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694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法蘭西院士就職演說:保羅·瓦勒里的;瑪格裏特·尤瑟納爾 Marguerite Yourcenar

$
0
0
每篇法蘭西院士的就職演說,可能都是寶藏,深度比美諾貝爾文學獎演說的廣度。這樣說,有點misleading....

2019.8.11 瑪格裏特·尤瑟納爾 Marguerite Yourcenar的法蘭西院士就職演說,主要談Roger Caillois卡依瓦的作品。

  1. Roger Caillois, 1971–1978, essayist and sociologist
  2. Marguerite Yourcenar, 1980–1987, novelist and essayist
ロジェ・カイヨワRoger Caillois、羅歇 卡依瓦  1913年3月3日 - 1978年12月21日)は、フランス文芸批評家社会学者哲学者神話戦争遊びなど、多岐にわたる研究・著作をした。
In 1980, Yourcenar was the first female member elected to the Académie française. An anecdote tells of how the bathroom labels were then changed in this male-dominated institution: "Messieurs|Marguerite Yourcenar" (Gents/Marguerite Yourcenar). She published many novels, essays, and poems, as well as three volumes of memoirs.

『斜線』中原好文訳,思索社,1978
Roger Caillois (ロジェ・カイヨワ) : Obliques 1975
我們可以知道日本至少翻譯他的半打著作。

這位法國『不朽的』院士,wiki 的介紹竟說他最為人記得的是主編的UNESCO
雜誌和引進中南美文學到法文圈
Today Caillois is remembered for founding and editing Diogenes,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funded by UNESCO, and Southern Cross , a translation of contemporary Latin American authors published by Gallimard that is responsible for introducing these authors to the French-speaking public.

以下是英文簡介,日本岩波有兩譯本:

1958年 『遊びと人間』(Les jeux et les hommes

Caillois' key ideas on play[edit]

Caillois built critically on an earlier theory of play developed by the Dutch cultural historian Johan Huizinga in his book Homo Ludens(1938). Huizinga had discussed the importance of play as an element of culture and society. He used the term "Play Theory" to define the conceptual space in which play occurs, and argued that play is a necessary (though not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the generation of culture.
Caillois began his own book Man, Play and Games (1961)[4] with Huizinga's definition of play:
Summing up the formal characteristics of play we might call it a free activity standing quite consciously outside "ordinary" life as being "not serious," but at the same time absorbing the player intensely and utterly. It is an activity connected with no material interest, and no profit can be gained by it. It proceeds within its own proper boundaries of time and space according to fixed rules and in an orderly manner. It promotes the formation of social groupings which tend to surround themselves with secrecy and to stress their difference from the common world by disguise or other means.[5]
Caillois disputed Huizinga's emphasis on competition in play. He also noted the considerable difficulty in arriving at a comprehensive definition of play, concluding that play is best described by six core characteristics:
  • 1. it is free, or not obligatory
  • 2. it is separate from the routine of life, occupying its own time and space
  • 3. it is uncertain, so that the results of play cannot be pre-determined and the player's initiative is involved
  • 4. it is unproductive in that it creates no wealth, and ends as it begins economically speaking
  • 5. it is governed by rules that suspend ordinary laws and behaviours and that must be followed by players
  • 6. it involves imagined realities that may be set against 'real life'.
Caillois' definition has itself been criticized by subsequent thinkers;[6] and ultimately, in spite Caillois' attempt at a definitive treatment, definitions of play remain open to negotiation.
Caillois distinguished four categories of games:
  • Agon, or competition. It's the form of play in which a specific set of skills is put to the test among players (strength, intelligence, memory). The winner is who proves to have mastery of said skill through the game, for example a quiz game is a competition of intelligence, the winner proves that it's more intelligent than the other players. E.g. chess.
  • Alea, or chance, the opposite of Agon, Caillois describes Alea as "the resignation of will, an abandonment to destiny." If Agon used the skills of players to determinate a victor Alea leaves that to luck, an external agent decides who the victor is. E.g. playing a slot machine.
  • Mimicry, or mimesis, or role playing Caillois defines it as "When the individual plays to believe, to make himself or others believe that he is different from himself." E.g. playing an online role-playing game.
  • Ilinx (Greek for "whirlpool"), or vertigo, in the sense of altering perception by experiencing a strong emotion (panic, fear, ecstasy) the stronger the emotion is, the stronger the sense of excitement and fun becomes. E.g. taking hallucinogens, riding roller coasters, children spinning until they fall down.
It's worth noting that these categories can be combined to create a more diverse experience and enhance the players interaction, for example poker is a form of Agon-Alea, Alea is present in the form of the cards and their combinations, but it's not the only winning factor; since Agon is present in the form of bluffing, making your opponent think you have better cards by rising the bet, therefore putting pressure on the other players and thus making it possible to win by having a card combination but winning by implementing the bluff skill.
Caillois also described a dualistic polarity within which the four categories of games can be variously located:
  • Paidia or uncontrolled fantasy, it's spontaneous play through improvisation, the rules are created during playing time. E.g. concertsand festivals.
  • Ludus which requires effort, patience, skill, or ingenuity, the rules are set from the beginning and the game was designed before playing time. E.g. the Chinese game of Go.
Caillois disagreed particularly with Huizinga's treatment of gambling. Huizinga had argued in Homo Ludens that the risk of death or of losing money corrupts the freedom of "pure play". Thus to Huizinga card-games are not play but "deadly earnest business". Moreover, Huizinga considered gambling to be a "futile activity" which inflicts damage on society. Thus Huizinga argued that gambling is a corruption of a more original form of play.
Against this, Caillois argued that gambling is a true game, a mode of play that falls somewhere between games of skill or competition and games of chance (i.e. between the Agon and Alea categories). Whether or not a game involves money or a risk of death, it can be considered a form of Agon or Alea as long as it provides social activity and triumph for the winner. Gambling is "like a combat in which equality of chances is artificially created, in order that adversaries should confront each other under ideal conditions, susceptible of giving precise and incontestable value to the winner’s triumph."[7]

Caillois' interest in mimicry[edit]


When Caillois worked with Bataille at the College of Sociology, they worked on two essays on insects in the 1930s: ‘La mante religieuse. De la biologie à la psychanalyse’[8] (1934) and ‘Mimétisme et la psychasthénie légendaire’[9] (1935) Caillois identifies "the praying mantis and mimicking animals as nature’s automatons and masquerades." He formulates "in his peculiarly naturalist fashion what it would mean to act and create without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sovereign ego, that magnificent artifact of the modern West that surrealism and the avant-garde have taken such drastic measures to counteract." These articles "might read like two obscurantist entomological studies that, in a way some would describe as bizarre, try to contradict all evolutionary explications for animal cannibalism and mimicry. Their publi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surrealist journal] Minotaure makes it possible to see them as the search for figures that evidence the possibility of intelligence without thought, creativity without art, and agency in the absence of the (human) agent."[10]



2017.10.15 讀



法蘭西院士就職演說  上海社會科學院,2006
每冊3場就職演說


目錄

編輯
讓·羅斯丹在法蘭西科學院就職儀式上的致辭和於勤·羅曼的答辭
歐仁·尤奈斯庫法蘭西科學院就職儀式上的致辭和讓·德萊的答辭
阿蘭·佩雷菲特在法蘭西科學院就職儀式上的致辭和克勞德·列維-斯特勞斯的答辭

---

作者  /  亨利.德.蒙泰朗/ 瑪格里特.尤瑟納爾/ 保爾.瓦雷裏

譯者  /  桂裕芳/ 吳康如

法蘭西院士就職演說: 蒙泰朗,尤瑟納爾,瓦雷裏 


  目錄

  亨利·德·蒙泰朗

  在法蘭西科學院就職儀式上的致辭和

  萊維·米爾普瓦公爵的答辭

  瑪格裏特·尤瑟納爾

  在法蘭西科學院就職儀式上的致辭和

  讓·多爾梅松的答辭






本列表按席位編號列出了歷任法蘭西學術院院士。學術院由四十位院士組成,為終身制。在一位院士去世後,由其他院士補選產生新任院士填補其空缺。列表中人名後的日期為其院士任期。

第38號席位

  1. 阿納托爾·法郎士Anatole France),1896年-1924年
  2. 保羅·瓦勒里Paul Valéry),1925年-1945年

So Far, So Good;“So Far, So Good: The First 94 Years”;百歲初書

$
0
0



採用"So Far, So Good"當書名的,至少十本。詩歌集的,有之;幾本回憶錄,我只翻過一本

這傳奇人物
Roy NeubergerSo FarSo Good: The First 94 Years”...

So FarSo Good: The First 94 Years” (John Wiley & Sons, 1997).這本薄薄的94歲自傳我在1996年讀過 現在仍記得他的勸告 慈善事業雖然不是商業 不過應該以商業精神來經營  現在作者仙逝 取BBC 和紐約時報的訃文紀
念他





WASHINGTONPOST.COM|作者:TARA BAHRAMPOUR
After decadeslong career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sculpture, centenarian finds art in words




So Far, So Good: The First 94 Years

From Library Journal

尤瑟納爾Marguerite Yourcenar 論卡伊瓦 Caillois, Roger 1913-1978.:Man, play, and games. The necessity of the mind :The edge of surrealism : a Roger Caillois reader

$
0
0



在圖拉真統治下版圖擴展到極限,占有帕提亞,亞美利亞,亞述和美索不達米亞,但他的繼承者哈德里安就顯得穩健謹慎,不再東征西討,他像我們古代也有築城禦蠻的想法,他不是建萬里長城,他構築哈德里安城牆,在萊茵河和多瑙河豎立屏障,抵抗條頓民族和斯拉夫民族入侵。法國現代聞名及作家尤瑟娜(Marguerite Yourcenar)就曾以哈德里安為主題寫成小說Memoirs of Hadrian 

Quotations

"Of all our games, love's play is the only one which threatens to unsettle our soul, and is also the only one in which the player has to abandon himself to the body's ecstasy. …Nailed to the beloved body like a slave to a cross, I have learned some secrets of life which are now dimmed in my memory by the operation of that same law which ordained that the convalescent, once cured, ceases to understand the mysterious truths laid bare by illness, and that the prisoner, set free, forgets his torture, or the conqueror, his triumph passed, forgets his glory".
"Like everyone else I have at my disposal only three means of evaluating human existence: the study of self, which is the most difficult and most dangerous method, but also the most fruitful; the observation of our fellowmen, who usually arrange to hide secrets where none exist; and books, with the particular errors of perspective to which they inevitably give rise."

Memoirs of Hadrian (Paperback)by Marguerite YourcenarGrace Frick (Translator) 
Mémoires d'Hadrien is a novel by French writer Marguerite Yourcenar describing the life and death of the Romanemperor Hadrian, who meditates on his military triumphs, love of poetry and music and his philosophy and his passion for his lover Antinous, capturing what Gustave Flaubert calls "the melancholy of the antique world." The book was published in France in French in 1951 and was an immediate success, meeting with enormous critical acclaim.



In 1950, Marguerite Yourcenar and Grace Frick bought a house, "Petite Plaisance", in Northeast Harbor on the island. Yourcenar wrote a large part of her novel Memoires d'Hadrien on the island, and she died there in 1987



 
J. D. Spence (1974 )《中國皇帝:康熙自畫像》(The Emperor of China : Self-Portrait of K'ang-Hsi)吳根友譯,上海遠東, 2005














每篇法蘭西院士的就職演說,可能都是寶藏,深度比美諾貝爾文學獎演說的廣度。這樣說,有點misleading....




2019.8.11 瑪格裏特·尤瑟納爾 Marguerite Yourcenar的法蘭西院士就職演說,主要談Roger Caillois卡依瓦的作品。

  1. Roger Caillois, 1971–1978, essayist and sociologist
  2. Marguerite Yourcenar, 1980–1987, novelist and essayist
ロジェ・カイヨワRoger Caillois、羅歇 卡依瓦  1913年3月3日 - 1978年12月21日)は、フランス文芸批評家社会学者哲学者神話戦争遊びなど、多岐にわたる研究・著作をした。
In 1980, Yourcenar was the first female member elected to the Académie française. An anecdote tells of how the bathroom labels were then changed in this male-dominated institution: "Messieurs|Marguerite Yourcenar" (Gents/Marguerite Yourcenar). She published many novels, essays, and poems, as well as three volumes of memoirs.

『斜線』中原好文訳,思索社,1978
Roger Caillois (ロジェ・カイヨワ) : Obliques 1975
我們可以知道日本至少翻譯他的半打著作。

這位法國『不朽的』院士,wiki 的介紹竟說他最為人記得的是主編的UNESCO
雜誌和引進中南美文學到法文圈
Today Caillois is remembered for founding and editing Diogenes,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funded by UNESCO, and Southern Cross , a translation of contemporary Latin American authors published by Gallimard that is responsible for introducing these authors to the French-speaking public.

以下是英文簡介,日本岩波有兩譯本:

1958年 『遊びと人間』(Les jeux et les hommes

Caillois' key ideas on play[edit]

Caillois built critically on an earlier theory of play developed by the Dutch cultural historian Johan Huizinga in his book Homo Ludens(1938). Huizinga had discussed the importance of play as an element of culture and society. He used the term "Play Theory" to define the conceptual space in which play occurs, and argued that play is a necessary (though not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the generation of culture.
Caillois began his own book Man, Play and Games (1961)[4] with Huizinga's definition of play:
Summing up the formal characteristics of play we might call it a free activity standing quite consciously outside "ordinary" life as being "not serious," but at the same time absorbing the player intensely and utterly. It is an activity connected with no material interest, and no profit can be gained by it. It proceeds within its own proper boundaries of time and space according to fixed rules and in an orderly manner. It promotes the formation of social groupings which tend to surround themselves with secrecy and to stress their difference from the common world by disguise or other means.[5]
Caillois disputed Huizinga's emphasis on competition in play. He also noted the considerable difficulty in arriving at a comprehensive definition of play, concluding that play is best described by six core characteristics:
  • 1. it is free, or not obligatory
  • 2. it is separate from the routine of life, occupying its own time and space
  • 3. it is uncertain, so that the results of play cannot be pre-determined and the player's initiative is involved
  • 4. it is unproductive in that it creates no wealth, and ends as it begins economically speaking
  • 5. it is governed by rules that suspend ordinary laws and behaviours and that must be followed by players
  • 6. it involves imagined realities that may be set against 'real life'.
Caillois' definition has itself been criticized by subsequent thinkers;[6] and ultimately, in spite Caillois' attempt at a definitive treatment, definitions of play remain open to negotiation.
Caillois distinguished four categories of games:
  • Agon, or competition. It's the form of play in which a specific set of skills is put to the test among players (strength, intelligence, memory). The winner is who proves to have mastery of said skill through the game, for example a quiz game is a competition of intelligence, the winner proves that it's more intelligent than the other players. E.g. chess.
  • Alea, or chance, the opposite of Agon, Caillois describes Alea as "the resignation of will, an abandonment to destiny." If Agon used the skills of players to determinate a victor Alea leaves that to luck, an external agent decides who the victor is. E.g. playing a slot machine.
  • Mimicry, or mimesis, or role playing Caillois defines it as "When the individual plays to believe, to make himself or others believe that he is different from himself." E.g. playing an online role-playing game.
  • Ilinx (Greek for "whirlpool"), or vertigo, in the sense of altering perception by experiencing a strong emotion (panic, fear, ecstasy) the stronger the emotion is, the stronger the sense of excitement and fun becomes. E.g. taking hallucinogens, riding roller coasters, children spinning until they fall down.
It's worth noting that these categories can be combined to create a more diverse experience and enhance the players interaction, for example poker is a form of Agon-Alea, Alea is present in the form of the cards and their combinations, but it's not the only winning factor; since Agon is present in the form of bluffing, making your opponent think you have better cards by rising the bet, therefore putting pressure on the other players and thus making it possible to win by having a card combination but winning by implementing the bluff skill.
Caillois also described a dualistic polarity within which the four categories of games can be variously located:
  • Paidia or uncontrolled fantasy, it's spontaneous play through improvisation, the rules are created during playing time. E.g. concertsand festivals.
  • Ludus which requires effort, patience, skill, or ingenuity, the rules are set from the beginning and the game was designed before playing time. E.g. the Chinese game of Go.
Caillois disagreed particularly with Huizinga's treatment of gambling. Huizinga had argued in Homo Ludens that the risk of death or of losing money corrupts the freedom of "pure play". Thus to Huizinga card-games are not play but "deadly earnest business". Moreover, Huizinga considered gambling to be a "futile activity" which inflicts damage on society. Thus Huizinga argued that gambling is a corruption of a more original form of play.
Against this, Caillois argued that gambling is a true game, a mode of play that falls somewhere between games of skill or competition and games of chance (i.e. between the Agon and Alea categories). Whether or not a game involves money or a risk of death, it can be considered a form of Agon or Alea as long as it provides social activity and triumph for the winner. Gambling is "like a combat in which equality of chances is artificially created, in order that adversaries should confront each other under ideal conditions, susceptible of giving precise and incontestable value to the winner’s triumph."[7]

Caillois' interest in mimicry[edit]


When Caillois worked with Bataille at the College of Sociology, they worked on two essays on insects in the 1930s: ‘La mante religieuse. De la biologie à la psychanalyse’[8] (1934) and ‘Mimétisme et la psychasthénie légendaire’[9] (1935) Caillois identifies "the praying mantis and mimicking animals as nature’s automatons and masquerades." He formulates "in his peculiarly naturalist fashion what it would mean to act and create without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sovereign ego, that magnificent artifact of the modern West that surrealism and the avant-garde have taken such drastic measures to counteract." These articles "might read like two obscurantist entomological studies that, in a way some would describe as bizarre, try to contradict all evolutionary explications for animal cannibalism and mimicry. Their publi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surrealist journal] Minotaure makes it possible to see them as the search for figures that evidence the possibility of intelligence without thought, creativity without art, and agency in the absence of the (human) agent."[10]



2017.10.15 讀



法蘭西院士就職演說  上海社會科學院,2006




圖書
Man, play, and games
Caillois, Roger, 1913-1978.
2001.












The edge of surrealism : a Roger Caillois reader
Caillois, Roger, 1913-1978.
2003.















圖書
The necessity of the mind : an analytic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overdetermination in automatic and lyrical thinking a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affective themes in the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Caillois, Roger, 1913-1978.
1990.

Shaken Authority: China's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2008 Sichuan Earthquake

$
0
0


年輕的澳洲中國研究學者:汶川大地震後動搖的共產黨權威

汶川大地震,也称2008年四川大地震或5·12大地震,發生於北京時間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时28分04秒,震央位於中國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映秀镇附近、四川省会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79千米处。根据中国地震局的数据,此次地震的 ...
震级‎: ‎Ms 8.2(CEA); Mw 8.3(USGS)
最大烈度‎: ‎11(XI)度(CSIS,CEA); 11(XI)度(MM...
震源深度‎: ‎19千米
發生時間‎: ‎14:28:04(UTC+8)









Sha
ken Authority: China's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2008 Sichuan Earthquake (English) Hardcover – 五月 9, 2017
Christian P. Sorace (Author)
Hardcover: 248 頁
出版商: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 版本 (2017年5月9日)



Table of Contents:
  Introduction
  • The Communist Party's miracle
  • Party spirit made flesh
  • Blood transfusion, generation, and anemia
  • The utopia of urban planning
  • The mirage of development
  • The ideological pursuit of ecology.


"An excellent and detailed account of how the meaning of concepts and even of the single words of which they consist becomes tool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 advance its agenda and shape people’s habits of speech and disposition.... Reading Sorace’s account is truly interesting and worthwhile.... An incredibly rich account of how discourse and culture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Chinese politics in general. The use of Chinese phrases―both in pinyin and Chinese characters for comparison in the glossary―is flawless, which also makes the book a great read and rich source of information for sinologists, native speakers, and anyone with interest in Chinese political language."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This book would interest China scholars across the board, students of disaster politics, humanitarian NGO workers, and the informed public interested in China's West. Sorace's provoking research questions and detailed discourse analysis, along with the ethnographic case studies, contribute to the field of Chinese studies and political science by raising questions as to the shallowness of the dominant 'it's the economy, stupid' credo that had allegedly killed the ideology and political discourse, despite its indispensability to any complete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s."
(The China Quarterly)

"Christian Sorace's book on the reconstruction after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is an excellent study on Chinese communist ideology,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Sorace's book is robustly empirical, and its understanding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s and the role of ideology is theoretically significant. It is easy to agree with Sorace's main argument that ideology is very much present in the way the party makes its decisions even today, and scholars would do well not to neglect the influence of ideology on the way policies are formulated, implemented, and propagated in China."
(china information)

"Sorace's work provides important empirical correctives to several prevalent hypotheses of sociopolitical change in China after the 2008 Sichuan earthquake.... Offers profound insights into how power works in China by grounding abstract Party discourse in concrete state practices. The author demonstrates how to conduct a good discourse analysis study by analyzing texts in their contexts, which requires extensive knowledge of the socio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data and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ies revolving around the theme under study."
(Pacific Affairs)

Review

"After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many scholars suggested that the disaster relief and reconstruction process might strengthen civil society in China. In Shaken Authority, however, Christian P. Sorace offers a different explanation for political behavior among cadresto understand the outcomes of the post-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project based on how the CCP attempted to enginee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aintain legitimacy. His fieldwork yielded rich content that greatly add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olitics of reconstruction in China."
(Jessica Teets, Middlebury College, author of Civil Society Under Authoritarianism)

"Shaken Authority is a very fascinating and unconventional book. In his insightful analysis that sees discourse and culture as key to politics, Christian P. Sorace questions the prevalent view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discourse as mere lies and ploys to maintain the Party's grip on power. Sorace seeks to examine how official discourse and the intellectual heritage of Maoism play a large role in governing a potentially volatile and chaotic situation. Maoism is retrieved from the past to shed critical light on how the current political agenda falls short."
(Ban Wang, Stanford University, author of The Sublime Figure of History)

"Shaken Authority is a tour de force. Christian P. Sorace provides us with a fascinating journey into the high and low politics of state-society relations in China via post–Wenchuan 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and introduces us to a new way of approaching the intersection of political theory and empirical reality in China."
(Andrew Mertha, author of Brothers in Arms)

:East Asian Civilizations: A Dialogue in Five Stages Wm. Theodore de Bary, Renowned Columbia Sinologist, Dies at 97. 2017

$
0
0
書名:East Asian Civilizations: A Dialogue in Five Stages,語言:英文,ISBN:9780674224063,作者:De Bary, William Theodore,出版日期:1991/



Wm. Theodore de Bary, Renowned Columbia Sinologist, Dies at 97


Image
CreditCreditArnold Browne
Wm. Theodore de Bary, a venerable Columbia University educator and distinguished scholar of China who was credited with broadening the way colleges nationwide study Asia, died on Friday at his home in Tappan, N.Y. He was 97.
His death was announced by Robert Hornsby, a spokesman for the university.
Professor de Bary was an internationally esteemed Sinologist with a shelf of at least 30 books to his credit, either written or edited by him, and a bevy of academic awards and honors, including the 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 presented by President Barack Obama.
More locally, on the university campus in Morningside Heights in Manhattan, he was the consummate Columbia man — “one of the towering figures of modern Columbia history,” as Columbia College Today declared in 2013, a courtly figure “with the bow-tied elegance and comportment of a seasoned ambassador.”

As an editor, Professor de Bary presented thinkers from various Asian cultures in their own words in dozens of books that became standards in the field, elevating Asian studies far beyond Columbia to a prominence once reserved for European scholarship. In 1987, The New York Times reported that his “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 had been the fourth-best-selling nonfiction book in universities over the last 25 years.His particular focus was in explicating the thoughts of the great Chinese sage Confucius as they were interpreted over the centuries. The 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s in 1987 praised his explorations of how the Confucian belief system became “a major component of the moral and spiritual fiber of the peoples of East Asia.”
Professor de Bary offered detailed evidence that Confucian thought, as reinterpreted in 17th-century China, had a radical core that justified revolutionary action. It was a view diametrically opposed to that of China’s most consequential revolutionary, Mao Zedong, who saw Confucius as the consummate reactionary.In a 1988 lecture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Professor de Bary wryly noted that Mao, after decades of censoring any mention of Confucius, had to revive the philosopher’s memory in the 1960s in order to revile him.
“Ever since, he has continued to haunt the scene,” Professor de Bary said. “Like Harry in Alfred Hitchcock’s film ‘The Trouble With Harry,’ Confucius has refused to stay buried.”
William Theodore de Bary was born on Aug. 9, 1919, in the Bronx. His German-born father and American mother divorced when he was young, and his mother raised her own five children and three of her sister’s as a single parent. He formally changed his first name to Wm., he said, to distinguish himself from his father, also named William. A great-uncle was Heinrich Anton de Bary, a noted 19th-century German botanist.As a teenager, Ted de Bary, as he was known, and a friend started a branch of the Young People’s Socialist League.
Columbia was in his orbit almost from the start. He grew up in Leonia, N.J., a town — directly across the Hudson River from the university campus — that was a favorite place of residence for many Columbia faculty members and employees.
When he entered Columbia College on a full scholarship, a neighbor, Frieda Urey, the wife of the Nobel Prize-winning Columbia chemist Harold Urey, was kind enough to make him a matching set of curtains and bedcovers to take along.
At Columbia, he was president of the student body and won a bagful of academic honors and scholarships. He also visited Eleanor Roosevelt at the White House with other student leaders to discuss how young people could help the Allied effort in World War II.
His academic work was inspired by the historian Harry J. Carman, who challenged students in his 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 course to pursue Asian studies. Columbia was one of the few colleges then offering Chinese, so Mr. de Bary signed up.
After graduating in 1941, he began pursuing Japanese studies with Edwin Reischauer at Harvard on a fellowship. But before the end of his first semester there, the Japanese attacked Pearl Harbor, and Mr. de Bary was recruited by naval intelligence.He went on to serve at Pearl Harbor and later in Tokyo and Washington. Offered a job at the State Department, he turned it down and returned to Columbia to pursue a master’s degree and a doctorate. In 1949 he studied in Beijing on a Fulbright scholarship and was among the Americans airlifted out of the city when it was surrounded by Mao’s revolutionary troops.
When he returned to New York, Professor Carman, by then dean of Columbia College, asked him to teach Asian courses that would parallel the 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 and Humanities courses. Even before he finished his Ph.D., Mr. de Bary began publishing books from original Chinese, Japanese and Indian sources. Over the years, more than 50 were published.
As a young professor he became head of Asian studies, and under his stewardship the department became a national leader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1968, as a member of a faculty committee, he helped lead Columbia through weeks of student protests over the university’s ties to military research during the Vietnam War and the construction, on park land, of a university gymnasium that offered only limited backdoor access to Harlem residents.
When protesters boycotted classes and ransacked his office, he denounced them. Some protesters called him a “liberal fascist.”
In 1971 he was named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for academic affairs and provost, Columbia’s highest academic office. He served until 1978.
When some suggested abolishing th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to stem financial bleeding, he strengthened it. He was also a leader in preserving nearby Barnard College as a separate institution rather than merging it with Columbia, as some had advocated.


Professor de Bary founded the Heyman Center for the Humanitiesat Columbia in 1976 and went on to direct it. And he started the Society of Senior Scholars, through which retired professors teach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students.
His wife, the former Mary Fanny Brett, who was called Fanny, died in 2009. They had met in 1939 at a tea dance at Barnard and were married in 1942. A daughter, Mary Catherine de Bary Sleight, died in 2010.
He is survived by two other daughters, Brett de Bary, a professor of Japanese literature at Cornell, and Mary Beatrice de Bary Heinrichs, a teacher at the Academy Hill School in Springfield, Mass.; a son, Paul, a lawyer and financial adviser; eight grandchildren; three step-grandchildren; three great-grandchildren; and one step-great-grandson.
After formally retiring in 1989, Professor de Bary continued to teach with emeritus status, accepting no pay. His daughter Brett said he graded the last papers for his spring courses, Nobility and Civility and Asian Humanities, in May.
He was awarded the 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 by 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 in 2013. Last year he was given the prestigious Tang Prize in Sinology for, the citation read, “his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in Confucian studies” and “establishing the field of Neo-Confucianism in the West.”
And he continued to write. In 2013 he published “The Great Civilized Conversation: Education for a World Community,” his last book, which he called “an intellectual biography” that addresses one of his central concerns: bridging cultural divides as a means of human advancement.
“For centuries,” Professor de Bary wrote, “a conversation has been going on in both Asia and the West about the values that could sustain a human community, but there has been only limited exchange between the two conversations.
“Today,” he continued, “the challenges of the contemporary world are such that the civilizing process can only be sustained through an education that includes (at least in part) sharing in the traditional curricula developed on both sides, based on classics now recognized as not only enduring, but world class.”

Correction: 
Because of an editing error, an obituary on July 18 about the scholar Wm. Theodore de Bary misstated the time frame in which he visited Eleanor Roosevelt at the White House with other student leaders. He did so as a college student; he was not a teenager at the time. The obituary also misstated a position Professor de Bary held during student protests at Columbia University in 1968. He was a member of a faculty committee that studied the university’s relations with outside agencies; he was not the chairman of the university senate executive committee. In addition, the obituary referred incorrectly to two courses taught at Columbia. They are 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 and Humanities — not a single course, Western Civilization and Humanities. And the obituary, using information from Professor de Bary’s family, referred incompletely to his survivors. They include three step-grandchildren, not one, and a step-great-grandson.
A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appears in print on , Section A, Page 20 of the New York edition with the headline: Wm. Theodore de Bary, 97, Scholar Who Elevated Asian Studies in U.S.Order Reprints | Today’s Paper | Subscribe

Alexander von Humboldt亞歷山大··馮·洪堡:SELECTED WRITINGS

$
0
0


天才科學家洪堡是如何長成的?

德國的這位最大的通才學者的起點就勝過許多人。出生於普魯士望族的洪堡天資聰穎,母親精明幹練會理財,全力讓兒子獲得最好的教育。這些綜合要素疊加在一起鍛造了德國歷史上這位最偉大的通才學者。


Alexander von Humboldt von Auguste Desnoyers, Ausschnitt (Alexander von Humboldt von Auguste Desnoyers/Foto: T. Rooks )
(德國之聲中文網)1769年9月14日,亞歷山大·馮·洪堡出生。當時,普魯士不過是眾多城邦和選帝侯公國中的一個。首都柏林只是人口僅13.2萬的地方小巢,其中20%的居民與軍隊有關。那時,倫敦人口已至75萬,社會生活多姿多彩,而柏林事實上只是一個軍事基地。
洪堡的父親亞歷山大·格奧爾格·馮·洪堡(Alexander Georg von Humboldt)在軍中做到了團副,經歷過奧地利爵位繼承戰爭及歐洲大陸七年戰爭。此後,他擔任女王儲財務主管。兩年後,46歲的他娶25歲寡婦科倫布(Marie-Elisabeth Colomb)為妻。
Porträt Maria Elisabeth von Humboldt (Stiftung Stadtmuseum Berlin/Oliver Ziebe)
瑪麗-伊麗莎白·馮·洪堡
父親雖長於社交,作為團副在戰爭中經濟受益,但真正給家庭帶來財富的卻是瑪麗-伊麗莎白。她帶來幾項投資、柏林市內一個大住宅、一處鄉間房產、位於泰格爾(Tegel)的一座別墅。她還帶來兒子海因里希(Heinrich),那是她和首任丈夫、男爵馮·霍爾維德(Friedrich Ernst von Holwede)所生。
這對新夫婦生有兩個兒子:先是威廉(Wilhelm),兩年後是亞歷山大(Alexander)。老二出生這一年,父親不再工作,並從此以紳士身份生活在泰格爾別墅。他到處受人喜愛,並能繼續請到王室成員來家做客。甚至歌德也在其唯一一次柏林遊時成為老洪堡伉儷的座上客。作為回報,這位大文豪在《浮士德》一作中特意提及泰格爾。
泰格爾別墅
與慈愛的父親形成鮮明對比,亞歷山大的母親常給人以清高、冷淡之感。她已失去前夫和幼年女兒,現在,她成了擴大了的家庭中的一位很忙的婦人。她得替那多處房產操心,還要致力於在一個男人世界裡不遭輕視。儘管清高,她仍能確保3個兒子始終沒有生活之憂。
在大兒子踏步軍界後,她遂策劃使威廉和亞歷山大在普魯士行政界有雄心勃勃的生涯。最終,她成功地為兩個兒子聘請到有名望的啟蒙老師,使這兩個聰惠的孩子成為"神童"。
Berlin - Schloss Tegel in Reinickendorf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F. Profitlich)
位於泰格爾(Tegel)的別墅
昆特的全面影響
瑪麗-伊麗莎白的最大成就是,聘請到當時尚名不見經傳的20歲青年學者昆特(Gottlob Johann Christian Kunth)。起初,昆特只是眾多老師中一個。不過,他甫制定完授課計劃,老洪堡驟然辭世。對亞歷山大來說,這是災難性的打擊。
由此,昆特成了家庭的重要部分,幫助守寡的母親管理房地產。此外,他教授男孩子們德語、法語和歷史基礎知識。昆特很快從一位普通的老師升任男孩們的教育主管。他負責監管其他師資,組織安排學者作有關數學、哲學、希臘語和拉丁語的私人報告。
恐怕沒人會想到,孩提時代以"小藥劑師"出名的亞歷山大對蒐集石頭和昆蟲的嗜好會使他無數次遠走世界。
Alexander von Humboldt Buch Aufzeichnungen (Botanisches Museum Berlin/Foto: Timothy Rooks)
這是他在南美蒐集到的學名"Skarabäus"的昆蟲照片
哥哥威廉勤奮好學。亞歷山大則屬於"大器晚成"一類,尤其是,授課內容多以哥哥為中心設置。多年後,亞歷山大寫道:"直到16歲,我對科學方面的東西興趣索然。我靜不下心來,只想成為一名士兵。"
不過,老師昆特絕不放鬆,並想法設法讓兩兄弟被邀請參加柏林為數不多的知識沙龍。在那個時代,柏林猶太群體受到多方限制,但有幾個猶太人將自己的住家作為聚會地,並使之逐漸成為柏林知識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獨具一格的環境中,亞歷山大心智大開,他還學會了跳舞,甚至學到了一點希伯來語。
轉折點
洪堡兄弟雖從未上過官辦正規學校,然而,受教於昆特老師的那10年卻使他倆看到了最好的東西,而且,有著很多可學的內容。由於柏林當時沒有大學,亞歷山大去了不遠的奧德河畔法蘭克福大學,待了6個月。此後,他回到柏林家中,跟著私人教師學了一年的物理、數學、希臘語、繪圖和植物學。
Alexander von Humboldt, Auguste Desnoyers (Künstler) nach Francois Gerard, Kupferstich, 1805 (Alexander von Humboldt von Auguste Desnoyers/Foto: T. Rooks )
34歲的亞歷山大·馮·洪堡
1789年春,他踏進德國當時最佳教育機構之一的哥廷根大學。他在那裡結識了自然研究家格奧爾格·福斯特(Georg Forster),從此決定了他此後的一生。福斯特曾全程陪同詹姆斯·庫克(James Cook)作第二次環球旅行,並寫下了此行經歷。在洪堡眼裡,他是理想的冒險家和一位真正的引路人。
倆人友誼日深。他們一起旅行,穿越德國、荷蘭、英格蘭和法蘭西。福斯特把洪堡介紹給自己的友人和科學界同行。
這一相識改變了洪堡的一生。
亞歷山大找到了他的終生使命--投身於科學事業。心懷此一目標,1790年,剛滿21歲的洪堡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著作--厚達126頁,論述萊茵玄武岩。他將此書獻給了福斯特。
礦山總監
亞歷山大從未有過大學結業證書。然而,他的天賦被喚醒了,他的不同尋常的正式教育即將告終。在漢堡的一家經濟學校短暫學習後,他去了薩克森,去了弗萊堡,進了著名的礦山學校,在8個月時間裡學完了其他人多年才能學完的東西。
此後,洪堡得到了第一個職位,擔任普魯士礦山總監。他很快被任命為弗蘭肯(Franken)所有礦山的監護人。其時,這個遠離普魯士、由各個小邦組成的地區剛成為國家的一部分,須被融入普魯士體系。在那個時代,銀、金、鐵、藍帆和鹽礦是重要的收入來源。對普魯士國王來說,它們尤其具有吸引力,因為,開採權為他個人獨有。
當礦山總監又苦又累。不過,洪堡不怕把手弄髒了。從1792年下到1797年春,他走遍了礦區視察,制定預算,撰寫報告,蒐集礦石,開展自己的實驗,建立了一所礦工學校,編寫了一本教科書。
財富突至
但是,他的生活不久就將徹底改變。1796年11月18日,母親去世。他、威廉以及那位同母異父哥哥一下子成為富翁。他繼承了約9萬塔勒現金,外加地產貸款、投資券。對一個年薪400塔勒的他來說,這可是很多很多的錢。他收取的利息一年就達3000塔勒。
他曾是一名優秀的官員,在礦業工作中,他學到了很多。儘管上司提出過眾多開價,他還是決定享受自由。在其後的兩年半內,他遊歷了全歐洲。那是他希望得到滿足的一個夢。
在巴黎,他購來當時所能得到的性能最優異的科學器材。他在那裡結識了法國外科大夫和植物愛好者邦普蘭(Aimé Bonpland)。邦普蘭那時也正在找尋一位大冒險家。
Alexander von Humboldt deutscher Naturforscher (picture-alliance/Prisma Archivo)
暮年亞歷山大·馮·洪堡,德國科學家、自然主義者、作家
1799年,一名薩克森外交官將洪堡引薦給西班牙國王。國王對他印像極佳,遂為他和邦普蘭開具護照,使他們有權遊歷在拉丁美洲的所有西班牙屬地。柏林的門德爾松銀行給了洪堡亟需的貸款。這樣的機會在人的一生中只有一回,其條件之好,讓人不能不利用。
在大多數人從未遠離自己家鄉的時代,洪堡已遍遊德國並見識了歐洲的諸多地方。他出版了5本書,其中一本以拉丁文寫成。29歲的他精力充沛。不過,他自己還未能想像到,這些旅行會將他引向時人以為的世界最高山脈,並會把他造就成這個世界最著名的男子之一。

DW.COM

  • 日期 11.08.2019

Carl Friedrich Gauss; Alexander von Humboldt;丈量世界


https://hcbooks.blogspot.com/.../carl-friedrich-gauss-alexander-von....
 - Translate this page
Carl Friedrich Gauss; Alexander von Humboldt;丈量世界 ... 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 1768-1859),他不但親赴原始森林、大草原,還深入奧利諾科河,以身試毒,計算土著身上的頭蝨,還探勘洞穴,攀登 .... Some Blogs of Hanching Chung.



"Nature can be so soothing to the tormented mind, a blue sky, the glittering surface of lake water, the green foliage of trees may be your solace. In such company it is even possible to forget the reality of one's personal existence. It lends wings to our feelings and thoughts."
--Alexander von Humboldt
A new hardcover selection of the best writings of the visionary German naturalist whose ideas changed the way we see the natural world. Selected and introduced by Andrea Wulf. Alexander von Humboldt (1769–1859) was an intrepid explorer and the most famous scientist of his age. His life was packed with adventure and discovery, whether he was climbing volcanoes in the Andes, racing through anthrax-infected Siberia, or publishing groundbreaking bestsellers. Ahead of his time, he recognized nature as an interdependent whole and he saw before anyone else that humankind was on a path to destroy it. His visits to the Americas led him to argue that the indigenous peoples possessed ancient cultures with sophisticated languages, architecture, and art, and his expedition to Cuba prompted him to denounce slavery as “the greatest evil ever to have afflicted humanity.” To Humboldt, the melody of his prose was as important as its empirical content, and this selection from his most famous works—including Cosmos, Views of Nature, and Views of the Cordilleras and Monuments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s of the Americas, among others—allows us the pleasure of reading his own accounts of his daring explorations. Humboldt’s writings profoundly influenced naturalists and poets including Darwin, Thoreau, Muir, Goethe, Wordsworth, and Whitman. The Selected Writings is not only a tribute to Humboldt’s important role in environmental history and science, but also to his ability to fashion powerfully poetic narratives out of scientific observations. READ an excerpt here: https://www.penguinrandomhouse.com/…/selected-writings-by-…/

Pain and Glory

$
0
0

Pain and Glory 一片印象深刻的是母親,從兒童時河邊洗衣服的村姑之歌,到安排神學學校就學的算盤,到臨終一幕中新舊念珠糾纏著的比喻。


Pain and Glory* (Spanish: Dolor y gloria) is a 2019 Spanish drama film directed and written by Pedro Almodóvar.[3][4] It stars Antonio Banderas, Asier Etxeandia, Penélope Cruz, Julieta Serrano and Leonardo Sbaraglia
保護十四?級 (看得到......)

Madrid 的發音不似馬德里。Madrid養起畫家Manet 在那兒,食物無法欣賞 (離開巴黎是必要之呃........
拍電影,只能在夢中回憶初次的愛欲;母親&林中之夢,臨終的死相的要求.....
⋯⋯更多

Financial Times 日本經濟新聞收購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及其影響 201511.11.

$
0
0

FormatBroadsheet
Owner(s)Nikkei Inc.
EditorLionel Barber
Founded9 January 1888; 131 years ago
Political alignmentLiberal conservatism
Economic liberalism
HeadquartersBracken House, London, UK
CountryUnited Kingdom
Circulation185,747 (Print)
740.000 (Digital) (as of 2018)[1]
ISSN0307-1766Websitewww.ft.com




報紙顏色何時改?原:粉紅色

The Financial Times also ran a business-related game called "In the Pink" (a phrase meaning "in good health", also a reference to the colour of the newspaper and to the phrase "in the red" meaning to be making a loss). Each player was put in the virtual role of Chief Executive and the goal was to have the highest profit when the game closes. The winner of the game (the player who makes the highest profit) was to receive a real monetary prize of £10,000. The game ran from 1 May to 28 June 2006.



牽涉到 實體報紙,採用臺幣,每份約70元


比較紐約時報中文西班牙文


 In 2000 the Financial Times started publishing a German-language edition, Financial Times Deutschland, with a news and editorial team based in Hamburg. Its initial circulation in 2003 was 90,000. It was originally a joint venture with a German publishing firm, Gruner + Jahr. In January 2008 the FT sold its 50% stake to its German partner.[13] FT Deutschland never made a profit and is said to have accumulated losses of €250 million over 12 years. It closed on 7 December 2012.[14][15]




Financial Times

UK Show more UK links

Companies Show more Companies links

Markets Show more Markets links

Opinion Show more Opinion links


Work & Careers Show more Work & Careers links

Life & Arts Show more Life & Arts links


Personal Finance Show more Personal Finance links
































DIGITAL

Be informed with the essential news and opinion

$6.45 per week
Select

Unlimited access to all standard-access articles, columns and features
Mobile and tablet access via our award-winning apps
Personalised email briefings and alerts
Portfolio tools to track your investments
FastFT - market-moving news and views, 24 hours a day
Gift Article – share up to 10 articles a month with family, friends and colleagues


PREMIUM DIGITAL

All the essentials plus deeper insights and analysis

$11.25 per week
Select



All the benefits of Digital plus:
Lex Column - our agenda setting daily column
In-depth analysis – on trade, emerging markets, M&A, investing and more
ePaper - the digital replica of the printed newspaper
FT Confidential Research - in-depth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analysis
Gift Article – share up to 20 articles a month with family, friends and colleagues


PRINT + PREMIUM DIGITAL

FT Newspaper delivered Monday - Saturday plus unlimited digital access

TWD491.02 per week




All the benefits of Premium Digital plus:
Delivery to your home or office Monday to Saturday
FT Weekend paper – a stimulating blend of news and lifestyle features
ePaper access – the digital replica of the printed newspaper


PRINT

FT Newspaper delivered to your home or office Monday - Saturday, plus the ePaper

TWD393.12 per week


Delivery to your home or office Monday to Saturday
FT Weekend paper – a stimulating blend of news and lifestyle features
ePaper access – the digital replica of the printed newspaper










Just published: front page of the Financial Times, international edition, Friday 5 

July https://on.ft.com/2NxaLMa










摘要
日本經濟新聞收購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及其影響

財經 2015.11.11

兩家報社簡介

FT,1888年創刊。總部設在倫敦。作為經濟商業資訊專業媒體在全世界享有影響力。紙版與電子版合計發行數量為737,000份,其中約7成,50萬人是電子版的讀者。該報不僅在歐洲,還在美國、亞洲、日本發行。2014年集團銷售額約為644億日圓。
日經,1876年由三井物產公司創刊,當時名稱為《中外物價新報》,總部設在東京。在併購多家經濟類報紙之後,於1946年改名為《日本經濟新聞》。銷售數量,早報為273萬份,晚報為138萬份(2014年12月)。2010年創刊電子版,付費會員約為43萬人。2014年12月的銷售額為3,006億日圓。


稱霸倫敦金融城127年,以橙紅色報面為特徵的FT。這家英國老牌經濟媒體被日本經濟新聞社收購的消息一經傳出,在日本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這是日本媒體集團首次收購海外主要媒體,而且一出手就斥資1,600億日圓(約12.9億美元),在近年全球性媒體收購競爭中也可謂是巨額。不過,這筆交易並不包括FT集團位於倫敦的總部大樓及其所持有的週刊《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50%的股權。

2014年FT的銷售額為5億1,900萬美元。紙版與電子版合計發行量為737,000份,其中的7成,約50萬人是電子版的訂閱者。報紙本身的發行量其實與日本的地方報紙差不多,但作為世界屈指可數的經濟媒體,其影響力可謂巨大。它的品牌實力獲得與美國《華爾街日報》(WSJ)同樣高的評價。FT對於數位化潮流的應對也極其迅速,被評價為成功完成報業數位化轉型的財經報。

日經的目的:國際化、應對數位化

而收購方日經,通過將FT納入麾下,有可能一躍成為世界性財經媒體。喜多董事長在宣布收購時稱,「我們對攜手FT這個在世界最負盛名的新聞機構夥伴感到無比驕傲。我們擁有共同的新聞報道使命,希望對世界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日經的電子版讀者為43萬人,如果加上FT的電子版讀者50萬人,線上付費讀者合計將達到93萬人,超過美國《紐約時報(NYT)》的91万讀者,從而躍居世界第一,報紙發行量也將達到WSJ(146萬份)的兩倍以上。另外,日經在海外業務方面,以英文媒體《Nikkei Asian Review(NAR)》為核心,將大大提高以亞洲為中心的全球資訊報道能力。
FT值得驕傲的是在歐美具有很高的品牌影響力,而日經則致力於以亞洲為中心的全球化報道。日經的方針是將主要採訪對象企業由100家擴大到300家,並能夠根據讀者需求的不同,細化應對採訪所得的企業資訊,從而促進紙媒體以及付費網路新聞等的內容強化工作。
英國媒體就日經與FT的不同之處做了如下論述。「2014年FT的電子版付費讀者超過50萬人,占整體用戶的70%;與FT相比,電子版付費讀者40萬人的日經,對紙版的依賴度還比較高」(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另外,《衛報(The Guardian)》社論分析指出,「在訂閱者日益老齡化的日本,紙版報紙的衰退是必然結局,日經瞄上擁有世界先進品質,收益尚佳的國際性數位化媒體品牌FT,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麼,這次日經對FT的收購額是否果真是破例的呢?2014年,FT的銷售額為3.34億英鎊,淨利潤2,400萬英鎊。據說FT的企業價值是按其去年銷售額的2.5倍來估算的。對此,1,600億日圓的收購費用,據說是日經使用了手頭的資金和金融機構的貸款來支付的。根據日經2014年12月的合併決算,其淨資產約為3,147億日圓。雖然說一部分是依靠貸款,但這筆交易無疑是巨額投資。
日經和FT長期以來就相互使用稿件等,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係,通過這次收購更可以進行人才交流與經驗交流,所以「考量FT擁有的資產價值,以及兩家公司共同創造的新價值,這個金額是物有所值的」,岡田社長如是說。雖然日經就此加入了傳媒集團國際化、數位化的大決戰,但一位日經的退休人員則認為,FT有可能成為新經營的重負。「日經的合併銷售額約為3,000億日圓,但收購金額就達1,600億日圓,可謂巨資。日經去年12月決算顯示,現金及儲蓄資金約為1,000億日圓,而銀行貸款今後的本金及利息返還,很可能成為經營的拖累」。


陳紹鵬譯 Beyond This Place Archibald Joseph Cronin 1950

$
0
0




鐵窗外的春天1+2 / 陳紹鵬大林書店
都是夏娃惹的禍○作者:亞摩○譯者:陳紹鵬○出版社:大林出版○

一個美的故事陳紹鵬譯純文學出版1981年.

克莉絲蒂自傳:克莉絲蒂120誕辰紀念版

中文書 , 阿嘉莎.克莉絲蒂   陳紹 , 遠流 ,

老戇出洋記

中文書 , 馬克吐溫(Mark Twain)原著   陳紹 , 桂冠 , 出版日期: 1995

美索不達米亞驚魂

中文書 , 阿嘉莎‧克莉絲蒂   陳紹 , 遠流 , 出版日期: 2003-




Beyond This Place is a novel by Scottish author A. J. Cronin first published in 1950. The first edition for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was in 1953. A serial version appeared in Collier's under the title of To Live Again.

Adaptations[edit]

It has been adapted for both film and television. The British film version (1959) was directed by Jack Cardiff and featured Van Johnson and Vera Miles. A television adaptation was broadcast on CBS in 1957, and was produced by David Susskind and directed by Sidney Lumet. It starred Farley GrangerPeggy Ann GarnerTorin ThatcherBrian Donlevy, and Shelley Winters. A Bengali version, Sabar Uparey starring Uttam KumarSuchitra Sen and Chhabi Biswas was made in 1955. A Bollywood version, Kala Pani (1958), was directed by Raj Khosla and starred Dev Anand and Madhubala. A Telugu version, Poola Rangadu(1967), loosely based on the novel, was directed by Adurthi Subba Rao and starred ANRand Jamuna. 1970 Tamil movie En Annan starring MGR was also based on this movie.

Plot summary[edit]

Paul Mathry, a student about to graduate and embark upon a teaching career, finds out that his father was convicted for murder, a secret that his mother had hidden from him since his childhood.
Driven by an intense desire to see his father, Paul sets out to visit him in prison, only to find out that visitors are never allowed there.
From there, he meets the primary witnesses in the case that convicted his father, not all of whom are supportive to Paul's cause. He encounters several dead ends but he persists, with the help of a store girl named Lena and a news reporter.
His persistent campaign finally bears fruit. Rees Mathry, Paul's father, goes on appeal and is vindicated. The novel ends with Paul's father, a hardened, cynical man, seeing a fleeting hope for self-renewal and a purposeful life.
From the book cover: 'In this, his latest and most exciting novel, A. J. Cronin tells of a son and his father, of a crime of passion and a crime of injustice, of a bond of loyalty that reached across fifteen years towards a man broken, brutalized, and forgotten within prison walls.
Paul Burgess at twenty-one was mature and level-headed, a successful student and a good son to his "widowed" mother. But his life turned to a nightmare when he discovered that he was the son of a convicted murderer who was even then serving the fifteenth year of his life sentence. The suspense mounts as Paul's inquiries not only resurrect long-buried fears and hatred but also bring threats and pressure from high places as he penetrates further into the mystery surrounding the crime and grows more and more convinced of his father's innocence. From then on the story is of Paul's desperate struggle for his father's release, supported only by a few loyal friends and by the girl he loves.
The dramatic force of 'Beyond This Place' is heightened by its social significance and by the warm human understanding that has characterized A. J. Cronin's work from 'Hatter's Castle' onwards. To read it is an experience that will be long remembered.'




*****
Archibald Joseph Cronin (19 July 1896 – 6 January 1981) was a Scottish novelist and physician,[2] His best-known novel, The Citadel (1937), tells of a Scottish doctor in a Welsh mining village, who quickly moves up the career ladder in London. Cronin had observed the venues as a medical inspector of mines and later as a doctor in Harley Street. The book promoted still controversial ideas about medical ethics and helped to inspire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Another popular mining novel of Cronin's, set in the North East of England, is The Stars Look Down. Both have been adapted as films, as have Hatter's CastleThe Keys of the Kingdom and The Green Years. Cronin's novel Country Doctor was adapted as a long-running BBC radio and TV series Dr. Finlay's Casebook, revived many years later.





itle(題名)鐵窗外的春天(1)   1967
Subject(主題和關鍵詞)類別:余學研究-已出版-專書 關鍵字:、
Description(描述)現代文學譯叢8 譯自: Beyond this place
Type(資料類型)余學研究-專書-余光中編; 陳紹鵬譯
Source(來源)臺北市 : 大林-1978年─臺灣

Identifier(館藏號)nsysu_yu_lit_books_000296
Title(題名)鐵窗外的春天(2)
Subject(主題和關鍵詞)類別:余學研究-已出版-專書 關鍵字:、
Description(描述)現代文學譯叢8 譯自: Beyond this place
Type(資料類型)余學研究-專書-余光中編; 陳紹鵬譯
Source(來源)臺北市 : 大林-1978年─臺灣

General Electric: Madoff investigator alleges $38bn fraud - BBC. How General Electric became a general disappointment...GE大裁員..At Any Cost: Jack Welch, General Electric, and the Pursuit of Profit

$
0
0

2019.8.15
3 時間前 - A private financial investigator who flagged warnings about Bernard Madoff's $65bn Ponzi scheme is now targeting one of America's blue chip companies. In a 175-page report Harry Markopolos claimed General Electric (GE) ...
 General Electric fought back Thursday night after the company was accused of fraud and its stock experienced its worst one-day percentage drop since April 2008.



圖像裡可能有1 人

2018.2.13

Turbines built by GE create a third of the world's electricity. But with a $9.8 billion loss and the looming risk of being dropped from the Dow, GE is in a real-time meltdown.

GE: The American golden child
GE represents the height of American business. The godfather of modern electricity, Thomas Alva Edison, provided notable inventions including the lightbulb and the locomotive while other GE scientists invented the x-ray machine, the jet engine and everyone's favorite summertime appliance: the electric fan. Katharine Burr Blodgett, the first female scientist hired by GE, invented the non-reflective glass that is used in cameras today. GE built a large portion of the American economy, expanding across industries with the grit and moxie American companies pride themselves on.
"While I believe Immelt compounded GE's problems, I also think these started under Welch, particularly when he allowed GE Capital to borrow way too much money," says investigative reporter Charles Ortel, one of the first to predict GE's downfall. "At heart of GE's pain likely were too many ill-advised and debt-financed investments that may, in theory, have offered earnings per share accretion potential, but confused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And that brings us to GE Capital. Most people don't know much about GE Capital. Functioning as the financial services unit for GE it finances GE customers buying products like jet engines, industrial equipment, power turbines and medical machines. But under Jack Welch GE Capital amassed a portfolio of highly specific assets, financing everything from Mexican warehouses to condos, to leasing railcars and fleets, all of which came to a head during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
But they wanted it to be bigger
Responding to pressure from investors, Jack Welch expanded GE Capital, making it the largest issuer of commercial paper in the world, incurring debt to invest beyond their means. GE Capital made up 60 percent of GE's earnings growth between 1990 and 2005.
Jeff Immelt, nicknamed by th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as "The Great Transformer" claimed to remodel GE toward industrial businesses, where GE's enormous scale made it a good fit. Immelt's letter, published in the HBR was titled "How I Remade GE" and describes a different company than the one investors saw.
In 2001, Welch received the largest retirement package in history. Valued at $420 million, it included access to an $80,000-per-month Manhattan apartment, tickets to elite sporting events and lifelong use of airplanes and other GE facilities. And it wasn't until Immelt stepped down that GE finally cut some costs.
During his tenure, it was not uncommong for Immelt to take company aircrafts to business meetings, often having an empty jet follow behind, just in case.
The 2008, crisis marked a point when GE had to make some big decisions. Rana Faroohar, an economic analyst for CNN, had conversations with executives who knew the choice was between being a bank or going back to innovation, "They decided to do the latter and they have moved away from finance. They have been selling off their financial assets and they are trying to now move into making things particularly geared for the emerging markets.
A lot of people are really watching that company to see, hey, can a big American company that went this far into the process of financialization pull back and really move to a different paradigm?"
What next?
A recent $6.2 billion charge for problems with its finance unit is only stoking concern about its survival. GE's new chief executive John Flannery has spoken with analysts about his plan to focus GE on its three main businesses: health care, aviation and power generation. GE has since disassembled GE Capital, reinstating it to its former purpose.
The options are increasingly limited and investor confidence has been pummeled. Unless GE can convince another billionaire like Warren Buffett to bail them out again, many analysts are surmising the company will only survive if broken apart. One can interpret what Immelt said in his departure letter with new eyes, given the current state of affairs, "We were a classic conglomerate. Now people are calling us a 125-year-old start-up."
2016.1.15
【即時頭條】GE計劃在歐裁員6500人
GE表示由於歐洲對燃氣輪機和汽輪發電機的需求減弱,計劃在歐洲裁員約6500人,同時將原阿爾斯通能源業務整合到公司運營中。
GE發言人Renaud Petitjean1月13日在巴黎表示,包括在法國裁員765人,德國裁員1700人。在完成對阿爾斯通的收購後,裁員人數約佔子公司GE發電和水處理(GE Power & Water)在歐洲聘用的48000名員工的14%。
2015年11月,GE敲定了對阿爾斯通能源業務價值85億歐元(92億美元)的收購交易。此舉促使總部位於美國康涅狄格州的GE擴大了盈利豐厚的燃氣輪機維修和維護業務,同時在可再生能源和輸電業務方面增設合資企業。GE此前承諾將在法國淨增1000個職位,以獲得法國政府對該收購交易的支援。
「法國可能受到影響的任何職位在該期間結束後將得到替換,」Petitjean在電話中表示。「如果我們撤銷這些職位,將會在此前承諾的1000個職位之外,再次創設這些職位。」撰文/彭博社 編輯/鄧雅蔓
總之 GE計劃在歐洲裁員約6500人,同時將原阿爾斯通能源業務整合到公司運營中。

彭博商業周刊 / 中文版的相片。




2006 HC
該唾棄 傑克.威爾許 的狂言
這位 傑克.威爾許, 在聯合報與他太太推出什麼專欄,賣的盡是美國「可能」最爛的管理實務,並強姦行銷與策略字眼differentiation,應該予以譴責。
「來自吉隆坡的谷澤問:我真心支持依員工表現決定升遷及裁員的差異化管理制度(differentiation),把員工分為績效最優的前20%、績效中間的70%,和較差的最後10%,建立「不長進則淘汰」的標準。但執行時很容易遭到百般抗拒,要如何解決?」(傑克.威爾許專欄》實施差異化管理 急不得 【經濟日報/編譯 謝璦竹】 2006.10.02  )

  

「……差異化管理是什麼?簡單地說,它的精神是「擁有最優秀人才的團隊才能取勝」。要是你不同意上述原則,永遠不可能了解差異化管理。如果你同意,那麼這套制度可以提供你達成上述目標的方法。如何達成?首先,大方地獎勵團隊裡的明星,不只在荷包上,也要讓他們的心理感到滿足,這樣才能留住最好的人才,讓他們發揮最大才能;積極開發中間的70%的潛能,給予訓練跟個別指導;去除墊底的10%,好讓新血可以加入。…….」

我們知道一個人在組織中的績效並不是他/個人的表現而已,還有更多的環境因素(系統等共同原因)和互動、變異,需要長時間才能確認,所以遴選員工要慎始。員工的表現和主管的領導可能有莫大之關係。他們更不應該用粗糙的"(年度)考績制"或強制排序法來合理化。




分級太殘忍? 文化偏見 

不適任的員工,至少可以考量去留及時轉行。

答:用「抗拒」來形容恐怕委婉了些!
很多人支持差異化管理制度,甚至有不少死忠派,但歷來從沒有一種管理措施引起如此激烈的爭議。感謝你提出來,我們正好藉此說明差異化管理的精神,其實真正的差異化管理並不等同於每到年底就「把人分級、揪出壞份子」,然後公開開除他們;差異化管理也不殘忍,容易受循私與文化偏見影響。

 那麼差異化管理是什麼?簡單地說,它的精神是「擁有最優秀人才的團隊才能取勝」。要是你不同意上述原則,永遠不可能了解差異化管理。如果你同意,那麼這套制度可以提供你達成上述目標的方法。

如何達成?首先,大方地獎勵團隊裡的明星,不只在荷包上,也要讓他們的心理感到滿足,這樣才能留住最好的人才,讓他們發揮最大才能;積極開發中間的70%的潛能,給予訓練跟個別指導;去除墊底的10%,好讓新血可以加入。

基本上,差異化管理制度可幫助導入精英領導,且持續提高團隊的績效標準,讓公司競爭力不斷提昇。如果是這樣,為什麼這個制度會引起你說的百般抗拒?最常聽見的理由是:把人分級太殘忍。

但我們的看法完全相反。差異化管理評定各人表現,因此人人都知道他目前的評級,即使不總是好消息,但至少讓他們可以控制自己的命運。

比較另一種情況,某家公司出於仁慈的理由,讓表現不佳的人在公司裡摸魚好幾年,只拍拍他的背安慰他。有一天情況不允許時,突然來個大逆轉,年屆中年表現不佳的員工首當其衝,一個一個被叫進主管辦公室懇談,對話通常如下:



「喬,恐怕你得另覓高就了。」

「什麼?為什麼是我?」

「呃…因為你的表現一直不佳。」

「我在這兒20年了,怎麼你從沒跟我說過?」

 說真的,為什麼你從沒說過呢?如果你早點說,這個員工早幾年前可能還可以找到有前途的工作,現在已經45歲,或者50歲,他面對的就業市場從沒像現在這麼競爭,這樣難道不殘忍?

At Any CostJack Welch, General Electric, and the Pursuit of Profit

Front Cover
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 GroupJan 12, 2011 - Business & Economics -480 pages

本書 At Any Cost: Jack Welch, General Electric, and the Pursuit of Profit By Thomas F. O'Boyle 1998年初版,書名意思是Jack Welch 把他在中學時"不惜一切代價追求贏 (Win- At-All-Cost)心態帶入企業界。 (p.69) 它說明20世紀90年代GE的CEO,Jack Welch,他的一心追求的財務上短視績效,只是美國崇拜華爾街心態下應運而生的"假"英雄.....。
由本書的索引中的Peter Drucker和W. Edwards Deming,我們很可以知道作者如何利用這兩位管理學理論大師的基礎來寫他的史詩。

第69頁以Drucker 著名的企業三問,導入Welch先生學自Bendix公司企畫長致Fortune 的信,發展出"本公司所有的事業部都必須是業界的第一名或第二名,才可以在本公司有立足之地。"的哲學。頁373-74 頁更以Drucker 在1946年的【公司的概念】說,現代通用企車公司的開創者Alfred P. Sloan, Jr.,雖然將公司的汽車的美國市場佔有率提升到48% (約40年代末),集團之經營極客觀、有效、就事論事,不過GM是一家"沒有靈魂的公司" (參考Sloan 著的【我在通用汽車公司的日子】)。

Drucker 的另外一位企業英雄是創IBM的Thomas J. Watson Sr (他大Sloan一歲)。Sloan建立的是大而分權的企業,不過Watson 十年之後所建立的IBM,更尊重員工個人,創立Drucker夢寐以求的"全廠共同體" (plant community,如公司俱樂部等),對於要求尊守高商業道德標準等等,都是日本公司戰後學習的楷模--這是日本的友人告訴他的。(頁240-41)

本書也介紹Deming的經營管理的十四要點等,來針貶GE公司的經營---在Jack Welch的前任,60~80年代,GE的人,讓Drucker選為"專業知識工作者的代表。記W. Edwards Deming是作者當WSJ的記者時訪問Dr. Deming的。

Google Books這版本是2001版--Afterword 寫於2001年4月。上述2011年版應該是補充近35頁。由書內搜索。

這本書很難能可貴處是沒寫 Jack Welch的緋聞與離婚記。簡述故事:美國著名的商業刊物Harvard Business Review 的編輯某人去訪談 Jack Welch 董事長,兩人一見鍾情,可能還一起去珠寶店為 Jack Welch太太買結婚紀念禮物?後來 Jack Welch太太知道先生偷情,兩人就離婚。


2011 前幾天在CNN看 Jack Welch 的訪問
才知道有人認為他是20世紀最了不起的經理---才怪
約10多年前 哈佛商業評論HBR的一位編輯訪問他
結果是兩人煞到 開始約會 (此 Jack 還將新書 送其妻)
一年後女有高升 最後辦公室革命 群起而攻之
他們戀情公開後結婚......

之後包裝再寫書 寫專欄 儼然是位管理大師......

現在有管理學院訓練MBA....

此君是美式管理的包裝大王......別相信這種人


Jack Welch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 [ 翻譯這個網頁 ]

John Francis "JackWelch, Jr. (born November 19, 1935(1935-11-19)) is an American chemical engineer, businessman and author. He was Chairman and CEO of ...
en.wikipedia.org/wiki/Jack_Welch - 頁庫存檔 - 類似內容

傑克·威爾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小約翰·法蘭西斯·“傑克”·威爾許(John Francis "JackWelch, Jr.,1935年11月19日 ...

Contents

黃昭堂 「台灣總督府」 黃英哲譯。;許成章先生編撰之「台灣漢語辭典」--—感許氏編纂漢語辭典的功業BY 黃武雄

$
0
0
  • 黃昭堂,1981,台灣總督府。東京:教育社。
  • 黃昭堂,1989,台灣總督府,黃英哲譯。台北:自由時代。台北:前衛。


關於台獨運動在日本之活動的梗概,黃昭堂曾經這樣表示:



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威嚴與華麗並存的宏偉建築,始建於1912年,於1918年竣工。這個台灣最高的統治機關,日治時期是殖民地威權的象徵,而在1945年10月,當日本帝國末代總督安藤利吉被押解離台後,新統治者君臨台灣,且依然坐鎮於此,繼續前朝宣威睥睨台灣人的任務。
  本書是台灣總督府的編年史記,是黃昭堂教授於1981年發行日文版初版,截至1988年10月再版8次,漢文版亦發行7次,平均每年都再刷的學術性經典之作,也是第一本最系統化、最簡明扼要,研究台灣近代史的兼具學術性與通俗性的專著。黃昭堂教授用最淺顯易懂的文字賦予本書政治史的性格,而譯者黃英哲教授則畫龍點睛地打造了本書的靈魂。
  黃昭堂教授從日本近代史出發,敘述日本統治台灣的51年間,它是如何運作「台灣總督府」這部機器以施展其對日台差別待遇的統治伎倆。此外,書中對台灣總督、民政長官的任免經緯,當時台灣人的抵抗運動,及釣魚台列嶼的主權爭議始末等,亦有一番分明疏理。
  本書理性解析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台灣,以歷任台灣總督及其統治架構為中心,從正反二面全面地檢討日本統治台灣的是非功過,以及在不同階段台灣人的應對之道。日治時期究竟是台灣人的一場噩夢或美夢?我們需要重新再反思。
本書特色
  1.日、台史上永垂不朽的權威著作。1981年日文版甫出版,即被日本學界列為「日本史叢書」經典流傳。
  2.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系統化且簡明扼要的研究台灣近代史的通俗專著。
  3.新收錄近百張日治時期的台灣老照片,加深讀者閱讀的樂趣與帶入感。
作者簡介 
黃昭堂(號:有仁)Ng Yuzin Chiautong, 1932-2011
  1932年9月21日,黃昭堂出生於台南州北門郡七股庄下山仔寮。初中、高中就讀於台南一中,台灣大學經濟系畢業。1958年6月14日與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的女友謝蓮治結婚,同年底夫妻倆前往日本留學。1960年2月28日與王育德等人成立「台灣青年社」,發行《台灣青年》雜誌,鼓吹台灣獨立運動,自此終身投入,從未間斷,至死不渝。
  他在1969年取得東京大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台灣民主國之研究》於1970年榮獲東京大學出版會出版,是外國留學生的第一人。1976年與彭明敏教授合著的《台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提出「台灣地位未定論」,為當時台獨運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由於從事台獨,他被禁止返鄉長達34年,一直到1992年才獲准回台。從1995年起,他擔任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主席達16年多。無論在組織內或整個台獨陣營,他都是一個「桶箍」,以無私的行動凝聚向心力,展現團結精神。他曾說:「我這一生除了台獨運動,別無所求,這是我對待生命浪漫的方式。」
  他著有《台灣民主國之研究》、《台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合著)、《台灣總督府》、《台灣淪陷論文集》、《台灣爆發力的秘密》、《走向滅亡的中國》、《黃昭堂獨立文集》、《台灣那想那利斯文》等書。
譯者簡介
黃英哲
  台灣嘉義人,1985年赴日留學。立命館大學文學博士,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訪問學者。現任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部暨大學院中國研究科教授,專攻台灣近現代史、台灣文學。
  主要著作專著有《台灣文化再構築1945-1947的光和影:魯迅思想受容的走向》(日文,創土社,1999)、《「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中文,麥田出版,2007初版,2011再版)。合編著有《台灣的大東亞戰爭:文學.傳媒.文化》(日文,東京大學出版會,2002)、《記憶台灣:與帝國的相剋》(日文,東京大學出版會,2005)、《文本跨界:東亞文化文學研究新嘗試》(日文,研文出版,2008)、《台灣女性史入門》(日文,人文書院,2008),《帝國主義與文學》(日文,研文出版,2010),《華麗島的冒險》(中文,麥田出版,2010)等。主編有《日治時期台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共四卷,國立台灣文學館,2006)、《許壽裳台灣時代文集》(台大出版中心,2010),合編有《許壽裳日記》(修訂版,台大出版中心,2010)、《台灣省編譯館檔案》(中國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許壽裳遺稿》(共四卷,中國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另有台灣近現代史、台灣文學研究中、英、日文論文二十餘篇發表。
 

目錄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日文版序
漢譯本序
譯者新版序
譯者序
序章 日本和台灣
第一章 日本占有台灣第一節 緊急下的交接手續
第二節 台灣攻防戰
第三節 占有的確立
第二章 初期武官總督時代第一節 暗中摸索
第二節 兒玉總督和後藤新平
第三節 鎮壓和建設
第三章 文官總督時代第一節 大正民主期總督面面觀
第二節 台灣人的政治運動
第三節 滿洲事變後的總督
第四節 文官總督統治的實況
第四章 後期武官總督時代第一節 戰爭下的台灣總督府
第二節 大戰下的台灣人
第三節 躍進的實況

第五章 台灣總督府的權力第一節 台灣總督的地位
第二節 台灣總督的軍事權
第三節 台灣總督的行政權
第四節 台灣總督的立法權
第五節 台灣總督的司法權
第六節 「台灣的土皇帝」
第六章 台灣總督府的末日第一節 始終一貫的差別待遇
第二節 五十年的殖民統治宣告結束
    
附錄
一、日本帝國內閣總理一覽表
二、日本帝國內閣名稱
三、紀年對照表
主要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表目
1.日本帝國領土的擴張狀況
2.初期武官總督表
3.台灣財政一覽表
4.文官總督表
5.台灣教育的擴充
6.後期武官總督表
7.中日戰爭期間台灣工業生產額
8.各行業生產值比較表
9.日、台人儲蓄金對照表
10.日本文官官等表
11.在台日人人口流動表
12.在台日人的職業分布
13.在日求學台灣人學生數
14.台灣關係軍人、軍屬數
 

日文版序
  最近在美國有一項輿論調查,不知道菲律賓曾經為美國殖民地的美國公民,超過百分之三十以上。
  在日本,是否有過類似的調查,雖不得而知,但是我相信今天的日本,不知道日本曾經統治過台灣長達半個世紀的日本人,應當也不少。日本的歷史教育,觸及到台灣的很少,在日本,一年裡將近有三萬種的新書發行,令人百思不解的是,竟然很少關於台灣的新書。而且,最近刊行的一本學術書,儘管在主題上冠以「日本的殖民地」,卻始終圍繞在朝鮮統治和侵略中國的敘述上,有關台灣部分反而付之闕如。本書即是在喚回世人注意的焦點,重新注意被遺忘了的台灣的嘗試之作。
  由於書名是「台灣總督府」,所以對於握有絕大權力的台灣總督,與在其下掌管民政的民政長官之背景和任免經緯的敘述是有必要。因此,本書也許會稍微帶有政治史的性質。當然,關於台灣人的抵抗運動之敘述,在本書中更是不可欠缺。
  日本帝國的台灣殖民地統治,不致於為了貪得雞蛋,而把這隻會生蛋的雞輕易地宰掉。事實上,日本帝國為了獲得更多的雞蛋,於是拚命地養肥這隻雞──致力建設台灣。因此,在本書中對於日本帝國如何致力於建設台灣也將加以全面檢討。如此一來,筆者唯恐這本小書會因盛裝太多的東西,而顯得內容有點雜亂。
  從來,關於「殖民地統治史」,常常會因為舊殖民地統治者、舊殖民地被統治者、第三者的不同立場,而導致對殖民地統治看法的不同。同時,也會因殖民地統治的直接體驗者和其子孫兩代之間,思想、經驗、性格的不同,而導致彼此之間對殖民地統治看法的差異。
  筆者到十三歲為止,在日本帝國殖民地統治下,度過了被統治的歲月。在年齡上來說,可以說是介於體驗者和其子孫之間,不能說是對於本書中所敘述的事情有著豐富的體驗。所以,在本書如果被疑為是體驗之敘述的話,那說不定是筆者長期以來的見聞所累積的體驗,在無形中已溶入潛意識裡。
  本書由於筆者的調查不足,誤謬之處也許還很多。台灣總督府時代的人,還有不少人活著,此外,為數不算多的台灣研究專家和最近著手台灣研究的新銳們,或許會對本書加以過目,筆者非常仰望諸位的賜正。
黃昭堂
1981年於昭和大學政治學研究室
漢譯本序
  有關研究日本統治時代的台灣,在日本有幾本非常傑出的著作。
  許世楷《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東京大學出版會,1972年)是注重台灣人抗日運動以及台灣人政治運動的學術研究論著。
  涂照彥《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東京大學出版會,1975年)是針對日本帝國在台灣的經濟建設與經濟剝削的學術研究論著。
  向山寬夫《日本統治下□□□□台灣民族運動史》(東京中央經濟研究所,1987年),顧名思義,不必解釋,不過也包含相當多的經濟分析,是一本浩瀚的學術論著。
  這三本書,在日本構成了一個金字塔。
  雖然已經有這些優秀著作,但是讀者限於學術界。教育社這個出版社,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三十幾年後的日本年輕人,對台灣了解很少,甚至不知道日本跟台灣有過一段相當深的因緣。要我把這段時期的情形,用簡淺的方式整理出來,而那個時候我也有同樣的感覺,遂按照出版社的意思,用小冊子的體裁出版了這本書。這次,承蒙自由時代出版社的好意,要在台灣出版漢譯本,我實在應該考慮到島內同胞的需要而重新改寫。但是因為雜務纏身,只好等另外的一個機會來做這項工作。其實,專家雖然不多,總算有幾位,就請這些專家來從事這個重要的工作,可能比較妥當。在這之前,只好增添一些說明,濫竽充數了。
  這本書,生疏的名字太多了,恐怕讀起來,好像是「電話簿」那樣的枯燥無味,但是如果讀者諸賢之中,有人要做深入的研究時,一定會感覺到方便的。
  又為了讀者的方便,我加上了日本的地圖、那個時代的日本帝國政府的內閣總理(首相)一覽表、內閣各省(各部)的名稱。
  我寫日文版的時候,本來希望插入「索引」,要查的時候才不會費時。但是頁數已經超過出版社的原先計劃,不得不割愛,這次由於譯者的努力而替我做了,可以說是有幸。
  讀者諸賢也許會感覺到,本書對那些總督、總務長官之類,個人的背景寫得太多,治史應該注重描述民眾才對。我也知道這點,同時認為應該如此。不過事過境遷,那些在台灣人頭頂上耀武揚威的人,到底是怎麼樣的人,反而變得毫無所知,似乎不妥;再者,我有意把這本書賦予「政治史」(不是政治運動史)的性格,只好懇請見諒了。
  最後感謝譯者黃英哲先生與自由時代出版社給我這個機會,透過著作的形式與久違了整整三十年的父老兄弟姊妹見面。
  我的牽手謝蓮治女士,在這三十年來幫我整理稿子,從來沒有看過我像洋人那樣,在序文後面寫一句道謝辭,有時難免感覺「歹勢」。現在,在此補辦,只限這次,下不為例。
黃昭堂
1988年12月22日識於「旗的台」研究室
離開故鄉30週年之日
『台灣總督府』譯者新版序
  『台灣總督府』中譯本初版於1989年印行,由故鄭南榕先生創辦的自由時代出版社出版,自由時代出版社結束營業後,1994年改由前衛出版社出版。本書中譯本自出版後,因為長期被大學部分台灣近代史開課老師指定為教科書或參考書,得以屢次再版成為長銷書,我為原作者黃昭堂教授感到高興,此回前衛出版社社長林文欽先生再度將此書重新排版,列為該出版社「台灣經典寶庫」系列之一,賦予此書新的生命,我想甫於去年11月逝世的黃昭堂教授在天上也會感到欣慰,斯人形骸雖逝,但其精神不死。
  我非常慶幸在八0年代中期留學日本時,還來得及相遇戰後第一世代留學日本,致力於台灣研究的先行者,如王育德教授、黃昭堂教授、許世楷教授、劉進慶教授、戴國煇教授、劉明修教授、涂照彥教授等老師輩,其中王育德教授、黃昭堂教授、許世楷教授同時也是戰後海外台獨運動的先行者。如今除了許世楷教授還健在外,其餘諸學者皆豋仙籍,成為不歸人。
  我是因為張良澤教授的介紹得以認識黃昭堂教授,八0年代留學日本立志台灣史研究的留學生慢慢增多,但是在那風聲鶴唳的時代,敢去見他的留學生恐怕不多,他看到我有幾分蠻勇,對我非常親切,研究上不吝指導,甚至在升學路上也不吝予以協助。他常告我愛台灣不是要每個人都去從事政治運動,好好研究台灣也是愛台灣的一種表現,他的話我始終沒有忘記。黃教授生性幽默,他曾說在東京大學念書時,為了台獨運動經常翹課,有一回日本教授問他為何常缺課,他回答說:老師您是研究歷史的,而我是去創造歷史給老師研究,因此沒有時間上課。讓日本教授啼笑皆非,無言以對。我還記得他說過好的學術論文是要使閱讀者易懂,如果一篇論文你讀了三遍還讀不懂,你大可以把他丟了。我又記得有一回在他面前批評一位學者的論文寫得不好,他冷冷地回答說:那麼你就寫一篇比他更好的論文來。
  我結婚很晚,當時黃昭堂教授已自昭和大學退休,返台定居,繼續台獨運動。結婚時我請他來證婚,他欣然同意。婚禮結束返回日本前夕,我和內人一起前往致謝並辭行,我特地包了一個紅包作為謝禮,他堅持不收,並告我有了家庭後一定要省吃儉用,不管是台灣人社會或是日本人社會基本上是很無情現實的,絕對不能當弱者,不要期待誰會幫助弱者。黃教授這席話也許是有感而發吧,至今仍在我腦海中迴響著。
  黃教授一生清儉,從在昭和大學任教寓居日本,直到解嚴,黑名單廢除,自昭和大學退休與夫人一起返台定居,從未置屋,一輩子都是租屋過日,將薪水、退休金全部用在台獨運動上,過去政治人物受人詬病之處甚多,但是黃教授以學者從事政治運動,自律甚嚴,待人極為寬厚,處處能為對方著想,鮮少批評人物而堅持自己的理想。他的逝世代表了堅持信念的理想型台獨運動時代的消逝,至盼此回隨著『台灣總督府』中譯版的重新出版,大家再度反思台灣的何去何從。
黃英哲
2012年9月28日
譯者序  
  談到戰後的台灣研究時,絕對不能避開昭和大學黃昭堂教授的研究成果不談,黃教授有關台灣研究的著作,三百餘篇的論文、政論、評論除外,還有幾本學術性的專書出版,即《台灣民主國的研究》、《台灣的法的地位》,以及《台灣總督府》等。
  《台灣民主國的研究》原本是黃教授的東京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論文。黃教授在論文中指出,台灣民主國的倡議者多為清廷官吏以及台灣土著士紳,其運動並未建立在台灣一般大眾基礎之上,基本上是屬於前近代式的士紳集團反抗外來統治者的行動,尚未建立基於主權在民的國民國家之抵抗運動。可是,這個時期的武力抗日運動,對日後台灣人的獨立建國運動影響深遠。
  他的論文於1968年提出後,立刻受到日本學術界的肯定與重視,東京大學出版會隨即於1970年將該論文出版,這是東京大學出版會首度出版由外國人留學生撰寫的博士論文,同時也是東京大學首次出版有關台灣研究的博士論文。東京大學也因這本書的出版,肯定黃教授的學術地位,從1975年開始聘任他為兼任講師,講授國際政治史、東亞政治,直到1987年為止,長達12年之久。
  黃教授第二本台灣研究專書(合著)是《台灣的法的地位》(東京大學出版會,1976年),這本著作原本是他接受日本□□□政經學會的委託,所作的一項專題研究。在書上,黃教授指出台灣並不屬於中國的領土,基本上,台灣是台灣人的領土,至少台灣的歸屬至今未定。所以,要決定台灣的將來,須尊重台灣人的意願。此外,這本書的獨創之處是,他用國際法來解釋台灣史,在方法論上也是前人沒有嘗試過的。
  這次譯者所翻譯的這本《台灣總督府》,算是比較通俗的著作。在書中,黃教授從日本近代史出發,敘述日本統治台灣50年的歷史,並說明日本殖民當局,如何運作「台灣總督府」這部殖民地統治的機器,來施展其統治伎倆。此書於1981年,由教育社出版,且被列入「日本史叢書」。在日本,這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因為一本書一旦被列入叢書後,就會反覆再版,永遠存在。截至1988年10月,《台灣總督府》一共發行了8版,一本學術性的著作,能平均每年都再版,可見其受重視的一斑。
  此次《台灣總督府》的漢譯本,是根據1988年10月出版的最新修訂版本,在張良澤老師、張炎憲兄、胡慧玲姊的鼓勵及自由時代出版社的支持下,才得以完成。希望本書的翻譯,就「信」度來說沒什麼問題。在「達」、「雅」若有不當之處,還請諸位前輩專家不吝指正。
黃英哲
1988年12月12日謹識於東京大森


*****

近日台大某內部會議禁用台語發言,甚至有教授指稱:說台語就像強迫聽者吸二手菸。
黨國遺毒猶徘徊在台大校園,令人感到悲哀又無奈。
想起二十多年前寫的這篇舊日文章,也懷念許成章先生。
今早匆匆修刪,貼在臉書。近日若有點空閒,再好好深談。
YH 2019-8-17
—————
台灣語族的壓抑與再生
—感許氏編纂漢語辭典的功業
/黃武雄 1992年秋
1、
参加許成章先生新近完成之鉅著「台灣漢語辭典」出版發表會[註一]感觸頗深。許氏對漢語各方言間之迴溯牽挽,用功甚精,每有獨到之見解,叫人讚歎。台灣語(本文暫指閩南語,只為順應通用語辭,希望客語族原住民勿介意)[註二]由他口中說出,如潺潺流水。古今文物、世上風土,經他娓娓細說,都躍然活現於我們日常生活的語言中。
據許氏的研究,今人講「臚鰻」(流氓之意)實爲「老瞞」,原指曹操(少名阿瞞)。傳聞曹阿瞞少時無賴,為漁色而放火燒屋,趁人忙亂之際,反入内室強暴婦女故有此稱。
[黃按:這種傳聞純為當時門閥世族詆毀曹操之謠言,曹操出身寒微,文武兼備,一代梟雄遭此誣蔑,實因世族與寒族之爭。見陳寅恪研究]
又講空心菜、常誤爲「蕹菜」實爲「荇菜」,「詩周南關睢:参差荇釆,左右流之:集傳;荇,接余也,根生水底,莖如釵股,上青下白,葉紫赤,圓徑寸餘,浮在水面。」。按所指者,即今之「水荇菜」。
再者,許氏講米湯,寫「泔」,實爲「飲」。講「落屎馬」,實爲「老歲馬」。講「貓毛」實爲「寮門」,「飛蛇」實爲「背疽」等。
一字一音之辨,皆與語言演化的脈絡,道德風俗的流變,族群遷徙的路徑,緊密相扣。
2、
語言在今日的人文學界,已不單純被視爲人與人溝通的工具。語言本身便蘊涵文明的種種面貌,甚至人的思維、人的存在,亦以語言的運用為根基。
從前以爲人與其他動物的差別在於使用工具。這種觀點在人類學界已不被重視。事例之一爲:黑猩猩也可以用樹枝去掏白蟻窩。學界已不像過去,把人與其它動物的根本差別界定為能否使用器具。
換句話說,語言是人類這一物種獨有的特徵。它不像一般人所認爲的只是意思溝通的工具。
台灣族群的語言,含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言,幾十年來在國民黨強制的語言同化政策下被極力壓抑。對於統治者來說,這樣的國語政策,固然是爲了政權安定,但台灣民間之所以慢慢會接受而沒有反抗,甚至連子女出生之後,父母祖父母寧願用自己拙劣不堪的所謂「國語」與子女交談,錯亂了子女的母語,其中一個原因便是:一般人也把語言矮化成純爲溝通的工具,認爲能彼此了解便可以將就,不必再堅持。這使得台灣這一族群及其後代患了嚴重的「失語症」。
可是伴隨著失語症而來的,便是文化認同與語族自信的危機。整個族群從自身的歷史社會與土地中被抽離出去,而異化於自身都無法認知的虚幻世界。就像一個初生下來便看不清母親的容顏,看不到家與鄰里的小孩,無法認識廣大的世界一樣。
3、
台灣四十多年的失語,已使得台灣語言的復甦變得非常困難。除了政治、社會、文化及心理的因素之外,台灣語本身存在分屬先後天兩個層次的問題,更是困難所在。
(一)有後天的使用斷層:
現代語言都兼含生活語言與概念語言兩部份。台灣語在生活語言方面,經累積幾千年的發展,已無比豐碩。
單以手的活動來說,如摸、搓、抽、拍等,便有上百個通用字。有音無字或找不到對應漢字的亦計算在内,不妨數一數,看看你知多少?這是茶餘飯後的好遊戲。唯需借助用具者,如寫、磨等字,不能計算在內。
可是台灣社會四十多年不正常使用台灣語的結果是,台灣語在概念語言方面的發展停滯。這現象在日據時代後期;台灣引入現代化知識的同時,已經開始發生。知識份子本身談論現代知識的同時,常夾雜日語詞彙。
及至國民政府來台,在學校嚴禁學童使用台灣語之後,病情更爲嚴重。
換句話說,由於外來統治的強制同化,台灣語沒有機會隨時代變遷,尤其沒有隨農業社會轉型成工商社會而自然發展。例如很多現代器具用品,像眞空吸塵器,修正液等用詞沒有台語名辭。
這使得台灣語本身産生斷層,也使得現今有自覺的年輕知識份子,要回復正常使用台灣語之時,也要擔負起發展概念語言的任務。
許成章老先生的辭典在此關鍵時刻出現,正配合爲台灣語發展概念語言的需要。半個多世紀已經流逝,我們無法再重回過往,去讓台灣的概念語言自然發展。
作爲生活語言來說,華語(指目前一般所謂「國語」)固然是貧乏不堪,但數十年來知識份子使用華語的結果,使華語在概念語言的層次上卻遠爲發達。這是事實。
許多概念詞彙如「趨勢」、「混淆」、「提振」、「共識」、「折衷」等,自華語直譯成台灣語,不只不應加以排斥,而且要積極提倡(但發音必須準確,如「趨勢一應讀成cu sé)。
先讓台灣族群搭上這一列現代化語言的火車,等到衆人暢用無礙之後,再重新出發,通由集體創造,去開展出一套真正屬於台灣閩南語族社會的概念語言。
當然在大量接受華語直譯的同時,應注意保存台灣語原已十分豐富的生活語言。例如「你若不要的話」、「留下你的姓名」、「不見得」等這類語詞,不宜直譯。因爲它們在台灣語中已早有貼切表達的方式。如:「你若不要」、「留你的大名」、「無一定」。有時聽一些人連這類生活語言中的詞彙都生硬的直譯,會感到悲哀。
4、
(二)先天無對應文字:
台灣語發展至今,許多語音所對應的漢字已經流失,不易找回,有些甚至先天上便有音無字或原由外來文字轉化。(如sapbun:肥皂,來自西班牙文)。這些因難使得台灣語不易寫成文字。
沒有文字的語言,一方面其衍化易趨歧亂,另一方面無以寫成小說詩詞,不易發展到細緻精密。
許氏指出北京語的小說有紅樓夢,山東語有水滸傳,上海話有孽海花,唯獨台灣語無相應的文學作品,這是台灣語進一步發展的障礙,也使得台灣語族的文化久久停滯不前。
擬訂台灣語文字,應爲燃眉之急。爲今台灣語音中已知有漢字的,仍應保留漢字以爲其文字,早已遺失的不宜隨手借字,而須究台灣語專家畢生之力去尋找原來的漢字,至於找不到的或真正有音無字的(其中含外來語),則暫以標準化之羅馬字母,以爲對應,使台灣語文之形式呈漢字及羅馬拼音字母間雜之樣態,如和文與韓文者然。
語文畢竟是衆人共同使用共同創造的產物,目前數家台語學者大量造字與借字的做法,皆難以達到普遍通用的目的。許氏辭典對於台灣語文字的建全發展,無疑有里程碑的作用。
5、
許氏鑚研漢語六十年,用功台灣語三十餘年。身形固已老邁,出口仍侃侃而談,清晰流暢。少時理首浸淫漢語學術,待舉頭時一甲子忽忽已過。獨步山巔,來途已杳,唯空谷猶有回聲。

[註一]許成章先生編撰之「台灣漢語辭典」爲近年漢系台灣語研究罕見最深入最有系统的工作,由自立報系出版發行,於一九九二年十月三日舉行出版發表會。半世紀來统治者強力推行所調「國語政策」,使台灣各族群語言急速萎縮,間接造成台灣歷史、文化、社會各方面發展的斷層,台灣因此變成失去歷史記憶,失去自身語言的島嶼。許氏的研究是台灣語復甦而重新上路的里程碑。本文於同年十月七日刊登於自立晚報。
[註二]其他各族群如客家及原住民的語言,亦應視其本身特點,放手發展,以求再生。例如原住民須迅速結合人類學家、語言學家及社會學家,共同將其各族語言以拼音為基礎加以文字化,由政府補助原住民自主辦社區報紙及開文字班。另外政府亦應以國家資源設原住民文化學院,向漢人,尤其向將赴原住民地區當教師者傳授原住民之語言及文化課程。

趙景深譯《柴霍甫短篇傑作集》復讎者, 契訶夫著 ;我的愛讀書(施蟄存)

$
0
0

我的愛讀書(施蟄存)


我的愛讀書


  我讀過不少的書,雖然在古今中外的書堆裡,這所謂「不少」也者,還不過是大海中一點浪花,但在我自己的記憶中,這也不算是個小數目了。在這不少的書中間,本刊編者要我舉出我所最愛讀的書名來談談,這卻很難說了。在我的記憶中,可能有些愛讀的書,但那一本是我「最」愛讀的,這個選擇卻無從效命了。 
  現在,讓我來擬定幾個標準:(一)、如果說,凡是讀得遍數最多的、就是最愛讀的。那麼,我應當舉出《水滸傳》來,這是小時候炒過七八遍冷飯的(吾鄉俚謂重讀舊書曰炒冷飯)。然而論語,史記,詩經,楚辭之類,我也何止看過七八遍,到如今我並不以為那是最愛讀的書。所以這個標準靠不住。(二)、如果說對我印象最深的書就是最愛讀的書,那麼,我應當舉出趙景深譯的《柴霍甫短篇小說集》和李青崖譯的《莫泊桑短篇小說集》來,但我並不覺得對它們有多大的「愛」。(三)、如果說,我常常帶在身邊的書就是我最愛讀的書,那麼,我應當舉出一部《詞林記事》來,但是,一部《康熙字典》也同樣地跟了我二十年,你以為我最愛讀《康熙字典》嗎? 
  我想,最好讓我來談談我所愛讀的書,如果編者更寬容一些,最好把一個「讀」字也刪掉。真的,有些書是我所愛的,但並不是為了讀。不過,現在是在「讀」的範圍之內,找尋幾種可以說是我所愛的,先從詩說起。leeb典叢書裡的《希臘詩選》palqrave的《英詩金庫》和monroe與henderson合編的《新詩選》,這三本都是好書,可以說是我所喜歡的,也是隨時翻讀的。我常常想在中國詩選中找三本能夠抵得過這三本外國詩的,詩經勉強可以抵得了《希臘詩選》,沈德潛的《古詩源》加上徐陵的《玉台新詠》只好抵《英詩金庫》的半本,唐以後詩的選本就沒有可以滿意的了。況且我們還有詞,而詞的選本也著實不容易推舉出一種滿意的來。至於現代的新詩,可憐到現在還沒有一個趕得上《新詩選》十分之一的選本。 
  在小說這方面,我喜歡梅裡美的《嘉爾曼》(近來有人譯做卡門,我很厭這兩個字),高萊特的《米佐》,安特森的《俄亥俄州溫斯堡小城的故事》,以及上文曾經說起過的柴霍甫及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還有耿濟之譯的高爾基的《俄羅斯浪游漫記》。我不很喜歡長篇小說,所以這裡開列出來的都是中篇和短篇。在中國小說部分,《水滸傳》以外,當然應該推舉《儒林外史》了。但這兩本書對於我的興味,實在還趕不上《清平山堂話本》。 
  關於散文的書,我想提起的只有兩本外國人的著作,而且都是英國人的。一本是喬治·吉辛的《亨利·雷克洛夫隨筆》,現在我們有了李霽野的譯本,題名《四季隨筆》(台灣省編輯館印行)。另外一本是小說家莫姆的《西班牙印象記》,這不是莫姆的代表作,許多人幾乎忘記了有這麼一本書,但是我卻覺得它挺好。在中國古典方面,我以為《洛陽伽藍記》是第一本散文,以下就得推到宋人的許多題跋了。李笠翁的《閒情偶寄》可取得者不過十之一二,鼎鼎大名的《浮生六記》我卻不敢恭維,覺得蘇州才子氣太洋溢了。近人著作則沈從文的《湘西》與《湘行散記》都不錯,但這兩本關於湘西的散文實在抵不上作者的一本小說《邊城》。廢名的《棗》倒是一本極好的散文,雖則人家都把它算作小說。梁遇春的《春醪集》,我們也不應該讓它被冷落下去,它可以與錢鍾書的《寫在人生邊上》並讀。這兩本都是英國式的散文,在沖淡和閑雅這一點上,錢君似乎猶去梁一間。 
  以上所提的書,可以說是我的愛讀書的一部分。也許還只是一小部分,偶爾拈得,略敘如此,並非敢在作者之林中,把其餘一切好書都抹殺者。在我個人,「愛讀書」與「愛的書」之間,我的感情還是特別愛好著那些「愛的書」。將來有機會,也許會在本刊上與讀者諸君談談我那些極愛好而並不為了讀的書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趙景深 ,(1902年4月25日-1985年1月7日), 祖籍四川宜賓,生於浙江麗水作家 和譯者,出版家,文學研究會會員。1930年至1951年,任北新書局總編輯。1949年在復旦大學中文系任教,是復旦大學崑曲社創始人。著有《中國小說論集》。
---
趙景深文存》為「復旦中文先哲叢書」之一,收錄趙景深先生研治中國古典戲曲、小說的代表性論文。《趙景深文存》對中國戲曲、小說研究中的眾多關節性問題,有具體入微,而有主旨鮮明地論證;對中國戲曲、小說中的主要故事素材,詳 ...

******
柴霍甫短篇傑作集》趙景深譯柴霍甫短篇傑作集》八卷八冊,柴霍甫原著,趙景深譯精裝 32 開本,錢君甸裝幀,上海開明書店 1930 年 3 月 31 日初版。柴霍甫即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 1860 - 1904 ) ,此系列集是趙氏從英譯本轉譯的,


復讎者, 契訶夫著;何懷碩編訂   台北:遠景,1982/1988 6刷

「何懷碩 復讎者」の画像検索結果

未提供相片說明。





*****百度百科
趙景深(1902年4月25日—1985年1月7日),曾名旭初,筆名鄒嘯,祖籍四川宜賓,生於浙江麗水,中國戲曲研究家、文學史家、教育家、作家。1922年畢業於天津棉業專門學校後,入天津《新民意報》編文字副刊,並組織綠波社,提倡新文學。1930年起任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曾任中國古代戲曲研究會會長,中國俗文學學會名譽主席,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上海分會主席等。元雜劇和宋元南戲的輯佚方面作了開創性工作,對崑劇等劇種的歷史和聲腔源流及上演劇目、表演藝術均有研究。著有《曲論初探》、《中國戲曲實考》、《中國小說叢考》等十多部專著。
中文名
趙景深
別 名
旭初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2年4月25日
職 業
教育家、作家
代表作品
《曲論初探》、《中國戲曲實考》、《中國小說叢考》、 《中國文學小史 [1] 

人物經歷

編輯
年輕時的趙景深

青年時期的趙景深
青年時期的趙景深(2張)
趙景深少年時在安徽蕪湖讀書。1920年考入天津棉業專門學校。1922年秋任新民意報社文學副刊編輯,並任文學團體綠波社社長,同焦菊隱萬曼等編《微波》、《蚊紋》、《綠波週報》等刊物,並向鄭振鐸編的《兒童世界》、《文學旬刊》投稿。1923年加入文學研究會。1924年秋到湖南第一師範任教,同田漢、葉鼎洛等編輯《瀟湘綠波》雜誌。1924年翻譯了安徒生的童話《皇帝的新衣》、《火絨匣》、《白鵠》等。在商務的《少年雜誌》上發表。是較早把安徒生作品介紹到中國讀者的翻譯家。以後還翻譯了俄國作家契訶夫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1925年回上海,任上海大學教授。1927年任開明書店編輯,並主編《文學週報》。1930年開始任北新書局總編輯,直至1951年。1930年還曾主編《現代文學》,並任復旦大學教授。1933年受鄭振鐸的影響和鼓勵,從創作與翻譯轉而研究古代戲曲與小說,活學勤奮,成果豐碩。僅戲曲研究主要著作即有《宋元戲曲本事》、《元人雜劇輯選》、《讀曲隨筆》、《小說戲曲新考》、《元人雜劇鉤沉》、《明清曲談》、《元明南戲考略》、《讀曲小記》、《戲曲筆談》、《曲論初探》、《中國戲曲初考》等10餘種,計數百萬字。又曾為研究生及報社講
趙景深趙景深
習班開設《中國戲曲史》、《中國古代戲曲理論批評史》等課程。1942年曾主編《戲曲》。解放後一直在復旦大學任教。
為打破單純從劇本與文獻闡釋崑劇歷史、評論作家作品的研究方法,40年代拜崑劇名旦尤彩雲張傳芳為師,苦學8年,又與友人俞振飛徐凌雲及“傳”字輩演員相互切磋。凡建國以來有關改革與振興崑劇的重要活動,無不積極參加。1956年11月上海主辦第一次南北昆會演,任藝委會成員兼劇本組召集人。1957年4月在上海市文化局的支持下,集管際安、葉小鴻、段光塵、朱堯文等業餘活動家,積極鼓勵社員去電台、學校、工廠彩串演出,同時發動全家粉墨登場。主編出版《談崑劇》、《關於唱曲用的曲譜》、《唱曲偶記》、《崑曲的魚模韻》等,幫助群眾認識崑劇,擴大崑劇的社會影響。

人物軼事

編輯
桃李滿天下
魯迅
趙景深除了擔任復旦大學教授外,還曾任上海市政協委員、農工民主黨上海市委委員。他一生著作等身,桃李滿天下。趙景深受父親影響,從小酷愛文學,尤其喜歡童話。他18歲時就
趙景深趙景深
在當時的《少年雜誌》上發表童話處女作《國王與蜘蛛》;1919年在天津南開中學讀書時,開始陸續翻譯、出版《安徒生童話》,成為介紹安徒生童話到中國的第一人。中學畢業以後,趙景深做過教員、行政秘書等職,工作很不穩定。1925年到上海後,趙景深開始一邊當中學教員,一邊主編《文學週報》。1930年前後,由於他的論著和譯著在學界和社會上產生的影響,被復旦大學聘為教授,同時兼任北新書局總編輯,從而出版了大量魯迅著作,這在當時的環境下,是需要相當膽量和魄力的。
中國古代小說
當時趙景深受魯迅鄭振鐸的影響,在文學上的主攻方向開始轉入中國古代小說、戲曲以及其他通俗文學方面,從上世紀40至60年代,共出版專著十多種,成為海內外聞名的元明清文學和通俗文學研究專家。1929年,趙景深傾心翻譯的《柴霍甫(即契訶夫)短篇傑作集》8大卷100萬字終於完成。也是這一年,他的妻子不幸病故。一年後,趙景深與北新書局總經理李小峰的妹妹李希同再婚。趙景深的一生儉樸,不吸煙、不喝酒,他的收入除家用外,多半用於買書。與那些藏書家不同,他並不專門搜求名貴版本,所藏大抵以通行本實用書為多。這些書他自己閱讀
趙景深趙景深
,也願意借給別人利用。“文革”期間不少教授的藏書是遭到抄沒的。但趙景深的藏書遭到的不是抄沒,而是“封殺”。正是這“封殺”,保護了他的大量藏書。到了“文革”後期,教授們幾乎全關進了“牛棚”,趙景深也未能倖免。復旦大學有一幢最小的宿舍樓,被“紅衛兵”權充“牛棚”,專門關“牛”。“紅衛兵”每天領著“牛”早晚請罪,並強迫他們從事各種勞作,還發給他們人手一冊“匯報簿”,規定每天要寫思想匯報,“晚清罪”時必須繳上去。可是趙景深卻千篇一律地只寫“勞動日記”,從來不寫思想匯報。“紅衛兵”訓斥了幾通,有一回還用藤條抽他的背脊,但他依舊還是寫“勞動日記”。後來他們也無法可想,只得不了了之。
捐贈
一生致力於古代戲曲及小說之研究,並竭力搜求古代戲曲、小說、民歌、鼓詞及民間小曲等文學資料,所得有不少傳世罕見之抄本及孤本。一有心得,則詳為批註,版框上下均有題識。逝世後家屬遵其遺願,將所藏圖書連同平生著作全部捐獻給復旦大學圖書館,計線裝書2 195種8 052冊,中文平裝書9 000餘冊,外文書200餘冊,共計2萬餘冊,文學、戲劇類占一半以上,並多新文學作品之初版本。復旦大學圖書館為之編有《趙景深先生贈書目錄》2冊,並闢出專架陳列。 [2]  趙景深藏書最完整的時候達三萬冊,編有藏書目錄九本。這在現代學人的私人藏書中,也是頗具規模的。尤其難能可貴的是,趙景深儘管嗜書、愛書如命,但與眾不同的是,對前來借書的學生、同好,特別是青年,他總是慷慨支持,從不吝嗇出借。有時買書還常買雙份,一份便是專門供人借閱。對真正的研究者,趙景深更主動熱情地敞開圖書,提供方便,而且借書數量不限,時間不限,一切從中得益。曾有一位日本學者慕名前來,希望拍攝他收藏的幾本珍貴資料。趙景深不僅為他一一取出,而且為他一頁頁翻檢,協助他順利翻拍。這讓那位專程來滬的日本專家深為感動。王驤教授曾賦詩讚頌道“文壇巨擘老人星,著作等身至可欽。更有一樁人罕及,藏書肯借見胸襟”。
趙景深一生主編和參與編輯過幾十種刊物和報紙副刊,自然會收到各地讀者、作者寄來的大量來稿。對這些來稿,他十分重視,認為都是作者的心血,無論作品寫得如何,作者終究付出過一定的勞動。對於作者投稿希望錄用的心情,他十分理解,因此他每稿必親自審閱,只要來稿稍有可取之處,他必為之修改潤飾,盡量刊登。如果實在不能用,趙景深也复信指出不足之處,並且予以鼓勵。對於來信求教者亦是如此。1980年,有一位美國教師要去北京大學進修,出於對趙景深的景仰,希望來上海拜訪,於是就冒昧寫了信。趙景深很快用蠅頭小楷給與回信,歡迎他們上門,願意幫助他們,此事令他們感動不已。趙景深死後葬在無錫青龍山每年清明時節,除了親人外,他的不少學生也會去為他掃墓,祭奠致哀。“六十餘年,培育英才遍世;半千萬字,著編書籍等身”——這是趙景深墓誌銘上的俳句,這也是他的真實寫照。

藝術才能

編輯
熱衷於詩歌創作
作家趙景深
趙景深先生是上世紀30年代很有成就的文人。他不以詩人名,但卻是徐志摩的追隨者,曾經熱衷於詩歌創作,第一本詩集《荷花》出版於1928年,那時他才26歲。在天津,他有一些同門詩友,包括焦菊隱於賡虞趙景深童心可掬,又愛好民間文學,創作多帶有童話色彩。他的散文與他編的書都有詩意。趙景深寫過不少小說,也不以小說家名。有人把他歸之於海派小說家。他的第一本小說集《梔子花球》,也出版於1928年,作品平易而洋溢著濃郁的時代氣息。趙景深也不以翻譯家名。他譯契可夫、格林與安徒生童話都為時很早。他花了相當工夫為國人按年介紹世界文學,連魯迅先生也提到在外國文壇資訊方面得到他許多幫助。這也是他一生為人作嫁工作的一部分。趙景深更不以文獻家名。他在考證、校勘上所花的精力與功績,值得文壇永遠感謝。《雍熙樂府》探原,《詞林摘絕》與《雍熙樂府》,《雍熙樂府》與南戲等等考索,都證明中國老一輩學人對於學術的癡情與嚴肅態度。在小說考證方面,他也取得了相當的成績。
將令與鼓勵
趙景深的本行是戲曲曲藝。他依照鄭振鐸的將令與鼓勵,在1937年就出版了《大鼓研究》與《彈詞選》。後來寫了《彈詞考證》與十多本戲曲論著。他一輩子醉心戲曲,被推選為上海崑曲研習社社長。在《我與文壇》一書中,他描寫在顧仲彝家和他自己家,與田漢熊佛西等的唱曲自娛活動,不僅令讀者怡神悅目,也提供了研究中國戲曲的正確途徑。趙景深最後一部戲曲專著《曲論初探》開創了戲劇理論批評史的先河,在那部書中,先生對民間戲劇,特別是明代的民間戲曲加以特別的注意,這方面可以看到趙景深突破傳統觀念的勇氣與視野的開闊。

個人成就

編輯
豐富的戲曲史料
紀念趙景深逝世10週年紀念封
60年來,趙景深蒐集了豐富的戲曲史料,以嚴謹的治學態度,考證作家生平、作品本事與版本淵源,並有重要的發現。他還重視並強調民間戲曲的地位和作用。他系統研究前人戲曲理論,為中國戲曲批評史的研究開闢了道路。他還致力於古典小說、民間文學和曲藝的研究,青年時代創作過小說、詩歌。他對民間文學和童話的研究開始的較早。這方面代表作有《童話的討論》、《童話概要》、《民間故事研究》等。對中國古典戲曲小說的研究很有成就。30年代有《小說閒話》、《小說戲曲新考》等文章及《中國小說論集》、《小說論叢》等專著行世。解放後致力元明清戲曲史的研究。
戲曲方面
趙景深在戲曲方面,也有著卓越的成就。趙景深在復旦做教授時,年方28歲。他教戲曲,尤其註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他會唱20多種地方戲曲。為深入理解崑劇的藝術生命與魅力,他曾拜名旦張傳芸為師,學藝8年。50年代時,趙景深在中文系開設元明清文學課程。為使學生對中國傳統戲曲有感性的認識,曾多次親率“趙家班”(他的夫人、女兒、兒子也都能登台扮演)來相輝堂表演《長生殿》與《邯鄲記》中“小宴”等折子戲,並以社長身份請他主持的“ 上海崑曲研習社 ”人馬前來助興。他認為作家的劇本僅是工程的一半。只有付之場上通過實踐,才能判定創作的成敗與水平的高低,才能構成完整的藝術生命。他自己就是這樣做的。
培育的學生
趙景深培育了一批中國古代戲曲、小說的傳人。陸萼庭蔣星煜胡忌徐扶明李平、江巨榮、彭飛朱建明,及故世的葉德均戴不凡等,因而中國內外有“趙門”之說。曾任中國古代戲曲學會會長、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顧問、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上海分會主席。80年代集全國專家編寫《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時,任戲曲卷編委會副主任。主要著作有《宋元戲文本事》(1934)、《元人雜劇輯逸》(1935)、《讀曲隨筆》(1936)、《小說戲曲新考》(1939)、《元人雜劇鉤沉》 (1956)、《明清曲談》(1957)、《元明南戲考略》(1958)、《讀曲小記》(1959)、《戲曲筆談》(1962)、《曲論初探》(1980 )等10種。

主要著作

編輯
《中國小說叢考》
《童話概要》(論文)1927年,北新
《童話論集》(論文)1927年,開明
《中國文學小史》1928年,光華;1936年,大光書局
荷花》(詩集)1928年,開明
《天鵝歌劇》(歌劇)1928年,商務
《民間故事研究》(論文集)1928年,上海復旦書店
《為了愛》,1934年,北新
《作品與作家》(評論)1929年,北新趙景深
《童話學ABC》1929年,上海ABC叢書社
現代文學雜論》1930年,光明
《現代世界文壇鳥瞰》1930年,世界
《民間故事叢話》1930年,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
《現代世界文學》1932年,現代
《文學講話》1932年,上海亞細亞書局;1936年,中國文化服務社
文學概論》1932年,世界
文學概論講話》1933年,北京
文藝論集》1933年,廣益
《小說原理》1933年,商務
世界文學史綱》與李菊林合著,1933年,上海亞細亞書局
《小妹》(散文集)1933年,北新
《失戀的故事》(短篇小說集)1934年,上海新文化社
中國文學小史》2015年,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唐香燕 《時光悠悠美麗島:我所經歷與珍藏的時代》2019

$
0
0












時光悠悠美麗島:我所經歷與珍藏的時代
The Kaohsiung Incident, Not So Long Time Ago

作者: 唐香燕
出版社:春山出版
出版日期:2019/09/03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美麗島事件四十週年的時光隧道
  「天地合謀根除過去的一切,使它們化為灰塵。只有夢想家,在清醒時做夢的人,會喚回過去的陰影,會拿未紡的紗編織未結的網。 」——以撒‧辛格

  如果不想讓天地合謀根除過去的一切
  我們,朋友,你和我
  就要合力喚回過去的陰影
  還要紡紗,還要結網

  這是一個女性的生命經歷與臺灣史的對話。

  唐香燕是個遷臺的「海派家庭」裡長大的孩子。身為外省家庭的么女,一路在父母與兄長的保護下順遂長大。一九七九年,年輕的她初為人妻,丈夫陳忠信即因《美麗島》雜誌編輯的身分被捕入獄。從此,她的生命就與對臺灣政治影響甚深的美麗島事件深刻交纏。

  即便擁有細膩的書寫能力,曾經的她無法為自己看過的一切寫下隻字片語。然而,行過中年,做為傳承與見證,也為個人生命尋求解放與自由,她終能提筆,為自己活過與珍藏的時代留下記憶。

  她描寫了那些過往讓臺灣出版、學術、人物以及政治啟蒙的精采事件與人物;有些是近身相處、學習、互動與工作的記憶,有些則是偶然相逢的吉光片羽,這些並非詳細的歷史紀錄,而是個人層次上的經驗與記憶片段,卻也讓讀者在閱讀中,更能生動地看見時代氛圍以及人物各自的風采與特質。

  本書共分成兩卷。卷一為時代發生在她身上的事:講述的是她從小成長的經歷、家庭及性格養成。卷二為她所看見的時代:書寫了她在美麗島事件前後所看見的人事物:包括美麗島事件受刑人的辯護律師,《美麗島》雜誌的重要成員蔡有全、魏廷朝,《夏潮》雜誌總編輯蘇慶黎和她的媽媽蕭不纏;以及對臺灣出版及本土意識影響甚深的《漢聲》雜誌與其編輯群。透過這些記憶中登場的人物,他們的一點一滴,我們彷彿再次看見距今四十年的美麗島時代,時光並不久遠。

本書特色

  #文字典雅,層次豐富,饒有古風,是現在少見的散文書寫。回顧個人成長歷程的部分,有如《城南舊事》般淳厚雋永。

  #作者在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站在了一個特別的位置,以個人角度書寫歷史,可以讓現今讀者從不一樣的角度,理解美麗島事件及相關時代氛圍。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唐香燕

  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歷任中學國文教師、漢聲雜誌社編輯、格林出版社編輯,擔任過中國時報開卷評審、新聞局小太陽獎評審。

  創作出版:《阿牛與我》(張老師出版),《貓先生的女友和貓小姐的男友》、《彩虹紋面》、《草地郎入神仙府》(遠流出版),以及《長歌行過美麗島》(無限出版)等。

  愛貓,愛植物,珍視過去與現在的生活點滴,緩步前行,不求度越,相關文章和照片發表於部落格:mylightning.blogspot.com


目錄
【書序】 想前事悠悠

卷一 時代發生在她身上的事
妳叫明珠
大樹下的原點
公主時代
雛鳥之聲
從前在東海——懷念兩位老師
我的學藝生涯
曹雪芹不賣拉麵
報紙之為物也
燒餅和肉圓的故事
燒飯記
三十三年前的那個夏天
百鬼夜行
大哥遠行
紀念冊:The Days 1999-2008
回去,離去

卷二 她所看見的那個時代
丹妮爾的旅程
單寫一枝花
錢新祖在臺北
月光之路——試寫鄧麗君
那一段Linda帶我走入的編輯歲月——《漢聲》記憶 之一
九蒸九曬的青春——《漢聲》記憶 之二
青春無嫌猜的年代——回憶蘇慶黎和蘇媽媽蕭不纏 之一
早革命不如晚革命——回憶蘇慶黎和蘇媽媽蕭不纏 之二
心內彈琵琶——回憶蘇慶黎和蘇媽媽蕭不纏 之三
狡兔有三窟
兒子,你要不要去日本?
在解嚴後戒嚴
──想起「澎湖去來」舊稿
曾經年輕
人間律法
走在路上

【後記】書成致謝


收回


書序

想前事悠悠

  這本書裡收有三十篇文章,以縱貫文章的時間來說,幾乎是從我初始有記憶開始,直到現在此刻。整理文稿時,不斷出現的是時間,需要考證的是時間。

  那件事真的發生在二十年前、三十年前嗎?怎麼我覺得好像只是十來年前的事?原來過去那麼久了?

  那個人走過我身邊,又寂然離世,是真的嗎?怎麼我覺得不是那樣的,那音容笑貌怎麼時在眼前,沒有消失?可是是真的,那個人真的在三年前,二十年前,或更早以前走過去了。

  於是整理每一篇文章,都在跟時間糾纏。時間,時間,時間,我不放心的查了又查,生怕寫錯了時間。

  我是極散漫的人,做事慢吞吞,反應慢半拍,講話速度不快,時間感不準,歷史感薄弱,宗教感也欠缺。但屬於美麗島世代的我置身這個波瀾壯闊的時代,身上確實發生了一些事,我用我慢速的時間攝影機攝下了一些影像。同時代,走在或走過我身邊的人,身上也確實發生了一些事,我慢悠悠的也朝向他們錄下了角度偏斜或失焦的一些畫面。如果看到那些畫面後,覺得我刻劃失準,渲染過頭,亦是沒法的事。

  另外卻有朋友看到我寫的斷續章節後說:你怎麼記得這個?你記性真好!還有那個,你怎麼會看見!

  我聽了都很高興,覺得受到褒獎。

  雖然我看見我記得的常是碎布零頭,片面側影,縹渺氣息,空中遺音,不很重要的事情,那不是完整的大時代,也不是整部頭的大歷史,但我也就不想太多,慢慢一點一點的描繪下來。

  芳草年年,前事悠悠,我所經歷與珍藏的人、事、物,寫下來後,竟可成書,書名《時光悠悠美麗島——我所經歷與珍藏的時代》。

  大樹下的原點

  一.

  在臺鋁一村,我一邊受寵長大,一邊知覺到我生活的場域跟很多同學的環境不一樣。同樣是被圍牆圈包起來的社區,但我們這裡是精心設計出來的,和一村隔壁急就章的君毅里眷村不一樣,和我後來去過的臺北同學住的眷村也不一樣。

  我曾經以為臺北人的住居環境一定都很好,去過住眷村的臺北同學家,才知道不一定。我家有洗澡間。洗澡間很大,在一格格霧玻璃拉門裡面,比屋裡其他地方低一階,窗下有水泥砌的大洗臺可以洗頭洗衣物,洗過澡,把大洗澡盆一翻,水就嘩嘩朝大洗臺底下的漏水口奔去,不虞積水。眷村同學家洗澡是在水泥地吃飯間,洗澡時要盡量小心別潑溼桌椅家具。同學媽媽叫我洗完澡別管洗澡盆裡的水,她會處理。

  我家還有廁所。那時候我還沒見過抽水馬桶,我以為廁所多半都是像我家那樣的。我家的廁所分二進,打開門進去的外間,臨窗設有小便斗,再走進去開開內間的門,裡面有蹲式廁所。不過我爸不習慣蹲著上廁所,我媽說因為我爸的小腿比大腿短些,蹲著不舒服。那可怎麼辦?我爸的辦法是找人做了個挖洞的木頭座放在蹲坑上,讓他,還有我們,都可以穩穩坐著上廁所。

  大概我爸是讀工科的,所以有這巧思,解決了原設計者日本人沒想到會有的問題。

  臺北眷村的同學家沒有廁所。我想上廁所時,她帶我出門走過幾條巷弄口,到臨靠村子圍牆的一處公共廁所去。公共廁所很臭,又不太乾淨,如果住在家裡,一天要上好幾次廁所,就得在光天化日下或黑天黑地裡跑這很臭又不太乾淨的公共廁所好幾次。肚子痛,急著要上的時候,就得捂著肚子在路上急奔。不然就是要在家裡準備小馬桶,上過幾次快滿後再端去公共廁所倒。一個村裡那麼多人,早上起來都要上廁所,那大概還要排隊吧?

  我那時候在驚訝之餘也很高興,知道同學邀我去她家住,真的是跟我好,不見外。我的另外一個感覺是,怎麼我有點像是貴族?那個時候沒有「高級外省人」這個詞,如果有的話,我可能會想一想自己算不算是。

  我以為像我家人那樣進洗澡間,進廁所是理所當然的事,只因為我出生就住在日本人於一九三〇年代新蓋的房子。日本人認為洗澡、上廁所是生活要事,不可輕忽,好好的安排了污水通路,又在地底下挖了很深的糞坑。定期會有載著深大木製糞尿桶的牛車來到我家門前的煤渣巷停下,工人持長柄杓和一擔兩桶進入側院,打開糞坑蓋,一杓杓淘起坑裡屎尿,倒進桶子,然後一肩擔雙桶,出側院,上牛車,嘩啦啦倒入比我小人高好多的大糞尿桶。

  日本人認為上廁所當然是在家裡上好,早上起來,在家做好種種私密事多簡便爽快,所以一開始在設計房子的時候就規劃好不同等次、格局的每一家的糞坑位置,和挑糞出入的通道。這樣開挖打造當然比較費工麻煩,不比在村子裡單設一座公共廁所,開挖什麼的都在一小塊方地上,那真是太容易了。只是全村都去一處上廁所,不符合日本人的生活美學和合理精神,他們選擇開頭施工麻煩,日後生活方便的作法。而且他們是要長久佔有臺灣之地,不是只來一兩年就走的,眼光大概望向一百年後,凡事有計畫,有藍圖,連水溝都挖得又深又闊,砌得平平整整,南臺灣的暴雨下落地時,路上的流水總是很快就由水溝排走。

  帶著大批軍民同胞潰逃來臺的國民黨政府想的是要反攻大陸,臺灣彈丸之地只是暫時落落腳,大家總有一天要扔下這裡回家的,當務之急應該是先讓大家有地方住,至於廁所,有的上就好,水溝這種小事,且不去管他。

  種種小事不掛懷了大概二十年有,很多喝黨國奶水長大的孩子,二十歲了,回家還是要上公共廁所。

  我住的日本式社區,公共設施一應俱全,差別規格一絲不苟。那是個差別等序絕對嚴明的住宅區,什麼職等身分的人,住什麼規格大小的房子,沒有例外。臺鋁承接日鋁後,公司管理的法則學到多少我不知道,倒是順理成章承接了這一套差別等序嚴明的公司文化。

  住一村、二村的是高職等的人,房子大,帶圍牆,有院子,但這裡的房子也不是全部一般大,以一村來說,從大門進去,越往裡走,房子越大,院子當然也比較大,花木更加繽紛多樣。大樹在一村中段的位置,中段前後的房子,大小規格有明顯的差異。中段之後的房子也有差異,越靠近裡面的籃球場、招待所,房子、院子越大,玄關軒敞,側院或還附有佣人房小屋。

  以前住一村、二村的,無疑都是日本人,臺灣人住三村、四村......臺灣光復,臺鋁接手日鋁後,這種情形基本上沒有變化,臺灣人還是住三村、四村......,住一村、二村的好像都是外省人,因為外省人職等高,臺灣人升不上來。

  懂事眼睛會看,又靜靜聽父親跟母親說的一些話以後,這些狀況不用問就知道了。

  狀況不是不會改變,但得有人推動。父親由科長升處長後,科長缺有很多人爭取,但父親別有所見,力薦一位高層沒有想到的本省人陳伯伯,父親說那位陳伯伯敦厚認真努力負責,絕對是最適任的人選,他如果做不好,我唐某人負責。職缺發表,跌破大家眼鏡,升科長的竟是陳伯伯,父親非常高興,說這就對了。

  這些事,我都是聽父親跟母親說的。我的耳朵,常常黏在他們身上,他們都不曉得。

  多年後,父親過世,那時候母親已去,故舊也少,出殯送父親到郊野墓園時,我看見壯實敦厚的陳伯伯不辭路遠,相送至墓前。儀式結束,他過來叫我一聲妹妹,訥訥沒有別的話。我眼淚掉下,叫聲陳伯伯,別的話也說不出,心裡感激他記得父親。

  事情會改變,但得有人像父親那樣來推動,在完全沒有人推動的時候來推動。
  這件事,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我在一村那個家裡,在父母親跟前跟後,懂了許多事。

  我家,是在過了大樹以後的後段區域,房子不是最大等級,但有前後院和側院,我家房子前面是煤渣巷子,巷子對面隔了道朱槿花籬,花籬裡面是塊三角形地,不適合蓋房子,就種了羊蹄甲、椰子、芭樂等許多花樹植物,所以我家前面沒有房子,靜中取靜,地點獨特,那塊三角花園幾乎像是我專屬的園地。

  我會在三角花園裡跑來跑去,有小朋友說在裡面撿到過蛇蛋,真可怕,幸好我沒看過。但我多半不想這些,還是悶頭鑽過比大人都高的朱槿花籬,到三角花園去。我最喜歡在裡面一直跑,跑到三角尖端那頭,爬上高高堆疊起的大水泥塊,攀牆探看牆外。我會看到一村隔鄰君毅里的外牆,他們的外牆和我們的外牆外頭是一大片大概一人高的紅土,紅土上面一片空無,什麼都沒有,好像熱得在冒煙,鳥都不來落地站站。紅土,應該是用鋁礬土煉鋁後產生的殘渣,有毒,但那時候不曉得,只覺得莫名的怪異,那片紅土高原像是熾熱的世界盡頭,我在任何電影裡都沒有看過的世界的盡頭,但在圍牆的這邊,卻是綠意燦然,生機滿滿。怪異就在這裡:世界是可以這樣被隔斷的嗎?

  所以我要一再一再的跑到三角尖端那頭,爬上水泥塊,攀著牆頭,確認再確認我的疑惑還在,還在。

  現在沒有一村,沒有臺鋁,也沒有紅土了。失去也有值得慶幸之處。二哥二嫂帶我去看大樹那天,我在大樹下眺望著從前紅土高原的方向,大概就是掛著「大船入港」廣告牌大樓再過去的紅樓房那一帶吧?(未完待續)

  曾經年輕

  在《美麗島》編輯部裡認識的大魏,兩度入獄,坐牢近十年。第一次是因為同彭明敏教授和謝聰敏一起發表《臺灣自救宣言》而被判刑。第二次是天外飛來的冤獄,為了要他承認與一樁爆炸案有關,審訊者打斷他的牙齒,電擊他全身,讓他彈跳起來。可是我看見的大魏,總是心平氣和,滿臉微笑,就算人家問他被刑求的事,他也慢慢道來,不動肝火。這樣的人,內心太強大了。我很難想像他躲在什麼地方,擺弄炸彈的樣子。

  美麗島事件,讓他第三度坐牢,連之前假釋的分也要坐滿,因此他又入獄七年多。
  大魏自己,平心靜氣接受坐牢的命運,我們在外頭,反比他緊張、瞋怨。

  當時很多人在問魏廷朝是誰,亟需了解他的背景,想要把他的相關資料傳送至國外的人權救援組織。魏大嫂慶惠,帶著一歲稚兒新奇,懷著即將出世的魏筠,除了提供大魏的生平資料,還與大家一同奔走,積極參與各項救援行動,身心皆高度緊繃,十分辛苦。我們幫她不了什麼,因為大家都背負沉重,左支右絀。

  於混亂得不行的景況中,我勉力提筆,寫了幾篇陳情及提供資訊的文章,包括一篇〈我所認識的魏大哥〉,寫完以後即交給救援組織,由他們處理。我以為動筆是我比較能做的事。

  可是我哪裡真正了解大魏了?我哪裡看得懂臺灣的過去與現在?我又哪裡會知道大魏是在放眼、深思臺灣的未來後,對他個人的命運透徹了然,報以微笑。我只是粗淺的這樣寫:

  認識的人都叫魏廷朝「大魏」,但是我總叫他魏大哥。
  認識魏大哥,也就是這幾個月的事,但是我對一個人的胸襟、氣度,只要有過真正直面的接觸,就會有真正切入的了解。
  魏大哥,人似春風,與世無爭。但是這樣的一個人,從他二十八歲開始,卻兩度入獄,在獄中度過將近十年的歲月。
  十年,種下一粒種子,可以長成一株大樹;種下一粒仇恨的種子,可以長成一株仇恨的大樹。魏大哥種下的是什麼種子呢?

  我在魏大哥十年鐵窗生涯結束後認識他。我看見的魏大哥從來沒有對人紅過一次臉,也從來沒有對人粗過嗓門,永遠心平氣和,永遠扯開寬寬的大嘴,笑得滿臉都是謙和,都是坦然。

  不免為他擔心:懷抱這樣赤子般的真心誠意,行走多艱的世途,會碰到些什麼事呢?
  不免暗自揣度:究竟魏大哥是赤子呢?還是聖人?

  曾經問他類似的問題。魏大哥說:「我是最平凡的人,做的是最平凡的事。坐過十年牢,也不算什麼。政治犯,不是英雄,更不必把自己捧成英雄。」

  魏大哥歷經打擊,卻仍能以平常心看待自己,行所無事。他的一言一行,渾似天籟,自然無比。也許就是這份平常心,使他安然行過人世種種滄桑,禍來不驚,變生不愁。

  我不再揣度魏大哥是聖人,是赤子,是凡人,還是英雄。魏大哥是政治犯的典範。他受過壓迫,但他仍然保有健康、寬闊、毫不扭曲的心靈。他在封閉的世界待了十年,卻仍以喜悅、愛惜的眼光看待外面的世界。牢獄從來沒有關住魏大哥,他可以自由出入。

  魏大哥對我說過短短幾句話,我深深記得:
  這個社會必然會發生某些事,這些事必然會落到某些人身上。我只是剛巧碰到的一個人而已。
  他說得那麼平和,我唯有點頭。但此刻,我要再問魏大哥:

  ──更多的人去哪裡了呢?更多的人是不是要以閃避、低頭、掩面的姿態,蒼白的走過這個時代呢?更多的人是不是要把我們這個時代的生機摧毀殆盡呢?

  ──請你告訴我,魏大哥。

  年輕的我,只能寫出這樣的文字,只能這樣了。不過這篇很糟的文章有其價值,就是把大魏樸素、深刻的話語錄了下來。(未完待續)

我的國土與子民: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第一部自傳

$
0
0







我的國土與子民: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第一部自傳


作者: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譯者: 茨仁拉姆
出版社:雪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7/05
語言:繁體中文





  ★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第一部自傳,全書根據藏文原版重譯。
  ★ 西藏流亡一甲子,為達賴喇嘛84歲慶壽而出版。

  十四世達賴喇嘛從幼年農家寫到西藏流亡,從個人親身經歷寫到西藏的真實狀況,這本自傳,其實是一部以達賴喇嘛視角所見的歷史書。從這本達賴喇嘛的第一部自傳,對應西藏流亡六十年來達賴喇嘛推動拯救西藏宗教、文化和民族命脈的事業,在在呈現佛教所說的「中道」,一切以佛教的平等、慈悲、利他思想為主導。

  在這本書中,可以看見達賴喇嘛自然流露的悲心以及對和平非暴力的堅持,達賴喇嘛也提到佛學思想的力量及人們遠離痛苦走向幸福的方法。達賴喇嘛說,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尋求以和平與公允的方法與中國解決問題,盡力阻止暴力,說服西藏人民放棄以暴力對抗中國的壓迫。達賴喇嘛還說,雖然中國共產黨的代表在西藏做出了非人道的事情,但是我們藏人,對享有聲譽的中國人沒有恨。

  這部自傳,一直被中國方面認定「反動」書藉,嚴加禁止。因而,很多西藏人冒著被抓捕、被判刑的危險,如飢似渴地尋找、閱讀這部書。一九八九年,譯者的先生因「反革命宣傳煽動罪」被抓捕判刑時,他的罪名之一就是「傳閱」了這部自傳。

  前兩版自傳由藏文譯為英文後,再轉譯為中文。為了克服語言的障礙,本書由藏文原版直接譯為中文,完全呈現達賴喇嘛的真意。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十四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出生於西藏安多的一個農民家庭,二歲時,尋訪十三世達賴喇嘛轉世的團隊找到他,並就其對前世表現的清楚記憶驚嘆不已,甫抵拉薩即直接送入達賴喇嘛的夏宮諾布林卡,隨後舉行了剃度及登基等儀式。

  1950年中共入侵西藏,十六歲的達賴喇嘛被迫提前親政。簽訂「十七條協議」後,達賴喇嘛忍辱負重,試圖以十七條協議保護西藏民族的權益。1959年,達賴喇嘛通過考試辯論,獲得西藏佛教顯宗「喇讓巴格西」的最高學位。

  後因世局突變,達賴喇嘛流亡印度,開始推動拯救西藏宗教、文化和民族權益命脈的事業,迄今已逾六十年。

  達賴喇嘛自然流露的悲心,以及堅持非暴力政策並一心貫徹,對人權、和平、生態、環保…等提出具有建設性及前瞻性的建議,得到了普世的推崇與讚揚,因而獲得198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達賴喇嘛的政治主張,就是佛教所說的「中道」。實際上這是以佛教的平等、慈悲、利他思想為主導的。他依然堅持「中道」的和平非暴力思想,相信以溝通、理解和談判的途徑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譯者簡介

茨仁拉姆

  生於西藏安多地區的阿壩(རྔ་བ་),一九九一年畢業於四川省藏文學校。一九九二年逃離中共佔領下的西藏,抵達印度,開始流亡生涯。曾在西藏流亡政府安全部西藏問題研究中心工作,後為自由亞洲電台和美國之音藏語部駐臺灣記者,也曾在藏人行政中央外交部工作。現為西藏流亡議會議員。譯有《班禪大師》等作品。

目錄
第一章 農民的兒子
第二章 探求證悟
第三章 內在的和平
第四章 西藏與鄰邦中國
第五章 侵略
第六章 在共產中國
第七章 欺壓與寒心
第八章 印度朝聖
第九章 暴動
第十章 拉薩危機
第十一章 逃亡
第十二章 流亡
第十三章 現在與未來
收回


序一

  近來,由於西藏發生劇變與災難,數以萬計的僧俗民眾逃抵鄰國。為了不懈地恢復西藏政教和自由之正義事業,以及暫時和長久的善業福澤,很多人鼓勵我撰寫一部歷史書,為了讓生活在這個世界的廣大人們全面瞭解西藏,因此,我以簡潔、易懂,並容易譯為外國語言的敘述方式,寫下了個人經歷和西藏的真實狀況,在交由西藏流亡政府教育出版出版之際,作此說明。

達賴喇嘛
於印度喜馬偕爾邦,達蘭薩拉
一九六二年八月二十六日
藏曆第十六繞迥水虎年六月二十五日
序二

  當中國共產軍隊於一九五零年進入西藏東部時,我和我的人民想盡一切辦法,堅持向聯合國和世界各大國呼籲,希望介入調停。但是, 都沒有得到積極回應。

  幾個世紀以來,西藏就放棄了武力。自從一千多年前,佛陀釋迦牟尼的教義從印度傳入西藏開始,我們就相信並遵循和平非暴力了。我們是一個佛教國家,以佛的教義指導我們的生活,不太關注政治, 經濟也不發達,加上沒有得到外國的支持,輕而易舉地被中國軍事控制了。

  當時,為了簽定一個也讓我們認可的條約,特別派代表去了北京。但在共產黨的武力恐嚇下,他們被迫簽定了一個扼殺我們主權和自由的協議。我們的政府並不認同,只是我們清楚地知道,如果否定這個協議,必將很快造成更多的殺戮和殘害。在明確知道這個協議不平等的前提下,為了我的人民不再遭受更大的痛苦,我和我的政府,不得不接受這個協議。中國方面,有一段時間,表面上遵守了這個協議,那只是為了掩飾其狡詐的面具,因為慢慢地,他們破壞了這個協議的所有條款。

  國際法學家委員會的報告中,已詳盡地記錄了西藏遭遇的苦難。而在這部書裡,我嘗試更多地以個人的視角講述我們在西藏的生活, 和終結我們這種生活的那些悲慘事件。但如果不瞭解一點佛教教義的話,就沒有辦法完全瞭解西藏情況。因此,在這本書中,我也提到佛學思想的力量,人們遠離痛苦走向幸福的方法。

  我是非暴力理論的堅定追隨者。這是具有非凡智慧的佛陀首先倡導的,在我們這個時代,又由印度的聖者和領袖甘地實踐,所以從最初起,我就反對以武力爭取重獲自由。因此,從一九五零年開始,九年間,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尋求以和平與公允的方法與中國解決問題,盡力阻止暴力,甚至不顧自己人民的失望。也說服了在西藏政府管理下的人民,放棄以暴力對抗中國的壓迫。我相信暴力不符合宗教原則,會使很多眾生喪失生命。最近,被中國佔領的西藏東部地區發動了武裝抵抗,但是,我和我的政府都沒有任何辦法與他們接觸並產生影響力。侵略者肆無忌憚的武力鎮壓,最終導致了所有西藏人都忍無可忍。

  請諸位讀者通過對本書的閱讀,憑借自己的洞察,做出公正的判斷。需要補充的是,雖然中國共產黨的代表在西藏做出了非人道的事情,但是我們藏人,對享有聲譽的中國人沒有恨。我們的願望是與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鄰國和平相處,享受自己的生活。為了實現這一切,我向追求和平與正義的世界人民呼籲。

  感謝David Howarth 先生,在這部史書譯為英文之時付出的一切努力;也感謝Sonam Topgay Kazit 的幫助,使這部書更加細緻,提供了讀者一個瞭解詳情的機會。

達賴喇嘛
於印度喜馬偕爾邦,達蘭薩拉
一九六二年,藏曆第十六繞迥水虎年

齊邦媛《巨流河》

$
0
0

上週以來,我在中一中校友的FB群組推介《巨流河》。很多人都讀過齊老師對一中的深情。但,這只是冰山之一角。今天,我提醒大家最好把書全讀了。我看的是初版,有些小錯字;當然,最好作索引,譬如說,我最近在孫康宜教授的FB看到她與台大的鄭毓瑜教授在哈佛的合照,她倆位的大名,分別在《巨流河》中很不一樣的脈絡出現.........。

作為讀者,我很想請教齊老師的,可真多呢,大至胡適之先生怎樣談她的父親,小至她以Thoma Mann的《魔山》當教材 (此書在《巨流河》至少出現兩次,有點差異......)   的文本和  碰到的具體地文化解釋的困難........




*****


注意,英文版的副標題。畫蛇添足!譬如說,Andrew Grove 的回憶錄書名只是:Swimming Across,不必加"一個匈牙利移民的成功故事"。


能夠妥協的簡體字版,不見得皆大歡喜:"2010年底,《巨流河》簡體字版由北京三聯書店取得授權,雖在少許刪節的立場上有些折沖與磨合,但終能順利出版。齊邦媛這個名字也由此為大陸讀者熟知。"


比較:《巨流河》日文版在日本正式出版了20,日本相關部門沒有進行篡改與閹割,這是讓日本讀者重新看待八十年前戰爭真相的最佳讀本。














中華民國筆會說這專頁讚

高齡時以四年時間完成《巨流河》,苦心孤詣,深情至性,以其個人的生命歷程,映照兩岸大時代的故事,呈現了二十世紀中國的局勢變化與戰爭帶來的顛沛流離景象。

《巨流河》2009年在台灣出版時引起文壇及各界矚目,討論評述者眾,英譯本出版,更是值得慶賀的大事。


[我們這世代的共同老師]
昨天與王德威老師見面時,我特別提起,齊邦媛老師是我們這世代的共同老師。尤其每個台文所的創所教授,台大的梅家玲,政大的我、清大的陳萬益、興大的邱貴芬、成大的呂興昌、林瑞明,都在台大上過齊老師的「高級英文」。
昨天王德威說,《巨流河》已經翻譯成英文書。這是龐大的工程,對我們這世代頗具非凡的意義。當年在這本著作的新書發表會上,我曾經說過,齊老師好像是一座冰山,似乎看不見她的底層。但是出版這本重要巨著後,我才發現齊老師是一座火山。而且我也寫了一篇「巨河回流」的散文,向齊老師致敬。現在以英文書在美國讀書市場出現時,齊老師的記憶又讓更多讀者分享。



Emile Zola, Thérèse Raquin《苔蕾斯·拉甘》1867 / 1873

$
0
0



"Thérèse Raquin" is Emile Zola's novel that revolves around adultery and murder. This novel tells the story of a young woman who was unhappily married to her first cousin living with her overbearing aunt.
Zola describes this piece as the "study temperaments and not characters." Because of this novel, the author was considered as an example of naturalism.
His novel was later adapted as a play in 1873, which he also wrote. The story has since been made into films, mini-series, musicals, and more.
"They turned me into a hypocrite and a liar. They stifled me with their bourgeois comfort and I don't understand why there is any red blood left in my veins. I would lower my eyes and put on a sad, imbecilic face like them, leading the same dead life. [...] they had turned me into a docile creature with their weak kindness and their repulsive tenderness. So I lied, and I kept on lying. I stayed there, sweet and silent, dreaming about how I could hit and bite." - Emile Zola, 'Therese Raquin'
GLOBAL.OUP.COM
Thérèse Raquin is a clinically observed, sinister tale of adultery and murder among the lower classes in nineteenth-century Paris. Zola's dispassionate dissection of the motivations of his characters, mere `human beasts' who kill in order to satisfy their lust, is much more than an atmospheric Sec...



Thérèse Raquin
Raquin.jpg
Written byÉmile Zola
Date premiered1867 / 1873
Original languageFrench
GenreNaturalismtheatrical naturalismpsychological novel


左拉與自然主義思潮

自然主義的誕生

19世紀50、60年代的法國,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標榜「科學性」成為一種時尚,「讓科學進入文學領域」成為一句時髦的口號。
1857年,哲學家泰納在《批評和歷史論文集》中首先為文學上的自然主義下了定義,即以來觀察,用科學方法描寫生活。左拉接受了泰納的美學理論。他還閱讀了法國醫生呂卡斯的《自然遺傳的哲學和生理學論著》、勒圖爾諾醫生的《情慾生理學》、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等生物、遺傳學著作,逐漸形成了一整套自然主義的文學主張。
左拉認為,現代文學應該拋棄「理想的香膏」和「羅曼蒂克的糖汁」,以科學為指導,保持絕對的客觀和中立,實錄現實世界的真相。只有這樣,文學才能起到積極的作用。他主張小說家不僅要有科學的態度,對生活進行細緻的觀察,搜集大量資料,而且要有科學的方法,即實驗的方法,把人物放到各種環境中去實驗,以便考察情感在自然法則決定下的活動規律。在這樣觀點的決定下,左拉認為人和其他生物一樣,都服從某種決定論,而環境、遺傳對性格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
《苔蕾斯·拉甘》是左拉根據自己的美學主張創作的第一部小說。小說以一對通姦的男女遭受幽靈折磨的故事並最終自殺的故事為線索,著力渲染機體功能失常的臨床表現。自然主義文學另一代表人物龔古爾曾如此評價:「對悔恨作了一次傑出的病理解剖。」。

《崩塌的世界:鮮為人知的1914-1918》A World Undone:the Story of the Great War 1914 to 1918 By G. J. Meyer

$
0
0







16:52NOW PLAYING

《崩塌的世界:鮮為人知的1914-1918》A World Undone:the Story of the Great War 1914 to 1918 By G. J. Meyer
未提供相片說明。


梅爾(G.J.Meyer),職業作家,他的作品經常出現在《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波士頓環球報》等美國主流報刊雜誌上。他從少年時代就迷戀上了一戰史,翻閱大量書籍後,發現每一本 書雖都有精彩之處但也都留有遺憾。於是,他耗費幾十年的時間搜集各種有關第壹次世界大戰的資訊和故事,寫出了這段精彩絕倫的歷史。
崩塌的世界:鮮為人知的1914-1918(簡體書)





《崩塌的世界:鮮為人知的1914-1918》共6大部分、36章,詳細描繪了第壹次世界大戰的發展進程,揭示了眾多歷史事件背後的聯繫。《崩塌的世界:鮮為人知的1914-1918》的4大突出特點:介紹歷史線索和背景。在每章正文之後,都有一個背景回顧。分析了眾多歷史事件背後的聯繫,指出一戰爆發的必然性。
描繪人物的思維活動。作者參考了238部有關一戰的回憶錄,非常重視描繪關鍵人物的思維活動,以及他們發揮的重要作用。
公平地對待交戰雙方。比如,英國雖然是戰勝國,但犯的錯誤也很多。德國雖然是戰敗國,但其戰略、戰術仍然有許多過人之處。
分析戰略和戰術問題。作者不僅重視描繪具體戰場,也重視講解戰略問題。描繪戰局和主觀因素對戰略目標形成的影響。

內容簡介  · · · · · ·

在線試讀前往豆瓣閱讀試讀本書

作者簡介  · · · · · ·

[美]梅爾(G. .J. Meyer) 職業作家,他的作品經常出現在《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波士頓環球報》等美國主流報刊雜誌上。他從少年時代就迷戀上了一戰史,翻閱大量書籍後,發現每一本書雖都有精彩之處但也都留有遺憾。於是,他耗費幾十年的時間蒐集各種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信息和故事,寫出了這段精彩絕倫的歷史。

目錄  · · · · · ·

前言
第一部分1914年7月——墜入深淵
第二部分1914年8月—9月——奔向僵局
第三部分1915年——零和博弈
第四部分1916年——失血而亡
第五部分1917年——分崩離析
第五部分1918年——孤注一擲
· · · · 
第一部分1914年7月:墜入深淵
第1章6月28日:黑手降臨
背景:塞爾維亞人
第2章痛改前非
背景:哈布斯堡家族
第3章火燒歐洲
背景:霍亨索倫王室
第4章7月25日至28日:秘密和謊言
背景:羅曼諾夫王朝
第5章7月29日至31日:恐懼是個壞謀士
背景:奧斯曼帝國
第6章8月1日:跳入黑暗
第二部分1914年8月至9月:奔向僵局
第7章鐵骰子轉起來
背景:1914年的巴黎
第8章第一滴血
背景:1914年的倫敦
第9章完美的平衡
背景:容克貴族
第10章向馬恩河迸發
背景:法國指揮官
第11章放棄馬恩河
背景:英國指揮官
第12章佛蘭德斯的田野
第三部分1915年:零和博弈
第13章尋找新戰場
背景:死亡機器
第14章達達尼爾海峽
背景:海戰
第15章再戰伊普爾
背景:穴居人
第16章加里波利之戰
背景:巨大的炮彈耗費量
第17章轉變態度
背景:大屠殺
第18章加里波利大撤退
第四部分1916年:失血而亡
第19章凡爾登:準備
背景:難以癒合的舊傷
第20章凡爾登:戰役展開
背景:像死人一樣活著
第21章凡爾登大挪移
背景:飛機和陸艦
第22章大旋渦
背景:德國的猶太人
第23章索姆河戰役
背景:辭舊迎新
第24章筋疲力盡
第五部分1917年:分崩離析
第25章甘藍和潛艇
背景:消耗未來
第26章新計畫
背景:情感和理智
第27章革命和干涉
背景:哥薩克人
第28章尼韋勒的進攻
背景:戰爭和詩歌
第29章沒有槍炮的戰爭
背景:老虎出山
第30章帕斯尚爾戰役
第六部分1918年:孤注一擲
第31章走向破產
背景:德皇威廉二世
第32章糾纏不清的結盟
背景:阿拉伯的勞倫斯
第33章米夏埃爾計畫
背景:魯登道夫
第34章絕對複雜的遊戲
背景:女性
第35章德軍的災難日
背景:薩洛尼卡的園丁
第36章敗落的徵兆
背景:命運
















3点すべてのイメージを見る


著者をフォロー

G. J. Meyer
+ フォロー


A World Undone: The Story of the Great War, 1914 to 1918 ペーパーバック – 2007/5/29
G. J. Meyer (著)












崩塌的世界

崩塌的世界
作者 : (美)梅爾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副標題:鮮爲人知的1914-1918譯者 : 何衛寧出版年: 2017-5頁數: 515定價: 68裝幀:平裝 ISBN: 9787516632017

蘇維熊文集

$
0
0











為了查《民俗臺灣》(此套書沒翻譯,很奇怪,可能有不少篇有中文了,如1942年被禁,約1945才登的
;影印本,價格不親民)去書店立讀半小時,不好意思,還是買兩本書報答。
午間看電視,姑且不談某人處處犯錯。日本的加強型保利龍組合屋,經濟耐用保溫.....
香港去年移民台灣約1250人 (記憶約數),多從事餐飲,創業門檻約是香港的1/5;有位女老闆每次端出的湯,就傳來小孩顧客的驚呼聲,真是滿心喜悅。





夏丏尊 、蘇維熊到 Orientomology: The Insect Literature of Lafcadio Hearn (1850–1904)





1930年代的中國的夏丏尊(中文)和台灣的蘇維熊(日文),都提到小泉八雲關於虫的著作《蟲的文學》:
......小泉八雲曾著了一部有名的《蟲的文學》,把日本的虫的故事及詩歌和西洋的關於虫的文獻比較研究過,我在往時讀了很感興趣。.....
----夏丏尊《鳥與文學》序  1931.4

蘇維熊 在《蒼蠅文學》提到 Lafcadio Hearn 此方面的論述。---《蘇維熊文集》蒼蠅文學,  pp. 58-70,原刊於台灣文藝,1935.7 ,




    關於《福爾摩沙》
    值此文藝雜誌《福爾摩沙》創刊之際,我們想要談談創辦的宗旨,以鼓勵同志們奮發向上。回顧歷史,古今東西,各方面有意義的新運動通常都是由青年發起的。因為他們的良心就是那麼勇於正視事實,而另一方面,他們也擁有旺盛的意志力和體力貫徹他們的信仰。

    臺灣有固有的文化和文藝嗎?現在有嗎?常有人發出這樣的疑問。三百年前,從福建、廣東遷移到臺灣的一群漢民族,當然是中國南方文化創造者的子孫。臺灣人擁 有優秀的文化遺產,可是現在臺灣人的文化和文藝如何呢?被問起這個問題時,哪一個臺灣人能不面紅耳赤?傳統繪畫式微了,漢詩也墮落了,甚至成為應酬的手 段。追求完全自由的政治與經濟生活當然是最重要的大事,可是我們更渴望有藝術生活。現在,我們必須振興萎靡的臺灣文藝。

    臺灣在地理上面臨熱帶特有的大自然,而在政治方面和人種方面,則有從中國領土編入我國殖民地的特殊事態。「高砂族」、臺灣人、內地人就這樣混居一地。

    這些生存在幾千年文化遺產,和現有的種種特殊事態中的人們,為什麼一直到今天都還不能孕育出獨特的文藝呢?真是太不可思議了。並不是我們的前輩沒有閒暇和 才能,而是沒有足夠的勇氣和團結的力量。才疏學淺的我們有鑑於此,現在自己站出來做先驅。在消極面,決定要整理、研究向來聲勢微弱的文藝作品,和現在膾炙 人口的民間歌謠及傳說等鄉土藝術;在積極面,則決心付出我們所有的精神,創作真正的臺灣純文藝。

    各位臺灣青年!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自由更豐富,我們青年必須親手發起文藝運動。過去無依無靠的同志,現在應該振作起來加入我們,大家互相合作,努力向前邁 進。過去的臺灣就好比外觀華美,而內藏枯骨爛肉的「白色墳墓」。今後,我們必須藉著我們所創作的文藝的力量,創造真正的「美麗島」。
    (《福爾摩沙》創刊詞,涂翠花譯 ,原刊於《福爾摩沙》創刊號,1933年7月15日。右上圖為《福爾摩沙》創刊號封面。)
    ===========================================================
    1933年3月,蘇維熊、魏上春、林添進、柯賢 湖、吳鴻秋、吳坤煌、張文環、巫永福等人準備重新組會,為避免再度遭到非法糾舉,決定以合法組織的形式組成文藝研究團體「臺灣藝術研究會」,其宗旨為促進 臺灣新文藝發展,企圖借此徹底喚醒留日青年學生們的民族意識以及鼓勵新文學運動,為日治時期第一個正式成立的臺灣文學運動團體。隨後,《福爾摩沙》創刊, 創刊號一共印刷了五百份,除五十本郵寄臺灣臺中中央書局寄售外,其餘分贈東京各大報社、圖書館、會員以及臺灣島內有志之士,內容有文藝評論、詩歌、小說。 除了詩歌部分有中文詩以外,其餘皆為日文作品。
    《福爾摩沙》以及「臺灣藝術研究會」(或稱《福爾 摩沙》集團)在日治時期的臺灣文學與文化史上的意義早為眾所公認,近來年,相關的研究也十分豐碩。如日本學者河原功先生即曾率先指出:「臺灣藝術研究會」 及其機關刊物《福爾摩沙》的貢獻是對臺灣島內文壇予以外部刺激,因而促成1934年全臺性文藝組織「臺灣文藝聯盟」的成立,使得臺灣新文學運動得以迎向顛 峰期。而晚近臺灣學者柳書琴教授更進一步闡明《福爾摩沙》系統作家在旅日知識青年文學系譜中承先啟後的地位,並分析其民族意識形成來源與走向。此外,張文 薰教授也從臺灣三○年代文藝界發言權的爭奪現象,重新再定位《福爾摩沙》在當時臺灣文壇的角色功能,指出《福爾摩沙》同人在當時同時具有的臺灣民族社會運 動領導者和日本普羅文學運動直系血親的雙重優勢地位。
    《福爾摩沙》對1930年代臺灣新文學運動和臺灣文壇的影響,都是無庸置疑的。我們可以斷言,來自外部的《福爾摩沙》對島內文壇的刺激,加速了三○年代後期臺灣島內文壇成熟與成立的步伐。──摘自序言

    本書目錄
    立足鄉土,放眼世界-「臺灣藝術研究會」發起人蘇維熊教授與《福爾摩沙》(代序) ∕梅家玲 1
    先父教學及研究的回憶(代序)∕蘇明陽 7
    文學研究與評論 《福爾摩沙》創刊詞 14
    試論臺灣歌謠 16
    《福爾摩沙》創刊號 編輯後記 30
    自然文學的將來 32
    《福爾摩沙》第二號 編輯後記 44
    臺灣的民謠與自然 46
    蒼蠅文學 58
    性與臺灣俚諺 71
    從俚語看臺灣男女關係 80
    中日對照中國文藝叢書發刊序 91
    中國文學與山岳 93
    臺灣話人稱代名詞的特殊用法 101
    英國古謠 Thomas The Rhymer 106
    英美詩評釋(一)Robert Frost 120
    英美詩研究 S. T. Coleridge: Kubla Khan 150
    英美詩評釋(二)Ralph Hodgson 162
    英美詩歌研究 英國現存最古抒情詩〈杜鵑鳥歌〉 186
    英美詩歌研究 Christopher Marlowe〈熱情的牧羊者〉及其衍生的 兩篇戀愛詩 193
    英美詩歌研究(二)John Donne: Song 208
    現代美國詩論(一)詩與現代人的精神 213
    臺灣的生殖器崇拜 224
    詩歌創作 春夜恨 232
    啞口詩人 236
    貓頭鷹的生活型態 237
    性 239
    矛盾的心 241
    早朝 243
    不變的客人 245
    屋頂的動物 248
    附錄 蘇維熊先生年譜簡編∕李文卿 252
    1947 主編東華書局中日對照 "中國文藝叢書楊逵翻譯四本: 魯迅 /茅盾/郁達夫/鄭振鐸(未見)

    蘇維熊先生著作目錄∕李文卿 254
    憶蘇教授∕陳典義 257
    一封無法投遞的信—給 PaPa∕蘇英明 262
    新竹蘆竹湳莊蘇氏家族二百年奮鬥史∕蘇世昌、蘇明陽 269
    蘇維熊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系畢業論文 ”Nature in T. Hardy” 292
    編輯後記∕李文卿 318



    ****
    《福爾摩沙》創刊詞

    值此文藝雜誌《福爾摩沙》創刊之際,我們想要談談創辦的宗旨,以鼓勵同志們奮發向上。回顧歷史,古今東西,各方面有意義的新運動通常都是由青年發起的。因為他們的良心就是那麼勇於正視事實,而另一方面,他們也擁有旺盛的意志力和體力貫徹他們的信仰。

    臺灣有固有的文化和文藝嗎?現在有嗎?常有人發出這樣的疑問。三百年前,從福建、廣東遷移到臺灣的一群漢民族,當然是中國南方文化創造者的子孫。 臺灣人擁有優秀的文化遺產,可是現在臺灣人的文化和文藝如何呢?被問起這個問題時,哪一個臺灣人能不面紅耳赤?傳統繪畫式微了,漢詩也墮落了,甚至成為應 酬的手段。追求完全自由的政治與經濟生活當然是最重要的大事,可是我們更渴望有藝術生活。現在,我們必須振興萎靡的臺灣文藝。

    臺灣在地理上面臨熱帶特有的大自然,而在政治方面和人種方面,則有從中國領土編入我國殖民地的特殊事態。「高砂族」、臺灣人、內地人就這樣混居一地。

    這些生存在幾千年文化遺產,和現有的種種特殊事態中的人們,為什麼一直到今天都還不能孕育出獨特的文藝呢?真是太不可思議了。並不是我們的前輩沒 有閒暇和才能,而是沒有足夠的勇氣和團結的力量。才疏學淺的我們有鑑於此,現在自己站出來做先驅。在消極面,決定要整理、研究向來聲勢微弱的文藝作品,和 現在膾炙人口的民間歌謠及傳說等鄉土藝術;在積極面,則決心付出我們所有的精神,創作真正的臺灣純文藝。

    各位臺灣青年!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自由更豐富,我們青年必須親手發起文藝運動。過去無依無靠的同志,現在應該振作起來加入我們,大家互相合作,努 力向前邁進。過去的臺灣就好比外觀華美,而內藏枯骨爛肉的「白色墳墓」。今後,我們必須藉著我們所創作的文藝的力量,創造真正的「美麗島」。

    涂翠花譯
    (《福爾摩沙》創刊號,1933年7月15日)


    啞口詩人(讀做臺灣白話)
    1
    我不得已塞死了多少的詩魂
    望汝詩神千萬寬恕吞忍
    我不是無聽著汝的絕叫
    我的筆並不是表現汝沒得著

    2
    我有目睭通看有耳孔通聽
    萬項我知什麼是邪是正
    大家勿嘲笑不幸啞口的詩人
    汝須可憐我有嘴而不得出聲

    3
    假使我那來念戀愛或合離
    兄弟必也要發怒唾棄!
    假使我那來高叫艱難辛苦
    敢會犯了別人的禁忌!

    (原文漢文)
    (《福爾摩沙》創刊號,1933年7月15日)


    ---

    從俚語看臺灣男女關係

    大凡要成就一樁姻緣,總需要一個媒人。而為人作媒的功德有多大呢?在消極方面,從臺灣人認為 「無後」是最大罪過的觀念看來,認為若拆散他人姻緣將受到七代貧窮的懲罰;在積極方面則認為若一個人一輩子都沒有為他人作過媒,下輩子就得去「牽豬 哥」(俗稱為豬隻配種者),因此非常鼓勵人們為人作媒。甚至認為能為他人成就一件婚事,其功德勝過三年的茹素修行。
    做一回媒人較好食三年青菜

    即使沒有積到這種陰德,能像「牽豬哥」者一樣,看到自己撮合的年輕人幸福快樂,也是美事一件:
    牽豬哥的趁暢

    但是當一個人成為專業的媒人後,為求撮合難免作誇大不實的形容,因此又曰:
    媒人嘴豪累累

    一般的習慣而言,若要極力推薦一個人,通常都會說對方只是五官齊全,但有一句諺語形容妻子獨眼而丈夫跛腳,只有媒人四肢健全,三人一共五隻眼睛,而腳卻有長有短,但直到上了花轎才發現和先前形容的不一樣,而與媒人之間產生糾紛的情形:
    三人五目,後日勿長短腳話

    但新人們也必須了解,即使媒人認真為他人作媒,最多只能讓兩人順利送入洞房,之後的好壞則無法保證。
    包汝入房,無包汝終世人

    另外,如果夫婦感情良好,通常還是兩人之間的事,不太會特別去感謝媒人;反之若夫婦感情不睦,媒人就會被「牽拖」到,一輩子被這對夫婦惡罵詛咒不得翻身。
    做得好著好,做不好帶鐵鎖

    即使因此下輩子得去「牽豬哥」,倒不至於在夢中都被要求作媒。如果只是被罵就沒事倒還好,只怕為了好好為人撮合,遇到沒錢的新郎甚至連聘金都得為他出,也有一句話形容此種哭笑不得的窘境:
    做媒人,貼出聘金



    通常認為能夠結為夫妻,是來自前世的因緣。而即使媒人如何舌粲蓮花,都無法將兩個無緣的人撮合在一起。媒人只不過是在世間男女之中找出他們因緣的線索,為他們尋找上天注定的對象罷了。

    姻緣天注定
    姻緣五百年前注定
    人未到,緣先到

    送定(訂婚)時新郎送給新娘的肚仔(肚兜)上,有個以紅線綁著的鉛錢(取臺語「鉛」與「緣」同音之意)表現出無限的愛意,並象徵這件肚兜帶有兩人 的愛情。而一對男女因天生注定的姻緣而結合,除了所謂的「陰陽調和」外,也有一句諺語象徵兩人像是棉被與蓆子般一起進入夫婦共同生活:

    姻緣相撞著,一人攜被一人攜蓆

    而只要用心尋找,相信就會找到對的人,就像花朵不會在錯誤的季節綻放一般:
    花無錯開,因緣無錯對

    接下來介紹吸引臺灣女性的十大條件。告訴我們只要有必死的決心就能夠抱得美人歸。

    一錢,二因緣,三美,四少年,五好嘴,六敢跪,七皮,
    八努力,九強,十存死

    雖說姻緣是前世注定,但兩人一般高的組合卻很少見。像所謂「夫唱婦隨」一般的夫婦有人稱為:

    尪生某旦,食飽相著。

    這種組合通常是少之又少,通常是電線桿配水泥桶。但若以優生學來看,「截長補短」或許比較好。

    一好甲一害,永無二好通相排

    但以一般社會眼光看來,仍將「破鍋總有破蓋配」、「龍生龍,鳳生鳳」視為理所當然,若以此推論,一個駝背男子就只能與痴呆女子結婚似乎也太可憐了些。

    龍交龍,鳳交鳳,隱龜的交當憨

    --
    關於受歡迎的男性職業方面,以傳統士大夫思想看來,總認為若嫁給讀書人,將會滿室書香,即使三天不吃不喝仍然神清氣爽。因此認為男人就應該讀書。

    嫁著讀書尪,床頭睏,床尾香

    接下來看一些女性嫁給禿頭、眼盲、耳聾、跛腳、特別矮小或高大等「特殊」男性的苦衷。相信沒有人不覺得好笑。

    嫁著臭頭尪,拈棉被塞鼻孔
    嫁著青盲尪,梳頭抹粉無彩工
    嫁著臭爾尪,講話無聽氣死人
    嫁著撓手尪,那行路那悅人
    嫁著跛腳尪,那行路那跳童
    嫁著矮仔尪,燒香點火叫別人
    嫁著長腳尪,夯柴刀截腳筒
    嫁著讀書尪,三日無食著輕鬆

    以職業來看,從事自古被認為是「下九流」低賤行業的男性,也不容易讓女性願意委身下嫁。

    查某子第一不嫁搖鎮鐘,第二不嫁踏山陵,第三不嫁稟針兄⋯⋯

    而關於夫妻年齡應該差幾歲,通常以陰陽五行學來判斷吉凶。但不知為何也有俗語形容妻子年紀較大的好處。

    某大姊,坐金交椅

    也有相反的說法如「老尪疼幼某」、「幼夫不如無」等等。前者只是一種迷信;後者則與床笫之事有關。但若有例外情形又如何?實際上當然大家都喜歡年 輕的,尤其在生理上女性比男性衰老得快。而在前述的陰陽五行學方面也有相關的俚語。相傳午年出生的女子在生辰八字上有剋夫、殺夫的不良命格,因此很多「童 養媳」大多不報自己真正的生辰八字,因此有一句諺語說:

    男命無假,女命無真

    在舊社會的傳統家庭中,幾乎可說忽略了女性的存在─除了母親以上的尊親屬以外─。很多時候娶媳婦只是為了讓兒子不再流連花街柳巷,或是增加家中的 勞動人手。像這樣輕易就被嫁到別人家中的女性,就像所謂的「女人如水」,也就是「在家從父,出嫁從夫」,或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必須「嫁雞隨雞,嫁 狗隨狗」。女子從小所受的教育使她們不知道「三從」究竟要服從誰,但既不想也不能坦言自己的主見。

    嫁雞帶雞飛,嫁狗帶狗走
    查某子人,乞食工藝亦著學,入人門据人
    查某子人,上轎十八變
    新來新娘,月內囝仔,極快慣勢

    當新娘上轎離開娘家時,新娘的父親會在後潑水,一方面象徵女人如水一般,能適應環境,一方面又有「覆水難收」之意,表示嫁出去之後不會因夫婦感情不睦而被「退貨」回娘家,或是為了洗淨污穢,不知真正的意義是哪一種?但相信轎上的女子只有暗自將眼淚往肚裡吞。也就是:

    自分命,無怨天

    像這樣的自怨自艾雖值得同情,但現在也有敢於挑戰道德與社會觀念的新女性。當四名大漢抬著轎子和紅色「新娘燈」前來迎娶,新娘卻不願出嫁,而罩著臉上的紅布幔與意中人私奔,成為新一代的自由戀愛主義者。

    紅燈四轎扛不行,罩帕仔巾帶人走

    另外,即使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且男女雙方都同意,也不能沒有聘金就成婚。不像豬羊可以賒帳,聘金可不能欠著。也有一句有趣的諺語這麼說:

    賒豚賒羊,無賒新娘

    另外,娘家通常都想為女兒準備很多東西,簡直像是「為一個女兒開七座倉庫」。因此也有一句俚語形容嫁一個女兒簡直像是遭小偷。

    嫁查某子,較慘著賊偷

    在目前的各項法律明文規定尚未出現前的舊時代,依其社會慣例─也就是當時不成文的獨特默契,女子有權得到嫁妝,就像男子具有田地繼承權一般。

    男晡子得田畑,查某子得嫁妝

    相反的,現在有些意志堅強的男子未必要繼承父祖遺產。同樣的,一些新女性也未必需要嫁妝。這是要現代男女懂得自食其力的新觀念,也有這樣一句有如當頭棒喝般的好諺語。

    好男不免爸公業,好女不免爸母嫁妝

    接下來要提到一些男女結婚之後進入共同婚姻生活的諺語。前述的諺語都比較嚴肅,接下來則試圖介紹幾句比較輕鬆的。無論古今中外,單身的人除了家庭責任輕之外,社會對其要求也不會那麼嚴格。

    無某無猴,做賊做鱟

    單身的人批評他人妻子水性楊花,或他人孩子調皮搗蛋,像雞的尖嘴一樣尖銳苛薄。但等到他們結婚生子,才發現過去批評別人的事情應驗到自己身上,可說是「雞嘴」變成了扁扁的「鴨嘴」。

    未娶某不通笑人某嬲,未生子不通笑人子孽肖
    未娶某雞嘴,娶某鴨嘴

    另外就像沒養豬覺得剩菜剩飯很多難以處理,養了以後又為飼料不足所苦;就像娶了老婆也很花錢,光是娶進來很容易,只像是徒弟的功夫;娶妻後要養活妻子就必須有師傅的功力。

    未娶某散散銀,未飼豬散散噴
    娶某師仔,飼某師傅

    有人問一個老和尚長壽的秘訣時,關於如何調節自己的慾望部分有這樣妙語如珠的回答。臺灣也有一句話說:

    驚暝暝一,不驚一暝七

    另有一句:

    三十歲男晡真乩,三十歲查某老人

    一般而言,男性到三十歲正好在生理與心理上到達巔峰,男性大致如此,但下句的「三十歲查某老人」個人認為係指女性容貌的變化,否則將不合實際生理狀況。因為在俗諺中形容女性慾望逐漸衰退大致是在四十歲以後。

    上四不攝

    而休止期(更年期)大約在四十四歲左右。

    四十四斷子蒂

    將孩子比喻為果實,以蒂頭無法支撐而斷落來比喻非常有趣。而或許這個「蒂」也與漢民族的敬天(天帝)思想有關。雖然如此,女性之中也有「老當益壯」的特殊人物存在。

    三十枵,四十嬲,五十摃破人的豬寮
    老罔老,半暝後

    關於較開放的女性方面,過去臺灣在廟會之後似乎會允許男女自由交往一段時間,有以下俚語為證:

    愛嬲,去枋寮(枋寮為具有著名寺廟的地名)

    不知道人類是否與其他動物一般有特定的「發情」週期,但下面這句俚語似乎暗示了這種週期性:

    正月狂查某,二月狂蛤鼓,三月狂魚,四月狂蟑螂,五月五西瓜滿街路,六月六仙草水米苔目⋯⋯

    女性有所謂的更年期,其實男性到一定年齡也會進入慾望減退期。而在生理學上究竟是幾歲左右呢?有句俚語這麼說:

    年怕中秋,人怕四九

    另外,如前述能結為夫妻來自難得的緣分,因此也有一些形容鶼鰈情深的諺語。

    夫妻本是同林鳥,父子本是冤業情
    夫妻相惜過一世,一夜夫妻百世恩

    雖然有如此美好的句子,但仔細想想,卻像是身心狀態上已經沒有精力吵架的老人對年輕人的教訓。就像「一人太寂寞,兩人恰恰好,三人太超過」一般,老人若遇到喪偶,老來無伴實在很寂寞。

    幼不通無母,老不通無婆

    因此對女性而言,丈夫即使不怎麼好,只要有他在,起碼不會餓死。如果丈夫是完美無缺的,那即使是四五個孩子的孝敬都比不上。

    歹歹尪,食沒空
    一斤子,不值四兩尪

    而目前推行一夫一妻主義,相信女性一定大力支持此一觀念。也有俚語這麼說:

    嫁人擔葱賣菜,不嫁雙人一婿
    一尪一某無人知,一尪二某相舍代

    也有些「大丈夫」非常「疼某」,做了一些極為貼心的事:

    愛某美,甲某擔水
    愛某白,甲某洗腳白

    但若是過於寵愛老婆也會寵壞,就像過於寵豬會讓豬把灶都挖壞一般。

    寵子不孝,寵某擾鬧,寵豬舉灶

    臺灣社會向來被認為男尊女卑,但也視情況有所不同。在家中有時反而女性地位較高。所謂「夫唱婦隨」也是如此。而所謂「雞公啼應該,雞母啼著殺」也表現出男 性獨霸思想。而夫婦若感情不睦,也會讓人無語問蒼天,為何要安排這段「孽緣」。而使女性「指天突地」同時詛咒丈夫和天地。雖說「夫妻本是同林鳥」,但真正 民眾的觀點卻不是文人的空談,而是:

    尪某相欠債
    無冤無家,不成夫妻

    尤其是較為拜金的人們在夫妻吵架時,女性通常會罵道「欠你什麼死人債,今仔日即著如此拖屎運!」等等。夫妻感情不好也可換算成金錢上的借貸關係。而代表「遇人不淑」的諺語,則分男性角度與女性角度來介紹。先從女性來看:

    歹尪累某,破旗累鼓
    好鐵不打菜刀,嫁著歹尪不如無

    而男性角度則有:

    娶著好某更好祖,娶著歹某一世生艱苦
    刈著呆稻望後冬,娶著呆某一世人

    雖然有時夫妻不吵架還很難維持下去,也成為見怪不怪的常事。但硬要去講和仲裁卻又顯得奇怪。

    老公婆,床頭打,床尾和
    尪某相打常事,古的人奇事

    夫妻之間彼此應該保留多少秘密,可說見仁見智。但真的會到了榻榻米都換了三次(指很長的時間)都還搞不清對方心裡想什麼嗎?

    睏破三領蓆,心肝也掠沒著

    夫妻感情好自不待言,若是枕邊人過世了,即便感情不那麼好,多少還是會難過。一般而言,女性如有「斷掌」通常代表獨守空閨之相,但身為一家之主的 丈夫過世,對女性而言仍是一大衝擊。因此形容有如秤斷了,飯鍋壞了,或把韮菜連根割除一般。但若是妻子先走,感覺卻只像是換件衣服,換張榻榻米而已。妻子 竟然只有如此地位。

    死某換新衫,死尪折秤擔
    死尪換飯筐,死某換新衫
    死尪恰那刈韮菜,死某那換破蓆

    更殘酷的說法是說媳婦去世感覺像是祖先顯靈,反而是好事,也許總比死兒子好。而若是兒子不幸過世,就等於少了「一房」,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而言,的確更令人難過。

    死媳婦,好風水
    死男子死一房,死查某死一人

    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習慣上男性死時直接埋葬即可,女性死去時則需要娘家親屬特地來封棺。可能是因為「天頂天公地下母舅公」的觀念。

    死男子扛去埋,死查某待後頭來

    對男人而言「妻子如衣服」算是常有之事,也可能休了一個不好的妻子,再娶的又是個更糟的老太婆。但女性則無論這輩子嫁過多少男人,最後還是想回到原配身邊。

    在生嫁九尪,死了尋原人

    而過去也經常提到,中國歷代國家大多難以提供人民的生活保障,因此民眾只有自力救濟。而大家認為黃金最為可靠。辛苦賺來的黃金,想要留給子孫繼承 也是人之常情。加上動物繁衍後代的本能,在舊社會中認為媳婦與其說是一生的伴侶,不如說是讓老人家抱孫子的生產機器。因此出現下面這句諺語:

    好歹粿著會甜,好歹查某著會生

    而在生產方面,來看幾句關於遺傳方面的臺灣諺語:

    一代大媳婦,三代大子孫
    一代娶矮某,三代出子菰
    男精女血





    2010/11/24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蘇維熊1908年1968年3月6日),台灣英國文學研究者,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最早期的台灣本土師資,著有《英詩韻律學》 (Outline of English Prosody)等書。
    在東京與台灣留日青年施學習張文環吳坤煌巫永福王白淵等合組「台灣藝術研究會」,創辦文藝刊物『フオルモサ』(《《福爾摩沙》),致力詩文創作。
    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科卒業,文學士。
    1945年末,他回到結束日本帝國統治的台灣,被國立臺灣大學代理校長羅宗洛聘為先修班(原台北帝國大學預科)教授(見羅宗洛《接收臺北帝國大學報告書·新聘本省籍之教職員名表》),教英文,同時還有教中文黃得時(兼先修班教務主任)和教哲學的張冬芳2位台灣人先修班教授,先修班主任是本科哲學教授林茂生(同時是校務委員和代理文學院院長)。
    1948年先修班停辦後,被時任莊長恭校長和丁西林文學院院長聘為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本科英國文學副教授,後升任教授。
    擔任英詩選讀等課程。
    ----


    蘇維熊文集
    作者 : 蘇明陽、李文卿 編
    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叢書 - 文獻篇003
    出版時間 : 2010年11月
    出版單位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裝訂 : 精裝
    語言 : 中文
    ISBN : 978-986-02-4731-2
    GPN : 1009903194
    定價 : 400元

    本書介紹 
     

        

      蘇維熊為日治時期《福爾摩沙》集團重要成員之一,三○年代入學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科,戰後任教臺灣大學外文系。他重視鄉土,放眼西洋,「鄉土」與「現代」並重的思維,即使到了戰後仍不改其志。戰後,他加入了本土詩社「笠」,並在吳濁流的《臺灣文藝》與白先勇的《現代文學》發表英美詩歌研究。
      本書收錄蘇維熊生平重要著作,分為「文學研究與評論」、「詩歌創作」與「附錄」三部分。分別收錄其早年《臺灣文藝》與《福爾摩沙》時期的作品、戰後《臺灣文藝》與《現代文學》中的評論,以及多篇日文及臺語白話詩歌創作等。對照其前後著作,能夠發現蘇維熊對於臺灣文學發展之獨到見解,及其重視吸取西洋文學養分、試圖將臺灣文學與西洋文學接軌的宏大視野。透過本書,讀者可深刻地閱讀蘇維熊,這位致力臺灣文學及文化發展的前輩,同時再度思索臺灣文學研究發展之路。
     
    本書介紹 
     


      

    蘇明陽
      蘇明陽是蘇維熊教授的長子,1961年畢業於臺灣大學機械系,1967年獲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航空學博士,於美國兩家航空公司做研究工作十年後,1976年進入美國聯邦海軍研究所服務二十五年,專攻海洋波浪學。2001年退休後,返臺灣在成功及海洋大學,共擔任近三年國科會客座教授。在臺期間也從事「鄭和下西洋」的科技、史地等研究,創立及主編《鄭和下西洋研究及活動簡訊》,並出版三本相關著作。現居美國加州洛杉磯。
    李文卿
      臺灣嘉義人。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曾任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現任日本名古屋大學大學院國際言語文化研究科外國人訪問研究員。主要著作:〈文學革命:鄉土文學/話文論戰中的抵殖民思維〉《中極學刊》第三輯(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3.12)、〈向大東亞邁進—論臺灣文學動員〉《中國21》第三十一號(日文,愛知大學中國學會,2009.5)、《共榮的想像:帝國.殖民與大東亞文學圈(1937-1945)》(稻鄉出版社,2010)等。

    我的國土與子民: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第一部自傳

    Doğan Akhanlı

    $
    0
    0
    Doğan Akhanlı (born 1957 in Şavşat) is a Turkish-German writer. Since the 1990s he has lived in Cologne.
    His work centers around the major genocides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systematic extermination of the Armenians and the Jews. Critics also praise him for his storytelling and his engagement in human rights work. In general they praise him for his engagement and in particular they praise him for his work with Turkish dissidents. His political point of view has led to several arrests.
    Quote
    I write in Turkish, but I live in Germany. This is a difficult situation because I am not part of German literature, I am part of Turkish literature.

    — Doğan Akhanlı
    Books (selection)
    1998/99: Trilogoy "Kayıp Denizler" (The Seas That Disappeared).
    I. "Denizi Beklerken" (Waiting for the Sea) ISBN 9789753441780, OCLC 925970717
    II. "Gelincik Tarlası" (The Poppy Field)
    III. "Kıyamet Günü Yargıçları" (Judges of Last Judgement)
    2005 "Madonna'nın Son Hayali" ("Madonna's Last Dream"). ISBN 9786059976008, OCLC 962737393
    2009 "Babasız günler" ("Days without Father"). ISBN 9786054069453, OCLC 837054416
    2010 "Fasıl". ISBN 9789755452586, OCLC 733778136
    ****

    "My wife, my child and I were all tortured. We were injured people when we got here." Doğan Akhanlı found asylum in Germany in the early 1990s.
    Viewing all 694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