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695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Eupalinos; or, The architect;Valéry, Paul;森田 慶一

$
0
0

出典: フリー百科事典『ウィキペディア(Wikipedia)』
ナビゲーションに移動検索に移動
森田 慶一(もりた けいいち、1895年4月18日 - 1983年2月13日)は、日本の建築家。建築研究者。三重県生まれ。京都大学名誉教授。また東海大学教授を歴任。過去の様式からの分離を宣言した分離派建築会に名を連ね設計活動を始めるが、西洋建築の歴史的研究を経て、ギリシアやローマの古典精神を探求し、建築論研究にも力を注いだ。

来歴[編集]

県立三重第一中学校、旧制第三高等学校を経て、東京帝国大学工学部建築学科進学。1920年(大正9年) 大学卒業後、一旦、警視庁技師となったのち、武田五一からの招聘で京都帝国大学助教授として赴任。
1934年に「ヰトルーヰウスノ建築論的研究」で工学博士。 1934年から1936年、古典建築を研究のため、フランス、ギリシアに留学。 1936年、京都帝国大学教授。
1958年(昭和33年)、京都大学を退官。 1950年(昭和25年) 京都府建築審査会委員(1957年まで)。 1951年(昭和26年) 奈良県建築審査会委員(1957年まで)。 1953年(昭和28年) 京都国立博物館調査員。
1963年(昭和38年)から1973年(昭和54年)まで東海大学教授を務める。 1974年には日本建築学会大賞を受賞。
分離派として作品を発表する傍ら、『建築論』や『西洋建築史概説』など自らの思索を開陳すると共に、『ウィトル-ウィウス建築書』(東海選書)の翻訳で建築史に大きな一歩を残した。
 Dr.K.Morita's Research for Vitruvius

後年の著作『建築論』は京大時代の建築概論の講義を発展させた書籍。 ほか、『西洋建築入門』に明示されているように、ロマン的本性にも深い共感を懐いている。古典性とロマン性という二元論的対比のなかで建築を統合的に把握しようとするのが建築理念であったという。森田 における古典性は硬直したクラシシズムとは無縁であり、深く傾倒されていたオーギュスト・ペレのシャンゼリゼ劇場に関し「そこにあるのはフランス的エスプリで洗練された論理的な古典の厳しさであ る」と述べ、さらにゴシック大聖堂と対比させながら「建物の骨格に空間の歌をうたわせること、これがペレの全作品に通ずる彼の建築理念である」と言明している。青年期にフランスとギリシアで学び、終 生ロマン的古典性を追い求め、青年時代にヴォーリンガーのゴシック論を深く研究していた。
古典建築の研究を通して建築の本源を思索し、その思想を体系化することによって建築論を理論学として確立、建築論-学の創始者であり、その門からは多くの学者を輩出。
晩年入院になった直後に受洗。自らマルコというクリスチャン・ネームを所望したといい、キリスト教文化にも深い関心を懐いていた。

作品[編集]

京都帝国大学楽友会館
  • ある役所(1921年) - 現存せず
  • 京都帝国大学楽友会館(1924年)
  • 京都帝国大学農学部表門、門衛所(1924年)
  • 北野病院(1928年) - 現存せず
  • 京都大学基礎物理学研究所湯川記念館(1952年)- 戦後の作品
  • 京都国立博物館新陳列館(1965年) - 戦後の作品・現存せず

著作[編集]

  • 『西洋建築入門』東海大学出版会、1971年、新版1990年
  • 『建築論』東海大学出版会「東海選書」 1978年
  • 『西洋建築史概説』彰圀社 1978年、新版1989年
  • 『ウィトル-ウィウス建築書』訳註、生活社1943。東海大学出版会1969 「東海選書」 新版1979年 
  • 『森田慶一評論集』全3巻 彰国社、1957年
  • 『ウィトルウィウス研究』彰国社、1957年
  • 『西洋建築入門」東海大学出版会、1971年
  • 『森田慶一 建築作品」京都大学建築学科教室内建築論研究グループ、1986年

参考文献[編集]

  • 加藤邦男「建築家森田慶一、日本における近代建築の自覚のはじまり」『SD』所収(1987年6月号)
  • 市川秀和『「建築論」の京都学派 森田慶一と増田友也を中心として』近代文藝社新書、2014年
  • 「日本建築学会大賞 森田慶一」『建築雑誌』1974年8月号
  • 堀川勉「美と実用の対応」『悲喜劇 1930年代の建築と文化」現代企画室1981
  • 「名誉会員 森田慶一先生」『建築雑誌」1983年4月号
  • 陳宏立「日本における建築思想の一つの相(森田慶一の美と用の相関に基立場から)/学会近畿支部研究報告・計画,33 1993年








森田 慶一 有"私家版"。


Eupalinos ou l'Architecte - Wikisource




https://fr.wikisource.org › wiki › Eupalinos_ou_l’Archit...




2019/07/03 - Paul Valéry. Eupalinos ou l'Architecte. 1921. EUPALINOS. OU L'ARCHITECTE. Phèdre. Que fais-tu là, Socrate ? Voici longtemps ..... Un jour, cher Socrate, je parlais de ces mêmes choses avec mon ami Eupalinos. — Phèdre ...







EUPALINOS OR THE ARCHITECT

Valery, Paul

Published by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2

目次







セクション 1 3
セクション 2 20
セクション 3 44
セクション 4 99







Eupalinos; or, The architect; translated with a preface by William McCausland Stewart.

Valéry, Paul, 1871-1945.
German

1932.

Little Women': 150 Years Late 《小婦人》150年慶

$
0
0



60年代,台灣書市仍有中英對照 《小婦人》
Little Women at Project Gutenberg

若草物語』(わかくさものがたり、英: Little Women)は1868年に、ルイーザ・メイ・オルコット(Louisa May Alcott 1832年11月29日 - 1888年3月6日)による自伝的小説である。19世紀後半のアメリカを舞台に、ピューリタンであるマーチ家の四人姉妹を描いた物語 ...
Little Women is a novel by American author Louisa May Alcott (1832–1888), which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wo volumes in 1868 and 1869. Alcott wrote the books over several months at the request of her publisher. Following the lives of the ...

教化勵志的其他少年讀物,例如《小婦人》





Little Women (2019 film) - Wikipedia


"Little Women" turned 150 last year. Looking ahead to its film adaptation coming out in December, read our writer's reflections on the novel, criticisms thereof, and its themes that have withstood the test of time.

《奇才梁宗岱 奇才十二招:住進胡適的偏房》《奇才梁宗岱 奇才十八招:攜手看櫻花》

$
0
0

《奇才梁宗岱 奇才十二招:住進胡適的偏房》《奇才梁宗岱 奇才十八招:攜手看櫻花》

























《奇才梁宗岱 奇才十二招:住進胡適的偏房》/ 百色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 廣西人民出版社,2015,pp. 81~83







****










《奇才梁宗岱 奇才十八招:攜手看櫻花》/ 百色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 廣西人民出版社,2015,pp. 105~110









憶 盧炎 -----張己任

$
0
0

張己任十方樂集音樂劇場



(這是十ㄧ年前寫的舊文,文章有點長)

憶 盧炎 -----張己任

十月一號早上十一點十五分左右,接到馬定一的電話說盧炎老師剛剛走了,我跟黃維明兩人趕到內湖的三軍總醫院四十二病房時已是十一點四十分前後,望著躺在病床上已毫無氣息的盧炎,心頭禁不住想起三十八年前跟他相識的一些情景……….

一九七零年我考進紐約「曼尼斯音樂院」(Mannes College of Music)專攻管弦樂指揮,入學考面試中的一位教授是音樂理論界的大師卡爾‧夏克托(Carl Schachter),他問我從那裡來,當他知道我從台灣來時,就問我:「Do you know Yen Lu ?」 我想Yen Lu 是誰?我在台灣好像沒聽過這個名字,就說不認識。夏克托點點頭接著說:「He is a good composer, from Taiwan and a very good man! You should know him!」

入學後的第一堂課是「聽音練耳」(Dictation and Ear Training),老師是位已在「曼尼斯音樂院」教了三十四年的瑪麗‧鮑爾絲女士(Marie Powers),知道我從台灣來時,也問我一句:「Do you know Yen Lu ?」我的回答當然也是不知道,沒想到她跟夏克托ㄧ樣也接著說:「He is a good composer, from Taiwan and a very good man! You should know him!」我那時就心想這個Yen Lu 是何方神聖?怎麼Mannes的老師們對他的印象相同到會講ㄧ樣的話?我對這個”Yen Lu”一下子不僅充滿了好奇,也希望能趕快認識他!打聽之後才知道原來那時他還是「曼尼斯音樂院」的學生,好像已經讀很久了,當時他還剩一堂課。那時在「曼尼斯音樂院」從台灣來的學生除了他,只有我一個,他好像也不怎麼與老師及學校連絡。

有一天我早到學校在教室外正無聊的等待時,我見到一位年紀不算太年輕的中國人,身上穿著深藍色的上裝、淺色的褲子,打著深色領帶,手拎著007的公事包上樓來,看到我似乎想跟我打招呼,又似乎不好意思的轉轉身想離開,我忽然心血來潮,開口用國語問他是不是Yen Lu?他這時才正視我,很正經的說:「我的英文名字叫Yen Lu, 中文叫Lu Yen!」就這樣我認識了外國人口中傳說的Yen Lu,中文的「盧炎」!

之後的第一年,由於我忙於應付學業與盧炎的交往不是很多,只知道他除了忙於畢業、也忙於在ㄧ間叫Seasaw 專門出版當代作曲家樂譜的小公司,在那家工司他花最多時間的卻是寫譜,寫別人的譜!(這也是為什麼他自己的樂譜手稿總是那麼乾淨清楚的原因吧!)

ㄧ九七一年盧炎自「曼尼斯音樂院」畢業了,同時也很高興的告訴我他成了當時很有名氣的作曲家馬里歐‧大衛朵夫斯基(Mario Davidovsky, 1934- ) 的學生!那年的整個暑假,我在康乃迪克州打工,九月中回到紐約市準備返校上課時,原來我租屋的房東卻告訴我因為有住戶抱怨我練琴「太吵」,請我另覓住所或把鋼琴搬出去!一時之間讓我不知所措,盧炎知道了這個情況就主動的說可以搬過去跟他同住,我雖然一再要求分攤房租,他卻堅持不收,他說他運氣好,他租的公寓雖舊卻有兩房ㄧ廳,而且是屬租金限漲(rent control)的類型,ㄧ個月房租才付美金六十元。(那時我一個狹窄的套房房租就要美金四十元)他又說他暸解一邊唸書,特別是唸音樂,一邊打工是很辛苦的,他目前有一份算是固定的工作,房租不是問題,還說我不搬來住他也ㄧ樣要付房租。就這樣我搬進了盧炎在東九十四街與第一大道邊的公寓,後來我才知道馬孝駿(馬友友的父親)也住在東九十四街,不過是在靠近公園大道(Park Avenue)高級住宅區那一端。

盧炎把他的工作室讓給我用,他把「辦公桌」搬到較大的臥房內,所謂「辦公桌」其實是ㄧ張畫板,盧炎用來寫譜用的,也算是他賺錢的工具。搬進去的第一天,他說要煮晚餐給我吃,在廚房他又有點不好意思地說他只會把東西丟到水裡煮!我說那讓我試試吧!好在我自初中起就常煮飯煮菜的,對廚房並不陌生。以後只要我們在家用餐,煮飯的事就由我打理了。

與盧炎同在一屋簷下,我對他的認識也多了。在他家中好像沒什麼值錢的東西,但卻有一組不錯的音響及很多二十世紀當代的音樂唱片,那些唱片在當時都算是很貴的稀有品,他告訴我這些都是老師開的「藥方」,接著他跟我講了一個故事,他說來美國最大的目的是學作曲,他到紐約之前先到密蘇里州去念了一年,他很努力的研究史特拉文斯基的《火鳥》,而且也仿造史特拉文斯基的風格寫了一首作品,自以為很懂「現代音樂」了!沒想到到了「曼尼斯音樂院」把作品給老師威廉‧塞德門(William Sydeman, 1928- )看後,塞德門卻嘆了一口氣,告訴盧炎說他做的不是「現代音樂」,要認識「現代音樂」的補救方法唯有多聽「現代音樂」,於是開了許多唱片曲目要盧炎去聽!這就是盧炎家中有那麼多唱片的原因。為了學習,盧炎幾乎把所賺的錢都花在唱片上了!聽了一些時間後他才開始對「現代音樂」有了瞭解!只是我跟他同住的那將近兩年的時間裏,卻很少注意到盧炎聽那些「藥方」,可能他已經「藥到病除」了吧!反而經常在聽馬勒,最常聽的是馬勒只寫了一個樂章的第十首交響樂Adagio!

盧炎在那時就給我看過他的作品,那時他完成的作品不多,好像只有三首,其中最引起我興趣的是《七重奏》,他跟我解釋,這首曲子算是他的第一首「現代音樂」,其實是一首「習作」,是在學校上課時的作業,沒想到寫出後卻很受老師的讚賞。正好還有演出的錄音,我很喜歡這首作品,三天兩頭就請盧炎放給我聽。盧炎雖然口口聲聲說這首作品還不成熟,但也看得出他很得意。他也告訴我,美國出名的作曲家西格麥斯特(Elie Siegmeister, 1909- 1991- - 我當時只知道Siegmeister 出名的一套和聲學書“ Harmony and Melody”, two volumes (1965–66)的作者)看了《七重奏》後說作曲家就是要寫這種有感情、卻不玩弄技術的音樂。
我感覺到這首《七重奏》讓廬炎對自己的作曲能力信心堅定不移。盧炎談到《七重奏》時,常會說沒有ㄧ些對位的功力是寫不出這首曲子的,因此,他對蕭而化非常的推崇。蕭而化一直對盧炎很有耐心,盧炎說自己比較笨,學習的速度比別人都慢,可是蕭而化還是把盧炎的對位底子打的很扎實。

跟盧炎熟了,他就跟你無所不談。對他自己過去的事也談的「很樂」,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被切掉大半個胃的故事。有一天我們閑逛經過在阿姆斯特丹大道(Amsterdam Ave) 的「聖路加醫院」(St. Luke’s Hospital)時,他指著這家醫院說在一九六六年這家醫院救過他ㄧ命!我試著用第一人稱來轉述:

「那年年初我在新澤西州一家叫Glodman Hotel 中的餐館打工,每天要從皇后區轉三趟車上班,有一天我ㄧ踏進餐館的廚房,工頭ㄧ見到我就驚叫了ㄧ聲,”Yen, you look terrible, go home and see a doctor!”說著就用手推我出門,我莫名奇妙的想著我沒怎樣呀,幹嘛要我回去?經不住工頭再三的催促,我只好到車站搭車回家,好不容易車來了,我上了車,忽然感覺到大家都用奇怪的眼光在看我,好像有一個蠻像我的ㄧ個人也在看著我!我突然覺得我是不是要死了?一想到這一點,我心中開始對自己說,我不能死!我不能死!我還有很多的曲子沒寫,我怎能死?我ㄧ直重複著這些話!在我心中越喊越大聲……..也不知道過了多久,我終於走到了家門口,按了門鈴,開門的是我大妹,哪知道她見到我也是大叫ㄧ聲,馬上打119叫救護車,我糊里糊塗的被押上了救護車,我還直叫著,怎回事?我很好呀!到了ㄧ家醫院,急診室的醫生ㄧ看我的臉,給我把了把脈搏,又是ㄧ聲大叫,我好像聽到醫生說:「你全身的血都要流光了,準備輸血!」一下子,我就不省人事了,也不知道隔了多久,我醒來了,我才知道我在「聖路加醫院」,我的胃只剩下原來的五分之一!原來是我的胃在大出血!」

看他講話還真有點樂在其中的樣子,好像這件事是在跟我說書一樣。我說:「盧炎,你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他回我說:「我也不要什麼福氣,能作曲就好!」

提到作曲,盧炎經常坐在他的「辦公桌」邊寫譜,如果是白天,八成是在寫別人的譜子;如果是晚上或深夜,那八成是自己的作品。他覺得晚上比較安靜、比較能思考。

在紐約的那段日子,陸續見到盧炎的家人,那時盧炎的雙親都還健在。母親每天早上都會打電話來,有時都還聽得到盧炎與話筒中的聲音對答
「炎兒,起來啦?」
「起來了,是被阿張的咖啡香醒的!」
「早餐吃什麼呀?」
「雞蛋炸麵包!」(他說的是法式吐司French toast)

「阿張」是他在當時叫我的簡稱,其實它也常叫我「小子」,他說他大我十六歲,我當然是「小子」,讓他當當「老子」也好過過癮!有一天,我發現他屬馬,我就說,你姓盧又是馬年生,那你是個驢,以後就叫你「老驢」!沒想到盧炎居然拍案叫絕,說「老驢」取的好!以後就看見他經常在樂譜或一些紙張上畫起驢子來!他畫的驢子栩栩如生,很有表情………….盧炎很會畫畫,也有獨特的風格,見過盧炎手稿的人都會看到它妙趣橫生的漫畫,後來從他大姐那才知道盧炎從小就愛畫,在他愛上音樂之前就成天畫畫!……………

醫院殯葬社的人員來了,打斷了我的思緒,他們要把盧炎的遺體送到太平間去。我回神過來,看著緩緩移動躺在推車上盧炎遺體,禁不住輕輕的對他説:
「老驢,你已經寫了很多音樂了,你好好的走吧!」
(2008.10.2)

這張照片是徐伯年(Bor-Nien Hsu)在十方拍的




The Masnavi. Book Four. Radical Love: Teachings from the Islamic Mystical Tradition. Sufi dervishes;The Essential Rumi, 伊斯蘭蘇菲概論

$
0
0









Oxford World's Classics

"Joking is teaching, so take care to listen -
Don't look at just the joke's form of expression.
To jesters every serious thing's hilarious,
While to the wise hilarious jokes are serious."- 'The Masnavi', Book Four


Rumi was born #OTD 1207. Rumi initially followed existing Sufi paths, but became a visionary ecstatic in 1244 after being inspired on a new path of aesthetic and emotional mysticism, which developed into the Mawlawi (Mevlevi) order after his death.



GLOBAL.OUP.COM
The Masnavi. Book Four
Rumi is the greatest mystic poet to have written in Persian, and the Masnavi is his masterpiece. Divided into six books and consisting of some 26,000 verses, the poem was designed to convey a message of divine love and unity to the disciples of Rumi's Sufi order, known today as the Whirling Dervishe...








Yale University Press
"religious teachings can become appropriated for institutions, for men, for power, for greed...I wanted to gravitate toward something where love was real." Omid Safi on the power of mystical Islamic poetry in translation
廣播訪談

LISADELAY.COM

Eps 134: The Same Radical Love, guest Omid Safi - Spark My Muse

Radical Love: Teachings from the Islamic Mystical Tradition Hardcover – May 22, 2018



The New Yorker
The Rumi that people love is very beautiful in English, but the price you pay is to cut the culture and religion.




Rumi is often called a mystic, a saint, an enlightened man. He is less frequently described as a Muslim.
NEWYORKER.COM|由 ROZINA ALI 上傳
Celebrate the famous Persian poet Rumi’s birthday with today’s Featured Artwork of the Day. In this book manuscript, the text by Jalal al-Din Rumi teaches moral philosophy and mysticism.
Featured Artwork of the Day: Masnavi of Jalal-al Din Rumi | dated A.H. 894/A.D. 1488–89 | Iran http://bit.ly/2a9QtU7




British Museum
Discover delightful depictions of Sufi dervishes in a new small display in Room 34 http://ow.ly/K9TLi

dervish





Line breaks: der|vish
Pronunciation: /ˈdəːvɪʃ/





Definition of dervish in English:

noun

member of a Muslim (specifically Sufi) religious order who has taken vows of poverty and austerity. Dervishes first appeared in the 12th century; they were noted for their wild or ecstatic rituals and were known as dancingwhirling, or howling dervishesaccording to the practice of their order.

Origin

From Turkish derviş, from Persian darvīš 'poor', (as a noun) 'religious mendicant'.

*****

The Essential Rumi, New Expanded Edition Paperback

by Jalal al-Din Rumi(Author),Coleman Barks(Translator),John Moyne(Translator)
Paperback: 416 pages
Publisher: HarperOne; New Expanded Edition edition (May 28, 2004)

 Rumi,在春天走進果園   梁永安譯  台北:立緒 1998

 ***** 這本全無西方字母.翻譯以音譯為主. 介紹Rumi 也以哲學/宗教為主

伊斯蘭蘇菲概論

艾布•卧法•伍奈米著
潘世昌譯
商務印書館出版



Why is Rumi the best-selling poet in the US?

About the author
Jane Ciabattari is a journalist and book critic based in New York and California who has written for The Boston Globe, The Daily Beast, NPR.org,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The Guardian,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Los Angeles Times, the Chicago Tribune, Salon, and the Paris Review. She is a vice president of the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having served as its president from 2008-11, and is the author of the short story collection Stealing the Fire.

(Wikimedia commons)
(Wikimedia commons)
This 807-year-old Persian mystic and dervish has a massive following in the US and around the world. Jane Ciabattari explains his enduring influence.


The ecstatic poems of Jalal ad-Din Muhammad Rumi, a Persian poet and Sufi master born 807 years ago in 1207, have sold millions of copies in recent years, making him the most popular poet in the US. Globally, his fans are legion.

“He’s this compelling figure in all cultures,” says Brad Gooch, who is writing a biography of Rumi to follow his critically acclaimed books on Frank O’Hara and Flannery O’Connor. “The map of Rumi’s life covers 2,500 miles,” says Gooch, who has traveled from Rumi’s birthplace in Vakhsh, a small village in what is now Tajikistan, to Samarkand in Uzbekistan, to Iran and to Syria, where Rumi studied at Damascus and Aleppo in his twenties. His final stop was Konya, in Turkey, where Rumi spent the last 50 years of his life. Today Rumi’s tomb draws reverent followers and heads of state each year for a whirling dervish ceremony on 17 December, the anniversary of his death.

The transformative moment in Rumi’s life came in 1244, when he met a wandering mystic known as Shams of Tabriz. “Rumi was 37, a traditional Muslim preacher and scholar, as his father and grandfather had been,” says Gooch. “The two of them have this electric friendship for three years – lover and beloved [or] disciple and sheikh, it’s never clear.” Rumi became a mystic. After three years Shams disappeared – “possibly murdered by a jealous son of Rumi, possibly teaching Rumi an important lesson in separation.”

Rumi coped by writing poetry. “Most of the poetry we have comes from age 37 to 67. He wrote 3,000 [love songs] to Shams, the prophet Muhammad and God. He wrote 2,000 rubayat, four-line quatrains. He wrote in couplets a six-volume spiritual epic, The Masnavi.”
During these years, Rumi incorporated poetry, music and dance into religious practice. “Rumi would whirl while he was meditating and while composing poetry, which he dictated,” said Gooch. “That was codified after his death into elegant meditative dance.” Or, as Rumi wrote, in Ghazal 2,351: “I used to recite prayers. Now I recite rhymes and poems and songs.” Centuries after his death, Rumi’s work is recited, chanted, set to music and used as inspiration for novels, poems, music, films, YouTube videos and tweets (Gooch tweets his translations @RumiSecrets). Why does Rumi’s work endure?

The inward eye
“He’s a poet of joy and of love,” says Gooch. “His work comes out of dealing with the separation from Shams and from love and the source of creation, and out of facing death. Rumi’s message cuts through and communicates. I saw a bumper sticker once, with a line from Rumi: “Out beyond ideas of wrongdoing and rightdoing there is a field. I'll meet you there.”

“Rumi is a very mysterious and provocative poet and figure for our time, as we grapple with understanding the Sufi tradition [and]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ecstasy and devotion and the power of poetry,” says the poet Anne Waldman, co-founder with Allen Ginsberg of the Jack Kerouac School of Disembodied Poetics at Naropa University, where she is a professor of poetics. “And the homoerotic tradition as well, consummated or not. He is in a long tradition of ecstatic seers from Sappho to Walt Whitman.”

“Across time, place and culture, Rumi's poems articulate what it feels like to be alive,” says Lee Briccetti, executive director of Poets House, co-sponsor of a national library series in the US that features Rumi. (It’s currently in Detroit and Queens and heads to San Francisco, Houston, Atlanta and Columbus in 2015.)  “And they help us understand our own search for love and the ecstatic in the coil of daily life.” She compares Rumi’s work to Shakespeare’s for its “resonance and beauty”.

Coleman Barks, the translator whose work sparked an American Rumi renaissance and made Rumi the best-selling poet in the US, ticks off the reasons Rumi endures: “His startling imaginative freshness. The deep longing that we feel coming through.  His sense of humour.  There's always a playfulness [mixed] in with the wisdom.”

In 1976 the poet Robert Bly handed Barks a copy of Cambridge don AJ Arberry’s translation of Rumi and said, “These poems need to be released from their cages” Barks transformed them from stiff academic language into American-style free verse.  Since then, Barks’ translations have yielded 22 volumes in 33 years, including The Essential Rumi, A Year with Rumi, Rumi: The Big Red Book and Rumi’s father’s spiritual diary, The Drowned Book, all published by HarperOne.  They have sold more than 2m copies worldwide and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23 languages.

A new volume is due in autumn. Rumi: Soul-fury and Kindness, the Friendship of Rumi and Shams Tabriz features Barks’ new translations of Rumi’s short poems (rubai), and some work on the Notebooks of Shams Tabriz, sometimes called The Sayings of Shams Tabriz.  “Like the Sayings of Jesus (The Gospel of Thomas), they have been hidden away for centuries,” Barks notes, “not in a red urn buried in Egypt, but in the dervish communities and libraries of Turkey and Iran. Over recent years scholars have begun to organise them and translate them into English.”

800 years ahead of the times
“Just now,” Barks says, “I feel there is a strong global movement, an impulse that wants to dissolve the boundaries that religions have put up and end the sectarian violence.  It is said that people of all religions came to Rumi's funeral in 1273. Because, they said, he deepens our faith wherever we are.  This is a powerful element in his appeal now.”

“Rumi was an experimental innovator among the Persian poets and he was a Sufi master,” says Jawid Mojaddedi, a scholar of early and medieval Sufism at Rutgers Ubiversity and an award-winning Rumi translator. “This combination of mystical richness and bold adaptations of poetic forms is the key to his popularity today.”

The first of Rumi’s four main innovations is his direct address to readers in the rare second person, says Mojaddedi.  “I think contemporary readers respond well to this directness.”

Second is his urge to teach: “Readers of ‘inspirational’ literature are drawn to Rumi’s poetry.”  Third, “his use of everyday imagery.” And fourth, “his optimism of the attainment of union within his lyrical love ghazals. The convention in that form is to stress its unattainability and the cruel rebuffs of the beloved. Rumi celebrates union.”

Mojaddedi has completed his translation of three of the six volumes of Rumi’s masterwork, The Masnavi. It is, he said, “the longest single-authored emphatically mystical poem ever written at 26,000 couplets, making it a significant work in its own right. It is also arguably the second most influential text in the Islamic world after the Quar’an.” The original Persian text was so influential that in Ottoman times a network of institutions was devoted to its study.

As new translations come into print, and his work continues to resonate, Rumi’s influence will continue. His inspiring words remind us how poetry can be a sustaining part of everyday life.


Donald Keene 1922~2019 (2 )

$
0
0


Works in English[edit]

Original PublicationTranslation(s)
The Battles of Coxinga: Chikamatsu's Puppet Play, Its Background and Importance (Taylor's Foreign Pr, 1951)
The Japanese Discovery of Europe: Honda Toshiaki and other discoverers 1720–1952 (Routledge and K. Paul, 1952)日本人の西洋発見 (錦正社, 1957). Jp trans. 藤田豊 & 大沼雅彦
nihonjin no seiyou hakken 日本人の西洋発見 (中公叢書, 1968). Jp trans. 芳賀徹訳 [?trans of 2nd ed]
Japanese Literature an Introduction for Western Readers (Grove Pr, June 1, 1955)
Modern Japanese Literature: An Anthology (Grove Pr, June 1, 1956)
Living Japan (Doubleday, 1959)生きている日本 (朝日出版社, 1973). Jp trans. 江藤淳 & 足立康
ikiteiru nihon Revised edition published as 果てしなく美しい日本 (講談社学術文庫, 2002). Jp trans.  足立康改 [?mistake. ?Separate work]
Major Plays of Chikamatsu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January 1, 1961)
Four Major Plays of Chikamatsu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June 1, 1961)
Donald Keene, Kaneko Hiroshi (photography) & Jun'ichirō Tanizaki (introduction), Bunraku: The Art of the Japanese Puppet Theatre (kodansha International, 1965)文楽 (講談社, 1966). Jp trans. 吉田健一
bunraku
Japanese Discovery of Europe, 1720–1830. Revised/2nd e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June 1, 1969)
The Manyoushu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9)
Twenty Plays of the Noh Theatr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June 1, 1970)
War-Wasted Asia: letters, 1945–46 (Kodansha International, 1975)昨日の戦地から (中央公論新社, 2006). Jp trans. 松宮史朗.
kinou no senchi kara
World Within Walls: Japanese Literature of the Pre-Modern Era, 1600–1867 (Henry Holt & Co, October 1, 1976)
Second book in the "A History of Japanese Literature" series
日本文学史 近世篇, 2 vols. (中央公論社, 1976–77). Jp trans. 徳岡孝夫訳
nihon bungakushi kinseihen
Landscapes and Portraits: Appreciations of Japanese culture (Kodansha International, 1978)
Meeting with Japan (学生社, 1979)日本との出会い (中央公論社, 1972). Jp trans. 篠田 一士
nihon tono deai
Some Japanese Portraits (Kodansha Amer Inc, March 1, 1978/9)日本文学散歩 (朝日選書, 1975). Jp trans. 篠田 一士
nihon bungaku sanpo
Travels in Japan (Gakuseisha, 1981)日本細見 (中央公論社, 1980). Jp trans. ??
nihonsaiken
Dawn to the West: Japanese Literature of the Modern Era; Fiction (Holt Rinehart & Winston, April 1, 1984)
Third book in the "A History of Japanese Literature" series
Dawn to the West: Japanese Literature in the Modern Era; Poetry, Drama, Criticism (Holt Rinehart & Winston, April 1, 1984)
Fourth book in the "A History of Japanese Literature" series
Dawn to the West: Japanese Literature in the Modern Era (Henry Holt & Co, September 1, 1987)
The Pleasures of Japanese Literatur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October 1, 1988; ISBN 0-231-06736-4)古典の愉しみ (JICC, 1992). Jp trans. 大庭みな子
koten no tanoshimi Later published by 宝島社, 2000.
Donald Keene with Herbert E. Plutschow, Introducing Kyoto (Kodansha Amer Inc, April 1, 1989)
Travelers of a Hundred Ages: The Japanese As Revealed Through 1,000 Years of Diaries (Diane Pub Co, June 1, 1989)百代の過客 日記にみる日本人 (朝日選書, 1984 and 1988). Jp trans. 金関寿夫
hyakudai no kakaku: nikkini miru nihonjin Later published by Asahi, 2011 and 2012. [?trans of revised edition]
Modern Japanese Novels and the West (Umi Research Pr, July 1, 1989)
No and Bunraku: Two Forms of Japanese Theatr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December 1, 1990)能・文楽・歌舞伎 (講談社, 2001). Jp trans. 吉田 健一 & 松宮史朗
noh, bungaku, kabuki
Appreciations of Japanese Culture (Kodansha Amer Inc, April 1, 1991)
Donald Keene with Ooka Makoto, The Colors of Poetry: Essays in Classic Japanese Verse (Katydid Books, May 1, 1991)
Travelers of a Hundred Ages (Henry Holt & Co, August 1, 1992)
Seeds in the Heart: Japanese Literature from Earliest Times to the Late Sixteenth Century (Henry Holt & Co, June 1, 1993)
First book in the "A History of Japanese Literature" series
On Familiar Terms: A Journey Across Cultures (Kodansha Amer Inc, January 1, 1994)
Reworking of the 1990–1992 Japanese newspaper column.
このひとすじにつながりて (朝日選書, 1993). Jp trans. 金関 寿夫
kono hitosuji ni tsunagarite
Modern Japanese Diaries: The Japanese at Home and Abroad As Revealed Through Their Diaries (Henry Holt & Co, March 1, 1995)
Later published b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revised edition] Japanese edition published first.
The Blue-Eyed Tarokaja: A Donald Keene Antholog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June 1, 1996). Editor. J. Thomas Rimer碧い眼の太郎冠者
aoi me no taroukaja
On Familiar Terms: To Japan and Back, a Lifetime Across Cultures (Kodansha Amer Inc, April 1, 1996)
もう一つの母国、日本へ - Living in Two Countries (Kodansha International, 1999). Jp trans. 塩谷紘
English and Japanese bilingual text
Donald Keene with Anne Nishimura & Frederic A. Sharf, Japan at the Dawn of the Modern Age: Woodblock Prints from the Meija Era, 1868-1912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May 1, 2001)
Sources of Japanese Tradition: From Earliest Times to 1600 compiled by Donalde Keen, Wm. Theodore De Bary, George Tanabe and Paul Varle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May 1, 2001)
Emperor of Japan: Meiji and His World, 1852–1912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April 1, 2002)明治天皇 (新潮社, 2001). Jp trans. 角地 幸男.
meiji tennou Also published in 4 volumes, 2007.
Donald Keene with Lee Bruschke-Johnson & Ann Yonemura, Masterful Illusions: Japanese Prints from the Anne Van Biema Collecti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 September 1, 2002)
Five Modern Japanese Novelist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December 1, 2002)思い出の作家たち―谷崎・川端・三島・安部・司馬 (新潮社, 2005). Jp trans. 松宮史朗
omoide no sakkatachi: Tanizaki, Kawabata, Mishima, Abe, Shiba
Yoshimasa and the Silver Pavilion: The Creation of the Soul of Japa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ovember 1, 2003)足利義政と銀閣寺 (中央公論新社, 2008). Jp trans. 角地 幸男.
Yoshimasa to ginkakuji
Frog In The Well: Portraits of Japan by Watanabe Kazan 1793–1841 (Asia Perspectives),(Columbia Univ. Press, 2006)渡辺崋山 (新潮社, 2007). Jp trans. 角地 幸男
Watanabe Kazan
Chronicles of My Life: An American in the Heart of Japa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8)私と20世紀のクロニカル』 (中央公論新社, 2007)
watashi to 20 seiki no kuronikaru Later published as ドナルド・キーン自伝 (中公公論新社, 2011). Jp trans. 角地幸男 Un Occidental En Japon (Nocturna Ediciones, 2011). Es trans. José Pazó Espinosa
So Lovely A Country Will Never Perish: Wartime Diaries of Japanese Writer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0)? 日本人の戦争 作家の日記を読む (文藝春秋, 2009). Jp trans. 角地幸男
nihonjin no sensou: sakka no nikki wo yomu
The Winter Sun Shines In: A Life of Masaoka Shiki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3)正岡子規 (新潮社, 2012). Jp trans. 角地 幸男
Masaoka Shiki






Donald Keene
Donald Keene.jpg
Donald Keene in his Tokyo home in 2002.
Native name
キーン ドナルド
Born
Donald Lawrence Keene

June 18, 1922
New York City, United States
DiedFebruary 24, 2019 (aged 96)
CitizenshipJapanese
Children1
偉大的日本文學家鬼怒鳴門(唐納德・基恩)文化 語言 
美國出生的日本文學研究家、翻譯家鬼怒鳴門(唐納德・基恩),於2月24日因心臟衰竭在東京去世,享耆壽96歲。先生在紐約的一家書店初次邂逅《源氏物語》後,與日本結下了長達80年的不解之緣。本文請與他合著《我的日語修行》一書的日語教育學者,為我們講述他畢生的功績和個人魅力。
編者註:在本文日語版發表三天後的2月24日,唐納德・基恩因心力衰竭在東京市內的醫院去世,享耆壽96歲。作為日本通向世界的橋樑,先生的一生,功績卓著,發揮了無人可以替代的寶貴精神。在此我們謹向他表達衷心的感謝,並以本文哀悼,祈願故人安息。
鬼怒鳴門(唐納德・基恩,1922~2019年)是一位偉大的日本文學研究者、翻譯家。2012年3月初,89歲的他獲得了日本國籍,在東京都北區定居。在其眾多著作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恐怕當屬那部獨自撰寫、共計18卷的《日本文學史》。他飽讀古今文學作品原文,從1976年到1997年,耗費21年時間完成了這部巨著。從年紀而言,也就是用了整個從54歲到75歲的期間做出了此番壯舉。

30歲出頭完成的曠世名著

在這部作品之前,基恩還有一部曠世名著。那是將從古至今的大量日本文學翻譯作品精選編纂而成的選集,成為了推動日本文學走向世界的契機。他將精選的名作全文或部分章節的英語譯文按照年代順序進行排列,編寫了古典篇《Anthology of Japanese Literature》(《日本文學選集・古典篇》)和近代篇《Modern Japanese Literature:An Anthology》(《日本文學選集・近代篇》)兩冊,分別於1955年和1956年在紐約出版。在英語譯文上,除了借用現成的譯本外,他還委託熟人另行翻譯,或者親自動手翻譯。當時,基恩只有30歲出頭。從《萬葉集》《源氏物語》等古典到三島由紀夫、太宰治等人的現代作品,除了散文作品外,還收錄了和歌、連歌、俳句、漢詩文、能、狂言和淨琉璃等,內容豐富均衡,無論何時看來,都會覺得魅力無窮。
提到此事,基恩微笑著說「託福託福,雖然當時很年輕,但總算是沒出什麼大錯」。
基恩開始編寫這部選集是在1953年夏天,當時他初次來到京都大學研究所留學。令人驚訝的是,1955年5月回國之前,他就完成了從提煉構思,整理大量的原稿並加以編輯,再到出版談判的一系列工作,如此龐大的工程竟然只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
2013年11月18日,攝於東京北區的唐納德・基恩家中。左邊是筆者(筆者提供)
2013年11月18日,攝於東京北區的唐納德・基恩家中。左邊是筆者(筆者提供)

與源氏物語的邂逅

1938年,16歲。哥倫比亞大學入學時期(提供:柏崎唐納德・基恩中心)
1938年,16歲。哥倫比亞大學入學時期(提供:柏崎唐納德・基恩中心)
基恩初次接觸到日本文學是在1940年。他在紐約的一家書店用0.49美元(49美分)購買了威利(Arthur Waley)譯本的《源氏物語》(兩冊),從此愛不釋手。由於成績優秀,他在學校跳級,1938年9月,年僅16歲的他進入了哥倫比亞大學,而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開戰後,充斥著戰況報導的報紙令他感覺可怕而無法閱讀。就在此時,威利譯本《源氏物語》的文字之美捕獲了青年基恩的心。
後來,他在哥倫比亞大學參加了角田柳作的「日本思想史」課程,逐漸加深了對於日本的理解。1941年12月,以日軍偷襲夏威夷珍珠港為導火索,日美進入了戰爭狀態。不久之後,他得知了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有一所海軍日語學校。日美交戰,需要掌握日語,而他在聽廣播說美國缺乏日語人才後,主動寫了一封申請信,希望進入海軍日語學校學習,後得到錄取通知。起初,基恩一門心思考慮的只是學習日語。

在海軍日語學校學習日語

1942年2月到1943年1月的11個月,基恩在海軍日語學校接受了集中的日語教育。大部分教師是日裔,教科書用的是長沼直兄編寫的《標準日本語讀本》。除了從入門級別到具有一定修養的日本成年人的讀寫級別的日語外,他還由於軍務中需要解讀手寫文字,學習了「草書」。日裔教師們對學生們傾囊相授,師生之間建立了牢固的信賴關係。
畢業後,基恩以海軍情報士官的身份開始在珍珠港執行任務,後來又隨軍前往阿圖島、基斯卡島、艾達克島、菲律賓、沖繩和關島,從事與日軍相關的翻譯、日軍日記的解讀、日軍俘虜的審訊和翻譯等工作。基恩在課堂上結識了不少可以信賴的日本人,在戰場上對日本人也並不抱憎惡感,他說他從日本人的日記中深刻領悟了他們的內心想法。後來他還寫過一部解讀大量古今日記文學的《百代過客》(正篇・續篇),這成為了其代表作之一。基恩對日記文學的關注,源於他在戰場上的體驗。
1945年,身為海軍情報軍官的基恩在沖繩與日裔二代部下們合影(提供:柏崎唐納德・基恩中心)
1945年,身為海軍情報軍官的基恩在沖繩與日裔二代部下們合影(提供:柏崎唐納德・基恩中心)
1945年8月,大戰在基恩預想的時間之前結束了。他回到了哥倫比亞大學,在研究所學習日本文學。1947年秋天,他轉入哈佛大學,1948年秋天,他開始在英國劍橋大學從事研究活動,1951年憑藉針對近松門左衛門淨琉璃的研究成果,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授予的博士學位。

終於如願前往日本

1945年到1952年的期間,盟軍總司令部(GHQ)佔領下的日本一直沒有接收留學生。直到1951年日美簽署舊金山和約,日本恢復主權,基恩才實現了留學日本的夙願。拿到獎學金後,1953年夏季,他如願前往魂牽夢縈的古都京都留學。
當時,他借住在位於京都市東山區今熊野的一戶民宅,一個標準日式的房子裡。櫻樹和楓樹環繞四周,還能聽到屋前的山谷傳來潺潺溪流聲。他希望體驗傳統的日式生活,所以在寒冷的冬季也不用暖爐,而是用炭火取暖,吃飯也是拜託寄宿家庭的女主人奧村綾子烹煮和食,還在鋪著榻榻米的書房裡擺上一張又矮又小的和式書桌,看書寫字都是跪坐在桌前。在編輯前文提到的《Anthology of Japanese Literature》的過程中,大量的英文打字工作都是在這個書桌上完成的。
1955年5月回到美國的基恩於當年9月出版了作為古典篇的《Anthology of Japanese Literature》。出版之前,日本協會(Japan Society,美國的日本交流團體)曾承諾,如果初版印刷的2000本沒有售完,那麼協會將負責收購,誰知在耶誕節之前初版就宣告售罄了。於是又開始再版加印。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經過戰爭、佔領後,當時與日本的接觸機會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對日本文化產生了興趣。次年,近代篇也順利出版,時至今日,這兩本書依然經常再版印刷。
選集出版半個世紀之後的2006年,在哥倫比亞大學舉行了50週年慶典。基恩回憶起當時的情況稱,在世界各地從事日本文學的教育、研究和翻譯工作的人士齊聚一堂,紛紛表示自己最初接觸到日本文學正是通過這部選集,令自己感到欣喜萬分。
1956年9月13日,基恩在東京品川的喜多能樂堂扮演狂言劇碼「千鳥」中的太郎冠者(渡部雄吉攝影)
1956年9月13日,基恩在東京品川的喜多能樂堂扮演狂言劇碼「千鳥」中的太郎冠者(渡部雄吉攝影)

近代日本代表性人物的評傳

除了文學作品的研究和翻譯活動外,基恩還在79歲高齡的2001年出版了評傳《明治天皇》,開闢了一片新天地。這是一部分為上下兩冊,共計1000頁的巨著。儘管1945年戰敗後,天皇發表了「人間宣言」,但日本仍然一直沒有一本將明治天皇(1852~1912年)作為凡人加以刻畫的評傳。基恩依據數量龐大的資料,採用嚴謹的筆風,理性地描繪了這樣一個具有國際視野的人類終生扮演著「神」的角色所走過的一生。後來,他在2007年出版了江戶後期畫家《渡邊華山》評傳,歸化日本國籍以後分別於2012和2016年出版了近代日本短詩型文學的兩名改革者《正岡子規》《石川啄木》評傳,每次都引發了言論。
與作家三島由紀夫在一起。1964年6月18日攝於東京虎門「福田家」餐館(提供:中央公論新社)
與作家三島由紀夫在一起。1964年6月18日攝於東京虎門「福田家」餐館(提供:中央公論新社)

加入日本籍和新的家人

2012年,在取得日本國籍的同時,基恩擁有了日本人的家人。他將淨琉璃三味線演奏者誠己(68歲)收為了義子。誠己的藝名叫做越後角太夫。
2012年3月8日,取得日本國籍後,基恩舉行記者會,公佈了自己的日本名。後方拿著相機拍照的是他的義子誠己,攝於東京北區政府(時事)
2012年3月8日,取得日本國籍後,基恩舉行記者會,公佈了自己的日本名。後方拿著相機拍照的是他的義子誠己,攝於東京北區政府(時事)
角太夫曾為基恩的朋友在大英博物館圖書館發現的古淨琉璃劇本譜曲,並在2009年進行表演,讓其重見了天日。2017年6月初,兩人合作在大英博物館圖書館實現了「越後國柏崎 弘知法印御傳記」古淨琉璃公演。這個據傳是1692年來到長崎出島荷蘭商館當醫生的德國人肯普法(Engelbert Kaempfer)從日本帶回歐洲的古淨琉璃劇本由此得以重生,還促成基恩和角太夫這對義父義子結下了一段不可思議的緣分。
誠己稱義父為「父親大人」,兩人總是開著玩笑歡談,幸福之情溢於言表。在美國,基恩沒有享受到家庭的天倫之樂,而成為日本人以後,他經常參加誠己親屬們的聚會,被一大群人們圍著叫「大哥」、「伯伯(叔叔)」,那樣的時光總是令他非常享受。
即使邁入96歲高齡,基恩依然筆耕不輟,從沒有停止過新書的撰寫。他說,「我從不認為這將是我的最後一本書」。 基恩畢生取得的偉大成就,今後也將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
2017年5月,在柏崎唐納德・基恩中心觀看古淨琉璃的排練。右邊是義子誠己(宮澤正明攝影)
2017年5月,在柏崎唐納德・基恩中心觀看古淨琉璃的排練。右邊是義子誠己(宮澤正明攝影)
標題圖片:攝於唐納德・基恩位於東京都北區的家中,2011年10月(時事)



Nijinsky's Diary《尼金斯基的日記》

$
0
0


有中文本
Nijinsky's Diary was written during the six weeks in 1919 he spent in Switzerland before being committed to the asylum to Zurich. It reflected the decline of his household into chaos.[58] He elevated feeling and action in his writing. It combined elements of autobiography with appeals for compassion toward the less fortunate. Discovering the three notebooks of the diary years later, plus another with letters to a variety of people, his wife published a bowdlerized version of the diary in 1936,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y Jennifer Mattingly.[1] She deleted about 40 per cent of the diary, especially references to bodily functions, sex, and homosexuality, recasting Nijinsky as an "involuntary homosexual." She also removed some of his more unflattering references to her and others close to their household. She moved sections around, obscuring the "march of events" obvious in the original version and toning down some of the odder portions, including trying to distinguish between sections in which he writes as God and others as himself (in the original all such sections are written the same.)[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aslav_Nijinsky

瓦斯拉夫·弗米契·尼金斯基Vatslav Nijinsky波蘭語:Wacław Niżyński;俄語:Ва́цлав Фоми́ч Нижи́нский,)(1890年3月12日-1950年4月8日)是波蘭俄羅斯芭蕾舞者編舞家,以非凡的舞蹈技巧及對角色刻畫的深度而聞名。他是當時少數會足尖舞的男性舞者,擁有彷彿可擺脫地心引力束縛的舞姿使其成為傳奇。他的妹妹Bronislava Nijinska是編舞家。

生平[編輯]

天方夜譚》中的尼金斯基
尼金斯基出生在烏克蘭基輔,本名為Wacław Niżyński,父母是波蘭裔舞蹈家Tomasz Niżyński和Eleonora Bereda。他在華沙受洗,並認為自己是波蘭人,儘管他因為童年一直隨父母在俄羅斯內陸工作,未有學好波蘭語[1]
在尼金斯基給朋友的信中,他寫道:「母親給了我牛奶和波蘭語,因此我是波蘭人。……我不能說〔波蘭語〕,因為不被容許」。 據稱波蘭語是這位著名的芭蕾明星唯一用來祈禱的語言[1]
尼金斯基在1900年加入了皇家芭蕾舞學院,在那裡他師從切凱蒂Nikolai Legat 及 Pavel Gerdt。 在18歲,他得到一連串領舞的機會。 1910年,該團的首席女舞者瑪蒂爾德·克謝辛斯卡挑擇尼金斯基在彼季帕重演的節目 《魔符》中擔任風神Vayou一角,引起了極大轟動。
尼金斯基的生命中的轉戾點是遇上謝爾蓋·達基列夫,一個在國外〔尤其是在巴黎〕致力促進俄羅斯音樂視覺藝術的著名芭蕾舞歌劇監制及策展人[2]。有一段時間尼金斯基與狄亞格烈夫成為戀人[3][4],同時狄亞格烈夫大量參與尼金斯基事業的管理與策劃。1909年,狄亞格烈夫帶了一班俄羅斯歌劇和芭蕾舞明星到巴黎,重點推介尼金斯基和安娜·巴甫洛娃。這次演出,在西方前所未見的俄羅斯芭蕾舞及歌劇大放異彩,獲極大的成功,亦令狄亞格烈夫與編舞米歇爾·福金及設計師利昂貝斯克創立了著名的俄羅斯芭蕾舞團。俄羅斯芭蕾舞團這個巴黎舞季在藝術界及社會引起極大轟動,對藝術舞蹈音樂時裝趨勢的影響幾達十年。
尼金斯基獨特的天賦才華在福金的作品中表露無遺,如《 阿密德之亭 》(尼古拉·切列普寧作曲 ),《埃及艷后》(安東·阿連斯基及其他俄羅斯作曲家作曲)和嬉遊曲 La Fète。他在《睡美人》(柴可夫斯基)雙人舞中充滿感染的演出獲極度贊賞。1910年,他演出了《吉賽爾》、福金的芭蕾舞《Carnaval (ballet)》和《天方夜譚》(源於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管弦樂組曲 )。他於馬林斯基劇院塔瑪拉·卡莎維娜合作,被譽為「當代最出色的藝術家」[5]
玫瑰花魂》中的尼金斯基
然後尼金斯基回到了馬林斯基劇院,但由於在演出吉賽爾的阿爾博特時,未有根據慣例在緊身衣內穿上端莊的短褲,被太后瑪麗亞·費奧多蘿芙娜投訴為猥褻,因而被辭退。 他在福金的新作《玫瑰花魂》〔卡爾·馬利亞·馮·韋伯作曲〕及《彼得魯什卡》〔斯特拉文斯基作曲〕中擔任主角,他扮演的一個失戀的木偶,大獲好評。
尼金斯基開始自行創作芭蕾舞,風格偏鋒具爭議。他的作品有《牧神的午後》〔源自德彪西的《牧神的午後前奏曲》〕 (1912)、《遊戲》 (1913)、《狄爾惡作劇》(1916)。在《春之祭》〔斯特拉文斯基作曲 〕中,他的創作踐踏了古典芭蕾舞禮儀的警界線。他的觀眾破天荒地經歷到現代舞蹈的未來與新方向。極端而充滿稜角的舞步完整地表達了斯特拉文斯基現代樂章中的靈魂。不幸的是,尼金斯基的舞蹈新方向在巴黎香榭麗舍大街劇院首演時引起了騷亂。牧神的午後》中他模擬以仙女的圍巾自慰的動作成為醜聞。在巴黎有一半的人指控他淫穢,但也有藝術家奧古斯特·羅丹、 奧迪隆·雷東馬塞爾·普魯斯特為他作辯護。
尼金斯基在巴黎蒙馬特公墓的墓碑。 這尊雕像由謝爾蓋·裡法捐贈,顯示了尼金斯基的木偶彼得魯什卡造型。
1913年,俄羅斯芭蕾舞團前往南美洲巡迴演出。 由於迷信自己會在海上遭遇不測,狄亞格烈夫沒有參與這個旅程。 在沒有監管的情況下,尼金斯基結識了羅慕拉 ,一位匈牙利伯爵夫人 。 作為尼金斯基忠實的擁護者,她學習芭蕾舞,並利用家族的關係千方百計親近他。 儘管她努力吸引他,尼金斯基開始時似乎沒有意識到她的意圖。 最後,在南美之行的船上,她成功地獲取他的感情。他們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成婚了 。 當該公司回到歐洲後,狄亞格烈夫得知此事,暴跳如雷,最終解僱了尼金斯基。 尼金斯基試圖建立自己的舞團,但一個關鍵性的倫敦委約因管理問題而失敗告終。[來源請求]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尼金斯基在匈牙利身陷囹圄。 1916年狄亞格烈夫設法把他救出,讓他參與一次北美巡演。 在此期間,尼金斯基編排了《締爾的玩笑》並擔任主角。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他開始出現精神分裂的症狀。在 1919年,神經衰弱令他的職業生涯完結。他被診斷患有精神分裂症,被妻子帶到瑞士,接受到精神病學家布洛爾的治療,但並未痊癒。
尼金斯基在精神病院和收容所中渡過餘生。 1950年4月8日死在倫敦一所診所,後被安葬在倫敦,直到1953年被轉移到法國巴黎的蒙馬特公墓,畔在Gaétan Vestris 、 泰奧菲爾·戈蒂耶和Emma Livry 的墳墓旁邊。
尼金斯基去世後,一位法醫解剖他的腿,檢查骨骼或組織結構有什麼異常,希望解開尼金斯基驚人的跳躍力之謎,但未有任何特別發現。[來源請求]

死後傳奇[編輯]

尼金斯基的女兒吉拉(Kyra)嫁給了一個烏克蘭籍的指揮家伊戈爾·鮑里索維奇·馬克維奇,然後他們生了個叫瓦斯拉瓦(Valva)的兒子,但是,他們最終以離婚的方式結束了彼此的婚姻關係。
在受庇護之前,尼金斯基在瑞士待的六星期時光中寫下了《尼金斯基的日記》。即使這本書晦澀而令人困惑,這也明顯是一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作品。除此之外,尼金斯基又在許多方面反映了他慈愛的天性(Loving nature),包含了諸如因個人的不幸而理應受到他人同情的具有自傳性質的申訴之成分,其中還有對素食主義動物權利的支持。他寫了感覺的重要性,以相對於僅僅是依賴道理邏輯,他還譴責了藝術評論的行為,因為他視該行為只不過是個人意願的強加而不是將焦點放在藝術家所要表達的情感上。日記還含有心酸和矛盾的想法,這通常被視受到他與狄亞格烈夫關係的影響。
毋庸置疑地,尼金斯基做為一名成功的舞蹈家,擁有一段非凡的人生。 在尼金斯基死後,他的同伴卡爾斯薩維那曾說:現在,終於有年輕人,而且是在此學院之外,能夠表演使他(尼金斯基)儕輩驚詫的高超舞藝了![來源請求]一般認為,他的主要非凡技藝能在對啞劇表演的嫻熟與精密的舞技(他想跳多高就有多高,想躍多遠就躍多遠)中體現,其中還包括他的人格魅力。他在諸如《藍色之神》(:Le Dieu Bleu)中的角色和於《玫瑰花魂》飾演玫瑰,或是《天方夜譚》中招人喜愛的奴僕等中性角色的扮演中皆無與倫比。[來源請求]
尼金斯基在埃米爾·奧托·霍普(Emil Otto Hoppé,這位先生還於1909年至1921年期間拍攝了眾多俄羅斯芭蕾舞團倫敦舞季的相片)製作的無數靜物攝影作品中被銘記。然而,歷史上沒有留下任何尼金斯基演的影片。狄亞格烈夫從未允許舞團拍攝電影,在那時,他認為自己舞團中的舞者之水平不可能在電影中得到真正的展現,此外,他還擔心自己公司的聲譽會受到影響(倘若受眾只從蹩腳而簡短的影片中觀看他的「演出」)。[6]

Vaslav Nijinsky (1889 - 1950)- the God of Dance
In his glory days the Russian-Polish dancer – who was born in Kiev in 1890 to parents who were both celebrated dancers – was worshipped like a rock star.
The French called him “le Dieu de la Danse” – the God of Dance. Fans stole his underwear from his dressing room while he was performing groundbreaking works such as Afternoon of a Faun, which premiered in Paris 1912. Known for his gravity-defying leaps and experimental and erotic choreography, he changed ballet forever.
Yet behind the scenes the maverick dancer endured mental illness. He struggled to maintain a semblance of normality before a descent into madness prematurely ended his career in 1919.
“Nijinsky is a tour de force not only because of the central character, but because of the choreography,” says The Australian Ballet’s artistic director, David McAllister. “For Neumeier, dance is really elemental: it’s not just about putting steps together, it’s about truly telling a story and dancing like an actor. It’s powerfully dramatic.”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和鞋子

讀唐香燕《時光悠悠美麗島 》 2019年10月

$
0
0























1.

晚上開始看【時光悠悠美麗島】,複習3篇蘇家兩代的故事,很感人:
青春無嫌猜的年代——回憶蘇慶黎和蘇媽媽蕭不纏 之一
早革命不如晚革命*——回憶蘇慶黎和蘇媽媽蕭不纏 之二
心內彈琵琶——回憶蘇慶黎和蘇媽媽蕭不纏 之三


*這句引言不完整。還有更重要的"革命不如反革命"---(靠記憶)。
*蘇媽媽蕭不纏 :p.239:"這個母親,對她不滿,不滿,不滿,......搶過她正在看的《安娜‧卡列尼娜》,撕成兩半。
*陳菊,提過一次。或許應該加註:陳菊去北京八寶山"見"蘇家父女的故事?
*用南方朔有點口吃,評蘇慶黎近40歲去美國讀書或充電之舉,"這有什麼意義?亂搞!"很傳神,也表示人很難理解。懷念王先生。
*神來之筆頗多,無法一一列舉。




2.




今天讀兩章:"那一段Linda帶我走入的編輯歲月——《漢聲》記憶 之一;九蒸九曬的青春——《漢聲》記憶 之二" (這也是重溫,所以我去翻翻36~42期的《漢聲》,這些是作者更後代編的,不切題,明天到圖書館看第1~100期)。

能夠將四年《漢聲》編輯歲月(先生陳忠信在服《美麗島雜誌》的政治牢)中的老闆Linda 和同事們、顧問.....這樣書寫,很不簡單、也可見作者的意志堅強,更懂得,更懂得家庭、工作的優先序,"放下"美好、操勞的工作.....

其實70年代初期,我常在台中中央書局看我常在台中中央書局看到販售中的Echo (英文版,奇怪為何有這立足在台灣、放眼世界的"傳統中華(物質)文化"的紀錄之書。


80年代面臨台灣出版業的黃金時代,這一《漢聲》小組、菁英、賣命工作,實作出民間提供的食譜...... (所謂"九蒸九曬")。

面試的兩到題/文類,類似我在東海修英文作文的考試,然而,作者無師自通,贏得考官Linda等人的佩服 (當然還有Club中的面試)。其實更可貴的是後來Linda 體會到作者可貴的工作態度.......

除了記不少管理級的故事,也寫編者到"公司招待日本旅遊" (這是讀過的最有趣的日本浪漫初游,第2~3天住日本頂級的傳統旅館.......)或立志留學日本,更進而到美國去學"園藝治療"......

一句話,很佩服工作回憶錄可以這樣有聲有色.....

我也在思考80年代《漢聲》和 《天下》,多大的差別......







3.


今天我清晨翻讀此書:月前掃描過書的封面封底,當時沒仔細看設計上的用心......; 「天地合謀根除過去的一切,使它們化為灰塵。只有夢想家,在清醒時做夢的人,會喚回過去的陰影,會拿未紡的紗編織未結的網。 」——以撒‧辛格

  如果不想讓天地合謀根除過去的一切
  我們,朋友,你和我
  就要合力喚回過去的陰影
  還要紡紗,還要結網......"
此中有深意?
無意間,過去兩天讀的5篇,是"重點" (其實書中每個人物,含照片中的,都是"重點",譬如2000年國民黨敗選後馬鶴年交給陳/民進黨"論語")。
" 本書共分成兩卷。卷一為時代發生在她身上的事:講述的是她從小成長的經歷、家庭及性格養成。卷二為她所看見那個的時代:書寫了她在美麗島事件前後所看見的人事物:包括美麗島事件受刑人的辯護律師,《美麗島》雜誌的重要成員蔡有全、魏廷朝,《夏潮》雜誌總編輯蘇慶黎和她的媽媽蕭不纏;以及對臺灣出版及本土意識影響甚深的《漢聲》雜誌與其編輯群。透過這些記憶中登場的人物,他們的一點一滴,我們彷彿再次看見距今四十年的美麗島時代,時光並不久遠。"


昨天談《漢聲》雜誌與其編輯群,沒有介紹主管說,文章都要"倒/斜著讀"一遍,看看是否有"反動文字"密藏其中。80年代初,文網密,到了90年代中呢,可能還有"老大哥"讀者/老闆。這可以讀〈在解嚴後戒嚴--想起〈澎湖去來〉就搞〉:
「原來,我這樣的嬤嬤寫作,真有人看,且有巨眼審視。
原來,沒有臺獨思想的人(hc案:"老大哥"讀者/老闆)出手這樣快,影響力這樣大。(hc案:專欄停掉。") 」

也許,只因為作者在開篇時說:「從澎湖回來以後,我開始看陳舜臣寫的歷史說部---海的三部曲。.......」

****
在80年代末,90年代,往北投某建築物有大幅"廣告":陳舜臣圖書館,所有他的著作,這兒都可找到。據說,某醫生的感動後的善舉。
幾年前,Facebook上有《陳舜臣的文學世界》粉絲專頁,現在健在:2018年有神的"大時代三部曲"之一.......
台灣人成為日文世界的文豪,是台灣的驕傲,海洋國家的驕傲。


BOOKS.COM.TW

時光悠悠美麗島:我所經歷與珍藏的時代
書名:時光悠悠美麗島:我所經歷與珍藏的時代,原文名稱:The Kaohsiung Incident, Not So Long Time Ago,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9804219,頁數:336,出版社:春山出版,作者:唐香燕,出版日期:2019/09/03,類別:文學小說


吳濁流 《談西說東》《亞細亞的孤兒》、《無花果》、《台灣連翹》長篇小說 (朱真一)

$
0
0


【臺灣文學的巨人 不畏鐵血 以筆為劍的吳濁流】
說到《亞細亞的孤兒》大家熟悉可能是羅大佑的歌曲,但其實在五〇年代,一名臺灣文學家即以此名命書。文學研究者呂新昌形容這名文學家「他不貪心、不欺世盜名、不歌功頌德、也不拍馬屁、不喊口號、不當御用文人等等,以今日眼光視之,精神仍值得我們推崇。」。
他就是以筆為劍的文俠-吳濁流老師。
若問什麼是臺灣文學?現代文學家鍾肇政說:「以內涵而言,是血淚的文學,是民族掙扎的文學。」從文學之父賴和,到文學巨人有「鐵血詩人」之稱的吳濁流加入文壇。近代臺灣文學發展軌跡總是能從作品中窺見人民心中的吶喊。
吳濁流老師在日治時期曾任教師超過二十年,也擔任過記者。現代文學家鍾肇政說他不畏強權、嫉惡如仇,各種社會病態在他的筆下總是無所遁形。
身處強權統治、戰火交鋒的年代,吳濁流老師始終勇敢,二戰期間帶著稿子東躲西藏,冒死寫下長篇小說《亞細亞的孤兒》。闡述在殖民政權統治下,主人翁面對著各種不公不義,其命運隨著失控的歷史而流轉。以寫實筆法將主人翁內心的苦痛及日治下的臺灣一一揭露,此書猶如一部臺灣人清醒的史話。
除了寫小說,吳老師也是雜誌《臺灣文藝》的創辦人,希望開天闢地給臺灣年輕文學家一個發揮的舞台,晚年更以自己的退休金創立文學獎扶植後進。
1976年10月7日,吳老師離世了,終其一生的作品都深刻將臺灣人所走過的血淚之路轉化為文學。在今日紛擾的局勢、藝文的秋天,讓我們追念他的大義並再次重溫他的作品。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和大家坐著
圖像裡可能有1 人、眼鏡和套裝
未提供相片說明。





吳濁流《談西說東》台北:臺灣文藝雜誌,1969 (吳濁流自稱"詩痴")
這可能是吳濁流1968年8月26起的環球遊記82天日記 (20國家,41地方,當時台灣搞復興中國文化運動,吳先生記英國倫敦只有4所大學,不像台北學店多,到處是大學生....),頁1-173 (10萬9千多字,156首漢詩): ;《東遊雜感》頁174-224 (含120首漢詩)。末2頁是廠商贊助廣告。


【民報文化】吳濁流是台灣近代文學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承先啓後的人物,他也是日治時代台灣文學與戰後台灣文學的一座橋樑……他曾說過:「拍馬屁不是文學」,他這句話業已成為台灣文學史上的一句名言……
【民報】人物/冒生命危險創作 一代文學巨人吳濁流
吳濁流自傳性的三部曲《亞細亞的孤兒》、《無花果》和《台灣連翹》」...
PEOPLENEWS.TW



朱真一
臺灣大學醫學院醫科畢業,赴美後先在柏克萊加州大學研究,獲營養學哲學博士,後又繼續小兒科及小兒血液及癌瘤學訓練。1975年起任職聖路易(St. Louis)大學醫學院及Glennon樞機主教兒童醫院小兒科,曾任小兒血液科及繼續教育醫學部主任。2006年8月退休擔任名譽教授。在專業領域之外,特別關懷臺灣的歷史文化,尤其是醫學史、醫學人物故事、教育、人文及客家文化等。曾獲「賴和紀念特別獎」、「客委會客家貢獻獎」、「美國臺灣人生物科學會服務獎」、列名Marquis Who’s Who in America 等殊榮。 除專業著作外,尚有《早期留學歐美的臺灣醫界人士》、《從醫界看早期臺灣與歐美的交流》、《看臺灣文學寫臺美人文學》、《臺灣熱帶醫學人物》等文史著作。

台灣文學重要前輩---吳濁流



讀書救台灣
北美客協推動「讀書救台灣」--吳濁流及三本書



最近因看到「學運戰神」黃昌國教授,演講結束後,回答學生問題:「有什麼事是我們現在最應該優先做的?」黃國昌的回答重點是「大家一定要多讀書,才能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內涵和視野。」另外柯文哲醫師到高雄的演講,也「一再強調咱們要多讀書救台灣。」對此感觸良深,我由衷地敬佩他們。為此寫了兩篇文章〈我們來多讀書吧 ! 〉及〈賴和藏書與「多讀書救台灣」〉。


很高興,北美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北美客協),就在這幾天宣布一活動,好像配合我的文章,實際來推動「讀書救台灣」。我在第一篇文章中書說到,美國的中小學,盡量鼓勵學生廣讀課外書。常舉辦讀課外書的多少,寫讀書報告的好壞的比賽。北美客協就要舉辦「讀台灣客家文學寫報告」的有獎徵文比賽。


北美客協推動讀吳濁流書


北美客協「為鼓勵高中、大學學生,閱讀客家文學作品,寫出讀書告與感想」,希望新世代覺醒,知道自己是台灣人,更相信「自己國家自己救」的理由。指定閱讀台灣文學重要的吳濁流前輩的三本書:《無花果》、《台灣連翹》、《亞細亞孤兒》,選其中之一寫讀書報告。可用任何方法的台灣客語文或漢(華)文寫。
深秋一翦蕾絲情
*蕾絲金露花(台灣連翹), 馬鞭草科*

【趣看花草野風情】+0  深秋一翦蕾絲情  *蕾絲金露花(台灣連翹), 馬鞭草科*

為了獎勵,北美客協還提供六個獎(第1,2,3名及佳作3名),第一、二、三名的獎金各$330、$220、$150 及佳作$100。北美客協將於十一月初在台灣頒獎。北美客協將組團返台,舉辦「台三線座談會」時頒發。 時間以及地點另訂。請看我的《客家新部落格》〈北美客協「讀台灣客家文學寫報告」徵文 〉,寫徵文的規定及送報告等詳細資料。以下報導不是詳細的的吳濁流(1900-1976)的生涯,只稍來討論幾個有關重點,讀他的書尤其這三本書為何很有意義以及「讀書救台灣」。


二十年公學校及堅持反抗精神


吳濁流先生本名吳建田,生於今新竹縣新埔鎮,是我母校新埔國小最傑出的的校友,另一位是張七郎。先生前半生,除讀師範時,在客家庄長大或工作。1916年從新埔公學校畢業,考進台灣總督府台北師範學校,那年新埔、關西一條水(鳳山溪),只吳濁流一人考取。曾看他寫的文章,公學校的老師免費為想升學者補習,他的家庭雖有經濟能力,因為讀師範完全免費,沒去考總督府醫學校。我常想,他若讀醫,台灣醫界會增加一傑出好的醫師外,他也會對台灣文學及社會貢獻,不過從下面的討論,貢獻的方向可能會不一樣。


1920年師範畢業,首先分發到母校新埔公學校的照門分校,因撰文批評日本的教育制度,因此兩年後(1922)被下放到苗栗荒僻的四湖公學校,以後在此附近一帶的學校打轉15年。對台灣的唯一「好處」,1936年因緣際會在這偏僻地方,寫了第一、二篇短篇小說〈水月〉及〈泥沼中的金鯉魚〉,無意間踏進了文學門檻。


1937年吳濁流才調回家鄉隔鄰的關西公學校,又因抗議日本教育之體罰,得罪當局,兩年後又被調往原住民區的馬武督分校。1940年新竹郡運動會時,因台灣人教師受郡督學的侮辱,吳濁流憤然辭職抗爭,結束20年的教師生涯。這20年他堅持反抗日本當局的無理,一再地受「罰」而不改抗議精神,最後終於不能再容忍,毅然決然地辭職。


中國、二二八經驗及文學著作


1941年1月,吳濁流往南京任擔任記者,當時南京為汪精衛政府,可說仍由日本間接控制,不久回台再攜眷去中國,1943年才舉家回台灣。1944年任《台灣日日新報》記者,開始寫長篇小說〈亞細亞的孤兒〉。創作時正當太平洋戰爭期,寫好的稿子怕被日本人看到,必須藏起來,可說冒險地寫作。


1945年日本投降,吳濁流本很高興不必受日本人欺辱,可是來台接收的軍人與政府大員,無能、腐化及貪污。吳濁流因有兩年的中國經驗,使他對二二八事變,能較深入透徹地瞭解。他滿腹悲憤,寫下一系列短篇小說,可說以文學為歷史見證。後來寫〈無花果〉及〈台灣連翹〉兩部長篇自傳體小說,更寫出歷史真相。對官員的奸詐、邪惡、腐化,以及「半山」的種種惡行,表達台灣人的怨恨。


二次大戰後,先後任《臺灣新生報》、《民報》記者和大同工業職業學校訓導主任,這《民報》不是戰前的《民報》,請看本刊的拙文〈《臺灣民報》的歷史回顧(2):《臺灣民報》創刊、停刊及復刊〉。民國65年(1976年)因病逝世。


台灣文學界的大功臣


民國1964年創辦《臺灣文藝》雜誌,讓台灣文學作家有發表園地,培養了許多作家如陳映真、黃春明、王禎和、王拓、楊青矗等。1969年更以退休金設立吳濁流文學獎,獎勵後進,成為臺灣文壇著名獎項。吳濁流先生是台灣文學界最大功臣之一。張良澤稱吳先生為沿門托缽的文化人,他為了辦台灣文藝與吳濁流文學獎,把全部積蓄及退休金投入外,還要沿門托缽似地找人捐款,看翻版的早期《臺灣文藝》捐款欄中,不少是我們桃竹苗地區的前輩。


吳先生三十七歲才開始寫作,他的文學創作承先啟後,秉承他之前台灣文學建立的傳統,作品也影響了新生代的台灣作家深遠。創作出版的書及文章,不少是早期警總的禁書。吳濁流的「祖國經驗」文學界最多人討論,北美客協希望台灣人多讀吳濁流的書,那模模糊糊的「中原」,「唐山」、「原鄉」並不是祖國,祖國是落實在台灣本土的祖國。台灣人不管是客家或非客家,戰前或戰後,請多看多想想吳濁流的苦口婆心。


他的書詳細記述他的客家出身,他去台北師範學校唸書時,他不會說福老話,他有現在可能可稱為「客家結」或「客家台灣意識」。他常以客家庄為背景寫小說,雖然這樣,他的作品引起台灣人的共鳴,不管是福老、客家或戰後台灣人,都可有的共識。上面北美客協用「讀台灣客家文學寫報告」多少有點語病,是客家台灣人寫的「台灣文學」。


筆者雖與吳先生有同鄉校友之誼,還是先嚴及伯父北師的前輩,可惜在台灣時完全不知吳先生、他的作品以及《台灣文藝》這雜誌。來美多年後從讀他的書才「認識」吳前輩及台灣文學。台灣意識之覺醒是受吳先生著作的影響。台灣人多多研讀吳先生之著作,一定可幫大家揚棄那狹窄的「客家情結」,大福老主義及大中國沙文主義,多讀吳濁流書可救台灣。


三本書


他的三篇《亞細亞的孤兒》、《無花果》、《台灣連翹》長篇小說,對台灣的社會、政治及文化等多方評判。戰時執筆的《亞細亞的孤兒》於1945年完稿,以日據時代的台灣知識分子胡太明(本用胡志明,與越南胡志明相同而改),受日本殖民者的欺壓,到日本留學,到中國大陸及回到台灣處處受到歧視。對自己的認同錯亂及許多人生挫折打擊下,最後發瘋而以悲劇收場。此書只寫戰前,因只批評日本殖民未被台灣列為禁書。


《無花果》是吳濁流第二本長篇,是吳濁流的前半生自傳,從出生於客家庄到戰後初期的經歷。1967完稿後,在1968年時分三期連載於《臺灣文藝》雜誌上,因前兩期寫日本的殖民沒被禁,最後一期寫到二二八事變,據說警總以《臺灣文藝》沒幾個人看,又已結束而被放了一馬。客是1970年要以單行本出版時,就被警總列為禁書查扣,就因為寫二二八事變。我1980年代在美國看到,是我台灣意識的啟蒙書。1988年在台灣才能公開發行。


《台灣連翹》是吳濁流最後一本長篇小說,用日文寫,稿交給鍾肇政,並交代只能等他去世十年後,才能翻譯出版。書中不少台灣戰爭前後政壇的祕辛,因為半山,二二八事變後許多台灣菁英無辜死亡。看這本書更能瞭解很多被包裝的假歷史,連衡及兒孫三代如何能飛騰發達,可能更會瞭解什麼是「以筆代劍」之意。







圖: 三本長篇小說,現在版本很多,這些是我手上有的最早或較早版本。

Patrick White, Voss

$
0
0
From the only Australian writer to win the Nobel Prize—
“Human relationships are vast as deserts: they demand all daring, she seemed to suggest. ”
― Patrick White, Voss
The character of Johann Voss is based on an actual nineteenth-century explorer, Ludwig Leichhardt, who attempted to cross the entire continent of Australia from east to west in 1848 but disappeared in the attempt. With visionary intensity, Patrick White imagines Voss's last journey across the desert and the waterlogged plains of central Australia. But this magisterial novel is also a love story, for the explorer is inextricably bound up with an orphaned young woman whose inner life, like his own, is at odds with the world. In language poetic and passionate yet grounded in shrewd, often comic, social observations and naturalistic portrayals of farmers, convicts, employers, servants, and aborigines, White creates both a spellbinding adventure and a myth for our time. READ an excerpt here:http://knopfdoubleday.com/book/220370/voss/


"The Tree of Man gave me a blueprint for what an Australian writer could do with their Australianness." On Patrick White, Australia’s only Nobel Laureate in Literature and its great unread novelist.

    Patrick White
    Writer
    Patrick Victor Martindale White was an Australian writer who is widely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nglish-language novelists of the 20th century. Wikipedia
    DiedSeptember 30, 1990, Sydney, Australia

Le citadin By Jacques Réda; Return To Calm

$
0
0








Le citadin: chronique Paperback – Import, 12 Feb 1998


試閱

巴黎市民-貼著巴黎地面的每一瞬思維
Le citadin

作者: 傑克‧黑達新功能介紹
原文作者: Jacques R\’eda
譯者: 胡瑞霞
出版社:高寶
出版日期:2000/


  我們恰如其分的讚許這些微不足道的描述及印象式的細微觸覺,在傑克‧黑達這本深度作品<巴黎市民>中,呈現細緻的筆鋒、變化的影像、和諧的聲韻,及小說中看不見的城市建築 (法國文學雜誌 Magazine Litteraire)

  這些漫長的手札以散文詩的形式寫成,映照了我們內心存在的一種不確定性。傑克。黑達總是寂寞、總是漫走、總是好奇、不停地將心思付諸於實景、讓我們也深自體認城市中的萬象,和生命中種種過程。(費加洛文學雜誌 Le figaro Litteraire)

  傑克‧黑達以品嚐一份甜美的持續步履,來挖掘巴黎。這種持續的步履以維瓦地四步曲形式呈現,經過一年四季裡春夏秋冬、生命的四季,加上附記的「季節之外」(寂靜、言語、音樂)。從頭到尾,如一段段優美的文字背負著細膩的觀察、審思。其實,這些思緒也曾巧妙地引發自你內心,如你以往待在家中不曾出門,對外頭世界的想像;或者自窗口凝望外面世界時中所產生的幻想。(法國新政治報 Le Nourear Politis)

  跟著傑克‧黑達,都市值得好好散步,欣賞其魅力,取樂其中。跟著他,我們瞭解到首都巴黎值得不只匆匆一瞥,更值得緩慢地閒步其中、以確切的動作、深思的步伐。這有點「虛張聲勢」的行路人,有其說書人魅力。他彷如搭著的肩,告訴你這個城市歷史坍圮的過去、沈浸於愉悅的現況。他的文采如此 柔美,有如一段幸福的對話。(法國重點報 Le Point)

  傑克‧黑達寫關於巴黎書裡,最早寫是他「住」在巴黎(浸在其中)的那段時期。如果他邀請你好好觀察注意某些東西時,通時他會很篤定地,以他說話方式、以他的文字風格告訴你。所以,所有投射出去的眼光都是單一的、個人的、無法和人交換心得的。(法國世界報書評Le Monde des livres)


Jacques Réda (born 24 January 1929 in Lunéville) is a French poet, jazz critic, and flâneur. He was chief editor of the Nouvelle Revue Française from 1987 to 1996.
Works[edit]
Amen (1968)
Récitatif (1971)
Les Ruines de Paris (1977)
L’Improviste, une lecture du jazz (1980)
L’Herbe des talus (1984)
Celle qui vient à pas légers (1985)
Jouer le jeu (L’Improviste II) (1985)
Retour au calme (1989) (Return to Calm, trans. by Aaron Prevots, 2007, Host Publications, Inc.)
Le Sens de la marche (1990)
Aller aux mirabelles, Gallimard (1991) (English translation: The Mirabelle Pickers, trans. by Jennie Feldman, Anvil Press Poetry, London 2012)
References[edit]
France, Peter (Ed.) (1995). The New Oxford Companion to Literature in French. Oxford: Clarendon Press. ISBN0-19-866125-8.
Into the Deep Street. Seven Modern French Poets. 1938–2008,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Jennie Feldman and Stephen Romer, Anvil, London 2009.
The Mirabelle Pickers, Translated by Jennie Feldman, Anvil, London 2012



Return To Calm (English) 平裝 – 十月 1, 2007
Fiction.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Aaron Prevots. RETURN TO CALM, published in French in 1989 and appearing here as a full bilingual edition, immerses the reader in Jacques Reda's lyrical observations of the everyday. Its seven distinct sections offer reflections on youth, on travel in open country, on seasons, on Paris and on remembrance itself. They provide a rhythmic initiation into the outer world's beauty, through the eyes of a writer deeply attuned to the passing of time and space.


The author of numerous poetry collections, essays and short novels, Jacques Réda has for over forty years been an active presence in French literature. In Return to Calm he is a writer in motion, expansive in his portrayal of days present and past. He holds a mirror up to ordinary events in an effort to reveal their innate poetry, as if to ask, Does the world belong to us or do we instead belong to it? Frequently on the lookout for deepened connections, he realizes they may remain at bay but encourages poems to emit slight signals of hope to us through the interplay of words on the page. Hints of emotion, particularly expressed as admiration for our natural surroundings, further point Réda’s poetry toward the lyrical according to today’s poetic compass.Return to Calm does what it implies it will – soothe, reassure, suggest forgiveness, appease. Whether quietly murmured or marked by a certain playfulness and warmth, it uplifts and entrances, as much through its thoughtful seeking and questioning as through its striking, yet in their images so recognizable, I-wish-I-had-said-that lines.” – from the Introduction by Aaron Prevots












試閱




Internet Archive :對童書、繪本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看看「 Children's Library 」上的大量數位收藏。

$
0
0



3000 多部古老童書繪本免費線上閱讀,橫跨三百年的童書收藏

 

讀童書給孩子聽,和孩子一起看繪本,是平常我喜歡和孩子一起進行的互動。

之前在電腦玩物上,我也介紹過幾個和童書相關的網站:


今天來介紹一個另類的選擇,在 Internet Archive 這個線上數位博物館中,收藏了大量的數位化「老」資料,而其中就包含了一個「 Children's Library 」,古老童書圖書館。




在「 Children's Library 」中,收藏了最早從 1728 年開始,到近一個世紀的童書掃描檔案,時間跨度橫越 300 年。

語言從英文到中文都有,不過最大量的還是英文的童書。這些收藏,來自世界各地圖書館、博物館提供的童書掃描檔案。




目前「 Children's Library 」收藏的童書數量有 3000 多本,從各種百年前的繪本,到各種知名的兒童小說(例如湯姆歷險記、哈克歷險記、綠野仙蹤),也包含了幼兒學習類的書籍(例如認識顏色、如何畫畫)。




在「 Children's Library 」中,不須註冊帳號,就可以免費線上瀏覽這些童書的數位掃描版本,還提供了全螢幕閱覽的功能。

有些童書甚至具備語音朗讀,不過朗讀是機器轉換文字後發出的語音。

有些童書甚至可以下載其 PDF、 圖片檔案版本。




如果你是老師、家長,或許會想要在這大量的古老童書收藏中,找到一些有趣的版本,無論是講給孩子聽,還是自己看圖說故事。

若是你對數百年前的童書如果解說一些經典故事有興趣,那麼這也是可以好好研究的地方。

但「 Children's Library 」上童書數量龐大,如何找到自己需要的,我會介紹幾種方法。

例如,可以透過搜尋經典故事的關鍵字,找到他的不同版本童書。

搜尋「 Aesop's Fables 」(伊索寓言),就可以找到好幾個不同版本的童書,而且也有圖文搭配的繪本版本(下圖是北風、太陽與旅人的故事)。




或者,可以在「 Children's Library 」左方用「年代」做過濾,年代比較近的,就有可能找到有更多圖畫、故事更符合現代生活的童書




或者根據瀏覽數量來查看,愈多人翻閱的、評價愈高的,也常常會有一些不錯的發現,項是下面這本「好恐龍如何說晚安」,教小朋友乖乖睡覺的童書。




你也可以用一些學習的關鍵字來搜尋,例如 Draw ,可以到許多教小朋友如何畫畫的學習童書




而如果在關鍵字上加上 Color ,有可能找到更多彩色版本的繪本




對童書、繪本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看看「 Children's Library 」上的大量數位收藏。

而 Internet Archive 這個線上數位博物館還有許多數位資料,在電腦玩物上之前也做過不少介紹:

《源氏物語》的魅力(1)

$
0
0

《源氏物語》的魅力(1):日本古典文學巔峰巨作,深度影響了日本文化的形成

文化 
《源氏物語》這部著作凝聚著日本文化的精華。儘管成書于平安時代,但至今依然熠熠生輝,被讀者廣泛閱讀。
如果想了解日本文學乃至日本文化,可以讀一讀《源氏物語》。196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川端康成,其作品表現了日本人的審美意識,他非常喜歡讀《源氏物語》。他的學生、曾被視為諾貝爾文學獎有力候選人的三島由紀夫也從這部作品中得到過很多啟發。

描寫70年歲月的54卷鴻篇巨著

日本最早成文的文學作品是成書於8世紀(712年)的《古事記》,而直至21世紀,日本人閱讀最廣泛、對日本文化的形成影響最深遠的還應該是《源氏物語》。
距今一千年前的1008年,《源氏物語》正在創作之中,作者留下的日記為此提供了佐證。要說11世紀初,那是和法國英雄史詩《羅蘭之歌》(La Chanson de Roland ,11世紀末)的問世大致在同一時代,比《尼伯龍根之歌》(Nibelungenlied ,13世紀初)早200年,更是比《坎特伯里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 ,14世紀末)早了近400年。
作者紫式部是一位宮廷女官。父親是著名學者,擅長漢詩。當時的政治體制是輔佐天皇的政治家掌握實權,以藤原道長為代表的掌權者留名史冊。紫式部服侍的是藤原道長的女兒,也就是一條天皇的皇后彰子。同時侍奉彰子的還有女和歌詩人和泉式部,她擅長以直抒胸臆的和歌吟詠熱情奔放的愛情。
土佐光起繪製的《紫式部圖》(石山寺藏品)
土佐光起繪製的《紫式部圖》(石山寺藏品)
一條天皇還有一位皇后,是藤原道長哥哥的女兒,也就是藤原道長的侄女定子。宮廷女官清少納言將侍奉定子的經歷記錄下來,這就是隨筆集《枕草子》。《源氏物語》與《枕草子》被譽為日本古典文學的雙璧。
《源氏物語》是一部由54卷構成的鴻篇巨著。上卷是貴公子光源氏的傳記,下卷講述的是其子孫的故事。上下兩卷合起來,時間跨度長達70年之久。上卷表現的是光源氏在男女之間的戀情中追求幸福的經歷,下卷描寫了在戀愛中無法獲得幸福的男女的生活狀態,刻畫出與現代小說相通的荒謬世界。

多情公子光源氏的一生:光與影交織變幻

《源氏物語》這部作品語言優美,故事情節波浪起伏,書中人物個性鮮明,經典場景令人記憶深刻,同時具有深刻的批判精神和感人至深的主題,因此始終屹立在日本文學的巔峰,經久不衰。
首先,《源氏物語》以詩一般優美的語言寫成。比如,第54卷即最後一卷的標題,是表達人生虛幻無常之意的「夢浮橋」,這個美妙的詞語屢屢被用於日本中世的和歌之中,也見於近現代小說的標題。《源氏物語》在日本文學中的作用,猶如《聖經》和莎士比亞作品之於歐洲。
書中的故事情節也是跌宕起伏。主人公光源氏為上天所眷顧,容貌俊美、光彩照人。他降生時貴為皇子,後卻被降為臣籍,脫離了皇族,但他卻展現出非凡的人格魅力。他所經歷的戀情,恐怕涵蓋了世界上所有小說的戀愛模式——與皇后及人妻私通,挑戰宗教禁忌,與奶奶級女子之間的戀情,等等。正如月有陰晴圓缺一般,多情的光源氏終其一生,始終生活在光(幸福)與影(不幸)的交替變幻中。
光源氏也是一位旅人。他失勢後被逐出京城,遠走他鄉。在須磨居住了約1年,後移居明石1年半時間,在簡陋的房屋中閉門索居。藤原定家以光源氏隱居生活為題材創作的和歌(*1),在日本中世千利休創立茶道(Wabi茶)時起到了重要作用。
描繪光源氏在須磨幽居情形的《源氏物語 須磨松風圖屏風 右扇》(學習院大學資料館藏)
描繪光源氏在須磨幽居情形的《源氏物語 須磨松風圖屏風 右扇》(學習院大學資料館藏)
結束羈旅生涯的光源氏返回都城,建造了一座大型宅邸六條院,將妻子和女兒們安置在這裡。這座宅邸由4個邊長120公尺的正方形區域構成,分別象徵著春夏秋冬四季之美。光源氏在六條院內一邊欣賞美麗的四季風光,一邊享受著與心愛之人共同生活的喜悅。
江戶時代的詩人松尾芭蕉將俳句發揚光大,他創作的俳句如今在世界範圍內廣為流傳。俳句中必定包含季語,有一本季語的集錦集名為《歲時記》,是日本人審美意識的結晶,《源氏物語》中描寫的六條院的日常生活正是這本書的原點。
(*1) ^ 《新古今集》中收錄的和歌「見渡せば花も紅葉もなかりけり浦の苫屋の秋の夕暮れ(放眼環望處,春花紅葉皆不見。秋日斜陽裡,唯有茅屋立海灘)」,正是基於《源氏物語》明石卷的「なかなか、春秋の花紅葉の盛りなるよりは、ただそこはかとなう茂れる陰どもなまめかしきに(嘉木繁茂,蔥蘢可愛,比春天的櫻花和秋天的紅葉更加優美)」而創作的。

村上春樹的作品中也有源於《源氏物語》的場景

與魅力四射的主人公有關聯的人物,無一例外都具有鮮明的個性。比如有位名叫末摘花的女子,她雖然貴為天皇的孫女,卻生活貧困,還長著一個紅鼻頭。末摘花本是一種植物的名稱,開的花是紅色的。日語中「花」和「鼻」的發音相同,有一語雙關之意。在描寫三角戀、最終生下「罪惡之子」等沉重悲劇的《源氏物語》這部作品中,末摘花這位紅鼻頭的皇族之女成為喜劇的焦點,令讀者開懷大笑。此類個性鮮明的人物,在這部小說中不下數十人。
《源氏物語》中有許多一經閱讀便難以忘懷的著名場景,如光源氏年輕妻子的移情別戀。她將情人的信箋藏在坐墊下面,但還是被光源氏發現了。這種「情書被發現」的場景描寫,在後世的文學作品中屢屢被沿用。
 
如上所述,讀過《源氏物語》後再讀後世的小說,我們經常會發現,其中的某個場景是以《源氏物語》某卷的某個著名場景為底本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源氏物語》堪稱日本文學的百科全書。如今在全世界享有盛譽的作家村上春樹,他的作品《海邊的卡夫卡》(2002)中也有源於《源氏物語》的場景。
《源氏物語》中值得我們關注的是人們對文明和社會進行激烈批判的對話場景。例如,小說中有一個場景討論的是「從男性的角度來看,理想的女性應該是怎樣的」。此外,在光源氏享受六條院幸福生活的章節中,故事的主人公光源氏也和其他人一起討論了「故事為何而存在」的問題。
11世紀初成書的《源氏物語》,其內容之所以能達到對文明進行批判的高度,是因為那個時代的日本文化發展到了鼎盛時期。這種文化被稱為「雅(Miyabi)」,宮廷中的男性貴族和富於才情的女官之間對話的優雅,與他們對世間犀利的觀察合為一體,構成了批判精神。閱讀《源氏物語》,我們內心自然會萌生出批判意識:活著的意義何在,人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取材於著名場景的傑出美術作品

《源氏物語》的主題是一種對無奈命運的嘲諷:生之喜悅在不知不覺間轉為生之悲哀、轉為無法好好愛一個人的絕望。各位讀者也許會提出質疑:這樣的主題在世界上任何時代的小說中不是都很常見嗎?的確如此。然而,即便是擁有絕世美貌、才華橫溢的光源氏,也不能讓自己所愛的女人幸福,自己也痛苦不堪,正因為這樣,才會讓讀者深受感動並回味無窮。這份感動的深厚與純粹之處,或許正是《源氏物語》最大的魅力之所在吧。
《源氏物語》一千多年來深受讀者喜愛,對文學之外的其他領域也具有深遠影響,尤其是美術領域。有很多傑出的美術作品,如畫卷或屏風,描繪的就是書中的故事。鑒賞者根據畫中描繪的宮廷活動、人物、季節及風景推測是書中哪一卷的哪個場景。在欣賞繪畫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穿越到11世紀的故事中,去體驗書中人物淒美的人生。
沒讀過《源氏物語》的人在看到這些畫卷或屏風後,可能會好奇書中描寫的充滿魅力的世界到底是怎樣的,繼而迸發出閱讀《源氏物語》的激情。
歡迎各位讀者來到《源氏物語》的世界。這部小說如同百科全書,或者說如同百貨公司的陳列一般,將日本文化的全部內容一一呈現在讀者面前。每一部分內容都具有迷人的魅力,期待著現代人隨手選取,在現代社會中發揮效用。
 
標題圖片:描繪光源氏在須磨幽居情形的《源氏物語 須磨松風圖屏風 右扇》(學習院大學資料館藏)。 左側人物為光源氏。他念念不忘都城,滿懷悲傷眺望著須磨的大海;隔壁房間的侍從們顯得那麼無聊煩悶

徐永泰《牛津留痕》2002

$
0
0



徐博士的大作,我只讀過《牛津留痕》2002,出書時他可能離校近30年了。沒想到最近又搞了許多花樣和出書。於戲!

上報快訊/徐卉馨 2019年09月20日 
"牛津博士徐永泰18日對外公開發表「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長文,並提出多項質疑,讓蔡英文總統論文真偽爭議再次延燒。而這名學長徐永泰的身分也因此受外界矚目。

原來,徐永泰是平洋亞洲企業集團總裁,旗下擁有多家公司,也是現任美西華人學會理事長、洛杉磯乒乓球公開賽創會會長和財務長,在商界、運動界也發展有成,還在政大斯拉夫語文學系成立獎學金。

目前旅居英國的徐永泰,兩度親赴倫敦政經學院(LSE)圖書館,調閱蔡英文論文,總結出16點質疑,長文一出也讓總統府發言人澄清「學歷、論文真的假不了」、政大地政教授徐世榮19日也於臉書發文,指出此文「過度陳述」,再掀風波,也讓作者徐永泰來歷受關注,頂著牛津碩博士光環之外,他其實也是一名創業家,被譽為「儒商」。

徐永泰於政大斯拉夫語文學系畢業後,1971年時赴英國牛津大學求學,生活清苦,在3年間取得學士和國際關係碩士學位。1981年,徐永泰創辦汽車零件公司(Pacific Best Inc),目前是美國華人最大汽車零件商,也是南加州重要的汽車零配件經銷商。

2006年時徐永泰已58歲,卻選擇暫時放下事業,重新踏上闊別35年的留學之路,攻讀牛津經濟哲學博士學位。徐永泰博士論文探討「中國的汽車工業」,也搭上中國汽車業抬頭的熱潮。據《星島日報》報導,徐永泰自述僅用了4年時間,完成了3公斤重10萬字的博士論文,在2010年如願取得了牛津大學經濟哲學博士學位。

徐永泰成就橫跨商界、文化界,著有《牛津留痕》、《猶太人與世界》、《猶太人與金融世界》等書,並獲選2014年文化部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薦圖書。徐永泰2019年3月時也受邀返回母校政大演講,2019年更創辦「徐永泰博士獎學金」惠及學弟妹。"







猶太人與金融世界中文書 , 徐永泰 , 零極限 , 出版日期: 2018-05-04
優惠價: 9 折, 612 元 放入購物車 試閱

猶太人的金錢和財富觀到底從何而來?如何累積財富? 他們又是如何用財富力量影響到其他族裔? 繼《猶太人與世界》陳述猶太人的歷史發展和宗教觀後,牛津大學經濟史學徐永泰博士再推出《猶太人與金融世界》,從猶太人在美國的發展、成長、影響力,探討...... more

猶太人與世界中文書 , 徐永泰 , 零極限 , 出版日期: 2016-10-14
優惠價: 79 折, 284 元

你可曾想過,自己與猶太人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 事實上,猶太人主宰了你我絕大部分的生活 Facebook、Google的創辦人,是猶太人 Dell的麥可戴爾、Microsoft執行長史蒂芬也是。 金融、軍... more

中國人應當認識的英國:徐徐道來中文書 , 徐永泰 , 零極限 , 出版日期: 2014-03-29
優惠價: 9 折, 270 元

在東方人的眼中,沒了披頭四和哈利.波特,英國還剩下什麼? 遠處西歐的泱泱島國,有太多深厚的文化內涵,卻沒有在課本和新聞中留下紀錄。 這次,我們將再一次聚焦英國,你所看到的大不列顛,將和以往全然不同! ... more

《周作人與鮑耀明通信集》,《周作人俞平伯往來通信集》《知堂書信》)

$
0
0
(1002 2015 五)在捷運上翻讀《周作人俞平伯往來通信集》,美不勝收,到處有趣 (1929年1月7日,農曆的話是人日,逢"周一",周作人寫Manday)。可惜都沒記下來似的。
  • {周作人俞平伯往來通信集} 上海:上海譯文,2015
  • 1928年12月29日,1929年1月7日,周作人致俞平伯,他家要宴客:"但祈勿怪僧多粥薄;"蔽齋招宴清華"要人"......" (校長羅家倫等)



這是俞平伯1934年在開明書店的初版本《讀詞偶得》。雖然我沒有機會收藏到初版本(收藏初版本最多的是好友秦賢次先生),但在大學時代就讀過後來的翻印本。當時書出版後俞平伯就趕快送給他的老師周作人,上頭寫著:「知堂師 誨 二十三年十二月 學生平伯敬呈 」,作為「知堂四大弟子」之一的俞平伯,始終都敬佩這位老師的,不像沈啟无後來背叛而被知堂老人逐出師門。
未提供相片說明。
未提供相片說明。




頁104-105 周作望人寄鮑耀明新文學著作 (33種34冊),2011年流出.......



《周作人與鮑耀明通信集》這本書竟然不在身邊可惜



周作人與鮑耀明通信集
作者: 鮑耀明
出版社: 河南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04-4-1
頁數: 480
定價: 35.00
裝幀: 平裝
叢書: 回望周作人叢書
ISBN: 9787810912020

內容簡介  · · · · · ·

鮑耀明

知堂老人曾在《日記與尺牘》一文中說:“日記與尺牘是文學中特別有趣味的東西,因為比別的文章更鮮明的表出作者的個性,詩文小說戲曲都是做給第三者看的,所以藝術雖然更加精煉,也就多有一點做作的痕跡。信劄只是寫給第二個人,日記則給自己看的,( 寫了日記預備將來石印出書的算作例外,) 自然是更真實更天然的了。” ( 《雨天的書》)

時光過得真快,《周作人晚年書信》自一九九七年十月上梓後,快將七年,為什麼要自編自費出版這本書? 當時我已在該書《編者前言》中說得很清楚,目的不外紀念我與知堂老人之間的一場神交,進而提供資料給研究周作人的學者參考而已。出版後在社會上似乎也掀起了小小的波紋,不少朋友來信或發表文字給我批評與鼓勵,試舉其中一二:“這是一本好書” ( 劉以鬯) ;“您確實做了一件大善事,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保留了很好的文獻史料” ( 裘士雄) ;“這是中國現代人文的珍貴史料,也是一段難得的情緣,都是不可不讀的” ( 王得後) ;“鮑先生從一九六O 年三月到一九六六年五月跟周作人不斷通信,總共收集知堂老人的信四O 二封。這部《晚年書信》當然是研究周作人的大好史料” ( 董橋) ;“週、鮑二人素無謀面,純粹依靠文字作為媒介,牽連著相隔兩地的忘年情誼……鮑先生花了許多功夫整理校正,不只是原件影印,其工序繁重,可以想像,如果不是個人信念支持,恐怕不易完成” ( 小思) ;“鮑耀明雖然始終
沒有見過周作人一面,卻有著這樣頻繁的通信,不但在周作人晚年是少有的,就在他一生中,也再沒有這樣的第二個朋友了” ( 羅孚) ;“觀人論世,如能以小見大,即於瑣碎微末之中,每每可以想像其為人……這是一個極新穎的整理,出版方法,編者是有心人,工作又做得極為仔細,從而令讀之者在脈絡分明的時與事推移之中,看到一個古稀老人生命的最後幾年,在'物資'與'精神'兩方面,有哪些'試探'與'考驗”'( 戴天) ;“最近欣承郵友鮑耀明先生以他編著出版的《周作人晚年書信》一巨冊見贈,連日挑燈夜讀,一口氣把它讀完之後,還是愛不釋手,要再讀、三讀,細賞細析,深覺餘味無窮,認為確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奇書,值得推薦給有意於研究近代文藝和歷史的讀者” ( 潘安生) ;“知堂晚年書信,是極珍貴的材料,先生決心自費出書,實是一大功德” ( 舒蕪) ;“《書信》的史料,價值彌足珍貴,昨晚我已通讀了一遍,這是我多年想讀的一本書,獲益匪淺” ( 李勇) ;“頃接尊編《周作人晚年書信》,甚感欣慰,先生誠有心人也” ( 劉紹唐) ;“《晚年書信》收到了,這是極有價值的文獻,得之甚為

高興,感謝不盡” ( 鐘叔河) ;“談周作人,要提一本書,那是的耀明先生所編的《周作人晚年書信》……這部書為知堂老,人最後六年多的思想、心境,提供了最原始的資料可作研究” ( 岑逸飛) 。……








周作人與鮑耀明通信集

周作人與鮑耀明通信集
作者 : 鮑耀明
出版社:河南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04-4-1
頁數: 480
定價: 35.00元
裝幀:平裝
叢書:  回望周作人叢書
ISBN: 9787810912020

內容簡介 · · · · · ·







知堂書信  

知堂書信
作者 : 周作人著 / 黃開發編黃開發編(封面)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出版年: 1994年9月第一版,1995年1月第一次印刷
頁數: 422
定價: 11.80
裝幀:
ISBN: 9787508005874


作者簡介· · · · · ·

(展開全部)

三島 由紀夫 Yukio Mishima (著) 《作家論:三島由紀夫文學評論傑作選 》

$
0
0





《作家論》有不少慧見......




作家論:三島由紀夫文學評論傑作選


  「這本書和《太陽與鐵》,為我生涯批評史中的兩大支柱。」
  ——三島由紀夫

  三島由紀夫首度公開一生熱愛的15位日本文豪

  「我不讀討厭的作家的書。」————

  ●備受日本人愛戴的「超人鷗外」的真實形象究竟為何?
  鷗外,在失去所有傳說和資產階級盲目崇拜的現代,確實值得以語言藝術家的身分復活。 我相信年輕世代,對於目前充斥在身邊的粗率、雜亂、遲鈍、冗長、懶散、軟弱、下流、可疑的文章,有一天肯定也會感到厭煩,看都不想再看一眼。因為無論任何人,在追求趣味上必然會愈往優雅高尚的方向前進。那時,人們無疑會重新發現鷗外之美,領悟到這才是真正的「帥」。

  ●明治後日本文學史上的天才泉鏡花,其實有透過作品被美麗女性玩弄的傾向?
  鏡花是從明治以來到現在的日本文學者當中,真是罕見的日語(言靈)的靈媒,他的語言體驗遠遠超越他的教養、生活史、時代的侷限。在以風俗為素材的故事裡,鏡花總是固執地保有浪漫主義精神的自我,只追求隱藏在他自我最深處的故事。 那是無與倫比的美麗、無與倫比的溫柔,同時也是充滿無與倫比的可怕之心的熟年美女,和有顆纖細之心美少年之間的戀愛故事。

  ●從細緻而冰冷肌膚下散發出悚然魅力的川端文學,竟來自棲息在詩人內心深處的日本戰敗命運?    
  我至今仍難忘第一次讀完《睡美人》的感覺,那像是待在沉沒的潛艇艙房內,感到氧氣一分一秒減少般地喘不過氣。在近代文學中,除了卡夫卡的小說,實在想不出其他堪可比擬之作。小說的場景從頭到尾都在祕密俱樂部的密室裡,是一種精神閉鎖狀態的巧妙象徵。想到這是身為小說家川端先生的地獄,就讓我感到不寒而慄。

  森鷗外、尾崎紅葉、泉鏡花、谷崎潤一郎、內田百閒、川端康成、林房雄……從明治、大正到昭和,橫跨三個世代、最終自決而死的日本傳奇作家三島由紀夫,為讀者一一卸下他生涯中敬愛的15位日本文豪的假面,他精讀、細讀文豪們的作品,並將經典文學中精神與美的意識,在本書中做出最生動真實的告白。

  【特別收錄】
  導讀/吳佩珍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解說/關川夏央  作家・日本文學評論家

好評推薦

  《作家論》與其說是介紹文學諸家,不如說是透過諸家評論這片三稜鏡,反照出作家三島由紀夫的鏡像。——吳佩珍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二十幾歲的三島由紀夫持續在探索自己的文體,那是拚了命的努力。而在許多年後,他寫下了《作家論》,亦即這本《作家論》可說和其評論集《太陽與鐵》及散文傑作選〈我的遍歷時代〉並稱。——關川夏央  作家・日本文學評論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三島由紀夫 Yukio Mishima,1925-1970


  本名平岡公威,出生於1925年1月14日,自幼身體孱弱,在出身貴族的祖母溺愛下成長,養成其孤獨、敏感而纖細的個性,及對日本傳統藝能之美的嚮往,帶來一生不可抹滅的影響。

  16歲即發表作品《繁花盛開的森林》,展現其美學意識及華麗的文體,被視為早熟的天才。引薦他跨進文壇的恩師清水文雄為其取的筆名「三島由紀夫」從此陪伴他一生。

  1947年東京大學法學部畢業後,任職於日本大藏省,隔年為了專心從事寫作而離職。1949年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假面的告白》在文壇嶄露頭角,此後創作不斷,成為日本20世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三島不僅在日本聲譽卓著,在國外也享有極高的評價。暢銷作品《潮騷》為其打入美國出版市場;展露獨特洗鍊美學意識的《金閣寺》將三島的文學事業推上高峰。曾三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被譽為是「日本的海明威」,也是日本當代著作譯成英文等外國語版最多的作家。

  除了小說、散文與詩詞等文學創作,三島在戲劇方面也展現驚人的才華,寫了許多優秀劇本,致力於日本古典戲劇能樂和歌舞伎的現代化。同時還擔任電影演員,甚至在以自己小說改編的電影中特別演出。

  1970年11月25日,三島完成力作「豐饒之海」四部曲最終卷《天人五衰》後,即與四名楯之會青年成員前往自衛隊基地挾持總監,鼓動政變未果,當天便切腹自殺,結束其壯麗的一生。

  主要著作有《假面的告白》、《潮騷》、《金閣寺》、《禁色》、《美德的徘徊》、《愛的饑渴》、《女神》與「豐饒之海」四部曲等。

譯者簡介  

林皎碧


  淡江大學東語系畢業,日本國立東北大學文學碩士,專攻日本近代文學。
  
  譯有《作家論:三島由紀夫文學評論傑作選》、《行人:我執與孤獨的極致書寫,夏目漱石探究人心的思想代表作》、《從此以後:愛與妥協的終極書寫,夏目漱石探索自由本質經典小說》、《新戀愛講座》、《羅生門:闇黑人性的極致書寫,芥川龍之介經典小說集》等。

  著有《名畫紀行:回到1929的公會堂》。
 
 

目錄

導讀  文學諸家三稜鏡中的三島由紀夫鏡像/吳佩珍
森鷗外
尾崎紅葉/泉鏡花
谷崎潤一郎
內田百閒/牧野信一/稻垣足穗
川端康成
尾崎一雄/外村繁/上林曉
林房雄
武田麟太郎/島木健作
園地文子
後記
解說  三島由紀夫的「作家論」與「文體論」/關川夏央
 
 

後記

  收錄在這本書的作家評論,除了已出版的《林房雄論》外,全都是為各種文學全集所寫的解說。我原本並不喜歡依靠解說來讀近現代文學的風潮。自己卻又勇敢接受撰寫解說的邀稿,態度上看似矛盾,實則是反過來利用自己不喜歡的風潮,一來這是再次玩味和重讀諸家名作的機會;再者也是借解說之名來累積作家論的稿件,所以才會接受。因此我寫的解說,以解說來看從一開始就不親切、也不夠完整,既沒有文學史的敘述,也沒有介紹作家的個人經歷,而是直接緊抓住作品,主要著眼在透過作品,使每個作家的特徵浮現出來。在這種情況下,我會故意以任性的態度,也未必注意到是否公平。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新潮社日本文學《谷崎潤一郎全集》的解說,我為了避免和其他全集的解說重複,把不過是短篇的〈金色之死〉當作焦點,始終就〈金色之死〉進行論述。為什麽呢?因為我打從一開始,就打算採用這本書中評論作家的方法。

  把《作家論》當成文學評論來讀的人,也許會質疑我對所有作家都太過肯定。不過以我頑固的態度,一概不接受不喜歡作家的解說邀稿,真是無可奈何。這當然不意味著未收錄在本書的作家我都不喜歡;如果喜歡的作家出了全集,在那之前沒被請託撰寫解說也沒辦法。

  如同刑警對待嫌疑犯一般,從最初就以冷淡猜疑的眼神看待諸作家的《作家論》,未必都能夠成為犀利的批評。若是在非讀不可的狀況就另當別論,一般來說,我不讀自己不喜歡作家的作品,只讀喜歡作家的作品。因為是喜歡的作家,他的作品也會讓溫暖的心胸敞開。我相信自己一旦投入作品中,完全就依照作家的引導,以無私的態度在作品中散步,若不如此原本所謂的文學批評也不會成立。有很多偽裝成非政治主義、卻大費心思做出政治主義性的批評。何況是來自意識形態( ideology)的批評,那些就不在討論範圍。

  這就是我的基本態度。我從來不曾有過從一開始就積極否定之類的想法。從否定當中挑選出肯定的,這種事倒是有過。而一旦發現從中挑選出的作品有被批評的意義,就到了本書的目的。

  另外,本書與可稱作我個人評論的《太陽與鐵》,同樣是我少數評論工作中的兩大支柱。

昭和四十五年十月
三島由紀夫

























この画像を表示


著者をフォロー

三島 由紀夫
+ フォロー


作家論 - 新装版 (中公文庫) 文庫 – 2016/5/19
三島 由紀夫 (著) 

内容紹介

森鴎外、谷崎潤一郎、川端康成ら作家15人の詩精神と美意識を解明。『太陽と鉄』と共に「批評の仕事の二本の柱」と自認する書。〈解説〉関川夏央

内容(「BOOK」データベースより)

昭和三十九年から自決する四十五年にかけ、森鴎外、尾崎紅葉、泉鏡花、谷崎潤一郎、川端康成、内田百〓(けん)、林房雄、円地文子ら、敬愛してやまない作家十五人の詩精神と美意識を解き明かした評論集。著者自ら『太陽と鉄』と共に「私の数少ない批評の仕事の二本の柱」とする書。

興亡的世界史(全套21卷 日本講談社/台灣八旗)我只翻讀過12《亦近亦遠的東南亞》

$
0
0

興亡的世界史(全套21卷)




亦近亦遠的東南亞



內容簡介

  給新一代台灣人閱讀的世界史
  渴望融入世界的台灣,渴望閱讀怎樣的世界史?

  本系列始終從東亞的視角出發,在超越地域限制、長時間的跨距下,建立全新觀看世界史的視野。因此需要跳出傳統的西方與東方視角,以多元的歷史主體為目標展開世界史的敘述。這是「來自日本的世界史」所持有的可能性,並進一步提出建構「世界史學」的方案,從而超越本國史與外國史的思考,將目光投向世界。

  ■來自日本講談社的全球史鉅獻
  「興亡的世界史」套書屬於日本講談社紀念創社一百周年之作。這套書的出版是希望跳脫出既定的西歐中心史觀和中國中心史觀,用更大跨距的歷史之流,尋找歷史的內在動能,思考世界史的興衰。八旗文化引進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著台灣史就是世界史的概念,從東亞的視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義。

  █亞洲的視角──
  無論是劍橋世界史,還是其他歐美版本的世界史,都很難擺脫具有巨大優越感的歐洲視角。八旗文化特別引進的日本「講談社世界史」,是該社創社百年而推出的鉅作──以獨特的東亞之眼,重新打量世界歷史的演進與興衰。──這種亞洲存在感、亞洲視角,是身處亞洲、同為島嶼形態的台灣可參考的世界史視角。

  █全球史的窺望──
  全球史書寫在近二十年已經蔚然成為主流,台灣學界也發生轉向。然而在大眾歷史閱讀、傳播和教育領域,大部分還停滯在國族視角。日本歷史學界自明治之後就與西方保持同步,某些領域甚至超過西方。「講談社世界史」集結日本頂級學者專家,深入全球史書寫的脈動。尤其遊牧和海洋的取徑,顛覆了我們過往的歷史想像……變成歷史主角的遊牧民和海洋商業力量,移動、交換、連結,大跨距地再現全球史的面貌。

  █面向大眾的公民史學──
  「講談社世界史」擺脫了學院派的象牙塔,始終把一般讀者視為閱讀主體,希望可改變陳舊的歷史認知,讓歷史從意識形態中得以解放。所以無論是結構安排、還是行文風格,都非常親民。歷史不是偉大人物的榮光業績,更是平民精神發育的工具。甚至,作者把自己考察世界史現場的足跡也放進文中,讀者將隨著大師步伐,親炙歷史事件的核心……

  █跳脫「歐洲中心論」與中華王朝史觀
  世界史不再是西方大餐加中華料理。歷史的軸線不是希臘羅馬文明─黑暗的中世紀─文藝復興─大航海的單線發展那麼簡單,也不是中華主義視角下的漢唐明清王朝嬗變,世界史當然更不是民族國家的拼盤。台灣的歷史認知深深陷入中國史的框架中無法超脫,而「講談社世界史」裡的「中國」呈現出獨特面容。

  █沒有主體的「歷史」的歷史化──
  歷史的主體到底是誰?歷史內部的動能到底是什麼?「講談社世界史」舞台的鎂光燈,這次投射到某些從來不是歷史主角的「主角」──遊牧民、伊斯蘭、東印度公司、東南亞、印加……用多重曝光而構造出新的世界史圖像。這是本套書最為獨特之處,也對台灣的世界史想像具有啟發性。

  =================================

  ◆本書系由21卷構成――

  01《人類文明的黎明與黃昏》
  青柳正規(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著
  02《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
  森谷公俊(帝京大學教授)――著
  03《草原王權的誕生》
  林 俊雄(創價大學教授)――著
  04《通商國家迦太基》
  栗田伸子(東京學藝大學教授)、佐藤育子(日本女子大學學術研究員)――著
  05《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
  本村凌二(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著
  06《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
  森安孝夫(大阪大學名譽教授)――著
  07《伊斯蘭帝國的吉哈德》
  小杉 泰(京都大學教授)――著
  08《凱爾特.最初的歐洲》
  原 聖(女子美術大學教授)――著
  09《義大利.海洋城市的精神》
  陣內秀信(法政大學教授)――著
  10《蒙古帝國的漫長遺緒》
  杉山正明(京都大學名譽教授)――著
  11《鄂圖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
  林 佳世子(東京外國語大學教授)――著
  12《亦近亦遠的東南亞》
  石澤良昭(上智大學特任教授)――著
  13《印加與西班牙的交錯》
  網野徹哉(東京大學教授)――著
  14《歐洲霸權的光和影》
  福井憲彥(學習院大學名譽教授)――著
  15《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
  土肥恆之(一橋大學名譽教授)――著
  16《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
  羽田 正(東京大學教授)――著
  17《大英帝國的經驗》
  井野瀨久美惠(甲南大學教授)――著
  18《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
  平野 聰(東京大學教授)――著
  19《大日本.滿洲帝國的遺產》
  姜尚中(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玄武岩(北海道大學准教授)――著
  20《空中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
  生井英考(立教大學教授)――著
  21《人類該往何處去》
  大塚柳太郎(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應地利明(京都大學名譽教授)、森本公誠(東大寺長老)、松田素二(京都大學教授)、朝尾直弘(京都大學名譽教授)、福井憲彥(學習院大學名譽教授)、杉山正明(京都大學名譽教授)、青柳正規(東京大學名譽教授)、陣內秀信(法政大學名譽教授)、隆納.托比(伊利諾大學教授)――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青柳正規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日本學士院會員。專長美術考古學。曾任獨立行政法人國立美術館理事長、國立西洋美術館館長、文部科學省文化廳長官。

森谷公俊

  帝京大學文學部史學科教授,專長古代希臘、馬其頓史。

林 俊雄

  創價大學文學部教授,專長古代中央歐亞史、中亞考古。研究主題包括遊牧民國家的出現與擴張、歐亞大陸草原上的石像、絲路上獅鷲圖案的傳播,以及馬具與打火石的起源等等。

栗田伸子
  
  東京學藝大學教授,專長羅馬帝國與其周邊地域研究、北非史中的迦太基與羅馬研究。

佐藤育子

  日本女子大學文學部研究員、筑波大學北非研究中心客座共同研究員。專長腓尼基、迦太基的文化、宗教史,以及從腓尼基語、布匿語重新構築迦太基史。

本村凌二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專長古代羅馬社會史。。日本的古代西洋史研究雜誌〈KODAI〉的總編輯。

森安孝夫

  大阪大學名譽教授。以敦煌、吐魯藩出土文書、蒙古高原碑文、及漢籍史料為中心,研究伊斯蘭化以前的中央歐亞史。
 
小杉 泰

  京都大學大學院亞非地域研究科教授,專長中東地域研究、伊斯蘭學、比較政治學、國際關係學。2012年獲紫綬褒章。

原 聖

  女子美術大學藝術學部教授,專長近代語言社會史、文化人類學、比較民俗學。精通布列塔尼方言。

陣內秀信

  建築史家,法政大學名譽教授。因義大利城市史研究的功績,獲頒「義大利共和國功績勳章軍官勳位」,以及羅馬大學名譽學者。

杉山正明

  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名譽教授。曾於一九九五年獲得三得利學藝獎與司馬遼太郎獎,二○○六年獲頒紫綬褒章,二○○七年獲日本學士院獎。

林 佳世子

  東京外國語大學研究院綜合國際學研究所教授,專長西亞社會史、鄂圖曼王朝史。

石澤良昭

  歷任上智大學特任教授、亞洲人才培育中心所長、吳哥遺跡國際調查團團長、上智大學校長。專攻東南亞史及柬埔寨碑刻學。

網野徹哉

  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合文化研究科教授,專長安地斯社會史、拉丁美洲史。

福井憲彥

  學習院大學名譽教授,年鑑學派著名學者。専長歐洲近代史、法國史、歐洲現代歷史學。

土肥恆之

  一橋大學名譽教授,西洋史學者,專長俄國社會史、史學史。

羽田 正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專長伊斯蘭史、全球史。獲得第十八回亞洲.太平洋獎特別獎、法拉比國際獎。

井野瀨久美惠

  甲南大學教授,專長為英國近代史、大英帝國史。曾任日本性別史學會理事、編輯委員、日本學術會議第一部會史學委員會所屬會員。

平野 聰

  東京大學大學院法學政治學研究科教授。專長亞洲政治外交史,研究領域為中國以及東亞的近代史、民族主義和國家統合問題。

姜尚中(Kang Sang-jung)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在日韓國人二代。專長為政治學、政治思想史,特別是亞洲地域主義論、以日本帝國為對象的後殖民理論研究。

玄武岩(Hyun Moo-am)

  北海道大學大學院國際傳媒.觀光學院準教授,專長媒體文化研究、日韓關係論。

生井英考

  立教大學社會學部媒體社會學科教授,著名美國文化學者。專長視覺文化論、地域研究、政治社會學、影像人類學。

大塚柳太郎

  日本的人類生態學者,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東京大學醫學部教授退休。

應地利明

  日本著名地理學者,京都大學名譽教授,立命館大學文學部教授退休。

森本公誠

  華嚴宗僧侶、穆斯林學者、京都大學文學部博士,歷任京都大學文學部講師、龍谷大學特任教授、東大寺長老等職。

松田素二

  著名人類學者、京都大學教授。專攻社會人類學,曾獲東畑精一紀念賞。

朝尾直弘

  京都大學名譽教授。曾獲每日出版文化賞特別賞、紫綬褒章。

隆納.托比(Ronald Toby)

  哥倫比亞大學日本歷史博士。曾任教於伊利諾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慶應義塾大學和東京大學。

審訂者者簡介  

邱鴻霖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專長於考古學、墓葬考古學、生物人類學、台灣史前文化。

翁嘉聲

  現任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研究及教學領域包括古希臘文明、古羅馬文明、晚期古代及早期教會史。

陳健文

  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專長中亞史、東西交通史、秦漢史。

許家琳

  東海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專長希臘羅馬文化史、西洋藝術考古史。

林聖智

  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兼圖書館主任,日本京都大學博士。研究專長為中國中古美術與考古、墓葬圖像史。

朱振宏

  中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專長中國中古史(魏晉─隋唐)、北亞草原民族歷史與文化、中國史學史。

林長寬

  成功大學多元文化研究中心召集人,專長伊斯蘭文化研究、中東研究、阿拉伯研究。

楊明蒼

  台灣大學外語系教授,專長中世紀文學、亞瑟王傳奇的研究。

王維潔

  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專長西洋建築史、建築理論。

蔡偉傑

  印第安納大學內陸歐亞學系博士,專長蒙古史。

鄭永常

  成功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東南亞史專家,香港新亞研究所榮譽教授。專長中越關係史、明史、東南亞史。

李毓中

  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專長西班牙海上發展史、美洲史、早期台灣史。

周惠民

  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同大學人文中心主任。專長世界近代史、文化史。

趙竹成

  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教授,專長蒙俄關係史、歐亞民族現狀、俄國民族問題、俄國哲學思想。

陳國棟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美國耶魯大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東亞經濟史與海洋史。

汪采燁

  輔仁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英國近代史、婦女史專家。

蔣竹山

  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專長清史、新文化史、全球史。

林志宏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專長近代中國思想史、滿洲史。

張四德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專長美國史學史、美國族群史、海外華人史。

周樑楷

  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研究專長為近代歐洲思想史、影視史學、西洋史學史。
 
 

目錄

01《人類文明的黎明與黃昏》
【序 章】學習文明史的意義
【第一章】從人到人類
【第二章】農耕革命
【第三章】文明的誕生
【第四章】多樣文明的昌隆
【第五章】古代地中海文明
【後 記】文明滅亡時刻

02《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
【序 言】
【第一章】大帝形象的變遷
【第二章】馬其頓王國與東地中海世界
【第三章】亞歷山大的登場
【第四章】大帝與希臘人
【第五章】在東方世界的傳統之中
【第六章】遠征軍的人與組織
【第七章】大帝國的前景
【第八章】亞歷山大的人物形象
【第九章】繼業將軍們的挑戰
【終 章】亞歷山大帝國的遺產
【結 語】
【學術文庫版後記】

03《草原王權的誕生》
【前 言】
【第一章】騎馬遊牧民的誕生
【第二章】斯基泰的起源
【第三章】動物紋飾和黃金的美術
【第四章】草原的古墳時代
【第五章】蒙古高原的新勢力
【第六章】司馬遷所描繪的匈奴形象
【第七章】匈奴的衰退和分裂
【第八章】從考古學看匈奴時代
【第九章】匈人是匈奴的後裔嗎?
【結 語】
【學術文庫版後記】

04《通商國家迦太基》
【學術文庫版前言】
【序 言】地中海歷史中的迦太基
【第一章】腓尼基的萌芽
【第二章】腓尼基本土的歷史
【第三章】腓尼基人向西方的發展──傳說與史實
【第四章】迦太基的海上「帝國」
【第五章】「帝國」登陸
【第六章】迦太基的宗教與社會
【第七章】走上對羅馬戰爭一途
【第八章】漢尼拔戰爭
【第九章】腓尼基之海的終焉
【結 語】
【學術文庫版代後記】

05《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
【前 言】
【第一章】西元前一四六年的地中海世界
【第二章】世界帝國的原始樣貌
【第三章】義大利的霸者——羅馬的元老院與人民
【第四章】經過漢尼拔鍛鍊的人們
【第五章】地中海的霸者
【第六章】羅馬帝國政治的和平
【第七章】多神教世界帝國的出現
【第八章】混亂與不安的世紀
【第九章】往一神教世界的大轉向
【第十章】文明的變化以及帝國的終章

06《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
【序 章】何謂真正的「自虐史觀」?
【第一章】絲路與世界史
【第二章】粟特人的登場
【第三章】唐朝的建立與突厥的興亡
【第四章】唐代文化的西域嗜好
【第五章】解讀奴隸買賣文書
【第六章】突厥的復興
【第七章】回鶻的登場與安史之亂
【第八章】粟特網絡的變質
【終章】唐帝國的黃昏
【後記】
【學術文庫版後記】


07《伊斯蘭帝國的吉哈德》
【序 章】夜半啟程
【第一章】帝國的空白地帶
【第二章】信徒的共同體
【第三章】吉哈德元年
【第四章】烏瑪之為社會秩序
【第五章】邁向帝都大馬士革
【第六章】伊斯蘭帝國的建立
【第七章】吉哈德與融合的帝國
【第八章】帝國的終結與伊斯蘭的和平
【第九章】失去帝國後的吉哈德
【第十章】伊斯蘭的現代復興
【後 記】
【學術文庫版後記──之後的吉哈德】

08《凱爾特.最初的歐洲》
【序 言】話說從頭──凱爾特是什麼?
【第一章】「異教徒之地」的信仰
【第二章】歐洲的巨石文化
【第三章】古代凱爾特人
【第四章】羅馬對高盧的征服
【第五章】不列顛尼亞島與阿莫里卡半島
【第六章】海伯尼亞與北方之民
【第七章】諾曼王朝與亞瑟王傳說
【第八章】潛入地下的凱爾特文化水脈
【第九章】凱爾特的再生
【尾 聲】結果,凱爾特到底是什麼?
【學術文庫版後記】

09《義大利.海洋城市的精神》
【序 章】於現代復甦的中世紀海洋城市
【第一章】水上城市――威尼斯
【第二章】漫步威尼斯
【第三章】斜坡上的迷宮――阿瑪菲
【第四章】河畔港都――比薩
【第五章】新舊融合的文化城市――熱那亞
【第六章】南義的海洋城市
【末 章】追隨威尼斯人的足跡
【後 記】

10《蒙古帝國的漫長遺緒》
【序 章】歷史存在的意義
【第一章】連綿不絕的歐亞國家傳統
【第二章】蒙古如何看待世界和世界史
【第三章】大蒙古和開啟世界之人
【第四章】蒙古與俄羅斯
【第五章】蒙古與中東
【第六章】地中海、歐洲,與連結起來的東西方
【第七章】「駙馬爺」們的歐亞大陸
【終 章】來自阿富汗的眺望
【對學術文庫版的寄語】

11《鄂圖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
【序 言】
【第一章】安那托利亞(一○五○~一三五○年)
【第二章】巴爾幹(一三五○~一四五○年)
【第三章】蘇丹的旗下(一四五○~一五二○年)
【第四章】蘇雷曼一世時期(一五二○~一五六○年)
【第五章】鄂圖曼官僚時期(一五六○~一六八○年)
【第六章】近世鄂圖曼社會的生活
【第七章】繁華中的不安(一六八○~一七七○年)
【第八章】鄂圖曼體制的結束(一七七○~一八三○年)
【結 語】在「民族時代」的洪流裡
【學術文庫本後記】

12《亦近亦遠的東南亞》
【序 章】「東南亞」的再發現
【第一章】東南亞史的形成與展開
【第二章】吳哥王朝的發現故事
【第三章】吳哥王朝的宇宙觀和都市計畫
【第四章】碑文史料所見王朝的政治與社會
【第五章】吳哥時代的「罪與罰」
【第六章】經濟活動與生活
【第七章】吳哥時代的精神價值體系
【第八章】吳哥的美術及其思想
【第九章】從東南亞史看吳哥王朝史
【第十章】與歐洲基督教社會相遇
【第十一章】作為祇園精舍的吳哥寺
【第十二章】來自東南亞的訊息

13《印加與西班牙的交錯》
【序 言】
【第一章】印加王國的誕生
【第二章】古代帝國的成熟與崩壞
【第三章】中世紀西班牙的共生文化
【第四章】排除異己的思想——異端審問與帝國
【第五章】征服者與被征服者
【第六章】生存在世界帝國的人們
【第七章】帝國內部的敵人——猶太人與印地安人
【第八章】女性們的安地斯歷史
【第九章】走向印加的慾望
【第十章】印加與西班牙的訣別
【後 記】

14《歐洲霸權的光和影》
【序 章】反差的歐洲
【第一章】全球化的先驅
【第二章】近世歐洲的政治與文化
【第三章】開明專制君主與思想家們
【第四章】革命的震盪與國民的誕生
【第五章】經濟、社會變革的起飛
【第六章】令人讚嘆的十九世紀與產業文明的成立
【第七章】民族國家與帝國主義
【第八章】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崩壞的霸權
【終 章】歷史文化的傳承與歐洲聯盟的未來
【學術文庫版後記】

15《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
【 序 】在歐洲與亞洲之間
【第一章】中世紀俄羅斯
【第二章】羅曼諾夫王朝的誕生
【第三章】彼得大帝的「革命」
【第四章】女皇時代
【第五章】沙皇們的考驗
【第六章】近代化的兩難
【第七章】不斷擴張的「殖民地帝國」
【第八章】戰爭、革命,以及君主制的末路
【第九章】沒有王朝的帝國
【結 語】

16《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
【前 言】
【第一章】葡萄牙的「海上帝國」與亞洲海域
【第二章】東印度公司的誕生
【第三章】東亞海域秩序與日本
【第四章】移動活躍的時代
【第五章】亞洲的港市與商館
【第六章】各種人的生存方式
【第七章】東印度公司運送的貨品
【第八章】東印度公司的變質
【第九章】東印度公司的終結與亞洲海域的變化
【結 語】

17《大英帝國的經驗》
【序 言】
【第一章】喪失美洲
【第二章】聯合王國與帝國重整
【第三章】移民者的帝國
【第四章】解放奴隸的帝國
【第五章】物暢其流的帝國
【第六章】女王陛下的大英帝國
【第七章】帝國的樂趣
【第八章】女人們的大英帝國
【第九章】準備好的衰退
【第十章】帝國的遺產
【結 語】為何今日我們會想談論「帝國」?
【後 記】
【學術文庫版後記】

18《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
【序 章】「東亞」的疑點
【第一章】從華夷思想到大明帝國
【第二章】內亞帝國
【第三章】盛世下的隱憂
【第四章】徬徨的儒學家與神聖的武力
【第五章】圓明園的啟示錄
【第六章】通往春帆樓的荊棘道路
【終 章】未完成的清末新政
【結 語】
【學術文庫版後記】未完待續的清末

19《大日本.滿洲帝國的遺產》
【前 言】
【第一章】帝國的鬼胎
【第二章】在帝國的夾縫中
【第三章】滿洲帝國與帝國的鬼胎
【第四章】戰後與滿洲國的殘像
【結 語】
【學術文庫版後記】

20《空中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
【學術文庫版前言】
【序 章】
【第一章】那天,在小鷹鎮
【第二章】戴洛維夫人的飛機雲
【第三章】翼之福音
【第四章】杜黑將軍的遺產
【第五章】銀翼成行
【第六章】將軍們的夜晚
【第七章】美式生活與世界之旅
【第八章】冷戰的天空下
【第九章】幻影的戰場
【第十章】令人沮喪的事實
【終 章】
【後 記】
【學術文庫版補章】遠離小鷹鎮

21《人類該往何處去》
【 序 】
【第一章】世界史才剛開始──以發自日本的歷史意象為目標
【第二章】如何迎接「百億人口時代」──從人口看人類史
【第三章】海洋對人類有何意義
【第四章】「宗教」為人類帶來了什麼
【第五章】「非洲」帶來的啟示
【第六章】中、近世移行期的中華世界與日本──世界史中的日本
【第七章】向繁榮與衰退的歷史學習──今後的世界與日本
 

Unnatural Wonders: Essays from the Gap Between Art and Life (2007), Arthur C. Danto

$
0
0

Unnatural Wonders 是批評文章結集。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的版本,有16 頁索引:最令人驚訝處是 Jesus Christ 的:19, 22, 44, 45~46, 48, 87, 102, 104~106, 157, 173, 177, 195, 252, 258, 260~61, 304, 310, 354
作者的大學哲學系辦公室與鈴木大拙的講堂很近,所以 D. T. Suzuki 有6處,我們最熟的是 Ching-yuan (佛眼清遠 , 1067-1120)的 "




未提供相片說明。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Jump to search
Arthur Coleman Danto
Arthur Danto, 2012.jpg
Arthur Danto, 2012
BornJanuary 1, 1924
DiedOctober 25, 2013 (aged 89)
Alma materWayne State University
Columbia University
Era20th-century philosophy
RegionWestern philosophy
SchoolAnalytic
Main interests
Philosophy of art
Philosophy of history
Philosophy of action
Notable ideas
Narrative sentences
Basic actions
End of Art
Post-historical Art
Indiscernibles
Arthur Coleman Danto (January 1, 1924 – October 25, 2013) was an American art critic, philosopher, and professor at Columbia University. He is best known for having been an influential, long-time art critic for The Nation and for his work in philosophical aesthetics and philosophy of history, though he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a number of fields, including the philosophy of action. His interests included thought, feeling, philosophy of art, theories of representationphilosophical psychologyHegel's aesthetics, and the philosophers Friedrich Nietzsche and Jean-Paul Sartre.
















Publications[edit]

Books[edit]

Danto is the author of numerous books on philosophy and art, and summarizing the works of Continental philosophers in Anglo-American terms.[16]
Arthur Danto's published works include:
  • Nietzsche as Philosopher (1965)
  • Analytical Philosophy of History (1965)
  • What Philosophy Is (1968)
  • Analytical Philosophy of Knowledge (1968)
  • Mysticism and Morality: Oriental Thought and Moral Philosophy (1969)
  • Analytical Philosophy of Action (1973)
  • Sartre (Fontana Modern Masters, 1975)
  •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1981)
  • Narration and Knowledge (1985) - Including earlier book Analytical Philosophy of History (1965)
  •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1986)
  • Connections to the World: The Basic Concepts of Philosophy (1989; with new preface, 1997)
  • Encounters and Reflections: Art in the Historical Present (1990)
  • Beyond the Brillo Box: The Visual Arts in Post-Historical Perspective (1992)
  • Embodied Meanings: Critical Essays and Aesthetic Meditations (1994)
  • After the End of Art (1997)*
  • The Abuse of Beauty (2003)*
  • Red Grooms (2004)
  • Andy Warhol (2009)
  • What Art Is (2013)
* 有中譯本

Essays[edit]

Günter Grass 1927-2015; 《給不讀詩的人:我的非小說:詩與畫》; 臺灣人眼中的君特·格拉斯 啟蒙的冒險: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葛拉斯對談

$
0
0




另一冊專訪等也很有趣,待補。
本BLOG還有英文的訪問
鄭樹森編《國際文壇十二家 葛拉斯》臺北:聯合文學,292~334


圖像裡可能有文字









Günter Grass 1927-2015《給不讀詩的人:我的非小說:詩與畫》,
這本詩畫集通常1頁1首。
例外是第168頁,竟然收3首。
第1首:一整天
第2首標題1914.
寫3位畫家誠船駛往突尼斯。
Paul Klee, August Macke, Louis Moilliet
August Macke 8月8日從軍去,9月26日陣亡。

 August Macke, Louis Moilliet Google 翻譯:奧古斯特·馬克,路易斯·莫伊利特
雨云《克利日記選》翻譯 (149頁): 馬格; 莫利葉 (瑞士伯爵)
(p. 193 翻譯者不知道Grey Hound翻誠譯"灰狗"令人不知所云:......在電車後頭跑了好一程,他是一隻真正的狗。"



第3首: (譯註):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The Thames from Richmond Hill
c.1815
其實,Turner畫此Hill有好幾張,待確認
10月03 2015 六 Mr. Turner
傍晚,拿著{周作人俞平伯往來通信集},從公館搭捷運往關渡,參加臺北藝術大學的第7屆關渡電影節的第2部Mr. Turner (2014年影片。主角為英國畫家J.M.W. Turner (1775-1851),當時已有火車,照相館.....) 。第一次完全利用公共運輸 (轉公車)去台藝大,有機會看到該校校長及一級主管及電影系師生。電影院和它的所有類別硬體設施之先進,讓我印象深刻。1977-78年,我參訪過劉森堯學長的倫敦電影學校,同樣熱情搭火車到外地去看一場電影......現在的台灣學子真是天之驕子,資源豐富,各專門老師都有,校園美麗.....。
這部電影是通俗之作。近年已發現Turner先生晚期的一系列很不一樣的"驚人作品",請往YouTube 去觀賞。
Yale University 的影片。
2015年7月28日 8:48 ·
播放
-1:20
其他視覺設定進入全螢幕模式
靜音
鈞特.葛拉斯Günter Grass作 《給不讀詩的人:我的非小說:詩與畫》. 張善穎譯,台北:原點出版社,2007
27日的聚會,Hans 特別端出一盤櫻桃--美國的吧?
所以這本書57頁的畫:一盤櫻桃:盤內13棵,盤外3棵,上頭用葡萄酒色調寫詩
Mitten im Leben ,中文(第56頁,在生命之中)⋯⋯




Gloriae Dei Cantores conducted by Elisabeth C. Patterson _____________________ In the midst of earthly life Snares of death surround us; Who shall help us in...
YOUTUBE.COM

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德國小說家Günter Grass逝世,享年87歲。
著名的作品:《鐵皮鼓》、《貓與鼠》和《狗年月》合為「但澤三部曲」,2002年出版最後一本長篇小說《蟹行》,2006年出版三冊的自傳《剝洋蔥》。

鈞特 葛拉斯《我的世紀》蔡鴻君譯,時報,2000。





Günter Grass, Nobel-winning German novelist, dies aged 87

Author of The Tin Drum and figure of enduring controversy










Günter Grass
 Günter Grass. Photograph: Graeme Robertson/Graeme Robertson


The writer Günter Grass, who broke the silences of the past for a generation of Germans, has died in hospital in Lübeck at the age of 87.
German president Joachim Gauck led the tributes, offering his condolences to the writer’s widow Ute Grass. “Günter Grass moved, enthralled, and made the people of our country think with his literature and his art,” he said in a statement. “His literary work won him recognition early across the world, as witnessed not least by his Nobel prize.”
“His novels, short stories, and his poetry reflect the great hopes and fallacies, the fears and desires of whole generations,” the statement continued.
Tributes began to appear within minutes of the announcement of Grass’ death on Twitter by his publisher, Steidl.
In the UK, Salman Rushdie was one of the first authors to respond, tweeting:


The Turkish Nobel laureate Orhan Pamuk had warm personal memories: “Grass learned a lot from Rabelais and Celine and was influential in development of ‘magic realism’ and Marquez. He taught us to base the story on the inventiveness of the writer no matter how cruel, harsh and political the story is,” he said.
He added: “In April 2010 when there was a mushroom cloud over Europe he was in Istanbul and stayed more than he planned. We went to restaurants and drank and drank and talked and talked ... A generous, curious and a very warm friend who also wanted to be a painter at first!”










Grass found success in every artistic form he explored – from poetry to drama and from sculpture to graphic art – but it wasn’t until publication of his first novel, The Tin Drum, in 1959 that he found the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which brought him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40 years later. A speechwriter for the German chancellor Willy Brandt, Grass was never afraid to use the platform his fame afforded, campaigning for peace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speaking out against German reunification, which he compared to Hitler’s “annexation” of Austria.
Grass was born in the Free City of Danzig – now Gdansk – in 1927, “almost late enough”, as he said, to avoid involvement with the Nazi regime. Conscripted into the army in 1944 at the age of 16, he served as a tank gunner in the Waffen SS,bringing accusations of betrayal, hypocrisy and opportunism when he wrote about it in his 2006 autobiography, Peeling the Onion.
The writer was surprised by the strength of the reaction, arguing that he thought at the time that the SS was merely “an elite unit”, that he had spoken openly about his wartime record in the 1960s, and that he had spent a lifetime “working through” the unquestioning beliefs of his youth in his writing. His war came to an end six months later having “never fired a shot”, when he was wounded in Cottbus and captured in a military hospital by the US army. That he avoided committing war crimes was “not by merit”, he insisted. “If I had been born three or four years earlier I would, surely, have seen myself caught up in those crimes.”
Instead he trained as a stonemason, studied art in Düsseldorf and Berlin, and joined Hans Werner Richter’s Group 47 alongside writers such as Ingeborg Bachmann and Heinrich Böll. After moving to Paris in 1956 he began working on a novel which told the story of Germany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through the life of a boy who refuses to grow.
A sprawling mixture of fantasy, family saga, bildungsroman and political fable,The Tin Drum was attacked by critics, denied the Bremen literature prize by outraged senators, burned in Düsseldorf and became a global bestseller.










Speaking to the Swedish Academy in 1999, Grass explained that the reaction taught him “that books can cause offence, stir up fury, even hatred, that what is undertaken out of love for one’s country can be taken as soiling one’s nest. From then on I have been controversial.”
A steady stream of provocative interventions in debates around social justice, peace and the environment followed, alongside poetry, drama, drawings and novels. In 1977 Grass tackled sexual politics, hunger and the rise of civilisation with a 500-page version of the Grimm brothers’ fairytale The Fisherman and His Wife. The Rat (1986) explored the apocalpyse, as a man dreams of a talking rat who tells him of the end of the human race, while 1995’s Too Far Afield explored reunification through east German eyes – prompting Germany’s foremost literary critic, Marcel Reich-Ranicki, to brand the novel a “complete and utter failure” and to appear on the cover of Der Spiegel ripping a copy in half.
His last novel, 2002’s Crabwalk, dived into the sinking of the German liner Wilhelm Gustloff in 1945, while three volumes of memoir – Peeling the Onion, The Box and Grimms’ Words – boldly ventured into troubled waters.
Germany’s political establishment responded immediately to the news of Grass’s death. The head of the German Green party, Katrin Göring-Eckardt, called Grass a “great author, a critical spirit. A contemporary who had the ambition to put himself against the Zeitgeist.”
“Günter Grass was a contentious intellectual - his literary work remains formidable,” tweeted the head of the opposition Free Democratic party, Christian Lindner.










The foreign minister Frank-Walter Steinmeier was “deeply dismayed” at the news of the author’s death, a tweet from his ministry said.
Steinmeier is a member of the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which Grass had a fraught relationship with - after campaigning for the party in 1960s and 70s, he became a member in 1982, only to leave ten years later in protest at its asylum policies.
“Günter Grass was a contentious intellectual who interfered. We sometimes miss that today,” SPD chairwoman Andrea Nahles said.

Speaking to the Paris Review in 1991
, Grass made no apology for his abiding focus on Germany’s difficult past. “If I had been a Swedish or a Swiss author I might have played around much more, told a few jokes and all that,” he said. “That hasn’t been possible; given my background, I have had no other choice.”While there were plenty of tributes recognising Grass as one of Germany’s most important post-war writers, social media users swiftly revived many of the controversies of his divisive career, bringing up his membership of the SS and his alleged anti-Semitism.
The controversy flared up again following by publication of his 2012 poem What Must be Said, in which he criticised Israeli policy. Published simultaneously in the Süddeutsche Zeitung, the Italian La Repubblica and Spanish El País, the poem brought an angry response from the Israeli ambassador to Germany, Shimon Stein, who saw in it “a disturbed relationship to his own past, the Jews, and Israel”.
Despite his advanced age, Grass still led an active public life, and was due to appear at a reading in Hamburg in two weeks.
臺灣人眼中的君特·格拉斯

德國作家君特·格拉斯不久前因發表批評以色列的詩作引起爭議。但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臺灣的聲譽沒有因此受到動搖。對許多人來說,他仍然是榜樣和老師。

(德國之聲中文網)即便是在格拉斯過85歲生日的時候,對他的批評聲都沒有完全停止。在德國,有關他發表批評以色列的詩作的爭論還遠遠沒有結束。但在世界其他地方,人們對格拉斯是否毀了自己聲譽的問題並不感興趣。在臺北,人們感到興奮和自豪的是格拉斯給他在臺灣的讀者發來的一段視頻。格拉斯說:"女士們先生們,我很高興我的繪畫和雕塑作品在臺灣展出。"一個格拉斯藝術作品展剛剛在國立臺灣文學館開幕。本來格拉斯是想親自前來參加開幕式的,但因為身體原因他最終還是放棄了乘坐12小時飛機的打算。

向格拉斯學歷史

在臺灣,德國文學其實是一個小眾話題。連國立文學館的館長也承認,他自己也並不熟悉格拉斯的作品,因此得抓緊時間在展覽開幕前補補課。不過林劉惠安女士可以提供幫助,她是臺北輔仁大學德語文學教授,也是臺灣受到公認的格拉斯專家。正是她把格拉斯的文學、版畫和雕塑作品介紹到了臺灣。

不過,一個從來沒有聽說過君特·格拉斯這個名字的人,來參觀他的藝術作品展,有意義嗎?"當然有啦",林劉惠安連珠炮般地反駁道,"那麼他不僅可以瞭解格拉斯,還可以瞭解德國歷史、世界歷史。展覽中甚至還有與亞洲歷史有關的內容。"

義和團起義
Buchcover: Günter Grass - Mein Jahrhundert 《我的世紀》德文版封面

君特·格拉斯成了歷史老師。這次展覽的重頭戲是100多幅水彩畫,是格拉斯為自己的小說《我的世紀》創作的插圖。他在這部作品中從不同視角回顧了20世紀的歷史。對臺灣讀者尤其不同尋常的是,其中有一章的故事發生在中國,背景是1900年八國聯軍血腥鎮壓義和團起義的歷史。"書中有一個來自巴伐利亞的士兵",林劉惠安介紹說,"他敍述了自己經歷的這場侵略戰爭,他看到了什麼,隱瞞了什麼,他向自己的未婚妻講述了什麼事,又沒有講述什麼。"

格拉斯的特點是:大聲說出那些別人別人試圖抹去的記憶;揭開這個社會的瘡疤。正是憑著這樣的勇氣,格拉斯在過去數十年在德國、在全世界贏得了尊重。他是一個不招人喜歡的知識份子,一個樂於參與意見表達,包括政治意見表達的作家。臺北歌德學院院長威恩哈德(Markus Wernhard)指出,這是一種西方人的處世哲學,"格拉斯這種主動參與政治,表明立場的態度,在東亞社會不是很典型的。在臺灣也缺少一點這種精神。因此(認識格拉斯)或許是此間作家反思自己的社會責任的一個機會。"

臺灣在清理歷史

林劉惠安說:"或許來參觀展覽的人也能反思一下自己國家的歷史。"她認為像格拉斯這樣一個作家在臺灣也會發現許多值得書寫的議題。臺灣今天雖然是亞洲為數不多的真正意義上的民主國家之一,但仍然沒有完全擺脫持續數十年的獨裁統治的陰影。直到上世紀80年代後期,臺灣才解除了戰時的戒嚴令。直到今天,臺灣社會的裂痕猶在,而對歷史的反思還剛剛開始。與此同時,臺灣的民主受到中國的威脅。林劉惠安說,她定期到德國拜訪格拉斯時,談到過這樣的話題。"他問了我很多關於臺灣,關於中國的問題。他非常好奇,直到今天都是如此。"
格拉斯特展"鼓動的世紀"記者會

有關格拉斯對以色列立場的爭論,林劉惠安在《中國時報》的文藝副刊上發表過介紹文章。她表示,格拉斯在批評面前不退縮的作法一點也不讓她感到意外。"我只能說,格拉斯就是格拉斯。如果你讀過他的書,就知道,他從來不會保持沉默,他有意見就會大聲說出來。這是人們不得不認可的一點。我覺得這是他的一個優點。"

作者:Klaus Bardenhagen 編譯:葉宣

責編:雨涵




台湾人眼中的君特·格拉斯

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不久前因发表批评以色列的诗作引起争议。但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台湾的声誉没有因此受到动摇。对许多人来说,他仍然是榜样和老师。
(德国之声中文网)即便是在格拉斯过85岁生日的时候,对他的批评声都没有完全停止。在德国,有关他发表批评以色列的诗作的争论还远远没有结束。但在世界 其他地方,人们对格拉斯是否毁了自己声誉的问题并不感兴趣。 在台北,人们感到兴奋和自豪的是格拉斯给他在台湾的读者发来的一段视频。格拉斯说:"女士们先生们,我很高兴我的绘画和雕塑作品在台湾展出。"一个格拉斯 艺术作品展刚刚在国立台湾文学馆开幕。本来格拉斯是想亲自前来参加开幕式的,但因为身体原因他最终还是放弃了乘坐12小时飞机的打算。
向格拉斯学历史
在台湾,德国文学其实是一个小众话题。连国立文学馆的馆长也承认,他自己也并不熟悉格拉斯的作品,因此得抓紧时间在展览开幕前补补课。不过林刘惠安女士可 以提供帮助,她是台北辅仁大学德语文学教授,也是台湾受到公认的格拉斯专家。正是她把格拉斯的文学、版画和雕塑作品介绍到了台湾。
不过,一个从来没有听说过君特·格拉斯这个名字的人,来参观他的艺术作品展,有意义吗?"当然有啦",林刘惠安连珠炮般地反驳道,"那么他不仅可以了解格拉斯,还可以了解德国历史、世界历史。展览中甚至还有与亚洲历史有关的内容。"
义和团起义
Buchcover: Günter Grass - Mein Jahrhundert《我的世纪》德文版封面
君特·格拉斯成了历史老师。这次展览的重头戏是100多幅水彩画,是格拉斯为自己的小说《我的世纪》创作的插图。他在这部作品中从不同视角回顾了 20世纪的历史。对台湾读者尤其不同寻常的是,其中有一章的故事发生在中国,背景是1900年八国联军血腥镇压义和团起义的历史。"书中有一个来自巴伐利 亚的士兵",林刘惠安介绍说,"他叙述了自己经历的这场侵略战争,他看到了什么,隐瞒了什么,他向自己的未婚妻讲述了什么事,又没有讲述什么。"
格拉斯的特点是:大声说出那些别人别人试图抹去的记忆;揭开这个社会的疮疤。正是凭着这样的勇气,格拉斯在过去数十年在德国、在全世界赢得了尊重。他是一 个不招人喜欢的知识分子,一个乐于参与意见表达,包括政治意见表达的作家。台北歌德学院院长维恩哈德(Markus Wernhard)指出,这是一种西方人的处世哲学,"格拉斯这种主动参与政治,表明立场的态度,在东亚社会不是很典型的。在台湾也缺少一点这种精神。因 此(认识格拉斯)或许是此间作家反思自己的社会责任的一个机会。"
台湾在清理历史
林刘惠安说:"或许来参观展览的人也能反思一下自己国家的历史。"她认为像格拉斯这样一个作家在台湾也会发现许多值得书写的议题。台湾今天虽然是亚洲为数 不多的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国家之一,但仍然没有完全摆脱持续数十年的独裁统治的阴影。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台湾才解除了战时的戒严令。直到今天,台湾社 会的裂痕犹在,而对历史的反思还刚刚开始。与此同时,台湾的民主受到中国的威胁。林刘惠安说,她定期到德国拜访格拉斯时,谈到过这样的话题。"他问了我很 多关于台湾,关于中国的问题。他非常好奇,直到今天都是如此。"

有关格拉斯对以色列立场的争论,林刘惠安在《中国时报》的文艺副刊上发表过介绍文章。她表示,格拉斯在批评面前不退缩的作法一点也不让她感到意外。"我只 能说,格拉斯就是格拉斯。如果你读过他的书,就知道,他从来不会保持沉默,他有意见就会大声说出来。这是人们不得不认可的一点。我觉得这是他的一个优 点。"
作者:Klaus Bardenhagen 编译:叶宣
责编:雨涵

2008.12這本書中 葛拉斯 說 要求出版商將各國翻譯者聚會討論是其創舉

(這種作法為 米蘭 昆德拉等大作家所彷效)

對於西班牙流浪漢文體的溯源等相當可參考
讀前十頁

啟蒙的冒險
: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葛拉斯對談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啟蒙的冒險: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葛拉斯對談

啟蒙的冒險: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葛拉斯對談 Vom Abenteuer der Aufclarung


深入剖析諾貝爾文學獎巨匠葛拉斯的作品與思維
  本書是德國不萊梅廣播電臺文學部主管哈羅�齊默爾曼,自1998年6 月至8月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葛拉斯進行的訪談錄。這些訪談沒有導演的事先安排,而是大膽地共同進行一場觀點的遊戲,是一場「啟蒙的冒險」。在坦誠的交談 中,葛拉斯對其作品《錫鼓》、《狗年月》、《局部麻醉》、《蝸牛日記》、《比目魚》、《母鼠》、《遼闊的原野》的寫作背景、創作的過程、敘述手法等等一一 作了介紹。他除了談到他的作品,還談到作為畫家、雕塑家、「公民」及「公開政治化」的葛拉斯。
  一九九九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鈞特�葛拉斯 透過寫作逝去的歷史,引領讀者回憶過去,同時預視未來。葛拉斯以「但澤三部曲」為首的所有小說、詩歌、文集,都在亦真亦幻、似夢非夢、荒誕的描寫中,引導 讀者發現真實,以文學的形式對讀者進行啟蒙。本書是葛拉斯本人對所有重要作品的寫作背景、創作過程、敘述手法的解說,是深入了解葛拉斯的最重要著作。
作者簡介
  鈞特‧葛拉斯(Gu nter Grass)
  德國著名文學作家、畫家、雕塑家。1927年生於但澤,1999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其小說深受十七世紀流浪漢小說(La Novela picarsca)的影響。
   葛拉斯的主要作品有「但澤三部曲」:《錫鼓》(1959)、《貓與鼠》(1961)、《狗年月》(1963)。繼「但澤三部曲」之後,他幾乎每十年便有 一部大作品問世:《比目魚》(1977)、《母鼠》(1986)、《遼闊的原野》(1995)。在世紀之交,葛拉斯又推出新作《我的世紀》(1999)。
  哈羅‧齊默爾曼(Harro Zimmermann)
  德國著名記者。1949年生於德爾曼荷斯特,曾在基爾與哥廷根學習日爾曼文學、哲學、政治學與教育學。自1988年起主管不萊梅廣播電臺文學部。

Timothy Peter Mo毛翔青

$
0
0

舒明有介紹文115~117和訪問稿 118~127
許國衡有《勇氣的徒勞》摘譯:屠城  128~151
鄭樹森編《國際文壇十二家》臺北:聯合文學,1992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Jump to search
Timothy Mo
BornTimothy Peter Mo
30 December 1950 (age 68)
OccupationNovelist
NationalityBritish
Period1978–present
Genrefiction
Chinese name
Chinese毛翔青[1]
Timothy Peter Mo (born 30 December 1950[2]) is a British novelist. Born to a British mother and a Hong Kong father, Mo lived in Hong Kong until the age of 10, when he moved to Britain. Educated at Mill Hill School and St John's College, Oxford, Mo worked as a journalist before becoming a novelist.[3]
His works have won the Geoffrey Faber Memorial Prize, the Hawthornden Prize, and the 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 (for fiction), and three of his novels were shortlisted for the Booker Prize for Fiction.[4] Mo was also the recipient of the 1992 E. M. Forster Award.[5]
In the early 1990s Mo became increasingly mistrustful of his publishers and increasingly outspoken about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in general. Since 1994 when he rejected a £125,000 advance from Random House for his next novel, he has self-published his books under the label "Paddleless Press". His first novel to be self-published was Brownout on Breadfruit Boulevard.[6][7][8]

Novels[edit]



"一個人一個故事:消失12年 Timothy Mo新作面世". Apple Daily. 19 December 2011.

一個人一個故事:
消失12年 TimothyMo新作面世






毛翔青(圖)是半個香港人,但在香港並不出名。說出TimothyMo,看英文小說的人才知道。他1980年代崛起文壇,常被跟IanMcEwan等名家相提並論。偏偏他銷聲匿迹12年,至今才再有新作面世。
年屆花甲依然有火,他向來不喜歡記者,接受記者電郵訪問也毫不客氣:「我無心衝撞,但我不喜歡你的問題。」一句話盡顯火爆的傲慢才情。
毛翔青父親是香港人,10歲隨英國人母親離開香港,赴英居住,在牛津受教育。作品寫文化衝突、流離和認同,處女作《猴王》(Monkey King)1979年獲GeoffreyFaber紀念獎,之後三作都打入布克獎決選名單。1995年他跟出版界巨頭Random House鬧翻,離開英國跑回東南亞,「要接觸不同的人和體驗各種奇異」。最近三年,除香港,他在印尼和斯里蘭卡住過,目擊「殘暴與腐敗政客作威作福」,明春出版的《Pure》,就以泰南回教分離主義鬥爭為背景。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
Viewing all 695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