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 Login
    • Account
    • Sign Up
  • Home
    • About Us
    • Catalog
  • Search
  • Register RSS
  • Embed RSS
    • FAQ
    • Get Embed Code
    • Example: Default CSS
    • Example: Custom CSS
    • Example: Custom CSS per Embedding
  • Super RSS
    • Usage
    • View Latest
    • Create
  • Contact Us
    • Technical Support
    • Guest Posts/Articles
    • Report Violations
    • Google Warnings
    • Article Removal Requests
    • Channel Removal Requests
    • General Questions
    • DMCA Takedown Notice
  • RSSing>>
    • Collections:
    • RSSing
    • EDA
    • Intel
    • Mesothelioma
    • SAP
    • SEO
  • Latest
    • Articles
    • Channels
    • Super Channels
  • Popular
    • Articles
    • Pages
    • Channels
    • Super Channels
  • Top Rated
    • Articles
    • Pages
    • Channels
    • Super Channels
  • Trending
    • Articles
    • Pages
    • Channels
    • Super Channels
Switch Editions?
Cancel
Sharing:
Title:
URL:
Copy Share URL
English
RSSing>> Latest Popular Top Rated Trending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NSFW?
Claim
0


X Mark channel Not-Safe-For-Work? cancel confirm NSFW Votes: (0 votes)
X Are you the publisher? Claim or contact us about this channel.
X 0
Showing article 4941 to 4960 of 6944 in channel 19040263
Channel Details:
  • Title: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 Channel Number: 19040263
  • Language:
  • Registered On: June 27, 2013, 10:02 am
  • Number of Articles: 6944
  • Latest Snapshot: May 11, 2025, 3:24 am
  • RSS URL: http://hcbooks.blogspot.com/feeds/posts/default?alt=rss
  • Publisher: https://hcbooks.blogspot.com/
  • Description: 原"書海微瀾"。2017.3.25 改題。
  • Catalog: //books1847.rssing.com/catalog.php?indx=19040263
Remove ADS
Viewing all 694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

田家青: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

April 27, 2019, 6:51 pm
≫ Next: 「四國遍路」1200週年;Oliver STATLER: Japanese Pilgrimage;Modern Japanese Prints: An Art Reborn. The Shikoku Pilgrimage (四国遍路 Shikoku Henro) or Shikoku Junrei (四国巡礼)
≪ Previous: 方勵之和John Pomfret 、JONATHAN MIRSKY等人書評; Book review: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by Ezra F. Vogel
$
0
0







第42頁提及王世襄對他說:「做研究有幾個原則:一,說有容易說無難;二,說晚容易說早難;三,中國如此之大,歷史如此之長,天下能人如此之多,見到什麼都先別太咋呼,在沒有絕對把握和足夠證據的論證之下,別把話說絕,有十分把握說七分……」

ISBN(13-digit) 978-019-944054-2


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

田家青

香港:牛津大學,2014



人們稱王世襄先生是「大玩兒家」。作為文物大家王世襄先生得意的唯一入室弟子,作者田家青從遊王世襄先生三十餘年,親其深厚學養和大家風範。作者認為,王世襄最大的貢獻是他在一生中致力於展示、宣傳中國文化核心、精華的精神:格調。這對當今剛剛從物質上富裕起來的社會無疑有著十分重要的引導意義。


王世襄是一位真正的學者、真正的收藏家和中國文化的實踐者。《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所記的,皆為第一手材料,文字流暢易讀,京腔韻味濃郁,人物刻劃靈動,幽默筆觸中浸出深厚情意。書中所載三十年來文博收藏界的風雲流散,王世襄夫婦不折不從、雍容達觀的處世境界,以及日常生活點滴中所流露之美學趣味和獨到見解,都讓人印象深刻,回味不已。


王世襄,中國著名古代家具收藏者,曾擔任北京故宮、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研究所研究員,雖經歷十年文革時期,卻在期間保留明代家具八、九十件,其後出版研究以久的《明式傢具研究》。王世襄研究古代家具製成同時,亦為工藝家,將自身對古典家具的喜愛,經細緻的研究並親身手工訂製,技藝精湛,揚名海外。王世襄先生於2009年逝世,享年95歲。


  田家青於少年時期與王師相識,為求教於工藝技術而拜師,是王世襄唯一入堂弟子。王世襄先生在世時,一直企盼能編寫一部中國傳統木器結構和製作工藝的書籍,在此過程中與田家青先生有相當多次的長談,透露出他一生想作、但沒能完成的這一段空白,本書記述田家青所認識的王世襄,並描述生活點滴與王世襄一生對古典家具研究與工藝的堅持與態度。



作者簡介

田家青,1953 年出生。多年潛心於古典家具研究,是享譽海內外的專家,其學術著作《清代家具》(香港三聯書店,1995 年中、英文版)是此領域的開創和權威之作。田氏注重理論研究與實踐相結合,自1996 年以來,開創了視家具為藝術品的創作實踐,設計製作具有當今時代風格的傳統家具,出版有《明韻——田家青設計家具作品集》(文物出版社,2006 年版)。




目錄


世好妍華,我耽拙樸

感 懷 1

拜識 / 登堂入室 / 業餘的專業研究者

亦師亦友 學術研究 / 相知 期望

教 誨 41

激 勵 51

勞心累神編輯《則例》/ 執著的著述

無奈的合約 / 惱人的粗劣印刷 / 苦盡甜來

提 掖 67

製 新 81

鑒 賞 109

品 位 123

本 色 137

安 居 145

天 意 157

逸 事 167

說山(一) / 說山(二) / 說山(三)

「猴兒精猴兒精的」/ 不冤不樂 / 當斷不斷

「這要我們如何是好」/「他不懂還瞎說」

「這兒就挺好的」/ 有事兒不怕事兒

「你站住」/ 「沒給他切了軸」/ 再說板兒爺

八月十五 / 一個人一塊錢,一個燒餅分兩半

「吃會」與會吃 / 我不是收藏家

惜時如金 / 動物都屬「豬」?

看足球—你又跑這兒玩來啦

永 訣 229

致 謝 232


序


導讀




  當今,人們稱王世襄先生是「大玩兒家」,而「玩兒」難免使人把它與輕鬆愉快聯繫起來。實際上,在治學、研究中,王先生憑的是一股一絲不苟的「狠勁兒」和「傻勁兒」。此兩詞是楊乃濟先生對王先生的評語。




  「玩兒」難免使人把它與隨心所欲聯繫在一起,事實上,生活中的王先生講究原則,對自我的要求嚴謹至極。




  我認為,王先生最大的貢獻是他在一生中致力於展示、宣傳中國文化最核心、最精華和最本質的精神:格調、品位、和諧。這對當今剛剛從物質上富裕起來的社會無疑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導意義。在我眼中,王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學者、真正的收藏家和中國文化的實踐者。




  從看到的各種宣傳介紹以及人們的言談中可以發現,大家對王先生的真正學術成就和貢獻未必十分清楚,也很難想像他所付出的艱辛,三十年前尚未結識他時,我對他的認識與當前人們對他的認識大致相似。當時業界對他的印象有點像現今社會對他的普遍印象:會玩兒、有天份、眼力好、神,可又都說不太清楚他在學術上到底高在哪裏。所以當年我在第一次去見王先生時,還抱着「會一會」的心態。




  與王先生一交談,令人折服。業界評判一個人的真實水平是術語的應用,交談中,我發現他對這些行話、術語不僅很熟,尤其用詞之間的搭配準確,儼如碩果僅存的老木匠,遠高於工匠的是他能講出許多術語在歷史上是何時和如何出現的,以及與其他相鄰領域之間術語的對應關係,哪些是原創的,哪些是借用的,哪些又是在歷史某一時期被誤傳,寫成錯字,最終以訛傳訛,錯成事實。這等功夫絕對是「玩兒」不出來的!這不僅要具有工匠一樣豐富的實踐經驗,還要有對古建、園林、大木作、小器作的工藝和技法的深刻理解以及豐富的歷史和人文知識,更需極深厚的古文獻和文字學功底。




  後來,這些本由匠人們世代口傳身授,沿襲至今的支離破碎瀕臨失傳的術語,終被王先生以科學嚴謹的方法劃時代地整理並創立了名詞術語體系,計千餘條。(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這套體系又譯成了英文。)中國古代家具終於有了統一的語言和標準,能永遠地流存下去了。面對這套體系中滿篇如勒水、梟混、地栿等怪僻的詞,不熟悉的字,一般人可能不以為然,而這項成就和貢獻是歷史性的更是世界性的!如果沒有這項工作,在當今現代化的快速進程中,古代賢匠累積千年的術語精華,很可能會在這一代消失。其貢獻,多高的評價都不為過!




  王先生早年從事中國古代繪畫研究,同時涉獵漆器、雕塑、竹刻諸藝,其見識、修養、品位及感悟力是常人難以企及的。最珍貴的是他把這些學問綜合起來研究,總結出了從很高層次對藝術品評價、鑒賞的方法。




  王先生的收藏涉及古琴、漆器、家具、造像等諸多門類,多著錄於《自珍集》等著作,出版至今未發生真偽之議,可見其鑒賞水平。「望氣」是文物鑒定的最高階段,常人難以企及。




  交往日久,看到了王先生的艱辛付出。黃苗子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講:「一九五八年,暢安(王世襄號)慷慨地讓我搬進芳嘉園他家院子的東屋『結孟氏之芳鄰』,確是平生一快。論歷代書畫著述和參考書,他比我多,論書畫著作的鑽研,他比我深。論探索學問的廣度,他遠勝於我,論刻苦用功,他也在我之上。那時我一般早上五點就起床讀書寫字,但四點多,暢安書房的枱燈就已透出亮光來了。」學術的成果要靠出版來體現,對於出書他更有一股和自己過不去的精神:每本書內容必須新,觀點需明確、考據要翔實、出處要準確、注釋要詳盡、文字要簡練,招招式式都是唯美境界。讀者們說先生寫的書好看,那是時間和功夫堆積起來的。他曾多次說過,在生活中他不愛吃「炒冷飯」,出版著作也最怕重複,不應給讀者「炒冷飯」。




  「研究古代藝術品,想有所成就,需實物考察、文獻調研和工藝技法三方面相結合,缺一不可。」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細想起來,這需要文武全才,談何容易。文博領域有三類專項人士:第一類,嫺熟歷史文獻、懂理論的學者;第二類,長於器物鑒賞,金錢的力量造就了火眼金睛的文物從業人員;第三類,動手動心的實踐積累了豐富經驗的工匠。三類人士各有優勢和欠缺,往往還會相互看不起。王先生既是學術領域備受推崇的學者、學界領頭人,又是業界公認的權威,還能被工匠稱為「行家」。這才稱得上真正的學者。




  王先生一生最注重的,是做實事。從生活中的一個細微的習慣動作可以見微知着。這麼多年來,海內外的朋友們請王先生吃飯,常去比較講究的酒店,生性簡樸的王先生其實並不喜歡。但他不愛駁人面子,也不多說什麼。時間長了我慢慢察覺了他的一個有意思的動作:每一道菜上來,他會完全下意識地先拿筷子把菜裏邊放的虛的東西,如刻的蘿蔔花、雕的仙鶴、搭的小橋、放的花瓣,挑出去——我看得出來,他並不是真的刻意想做這件事,生活中他本是一位十分能容忍的人,這個動作完全是出於對形式主義潛在厭惡的本能。




  原因在於,王先生奉行的原則是幹實事,不務虛。恰似明式家具,不設非功能的裝飾部件。好的明式家具,拆不走一個部件,一拆它就塌了,就散了。換言之就是沒有純為裝飾而設置的部件,不刻意裝飾卻能做到最佳的裝飾效果,這才是真本事。依此理念,做飯的人應把心思放在如何做得好吃、有利於健康且衛生,而不是雕蘿蔔花給人看,蘿蔔花雕得再好,吃不衛生,不吃浪費,色、香、味的色應是天生自有,不假外力。多年來,我們的社會越來越愛講形式,重宣傳、包裝、依賴炒作,一些行業、一些活動,本來與文化無關,卻拿「文化」說事,冠上「文化」頭銜似乎就有文化了,對此,王先生曾笑稱「這叫缺什麼補什麼」。




  王先生一生研究古代家具,他一直想設計打造一件融入自己思想的家具,一九九五年得到了兩塊花梨大板,他約我與他一同設計打造了一件大畫案。首先經多次核計、量材,務使兩塊木料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同時要讓大案有時代感和藝術性,結構考究,無釘無膠。當時,打造此案的場地在北郊,王先生曾多次前往,一同切磋。打造傳統家具,施工並不完全依賴圖紙,是一個再創造的完善過程,如腿足的側腳,各種弧度等都是「跟着感覺走」,邊造邊試邊確定。大案製成後,正值王先生將要從平房搬到六層的公寓,獨板案面長近三米,重近半噸,他一直擔心搬上公寓樓有問題。最後,在我和王先生的加油打氣加指揮下,幾位小伙子愣是順樓梯給搬上去了。




  第二天,師母告訴我,他搬完大案回芳嘉園小院時天已黑了,一進院門,就跟孩子似的喊:「我回來了啦!大案子上去啦!」別提有多高興了。




  大案一直在王先生的書房中陪着他著書立說,揮毫潑墨,《錦灰堆》、《自珍集》等廣大讀者喜愛的著作都是他在此案寫就的。王先生也告訴朋友們,這張大畫案是他最喜愛的一件器物,他特作了一篇案銘,請榮寶齋的傅稼生先生鐫刻於牙子的正面,其中「世好妍華,我耽拙樸」言簡意賅地表述了王先生的審美觀。




  中國文化孕育出的藝術,追求的是格調和品位,反映到器物上就表現為和諧和文人氣質。此案當為一例,其通體無一處刻意裝飾,既有宋元的神,亦富時代感,其內涵令人回味無窮。




  勤儉節約、善待自然貫穿了王先生的一生,我早年和他一起去香港參加會議,他都買回成包的圓珠筆芯。他寫文章時,將兩頁稿紙摞起,中間放拓藍紙,完成後上頁交出版社,下頁留底兒,省去複印。圓珠筆可用勁兒寫,拓得清楚,且一支筆換芯用最節省。若用毛筆,用墨汁寫完後一定要倒回剩餘的墨汁,儘管殘存的很少。




  王先生的大案製成後,所剩下的刨花、鋸末亦未浪費。作為燃料,放入挖好的乾燥地窖點燃烘烤下一批家具木料。傳統的木材乾燥窯窯口蓋蓆,通過調整進氣口的大小適度進氣,刨花、鋸末會慢慢自燃,不冒煙。一個多月後,燒盡了,木料也烘乾了,所剩的灰亦有用,起出後撒在地裏,不僅是好肥,且滋養了土壤。如若人們都能以這種思維方式生活和工作,何嘗會為氣候變暖、環境污染而搓手着急呢?




  去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王先生剛一過世,即有報社約稿,說要搶在第一時間發表,我拒絕了。我深知王先生很討厭的當今「十弊」(時弊)之一就是搶風頭,而且對於「應景兒」的急就章(「應景兒」和「急就章」是王先生真實用語)是嗤之以鼻。王先生逝世後第二天,見到某報有文章說,王先生是吃着豬頭肉、喝着二鍋頭與工匠一起研討家具。熟悉王世襄先生的朋友都知道,王先生滴酒不沾。與工匠交流時主要喝茶,若趕上飯口,吃的是好吃不貴有益健康的家常飯菜。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身懷絕技的老匠師的道和德絕非杜撰者想像得出來的,他們都是極講老理兒的老北京人,做派莊重、謙和、含而不露。我寫這篇文章不僅想將王世襄先生一些真實的東西轉述給廣大的讀者,更重要的是傳遞他閃光的思想,如對社會有所用處,這便是最好的懷念。




  此文為紀念王世襄先生逝世一周年而作,曾在二○一○年十二月發表於《北京青年報》,此次有刪節。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
Search

「四國遍路」1200週年;Oliver STATLER: Japanese Pilgrimage;Modern Japanese Prints: An Art Reborn. The Shikoku Pilgrimage (四国遍路 Shikoku Henro) or Shikoku Junrei (四国巡礼)

April 27, 2019, 8:57 pm
≫ Next: 張己任《音樂,人物與觀念》《談樂錄》《江文也:荊棘中的孤挺花》等
≪ Previous: 田家青: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
$
0
0




四國遍路並不只是出於宗教目的。作為增進健康和巡訪靈地的旅遊路線,它也受到了年輕人的歡迎。還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專程前來體驗。當地認為四國遍路並非單純的信仰現象,而是日本重要的「文化遺產」,正積極推動旨在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遺產的相關準備。
https://www.nippon.com/hk/views/b03202/
關於這個網站
NIPPON.COM
「四國遍路」1200週年,受到海外關注的日本巡禮







Modern Japanese Prints - Statler

 - Page 59 - Google Books Result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sbn=1462909558
Oliver Statler - 2012 - ‎Art
Oliver Statler. 59. Arrival of a Portuguese Ship (1952) 60. Nambanesque Behavior (1955) 61. Devils (1952) 62. Landscape (1952) 63. The White Horse.


1960初版,暢銷書。第9刷告讀者說,有原版畫,可向出版社詢問。
漢字只出現在索引。


Kawakami Sumio   Japanese, 1895–1972


Nanban art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anban_art


Nanban art (南蛮美術) refers to Japanese art of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 The Namban Art of Japan. ... Namban: Art in Viceregal Mexico. Turner.
Nanban art refers to Japanese art of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influenced by contact with the Nanban or 'Southern barbarians', traders and missionaries from Europe and specifically from Portugal. Wikipedia



蠻船入津

台灣現在可能叫 大船入港




Kawakami SumioThe Arrival of the South Savages1952

MediumWoodcutDimensionscomposition: 12 1/8 x 22 7/16" (30.8 x 57cm); sheet: 15 5/16 x 24 13/16" (38.9 x 63cm)


Nambanesque?南蠻風










ile:KAWAKAMI Nambanesque-behavior.jpgImage result for NAMBANESQUE







Japanese Pilgrimage Oliver Statler

Japanese Pilgrimage

See larger image




  • Hardcover: 349 pages
  • Publisher: William Morrow & Co; 1st edition (September 1983)
  • Language: English
Japanese Pilgrimage. Oliver STATLER. This is the grandfather of all English language books written about the pilgrimage. He spent about three months walking the pilgrimage in 1971 and this is a thoughtful and insightful accounting of that trip and another partial trip in 1968, with enough history (although partly fictionalized) to help us understand the big picture. An absolute 100% must read for anyone contemplating walking the pilgrimage.
Pan Books, 1984



-----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Map all coordinates using: OpenStreetMap
Download coordinates as: KML· GPX


Map of the 88 temples along the Shikoku Pilgrimage

Pilgrims at Zentsū-ji, Temple 75 and the birthplace of Kūkai

An aruki-henro or walking pilgrim, marked out by his distinctive sedge hat, white shirt, and kongō-zue. The henro-michi route passes through the countryside and a number of cities.



The Shikoku Pilgrimage (四国遍路 Shikoku Henro) or Shikoku Junrei (四国巡礼) is a multi-site pilgrimage of 88 templesassociated with the Buddhist monkKūkai (Kōbō Daishi) on the island of Shikoku, Japan. A popular and distinctive feature of the island's cultural landscape, and with a long history, large numbers of pilgrims, known as henro (遍路), still undertake the journey for a variety of ascetic, pious, and tourism-related purposes.[1] The pilgrimage is traditionally completed on foot, but modern pilgrims use cars, taxis, buses, bicycles, or motorcycles. The standard walking course is approximately 1,200 kilometres (750 mi) long and can take anywhere from 30 to 60 days to complete.

In addition to the 88 "official" temples of the pilgrimage, there are over 20 bangai — temples not considered part of the official 88. To complete the pilgrimage, it is not necessary to visit the temples in order; in some cases it is even considered lucky[citation needed] to travel in reverse order. Henro(遍路) is the Japanese word for pilgrim,[2] and the inhabitants of Shikoku call the pilgrims o-henro-san (お遍路さん), the o (お) being an honorificand the san (さん) a title similar to "Mr." or "Mrs.". They are often recognizable by their white clothing, sedge hats, and kongō-zue or walking sticks. Alms or osettai are frequently given. Many pilgrims begin and complete the journey by visiting Mount Kōya in Wakayama Prefecture, which was settled by Kūkai and remains the headquarters of Shingon Buddhism. The 21 kilometres (13 mi) walking trail up to Koya-san still exists, but most pilgrims use the train.


Contents
1History
1.1Background
1.2Kōbō Daishi
1.3Development
2Practice
2.1Stages
2.2Equipment
2.3Rites
3Imitative versions
4Temples
5See also
6References
7Further reading
8External links



Japanese Pilgrimage [Hardcover]

Oliver Statler (Author)



1960

Modern Japanese Prints: An Art Reborn: Oliver Statler: Amazon.com 

https://www.amazon.com/Modern-Japanese-Prints-Art-Reborn/dp/B001362CRY
  • Publisher: Charles E. Tuttle Company; Seventh Printing edition (1960)
  • ASIN: B001362CRY
  • Package Dimensions: 10.5 x 7.3 x 1.1 inches


↧
↧

張己任《音樂,人物與觀念》《談樂錄》《江文也:荊棘中的孤挺花》等

April 27, 2019, 11:26 pm
≫ Next: 《建築之心》《東海校園建築步道》陳其寬序/吳艮宗/趙建中《大度山林:七十年代大學校園回憶錄》《東海風: 東海大學的歷史》《傳承與開創: 東海工工創系四十年 》《陳其寬:構築意繪》 筆、寫、作
≪ Previous: 「四國遍路」1200週年;Oliver STATLER: Japanese Pilgrimage;Modern Japanese Prints: An Art Reborn. The Shikoku Pilgrimage (四国遍路 Shikoku Henro) or Shikoku Junrei (四国巡礼)
$
0
0




在Facebook上是張己任學長的粉絲。他在那而展現照相的高手經驗。他很可能來漢清講堂,那時候,或許有些久聞其名的朋友要過來聚會、聊天。



張先生外文系畢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音樂及音樂教育學博士
博士論文:《齊爾品對現代中國音樂的影響》(“Alexander Tcherepnin and his Influence on Modern Chinese Music”) 
《音樂,人物與觀念》台北:時報,1985
《談樂錄》台北:高談文化,1999






歷史學系暨研究所Department of History -- 張己任



張己任《江文也:荊棘中的孤挺花》

《江文也:荊棘中的孤挺花》




















 
Hanching Chung

左:18世紀晚期,夕陽中某知足者 (Zen and Japanese Culture by D. Suzuki 封面似為桂離宮, Fig.63);右:張己任《江文也》台北:時報出版,2002,頁79



2019年1月27日 星期日

魔界、魔笛、魔山:一休/川端:佛界易入 魔界難入、莫札特 魔笛、Thomas Mann/彭淮棟、林世堂、張己任





佛界易入 魔界難入
----



「彭淮棟翻譯註解 《浮士德博士》2015年新書出版。」

林世堂送 茂林橘過來,太太說,很好吃

每次看到一些名建築,總想起:"世堂,希望您能來漢清講堂亮相,談混擬土的科學與藝術"


彭淮棟翻譯了Thomas Mann的《魔山》、《孚士德博士》--當年我們---世堂與我---慶祝《孚士德博士》大功告成.....


-----

2019年1月27日,莫札特冥誕,
成
晚上,到YouTUBE 看有英文字幕的 Magic Flute晚整版

Mozart:歌劇「魔笛」夜女王進場時的設計圖 by Karl F. Thiele(active 1780-1836), after Karl F. Schinkel, German(1781-1841).




張己任分享了 1 張相片。

今天 1/27,莫札特的生日(1756-1791)

未提供相片說明。
張己任在台北市。
2011年11月7日
Mozart:歌劇「魔笛」夜女王進場時的設計圖 by Karl F. Thiele(active 1780-1836), after Karl F. Schinkel, German(1781-1841). Hand-and plate-colored aquatint,1819.

Hanching Chung 張教授,這幾乎就是Karl F. Schinkel的設計。 Thiele的貢獻在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arl_Friedrich_Schinkel


  • 張己任 這是魔笛在 1819 年上演時由Thiele「根據」 Schinkel的原創而再創造的設計,因此圖上說:After Karl F.Schinkel . 乍看之下完全相同,但細節上有些許不同。下圖是Schinkel在1815年的原創圖
     
    圖像裡可能有戶外
    2
  • 張己任
    張己任 而且是在Thiele設計的城堡昇起之後才能見到這一景:
     
    圖像裡可能有戶外
    2
    • 讚
    •  
    •  · 回覆
    •  
    •  · 1天
    •  
    •  · 已編輯
  • Hanching Chung
    Hanching Chung 謝。當時可能沒版權....
     
  • 張己任
    張己任 當時是沒有版權問題
  • 張己任
    張己任 但有相似的idea 都會註明「根據」那裡或「根據」誰的作品。音樂上也一樣,「根據」誰的主題而寫的變奏曲。如貝多芬的The 33 Variations on a waltz by Anton Diabelli, Op. 120。在那個時代引用別人的作品,是「引用人」對「被引用人」的一種尊敬的表現。
     
  • Hanching Chung
    Hanching Chung 謝謝。
  • Hanching Chung
    Hanching Chung 貝多芬的,才可稱 "after"
    1
     
  • 張己任
    張己任 'on'或 'after'都是一樣的意思啦!
     
  • 張己任
    張己任 Johann Sebastian Bach - Sonata after Reincken ''Hortus Musicus'' BWV 965
     
  • Hanching Chung
    Hanching Chung 張教授,謝謝,小扣大鳴。歡迎有空來漢清講堂聊天錄影,譬如說,回顧您的大作和展望。
    1
     



↧

《建築之心》《東海校園建築步道》陳其寬序/吳艮宗/趙建中《大度山林:七十年代大學校園回憶錄》《東海風: 東海大學的歷史》《傳承與開創: 東海工工創系四十年 》《陳其寬:構築意繪》 筆、寫、作

April 28, 2019, 2:04 am
≫ Next: 用"葉維廉 Geodesic dome"圖片搜索所得:人和書( Men and Books)
≪ Previous: 張己任《音樂,人物與觀念》《談樂錄》《江文也:荊棘中的孤挺花》等
$
0
0
2019年6月5日的紀念日,我打算談『陳其寬與基本設計』,一來也可紀念Bauhaus 創校百年。

















漢寶德:





謹以陳老師的這篇文章,贈本周末返校的17屆(1975)工業工程系同學,以及無數愛我母校校園的朋友。


20130525_ 東海!  每次看到陳其寬先生拍的這張照片心中就有不可言喻的感動 十年樹木 百年樹人 貝聿銘 陳其寬 漢寶德  他們定義了東海, 建立了東海建築的核心價值, 樹立了東海建築人的氣度與典範. 他們說明了「東海建築系主任」從來不是一個頭銜, 更不意謂權力.  典範與無私. 願與我娘家裡想當系主任的同儕共勉之.

《東海校園建築步道》頁66有上圖與另一張照片: 榕樹已長成大樹,有著如傘一般的樹冠.....
《東海風: 東海大學的歷史》頁182 也有此圖: "工人正在搬運剛從大度(肚)山下挖來的榕樹,準備種在行政大樓前" (陳其寬攝)......


183頁 有陳其寬的說法: "......在校長室前那四棵榕樹,是姚坤池先生到大度(肚)山下找到挖來的。有一張照片,是這四棵榕樹用卡車剛載到搬運時照的,泥土還連在根上,外面包著繩子,一起放在坑裡,然後再放堆肥。這個地方後來是停車場,種這四棵主要是遮蔭用的。這張照片很值得留念。"這多少說明"剛從山下...."說法有誤。另外陳老師認為"很值得留念的照片"都沒為各書所收錄。





東海大學校園解說社作/彭康健審訂,《東海校園建築步道》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2

陳其寬序
傳遞建築、歷史與生活之美    

回憶過去對一個年逾80歲的人是一件很吃力的事,許多往事早就消失在歲月裡,無法辨認;而如今何其有幸,原來以為遺失,老化的一段記憶,竟能夠因為兀立在東海大學的幾棟老建築而保存著,甚至也因為這些建築,而讓年輕時的一些理念、想法傳遞給許多素昧平生的人的生命裡。

在東海大學早期的建築群,是我在40多年前和一群優秀的建築師與營造團隊所共同完成的作品,那段時間,是我建築創作最快樂的日子,現在回想起來,原來我們大家當初所抱持的一些對人文的關懷、對工作的用心、對理想的憧憬……早已在建築師們繪製藍圖、測量地形以及工匠們配置鋼筋、澆灌水泥、疊砌紅磚時,悄悄融入了那些無形的美善之形塑及有形的東海校園,又再為無數的東海人注入了無形的美與善。

基本上,東海校園以中國園林所謂的「虛實相間」意境,作為設計最初起點;建築則融入合院形式,卻又暗含現代建築線條簡潔、無華麗雕飾的風格。整體感覺內斂且含蓄,不能一眼看穿,更不是一個景就能涵蓋的。真正要表達東海的情境,必須在裡面『遊』,步移景動,心領神會,才能體會出它的美感。

東海不只是美學理想與建築文化的創造,更內蘊、凝聚文化資產的價值。所謂「身教、言教、境教」,藉由外在的環境去追求內心寧靜致遠的心志,在幽靜的校園中沉潛,並展開人與自然親近、對話和諧境地,加上貼進人性的空間尺度,東海校園無疑是環境教育的最佳示範。

如今東海大學的學生人數已 (原文”以’)從過去的800人增加到14000人的規模,校園建築雖日趨高聳,正經歷演變的陣痛,但「欲知來者察往,欲(原文”預’)知古者察今」*,在東海大學校園解說社……努力下,《東海校園建築步道》終於出版。藉由這本書,重拾過去的記憶,再次回顧「自荒蕪至蒼翠,從渾沌到巍峨」的歷程,深感這校園得來不易,謹以誠摯的心,向各位推薦這本書,更希望讀者能實際至東海一遊,體會那內斂的美感。




                        陳其寬  謹識
                        東海大學校園原始規劃建築師
                        東海大學建築系創辦人
                        中華民國第一屆傑出建築師獎得獎人

                                   2002年四4月



*hc注“欲知來者察往,欲知古者察今。”出自《鶡冠子·卷上·近迭第七》,此句為鶡冠子與龐子的對話。
鶡冠子曰:“欲知來者察往,欲知古者察今。擇人而用之者王,用人而擇之者亡,逆節之所生,不肖侵賢命曰凌,百姓不敢言命曰勝。近迭第七

----

陳其寬、蔡一諤、夏菁、東海相思林

「……那時他在農復會工作,是台灣有數的森林專家之一。(他曾說過,他親自參予(sic)大度山的相思樹和木麻黃之種植,現在我要以東海大學畢業生的身分1977年為教授,向他致謝。)……」------夏菁《山‧楊牧序‧夏菁的詩》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7,頁18


「…….1957年9月回來…….我覺得應先讓校園地景有秩序。當時整地的地區除了教學區外,還包括陽光草坪、教堂周邊;其他的地區則全部種相思樹。

至於相思樹,是蔡一諤董事長要農復會捐的,差不多有三、四萬棵。當時蔡董事長擔任農復會的會計長…..這批相思樹苗,是形成東海這片森林的主要因素。我到東海的時候…..差不多要開始種,他們就問我要種在那裡,我就拿著校園的平面圖跟他們說,只要看到沒有房子的地方全種……..是1958年9月種的…….

從那以後我對相思樹就特別的鍾愛。我覺得相思樹長得很快,而且在四、五月的時候,開花很美,樹幹不必人工修剪就長得婀娜多姿。所以,我個人覺得相思樹是台灣最好的樹種……。」------陳其寬《我的東海因緣》(1995.8.10訪問),載於 洪銘水,林載爵等編《東海風: 東海大學的歷史》台中: 東海大學出版社,1995,頁176-88的第183頁

----
 校園發展史案例: 東海大學
我們讀Jürgen Joedicke《近代建築史》A history of modern architecture ( 1959 )孫全文譯  台北:臺隆書店,1974
可以知道伊利諾亞理工的校園 有許多密斯的傑作

About IIT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s a national, technological, Ph.D.-granting research university, with world-renowned programs in engineering, architecture, the sciences, humanities, psychology, business, law, and design.

Founded in 1940 and tracing its roots back to the 1890s with the foundings of Armou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Lewis Institute, IIT brings a focused,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education, including the Interprofessional Projects Program.

With five campuses throughout the Chicago area and alumni around the world, IIT pairs the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experiences of America's Second City with the small feel of an undergraduate population of just over 2300 and total population of just over 7400.Read more about:
The Sermon and the Institute | Mergers and Changes | Inventing the Future | Bauhaus Roots at IIT | Many Voices, One Vision Strategic Plan

 個案書:東海大學

大度山林:七十年代大學校園回憶錄》《東海風: 東海大學的歷史》《傳承與開創: 東海工工創系四十年 ...


《大度山林:七十年代大學校園回憶錄》《東海風: 東海大學的歷史》《傳承與開創: 東海工工創系四十年 》(陳其寬題字) 《陳其寬:構築意繪》 筆、寫、作



大度山林 (趙建中)





大度山林 七十年代大學校園回憶錄 自序

曾經,這裡就如同一所修院,與外界有著相當的隔闔。早先樹木低矮而稀疏,山風較大,到了秋冬的夜間路上少有人行。記得當時工學院正在興建,文理道上 的榕蔭尚不能相連。在黃昏後走到建築系學長設計的鐘塔處,則是聊天看星星和眺望市區夜景的僻靜所在。整個校園被重重相思林包覆著,自成一個天地。少數不自 滿足的學長們向樹林外探索,他們定位出南方的河溝、竹林、果園和番薯田,西邊的大片甘蔗園,以及有地道相連的碉堡和更遠的斷崖等等,都散佈在這片起伏有致 的坡地上,逐漸形成了學生眼中的風景。這片風景斷斷續續連向更遠處的大城小鎮,形成了大家心中長久以來的、大學生涯的記憶。而教堂的頂端常常突出於林梢, 為我們指引出母校的方向。
自我初入學校,到畢業服役出國再返校任教,這十年是對校園印象最深刻也是最清晰的。新生們由生澀到成長,校園伴隨我們,包容我們,離開我們,或者偶 又回到我們夢中。總是偶然記起攀爬水塔和藝術中心的屋頂,做土窯烤番薯,在夢谷烤肉;啃過既不甜又不細的土梨或雖甜卻老的甘蔗;在山洞中開舞會弄起全場灰 塵;在系館徹夜不眠既疲倦又興奮地工作、同時又聊天不停;在田埂上晨跑並在回程接近藝術中心時聽到早起學生的練琴聲;抽籤送系館熬夜的女同學回宿舍, 並等待她們翻牆安抵圍牆的另一側;派代表上早上八點鐘的結構課等等。每年鳳凰花開是大家對夏季的期待,短暫的金龜蟲害亦曾連續數周干擾我們繪圖而未曾稍 歇。
大度山林依舊,相思夢谷黃泥路,
小室人滿春風,歸客不見桃花容。
這是我多年前的一首雜詩。前兩段寫的是風景,描寫大度山的相思林、一條被稱作夢谷的乾河溝和處處的黃泥小徑;後兩段描寫的是人物和當時的心情。那時 剛留學返台,回到這山丘上的大學服務,放眼所見景物依舊,而人物則略有更替。而近四十多年後的今日,不僅人物全非,連景物也依稀難以辨識!
也難怪這變化之大。一所八百人修院般的大學逐年擴充到一萬三、四千人,就不再像一所修院。滿山學子的喧囂和走動,怕不要把寂靜的山神給嚇跑了吧。原本素雅的校園如今處處點綴著花朵,令我們這些老校友望而卻步。若要懷念三十年前的 舊時景緻,或許只有到夢裡去尋。
但是舊時景緻實在太過美好,而記得那段歷史的人卻愈見稀少,有一天終將淹沒。那個校園、那個時代,雖已不復存在;但是那種美好的感覺,總應該有人以文字描述下來,以後的人才會知道,在大度山,曾經有過的一段情景。
這是我的第一本書。寫這書並非我的初衷,許多年來,我一直盼望讀到學長、學弟妹們能以生花妙筆描寫舊時校園的故事;當年東風社那許多好手如今安在, 累我癡等許久。直到年歲漸長,不想再等待下去,只好動動自己這支拙筆,在餘暇時試寫幾篇。舊時校園有太多值得回憶之事,我寫寫改改,每完成一篇總要月餘; 等到想寫的一一完稿,再尋求可搭配的照片、圖片,幾年就又過去。
許多老同學懷念舊日情景,據說事業有成的學長嘉緒兄曾對人說「在大度山度過一生最快樂的日子」。我暗自沉思,自己又何嘗不然?我們建築系一九七一年畢業的這班老同學,每兩年一次的重聚旅遊,仍然情同手足,有說不完的話,聊不完的舊事。
不可避免的,學建築的人總會談到建築;但明顯地這不是一本有關建築的專書。我所要描寫的是一段不再存在的時空,是我們那一代人共同的記憶,大約是自 一九六七年到一九七七年之間的事。說「事」也不盡然,還包括了腦海中回憶得到的「景」。前後相差四十年,今天的學子大概很難想像我們那時的校園生活;我希 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對照。此外,對於與我年齡相仿的老校友們,這則是一本懷舊之書。
老同學稱許我的記性,說能記得如此久遠之事;但彼等均知我大學時記憶力並不佳。或許「懷舊」與「記憶」並不在人腦中的相同區塊吧,其差別在於「情 感」與「辨識」。普魯斯特是描寫懷舊情事的權威,他甚至能以一本密密麻麻的書描寫多年前的一場晚宴;其巨細靡遺的程度包含了牆上的畫作、人們的外觀輪廓、 衣著、表情以至於言語交鋒–直到你感覺到那一個時空彷彿呈現在眼前為止。啊,但願我有他這能力,僅只一天也好。至於我個人的懷舊方法,主要靠的是舊照片和 沉思往事,由記得的部分推向已忘卻之處。我曾因寫一篇懷舊的文章,無意中找到一條途徑。當時我正在回想一棟小時去過的大屋子,我記得屋後有一庭園,但忘了 它的模樣。於是我努力回想,想到我是經過一道拉門而出去的︱︱當我去想那拉門的動作時,忽然許多相關的畫面就出現在腦海中。
逛書店時,偶爾翻閱過兩本有關大度山的書。其一為蔣勳先生所寫的「大度。山」,他的散文優美流暢,我甚喜歡;其書中所述大致發生在一九八○年之後, 又多為生活逸趣,與我所寫並不重疊。其二是梅前校長所著「大度山傳奇」,但其內容多屬個人功績,傳奇二字,實為其所謂建樹也。此外以大度山為名的小說就此 省略。於是我終於決定,照計畫出版本書。
書中所用照片,大部份為我拍攝。就本書而言,舊照當然更勝於新照,只是舊照難尋,又多殘缺;少數可用者,還需掃瞄裁邊。十數張極精彩的照片係為學校 同事阮偉明所攝,我儘可能註明;另有更多的舊照已不知來源,讀者若知來處,請不吝告知,以便更正。我們習建築者喜歡看圖,我個人更愛圖文並茂,書中有些建 築物還找得到平、立面圖,我儘可能納入,以便讀者對照。
年輕時寫了一些雜詩,現在讀來略覺好笑;我斟酌再三,仍然將部份放入。不為別的,因為這些詩代表了年輕的我,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那個年輕的時代。
由於本書描寫的時空其年代已久,我有意地將某些人們皆知的地名和人名匿去,以增加閱讀時的距離感。因此,各篇文字的註釋、建築圖、甚至某些照片和附錄均置於主文之後,就算是答案揭曉吧!希望讀者能夠喜歡並諒解我這樣的安排,也能代我保守這些小秘密。
 ----
 「大度山林」 是趙建中在東海的回憶,記錄了生命中最可貴的青春,感謝他以細嫩感人的文筆分享給我們。我認為此書不僅是作者個人的校園生活紀錄,這是東海大學七十年代的真實,也是歷史。----郭肇立 







****《東海風: 東海大學的歷史》 鳥瞰東海. 175
我的東海因緣......陳其寬口述.176
為上帝造房子的人--專訪光源營造廠吳艮宗先生 189


 2007.11.23

《傳承與開創》(陳其寬題字)
東海工工創系四十年 (1963-2003 )
1963年創工業工程學系。1990年成立碩士班。1995年設立碩士學分班。1999年成立博士班。2001年更名為現系名--東海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
對我
這本(彩色)書
稍微可看的是(陳其寬題字) 和
高禩謹先生的話
“中國的讀書人在傳統上
都有一種抱負:那就是“經國濟世”
他們讀書
不是為謀生更不是為發財
而是為實現宏願
我們校友的名字都像跑馬燈被印在各頁下方…….
 *****
 我在其他地方寫陳先生......


《陳其寬:構築意繪》




陳其寬—構築意繪

陳其寬—構築意繪

  • 作者:胡懿勳、郭暉妙主訪編撰,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
  • 出版社:國立歷史博物館
  • 出版日期:2008年

   依口述採訪編寫台灣重要前輩書畫家陳其寬先生之生命史,文分上下兩篇,共計二十個章節,主要包括:上篇將陳教授的創作與生活背景做較完整地呈現,並對 照下篇觀照其藝術創作能與生活的脈絡,以提供讀者全面地認識陳其寬的生命歷程。 本書可謂是於陳教授過世後首部出版的口述歷史書籍,內容多為第一次公諸於眾的文字內容,對於瞭解與探討陳其寬之生活、建築、繪畫事業等方面而言,彌足珍貴



這本書有一畫題上的筆誤
二處 將興之所至都誤為"興之所致".
陳陳生題多寫成 :
筆、寫、作



****2012.11.14

 朋友 歡迎參加我們的活動

我先說些陳寬仁與東海大學工業工程系的關係。  在陳老師晚期的履歷表中,主要項目之一是「中原大學工業工程學系教授」。其實,在1968-1977間,他與東海大學工業工程系很密切,而我或可代表它向陳老師致謝。這篇只談他與東海工工創系前10年的一些緣份。陳老師寄給我過他在工學院前與學生的合照,這相片待我挖掘出事由後再報告。
他最晚1968年起就陸續在東海兼任,教工程經濟等等課(至1970為講師,1971年起副教授,1977年為教授)。最重要的是陳老師的著作:《工程經濟原理》在東海大學工業工程及管理發展中心出版(1968初版/1970增訂2版)。
他的影響力可參看該系「系史」中的一些紀錄,如1971年6月6日至28日,「本系以〔工程經濟〕為主題,參加全國性工商展覽。」陳老師也促進學生校際交流,如1970年9月10日,「中正理工學院工業工程學系四年級十餘位同學來訪,由(本系) 學會接待參觀東海,並假本校體育館舉行籃球賽,雙方以70言和。」[1]
我一向在外商上班,一直沒學中文打字。到2000年才自學的中文輸入……我無法打出東海大學工學院院長「高禩瑾」的全名,某天問陳老師,才知道:「高祀瑾院長其中間的祀字,就是祭祀的祀。他名字用的是古寫,可在Word的『符號』中衣部找到。」



[1]     (以上二項,參考《傳開:東海工工四十年,1963-2003》(台中:東海大學出版,2003,頁241) )。



 為上帝造房子的人--專訪光源營造廠吳艮宗先生 189
洪銘水,林載爵等編《東海風: 東海大學的歷史》台中: 東海大學出版社, 1995.11
此書最相思。我問戴老師為什麼有此寶物,他說你忘了我兒子是東海畢業的。他的兒女二人分別在美國東西兩岸工作,所以他們夫婦經常去美國當美國人的祖父母。男的念工業設計。日子過得真快。

 目錄

序
四十年大事記.6
四十年生活史 122
早年生活回憶 : 五位各系教授158-174
鳥瞰東海. 175
我的東海因緣......陳其寬口述.176
為上帝造房子的人--專訪光源營造廠吳艮宗先生 189
我與東海建築系......漢寶德口述.196
人文天成大度景--校園巡禮 (黃文興/張志遠) 200
東海的赤腹松鼠 (文庭澍 ) 249
東海校園常見鳥類(黃朝洲)250
東海近況272-75





 -----

 幾天前看美國洛杉磯Getty Center 的建設史書Making Architecture: The Getty Center。
跟羅時瑋說: "我想您應找人向陳其寬基金會申請一本《東海校園之營造》的書。"

《大度山林:七十年代大學校園回憶錄》是本關心東海大學校園史和人物點滴的圖文並茂好書.



趙建中老師的這本新書,《大度山林:七十年代大學校園回憶錄》( 攝影多為阮偉明) ,總經銷:田園城市出版社,2012年。
是關心東海大學校園發展史,以及相關人物點滴的佳作。它是為東海之友所寫的,也是關心東海的朋友必讀的。當然,我認為可能改進的地方也不少,但是那是無關宏旨的。
有一件事,我認為或許趙先生或羅院長等人可以幫忙的:
「後記」有許多建言,包括設「校園建築師」,以控制校園品質日益低下;「遷教授宿舍區」;「新教舍的空間分配原則」…..都自成一家之言,所以值得將它們放到這兒,以及其它開會討論之用。

大度山林:七十年代大學校園回憶錄

  • 作者:趙建中   
  • 攝影多為阮偉明
  • 總經銷:田園城市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2年


本書特色
  作者試圖描寫一個曾經存在的獨特的大學校園及其週遭。那個地廣人稀,有精緻建築和優良教師的環境已經大幅改變。



目錄

漢寶德序
大度山林(自序)
校園
教堂
我喜愛的藝術中心
男舍四年
舊建築系館
課業種種
黃金年代
我對招待所的印象
男女白宮,遙遙相望
現代舞
新建築系館
評圖
親近古典音樂
往高處去
山林女子
校園之外
夢谷
古堡與斷崖
對舊地無盡的懷念
註釋與圖
附錄
後記




*****
另外可參考:  為上帝造房子的人--專訪光源營造廠吳艮宗先生 189
洪銘水,林載爵等編《東海風: 東海大學的歷史》台中: 東海大學出版社, 1995.11
-----

追思吳艮宗 緬懷東海教堂精神

2006.01.12  中國時報

追思吳艮宗 緬懷東海教堂精神

丁榮生/台北報導

「這間厝美國人叫教堂,咱台灣人叫天公廟是天公伯要住,我們要誠心誠意的作,多用點心起廟給天公住,這不是很好嗎?」這是起造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的吳艮宗 在1962年對工人的訓話。44年過去,他完成堪稱台灣20世紀最偉大的建築,日昨過世享年82歲,周六(14日)將在他親手打造的教堂內讓人追思。

吳艮宗本月3日過世,東海職員張志遠指出,14日東海將在教堂外植一株櫻花並立「一本初心」碑來紀念他。因他不只完成華裔建築名師貝聿銘、建築巨擘陳其 寬、張肇康設計的教堂,整個東海校園舊校舍,從1956年起他就參與如文理大道、鐘樓等70餘棟的建造,可說東海令人感受肅穆動人的房舍,泰半由他執行。

吳艮宗的貢獻為何?東海建築系副教授羅時瑋發表「懷念為上帝造房子的人-吳艮宗」短文,指出他是當年建造教堂的主角,帶領光源營造廠工班,以那時能達到的最嚴謹營造水準,完成這座感動人心的作品,是那個時代在台灣最受矚目的建築事件。

當時蓋東海教堂有多困難?羅時瑋說,這是今天無法想像,因4片雙曲面組成的結構體,當時沒電腦可畫出曲面體也無電腦切割機可作精準模型,只能靠貝聿銘事務所提供的8張施工圖和陳其寬作的小模型來想像施工。

吳艮宗先組足尺模型,再實際在三向度空間中揣摩曲面構成,後放樣製作鷹架,在水平垂直方向組構出雙曲面模板,而組構的每根構件並不完全一樣,但最後每一支螺栓都可順利鎖上,四片曲面體從地面斜邊往上施作,逐漸到頂朝東西向擺正,真是大考驗。

考驗在結構工程,他以自負成敗條件,改變原施作工法,並將混凝土強度從3000psi提高到4000,並將6分鋼筋改為8分,量從100頓增加約50噸。羅時瑋感慨,在偷工減料不絕於耳的今天,吳艮宗是打著燈籠難找啊!

而當年還傳出蓋教堂卻去城隍廟求籤的事件!因綁鋼筋時吳艮宗發現施工圖薄殼裡外兩層鋼筋間未標示繫筋,他本可按圖施工,將責任推給設計單位。但他深感不 安,特地到台中城隍廟擲筊求問,神筊落地居然有一隻立著,不肯躺平;而他只好緊張地坐夜車到台北找結構工程師商量,證實是繪圖疏失,最後還自掏腰包把繫筋 補上。羅時瑋說,不如此,教堂結構體拆模,可能立刻崩塌,後果不堪想像。

羅時瑋指出,40多年來教堂磁磚從不曾脫落一塊,這都是當年扎實施工才有的功力,並說「這是台灣在1960年代純真時期的具體表徵,建築物可依靠一個 「誠」字集結眾力完成,不管是雙曲面頂上的十字架或城隍廟的筊示,都是至誠與天地感通的見證,教堂的完成,是吳艮宗等建造者的勇氣與創意的昇華。」


////


張志遠在東海大學建築系所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Tunghai University 社團中分享了 1 則貼文。

13 小時 · 

圖像裡可能有汽車、天空和戶外
圖像裡可能有天空和戶外
圖像裡可能有天空和戶外
圖像裡可能有戶外
還有 18 張
東海大學校園解說員社
台北萬華的雨傘群
不知道你有沒有曾經去台北,在下華中橋時看到旁邊有一大群雨傘的建築物,最近也有不少政治人物要改建它
這一棟是台北第一果菜、魚批發市場,是路思義教堂貢獻者之一陳其寬建築師在台北開業時所設計的建築作品
如果你曾經在東海校園參觀過原藝術中心、路思義教堂,這兩棟建築皆是以結構當外表形狀,在台北第一市場也一樣,以倒傘狀薄殼結構 (很像雨傘的薄殼,薄殼有很多種形式) 當屋頂也當柱子,並且在一個簡單形式的結構之下,有幾組倒傘狀薄殼刻意拉高,使陽光、空氣滲透,讓室內空間變得非常有趣、不開冷氣就非常涼爽 (親身體驗過),好像是在大自然裡的鐘乳石洞隨時有光透進來,帶有東方屋頂的抽象味道,很自由很彈性
這些皆是陳其寬建築師的哲學思考而產生的建築作品
【台北萬華第一果菜、魚批發市場 / 陳其寬】
圖片幾張是擷取自FB及Google Map

↧

用"葉維廉 Geodesic dome"圖片搜索所得:人和書( Men and Books)

April 29, 2019, 3:10 am
≫ Next: F. Rabelais《巨人傳》(Gargantua et Pantagruel)
≪ Previous: 《建築之心》《東海校園建築步道》陳其寬序/吳艮宗/趙建中《大度山林:七十年代大學校園回憶錄》《東海風: 東海大學的歷史》《傳承與開創: 東海工工創系四十年 》《陳其寬:構築意繪》 筆、寫、作
$
0
0


用"葉維廉  Geodesic dome" (我記得美國學生作 dome 的圖)
在Google 圖片搜索所得:

搜尋結果

「葉維廉  Geodesic dome」的圖片搜尋結果
人和書( Men and Books)
books1847.rssing.com
「葉維廉  Geodesic dome」的圖片搜尋結果
人和書( Men and Books)
books1847.rssing.com
「葉維廉  Geodesic dome」的圖片搜尋結果
人和書( Men and Books)
books1847.rssing.com
「葉維廉  Geodesic dome」的圖片搜尋結果
人和書( Men and Books)
books1847.rssing.com
「葉維廉  Geodesic dome」的圖片搜尋結果
人和書( Men and Books)
books1847.rssing.com
「葉維廉  Geodesic dome」的圖片搜尋結果
人和書( Men and Books)
books1847.rssing.com
「葉維廉  Geodesic dome」的圖片搜尋結果
人和書( Men and Books)
books1847.rssing.com
「葉維廉  Geodesic dome」的圖片搜尋結果
人和書( Men and Books)
books1847.rssing.com
「葉維廉  Geodesic dome」的圖片搜尋結果
人和書( Men and Books)
books1847.rssing.com
「葉維廉  Geodesic dome」的圖片搜尋結果
人和書( Men and Books)
books1847.rssing.com
「葉維廉  Geodesic dome」的圖片搜尋結果
人和書( Men and Books)
books1847.rssing.com
「葉維廉  Geodesic dome」的圖片搜尋結果
人和書( Men and Books)
books1847.rssing.com
「葉維廉  Geodesic dome」的圖片搜尋結果
人和書( Men and Books)
books1847.rssing.com
「葉維廉  Geodesic dome」的圖片搜尋結果
人和書( Men and Books)
books1847.rssing.com
「葉維廉  Geodesic dome」的圖片搜尋結果
人和書( Men and Books)
books1847.rssing.com
「葉維廉  Geodesic dome」的圖片搜尋結果
人和書( Men and Books)
books1847.rssing.com
「葉維廉  Geodesic dome」的圖片搜尋結果
200 × 300
人和書( Men and Books)
books1847.rssing.com
台灣
說明提供意見隱私權服務條款
↧
↧

F. Rabelais《巨人傳》(Gargantua et Pantagruel)

May 1, 2019, 5:09 am
≫ Next: 《第22條軍規》(Catch-22)Joseph Heller 1923-1999
≪ Previous: 用"葉維廉 Geodesic dome"圖片搜索所得:人和書( Men and Books)
$
0
0



Francois Rabelais (c. 1490-1553). The Education of Gargantua ...


https://www.bartleby.com/library/prose/4217.html
The young giant rewarded their admiration by carrying away the bells of Notre Dame to hang round the neck of his mare. To recover these bells the Parisians ...


Image result for GARGANTUA AND PANTAGRUEL notre dame



"Take heed, I have often heard it said in a vulgar proverb, The wise may be instructed by a fool. Seeing the answers and responses of sage and judicious men have in no manner of way satisfied you, take advice of some fool, and possibly by so doing you may come to get that counsel which will be agreeable to your own heart's desire and contentment."
—from GARGANTUA AND PANTAGRUEL (c. 1532 – c. 1564) by François Rabelais


讀 {蜂蜜與塵土}(Honey and Dust) 提到某敘利亞人有「高康大式鬍鬚」,翻譯者解釋一堆「高康大」何許人也,卻沒說這是什麼鬍子。

高康大應是十五、六世紀拉伯雷(F. Rabelais)《巨人傳》(Gargantua et Pantagruel)的主角Gargantua,我多年前還提過:

鍾漢清《戴明領導手冊》譯序兼中文版導言:
這本書告訴你如何學習、鍛鍊出新領導者本事,它也是戴明哲學應用於現場領導改善、培訓大全。本書為作者休提士(Peter R. Scholtes)先生數十餘年經歷及用心的結晶。這本闡揚戴明領導哲學的名作《戴明領導手冊》(The Leader Handbook),應在人間多點知音。這是譯者心意。我要轉引十五、六世紀拉伯雷(F. Rabelais)《巨人傳》(Gargantua et Pantagruel)書後的吉特先生話:「他為我們寫下了這本書。它給讀者以生命,它也使作者精神永垂不朽。」我以為作者會以本書傳世。英國大文評家 John Ruskin說得好:「愛心得匠意,則傑作在望(When love and skill work together, expect a masterpiece)。」

這回重讀前十餘章,逸趣也趣橫生。雖然沒找到出處,不過在網路上可找到1537年的(再加上B. Raffel的英文翻譯本)封面都可以找到這種滿嘴卷鬚之圖示,就暫時交差。

━━ n. ガルガンチュア ((フランスの作家Rabelaisの『ガルガンチュアとパンタグリュエル物語』の主人公の巨人)).
Gar・gan・tu・an ━━ a. ガルガンチュアの(ような); (またg-) 巨大な.

gar·gan·tu·an (gär-găn'chū-ən) pronunciation

adj.
Of immense size, volume, or capacity; gigantic. See synonims at enormous.


gargantuan (gar-GAN-choo-uhn)

adjective
Gigantic.

Etymology
After Gargantua, a voracious giant, the father of Pantagruel, in a series of novels by François Rabelais (c. 1490-1553)

Usage
"Walls were built around Constantinople, gargantuan chains were set over the Bosporus and the Golden Horn to prevent any attempts by the enemy to enter."— Vercihan Ziflioglu; A Sole Burned Gate; Turkish Daily News (Istanbul); Mar 26, 2008.



Everyman's Library


“Seeing how sorrow eats you, defeats you.
I'd rather write about laughing than crying,
For laughter makes men human, and courageous.”
―from GARGANTUA AND PANTAGRUEL by François Rabelais

"Readers, friends, if you turn these pages
Put your prejudice aside,
For, really, there's nothing here that's outrageous,
Nothing sick, or bad — or contagious.
Not that I sit here glowing with pride
For my book: all you'll find is laughter:That's all the glory my heart is after,Seeing how sorrow eats you, defeats you.I'd rather write about laughing than crying,For laughter makes men human, and courageous.BE HAPPY!"--from "Gargantua and Pantagruel" (1532 - 1564) by François Rabelais
The unfettered exuberance of Gargantua and Pantagruel, the storms of phenomenal life it offers for our inspection, the honor it gives to the deformed, the cloacal, and the profane aspects of existence are at the very heart of Rabelais' genius. But the author of this fantasia on the lives of a father-and-son pair of giants was one of the most magnificent and magnificently learned products of the Renaissance; and he also represents, as well as any of its other great figures, that era's love of the human body and its exaltation of the human in the face of the divine.


↧

《第22條軍規》(Catch-22)Joseph Heller 1923-1999

April 30, 2019, 5:33 pm
≫ Next: 《竹久夢二:畫與詩》陳子善編,林少華譯 2011;川端康成 末期的眼中的竹久夢二
≪ Previous: F. Rabelais《巨人傳》(Gargantua et Pantagruel)
$
0
0

"He had decided to live forever or die in the attempt, and his only mission each time he went up was to come down alive."
― from CATCH-22 (1961)
⋯

《第22條軍規》(Catch-22)

小說Catch- 22首章 中 連用 cavernous 3次形容 口 眼 頰
這對翻譯沒什麼挑戰 不過無法表達英文的特色
漢譯最大的敗筆在接下的一段 一系列醫生
各負責其專長
譬如說 psychologist for psyche 等等
這是要表示英文的形成法 而漢譯自作主章
每章可能都引用過第22條軍規


Catch-22
(kach twen-tee TOO)

noun
A situation marked by contradiction, absurdity, or paradox, where a solution is impossible to achieve.

Etymology
From Catch-22, a novel by Joseph Heller第22 條軍規

In this World War II novel, an air force regulation states that a man is to be considered insane if he is willing to continue to fly dangerous missions. To be relieved of such duties all he has to do is ask. But one who makes such a rational request shows that he is, in fact, sane. Here is an extract from the novel.
Doc Daneeka said, "He (Orr) has to be crazy to keep flying combat missions after all the close calls he's had. Sure I can ground Orr. But first he has to ask me to.""That's all he has to do to be grounded?""That's all. Let him ask me.""And then you can ground him?" Yossarian asked. "No, then I can't ground him.""You mean there's a catch?""Sure there is a catch," Doc Daneeka replied. "Catch-22. Anyone who wants to get out of combat duty isn't really crazy."


Usage
"Yet ask members of the public what they think about street sellers, and the most virtuous will respond that they should be banned from the city streets. Yet the sellers do a roaring trade, and could not do so unless their goods and services met a substantial public need. Some solution to this Catch 22 situation is long overdue ..."— Word From the Streets: The Plight of the Informal Sector; The National (Papua New Guinea); May 19, 2003.

"The players involved say it's too early to talk about it, which leads to a catch-22. If you wait until it becomes a pertinent issue, it may no longer even be an issue."— Tony Jackson; Reds Ponder Rare Slugging Trio; Sebastian Sun (Florida); May 21, 2003.




Joseph Heller was born #OTD in 1923. When his novel Catch-22 was first published, 'laudatory reviews likened [it] to a collaboration between Lewis Carroll and Hieronymus Bosch, combining the genius of Dante, Kafka, and Abbott and Costello':
關於這個網站
THE-TLS.CO.UK
The genius of Catch-22 | Christine Bold



Joseph Heller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seph_Heller
Joseph Heller (May 1, 1923 – December 12, 1999) was an American author of novels, short stories, plays and screenplays. His best-known work is the novel Catch-22, a satire on war and bureaucracy, whose title has become a synonym for an absurd or contradictory choice.



《第22條軍規》(Catch-22)是美國作家約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的代表作。作品是一部長篇小說,寫於1961年。

目錄


  • 1情節梗概
  • 2文學流派
  • 3創作手法
  • 4作品影響
    • 4.1作品本身
    • 4.2新名詞
  • 5同名電影
  • 6戲劇
  • 7參考文獻
  • 8外部連結

情節梗概

故事發生在地中海的一個小島上,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的一個飛行大隊駐紮在該島上。按一般規定,飛滿規定次數(最初為25次)的飛行員可以回國,但軍規實際上規定,無論何時,必須執行司令官命令做的事情。飛行大隊的指揮官凱斯卡上校(卡思卡特上校)是個官迷,他一次一次增加飛行任務,遠遠超出一般規定。飛行員們都得了恐懼症,變得瘋瘋癲癲。尤其是投彈手尤塞恩(尤 索林,約塞連)上尉,更是終日惶惶不可。在求生慾望的支配下,他在戰鬥中只想逃命。他裝病躲進醫院,不久被密探和一個充滿「愛國熱情」的傷兵嚇跑了。他找 到一個軍醫幫忙,想讓他證明自己瘋了。軍醫告訴他,雖然按照所謂的「第22條軍規」,瘋子可以免于飛行,但同時又規定必須由本人提出申請,而如果本人一旦 提出申請,便證明你並未變瘋,因為「對自身安全表示關注,乃是頭腦理性活動的結果」。這樣,這條表面講究人道的軍規就成了耍弄人的圈套。當飛行員們出生入死時,那些指揮官們卻忙於勾心鬥角,還和神通廣大的食堂伙食兵米洛組成了一家聯營公司M&M企業,大作投機生意,發戰爭財。尤塞恩目睹了這種種荒謬的現實,最後在同伴們的鼓勵下,他逃往中立國瑞典去了。

文學流派

這部小說是一個現代主義文學流派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品。它比較集中的表現了黑色幽默流派的特點。該小說的作者也是公認的黑色幽默派的代表作家。

 創作手法

作者在小說中摒棄了傳統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使整個作品沒有一條完整的情節發展線索,也沒有突出的人物形象,充滿著混亂,喧鬧,瘋狂的氣氛。但作者同時強調的是一種「嚴肅的荒誕」。小說顯然以美軍來比喻整個美國社會,從它內部的骯髒,腐敗,墮落可以判斷出它的本質,尤其是那些高踞眾人之上的官僚們。所以,小說的特殊藝術形式和內容並非為了賣弄荒誕的技巧,而是為了更好的表達它的主題。正如哈里斯在《美國當代荒誕派小說家》(1971)一書中所指出的:「海勒的小說儘管技巧上有所創新,事實上卻在遵循特定的文學傳統。《第22條軍規》歸根到底是一部激進的抗議小說,像《憤怒的葡萄》和《美國的悲劇》一樣,他的抗議是指向美國的現行權力中心。」
作 者在不經意的調侃之中,顯露出銳利的諷刺鋒芒,直指荒誕的要害,初看忍俊不禁,細品餘味深長。作者常常將相互矛盾或褒貶義相對的詞彙與句子故意搭 配使用,如德里德爾將軍誇口:「我唯一的缺點就是沒有缺點」。丹尼卡醫生說:「救命可不是我的事」。某上校「發覺自己仍然無能,而感到十分自豪」,邁洛 說:「我這人從不說謊,只是在需要時才說謊」等等。

 作品影響

作品本身

這部小說以其豐富的藝術內容,嚴肅的主題思想和荒誕不經的描寫手法贏得了人們的讚揚,成為60年代初美國文壇上一個重大突破。至1980年,光是科吉出版社就已經發行了150萬冊以上。出版者在扉頁上介紹說:「毫無疑問,《第22條軍規》是本世紀最傑出的小說創作。可以肯定,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還沒有別的小說像他那樣贏得如此熱烈的推崇」。
評論界高呼:「這是一部具有巨大藝術魅力的作品」,「這是輝煌之作」,「這是英語文學的偉大創舉」等等。

 新名詞

這部小說的英文名字「Catch-22」已經進入英語詞典之中,成為常用的英語詞彙。它代表了統治者對於民眾的愚弄,也代表了民眾對於統治者的抨擊。
另外,這個詞在英語中也像徵人們處在一種荒謬的兩難之中。翻譯家黃文範把這種狀況翻譯為「坑人二十二」。如:一個人因為沒有工作經驗而不能得到一個工作,但是他又因為沒有一個工作而得不到工作經驗。
↧

《竹久夢二:畫與詩》陳子善編,林少華譯 2011;川端康成 末期的眼中的竹久夢二

April 30, 2019, 7:53 pm
≫ Next: Walter Benjamin : A Biography by Momme Brodersen 在不確定中游走:本雅明傳
≪ Previous: 《第22條軍規》(Catch-22)Joseph Heller 1923-1999
$
0
0

 《竹久夢二:畫與詩》陳子善編,林少華譯
簡體版由山東畫爆出版社,2011,28元人民幣
繁體版:香港:三聯,約98元港幣 (約三倍價,印刷精美多多)





竹久夢二(1884年9月16日-1934年9月1日)是日本畫家、詩人

  "一九二三年發生關東大地震,人們的感性為之一變。大正結束前一年(一九二五),夢二和小說家山田順子鬧出醜聞,媒體無仁義可言,當即把他變成八卦人物,人氣急轉直下,甚至招「新人類」討厭,川端康成在伊香保溫泉便遇見他一副衰相。"

一九八五年《初版本複刻竹久夢二全集》付梓,八七年《夢二日記》、九一年《夢二書簡》相繼上市。劉檸「二十多年前,人在東京」,趕上這一波夢二熱。這本《竹久夢二的世界》出版於二0一0年,好像把中國也弄得發熱了。~李長聲

 大眾文化形成的條件之一是媒體發達。當時雜誌是主要媒體。一八七二年日本人口為三千四百八十萬,一九二0年增加到五千五百九十六萬。明治末葉,雜誌印數劇增,大正年間已經有多種雜誌印數超過十萬冊。喜歡畫是一種風潮,談畫有如後來談電影,被稱作美術趣味。內田魯庵曾寫到,「談不來美展的人就像是遠離東京的鄉巴佬。」川端康成年少時也想當畫家。這正是夢二流行的社會背景。夢二最初給《中學世界》雜誌畫插圖,有道是,受眾已備,夢二式應時而生。

對逝去之物的眷戀也使夢二的畫筆飽蘸了悲情愁緒。他表現的是當時人們日常所感受的細微情緒,用今日的網語來說:你懂的。當年夢二的粉絲主要是少女,而今多是大叔。他們賞玩夢二的形態之美基本是懷舊。夢二積極吸取西方新感覺、新手法,同時也熱愛日本古來的風俗,現今被當作文化符號,代表了日本情趣。或許可以說,夢二是當今走向世界的「卡娃伊」文化的源頭。

竹久夢二的世界
作者: 劉檸 2010/2012

"大正文化--帝國日本的烏托邦時代",p.109

詩〈浮世絵〉:鈴木春信


兩少女讀中納言朝忠的和歌   鈴木春信
「中納言朝忠(文読み)」

玄宗皇帝楊貴妃図

http://www.moaart.or.jp/?collections=071

隅田河畔春遊図

Meiwa era (1764–72)

Suzuki Harunobu, 鈴木春信(1724-1770)
すずき はるのぶ
鈴木 春信とは、江戸時代中期の浮世絵師。細身で可憐、繊細な表情の美人画で人気を博し、今日浮世絵というとまず思い浮かべる木版多色摺りの錦絵誕生に決定的な役割を果たし、後の浮世絵の発展に多大な影響を及ぼした。 ウィキペディア


『夢二外遊記』:「榛名山美術学校」
群馬県にある榛名湖の湖畔に設立しようとした施設である

竹久夢二『榛名山賦』。榛名富士と春の女神佐保姫が描かれ、右上には「久方の光たたえて匂ふなり榛名の湖に春たちにけり」と詠まれている。

竹久夢二『榛名の雪』
伊香保温泉には1981年(昭和56年)竹久夢二伊香保記念館が開設された。榛名湖では1989年に整備された「湖畔の宿記念公園」(湖畔の宿参照)のなかに、夢二のアトリエを再現した展示を行っている[2]。

竹久夢二『立田姫』。秋の女神立田姫を描いたこの作品は、春の女神を描いた『榛名山賦』と対になる作品といわれ、夢二は手放そうとせず、榛名山美術研究所完成の暁にはそこに飾りたいと言った作品。

↧
Search

Walter Benjamin : A Biography by Momme Brodersen 在不確定中游走:本雅明傳

May 1, 2019, 5:42 am
≫ Next: MayDay is traditionally celebrated with Morris Dancing/ MAYPOLE DANCE in some parts of the UK
≪ Previous: 《竹久夢二:畫與詩》陳子善編,林少華譯 2011;川端康成 末期的眼中的竹久夢二
$
0
0

Walter Benjamin : A Biography

by Momme Brodersen 1998
https://www.amazon.com/Walter-Benjamin-Biography-Momme-Brodersen/dp/1859840825

Walter Benjamin (1892-1940) is now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most original and influential thinkers of this century. I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particular, he has acquired a status unlike that of any other German philosopher, as successive generations of readers find their own paths through the endlessly fruitful ambiguities of his work. The conflicts and conjunctions between Benjamin’s Marxism and his messianic Judaism, between his fascination for surrealism and his explorations of the Cabbala, between the philosopher of language and the ever-observant flâneur on the streets of Berlin or Paris—all these have inspired a wealth of interpretations and critical studies.

Widely acclaimed in Germany, Momme Brodersen’s Walter Benjamin i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and illuminating biography of Benjamin ever published. Not only does Brodersen provide a fuller and more coherent account of Benjamin’s nomadic career than has any previous scholar, he also demonstrates the fallacy of the popular, romanticized notion of his life as the sorrowful progression of a melancholic personality. The only real tragedy, he argues, was Benjamin’s suicide at Portbou on the Franco-Spanish border in 1940. Using previously unavailable material, Brodersen pays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Benjamin’s childhood in Berlin, to his conflicts with his bourgeois, Jewish family, his activities in the German Youth Movement, and the formative, irreconcilable influences of idealism, socialism and Zionism. He gives an exceptionally vivid picture of Benjamin’s life during the Weimar Republic, of his success as a literary critic and his work as a translator and radio journalist, as well as of his friendships and love affairs. Finally, he follows Benjamin’s harrowing journey through exile, internment and flight, and for the first time unravels the mysteries surrounding his death. At the same time, Brodersen provides a fresh and lucid presentation of Benjamin’s written work, and of the extraordinary range of his ideas and enthusiasms.

Thoroughly revised and expanded for this edition, and accompanied by more than a hundred photographs, this biography is an essential study of the man who himself remains an indispensable guide to the ruins and enchantmen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這本書可能出版社沒買版權,.....

在不確定中游走:本雅明傳

  • 作者: (德)布羅德森
  •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 出版日期:1999/2013

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20世紀最富原創性和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一生顛沛流離,去世后聲名鵲起,是其所處時代的「異數」,被公認為「歐洲最后一位知識分子」。

《人物志12•在不確定中游走:本雅明傳》作者毛姆•布羅德森借助大量一手資料,全面展示了本雅明「在不確定中游走」的一生:他優裕的童年生活,以及他那個猶太資產階級大家庭的沖突;他在德國青年運動時期的活躍身影,以及理想主義、社會主義和猶太復國運動對他的影響;他在不同時期的著述和譯著引起的批評和紛爭,以及他悲慘的流亡生活和他的「不確定性死亡」……

毛姆•布羅德森(Momme Brodersen),1951年出生,德國學者,本雅明研究者,1977年起在意大利巴勒莫大學講授德語及相關課程,曾在多家德國媒體發表文章,並有多部本雅明研究專著問世。

目錄

第一卷 在柏林的童年和青年時代(1892—1901)
第二卷 弗里德里希大帝學校(1901—1912)
第三卷 弗萊堡和柏林的學生時代(1912—1915)
第四卷 慕尼黑和伯爾尼(1915—1919)
第五卷 德國通貨膨脹巡禮(1919—1924)
第六卷 從莫斯科到巴黎(1925—1929)
第七卷 文學戰場上的謀略家(1929—1933)
第八卷 活着的憂傷:流亡中的本雅明(1933—1940)
本雅明年表
譯后記
↧
↧

MayDay is traditionally celebrated with Morris Dancing/ MAYPOLE DANCE in some parts of the UK

May 1, 2019, 6:08 am
≫ Next: Lady Gaga's billowing gown unravels at Met Gala. Lady Gaga in love? Inspires the world with incredible Oscar's speech. Poker Face: The Rise and Rise of Lady Gaga女神卡卡的降臨;All About Lady Gaga’s Super Bowl Halftime Show Drones
≪ Previous: Walter Benjamin : A Biography by Momme Brodersen 在不確定中游走:本雅明傳
$
0
0

也許今年可邀女性共舞,是千年來的突破。
未提供相片說明。
British Museum
2017年5月1日下午6:45 · 
#MayDay is traditionally celebrated with Morris Dancing in some parts of the UK, as shown in this 18th century illustration by Charles Grignion. Dancers often wear bells around their ankles or knees, creating a jangly, jovial spectacle. This drawing was based on an ‘ancient window’ in a house in Staffordshire – now on display at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Discover more about how this festival has been celebrated over thousands of years: http://ow.ly/5mxK30bfLEK
圖像裡可能有戶外
‎Christine Silvio‎ 發文到 The Golden Age Of Illustration
2018年5月1日 · 德国艾森纳赫
"SCHOOLYARD MAYPOLE DANCE," MAY 4, 1946, by Doris Lee
↧

Lady Gaga's billowing gown unravels at Met Gala. Lady Gaga in love? Inspires the world with incredible Oscar's speech. Poker Face: The Rise and Rise of Lady Gaga女神卡卡的降臨;All About Lady Gaga’s Super Bowl Halftime Show Drones

May 7, 2019, 1:36 am
≫ Next: First Book Of Jazz (English)
≪ Previous: MayDay is traditionally celebrated with Morris Dancing/ MAYPOLE DANCE in some parts of the UK
$
0
0

Karsten Mora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 今日圖片: 2019 Met Gala登場,圖為紅毯上的Lady Gaga。 

Harry Styles, Lady Gaga and Billy Porter rocked some of the 'campest' looks on the Met Gala red carpet.


BBC.COM
Lady Gaga's billowing gown unravels at Met Gala




'It's not about winning, but it's about not giving up'


關於這個網站
DAILYMAIL.CO.UK
Lady Gaga inspires the world with incredible Oscar's speech


More than friends? 👀


關於這個網站
DAILYMAIL.CO.UK
People convinced that Lady Gaga and Bradley Cooper are in love



2017年2月6日下午1:50 · 
Intel powered the 300 drones during Super Bowl halftime | Daily Mail ...
www.dailymail.co.uk/…/Intel-powered-300-drones-Super-Bowl-h…...
2 hours ago - 300 drones helped Lady Gaga create American flag in the night sky in pre-recorded segment during incredible Super Bowl halftime show. ... Lady Gaga's incredible Super Bowl halftime show was due in part to Intel's fleet of 300 drones that helped create her dazzling performance.
USA TODAY⋯⋯
更多


紐約不完全攻略手冊
2017年2月6日下午12:22 · 
恭喜愛國者隊演出超級盃史上最強大逆轉!
今年Lady Gaga的中場秀也很精彩,她現場演唱功力沒話說!不過由空拍機所組成的圖案實在是太酷了!


關於這個網站

WRD.CM

All About Lady Gaga’s Super Bowl Halftime Show Drones
This year's Super Bowl halftime show featured hundreds of swirling, swarming drones.








Poker Face: The Rise and Rise of Lady Gaga Hardcover – September 14, 2010
by Maureen Callahan




女神卡卡的降臨,台北:時周文化,2010







Lady Gaga - Poker Face -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ESGLojNYSo

Lyrics


I wanna hold 'em like they do in Texas plays
Fold 'em, let 'em, hit me, raise it baby stay with me (I love it)
Love Game intuition play the cards with spades to start
And after he's been hooked I'll play the one that's on his heart
Oh, oh, oh, oh, oh, oh-oh-e-oh-oh-oh
I'll get him hot, show him what I've got
Oh, oh, oh, oh, oh, oh-oh-e-oh-oh-oh,
I'll get him hot, show him what I've got
Can't read my
Can't read my
No he can't read my poker face
(She's got me like nobody)
Can't read my
Can't read my
No he can't read my poker face
(She is gonna let nobody)
P p p poker face, p p p poker face
(Muh muh muh muh)
P p p poker face, p p poker face
(Muh muh muh muh)
I wanna roll with him a hard pair we will be
A little gambling is fun when you're with me (I love it)
Russian Roulette is not the same without a gun
And baby when it's love, if its not rough it isn't fun, fun
Oh, oh, oh, oh, oh, oh-oh-e-oh-oh-oh
I'll get him hot, show him what I've got
Oh, oh, oh, oh, oh, oh-oh-e-oh-oh-oh,
I'll get him hot, show him what I've got
Can't read my
Can't read my
No he can't read my poker face
(She's got me like nobody)
Can't read my
Can't read my
No he can't read my poker face
(She is gonna let nobody)
P p p poker face, p p p poker face
(Muh muh muh muh)
P p p poker face, p p p poker face
(Muh muh muh muh)
I won't tell you that I love you
Kiss or hug you
'Cause I'm bluffing with my muffin
I'm not lying I'm just stunning with my love glue gunnin'
Just like a chick in the casino
Take your bank before I pay you out
I promise this, promise this
Check this hand cause I'm marvelous
Can't read my
Can't read my
No he can't read my poker face
(She's got me like nobody)
Can't read my
Can't read my
No he can't read my poker face
(She is gonna let nobody)
Can't read my
Can't read my
No he can't read my poker face
(She's got me like nobody)
Can't read my
Can't read my
No he can't read my poker face
(She is gonna let nobody)
Can't read my,
Can't read my,
No he can't read my poker face
(She's got me like nobody)
Can't read my
Can't read my
No he can't read my poker face
(She is gonna let nobody)
P p p poker face, p p p poker face
(Muh muh muh muh)
P p p poker face, p p p poker face
(Muh muh muh muh)
P p p poker face, p p p poker face
(Muh muh muh muh)
P p p poker face, p p p poker face
(Muh muh muh muh)
P p p poker face, p p p poker face
(Muh muh muh muh)
P p p poker face, p p p poker face
(Muh muh muh muh)

Songwriters: Nadir Khayat / Stefani Germanotta
Poker Face lyrics © Sony/ATV Music Publishing LLC

Artist: Lady Gaga
Album: The Fame
Released: 2008
Genres: Dance/Electronic, Dance Pop, Pop
Nominations: Grammy Award for Song of the Year, MORE

↧

First Book Of Jazz (English)

May 8, 2019, 8:28 pm
≫ Next: 司馬 遼󠄁太郎『大盗禅師』;大盜禪師 1986
≪ Previous: Lady Gaga's billowing gown unravels at Met Gala. Lady Gaga in love? Inspires the world with incredible Oscar's speech. Poker Face: The Rise and Rise of Lady Gaga女神卡卡的降臨;All About Lady Gaga’s Super Bowl Halftime Show Drones
$
0
0








First Book Of Jazz (English) Hardcover – 十月 21, 1995


查看該圖像


關注作者

Langston Hughes
+關注

Langston Hughes (Author)




↧

司馬 遼󠄁太郎『大盗禅師』;大盜禪師 1986

May 8, 2019, 11:35 pm
≫ Next: 《梁實秋扎記》〈大街 〉 ;Sinclair Lewis : Main Street (1920)大街
≪ Previous: First Book Of Jazz (English)
$
0
0


  • 『大盗禅師』(1969年、文藝春秋) - 大濤禅師の幕府転覆・明帝国再興の企みを、主人公浦安仙八を中心に描く幻想小説。由比正雪、鄭成功


時報文化的盜版:1986 






司馬 遼󠄁太郎
(しば りょうたろう)
Shiba Ryotaro.jpg
講談社『週刊現代』10月1日号(1964)より
誕生福田 定一(ふくだ ていいち)
1923年8月7日
日本の旗 日本 大阪府大阪市
死没1996年2月12日(72歳没)
日本の旗 日本 大阪府大阪市
墓地西本願寺大谷本廟
職業小説家、ノンフィクション作家、評論家
言語日本語
国籍日本の旗 日本
活動期間1955年 - 1996年
ジャンル歴史小説、推理小説、戯曲
主題日本の歴史と風土
代表作『梟の城』(1959年)
『竜馬がゆく』(1962年)
『燃えよ剣』(1964年)
『国盗り物語』(1965年)
『坂の上の雲』(1968年)
『街道をゆく』(1971年、随筆)
主な受賞歴直木三十五賞(1960年)
菊池寛賞(1966年)
毎日芸術賞(1968年)
吉川英治文学賞(1972年)
日本芸術院恩賜賞(1976年)
読売文学賞(1982年・1987年)
朝日賞(1983年)
日本文学大賞(1984年)
大佛次郎賞(1988年)
文化勲章(1993年)
デビュー作福田定一名義 :
『名言随筆・サラリーマン』(1955年)
司馬遼󠄁太郎名義 :
『ペルシャの幻術師』(1956年)
サイン
↧
↧

《梁實秋扎記》〈大街 〉 ;Sinclair Lewis : Main Street (1920)大街

May 9, 2019, 6:16 am
≫ Next: 董橋《我的筆記》;A Child's Garden of Verses by Robert Louis Stevenson
≪ Previous: 司馬 遼󠄁太郎『大盗禅師』;大盜禪師 1986
$
0
0



Sinclair Lewis : Main Street (1920)

中文翻譯

大街   先信譯,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76  封面設計:蔡浩泉










楊歷樵(白華)譯:大街(二冊,大公報)
潘式(鳧公):人海微瀾(二冊)
潘式(鳧公):隱刑



英文: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543/543-0.txt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此篇中文版尚從缺
Jump to navigationJump to search
Main Street
MainStreetNovel.jpg
First edition
AuthorSinclair Lewis
CountryUnited States
LanguageEnglish
PublisherHarcourt, Brace and Howe
Publication date
1920
Media typePrint (hardback & paperback), and audiobook
Pages448 pages
ISBN1420930923
Main Street is a satirical novel written by Sinclair Lewis, and published in 1920.
Satirizing small town life, Main Street is perhaps Sinclair Lewis's most famous book, and led in part to his eventual 1930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t relates the life and struggles of Carol Milford Kennicott in the small town of Gopher Prairie, Minnesota, as she comes into conflict with the small-town mentality of its residents. Highly acclaimed upon publication, Main Street remains a recognized American classic.

Contents

  • 1Plot summary
  • 2Literary significance and criticism
  • 3Allusions/references to history, geography and culture
  • 4Awards and nominations
  • 5See also
  • 6Notes
  • 7External links



























由於今日世界出版社版只印小說部分,梁實秋先生作一篇扎記,收入《梁實秋扎記》台北:時報出版,1978,pp.91~95:〈大街 〉






討論:


Sinclair Lewis : Main Street (1920)

第22章 (CHAPTER XXII)末段:

“I don't care! I won't endure it! They lie so--Vida and Will and Aunt
Bessie--they tell me I ought to be satisfied with Hugh and a good home
and planting seven nasturtiums in a station garden! I am I! When I die
the world will be annihilated, as far as I'm concerned. I am I! I'm not
content to leave the sea and the ivory towers to others. I want them for
me! Damn Vida! Damn all of them! Do they think they can make me believe
that a display of potatoes at Howland & Gould's is enough beauty and
strangeness
?”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defines an ivory tower as “a state of privileged seclusion or separation from the facts and practicalities of the real world”; the Merriam-Webster as “a secluded place that affords the means of treating practical issues with an impractical often escapist attitude.” 

↧

董橋《我的筆記》;A Child's Garden of Verses by Robert Louis Stevenson

May 9, 2019, 6:20 pm
≫ Next: 278 紀念許逖先生 2019-03-24 蘇遠亮、陳文華 hc iTaiwan forum 許逖 1934-2017《許逖文集》、《文星!問題!人物》《百戰軍魂-- 孫立人將軍傳》《會意集》、《奔流》、《激湍》、《烽火錄》、......等;晚蟬
≪ Previous: 《梁實秋扎記》〈大街 〉 ;Sinclair Lewis : Main Street (1920)大街
$
0
0


A Child’s Garden of Verses - by Robert Louis Stevenson, illustrated by Alice & Martin Provensen (1951).
未提供相片說明。



----


董橋先生的書有索引 (10頁),破天荒!一定得先讀,一快!
有些微缺點:有的頁數走了(改變每頁的字數),如〈離思〉篇,253~262
;這篇多次提到《兒童詩園》,沒附原文,索引也從缺。一陣焦慮過後,才在〈點燈人〉265頁上頭找到。(Wikipedia 真妙:
Robert Louis Stevenson (13 November 1850 – 3 December 1894) :
Notable works Treasure Island
A Child's Garden of Verses
Kidnapped
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
↧
Search

278 紀念許逖先生 2019-03-24 蘇遠亮、陳文華 hc iTaiwan forum 許逖 1934-2017《許逖文集》、《文星!問題!人物》《百戰軍魂-- 孫立人將軍傳》《會意集》、《奔流》、《激湍》、《烽火錄》、......等;晚蟬

May 9, 2019, 7:12 pm
≫ Next: 《日本漫畫為什麼有趣》 ;京都的新名勝——漫畫博物館
≪ Previous: 董橋《我的筆記》;A Child's Garden of Verses by Robert Louis Stevenson
$
0
0






歡迎報名參加

日期: 2019年3月24日 周日   十點 到十二點半
地點: 台北新生南路三段八八號二樓 Tel 23650127
主題: 紀念許逖先生( 1934-2017)談其作品
參加者:蘇遠亮先生、陳文華先生、陳文發先生、鍾漢清先生




圖像裡可能有1 人、坐下、表格和室內

YouTube <noreply@youtube.com> Unsubscribe

Wed, May 8, 11:39 PM (2 days ago)
to me
Youtube Logo
278 紀念許逖先生 2019-03-24 蘇遠亮、陳文華
59:01
278 紀念許逖先生 2019-03-24 蘇遠亮、陳文華
hc iTaiwan forum

圖像裡可能有1 人、坐下和室內

早上,來自京都和台中的許逖老友懷念他。
蘇遠亮先生參加了許逖先生的紀念會。回台中寄給我書和文章。我與他在電話上聊一陣子。


未提供相片說明。



《許逖文集》偏未曾結集的報刊文章?

許逖 (1934-2016):《兼愛與博愛 》(碩士論文)、《近代學人印象記 》(編)、《文星?問题?人物? 》《奔流》、《激湍》、、《烽火錄》《會意集》、《百戰軍魂:孫立人將軍傳 》;《許逖文集》

 許逖叢稿專輯之一......之四:台北縣板橋:雙喜圖書,1983
《文星?問题?人物? 》《奔流》、《激湍》、《烽火錄》

從《文星!問題!人物》1966到《文星?問题?人物? 》1983,許逖先生加了新序,pp.1~24,詳細的交往錄,包括他與東海大學的一些師長和畢業生的互動、中興大學的朋友和不愉快 (杜維明安排的教職招反對).......


許逖叢稿專輯之一:台北縣板橋:雙喜圖書,1983
《文星?問题?人物? 》











新夏月刊是主要事業,照片中市第14期(1970.8.31,目錄如下,以許逖的資源辦雜誌,不簡單;請看社論6頁的題目 ),政大社資中心有, 1973的資訊,待查。



未提供相片說明。

















許逖叢稿專輯之二:台北縣板橋:雙喜圖書,1983《奔流》
















許逖叢稿專輯之三:台北縣板橋:雙喜圖書,1983《激湍》







許逖叢稿專輯之四:台北縣板橋:雙喜圖書,1983《烽火錄》














《兼愛與博愛 》(碩士論文,據說趙守博指導) 台北:新中國,1969。封底資訊,還有《孟子思想之研究》。























近代學人印象記
晚蟬書店出版/
許逖編-有胡適徐志摩59/1970年初版
《文星·问题·人物》(台湾双喜图书出版社,1983年1月)






1970年


www.cbs.polyu.edu.hk/ctdso/wu_sik//2y/2y1970.htm



 1970年

大明編委會編著:《胡適思想與中國青年》,台北:大明王氏出版有限公司,1970年。 
徐高阮著:《胡適和一個思想的趨向》,台北:地平線出版社,1970年。 
許逖編:《近代學人印象記》,台北:晚蟬書店*,1970年。 
費海璣著:《胡適著作研究論文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70年。



季季覺得懷舊──在台北市。
陳星吟與金閣寺
陳星吟前天(3月15日)離台返夏威夷,3月16日路過京都,先去拜見“金閣寺”,了卻半世紀心願。
*
“金閣寺”於1950年遭實習僧人焚毀,1955年重建。三島由紀夫以此題材於1956年出版其第四本長篇“金閣寺”,彼時年僅32歲。
*
陳星吟輔大哲學系畢業即於1969年創立“晚蟬書店”。由鍾肇政、張良澤合譯的“金閣寺”是創業第四本書,於同年12月12日初版,是三島由紀夫作品首次在台出版。
*
三島由紀夫於1970年11月25日在東京切腹身亡,震驚全世界。
晚蟬書店的“金閣寺”,也因此意外,聲名大噪,暢銷一時。
星吟對此,始終念念不忘。
*
1976年我曾去京都拜見“金閣寺“,當時閣身較為素樸。
如今星吟所見,似更金壁輝煌了。



陳文發
2017/0426
追蹤多年的評論作者許逖,雖然買過他的好幾本著作簽名本,卻一直搜尋不到他的個人資料(台灣作家作品目錄,找不到他任何資料)以及消息,生死不明。
今天在書堆中看到他的一疊著作,隨手取上書桌翻讀,再上網搜尋他的消息,結果意外搜尋到一則他已於去年九月病逝在萬芳醫院的消息。
2017年01月24日更生日報



















孫立人將軍 (陳庭詩作,1989

未提供相片說明。

未提供相片說明。








圖像裡可能有2 個人、文字

《百戰軍魂-- 孫立人將軍傳》上下,1989




幾年前,想介紹許逖,不知何故,沒寫成。當時手頭上只有  《會意集》

《會意集》│青年出版社│ 許逖著│1969D01502 會意集許逖著
青年出版社民國85 
2019.1.20 晚,我接到台灣負責《許逖紀念文集》(暫定--妹妹 許敏等人編後、印出,回美國)的的朋友來電,說美國的楊誠先生說要寄幾本給我。楊學長在國家圖書館看到書,影印資料帶回美國.......




臺灣大學歷史系
我常自稱是杜維運老師「黃埔一期」的學生,但應該算是黃埔二期,許逖、張元、阮芝生等人才是真正的一期。





永遠的湖南騾子許逖 舒坦 - 更生日報宜蘭花蓮台東新聞

永遠的湖南騾子 許逖 ◎舒坦

2017-01-24


許逖走了,走得突然,親友們十分不舍。 
崛起五十年代的許逖,他的驟逝,充分說明,老年人健檢的重要,病應及時就醫的重要。 


許逖,字著先,民國二十三年生,胡南長沙人,自幼聰慧,悟性高,也有鄭觀應「越不可為越為」的騾子性格。早年隨海軍來台,先後參加鯁門海戰、南日島戰役,突擊東山島時受傷,退後考進台大,受業於方東美先生,唸完研究所後以筆耕為生,先後以海若、雁痕、弄潮兒等筆各撰寫不同時期篇章,五十年代,文壇舉筆輕重,以「士大夫之無恥,是為國恥」,「文藝界十大時症」等辟論,識見別裁,文風奇崛,卓立士林,望重兩岸,香港「新聞天地」發行人,卜少夫先生親自約稿,不為所動,時中央日報社長陳建中先生請餐敘,邀出任大溪檔案室研究員,亦以不任公職,不委身政黨工作婉拒;並書「龍性」二字自勉。為此,許逖特為「龍」註釋。
「『龍』有鱷魚的頭,鹿的角,鷹的眼睛、爪子,生就一身穿山甲般鱗殼,蛇般結實靈活的身體。一種動物(人),同時具有如鱷魚那樣在水中,能游、能潛,在地面跑得跟鹿一樣快,一年換一次角,年年年輕,在空中跟鷹一樣飛高望遠,眼神威猛,腳爪強而有力,能抓能爬,加上一身鱗甲,雖獸中之王雄獅猛虎都咬不動,還能像蛇一樣精壯,交配一次,動輒十二至二十四小時,人,誰能同時兼具這多能耐,那不祇是超人,是超超超人。因此,龍,只是無知人類神話虛擬幻象合成,非現實存在。

「龍性」,旨在闡明個人心志,特立獨行,不為流俗。
許逖為人剛正,敦品力學,誠己厚人,一生從不公務,以「橫眉冷對千夫指」立身;尊儒為本,而自奉儉簡,學養深厚,先後執教於淡江、東海、中國醫藥、勤益科技等知名私立院所,課餘仍筆耕不倦,除早年已出版「文星!問題!人物」、「奔流」、「激湍」、「烽火錄」等鉅著外,現存已發表中央、聯合、中時等報散章,仍多達數百萬字,輯為「文集」。 
一生不為公職、不事官場、不涉政事、不屑權貴。例外益善,民國七十六年,各界為俞大維先生慶賀九十大壽,許逖在中國時報寫一篇六千字的「一個老兵的故事」,祝賀老部長,大維先生看後甚為感動,特約餐敘。 
俞大維先生是誰,他是至今仍屬亞洲唯一一個,美國哈佛大學拿到博士學位後,再拿哈佛獎學金,轉赴德國聽愛因斯坦講「相對論」的洲際級學人,來台後一任國防部長十年,深受官兵愛戴。 
民國七十八年九訪孫立人將軍,成「『百戰軍魂』-- 孫立人將軍傳」(上、下冊),凡五十萬字,八十二年主編「孫立人將軍永思錄」後,從此退隱。 
許逖作息不常,長年案「讀」勞「神」,又從不做老人健檢,明知有心臟、腎臟方面疾病,亦拒不就醫,今(一○五)年八月中,因病情加劇,經鄰居亦是榮民李國勝先生,暨輔導會新北榮服處新店區潘名德組長,就近送院救治,他小妹許敏(著名電腦工程師,僅十個月不到,就為美國聯邦調查局,完成史政網路儲檔安裝,二十六天,為台中榮總設計安裝妥網路檔庫),專程回台照護,終因敗血症搶救無效,九月八日凌晨三時,病逝台北萬芳醫院,享年八十三歲。 
八年學院研習,許逖力學成器,卻一生以出身海軍為榮,有「生為海軍,死為忠魂」之句留言。骨灰依其遺願,一分樹葬南港國軍公墓;一分海葬,由胞妹許敏帶回美國,家祭後,灑入太平洋。以副海若、弄潮兒、雁痕。 
許逖的老戰友們,大都只知他隻身在台,其實,許逖姊弟妹有七人之多,除二弟(勝武)、三弟(國)早逝外,最小弟弟許凱、大姊(夫婿為早年U2飛行員)、二妹許莊、小妹許敏全居美,且都學、業有成。雖都年事亦高,而手足情深。病中,許敏返台擬送大哥赴美就醫(許敏兩個兒子、許莊長子,均為在美執業醫師),為許逖堅拒,認為台灣醫療水準,不比美國差,不得已,乃將病歷傳送美國,再從美國遞藥回台,無奈為時已晚。 



長年海上艦艇生活,養成許逖堅毅的責任心意志力,和簡樸的生活習慣,一生信守承諾,律己嚴,待人寬,對「人」和「仕」,亦本此要求,堅持「人」,可以窮,不可無品,「仕」,可不達,不可失格(德),準此,許逖這一生,俯仰無愧,他是「永遠的鬥士」,他的傳統文人風骨,將永誌人心。※

--


圖書
兼愛與博愛
許, 逖, 1934-
民58[1969]
新世紀叢書. 017.

可在 辜振甫圖書館 徐州閉架書庫(點選下方「閉架書庫調閱服務」連結) (191.7 0839)獲得

圖書
百戰軍魂 : 孫立人將軍
許, 逖, 1934-
1989.
懋聯平凡書系. 2.
可在 總圖書館 Main Library 總圖2F人社資料區 (783.3886 1208 0839)獲得






《百戰軍魂-- 孫立人將軍傳》上下,1989



勾選列印(最多50筆) 
  1.   
    • 許逖
    •  
    • 幼獅月刊
    •  
    • 27:1-2 民57.01-02
    •  
    • 共15頁
    • 外部系統再查詢
  2.   
    • 許逖
    •  
    • 自由太平洋
    •  
    • 9:8
    •  
    • 民54.08
    •  
    • 頁30-33
    • 外部系統再查詢
  3.   
    • 許逖
    •  
    • 自立晚報
    •  
    • 民56.12.11
    •  
    • 頁6
    • 外部系統再查詢
  4.   
    • 許逖
    •  
    • 大華晚報
    •  
    • 民57.04.08
    •  
    • 頁8
    • 外部系統再查詢
  5.   
    • 許逖
    •  
    • 青年戰士報
    •  
    • 民57.07.01
    •  
    • 頁6
    • 外部系統再查詢
  6.   
    • 許逖
    •  
    • 文藝
    •  
    • 8
    •  
    • 民59.02
    •  
    • 頁69-84
    • 外部系統再查詢
  7.   
    • 許逖
    •  
    • 文學
    •  
    • 6
    •  
    • 民58.12
    •  
    • 頁12-25
    • 外部系統再查詢
  8.   
    • 許逖
    •  
    • 自由太平洋
    •  
    • 9:9-10 民54.09-10
    •  
    • 共9頁
    • 外部系統再查詢
  9.   
    • 許逖
    •  
    • 自立晚報
    •  
    • 民56.12.11
    •  
    • 頁6
    • 外部系統再查詢
  10.   
    • 許逖
    •  
    • 文藝
    •  
    • 4
    •  
    • 民58.10
    •  
    • 頁146-158
    • 外部系統再查詢
  11.   
    • 許逖
    •  
    • 大華晚報
    •  
    • 民57.01.15
    •  
    • 頁8
    • 外部系統再查詢
  12.   
    • 許逖
    •  
    • 青年戰士報
    •  
    • 民64.04.19
    •  
    • 頁7
    • 外部系統再查詢
  13.   
    • 許逖
    •  
    • 出版月刊
    •  
    • 20
    •  
    • 民56.01
    •  
    • 頁49-52
    • 外部系統再查詢
  14.   
    • 許逖
    •  
    • 出版月刊
    •  
    • 25
    •  
    • 民56.06
    •  
    • 頁35-42
    • 外部系統再查詢
  15.   
    • 許逖
    •  
    • 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
    •  
    • 碩士論文
    •  
    • 民54.06
    •  
    • 共2,191頁
    • 外部系統再查詢
  16.   
    • 許逖
    •  
    • 大華晚報
    •  
    • 民56.08.14,21
    •  
    • 頁5
    • 外部系統再查詢
  17.   
    • 許逖
    •  
    • 東方雜誌
    •  
    • 2:6
    •  
    • 民57.12
    • 頁96-101
    • 外部系統再查詢
  18.   
    • 許逖
    •  
    • 青年戰士報
    •  
    • 民58.02.17
    •  
    • 頁7
    • 外部系統再查詢
  19.   
    • 許逖
    •  
    • 新夏
    •  
    • 21
    •  
    • 民60.05
    •  
    • 頁3-5
    • 外部系統再查詢
  20.   
    • 許逖
    •  
    • 中華日報
    •  
    • 民63.11.08-10
    •  
    • 頁9
  1.   
    • 許逖
    •  
    • 新夏
    •  
    • 8
    •  
    • 民59.02
    •  
    • 頁7-13
    • 外部系統再查詢
  2.   
    • 許逖
    •  
    • 自立晚報
    •  
    • 民56.12.11
    •  
    • 頁6
    • 外部系統再查詢
  3.   
    • 許逖
    •  
    • 自立晚報
    •  
    • 民56.12.11
    •  
    • 頁6
    • 外部系統再查詢
  4.   
    • 許逖
    •  
    • 文藝
    •  
    • 4
    •  
    • 民58.10
    •  
    • 頁146-158
    • 外部系統再查詢
  5.   
    • 許逖
    •  
    • 國魂
    •  
    • 282
    •  
    • 民58.05
    •  
    • 頁54-55
    • 外部系統再查詢
  6.   
    • 許逖
    •  
    • 中華日報
    •  
    • 民64.02.03-08
    •  
    • 頁9
    • 外部系統再查詢
  7.   
    • 許逖
    •  
    • 中央日報
    •  
    • 民58.04.04
    •  
    • 頁11
    • 外部系統再查詢
  8.   
    • 許逖
    •  
    • 文藝
    •  
    • 8
    •  
    • 民59.02
    •  
    • 頁69-84
    • 外部系統再查詢
  9.   
    • 許逖
    •  
    • 新夏
    •  
    • 4
    •  
    • 民64.01
    •  
    • 頁37-38
    • 外部系統再查詢
  10.   
    • 許逖
    •  
    • 中華日報
    •  
    • 民63.11.08-10
    •  
    • 頁9
    • 外部系統再查詢
  11.   
    • 許逖
    •  
    • 東方雜誌
    •  
    • 2:6
    •  
    • 民57.12
    • 頁96-101
    • 外部系統再查詢
  12.   
    • 許逖
    •  
    • 大華晚報
    •  
    • 民57.01.15
    •  
    • 頁8
    • 外部系統再查詢
  13.   
    • 許逖
    •  
    • 中華日報
    •  
    • 民63.11.29-30;12.01
    •  
    • 頁9
許逖
【介紹】:
宋歙州祁門人,寓居宣州宣城,字景山。許規子。仕南唐為監察御史。入宋,授汲縣尉。數上書論北邊事,為時相趙普所知。歷知海陵、鼎州、興元府,所至有政績。除主客員外郎、京西轉運使,徙荊湖南路。秩滿來朝,真宗稱其能,以度支員外郎選知荊南府事。逾年擢司封員外郎、知揚州。卒年五十七。


***


此案,不少文人,包括

許逖,都寫文章......





溫紳和 Windson Chen 都分享了 1 則貼文。



溫紳
2013年2月26日 · 
溫紳 / 台灣史上大小事:
台灣首宗分屍案的「瑠公圳案」(1961年2月26日)
自謝長廷在參選台北市長時打出「回復瑠公圳原貌」的訴求,乃至於市長的郝龍斌團隊也跟進有重整瑠公圳成為「台北威尼斯」的聲音,可見這案興建於清乾隆5年,也就是迄今已有273年歷史的大圳,早在公元1740年時,便因郭錫瑠、郭元芬父子倆胼手胝足,將新店碧潭的溪水,自大坪林穿山入景美,公館而到大直之基隆河河的水利工程,耗時廿餘載而灌溉沿途1200甲田地之「金合川圳」,不僅對先民農作物及台北盆地防洪發揮功能,而且也是台灣人「人定勝天」之打拼精神見證,尤其是終戰後到七O年代被覆蓋上柏油路和高架橋之前,被後人改名為「瑠公圳」以紀念郭錫瑠的大圳兩旁,楊柳垂溪、景緻宜人的美好回憶讓人難忘。
不過,這條昔日有「小威尼斯」美譽之大圳,在1961年2月26日下午九點多,突被5位附近之工兵學校的學生發覺有一大包灰白色包裹擱淺圳內,適巧警員梁迪端巡視經過,於是合力撈起後打開一看,竟然是半具女屍及年約二十餘歲的頭部!死亡時間約已3天;於是再仔細搜索周邊,旋即在圳內另端也找到類似包裹,裡面是下半身及四肢屍塊,腹內還驗出懷有4個多月大的男嬰,於是乎,台灣近代史上第一宗分屍命案正式登場。
根據當時驗屍之法醫楊日松檢查,死者遺物上驗出有狗毛等15 種證據,於是警方鎖定棄屍現場週遭養狗人家,同時,也有一名三輪車夫林萬而出面證實:案發當晚在和平東路二段107巷口載到帶有重物包裹之客人,因此,循線在107巷內進行地毯式搜索,結果,馬止查到巷內35弄1號的柳哲生將軍宅內蓄犬,加上住在裡面之廚子劉子玉、司機陳世有、勤務兵李家禧三人言詞閃爍,遂在案發第9天,將軍官邸遂被檢警搜索,上述3位「關係人」還慘遭收押41天之久!使得「瑠公圳案分屍案」高潮迭起。
這位被強烈懷疑涉案的柳哲生將軍,是台灣空軍正式「官方認證」擊落過9架敵機之空戰英雄,在「筧橋風雲」等電影或中華民國戰史上都有詳加報導!結果,原本被視為空軍總司令人選的「明日之星」,竟因分屍案發生在官邸附近,而他家裡有養狗,以及廚房內的麵粉袋與包裹屍體之袋子極相似等8項證物「吻合」,因此慘遭外界懷疑涉案,不但報端前後有339篇未經詳實查證便披露影射之報導,連報上漫畫也公然畫出一幅有位穿軍裝的男人在女主人旁,看著手下進行「分屍」並在指揮的模樣,尤有甚者,連執鞭於東海大學中文系的「新儒學」教授徐復觀也投書批判軍紀敗壞,搞得柳哲生的二子四女不敢上學,連空軍總部的聯務也辭掉而經營「福樂乳品」。
何以媒體會如此圖文並茂,繪聲繪影迫蹤報導呢?主因是蔣介石總統非常「愛看」這宗分屍案新聞,不但要求黨營「中央日報」鉅細靡遺報導,連警備總部也奉令在每天下午3點由王超凡少將發佈「案情進展」;結果,在案發第52天偵破時,卻是跌破朝野眼鏡,主因是警方懸賞10萬元後,有人出面指認死者是住在柳家對面之和平東路二段36號的陳富妹,遭到前夫盧家祥毒手,卻讓莫名其妙柳哲生蒙冤丟官!!






逖 


解釋:
  1. 遙遠。
    【例】逖聽鴻名
形
  1. 遙遠的、遠方的。《說文解字·辵部》:「逖,遠也。」《隋書·卷一四·音樂志中》:「百蠻非眾,八荒非逖,同作堯人,俱包禹跡。」
動
  1. 遠離。《書經·多方》:「我則致天之罰,離逖爾土。」《漢書·卷八五·谷永傳》:「誅逐仁賢,離逖骨肉。」
↧

《日本漫畫為什麼有趣》 ;京都的新名勝——漫畫博物館

May 9, 2019, 8:20 pm
≫ Next: 《中國縱橫:一個漢學家的學術探索之旅》Jonathan D. Spence
≪ Previous: 278 紀念許逖先生 2019-03-24 蘇遠亮、陳文華 hc iTaiwan forum 許逖 1934-2017《許逖文集》、《文星!問題!人物》《百戰軍魂-- 孫立人將軍傳》《會意集》、《奔流》、《激湍》、《烽火錄》、......等;晚蟬
$
0
0

這本《日本漫畫為什麼有趣》,作者是日本著名漫畫評論家夏目房之介,他還有另外一個受人注目的身份:祖父就是舊版一千日元鈔票上的那個夏目漱石。
在本書中,夏目老師從「繪畫·語言·格子」三個要素及其相互關係的視角來解析漫畫的表現結構。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comic/gb9yee.html

-----

這裡收藏了大約30萬件動漫相關資料,屬世界最大規模。館藏資料以日本國內現代漫畫書為主,涵蓋了世界各國的著名作品,甚至還有明治時代的資料。其中約有5萬冊可以親手取閱。
https://www.nippon.com/hk/views/b00801/
NIPPON.COM
京都的新名勝——漫畫博物館


↧
↧

《中國縱橫:一個漢學家的學術探索之旅》Jonathan D. Spence

May 10, 2019, 4:48 am
≫ Next: Friendship Before Facebook: Social Networks in a Pre-Digital Age
≪ Previous: 《日本漫畫為什麼有趣》 ;京都的新名勝——漫畫博物館
$
0
0
書目; Jonathan D. Spence(史景遷)著,《中國縱橫:一個漢學家的學術探索之旅》(Chinese Roundabout: Essays in History and Culture),夏俊霞等譯,上海遠東出版社,2005年


史景遷的《明代生活的活力》(收入《中國縱橫》123-33)雖只是書評,很可參考。



前言
第一编 跨文化交流
1 黄嘉略的巴黎岁月
2 门德斯·秉托的旅程
3 利玛窦及其北京之行

4 甘博在中國 
Jonathan Spence, "Sidney Gamble's China," in Spence, Chinese Roundabout: Essays in History and Culture (Norton, 1992 ISBN 978-0-393-30994-2): 51-67.
《中國縱橫:一個漢學家的學術探索之旅》 56~74
  • "A Pilgrimage to Miaofeng Shan"on YouTube—Gamble's 1920s film of pilgrimage to Miaofengshan, now housed at Duke University Library.片末有甘博要下妙峰山帽子裝花......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idney_D._Gamble

莊嚴,妙峰山進香日記* (1925.4.30 初八(一至十五香會)~5.2 北大風俗調查會);顧頡剛、莊嚴,妙峰山(民俗學會叢書之十八),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1928年
*此文可參考《故宮‧書法‧莊嚴》台北:雄獅美術,1999,pp. 178~191

又可參考蔣思钿《妙峰山進香》《中(華民)國的一日:1936年5月21日》縮簡版,pp.221~231


5 马尔罗的诱惑
6 西方人看中国
第二编 儒家的冲击
1 康熙帝的人生七大阶段
2 明代生活的活力
3 画家和他的圈子
4 天下第一清官的崩溃
5 一种充满活力的学说
6 中国科技的对话
7 做中国人
第三编 社会经纬
1 食
2 药
3 税
4 鸦片
第四编 民国以来
1 鸡血盟誓与勃朗宁手枪
2 天安门
第五编 汉学大师
1 芮沃寿
2 阿瑟·韦利
3 费正清
4 房兆楹

↧

Friendship Before Facebook: Social Networks in a Pre-Digital Age

May 10, 2019, 5:24 am
≫ Next: 莊嚴,妙峰山進香日記:A Pilgrimage to Miaofeng Shan" on YouTube—Gamble's 1920s film ;《中國縱橫:一個漢學家的學術探索之旅》 ;蔣思钿《妙峰山進香》《中(華民)國的一日:1936年5月21日》
≪ Previous: 《中國縱橫:一個漢學家的學術探索之旅》Jonathan D. Spence
$
0
0



在50~70年代,台灣可能用相簿、同學/通信錄,信件等保持資料。


The British Library

Ever wondered how people kept a record of their friendships in a pre-digital age? Come and explore our #FriendshipBeforeFacebookexhibition – closing on 12 May. Don’t miss your last chance to see our collection of pocket-sized friendship albums up close http://ow.ly/yWEZ50u6ftZ
Image: Egerton MS 1467 f001v-002r
圖像裡可能有1 人






Friendship Before Facebook: Social Networks in a Pre-Digital Age
Monday to SundayFREE
From the friendship album of Moyses Walens of Cologne, Add MS 18991, 1605-1615.

For more information

  • Tel: +44 (0)1937 546546
  • Email: boxoffice@bl.uk
  • Admission: Free entry
26 February – 12 May 2019
How were friends selected, collected and put on display, before the digital era? Explore the Library’s collection of pocket-sized friendship albums – made between the 16th and 19th centuries – full of celebrity autographs, music, miniature paintings and bawdy lift-the-flap pictures.
Image: From the friendship album of Moyses Walens of Cologne, Add MS 18991, 1605-1615. 

Details

Name:Friendship Before Facebook: Social Networks in a Pre-Digital Age
Where:The Sir John Ritblat: Treasures Gallery
The British Library
96 Euston Road
London
NW1 2DB
Show map      How to get to the Library
When:Monday to Sunday 
Opening times and visitor information
Price:Free
Enquiries:+44 (0)1937 546546
boxoffice@bl.uk

↧

莊嚴,妙峰山進香日記:A Pilgrimage to Miaofeng Shan" on YouTube—Gamble's 1920s film ;《中國縱橫:一個漢學家的學術探索之旅》 ;蔣思钿《妙峰山進香》《中(華民)國的一日:1936年5月21日》

May 10, 2019, 8:48 am
≫ Next: 王夫之《薑齋絕句》;目力既有窮,生平不久稽。茍守規中見,安能無笑啼。
≪ Previous: Friendship Before Facebook: Social Networks in a Pre-Digital Age
$
0
0

4 甘博在中國 
Jonathan Spence, "Sidney Gamble's China," in Spence, Chinese Roundabout: Essays in History and Culture (Norton, 1992 ISBN 978-0-393-30994-2): 51-67.
《中國縱橫:一個漢學家的學術探索之旅》 56~74
  • "A Pilgrimage to Miaofeng Shan" on YouTube—Gamble's 1920s film of pilgrimage to Miaofengshan, now housed at Duke University Library.片末有甘博要下妙峰山帽子裝花......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idney_D._Gamble

莊嚴,妙峰山進香日記* (1925.4.30 初八(一至十五香會)~5.2 北大風俗調查會);顧頡剛、莊嚴,妙峰山(民俗學會叢書之十八),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1928年

*此文可參考《故宮‧書法‧莊嚴》台北:雄獅美術,1999,pp. 178~191

又可參考蔣思钿《妙峰山進香》《中(華民)國的一日:1936年5月21日》縮簡版,pp.221~231
↧
Remove ADS
Viewing all 694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earch

  • RSSing>>
  • Latest
  • Popular
  • Top Rated
  • Trending
© 2025 //www.rss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