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694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許達然 《許達然散文集》(2019);莊永清編

$
0
0


《許達然散文集》出版半年之後,拿到手,先問,為何許/達然臺南文化局局此時出版此書?
想一下,該賀 許達然 學長八十....為何由莊永清編?或許莊先生是"《葉笛全集》整理、編輯、出版計劃研究人員(國立臺灣文學館)"....選的〈代序:從感覺到希望——我對寫作的想法 / 許達然〉(見後)【輯六】(多未結集的好文,90年代初到2016年),都很好。


白樺樹與野兔
臺灣山海經
忘,記
光觀
遠近三段
武廟文章
失去的境界
要去看海
妨梓
原鄉錄
阿土上街記
感傷的旅程
念葉笛
憶回老家
風語
給臺灣獼猴照相
土豆
事。情
苦笑時間
槍聲石像
一株孤老苦戀的苦楝
發現
樹在老家的那一邊
山溪魚
鳴訴
路途
山水.水山


最後



內容簡介

  「不管作者的動機如何,作品發表就是社會行為。執意寫個人的呼吸而忽視社會與時代的脈搏,那些自喜自怒自賀自吹就自看,發表徒費樹的年輪及讀者的時間。其實只有把別人當人,自己才算人。一個作者沒有領土,可能有的是人民與故鄉,若連故鄉的人民都不認識,愛顧,與尊重,不寫也罷。構思、執筆、及發表都脫離不了社會經濟結構,都和大眾有關。」──許達然

  許達然是臺灣當代最重要的散文家、國際知名清史和臺灣史研究學者,也是一位重量級評論家與優秀詩人。國內身兼研究學者和創作作家而都能遊刃有餘如許達然者,並不多見。許達然自年輕留學美國後,即旅居美國,但和國內學界、藝文界紿終保持密切聯繫,作品迄今發表不綴。

  本書由莊永清教授選編,許達然的散文很有個人的獨特風格,特別在語言方面,盡量不用成語熟語,創造許多獨創的活潑語詞,讀其詩文,每有別開生面的驚歎。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許達然(1940-)


  本名許文雄,生於臺南。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哈佛大學碩士,芝加哥大學歷史學博士,牛津大學研究。長年執教於美國西北大學,並獲該校授予名譽教授榮銜,後返臺擔任東海大學講座教授及兼代理歷史學系主任。除英文學術著作外,著有詩集《違章建築》,散文集《含淚的微笑》、《遠方》、《土》、《吐》、《水邊》、《人行道》、《防風林》等。

編者簡介

莊永清


  成功大學史語所碩士,現任高苑科技大學通識中心講師,主編《大學國文選》(五南圖書,2015 年),《鳳山市志》〈語言志〉撰述委員,《葉笛全集》整理、編輯、出版計劃研究人員(國立臺灣文學館)等。

 
 

目錄

局長序 臺南繁花盛開 文學盡訴衷曲 葉澤山
總序 文學森林的新株 李若鶯
代序 從感覺到希望――我對寫作的想法 許達然

【輯一】
自畫像
孤獨城
如你在遠方
遠方
驀然看到
失去的森林
上下南北
亭仔脚
遠近
山河草

三分之二
順德伯的竹

看弄獅
普渡


【輯二】
感到,趕到,敢到⸺⸺散談臺灣的散文
表達
鋁的

回家

本事
給「能」

【輯三】
疊羅漢

節目
春去找樹仔
看火
夜谷
水邊
輕重
昨夜的馬戲
過街
妨礙交通
逛書店
苦瓜

【輯四】
探索
交響樂
石雕
躑躅的代價
牛津街
六十三街
防風林
東門城下
晚會
空地上的人們
温暖的話
看魚
番藷花
人行道

【輯五】

山居者


從花園到街路
榕樹與公路
秋頁
想笠
垃圾箱旁的樟樹
一生
家在臺南
臺南街巷
經歷
意述
習題


教師的客廳
鹿苑故事
採訪

房屋在燃燒
硯倦
島鳥
音樂的畫像
去看壯麗
相思樹
芬芳的月亮

【輯六】
白樺樹與野兔
臺灣山海經
忘,記
光觀
遠近三段
武廟文章
失去的境界
要去看海
妨梓
原鄉錄
阿土上街記
感傷的旅程
念葉笛
憶回老家
風語
給臺灣獼猴照相
土豆
事。情
苦笑時間
槍聲石像
一株孤老苦戀的苦楝
發現
樹在老家的那一邊
山溪魚
鳴訴
路途
山水.水山


最後
 

代序

從感覺到希望——我對寫作的想法 / 許達然


  我覺得寫作很痛苦,只因不願僅寫感覺,那些討人歡喜的;而喜歡思想,那些隱喩消息的。

  我們最愛的土地,汚染到這款,感覺早已不美,思考後更醜。如果寫它的不美,只因覺得有悲壯歷史的臺灣還有美的可能⸺⸺美並非外表好看而是實質耐看。然而作者作的,讀者讀的竟仍是表面。例如和招牌一樣浮氣的作詩的人,特別愛以既定形式恨別人詩的內容。還未寫出臺灣史詩的「詩人」,傲慢什麼呢?開拓臺灣歷史的人不識字,但比現在玩弄文字注重口味的人更有詩意更有詩義!

  我認為文學是社會事業。活在社會都對社會有責任,連紙都是別人替我們造的,寫作要擺脫社會是不可能的了。不管作者的動機如何,作品發表就是社會行為。執意寫個人的呼吸而忽視社會與時代的脈搏,那些自喜自怒自賀自吹就自看,發表徒費樹的年輪及讀者的時間。其實只有把別人當人,自己才算人。一個作者沒有領土,可能有的是人民與故鄉,若連故鄉的人民都不認識,愛顧,與尊重,不寫也罷。構思、執筆、及發表都脫離不了社會經濟結構,都和大眾有關。

  寫就是作⸺⸺不是造作而是作與造。虛僞已充斥,作者真誠吧!眞誠做見證者與批判者。要見證與批判就表達出來,用大家的語言藝術地表達出來。語言是人造的,人利用語言而非被語言利用。寫作,什麼都可放棄,不能失去的是歷史悠久的語言,對群體的責任,及創造力。

  還有人格與勇氣!無人格而講究風格仍是無格。舒適坐著為名利而寫,毫無立場,甚至攀附權勢,踏兩條船,隨風換旗的作者是我瞧不起的懦夫。若什麼都怕就不寫作,什麼都怕也不必做人了。臺灣作者不是孤兒或棄婦。臺灣的文學仍嚷著孤兒的無助,臺灣的民謠仍如棄婦的哀歌。免再怨嘆了,弱者才哼悲慘,而弱者的名字不是臺灣作者。

  我相信文藝力,所以才也寫作,不然就專心做學者研究歷史與社會了。文學、歷史、社會應融和在一起;文學在歷史與社會情況下產生,也可影響社會與歷史。文學力雖難量,但絶不是只給人感動而已。如果連自己讀後都無感受,却要別人感動,未免太侮辱讀者了。重量輕質,財産暴發,道德破産,經濟假繁華,精神眞貧困的臺灣社會更須人文精神與社會意識。我仍相信文藝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社會意識的一種表現。幾乎什麽都受控制的社會,使人的思想萎縮,甚至麻痺。我仍相信文藝可以使人想,想,想,想,想!

  我希望文學也是大家生活的一部分,使人生不但較美麗也更有意義。我希望我寫的都與社會及人民關聯。我當然希望我的希望不只是希望。

  原發表於《文學界》第十一期,一九八四年八月



許達然散文集

  • 作者: 許達然 
  • 出版社:臺南文化局局;蔚藍文化  
  • 出版日期:2019/12/09
  • 語言:繁體中文





台湾研究入門 (日本語) (若林 正丈 (編集), 家永 真幸 (編集), 2020

$
0
0
由本書目次,多少可了解大綱。

台湾研究入門 (日本語) 


「宝島」といわれる島・台湾という来歴を知るために――




東アジアの地政学上、いまや重要な島となってきた台湾。台湾研究の第一線の研究者たちが、台湾の歴史・政治・社会・文化を理解する上で重要なキーワードによってわかりやすく、簡潔に解説する。「台湾とは何か」という問いに多角的な視点から迫る新しい入門書。

【本書「はじめに」より】
本書には、若手からベテランまで、日台の幅広い年齢層の研究者が、それぞれが得意とする台湾理解のキーワードを解説した文章を集めた。一つのキーワードは、「台湾という来歴」を構成するであろう、複雑に絡み合ったコンテキストの中の一束を語っている。一束というのは、一つのコンテキストはさらに見ていけば複数のコンテキストの束であるからである。


【主要目次】
はじめに「相互理解の学知」を求めて(若林正丈)

I日本植民地統治が台湾社会に与えたインパクト(案:impact)
1統治構造――清朝から台湾総督府へ、国家・社会関係の転換(新田龍希)
2台湾法制――同化と差別の根底にあったもの(浅野豊美)
3近代国家による可視化と台湾、台湾原住民(松岡格)
4学校教育(駒込武)
5在台日本人――日本帝国下の人口移動と文化変容(顔杏如)
6ジェンダー・階層・家族(洪郁如)
7「平穏」な籠の中で歌う――流行歌に投影された台湾の戦前、戦後(陳培豊)
8日常生活史(陳文松)
9台湾ジャーナリズムにとっての帝国経験(谷川舜)
10脱植民地化の代行――台湾の日本認識に焦点をあてて(森田健嗣)

II「中国」との距離
1中華民国憲法(吉見崇)
2国籍と戸籍から見る中華民国台湾の境界(鶴園裕基)
3中華民国の国歌(三澤真美恵)
4国定記念日と祝祭日(周俊宇)
5分断国家の正統性(家永真幸)
6一国二制度(倉田徹)
7台湾と中国の経済関係(佐藤幸人)

III台湾の民主化以降の社会・文化
1台湾人アイデンティティ(何義麟) (案:identity)
2多文化主義(田上智宜)
3台湾語映画(魏逸瑩)
4まちづくり(社区営造)の担い手のゆくえ(星純子)
5慰安婦問題(劉夏如)
6移行期正義(平井新)
7台湾の政党政治と保守政党(林成蔚)

IV台湾の学界から見た日本の台湾研究
1「台湾史」と「日本史」の交錯(呉密察)
2台湾における「若林台湾学」の受容(許佩賢)

V台湾研究序説のために
1「台湾という来歴」を求めて――方法的「帝国」主義試論(若林正丈)







台湾研究入門 (日本語) 単行本 – 2020/3/7
若林 正丈 (編集), 家永 真幸 (編集)
東京大學出版社

その他 の形式およびエディションを表示する

単行本
¥6,367
¥6,214 より 3 中古品¥6,277 より 2 新品


李振盛 Li Zhensheng (1940~2020)_“只有中國不知道”的歷史:《紅色新聞兵》重現文革荒唐;文革五十週年:李振盛 影像系列 (NHK 文化大革命.40年后的证言);唯一的民間博物館「全都遮」;「文化大革命」藏語成了「人類殺劫」

$
0
0
1966年,26歲的李振盛任職《黑龍江日報》,除了報社的攝影任務外,他也把批鬥、槍決、紅衞兵打砸搶燒——他稱之為「抹黑文革」的負面照片一一拍攝下。紅衞兵批鬥的畫面,其他記者都視為沒用的照片,一來不僅不能登報,更有可能會惹來被批鬥之禍,當時李振盛要等報社的同事下班後,才敢在黑房裏沖曬底片,再藏於抽屜暗格裏。他一直把攝影老師吳印咸的話記在心中:攝影記者不僅僅是歷史的見證人,還應當是歷史的記錄者。文革期間,他感覺自己有一種朦朧的歷史使命感,「所以我的想法是先把它記錄下來,留待後人評說。」...



「全世界都知道文化大革命期間發生了什麼,只有中國不知道。很多人都不知道。」


攝影師李振盛的使命,是讓他的同胞們記住這段中國現代史上最動蕩的一段時期。從那時起,李振盛就收集相關照片,它們細緻入微地描繪了這場運動帶來的痛苦與激情。在相機稀缺的年代,他獲得了參加官方活動的寶貴機會,並拍攝了三萬多張照片,其中許多被他小心地藏在哈爾濱家中的地板下面。


如今,距離文化大革命開始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中國公眾對那段時期的討論很少。而李振盛的書《紅色新聞兵》的中文版,也只能在香港出版發行。





Li Zhensheng, via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編輯推薦 | “只有中國不知道”的歷史:攝影師李振盛記錄文革


中國攝影師李振盛想讓自己的同胞認識中國近代史上最動蕩的篇章,也是共產黨一直試圖粉飾的歷史事件:文革。 “全世界都知道文化大革命期間發生的事,”現年78歲的李振盛說。 “只有中國不知道。很多人都不知道。”



上世紀60年代,李振盛在《黑龍江日報》工作時,拍下了許多文革時期的照片。近40年後,他將這些影像與集結成書,向世界講述文革的故事。然而,在中國,文革已成為了一個愈發禁忌的話題,官員一再阻止李振盛發布他的照片,他的書《紅色新聞兵》中文版最終也只能在香港發行。



李振盛擔心,如果沒有對歷史的深刻反省,中國會再次發生類似的事情。習近平無限期延長自己的任期,試圖將自己抬高到與毛澤東比肩的地位。這讓許多人聯想到毛澤東被捧上神壇的一人統治時期,以及個人崇拜所引發的文化大革命浩劫。




// 幾十年後,李振盛成名了,舊行家看到這照片時說:我們一心一意聽黨的話,只拍了歷史的一半;你三心兩意聽黨的話,就拍了歷史的全部。//




INMEDIAHK.NET

紅色新聞兵李振盛:三心兩意聽黨的話 | 區家麟 | 香港獨立媒體網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紅色新聞兵》新書發布會公開講座


講題:密藏菲林中的文革故事

日期:2018年10月24日(星期三)
時間:下午4:00-5:30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行政樓祖堯堂


Centre for Cultural Studies, CUHKCUHK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顯影 PhotogStory介紹《紅色新聞兵》


//1966年,26歲的李振盛任職《黑龍江日報》,除了報社的攝影任務外,他也把批鬥、槍決、紅衞兵打砸搶燒——他稱之為「抹黑文革」的負面照片一一拍攝下。紅衞兵批鬥的畫面,其他記者通常不拍攝這類沒用的照片,一來不僅不能登報,更有可能會惹來被批鬥之禍,當時李振盛要等報社的同事下班後,才敢在黑房裏沖曬底片,再藏於抽屜暗格裏。他一直把攝影老師吳印咸的話記在心中:攝影記者不僅僅是歷史的見證人,還應當是歷史的記錄者。文革期間,他感覺自己有一種朦朧的歷史使命感,「所以我的想法是先把它記錄下來,留待後人評說。」//

《紅色新聞兵:一個攝影記者密藏底片中的文化大革命》⋯⋯






HK.LIFESTYLE.APPLEDAILY.COM

【顯影】被埋藏的菲林 重現文革荒唐
【顯影】文化大革命雖是半世紀前的事,但作為一段重要的歷史,依然值得更多人認識。「記錄苦難是為了不讓苦難再發生,記錄歷史是為了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年近八旬的李振盛在其著作《紅色新聞兵》(Red Color News Soldier.....


觀念座標新增了 2 張相片


※ 2016.05.14 中國—《泰晤士報》Calum MacLeod ※

文革發動五十週年,唯一的民間博物館「全都遮」


毛澤東於 1966 年發動文化大革命,到下週一(5 月 16 日)剛好滿五十週年。但是中國唯一的文革博物館,所有指稱文革往事的東西,全都被巨型的看板、鐵皮、貼紙、海報遮起來。


北京政府也不允許民眾公開對五十年前、死了大約兩百萬人的政治運動致哀。雖然官方文獻形容它是「十年浩刼」,這個話題依然是禁忌,因為始作俑者目前仍然還在執政。


在官方的不滿之中,唯一還在公開紀念文革的,是汕頭市澄海區蓮上鎮的塔山森林公園,此座森林公園中的文革紀念館在 2005 年開放。


博物館主要的特色之一,是數百個石雕,銘刻著當年的場景、口號、紅衛兵折磨人的方法。這裡也有二十幾座墳塋,埋葬著文革的死者。


現在,這些石碑、紀念門、佛塔,全部都用大紅大黃的新口號遮起來了,吠叫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等等習近平過去三年推動的政治運動。


目前,整座公園在無數的監視錄影機以及公安嚴密監視之中。在我進入園區時,公安訊問我一個小時,我遊覽的期間,五名官員跟在我後面全程盯人。


附近村裡一個店家告訴我:「黨的臉丟大了,文革跟這個博物館讓他們很尷尬。」


1968 年 7 月各個造反派鬥爭的高潮時,各派人馬都自稱自己最遵循毛主席的教條,塗城村遭到鄰村攻擊,中國軍隊不得不介入進行「軍事管理」,至少有 24 人死亡。


塔山文革博物館的展覽品,現在被特意掩蓋,顯示當前執政者想要永遠埋葬痛苦的歷史真相。這座民間的博物館呼籲「反思」,並且寫著「要以史為鑑,不要讓文化大革命的悲劇重演」,現在這些字句全都被巨型文宣看板遮住。


博物館的發起人是彭啟安,他本人在文革中差點被槍決;他的哥哥是一位老師,在文革中被暴民殺死。



在汕頭的博物館中,一位二十歲的地理系學生,Atlas Wu,表示,中國年輕人對文化大革命所知有限,卻很想知道:「我們只被告知那是內部動亂,電影跟其他媒體中這個話題也是禁忌,其實應該開放,讓大家可以反省。」ttp://www.thetimes.co.uk/…/censors-try-to-blot-out-memory-…


Fifty years ago the Great Proletarian Cultural Revolution, as it was officially known, plunged China into Maoist madness. It left well over 1m people dead and wrecked the lives of millions of others


China's "red terror" was not the sole work of "an old man settling personal scores at the end of his
How Mao’s call for “disorder under heaven” tore China asunder
ECON.ST


DW (中文)分享了 1 條連結5月12日

关于文化大革命,你了解多少? | 1五1十议文革 | DW.COM | 12.05.2016

文化大革命主要是为了什么?这场革命和文化有多大关系?它是怎么进行的…

DW.COM|由 DEUTSCHE WELLE (WWW.DW.COM) 上傳




NHK 文化大革命.40年后李振盛的证言 全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00RTaA72g4

文革五十週年李振盛:48年前,他在地板裏藏下兩萬張文革底片
文革中,黨報記者鋸開斗室地板藏下可致命的秘密,生死受託的同事守口37年,顛覆的年代,倖存一點真實。https://theinitium.com/…/20160513-mainland-LiZhenshengCult…/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每日instagram: 文革50週年影像系列】http://bit.ly/1T2sEtj


1966年8月25日,哈爾濱黑龍江日報的工作人員批鬥駱子程,就他走資本主義道路,反對群眾運動,他頭戴的高帽上寫著他的罪行。


關注小端instagram,留住每個重要瞬間:instagram.com/initiumphoto


攝:李振盛 Li Zhen Sheng


【文革50年系列文章】http://bit.ly/1Tat4TI

西藏自治区一位副主席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公开承认,对西藏破坏行为的90%发生在文革之前。文革只是对西藏的致命一击。

五十年前,毛泽东的红卫兵小将也在西藏掀起了极具破坏性的革命。今天北…
DW.COM|由 DEUTSCHE WELLE (WWW.DW.COM) 上傳


作者:唯色 / 澤仁多吉‧攝影
譯者: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6-01-21



不可碰觸的記憶禁區,鏡頭下的西藏文革,第一次披露

Forbidden Memory: Tibet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文革五十週年紀念新版

文革依然是禁區,《殺劫》依然是禁書


傳統藏語並無「革命」一辭。半個多世紀前,中共解放軍進駐西藏,刻意結合原先藏文的「新」與「更換」才造出這一個全新的辭彙。藏語「革命」的漢語發音近似「殺劫」,




不可碰觸的記憶禁區,鏡頭下的西藏文革,第一次披露
Forbidden Memory: Tibet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文革五十週年紀念新版
文革依然是禁區,《殺劫》依然是禁書
傳統藏語並無「革命」一辭。半個多世紀前,中共解放軍進駐西藏,刻意結合原先藏文的「新」與「更換」才造出這一個全新的辭彙。藏語「革命」的漢語發音近似「殺劫」,恰恰表明二十世紀五○年代以來,「革命」為西藏帶來的種種劫難。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席捲西藏。「殺劫」之前於是再被加上「文化」一辭。藏語的「文化」與漢語的「人類」發音近似。對西藏民族而言,這場「文化大革命」無疑成了「人類殺劫」。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的烈火開始燎原,作家唯色出生於西藏軍區總醫院。當時她的父親是中國駐藏解放軍的一名軍官,也是一位熱心的攝影愛好者。透過鏡頭,這位軍官記錄了迄今為止關於西藏文革最全面的一批影像。「與強權的鬥爭就是與遺忘的鬥爭」,在世界面前,文革是中共的一個尷尬,西藏則是另一個尷尬,因而西藏的文革就成了雙重禁區,愈加不可觸碰。
這本書的原版,因藏語「革命」的諧音而得名《殺劫》,十年前的二○○六年由大塊文化出版。那時恰逢文化大革命四十週年,儘管已經過了四十年,但文革在中國仍被列為不可碰觸的禁區,而發生在西藏的文革更是禁區中的禁區。也因此,在文化大革命五十週年的今天,在霧霾日益濃重卻堪稱強大的中國,《殺劫》依然是禁書,文革依然是禁區。
這期間,唯色嘗試使用他父親在文革當年拍照片的蔡司伊康相機,站在他父親當年同一角度,拍攝今日拉薩圖景,兩個時代照片的對比,顯示出歷史的無常……《殺劫》文革五十週年紀念新版,除了全書修訂外,還追加了更多文字與影像的記錄。透過唯色父親的照片,讀者可以進入歷史中的拉薩,去認識曾經有過卻已消失的風景,曾歷盡滄桑卻已輪迴的人們,傾聽曾經發生的故事以及故事中的悲歡離合…..當然也可以跟著唯色,一起追索著他父親當年行蹤,透過他們的文字與影像記錄,見證著更多西藏的生與死。

Chronicle of the Guayaki Indians By Pierre Clastres

$
0
0







Chronicle of the Guayaki Indians

Pierre Clastres
Zone Books, 2000 - 349 ページ



Pierre Clastres (1934-1979) was one of the most respected political anthropologists of our time. Chronicle of the Guayaki Indians is an account of his first fieldwork in the early 1960s--an encounter with a small, unique, and now vanished Paraguayan tribe. From "Birth" to "The End," Clastres follows the Guayakis in their everyday lives, determined to record every detail of their history, ritual, myths, and culture in order to answer the many questions prompted by his personal experiences. Now available for the first time in English in a beautiful translation by the novelist Paul Auster, Chronicle of the Guayaki Indians will alter radically not only the Western academic conventions in which other cultures are thought but also the discipline of political anthropology itself.



The late French anthropologist Pierre Clastres describes in novelistic detail his encounter with a now vanished Paraguayan tribe.
Pierre Clastres (1934-1979) was one of the most respected political anthropologists of our time. Chronicle of the Guayaki Indians is an account of his first fieldwork in the early 1960s―an encounter with a small, unique, and now vanished Paraguayan tribe. From "Birth" to "The End," Clastres follows the Guayakis in their everyday lives, determined to record every detail of their history, ritual, myths, and culture in order to answer the many questions prompted by his personal experiences. Now available for the first time in English in a beautiful translation by the novelist Paul Auster, Chronicle of the Guayaki Indians will alter radically not only the Western academic conventions in which other cultures are thought but also the discipline of political anthropology itself.



CHRONICLE OF THE GUAYAKI INDIANS


In an account that is both living history and historical document, a now-vanished tribe of Paraguayan Indians is described as it lives out its last few years of existence. This document was unearthed some 20 years after novelist Auster translated it from the French, through a serendipitous encounter with one of his fans who had purchased a bound galley from a used bookstore. Clastres, who died before the translation was to have been published, lived with this tribe for two years in 1963 and 1964 in a compound that was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a white Paraguayan. The arrangement for the Indians was through necessity; their numbers had diminished from constant harassment by white settlers...




Chronicle of the Guayaki Indians / Pierre Clastres ; translation & foreword by Paul Auster.

Clastres, Pierre, 1934-
2000.

Classic movie Gone With The Wind has returned to the US streaming service HBO Max with a disclaimer saying that the film "denies the horrors of slavery."

$
0
0


Classic movie Gone With The Wind has returned to the US streaming service HBO Max after temporary removal in the wake of "Black Lives Matter" protests. The epic historical drama set in the southern states of the US now appears with a disclaimer saying that the film "denies the horrors of slavery."

朱敬一書評:The Room Where It Happened: A White House Memoir By John Bolton

$
0
0
前「中研院」副院長朱敬一書評
汩羅江畔寫心得 ~評論 Bolton 新書
《 The Room Where It Happened:
A White House Memoir 》
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 John Bolton
新書 《The Room Where It Happened》幾天前上市,實體與網路銷售皆大賣,據報導他的版稅收入大概至少有幾千萬元。該書還沒有中譯版,所以不知道中文書譯名為何。此書撰寫是「敍事序時體」,每一章按國安事件的主題切分,例如土耳其、委內瑞拉、中國等,然後就各個主題,再依事件時序記述其發展。這樣做實為不得不然;因為美國面對的平行事件太多,若同時處理,讀起來會昏倒。
寫書痛批川普,報復性居多
Bolton 在 2018-2019 年在白宮的職稱是 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 (NSA),相當於我們政府體制中的「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他 2018 年 4 月上任,2019 年 9 月辭職,在職僅一年五個月。NSA 是白宮一級閣員,份量大概與美國國務卿不相上下。NSA 與國務卿都是負責涉外、國安事務,但是由於美國是世界強權,涉外及國安事務的份量幾乎是國內事務的一倍,故 NSA 的重要性幾乎是「左丞相」。
一年五個月任期看起來不長,但是以川普閣員更動速度觀之,Bolton 已經算是任期長的了 (讀者可以與柯文哲小內閣 PK 一下)。Bolton 應該是有做日記或是筆記的習慣,所以他的記載超級詳細。每一次重要會議的開始時間,可以細到「四點十五分」這種刻度,會議的重要出席人員也絕不遺漏。每一次對話誰說了什麼,也幾乎是「可以加引號」那麼精準。所以,我對於書中「記述」的真實性與正確性,幾乎不予置疑。至於偶爾有作者自己的評價,則讀者當然可以自行斟酌。
如果你問,Bolton 寫這本書的目的是什麼呢?我想一方面是賺錢 (幾千幾萬收入吔!),但是也許更重要的,則是吐一口怨氣,紮實地狠搥川普一拳。你看完這本書就能了解,這一年五個月時間「君臣」之間累積了多少怨氣。最重要的是:老闆川普完全沒有令他尊敬之處,也不尊重閣員。孟子兩千年前的描述是「君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此書讀起來,波頓已經是「必欲揭川普瘡疤而後快」,幾乎是指著鼻子駡。
閣員眾生相,一覽無遺
Bolton 在書裡記載了不少閣員同事,有褒有貶。被他貶抑的包括前國防部長瘋狗 Mattis、現任財政部長 Mnuchin、前駐聯合國大使 Nikki Haley,當然 B 氏駡最多的是川普本人。Bolton 在對話中認同的閣員則包括前白宮幕僚長 John Kelly、現任國務卿 Pompeo。其中,有許多次與川普開會之前之後的「會前交心」或「會後善後」或「如何應付老闆」的對話,都是 Bolton 與 Pompeo 的對談,所以這本書出版之後,我感覺 Pompeo 恐怕會被川普嫌,處境頗為艱難。
多說無益,且讓我將書裡精彩幾句話一一標出,讓沒有時間讀全文的朋友,了解 Bolton 的怨氣。
Bolton 在 50 頁明言,Mattis is our biggest problem。Bolton 說,Mattis 與幕僚在前置討論時從不表示意見,這樣才能在最後階段提出一個「別人沒有辦法仔細評估」的不同意見。如果真是如此,Mattis 這咖其實段數很差,而且玩不久。但是另外一種解讀是:如果國防部長 Mattis 的意見都是在Bolton 主持的會議中講了,Mattis 在川普面前就沒有表現了,而國防部則像是國家安全會議的下轄部會,我想 Mattis 不願意如此。所以,這裡的矛盾,是權力面的,未必是 Bolton 所述人格面的。
在 337 頁,Mnuchin 被 Bolton 形容為擁中 (熊貓) 派。川普說,此人 seemed more protective of US firms that were sleeping with our enemy than of accomplishing the mission we have." Mnuchin 的立場若此,Bolton 不說外界恐怕也不清楚。但是 Bolton 有一點批評我完全同意:美/中之間的衝突,是制度面的,包括中國政府的大量 (黨國不分) 補貼、強迫智慧財產移轉、偷竊營業秘密等。這些因素加起來,形諸於外,才是「貿易順差」等問題。所以,制度是關鍵,貿易只是表相。Mnuchin 老想達成「貿易談判」,拼命阻擋制度問題的討論,擔心那些討論妨礙了貿易談判,這根本是捨本逐末,混淆問題本質。
人權,值幾文錢?
幕僚建議川普對天安門 30週年講話,川普拒絕 (286 頁)。他說:that was 15 years ago (他年代都搞錯,一表相差 15 年,不過不足為奇),who cares about that? 所以天安門死多少人,沒有重要性?Bolton 在288 頁又記載,川普在電話上對習近平說,他可以在新疆建集中營。香港的動亂,川普也主動說,那是中國內政。這些,大概是全書最恐怖的內容。我們從媒體報導以為美國支持香港、譴責新疆隔離,但是 Bolton 說,那不是川普本意。台灣媒體報導了與台灣有關的內容,Bolton 在 286 頁說,川普已經放棄了敍利亞的庫德族,台灣會是下一個嗎?
我想,事情的關鍵,不在於台灣是不是只有「筆尖」大小,不是庫德/敍利亞/台灣/香港/維吾爾之間權衡輕重的問題,而是川普本人的「價值觀」。B 氏批評 (120 頁),川普沒有整體國際戰略,看問題只看零零散散的點 (archipelago of dots)。就川普而言,國際事務像是「一筆筆的不動產交易」。有些人用「生意人」描述川普,我覺得有點羞辱千千萬萬做生意的人。生意人其實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關懷。我認為比較正確的描述是:川普錯誤地把國際政治與世界運作,視為一筆筆「買賣」。所謂「美國優先」,其實就只是看「美國年度損益表」。這,才是真正的麻煩。
正因為一切都只看「損益表」,所以 NATO 川普就只盯著 NATO 預算吵,一直要逼德國多出錢。德國是應該多承擔責任,但是不能把事情搞成「你們敢不出錢,我美國就退出 NATO。」難道 NATO 是個買賣?Bolton 在134-135 頁記載,川普要求歐洲諸國增加 NATO 經費,但是不順利,於是打算在 G7 會議時宣布美國退出 NATO。這麼天大的事,事前完全沒有與國安顧問及任何閣員討論,好像只是一件房地產交易的 counter offer,Bolton 失望也害怕,已經打算辭職了;那時他才上任三個月。幸好,G7 會議發言前幾分鐘,川普問 Bolton:Are we going to do it? Bolton 回答:Go up to the line, but don't cross it。川普後來沒有越線,但 Bolton 此事應該已經嚇出一身冷汗。
美國與盟邦關係極差
川普不喜歡多邊組織如 WTO、NATO、WHO,這大家都知道。但是,不喜歡多邊組織,並不表示凡事都要「單邊硬幹」。然而川普就是喜歡單邊硬幹,像是「蝙幅俠」,而不是「豪勇七狡龍」。過去三年,美國得罪了許多盟邦,部分原因是川普的單邊硬幹,部分是因為他的嘴巴。
川普批評歐盟:EU is worse than China, only smaller (98頁)。他這句台詞在不同地方講過多次,我也聽說過,我相信歐洲國家一定聽過,外交上傷害很大。132 頁,川普說 EU 輪值主席 Junker "as a vicious man who hated the U.S. desperately" (132頁)。這話應該也漏到歐盟耳中。EU 對美國這樣駡盟友,極為反感。
不只對盟邦,他對閣員也是極為粗暴。在全書中,不斷有閣員離職,川普從來不讓閣員自己宣布請辭,而永遠是他搶先在 Twitter 上宣布別人「被請辭」。有些閣員情緒激動,川普完全不在乎。 幕僚長 John Kelly 被川普羞辱,氣壞了 (216頁)。他會後對 Bolton 說:I've commanded men in combats, and I've never had to put up with this shit like that." Kelly 是陸戰隊上將,兒子作戰陣亡。會後,K 赴兒子墓地平復心情,然後辭職。什麼叫「視如土芥」?斯之謂也。
川普在週末急著趕走 Mattis (186 頁)。幕僚提醒:快到聖誕節了吔!川普說:下週一才聖誕節,執意在這個週末攆走人。這不是刻意給自己找敵人嗎?也因為如此,Bolton 精心設計離職,比川普 Twitter 早幾個小時宣布辭職,也是用 Tweet。內閣大臣賭氣若斯,恐怕史上少見。
對川普人格,極為不滿
Bolton 全書一再敍述川普的人格瑕疵。第 6 頁,Bolton 說川普 always bizarre。扣除書首標題之類,第 6 頁其實只是正文第 1 頁,就開火了。在 12 頁,Bolton 引述 Charles Krauthammer 曾經對川普的批評,說他的行為 behavior as that of an eleven-year-old boy。但是後來Krauthammer 又修正,說 "I was off by 10 years"。所以,只有 1 歳的水準?我們都知道,1 歲小孩最需要的協助,就是「擦屁股」。這大概是 Bolton 的意思吧。
在 38 頁,川普提到,對外,白宮經常要演 good cop/bad cop 的戲碼。Bolton 說,當然是總統扮 good cop 囉。川普回:the trouble is: we've got two bad cops。所以,川普完全攔不住自己的嘴巴,這樣就根本就沒辦法演戲了。川普說他是個說話的人,「我喜歡說話」。Bolton 描述 (86頁) 例行情報簡報,川普根本沒有用心聽,後來變成他自己講的時間更多。再後來,川普把 security briefing 改為 2 週一次 (209 頁)。但是每次還是他在講,而且內容與 security 無關。
這頗像李登輝會客。某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 Gerald Debreu 來訪,拜會李總統,計 61 分鐘,D 氏只講了 2 分鐘,李講了 59 分鐘,對諾貝爾獎得主大談經濟發展論。D 氏後來說,If I knew this, I really had other better things to do.
總統,經常打臉閣員
美國商務部宣布對 ZTE 的制裁 (170),川普很怒,然後就宣布暫緩,並且打電話給習近平示好,因為他想與習大大維持好關係。Bolton 認為,這是閣員依法辦事,總統怎麼可以對依法行政的官員開駡。這一點,台灣原先恐怕不知原委,以為是習近平打電話給川普。如果如 Bolton 所描述,是川普主動打電話去,這值得我們警惕。Bolton 批評川普:he has "difficulty in separating personal from official relations".
川普要關閉美墨邊界 (213頁),幕僚指出此事株連廣大,有種種困難。川普大怒,說 It's like a movie theater when it is filled。邊界每天早上晚上都有通勤進出、物流貨流等問題,怎麼會與電影院太擠相提並論?國土安全部長事後就走人了。
川普也想對華為放水 (282),國安人員都非常火。最後美國沒有放水,不是因為大家說服了川普,而是因為川普發現中國想拖延談判,期待 2020 變天。所以,川普對華為的強硬,是因為老共希望混過 2020。他修理華為,似乎是冲冠一怒為自己。這一點,台灣事前也不知道,也要警惕。
如果打臉閣員是基於判斷,也就罷了。經常,川普顯示出他的常識匱乏。川普說 (210頁):it would be cool to invade Venezuela。閣員一大堆人都是身經百戰的將軍,都知道兵凶戰危,入侵委內瑞拉這叫做 cool?川普問 (121頁),"Is Finland a part of Russia?"這呼應前述 11 歲還是 1 歲?Bolton 說,川普每天中午才上班 (208頁)。咦?與台灣的誰很像?
官場鬥爭,哪裡都一樣
Bolton 赴日本安排川普訪問的前置 (120頁),川普問:你為什麼要先去?B 氏對這個問題頗感困擾,後來問 Kelly,為什麼老闆這樣問?K 說,他擔心 you upstage him。總統出國訪問,怎麼可能沒有前置作業?擔心幕僚影武,明白說就好啦?但是老闆問這個問題,Bolton 應該知道川普不好伺候了。我在 2003 年卸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之後,就立志「此生絕對不再做副手」。伺候難伺候的老闆,真的比什麼都難。川普年紀與 Bolton 差不多,川普外面聲望也不好,其難伺候尚且如此。如果川普比 Bolton 大上 20 歲,又是諾貝爾獎得主,那 Bolton 才會真的痛苦。
川普阻礙華為、ZTE 制裁,影響烏克蘭調查方向,對付 Biden 之子,要邀請神學士代表到大衛營,應該都是 Bolton 辭職的導火線 (381-427頁)。Bolton 的說詞很委婉,但是他對川普所為不以為然,已經呼之欲出。
但是真正把 Bolton 與 川普之間關係弄緊張的,還是有人咬耳朵。這,就是權力鬥爭。紐約時報等媒體經常刋出一些內幕,有人向川普說:「好像是 Bolton 漏的喔。」Bolton 出差依慣例坐空軍的專機,也有人去唸:「波頓不跟閣員一起行動,因為他有自己的飛機喔」。這一類的咬耳朵,據 Bolton 說是 Mulvaney 所為,但是誰知道呢?古今中外一樣,宮廷鬥爭永遠是精彩戲碼。Mulvaney 也厲害,現在外放愛爾蘭做特使,遠離權鬥核子武器範圍。
國安顧問該扮演什麼角色?
整體而言,我對於美國的國家安全體制,是高度肯定的。有兩個案例:1)Bolton 草擬的 cyberspace 攻防作業要點,由川普簽署。對於網路攻擊美國的行動,不但偵測,而且回擊。我認為這非常值得台灣參考。我不很了解,網攻如果來自臨時的設備,回撃要怎麼做?2)Bolton 的角色扮演相當稱職,國際經驗與視野豐富,專業判斷頗為到位。整本書中,他沒有任何議題分析我持不同判斷。我認為台灣的國家安全會議,遜色多了。
Bolton 知道如何抓緊組織、如何善用常任文官幕僚。Bolton 也有精闢的戰略視野,不會陷在傳統官僚體系的框架裏。美/中對峙能夠打成今天的局面,Bolton 絕對居首功。他離開之後到 2020 年 11 月大選前,希望 1 歲或 11 歲的男孩,不要鬧事才好。

川合康三 《中國的自傳文學》《終南山的變容——中唐文學的特質》《中國的戀歌——從《詩經》到李商隠》

$
0
0

川合康三 《中國的自傳文學》《終南山的變容——中唐文學的特質》


WIKIPEDIA
川合 康三(かわい こうぞう、1948年4月4日 - )は、日本の中国文学者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日本学術会議会員。

来歴・人物[編集]

静岡県浜松市生まれ。1971年京都大学中国文学科卒、1976年大学院博士課程中退、京都大学助手、1979年東北大学文学部専任講師、1981年助教授、1987年京都大学文学部助教授、1995年教授を経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教授、2012年定年退任。台湾大学招聘教授(2012-13年度)、ブランダイス大学招聘教授、國學院大學文学部特別専任教授(2015-19年度)。1991年蘆北賞受賞。2000年『中国自伝文学研究』により京大文学博士
中国古典文学中唐の詩を専門とし、恋愛詩を論じた『中国のアルバ』のような著書もある。学術著作には旧漢字を用いている。

著書[編集]

  • 曹操 矛を横たえて詩を賦す』「中国の英傑4」集英社 1986/ちくま文庫 2009
  • 『中国の自伝文学』創文社〈中国学芸叢書〉1996:  《中國的自傳文學》蔡毅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
  • 『風呂で読む杜甫』世界思想社 1996
  • 『終南山の変容 中唐文学論集』研文出版 1999 ;《終南山的變容——中唐文學的特質》劉維治、張劍、蔣寅等合譯,上海古籍,2007
  • 『中国のアルバ 系譜の詩学』汲古書院〈汲古選書〉2003
  • 『中国古典文学彷徨』研文出版〈研文選書〉2008
  • 白楽天 官と隠のはざまで』岩波新書 2010
  • 『中国の恋のうた 「詩経」から李商隠まで』岩波書店〈岩波セミナーブックス〉2011;《中國的戀歌——從《詩經》》到李商隠,郭晏如譯,上海:復旦大學,2017
  • 杜甫』岩波新書 2012;
  • 『桃源郷 中国の楽園思想』講談社選書メチエ 2013
  • 『漢詩のレッスン』岩波ジュニア新書 2014
  • 『生と死のことば 中国の名言を読む』岩波新書 2017

共編著[編集]

  • 文選 鑑賞中国の古典12興膳宏共著、角川書店 1988
  • 隋書経籍志詳攷』興膳宏共著、汲古書院 1995
  • 『中唐文学の視角』松本肇共編、創文社 1998
  • 『中国の文学史観』創文社 2002。編著
  • 『中国文学研究文献要覧古典文学 1978〜2007』監修、日外アソシエーツ 2008
  • 韓愈詩訳注』研文出版 2015-(全5冊予定)。編者代表:緑川英樹・好川聡
  • 『文選 詩篇』全6巻、岩波文庫 2018-2019。富永一登・釜谷武志・和田英信・浅見洋二・緑川英樹と共訳注

翻訳[編集]




川合康三教授 - 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川合康三 教授
歷任客座教授
職稱教授
姓名川合康三 教授
授課領域世界文學中的中國古典文學、日本近代文學細讀
研究專長中國中古文學與文學理論、中日與東西文學比較
服務機關名稱單位職務期間
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12.08 ~ 2013.07
****


岩波セミナーブックス S12

中国の恋のうた

『詩経』から李商隠まで
最古の詩集『詩経』から,晩唐・李商隠の精緻を極めた恋愛詩まで,中国古典詩の魅力を縦横に語る.
中国の恋のうた
著者川合 康三 著
ジャンル書籍 > 単行本 > 岩波セミナーブックス
書籍 > シリーズ・講座・全集
シリーズ岩波セミナーブックス
刊行日2011/05/20
ISBN9784000281829
Cコード0098
体裁四六 ・ 並製 ・ 230頁
在庫品切れ
中国最古の詩集『詩経』に残されたおおらかな恋のうた,南朝の民歌にみられる男女の機微,唐代の詩人たちが描く閨怨の孤独,そして晩唐・李商隠の精緻を極めた恋愛詩.中国古典詩のなかでも,山水や悲憤にとどまらないの恋愛詩の魅力を縦横に語り,いつの時も変わらない人々の思いを,鮮やかに読み解く.

■著者からのメッセージ

「漢詩」というと,画数の多い漢字ばかりベタベタならんでいて,取っつきにくい――そう思われる方は少なくないでしょう.また一方で,そういうところが好き,という方もおられるかもしれません.かつては日本で広く親しまれてきた中国の古典文学,それが今ではごく限られた「漢詩」ファンの専有物になってしまいました.「漢詩」が狭い場所に追いやられ,その受け止め方が固定してしまったのは,とても残念なことです.
 かたくるしい漢詩と「恋のうた」は,なんだか相性が悪そうですね.しかし,中国の詩にもあるんです,「恋のうた」が.東でも西でも,昔も今も,人の世は男と女.そう考えれば,恋のうたが中国にないはずはありませんよね.
 「生きているうちは一緒に暮らせなくても/死んだら一つのお墓に入りましょう」
 紀元前6世紀よりさらに昔のうたです.実らぬ恋に来世を願う,切ない女性の気持ちが遙かな時空を超えてそのまま伝わってきます.

 「大空と大地が一つになる/そうしたらあなたと別れてあげる」

 絶対あなたと別れはしないと,これも紀元前の女性が激しい愛をぶつけています.こんなことばを投げかけられた男は,いったいどんな気持ちになるでしょう.
 漢字になじめない方は,日本語の訳だけ読んでいただいても,十分に受け止めることができるはずです.ただ,次の句などは訓読のまま読んだほうが味わい深いのではないでしょうか.

 「春心 花と共に発するを争うこと莫(な)かれ/一寸の相思 一寸の灰」

 恋のむなしさ,かなしさを知りながらも,断ち切れないのが恋.恋の思いをこのうえなく美しくことばに写した李商隠の詩です.

 漢詩のお好きな方はもちろん,食わず嫌いの方にも,中国の詩の魅力に触れていただきたいという思いから,この本を書きました.本のなかに気に入ったフレーズを一つでも見付けて口ずさんでいただけたらと願っています.

■編集部からのメッセージ

恋人の朝帰りを目撃してしまった女性の複雑な心理――こんなことが,千年以上も前の中国の詩句にうたわれていることが驚きでした.

 この本で紹介されているのは,中国の古代から晩唐までの「恋」にまつわる詩です.甘美な恋心をのびやかにうたう詩もあれば,つれない相手への恨みごとを述べる詩もあり,時に優艶な宮女を活写したかと思えば,大人へと成長する少女の心情をつぶさに描く.その豊かなことは,人の心のとらえがたさ,恋の感情の豊富さを,そのまま表しているかのようです.また,その心のありようが,現代の我々からみても,そう遠くない――むしろ親近感さえ抱いてしまう――のが,「恋のうた」の面白いところであると思います.

 文庫『李商隠詩選』,新書『白楽天――官と隠のはざまで』の著訳者である川合康三先生が,奥深い中国古典の世界を,今度は恋をテーマに紹介してくださいました.変わらない人の思いや営みと,それをたった数十文字に込めて今に伝える表現の見事さを,是非味わっていただければと思います.

 本書は2010年に開講された岩波市民セミナーを元に書き下ろしたものです.

書評情報

京都新聞(朝刊) 2011年8月7日


 川合先生是個興趣廣泛的人,喜歡談天,喜歡釣魚,喜歡音樂,他的客廳、書房和研究室都有音響,我每次到他研究室,音響都放著古典音樂,而開車時則放流行歌曲,常是若干年前流行的歌手,像中島美雪、五輪真弓、松谷任由實之類。我喜歡五輪真弓就是從坐他的車開始的。   川合先生性格爽朗,沒有老師的架子,所以學生都喜歡跟他接近,有什麼心事也愛找他說。在中唐文學會裡,他是發起人之一,年齡、地位也最高,自然會處於領袖位置,但他的言談舉止根本看不到一點領袖和長者的派頭,無論在什麼場合都是普普通通的一員。每逢讀書會,他就開著他那輛子彈頭麵包車,把我帶到聚會的京都女子大學。散會時就帶上順道的朋友和學生,聽著流行歌曲,開車回家。日本的大學教授都很忙,不光課多,還要擔任不少教務工作,做研究得擠時間,和中國教授比,那是夠緊張的。但川合先生從來就好整以暇,給人游刃有餘的感覺,課沒少上,論文沒少寫,還少不了各種應酬,他都應付自如。他實在是個很乾練的人,這從他的灑脫不拘的外表有時看不出來。   川合先生的學問就像他的為人,灑脫而通達。他治學不像一般日本學者喜歡守著一個問題挖深井,他的知識面和興趣都非常寬,善於思考和把握問題,他的論著涉及的面相當廣,既有《隋書經籍志詳考》 (與興膳先生合著)那樣的傳統學術研究,也有《中國的自傳文學》那樣獨開生面的探索。他豐富的文學史知識——西方的和東方的——使他能從一些細微的地方聯想到許多相關的問題,並作出綜合性的分析。他的中唐文學研究能從廣闊的歷史文化和文學史背景中把握具體問題,使具體問題的闡釋達到不尋常的深度,而那些個案研究得出的具體結論反過來又充實了他對中唐文學的宏觀認識,這樣不斷地反復和互相滲透,他對中唐文學的把握就越來越全面而深入,當他將自己的基本看法濃縮在《文學的變容——中唐文學的特質》這篇短文裡發表時,我們就獲得一些新鮮而富有啟發性的觀點。他將中國學者視中唐為古代詩史轉折點的看法推廣到整個古代精神史和文學史,認為中唐在古代文人精神和意識的許多方面都有特別的意義。他在《中國的自傳文學》中,首先就文人的自我意識問題對上述看法作了初步的闡述。這部著作出版後在日本學術界廣受好評,友人蔡毅的中譯本不久即可問世,相信他高瞻遠矚的視野和獨到的文本解讀,會讓中國學者對許多名作產生新的看法。   從和川合先生的日常交談中,我能感受到他的藝術感覺和悟性,他對理論思考的重視和對學術潮流的敏感,在日本學者中是很少見的。他和松本肇教授合編的《中唐文學的視角》體現了日本新一代學者的嶄新學術品格,那就是多層次、多視角地審視文學現象,並加以綜合研究,在此基礎上形成對文學史和文化史的全面認識。目前,川合先生又主持了一個關於中國古代文學史觀念的合作研究項目,這個選題無疑是站在學科前沿的,與近年中國大陸的“文學史學”遙相呼應。陳寅恪先生曾在《陳垣燉煌劫餘錄序》裡說:“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治學之士,得預於此潮流者,謂之預流。其未得預者,謂之未入流。”川合先生正是一位“預流”的學者,他對學術潮流的敏感,使他的研究總是站在學術的前沿。   要說川合先生的學術研究,特點是很多的,但在日本學者中顯得最突出的一點,就是當初讓松本肇強烈地感覺到的一種獨特的個性——一種堅定地將文學作品作為“文學”來把握的眼光,他認為這是迄今在日本的中國文學研究中不曾看到的,它讓人體會到一種論“文學”的快樂。的確,我讀日本學者的論文也感到,它們經常在清理問題周圍的材料方面花費很多篇幅,而正式進入問題時,往往剛觸及問題核心便草草收束,給人序幕剛拉開就匆匆落幕的印象。當然,這也許與外國人對文學語言的微妙之處難以把握有關。但川合先生的論文不是這樣,他研究韓愈文章的敘事、白居易詩的語言、李賀詩的比喻,都能抓住文學表現的核心,深入闡述作家作品的藝術心理和藝術特徵,並將他們放到中唐文學的總趨勢中來認識。這是真正意義的文學研究。學生們聽川合先生的課,也總是從中領略到文學的魅力。蔡毅譯完《中國的自傳文學》,不無遺憾地對我說,川合先生的文筆如行雲流水,特別靈動,譯成中文絕對難以傳達原文的風神。我也譯過川合先生的文章,深有同感。~蔣寅:京大中文三先生  1998


《清水茂漢學論集》蔡毅譯,北京:中華書局,2003;蔡毅編譯《中國傳統文化在日本》 北京:中華書局,2002;

When I Was a Photographer By Félix Nadar

$
0
0

Towards the end of his life, Nadar published Quand j’étais photographe, which wa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and published by MIT Press in 2015. The book is full of both anecdotes and samples of his photography, including many portraits of recognizable names.[14][15]



Preview




When I Was a Photographer


By Félix Nadar

Translated by Eduardo Cadava and Liana Theodoratou
The first complet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Nadar's intelligent and witty memoir, a series of vignettes that capture his experiences in the early days of photography.

Review


Nadar's book has finally bee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M]any of the vignettes in When I Was a Photographer are infused with his rebellious zes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Endorsement


A legendary book, imbued with the rogue personality of its author, finally appears in English, allowing us to wander with him through his memories of a key moment in our modernity. A vital contribution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photography both then and now.

Geoffrey Batchen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New Zealand

Online Attention


Summary


The first complet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Nadar's intelligent and witty memoir, a series of vignettes that capture his experiences in the early days of photography.

Celebrated nineteenth-century photographer—and writer, actor, caricaturist, inventor, and balloonist—Félix Nadar published this memoir of his photographic life in 1900 at the age of eighty. Composed as a series of vignettes (we might view them as a series of “written photographs”), this intelligent and witty book offers stories of Nadar's experiences in the early years of photography, memorable character sketches, and meditations on history. It is a classic work, cited by writers from Walter Benjamin to Rosalind Krauss. This is its first and only complete English translation.

In When I Was a Photographer (Quand j'étais photographe), Nadar tells us about his descent into the sewers and catacombs of Paris, where he experimented with the use of artificial lighting, and his ascent into the skies over Paris in a hot air balloon, from which he took the first aerial photographs. He recounts his “postal photography” during the 1870-1871 Siege of Paris—an amazing scheme involving micrographic images and carrier pigeons. He describes technical innovations and important figures in photography, and offers a thoughtful consideration of society and culture; but he also writes entertainingly about such matters as Balzac's terror of being photographed, the impact of a photograph on a celebrated murder case,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clients. Nadar'

Bradford Smith's an unpublished booklet titled “Dear Gift of Life”

$
0
0

BRADFORD SMITH, AUTHOR, TEACHER; English Professor, Novelist and Biographer Dies at 54

Credit...The New York Times Archives
See the article in its original context from
July 15, 1964, Page 35Buy Reprints
TimesMachine is an exclusive benefit for home delivery and digital subscribers.
About the Archive
This is a digitized version of an article from The Times’s print archive, before the start of online publication in 1996. To preserve these articles as they originally appeared, The Times does not alter, edit or update them.
Occasionally the digitization process introduces transcription errors or other problems; we are continuing to work to improve these archived versions.
SHAFTSBURY, Vt., July 14 —Bradford Smith, educator and author, whose books include novels, biographies and works of social history, died today in his home of cancer. He was 54 years old.
Mr. Smith's best‐known books were the biographies of Gov. William Bradford of the Plymouth Colony and a Capt. John Smith. For the latter he received the Society of Colonial Wars' citation of honor.
Surviving are his widow, the former Marion Collins; a son, Alanson B.; a brother, Wallis Smith, and two grandchildren.
Bradford Smith, whose works were often set in far‐away locales, was a peripatetic Yankee. in North Adams, Mass., and tracing his ancestry to Governor Bradford, he spent many years living and teaching in Japan and Europe.
After a brief skirmish with chemistry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e decided to switch courses in midstream and transferred to Columbia University, receiving a degree in arts in 1930 and a master's the next year.
Soon after his graduation, he went to Japan, where he was a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St. Paul's University in Tokyo and a lecturer at the Imperial University. In 1936 he returned home, teaching at several schools, including Columbia, Bennington College and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During the war, Mr. Smith served as chief of the 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s Central Pacific Operations in Hawaii.
Since 1950 he and his wife Marion had worked with Fulbright schola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broad.
From 1959 to 1961 they were co‐directors of the Quaker International Center in New Delhi, India.
Throughout his many assignments Mr. Smith wrote prolifically. He also was active as a book reviewer and author of magazine articles.


A novel, “To the Mountain,” which was set in Japan, appeared in 1936. It was followed a year later by “This Solid Flesh,” a story of a marriage between a Caucasian and an Asian.
In 1943 “The Arms Are Fair” was published. It was a novel dealing with a Japanese soldier in China, and was called “appealing and well written” by a reviewer.
Among Mr. Smith's other works were “The Story of Jesus (1948), “Bradford of Plymouth (1951), “Why We Behave Like Americans (1957), “Portrait of India (1962), and “Meditation, the Inward Art” (1963).
His biographies, written for young readers, included “The Adventures of Captain John Smith,” “Daniel Webster—Union Boy,” “Stephen Decatur —Navy Boy” and “William Bradford—Pilgrim Boy.”


Bradford Smith's years in Japan influenced his writing career

BY PATRICK PARR
CONTRIBUTING WRITER
Near the end of his life, author and educator Bradford Smith (1909-64) wrote the following passage for an unpublished booklet titled “Dear Gift of Life”:
“Once we accept the fact that we shall disappear, we also discover the larger self which relates us to our family and friends, to our neighborhood and community, to nation and humanity, and, indeed, to the whole creation out of which we have sprung. We are a part of all this, too, and death cannot entirely withdraw us from it. To the extent that we have poured ourselves into all these related groups and persons, we live on in them.”
Stricken with stomach cancer at 54, Smith braved his death by keeping a pen in his hand. Smith had studied variations of Buddhism while living in Japan from 1931 to 1936, and even though he never directly identified himself with the religion, the passage from “Dear Gift of Life” reflects his Buddhism-inspired belief in achieving a harmonic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 and making peace with our place in the world.
Although his time in Japan was relatively brief, the years he spent here made such an impression that he published several books about the country and its people. In 1931, Smith was offered a position at St. Paul’s University (now Rikkyo University) in Tokyo. Up in the mountains of Karuizawa, Smith and his wife, Marion, welcomed their first son. Smith also taught for several years at Tokyo Imperial University (now Tokyo University) before his family returned to the United States.
Nowadays, Smith’s books about Japan stand on the rim of history’s oblivion and can be difficult to track down. Still, they are testaments to Smith’s skill as a storyteller, as well as valuable sources for insight into Japan-U.S. relations.
A trip to remember: The five years Bradford Smith (right) spent teaching and living in Japan with his family had a huge influence on his writing.  | COURTESY OF BRADFORD ALAN SMITH
A trip to remember: The five years Bradford Smith (right) spent teaching and living in Japan with his family had a huge influence on his writing. | COURTESY OF BRADFORD ALAN SMITH
Smith’s first novel, “To the Mountain” (1936), had reviewers comparing his surreal, evocative prose to writers such as Lafcadio Hearn with passages such as, “The quietness of the country, intensified by the murmurs of the village and the city beyond, was like music to her. She had scarcely known before how musical a silence could be.” As tensions grew between Japan and the U.S. in the mid-1930s, Smith’s novel offered American readers a small window into the daily life of a Japanese family struggling to make ends meet.
A year later, Smith followed up with “This Solid Flesh” (1937), an interracial love story about a Japanese man, Masao, who returns to Japan with his white American wife, Margaret. While Margaret tries her best to “become Japanese,” Masao clings to the memories of their time in America.
Exploring such a topic was a bold move for Smith, as while he was writing, there were still laws against interracial marriage in over 30 states in America, and according to a 1958 Gallup poll, only 4 percent of Americans approved of “marriages between white and colored people.”
During the war, Smith was tapped by the American military for his knowledge of Japan, but according to his grandson, Bradford Alan Smith, “he didn’t want to fight,” sticking to his Quaker faith. However, he served as a chief for the 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 stationed in Hawaii for several years. Smith published “The Arms are Fair” (1943), a sensitive novel released when the Pacific War was reaching a fever pitch, as Japanese internment camps peppered the West Coast and newspapers caricatured Japanese people as “paranoiacs.” The novel stays away from Japan’s conflict with the U.S., focusing instead on the conflicting philosophi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in their respective countries.
In 1948, Smith published what is perhaps his magnum opus, “Americans from Japan.” The book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origin of Japanese people moving first to Hawaii, and then settling along the West Coast. Still incensed by Franklin D. Roosevelt’s Executive Order 9066, which had called for the internment of people of Japanese descent, Smith let out the anger he felt toward racial discrimination in a chapter titled, “For Americans Only”:
“Modern man, certainly no more civilized than Athenian man, has located his scapegoat by color marking rather than deformity and has made the Japanese (or the Negro or the Jew) the whipping boy for his own frustrations, shortcomings, sins and repressions. It is the sin he feels in himself — laziness or uncleanliness or sexual aberration from the communal mores — that he is punishing by transference to the person of the outcast. Societies which persecute minorities only reveal their own sickness.”
Even in his later years, Japan remained close to his heart. Near his writing desk that looked out upon a lush backyard in Shaftsbury, Vermont, was a statue of the Japanese goddess of mercy, Kannon, a memento from the years he spent living and teaching here. In his free time, Smith often went for walks and talked with Marion about their days as newlyweds living in Tokyo.
“I think he always stayed and remained a Japanophile,” says his grandson. “He always loved and appreciated the people, and he was very positive about the culture.” As for Smith’s writing in general, his grandson says he had an ability to “take a critical eye and write about things without seeming mean and judgmental.” In this day and age where there seems to be so much polarization, Smith’s sensitivity toward and appreciation for a country that was not his own is as meaningful as ever.

《滕六》趙民德

$
0
0
趙民德


参加了FB之后,才知道楊牧已去(1940年9月6日-2020年3月13日)。我虽有几个文友,但真正的诗人朋友极少,且都是业余如我者。退休后读了他的《唐诗选集》(洪笵:1993),才感知他的功力。曾与他有一饭之缘,因将我唯一的一篇发表在正式文学刊物的一首贴上,以当一尊還酹。2020/6/29,诗人节后。
《滕六》
一, 九天
寂寞獰笑
客夏匆匆,載不去
歷年汗氣
如舊鹹溼
蒸發有若債務
而意志若久旱的飢民
只為了那一瓢濁水
北斗已老,更醉
午夜的波濤不寐
熾日,與射陽的銳鏃
滴血。蔚藍無所不在
那原是,她的顏色
日落月起
輾轉於輪迴
到雀班,成魚尾
三千年了了一夢
珊瑚蟲的屍床靜靜地映著月色
驀然驚覺,啞然失笑
豈為了荳蔻詞工,青樓夢好
只緣那醒時滋味
於是有許多事情昇華
在某一個靜靜的黃昏
金烏的亂箭
射不開糢糊的醉眼
醺醺殘夢,二十四橋的記憶
終和著罡風吹散
那原是一個久遠的時代
到如今還聽得到拐子馬的長嘶
岳家軍的吶喊
秋分,冬至
我猶如征雁
北斗已倦
又苦於宿醉、曉風、殘月
她點起燭光
在遠方的山谷
燭火明滅
相思如水
二, 無據
於焉罡風吹裂
自終南秦嶺
太乙丹爐
滿鍊著五湖鋼鐵
長安城裡的煤煙
原是不死藥的代價
漫步於
隱者已死的山巔
鷹長瀉,兔戰慄
虎嘯著敵意
聽經的蓮臺滿是苔綠
落英如泣
不是滿天繽紛的花雨
而客夏的熾熱
在九天之上
消逝
除夕夜的寂寂
與歡笑此起彼落
摩娑著孤松
以粗糙的手
吳鉤已折
那是去年的陳銹
桂已毀,斧要何為
我悄然引去
歸路已遠
藍關在風雪裡佇立
而祝福有如透過月色霧水晨霜的
木魚,敲不透求經者的癡迷
三、 紛紛
沉醉於繾綣
於碎去
的夢
歲月如水
如漣漪
似的相思
北斗又歪歪斜斜
踏著月,沽酒一角
微醺湧上
長鋏無歌
乘東海長風,和
秦嶺的橫雲
蓬萊已遠,咸陽城
柳已折盡
白水悠悠
青山何嘗遮住
一劍、一琴、一身、一影
我原是流浪人
在流浪裡沉靜
原已漸老,如何不認
笑吧,難道還哭
但秋已老,人又倦,年將近
我欲高歌泣鬼神
劍已掛,珮又解,心更冷
霜風厲勁
胡馬膘肥
中原版蕩
一片羶腥
於是我翩然而至
在漫漫長夜跋涉
請柬有如借據
在爐火熊熊歸客千里的除夕
酒意擋不住朔風
如割
三碗不過崗呀,怕甚麼
鳥,再沒有殷勤的酒保和
女兒紅的後勁
於是我翩然而至
帶著蕭瑟。而夜被摧殘,笑容
凝固如石
千億化身飛舞
祝福如夢,記憶
如一覽千古的潔白
霜橋的驢載不住詩意,呵不透的
輕裘已換了綠螘
記憶降落,漠視
一切,紛紛
若鹽屑,柳絮,襤褸
四、 葬歌
恍兮惚兮我靜臥在
白茫茫的荒原
寒意深藏
連孤鴉也無的沉靜一片
蔦蘿已萎
何況幽蘭的馨
玫瑰的尖銳
白日懨懨
他原也
無奈
冰凍的傅粉
綻不起笑容
圓月之夜狼起
亙古的飢火
松枝在劈拍,飛躍的火星
也寂寞
遙遠的夢裡,獅已疲
海無魚
而童年沒有遊戲
枯草為床,褥是
荊棘。銅駝的鈴聲
在茫茫裡消失
然而電子依然飛繞
於緊密結合的空隙
氫已不用來做紅白相間的氣球於十月
而氧用來窒息
燃燒是夢
如今我是冰雪
瓊瑤只是侈華的點綴
於是我靜臥
我的襟懷覆蓋千里
希望在沉睡
隱者已凍斃,格言
在遺忘的幽靜裡
消失
五、 踐踏
忘記了祝福
九天之上寒星的悄語
而麻雀忽然嘰喳,生命
蘇醒,睡
在春風裡
原是來歲的青和去年的綠
而屍骨銷溶崩析
雪原一片新綠
泥濘在東風裡
飄散清明的白蝴蝶
她倩人捎來小扎
陌上花開,可
緩緩歸
哀愁如三分酒意
在櫻花林裡
踏著遲暮
而遊人如織
躑躅於異國的無據
小花傘遮不住
又一年的憔悴
而青鳥依然渺渺
寂寞弋者的歌謠
撕不開永遠跟隨的足音
和影
她淺淺低吟
滄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纓

後記:滕六,雪神名。幽怪錄:「令膝六
降雪,巽二起風。」此間大雪盈尺,朔風
吹積,動輒滿階。而梨花冷馨,常在茅舍。
因作詩以祭之。詞曰:
嗟,
來食,
尚饗!
1970 年1月 19日作於 New Jersey
5 月3日再改
6月 7日又讀
11 月30日又改
1999 年9月 17日又讀並打字
純文學月刊 1971年2月號刊出
6

Michel de Montaigne《蒙田隨筆全集》"The Complete Works" /《随筆集》中的權威與治理,教育學/Journal de voyage《蒙田意大利游記》A Summer with Montaigne,

$
0
0


Everyman's Library

"Wherever your life ends, it is all there. The advantage of living is not measured by length, but by use; some men have lived long, and lived little; attend to it while you are in it. It lies in your will, not in the number of years, for you to have lived enough."

--from "The Complete Works" by Michel de Montaigne, who died on this day in 1592


Humanist, skeptic, acute observer of himself and others, Michel de Montaigne (1533—92) was the first to use the term “essay” to refer to the form he pioneered, and he has remained one of its most famous practitioners. He reflected on the great themes of existence in his wise and engaging writings, his subjects ranging from proper conversation and good reading, to the raising of children and the endurance of pain, from solitude, destiny, time, and custom, to truth, consciousness, and death. Having stood the test of time, his essays continue to influence writers nearly five hundred years later. Also included in this complete edition of his works are Montaigne’s letters and his travel journal, fascinating records of the experiences and contemplations that would shape and infuse his essays. Montaigne speaks to us always in a personal voice in which his virtues of tolerance, moderation, and understanding are dazzlingly manifest. Donald M. Frame’s masterful translation is widely acknowledged to be the classic English version.



In Praise of Travel, Particularly on Horseback

By Antoine Compagnon May 24, 2019
ARTS & CULTURE


CAROLUS-DURAN, EQUESTRIAN PORTRAIT OF MADEMOISELLE CROIZETTE, 1873, OIL ON CANVAS.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Michel de Montaigne is best imagined on horseback; firstly, because that was how he traveled around his own lands and between his estate and Bordeaux, as well as elsewhere in France—to Paris, Rouen, or Blois, and even farther afield (during his great journey in 1580 he traveled through Switzerland and Germany all the way to Rome). But he should also be pictured this way because he never felt more comfortable anywhere than in the saddle; it was here that he found his equilibrium, his seat:


Travel is in my opinion a very profitable exercise; the soul is there continually employed in observing new and unknown things, and I do not know, as I have often said a better school wherein to model life than by incessantly exposing to it the diversity of so many other lives, fancies, and usances, and by making it relish a perpetual variety of forms of human nature. The body is, therein, neither idle nor overwrought; and that moderate agitation puts it in breath. I can keep on horseback, tormented with the stone as I am, without alighting or being weary, eight or ten hours together.

First of all, traveling enables us to experience the world’s diversity, and Montaigne insists that there is no better education. Traveling shows us the richness of nature, proves the relativity of customs and beliefs, and shakes up our certainties; in short, it teaches us skepticism, which was Montaigne’s fundamental doctrine.

Next, Montaigne gains particular physical pleasure from riding horseback, which allies movement and stability and gives the body balance and rhythm conducive to contemplation. Riding frees us from work without encouraging idleness; it lends itself to daydreaming. Horseback riding puts Montaigne in a state of “moderate agitation,” a lovely combination of terms he uses to designate a sort of ideal intermediary state. Aristotle both thought and taught while walking; Montaigne has his best ideas while in the saddle, an activity that even allows him to forget about his bladder and kidney stones.

However, Montaigne also admits—as is his wont—that his taste for travel, particularly on horseback, could also be interpreted as a mark of indecision and powerlessness: “I know very well that, to take it by the letter, this pleasure of travelling is a testimony of uneasiness and irresolution, and, in sooth, these two are our governing and predominating qualities. Yes, I confess, I see nothing, not so much as in a dream, in a wish, whereon I could set up my rest: variety only, and the possession of diversity, can satisfy me; that is, if anything can. In travelling, it pleases me that I may stay where I like, without inconvenience, and that I have a place wherein commodiously to divert myself.”

To be too fond of traveling is to prove yourself incapable of stopping, of making a decision, of settling down; it is to lack confidence, to prefer inconsistency to perseverance. In this, for Montaigne, travel is a metaphor for life. He lives like he travels—aimlessly, open to the attractions of the world: “They who run after a benefit or a hare, run not … and the journey of my life is carried on after the same manner.”

So great is Montaigne’s love of riding that if he were able to choose the manner of his death, “I think I should rather choose to die on horseback than in bed.” Montaigne dreamed of dying in the saddle, off on some voyage, far from his home and family. Life and death on horseback represent his philosophy perfectly.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Tina Kover



Antoine Compagnon is a professor of French literature at Collège de France, Paris, and the Blanche W. Knopf Professor of French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He is a member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and holds honorary degrees from King’s College London, HEC Paris, and the University of Liege.

Tina Kover’s translations include Négar Djavadi’s novel, Disoriental, which was short-listed for the National Book Award; Anna Gavalda’s Life, Only Better; and The Little Girl on the Ice Floe, by Adélaïde Bon. Kover is the recipient of a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Literature Fellowship for the translation of Manette Salomon, by the Goncourt brothers.

Excerpted from A Summer with Montaigne, by Antoine Compagnon, translated by Tina Kover. A Summer with Montaigne is published by Europa Editions.



Yale University Press新增了 1 張相片。




Michel de Montaigne gives advice to UK education secretary, 教育的浪費

蒙田《随筆集》內。有許多教育學等方面的宏文.....光是篇名上有"教育"字眼的,就有3篇:
論教育
論兒童教育
我譴責教育上的一切體罰
 

梁宗岱黃建華《蒙田隨筆1987 =我不想樹立雕像》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6
本書作者以懷疑論抨擊教會與封建制度、批判經院哲學,崇尚自然、崇尚自我這一口號主要力行者之一.

目錄 · · · · · ·

第一部分
論不同的方法可以收同樣的效果
論悲哀
論靈魂缺乏真正物件時把情感寄託在假定物件上
論閒逸
論說誑
論辯才的急慢
論預兆
論善惡之辨大抵系於我們的意識
論恐怖
論死後才能斷定我們的幸福
論哲學即是學死
論想像的力量
我們的感情延續到死後
論隱逸
論教育
論憑我們的見識來評定真假之狂妄
我們怎樣為同一事物哭笑
論友誼
論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
論兒童教育
――
致馬丹迪安納特・華特格爾遜夫人的信
第二部分
自畫像
自畫像之二
我不想樹立雕像
易變無常
熱愛生命
要生活得寫意
多少回我成非我
病重
死之經驗
友誼的奧秘
我的書房
我當市長
介人抑或棄權
描繪人
人體之重要
人之常規
醜惡的靈魂
守舊表現其外,自由思想其中
自命不凡的虛妄
眾師之師――人類的無知
盡情享受生活之樂趣
我譴責教育上的一切體罰
――可憐的怪物
法律
新舊世界
有血有肉的語言
詩之自由隨意
致讀者

 *****
《蒙田隨筆全集》(全三冊)
作者: [法國] 蒙田
譯者: 潘麗珍
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1996  台灣商務2006
《蒙田隨筆全集》共107章,百萬字左右。其中最著名的一篇為《為雷蒙·塞蓬德辯護》,充分表達了他的懷疑論的哲學思想。
  蒙田以博學著稱,在全集中,日常生活、傳統習俗、人生哲理等等無所不談,特別是旁證博引了許多古希臘羅馬作家的論述。書中,作者還對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寫與剖析,使人讀來有娓娓而談的親切之感,增加了作品的文學趣味。它是十六世紀各種思潮和各種知識經過分析的總匯,有生活的哲學之美稱。書中語言平易通暢,不假雕飾,在法國散文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開創了隨筆式作品之先河。
  這部作品卷帙浩繁,用古法文寫成,又引用了希臘、義大利等國的語言,以及大量拉丁語,因此翻譯難度相當大。本社積累了組譯出版《追憶似水年華》的成功經驗,採用了蒙田死後於1595年經過增訂的定本,於1993年開始組譯,歷經四年之久,分成三卷一次推出。這是蒙田隨筆的第一個全譯本,參與該書的譯者都是研究和翻譯法國文學富有經驗的學者,為譯出蒙田隨筆特有的思想火花和語言魅力,各位譯者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翻譯態度是極為嚴謹的,讀者可以從中真實地窺見到蒙田的思想、風格及他所生活的時代的風俗民情蒙田在文中論述的有些觀點也許未必正確,但讀者可以從隨筆的總體上吸收他的思想和藝術精華,並收到啟智怡情的功效。  


蒙田的作品都是長期困頓、思索的結晶,因此也反應寫作當時所關心的問題。
蒙田是一個活在古代的現代人。他不朽的隨筆,充滿著冷峻的觀察、辛辣而幽默的批判、豐富的知識、出入今古的精採摘錄。
他無所不談,自有見地,留下的精神財富使後人至今不感匱乏。
然而他說:我知道什麼?
在他《隨筆集》中卷裡,他仍以自由的筆調、旁徵博引和懷疑論的風格,暢敘矛盾、野心、勇氣、良心、痛苦和死亡。
他從懷疑論導向對自我的挖掘、探索,並從自身擴而及於所有的人,以之作為人性的學校,以為人可以因此獲致精神上的獨立,確認本來面目,得到真正的智慧與幸福。
中卷也包含了他《隨筆集》裡篇幅最長的一章〈雷蒙.塞邦贊〉,為無名的西班牙作家雷蒙.塞邦辯護,抨擊了禁慾主義和教條主義。
關於蒙田,人們以為可說的都已說盡:他是懷疑論者,他向自己發問而又不作回答,甚至拒絕承認自己一無所知,而只是堅持那句「我知道什麼」的名言。於是,對一個真理的否定,揭示出一個新的真理。
 *****
:《蒙田隨筆全集》
: [] 蜜雪兒·德·蒙田
: 馬振騁
: 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

“我知道什麼?”——蒙田和《蒙田隨筆》

馬振騁

    蜜雪兒·德·蒙田(1533-1592),生於法國南部佩里戈爾地區的蒙田城堡。父親是繼承了豐厚家產的商人,有貴族頭銜,他從義大利帶回一名不會說法語的德國教師,讓蜜雪兒三歲尚未學法語以前先向他學拉丁語作為啟蒙教育。不久,父親被任命為波爾多市副市長,全家遷往該市。1548年,蒙田到圖盧茲進大學學習法律,年二十一歲,在佩里格一家法院任推事。1557年後在波爾多各級法院工作。1562年在巴黎最高法院宣誓效忠天主教,其後還曾兩度擔任波爾多市市長。

    1568年,父親過世,經過遺產分割,蒙田成了蒙田莊園的領主。三年後,才三十八歲的蒙田就開始過起了退隱讀書生活,回到蒙田城堡,“投入智慧女神的懷抱,在平安寧靜中度過有生之年”。

    那時候,宗教改革運動正在歐洲許多國家如火如荼地進行,法國胡格諾派與天主教派內戰更是從1562年打到了1598年,亨利四世改宗天主教,頒佈南特敕令,寬容胡格諾派,戰事才告平息。蒙田只是回避了繁雜的家常事務,實際上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都聽在耳裏。他博覽群書,反省、自思、內觀,那時舊教徒以上帝的名義、以不同宗派為由任意殺戮對方,誰都高唱自己的信仰是唯一的真理,蒙田對這一切冷眼旁觀,卻提出令人深思的雋言:“我知道什麼?”

    他認為一切主義與主張都是建立在個人偏見與信仰上的,這些知識都只是片面的,只有返回到自然中才能恢復事物的真理,有時不是人的理智能夠達到的。“我們不能肯定知道了什麼,我們只能知道我們什麼都不知道,其中包括我們什麼都不知道。”
  



    1572年起,蒙田在閱讀與生活中隨時寫下許多心得體會,他把自己的文章稱為Essai。這詞在蒙田使用以前只是“試驗”、“試圖”等意思,例如試驗性能、試嘗食品。他使用Essai只是一種謙稱,不妄圖以自己的看法與觀點作為定論,只是試論。他可以夾敘夾議,信馬由韁,後來倒成了一種文體,對培根、蘭姆、盧梭(雖然表面不承認)都產生了很大影響。在我國則把Essai一詞譯為“隨筆”。

    這是一部從15721592年逝世為止,真正歷時二十年寫成的大部頭著作,也是蒙田除了他逝世一百八十二年後出版的《義大利遊記》以外的唯一作品。

    從《隨筆》各篇文章的寫作時序來看,蒙田最初立志要寫,但是要寫什麼和如何寫,並不成竹在胸。最初的篇章約寫於15721574年,篇幅簡短,編錄一些古代軼事,摻入幾句個人感想與評論。對某些縈繞心頭的主題,如死亡、痛苦、孤獨與人性無常等題材,摻入較多的個人意見。

    隨著寫作深入,章節內容也更多,結構也更鬆散,在表述上也更具有個人色彩和執著,以致在第二卷中間寫出了最長也最著名的《雷蒙·塞邦贊》,把他的懷疑主義闡述得淋漓盡致。這篇文章約寫於1576年,此後蒙田《隨筆》的中心議題明顯偏重自我描述。

    1580年,《隨筆》第一、二卷在波爾多出版。蒙田在6月外出旅遊和療養,經過巴黎,把這部書呈獻給亨利三世國王。他對國王的讚揚致謝說:“陛下,既然我的書王上讀了高興,這也是臣子的本分,這裏面說的無非是我的生平與行為而已。”

    蒙田在義大利暢遊一年半後,回到蒙田城堡塔樓改建成的書房裏,還是一邊繼續往下寫他的《隨筆》,一邊不斷修改;一邊出版,一邊重訂,從容不迫,生前好像沒有意思真正要把它做成一部完成的作品。

    他說到理智的局限性、宗教中的神性與人性、藝術對精神的療治作用、兒童教育、迷信占卜活動、書籍閱讀、戰馬與盔甲的利用、異邦風俗的差異……總之,生活遇到引起他思維活動的大事與小事,從簡單的個人起居到事關黎民的治國大略,蒙田無不把他們形之於筆墨。友誼、社交、孤獨、自由,尤其是死亡等主題,還在幾個章節內反復提及,有時談得還不完全一樣,有點矛盾也不在乎,因為正如他說的,人的行為時常變化無常。他強調的“真”還是劃一不變。既然人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想法與反應,表現在同一個人身上,這些不同人依然是正常的“真”性情。

    蒙田以個人為起點,寫到時代,寫到人的本性與共性。他深信談論自己,包含外界的認識、文化的吸收和自我的享受,可以建立普遍的精神法則,因為他認為每個人自身含有人類處境的全部形態。他用一種內省法來描述自己、評價自己,也以自己的經驗來對證古代哲人的思想與言論;可是他也承認這樣做的難度極高,因為判定者與被判定者處於不斷變動與搖擺中。

    這種分析使他看出想像力的弊端與理性的虛妄,都會妨礙人去找到真理與公正。蒙田的倫理思想不是來自宗教信仰,而是來自古希臘這種溫和的懷疑主義。他把自己作為例子,而不是作為導師。他認為認識自己、控制自己、保持內心自由,通過獨立判斷與情欲節制,明智地實現自己的本質,那時才會使自己成為“偉大光榮的傑作”。

    文藝復興以前,在經院哲學一統天下的歐洲,人在神的面前一味自責、自貶、自抑。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抬頭,人發現了自己的價值、尊嚴與個性,把人看作是天地之精華,萬物之靈秀。蒙田身處長年戰亂的時代,同樣從人文主義出發,更多指出人與生俱來的弱點與缺陷,要人看清自己是什麼,然後才能正確對待自己、他人與自然,才能活得自在與愜意。


    法國古典散文有三大家:拉伯雷、加爾文與蒙田。拉伯雷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智慧的代表人物,博學傲世,對不合理的社會冷嘲熱諷,以《巨人傳》而成不朽。加爾文是法國宗教改革先驅。當時教會指導世俗,教會不健全則一切不健全,他認為要改革必先改革宗教。他的《基督教制度》先以拉丁語出版,後譯成法語,既是宗教也是文學方面名著。蒙田的《隨筆》則是法國第一部用法語書寫的哲理散文。行文旁徵博引,非常自在,損害詞義時決不追求詞藻華麗,認為平鋪直敍勝過轉彎抹角。對日常生活、傳統習俗、人生哲學、歷史教訓等無所不談,偶爾還會文不對題。他不說自己多麼懂,而強調自己多麼不懂,在這“不懂”裏面包含了許多真知灼見。不少觀點令人嘆服其前瞻性,其中關於“教育”、“榮譽”、“對待自然與生活的態度”、“姓名”、“預言”的觀點更可令人聽了汗顏。

    城堡領主,兩任波爾多市市長,說拉丁語的古典哲理散文家,聽到這麼一個人,千萬別以為他是個道貌岸然的老夫子。蒙田在生活與文章中幽默俏皮。他說人生來有一個腦袋、一顆心和一個生殖器官,各司其職。人歷來對腦袋與心談得很多,對器官總是欲說還休。蒙田所處的時代,相當於中國明朝萬曆年間,對婦女的限制也並不比明朝稍松,他在《隨筆》裏不忌諱談兩性問題,而且談得很透徹,完全是個性情中人。當然這位老先生不會以開放的名義教人紅杏出牆或者偷香竊玉。他只是說性趣實在是上帝惡作劇的禮物,人人都有份,也都愛好。在這方面,沒有精神美毫不減少聲色,沒有肉體美則味同嚼蠟。只是人生來又有一種潛在的病,那就是嫉妒。情欲有時像野獸不受控制,遇到這類事又產生尷尬的後果,不必過於死心眼兒,他說歷史上的大人物,如“盧庫盧斯、愷撒、龐培、安東尼、加圖,和其他一些英雄好漢都戴過綠帽子,聽到這件事並不非得拼個你死我活”。這帖蒙氏古方心靈雞湯,喝下去雖不能保證除根有效,也至少讓人發笑,有益健康,化解心結。

    蒙田說:“我不是哲學家。”他的這句話與他的另一句話:“我知道什麼?”當然都不能讓人從字面價值來理解。

    記得法國詩人瓦萊裏說過這句俏皮話:“一切哲學都可以歸納為辛辛苦苦在尋找大家自然會知道的東西。”用另一句話來說,確實有些哲學家總是把很自然可以理解的事說得複雜難懂。

    蒙田的後大半生是在胡格諾戰爭時期度過的。他在混沌亂世中指出人是這樣的人,人生是這樣的人生。人有七情六欲,必然有生老病死。人世中有險峻絕壁,也有綠野仙境。更明白昨天是今日的過去,明天是此時的延續。“光明正大地享受自己的存在,這是神聖一般的絕對完美。”“最美麗的人生是以平凡的人性作為楷模,有條有理,不求奇跡,不思荒誕。”

    蒙田文章語調平易近人,講理深入淺出,使用的語言在當時也通俗易懂。有人很恰當地稱為“大眾哲學”。他不教訓人,他只說人是怎麼樣的,找出快樂的方法過日子,這讓更多的普通人直接獲得更為實用的教益。

    早在十九世紀初,已經有人說蒙田是當代哲學家。直至最近進入了二十一世紀,法國知識份子談起蒙田,還親切地稱他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賢人,仿佛在校園裏隨時可以遇見他似的。



英文書信與散文全集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3600/3600-h/3600-h.htm
Translated by Charles Cotton 1877


PREFACE

THE LETTERS OF MONTAIGNE

I.To Monsieur de MONTAIGNE

II.To Monseigneur, Monseigneur de MONTAIGNE.

III.To Monsieur, Monsieur de LANSAC,

IV.To Monsieur, Monsieur de MESMES, Lord of Roissy and Malassize, Privy

V.To Monsieur, Monsieur de L'HOSPITAL, Chancellor of France

VI.To Monsieur, Monsieur de Folx, Privy Councillor, to the Signory of Venice.

VII.To Mademoiselle de MONTAIGNE, my Wife.

VIII.   To Monsieur DUPUY,

IX.To the Jurats of Bordeaux.

X.To the same.

XI.To the same.

XII. 

XIII.To Mademoiselle PAULMIER.

XIV.To the KING, HENRY IV.

XV.To the same.

XVI.To the Governor of Guienne.

BOOK THE FIRSTCHAPTER ITHAT MEN BY VARIOUS WAYS ARRIVE AT THE SAME END.

CHAPTER IIOF SORROW

CHAPTER IIITHAT OUR AFFECTIONS CARRY THEMSELVES BEYOND US

CHAPTER IVTHAT THE SOUL EXPENDS ITS PASSIONS UPON FALSE OBJECTS

CHAPTER VWHETHER THE GOVERNOR HIMSELF GO OUT TO PARLEY

CHAPTER VITHAT THE HOUR OF PARLEY DANGEROUS

CHAPTER VIITHAT THE INTENTION IS JUDGE OF OUR ACTIONS

CHAPTER VIIIOF IDLENESS

CHAPTER IXOF LIARS

CHAPTER XOF QUICK OR SLOW SPEECH

CHAPTER XIOF PROGNOSTICATIONS

CHAPTER XIIOF CONSTANCY

CHAPTER XIIITHE CEREMONY OF THE INTERVIEW OF PRINCES

CHAPTER XIVTHAT MEN ARE JUSTLY PUNISHED FOR BEING OBSTINATE

CHAPTER XVOF THE PUNISHMENT OF COWARDICE

CHAPTER XVIA PROCEEDING OF SOME AMBASSADORS

CHAPTER XVIIOF FEAR

CHAPTER XVIIINOT TO JUDGE OF OUR HAPPINESS TILL AFTER DEATH.

CHAPTER XIXTHAT TO STUDY PHILOSOPY IS TO LEARN TO DIE

CHAPTER XXOF THE FORCE OF IMAGINATION

CHAPTER XXITHAT THE PROFIT OF ONE MAN IS THE DAMAGE OF ANOTHER

CHAPTER XXIIOF CUSTOM; WE SHOULD NOT EASILY CHANGE A LAW RECEIVED

CHAPTER XXIIIVARIOUS EVENTS FROM THE SAME COUNSEL

CHAPTER XXIVOF PEDANTRY

CHAPTER XXVOF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CHAPTER XXVIFOLLY TO MEASURE TRUTH AND ERROR BY OUR OWN CAPACITY

CHAPTER XXVIIOF FRIENDSHIP

CHAPTER XXVIIININE AND TWENTY SONNETS OF ESTIENNE DE LA BOITIE

CHAPTER XXIXOF MODERATION

CHAPTER XXXOF CANNIBALS

CHAPTER XXXITHAT A MAN IS SOBERLY TO JUDGE OF THE DIVINE ORDINANCES

CHAPTER XXXIIWE ARE TO AVOID PLEASURES, EVEN AT THE EXPENSE OF LIFE

CHAPTER XXXIIIFORTUNE IS OFTEN OBSERVED TO ACT BY THE RULE OF REASON

CHAPTER XXXIVOF ONE DEFECT IN OUR GOVERNMENT

CHAPTER XXXVOF THE CUSTOM OF WEARING CLOTHES

CHAPTER XXXVIOF CATO THE YOUNGER

CHAPTER XXXVIITHAT WE LAUGH AND CRY FOR THE SAME THING

CHAPTER XXXVIII   OF SOLITUDE

CHAPTER XXXIXA CONSIDERATION UPON CICERO

CHAPTER XLRELISH FOR GOOD AND EVIL DEPENDS UPON OUR OPINION

CHAPTER XLINOT TO COMMUNICATE A MAN'S HONOUR

CHAPTER XLIIOF THE INEQUALITY AMOUNGST US.

CHAPTER XLIIIOF SUMPTUARY LAWS

CHAPTER XLIVOF SLEEP

CHAPTER XLVOF THE BATTLE OF DREUX

CHAPTER XLVIOF NAMES

CHAPTER XLVIIOF THE UNCERTAINTY OF OUR JUDGMENT

CHAPTER XLVIIIOF WAR HORSES, OR DESTRIERS

CHAPTER XLIXOF ANCIENT CUSTOMS

CHAPTER LOF DEMOCRITUS AND HERACLITUS

CHAPTER LIOF THE VANITY OF WORDS

CHAPTER LIIOF THE PARSIMONY OF THE ANCIENTS

CHAPTER LIIIOF A SAYING OF CAESAR

CHAPTER LIVOF VAIN SUBTLETIES

CHAPTER LVOF SMELLS

CHAPTER LVIOF PRAYERS

CHAPTER LVIIOF AGE

BOOK THE SECOND

CHAPTER IOF THE INCONSTANCY OF OUR ACTIONS

CHAPTER IIOF DRUNKENNESS

CHAPTER IIIA CUSTOM OF THE ISLE OF CEA

CHAPTER IVTO-MORROW'S A NEW DAY

CHAPTER VOF CONSCIENCE

CHAPTER VIUSE MAKES PERFECT

CHAPTER VIIOF RECOMPENSES OF HONOUR

CHAPTER VIIIOF THE AFFECTION OF FATHERS TO THEIR CHILDREN

CHAPTER IXOF THE ARMS OF THE PARTHIANS

CHAPTER XOF BOOKS

CHAPTER XIOF CRUELTY

CHAPTER XIIIOF JUDGING OF THE DEATH OF ANOTHER

CHAPTER XIVTHAT OUR MIND HINDERS ITSELF

CHAPTER XVTHAT OUR DESIRES ARE AUGMENTED BY DIFFICULTY

CHAPTER XVIOF GLORY

CHAPTER XVIIOF PRESUMPTION

CHAPTER XVIIIOF GIVING THE LIE

CHAPTER XIXOF LIBERTY OF CONSCIENCE

CHAPTER XXTHAT WE TASTE NOTHING PURE

CHAPTER XXIAGAINST IDLENESS

CHAPTER XXIIOF POSTING

CHAPTER XXIIIOF ILL MEANS EMPLOYED TO A GOOD END

CHAPTER XXIVOF THE ROMAN GRANDEUR

CHAPTER XXVNOT TO COUNTERFEIT BEING SICK

CHAPTER XXVIOF THUMBS

CHAPTER XXVIICOWARDICE THE MOTHER OF CRUELTY

CHAPTER XXVIIIALL THINGS HAVE THEIR SEASON

CHAPTER XXIXOF VIRTUE

CHAPTER XXXOF A MONSTROUS CHILD

CHAPTER XXXIOF ANGER

CHAPTER XXXIIDEFENCE OF SENECA AND PLUTARCH

CHAPTER XXXIII   THE STORY OF SPURINA

CHAPTER XXXIVOBSERVATION ON A WAR ACCORDING TO JULIUS CAESAR

CHAPTER XXXVOF THREE GOOD WOMEN

CHAPTER XXXVIOF THE MOST EXCELLENT MEN

CHAPTER XXXVIIOF THE RESEMBLANCE OF CHILDREN TO THEIR FATHERS

BOOK THE THIRD

CHAPTER IOF PROFIT AND HONESTY

CHAPTER IIOF REPENTANCE

CHAPTER IIIOF THREE COMMERCES

CHAPTER IVOF DIVERSION

CHAPTER VUPON SOME VERSES OF VIRGIL

CHAPTER VIOF COACHES

CHAPTER VIIOF THE INCONVENIENCE OF GREATNESS          

CHAPTER VIII   OF THE ART OF CONFERENCE

CHAPTER IXOF VANITY

CHAPTER XOF MANAGING THE WILL

CHAPTER XIOF CRIPPLES

CHAPTER XIIOF PHYSIOGNOMY

CHAPTER XIIIOF EXPERIENCE APOLOGY

PROJECT GUTENBERG EDITOR'S BOOKMARKS




Homo svm: hvmani nil a me alienvm puto. (I am a man: nothing that affects man do I think foreign to me). – Terence. Divider ...


蒙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蒙田的肖像与家族纹章
蒙田[1]Michel de Montaigne1533年2月28日1592年9月13日),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作家,以《尝试集》[2](Essais)三卷留名后世。《尝试集》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者另辟新径,不避谦疑大谈自己,开卷即说:“吾书之素材无他,即吾人也。”(je suis moy-mesmes la matiere de mon livre.)[3]

目录


生平


蒙田堡附近的多尔多涅河
生于波尔多附近的佩里戈尔(现在的多尔多涅省),为家中长子。家族为殷实商人,从事的国际贸易。家中信奉天主教,蒙田一生坚持旧教信仰,但有几个弟妹后改奉新教。其父在意大利当过兵,吸收了一些新颖的教育思想。六岁以前寄宿在农村家庭,以农民夫妇为教父母,并由只说拉丁文的老师教导,因此以拉丁文为母语。少年时代,在吉耶讷学院(Collège de Guyenne)习希腊文法文、修辞术,因拉丁语流利,多在拉丁剧中担任主角;后来到图卢兹(一说巴黎)习法律
1557年起在波尔多最高法院(Parlement de Bordeaux)任职,并认识博埃蒂(Étienne de la Boétie),成为莫逆。1561年至1563年在查理九世的宫廷出入。1563年博埃蒂离世,大受打击。1565年成婚,儿女多夭折,唯一女长成。1568年父亲离世,袭其封号与领地,成一家之主。1571年起退居蒙田堡(Château de Montaigne),潜心写作。
宗教内战期间,为旧教的亨利三世和新教的纳瓦拉的亨利居间调停。1578年起为肾石所困扰,1580年至1581年游法国、德国奥地利瑞士、意大利等地,散心之余,寻找疗法。回国后出任波尔多市长直至1585年,并继续增修《尝试集》。59岁病逝于蒙田堡。

[编辑]作品


蒙田亲自校改的《尝试集》,图为卷一第28章《论友谊》("De l'Amitié")的部分,注意右上方用红笔加上去的是蒙田论友谊的名句:“因为他是他;因为我是我。”(Par ce que c'estoit luy; par ce que c'estoit moy.)
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将西班牙神父兼医生塞朋德(Raymond Seybond)的著作《自然神学》(Theologia naturalis)由拉丁文译成法文。1564年该书的序文被教会列为禁书,但蒙田将序文部分大幅修改,译本也在1569年顺利出版,后来被多次翻印。
首两卷《尝试集》在1580年出版,三卷版付梓于1588年,死前蒙田还在病榻上增订该书。学者习惯将蒙田的思想分为三个阶段(尽管未必准确):斯多噶时期(1572─74年)、怀疑主义危机(1576年)、伊壁鸠鲁时期(1578-92年)。三个阶段的思想也粗略反映在三卷《尝试集》中,卷二的〈为塞朋德辩护〉(Apologie de Raymond Sebond)一文,被认为代表了蒙田的怀疑主义思想,该篇也是《尝试集》里最长的一篇(后世很多出版商将这一篇独立成书)。
后人也将蒙田的《旅游日志》(Journal de voyage)和书信(现存39封)整理、出版。


In 1578, Montaigne, whose health had always been excellent, started suffering from painful kidney stones, a sickness he had inherited from his father's family. Throughout this illness, he would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doctors or drugs.[18] From 1580 to 1581, Montaigne traveled in France, Germany, Austria, Switzerland, and Italy, partly in search of a cure, establishing himself at Bagni di Lucca where he took the waters. His journey was also a pilgrimage to the Holy House of Loreto, to which he presented a silver relief depicting himself and his wife and daughter kneeling before the Madonna, considering himself fortunate that it should be hung on a wall within the shrine.[19] He kept a fascinating journal recording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customs and a variety of personal episodes, including the dimensions of the stones he succeeding in ejecting from his bladder. This was published much later, in 1774, after its discovery in a trunk which is displayed in his tower.[20]
While travelling through Rome in 1581 Montaigne was detained in order to have the text of his Essais examined by Sisto Fabri who served as Master of the Sacred Palace under Pope Gregory XIII. After Fabri examined Montaigne's Essais the text was returned to its author on 20 March, 1581. Montaigne had apologized for references to the pagan notion of "fortuna" as well as for writing favorably of Julian the Apostate and of heretical poets, and was released to follow his own conscience in making emendations to the text.[21]
可惜這本書沒附地圖 以致讀起來如墜入時空的迷霧中

蒙田意大利之旅


  • 作者:[法]米歇爾‧蒙田
    譯者:馬振騁
    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年08月01日
  • 語言:簡體中文
《蒙田意大利游記》簡介︰蒙田于1580年9月5日從法國博蒙出發,途經瑞士和德國,進行了為期共十七月又八天的意大利之旅。離開蒙田城堡書房,他有機會 深入到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形象而生動地記錄下了所經之地的風土人情,以及當地人的宗教信仰,集結成《蒙田意大利游記》。與其他旅客關注點在名勝古跡上面不 同,蒙田將目光停留在表現“人”的標志上,不論是鄉野播種的土地,還是城市的行政結構、馬路鋪設、建築特點,還有對于新出現的工藝技術與農耕器械,都表示 同樣強烈的興趣,不厭其煩地一一作一番認真的描述。蒙田旅行,就像蒙田寫作,信馬由韁,不僅讓自己欣賞到了自然界各種形態的生生不息演變,更了解到了五花 八門的人生、觀念和風俗。

譯序
意大利之旅
穿越法國去瑞士(一五八○年九月五日—十八日)
瑞士(一五八○年九月二十九日—十月七日)
德意志、奧地利和阿爾卑斯地區(一五八○年十月八日—二十七日)
意大利,去羅馬的路上(一五八○年十月二十八日—十一月二十九日)
意大利︰羅馬(一五八○年十一月三十日—一五八一年四月十九日)
意大利︰從羅馬到洛雷托和拉維拉(一五八一年四月十九日—五月七日)
意大利︰初訪拉維拉(一五八一年五月七日—六月二十一日)
意大利︰佛羅倫薩—比薩—盧卡(一五八一年六月二十一日—八月十三日)
意大利︰第二次逗留拉維拉(一五八一年八月十四日—九月十二日)
書信
序文
○一 致安東尼‧迪普拉先生,巴黎市長
○二 致父親的信
○三 致蒙田大人閣下
○四 致亨利‧德‧梅姆閣下
○五 致洛比塔爾大人
○六 致朗薩克先生
○七 告讀者
○八 致保爾‧德‧弗瓦先生
○九 致吾妻蒙田夫人
一○ 致波爾多市市政官先生們
一一 致馬蒂尼翁大人
一二 致南都依埃大人
一三 呈亨利三世國王
一四 呈那瓦爾國王
一五 致馬蒂尼翁大人
一六 致馬蒂尼翁元帥
一七 致杜布依先生
一八 致馬蒂尼翁大人
一九 致馬蒂尼翁元帥
二 致波爾多市市政官先生們
二一 致馬蒂尼翁元帥
二二 致馬蒂尼翁元帥
二三 致馬蒂尼翁元帥
二四 致波爾多市市政官先生們
二五 致馬蒂尼翁元帥
二六 致馬蒂尼翁元帥
二七 致馬蒂尼翁元帥
二八 致馬蒂尼翁元帥
二九 致馬蒂尼翁元帥
三 致馬蒂尼翁元帥
三一 致波爾多市市政官先生們
三二 致波爾多市市政官先生們
三三 致馬蒂尼翁元帥
三四 致馬蒂尼翁元帥
三五 致波爾米埃夫人
三六 致安東尼‧盧瓦澤爾先生
三七 呈亨利四世國王
三八 致M
三九 呈亨利四世國王
家庭紀事
序文
紀事
書房格言
序文
格言

[编辑]评价

  • 爱默生在日记中提到《尝试集》:“剖开这些字,会有血流出来;那是有血管的活体。” (Cut these words, and they would bleed; they are vascular and alive.)[4]
  • 尼采谈到蒙田:“世人对生活的热情,由于这样一个人的写作而大大提高了。” (Dass ein solcher Mensch geschrieben hat, dadurch ist wahrlich die Lust auf dieser Erde zu leben vermehrt worden.)[5]

[编辑]注释

  1. ^全名为蒙田领主米歇尔‧埃康(Michel Eyquem, Seigneur de Montaigne),“米歇尔”为名,“埃康”为姓,“蒙田领主”则是世袭封号。
  2. ^或译为《试笔》,但中文世界一般译为《随笔》。
  3. ^见《尝试集》开卷的“致读者”("au lecteur")。
  4. ^Bliss Perry, ed., The Heart of Emerson's Journals, p.54.
  5. ^Friedrich Nietzsche, "Schopenhauer als Erzieher", in Unzeitgemässe Betrachtungen.


[编辑]外部链接

从维基姊妹计划了解更多有关“蒙田”的内容:
Wiktionary-logo-en.png维基词典上的字词解释
Wikibooks-logo.svg维基教科书上的教科书和手册
Wikiquote-logo.svg维基语录上的名言
Wikisource-logo.svg维基文库上的源文
Commons-logo.svg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多媒体资源
Wikinews-logo.svg维基新闻上的新闻

 蒙田《随筆集》內也有許多教育學等方面的宏文.....

 蒙田的政治学:《随筆集》中的權威與治理




作  者: (瑞士)冯塔纳著,陈咏熙陈莉
出 版 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1-1
  • 字  数: 219000
  • 版  次: 1
  • 页  数: 246
  • 印刷时间: 2010-1-1

编辑推荐

《蒙田的政治学》为蒙田的政治理论(以及实践)提供了一份清晰易懂的概述,更提出了新的见解。作者对蒙田的《随笔集》、与其有关的二级文献及历史背景均了如指掌。
  ——安托万·孔帕尼翁(Antoine Compagnon),哥伦比亚大学和索邦大学
这部构思精巧的作品填补了学术上一项重大的空白。书中运用的历史和文本材料以及参考文献皆十分充实,富于启发性。作品涵盖的领域广泛,论述极具深度。
  ——麦克尔·莫里亚蒂(MichaelMoriarty),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
通过详尽地展现《随笔集》的政治与历史背景,冯塔纳使我们能够更容易地理解蒙田,理解他那超越了他所处时代和立场的政治哲学与他对于那个时代和立场不得不表达的话语之间的关系。
  ——安·哈特尔(Ann Hartle),《政治学评论》

内容简介

本 书运用翔实的史料和文献,清晰地勾勒出蒙田在16世纪法国宗教战争中的政治活动及其对《随笔集》创作的影响,将蒙田对社会现实和政治、法律实践的洞见置于 欧洲政治思想发展的脉络之中,令人信服地呈现出蒙田的政治思想和立场,论证了《随笔集》可能是欧洲进入基督教时期后第一部全面批判权威,坚定捍卫个人自 主、信仰自由与宗教宽容等现代自由主义价值观的重要作品,并且无论在体裁、方法还是见解上都是特立独行的。作者反驳了传统评论对蒙田的误解,为解读《随笔 集》这部不朽的经典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启迪。

作者简介

边 凯玛里亚·冯塔纳(Biancamaria Fontana),瑞士洛桑大学政治思想史教授。 主要著作: 《商业社会政治学的再思考》 (Rethinking the Politics ofCommercial Society) 《本杰明·贡斯当和大革命之后的思想》 (Benjamin Constant and the Post—Revolutionary Mind)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法的精神
第二章 一个沉重的世纪:美德的衰落
第三章 信仰自由:关于宽容的政治策略
第四章 信仰自由:对舆论的治理
第五章 改变舆论倾向:信任与正当性
第六章 从经验中学习:作为实践的政治
结论 蒙田的遗产
参考文献
索引
凡例
译后记







By Robert Zaretsky


Mr. Zaretsky is a historian and author.
June 28, 2020


In the summer of 1585, the mayor of Bordeaux learned, from the comfort of his nearby chateau, that the bubonic plague had burst upon his city. Those who could were fleeing, he was told, while those who could not were “dying like flies.” What to do? His term in office, on the one hand, was nearly over and his last official duty was to attend the transition ceremony. On the other hand, perhaps his duty was with those still inside the city walls.

Both hands on the reins of his horse, the mayor rode to the city’s edge and wrote to the municipal council to ask whether his life was worth a transition ceremony. He did not seem to receive a reply and returned to his chateau. By the time the plague subsided, more than 14,000 people — about a third of the city’s population — had died horrible deaths. As for the former mayor, he returned to a far more pressing task: the writing of essays.

The mayor was Michel de Montaigne. Known today as the author of the “Essays,” the classic of self-reflection and self-knowing, Montaigne was better perhaps known in his own lifetime as a man of politics. Yet his efforts — quite literally, his essais — at politics and his essais at portraying himself are not unrelated. In both cases, Montaigne probed the limits of what he could do in the world and what he could know about himself.

Bordeaux was a hot spot for both bacteriological and theological plagues in the late 1500s. The wars of religion, a series of eight distinct conflicts between Catholics and Protestants — replete with massacres on both sides — had ravaged France between 1562 and 1598. As both mayor and diplomat, Montaigne tried several times to broker accords between the two sides. He was known (and despised) by both sides as a politique: someone who, for the sake of all, tried to find common ground in a land savaged by zealotry.



In this, Montaigne never succeeded yet he was not one to waste a plague. In his essay “On Physiognomy,” written in 1585, he described the wars as “profitable disasters.” The mutual butcheries, in effect, prepared him for the next plague. The cruelty and fury, ambition and avarice that consumed both sides taught him “to rely on myself in distress.”

The trick, though, was to first find that self. Or, more accurately, to found that self. In effect, as he wrote and rewrote his essays until his death in 1592, Montaigne wrote and rewrote his own self. In “On Giving the Lie,” he observed the strange alchemy between paper and person, between writing one’s life and becoming that life: “I have no more made my book than my book has made me — a book consubstantial with its author.”

More than a millennium earlier, thinkers like Epicurus and Seneca had already mapped out this path. Inscribing their words on the pages of his essays — as well as in the roof beams of his library — Montaigne grasped that, unlike philosophers in his day (or our own), these teachers sought not to inform their students, but instead to form them. As the classical scholar Pierre Hadot has argued, Stoicism and Epicureanism offered not airy abstractions but real-world “spiritual exercises.” Though the methods of these school varied, their mission was the same: to teach students how to master physics and ethics not as an end, but as the means to master their own selves and so better deal with life’s daily challenges, no less than its sudden catastrophes.

Yet self-mastery was itself a means to a greater end: the aligning of the self with the world. The recognition of reality — of what can and cannot be changed — teaches the need for self-control. This “plague of the utmost severity” in 1585 challenged Montaigne’s self-mastery even more than the wars did. When the pestilence reached his estate, he fled with his family in order to protect them. From the road, he recalled, he saw peasants digging their own graves.

We will never know what these men and women thought when they saw Montaigne and his household pass them on their horses and carriages. But what should we think? For many critics, Montaigne was, if not clearly a coward, less than a hero: Imagine if Mayor Bill De Blasio, learning that New York City had been struck by the coronavirus while he was vacationing in the Berkshires, had emailed the City Council to wish them good luck. Yet we need to remember that Montaigne never pretended or sought to be a hero. Instead, he sought to do what could be done — in this case, save his family — and sought to find what could be found in this experience.

Editors’ Picks
3 Long (Haired) Months: Barbershop Before-and-Afters

What’s Gotten Into the Price of Cheese?

Overlooked No More: Valerie Solanas, Radical Feminist Who Shot Andy Warhol

Continue reading the main story



In the end, what he found was the essay — less the masterpiece he had written, though, than the life he had lived. In the many essays of his life he discover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moderate life. In his final essay, “On Experience,” Montaigne reveals that “greatness of soul is not so much pressing upward and forward as knowing how to circumscribe and set oneself in order.” What he finds, quite simply, is the importance of the moderate life. We must then, he writes, “compose our character, not compose books.” There is nothing paradoxical about this because his literary essays helped him better essay his life. The lesson he takes from this trial might be relevant for our own trial: “Our great and glorious masterpiece is to live properly.”



Robert Zaretsky is a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Houston and the author of, most recently, “Catherine & Diderot: The Empress, the Philosopher, and the Fate of the Enlightenment,” and the forthcoming “The Subversive Simone Weil: A Life in Five Ideas.


As disease and war ravaged the nation, he left town and invented the essay.



Montaigne Fled the Plague, and Found Himself

    書的故事:戴國煇《台灣總體相:住民、歷史、心性》(魏廷朝譯)、宋光宇《台灣史》.......谷崎潤一郎:《細雪》(魏廷朝譯)遠景版;遠流版

    $
    0
    0







    《台灣總體相:住民、歷史、心性》(魏廷朝譯):遠流出版公司1989年9月16日初版一刷
    ~~Wiki戴國煇(1931年4月15日-2001年1月9日)

    vs
    Wiki 魏廷朝(1935年3月27日-1999年12月28日)
    翻譯[
    戴國煇:《台灣總體相:人間‧歷史‧心性》(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年)
    戴國煇:《台灣總體相:住民‧歷史‧心性》(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2年)
    谷崎潤一郎:《細雪》(台北:遠景出版社,1992年)
    又吉盛清:《台灣今昔之旅:台北篇》(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
    又吉盛清:《日本殖民下的台灣與沖繩》(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
    戴國煇編著:《台灣霧社蜂起事件:硏究與資料》(新店:國史館,2002年)


    日文版為岩波新刊
    『台湾:人間‧歷史‧心性』岩波新書、1988年10月(中国語訳『台湾総体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年9月)
    可知遠流版書名有2次翻譯:戴國煇:《台灣總體相:人間‧歷史‧心性》與《台灣總體相:住民‧歷史‧心性》

    谷崎潤一郎:《細雪》(台北:遠景出版社,1992年),,也有歷史,它原是遠景出版社,1987.3,1992.3 第2刷。後來,由遠流接手。
    魏廷朝先生的譯作,或許此書可傳世。遠景版的前言:谷崎潤一郎與《細雪》,交代該書翻譯共花2年2月,於台灣2處監獄完成。


    ***


    宋光宇的《台灣史》,沒見過,聽他老弟的戀舊

    2020.7.1
    學問、知識,其實都是虛的。 Love is enough. (William Morris)





    昨天與林義正老師談他的新書,談到參考書,我說記得他和某些教授都到過明目書屋買過中國的書。
    談起中國的書市,有點困惑,印百萬冊的書固然有。而像哈利波特的書,輸給台灣,參考宋光定先生的

    Henry Charles Bukowski 1920 –1994 翻譯其作品是大禮讚

    $
    0
    0



    Henry Charles Bukowski (born Heinrich Karl Bukowski; August 16, 1920 – March 9, 1994) was a German-American poet, novelist, and short story writer.
    His writing was influenced by the soci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ambiance of his home city of Los Angeles.[4] His work addresses the ordinary lives of poor Americans, the act of writing, alcohol, relationships with women, and the drudgery of work. Bukowski wrote thousands of poems, hundreds of short stories and six novels, eventually publishing over 60 books. The FBI kept a file on him as a result of his column Notes of a Dirty Old Man in the LA underground newspaper Open City.[5][6]
    Bukowski published extensively in small literary magazines and with small presses beginning in the early 1940s and continuing on through the early 1990s. As noted by one reviewer, "Bukowski continued to be, thanks to his antics and deliberate clownish performances, the king of the underground and the epitome of the littles in the ensuing decades, stressing his loyalty to those small press editors who had first championed his work and consolidating his presence in new ventures such as the New York QuarterlyChiron Review, or Slipstream."[7] Some of these works include his Poems Written Before Jumping Out of an 8 Story Window, published by his friend and fellow poet Charles Potts, and better known works such as Burning in Water, Drowning in Flame. These poems and stories were later republished by John Martin's Black Sparrow Press (now HarperCollins/Ecco Press) as collected volumes of his work.
    In 1986 Time called Bukowski a "laureate of American lowlife".[8] Regarding Bukowski's enduring popular appeal, Adam Kirsch of The New Yorker wrote, "the secret of Bukowski's appeal ... [is that] he combines the confessional poet's promise of intimacy with the larger-than-life aplomb of a pulp-fiction hero."[9]
    Since his death in 1994, Bukowski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a number of critical articles and books about both his life and writings, despite his work having received relatively little attention from academic critics in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his lifetime. In contrast, Bukowski enjoyed extraordinary fame in Europe, especially in Germany, the place of his birth.




    Art mi alma





    Stand News 立場新聞




    翻譯其作品是大禮讚

    Major works[edit]

    Novels[edit]

    Poetry collections[edit]

    • Flower, Fist, and Bestial Wail (1960)
    • It Catches My Heart in Its Hands (1963) (title taken from Robinson Jeffers poem, "Hellenistics")
    • Crucifix in a Deathhand (1965)
    • At Terror Street and Agony Way (1968)
    • Poems Written Before Jumping Out of an 8 story Window (1968)
    • A Bukowski Sampler (1969)
    • The Days Run Away Like Wild Horses Over the Hills (1969)
    • Fire Station (1970)
    • Mockingbird Wish Me Luck (1972), ISBN 978-0876851395
    • Burning in Water, Drowning in Flame: Selected Poems 1955–1973 (1974)
    • Maybe Tomorrow (1977)
    • Love Is a Dog from Hell (1977), ISBN 978-0876853634
    • Play the Piano Drunk Like a Percussion Instrument Until the Fingers Begin to Bleed a Bit (1979), ISBN 978-0876854389
    • Dangling in the Tournefortia (1981), ISBN 978-0876855263
    • War All the Time: Poems 1981–1984 (1984)
    • You Get So Alone at Times That It Just Makes Sense (1986)
    • The Roominghouse Madrigals (1988), 978-0876857335
    • Septuagenarian Stew: Stories & Poems (1990)
    • People Poems (1991)
    • The Last Night of the Earth Poems (1992), ISBN 978-0876858653
    • Betting on the Muse: Poems and Stories (1996), ISBN 978-1574230024
    • Bone Palace Ballet (1998)
    • What Matters Most Is How Well You Walk Through the Fire. (1999)
    • Open All Night (2000)
    • The Night Torn Mad with Footsteps (2001)
    • Sifting Through the Madness for the Word, the Line, the Way (2003), ISBN 978-0060527358
    • The Flash of the Lightning Behind the Mountain (2004)
    • Slouching Toward Nirvana (2005)
    • Come on In! (2006)
    • The People Look Like Flowers at Last (2007)
    • The Pleasures of the Damned: Selected Poems 1951–1993 (2007), ISBN 978-0061228438
    • The Continual Condition (2009)
    • On Writing (2015)
    • On Cats (2015)
    • On Love (2016)
    • Storm for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2017), ISBN 978-0062656520

    Short story chapbooks and collections[edit]

    Nonfiction books[edit]


    主な作品[編集]

    短編集[編集]

    • 『町でいちばんの美女』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in Town & Other Stories 1972(青野聰訳 新潮社、1994 のち文庫)
    • 『ありきたりの狂気の物語』 Tales of Ordinary Madness 1972年(青野聰訳 新潮社、1995 のち文庫)
    • 『ブコウスキーの「尾が北向けば・・・」―埋もれた人生の物語』 South of no North 1973年(山西治男訳 新宿書房、1998)
    • 『ブコウスキー・ノート』 Notes of a Dirty Old Man 1969年(山西治男訳 文遊社、1995)
    • 『ブコウスキーの3ダース』 Hot Water Music 1983年(「ホット・ウォーター・ミュージック」山西治男訳 新宿書房、1993 のち「ブコウスキーの3ダース」改題)
    • 『オールドパンク、哄笑する チャールズ・ブコウスキー短編集』(鵜戸口哲尚訳.ビレッジプレス、2001)

    長編[編集]

    • 『ポスト・オフィス』 Post Office 1971年(坂口緑訳 学習研究社、1996 のち幻冬舎アウトロー文庫)
    • 『勝手に生きろ!』 Factotum 1975年 (都甲幸治訳 学習研究社、1995 のち文庫、河出文庫)
    • 『詩人と女たち』 Women 1978年(中川五郎訳 河出書房新社、1992 のち文庫)
    • くそったれ! 少年時代』 Ham on Rye 1982年(中川五郎訳 河出書房新社、1995 のち文庫)
    • パンク、ハリウッドを行く』 Hollywood 1989年(鵜戸口哲尚、井澤秀夫、ビレッジプレス、1999年)
    • パルプ』 Pulp 1994年(柴田元幸訳 学習研究社、1995 のち新潮文庫、のちちくま文庫)

    詩集[編集]

    • 『モノマネ鳥よ、おれの幸運を願え』 Mockingbird Wish Me Luck 1972年(『ブコウスキー詩集 2 (モノマネ鳥よ、おれの幸運を願え)』中上哲夫訳.新宿書房,1996)
    • 『指がちょっと血を流し始めるまでパーカッション楽器のように酔っぱらったピアノを弾け』 Play the Piano Drunk Like a Percussion Instrument Until the Fingers Begin to Bleed a Bit 1992年(『ブコウスキー詩集 指がちょっと血を流し始めるまでパーカッション楽器のように酔っぱらったピアノを弾け』中上哲夫訳.新宿書房,1995)

    エッセイ・伝記[編集]

    • 『ブコウスキーの酔いどれ紀行』 Shakeapeare Never Did This 1979年(中川五郎訳 河出書房新社、1995 のち文庫)
    • 『死をポケットに入れて』(中川五郎訳、河出書房新社、1999 のち文庫)

    写真集[編集]

    • 『ブコウスキー・イン・ピクチャーズ』 Bukowski in Pictures 2000年

    映像作品[編集]

    • 『町でいちばんの美女/ありきたりな狂気の物語』TALES OF ORDINARY MADNESS (1981) 原作
    • 『魅せられたる三夜』CRAZY LOVE (1987) 原作
    • バーフライ』 Barfly 1989年 (脚本)
    • 『つめたく冷えた月』 Lune Froide 1991年 (原作)
    • 『ブコウスキー:オールドパンク』 Bukowski : Born into This 2002年 (ドキュメンタリー)
    • 酔いどれ詩人になるまえに』 Factotum 2006年 (原作、『勝手に生きろ!』より)

    伝記[編集]

    • ハワード・スーンズ 『ブコウスキー伝―飲んで書いて愛して』中川五郎訳 河出書房新社、2000年

    脚注[編集]

    1. ^ 自伝的作品『くそったれ! 少年時代』に描かれている。
    2. ^ 彼の遺作「パルプ」の主人公である探偵は、ジョン・バートンから「レッド・スパロー(赤い雀)」を探し出すように依頼されるが、その成功報酬は「生涯毎月100ドル」である。

    外部リンク[編集]

    知堂回想錄 (周作人)

    $
    0
    0

    2020 牛津大學出版社有版本。

    2012.5.4
    這本知堂回想錄原題為藥堂談往
    60年代辛苦在香港和南洋連載
    談到本書的詩與真 周作人說都是真 不過感到不快的他不記
    讀"172 章太炎的北游"等可知堂知先生之日紀幫大忙

    我的版本是70年代台灣的盜版 無索引



     知堂回想錄(上下)  知堂回想錄(上下)作者: 周作人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年: 2002-1-1內容簡介 · · · · · ·
     《知堂回想錄》是周作人最後一部作品,也是他畢生篇幅最大的著作。最初曹聚仁代《新晚報》向周氏約稿,曾要求道:“寫得愈通俗越好,因為我們是無法適合讀者要求,寫得很下流的。不必掉文,盡可能趣味化。”(一九六○年十二月九日信,載《魯迅研究資料》一九八二年第十期)這在一定程度上或許對本書寫作有所影響,然而周氏亦未完全按照要求去做,如一九六○年十二月十三日給曹氏寫信說:“兄前信囑務為淺近,如對中學生講話才好,奈此事頗所不能。”一九六一年三月十五日信中更說:“文中多有跑野馬處,或者還跑的不很夠,亦未可知。但野馬也須在圈子裡跑,才有意思,這卻極不容易耳。”大致仍舊遵循一己慣常路數,行文風格亦是典型的“知堂體”,即係“寫話”而非“作文”,平淡而親切,態度始終相當克制從容。如前引日記所示,《知堂回想錄》本擬寫至五四為止,末了卻將一生經歷寫出,其中多有過去未介紹者,敘述往事間或移用此前有關作品,又抄引自己多篇文章,從這個意義上講,謂之“集大成”亦無不可。
     
    一九六○年十二月九日周作人日記云: “擬寫《藥堂談往》寄與聚仁,應《新晚報》之招,粗有綱目,擬寫至五四為止。”十二月十日云:“下午努力寫小文,成第二節,備寄香港,有千餘字,晚燈下修改了。”一九六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上午抄《談往》本文了,只須再寫一節後記,便全文告竣,總計五百五十餘紙,約計三十八萬字,擬分四卷,或易名為《知堂回想錄》。”十一月三十日雲:“晚寫《談往》後記了,計五五四紙也。”一九六四年八九月間,《知堂回想錄》曾在香港《新晚報》上刊登了一小部分,旋告中止。一九七○年五月,《知堂回想錄》由香港三育圖書文具公司出版,其時已在作者去世將近三年之後了。
      
      《知堂回想錄》無論敘述,還是議論,都明確體現了作者的“自我視點”,即在他看來什麼才是重要的,什麼又是不重要的,或許與世人的看法有所不同;實際上這早已在過去一系列序跋和《過去的工作》之類文章中表明了,對周氏來說,也是“吾道一以貫之”。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始終守定的敘述原則。用《後序》的話說就是:“我寫的事實,雖然不用詩化,即改造和修飾,但也有一種選擇,並不是凡事實即一律都寫的。”這包括兩層意思,一是“詩”與“真實”的辨別,一是“說”與“不說”的取捨。二者都涉及對“真實”的理解,在周氏看來,真實是無限而又有限的。敘述者無可造作,但是可以在此範圍之內有所選擇。如果說前者是他的義務,後者就是他的權利。這樣選擇的標準就與前述自我視點有關,而關鍵是一切由己而不由人。在只說真話的前提下,作者只說自己想說的話,不說別人想听的話,他的自由主義精神就這樣地貫徹於《知堂回想錄》之中,而《後序》差不多是他最後寫的文章,這也就是他始終堅持的立場了。這讓人聯想到《知堂文集·知堂說》所引孔子和荀子的話。終周氏一生,他都是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出發,而歸結於“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的。這是他的 “智”。因為說與不說取決於自己,所以也就不存在迴避什麼的問題,而另一方面,作者確實覺得有些東西無須向外人(無論是讀者還是研究者)報告,譬如所說“凡我的私人關係的事情都沒有記”(《後記》),“關於家庭眷屬的,也悉不錄”(《後序》),等等,都涉及到公眾人物之公眾性的限定問題。周氏顯然認為是 應該加以限定的。而他在這一界限之外,已經通過《知堂回想錄》對其一生行事作出了自己的解釋。  《知堂回想錄》三育版錯漏之處甚多,此次據周氏家屬提供的作者手稿複印件整理出版。原稿目錄題為“藥堂談往目次”,共八頁,前列“序文”一項(按此或即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三十日日記記載之《藥堂談往序》,已佚);中缺“六○北京的戲”,而以“魚雷堂”列為“六○”,以下順序排列,故共二○六節;分為四卷。正文共五百五十四頁,未分卷,前題“藥堂談往”,署名“豈明”;“六一”重出,即“魚雷堂”與“吳一齋”,以下依次排列,故亦為二○六節;“二四”作“幾乎成了小流氓”,“二五”作“風暴前後”,“四一”作“老師”,“四三”作“風潮”,“五八”作“在北京”,“一六四”作“北大感舊錄十之上”,“一六五” 作“北大感舊錄十之下”,“一六六”作“北大感舊錄十一”。 


    原稿之錯漏衍字,特作校記予以說明,附於全書之末。原稿無《後序》,此文取自香港三育圖書文具公司一九七○年五月初版本《知堂回想錄》。  


    目錄 · · · · · ·第一卷一緣起二老人轉世三風暴的前後上四風暴的前後中五風暴的前後下六避難七關於娛園八書房九三味書屋一○父親的病上一一父親的病中一二父親的病下一三煉度一四杭州一五花牌樓上一六花牌樓中一七花牌樓下一八四弟一九縣考二○再是縣考二一縣考的雜碎二二縣考的雜碎續二三義和拳二四幾乎成為小流氓二五風暴的餘波二六脫逃二七夜航船二八西興渡江二九拱辰橋三○青蓮閣三一長江輪船三二路上的吃食三三南京​​下關三四入學考試三五學堂大概情形三六管輪堂三七上飯廳三八講堂功課三九打靶與出操四○點名以後四一老師一四二老師二四三風潮一四四風潮二四五考先生四六生病前四七生病後四八祖父之喪四九東湖學堂五○東湖逸話五一我的新書一五二我的新書二五三我的筆名五四秋謹五五大通學堂的號手五六武人的總辦五七京漢道上五八在北京一五九在北京二六○北京的戲六一魚雷堂六二吳一齋六三五年間的回顧六四家裡的改變第二卷六五往日本去六六最初的印象六七日本的衣食住上六八日本的衣食住中六九日本的衣食住下七○結論七一下宿的情形七二學日本語七三籌備雜誌七四徐錫麟事件七五法豪事件七六中越館七七翻譯小說上七八翻譯小說下七九學俄文八○民報社聽講八一河南――新生甲編八二學希臘文八三鄔波尼沙陀八四域外小說集――新生乙編八五蔣抑卮八六弱小民族文學八七學日本語續八八炭畫與黃薔薇八九俳諧九○大逆事件九一赤羽橋邊九二辛亥革命一――王金發九三辛亥革命二――孫德卿九四辛亥革命三――範愛農九五望越篇九六臥治時代九七在教育界裡九八自己的工作一九九自己的工作二一○○自己的工作三一○一自己的工作四一○二金石小品一○三故鄉的回顧第三卷一○四去鄉的途中一一○五去鄉的途中二一○六從上海到北京一○七紹興縣館一一○八紹興縣館二一○九補樹書屋的生活一一○北京大學一一一往來的路一一二復辟前後一一一三復闢前後二一一四復辟前後三一一五蔡孑民一一一六蔡孑民二一一七蔡孑民三一一八林蔡鬥爭文件一一一九林蔡鬥爭文件二一二○林蔡鬥爭文件三一二一卯字號的名人一一二二卯字號的名人二一二三卯字號的名人三一二四三沈二馬上一二五三沈二馬下一二六二馬之餘一二七五四之前一二八每週評論上一二九每週評論下一三○小河與新村上一三一小河與新村中一三二小河與新村下一三三文學與宗教一三四兒童文學與歌謠一三五在病院中一三六西山養病一三七瑣屑的因緣一三八愛羅先珂上一三九愛羅先珂下一四○不辯解說上一四一不辯解說下一四二嗎嘎喇廟一四三順天時報一四四順天時報續一四五女師大與東吉祥一一四六女師大與東吉祥二一四七語絲的成立一四八五卅一四九三一八一五○中日學院一五一東方文學系一五二東方文學系的插話一五三堅冰至一五四清黨第四卷一五五北大感舊錄一――一辜鴻銘,二劉申叔一五六北大感舊錄二――三黃季剛一五七北大感舊錄三――四林公鐸一五八北大感舊錄四――五許守白,六黃晦聞七孟心史一五九北大感舊錄五――八馮漢叔一六○北大感舊錄六――九劉叔雅,十朱 先一六一北大感舊錄七――十一胡適之一六二北大感舊錄八――十二劉半農一六三北大感舊錄九――十三馬隅卿一六四北大感舊錄十――十四錢玄同一六五北大感舊錄十一――續前一六六北大感舊錄十二――十五蔡孑民一六七道路的記憶一一六八道路的記憶二一六九女子學院一七○在女子學院被囚記一七一北伐成功一七二章太炎的北遊一七三打油詩一七四日本管窺一七五日本管窺續一七六北大的南遷一七七元旦的刺客一七八從不說話到說話一七九反動老作家一一八○反動老作家二一八一先母事略一八二監獄生活一八三在上海迎接解放一八四我的工作一一八五我的工作二一八六我的工作三一八七我的工作四一八八我的工作五一八九我的工作六一九○拾遺甲――小引一九一拾遺乙――兒時一九二拾遺丙――在杭州一九三拾遺丁――大姑母一九四拾遺戊―一讀小說一九五拾遺己――讀小說續一九六拾遺庚――遇狼的故事一九七拾遺辛――我的雜學一,二一九八拾遺壬―一我的雜學三,四一九九拾遺癸――我的雜學五,六二○○拾遺子――我的雜學七,八二○一拾遺醜――我的雜學九,十二○二拾遺寅――我的雜學十一,十二二○三拾遺卯――我的雜學十三,十四二○四拾遺辰――我的雜學十五,十六二○五拾遺巳――我的雜學十七,十八二○六拾遺午――我的雜學十九,二十二○七後記後序



    知堂回想录(上下)  

    知堂回想录(上下)
    作者: 周作人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 2002-1-1

    内容简介 · · · · · ·

      一九六○年十二月九日周作人日记云: “拟写《药堂谈往》寄与聚仁,应《新晚报》之招,粗有纲目,拟写至五四为止。”十二月十日云:“下午努力写小文,成第二节,备寄香港,有千余字,晚灯下修 改了。”一九六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云:“上午抄《谈往》本文了,只须再写一节后记,便全文告竣,总计五百五十余纸,约计三十八万字,拟分四卷,或易名为 《知堂回想录》。”十一月三十日云:“晚写《谈往》后记了,计五五四纸也。”一九六四年八九月间,《知堂回想录》曾在香港《新晚报》上刊登了一小部分,旋 告中止。一九七○年五月,《知堂回想录》由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出版,其时已在作者去世将近三年之后了。
      
       《知堂回想录》是周作人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毕生篇幅最大的著作。最初曹聚仁代《新晚报》向周氏约稿,曾要求道:“写得愈通俗越好,因为我们是无法适合读者要求,写得很下流的。不必掉文,尽可能趣味... (展开全部)
      

    目录 · · · · · ·

    第一卷
    一缘起
    二老人转世
    三风暴的前后上
    四风暴的前后中
    五风暴的前后下
    六避难
    七关于娱园
    八书房
    九三味书屋
    一○父亲的病上
    一一父亲的病中
    一二父亲的病下
    一三炼度
    一四杭州
    一五花牌楼上
    一六花牌楼中
    一七花牌楼下
    一八四弟
    一九县考
    二○再是县考
    二一县考的杂碎
    二二县考的杂碎续
    二三义和拳
    二四几乎成为小流氓
    二五风暴的余波
    二六脱逃
    二七夜航船
    二八西兴渡江
    二九拱辰桥
    三○青莲阁
    三一长江轮船
    三二路上的吃食
    三三南京下关
    三四入学考试
    三五学堂大概情形
    三六管轮堂
    三七上饭厅
    三八讲堂功课
    三九打靶与出操
    四○点名以后
    四一老师一
    四二老师二
    四三风潮一
    四四风潮二
    四五考先生
    四六生病前
    四七生病后
    四八祖父之丧
    四九东湖学堂
    五○东湖逸话
    五一我的新书一
    五二我的新书二
    五三我的笔名
    五四秋谨
    五五大通学堂的号手
    五六武人的总办
    五七京汉道上
    五八在北京一
    五九在北京二
    六○北京的戏
    六一鱼雷堂
    六二吴一斋
    六三五年间的回顾
    六四家里的改变
    第二卷
    六五往日本去
    六六最初的印象
    六七日本的衣食住上
    六八日本的衣食住中
    六九日本的衣食住下
    七○结论
    七一下宿的情形
    七二学日本语
    七三筹备杂志
    七四徐锡麟事件
    七五法豪事件
    七六中越馆
    七七翻译小说上
    七八翻译小说下
    七九学俄文
    八○民报社听讲
    八一河南――新生甲编
    八二学希腊文
    八三邬波尼沙陀
    八四域外小说集――新生乙编
    八五蒋抑卮
    八六弱小民族文学
    八七学日本语续
    八八炭画与黄蔷薇
    八九俳谐
    九○大逆事件
    九一赤羽桥边
    九二辛亥革命一――王金发
    九三辛亥革命二――孙德卿
    九四辛亥革命三――范爱农
    九五望越篇
    九六卧治时代
    九七在教育界里
    九八自己的工作一
    九九自己的工作二
    一○○自己的工作三
    一○一自己的工作四
    一○二金石小品
    一○三故乡的回顾
    第三卷
    一○四去乡的途中一
    一○五去乡的途中二
    一○六从上海到北京
    一○七绍兴县馆一
    一○八绍兴县馆二
    一○九补树书屋的生活
    一一○北京大学
    一一一往来的路
    一一二复辟前后一
    一一三复辟前后二
    一一四复辟前后三
    一一五蔡孑民一
    一一六蔡孑民二
    一一七蔡孑民三
    一一八林蔡斗争文件一
    一一九林蔡斗争文件二
    一二○林蔡斗争文件三
    一二一卯字号的名人一
    一二二卯字号的名人二
    一二三卯字号的名人三
    一二四三沈二马上
    一二五三沈二马下
    一二六二马之余
    一二七五四之前
    一二八每周评论上
    一二九每周评论下
    一三○小河与新村上
    一三一小河与新村中
    一三二小河与新村下
    一三三文学与宗教
    一三四儿童文学与歌谣
    一三五在病院中
    一三六西山养病
    一三七琐屑的因缘
    一三八爱罗先珂上
    一三九爱罗先珂下
    一四○不辩解说上
    一四一不辩解说下
    一四二吗嘎喇庙
    一四三顺天时报
    一四四顺天时报续
    一四五女师大与东吉祥一
    一四六女师大与东吉祥二
    一四七语丝的成立
    一四八五卅
    一四九三一八
    一五○中日学院
    一五一东方文学系
    一五二东方文学系的插话
    一五三坚冰至
    一五四清党
    第四卷
    一五五北大感旧录一――一辜鸿铭,二刘申叔
    一五六北大感旧录二――三黄季刚
    一五七北大感旧录三――四林公铎
    一五八北大感旧录四――五许守白,六黄晦闻七孟心史
    一五九北大感旧录五――八冯汉叔
    一六○北大感旧录六――九刘叔雅,十朱�先
    一六一北大感旧录七――十一胡适之
    一六二北大感旧录八――十二刘半农
    一六三北大感旧录九――十三马隅卿
    一六四北大感旧录十――十四钱玄同
    一六五北大感旧录十一――续前
    一六六北大感旧录十二――十五蔡孑民
    一六七道路的记忆一
    一六八道路的记忆二
    一六九女子学院
    一七○在女子学院被囚记
    一七一北伐成功
    一七二章太炎的北游
    一七三打油诗
    一七四日本管窥
    一七五日本管窥续
    一七六北大的南迁
    一七七元旦的刺客
    一七八从不说话到说话
    一七九反动老作家一
    一八○反动老作家二
    一八一先母事略
    一八二监狱生活
    一八三在上海迎接解放
    一八四我的工作一
    一八五我的工作二
    一八六我的工作三
    一八七我的工作四
    一八八我的工作五
    一八九我的工作六
    一九○拾遗甲――小引
    一九一拾遗乙――儿时
    一九二拾遗丙――在杭州
    一九三拾遗丁――大姑母
    一九四拾遗戊―一读小说
    一九五拾遗己――读小说续
    一九六拾遗庚――遇狼的故事
    一九七拾遗辛――我的杂学一,二
    一九八拾遗壬―一我的杂学三,四
    一九九拾遗癸――我的杂学五,六
    二○○拾遗子――我的杂学七,八
    二○一拾遗丑――我的杂学九,十
    二○二拾遗寅――我的杂学十一,十二
    二○三拾遗卯――我的杂学十三,十四
    二○四拾遗辰――我的杂学十五,十六
    二○五拾遗巳――我的杂学十七,十八
    二○六拾遗午――我的杂学十九,二十
    二○七后记
    后序

    讀人閱史(蔡登山);從"大人"雜誌談民國人物

    $
    0
    0




    2012.6.8
    我在對面書店讀了三篇很不錯

    2018




    讀人閱史



      細究二十位風流才子、傾國佳人、鴻儒碩彥,以及叛國逆賊的精彩人生!
      「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梁鼎芬,以「直言」聞名,因上書彈劾李鴻章而丟官失妻,成為小說家諷刺取笑的題材,而這位前清官員的際遇,正是中國官場浮沉無定的縮影。
      中華民國第一任外交部長陸徵祥,歷經日本對華二十一條合約的「簽字」及巴黎和會的「拒絕簽字」的「國恥」煎熬,最終放下一切,遠渡比利時「贖罪」,成為一名隱居的神父。
      八國聯軍攻打中國,北京城盛傳賽金花與聯軍統帥瓦德西情事,半世紀之後,年近七十的賽金花才說:「人們大都好奇,報館的人和讀報的人更甚,如果我對他們說真話,他們一定不信,還以為我不肯老實說,我只好胡謅一些來打發他們,滿足他們的好奇心。……」
      九一八事變,東北五省一夕失守,報紙喧騰,謂張學良與胡蝶共舞。其實胡蝶於時已戀有聲,事變之夕,胡蝶並未離開上海,此與一二八事變,謠言陸小曼與王賡者,事出一轍。美人禍水,常被後人歪曲描畫,點綴歷史。
       成功策劃高宗武、陶希聖叛離汪精衛的黃溯初,一見到高便指著鼻子罵:「一個幹政治的人,頭腦要和冰一樣的冷,熱情要和火一般的熾。惟其冷纔可以沉思觀 變,惟其熱纔能當仁不讓。目前你看到草案的苛酷,纔感到犯了不可饒恕的罪惡。其實你離開重慶那一天,便已撒下了毀滅的種子。」一語震醒了兩人的愛國心,當 下「棄暗投明」。
      魁儒傑士、巨蠹神奸、巾幗英妙、山市隱淪、草莽豪俊,層出不窮,
      或懷利器而通顯,或抱絕學而潛藏,或夤緣而致青雲,或孤芳而溷塵土。
      這些人與事,或有一德之足式,或有一藝之堪賞,或有一言之可傳。
       蔡登山秉持對文學史料的熱情,上窮下究奔查多年,蒐羅龐雜的史料、日記、手稿、信函與報章舊刊,逐篇考辯推敲,還原百年前事件真相,從清末的張謇、沈壽 與余覺的糾結情事、賽金花女扮男裝遊中南海的經過,到民初張學良、馬君武、汪精衛等名人的生平概略,集結成二十篇情景生動的歷史傳記,為上世紀初難解的冤 屈與難堪,留一筆遲來的公評。
      多少人物,多少往事,在「雨打風吹」下,已「風雲流散」了,但曾經轟動過的國仇家恨、真情假意,都在紙上輾轉重生。
    作者簡介
    蔡登山
      1954年生,台灣台南人,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高職教師、電視台編劇,年代及春暉電影公司企劃經理、行銷部總經理。沉迷於電影及現代文學史料之間,達三十餘年。
       1993年起籌拍《作家身影》系列紀錄片,任製片人及編劇,將史料與影像融於一爐。四年間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 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該系列紀錄片並榮獲1999年廣播電視教育文化金鐘獎。
      著有: 《電影問題.問題電影》、《往事已蒼老》、《人間四月天》、《許我一個未來》、《人間花草太匆匆》、《人間但有真情在》、《傳奇未完--張愛玲》、《百年 記憶》、《魯迅愛過的人》、《另眼看作家》、《張愛玲色戒》、《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那些才女們》、 《名士風流》、《繁華落盡——洋場才子與小報文人》。

    目錄

    前言:多少往事堪重數
    情在可解不可解之間--張謇與沈壽
    梁鼎芬的丟官與失妻
    文廷式的革職與脫險
    李審言與樊樊山的文稿風波
    可愛者不可信——也談賽金花瓦德西公案的真相
    從外交總長到修道院神父的陸徵祥
    林紓的幕後英雄--魏易
    紅顏未必禍國——也談「趙四風流朱五狂」的朱湄筠
    馬君武風流韻事多
    汪精衛的退婚與結婚
    「高陶事件」的幕後策劃者——黃溯初
    黃侃與老師章太炎及劉師培之間
    洪深大鬧大光明戲院事件
    「退兵只為輿圖失」嗎?——王賡獻地圖考辯
    風雲才略繫興亡--也談蔣廷黻的婚姻悲劇
    以英文寫作的溫源寧
    東北奇人馮庸和他的大學
    一代報人——程滄波其人其文
    儲安平的婚姻悲劇
    佳人已屬沙吒利--「標準美人」徐來與黎錦暉的離合

    前言
    多少往事堪重數

      歷史是由許多的人與事構成的,這些人與事可謂複雜而多端。因此 面對如此情況,「秉筆」寫歷史的史家如何「直書」,一直以來就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即如世稱良史的司馬遷,他書中所言的史事,鑿如目前,而這果如鑿鑿乎?實 在不能不令人有此疑問。等而下之者,如「史傳」中的本紀列傳、「家傳」的事略行狀、甚至「自傳」的回憶錄、口述歷史等等,常常不是失之於略,便是病之於 蔽,甚至於詭譎虛假,顛倒是非,不一而足。
      觀之現有的史書,常常囿於成王敗寇,子為父隱,以致相互標榜,自我誇飾;甚且文過飾非,出入 主奴;重之以「名分」、「名教」那一套「跋前疐後」之瞻顧與諱忌,自不免難盡所言。更難的是在是非曲直的拿捏,無法恰如其分地暢所欲言,於是在「信而有 徵」的成分上,自然大打折扣。難道真的三代以來無「信」史乎?這說法固然不免有欠公允,其言也過激,然孟子早已有「盡信書不如無書」之歎,是歷史之不可盡 信之說,其來有自矣。
      晚清到民國,可說是我國有史以來之大變局,不僅是從數千年專制到新創共和的政體大改變,也是中西潮流相激相盪的時 刻。其間魁儒傑士、巨蠹神奸、巾幗英妙、山市隱淪、草莽豪俊,層出不窮;他們或懷利器而通顯,或抱絕學而潛藏,或夤緣而致青雲,或孤芳而溷塵土。面對這些 人與事,或有一德之足式,或有一藝之堪賞,或有一言之可傳,都是書寫的大好題材。
      然而一般為歷史人物寫傳,多用傳主之奏摺、文集以及實 錄、上諭中的有關記載。這樣的傳記,從形式到內容,總給人有種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感覺,而且內容乾巴巴的,一點都不生動。倒不如稗雜者流之所記,儘可無 拘無束、不瞻不徇,使人物有血有肉,有聲有色,使內容更加豐滿,形象更加生動。然而這些所謂稗雜者流之所記,也犯了一個重大的弊病,那就是游談之雄,好為 捕風捉影之說,故事隨意出入,資其裝點。因此晚清金梁在三0年代編寫《近世人物志》在其前言,就有「欲考人物,僅憑正傳,既嫌過略;兼述野史,又慮傳誤; 皆不必盡為信史也。」之歎。於是他花了許多氣力,用了大量時間,將翁同龢的《翁文恭日記》、李慈銘的《越縵堂日記》、王闓運的《湘綺樓日記》、葉昌熾的 《緣督廬日記》,這四部號稱「晚清四大日記」中所記載的人物,按時日先後,整理排比,編成《近世人物志》,共有六百餘人。這些日記常流露出作者對所記人物 的毀譽,對所發生事件之評論,如李慈銘的《越縵堂日記》不僅忠實記載他和樊增祥之間亦師亦友的關係,也暴露了南北兩派清流之間互相鄙視,彼此拆台,鉤心鬥 角,互不相讓的真實情景。為瞭解這些人物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提供難得的一手珍貴史料。吾輩若能循此線索,證之以清代檔案及清人信札等原始資料,則對晚清 人物及其事蹟,當可收探驪得珠之效。
      又晚清至民國,掌故隨筆一類的筆記雜著為數極多,但多為耳食之談,謬悠之說,其中能以淵博翔實及議 論精闢見稱於時者,當推黃濬(秋岳)所撰的《花隨人聖盦摭憶》一書為翹楚。該書對晚清以迄民國,近百年間的諸多大事,如甲午戰爭、戊戌變法、洋務運動、洪 憲稱帝、張勳復辟均有涉及。內容不僅廣徵博引,雜採時人文集、筆記、日記、書札、公牘、密電,因作者身分的特殊亦多自身經歷,耳聞目睹,議輪識見不凡,加 之文筆優美,讀之有味,被認為民國筆記中罕能有此功力者。掌故大家瞿兌之推重該書謂「與夫交遊蹤跡,盛衰離合,議論酬答,性情好尚,而一時政教風俗之輪 廓,亦顯然如繪畫之畢呈,倫比洪邁之《容齋隨筆》,確非諛詞」。因此該書頗受史家陳寅恪的青睞,而後來旅美學人楊聯陞、房兆楹亦極力推薦,咸認為此書不但 史料價值極高,而且是近五十年來我國人士使用文言文所寫筆記的第一流著作。
      學者趙益說:「《摭憶》一書,不僅能於晚清掌故一網殆盡,尤 能知其人、同其情,因此述事或不儘然,議論則往往中的。……黃氏能做到這一點,一半是本人博聞強識、深明故實之學識使然,另一半則是與其平生遭遇相關。黃 氏早年入京師學堂時,變故尚未發生,猶能親睹舊清之貌;鼎革之後,又以少年雋才見賞於梁啟超(任公)、樊增祥(樊山)、易順鼎(實甫)、俞明震(恪士)、 陳衍(石遺)等老輩,……瞿兌之嘗謂掌故學者,既必須學識過人,又得深受老輩薰陶,並能夠眼見許多舊時代的產物。所有這些,黃氏可以說都已具備。見聞既 富,體會並深,左右逢源,遂能深造自得。」
      晚清至民國,百餘年間,多少人物,多少往事,在「雨打風吹」下,已「風雲流散」了。而剩下為 市井之所流播的,里巷之所咨嗟者,又語多不實,甚至顛倒是非,厚誣古人。例如一九三二年的「王賡獻地圖」和一九三一年「張學良伴舞失東北」一樣,鬧得滿城 風雨。當時馬君武寫了〈哀瀋陽〉二首,大大地譏諷了張學良「瀋陽已陷休回顧,更抱佳人舞幾回」;無獨有偶的,北平燕京大學教授鄧之誠,也以「五石」的筆 名,寫了一首〈後鴛湖曲〉,大大譏刺王賡為了和陸小曼幽會而丟失地圖之事。對此,陳定山在《春申舊聞》書中就說:「九一八事變,東北五省一夕失守,報紙喧 騰,謂張學良與胡蝶共舞。其實胡蝶於時已戀有聲(按:潘有聲),事變之夕,胡蝶並未離開上海,此與一二八事變,謠言陸小曼與王賡者,事出一轍。美人禍水, 常被後人歪曲描畫,點綴歷史。其實:『吳亡何預西施事,一舸鴟夷浪費猜。』千古沉冤,正恨無人洗刷耳。」
      歷史在於「信而有徵」,對此不實之事,吾人當為之考辨、為之翻案。「多少往事堪重數」,「重數」之目的,在求信以俟徵。孔子說:「信則吾能徵之矣」,茍若我輩今日不為之,則年遠代湮,又何以徵於後且信於後乎?此本書之所由作也。
       本書為筆者近兩年來讀史之所得,它捨棄對這些歷史人物的「流水帳」似的身世、履歷、經歷的介紹,而就其人或其事中的「大節攸關」或「細行足式」的戔戔點 滴,備而傳之,以存記其人之所行所藏及其事之原委根本。其所以如此,蓋在唯有溯本推源,爬梳整理,才可剝絲抽繭,而明其真相。而對於前人誇誇其談,或沒有 說清楚,甚至說錯的地方,也一一加以理清,甚至不惜花較大的篇幅來加以考辨,以廓清公案。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本著適之先生的「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的態 度,務求歷史的真相也。

    內容連載

    • 內文1
    • 2

    §內文1

    可愛者不可信——也談賽金花瓦德西公案的真相

    賽金花真有其人,但她的暴享盛名,卻是完全因為一部小說和兩首長詩而獲取的。一部小說是指曾樸(孟樸)的《孽海花》;兩首長詩是指樊增祥(樊山) 的前、後《彩雲曲》。但是不管小說或是詩歌,它們都是文學作品,不等同歷史或傳記,其中自有想像誇張的情節。但世人多昧於事實而不察,而後來據之而演繹的 戲劇、電影更是踵事增華、加油添醋,背離事實也就越來越遠了。「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而其中言之鑿鑿的「賽金花與瓦德西情史」,更可說是「彌天 大謊」。

    一九〇一年四月十八日深夜,中南海儀鑾殿失火,瓦德西倉皇從行舍的窗子裡跳出,魏紹昌說他赤身只挾帶了德皇頒給他的「帥笏」。後來穿的軍服靴子都 是營中的官佐借給他的。這次大火中,德軍的一名參謀長燒死,儀鑾殿全部燒光。這把大火也為謠言大加其油,因為瓦德西狼狽逃出火場是當時眾所周知的事實,於 是好事之徒便把「帥笏」想像為賽金花的肉體,變成瓦德西抱著賽金花穿窗而出了。也許這個繪聲繪色的謠言特別聳人聽聞,當即吸引了不少騷人墨客,紛紛為此吟 詩賦詞,清末名士樊樊山所作的《後彩雲曲》,尤負盛名,傳誦一時。其中有「誰知九廟神靈怒,夜半瑤台生紫霧。火馬飛馳過鳳樓,金蛇舕舚燔雞樹。

    此時錦帳雙鴛鴦,皓軀驚起無襦袴。小家女記入抱時,夜度娘尋鑿壞處。撞破煙樓閃電窗,釜魚籠鳥求生路。一霎秦灰楚炬空,依然別館離宮住。」之句, 論者諛之為「詩史」,比之為吳偉業之《圓圓曲》。怎知史實並不如此,樊山作此詩,也不過是憑空想像罷了。寫有《花隨人聖盦摭憶》的黃秋岳就曾問樊山怎見得 瓦德西裸體抱賽金花,從火焰中躍窗而出?樊山說:「想當然耳。」齊如山說有次跟樊山談天,他偶問到《後彩雲曲》,樊山趕緊說,遊戲筆墨,不足以登大雅之 堂,窺其意,似不欲人再說,大有後悔之意。齊如山認為「儀鑾殿失火,確有其事,但是極小的一件事情,這樣的火,若在別處,實在算不了什麼,大家也就不值得 注意了。因為適在瓦帥住所,故當時北京城內就都知道了,再說,這樣高級的統帥,住所內外,整夜都有站崗巡邏之官兵,一經有火,當然就立刻可以發覺,那能等 到詩中說的那樣厲害呢。」同時期的詩人冒鶴亭在〈《孽海花》閒話〉也說:「乃儀鑾殿起火,樊雲門作《後彩雲曲》,遂附會瓦德西挾彩雲,裸而出。俗語不實, 流為丹青,因是瓦德西回德,頗不容於清議,至發表其剿拳日記,以反證明。彩雲即不與瓦德西接,原不得謂之為貞,但其事則莫須有也。」

    又過了三十年後,人老珠黃的賽金花再度「爆紅」。瑜壽(著名報人張慧劍)的《賽金花故事編年》一書中說:「一九三三年(民國二十二年癸酉)賽金花 七十歲,在北京。因為此時生活太窮苦,請求北京公安局免收她住屋的房捐大洋八角。有人替她寫了一個呈文,歷述她在庚子八國聯軍時代怎樣救過人,以強調她有 免捐的資格。這個呈文,偶然被一個報館記者拿去登報,立刻震動了北京社會,並且傳播到全國各地,賽金花再度成為一個新聞人物了。」那是被北平《小實報》的 記者管翼賢發現,立即前往賽家採訪,在報上大加炒作。隨後各方名人絡繹不絕去看她,猶如欣賞出土的古玩;連在上海的「性學博士」張競生都寫信與她談風論 月。一時大批「賽金花訪談記」出爐,包括劉半農、商鴻逵師生採訪整理的《賽金花本事》、曾繁的《賽金花外傳》,都是這時期的產物。

    但大眾興趣所在,仍然是那一段瓦賽情史。在這件事情上,賽金花本人的敘述顛三倒四,自相矛盾。例如她對劉半農與商鴻逵自述身世時,完全未提及在歐 洲是否與瓦德西相識;而在曾繁採訪她之後所寫的《賽金花外傳》中她就明白表示二人是老相識:「他和洪先生是常常來往的。故而我們也很熟識。外界傳說我在八 國聯軍入京時才認識瓦德西,那是不對的。」在有些訪談中,賽金花全盤否認「瓦賽情史」:「我同瓦的交情固然很好,但彼此間的關係,確實清清白白﹔就是平時 在一起談話,也非常地守規矩,從無一語涉及過邪淫。」她強調的是她的俠義行徑:八國聯軍在北京城中肆意殺人,她便向瓦德西進言,稱義和團早就逃走,剩下的 都是良民,實在太冤枉。瓦德西聽後下令不准濫殺無辜,因此保全了許多北京百姓。奇怪的是,有的時候她又會誇耀瓦德西乃是裙下之臣。如《羅賓漢》的記者遜之 採訪她時,她便說:「時瓦德西知余下堂,向余表示愛情,余愛其人英勇,遂與同居三、四月之久。」

    居浩然《十論》《居正與辛亥革命 : 居氏家藏手稿彙編》/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翻譯毛澤東《民眾大聯合》

    $
    0
    0





    居正與辛亥革命 : 居氏家藏手稿彙編
    ISBN:9787101081664

    类别:中国图书
    出版社:中华书局

    居正(1876-1951),中國當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法學家。年輕時赴日學習加入中國同盟會,參與組織共進會,辛亥革命武昌起義 指揮者之一,辛亥革命元勳。本書編者為居正的孫女居蜜博士,書中收錄了居正與辛亥革命有關的家藏手稿資料,對研究居正與辛亥革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 值。
        本書由章開沅先生作序,全書由“居正與武昌革命(代導言)/ 郭芳美”、“居氏辛亥革命家藏手稿”、“梅川譜偈(民國前十年至民國十年)”、“辛亥劄記”,以及附錄“居正手稿檔案典藏史/ 居蜜”組成。
    “居正與武昌革命(代導言)”一文探討了居正在武昌革命時的活動情形,並由這些活動探討居正對當時武昌革命團體的影響力,更進一步衡估其成就。作者認為:居正對武昌局勢的穩定,皆有積極貢獻。
    “居氏辛亥革命家藏手稿”收納最重要、切題的居正手稿檔案影印件,可展示並還原百年前之場景,清楚體認民國肇建的過程。為方便讀者閱讀,手稿影印件後附有對照釋文。
    “梅川譜偈”為居正自傳性文字,始於清光緒二年(1876),迄於民國三十七年(1948),共七十三年。“梅 川譜偈”雖以居正自身簡歷為綱,然而內容中十之八九涉及國家大事,所以就內容而言,對瞭解當時國家大事,極富參考價值。本書收錄了其中的民國前十年至民國 十年手稿原件和對應的線裝印本。
    “辛亥劄記”,後又名“梅川日記”,是武昌首義、全國回應之時,居正隨時將重要見聞記錄於日記內,以本末體條分 縷述。所記多所經歷,對於研究辛亥革命史有重要參考價值。“辛亥劄記”曾於民國十八年(1929)刊刻,民國三十三年(1944)重刊時,訂名《梅川日 記》,內容也多有增損。本書所收據民國三十三年(1944)刊本影印。
    “居正手稿檔案典藏史”一文回顧了居正手稿檔案的典藏經過,同時收錄了2002年部分文獻及文物捐贈南京總統府,2004年將日記、書信、照片等捐贈上海圖書館,以及居正史料介紹等相關資料。


     http://ctext.org/zh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歡迎

    歡迎您來到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的首頁。 本計劃的目的在於開發一個在線電子書系統,試圖將中國的古代哲學書及其相關的原典文獻加以電子化,用交叉索引等技術充分利用電腦的功能, 給中外的學者提供更方便的方式來學習和研究這些古書。您可以打開先秦兩漢漢代之後的目錄,也可以參考系統簡介常見問答集使用說明相關工具
    本站所提供的資料和服務都不收費,因此網站所需要的資金全來自廣告及捐款。若您願意捐款補助,請參閲相關說明。感謝您的支持。

    よ‐よ【代代/世世】

      これまで経過してきたそれぞれの時期・時代。だいだい。「―の為政者」「―に伝える」
      仏語。過去・現在・未来の三世。
      別れ別れの世界。それぞれ別の生活。男女についていう。
      「白河のしらずともいはじ底きよみ流れて―にすまむと思へば」〈古今・恋三〉
    世世其の美を済す
    《「春秋左伝」文公一八年から》先人の善行や美徳を代々受け継いでいく。
     http://ctext.org/chun-qiu-zuo-zhuan/wen-gong-shi-ba-nian/zh
     天下之民,謂之八元,此十六族也,世濟其美,不隕其名,



    居浩然,徐萱是徐芳的妹妹


    *** 居浩然的翻譯

    居浩然 (1959)將patterns 翻譯成系統,可參考 (如patters of expression 表現象徵系統,《十論》,台北:文星書店再版,1987,頁42)

    從《周縱策論學通信集》,可知居浩然可能是毛澤東的《民眾大聯合》的首位英譯者。


    毛澤東:民眾大聯合(共三篇)


    毛主席於1919年寫的《民眾大聯合》共三期,很有收藏借鑑價值。

    民眾大聯合《一》
    (一九一九年七月二十一日)
    國家壞到了極處,人類苦到了極處,社會黑暗到了極處。補救的方法,改造的方法,教育,興業、努力、猛進。破壞,建設,固然是不錯,有為這樣根本的一個方法,就是民眾的大聯合。
    我們豎看歷史,歷史上的運動不論是那一種,無不是出於一些人的聯合。較大的運動,必須有較大的聯合。最大的運動,必有最大的聯合。凡這種聯合,遇有一種改革或一種反抗的時候,最為顯著。歷來宗教的改革和反抗,學術的改革和反抗,政治的改革和反抗,社會的改革和反抗,兩者必都有其大聯合,勝負所分,則看他們聯合的堅脆,和為這種聯合基礎主義的新舊或真妄為斷。然都要取聯合的手段,則相同。
    古來各種聯合,以強權者的聯合,貴族的聯合,資本家的聯合為主。如外交上各種「同盟」條約,為國際強權者的「聯合」。如我國的什麼「北洋派」、「西南派」,日本的什麼「薩藩」「長藩」,為國內強權者的聯合。如各國的政黨和議院,為貴族和資本家的聯合。(上院至元老院,故為貴族聚集的穴巢,下院因選舉法有財產的限制,亦大半為資本家所盤踞)至若什麼托辣斯(鋼狄托辣斯,煤油托辣斯……)什麼會社(日本郵船會社,滿鐵會社……)則純然資本家的聯合。到了近世,強權者、貴族、資本家的聯合到了極點,因之國家也壞到了極點,人類也苦到了極點,社會也黑暗到了極點。於是乎起了改革,起了反抗,於是乎有民眾的大聯合。

    自法蘭西以民眾的大聯合,和王黨的大聯合相抗,收了「政治改革」的勝利以來,各國隨之而起了許多的「政治改革」。自去年俄羅斯以民眾的大聯合,和貴族的大聯合,資本家的大聯合相抗,收了「社會的改革」的勝利以來,各國如匈、如奧、如捷,如德,亦隨之而起了許多的社會改革。雖其勝利尚未至於完滿的程度,要必可以完滿,並且可以普及於世界,是想得到的。
    民眾的大聯合,何以這麼厲害呢?因為一國的民眾,總比一國的貴族資本家及其它強權者要多。貴族資本家及其他強權者人數既少,所賴以維持自己的特殊利益,剝削多數平民的公共利益者,第一是知識,第二是金錢,第三是武力。從前的教育,是貴族資本家的專利,一般平民,絕沒有機會去受得。他們既獨有知識,於是生出了智愚的階級。金錢是生活的謀借,本來人人可以取得,但那些有知識的貴族和資本家,整出什麼「資本集中」的種種法子,金錢就漸漸流入田主和老闆的手中。他們既將土地和機器,房屋,收歸他們自己,叫作「不動的財產」。又將叫作「動的財產」的金錢,收入他們的府庫(銀行),於是替他們作工的千萬平民,僅只有一佛朗一辨士的零星給與。做工的既然沒有金錢,於是生出了貧富的階級。貴族資本家有了金錢和知識,他們即便設了軍營練兵,設了工廠造槍。借著「外侮」的招牌,使幾十師團,幾百聯隊地招募起來。甚者更仿照抽丁的辦法,發招牌,明什麼「徵兵制度」o於是強壯的兒子當了兵,遇著問題就抬出了機關槍,去打他們懦弱的老子。我們目看去年南軍在湖南敗退時。不就打死了他們自己多少老子嗎?貴族和資本家利用這樣的妙法,平民就不敢做聲,於是生出了強弱的階級。
    可巧他們的三種法子,漸漸替平民偷著學得了多少。他們當作「枕中秘」的教科書,平民也偷著念了一點,便漸漸有了知識。金錢所以出的田地和工廠,平民早已窟宅其中,眼紅資本家的舒服,他們也要染一染指。至若軍營里的兵士,就是他們的兒子,或是他們的哥哥,或者是他們的丈夫。當拿著機關槍對著他們射擊的時候,他們便大聲地喚。這一陣喚聲,早使他們的槍彈,化成軟泥。不覺得攜手同歸,反一齊化成了抵抗貴族和資本家的健將。我們且看俄羅斯的貌貅十萬,忽然將驚旗易成了紅旗,就可以曉得這中間有很深的道理了。
    平民既已將貴族資本家的三種方法窺破,並窺破他們實行這三種是用聯合的手段。又覺悟到他們的人數是那麼少,我們的人數是這麼多。便大大地聯合起來。聯合以後,有一派很激烈的,就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辦法,同他拚命的搗蛋。這一派的首領,是一個生在德國的,叫作馬克思。一派是較為溫和的,不想急於見效,先以平民的了解入手。人人要有點互助的道德和自願的工作。貴族資本家,只要他回心向善能夠工作,能夠助人而不箐人,也不必殺他;這一派人的意思,更廣、更深遠,他們要聯合地球的一周,聯合人類作一家,和樂親善一一不是日本的親善一一共臻盛世。這派的首領為一個生於俄國的,斗作克魯泡特金。
    我們要知道世界上的事情,本極易為。有不易為的,便是因子歷史的勢力一一習慣一一我們倘能齊聲一呼,將這個歷史的勢力衝破,更大大的聯合,遇著我們所不以為然的,我們就列起隊伍,向對抗的方面大呼。我們已經得了實驗。陸榮廷的子彈,永世打不到曹汝霖等一班奸人,我們起而一呼,奸人就要站起身來發抖,就要拚命的飛跑。我們要知道別國的同胞們,是乃常用這種方法,求到他們的利益。我們應該起而仿效,我們應該進行我們的大聯合!
    一一原載《湘江評論》第二期
    民眾的大聯合(二)
    (一九一九年七月廿八日)
    以小聯合作基礎
    上一回本報,已說完了「民眾的大聯合」的可能及必要。今回且說怎樣是進行大聯合的辦法?就是「民眾的小聯合」。
    原來我們想要有一種大聯合,以與立在我們對面的強權者害人者相對抗,而求到我們的利益。就不可不有種種做他基礎的小聯合,我們人類本有聯合的天才,就是能群的天才,能夠組織社會的天才。群和「社會」就是我所說的「聯合」。有大群,有小群,有大社會,有小社會,有小聯合,有大聯合,是一樣的東西換卻名稱。所以要有群,要有社會,要有聯合,是因為想要求到我們的共同利益,共同的利益因為我們的境遇和職業不同,其範圍也就有大小的不同。共同利益有大小的不同,於是求到共同利益的方法,(聯合)也就有大小的不同。
    諸君!我們是農夫。我們就要和我們種田的同類,結成一個聯合,以謀我們種田人的種種利益。我們種田人的利益,是要我們種田人自己去求。別人不種田的,他和我們利益不同,決不會幫我們去求。種田的諸君!田主怎樣待遇我們?租稅是重是輕?我們的房子適不適?肚子飽不飽?田不少嗎?村裡沒有沒田作的人嗎?這許多問題,我們應該時時去求解答。應該和我們的同類結成一個聯合,切切實實彰明較著的去求解答。
    諸君!我們是工人。我們要和我們做工的同類結成一個聯合,謀我們工人的種種利益。關於我們做工的各種問題,工值的多少?工時的長短?紅利的均分與否?娛樂的增進與否?……均不可不求一個解答。不可不和我們的同類結成一個聯合,切切實實彰明較著的去求一個解答。
    諸君!我們是學生,我們好苦,教我們的先生們,待我們做寇讎,欺我們做奴隸,閒鎮我們做囚犯。我們教室的窗子那麼矮小光線照不到黑板,使我們成了「近視」,桌子太不合式,坐久了便成「脊柱彎曲症」,先生們只顧要我們多看書,我們看的真多,但我們都不懂,白費了記憶。我們眼睛花了,腦筋昏了,精血虧了,面血灰白的使我們成了「貧血症」』成了「神經衰弱症」。我們何以這麼呆板?這麼不活潑?這麼萎縮?呵!都是先生們迫著我們不許動,不許聲的原故。我們便成了「僵死症」。身體上的痛苦還次,諸君!你看我們的實驗室呵!那麼窄小!那麼貧乏--幾件壞儀器,使我們試驗不得。我們的國文先生那麼頑固,滿嘴裡「詩云」「子曰」,清底卻是一字不通。他們不知道現今已到了二十世紀,還迫著我們行「古禮」守「古法」,一大堆古典式死屍式的臭文章,迫著向我們腦子裡灌,我們板書室是空的,我們遊戲場是穢的。國家要亡了,他們還貼著布告,禁止我們愛國,象這一次救國運動,受到他們的恩賜其多呢!唉!誰使我們的身體,精神,受摧折,不愉快?我們不聯合起來,講究我們的「自教育」,還待何時!我們已經陷在苦海,我們要求講自救:盧梭所發明的「自教育」,正用得著。我們盡可結合同志,自己研究。咬人的先生們,不要靠他。遇著事情發生一一象這回日本強權者和國內強權者的跋扈一一我們就列起隊伍向他們作有力的大呼。
    諸君!我們是女子。我們更沉淪在苦海!我們都是人,為什麼不許我們參政?我們都是人,為什麼不許我交際?我們一窟一窟的聚著,連大門都不能跨出。無恥的男子,無賴的男子,拿著我們做玩具,教我們對他長期賣淫,破壞戀愛自由的惡魔!破壞戀愛神聖的惡糜,整天的對我們圍著,什麼「貞操』卻限於我女子,「烈女嗣」遍天下,「貞童廟』又在那裡?我們中有些一窟的聚重在一女子學校,教我們的又是一些無恥無賴的男子,整天說什麼「賢妻良母」,無非是教我們長期賣淫專一賣淫。怕我們不受約束,更好好的加以教練,苦!苦!自由之神,你在那裡,快救我們!我們於今醒了!我們要進行我們女子的聯合!要掃蕩一般強姦我們破壞我們精神自由的惡魔!
    諸君,我們是小學教師,我們整天的教課,忙的真很!整天的吃粉條屑,沒處可以游散舒吐。這麼一個大城裡的小學教師,總不下幾千幾百,卻沒有一個專為我們而設的娛樂場。我們教課,要隨時長進學問,卻沒有一個為我們而設的研究機關。死板板的上課鐘點,那麼多,並沒有餘時,沒有餘力,一一精神來不及!一一去研究學問。於是乎我們變成了留聲器,整天演唱的不外昔日先生們教給我們的真傳講義。我們肚子是餓的。月薪十元八元,還要折扣,有些校長先生,更仿照「克減軍糧」的辦法,將政府發下的錢,上到他們的腰包去了。我們為著沒錢,我們便做了有婦的鰥夫。我和我的親愛的婦人隔過幾百里幾十里的孤住著,相望著,教育學上講的小學教師是終身事業,難道便要我們做終身的鰥夫和寡婦?教育學上原說學校應該有教員的家庭住著,才能做學生的模範,於今卻是不能。我們為著沒錢,便不能買書,便不能遊歷考察。不要說了!小學教師直是奴隸罷了,我們想要不做奴隸,除非聯結我們的同類,成功一個小學教師的聯合。
    諸君!我們是警察。我們也要結合我們同類,成功一個有益我們身心的聯合。日本人說,最苦的是乞丐,小學教員和警察,我們也有點感覺。
    諸君!我們是車夫,整天的拉得汗如雨下!車主的賃錢那麼多!得到的車費這麼少!何能過活,我們也有什麼聯合的方法麼?
    上面是農夫、工人、學生、女子、小學教師、車夫、各色人等的一片哀聲。他們受苦不過,就想成功於他們利害的各種小聯合。
    上面所說的小聯合,象那工人的聯合,還是一個很大很籠統的名目,過細說來,象下列的:
    鐵路工人的聯合,
    礦工的聯合,
    電報司員的聯合,
    電話司員的聯合,
    造船業工人的聯合,航業工人的聯合,
    五金業工人的聯合,
    紡織業工人的聯合,
    電車夫的聯合,
    街車夫的聯合,
    建築業工人的聯合,
    方是最下一級聯合,西洋各國的工人,都有各行各業的小聯合會,如運輸工人的聯合會,電車工人聯合會之類,到處都有,由許多小的聯合,進為一個大聯合,由許多大的聯合,進為一個最大的聯合。於是什麼「協會」,什麼「同盟」,接踵而起,因為共同利益只限於一部分人,故所成立的為小聯合,許多的小聯合彼此間利益有共同之點,故可以立為大聯合,象研究學問是我們學生分內的事,就組成我們研究學問的聯合厶象要求解放要求自由,是無論何人都有分的事,就應聯合各種各色的人,組成一個大聯合。
    所以大聯合必要從小聯合入手,我們應當起而仿效別國的同胞們,我們應該多多進行我們的小聯合。
    《湘江評論》第三期一九一九年七月二八日出版
    民眾的大聯合(三)
    (一九一九年八月四日)
    中華「民眾的大聯合」的形勢
    上兩回的本報己說完了(一)民眾大聯合的可能及必要,(二)民眾的大聯合,以民眾的小聯合為始基,於今進說吾國民眾的大聯合我們到底有此覺悟麼?有此動機麼?有此能力麼?可得成功麼?

    (一)我們對於吾國「民眾的大聯合」到底有此覺悟麼?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種民眾的聯合,其實不然.辛亥革命乃留學生的發縱指示.哥老會的搖旗喚吶,新軍和巡防營一些丘八的張弩拔劍所造成的,與我們民眾的大多數毫無關係。我們雖贊成他們的主義,卻不曾活動。他們也用不著我們活動。然而我們卻有一層覺悟。如道聖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設的。我們有話要說,有事要做,是無論何時可直說可以做的。辛亥而後,到了丙辰,我們又打倒了一次洪憲皇帝,原也是可以打得倒的,及到近年,發生南北戰爭,和世界戰爭,可就更不同了,南北戰爭結果,官僚、武人、政客,是害我們,毒我們,剝削我們,越發得了鐵證。世界戰爭的結果,各國的民眾,為著生活痛苦問題,突然起了許多活動。俄羅斯打倒貴族,驅逐富人,勞農兩界合立了委辦政府,紅旗軍東馳西突,掃蕩了多少敵人,協約國為之改容,全世界為之震動。匈牙利崛起,布達佩斯又出現了嶄新的勞農政府。德人奧人捷克人和之,出死力以與其國內的敵黨搏戰。怒濤西邁,轉而東行,英法意美既演了多少的大罷工,印度朝鮮又起了若干的大革命,異軍特起,更有中華長城渤海之間,發生了「五四」運動。旌旗南向,過黃河而到長江、黃浦漢皋,屢演話劇,洞庭閩水,更起高潮。天地為之昭蘇,姦邪為之辟易。咳!我們知道了!我們醒覺了!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干,誰干?刻不容緩的萬眾大聯合,我們應該積極進行!

    (二)吾國民眾的大聯合業已有此動機麼?此間我直答之日「有」。諸君不信,聽我道來一一
    溯源吾國民眾的聯合,應推清末諮議局的設立,和革命黨一一同盟會一一的組成。有諮議局乃有各省諮議局聯盟請願早開國會一舉。有革命者乃有號召海內外起兵排滿的一舉。辛亥革命,及革命黨和諧議局合演的一出「痛飲黃龍」。其後革命黨化成了國民黨,諮議局化成了進步黨,是為吾中國民族有政黨之始。自此以後,民國建立,中央召集了國會,各省亦召集省議會,此時各省更成立三種團體,一為省教育會,一為省商會,一為省農會(有數省有省工會。數省則合於農會,象湖南)。同時各縣也設立縣教育會,縣商會,縣農會(有些縣無)。此為很固定很有力的一種團結。其餘各方面依其情勢地位而組設的各種團體,象
    各學校里的校友會,
    族居外埠的同鄉會,
    在外國的留學生總會,分會,
    上海日報公會,
    環球中國學生會,
    北京及上海歐美同學會,
    北京華法教育會。
    各種學會(象強學會,廣學會,南學會,尚志學會,中華職業教育社,中華科學社,亞洲文明協會……),各種同業會(工商界各行各業,象銀行公會,米業公會……各學校里的研究會,象北京大學的畫法研究會,哲學研究會……有幾十種),各種俱樂部……
    都是近來因政治開放,思想開放的產物,獨夫政治時代所決不准有不能有的,上列各種,都是單純,相當於上回本報所說的「小聯合」。最近因政治的紛亂,外患的壓迫,更加增了覺悟,於是竟有了大聯合的動機。象什麼
    全國教育會聯合會,
    廣州的七十二行公會,上海的五十公團聯合會,
    商學工報聯合會,
    全國報界聯合會,
    全國和平期成會,
    全國和平聯合會,
    北京中法協會,
    國民外交協會,
    湖南善後協會(在上海),
    山東協會(在上海),
    北京上海及各省各埠的學生聯合會,
    各界聯合會,全國學生聯合會……
    都是,各種的會,社,部,協會,聯合會,固然不免有許多非民眾的「紳士」「政客」在裡面(象國會,省議會,省教育會,省農會,全國和平期成會,全國和平聯合會等,乃完全的紳士會,或政客會),然而各行各業的公會,各種學會,研究會等,則純粹平民及學者的會集。至最近產生的學生聯合會,各界聯合會等,則更純然為對付國內外強權者而起的一種民眾大聯合,我以為中華民族的大聯合的動機,實伏於此。

    (三)我們對於進行吾國「民眾大聯合」果有此能力嗎?果可得成功麼?談到能力,可就要發生疑問了。
    原來我國人口只知道各營最大合算、最沒有出息的私利,做商的不知設立公司,做工的不知設立工黨,做學問的只知閉門造車的老辦法,不知共同的研究。大規模有組織的事業,我國人簡直不能過問,政治的辦不好,不消說,郵政和鹽務有點成績,就是依靠了洋人。海禁開了這久,還沒一頭走歐洲的小船,全國唯一的「招商局」和「漢冶萍』,還是每年虧本,虧本不了,就招入外股。凡是被外人管理的鐵路,清潔,設備,用人都要好些。鐵路一被交通部管理,便要糟糕。坐京漢,津浦,武長,過身的人,沒有不嗤著鼻子咬著牙齒的!其餘象學校搞不好,自治辦不好,乃至一個家庭也辦不好,一個身子也辦不好。「一丘之貉」「千篇一律」的是如此,好容易談到民眾的大聯合?好容易和根深蒂固的強權者相抗?
    雖然如此,卻不是我們根本的沒能力,我們沒能力,有其原因,就是「我們沒練習」。
    原來中華民族,幾萬萬人從幾千年來,都是幹著奴隸的生活,沒有一個非奴隸的是「皇帝」(或曰皇帝也是「天」的奴隸,皇帝當家的時候,是不准我們練習能力的)。政治,學術,社會,等等,都是不准我們有思想,有組織.有練習的。
    於今卻不同了,種種方面都要解放了,思想的解放,政治的解放,經濟的解放,男女的解放,教育的解放,都要從九重冤獄,求見青天。我們中華民族原有偉大的能力!壓迫逾深,反動愈大,蓄之既久,其發必遠,我敢說一句怪話,他日中華民族的改革,將較任何民族為徹底,中華民族的社會,將較任何民族為光明。中華民族的大聯合,將被任何地域任何民族而先告成功。諸君!諸君!我們總要努力!我們總要拚命向前!我們黃金的世界,光榮燦爛的世界,就在面前!
    《湘江評論》第四期1919.8.4出版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moqlp59.html












    《周策縱論學書信集》; Wen-lin, Vol.I 《文林》

    $
    0
    0


    《周策縱論學書信集》北京:中華,2020
    內容豐富,註解也可以。索引有"人名"別,"主題"別或應補上。


    《周策縱文集》《棄園文粹》《周策縱舊詩存 》《古巫醫與[六詩]考中國浪漫文學探源》《五四運動史》《致向陽》
    hc iTaiwan forum uploaded a video
    59:15
    205 學者詩人周策縱教授 2018-01-18 洪銘水
    hc iTaiwan forum•
    18 hours ago
    學者詩人周策縱教授 (原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Vol.17, No.3, September 2007) 洪銘水 東海大學退休教授,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博士 專長 明代文學史、台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學者詩人周策縱教授…
    YOUTUBE.COM




    以《兩部明代小說:〈西遊記〉及〈西遊補〉的新看法》(“New Perspectives on Two Ming Novels: His-yu Chi and His-yu Pu”)為題,收入《文林:中國人文學論文集》(Wen-lin: Studies in the Chinese Humanitie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



    Wen-lin, Vol.I 文林
    Studies in the Chinese Humanities
    Chow Tse-tsung
    English , 2001/01 T.T. Ng Chinese Language Research Centre, CUHK


    Tags: Languages & Linguistics

    235 x 155 mm , 325pp ISBN : 978-962-7330-16-5


    US$13.00
    Option

    In Stock
    Quantity:

    Add to Wish List Add to Cart


    Description
    Reviews (0)


    The first volume of Wen-lin: Studies in the Chinese Humanities was published for The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by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in Madison, Wisconsin, in 1968. The second volume was a joint publication by the same Department and T.T.Ng Chinese Language Research Centre,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n 1989, both in hardcover editions. Unfortunately, the first volume had sold out in 1970, and the second volume consisted of a number of misprints. Now, after correcting all the discovered misprints, we republished both volumes in paperback form. Despite the fact that all of these essays were written many years ago, they still have, in the editor's belief, a lasting value to scholars and general readers. The editor also believes that the Chinese humanities are always a worthwhile subject for more extensive studies.

    雷驤《黑暗中的風景 》1996;〈人間自若皆有情〉2018;董橋 [著]《白描》2004 / 《小風景 》2003 : 雷驤著作:木刻版畫黑美人《人間自若》傅月庵編 (2015);初宴(2007年,2020年5月修畢)

    $
    0
    0






    雷驤身兼畫家、導演、作家 (三百多萬字)。
    《人間自若 》一套三冊,是"精選本"。


    ****

    試閱
    黑暗中的風景

    作者: 雷驤

    出版社:爾雅 1996
    經常審視繪畫的人,必定留意陰影的無所不在。並且會知曉,附於形體上的影子,從整體構成來看,如何改變了形體的自身。
    一生大半從這樣的陰影裡走來的我,不免將筆觸關注在諸如此類的負空間的表述上了,於我是無可奈何的自然。創作中對悲傷的不捨、對孤獨感的浸溺,以及對陰暗面的興趣,成就我明顯的嗜好。
    對我而言,陰暗彷彿是一種黑色的光線,強烈的映照出道途上的細節來。

    ----

    傅月庵
    新春大喜!
    雷老師復出臉書,2.0更加康健。
    再沒更快樂的事了。
    鼠年真好年!
    雷驤覺得喜氣洋洋。
    「鼠錢數不完.」
    🧮雷老師說要這樣祝福大家.🐿🥰


    --
    我們老輩習慣香港的書之設計:當然董橋的文章和食是比較集中

    董橋 [著]《白描》2004 / 《小風景 》2003 2003.6.2~2001.11.1

    272 頁 胡適錄貫酸齋《清江引 》 (寫給充和、漢思; 1987.4 充和送黃裳)


    小風景:知識分子幫甚麼閑! | 蘋果日報| 要聞港聞| 20030122
    narcoleptic desperation 董橋 《小風景 》 末篇2001.11.1




    narcolepsy
    The term narcolepsy derives from the French word narcolepsie created by the French physician Jean-Baptiste-Édouard Gélineau by combining the Greekνάρκη (narkē, "numbness" or "stupor"),[4][5] and λῆψις (lepsis), "attack" or "seizure".發作性嗜睡病(Narcolepsy),又名猝睡症、渴睡症,是一種睡眠障礙,與睡眠機制相關的異常。最早是由美國史丹佛大學的附屬醫院發現。

    ~~~~

    雲樹,寧石,蒼草,一對斑馬閑佇河邊飲水,瑩閃著身上天繪般美麗線條,粼悠的時間之河,無所甚悉的殘鏤晴白,遼吟著自由與記憶。

    雷驤 木刻版畫黑美人 All Beauty

    https://vimeo.com/135434813

    昨天看【愛悅讀】庫存片 才知道有雷驤著作傅月庵編的【人間自若】

    一個卓越作家的背後,必有一位創意橫溢的編者,正如雷驤說的:「傅月庵選的沒有一 ... 而【愛悅讀】的觀眾還能跟著雷驤走訪老北投,體驗文人眼中與筆下的「北投趖」!
             【愛悅讀】20160119 - 人間自若 - 雷驤、傅月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snyEuU4DZA

    這套書限量印 2888 套 每套編號 附雷驤版畫【人與馬】卡片 寫著

    我的繪畫與寫作
    始於察知一己生命的侷限
    作品只有當與讀者相遇
    才是實質意義上之「完成

    我對北投有些感情  所以在某書店看到編號586的 就笑納之
     (書中夾有前一位主人二張摃龜之威力彩)


    ~~~~~~~



    ● 趖    走走停停
    suō  ㄙㄨㄛˉ   ◎ 走;移动:“豆蔻花间~晚日。”
     雷驤 著作【人間自若】傅月庵 編 臺北:掃葉 2015
    北投

    一個卓越作家的背後,必有一位創意橫溢的編者,正如雷驤說的:「傅月庵選的沒有一 ... 而【愛悅讀】的觀眾還能跟著雷驤走訪老北投,體驗文人眼中與筆下的「北投趖」!【愛悅讀】20160119 - 人間自若 - 雷驤、傅月庵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snyEuU4DZA
    ● 趖    走走停停
    suō  ㄙㄨㄛˉ   ◎ 走;移动:“豆蔻花间~晚日。”   
    ****




    傅月庵──和駱以軍第22屆臺北文化獎【推廣講座】:〈人間自若皆有情〉
    時間:11月17日(六)15:00-16:00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新館2F(臺北市同安街 107 號)
    與談人:駱以軍、傅月庵

    嘉賓:雷驤老師、Amy師母


    ***



    明天(週日)雷老師要到愛樂電台『聲音紡織機』節目受訪,跟各位說第一次在家請客的故事,14:30開始,歡迎收聽。
    ——————————
    初宴(原文刊載於「文訊」雜誌。)
    那是Amy同我結婚成家後,第一回款宴友人吧,如果那簡陋粗疏的餐食調理也能稱之為「宴」的話。
    1967年秋末的黃昏,我爬上淡江文理學院的長階,《文學季刊》的朋友四、五位迎面而來,我是專為迎接他們來淡水家中便餐的。以陳映真為首,應學生社團之邀前來講演──為打開《文季》這份頗為孤獨的文學創作刊物的銷路。
    我看著他們幾個在黃昏的水泥道上走來:尉天驄和映真笑著;裹著皮草大衣的施叔青幾乎是跳蹦地走;吳耀忠卻端肅著臉邊吸紙菸;另外還有當時社團分子的王津平和武允恭等來相送的三、四個同學──這一幅時代文學青年的圖像,很讓我不能忘懷。
    這時匆匆從後面趕來的學校總教官,一稍後聽到了消息,有點疑慮地走來打招呼,大約想盤問講演內容,而映真機敏地以「手掌滿是粉筆灰」為由,婉拒了總教官伸出的手……
    妻Amy在我們租住的地方預備好幾道家常菜,我特意來為客人引路,以便順利抵到不容易找的鎮上稱做「布埔頭」的小樓。當時我們家每日肉類預算只能支付新台幣三元,這樣一位家庭主婦能做出什麼特色盛饌,我是沒有所指待的,只不過盡一份住淡水文友的地主之誼罷了。
    我是《文季》第五期才加入這個文學團體的,此後每期寄稿,直到第一階段《文季》的結束。這份同仁雜誌先有四期,因為是季刊,所以已發行了一年。說起來我會在《文季》的出現,係仰賴七等生的中介,他將我寫〈犬〉小說原稿,不具名地轉給映真,立即獲得《文季》諸人的讚賞──以為是七等生當期的新稿件。我們年輕時代悲運的相繫,是七等生與我的書跡十分相近之故。
    現在很難回溯初宴《文季》的友人中,那時一直往還密切的七等生缺席的原因,尤其兩家家眷也曾十分熟識。
    想起來這邀宴可算是對《文季》同仁的一種答謝──自從加入這個文學團體以來,頗有一些受邀宴飲的機會,大抵二、三個月一回,如同發刊例會似的聚餐。當時,寄稿者畢集,奉為精神領袖的姚一葦師也會蒞場。聚會記得有幾次是利用長輩不在時的丘延亮家日式大宅舉開,負責全席料理的則是一名叫「單槓」的台大醫科學生,筵席菜色正典,很難想像出自那麼一位沉靜的醫科學生之手。
    當時《聯合報》藝文版名記者楊蔚也經常列席,此一時期,他為本地前衛藝術家寫的個人專介,引起人們興味的眼光,掃視到這個當時十分寂寞的角落來。兩、三年之後,情治單位破獲文化藝術界「叛亂」大案,原來即記者楊蔚長期臥底調查的結果。醫學生「單槓」、丘延亮、王小虹以及「初宴」應邀的文友陳映真、吳耀忠皆涉獄,當然這是後話了。
    《文季》平時談發行、約稿、校稿的所在,於武昌街的「明星咖啡」(廊前有周夢蝶先生擺設的書攤),那二樓幾成了「文季編輯部」,付款的東道主總是老編尉天驄。即使是咖啡廳淡而無味的「簡餐」;或是隔壁排骨大王油膩的菜飯,予我都是值得感念的盛饌了。
    「雷驤的身邊,都時常有一位看來才高中生那麼大,安靜而美慧的妻子。」映真後來為我的小說集出版寫序的時候,這麼樣說:「總之,如果當時還不是妻子,畢竟不久就結婚了。」
    我倆像受命於父母的安排(實際已有三年「自由愛戀」的經過),悄悄在故鄉行禮與宴請之後,便返北租貸了小街上前樓的一間房,這麼樣開始生活。
    大約這也是一成理由──為得到文友們的祝福,而補上這次的吃飯吧。
    由窄木梯走上來,前邊有四扇窗的七席半的一房,而靠窗的一端,愈走愈低矮,最後只能座落窗台了,便是我們的居處。想像Amy每送我出門上班以後,便坐著向窗外觀看,以度過寂寞的一日。得了屋主的允許,共用樓下廚房一角,安置我們那隻野營用的小瓦斯爐,簡單地烹煮後,用托盤端到自己房裡,跪坐在塌塌米上,圍坐茶几邊上吃的。
    隔著一層木板壁,獨居著一位和善的老先生,就是房東的父親,時時傳來哮喘和輕咳。房東說:父親久已聾了。
    那一次,因為沒有餐室的「宴請」是不可能的,屋主破例讓我們使用樓下的客廳宴客──那裡有L型沙發組以及長矮几,隔著小小天井,尚可透見廚下忙忽的Amy的身影。
    朋友們坐落那借用的空間,是否感到怪異或不安,我們無從顧及。文友們一體面向著天井,透過雙重玻璃窗看向廚房,似有一種娛樂效果。
    「像繡花似的」──施叔青這麼樣描述Amy面對烹具而躊躇的模樣。那時還是法文系(西洋與文學系法國語文組)三年級的施叔青,理應自己也沒有烹煮經驗吧。
    Amy終於來排碗筷了。原屬我兩人的食具,顯然不足請客,記得預先添購了幾隻碗。
    群客們當時及後來的生平,在此略為介紹:
    尉天驄,《文季》主編,時任政大講師。之前已創辦過思辨性雜誌《筆匯》。2019年12月逝世於台北。
    陳映真,天驄《筆匯》時代崛起的小說家,《文季》創刊人之一,時在竹圍「輝瑞」藥廠工作。稍後,因難「白色恐怖」判刑十年。2007年後在北京定居,曾於「人民大學」駐校。2016年11月逝世於北京。
    吳耀忠,國立藝專美術科助教,映真年少時代摯友,並為《文季》之友。「白色恐怖」同案繫獄,釋出後一度任「春之藝廊」經理,1987年因酗酒抑鬱而終。
    施叔青,淡江文理學院學生。後來的知名小說家,一度長居香港,曾任「香港藝術中心」主任,現居美國。
    武允恭,淡江文理學院數學系學生,後移居美國。
    王津平,淡江學生。後任「勞動黨」黨委會書記長。當天有事先離開,並未留飯,2019年9月逝世於北京。
    飯菜排列開來,大約有蒸魚、紅燒茄子與菜脯蛋等幾樣平常菜餚。因為沙發前的長几並非食桌的高度,五個客人居長沙發那一邊,主人的我倆搬來腳凳面對面坐著,每個人舉箸甚遠──這距離往返挾菜,就食的印象大致如此。
    文友們似乎津津地、默默地食著,口中沒有溢美的讚詞,當然我們原也不敢奢望。
    記得之前有一回,七等生約我和映真去他家晚飯,從淡水線石牌站下車以後,夜暗中摸索行過許多小路,最後繞行晾在院落裡的幾幅被單,才見合院廂房亮著燈光,七夫婦已守候多時。以為慎重的約請必有相配稱的盛餐,食桌上卻也只平素疏淡的飯菜而已,這也無非是六、七○年代一般人的生活。當然此行為了「看看老七婚後的生活」目的已達。映真爽快地以菜湯泡飯,呼嚕嚕的吃出聲響來,大約為了讓主人安心吧。
    我家的初宴,客人們的反應大約也有類似的表現。
    那天映真留下一則笑話,仿起地道的四川話,學他的師長說:「永善哪(映真本名),不是你的頭太大(映真綽號「大頭」),是天堂的門太小囉!」
    深秋的天光,在吃食中很快的暗下去,送別文友們到庭前的矮門,回望室內已亮著綠白色的日光燈,朋友們的背影轉出清水街口匯入中正路,那麼距離昔日的淡水線火車站,只有一箭之遙了。
    最近有一次去淡水,路經清水街口的時候,忽然憶起舊往的事,文友們之後的遭際與歧路,不免令人嗟嘆,那座39年以前我們曾「設宴」的小樓,在如今雜沓到幾乎很難通過的路口,已經找不到了。仔細辨思,大約就是現今翻造成貼粉紅色磁磚的那一幢吧。
    不知怎地,在眾聲喧鬧裡,彷彿我還聽見,昔年隔壁老先生哮喘和咳嗽的聲音。
    原稿寫於2007年,2020年5月修畢
    圖像裡可能有4 個人、大家站著和戶外

    餘響入霜鐘:禪宗祖師傳奇

    $
    0
    0
     
    聽蜀僧浚彈琴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峯。爲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綠綺:琴名。)

    餘響入霜鐘:禪宗祖師傳奇

    • 作者: 鍾玲  
    • 出版社:九歌  
    • 出版日期:2020/05/28
    • 語言:繁體中文

    集詩人、學者與小說家於一身的鍾玲,費時四年時間撰寫禪宗十三位祖師的傳奇故事,由年輕的達摩祖師於五世紀初在印度受師父囑咐東去中國傳法,寫到晚唐第九世紀的臨濟義玄禪師,跨越四百多年。

      她詳實考據古書、史料,仔細推敲歷史事件、祖師傳記年代順序,結合自身修習佛法的經驗與體悟,以及因親炙白雲老和尚、聖嚴法師、佛緣方丈等,得以觀察高僧,來揣摩想像祖師的行止與境界,融入小說手法的創意情節、立體飽滿的人物,在不違背史實之下,刻畫出栩栩如生般的祖師們,書寫出充滿人情味的修行故事。

      本書收錄三十個篇章,在史實、傳說、虛構中自在悠遊,不只可單篇閱讀,串聯起來,就是一部精采禪宗傳奇故事,可說是一部另類中國禪宗史。從達摩到中國為了尋找禪宗的傳人,展現一葦度江的神功來考驗傳人,二祖慧可為了求法不惜斷臂,為禪宗留下傳世著作〈信心銘〉的三祖僧燦,傳到六祖慧能,終於開枝散葉,而有臨濟宗、曹洞宗、溈仰宗、雲門宗、法眼宗五大宗派,大師輩出,看見禪宗落地深根的過程與深遠的影響,以及祖師圓寂之後,真身遭逢劫難,弟子如何捨命保護真身,寫下最精采動人的一頁。

      透過鍾玲生動文字,以及詳細解說禪宗歷史背景,神秀與武則天的特殊因緣,讓這位女皇帝死後留下無字碑,懷海方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禪宗淵源,讓禪宗傳奇躍然紙上,讀本書,不只閱讀一本小說,也間接領會禪宗大師的教義,獲得身心靈的安頓與自在。

    本書特色

      ★身兼學者與創作者的鍾玲,考據史料、傳記,並佐以小說的創意、情節與人物刻畫,並融合篤信佛教多年的心得,撰寫而成的小說。
      ★以小說形式,訴說禪宗進入中土橫跨四百年的禪宗故事。

    名家推薦

      這系列極短篇,在史實、傳說、虛構中自在悠遊。而書中每一位宗師的教導,各有章法,有慈祥平正如僧璨;也有偏鋒奇招,如馬祖道一。種種叩問,種種機鋒,由作者清暢之筆娓娓道來,已無艱澀。這是一部禪宗歷史的整理傳述,更是對這個時代、人間的祝福!──作家、《聯合報》副刊主編宇文正

      我非常感激鍾玲教授這本書。隨手就可舉出幾個原因。1. 過去多年來斷斷續續讀《六祖壇經》多少次,一向看到的都是一代宗師「道貌岸然」,聽到的是他對摩訶般若波羅蜜的「大開圓解」。如今鍾玲教授終於讓俗姓盧的這個人,這個「瘦小黝黑、顴骨高聳、鼻頭寬大、雙唇肥厚、樣子滑稽到叫人避開目光偷笑」的男子,如何歷經試煉、如何超凡入聖、事蹟一一躍然紙上!有多少是學者的鑽研考據,有多少是作家的想像與創意,這就有勞學界探討了!2. 過去我始終無法想像惠能在未出家時如何能隱身在獵人隊中長達十五年,日常怎麼過日子啊?!現在這本書也透過生動的細節,提供了合情合理的答案。3. 鍾玲畢竟是見樹亦見林的學者,本書雖名「傳奇」,卻參考了豐富的史料典籍,例如,在第二十三章〈六祖的真身歷經滄桑〉,作者便交待了從西元七○七年唐中宗時,至一九六六年紅衛兵時,直至一九八○年習進平的父親習仲勲任廣東省長時,六祖真身所經歷的滄海桑田。──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高天恩

      寫的是平常心,讀的是不凡故事,怎麼能不令人一再回味。業分善惡,起心動念皆是;魔不分彼我,舉手投足都罪。佛法傳承,以超越人類生命歲月的限制,來延續指導良善心靈的自我管理。一如《梁皇寶懺》以「慙愧」二字醒世,警惕人要除掉腦中的魔障,斬斷心頭的鬼祟,自我反省覺知,才能不落惡業惡果,不讓煩惱反覆糾纏身心。遍尋解脫之道者,何不當下自覺徹悟,常作斬心鬼的自我練習?貪婪、嗔恨、癡迷、傲慢、妒疑,均可以慚愧化解。當下慚愧,當下解脫,時時覺知,無執無惱。承蒙鍾院長寫作的平常心,分享眾人閱讀大師的不凡故事,書中文獻考據如實,堪稱佛傳故事的鼎作。──醫生、作家邱顯學

      《餘響入霜鐘:禪宗祖師傳奇》是我近幾年讀到最讚歎的一部作品,三十章傳奇各具神韻,貫串在一個大結構中,引人如聽萬壑松聲!──作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陳義芝

      當達摩從爐灶取來一大把灰為「求法」的慧可斷臂上傷口止血,並施內功幫徒弟療傷;慧可開始覺得痛時,脫口請求師父:「能不能請師父幫我安心?」而達摩說:「你把心拿來,我幫你安。」他說:「我找不到那顆心了。」而當達摩回以:「我幫你把心給安了。」時,我一鼓作氣「細心」品讀《禪宗祖師傳奇》,企圖安定自己這顆「心」,竟發現「心」並未隨達摩的長長蘆葦渡過長江,而仍漂蕩無依。
      粗淺的我想起《禮記‧大學》為心列出「定靜安慮得」的進程,原來心不定,如何能「安」啊?
      拜讀再三,一直迴盪著道信所示:「山水無體亦無相。」心,不也如此?於是,我立即閉目片刻,企圖先「定」下來,再隨禪宗祖師的行止,試著「安」下這顆「心」。可是,當神會對王維說的:「你的心本來就清淨,動努力修行之念,就是妄心。」妄心即貪婪之心,貪求「安」反而晃動不已。──作家黃漢龍

      鍾玲教授有一顆安靜謙卑的心,一枝溫潤克制的筆。小說以行走的故事深入淺出的佛法震撼讀者。堅定的信仰與心念的力量,強大得無法抵禦,它們來自於人純粹的本心。
      我相信,鍾玲教授的這本禪師傳記,會將一顆顆迷茫的心靈從此岸度往彼岸。只因我們都是在尋找歸來的自己,在輾轉而回的流浪途中……──作家、前香港《大公報》副刊主編傅紅芬

      《餘響入霜鐘:禪宗祖師傳奇》結合了學者的研究、考證與作家的想像、佈局、謀篇、文采,熔禪宗歷史與文學想像於一爐,於文獻不一之處加以揀擇,於史料不足之處濟以想像,佐以個人參訪高僧大德的親身感受,鋪陳出一篇篇傳奇故事,發揮「以史入文,以文濟史」的特色。各篇既可當短篇小說獨立閱讀,依序讀下則有如自菩提達摩始祖以降的另類中國禪宗史。──教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單德興

      鍾玲寫的極短篇並不短而且寓意長深,都有一個相當完整,看了以後還要再想一想的內容故事。我跟她說:用極短篇登出不太合適,應是精緻的短篇小說。
      後來我們成為朋友分享見聞,開始一段美好的交往。
      鍾玲是白雲禪師的弟子,佛緣佛學根基學養豐富,寫佛教的故事都是如同寫論文般的認真考據備資料。但鍾玲的文學根深底蘊厚,文字優美筆鋒精練,寫出來卻是引人入勝,不知不覺已進入佛門堂奧……。
      幾千年來禪宗祖師的資料檔案分散四處,如同散落一地的珠子,鍾玲以她的生花之筆串成珠錬,光彩奪目。讓我這初學者看得明白,瞭解這一段禪宗祖師的傳奇。──作家、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長簡靜惠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鍾玲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生校園比較文學博士。曾任職紐約州立大學艾伯尼校園、香港大學、國立中山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澳門大學,任協理副校長、院長及教授等職。著有小說集《深山一口井》(九歌)、《大輪迴》(九歌)、《鍾玲極短篇》(爾雅;香港,匯智)、《天眼紅塵》(北京,人民文學);詩集《芬芳的海》(大地)、《霧在登山》(香港,匯智);散文集《日月同行》(九歌)、《大地春雨》(香港,天地)、《赤足在草地上》(志文)等。學術專書五本。



    目錄
    自序:禪宗一脈四百年
    各界推薦宇文正、高天恩、邱顯學、陳義芝、黃漢龍、傅紅芬、單德興、簡靜惠(筆劃序)
    1. 達摩祖師尋覓徒弟
    2. 達摩一葦渡長江
    3. 慧可斷臂求法
    4. 慧可的護教任務
    5. 平凡又不平凡的僧璨
    6. 百歲慧可的天竺法行腳
    7. 慧可在水面坐化
    8. 三祖僧璨、四祖道信面貌不同
    9. 僧璨不一樣的立化圓寂
    10. 五彩璀璨的三祖舍利子
    11. 無姓兒弘忍
    12. 道信解救圍城
    13. 道信禪師的受死和捨報
    14. 神秀拜弘忍為師
    15. 惠能聽人誦經
    16. 弘忍門下人心大亂
    17. 法脈細如絲
    18. 惠明和傳法袈裟
    19. 獵人隊伍中的禪行者惠能
    20. 惠能和寶林寺的緣法
    21. 國師神秀和武則天
    22. 法衣之北上南下
    23. 六祖的真身歷經滄桑
    24. 惠能北向拓疆的弟子神會
    25. 安史之亂和神會崛起
    26. 王維和南陽和尚神會
    27. 馬祖道一:一匹悍馬
    28. 百丈懷海的禪門清規
    29. 老太太指點黃檗希運
    30. 逢著便殺的臨濟義玄

    禪宗祖師傳奇劄記
    引文書目

    《宋徽宗 伊沛霞》(2018)(Emperor Huizong By Patricia Ebrey 2014)

    $
    0
    0



    宋徽宗



    宋徽宗在位期間,中國幾乎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在位二十多年間,這位極富藝術天賦的皇帝引領宋朝達到了文化上的鼎盛。不過,因為被女真人俘虜,最終死於異國他鄉,宋徽宗更多的被後世認為是一個失敗的皇帝,道德教育的反面教材。

    伊沛霞教授積數十年之力撰成《宋徽宗》,成為英文世界為這位皇帝撰寫的首部完整傳記,力圖矯正大眾對徽宗「腐化、昏庸」的偏見。伊沛霞重塑了宋徽宗的形象,將其放回歷史語境中,還原一個繁榮國度的君主不斷追求卓越榮耀的雄心——儘管這份雄心以悲劇收場。徽宗在即位早期竭力超越朝廷黨爭,隨後將精力轉到自己擅長的領域。他大大拓展了朝廷的慈善事業,建立官學、醫院、孤兒院、乞丐墓地。

    作為藝術家,他身邊圍繞著傑出的詩人、畫家、音樂家,他還修築了壯麗的宮殿、寺觀和庭園,後世幾乎難以超越。他對道士青眼有加,為道經作注,還讓臣民也接受並踐行這種信仰,不過他對道教的虔誠最終偏離了儒學主流,削弱了他的治國能力。
     前 言
    關於年代、年齡等慣例的說明
    初涉國政(1082—1108)
    第一章 長在深宮(1082—1099)
    第二章 登基(1100)
    第三章 謀求均衡(1101—1102)
    第四章 選擇新法(1102—1108)
    致力輝煌(1102—1112)
    第五章 崇奉道教(1100—1110)
    第六章 重振傳統
    第七章 招徠專家
    第八章 藝術家皇帝
    展望偉業(1107—1120)
    第九章 追求不朽
    第十章 宮殿的樂趣
    第十一章 與宰臣共治
    第十二章 接受神啟(1110—1119)
    第十三章 宋金聯合
    面對失敗(1121—1135)
    第十四章 危局(1121—1125)
    第十五章 內禪(1125—1126)
    第十六章 天崩(1126—1127)
    第十七章 北狩(1127—1135)
    結語
    附錄A 不採用有關徽宗及徽宗朝一些常見故事的原因
    附錄B 徽宗的嬪妃及子女
    年代表
    注 釋
    參考書目

    作者介紹

    伊沛霞(Patricia Ebrey)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博士,1985-1997年任伊利諾斯大學歷史系教授,1997年至今教于華盛頓大學歷史系。近年來致力於宋代社會文化史的研究,涵蓋政治史、婦女研究等領域,著述豐富。其中《內闈: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曾獲1995年列文森獎,是海外中國女女史開山之作。《積累文化:宋徽宗的收藏品》曾獲2010年美國史密森學會的島田獎(東亞藝術史傑出著作獎)。
    她的興趣主要在婦女、家族和社會等方面,其重要文章於2002年結集出版,題為《中國歷史上的婦女和家族》。但是,她的研究範圍遠遠不限於此,其涉獵之廣可以從以下著述跨越的年代和領域得到證明:《3-7世紀中國領域的重建》(與人合編)、《劍橋中國插圖史》、《中國歷史手冊》、《唐宋時期的宗教與社會》(與人合編)、《中華帝國的儒家思想和家族禮儀:關於禮儀著述的社會史研究》、《中國社會的婚姻和不平等》(與人合編)、《家禮》(譯著)、《晚期中華帝國的家族組織:1000-1940年》、《早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家庭:博陵崔氏個案研究》。2014年,美國歷史學會為伊沛霞頒發了終身成就獎。

    伊沛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博士,華盛頓大學歷史系教授。近年來致力於宋代社會文化史的研究,著述豐富,代表著作為《早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家庭:博陵崔氏個案研究》、《內闈: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1995年列文森獎)、Accumulating Culture: The Collections of Emperor Huizong(2010年史密森學會島田獎)、《劍橋插圖中國史》。2014年,為了表彰伊沛霞在學術研究上的貢獻,美國歷史學會為她頒發終身成就獎。

    譯者簡介

    韓華

    四川隆昌人,歷史學博士,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曾出版專著《民初孔教會與國教運動研究》、《罪證:從東京審判看日本侵華鴉片戰爭》,譯著有《孔門理財學》、《當代儒家政治哲學》、《審判山下奉文》等,曾在《近代史研究》、《社會科學研究》、《清史研究》、《抗日戰爭研究》、《新史學》等刊物發表論文三十余篇。











    Patricia Buckley Ebrey



    Emperor Huizong (英語) ハードカバー – 2014/1/6
    Patricia Buckley Ebrey (著)
    China was the most advanced country in the world when Huizong ascended the throne in 1100 CE. In his eventful twenty-six-year reign, the artistically gifted emperor guided the Song Dynasty toward cultural greatness. Yet Huizong would be known to posterity as a political failure who lost the throne to Jurchen invaders and died their prisoner.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English-language biography of this important monarch, Emperor Huizong is a nuanced portrait that corrects the prevailing view of Huizong as decadent and negligent. Patricia Ebrey recasts him as a ruler genuinely ambitious--if too much so--in pursuing glory for his flourishing realm.
    After a rocky start trying to overcome political animosities at court, Huizong turned his attention to the good he could do. He greatly expanded the court's charitable ventures, founding schools, hospitals, orphanages, and paupers' cemeteries. An accomplished artist, he surrounded himself with outstanding poets, painters, and musicians and built palaces, temples, and gardens of unsurpassed splendor. What is often overlooked, Ebrey points out, is the importance of religious Daoism in Huizong's understanding of his role. He treated Daoist spiritual masters with great deference, wrote scriptural commentaries, and urged his subjects to adopt his beliefs and practices. This devotion to the Daoist vision of sacred kingship eventually alienated the Confucian mainstream and compromised his ability to govern.
    Readers will welcome this lively biography, which adds new dimension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a passionate and paradoxical ruler who, so many centuries later, continues to inspire both admiration and disapproval.
    Viewing all 694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