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695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林家故事:A Lin Odyssey; 林茂生 (1887-1947)、林宗義 (1920-2010):曹永洋《林宗義的故事》《 林茂生詩墨展:導覽筆記》

$
0
0
 林茂生 (1887-1947) 
《 林茂生詩墨展:導覽筆記》2002

  • 林淑芬(編),2002,〈桃源在何許:台灣文化回眸~林茂生詩墨展導覽手冊〉。臺北:林茂生愛鄉文化基金會
  • 林淑芬(編),2003,〈桃源在何許:林茂生詩墨展導覽手冊〉。臺北:臺北市文化局。

桃園在何許?西峰最深處。不用問漁人,沿溪踏花去。
~ 林茂生引王陽明,贈林宗義 (1920-2010) 當19歲勉勵語。


A Lin Odyssey
Book by Marnie Copland
Originally published: January 1, 1987
Author: Marnie Copland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E%97%E8%8C%82%E7%94%9F

王采蘩,畢業於日本岡山縣津山高等女學校,為王鍾麟之妹,係大清帝國閩浙水陸提督太子太保王得祿將軍之後代。林茂生、王采蘩(1917 婚照 )

2016.12.28 晚上讀曹永洋《林宗義的故事》台北:教育部,2002
讀到林宗義 (1920-2010)母親王采蘩(-1976年)臨終思念其夫林茂生 (1887-1947)的話,眼淚不禁奪眶而出。





伽利略 Galileo Galilei (1564-1642), Albert Szent-Györgyi (1893~1986),

$
0
0




Albert Szent-Györgyi

Szent-Györgyi around 1948
Born September 16, 1893

Budapest, Austria-Hungary
Died October 22, 1986 (aged 93)

Woods Hole, Massachusetts, U.S.
Citizenship Hungarian; American
Alma mater

Semmelweis University (MD)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hD)
Known for vitamin C, discovering the components and reactions of the citric acid cycle
Spouse(s)

Kornélia Demény (1917–1938)
Márta Borbíró (1941–1963)
June Susan Wichterman (1965–1968)
Marcia Houston (1975–1986)
Awards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37)
Cameron Prize for Therapeutics of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1946)
Albert Lasker Award for Basic Medical Research (1954)
Member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56)
Scientific career
Fields Physiology, biochemistry
Institutions

University of Szeged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ThesisObservations on the functions of peroxidase systems and the chemistry of the adrenal cortex (1929)
Doctoral advisor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
Influences Hartog Jacob Hamburger
Signature



Albert Szent-Györgyi[a] de Nagyrápolt (September 16, 1893 – October 22, 1986) was a Hungarian biochemist who won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in 1937.[5] He is credited with first isolating vitamin C and discovering the components and reactions of the citric acid cycle. He was also active in the Hungarian Resistance during World War II and entered Hungarian politics after the war.[6]



Nobel Prize







"Discovery consists in seeing what everyone else has seen and thinking what no one else has thought."
- Albert Szent-Györgyi, awarded the 1937 Medicine Prize




Remembering mathematician Galileo Galilei (1564-1642), born on this day, the man who revolutionised astronomy by discovering new worlds with his telescope.
Thanks to Galileo, as well as many other scientists' contributions, our knowledge regarding the universe continues to increase. Several Nobel Prizes have been awarded for helping us understand our universe - one of those being the 2019 Physics Prize that transformed our ideas about the cosmos.
While 2019 Physics Laureate James Peebles’ theoretical discoveries contributed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 universe evolved after the Big Bang, Michel Mayor and Didier Queloz explored our cosmic neighbourhoods on the hunt for unknown planets. Peebles shared the 2019 Nobel Prize in Physics with Mayor and Queloz.
In 1995, Mayor and Queloz made the very first discovery of a planet outside our solar system, an exoplanet, orbiting a solar-type star, 51 Pegasi.
This discovery started a revolution in astronomy and over 4,000 exoplanets have since been found in the Milky Way. Strange new worlds are still being discovered, with an incredible wealth of sizes, forms and orbits. They challenge our preconceived ideas about planetary systems and are forcing scientists to revise their theories of the physical processes behind the origins of planets. With numerous projects planned to start searching for exoplanets, we may eventually find an answer to the eternal question of whether other life is out there.
#NobelPrize
可能是 1 人的圖像
1


British Museum

Galileo Galilei was born ‪#‎onthisday‬ in 1564. Here’s a portrait from the collection http://ow.ly/IyO31


此劇海峽兩岸都有譯本: Life of Galileo (GermanLeben des Galilei), also known as Galileo, is a play by the twentieth-century German dramatist Bertolt Brecht with incidental music by Hanns Eisler.
The first version of the play was written between 1938 and 1939; the second (or 'American') version was written between 1945–1947, in collaboration with Charles Laughton. The play received its first theatrical production (in German) at the Zurich Schauspielhaus, opening on 9 September 1943. This production was directed by Leonard Steckel, with set-design by Teo Otto. The cast included Steckel himself (as Galileo), Karl Paryla and Wolfgang Langhoff.
The second version (in English) opened at the Coronet Theatre in Los Angeles on 30 July 1947.[1] It was directed by Joseph Losey and Brecht, with musical direction by Serge Hovey and set-design by Robert Davison. Laughton played Galileo, with Hugo Haas as Barberini and Frances Heflin as Virginia. This production opened at the Maxine Elliott's Theatre in New York on 7 December of the same year. A third production, by the Berliner Ensemble with Ernst Busch in the title role, opened in January 1957 at the Theater am Schiffbauerdamm and was directed by Erich Engel, with set-design by Caspar Neher.[2]The play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40.[citation needed]
A screen adaptation of the play, directed by Joseph Losey for American Film Theatre, was produced in 1975 under the title Galileo with Topol in the title role.
The plot of the play concerns the latter period of the life of Galileo Galilei, the great Italiannatural philosopher, who was persecuted by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for the promulgation of his scientific discoveries; for details, see Galileo affair. The play embraces such themes as the conflict between dogmatism and scientific evidence, as well as interrogating the values of constancy in the face of oppressi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Galileo_Galilei

伽利略·伽利萊Galileo Galilei,1564年2月15日-1642年1月8日)[1][2][3]義大利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哲學家科學革命中的重要人物。其成就包括改進望遠鏡和其所帶來的天文觀測,以及支持哥白尼日心說。伽利略做實驗證明,感受到引力的物體並不是呈等速運動,而是呈加速度運動;物體只要不受到外力的作用,就會保持其原來的靜止狀態或勻速運動狀態不變。他又發表慣性原理闡明,未感受到外力作用的物體會保持不變其原來的靜止狀態或勻速運動狀態。伽利略被譽為「現代觀測天文學之父」[4]、「現代物理學之父」[5]、「科學之父」[5]及「現代科學之父」。[6]
史蒂芬·霍金說,「自然科學的誕生要歸功於伽利略。」[7]

著作[編輯]

佛羅倫斯烏菲齊外的伽利略雕塑
1586年,伽利略出版了他的早期作品《小天平》[197]記載了一些能在空氣中或水中稱重的精密天平。[198]1606年出版印刷了《地理軍事兩用圓規使用指南》[199]介紹如何使用地理軍事兩用圓規。[200]
伽利略早期動力學---運動和力學的科學的著作包括:1590年比薩版的《論運動》[201];大約1600年帕多瓦版的《力學》[202]。《論運動》參考了亞里斯多德-阿基米德流體動力學,流體動力學認為「在一種流體介質中,重力加速度和物體超過介質的比重成比例;而在真空中,物體將按照與自身比重成比例的重力加速度下落。」《論運動》也參考了Hipparchan-Philoponan動力學。Hipparchan-Philoponan動力學認為,「動力自動消散。在經過最初的加速以後,根據物體的具體重量,真空中的自由落體將具有必不可少的極限速度。」
伽利略1610年出版的《星際信使[203]是第一部利用望遠鏡進行觀測的科學著作。它包括了如下發現:
  • 伽利略衛星;
  • 月球表面粗糙的地理地質;
  • 存在有大量肉眼看不到的天體,它們組成了銀河系
  • 行星與恆星外表的不同——前者看上去像是小圓盤,後者則類似小光點。
伽利略在1613年出版的《論太陽黑子》[204]中詳細描述了太陽黑子,並認為太陽和宇宙都是可以朽壞的。《論太陽黑子》中也記錄了他在1610年利用望遠鏡觀察的全部金星相位,土星奇怪的「附屬物」以及後者的神秘消失。1615年,伽利略寫成了《致大侯爵夫人克里斯蒂娜》手稿,但直到1636年才得以發表。手稿是《致凱斯泰利》的翻版,其中斥責了異端審判庭就禁止宣揚哥白尼理論的錯誤神學立場,認為後者是物理真理,與經文並不衝突。[205]。1616年,異端審判庭下達指令,禁止伽利略為哥白尼學說辯護,伽利略不得不將基於哥白尼地理的《論潮汐》[206]以私信的方式發送給紅衣主教奧思尼。[207]1619年,伽利略的學生馬里奧·古迪西出版了伽利略的演講彙編,命名為《論彗星》[208],反駁耶穌會對彗星的解釋。[209]
1623年,伽利略出版了《試金者》,攻擊亞里斯多德權威的學說,鼓勵實驗,並運用數學來支持科學理論。該書的出版獲得了巨大成功,甚至得到了一些天主教會高層的支持。[210]在《試金者》的成功發表後,伽利略於1632年出版了《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211]。雖然顧及到了異端審判庭的1616年指令,但《對話》依然傾向於哥白尼理論而非地心說模型,並最終造成了伽利略受審,出版物被禁。雖然出版物被禁,伽利略依然寫成了《論兩種新科學及其數學演化》[212],並於1638年在異端審判庭管轄範圍之外的荷蘭將其出版。

伽利略出版的主要作品[編輯]

伽利略出版的主要作品如下:
  • 《小天平》(1586)
  • 《運動論》(1590)[213]
  • 《力學》(ca. 1600)
  • 《地理軍事兩用圓規使用指南》(1606)
  • 星際信使》(1610;義大利文Sidereus Nuncius
  • 《流體力學》(1612)
  • 《論太陽黑子》(1613)
  • 《致大侯爵夫人克里斯蒂娜》(1615; 1636年出版)
  • 《論潮汐》(1616;義大利文Discorso del flusso e reflusso del mare
  • 《論彗星》(1619;義大利文Discorso Delle Comete
  • 《試金者》(1623;義大利文Il Saggiatore
  • 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1632;義大利文Dialogo dei due massimi sistemi del mondo
  • 《論兩種新科學及其數學演化》(1638;義大利文Discorsi e Dimostrazioni Matematiche, intorno a due nuove scienze

毛澤東傳記集:專家分別從毛的詩詞讀出相反的歸納與解讀:史景遷Jonathan Spence;竹內 實;包德甫Fox Butterfield

$
0
0

台灣出版過的毛澤東傳記:專家分別從毛的詩詞讀出相反的歸納與解讀:史景遷Jonathan Spence;竹內 實;包德甫Fox Butterfield......

竹內 實  毛澤東傳  黃英哲等譯,1991 皇帝式的權力;階級鬥爭
Jonathan Spence史景遷《毛澤東》(1999?)

毛澤東:紐約時報訃告 ;去世40周年






專家分別從毛的詩詞讀出相反的歸納與解讀:


包德甫(Fox Butterfield): (1976年)毛澤東詩詞告誡國人勿忘階級鬥爭

1979年,中共首度准許美國媒體在北京成立分社,《紐約時報》派包德甫(Fox Butterfield)、《時代》周刊則派白禮博(Richard Bernstein)出任特派員。包德甫後來寫了一本《苦海餘生》,賣得非常好,發了一筆財。調回國內後,曾任波士頓分社主任,有次報導強暴案透露受害者身分,備受抨擊,以及其他紕漏,從此消聲匿跡。白禮博在1982年出版《來自地心》,談他在中國所見所聞,銷路則不如《苦海餘生》。(改行)CHINA: ALIVE IN THE BITTER SEA by Fox Butterfield Times Books; 468 pages; $19.95 At a 1979 White House banquet honoring China's Vice Chairman Deng Xiaoping, Shirley MacLaine enthusiastically recalled a trip to the ...


1976年的中國

毛澤東詩詞告誡國人勿忘階級鬥爭



編者按:革爆發50周年這個特殊的時點,讓許多的注意力重新聚焦那個山雨欲來的年代,而10年之後文革的收場,卻沒有得到同樣多的關注。那是中國大震蕩的一年,以毛澤東捍衛其革命路線開始,以他的逝世告終。
今天的人們大概了解那一年發生了些什麼,然而40年前,中國民眾和外國記者卻無法確知,伴隨着文革的終結,中國將會怎樣。「1976年的中國」特輯透過《紐約時報》的視角,回望那段歷史。
香港,1月1日——毛澤東主席所作的兩首詩今天在北京發表,隨之刊發的還有一篇為文化大革命結果辯護的元旦社論。這位垂暮的中國領導人似乎希望通過這兩首詩詞,確保他的革命政策不會讓位於推動經濟建設的努力。
這兩首詩作於1965年,當時毛澤東正準備發動文化大革命。因此,現在刊登這兩首詩的目的或許是想要再次喚起對那個時期的回憶。
其中一首名為《念奴嬌·鳥兒問答》,以諷刺的形式抨擊了蘇聯的「馬鈴薯燒牛肉式共產主義」。不到一週前,北京剛釋放了三名蘇聯飛行員。此時刊登這首詩,顯然是給針對莫斯科的持續批判打上了毛澤東個人的烙印。
隨詩詞刊登的社論引用了毛澤東的一句話,似乎在批評中國當前的溫和派領導層側重於經濟建設。
「安定團結不是不要階級鬥爭,」社論引用了毛主席最近所說的話,「階級鬥爭是綱,其餘都是目。忘記了這個綱,就會偏離社會主義方向。」
這篇社論登在北京的三份主要報刊上:黨中央日報《人民日報》、理論刊物《紅旗》和軍委日報《解放軍報》。
但是,社論也告誡說,不應該搞「戰鬥隊」,似乎無意把對經濟建設的批評上綱上線,而是要恢復一種平衡。
對於「大是大非問題,要通過辯論」,社論說。
今天北京的各大報紙還刊登了毛澤東會見前美國總統理乍得·米爾豪斯·尼克松(Richard M. Nixon)之女朱莉·尼克松·艾森豪威爾(Julie Nixon Eisenhower)的照片,彷彿是為了顯示毛澤東依然活躍,儘管他的健康狀況惡化(有報導說他說話困難)而且年事已高(他上周剛過了82歲生日)。與艾森豪威爾夫人一同來訪的還有她的丈夫戴維·艾森豪威爾(David Eisenhower),已故美國總統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Dwight D. Eisenhower)的孫子。一般情況下,毛澤東只會會見來訪的國家元首或政黨高層領導。
今天設午宴接待艾森豪威爾夫人的是鄧小平。他是第一副總理,已成為最有可能接替毛澤東的人選。
在一些分析者看來,毛澤東可能又在試圖進行干預,確保中國的基本走向符合他本人的想法。毛總是周期性地實施這種干預。雖然他並沒有尋求對日常事務的絕對領導,但是,他對發動群眾鬧革命的執着,以及對官僚階層的不信任,經常使他與中國事實上的管理者發生衝突。
過去的一年裡,北京政府在諸多方面似乎背離了1966到1969年的文革路線,轉向了一條務實的道路。這一政策由周恩來總理在去年1月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首次提出,旨在到本世紀末將中國建設成為「強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教育之爭
有跡象表明,毛澤東擔心這一政策會導致意識形態的倒退。一場仍然不甚明朗的運動已經以他的名義發起,批判對象是以農民起義為主題的中國古典小說《水滸傳》,因為該小說被認為描繪了起義軍首領的「投降主義和修正主義」。
隨後在12月,主張文化大革命的極端教育政策已然失敗的官員遭到媒體的不點名批判。北京大學的大字報譴責了一名資深教育家,原因是他向主席抱怨許多大學生即便是畢業了也「讀不懂一本書」。
《人民日報》兩天前的報導中指出,北京清華大學的1084名應屆畢業生提醒毛主席,右派分子正在反對他。
「今年7、8、9月,資產階級掀起了一股右派之風,攻擊您的革命路線,」這些學生如此寫道。
今天發表的兩首詩詞體現了毛澤東一向的強硬作風,融合了農民的質樸、政治攻擊、和對中國典故的運用。
除了這首抨擊馬鈴薯燒牛肉式共產主義的詩詞外,另一首名為《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井岡山是江西省山區的根據地。在那裡,毛澤東開始了他作為游擊戰爭領袖的事業。作品描述了這樣一幅畫面——浪漫主義革命者毛主席重遊他的起家之地,同時醞釀著如何發動文化大革命:
久有凌雲志,
重上井岡山。
千裡來尋故地,
……
可上九天攬月,
可下五洋捉鱉,
談笑凱歌還。
世上無難事,
只要肯登攀。
「燙手山芋」
在抨擊蘇聯的詩詞中,一隻代表蘇聯的鳥兒說:
還有吃的,
馬鈴薯燒熟了,
再加牛肉。
另一隻鳥兒回答道:
不須放屁,
試看天地翻覆。
社論指出,這兩首詞的發表「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和現實意義」。
這篇社論主要為文化大革命的創新舉動辯護,其中包括毛澤東的妻子江青的革命樣板戲、赤腳醫生的培養、將千百萬城市青年下放農村的上山下鄉政策,以及強調政治培養而非學術訓練的新教育方針。
該社論還指出,在教育方面的爭議說明了毛澤東的格言「階級鬥爭是綱」的正確性。
社論還引用了列寧的話:「政治同經濟相比不能不佔首位」,似乎是在駁斥強調經濟建設的官員。這正好呼應了毛澤東最喜歡的一句話:政治挂帥。
包德甫(Fox Butterfield)是20世紀70年代《紐約時報》駐香港記者。1979年,他被派駐北京,成為時報30年來首位駐北京的記者。


穆旦: 普希金詩選等『穆旦(查良錚)譯文集』《彼得大帝史》

$
0
0

 
穹蒼裡便充滿天使的臉

Boris Pasternak1890–1960):「我吟誦丘特切夫的作品,寫作自己的詩歌…….
(『人與事』,p.232;我念念不忘的是內容…..從書頁裡發出聲來……..

丘特切夫(1803-73)的「淚」(1823),引英國Thomas Gray (1716-71) 的「哦,淚之泉」(Spring of Tears


……我愛看春天的溫和的風
把美人的臉點燃得火紅,
它忽而在那酒渦裡啜飲,
忽而把動情的髮絲撩弄。

但葡萄美酒、芬芳的玫瑰,
或維納斯的百般的嫵媚,
怎比得上你啊,神聖的淚,
你這天國的朝霞的露水!……

神聖的光在粒粒的火珠中
灼灼閃燿,它折射的光線
繪出一道道活潑的彩虹
在生活的雷雨的烏雲間。

淚之天使啊,你若用翅膀
觸及人的眼珠,他的淚泉
立刻會教濃霧消散,
穹蒼裡便充滿天使的臉。」

『穆旦(查良錚)譯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學,2005



1799 年 6 月 6 日,這一天出生于偉大的俄羅斯詩人亞歷山大 · 普希金。

平版印刷的肖像,系列"同時代人",1828 年由演出者 G.f.Gippiusom 執行被認為是最可靠的詩人形象之一。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Эрмитаж. 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 Official page. 的相片。


普希金詩選
穆旦 抒情 敘述 各一本
人民文學 1996 含兩童話

葉甫蓋尼·奧涅金
穆旦
智量 人民文學
呂螢 安徽文藝
? 浙江文藝


 雅典的少女:拜倫詩歌精粹  查良錚

1 雅典的少女:拜倫詩歌精粹
這是本為大眾市場考量重新包裝的詩選。更詳細的可參考:
『穆旦(查良錚)譯文集』(八卷)北京:人民文學,2005 ,第 3卷。

作  者: (英)拜伦 著,查良铮 译
出 版 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你们读一百本杂志,不如读拜伦的一行诗。
                     ——杰克·伦敦
  普希金和拜伦爵士是享尽文学所能给予的荣誉之后,在壮年和才华盖世时溘然长逝的,他们两人对其祖国都起过主宰作用。
                     ——梅里美

内容简介

乔 治·戈登·拜伦(1788 1824)是苏格兰贵族,于1788年1月23日出生于伦敦。他的祖父约翰·拜伦是海军军官,一生航海,常遇风暴,并曾沉船和漂泊,人称“坏天气杰克”。 他父亲亦名约翰,绰号“疯杰克”,是个侍卫军官和浪荡子,就在拜伦诞生不久,他为逃避债务而遗弃家庭,跑到法国,两年后在法国死去。他和前妻生了一女,名 奥古斯达,是拜伦一生中最珍爱的姐姐。
拜伦天生跛一足,并对此很敏感。他出生后不久,母亲就带他移居在苏格兰的爱勃丁城,过着式微而贫困 的生活,这对他日后有相当影响,同时他也熟悉了苏格兰的 粗犷和乡野的生活。他十岁时,由于叔祖死去,拜伦家族的世袭爵位及产业(纽斯泰德寺院是其府邸)落到他身上,他成为拜伦第六世勋爵。境况立刻好转起来,于 是拜伦在1799年移居伦敦。
1800年,拜伦被送进贵族中学哈罗公学读书,毕业后进入剑桥大学(1805--1808),学习文学及历 史。对这两个贵族学校他都没有好感,他厌弃那里 讲授的希腊、罗马等古典课程,对宗教教育尤抱反感。在中学时,他曾带头反对新到任的中学校长。在剑桥时,他是个不正规的学生,很少听课,却广泛阅读了欧洲 和英国的文学、哲学和历史著作,同时也从事射击、赌博、饮酒、旅行、打猎、游泳等各种活动。在1808年春夏,他住在伦敦的旅馆里,过着“放荡不羁”的生 活。

作者简介

拜 伦(1788-1824),英国天才诗人拜伦的名字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象征,本书收入他创作的《雅典的少女》、《普罗米修斯》等43首充满激情 的著名短诗、使诗人“一夜成名”的长诗《恰尔德·哈洛尔的游记》选段以及与他的名字同样不朽的长诗4篇,全书配有几代英国画家所作的精美彩色插图12幅, 如同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所说:“你们读一百本杂志,不如读拜伦的一行诗”。

目录

短诗
 我的心灵是阴沉的
 雅典的少女(附原文诗对照)
 Maid of Athens
 你死了
 想从前我们俩分手
 无痛而终
 拿破仑颂
 给一位哭泣的贵妇人
 告别马耳他
 洛钦伊珈
 只要再克制一下
 《反对破坏机器法案》制定者颂
 温莎的诗艺
 致伯沙撒
 她走在美的光彩中
 野羚羊
 耶弗他的女儿
 我看过你哭
 你的生命完了
 扫罗王最后一战之歌
 伯沙撒的幻象
 失眠人的太阳
 在巴比伦的河边我们坐下来哭泣
 乐章(“没有一个美的女儿……”)
 普罗米修斯
 给奥古斯达的诗章
 书寄奥古斯达
 西拿基立的覆亡
 乐章(“世间哪有一种欢乐……”)
 拿破仑的告别
 译自法文的颂诗
 路德分子之歌
 好吧,我们不再一起漫游
 莫瑞先生致函波里多里医生
 致莫瑞先生(“今代的斯垂汉……”)
 警句(Epigram)
 咏卡斯尔雷
 致托玛斯·摩尔
 威尼斯颂
 诗节(“如果爱情能永久……”)
 约翰·济慈
 致莫瑞先生(“为了瓦尔格瑞夫……”)
 写于佛罗伦萨至比萨途中
 今天我度过了三十六年
长诗选段
 孤独(《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2章,第25—26节)
 希腊(《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2章,第73—77节)
 亲人的丧失(《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2章,第98节)
 别英国(《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3章,第1—2节)
 自然的慰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3章,第13 1 5节)
……
长诗


  雅典的少女

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雅典的少女呵,在我们分别以前,
把我的心,把我的心交还!
或者,既然它已经和我脱离,
留着它吧,把其余的也拿去!
请听一句我临别前的誓语:
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我要凭那无拘无束的鬈发,
每阵爱琴海的风都追逐着它;
我要凭那墨玉镶边的眼睛,
睫毛直吻着你颊上的嫣红;
我要凭那野鹿似的眼睛誓语:
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

还有那我久欲一尝的红唇,
还有那轻盈紧束的腰身;
我要凭这些定情的鲜花,
它们胜过一切言语的表达;
我要说,凭爱情的一串悲喜:
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雅典的少女呀,我们分了手;
想着我吧,当你孤独的时候。
虽然我向着伊斯坦堡飞奔,
雅典却抓住我的心和灵魂:
我能够不爱你吗?不会的!
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1810年,雅典)
        查良铮 译

  拜伦旅居雅典时,住在一个名叫色欧杜拉·马珂里寡妇的家中,她有三个女儿,长女特瑞莎即诗中的“雅典的少女”

想从前我们俩分手

想从前我们俩分手,
  默默无言地流着泪,
预感到多年的隔离,
  我们忍不住心碎;
你的脸冰凉、发白,
  你的吻更似冷冰,
呵,那一刻正预兆了
  我今日的悲痛。

清早凝结着寒露,
  冷彻了我的额角,
那种感觉仿佛是
  对我此刻的警告。
你的誓言全破碎了,
  你的行为如此轻浮:
人家提起你的名字,
  我听了也感到羞辱。
他们当着我讲到你,
  一声声有如丧钟;
我的全身一阵颤栗——
  为什么对你如此情重?
没有人知道我熟识你,
  呵,熟识得太过了——
我将长久、长久地悔恨,
  这深处难以为外人道。

你我秘密地相会,
  我又默默地悲伤,
你竟然把我欺骗,
  你的心终于遗忘。
如果很多年以后,
  我们又偶然会面,
我将要怎样招呼你?
  只有含着泪,默默无言。


         1808年
        查良铮 译


只要再克制一下

  

只要再克制一下,我就会解脱
  这割裂我内心的阵阵绞痛;
最后一次对你和爱情长叹过,
  我就要再回到忙碌的人生。
我如今随遇而安,善于混日子,
  尽管这种种从未使我喜欢;
纵然世上的乐趣都已飞逝,
  有什么悲哀能再使我心酸?

给我拿酒来吧,给我摆上筵席,
  人本来不适于孤独的生存;
我将做一个无心的浪荡子弟,
  随大家欢笑,不要和人共悲恸。
在美好的日子里我不是如此,
  我原不会这样,如果不是你
逝去了,把我孤独地留下度日,
  你化为虚无——一切也逝去了意义。

我的竖琴妄想弹唱得潇洒!
  被“忧伤”所勉强作出的笑容
有如覆盖在石墓上的玫瑰花,
  不过是对潜伏的悲哀的嘲讽。
虽然我有快活的友伴共饮,
  可以暂且驱遣满怀的怨诉;
虽然欢笑点燃了发狂的灵魂,
  这颗心呵-这颗心仍旧孤独!

很多回,在清幽寂寞的晚上,
  我有所慰藉地凝视着天空,
因为我猜想,这天庭的银光
  正甜蜜地照着你沉思的眼睛;
常常,当新西雅高踞天阙,
  当我驶过爱琴海的波涛,
我会想:“塞莎在望着那明月”-
  哎,但它是在她的墓上闪耀!

当我辗转于病痛失眠的床褥,
  高热在抽搐我跳动的血管,
“塞莎不可能知道我的痛苦,”
  我疲弱地说:“这倒是一种慰安。”
仿佛一个奴隶被折磨了一生,
  给他以自由是无益的恩赐,
悲悯的造化白白给我以生命,
  因为呵,塞莎已经与世长辞!

我的塞莎的一件定情的馈赠,
  当生命和爱情还正在鲜艳!
呵,如今你看来已多么不同!
  时光给你染上了怎样的愁颜!
那和你一起许给我的一颗心,
  沉寂了-唉,但愿我的也沉寂!
虽然它已冷得有如死去的人,
  却还感到、还嫌恶周身的寒意。

你酸心的证物!你凄凉的表记!
  尽管令人难过,贴紧我的前胸!
仍旧保存那爱情吧,使它专一,
  不然就撕裂你所贴紧的心。
时间只能冷却,但移不动爱情,
  爱情会因为绝望而更神圣;
呵,千万颗活跃的爱心又怎能
  比得上这对于逝者的钟情?

        查良铮 译

我的心灵是阴沉的

  

    一

我的心灵是阴沉的——噢,快一点
  弹起那我还能忍着听的竖琴,
那缠绵的声音撩人心弦,
  让你温柔的指头弹给我听。
假如这颗心还把希望藏住,
  这乐音会使它痴迷得诉出衷情:
假如这眼睛里还隐蓄着泪珠,
  它会流出来,不再把我的头灼痛。

    二

但求你的乐声粗犷而真挚,
  也不要先弹出你欢乐的音阶,
告诉你,歌手呵,我必须哭泣,
  不然,这沉重的心就要爆裂;
因为它曾经为忧伤所哺育,
  又在失眠的静寂里痛得久长;
如今它就要受到最痛的一击,
  使它立刻碎裂——或者皈依歌唱。

        查良铮 译



作者: 李诗歌 2005-11-12 01:44   回复此发言



6我看过你哭

  

    一

我看过你哭——一滴明亮的泪
  涌上你蓝色的眼珠;
那时候,我心想,这岂不就是
  一朵紫罗兰上垂着露;
我看过你笑——蓝宝石的火焰
  在你之前也不再发闪;
呵,宝石的闪烁怎么比得上
  你那灵活一瞥的光线。

    二

仿佛是乌云从远方的太阳
  得到浓厚而柔和的色彩,
就是冉冉的黄昏的暗影
  也不能将它从天空逐开;
你那微笑给我阴沉的脑中
  也灌注了纯洁的欢乐;
你的容光留下了光明一闪,
  恰似太阳在我心里放射。

        查良铮 译
给奥古斯达的诗章

  

    一

虽然我的多事之秋已经过去,
  我命运的星宿却逐渐暗淡,
你的柔情的心却拒绝承认
  许多人已经看出的缺点;
虽然你的心熟知我的悲哀,
  它却毫不畏缩和我分尝;
呵,我的灵魂所描绘的爱情
  哪里去找?除非是在你心上。

    二

当我身边的自然在微笑,
  这是唯一和我应答的笑意,
我并不认为它有什么诡
  因为那一笑时我想起了你;
当狂风向着海洋冲激,搏战,
  一如我曾信任的心之于我,
假如那波涛激起了我的感情,
  那就是,为什么它把你我分隔?

    三

虽然我的最后希望——那基石
  动摇了,纷纷碎落在浪潮里,
虽然我感觉我的灵魂的归宿
  是痛苦,却绝不作它的奴隶。
许多种痛苦在追逐着我,
  它们可以压碎我,我不会求情,
可以折磨我,但却不能征服,
我想着的是你,而不是那伤痛。

    四

你人情练达,却没有欺骗我,
  你是个女人,却不曾遗弃,
尽管我爱你,你防止使我悲哀,
  尽管我受到诽谤,你却坚定不移;
尽管被信赖,你没有斥退我,
  尽管分离了,并不是借此摆脱,
尽管注意我,并不要说我坏话,
  也不是为使世人说慌,你才沉默。

    五

我并不责备或唾弃这个世界,
  也不怪罪世俗对一人的挞伐,
若使我的心灵对它不能赞许,
  是愚蠢使我不曾早些避开它。
如果这错误使我付出的代价
  比我一度预料的多了许多,
我终于发现,无论有怎样的损失,
  它不能把你从我的心上剥夺。

    六

从我的过去的一片荒墟中,
  至少,至少有这些我能记忆,
它告诉了我,我所最爱的
  终于是最值得我的珍惜;
在沙漠中,一道泉水涌出来,
  在广大的荒原中,一棵树矗立,
还有一只鸟儿在幽寂中鸣啭,
  它在对我的心灵诉说着你。

      1816年7月24日
        查良铮 译

,我们不再一起漫游,
  消磨这幽深的夜晚,
尽管这颗心仍旧迷恋,
  尽管月光还那么灿烂。

因为利剑能够磨破剑鞘,
  灵魂也把胸膛磨得够受,
这颗心呵,它得停下来呼吸,
  爱情也得有歇息的时候。

虽然夜晚为爱情而降临,
  很快的,很快又是白昼,
但是在这月光的世界,
  我们已不再一起漫游。


         1817年2月28日
        查良铮 译


拜倫Byron的『唐璜』長詩翻譯在『穆旦(查良錚)譯文集』(八卷)北京:人民文學,2005 ,第1-2卷。


質量詩選
{黑筆桿頌----贈別「大批判組」}
多謝你,把一切治國策都"批倒"
人民的願望全不在你的眼中:
努力建設,你叫作"唯生產力論"
認真工作,必是不抓階級鬥爭;
你把按勞付酬叫作"物質刺激"
一切獎罰制度都叫它行不通。
學外國先進技術是"洋奴哲學"
但誰鑽研業務,又是"只專不紅"
辦學不准考試,造成一批次品,
你說那是質量高,大大地稱頌。
連對外貿易,買進外國的機器,
你都喊"投降賣國",不"自力更生"
不從實際出發,你只亂扣帽子,
你把一切文字都顛倒了使用:
到處唉聲嘆氣,你說"鶯歌燕舞"
把失敗叫勝利,把騙子叫英雄,
每天領著二元五角伙食津貼,
卻要以最純的馬列主義自封;
吃得腦滿腸肥,再革別人的命,
反正輿論都壟斷在你手中。
人民厭惡的,都得到你的歡呼,
只為了要使你的黑主子登龍;
好啦,如今黑主子已徹底完蛋,
你做出了貢獻,確應記你一功。
----取自『穆旦()詩文集』(二卷)北京:人民文學,2006,頁366-67【約1976 11月】
簡注( 1):作者-->巫宁坤文集:詩人穆旦的生與死
(另外:『穆旦()譯文集』(八卷)北京:人民文學, 2005
…….《穆旦詩全集》終於由中國文學出版社在北京發行了。這部詩集收錄詩人從中學時代的「少作」到悴然逝世前的殘稿,共一百五十餘篇。正如編者所說﹕「正是這樣一部由『抹去詩與生命之界』的『殉道者』用超絕的詩藝與堅韌的生命熔鑄成的《詩全集》,在現代詩史上留下了一座卓異的里程碑。」
《全集》中最動人的是一九七六年寫的二十七首詩。澎湃的詩情在被迫噤若寒蟬二十年之後,竟又在短促的最後一年中再現輝煌,宛如漫天陰霾之後的晚霞夕照,令人為之目眩,幾乎是一個奇跡。穆旦的晚年是十分寂寞的,正如汪曾祺早在一九四七年讀過穆旦詩集後就慨乎言之的﹕「詩人是寂寞的,千古如斯!」半生的追求、無盡的苦難、深沉的幻滅,都升華為爐火純青的對生命的詠嘆。
《智慧之歌》哀嘆「我已走到了幻想底盡頭」,愛情消逝,友誼被「生活的冷風鑄為實際」,「迷人的理想終於成笑談」,剩下的只有日常生活的痛苦,詩人只能直面慘淡的人生﹕
但唯有一棵智慧之樹不凋,
我知道它以我的苦汁為營養,
它的碧綠是對我無情的嘲弄,
我咒詛它每一片葉的滋長。
《沉沒》絕望地驚呼「身體一天天墜入物質的深淵」﹕

愛憎、情誼、職位、蛛網的勞作,
都曾使我堅強地生活於其中,
而這一切只搭造了死亡之宮。
《全集》的壓卷之作是那年十二月寫的《冬》,四章六十四行,唱出了「人生本來是一個嚴酷的冬天」的哀歌,淒婉欲絕,仿佛是不幸的天才詩人為自己作的墓誌銘。 ……
簡注( 2):「大批判組」:
その根源になったのは七三年末から七四年はじめにかけて、北京大学及び精華大学の三二名の学生が大批判組というグループを組織し、そのグループが合計二百余りの文章を ...
……1970年代大批判出現正規化趨勢,各級黨政機構都設有專業的大批判組。其中最著名大批判組的有梁效(清華、北大兩校)、羅思鼎(上海市委)、池恆(《紅旗》雜誌)、唐曉文(中央黨校)、初瀾(文化部)、洪廣思(北京市委)等。他們不但通過「評法批儒」、「全面專政」等意識形態美容術,為造成文革社會震蕩的政策修補合法化,而且給鄧小平收拾殘局的整頓製造麻煩,使震動進一步制度化。
後文革時期,人們清算這一話語方式時,認為它是「文藝以至整個思想戰線上的『打砸搶』」;把不講道理、權勢(政治權力、話語權力)唬人、唯我正確(革命)、泛道德化的說話 /論證方式,稱之為「大批判」。其中有憤怒、輕蔑、無奈和殘留的恐懼。堅持一元化真理觀的排他性論證,都或多或少地帶有大批判基因。而明火執仗地以大批判相標榜的多半是用戲擬方式開玩笑,以加強修辭效果,吸引受眾眼球。」--> 大批判- Wikipedia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尋


亞歷山大·普希金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年6月6日/俄歷5月26日出生於莫斯科1837年1月29日逝世于聖彼得堡)是俄羅斯著名的文學家、最偉大的詩人及現代俄國文學的始創人。

目錄

[隱藏]


[編輯]意義

普希金的詩和劇本為通俗語言進入俄羅斯文學鋪平了道路,他的敘述風格結合戲劇性、浪漫主義和諷刺於一體,這個風格對許多俄羅斯詩人有深刻的影響,是繼他以後俄羅斯文學的一個重要因素。與他同時期的浪漫主義詩人有喬治·戈登·拜倫約翰·沃爾夫岡·哥德,他本人受伏爾泰威廉·莎士比亞的悲劇的影響很大。

[編輯]生平


The 16-year old Pushkin recites a poem before Gavrila Derzhavin. Painting by Ilya Repin (1911).

The Arbat Monument to Pushkin and his wife.
出生於莫斯科,從1805年1810年他每年夏天都在他祖母處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個村莊里度過。他童年的這些生活經驗後來都體現在他早年的詩中。
普希金在位於皇村的帝國學院中就學六年,這是一個1811年10月19日成立的優秀學院。今天,這個學院被稱為普希金學院。在這段時間里普希金經歷了1812年對抗拿破崙的戰爭。1815年普希金的第一首愛國詩被發表。雖然他當時還是一個學生,他被聖彼得堡的一個文學協會阿爾扎馬斯接納為會員。這個協會反對當時盛行的保守的、硬板的語言文字,提倡俄羅斯語言。普希金早年的詩充滿了生機。
1816年他的詩的風格突然轉變了,哀歌成為他最主要的作品。
1817年普希金畢業,他在彼得堡的外交協會任秘書。他經常去劇院,參加阿爾扎馬斯的會議。他還加入了一個稱為「綠燈」的文學和劇作團體。這個團體與當時貴族中反對沙皇專制的團體有一定的聯繫。雖然普希金沒有參加他們的政治運動,但他與這個運動中的許多人是好朋友,他寫的諷刺短詩受到了這個運動的影響。在這段時間里他一直在寫一部長詩《魯斯蘭與柳德米拉》(«Руслан и Людмила»),這部長詩從他還在學校里的時候就開始了。1820年5月他完成了這部長詩。但當時的批評界對它的評價非常壞。
1820年初普希金的一些諷刺詩給他帶來了麻煩,在這些詩里他嘲諷了一些當權的人,比如當時的戰爭部長和教育部長。在一些有權勢的朋友的幫助下他沒有被流放到西伯利亞,但他依然不得不離開聖彼得堡。他被下放到克里米亞。到1824年為止他在南俄不同的地方居住。從1823年開始他開始寫長詩《葉甫蓋尼·奧涅金》(«Евгений Онегин»),這部長詩他一直到1830年才完成。從1824年1825年他住在他父母的莊院,在這段時間里他與他父親有很大的意見分歧。他的悲劇《鮑里斯·戈都諾夫》(«Борис Годунов»)標志著他離開當時陳腐的俄羅斯詩歌的開始。
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接見他後他重新被允許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居住。但沙皇親自檢查他的創作,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都受到了嚴格的監視。這也體現在了《葉甫蓋尼·奧涅金》的創作中。普希金這段時間生活得非常不快,因為他無法按照自己的願望生活。
1831年普 希金結婚,結婚當晚普希金手中的蠟燭忽然熄滅,讓普希金一驚,彷彿預告了他不幸的將來。婚後與夫人遷居聖彼得堡,夫人伊達莉婭·岡察洛娃是當時聖彼得堡最 漂亮的女人,被譽為「聖彼得堡的天鵝」。伊達莉婭的家庭很富有,並使他能夠進入沙皇的宮廷,過著上流社會的生活;沙皇允許普希金在檔案局研究文獻,方便寫 作《彼得大帝史》。但普希金仍然非常不快,他經常與人角斗,而且往往出於舉足輕重的原因。他這段時間里的作品都體現出沉重的精神壓力。

Born on this day in 1672 was Peter I, the first Russian Emperor, the great reformer, and the founder of Saint Petersburg.
Якопо Амигони (Амикони) | Петр I с Минервой (с аллегорической фигурой Славы) | Холст, масло | Италия. Между 1732-1734 гг.
⋯⋯更多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Эрмитаж. 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 Official page. 的相片。

直到1836年他才被允許發行一部他自己的文學雜誌。這個時期有一名法國流亡保皇黨人喬治·丹特斯瘋狂愛上他的夫人岡察洛娃,兩人經常相約共舞,後來普希金接到侮辱他的匿名信,信裡笑他是烏龜。1837年2月8日,普希金忍無可忍,為了名譽,他與丹特斯進行決鬥,結果腹部受了重傷,兩天後去世,當時的報紙刊載:「俄羅斯詩歌的太陽殞落了」。

[編輯]作品


[編輯]短篇小說

  • 彼得大帝的黑奴
  • 書信小說
  • 亡人伊凡·彼得洛維奇·別爾金小說集
  • 射擊
  • 暴風雪
  • 棺材老闆
  • 驛站長
  • 村姑小姐
  • 戈琉辛諾村源流考
  • 羅斯拉夫列夫
  • 杜布羅夫斯基
  • 黑桃皇后
  • 基爾沙里
  • 埃及之夜
  • 上尉的女兒
  • 賓客聚集別墅
  • 我們在別墅裡度過了一晚

[編輯]詩作

  • 巴奇薩拉的噴泉
  • 致大海
  • 致凱恩
  • 漁夫和金魚的故事
  • 遲開的花朵更可愛
  • 十月十九日
  • 枉然的賦與
  • 枉然的饋贈
  • 你和您
  • 當我以臂膊
  • 當我緊緊擁抱著
  • 哀歌
  • 茨崗
  • 為了遙遠的祖國的海岸
  • 夠了,夠了,我親愛的
  • 我的朋友,時不我待
  • 假如生活騙了你


Pushkin, Aleksandr Sergeyevich (pʊsh'kĭn, Rus. əlyĭksän'dər syĭrgā'yəvĭch pūsh'kĭn) , 1799–1837, Russian poet and prose writer, among the foremost figures in Russian literature. He was born in Moscow of an old noble family; his mother's grandfather was Abram Hannibal, the black general of Peter the Great. Pushkin showed promise as a poet during his years as a student in a lyceum for young noblemen.
After a riotous three years in St. Petersburg society, Pushkin was exiled to S Russia in 1820. His offenses were the ideas expressed in his Ode to Liberty and his satirical verse portraits of figures at court. The same year his fairy romance Russlan and Ludmilla was published; Glinka later adapted it as an opera. In exile Pushkin was strongly moved by the beauty of the Crimea and the Caucasus. The poems The Prisoner of the Caucasus (1822) and The Fountain of Bakhchisarai (1824) describe his response to this beauty and reveal the influence of Byron. The Gypsies (1823–24 茨崗) expresses Pushkin's yearning for freedom. In 1824 he was ordered to his family estate near Pskov, where he remained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the emperor until he was pardoned in 1826.
Pushkin established the modern poetic language of Russia, using Russian history for the basis of many works, including the poems Poltava (1828) and The Bronze Horseman (1833), glorifying Peter the Great; Boris Godunov (1831), the tragic historical drama on which Moussorgsky based an opera; and two works on the peasant uprising of 1773–75, The Captain's Daughter (a short novel, 1837) and The History of the Pugachev Rebellion (1834). Pushkin's masterpiece is Eugene Onegin (1823–31), a novel in verse concerning mutually rejected love. A brilliant poetic achievement, the work contains witty and perceptive descriptions of Russian society of the period.
Pushkin's other major works include the dramas Mozart and Salieri and The Stone Guest (both 1830); the folktale The Golden Cockerel (1833), on which Rimsky-Korsakov based an opera; and the short stories Tales by Belkin (1831) and The Queen of Spades (1834). Tchaikovsky based operas on both Eugene Onegin and The Queen of Spades. Pushkin died as a result of a duel with a young French émigré nobleman who was accused, in anonymous letters to the poet, of being the lover of Pushkin's flirtatious young wife. He was buried secretly by government officials whom Lermontov, among others, accused of complicity in the affair. Most of Pushkin's writings are available in English.

《從北山樓到潛學齋》,施蟄存、孫康宜著,沈建中編,2014;施蟄存老人的「四窗」

$
0
0

繁體版 2020 台灣:



2014.7.29
我是施蟄存、孫康宜兩先生著作的忠實讀者,也多少知道他倆之間偉大的忘年交 (按:施蟄存1992.8.24:"我與足下通信多年,可謂神交莫逆。")。翻完此書,覺得美不勝收。
從知道《從北山樓到潛學齋》出版了到取得書,歷時約2個月半------出版社在我辦公室附近有據點。上海的印刷水準已達一定水準,稍堪安慰。

2014.5.11
Kang-i Sun Chang I always remember this lovely poem by Dai Wangshu, who was a dear friend of my hero 施蛰存. Incidentally I just published a book on Shi Zhecun!

Kang-i Sun Chang 的相片。

 從北山樓到潛學齋(簡體書)

  • 孫 康宜教授自1984年開始與施蟄存先生交遊通信,這批信劄不僅富有學者交遊之情趣(涉及施、孫與張充和、錢歌川等學者往來情形),而且還實錄了兩位學者之 間治學生活、方法與經驗,從中能使讀者能瞭解到施先生的學術思想、治學方法和晚年生活,尤其是晚年閱讀生活;同時又可瞭解孫教授重要著述《情與忠》《傳統 女作家選集》的撰寫經歷,以及對柳如是評介的逐步深入的過程;特別是施先生晚年一項重要的學術活動,即親自編輯《詞學》集刊第9輯(海外詞學特輯)並擬籌 備學術會議等相關情況和孫教授在美約稿的情況,都有非常詳細記錄。



5.12 日記
我最近跟小燕說,Facebook 有時候會遇到些高手。
上周末遇到孫康宜,知道她有新書,還聊些我知道的一些施先生的故事;
施蟄存先生(1905 -2003):北山散文集;北山談藝錄續編;沙上的脚迹;《從北山樓到潛學齋》

*****
談《從北山樓到潛學齋》的輯錄“從北山樓到潛學齋”,體現的是從施蟄存先生到孫康宜女士的學術傳承,同時也展現了兩位學者的偉大友誼
日期:[2014年5月18日]版次:[GB19]版名:[特稿]稿源:[ 南方都市報 ]   
<p> 施蟄存、孫康宜合影。 </p>
    施蟄存、孫康宜合影。
<p> 《從北山樓到潛學齋》,施蟄存、孫康宜著,沈建中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14年3月版,48 .00元。 </p>
    《從北山樓到潛學齋》,施蟄存、孫康宜著,沈建中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14年3月版,48 .00元。




目錄
序言來自北山樓的信件
上輯交遊篇(施蟄存與孫康宜往來信函)
一施蟄存致孫康宜(1986年9月14日)
二施蟄存致孫康宜(1988年7月11日)
三孫康宜致施蟄存(1988年7月24日)
四施蟄存致孫康宜(1988年7月26日)
五孫康宜致施蟄存(1988年8月3日)
六施蟄存致孫康宜(1988年8月11日)
七施蟄存致孫康宜(1988年9月1日)
八施蟄存致孫康宜(1989年2月4日)
九施蟄存致孫康宜(1989年3月6日)
附錄施蟄存致張充和(1989年3月6日)
十孫康宜致施蟄存(1989年3月23日)
十一施蟄存致孫康宜(1989年4月4日)
十二施蟄存致孫康宜(1989年4月12日)
附錄吳琦幸致孫康宜(1989年4月12日)
十三孫康宜致施蟄存(1989年4月19日)
十四施蟄存致孫康宜(1989年7月28日)
十五施蟄存致孫康宜(1989年8月22日)
十六施蟄存致孫康宜(1989年10月21日)
十七施蟄存致孫康宜(1989年11月28日)
十八施蟄存致孫康宜( 1990年1月17日)
十九施蟄存致孫康宜(1990年1月27日)
二十施蟄存致孫康宜(1990年2月12日)
二十一施蟄存致孫康宜(1990年3月28日)
二十二施蟄存致孫康宜(1990年5月10日)
二十三孫康宜致施蟄存(1990年7月11日)
附錄錢歌川致孫康宜(1990年6月23日)
二十四施蟄存致孫康宜(1990年7月28日)
二十五孫康宜致施蟄存(1990年8月6日)
二十六施蟄存致孫康宜(1990年8月16日)
二十七孫康宜致施蟄存(1990年8月25日、26日)
二十八施蟄存致孫康宜(1990年9月10日)
二十九施蟄存致孫康宜(1990年9月30日)
三十孫康宜致施蟄存(1990年10月14日)
三十一施蟄存致孫康宜(1990年11月25日)
三十二施蟄存致孫康宜(1991年1月16日)
三十三施蟄存致孫康宜(1991年1月30日)
三十四施蟄存致孫康宜(1991年3月14日)
三十五施蟄存致孫康宜(1991年5月18日)
三十六施蟄存致孫康宜(1991年6月28日)
三十七施蟄存致孫康宜(1991年7月16日)
三十八施蟄存致孫康宜(1991年10月21日)
三十九施蟄存致孫康宜(1991年10月23日)
四十孫康宜致施蟄存函(1991年11月27日)
四十一施蟄存致孫康宜(1991年12月12日)
附錄張充和致施蟄存(約在1992年1月)
四十二施蟄存致孫康宜(1992年2月20日)
四十三施蟄存致孫康宜(1992年5月4日)
四十四施蟄存致孫康宜(1992年5月20日)
附錄施蟄存致張充和(1992年5月10日)
四十五孫康宜致施蟄存(1992年7月16日)
四十六施蟄存致孫康宜(1992年8月11日)
四十七施蟄存致孫康宜(1992年8月14日)
附錄施蟄存致張充和(1992年8月21日)
四十八施蟄存致孫康宜(1992年8月24日)
附錄施蟄存致劉裘蒂(1992年8月24日)
四十九施蟄存致孫康宜(1992年10月17日)
五十施蟄存致孫康宜(1992年12月8日)
五十一施蟄存致孫康宜(1993年1月8日)
五十二孫康宜致施蟄存(1993年1月20日)
五十三施蟄存致孫康宜(1993年2月16日)
五十四施蟄存致孫康宜( 1993年3月23日)
五十五施蟄存致孫康宜(1993年3月26日)
五十六孫康宜致施蟄存(1993年4月3日)
附錄施蟄存致張珍懷(1993年4月15日)
五十七施蟄存致孫康宜(1993年4月21日)
五十八孫康宜致施蟄存(1993年5月16日)
五十九施蟄存致孫康宜(1993年5月21日)
六十施蟄存致孫康宜(1993年6月13日)
附錄施蟄存致葉長海(1993年6月14日)
六十一施蟄存致孫康宜(1993年9月11日)
六十二施蟄存致孫康宜(1993年11月29日)
六十三施蟄存夫婦致孫康宜夫婦(1993年12月10日)
附錄劉慧娟致孫康宜(1993年12月10日)
六十四施蟄存致孫康宜(1993年12月27日)
六十五施蟄存致孫康宜(1994年1月23日)
六十六施蟄存致孫康宜(1994年6月4日)
附錄施蟄存致康正果(1994年6月4日)
六十七施蟄存致孫康宜(1994年12月9日)
六十八施蟄存致孫康宜(1995年12月15日)
六十九孫康宜致施蟄存(1996年5月9日)
七十施蟄存致孫康宜(1996年5月23日)
七十一施蟄存致孫康宜(1996年5月24日)
七十二孫康宜致施蟄存(2000年2月14日)
七十三唁電(2003年11月19日)
下輯研究篇(孫康宜相關研究論文)
柳是對晚明詞學中興的貢獻
語訛默固好——簡論施蟄存評唐詩
施蟄存對付災難的人生態度
“童化”與“教化”
《施蟄存先生編年事錄》序言:重新發掘施蟄存的世紀人生
施蟄存的詩體回憶:《浮生雜詠》八十首
施蟄存的西行逃難詩歌
本書輯錄之隨想——代跋

----請問孫教授:
提問1:《從北山樓到潛學齋》這本書的第1封是1986年。不過,我們從孫康宜: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Tz'u Poetry: From Late T'ang to Northern Sung.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0. 

孫康宜此著作有兩書名:
《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語詞人風格》李奭學譯,聯經出版社,1994年
《詞與文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的"北大版自序"可知他們最早在1980-1981年就開始了:


......最後,我要感謝上海的施蟄存先生,他是本書原著的第一位大陸讀者。還記得二十多年前,本書剛從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發行後不久,我就收到了從錢歌川先生處轉 來的施先生的一封來信,信中說他多年來一直努力于詞學研究,所以希望我能送給他一本那剛出版的英文書。我一向是施老的忠實讀者,他的來信因而令我喜出望 外。從此我與施老就成了中美兩地的忘年之交,而我也開始從他那兒得到了許多有關詞學方面的寶貴材料和靈感。
在本書北大版發行的前夕,我忽然很想念上海的施蟄存先生……,還有許多近的、遠的、更遠的、遠在天邊的讀者朋友們。
孫康宜
寫于美國耶魯大學
2002年3月11日
第2提問:為什麼施先生在1991才對英文書名的Evolution 有點意見/建議,而聯經版書名反映出。.....2002年的北大版必須改書名?

----
□ 沈建中

    一
    1990年代,我時常往北山樓請教,施蟄存先生曾法書幾幅字貽我,其中有一幅“惟精惟一”,我當然遵照,心無旁騖,亦不二用。但印象裡經常在我臨走時會讓帶幾​​封信下樓投入郵筒,至於他是給誰寫信、寫得啥,我一概不聞不問。2001年3月底施師母突然過世後,從此我不往打擾他老人家。2002年國慶節後施先生通知我去,送我一部《北山散文集》(二冊),瀏覽了幾天,翻到最後的施先生書信,絕大部分都是首次看到,我特別注意到其中致孫康宜教授的十八通信,真是大開眼界。兩個月後,由於倦怠,一下子失去了施先生的十二冊日記,我預備放棄正在編撰的施先生年譜,即“摜紗帽”——— 現在想來可笑可惡得很哩。
    不覺到了2005年秋間,12月1日是施先生誕辰100週年紀念日,想到北京聞廣老人寄賜我的施先生致其父聞宥先生的兩通信札,一是1938年施先生利用暑假回滬省親,繞道香港時所作;信中詳細陳述途徑河內參觀及訪書情形;二是1940年施先生離開昆明前夕所作,講述昆明物價形勢,雲南大學文法學院、文史學系的動態和其他學者情況。更要緊的是這兩封信使長期懸而未決的施先生抗戰時期輾轉河內、香港和上海的時間地點,有了明確線索。我還想到滬上黃屏老師貽我兩張施先生1938年的底片,一為在雲南大學校舍留影;一為返滬探親與夫人陳慧華在岐山村寓所合影。
    這些材料到了我手頭“如捏著一團火,常要覺得寢食不安,給它企圖流布的”(魯迅語)。當時不見有何紀念活動的動靜,況且既已不作“年譜”,何不請報紙發表,為有志的研究者作家們提供資料,藉此紀念施先生百年誕辰。經《文匯報·筆會》主持人周毅君首肯,《施蟄存書簡兩通》如期刊出,當日上午恰好我在開往蘇州的列車上購得這份報紙,欣慰不已。
    不久後,在陳文華教授敦促下,我恢復編撰“年譜”,並在她的指導下定名為《施蟄存先生編年事錄》。文華教授為了支持我,甚至願意為我設法尋回失去的資料。就在那時施先生的往來信件已大量散見於市肆,我突然發現往來書信更能彌補日記材料,雖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急中生智”,但我漸漸地確定了以書信為主體,輔以施先生敘事文錄、相關報刊和其它史料等的編撰方法。
    從此,我開始走上了一條竭盡全力地蒐集採錄施先生往來書信之路,一發而不可收拾。
    二
    通過幾年的不懈追尋,我逐漸知道施先生所作書信的產量甚鉅、涉及面廣,他一生究竟寫了多少信,實在難以估算,肯定是亡失更多。但以我曾經過錄的施先生致河南崔耕先生函達三萬六千餘字、致上海範泉先生函有一萬五千餘字、致廣州黃偉經先生函近七千字;再從主要收信方估算,以中原、蜀魯為研究金石碑版區域,以閩粵為交流詩詞雜文區域,以蘇杭為收集藏書雅玩區域,以北方、蘇皖為《詞學》集刊作者讀者區域,以晉陝為唐代文學研究賞析區域,這僅是我據大致印象的歸納,很不確切,然可藉喻施先生所作書信的廣泛性而已。再舉辜健編《施蟄存海外書簡》為例,收錄緻美國、香港、台灣和新加坡友人十八位,計二百九十七通,二十三萬四千字數。——— 以上極大部分集中在1980、1990年代所作。
    我推測,施先生早在中學時代向報刊投稿即寫作書信。他又說,中學畢業後,浦江清就讀南京東南大學,自己在杭州之江大學,“我們每星期都有書信往來”。目前我見到施先生較早的完整書信是刊於1923年11月20日《最小報》上的《致馬鵑魂書》。他曾回憶主編《現代》時“給投稿人的信,少說也不下百餘封”,聽他說,每次從松江休假歸來,光復信就得費時二三天,起碼抽掉兩罐白金龍香煙;現存的複投稿人宋清如函,就是一篇洋洋灑灑的千字文。如今在《現代》“編輯座談”“社中日記”裡均能見到他頻繁與作者、讀者的通信印痕。粗略可見施先生寫作書信的軌跡,從1920年代《最小報》《世界小報》刊登其書信,到1930年代主編《現代》,再到1940年代主編《大晚報》副刊,直到1980年代起主編《詞學》,施先生一直保持勤於寫信的習慣,而產量之大,在他的同輩、同行中都是出類拔萃的。
    因此,我認為施先生畢生都很喜歡寫信,這是他與生俱來的風度,也成為他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並非僅僅是因為他交遊廣、活動多而造就的。
    2005年秋間,我逐步收集了一批施先生往來書信,待到翌年下半期價格猛漲,當時網上有一通三頁浦江清致施先生手札,標價萬元,我打了幾次電話還價,甚至懇求花費抄錄,商賈堅不許;而此時滬上“秋拍”乍起,相關書信越見越多,只得“望洋興嘆”。此後我乾脆側重於在拍賣圖錄、網站報刊上搜尋採錄,放大鏡成了我的好夥伴。友人尹大為君給予我熱情襄助,總是將藏品供給採用,諸位師友也紛紛援助。
    三
    這些年,我讀到太多的施先生往來書信,採錄了他在各個時期的事蹟,至少也超過三十多萬字數,我不覺累與苦,心甘情願地一字一句過錄,仔細求證寫作時間。更因為愛讀施先生書信,一如他的好文章,生動親切,讓我著迷。2008年春香港辜健君寄贈《施蟄存海外書簡》“30冊毛
    邊本之第11冊”,我如獲至寶,其中致孫康宜函由《北山散文集》十八通上升至三十二​​通,引起我極大的閱讀興趣,為我打開了一扇能了解他如何與西方學者交流的窗口。就在那年夏季,我與辜健君通了十餘封電子郵件,向他一一請​​教“三十二通”與“十八通”之中的差異,明確了多個問題。
    古語云:“有緣千里來相會。”直到2013年初春,我終於見到了現存的施孫往來書信七十餘通影件,還有其他相關信函十餘通影件。當時剛得悉孫教授已把施先生手札原件捐贈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收藏,讓我肅然起敬。為了能使我看到原貌,其間由美國紐黑文到我國再到上海的一系列繁忙工作,加上需要檢尋、整理、掃描及郵寄,可想而知,孫教授為此花費了很大的勞動,我至今感念。
    當時拙著《施蟄存先生編年事錄》正在“一校”,我匆忙補錄這些新得材料,並對原來據“十八​​通”、“三十二通”先後採錄之處按原件影本進行校核,收穫頗大,欣喜間最使我怦然心動的是,這批目前尚存的施孫往來書信堪稱“豐富”為最大特色,我預計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會呈現其作為史料的重要性。
    施孫自1984年開始通信,現存信札富有學者交遊之情趣,還涉及施孫與張充和、錢歌川等多位學者往來情形,實錄了中美兩位學者之間學術生活的狀況,從中能了解到施孫的學術思想、理論觀點、治學方法,研究經驗,以及施先生老來彌堅,並不限於“蝸居”,閱讀視野開闊,仍保持對歐美報刊書籍的濃厚興趣,尤其是施先生晚年的一項重要學術活動,即編輯《詞學》“海外特輯”並擬籌備學術會議和孫教授在美約稿情況,都有詳盡記錄。同時,又讓我們了解孫教授的重要著述《情與忠》《傳統女作家選集》等的學術經歷,以及她對柳如是評介的逐步深入過程;並兼及當時美國漢學界的研究活動。
    四
    讀多了施先生書信,我曾分為三類,一是至交契友,無話不談;二是禮尚往來,就事論事。三是回復來函,借題發揮。我發現施先生致孫教授的這批可當絮語散文來讀的書信,無疑屬第一類。施先生以其淵博,一下筆就率性尖銳,獨具見解,臧否精闢;不僅令人稱奇,又能實話實說,且幽默有情趣;至於互相委託訪書,則諄諄囑咐,心細如發。這樣的事例在本書中處處能見,不勝枚舉,皆能驗證我的這些認識,讀者諸君當能體會之。
    我曾讀過難計其數的訪問施先生的文章,但當我讀到1996年孫教授由美國專程來上海探望施先生後寫的《施蟄存對付災難的人生態度》一文,從中我真切感受到“心有所感、意有所觸,情有所激”的真誠、理解,尤為感動,不禁贊喟“前所未有”。現在,我方認識到所謂的“心有靈犀一點通”,正是基於他倆的大量通信,交流思想。
    我亦讀過難計其數的研究施先生的論文,也有港台歐美的研究論文,以研究早年文學創作與編輯活動為多,幾乎很少見到關於其古典文學著述和他的古典詩歌創作方面的論文論著。如今我從施孫信札了解到,他倆成為筆友通信之因緣是由於皆為“研究詞學的同志”,從詞學研究開始,經常討論古典文學方面的學術問題,孫教授說:“凡涉及明末清初的文學研究,我一直請教他,自以為有如入室之弟子一般。”施先生還鼓勵她無論如何要多用中文寫作。為此,我注意到孫教授研究論述施先生的一系列中文力作,既保持中國傳統考證又融合西方文論的方法,格局恢弘,別具手眼。我頗為推崇其《柳是對晚明詞學中興的貢獻》《語訛默固好———簡論施蟄存評唐詩》,而新作《施蟄存的詩體回憶:〈浮生雜詠〉八十首》《施蟄存的西行逃難詩歌》之闡述精深又有鮮活的閱讀感,使我體會到一種學術傳承,即“從北山樓到潛學齋”。在我看來,孫教授的這些論文,能為學界在施先生研究方面吹來一股新風,並具有開風氣之功,我深信會在讀書界產生持久的影響。
    五
    因此,我決定編選這本具有豐富特色的書。更為重要的因由是,一方面可為研究者提供在1980、1990年代中美學者在研究中國古典文學方面難得的學術案例,具有相當的參考文獻價值。另一方面供應讀者獨特雋永閒適的隨筆式文本,為讀者提供“可讀、樂讀、耐讀”似的閱讀享受。
    毫無疑問,“從北山樓到潛學齋”作為學術傳承,猶如永恆的友誼,正如本書的英文書名那樣貼切:

Enduring Friendship : Letters and Essays。同時,這種永恆友誼也一直延續了下來。2007年秋間,孫教授請張充和先生為拙著《施蟄存先生編年事錄》題簽,2013年歲初孫教授又為拙著賜序,當我剛看完“一校”時,收到了她的春節禮物:“這是'朱古力一心',與1991年3月贈給施老的沒有兩樣!”“買到這本
Monet家園的相片集(其實是明信片集)之時,施蟄存先生已去世。否則我一定會寄給他。現在就補寄給你,做個紀念吧!”孫教授寄賜《走出白色恐怖》(北京三聯增訂版)這樣寫道:“遺憾的是,我一直沒機會向施老仔細談起台灣白色恐怖的種種情況。他所經過的1920-1930年代的'白色恐怖'是另外一種恐怖。”孫教授的這些小箋,我都頗為珍惜,而又給予我構思編輯本書的啟示。
    我曾設想把本書做成像歐式筆記本那樣精緻簡潔、令其留存久遠的形式,影印信札能有淡淡泛黃兼有鋼筆淡彩那樣趣味,平添一份溫馨的親切感。當年施先生將自認最為滿意的相片贈給孫教授並手跡、1982年遊南京雨花台帶回的雨花石贈送孫教授附手跡;還有歷年寄贈的賀年片等,皆有情趣而常常使我縈懷,也已編入本書中。
    在我,能有這樣美好的機緣參加輯錄本書,說來有些惶愧,但我確實滿心喜歡,並儘力求其穩重。———按孫教授來函指示的:“即所謂'文學的不朽'(literary immortality)。”

*****
施蟄存老人的“四窗”
沈建中
2003年09月04日09:16
  南京薛冰先生誠邀我為北山老人選編序跋集,他關照我,所選篇目不必求多,要編成“好玩”的書。我雖不懂研究這位大學者的學術,但經允許為他編過些書,如今已一年半沒做事了,想想老人的殷殷厚望,自覺甚是抱歉。因厭煩惹事招非,加上忙於衣食,雜事又多﹔編書純粹是興之所至,一旦聞酸殺風景或私心掙煙錢踩“地雷”,自以為的理想便成泡影。可我竟然在電話裡答應先征求老人意見再說。究其原因,那句“好玩”猶如引柴燃起我的書趣,觸發我內心對老人的景仰之情。仿佛正中己懷,手又“痒”了起來,欲罷不能。

  我向來偏愛序跋文體,感受了它的引人入勝。如果讀到沒有序跋的書,哪怕再好會有不甚過癮的感覺。這次主編規定我必須選編他為自己的書所作序跋,或許能讀出他的經歷和況味,增強我綿力為之的信心。這位文章家的序跋不曾專門結集,僅有部分篇什(包括為他人所撰)被目為散文而選入諸集。我想起有過冒失引用“二手貨”吃的虧,不如花些時間去圖書館親自找找,或許能尋到某些被他本人及別人忽略的序跋類文,順便把每本書的封面拍成照片,頗有許多難得玩味。——有些迂腐的。

  去公共圖書館需支付閱借証和復印的費用,而身為納稅人再另付資料費亦不計較,猶如上游泳池花錢花力氣還高興著哩。徜徉在書的海洋如魚得水使我樂而忘歸。拉開長木抽屜搜尋排排卡片,或在顯示屏前輸入題名瀏覽,填寫索書號,翹企軌道筐載著查閱的書從庫內許許滑來,那光景,像在機場出口處迎候貴客一樣,盼望欣逢在即。當見到1923年自費刊印一百冊的處女作《江干集》,他自視青少年時期的描紅練習,我卻如邂逅久聞大名的尤物,一陣驚喜。1929年的小說集《追》,被國民黨以“普羅文藝”為由列入禁書,雖不見序跋,但封面充滿一男子奔姿的激情,讓我久久難以平靜。還有《娟子姑娘》的封面和序,均寥寥數筆,那“趣味不淡,手不懶,在燈下,在日落之前的昏黃時分”的純淨透亮,恍如一泓清溪潺潺。每每回味,其境尤妙。

  老人治學有聞名的“四窗”。在我,長時間地注目於“東窗”和“西窗”,本土與域外、古典與現代、傳統與前衛、田園與都市、校點與翻譯間的文化反差融和一體,他的文化觀念、選擇和立場的雙重性存在,無疑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現代文化史的個體現象。檢閱其歷年刊行版本,或許能追本窮源他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的某一獨特側影。

  他的“東窗”費時最長、耗力最多。不說童年諷誦唐宋詩詞的背景,而論其輯錄點校的數量就很可觀(包括未刊之作)。1929年水沫書店版校點明《西游補》,便是最初果實,封面簡潔散淡,一幀朱砂猴影畫像,蘊涵渾朴的幽美和稚拙的機靈﹔似久已淡忘的題記,考釋精致通達,透漏所為與劉半農相關的緣起,更為率真。“玩其語氣”,探尋治學三味之發端,我視其為對母語文本較早的情致姿態。以至檢得1935年校點《金瓶梅詞話》跋文,妙喻取譬,趣味橫生,尾語幽默謂:“故以人情小說看《金瓶梅》,宜看此詞話本﹔若存心要看淫書不如改看博士性史,為較有時代實感也。”不難體會語境坦白之稟性。我以為輯錄、校注和標點古典詩文,其實是內在精神氣質所表現的一種趣味方式。

  我注意到他在不同年代輯錄標校的版本,比較作於不同時期的序跋,當然與其幼年深受熏陶的古典情愫和審美取向,以及自抗戰赴滇教席講授古文生涯息息相關﹔同時從他“這個以老庄思想為養生主的人看來”,對於眾多古籍經典的寬泛樂趣,一段時間專注某一方面貫穿一生。仔細推敲能發現,在遭受推薦“庄子與文選”而起論爭、主編《現代》無奈辭職和辦幾本雜志命短廢刊的挫折后,其文學活動自然而然移至編選《晚明二十家小品》,與阿英合編《中國文學珍本叢書》,校點《宋六十名家詞》、《翠樓集》、《晚香堂小品》、《徐文長逸稿》等﹔以文賈禍,淪為“五類分子”最低微一類,做二十年“元?右黨人”,便泰然處之沉湎輯錄《詞籍序跋萃編》、《花間新集》和《宋金元詞拾遺》,撰寫《雲間語小錄》,過錄點校《陳子龍詩集》,移情曼殊大師輯成《燕子龕詩》﹔年衰大病致使行動蹣跚,遂居家成就《唐詩百話》、《詞學名詞釋義》和《近代名家詞》,主編《詞學》集刊。這些刊本反映他每至孤寂困難,會退避三舍埋首為己推崇的古代名士那秀麗隱逸的詩詞曲賦,躲進短暫風平浪靜的“避風港”,至少能緩解屢被壓抑郁悶的心情,又像《晚明二十家小品》序中道:著的書既沒那麼多,而“稻粱謀”卻是每日功課,便隻好借助於編書。

  有一舊事,1932年他往靜安寺郁達夫寓所相訪索稿,見書齋壁上挂著達夫自書龔自珍句:“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大為歡喜,即借回原件制版刊於《現代》,留存恆久的墨影。五十年后他依舊念念沒忘,又撰寫題跋品評一過。讓我不禁猜度他年輕時何以為此句產生的興趣,至年老又藉風雨人生體驗的詮釋。我想,他步履從容地走過漫長坎坷的一個世紀,與崇尚自由的精神品性和進退自如的生活方式因果關聯,以他為個例與其早年朋友之命運比較,像戴望舒、杜衡、穆時英、劉吶鷗,還有馮雪峰和傅雷,“性格決定命運”,能看出他幾經興趣轉移的智慧。如其所言:1960年代在農村摘棉花時悟出,棉花受到外部擠壓,縮成一團渺小無力﹔一旦外部擠壓放鬆會鬆弛恢復原貌,棉花依然是棉花,妙在彈性十足。分明是因觸景生情引發的自況自勉,當時事變幻之際,做人不趨時,治學不避苦﹔既不怨天尤人,又極具孜孜用功於古典詩文的浪漫情懷。他的四兒媳向我回憶“文革”期間,她住底層北室,老人居二樓亭子間,不管白天挨批斗被抄家,每晚夜半人靜時分,總聽得他在樓上讀書筆耕不時發出竹藤椅的挪動聲。可謂欲求退隱,則樂此不疲也。

  再說“西窗”,一片美麗的風景。以“四窗”論其產量為最多,他自己估算大約有三十種印本。我見到大光書局版《十日談選》(署名柳安),原擬列入他早期從事編輯活動為光華書局所編《螢火叢書》。書前刊有1928年作題記,繁體橫排可能是翻譯作品的原故,但在當年出版物中並不普遍,那時也許會有先鋒感覺。文中說從英文譯本轉譯的,煞筆“我還希望有一日能從原文譯一個全本給讀者,因為我現在好奇地讀意大利文。”成了我的一次小驚喜。他曾告訴我,這本書並非是自己譯作最早的刊印本,此前印行過幾種。迄今為止,我尋覓到此前有英國司各特《劫后英雄》、奧地利顯尼志勒《多情的寡婦》和德國格萊賽《一九0二級》,不時會心跳加速。

  每次坐在閱覽室細察翻檢,會感慨“出書難”久已有之。在抗日極端艱苦條件下,由內遷長沙的商務印書館重印其譯作《匈牙利短篇小說集》、《波蘭短篇小說集》,用紙雖糙,封面仍是“商務”老風格,精神為之一振。曾聽過他不住地感喟,出書、辦刊物真不容易啊。——我意外發現為其譯作刊行的書目廣告,均因戰時戰后的困難動蕩,時運不濟,馬雲的福建十日談社擬出版“北山譯乘第一輯”十種,僅印出五種﹔朱雯的上海正言出版社為他印行“域外文學珠叢第一輯”十種,亦隻成三種。有次我回到家取出復印的《自殺以前》題記(1944年),仔細一看,因原書紙張粗劣,模糊不清,連背面透出的字影都復印出來。勝利返滬,他按捺不住多年的文化飢渴重操舊業,與周煦良合編以翻譯作品為主的半月刊《活時代》,尚存三月難乎為繼,便匆匆停刊。

  閑寂年代,他譯述多達二十餘種,就出版十來本。以這些序跋來論,是能讀出他的潛心專注、孜孜不倦和精神寄托﹔文人的甘於寂寞、忍耐,顯而易見。難怪我會試著想像,到了昭蘇時期他從編譯《搖錢樹》、《為了面包》到《外國獨幕劇》、《中國近代文學大系·翻譯文學集》時,會忘情地把始吸兩口的呂宋煙擱於一旁,“大半枝煙全都燒完,兀自的有余燼在那裡熏蒸著”的情景。

  書海茫茫,我見到其絕大部分譯作刊本,依據序跋陳述的線索,梳理其中同一譯作的不同書名、版本和版次,其中翻譯顯尼志勒作品的譯本尤為明顯,在數十年間屢屢再版重印,可見其譯作頗受重視的程度,又能折射20世紀出版情況的某種側面。他無疑是位翻譯大家,始終用很大一部分精力從事此項勞作。早期對域外文學的時尚興趣,使譯介活動既是文學的,又與創作及理論並重。后來遠離文壇輟筆創作,譯作愈加豐收,成為文學活動的延伸。他在《稱心如意》引言裡的深情使翻譯成了人文感懷的“尋覓”,在在顯示其追求的翻譯立場,——創造的、自由的。然而研究者一般大多注重早年翻譯顯尼志勒作品予他創作的影響,較少涉及他整個翻譯生活及其價值所在。

  現在其譯作出版頗有點兒受到冷落。我想起他說過有些未刊譯稿,在他有力整理時沒人承印,而今無力整理謀求刊行,弄不好會被湮沒,奈何。他曾多次對我淡淡地叨念平生的短篇譯文,尤其是許多文學史上從不提及的小品,希望能去圖書館查找,結集印成《北山雜譯》,我尋覓讀過富有雋永沖淡譯筆的若干篇什,說能否叫《北山譯雨》,他微微一樂,眼神發亮,給我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那時我熱衷“北窗”,無暇顧及這一心願﹔至今想來,殊為憾事。這樣具有典雅魅力的趣味之書,有賴出版家們的青眼,斯為讀書人的一大幸事。

  1935年脈望社版《現代詩風》(戴望舒主編)創刊號,無編者序跋,卷首語卻是他作為發行人寫的《文飯小品廢刊及其他》,又是一大收獲﹔第四頁“本社擬刊詩書預告”有《紈扇集——施蟄存詩集》,直到1984年元旦他又作小引,可憾至今“有目無書”。又黃又脆稍動會碎落的紙頁,昭然當年繁華都市存於夾縫“做書的人”的艱辛與毅力,不禁觸念老人那種清清淡淡的生命力。由此想到常讀他的文章,幾番摩挲舊作《燈下集》,凝視封面滿頁其手稿墨影和自署書名,仿佛“如面談”(俞曲園制箋題辭)之境,又有“如能心心相通,見不見面無所謂”(李吉力語意)之念。但畢竟惦記老人手持呂宋煙雅興的情狀。所以我感謝本書予我的機緣。因此,去年11月17日我拿著責任編輯蘆薪女史寄來的出版合同去請老人簽名,這天的情景,會深深銘記在我的記憶深處。

  稿件來源:中華讀書報  


****








孫老師,謝謝留言。書可以從多方面讀,譬如說你倆的互贈賀年卡或禮物。你送的Bernardino Luini (c. 1480/82 – June 1532) 是我第一次碰到,我先去THE OXFORD COMPANION TO ART雖然資料短,卻將Luini的英國Ruskin等的影響說出來.....然後網路還有許多更深入的資訊。至於施先生的,我想可以多談。我最關心的是唐詩百話的英譯進度,請您說一下。謝謝


Kang-i Kang-i Sun Chang
Actually the translation plan of 唐诗百话 has been abolished since many years ago--it's simply too difficult for me and my students! Instead, I am planning to write an English book on Shi Zhecun, with translation of his poetry. (If you message me your email address, i can send you an English article I have just written about Shi. It's actually a re-writing of one of my Chinese articles.)




看過孫教授Facebook 有她1980的著作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Tz’u Poetry: From Late T’ang to Northern Sung 書脊照片,它應該補放到76-77頁 (1991.3)上供參考或加注。施先生那一代的人發現evolution 出現在書名,有點意外。

今天我從中國書信史看此書;比較胡適之先生與朋友通信的數本5-6本書,多是男朋友,韋連司的是例外;更有趣的是台灣今年剛翻譯的Here and Now,兩位男名作家2008-2011的信,完全大賣弄學問,我要解迷他John說的:只要從42街向南走到Park街再左轉,就會是Nevsky Prospekt大街。.......

1993年1月8日U.B.C的施吉瑞(Jerry Schmidt)先生即拜訪過施先生(109頁)。妙的是,《紅蕖留夢:葉嘉瑩談詩憶往》( 葉嘉瑩/口述, 張候萍/撰寫,臺北:網路與書,2014)230頁敘述Jerry"說詞太難教了,他不會講。"我想請問孫教授,難在什麼地方,讓Jerry不敢教?



Kang-i Sun Chang I think Jerry Schmidt was just modest 谦虚!

Hanching Chung我也是這樣想,他要給葉先生機會。不過,也許博士論文寫韓退之的人認為詞是另外一端的境界。


這本書的讀者如我,還沒讀過《施蟄存先生編年事錄》,所以有些地方要加注,譬如說,
1993.5.16 孫康宜致施蟄存,提"瘂弦"已細讀""並與聯合報研究.....可能發表?
Kang-i Sun Chang That's politically sensitive, so it was never published. Thank you for raising the question.

hc:政治力是無所不在的,即使官方不查,沈建中也會自己約束自己。我們一讀《“童化”與“教化” 》,馬上可以發現此文原發表處沒將中央研究院加括號。


理想的辦法是將兩人既存的書信依序表列,注明那些沒選,那些只選內文部分。
 《從北山樓到潛學齋》有:56封施蟄存致孫康宜;16/17封孫康宜致施蟄存。

清辭麗句必為鄰(176頁) 1993年6月施蟄存書贈孫康宜。上集交流篇中,找不到此資訊。




孫教授,恭喜。當施先生說CC每天要通勤,一定很辛苦,我想,他可能稍微誤解美國鐵路系統。不過我還是挺"同情"CC,因為我坐過許多年的交通車去上班。純屬猜測。
Kang-i Sun Chang CC was commuting between New Haven (Yale) and NY City for 24 years (1982-2006)! During those years He was on the train everyday for at least 4 hours--but 6 hours commuting door to door! I am greatly indebted to CC!

Hanching Chung My Salute to CC.My commute days are about 4 hours every day. But I believe CC is productive on the road.

Kang-i Sun ChangHanching Chung by the way, let me compliment you on being an ideal reader! Rarely have I encountered a reader who would remember such details in my book --in this case the book, 从北山楼到潜学斋. Thank you thank you thank you!
Hanching Chung孫教授,《從北山樓到潛學齋末篇是杰作,雖然深了一點。我的史地知識很差,也懶得對照地圖,所以建議下一版幫我這種讀者準備一張簡單地圖,像賴世和翻譯"入唐求法巡禮記"般。








瘂弦:關於施蟄存_且看且愉悅_天涯博客


瘂弦:關於施蟄存

  施老師住院最後的日子,据我所知,台灣見過施老師最後一面的有人緣林枚儀和瘂弦.當時林枚仪還在email上向我詳細報告了施老師在床掙扎要回家的情况.可情電腦中毒重裝,那兩封email來也沒有了.太可惜了.我還未至今還未見有寫施老師臨終的文字者.
  又有人間為何《書簡》沒收入林的書信?因我去過不少email,也打過不少長途,都聯絡不上,不敢冒版權之爭而作罷.
  
  古劍兄:
  施老的墨宝,我会永遠珍藏。
  施老的信,將在聯副發表,他的字,我也想製版一併刊出。
  「現代雜憶」收到,於聯副不甚适合,我已轉聯合文學刊用。這是文學史料,比較專门,對文艺雜誌讀者較适合。
  高兴听到艾蕪、蕭乾、師陀、王西彥、柯灵都答應為聯副寫。卞之琳是好詩人,請代為邀稿。羅念生寫的「憶朱湘」,請寄下,沒讀過。
  每位老作家在聯副刊出時,我都會有編按簡介生平及他們在中國文学史上的「位置」。
  敬請
  文安 弟 瘂弦上 1988.6.25
   兄為聯副約稿,衷心感激!你要台北出的什麽書,請見告,我即購呈。讓我也為你做些服务。
  
  古劍兄:
  這期(四卷一期) 封面換成白色, 看起來很有生氣, 使人眼前一亮. 比暗色的少了書卷氣, 但有「廣告效果」.
  施蟄存先生過世了, 對他的歷史評价, 後人絕對会提高. 許子東「卷首語」中, 就透露出這种消息. 他寫得很好. 可以斷言: 魯迅會縮水下降, 施先生会愈來愈高.
  記得你曾告訴我你是施老的學生. 我們應該為他老人家做更多的事, 比如全集之行印等, 你在《文學世紀》上呼龥一下吧.
  我在上海華东医院看到施老時, 他已不能言語, 面對他, 好像西對現代中國文學史最重要之一章, 作為一個現代主義者的我, 一個後輩, 有太多的激動感慨.
  謝謝你長期贈閱《文學世紀》, 我因內人生病(病得很重, 廿四小時戴氧氣) 無法安心讀寫, 只有期諸來日. 老友為我諒我. 祝
  好
   弟 瘂弦上 2004.2.5
  


三島由紀夫『私の遍歴時代』:《我青春漫游的時代 》

$
0
0

 

我青春漫游的時代   邱振瑞譯,台北遠足;北京三聯,2016



出典: フリー百科事典『ウィキペディア(Wikipedia)』

ナビゲーションに移動検索に移動
私の遍歴時代
作者三島由紀夫
日本の旗 日本
言語日本語
ジャンル自伝随筆評論
発表形態新聞掲載
初出東京新聞』(夕刊)1963年1月10日号-5月23日号(週1・全20回)
刊行講談社 1964年4月10日
装幀:栃折久美子、題字:三島由紀夫
Portal.svg ウィキポータル 文学
テンプレートを表示

私の遍歴時代』(わたしのへんれきじだい)は、三島由紀夫自伝・回想録。17歳から26歳までの文学的遍歴や作家としての歩みを、38歳の時点で振り返った随筆である。戦時中の学習院中等科時代から、戦後の文壇での新人時代、太宰治などとの逸話、『仮面の告白』発表、初の世界一周旅行(詳細は旅行記『アポロの杯』を参照)帰国までの歩みを、自身の一つの区切りの「遍歴時代」として、その軌跡を様々なエピソードを織り交ぜながら綴っている。三島文学の形成を知る上で重要な回想録であり、太宰治とのエピソードなども昭和文学史において貴重な資料となっている[1][2][3]

この回想録でのいくつかのフレーズは、三島を題材にした映画『Mishima: A Life In Four Chapters』の緒形拳扮する三島の回想部分の語りとして使われている[4]

発表経過[編集]

1963年(昭和38年)、『東京新聞』夕刊の1月10日から5月23日まで(週1回)、20回連載された[5]。単行本は翌年1964年(昭和39年)4月10日に講談社より刊行された[6]

内容[編集]

学習院中等科の恩師・清水文雄を通じて出会った日本浪曼派保田與重郎や、『文藝文化』の同人周辺の人々(林富士馬富士正晴など)との出会いと戦時下での『花ざかりの森』の刊行、戦後の川端康成との繋がり、太宰治との対面のエピソード、小田切秀雄田中英光マチネ・ポエティクの作家、戦後派作家(椎名麟三野間宏埴谷雄高など)の印象、『仮面の告白』執筆時の心境や、初の1幕物の戯曲『火宅』の上演、加藤道夫との出会いとその死のこと、初の世界旅行へ向かう船上での「太陽」との出会いから帰国に到るまでの心境などが大まかに綴られ、38歳となった自身の心境から当時の自分を振り返えりつつ分析している。

評価・研究[編集]

『私の遍歴時代』は、三島の自伝エッセイとして貴重な資料であるが、発表当時も「どんな作家論よりも、正確に、三島由紀夫の形成の秘密を語っている」という新聞の書評がなされ[2]、小説ではないが、他の作家や評論家から多くの関心が寄せられている[1]

高橋和巳は、『私の遍歴時代』で語られている小田切秀雄から日本共産党への入党を勧誘された話(人生で最も嬉しかった誘い話と三島は本文中で回顧している)や、太宰治保田与重郎との対面の話に、「常になにほどかの相互誤解でしかありえない人間関係の一瞬のすれちがいが啓示する人生の意味」や、「構成的な意義付けの世界からこぼれ落ちておりながら、こぼれ落ちたエピソードのみがもつことのできる、微苦笑の真理」を読み取り、特に太宰治との対話は、「後の世にも昭和文学史の大きなページを占めるだろう」と解説している[3]

埴谷雄高は、三島が、埴谷の世代や中村真一郎の世代と違っているのは、「戦中、戦後の二つの混沌たる時代に跨った三島由紀夫が、死に向かっても美に向かっても、不逞なパラドックスと正論を巧妙に組み合わせた異常なほど強靭なエネルギイに充ちた不思議さを同時に備えている点」にあると述べている[7]清水信は、「感受性の重さで背を曲げた一個の肉体を感じる」とし、「その感受性をいためつける残酷史」として、三島のエッセイを「私たちはまた愛する」と評している[8]

大江健三郎は『私の遍歴時代』について以下のように評している。

この稀有な才能の自伝は、性犯罪者の告白さながら、そのような自分を発見し、そのような自分を信頼するに到る、時に痛ましく、時にヒロイックな感動にみちている。三島由紀夫をめぐる数しれない神話の森から、作家自身の伐りだした、明敏で犀利で豪胆で愉快で、後進への実用的教訓にもことかかない、この自伝が、たとえもう一つの新しい神話にほかならぬにしても、それが最も魅力的な三島由紀夫神話であることは確実であろう。— 大江健三郎「最も魅力的な三島由紀夫神話」[9]

田中美代子は『私の遍歴時代』で語られている戦後の前半期について、その時代の青年たちは、「ツギの当ったシャツや穴のあいたセーターで、日本の未来を托され、渾身の力で」働き、作家は「人々を唱導し、啓発」する「時代精神の中枢」的な存在、「の専門家」であったとし[10]、そんな時代に正に生きていた作家・三島由紀夫の「文学の社会的使命」は「神聖」であり、その心構えは並大抵のものでなかった述べつつ、〈私の遍歴時代〉というタイトルにも「文学を修業とすること」と「人間的成長や人格の完成を目指すこと」が結びついている時代背景がうかがえるとして、以下のように解説している[10]

あえて功業を捨て、男子一生の業として文学を志すことは、真剣勝負であり、作家はそういう意味で新しい生を切り拓くパイオニアで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それは作家ひとりの誇大妄想ではなく、社会の暗黙の期待でもあったのでした。先輩作家の道場に決闘のつもりで乗り込み、その意気込みをすかされると、激しく軽蔑したり、一冊の書物を遺書として書いたり、一代の傑作のために身を投げうったりする文学至上の精神は、殆ど信仰のように、人々の間に息づき、共有されていたのです。— 田中美代子「まだ文学が神聖だった頃」[10]

おもな刊行本[編集]

  • 『私の遍歴時代』(講談社、1964年4月10日) NCID BN08538672
    • 装幀:栃折久美子。題字:三島由紀夫。紙装。フランス装。機械函。266頁
    • 函(裏)に、大江健三郎「最も魅力的な三島由紀夫神話」
    • 収録作品:
      • [I] 「私の遍歴時代」「八月二十一日のアリバイ」「この十七年の“無戦争”」
      • [II] 「谷崎潤一郎論」「現代史としての小説」「わが創作方法」「『純文学とは?』その他」「変質した優雅」「俳句と孤独」「川端康成氏と文化勲章」「久保田万太郎氏を悼む」「一冊の本『ドルヂェル伯の舞踏会』」「魔的なものの力」「極限とリアリティー」「『花影』と『恋人たちの森』」「青春の荒廃」「アメリカ版大私小説」「爽快な知的腕力」「現代偏奇館」「デカダンスの聖書」「終末観と文学」
      • [III] 「天下泰平の思想」「利用とあこがれ」「堀江青年について」「法律と文学」「夜の法律」「春先の突風」「私の中の“男らしさ”の告白」「服装について」「『ホリデイ』誌に招かれて」「贋作東京二十不幸」
      • [IV] 「踊り」「ジャン・コクトーの遺言劇」「軽金属の天使」「コクトーの死」「『狂った年輪』をみて」「細江英公序説」「『薔薇刑』体験記」「ダリ『磔刑の基督』」「残酷美について」「オペラという怪物」「小沢征爾の音楽会をきいて」「冷血熱血・小坂オルチス」「未知への挑戦・海老原ポーン」「前衛舞踊と物との関係」「『ブリタニキュス』のこと」「発光体の思想」「『黒の悲劇』の悲劇性」「ロマンチック演劇の復興」「カブキはどうなるか」「文学座諸君への『公開状』」
  • 文庫版『太陽と鉄』(講談社文庫、1971年12月15日)
  • 文庫版『太陽と鉄』(中公文庫、1987年11月10日)
    • カバー装幀:宮田雅之。解説:佐伯彰一
    • 収録作品:「太陽と鉄」「エピロオグ――F104」「私の遍歴時代」
  • 文庫版『私の遍歴時代――三島由紀夫のエッセイ1』(ちくま文庫、1995年4月24日)
    • 装幀:安野光雅。カバー装画:山本容子。カバーデザイン:渡辺和雄
    • 解説:田中美代子「まだ文学が神聖だった頃」
    • 収録作品:「わが思春期」「師弟」「高原ホテル」「学生の分際で小説を書いたの記」「わが魅せられたるもの」「作家と結婚」「母を語る」「ぼくはオブジェになりたい」「小説家の息子」「実感的スポーツ論」「私の遺書」「私のきらいな人」「男の美学」「雪」「独楽
  • 『三島由紀夫文学論集 II 』虫明亜呂無編(講談社文芸文庫、2006年5月10日)
  • 文庫版『太陽と鉄・私の遍歴時代』(中公文庫、新装版2020年1月)
    • カバー:三島の肖像写真。解説:佐伯彰一
    • 収録作品:「太陽と鉄」「エピロオグ――F104」「私の遍歴時代」「三島由紀夫最後の言葉」(聞き手・古林尚

全集収録[編集]

  • 『三島由紀夫全集 30巻(評論VI)』(新潮社、1975年10月25日)
    • 装幀:杉山寧四六判。背革紙継ぎ装。貼函。
    • 月報:石原慎太郎「緊張の中の三島由紀夫」。《評伝・三島由紀夫30》佐伯彰一「三島由紀夫以前(その6)」。《三島由紀夫論5》田中美代子「理性の英雄」。
    • 収録作品:昭和35年9月から昭和38年4月の評論118篇。
    • ※ 同一内容で豪華限定版(装幀:杉山寧。総革装。天金。緑革貼函。段ボール夫婦外函。A5変型版。本文2色刷)が1,000部あり。
  • 『決定版 三島由紀夫全集 32巻 評論7』(新潮社、2003年7月10日)
    • 装幀:新潮社装幀室。装画:柄澤齊。四六判。貼函。布クロス装。丸背。箔押し2色。
    • 月報:戌井市郎「三島さんとの十年」。持丸博楯の会論争ジャーナル」。[思想の航海術7]田中美代子「『ロマンチックの病ひ』について」
    • 収録作品:昭和37年1月から昭和39年3月まで(連載物は初回が)の評論148篇。「終末観と文学」「現代史としての小説」「第一の性」「私の遍歴時代」「林房雄論」「小説家の息子」「芸術断想」ほか

Eric Hobsbawm 1917~2012 及著作、為人:《盜匪》等

$
0
0
 Eric Hobsbawm  (1917~2012)有些話,或許多人嗤之以鼻,如《盜匪》(鄭明萱譯 p.166;她的翻譯多屬好書):就像有些女人,只有在床上才是完整的自己,有些男人,只有在行動中才能完全實現自我。

這些知名著作都有漢譯本 (台北麥田版等):Wikipedia 另有部分著作清單Partial publication list:其回憶錄Interesting Times: A Twentieth-Century life (2002),演講集On History (1997) 論歷史 /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著 ; 黃煜文譯 


霍氏著作甚豐,先後計有十四部以上專書問世,包括:《革命的年代》、《資本的年代》、《帝國的年代》、《極端的年代》[3]、《民族與民族主義》、《原始的叛亂》、《盜匪》、《論歷史》、《霍布斯邦看21世紀:全球化、民主與恐怖主義》(以上各書由麥田出版中譯本)自傳《趣味橫生的時光》(由左岸出版中譯本)、《爵士風情》等書。

Eric John Ernest Hobsbawm CH FRSL FBA (/ˈhɒbz.bɔːm/; 9 June 1917 – 1 October 2012) was a British historian of the rise of industrial capitalismsocialism and nationalism. A life-long Marxist, his socio-political convictions influenced the character of his work.[1] His best-known works include his trilogy about what he called the "long 19th century" (The Age of Revolution: Europe 1789–1848The Age of Capital: 1848–1875 and The Age of Empire: 1875–1914), The Age of Extremes on the short 20th century, and an edited volume that introduced the influential idea of "invented traditions".



研究領域[編輯]

霍氏是英國著名的左派史家,自就讀大學期間即活躍於大不列顛共產黨,直至該黨於1991年解散為止都是共產黨員[2]。就讀劍橋大學期間,霍氏是共產黨內的活躍分子,與威廉士、湯普森等馬派學生交往甚密;在1952年麥卡錫白色恐怖氣焰正盛之時,更與希爾等人創辦著名的新左史學期刊《過去與現在》。馬克思主義者的政治背景雖令霍氏的教職生涯進展艱辛,但卻使他與國際社會間有著更廣泛的接觸經驗及更多的研究機會,從而建立了他在國際上的崇高聲譽。

霍氏的研究時期以19世紀為主,並延伸及17、18和20世紀;研究的地區則從英國歐洲,廣至拉丁美洲。除專業領域外,霍氏也經常撰寫當代政治、社會評論,歷史學、社會學理論,以及藝術、文化批評等。他在勞工運動、農民叛變和世界史範疇中的研究成果,堪居當代史家的頂尖之流,影響學界甚巨;而其宏觀通暢的寫作風格,更將敘述史學的魅力擴及一般閱聽大眾。如《新左評論》名編輯安德生所言:霍氏不可多得的兼具了知性的現實感和感性的同情心。一方面是個腳踏實地的唯物主義者,提倡實力政治;另一方面又能將波西米亞主義、土匪強盜和無政府主義者生活寫成優美哀怨的動人故事。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ric_Hobsbawm



'What sort of person, apart from the doggedness and seemingly boundless knowledge, was the young or youngish Hobsbawm? Evans is a fine historian if perhaps not a natural biographer, and sensibly does not over-indulge in psychological speculation, but cumulatively an impression emerges: keen simultaneously to be accepted but different; susceptible to beauty, including natural beauty (as fuelled in adolescence through marathon cycling trips in the English countryside); insecure in relationships with women (including a disastrous first marriage), but a sympathetic enough listener to be attractive to them; and possessor of a strong judgemental streak, shading into intolerance.'
On Eric Hobsbawm, a ‘national treasure’ whose politics provoked endless bitterness

沈君山 (1932~2018)著《 浮生三記 》(2001/2005);《浮生再記》 (2005);《 浮生後記:一而不統 》 ( 2004 )

$
0
0
最近,陽明交大成立 (2021),試看看沈君山 (1932~2018)在21世紀之初的:清交合並與一流大學之道 (附錄︰五校長暨代校長聯名書)


***

 沈君山/著《 浮生三記 》台北九歌, 2001

  本書是沈君山先生「浮生系列」的第一本散文集(增訂本),親人、師友,音容笑貌栩栩如生,真摯感人,科普散文則是深入淺出。沈君山,拿的是理工博士,愛的是博弈,全書展現人文與科學對弈,情采斐然,並在談笑間看圍棋、橋牌交鋒,正如作者所說的:「做我所能,愛我所做」。書內有珍貴圖片,記載作者半生交遊,包括吳大猷、金庸、林義雄等多位重量級人士,有沈君山自書精彩小傳長文。出版後,暢銷四方,海內外傳誦,增訂新版,有新素材,還有兩岸三地名作家張作錦、董橋、何懷宏三人精采書評。

作者簡介

  沈君山,浙江餘姚人,台灣大學物理系畢業後赴美,獲馬里蘭大學物理博士,先後在普林斯頓大學、太空總署、普度大學研究及任教,受保釣運動愛國思潮影響,辭去美國大學終生教職返台,先後任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行政院政務委員、中研院評議委員、國統會委員、清華大學校長等職。著有《尋津集──從革新保台到一國兩治》、《浮生後記》及《浮生再記》等。

***

浮生再記

  • 作者: 沈君山  

  • 出版社:九歌  

  • 出版日期:2005/10/01
  • 語言:繁體中文

  本書是沈君山繼《浮生三記》、《浮生後記》後全新散文集,配上珍貴圖片,高貴又典雅,完整呈現沈君山「做我所能,愛我所做」的入世情懷。作者以瀟灑又帶感情的筆寫出從青絲到白髮的人生幾度秋涼,並從容道出「當官」與「罷官」的滋味,妙語如珠、寓意深遠。說「棋緣」,雖是對徒弟說棋,說的更多的是人生。談「兩岸」,則超越既有的思考架構,為兩岸找出路。特別收錄沈君山二度中風後,辛苦寫出的「二進宮」,對人生有最豁達的見解。

作者簡介

  沈君山,浙江餘姚人,台灣大學物理系畢業後赴美,獲馬里蘭大學物理博士,先後在普林斯頓大學、太空總署、普度大學研究及任教,受保釣運動愛國思潮影響,辭去美國大學終生教職返台,先後任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行政院政務委員、中研院評議委員、國統會委員、清華大學校長等職。著有《浮生三記》、《浮生後記》等書。
































目錄

《浮生再記》(代序)
輯一 秋山又幾重
愚公子移山
高等微積分
吳大猷先生的講稿
附錄︰挨罵的故事
秋山又幾重——科學營病中再晤王倬
從台大籃球場談起——田長霖的柏克萊之路
哪吒與孫悟空
輯二 清華歲月
清華歲月
清華淵源
一封遲到了一年的信
我知道的清交合並的歷史
清交合並與一流大學之道
附錄︰五校長暨代校長聯名書
第三波清交合並始末記
輯三 仕途一年
做官的滋味
罷官的滋味
審預算
輯加上 師徒棋緣
莫教派雲遮望眼——給懿宸的第一封信
汽油和機油——給懿宸的第二封信
雙棋而勿雙于棋——給懿宸的第三封
附錄
紀政
二進宮(代後記)




***

最近2014.5.30國是以"大一中"、"六四25周年"等為熱門,我談談自己的淺見:

昨天讀施明德等人的「我們的呼籲」,想起倡中華邦聯的余紀忠先生。
余紀中忠的論點,遠比當今的「我們的呼籲」深入多多;在實務上,他也曾和北京高層談數小時。這些,可以在余紀忠先生的傳計中找到,譬如說,張慧英寫的「提筆為時代:余紀忠」(台北:時報文化,2002)第3章:永遠的愛國者。
今天蘋果日報的"蘋論:大一中架構關鍵在北京",大部分都可參考。
蘋論:大一中架構關鍵在北京;難被台灣中國接受(魏千峰)、余紀忠、「我們的呼籲」施明德、程建人、蘇起、...
很有點慧見;
平路:七位大男人的集體告白

  其實沈君山著《 浮生後記:一而不統 》 ( 2004 )  中的 "與江澤民晤談始末(一九九○至一九九二)"最寶貴,我相信江的談話是中共對台灣問題與六四等的定調:
  • 晤談機緣
  • 第一次晤談第二次晤談
  • 第三次晤談
  • 回顧中共對台灣的心態和對兩岸關係的幾點建議
  • 晤談中提到的幾位先生

浮生後記:一而不統



錢復先生早期曾被坊間譽稱為臺灣政壇「四公子」之一,與同時期之陳履安、連戰、沈君山等人齊為臺灣一時之風雲人物。--《 浮生後記:一而不統 》199頁,康寧祥首創;1978年立委選舉時,被"黨外"用來攻擊國民黨特權的文宣武器。
《 浮生後記:一而不統 》(獻給蔣彥士先生) 或許是沈先生的"遺言",人生上和政事上。書中的人物、人事,多很令人感動。所以從人生和政事而言,都是本傑作,很值得參考。

 七○年代的保釣運動,影響海內外諸多菁英。四十初度的沈君山於美國接觸到兩岸學界對此一事件的種種論辯,自此啟蒙他的政治理想。
  一九七三年返國服務後,沈君山開始關注兩岸議題,先後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國統會委員等職,並在許多國際會議上,代表台灣奠定與對岸平等對話的基礎。不僅如此,沈君山也為台灣的人權自由貢獻心力,與七○年代黨外人士一同歷經台灣民主化的過程。
  一九九九年,沈君山中風,紀政等老友的陪伴與關懷,讓他重獲生機,再度揮灑於所關心的兩岸與族群等領域,人生也開展了另一番境界。
  本書縮影了數十年來沈君山的生活與理想;字裏行間流露著才情與至情,令人低迴再三。
作者簡介
   沈君山,浙江餘姚人,一九三二年生於南京,一九四九年來台。一九五五年台大物理系畢業,一九五七年赴美得馬里蘭大學物理學博士後,先後在普林斯頓大學、 太空總署、普渡大學擔任研究工作及任教。七○年代受海外保釣運動的愛國思潮影響,辭去在美國的教職,於一九七三年返台,先後擔任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生命 科學院籌備主任委員、人文社會學院籌備主任委員及行政院政務委員、中央選舉委員、中研院評議委員、國統會委員、清華大學校長等職。曾獲美國圍棋冠軍、世界 橋牌亞軍。著有《尋津集》(遠流出版)、《耕耘歲月》(正中書局出版)、《浮生三記》(九歌出版)等。
  現任2004吳大猷學術基金會董事長、新台灣人基金會董事長。

 

目錄

出版者的話
序一 起腳再尋浙江潮………………………張作錦
序二 尚思為國戍輪台?………………………張作錦
楔子 老病與生死
自述成長、返國與清華
  • 族群溝通
  • 兩岸初期交涉之參與
  • 仕途和家庭
  • 紀政
兩岸早期文摘(一九七○至一九九○)
  • 談台灣「革新」
  • 一個中國兩個制度的和平競爭
  • 一國兩「治」
  • 兩岸關係的三個階段
與江澤民晤談始末(一九九○至一九九二)
  • 晤談機緣
  • 第一次晤談第二次晤談
  • 第三次晤談
  • 回顧中共對台灣的心態和對兩岸關係的幾點建議
  • 晤談中提到的幾位先生
民主化與兩岸
  • 「中華兩岸聯合會」芻議芻議
  • 之緣起與結果
  • 瓊樓高處看開票(一九九八年)
  • 瓊樓高處談開票(二○○二年)
  • 施明德
  • 懷念盧修一和早期的浩然營
  • 港京來去
後記

Noise overload for modern times. F The Noise of Time by Julian Barnes 時間的噪音;"Leningrad and the Orchestra that Defied Hitler"

$
0
0

Around two-thirds of South Koreans live in sound-carrying, high-rise buildings. During the pandemic, this has caused tempers to fray

ECONOMIST.COM
South Koreans are being driven mad by noisy neighbours
Noise overload



****

YOUTUBE.COM

"Leningrad and the Orchestra that Defied Hitler" HD + English Subs (2016) BBC
In August 1942, a concert took place in Leningrad that defies belief. In 1941, the Germans began the deadliest siege in history




****
The Noise of Time – a novel concerning Shostakovich by English author Julian Barnes.




THE NOISE OF TIME By Julian Barnes 201 pp. Alfred A. Knopf. $25.95. It's risky business to speak for the dead. In the terrible case of Dmitri Shostakovich, the temptation is strong, because history, in the form of Stalin, didn't ...



The Noise of Time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Jump to search
The Noise of Time
TheNoiseOfTime.jpeg
First edition
AuthorJulian Barnes
Cover artistVladimir Zimokov
CountryUnited Kingdom
PublisherJonathan Cape
Publication date
2016
Media typePrint (Hardcover)
The Noise of Time is a 2016 novel by English author Julian Barnes.[1][2][3][4][5] It concerns the life of Dmitri Shostakovich, a Russian composer of Soviet times.

References[edit]

  1. ^ White, Duncan (16 January 2016). "The Noise of Time by Julian Barnes, review: 'black humour'". The Telegraph. Retrieved 17 July 2016.
  2. ^ Denk, Jeremy (9 May 2016). "'The Noise of Time,' by Julian Barnes". The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17 July 2016.
  3. ^ Preston, Alex (17 January 2016). "The Noise of Time review – Julian Barnes's masterpiece". The Guardian. Retrieved 17 July 2016.
  4. ^ McAlpin, Heller (10 May 2016). "'The Noise Of Time' Can't Drown Out Shostakovich". NPR. Retrieved 17 July 2016.
  5. ^ Midgette, Anne (9 May 2016). "With 'The Noise of Time,' Julian Barnes takes on music, timidly". The Washington Post. Retrieved 17 July 2016.








時間的噪音


《時間的噪音》是巴恩斯繼《終結的感覺》后首部長篇小說。1937年5月,列寧格勒某處公寓樓里,一位三十歲出頭戴着眼鏡的男子在電梯門前等待着,腿邊靠着一個小行李箱。他們總是在午夜來抓你,與其穿着睡衣被從公寓里拽出來,他寧願收拾妥當,一夜又一夜守在電梯門前,等着被捕。

他就是肖斯塔科維奇,一個終其一生都在等待槍決的人。他把怯懦給了權力,把勇氣給了音樂。本書是朱利安?巴恩斯為自己的英雄寫下的人生小傳。


作者:(英國)朱利安?巴恩斯(1946—),英國當代著名作家。父母皆為法語教師,哥哥在牛津大學教授哲學,妻子帕特?凱伐納是著名的文學經紀人。巴恩斯畢業於牛津大學,曾參與《牛津英語辭典》的編纂工作,做過多年的文學編輯和評論家。「聰明」是巴恩斯作品的一貫標識。八十年代他以突破性之作《福樓拜的鸚鵡》入圍布克獎決選,躋身英國文壇一流作家之列。此后,三進布克獎決選,並於2011年憑借《終結的感覺》贏得大獎,同年獲大衛?柯恩英國文學終身成就獎。2016年入選美國文學藝術學院,成為...的一位外國榮譽成員。巴恩斯也深得法國讀者的好感,他是唯一一位同時獲得法國梅第奇獎和費米娜獎的作家,並先后榮獲法國文化部頒發的文學藝術騎士、軍官、司令勛章,2017年榮獲法國總統頒發的法國榮譽軍團勛章。




李歐梵〈陳映真與蕭斯塔可維奇〉載《文訊》287期,2009.9,pp.53~54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維奇·蕭士塔高維奇(俄語:Дмитрий Дмитриевич Шостакович,1906年9月25日-1975年8月9日),前蘇聯時期俄國作曲家。他一生大部份時間都留在蘇聯,但同時也是當年少數名氣能傳至西方世界的作曲家,被譽為是二十世紀其中一位最重要的作曲家。

吳增榮(1942 - ) 新作全集《吳增榮 1971-1986》《與大地共舞:東勢鎮公所》評論;《七個女人閒逛醉月湖》

$
0
0


中年毅然放棄建築生涯,轉而專注繪畫的吳增榮,創作能量源源不歇,然而卻縈繞著幾個固定主題,其中的大霸尖山與台大醉月湖,尤其是他的最愛。他也在這兩個性格迥異的主題裡,表達了他畫作中某種高貴傲然、以及優雅嫻淡的不凡氣質。
這幅《七個女人閒逛醉月湖》(1997,水彩、紙,78.8 x 108.9 cm),就是極好可欣賞的例證。
可能是藝術品
【展覽預告】
「山像隻怪獸」參展藝術家介紹|吳增榮
1942 生於台中,台灣執照建築師,1972年設立吳增榮建築師事務所,他建築作品的風格帶有相對嚴謹的幾何與紀念性格,擅長傳達以混凝土為主要建材的剛毅厚重特質,造型素樸莊嚴。重要的作品包括潭子鄉栗林國宅、 台中縣東勢鎮公所 、台北市政中心(與王立甫、李俊仁合作)、林口三宅一生公寓。中年毅然放棄建築生涯,轉而專注繪畫創作,主題包括台大校園以及其最尊崇喜愛的大霸尖山等山林風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像隻怪獸」本週六2/20 15:00 開幕,參展藝術家都將出席!15:20策展人阮慶岳將對談李祖原與吳增榮,主題「我為何創作」。
圖|《七個女人閒逛醉月湖》,1997,水彩、紙,78.8 x 108.9 cm
WU Tseng Jung was born in Taichung in 1942, Wu is a licensed architect in Taiwan. He founded his own studio in 1972. His architectural style is discreet in geometric disposition and exuded an aura of solemnity, wherein deliberates the stability and subtlety of concrete deployed as the main material in construction. His important projects include the Lilin Public Housing in Tangzi County, Donshi Town Hall in Taichung, and Taipei City Hall (in collaboration with WANG Li-Fu and LI Jung-Ren). Nevertheless, he has unexpectedly forgone the architecture career in mid-life and shifted his focus to painting. The sceneries of the campus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Wu’s favorite Mount Sylvania, and the natural landscapes have become the subject matter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ave the date| Mountain is Like a Monster opens this Sat., 20 Feb. at 15:00, followed by a talk at 15:20 –Why do I create? – led by the curator, in conversation with LEE Chu Yuan and WU Tseng Jung.
Pictured | Seven Women Wandering around Drunken Moon Lake, 1997, Watercolor on paper, 78.8 x 108.9 cm






請參考文章末段。
吳增榮《吳增榮 1971-1986》《與大地共舞:東勢鎮公所》
2014.9.13
 我9點到學校領錢,碰到吳增榮建築師 。與他牽一輛自行車來參加。他說不吃午飯,因為早上已喝過一罐Kirin啤酒。

我最喜歡這段:長濱鄉賣野菜的婦女,一早就喝小米酒加維士比,聽到洪震宇的疑問,她們回答,「怎麼會早,一大早就起來拔菜了,現在很晚了,喝喝酒才開心!」---蔡珠兒
談亞州3人,日本的安藤忠雄 ,台灣吳增榮,香港李小龍。他最欣賞Ando的Nakayama House:充份表現無與自由的精神;至於他的建築與人生精神,他說是天真:像小孩入睡時的姿態,達最適的境界。
吳增榮建築師 (他是台北市政府的主要設計人:到東海評圖2次:1次發現學生製圖桌恭奉一尊土地公。第2次是學生上台說今天的觀眾太少了。.....)

2014.9.10

吳增榮《吳增榮 1971-1986》1986,吳增榮發行
吳增榮《與大地共舞:東勢鎮公所》 1991,吳增榮發行

徐昌志《完成中的切片:試析吳增榮的繪畫創作》+ 徐明松《 從浪漫的粗獷到抒情的普普—— 吳增榮建築師作品初探

臺大校園照相:風、陽光、雨......

繪畫
虫鳴之 ——臺灣大學椰林大道,約 64 m(公尺) * 1.05 m。這可能是他的清明上河圖:200株男性氣概的大王椰樹....樹影中的虫,也可以解釋是精虫的傳承。
人物:李登輝、李遠澤家族.....

2014.9.9
我跟吳增榮說明天上午10:00。我們一起去他家看畫和攝影作品。中午請他到杏餐廳吃。

http://www.forgemind.net/phpbb/viewtopic.php?f=24&t=31781《完成中的切片:試析吳增榮的繪畫創作》文、攝影:徐昌志/淡江大學建築系講師

http://www.urstaipei.net/archives/2254
「定象‧台北」展覽開幕

吳增榮建築師(右)、林盛豐老師、楊梅江宅業主江正德先生,林盛豐老師是當時吳增榮建築師事務所負責楊梅江宅的設計師,而現在吳增榮建築師與江正德先生都已經是台灣著名的畫家。

2011/4/26
他打從有健保制起,就沒生過病。
《建築師》2010.5月號有吳建築師的畫作。
他說他的作品有三峰: 建築、  、照相。
建築畫屬手工畫的末代。 所有草圖等,已全送給台北新公園的博物館 (原土地銀行可能改成建築博物館)。
我跟他談他打算出讓李德老師的異鄉人(誠品畫展)。



2007/4/20
台大校園巧遇吳增榮先生【主要作品:台北市政府。65歲】。他跟我說最近完成三幅送給兒女的代表作。他希望精印一本作品集。回顧展要看能否租到畫框而定。
Quality Times No.106, Apr.22, 07;品質時報第106期:07年4月22日(週日).
2008/9/5
昨天就發現『品質月刊』的廣告中,林副將「光寶」寫成「光保」,今天接到他寄的一份。月刊的英文標題和參考資料,錯誤仍不少。
「日行一善」之不容易。我在台大校園碰到吳增榮建築師,知道他十幾年來在此拍攝不少照片,就帶他到台灣大學出版中心,找出版專案經理鄭惠文先生談出版專集的可能性。今年是臺大80周年慶,所以機會好。我請他們下周開始談。
去年寫給台灣大學出版中心的建議:「每本學術著作都必須附索引」,他們沒回信,不過知道是我提的,說…….



2010/7

吳增榮老師在1986年編過一本自己的作品集,臺大圖書館資料如下

書名吳增榮TSENG-JUNG WO 1971-1986 Wu Tseng-jung 1971-1986
主要作者吳 增榮

Wu, Tseng-jung
出版項台北市 : 吳增榮, 民75[1986]





館藏地 索書號 條碼 狀態 說明
總圖2F藝 術資料區 921 2649 [鄰 近架位館藏] 1520053 可流通

稽核項 228面 : 圖 ; 28公分

228 p. : ill. ; 28 cm
ISBN/價格 精裝
bound









吳增榮(1942 - )

建築師,1942年生於台灣省台中縣東勢鎮,於1966年台北工專土木科畢業.1967年至1971年
任職於永立建築師事務所,1972年設立吳增榮建築師事務所.在設立事務所初期積極參加設
計競圖,總共參加了大大小小競圖48案,因設計競圖而取得設計權的最大案,是與王立甫、
李俊仁合作的《台北市政中心設計》。

重要的作品有:潭子鄉栗林國宅、楊梅江宅、台中縣東勢鎮公所、吳增榮自宅、台北市政中心(與王立甫、李俊仁合作)、林口三宅一生公寓.吳增榮的作品的特色在於:1.套裝的造形隱喻;2.鄉土材料與鄉土造形的運用;3.對經濟掛帥及功利主義的批判。

參考資料:
《台灣現今設計觀察》1994年 2月號
《雅砌》 1990 第9期 吳增榮和他的代表作


****20202.12


阮慶岳
──和
王大

和王大在12月號的「建築師雜誌」談吳增榮,卻有一種遺憾與無奈的時代失敗情緒感。
節錄局部,如下:
王增榮:
吳增榮也算是一個獨行俠,不太跟人溝通,他不擅長言語,就是做事情,很固執。即使到了現在,如果建築師把自己搞得這麼絕對,很可能被認為是亂搞,但我們可以看到他跟日本建築師一樣,想要發展出自己獨特的創作,台灣一直缺乏這樣的意志。我們社會的現實是不允許去冒險,我們的代工心態要求出手就必須成功,成功才會被稱讚,失敗就是失敗。在不容許實驗的社會心理下,大家不敢冒險,不敢面對失敗、不敢呈現個人。
阮慶岳:
也看得出來吳增榮似乎一直沒有商業的案子,這不表示他拒絕,可能是根本接不到,但他那時的名聲與期待度都很高,拿到台北市政府競圖,從競圖到蓋出來是十年,大概從三十幾歲就被高度期待,但居然一個商業的案子都沒有,有點奇怪。同時間,黃永洪的商業案子做到手軟,但吳增榮卻完全接不到,這是一個很奇怪的對比,他可能真的有點算是時代悲劇,這樣一個人存在台灣的狀態。
王增榮:
就是一個開端。
阮慶岳:
他暗示了一個從來沒見過的可能性,台灣當代建築可能會出現這樣一個像在作夢的,像是小孩那樣不跟人溝通的,整天看漫畫、畫畫的,在過去台灣建築裡頭是沒有的,沒有見過那樣特質的人。在他之後也還是很少見,就是一種被制約的、禮教的、服務大眾的、必須宏大的、以大我為重的氛圍籠罩,他是一個相對少見的例外,是有著作者論的印記的建築師,但問題是作品太少,他自己沒有以作品支撐起來自己的重要性,因此我們沒有辦法完整的談他,只能把他放在一個時代背景下來談。
王增榮:
我在整理吳增榮的時候,真的很焦慮,因為擺出來沒辦法像上世代,或這世代的前幾位那樣有強度。
阮慶岳:
我們在講上個世代的時候,雖然他們沒有完成理想,但會感覺到尊敬,現在講到這個世代卻沒有同樣的感動。
王增榮:
這個世代沒有承擔起任何當有的時代理念,我們今天幾乎都在談時代,有幾度我腦裡想要編列的標題叫「絕望的現代性」。上次談姚仁喜時,說他從後現代帶來的反感氛圍裡,成功轉回去現代性的路線,雖然還是太過技術性、缺乏文化性的角度,但最少他技術性撐得出來,今天看到這一代呈現的現代性,其實是撐不起來的。

夏承楹(1910-2002):何凡《何其平凡:何凡散文》2002;夏祖麗、應鳳凰、張至璋合著 《何凡傳》2003。《夜讀雜記》

$
0
0

 



2012年5月17日 星期四

不按牌理出牌 夜讀雜記 (何凡)/ 按牌理出牌 (柏楊)

‧銷售書名︰不按牌理出牌
‧著譯作者︰何凡著
‧出版書局︰純文學出版
‧出版日期︰-- 1960s

按牌理出牌- Google Books


books.google.com/books/about/按牌理出牌.
按牌理出牌. By 柏楊按牌理出牌. Front Cover. 柏楊 · 0 Reviews. 星光出版社, 1979 - 287 pages.



2012.5.17   李登輝先生的電視訪談    讀何凡寫杜魯門退休後到各大學演講 (25萬聽眾)  妙語如珠
 夜讀雜記(一)(平)-三民文庫040
I S B N:957141285
作    者:何凡著
精平裝: 平裝本
出版社:三民書局 
出版日: 62/1973

何凡先生的雜文是開放性質的,因為他的雜文把洋人的洋事情也雜進他的文章裡去了;也因此,他的雜文有一個絕大的特色:介紹新知識,創發新見解,每篇文章都 給讀者攜來一種新穎感。這部夜讀雜記,除了經國濟世的大事外,無所不記,真可稱得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原作包括一九二篇方塊文字,有骨有肉;可供一個人消 遣,幾個人助談,對拿筆桿的人更可供作參考;整部雜記雖雜,背地裡有的是規準 。





何凡、林海音著譯《窗》

何凡、林海音 著譯《窗》台北:純文學,1972
(20年來的散文小品共76篇。 何凡的翻譯作品,....各報通常也不愛排英文 (題目、作者),因此只好從略。....命名為《窗》,.....只因為剛好有3篇以《窗》為名的著譯湊在一起,因此就"從眾"了。)

近半世紀之後,我們可以比著譯者了解更多嗎?
何凡翻譯的短篇小說《窗》是記一位躺在加州某醫院十年的老先生,他唯一的刺激是叫電話接線生接墨西哥某公寓 (此舉讓醫院明天要將電話機取走.......),要求對方打開窗,讓他聽窗外的街頭音響,聲聲思華年.....

"他聽見有千百人在另一處陽光中,一隻手風琴演奏著La Marmba 的細弱叮噹之聲---呵,這是一隻可愛的舞曲。"
現在,YouTube自動更正,曲名為 la marimba.......用手風琴演奏著marimba琴音,要想像一下:
馬林巴英語Marimba)為打擊樂器的一種。是木琴的一種,將木製琴鍵置於共鳴管之上,以琴槌敲打以產生旋律,但琴鍵較木琴闊,音域較廣,音色圓潤,也有較多特殊打法。目前已知的鍵數有49鍵、52鍵、56鍵、61鍵、66鍵、69鍵。


《紐約時報》:Opinion | The Times Is Changing, Badly. 國際新聞;《紐時》記者儲百亮遭北京驅逐 港府也拒續批簽證國安法令新聞機構不安 削香港人手遷首爾New York Times to move a third of Hong Kong staff to Seoul, citing security law and visa trouble | .Bari Weiss Quits New York Times Opinion, Alleging Hostile Work Environment

$
0
0


From WSJ Opinion: Rather than standing by principle or even common sense, the great newspaper’s editors and managers gather around Twitter to find out what they think, writes Holman Jenkins.



WSJ.COM
Opinion | The Times Is Changing, Badly
Editors and managers at a great newspaper gather around Twitter to



***


《紐約時報》 2020.7.16 12:21

MIDDLE EAST 14篇中2篇與"中國"相關;篇數與伊朗相同。未報導中國水災;報導South Asia 的季風水災
CREDITROMAN PILIPEY/EPA, VIA SHUTTERSTOCK


U.S. Weighs Sweeping Travel Ban on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Members
The presidential order under consideration would be based on the same statute in the 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 used in a 2017 travel ban on several predominantly Muslim countries.

7m ago By PAUL MOZUR and EDWARD WONG






《紐約時報》引述消息人士指,有關禁令仍在草議階段,將容許美國政府撤銷對中共黨員及其家屬的簽證,即使身在美國亦要被驅逐出境,消息指建議還包括限制解放軍人員及國企高層到美國。











THESTANDNEWS.COM



紐約時報:針對中共黨員及家屬、國企高管 華府研旅遊禁令 | 立場報道 | 立場新聞





Photo

China Vows to Retaliate After Trump Signs Hong Kong Sanctions Bill
----





Stand News 立場新聞



香港《國安法》實施,《紐約時報》周二宣布將其香港數碼新聞業務遷至韓國首爾辦公室,並透露部分在港工作的《紐時》員工在獲得工作簽證上「面臨挑戰」。總部位於美國的保護記者委員會(Committee to Protect Journalists)發聲明透露,香港政府上周拒絕續批《紐時》資深駐華記者儲百亮(Chris Buckley)的工作簽證,但處方未有解釋原因。
今年 3 月,中國政府宣布要求《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三家美國媒體,年底前記者證到期的美籍記者於 10 天內交還記者證,今後不得在中國從事記者工作,包​​括香港。當時港府未表明會否配合北京指令,僅強調政府會按「一國兩制」原則處理 ...






HONGKONGFP.COM

New York Times to move a third of Hong Kong staff to Seoul, citing security law and visa trouble | Hong Kong Free Press HKFP




《紐約時報》周二 (14/7) 表示,會將其香港數碼新聞業務遷至南韓首爾辦公室,佔香港人手三分一。這是《港版國安法》通過後,首個大型美國新聞機構明言因為「國安法」的不確定性,遷移人手與業務。
《紐時》表示,公司將在明年把數碼記者團隊遷至首爾,涉及香港工作人手三分之一。《紐時》香港分社除了是亞洲新聞記者與編輯的基地外,近年亦是該報全天候數碼新聞營運的總部。香港的編輯會在紐約和倫敦總部人員下班後,接力編審《紐時》的網上新聞。不過,記者將繼續留在香港,報道香港和周邊地區的新聞。香港亦設有《紐時》國際版的印刷製作團隊,該些工作人員將繼續留在香港;廣告和市場營銷人員也會留港 ...

-----


Bari Weiss, a high-profile editor and writer for the New York Times opinion section, resigned, citing what she said was unchecked bullying from colleagues and depicting the news organization as a place where the free exchange of ideas is no longer welcome.


WSJ.COM
Bari Weiss Quits New York Times Opinion, Alleging Hostile Work Environment

Taoism and the Arts of China ;Picturing the true form : Daoist visual culture in traditional China,施博爾/「施舟人」(Kristofer M Schipper 1934~2021)

$
0
0

施舟人教授的莊子內篇,Zhuangzi, De innerlijke geschriften, transl. from the Chinese by Kristofer Schipper, Amsterdam (Meulenhoff) 1997, ISBN 90-290-5619-3
施博爾羽化登仙
法籍荷裔的國際著名漢學家施博爾(Kristofer M Schipper 1934~2021)辛丑年的台北時間正月初七在阿姆斯特丹病逝。
做為備受他照顧的學生,乍聞噩耗,追憶昔日與他相處的日子,不勝感恩與懷念之極。
施博爾的中文名字是依Schipper音譯,他說祖先可能從事「ship」相關行業,所以又取了「施舟人」這個名字。
他是我所知外籍漢學家中根柢最扎實的學者之一,精通多國語文,連台語都一口台南腔。他研究道教,不只研讀經籍,更有豐富的田野經驗。
1962年底他在中研院民族所當訪問研究員,隨即到台南實際研究道教科儀,他拜當地道長陳聬為義父,並與其子榮盛結拜,後又拜道長曾賜為師,受籙為道士,道壇名「應化壇」,出身牧師家庭的他成為名實相符的靈寶道長。
他在台南八年之間,深入民間,有人的地方就過去「每事問」
他曾告訴我一件趣事,有一次看到幾位長者在聊天,他過去用台語打招呼:「大家吃飽未?」老人家忙不迭地搖手:「你講英語我聽無啦!」
施先生的道教研究成果豐碩,影響深遠,他在巴黎和福州的「應化壇」就像一座廟,裡面神明排排坐,經書成疊,他經常身著絳衣,唸經拜懺,整個西方世界,大概只有在他家可以聽到玉音法事。
我每次跟施先生聊天,都深刻了解他對台灣的感情,特別是人際關係的恩恩怨怨、眉眉角角,也像極了本地的人。
他的兩個女兒都是在台灣出生,小女兒約翰娜(Johanna)是漫畫家,2002年還曾回來,追尋施博爾一家四口昔日在台灣的蹤影,完成精彩的《出生在她方》繪本。
施先生是我的老師,也是我的貴人,本來我讀書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都是走一步算一步,從未想過出國留學這檔事,認識施先生之後,不知何故,他比我還積極,力勸我出國走一趟,最後還與法國文化中心主任戴文治和許常惠教授設計,硬是讓我「榮獲」法國科技文化協會「音樂學獎學金」(大概找不到更好的名目)
我1983年入巴黎第七大學之初,要先通過博士預修階段,才能進博士班。施先生從巴黎開車載我到他在南部聖托貝(Saint Tropez)的海邊別墅,一住就是兩個月,期間每天跟我討論研究綱要,順利完成DEA的論文,正式修習博士課程與撰寫博士論文。
三年間除了學校課程,每週固定到他家見面,他像接待老朋友般,準備白蘭地與點心,天南地北無所不聊,讓我賓至如歸。
在他的指導下,博士論文完成,並通過口試,我隨後束裝回國,在國立藝術學院任教。
1991年秋我突然收到由法蘭西學院(college de France)寄來一包書籍,原來我的論文被出版了,這也是他一手打點,不憚其煩地把它交給法蘭西學院,整個過程我渾然不知。
施先生晚年的感情生活我較不清楚,尤其是離開賢慧的原配。2000年他與年輕的中國女學者袁冰凌在福州展開第二春,並有了小孩,中國成了他的新故鄉。許多年前我曾到福州看他們,新的婚姻生活似乎給年邁的他帶來生氣與活力。
施先生自視甚高,古道熱腸,很願意幫助別人,但許多人覺得他的個性有時捉摸不定,對他頗有微詞,被他幫助過的人,也不見得都會感激他,有些甚至反目成仇,跟他交往或許也要算八字看緣份吧!
如今施先生已羽化登仙做神了,不用再為紅塵俗事操煩了。
感念施博爾先生給予散漫的我,這麼有耐性的指導、寬容與協助。
(附幾張施博爾與陳榮盛道長的合照)






Taoism and the Arts of China 

Paperback – November 6, 2000
by Stephen Little (Author), Kristofer Schipper (Author), Wu Hung (Author), Nancy Steinhardt (Author)
Paperback: 352 pages
Publish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 edition (November 6, 2000)


Taoism and the Arts of China brings together a remarkable collection of art from one of China's most ancient and influential traditions. Produced to accompany the first major exhibition ever organized on the Taoist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this opulent book includes more than 150 works of art from as early as the late Zhou dynasty (fifth-third century b.c.) to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 Many of these works are paintings that show the breathtaking range of style and subject that makes the Taoist heritage so rich. Sculpture, calligraphy, rare books, textiles, and ritual objects are also represented.

Like the exhibition, the book is organized thematically. It begins with the sage Laozi (to whom the Daode Jing is attributed), and moves on to explore the birth of religious Taoism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aoism, Buddhism, and Confucianism. A wealth of subjects are covered: the gods of the Taoist pantheon, ritual, the boundaries and intersections between Taoism and popular religion, Taoist Immortals and Realized Beings, the role of alchemy, sacred landscape and its significance, and Taoist temples and their architecture.

Taoism and the Arts of China includes an engaging series of introductory essays by scholars with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ir subjects. Among the topics discussed are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Taoism,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for early Taoist art, and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functions of art in religious Taoism. Lavishly illustrated with over 150 color images, this volume affords a sweeping view of an artistic terrain that until now has received too little exposure in the West. Its publication constitutes a major advance in Western understanding of this important tradition.






再次謝謝孫教授。 12個小時前,我到過臺大圖書館,此書竟然館藏2本。我快速翻書,因為是外行,只能看熱鬧。道教雖然是公認的主要宗教,不過書中的圖等,橫跨的時空相當寬廣。
Kang-i Sun Chang新增了 2 張新相片








I wish I had read Susan Huang's book, Picturing the True Form (Harvard, 2012) earlier! This amazing book is about the Daoist visual culture in traditional China! Reading it is like enjoying a great feast! In particular, I can't stop looking at the bird-inspired bird script commissioned by Empress Wu Zetian 武则天!
參考翻譯



Material Type: 圖書


Picturing the true form : Daoist visual culture in traditional China
叢書名Harvard East Asian monographs ; 342.

Huang, Shih-shan Susan.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可在 總圖 獲得



總圖2F藝術資料區 N8199.T36 C64 2012 3484088 可流通


請登入使用 (視聽資料不提供預約)
總圖2F藝術資料區 N8199.T36 C64 2012 3492435 可流通


請登入使用 (視聽資料不提供預約)


Hagakure {葉隱聞書};新渡戸稲造 『武士道』Bushido: The book that changed Japan’s image

$
0
0



新渡戸稲造 『武士道』
BBC Culture


The international image of the samurai, for whom honour and loyalty are more valuable than life, is thanks in part to a small book written in English.



BBC.COM
Bushido: The book that changed Japan’s image
Published in 1900, Bushido: The Soul of Japan shaped how the nation was perceived around the world, writes Michiyo Nakamoto.


 協志工業叢書武士道新渡戶稻造著/蘇癸珍譯

***

{葉隱聞書}山本常朝/ 口述; 田代陣基/ 文字,李冬君譯,廣西師大出版社,2007

山本常朝 - Wikipedia

和辻哲郎、古川哲史校訂『葉隠』(東京、岩波書店、1973年)
內容簡介
葉隱》(Hagakure),又稱《葉隱聞書》--《葉隱聞書》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真正源頭、原典,論語體。“葉隱”就是“落花之美”意象,它意指凋零有期的花兒,隱藏於葉下,遇有知音,瞬間飄落而去,以展示自身生命的價值。武士道是日本文化精神的核心,對日本民族性的影響頗深,尤其是日本近代化過程中、以及今天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中、精神信仰中,都留下了武士道精神的印痕。故欲瞭解日本,必先瞭解武士道。研究日本武士道者,必以《葉隱聞書》為首要。它將武士的職業精神上升到一種人生境界,即武士生死的哲學高度。該書開宗明義:“武士道者,死之謂也。”赴死、忠義兩全,是武士道的終極追求。

《葉隱聞書》成書於1716年(日本江戶時代),共十一卷,是由佐賀藩主鍋島光茂的侍臣山本常朝口述,一個名叫田代陳基的武士用七年的時間筆錄而成。主要為論語體,又稱《葉隱論語》。

《葉隱聞書》除了探討武士的戰術問題,主要是將武士的職業精神上升到一種人生境界,即武士生死的哲學高度。該書開宗明義:“武士道者,死之謂也。”赴死、忠義兩全,是武士道的終極追求。它不僅是一部武士修養書,而且也是一部作為近古日本特殊社會形態“武士社會”的文化精神史書,是日本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部全面瞭解日本、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重要原典之一。

口述者開宗明義宣稱:“所謂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於生死兩難之際,要當機立斷,首先選擇死。沒有什麼大道理可言,此乃一念覺悟而勇往直前。”死亡觀是該書的核心,也是武士道的精髓所在。李光耀:“日本不是一個普通正常的國家,它是一個隱藏在‘曖昧’表象下,無與倫比 的單一民族集團性和不擇手段的進取性的國家。不管‘菊花’也好,‘刀’也好,都是維護大和民族共同體,進取擴張的手段——不同的手段而已。在日本人的世界 裡,兩種截然相反的東西,構成了奇特的‘互補’”。

 許介鱗: 武士道の本義は日本の戦前の教育勅語の教えのように、「義勇公に奉じ」を最高原則とし、これは武士が「人に奉公する」ための心の準備で、非常に残酷で非人道的だった。

Famous quotes

"I have found that the Way of the samurai is death. This means that when you are compelled to choose between life and death, you must quickly choose death." -- used as a military slogan during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to encourage soldiers to throw themselves into battle.

"There is surely nothing other than the singl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moment. A man's whole life is a succession of moment after moment. If one fully understands the present moment, there will be nothing else to do, and nothing else to pursue." -Hagakure

"It is a good viewpoint to see the world as a dream. When you have something like a nightmare, you will wake up and tell yourself that it was only a dream. It is said that the world we live in is not a bit different from this." -Hagakure

"I have found the essence of Bushido: to die!" -Hagakure

Tsunetomo's personal version of the Four Vows of a samurai, which he advocated reciting every morning:

As Shown In Hagakure

  1. Never be outdone in the Way of the Samurai.
  2. To be of good use to the master.
  3. To be filial toward my parents.
  4. To manifest great compassion, and to act for the sake of Man.

宮崎市定《亞洲史概說》《亞洲史論考》《雍正帝:中國的獨裁君主》;《藍敏先生訪問紀錄》、藍鼎元《鹿洲公案》

$
0
0

 宮崎市定《亞洲史概說》《亞洲史論考》《雍正帝:中國的獨裁君主》;《藍敏先生訪問紀錄》、藍鼎元《鹿洲公案》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4217318748278900

宮崎市定(1901 - 1995),日本歷史學家、漢學家,“京都學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畢業于京都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科,曾師從內藤湖南、桑原隲蔵等著名學者,1944年起任京都大學文學部教授,曾榮獲有“漢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法國儒蓮獎,並獲日本學士院獎和文化功勞者獎章 。在中國史的諸多領域都有獨到的研究,代表作有《九品官人法研究》《中國史》《科舉》等。



*****宮崎市定的文章都很可讀,是了不起的學者。
《亞洲史概說》2017

《亞洲史概說》一書原是宮崎市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完成的舊稿,最早由人文書林出版,正編和續編於1947 年和1948 年相繼問世,並引起了日本學界的重視和討論。1973 年,該書由學生社再版,作者在舊版的基礎上增加了“現代亞洲史”一章。作者在書中提出“西亞文明東流論”,並開闢了“亞洲史”這一全新的領域。本書涵蓋了東亞的中華文明、西亞文明、印度的梵文文明以及日本文明,著重考察各文明之間的交流與聯繫,通過交通線的轉移和變化,揭示文明興衰與時代演進的歷史大勢。作者以其宏大的視野,展開了一幅亞洲史發展演進的宏大畫卷,使我們可以由此進一步認識全人類的真正歷史。

由於編輯水準所限,錯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

宮崎市定1901-95的【雍正帝:中國的獨裁君主】(原書50年代,中譯本2016),我認為不比史景遷的相關書差。0205 2018 一"

好文章是Ben Chen轉來:http://www.mh.sinica.edu.tw/…/Publicati…/Publication_370.pdf
然而,這本1995年的《藍敏先生訪問紀錄》的相關部分,有些問題。




孫文良,{中國官制史}台北:文津,1993
阿邦送的書。很想知道為何買此書。
我完全讀不懂。
唯一有趣的是雍正皇帝批湖廣總督的請"聖安",刪掉"奴才",改為"臣",批"?後稱臣得體" (下圖之下),很給奴才面子。
補:根據YZ Kuo的留言 ("旗下才能稱奴才,漢人只能稱臣"),我似乎搞錯皇帝的意思!
臚列資料而不說明出處,官職功能、目的、互動、演變等等,都是死資料!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藍鼎元
藍鼎元
《清代學者像傳》之《藍鼎元像》

大清署廣州府知府
籍貫福建漳浦縣
族裔畬族
字號字玉霖,別字任菴,號鹿洲
出生康熙十九年(1680年9月19日)
福建漳浦縣
逝世雍正十一年(1733年8月1日)
廣州
出身
  • 雍正元年拔貢
經歷
藍鼎元
漢字藍鼎元
白話字Nâ Téng-goân
臺羅拼音Nâ Tíng-guân
漢字鹿洲
白話字Lo̍k-chiu
臺羅拼音Lo̍k-tsiu
表字
漢字玉霖
白話字Gio̍k-lîm
臺羅拼音Gio̍k-lîm
別字
漢字任菴
白話字Jīm-am
臺羅拼音Jīm-am
藍鼎元(1680年9月19日-1733年8月1日),字玉霖,別字任菴,號鹿洲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人。生於康熙十九年,卒於雍正十一年。藍鼎元出身書香世家,其父祖皆是當地有名望的儒士。父親藍斌精通理學,但屢科不第;藍鼎元十歲喪父,家境艱苦,靠母以女紅度日。自幼聰穎好學,清康熙末年,藍鼎元隨堂兄南澳總兵藍廷珍入台平定朱一貴之亂,事後,百餘宗族、兵員未返,落腳阿里港(今屏東縣里港鄉)墾荒開發。雍正間特授廣東普寧知縣,再兼署潮陽知縣,寫下了斷案過程,即《鹿洲公案》(藍公案)。潮州府知府胡恂邀其編纂府志。後受兩廣總督鄂彌達懇邀入幕,並再受鄂的舉薦,特授為署廣州府知府。雍正十一年(1733年)夏到任月餘,即卒於官,年僅54歲。今日里港藍家為其後人。較著名的有藍世璁。

生平事蹟[編輯]

藍鼎元自幼聰穎,生性好學,勤苦自勵。年少名列童子試榜首,頗得當地督學賞識。十七歲時,泛舟遊歷閩浙廣東沿海,「自謂此行所得者多,人莫能喻也。」[1]從此眼界大開,識見愈增,然時運不濟,屢次赴試不第。[2]漳浦知縣陳四明邀集知名學者講學,指導制藝詩歌古文等科試之學,至康熙四十二年(1703)拔童子試第一,而為時人所重。先後受知於福建學政沈涵、福建巡撫張伯行,巡撫張伯行稱讚藍鼎元是「經世之良材」。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藍鼎元應張伯行之聘,到福州鰲峰書院,擔任講學及與同鄉蔡世遠共同纂訂先儒諸書。兩年後,辭聘歸家,在家鄉教書和著述,因「念祖父母春秋高,母亦漸衰,辭歸侍養」。自此,在家閉門苦讀十一年。

平台史記[編輯]

康熙五十七年間(1718年)。其族兄藍廷珍升任南澳總兵,便道返鄉,論及鎮守南澳事宜,藍鼎元乃上書數千言,直指「南澳一鎮,為天南第一重地,是閩、粵兩省門戶」,「鎮南之法,以搜捕賊艘為先」,如果「上偷安則下怠惰,營伍廢弛則士卒弱,將帥素屍則盜賊恣」,「願兄無以開府滿盈,……抖擻精神,勤勞哨緝,一洗向來鎮弁積玩逡巡畏縮之習」,又於書中條陳七大要務以供參酌。佐幕期間上言南、北路文武駐紮要害,官兵營汛添設更置,臺鎮不可移澎湖,哨船之舵繚斗椗各兵必不可換,羅漢門、郎嬌、檳榔林、阿猴林不可棄等,均受閩浙總督覺羅滿保的允行。巨細靡遺,「洞若觀火」,令廷珍「大奇之」。
康熙六十年(1721),朱一貴起事反清,藍廷珍奉令平台,藍鼎元受邀隨行,於是來台參與戎幕。時年四十一歲。留台年餘,藍廷珍倚為左右手,凡軍中往來文書手札,皆出其手;軍務備防諸事,無不參與;「出入風濤戎馬間,羽檄紛馳,下筆千萬言立就」。為治理台灣出謀劃策,撰《平台紀略》一卷,又遍歷台灣西部各地,熟悉全台地理情形,遂能協助藍廷珍調度指揮順暢,料敵如神,迅速平定全台。由於在台期間,於地方利病,無所不用其心,常與廷珍「兄弟相對,竟日念念地方,不知其苦也」,因此藍廷珍稱讚他:「昔范文正公秀才,以天下為己任,予弟玉霖,其庶幾乎!」。

對台貢獻[編輯]

藍鼎元於經濟時務處處留心,不僅竭力主張在半線(今彰化市)以北設縣添兵,更主張在竹塹(今新竹市)地區增置兵防,設官治理,他以為「竹塹埔寬長百里,……闢田疇,可得良田數千頃,歲增民榖數十萬」;「恢恢郡邑之規模,當半線、淡水之中間,又為往來孔道衝要。即使半線設縣,距竹塹尚二百四十里,不二十年,此處又將作縣。流移開墾,日增日眾;再二十年,淡水八里坌又將作縣(置淡水廳)。氣運將開,非人力所能過抑,必當因其勢而利導之。」[3]所以「大聲疾呼,不啻舌敝穎禿」。藍鼎元精熟台灣歷史,入台後全面考察台灣社會、政治、經濟、軍事的現實和地理、風俗、信仰、教化等等方面的情況。他最早提出了對台灣進行綜合治理,促進台灣走向文治社會的具體措施,即十九事:「信賞罰,懲訟師,除草竊,治客民,禁惡欲,儆吏胥,革規例,崇節儉,正婚嫁,興學校,修武備,嚴守御,教樹畜,寬租賦,行墾日,復官莊」,其中「恤澎民,撫士番,招生番。」等尤為切中治台時務。
藍鼎元全面系統提出治理、經營台灣的理論體系,被當時和此後的治台者所借鑒採用。《平台紀略》是藍鼎元在台一年餘返鄉撰寫,直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乾隆還下手諭:「朕披閱藍鼎元所著《東徵集》,其言大有可採,著常青、李侍堯購取詳閱,於辦理善後時,將該處情形細加察核。如其書內所討論各倏,有與見在《事宜》確中利弊者,不妨參酌採擇,俾經理海疆,事事悉歸盡善。」被乾隆譽為『籌臺宗匠』。
清政府曾對移民實行施琅提倡的渡臺禁令,禁止攜眷赴臺,該政策造成臺灣人口大亂,性別比失衡,男子多,女子極寡,青壯年拓荒者成家困難,是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藍鼎元對此給予極大關注。在《東徵集》與《論臺灣事宜書》中,他列舉了移民「皆丁壯力農,無妻室,無老耆幼稚」,「一莊有家室者百不得一」等大量嚴酷事實,建議:「欲赴台耕種者必帶有眷口,方許給照載渡,編甲安插。台民有家屬在內地,願搬取渡台完聚者,許縣呈給照赴內地搬取,文武汛口不得留難。」雍正九年(1731年),清政府實行憑照攜眷入台政策,就是出自藍鼎元等官員的建議。

清初名吏[編輯]

雍正繼位後(1723),下詔選拔全國學行兼優之士入太學,藍鼎元以優貢生被選進京。清廷也在本年採納他的建議增設彰化縣於半線,同時設置淡水廳稽查大甲溪以北防務、兼管彰化捕務。使其主張終得實現。雍正三年,藍鼎元奉派校書內廷,分修《大清一統志》,其史才遂為朝廷「內臣」所重。
雍正五年(1727年),經大學士朱軾讚譽藍鼎元才能,薦引他朝見雍正皇帝引薦,獲雍正帝召見,藍鼎元條奏經理臺灣、河漕、兼資、海運、鳳陽民俗土田、黔蜀疆域六件時務,深得雍正賞識,授予廣東普寧知縣,再兼署潮陽知縣
藍鼎元到任後力精圖治,革除吏敝,興學校、正風俗、秉公辦案,深獲民間愛戴。平反冤獄,嚴懲歹徒,令行禁止,吏治嚴明。藍鼎元還致力於復興學校,親自課經書,取締邪教,在潮陽改邪教祠為棉陽書院,盡力改善民俗風尚,深受百姓稱頌。藍鼎元秉性亢直,剛正不阿。
雍正六年(1728年),卻因藍鼎元因「豁免漁船例金」,以仵上官「違忤監司」,被羅織罪名,革職入獄。幸得當地士民為其鳴冤,潮州知府和總督郝玉麟、巡撫鄂彌達等多方協助,保釋出獄。藍鼎元請求歸休,鄂彌達更為他上書申明受冤始末,遂於雍正十一年(1733)奉詔進京召見,命其署理廣州知府,並聘請他編纂《潮州府志》。

一生清廉[編輯]

藍鼎元於雍正十一年(1733)五月間到任,僅月餘、便因病遽然亡故。年僅五十四歲,有子六人。藍鼎元一生清廉,過世時家中貧困,鄂彌達及上官、同僚等「憐其貧」,集資以助,才得歸葬家鄉。

台灣藍氏[編輯]

  • 藍鼎元、藍廷珍族兄弟二人雖以征台而來台,功在清廷而留惠台灣。藍氏源流之一出自於河南縣汝南郡,近年調查研究源流之二,藍廷珍、藍鼎元等藍氏一族,乃是清朝東南地區少數民族「畬族」的族裔。其族人隨藍廷珍來台後,留台灣墾殖者頗多。藍廷珍的裔孫定居台中一帶;藍鼎元亦有長子藍雲錦留台開墾定居屏東阿里港(現稱里港鄉)一帶,藍家古厝即為在台藍家一世祖藍雲錦所建。[4]

著作[編輯]

  • 《大清一統志》參與纂修
  • 著作:
    • 《藍鹿洲集》
    • 《修史試筆》
    • 《東征集》6卷(藍鼎元為藍廷珍擬寫的公檄、書稟、條陳、告諭的輯成)
    • 《平臺紀略》1卷(附奏疏)
    • 《鹿洲初集》20卷
    • 《女學》6卷
    • 《棉陽學準》5卷
    • 鹿洲公案》2卷
    • 《潮州府志》等書傳世。
  • 清史稿》中都有立傳,清《四庫全書》中收錄藍鼎元專著。

附註[編輯]

  1. 移至^ 同前註書,<卷四,藍鼎元>,212頁。
  2. 移至^ 據蔣炳釗《畬族史稿》,144頁;廈門大學出版社,1988。
  3. 移至^ 見《東徵集》,<卷六,紀竹塹埔>,87頁。
  4. 移至^ 據屏東縣里港鄉阿里港文化協會會刊《阿里港》創刊號,30頁,1966。




***
藍敏先生說徐永昌是位"人格者",這,我有興趣。
陸軍一級上將
徐永昌
將軍
Xu Yongchang.jpg
 中華民國第3任國防部部長
任期
1948年12月24日-1949年5月1日







*****宮崎市定的文章都很可讀,是了不起的學者。
《亞洲史概說》2017

《亞洲史概說》一書原是宮崎市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完成的舊稿,最早由人文書林出版,正編和續編於1947 年和1948 年相繼問世,並引起了日本學界的重視和討論。1973 年,該書由學生社再版,作者在舊版的基礎上增加了“現代亞洲史”一章。作者在書中提出“西亞文明東流論”,並開闢了“亞洲史”這一全新的領域。本書涵蓋了東亞的中華文明、西亞文明、印度的梵文文明以及日本文明,著重考察各文明之間的交流與聯繫,通過交通線的轉移和變化,揭示文明興衰與時代演進的歷史大勢。作者以其宏大的視野,展開了一幅亞洲史發展演進的宏大畫卷,使我們可以由此進一步認識全人類的真正歷史。

由於編輯水準所限,錯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亞洲史概說(簡體書)

目次
新版序 1
緒 論 1
第1 章 亞洲諸文化的形成及其發展 11
第一節 亞洲諸文化的黎明 13
第二節 古代波斯及其相鄰諸國的文化 30
第三節 古代印度及其文化 40
第四節 古代中國及其文化 53
第2 章 亞洲諸民族的相互交往 71
第一節 伊朗的形勢與阿拉伯帝國的興衰 73
第二節 印度與印度支那半島各民族的興衰 83
第三節 北方民族的活躍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92
第四節 漢民族的更張及其昌隆 104
第3章 亞洲諸文化的交流及其展開 117
第一節 海陸通商的發展與亞洲循環交通的形成 119
第二節 波斯文化的東漸 132
第三節 印度文化的傳播 140
第四節 中國文化的復興及其繁榮 149
第4 章 近世的民族主義潮流 159
第一節 近世史階段的地區傾斜 161
第二節 北方民族的活躍與宋朝治下的漢民族 173
第三節 蒙古大征服 184
第四節 明王朝與帖木兒帝國 195
第五節 清代的亞洲 204
第5章 近世文化的展開 213
第一節 伊斯蘭文化的光輝 215
第二節 中國近世的新文化 223
第三節 三種近世文化的交流 234
第6章 最近世文化的東漸 243
第一節 歐洲勢力膨脹的由來 245
第二節 亞洲對歐洲近代化的貢獻 254
第三節 印度的沒落 262
第四節 清朝的開國及其滅亡 270
第五節 西亞的衰頹 281
第7章 亞洲歷史上的日本 289
第一節 日本古代史諸問題 291
第二節 日本的中世 304
第三節 中世性的近世 313
第8 章 現代亞洲史 321
第一節 中華民國的變遷 323
第二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 333
第三節 南亞與西亞 341
第四節 近代化之後的日本 350
結 語 360
宮崎市定著作目錄 362
解 說 364
出版後記 369


宮崎市定亞洲史論考(簡體書)

本書收錄宮崎市定先生的小型單行本和論文共計46篇,分為上、中、下三卷,上卷定名為概論編,中卷為古代、中世編,下卷為近世編。書稿中收錄了相當篇幅的宮崎先生的學術著作,其中不乏其代表作,比如《東洋的近世》,曾廣為學界徵引。不僅如此,書稿中還有書評、雜文,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上 卷

前 言
東洋的樸素主義民族與文明主義社會
中國古代史概論
六朝隋唐的社會
東洋的近世
菩薩蠻記
日出之國與日沒之處

中 卷

前 言
中國聚落形態的變遷——關於邑、國、鄉、亭、村的考察
中國上古的都市國家及其墓地——商邑何在
戰國時期的都市
中國村制的確立——古代帝國崩潰的一個側面
魏晉十六國北朝華北的都市
漢代的裏制與唐代的坊制
東洋的古代
唐代賦役制度新考
吐魯番出土田地文書的性質——讀《敦煌吐魯番社會經濟史料(上)》
從部曲到佃戶——唐宋間社會變革的一個側面
中國官制的發展——從上古到唐代
六朝時期江南的貴族
日本的《官位令》與唐《官品令》
三韓時代的位階制
中國古代的天、命與天命思想——孔子到孟子革命思想的發展
中國的歷史思想
肢體語言與文字——試論《史記》的成書
中國河川的歷史考察
《史記·貨殖列傳》所見物價考
頃畝、裏與丈尺
萬寶槌考

下 卷

前 言
宋代的煤和鐵
關於中國的鐵
十字軍對東方的影響
中國火葬考
二角五爪龍
元朝統治下蒙古官職所見蒙漢關係——再論元朝恢復科舉的意義
從洪武到永樂——明朝初期政權的性質
難道有兩個宋江嗎
雍正皇帝——中國的獨裁君主
《雍正朱批諭旨》解題
清代的胥吏與幕友——尤其以雍正朝為中心
雍正時期地方政治的——朱批諭旨與鹿州公案
論雍正時期俸工銀扣捐的廢止
關於太平天國的性質
馬可波羅的幽靈——CATAIO國的消亡
妙心寺麟祥院藏《混一歷代國都疆理地圖》
幕末的攘夷論與開國論——佐久間象山遭暗殺的背景
東洋史上的日本
雜纂
雜 錄
余白錄
書 評

吉田兼好著《徒然草》 李永熾譯;周作人譯:《徒然草》抄;Donald Lawrence Keene (1922~2019) 英譯:Essays in Idleness:1967 川端康成 《日本的美與我 一、月歌的桂冠;二,雪月花時最懷友。三 299 紫式部源氏物語》

$
0
0


吉田兼好著《徒然草》

李永熾譯,台北:當代,1988

 周作人譯:《徒然草》抄
Donald Lawrence Keene (1922~2019) 英譯
  • 吉田兼好Essays in Idleness: The Tsurezuregusa of Kenko (Columbia Univ Pr, June 1, 1967)




川端康成 《日本的美與我》喬炳南譯:一、月歌的桂冠;二,雪月花時最懷友。三 299 紫式部源氏物語



川端康成 《日本的美與我》喬炳南譯:一、月歌的桂冠;二,雪月花時最懷友。




 川端康成 《日本的美與我》喬炳南譯,諾貝爾獎的網站有 川端康成 1968年12月12日日本演講文稿 日文原版和英文翻譯






川端康成 《日本的美與我》喬炳南譯,台北:臺灣商務,1970/1985 三版
這本書應屬精讀、背誦、研究翻譯的好書。

現在諾貝爾獎的網站有 川端康成 1968年




川端康成 《日本的美與我》喬炳南譯,台北:臺灣商務,1970/1985 三版

這本書應屬精讀、背誦、研究翻譯的好書。
我猜此篇為所有中文翻譯 (包括稍後的中國版)的原始參考版,所以最值得參考。


現在諾貝爾獎的網站有 川端康成 1968年12月12日日本演講文稿 日文原版和英文翻譯 (它與《日本的美與我》的附錄的英文版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literature/1968/kawabata/lecture/
,略有不同,有不少改善,譬如說,


But when we come to the following poems of the Empress Eifuku, who lived at about the same time as Ikkyu, in the Muromachi Period, somewhat later than the Shinkokinshu, we have a subtle realism that becomes a melancholy symbolism, delicately Japanese, and seems to me more modern:
“Shining upon the bamboo thicket where the sparrows twitter,
The sunlight takes on the color of the autumn.”
“The autumn wind, scattering the bush clover in the garden,
sinks into one’s bones.
Upon the wall, the evening sun disappears.”


 《日本的美與我》喬炳南譯,所附的英文;比較2種英文版本,可知道介紹文和詩文都有改進:

 But when we come to the following poems of the Empress Eifuku (1271~1342), from the late Kamakura and early Muromachi periods, somewhat later than the Shinkokinshu, we have a more subtle realism. It becomes a symbol of a  delicately Japanese melancholy symbolism,, and seems to me more modern:

“Shining upon the bamboo thicket where the sparrows twitter,
The sunlight takes on the color of the autumn.”

"The hagi* falls, the autumn wind is piercing, 
Upon the wall, the evening sun disappears.”


未提供相片說明。



報吉時 #展覽 2019 讀衣 以「四季」為命題,董陽孜老師將四季擬人化命名為「滴翠」、「荷淨」、「月華」、「寒松」.並且依照不同特性,使用不同運筆方式撰寫。讀衣特展活動只到下周一,快把握最後時間唷!
"Reading Clothes" exhibition was initiated by Taiwanese contemporary artist Dong Yangxi which combines calligraphy art and fashion. This year, 7 group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fashion designers wer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design. If you are a traditional culture & fashion lover, you must come to Huashan!
時間 Time:2019/11/02-11(六日一)10:00-20:00⋯⋯
 





HCJAPAN.BLOGSPOT.COM
川端康成 《日本的美與我》喬炳南譯,諾貝爾獎的網站有 川端康成 1968年12月12日日本演講文稿 日文原版和英文翻譯 18:59NOW…




梁實秋《文學因緣 》(1964)《看雲集》、 《雅舍憶舊》《浪漫的與古典的》、《文學的紀律》、《罵人的藝術》、《偏見集》、《文藝批評論》、《雅舍小品》、《讀徐志摩》...

$
0
0
找不到
梁實秋題張充和 1944
風采三秋明月 文章萬里長江   7
出處

百獸圖

.

.

回憶朋友的文集,以梁實秋先生的《看雲集》(台北:志文,1974)最好。《憶冰心》,收入
《看雲集》頁31-72,最有情感。 (孤陋寡聞,看了陳子善先生的文章,才知道
梁實秋先生1984年另有同名的書,內容不同。又,知堂老人早有雜文《看雲集》。)

《看雲集》目次

憶豈明老人
胡適先生二三事 (HC:應稱"胡適之"先生)
憶冰心
憶老舍
憶沈從文
憶楊金甫
悼念道藩先生
悼念夏濟安先生
悼念左舜生先生
悼念陳伯通先生
*****


梁實秋的《文學因緣 》(1964)

梁實秋的《文學因緣 (台北:文星,1964,定價12元)可能是第3手。後有20元、150元標價 -文星叢刊31,307+2頁。
文學因緣. Author, 梁實秋. Publisher, 愛眉文藝出版社, 1970.
出版者傳記文學出版社,1988, 頁數149 頁。
此書共26篇,內容豐富,可惜各篇多無發表日期等資料。

書名取自白居易與元九書》中一句:"自敘為文因緣,與年月之遠近也。" (可惜此書類似章學誠力主: 立言者文章應附年月,自己的文章卻多缺年月。)

 末3篇篇名
 《胡適之先生論詩  283
這篇多根據嘗試集相關的論作。其實, 胡適之先生談詩的文很多,應該全錄一番,
豈只是贊揚"具體".......: 包括提倡"達"之外,更重要的"真" (他有特定的意思)....
文末,提出"美未易賞"說法。也講到西方學術中關鍵語:
  de gustibus non est disputandum There is no disputing about tastes.
  講到品味,那是無法爭辯的。De Gustibus: Loving Coffee Without Being a Drip



《憶新月291

重印《西瀅閒話

據作者1963年末《後記》, 有關文學的,出過 《浪漫的與古典的 、文學的紀律》、
見集》。


**** 簡體中文
梁實秋《雅舍憶舊》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武漢出版社,2013;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
  • 本書是梁實秋先生晚年最為重要的作品。其中有對過往人生最重要最快樂經歷的回憶,也有對故友的深切緬懷,最後一輯《槐園夢憶》更是充滿了梁先生對夫人程季淑的無限深情。經歷越多,對往昔的懷念越為強烈,也許正因如此,才有了這充滿溫情的文字。歷經歲月的沉澱,《雅舍憶舊》是梁先生心中最深的美好。而他對童年的回憶,對校園生活的追憶,以及對親朋師友和至愛之人的緬懷,這愉悅而溫暖的情愫卻是你我都有的,即使再過多少年,這種情感依舊不會變,這些文字也依然會激起我們心中這份共有的情感。 



  • 梁實秋(1903-1987)著名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尤以散文創作最為突出,其散文集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出版的最高紀錄。代表作有譯作《莎士比亞全集》,文藝批評專著《浪漫的與古典的》,以及散文《雅舍小品》《雅舍談吃》《雅舍隨筆》《雅舍雜文》《雅舍憶舊》《雅舍遺珠》等。其散文似乎都是信手拈來,時而流連于衣食住行,時而沉醉于琴棋書畫,有時天文地理,有時人情世故。沒有生之無聊死之激烈的大悲大喜,而是在簡潔的文字中透出高雅、平和,以及一種積極溫暖的情味。及至晚年,他的文章更添溫婉、平實之感。冰心曾這樣評價梁實秋︰“一個人應當像一朵花,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我的朋友,男人中只有梁實秋最像一朵花。”

目錄

第一輯 雅舍憶事
 “疲馬戀舊秣,羈禽思故棲”
 記得當時年紀小
 童年生活
 我在小學
 我的暑假是怎樣過的
 清華八年
 點名
 《琵琶記》的演出
 講演
 演戲記
 相聲記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回憶抗戰時期
 紐約的舊書鋪
 憶.《新月》
第二輯 雅舍懷人
 想我的母親
 我的一位國文老師
 酒中八仙
 辜鴻銘先生逸事
 談徐志摩
 陸小曼的山水長卷
 懷念陳慧
 關於老舍
 胡適先生二三事
 聞一多在珂泉
 憶冰心
 憶沈從文
 憶周作人先生
 悼齊如山先生
 悼朱湘先生
 悼念道藩先生
 悼念陳通伯先生
 悼念夏濟安先生
 記盧冀野
第三輯 槐園夢憶
 槐園夢憶

*****

下流

胡適之先生:「武俠小說是下流的......」


昔日梁實秋先生請胡適先生到師大演講。
胡先生說 ,京劇 律詩 等 下流, 舉座嘩然。 參考 梁實秋著《胡適先生二三事》(《看雲集》台北:志文, 1974, 頁24 (梁實秋1984皇冠30年特選文集 *初版)

這本書第一篇是"周作人"。有趣的是,梁實秋在清華時請他去演講,他們都聽不懂豈明先生講的。後來出版講稿時,才知道是"巴蕉的俳句"。

----

聞一多集外情詩


作者:陳子善

二十三年前,也即一九八四年八月,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了梁實秋的《看雲集》。在此之前十年,也即一九七四年四月,台北志文出版社已先出版了梁實秋的 《看雲集》(此書又有香港文藝書屋1974 年7 月翻印本)。兩書內容不同而書名完全相同,這在梁實秋眾多著作中可是一個特例,在現代文學版本學上也值得一提。
皇冠版《看雲集》無序。志文版《看雲集》有序,開宗明義,就說
“人到老年,輒喜回憶。因為峯迴路轉柳岸花明的階段已過, 路的盡頭業已在望,
過去種種不免要重溫一番。”
而書之所以“題名為《看雲集》,無非是借陶詩‘靄靄停雲’之句聊以寄意”。
這篇序如果置於皇冠版《看雲集》 卷首,也完全合適。因為兩書都是“回憶舊遊”的
寄情文字。
以梁實秋在中國現代文壇上的成就和交遊,這兩本《看雲集》自然頗多珍貴史料,
大有看頭。且說皇冠版《看雲集》裏《舊箋拾零》的一節“徐志摩的一封 信”。
梁實秋告訴我們,這是徐志摩寫給他的最後一封信,“是民國二十年夏寫的,由上海寄往青島”。這信已經收入最新的《徐志摩全集》第六卷(2005 年5 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初版),卻既缺了抬頭,又錯了寫信日期,還有好幾處誤植。信的內容如此重要,有必要據手跡重錄一次:

實秋:
前天禹九來,知道你又過上海,並且帶來青島的艷聞,我在喪中聽到也不禁展顏。下半年又可重敘,好的狠,一多務必同來。《詩刊》二期單等青方貢獻,足下,一多,令孺,乞于一星期內趕寫,遲者受罰。
太侔,今甫,一多諸公均侯。 志摩 二十八日
(原信無標點,由筆者酌加)
凡是喜歡“新月派”詩文的讀者,一定會對徐志摩此信中所說的令他“在喪中聽到也不禁展顏”的“青島的艷聞”感到興趣(“喪中”指徐志摩在“母喪” 中,1931 年陰曆三月初六,也即公曆4 月23 日,徐母在浙江硤石病逝。由此也可推斷此信當寫于同年5月28 日),這“艷聞”是否涉及當時在青島大學文學院執教的幾位“新月派”名家?梁實秋對此作了解釋:
信裏所說的艷聞,一是有情人終於成了眷屬,雖然結果不太圓滿,一是古井生波而能及時罷手,沒有演成悲劇。
好傢伙,果然有“艷聞”,不但有,竟然還有二件!“艷聞”不是“緋聞”,雖然都是關涉男女情,“緋聞”往往是無中生有,“艷聞”一般是以事實為依據 的。所謂“有情人終於成了眷屬”,係指青島大學文學院教授趙太侔與話劇演員俞珊的結合,可惜後來兩人勞燕分飛。所謂“古井生波而能及時罷手”,梁實秋有點 吞吞吐吐,閃爍其詞,其中必定大有文章。
“古井生波”何所指,不必大費周章,煩瑣考證,在皇冠版《看雲集》裏就能找到線索。書中另一篇長文《再說聞一多》的末尾,梁實秋公佈了聞一多從未發表的佚詩《憑籍》,正是一首“古井生波”的情詩:
聞一多佚詩《憑藉》手跡
“你憑著什麼來和我相愛?”
假使一旦你這樣提出質問來,
我將答得很從容——我是不慌張的,
“憑著妒忌,至大無倫的妒忌!”
真的,你喝茶時,我會仇視那杯子,
每次你說那片雲彩多美,每次,
你不知道我的心便在那裏惡罵:
“怎麼?難道我還不如它?”



Zen Master Dogen道元禪師: An Introduction with Selected Writings(日)道元 (1200-53) 正法眼藏Zen Master Dōgen: An Introduction with Selected Writings

$
0
0


道元 (1200-53) :「當竊觀想,生於後五百年,雖身處邊地遠島,宿善不朽而正傳古佛之威儀,不污染而修證者,當隨喜、歡喜。」


Zen Master Dogen: An Introduction with Selected Writings
by Yuho Yokoi (Author), Weatherhill Inc (1976)...
此書說道元 (1200-53) 訪中國時,有二位韓國和尚可講道(經)多日,不過他們連個袈裟和缽都沒有,正如多數出國的日本和尚般,很不像話。


The Life Of Zen Master Dogen (Full Movie) - YouTube




正法眼藏
(術語)又曰清淨法眼。禪家以之為教外別傳之心印。釋氏稽古略一曰:「佛在靈鷲山中,大梵天王以金色波 羅華持以獻佛。世尊拈華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 攝,獨有迦葉,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分付迦葉。」今以禪門之意解之,則是正為佛心之德名,此心徹見正法,故曰正法眼。深廣而萬德含 藏,故曰藏。法華經所謂佛知見也。涅槃妙心,為佛心之本體。體寂滅,故曰涅槃。不可思量分別,故曰妙。法華所謂妙法也。但法華就客觀而謂為妙法。今就主觀 而謂為妙心。對一類頓悟之機,使離言句之假名,直爾會得此佛心,謂之以心傳心。然世尊付囑迦葉以正法眼藏,雖為涅槃經之誠說,而拈華微笑之事,寶為禪門後 輩之蛇足。其說基於慧炬之寶林傳,人天眼目,五燈會元已下與之雷同,惟為誇張其宗之具耳,隋唐之諸祖無言此事者。傳燈錄二曰:「說法住世四十九年,後告弟 子摩訶迦葉,吾以清淨法眼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正法將付於汝,並敕阿難副貳傳化無令斷絕。」又曰:「佛告諸大弟子,迦葉來時可令宣揚正法眼藏。」明教傳法 正宗記所載亦同之。是正涅槃經二所謂:「爾時佛告諸比丘,我今所有無上正法悉以付囑摩訶迦葉,是迦葉者當為汝等作大依止」是也。然則謂為正法眼藏,謂為清 淨法眼,皆總以名佛一代所說無上之正法也。況大悲經教品曰:「如來法付囑諸聖,以正法眼之名,且指滅後三藏結集曰結集法眼,豈限於所謂教外別傳之心印 耶?」(參見:拈花微笑)。【】(書名)書名。有明徑山宗杲之正法眼藏。有日本道元禪師之永平正法眼藏。

婆娑

2004

「婆娑*世界大宋國 福州玄妙山….. 」
*婆娑:梵語saha ,意譯為"忍土""忍界"等,意指忍受各種煩惱 困苦的世界。

--(日)道元 (1200-53) 正法眼藏何燕生譯注,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p.76, 第七 "一顆明珠"
---

  道元 Dogen (1200-1253)   正法眼蔵

道元 Dogen 
https://ja.wikipedia.org/wiki/Dogen


Shikantaza は 註ネをすること"に"ただ集中されるように文字通り翻訳される。より頻繁にそれは呼ばれる: "公正なモデル"か"無声照明"。それはZen の仏教のSoto の学校の主要な黙想の技術である。"公正なモデル"の"公正のに" 2 つの含蓄がある: 第一に、1 つは何もモデルをしないべきである。第二に、1 つは右の"意識する"方法で坐るべきである。Shobogenzo のzen のマスターEihei Dogen Zenji (1200-1253 年) による古代文書は、shikantaza の最も重要な記述である。

黙想方法
Shikantaza は頻繁に方法の 方法と言われない。黙想の他の形態に頻繁にかなり明らかな指示がある間、- 呼吸プロセスに焦点を合わせることのような- 純粋な意識かmindfulness を利用するためにshikantaza は保持される。基本的アイデアは向こう行く、考える心が超越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ことである。1 つを坐らせることがモデルについて考えるべきでないが"実際に"坐らせなさい間、モデルとの1 がある。時1 は方法について考えることを止めるまたは他の事は、正しい方法突然現われる。Zen の視点からの、思考は基本的な問題である。時間のほとんど私達は実際に 事を しないが、それら について むしろ考える。啓発は洗面所へ皿洗浄し、行くことのような事で見つけられるべきであることそれはzen マスターが頻繁にポイントになぜ重点を置くかである。
Dogen によって有名な区別行う: 非対 ない考えること- 考える。1 つはなしに"思考"であるべきであるけれども完全に空白の心はshikantaza の目的絶対に でない もののように想像できる。考えることは全体で超越されなければならない。1 つはあるものがすべてのこれらの思考の後ろでそれぞれ発見する必要がある。

理論的な文脈
ベテランの従業者のためにShikantaza は簡単、簡単である。まだ、なぜなら初心者この奇妙な"方法"は理解してがほとんど不可能である。それは文献の調査それを完全に理解する(および/または教授を) と実際の練習を要求する。その第一次elucidation は広大な哲学、言語、とhermeneutic 複雑さのinfamously 困難な仕事のDogen のShobogenzo にある。彼は逆説的な論理、破壊する引用語句の作戦、イメージ、及び豊富な文学的な教育の広汎な使用をし、仏教の原文の伝統の重要な一般教育そして専門にされた訓練なしの誰かが仕事のほとんどにアクセスし始めることができることを想像することは不可能である。現代的な教授は古典的な仕事へよい導入と同様、理解し比較的易い頻繁に。この頃は、多くのzen マスターに典型的のが、非常に練習について話す"現実的な"方法ある。また彼らはこの特定の練習への黙想そして関係の全考えを非常に透明に説明することを試みる。
文献
Loori 、J. D. 、Leighton 、T.D 。(2004 年) 公正なモデルの芸術: Shikantaza のZen の練習の必要な執筆、知恵書; 第2 版、ISBN 086171394X
鈴木、S. (2003 年の) ブラウン、E.E. 、 常にそう: Zen の本当の精神の練習。不断(176 pag 。); ISBN 0060957549
Waddell とAbe 、trs 。(2002 年) Dogen のShobogenzo の中心。ニメ[ヨークの出版物の状態Univ 。ISBN 0791452425
Sekida 、Katsuki 。 Zen の訓練: 方法と哲学、Weatherhill; ISBN 0834801140
また見なさい
----
日本曹洞宗開山祖師道元五十四年短暫卻璀璨的人生充滿戲劇性。
他出身貴族,天資非凡,幼時就被長輩讚為「智比文殊」。
然而三歲喪父,八歲喪母,十三歲便不顧官宦家族期望他復興家業的壓力,毅然出家。
出家後目睹當年日本佛教界各道場實況,內心越來越疑惑,
於是又在二十四歲那年決志留學他心目中的正統佛教大國――中國(宋朝)。
他輾轉從京都到博多(福岡)、再搭商船,
前後花了一個多月才抵達明州(寧波),
偏偏又因「簽證問題」,在船上耗了三個月不得登岸。
但沒想到,期間邂逅一位
上船採購日本香菇、正擔任寺院大廚的中國老和尚,
從此翻轉他的學佛旅路。
後來他在中國拜入明師門下,又獲印可,
發願將莊嚴的七堂伽藍正統寺院結構和素樸的曹洞宗禪修方法
帶回日本發揚光大,以報師恩。
然而回國後,慘遭日本佛教界排擠,只好獨自退隱荒野,
篳路藍縷、開拓山林,並埋首著述。
自十三世紀中葉近八百年以來,
曹洞宗在中國漸漸失傳,連相關經典都不易找到,
然而,因為道元,曹洞宗迄今已成為日本最活躍的禪宗支派,
道元精神與曹洞宗本山永平寺絕對清簡、極致認真的獨特禪風,
也廣泛地深入日本文化深處,
可謂侘寂美學、精進料理、職人精神之骨髓。
甚且日本曹洞宗僧侶還在上世紀中葉就遠赴西方傳法,
至今歐美各地禪修中心仍積極運作。
已故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就是曹洞宗的信徒。
正好文化最新出版《如佛一樣生活》,
講的就是道元的故事與曹洞禪風。
由小說家、翻譯家也是禪修者吳繼文撰述,
東亞近世佛教研究專家、中研院廖肇亨教授審訂,
骨董文物藝術家、北投文物館副館長洪侃繪圖。
可能是一或多人的插圖





****

1968年(昭和43年)12月10日、川端康成はストックホルム・コンサートホールで行われたノーベル賞授賞式に紋付き袴の正装で出席し、翌々日の12日昼2時10分にはスウェーデン・アカデミーにおいて、スーツ姿で受賞記念講演を日本語で行なった[1][8]。この『美しい日本の私―その序説』と題された講演では、道元 Dogen (1200-1253)、明恵Myoe (1173-1232).、西行Saigyo (法師 1118 ~1190)、良寛(1758–1831)、一休(1394~1481)などの和歌が引用され、エドワード・G・サイデンステッカーにより同時通訳された[1][注釈 1]

1968年12月10日,川端康成(Yasunari Kawabata)穿著盛裝的冠羽大衣出席了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第二天中午2:10出席了瑞典科學院。在,適合在外觀上紀念演講日本是在執行[1] [8] 。這種“我的美麗的日本-導言”在題為講座,道玄秋江西行旅館一休,如詩歌詩歌條款引用是,愛德華·G·塞登斯蒂克一直同聲傳譯由[1 ] [注1]


---

Dōgen Zenji (道元禅師; also Dōgen Kigen道元希玄, or Eihei Dōgen永平道元, or Koso Joyo Daishi) (19 January 1200 – 22 September 1253) was a JapaneseZenBuddhist teacher born in Kyōto, and the founder of the Sōtō school of Zen in Japan after travelling to China and training under the Chinese Caodong lineage there. Dōgen is known for his extensive writing including the Treasury of the Eye of the True Dharma or Shōbōgenzō, a collection of ninety-five fascicles concerning Buddhist practice and enlightenment.


Yokoi, Yūhō and Victoria, Daizen; tr. ed. Zen Master Dōgen: An Introduction with Selected Writings. New York: Weatherhill Inc., 1990. ISBN 0-8348-0116-7.


道元禪師(どうげん,1200年-1253年),日本鎌倉時代著名禪師,將曹洞宗禪法引進日本,為日本曹洞宗始祖。為永平寺住持,人稱永平道元。晚年自號希玄,故又稱希玄道元。謚號佛性傳東國師、承陽大師。

生平[編輯]

日本貞應二年(1223年),渡海來到中國南宋學習佛法。在天童寺長翁如淨門下開悟,得到印可傳承。回到日本之後,創立位於福井縣永平寺,提倡曹洞宗默照禪法,提出「只管打坐」的修行法門。

著作[編輯]

著有《正法眼藏》。

相關電影[編輯]

以道元禪師生平為題材的電影為2009年日本電影《禪 ZEN》。故事內容是改編自大谷哲夫的2001年出版的小説『永平の風 道元の生涯』,由高橋伴明導演,中村勘太郎飾演道元禪師。

Teachings[edit]

Zazen[edit]

Dōgen often stressed the critical importance of zazen, or sitting meditation as the central practice of Buddhism. He considered zazen to be identical to studying Zen. This is pointed out clearly in the first sentence of the 1243 instruction manual "Zazen-gi" (坐禪儀; "Principles of Zazen"): "Studying Zen ... is zazen".[31] Dōgen taught zazen to everyone, even for the laity, male or female and including all social classes.[32] In referring to zazen, Dōgen is most often referring specifically to shikantaza, roughly translatable as "nothing but precisely sitting", or "just sitting," which is a kind of sitting meditation in which the meditator sits "in a state of brightly alert attention that is free of thoughts, directed to no object, and attached to no particular content".[33] In his Fukan Zazengi, Dōgen wrote:
For zazen, a quiet room is suitable. Eat and drink moderately. Cast aside all involvements and cease all affairs. Do not think good or bad. Do not administer pros and cons. Cease all the movements of the conscious mind, the gauging of all thoughts and views. Have no designs on becoming a Buddha. Zazen has nothing whatever to do with sitting or lying down.[34]
Dōgen called this zazen practice "without thinking" (hi-shiryo) in which one is simply aware of things as they are, beyond thinking and not-thinking - the active effort not to think.
The correct mental attitude for zazen according to Dōgen is one of effortless non-striving, this is because for Dōgen, enlightenment is already always present.
Further, Dōgen frequently distanced himself from more syncretic Buddhist practices at the time, including those of his contemporary Eisai. In the Bendowa, Dōgen writes:[35]
Commitment to Zen is casting off body and mind. You have no need for incense offerings, homage praying, nembutsu, penance disciplines, or silent sutra readings; just sit single-mindedly.

Oneness of practice-enlightenment[edit]

The primary concept underlying Dōgen's Zen practice is "oneness of practice-enlightenment" (修證一如 shushō-ittō / shushō-ichinyo).
For Dōgen, the practice of zazen and the experience of enlightenment were one and the same. This point was succinctly stressed by Dōgen in the Fukan Zazengi, the first text that he composed upon his return to Japan from China:
To practice the Way singleheartedly is, in itself, enlightenment. There is no gap between practice and enlightenment or zazen and daily life.[36]
Earlier in the same text, the basis of this identity is explained in more detail:
Zazen is not "step-by-step meditation". Rather it is simply the easy and pleasant practice of a Buddha, the realization of the Buddha's Wisdom. The Truth appears, there being no delusion. If you understand this, you are completely free, like a dragon that has obtained water or a tiger that reclines on a mountain. The supreme Law will then appear of itself, and you will be free of weariness and confusion.[37]
The "oneness of practice-enlightenment" was also a point stressed in the Bendōwa (弁道話 "A Talk on the Endeavor of the Path") of 1231:
Thinking that practice and enlightenment are not one is no more than a view that is outside the Way. In buddha-dharma [i.e. Buddhism], practice and enlightenment are one and the same. Because it is the practice of enlightenment, a beginner's wholehearted practice of the Way is exactly the totality of original enlightenment. For this reason, in conveying the essential attitude for practice, it is taught not to wait for enlightenment outside practice.[38]

Buddha-nature[edit]

For Dōgen, Buddha-nature or Busshō (佛性) is the nature of reality and all Being. In the Shōbōgenzō, Dōgen writes that "whole-being is the Buddha-nature" and that even inanimate things (grass, trees, etc.) are an expression of Buddha-nature. He rejected any view that saw Buddha-nature as a permanent, substantial inner self or ground. Dōgen held that Buddha-nature was "vast emptiness", "the world of becoming" and that "impermanence is in itself Buddha-nature".[39] According to Dōgen:
Therefore, the very impermanency of grass and tree, thicket and forest is the Buddha nature. The very impermanency of men and things, body and mind, is the Buddha nature. Nature and lands, mountains and rivers, are impermanent because they are the Buddha nature. Supreme and complete enlightenment, because it is impermanent, is the Buddha nature.[40]

Time-Being[edit]

Dōgen's conception of Being-Time or Time-Being (Uji, 有時) is an essential element of his metaphysics in the Shōbōgenzō.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Uji" here means time itself is being, and all being is time."[41] Uji is all the changing and dynamic activities that exist as the flow of becoming, all beings in the entire world are time.[42] The two terms are thus spoken of concurrently to emphasize that the things are not to be viewed as separate concepts. Moreover, the aim is to not abstract time and being as rational concepts. This view has been developed by scholars such as Steven Heine,[43] Joan Stambaugh[44] and others and has served as a motivation to compare Dōgen's work to that of Martin Heidegger's "Dasein".[citation needed] Recently, however, Rein Raud has argued that this view is not correct and that Dōgen asserts that all existence is momentary, showing that such a reading would make quite a few of the rather cryptic passages in the Shōbōgenzō quite lucid.[45]

Perfect expression[edit]

Another essential element of Dōgen's 'performative' metaphysics is his conception of Perfect expression (Dōtoku, 道得).[46] "While a radically critical view on language as soteriologically inefficient, if not positively harmful, is what Zen Buddhism is famous for,"[47] it[clarification needed] can be argu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a rational theory of language, against an obscurantist interpretation of Zen that time and again invokes experience.'"[48] Dōgen distinguishes two types of language: monji 文字, the first, – after Ernst Cassirer – "discursive type that constantly structures our experiences and—more fundamentally—in fact produces the world we experience in the first place"; and dōtoku 道得, the second, "presentative type, which takes a holistic stance and establishes the totality of significations through a texture of relations.".[49] As Döll points out, "It is this second type, as Müller holds, that allows for a positive view of language even from the radically skeptical perspective of Dōgen’s brand of Zen Buddhism."[50]



((國語辭典 中的"婆娑"
舞蹈的樣子。《詩經˙陳風˙東門之枌》:「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嗅窗前寒梅數點,且任我俛仰以嬉;攀月中仙桂一枝,久讓人婆娑而舞。」
盤旋、停留。《文選˙宋玉˙神女賦》:「既姽嫿於幽靜兮,又婆娑乎人間。」

闌珊、舒展。《北周˙庾信˙枯樹賦》:「此樹婆娑,生意盡矣。」

舒展。《唐˙姚合˙遊陽河岸詩》:「醉時眠石上,肢體自婆娑。」

委婉曲折。《文選˙王˙洞簫賦》:「風鴻洞而不絕兮,優嬈嬈以婆娑。」

茂盛的樣子。《爾雅˙釋木如松柏曰茂句下郭璞˙注》:枝葉婆娑。

淚光閃動的樣子。如:淚婆娑。))

淡於政治而熱衷藝術的董其昌(1555-1636) 董其昌 By Nelson Wu鹿橋。 《書道全集 第十三卷》;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特展。 《畫禪室隨筆》 校注二本

$
0
0
淡於政治而熱衷藝術的董其昌(1555-1636) pp. 355-408:  “Tung Chí-cháng: Apathy in Government and Fervor on Art” By Nelson Wu,
儒家三部曲:《中國歷史人物論集》 Confucian Personalities, Confucian Personalities
---

香港文學史家司馬長風先生在他的《中國新文學史》中 把鹿橋的《未央歌》看作抗日戰爭和戰後期間長篇小說的“四大巨峰”之一。另外三部是:巴金的《人間三部曲》、沈從文的《長河》、無名氏的《無名書》。而 《未央歌》“尤使人神往”,“讀來幾乎無一字不悅目、無一句不賞心”。當年,鹿橋是靠朋友找紙張,連鋼筆墨水都得加水調稀。為了躲警報,他的寫作多半是在 防空洞裏完成的。自1945年完成之後,由于戰爭等原因,這部作品分別于1959年和1967年才在香港自印千冊留百冊、臺灣版由商務印書館印行。





The ideogram in the modern Chinese dilemma by Nelson Ikon Wu (Unknown Binding - 1957)

Chinese and Indian architecture: The city of man, the mountain of God, and the realm of the immortals (Great ages of world architecture)
by Nelson Ikon Wu (Author)

  • Unknown Binding: 128 pages
  • Publisher: Studio Vista (1968)
(Hardcover - Jun 1963)這本書四十年前台灣有翻印

Tung ChÊ»i-chÊ»ang, 1555-1636: Apathy in government and fervor in art by Nelson Ikon Wu (Unknown Binding - 1962) 這篇"論文"有台灣翻譯
The intellectual aristocrat and justice in art;: A cautionary story for the West about those Chinese masters who became their own patrons and, over the centuries, their own heroes
The intellectual aristocrat and justice in art;: A cautionary story for the West about those Chinese masters who became their own patrons and, over the centuries, their own heroes by Nelson Ikon Wu (Unknown Binding - 1962)吳訥孫先生可能有不少短篇文章 譬如說為日本二玄社的董其昌的導論


record.wustl.edu/2002/03-29-02/obit.html

Nelson I. Wu, professor emeritus, 82

By Liam Otten

Nelson Ikon Wu, Ph.D., an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scholar of Asian art and architecture, died Tuesday, March 19, 2002, of cancer at the 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 in Brookline, Mass. He was 82.
 Wu, the Edward Mallinckrodt Distinguished University Professor Emeritus of the History of Art and Chinese Culture in Arts & Sciences, came to the University in 1965, becoming a key figure for the promotion of Asian art in St. Louis and, in 1971, a founder of the Asian Art Society. He was named professor emeritus in 1984.
Additionally, Wu was a best-selling author in China and Taiwan, writing under the pen name Lu Ch'iao. His novel Song Never to End (1958), about the friendships between four young people during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has sold more than 500,000 copies and in 1991 was voted most influential book of the 1950s by readers of the Taiwan-based newspaper China Times, the nation's largest daily.
"Nelson was an extremely charismatic figure with a large following on campus and in St. Louis," said Mark S. Weil, Ph.D., the E. Desmond Lee Professor for Collaboration in the Arts and director the Gallery of Art. "Every year around Christmas, he would give a lecture celebrating Pan-Asian spirituality that filled Steinberg Auditorium."
Born June 9, 1919, in Peking, Wu earned a bachelor's degree from 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in Kunming in 1942 and came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1945. He attended the 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 in New York before earning both a master's and doctorate in art history from Yale University, in 1949 and 1954, respectively.
While at Yale, Wu met the former Mu-lien Hsueh, a Wellesley College graduate also born in Peking. The couple wed in 1951.
Wu taught at Yale, San Francisco State College and Koyoto University in Japan before coming to St. Louis.
His many honors include a Guggenheim Fellowship and a Fulbright Research Scholarship. In 1998, Washington University and the Saint Louis Art Museum inaugurated the annual Nelson I. Wu Lecture on Asian Art and Culture.
Wu is survived by Mu-lien and four children -- daughter Chao-ting and sons Chao-ming, Chao-ping and Chao-ying.
A small family service was held March 22. Memorial contributions may be made to the Washington University East Asian Library Nelson I. Wu Memorial Book Fund, Campus Box 1061.



看一下紀念他的第6屆講座之簡介

Lothar von Falkenhausen delivers Washington University's Nelson Wu Lecture



****

大雅は董其昌の「万巻の書を読み万里の路を行く」という文人画の方法論に従ったためか、旅と登山を好んだ。

~~池 大雅(いけの たいが 1723~1776)江戸時代文人画家書家




***
相當困難的一本書,即使經注之後。


譬如說:
大慧禪師論參禪云:「譬如有人,具萬萬貲。吾皆籍沒盡,更與索債。」此語殊類書家關捩子。米元章云:如撐急水灘船,用盡氣力,不離故處。蓋書家妙在能合, 神在能離。所欲離者,非歐虞褚薛諸名家伎倆,直欲脫去右軍老子習氣,所以難耳。那叱析骨還父,析肉還母,若別無骨肉,說甚虛空粉碎,始露全身。晉唐以後, 惟楊凝式解此竅耳。趙吳興未夢見在。□余此語,悟之。楞嚴八義,明還日月,暗還虛空。不汝還者,非汝而誰?然余解此意,筆不與意隨也。甲寅二月。1614


原文請見《大佛頂首楞嚴經譯解》卷二

正文阿難,汝咸看此諸變化相,吾今各還本所因處。云何本因?阿難!此諸變化,明還日輪,何以故?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牆宇,緣還分別,頑虛還空,鬱孛還塵,清明還霽,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
譯文阿 難!這些各種變化現象,你都是看見的。我現在各還它們所發生的本因所在。什麼是本因呢?阿難!這些變化現象中,明還於日輪。為什麼呢?沒有日就沒有光明。 發生光明的原因屬日,因此還於日。暗還於月黑,通還於門窗。塞還於牆屋,一切事物還於分別。無所有還於虛空。昏濁還於塵。清明還於霽。如此世間一切所見現 象,不出此八類。
正文汝見八種見精明性,當欲誰還?何以故?若還於明,則不明時,無復見暗;雖明暗等,種種差別,見無差別。
譯文你能見這八種現象的「見精明性」,又應當還於何處呢?為什麼呢?假若還於明,那麼在不明時,就不應當再見著暗。雖然見明見暗見種種差別現象,然而你能覺能知的「見」,是沒有差別的。
正文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
譯文所有這些可以還之於本所因處的,自然不是你。而這個從來沒有離開你無所還處的,不是你是誰呢?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畫禪室隨筆
作者:董其昌 明

明董其昌撰。其昌有《學科考略》,已著錄。是編第一卷論書,第二卷論畫,中多微理,由其昌於斯事積 畢生之力為之,所解悟深也。第三卷分記遊、記事、評詩、評文四子部。中如記楊成以蔡經為蔡京之類,頗涉輕薄,以陸龜蒙白蓮詩為皮日休之類,亦未免小誤。其 評文一門,多談制藝,蓋其昌應舉之文與陶望齡齊名,當時傳誦,故不能忘其結習也。四卷亦分子部四,一曰雜言上,一曰雜言下,皆小品閒文,然多可采,一曰楚 中隨筆,其冊封楚王時所作,一曰禪悅大旨,乃以李贄為宗。明季士大夫所見,往往如是,不足深詰,視為蜩螗之過耳可矣。


晉唐人結字,須一一錄出,時常參取,此最關要。吾鄉陸儼山先生作書,雖率爾應酬,皆不茍且。常曰:「即此便是,寫字時須用敬也。」吾每服膺斯言,而作書不 能不揀擇。或閑窗游戲,都有著精神處。惟應酬作答,皆率易茍完,此最是病。今後遇筆研,便當起矜莊想。古人無一筆不怕千載後人指摘,故能成名。因地不真, 果招紆曲,未有精神不在傳遠,而幸能不朽者也。吾於書,似可直接趙文敏,第少生耳。而子昂之熟,又不如吾有秀潤之氣。惟不能多書,以此讓吳興一籌。畫則具 體而微,要亦三百年來一具眼人也。



(2016.12.19,以屠友祥校注本和網路版本互校第一卷末幾則,發現標點、錯字等問題不少。)

畫禪室隨筆《畫禪室隨筆》 校注二本
  • 作者:[明]董其昌
  • 周遠斌 點校纂注出版社: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7/ 屠友祥校注,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5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www.geocities.jp/qsshc/cpoem/shulun/huachangshi.html

世所傳者,右軍臨本耳。 ... 此本定從真跡摹取,心眼相印,可以稱量諸家禊帖,乃神物也。 ...... 此本余已丑所書,亦從館師韓宗伯借,褚摹縮為蠅頭體第非定武本耳
跋禊帖小本 
  定武禊帖,唯賈秋壑所藏。至百餘種,令其客廖瑩中,縮為小本。或 云:唐時褚河南已有之。此本余已醜所書,亦從館師韓宗伯借,褚摹縮為蠅頭體,第非定武本耳。

    屠友祥校注 :亦從館師韓宗伯借褚摹,縮為蠅頭體
跋禊帖小本 
  定武禊帖,唯賈秋壑所藏至百餘種,令其客廖瑩中縮為小本。或 云:唐時褚河南已有之。此本余已丑所書,亦從館師韓宗伯借褚摹,縮為蠅頭體,第非定武本耳。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凡有四卷,卷一為書法論,分為“論用筆”、“評法書”、“跋自書”和“評舊帖”四部分;卷二為畫論,分“畫訣”、“畫源”、“題自 畫”和“評舊畫”四部分;卷三是合卷,包括“記事”、“記游”、“評詩”和“評文”四部分;卷四也是合卷,包括“雜言上”、“雜言下”、“夢中隨筆”和 “禪悅”四部分。《畫禪室隨筆》唯有卷二畫論,故本書僅將卷二作為校詁的內容;卷四也有個別語段屬畫論,因不多,故不單作校詁,而收在“附錄一”中。

其繪畫理論中需要重點說明的有兩點︰一是提出了“以畫為樂”、“寄樂于畫”的繪畫功用觀。載道是中國古代正統的文藝觀,繪畫自然也與“道聯系在一起,作畫 應追求“成教化,助人倫”,“指鑒賢愚,發明治亂”的社會作用。二是提出了學畫當以“古人為師”,“進此當以天地為師”的學習觀。董其是學畫,是通過“仿 古”而集其大成的,因此有不少擬古的言論,而“淺學之流”不知變通,發揚董氏之言,而墜入隨古人亦步亦趨的“復古主義”。

儒家三部曲:《中國歷史人物論集》 Confucian Personalities, Confucian Personalities/《儒家思想的實踐》Confucianism in Action

$
0
0
《中國歷史人物論集》由中研院中美學人社科合作委員會 / 台北:正中書局發行, 1973
翻譯自Arthur F. Wright and. Denis Twitchett, eds., Confucian Personalities (StanfordUniversity Press) ,1962


《中國歷史人物論集 耶律楚材(1189-1243):佛家的理想主義和儒家的政治》台北:正中1973,頁257-97 (翻譯自Arthur F. Wright and. Denis Twitchett, eds., Confucian Personalitie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62)

Confucian Personalities. Ed. Arthur F. Wright and Denis Twitchett [Stanford Studies in the Civilization of Eastern As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Pp.x, 411. US$8.75.


《中國歷史人物論集》
目次
前言
譯者小序
價值角色人物 Arthur F. Wright, "Values, Roles, Personalities" 1-27
中國傳記的幾個問題 28-45
顏之推 (531-591): 一個崇佛的儒者 46-78
唐代文人集傳 79-103
陸贄(754-805):皇帝的顧問和朝廷的官吏 104-61
王庚武“馮道—論儒家的忠君思想”頁162-98
岳飛傳:一個傳奇人物的傳奇故事 199-218
朱熹的政治生涯一項內心衝突 219-56
耶律楚材(1189-1243):佛家的理想主義和儒家的政 257-97
賈似道(1213-75) 一個邪惡的亡國承相298-324

《中國歷史人物論集˙一個十四世紀的詩人——高啟》 (Confucian Personalities)頁325-354。
淡於政治而熱衷藝術的董其昌(1555-1636) pp. 355-408:  “Tung Chí-cháng: Apathy in Government and Fervor on Art” By Nelson Wu, 
康有為(1859-1927)—他的知識背景和早期思想 409-40
廖平及其與儒家歷史的脫節441-52



The Poet Kao Ch'i, 1335–1374 (1962).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高啟。牟復禮先生讓他成為西方最知名的明代詩人。此書的摘要台灣有翻譯本。這段我記憶有誤(!),以為出在《中國歷史人物論集》 (Confucian Personalities)。現在可以找到吉川幸次郎的"關於高啟",以及孫康宜在《劍橋中國文學史》 中的簡介。不,我的原先記憶沒錯。《中國歷史人物論集˙一個十四世紀的詩人——高啟》 (Confucian Personalities),台北:中山學術+正中,1973,頁325-354。


-----

耶魯中國史教授芮瑪麗(Mary C. Wright 1917-1970)指點迷津,她勸他研究中國史。

以《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據點:同治中興,一八六二─一八七四》一書揚名學界的芮瑪麗和她的丈夫芮沃壽(Arthur F. Wright 1913-1976),同為耶魯中國研究的兩張王牌,與哈佛的費正清鼎足而立。

Confucianism in Action - Google 圖書結果

David S. Nivison, Arthur F. Wright - 1959 - History - 390 頁
AN ANALYSIS OF CHINESE CLAN RULES: CONFUCIAN THEORIES IN AC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amine the clan rules in Chinese genealogies from the ... 

The Confucian persuasion - Google 圖書結果

Arthur F. Wright - 1960 - History - 390 頁
Arthur 7. Wright SUI YANG-TI: PERSONALITY AND STEREOTYPE Yang Kuang (569-618), who ruled as Yang-ti of the Sui, is of interest to the student of Chinese ...


中國哲學資料中心外文系列
一、作者姓名與著作名稱:案:《儒家思想的實踐》孫隆基譯,中山學術文化基金董事會編譯/台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0
NIVISON, David and Arthur Wright, eds. Confucianism in Ac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尼米森與賴特 ()《儒家思想的實踐》《儒家思想之實踐》)
二、篇幅:共390 (序言2頁,目錄1頁,正文331頁,註釋39頁,索引16)
三、主題:儒家思想之考察,儒家思想於社會、制度層面影響之分析,儒家思想於日本德川、明治時代發展之考察
四、關鍵辭:儒家思想、日本德川時期、日本明治時期、范氏義莊、中國監察制度、和珅、元田永孚
五、年代:先秦至民國,日本德川、明治時期
六、主要論點:請見尼米森之〈導論〉。
七、目次:
第一篇尼米森,〈導論〉(David S. Nivison, “Introduction.”)
第二篇狄培理(William Theodore de Bary, 1919-)理學家中的一些共同趨勢 (儒家思想之一些共同傾向)〉(Wm. Theodore De Bary, “Some Common Tendencies in Neo-Confucianism.”)

狄培理(William Theodore de Bary, 1919-2017)(舊譯:狄百瑞),

第三篇施華慈,〈儒學思想中的一些兩極性(儒家思想之諸極)(Benjamin Schwartz, “Some Polarities in Confucian Thought.”)
第四篇劉王惠箴,〈中國族規的分析:儒家理論的實行(中國族規分析:儒家理論之實踐)〉(Hui-Chen Wang Liu, “An Analysis of Chinese Clan Rules: Confucian Theories in Action.”)
第五篇推傑,〈范氏義莊:1050-1760 (范氏義莊:公元1050年至1760年)〉(Denis Twitchett, “The Fan Clan’s Charitable Estate, 1050-1760.”)
第六篇楊慶堃,〈中國官僚行為的一些特色(中國官僚行為之特徵)〉(C. K. Yang,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Bureaucratic Behavior.”)
第七篇劉子健,〈中國史學中的一些官僚的分類(中國史料編纂中之官僚分類)〉(James T. C. Liu, “Some Classifications of Bureaucrats in Chinese Historiography.”)
第八篇賀凱,〈儒家思想與中國的監察制度(儒家思想與中國監察制度)〉(Charles O. Hucker, “Confucianism and the Chinese Censorial System.”)
第九篇尼米森,〈和珅與他的控訴者:十八世紀的意理以及政治行為(和珅及其控訴者:十八世紀之意識型態與政治行為)〉(David S. Nivison, “Ho-shen and His Accusers: Ideology and Political Behavior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第十篇列文森,〈遺跡的建議性:儒家思想以及君主制度的末路(遺跡之暗示性:儒家思想與末代君主政體)〉(Joseph R. Levenson, “The Suggestiveness of Vestiges: Confucianism and Monarchy at the Last.”)
第十一篇 霍爾,〈德川時代日本的儒家導師(日本德川時代之儒師)〉(John Whitney Hall, “The Confucian
Teacher in Tokugawa Japan.”)
第十二篇 史佛利,〈元田永孚:明治天皇的儒家講師(元田永孚:明治天皇之儒家國師)〉(Donald H. Shively,
“Motoda Eifu: Confucian Lecturer to the Meiji Emperor.”)
八、內容摘要:
第一篇為尼米森所撰之〈導論〉(David S. Nivison, “Introduction.”)
「儒家」究竟為何?這是作者首先提出的問題。作者表示,若要能針對此問題回應,就必須先指出何者為「非儒家」。首先,尼米森做出「儒家的」與「中國的」這 兩者的分別,他認為,道家、法家、某些佛教派別等都可以稱為「中國的」,可是絕非儒家。再者,尼米森強調「新儒家」和「儒家」的思想,都包含了多種互相衝 突之詞,而此多樣性多是由社會、政治現實所引起,並且是為了適應人類不同問題和活動而生。尼米森表示,這些多樣性的探究,正是此論文集所包括的文章所探討 的主題。

第二篇為狄百瑞所撰之〈新儒家思想之一些共同傾向〉(Wm. Theodore De Bary, “Some Common Tendencies in Neo-Confucianism.”)
本文旨在試圖對「新儒家」作一定義與描述。作者提出,在中國和日本,儒家思想與政治力量間,是有緊密之關係。然而儒家思想之角色卻絕不僅作為「政府之官方 工具」而已。作者在舉出一些例子後表示,事實上中國統治者多半在意儒家思想是否「危及統治的態度」,而較不在意的是與政治態度無關、純粹思想上的不同立 場,並且於日本,情況亦類於此。由此可見,於傳播、維繫、構作儒家思想上,中國或日本皇室所扮演之角色,可以說並不重要。舉例來說,新儒家思想於士大夫階 層興起之時,恰為朝廷不悅其發展之時:於南宋,朝廷並未支持程朱哲學,然而程朱哲學卻發展快速。由此可見:新儒家思想之內部實自有改造、自我維繫之力量與 內在生命,以致於可與國家控制力量相抗衡。
然而新儒家思想生生不息力量之底層又為何?作者認為「基礎論」乃為新儒家思想之根本,此外,新儒家思想亦有復興面臨衰亡命運之信念體系之傾向,亦即有復古 傾向。除此之外,「具歷史傾向」、理性主義以及人本主義亦為新儒家思想之特徵。不過,在中國和日本,雖然儒家具有理性主義以及經驗主義之特徵,然而此二特 徵卻未獲進一步發展。究其原因,概是因為儒家思想中的理性特質,事實上比較傾向於道德秩序,並且與其說「格物」乃是指與自然科學相關之實驗或探究,不如說 「格物」實為對道德問題之探究。

第三篇為施華慈所撰之〈儒家思想之諸極〉(Benjamin Schwartz, “Some Polarities in Confucian Thought.”)
本文主旨在於以「極點」此一隱喻處理儒家思想之許多重要主題。作者認為理解儒家思想時,不能以二分法對儒家思想進行處理,因為對大部分的儒家思想家而言,思想中的概念並非相對,而是互補且不可分離的概念。然而,隨著時代演進,思想家亦開始體認此等概念間所存在之緊張關係。
舉例來說,於《大學》與《論語》中,我們雖可見「修身」、「治國平天下」乃一個不可分割之整體的兩個構成部份,但是後期學者卻開始質疑「修身」是否即可以 達到「治國平天下」?而此即是北宋時期王安石與政敵爭論之焦點。然而無論是王安石或是其政敵,皆未拒棄「修身」、「治國平天下」的任何一極,而僅是指控另 一方的偏於一極。
除此之外,作者還舉出「內」與「外」、「知」與「行」兩組在儒家思想中的兩極概念。但是作者認為,這些概念雖然兩極,之間卻仍然不是互相對立的關係。
第四篇為劉王惠箴所撰之〈中國族規分析:儒家理論之實踐〉(Hui-Chen Wang Liu, “An Analysis of Chinese Clan Rules: Confucian Theories in Action.”)
本文主旨在於由儒家思想之實踐層面探討中國族譜中之族規。首先,作者認為族規的目的在於,讚揚有德行為與譴責偏差行為,且強調的重點為:一、強調親族有序、和諧之理想,二、強調親族間恰當身分關係之遵守。
作者繼而探討族規所含之價值架構。作者首先指出:族規中之價值架構乃教義與實際經驗調和後之產物,至於其調和過程則可分下列四面相:一、族規之意識型態構 成成分。作者認為在此等意識型態之構成成分中,儒家教義並非唯一構成成分。二、國家之影響。三、士大夫之影響。四、族規對社會習俗之反應。
然而族規中之儒家教義又為何?作者指出,於族規所引用之古籍中,最重要者,非《禮記》莫屬,至於其他諸如《儀禮》、《周禮》、《爾雅》等論「禮」之古籍,以及《孝經》、《論語》等,亦屬重要。
作者繼而提出,清廷對宗族所採取的態度為:希望宗族於既有架構下促進道德教育,卻不樂見宗族具有太大影響力。因此對宗族大體來說是為接受。
至於士大夫於族規中對儒家價值之詮釋,則乃結合理論與實際層面之結果。對此,吾人可考量下列五個領域中士大夫對儒家價值之詮釋:父母與子女之關係、兄弟間 之關係、婚姻關係、宗族關係、社群關係與朋友關係。值得一提,作者提出對「孝」此一價值,族規另有現實主義之考量:父母之權威雖至高無上,然卻非絕對之權 威。
作者的結論為:以族規為起點,吾人可見一端為族規對儒家理論之修正,至於另一端則為族規對一般人民之影響。此處,作者舉出Redfield所主張之「大傳統」與「小傳統」來說明。
第五篇為推傑所撰之〈范氏義莊:公元1050年至1760年〉(Denis Twitchett, “The Fan Clan’s Charitable Estate, 1050-1760.”)
本文係以中國「宗族共有財產」為探討焦點。於近代,宗族共有財產乃維繫宗族統一以及宗族成員社會地位之重要手段。然而值得注意者,則為「緊密宗族」實為宋代之產物,而儒家家族主義之極端展現,亦始自新儒家學者之主張。
在文章中段,作者指出「義田」或「義莊」是宗族共有財產中最重意的制度,並且也針對此一部分的歷史進行詳盡的說明。於結語的部分,作者指出由范氏宗族之歷 史,吾人即可見諸如「宗族穩定性」與「宗族延續性」等傳統中國社會之特色。但是因為中國繼承制度,以及宗族要透過官職維繫社會地位日趨困難,因此宗族開始 分裂,並且其統一性也慢慢被破壞。但是即使如此,作者認為義莊實有將宗族意識制度化之作用。
第六篇為楊慶堃所撰之〈中國官僚行為之特徵〉(C. K. Yang,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Bureaucratic Behavior.”)
本文主旨在於探究中國官僚制度之主要特徵。
作者首先指出:中國官僚制度係於一社會體系下發展,該社會體系係以分佈之社會模式、地方自給自足、地方同質而國家異質、對基本團體與密切人際關係之強調, 以及對非正式之道德秩序之強調等為主要特色,且儒家意識型態之形成,亦與此等主要特色息息相關。就此意義下,作者認為傳統中國係由兩種主要成分所構成,一 為強調中央化、標準化、形式化之國家官僚上層結構,另一則為以道德指向之社會秩序以及非正式基本團體為基礎之下層、異質性地方社群。為對官僚行為產生影 響,此等下層、異質性地方社群常試圖修改官僚結構之運作。作者認為,官僚制度係以「形式主義之無私」為強調重點,然而中國官僚行為卻受到一般社會體系之壓 力,其結果,則為非形式、私人之行為模式於形式主義之架構中發展。
第七篇為劉子健所撰之〈中國史料編纂中之官僚分類〉(James T. C. Liu, “Some Classifications of Bureaucrats in Chinese Historiography.”)
作者首先指出:近代學者多習以社會源流、地域、經濟地位、階級利益或思想學派以為中國官吏作分類,然而中國歷史學家卻習以官吏之政治行為為分類標準。本文 主旨即在於由儒家經典中之理想人物、歷史作品以及「政書」、「類書」中之官吏行為為探究焦點,並將焦點集中於宋朝之官吏,以分析中國史學中之官僚分類。
作者透過對上述類型的作品探究,發現不同的作品對官吏的分類標準也有所不同。以《隨/隋?書》和「類書」來論,「類書」的分類標準較傾向現實主義,而《隨書》則傾向儒家的思想。
此外,作者繼而探討文官則例中之官員考績於各朝代之變遷情形。總而言之,就「功能品質」與「道德品質」二者而論,中國歷代對官員之評價,乃較強調官員之功能品質,至於道德品質則僅為行為最低限度之標準。
第八篇為賀凱所撰之〈儒家思想與中國監察制度〉(Charles O. Hucker, “Confucianism and the Chinese Censorial System.”)
本文主旨在於探究中國之監察制度,並特以明代之監察制度為探究焦點。作者指出:中國監察制度之目的不在於控制私人出版、娛樂,而乃政府對自身之有組織、有 系統之自律行為,並以規勸、責問為其職責。對此,作者認為監察制度之存在,實展現了法家思想中對國家組織之看法,而監察制度之功能實為法家思想之展現。然 而另一方面,監察制度亦使君王意志之不可侵犯性產生動搖,就此而論,此實顯現出儒家思想之影響。另一方面,就概念層面上,相較於與法家思想間之關係,進諫 之監察功能實與儒家思想有較為密切之關係。總之,中國的監察制度融合了儒家以及法家的色彩,也可以說是以互不協調之意識型態前提為基礎之產物。
第九篇為尼米森所撰之〈和珅及其控訴者:十八世紀之意識型態與政治行為〉(David S. Nivison, “Ho-shen and His Accusers: Ideology and Political Behavior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本文主旨在以清代和珅為探究起點,以進一步探究清代時統御君臣關係之意識型態。自古以來,人們皆認為臣子必須直言君王所犯之過錯;若君王不採納,則臣子即 須面對、接受死亡。就統治者方面觀之,良好的統治者則須吸引良臣為之服務,並允許良臣直言。但是作者認為,儒家思想的吊詭之處,在於對「忠」的概念認知, 很少以行為有效性的考量相伴而生,所以從儒家的思想來看,他們的對敵,往往都會與名、利的卑鄙鬥爭脫不了關係。同樣的,清廷對黨派之看法也是如此。此外, 十八世紀清朝皇帝發現:高舉帝王威嚴、限制臣子角色,乃有利於統治之舉措;因此儒家之君、臣理想,實無立足之地。就此觀之,作者認為:官員實不可能起而舉 發和珅之結黨貪污,蓋此等指控實無異於暗示皇帝之無能,且亦暗示皇帝之統治已為「黨派」所侵蝕。
第十篇為列文森所撰之〈遺跡之暗示性:儒家思想與末代君主政體〉(Joseph R. Levenson, “The Suggestiveness of Vestiges: Confucianism and Monarchy at the Last.”)
本文旨在探究民國以來儒家思想與帝制之演變。於清末,儒家思想已儼然成為現代思想之敵。現代化即意味對傳統中國行事方式之廢棄,其結果,則為終止其統治中 國之合法性。兩相權衡之下,清廷只得試圖以足夠之現代化以保護其傳統地位,而另一方面又強化儒家思想,以達燈盡油枯之境。最後儒家思想即成為反革命之符 號。民國既起,儒家思想即一變而以稀薄化之形式出現,亦毫不偏差的倒向任何有成功希望之帝制運動,袁世凱之稱帝即是一例。
第十一篇為霍爾所撰之〈日本德川時代之儒師〉(John Whitney Hall, “The Confucian Teacher in Tokugawa Japan.”)
本文主旨在於由日本德川時代儒師之生平、思想、行動與政治、社會現象間之關聯為緯,以便進而探究儒師與武士間之關係。作者認為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於德川時代 成為官方顯學,乃是由於十六世紀日本社會政治與思想轉變之結果:十六世紀日本之社會秩序,實類似於中國周代之情況,而周代即為儒家出現之時代。為此,藤原 惺窩實為日本此一時代由佛轉儒之過渡人物,而此一轉變最後則由林羅山所完成。至十七世紀中葉,儒者已大獲肯定,並於新的政治、社會秩序中提供必要的服務。 大體而言,儒者所提供的服務計有下列四項:一、作為儀禮家、哲學家與道德家,二、作為儒家文獻之權威,並於政府事務上提供意見,三、作為基本教育文獻之掌 門人,並承擔教育發展之重任,四、作為學者與作者,並成為文化活動中受人尊敬的領導者。
此外,作者繼而探究儒者與武士之關係。對此,作者指出兩點:一、儒者並不希望日本之完全中國化,而僅希望利用中國之智慧而使德川社會變得更好。二、由於儒 家並無如佛教般具有制度上之獨立性,因此儒者實有賴於其所服務社會之贊助與支持。因此在武士心中,較之於職業儒者,儒家思想更受尊崇;儒家思想必須受尊 崇,至於儒者則為可以利用之人。至於就武士之政府與儒者之關係而論,作者指出:甚少儒者能於政府中佔有穩定、安全之職位,蓋儒者於政府中職位之保有,多賴 封建政府之私人恩惠)
最後,作者則探究德川末期儒者之特徵。拜儒者之賜,經德川時代漫長之歲月洗禮,日本領導人已成為受良好教育、理性之人,亦成為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之人。但是,於德川末期,中國學問之優越性亦遭質疑,其結果,則為武士對儒家思想之開始懷疑。公元1853年後於日本所發生之國家危機,則使儒者力量之大部份轉為其弱點:儒者之世界觀為民族主義之「國家體」所取代,其「科學」為西方科學所取代,至於儒者之教育體系,則亦遭侵蝕。儒者所剩者,則僅為社會倫理此一領域,而社會倫理此一領域即為儒者為明治新時代所帶來之古老殘餘。
第十二篇為史佛利所撰之〈元田永孚:明治天皇之儒家國師〉(Donald H. Shively, “Motoda Eifu: Confucian Lecturer to the Meiji Emperor.”)
公元1868年 日本皇室政治權力之恢復,使日本投入了現代化、西方化之進程。此後二十年內,日本即由封建國家轉變為一具歐洲模式之現代國家。這樣的結果,造成對儒家世界 觀、經典之全盤拒斥;儒學一變而成為封建時代野蠻習慣、鎖國無知之標誌。然而於日本現代化發展中,儒家思想與神道教等傳統觀念仍扮演重要角色,對此,作為 明治天皇國師與私人顧問之元田永孚,實為其中之靈魂人物。
作者繼而以元田永孚之思想為探究焦點。元田永孚認為天地之初之唯一和諧原理即為「誠」,此後則衍生出陰陽五行,因此所有人類性質皆由自然法則而來。人性本 善,然而後世私欲覺醒,因此吾人即須受道德教訓,以便發展本性中之內在良善;而為了闡明倫理,吾人即須對「道」有所闡明。為此,吾人僅能於孔子之著述中探 求,因此孔子之著述即須為天皇、大臣與所有人民之教育基礎。於學習上,學習之方法必須具「實學」色彩,至於學習之目的則為「致良知、去私欲、明人倫、存天 理」。然而日本之「道」究竟與孔子之「道」由何不同?對此,元田永孚認為於堯舜之世,父子關係乃五倫之首,然而由於日本之天皇乃由女始祖所出,因此日本之 「道」遂由君臣關係開始。由此可見元田永孚調和日本本土傳統與儒家思想之痕跡。
以此等信念出發,元田永孚遂以「培養天皇之德」為其主要關注焦點,並且主張宮廷必須與政府合而為一。除此之外,作者也進一步的論述了元田永孚在國事上對君主的建議,並且也都是以儒家的思想作為建議的出發點。
最後作者表示,元田永孚逝世之時,深信其於強化天皇制度與重建儒家倫理此兩方面,皆已獲得成功。然而元田永孚心目中之儒家思想早已名存實亡;繼之而起者,則為日本之漸成為一現代帝國主義國家,而天皇制度亦逐漸成為此一現代帝國主義國家之意識型態基礎。
九、附註:本書另有中譯本,詳見《儒家思想的實踐》,尼微遜等著,孫隆基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九年初版。
Viewing all 695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