, so does Frazer.
      Frazer begins with art because he is an artist. The Golden Bough may be disguised as a sombre work of science but in reality it is a vast prose poem, whose images were to shape 20th-century culture. Frazer's images - of trees, fire, mannequins and slaughtered gods - hang above his pages. He begins with Turner in order to paint a landscape of his own: in deliberate contrast to the golden glowing Italian scene he remembers in Turner's painting The Golden Bough, he paints a grove of darkness:
      "In antiquity this sylvan landscape was the scene of a strange and recurring tragedy ... In this sacred grove there grew a certain tree round which at any time of the day, and probably far into the night, a grim figure might be seen to prowl. In his hand he carried a drawn sword, and he kept peering warily about him as if at any instant expected to be set upon by an enemy. He was a priest and a murderer ... "
      Frazer is an astonishing figure who connects our own culture with that of late-Victorian England. Transcribing his words I can hear the Doors' deceptively gentle guitar in the soundtrack to Apocalypse Now. The lesson of his debt to Turner is a fundamental one about the "soft" sciences, as physicists and biologists dismiss the human sciences - anthropology, sociology, psychoanalysis - invented in the late-19th century. The lesson, and this is what gives Frazer's book its enduring value, is that they really are soft. Frazer doesn't pretend to be a scientist delivering data; he makes it explicit from his first sentence that he is a human being who lives inside, not outside, culture. This is why, before leading us into the forest where culture begins, he reminds us that somehow humanity's path leads to the divine Turner.
    Viewing all 691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