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694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鎢絲舅舅----少年奧立佛.薩克斯的化學愛戀 Uncle Tungsten: Memories of a Chemical Boyhood(Oliver Sacks)

$
0
0


未提供相片說明。




Uncle Tungsten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Jump to search
Uncle Tungsten: Memories of a Chemical Boyhood
Uncle Tungsten (Oliver Sacks book).jpg
AuthorOliver Sacks
Cover artistJohn Gall
CountryUnited States
LanguageEnglish
GenreMemoir
Science
PublisherVintage Books
Publication date
2001
Pages317
ISBN0-375-40448-1
OCLC46937635
616.8/092 B 21
LC ClassRC339.52.S23 A3 2001
Followed byOaxaca Journal (2002) 
Uncle Tungsten: Memories of a Chemical Boyhood is a memoir by Oliver Sacks about his childhood published in 2001. The book is named after Sacks's Uncle Dave, secretary of a business named Tungstalite[1], which made incandescent lightbulbs with a tungstenfilament, whom Oliver nicknamed Uncle Tungsten. According to family members, Oliver used the single nickname, Uncle Tungsten, to refer to a combination of Dave with several other individuals in the same family. Uncle Tungsten was fascinated with tungsten and believed it was the metal of the future.
The book combines autobiographical elements with a primer in the history and science of chemistry. However, it is not all about his youthful passion for chemistry, but also is eclectic, relating his memories of the catastrophic fire at the Crystal Palace, his terrible experiences of sadism at school, his interest in amateur chemistry, and a passing obsession with coloring his own black-and-white photographs in his home laboratory.

References[edit]

  1. ^ "1951 Directory for the British Glass Industry: Users T - Graces Guide"www.gracesguide.co.uk. Retrieved 2017-08-10.

External links[edit]

+++++

  在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特別是義大利)突然之間發了狂似的,出現了米開朗基羅、達文西這類通曉藝術、科學、文學的十項全能。於是,「文藝復興人」遂成了西方文明的理想,而在每個時代,也總有少數秀異之士,能兼善數種藝事,奧立佛.薩克斯(Oliver Sacks)顯然是其中之一。
  他是傑出的神經科學家,也是深具魅力的作者,透過《錯把帽子當太太的人》、《睡人》、《色盲島》、《火星上的人類學家》等數十本書,薩克斯每每帶領讀者走入病態的世界,但是那個病態在他的筆下,卻是充滿了奇異的光輝,引人好奇,意欲一探究竟。奧妙的是,讀者走入薩克斯所呈現的世界之後,並不覺得薩克斯是從「正常」的眼光來看待「病態」。每一種病態,都是生命難以承受之重,但也是一種福佑。據說薩克斯長年為偏頭痛所苦,這或許時時提醒他,避免身為醫者的傲慢,以更細膩、同情的眼光看待人類的不幸。而薩克斯也的確有煉金師般的本事,能化平凡為神奇。這番本事從他的自傳《鎢絲舅舅》的書名不難察覺。
  薩克斯從小就著迷於種種的金屬,他巧妙地由他對化學的熱愛,娓娓道出他在倫敦的童年,與李維《週期表》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沒有李維那股憂鬱的氣味,充滿了幽默與懷舊。

鎢絲舅舅----少年奧立佛.薩克斯的化學愛戀

Uncle Tungsten : memories of a chemical boyhood


厄斯德拉(下)Nehemiah. Overview: Ezra-Nehemiah.Unlocking the Old Testament Part 26 - Ezra and Nehemiah 2.

$
0
0








Kang-i Sun Chang
7小時·



If someone asks me who my role model in this life is, that must be the prophet Nehemiah in the Old Testament!


YOUTUBE.COM
Unlocking the Old Testament Part 26 - Ezra and Nehemiah 2



8:37NOW PLAYING


Overview: Ezra-Nehemiah


The Bible Project

811K views3 years ago
Watch our overview video on the prophetic books of Ezra and Nehemiah, which breaks down the literary design of each book's ...


A Factory As It Might Be (1907) William Morris

$
0
0


A Factory As It Might Be (1907)
圖像裡可能有1 人



William Morris

A Factory As It Might Be

We Socialists are often reproached with giving no details of the state of things which would follow on the destruction of that system of waste and war which is sometimes dignified by the lying title of the harmonious combination of capital and labour: many worthy people say, "We admit that the present system has produced unsatisfactory results, but at least it is a system; you ought to be able to give us some definite idea of the results of that reconstruction which you call Socialism."
To this Socialists answer, and rightly, that we have not set ourselves to build up a system to please our tastes; nor are we seeking to impose it on the world in a mechanical manner, but that we are assisting in bringing about a development of history which would take place without our help, but which nevertheless compels us to help it: and that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it would be futile to map out the details of life in a condition of things so different from that in which we have been born and bred. Those details will be taken care of by the men who will be so lucky as to be born into a society relieved of the oppression which crushes us, and who surely will be, not less, but more prudent and reasonable than we are. Nevertheless it seems clear that the economical changes which are in progress must be accompanied by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s of men's aspirations; and the knowledge of their progress cannot fail to rouse our imaginations into picturing for ourselves that life at once happy and manly which we know social revolution will put within the reach of all men.
Of course the pictures so drawn will vary according to the turn of mind of the picturer, but I have already tried to show in Justice that healthy and undomineering individuality will be fostered and not crushed out by Socialism. I will therefore as an artist and handicraftsman venture to develope a little the hint contained in this journal of April 12th on the conditions of pleasant work in the days when we shall work for livelihood and pleasure and not for "profit."
Our factory then, is in a pleasant place: no very difficult matter, when as I have said before it is no longer necessary to gather people into able sweltering hordes for profit's sake: for all the country is in itself pleasant or is capable of being made pleasant with very little pains and forethought. Next, our factory stands amidst gardens as beautiful (climate apart) as those of Alcinous, since there is no need of stinting it of ground, profit rents being a thing of the past and the labour on such gardens is like enough to be purely voluntary, as it is not easy to see the day when 75 out every 100 people will not take delight in the pleasantest and most innocent of all occupations; and our working people will assuredly want open air relaxation from their factory work. Even now, as I am told, the Nottingham factory hands could give many a hint to professional gardeners in spite of all the drawbacks of a great manufacturing town. One's imagination is inclined fairly to run riot over the picture of beauty and pleasure offered by the thought of skilful co-operative gardening for beauty's sake, which beauty would by no means exclude the raising of useful produce for the sake of livelihood.
Impossible! I hear an anti-Socialist say. My friend, please to remember that most factories sustain to-day large and handsome gardens, and not seldom parks and woods of many acres in extent; with due appurtenances of highly paid Scotch professional gardeners, wood reeves, bailiffs, game-keepers, and the like, the whole being managed in the most wasteful way conceivable: only, the said gardens, &c., are say, twenty miles away from the factory, out of the smoke, and are kept up for one member of the factory only, the sleeping partner to wit, who in may, indeed double that part by organizing its labour (for his own profit) in which case he receives ridiculously disproportionate pay additional.
Well, it follows on this garden business that our factory must make no sordid litter, befoul no water, nor poison the air with smoke. I need say nothing more on that point, as "profit" apart it would be easy enough.
Next, as to the buildings themselves I must ask leave to say something, because it is usually supposed that they must of necessity be ugly, and truly they are almost always at present mere night-mares; but it is, I must assert, by no means necessary that they should be ugly, nay, there would be no serious difficulty in making them beautiful, as every building might be which serves its purpose duly, which is built generously as regards material, and which is built with pleasure by the builders and designers; indeed, as things go, those nightmare buildings aforesaid sufficiently typify the work they are built for, and lack what they are, temples of overcrowding and adulteration and over-work, of unrest in a word; so it is not difficult to think of our factory buildings showing on their outsides what they are for, reasonable and light work, cheered at every step by hope and pleasure. So in brief, our buildings will be beautiful with their own beauty of simplicity as workshops, not bedizened with tomfoolery as some are now which do not any the more for that hide their repulsiveness; but moreover besides the mere workshops, our factory will have other buildings which may carry ornament further than that, will for it will need dining hall, library, school, places for study of various kinds, and other such structures; nor do I see why, if we have a mind for it, we should not emulate the monks and craftsmen of the middle ages in our ornamentation of such buildings, why we should be shabby in housing our rest and pleasure and our search for knowledge, as we may well be shabby in housing the shabby life we have to live now?
Add again, if it be doubted as to the possibility of getting these beautiful buildings on the score of cost; let me once again remind you that every great factory does to-day sustain a palace (often more than one) amidst that costly garden and park aforesaid out of the smoke, but that this palace, stuffed as it is with all sorts of costly things, is for one member of the factory only, the sleeping partner - useful creature! It is true that the said palace is mostly, with all it contains, beastly ugly; but this ugliness is but apart of the bestial waste of the whole system of profit-mongering, which refuses cultivation and refinement to the workers, and therefore can have no art, not even for all its money.
So we have come to the outside of our Factory of the future and seen that it does not injure the beauty of the world, but adds to it rather; on another occasion, if I may I will try to give a picture of how the work goes on there.
WILLIAM MORRIS.
Justice, 17th May 1884, p. 2.

貴族古今 Chief executives are today's aristocracy?

$
0
0


Corporate headquarters are modern-day country estates and bosses buy sports teams as a marker of their status. Chief executives have even become subjects of public fascination, like the aristocrats of yesteryear

ECONOMIST.COM

Chief executives are today's aristocracy
Executives rules their companies. Why not countries?



歐洲貴族



2017/09/25 - 女兒,只是為了鞏固兒子能夠繼承自己王朝並延續千秋萬代的道具。從降生之日起,公主們就走上了宿命的軌道──嫁給外國王室,達成聯姻目的。儘管歷代的公主們,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也曾嘗試拿起武器與男人們抗爭,但最終 ...


德國貴族歐洲其他國家和貴族一樣,原本指古代中世紀以及近代時期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法律等方面享有特權的等級階層。客觀上講,貴族作為一個社會階層,對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各國社會、政治和文化的影響是極其巨大的。一位研究貴族史 ...

'Moby Dick' By Herman Melville《白鯨記》出版200年;《人和書》blog 的相關記載

$
0
0

2019年台灣書市至少有2本與白鯨記相關的書:查博客來,近10本(以上)相關
《白鯨記》裡頭有一群「為最崇高的悲劇而設的」人物,也有專為這些悲劇角色所設之最適當的一個敵人:一條白鯨。就梅爾維爾而言,這並不是一個容易創造的寓言,因為他同他的英雄在感情上是一致的,但是在理智上卻是不贊同他的。他寫了「一本壞書」-這是他寫完以後說的話-但是,他感覺到「好像綿羊似的潔白無暇」。捕鯨是梅爾維爾的最愛-確實是最愛,昔日他親身出海捕鯨;《白鯨記》寫成後,他也以文字捕住了一條不死的鯨。

“It’s a horrifying step toward extinction."



We will be honoring Herman Melville as the #ClassicsInContext Author of the month for August! Herman Melville was born on August 1, 1819 in New York City. Melville is a renowned American novelist, poet, and short story writer, most notably for 'Moby Dick' and 'Bartleby, the Scrivener.' At the start of his life, he and his family lived in luxury, only to plunge into poverty once his father died shortly after the failure of his import business in 1832. The author later embarked on a whaling voyage in the South Seas that inspired his early novels 'Typee' and 'Omoo.'

圖像裡可能有1 人、鬍鬚


Today is Herman Melville’s 200th birthday. For the past century, his fame has known no bounds, his reputation no rest, his life no privacy—something he desperately sought, and found at a farm in the Berkshires.


關於這個網站

Happy 200th Birthday to Herman Melville, born on this day in 1819 in New York, NY.
“Consider the subtleness of the sea; how its most dreaded creatures glide under water, unapparent for the most part, and treacherously hidden beneath the loveliest tints of azure. Consider also the devilish brilliance and beauty of many of its most remorseless tribes, as the dainty embellished shape of many species of sharks. Consider, once more, the universal cannibalism of the sea; all whose creatures prey upon each other, carrying on eternal war since the world began.
Consider all this; and then turn to the green, gentle, and most docile earth; consider them both, the sea and the land; and do you not find a strange analogy to something in yourself? For as this appalling ocean surrounds the verdant land, so in the soul of man there lies one insular Tahiti, full of peace and joy, but encompassed by all the horrors of the half-known life. God keep thee! Push not off from that isle, thou canst never return!”
― from MOBY DICK (1851) by Herman Melville


"It is not down in any map; true places never are." Today marks 200 years since the birth of MOBY-DICK author Herman Melville. Learn more about Ahab, Ishmael, and the white whale: http://bit.ly/2Kmro8H

未提供相片說明。


人和書blog 的相關記載

Herman Melville: "Bartleby, the Scrivener", "Omoo", Complete Shorter Fiction 大洋洲的逍遙列島(attraction to the South Seas)




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文選

$
0
0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ˈændərsən/; Danish: [hæns kʁæstjæn ˈanɐsn̩] (About this soundlisten); 2 April 1805 – 4 August 1875) was a Danish author. Although a prolific writer of plays, travelogues, novels, and poems, he is best remembered for his fairy tales. Andersen's popularity is not limited to children; his stories express themes that transcend age and nationality.
未提供相片說明。
未提供相片說明。

留言
  • Hanching Chung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ˈændərsən/; Danish: [hæns kʁæstjæn ˈanɐsn̩] (About this soundlisten); 2 April 1805 – 4 August 1875) was a Danish author. Although a prolific writer of plays, travelogues, novels, and poems, he is best remembered for his fairy tales. Andersen's popularity is not limited to children; his stories express themes that transcend age and nationality.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ns_Christian_Andersen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 Wikipedia
    EN.WIKIPEDIA.ORG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 Wikipedia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 Wikipedia

TALES OF THE OLD TODAIJI 東大寺の昔話し;東大寺擦拭大佛儀式

$
0
0

買到舊書有時候會莞爾。

東大寺の昔話し


発行元: 株式会社フジタ


Language: 日本語 | Number of Pages: | Format: Hardcover


Publish date: 01/01/1970





Illustrator or Penciler: 島本芳伸






摘要 掌上書


TALES OF THE OLD TODAIJI


日文1983 英文 1985.4


書籤是"東大寺年中行事"。


最有意思的是書封紙內有5比銀行存款帳號、金額等

Todaiji Temple is one of the amazing World Heritage sites in Nara. Don't miss this historically significant temple >> http://bit.ly/2GZjFuI






  
不論最終的成果及評價如何,「巨大的佛像高聳在幽暗的木構大殿中,仍然足以讓人緬懷其原始面貌,並且思索催生此創作的深奧教義。」
  
---
東大寺擦拭大佛儀式介紹
http://www.todaiji.or.jp/contents/function/08ominugui.html
---
參見羅森福《奈良大佛與重源肖像:奈良大佛與重源肖像》
https://rocks.pixnet.net/blog/post/32347933
  
#東大寺 #大佛 #奈良 #佛教藝術 #古美術 #buddhistart
圖像裡可能有鞋子和室內
圖像裡可能有1 人、室內
圖像裡可能有1 人、鞋子
圖像裡可能有畫畫

Annie is a 1982 American musical comedy-drama film

$
0
0

Annie is a 1982 American musical comedy-drama film based on the Broadway musical of the same name by Charles StrouseMartin Charnin and Thomas Meehan, which in turn is based on the Little Orphan Annie comic strip created by Harold Gray. Directed by John Huston and written by Carol Sobieski, the film stars Albert FinneyCarol BurnettAnn ReinkingTim CurryBernadette PetersGeoffrey HolderEdward Herrmann and Aileen Quinn as the title character.[3] Set during the Great Depression in 1933, the film tells the story of Annie, an orphan from New York City who is taken in by America's richest billionaire Oliver WarbucksPrincipal photography took place for six weeks at Monmouth University in New Jersey.
Produced by Ray Stark's Rastar and released by Columbia Pictures on June 18, 1982, Annie received mixed reviews from film critics and grossed $57 million on a $50 million budget. The film was nominated for two Academy Awards for Best Production Design and Best Song Score and its Adaptation. A television film sequel, titled Annie: A Royal Adventure! was released in 1995. In their first film collaboration, Disney and Columbia Pictures produced a made-for-television film version in 1999. Columbia released another film adaptation on December 19, 2014.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Jump to search
Annie
Annie-film.jpg
Theatrical release poster
Directed byJohn Huston
Produced byRay Stark
Screenplay byCarol Sobieski
Based onAnnie
by 
Starring
Music byRalph Burns
CinematographyRichard Moore
Edited byMichael A. Stevenson
Production
company
Distributed byColumbia Pictures
Release date
  • May 21, 1982 (limited)
  • June 18, 1982 (United States)
[1][1]
Running time
128 minutes[2]
CountryUnited States
LanguageEnglish
Budget$50 million
Box office$57 million[1]




Baltimore and Ohio RR in 1961.jpg

Four Centuries of Ballet: Fifty Masterworks - Lincoln Kirstein

$
0
0





Four Centuries of Ballet: Fifty Masterworks - Lincoln Kirstein - Google ...

https://books.google.com › Performing Arts › General





1984/01/01 - In this profusely illustrated study, he brings extraordinary erudition, a ballentomane's passion and a critic's perception to the task of illuminating four centuries of ballet history. Here is an examination, lucid and brilliant, not only ...



Lincoln Kirstein
Courier Corporation, 1984/01/01 - 290 ページ

Lincoln Kirstein, co-founder (with George Balanchine) and longtime General Director of the world-famous New York City Ballet, is one of America's most eloquent and influential spokesmen for the dance. In this profusely illustrated study, he brings extraordinary erudition, a ballentomane's passion and a critic's perception to the task of illuminating four centuries of ballet history.

Here is an examination, lucid and brilliant, not only of dances and dancers, but of dance itself. Kirsten surveys the five components of theatrical dance - choreography, gesture and mime, music costume, scenery and decor - and traces their development over the past 400 years. "If there is a hero, " he writes, "it is choreography" - that "map of movement" embodying the syntax, idiom and vocabulary of dance.

目次

Giselle ou Ies Wilis Ballet Romantique Score and Corps
150
La Esmeralda Realism Character and Corps
154
Le Pas de Quatre Ballet Embodied
158
La Fille du Pharaon Ballet à Grand Spectacle
162
Koniok Corbunok FrancoRussian Ballet
166
Coppélia ou La Fille aux Yeux dEmail Decadence The Dancing Doll
170
La Belle au Bois Dormant Romanov Ballet de Cour
174
Le Lac des Cygnes Music for Masterwork
178
La Liberazione di Tirreno e dArnea Autori del Sangue Toscano Ballet at Court Italy
58
La Délivrance de Renaud Ballet at Court France
62
Salmacida Spoia The English Court Masque
66
La Finta Pazza La Fole Supposée Décor and Divertissement
70
Le Ballet de la Nuit Royal Ballet
74
Les Nopces de Pelée et de Thétis OperaBallet
78
Les Fâcheux French ComedyBallet
82
Les Amants Magnifiques End of the Amateur
86
Les Horaces French Pantomime
90
The Loves of Mars and Venus English Pantomime
94
Les Caractères de la Danse Rococo Variety
98
La Guinguette Ballet Burlesque
102
Pygmalion Ballet dAction Vienna
106
Les Fêtes Chinoises The Exotic Living Pictures
110
Le Turc Généreux Der Crossmutige Türke The Exotic Danced Drama
114
Don luan ou le Festin de Pierre MusicDrama Danced
118
jason et Medée Ballet dAction Heroic Pantomime
122
La Fille Mal Cardée Country Dances Peasant Comedy
126
Flore et Zéphyre Flight Wires and Toe Shoes
130
La Vestae Choreodrama
134
La Somnambule ou lArrivée dun Nouveau Seigneur Ballet Bourgeois
138
Robert Ie Diable Gothic Romanticism
142
La Sylphide Ballet Romantique
146
La Pavillon dArmide Frances Gift to Russia Returned
182
Les Sylphides Romantic Reprise and Recapitulation
186
Schéhérazade Diaghilevs Oriental Orgy
190
Petrouchka Ballet Russe Music and Magic
194
LAprèsMidi dun Faune Restriction Toward Revolution
198
Jeux Modernity Sex as Sport
202
Le Sacre du Printemps Russian Ballet Rite and Revolution
206
Parade Modern Life Paint and Pantomime
210
Triadisches Ballet Abstract Ballet Costume as Décor
214
Tanzsynfonia Movement as Music Symphonism
218
Les Noces Villageoises Ritual Synthesis
222
Apollon Musagète The Academy Renewed
226
Jardin aux Lilas English DanceDrama
230
Fancy Free Broadway Ballet
234
Orpheus Mime and Music Another Start
238
Agon Mastery by Music for Movement
242
Enigma Variations The Composer as FirstDancer
246
Acknowledgments
250
Notes to Illustrations
251
Bibliography
274
Index
279
著作権

人気のある引用

11 ページ - And that the serpentine line, by its waving and winding at the same time different ways, leads the eye in a pleasing manner along the continuity of its variety...
30 ページ - My idea was that the overture ought to indicate the subject and prepare the spectators for the character of the piece they are about to see; that the instruments ought to be introduced in proportion to the degree of interest and passion in the words...
87 ページ - ... only his cloacal obsession. He gazed about him in his toga and he said: It is meet to be here. Let us construct a watercloset.
227 ページ - A choreographer can't invent rhythms; he only reflects them in movement. The body is his medium and, unaided, the body will improvise for a short breath. But the organization of rhythm on a grand scale is a sustained process. It is a function of the musical mind.
95 ページ - Tho' mask'd and mute, conveyed his quick intent, And told in frolic gestures what he meant : But now the motley coat and sword of wood Require a tongue to make them understood!
39 ページ - All she did was done with great ease - or so it seemed — this it was which gave her an appearance of power. She projected the dance into this world of ours in full belief that what she was doing was right and great. And it was. She threw away ballet skirts and ballet thoughts. She discarded shoes and stockings too. She put on some bits of stuff which when hung upon a peg looked more like torn rags than anything else ; when she put them on they became transformed.
23 ページ - The attitudes of the harlequin are ingeniously composed of certain little quick movements of the head, hands, and feet, some of which shoot out as it were from the body in straight lines, or are twirled about in little circles.
20 ページ - either a certaine visible eloquence, or an eloquence of the bodie, or a comely grace in delivering conceits, or an externall image of the internall mind. . . . Action then universally is a natural or artificial moderation, qualification, modification or composition of the voice, countenance and gesture of the bodie proceeding from some passion, and apt to stir up the like.
95 ページ - The Arm extended and lifted up signifies the Power of doing and accomplishing something; and is the Gesture of Authority, Vigour, and Victory. On the contrary, the holding your Arms close is a Sign of Bashfulness, Modesty and Diffidence.



索爾孟教授 [Prof. Guy Sorman]:L’Économie ne ment pas《The Genius of India》《美國製造-凝視美國文明 2006》《謊言帝國—中國雞年紀行 》(2007).....孫康宜《我看美國精神》2007

$
0
0
從胡適的美國經驗到索爾孟 [Prof. Guy Sorman]:《美國製造-凝視美國文明 2006》(2007).....孫康宜《我看美國精神》2007

https://hcbooks.blogspot.com/2018/04/profguy-sorman.html





參加Sorman教授的新書《我為何成為美國公民》發表。只要先看最後兩章,就可以確定新書是本傑作。他舉出Flaubert的書信集和羅曼羅蘭的日記,都是傑作。




Cheryl Lai 和允晨文化都分享了廖志峰貼文
多年以後
索爾孟教授[Prof.Guy Sorman]終於要再來台灣了
除了見見老朋友
也將出席他的新書
我為何成為美國公民--我的猶太人旅程新書發表會
時間是2018年4月21日[星期六]下午2.30[2.00報到]
地點在台北光點二樓
從2006年到現在
13年過去了
我出版了索爾孟教授的七本書
每一本書我都認為觀點獨到視野開闊
13年7本書總共經歷了許多譯者朋友的幫忙
我衷心感謝
沒有這些朋友的幫忙這些書不可能出版
除了美國製造外每本都是華文全球版權獨家出版
2006年美國製造/張台麟 阮若缺 吳志中吳錫德等教授
2006年謊言帝國/ 許益源
2007年伊斯蘭製造/阮若缺
2009年印度製造/吳志中 王思為
2009年經濟不說謊/武忠森
2013年金融海嘯後的世界/陳正杰
2018年我為何成為美國公民/林舒瑩
從表面上看除了亞洲和非洲外索爾孟教授幾乎走遍了世界
而缺少的這兩塊在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略為補足
回頭來看這段過程和軌跡
幾乎也是一種壯旅
我竟跟著他去了這麼多地方
他也始終把我當成了解台灣的窗口之一
謝謝他的友誼和信任
我從沒想到我們的聯繫可以這麼久
久到還可以認識他的女婿
知名的插畫家Olivier Tallec,
也是一種緣分吧
作為一個台灣的出版人
我也努力讓台灣看見世界
我本打算在2013年
出版金融海嘯後的世界後
就不再出版索爾孟教授的書
他曾告訴我
你想停的時候就停吧
我決定停了
然而2017年看到他的新書
我很想知道他後來的旅程和想法
於是又繼續出版他的新書
假如我是法國人[原書名]
我第一次清楚他的猶太身分
以及因這身分而來的旅程
這不是他一個人的旅程
而是一個世代和一個族群的旅程
他拉開了另一種猶太世界
讓我一再回到蒙迪安諾
他們同世代
也都帶有父輩的猶太傷痕
索爾孟教授的每一書的書名中譯
我都和他討論過
當然我只能用英文
粗淺的英文
他欣然接受我所有的書名建議
所有的封面設計都由我拍板
合作的過程
充滿了信任和尊重
這是為甚麼我們一直到今天都還一起合作的原因
然而我是對的嗎?
我自己不敢說
市場的反應經常與自己相左
不過
回過頭來看
這些書到今天都還可以看出他獨到的視角
我不敢說
以後還不會繼續出版索爾孟的新書
但他多年以後來台訪問
真是一趟不容易的旅程
想要了解索爾孟教授的朋友
不要錯過了下周末的新書發表會
他在經濟社會政治各方面
都帶著一種局外人冷徹的透視
這點讓我特別懾服
老卜說他是文藝復興人
信然
那就這樣了
各位朋友
我們下周末光點台北見了



*****

經濟不說謊—後金融危機的全球經濟總體檢

 索爾   武忠森 , 允晨文化 , 出版日期: 2009

  經濟不再只是一種見解,而是一門科學。三十年來,其種種理論發展以及政策應用早已大幅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世界進入了一個前所未見的快速發展階段。至此,世界上只剩下一種經濟運作系統:全球化市場。此一系統的發展建立在不間斷的創新以及企業精神之上。
  這個系統仍持續在進步,而且仍存在著缺陷。此一經濟系統仍需要科學化的評判以及不至於破壞該系統本身的政策性修正。此一現代化的經濟並非完全不受世局變化所影響,然而最糟的蕭條時期已經過去。各個實際應用經濟科學的國家,其經濟成長的效果也最為顯著,而不重視經濟科學教育的國家則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在本書中,作者索爾孟教授融貫諸位當代重要經濟理論專家以及實踐家的理論與做法,讓讀者們明瞭各個新理論如何用來解釋各個文明裡面的經濟發展成敗。這是一本快速透視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入門書籍。
******
索爾孟會不會是另一位林語堂:(1942) The Wisdom of China and India, Random House

  • Le Génie de l'Inde (2000) (The Genius of India)

印度製造:探索現代印度的文明精神與智慧 2009   作者: 索爾孟 

印度不論在人口,面積,和經濟機會,都趨近於中國。當世界各大企業開始思考下ㄧ個全球化佈局的機會,準備出走中國,印度是首選。但是真實的印度到底是什麼?印度獨特的種族,宗教,文明,對形塑經濟的印度,它的作用和影響是何在?而經濟成長的意義對傳統印度的衝擊又是什麼?寶萊塢俗艷的電影工業文明真會是明天印度的希望,還只是浮華幻影?在中國崛起之後,對印度的重新思索和再發現,某種程度也代表一種重新思索所謂經濟發展的反省。法國重量級學者作家索爾孟以大趨勢的縱觀者,以廣博的知識,深度的探訪,引領讀者出入新舊印度的社會文明辯證,踏察印度文明的智慧,尋找明天的機會,是最全方位的印度之旅,也是難得一見的文明啟示錄。從歐洲出發的索爾孟,長年來探索世界的腳步從未停下,如果你已跟隨他走過美國《美國製造》,中國《謊言帝國》,和廣大的伊斯蘭世界《伊斯蘭製造》,你更不該錯過這本書,這當代少見的大智者,與您對話。




*****



圖像裡可能有條紋







即使過了13年,索爾孟教授 [Prof. Guy Sorman] 1962~2006年的美國觀察《美國製造-凝視美國文明》,都很有歐洲人/法國人的特色 (雖人2018年他已歸化美國)。對於美國研究有興趣的人,還很有參考價值。


美國製造-凝視美國文明

本書並不是一個美國現況的立即描述,而是一部個人的史詩:經過長期的成熟過程,作者不再一樣了,但是美國的改變並不會少於作者個人。在1962 年的時候,美國是一個僅僅由白人與黑人組成,國內充滿種族歧視,在行為上則是一個極端保守的社會,但是也是一個工業化的國家。然而現在一切都不一樣了:美國民族是彩色的,經濟上是以服務業以及研究為主流,在個人行為上則沒有任何限制。
  在本書裡,這一個文明的用詞將會另很多人吃一驚,因為一般人都會認為美國文化只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在本書的論述,在我多年觀察的支持之下,則認為美國文明變得如此的特殊,使得其與西方文明已經大不相同。或者,必須說目前存在兩種西方文明,一個在歐洲,另外一個在美國。無論如何,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一個歐洲人在美國不會認為像在歐洲,而一個美國人在歐洲也會覺得像在一個陌生的國家。很特別的是,當我在台北的時候,我覺得比在歐洲更像在美國:理論上,不需要太多的同化過程,台灣是可以毫無困難成為美國的一州。但是,法國永遠無法成為美國的一州。
  在法文版裡,這一本書希望以興高采烈的方式,將屬於美國的節奏介紹給大家。這一個美國或許是令人喜愛的,或許也是令人憎恨的,但是我們永遠不會感到無聊。我希望台灣版的讀者也可以體會到這一份興高采烈的原旨,並且不會感到沈悶乏味。


一部個人的史詩
  當一本新書剛剛出版的時候,不知道如何提問題的記者,通常會如此問作者:「請問您用了多少時間寫這一本書?」事實上,這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回答起來卻很困難。就拿這一本《Made in USA》來說,大概是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寫作,也就是說2003 年一整年,一直到2004 年夏天的期間,這一本書的完成是我最主要的工作。我定期前往美國,也到南韓去,以便與當地的美軍進行會談。我不斷進行調查、訪問,並且找尋書面資料,也盡力書寫。
  初稿在2004 年夏天完成,並且很快地以法文正式出版。然而,這樣的說法並沒有回答到剛剛新聞記者所提的問題,因為只要翻開本書的第一頁,讀者很快就會發現,有一些觀察心得在1962 年就開始了,那時候我才18 歲,第一次訪問美國。現在我來回答剛剛所提的問題,到底用了多少時間?正確的答案應該是,18 個月再加上四十年的工作累積。
  所以這一本書並不是一個美國現況的立即描述,而是一部個人的史詩:經過長期的成熟過程,作者不再一樣了,但是美國的改變並不會少於作者個人。在1962 年的時候,美國是一個僅僅由白人與黑人組成,國內充滿種族歧視,在行為上則是一個極端保守的社會,但是也是一個工業化的國家。
  然而現在一切都不一樣了:美國民族是彩色的,經濟上是以服務業以及研究為主流,在個人行為上則沒有任何限制。同時,雖然這些族群、道德、經濟、建國原則如同民主、資本主義、對上帝的信仰,都發生了巨大的根本改變,美國人對國際事務的使命感卻沒有很大的改變。我所謂的美國文明,就是在這四十年間,這一個有所改變與有所不變的整體所組成。
  在本書裡,這一個文明的用詞將會另很多人吃一驚,因為一般人都會認為美國文化只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在本書的論述,在我多年觀察的支持之下,則認為美國文明變得如此的特殊,使得其與西方文明已經大不相同。或者,必須說目前存在兩種西方文明,一個在歐洲,另外一個在美國。無論如何,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一個歐洲人在美國不會認為像在歐洲,而一個美國人在歐洲也會覺得像在一個陌生的國家。很特別的是,當我在台北的時候,我覺得比在歐洲更像在美國:理論上,不需要太多的同化過程,台灣是可以毫無困難成為美國的一州。但是,法國永遠無法成為美國的一州。
  為了能讓這一小本寫美國故事的書能夠繼續流傳,這一本書被翻譯成很多語言,包含中文。在中國,中文版是於2005 年十二月由一個依賴共產黨中央黨部的出版社所發行。在新書出版的記者會上,記者們只想要瞭解一件事:為什麼在美國,不像在歐洲,從來沒有經歷過社會主義運動或者比較具象徵性的共產主義?答案就在書裡:社會主義是歐洲貴族、宗教與知識菁英為了人民的幸福所創立的,並且並不盡然會詢問人民的意見。在美國,這一個菁英傳統並不存在。而且,由於美國一建國就是一個民主制度的國家,因此沒有經歷社會主義。
  雖然這一本書已經在北京出版,但是我的發行者卻建議我將這一本書以原始法文版為基礎,重新做新版的翻譯工作。我感謝我的發行者所做的努力,並且也感謝台灣的數位翻譯,因為他們努力嘗試將我這一本書的最原意與格調呈現給各位讀者。在法文版裡,這一本書希望以興高采烈的方式,將屬於美國的節奏介紹給大家。這一個美國或許是令人喜愛的,或許也是令人憎恨的,但是我們永遠不會感到無聊。我希望台灣版的讀者也可以體會到這一份興高采烈的原旨,並且不會感到沈悶乏味。至於是親美或者反美,這是讀者的自由選擇;我的書對於這一項意識形態的選擇不表示任何意見。
於2006 年6 月

*****
我在錄雞飛狗走(狐運開):The Fox and Hen ; 金狗年談狗: 漢清講堂】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qCSxaZQ1LI&t=94s時,忘記書架上有《謊言帝國—中國雞年紀行 》(2007) By索爾孟教授 [Prof. Guy Sorman],有點可惜。

Guy Sorman先生的這本書,是一整年的實際中國訪談的要點,很難得。由於人名眾多,當然有不少回譯上的錯誤
 (舉個例子,感謝人名單中有趙復三,寫錯,部過憲在趙先生過世了,不知索爾孟教授是否還記得13年前的"對話"?........)


謊言帝國—中國雞年紀行   

  • L'Année du Coq (2006)   
  • The Empire of Lies. The truth about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2008)

內容簡介

  2005年在中國農曆中恰巧是雞年,中國各地發生難以勝數的反抗事件:農民暴動、宗教造反、工人罷工、民運份子請願、環保運動等。隨著中國日益向世界開放,藉網路資訊之助,消息更為靈通的人民,紛紛挺身反抗共黨獨裁統治。
  作者索爾孟於雞年期間親赴中國,傾聽這些追求自由的反抗者心聲;他藉此書讓他們暢所欲言,引領我們深入瞭解中國真實現況,造訪內地各村各省,與西方對中國的慣性想像相距甚遠。
本書特色
  1.本書作者傾聽這些追求自由的反抗者心聲,他藉此書讓他們暢所欲言,引領我們深入瞭解中國真實現況
  2.本書揭露了中國成長神話的背後,潛藏的人民慘狀。中共靠壓榨人民來壯大自己,它當然拒絕變革與進步

Guy Sorman - Wikipedia





作者簡介

索爾孟(Guy Sorman)
  1964年畢業於法國巴黎政治學院,獲博士學位,任職於法國國家行政學院。1975年創辦Sorman出版社,1979年參與創建非政府組織─國際抗飢餓行動組織,任主席;1993-1995年,任法國外交部長顧問,負責對外文化活動,1995-1997年任法國總理顧問。曾為法國外交部長領導下的法印論壇成員、巴黎Boulogne-Billancourt區副區長(主管文化)、法國全國人權咨詢委員,以及北京經貿大學、智利聖地亞哥大學、加拉加斯大學、里約熱內盧大學、哈佛大學等學校的客座教授。自1983年以來,已出版著作《美國保守革命》、《自由解決》、《世界新財富》、《我們時代真正的思想家》、《資本論、影嚮及結果》、《印度之神韻》等22種。


胡光麃《波逐六十年》1964;《戰爭與工業:抗日戰爭時期裝備製造業的演化》2018

$
0
0


 胡光麃《波逐六十年》》香港:新聞天地,1964
不可多得的回憶錄,可能是20世紀最好的一部。


----現在中國已開始有經濟史專業。3年的博士後研究成果。

戰爭與工業:抗日戰爭時期裝備製造業的演化


作者: 嚴鵬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11/01
語言:簡體中文

陳默評《戰爭與工業》︱戰爭促進工業發展了嗎?


戰爭與工業: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裝備製造業的演化

嚴鵬著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8年11月出版

400頁,75.00元

━━━━



文︱陳 默



作為一個軍事史的研究者,師長和朋儕都笑話我開口榴彈炮、閉口機關槍,常常癡迷於兵器的世界不能自拔。不過我明白,進入現代之後,所有先進的武器裝備都需要完整的工業體系尤其是製造業作為基礎。少年時玩過《文明》《鋼鐵雄心》系列遊戲的青年,想必都可以深刻理解這一點,而我們的教材也不斷強調近代中國幾乎所有的禦侮戰爭,都是「落後的農業國與先進的工業國之間」的對抗。戰爭與工業之間關係的重要性,再怎麼強調也不過分。

抗日戰爭作為中國近現代史上歷時最長、規模最大的禦侮戰爭,其外延和內涵實在豐富,近年來此一時段相關各方面的研究層出不窮,使人不免有亂花迷眼之感,至於戰時工業的研究,自然也並不全是空白。而工業史本屬於經濟史的重要分支,除了廣大史學工作者,還有不少經濟學家在從事相關研究,抗戰時期工業的發展,也是他們已經多次關注的問題。因而,當翻開嚴鵬先生這本名為《戰爭與工業: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裝備製造業的演化》的新著時,我多少有點小人之心,以為這或許一部建立在對既有研究總結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的作品。不過閱讀完畢之後,我發自內心地讚嘆:作者真是匠心獨具,對這樣一個並不算特別新的問題,予以全新的建構,並獲得了相當的成功。

該書以戰時中國工業的重要基礎——裝備製造業為對象,圍繞「戰爭與工業化」這一核心問題,復原了這一重要行業在戰爭狀態下的演變和發展,重點討論了戰時裝備製造業的壯大、國民政府對行業的影響、裝備企業製造能力的提升,以及戰後裝備製造業的衰頹幾個方面的問題,同時該書還考察了淪陷區和解放區裝備製造業的情況。由本書出發,一些有趣的問題倒是撲面而來,使我們有必要深入嚴鵬的論述中,與他一道去探究一番。



戰爭與工業的雙重變奏

按照套路,分析一本學術著作時比較極端的做法,是很「技術」地先從它的理論、方法、風格以及作者所使用的材料等等入手,像「庖丁解牛」一樣先把這本書分拆得七零八落。至於它的重要觀點和主要內容,似乎都已經在其次了。這樣做或許有助於提升閱讀者自身的論文寫作能力,但對我們了解過去、增長知識來說卻是十分不利的。而作者的這本書,我以為最大的貢獻,恰好在於他的觀點和內容,所以必須「重要的話先說」。

根據我們的常識,抗日戰爭這場前所未有的浩劫對中國經濟的破壞是顯而易見的,國家的所有產業幾乎都難逃劫數,裝備製造業當然也未能幸免。洋務運動以來民族所積存的工礦企業大多集中於最先遭到戰火波及的沿海地區,大概到1938年底,這些珍貴的骨血就淪陷敵手;依靠數月的內遷,大型企業以及賴以生存的設備遷至內地,卻又不得不分散於西部交通不便的山區;加上過去工業發展倚重的各類進口,又受制於日本的封鎖。戰時中國的裝備製造業,生存下來都是一個巨大問題,遑論如何發展。

作者對這段歷史的復原,卻是一個與我們過去想像迥異的敘事。戰前中國的工業發展本來就是一個極不平衡的布局:輕工業占據主體,而重工業尤其是裝備製造業發展遲緩。這對戰爭來說是一個相當不利的開局,但辯證地看,則戰爭初期所損失的工業,也以輕工業為主,重工業並未傷筋動骨。而為數不多的重工業精華,皆優先被內遷到了西部,獲得了再生的機會,這次還算成功的大撤退為戰時裝備製造業的復興提供了基礎。


誠然,隨後日軍的封鎖給中國經濟帶來巨大困難的同時,也使得戰時工業起步艱難。有趣的是,正是這樣的局面製造了巨大的需求。國家也好企業也罷,用不了舶來品,那麼就只得使用國產貨替代。國營工廠和民營企業齊上陣兩開花,陸續製造出車床、鍋爐和電機。裝備製造業的上遊產業如冶金業也因之萌發。戰時國民政府在「總體戰」思路引導下實施的統制經濟更是提供了難得的助力。國家直接介入新興行業如飛機製造業的創建,並協助舊行業的技術升級,同時還幫助培養了相當數量的人才。反對社會主義的國民政府也開始搞起了產業救助和加工訂貨,進一步創造需求。凱恩斯主義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作用。後方裝備企業製造能力的提升,因而也就不足為怪了。發電設備、船舶、機車、農機、紡織機械等製造均獲得了成功,唯獨汽車的製造不如人意。國家在其中的具體導向和支持力度,自是其中的關鍵。

作者強調,正是「需求效應」產生的作用,才促成了後方裝備製造業的發展,這顯然符合邏輯同時也符合歷史。大量的數據表明,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後方裝備製造業並未因戰事而枯萎,反而爆發出戰前並未出現過的生命力。一定程度上,這也是一種中國奇跡。作者最大的貢獻之一,是他注意到了戰爭在帶來巨大破壞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建設意義。簡而言之,戰爭對工業發展來說,相當程度是一種良性刺激。

作者的這個解釋框架建立於紮實的史料和充分的論述,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不過,稍稍逆向思維或許反而有助於我們重新審視戰時工業。一些知識分子強調:西南聯大在昆明艱難的歲月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指出這是國難環境下的意外收獲,頗有「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意味。但我們都知道,西南聯大所有的成就,多萌芽於戰前的積淀,而物質條件的匱乏,恰恰是阻礙西南聯大變得更為成功的因素。

戰時裝備製造業的發展歷程其實與之頗為相似。我們都知道,以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為代表的一系列部門,在南京時期制訂了宏偉的計劃,也開始了初步的嘗試。國民政府對日挑釁一再拖延,就是為了爭取更多的緩沖時間,以落實上述計劃。試想一下,如果中日晚一些時候開戰,國府多爭取到幾年和平時期,誰能斷言中國的裝備製造業仍舊裹足不前,萬一資源委員會1936年制訂的重工業建設計劃能夠如之前的法幣改革一樣成功施行呢?另一方面,戰時後方裝備製造業雖不缺市場,存在著有利條件,但原料和技術的匱乏也是實實在在的不利條件,因而戰前已有積累的、技術含量較低的裝備可以大量生產,但缺乏基礎、科技密集的產品,極容易屢試屢敗,產業升級必將遭遇瓶頸。此外,戰爭帶來的動蕩、饑餓、通貨膨脹,均是不可回避的消極因素,同樣限制了裝備製造業的發展。

因此,戰爭在促進工業發展的同時,會不會也在阻礙工業的進步呢?這或許真是一個雙重變奏。熟悉國民黨史的人都知道,國民黨政權在工業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時空,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台灣,那恰好是一個相對和平的環境。



戰時裝備製造業的前後左右

作者將裝備製造業作為他的研究對象,非常合乎他的觀點。然而,在裝備製造業的前後左右,仍存在著不少可以討論的問題,值得推敲,畢竟我們內心關注的,還是作為整體的工業與戰爭之間的互動。

從定義上說,裝備製造業(equipment manufacture industry)是一個很晚近的概念,過去使用得比較多的相近概念是機械製造業。此種「後見之明」是否適當姑且不論。作者在使用這個概念時,專門做了解釋:「裝備製造業系專指機械工業中生產技術較複雜產品的高端部分」,並認為依次為考察對象,是「得宜」的。我基本同意他的看法。我們大家在學習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候,都熟悉工業革命完成的標誌是機械化大生產的做到,即「機器生產機器」。由此,裝備製造業在所有產業內的核心地位,自是不言而喻。以裝備製造業為例研究戰時的工業,確實具有不小的代表性。

不過工業作為一個整體,其中除裝備製造業之外,的確還包含了不少非常重要的行業,它們在戰時發展狀況對我們理解戰爭與工業的關係,也具有不可忽略的意義。比如與本書沒有提到的上遊產業——采礦業,其在戰時的發展與裝備製造業大抵相似,在巨大需求和政府引導下,取得了明顯的進步。新的煤礦大量開采,鐵與有色金屬提升了產能,鹽業獲得新的機遇,石油工業從無到有……以上種種均符合作者的觀點。與之相似的,還有能源業、化工業等等重工業部門,以及輕工業所屬的許多門類。從這個意義來講,作者的解釋框架的適用範圍已經超過了裝備製造業的范疇,其學術價值真是不小。

另一方面,作者的觀點確實無法解釋全部工業門類在戰時的發展,其中尤以兵器工業為甚。其實軍工與戰爭的關係,較裝備製造業更為緊密,理應受到更大的關注。甚至在某些行家眼中,兵器工業本身就是裝備製造業的一部分。本書中作者將兵器工業排除在研究範圍之外,所依據的理由是「兵工企業的運行機制可謂離‘經濟發展規律’最為遙遠,甚至常常不受成本/收益這一基本經濟規則的束縛」,因而「不太可能成為適合於經濟研究的典型樣本」。這樣的說法多少有些牽強。由於戰爭的關係,戰時大後方的兵器工業優先得到內遷的機會,存在著軍方巨大的需求(雖不是來自市場,但需求接近於無限),還能得到國民政府最大力度的支持,所面臨的環境與裝備製造業頗為相似,何妨稍加類比呢。可是,兵器工業的發展的確大相徑庭——戰前中國尚且造出山炮、野炮,還組裝出「平海」號巡洋艦,戰時中國可以製造步、機槍,但卻連一門像樣的身管火炮都「攢」不出來,遑論坦克、裝甲車、戰鬥機、驅逐艦、潛艇……這遠遠背離了作者的解釋框架。其實,兵器工業屬於工業門類中的尖端,是製造業的明珠,其發展所需的條件更為苛刻,中國之所以無法造出火炮,主要是外援斷絕後得不到成品炮管,甚至得不到可供加工的炮鋼。這樣的窘境,和作者所論述裝備製造業中飛機、汽車試制所遭遇的頓挫如出一轍。因而,我們需要意識到,戰爭的良性刺激,對工業中的少數門類如高端製造業,或許起到的促進作用有限。

將考察範圍再放大一些,作者的解釋說服力又當如何呢?與工業同屬於第二產業的建築業,其戰時的狀況就顯然不如戰前,由於經費、資源的缺乏,由於戰火的蹂躪,人們無法在重慶、成都、昆明、西安等後方城市修築上海、南京、天津、廣州等地擁有的美輪美奐的建築,更不用說整體的規劃和設計。與工業關係緊密的交通運輸業,戰時的發展也捉襟見肘,相當程度比不上戰前。交通工具的匱乏、燃料緊缺、建設能力跟不上,導致交通運輸業甚至出現了逆發展,驛路和木船從博物館走出,承擔了相當的運力。可見,只要我們稍稍看得遠一點,戰爭相對於各行各業猙獰的面目就清晰可見了。

當然如前所述,作者明確告訴了讀者他所討論的主要是裝備製造業,因而他的解釋框架沒有問題。不過就算回到裝備製造業這個范疇,依然有些許可以商榷之處。作者判斷戰時裝備製造業取得成就的標準主要有二:數量(規模)與質量(技術),以此為尺度是適當的。但是今天我們知道,產業是否健康是否有前途,還得看產業的分布和產業的資本構成。戰時裝備製造業在後兩點上並不十分樂觀。產業重心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川渝地區,西南其餘省份顯然就要遜色不少,而西北廣大地區更是鮮有亮點。產業的資本構成,更是體現出「國進民退」的特點,除了民生機器廠等鳳毛麟角,大量的民營製造業無法與國營工廠競爭,呈現出萎縮的跡象。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對戰時裝備製造業發展的評價,要略微打個折扣呢?



關於本書的理論、史料、表述

從職業的角度來看,作者的這本專著是可圈可點的。盡管在內容、觀點和解釋框架上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的討論,但該書在理論使用、史料搜集上都為同儕樹立了一個標桿,表述也有頗多可借鑒之處。

從哲學上來說,歷史學本身可能是經驗主義的,具備一定的反理論傾向。而實踐中的歷史學常常有不斷借鑒其他學科的理論,幫助我們去認識過去、理解古人。其中,經濟史在使用理論方面是相對領先的。本書也不例外,作者明確表示這本書是「對經濟學德國歷史學派傳統的雙重接續與發展」,「與純粹的歷史學研究在方法上存在著差異,而是一種歷史化了的經濟學理探討」。他自述在研究過程中「不斷透過自己的研究對象與德國歷史學派的學者進行精神上的對話」,此言的確不虛。稍微溢美一點地講,作者用上世紀四十年代戰時中國發生的故事,較為成功地論證了一百年前德國經濟學大師李斯特的理論之合理性。這已經超過了不少歷史學著作——即便是普遍使用理論的經濟史著作,段數稍低的多是使用理論來幫自己說話,或是史料缺乏時為自己壯膽,甚至乾脆就點綴一下。




作者在史料的搜集和使用方面值得我輩學習。在一個史料獲取相對容易的時代,最為省時省力的做法,無疑是借助大數據的威力,用電腦廣泛搜羅各式各樣的史料,羅列排比以示博聞強記。王奇生教授那代學人足跡遍及地方檔案館,手工抄錄原始檔案的做法,似乎已不流行。可作者還是十分古典地選擇了「笨辦法」,走訪大後方的數個檔案館,搜集了不少尚未使用過的材料。正如朱蔭貴教授在序言中所稱讚的,嚴鵬「收集資料的檔案館就包括多個地方檔案館,以及大量資料匯編和舊海關史料,其中包括多個行業的資料匯編。還有多種志書和當時各個企業或行業所編出版的各種刊物,以及國內外學術界此前出版的有關研究成果。充分地占有研究資料,是每一個研究者都向往的目標,但卻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嚴鵬為此書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實在不足為外人道也。另外,為了寫作此書,他還跑了大量的遺址,這同樣是可以讚賞的地方。從事經濟史研究,依然可以借鑒歷史人類學「進村找廟、進廟找碑」的做法。想來在這樣艱辛的田野工作中,作者也獲益良多。

就表述而言,本書的表述做到了說理和敘事的有機結合。好的歷史著作可以有精彩的故事,但一定得在講故事的同時稍稍講講道理。本書在表述上長於分析,每一個分析亦建立於嚴密的形式邏輯,使得各個觀點之間銜接得非常緊密。作者還常常進行反思,不斷地修正、調整通過史料和推演建立起來的觀點,讀來令人覺得絲絲入扣,難覓缺陷。作為經濟史,本書的故事性或許沒有政治史、文化史那麼強,但作者也盡量在可讀性上下了功夫,其秘訣之一就是將「人」引入了討論之中,讀者在書中不難找得到許許多多活生生的人,可以讀到他們的言論,觸碰到他們的思想,這使得我們在閱讀中能夠體會到一些趣味。

本書與表述相關的篇章布局方面,我倒有小小微詞。為了論述的全面完整,嚴鵬在第五章討論了敵占區的裝備製造業,第六章討論了紅色裝備製造業,這當然不錯,但這兩章的內容插入大後方裝備製造業的論述中間,或許不是那麼恰當。如果把第七章「戰後裝備製造業」放到第四章之後,對讀者來說可能更加友好。而淪陷區、解放區的裝備製造業發展,處理為附一章、附二章,亦無不可。

當然,即便我的看法存在著些許道理,也無損這本書巨大的學術價值。正如本文開頭所述,抗戰時期的工業發展,是一個不算太新的題目。人們都明白,翻唱舊的曲子本來不易,要大聲要唱出新的感覺那就更難。從這個意義上講,作者成功地在舊的研究對象身上不乏創見、新意疊出,的確是「舊曲新歌音愈高」。



張曼菱:弦誦幸未絕 ——詩歌折射的西南聯大歲月;北大精神“兩歲半的孩子都懂”

$
0
0

精算思政 Act Voice說這專頁讚
2015年8月1日下午6:41·


【幸有學生捍衞香港的自由和自主】
文:李怡《蘋果日報》

//不久前,讀到94歲中國著名學者何兆武的訪問。他說他1956年到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任職,當時歷史所的組織關係是屬於中宣部的,歷史所領導人都到中宣部接受命令。中宣部是宣傳機構,不是研究機構。研究機構的結論是研究的結果;宣傳機構的結論是研究的前提。比如蘇聯是不是修正主義?作學術研究可以有不同的結論,是、還不算是、不是,都可以是研究結論;但宣傳機構屬下的研究,蘇聯是修正主義已是結論,研究就只能是蘇聯修正主義的特點,它為甚麼及如何成為修正主義。對美國是不是帝國主義的研究也一樣。


宣傳又因政治環境的變化而不同,比如文革時講「把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學術研究就不能說可以「半途而廢」。但其後中共把文革定性為「一場浩劫」,研究就不能說「進行到底」啦。
文革後,歷史研究所儘管在組織關係上改掛在社會科學院,但在中共一黨專政下,一切學術研究也都是以黨的政治結論為前提,甚麼北大、清華的法律教授,講到香港普選就以國務院白皮書和人大8.31決定為前提,而不是以《基本法》的文本為依據。一黨專政之下,沒有學術,只有政治。

這就是院校自主和學術自由的關係。何兆武說,抗戰時期他在西南聯大上學的7年,是他一生最愉快的時刻。儘管戰時局勢動盪,面臨民族危亡,生活物質匱乏,但在學術自由的學習環境下,出了171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在中共建政後,學術機構和大專院校,在黨領導下沒有了自主,也就沒有學術自由,65年來出過甚麼傑出人才?有過甚麼學術成果?

擔任港大校委近9年的文灼非說,校委會過去一直尊重物色委員會推薦,校委會對之前兩名新副校長任命並無經過討論,校長馬斐森獲聘,校委會都一如以往毋須投票決定就通過任命。任命陳文敏則兩次投票並以「等埋首副」拖延,這不是應有程序,而是對程序和機制的踐踏。

原因顯然與去年左報瘋狂攻擊陳文敏有關。文灼非和大多數支持程序正義的人士,都認為有關任命問題須跟程序,不能因接受捐款事件及與政治組織有聯繫而影響人選。顯而易見這是梁振英以政治因素破壞港大的自主傳統。當以政治作為校委會處理校政的前提,黨領導對學術自由有何影響,看大陸院校的面貌就知道了。//

全文刊載於8月1日《蘋果日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801/19239301

弦誦幸未絕

——詩歌折射的西南聯大歲月
(光明日報 2017-7-7)
□ 張曼菱



      本文中所引的詩句,並非從書上抄來,而是我在尋訪搶救西南聯大歷史資源的時候,聽到學人們所吟誦、所喜愛、寫在日記裡的。
       這是帶著他們生命體溫的詩句,表達著那一個自我,那一段歷史。
     人走了,歷史遠去,但詩還在。那些有意味的故事,就像珠子穿在這詩歌的紅線上。由詩,可以重新聽到心靈的歌唱,歷史的嘆息,使人感受到文學的深遠之美。由文學所折射出的這段歷史,更加多姿多彩,閃耀著人性光輝。
     謹以此文紀念“七七事變”八十週年,銘記歷史,勿忘國恥;紀念西南聯大成立八十週年,薪火相傳,弦誦不絕。

一九四五年二月,詩人聞一多與西南聯大師生同遊雲南路南縣石林。

點滴淚水沾衣襦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軍全面侵華。被稱為“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的陳三立拒絕逃難。聞有人議論中國必敗,他怒斥:“呸!中國豈狗彘耶?豈貼耳俯首,任人宰割?”
北平、天津相繼淪陷。日軍欲招致陳三立,百般遊說,皆不應許。偵探日伺其門,陳三立怒,呼傭拿掃帚將其逐出。從此五日不食,憂憤而死,享年85歲。
    “歲時胸臆結壘塊,今我不吐誠非夫。聞者慎勿嗤醉語,點滴淚水沾衣襦。”陳三立的詩,透露出中國當時的衰敗氣象,也閃現著他士子的氣節。
    北平有五朝宮闕,是國粹集中之地。北平淪陷,對於文人,無異於“文化的亡國”。
“憑欄一片風雲氣,來作神州袖手人”。陳三立以一個詩人的死,結束一個舊的屈辱的時代,開始一個抵抗的新時代。
    1999年,我到北大朗潤園訪季羨林。季羨林回憶恩師陳寅恪:
    他對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家裡面三代愛國。第一代就是湖南巡撫陳寶箴。在1860年,英法聯軍燒圓明園那時候,陳寶箴在北京城裡邊。在酒樓上,別人請客,他看到西邊,圓明園大火彌天,正是英法聯軍在那兒燒,當時有人說,陳寶箴痛哭流涕。他的兒子陳三立,就是陳寅恪先生的父親,當時詩壇上第一人就是陳三立,寫舊詩。陳三立得到他父親的遺傳,愛國,非常愛國。
陳寅恪先生把他父親迎到北平,在這裡讓他頤養天年。後來盧溝橋事變,他父親拒絕吃飯,拒絕吃藥,誰勸也不行,後來他父親就是這樣餓死的。
    季先生說,陳家“愛國有遺傳”。
2000年夏,我走進陳家當年居住的姚家胡同,知了聲聲,綠蔭依舊,仍感受到一股肅穆之氣。
    《吳宓日記》有記載。寥寥數字,便令人沉浸到那“烏衣巷口夕陽斜”的境界之中:
九月二十三日星期四2:00散。宓步行至西四牌樓姚家胡同三號陳宅,祭吊陳伯嚴先生(三立)。行三鞠躬禮。
吳宓記,去悼念時,陳寅恪告訴他,父親的喪事還沒有辦,就已經接到日本憲兵司令部送來的邀請函,要他赴宴。為保全氣節,避免日本人的迫害,他決定秘密離開北平,繼續走自己的路。陳寅恪以為“文化不可以亡”,“救國經世,尤必以精神之學問為根基”。
    宋代詩傑陸游留下一句:“家祭無忘告乃翁”。當年在戰亂中有無數的中國父親,迎著氣焰囂張的日本軍隊,顯示出剛毅的背影,用不屈服的目光,將兒孫送上征途。陳三立凸顯了中國詩歌中這位期待著“家祭”的永恆父親形象。
    “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借前人的詩,馮友蘭道出一段情節。
    在月色清明的夜晚,清華園內兩個手無寸鐵的斯文學者,物理系教授吳有訓與哲學系教授馮友蘭相約,巡邏護校。
    今天從舊照片上,還可以看到他們長衫、眼鏡的儒雅模樣。兩位人過中年的學者,想要自己來保衛這淪陷了的校園。
    他們的舉動可謂天真,卻動人。

“去吧,去認識我們的祖國!”
    隨後,學人們一批批離開北平。《吳宓日記》有一首詩寫“辭京”:


十一月四日星期四
陰,大霧,晨8:00後,即獨至東車站,紫禁城為濃霧所蔽,街上行人尚少。
曉發北平十一月四日
十載閒吟住故都,
淒寒迷霧上征途。
相攜紅袖非春意,
滿座戎衣甚霸圖。
鳥雀南飛群未散,
河山北顧淚常俱。
前塵誤否今知悔,
整頓身心待世需。


    吳宓曾設想過,日本人來了,自己躲在北平隱居、讀書。但陳寅恪影響了他。陳家父子的舉動在文化“南遷”中起到了精神領袖的標杆?作用。大時代下的生存,已經不是個人的事。吳宓毅然決定振作起來,到清華大學的轉移地長沙去。
    當他登上開往南方的火車,車廂裡有很多日本軍人。日本軍官看他是一介書生,還給他讓座。而在吳宓看來,日本人拿著武器血腥地佔領了北平,卻還在假裝禮儀與文雅,他內心更添氣憤、屈辱與痛苦。
    在詩中,他慶幸師生們未散,他們將在遠方匯合,有一個目標去奮發。
   當“長沙臨時大學”開課時,一位受聘於清華的英國教授如約趕到那沒有燈火的山麓中,為學生們上課。他是著名的英國詩人與評論家燕卜蓀。在漆黑的夜晚他給同學們背誦莎士比亞的詩章,在泥濘的山路上他跌破了眼鏡。
    燕卜蓀寫下長詩《南嶽之秋》:
課堂上所講的一切題目與內容,都埋在丟在北方的圖書館裡。因此人們奇怪地困惑,為找線索,搜尋自己的記憶。
    戰亂中,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之下,這些中國教師們沒有教材,卻憑藉記憶片段仍在傳授知識。《南嶽之秋》記錄了“長沙臨大”的處境。
    多年後,作家、翻譯家趙瑞蕻回憶起這段往事:“戰事倥傯之中,上燕卜蓀的課,讓人恍然覺得如秦火之後,天下無書,儒士背誦整部經書授徒。 ”
    中國歷史上有過“詩書喪,猶有舌”的傳統。
    燕卜蓀寫他“同北平來的流亡大學在一起”的經驗:
那些珀伽索斯應該培養,就看誰中你的心意。版本的異同不妨討論,我們講詩,詩隨講而長成整體。
    學校遷到昆明不久,倫敦也被炸了。燕卜蓀說:“現在該是我回到祖國的時候了。”於是返回英國。這種知識分子對自己祖國的情懷,已經貫通中西。
    植物學家吳征鎰出身江南書香人家,古典詩詞功底好。他投考清華時,所作遊記就受到朱自清欣賞。後來在昆明又與聞一多相交甚厚。
    他說:“我是一抗戰,就是像杜甫詩裡講的一樣:'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我跟西南聯大差不多是'同命運'的、'共呼吸'的,我一畢業,就沒有在北京做過事,而是一直在西南聯大。”
    他本來是“七七事變”的頭一天到西北考察。西北就是現在的陝甘寧一帶。到了8月23日,他在寧夏賀蘭山後面,就不能再前進了。北平已經淪陷。他從寧夏、從包頭一直回到老家,教了幾天書,忽然接到學校里通知:清華、北大、南開三個學校要在長沙成立“長沙臨時大學”。他就從揚州趕到長沙。在長沙待了兩三個月,因為長沙也開始轟炸了,南京失陷了,又繼續向西南方漂泊。
   這位當時最年輕的助教,參加了長沙臨時大學的“湘黔滇旅行團”,從湖南、貴州一直走到昆明,走了3000多里。
    由於在長沙仍舊受到轟炸,學校要轉移到昆明。而整個學校都從國土外轉移,有失學校尊嚴。人們認為,應該有一批勇士直接從國土上走到昆明。三校組織了湘黔滇旅行團,簡稱“步行團”。這意味著這批學人們對國土主權的宣示。
    穆旦的長詩《讚美》就是以此為背景:
走不盡的山巒和起伏,河流和草原,數不盡的密密的村莊,雞鳴和狗吠,接連在原是荒涼的亞洲的土地上…… ……我要以一切擁抱你,你,我到處看見的人民呵,在恥辱裡生活的人民,佝僂的人民我要以帶血的手和你們一一擁抱。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當時大學裡的學子受到西方現代主義詩人里克爾、艾略特等人的影響,他們寫的詩看起來駁雜,但卻在順應著一種青春生命的原始的姿態、憤怒的姿態和實踐的感受。
    1946年,胡適在西南聯大九週年校慶紀念會上說:
“臨大決遷昆明,當時有最悲壯的一件事引得我感動和注意,師生徒步,歷六十八天之久,經整整三千餘里之旅程。後來我把這些照片放大,散佈全美。這段光榮的歷史,不但是聯大值得紀念,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值得紀念。”
    照片內容有:步行團出發、乘船渡湘江、步行在崎嶇山路上、山路休息、溪水洗腳、山間等候、住宿、挑腳泡、用餐、水邊、聞一多寫生、聞一多的素描圖畫、江流、荒野坐地歇息、步行三教授、教授們歇息、山民背簍、盤江激流、每船五人、驚險渡江等等。
    知識分子走出了象牙塔,走入民間,走向人民。
    聞一多先生說:“去吧,去認識我們的祖國!”
    當年還是學生的任繼愈說:“感受到中國民氣還在,雖然窮,可是當亡國奴他不幹。”
當他們路過一個偏僻的小鄉鎮時,地保敲著鑼,通知趕集的鄉民不要漲價,要按照平價把東西賣給師生們。這種細微的、似乎不足道的關照,已經是這塊貧困土地能夠給予他們的最大關愛。
    在進入貴州玉屏時,師生們看見這樣一張政府佈告:
    查臨時大學近由長沙遷往昆明,各大學生步行前往,今日(16日)可抵本縣住宿。本縣無寬大旅店,茲指定城廂內外商民住宅概為各大學生住宿之所。凡縣內商民,際此國難嚴重,對此振興民族的領導者——各大學生,務須愛護借重。將房屋騰讓。打掃清潔,歡迎入內暫住。並予以種種之便宜。    務此佈告,仰望商民一體遵照為要。此佈。縣長:劉開彝
    這個佈告折射出當年社會各階層對於“保存與保護民族文化與人才”的可貴意識。這個民族在危難時刻湧現出一股巨大的凝聚力量。這股氣概,老百姓叫作“血性”,史家稱為“民氣”,士大夫講究“氣節”,都是指在靈魂深處人的堅貞本性。這是歷代中國人最重視的情操。

弦誦幸未絕,豎儒猶仰俯
    西南聯大初到雲南時,文、理、法學院設在蒙自。
    正是南湖荷花盛開時,陳寅恪與吳宓一起散步。陳說:“像北平。”吳說:“像西湖。”陳寅恪寫詩作二首,以此一首為最著名。
《南湖即景》(一九三八年六月作於蒙自)風物居然似舊京,荷花海子憶昇平。橋邊鬢影還明滅,樓外歌聲雜醉醒。南渡自應思往事,北歸端恐待來生。黃河難塞黃金盡,日暮人間幾萬程。
    詩中用了“南渡”這個典故。自古北方是中華民族文化重心。歷史上,凡“南渡”,就意味著丟棄北方的山河,很難再回去。
    由於這首史家之詩,“南渡”與 “北歸”成為詮釋學人們遷徙軌蹟的兩個時段標記。這首詩也使得蒙自邊城的南湖進入了史家的眼光中。
    文科的教授們都住在湖畔的歌臚士法式洋行里。有時年輕的教員們歸來大聲喧嘩,獨居的陳寅恪就會用手杖敲擊樓板,於是人們肅然。這位半盲的學者,他的遭遇與心境,已經成為國恨家仇的象徵。他是西南聯大的“靈魂級”的人物。
    “無名安市隱 有業利群生”,這副對聯,任繼愈先生對我講過,是吳宓題贈蒙自街頭一位賣粥人的。任先生說:“也沒有裝裱,就是一張白紙貼在牆上,去吃粥的人們都能看到。”它顯示了西南聯大學人與當地人的友善關係,學者對民間文化的同情與尊重。
    蒙自有一個周家大院,主人時常請教授們吃飯。內中的女眷樓也變成女生宿舍。吳宓命名為“聽風樓”,說在那裡可以聽到女生的京腔,是一種安慰。可見吳宓比陳寅恪心態更加平和,與外界的聯繫也多。
    鄭敏,哲學系女生,與穆旦同為“九葉詩人”。她的父兄們都擅長吟詩,吟的是那種清淡平和的士大夫的閒品。但她那一代青年學子意識到,詩歌不再是休閒小品,詩歌也要承載鮮血、歷史和一些沉重的東西:
終於像種子,在成熟時,必須脫離母體,我們被輕輕彈入四周的泥土。當每一個嫩芽,在黑暗中掙扎著生長,你是那唯一放射在我們記憶裡的太陽。
    那年在未名湖畔採訪政治學家趙寶煦。他說,自己年輕時最值得回憶的日子,是在美麗的昆明度過的,感覺一切都很自然,沒有矯揉造作。老百姓非常淳樸,沒有都市的浮華。他吟誦的是自然主義的詩:
樹特別綠,水特別藍。林蔭道上還沒有華貴而色彩不調和的衣衫,扭動,所以,一切都完美,純真。包起藍頭巾早起的婦人,走來汲水。在水邊,彎著腰洗臉的,兵士們,嘻嘻笑著,把草鞋都弄濕了。我第一次看見,翠湖這麼美。
    趙寶煦記得,在昆明泡茶館,沒有錢,你可以要一杯“玻璃”,就是白水。
    昆明人質樸中有一種雅,很令西南聯大的師生喜愛。如,吃米線不加辣椒,就說“免紅”。鄧稼先多年後跟妻子回憶昆明,對每天中午五華山“鳴炮報時”,印象尤為深刻。他認為昆明非常古樸。
    當年擔任鳴炮報時工作的,也是勤工儉學的西南聯大學生。
    朱自清有《近懷示聖陶》一詩:
“健兒死國事,頭顱擲不數。弦誦幸未絕,豎儒猶仰俯。”
    朱先生一家人在昆明時生活很困苦。這首詩整個的苦調與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相似。但就在詩裡,朱自清點出了“弦誦未絕”口號。
    朱自清之子朱喬生告訴我們,當年日軍打來的時候,很多人自問:“我們能做什麼?”朱自清提出:我們應該保持“弦誦不絕”。與陳寅恪的“南渡”一樣,“弦誦”成為支撐“戰時大學”的“骨骼性”理念。
    流傳甚廣的還有劉文典“跑警報”的逸事。劉文典曾拍拍肚子說:“我跑警報,是因為我這裡有國學。”他認為“國學”是值得活下去的理由。劉文典為人狂傲,常貶低別人,但他這話裡透露出一種對待人生價值的嚴格標準。
    在那種嚴峻的環境裡,每個知識分子都會問自己:活著有什麼價值?為什麼在前方將士拼死抵抗的時候,自己依然要教書讀書?
    答案是:為了重建戰後的中國。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據聞一多之女回憶,在昆明有月亮的晚上,父親會將家人領到草地上,教小兒女們背誦《春江花月夜》。這體現了他的理想:“詩化生活”“詩化家庭”。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聞一多在西南聯大的課堂上講“這是中國詩歌中最美的詩”。通過聞一多的眼光看《春江花月夜》:它訴離婦遊子之思,與抗戰時期人們的情感有交集;還具有一些的美術元素和很多文化符號,甚合聞一多這位美術出身的教授的審美情趣。他本性是一位唯美的詩人,卻在國難深重時拍案而起。
    聞一多最喜歡屈原的兩句詩:“望崦嵫而勿迫” “恐鵜鶘之先鳴”。這顯示了他對時光的珍惜之心。所以他關在屋子裡做學問,被人稱作“何妨一下樓”主人。
    王國維說,首先是人的境界風骨,其次才來論定詩。
    這種“人、史、詩”統一的風格,在西南聯大時期得以體現,純淨透明。

我們的生命像那窗外的原野
    昆明的南屏大戲院,成為聯大師生和城中文化人的重要休閑處。五分錢一包的五香花生米,邊看電影邊吃,令人們津津有味,是戰時難得的享受。
    南屏大戲院放映的好萊塢電影都是用話筒現場翻譯的。在西南聯大遷到昆明之前,電影裡所有的男人都被叫作“約翰”,女人都叫“瑪麗”。
    後來,南屏大戲院的老闆請吳宓教授任翻譯。《魂斷藍橋》《出水芙蓉》就是從南屏大戲院翻譯出來,傳播到內地去的。昆明人也從此結束了一個“瞎看外國電影”的時期。
    吳宓住文林街文化巷,附近有翠湖,是師生最愛的漫步處。於是他將好萊塢影片名譯為:《翠堤春曉》。“翠堤”影射昆明翠湖。“藍橋”則採用了中國情人的典故。
    《魂斷藍橋》中男女主角在戰火中分離時,跳了一支“燭光舞”,插曲的歌詞是蘇格蘭詩人彭斯所填。這歌曲當年唱響昆明,傳遍中國:
怎能忘記舊日朋友,心中能不懷想,舊日朋友豈能相忘,友誼地久天長。我們曾經終日遊​​蕩在故鄉的青山上,我們也曾歷盡苦辛到處奔波流浪。
    “詩緣情而綺靡”,西南聯大的詩人們也用詩歌表達愛情。
再沒有更近的接近,所有的偶然在我們間定型;只有陽光透過繽紛的枝葉分在兩片情願的心上,相同。等季候一到就要各自飄落,而賜生我們的巨樹永青,它對我們不仁的嘲弄(和哭泣)在合一的老根裡化為平靜。——穆旦《詩八首》
    詩要求有重要的個人情感呈現,如果沒有這種元素,詩就失去靈魂的馨香與魅力。
穆旦的情詩不是定向投遞的,不是像傳統情歌那樣,“阿哥找阿妹”。他的情詩顯示出那一代青年學子感情的深度、愛的力度。在詩的世界裡,男女之間美好的情愫處於一種開闊的精神狀態中。
    在學人的日記中常常抄錄馮至的詩,詩風簡明大氣,如《我們站立在高高的山巔》:
我們站立在高高的山巔化身為一望無邊的遠景,化成面前的廣漠的平原,化成平原上交錯的蹊徑。表現的是戰亂中的中國知識分子的漂泊情狀。有一首情詩非常坦率:我們有時度過一個親密的夜在一間生疏的房裡,它白晝時是什麼模樣,我們都無從認識,更不必說它的過去未來。原野——一望無邊地在我們窗外展開,我們只依稀地記得在黃昏時來的道路,便算是對它的認識,明天走後,我們也不再回來。閉上眼吧!讓那些親密的夜和生疏的地方織在我們心裡:我們的生命像那窗外的原野。
    詩人是如何看待男女之間在戰亂中的情感呢?《我們有時度過一個親密的夜》,令人在戰爭中感到生命短暫和可貴。不能用世俗的道德眼光來看待人們在戰爭年代的親密關係,而應該用“人”的胸襟來理解特定的歷史。
開在你腮邊的笑的花朵,它要將人間的哀愁笑落。你那眸子似海深,從裡面,我撈到逝去的青春,愛情從古結伴著恨。時光會從暗中偷換了人心,我駕著一匹感情的野馬去追逐你的笑,你的青春。
    臧克家的詩《感情的野馬》,是在台灣的西南聯大校友劉孚坤念給我聽的。他是四川貧苦農家的子弟,考入西南聯大後,在朗誦團大顯身手,曾經受過光未然的指導。
    劉孚坤是一個率性的才子,他一輩子沒有結過婚。臧克家這首詩裡包含著一個學人的眼淚,包含了他對美好青春和愛情的回憶。臧克家雖然不是西南聯大詩人,但他的詩卻命中了一位西南聯大學子一生的情感。
    在詩歌蒐集過程中,我感受到的不是人的衰老或是卑微,而是人生的價值。這些承載他們一生命運的詩,證明他們有過充實的生命,無論是悲是喜。他們在詩意的陪伴下度過一生,感覺到生命的沉重。
    季羨林說,不完美才是人生。
    而我以為,人生就是糾結的。有糾結,才是真實的人生。

(作者:張曼菱,係作家、製片人,多年來致力於“國立西南聯大”歷史資源的搶救、整理與傳播工作。)



北大精神“兩歲半的孩子都懂”

2014年04月21日 07:43
來源:東方早報

面對“北大大師不過爾爾”的論調,《北大回憶》一書的作者張曼菱評論道:“不知道他們是否了解中國和北大走過的那些沉重的道路?北大駛過了怎樣的驚濤駭浪?

 《北大回憶》出版 早報專訪作者張曼菱

面對“北大大師不過爾爾”的論調,《北大回憶》一書的作者張曼菱評論道:“不知道他們是否了解中國和北大走過的那些沉重的道路?北大駛過了怎樣的驚濤駭浪?是誰堅守在北大?是誰堅守在中國的思想陣地上?又付出了怎樣的代價和犧牲?當獻身之刻輪到他的時​​候,他是否能做到大師們的一二?”

張曼菱寫下《北大回憶》一書是因季羨林的臨終囑託。  

張曼菱寫下《北大回憶》一書是因季羨林的臨終囑託。  

2007年深秋,著名作家、電視製作人、北大畢業生張曼菱進京時照例去拜訪季羨林,帶去新作《西南聯大人物訪談錄》。季羨林問:“有沒有寫《北大回憶》?”張曼菱在散文裡對母校有零星回憶,但未成系統,季羨林說:“應該寫,值得回憶。”建議她“像《浮生六記》那樣寫” 。

一時兩人無話。季羨林住進北大301醫院後便欲采蘋花不自由,與這位相交30年的弟子再無單獨暢談的機會。張曼菱說:“先生變得字斟句酌,極為簡潔。”而張曼菱此時仍忙於搶救西南聯大的故人往事,無暇分身,不敢妄然接下先生的囑託。

但大半年後,遠在西南的張曼菱收到季羨林的掛號信,內僅一頁宣紙,題名鈐印赫然,正文連書兩遍“北大回憶”。張曼菱即刻領會:這是臨終囑託。一年之後,98歲的季羨林病逝。

這份功課現在終於交出。 2012年末對西南聯大的打撈鉤沉告一段落,張曼菱便開始回憶北大。記憶裡先生們音容宛在,同學們青春不改,明快昂揚的時代精神猶呼之欲出,但一睜眼已經爛柯:新樓迭起,故園無聲,彼時學子珍為精神聖地的北大,在今日社會或不過登龍階梯耳。


她明白季羨林所託何事。在《北大回憶》裡,張曼菱連綴回憶,直抵歷史,印證當下。用當時北大與北大人《世說》般的動人細節,還原1980年代圖景。 “這本《北大回憶》不僅只是獻給北大,或大學圈的;也不僅只是我與同時代人的對話;願它走出這些圈子,獻給那些心有靈犀的人們。”張曼菱說。
面對“北大大師不過爾爾”的論調,《北大回憶》一書的作者張曼菱評論道:“不知道他們是否了解中國和北大走過的那些沉重的道路?北大駛過了怎樣的驚濤駭浪?
 《北大回憶》出版 早報專訪作者張曼菱

面對“北大大師不過爾爾”的論調,《北大回憶》一書的作者張曼菱評論道:“不知道他們是否了解中國和北大走過的那些沉重的道路?北大駛過了怎樣的驚濤駭浪?是誰堅守在北大?是誰堅守在中國的思想陣地上?又付出了怎樣的代價和犧牲?當獻身之刻輪到他的時​​候,他是否能做到大師們的一二?”

 

張曼菱寫下《北大回憶》一書是因季羨林的臨終囑託。  

2007年深秋,著名作家、電視製作人、北大畢業生張曼菱進京時照例去拜訪季羨林,帶去新作《西南聯大人物訪談錄》。季羨林問:“有沒有寫《北大回憶》?”張曼菱在散文裡對母校有零星回憶,但未成系統,季羨林說:“應該寫,值得回憶。”建議她“像《浮生六記》那樣寫” 。

一時兩人無話。季羨林住進北大301醫院後便欲采蘋花不自由,與這位相交30年的弟子再無單獨暢談的機會。張曼菱說:“先生變得字斟句酌,極為簡潔。”而張曼菱此時仍忙於搶救西南聯大的故人往事,無暇分身,不敢妄然接下先生的囑託。

但大半年後,遠在西南的張曼菱收到季羨林的掛號信,內僅一頁宣紙,題名鈐印赫然,正文連書兩遍“北大回憶”。張曼菱即刻領會:這是臨終囑託。一年之後,98歲的季羨林病逝。

這份功課現在終於交出。 2012年末對西南聯大的打撈鉤沉告一段落,張曼菱便開始回憶北大。記憶裡先生們音容宛在,同學們青春不改,明快昂揚的時代精神猶呼之欲出,但一睜眼已經爛柯:新樓迭起,故園無聲,彼時學子珍為精神聖地的北大,在今日社會或不過登龍階梯耳。

她明白季羨林所託何事。在《北大回憶》裡,張曼菱連綴回憶,直抵歷史,印證當下。用當時北大與北大人《世說》般的動人細節,還原1980年代圖景。 “這本《北大回憶》不僅只是獻給北大,或大學圈的;也不僅只是我與同時代人的對話;願它走出這些圈子,獻給那些心有靈犀的人們。”張曼菱說。

在現今的北大“佈道”

為了準備3月29日在北大的講座,張曼菱特地延後了受訪時間。但講座剛開始,這位現年66歲的78級大師姐就變了主題:能在周六來聽講座的,都是認真向學的好學生,但任她在台上作何發問,台下毫無動靜,學生們一臉稚氣地望向她:友好微笑,悶聲不響。

年過耳順依然雷霆火爆的她當場說:“不要以為考進北大就是勝利,這是你們家長的勝利、你們老師的勝利,不是你們自己的勝利。別人沒進北大,不是因為不如你聰明,而是不如你壓抑。”

講座後一日她與師兄錢理群再聚首,之前在三聯書店開她的新書座談會時,錢理群感喟今天的未名湖畔不僅沒有朱光潛一樣的先生,也沒有張曼菱一樣的學生。研究教育、關注青年的老教授好奇學生都向張曼菱提了什麼問題,張曼菱說,她印象最深的,是她用了一堆自己的故事來告訴學生忠於自己、堅持自己的重要性,但學生問她:“你讓我們張揚,但《聖經》叫我們謙卑,這不是矛盾嗎?”

“我覺得這個問題很可怕。說明他們事實上是在選擇偶像。選擇《聖經》跟以前選擇《語錄》一樣,並不是出自靈魂的需要,而是找個偶像罩著自己。”張曼菱說。

“這甚至不是真的問題,他們只是要在我面前展現一下姿態。”張曼菱又說,“哪怕你問我該不該出國,現在的環境下該怎麼讀書,頭髮該剪短還是留長,對他們來說倒還都是真問題。”

“最後一個問題也不大好吧。”錢理群插了句。

“我在中科院演講時就有個女生這麼問我,我說站起來讓我看下你身高體形,嗯,你還是留著吧。”張曼菱繪聲繪色,“我覺得她很可憐,也許除了做研究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如果有個好朋友,她就不會來問我了。”在場的學者沉默了。

“現在的學生是壓抑的一代,”張曼菱之後對早報記者說,“對他們說大道理,沒有用;讓他們起來肩負什麼,也沒有用。我只能通過講一些他們感興趣的方向,講一些具體的故事啟發他們。不像我們當年做學生的時候都很強大,現在的學生都很弱,進大學最多是給一些人推翻過去重建自己的機會,我是去給他們佈道的。”

狂者張曼菱

講座類似佈道,《北大回憶》則堪比招魂。本書自1978年進入北大中文系開始,卻沒有停留在四年後畢業時,人生的各個階段包括當下忙於做西南聯大口述整理的經歷,張曼菱都盡錄書中。討論會時有論者委婉提出“個人形像在書裡太過突出”,但張曼菱自道,這正是因為她的整個人生,都來自那個北大的精神給養。

那一時期的北大學生每一級都有標籤:“勤奮的77級,狂妄的78級,墮落的79級,天真的80級”。而張曼菱在狂妄的78級中,也是最醒目者之一:奇裝異服,口出狂言,剪寸頭,喝啤酒。為了去食堂能打上好菜,這個小個子女生每次坐在階梯教室最後一排,好在下課鈴響時直接扒著窗沿跳出去。 30多年後她比畫著當時場面哈哈大笑:“我這可是把教室通道讓給更需要的人。”

這些傳說至今流傳於江湖。如同世人最是津津樂道《世說》裡的狂人段子,而無暇關注他們的內心苦悶。張曼菱的行止往往被目為乖張,而不是一個曾經被打成“反革命分子”的青年,面對新時代的天真的自我表達——因“政策放寬”,中國的78級大學吸收了許多前一年因政審而被刷下的考生進入。而77級、78級這兩年的學生,則是在停止高考的11年裡攢下的五六百萬考生中脫穎而出的。

因此張曼菱的狂言狂行有其基礎。曹禺來北大演講,她遞上紙條:“先生,您認為,是您的《王昭君》活得長,還是《漢宮秋》裡那個王昭君會千古?”曹禺當場發怒,據說回去還血壓升高。班幹部和男朋友都批評張曼菱,但她覺得自己有理:“我並不是某位和他過不去的同輩,而是一個仰慕他,為他惋惜的後輩。”

也有修養好的。看過《美的歷程》張曼菱給李澤厚寫信,批評此書執泥形式平衡而創新不夠,李澤厚复函邀她面談,肯定了她的意見,承認這些問題確實存在。

有這樣的眼力基礎,每次見面時季羨林都勸她“坐冷板凳”,但張曼菱心中早有數:“我決不要做一個單純的文化人,我要學習那種'如何利用我的知識'的知識。”

對於那時候的大學生尤其北大學生,學術抱負倒未必是第一志向,兼濟天下或才是心頭塊壘。 1980年冬,海淀區人大代表選舉,北大有3個教工名額及2個學生名額。這類選舉當然有其既定流程,但北大學生卻自發貼出告示,宣布民主競選。以張曼菱的性格,上課時一念所及,“拂袖而去”回宿舍寫告選民書。

她的競選結果是:28位競選者中得票第7,得到了無數風言風語以及一張班裡同學“告發”大字報,失去了男友以及一張用於壁報宣傳的照片。

而在學校的角度,這場競選的結果還包括:中共中央辦公廳的工作組進駐北大調查此事,參與競選者被校方要求低調乃至禁足,校園氣氛極其沉重。而在這座與中國現代歷程息息相關的高校,這顯然不止是校園事務。

而這一難關的渡過,可以北大圖書館東側“振興中華”石碑為參考,碑文曰:“1981年3月20日夜中國男排在香港比賽獲勝消息傳來,北京大學4000多學生集隊遊行,高唱國歌,喊出了80年代的時代最強音'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特建此碑,以紀念。”

帶領同學喊出口號,並避免學生走出校園的,正是當時不顧禁足令的張曼菱。第二天“團結起來,振興中華”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電波里響遍全國,耳聞目睹了學生愛國活動的中央工作組滿意而歸,北大則以此做了多年的口號。 1982年國慶,天安門城樓前的花壇擺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字樣,北大校黨委副書記馬石江為此給已經畢業的張曼菱打電話:“我在想,小平同志知不知道這個口號的由來?”

“學生是來犯錯的”

但一個、一群或一代學生之所以“狂妄”得起來,背後還是老師、學校甚至體制的包容與保護,乃至張曼菱能進北大,就拜此所賜。

1976年她在老家昆明組織紀念周恩來的活動被打成“反革命分子”,為此第二年考上了復旦但也失去了上學資格。 1978年她以雲南高考狀元的身份站在北大的招生老師面前:“我知道我上次沒有錄取的原因。但是請你們記住:十年以後,看一看你們所招的人和我,是什麼樣的?”

兩位老師相當淡定,說:“回去準備棉衣和皮鞋吧,北京很冷的。”

而在那起沸沸揚揚的競選活動中,學校更是功不可沒。學生整理出的資料彙編被印刷作坊舉報,校黨委副書記馬石江讓保衛處趕在公安之前拉回北大;在有聲音認為需要處理競選者、整頓北大的時候,黨委書記韓天石與馬石江賭上前途,聯名上了“肯定主流保護學生”的報告;而當張曼菱畢業分配進天津作協的時候,班主任程郁綴用“好出風頭”輕描淡寫地化解了她被政審的競選風波。

韓天石與馬石江都是“一二·九”運動中的學生骨幹,也都經歷過運動波折,恢復工作後,“他們力圖將自己的道路與我們這代人的道路銜接起來。”張曼菱說。

張曼菱在校的那個時代,學生與領導的關係亦不同於現在。韓天石新上任時在操場主席台與學生見面,面對台上烏壓壓一排領導,學生喊:“小韓,脫帽!”大冷天裡一個老頭脫了帽子摘了圍巾,學生再喊: “行了,別感冒了!”算是通過。

而學者們的表達則是另一種方式。競選中張曼菱素來的言論行徑都被列為反面證據寫進大字報,與她並無私交的教授金開誠特地在課前提及:“這好像不是對待同學的態度,我不明白你們的事,但是北大'反右'的教訓請你們吸取。”

而季羨林看到大字報後,擔心這會讓一個女生心理壓力過大而出現不測,讓秘書李玉潔在晚間“尾隨”張曼菱直到她回宿舍;之後他亦以耄耋之軀回護時代風暴中的學子,後來張曼菱被通知到人民大會堂領莊重文學獎,季羨林當晚盯著電視看完最後一個新聞鏡頭,道:“曼菱從此可以無礙了。”

錢理群認為,前輩保護後進,促其成長,並為其成長道路上的問題或錯誤承擔責任,是北大一直以來的優秀傳統。張曼菱在書中亦回憶了批評家李書磊曾因一次校內簽名惹事,語法大師朱德熙主動為他頂包:“都是我們讓他做的。”

季羨林晚年被抽象成一個民族文化符號,乃至在身後被人蓄意醜化;也有好名者時有“北大大師不過爾爾”的論調出現,張曼菱評論:“不知道他們是否了解中國和北大走過的那些沉重的道路?北大駛過了怎樣的驚濤駭浪?是誰堅守在北大?是誰堅守在中國的思想陣地上?又付出了怎樣的代價和犧牲?當獻身之刻輪到他的時​​候, 他是否能做到大師們的一二?”

新書座談會上,很多人表示這類細節令人動容。中國出版集團前總裁聶震寧表示,“學生到大學裡就是來犯錯的,犯完了就能到社會上去了,而學校就是要來保護犯錯誤的學生的。”作家陳四益回憶了復旦老校長李登輝在國民黨入校抓抗日分子時要求先抓自己的故事,認為不僅是北大,這種關懷在許多高校都存在,並且在“文革”之後有所延續:“那時候全國高校都出了一批很好的人才,到現在還在發揮很大的作用,跟那時候學校的精神是分不開的。我覺得這一點在現在的大學,這個精神是越來越淡漠了。”

再無“朱光潛”,亦無“張曼菱”

除了受到這一類“政治上”的保護,張曼菱這一代學子,在學術上也屢有奇遇,得到前輩學者的愛護。 《管錐編》出版後,她把讀書心得寄給錢鍾書,不知道地址只管寄到社科院:“從前我們的思維都是先建立一個中心。錢先生給了我啟迪,原來學術觀點的建立不在於問題的中心,而在於問題的邊緣,在此與彼的關係上。”錢鍾書手書一封稱她“大悟大徹”,留了住址邀她來家。

她還是沒去。不僅因為當時男友是社科院研究生,給不知天高地厚的女朋友普及了錢先生其人;更是她覺得自己不專此道,不應該耽誤老先生時間。後來有同學求閱錢鍾書回信,讀到揄揚處,張曼菱心生慚愧,從此再不將信示人。

以知恥之心,張曼菱認為,賢者大儒的肯定並非因為自己的意見有多正確,而是因為這時代的知識分子又重新對學術傳承抱以希望:“沉默正在解凍,學界和學者們正在試圖打破30年來的堅冰,他們把我們這兩屆學子當作希望的園林,一種真正屬於知識層的精神聯盟正在孕育中,他們將飽受挫折的知識界的希望傳遞到我們身上。”

而在北大,張曼菱更直接感受到這種傳遞。畢業時她想以小說充當論文,孫玉石說:“學生有才為什麼不讓發揮?”讓她轉投教授、詩人謝冕。謝冕給了她論文最高分,並給她分配去的天津作協寫信誇這個“北大中文系的高材生”品學兼優,雖然對張曼菱,他說的是:“除了北大,恐怕都很難容你。”

北大的容人之度可以大到,教現代文學的老師嚴家炎在路上跟張曼菱打招呼,不去上課的她傻傻問:“你是誰?”知情后慌忙道歉,嚴家炎卻說:“沒關係,我的課你用不著上。”

“在北大,老師並不認為你不來聽他講課就是冒犯。他們常說,講課的教學大綱,起點是針對應屆中學生的,而我們這批'老大學生'應該抓緊時間多學一些自己需要的東西。”張曼菱回憶。

更有甚者,老師鼓勵學生拋棄他、超越他。張曼菱曾晨讀時遇一老者,見她在讀朱光潛,不以為然道:“他的書都是從外國搬來的,裡面沒多少自己的東西,翻譯也有偏差,你要讀就讀原著。”張曼菱不予理睬,但有人認出,這老者就是朱光潛本人。張曼菱大慨:先生一世為學,付出一生,承受一切,卻叫人不要讀他的書,甘於做學術之路上的墊腳石:“唯我北大朱先生也!”

這句話也令錢理群震驚數日,話裡凝聚了朱光潛那一代學人的命運:小試鋒芒後遇到戰亂,而後是連續30年的思想改造,等可以坐下來做學問了,歲月已不饒人,無力構建自己的獨創思想體係了。

但另一方面,這樣的學者仍清醒自省,心中自有學術標準;而如今的講台上,則滿是“感覺始終良好,不斷吹噓自己,卻不知學術為何物的‘學者’”。 “許多人談論今日之北大的衰落,不可忽視的,是教師隊伍素養的總體下降。”

而 “沒有朱光潛也沒有張曼菱”之慨,則是針對目前的北大學生。張曼菱書中曾深情描述過的北大西門的“小金水橋”,現在則成了絡繹不絕的遊客口中的“狀元橋”。 “‘朝進北大門,暮登天子堂’已經是今日許多學子的‘北大夢’,和我們當年的夢想已經大不一樣了,這也是我們必鬚麵對的現實。”錢理群說。

“現代的杞人已習慣於壓抑式的表達”

但錢理群的思考還有延伸:對於張曼菱這樣的上世紀80年代大學生,無論是自家的躊躇滿志,還是前輩的殷殷期望,都指向其將為中國知識分子歷史開創新的希望與可能。然而衡量他們這代人30年來的成就與功勞,在錢理群看來,仍如朱光潛自省的那樣,“沒有多少自己的東西”。

“這是為什麼呢?朱光潛們是因為戰亂,因為‘思想改造’;張曼菱們的悲劇原因何在呢?這難道真是知識分子的宿命嗎?”錢理群發出無解之問。

上世紀90年代末,原北大中文系主任孫玉石到訪雲南,已經回到雲南的張曼菱一家盛情邀宴。張曼菱的父親張進德是個民間知識分子,當年來北大探望女兒時,在未名湖畔留影尚要脫帽以表敬意。席間這位“中國布衣”父親舉杯相敬:“久仰北大,終得睹北大先生。”

孫玉石卻指著張曼菱說:“北大風,看她就行。”

但當年競選時,孫玉石曾對張曼菱推心置腹:“以後專心寫作,不要再參加那些事情了。”上世紀90年代初,季羨林也對開始下海的張曼菱說,從商很好。

人們談論北大的時候,其所指往往不僅是一所大學,更是中國的知識分子精神,而“不要參加的那些事情”,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責任。其中矛盾,正如張曼菱所指出:“北大這塊風水寶地,世世代代總要出一些憂天的杞人,然而,思想與現實的重大衝突,一次次的傷害,已使校園的眾多優秀心靈遠離塵世,渴求寧靜純和。現代的杞人已習慣於壓抑式的表達。”

批評家邵燕祥認為,張曼菱在北大的那4年,在北大歷史上是一個特殊時期,以前的老北大傳統在這段時間有一個短暫的、有限度的複活。 “這於你於北大都是值得回憶的華彩樂章,但你將來還會有新的華彩樂章,而我認為北大不會有了。”

但在張曼菱,她沒有聽季羨林的“坐冷板凳”,沒有聽孫玉石的“不參加那些事”,乃至沒有聽錢理群的反思自己這一代怎麼不出大師,她一直在做的,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銜接歷史。從90年代開始做的西南聯大資料搶救,到現在推出自己的北大回憶,到下一步,還將前往台灣做對岸的西南聯大學生口述史,她致力於為將來保存即將成為過去的現在。

如朱光潛一樣,她也把自己看做了承上啟下的一代人。但是對於要啟發的下一代,她仍不時流露失望。

採訪中,她不時會說起侄孫女小米,像所有舐犢家長一樣津津樂道:學前班裡別的同學聽話端坐,只有她閑庭信步左顧右盼,老師威懾不坐好不給小紅花,兩歲半的孩子徑上講台自取自戴。第一天進幼兒園,其他小朋友離開家長一呼百應哭號一片,獨她如思想者般發問“上學為什麼都要哭”。過年時小米硬拉姑奶奶陪玩,令張曼菱逢人便抱怨侄孫女不肯放過她,才五歲的小姑娘忽一下站了起來:“你說了一遍又說一遍這是什麼意思!”

“這才像我們北大的學生。”張曼菱說,“北大精神沒什麼神秘的:獨立人格,自由思想,以及尊嚴高於一切,連兩歲半的孩子都懂。

"The Bluest Eye", "SONG OF SOLOMON" By Toni Morrison ( February 18, 1931 – August 5, 2019 ) _Nobel Lecture. the 58th scholar delivers the Charles Eliot Norton Lectures

$
0
0


Toni Morrison - Nobel Lecture - NobelPrize.org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literature/1993/morrison/lecture/


1993/12/07 - Listen to an audio recording of Toni Morrison's Nobel Lecture.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n old woman. Blind but wise.” Or was it an old man? A guru, perhaps. Or a griot soothing restless children. I have heard this story, ...

Toni Morrison - Banquet speech - NobelPrize.org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literature/1993/morrison/speech/


Toni Morrison's speech at the Nobel Banquet, December 10, 1993. Your Majesties, Your Royal Highnesses, Ladies and Gentlemen,. I entered this hall pleasantly haunted by those who have entered it before me. That company of Laureates is ...

---她的小說予人最恆久的印象乃是對人性的同情以及對人類的觀照,而且總是富於幽默。
其作品中史詩的力量、對話的精準及詩意盎然地呈現美國黑人世界,格外令人激賞。---1993,瑞典皇家學院,“童妮.摩里森頌辭”(摘錄)。




“We die. That may be the meaning of life. But we do language. That may be the measure of our lives.”

We are profoundly sad to report that Toni Morrison has died at the age of eighty-eight. She died last night at Montefiore Medical Center in New York.

The Bluest Eye, Morrison’s first novel, was published b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 1970. Morrison followed with Sula in 1973, and nine subsequent novels, all of them published with Alfred A. Knopf.

Morrison’s novels were celebrated and embraced by booksellers, critics, educators, readers, and librarians. Her work also ignited controversy, notably in school districts that tried to ban her books. Few American writers won more awards for their books and writing. Morrison was awarded the Pulitzer Prize in 1988 for Beloved. In 1993, she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with the Swedish Academy recognizing her as an author “who in novels characterized by visionary force and poetic import, gives life to an essential aspect of American reality.” In 1996, she was honored with the National Book Foundation’s Medal of 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 to American Letters, and in 2012, President Barack Obama presented her with the 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

Morrison also worked as an editor at Random House – the first female African-American editor in company history – from 1967 to 1983. There, she published Gayl Jones, Toni Cade Bambara, Henry Dumas, Huey P. Newton, Muhammad Ali, and Angela Davis, among others. Her work as an editor and publisher at Random House demonstrated a unique commitment to writers of color, and helped in opening industry doors to them.

And for over five decades, Morrison was also a part-time teacher of creative writing and literature, often bringing students together with other writers, at Howard University (from which she graduated in 1953), Yale University, SUNY Purchase, Bard College, Rutgers University, SUNY Albany, and Princeton University, where she retired as Robert F. Goheen Chair in the Humanities in 2006.

Many at Knopf and Random House came to know her as a valued colleague and dear friend.

The Morrison family issued this statement: “It is with profound sadness we share that, following a short illness, our adored mother and grandmother, Toni Morrison, passed away peacefully last night surrounded by family and friends. She was an extremely devoted mother, grandmother, and aunt who reveled in being with her family and friends. The consummate writer who treasured the written word, whether her own, her students or others, she read voraciously and was most at home when writing. Although her passing represents a tremendous loss, we are grateful she had a long, well lived life.

While we would like to thank everyone who knew and loved her, personally or through her work, for their support at this difficult time, we ask for privacy as we mourn this loss to our family. We will share information in the near future about how we will celebrate Toni’s incredible life.”

Robert Gottlieb, Morrison’s longtime editor at Knopf, said: “She was a great woman and a great writer, and I don’t know which I will miss more.”

Sonny Mehta, Chairman of Knopf, said: “Toni Morrison’s working life was spent in the service of literature: writing books, reading books, editing books, teaching books. I can think of few writers in American letters who wrote with more humanity or with more love for language than Toni. Her narratives and mesmerizing prose have made an indelible mark on our culture. Her novels command and demand our attention. They are canonical works, and more importantly, they are books that remain beloved by readers.”

February 18, 1931 – August 5, 2019
(Posted by the author's publisher)












Toni MorrisonHarvard University


Toni Morrison will deliver the Charles Eliot Norton Lectures this spring at Harvard University. The overarching theme of Morrison’s six lectures is “The Origins of Others: The Literature of Belonging.” The first, titled “Romancing Slavery,” is set for March 2. The talks will be held at Sander's Theatre Harvard University.


(Posted by the author's publisher).







Morrison’s first Norton Lecture set for March 2


Toni Morrison will deliver the Charles Eliot Norton Lectures, which will be held throughout March and April at Sanders Theatre. Hosted by the Mahindra Humanities Center, Morrison is the 58th scholar to be given the arts and…


NEWS.HARVARD.EDU






Everyman's Library分享了 Toni Morrison相片




In this celebrated novel, Nobel Prize-winning author Toni Morrisoncreated a new way of rendering the contradictory nuances of black life in America. Its earthy poetic language and striking use of folklore and myth established Morrison as a major voice in contemporary fiction...

Toni Morrison11月28日 7:00· New Milford, CT, United States·


“It sounded old. Deserve. Old and tired and beaten to death. Deserve. Now it seemed to him that he was always saying or thinking that he didn't deserve some bad luck, or some bad treatment from others. He'd told Guitar that he didn't "deserve" his family's dependence, hatred, or whatever. That he didn't even "deserve" to hear all the misery and mutual accusations his parents unloaded on him. Nor did he "deserve" Hagar's vengeance. But why shouldn't his parents tell him their personal problems? If not him, then who? And if a stranger could try to kill him, surely Hagar, who knew him and whom he'd thrown away like a wad of chewing gum after the flavor was gone––she had a right to try to kill him too.


Apparently he though he deserved only to be loved--from a distance, though--and given what he wanted. And in return he would be...what? Pleasant? Generous? Maybe all he was really saying was: I am not responsible for your pain; share your happiness with me but not your unhappiness.”
― from SONG OF SOLOMON

Book:Milkman Dead was born shortly after a neighborhood eccentric hurled himself off a rooftop in a vain attempt at flight.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 he, too, will be trying to fly. With this brilliantly imagined novel, Toni Morrison transfigures the coming-of-age story as audaciously as Saul Bellow or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As she follows Milkman from his rustbelt city to the place of his family’s origins, Morrison introduces an entire cast of strivers and seeresses, liars and assassins, the inhabitants of a fully realized black world. READ an excerpt here: http://knopfdoubleday.com/…/…/song-of-solomon/9780679445043/

(Posted by the author's publisher)









Vintage Books & Anchor Books




"It never occurred to either of us that the earth itself might have been unyielding. We had dropped our seeds in our own little plot of black dirt just as Pecola's father had dropped his seeds in his own plot of black dirt. Our innocence and faith were no more productive than his lust or despair."


--from "The Bluest Eye" By Toni Morrison


"Love is never any better than the lover. ”

“Anger is better. There is a sense of being in anger. A reality and presence. An awareness of worth. It is a lovely surging.”






Pecola Breedlove, a young black girl, prays every day for beauty. Mocked by other children for the dark skin, curly hair, and brown eyes that set her apart, she yearns for normalcy, for the blond hair and blue eyes that she believes will allow her to finally fit in.Yet as her dream grows more fervent, her life slowly starts to disintegrate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and strife. A powerful examination of our obsession with beauty and conformity, Toni Morrison’s virtuosic first novel asks powerful questions about race, class, and gender with the subtlety and grace that have always characterized her writing. READ an excerpt here: http://knopfdoubleday.com/book/117662/the-bluest-eye/

Simon Leys writing on Liu Xiaobo(2012): Pierre Ryckmans(1935-2014); Exposed Mao’s Hard Line. Chinese Shadows by Simon Leys

$
0
0

Simon Leys writing on Liu Xiaobo in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in 2012.



All thinking people wish now to obtain at least some basic understanding of the deeper dynamics that underlie this sudden and stupendous metamorphosis: What are its true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To what extent is…
NYBOOKS.COM


------

2016  最驚訝的是2周前NYT的訃聞:Pierre Ryckmans, 78, Dies; Exposed Mao’s Hard Line.. Chinese Shadows by Simon Leys.
Wikipedia 的著作清單。臺大圖書館幾乎只有3~5% 著作有收藏。"唐獎"其實應該弄完整的漢學圖書館。

Bibliography[edit]
Shitao's Les propos sur la peinture du moine Citrouille-amère (translation and comments, 1970)
La vie et l'oeuvre de Su Renshan, rebelle, peintre et fou (1971).
Les habits neufs du président Mao (The chairman's New Clothes: Mao 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1971)
Chinese Shadows, (1974) 我再翻閱,前15頁查英文字典的是我嗎?
中國大陸的陰影 / Ryckmans, Pierre撰 ; 金開鑫譯
台北市 : 黎明, 民66[1977]



翻譯者除將罵國民黨處 (多因KMT是魯迅的對頭)及只翻譯正文,文筆不錯。
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有金開鑫教授:教學計畫表| 教師| : - 淡江大學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考核紀律委員會主委





Images brisées (1976)
Human Rights in China (1979) 此書在臺大圖書館已遺失
中國大陸沒有人權 / 李斯(Simon Leys)撰 ; 聯合報編譯組譯
台北市 : 聯合報社, 民70[1981]
Broken Images: Essays on Chinese Culture and Politics (trans. Steve Cox, London: Allison & Busby, 1981)
Orwell, ou l'horreur de la politique (1984)
La forêt en feu: Essais sur la culture et la politique chinoises (The Burning Forest: Essays on Chinese Culture and Politics) (1987)1985

Contents

Ricci in China
35
Orientalism and Sinology
95
The Mosquitos Speech







La Mort de Napoléon (The Death of Napoleon, 1986)
""The Chinese Attitude Towards the Past" (Forty Seventh Morrison Lecture, 16 July 1986), China Heritage Quarterly 14 (June 2008).
L'humeur, l'honneur, l'horreur: Essais sur la culture et la politique chinoises (1991)
Analects of Confucius (translation, 1997)
Essais sur la Chine (Laffont, 1998, coll. "Bouquins")
L'Ange et le Cachalot (1998)
The Angel and the Octopus (collected essays 1983–1998, published February 1999) ISBN 1-875989-44-7
Protée et autres essais (2001; awarded the 2001 Prix Renaudot de l'Essai)
Deux années sur le gaillard d'avant (2002)
Les Naufragés du Batavia (The Wreck of the Batavia: A True Story, 2003, was awarded the Prix Guizot)
La mer dans la littérature française (Plon, 2003)
Lu Xun's La mauvaise herbe (French translation)
Other People's Thoughts – Idiosyncratically compiled by Simon Leys for the amusement of idle readers (Black Inc., 2007)

‘A book is a mirror; if an ape looks into it, an apostle is hardly likely to look out.’ –G. C. Lichtenberg
‘The desire to go into politics is usually indicative of some sort of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it is precisely those who want power most that should be kept furthest from it.’ –Arthur Koestler
‘Beware of all enterprises that require new clothes.’ –Thoreau
In this wonderfully entertaining collection of quotations, Simon Leys gathers insights and bons mots from a motley group of great artists, wits and thinkers. Topics range from ambition and adventure to youth, sex, time, toads, wine, faith and friendship.
Wise, witty and delightfully unpredictable, Other People’s Thoughts is for anyone who has ever rifled through a friend’s bookshelves or snuck a peak over a reading stranger’s shoulder. In this wide-ranging miscellany, we are given free rein to explore the nooks and crannies of one man’s mental library. By turns profound, whimsical and subversive, the result is a book-lover’s delight.




The Hall of Uselessness: Selected (sic) Essays (Black Inc, 2011)

The Hall of UselessnessCollected Essays

Front Cover
Black Inc.Dec 12, 2014 - Australian essays - 586 pages
Simon Leys' cultural and political commentary has long been legendary for its profundity and acerbic wit. In The Hall of Uselessness his most significant essays are finally gathered together, on subjects ranging from China to Orwell, from Quixotism to the sea. Leys feuds with Christopher Hitchens, ponders the popularity of Victor Hugo and analyses whether Nabokov's unfinished novel should ever have been published. He dissects Mao's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he Khmer Rouge, and discusses Waugh, Simenon and Confucius. He considers Chinese art, culture and politics, the joys and difficulties of lit.







http://hcbooks.blogspot.tw/2011/05/chinese-shadows-by-simon-leys.html
約30年前,我讀過Simon的書。很了不起的中國透視力和筆力......

Pierre Ryckmans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en.wikipedia.org/wiki/Pierre_Ryckmans
Pierre Ryckmans (born 28 September 1935, in Brussels, Belgium), who also uses the pen-name Simon Leys, is a writer, sinologist, essayist and literary critic.

Simon Leys | New York Review Books

www.nybooks.com/books/authors/simon-leys/
Simon Leys is the pen name of Pierre Ryckmans, who was born in Belgium and settled in Australia in 1970. He taught Chinese literature at the Australian ...


Chinese ShadowsSimon Leys
  • Hardcover: 220 pages
  • Publisher: Viking Adult; 1st U.S. edition (September 15, 1977)
  • Language: English
(Opera Omnia is a project to record the complete works (in Latin: opera omnia))
這是一本了解文革和現代中國的傑作 ( 我用Penguin 1978版)
看他在書末對 韓素英 、 C. P. Snow和費正清的一語道破其弱點,就可知其功力 (書中說,
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說明革命的不可能, 以及一些當時法文刊物對中國的幽默)......

1973年版的註解:末段說魯迅被大量"誤裝"為中共所利用


中國大陸的陰影 / Ryckmans, Pierre撰 ; 金開鑫譯 台北:黎明,1977.11
這本中譯似乎是搶譯,翻譯者懂得英文本是本傑作,文筆好,可是有兩問題,罵國民黨的,全消失了。第二大問題是無力還原魯迅等的文字。
舉一例,魯迅-->墳-->燈下漫筆1

所謂中國的文明者,其實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謂中國者,其實不過是安排這人肉的筵宴的廚房。不知道而讚頌者是可恕的,否則,此輩當得永遠的詛咒!

(複印處還有 Pierre Ryckmans 諷刺羅蘭巴特的中國遊日記得荒謬了解。)




但實際上,中國人嚮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到現在還如此,然而下于奴隸的時候,卻是數見不鮮的。中國的百姓是中立的,戰時連自己也不知道屬於那一面,但又屬于無論那一面。強盜來了,就屬於官,當然該被殺掠;官兵既到,該是自家人了罷,但仍然要被殺掠,彷彿又屬於強盜似的。這時候,百姓就希望有一個一定的主子,拿他們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們去做牛馬,情願自己尋草喫,只求他決定他們怎樣跑。
假使真有誰能夠替他們決定,定下什麼奴隸規則來,自然就「皇恩浩蕩」了。可惜的是往往暫時沒有誰能定。舉其大者,則如五胡十六國的時候,黃巢的時候,五代時候,宋末元末時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納糧以外,都還要受意外的災殃。張獻忠的脾氣更古怪了,不服役納糧的要殺,服役納糧的也要殺,敵他的要殺,降他的也要殺:將奴隸規則毀得粉碎。這時候,百姓就希望來一個另外的主子,較為顧及他們的奴隸規則的,無論仍舊,或者新頒,總之是有一種規則,使他們可上奴隸的軌道。
「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憤言而已,決心實行的不多見。實際上大概是羣盜如麻,紛亂至極之後,就有一個較強,或較聰明,或較狡滑,或是外族的人物出來,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釐定規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聖。而且這規則是不像現在那樣朝三暮四的。于是便「萬姓臚歡」了;用成語來說,就叫作「天下太平」。
任憑你愛排場的學者們怎樣鋪張,修史時候設些什麼「漢族發祥時代」「漢族發達時代」「漢族中興時代」的好題目,好意誠然是可感的,但措辭太繞灣子了。有更其直捷了當的說法在這裏——
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
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
這一種循環,也就是「先儒」之所謂「一治一亂」;那些作亂人物,從後日的「臣民」看來,是給「主子」清道闢路的,所以說:「為聖天子驅除云爾。」





In response to:
Chinese Shadows from the May 26, 1977 issue
To the Editors:
I am shocked by your recent articles on Vietnam and China, the likes of which one might expect to appear in Commentary or the Readers Digest. Apparently it is intellectually chic again to be anti-communist, especially in regard to third world countries.
The authors of both pieces had profound personal biases against their subjects. One of your readers has already pointed this out in reference to the Vietnamese piece (NYR, May 12). I shall therefore focus on Simon Leys’s China pieces (NYR, May 26 and June 9).
There is a proclivity among European intellectuals going as far back at least as Hegel to see China in terms of oriental despotism. It does not matter whether it is contemporary or historical China—it is all the same, there is always that terrible oriental despotism that the Chinese cannot escape. The most articulate of the twentieth-century European exponents of this point of view was Etienne Balazs. In a brilliant series of essays he argued that the Chinese had chances to escape oriental despotism through the Sung dynasty (end 1368). After that it has been all down hill. The weight of the past is such that contemporary China can in no way escape it—any revolution is a false one. Usually this view is derivative, as it was in Balazs’s case, of his own disillusionment with European politics and the left in particular. At bottom the Oriental Despotism view of China is Europe-centered. The genuine social and political revolution must come first in the West. Since it has not happened in the West, it is preposterous to talk of genuine revolution in such a place as China.
I shall be specific on three points.
1) Walls, the walls that Leys mourns so bitterly. Is it not just possible that city walls symbolize the oppression of the past to most Chinese? Both Chiang Kai-shek and the Japanese hid behind these walls for decades—used as bulwarks against the guerrillas in the countryside. It was their custom also to put the ordinary inmates of these marvelously walled cities up against these walls and shoot them for some crime real or imagined. The heads of dissenters were displayed on these wonderful walls. And then there was the squatter housing squashed up against Mr. Leys’s walls.
2) Wang Shi-wei, the dissident who was shot in Yenan in 1947. True enough Wang was shot in Yenan in 1947 and Mao afterwards talked about it. What Leys fails to say is that Mao considered the execution a serious error which should not be repeated. In China, as elsewhere (even Europe), dissidents are persecuted, but they are rarely executed. In the 1950s we executed the Rosenbergs and today we publicly regret it. Eisenhower advocated executing American communists and we are embarrassed. Does this mean that Stalinist purges are the rule in either China or the US?
Perhaps your readers would be interested in Mao’s full statement in 1962 about Wang Shi-wei’s execution:
There was another man called Wang Shi-wei who was a secret agent working for the Kuomintang. When he was in Yenan, he wrote a book called The Wild Lily, in which he attacked the revolution and slandered the Communist Party. Afterwards he was arrested and executed. That incident happened at the time when the army was on the march, and the security organs themselves made the decision to execute him; the decision did not come from the Center. We have often made criticisms on this very matter; we thought that he shouldn’t have been executed. If he was a secret agent and wrote articles to attack us and refused to reform till death, why not leave him there or let him go and do labor? It isn’t good to kill people. We should arrest and execute as few people as possible. If we arrest people and execute people at the drop of the hat, the end result would be that everybody would fear for themselves and nobody would dare to speak. In such an atmosphere there wouldn’t be much democracy. [from “On Democratic Centralism” in Stuart Schram, ed., Chairman Mao Talks to the People (Pantheon, 1974), pp. 184-185]
3)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diplomatic community in China lives an isolated existence and receives formal and bureaucratic treatment from the Chinese. The ordinary visitor is received in a much more friendly, relaxed manner—and often sees much more than the cloistered diplomat like Leys did. There are other foreigners living in China as well. Teachers, students, “experts,” and writers have a much less isolated existence and often a rather integrated life among the Chinese people. Has Mr. Leys ever met Sid Engst, Jim Veneris, Israel Epstein, and others like them in China? Their perspective on the foreigner in China is rather different than Mr. Leys’s, although not without problems and barriers (see for example the excellent book by David and Nancy Milton, The Wind Will Not Subside [1976], which revolves around the foreign community in Beijing).
No doubt Mr. Leys knows all this and that is what angers. His rigid preconcep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past and present Chinese society and politics force a level of dishonesty which is unworthy of The New York Review….
Stephen R. MacKinnon
Tempe, Arizona
Simon Leys replies:
Mr. MacKinnon’s criticism bears on four questions. Let us discuss them in succession:
—Concerning Balazs: Etienne Balazs was a great scholar and an admirable man. That Mr. MacKinnon in reading my modest little essays should be induced to compare me with him fills me with a mixture of confusion and pride. (I doubt however if Mr. MacKinnon did understand Balazs’s writings any better than mine.)
—Concerning city walls: In underlining the fact that walls can symbolize oppression and that it was therefore right to pull them down, Mr. MacKinnon raises a very interesting point. Come to think of it—is it not a shame that, in a revolutionary capital such as Peking, quite a number of other (far worse) symbols of oppression are still allowed to stand: the Imperial Palace, the Summer Palace, etc.? Actually, in this respect, too many countries are still badly in need of a big clean-up: the London Tower, the Louvre, the Escorial, the Vatican, the pyramids of Egypt, etc., etc., are all awaiting the revolutionary intervention of Mr. MacKinnon’s pickaxe. If he intends to devote his energy to such a worthy cause, he has, without doubt, a most busy career ahead of him.
—Mao’s quotation concerning Wang Shih-wei: three points
  1. Mao deplored the execution of Wang Shih-wei.” Nixon too deplored his “plumbers” initiatives at Watergate. Great leaders are so often done a disservice by clumsy underlings!
  2. Mao opposes random killings.” This in fact was the only point on which Mao significantly departed from Stalin’s doctrine. Mao always agreed with the principle of Stalinist purges; only, to his more sophisticated taste, their methods appeared rather crude, messy, and wasteful. Mao eventually developed his own theory of the efficient way of disposing of opponents—which is expressed quite clearly in the fifth volume of his Selected Works recently published in Peking: executions should not be too few (otherwise people do not realize that you really mean business); they should not be too many (not to create waste and chaos). Actually before the launching of some mass-movements, quotas were issued by the Maoist authorities, indicating how many executions would be required in the cities, how many in the countryside, etc. This ensured a smooth, rational, orderly development of the purges. Some people see in this method a great improvement by comparison with Stalin’s ways. I suppose it might be so—at least from Big Brother’s point of view.
  3. Mao said that Wang Shih-wei was a secret agent working for the Kuomintang.” And Stalin said that Trotsky was a secret agent working for the Nazis. Later on it was also said that Liu Shao-ch’i was a secret agent working for the Americans. And that Lin Piao was a secret agent working for the Soviet Union. And now we have just learned that Madame Mao had been working for Chiang Kai-shek. Why not? After all there are always people ready to believe these things—Mr. MacKinnon, for instance.
—Other foreigners living in China: I do have a wide circle of acquaintances who have been, or are still, working in China in various capacities. I do also keep in close touch with a number of Chinese friends, former citize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who know Chinese realities from the inside, a thousand times better than either Mr. MacKinnon or myself will ever do. If it had not been for the advice and encouragement I received from those persons who kept telling me that I was right on target, I would never have felt confident enough to publish these subjective impressions of China. On one point, however, I agree with Mr. MacKinnon: I too think it most unlikely that a person living in Peking, and being employ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ould ever express publicly his agreement with my views (though I know some who do so in private).


但實際上,中國人嚮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到現在還如此,然而下于奴隸的時候,卻是數見不鮮的。中國的百姓是中立的,戰時連自己也不知道屬於那一面,但又屬于無論那一面。強盜來了,就屬於官,當然該被殺掠;官兵既到,該是自家人了罷,但仍然要被殺掠,彷彿又屬於強盜似的。這時候,百姓就希望有一個一定的主子,拿他們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們去做牛馬,情願自己尋草喫,只求他決定他們怎樣跑。
假使真有誰能夠替他們決定,定下什麼奴隸規則來,自然就「皇恩浩蕩」了。可惜的是往往暫時沒有誰能定。舉其大者,則如五胡十六國的時候,黃巢的時候,五代時候,宋末元末時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納糧以外,都還要受意外的災殃。張獻忠的脾氣更古怪了,不服役納糧的要殺,服役納糧的也要殺,敵他的要殺,降他的也要殺:將奴隸規則毀得粉碎。這時候,百姓就希望來一個另外的主子,較為顧及他們的奴隸規則的,無論仍舊,或者新頒,總之是有一種規則,使他們可上奴隸的軌道。
「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憤言而已,決心實行的不多見。實際上大概是羣盜如麻,紛亂至極之後,就有一個較強,或較聰明,或較狡滑,或⋯⋯
更多
圖像裡可能有文字
未提供相片說明。

訃告

揭露「文化大革命」本質的漢學家去世

皮埃爾·李克曼曾使用筆名西蒙·萊斯,1955年上學時首次到中國旅行。了解到「文化大革命」的情況後,他對中國的浪漫化觀點消散了。
William West/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皮埃爾·李克曼曾使用筆名西蒙·萊斯,1955年上學時首次到中國旅行。了解到「文化大革命」的情況後,他對中國的浪漫化觀點消散了。
比利時出生的中國學學者皮埃爾·李克曼(Pierre Ryckmans)曾質疑西方在20世紀60年代將毛澤東浪漫化的觀點,並率先將毛髮起的「文化大革命」描述為混亂和破壞的景象。周一(8月11日——譯註)他於澳大利亞悉尼家中逝世,享年78歲。
他的女兒詹尼·李克曼(Jeanne Ryckmans)宣布死因是癌症。
  • 檢視大圖1966年6月,穿紅衛兵服裝的年輕學生揮舞着毛澤東語錄「紅寶書」,在北京遊行,慶祝「文化大革命」的開始。
    Jean Vincent/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1966年6月,穿紅衛兵服裝的年輕學生揮舞着毛澤東語錄「紅寶書」,在北京遊行,慶祝「文化大革命」的開始。
李克曼以其筆名西蒙·萊斯(Simon Leys)更加廣為人知。1955年,19歲的他與比利時的同學們一起到中國旅遊,從此便愛上了這個國家。期間更是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毛澤東發起「大躍進」所導致的饑荒人禍,乃至始於1966年,止於1976年毛澤東去世的「文化大革命」都還是後話。在當時,新中國有很多值得讚美之處。
但是對於一個西方人來說,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習中國藝術、文化和文學是不可能的,於是他去了台灣,在那裡遇到了未來的妻子張涵芳(音譯)。後來他也曾在新加坡和香港定居。
20世紀60年代末,香港仍然是英國的殖民地,在那裡,李克曼開始關注越過香港邊境的混亂,閱讀中國官方媒體關於「文化大革命」的報道,和逃離中國大陸的人交談,他們原來都曾是毛澤東的支持者。
許多西方知識分子對毛澤東懷有浪漫主義觀點,認為他雖然有缺點,但卻是進步的,是人民大眾的捍衛者,李克曼漸漸發現,這些浪漫的觀點和「文化大革命」的殘酷性完全是互相抵觸的。「文化大革命」力圖抹殺中國文化傳統與西方資本主義的影響,代之以正統的毛主義。這個運動導致了大清洗,強制的國內流放與不同政治派別的互相打擊。這促使李克曼開始涉足政治評論領域。
「1966年之前,中國政治根本沒有引起我的關注,我對中國的一切都有好感,我充滿信心地把這種好感也延伸到了毛主義政權上面,並沒特別多想,」李克曼在他以筆名出版的《中國的陰影》(Chinese Shadows)中寫道,該書於1974年以法語首次出版。「但是我從香港這個有利的位置從始至終地觀察了』文化大革命』,這迫使我從舒服的無知中脫離出來。」
他的第一本書《主席的新裝》(The Chairman』s New Clothes)也是用法文出版,那是1971年,一年後,他定居澳大利亞,因為著名中國文學學者柳存仁將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書。李克曼以筆名西蒙·萊斯出版了這本書,掩蓋真實身份是為了防止被中國拒之門外。
1972年,他為比利時大使館擔任文化隨員工作,回到中國呆了六個月。看到這座城市的古建築遺產遭到破壞,他大為震驚。
在《中國的陰影》中,他寫到自己瘋狂地尋找這座城市最宏偉的巨大城門,他覺得它們本應被保留,儘管他知道這座城市的城牆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就已經在進行拆除了。城門不見了。「確切地說,北京城門的拆除是一種褻瀆;充滿戲劇性的不是官方拆除了它們,而是始終不解他們究竟為什麼要拆除它們,」他寫道。
他發現,「文化大革命」破壞了中國文化與文明之美,卻沒有摧毀文化中應當被去除的東西——暴虐與專制。
前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曾是李克曼的學生,在一次電話採訪中,他說李克曼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第一個揭露』文化大革命』中文化褻瀆真相的西方漢學家,他剝除了其上的政治虛飾,暴露出它的真正本質:由毛澤東領導的一場中共內部醜陋而暴力的政治鬥爭」。
陸克文還說:「當時的漢學家們大都迷戀『文化大革命』早期的浪漫色彩,因此嚴厲地指責他。」
諷刺的是,陸克文說,毛澤東死後,中國領導人開始否定「文化大革命」。許多老北京令人欣喜的東西又回來了,比如食品小攤和夏日街頭的舞蹈,人們開始欣賞古典藝術、文學,乃至曾遭受毛主義者中傷的古典學者孔子。李克曼曾把孔子的語錄《論語》譯成英文。
但李克曼並沒有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改變。「讓皮埃爾接受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這些真實的、可持續和積極的變化是很困難的,」陸克文說。
李克曼的連襟、同樣也是漢學家的任格瑞(Richard Rigby)說,李克曼不僅是漢學家,也是令人敬畏的歐洲學者,他曾在比利時獲得法學與藝術的博士學位。他說,李克曼的演講博採東西方之長。
「他可以將一幅中國國畫,或奧威爾(Orwell)寫的什麼東西以及蒙田(Montaigne)的散文結合起來,成為一個連貫的整體,」任格瑞說。
李克曼還寫過長篇小說《拿破崙之死》(The Death of Napoleon),書中想像了這位被罷黜的君王從聖海倫島流放地逃回法國的經歷。1986年在法國首版,1992年出版了英文版,小說家佩尼洛普·菲茨傑拉德(Penelope Fitzgerald)曾為《紐約時報》書評版撰文,稱之為「一本非同尋常的書」,2002年,它被改編為電影,由伊恩·霍爾姆(Ian Holm)和休·博內威利(Hugh Bonneville)主演。
李克曼經常為《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世界報》(Le Monde)和其他期刊撰稿,並獲得多項文學獎。
他於1935年9月28日出生於布魯塞爾,除了女兒,他在世的親人還包括妻子與兒子馬克(Marc)、艾蒂安(Etienne)和路易(Louis),以及兩個孫輩。
他曾在悉尼大學教書,晚年在寫作和玩帆船中度過。他的文集《無用堂文存》(The Hall of Uselessness)於2011年出版,探討從堂·吉訶德到孔子在內的各種話題。
在《中國的陰影》一書中,李克曼寫道,儘管毛和他的扈從們終將離場,權威統治會出現一個不可避免的放鬆時期,但共產主義統治的基本特點不會改變。
「在不同時期對共產主義中國的各種描述中,人們可以發現區別,」他寫道。「如果這些描述都是發自良心,有洞察力的,它們呈現出來的東西要比短暫的新聞真實更多,各種改良都是量變,而不是質變——它們只是角度上的變化調整,而不是基本方向的改變。」
本文最初發表於2014年8月15日。
傅才德(Michael Forsythe)是《紐約時報》記者。
翻譯:董楠

Pierre Ryckmans, 78, Dies; Exposed Mao’s Hard Line

Pierre Ryckmans, who used the pen name Simon Leys, first traveled to China as a student in 1955. His once romantic view of China dissipated when he learned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Pierre Ryckmans, a Belgian-born scholar of China who challenged a romanticized Western view of Mao Zedong in the 1960s with his early portrayal of Mao’s Cultural Revolution as chaotic and destructive, died on Monday at his home in Sydney, Australia. He was 78.
His daughter, Jeanne Ryckmans, said the cause was cancer.
  • 檢視大圖Young students in the Red Guard waved copies of the “Little Red Book,” a collection of quotations by Mao, at a parade in Beijing in June 1966 to celebrate the start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Jean Vincent/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Young students in the Red Guard waved copies of the “Little Red Book,” a collection of quotations by Mao, at a parade in Beijing in June 1966 to celebrate the start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Mr. Ryckmans, who was better known by his pen name, Simon Leys, fell in love with China at the age of 19 while touring the country with fellow Belgian students in 1955. One highlight was an audience with Prime Minister Zhou Enlai. The man-made famine of Mao’s Great Leap Forward and his Cultural Revolution, which began in 1966 and ended about the time of Mao’s death, in 1976, were still in the future. There was much to be admired in the new China.
Yet pursuing his studies of Chinese art, culture and literatur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itself was not an option for a Westerner, so he settled in Taiwan, where he met his future wife, Han-fang Chang. He also lived in Singapore and Hong Kong.
It was in Hong Kong during the late 1960s, when it was still a British colony, that Mr. Ryckmans (pronounced RICK-mans) began to follow the turmoil just across the frontier, reading accounts in the official Chinese press about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alking to former Mao supporters who had escaped it.
He began to find that the romantic view of Mao harbored by many Western intellectuals — as a progressive if flawed champion of the masses — was completely at odds with the crueltie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hich sought to eradicate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Western capitalist influences and replace it with a Maoist orthodoxy. The movement led to purges, forced internal exiles and whipsaw shifts in the political winds, and it compelled Mr. Ryckmans to step into the arena of political commentary.
“Until 1966 Chinese politics did not loom large in my preoccupations, and I confidently extended to the Maoist regime the same sympathy I felt for all things Chinese, without giving it more specific thought,” Mr. Ryckmans wrote under his pseudonym in “Chinese Shadows,” which was first published in French in 1974. “But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hich I observed from beginning to end from the vantage point of Hong Kong, forced me out of this comfortable ignorance.”
His first account, “The Chairman’s New Clothes,” was also published in French, in 1971, a year after he had settled in Australia, lured by an eminent Chinese literary scholar, Liu Cunren, to teach at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Mr. Ryckmans wrote the book under the name Simon Leys to disguise his identity so that he would not be banned from China.
He returned to China in 1972 on a six-month assignment as a cultural attaché for the Belgian Embassy in Beijing. The wanton destruction of the city’s ancient architectural heritage shocked him.
In “Chinese Shadows,” he wrote of his frantic search for some of the most magnificent of the city’s huge gates, which he assumed had been preserved, even though he knew that the city walls had been taken apart starting in the 1950s. The gates were gone. “The destruction of the gates of Peking is, properly speaking, a sacrilege; and what makes it dramatic is not that the authorities had them pulled down but that they remain unable to understand why they pulled them down,” he wrot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e found, had destroyed the beauty of Chinese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without destroying what needed to be exorcised: the tyranny of arbitrary rule.
In a telephone interview, Kevin Rudd, a former prime minister of Australia and a former student of Mr. Ryckmans, called him “the first of the Western Sinologists of the ’60s and ’70s to expose the truth of the cultural desecration that occurred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ripping away the political veneer from it all and exposing it for what it was: an ugly, violent, internal political struggle withi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led by Mao.”
Mr. Rudd added, “He was excoriated at the time by Sinologists who had been captured by the romance which many felt fo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the early days.”
The irony, Mr. Rudd said, is that the Chinese leadership moved to repudiat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fter Mao’s death. Many of the delights of old Beijing — the food stalls, the street dancing on a summer’s evening — did indeed return, as did an appreciation for classical art, literature and, finally, the classical scholar Confucius, who had been vilified by the Maoists. Mr. Ryckman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the “Analects,” the collection of sayings attributed to Confucius.
Yet he did not change with the times. “It was difficult to get Pierre to accept that real, sustainable and positive changes had occurred in the China of the period of ‘reform and opening,’ ” Mr. Rudd said.
More than a Sinologist, Mr. Ryckmans was also a formidable European man of letters, earning doctorates in law and art in Belgium, said Richard Rigby, a China scholar and Mr. Ryckmans’s brother-in-law. His lectures, he added, brought the best of both worlds together.
“He could look at a Chinese painting or maybe something by Orwell and essays by Montaigne and put them all together into a coherent whole,” Mr. Rigby said.
Mr. Ryckmans also wrote a novel, “The Death of Napoleon,” which imagines the deposed emperor escaping from exile on St. Helena and making his way back to France. First published in France in 1986 and then in English in 1992, it was hailed as “an extraordinary book” by the novelist Penelope Fitzgerald, writing in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and adapted into a film, with Ian Holm and Hugh Bonneville, in 2002.
Mr. Ryckmans was a frequent contributor to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Le Monde and other periodicals and the recipient of several literary prizes.
He was born on Sept. 28, 1935, in Brussels. Besides his daughter, he is survived by his wife; his sons Marc, Etienne and Louis; and two grandchildren.
He also taught at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and spent his later years writing and sailing. A collection of his essays, “The Hall of Uselessness,” discussing topics as far-ranging as “Don Quixote” and Confucius, was published in 2011.
In “Chinese Shadows,” Mr. Ryckmans wrote that even though Mao and his acolytes would leave the scene, and there would be an inevitable relaxation of authoritarian rule,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st rule would not change.
“Among various descriptions of Communist China made at different times, one may note differences,” he wrote, “yet if these descriptions have been made conscientiously and perceptively, they will show more than ephemeral journalistic truths, for modifications will be in quantity, never in quality — variations in amplitude, not changes in basic orientation.”

殷允芃:《決策者: 當代名人訪問錄 》( 1982);張愛玲獨家專訪 華人世界絕響:《中國人的光輝及其他:當代名人訪問錄 》(1971)

$
0
0

殷允芃 /天下雜誌發行人 ... 
2008年:創辦《親子天下》。
殷允芃 小檔案
學歷:成功大學外文系、美國愛荷華大學新聞碩士 經歷:曾任美國《費城詢問報》記者、合眾國際社、《紐約時報》駐台記者,以及《亞洲華爾街日報》特派員;並於1981年創辦《天下雜誌》
榮譽:1976年,獲選十大傑出女青年;1987年,榮獲有亞洲諾貝爾獎美譽的「麥格塞塞獎」;1995年,被《亞洲週刊》評為亞洲最有影響力的女性;2010年,獲頒政治大學名譽文學博士、卓越新聞獎新聞志業終身成就獎。並曾多次獲頒金鼎獎。
作品:《中國人的光輝及其他》、《新起的一代》、《決策者》、《太平洋世紀的主人》、《等待英雄》、《點燈的人》、《發現台灣》(合著)、《敬天愛人》、《素直的心》;並執導《綿延的生命Lucie的人生探索》紀錄片


殷允芃:《決策者: 當代名人訪問錄 》( 1982)
決策者: 當代名人訪談錄封面. 書名:決策者: 當代名人訪談錄; 作者:殷, 允芃著; 叢書:(天下叢書)





張愛玲獨家專訪 華人世界絕響


作者:殷允芃 2015-09-14 Web Only
調整字體尺寸

80年代,遠在洛杉磯的61歲張愛玲捎卡片給《天下雜誌》。她與《天下》的緣份,起於創辦人殷允芃還是窮留學生時,穿著借來的棗紅色牛仔褲採訪她,這個採訪,成了華人世界的絕響。



那一天,雨勢悄歇。

離會見張愛玲女士的時間還早。傘下,踱過波光燈影的哈佛廣場,和附近鬱綠的小公園--當年華盛頓誓師抗英的地方。走在清濕的空氣中,恍若是漫步在臺北植物園的小路上。

心中卻惴惴然,因為「張愛玲是向來不輕易見人的」。而且也自懼於她寫小說的、洞徹一切的「冷眼」。學物理的青雲,走在旁邊,也幫著緊張。

但開門迎著的,她的謙和的笑容和緩慢的語調,即刻使人舒然。

她的起居室,陳列得異常簡單,但仍然給人明亮的感覺。或許是那面空空的、黃木梳粧檯上的大鏡子。旁邊是個小小的書架,擺著的大半是些英文書,右角上有本《紅樓夢》,書架頂上斜豎著一張鮮豔的、阿拉斯加神柱的相片。並立的,是一幅黑白的三藩市市夜景。

窗旁的書桌上,散亂的鋪著些稿子,剪報,和一本翻開了的《紅樓夢》。最惹眼的,是那張指示如何去填所得稅的表格。

記得她初接電話時的推辭:「真對不起,您那麼老遠跑來,不巧得很,我這幾天不舒服,真的是病了……而且這兩天還得趕著交一篇東西。」有點不好意思似的,她加了句:「嗯--就是那個Income Tax表。」

一般人順口的客套,她說起來卻生澀而純真。她又極易臉紅,帶著瘦瘦的羞怯,但偶爾射出的專注眼光,又使人一懍。

這位在三十年前,就以短篇小說和散文,享譽上海和香港的「才女」,當被稱為作家中的作家。夏志清先生在《中國近代小說史》中,推崇她為「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夏濟安先生生前也屢次要把張愛玲和魯迅並論。于梨華女士更爽直地說:「現在寫小說的,我最佩服的是張愛玲。」

但對世間的一切毀譽,張愛玲女士卻都能夷然處之。雖然好話聽著也高興,但她卻似立身于方外的,並不受到影響。

她又很真。在《傳奇》再版的序中,她寫著:「我要問報販,裝出不相干的樣子:『銷路還好嗎?--太貴了,這麼貴,真還有人買嗎?』啊,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

她的客觀、冷靜和敏銳的觀察力,不僅使她難以對人虛偽敷衍,對自己,她更是忠實,絲毫也不欺瞞。因而,她不願,也無法介入。她說,她是在一切潮流與運動之外的。

她像是踢腳坐在雲端,似正經,似頑皮,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而興趣最濃的,卻是由上眺望人間世,和那些她所寫的「三三兩兩勾搭住了,解不開的;自歸自圓了的;或淡淡地挨著一點,卻已事過境遷了的」各式各樣,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

有人錯以為她是絕情的。其實她的同情與慷慨已經是超個人與超主觀的。像納蘭性德所說:「人到情多情轉薄」,這只是因為她看得明白與透徹。

她對一切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有著強烈的感受。一片梧桐葉的飄落,能使她佇足,一個化緣的道士,能使她在後面跟上半天。她喜好嘈雜的市聲,車馬的喧鬧,濃烈的色彩,甚至油漆和汽油的氣味。

「我喜歡紐約,大都市,」她說,「因為像上海。郊外的風景使我覺得淒哀。坐在車上,行過曠野,杳無人煙-給我的感觸也是一種荒涼。我還是喜歡走在人多的地方。」

她認為人生的結局總是一個悲劇,但有了生命,就要活下去。

「人生,」她說,「是在追求一種滿足,雖然往往是樂不抵苦的。」

寫作對於張愛玲或許也就是一種滿足。





「只要我活著,就要不停地寫,」她說,「我寫得很慢。寫的時候,全心全意的浸在裡面,像個懷胎的婦人,走到哪兒就帶到哪兒。即使不去想它,它也還在那裡。但是寫完後,我就不大留意了。」

她的寫作生涯或許要追溯到她孤獨的童年。在她四歲的時候,她母親就因家庭失和,而遠走留學法國。父親是位典型的遺少,生活在舊朝習氣的陰影下。小時候,凡是能抓到手的一切書,這敏感而愛幻想的女孩,都熱心的看。

她記得在她一遍遍翻閱《水滸傳》後,竟起了學寫章回小說的野心。碰到不會寫的字,就咚咚跑下樓,去問帳房先生。但是到底太麻煩了,認識的字也很有限,所以那第一回,翻來覆去的寫,卻總是沒法寫完。那時,她才六歲。

在十四歲的時候,她寫成了部《摩登紅樓夢》,訂成上下兩冊手抄本。一開頭是秦鐘與智慧兒坐火車私奔到杭州,自由戀愛結了婚,而後來又有「賈母帶了寶玉及眾姊妹到西湖看水上運動會,吃霜淇淋。」

她看的第一本英文小說,是蕭伯納的。那時她十三歲。從此她開始接觸到西洋文學。

她的《秧歌》,是先用英文寫的,曾獲美國文學批評界的各種讚譽。 Library Journal的書評更提出說:「這本動人的書,作者的第一部英文創作,所顯示出的熟練英文技巧,使我們生下來就用英文的,也感到羡慕。」

雖然,她被贊為是將現代西洋文學手法,溶入中國小說中最不著痕跡的一位作家,她仍自認,對她影響最大的,還是中國的舊小說。有一次她曾坦然的說,《紅樓夢》與《西遊記》當然比《戰爭與和平》和《浮士德》好。

她又認為世界時時刻刻在改變,人的看法也隨時會變。因而她的小說,只有在剛完成時,她才覺得滿意,過久了,再看看,就又不喜歡了。

「以前在上海時,」她笑著回憶,「每寫完一篇小說,我總興高采烈的告訴炎櫻(她的錫蘭女友)這篇最好。其實她又是看不懂中文的,聽我說著,總覺得奇怪一一怎麼這篇又是最好的啊?」

曾在《皇冠》上連載的《怨女》,是她根據《傳奇》中的《金鎖記》重新改寫的,原有的故事輪廓依稀可見,但風格、手法都已改變。《怨女》的英文本,也於去年在倫敦出版。

一個作家,如果一味模仿自己早期成名時的作品,她覺得,是件很悲哀的事。譬如海明威的晚年作品,她說,漫畫似的,竟像是對以前的一種諷刺。

寫小說,她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對所寫的事物有了真感情,然後才下筆寫。她對一般所謂的研究工作,不太有信心,也多少是因隔了一層,較難引起作者自發的情感。寫《秧歌》前,她曾在鄉下住了三四個月。那時是冬天。

「這也是我的膽子小,」她說,緩緩的北平話,帶著些安徽口音:「寫的時候就擔心著,如果故事發展到了春天可要怎麼寫啊?」《秧歌》的故事,在冬天就結束了。

許多人都認為純小說已經消失了,她說。現代的小說或是趨向于平白直述的歷史記錄,或是抽像難懂的詩。她認為,如果可能的話,小說應避免過分的晦澀和抽像。作者是應該盡一份努力,使讀者明白他所要表現的。而且一個小說的故事性,也仍然需要保留。

「好的作品是深入而淺出的,」她說,「使人在有興趣的往下看時,自然而然地要停下來深思。」

初看她的小說,常為她優美的文筆,細膩的描寫和傳奇的情節所吸引。進而欣賞到各種豐富的意象和那些異想天開,令人意會,忍俊,詫異或恐怖的各種比喻。

她描述胡琴的嘎嘎慘傷的音調,是「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塞上的風,尖叫著為空虛所追趕,無處可停留。」她寫冷天鄉村裡的太陽,「像一隻黃狗,攔街躺著。太陽在這裡老了。」她比喻在伴娘眼裡的新娘,是「銀幕上最後映出雪白耀眼的『完』字」,而伴娘自己卻是「精彩的下期佳片預告。」

她寫一個游方的道士,「斜斜揮著一個竹筒,托--托--敲著,也是一種鐘擺,可是計算的是另一種時間,仿佛荒山古廟裡的一寸寸斜陽。」被虐待將死的媳婦,則是「直挺挺的躺在床上,擱在肋骨上的兩隻手蟋曲著,像宰了的雞的腳爪。」

而她最耐人尋味的,如同藏在海面下的大塊冰山,卻是她對氣氛的孕育與襯托,角色的刻畫,和對高潮過後,人物個性發展的淋漓盡致。

她說她看書沒有一定的系統或計畫,惟一的標準,是要能把她帶人一個新的境界,見識新的事物或環境。因而她的閱讀範圍很廣,無論是勞倫斯、亨利*詹姆斯、老舍或張恨水,只要能引起她興趣的,她都一視同仁的看,沒有興趣的,即使是公認的巨著,她也不去勉強。

她坦然說:「像一些通俗的、感傷的社會言情小說,我也喜歡看的。」

而她最近的長篇小說《半生緣》,就是她在看了許多張恨水的小說後的產物。像是還債似的,她說,覺得寫出來一吐為快。「但是我寫《半生緣》的時候也很認真,我寫不來遊戲文章,」她說,「就算當時寫得高興,寫完後就覺得不對,又得改。」

她屢次很謙虛的說:「我的看法並不是很正統的。」說時語氣淡然,並不帶一絲自傲或歉意。一般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事,她並不一定會贊同。而她,也不是能用常理去衡量的。

「我是孤獨慣了的。」她說,「以前在大學裡的時候,同學們常會說--我們聽不懂你在說些什麼。我也不在乎。我覺得如果必須要講,還是要講出來的。我和一般人不太一樣,但是我也不一定要要求和別人一樣。」

也許她信服「讓生命來到你這裡」,「生命有它的圖案,我們唯有臨摹」。她是心如明鏡,事物都公平自然的映射出去。因為不執留,所以不易為外物所影響。即使連書,她也是不買不存的,借來的,看完後就還去。

「我常常覺得我像是一個島。」她說,習慣性地微揚著頭。斜斜的看去,額上映出的單純與平靜,仿佛使人覺得,她是在歲月之外的。她是最最自由的人。

記起她二十幾年前拍的一張半身照片,刊在《怨女》英文版的封背上,也是揚著頭的微側面,眼神中同樣露出慧黠的光。所不同的是,那時如滿月的臉,而今已成橢長,那時披肩的散發現在已梳起,而那件異常寬大,劇裝似的皮襖,卻已換成無袖的寶藍短旗袍。

她自己說她的動作是很笨拙的。可是她起身前小心的整著下擺,走起路時的綽約緩然,並不使人覺得。反而使人聯想起,在書上看到關於她小時候的一段:「我母親教我淑女行走時的姿勢,但我走路總是衝衝跌跌,在房裡也會三天兩天撞著桌椅角。腿上不是磕破皮膚,便是淤青,我就紅藥水擦了一大搭,姑姑每次見了一驚,以為傷重流血到如此。」

她很熱心的走出走進:「看你們,還像孩子似的,就想著要拿點東西給你們吃。」

於是,煮了濃咖啡,端出核桃甜餅,倒上兩小杯白葡萄酒,又拿出花生米來。可是誰也沒有喝咖啡時加糖的匙。

她解釋著,像是理所當然的:「真對不起,湯匙都還放在箱子裡沒打開。反正也在這兒住不長久的,搬來搬去,嫌麻煩。」那時她在劍橋已經住了快半年。

她是在一九六七年末搬到劍橋。應雷德克裡芙女校(哈佛的姐妹校)之請,當「駐校作家」。正在埋首將《海上花列傳》翻譯成英文。已經翻完了二十回,約全書的三分之一。

她認為以現代的眼光來看,《海上花》也仍然是一部很好的中國小說。那是第一部用上海話寫成的小說,出版於一八九四年。但她也不確定,西方讀者們是否能接受這本曾經兩度被中國讀者摒棄的書。

「可是,」她加了一句,「做那一件事不是冒險的呢?」

目前,她也正在寫著一篇有關《紅樓夢》的文章。同時她還打算把十年前就已開始著手的一個長篇,重新整理一番,繼續寫完。

天南地北的談著,從亨利·詹姆斯的《叢林野獸》到老舍的《二馬》,從臺灣的文壇到失了根的中國留學生,從美國的嬉皮運動到男女學生的道德觀念。聽著的人,說著的人都覺得自然而不費力。因為她對任何話題都感到興趣,而又能往往意會在言發之前。

走出門後,卻忽然想跑跑跳跳起來。便跑著跳著地趕上了最後一班開往波士頓的地下車。

那時雨已停了,時間也已過午夜。

一九六八年七月

附錄:

整理那次訪問後所記的筆記,發覺有幾段話沒寫進去,實在是不應該遺漏的。

「一個作家應該一直在變,因為一個人不可能是靜止的。」

以前的人多半是過的集體生活,從描寫動作和談話,就可看出一個人的個性,譬如像《紅樓夢》。但現在每個人的自己的時間比較多,小說以心理描寫才能表達深入。(心理描寫)不必過分的 obscure。如果必須,當然沒話說。

電影是最完全的藝術表達方式,更有影響力,更能浸入境界,從四面八方包圍。小說還不如電影能在當時使人進入忘我。自己也喜歡看電影。

我很驚奇,臺灣描寫留美的學生,總覺得在美國生活苦,或許他們是受家庭保護慣了的。我很早就沒了家族,孤獨慣了,在哪兒都覺得一樣。而且在外國,更有一種孤獨的藉口。

一般美國通訊寫的並不深入,沒有介紹美國真正的思想改變的,譬如現在的道德觀念的不同,幾百個男女大學生同住在一起。

(嬉皮們),我不喜歡他們的成群結黨,但他們的精神不錯,反對(既有)社會制度,不願做現在的這種 Organizational man。但我希望他們的出發點是個人的真正體會。他們的表現方式,details,我不贊成。

「人生的結局總有一個悲劇。老了,一切退化了,是個悲劇,壯年夭折,也是個悲劇,但人生下來,就要活下去,沒有人願意死的,生和死的選擇,人當然是選擇生。」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0847&utm_source=FB&utm_medium=referral&utm_campaign=FBdaily#sthash.s6BpF0D5.dpuf


******

究竟與中國簽不簽訂所謂的"服貿協議",我個人的一項準則是,如果《天下雜誌》等能夠
在中國發行,可簽。不然,就擱置它。

40年前的新潮文庫版本叫《中國人的光輝:當代名人訪問錄》台北:志文,1971;台北:天下雜誌,2011
現在這些生命的故事仍然讓作者與讀者有生之勇氣.....(2011)
2014.11 在舊書攤買到1977年的再版本,重溫此書,很感動。譬如說第一篇的訪問張愛玲:

走出門後,卻忽然想跑跑跳跳起來。便跑著跳著地趕上了最後一班開往波士頓的地下車。
那時雨已停了,時間也已過午夜。
——一九六八年七月《皇冠》



殷允芃從記者到媒體集團的主人
正如李登揮從學者到總統
見證如此多的台灣人的光輝

----

希望—— 永遠在路上

(殷允芃)
是一個清風微涼的下午。在台南孔廟的邊殿,有一幅蒼勁的書法。跟著默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物有本末,事有始終……」唸錯了,是「事有終始」。
頓然領悟:如果你不知道要往哪裡去,你要怎麼開始走?
這豈不也是在台灣的人,經常抱怨的現象 —— 大學生常問:「我未來要做什麼?」知識份子常批:「國家沒有願景,沒有方向。」一般人焦慮:「明天是否會更好?」
什麼是台灣不同的路?
也有人期待,台灣要走出一條不同的路。但什麼是台灣的不同的路呢?
仔細回顧、認真觀察,其實台灣已然在路上。雖然仍步履蹣跚,雖然路上仍有荊刺待砍,但這條顛簸的路已隱然成型。
在自由、民主的路上,台灣已領先華人世界,掙扎先行。政治雖然民主了,但卻仍欠清明。人民享有高度自由,但仍在摸索什麼是自由的適當邊際。
多次的政黨輪替,已使人民對民主多了點信心,也能較心平氣和的看待選舉輸贏。只是多數政客仍習於將制衡當成你死我活的鬥爭。
相對於台灣政治民主的上層結構與機制,仍需深化與優化,人民的自主力量與民主素養,已更明顯的躍升。
人民已習慣由下到上的推動社會進步。不只是抗爭,掙權益,也能以參與式的民主和政府形成伙伴關係,協同合作,解決問題。
人民不僅有力量,更有行善的力量。
台灣的志工文化,使得海灘鄰里更清潔、醫院更親切;環境更優美、圖書館與博物館更親民,偏遠地區的小學生也能得到閱讀的協助。志工文化更增加了社會溫暖的底蘊。
普羅大眾的善心助人,不論是賣菜的婦人陳樹菊,或退休的老兵洪中海,都成為世界媒體競相報導的台灣特色。
這樣的助人為樂的想法和行為,已像蒲公英似的向下傳播扎根。
南投偏遠山區原住民為主的長福國小,只有四十一個學生。六年級畢業班的八位學生,受到一本書的感召,決定要想辦法募款,為遠在四千里外,尼泊爾波卡拉山區的一個窮困村落,建儲水槽。因為當地缺乏乾淨的水源,近五分之一的小朋友因瘧疾染病而死。
這八位小學生將自己的繪本編印成書,到處義賣,募得十一萬台幣,捐建水槽。他們選擇把做成這件事,當成送給自己的畢業禮物。
世界有災難的地方,就有慈濟人領先趕赴埋鍋燒飯。加上近年各宗教團體推動的「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和「微笑台灣」運動,慢慢移風易俗,台灣人民的友善,逐漸成為外來客最明顯的台灣印象。
計程車和公車司機,與乘客下車時的互道謝謝,捷運車上的競相讓座,也已變成自然而然的習慣。
一位大陸財經媒體的負責人,來台參訪後忍不住稱奇:「怎麼好像到了君子國。」
美麗之島,也是善心之島
台灣對多元的包容、對環境和不同物種的尊重,也逐漸溶入人民的生活。
路經台北市綠意蔥蔥的敦化、仁愛、中山北路的林蔭大道,幸福感和驕傲感自然而生。鄉鎮和鄰里也競相種樹植花,整潔與美麗漸漸成為人民的生活共識。

希望—— 永遠在路上

2011-06天下雜誌 475期 作者:殷允芃
當然,在林蔭大道的背後,仍有破敗的舊屋;在巷弄間令人驚豔的創意商店旁,仍有生鏽的鐵窗和零亂的電線。但美麗台灣,已漸漸成為大家的願景。
美麗台灣,不僅是山川美、水岸美,更重要的是人心要美。
「亞洲之心」,The Heart of Asia,是觀光局新推出的台灣Logo,希望觀光客都能感受到台灣的好心和溫暖。美麗之島,也可以是善心之島。
做為海洋中國的前沿,台灣正領先擁抱世界,以民主、自由、多元、包容、尊重、環境永續,走向一條追求美麗的道路。希望也以這個美麗的試驗,為華人、為亞洲、為世界做出貢獻。
只要在路上,就有希望。


****


中國人的光輝及其他:當代名人訪問錄
  • 作者:殷允芃
  • 出版社:天下雜誌
  • 出版日期:2011年



真誠如實且善意的人物寫作,能讓人得到滋養與望
1941年生的殷允芃,在1971年出版了一部著作《中國人的光輝及其他──當代名人訪問錄》,今年是本書出版40年,天下雜誌以全新的封面及編排,再 度推出上市。本書收錄她留美期間採訪當代傑出華人及日本、美國名人的特寫報導,當時開啟了台灣深度人物特寫的先河,且在台灣新聞寫作上樹立了新的里程碑, 尤其在當前以揭人隱私為樂的惡質新聞環境中,本書的再版,示範一種真誠、如實且善意的報導形式,極具意義。
  全書收錄了19位名人的採訪紀錄,包括知名作家張愛玲、聶華苓、於梨華、賽珍珠、曾野綾子,學者夏志清,建築大師貝聿銘,外交家顧維鈞……等。文中展現敏銳的觀察、細膩的描摩,無論是喜歡閱讀人生故事的讀者、對或有意觀摩深度人物報導的新聞人,都不應錯過此書。
本書特色
  深度人物特寫的經典、文學與報導交會的火花、新聞人必讀
  天下雜誌群創辦人殷允芃採訪19位當代名人的訪問錄,包括張愛玲、聶華苓、於梨華、貝聿銘、曾野綾子、夏志清、馬思聰、顧維鈞……等。文中有詩的語言,歌的旋律,閱讀這些生命故事,可獲生命的滋養與希望。
  本書是殷允芃女士四十年前出版之同名著作的最新版,全書示範一種真誠、如實且善意的報導形式,實為深度人物專訪的經典作品集。
出版緣起
殷允芃

  重新出版當年在美國求學、任職時所寫的人物系列報導,不只為了記念那段初任記者時,充滿好奇的青澀歲月,也感謝那些樂於分享他們人生經驗的諸位受訪者。
  在一代一代人生故事的長河裡,我們得到了滋養與希望。
作者簡介
殷允芃
  1941年生,山東滕縣人,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新聞碩士,政治大名譽文學博士。曾當選第六屆十大傑出女青年;並榮獲1987年麥格塞塞獎新聞獎、2010年卓越新聞終身成就獎。
  曾任美國費城詢問報記者、合眾國際社記者、美國紐約時報駐華記者、亞洲華爾街日報駐華特派,並曾任教於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
  1981年創辦《天下雜誌》,擔任發行人兼總編輯;1998年創辦《康健雜誌》、2000年創辦《天下雜誌出版》、2000年創辦《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2008年創辦《親子天下雜誌》。現任天下雜誌群創辦人、董事長兼總編集長。
  除英文專作外,主要中文著作為:1971年《中國人的光輝及其他》,1974年《新起的一代》,1982年《決策者》,1985年《太平洋世紀的主人》,1987年《等待英雄》,1992年《點燈的人》,1996年《敬天愛人》,1999年《素直的心》。




緣起:四十年後重新出版
訪:張愛玲女士
華爾街的紅人:蔡至勇
文學批評家:夏志清教授
設計製造電腦的:王安博士
享譽國際的建築師:貝聿銘
名重四海的外交家:顧維鈞博士
音樂指揮家:董麟
出版界的女傑:楊蕾孟
廣告界的奇葩:楊雪蘭
文藝與科學兼長者:顧毓琇(一樵)博士
銀行界的奇才:吳棣棠
雪中旅人:聶華苓
作曲家:馬思聰先生
又見:於梨華
熱愛中國的:賽珍珠女士
愛荷華河上的:「金臂人」
榆樹鎮上:三浦朱門、曾野綾子印象 (殷允芃  中國人的光輝及其他:當代名人訪問錄 )
「櫻花戀」、「夏威夷」的作者:密契納
金盞菊的插曲
美國婦女們爭些什麼?
後記

內容連載

§內文1

訪張愛玲女士
那天晚上,雨勢稍歇。

離會見張愛玲女士的時間還早。傘下,踱過波光燈影的哈佛廣場,和附近鬱綠的小公園——當年華盛頓誓師抗英的地方。走在清濕的空氣中,恍若是漫步在台北植物園的小路上。

心中卻惴惴然,因為「張愛玲是向來不輕易見人的。」而且也自懼於她寫小說的,洞徹一切的「冷眼」。學物理的青雲,走在旁邊,也幫著緊張。
但開門迎著的,她的謙和的笑容和緩慢的語調,即刻使人舒然。
她的起居室,陳列得異常簡單,但仍然給人明亮的感覺。或許是那面空空的,黃木梳妝祇上的大鏡子。旁邊是個小小的書架,擺著的大半是些英文書,右角上有本《紅樓夢》。書架頂上斜豎著一張鮮豔的、阿拉斯加神柱的相片。並立的,是一幅黑白的舊金山市夜景。

窗旁的書桌上,散亂的鋪著些稿子、剪報,和一本翻開了的《紅樓夢》。最惹眼的,是那張指示如何去填所得稅的表格。
記起她初接電話時的推辭:「真對不起,您那麼老遠跑來,不巧得很,我這幾天不舒服,真的是病了……而且這兩天還得趕著交一篇東西。」有點不好意思似的,她加了句:「嗯——就是那個Income Tax表。」

一般人順口的客套,她說起來卻生澀而純真。她又極易臉紅,帶著瘦瘦的羞怯,但偶爾射出的專注眼光,又使人一懍。

這位在三十年前,就以短篇小說和散文,享譽上海和香港的「才女」,當被稱為是作家中的作家。夏志清先生在《中國近代小說史》中,推崇她為「今日中 國最優秀、最重的作家。」夏濟安先生生前也屢次把張愛玲和魯迅並論。於梨華女士更爽直的說:「現在寫小說的,我最佩服的是張愛玲。」

但對世間的一切毀譽,張愛玲女士卻都能泰然處之。雖然好話聽著也高興,但她卻似立身於方外的,並不受到影響。

她又很真。在《傳奇》再版的序中,她寫著:「我要問報販,裝出不相干的樣子:『銷路還好嗎?——太貴了,這麼貴,真還有人買嗎?』啊,出名要趁¦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

她的客觀、冷靜和敏銳的觀察力,不僅使她難以對人虛偽敷衍,對自己,她更是忠實,絲毫也不欺瞞。因而,她不願,也無法介入。她說,她是在一切潮流與運動之外的。

她像是踢腳坐在雲端,似正經,似頑皮,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而興趣最濃的,卻是由上眺望人間世,和那些她所寫的「三三兩兩勾搭住了,解不開的;自歸自圓了的;或淡淡地挨著一點,卻已事過境遷了的」各式各樣,人與人間的相互關係。

有人錯以為她是絕情的。其實她的同情與慷慨已經是超個人與超主觀的。像納蘭性德所說:「人到情多情轉薄」,這只是因為她看得明白與透澈。

她對一切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有著強烈的感受。一片梧桐葉的飄落,能使她佇足,一個化緣的道士,能使她在後面跟上半天。她喜好嘈雜的市聲,車馬的喧鬧,濃烈的色彩,甚至油漆和汽油的氣味。

「我喜歡紐約,大都市,」她說:「因為像上海。郊外的風景使我覺得悲哀。坐在車上,行過曠野,渺無人煙,給我的感觸也是一種荒涼。我還是喜歡走在人多的地方。」

她認為人生的結局總是一個劇,但有了生命,就要活下去。
「人生,」她說:「是在追求一種滿足,雖然往往是樂不抵苦的。」

寫作對於張愛玲或許也就是一種滿足。
「只要我活著,就要不停的寫,」她說:「我寫得很慢。寫的時候,全心全意的浸在裡面,像個懷胎的婦人,走到那兒就帶到那兒。即使不去想它,它也還在那裹。但是寫完後,我就不大留意了。」

她的寫作生涯或許要追溯到她孤獨的童年。在她四歲的的時候,她母親就因家庭失和,而遠走留學法國。父親是位典型的遺少,生活在舊朝習氣的陰影下。小時候,凡是能抓到手的一切書,這敏感而愛幻想的女孩,都熱心的看。

她記得在她一遍遍翻閱《水滸傳》後,竟起了學寫章回小說的野心。碰到不會寫的字,就咚咚跑下樓,去問帳房先生。但是到底太麻煩了,認識的字也很有,所以那第一回,翻來覆去的寫,卻總是沒法寫完。那時,她才六歲。

在十四歲的時候,她寫成了部《摩登紅樓夢》,訂成上下兩冊手抄本。一開頭是秦鐘與智能兒坐火車私奔到杭州,自由戀愛結了婚,而後來又有「賈母帶了寶玉及眾姊妹到西湖看水上運動會,吃冰淇淋。」


她看的第一本英文小說,是蕭伯納的。那時她十三歲。從此她開始接觸到西洋文學。
她的《秧歌》,是先用英文寫的,曾獲美國文學批評界的各種讚譽。《Library Journal》的書評更提出說:「這本動人的書,作者的第一部英文創作,所顯示出的熟練英文技巧,使我生下來就用英文的,也感到羡慕。」

雖然,她被讚為是將現代西洋文學手法,溶入中國小說中最不著痕跡的一位作家,她仍自認,對她影響最大的,還是中國的舊小說。有一次她曾坦然的說,《紅樓夢》與《西遊記》當然比《戰爭與和平》和《浮士德》好。

她又認為世界時時刻刻在改變,人的看法也隨時會變。因而她的小說,只有在剛完成時,她才覺得滿意,過久了,再看看,就又不喜歡了。
「以前在上海時,」她笑著回憶:「每寫完一篇小說,我總興高采烈的告訴炎櫻(她的錫蘭女友)這篇最好。其實她又是看不懂中文的,聽我說著,總覺得奇怪——怎麼這篇又是最好的啊?」

曾在《皇冠》上連載的《怨女》,是她根據《傳奇》中的《金鎖記》重新改寫的,原有的故事輪廓依稀可見,但風格、手法都已改變。《怨女》的英文本,也於去年在倫敦出版。

一個作家,如果一味模仿自己早期成名時的作品,她覺得,是件很悲哀的事。譬如海明威的晚年作品,她說,漫畫似的,竟像是對以前的一種諷刺。
寫小說,她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對所寫的事物有了真感情,然後才下筆寫。她對一般所謂的研究工作,不太有信心,也多少是因隔了一層,較難引起作者自發的情感。寫《秧歌》前,她曾在鄉下住了三、四個月。那時是冬天。

「這也是我的膽子小,」她說,緩緩的北平話,帶著些安徽口音:「寫的時候就擔心著,如果故事發展到了春天可要怎麼寫啊?」《秧歌》的故事,在冬天就結束了。

許多人都認為純小說已經消失了,她說。現代的小說或是趨向於平白直述的歷史記錄,或是抽象難懂的詩。她認為,如果可能的話,小說應避免過分的晦澀和抽象。作者是應該盡一份努力,使讀者明白他所要表現的。而且一個小說的故事性,也仍然需要保留。

「好的作品是深入而淺出的,」她說:「使人在有興趣的往下看時,自然而然地要停下來深思。」
初看她的小說,常為她優美的文筆,細膩的描寫和傳奇的情節所吸引。進而欣賞到各種豐富的意象,和那些異想天開、令人意會、忍俊、詫異或恐怖的各種比喻。

她描述胡琴的嗄嗄慘傷的音調,是「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塞上的風,尖叫著為空虛所追趕,無處可停留。」她寫冷天鄉村裡的太陽,「像一隻黃狗,攔街 躺著。太陽在這裡老了。」她比喻在伴娘眼裡的新娘,是「銀幕上最後映出雪白耀眼的『完』字,」而伴娘自己卻是「精彩的下期佳片預告。」
她寫一個遊方的道士,「斜斜揮著一個竹筒,托—托—敲著,也是一種鐘擺,可是計算的是另一種時間,彷彿荒山古廟裏的一寸寸斜陽。」被虐待將死的媳婦,則是「直挺挺的躺在床上,擱在肋骨上的兩隻手蜷曲著,像宰了的雞的腳爪。」

而她最耐人尋味的,如同藏在海面下的大塊冰山,卻是她對氣氛的孕育與襯托,角色的刻畫,和對高潮過後,人物個性發展的淋漓盡致。
她說她看書沒有一定的系統或計劃,唯一的標準,是要能把她帶入一個新的境界,見識新的事物或環境。因而她的閱讀範圍很廣,無論是勞倫斯、亨利詹姆斯、老舍或張恨水,只要能引起她興趣的,她都一視同仁的看,沒有興趣的,即使是公認的巨著,她也不去勉強。

她坦然說:「像一些通俗的、感傷的社會言情小說,我也喜歡看的。」
而她最近的長篇小說《半生緣》,就是她在看了許多張恨水的小說後的產物。像是還債似的,她說,覺得寫出來一吐為快。


「但是我寫《半生緣》的時候也很認真,我寫不來遊戲文章,」她說:「就算當時寫得高興,寫完後就覺得不對,又得改。」
她屢次很謙虛的說:「我的並不是很正統的。」說時語氣淡然,並不帶一絲自傲或歉意。一般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事,她並不一定會贊同。而她,也不是能用常理去衡量的。

「我是孤獨慣了的。」她說:「以前在大學裡的時候,同學們常會說——我們聽不懂你在說些什麼。我也不在乎。我覺得如果必須要講,還是要講出來的。我和一般人不太一樣,但是我也不一定要要求和別人一樣。」

也許她信服「讓生命來到你這裡,」「生命有它的圖案,我們唯有臨摹。」她是心如明鏡,事物都公平自然的映射出去。因為不執留,所以不易為外物所影響。即使連書,她也是不買不存的,借來的,看完後就還去。

「我常常覺得我像是一個島,」她說,習慣性的微揚著頭。斜斜的看去,額上映出的單純與平靜,彷彿使人覺得,她是在歲月之外的。她是最最自由的人。

記起她二十幾年前拍的一張半身照片,刊在《怨女》英文版的封背上,也是揚著頭的微側面,眼神中同樣露出慧黠的光。所不同的是,那時如滿月的瞼,而今已成橢長,那時披肩的散髮現在已梳起,而那件異常寬大,劇裝似的皮襖,卻已換成無袖的寶藍短旗袍。

她自己說她的動作是很笨拙的。可是她起身前小心的整著下擺,走起路時的綽約緩然,並不使人覺得。反而使人聯想起,在書上看到關於她小時候的一段: 「我母親教我淑女行走時的姿勢,但我走路總是衝衝跌跌,在房裡也會三天兩天撞著桌椅角。腿上不是磕破皮膚,便是瘀青,我就紅藥水擦了一大搭,姑姑每次見了 一驚,以為傷重流血到如此。」

她很熱心的走出走進:「看妳們,還像孩子似的,就想著要拿點東西給妳們吃。」
於是,煮了濃咖啡,端出核桃甜餅,倒上兩小杯白葡萄酒,又拿出花生米來。可是誰也沒有喝咖啡時加糖的匙。

她解釋著,像是理所當然的:「真對不起,湯匙都還放在箱子裡沒打開。反正也在這住不長久的,搬來搬去,嫌麻煩。」那時她在劍橋已經住了快半年。
她是在一九六七年末搬到劍橋。應雷德克里芙女校(哈佛的姐妹校)之請,當「駐校作家」。正在埋首將《海上花列傳》翻譯成英文。已經翻完了二十回,約全書的三分之一。

她認為以現代的眼光來看,《海上花》也仍然是一部很好的中國小說。那是第一部用上海話寫成的小說,出版於一八九四年。但她也不確定,西方讀者們是否能接受這本曾經兩度被中國讀者摒棄的書。

「可是,」她加了一句:「做那一件事不是冒險的呢?」
目前,她也正在寫著一篇有關《紅樓夢》的文章。同時地還打算把十年前就已開始著手的一個長篇,重新整理一番,繼續寫完。

天南地北的談著,從亨利詹姆斯的《叢林野獸》到老舍的《二馬》,從台灣的文壇到失了根的中國留學生,從美國的嬉皮運動到男女學生的道德觀念。聽著的人,說著的人都覺得自然而不費力。因為她對任何話題都感到興趣,而又能往往意會在言發之前。

走出門後,卻忽然想跑跑跳跳起來。便跑著跳著地趕上了最後一班開往波士頓的地下車。
那時雨已停了,時間也已過午夜。

——一九六八年七月《皇冠》

附  錄
整理那次訪問後所記的筆記,發覺有幾段話沒寫進去,實在是不應該遺漏的。

她說:
「一個作家應該一直在變,因為一個人不可能是靜止的。」
「以前的人多半是過的集體生活,從描寫動作和談話,就可看出一個人的個性,譬如像《紅樓夢》。但現在每個人的自己的時間比較多,小說以心理描寫才能表達深入。(心理描寫)不必過分的obscure。如果必須,當然沒話說。」

「電影是最完全的藝術表達方式,更有影響力,更能浸入境界,從四方八方包圍。小說還不如電影能在當時使人進入忘我。自己也喜歡看電影。」

「我很驚奇,台灣描寫留美的學生,總覺得在美國生活苦,或許他們是受家庭保護慣了的。我很早就沒了家庭,孤獨慣了,在那兒都覺得一樣。而且在外國,更有一種孤獨的藉口。」

「一般美國通訊寫的並不深入,沒有介紹美國真正的思想改變的,譬如現在的道德觀念的不同,幾百個男女大學生同住在一起。」
「(嬉皮們),我不喜歡他們的成群結黨,但他們的精神不錯,反對(既有)社會制度,不願做現在的這種Organizational man。但我希望他們的出發點是個人的真正體會。他們的方式,details,我不贊成。」

「人生的結局總是一個悲劇,老了,一切退化了,是悲劇,壯年夭折,也是悲劇。但人生下來,就要活下去,沒有人願意死的,生和死的選擇,人當然是選擇生。」
——一九七一年

《紐約時報》訂閱用戶達到470萬 ,其中380萬為數字訂戶紐約時報首頁 2019.8.3

$
0
0

《紐約時報》訂閱用戶達到470萬 ,其中380萬為數字訂戶。該公司第二季度營收增長率同比增長5.2%,調整後利潤下降6.4%。 2019.8.8

Saturday, August 3, 2019



‘In Her Words’


Taffy Brodesser-Akner on what makes for a killer profile.





















Listen to ‘The Argument’


Opinion columnists ask: Is impeachment finally happening?





Trump Drops Spy Chief Pick After Bipartisan Pushback
Senators had questioned whether Representative John Ratcliffe, an outspoken Trump supporter, was qualified to be the 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lligence.
Mr. Ratcliffe also faced questions over whether he had exaggerated his résumé.


801 comments








The selection of Representative John Ratcliffe had generated scant enthusiasm among senators of both parties. Erin Schaff/The New York Times



TRADE WAR
Spiraling Trade Tensions Rattle Economy as Trump Presses China
Global trade tensions escalated as President Trump renewed a tariff war with China, rupturing supply chains and sending stock markets tumbling.
Japan and South Korea also veered toward a trade confrontation, injecting further uncertainty into the region, and exacerbating fears of a global slowdown.










Traders on the floor of the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on Thursday, the day President Trump announced new tariffs on another $300 billion worth of Chinese imports. Drew Angerer/Getty Images



Stocks had their worst week of the year as the trade war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cast a chill on markets.



2020 PRESIDENTIAL RACE


Climate Could Be an Electoral Time Bomb, Republican Strategists Fear
A growing number of conservative young voters identify climate change as a top priority.
As the influence of younger Republicans rises, some strategists warn that the party stands to lose voters to Democrats.



Tulsi Gabbard Thinks We’re Doomed


Or we will be if America doesn’t leave the rest of the world alone. That’s why the 38-year-old congresswoman from Hawaii is running for president.



Here’s Where 2020 Democrats Have the Most Donors


We analyzed the Democratic candidates’ fund-raising to see how widespread their support was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Officer Who Put Eric Garner in a Chokehold Should Be Fired, Judge Says


sion sets in motion the final stage of a long legal and political battle over the fate of the officer, Daniel Pantaleo.




China’s Top Actress Disappeared After a Scandal. Now She’s Making a Comeback.
For months last year, the unexplained absence of Fan Bingbing distressed millions of her fans and spread fear among her colleagues.
In a rare interview, Ms. Fan talks about her comeback plans at a time when the country is cracking down on creative expression.







The actress Fan Bingbing in Beijing. She disappeared for four months last year amid a tax scandal that has tarnished China’s entire film industry. Yan Cong for The New York Times






‘Oh, Forgive Us!’: Heartbreak at Wake for Twins Who Died in Hot Car
The closer mourners got to the two open coffins — each covered with a veil — the louder their sobs became.
The 1-year-old twins died of heatstroke in the Bronx last week after their father forgot they were in the car.





Catalina A. Valerio carried photos of her grandchildren, Luna and Phoenix Rodriguez, to a memorial service in Yonkers on Friday. James Keivom for The New York Times




Opinion




Owen Freeman

Quinta Jurecic
Look at the Mueller Report as a Detective Story. It Will Blow Your Mind.


It may turn out to be a film noir. The investigators uncovered the plot, but the society is too rotten to do anything about it.








Damon Winter/The New York Times










Roger Cohen
The Who-Can-Beat Trump Test Leads to Kamala Harris


Bringing the energy and hope to stare down Trump and his movement.


Christopher Caldwell
The Problem With Greta Thunberg’s Climate Activism














Bret Stephens
Diversity, Inclusion and Anti-Excellence




With a Democrat, a Cooler Head Would Prevail on Iran

Stephen Sestanovich
Is Putin Burning Out?


Ezekiel J. Emanuel
Democrats Are Having the Wrong Health Care Debate



Timothy Egan
Worst Democratic Strategy Yet: Attack Obama’s Legacy




Alexandra Horowitz
Things People Say to Their Dogs



Rachel L. Swarns
The Nuns Who Bought and Sold Human Beings




Will Wilkinson
Conservatives Are Hiding Their ‘Loathing’ Behind Our Flag



Editors’ Picks


Spain’s Most Celebrated Writer Believes the Fascist Past Is Still Present


Javier Marías has spent his career chronicling his country’s moral trade-off with its violent history.



Magazine Aug. 1



Gianfranco Tripodo for The New York Times



Ron Howard and Brian Grazer: At the Center of the Streaming Era


After splitting from Universal, Mr. Grazer and Mr. Howard are making content for a host of streaming services.



Media Aug. 1
















Why Parents Don’t Talk About Money, but Should


Families are often reticent to discuss wealth and inheritance with their children, but experts say that can create confusion and insecurity.





Your Money4h ago








In Other News














Stephanie Noritz for The New York Times








Will the Millennials Save Playboy?


The Hefners are gone, and so is the magazine’s short-lived ban on nudity — along with virtually any staff members over 35.





BusinessAug. 2


530 comments





















U.S. Officials Divided Over ISIS’ Power in Afghanistan


As officials debate whether to withdraw all western troops from Afghanistan, the power of the Islamic State emerges as a key question.





Middle East3h ago


111 comments





















Puerto Rico’s Governor Steps Down and Successor Steps In, but Dispute Isn’t Over


After Gov. Ricardo Rosselló’s departure, Pedro Pierluisi was sworn in as his replacement. His move into the governor’s office will most likely be contested in court.





U.S.29m ago






















Kennedy Grandchildren: The Privilege and Burden of a Name


Some have felt the lure of politics or have gravitated to Hollywood. And in moments of tragedy, the national spotlight follows the family.





U.S.1h ago















Alexandria Ocasio-Cortez’s chief of staff and a second aide are leaving her office after clashing with House members.











Brazil’s president fired the head of an agency that revealed a big increase in deforestation in the Amazon.











The gunman who killed three at a garlic festival in California fatally shot himself, the Santa Clara coroner’s office said.











The plan for a luxury skyscraper that would have loomed over Manhattan’s Lower East Side was halted, for now.











The European Union nominated a Bulgarian economist to replace Christine Lagarde as managing director of the I.M.F.











Paid Post







Smarter Living




















After an Injury, Stay Comfortable and Productive With This Gear




WirecutterAug. 2






















How to Teach Children About Healthy Eating, Without Food Shaming




Aug. 2










Keeping Children Engaged While Traveling




TravelJuly 10










How to Start Potty Training




July 9










It’s Never Going to Be Perfect, So Just Get It Done




Smarter LivingJuly 10



Features







Broadway’s Stars Remember Hal Prince


Andrew Lloyd Webber, Stephen Sondheim, Patti LuPone and others recall memorable moments with the longtime director and producer who died this week.





Theater4h ago









Seth Wenig/Reuters

























How an Artist Throws a Pool Party


Mickalene Thomas and her partner, Racquel Chevremont, invited fellow members of a new collective of queer black women to their house for margaritas and zip-lining.





T Magazine4h ago






















‘Tel Aviv on Fire’ Is the Mideast Conflict as Soap Opera and Farce


Sameh Zoabi’s new film is less incendiary, and quite a bit funnier, than its title might suggest, our critic writes.





Movies4h ago






















Let This Recipe Change How You Cook


Perfecting the technique for a seasonal risotto, like this tomato dish, opens up a year’s worth of meals.





Food4h ago






















Parenting Is Bad for Your Face


Acne and other skin conditions can flare up during pregnancy and postpartum. Here’s what you can do about them.





4h ago







ADVERTISEMENT





Discovery











Simon Fraser/Science Source








A Blood Test for Alzheimer’s? It’s Coming, Scientists Report


A test that measures beta amyloid protein in the blood is more accurate than a brain scan and may indicate trouble years earlier.





Health8h ago


38 comments













Jan Gogarten








A Brutal Disease Kills Monkeys. Flies Could Be Spreading It.


A downside of social living among monkeys and chimpanzees, a new study suggests, is being at greater risk of deadly disease.





ScienceJuly 30










Tree Stumps Are Dead, Right? This One Was Alive


When two ecologists hiking in New Zealand discovered this stump, they had to figure out how it could still be alive.





ScienceJuly 30










Do Lox and Other Smoked Fish Increase Cancer Risk?


From a cancer risk perspective, the 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considers smoked and cured fish in the same category as processed meats.





EatJuly 26


162 comments






ADVERTISEMENT








Most Popular





















Will the Millennials Save Playboy?


The Hefners are gone, and so is the magazine’s short-lived ban on nudity — along with virtually any staff members over 35.





BusinessAug. 2


530 comments






















That Noise? It’s the 1%, Helicoptering Over Your Traffic Jam


Helicopter service is blossoming across the New York region, showing how income inequality affects even the basic commute.





New YorkAug. 2


252 comments


























Opinion


David Brooks
Marianne Williamson Knows How to Beat Trump


We need an uprising of decency.





Opinion3h ago


2845 comments







Play




















Try Tiles


Take a break from the daily grind with our newest game. Match tile elements to keep your chain going.












The Crossword, the Mini, Spelling Bee and More


Solve the daily puzzle edited by Will Shortz, or try our new word games Spelling Bee and Letter Boxed.










NEWS



World News



















Putin’s Uncertain Future Shadows a Crackdown on Moscow Protests







As Domestic Troubles Mount, China Points Finger at U.S.







Hong Kong’s Civil Servants Protest Against Their Own Government





U.S. News



















Gilroy Gunman Shot Himself After Killing 3 at Garlic Festival







Puerto Rico’s Governor Steps Down and Successor Steps In, but Dispute Isn’t Over







Kennedy Grandchildren: The Privilege and Burden of a Name





Politics



















Tulsi Gabbard Thinks We’re Doomed







Here’s Where 2020 Democrats Have the Most Donors







Trump Drops Spy Chief Pick After Bipartisan Pushback





New York



















Officer Who Put Eric Garner in a Chokehold Should Be Fired, Judge Says







‘Oh, Forgive Us!’: Heartbreak at Wake for Twins Who Died in Hot Car







Plan Halted for Luxury Tower Looming Over Lower Manhattan





Business



















Spiraling Trade Tensions Rattle Economy as Trump Presses China







European Union Nominates Kristalina Georgieva to Lead I.M.F.







China Wants to Hit Back at Trump. Its Own Economy Stands in the Way.





Technology



















Bad Times in Tech? Not if You’re a Start-Up Serving Other Start-Ups







A Nicotine Patch for Smartphone Addictions







Another Victim of Facebook Romance Scams: A Congressman





Science



















A Battle Is Raging in the Tree of Life







An Impossible Milk to Go With Your Impossible Burger?







The Math Equation That Tried to Stump the Internet





Sports



















‘We’re Lab Rats’: A Baseball League Where Stealing First Is O.K.







Nick Buoniconti Got the Best and the Worst of Football







It’s Not Just Coco Gauff: American Teens Swarm Into Pro Tennis





Obituaries



















Carlos Cruz-Diez, Whose Art Made Color Move, Is Dead at 95







Phil Hymes, Who Lit ‘Saturday Night Live,‘ Dies at 96







Richard Rosenbaum, 88, Loyal Rockefeller Republican, Is Dead





The Upshot



















The Labor Market’s Weak Spot: Jobs Making Stuff







Here’s Where 2020 Democrats Have the Most Donors







The Increasingly Bizarre Interplay Between Trump’s Trade Policy and the Fed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limate Could Be an Electoral Time Bomb, Republican Strategists Fear







At Work Again in European Heat Wave: Climate Change’s Influence







Greta Thunberg to Join New York Climate Talks. She’ll Take a Very Fast Sailboat.





Education



















DeVos Aides Pulled Strings for Failing For-Profit Colleges, Emails Show







The U.S. Already Has a Program to Forgive Student Loans







Need a Mental Health Day? Some Students Have the Option





Health



















A Brain Scan May Predict Alzheimer’s. Should You Get One?







Top Kidney Charity Directed Aid to Patients at DaVita and Fresenius Clinics, Lawsuit Claims







Sesame Allergy More Common Than Once Thought, Study Finds





Reader Center



















A Scoop About Neil Armstrong Arrived in a Plain Brown Envelope







A War Correspondent Revisits a Hotel of Ghosts







Has Your Local Newspaper Closed? Tell Us What Stories Aren’t Being Told


OPINION



Opinion



















Look at the Mueller Report as a Detective Story. It Will Blow Your Mind.







The Who-Can-Beat Trump Test Leads to Kamala Harris







The Problem With Greta Thunberg’s Climate Activism





Op-Ed Columnists



















The Who-Can-Beat Trump Test Leads to Kamala Harris







Diversity, Inclusion and Anti-Excellence







What Beto Gets Right





Editorials



















With a Democrat, a Cooler Head Would Prevail on Iran







Much Ado About a Little More Housing







In the Fight to Save the Planet, Its Defenders Are Being Killed





Contributors



















Diversity, Inclusion and Anti-Excellence







The Problem With Greta Thunberg’s Climate Activism







Look at the Mueller Report as a Detective Story. It Will Blow Your Mind.





Sunday Review



















Things People Say to Their Dogs







The Nuns Who Bought and Sold Human Beings







Spare Me the Purity Racket


ARTS



Arts



















ASAP Rocky Is Freed From Jail Pending Verdict in Swedish Assault Trial







When Rape Onscreen Is Directed by a Woman







Broadway’s Stars Remember Hal Prince





Art & Design



















In Chicago, Overlooked Achievements by L.G.B.T.Q. Artists







Silence Speaking Volumes: Artists Confront the Culture of Incarceration







Manet’s Last Years: A Radical Embrace of Beauty





Movies



















‘Hobbs & Shaw’ Review: Rock-em-Sock-em Bromance







‘The Nightingale’ Review: A Song of Violence and Vengeance







Exactly How ‘Fast & Furious’ Presents Hobbs & Shaw





Television



















‘The Terror’ Summons the Ghosts of a Real-Life Horror Story







In ‘Derry Girls,’ the Lighter Side of Life in a Conflict Zone







‘Jane the Virgin’ Ends Much Like It Began





Music



















The Disastrous Woodstock 50: What Went Wrong?







Sleater-Kinney Asked St. Vincent for a Creative Spark. The Trio Blew Up.







The Playlist: Haim’s Chill Out, and 9 More New Songs





Theater



















Broadway’s Stars Remember Hal Prince







My Summer With Hal







At Salzburg Festival, a Thrilling Provocation and a Promise Unfulfilled





Dance



















One Night. One Chance. One Liza (With a ‘Z’).







A Great Odissi Dancer Conjures Gods and Demons Alone







In Taiwan, a Contemporary Dance Troupe Brings in the Crowds





Books



















A Girl Goes Missing. A Loner Takes Her Place.







The Legacy of Slavery in Two Novels of the American South







Jia Tolentino Wants You to Read Children’s Books





Book Review



















Even in Hemingway’s Woods, Sometimes a Man Needs to Cry







The Old Men and the Sea (or, Richard Russo’s New Novel)







Who Gets to Sit on the Supreme Court?


LIVING



Style



















It’s the Anniversary of Everything!







Modern Love: I Had to Know if He Was Seeing Someone Else







Should Board Gamers Play the Roles of Racists, Slavers and Nazis?





Food



















Dean & DeLuca Sinks Further Into Debt







Let This Recipe Change How You Cook







Coleslaw Kissed by Fire





Smarter Living



















After an Injury, Stay Comfortable and Productive With This Gear







10 Hotel Tips No One Taught You







How to Answer Tricky Personal Questions at a New Job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Spain’s Most Celebrated Writer Believes the Fascist Past Is Still Present







When Gender Reveal Videos Go Spectacularly, Cathartically Wrong







It Was the Deadliest Fire in California History. This Is How She Escaped.





T Magazine



















A Lesson in Japanese Craft in the Middle of Amagansett







Simple, Timeless Ways to Dress for the Beach







How an Artist Throws a Pool Party





Travel



















Chilling in the Desert: 7 Summer Deals







36 Hours in Belfast







A Historic Hotel in Singapore Embarks on a Modern Journey





Love



















A Song in His Heart. It Was for Her.







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 (at Bachelorette Parties)







Is It Time for a Sleep Divorce?





Real Estate



















Looking for a Beach House? It’ll Cost You







The East Side Home of a Muse to Andy Warhol Comes on the Market







A Breather After the Rush to Beat the New ‘Mansion Tax’







Search for Homes for Sale or Rent




We’d like your thoughts on the New York Times home page experience.Let us know what you think





Site Index




NEWS




OPINION




ARTS




LIVING




LISTINGS & MORE


Site Information Navigation
© 2019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Contact Us
Work with us
Advertise
T Brand Studio
Your Ad Choices
Privacy
Terms of Service
Terms of Sale
Site Map
Help
Subscriptions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Third Edition) by Jonathan D. Spence

$
0
0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Third Edition) (English) 

  • Paperback: 976 頁
  • 出版商:W. W. Norton & Company; Third 版本 (2012年12月19日















  •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Paperback – January 1, 1991

  • Paperback: 912 pages
  • Publisher: W. W. Norton & Company; 1st Paperback edition (January 1, 1991)


終於要出版了。
這可不只是那種把舊文字套上新版面、新封面就拿來出的所謂改版,而是貨真價實,經過改譯、增譯與審訂的全新三版。想知道史景遷新增了哪些東西,一定要敗一套。
感謝臺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的同學們參與了這個大工程。大家拭目以待欸~以下引自我為這一版寫的序:
「《追尋現代中國》是史景遷於一九九〇年推出的代表作,後來又於一九九九、二〇一二分別推出二版與三版,而二版就是溫洽溢舊譯所根據的文本。史景遷在三版的序言中言明,三版《追尋現代中國》與先前最大的差異,就是經過他大幅刪修,去除過多的細節,藉此挪出更多篇幅,放入一些新的資料、新的觀點,還有新的歷史發展。從章節結構看來,三版《追尋現代中國》把原有的第二十一章〈深化革命〉拆成兩章,變成第二十一章〈深化革命〉與第二十二章〈文化大革命〉,前者只論述文革前的「百花運動」、「大躍進」等由毛澤東發起的社會革命;其次,則是新加上第二十八章〈突破〉,始於一九九七年鄧小平去世、香港回歸中國、二〇〇〇年臺灣政黨輪替,終於中共前總理溫家寶任內處理的幾件大事,例如汶川大地震、溫州高鐵追撞事故等等。
  細心的讀者如果把二〇〇一年的舊版《追尋現代中國》拿出來與這一套全新增譯、修譯的新版加以比較,會發現兩者之間有數百處不同之處。首先是新增文字多達幾十處,從一到二十七章大多由我翻譯,全新的二十八章之譯者則為孟令偉。從這部份我們就可以看出,作者史景遷在推出三版《追尋現代中國》時雖已高齡七十六,但仍能重新檢視整本書,增補各種新的史料,此等創作活力實屬難能可貴。其次,由於這近二十年來《追尋現代中國》的譯文享有極高討論度與關注度,備受兩岸讀者矚目,因此時報出版社編輯團隊感覺有必要把誤譯或可以譯得更為流暢的部分重新修正改譯,所以特別與臺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合作,由黃怡瑋、吳侑達、蔣義、蔡惟方、Jonathan Lee(李小慧)與徐嘉煜等六位同學對照一至二十七章中英文,校訂出值得商榷的譯文,最後由我進行修正改譯。」


  明、清史泰斗史景遷,繼《康熙與曹寅》、《改變中國》、《康熙》、《天安門》之後,為讓西方學子更有系統地認識複雜的中國近代史,寫就《追尋現代中國》。生動的描述、優美的文筆,不僅成功地成為西方了解中國史的入門書,歷久不衰,在華人世界裡也成為認識當代中國的經典名著。

  上冊從王朝傾滅至清朝帝制的終結,看明朝田賦制度如何影響清朝的民生;而主流學說的演變,從宋明理學、考證學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皆能左右朝廷遴選人才,甚而導致國家興亡。在歷經邊患、民亂後,國際列強強勢登陸,局勢更為險峻複雜,內憂外患不斷,終究迎來了清帝國的崩解以及共和國的建立。個人野心與國家利益、地方與中央的權力制衡,自晚明就不斷以各種形式困擾中國,直至今日,仍無法獲得解決。

  中冊以清帝國的衰亡為起點,一路走過紛亂的民國,直至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內戰。在史景遷的筆下,中國知識分子終於從天朝夢中驚醒,開始思索起自己與西方世界如何接軌,師法西方理論,重整大一統的理想版圖。自袁世凱到蔣介石與毛澤東,政權的遞嬗與鬥爭不曾停息;國民黨與共產黨,在資本主義及社會主義的路線中掙扎;然而國際列強也正虎視眈眈,欲左右政權發展以奪取更大的利益。此時的中國,彷彿一隻死去的龐然巨獸,只剩屍體仍顫動著。底層人民的覺醒及抵抗,正反映了執政政體在經濟、階級上的衰弱和腐敗。面對國家的種種沉痾、政權轉移的死傷與紛亂、思想的無所依歸,誰將匯聚起土地與人民的憤怒?中國又將走向何方?

  下冊從一九四九年國共分裂及韓戰為起始,以新儒學在中國政界的復興收尾,展現了七十年來中國政治、經濟、外交的遞嬗。史景遷在本冊開宗明義寫道,晚明至今,中國權力階層總是缺乏和平轉移過程,曾發生於晚明士子、清末維新,以及民初文人的境遇,在一九四九年後的中國依舊永無止盡地輪番上演。當毛澤東、周恩來、華國鋒、鄧小平、胡耀邦、趙紫陽彼此為了權力機鋒相對,檯面下是一代又一代的文人與百姓在禁錮的保守氛圍中,欲意從極權縫隙裡爭取民主而流血犧牲。皇城前的天安門,見證了幾代人的革命精神與百年來無法斷絕的明爭暗鬥,以及人們對於國家繁榮的渴望。

  上個世紀末史景遷在撰寫《追尋現代中國》時,正是六四天安門事件前,著眼的是一個封閉的中國。當時中國無異於晚明,亟需內部變革且動盪不安,領導人皆以真理之名鞏固其權力,限制人民在各個領域的遠大抱負。儘管經濟上的變革引來開明的希望,但每一次變革又激發鞏固權力的血腥鎮壓,如此一再輪迴。對於史景遷而言,若中國要開創自己的道路、若西方要了解中國,尤其是大分流後東西方何以在現代化上走向不同道路,必不能迴避從晚明至現代的中國是如何形成的,這正是初版《追尋現代中國》的緣起。

  二○一三年的三版,除了將時序擴寫至胡錦濤、溫家寶的「胡溫體制」外,基於近幾年的經濟取向,更有幅度地增加金錢與經濟細節;而對於各政權如何運用「自由主義」、「民主」來鞏固權力,在三版裡也未曾絕跡。回顧《追尋現代中國》,讀者會發現本書不僅是西方了解中國近現代史的入門經典,亦補足了立場鮮明、資訊不對等的兩岸史書的中立缺憾。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史景遷  Jonathan D. Spence


  一九三六年出生於英國,是國際知名的中國近現代史專家,自一九六五年於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系任教,二○○八年退休。著作極豐,包括《追尋現代中國》、《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太平天國》、《改變中國》、《康熙》、《天安門》、《曹寅與康熙》、《胡若望的疑問》(以上由時報文化出版)、《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商務)、《婦人王氏之死》(麥田)、《利瑪竇的記憶宮殿》(麥田)。

譯者簡介

溫洽溢(二版)


  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現任教於世新大學。著有《獻給皇帝的禮物:Wedgwood瓷器王國與漫長的十八世紀》,譯作有:史景遷《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合譯)、《改變中國》、《康熙:重構一位中國皇帝的內心世界》、《天安門:中國的知識分子與革命》、《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康熙與曹寅》;白吉爾(Marie-Claire Bergère)《孫逸仙傳》;馬思樂(Maurice Meisner)《毛主義的誕生:中國共產革命之路》等書。

孟令偉(三版)

  師範大學歷史系畢,目前就讀於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譯有《邊境人生:在歐洲顛沛流離的難民與移民》(南方家園)。興趣廣泛,思而不學,梧鼠技窮。希望死前能夠見證臺灣獨立跟重型機車上國道。

  信箱:bmwnmeng@gmail.com

陳榮彬(三版)

  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專任助理教授,曾三度獲得「開卷翻譯類十大好書」獎項,近作《昆蟲誌》獲選二○一八年Openbook年度好書(翻譯類)。已出版各類翻譯作品五十餘種,近年代表性譯作尚包括海明威經典小說《白鯨記》、《戰地鐘聲》、《火藥時代》與《美國華人史》。著作《危險的友誼:超譯費茲傑羅與海明威》與譯作費茲傑羅第一本小說《塵世樂園》皆為南方家園出版。曾任第四十一屆金鼎獎評委。
 

目錄

第三版序
第三版增譯、修譯序  陳榮彬
第二版中文版序
第二版序
第一版序
推薦序一  許倬雲
推薦序二  陳國棟

上冊.最後的王朝

第一部│征服與鞏固

第一章 晚明
第二章 滿清的征服
第三章 康熙政權的鞏固
第四章 雍正的權威
第五章 中國社會與乾隆政權
第六章 中國與十八世紀的社會

第二部│分裂與改革
第七章 與西方世界的初次衝突
第八章 內部危機
第九章 改革的中興之治
第十章 晚清的新張力
第十一章 清朝的傾覆

中冊.革命與戰爭

第三部│國家與社會的展望

第十二章 共和國的肇建
第十三章 「便成了路」
第十四章 分崩離析的聯盟
第十五章 國民黨當權
第十六章 共產黨的存活

第四部│戰爭與革命
第十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十八章 國民黨的崩解

下冊.從共產主義到市場經濟

第十九章 人民共和國的締造
第二十章 籌謀新社會
第二十一章 深化革命
第二十二章 文化大革命

第五部│生活在人間
第二十三章 重啟門戶
第二十四章 再定義革命
第二十五章 權力圈層
第二十六章 探索界限
第二十七章 世紀末
第二十八章 突破?


 

第三版增譯、修譯序

  猶記得約莫二十年前我剛剛取得碩士學位,在康寧專校兼任,教授中國現代史課程時,選用的教材便是史學大師史景遷(Jonathan Spence)的中國現代史鉅著《追尋現代中國》(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身為一位讀者,當時我的感覺是,這三冊書籍的史料豐富,鉅細靡遺,且作者能把中國史的各個方面,包括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串在一起,變成一個敘事的整體,對於任何缺乏相關背景的讀者來講都能有很大幫助;而且另一個特色是譯文流暢、用字遣詞優雅,這在翻譯的歷史書籍中確屬難能可貴。在此要感謝譯者溫洽溢教授為史景遷大師華麗代言,讓臺灣讀者能享受到不一樣的閱讀經驗。

  但事實上,史景遷初次被譯介到臺灣,並不肇始於時報出版社找溫洽溢來翻譯《追尋現代中國》。據我粗淺的了解,在臺灣,史景遷的作品最早是由臺北絲路出版社於一九九三年出版,也就是《知識份子與中國革命》(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 The Chinese and Their Revolution, 1895-1980),譯者為張連康,而且那時候甚至沒有把作者的名字翻譯成他的漢名史景遷,而是音譯為「史班斯」。後來還有唐山出版社推出《胡若望的疑問》(The Question of Hu)、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大汗之國》(The Chan’s Great Continent: China in Western Minds),接著才是時報出版社於二〇〇一年委託溫洽溢譯出《追尋現代中國》,而且他幾乎成為史景遷在臺灣的御用譯者,陸續有《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康熙》、《前朝夢憶》、《改變中國》等譯作,也重譯了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將書名從舊譯的《知識份子與中國革命》改成《天安門》,繼而更有《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曹寅與康熙》等書的推出,且全由時報出版社出版。

  《追尋現代中國》是史景遷於一九九〇年推出的代表作,後來又於一九九九、二〇一二分別推出二版與三版,而二版就是溫洽溢舊譯所根據的文本。史景遷在三版的序言中言明,三版《追尋現代中國》與先前最大的差異,就是經過他大幅刪修,去除過多的細節,藉此挪出更多篇幅,放入一些新的資料、新的觀點,還有新的歷史發展。從章節結構看來,三版《追尋現代中國》把原有的第二十一章〈深化革命〉拆成兩章,變成第二十一章〈深化革命〉與第二十二章〈文化大革命〉,前者只論述文革前的「百花運動」、「大躍進」等由毛澤東發起的社會革命;其次,則是新加上第二十八章〈突破〉,始於一九九七年鄧小平去世、香港回歸中國、二〇〇〇年臺灣政黨輪替,終於中共前總理溫家寶任內處理的幾件大事,例如汶川大地震、溫州高鐵追撞事故等等。

  細心的讀者如果把二〇〇一年的舊版《追尋現代中國》拿出來與這一套全新增譯、修譯的新版加以比較,會發現兩者之間有數百處不同之處。首先是新增文字多達幾十處,從一到二十七章大多由我翻譯,全新的二十八章之譯者則為孟令偉。從這部份我們就可以看出,作者史景遷在推出三版《追尋現代中國》時雖已高齡七十六,但仍能重新檢視整本書,增補各種新的史料,此等創作活力實屬難能可貴。其次,由於這近二十年來《追尋現代中國》的譯文享有極高討論度與關注度,備受兩岸讀者矚目,因此時報出版社編輯團隊感覺有必要把誤譯或可以譯得更為流暢的部分重新修正改譯,所以特別與臺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合作,由黃怡瑋、吳侑達、蔣義、蔡惟方、Jonathan Lee(李小慧)與徐嘉煜等六位同學對照一至二十七章中英文,校訂出值得商榷的譯文,最後由我進行修正改譯。

  當然,我的原則是尊重原譯者的創作,唯有在讀起來真的非常難以理解或明顯有錯誤之處才會修改。不過,我的另一原則是尊重原文,凡有漏譯之處全都會補上去,也會力求在語意上貼近原文。例如,第一章第一段作者用了「most sophisticated」一詞,原譯是「人文薈萃」,並不能算錯,但修譯後改為比較接近英文原意且也符合前後的「各方面發展最為成熟」——因為「人文」顯然特指文化、文學等方面,不過「most sophisticated」卻可能包含政經體制、典章制度等各種文明面向,意味著中國在明朝已經發展出人類文明極致的國家與社會。

  最後,感謝令偉、怡瑋、侑達、蔣義、惟方、小慧與嘉煜等七位同學在過去一年多來的辛苦付出。能夠讓《追尋現代中國》這一本中國現代史鉅作以全新風貌問世,與新一代的臺灣讀者見面,我想對於推廣歷史教育與促進歷史思考來講是很有意義的;當然,我們也很期待那些跟我一樣,已經把舊版《追尋現代中國》納為藏書的老讀者再度把這一套三版《追尋現代中國》帶回家,肯定會有不太一樣的閱讀經驗。
 
三版《追尋現代中國》總審訂兼增譯、修譯者
臺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專任助理教授
陳榮彬

 





六四已25周年。史景遷的這本中國近代史,從16世紀末寫到1989。
一百多頁的照片。青年王丹的照片大小跟趙紫陽一樣大。


王丹今昔照片:
先說個事實,大陸民運人士王丹先生,應是至少華人世界相當出名人士,筆者在本文就是欲以王丹先生最近申請入台醫療檢查,遇到國府極盡刁難之事,來檢討這個馬江政府,連醫療人道都要泛政治化的問題。而恰巧的是...
PEOPLENEWS.TW


"新中國"的標語,讀起來心驚。


有張鄧小平和劉少奇擁護毛的全國動員增產,導向大躍進。
Deng and Liu lent their support to Mao's vision of heightened  production by mass mobilization that underlay the Great Leap Forward.


曾天從教授百歲冥誕紀念集

$
0
0

















曾天從教授百歲冥誕紀念集

作者:林義正、郭博文、趙天儀

出版社: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867023209圖書
曾天從教授百歲冥誕紀念集
2011.



圖書
形式論理與辨證論理之關係問題 = Relations between formal logic and dialectic
曾, 天從
民63[1974]

可在 總圖書館 總圖B1閉架書庫-教職員著作(點選下方「閉架書庫調閱服務」連結) (教職員著作)獲得


館藏已從我的最愛中刪除


3



多版本
物質論
曾, 天從
已找到2個版本. 查看所有版本


4



圖書
眞理原理論 : 純粹現實學序說
曾, 天從
昭和12[1937]

可在 總圖書館 總圖2F調閱書櫃(洽流通櫃臺) (143.75 8012)獲得


館藏已從我的最愛中刪除


5



圖書
現實存在之根本構造
曾, 天從
民50[1961?]

可在 總圖書館 總圖B1閉架書庫-教職員著作(點選下方「閉架書庫調閱服務」連結) (教職員著作)獲得


館藏已從我的最愛中刪除


6



圖書
論理論 : 形上學基礎論
曾, 天從
民63[1974]
超現實存在論形上學基礎論. 第二部; 形上學基礎論

可在 總圖書館 總圖2F人社資料區 (150 8013)獲得 查看其他館藏地


館藏已從我的最愛中刪除


7



圖書
文化構造論 = The structure of culture
曾, 天從
民56[1967?]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硏究計畫成果報告

可在 總圖書館 總圖B1閉架書庫-教職員著作(點選下方「閉架書庫調閱服務」連結) (教職員著作)獲得


館藏已從我的最愛中刪除


8



圖書
時空論之體系的考究 = A systemetic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space and time
曾, 天從
民60[197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硏究計畫成果報告

可在 總圖書館 總圖B1閉架書庫-教職員著作(點選下方「閉架書庫調閱服務」連結) (教職員著作)獲得


館藏已從我的最愛中刪除


9



圖書
論理系統之歷史的討究 = A historical research of logic system
曾, 天從
民61[197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硏究計畫成果報告

可在 總圖書館 總圖B1閉架書庫-教職員著作(點選下方「閉架書庫調閱服務」連結) (教職員著作)獲得


館藏已從我的最愛中刪除


10



圖書
時空論之歷史的討究 = A historical research on the theories space and time
曾, 天從
民58[1969]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硏究計畫成果報告

可在 總圖書館 總圖B1閉架書庫-教職員著作(點選下方「閉架書庫調閱服務」連結) (教職員著作)獲得

巫寧坤 《孤琴》(2008), 余英時序

$
0
0

孤琴
作者: 巫寧坤
新功能介紹
出版社:允晨文化
新功能介紹
出版日期:2008/09/01
語言: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巫寧坤先生繼《一滴淚》之後,將他多年來所寫的散篇文章集結成《孤琴》一書。這兩部書恰好經緯相錯,交織成文。《一滴淚》是「經」,提供了一個連續不斷的完整敘事;《孤琴》是「緯」,將敘事中某些極重要但只能一掃而過的快速鏡頭加以放大,使我們可以觀賞其中的一切曲折。作者在《孤琴》中建造了許多通幽的曲徑,每一條都把讀者帶向《一滴淚》世界的深處。此書為什麼以「孤琴」命名?作者在〈前言〉中已作了明確的解說。但作為〈前言〉的〈孤琴〉原是作者1991年的一篇英文散文,現在收入本書的則是別人的譯文。

作者簡介

巫寧坤

  一九二○年生於中國揚州。一九五七年「反右運動」 中在北京國際關系學院被劃為「極右分子」, 被開除公職,送北大荒勞改農?勞動教改,一九六一年六月病危 「保外就醫」。「文革」期間,關 「牛棚」,一九七○年全家流放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一九七九年「錯劃右派」改正,返國際關系學院任英文系教授,一九九一年退休後定居美國。

  曾於一九八二~八三年任加州大學歐文分校英文系客座研究員、一九八六年劍橋大學英文系訪問學者、一九九○年曼徹斯特學院人文科學名譽博士、一九九一年曼徹斯特學院駐校學者、一九九二年蒙大拿大學曼斯菲爾德客座教授。

  一九九三年年出版英文回憶錄A Single Tear,暢銷美國,也是余英時教授閱讀的第一部「右派分子」的自述。已有英、美、日、韓、瑞典多國版本。中、英文散文和詩散見美國、台灣、香港、中國北京、上海等地報刊。著有英文詩文小集Always Remembering、 Chimes of Solitude, 及中文著作《一滴淚》(允晨),譯有《了不起的蓋茨比》、《大亨小傳》 等書。





余英時序巫寧坤《孤琴》:燕京末日的前期





1947年『燕京大學』的校門大扁(蔡元培題寫)  

1949 年秋季開學,燕京的“ 末日” 便開始了。中共對於“ 帝國主義” 創辦的大學怎樣處理雖早已成竹在胸,但在奪權之初,為了收攬和穩定學術和教育界的人心,暫時不動聲色……

  1

  巫寧坤先生繼《一滴淚》之後,將他多年來所寫的散篇文章集結成《孤琴》一書。這兩部書恰好經緯相錯,交織成文。《一滴淚》是“ 經” ,提供了一個連續不斷的完整敘事;《孤琴》是“ 緯” ,將敘事中某些極重要但只能一掃而過的快速鏡頭加以放大,使我們可以觀賞其中的一切曲折。作者在《孤琴》中建造了許多通幽的曲徑,每一條都把讀者帶向《一滴淚》世界的深處。

  我曾為《一滴淚》寫了一篇長序── 〈國家不幸詩家幸〉,這篇序當然也完全適用於《孤琴》。不過現在特別為《孤琴》寫序,我卻不願重彈舊調。《孤琴》勾起了我的一些記憶和感想,我想藉此機會寫出來,與作者的經驗互相印證。但首先我要作一點為此書“ 解題” 的工作。

  此書為什麼以“ 孤琴” 命名?作者在〈前言〉中已作了明確的解說。但作為〈前言〉的〈孤琴〉原是作者1991 年的一篇英文散文,現在收入本書的則是別人的譯文。1990-91 學年作者在母校曼徹斯特學院(Manchester college )從事寫作。這是美國印第安那州的一個“ 沉悶的小城” ,作者在這裡過了一年十分孤獨的生活,基本上完成了《一滴淚》的初稿。但孤獨並沒有讓作者“ 發瘋” ,如朋友們誇張的預測所云。相反的,他的精神獲得一次最高的昇華,所以他說:

  我的孤獨再也不是一座初露端倪的瘋人院,而是一個別具一格的美麗新世界,一個燭照的透明新天地。

  他又藉用濟慈的詩句描述這個新發現的孤獨世界。

  於是我感到自己像一個天象觀察者,

  突然一個新星遊入他的視野,

  寂然無聲,在達里恩一個山頂上。

  這裡我們看到作者精神昇華所達到的高度。在常人眼中,這也許便是一種“ 瘋狂” 。但這是蘇格拉底所說的“ 神的瘋狂”(divine madness ),而且在四類“ 神的瘋狂” 中居於最高的位置。因為“ 愛神” (Aphrodite )恰好是這一“ 瘋狂” 的主宰。(見Plato's“ Phaedrus” )試看作者自己對於“ 孤琴” 兩字的解題:

  孤琴!原來這就叫孤琴。我立即發現這正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東西。一個人在冬眠中找到的孤獨只是在逃避世界和作為社會動物的自身。真正重要的是達到這樣的心態:身在“ 眾生要承受的萬千劫難” 之中,仍能彈奏孤琴。

  精神昇華使作者的孤獨化為一個“ 神奇的宇宙” ,一切文字和藝術作品都頓時在他的心中活了起來。如果僅僅為了自我解脫,他大可長駐其中,從此遠離塵囂。然而不然,他嚮往的卻是回到承受著萬千劫難的“ 眾生” 之中去“ 彈奏孤琴” 。恰好說明為什麼他對“ 孤琴” 之喻,情有獨鍾。我必須提醒讀者,這是作者全心全力投入《一滴淚》的撰述期間。他以彈奏中的“ 孤琴” 自喻,因為他正在發出動人心弦的琴音。但是他的“ 孤琴” 之奏不是為了自己賞音,而是出於愛“ 眾生” 之一念,讓他們在艱難之餘,共享他所能發現的“ 神奇的宇宙” 。上面提到最高一層的“ 神的瘋狂” 在這裡得到了印證。

  這裡讓我為“ 孤琴” 的意像下一轉語,作者的專業雖是西方文學,但畢竟具有深厚的中國文化修養。“ 孤琴” 所表達的在骨子裡即是中國人的一種共同嚮往:個人不應僅僅滿足於自己“ 得道” ,而必須同時幫助一切人“ 得道” ,至少也要把一己所得之“ 道”原原本本地傳布給世人。孔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便是這一精神的最早呈露。後來大乘佛教的“ 菩薩行” 傳入,因為和中國原有的精神取向相同,很快便融合無間。所謂“ 菩薩行” 即指未度己,先度人,願為眾生承受一切苦難。王安石便因為讀到禪宗大師一句話,才毅然接受宰相任命而致力於改革的,這句話是:“ 這老子嘗為眾生作什麼?” 大乘佛教和原始儒教在這一點上是一致的,孔子不是也強調“ 汎愛眾” 嗎?作者寫《一滴淚》和這本《孤琴》文集也和當年王安石出山的心態完全一樣,是要為“眾生” 做點什麼事。《華嚴經》的〈迴向品〉特別提倡“ 迴向眾生” 的觀念,意思是在修成正果之後,再回過頭來把自己所修功德施與“ 一切眾生” 。1922 年胡適寫了一首〈迴向〉詩,用現代人的意境和情感重新闡釋了這個觀念。我覺得這首詩和〈孤琴〉一文在精神上是相通的,但卻把〈孤琴〉末節“ 告別冬眠” 的隱義充分發揮出來了。所以我要把全詩引在這裡,供讀者參考:

  〈迴向〉

  他從大風雨裡過來,

  向最高峰上去了。

  山上只有和平,只有美,

  沒有壓迫人的風和雨了。

  他回頭望著山腳下,

  想著他風雨中的同伴,

  那密雲遮著的村子裡,

  忍受那風雨中的沉暗。

  他捨不得離開他們,

  又討厭那山下的風和雨。

  “ 也許還下雹呢,”

  他在山頂上自言自語。

  瞧啊,他下山來了,

  向那密雲遮處走。

  “ 管他下雨下雹!

  他們受得,我也能受。”

  2

  《孤琴》第一輯首篇〈燕京末日〉寫的是燕京大學,其中提到“ 歷史繫著名的聶教授” 當時正在“ 隔離審查,交代問題” 。這是指宋史專家聶崇岐先生,我曾上過他一學期的“ 中國近代史” 。作者的回憶把我帶回了六十年前的燕園。但是這裡不是我寫自己回憶錄的地方,我只想就“ 燕京末日” 這一論題,補充一點作者見聞以外的情況。我是1949 年八月底住進燕京學生宿舍的,十二月底離開,比作者早了兩年。因此我所見到的是“ 末日” 的開始,恰可與作者所見的“ 末日” 的終結互相參照。

  燕京是教會大學,經費主要由美國各教會捐募而來。它不可能在中共政權下繼續存在下去已是先天注定的命運。所以1949 年秋季開學,它的“ 末日” 便開始了。中共對於“ 帝國主義” 創辦的大學怎樣處理雖早已成竹在胸,但在奪權之初,為了收攬和穩定學術和教育界的人心,暫時不動聲色。中共對國立大學如清華,開始是維持原狀,其次是接而不管,最後才是全面接管。(見馮友蘭《三松堂自序》,北京,三聯,1984 年,頁131 ~132 )燕京是私立教會大學,情形自然又當別論。至少我在燕京一學期中,學校表面上仍未改變,估計是處在“ 接而不管” 的階段。但“ 接而不管” 只是一種假象,中共在它權力所及之處絕不可能有真正“ 不管” 的時候。在“ 不管” 階段,它在背後的佈置—— 包括所謂“ 摻沙子” 、“ 挖牆腳” 之類—— 則正在積極地進行中,一分鐘也沒有停止過。在中共的通俗政治語言中,這叫做“ 摸底” ,不但“ 摸” 整個學校結構的“ 底” ,同時也“ 摸” 每一個教職人員的“底” 。等到時機成熟了,“ 黨” 便可以一舉而消滅“ 階級敵人” 。不用說,這個理解在當時是不可能有的,必須通過六十年來的經驗才能完全看得清楚。所以在我入學時,燕京大學從校長到教職員大概都抱著一種幻想,以為學校仍可以照舊辦下去。甚至遲至1951 年,趙蘿蕤教授依然抱此幻想,因此才有電聘作者之舉。這和同一時期(1951 年1 月26 日)成都華西大學文學院長羅忠恕函聘吳宓前往英文系任教,如出一轍。總之,我在燕京恰好趕上了暴風雨之前的一個短暫的寧靜時期。

  1949 年燕大校園的政治動向已完全控制在中共手中,黨團員無所不在,不過還沒有展開大規模的鬥爭“ 運動” 而已。最顯著的,學生都必須上政治大課,主持人是法學院院長趙承信;他是政治系教授,向黨靠攏得很緊。大課並不是主持人獨自講授,而是分別請校外的人來作報告。我現在記得的有四個人,即錢俊瑞、艾思奇、王芸生和儲安平。錢當時是教育部副部長,講得很長,至少兩、三小時。艾則是黨內著名的“ 理論家” ,早年所寫的《大眾哲學》曾在青年中流行一時。這兩位黨人的長篇大論說些什麼,六十年後已無從追憶,但其中涉及三個問題至今還留有一點印象:第一、對於二戰後蘇聯軍隊在中國東北姦淫搶擄的暴行極力否認,堅持這是國民黨反動派的造謠。第二、當時美國《白皮書》剛剛出版,對於中國的“ 民主個人主義者” 有所期待。毛澤東立即寫文章痛斥。因此辱罵“ 民主個人主義者” 也是他們講話中的一個重點。第三、中共的五星旗剛剛出爐,一顆大星代表共產黨,四顆小星則分別代表工人、農人、民族資本家、小資產者四個階級,都屬於“ 人民” 的範疇。他們藉五星旗的象徵,向我們這些“ 小資產階級” 進行“ 統戰” 。

  就我記憶所及,他們兩人的“ 洗腦” 工作並未取得預期的效果。首先,1946-47 年我在渖陽住過兩年,對於蘇軍的暴行早已耳熟能詳,而且直接得之於民間,“ 謠言” 之說不足以服人。燕大同學中來自東北的更無法接受這一解釋。至於“ 民主個人主義者”和階級劃分,我們當時既不甚了了,也不知其確指何在。艾思奇尤其使我們失望,他雜引史事說明他的論點,竟說“ 岳飛是一千多年前的民族英雄” ,把岳飛的時代推前了三百年以上。聽眾雖不敢嘩然,但暗中搖頭的則大有人在。這樣缺乏歷史常識的話大大減弱了他的說服力。

  中共在“ 摸底” 期間首先便是要“ 摸” 清楚:哪些人能夠及早“ 爭取” 過來,成為“ 黨” 的傳聲筒,說出“ 黨” 不便啟齒的話。不用說,教授自然是最先“ 爭取” 的對象……

  另外兩位“ 民主人士” 的講話也各有特色。王芸生是《大公報》的名記者,早在抗戰時期便已非常靠近共產黨了。他的講演一味強調他曾怎樣英勇地和國民黨展開的鬥爭,還特別描述《中央日報》的主持人陶希聖怎樣對他進行“ 圍剿” 的種種事蹟。這是一次自我表彰的談話,從政治教育的觀點說,意義不大。

  在四位外來講者之中,儲安平給我留下的印象最好。他主編的《觀察》雜誌是我在1949 年以前的主要課外讀物,所以對他有一種親切的感覺。但講話的內容我現在只記得下面這一點:他宣布最近接受了《光明日報》總編輯的職務,歡迎燕大同學投稿。他特別強調編輯的宗旨是同時向前面提到的四個“ 階級” 開放的;《光明日報》並不為四個階級各設專欄,但對這四種不同的觀點一定兼容並包。他說話的神態十分真誠懇切,這是我對他發生好感的主要原因。今天回想起來,他其實是表示:他編《光明日報》仍然繼續《觀察》的一貫立場,也就是自由主義的立場。這在當時痛斥“ 民主個人主義” 的一片叫囂聲中未嘗不是一種諷刺,因為“ 自由主義” 和“ 民主個人主義” 不過是同實而異名而已。儲安平在1957 年逃不過“ 大右派” 的劫數,於此已見端倪。但這是事後諸葛亮,聽講時我當然不可能有這樣的理解。

  其次,我要談一談燕大教學的情況。這一學期我選修了四門課程。除了趙蘿蕤教授的大二英文外,我在歷史系選了三門課:中國近代史、史學理論與方法、歐洲史導讀。英文課讀的是英、美短篇小說和散文,只重語文訓練,尚未涉及思想問題。《孤琴》作者兩年後講授英國文學史必須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那時還沒有出現。我記得有一位思想“ 進步” 的學生曾試著用階級觀點解釋一篇小說。趙教授不但未加稱讚,而且還表示與小說的主題全不相干,可見她還沒有感到“ 思想” 的壓力。主持歐洲史導讀的是一位女講師,可惜我已忘記了她的名字。她指導學生讀了一些史學名著的選樣,包括吉朋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但她是一位受過正統訓練的學人,根本未為歷史唯物論所動,因此也沒有觸及馬克思主義。但另外兩門歷史課則不能完全避免政治的干擾了。

  講授中國近代史的是聶崇岐先生,也就是〈燕京末日〉所提到的“ 歷史繫著名的聶教授” ,因“ 態度惡劣,對抗運動” 而受到“隔離反省,交代問題” 的懲罰。他是宋史名家,我本來希望能吸收一點他的專長。大概由於系中教學的需要,這一學期他改授近代史。這是中共很重視的一門課程,他指定的教科書是范文瀾以“ 武波” 筆名所編寫的一本《中國近代史》。但是他並不要求學生細讀范書,僅僅用之為講授的提綱而已。相反的,他每一課的講稿都是自己根據原始史料另行編定,而且專講客觀史實,條分縷析,盡量避免下政治性或道德性的判斷。范書痛罵帝國主義,又斥曾國藩為“ 漢奸、劊子手” 等等,他在堂上則從不用這一類的情緒語言。我當時只知道他是一位很耿直的山東學者,多年後才從洪業老先生處了解到他的高潔人格。最近讀到鄧之誠《日記》散篇,我對於他“ 態度惡劣,抗拒運動” 的情況略知一二,但是他落網如此之快,則是萬萬想不到的。

  最後,我要提到翁獨健先生的“ 史學理論與方法” 一課。翁先生是燕京繼齊思和先生之後,保送到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的第二人。他的專業是蒙古文和元史,但知識面很廣,思想也很靈活。那時他和共產黨之間大概已取得互信,所以學期之末他被任命為北京文教局局長。他所指定的課本是普列哈諾夫的《一元論歷史觀的發展》中譯本(英譯為George V.Plekhanor,AContribution to the Ques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nistic View of History )。但是他在講堂上並不宣傳歷史唯物論,更未提及史達林的“ 五階段論” 。可見他仍然守住了專業史學家的崗位。他指導我們讀普氏的著作,重點放在俄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史背景上面。最使我感到意外的是他竟要學生讀羅素的《西方哲學史》,其理由是羅氏此書也強調哲學的社會與政治的關係。這門課是較小的討論班,以期終論文代替考試。我寫的是〈墨學衰微考〉,是一個傳統考證的題目;他同意了我的選擇,沒有任何指示,要我運用唯物史觀和辯證法。

  1986 年秋天翁先生到美國訪問,他的女婿和女兒還特別開車繞道耶魯,在我家中盤桓了一個下午。這是我在離開燕京後唯一重晤的老師,他依然保持著一位學人的風範。

  總之,在“ 燕京末日” 剛剛開始的第一學期,無論是外文系或歷史系的教授們,大體上還能勉強維持著相對的學術尊嚴;至於大多數的學生,在政治上採取了不即不離的觀望態度,在學術上則仍然信任本系的教授。以歷史係而言,當時學生們並沒有覺得:教授都是“ 資產階級” 學者,未經馬列洗禮,因此在思想上或者“ 落後” 或者“ 反動” 。這種看法至少在當時還沒有廣泛流行。相反的,以史學而言,我們對“ 新史學家” 如範文瀾、翦伯讚之流並沒有多少敬意。翦伯讚那時已在燕京,但並不屬於歷史系,我從來沒有見過他。巫寧坤先生在《一滴淚》和〈燕京末日〉中都稱他為“ 新燕京攝政王” ,因此我現在才能斷定,他大概是以“ 軍代表” 的身分進入燕園的,大致相當於吳在清華的地位。(中共接管各大學都是由“ 軍事管制委員會” 的“ 文管會” 派代表駐進校園,簡稱“ 軍代表” 。)1949 年秋季翦還沒有“ 攝政王” 的稱號,不過卻有一個關於他的故事在史學系流傳。他當時正在大張旗鼓主編庚子(1900 年)義和團史料,開了一張書目要燕大圖書館為他收集有關文獻,其中之一是孫承澤《庚子消夏記》。這是一部清初關於書畫著錄的名作,寫成於順治17 年庚子(1660 年),稍有書畫史常識的人無不知之。這種疏失如果出在一個初出茅廬的史學工作者身上,是可以原諒的。但他當時是和範文瀾並列的馬克思主義史學領導人,氣焰正自不可一世。這就難免招人輕視了。(這部材料書即是《義和團》,列為“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 第九種,1951 年出版,前面有他的〈序言〉,自署“1950 年12月6 日於燕京大學” 。 )馬列派後來所取得的史學“ 霸權” 並非建立在學術基礎之上,這是再清楚不過的事。

3

但是中共在“ 摸底” 期間首先便是要“ 摸” 清楚:哪些人能夠及早“ 爭取” 過來,成為“ 黨” 的傳聲筒,說出“ 黨” 不便啟齒的話。不用說,教授自然是最先“ 爭取” 的對象,因為他們畢竟擁有更大的號召力。另一方面,以中國知識人在過去改朝換代的一般表現而言,教授中願意積極迎合“ 爭取” 的也不乏其人。這也不必詫異。不過我在燕京的那段時期,這樣的人還是極少數。上面提到的法學院院長趙承信可以算是一位出類拔萃者。他在政治大課上常常鼓勵我們去建立工、農的階級觀點和感情。他最愛舉下面這個例子:工、農一見到毛主席好像便情不自禁地發生“ 熱愛” ,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另外一位是《一滴淚》中所提到的“ 地理系侯教授” ,去“ 接受毛主席檢閱” 時“ 精神抖擻,嗓音嘹亮,指揮若定” ,這位侯教授名仁之,因為思想進步的緣故,和學生們很接近。大概他是政治課小組討論的一個主持人,而我恰好分在他的一組,因此和他很熟。他那時剛剛從英國留學歸來,一再對我們強調他的幸運,居然還“ 趕上了革命的最後一次列車” 。現身說法之後,他接著便要我們也珍惜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和他同在一輛車上。我們這些學生當時都沒有明確的政治傾向,趙、侯兩位先生的論調也未曾引起我們的強烈反應。但是翻來覆去聽得太多了,又不大相信這是由衷之言,膩煩和肉麻之感確是免不了的。

  〈燕京末日〉所記1951 年以來“ 思想改造” 、“ 三反” 等等“ 運動” ,令人驚心動魄。我最早從香港報紙上讀到關於燕大斗爭大會的詳細報導,包括校長陸志韋的女兒怎樣“ 大義滅親” 的熱烈表演。我稍一回憶,立刻領悟到:中共佈置早在1949 年秋季便已展開了。經過兩年來處心積慮的安排,“ 進步教授” 和學生中的“ 積極分子” 已佈滿全校,只要“ 黨” 略略示意,鬥爭大會開得轟轟烈烈是完全可以保證的。所以我特別寫了一篇小文,分析了這一事件,題目是〈吳用把眼視眾人〉(此文刊在香港《自由陣線》雜誌,大約在1951 年底),這是藉用《水滸傳》第67 回的故事:宋江推讓盧俊義坐第一把交椅,吳用發言反對之時“ 已把眼視眾人” ,李逵、武松、劉唐、魯智深等便一個接著一個大聲鼓譟起來。毛澤東熟讀《水滸》,這一套手法早在黨內外鬥爭中運用過無數次,此時拿來對付一些毫無“ 鬥爭” 經驗的教育界人士,那真是莊子所謂“ 以無厚入有間” ,游刃而有餘了。

  我和巫寧坤先生恰好分別參與了“ 燕京末日” 的始點和終點。所以我特別將我的記憶部分寫出來,略補巫先生見聞之所未及。(二)

  最後,讀了《孤琴》第三輯感舊錄的部分〈忍看朋輩成新鬼〉,引起我關於中國知識人在中共統治下的宿命的反思,現在想藉此機會略抒所見。

  作者懷舊的對像多數是我不認識的,或雖聞名而未曾見過面。但是其中有兩位前輩我在“ 文革” 後也略有交往,即沈從文和錢鍾書。1978 年和1979 年,連續兩年我都有機會和錢先生交談,但都在官式接觸的場合。他逝世後我曾寫過一篇文字,追記其事,這里便不再重複了。(此文和巫先生在《孤琴》所收者篇名相同—— 〈我所認識的錢鍾書先生〉,見《余英時文集》第五卷,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年。)這裡我要從不同的角度補記一個有趣的插曲。在北京俞平伯先生寓所第一次晤談中,不記得話題由何引起,他忽然提到馬克思的一段婚外情,雖僅一二語匆匆帶過,神情則頗帶幾分淘氣。這當然是指馬克思與家中女傭(Lenchen )生了私生子的事,在西方雖早成公開的秘密,但在1978 年的中國大陸恐怕知道的人少之又少。我一方面佩服他的博覽,另一方面也不免有些詫異:他為什麼會講起這個故事呢?最後我猜想他也許是藉此向海外訪客暗示:他並不是馬克思的虔誠信徒吧!一兩年後我在美國和史華滋(BenjaminI.Schwartz )閒談,涉及馬克思的思想與生活,順便提到這個趣事,他也忍俊不禁,並同意我的推測。為了怕給他帶來困擾,我再也沒向別人提過。現在事隔三十年,錢先生也已過世十年,我披露了這個小插曲應該無傷大雅了。這個趣事更使我相信,他在整個毛澤東時代都能完整地保持了自己原有的價值和思想,絲毫未為官方意識形態所撼動。正因為他沒有失去精神的自我,他才能憑著深厚的學識和無比的機智,在驚濤駭浪中明哲保身,最後完成了《管錐編》的寫作。

  沈從文先生夫婦1980 年末至1981 年初在耶魯大學附近住了一兩個月;他們的東道主人是傅漢思教授和張充和女士。由於這層友誼的關係,我和沈先生曾有過多次聚談的機會,都是在輕鬆的氛圍中進行的。我知道他在1949 年以後受盡了折磨,精神上且一度陷於崩潰狀態,因此我從來沒有問起他個人的遭遇,以免觸動他的傷痛。在談話中他大體以憶往懷舊為主,但所說多數是舊友的事,譬如關於顧頡剛先生在中共統治下的生存狀態,我是從他口中才得到了最可靠的消息。我感受最深的是他雖歷盡劫難,卻心平氣和,沒有流露出半點怨憤的情緒,更沒有責罵過任何人,我當時不禁聯想到阮籍為“ 天下之至慎,未嘗評論時事,臧否人物” ,以及“ 叔度汪汪,如萬頃之陂,澄之不清,擾之不濁” 。後來讀到《沈從文家書》(台灣商務,1998 年),我才認識到1949 年以後他在思想和情緒上波動之大、困惑之深。但無論如何,1980 年時他確已恢復了內心的寧靜,也找回了原有的價值系統。

  巫寧坤先生對於沈、錢兩先生的認識自然遠比我為親切,《孤琴》所收兩篇生動的素描可以為證。大體而言,巫先生的素描和我的一般觀察是可以互相印證的。

  我必須著重地指出,沈、錢兩先生是例外中的例外;他們的出身和背景各有不同,但在萬劫千難之後卻同能收拾精神,重整故我。但以絕大多數同輩的知識人而言,他們的心靈多已陷於支離破碎的狀態。1949 年以前在文、史、哲諸領域中曾各領風騷的人物,文革以後都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我親見親聞的實例便不可勝數。如果與前蘇聯的情況作一比較,中國知識人的命運顯然悲慘得多。俄國著名的史學家古列維(AaronI.Gurevich )在蘇聯解體後曾對文、史兩界的情況作了一個簡要的比較。他說,十月革命以後俄國文學傳統仍然是有生命的。作家如巴斯特納克(《齊瓦哥醫生》)、索忍尼辛(《古拉格群島》),詩人如阿赫瑪托娃等,後來沒有停止過創作。即使在史達林的恐怖統治時期,這些人也不肯在意識形態上作出任何妥協。所以八十年代中葉所謂“ 開放” (glasnost )來臨時,這些異議作家的作品便大量出現在文學刊物上。當時俄國讀者很驚異地發現,原來在精神和藝術領域中,他們竟擁有幾十年積累起來的豐富資源!相對而言,史學由於受意識形態的直接控制,除了史料彙編一類的成績之外,極少值得一讀的著作。雖然如此,1956 年清算史達林以後,史學界仍然有所鬆動,史達林時代的武斷教條大體上已被拋棄,至少也受到質疑;史學家也可以提出新的假說和構想。因此六十年代史學家確有破冰之功,為後來史學上的自由分析奠定了初步的準備工作。(見古氏原文'The Double responsibility of the Historian.'in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Historian,ed.Francois Bedarida,Providence:Bergham Books,1994,pp.67-69. )

  但在同一時期之內,曠古未有的厄運卻已降臨在中國知識人的身上。1955 年“ 清算胡風” 和1957 年“ 反右運動” 徹底斷絕了創作和研究的自由。與俄國不同,“ 五四” 以後才出現的新文學家群並未形成一個超越政治而受普遍尊崇的精神力量。相反的,1949年以後,只有“ 左翼” 人士才能在文藝界活躍,而他們早已為“ 黨” 所收編。即使是胡風的爭取創作“ 自由” ,也自以為是真誠地向“ 黨” 效忠;至少在主觀認知上,他是與宗派主義作鬥爭,而不是挑戰“ 黨” 的無上權威。

  在“ 引蛇出洞” 的“ 陽謀” 期間,不少“ 民主人士” 和青年學生確曾一度“ 大鳴大放” ;這是因為他們誤信中共會實踐以前關於“新民主” 的承諾。從“ 鳴放” 的言論看,當時中國仍有不少知識人繼承著“ 五四” 的精神,並持之以恆與“ 黨” 的權威分庭抗禮。但“鳴放” 一夜之間變成了“ 反右” 之後,中國知識人立即進入“ 萬馬齊喑” 的狀態。無論是“ 心服口服” 還是“ 口服心不服” ,總之他們從此在整個毛澤東時代,再也不能發出一絲一毫異議的聲音了。

  毫無可疑,知識人在毛澤東統治下所受到的凌辱和摧殘遠比史達林時代的蘇聯爲嚴酷。(關於這一比較,可看Leszek Kolakowsk,Main currents of Marxism,New York:WWNorton,2005,pp.1197-1199. )但是這裡有一個異常的現象:中國知識人儘管受盡了迫害和侮弄,作為一個群體,他們卻始終在共產黨的精神枷鎖的籠罩之下,不但擺脫不掉,甚至失去了擺脫的意志。所謂“精神枷鎖” 是指知識人,無論自覺地或不自覺地,已接受了下面這個事實,即“ 黨” 是決定他們的存在價值的唯一精神權威。每一個知識人的評價及其正或負的程度最後都完全由“ 黨” 的一句話來決定。如果“ 黨” 給他“ 定性” 為“ 反革命” 、“ 右派” 或“ 資產階級” ,他首先便會自覺罪該萬死,羞愧無地;如果“ 黨” 為他摘去上述任何一頂“ 帽子” ,他又立即如獲新生而且感激涕零。不用說,如果他竟能批准“ 入黨” ,那更是人生最大的榮耀,不但家人親戚為之歡欣鼓舞,生平相知,特別是帶有“ 帽子” 的,也都不禁要“ 彈冠相慶” 。近年來我讀了不少老一輩學人的日記、書信之類,對於這一點感受最深。過去儒家傳統說,孔子《春秋》的“褒貶” 有無窮威力:“ 一字之褒,榮於華袞;一字之貶,嚴如斧鉞。” 但這不過是文字上的誇張,在歷史上並不能證實,而中國共產黨卻在最初幾十年中掌握了這樣的精神權威。它之所以能奪取政權並且將史達林體制有效地強加於中國人的身上,這一精神權威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我為什麼要特別提到精神枷鎖的問題呢?這完全是由巫先生關於“ 戀黨情結” 的話題引出來的。《孤琴》第四輯有一篇〈銀翹集── 楊憲益從入黨到出黨的傳奇〉,是評介楊憲益舊體詩集之作,寫得非常生動感人。作者告訴我們:

  楊詩人的半生坎坷是和他的“ 戀黨情結” 分不開的。他出身於地地道道的資產階級家族,高中畢業後就自費遊學牛津大學達六年之久…… 當時正值抗日烽火連天,他學成之後立即兼程回國,與祖國人民共命運。及至身臨大後方,耳聞目睹的卻是當道窳敗,國勢危殆。報國無門。不少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都寄望於中共,或奔赴延安鬧革命,或“ 身在曹營心在漢” ,暗中為“ 地下黨”奔走效命。楊氏交遊中不乏文化界“ 進步人士” ,按“ 近朱者赤” 的常理,他也和“ 地下黨” 結成了患難之交。

  這裡敘述的雖是楊憲益的個案,然而卻具有高度典型性;我們可以說,多數傾向於共產黨的中國知識人最初都是被這一心理狀態推動的。(三)


  但1949 年以後,楊先生雖“ 九死不悔” 地爭取入黨,卻始終被擋在門外,直到1986 年才如願以償,這時他已年逾古稀了。我完全同意作者的觀察:“ 楊憲益要求入黨並非圖升官發財,而是書生氣十足,一廂情願,要與一個心嚮往之的『理想』認同,忠心耿耿,歷久彌堅。”“ 六四” 屠殺以後,我在電視上親眼看到楊先生“ 拍案而起” 的一幕;他的凜凜風骨至今仍留在我的腦際。所以楊先生的“ 戀黨情結” 出於最真純的“ 理想” 認同,我是深信不疑的。但是這裡我們必須追問:共產黨何以竟能取得這一至高無上的精神權威,使許多知識人爭先恐後,趨附惟恐不及?這是一個極複雜的大問題,當然無法展開討論。下面我只提示幾條主要的線索。

首先必須指出,共產黨人從馬克思開始,便採取了搶占精神制高點的策略。這一策略包含兩個互相關涉的方面:一是“ 科學真理”,一是“ 道德熱情” 。所謂“ 科學真理” 指“ 歷史規律” ;資本主義必將為社會主義所取代,無產階級通過階級鬥爭最後必然消滅資產階級,這是馬克思所發現的“ 歷史規律” ,已經“ 科學地” 建立了起來。“ 科學的社會主義” 的興起是“ 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所謂“ 道德熱情” 則指共產黨人必須投注全部熱情為無產階級的勝利而奮鬥,這是“ 先鋒隊” 的歷史任務。道德是有階級性的,無產階級如旭日東昇,體現了最新最無私的道德;腐朽的資產階級所宣揚的道德價值,如公平、自由、平等、博愛之類,則是“ 遮羞布” ,掩飾它維護資本主義統治和剝削無產階級的本質而已。因此共產黨人一方面鄙棄一切自古至今社會上共同接受的道德規範,另一方面卻全力以赴地鼓動群眾的道德熱情,為無產階級的解放而鬥爭。這樣一來,他們在進行顛覆現存秩序的革命過程中既佔領了道德高地,又完全不受任何既存道德規範的約束。正因如此,共產黨雖不知道德為何物,卻具有極大的道德號召力。普蘭尼(MichaelPolanyi )稱它為“ 無道德的道德力量” (themoralforceofimmorality )可以說是一針見血。(見Personal Knowledge,Towards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pp.227-233 )

通過有組織、有計劃的大規模的宣傳(特別是在第三國際時期,1919-1943 ),許多西方知識人都深信“ 真相” 與“ 道德” 已“ 辯證地” 統一了起來,而體現在共產黨的組織之中。英、美不少著名的科學家、文化人等長期為蘇聯作地下情報工作而心安理得,便是基於這一信念;他們自認為是在為人類的光明遠景而獻身。(四)

  第三國際在中國建立共產黨的組織,自然將佔據精神制高點的策略也同時搬運了過來。但中國的實際情形與西方不同,既沒有一個合格的“ 資產階級” ,更沒有一支壯大的“ 無產階級” 隊伍(1920 年代中國產業工人大概僅在二百萬左右)。如果僅僅高舉“ 為無產階級的解放而鬥爭” 的旗幟,中國知識人的道德激情是不容易被調動起來的。所以中國共產黨必須另找適合中國特殊需要的據點,以建立它的絕對精神權威。

中共在知識界發生深入而廣泛的影響應該從1930 年代算起,那正是日本侵華越逼越緊的時刻。為了脫出被圍剿的困境,中共通過地下黨組織開始在全國各大學發動“ 抗日” 運動。抗拒外敵的民族主義激情一向是中國的道德高地之一,上起南宋、中歷晚明、下及近代,久已註入知識人的血液之中。中共搶到了這一高地,即初步樹立了它在中國知識界的精神權威。楊憲益先生在抗戰時期傾倒於延安,即其顯證。

中共在中國將革命重點放在貧苦農民的解放上面,因此在西方甚至獲得“ 農業改革者” 的稱號。這又是它搶占道德高地的另一傑作。古代的“ 士” 自漢以來便反對豪強兼併,為“ 貧無立錐” 的農民請命,這一號召自然最能打動現代知識人的心弦。所以沈從文先生1951 年十一月在四川內江也為此而感動,並為“ 毛主席關心窮人” 的說法作“ 宣傳” 。(見《沈從文家書》,台灣商務,1998年,頁167 )。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中共都將“ 階級鬥爭” 意圖掩藏了起來,而以“ 民主” 、“ 自由” 、“ 多黨合作” 等口號進行“統戰” 。這不但見於重慶《新華日報》的言論,而且有毛澤東的〈論聯合政府〉和〈新民主主義論〉可證。許多原來傾向於自由主義的知識人便是在這一“ 統戰” 策略下逐漸左轉。聞一多如此,楊憲益也是如此,李慎之晚年的無數反思文字更是現身說法。

  總之,中共的長期宣傳成功地將自己扮成一個古今無二的完美形象,不但是民族獨立的唯一希望所在,而且也承擔著中國人所追求的一切現代價值。1949 年奪權成功更增添了無窮的威勢,似乎已完全證實了“ 黨” 的“ 光榮、偉大、正確” 。“ 黨” 的絕對精神權威便從此在絕大多數知識人心中牢牢地建立起來了。連處於政治邊緣的沈從文先生在“ 反右” 期間也老實地遵守著下面這個絕對原則:“ 凡對黨有好處就做,有損害處絕不干。” 其餘的人更可想而知了。(見《家書》,頁276~277 )

  中共的精神權威今天已基本破產了,但是它還擁有一件宣傳武器,不容輕視,那便是民族主義的激情。這是它起家的主要本錢,現在依然想靠它來凝聚向心力。但在無“ 敵國外患” 的情況下,玩弄民族激情有如玩火,希特勒的納粹主義便是前車之監。然而我們關心中國前途的人卻不能不密切注視這一危險的動向。

  4

  去年六月間,美國東西兩岸都召開了“ 反右” 五十年討論會,香港《明報月刊》也出版了紀念專輯。我寫了四首七絕(見圖),表達我對於“ 五七” 的整體看法。這四首詩剛剛被朋友們放在網路上,我便接到巫寧坤先生的電話,稱許我的理解大致不差。現在我把這四首詩鈔在後面,作為這篇文章的一個尾聲:

右袒香肩夢未成,負心此夕淚縱橫。
世間多少癡兒女,枉托深情誤一生。

未名湖水氾輕漚,池淺龜多一網收。
獨坐釣台君不見,休將劫數怨陽謀。

橫掃斯文百萬家,更無私議起喧嘩。
九儒十丐成新讖,何處青門許種瓜。

辱沒冤沉五十年,分明非夢亦非煙。
人亡家破無窮恨,莫叩重閽更乞憐。




(全文完)

來源: 聯合報| 2008年07月21日-25日

張貼者: NCN位於 5/18/2012 12:33:00下午


~~~~~

巫寧坤回憶錄《 一 滴淚》(A Single Tear)余英時序;《吳宓日記續編》;巫一毛(Emily Wu)《暴風雨中一羽毛》;何偉(Peter Hessler)《甲骨》;楊繼繩《墓碑》/

$
0
0

驚聞巫寧坤先生遠行,給我留下的悲傷不亞於劉曉波,巫寧坤不僅寫了《一滴淚》,也繙譯了大量的詩歌。其中迪蘭 托馬斯的《哀歌》對我的影響是根本性的,那種風格,直接影響我後來朗誦《大屠殺》
老先生在天堂一路平安,愛你的經歷和才華


 *****

巫寧坤回憶錄《一 滴淚》(A Single Tear)台北:允晨 ,2007
(封面不知為何寫上王德威)
《一 滴淚》(有些錯字如胡子)有點像合傳 有幾章是根據太太寫的 語言,有點意思 。譬如說,"妳像泥鰍一樣滑像石頭一樣頑固 像"右派"一樣反動" (p.95)

二零一四年五月號
靈魂的受難(巫寧坤)
  人的一生難免會經受這樣或那樣的劫難,而其中最令人椎心泣血的莫過於靈魂的受難。在文學品種中,優秀的悲劇所刻畫的就是悲劇人物靈魂的受難。古希臘的四大悲劇,《聖經》中耶穌四十天抗拒魔鬼的誘惑,聖奧古斯汀的《懺悔錄》等,是最早的刻畫靈魂受難的經典。  一部悲劇的情節往往包含悲劇人物的悲歡離合,生死搏鬥。但是不管情節如何曲折感人,它只是提供一個舞台,上演主人公靈魂受難的悲劇。莎士比亞的偉大悲劇的情節,來自古老的作品和傳說,經他改編,不僅更加曲折感人,而且成為主人公靈魂受難的悲劇。  麥克白是一個殺人犯,但是並非良心泯滅的惡 魔。他自始至終經受靈魂的受難,直到聽到妻子的死訊後發出痛不欲生的獨白:「明天,明天,又一個明天,又一個明天」,達到靈魂受難的高峰,成為悲劇角色的 點睛之筆。奧賽羅誤信讒言,懷疑愛妻不忠,直至置之於死地,家破人亡。及至真相大白,他靈魂的受難達到極致,生不如死。李爾王誤信兩個大女兒的甜言蜜語, 棄絕純樸忠貞的小女兒,以致走投無路,悔恨交加,第三幕第二場,暴風雨繼續不停,並非渲染氣氛,而正是刻畫老王靈魂的受難。《哈姆雷特》的情節曲折感人, 提供一個舞台,上演悲劇主人公靈魂受難的悲劇。哈姆雷特的四大獨白將靈魂的受難發揮得淋漓盡致,前無古人,尚無來者。某些評論家認為四大獨白固然優美,對 「王子復仇」情節的發展卻並無作用。錯啦!王子復仇的情節是為王子靈魂的受難服務的。若是反其道而行之,就無異於「買櫝還珠」了。  十九世紀英國作家艾米莉.勃朗特 (Emily Bronte)的長篇小說《呼嘯山莊》的主人公希斯克里夫是一種特殊的「高貴的野蠻人」,在「愛即受難」的悲劇中,自始至終承受靈魂的磨難。十九世紀美國 小說家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的長篇小說《白鯨》刻畫一位老船長,被一頭白鯨咬傷之後,決心報仇,便不顧一切,在大海上艱苦卓絕的追捕和慘絕人寰的決鬥中靈魂的受 難。二十世紀美國小說家西ʊ多.德萊塞(Theodote Dreiser)的短篇小說集《自由》中,在平淡無奇的表面情節下面,描寫一個個善良靈魂的受難。哈金的小說《狂人》刻畫的是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在強迫性的 「思想改造」衝擊下靈魂受難的典型。

-----

一毛 一丁一村  曾慧燕:時代風暴一羽毛——巫氏父女的悲慘世界
北美世界日報《世界周刊》,2007年5月6日

生在動亂的年代,走過文革的死亡陰影,經歷太多的生離死別,現居加州矽谷的華裔女作家巫一毛(Emily Wu),繼去年10月由美國蘭燈書屋(Random House)出版她在中國悲慘歲月的英文自傳《暴風雨中一羽毛──動亂中失去的童年》(Feather in the Storm - A Childhood Lost in Chaos)後,最近再在香港推出中文版。此書是巫一毛的處女作,她的父親巫寧坤是英美文學翻譯家,曾翻譯《了不起的蓋茨比》。 1993年他在紐約出版英文回憶錄《一滴淚》(A Single Tear),轟動西方世界。此書回顧了1951年他從美國回國後,在歷次政治運動中首當其衝受盡折磨屈辱、九死一生的血淚史,「貧歸故里生無計,病臥他鄉死亦難。」讀來令人不勝唏噓。兩代寫歷史 大巫小巫落玉盤時隔1​​4年,巫寧坤之女、原職加州矽谷多家計算機公司高級主管的巫一毛回憶錄《暴風雨中一羽毛》(下面簡稱「一羽毛」)英、中文版先後問世。父女倆各自以自己的筆,我手寫我心,將兩代人經歷過的時代風暴呈現世人面前,為歷史存真。兩代人不堪回首的個人劫難,也涵蓋了半世紀的家國之痛,是對「悲慘世界」痛定思痛活生生的見證。難怪有人形容巫氏父女兩本書是「兩代人搶救歷史​​,大巫小巫落玉盤」

巫一毛這本「帶有史詩色彩的自傳」,以獨特視角展示了一個「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天真無邪女孩,在中國當代反右、大躍進、文革及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等政治運動中,令人心酸、心碎、震撼的的成長歷程,透過作者精神與肉體遭受的雙重苦難,刻畫人性的醜惡,令人更進一步了解那個「大革命時代」的滅絕人性。「一羽毛」中文版封面設計是一根象徵作者命運的白色羽毛,「就像革命暴風雨中一根羽毛,在每次運動中被吹來吹去,對自己的命運沒有一點選擇」。左側是充滿童稚的作者5歲時穿一襲連衣裙擺出可愛舞姿的照片。全書360頁,另外還有18幅珍貴的黑白照片,這是無數次搬家、抄家、動亂年代倖存下來的,「它們以殘缺的影像述說著那個畸形的時代」。

這本書拿在手上,不僅書的分量沉甸甸的,也因為「叫右派太沉重」,讀完久久不能自已。巫一毛自傳從1961年三歲生日去勞改農場和病危的父親第一次見面開始,到1977年考上大學結束。巫一毛甫出生就跟著她的家庭受迫害。 1966年,文革開始,本來應該是在父母​​懷裡撒嬌的年齡,卻因受到父親株連,過早開始沒有童年的童年,受盡欺凌、污辱,挨打挨罵是家常便飯,同學甚至惡作劇將糞便或死老鼠、死青蛙放到她的書桌抽屜內;八、九歲就先後遭「解放軍叔叔」和父親在安徽大學的同事強暴……;她目睹父親被人羞辱、蹂躪,眼睜睜看著父親頭戴高帽、脖子上掛著大牌子挨批鬥、掏茅坑、焚燒自己的書籍等。她還被學生把著手、強迫寫批判父親的大字報「打倒牛鬼蛇神、笑面虎巫寧坤」。

1968年10月,中共「清理階級隊伍」,全國進入新一輪恐怖高潮,任何人都能以清隊名義濫打亂殺。父母被迫與稚齡子女分離到農村搞「清隊運動」,年僅10歲的巫一毛成了「小媽媽」,要照顧5歲的小弟弟,住進孤兒院一樣的臨時收容所。她最要好的朋友小蘭的母親被人姦殺;也目睹許多人不堪折磨或為了維護尊嚴而自殺;她因病得不到及時醫治險死還生。而她幾個兒時好友就沒有她幸運,因各種原因悲慘死去。1969年,好不容易全家團聚,又被下放到安徽一個窮困落後的村莊,歷盡艱辛。文革後期,她隨父母回到安徽蕪湖市念高中。高中畢業後,適逢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她又到深山老林「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直到1977年考上大學,苦難才告一段落。1981 年,巫一毛自費來美留學後,開始動筆寫回憶錄。由於經歷了太多的生離死別,許多部分難以下筆,回憶如潮水般襲來,寫到傷心的往事、好朋友的慘死,「我往往坐在計算機前,泣不成聲,許多天失魂落魄,不能再碰那塊心上永遠流血的傷疤。

寫書的過程,也是療傷的過程,寫出來得到一種解脫。 在此期間,巫一毛先後獲聖母大學英美文學學士、金門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學位,畢業後曾任矽谷數家計算機公司高級主管,並結婚、生兒育女,然後離婚。她的寫作也因此斷斷續續,寫寫停停。她說:「1993年初,我的父親寫了《一滴淚》,是他的自傳,從他的角度說那一段歷史,也是我們一家的故事,對我是一個潛移默化的榜樣。書中用了我的一篇文章《鞋》,說的是我為了上學,如何用兩條心愛的烏黑油亮的大辮子換一雙鞋的故事。父親的書出版後,好幾篇書評都提到我的《鞋》,這對我有鼓舞作用,更堅定我的決心,要把書寫出來。

住在紐約上州的女作家王渝是巫一毛的表姐。她感慨地說,有一個傳記電視節目,每次播放前都說:「每個人都有一個故事,一個獨特又難以想像的故事。 」在這之前她覺得「說的固然有道理,但未免太誇張」。來自台灣的王渝自從開始接觸到中國大陸人士後,「我的感覺改變了,每次聽他們、特別是作家朋友談過去,我都覺得每個人的遭遇都是一本現成的長篇:曲折、苦澀,處處留下時代的烙印。

由於考慮到「一羽毛」此書是英文寫作,讀者群在美國。 2000年,巫一毛認識美國作家拉里‧殷戈曼(Larry Engelmann),兩人一拍即合,巫一毛將故事寫出來後,殷戈曼為她的書進行修改、潤色。幾經曲折,終於在去年10月出版。巫一毛說:「英文版幸運地找到蘭燈書屋出版,他們認為書的內容很完美,沒有作出什麼改動。 她開心地說,蘭燈書屋對此書非常重視,在各大報刊雜誌登廣告,還安排她在華盛頓、紐約、芝加哥、洛杉磯、西雅圖和舊金山等地,舉行新書發表會及巡迴演講,接受電視、電台、雜誌、報紙採訪等新書促銷活動。「一羽毛」的法文、德文和丹麥文的版權,已經分別出售給法國、德國和丹麥的三家出版社。

一淚一羽毛 回憶令人心碎
巫一毛說,在美國生活後,在「人性的環境」中,看著她的孩子無憂無慮地健康成長,她終於有足夠勇氣,挖掘埋葬在心底墳墓深處的隱痛。「這本書,是我的童年、我的少女時代,也是用一個小女孩的眼睛看動亂的中國。我盡量用平和的口吻,講一個真實故事,主角是在逆境中頑強地存活下來的女孩子。書中每一章節,都像一篇短篇小說,充滿戲劇性和細節描述。 作家張慈指出,巫一毛勇敢地寫出自己的身世,令她佩服。 「這部作品的整個敘述都反映了作者對自己長大過程的痛苦,其中包含的已經不是一個孩子心靈上的淚水,而是整個民族的淚水。 她說:「十幾萬字,怎麼可能容得下那個荒誕的大時代。怎能容得下大時代中的辛酸、殘暴、黑色幽默般的荒謬,怎能容得下大紅包裹的純黑?我只能說,是作者的那些驚心動魄、令人心碎的回憶,是一個小女孩的眼睛看動亂世界的奇特角度,是作者簡潔如詩的語言,是人在逆境中頑強地存活下來的真實人性故事,使此書有了意義。

巫一毛在接受《世界周刊》專訪時,強調書中敘述的全是真人真事,不是小說的小說。她說,「一羽毛」是她的故事,也是成千上萬在那個時代生活過的中國人的故事。 「這是我的第一本書,但又何止是一本書。 經歷革命暴風雨的衝擊,僥倖存活的巫一毛說:「數千萬受難者,包括許多孩子,沒能逃過厄運,那些天真無辜的孩子中,有好幾個我的朋友。 」她希望透過此書來解讀人性,透過一個女孩、一個家庭的命運來了解那段慘痛的歷史,「記住那些在動亂中失去童年乃至生命的孩子們」,「也是我對那些早逝的兒時同伴的心祭」。往事難忘 過去從墳墓爬出「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終於明白人們關於你可以埋葬過去的說法是錯誤的,因為過去會自己從墳墓中慢慢爬出來。 」這是現居加州的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刻畫人性的成名小說《追風箏的孩子》(The Kite Runner)書中一段說話,被巫一毛在自傳的「前言」引用。

《暴風雨中一羽毛》書名源自巫一毛本人的名字。早在娘胎裡,厄運就已降臨到她頭上,1958年她在北京出生,出世前七週,當時在北京國際關係學院任英美文學教授的父親,因「極右分子」罪名,被發配到北大荒勞改農場,自此開始全家長達20年的苦難。巫一毛父親1940年代在西南聯大師從文學家沈從文、卞之琳等人,1943年赴美擔任中國在美受訓空軍師的翻譯;1948年3月,他從印第安納州曼徹斯特學院畢業後,進入芝加哥大學研究院攻讀英美文學博士學位,曾與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楊振寧同學。1951 年,巫寧坤博士學位尚未到手,燕京大學校長急電邀請他回國任教英語系。對於年輕而富於理想的巫寧坤來說,投身一個嶄新的世界,過一種富有意義的生活的誘惑力,遠勝過博士學位和在異國做學問的吸引。臨行時,李政道幫他整頓行裝,還在行李上用白漆端端正正寫上「北京燕京大學巫寧坤」的大字。巫寧坤最初回國被待如上賓,但好景不長,在燕京大學只教了一年,燕大併入北京大學,巫寧坤因「歷史不清楚」,被貶到天津南開大學。1957 年「五一」勞動節,中共黨中央號召在全黨開展「整風運動」,帶來全國性的「大鳴大放」。一名當年在延安經過「整風」洗禮的副院長,接連三個晚上到巫寧坤家,動員他帶頭在即將召開的「鳴放會」上發言,向黨提意見。副院長還反復交代毛澤東和黨中央制定的政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巫寧坤對他的話深信不疑,就在會上發言了。他首先提到「肅反運動」中,他在南開大學遭到無辜迫害的情況,要求南大黨委向他們全家賠禮道歉。接著他讚揚「雙百方針」,說共產黨要求知識分子向黨提意見,對言論自由是極大鼓舞。誰知「和風細雨」的「整風運動」,變成暴風驟雨的「反右運動」。千千萬萬知識菁英掉進「陽謀」的陷阱。據說巫寧坤在「鳴放會」上的發言,再加上他的「三反」罪行,「可以槍斃,但黨是寬大的,不但不槍斃,而且不定為『現行反革命』,只劃為『極右分子』,開除公職,送勞動教養。 」這是對右派最嚴厲的處分。接著,巫寧坤被送進半步橋北京市第一監獄內新建的勞動教養所。

萬古雲霄一羽毛 柳暗花明又一村

1958 年6月初,他正在翻看《杜甫詩選》,接到妻子從北京海淀醫院寄來的明信片,「恭喜我6月3日凌晨得了一個美麗的女兒,並要我給孩子取個名字」。他剛讀過杜甫稱讚孔明的名句「萬古雲霄一羽毛」,心想自己這個做父親的身系羅網,連女兒出世都不讓見,只得托詩聖的福給她取名「一毛」,「祝愿我家生於憂患的女兒有朝一日翱翔雲霄」。

巫寧坤有二子一女,三個子女的名字都大有「講究」,長子取名「一丁」,是為了「祝愿他在震耳欲聾的『萬歲』聲中當個普通人」;幼子取名「一村」,希望他出生後一切都好起來,「柳暗花明又一村」。巫一毛說:「『一毛』是爸爸在勞改時給我的禮物,希望我以後有所作為,建功立業。 」她出生後父親長年缺席,直到三歲生日那天,因父親病危,父女才第一次在天津與唐山之間的清河勞改農場見面。巫一毛的自傳,就以三歲生日第一次探監見到父親為「引子」,可惜卻寫得有點時空錯亂,人物角色顛倒。

全書最精彩的部分在後面,越看越打動人。巫寧坤被打成「極右分子」,全家都受牽連遭罪。他後來被押送到與西伯利亞為鄰的興凱湖國營勞改農場(通稱北大荒)。 「上面」要他的妻子李怡楷與他離婚,李怡楷不從,全家被趕出北京,不許她教書,下放到安徽大學作打字員。那時,巫一毛才六個月大,哥哥也只三歲。接著,他們經歷了三年「大躍進」人禍造成的「自然災​​害」。巫一毛說:「說是天災實是人禍,安徽是重災區,那幾年餓死了九百萬人,特別是農村,整村整村的人都餓死了,有的成了絕戶。這種情況下,媽媽被迫把我送到天津外婆家,才逃過餓斃的命運。 巫一毛的外婆特別疼她,寧可自己挨餓,把口糧省下來餵她,她的舅舅心疼自己的母親,眼看這樣「要把娘餓死」,硬把巫一毛送回合肥。

她的童年在多災多難中度過。巫寧坤在北大荒三年勞改後回到合肥。還未過上好日子,「轟轟烈烈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1966年爆發,他首當其衝成為「老運動員」,全家命運再次墜入黑暗深淵。巫一毛終生不能忘懷,父母被雙雙關進「牛棚」時,作為右派子女,她受盡污辱和毆打,有次病得差點死去,獨自一人病倒在房間內不知多少天,被發現時已經奄奄一息,送院急救,醫生說沒救了,通知家屬辦後事吧,幸而她命不該絕,只是鬼門關前走了一遭。毛像章為餌 8歲遭強暴巫一毛為了真實記錄歷史,將八歲時被一個解放軍以像徵榮譽的「毛主席像章」引誘、在樹林中遭強暴的事情寫出來。文革那年,巫一毛8歲,小小年紀已非常懂事。為了不增加父母的煩惱,牙痛了好幾天的她,獨自去醫院拔牙,但她只有八分錢,五分錢掛號,餘下三分錢只能坐一趟車。拔完牙只好走路回家。由於下雨,就抄近路在樹林走,結果一個解放軍士兵以一個鋁製的「毛主席像章」為餌,趁四周無人將她硬拽入林中強暴,她欲反抗時幾乎被掐死,以致脖子上留下斑斑瘀血痕跡……。當時解放軍是全國人民崇拜的對象,沒想到禽獸不如。巫一毛在自傳中寫到,事情發生後,她不敢跟任何人說,「可是,我常常在噩夢中聽見『解放軍叔叔』的聲音,看見他的眼睛,感到他掐在我脖子上的雙手,他壓在我胸口的身體。醒來,我躲在黑暗中,流著淚坐等天亮。 ……」她又回憶,在被姦污後的一段日子,老師照常在課堂上講「解放軍叔叔的革命故事,讚揚他們英勇無私的為人民服務」,「我照常聽著,跟著朗誦唱歌。每當穿綠軍裝的人走近,我彷彿都能看到那張傷害過我的臉在眼前晃動,渾身就不由自主地簌簌發抖……」

巫一毛的慘痛經歷,讓合著者殷戈曼覺得不可思議,此後她又一次被強暴,對方是父親在安徽大學朋友兼同事。殷戈曼認為第一次被強暴已夠慘了,再寫第二次強暴,擔心讀者認為缺乏可信度,所以沒有寫進書中。後來巫一毛到安徽涇縣西陽公社羅村大隊下鄉時,也險些被生產隊長強暴。巫一毛被二度強暴後,也一直不敢告知父母。事隔多年,她終於鼓起勇氣「知會」父親,準備寫出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父親的反應是「不可能」,自己的好朋友怎麼會強暴女兒?是不是女兒記憶有誤?巫一毛說:「這種事怎麼可能記錯呢?殷戈曼說讀者、特別是美國讀者不可能相信,為什麼所有倒霉事都讓妳碰上了,我也不知我為什麼這麼『黑』。其實我還算幸運,很多人都死了,我們全家除了奶奶都活過來了。我只是成千上萬根羽毛中的一根小羽毛。 她告訴殷戈曼,在當時的中國大陸,成千上萬的家庭都有類似她家的經歷。 「可是,令人痛心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那個可怕的年代似乎成了遙遠的過去,聽上去像是天方夜譚。 」為了讓西方讀者讀起來「不那麼毛骨悚然」,巫一毛忍痛刪掉了一些細節。

初戀情緣逝 往事只能回味目前為單親媽媽的巫一毛,曾試圖與子女進行「歷史的溝通」,「我跟兒子解釋,他就說:Oh, that's the past, that's China, this is now(這都是過去的事情,是中國的事情,現在是現在),我不要聽過去中國的事情。 巫一毛說,兩個孩子都在美國出生長大,不會說中文,也不大關心中國。令她更加覺得有責任「為歷史存照,為那些在動亂中失去生命的孩子們立碑」。她在自傳「前言」中表示,「但願講出我的故事,我成長時代的故事,可以讓同樣的悲劇不再重演,讓所有的孩子們盡情享受與生俱來的權利──童年和幸福」。「一羽毛」對文革人性的扭曲頗多著墨。書中提到他們走投無路時,巫一毛母親從安徽前往北京向巫寧坤的表姐求助,表姐的丈夫是毛澤東的私人醫生李志綏,而這趟北京之行,還是表姐的親爸、巫寧坤舅舅的主意。誰知即使遞上她父親的親筆信,李志綏夫婦仍裝著不認識以前見過多次面的表弟妹,甚至說「再不走就喊警衛」。

母為節省公車費,大熱天冒著烈日走了兩小時路,臨走時乞求一杯水都被無情拒絕……。巫一毛回憶錄寫到1977年上大學、被迫與初戀情人分手為止。在尾聲部分,她公開了埋藏心底多年的初戀和愛情。當年她與同為知青的朱一平在安徽涇縣分手,一別28年,兩人雖然純情到連手都沒有拉過,但巫一毛對這段柏拉圖式的愛情似乎刻骨銘心。2004年,巫一毛為了拍攝記錄中國知青經歷的英文紀錄片《上山下鄉》(Up to the Mountain, Down to the Village),重回當年插隊的村莊,紀錄片原汁原味呈現了她與初戀情人重逢時抱頭痛哭的鏡頭,賺人熱淚。巫一毛六年多前已和白人丈夫離婚,再見到昔日戀人,雖然心情激動,但也明白「兩人有緣無份」,往事只能回味,情緣已了。她不諱言48歲的女人,仍然憧憬愛情,前幾年為了正值青春期的一雙子女,無暇考慮個人問題。現在大兒子上大學了,小女兒也即將高中畢業,她希望命中真正的白馬王子早日出現。為歷史作證 

哀而不傷感人肺腑此書封底文字,是三位名家對「一羽毛」的評價:歷史學家、克魯格獎得主余英時評論說,此書「透過一個天真無辜的小姑娘的長年受難,《暴風雨中一羽毛》真實而生動重現毛澤東統治時代史無前例的荒誕與殘暴,為中國近代史作出獨特的見證」。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作家哈金說:「《暴風雨中一羽毛》熱情洋溢,真誠坦率,哀而不傷。它講述一個少女在狂暴的,被革命摧毀的中國成長的故事。它揭示了人民慘痛的受難,其中許多人暴死,其它人苟活下來。這篇豐富多彩,自成一格,令人心碎的故事涵蓋人的殘忍、愚蠢和善良。歸根結柢,它是對百折不撓的人的堅韌和生命力的見證。

《上海生與死》的作者鄭念說:「這是一個文化大革命期間成長的勇敢的少女感人肺腑的回憶錄。它充分反映出毛澤東假借進步的名義所犯下的種種殘暴無比的罪行。 香港《明報出版社》總編輯潘耀明認為巫一毛小說的成功,是因為她如實地記錄了童年的血淚史,語言平實生動,不虛飾,所以能扣人心弦,賺人熱淚。文革結束已經超過30年,今年是反右50週年紀念。在中國,文革及反右依然屬於敏感禁區,有關研究及出版依然受到有關部門嚴密控制。巫一毛認為,在這種大背景之下,保存歷史紀錄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她寫回憶錄的初衷之一。她說:「過去的事情不能把它忘掉。因為像文革10年給中國人民造成的災難,如果我們再不把它寫下來、記住,下一代人就不會記得,就不會知道。

在海外,常常有些所謂的「愛國華僑」,憑主觀信念不願相信中共曾經對中國人民犯下的罪行。巫一毛自傳出版後,有匿名網友在網上指責她「不要在國外誣衊我們的祖國,這和賣國沒什麼兩樣!」「巫一毛,你誣衊的不是一個偉大的人物,而是我們的民族!是誰讓我們站立起來,挺起了脊梁?又是誰讓我們對洋人卑躬屈膝……?

支持巫一毛的網友反駁,說這種話的人「不知是何年齡?如果是我們這代五?年代或之前出生的人,很多都有與巫一毛相似的童年經歷,如實記述個人的經歷、反映國家的歷史,有何不可?倒是應該鼓勵更多的人去回憶,去寫出來,無論用什麼語言,都是留給人類也是我們祖國的財富。 也有網友說:「……對摮痕漫w??論,難道還用說嗎?經過那個年代的心中都有數。另外,不必把記述個人經歷與『誣衊祖國』聯繫起來。歷史是無法迴避和掩飾的,還其真相才是對祖國的貢獻。 ……一個民族只有勇於正視自己的歷史,無論光輝還是有污點,才是值得敬佩的偉大民族。


~~~

余英時:國家不幸詩家幸


──巫寧坤《一滴淚》序



大約十年前,我便讀了《一滴淚》的英文原本A Single Tear。當時感受很深,至今猶在記憶中。這是我讀到的第一部「右派分子」的自述。運用高超的文學剪裁,把二、三十年的苦難——從個人、家庭到親友——生動地勾勒了出來。作者文筆的流暢自然,顯示出他在英美文學與語言上的深厚造詣。他將三十年的坎坷人生歸結為「I came. I suffered. I survived」(「我歸來、我受難、我倖存」),尤使我為之擊節。在中國文史傳統中,這正是所謂「春秋筆法」。當然,作者的雋語是從凱撒(Julius Caesar)的名言:「I came, saw and overcame」(拉丁原文是veni, vidi, vici)脫化而出的,經過莎翁的引用(As You Like It ),在西方早已家喻戶曉。但作者融合中西的文學修養和匠心獨運,即此可見。


這是我在未識作者之前對於《一滴淚》的認識,應該說是相當客觀的。我當時對作者Wu Ningkun 的中文姓名也茫無所知,更不必說他的身世背景等等了。但在讀《一滴淚》原本時,我發生了一點懸念,使我渴想一見作者其人。什麼懸念呢?作者是應燕京大學的西語系教授趙蘿蕤電召,回到燕大任教的,而我則恰好於一九四九年秋季考入燕大歷史系二年級,讀過一學期的書,當時教我英文的便是趙教授。一學期下來,我感到她是一位既熱心又親切的老師。我記得她曾請全班同學去她家中吃過一次餃子,也見到了她的先生陳夢家。後來我的專業使我時時有機會閱讀陳夢家有關甲骨、金文、漢簡的著作。閱覽之際,我總不免懷念在她班上受教的情景。陳夢家不甘受辱而自殺後,我更想知道趙教授的處境。我曾聽說她一度陷於精神崩潰的狀態,但傳聞不詳,終成為我的一個懸念。我想《一滴淚》的作者一定會告訴我不少關於她的事情。

幾年之後,我偶然在《吳宓日記》(第九冊,頁八六、一○八)中發現了「巫寧坤」三個字,下面註語說:「成都空軍第三路司令部翻譯」,我才確定了作者的中文姓名。但是我還是不知道他究竟是在大陸或海外。二○○五年十月我在華府國會圖書館讀書期間,由於高克毅先生的介紹,我才有幸與巫先生同席,這給我帶來了意外的驚喜。接談之下,我不但知道了關於趙蘿蕤老師後半生的遭遇,而且更欣幸結識了這樣一位才華洋溢而宅心仁厚的前輩作家。當天聽巫先生談論,真有「咳唾成珠玉」之感。他心直口快,表裡如一;一席話之後,我便完全懂得:他為什麼絕對逃不過毛澤東的「陽謀」了。
回到普林斯頓之後,承巫先生寄贈《一滴淚》的中文本,我才知道他在二○○二年曾用中文將此書重寫了一次。中文本的大綱領雖與英文本不殊,但在敘事方面則詳細多了,使中國讀者能由語境而深入情境,盡其曲折。所以從歷史的角度出發。我斷定中文本比英文原本具有更高的原料的價值。本書有五章是根據夫人李怡楷的口述而寫成,其中事實都在作者的聞見之外。作者運用「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方式,把他全家苦難的經歷完整地呈現了出來,好像是佛經上說的「兩束蘆葦,互倚不倒」。這不但是文學的技巧,而且有像徵意義。巫先生之所以終能「倖存」下來,如果沒有夫人的全心全意的支援,是不可想像的。如果不是夫人給他寄寒衣,恐怕他在北大荒非凍死不可;如果不是夫人千里迢迢的「探監」,送食品之外更為他的病情而向原單位要求早日釋放,他也可能餓死在清河農場。(吳弘達《昨夜雨驟風狂》中所寫清河農場的情況恰可印證。)作者和夫人在二十多年受難時期,也一直是「兩束蘆葦,互倚不倒」。
但是本書的最高價值並不止於保存了一人一家「受難」的真相。更重要的,它寫出了中國知識人在歷史上最黑暗期間的「心史」。在毛澤東「乾坤獨御」的二十八年中(一九四九—一九七六),老、中、青三代知識人都在煉獄中受煎熬。大致說來,中共政權成立之初,五、六十歲的屬於老一代,三四十歲的屬於中年一代,二十歲前後的則是青年一代。但在一九八○年代左右,大陸思想氣氛開始鬆動的時候,老一代知識人或死或衰,已發不出什麼聲音;中年一代則已進入晚景,驚魂甫定,戰戰兢兢地保持著剛剛得到的「皇恩浩蕩」,不敢越雷池半步;青年一代此時正進入中年,精力雖然旺盛,但成長在一個絕對封閉的社會中,一時還沒有足夠的精神與思想的資源,作為反思三十年劫難的憑藉。巫先生獨能在一九八六年寫成〈從半步橋到康橋〉自傳初稿,五年以後又擴大成《一滴淚》,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異數。從客觀條件說,作者的「劫後餘生錄」不但是在英國和美國撰寫的,而且用的也是英文。但是我們決不能因此得出結論說:由於具有這一客觀的優勢,作者才能捷足先登,寫出這部深刻反思的名著來。這裡必須重視的是作者的主觀條件。
巫先生的《一滴淚》是中國數以百萬計的知識人「淚海」中之「一滴」。然而這《一滴淚》也如實地折射出整個「淚海」的形勢,也可以說是「淚海」的具體而微。這是我斷定《一滴淚》是知識人「心史」的主要根據。能寫出這樣「心史」的作者,必須具備一項最重要的主觀條件:即在精神和肉體都被踐踏了三十年之後,還能很快地重整旗鼓,恢復了精神上的自我。一九七八年以來,我曾會見過不少老一代的知識人,而且還包括過去在哲學、史學、文學方面卓然成家者。稍一接談,我便發現他們在精神世界中已到了方向莫辨的狀態(disoriented)。
在幾十年以暴力為後盾的不斷「思想改造」下,他們原有的精神自我竟徹底散滅了。就我所見到的文字記錄而言,似乎也只有陳寅格、吳宓等極少數的人還能至死不失其故我。這使我不能不五體投地佩服巫先生的巨大而堅韌的精神抗力,能夠數十年如一日,頂得住鋪天蓋地而來的胡言亂語。他並不是在一九八六年開始寫自傳時才神定氣足:早在「右派」尚未徹底改正之前,他便已「故態復萌」了。一九八○年十二月在成都「全國外國文學會議」上,他語驚四座,發出了獅子吼——「選取自由的文學,謝絕奴役人的革命!」事實證明,他說出了人人心中想說而不敢說的話,所以會後許多同行紛紛向他致敬,有的還含著眼淚。正因如此,我才毫不遲疑地認定他的《一滴淚》寫出了整整一代知識人的「心史」。
巫先生在一九五一年回國之前,已具備了深厚的中西文化修養;他的價值意識及由此而衍生的人生觀與世界觀也已大致定型。但難能可貴的是:他經過無數劫難而始終保持住原有的價值系統。他好像庖丁解牛所用的那把刀一樣,「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他也像莊子所描繪的「真人」:「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熱。」他和大多數同難知識人的分別便在於此。我當然不是說,巫先生是唯一經得起「黨天下」煉獄考驗的知識人。僅僅就五十五萬「右派」而言(事實上遠不止此數),其中不肯向「黨天下」屈服的人必然佔有一個很高的比例,但他們卻不像巫先生那樣,能夠「倖存」下來或留下文字的記錄。最近受到大家高度注視的北大「右派」學生林昭,她為民主、自由而殉道的精神便足以驚天地而泣鬼神。青年一代「右派」寫回憶錄是最近幾年才開始的。
但是我寫這篇序文,卻時時聯想到今年出版的《吳宓日記續篇》(共十冊,北京,三聯,二○○六年)。這部晚年日記始於一九四九,終於一九七四,中間雖有殘缺,但大體上延續了二十六年,恰好涵蓋了毛澤東的當權時期。吳先生記述了每一次所謂「運動」的實況,包括「思想改造」和「檢討」中的種種胡言亂語;他也鉅細不遺地寫下了他自己和其他同事備受凌辱的經過。
以個案而言,這是我見到的內容最豐富的一部記錄,把中國知識人在這一時期的苦難鏡頭一一攝取了下來,使讀者如身臨其境。但更重要的是他自始至終都抱著「殉道」的精神與征服了中國的史達林體制——「黨天下」——相抗爭。他所謂「道」即建立在對中西古典文化的體認之上的價值信仰。在《吳宓日記》前十冊(一九一○—一九四八)中,他曾屢屢自誓「殉道」的決心,而《續編》則充滿了實踐的事蹟,兩相對照,他的「知行合一」是無可懷疑的。在暴力威脅之下,表面上他自然不能不向「黨天下」低頭。但是在日記中他則一再為此自責,而且自比於「身降心不降」的吳梅村。限於篇幅,讓我舉兩三個實例來說明他的殉道精神。一九五一年八月二十八日他寫道:
宓4-6至柑園赴三組學習會,續研《實踐論》。念古今東西哲學之偉大而奉此一冊為不易之真理、無上之精思,競事讚頌發揮,可笑尤可恥也。(《續編》第一冊,頁200)
能在日記中對毛的〈實踐論〉作此大不敬之語,他非具有強大的自信力不可,而當時哲學名家如金岳霖、馮友蘭則無不奉此文為「不易之真理、無上之精思」。相形之下,真信仰與觀念遊戲之辨已無所遁形。一九五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他在《日記》中說:
2:30-5:00大禮堂聆(1)郭豫才北碚市人民代表會議傳達報告;(2)周西卜宣佈「中蘇友好月」慶祝辦法;(3)張伯華「中蘇友好」之意義,解釋(i)花布傾銷(ii)旅大佔領(iii)長春鐵路經營皆為助中國而非利蘇俄之舉動。末言慶祝及歡迎蘇聯文藝團辦法,極詳盡。嗚呼,古今亡國之速且易,又其國人之甘心亡國,惟恐人之不我取,未有如今中國之亡於蘇俄者也!(同上,頁462-463)
當時毛澤東正在全力推行「一邊倒」政策,從體制到作風,沒有一處不是奉史達林治下的蘇聯為楷模;至於蘇聯侵奪中國權益的種種舉動,如日記所列的事實,中共則一概為之文過飾非。吳先生對此表現了最大的憤怒;他認定中共是心甘情願地使「中國亡於蘇俄」。以後幾年他在日記中反覆論述這一觀點。一言以蔽之,他痛惜中國古典文化已徹底毀滅,而西方古典文化也不復有存身之地,他「心目中的中國」正在迅速地消失中,而「今日或未來的中國」或將成為「蘇維埃聯邦之一部分」,或「蘇聯之羽翼」。(見同書,第二冊,頁148-149;第三冊,頁138-139)「反右」運動展開之後,他寫了一首〈記學習所得〉詩:


階級為邦賴鬥爭,是非從此記分明。
層層制度休言改,處處服從莫妄評。
政治課先新理足,工農身貴老師輕。
中華文史原當廢,仰首蘇聯百事精。
一九五七年七月十六日將曉作(同上第三冊,頁131)
中國的現況和知識人的處境都濃縮在這一首詩中。吳先生與「黨天下」抗爭從未停止過。文革時期,他屢遭毒打,右腿一度折成三截,日記中自不敢暢所欲言。但即使在這種極端恐怖氣氛之下,他仍然堅持以曲折方式傳達他的反抗。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六日,他在日記中寫道:
宓讀十月十九日至二十二日《參考消息》。台灣駐美大使沈劍虹在Detroit宣言:聞知國內「批孔」,使我心中悲痛云云。(第十冊,頁511)
這顯然是借《參考消息》的報導來表示他反對當時的「批孔」運動;他自己未著一字,但滿腔孤憤已藉此宣洩出來了。
我為什麼要在這裡鄭重介紹《吳宓日記續編》呢?這有三重理由:第一、吳先生是巫先生的老師。我曾向巫先生求證過,他說他在西南聯大時選過吳先生「歐洲文學史」的課程。第二、前面已指出,毛澤東雖能恃其「黨天下」的暴力逼使大多數中國知識人「降志辱身」,但老、中、青三代中都有特立獨行的豪傑之士,自始至終不為威勢所屈。巫先生屬於中年一代而吳先生則代表老年的一代。所以這部新出的《吳宓日記續編》正好與《一滴淚》互相印證。第三、巫先生之所以能寫出一部知識人的「心史」,我深信是由於他原有的精神價值從未為政治上的狂風暴雨所撼動。這在上面已經說過了。吳先生晚年只要有機會便閉戶讀中西古典文學或重讀早年師友以至自己的詩文集。這正說明,他必須不斷地回到他的精神世界的源頭,去汲取和增強與暴力抗爭的動力。
巫先生在《一滴淚》中沒有明確點出他的精神抗力從何而來。我最近曾向他提出一個很嚴肅的請求,希望他能再寫一本劫難中的心路歷程,與《一滴淚》互為表裡。我盼望他不會讓我失望。但是細心的讀者並不難在《一滴淚》中找到線索。一九五八年四月十七日他向半步橋勞教所報到的時候,行囊中便帶了英文本《哈姆雷特》和《杜甫詩選》。這兩本書便是支持他渡過半步橋、北大荒、清河農場三處艱苦歲月的精神伴侶。他把女兒取名為「一毛」,即出於杜詩「萬古雲霄一羽毛」之句。在北大荒,他又從難友那裡借到一些沈從文的小說,他的精神世界也更豐富了。從他在一九六二年的回憶,他在勞改營裡,一直是「與《哈姆雷特》、杜甫的詩篇、和沈從文小說相依為命」的。(第十章〈暫回人間〉)這和吳宓先生的精神奮鬥豈不如出一轍?
最後,我要借美國作家何偉(Peter Hessler)二○○二年六月對巫先生的訪問,作為這篇序文的結束。但這必須從何偉的新書談起。何偉是《紐約客》(New Yorker)駐北京的記者,他的第一本報導文學《江城》(River Town),通過許多小故事,寫變動中的中國,十分生動深刻。其中單篇文字在《紐約客》上刊出時,早已膾炙人口,集結成書後更是好評如雲。今年他又把最近的散篇集成《甲骨》一書(Oracle Bones, New York: Harper Colins,2006)。這部新書的有些篇章也是先在《紐約客》上刊出的。書名《甲骨》,因為其中一個主要故事是寫陳夢家的。因陳夢家而涉及他的夫人趙蘿蕤,再從趙蘿蕤蔓延到《一滴淚》作者,所以才有對巫先生的專訪。何偉的研究精神實在令人欽佩。他不但訪問了陳夢家、趙蘿蕤的親友,而且連領頭迫害陳夢家的人也不肯放過。由於陳夢家打成「右派」的罪狀是他反對文字改革,何偉竟遍訪與文字改革有直接關係的人,包括一位九十多歲老先生;他對有關陳夢家的每一件事都非追到水落石出不止。這件事恰好又與吳宓發生了瓜葛,讓我引兩條日記為《甲骨》一書添一點有趣的證據。一九五七年五月二十日吳宓記道:
午飯時,接張天授剪寄(1)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七日上海《文匯報》陳夢家撰〈慎重一點改革漢字〉文,(2)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七日上海《文匯報》專電〈首都學術界激烈爭論「漢字要不要改革?」記〉。即覆函申謝。宓讀此剪報,始知宓一向太過慎重,太為畏怯,愧對自己平生之志事矣。即致唐蘭、陳夢家一函,述感佩之意。寫示「不死驚看漢字亡」一詩。(第三冊,頁88-89)
吳先生是誓死捍衛漢字的,陳的文章和唐的發言給他陡然增添了無限的勇氣,竟寫信去支援。但八月十六日他在日記中說:
北京有陳夢家,以反對文字改革為其罪。按宓於五月二十日致唐蘭、陳夢家一函,似因漿糊潮濕,郵票脫落,該函竟以「欠資無人收領」退回,宓倖免牽連矣。然宓自愧不如夢家之因文字改革而得罪也。(同上頁,152-153)
吳先生因「郵票脫落」而倖免打成「右派」的可能,這種事實在太巧了。但他並不「自幸」,而是「自愧」,這又是他「殉道」精神的充分體現。巫先生便是和陳夢家同時落入「陽謀」的陷阱的。
何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尚不止此。由於甲骨的發現地是安陽,他親到安陽考古站訪問,希望找到和陳夢家相識的考古人員。皇天不負苦心人,他終於在那裡找到了一位已退休的老楊,老楊是當時看守陳夢家的人員之一,他向何偉回憶了陳自殺前後的一些事蹟。但是何偉並不照單全收,他要和其他的採訪資料互相比勘,才試作推斷或存疑。更不可思議的是,為了進一步理解安陽發掘,他竟於二○○一年十二月親至台北中央研究院訪問了百齡老人石璋如先生,因為他是當年參加發掘的僅存人證了。
只有介紹了《甲骨》一書是怎樣寫成的,我們才能認真對待何偉對巫先生的專訪。巫先生初到燕京大學時,暫時寄居在陳夢家、趙蘿蕤的家中,直接和陳先生交往過,並且親身聽到他說:「這是『一九八四』來了,這麼快!」這一切何偉早已知道得一清二楚,他是有備而來的。但何偉此書並不是專寫陳夢家一人;他不過是借陳的個案為線索,來探索在黨天下的蹂躪下,幾代中國知識人是怎樣活下來的。因此他每訪一位與陳有關的人,除了蒐集資料之外,筆鋒一轉,便以被採訪者為主體;對於巫先生,他也是如此。被採訪者對於中共一浪高於一浪的「運動」,特別是「文革」,反應各有不同。他只作現象學的描述,不下任何道德判斷。但對於巫先生,他顯然另眼看待。他說,他特別尊敬巫先生的寧靜。正是由於內心的寧靜,他才能在回憶錄中把自己的經歷清理出來,並循此而尋求其苦難人生的意義所在。在這一方面《一滴淚》體現了極高的價值。何偉也很想知道:巫先生怎樣在監獄和勞改營中還能保持住堅韌的精神。巫先生說,他常常想到杜甫、莎士比亞和狄倫.托瑪斯。他特別引了托瑪斯〈死亡也一定不會戰勝〉的詩句,也就是他在《一滴淚》中譯出的幾句:


當筋疲腱鬆時在拉肢刑架上掙扎,
雖然綁在刑車上,他們卻一定不會屈服;
死亡也一定不會戰勝。
(見第三章)
這又再一次證實了上面關於他的精神世界源頭的推測。
巫先生對於「我歸來、我受難、我倖存」的人生並不悔恨,他對何偉說:
如果沒有文化大革命或反右運動,我也許會是一個更有成就的學者,也許我會寫出幾部有關英、美文學的專著。但是那又怎麼樣呢?關於這一方面的專書早已汗牛充棟了。《一滴淚》也許是一部更重要的作品。(p.456)
我完全同意巫先生的看法。王國維曾引尼采的名言:「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人間詞話》卷上)《一滴淚》便是「以血書者」,巫先生以「受難」的全部人生為中國史上最黑暗時代作見證,這是他個人的不朽的盛業,然而整個中華民族所付出的集體代價則是空前巨大的。我不禁想起了趙翼的兩句詩,引之以為序文的結語:
國家不幸詩家幸,吟到滄桑句便工!
二○○六年耶誕日
****


3600萬中國人的墓碑

Keystone via Getty Images
1958年的一片稻田,現在是廣東省的一部分。

1962年夏,時任中國國家主席的劉少奇曾警告毛澤東,“餓死這麼多人,歷史要寫上你我 的,人相食,要上書的!”劉少奇視察了他和毛澤東的家鄉湖南,這裡有近100萬人死於饑荒。有些人靠吃死屍,或者殺人、吃人肉活了下來。《墓碑》 (Tombstone)對這場歷史上最嚴重的大饑荒進行了研究,此書發人深省。楊繼繩在書中得出的結論是,從1958年到1962年,共有3600萬中國 人死於饑荒,還有4000萬人應出生而沒有出生,這意味着“大饑荒使中國人口損失大約7600萬”。
對於大饑荒,此前也有很好的研究成果,最近也有一本出色的作品,馮客(Frank Dikötter)所著的《毛澤東的大饑荒》(Mao’s Great Famine),但楊繼繩的研究意義重大,因為他生活在中國,並且大膽而嚴謹。他寫道,毛澤東的統治“實現了‘政教合一’……一切不同意見都被當成異 端……極權制度造就恐懼和謊言,恐懼和謊言又是這個制度賴以運行的基本條件”。他說,這種政治體制“使民族性墮落”。
楊繼繩出生於20世紀40年代,是一名經驗豐富的著名記者,也是一名共產黨員。在我引述下面的句子之前,請不要忘記,毛主席的巨幅畫像還掛在北京故 宮的大門前,人們從天安門廣場的每個角落都能看見,毛澤東做過防腐處理的遺體還躺在天安門廣場上精心建造的紀念堂里。雖然公眾對毛澤東仍然尊敬有加,楊繼 繩卻敢於直視這個主席的真面貌,他說,“毛澤東身處高位以後,在中國王權文化傳統浸潤中,在列寧、斯大林‘的無產階級專政’的框架里,儼然以帝王自居”, 毛澤東在審定口號時,“親筆加上了‘毛主席萬歲!’這一條。”兩年前,楊繼繩在接受記者張彥(Ian Johnson)的採訪時評價道,他認為大饑荒“是中國當時的極權制度的一部分,罪魁禍首是毛澤東”。
楊繼繩寫道,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他就開始仔細閱讀通常不對外公開的官方檔案,其中包括大饑荒所造成的破壞的機密報告,他還閱讀了官方殺害抗議者的記錄。他也找到了關於人吃人的記載,還採訪了一些靠吃人肉存活下來的人。
關於中國的數據一向都很讓人瞠目結舌,所以楊繼繩舉了一些例子,幫我們理解3600萬死亡人數的概念。他寫道,“相當於投向長崎的原子彈殺死人數的 450倍”,並且“超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死亡人數。”他認為,其“慘烈程度遠遠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他還指出,二戰死亡人數在4000萬到5000 萬人,但是在七、八年間發生的,而中國大饑荒中的大部分死亡都“是在半年之內集中發生的”。這場饑荒既不是發生在戰爭時期,也不是發生在自然災害時期。中 國極少會提及大饑荒,而在提及時,又總是把責任歸咎於惡劣的天氣和俄羅斯的背棄,楊繼繩引述了大量材料證明這兩點都不成立。
楊繼繩在書中對發生在河南省信陽地區的事情進行了最為詳細講述,其狀況非常令人吃驚。信陽地區物產豐富,是“河南經濟條件最好”的地區之 一,1958年,當地共有850萬人口。毛澤東的政策迫使農民們放棄自己的私有土地,在公社裡共同勞動,他們被迫把幾乎所有的東西都上交給國家,要麼用來 供給城市,要麼用來增加出口(這種做法很瘋狂)。而國家分配給農民的糧食只夠食用幾個月。據楊繼繩統計,單在信陽地區,死亡人數就超過了100萬。
毛澤東宣稱,在農業集體制和公共食堂的新秩序下,家庭不再是必需的了。劉少奇以完全阿諛奉承的態度表示了認可:“家庭是一個歷史上產生的現象,也會 消滅的。”糧食生產直線下跌,公社食堂垮了。隨着收成急劇下降,周恩來和其他領導人向毛澤東保證,農業生產實際上在飆升,楊繼繩將這些高官比作“兇惡的鷹 犬”。毛澤東本人宣布,在新的分配製度下,糧食產量還能成十倍、百倍地提高。“讓農民們再吃半年糠和野菜,”他說,“在一兩年,最多三年的困難時期過後, 情況將會好轉。”
一位當時報道信陽情況的記者,目睹了老百姓深陷絕境的慘狀。多年以後,他告訴楊繼繩,他看到一名黨委書記以當地的美食招待客人,在大饑荒時期,幹部 們都吃的不錯。然而他知道,記錄真相的人會有怎樣的下場,所以他什麼也沒說:“我怎麼敢寫內參啊?”劉少奇的確對抗過睚眥必報的毛澤東,於是在文化大革命 期間,劉少奇被指控為叛徒、內奸。他被開除黨籍,在無人照料的情況下,寂寂無名地孤獨死去。
當然,《墓碑》在中國內地已經被禁,不過2008年,這套兩卷本的煌煌巨著得以在香港出版。該書的盜版版本和網絡上的概要版,很快就溜過邊境進入中 國內地。該書英譯本的篇幅雖然也很長,但大約只是中文原著的一半。本書的譯者,斯泰茜·莫舍(Stacy Mosher)和郭建可謂妙筆生花。他們說,自己的目的和作者一樣,就是“全面展示這場悲劇的所有恐怖”,並以既易於普通讀者閱讀、又能為專家提供信息的 方式,翻譯楊繼繩的調查分析成果。在這塊可以閱讀的“墓碑”上,有很多事我需要了解。
楊繼繩寫道,把這本書命名為“墓碑”的原因之一,是為了緬懷把他像親生兒子一樣撫養長大、於1959年餓死的伯父。那個時候,作為一位共產黨的虔誠 信徒,他對全國總體情況的惡劣程度一無所知,楊繼繩覺得,無論每件事有多麼艱難,都是建設社會主義新秩序的戰鬥中的組成部分。成為一名年輕的記者後,他在 工作中發現官方的秘密,信仰開始鬆動。不過,他真正的“覺醒”發生在1989年民運遭到鎮壓之後:“年輕學生的鮮血,把我的頭腦里過去幾十年接受的種種謊 言洗刷一盡。”這是勇敢的言論。在中國的互聯網上,與“天安門”有關的詞句依然會受到屏蔽。
今天,楊繼繩斷言,“無論是當權者還是普通百姓,從心底里都知道極權制度已經走到了盡頭。”他希望《墓碑》能夠去除“權力強製造成的健忘症”,激勵 國人“遠離人禍、黑暗和罪惡”。儘管楊繼繩對民主的崛起抱有謹慎的希望,但他最終還是一個現實主義者。儘管中國實現了經濟和社會制度的轉型,但這個勇敢的 人還是總結道,“政治制度依然沒有變。”《墓碑》沒有直接挑戰中國現政權,作者也沒有參加有組織的運動。所以,與諾貝爾和平獎(Nobel Peace Prize)得主劉曉波不同,楊繼繩沒有被判處長期徒刑。然而,他作品已經讓毛澤東以及在他幫助下建立起的政黨利劍穿心。

Jonathan Mirsky是記者及研究中國的歷史學家。
翻譯:陳柳、張薇




Viewing all 694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