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695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周作人 《立春以前》1944;董橋《立春前後》2012

$
0
0



立春前後



  《立春前後》是董橋2011至2012年最新寫成的隨筆,隨筆愈寫愈像小說, 因為有人有故事, 很好看。
  作者說從前他在倫大亞非學院圖書館讀過周作人一本《立春以前》,封面清雅得要命,幾十年來想買一本那個初版本至今沒找到。壬辰龍年立春是農曆一月十三陽曆二月四日,作者剛過七十, 從心所欲,既然這本新文集既是立春前後出版,書名就叫《立春前後》。也許比周作人的《立春以前》更見?致。老一輩人說「立」乃開始,「春」乃蠢動,一立了春,百草甦醒,一片吉慶:人老了多些吉慶好。
作者簡介
董橋
  福建晉江人,台灣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後,在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做研究多年,又在倫敦英國廣播電台中文部從事新聞工作。現任《蘋果日報》社長。先後曾任香港公開大學中國語文顧問,《明報》總編輯,《讀者文摘》總編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主任,《明報月刊》總編輯,香港美國新聞處「今日世界」叢書部編輯。撰寫文化思想評論及文學散文多年,在港台及北京、上海、廣州、天津、杭州、成都、瀋陽出版文集十多種。
 

目錄

自序
新年試筆
字裡燈影
聖誕快樂
七十長箋
和高先生談天
冬心緣
我的舊作
題毛尖新書
春水如藍
南無阿彌陀佛
夕陽何事照金臺
團香
綏園舊事
殘夢水聲中
和傅玫謦欬
風景
香塵
老威爾遜
山河歲月
老崔來玩
深柳先生
麗人行
讀盧前想起的
平兒是玉蘭
雨窗漫錄
消夏散葉



*****


「周作人 立春」的圖片搜尋結果

立春以前
文丨周作人
我很運氣,誕生於前清光緒甲申季冬之立春以前。甲申這一年在中國史上不是一個好的年頭兒,整三百年前流寇進北京,崇禎皇帝縊死於煤山,六十年前有馬江之役,事情雖然沒有怎麼鬧大,但是前有咸豐庚申之燒圓明園,後有光緒庚子之聯軍入京,四十年間四五次的外患,差不多甲申居於中間,是頗有意思的一件事。我說運氣,便即因為是生於此年,嘗到了國史上的好些苦味,味雖苦卻也有點藥的效用,這是下一輩的青年朋友所沒有得到過的教訓,所以遇見這些晦氣也就即是運氣。我既不是文人,更不會是史家,可是近三百年來的史事從雜書里涉獵得來,占據了我頭腦的一隅,這往往使得我的意見不能與時式相合,自己覺得也很惶恐,可以說是給了我一種障礙,但是同時也可以說是幫助,因為我相信自己所知道的事理很不多,實在只是一部分常識,而此又正是其中之一分子,有如吃下石灰質去,既然造成了我的脊梁骨,在我自不能不加以珍重也。





其次我覺得很是運氣的是,在故鄉過了我的兒童時代。在辛丑年往南京當水兵去以前,一直住在家鄉,雖然其間有過兩年住在杭州,但是風土還是與紹興差不多少,所以其時雖有離鄉之感,其實仍與居鄉無異也。本來已是破落大家,本家的景況都不大好,不過故舊的鄉風還是存在,逢時逢節的行事仍舊不少,這給我留下一個很深的印象。自冬至春這一段落里,本族本房都有好些事要做,兒童們參加在內,覺得很有意思,書房放學,好吃好玩,自然也是重要的原因。這從冬至算起,祭灶,祀神,祭祖,過年拜歲,逛大街,看迎春,拜墳歲,隨後跳到春分祠祭,再下去是清明掃墓了。這接連的一大串,很有點勞民傷財,從前講崇儉的大人先生看了,已經要搖頭,覺得大可不必如此鋪張,如以現今物價來計算,一方豆腐四塊錢,那麼這糜費更是駭人聽聞,幸而從前也還可以將就過去,讓我在旁看學了十幾年,著實給了我不少益處。簡單的算來,對於鬼神與人的接待,節候之變換,風物之欣賞,人事與自然各方面之了解,都由此得到啟示,我想假如那十年間關在教室里正式的上課,學問大概可以比現在多一點吧,然而這些了解恐怕要減少不少了。這一部分知識,在鄉間花了很大的工夫學習來的,至今還是於我很有用處,許多歲時記與新年雜詠之類的書我也還是愛讀不置。



上邊所說冬季的節候之中,我現在只提出立春來說,這理由是很簡單的,因為我說誕生於立春以前,而現今也正是這時節,至於今年是甲申,我又正在北京,那還是不大成為理由的理由。說到這裡,我想起別的附帶的一個原因,這便是我所受的古希臘人對於春的觀念之影響。這裡又可以分開來說,第一是希臘春祭的儀式。我涉獵雜書,看中了來若博士哈理孫女士講古代宗教的著作,其中有《古代藝術和儀式》一冊小書,給我作希臘悲劇起源的參考,很是有用,其說明從宗教轉變為藝術的過程又特別覺得有意義。話似乎又得說回去。《禮運》云: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古今中外人情都不相遠,各民族宗教要求無不發生於此。哈理孫女士在《希臘神話論》的引言裡說:
「宗教的衝動單向著一個目的,即是生命之保存與發展。宗教用兩種方法去達到這個目的,一是消極的,除去一切於生命有害的東西,一是積極的,招進一切於生命有利的東西。全世界的宗教儀式不出這兩種,一是驅除的,一是招納的。飢餓與無子是人生的最重要的敵人,這個他要設法驅逐他。食物與多子是他最大的幸福。希伯來語的福字原意即雲好吃。食物與多子這是他所想要招進來的。冬天他趕出去,春夏他迎進來。」因此無論天上或地下是否已有天帝在統治著,代表生命之力的這物事在人民中間總是極被尊重,無論這是春,是地,是動植物,或是女人。西亞古文明國則以神人當之,敘利亞的亞陀尼斯,呂吉亞的亞帖斯,埃及的阿施利斯皆是,忒拉開的迭阿女索斯後起,卻盛行於希臘,由此祭禮而希臘悲劇乃以發生,神人初為敵所殺,終乃復生,象徵春天之去而復返,一切生命得以繼續,故其禮式先號而後笑。




中國人民驅邪降福之意本不後人,唯宗教情緒稍為薄弱,故無此種大規模的表示,但對於春與陽光之復歸則亦深致期待,只是多表現在節候上,看不出宗教的形式與意味耳。冬至是冬天的頂點,民間於祭祖之外又特別看重,語云,冬至大如年,其前夕稱為冬夜,與除夕相併,蓋為其是季節轉變之關捩也。立春有迎春之儀式,其意義與各民族之春祭相同,不過中國祀典照例由政府舉辦,民眾但立於觀眾的地位,儀式已近於藝術化,而春官由乞丐扮演,末了有打板子脫晦氣之說,則更流入滑稽,唯民間重視立春的感情也還是存在,如前一日特稱之曰交春,又推排八字者定年分以立春為準則,假如生於新正而在立春之前,則仍不算是改歲。由此可知春的意義在中國也比新年為重大,老百姓念誦九九等候寒冬的過去,最後雲,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齊出,歡喜之情如見,此蓋是農業國民之常情,不分今昔者也。但是鄉間又有一句俗語云,春夢如狗屁。冬夜的夢特別有效驗,一過立春便爾如此,殊不可解,豈以春氣發動故,亂夢顛到,遂悉虛妄不實歟。




希臘人對於春的觀念我覺得喜歡的,第二是季節影響的道德觀。這裡恐怕沒有絕對的真理,只是由環境而生的自然的結論,假如我們生在嚴寒酷暑,或一年一日夜的那種地方,感想當然另是一樣,只有在中國或希臘,四時正確的疊代,氣候平均的變化,這才感覺到他仿佛有意義,把他應用到人生上來。中國平常多講五行,這個我很有點討厭,但是如孔子所說,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卻覺得頗有意思,由此引伸出儒家的中庸思想來,倒也極是自然,這與希臘哲人的主張正相合,蓋其所根據者亦相同也。人民看見冬寒到了盡頭,漸復暖過來,覺得春天雖然死去,卻總能復活,不勝欣喜,哲人則因了寒來暑往而發見盛極必衰之理,冬既極盛,春自代興,以此應用於人生,故以節為至善,縱為大過,而以格言總之則曰勿為已甚。此在中國亦正可通用,大抵儒道二家於此意見一致,推之於民間一般莫不了解此義,由於教訓之傳達者半,由於環境之影響蓋亦居其半也。老子曰,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鄙人甚喜此語,但是此亦須以經歷為本,如或山陬海隅,天象有特殊者,則將不能理會,而其主張或將相反也未可料。昔者赫洛陀多斯著《史記》,記希臘波斯之戰,波斯敗績,都屈迭台斯繼之,記雅典斯巴達之戰,雅典敗績,在史家之意皆以為由於犯了縱肆之過,初不外波斯而內雅典,特別有什麼曲筆,此種中正的態度真當得史家之父的稱號,若其意見不知學者以為如何,在鄙人則覺得殊有意趣,深與鄙懷相合者也。



上邊的話說的有點凌亂,但總可以說明因了家鄉以及外國的影響,對於春天我保有著農業國民共通的感情。春天與其力量何如,那是青年們所關心的問題,這裡不必多說,在我只是覺得老朋友又得見面的樣子,是期待也是喜悅,總之這其間沒有什麼戀愛的關係。天文家曰,春打六九頭,冬至後四十五日是立春,反正一定的。這是正話,但是春天固然自來,老百姓也只是表示他的一種希望,田家諺雲,五九四十五,窮漢街頭舞,是也。我不懂詩,說不清中國詩人對於春的感情如何,如有祈望春之復歸說得如此深切者,甚願得一見之,匆促無可考問,只得姑且閣起耳。
民國三十四年一月十日,甲申小寒節中。
《立春以前》
周作人 著
太平書局
本文選自周作人自編文集《立春以前》,《立春以前》一書多是周作人一九四四年間所作,一九四五年二月至三月編成,八月出版。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v94b3qy.html

卜大中《昨日報——我的孤狗人生》2019

$
0
0
信箱中早些日子的卜先生:2004
"「F後來告訴我她如何拾回自尊。她看了LV與Burberry今年即將上市,還沒到貨的新商品廣告,振作起來化妝去上班。 原來,這就是Femme fatale。」(雷朵  (20031213))再加上一篇卜大中的『高金素梅與謝啟大』 (2003年12月02日)
在李歐梵編《新感覺派小說選》(台北允晨)中的 導讀 <中國現代小說的先驅者>,他將femme fatale 翻譯成"尤物":"穆時英的作品不時有尤物型的傳奇人物出現(如黑牡丹 Craven A )……"
跳到約3年前,在他好朋友張錯的新書發表會後,有讀者拿卜先生的書,給他簽。......見他努力地寫字樣子,很不捨。
之後,卜先生將些回憶錄章節,在網路上"連載",當然是篇篇精彩......
現在,完整的書已經出版。我們漢清講堂打算當後段班,打算卜先生的"昨日報"第n刷時,再辦讀書會 (廖志峰太沒信心,第一刷才印2000本)。


現在,完整的書已經出版。我們漢清講堂打算當後段班,打算卜先生的"昨日報"第n刷時,再辦讀書會 (廖志峰太沒信心,第一刷才印2000本)。






BOOKS.COM.TW

昨日報:我的孤狗人生
書名:昨日報:我的孤狗人生,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9755542,出版社:允晨文化,作者:卜大中,出版日期:2019/09/01,類別:文學小說

目錄

出版前言:昨日報/廖志峰

輯一:青銅時代
1.我為什麼從統派便變成反統派
2.我被警總約談兩次
3.我的坎坷上學路
4.耶穌會和我的青春時期
5.政大的三千六百五十天之一
6.政大的三千六百五十天之二
7.政大的三千六百五十天之三
8.政大的三千六百五十天之四
9.公費留考被做掉
10.割胃與割盲腸
11.叫我卜副總統大中先生

輯二:昨日報
1.中國時報的風光日子
2.余先生複雜多樣的人格特質
3.余紀忠先生是自由主義者嗎?
4.美洲中時的奇幻旅程
5.美洲中時的覆滅
6.余先生本土化的錯誤判斷
7.想我中時的兄弟們
8.余先生曾想要陳映真主編人間副刊
9.關於針對一傳媒的應戰策略
10.從時報到蘋果
11.黎智英,厲害了我們的報
12.兩代報人的代溝,黎智英的奇襲
13.複雜又難測的壹傳媒老闆黎智英

輯三:數風流人物
1.我們的自戀型領導人:馬、蔡、柯
2.星雲大敗馬克思
3.2LA黨外的流亡者之家
4.歸隱山林的高士彭明敏
5.不惜暮年再流亡
6.新郎不是我
7.許家屯給我的獨家大新聞
8.許家屯的感嘆與哀愁
9.關於陪許家屯遊歐以及對中國高幹的印象
10.千秋功過蔣經國
11.冷戰與性別的受害人
12.陳立夫虎落平陽被犬欺
13.柏楊,陳宏正
14.有點神祕的﹁台北記者俱樂部﹂
15.看那些才女多麼燦爛
16.看那些才女多麼燦爛之二
17.我那些才華橫溢的朋友們
18.從特務到藝術家

第四部:孤狗人生
1.情色好萊塢之一
2.情色好萊塢之二
3.情色好萊塢之三
4.李麗華、胡金銓、李翰祥
5.胡金銓、吳天明、陳凱歌、李安
6.胡茵夢與李敖
7.我的帕金森氏症
8.心靈受苦,從身體宣洩
9.想要一路玩到掛
10.話先說在後頭


 
 



話先說在後頭

  話先說在後面,這些回憶就是回憶,不是傳記。

  我的自知之明告訴我別寫傳記,因為:一則我無論學識、資歷、成就都不過爾爾,沒資格要人拿看傳記的心理準備看本書,不要浪費人家的時間。二則,本書是我個人在媒體界遇到的一些人與事。由於個人格局有限,遇到的人與事也就有限,寫出來不是深度不足,就是小題大做。三則寫作過程中,需要顧慮到所寫對象的隱私和政治立場,因而稀釋了故事的濃度。四則,我膽識不高,沒有被人討厭的勇氣;從眾心理多次左右了我寫作時的態度,十分慚愧。因為有這些警惕,寫事時盡量就事論事,寫人時試著心存善念與誠實坦率,不為已甚。

  寫傳記類的文章是有價值的。法國人類學家馬克.歐傑說:「巴黎人把地鐵路線當作備忘錄、當作一種記憶的開端。」書寫自己的故事其價值就像地鐵路線,可以重現那段生命經驗的記憶。各階層人物的傳記,加上族裔書寫、女性書寫、生活書寫與階級書寫,可以拼圖般拼出某特定時代的人類活動全圖。多年前,「傳記文學」鼓吹人人寫回憶,人人寫我家園,目的就在全面記錄那段時代的種種面向。如果沒人寫回憶,那段時代將成為空白,也因沒有對照參考,無法得知此刻的種種與那時的生活有什麼樣的差別和因果關係。

  有些社會由於某種遭遇產生了認同的分裂或對抗,解決之道即在於找尋或製造共同的記憶。記憶早在古希臘時代,就被認為是和空間秩序形成知識上的連續體。中古時期,記憶成為宇宙與空間的對應秩序。及至印刷文化出現,人的記憶遂成為書本內固定頁面配置下的物質性空間,於是人的記憶也開始被文字所記錄與取代。

  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興起後,人們發現:記憶與創傷和過去壓抑的潛意識情結息息相關;榮格更發展出集體潛意識,追溯不同人種的基因所產生的多元文化與精神傳統,以及如何生產不同的記憶與集體潛意識,並進而影響空間觀念與民主文化認同的打造。在這個面向上,記憶經常與敘述及故事有關。不同的族群與文化形塑其不同的集體記憶,因此記憶對文化認同和國族認同的確立與鞏固非常重要。尤其在都市文化研究和人文地理學的範疇裡,記憶有其關鍵性的角色。然而,由於都市景觀很快消失或改變,人們被迫失憶,無法透過固定地標和空間想像來固定既有的記憶。對歷史的失憶徵候群會造成深沈的憂鬱和失落,找不到藉以固錨的定位點。

  說這些無非是呼籲國人多寫回憶,包括從台灣國族宏大論述的回憶,到各人微觀的生活小確幸回憶。由於每人角度與立場的不同,越多人寫同一段歷史,拼出的圖像越完整,國家要統一解釋歷史事件的野心也越不可能實現,多元文化的成熟度也越高。

  我經過一段憂鬱症的黯淡歲月,原先的盲目自信心被徹底摧毀。憂鬱使我誠實地直面我的人生,殘忍地反省每一件我曾經有意無意犯過的錯、傷害過的人、自以為是的偏執、過度淺薄的炫耀、沒有意識的對他人的忌妒、令人討厭的耍嘴皮、不得體的開玩笑、隨意尖酸刻薄地批評認識不深的人與所知不多的事、對很多事強以不知為知、嘲笑他人的失敗與尷尬、缺乏溫暖寬厚的人格、對他人正處於精神危機與心理病症,遲鈍不知或視而不見、任意撒謊、逃避心理的黑暗面,人生中很多失敗與虧欠,錐心刺骨般啃食我的內在……。(憂鬱症好像又犯啦)

  我在此以文字向曾經被我傷害過的師長親友嚴肅致歉,不知還有沒有時間找到救贖。我現在最怕心懷愧疚地活到死的那天,還生生不息地長出新的罪惡感。我曾說一直很欣賞存在主義哲學家齊克果的人生哲學:半是遊戲人生,半是心存上帝;我的遊戲人生損人不利己,罪業深重,這人生的漫長後悔,是心存上帝也救不回來了。

  我北投初中的國文老師楊永偕,鼓勵我暑假時讀中國古代章回小說,我讀了二十多本,對我日後的寫作助益極大。我的鄰居也是同學的周汝汎是西方小說迷,強迫我閱讀,還跟我討論,增加我很多的文學教育,像是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六大本差點噎死。最受不了俄國小說,光記又多又長的人物名字就去掉半條命,但奠定了對西方文學的基礎。我的知識很多是自學,學校教育反而影響有限。

  我是外省人,爸爸不是軍人,是公務員,所以我沒住過眷村,但有許多朋友在眷村中長大。我很羨慕他們的兄弟意識,團結而有安全感(像是小太保組織);但也了解到他們的社區意識比較狹窄,省籍意識強烈,阻礙了雍容大度、兼容並蓄的人格發展。

  這是本書的最後一篇文章,到了七十歲,也該知道什麼時候需要結束,我直覺現在是該停筆的時刻了。要感謝蔡其達,沒有他的發起和盯稿,這個專欄不可能完成。他文史素養甚佳,給我很多啟示,是良朋益友。也感激允晨文化的總編輯廖志峰,他膽大包天,不畏賠錢堅持要出本書,並提出專業意見和鼓勵。他的視死如歸是我暗自好笑的來源,希望不要虧損太多。

  最後,要深摯感謝我的好友林中一。他是我中時和蘋果的老同事,無論何時只要我電腦出問題,一通電話他立即從IT辦公室趕來救我。我們老人家是電腦文盲,我會用漢音輸入已經不容易了,許多老傢伙停留在手工業時代,寫完稿還要麻煩別人打字。由於我已退休,在家工作,林先生不怕麻煩犧牲週休日常主動來家裡幫我處理電腦問題。重申感恩,沒有林先生,就沒有我打字寫作的可能。

  要致歉、要感恩的人太多,在此表過不提。最後只想說一句:「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出版前言

昨日報

廖志峰


  我曾經歷過這樣的時代,相信老三台(台視、中視、華視)所播放的新聞,相信三大報(中央、中時、聯合)所刊出的新聞,那是一個純真而毫不懷疑的年代,然而,有一天我忽然明白,就像教科書一樣,這些都是被編選過,並帶有一定視角和導向,我開始好奇:這些新聞是怎麼來的?編輯台後的故事是什麼?

  三大報的時代有一個人讓我印象深刻,除了他犀利睿智的文字,主要是他的名字,我想應該是筆名吧?怎麼可能有人姓氏筆畫這麼簡單,那人就是卜大中。二〇〇六年,我請卜大中為一位作者寫序,有了第一次的接觸,接觸時,異常的溫暖謙和,讓我嚇了一跳,後來經他介紹又認識杜念中,也同樣彬彬有禮,待人十分周到,讓我非常驚訝:這些人是怎麼回事?我竟有一種從叢林重回文明世界的感覺。卜大中為允晨所寫的書序總是要言不煩,背後帶有社會文化的脈絡,讓人深思。我從那時起就開始約書稿了,想的是「蘋論」結集,他總說評論集不值得出版,但他也不是拒絕。有天吃飯,他說起他和許家屯在美國相遇的故事,許家屯身上充滿了時代和政治秘辛,但要卜大中保密,只說有一天會給他獨家。卜大中遵守了約定,後來也真的寫了二條獨家新聞(有一條獨家被當時的報社高層壓掉了,原因是太出色了)。他為什麼說這個故事呢?也許是我自己誤讀,那天之後,我們見面只談電影,談風花雪月,談生老病痛,不談書。我始終記得他說他退休後會寫一本書給我。有一天,看到「思想坦克」開始登出他的文章,〈我為何從統派變成反統派〉,我忍不住打電話給他。我說:老卜,你說退休之後要寫一本書給我,現在你退休了……。他說:就是這一本。

  很多年前讀過《紐約時報》、《走進美國大報》,充滿嚮往,真希望自己可以到這樣的大報社工作,參與時代,但我一輩子只守在南京東路的一家出版社裡,時代從大馬路上呼嘯而過。不過,我還是嘗試藉由出版來還原時代面貌被形塑的背後肌理。卜大中的這本書的寫法雖然單篇單篇地寫來,像是雜憶,然而,背後貫串的時代社會時間軸,氣味分明,脈絡清楚,不只是個人生命的軌跡、傷痕,更是時代的烙印,有些地方點到為止,藏有伏筆,似是留待讀者填補,其實是作者的敦厚,不忍深究。寫至「美洲中時」的突起猝落,面對《蘋果日報》來勢洶洶的挑戰,尤其讓人不勝唏噓。像《中國時報》這樣的大報,在二戰之後創立的報社,擔負時代的傳聲筒和記憶者,有它不可磨滅的重要位置,從這大報社出來的菁英(驕兵悍將,卜大中語),到今天都還雄據各方,引領風騷不已,值得記述這逝水年華。

  我認為台灣報業(或媒體)的興衰發展與台灣整體的關聯,值得有心人研究撰述,這本書只是開端。如果卜大中是個說故事的人,你要問:他說了什麼?怎麼說;或是什麼沒說?為什麼?背後牽動的是政治,權力,人性,以及各種利益糾葛。我一直想問卜大中:你認為新聞的核心價值是甚麼?你,還相信新聞嗎?

  《昨日報——我的孤狗人生》說的是台灣曾有的一個新聞時代,獻給所有一起走過時代的讀者。謝謝卜大中,謝謝當日約稿催生「孤狗人生」的蔡其達。

Alexander von Humboldt 亞歷山大··馮·洪堡:SELECTED WRITINGS

$
0
0

今天是亞歷山大˙馮˙洪保(Alexander von Humboldt, 1769-1859)250周年冥誕,他是德國最著名的博物學家之一。亞歷山大˙馮˙洪保德是現代地理學創始人之一。他也是當時代一位涉獵許多領域的通才型學者,如生物學、地質學與化學,他也是這些學科裡具有領先地位的科學家之一。與其不同的是,其兄長威廉˙馮˙洪保(Wilhelm von Humboldt)是位語言學家,並且之後還擔任普魯士王國的部長。今日柏林的洪堡大學就是沿用這對兄弟的名字。他們的人像就佇立在該大學的大門口。
圖像裡可能有1 人、天空和戶外




天才科學家洪堡是如何長成的?

德國的這位最大的通才學者的起點就勝過許多人。出生於普魯士望族的洪堡天資聰穎,母親精明幹練會理財,全力讓兒子獲得最好的教育。這些綜合要素疊加在一起鍛造了德國歷史上這位最偉大的通才學者。


Alexander von Humboldt von Auguste Desnoyers, Ausschnitt (Alexander von Humboldt von Auguste Desnoyers/Foto: T. Rooks )
(德國之聲中文網)1769年9月14日,亞歷山大·馮·洪堡出生。當時,普魯士不過是眾多城邦和選帝侯公國中的一個。首都柏林只是人口僅13.2萬的地方小巢,其中20%的居民與軍隊有關。那時,倫敦人口已至75萬,社會生活多姿多彩,而柏林事實上只是一個軍事基地。
洪堡的父親亞歷山大·格奧爾格·馮·洪堡(Alexander Georg von Humboldt)在軍中做到了團副,經歷過奧地利爵位繼承戰爭及歐洲大陸七年戰爭。此後,他擔任女王儲財務主管。兩年後,46歲的他娶25歲寡婦科倫布(Marie-Elisabeth Colomb)為妻。
Porträt Maria Elisabeth von Humboldt (Stiftung Stadtmuseum Berlin/Oliver Ziebe)
瑪麗-伊麗莎白·馮·洪堡
父親雖長於社交,作為團副在戰爭中經濟受益,但真正給家庭帶來財富的卻是瑪麗-伊麗莎白。她帶來幾項投資、柏林市內一個大住宅、一處鄉間房產、位於泰格爾(Tegel)的一座別墅。她還帶來兒子海因里希(Heinrich),那是她和首任丈夫、男爵馮·霍爾維德(Friedrich Ernst von Holwede)所生。
這對新夫婦生有兩個兒子:先是威廉(Wilhelm),兩年後是亞歷山大(Alexander)。老二出生這一年,父親不再工作,並從此以紳士身份生活在泰格爾別墅。他到處受人喜愛,並能繼續請到王室成員來家做客。甚至歌德也在其唯一一次柏林遊時成為老洪堡伉儷的座上客。作為回報,這位大文豪在《浮士德》一作中特意提及泰格爾。
泰格爾別墅
與慈愛的父親形成鮮明對比,亞歷山大的母親常給人以清高、冷淡之感。她已失去前夫和幼年女兒,現在,她成了擴大了的家庭中的一位很忙的婦人。她得替那多處房產操心,還要致力於在一個男人世界裡不遭輕視。儘管清高,她仍能確保3個兒子始終沒有生活之憂。
在大兒子踏步軍界後,她遂策劃使威廉和亞歷山大在普魯士行政界有雄心勃勃的生涯。最終,她成功地為兩個兒子聘請到有名望的啟蒙老師,使這兩個聰惠的孩子成為"神童"。
Berlin - Schloss Tegel in Reinickendorf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F. Profitlich)
位於泰格爾(Tegel)的別墅
昆特的全面影響
瑪麗-伊麗莎白的最大成就是,聘請到當時尚名不見經傳的20歲青年學者昆特(Gottlob Johann Christian Kunth)。起初,昆特只是眾多老師中一個。不過,他甫制定完授課計劃,老洪堡驟然辭世。對亞歷山大來說,這是災難性的打擊。
由此,昆特成了家庭的重要部分,幫助守寡的母親管理房地產。此外,他教授男孩子們德語、法語和歷史基礎知識。昆特很快從一位普通的老師升任男孩們的教育主管。他負責監管其他師資,組織安排學者作有關數學、哲學、希臘語和拉丁語的私人報告。
恐怕沒人會想到,孩提時代以"小藥劑師"出名的亞歷山大對蒐集石頭和昆蟲的嗜好會使他無數次遠走世界。
Alexander von Humboldt Buch Aufzeichnungen (Botanisches Museum Berlin/Foto: Timothy Rooks)
這是他在南美蒐集到的學名"Skarabäus"的昆蟲照片
哥哥威廉勤奮好學。亞歷山大則屬於"大器晚成"一類,尤其是,授課內容多以哥哥為中心設置。多年後,亞歷山大寫道:"直到16歲,我對科學方面的東西興趣索然。我靜不下心來,只想成為一名士兵。"
不過,老師昆特絕不放鬆,並想法設法讓兩兄弟被邀請參加柏林為數不多的知識沙龍。在那個時代,柏林猶太群體受到多方限制,但有幾個猶太人將自己的住家作為聚會地,並使之逐漸成為柏林知識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獨具一格的環境中,亞歷山大心智大開,他還學會了跳舞,甚至學到了一點希伯來語。
轉折點
洪堡兄弟雖從未上過官辦正規學校,然而,受教於昆特老師的那10年卻使他倆看到了最好的東西,而且,有著很多可學的內容。由於柏林當時沒有大學,亞歷山大去了不遠的奧德河畔法蘭克福大學,待了6個月。此後,他回到柏林家中,跟著私人教師學了一年的物理、數學、希臘語、繪圖和植物學。
Alexander von Humboldt, Auguste Desnoyers (Künstler) nach Francois Gerard, Kupferstich, 1805 (Alexander von Humboldt von Auguste Desnoyers/Foto: T. Rooks )
34歲的亞歷山大·馮·洪堡
1789年春,他踏進德國當時最佳教育機構之一的哥廷根大學。他在那裡結識了自然研究家格奧爾格·福斯特(Georg Forster),從此決定了他此後的一生。福斯特曾全程陪同詹姆斯·庫克(James Cook)作第二次環球旅行,並寫下了此行經歷。在洪堡眼裡,他是理想的冒險家和一位真正的引路人。
倆人友誼日深。他們一起旅行,穿越德國、荷蘭、英格蘭和法蘭西。福斯特把洪堡介紹給自己的友人和科學界同行。
這一相識改變了洪堡的一生。
亞歷山大找到了他的終生使命--投身於科學事業。心懷此一目標,1790年,剛滿21歲的洪堡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著作--厚達126頁,論述萊茵玄武岩。他將此書獻給了福斯特。
礦山總監
亞歷山大從未有過大學結業證書。然而,他的天賦被喚醒了,他的不同尋常的正式教育即將告終。在漢堡的一家經濟學校短暫學習後,他去了薩克森,去了弗萊堡,進了著名的礦山學校,在8個月時間裡學完了其他人多年才能學完的東西。
此後,洪堡得到了第一個職位,擔任普魯士礦山總監。他很快被任命為弗蘭肯(Franken)所有礦山的監護人。其時,這個遠離普魯士、由各個小邦組成的地區剛成為國家的一部分,須被融入普魯士體系。在那個時代,銀、金、鐵、藍帆和鹽礦是重要的收入來源。對普魯士國王來說,它們尤其具有吸引力,因為,開採權為他個人獨有。
當礦山總監又苦又累。不過,洪堡不怕把手弄髒了。從1792年下到1797年春,他走遍了礦區視察,制定預算,撰寫報告,蒐集礦石,開展自己的實驗,建立了一所礦工學校,編寫了一本教科書。
財富突至
但是,他的生活不久就將徹底改變。1796年11月18日,母親去世。他、威廉以及那位同母異父哥哥一下子成為富翁。他繼承了約9萬塔勒現金,外加地產貸款、投資券。對一個年薪400塔勒的他來說,這可是很多很多的錢。他收取的利息一年就達3000塔勒。
他曾是一名優秀的官員,在礦業工作中,他學到了很多。儘管上司提出過眾多開價,他還是決定享受自由。在其後的兩年半內,他遊歷了全歐洲。那是他希望得到滿足的一個夢。
在巴黎,他購來當時所能得到的性能最優異的科學器材。他在那裡結識了法國外科大夫和植物愛好者邦普蘭(Aimé Bonpland)。邦普蘭那時也正在找尋一位大冒險家。
Alexander von Humboldt deutscher Naturforscher (picture-alliance/Prisma Archivo)
暮年亞歷山大·馮·洪堡,德國科學家、自然主義者、作家
1799年,一名薩克森外交官將洪堡引薦給西班牙國王。國王對他印像極佳,遂為他和邦普蘭開具護照,使他們有權遊歷在拉丁美洲的所有西班牙屬地。柏林的門德爾松銀行給了洪堡亟需的貸款。這樣的機會在人的一生中只有一回,其條件之好,讓人不能不利用。
在大多數人從未遠離自己家鄉的時代,洪堡已遍遊德國並見識了歐洲的諸多地方。他出版了5本書,其中一本以拉丁文寫成。29歲的他精力充沛。不過,他自己還未能想像到,這些旅行會將他引向時人以為的世界最高山脈,並會把他造就成這個世界最著名的男子之一。

DW.COM

  • 日期 11.08.2019

Carl Friedrich Gauss; Alexander von Humboldt;丈量世界


 - Translate this page
Carl Friedrich Gauss; Alexander von Humboldt;丈量世界 ... 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 1768-1859),他不但親赴原始森林、大草原,還深入奧利諾科河,以身試毒,計算土著身上的頭蝨,還探勘洞穴,攀登 .... Some Blogs of Hanching Chung.



"Nature can be so soothing to the tormented mind, a blue sky, the glittering surface of lake water, the green foliage of trees may be your solace. In such company it is even possible to forget the reality of one's personal existence. It lends wings to our feelings and thoughts."
--Alexander von Humboldt
A new hardcover selection of the best writings of the visionary German naturalist whose ideas changed the way we see the natural world. Selected and introduced by Andrea Wulf. Alexander von Humboldt (1769–1859) was an intrepid explorer and the most famous scientist of his age. His life was packed with adventure and discovery, whether he was climbing volcanoes in the Andes, racing through anthrax-infected Siberia, or publishing groundbreaking bestsellers. Ahead of his time, he recognized nature as an interdependent whole and he saw before anyone else that humankind was on a path to destroy it. His visits to the Americas led him to argue that the indigenous peoples possessed ancient cultures with sophisticated languages, architecture, and art, and his expedition to Cuba prompted him to denounce slavery as “the greatest evil ever to have afflicted humanity.” To Humboldt, the melody of his prose was as important as its empirical content, and this selection from his most famous works—including Cosmos, Views of Nature, and Views of the Cordilleras and Monuments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s of the Americas, among others—allows us the pleasure of reading his own accounts of his daring explorations. Humboldt’s writings profoundly influenced naturalists and poets including Darwin, Thoreau, Muir, Goethe, Wordsworth, and Whitman. The Selected Writings is not only a tribute to Humboldt’s important role in environmental history and science, but also to his ability to fashion powerfully poetic narratives out of scientific observations. READ an excerpt here: https://www.penguinrandomhouse.com/…/selected-writings-by-…/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Collected Maxims and Other Reflections’《箴言集》ラ・ロシュフコー 箴言集

$
0
0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法蘭索瓦·德·拉羅希福可
法蘭索瓦·德·拉羅希福可公爵馬西亞克親王(法語:François de La Rochefoucauld,Prince de Marcillac,1613年9月15日─1680年3月17日),法國箴言作家。

生平[編輯]

生於巴黎一個貴族家庭,早年熱衷政治,但政途蹇連;1630年代他成為隆格維爾夫人的裙下臣,又與王后奧地利的安妮過從甚密,並加入推翻首相利希留的陰謀計畫,卻不斷失敗。1643年安妮攝政後,他是「顯要集團」的成員,卻終在投石黨運動中焦頭爛額,於戰鬥時中槍而長期失明、失寵,被迫退居鄉間,進入以塞維涅夫人拉斐特夫人為代表的沙龍圈子(尤與後者過從密切),並潛心著作,直至逝世。
1662年,有人未經他的准許、校改而出版了《回憶錄》(Memoires),書中的敏感內容惹怒了不少人。1665年出版《箴言集》(Réflexions ou sentences et maximes morales,簡稱Maximes),以犀利的筆調無情地諷刺了人類的愚蠢;其內容質疑人類一切高貴行為背後的動機,開卷第一條即說:「男因勇氣而神勇,女因節操而守節,此未必然也。」(... et ce n'est pas toujours par valeur que les hommes sont vaillants et que les femmes sont chastes.)拉羅什富科一句有關愛情的箴言常被後世引用:「真愛猶如鬼魅:眾口相傳,然嘗目擊者,鮮矣。」(Il est du véritable amour comme de l'apparition des esprits: tout le monde en parle, mais peu de gens en ont vu.)(《箴言集》第76條) 即使不少人以道德的名義譴責作者深刻的利己主義思想,但所有人都承認這部兩部作品巨大的文學價值。

參考文獻[編輯]

  • (法)巴亞爾 等著、黃豔紅 等譯,《法國史圖說》,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外部連結[編輯]


邵濟源譯《箴言集》譯序
《箴言集》原文



著作[編集]

考察あるいは教訓的格言・箴言[編集]

彼の主著『考察あるいは教訓的格言・箴言』は、単に『箴言集』や『格言集』とも呼ばれる。1659年頃から執筆を始めたと推測されており、その後いくつか写本も作成された。印刷物として刊行されたのは1664年のことであるが、これは先行して無許可の海賊版が出されたことに対抗したためである。その後、箴言は増補される一方で一部が削除され、生前に第5版(1678年)までが刊行された(死後1693年には第6版が出された)。

日本語訳された著作[編集]



---

偽善是邪惡向美德的致敬:人性箴言(二版)

Maximes et Reflexions diverses

內容簡介

  「閱讀拉羅什福柯,就像吸吮酸橙汁液;其滋味最為苦澀,卻又讓人樂在其中。」——艾倫.狄波頓

  504則犀利箴言,戳刺你在生活、愛情、職場、社會中見識到的人性表象。

  三百五十年前,法國思想家拉羅什福柯用這本「簡短的巨作」,為自己贏得不朽的文壇地位。他對人性的觀察如此嘲諷辛辣,拳拳到肉,針針見血,精準得讓人啞然失笑,擊掌叫好。
  
  《人性箴言》於一六六五年首度在巴黎出版。「法國思想之父」伏爾泰百年後稱讚本書強烈影響了法國的民族個性,造就後世法國人思想上的幽微內省與形容精確。拉羅什福柯認為,人的思緒就像滑溜的鰻魚,不管條理如何分明,邏輯如何清晰,都會從人的思考中溜竄逸逃,除非以簡潔優雅的字句將之紀錄下來。於是,他便選擇以格言體(aphorisms),寫下他對人性的分析與觀察。
  
  拉羅什福柯厭惡濫情,《人性箴言》裡每句格言都是對我們自我正面認知的挑戰。其間蘊含的智慧讓人驚訝,句句都是他在思索人性之後冷凝出的結晶,語言簡潔機智、觀點透徹清明。
  
  「有些人若不是聽別人談到愛情,自己根本不會去愛。」——一九九三年,年方二十三的英倫才子艾倫.狄波頓剛剛失戀時,在從倫敦前往愛丁堡的火車上讀到書中這句話,得到刺激靈感,寫出一鳴驚人的處女作《我談的那場戀愛》。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的《不道德教育講座》也引用了《人性箴言》的書中段落;這部作品的風格在三百多年來更是影響了齊克果、尼采、維根斯坦等諸多後世哲學家及作家。
  
  三百五十年前的格言警句,如今讀來依然讓人竊笑、驚訝、震撼。因為拉羅什福柯所寫下的,是如你我的人類在表面底下不願承認、難以言說的永恆真實人性。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弗朗索瓦.德.拉羅什福柯(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1613-1680)


  法國思想家,也是家世顯赫的巴黎貴族。早年熱衷政治,但得罪當權者遭流放外省,之後又捲入政治鬥爭。拉羅什福柯晚年將關注重心轉向文藝沙龍,著有《回憶錄》(Memoirs)及《人性箴言》兩書,後者更被後世譽為法國文學及思想經典之作,影響後世眾多哲學家及作家甚深。

譯者簡介

黃意雯


  年輕時認為語言與世界接軌之橋梁,熱衷學習外語。目前從事英語教學工作,並重拾中文之美,致力推廣中文辭彙與成語使用。
 

目錄

Ⅰ編者序——面讓人性現形的鏡子
Ⅱ人性箴言 全504則
 

編者序

一面讓人性現形的鏡子


  十七世紀的法國思想家拉羅什福柯,出身在巴黎一個家世顯赫的家族,一生僅留下兩部作品傳世。古老貴族家庭出身的拉羅什福柯早年曾經歷多次沙場征戰,而且熱中政治活動,參與過政治密謀鬥爭,但因為得罪當權者而遭流放外省。晚年的拉羅什福柯則將關注重心從政治徹底轉向沙龍,成為當時重要的沙龍女主人賽維涅夫人(Madame de Sevigne) 和拉法葉夫人(Madame de La Fayette) 的沙龍座上嘉賓。同時,也開始省思此生見識過的人性善與惡,並在五十二歲時完成這部《人性箴言》。

  雖然法國社會在十八世紀才開始出現激烈的思想理論和革命行動,但拉羅什福柯身處的十七世紀正站在封建制度逐漸崩解、中世紀對思想的禁錮冰封開始融解的歷史時間點上,知識分子的思想和文化此時也開始萌芽興盛;當時幾位諸如「我思故我在」的笛卡兒 (Rene Descartes,1596-1650),和著有《沉思錄》的巴斯卡 (Blaise Pascal,1623-1662)等知識分子的思想,後續也長遠地影響至今。

  《人性箴言》最早在一六六五年首度出版,原名為Réflexions ou sentences et maximes morales,意指「道德箴言或反思」,但內容並非指導世人應該如何應對進退的規範和戒律,而是拉羅什福柯對人類內在的心性動機和外在行為表現的描述及解析。他在全書首則箴言中表示,「所謂的德性,通常只是某些行為與各式利益的組合」,這正是貫穿整部作品的主要精神,也就是世上許多看似良善的行為,背後往往建立在私利的基礎上,與「人性本善」的觀點大相逕庭。

  拉羅什福柯認為,世人的所有良行善舉背後,都暗藏不為旁人所知的動機, 因此書中談到的謙虛、勇敢、貞節、誠實、節制、勸告、同情、感激等人性美德,往往會引出虛偽、怯懦、放蕩、欺詐、驕傲、背叛、自以為是等劣根性;而且世人也「難以從一項正直且誠實的行為,判斷其動機究竟是出於誠實或是機巧」。
  
  一般人總認為,當我們因為某事而沮喪或傷心時,正向的振奮激勵有助調適情緒;但在拉羅什福柯的認知中,人的快樂是比較出來的,痛苦當然也是。因此,能讓痛苦傷心者不那麼痛苦的最佳方式,也許會是看到更糟糕的狀況發生在他人身上;相形之下,自己的問題似乎也就沒那麼嚴重了。拉羅什福柯認為,人類本性大多自私。「你我皆有能力去承擔他人的不幸」,當厄運降臨在朋友身上,我們也許表面哀戚,但心中卻可能暗自竊喜遭逢厄運的不是自己;我們自許心胸寬大,為人公正,但真正考驗人性的時刻,往往不是你我能否對遭逢困境的朋友給予同情,而是在我們看到朋友一帆風順、平步青雲之際,是否毫無嫉妒之心。

  拉羅什福柯認為,人的思緒意識就像滑溜的鰻魚,不論一個人條理多麼分明,邏輯如何清晰,意識都會從人的思考間隙中溜出逃竄;要抓住這樣的意識,就得用優美的字句將之釘牢。這也正是他選用言簡意賅、可單句獨立完整表達思想的格言體(aphorism),寫下他對人性觀察的原因。

  拉羅什福柯厭惡凡事正向思考的濫情,《人性箴言》等於是他對人類自我正向認知的挑戰,其間蘊含的冷靜睿智令人驚訝;語言簡潔機智、觀點透徹清明。這樣的觀點和寫作方式也激發了後世無數偉大的哲學家,深受尼采、齊克果、維根斯坦等人喜愛,也讓後人知道,最強烈的悲觀主義未必非得以沉悶沮喪的方式表現。

  面對最浮躁、沉重、虛偽、假道學的世界,應該要以最輕盈、冷冽、犀利的態度批判。《人性箴言》雖然是三百五十年前拉羅什福柯對當時社會偽飾假象所磨出的一面照妖鏡,二十一世紀的現在讀來依然會讓人竊笑、羞愧、驚訝、震撼。因為拉羅什福柯所寫下的,是如你我的世人在表象底下難以承認的永恆真實人性。
----
“We are accustomed to judge others by our own standard; and if we absolve them of our faults indulgently enough, we condemn them severely for lacking our merits.”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Collected Maxims and Other Reflections’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was born #OTD in 1613. He was renowned for his literary maxims and epigrams. In 1635 he was involved in an intrigue against Cardinal Richelieu and took part in the Frondes revolt (1648–53). His best-known work is Réflexions ou Sentences et Maximes Morales (1665).
GLOBAL.OUP.COM
Deceptively brief and insidiously easy to read, La Rochefoucauld's shrewd, unflattering analyses of human behavior have influenced…

藍蔭鼎 (1903-1979)《鼎廬小語》(1974)

$
0
0












藍蔭鼎(1903年10月13日-1979年2月4日),台灣知名水彩畫家,出生於日治臺灣宜蘭廳羅東支廳羅東區阿束社,祖籍福建省漳州,多次入選帝展及台展,曾經擔任中華電視公司董事長。


《鼎廬小語》(1974)










検索結果

ウェブ検索結果

藍蔭鼎(1903年10月13日-1979年2月4日),台灣知名水彩畫家,出生於日治臺灣宜蘭廳羅東支廳羅東區阿束社,祖籍福建省漳州,多次入選帝展及台展,曾經擔任中華電視公司董事長。


1951年創辦豐年半月刊,希望利用發行刊物,教導和農民息息相關的知識,讓技術提升、生產力增加。至今仍在發行。1960年代晚期和1970年代,藍蔭鼎曾於台灣電視公司(台視)和中華電視台出任要職,曾任中華電視台董事長。他在畫作之外的文學作品,以《宗教與藝術》、《藝術與人生》、《鼎廬小語》這三本書最為知名;《鼎廬小語》中的一篇文章〈飲水思源〉,曾被收錄於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國文》教科書第一冊第19課,屬於選讀篇目。



圖像裡可能有文字

于君方 《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 Kuan-yin : 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Avalokitesvara

$
0
0









內容簡介

  觀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的化身,在印度、東南亞與西藏,亦是象徵神聖王權的男性神祇,然而在中國,「他」卻變成了「她」,成為循聲救苦的「慈悲女神」,並擁有截然不同的歷史與身世,深刻地影響了國人的生活與信仰。
  于君方教授投注十多年的心血,以結合文化、藝術、社會、歷史等跨學科領域的創新研究方法,探討觀音經歷此戲劇性演變的原因與過程。除了佛經之外,本書將感應錄、朝聖故事、寺志與山志、民間文學、田野調查,以及反映觀音形象變化的藝術造型等全面納入討論範圍,是深入研究觀音信仰的突破性著作。
本書特色
1.海內外全面而深入研究觀音的重要著作。
2.結合文獻學、歷史學、田野調查,進行社會,文化,藝術,歷史的跨學科領域研究,研究方法創新,具有突破性。
3.內含五十四幅來自世界各地收藏史料之珍貴照片。
作者簡介
于君方教授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宗教學博士,專攻漢傳佛教研究。1972至2004年間任教於羅格斯大學宗教學系(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現任哥倫比亞大學宗教學系、東亞語言文化學系,以及「聖嚴漢傳佛學講座」教授,致力於指導漢傳佛教的博士研究生。
  她的第一本著作《中國的佛教復興:袾宏與晚明的宗教融合》(The 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 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1),是研究唐代以後佛教最早的英文著作之一,另合編有《中國的香客和聖地》(Pilgrims and Sacred Sites in China)。《觀音》一書的英文版於2001年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
譯者簡介
陳懷宇
  生於江西。曾求學北京師範大學、北大、普林斯頓大學。現任教於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主要研究中國宗教史和思想史,著有The Revival of Buddhist Monasticism in Medieval China,並發表中英論文十餘篇。
姚崇新
  1966年生,歷史學博士,中國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研究領域包括佛教考古與佛教社會史、中外文化交流考古等。代表性論著有《廣元唐代石窟造像分期研究》等。
林佩瑩
  目前於英國倫敦大學攻讀宗教學博士。由於對佛教浩瀚之思想與融入民間發展之生命力深受感動,自台灣大學政治系國際關係組畢業後,開始邁入佛教歷史研究之領域。
 

目錄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第一章 導 論
第二章 觀音信仰的佛典出處
第三章 中國本土經典與觀音信仰
第四章 感應故事與觀音的本土化
第五章 神異僧與觀音的本土化
第六章 本土圖像與觀音的本土化
第七章 大悲懺儀與千手千眼觀音在宋代的本土化
第八章 妙善公主與觀音的女性化
第九章 普陀山:朝聖與中國普陀洛迦山的創造
第十章 中國中世紀晚期的女性觀音像
第十一章 觀音老母:觀音與明清的民間新興教派
第十二章 結論 
附錄一
附錄二
全書註釋
參考書目
地圖一 本書相關地名
地圖二 佛教重要寺院及地名
地圖三 普陀山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5984571
  • 叢書系列:大視野
  • 規格:平裝 / 640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廢名集(全六卷)

$
0
0
原版的價值與魅力
Hanching Chung 請問封面設計者

Hanching Chung 簡體字版都另外設計封面


現在流行作者簽名本,但若只是泛泛之交 ,或是簽書會得來的,也沒太高的歷史價值。周作人的這本廢名一九三二年開明書店出版的《橋》初版本,在拍賣場合絕對是高價的。那是書剛出版後廢名就簽了名,寫上(民國)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呈給他的老師周作人(廢名是苦雨翁的四大弟子)。而歷經三十年後的一九六二年的四月六日,周作人把此書轉贈給鮑耀明,並且鈐了印章。師生兩大名人簽名鈐印本 ,您說您會用多少價錢來競拍呢?撇開價錢不論,它的收藏價值更是難得,百年難遇!



未提供相片說明。



未提供相片說明。




廢名集(全六卷)

內容簡介

本書共六卷,分上下兩編,以國共易手為界,上編為作為作家的廢名的創作;下編為作為學者的馮文炳的著述。上編收1922至1948年間的作品,下編收 1949至1964年間的作品。上編以文體劃分為小說、文、詩、論四類,各類依時間順序分輯;下編基本以研究對象為分類標準。

本書是新文學中除《魯迅全集》以外唯一全面整理的作家集,所采用的底本基本為初版本,體例是全部依底本排印,底本有錯依校本改者出注,底本不誤校本誤者不 出注。廢名作品散佚極為嚴重,以往從未出版過能反映其全貌的集子。經過多年艱苦收集,本集中新發現的文本約佔三分之一。全書歷時十二年,校勘作者身前所有 版本,對廢名作品的研究者、愛好者及文學寫作者、愛好者均是一個福音。
 

目錄

第一卷
前言
凡例
上編
小說

竹林的故事


講究的信封
柚子
少年阮仁的失蹤
病人
浣衣母
半年
我的鄰舍
初戀
阿妹
火神廟的和尚
鷓鴣
竹林的故事
河上柳
去鄉——S的遺稿——
桃園
張先生與張太太
文學者
晌午
石勒的殺人
追悼會
審判
浪子的筆記
一段記載
桃園
菱蕩

小五放牛
毛兒的爸爸
……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附錄




新發現的一封廢名佚信——兼評《新詩十二講——廢名的老北大講義》


  • 作者:眉睫  來源:博覽群書  整理日期:2007/7/21  



  •   孟實(原名吳方)在《“我是夢中傳彩筆”——廢名略識》中稱廢名是“李商隱以后,現代能找到的第一個朦朧派”。這個“朦朧派”的意思不 只是說廢名的小說晦澀朦朧,恐怕也是說作為詩人的廢名是現代朦朧派詩歌的鼻祖。甚至在臺灣,廢名的詩歌及其詩論經由紀弦、痖弦等詩人的介紹,亦是引發臺灣 現代派詩歌的源泉之一( 陳振國:《廢名研究在臺灣》);而廢名小說在臺灣產生影響則遠遲于廢名的詩歌及其詩論。
      1932年,廢名在完成長篇小說《橋》和《莫須有先生傳》以后,轉入散文創作和新詩研究,并身體力行地創作了一百多首新詩。1934年廢名曾以 “新詩問答”的形式散布了他的新詩觀點。1936年,在一本英譯的《中國現代詩選》(Harold·Acton、陳世驤編譯)中,即已收入廢名的詩,并將 《論現代詩》一文(即“新詩問答”)用作附錄,作為此書宣揚中國現代派詩的理論文章。最近從胡適密藏書信中發現一封廢名致胡適的佚信,其中有關于新詩的認 識。據考證寫于1933年或1934年2月1日,這比“新詩問答”還早。此信尚未引起學界注意,亦未曾收入《廢名文集》《廢名年譜》等書中,全文將近四千 字,可謂迄今為止發現的廢名最長的一封信。
       信中闡述了以下觀點:一是明確指出“我們今日的新詩是中國詩的一種”,“白話詩不應該說是舊詩詞的一種進步,而是一種變化,是中國詩的一種體裁。今日的 新詩,并不能包羅萬象,舊詩詞所能表現的意境,沒有他的地位,而他確可以有他的特別領域,他可以表現舊詩詞所不能為力的東西。”二是在將舊詩詞與新詩作了 質的區分之后,繼而指出語言形式的文言與白話并非新舊詩的區分標準,“舊詩之不是新詩,不因其用的不是白話,就是有許多幾乎完全是白話句子的詞,我也以為 不能引為我們今日新詩的先例。新詩之不是舊詩,不因其用的是白話,而文言到底也還是漢語。”三是指出當下詩壇的困窘境地,“今日做新詩的人,一方面沒這個 體裁上的必然性的意識,一方面又缺乏新詩的生命,以為用白話做的詩就是新詩,結果是多此一舉。他們以為是打倒舊詩,其實自己反而站不住腳了。”四是對自己 的新詩充滿信心和對其晦澀的解釋,“我自己所做的一百多首詩,自以為合乎這個新詩的資格。我用了我的形式表達出了我的意思,他是站在舊詩的范圍以外,能夠 孑然而立了。若說他不好懂,那我覺得這本是人類一件沒有法子的事情。藝術原則上是可通于人,而事實并不一定是人盡可解;恐怕同戀愛差不多,我所見的女人我 未必都與之生愛情了。”以上四點還沒有明確說出廢名在“新詩問答”、《談新詩》中提出的根本觀點:新詩要有“散文的文字,詩的內容”。廢名又在信中大談溫 庭筠的詞、莎士比亞的戲劇、陶淵明的詩,來說明他們在藝術表現上的自由活潑,充盈著美麗的想象,似有引為今日新詩前例之意,但廢名又在《談新詩》中指出 “我的意思不是把李商隱的詩同溫庭筠的詞算做新詩的前例,我只是想推想這一派的詩詞存在的根據或者正有我們今日白話新詩發展的根據”。同時廢名自己作的新 詩也并非是要為其它詩人立一個做詩的榜樣,他只是說:“我用了我的形式表達出了我的意思。”他以他的詩實現了他的主張,而更希望別的詩人從他們自己的詩來 實現新詩的品質:要有“散文的文字,詩的內容”,因此極為推崇劉半農、卞之琳、林庚、朱英誕、沈啟無、馮至等人的詩歌,而很討厭新月派的格律詩,如“商籟 體”等。廢名平素對胡適的“談新詩”的觀點極為不滿,而這封信恰好是針對胡適的詩論的。1934年,廢名講教“新文藝試作·散文習作”,次年開講“現代文 藝”。據說廢名在講新詩以前曾問過胡適這門課怎么上,胡適叫他按照《新文學大系》上講,意若按照胡適的“談新詩”一文講即可,廢名卻在課堂上大說胡適的不 是,一口一個胡適之(馮健男:《廢名與胡適》)。
      近些年來,出版界出版了不少學者的講義,特別是一些詩歌講稿,如胡適、朱自清、聞一多、廢名、何其芳等的。這些講稿有的是作者生前自己出版的, 有的是后世學人匯編成書的。由于敘述風格別具一格,生動活潑,淺顯易懂,而又不缺乏真知灼見,因此很受一些詩歌愛好者喜歡。最近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套 “大師談學習系列”小叢書,可以作為代表,其中一本是《新詩十二講——廢名的老北大講義》。
      《新詩十二講》是廢名在老北大的新詩講義,他的學生詩人黃雨保存著一份,因此得以傳世。但以往版本年代久遠,普通讀者難以獲得,陳子善先生在 1998年編訂了一本《論新詩及其它》。但其中錯謬甚多,有的地方甚至難以卒讀。于是有了這本《新詩十二講》。該書以《論新詩及其它》為母本,糾正了其中 不少錯字,從這種意義上講,是《論新詩及其它》的“再版本”。據“編后記”說是為了滿足“廢名迷”的需求。
      廢名詩論自潘頌德、馮健男、孫玉石等著名學者開掘以后大有形成“廢名詩學”的趨勢,近幾年來又一再受到重新認識和關注。在新詩處境日益艱難的今 天,廢名詩學觀以至成為部分詩人“危機時刻的詩歌選擇”。2004年青年詩人西渡編輯出版的《經典閱讀書系·名家課堂》,其中有關新詩部分其實是以廢名詩 學觀為準繩進行選編的。這說明,廢名的詩論有強大的生命力,值得去了解,去借鑒,去學習。但有一個事實,學術界卻長期視而不見。一般學者在研究廢名詩歌及 其詩論時,往往提到卞之琳和林庚,卻很少或者根本沒有提到沈啟無(開元)、朱英誕。這或許與二人名氣較小且任“偽職”有關。但揭開歷史的面紗,我們會發現 當時活躍在廢名周圍的詩人圈子中,他們兩人是不可忽視的。以沈啟無、朱英誕為代表,淪陷區存在一個長期受廢名詩論影響的現代派詩歌遺脈。
      從廢名、林庚一派詩論來看,朱英誕(1913~1983)是一個有特殊天才的優秀詩人,他的詩與廢名、林庚的詩一起構成中國新詩中一支特別的流 派,而他們自認為是中國新詩的正途。這派詩歌一般已并入現代派詩進行研究,其實,他們的詩與戴望舒的詩還是有一定區別的。1937年,蘆溝橋頭一聲炮響, 北方作家紛紛南下,詩歌中心也由北京轉入昆明等大后方。于是,現代派詩幾近斷流,但留在北京的朱英誕仍然堅持與廢名、林庚在書信中討論新詩出路,堅持固有 詩歌理想,在北方淪陷區成為一個獨特的存在,延續了三十年代廢名詩歌理論的生命。當時深受廢名詩論影響的詩人還有沈啟無、黃雨、路易士(紀弦)等。他們繼 續在北方淪陷區大量發表廢名的書信、詩歌、詩論等,成為淪陷區詩歌創作的一面旗幟。新近出版的《吳興華詩文集》中的附錄文章中,有研究者也承認了廢名詩論 對北方淪陷區詩歌的影響。沈啟無(1902~1969)則最早地發表和研究了廢名詩論,并在廢名的鼓勵下進行詩歌創作,1945年4月沈啟無在《〈思念 集〉題記》中不無感激地說:“從前我印《水邊》(廢名、沈啟無合著),是紀念廢名,因為他是第一個認識我的詩的。”沈啟無算得是詩人廢名的知音,二人作詩 常有“共賞之趣”(見《天馬詩集》附記)。沈啟無曾指出:“廢名先生及其一派,即是顧到歷史的意義,并且依傍文化的,故其性質乃同時是古典的。”這里明確 提到“廢名先生及其一派”,可見那時廢名雖已回到黃梅鄉間,但影響卻極其深遠,以至有成為一派的說法。彌漫在北方淪陷區詩壇的古典情調,不正是廢名詩歌及 其詩論的體現么?朱英誕在此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是以廢名、林庚的傳人的身份宣傳這一詩潮并親自參加實踐的。他一面在偽北大開講現代新詩(現存有“現代詩 講稿”、《中國現代詩二十年集一九一七—一九三七》),一面發表大量詩作,繼承了廢名在三十年代未竟的新詩研究工作。四十年代末廢名重返北大還特地贊 許了朱英誕這一業績。從這些意義上講,我們可以看到廢名詩論在四十年代的影響和朱英誕、沈啟無的傳承,以及現代派詩歌遺脈的存在狀態。可以說,朱英誕、沈 啟無、黃雨、南星、路易士、吳興華等北方淪陷區詩人應該與大后方“九葉詩人”受到同等關注。這樣的文學史才是客觀的,公正的。
      指出和回顧廢名詩論既有影響,對于今天了解、借鑒、傳承廢名詩學觀,認真考察當代詩歌的生存困境以及出路,是大有裨益的。廢名是密切關注傳統詩 歌對新詩的制約,“顧到歷史的意義,并且依傍文化的”,提出新詩要有“散文的文字,詩的內容”,才能徹底獲得自立。于是廢名把“新詩要成功為古典”視為 “千秋事業”,在這個偉大的新詩征途上,同路者究竟太少,當廢名發現林庚、朱英誕二人的詩歌時,就不免加以歡呼了。在《〈小園集〉序》中,廢名毫不掩飾地 祝愿朱英誕在這個事業上有所貢獻,并稱朱英誕詩的存在好似“六朝晚唐詩在新詩里復活”,而在《林庚同朱英誕的新詩》中又直接說“朱英誕也與西洋文學不相 干,在新詩當中他等于南宋的詞”。由此看來,廢名認為他和卞之琳、林庚、朱英誕等少數幾人的詩是比較醇正的中國新詩,而徐志摩、朱湘一派未免顯得張皇,大 鬧格律之勾當,反而阻礙了自由詩的發展。廢名詩學觀的狹隘由此可知,但又惟其狹隘,而能揭示新詩的性質和歷史使命。另外,整部廢名詩論,大談已往的詩文 學,從歷史的角度闡釋新詩的自由詩性質,自由充分發展后才能完成它的自立使命。廢名詩論的局限性與它自身的狹隘性是分不開的,廢名主張新詩的當下性、天然 性、完整性,往往無法解釋長詩、詩劇等,這與當時的歷史環境是有關的,而廢名對新詩的歷史使命也只能顧及到“散文的文字,詩的內容”這一根本觀點以及自由 詩性質的充分發展。
      了解廢名詩論,不可不與廢名的詩相參看。長期以來,學術界以為“廢名詩大約僅存30首”,1997年周作人兒媳張琰芳女士偶然的發現,打破了這 一慣有的說法。但廢名的詩后來并沒有專門編輯出版,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讀者和研究者的視野,臺灣出版的《廢名詩集》以及由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廢名(全) 集》將是很好的讀本。
      (《新詩十二講——廢名的老北大講義》,廢名著,遼寧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版,23.00元) 
  •  
  •   2010.5.21
     废名集(全六卷)
     604頁

    废名集(全六卷)

    废名集(全六卷)
    作者
    : 废名
    副标题:(全六卷)
    ISBN: 9787301147238
    页数:全6册
    定 价: 33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装帧:精装
    出版年: 2009-1-1


    简介 · · · · · ·

       本书共六卷,分上下两编,以国共易手为界,上编为作为作家的废名的创作;下编为 作为学者的冯文炳的著述。上编收1922至1948年间的作品,下编收1949至1964年间的作品。上编以文体划分为小说、文、诗、论四类,各类依时间 顺序分辑;下编基本以研究对象为分类标准。
       本书是新文学中除《鲁迅全集》以外唯一全面整理的作家集,所采用的底本基本为初版本,体例是全部依底本排印,底本有错依校本改者出注,底本不误校本误者不 出注。废名作品散佚极为严重,以往从未出版过能反映其全貌的集子。经过多年艰苦收集,本集中新发现的文本约占三分之一。全书历时十二年,校勘作者身前所有 版本,对废名作品的研究者、爱好者及文学写作者、爱好者均是一个福音。

    作者简介 · · · · · ·

       废名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的代表作家,其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对沈从文、汪曾 祺、李健吾、何其芳、李广田等作家均产生过影响,堪称"作家的作家"。其诗论、佛论也有很大影响。解放后主要从事研究工作,涉及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美 学、语言学等,其中杜甫研究、鲁迅研究在"文革"前就产生重大影响。

    目录 · · · · · ·

    第一卷
     前言
     凡例
    上编
      小说
       上
        竹林的故事
        窗
       序
       讲究的信封
       柚子
       少年阮仁的失踪
       病人
       浣衣母
        半年
        我的邻舍
        初恋
        阿妹
        火神庙的和尚
        鹧鸪
    竹林的故事
    河上柳
    去乡——S的遗稿——
       桃园
        张先生与张太太
        文学者
        晌午
        石勒的杀人
        追悼会 
        审判
        浪子的笔记
        一段记载
        桃园
        菱荡
      枣
     小五放牛
      毛儿的爸爸
      ……
      中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附录
  •  
  •  
  • The Rubaiyat By Omar Khayyam

    $
    0
    0
    此次翻巴壺天著《禪骨詩心集》,注意到有《魯拜集》第29、第68兩首的翻譯和譯註 (略),頁175
    XXIX
    Into this Universe, and Why not knowing
    Nor Whence, like Water willy-nilly flowing; 
    And out of it, as Wind along the Waste,
    I know not Whither, willy-nilly blowing.
    墜地如水流,自家主難作;未知何從來,亦未悉何故。去時如風吹,欲住不得住;吹過荒漠間,知復向甚處?
    LXVIII
    We are no other than a moving row
    Of Magic Shadow-shapes that come and go
    Round with the Sun-illumined Lantern held
    In Midnight by the Master of the Show;
    宇宙魔燈耳,其焰為晴曦;吾儕僅一隊,燈上幻影兒,憧憧來與往,但繞燈焰馳;而燈復有主,中夜持戲之。

    《佛典語言及傳承》(辛嶋靜志)Seishi Karashima: "Buddhism as a Cultural Bridge Between India and China"簡介辛島靜志的研究與成果蘇錦坤主講

    $
    0
    0



    Seishi Karashima: "Buddhism as a Cultural Bridge Between India and China" APRIL 25, 201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bA5XnPAKd4


    YOUTUBE.COM
    Talk by Seishi Karashima at Stanford University
    Seishi Karashima: "Buddhism as a Cultural Bridge Between India and China" APRIL 25, 2019 For more info: https://buddhiststudies.stanford.edu/events/seishi-ka...



    ウェブ検索結果





    ----


    Karashima (1992) Karashima, Seishi éléllgfigfii, The Textural Study of the Chinese Versions ofthe Saddharmapundarikasatra in the Light of the Sanskrit and the Tibetan Versions, Tokyo: Sankibo Press, 1992.

    ----
    讀《佛學》中的《法華經 方便品》、再讀壽量品ㄈ》.....翻讀 THE LOTUS SUTRA Trans. By Burton Watson 相關部分
    辛嶋靜志的《佛典語言及傳承》本篇在說明中期印度時期以口傳為主,所以認為 (判)梵文是初期漢譯佛經知本是誤解....我要先讀辛嶋靜志《佛典語言及傳承》中的4篇關於《法華經》的論文,pp.195-329 0401





    佛典語言及傳承(簡體書)
    ISBN13:9787547508978
    出版社: 中西書局(原百家出版社)
    作者:辛島靜志
    規格(高/寬):26*18.4cm
    出版日:2017/02/15/2016.10


        佛教及其他形式的宗教,是中國文明和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套叢書以傳譯域外佛教研究為主,同時也引進國外的中國其他宗教的研究成果。
        本叢書目前主要推動的領域如下:1、佛教思想與哲學;2、中古佛教史;3、佛教社會史;4、佛教物質史、藝術史;5、內亞文明對中國佛教的影響;6、中外交通與佛教;7、東亞佛教;8、南亞佛教;9、佛教戒律、感通、教義、寺院生活;10、道教及其他宗教;11、其他相關領域。
    作者簡介

    •     辛嶋靜志,日本創價大學國際佛教高等研究所教授兼所長。1976—1994年先後在東京大學、劍橋大學、北京大學(博士)以及弗來堡大學學習並研究佛教學、印度學與漢學。

    相關產品:
    目 錄


    語言的一些特徵
    法華經中的乘與智慧
    誰創作了?語言的一些特徵
    法華經中的乘與智慧
    誰創作了《法華經》?
    法華經文獻學研究
    法華經文獻學研究


    ~~~~~留言:很有意思,我4月1日讀的都是《法華經》相關篇。
    《法華經》語言的一些特徵法華經中的乘與智慧誰創作了《法華經》?法華經文獻學研究
    其實辛嶋靜志先生在本書其他篇中也都引用《法華經》《正法華經》等等。
    {漢清講堂}會有蘇錦坤等先生主持的討論 《佛典語言及傳承》(辛嶋靜志),屆時歡迎邱先生參加。



    邱振瑞新增了 3 張相片。0406
    抵達之謎
    日前,與詩人何山青相約在山外圖書社碰面。約在這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氣味的地下室書店,有個質樸的好處。在我們稍後展開的談詩錄以前,可先在店內覽遍新到的書籍,以解決求書的渴望。這次很幸運地購得兩本書:《佛典語言及傳承》(辛嶋靜志)、《阿彌陀經.無量壽經》(梵漢對勘)。事實上,我每次走進這間書店,幾乎都能找到一讀為快的好書。但這次於我而言,這兩本奇書的出現,似乎又多了些啟示,旋即給我親身以證的機會,並要我判別幻想與澄明的不同。
    辛嶋靜志在該書〈阿彌陀淨土的原貌〉的論文中,指出佛典經由翻譯與流布的變遷,以及因於譯者讀解能力受限導致對於原典的誤讀,或者因於寫本訛錯在先,使得作為閱讀該文本的讀者(我們),最後以此文本為真,卻不知道源初的意涵。從這文章的實證論述中,使我觸發到更多的感悟:無法精通原典語言的奧義,其文本的翻譯必然存在著誤譯的暗影,如果你要擺脫這看似無關宏旨的暗影,就必須有足夠的底氣,上下四方求索,不惜花費多少年月,研讀和綜合該領域的研究成果,這樣方有可能抵達原典的源初地,意義深切地從那裡出發,來完成屬於自己的探索。
    十餘年前,我讀過日本學者中村元的《東方民族的思惟方法》(上下 淑馨出版社,1999),為其對印度梵文哲學的宏識感到佩服,雖然現在已忘得所剩無幾了,但我仍記得他在書中指出,阿彌陀佛有兩個不同的名字:無量光佛和無量壽佛。這對於佛學研究者的普通常識,於我卻是知識論上的啟發,它宛如從我心靈天空中掠過的雷霆。有了這樣的引示,凡是我有興趣探索的事情,我都要更謹慎的求證,至少不人云亦云,守住不知者為不知的本份。就治學的精神而言,辛嶋靜志和中村元一樣,展現出日本學者特有的嚴謹風格。而我作為受益豐富的讀者,當然最先感受到這樣的精神氣質。
    在文章開篇處,辛嶋教授首先指出,佛典翻譯家支謙出於各種條件的局限,落入誤譯的原因。例如,支謙時常把梵語、佛教混淆梵語及口語,亦即中期印度語混為一談,所造成的誤譯。又如,與〈八千頌般若〉對應的《大明度經》,支謙把「光」譯為「水」;將「水音天」譯為「無量水天」等等,這說明支謙沒能將梵語的「光」與犍陀羅語的水(陰性.複數)區別開來。辛嶋教授考證推論,支謙的祖父來自印度,但支謙出生在中國北部,從未離開過中國的國土。因此,他的漢語雖然完美,但印度語言的知識卻十分貧乏,常把梵語和中期印度語混為一談。換言之,正因為支謙沒有完全理解原典,以致於他翻譯的經典時常脫離印度佛典的原義。然而,支謙的漢語譯筆優雅流暢,深得當時受眾(讀者)的喜愛,所以支謙的漢譯本流傳廣泛,儘管其中存在著鮮為人知而難以察覺到的誤譯,它依然很大程度影響中國佛學的教義與觀念。
    此外,從活躍於支謙之後的偉大翻譯家竺法護譯出的《正法華經》,就是沿襲支謙這特殊的解釋,亦即支謙將vyuha和ayuha翻譯為「淨」,另一方面把niryuha(無yuha)解釋為「無suha」(附記:我的電腦沒有此表符軟體,因此無法標出重音位置,讀者諒察)譯成「不淨」、「穢」來看,辛嶋教授進而推論,支謙當初翻譯並非是看著寫本,很可能是聽取某個印度僧人朗讀譯出的。因此,這有三種可能:(1)寫本中確有詞形visuha(<viyuha <uyuha);(2)朗誦者有口音;(3)寫本無誤,朗誦者也無口音,而是支謙一開始就誤解這些詞的原義。依循這個角度出發,同樣可以看出類似因襲而就的譯本。以鳩摩羅什翻譯佛典為例,如果有既存的翻譯,他便有時參照既存的翻譯,有時又做些脫胎換骨的修改。這裡與其說鳩摩羅什(或者是他的翻譯團組)翻譯原典,毋寧說是他們明顯參照了支謙的翻譯,頂多對支謙的譯作稍作修改而已。
    仔細閱讀辛嶋靜志這篇論文,可以看出他在這領域投注的諸多心力。他的結語很有意思,再次指出精通原文的重要。他認為,初期大乘佛典可能是藉由中期印度語(或中期印度語與梵語的混淆語言)傳播的,後來被逐漸「翻譯」為梵語。因此,佛學研究者有必要考察梵語寫本以外的文獻資料。例如,除了漢譯、藏譯以外,還有古代犍陀羅文化圈(今巴基斯坦西北部至阿富汗東部)、中亞出土的梵語斷簡,犍陀羅語佛典、于闐語佛典等都是追溯佛典產生、發展、變遷的確鑿資料。此外,還必須參考有關碑文、考古以及美術資料的研究成果。但最重要的是,要虛心讀懂原典,努力用原典來證實其內容及其思想歷史。就這個自我期許的標準而言,能夠抵達這個境地的學者應該不多,或許正因如此,只有專精此道的同行和歷史時間寬宏迎接他們歷次探索學海的歸來。
    在翻譯的歷史中,因於譯者的條件限制而產生的誤譯,或者依照創造性的理解所產生的譯本,它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它們給自己注入神奇力量,像誤譯的無量壽佛一樣,因為譯詞的傳播和沿襲而得到永生。歷經千年之後,我們在閱讀這些譯本同樣能感受到這文本所提供的佛語道路。最後,我仍要強調頂尖譯者的重要性。辛嶋靜志此篇論文題為〈阿弥陀浄土の原風景〉,譯者裘雲青把它譯為〈阿彌陀淨土的原貌〉,堪稱譯得精妙到位!因為外行的日文譯者往往慣性地依字面譯為「阿彌陀淨土的原風景」,而這樣對於不諳原文,只從譯文認識佛學的讀者,必然形成了認識上的障礙。善良的讀者們就此誤入「原風景」的彼方,很難返身回到何謂「原貌」的歷史位置上,更別說看清楚「原貌」的來龍去脈了。所以我堅持認為,探索翻譯和誤譯的關係,不但有助於防止老年失智,還可以戒除懶惰當補藥的習性。

    《看不見的城市》Invisible Cities :"I see two cities: one of the rat, one of the swallow."

    $
    0
    0

    看不見的城市(AA0907)
    類別: 文學小說
    叢書系列:卡爾維諾作品集
    作者:伊塔羅.卡爾維諾
    譯者:王志弘
    出版日期:1998年

      譯者序 1

    城市、文學與歷史——閱讀《看不見的城市》

    .王志弘


    在義大利小說家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 1923-1985)的作品中,「城市」一直是個重要的主題,其中又以《看不見的城市》(Invisible Cities, 1972)最為富麗璀璨,一個個城市的故事貫串成為令人愛不釋手的珠鍊,娓娓道來城市人生的迷魅。本文的評論不以文學批評為主旨,而要將這本小說放在都市研究的脈絡裏來談,連結上都市史的書寫。但是,一本在書架上歸類為文學作品的小說(fiction),以其虛構(fiction),和學院裏的都市研究有什麼關聯,甚至對都市史有所啟發呢?這是個根本的問題,也正是本文評論的線索。城市與歷史虛實真假的判準在哪裏?都市史寫作的價值與效用何在?怎麼樣才能穿透虛幻與現實的曖昧界線?被評為「魔幻寫實派」的卡爾維諾,在他的城市「文學」裏,會有不尋常的看法嗎?



    這部「小說」的正文,可以輕易地區分為兩個部分,以不同的字體做形式上的標明。第一個部分是每一章各有標題的短文,第二個部分,則是每章前後馬可波羅與忽必烈汗的對話情景。

    如果說這本書有一個明顯的「情節」,那就是馬可波羅向忽必烈汗報告他曾經出使遊歷的各個城市的奇聞,以及他們兩個人之間的互動。不過,仔細閱讀這些城市的故事,可以發覺敘述的內容,偶爾會超出了我們所熟知的馬可波羅遊記的時空背景,例如摩天大樓、機場,以及一些後來才會出現的城市名稱(如洛杉磯)。因此,我們可以輕易地構想另一種情節,就是卡爾維諾自己透過兩個「戲偶」,將古往今來的城市故事搬演給讀者觀眾(「作者」現身說法,以凸顯小說之為虛構,正是後現代小說所指認的特徵之一:或者,這可以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史詩劇場」的「疏離效果」來比擬?)。或者,我們可以解脫對馬可波羅遊歷的時空背景預設,逕自認定書中的馬可波羅和忽必烈,有特殊的時空穿梭本領,《看不見的城市》因此不過是一部剛好有馬可波羅和忽必烈兩個角色的小說。

    《看不見的城市》引用一個混雜了史實(忽必烈)和小說(《馬可波羅遊記》)的典故,其實正好點明了卡爾維諾跨越虛實分界,允許讀者多重解讀、多所思辨的「用意」(作者的用意何在,一直都是個留給觀眾玩味的題目)。

    扣除了各章前後馬可波羅和忽必烈的對話,本書總計有五十五個城市故事,歸屬於十一個主題,意即每個主題有五篇故事。(這些故事的出現順序,依其標示法和出現章序,有一種結構性的關係,除了第一章和第九章各有十個故事外,各章有五個不同主題的故事,並依序每章出現一個新的主題,依標題排起來,正好是五四三二一的順序。這種有秩序的安排似乎是卡爾維諾的偏好,或許反映了結構主義與符號學的形式趣味,但是本文不擬繼續深究。)

    以下依序概述這十一個主題所含括的意涵:

    .「城市與記憶」

    第一個主題述說城市的記憶,張開了空間與時間與事件所交織的記憶之網。不同的故事言及記憶的不同面向與內容:影像的記憶、氛圍的記憶、心情的記憶、感覺的記憶。複雜的記憶牽繞人心,與現實糾纏。不過,如果為了方便記憶(這裏出現了博聞強記的理性企圖),而強使城市不動,則城市枯萎,沉陷記憶之中,則人生枯萎。而且,經過時間的改造,城市的血脈終致斷裂,記憶中的老城市,真的只存在於記憶和影像之中,只是想像所串連起來的連續性,依然發揮了解釋、評價與影響現實的作用。

    .「城市與欲望」

    有創建一座城市的欲望,有一座城市所創建的各種欲望,欲望是對應著缺憾與幻想中的滿足而昇起。但是,欲望的形式與形成不全然是主觀的臆想,做為人類之活動沉積的城市,正以其固化的形式賦予欲望形式,或者說是將欲望投射在空間化的形式之中,並同時以其空間佈局,捕捉飄忽的欲望。可是,為了攏括所有新起的欲望,城市也不得不隨欲賦形,與時俱變。

    .「城市與符號」

    這一組故事描述城市所披的抽象符號外衣,闡釋名與實、符徵與符旨、語言與事物之間的分離和不一致,進一步點出城市的表面與內裏、燦爛與灰暗的兩分。更重要的是關於城市的論述、描述城市的那些字眼,經常取得了自存的生命,而取代了地面上的城市。弔詭的是,如果我們沒有了字詞,甚至無法想像和記憶城市,符號的外衣原來不是可以穿脫的定製衣飾,而是隨著城市一起成長變化的表皮,緊緊黏著城市的筋肉。

    .「輕盈的城市」

    這些故事說的是城市組構的「原型」:千井之城地底湖的構造、欲望與城市形式配搭而造起的城市、只由水流的管線構成的水神之城、工作和玩樂兩個半邊拼合而成的城市、吊掛在山谷上的繩索之城。這些故事以不同的切面,講述構成一座城市的骨架、結構或原理。這些或許不為居民所識的原理,並不因此減損其左右城市命運的能力,並且經常在據之而構築起來的傳說、神話和宗教上,顯露其若隱若現的身影。

    .「貿易的城市」

    在貿易的城市裏,交換的不僅僅是金錢與貨物,同時進行的還有記憶、欲望與眼光的交換,身分、角色與生活的交換,乃至於整座城市的交換。在交換的時刻裏,交換的各方也建立了關係,而這些關係經常是固定模式的重複,交換常常只是元素的互換,而非結構的轉換。不過,在交換的過程裏,在關係的網絡裏,移動通行的路徑是如此繁複多樣,即使關係的結構不變,往來互動的方式卻無窮盡。

    .「城市與眼睛」

    這一組故事說的是觀看,是觀看所預設的一段距離與位置,是觀者與被觀者的對應。一座城市的形貌隨著觀看的心情、立場、角度與生活方式而定。每一雙眼睛裏映照著一座城市,千百萬雙眼睛裏映照出來的城市所構成的混合體,是否正好是地面上的那一座城市呢?

    .「城市與名字」

    城市的名字將關於城市的論述和字詞都凝縮起來,成為一句咒語。城市的名字與實質,城市的論述與現實,論述與記憶之間,總是有差距,但正是有這些差距所展開的空間與時間,人與城市才得以存活,而不致窒息。城市的名字歸予城市的所在地,還是歸予造就城市的活動和人?或者根本就是歸予名字所喚起的記憶和景象。城市名字的更替與維繫不僅是歲月與地理的轉移,同一個名字底下,有著城市的錯亂系譜,以及古老城市之名的榮光所促動的建構系譜的欲望。

    .「城市與死亡」

    死亡不僅是時間的斷續,也是空間的隔離。這一組故事講述城市裏人的世代承遞,以及結構的長期變化。死去的不是已經消失而不再存在,死亡是一個現存的範疇與領域,散佈在城市、言語和實際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過去的」對於活著的,進行中的事物,仍有其模塑的力量。如果誕生使得存在有希望,那麼死亡使得存在更為真實。

    .「城市與天空」

    這一組城市與天象的故事,視天空為城市(人世)的理想、欲望與真理之所在,天體的運行法則,經常被視為城市組構的原則。天空也代表一個全盤的視野,由此可以偵知和觀測我們置身城市的織理之中,所看不到、察覺不到的事物或道理。但是,天象與天體不正是人類世界的投影嗎?那麼到底哪個是原理或根本的所在呢?

    .「連綿的城市」

    都市的蔓延與自然世界的被侵吞,是卡爾維諾在這組故事裏為之歎息的現象。現代城市的廣袤,是城市向外擴張的結果,而且城市是一個消費與製造垃圾的核心,將殘餘推擠到邊緣;而都市景象的重複,使得不同都市的名字失去了實質的差異。最終,都市成了沒有外在,沒有自然,沒有一個可供逃離、脫身和反省觀照的對立面的龐然怪物。

    .「隱匿的城市」

    潛隱的、看不見的城市,不是目光之所不能及,而是心神不在之處,是被忽視的地方。隱匿的城市是想像、欲望、記憶、死亡、記號的包被之處,看不見的絲線穿透綁縛了意想不到的人事物的組合。這些隱匿的東西也許一直存在,但看來像是只在一瞬之間,或許只有在日常生活剎那的裂縫裏,才能見到與察覺。只有以不同的眼光,懷抱好奇,於不疑虛有疑,才可以照亮這些角落。



    其實,十一個主題或隱或顯穿插出現在每一個城市故事之中,而不拘限於標題。藉由忽必烈和馬可波羅的對談(聽故事者與說故事者的關係),卡爾維諾傳達了另外幾個重要的訊息,都是有關敘事與論述的建構,以及真實和虛構之難分:

    1、習得忽必烈的語言之前,馬可波羅以物品的搬弄,配合了手勢來表達,雖然在意義上不像語言那樣精確,卻因此有多重解讀的可能,聽者與讀者可以自在地想像,也可以索性略去不理,有參與其中一起操演的空間,不必像聽熟悉的語言一樣,必須逐句逐字依循規範,而被綁縛在僵硬細密的正文之中。據此,《看不見的城市》就是一則則的寓言,是有言外之意,而讀者必須自行思索的寓言。

    2、論述沒有窮盡之時,總是有可以繼續說的東西,這不是因為無法造就一種論述的原則或規律,來掌握一切可能被提及、被描述,因而可能存在的事物(以論述來捕捉現實,已是好幾代人的意圖),而是因為論述背後總是有浮動漂移的欲望,使論述一直編織下去,甚且論述談論的就是論述本身,而真實則只做為論述(欲望)的對象而存在,不再有一個論述之外獨立獨存的真實可以辨視出來。

    3、但是,在論述停歇之處,我們也總是摸得到、看得著的城市,是否就是真實之所在了呢?真實是在石塊灰泥之中,是在人的活動往來之中,還是在心情與感覺之中,是在於飢餓和死亡?當我們反思之際,論述又潛身而入了(因為思想總是透過論述進行)。但是無論真實是什麼,以及真實是否能被探知,若無一設定的「真實」做為基礎,論述也無從著根生長,因為論述總是有一個對象(即使那個對象是論述自身,此時,論述即真實本身)。

    4、無論如何,論述要不抽象乾枯,便要經常有欲望、記憶、驚奇、幻想、感覺、身體的活水灌注。

      譯者序 2


    1、論述中的城市與城市中的論述再現與現實

    《看不見的城市》是關於城市的論述,也是閱讀了城市之後的記錄,因為誠如賀龍.巴赫德(Roland Barthes, 1986:92)所述:「城市是個論述……我們僅僅藉由住在城市裏,在其中漫步、觀覽,就是在談論自己的城市,談論我們處身的城市。」據此,城市本身足有意義而可讀的正文,而且城市正文的寫作者,正是生活其中的人,透過人的實踐(居住、漫步,及其他種種活動),不斷書寫城市。當然,城市不像語言一樣有一定的字彙和語法,但也有其慣用語和發言立場。當然,視城市為論述的同時,已經引發了論述的材料,以及發言者和接收者是誰的問題,這也連帶了「城市是什麼?這個字所指為何?」的問題和「再現(rcpresentatipn)與被再現之現實的區分」的問題。

    論述的材料不僅是語言,也是任何能形成有意義之連繫的事物,亦即具有表意作用(signification)的事物;論述的發言者不僅是人,也是具有發散、溝通意義能力的事物與活動;論述的接收者不僅是有理解意義能力的人,也是受論述所影響的事物和活動。其實,在這麼界定的時候,以語言或象徵體系為再現,以物質為被再現之現實的傳統觀點,已經動搖了,因為此時語言本身可以是再現的對象,而物質與實踐也可以是再現之憑藉。

    這裡所蘊藏的再現/真實,已經是一個多重視點/多面體(多重現實)的講法。由於論述之憑藉是多樣的(不僅僅是話語),發言者、接受者也不定於一尊,再現就足多重視點的再現,而做為論述之對象方能被我們知覺到的現實,遂成為一多重現實[是否有一個真實不虛的現實在論述之外存在,在此是一個置入括弧的問題]。詳言之,現實是多重的,論述也是多重的:以論述來談論城市,但城市本身也是論述;可以話語、以石頭灰泥、以身體姿勢、以行動來發言,也可以話語、石頭灰泥、身體姿態、行動做為論述的對象。據此,城市也是多重的了,因為城市使存在於關於城市的多重論述(discourses of cities)和做為論述之多重現實的城市(cities as discourses )之間。

    《看不見的城市》作為一部文學作品,已經暗藏了現實的多重性與論述的多重性。卡爾維諾在「文學裏現實的諸層次」(1978)一文中,提及文學作品有許多層次的現實,而文學正是立基於這種多層次的區別之上,如他所舉的例子:「我寫道荷馬說尤里西斯說:我曾經聽過女妖的歌唱。」我、荷馬、尤里西斯、女妖這幾個主體,都位居文學敘事的不同層面,所牽連的是不同層次的現實(真實與虛假的問題在此就不是根本的了,因為真假成了在不同層次隨論述之運作[別忘了,這是一種權力關係的牽扯] 而變動的性質,是鬥爭的標的,而非先驗的存在)。

    這裏關於論述、再現與現實的講法,會讓人聯想到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1983)的擬像(simulation)與過度真實(hyper-reality)的提法:到了擬像的年代,已經沒有再現與被再現的對象之間是否符應的問題,因為擬像取代了現實,擬像之外沒有現實,只有比真實還真的「過度真實」。但是多重論述和多重現實交纏的提法,卻不取消現實的存在,而是指出現實及其論述的不可割離,以及論述與現實的多源多樣。而且雖然現實的各個層次區別,是(透過論述)建構出來的,但是這些建構並非純屬心靈產物,而有其物質性的經驗和實踐為基礎,也就是說,論述有其物質性(亦即,透過多重多樣論述的區劃分類與再現中介而得以被感知、理解和「觸摸」的多重多樣的現實,正是這些論述所以會存在的基礎。以論述本身為論述對象的論述,只是說明了論述與現實、再現與被再現者之間的模糊界線。這種界線在哪裏,其實也是論述鬥爭的目標之一。)

    2、都市經驗與記憶:複雜多樣與世界縮影

    《看不見的城市》以城市做為鋪陳作者對人類狀況的觀察與意見的場景,這並非偶然,因為城市正是人類世界之縮影,是「複雜多樣」的體現之處。

    賀龍.巴赫德在《艾菲爾鐵塔》(1979)一文中,寫道:「鐵塔最終同一切重要的人類場所具有的基本功能——自給自足——重新連結起來;鐵塔可以獨立自存:你可以在那兒夢想、吃喝、觀賞、理解、驚嘆、購物;正像在一艘郵輪(這是令孩童夢想的另一個神奇對象)上一樣,可以感覺自己與世隔絕,但仍然是世界的主人。」(p.17)。城市其實正是最為整全的鐵塔和郵輪,它包容了驚奇和差異,是奇想的實現之地,是一個自足的世界。此外,巴赫德也提到:「城市是我們和他人相遇的地方……城市中心被認為是社會活動交換的地方,而且……這是一種情欲的活動。城市中心總是被認為是顛覆性力量、決裂的力量,以及遊戲的力量作用與會遇的空間。」(1986:96)。城市中心正是城市的複雜多樣最為明顯而誘人的所在。

    人類為了求生存,總是要對周遭環境的利害之處有所了解,因此,對於身處環境之全貌的探知,一直是人類潛在的欲望。一方面城市以其複雜多樣,激發了更強烈的探求全貌的欲求,另一方面,城市也正以其無所不包,而成為構想整個人類世界的模型,成為全貌之縮影。在艾菲爾鐵塔上遠眺的快感,正是對於複雜多樣的城市織理,有了全盤掌握的快感,有了掌握城市所體現的世界的快感,是一種知悉和擄獲全局的滿足感。

    都市的經驗與記憶,在每個時代一向是以其多樣性為根源。但是在工業化進行之際,都市的急遽擴張,為這種複雜多樣帶來了新的尺度,新的強度和節奏。快速繁複的變化,使得感官所接受到的景象和訊息,成為片斷化、流轉不居的拼貼。此時,全局全貌就顯得更難猜想掌握了。

    所以,都市經驗一方面是身陷一種結構性的總體的感受,一方面又是支離破碎,難以分類的紛雜,《看不見的城市》在其故事裏,同時展現了這兩個層面(例如城市與天空系列隱含結構性的整體,城市與符號系列則指涉城市之紛雜多面)。

    3、城市史的建構與解構文學、歷史與政治

    回到本文前言所提的問題,一本「文學」著作對都市史的研究有何意義?文學與歷史研究有何關係?都市史研究的價值與效用何在?這些問題牽涉的乃是文學、歷史(或一般人文社會科學)與政治之間的關連。

    卡爾維諾在(哲學與文學》(1986:39-40)一文中提到:

    哲學和文學是互鬥的對手。哲學家的眼睛穿透世界的幽味昏暗,剔除它的血肉,將紛雜多樣的存在事物,簡化為一般性觀念之間蛛網一般的關係,並且制定了法則,棋盤上一定數目的卒子,便根據這個法則移動,而窮盡可能是無窮的組合方式。作家走過來,用國王和王后、騎士和城堡代替了抽象的棋子,它們各有稱號、特殊形狀,以及一系列皇家的、似馬的,或教士的屬性;作家不要棋盤,他們鋪展了一大片塵土漫散的戰場,或是狂風暴雨的大海。所以,遊戲規則至此已經被顛轉了,揭顯了一個和哲學家截然不同的事物之秩序。或者,這時候發現這些新遊戲規則的人又是哲學家,他們匆匆跑回來,證明作家的所作所為,可以被簡化為哲學家自己的各種操作之一的項目,而個別的城堡和主教,只不過是一般性的觀念披上了外衣。因此,爭辯持續進行,兩方都相信在征服真理(至少是一個真理)的路途上,叉向前邁了一步,但同時也十分清楚他們用以建構的材料,跟對方一樣,都是字詞。但是字詞有如水晶,具有許多不同性質的切面和旋轉軸,隨著這些字詞水晶擺放的位置,以及這些偏光的表面如何切割和層疊錯落,光線就有了不同的折射。哲學和文學之間的衝突,不需要解決。相反地,我們只有認為這種衝突是恆久的且時時更新,它才能保證字調的硬化症不會像一層冰一樣封住我們。在這個爭戰中,兩位競逐者不能將目光從對方的身上移開,但是也不能逼近而置身同一個角落。

    哲學(乃至於一般社會人文科學)與文學都是從事論述的編纂,只是它們自認是在不同的層面掌握真實,並且因此在不同的戰線從事論述的戰鬥。戰場上,真與假的問題就沒有標準答案了(真假已經成為操弄的標的),重要的是能夠獲得勝利(當然,戰鬥有其目標,而非盲目爭鬥)。因此,文學和「學術研究」兩者,至少在扣連上政治(權力關係的拉扯)時,哪一個最接近真理的問題可以先擱下,而要考量彼此如何在論述戰鬥上相互支援。據此,都市史(不論是文學中的都市還是歷史研究中的都市)的效用與價值,除了「鑑往知來」之外,主要就是扣連在政冶行動上了(若從知識、權力與論述的糾結來看,寫作初始就脫離不了政治)。

    卡爾維諾在《文學的政治正用與誤用》(1976)一文中,提到文學的政治用途的兩種誤用:(1)文學的作用在於說出已經由政治所擁有的真理,(2)文學是永恆的人類情感之所歸,是政治經常會忽視的人類語言之真理所在。以及三種正確用法:(1)替沒有聲音的說話,賦予沒有名字的一個名字,特別是那些被政治語言所排除或試圖排除的,(2)安置一種語言、視野、想像、心靈努力、事實之關聯的模式,創造一個對於一切行動計劃——尤其是政治行動——都很重要的既屬美學又是倫理學的價值模型,(3)認識到文學是一種建構,其中所包含的訊息,作者本身也不全知道,文學除了作者的部份之外,總是有一個集體與匿名的部份,因而推知政治也必須如此自我認識與自我質疑。

    文學與政治的關係如是,「學術研究」與政治的關係也離此不遠。都市史(文學與歷史研究)做為論述之戰鬥,做為政治行動之一環,正是要站在某些特殊立場發言、賦予名稱,以及從事解釋,要建構一個可以展開行動的歷史計劃,卻又清楚理解到這個計劃乃是建構,而非永恆之真理,神聖而不可侵犯,這是都市史寫作的效用與價值所在,也是文學與學術研究的共通精神。《看不見的城市》正是卡爾維諾針對一個古老的論題:城市是什麼?以及後面一個更廣泛的問題:人的社會是什麼?而編纂的參與論述戰鬥的利器。



    選擇馬可波羅的故事做為講述城市的佈景,有什麼意蘊呢?除了義大利威尼斯這個永恆的隱喻之城外,馬可波羅這個角色做為一個溝通東西方的旅行家,做為一個說故事者,他是一個漂移的論述編造者:他不僅僅是在時空旅行,也在他的心靈中旅行,漂移的位置,正對應了漂移多變的論述。

    但是,觀覽《看不見的城市》,令我們感動的不是馬可波羅的博聞或奇異經歷,而是他在拜訪和講述不同的城市時,一慣不變的仔細用心和人文關懷。人道主義或許會讓我們無法冷酷地分析社會的現實,找出戰鬥的最佳位置,而沉陷在浪漫的幻想或情緒之中,但是這種幻想和感情,卻是支持我們不畏挫敗、繼續前行的動力。


    參考文獻

    Barthes, Roland

    1979
    "The Eiffel Tower", in The Eiffel Tower and Other Mythologies. trans. by Richard Howard. Howard. New York: The Noonday Press. pp.3-17.

    1986
    "Semiology and the Urban", in M. Cottdiener & Alexandros Ph. Lagopoulos(eds.) The City and the Sign: An Introduction to Urban Semio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p.87-98

    Baudrillard, Jean

    1983
    Simulations. trans. by Paul Foss etc. New York: Semiotext(e).

    Calvino, Italo

    1967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September 28, 1967. Also in The Uses of Literature. pp.39-49.

    1976
    "Right and Wrong Political Uses of Literature", Paper read at a symposium on European politics arranged by the European Studies Program at Amherst College, February 25, 1976. Also in The Uses of Literature. pp.89-100.

    l978
    "Levels of Reality in Literature",Paper read at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vels of Reality," Florence, September 1978. Also in The Uses of Literature. pp.101-121.

    1986
    The Uses of Literature. trans. by Patrick Creagh. San Diego: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寓言魔法師鑄造後現代乾坤——翱翔卡爾維諾的綺麗世界

    .南方朔
    1985年,當卡爾維諾逝世時,他仍在寫最後那本《在美洲虎太陽之下》(Under the Jaguar Sun),他要把五種主要的感覺藉小說而呈現。讓人遺憾的是,他只寫完吃、聽、嗅三覺,留下了無人可以彌補的缺欠。而這時他只不過六十二歲。

    單單以卡爾維諾寫吃作為例子,就可以看出他的想像是如何的奇幻有致。一對夫婦到墨西哥旅行,由異國的食物和佐料,早期的以活人獻祭的儀式,而推論出愛慾的本質即是相互的啃嘴撕裂與吞嚥。吃或被吃竟然可以寫到如此的深入程度。

    而這就是卡爾維諾——當代最奇特,想像力無法揣度,而又不斷替小說尋找新邊疆的卡爾維諾。在他的小說世界裏,電子、原子、分子等無機物可以談戀愛,青蛙恐龍的人格化被賦予歷史哲學的奧義。故事裏的人可以被切成兩半,各自衍展出不同的情節,甚至紙牌也可變身成了主角,人的感覺可以藉著角色的設定而被擬人化……。卡爾維諾的想像世界從來不曾在任何一處作長久的停留。他的父親是長期在加勒比海地區服務的農藝學家,他誕生於父母即將束裝返回義大利的那個驛馬星動的時刻。卡爾維諾後來自剖道:「或許這個未出生的經驗影響了我的一生,我一直追求外國式的神奇。」不止他的小說世界裏,「主角」的可能性被極大化,在實體上,他的小說地無限的向每個領域伸展。他用小說講今古混同的寓言,用馬可瓦多這個虛構諧趣的小人物來探索現代都市的荒誕以及人對自然的追求,這是喜鬧諷刺的小說。除此之外,他還用小說來呈現宇宙的創生和物種的進化,用小說來闡釋符號語意學和歷史哲學。他的小說是各種不同寓言所組成的辭書,這些辭書編織成複雜變幻的意義網路。卡爾維諾也自剖的說過:「所有的小說都起源於傳奇和寓言,它們組成了影像,影像堆疊出意義的網路!」

    因此,卡爾維諾用小說來講故事是一流的。他的作品總是予人意外的驚喜!「原來小說還可以這樣的寫!」而他無論以任何形式來呈現,他的作品總是如他自己所說的:「我們義大利的寓言故事總是在談愛與命運。」

    而真正讓小說研究者驚訝的是,近代的小說家們總是嘗試著要從古典寫實主義的桎梏下獲得解放,「意識流」打破了時間的桎梏,寓言式的筆法打破了空間的限制,但「作品」與「作者」的相連不可分卻是終極難解離的孿生嬰,這是小說可能的最後枷鎖,而60年代末以後,與當代法國主要作家思想家合組「未來文學研究組」,每月在巴黎集會一次,為該「研究組」要角的卡爾維諾卻以他的超級想像力這樣的設想:「我可以寫一本被火燒掉一半的小說,「我」乃是「我的小說」的負擔,我一直在思考,當「我」不存在時,「我」將如何寫作。」他的這個想法,後來即蛻變成《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早已成了「後現代小說」的新經典,它的意義,也被不斷解釋,而最真切的意義或許是「當我不存在時,我將如何寫作」這個最基本的命題,因為它是近代文學中「作者」將自己解消掉的首次嘗試。

    閱讀卡爾維諾的作品是一種空前的愉悅。他的作品絕不艱澀,他也從未用大河式的滔滔文字來驚嚇讀者,相反的卻是,他的作品幾乎可以說都是寓言或傳奇,在簡短的空間裏承載高度想像的模稜內容。卡爾維諾自己說過:寫作是一種視野,拉得愈高,也就愈能看見真實。他自己也曾論說過純屬幻想的《格列佛遊記》絕不比巴爾扎克的寫實小說更不真實。卡爾維諾的超級想像力是真實的。他畢生最推崇的小說是史蒂文生的《金銀島》,認為它好看,有想像力,令人快樂。由他喜歡《金銀島》這件事,其實已為它的想像力作了注腳!除了《金銀島》之外,他最推崇的詩人則是悲觀的義大利象徵主義詩人蒙地利(Eugenio Montale)。想像超級發達,不斷為小說的各個面向探索新的邊疆,而自己則反覆在愛、命運、歷史等最基本的地方探尋它的蒼茫,這就構成了卡爾維諾的全部。

    近代作家裏,寫實作家由於突出作為作者的「我」,多數是自我意識強烈的理性主義者——不論他們相信的是那種理性主義。而著重象徵感覺者,多少難免有些紈性格。而「後現代作家」則因祕思神話的一定排除,經常依違在犬儒嘲諷和洞明世事的睿智與豁達蒼茫之間,而毫無疑問的,卡爾維諾乃是後者——他曾是義大利共黨黨員,1956年匈牙利革命後退黨,但他說:「我仍是左派,只因我不願成為右派,這乃是我們這種老輩的忠誠。」「我不是改革者,因為有太多壞的改革,因而我不再相信它。」這種對現實政治社會事務的逐漸冷淡過程,遂有了他逐漸發展為以想像力為主體的創作生涯。根據他的想像發展過程,卡爾維諾的創作大體上可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47年的《蛛巢小徑》,它是自身二次大戰期間經驗的重述,屬於「新寫實主義」的黨派性作品。但卡爾維諾旋即放棄了這種創作方向。

    第二階段為50年代,對黨派性活動趨向冷淡後的卡爾維諾倒回到義大利的寓言傳統之中,將寓言以奇幻怪誕的方式呈現。「我們的祖先」三部曲——《分成兩半的子爵》、《樹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騎士》屬之。《分成兩半的子爵》所寓意的乃是冷戰結構下分裂的世界,《樹上的男爵》則有自我影射的含意——它等於卡爾維諾日益脫離政治黨派化活動的宣告。

    第三階段乃是60年代,它以《宇宙連環圖》和《零時間》(T zero)為代表,這兩本心書裏Qfwfg乃是許多篇章的敘述者,它是電子,原子等無生物,也是軟體原生動物,兩棲動物等生物,整個宇宙的形成與進化被擬人化,而在擬人化的過程中又被賦予哲學討論的意義,情愛的滄桑,歷史的茫茫以及命運的變化等都被鑲嵌了進去,它們是卡爾維諾最具可看性的作品!任何人都不可能不瘋狂般的喜好,小說原來可以這樣寫的!原本即專攻科學的卡爾維諾,將他的物理學和微積分,生物學搬進了小說之中。

    第四階段乃是60年代末期之後,他的思想接上了法國的結構與後結構主義,尤其是羅蘭巴特。《如果在冬夜,一個放人》,《看不見的城市》,《帕洛馬先生》等作品皆屬之。它們有許多都可以用羅蘭巴特的學說來加以詮釋。其中,最讓人喜愛,充滿了語意符號學奧義的乃是《看不見的城市》與《巴羅馬先生》。《看不見的城市》說的是城市,兩寓意的其實是人類文明的總體形相,《帕洛馬先生》則是一種自省,關切的是人世、時間、空間等一切的終極。在這兩本小書裏,想像和智慧凝結成深刻的歷史洞識,至少對個人而言,不曾讀過那麼耐咀嚼的文學作品。多年前從《看不見的城市》裏首次接觸卡爾維諾,或許別人不會相信,那本書的英文版個人竟反覆看了三次!

    卡爾維諾的作品是好看至極的寓言,想像力游移且豐富,什麼樣的腦袋才寫得出這樣的作品!他是公認的戰後義大利最傑出的小說作者。他的逝世,不但對義大利人,甚至對世界文壇都是一種震驚。他逝後,遺孀艾瑟(Esther Calvino)陸續將遺稿以及從前未曾結集的舊作陸續出版,九四年初新出的是五篇回憶文章組成的《到聖喬凡尼的路上》(The Road to San Giovanni),聖喬凡尼是年幼時他父親農場的所在地。一個書評者在評論此書時,劈頭一開始就說:包括卡爾維諾在內的數名作家近年來未享長壽即逝世,留給義大利文學的空檔還未恢復。一個才情傑出的作家之死,是不可能恢復與彌補的缺憾。在近代文學裏故事講得好的多矣,形式創新者多矣,然而能將事務的關係、世界、命運、文明等請到深刻的卻如此稀少,許多作者可以被忘記,而卡爾維諾則註定是會被愈來愈記得的少數人之一。
    Invisible Cities (ItalianLe città invisibili) is a novel by Italian writer Italo Calvino. It was published in Italy in 1972 by Giulio Einaudi Editore.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看不見的城市》(義大利語:Le città invisibili,英語:Invisible Cities)是伊塔羅·卡爾維諾文學作品之代表,一直都受到各地的讚揚。同類的小說包括:《命運交叉的城堡》和《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小說內容[編輯]

    馬可波羅到達已經年老的忽必烈大汗皇宮中,向大汗講著他在帝國所見到和遊覽的城市
    「看不見的城市」是不存在的城市,卻是完美的,存活於(馬可波羅或忽必烈的)腦海中,由所有不完美的城市的不同優點組合而成。忽必烈十分渴望找到這座城市,但聽過馬可波羅對其他城市的描述後,大汗就知道它根本不會以城市的形式被建造出來。

    評論[編輯]

    此小說共分成9個章節,每章的首尾皆為大汗和義大利人的對話,最具哲學性質; 其餘的都為馬可波羅的口述,時以隱含的方式,時以直接的字詞,表達出各種城市的概念和存在及消亡的原因(還有城市與記憶欲望符號名字眼睛天空死亡等之關係)。

    人物身份[編輯]

    在這裏的人物身份都不明確:亦可說所有人都是這裏的人物,例如:「我」即為馬可波羅; 「你」和「旅人」即為忽必烈和讀者等等。




    女巫求卜Marozia的命運:老鼠之城 vs 燕子之城

    "I see two cities: one of the rat, one of the swallow."


    Marozia



    A sibyl, questioned about Marozia's fate, said, "I see two cities: one of the rat, one of the swallow."
    This wa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oracle: today Marozia is a city where all run through leaden passages like packs of rats who tear from one another's teeth the leftovers which fall from the teeth of the most voracious ones; but a new century is about to begin in which all the inhabitants of Marozia will fly like swallows in the summer sky, calling one another as in a game, showing off, their wings still, as they swoop, clearing the air of mosquitoes and gnats.
    "It is time for the century of the rat to end and the century of the swallow to begin," the more determined said. In fact, already beneath the grim and petty rattish dominion, you could sense, among the less obvious people a pondering, the preparation of a swallowlike flight, heading for the transparent air with deft flick of the tail, then tracing with their wings' blade the curve of an opening horizon.
    I have come back to Marozia after many years: for some time the sibyl's prophecy is considered to have come true; the old century is dead and buried, the new is at its climax. The city has surely changed, and perhaps for the better. But the wings I have seen moving about are those of suspicious umbrellas under which heavy eyelids are lowered; there are people who believe they are flying, but it is already an achievement if they can get off the ground flapping their batlike overcoats.
    It also happens that, if you move along Marozia's compact walls, when you least expect it, you see a crack open and a different city appear. Then, an instant later, it has already vanished. Perhaps everything lies in knowing what words to speak, what actions to perform, and in what order and rhythm; or else someone's gaze, answer, gesture is enough; it is enough for someone to do something for the sheer pleasure of doing it, and for his pleasure to become the pleasure of others: at that moment, all spaces change, all heights, distances; the city is transfigured, becomes crystalline, transparent as a dragonfly. But everything must happen as if by chance, without attaching too much importance to it, without insisting that you are performing a decisive operation, remembering clearly that any moment the old Marozia will return and solder its ceiling of stone, cobwebs, and mold over all heads.
    Was the oracle mistaken? Not necessarily. I interpret it in this way: Marozia consists of two cities, the rat's and the swallow's; both change with time, but their relationship does not change; the second is the one about to free itself from the first.

    The Invisible Cities by Italo Calvino

    MARKINGS (1964) by Dag Hammarskjöld (道格·哈馬紹)

    $
    0
    0




    Markings by Hammarskjöld: A Life·(道格·哈馬紹)『道しるべ』/ Who Did It? / 許達然《苦悶的英雄》


    “The longest journey is the journey inward.”
    ―MARKINGS (1964)
    “When you have reached the point where you no longer expect a response, you will at last be able to give in such a way that the other is able to receive, and be grateful."
    ―from MARKINGS (1964) by Dag Hammarskjöld

    Vägmärken published in 1963, is the only book by former UN secretary general, Dag Hammarskjöld. The journal was discovered after his death, ... Markings is characterised by Hammarskjöld's intermingling of prose and haiku poetry in a manner exemplified by the 17th-century Japanese poet Basho in his ... Markings, English translation, Faber & Faber, 1964 (Translators: Leif Sjö ...

    A powerful journal of poems and spiritual meditations recorded over several decades by a universally known and admired peacemaker. A dramatic account of spiritual struggle, Markings has inspired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readers since it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64. MARKINGS is distinctive, as W.H. Auden remarks in his foreword, as a record of “the attempt by a professional man of action to unite in one life the via activa and the via contemplativa.” It reflects its author’s efforts to live his creed, his belief that all men are equally the children of God and that faith and love require of him a life of selfless service to others. For Hammarskjöld, “the road to holiness necessarily passes through the world of action.” Markings is not only a fascinating glimpse of the mind of a great man, but also a moving spiritual classic that has left its mark on generations of readers. READ an excerpt here: https://www.penguinrandomhouse.com/…/markings-by-dag-hamma…/
    Happy 70th birthday to the United Nations!






    UN Secretary-General Dag Hammarskjöld in front of the General Assembly building (1950s)



    Hammarskjöld liked quoting Buber’s apodictic remark: “The only reply to distrust is candor.”


    Dag Hammarskjöld 有修養的人。他的名著英譯本Markings (1964) ---此書台灣翻印過。
     日文本: 『道しるべ』(鵜飼信成訳・みすず書房、初版1967年)-パンセ的な日記 (像帕思卡《沉思錄》般的日記。)
    漢文中最好的參考資料: 許達然《苦悶的英雄》
    ".......可憐的哈馬紹就是一個抽樣。......" p.113

    《苦悶的英雄》(1964。 收入《遠方》1978pp.113-118和《許達然散文精選集》2011pp.32-36;前書有出處注而無年份,後書無注而標寫作年份。我看了1978年的書才注意英譯者之一為名詩人 W. H. Auden)


    痕/跡
    本書為前聯合國祕書長韓瑪紹的信仰札記。現今信徒最感挫敗和迷惑的實存處境,就是如何結合工作與信仰。本書正好刻載著作者這方面 ...

    Markings

    Hammarskjöld, D. (1963)   Albert Bonniers Förlag
    Dag Hammarskjöld himself describes Markings as “the only true ‘profile’ that can be drawn”. Markings consists of short diary-like notes, prose and haiku poems.
    The texts are in the same order and form as Hammarskjöld himself left them. Notes and explanations can be found in the end of the book.
    The dating begins in 1925 and the last entry was written a few weeks before his death. Markings is not a book that you can rush through, since each paragraph requires reflection.
    Markings is a true classic. Since its discovery in 1963 i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a number of different languages.
                       



    http://en.wikipedia.org/wiki/Dag_Hammarskj%C3%B6ld
    Former Secretary-General

    Dag Hjalmar Agne Carl Hammarskjöld

    Dag Hjalmar Agne Carl Hammarskjöld Dag Hjalmar Agne Carl Hammarskjöld was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United Nations from 10 April 1953 until 18 September 1961 when he met his death in a plane accident while on a peace mission in the Congo. He was born on 29 July 1905 in Jonkoping in south-central Sweden. The fourth son of Hjalmar Hammarskjöld, Prime Minister of Sweden during the years of World War I, and his wife Agnes, M.C. (b. Almquist), he was brought up in the university town of Uppsala where his father resided as Governor of the county of Uppland.


    哈馬紹1955年飛北京談判釋放美俘 未果

    身後


    哈馬紹於烏普薩拉的墓碑
    美國總統約翰·F·甘迺迪表示後悔曾經反對聯合國的剛果政策,並說:「我現才發覺跟他相比,我只是個小人物。他是本世紀最偉大的政治家。」[21]
    金融時報》2011年的報導指出,哈馬紹是評價其繼任人的指標[22]
    歷史學家:
    • 保羅·甘迺迪在《人類議會》(The Parliament of Man)書中讚揚哈馬紹,稱他比其繼任人更善於作重大決定,可算是最偉大的秘書長。
    • 保羅·約翰森則在《1917年至1980年代現代史》(A History of the Modern World from 1917 to the 1980s)書中對他的判斷大加批判。
    圖書館:

    烏普薩拉大學的道格·哈馬紹圖書館
    • 1961年11月16日,聯合國總部的一個圖書館重命名為道格·哈馬紹圖書館,以紀念已故秘書長。
    • 哈馬紹母校烏普薩拉大學也有一所道格·哈馬紹圖書館。
    建築物和房間:
    • 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國際及公共關係學院設有道格·哈馬紹會客廳,而其研究院專門研究哈馬紹的國際和平合作的原則。
    • 史丹福大學的道格·哈馬紹樓是供史丹福大學對國際關係感興趣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入住的宿舍。[23]
    • 在哈馬紹墜機遺址附近的尚比亞恩羅比,主要足球場是道格·哈馬紹體育館。
    街道:
    學校:
    • 在美國新澤西州、康乃狄克州、俄亥俄州和加拿大安大略省,都有學校以道格·哈馬紹命名。
    基金會:
    • 1962年,瑞典成立道格·哈馬紹基金會以紀念哈馬紹。[24]
    紀念獎項:
    貨幣:

     *****

    誰殺死了聯合國第二任秘書長?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西蒙•庫柏
    1961年9月18日零點剛過,一架飛機在英屬北羅得西亞的恩多拉市(Ndola,今屬贊比亞——譯者註)附近墜毀。飛機上有一位帥氣的瑞典男士,他就是聯合國(UN)秘書長達格•哈馬舍爾德(Dag Hammarskjold)。當天下午,人們在飛機殘骸旁發現了哈馬舍爾德的屍體。飛機已燒成焦炭,但哈馬舍爾德的屍體並未燒焦。羅得西亞的調查小組稱,飛機失事的原因是飛行員誤操作。但幾乎​​可以肯定,事實並非如此。哈馬舍爾德很可能是被人謀殺的。這一次,陰謀論說對了。這是倫敦英聯邦研究學院(Institute of Commonwealth Studies)高級研究員蘇珊•威廉斯(Susan Williams)得出的結論。她的書用斯堪的納維亞犯罪驚悚小說的那種平實語言撰寫,驚心動魄、細節豐富、令人信服。“這本書的作者做了很詳細的調查。”南非法官理查德•戈德斯通(Richard Goldstone)對我說,“不少人讀了這本書之後感到有必要做點什麼。”戈德斯通所在的一個國際律師委員會正在商議,是否請求聯合國重新調查哈馬舍爾德的死因。調查肯定會進行,甚至有可能找出殺死哈馬舍爾德的兇手。1961年,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剛果。隨著非洲擺脫殖民統治,剛果從比利時取得獨立。當時的關鍵問題是:這些剛剛獨立的非洲國家會真正取得獨立,還是會繼續受各西方大國控制?剛果獨立後沒多久,檢驗這個問題的時機就來了——加丹加省(Katanga)宣布脫離剛果。剛果的自然資源大多分佈在加丹加省。美國投在日本的兩顆原子彈所用的鈾,就來自加丹加省。威廉斯告訴我:“美國樹立對全球控制權的基礎就是鈾。”各西方大國不能讓這些寶貴的資源被毀於戰火,或流向蘇聯。加丹加省的獨立受到西方的鼎力支持。另外,南非和白人統治的中非聯邦(Central African Federation,包括今天的讚比亞、馬拉維和津巴布韋)擔心統治權落入黑人手中。簡言之,許多力量在反對新獨立的非洲。而哈馬舍爾德的聯合國是站在新獨立的非洲這一邊的。哈馬舍爾德希望包括加丹加省的剛果真正實現獨立。加丹加省宣布獨立以後,聯合國部隊介入。聯合國部隊與加丹加省的白人僱傭軍展開激戰。那天晚上,哈馬舍爾德打算飛往恩多拉進行斡旋,希望各方達成停火協議。為了躲避加丹加省民族獨立軍的富加戰鬥機(Fouga jet),哈馬舍爾德的飛機選擇了一條迂迴的飛行路線。那段時間,加丹加省民族獨立軍的富加戰鬥機一直在轟炸聯合國部隊和空軍基地。威廉斯告訴我,一開始,她認為哈馬舍爾德死於謀殺的說法“十分荒謬”。 “然而,之後我在不同的檔案中不斷發現一些證據。”有些證據在1961年至1962年已經發現,但當時沒有得到兩個羅得西亞調查委員會的採信。有一些證據是威廉斯自己發現的。她查閱了許多檔案,並赴瑞典、贊比亞等多個國家採訪了一些證人。還有更多證據在浮出水面。這些證據拼在一起,足以證明哈馬舍爾德死於謀殺。例如,多位證人在1961年聲稱看到有第二架飛機飛過哈馬舍爾德所在的飛機上方,隨後就發生了爆炸。失事飛機上16名乘客中唯一的生還者、保鏢哈羅德•朱利恩(Harold Julien)說,飛機爆炸了。朱利恩在事故發生幾天后離開了人世。但羅得西亞的調查委員會認為朱利恩的話不可信,因為他是黑人,而且精神有問題——儘管朱利恩的醫生證明他精神正常。


     美國人查爾斯•M•索撒爾(Charles M. Southall)在1961年為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在塞浦路斯的監聽站工作。那時他還是個年輕的小伙子。索撒爾回憶道,飛機失事那天夜裡,他聽到了一段實時錄音,錄音中,一名飛行員報告擊落了哈馬舍爾德的飛機。索撒爾認為美國中央情報局(CIA)與此事有牽連。他對威廉斯說:“如果CIA沒有下令謀殺哈馬舍爾德,那他們至少為凶手付了錢。”恩多拉機場官員的表現也十分可疑。哈馬舍爾德的飛機向恩多拉機場請求降落後不久就消失了。英國高級專員奧爾波特勳爵(Lord Alport)說,他覺得飛機肯定是“飛去別的地方了”,然後就關閉了機場。在有飛機突然失踪時,這種反應太不正常了。次日,搜查活動很晚才開始。哈馬舍爾德的飛機失踪15個小時後,官​​方才宣布找到飛機的殘骸,而飛機的殘骸距離恩多拉機場不過8英里。但威廉斯發現了一些證據,證明在官方宣布找到失事飛機殘骸幾個小時之前,事故現場就已經被發現。嫌犯可以利用這段時間重新佈置事故現場,甚至槍殺哈馬舍爾德——假如他沒有在墜機事故中喪生的話。事故後攝於醫院的一張哈馬舍爾德的照片顯示,他的額頭上有一個明顯的白點。戈德斯通說:“那有可能是一個彈孔。”的確,奧爾波特在199​​3年的一份備忘錄中有一句話格外引人注目,他寫道,哈馬舍爾德“在墜機後不久身亡”。哈馬舍爾德是被謀殺的。只是不清楚兇手是誰。甚至可能同時有兩撥人在策劃謀殺他。哈馬舍爾德有許多敵人,其中不乏狠毒之徒。戈德斯通1961年時在約翰內斯堡。他回憶道,哈馬舍爾德去世的消息傳出後,南非許多白人興高采烈。在當時的中部非洲,各種骯髒的故事輪番上演。比如說,比利時後來承認,曾參與1961年1月暗殺剛果總理帕特里斯•盧蒙巴(Patrice Lumumba)的行動。假如聯合國重新調查此事,可能會發現一些令人尷尬的事實。即便羅得西亞人在英國不知情的情況下謀殺了哈馬舍爾德,英國也脫不開干係,因為英國負責中非聯邦的外交政策。如果美國的情報機構也受到此事牽連,那就更尷尬了。戈德斯通告誡稱,我們很可能永遠都沒法肯定兇手到底是誰。他說:“這是個概率問題,而非不容置疑的事情。”但幾乎可以肯定,調查會有所發現。譯者/吳蔚


    全文
    Kuo Sh http://www.dag-hammarskjold.com/....../The-Faith-of-a......




    The Faith of a Hero






    Ignatieff_1-110713.jpg
    UN Photo/FS/gf Dag Hammarskjöld (right) and Martin Buber, Jerusalem, January 2, 1959
    When Dag Hammarskjöld’s body was recovered from the crash site in Ndola, Zambia, where the Albertina, his chartered DC-6, went down on the night of September 18, 1961, he was lying on his back, propped up against an ant hill, immaculately dressed as always, in neatly pressed trousers and a white shirt with cuff links. His left hand was clutching some leaves and twigs, leaving rescuers to think he might have survived for a time after being thrown clear of the wreckage.
    Searchers also retrieved his briefcase. Inside were a copy of the New Testament, a German edition of poems by Rainer Maria Rilke, a novel by the French writer Jean Giono, and copies of the Jewish philosopher Martin Buber’s I and Thou in German and English. Folded into his wallet were some copies of American newspaper cartoons mocking him, together with a scrap of paper with the first verses of “Be-Bop-a-Lula” by Gene Vincent and His Blue Caps.
    Searchers also recovered some sheets of yellow lined legal paper filled with his minute, neat—some called it Japanese—handwriting. This enabled investigators to conclude that in flight he had been working on a translation of Buber’s I and Thou. There is a photograph of the Jewish prophet and the spry Swede taken together in Jerusalem in 1958. Hammarskjöld liked quoting Buber’s apodictic remark: “The only reply to distrust is candor.” In a jolting aircraft traveling through the night sky over the African jungle, the secretary-general devoted his final moments alive to turning Buber’s difficult thoughts into English:
    This is the exalted melancholy of our fate that every Thou in our world must become an It.
    Any reckoning with Dag Hammarskjöld’s life has to begin in Ndola. Clues to his elusive inner life were strewn across the crash site and the crash itself has never been conclusively explained. His colleague and first biographer, Brian Urquhart, blamed the crash on pilot error and dismissed the conspiracy theories that had sprung up around his death, but the new biography by Roger Lipsey gives considerable attention to the possibility that he was murdered.
    Zambian charcoal burners working in the forest near the airport that night, and interviewed by a succession of investigators in the years since, have always claimed they saw another plane fire at Hammarskjöld’s aircraft before it plunged to earth. In 2011, a British scholar, Susan Williams, reignited the debate over his death in a book entitled Who Killed Hammarskjöld?1 On the basis of extensive new forensic and archival research, she speculated that the mystery plane might have been a Belgian fighter aircraft working for the Katangese rebels. Hammarskjöld had plenty of enemies: white racist Rhodesians opposed to his support of African liberation; Belgian mining interests aligned with the breakaway Congolese province of Katanga that the UN was trying to bring to heel; the CIAand the KGB, each battling …


    莊嚴,妙峰山進香日記:A Pilgrimage to Miaofeng Shan" on YouTube—Gamble's 1920s film ;《中國縱橫:一個漢學家的學術探索之旅》 ;蔣思钿《妙峰山進香》《中(華民)國的一日:1936年5月21日》

    $
    0
    0

    293 妙峰山進香記(文:莊嚴; 影片:Sidney D. Gamble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HYaKY3vNVk&t=612s






    4 甘博在中國 
    Jonathan Spence, "Sidney Gamble's China," in Spence, Chinese Roundabout: Essays in History and Culture (Norton, 1992 ISBN 978-0-393-30994-2): 51-67.
    《中國縱橫:一個漢學家的學術探索之旅》 56~7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idney_D._Gamble

    莊嚴,妙峰山進香日記* (1925.4.30 初八(一至十五香會)~5.2 北大風俗調查會);顧頡剛、莊嚴,妙峰山(民俗學會叢書之十八),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1928年

    *此文可參考《故宮‧書法‧莊嚴》台北:雄獅美術,1999,pp. 178~191

    又可參考蔣思钿《妙峰山進香《中(華民)國的一日:1936年5月21日》縮簡版,pp.221~231

    《芥川龍之介全集》Akutagawa Ryunosuke ;『芥川龍之介の書画』2009;《海市蜃樓、橘子》

    $
    0
    0







    4点すべてのイメージを見る芥川龍之介の書画 大型本 – 2009/10/1日本近代文学館 (編集)



    • 大型本: 221ページ
    • 出版社: 二玄社 (2009/10/1)
    • 言語: 日本語
    • ISBN-10: 4544030455
    • ISBN-13: 978-4544030457
    • 発売日: 2009/10/1
    • 梱包サイズ: 30.4 x 23 x 4 cm


    Nose jobbed.

    In January 1916, the father of the Japanese short story published his debut: a satirical story in a student magazine.
    THEPARISREVIEW.ORG|由 DAN PIEPENBRING 上傳



    1924年的夏天,廣子在長野縣輕井澤的日式旅館與芥川進一步深交。回到東京後,兩人透過文學等話題持續通信,廣子更向比她小14歲、有家室的芥川告白:「我們倆難道無法在一起嗎?」




    2011/1/18
     (芥川龍之介全集(全5冊)., 山東文藝出版社,2005 --《全集》共五大卷,近300万字,包括小说148篇、诗歌 14篇、小品55篇、随笔66篇、游记9篇、评论43 篇及日记、书信等,由林少华等15位日本文学研究界的专家集5年之力翻译而成。
     -----由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資助出版.  這種集體翻譯水準不一  可能只能了解大意. 林少華先生的中文都沒法表達村上春樹的作品 所以現在選賴明珠的......




    第三卷遊記和第五卷書簡---此卷末的簡略年譜說介川離中國時間有誤----當年他才29歲
    然而胡頌平先生的《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篇》記他們吃過一晚餐 胡適記下芥川先生對中國戲劇問題幾點




    讀 『河童旅行 素描本』之「令人懷念的書」(送邱振瑞先生)


    好一陣子沒看到邱振瑞先生,特別寫一文送他。
    約一年前,我們談一陣子"芥川竜之介 全集",他寫過這樣的信給我:

    我想引我的朋友王晃三格言(2000/02):「先求其對,再求其快;先求其有,再求其好。 漢清共勉之。王晃三89.1.28」
    大陸的作法正是如此,希望未來數十年我們另有一套忠實而美輪美奐的《芥川龍之介全集》。
    書,可以是藝術品,譬如說,Henri Matisse 為 Jazz 所作的插畫。這種體會,日本也早就有成。
    譬如說,我們讀 『河童旅行 素描本』之「令人懷念的書」(pp.187-90),知道『三つの宝』正是這樣的(童話書)藝術品。它的中文翻譯只有漢字:『三件珍寶』《芥川龍之介
    全集 第2卷 pp.280-92》。

    不過,我們的下一代可能可以進入新的出版和體會之書境。

    《肉骨茶》是隨筆集 極短篇 很有意思: 《芥川龍之介全集》Akutagawa Ryunosuke
    芥川龍之介
    誕生於(壬)辰年辰月辰日辰時 1992/3/1
    取名龍之助
    改為 芥川龍之介

    -----
    精彩書介'芥川龍之介『侏儒の言葉』1978 近代文学館・ほるぷ
    曾引澄江堂芥川龍之介の俳句:「原稿はまだかまだかと笹鳴くや」。「時雨るるや堀江の茶屋に客一人」。

    讀他書信,知某人要裝潢,想用他的漢詩。他深感不安,選司馬光兩首和徐璣一首給友人。(第五卷,第514頁)

     2013.7.6 重讀此卷的書信. 以大學時代寫的信最為豐富. 他起碼可以讀簡單德語和法語著作.另外很特殊的是日本當時對西方藝術的認識有全面和一定的水準.應該記住他不到40歲就死啦.....




    邱振瑞:「五大冊的《芥川龍之介全集》,封面設計和裝幀都很雅致,依份量來看應該是「全集」沒錯。
    可惜主編者未寫明譯自哪個版本,少了文學全集應有的嚴謹與格局。
    我隨意瀏覽了幾篇發現,譯文中有部分因大意造成的錯譯。
    另外,<南京的基督>一文,剛好可看出譯者面對歷史的真實與尷尬時,所採取的立場頗值得探討。」
    ---
    HC:「這,另一可能(很小)是:為避免版權上糾紛,因為有編輯權甚至有版本權。」
    芥川龍之介(Akutagawa, Ryunosuke)作品名 .; 蜘蛛の糸 ; 蜜柑 ; 地獄変. 1892–1927, Japanese author. One of Japan's finest short-story writers, he derived many of his tales from historical Japanese sources, but told them with psychological insights in an individualistic style. "Rashomon"(1915 這「羅生門」收入英文字眼) and "In a Grove" (1921) were made into the classic 1950 film Rashomon, directed by Akira Kurosawa . His later writings, largely autobiographical fiction, were not successful, and this lack of popular response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his suicide.

    ------

    看『NHK俳句』(每周)、越南語教學。
    其中引芥川竜之介*あくたがわ-りゅうのすけAkutagawa
    , Ryunosuke。明日為其冥誕*之一俳。
    查對中文《芥川龍之介 全集》之翻譯【顏色傳暖意 蕊上塗著一層蠟 美哉人造花】。了解詩歌幾乎無法翻譯,雖然原詩漢字頗多。「全集」編排不恰當。

    *(1892-1927) 小説家。東京生まれ。号、澄江堂主人・我鬼など。東大卒。第三次・第四次「新思潮」同人。「鼻」で夏目漱石に激賞され、才気あふれるさまざまな作風の短編小説を書きつぐ。「何か僕の将来に対する唯ぼんやりした不安」を抱いて服毒自殺。作品「羅生門」「芋粥」「地獄変」「河童」「歯車」など。
    找到其一些作品。傳邱振瑞先生等。
    http://www.aozora.gr.jp/index_pages/person879.html







    2.   部首 士 部首外筆畫 1 總筆畫 4
    注音一式 ㄖㄣˊ
    漢語拼音 r注音二式 r

    天干的第九位。

    姓。如明代有士亨。

    奸佞。書經˙皋陶謨:「何畏乎巧言令色孔。」

    盛大。詩經˙小雅˙賓之初筵:「百禮既至,有有林。」毛亨˙傳:「,大;林,君也。」



    しん【×辰】

    1 十二支の第五。たつ。2 とき。①時刻。②日。日がら。③朝。早朝。3 天体。日と月と星。4 二十八宿の一。蠍座(さそりざ)。



    31.   部首 辰 部首外筆畫 0 總筆畫 7
    注音一式 ㄔㄣˊ
    漢語拼音 ch注音二式 ch

    地支的第五位。

    名。約當上午七點到九點。

    時運。詩經˙大雅˙桑柔:「我生不,逢天僤怒。」鄭玄˙箋:「,時也。」

    時光、日子。如:「誕」、「忌」。漢˙揚雄˙法言˙問明:「,曷來之遲,去之速也!」明˙湯顯祖˙牡丹亭˙第十齣:「良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日月星球的統稱。見「星」條。

    姓。如清代有泰。

    二一四部首之一。

    しん【×辰】

      十二支の第五。たつ。
      とき。
      ①時刻。
      ②日。日がら。
      ③朝。早朝。
      天体。日と月と星。
      二十八宿の一。蠍座(さそりざ)






    2009/3/19
    寂寞道人殊一
    翻譯的 〈捉迷藏〉:

    在街後,他和比他年幼的女孩玩著捉迷藏的遊戲。四周雖仍透著光亮,但街角的路燈都點亮了。

    「我在這邊。」

    他一面從容奔跑,一面回過頭去看做鬼的她。她盯著他,死命地追趕。當他看到她的臉時,覺得表情既奇特又認真。

    這個表情,烙印在他心底很久很久。然而,隨著時光的流逝,卻也不復記憶了。

    二十年後,他在雪國的火車裡偶然和她相逢。窗外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已是濕鞋子和外套的氣味倏然襲上全身的時候。

    「好久不見。」

    他叼著煙(那是他和同志出獄的第三天),目光不經意停在她的臉上。不久前喪夫的她,懇切地聊起她的雙親和兄弟。他看著她,覺得她的表情奇特又認真。不知不覺間,他回到了十二歲少年的心情。

    現在,他倆結婚了,在郊外有了屬於他們的家。但是,從那時起,他就再也沒見過她那奇特又認真的表情。

    (大正十五年十二月一日)


    譯自:芥川竜之介,〈鬼ごつこ〉,收入紅野敏郎等編,《芥川竜之介全集》第十四卷(東京:岩波書店,1996),頁79、80。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yoshino/3/1301755126/20080112231555/


    *****

    向世界展翼的芥川文學
    生活在台灣的我們,電視、報紙,甚至你我口中常出現的「羅生門」乙詞,可知出自何處?
    其實,不只是羅生門,有時也會看到「人生不如一行波特萊爾」、「人生像火花」,這些都來自芥川龍之介的作品。
    黑澤明導演的《羅生門》主要取材自芥川的〈竹籔中〉,部分來自〈羅生門〉;當然電影與原著之間存在著若干差異,自不待言。
    芥川從1892年到1927年,短短的三十五個歲月,卻留下十餘冊作品集,充分散發出文學的光與熱。吞下過量的安眠藥自殺,連同其他自殺身亡的日本作家如太宰治、川端康成,甚至切腹自殺的三島由紀夫,都是文學愛好者、研究者之間常談論的話題──為何日本作家喜歡自殺?
    芥川生母在生下芥川九個月後發狂而亡。狂人之子的這陰影一輩子落在芥川內心深處。芥川自幼體弱多病,感覺敏銳,早就對超現實的東西表現出特別癖好。自幼接 觸漢書籍,親近南畫、骨董。從一高畢業後進入東京帝大英文系,1916年以〈鼻子〉獲夏目漱石讚賞,正式踏入文壇。初期作品以歷史小說居多,但不以再現歷 史為目的,只借用歷史背景(大都止於時間、人名),有其獨特之主題。也因此後來森鷗外論歷史小說時,將它分為「歷史其儘」(歷史原貌)及「歷史離」(偏離 歷史)兩大類,而以芥川為後者之代表。
    其中,又以取材自《今昔物語集》者居多。如〈羅生門〉、〈鼻子〉、〈竹籔中〉、〈芋粥〉等。芥川之前,《今昔物語集》不被重視,可說被埋沒在眾多書堆中,芥川認為具有「野性之美」,此後《今昔》重要性大增,研究者眾,成為平安朝末期代表性說話物語。
    芥川作品如〈奉教人之死〉、〈報恩記〉、〈系女備忘錄〉等屬於與天主教相關之作品,至於〈某日的大石內藏助〉、〈戲作三昧〉(以曲亭馬琴為主角)、〈祐野 抄〉(以描寫芭蕉臨終時眾門人之情狀)等則以江戶時代人物、事件撰寫之作品。第四類作品以明治文明開化期為背景,如〈阿富之貞操〉、〈舞會〉、〈雛〉等。
    另有取材自惲恪的〈記秋山圖始末〉撰成〈秋山圖〉,鄭還古的〈杜子春傳〉寫成〈杜子春〉。
    芥川嗜讀書,日本、歐美、中國三大類涉獵甚廣,作品形式有小說體、書信體、備忘錄體、獨白體、傳記體、考證體、對話體等約二十餘種。
    日本高中教科書《國語綜合》,以2007年為例,二十六種版本全部收錄〈羅生門〉。芥川龍之介、羅生門、芥川賞幾乎是日本國民的常識用語。
    菲麗絲大學校長宮坂覺教授,鑽研芥川龍之介、遠藤周作等近代日本文學數十年,自2002年起每年舉辦日本文學國際會議,我曾於第一屆應邀發表論文談遠藤周 作《深河》。其自稱有感於日本古典文學在國際化方面的成就,日本近代文學亦應「急起直追」,十餘年前即有創立國際學會的念頭;而直接的「誘因」是企鵝經典 系列出版Rashomon and Seventeen Other Stories(由 翻譯村上春樹作品的哈佛大學羅賓教授翻譯,並有村上長約二萬字的序文)及中國出版《芥川龍之介全集》,於2006年創立「國際芥川龍之介學會」,希望結合 世界各國的芥川研究者從跨文化、跨學科的角度「多層」深入探究芥川文學,與外國學者之間採取「同等地位」,第一屆於韓國延世,仁川大學,第二屆於中國寧 波,明年第四屆預訂於羅馬,而今年第三屆於興國管理學院舉行,除論文發表外,座談會主題為「杜子春」。
    ●由國際芥川龍之介學會與興國管理學院共同主辦之「第三屆國際芥川龍之介學術會議」,8月27、28日將於興國管理學院舉行。除本國學者外,另有日韓大陸學者約五十人與會。聽講免費,詢問電話:06-2870396。



    ****
    作品名: 三つの宝
    作品名読み: みっつのたから
    著者名: 芥川竜之介  1892-1927
    作家名読み: あくたがわ りゅうのすけ
    ローマ字表記: Akutagawa, Ryunosuke
    初出: 「良婦之友」1922(大正11)年2月
    仮名遣い種別: 新字新仮名
    備考: この作品には、今日からみれば、不適切と受け取られる可能性のある表現がみられます。その旨をここに記載した上で、そのままの形で作品を公開します。(青空文庫)





    式亭三馬『浮世理髮館』(『浮世床』)周作人譯注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 2001

    戯作三昧
    芥川龍之介





    天保(てんぽう)二年九月のある午前である。神田同朋町
    (かんだどうぼうちょう)の銭湯松の湯では、朝から相変らず客が多かった。式亭三馬(しきていさんば)が何年か前に出版した滑稽本(こっけいぼん)の中で、「神祇(しんぎ)、釈教(しゃっきょう)、恋(こい)、無常(むじょう)、みないりごみの浮世風呂(うきよぶろ)」といった光景は、今もそのころと変りはない。風呂の中で歌祭文(うたざいもん)を唄(うた)っている嚊(かかあ)たばね、上がり場で手拭(てぬぐい)をしぼっているちょん髷本多(まげほんだ)、文身(ほりもの)の背中を流させている丸額(まるびたい)の大銀杏(おおいちょう)、さっきから顔ばかり洗っている由兵衛奴(よしべえやっこ)、水槽(みずぶね)の前に腰を据(す)えて、しきりに水をかぶっている坊主頭、竹の手桶(ておけ)と焼き物の金魚とで、余念なく遊んでいる虻蜂蜻蛉(あぶはちとんぼ)、――狭い流しにはそういう種々雑多な人間がいずれも濡れた体を滑(なめ)らかに光らせながら、濛々(もうもう)と立ち上がる湯煙(ゆげむり)と窓からさす朝日の光との中に、糢糊(もこ)として動いている。そのまた騒ぎが、一通りではない。第一に湯を使う音や桶を動かす音がする。それから話し声や唄の声がする。最後に時々番台で鳴らす拍子木の音がする。だから柘榴口(ざくろぐち)の内外(うちそと)は、すべてがまるで戦場のように騒々しい。そこへ暖簾(のれん)をくぐって、商人(あきうど)が来る。物貰(ものもら)いが来る。客の出入りはもちろんあった。その混雑の中に――


    ******

    芥川龍之介14個短篇傑作選,文潔若(譯),《海市蜃樓橘子》,志文,1991/1993
    年再版.
    文潔若-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文潔若(1927年-),漢族,在北京出生,祖籍貴州貴陽,中國文字工作者。 從小在日本接受日語教育,后回 ...《尤利西斯》、《海市蜃樓·橘子》已在台灣出版繁體字版。 ...


    除了收錄的《煙草與魔鬼》在 《芥川龍之介全集》Akutagawa Ryunosuke他處還討論日本煙草的來源


    胡品清《水仙的獨白》1972

    $
    0
    0
    60多歲才初讀這本我約20歲的書,有點苦澀、笑........





    21:01NOW PLAYING








    ------





    水仙的獨白》,臺北:三民書局,1972年9月; 

    • 161.水仙的獨白(精)

    • 叢書:三民文庫
    • ISBN13:9789571415529
    • 出版社:三民書局
    • 作者:胡品清
    • 裝訂:精裝
    • 出版日:1991/02/01
    •  「水仙的獨白」的作者是詩人,散文家,譯述家兼外文教授胡品清女士。這本小冊子裏收集的文章分為三部分:小品、書簡及評介。胡教授最擅長也最喜愛抒情散文。她語言獨特、情感真摯、境界高遠且含有一點深入淺出的哲理。 由於她諳悉四國的文學和語言──中、英、法、德──所以她的表現手法也融匯於一爐。

         她的散文不是平舖直敘的,而是形象、意象、隱喻及象徵之大組合、具有一種矇矓美。她的表現手法很新,但是新的沒有離譜。她的寫作及 翻譯態度都非常嚴謹,因此在章句法方面完美無雙。

        總之,她的文章明朗而不陳腐,有深度而晦澀,這是難能可貴的現象。

    川端康成 《日本的美與我》喬炳南譯

    $
    0
    0













    川端康成 《日本的美與我》喬炳南譯,台北:臺灣商務,1970/1985 三版
    這本書應屬精讀、背誦、研究翻譯的好書。

    未提供相片說明。








    黃春明 《跟著寶貝兒走》2019

    $
    0
    0



    跟著寶貝兒走





























    內容簡介

    2019年台灣文壇大代誌──
    黃春明:「我回來寫小說了。」

      郭長根是一名私娼寮的保鑣兼跑腿,經常魚肉自家小姐。某日,又要霸王硬上弓,卻反被一刀剪去「寶貝兒」。他人生陷入愁雲慘霧時,意外接受「移鵰接枝」的器官捐贈,重獲「寶貝兒」的他有如從地獄到天堂,反倒自己下海成了牛郎,並受到貴婦們熱烈追捧。恩客們好康逗相報,使得長根聲名大噪,卻也引起各方角頭勢力覬覦,介入搶人。於是一場「性趴藝術活動」全台巡迴熱烈開跑,就在肉欲橫流,金錢滿溢之際,逐漸演變成一齣瘋狂失控的黑色悲喜劇……

      黃春明睽違多年後重返小說創作,一出手便以突破性的風格與尺度,幽默俚俗、生猛妙趣地描繪日常不敢言說的性事,在嬉謔笑鬧中精準捕捉了社會現象。這部小說觸碰了器官移植的道德難題,性別權力的翻轉顛覆,媒體暴力的亂象,文創生態的嘲諷,貧富差距拉大的平行時空中,富二代著迷超跑呼嘯而過……此間種種都在黃春明筆下無所遁形,並賦予深切的質疑與思索,仍舊充滿著悲憫的情懷。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黃春明


      臺灣宜蘭人。曾任小學教師、記者、廣告企劃、導演等職。近年除仍專事寫作,更致力於歌仔戲及兒童劇的編導。曾獲吳三連文學獎、國家文藝獎、時報文學獎、東元獎、噶瑪蘭獎及行政院文化獎、總統文化獎等。現為《九彎十八拐》雜誌發行人、黃大魚兒童劇團團長。著有小說《看海的日子》、《兒子的大玩偶》、《莎喲娜啦.再見》、《放生》、《沒有時刻的月臺》等;散文《等待一朵花的名字》、《九彎十八拐》、《大便老師》;童話繪本《小駝背》、《我是貓也》、《短鼻象》、《愛吃糖的皇帝》、《小麻雀.稻草人》等。
     
    【春明的文】
    早前,有關色情也好,情色也罷,其觀念或是行為,是非常封建保守的。哪像今天,在大眾傳媒浸透之下,全都公然曝光了。以八十五歲的我來說,從以前貧困的農業社會,逐步跟著走進今天的太空、核能,什麼奈米、數位啦,到手機成為全球化的時代,我都耳聞目睹,體驗到有關色情方面的變化。有時候年輕人也會勸我,說要跟上時代;我也知道,不然就落伍。可是這次寫的《跟著寶貝兒走》,其中牽涉到不少桃色和色情的情節,讓人乍看之下,我不知道現在的人的看法,我自己就天人交戰不休;寫也不得,棄也可惜。這也使我深深體會到,我自己至少有兩世代的我,存活在我的心裡。其中封建的我自咎不該;現在的我,只好搬出種種實例和理由,抵擋根深柢固的閉塞觀念:說《金瓶梅詞話》黃不黃?它在文學院裡被肯定為文學經典之一。再者拿英國的D.H.勞倫斯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來說,書中夫人和園丁的性愛,有十三次之多;一九二七年出書即刻遭禁,但沒幾年不但開禁,還被歸類為世界名著。當然我不敢將拙作跟他們相比,只是借彼舉例類比而已。再說,拿今天台灣的文學雜誌來翻翻,現在的年輕作家,男男女女,在他們的作品中,描述到性愛是那麼稀鬆平常。而我現在跟他們活在同一時空,那些罣礙,不止沒有必要,還是落伍的。主要的問題是,不可為色情寫色情,多少要呈現社會的某些面向,讓讀者思考。只有這樣,才沒有違背我過去的創作理念。
    「老不修!」這是一句罵人的話,是罵年紀較大的男人。但是說它是一句罵話,在過去台灣罵人髒話、粗話、渾話一大堆裡面,「老不修」一語,跟其他比起來,它算是一句恥笑或是警告罷了。那是針對年紀較大了的男人,他在言語上觸犯了有關性方面的禁忌,被輕聲指責,或是一語笑罵而已。
    三字經的國罵,經常由街頭巷尾躍進耳朵的鼓膜,或爭吵成為電視新聞時,早就見怪不怪了。然而「老不修」一語,好像隨著農業時代消失了。難怪令現在的年輕人,為此感到陌生。
    「老不修」這句恥笑的辱罵,為什麼悄然逝去了聲影?簡單來說;農業社會與現在比起來,是非常閉鎖封建的時代。特別是有關男女的情事,包括言語,都有其約定俗成的規矩。在這些規矩裡面,女性被拘束得更為嚴謹。例如從罵話來看;男人罵男人、男人罵女人、女人罵女人、女人罵男人、大人罵小孩、小孩罵大人,都有很大的差別的。就以男人互罵來說,從「幹」字的一個單音,到三字經,甚至五字、七字、九、十一、十三個字都以奇數為句;唯有奇數收尾才有力,並且所有語句都跟性侵有關。已經記不太清楚,在年少時,曾經做了一點記錄,男人罵男人就有一百多句。男人罵女人,一樣不堪入耳的,也不下一百句。反過來,女人罵男人的罵話,三十句不到,但跟性都扯不到關係,大多是詛咒或是不吉利的話語。例如「路旁屍」、「歹心烏魯肚,要死初一十五」、「五雷擊頂」、「死沒人哭」、「畜生」、「禽獸」、「狗養的」之類。
    在農業社會,族群或是同鄉同村的人口很少移動,不是相識就是面善;往好的去看就是親和,也因為大家熟悉了之後,自然就產生互為制約的功能。為了面子關係,不敢在熟人面前做壞事,說髒話。在異鄉,在陌生人面前就似乎牽扯不到面子。當時被指為小偷,倒不是那麼嚴重。如果被認定是性侵,性擾騷的話,那整個面子就掃地。也因為如此,當時除了男人的言語之外,行為上性犯罪的人少而又少。時而有男人開黃腔,那也是在一處沒有外人,又是輩分相差不大的地方,當著講笑話釋放自己對性的壓抑。
    我念初中的時候,常跑去對面同學的家找他大哥鬼混,最愛聽他開黃腔說渾話。有一次,他開黃腔說了一則渾話。在場的人沒有一個不笑;我抱著肚子大笑不停,實在太好笑,它渾得教我現在也不好意思說出來。朋友的大哥看我笑成這樣,他急著問我:「你以前沒聽過?」「沒有。」他不信。他說那是我爸爸說給他聽的。真的,到我長大成人,我父親從來不曾給我開過黃腔,說過渾話。可見那時候的保守。
    有一回,我和爺爺看我們鄉下的子弟戲。那時所有的演員全是男人,其中有旦角,也是男人反串。他們的台詞就像平劇,聽不懂。那次演的是《羅通掃北》,漢將把契丹女將的槍撥落掉地,他放下自己的雙槌,緊緊抱住女將在舞台上直打轉。就這樣,台下的男觀眾看得十分開心,爺爺也樂得笑個不停,口水也流出來了。我實在看不出有什麼好笑。問爺爺。爺爺看著仍然在打轉的戲說:「你沒看到?番兵女將被羅通的釘子釘著了。」小學生的我還是不懂。後來我稍長大了,每年的迎神賽會,那一團子弟班,仍然演《羅通掃北》那一段的折子戲,就可以贏得觀眾的喜愛。可見當時男女的關係,是保守到只要跟性扯到關係,就令男人感到刺激,而更加好奇。
    四、五十年前,台北前站下車,走出車站向右走入店家的走廊,直到生生皮鞋店,右轉走進延平北路,不越過平交道的這一段,總是會有幾個年輕人來回故意跟男人擦肩,並小聲問你:「要不要?」需要的話帶到某角落,拿出一疊祼女的黑白照片,由客人挑選。生意不錯,只有台北市有。外地人買了幾張回去之後,在朋友之間當寶炫耀。
    再過來,就是黑貓歌舞團的大腿舞;一排一、二十個僅穿三角褲和奶罩的小姐,往後串手成排,隨著嘉禾舞曲,左左右右,四拍子一音節就抬腿一次。全場只有男性觀眾,他們有椅子不坐,儘量站在舞台的邊沿,擠不到前面的,緊貼前者的背後。舞女一步一步跨左,跨到盡頭,再由左一步一步跨到右。有趣的是,觀眾的頭很有秩序地跟著舞女的舞動。音樂一開始,台下的頭就跟著舞者的移動,轉過來,轉過去,離遠的人除了偏頭,最後連身體也隨著傾斜。這樣隨著音樂和舞女的舉腿,整座爆滿的人頭就像海浪,一波一波地湧動。更有趣的是,竟有天才,不一下子就替嘉禾舞曲套入台語的歌詞,只要唱一次,就沒人不會唱。歌詞的意思是:「我的三角褲就讓你看。」但是它是用日語和台語混在一起唱的:「哇答息諾,三角褲嘛,給,你,看!」就這樣,男人男孩子們,特別是休假的阿兵哥們,都會High到不行。對了,那是六十年代,我在三重埔的戲院觀賞過這類的舞蹈。再來就是,整個城市跑透透的牛肉場,編一些黃色笑話的短劇,連主持人和唱歌男歌手都可以向女藝人、女歌手,以雙關語大吃她們的豆腐,營造了高票房。這使得黑道介入搶人,動武的事情也常發生。後來電視台將他們延攬到綜藝節目,歷久不衰,因為一般人平時不便談性,看看牛肉場,看看綜藝節目總算可以填補他們的遺憾。
    一提到六十年代,那時台灣的農業社會開始崩解;農村的年輕人,開始往都市,特別是台北,或是往勞力密集的加工區的衛星城鄉外移。台灣的人口結構,因而大幅改變;都市人口年輕化,農村的人口高齡化。在這種情形下,就以婚姻來說,讓老年人甚感不安,甚至憤怒的是,他們對男女雙方,跟他們家人都不相識,也沒媒婆攢掇牽緣,年輕人就憑自己做決定?真是豈有此理!但罵歸罵,男女在異鄉互看順眼,也就跟好萊塢電影學習,談起戀愛,相擁接吻。沒想到上千年的傳統文化,很快地就被年輕人翻轉過去。我們在上中學的時候,同學因為談戀愛被記過,寫給女同學的信,被訓導主任貼在學校的公布欄。曾幾何時,那都不算什麼了。今天,男女同學的大學生,要同居就同居,有避孕藥,有套子,朋友要劈腿就劈腿,這些男女關係,都成為現今約定俗成的平常事了。
    古板的以前,有關性行為被約束得很緊,說的比做簡單多多,所以開黃腔說些黃色笑話解解悶。舉個較為接近現代的一則來說:在韓戰的時候,美國野戰醫院的傷兵中,有一位士兵頭頂的正前方,被炮彈的爆片削去一片頭皮。同時有一位女護士,中彈傷亡。野戰醫院的醫生,將護士的陰毛,移植到士兵的頭上。醫生特別吩咐:這位阿兵哥醒來之後,絕對不可以告訴他,說頭皮怎麼來的。不出醫生所料,阿兵哥醒過來之後,一直問身邊走過的醫療人員,他的頭皮怎麼來?他問了差不多一個月,最後有一位護士被纏得鬆了口,說出由來。他高興的說:難怪,摸起來怪舒服的。隔一個晚上,第二天一早阿兵哥竟然死了。因為腰椎部分的脊椎骨,往背後折斷了。為什麼?賣個關,讓自己想出答案才有意思。
    不過開黃腔說黃色笑話,或是看A片,已經沒有以前熱門,時代確實在變,變得很快。想跟上時代的老人,在後頭越追越拉得遠。八十五歲的我就有這種情形,要不然我就不必要花力氣,花時間,想方設法,攢去說服那個怕人笑他「老不修」的我。
    不好意思,完全是為了消除自己的矛盾心理,自言自語瞎掰一些話,來當我的新作《跟著寶貝兒走》的序言,其實叫作戲言還差不多。抱歉,請多多指教。
    圖像裡可能有1 人、坐下

    Renia's Diary: A Holocaust Journal

    $
    0
    0
    •波蘭版安妮·弗蘭克: Renia Spiegel是一名二戰期間住在波蘭的猶太少女,她於1942年被納粹殺害,年僅18歲。多年來,她生前的日記本一直靜靜地保存在紐約的一個保險箱中,本週,這本日記的英文譯本正式出版,將在13個國家的書店中上架。 (《 紐約時報 》)

    Renia's Diary: A Holocaust Journal: Renia Spiegel, Deborah ...


    https://www.amazon.com › Renias-Diary-Holocaust-Reni...

    The Pleasures of Japanese Literature By Donald Keene 1988

    $
    0
    0




    The Pleasures of Japanese Literature is a short nonfiction work by Donald Keene, which deals with Japanese aesthetics and literature; it is intended to be less academic and encyclopedic than his other works dealing with Japanese literature such as Seeds in the Heart, but better as an introduction for students and laymen. This aim is unsurprising, as Keene notes in his introduction that "This book originated as five lectures, three delivered at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in the spring of 1986, the fourth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in 1986, and the last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in New York in 1987.....The lectures - and this book - were intended for a general audience..." (from the first page of the Preface).
    Chapters
    Specifically, its five chapters deal with:
    Japanese Aesthetics - (wabi, mono no aware, etc.)
    Japanese Poetry - (classical waka, some renga and haiku)
    The Uses of Japanese Poetry
    Japanese Fiction - (Tsurezuregusa, Yoshida Kenkō, Biography of Eight Dogs)
    Japanese Theater - (Noh, Kabuki, Bunraku)
    External links
    Review in The New York Times
    Keene, Donald. The Pleasures of Japanese Literatures. ISBN 0-231-06736-4.
    The book's cover; a work from the "Album of the Thirty-Six Immortal Poets" by Sumiyoshi Gukei (1631-1705)
    Author Donald Keene
    Cover artist Sumiyoshi Gukei; design by Jennifer Dossin
    Country United States
    Language English
    Series Companions to Asian studies
    Subject Japanese literature (poetry, theater, and fiction)
    Genre Academic
    Publisher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ublication date
    1988













    未提供相片說明。

    「四國遍路」1200週年;Oliver STATLER: Japanese Pilgrimage;Modern Japanese Prints: An Art Reborn. The Shikoku Pilgrimage (四国遍路 Shikoku Henro) or Shikoku Junrei (四国巡礼)

    $
    0
    0




    四國遍路並不只是出於宗教目的。作為增進健康和巡訪靈地的旅遊路線,它也受到了年輕人的歡迎。還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專程前來體驗。當地認為四國遍路並非單純的信仰現象,而是日本重要的「文化遺產」,正積極推動旨在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遺產的相關準備。
    https://www.nippon.com/hk/views/b03202/


    四國遍路之旅始於德島縣第一處靈地(札所)「靈山寺」,途經高知、愛媛兩縣,終於香川縣的第88處靈地「大窪寺」。行程最短也有1,130km,徒步需時約40天,乘坐巴士或電車需10天。
    https://www.nippon.com/hk/views/b03202/



    Oliver Statler - 2012 - ‎Art
    Oliver Statler. 59. Arrival of a Portuguese Ship (1952) 60. Nambanesque Behavior (1955) 61. Devils (1952) 62. Landscape (1952) 63. The White Horse.


    1960初版,暢銷書。第9刷告讀者說,有原版畫,可向出版社詢問。
    漢字只出現在索引。


    Kawakami Sumio   Japanese, 1895–1972

    Nanban art (南蛮美術) refers to Japanese art of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 The Namban Art of Japan. ... Namban: Art in Viceregal Mexico. Turner.
    Nanban art refers to Japanese art of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influenced by contact with the Nanban or 'Southern barbarians', traders and missionaries from Europe and specifically from Portugal. Wikipedia



    蠻船入津

    台灣現在可能叫 大船入港




    Kawakami SumioThe Arrival of the South Savages1952

    MediumWoodcutDimensionscomposition: 12 1/8 x 22 7/16" (30.8 x 57cm); sheet: 15 5/16 x 24 13/16" (38.9 x 63cm)


    Nambanesque?南蠻風










    ile:KAWAKAMI Nambanesque-behavior.jpgImage result for NAMBANESQUE







    Japanese Pilgrimage Oliver Statler

    Japanese Pilgrimage

    See larger image




    • Hardcover: 349 pages
    • Publisher: William Morrow & Co; 1st edition (September 1983)
    • Language: English
    Japanese Pilgrimage. Oliver STATLER. This is the grandfather of all English language books written about the pilgrimage. He spent about three months walking the pilgrimage in 1971 and this is a thoughtful and insightful accounting of that trip and another partial trip in 1968, with enough history (although partly fictionalized) to help us understand the big picture. An absolute 100% must read for anyone contemplating walking the pilgrimage.
    Pan Books, 1984



    -----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Map all coordinates using: OpenStreetMap
    Download coordinates as: KML· GPX


    Map of the 88 temples along the Shikoku Pilgrimage

    Pilgrims at Zentsū-ji, Temple 75 and the birthplace of Kūkai

    An aruki-henro or walking pilgrim, marked out by his distinctive sedge hat, white shirt, and kongō-zue. The henro-michi route passes through the countryside and a number of cities.



    The Shikoku Pilgrimage (四国遍路 Shikoku Henro) or Shikoku Junrei (四国巡礼) is a multi-site pilgrimage of 88 templesassociated with the Buddhist monkKūkai (Kōbō Daishi) on the island of Shikoku, Japan. A popular and distinctive feature of the island's cultural landscape, and with a long history, large numbers of pilgrims, known as henro (遍路), still undertake the journey for a variety of ascetic, pious, and tourism-related purposes.[1] The pilgrimage is traditionally completed on foot, but modern pilgrims use cars, taxis, buses, bicycles, or motorcycles. The standard walking course is approximately 1,200 kilometres (750 mi) long and can take anywhere from 30 to 60 days to complete.

    In addition to the 88 "official" temples of the pilgrimage, there are over 20 bangai — temples not considered part of the official 88. To complete the pilgrimage, it is not necessary to visit the temples in order; in some cases it is even considered lucky[citation needed] to travel in reverse order. Henro(遍路) is the Japanese word for pilgrim,[2] and the inhabitants of Shikoku call the pilgrims o-henro-san (お遍路さん), the o (お) being an honorificand the san (さん) a title similar to "Mr." or "Mrs.". They are often recognizable by their white clothing, sedge hats, and kongō-zue or walking sticks. Alms or osettai are frequently given. Many pilgrims begin and complete the journey by visiting Mount Kōya in Wakayama Prefecture, which was settled by Kūkai and remains the headquarters of Shingon Buddhism. The 21 kilometres (13 mi) walking trail up to Koya-san still exists, but most pilgrims use the train.


    Contents
    1History
    1.1Background
    1.2Kōbō Daishi
    1.3Development
    2Practice
    2.1Stages
    2.2Equipment
    2.3Rites
    3Imitative versions
    4Temples
    5See also
    6References
    7Further reading
    8External links



    Japanese Pilgrimage [Hardcover]

    Oliver Statler (Author)



    1960

    Modern Japanese Prints: An Art Reborn: Oliver Statler: Amazon.com 

    https://www.amazon.com/Modern-Japanese-Prints-Art-Reborn/dp/B001362CRY
    • Publisher: Charles E. Tuttle Company; Seventh Printing edition (1960)
    • ASIN: B001362CRY
    • Package Dimensions: 10.5 x 7.3 x 1.1 inches


    《中國縱橫:一個漢學家的學術探索之旅》Jonathan D. Spence; 甘博:Sidney D. Gamble:妙峰山進香記;暮雨弦歌: 西德尼·D·甘博鏡頭下的民國教育(1917-1932)

    $
    0
    0
    書目; Jonathan D. Spence(史景遷)著,《中國縱橫:一個漢學家的學術探索之旅》(Chinese Roundabout: Essays in History and Culture),夏俊霞等譯,上海遠東出版社,2005年


    史景遷的《明代生活的活力》(收入《中國縱橫》123-33)雖只是書評,很可參考。



    前言
    第一编 跨文化交流
    1 黄嘉略的巴黎岁月
    2 门德斯·秉托的旅程
    3 利玛窦及其北京之行

    4 甘博在中國 
    Jonathan Spence, "Sidney Gamble's China," in Spence, Chinese Roundabout: Essays in History and Culture (Norton, 1992 ISBN 978-0-393-30994-2): 51-67.
    《中國縱橫:一個漢學家的學術探索之旅》 56~7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idney_D._Gamble

    莊嚴,妙峰山進香日記* (1925.4.30 初八(一至十五香會)~5.2 北大風俗調查會);顧頡剛、莊嚴,妙峰山(民俗學會叢書之十八),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1928年
    *此文可參考《故宮‧書法‧莊嚴》台北:雄獅美術,1999,pp. 178~191

    又可參考蔣思钿《妙峰山進香《中(華民)國的一日:1936年5月21日》縮簡版,pp.221~231



    12:10NOW PLAYING


    暮雨弦歌: 西德尼·D·甘博鏡頭下的民國教育(1917-1932)
    作者: 李明傑 / (美)徐鴻
    出版社: 武漢大學出版社
    副標題
    出版年: 2019-7
    頁數:268
    定價: CNY58.0
    裝幀: 平裝
    ISBN: 9787307207196
    內容簡介 · · · · · ·
    本書從美國社會經濟學家、攝影家甘博近6000張黑白照片中擷取了182張與中國民國教育息息相關的照片,結集成冊,配以編著者親自考察舊址和文獻考證之後的文字解說,客觀真實地再現了民國1917-1932年公辦教育、教會教育、學前教育、孤兒教育、女子教育、對外漢語教育、特殊教育、平民教育、勞教教育、大學建築、學生運動等方方面面的生動影像資料,對研究、收藏、學習相關時期教育歷史具有較高出版價值。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5 马尔罗的诱惑
    6 西方人看中国
    第二编 儒家的冲击
    1 康熙帝的人生七大阶段
    2 明代生活的活力
    3 画家和他的圈子
    4 天下第一清官的崩溃
    5 一种充满活力的学说
    6 中国科技的对话
    7 做中国人
    第三编 社会经纬
    1 食
    2 药
    3 税
    4 鸦片
    第四编 民国以来
    1 鸡血盟誓与勃朗宁手枪
    2 天安门
    第五编 汉学大师
    1 芮沃寿
    2 阿瑟·韦利
    3 费正清
    4 房兆楹

    Viewing all 695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