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694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高居翰 James Cahill 1926-2014

$
0
0
80年代讀他的中國美術史。90年代初,在哈佛買到他的Norton演講集。幾年前,在台灣大學聽過他一場演講,他當時有點急,想晚年開創著述新局,尤其是利用網路科技。
先生著作的漢譯,台北的石頭出版社有精美的印刷;北京三聯有平價的版本。
 ----

James Cahill, Scholar of Chinese Art, Dies at 87

訃告

美國著名中國美術史學者高居翰逝世


美國著名中國美術史學者高居翰(James Cahill)周五在加州伯克利家中去世,享年87歲。高居翰對中國美術作品的解讀影響了西方几代學者。
他的女兒薩拉·卡希爾 (Sarah Cahill)說,他因前列腺癌併發症去世。
  • 檢視大圖1985年,高居翰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Saxon Donnelly
    1985年,高居翰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高居翰教授從1965年開始到1994年退休前都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任教, 他是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對中國美術作品進行研究和編目造冊的一批著名美術史學家之一。伯克利分校研究中國藝術的白瑞霞 (Patricia Berger)教授說,當時的西方對中國藝術的興趣遠不能與現在相比。白瑞霞曾師從於高居翰。
 她說,高居翰教授一開始是和瑞典學者喜仁龍(Osvald Siren)合作,後獨自展開工作,他對中國繪畫精品進行紀錄和拍照,建立起一套正典體系,在此基礎上去理解中國繪畫千百年來的發展。
在對繪畫作品的分析中,高居翰教授通常會儘可能透過畫的筆法來了解一位畫家的性格。這種形式分析演變成為對藝術品鑒定的興趣,而這是中國藝術研究中一個主要課題;中國有臨仿著名作品的傳統,一些臨仿作品本身也被認為是大作。
高居翰教授在1999年曾引發了一場關於作品鑒定的熱烈辯論,當時他說大都會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中國收藏中有一件重要藏品是偽作。
這部作品是據稱出自10世紀畫家董源之手的《溪岸圖》。高居翰教授當時說,此畫可能為張大千所作。張大千是20世紀中國畫家、收藏家以及臨仿大師,他自己的作品也價值連城。
高居翰在大都會博物館的一次內部研討會上提出了自己的結論,他說證據來源於這幅畫的筆法和印章。大都會博物館亞洲藝術部主任何慕文(Maxwell K. Hearn)認為這部作品是真品,至今該畫仍在館內展出,並標為董源作品,而高居翰教授始終認為其作者是張大千。
伯克利藝術博物館(Berkeley Art Museum)亞洲藝術高級策展人、高居翰教授的另一位學生白珠麗(Julia White)說,「我認為這個問題永遠不會有結論。」
何慕文周二在一封郵件中說,現在幾乎沒有學者相信《溪岸圖》是近代仿作。但他讚揚了高居翰教授的合理質疑,稱他是「我們所有人的導師」。
高居翰教授的兒子尼克(Nick)說,父親很享受這樣的爭辯,「不是因為爭議性,而是因為觀點、對話,和如同身臨戰場般的交鋒。」
高居翰1926年8月13日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的布拉格 堡。他最初是一名語言學家,1946年在日本、1946年到1948年在朝鮮擔任美國陸軍翻譯官,並在那裡萌生了對繪畫收藏的興趣。1950年他在伯克利 分校獲得了東方語言學士學位,後來又在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獲得了藝術史碩士和博士學位。
1954年到1955年,他作為富布萊特(Fulbright)學者在京都大學(Kyoto University)訪學。1956年,他開始在華盛頓的弗瑞爾藝廊(Freer Gallery of Art)擔任中國藝術策展人直至1965年。
1973年,他隨一個藝術史學家代表團首次訪問中國。原本擔心許多作品已經被破壞或者流失到海外的他發現,之前只能在古舊的輯錄里看到的一些畫作,仍然藏於北京。
此後,他頻繁地訪問中國,在中國講課,並與中國的藝術專家見面,也獲得了一睹某些繪畫收藏的機會。
上世紀70年代晚些時候,他開始探究有關藝術的更深層次問題,比如中國的繪畫是否受到了西方形象的影響,他還從研究大師及其技法向外拓展,開始關注曾經被忽略的畫作,比如中國人家中掛着的通俗畫作,這些作品通常出自不知名的畫家。
1978年到1979年,他在哈佛大學(Harvard) 的諾頓講座(Charles Eliot Norton)進行講學。講學內容後出整理出版為《氣勢撼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The Compelling Image: Nature and Styl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Painting)一書。
2010年,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向高居翰教授頒發了查爾斯·朗·弗瑞爾獎章(Charles Lang Freer Medal),表彰他對亞洲和近東藝術史的終生貢獻。他把自己的許多畫作留給了伯克利藝術博物館。
高居翰與多蘿西·鄧拉普(Dorothy Dunlap) 以及曹星原(Hsingyuan Tsao)的婚姻均以離婚告終。除了他首次婚姻的子女尼克和薩拉,他還和第二任妻子育有兩個兒子——貝內迪克特(Benedict)和朱利安 (Julian)。他還有六個孫輩。高居翰教授去世前剛剛與白珠麗合作,在伯克利藝術博物館舉辦了一次展覽,關注的是清朝(1644-1911)繪畫中的 女性形象。
高居翰的女兒說,他在生命的最後幾個星期里一直卧病在床,但並沒有停下手頭的一部中國繪畫史系列教學視頻的製作。在高居翰的網站上可以看到這些視頻,此外還有一個名為「病榻日誌」(Bedridden Blog)的博客,他在其中回顧了自己人生和病情。
在12月的一篇博文中,高居翰寫道,講課視頻是自己遺產的一部分。他說,「這基本上是一個如何把我腦子裡的東西轉化成一種可以傳播的形式、從而得以保存下來的問題。因為我腦海中儲存了大量的信息、圖像和想法,它們不能被複制到任何一個活着的人的思想里。」
翻譯:張亮亮、王湛

James Cahill, one of the foremost authorities on Chinese art, whose interpretations of Chinese painting for the West influenced generations of scholars, died on Friday at his home in Berkeley, Calif. He was 87.
The cause was complications of prostate cancer, his daughter, Sarah Cahill, said.


James Cahill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in 1985.
Professor Cahill, who taught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from 1965 until his retirement in 1994, was among a group of eminent art historians who, from the late 1950s to the 1970s, researched and cataloged Chinese painting. At the time, Western interest in Chinese art was far less than it is today, said Patricia Berger, professor of Chinese art at Berkeley and one of his former students.
Working with the Swedish scholar Osvald Siren and later on his own, Professor Cahill recorded and photographed Chinese masterworks, building a canon on which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ainting over the centuries, Professor Berger said.
In his analysis of paintings, Professor Cahill typically tried to learn as much as possible about the character of an artist from the brushwork. This formal analysis led to an interest in authenticity, a major theme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art; in China, copying revered works is a tradition, and some copies are regarded as masterpieces in their own right.
Professor Cahill set off an explosive debate about authenticity in 1999 when he said a painting that had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s Chinese collection was a fake.
The work, a scroll titled “Riverbank,” was said to be by Dong Yuan, a 10th-century painter. Professor Cahill said it was probably the work of Zhang Daqian, a 20th-century Chinese artist, collector and master forger whose own work sells for millions of dollars.
Professor Cahill presented his conclusions during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at the Met, citing evidence based on the brushwork and seals used in the painting. Maxwell K. Hearn, of the Met’s Asian department, defended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work, and it remains on display at the museum, attributed to Dong Yuan, although Professor Cahill remained convinced that it is by Zhang.  
“I don’t think it will be ever finally resolved,” said Julia White, senior curator for Asian art at the Berkeley Art Museum and another student of Professor Cahill’s.
In an email on Tuesday, Mr. Hearn said that few scholars now believe “Riverbank” to be a modern forgery. But he praised Professor Cahill, whom he called “a mentor to us all,” for his healthy skepticism.
Professor Cahill’s son Nick said that his father reveled in such debates, “not for the controversy but for the argument, the dialogue, for the engagement in the field.”
James Francis Cahill was born on Aug. 13, 1926, in Fort Bragg, Calif.  Originally a linguist, he worked as an Army translator in Japan in 1946 and in Korea, where he became interested in collecting paintings, from 1946 to 1948. He received his bachelor’s degree in Oriental languages in 1950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and his master’s and Ph.D. in art histor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In 1954 and 1955 he studied at Kyoto University on a Fulbright scholarship. He joined the staff of the Freer Gallery of Art in Washington in 1956 and was curator of Chinese art there until 1965.
 In 1973 he visited China for the first time as part of a delegation of art historians. Fearing that many works had been destroyed or moved out of the country, he discovered instead that paintings he had been able to see only in old catalogs were still in Beijing.
After that he made frequent visits to China, where he lectured, met with other Chinese art scholars and was given access to painting collections.
Later in the 1970s he began exploring deeper questions about the art, like whether Chinese painting had been influenced by Western images, and he began to branch out from studying the masters and their techniques and look instead at paintings that had been ignored, like the popular works, often by unnamed artists, that Chinese people had in their homes. 
In 1978 and 1979 he gave the Charles Eliot Norton lectures at Harvard. They were published as a book, “The Compelling Image: Nature and Styl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Painting.”
In 2010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awarded him the Charles Lang Freer Medal for his lifetime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of Asian and Near Eastern art. He left many of his own paintings to the Berkeley Art Museum.
His marriages to Dorothy Dunlap and Hsingyuan Tsao ended in divorce. In addition to Nick and Sarah, children from his first marriage, his survivors include two sons from his second, Benedict and Julian, and six grandchildren. At his death Professor Cahill had just completed a collaboration with Ms. White on an exhibition at the Berkeley Art Museum focused on images of women in Chinese painting of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
He had been confined to bed in his final few weeks, his daughter said, but he continued to work on a video lecture serie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It can be seen on his website, where he also reflected on his life and illness in what he called Bedridden Blog.
In a December post, he wrote of the lecture series as one part of his legacy. “Basically,” he said, “it is a problem of how to convert what is in my mind, a great store of information and images and ideas that cannot be duplicated in the mind of anyone else alive, into a communicable form so that it is preserved.”
----

中國美術史家 高居翰的400 本書
http://jamescahill.info/the-writings-of-james-cahill/books-read
電影筆記
http://jamescahill.info/the-writings-of-james-cahill/movie-notes

---這幾年將它們當禮物送給謝立沛老師

從2009年起 三聯出版他的5本著作  有的台灣有更美麗的版本


高居翰(James Cahill,1926— )教授是美国学界著名的中国绘画史专家。曾长期执教于伯克莱加州大学的艺术史系,并担任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中国艺术部主任。他是最早将海外汉学研究与德国传统的艺术史研究相结合并取得成功的艺术史家,其著作多由在各大学授课时的讲稿修订或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编纂而成,融会了广博的学识与细腻、敏感的阅画经验,皆是通过风格分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典范。1997年,高居翰获得伯克莱加州大学颁发的终生杰出成就奖。
三联书店出版的“高居翰作品系列”共包括五册。其中三册属于他宏大的“中国晚期绘画史”写作计划:《隔江山色:元代绘画 1279-1368 》、《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 1368-1580 》、《山外山:明代晚期绘画 1570-1644 》。另外两册分别是他1979年哈佛大学诺顿讲座、1991年哥伦比亚大学班普顿讲座的讲稿结集:《气势憾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和《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即出)。这是高居翰教授的著作首次以比较完整的面貌与大陆读者见面。 


隔江山色
译者: 宋伟航
作者: [美] 高居翰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09-8
本书是作者关于中国晚期绘画史写作计划的第一种,探讨元代绘画。元代是蒙古人统治中国的时代,却也是中国文人画发展最具活力与原创性的时代。在蒙古人废科举制度的情形下,读书人面临着变节或失业的两难窘境,很多文人政途不通,转而以为人占卜、代书或绘画为业。本书即讲述了在这个异族统治、志不得伸的年代里,画家如何以绘画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心声的故事。

元代是蒙古人統治中國的時代,卻也是中國文人畫發展最為輝煌燦爛的時代。本書討論中國畫家如何在這個苦悶而不得伸志的年代裡,轉而以繪畫表達自己對時代的看法及心聲。
除了時代與歷史背景的提示和討論,作者還具體地敘述了元代藝術家與畫壇所面對的諸多創作課題,並且針對近40位重要畫家進行生平介紹,舉出傳統畫史與畫論對他們個別的評價。不但如此,作者還以傳世具體的畫作為例,分析每位畫家的創作形式、內涵與意義。書末並附詳盡〈註釋〉、〈參考書目〉與〈索引〉。
在作者與本地學者的協助下,中文版不但將原書的「古籍引文」還原為中文,同時還修正了原書許多誤植之處,中文版的圖版採圖隨文走的設計,而且,品質也比英文版的精彩、考究得多。整體而言,中文版更為完整而易讀。
無論您是初學者或已經是專家學者,本書都是引導您進入專家之門的必備藝術書籍。
****
江岸送别
译者: 夏春梅
作者: 高居翰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09.8
朱元璋推翻蒙元政权,建立明朝以后,却也带来了一段腥风血雨的统治,许多文人画家都落得了身首异处的凄惨下场,形成明初画坛的空白时期。本书探讨明代初期与中期的绘画发展,除了讨论明代画家如何赓续元代的绘画成就,寻求创新之外,也探讨了宫廷绘画与浙、吴(苏州)、南京等地方画派的表现及其发展。书中对于画家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其绘画风格的关系,也有极为精彩透辟的讨论。

本書探討中國明代初期與中期(1368-1580)繪畫。除討論明代繪畫風格中承續自元代及新創的部份之外,也探討了宮廷繪畫與浙、吳(蘇州)、南京等地方畫派的表現及其發展。此外,書中對畫家的社會、經濟地位與其繪畫風格的關係,也有極為精彩透闢的討論。
本書的撰寫模式與上述《隔江山色》一書相同。除了時代、歷史背景、藝術家與畫壇創作議題的探討之外,書中析論了近50位明代重要畫家的生平遭遇。不僅提供傳統畫史與畫論對他們個別的評價,並一一以傳世具體的畫作為例,解剖每位畫家的形式語言、內涵與意義。書末附詳盡〈註釋〉、〈參考書目〉與〈索引〉。
在作者與本地學者的協助下,中文版不但將原書的「古籍引文」還原為中文,並修正了原書許多誤植之處,中文版的圖版採圖隨文走的設計,品質也比英文版精彩、考究得多。整體而言,中文版更為完整而易讀。
無論您是初學者或已經是專家學者,本書都是引導您進入專家之門的必備藝術書籍。
***
陳洪綬『畫論』:「…..諸公,雖千門萬戶,千山萬水,都有韻致。……..老蓮願名流學古人,博覽……老蓮五十四歲矣,吾鄉並無一人,中興畫學,.拭目俟之!」

----轉引自高居翰『山外山』(The Distant Mountains)結尾處
山外山
译者: 王嘉骥
作者: 高居翰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09.8
晚明经历了“天崩地解”的改朝换代巨变。由于朝廷体制的松动,文人思潮活泼、多元而富批判性。艺术家与政治的关系诡谲而复杂,各种景况造成了画坛空前的大震荡。在书中,读者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类型的画家及其令人震撼惊异的绘画图像,也可以了解到,中国绘画到了晚明时期,无论在形式的发展、内涵与意义的丰富性以及实践上,都已经发展到空前未有的复杂程度。

本書簡介

本書探討中國明代晚期(1570-1644)繪畫的發展。晚明經歷了「天崩地解」的改朝換代巨變。一方面,由於朝廷政治體制的鬆動,文人的思潮活潑多元而富批判性。藝術家與政治的關係詭譎難測。另一方面,卻也因為改朝換代的緣故,文人士大夫紛紛面臨了是否要繼續服事滿清新政權的難題。有的人選擇「反清復明」,有的人被迫剃度出家或甚至自戕謝國,有的人則選擇繼續為滿清政權服務。這種景況造成了畫壇空前的大震盪。傳統畫史是如何評價各類的文人或貴族畫家呢?而時至今日,我們又應該如何評判或看待晚明畫壇的詭譎波瀾呢?高居翰教授是當今研究十七世紀中國繪畫的權威學者。在書中,他除了讓我們看到明末畫壇各種令人震撼驚異的山水圖像表現之外,同時,藉由他的生動描述,讀者也會了解到:中國藝術的創作到了晚明時期,無論在形式的發展上、在內涵與意義的豐富性上、以及在實踐上,都已經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複雜程度。
本書的撰寫模式與《隔江山色》、《江岸送別》均同,譯文也同樣通順流暢。書中一共探討了42位畫家的生平及171幅畫作。高居翰教授自己坦承,本書是他耗時最久的嘔心瀝血之作。讀者透過本書,可以深刻了解藝術家與政治權力之間的複雜網絡關係,進而明白藝術創作的本質並不完全是自由的。但也因為有著許許多多的外因與內因牽絆及影響,藝術家的創作才會對時代產生意義與衝擊。
無論您是入門者,或已經在藝術的領域裡學有專精,本書都是不可多得的經典著作。


專家推薦

~石守謙(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所長、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高居翰基本上倚賴著兩個工具:一為其對繪畫風格的精闢形式分析,另一則為其以畫家之身分背景及生活方式為探討作品內涵之切入角色。前者來自於他在西方美術史方面的訓練,非一般中國傳統學人所熟習,後者則出於他長年以來對中國文化傳統的鑽研,以及一種具有審慎批判態度的理解。透過這兩個利器在畫家作品上的聯繫,他遂得以引導讀者進入時代的文化深處。 
~方聞(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史教授、大都會博物館東方部主任、中央研究院院士)
高居翰此書(《氣勢撼人》)……,是目前為止有關十七世紀中國繪畫的論著中,最具震撼力的一本。
~古原宏伸(日本奈良大學美術史教授)
高博士的論著讀來皆十分有趣,無一例外。然其中的趣味性乃深蘊睿智,此為作者之學識、分析問題與解析圖像的卓越能力、以及豐富的閱畫經驗,綜合所得之產物。高博士所閱之畫,甚至包含了大量中國大陸收藏的作品;像他那樣見過那麼多作品的幾乎沒有第二人。其分析力之敏銳與深刻,常令我不由得為之驚嘆。
~何懷碩(國立藝術學院教授)
高居翰教授﹒﹒﹒最可欽佩的特色,一是畫史的變遷,能扣緊時代、社會、文化、思潮乃至文學的發展脈絡來論述,極富深度與廣度﹒﹒﹒另一個特色是對重要作家作品的介紹不是一般概念化的陳述,而是極細膩的鑑賞與分析,不但深入淺出,引人入勝,而且以這種實證的方法,非常雄辯地印證了他的史觀。至於時常以中西藝術史的軌跡來對比說明,對畫史、畫跡的資料巨細無遺的排比解析,充份顯示作者知識博洽,見解獨到,令人擊節。
~何傳馨(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副研究員)
高居翰先生﹒﹒﹒一九六○年他出版第一本通論性著作《中國繪畫史》,此後勤於研究、講學,及籌辦專題展,發表許多深具啟發性的論著,成為在美國研究中國繪畫具有領導地位的學者。十八年前,高居翰寫成《隔江山色:元代繪畫》,是中國晚期繪畫系列著作五冊的第一本(陸續有《江岸送別:明代初期與中期繪畫》、《山外山:晚明繪畫》,及計畫中的清代與近代繪畫),學習中國畫史的學生,也終於有一本講究架構,嘗試把藝術品和藝術家聯繫起來的教科書。
~林柏亭(故宮書畫處處長)
高教授從西洋美術史研究之基礎,轉至中國繪畫史,其研究之方法,還有一些異於傳統觀點之論述,皆值得我們參考省思。
~蔣勳(東海大學美術史教授)
中國美術由於傳統太長,無論是資料掌握或觀念的自由度,都形成入門的障礙。高居翰的中國美術史,提供了一個新穎而不同的視野,對我們重新面對自己的傳統有耳目一新的啟發性。

***
气势撼人
译者: 李佩桦
作者: 高居翰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09.8
十七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面临改朝换代、人心惶惶的混乱时代,但在艺术史上,却是画家创作力最旺盛的时代。高居翰在书中提到:“即使在世界艺术史上,欧洲十九世纪以前的画坛,也都难与十七世纪的中国画坛媲美。”这是一部以最浅显的方式带领读者由小见大,进而透视中国绘画本质的大书。透过作者雄辩而生动的解析,以及丰富细腻的图版对比,读者可以毫无困难地进入中国十七世纪多位艺术大师──包括张宏、董其昌、吴彬、陈洪绶、弘仁、龚贤、王原祁、石涛──的心灵与创作世界,同时也可以一窥中国艺术里自然与风格的复杂辩证关系。


氣勢撼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The Compelling Image: Nature and Styl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Painting



***


The Painter's Practice: How Artists Lived and Worked in Traditional China (Bampton Lectures in America)

  • Hardcover: 187 pages
  • Publisher: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March 1994)


In The Painter's Practice, James Cahill reveals the intricacies of the painter's life with respect to payment and patronage - an approach that is still largely absent from the study of East Asian art. Drawing upon such unofficial archival sources as diaries and letters, Cahill challenges the traditional image of the disinterested amateur scholar-artist, unconcerned with material rewards, that has been developed by China's literati, perpetuated in conventional biographies, and abetted by the artists themselves. His work fills in the hitherto unexplored social and economic contexts in which painters worked, revealing the details of how painters in China actually made their living from the sixteenth century onward. Considering the marketplace as well as the studio, Cahill reviews the practices and working conditions of artists outside the Imperial Court such as the employment of assistants and the use of sketchbooks and prints by earlier artists for sources of motifs. As loose, flamboyant brushwork came into vogue, Cahill argues, these highly imitable styles ironically facilitated the forger's task, flooding the market with copies, sometimes commissioned and signed by the artists themselves. In tracing the great shift from seeing the painting as a picture to a concentration on the painter's hand, Cahill challenges the archetype of the scholar-artist and provides an enlightened perspective that profoundly changes the way we interpret familiar paintings. 

画家生涯
译者: 杨贤宗 马琳 邓伟权
作者: [美] 高居翰(James Cahill)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1-12-31
本书为“高居翰作品系列”第五种,也是中译本的首次面世,主题讨论中国古代画家,尤其是元、明、清晚期画家的工作与生活。高居翰在这本书中,试图打破文人画家“寄情笔墨、自书胸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话,从实际的社会生活层面,考察了不同阶层画家的状态,他们如何将作品作为社交的礼物与应酬,如何通过卖画来养家糊口,如何苦于画债繁多而草草了事或雇佣助手,而对赞助人、收藏家和顾主来说,他们如何从画家手中取得作品,他们的希冀和要求对画家创作能起多少权重,他们如何判断获得是一张应酬之作还是一幅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总之,在出自文人之手的主流撰述之外,高居翰通过搜集大量信笺、笔记、题跋等容易被忽视的材料,向读者展开了一幅自宋末以后,随着商业繁荣、社会中对绘画需求增加,画家们在不同层面谋生与创作的生动场景,使我们更充分地了解和考虑到一幅作品创作的原初情境,从而重新调整对艺术风格、品评标准的看法,读来令人读来耳目一新,是同类书市场中难得而重要的学术普及读物。
十七世紀的中國,是一個面臨改朝換代、人心惶惶的混亂時代,但在藝術史上,卻是畫家創作力最旺盛的時代。高居翰教授在書中提到:「即使在世界藝術史上,歐洲十九世紀以前的畫壇,也都難以與十七世紀的中國畫壇媲美。」
一九七八至七九年間,高居翰教授應哈佛大學極富盛名的諾頓(Charles Eliot Norton)講座之邀,以明清之際的藝術為題,發表研究心得。根據諾頓講座以往的經驗指出,凡是在該講座發表並集結成書的著作,最終都成為文壇及藝壇的經典。本書也不例外地已經進入經典之林,並獲得全美藝術學院聯會選為最佳藝術史著作。
透過作者雄辯而生動的解析,以及豐富細膩的圖片對比,讀者不但可以毫無困難地進入中國十七世紀多位藝術大師──包括張宏、董其昌、吳彬、陳洪綬、弘仁、龔賢、王原祁、石濤──的心靈與創作世界當中,同時,也可以清楚地看見中國藝術裡,自然與風格的複雜辯證關係。

詩之旅︰中國與日本的詩意繪畫

關于作者 
序言 
導論 
第一章 南宋的杭州 
徽宗皇家畫院 
詩畫對幅 
畫院以外的院體畫 
沒有詩文的詩意畫 
詩之旅 
第二章 晚明的蘇州 
明前期的詩意畫 
題有詩句的立軸 
張宏、李士達和盛茂燁 
盛茂燁的詩意畫冊頁 
明末清代其他詩意畫 
第三章 江戶時期的日本 
南畫在日本的興起 
彭城百川 
池大雅 
與謝蕪村︰早年生涯 
佐貫時期及其後階段的蕪村 
贊助人、詩人圈及詩歌理論 
蕪村與中國詩歌
蕪村與詩之旅︰晚年作品 
注釋 
參考書目 
HC:這本書的可爭議處很多. 譬如說圖1.32的所謂"絲綸圖"(題目很怪 它有特定的意思)又是連夜紡織又是暮色....


生態永續的藝術想像和實踐 Insights into the Eco-art of Britain

$
0
0




生態永續的藝術想像和實踐

周靈芝
本書收錄英國生態藝術發展中的七個不同事例,各自展現了不同的內容與形式,但都是以生態系統的思考為出發點。
究竟何謂生態藝術?和環境藝術又有何差別?有人認為美國才是生態藝術的發源地,但選擇以英國為研究對象有其現實與巧合的因素。2008年在嘉義北回 歸線藝術行動的海區論壇中,首次聚集了國內、國外各領域專家或學者,共同討論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台灣西南國土的變遷狀態。
與會顧問大衛黑利正是和哈里森夫婦合作,協助《溫室英國》計劃的執行。以台灣同樣也是海島國家的生存現實來看,《溫室英國》原本即是作者關心的主要研究對象之一,而透過大衛黑利的引介,英國其它重要的生態藝術計劃和網絡也逐一浮現。
書中七個案例雖然各自獨立成篇,但大致上都互有交疊,其中的藝術家更是彼此相識、時有往來,隱隱中浮現出英國生態藝術發展的網絡中幾個主要脈絡,也代表著英國境內有關生態藝術創作的幾個大方向。
由於時間、資源有限,對於英國生態藝術發展的面貌不可能鉅細靡遺地全部收錄。這本書中所呈現的方向,是透過作者個人角度,試圖抓取可以和台灣處境有 所呼應的若干案例,作為借取經驗的「他山之石」。書寫方式儘量以淺白易解的文字為主,希望透過本書的內容,帶給讀者一個認識生態藝術發展中,不一樣新視野 的機會。
另外,每一面向最後,也列出台灣近年來陸續發展的生態藝術相關案例簡介及資訊連結,作為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進一步瞭解和追蹤台灣藝術家在生態藝術創作上的努力之門徑,並期望藉著彼此互相參照,更能充份理解本書中所介紹的英國實例與其內容。
這些案例雖然各依「水、人與社區、行動」的面向來區分,但誠如英國的案例所見,生態藝術是關乎系統和關係的藝術,每一計劃其實多少都同時涉及了這三個面向,此書中的分類乃是作者以自己的理解,依各計劃中最重要比例的方向而予以區分,作為方便讀者辨識的依據。
  • 原價NT$380,特價NT$199
  • 線上書店 Google

線的詩性:以劇場服裝設計為介,尋找台灣原住民編織工藝的另類美學,

$
0
0




線的詩性:以劇場服裝設計為介,尋找台灣原住民編織工藝的另類美學,
本研究為劇場服裝設計創作實務研究,內容是以二○○五年《非常活力非洲樂舞情》,及二○○六年演出的莎翁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兩齣劇場服裝設計作品為 研究主體,探討尋找當代台灣原住民編織工藝的另類美學形式。這兩齣表演服裝作品的設計與製作,都根植在本人自二○○四年開始以兩年時間進行的部落田野研 究,與學習原住民傳統織布與竹藤編織技藝的工藝基礎之上;並在現代劇場中創意應用該傳統技藝。我認為現代原住民的傳統織品,不應該僅是作為保護傳統文化的 手段,或是為經濟市場所需而生產的商品。因此透過劇場藝術的形式活用原住民傳統的編織技藝,建構「 舊傳統」的「 新認同 」。

毛姆, THE SUMMING UP / Cakes and Ale/《觀點》(The Points of View by W. Somerset Maugham)

$
0
0

“A good style should show no signs of effort. What is written should seem a happy accident.”
—W. Somerset Maugham, SUMMING UP (1938)
Somerset Maugham wrote in The Summing Up: “…there is a sort of magic in the written word. The idea acquires substance by taking on a visible nature, and then stands in the way of its own clarification.”
這本書的一拉丁詞
“The argument ex consensu gentium is that the belief in God is so widespread as to be grounded in the rational nature of man and should therefore carry ...普遍同意论证(Consensus gentium argument). 也被通称为关于上帝存在的普遍同意论证。这个论证以下面的前提来基础:如果不严格区分,对上帝的信仰实质上是 ...
An ancient criterion of truth, the consensus gentium (Latin for agreement of the people), states "that which is universal among ...




一九一五年的《人性枷鎖》與一九一九年的《月亮與六便士》,則更確立他在文壇的地位。其他著作有《剃刀邊緣》、《餅與酒》--台灣1960s 有譯本、《書與你》、《毛姆寫作回憶錄》等。 ...

《尋歡作樂》翻譯過份:

毛姆的《餅與酒/尋歡作樂》(Cakes and Ale)就常被认为是讽刺哈代与他第二任妻子的小说,传言如此之盛,使毛姆 ...

上海譯文版 翻譯成 尋歡作樂

Cakes and Ale: or, th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1930) is a novel by British author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It is often alleged to be a thinly-veiled roman à clef examining contemporary novelists Thomas Hardy (as Edward Driffield) and Hugh Walpole (as Alroy Kear)[citation needed] -— though Maugham maintained he had created both characters as composites and in fact explicitly denies any connection to Hardy in his own introduction to later editions of the novel. Maugham exposes the misguided social snobbery leveled at the character Rosie Driffield (Edward's first wife), whose frankness, honesty and sexual freedom make her a target of conservative propriety. Her character is treated favorably by the book's narrator, Ashenden, who understands her sexual energy to be a muse to the many artists who surround her.
Maugham drew his title from the remark of Sir Toby Belch to Malvolio in William Shakespeare's Twelfth Night: "Dost thou think, because thou art virtuous, there shall be no more cakes and ale?" Cakes and ale are the emblems of the good life in the tagline to the fable attributed to Aesop, "The Town Mouse and the Country Mouse": "Better beans and bacon in peace than cakes and ale in fear".
Interestingly, it is one of two books to take the same quote for a title, the other being by Edward Spencer aka Edward Spencer Mott aka Nathaniel Gubbins.

Contents

[hide]

“It's no good trying to keep up old friendships. It's painful for both sides. The fact is, one grows out of people, and the only thing is to face it.” 

“The ideal has many names and beauty is but one of them.” 

“It must be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naturally absurd in a sincere emotion, though why there should be I cannot imagine, unless it is that man, the ephemeral inhabitant of an insignificant planet, with all his pain and all his striving is but a jest in an eternal mind. ” 

“The Americans, who are the most efficient people on the earth, have carried [phrase-making] to such a height of perfection and have invented so wide a range of pithy and hackneyed phrases that they can carry on an amusing and animated conversation without giving a moment’s reflection to what they are saying and so leave their minds free to consider the more important matters of big business and fornication.” 

“As we grow older we become more conscious of the complexity, incoherence, and unreasonableness of human beings; this indeed is the only excuse that offers for the middle-aged or elderly writer, whose thoughts should more properly be turned to graver matters, occupying himself with the trivial concerns of imaginary people. For if the proper study of mankind is man it is evidently more sensible to occupy yourself with the coherent, substantial, and significant creatures of fiction than with the irrational and shadowy figures of real life.” 

“It's very hard to be a gentleman and a writer. ” 

“A man who is a politician at forty is a statesman at three score and ten. It is at this age, when he would be too old to be a clerk or a gardener or a police-court magistrate, that he is ripe to govern a country. This is not so strange when you reflect that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he old have rubbed it into the young that they are wiser than they, and before the young had discovered what nonsense this was they were old too, and it profited them to carry on the imposture...” 

“I had not then acquired the technique that I flatter myself now enables me to deal competently with the works of modern artist. If this were the place I could write a very neat little guide to enable the amateur of pictures to deal to the satisfaction of their painters with the most diverse manifestations of the creative instinct. There is the intense ‘By God!’ that acknowledges the power of the ruthless realist, the ‘It’s so awfully sincere’ that covers your embarrassment when you are shown the coloured photograph of an alderman’s widow, the low whistle that exhibits your admiration for the post-impressionist, the ‘Terribly amusing’ that expresses what you feel about the cubist, the ‘Oh!’ of one who is overcome, the ‘Ah!’ of him 

whose breath is taken away.”

『餅與酒』與『尋歡作樂』的故事
約1965-56年,我經常讀我小阿姨買的『文壇』,它的社長是穆中南先生。
我印象很深的一則書籍廣告:餅與酒/毛姆著/沙 夷譯……..
幾十年過去,我知道這本書的書名可能錯誤,因為『餅與酒』是基督教的主題*,毛姆(Somerset Maugham)先生會用它嗎?

今天買毛姆『尋歡作樂』(Cakes and Ale)南京:譯林,2006,從書後之資料知道,書名取自莎士比亞的『第十二夜』:「你以為自己道德高尚,人家就不能尋歡作樂了嗎?」
我找一下:
Cakes and Ale: or, th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1930) is a novel by British author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It is a thinly veiled roman à clef satirizing contemporary novelists Thomas Hardy and Hugh Walpole.

Twelfth Night Act 2…..「你以為自己道德高尚,人家就不能尋歡作樂了嗎?」(…..because thou art virtuous, there shall be no more cakes and ale? .)

我再查從少年起深植記憶中的書:某家圖書館有資料:
餅與酒/毛姆(Somerset Maugham)著/沙 夷譯 , 臺北縣永和鎮/文壇社/民52. 234面/19公分.  文壇每月文叢;
---
*「聖餐的意義~保羅強調主祝謝了餅與酒後,都重複說明我們如此行事為了紀念主。 紀念是保存歷史和傳承信仰的重要活動。 ... 藉餅與酒,領主體血,養我靈魂,堅我信德。 中懷自覺感謝不盡,蒙恩既大,沾惠亦深,. 有主在心,勝獲至寶,我等喜樂難以言告 ... 」
林前 11:24-25

11:24 [hb5] 祝謝了、就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捨有古卷作擘開〕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
[lb5] 祝謝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是為了你們而舍的﹔你們要這樣行,來記念我。」
[nb5] 祝謝了,就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擘開的;你們應當這樣行,為的是記念我。”
[asv] and when he had given thanks, he brake it, and said, This is my body, which is for you: this do in remembrance of me.
[kjv] And when he had given thanks, he brake it, and said, Take, eat: this is my body, which is broken for you: this do in remembrance of me.
[bbe] And when it had been broken with an act of praise, he said, This is my body which is for you: do this in memory of me.
11:25 [hb5] 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
[lb5] 吃了餅以后,拿杯也照樣子﹔他說︰「這杯是新的約,用我的血立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總要這樣行,來記念我。」
[nb5] 飯後,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應當這樣行,為的是記念我。”
[asv] In like manner also the cup, after supper, saying, This cup is the new covenant in my blood: this do, as often as ye drink [it], in remembrance of me.
[kjv] After the same manner also he took the cup, when he had supped, saying, This cup is the new testament in my blood: this do ye, as oft as ye drink it, in remembrance of me.
[bbe] In the same way, with the cup, after the meal, he said, This cup is the new testament in my blood: do this, whenever you take it, in memory of me.
11:26 [hb5] 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
[lb5] 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的時候,總是傳揚主的死,直到他來。
[nb5] 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就是宣揚主的死,直等到他來。
[asv] For as often as ye eat this bread, and drink the cup, ye proclaim the Lord’s death till he come.
[kjv] For as often as ye eat this bread, and drink this cup, ye do shew the Lord’s death till he come.
[bbe] For whenever you take the bread and the cup you give witness to the Lord’s death till he comes. 
毛姆《觀點》(The Points of View by W. Somerset Maugham) 夏菁譯,上海:上海譯文,2011
目錄
詩人(案:哥德)的三部小說
聖者
散文與神學家蒂樂生
短篇小說
三位 (案:法國)日記體作家
譯後記
讀者從我對目錄的兩處案語,可知作者的文字範圍包括英德文。當時書有也有些拉丁文。
這本書翻譯上有些”疏忽” ,譬如說《散文與神學家蒂樂生》(pp. 83-123),傳主姓名的原文是John Tillotson, 1630-1694。此君的講道文章以簡潔出名,一向是英國18世紀以前的文章範本。現在類似《牛津英國文學伴讀》只用數十字介紹他,而毛姆大發思古之幽情,介紹這英國文化史上常被忽略的人物之生平 (現在人對當初英國國教與天主教的衝突,可能已沒什麼興趣,不過這是16-17世紀英國人的第一要事),相當有趣。


W. Somerset Maugham
http://www.answers.com/topic/w-somerset-maugham


the Bard's books;Boydell Shakespeare Gallery ;Shakespeare: An Illustrated Dictionary, OUP 1978/85, by Stanley Wells,

$
0
0

We can't capture Shakespeare

A new 'authentic' portrait of the Bard is causing a stir – but it tells us nothing about what made him unique
In 1623 the first collected edition of William Shakespeare's works was published by his old colleagues in the King's Men theatre company. They paid their lately deceased fellow actor, manager, and author the compliment of transcribing all his plays from actors' working notes, arranging them as Comedies, Histories, and Tragedies – an edition that is still the basis of Shakespeare's fame.
And naturally,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big book, the First Folio, they placed Shakespeare's portrait. The engraving shows a man with a tall bald forehead and a long face framed by a ruff collar. His friend and rival Ben Jonson wrote a verse to commend the likeness – "the graver had a strife/ With Nature to outdo the life". And yet, Jonson raises a question about the very value of a visual image of a verbal genius:

O, could he but have drawn his wit
As well in brass as he hath hit
His face, the print would then surpass
All that was ever writ in brass.
The engraving of Shakespeare's face, points out Jonson, cannot capture his "wit"; it's just an inert picture that does no justice to what made Shakespeare unique, which was the lively play of his language, in speech and on the page.
Jonson's caution has never been heeded. From 1623 to today, people have sought Shakespeare's image. It's become a kind of obsession. Now a new Shakespeare portrait has been hailed as the most authentic of all; if so, it will eclipse the recent agreement that the "Chandos" portrait in the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is the real thing, the true image of the bard. Finding Shakespeare's face is the theme of books and exhibitions as we try to flesh out this most elusive of authors.
So little is known of Shakespeare the man; just bare documentary facts but nothing personal, not even a single letter from his hand. Contrast this with Michelangelo, who by the time he died in 1564, the year of Shakespeare's birth, had seen two biographies of himself into print. Contrast it too with Ben Jonson, who for all his scepticism about portraiture posed for a vivid painting by Abraham van Blyenberch, today in the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Shakespeare is so obscure that some still deny his very authorship, so mysterious that weaving a biography from the resistant sources is a fascinating scholarly game in books by Stephen Greenblatt, Charles Nicholl and Jonathan Bate. There have in fact been more biographies of Shakespeare this century than of any comparable figure, which like the rage for portraits of him reflects our desire to individualise a writer who so resists our curiosity.
Perhaps we want to pin him down because of the eerie way his plays dramatise every voice, every perspective. Like a Cubist painter, Shakespeare seems to see his world with mind-bending relativism. Wouldn't it be lovely to capture this Proteus, to hold him to a single form. But we can't, and the newly identified, supposedly truly authentic, portrait of him won't do that any more finally that there can be a "final" interpretation of Hamlet.

Put a face on Shakespeare? You may as well try to personify the English language. Ben Jonson reaches a disconcerting conclusion in the First Folio. Yes, he says, it would be marvellous if the engraver could have portrayed Shakespeare's wit –

But since he cannot, reader, look
Not on his picture, but his book.
Good advice.

A true Shakespeare 'portrait'? Surely not...

On the evidence adduced so far, the idea that the Cobbe portrait is a lifetime portrait of Shakespeare seems optimistic
Newly Identified portrait of William Shakespeare
The Cobbe portrait, unveiled yesterday in London. Photograph: Oli Scarff/Getty Images
On the evidence adumbrated so far, it seems to me to be to be highly unlikely that the Cobbe portrait is a true lifetime portrait of William Shakespeare, as widely reported today.
I'm assuming there's something that Professor Stanley Wells, who has led the charge towards the identification, has something else up his sleeve – because so far the case seems rather unconvincing.
The story is that the owner of the Cobbe portrait attended the recent Searching for Shakespeare exhibition at the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curated by Tarnya Cooper in 2006.
At that exhibition he saw a picture at one time thought to have been of Shakespeare, known as the Janssen portrait, that resembled his own "Cobbe" portrait, and which he felt was probably copied from his own painting.
But even if he is right, and the Janssen portrait was copied from his own, surely that just doesn't work. The Janssen portrait was painted c1610 – but doctored by the 1770s to make it look like Shakespeare. As the Folger Shakespeare Library points out (the owner of the Janssen portrait): "This makes it the earliest proven example of a genuine portrait altered to look like Shakespeare." In other words, unless there is new evidence about the sitter, it is the portrait of some random Jacobean chap which was later altered so it could be passed off as a portrait of Shakespeare (the look broadly based on the 1623 Martin Droeshout engraving, which we know from contemporary evidence to have been a good likeness, whether made posthumously or not).
What we are essentially left with, as far as I can tell, is a portrait of just about the right period of a fellow with roughly the right kind of hairdo (though to my mind looking insufficiently old and bald given the two true likenesses we know about, which are the Droeshout engraving and the Shakespeare memorial bust in Stratford parish church).
Prof Wells also talks about the fact that some of the pictures in the Cobbe collection were handed down by the family of the Earl of Southampton, Shakespeare's patron. But there is no documentary evidence that the "Shakespeare" portrait is one of those works.
Tempting as it is with portraits of this period to go for optimistic identifications, surely there has to be a bit more evidence on the table than this?


 **** Shakespeare: An Illustrated Dictionary, OUP 1978/85, by  Stanley Wells,

 Stanley Wells, Emeritus Professor and Chairman of The Shakespeare Birthplace Trust

現在Wikipedia  對於Boydell Shakespeare Gallery 的介紹,相對豐富得多了。 http://en.wikipedia.org/wiki/Boydell_Shakespeare_Gallery


Oil painting representing Puck as a baby with pointed ears and curly blonde hair sitting on an enormous mushroom in a forest. He holds a small posy and grins mischievously.
Joshua Reynolds'Puck (1789), painted for Boydell's Shakespeare Gallery, is modelled after Parmigianino's Madonna with St. Zachary, the Magdalen, and St. John[1]
The Boydell Shakespeare Gallery in London, England, was the first stage of a three-part project initiated in November 1786 by engraver and publisher John Boydell in an effort to foster a school of British history painting. In addition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gallery, Boydell planned to produce an illustrated edition of William Shakespeare's plays and a folio of prints based upon a series of paintings by different contemporary painters. During the 1790s the London gallery that showed the original paintings emerged as the project's most popular element.
The works of William Shakespeare enjoyed a renewed popularity in 18th-century Britain. Several new editions of his works were published, his plays were revived in the theatre and numerous works of art were created illustrating the plays and specific productions of them. Capitalising on this interest, Boydell decided to publish a grand illustrated edition of Shakespeare's plays that would showcase the talents of British painters and engravers. He chose the noted scholar and Shakespeare editor George Steevens to oversee the edition, which was released between 1791 and 1803.
The press reported weekly on the building of Boydell's gallery, designed by George Dance the Younger, on a site in Pall Mall. Boydell commissioned works from famous painters of the day, such as Joshua Reynolds, and the folio of engravings proved the enterprise's most lasting legacy. However, the long delay in publishing the prints and the illustrated edition prompted criticism. Because they were hurried, and many illustrations had to be done by lesser artists, the final products of Boydell's venture were judged to be disappointing. The project caused the Boydell firm to become insolvent, and they were forced to sell the gallery at a lottery.

董橋︰夏先生;對話王德威:夏志清讓西方認識中國文學/ 中國現代小說的史與學: 向夏志清先生致敬

$
0
0

董橋︰
夏先生

7,369
夏志清寫的羅素與艾略特刊登不久他來信說:「此文重讀我也喜歡,總之文章寫得這樣長而讀來氣勢甚盛,應該算是不容易的。文中有時採用『中國人的看法』,其 實此人非我,可說是我戴的面具也。Russell精力如此充沛,當然值得envy。Eliot一生不樂,二次婚後,人變得happy些,但也變得庸俗。」 夏先生永遠是夏先生,這樣自負這樣率直這樣淵博這樣通透。他說他寫英文謹慎,英文真好。那是真的:英文練得到像他那樣明凈不妨自滿。他說他寫中文格外用 心,總想着寫得乾淨清新,寫完重讀還是覺得好。那也是真的,他的中文文章跟他寫的信一樣好看,山高水長。夏先生好像從來不在意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他的淵博 是他的洞明,他的世故是他的練達。婚姻愉快了人會變得庸俗,那是深入的觀察細膩的考量,沒有充沛的人生經驗沒有這樣的體會。艾略特一九一五年娶了薇薇安, 一邊在銀行工作一邊寫詩寫文章編雜誌,著名的《荒原》是那段時期寫的。離開銀行轉去掌管出版社Faber and Faber,艾略特詩作連連,著述不斷,步步奠定文學地位。夏先生說他一生不快樂是說妻子薇薇安身心衰弱,多愁多病,艾略特疲於應付,壓力很大。一九三二 年艾略特四十四歲和薇薇安離婚,一九四七年薇薇安逝世,翌年艾略特拿諾貝爾文學獎,拿功績勛章。夏先生說的二次結婚是一九五七年艾略特迎娶薇萊麗,那年艾 略特六十九歲,八年後一九六五年他七十七歲辭世。夏先生厚道,信裏補了一筆說如果沒有薇薇安,也就沒有艾略特那種特殊的成就了。那封信夏先生不寫年份只寫 十一月四日,推算是一九八四年。下一封信裏他說他去了幾個地方開會,順便到新奧爾良住了一晚,說新奧爾良另有風味,菜餚極佳,一般人天天吃米飯,吃魚,吃 蝦,吃螃蟹,跟江南相仿。他說佳餚可喜,只是年事漸大,健康大不如前,不敢饞嘴。翌年三月,夏先生信上說血壓高了,影響mood,看醫生量血壓,上壓一五 ○,下壓九十二。他說他「忽發奇想」,戒煙,不吃藥,做少汗運動,求血壓自動調整為正常,上星期量血壓,不吃藥的緣故,上壓一七○,下壓一百,「把我大嚇 一跳」,只好服藥休息,也去了一趟匹茨堡,再量,上壓一四二,下壓八十八,「堪稱正常矣」。我主編《明月》頭兩年夏先生應我邀約寫了幾篇文章,我們還沒有 見過面,見面是一九八三年八月中旬了。他來信起初稱我「董橋吾兄」,慢慢改為「董橋吾弟」、「小董吾弟」。夏先生跟吳魯芹先生一樣,說寫信稱呼光兩個字、 三個字不順當,要四個字讀起來才順口,吳先生叫我「小董」不加「吾弟」加「如晤」,夏先生倒愛寫「吾弟」了。吳先生還說六個字也好聽,比如「適之先生道 席」。想想也對,雙數比單數穩健。兩位前輩都是文章大家,下筆都躊躇,都考究。我寫信給他們談了正事常常故意品評文章,說古道今,博取他們回信隨便回應兩 句讓我長長見識。這樣拋磚果然引得了不少美玉。有一回,我給夏先生寫信說寫文章講靈氣講學問之外還要有一點邪氣。夏先生回信說:「此說以前從未聽過,想想 很有道理」。他說大概「邪氣」即是艾略特所謂的wit,加上中國魏晉文人那種不與世俗苟同的風格。他說多恩John Donne是最具邪氣的詩人,讀來味道不同,蒲柏Alexander Pope刁鑽尖刻,面貌一本正經,骨子裏也邪氣:「我寫文章很candid,不說假話,可能腦子較人靈活些,看起來也帶點『邪』。」夏先生順水推舟,說有 些人只懂西文,中國文化毫無所知,文章寫不好;有些人國學根底深厚,西洋學問白紙一張,寫的文章也難令人心服。多恩確是玄學怪才,落筆大膽,愛憎分明,情 詩寫得最好,辯才也高。蒲柏體弱背駝,才華蓋世,待人刻薄,翻譯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出大名,一生名句多得不得了。一九八四那年我組稿出奧威 爾名著《一九八四》專輯,請夏先生和幾位名家各寫紀念文章。夏先生寫了,許多人讀了讚賞,他很高興,來信說文章是我逼出來的,是他第一次討論西洋小說,一 寫寫了這樣長,「應向你致謝」:「高克毅來函,謂此文比George Steiner那篇好,聽了很高興。年初台港此類文字很多,大概要算我這一篇名列冠軍。」夏先生有一封信說他喜歡人家稱讚,說"we all live on praise",真好玩!他信上說的Steiner是喬治.斯坦納,當代鴻儒,著名教授文評家,七十年代英國讀書界熱門人物,我追讀他的著述追了好多年: 「同吾弟一樣,我對猶太intellectuals頗感興趣,哥大各院師生一半都是猶太裔。」夏先生說斯坦納博學善文,近年對猶太問題太感興趣,立論不免 偏激:「他的第一本書Tolstoy or Dostoevsky我真喜歡,後來的文集可能都比不上它。」記得我讀斯坦納也先讀《托爾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英國學院裏一位學長說學術著述寫到這個 份上真是頂級:「一入晚年,斯坦納有權放任自己寫些性情之作,不再計較理論之周全學術之規矩了,」他說。我跟夏先生交往那幾年夏先生也入了晚年,寫文章也 進入了流水行雲的境界。夏先生一生喜愛電影,早年看得多,西方電影尤其熟悉,我勸他有空寫點影評,他心動,好幾次說真的想寫,俗務纏身,無暇執筆:
The Killing Fields我尚未看,也是原則上不想看同越南戰爭有關的電影(雖然此片觀點我可以完全接受)。A Passage to India拍得很好,片尾稍差,這是原著如此,不能怪David Lean。Amadeus我認為是劣片,反而Oscars拿得最多,潮流如此,奈何。吾弟要我寫觀影雜記,今年systematically看了些 Hitchcock的電影,一九三三年後的電影可能只有三四部未看了。如寫文章,當可使文學界同行吃驚。Lubitsch我至少可寫三篇長文。

夏 先生說的是德國電影導演劉別謙Ernst Lubitsch,拍社會風俗喜劇片聞名,一九一九年拍《木偶新娘》和《牡蠣公主》奠定導演聲譽,移居美國,在好萊塢拍豪華古裝版《羅西泰》,拍有聲片 《璇宮艷史》,拍攝不再同時錄音而改為配音,攝影機從此擺脫隔音箱。一九三四年拍《風流寡婦》轟動一時。一九四七年逝世。夏先生那封信上說,他答應宋淇先 生跟高克毅合編《元曲選譯》,還掉這筆文債才動筆寫電影,可惜一拖多年,終於沒寫。其實我最企盼讀他寫的希區柯克,他信上也多次提到希區柯克的經典作品, 熟極了。夏先生說希區柯克執導手法乾淨,害他寫英文寫中文也追求行文和思路都乾淨。我說他的中文文章syntax是中文的,思想是西方的,夏先生高興得要 命。他說「中國文學讀得愈多,對中國傳統也愈討厭,但二十年來多讀中國文學,自己寫起文章來,的確不寫讀來不順的句子。」美國住久了,夏先生難免洋化: 「早年在中國的時候,總覺得做人很吃力,到美國後,才覺得同人來往也很有趣,自己的幽默感也開始blossom。」難怪一些泥古的老一輩人一提夏志清眉頭 不禁稍稍皺了一皺。其實夏先生仍然甩不掉舊派中國人愛管閒事的脾性,好幾次熱心推薦我發表他的朋友的文章和繪畫。我登於梨華的作品他讀了也亢奮,馬上寫信 給於梨華讚揚一番。明史專家黃仁宇是夏先生的知交,有一回黃先生寫了一篇明史文章大陸刊物發表了夏先生還希望我轉載,說文章solid,有新見解:「黃兄 口吃,命也不好,現已失業,但他是明代經濟史權威,前三四年曾出《一五八七》一書,大為轟動,堪稱為近二十年最penetrating的一本中國歷史研 究,而且是narrative history,讀來趣味盎然。Updike曾在New Yorker上為之作評,堪稱殊榮也。」黃仁宇的大作儘管不便轉載,黃先生那部《萬曆十五年》我細心拜讀,實在太好!離開《明月》我和夏先生通信漸疏,台 灣香港報刊上好像也很少看到他的新作,畢竟我和我這一代的主編都老了,編者不邀,能者不寫,文林蕭條。夏先生高齡謝世我沒有寫悼文,春節假期翻讀他一叠舊 信不無人琴之感,這樣自負這樣率直這樣淵博這樣通透的前輩不多了。有一封長箋夏先生說我給他的信上提到文筆的「汁」與「水」的問題,他說他昨夜讀 Joseph Epstein一篇〈Writing Essays〉,愛潑斯坦說美國有愛默森和懷特兩位散文大家,他跟懷特倒開了這樣一次玩笑:

E. B. White writes a pellucid prose, but his subjects have never engaged me. Gertrude Stein once said about Glenway Westcott that his writing has a certain syrup but it does not pour; so, for me, do the fluent essays of E. B. White pour and pour but no syrup comes out.

愛默森是十 九世紀美國思想家,散文家,提倡個人自由和社會改革,夏先生的哥哥夏濟安翻譯過他的〈論美〉。懷特是美國當代著名作家,文章好看,《紐約客》特約編輯,一 九八五年八十六歲逝世。夏先生這封信是八四年六月寫的,打字機打出引文,他告訴我說愛潑斯坦文章登在六月號《新批評》月刊,囑我趕快找來一讀。夏先生一生 用功,也逼後輩用功,是朋友,是老師。


對話王德威:夏志清讓西方認識中國文學

訪談2014年01月07日
夏志清(左)和中國作家錢鍾書在一起。
夏志清(左)和中國作家錢鍾書在一起。
Courtesy of Della Hsia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Chinese Literature at Harvard University)愛德華·C·亨德森(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王德威在一次採訪中表示,於去年12月29日去世、享年92歲的中國文學評論家夏志清「具備真正的國際視野,敏銳、審慎而高 明」,其「學術生涯堪稱傳奇」。王德威通過這次訪談探討了自己的這位導師和朋友的卓越人生和事業。
夏志清於1921年出生於上海,1947年移民美國,後成為哥倫比 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的一名教授。王德威說,他對西方文學醉心不已,然而他最知名的成就是在冷戰期間特有的中國信息真空期內,把中國文學作品推介給了西 方,並建立了一個沿用至今的文學正典體系。
重要的是,在當時的意識形態之爭中,夏志清把西方的注意力吸引到了幾名被忽視的中國作家身上,比如錢鍾書、沈從文和張愛玲,後者的作品包括(被導演李安拍成了電影的)《色·戒》以及《傾城之戀》
夏志清和張愛玲有書信往來,在《紐約時報》1995年刊登的張愛玲訃文上,他稱張愛玲為「40年代湧現的最有才華的中國作家」。 他讚許地將張愛玲和凱瑟琳·曼斯菲爾德(Katherine Mansfield)、弗蘭納里·奧康納(Flannery O』Connor)及弗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等作家相提並論。夏志清的重要著作有三本,分別是1961年出版的《中國現代小說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1968年出版的《中國古典小說》(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 A Critical Introduction)和2004年出版的《夏志清論評中國文學》(C.T. Hsia on Chinese Literature)。今春,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將出版他最後的一本著作——一部元代戲曲輯選。
在一篇訃文中,王德威探討了夏志清的核心理念,即中國作家感時憂國的意識。他在採訪中闡述了這一點。以下為編輯後的採訪節選:
問:
夏志清對中國文學的重要性體現在哪裡?
答:
他在中國歷史上極為動蕩的時期前往美國。當時是1947年(距離共 產黨在內戰中獲勝尚有兩年)。他想攻讀英語文學學位,卻被上世紀50年代所謂的冷戰文化政治所困。這是一名志向遠大的年輕人。他熱愛英語文學和歐洲文化。 他在大都會上海長大,然後中國發生了內戰,他滯留美國,無法回國。在美國大學裡,他也找不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問:
他是怎麼做的?
答:
1951年,(耶魯大學政治學教授)饒大衛(David Rowe)聘他編寫一本用於朝鮮戰爭的手冊《中國:地區導覽》(China: An Area Manual)。他感到乏味,就離開了,不過在那個過程中,他對中國文學有了真正的了解,之前他並沒有這方面的知識。最終他對中國文學的研究越來越深入。 在50年代還沒有被稱作中國現代文學的領域,因此,他的著作《中國現代文學史》在1961年的問世就成了一件大事。那是一本讓他在西方揚名的著作。一個學 科也因此建立起來了。
2013年,夏志清(右)和妻子王洞及王德威在一家餐館的合影。
2013年,夏志清(右)和妻子王洞及王德威在一家餐館的合影。
Courtesy of Della Hsia
問:
在訃文里你寫道:任何人要想對中國現代文學進行新的研究,都要先先查閱、質疑或者至少是反思夏志清的觀點,你還寫道多年以來,夏志清一直因為奉行歐洲中心主義和反共產主義立場、以及新批評派(New Critical)的標準而受到指責。是不是可以說,他獲得的爭議和尊重不相上下?
答:
今天,我們可以回過頭去,嘲笑他的錯誤,或者他的偏見,或是別的什 麼。然而,他是建立範式的人物。這就是他引發爭議和辯論的由來。在中國(那裡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能買到他的書),許多人喜愛他,是因為他們認為,他是民 主和審美觀自由的代言人。不過,我們的左派和新左派朋友稱他是右派分子。夏志清真的相當享受這種對峙。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在這個領域,我從未見過他這 樣的人。從不犬儒。但是固執己見。
問:
他的個人生活和身份認知是怎樣的?
答:
夏志清的故事其實就是背井離鄉的故事,一個知識分子從東方來到西 方。他的逝世代表了整整一代人的逝去。他是在一戰與二戰之間的那段時間憑藉獎學金前往美國的,他們這代知識分子其實是滯留在了美國,除非他們真的很愛中 國,希望回去。但他的最愛是英語與歐洲文學。這就是爭議所在,因為年輕一代的中國學者從中國來到美國時(在毛澤東於1976年去世後),形勢變得越來越緊 張。一些中國人覺得,他怎麼沒什麼民族主義者的樣子?他是真的融入到紐約文化、美國文化中去的。他是一個愛開玩笑的人,非常有趣。
問:
在訃文中,您還寫道,在夏志清所有的評論中,他的感時憂國說的影響最大。就像他指出的那樣,現代中國作家,不像杜思妥也夫斯基、康拉德、托爾斯泰和(托馬斯·)曼那樣,熱切地去探索現代文明的病源,但他們非常感懷中國的問題,無情地去刻畫國內的黑暗和腐敗。』」這種自我困擾的說法有什麼重要意義呢?
答:
夏志清在1971年第二版《中國現代小說史》附錄的一篇題為《現代 中國文學感時憂國的精神》的文章中提出了這個表述。在這篇文章當中,夏志清回顧了截至20世紀60年代末中國小說的發展史,以及人們如何被自己國家的不安 情緒所困擾。他們沒有精力,也不願將注意力轉移到中國以外的任何地方。他們將中國視作不安與不公的中心。他覺得這種自我挫敗的態度有利也有弊。從某種意義 上,這可能會在一個古老帝國、古老文明中創造一種真正的緊迫感。但他認為這是一種施虐文化,他利用這個術語來評論中國的現代性。
他辯稱,我們需要看到中國之外的地方,與世界、西方文明真正接軌, 即便它們也存在弊病。卡夫卡、喬伊斯和普魯斯特絕不會孤立地看待他們的文明存在的問題。他表示,如果中國的作家能夠敞開胸懷,注意到中國文化之外的世界該 多好。狹隘主義是他經常使用的詞語。他覺得中國作家有一種病態地偏執。他不喜歡魯迅,你能理解其中的原因。中國人稱他是中國的良心。但他把魯迅貶為一個心 胸狹隘、有才能卻沒有將才能妥善利用的人。他覺得,如果說中國存在一個問題,那麼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勢必要放在人性以及人性墮落的普遍語境內。
問:
中國文化如何與這個普遍視角相適應呢?喬伊斯、卡夫卡和普魯斯特不是也會寫自己的文化嗎?
答:
有人說夏志清的主張是以犧牲中國文化特殊性為代價的。對他來說,任何事情都是普遍的。我想說的是,他或許也存在「感時憂國」的問題。當他抨擊中國現代文學存在「感時憂國」的困擾時,他發現問題本身是否說明了他也存在同樣困擾呢?
他會說,「即便如此,我們仍然需要開放的態度。」中國仍然需要向世界、向人類敞開大門。世界主義是他的論點的關鍵所在。無論好壞。不要說「中國是最差的」,或「中國是最棒的」。
問:
如今中國變化巨大,財富及影響力不斷增加,這個看法仍然適用於今天的中國嗎?
答:
有相當多的中國人都說「中國正在崛起」。這與夏志清在1971年提 出的自我困擾的觀點有一定的關聯。當時是自我挫敗,現在是自我誇大。我是一個比較小心的人。我覺得,對於其他人的感時憂國問題,我沒有十足的把握。但我覺 得對於我們來說,這個理論對我們思考中國的歷史與未來是一個十分關鍵的接合點。你可以不同意夏志清的主張,但不能忽略他多年前提出的觀點。
翻譯:張薇、許欣

Q. & A.: David Der-wei Wang on C.T. Hsia, Chinese Literary Critic

January 07, 2014
C.T. Hsia, left, with the Chinese writer Qian Zhongshu.
Courtesy of Della Hsia
C.T. Hsia, the Chinese literary critic who died in New York on Dec. 29, aged 92, had a “legendary career” as “a true cosmopolitan, shrewd, critical and brilliant,” says David Der-wei Wang, the Edward C. Henderson Professor of Chinese Literature at Harvard University, in an interview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life and work of his mentor and friend.
Born in Shanghai in 1921, C.T. Hsia, also known as Hsia Chih-tsing, moved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1947, later becoming a professor at Columbia University. Though he adored Western literature, he is best known for introducing Chinese literature to the West amid the information vacuum about China that characterized the Cold War, and establishing a literary canon that lasts to this day, Mr. Wang said.
Importantly, Mr. Hsia drew attention to several Chinese writers neglected amid the ideological battles of the day, such as Qian Zhongshu, Shen Congwen and Eileen Chang, whose works included “Lust, Caution” (made into a film by the director Ang Lee) and “Love in a Fallen City.”
Mr. Hsia corresponded with Ms. Chang and, in her obituary in The New York Times in 1995, called her “the most gifted Chinese writer to emerge in the ’40s.” He compared her favorably to writers such as Katherine Mansfield, Flannery O’Connor and Franz Kafka.Mr. Hsia wrote three major works: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1961), “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1968) and “C.T. Hsia on Chinese Literature” (2004). His final book, an edited anthology of Yuan dynasty drama, will be published b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this spring.
In an obituary Mr. Wang wrote, he examines a central idea of Mr. Hsia’s — that Chinese writers have suffered from a kind of “obsession with China.” He elaborates on this in the interview. Edited excerpts follow:
Q.
What was C.T. Hsia’s significance to Chinese literature?
A.
He went to the U.S. at a very tumultuous time in Chinese history. He went in 1947 [two years before the Communist victory in the civil war]. He wanted to pursue a degree in English literature and was caught in the so-called Cold War cultural politics of the 1950s. This was a young man with great expectations. He loved English literature and European culture. He grew up in cosmopolitan Shanghai, then the civil war happened in China and he got stranded and couldn’t go back. And couldn’t find a good position in the U.S. at a college.
Q.
What did he do?
A.
In 1951, David Rowe [a 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at Yale University] hired him to compile a manual for the Korean War: “China: An Area Manual.” He got bored and left, but along the way he gathered a real knowledge of Chinese literature, something he didn’t have before that. Eventually he became more and more involved i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In the 1950s, there was no field calle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o the publication of his book in 1961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that was a big thing. That was a book that made him famous in the West. As a result, a discipline was established.
C.T. Hsia, right, with his wife, Della Hsia, and David Der-wei Wang at a restaurant in 2013.
Courtesy of Della Hsia
Q.
In your obituary you write: “One cannot start any new study of Chinese literary modernity without first consulting, challenging, or at least reflecting his opinions” and, “For years Hsia has been faulted for his Euro-centric, anticommunist stance as well as his New Critical criteria.” He was controversial as well as respected, wasn’t he?
A.
Today we can look back and laugh at his mistakes, or his prejudices or whatever. But he was someone who set up the paradigm. That’s where the controversy and debate comes from. In China [where his books became available in the 1990s] lots of people love him, because they think he’s a spokesman for democracy and freedom of aesthetic values. But our leftist, our neo-leftist friends, they call him a rightist. And C.T. Hsia really enjoyed that kind of tension. He was quite a character. I’ve never seen anyone like him in the field. Never a cynic. But opinionated.
Q.
What of his personal life, his identity?
A.
C. T. Hsia’s story is really the story of the diaspora, of the intellectual who traveled from East to West. His passing represents a whole generation. He went to the U.S. on a grant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World Wars, he was of a generation of intellectuals who were literally stranded in the U.S. unless they really loved China and wanted to go back. But his first love was English and European literature. That’s why there is controversy, because things got more and more tense when the younger generation of Chinese scholars went to the U.S. from China [after Mao's death in 1976]. Some Chinese felt, how could he be so non-nationalist? He truly embraced New York culture, U.S. culture. And he was a jester. He was funny.
Q.
In the obituary you also write, “Of all his critical undertakings, Hsia’s comment on the ‘obsession with China’ has exerted the most powerful influence. As he notes, ‘There has been no modern Chinese writer consumed with the passion of Dostoevsky or Tolstoy, of Conrad or Mann, to probe the illness of modern civilization. But at the same time every important Chinese writer is obsessed with China and spares no pains to depict its squalor and corruption.’ ” What wa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ory of self-obsession?
A.
The phrase was coined by Hsia in an article called “Obsession With China,” in an appendix to the second edition of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in 1971. In that article he review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iction to the end of the 1960s and how people were obsessed with the malaise in their own nation. They didn’t have the energy or the mind to turn their attention to anywhere outside China. And they saw China as a center of malaise and injustice. He felt it was a self-defeating attitude that cut two ways. In one way it could produce a true sense of urgency in an old empire, an old civilization. But he found all that an almost sadistic culture, and he used the term to critique Chinese modernity.
He argued, we need to look beyond China to really engage with the world, with Western civilization, even if was sick too. Kafka, Joyce and Proust would never have ghettoized the problems of their own civilization. He argued, if only Chinese writers could have the magnanimity to look beyond their own culture. Parochialism is the word he liked to use. He felt that Chinese writers were morbidly obsessive. He didn’t like Lu Xun and you can see why. And Chinese people argue he is the conscience of China. But he denigrated Lu Xun as narrow-minded, as a talent who abused his own talent. If China had a problem, that problem had to be understood in the universal context of humanity, of the degeneration of humanity, he felt.
Q.
How does Chinese culture fit into this universal perspective? Didn’t Joyce, Kafka and Proust also write about their own cultures?
A.
Some people say Hsia argued this at the cost of the specificity of Chinese culture. That everything was universal to him. I would argue that he may be suffering from an “obsession with China” too. When he attacke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s suffering from an obsession with China, was he too suffering from one even by seeing this?
He would say, “Be that as it may, we still need to open up.” China still needs to open up to the world, to humanity. Cosmopolitanism was the bottom line of his argument. For good and for ill. Never say, “China is the worst” or “China is the best.”
Q.
Does this theory still apply to China today, with so much changing and the country growing in wealth and influence?
A.
Quite a few Chinese say “China is rising.” And Hsia’s point about self-obsession, made in 1971, has some relevancy today. Then it was self-defeating, but today it’s self-aggrandizing. I am a more cautious person. I don’t think I have the magisterial confidence about others’ obsession with China. But I feel this theory is a really critical interface for us to engage with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of China. One may disagree with Hsia, but one cannot overlook the arguments he made all those years ago.

中國現代小說的史與學: 向夏志清先生致敬

作者 / 作者群

譯者 / 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 編

出版社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 2010/10/13

商品語言 / 中文/繁體

裝訂 / 平裝


本書目錄

序/中國現代小說的史與學--向夏志清先生致敬/王德威
第一輯
李歐梵 光明與黑暗的閘門--我對夏氏兄弟的敬意和感激
莊信正 追憶夏濟安先生
梅家玲 夏濟安與《文學雜誌》
陳國球 「文學批評」與「文學科學」--夏志清與普實克的「文學史」辯論
陳平原 中國學家的小說史研究--以中國人的接受為中心
王德威 《中國現代小說史》的意義
第二輯
Michael Gibbs Hill(韓嵩文)撰 祝芸譯 萍雲的狩獵旅行--早期周作人及其性別化的「感時憂國精神」
徐鋼 情的現代傳承--讀夏志清的〈徐枕亞的《玉梨魂》〉
Carlos Rojas(羅鵬) 魯迅--一個精神上的醫生
陳思和 從魯迅到巴金:新文學傳統在先鋒與大眾之間--試論巴金在現代文學史上的意義
Amy D. Dooling(杜愛梅)撰 張靜譯 凌叔華
劉劍梅 白薇--歇斯底里的女性寫作
John B. Weinstein(吳文思)  中國現代喜劇的「感時憂國」
Charles A. Laughlin(羅福林) 蔣光慈和茅盾小說中的革命與欲望
舒允中 「兩個口號」論爭的意義及其影響
張恩華 尋找家國之路--蕭紅
孔海立 夏志清和端木蕻良研究
宋偉杰 小說/羅曼史,中國心靈,與鬼屋啼笑
馬兵 想像的本邦--新文學史上的四部奇遇小說
Edward M. Gunn(耿德華)撰 張泉譯 師陀--不受歡迎的繆斯
Christopher G. Rea(雷勤風) 錢鍾書的早期創作
王曉玨 文學、文物、與博物館--論沈從文一九四九年的轉折
宋明煒 浮世悲歡,此中有人--重讀張愛玲
劉紹銘 張愛玲的中英互譯--附/輪迴轉生:試論作者自譯之得失
Michael Berry(白睿文)撰 楊倩譯 移民、愛國、自殺--白先勇和白景瑞作品中的感時憂國與美國夢想
陳綾琪 世紀末的荒人美學--朱天文的〈世紀末的華麗〉與《荒人手記》
附錄一/季進 對優美作品的發現與批評--夏志清訪談錄
附錄二/夏志清先生著作目錄(宋明煒整理)
各篇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重讀〈金鎖記〉、《秧歌》和《赤地之戀》
新讀《小團圓》、《易經》和《雷鋒塔》
我們看見中國文學評論巨擘夏志清的慧眼
如果沒有他的評介,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可能少了沈從文、姜貴、張天翼、張愛玲、錢鍾書的名字。
由於他的極力推崇,這些重要作家從此登上世界文學舞台。
今天重讀中國現代小說,不能忘記夏志清先生!
向中國文學評論巨擘夏志清先生致敬!
他是中國文學研究界最重量級的學者之一。
歐美漢學界裡,以涉獵之廣博,影響之深遠,而又在批評方法上能自成一家之言者,夏志清先生可謂是第一人。
夏志清先生在中國現代文學批評上最大的意義是
開創了西方學院內現代中國文學研究的基礎
他的思想學說、研究方法、問題討論
影響了東西方漢學界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方法!
任何有志中國現代文學文化研究的學者及學生,都是不可或缺的參考!!
夏志清先生以85歲高齡當選2006年7月第26屆中央研究院院士,所有院士皆認為:夏志清先生榮耀遲到三十年。這份榮譽是實至名歸的,是早該給夏志清先生的肯定。因為他們對中國文學的認識,都來自夏志清先生的著作。
《中國現代小說的史與學》由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王德威先生主編,召集及彙整了目前在美國、加拿大、台灣、香港、中國的漢學界卓然有成的26位學者專家們,以 各自的專業領域呈現出夏志清先生影響下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之變與不變,延伸與延異(演繹),播散與推陳出新,開創了「後夏志清時代」的文學典範。他們的參 照、辯難、反思,在在凸顯了夏志清先生在中國現代文學批評上的開創之功。本書在夏志清先生專著的基礎下,呈現新世紀裡現代中國小說研究的動向。全書撰寫者 有夏先生的門生友人、再傳或私淑弟子,也有夏濟安先生的學生和故舊,還有與夏先生時相往來的大陸、台灣、香港等地傑出學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半數以上的 學者都畢業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哥大是夏先生曾經任教三十年的名校,也是夏志清先生的學術發揚光大的重鎮。各篇專文的作者也許未必完全遵照夏先生的 路數,但他們所念玆在玆的是文學的「史」與「學」之間的關係,以及文學所承載一個時代的人文精神的脈絡。
關於夏志清
夏志清(C. T. Hsia, 1921-)
一位在砧板上寫作,被譽為中國文評第一人的重要文學評論家,中國滬江大學英文系畢業,美國 耶魯大學英文系博士。曾任教於北京大學、美國密西根大學、紐約州立大學、匹茲堡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著名學府。1991年退休前,曾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 授中國文學29年。現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退休教授。他學貫中西,中英文著作皆極具份量,且影響深遠。中文著作有、《愛情.社會.小說》、《文學的前途》、 《人的文學》、《新文學的傳統》、《雞窗集》、《夏志清文學評論集》、《歲除的哀傷》、《談文藝.憶師友:夏志清自選集》,英文著作有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A Critical Introduction;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C.T. Hsia On Chinese Literature。

大稻埕TWA-TIU-TIANN

$
0
0
Kawase先生早上來電說,有免費的票,下午見。
2點45分他來了, 我們趕去東南亞戲院----其實我可能近30年沒去過那兒,跟他說是二十年。
影片有點出乎我意外。這是民俗文化想像片,....

昨年、ブログに映画『大稲埕』のロケ現場に招待された話を書いた。
『大稲埕』は旧正月前日、すなわち大晦日の1月30日に封切られた。
もちろん春節の休みをねらった封切りである。
三日で一億三千五百万円売り上げ、ますます好調に観客が増えている。
 『大稲埕』のロケ現場の以前のブログは、下記で見られます。クリックして出ない場合は、URLをコピーして貼りつけてください。
記事のURL: http://blogs.yahoo.co.jp/toyo2012s/31991717.html

 Kawase先生說這家電影公司有Fox入股,要求嚴格,每部片子半年內完成 (成本管控) : 像此片的台北賓館戲,一天內全完成,戰鬥意志高......導演和演員的報酬,採先付制......
清末的大稻埕

清末的大稻埕街頭,當時婦女忙於搓茶葉發酵,要製成烏龍茶外銷。
可以說,是第一批的職業婦女。最近有人寫一部小說,書名取幸福的茶葉等,我還沒有過目,無從評論。但,幸福二字,實在太沉重喔。

清末的大稻埕  清末的大稻埕街頭,當時婦女忙於搓茶葉發酵,要製成烏龍茶外銷。 可以說,是第一批的職業婦女。最近有人寫一部小說,書名取幸福的茶葉等,我還沒有過目,無從評論。但,幸福二字,實在太沉重喔。
這個大稻埕碼頭,曾經有無數的平底帆船,在此裝貨外銷。日治時期,基隆港第一期築港工程完成後,加上縱貫鐵路全線通車,這個碼頭就沒有用處了。
如今是河邊的停車場而已。

這個大稻埕碼頭,曾經有無數的平底帆船,在此裝貨外銷。日治時期,基隆港第一期築港工程完成後,加上縱貫鐵路全線通車,這個碼頭就沒有用處了。 如今是河邊的停車場而已。




大稻埕

TWA-TIU-TIANN

導  演:葉天倫
演  員:豬哥亮、宥勝 Chris Wang、簡嫚書 Chien Man-Shu、隋棠 Sonia Sui、李李仁 Lee Lee-zen‎、楊烈、李易 Lee Yi、李相林、林玟誼、六月、鍾欣凌、陳竹昇、趙正平、吳朋奉、王彩樺、小戽斗
類  型:劇情
發行公司:美商二十世紀福斯影片公司
上映日期:2014/1/30 晚場起

大稻埕 (TWA-TIU-TIANN)的本片介紹 劇情大稻埕 (TWA-TIU-TIANN)的電影海報大稻埕 (TWA-TIU-TIANN)的網友回應 影評大稻埕 (TWA-TIU-TIANN)的電影劇照大稻埕 (TWA-TIU-TIANN)的電影場次大稻埕 (TWA-TIU-TIANN)的預告片
劇情簡介:
恢弘格局,磅礡製作,台灣的史詩傳奇,台灣人自己來說!
斥資兩億,葉天倫繼【雞排英雄】,又一新春賀歲鉅片!
豬哥亮、宥勝、簡嫚書、隋棠夢幻卡司,時空穿梭大稻埕!

電影故事
同一個城市,跨越一百年。
同一個大稻埕,掀起了兩個大時代的,風起雲湧。

20世紀初葉,大稻埕成為台灣第一大城;繁華富庶,人文薈萃,更是「新文化運動」的啟蒙地,對整個台灣社會的變遷,影響甚大。

大學生佑熙,是個有點小憂鬱,沒有太大人生目標的現代男孩;在有點古怪的歷史系豬教授的引導下,兩人藉陰錯陽差地回到了1920年代台灣最繁華的第一大城:大稻埕。
他 們體會了古今迥異的生活和理念。2013的現代知識,對於百年前的社會,會帶來怎樣的衝擊?1920的熱血理想,以及澎湃昂揚的民族意識,對於在安逸生活 中越來越茫然的現代人,會產生怎樣的震撼?他們經歷了哪些曲折離奇的遭遇?他們的挺身而出,會不會改變歷史?他們意外地,捲入了「日本皇太子蒞台」、「蔣 渭水抗爭」…等等歷史上至關重要的大事件。也分別跟性格強悍,在熙來攘往的大稻埕,獨力開了個裁縫店的奇女子阿純;以及風華絕代,色藝雙全的首席藝旦阿 蕊,展開了一段淒美纏綿的百年之戀。


導演的話:這是一個台灣人不能不拍的故事!

『你所撫觸的每一塊磚,都很可能見證過一段風雲際會的歷史。』

導演葉天倫一家四代,世居大稻埕迪化街一帶;大稻埕放眼可見的文藝古蹟,以及歷史傳承的意涵,對於他,從小就充滿著神奇的魔力;大稻埕的情節構思,老早在《雞排英雄》前就已具體成形,但因為規模太大,花了整整四年時間,投注了極可觀的財力,人力,心力,終於開拍。

歷經「潭美」、「康芮」兩個颱風,陸續跋涉至「滬尾砲台」、「九份昇平戲院」、「宜蘭傳統藝術中心民藝老街」、「大稻埕百年古厝」、「總統府」、「中山堂」、「台北賓館」等多處古蹟拍攝。

這一天,在戲中一場龐大而艱難,充滿了深意的大場面順利拍攝之後,導演以感恩的心,寫下了底下這段話:

「感謝大龍峒金獅團,臺北靈安社,霞海城隍老爺親自蒞臨《大稻埕》拍攝場景。操作七百人場面,真的又是我最新學習。

百 年陣頭、神轎、家將、兵器、旗幟,白衣小童扛著我們製作的仿古神轎,鞭炮聲四處響起,主要演員豬大哥、楊烈大哥、宥勝、隋棠、趙哥正平、李小易幾乎被我當 群眾演員般在數百人群中讓我呼來喚去,我實在是非常過意不去,但所有人開開心心的拍著這場戲;一場幾分鐘卻要用三天才能拍完的戲。

而當所有演員,拿著香,塞滿整條街,虔誠的對著首次來宜蘭傳藝中心的「霞海城隍老爺」神轎或低頭或含淚膜拜,我真的覺得:我這輩子,也算是對世居大稻埕的葉家祖先們,有個交代了。」

London: A History in Verse 《又見觀音》/「人生別氣餒」/《李莎全集》阿里山 大貫喜也詩集,。

$
0
0

1350-2013年關於倫敦萬物萬事的詩歌集
http://www.hup.harvard.edu/features/london-a-history-in-verse/
London: A History in Verse
Edited by Mark Ford
‘Six and a half centuries of wandering, whoring, watching, drinking, dancing, praying, building, courting, and cursing’

化成陽光…日人瑞詩人柴田豐辭世 享壽101歲

日本101歲高齡人瑞詩人柴田豐辭世。(法新社)
日本人瑞詩人柴田豐20日以101歲高齡去世。為防止老人失智,柴田阿嬤從92歲開始學作詩,並向產經新聞投稿發表,98歲將詩作集結成冊自費出版「人生別氣餒」詩集,沒想到意外成為暢銷書,累積至今在日本賣出150萬冊,而且還在台灣、南韓、荷蘭等5國發行譯本,前年柴田阿嬤再度出版第二本詩集「百歲」,同樣成為暢銷書。柴田阿嬤積極面對人生的態度鼓舞許多人,前年她在日本東北大地震後寫下「我就要100歲了,前往天國的日子也近了,那個時候,我將化成陽光、化成微風,為大家加油。」詩作撫慰災民。(編譯林翠儀)














  1. 《人生別氣餒》柴田豐奶奶的故事- YouTube

    www.youtube.com/watch?v=oaKnPyiFJhsShare
    May 13, 2011 - Uploaded by tohantw
    走過百年風華,人生淬鍊成詩日本百歲人瑞的首部詩集創作中譯本《人生別氣餒》5月由台灣東販出版上市! 日本暢銷150萬冊,韓文譯本熱銷3.5萬冊 ...
  2. 早晨一定會來/柴田豐- YouTube

    www.youtube.com/watch?v=srxgz4jMjKw
    May 16, 2011 - Uploaded by tohantw
    日本暢銷150萬冊,韓文譯本熱銷3.5萬冊柴田豐奶奶的故事感動千萬人也點燃生命的夢想與勇氣〈早晨一定會來〉 決心要獨自生活後我成了堅強的 ...
  3. More videos for 柴田豐 »



 *****

這本書因有和漢對照可顯示出翻譯的許多缺失.
譬如說天皇在收音機上的戰敗詔書"收音機上"漏譯.
多處"幾千幾萬"有時直接翻譯成數萬有時照漢字翻譯
有幾首詩必須有說明 否則真是不知所云

精選大貫喜也詩集
作者:(日)大貫喜也
譯者:羅興典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


大貫喜也是日本現代詩壇特別是北海道詩界勤奮、多產而富于正義感的著名詩人。他從事詩歌創作半個多世紀,長年擔任北海道詩人協會的秘書長,積極開展活動,為北海道的現代詩發展作出過突出貢獻。他先後在日本國內外出版過十余部詩集,視野非常開闊,觀察細致入微,表現手法豐富多樣,題材觸及“戰火”、“人生”、“景物”、“時事”等諸多方面。

收入本集中的4章39首詩作,基本上展現了詩人大貫喜也的世界。

自序 大貫喜也
第一章 野火的記憶
八月
放哨
“章魚罐”
投降
槍械
廢墟
櫻花
渴求
少年與鴿子
聲音
野火的記憶
第二章 北海道景物禮贊
詩之街
獻給一去不復返的你
朱紅的花道
星座
鳥兒們
這樣的一天
白樺
五月的小鐘
致白旋花
致紅薔薇
槐花
約莎可依漁歌節
晚秋遁走曲
薩洛貝茨原野
札幌的冬天
第三章 人生之旅
何謂人生
生活
失物
狼少年
仿制
致辛夷
坐標
天和地、羊之鄉
第四章 當今世界
當今世界
沒落
每天幾度被殺
負的遺產
我在宇宙歡迎你們
解說
詩人大貫喜也的世界

此次,我的詩選得以由中國的譯林出版社出版,這是令我非常高興的事情。承蒙譯介的是大連外國語學院的羅興典教授。羅先生以《日本詩史》為首,就日本現代詩壇和詩人出版過多種著作和選集,是學界的佼佼者,能夠委托羅先生翻譯,我感到很放心。

1994年4月,羅先生在北海學園大學大學院千葉宣一教授的研究室從事日本現代詩研究,夫人蘇桂荃作為交流教授來到北星學園大學任教。我在札幌有幸見到了他倆。羅先生還經常出席當時由我擔任秘書長的北海道詩人協會(會長原子修)的活動,由此而親近起來。我的一家三口人,還曾到札幌市的住所登門拜訪,羅先生請我們吃他親手包的餃子。在他們回到中國後,我的詩作便不斷由羅先生譯成漢語,先後在《譯林》、《外國文藝》、《日語學習與研究》、《日語知識》等期刊發表。特別這次為了編譯我的一本詩選,使譯作增加到38篇,我深深為之感謝。

我開始寫詩,算來已在半個世紀以上。借此機會,我想回顧一下我的生平以及寫詩的動機。我于1926年出生于山形縣尾花澤市鄉下奧羽山脈山村的一個地主家,排行老二。可是,由于人際交往而染上酒癖的父親,三十多歲就因病例下,長年自宅療養,結果在我9歲時就死去。也許是因為家里住著5個用人,不堪如此煩雜的環境,母親也終于患病,沒有完成養育4個兒子的任務,翌年35歲時便追隨父親而故去。後來,由叔父夫妻充當監護人,帶著我兄弟4人共同生活。雖然如此,卻不能驅散我失去母親的孤寂。每當看到鄰居的母親和孩子親密相處時,便引起我的嫉妒。我甚至經常想哪怕只和母親生活也比現在好。唯一的慰藉是拿著叔父每月從青森縣寄來的雜志,爬到鄰接主屋的倉庫二樓,在鐵窗格子透進的光線下,獨自一心讀書。

我的命運開始失常,那是高等小學二年級時的事。那時,以建設偽滿洲國為國策的日本當局,號稱“五族共和”,在小學校的體育館內也放映“滿洲國開拓事業”的宣傳片,受宣傳的不僅是大人也包括孩子。後來,在高等小學通向二樓的樓梯平台處,突然遇到教劍道的教師,他看到我那副喪了父母而與眾不同的樣子,就粗聲粗氣地說︰

“像你這樣的家伙,去滿洲吧!”從此,我老把它放在心上。1941年3月,我雖然只有14歲,還等不到畢業的那一天,就在村衛的神亦1前,受到了與出征兵十相同的“洗禮”,叉經在縣議會大廳舉行的送行式,隨後編人茨城縣的內原訓練所。

只由男人編成的鄉土連隊,在經過兩個月的團體訓練之後,便由下關港越玄界灘在釜山登陸。接著乘火車縱向穿過朝鮮半島,經由現在的丹東、沈陽、長春、哈爾濱、牡丹江,花了一周的時間,到達國境小鎮綏芬河附近,被編人位于河東驛和紫陽驛之間的“滿蒙開拓少年義勇隊”訓練所。那里的地形前面有河、後背靠著山村,因附近沒有民房,也就沒有和外界的糾紛。以在這里的回憶為素材創作的詩篇,有《放哨》、《野火的記憶》等。 

  1. 宙を飛んだ母

    books.google.com.tw/books?isbn=4783732760
    大貫喜也 - 2011 - No preview
    人類同士の紛争がつづく現代、平和と希望をたぐり寄せようと、詩人は全方位へと目を見拓き書きとめていく。八十歳をこえてなお、旺盛な好奇心にみち満ちた25篇。
  2. 年賀の中の十二支

    books.google.com.tw/books?isbn=4783703590
    大貫喜也 - 1991 - No preview
  3. 黄砂蘇生

    books.google.com.tw/books?isbn=4783713197
    大貫喜也 - 2002 - No preview
    透徹した視線から、戦中、戦後、現在にいたる体験を反芻、見事に詩的真実に昇華した省察録。
  4. 大貫喜也詩集: 死への遊牧

    books.google.com.tw/books?id=i-fnGwAACAAJ
    大貫喜也 - 1982 - No preview
  5. 愛と化身: 詩集

    books.google.com.tw/books?id=f3TRZwEACAAJ
    大貫喜也 - 1961 - No preview
  6. 北の街: 札幌が好きなあなたへ大貫喜也詩集

    books.google.com.tw/books?id=H2C3XwAACAAJ
    大貫喜也 - 1995 - No preview
  7. 眼・アングル: 第三詩集

    books.google.com.tw/books?id=WdNiygAACAAJ
    大貫喜也 - 1963 - No preview
  8. 幽愁原野: 詩集

    books.google.com.tw/books?id=L_tHywAACAAJ
    大貫喜也 - 1977 - No preview
  9. 小銃と花: 詩集

    books.google.com.tw/books?id=JRpRywAACAAJ
    大貫喜也 - 1986 - No preview

又見觀音  (弦)

 

又見觀音

又見觀音!又見觀音。
誰曉得我心中究有多大的歡喜?
──我乃是這山水的知己。
不一定看正面仰臥朝天,
每個角度都有其可取處。
啊啊!久遠了的故人,
還記得當年第一個攀登頂峰的飲者嗎?
他竟西望海峽的那邊而淚下如雨了。
如今,我獨坐在這靜靜的沙洲上,
看基隆河是怎樣的轉了個半弧的彎
而徐徐流入淡水河愈益寬闊的下游去──
那銀白閃亮且多漣漪的迴旋像一大筆觸,
何其有力又何其優美喲!
猛抬頭見如黛如翠如藍的山色
青一塊綠一塊的。從山巔到山腰
還飄著些灰色和紫羅蘭色的雲霧哩。
濃淡、深淺、明暗、剛柔、輕重:
細描時,有許多許多的層次。
而那些線條是既單純又奇異,
多麼的多麼的動人畫興。
噢噢,觀音山哪!
在這兩河合抱著的中洲里之盡頭處,
我瞧著你,你瞧著我,你我無言而默契,
不也是朝朝暮暮相看兩不厭的麼?
(一九七四年)

 

又見觀音:台北山水詩選

本書內容以搜羅從清朝、日據時代到近代有關吟詠台北山水的代表性詩作為主

作者简介  · · · · · ·

郁永河、鄭用錫、黃敬、陳維英、林占梅、張棟樑、
楊鳳舉、邱逢甲、林朝崧、梁啟超、蔡碧吟、連橫、
林景仁、錢鍾書、尾崎秀真、土居香國 、尾崎大?、
水谷熹、于右任、林獻堂、陳槐澤、汪李如月、溥心畬、
易君左、李漁叔、毛一波、黃得時、周棄子、辜振甫、
張夢機、龔鵬程、紀弦 、周夢蝶 、余光中、洛夫、
鄭愁予、向明、 管管、?弦、 辛鬱、 楊牧、 席慕蓉、
李敏勇、蔣勳 、陳家帶、楊澤、羅智成、劉克襄、
吳淨騁、楊蕙菁、鯨向海、楊筠如、羅喬偉、代橘、
王怡仁、黃信恩、廖文豪、陳易聰、胡湘彗、蔡正亮。



辜振甫

劍潭山

月出山樓雨半含,風林梧葉下毿 毿 ;
詩成彩管縱橫落,語雋瓊觴交錯酣。
畏虎軍屯大瘐北,聞雞人舞八閩南;
欲尋當年投劍處,一片危墻寂古潭。


墻=牆的異體字。
毿=毛髮細長的樣子。玉篇˙毛部:「毿,毛長貌。」
李漁叔

晚秋指南宮作

且共提壺上翠微,休輕濡墨染苔衣。
寒豁十里生虛籟,晚雨千山掃落暉。
野寺再過秋已盡,殊方久客意多違。
道人倘許分殘醉,願向重湖乞夢歸。

  周夢蝶

 川端橋夜坐

渾凝而囫圇的靜寂
給橋上來往如織劇喘急吼著的車群撞爛了

而橋下的水波依然流轉得很平穩----
(時間之神微笑著,正按著雙槳隨流蕩漾開去
他全身墨黑,我辨認不清他的面目
隔岸星火寥落,髣是他哀倦諷刺的眼睛)


「什麼是我?
  什麼是差別,我與這橋下的浮沫?」
 「某年月日某某曾披戴一天風露於此悄然獨坐」

哦, 誰能作証?除卻這無言的橋水?
而橋有一天會傾拆
水流幽幽 ,後者從不理會前者的幽咽......







2013.3.23

 ▲詩人余光中、鄭愁予、張默等人昨在海拔2千多公尺高的「詩路」旁種下霧社櫻,為自己的創作留下另類美麗回憶。(呂妍庭翻攝)
 ▲詩人余光中、鄭愁予、張默等人昨在海拔2千多公尺高的「詩路」旁種下霧社櫻,為自己的創作留下另類美麗回憶。(呂妍庭翻攝)

     林務局嘉義林管處以「詩詠阿里山」為題,邀請余光中、鄭愁予等十三位詩人創作,將這些詩作拓印成碑,在海拔兩千兩百多公尺的沼平公園打造一條「詩路步道」。余光中、鄭愁予、張默等人廿三日還在詩路旁種下霧社櫻,期待本土櫻來年盛開與吉野櫻競相爭艷。
     嘉義林管處去年開始大力整頓阿里山沼平公園,在園區內新植五百棵吉野櫻,也種下大片海芋、垂絲海棠、杜鵑、多花紫藤、繡球花等花林,並在公園內打造全長一百七十六公尺,全台最高的空中廊道「櫻之道」,以離地十四公尺的高度,向下俯瞰就能欣賞到櫻花綻放美景。
     結合自然與人文美景的思維下,林管處還邀集余光中、鄭愁予、張默、林亨泰、隱地、李魁賢、林煥彰、席慕蓉、蕭蕭、白靈、路寒袖、渡也及向明等人詩寫阿里山,以詩歌記錄阿里山的歷史風華,新「詩路」十五日啟用,現已成為阿里山全新的慢遊景點。
     林管處長廖一光昨天還特地邀請余光中、鄭愁予、張默及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校長郭艷光等人,一道尋訪大師們創作的足跡,並在詩碑旁種下六棵台灣特有種霧社櫻,既讓創作者留下畢生紀念,也締造一種寫意的森林文化。

《李莎全集》上下屏東: 海鷗詩社  1994

 國立台灣文學館找不到李莎之介紹 卻有下述:
莫&渝 , <清泉的流聲──詩人李莎印象>, 《風範:文壇前輩素描》  1996年10月
彭邦楨 , <帶怒的歌者──喜見李莎重新在詩壇出現>, 《青年戰士報》  1979年3月
王志濂 , <淺談李莎的〈鴿群〉>, 《雜文雜說》  1990年7月
莫&渝 , <〈失落的回響〉賞析>, 《閱讀臺灣散文詩》  1997年12月
莫&渝 , <懷念《帶怒的歌》>, 《讀詩錄》  1992年6月
麥穗 , <李莎與《新詩周刊》>, 《詩空的雲煙》  1998年5月
王聿均 , <孤獨詩人──憶亡友李莎>, 《葡萄園詩刊》  1993年5月
鍾鼎文 , <寂寞、寂寞、寂寞的歌者之一生──序《李莎全集》>, 《葡萄園詩刊》 1994年8月
方思 , <念李莎>, 《葡萄園詩刊》  1993年8月
鍾雷 , <悼詩人李莎兄>, 《葡萄園詩刊》  1993年5月

季薇 , <愴懷李莎>, 《葡萄園詩刊》  1993年5月
麥穗 , <李莎與《新詩周刊》>, 《葡萄園詩刊》  1993年5月
莫&渝 , <李莎與莫渝>, 《莫渝詩文集‧漫漫隨筆集》  2005年4月
朱沉冬 , <寶島四十年說從頭──詩壇趣事一籮筐(上、中、下)﹝李莎部分﹞>, 《臺灣新聞報》  1985年11月
古繼堂 , <李莎(1924─1993)>, 《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新詩大辭典》  1994年5月
墨人 , <評《帶怒的歌》>, 《自由青年》  1951年9月
李&莎 , <筆名與緣>, 《聯合報》  1991年8月
﹝ 笠 ﹞ , <笠下影──李莎>, 《笠》  1967年8月
李&莎 , <李莎詩觀>, 《秋水詩選》  1989年7月
王牌﹝王志濂﹞ , <淺談李莎的〈鴿群〉>, 《秋水詩刊》  1980年1月

楊錦郁 , <這一回,李莎再也沒有詩興>, 《用心演出人生》  1995年6月
林郊 , <李莎的生活與詩風>, 《現代詩》  1954年5月
丁力口述;薊門整理 , <丁力(覺先)對李莎(放)的回憶>, 《海鷗》  1994年2月
劉曲 , <別時容易見時難>, 《海鷗》  1993年8月
王聿均 , <孤獨的詩人──憶亡友李莎>, 《海鷗》  1993年8月
方思 , <念李莎>, 《海鷗》  1993年8月
鍾鼎文 , <悼詩人李莎>, 《海鷗》  1993年8月
季薇 , <愴懷李莎>, 《海鷗》  1993年8月
秦嶽 , <懷念詩人李莎>, 《海鷗》  1993年8月
李春生,周延奎 , <李莎小傳>, 《海鷗》  1993年8月

麥穗 , <李莎與《新詩周刊》>, 《海鷗》  1993年8月
莫&渝 , <清泉的流聲──詩人李莎印象>, 《海鷗》  1993年8月
胡牧 , <燃燒的雲──詩人李莎並未離去>, 《海鷗》  1993年8月
莫&渝 , <清泉的流聲──詩人李莎印象>, 《河畔草》  1997年5月
丁力口述;薊門整理 , <丁力(覺先)對李莎(放)的回憶>, 《李莎全集(下)》 1994年8月
王聿均 , <孤獨的詩人──憶亡友李莎>, 《李莎全集(下)》  1994年8月
彭邦楨 , <帶怒的歌者──喜見李莎重新在詩壇出現>, 《李莎全集(下)》  1994年8月
方思 , <念李莎>, 《李莎全集(下)》  1994年8月
季薇 , <愴懷李莎>, 《李莎全集(下)》  1994年8月
秦嶽 , <懷念詩人李莎>, 《李莎全集(下)》  1994年8月


王潤華 , <木柵盆地的星座>, 《李莎全集(下)》  1994年8月
趙天儀 , <李莎的〈路,又是新的起點〉>, 《李莎全集(下)》  1994年8月
林野 , <李莎的印象小記>, 《李莎全集(下)》  1994年8月
林郊 , <李莎的生活與詩風>, 《李莎全集(下)》  1994年8月
謝冰瑩 , <李莎的詩>, 《李莎全集(下)》  1994年8月
麥穗 , <李莎與《新詩周刊》>, 《李莎全集(下)》  1994年8月
莫&渝 , <清泉的流聲──詩人李莎印象>, 《李莎全集(下)》  1994年8月
胡牧 , <燃燒的雲──詩人李莎並未離去>, 《李莎全集(下)》  1994年8月
文曉村 , <評析李莎的一首詩﹝〈給北方的詩〉﹞>, 《李莎全集(下)》  1994年8月
楊錦郁 , <這一回,李莎再也沒有詩興>, 《李莎全集(下)》  1994年8月

林玲 , <遙寄四叔>, 《李莎全集(下)》  1994年8月
彭邦楨 , <《心鴿》與異彩(代序)>, 《李莎全集(上)》  1994年8月
李&莎 , <《沸騰的歲月》題記>, 《李莎全集(上)》  1994年8月
李&莎 , <前記>, 《李莎全集(上)》  1994年8月
鍾鼎文 , <寂寞、寂寞、寂寞的歌者之一生──序《李莎全集》>, 《李莎全集(上)》  1994年8月
葛賢寧 , <序>, 《李莎全集(上)》  1994年8月
胡牧 , <箭>, 《李莎全集(上)》  1994年8月
李&莎 , <詩集《心鴿》題記>, 《李莎全集(上)》  1994年8月
屏溪 , <讀《太陽與旗》>, 《李莎全集(上)》  1994年8月
文曉村 , <〈給北方的詩〉評析>, 《新詩評析一百首(下)》  1981年3月
舒蘭 , <李莎>, 《新文藝》  1977年12月
莫&渝 , <懷念《帶怒的歌》>, 《文訊雜誌》  1985年10月
張&默 , <現代詩壇鈎沉錄﹝李莎部分﹞>, 《文訊雜誌》  1986年8月
封德屏 , <穆中南與李莎先後辭世>, 《文訊雜誌》  1993年2月
王志健 , <李莎>, 《文學四論(上)》  1988年7月
謝冰瑩 , <李莎的詩>, 《文壇》  1980年9月
莫&渝 , <〈失落的回響〉解說>, 《情願讓雨淋著》  1991年9月
彭邦楨 , <帶怒的歌者──喜見李莎重新在詩壇出現>, 《心天的花糧》  1981年10月
方思 , <寫在李莎的詩集《琴》之後>, 《復興文藝》  1956年12月
文曉村 , <〈給北方的詩〉評析>, 《寫給青少年的新詩評析一百首(下)》 1980年8月

趙天儀 , <李莎的〈路,又是新的起點〉>, 《商工日報》  1983年12月
芝華 , <李莎〈失落的回響〉賞析>, 《古今中外散文詩鑒賞辭典》  1994年6月
涂翔宇,王聿均,莫&渝 , <書簡>, 《兩河流域》  1982年11月
林野 , <李莎印象小記>, 《兩河流域》  1982年11月
上官予 , <五十年代的詩潮﹝李莎部分﹞>, 《傳統與現代之間》  1975年12月
楊明 , <溫暖的重陽節>, 《人間福報》  2006年10月
李&莎 , <不癒之傷>, 《人生船》  1985年7月
王潤華 , <木柵盆地的星座>, 《中華日報》  1980年2月
楊錦郁 , <這一回,李莎再也沒有詩興>, 《中華日報》  1987年11月
季薇 , <戰鬥的抒情──讀《帶怒的歌》>, 《中央日報》  1951年10月

彭邦楨,墨人 , <李莎簡介>, 《中國詩選》  1957年1月
王志健 , <瀛臺詩人與播種者──李莎>, 《中國新詩淵藪(中)》  1993年7月
舒蘭 , <「詩創造」詩人──李莎>, 《中國新詩史話(二)》  1998年10月
舒蘭 , <《今日新詩》月刊>, 《中國新詩史話(三)》  1998年10月
舒蘭 , <五○年代詩人詩作──李莎>, 《中國新詩史話(三)》  1998年10月
張中見 , <〈心鴿〉賞析>, 《世界華人詩歌鑑賞大辭典》  1993年3月
陳耀中 , <〈獸之死亡〉賞析>, 《世界華人詩歌鑑賞大辭典》  1993年3月
﹝封德屏主編﹞ , <李莎>, 《2007臺灣作家作品目錄》  2008年7月


李春生是李莎的侄子  所以他們送書簽名本不少

[文學拍賣品]【當代文學低價拍】​​:李春生簽名本《李莎全集》上下兩冊全(稀見版本私藏95品台灣當代著名作家)
[文學拍賣品]【當代文學低價拍】​​:李春生簽名本《李莎全集》上下兩冊全(稀見版本私藏95品台灣當代著名作家)


《韋伯方法論文集》 《現代理性主義的興起──韋伯西方發展史之分析》

$
0
0
《現代理性主義的興起──韋伯西方發展史之分析》出版

  • 《現代理性主義的興起──韋伯西方發展史之分析》,沃夫岡.施路赫特(Wolfgang Schluchter)著/林端譯


韋伯解讀西方社會的發展,得出「理性主義的興起」的主旋律,
對臺灣而言,不僅是理論的啟迪,更具有現實的意義。
韋伯一生的學術研究,志在彰顯西方現代與西方理性主義的獨特性。身為德國新康德主義與歷史主義的後學,又是社會學的開基始祖之一,他以極其繁複的論證,在西方文化內以及跨文化間的比較下,縱橫上下論古今,突顯了西方現代與西方理性主義興起的非預期性結果。
本書作者施路赫特長期擔任《韋伯全集》的主編,他藉由《韋伯全集》的重新編撰、二手文獻的大量湧現,前所未有且全面性地回歸到韋伯作品,對韋伯的學說進行整體化與脈絡化的研究,企圖為「西方現代何以成為西方現代?西方特有的理性主義何以興起?」的複雜議題尋求答案。
作者運用韋伯作品裡提煉出的「發展史」概念,整合了社會學與歷史學、共時性的與貫時性的分析,並將韋伯研究計畫與當代德語世界兩大社會思想家哈伯瑪斯 (Jürgen Habermas)與盧曼(Niklas Luhmann)的學說相提並論,將韋伯對西方現代與西方理性主義的興起之論證,定位為一種兼顧精神與物質的「進化理論的最小限度計畫」。


****
●學者張旺山主講「韋伯方法論研究的意義」。
●北部場3月5日星期三在台灣大學博雅教學館102教室,主持人:莊榮輝,討論人:孫中興。
●中部場3月6日星期四在中興大學語言中心萬年廳,主持人:吳秀瑾,討論人:魯貴顯。
●南部場:3月7日星期五在成功大學國際會議廳第二演講室,主持人:何志欽,討論人:鄭志成。
以上每場均於晚間七至九時舉行。

老師:
前天跟您談的有誤。我今天重讀:
529 理想类型 Ideal Type ----新帕尔格雷夫Palgrave经济学大词典专题
作者認為Idealtype 最好翻譯成純類型---它只在individual 方面與理想有關。
他說這觀念現在經濟學不談,只社會學和政治學談它。
從它附的4部參考資料,可知〈羅謝與肯尼士〉和〈客觀性〉都有英譯,後者收入Shih 1959年編選的社會學方法論一書。
其他兩本就是Weber的兩本名著。





馬克斯.韋伯《韋伯方法論文集社會科學的與社會政策的知識之客觀性張旺山譯注,台北:聯經2013,頁163-242
1904年,馬克斯.韋伯(Max Weber, 1864-192040歲,美國之旅及寫此篇。
文末引《孚士德》1085-88行,很有意思。
Max Weber: Collected Methodological Writings
books.google.com.tw/books?isbn=0415478987
Hans Henrik Bruun, ‎Sam Whimster - 2012 - ‎HistoryWeber stresses repeatedly that acting rationally is acting (towards known or assumed ... psychology, as argued for by Wilhelm Wundt and Hugo Münsterberg.

此英文選本有些意思.....臺大圖書館有此書. 由於可全書索引 可知Goethe十來處Faust 數處
 主題索引很可參考









 翻讀張旺山的

《韋伯方法論文集》台北:聯經2013
張旺山 作為「凝結了起來的精神」的機器與機械:論韋伯的「時代診斷」的一個核心構想   載《思想史》創刊號   2013

韋伯方法論文集(平裝)

韋伯方法論文集(平裝)

博客來-韋伯方法論文集(平裝)&內容連載


****
 這 次徐教授回國.沒有機會就他今年的新書Information Systems做一整天的討論.甚遺憾. 他在該書的Preface末段說: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Systems has come of age. The author's academic career has also come of age. This book presents a tribute to both.


 Information Systems: The Connection of People and Resources for Innovation - A Textbook [Hardcover]

Cheng K Hsu
  • Hardcover: 360 pages
  • Publisher: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January 25, 2013)
  • Language: English
  • ISBN-10: 9814383511
他的出版社的目次等:

Information Systems: The Connection of People... - World Scientific

www.worldscientific.com/doi/pdf/10.1142/9789814383523_fmatter
 甚至有定稿: PDF]information systems the connection of people and resources




******


韋伯方法論文集(平裝)

  • 定價:800

內容簡介

  韋伯─近代社會學之父
  西方現代社會學及公共行政學最重要的創始人之一
本書對於瞭解韋伯在「哲學」與「宗教社會學」方面的研究,尤其是《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一書的概念,具有根本的重要性。其中,韋伯對社 會科學的方法論與邏輯學的反省,值得關心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領域中哲學概念的讀者費心細讀。更重要的是,韋伯探討的主題不侷限於一般所說的「方法論」問 題,而是擴展到了知識理論與邏輯學的分析、乃至更根本的「知識」或「科學」的意義問題。
  在〈羅謝與肯尼士和歷史的國民經濟學之邏輯問題〉一文中,韋伯使用直白易懂的文字,透過實例探討許多相關連的「基本的邏輯-方法學的問題」。 〈社會科學的與社會政策的知識之“客觀性”〉則討論「理想典型式的概念建構」及社會科學與社會政策的知識之「客觀性」。對於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 神》一書中所探討的主體:「資本主義的“精神”」,是如何被建構及研究的議題,可自〈「文化科學的邏輯」這個領域的一些批判性的研究〉一文中一窺端倪。。 對於如何掌握「歷史學的對象是什麼」及「歷史學之邏輯上的本質」這類與研究工作息息相關的問題,韋伯也在本書中作了詳細討論。
  本書另外收錄韋伯對當時新康德主義法哲學家史坦樂(Rudolf Stammler, 1856-1938)及德國國民經濟學家布倫塔諾(Lujo Brentano, 1844-1931)著作的評論。其中論及韋伯的方法論思想中最重要的側面,包括如何在文化研究中對「經驗上的詮釋」或「釋義學上的詮釋」這二條進路做出 區分、「事實」與「價值」的區別、「價值關連」學說、研究客體之建構,以及「理想典型」的概念等。
  最後,在〈社會學與經濟學的諸科學之“價值中立”的意義〉一文中,韋伯提出對於「價值中立」這個概念提出最深入、細膩、且完整的分析與論述。韋 伯認為知性、倫理與心的判斷各有其必須遵守的法則,不能以知性的認知結果去譴責心的感受或倫理判斷。心和倫理判斷是不受指揮、也不能被指揮的,也由此可 知,知性的法則的侷限。這種「知、情、意」三分而各有其「固有法則性」的想法,可以說是韋伯的思想的「人學基礎」。
作者簡介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 1864-1920)
  德國國民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家、哲學家、法學家。儘管是法學出身,一生從事的正式教職都是國民經濟學的教職,且在1903-1918的長 達15年間,韋伯還是一個學院外的學者,但韋伯的學術興趣與成就卻幾乎涵蓋了整個的文化與社會科學,其著作對後世的影響既深且廣,難以歸類。韋伯生前著作 多以文章形式發表,直到過世前不久才開始集結成書,死後由其遺孀與學者陸續集結出版。韋伯不僅是在學術上多方面具有原創性的學者,也是在政治上具有影響力 的知識份子。他除了是「理解的社會學」的建立者,並在許多社會學分殊領域(如:宗教社會學、法律社會學、支配社會學、音樂社會學等等)有重大的貢獻之外, 在經濟史、社會史乃至人文與社會科學的方法論等方面也都有重要的成果;除此之外,他對當時德國的政治體制、政策以及俄國革命的分析與論述,也都是不可忽視 的精神遺產。韋伯最著名的著作,乃是《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以及《經濟與社會》。本書翻譯的文章,則主要收錄於《科學學說文集》。新編的《韋伯全 集》分三部分(「著作與演說」、「書信」與「講演與筆記」),預計出版47冊,1984-2012已出版33冊。
譯注者簡介
張旺山(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
  1956年生於台北縣烏來鄉。台大哲學系、哲學研究所畢業後,先後獲教育部公費及德國自由民主黨Friedrich-Naumann- Stiftung獎學金,於德國波鴻魯爾大學(Ruhr-Uni. Bochum)哲學系攻讀博士學位,副修政治學與社會學,博士論文為《文化實在與文化科學:韋伯的方法論與價值學說》(德文)。1993年取得博士學位 後,在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擔任一年的約聘助研究員,1994年8月起在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任教迄今。主要興趣是政治哲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哲 學、十九世紀德國哲學以及韋伯研究等。

目錄

譯者序
中譯本導讀
壹、本書與韋伯的《科學學說文集》
貳、關於本書之翻譯
參、韋伯與國民經濟學
肆、個別文章導論:
〈羅謝與肯尼士〉
〈弁言〉、〈客觀性〉與〈文化科學的邏輯〉
〈史坦樂之“克服”唯物論的歷史觀〉一文及其〈補遺〉
〈邊際效用學說與“心理物理學的基本法則”〉
〈“能量學的”文化理論〉
〈社會學與經濟學的諸科學之“價值中立”的意義〉
參考書目
凡例
〈羅謝與肯尼士和歷史的國民經濟學之邏輯問題〉文前說明
I.羅謝的“歷史的方法”
羅謝對科學的分類
羅謝的「發展」概念與實在的非理性
羅謝的心理學和他與古典理論的關係
知解性認識的限制與羅謝論有機體之形上學式的因果
羅謝與「實踐性的規範與理想」的問題。
II.肯尼士與「非理性」問題
行動的非理性。肯尼士著作的性格
肯尼士的“意志自由”和“自然制約性”與現代理論的關係
馮德的“創造性綜合”範疇
具體的行動之非理性與具體的自然事變之非理性
“詮釋”這個“範疇”
對這些“範疇”之各種知識理論上的探討:
(1)敏施特柏格的「“主觀化的”科學」概念
(2)西美爾的“理解”與“詮釋”
(3)歌陀的科學理論
III.肯尼士與「非理性」問題(續)
(4)李普士的“投入感受”與克羅齊的“直觀”
“顯明性”與“效力”
啟發性的“感受”與歷史學家之“暗示性”的描述
“合理”的詮釋
「因果性」範疇的雙重用法與「非理性」和「非決定論」之間的關係
肯尼士的「個體」概念;人學式的流出說
〈弁言〉
〈社會科學的與社會政策的知識之“客觀性”〉引言
I.「對理想與價值判斷進行科學的批判」的意義
「經驗知識」與「價值判斷」之原則性的區分
II.「文化科學的認知興趣」之構成性意義
文化科學中「理論的」與「歷史的」考察方式的關係
「理想典型式的概念建構」之邏輯結構
經驗性的社會知識之“客觀性”的意義
「文化價值觀念」與「文化科學的興趣」之會變遷性

〈在「文化科學的邏輯」這個領域的一些批判性的研究〉I.與愛德華.麥耶的論辯
引言
各種「偶然」概念
“自由”與“必然”
歷史學的對象。
II.歷史的因果考察中的「客觀的可能性」與「適當的起因造成」
對實在之歷史上的形塑
“客觀的可能性”理論
客觀的“可能性判斷”之“效力”的模態
「“適當的”起因造成」這個範疇
“適當的”與“偶然的”「起因造成」作為思想上的抽象
〈史坦樂之“克服”唯物論的歷史觀〉1.文前說明
2.史坦樂對歷史唯物論的陳述
3.史坦樂的“知識理論”
4. 「規則」概念之分析:
「規則」作為“規律”與作為“規範”
“準則”概念。
遊戲規則
法規則
法學的與經驗的概念。
〈《史坦樂之“克服”唯物論的歷史觀》一文之補遺〉史坦樂的“因果性與目的”
史坦樂的“社會性生活”的概念
〈邊際效用學說與“心理物理學的基本法則”〉
〈“能量學的”文化理論〉
〈社會學與經濟學的諸科學之“價值中立”的意義〉I. 學院課堂上的實踐性評價
專業訓練與講壇評價
II.「純邏輯的或經驗的知識」與「評價性判斷」作為「異質的問題領域」之原則上的分離
“價值判斷”概念
由“目的”和由「手段」所做的批判
實踐性的令式與經驗性的事實確定之異質的效力領域
倫理的規範與文化理想。「倫理」的“界限”
倫理與其他價值領域之間的緊張
「價值秩序」之間的鬥爭。經驗真理、價值理論與個人的抉擇
價值討論與價值解釋
“發展傾向”與“適應”
“進步”概念
理性的進步
「規範性事物」在經驗學科中的地位
經濟的科學性學說的課題
國家的角色
人名譯註
韋伯年表
人名索引
概念索引

《 浮生後記:一而不統 》 ( 沈君山/著 2004 )

$
0
0

浮生後記:一而不統



錢復先生早期曾被坊間譽稱為臺灣政壇「四公子」之一,與同時期之陳履安、連戰、沈君山等人齊為臺灣一時之風雲人物。--《 浮生後記:一而不統 》199頁,康寧祥首創;1978年立委選舉時,被"黨外"用來攻擊國民黨特權的文宣武器。
《 浮生後記:一而不統 》(獻給蔣彥士先生) 或許是沈先生的"遺言",人生上和政事上。書中的人物、人事,多很令人感動。所以從人生和政事而言,都是本傑作,很值得參考。

 七○年代的保釣運動,影響海內外諸多菁英。四十初度的沈君山於美國接觸到兩岸學界對此一事件的種種論辯,自此啟蒙他的政治理想。
  一九七三年返國服務後,沈君山開始關注兩岸議題,先後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國統會委員等職,並在許多國際會議上,代表台灣奠定與對岸平等對話的基礎。不僅如此,沈君山也為台灣的人權自由貢獻心力,與七○年代黨外人士一同歷經台灣民主化的過程。
  一九九九年,沈君山中風,紀政等老友的陪伴與關懷,讓他重獲生機,再度揮灑於所關心的兩岸與族群等領域,人生也開展了另一番境界。
  本書縮影了數十年來沈君山的生活與理想;字裏行間流露著才情與至情,令人低迴再三。
作者簡介
   沈君山,浙江餘姚人,一九三二年生於南京,一九四九年來台。一九五五年台大物理系畢業,一九五七年赴美得馬里蘭大學物理學博士後,先後在普林斯頓大學、 太空總署、普渡大學擔任研究工作及任教。七○年代受海外保釣運動的愛國思潮影響,辭去在美國的教職,於一九七三年返台,先後擔任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生命 科學院籌備主任委員、人文社會學院籌備主任委員及行政院政務委員、中央選舉委員、中研院評議委員、國統會委員、清華大學校長等職。曾獲美國圍棋冠軍、世界 橋牌亞軍。著有《尋津集》(遠流出版)、《耕耘歲月》(正中書局出版)、《浮生三記》(九歌出版)等。
  現任2004吳大猷學術基金會董事長、新台灣人基金會董事長。

 

目錄

出版者的話
序一 起腳再尋浙江潮………………………張作錦
序二 尚思為國戍輪台?………………………張作錦
楔子 老病與生死
自述成長、返國與清華
  • 族群溝通
  • 兩岸初期交涉之參與
  • 仕途和家庭
  • 紀政
兩岸早期文摘(一九七○至一九九○)
  • 談台灣「革新」
  • 一個中國兩個制度的和平競爭
  • 一國兩「治」
  • 兩岸關係的三個階段
與江澤民晤談始末(一九九○至一九九二)
  • 晤談機緣
  • 第一次晤談第二次晤談
  • 第三次晤談
  • 回顧中共對台灣的心態和對兩岸關係的幾點建議
  • 晤談中提到的幾位先生
民主化與兩岸
  • 「中華兩岸聯合會」芻議芻議
  • 之緣起與結果
  • 瓊樓高處看開票(一九九八年)
  • 瓊樓高處談開票(二○○二年)
  • 施明德
  • 懷念盧修一和早期的浩然營
  • 港京來去
後記

楊喚詩集

$
0
0

楊喚先生的作品,是我初中 (1966-68)的新詩之啟蒙者。

【楊喚詩集】童詩:春天在哪兒呀!

作者﹕楊喚
簡體版】 【字號    
列印版
──春天來了!
──春天在哪兒呀?
小弟弟想了半天也搞不清;
頂著南風放長了線,
就請風箏去打聽。 海鷗說:春天坐著船在海上旅行,
難道你還沒有聽見水手們迎接春天的歌聲?
燕子說:春天在天空裏休息,
難道你還沒有看見忙來忙去的雲彩,
仔細地把天空擦得那麼藍又那麼亮?
麻雀說:春天在田野裏沿著小河散步,
難道你還沒有看見大地從冬眠裏醒來,
梳過了森林的頭髮,又給原野換上新裳?
太陽說:
春天在我的心裏燃燒,
春天在花朵的臉上微笑,
春天在學校裏跟著孩子們一道遊戲一道上課,
春天在工廠裏伴著工人們一面工作又一面唱歌,
春天穿過了每一條熱鬧的大街,
春天也走進了每一條骯髒的小巷,
輕輕地爬過了你鄰家的牆,
也輕輕地走進了你的家。
小弟弟說:春天住在我的家裏罷!
我會把最好吃的糖果給它吃,
媽媽會給它預備一張最舒服的小木床,
等到打回大陸去,
讓爸爸媽媽帶著我跟春天一起回家鄉。


【關於作者】
楊喚(1930~1954),本名楊森,出生於中國遼寧省興城縣。就讀初級農業職校畜牧科時開始寫作。十七歲(1947年)時經天津赴青島,在《青報》任職校對,後升任副刊編輯。1948年由青島文藝社出版第一本詩集。因烽火蔓延,《青報》解散,南下廈門投身軍旅。
1949年隨部隊來台。任陸軍上士文書,負責標語、海報等設計,開始以金馬、楊喚、白鬱為筆名寫現代詩。1954年3月7日,為趕赴一場勞軍電影「安徒生傳」,跌倒於台北市西門町的平交道上,遭火車輾斃,得年二十五歲。
楊喚死後,友人及出版社為之整理遺作,陸續出版有《風景》、《楊喚詩集》、《楊喚詩簡集》、《楊喚書簡》、《水果們的晚會》、《夏夜》等書。
楊喚的詩包括抒情詩及兒童詩兩大類。由於英年早逝,故留下的作品並不多。其中兒童詩僅有二十首,但篇篇膾炙人口。楊喚的童年並不愉快,但他喜歡文學、喜歡詩、喜歡兒童、喜歡小動物,也因這些因緣際會造就了他的兒童詩。楊喚既是台灣兒童詩的先驅者之一,也是最顯著的典範。

【 三月七日紀念楊喚】                 一一 讀他的<春天在那兒呀>         春天來了!         春天在那兒呀?         小弟弟想了半天也搞不清。         頂著南風放長了綫,         就請風箏去打聽。          海鷗說,春天坐着船在海上旅行,         難道你沒聽見水手們迎接春天的歌聲?         燕子說,春天在天空上休息,         難道你沒看見忙來忙去的雲彩,         仔細地把天全擦得那麼藍又那麼亮?         麻雀說,春天在田野裡沿着小河散步,         難道你沒看見大地從冬眠蘇醒,         梳過了森林的頭髮,又給原野換上新装?          太陽說,春天在我心裡燃燒,         春天在花朶的臉上微笑,         春天在學校裡跟孩子們一道遊戲一道上課、         春天穿過了每一條熱鬧的大街、         春天也走進了每一条骯髒的小巷、         輕輕地爬過了你鄰家的牆,         也輕輕地走進了你的家。          小弟弟說,就讓春天住在我的家裡吧!         我會把最好的糖菓給他吃,         媽媽會給他預備一張最舒服的小木床,         等回到大陸去,         讓爸爸媽媽帶着我跟春天一道回家鄉。      在現代兒童詩的領域裡,己故詩人楊喚早年寫過這首熱熱鬧鬧,多彩多姿的<春天在那兒呀>,曾獲得普遍的叫好與朗誦採用。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廿八、廿九、三十曰三天,台灣最老的詩社之一「藍星詩社」,曾經主辦了一次現代詩詮釋朗誦會,最特別的一個節目,就是由剛自美返國的汪其楣教授和她帶領的四個學生,用「手語」頌出楊喚的詩<我是忙碌的>(請看臉書汪其楣專欄有很多手語表演的珍貴畫面)。由於當時一般人對聾人使用的手語尚非常陌生,所以當她們用那幾雙活的巧手,翻飛的表演着楊喚詩中那多彩多姿的忙碌的時,無論聽覺有沒有障碍的人都既感新奇又覺有趣,大家終於瞭解詩也可以用這種方法詮釋,獲得的效果更令人着迷。怪不得楊喚在一首論詩的詩中說「詩,是一隻能言鳥」,真是一點也不誇張。     春天是一個令詩人忙碌的季節,古往今來不知多少詩人都曾在春天來臨時吟韻歌頌一番。通過詩人筆的魔杖,把春天點化得活神活現。譬如「紅杏枝頭春意閙」,一個「閙」字把春天化装成了一個少不更事的街頭少年。又譬如「春風更比路人忙」,這句是寫春日風光的多變化,春風既帶來花紅,又帶來柳綠,簡直比路旁的行人都要忙碌。王安石有一首小詩<染雲>﹔「染雲為柳葉,翦水作梨花,不是春風巧,何緣有歲華?」在王荊公的筆下,春天簡直成了可以點化萬物的仙人。現代詩人楊喚筆下的春天更是被描寫得活潑生動,而且其場面之大,意象之繽紛,簡直就成了一座綜藝大舞台一樣的讓人目不暇給,嘆為觀止。       有人說詩人是為萬物的命名者,在這首詩裡楊喚把春天化成萬物,萬物也即是春景。 「春天在我心裡燃燒」是說春天就是一顆熾熱的心,「春天在花朶的臉上微笑」,等於說美麗的花朶就是春天的化身。「春天在學校裡跟着孩子們一道遊戲一道上課」代表春天即是童年。「春天在工廠裡伴着人們一面工作一面唱歌」,春天又是健美和活力的代表。「春天穿過了每一条熱閙的大街」,春天代表了繁華和興盛。「春天也走進了每一条骯髒的小巷/輕輕地爬過了你鄰家的牆/也輕輕地走進了你的家」,春天又是人間處處流露的温情。最後小弟弟要把最好的糖果給春天吃, 給它準備最舒服的床,還要把春天帶着一起回老家,這即是說,春天是一切美好幸福安樂的代名詞,當然要把它分享給缺少這些溫情的地方去。     讀完這整個一首詩,我們會發現無論古代或現代詩人,都把春天這個本來摸不著看不到的東西,予以形象化,擬人化,變成了可感可觸可見可聞的實體,讓人感覺到春的實際存在,而不是一堆概念的形容,或抽象糢糊的呈現。而楊喚處理手法的靈活,意象聯想的確切,使人讀來如處身童話世界,天真又有趣味,又是很多寫童話詩的詩人所不及。

英國York郡發行有味道的導遊書;像攤開的書的床舖;葉步月《白晝の殺人》

$
0
0
 The Guardian
The UK's first smelly travel guide, featuring musty infusion of leather, old books, gold, silver, wood and dust and the stench of a ghost ...

 ---
If you want to read something before drifting off to sleep, just look at your sheets.




【書影過眼錄:《白晝の殺人》】

昨日(2/5)逛台北國際書展,看到今年台灣文學館策劃的主題是「時間的封印,文學的跫音──重要古物與珍品圖書」,發現其中仍有不少先前我未曾見過的絕 版書影,可謂精彩絕倫、美不勝收,想起以往許多老一輩的愛書人都說:多看舊書、淘舊書能讓人長見識。雖然這裡所有展出的書都只能看封面、不能翻內容,卻也 足以令人陶醉連連了!

此部早年台灣偵探小說《白晝の殺人》,乃為1946年由「台灣藝術社」發行的日文單行本,作者葉步月(1907-1968)一生都在大稻埕行醫,二十三歲 (1930)畢業於台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二十七歲(1934)取得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博士學位,也是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的學生。

因其出身日治教育體系的醫學背景,葉步月當年的偵探推理小說尤以嚴謹的邏輯與豐富醫學知識的見長。受日本教育的他,除了行醫濟世,也懷抱著文學理想。 1946年發行了他的偵探小說成名作《白晝の殺人》,風靡當時的讀者。國民政府來台後,他因為無法用中文創作,再沒發表過任何作品。不過他當時仍試圖透過 管道與日本的出版社聯繫,想要出版日文書,卻始終未獲青睞。

《白晝の殺人》故事主要講述一位有三個老婆、脾氣惡劣的富商羅大成,在與生意夥伴大吵一架之後,被人發現陳屍在辦公室中,平日往來的許多生意夥伴皆成了嫌 疑犯,隨之出場的偵探長(警察)謝文福便協助警方釐清真相、並逮捕兇手。小說內亦曾提及戰後初期的物價問題,毋寧更有其特殊的時代意義。

【書影過眼錄:《白晝の殺人》】  昨日(2/5)逛台北國際書展,看到今年台灣文學館策劃的主題是「時間的封印,文學的跫音──重要古物與珍品圖書」,發現其中仍有不少先前我未曾見過的絕版書影,可謂精彩絕倫、美不勝收,想起以往許多老一輩的愛書人都說:多看舊書、淘舊書能讓人長見識。雖然這裡所有展出的書都只能看封面、不能翻內容,卻也足以令人陶醉連連了!  此部早年台灣偵探小說《白晝の殺人》,乃為1946年由「台灣藝術社」發行的日文單行本,作者葉步月(1907-1968)一生都在大稻埕行醫,二十三歲(1930)畢業於台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二十七歲(1934)取得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博士學位,也是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的學生。  因其出身日治教育體系的醫學背景,葉步月當年的偵探推理小說尤以嚴謹的邏輯與豐富醫學知識的見長。受日本教育的他,除了行醫濟世,也懷抱著文學理想。1946年發行了他的偵探小說成名作《白晝の殺人》,風靡當時的讀者。國民政府來台後,他因為無法用中文創作,再沒發表過任何作品。不過他當時仍試圖透過管道與日本的出版社聯繫,想要出版日文書,卻始終未獲青睞。  《白晝の殺人》故事主要講述一位有三個老婆、脾氣惡劣的富商羅大成,在與生意夥伴大吵一架之後,被人發現陳屍在辦公室中,平日往來的許多生意夥伴皆成了嫌疑犯,隨之出場的偵探長(警察)謝文福便協助警方釐清真相、並逮捕兇手。小說內亦曾提及戰後初期的物價問題,毋寧更有其特殊的時代意義。






  • 呂淳鈺

  • 文訊
  • 269 2008.03[民97.03]
  • 頁80-81





http://www36.atwiki.jp/asianmystery/pages/157.html

台湾ミステリ史 参考文献 - 台湾推理小説100年の歴史

 葉歩月およびその作品について
下村作次郎(2003) 「葉歩月の文学」 (『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集成19 葉歩月作品集一』緑蔭書房、2003年7月、pp.327-337)
下村作次郎(2003) 「葉歩月の大河小説『七色の心』」 (『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集成20 葉歩月作品集二』緑蔭書房、2003年7月、pp.527-538)
葉思婉・周原七朗編(2003) 「葉歩月年譜」 および 「葉歩月著作年譜(未定稿)」 (『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集成19 葉歩月作品集一』緑蔭書房、2003年7月、pp.339-346、pp.347-351)


 *****



八条宮の別荘・桂離宮。ここでは各々の建物や仕掛に「月見台」「月波楼(げつばろう)」「月見橋」「歩月(あゆみづき)」「浮月の手水鉢」などの名前が付けられています。


(漢字)
(読み)
ぽっきー ( pokki )
(性別)



The digital edition of 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 forthcoming

$
0
0
Published on Mar 6, 2014
The digital edition of 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 forthcoming in 2014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ill continue the historic mission of making all that is important in Greek and Latin literature available to readers anywhere in the world—with accurate, literate, English translations. This vital, interconnected virtual resource will feature state-of-the-art search capabilities in English, Ancient Greek, and Latin; facing-page and single-language reading modes; and tools to enable students, teachers, scholars, and general readers to share texts and annotations from the desktop or any mobile device.
For more information visit http://www.hup.harvard.edu/features/l...

憶錢穆先生(齊邦媛)、梁實秋、羅家倫、林語堂、蔣夢麟、殷海光、雷震、傅斯年、胡適。

$
0
0
可以哈哈大笑的報導

----

「移居台灣的九大師」最近在中國出版,作者將胡適、錢穆等9位「文化大師」在1949年前後移居台灣的前因後果及境遇,第一次全面解讀,其中不少情節是首次在大陸披露。

這九位「文化大師」分別是梁實秋、錢穆、羅家倫、林語堂、蔣夢麟、殷海光、雷震、傅斯年、胡適。

作者師永剛是中國知名出版策劃人,主要作品有「宋美齡畫傳」、「蔣介石圖傳」等,在中國掀起畫傳熱潮,發行總量達上百萬套。

出版者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在簡介中,並為這九人下了小註解,例如將梁實秋形容為「將西風帶進台灣的浪漫幹將」、錢穆是「為故國招魂的史學大師」等。

中國書評張國功指出,9位文化大師反映出遷台知識分子的命運共通點,那就是他們起初都選擇了國民黨政權,但最終都幾乎毫無例外地與這個政權「發生了齟齬與衝突,甚至是劇烈的抗爭。」

報導並引述中國出版界人士的看法,認為這本書從單篇看,是9位代表性人物個人命運的剪影與歷史檔案的綜合;整體觀察則展現了一代知識分子在特定時代背景的命運悲歌與文化鄉愁。


**** 錢穆

 憶錢穆先生作者:齊邦媛

 
錢穆先生在台灣居住二十三年(1967—1990)。他由香港“回國”時已七十四歲,住在台北外雙溪東吳大學後面一塊小土坡上,他居住的小樓名為“素書樓”,紀念家鄉與母親。他以為從此可以安居終老,在房子四周種花植樹。沿著進門的二十多級石階,種了兩排槭樹。
 
我第一次俯身去撿拾階旁紅葉,是去素書樓拜望他的第十四個秋天了。以前怎麼沒有註意到那麼“正統”的紅葉呢?最初幾年,也許樹還太小,落不出那麼熟透、美麗的葉子。實際上,我每次去都匆匆衝上石階,多數的時候手裡提著書或禮物,身心都在緊張狀態,想著進了門要說些什麼。鞠躬走出紗門,總是暮色已深。
 
最緊張的登階記憶是1972年深秋,當時我剛到國立編譯館工作三個月,原以為是個純文化的工作,所遇到的卻幾乎全是政治問題,報紙的報導、社論和專欄最熱門的題目是罵部編本的教科書。 1969年老蔣總統下了一道手諭,將國民義務教育延長為九年,初級中學改稱“國民中學”,急就章的教科書稱為“暫定本”,三年滿了,要編印出正式的“部定本”。全台三十多萬國中生,還有老師、家長和社會都等著看國立編譯館能編出什麼樣既政治正確又活潑有啟發性的、符合全民需要的新教科書來,尤其是國文、歷史和數學三科,學術界更虎視眈眈地等著。進而對高中國文、中國文化史、大學用書更似全民進入監視期。有人對高中國文選材不滿意,甚至說主編者思想有問題……
 
突然間,又爆發了“岳飛跋扈說事件”。先是由台大歷史系林瑞翰教授著作《中國通史》引起,有人指控書中寫道,岳飛十二道金牌召回朝時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跋扈。如此對武聖不敬的言論,亦出現在林教授另一本著作《宋史》中,將由國立編譯館收入“大學叢書”出版。此事立刻成為熱門新聞,每日都有討伐之聲,其中最激烈的有專欄名家誓還(吳延環先生,立法委員)和自稱是岳飛同鄉的李安先生,一再撰文威脅說,對武聖不敬是動搖國本,危害國家意識,居心叵測。還有一文說:“據云主其事者,是一女流之輩。”那時的館長王天民先生是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曾在中興大學教授中國歷史二十年。除了在報上說明,此為前任留下舊稿,現在並無出版計劃,並派我前往懇請已來台灣定居的史學大師錢穆先生審查該稿,再做決定(當時台灣各校歷史系前輩均已被敦聘為歷史教科書委員會委員)。錢先生在電話上說,他已七十七歲,來台安居,已不再作審查工作。但如此“大”案,我們實已無人可求。館長派我帶《宋史》原稿到素書樓,務請錢先生過目。我去外雙溪的路上實在不知是何場面,深悔誤入宦途。車到外雙溪,沿東吳大學山徑到山坡盡處,按了門鈴,心情忐忑地走上石階。錢先生出見時,尚未坐下便說,“我已在電話中說不能審查。”我困窘至極,囁嚅而言:“我剛由學校來國立編譯館三個月,這份書稿是前任所留,如今輿論責難不止,請您看看,我們當如何解此僵局?”大約全出於同情心吧,錢先生接過書稿,放在几上,我道謝後倉皇辭出,幾乎是奔下石階,心想大約再也不用來了。
 
誰知三天后意外接到錢先生電話,說請林瑞翰教授去談一談。再過數日,林教授親自到館裡,他毛筆工整細密的手寫稿二十二頁,綜合加添了錢先生面談時給他的六種新資料,補充他書中岳飛部分。資料非常充實穩妥,提供了多面的論述。但是仍救不了我們,教育部來了一道公函,轉來立法院的質詢提案,“國立編譯館擬靠錢穆先生的聲望,將詆毀武聖岳飛的作品,作大學用書出版,動搖國本……”命令館長隨教育部長羅雲平去立法院說明。我坐在備詢官員最後的一排硬椅子上,心中充滿憤慨和悔憾,想我“三更燈火五更雞”苦讀、進修,好不容易取得部定正教授資格,在大學教文學課程,到這裡來看著我的老師王館長被這些人指手頓足地以政治意識形態指責,如此傷尊嚴,多麼不值得!回到館裡,我即寫辭呈,館長問我,“你覺得在這種局勢下辭職是保持尊嚴嗎?你此時離開能說明什麼立場呢?”他從桌上拿給我一封剛收到的掛號信,是錢先生寄來的,退還我隨書稿送上的審查費兩千四百元,一紙便箋上寫:“無端捲入貴館書稿輿論漩渦,甚感煩惱。茲退回審查費,今後請勿再牽涉本人意見……”館長說,這本書我們短期內不能出版,但是你必須去對錢先生致歉,這才是負責任的態度。
 
就這樣,我開始了登上素書樓石階十八年的緣分。轟轟烈烈的岳飛事件之後,是國民中學國文教科書部編本,再接著是高中中國文化史的新編,每件事都是新聞的焦點。其實,輿論界也不是一面倒,民間希望學術中立的革新理想者人數並不少,那時仍健在的陶百川、黃季陸、陳立夫、王世傑等長輩,也贊成國中與高中的國文教科書,以文學情操教育為主,少宣揚政治理念。至少,那時的教育部長羅雲平在實際上是支持的。在陳述我編書理想時,我終於有勇氣面對錢先生這個人,而不是他“國學大師”的盛名。他面容溫和,傾聽人說話的時候,常常有一種沉思的寧靜,也是一種鼓勵。
 
在那一段時期,我身兼人文社會組和教科書組主任的雙重責任,隨時有去住保安大飯店(警備總部)的可能,幸好生長在我那樣的家庭,經歷過許多大風大浪,父兄常常幽默地說,你當了這麼芝麻大的官,卻惹上了天天上報的麻煩,必須記住蔣總統文告裡指示的,應當時時“莊敬自強”,“處變不驚”。 (爸爸以前曾說,“我這個女兒膽子小,經常『處變大驚』。”)1970年代的國立編譯館竟是我的“壯膽研究所”。為了工作的需要,我在館長指示下,奔走於學者、專家之門,請他們聽我陳述編書的理想。在立法院質詢之前數日,我帶了許多資料去立法院圖書館謁見吳延環委員,詳細說明《宋史》一稿原是前任留下,至今無人肯審,更不會近期出版。質詢日,王館長高高胖胖,厚墩墩地坐在官員席,他有多年教學經驗,對答時如在課堂,不慌不忙,質詢者雖然來勢洶洶,但亦不知應控以何罪,一本未出版的學術著作如何“動搖國本”?我自大學時期在學潮中開始,直到今日台灣的選舉文宣,看盡了政治意識控制學術思想之猙獰面貌。
 
 從這一年起,我原是為公事去爬素書樓的石階,送稿,送書,請教,去得很勤。後來錢先生知道我是朱光潛老師的學生,談到他三十年前去四川樂山為武大講學之事。我告訴他,我聽學長們談到,清晨持火把去禮堂上他的課的情景。因此,有時錢先生也留我坐談當年事。沒有公事時,逢年過節和他壽誕前我仍去看他,直到他被迫離開素書樓。十八年間我在那石階上下近百次,階旁兩排槭樹長得很高了。 1985年我車禍住院時,錢師母去看我,說老師很惦念。一年後我再去看他,慢慢爬上石階時,才看到路旁小溝裡積滿了台灣少見的紅葉。
 
那些年錢先生的眼睛已漸漸不能看書了。和錢先生真正談得上話以後,雖然時時感到他自然具有的尊嚴,也感到一種寬容和溫熙,也許我沒有歷史學問的背景,也就不知道什麼是不能越過的界限。當他問我坊間有什麼新書時,我有時會以我外文系的知識,冒冒失失、糊里糊塗地不僅帶給他館裡出的書,也買些坊間話題論著,如柏楊的書,送給他……我回台大之後,也常與他談到我用作教材的一些書,譬如最早先用《美麗新世界》、《一九八四》和《黑暗之心》英文本時學生的反應,談得最多的是《寂寞的追尋》(The Pursuit of Loneliness, Philip Slate, 1970,中譯者陳大安,台北黎明公司出版,1979年)。對於追尋寂寞這種文化現象,錢先生感到相當有趣(他“有趣”的無錫發音至今難忘)。其實,在1983年他親自贈我的《八十憶雙親與師友雜憶》書中,錢先生回憶他一生重要著作多在園林獨處的寂寞中構思完成,尤其詳述任教於抗戰初遷昆明之西南聯大時,在雲南宜良北山巖泉下寺中,獨居小樓一年,“寂寞不耐亦得耐”,完成《國史大綱》,七十年來此書仍是許多人必讀之書。只是他那種中式文人之寂寞和西方社會意義的孤獨,情境大不相同。
 
當然,1975年後,錢先生面對蔣總統去世前後的種種變局,憶及抗戰前後中國之動盪,以史學家的心情觀察,感慨更自深沉。他一直盼望而終於失望的是一個安定的中國。 《國史大綱》完成之時,昆明、重慶在日本轟炸下,前線將士血戰不休,在該書〈引論〉中他說,“以我國人今日之不肖,文化之墮落,而猶可以言抗戰,猶可以言建國,則以我全民文化傳統猶未全息絕故。”(頁32)此一段文章,使我更具體地了解他為什麼肯在蔣總統邀請下,捨香港而來台灣定居,以為可以安度餘年,因為他也和那時所有中國人一樣,有八年之久相信抗日救國的必要,而1950後台灣仍是捍衛中國文化的地方。
 
我不敢進入史學範疇,但是對於文化史極有興趣,尤其注意知識分子對政治變局的影響。大學時代《國史大綱》曾是我們的教科書,在人生許多不同階段也曾重讀。近日知《國史大綱》在大陸又成必讀之書,果真如此,書中首頁,“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的要求:“所謂對其本國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對中國半世紀動盪,飽受摧殘的人性應該有增加溫厚自尊的影響吧。
 
如今回憶近二十年,隔著小方桌,聽錢先生說話,如同他的〈引論〉,都曾以不同方式,在不同變局中,對中國文化重作剖析。錢先生說話有時平靜,有時激昂憤慨,在座有時僅我一人,有時和錢師母三個人。他的無錫話多半圍繞著這個心思意念,並不難懂了。
 
我記得後來一次談到文革紅衛兵對師長和文化人的摧殘,待這批人長大,統治中國,他們的暴戾人性會將中國帶到何處去?我深以為憂。錢先生說,文革結束後,五十歲左右的人仍會保存一些國粹,他們有說話的一天,中國文化仍有延續的希望。
 
那些年錢先生也常談到台北的政局,尤其是文人對變動政局的態度。談到抗戰勝利後,西南聯大由昆明遷回平津,還鄉者幾乎行李尚未安頓,戰禍又起,人心惶惶。文人和一般百姓一樣,亦不知何去何從。錢先生回到無錫家鄉,在太湖畔之江南大學,教中國思想史等課,兼任文學院長。他在《師友雜憶》中回憶當時,“學校風潮時起,蓋群認為不鬧事,即落伍,為可恥,風氣已成,一時甚難化解。”每日湖里泛舟,或村里漫步,心憂家國,以五彩筆纂集《莊子》各家注,於1951年出版《莊子纂箋》,序文說,“莊子,衰世之書也。故治莊而著者,亦莫不在衰世。……余之生,值世又衰。……今戰氛殆不可速了,遂發意注莊子。……版垂竟,報載平津大學教授,方集中思想改造,競坦白者逾六千人。不禁為之廢書擲筆而歎。念蒙叟復生,亦將何以自處。……天地之大,將不容此一人,而何有乎所謂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然而古人有言,焦頭爛額為上客,曲突徙薪處下坐。此六千教授之坦白,一言蔽之,無亦曰墨翟是而楊朱非則已。若苟四十年來,漆園之書,尚能索解於人間,將不至有若是。天不喪斯文,後有讀者,當知其用心之苦,實甚於考亭之釋離騷也。”這種沉痛和抗戰初起著《國史大綱》時充滿奮鬥救國的心情多麼不同。 1949年中共進駐時,大多數學者留在大陸,距抗戰流亡不久,家人生計,顧慮實多,留下者沒有不說話的自由,由批鬥侮辱中倖存已屬不易,中國學術研究至此幾乎形成斷層
1950年錢先生由廣州去香港,與友人創辦新亞學院,最早只有數十個學生,第一屆畢業生只有三人,其中最傑出的余英時在〈猶記風吹水上鱗〉文中談當年簡陋艱困的情況和師生的“患難之交”,他對老師重要的著作和做學問開放的態度有扼要的見證。 1967年錢先生遷居台北,政府禮遇學人,助其在陽明山管理局賓館預定地上建一小樓,名“素書樓”,可以安居,講學著述,頤養天年。
 
他萬萬想不到的是,晚年“歸”來定居的台灣竟也到了沒有溫情與敬意的一天,使他在九十六歲的高齡,1990年六月底,為尊嚴,倉皇地搬出了台北外雙溪的素書樓,落腳在杭州南路一所小公寓,三個月後逝世。當年繼任的國民黨總統李登輝,沒有意願維護前任對歸國學人的禮遇,舉國將一代大儒掃地出門的莽撞無識,其不尊重學術的景況,為台灣悲。而當時在立法院尖刻強烈質詢,要求收回市政府土地的陳水扁,後來任總統八年。
 
十二年後,2002年三月,台北市長馬英九主持開啟“錢穆故居”典禮,將它開放作為中國文史哲學研究之用。距我初登石階整整三十年,如今腳步何等沉重。石階上的院子搭了一個小篷子,典禮下午開始時春雨下得豐沛,小篷子遮不住雨,場面相當凌亂。我進去後,在後排找到個可以不被人發現的位子,可以聽聽,仔細想想這三十年間事,錢師母的心情更可想而知。當初議會叫囂收回市產的時候,仍有一些史學研究的年輕學者前往素書樓探視,且為他整理、校訂舊作。錢先生問他們,“這些人急著要這房子做什麼?”他們說,“要做紀念館。”他說,“我活著不讓我住,死了紀念我什麼?”
 
余英時追悼錢先生寫了一副輓聯:
 

一生為故國招魂,當時搗麝成塵,未學齋中香不散。
 
萬里曾家山入夢,此日騎鯨渡海,素書樓外月初寒。
 
他在〈一生為故國招魂〉文中想用這副輓聯來象徵錢先生的最終極也是最後的關懷。 “未學齋”是以前錢先生書房之名,是他苦學自修的心情,素書樓“今天已不復存在了”,這大概是余先生以國際史學家的身分,厚道的說法。錢先生自十六歲(1910年)讀到梁啟超的〈中國前途之希望與國民責任〉,深深為梁氏歷史論證所吸引,一生研究歷史,希望更深入地找尋中國不會亡的根據。他希望國家社會能在安定中求進步,而不是悍於求變,以戾氣損傷文化。余英時說,“錢先生無疑是帶著很深的失望離開這世界的,然而他並沒有絕望。……他所追求的從來不是中國舊魂原封不動地還陽,而是舊魂引生新魂。今天已有更多的人會同意這個看法。”
 
我初見錢先生的時候,已是他的紅葉階段,深秋季節,思考的葉片已由綠色轉為一種祥和的絢爛,再幾番風雨,即將落了。他八十歲生辰南游,在梨山武陵農場寫成〈八十憶雙親〉一文,“此乃常縈餘一生之懷想中者,亦可謂餘生命中最​​有意義價值之所在。”此文後與《師友雜憶》合集,充滿了家人、友情溫暖的回憶,也充滿了他那一代文人在亂世,顛簸聚散的感嘆:“余亦豈關門獨坐自成其一生乎,此亦時代造成,而余亦豈能背時代而為學者。惟涉筆追憶,乃遠自余之十幾童齡始。能追憶者,此始是吾生命之真。”
 
忘不了的人和事,才是真生命。這也是寫《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的錢穆先生說的話。
 
我近年遷居,目前的書房正壁上掛著一幅錢先生贈我的墨寶,錄明儒高景逸先生的五言絕句五首,開始一首即說出他在外雙溪定居的隱逸心情:“開窗北山下日出竹光朗樓中人兀然鳥雀時來往……”署名“丙辰重久錢穆時年八十有二”。那時他視力已差,這幅字更是珍貴。在它對面牆上,掛著莊靈所攝的一棵兀然挺立的闊葉樹,上面的枝葉明晰地投射在光影交錯的山岩上──這也是我企望的情境。
 
想念那些年,錢先生為什麼願意與我談話?他是學術思想史家,在制度史、沿革地理,以至於社會經濟各方面都下過苦功,而且都有專門著述,到台灣後又著手《朱子新學案》、《古史地理論叢》等整理工作(由台大中文系戴景賢、何澤恆君等協助校閱)。他與我談話,從不論及史學研究,但談人生,如他在《八十憶雙親》書中說:“國民政府退出聯合國,消息頻傳,心情不安,不能寧靜讀書,乃日誦邵康節、陳白沙詩聊作消遣。繼朱子詩續選兩集,又增王陽明、高景逸、陸桴亭三家,編成理學六家詩鈔一書。……竊謂理學家主要吃緊人生,而吟詩乃人生中一要項。余愛吟詩,但不能詩。吟他人詩,如出自己肺腑……”
 
由讀詩談人生,談文人在亂世生存之道,他認為書生報國,當不負一己之才性與能力,應自定取捨,力避紛擾,所以抗戰勝利之後不去京滬平津各校,回到家鄉太湖畔讀書,再由雲南去香港,來台灣,至少保住了不說話,更不必在中共批鬥中“坦白”的尊嚴。到台灣後應文化學院(現為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聘,每週兩小時由學生到外雙溪上課,並任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生活得以安排,從未發表任何政治言論,如余英時文中說,“時間老人最後還是公平的。所以在他的談話中,他總是強調學者不能太急於自售,致為時代風氣卷去,變成吸塵器中的灰塵。”
 
自1990年8月31日錢先生逝世,我都念著,因為對歷史的溫情與敬意,世界上仍有忘不了的人和事。


《牟宗三先生全集》/追憶牟宗三先生 (余英時)

$
0
0

 牟宗三(1909年6月12日-1995年4月12日),字離中,生於山東省棲霞縣牟家疃,祖籍湖北省公安縣。1927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29年升入哲學系,並於1933年畢業。1949年往臺灣,後往香港。晚年居臺灣,1995年逝於台北。曾任教於華西大學中央大學金陵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海大學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化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他獨力翻譯康德的《三大批判》,融合康德哲學與心學,以中國哲學與康德哲學互相詮解。


現在才知道:牟宗三先生全集(33集)

  • 作者:沙淑芬/著
  •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2003年
《牟宗三先生全集》共八輯,三十三冊,匯聚了當代哲學大師牟宗三先生全部學思歷程的精心著述。約一千二百三十九萬字。這部古今罕見的大全集,係由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長期規劃,《全集》編輯委員會歷經五、六年時間,精心整理編校而成。
我的一生,可以說是『為人類價值之標準與文化之方向而奮鬥以申展理性』之經過。
── 牟宗三
〈總目次〉
1 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
2 名家與荀子/ 才性與玄理
3 佛性與般若(上)
4 佛性與般若(下)
5 心體與性體(一)
6 心體與性體(二)
7 心體與性體(三)
8 從陸象山到劉蕺山/ 王陽明致良知教/ 蕺山全書選錄
9 道德的理想主義/ 歷史哲學
10 政道與治道
11 邏輯典範
12 理則學/ 理則學簡本
13 康德「純粹理性之批判」(上)
14 康德「純粹理性之批判」(下)
15 康德的道德哲學
16 康德「判斷力之批判」(上)(下)
17 名理論/ 牟宗三先生譯述集
18 認識心之批判(上)
19 認識心之批判(下)
20 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
21 現象與物自身
22 圓善論
23 時代與感受
24 時代與感受續編
25 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上)
26 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下)/ 牟宗三先生未刊遺稿
27 牟宗三先生晚期文集
28 人文講習錄/ 中國哲學的特質
29 中國哲學十九講
30 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 宋明儒學綜述/ 宋明理學演講錄/ 陸王一系之心性之學
31 四因說演講錄/ 周易哲學演講錄
32 五十自述/ 牟宗山先生學思年譜/ 國史擬傳/ 牟宗山先生著作編年目錄
33 總敘


牟宗三  《五十自述》  台北鵝湖 1989 (只前二章是新稿:末幾篇約寫於1959)

《明理論》牟宗三譯,台北學生書局,1987Logisch-philosophische Abhandlung by Ludwig Wittgenstein維根斯坦



中國文化的省察

泰戈爾的詩──我們在夢裡是不相識的;醒來以後,卻知道我們原是相親相愛的。


中國文化的省察
作者:牟宗三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1983年

距這些演講已約30年
中國仍將文化文化當成 matter 而不是 FORM
仍然無法談魏京生的第五現代化
在宗教和道德等的層面上 仍然乏善可陳






牟宗三:《歷史哲學》台北:學生書局 1970?
沒想到有一牟學網
http://www.moophilo.net/index.php


上有 牟宗三:《關於歷史哲學》(註一)  -- 酬答唐君毅先生

君 毅吾兄: 日昨展讀「人生」雜誌第一二四期尊作「說人生路上的艱難」一文(註二) ﹐滴滴在心頭﹐而愧弗能道。今經吾兄以文字般若說出﹐此於人生之途徑﹐智慧之歸宿﹐有極深極澈之指點。人若於此而得端其所向﹐知其如何用工而得以超拔其自 己﹐則吾兄之功德豈可量哉? 弟因而想到哲學之全體當有三面:

一﹑主觀實踐一面﹔
二﹑客觀實踐一面﹔
三﹑純理智的思辨一面。

依 弟意觀之﹐吾兄該文所說者即屬主觀實踐一面。在此一面﹐人成聖成賢﹐成仙成佛﹐乃至成基督徒之「跟隨基督」﹐皆是在艱苦奮鬥中克服魔障之所至。朱子 臨終答弟子問曰「艱苦」﹐這表示他一生在艱苦奮鬥中﹐亦吾兄所謂: 「無便宜可貪」之意也。朱子說完「艱苦」二字後﹐忽而又說:「天地生萬物﹐聖人應萬事﹐直而已矣。」這表示此老已翻上來了﹐他獲得了臨終時之喜悅。此誠子 貢所謂;「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見荀子大略篇。) 翻上來曰「息」﹐翻不上來曰「休」。「君子曰終﹐小人曰死」。翻上來曰「終」﹐翻不上來曰「死」。曰終曰息﹐皆表示完成。主觀實踐即在艱苦奮鬥中作「德之 完成」﹐這是以臨終所標識之最後界點﹐而在有生之日﹐固永無完成之時也。在主觀實踐中所講的問題即是道德宗教。此是踐履中的道德宗教﹐不是思辨中的道德宗 教﹐亦不是習慣中的道德宗教。真實的存在主義(亦有不真實的存在主義) 由「存在的」一入路以認識人生與道德宗教亦當歸於此路。由「存在的實踐」亦可透示道德宗教之本質與義理﹐如黃宗羲所謂「心無本體﹐工夫所至即是本體」﹐然 非純理智思辨所講之道德宗教之本質。純理智思辨所講者是「非存在的」。如果此而曰哲學的講法﹐則即為哲學中的道德宗教。

「存 在的實踐」(主觀的實踐) 中的道德宗教方是真實的道德宗教。此是受用的呈現的放光的道德宗教﹐納道德宗教之本質於工夫中﹐於存在的踐履中。「非存在的」理智思辨所講之道德宗教﹐其 所放之光是理智的光﹐不是道德之光。以前有解悟﹐証悟﹐徹悟之說﹐弟意解悟是「非存在的」﹐到証悟徹悟方是存在的。証悟通著兩面說: 一是吾兄所說艱苦一面﹐一是由艱苦奮鬥中翻上來所肯定的一面。這都須要在「存在的實踐」中真實感受到才行。此可曰「存在的感悟」﹐亦即所謂「證悟」。徹悟 則是圓融成熟的化境﹐此亦可曰神化﹐存在的神化。

解悟是聰明的作用﹐理智的作用﹐是可以依理路而推至的。一落於理 智之依理路而推至﹐則便是懸掛起來而成為非人格的﹐非存在的﹐故曰抽象的思辨。「抽象 的思辨者」是不關心的(無色的) 理論家﹐而「存在的証悟者」則是內在的主觀的痛苦感受者。故証悟即是將解悟所至納入主觀的痛苦感受中﹐而再在痛苦感受中冒出來。此所以契爾克伽德 (Kierkegaard) 說「主觀性是真理」之故。故抽象的思辨在邏輯﹐知識論﹐以及觀解的或思辨的形上學中﹐恰當有效﹐而在主觀實踐的學問中則不是恰當有效的。抽象的思辨滿足知 識(廣義的) 條件﹐不滿足實踐的條件。

但是「存在的証悟」亦復有客觀實踐一面。在此一面﹐一個民族創造它的歷史 ﹐建設它的國家﹐以及政道和治道方面的制度或法律。這是政治家以及歷史的偉大 人物之所至。在客觀實踐中所講的學問是歷史哲學與國家哲學等。日前承吾兄對於拙作「歷史哲學」謬予推許﹐作長文介紹﹐以佉俗蔽﹐以利讀者。(見「人生」雜 誌第一二零期) 。弟實深感。弟書實簡陋無足觀。然吾兄文末所言:「其論中國文化之缺點與昔賢用心之所限﹐乃動之於悲心﹐故不過﹐發之於誠敬﹐故無怨。 其所以取於西方文 化者﹐即以承昔先聖賢之志而解決中國文化歷史中自身之問題﹐是孝子慈孫之用心﹐亦即所以謀中國文化之創造。」此言也﹐弟實感慰無既﹐亦愧不能表現於萬一。 弟深願與天下人共勉此義。亦深願無此自覺者有此自覺﹐有之而不能充其極盡其量者﹐期有以自勉而充其極盡其量。弟實鄭重此義而感慨萬端。對於祖宗決不能怨尤 ﹐對於中國文化之缺點與昔賢用心之所限亦決不能忽視﹐然亦不能即因而對於中國文化與往聖前賢作過激刻薄之抹殺。天地間決無便宜事﹐亦無現成事。

弟 書中所凸現之問題乃來自黑格爾之刺激。遠在二十年前﹐弟讀黑格爾「歷史哲學」論及中國方面無「主觀自由」﹐無「個體性之自覺」﹐即悚然而驚。當時對 於黑氏書自不能懂﹐即所觸及之此一點﹐當時亦不解其所以。心中頗不服。一方面覺其說是甚對﹐一方面亦覺其不甚對。此一矛盾留於心中﹐久久不能決。此後一直 在抽象的思辨中﹐亦無暇及此。然吾人現實生活的遭遇﹐聯駢而來者﹐有九一八事變﹐有何梅協定﹐有七七事變﹐隨之暴發而為抗戰﹐國家民族生死存亡之博鬥﹐最 後來臨者則為共產黨。此一幕一幕刺激吾人之心靈。而在此過程中﹐弟了解了夷夏之辨﹐亦漸漸懂得南北朝時人之心境﹐並深厭五四運動後所帶來之學風與時風。並 有甚微細不足而實在心靈深處極真切而難言者﹐則為對於北平之反感。故勝利後﹐人皆紛返北平﹐嚮往那文化之故都﹐學府林立之古城﹐而弟則絲毫未動此念﹐亦自 覺地不欲去。弟以為上海之商業買辦與北平之文化買辦俱屬可厭﹐而在吾人之分上﹐北平尤可厭。弟自抗戰後即一直覺得北平不能代表中國文化大漢文化。那個古城 實是遼金元之古﹐雖有明朝三百年亦在內﹐而復有滿清三百年以抵銷之。近則復為蘇俄共黨所沾污。真是不幸的北平! 那個古城﹐那個故城﹐一直是充滿了夷狄的氣息。五四後的新文化運動亦在那裡發祥﹐一直影響著今日知識子之心靈。那個文化古城實不能象徵以中國文化生命之根 所建造之國家。然則中國文化在那裡? 什麼地方可以象徵? 曰: 沒有那裡﹐亦無地方可以象徵。禮失而求諸野: 在偏鄙曠野的農民身上﹐在民族的心靈深處。沒有建樹可指目。然這強過那以假為真。

同時弟復與張君勱先生常來往。他常 說中國只有吏治而無政治。中國是一「天下」觀念﹐文化單位﹐而不是一國家單位。這些話都常刺激弟之心靈而不得其解。 後來復看到黑格爾說: 只有能建造國家的民族始能進入我們的注意中。(大意如此) 。這話復觸目驚心。西方近代之所以為近代之內容﹐ (積極的一面﹐有成就的一面) ﹐除科學外﹐屬於客觀實踐方面的﹐弟大都自黑氏與張君勱先生處漸得其了悟。數十年來嚷近代化者﹐大抵皆虛浮躁趨騖時式之徒﹐故不得成正果﹐反造成社會上之 壞影響。吾兄近在「祖國」雜誌上所發表之三文﹐ (註三) 疏導精詳﹐皆証悟之言也。不具備真實近代化之意識﹐走不上真正近代化之途徑﹐壞影響顛倒的結果是共產黨之出現﹐而共黨是超近代反近代的。從其超近代言﹐它 儼然自居為最進步﹐最新﹐反而近代化為落伍﹐為反動﹐為資產階級的。若不能認知近代化之真實內容﹐而只膠著於「時式」上﹐直無以抵禦共黨之詬詆。從其反近 代言﹐它不但反近代﹐且反一切價值之內容﹐而歸於野蠻與虛無。然而人不能知其「反」﹐而只為其所宣傳之「超」所迷惑﹐不但惑人﹐且亦自惑﹐如是它自居為人 類的新紀元。對這虛偽的新世代﹐張東蓀先生說了話:「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他借用莊子語以表示) 。他的苦悶的函義是: 這確是一新時代﹐你們或者完全相信﹐或者完全不信。一點一滴的贊成與不贊成完全無用。不但無用﹐也表示你完全不解﹐你不解這新紀元的全部來歷與全部內蘊。 然而吾人知道這新紀元實是代表「澈底否定」的新紀元: 否定一切價值內容之大虛無。然則吾人言近代化﹐當知從何處著眼矣。

近 代化是一價值內容之觀念﹐不是一時式之觀念﹐而且單從科學方面亦並不能了解它。從客觀實踐方面倒真能把握住近代之所以為近代之真實內容。是以言近代 化而只宣傳科學方法與科學態度而不能正視價值問題﹐必為於近代化無助益者。徒膠著於時式而不通其理據﹐雖云習久性成﹐然而終歸利弊參半﹐而不能自發地有所 建樹。為此之故﹐弟總不能由世俗之浮論而得近代之意義﹐反而由世俗所詬詆之黑格爾與張君勱先生處漸得其了悟之線索。人們決不要以為近代化易解也﹐亦決不要 以為中國之近代化易至也。徒在時式中展轉浮慕全不濟事﹐一到真的﹐仍然是全接不上。此弟所以特重客觀實踐一面﹐不自量力而草「歷史哲學」之故。

不 能建立國家之民族是未能盡其民族自己之性之民族。無論天下如何一家﹐無論旁人對我如何王道﹐而我自己個性之價值﹐自己獨立之尊嚴﹐在天地面前總有損 傷﹐在實現價值上總有缺憾。是為不能忍者。「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不能善紹善繼開拓變化以盡天地所賦與之性以期有所建樹﹐是棄才 也。未能盡其性﹐是未能實現善。弟為黑氏此言往復低徊而思用其誠﹐以期貫通民族之命脈﹐而使有以盡其性。近代化國家建立之基石存在於個體性之自覺與普遍性 之透徹。無個體性之自覺﹐下而不能言權利(諸自由) 興義務﹐上而不能言真實的普遍性。真實的普遍性不能透徹﹐則個性只是私欲氣質的個性﹐自由只是任意任性的自由﹐而理想亦不能言。此是純私欲的隨意的主觀自 由﹐人民亦只是純私欲的偶然的主觀的存在。

真實的普遍性必須通過個性之自覺而湧現﹐不能脫離真實的﹑存在的主觀自 由(即在知與意上個性之自覺) 而外在地置定一普遍性。此外在置定的普遍性一則是乾枯的﹐隨意的﹐一則必流於極權專制﹐假之以奴役人民。此謂「立理以限事」。此完全是「非存在的」抽象的 解悟所隨意以立者。上有隨意以立之普遍性﹐下即有純私欲氣質寡頭的原子的個體性。兩者互為因果﹐而禍亂遂無有已。這近代化而不透普遍性必陸沉﹐這普遍性而 無個體性必虛妄。而兩者要在客觀實踐中由「存在的証悟」以透顯之。此決非「非存在的」抽象的解悟所能真徹地把握者。在「存在的証悟」中﹐此兩者之透顯過程 以及其互融過程即為全幅人文世界之創生與肯定。分別言之﹐即為家庭﹐社會(市民社會) ﹐國家﹐以及大同等之肯定與實現。此為全幅價值內容之展開。祇有在個體性與普遍性的真實透顯與互融中﹐吾人得以肯定全幅價值之內容﹐此方是中華民族盡其性 之新紀元。而共黨則為對於全幅價值內容之否定﹐如何說新紀元?如說為新紀元﹐亦是傷生滅性之新紀元。此誠為新紀元。蓋曠古以來所未有者﹐亦無人敢如此妄為 者﹐盡無窮未來際﹐稍有人性者亦決不敢為。然則中華民族生命之途徑﹐吾人建造近代化國家之途徑﹐端在於客觀實踐中由存在的証悟以透顯與互融個體性與普遍性 以盡其民族自己之性上。

在存在的証悟中﹐吾人痛切感到中華民族奮鬥之艱難﹐亦真實感覺到其所透顯之文化生命之價 值。在其發展之途程中﹐吾人知其所成就的是什麼﹐所不足的是什 麼﹐其病痛在那裡﹐其轉灣之機竅在那裡。現在則再「如何」順承之而前進﹐以期建造近代化之國家﹐以盡吾民族自己之性。此為弟書所努力以凸顯者。此種疏通之 工作既非「非存在的」抽象的解悟所能至﹐亦非資料考據者﹐普通史事敘述者﹐所能知。是以彼等若視為玄談囈語而訴詆之﹐亦不足怪。當黑格爾說: 希臘文化表現「美的自由」﹐羅馬文化表現「抽象的普遍性」﹐此決與資料之考証﹐史實敘述之多少﹐無關。考証的再詳﹐敘述的再多﹐亦不必能解其意。此只有訴 諸「存在的証悟」而知之﹐在精神發展的証悟中而知之。吾人只願天下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必妄肆詬詆。不解﹐留之於心﹐以俟來日之解。此本非易 事者。然佉障蔽而歸於誠敬﹐亦非難事。

X X X X

弟書直就中華族之歷史自夏商周縱貫地述下來以顯其意﹐而無一部引論以導之。此蓋因篇幅既已不少﹐而付印又難﹐若再增加分量﹐將使出版更難。黑格爾歷史哲學﹐其引論佔一百多頁。其主要論題為以下三點:
一﹑精神底本性之抽象的特徵。
二﹑精神實現其「理念」所使用之工具﹐此即情欲與英雄。
三﹑精神之圓滿體現(即具體化) 所預定之形態﹐此即國家。
而弟心中所預想之引論﹐則在說明以下五點:

(一)

抽象的解悟與具體的解悟(或存在的証悟) 之不同: 此為方法上或認識能力上的問題。抽象的解悟是靜態的﹐觀解的﹐通過歸納分類以把握種類概念之「本質」或「抽象的普遍性」。此在邏輯﹑數學﹑科學知識範圍內 ﹐為恰當有效﹐而在主觀實踐與客觀實踐範圍內俱不是恰當有效的。

在 主觀的實踐的道德宗教內施行歸納分類是無意義的﹐這裡亦並無種類概念之可言。在客觀實踐所創造的歷史事實之承續裡﹐在盡其民族自己之性以建國創制上 ﹐施行歸納分類亦是無義意的﹐這裡亦並無種類概念之可言。是以黑格爾:「從古代世界歷史上的民族之政治制度之比較中﹐對最近的憲法原則言﹐對我們自己時代 原則言﹐是沒有什麼可學到的。」又說:「在政治制度方面﹐古代與近代並沒有它們公共的本質的原則﹐關於合法政府的抽象定義及教條﹐對古代與近代﹐實是公共 的。但是去參考希臘﹐羅馬﹐或東方﹐以為我們時代底政治安排找模型﹐那是荒謬沒有的了。」(見其「歷史哲學」引論四七頁) 。當然人們要去分類比較以作抽象的了解﹐亦無不可﹐但這只是就已有的現象作表面的知性上的分析﹐所謂政治學﹐憲法學者是﹐此於在踐履中創制建國以盡其民族 自己之性上並不相干﹐亦無助益。

每一民族之創制建國以盡其性﹐可以說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在創造中每一階段都是不 同的形態。此只有在客觀實踐中﹐通過存在的證悟﹐具體的解悟﹐以把握 之。民主建國﹐近代化的建國﹐當然我們可以說與英法美的民主建國在本質上當無多大的差別﹐然這只是在「存在的証悟」中精神底本質 -- 自由 -- 之實現底理路上相合。此不是種類概念之「抽象的普遍性」﹐而是精神實現過程中「具體的普遍性」。具體的解悟把握具體的普遍性: 此不是種類慨念之「抽象的普遍性」而是精神實現過程中「具體的普遍性」。具體的悟把握具體的普遍性: 此是踐履的﹐動態的﹔此並不要通過歸納分類﹐而只要通過存在的証悟﹐在精神發展之認識中以把握之。故此種認識過程即是創造過程。

凡抽象的解悟﹐用於歷史﹐皆只能是就已創造出的現象排比整埋﹐統計分類﹐此只是表面的﹐事後的知性工作。故抽象的解悟不足以通歷史。

(二)

歷 史文化之特殊性與共通性問題: 歷史文化是一民族實踐之所成。自有其持殊性。這特殊性如何解析? 弟書言一個民族的人文歷史之開始斷自觀念形態的開始﹐而現實的發展斷自氏族社會。這是起點問題。從民族實踐以為精神表現言﹐觀念形態不但是歷史的開治﹐而 且亦是歷史文化特殊性之所由存。蓋觀念形態是由抒發理想的道德心而湧現。故觀念形態實是實踐生活之方向或態度。但道德心靈之內容即所謂心德無窮無盡﹐而人 又是有限的存在﹐故其心德之內容決不能一時全現﹐而必待於在發展中步步自覺﹐步步實現﹐因而亦步步有所成就。此即所以有歷史之故。假若一時全現﹐則即無歷 史可言。上帝本身(神心本身) 並無所謂歷史。

復次﹐既不能一時全現﹐而各民族在其實踐生活中又必有其觀念之方向 ﹐是即必有其心德內容之凸出﹐故各民族之歷史文化必有差異。假若一時全現﹐則即不能 有差異: 所有的「全」是一﹐所有的「空」是一。此差異﹐若內在於一民族之自身而言之﹐即為其歷史文化之特殊性。此為特殊性之精神表現的解析﹐此是形上地必然的。若 問何以此民族如此凸出﹐彼民族如彼凸出﹐此則無邏輯的理由﹐而只有外在地說現實因緣上的歷史理由﹐內在地民族氣質之理由。然總有一凸出﹐則是實踐上之必然 的。因特殊性是形上地必然的﹐故各民族實踐以盡其性﹐以成其歷史文化﹐皆有被肯定之價值﹐此亦是形上地必然的。故亡國(無論自亡或他亡) 為大惡﹐而「興滅國繼絕世」為大善﹐為大德。

心德內容在有限制中表現凸出﹐為一民族之歷史文化之特殊性﹐然而無窮無 盡之心德內容在歷史發展中步步擴大與彰著﹐則亦是各民族之歷史文化之可融通性之 根據﹐依此而言歷史文化之共通性: 此亦是實踐上﹐精神發展上之必然的。此共通性或可融通性是由心德內容在實踐中所表現之精神發展之理路而說明。此理路即其法則性﹐此在各精神發展線上是相同 的。

心德內容必在發展中始表現而為精神價值﹐種種形態﹐種種成果。不經過發展﹐心德內容只是潛隱地存在﹐不是實現 地存在。在發展中精神表現之理則性與其成 果性是內在地關聯的。例如家庭形態﹐國家形態﹐道德形態﹐宗教形態﹐藝術形態﹐科學知識之形態﹐皆是精神價值之種種形態﹐種種成果﹐而此種種必在發展中彰 著而完成﹐而亦必與發展之理路為內在地相融一的﹐即內在地相攜帶而生者。理路是相同的﹐在發展過程中﹐其種種形態之內容雖有及與不及﹐有盡與不盡﹐然而在 發展中﹐在同一的「發展之理路」中﹐它們是不相礙的﹐而且是相參贊的。凡是價值都當實現﹐而且都能實現﹔凡是價值都不相礙﹐都當相融﹐而且都能相融: 一時的僵滯與固執並無關係。此便是各民族之歷史文化之「可融通性」。然而融通仍不拾離捨其特殊。因為無論如何融通﹐它不能是「純形式」。

(三)

精 神之圓滿體現是否止於國家? 依黑格爾﹐是止於國家。在此﹐黑氏是為現實所限。這顯然不能滿人意。是以國家以上必有「大同」一層。黑氏所謂「精神之圓滿體現所預定之形態是國家」﹐當然 是就客觀實踐言。若就主觀實踐言﹐則道德﹐宗教﹐藝術﹐皆是完滿體現﹐不但是圓滿﹐而且是「絕對」﹐故曰絕對精神。而在國家處﹐則曰客觀精神。是以國家處 之圓滿表現﹐其為圓滿是客觀精神之圓滿﹐其為絕對是有限的絕對。故弟謂之為就客觀實踐言。

就客觀實踐言﹐開始只能 內在於各民族而言之。各民族於開始齊頭並列﹐在發展中融通而不捨離其特殊。融通是說歷史文化從精神價值方面須不相礙而相參贊。 然而內在於各民族之自身﹐則仍是一獨特之個體﹐而且愈在發展中﹐此個體性愈彰著。個體性既愈彰著而不散失﹐則所謂內在於各民族而言客觀實踐﹐實即是各該民 族在盡其民族自己之性中向內在而固有之目標以前進。此目標﹐若內在於此作為個體性之民族自身言﹐當然是國家﹐必然是國家﹐而且只能是國家。國家就是各民族 內在地盡其自己之最高峰﹐亦可以說是此個體之圓滿完成其自己﹐圓滿客觀化其自己﹐滿足化其自己﹐此是其充分之實現。

這個目標當然是此個體性之民族之內在而固有的目標。及其充分實現﹐便可說此民族已盡其性而止於此。未達此目標﹐或未能實現﹐或實現而未能充分﹐皆是未盡其性之民族或未終其天年而中道夭折之民族。

所 謂充分實現﹐依黑格爾﹐就是主觀自由與客觀自由之統一。國家是「道德的整全」﹐是「神聖理念之存在於地球上」。但是若內在於各民族自身言﹐皆齊頭並 列地欲實現其國家以盡其性﹐依是﹐「神聖理念之存在於地球上」乃是分離地各別地存在於地球上﹐不是整全地諧一地存在於地球上。依黑格爾﹐每一時代只有一個 國家代表世界精神。依是﹐神聖理念雖是分離地存在於地球上﹐然可以為這個國家所代表﹐因而亦就是整全地。然此是就事而言﹐即﹐事實上容或有之﹐卻並非理之 必然。如此而言﹐亦不應理。

如是由神聖理念之「分離地存在於地球上」必須進一步超越各民族國家之齊頭並列而「整全地諧一地存在於地球上」﹐此即是「大同」一層之目標。此將如何而可能?

一 個民族固須內在地以盡其性﹐亦須外在地以盡其性。內在於此民族之個體性自己以盡其性﹐其最高形態為「國家」。但是外在於此民族之個體性自己而對他民 族以盡其恰當之性﹐則其最高形態為「大同」。此所謂盡其恰當之性是相應「大同」一形態而言的。一個民族如何能外在於其自己而對他民族亦盡其恰當之性? 心德之涵量可申展於天地萬物﹐當然亦可申展於同是人類之其他民族﹐申展於天地萬物﹐名曰參天地贊化育。但是參天地地贊化育是我們仁德之德化﹐而萬物方面只 能在此德化之感召下成為各得其所之化育其自己之回應﹐而並不能使其族類成為一個體性之族類﹐主動地內在於其自己而又超越其自己﹐以回應我們這方面的仁德之 主觀願望與主觀作用﹐亦表示他那方面的主觀願望與主觀作用﹐使雙方之願望轉為法律以客觀化之。

此即表示: 仁德之申展於萬物是偏面的﹐而萬物方面並不具備一「權限」﹐它不成一具有「權根」的存書﹐因而亦無所謂「義務」。但是仁德之主觀願望之申展於同是人類之其他民族卻完全不同。

其 他民族依其個體性之身分實可以主動地內在於其自己而又超越其自己以回應我們的主觀意志而亦表示他們的主觀意志: 同是一個具有「權限」的存在。因此﹐各民族實可既內在於其自己之國家以盡性﹐又可以照顧自己而又照顧他人以超越其自己而外在地對他民族以盡性。如是﹐實可 在主觀意志之互相照射互相限制下而轉為法律以客觀化之﹐此即為「大同之組織」。此組織亦是主觀意志與各觀意志之統一﹐主觀自由與客觀自由之統一。如是﹐理 性不但貫注於一民族內而成為國家﹐而且亦客觀地貫注於各民族之間而成一超越各民族國家之「大同組織」。在此組織內﹐各民族國家有其權限﹐亦有其義務: 權限與義務復成為高一層的統一。此即為「神聖理念整全地存在于地球上」﹐亦即「天下一家」之實現。如是﹐國與國間不復在一「自然狀態」中﹐而一國對外之行 動亦不復以主觀的私利為最高之原則而非然者﹐國家既是神聖理念之存在於地球﹐是理性的﹐而對外又全轉而為「非理性的」。何以一個「理性的存在」而又有「非 理性的」猙獰面目? 此是一種矛盾﹐決不可通。此種矛盾現象只有超越其自己而在「大同組織」一層上始能被解消。

神 聖理念整全地實現於地球上為「大同」﹐而其實現之過程即為「世界歷史」。世界史只有在人類的意識超越其自己之民族國家而置身於「神聖理念之整全的實 現」上才是可能的。否則﹐世界史只是一虛名﹐一虛位字﹐它沒有主體。此時﹐只有各民族國家之歷史﹐而無世界史。黑格爾「歷史哲學」動言世界史﹐他以各民族 空間的並存排列而為時間的秩序﹐如: 東方﹐希臘﹐羅馬﹐日耳曼。此所謂世界史﹐一方既無主體﹐一方又誠所謂「非歷史的歷史」。此決不可通。當世界史在神聖理今之整全的實現上成立時﹐世界史不 是一虛位字之「命運法庭」﹐而是一有「存在的主體」之實位字之「法律法庭」。因為國家若是最高形態﹐則國與國間在自然狀態中﹐每一國家對外而言﹐都是一暴 露的偶然﹐(內在地說是理性的必然) ﹐它們的行動﹐它們的命運﹐只有訴諸「世界史」的裁判。黑氏名世界史為世界之「裁判法庭」。世界史表示一「普遍的心靈」(不是民族心靈) ﹐它亦有它的「權限」﹐是一切中最高的權限﹐運於各有限的民族心靈之上。但是世界史是一空名﹐它的權限亦是一空名。說它是「裁判法庭」﹐實在是「命運法 庭」﹐說它有權限﹐亦實在是「命運權限」。這普遍心靈在這裡並沒有實現出來﹐客觀化而為一「法律法庭」。但是世界史若成為實位字﹐神聖理念整全地實現時﹐ 則普遍心靈客觀化而為大同﹐則它就是法律法庭﹐其權限亦是法律權限﹐而且是客觀實踐中最高的權限。

縱然世界史成立 ﹐大同亦實現﹐而在主客觀實踐中﹐各民族自己以及世界史之主體﹐其行動與命運﹐在現實宇宙中﹐亦仍有一個「命運法庭」來裁判它。此是命 運法庭之推進一步﹐不過不是「世界史」而已。此或即是宇宙法庭﹐或曰上帝法庭。人類業識茫茫﹐不可思議。一個人可墮落而自毀﹐一民族可墮落而自毀﹐整個人 類可墮落而自毀。即不自毀﹐亦可被大自然所毀滅。夫又孰能料哉? 吾人於此對人類之命運實覺有無限之嚴肅﹐與無限之哀憐。欲不訴諸「上帝法庭」得乎?

(四)

永久和平問題: 此則吾兄在「人文精神之重建」中「西方哲學精神與和平及悠久」一文已言之備矣。弟於此實無新義可陳。惟弟覺雖世界史成立﹐大同實現﹐而「永久和平」亦似乎不可能。廣義的戰爭(不定什麼形態) 隨時可有。

(五)

歷史文化之循環斷滅否問題: 此則弟前有世界有窮願無窮」 一文曾詳論之﹐ (註四) 亦吾兄所論之「悠久」問題也。弟曾提出: 凡服從「以氣盡理」之原則者皆可斷滅﹐而服從「以理生氣」之原則者﹐則生生無窮。亦即吾兄所謂東方智慧重在「如何用工夫使理性之久大相續流行於現實生命」 成為可能﹐從根上超化一切非理性反理性者。此則在理上在用心上說﹐自可開太平成悠久。然而照顯到人生艱難一面﹐業力不可思議﹐隨時有漏洞出現。此則單看人 類奮鬥上「願力無盡」與「上帝法庭」之作用矣。

以上五點﹐只簡略奉陳﹐以就正於吾兄。

X X X

至 於純理智的思辨一面﹐則是西方哲學的大傳統。這一面的起點與問題是開始於「知識」﹐進而牽連到邏輯與數學﹐再進而牽連到形上學。此形上學是從知識問 題入﹐故曰觀解的(理論的) 形上學。此皆由純理智的思辨來把握。純理智的思辨雖屬於主觀實踐與客觀實踐的學問不相應﹐總隔一層﹐然於知識問題﹐邏輯數學問題﹐則是當行而相應的。

觀 解的形上學雖不是真實義諦﹐然既由知識問題而進入﹐而形成﹐亦不是無價值的。蓋抽象的思想總是一重要的認識能力﹐而其本性亦總是遠離而凸出的。在抽 象的思想與知識上總形成一些概念與問題﹐觭偶不伍者隨處多有。問題既出﹐即不能滑過而不理。順這些概念與問題一一疏通而解之﹐則理智的思辨尚矣。這此概念 與問題都是一種邏輯性的問題﹐故由理智的思辨而解之﹐亦不能不相應其工巧而為工巧的與邏輯的。如果不能解而通之﹐則總是理性上的絆腳石。理性要得其暢通的 滿足﹐理智的思辨不可少。這也有其客觀而積極的意義﹐不可一味視為戲論。

這些問題必須是在知識意義上具有客觀性的 問題﹐能客觀形成的問題﹐因此其有解答或無解答亦必須是知識意義上之客觀的。此種純理智的﹐抽象的﹐而又是知 識意義上之客觀的問題的解答或無解答﹐當然是「非存在的」。這些問題本是在具體的人生與現實的宇宙中由「知識」一量向(Dimension) 凸現而為浮層的﹐因此也就遠離了具體人生與現實宇宙而與之不相干﹐而獨自成一工巧性與客觀性的問題﹐而理智思辨之解而通之亦隨其遠離而遠離﹐隨其工巧而工 巧﹐隨其客觀而客觀﹐因而亦隨其為浮層而全成為「非存在的」。西方哲學的大傳統﹐如順其思辨的本性﹐推至其極而完成其途程﹐成一自身圓足之圓圈﹐則必只是 一句話:「非存在的」。這一套是中國之所無。近數十年來﹐中國學人學習這一套。弟亦參與其中學習這一套。由學邏輯超﹐進而至「認識心之批判」之寫成﹐益覺 由自己經歷而見此圓圈之為「非存在的」之不謬。此圓圈之為「非存在的」豁顯而凸出﹐則由其顏色與界限很顯明地自然地顯出「存在的」一領域: 這裡是真實的人生﹐真實的宇宙﹐具體的人生﹐具體的宇宙﹔這裡是不安﹐是荒涼﹐是痛苦。勞心力於「非存在的」領域﹐圓圈一周﹐乃忽而被投出於此圓圈以外而 被拋擲於「存在的」一領域中﹐乃發見生命原是在這裡﹐並不在圓圈那裡。一方感覺到極度的恐慌﹐極度的不安﹐凡契爾克伽德(Kierkegaard) 所說者﹐皆不啻身受﹔一方復接觸到主觀實踐與客觀實踐的學問之真實意義與價值﹐凡東方智慧之所展露者一一覺其不謬﹐而又慚悚於一無受用。

時 代是崩潰﹐是虛無﹐家國社會全爆裂而瓦解﹐人人受苦。弟之生命亦隨時代之爆裂而爆裂﹐虛無而虛無。「有情既病﹐我即隨病」。維摩詰是示疾﹐而弟之病 則只是被動的反映。主觀的實踐是一無限過程﹐無窮無盡﹔客觀的實踐亦是一無限過程﹐無窮無盡。弟實無似﹐一步未走﹐一無所有。此時代﹐如在主觀實踐與客觀 的實踐方面無偉大的人格與偉大的政治家出現﹐決無法撐得起。昔五代時唐明宗每夜焚香禱天早生聖人﹐其情至可哀憐。哀其情即所以哀生民之無命也。王船山說: 「自非聖崛起﹐以至仁大義立千年之人極﹐何足以制其狂流哉?」亦同此精誠之望。納「非存在的」之圓圈於實踐之學中以成一仁智之全﹐備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 ﹐以見道術之大體﹐是「存在的思想者」之事﹐而為生民立命﹐則非聖人不能。闊別數年﹐未得晤談。今奉此函﹐以道衷懷﹐不盡一一。

註一: 此文曾刊於民國四十五年二月「民主評論」第七卷第四期。今附錄於此。
註二: 唐先生此文今收入「人生之體驗續編」。
註三: 唐先生此三篇收人「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
註四: 此文今收入拙著「道德的理想主義」。

附連接: 唐君毅《中國歷史之哲學的省察

*****

追憶牟宗三先生
作者:余英時
  昨天(四月十二日) 晚上﹐楊澤兄傳來訊息﹐牟宗三先生逝世了。前幾天我已在《中央日報》海外版讀到牟先生病重入醫院的一則報導﹐所以初聞牟先生的死訊並不覺得十分突然﹐但是悽愴之感襲來﹐久久不能自己。百忙中寫此短篇﹐姑以誌個人對他的懷念和敬意。
 
   牟先生是當代新儒家的最後一位大師﹐他的逝世在二十世紀中國儒學史上劃下了一個清晰的階段 -- 一個「承先啟後」的階段。就「承先」方面說﹐牟先生和唐君毅先生都繼承了熊十力先生所開創的形上思辯的新途徑。但是他們並不是墨守師說﹐而是各有創造性的 發展。熊先生出於中國舊傳統﹐故只能借佛學來闡發儒學﹐唐﹑牟二先生則深入西方哲學的堂奧﹐融匯中西之後﹐再用現代的語言和概念建構自己的系統。大體上說 ﹐唐先生近黑格爾﹐而牟先生則更重視康德。但是他們彼此之間又互有影響﹐在六十年代之前﹐至少外界的人還看不出他們之間的分別所在。我敢說﹐如果熊先生沒 有這兩大弟子﹐他的哲學今天大概只有極少數的專門學者才略有知﹐而海外也不會有「新儒學」的興起了。唐﹑牟兩先生之於熊先生﹐ 正符合了禪宗所謂「智過其 師﹐方堪傳授。」(此所謂「智過其師」並不是說「智力」超過老師﹐而是說在某些問題的理解方面突破了老師的範圍。讀者幸勿誤會。) 
 
   就「啟後」方面說﹐唐﹑牟兩先生的貢獻更大。他們當初分別在香港和台灣講學﹐造就了不少哲學後進。從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牟先生和熊先生的另一高弟 徐復觀先生都到了香港﹐而且稍後都集中在新亞書院﹐那一段期間可以說是新儒家極盛時代。記得一九七五年七月初﹐哈佛大學的史華慈教授訪問牛津大學後過香港 小住﹐曾要我安排他和新儒家幾位先生晤談﹐並且特別提出想見見牟先生。事後他對我說: 你們新亞這個哲學團體是非常有特色的。我沒有參加這次集會﹐但我猜想牟先生的談論一定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唐牟兩先生都有不少入室弟子。但一則唐先生去世太早(一九七八年) ﹐ 再則台灣學術文化的氣氛畢竟較香港濃厚﹐因此八十年代以來﹐牟先生門庭的盛況漸漸超過了唐先生﹐而且唐﹑牟兩先生晚年論學也出現了分歧。如果借用「一 心開二門」的比喻﹐則熊十力先生創始的新儒家也開出了唐﹑牟二門。但是我並不認為「分」有什麼不好。明代王學分派在陽明生前已見端倪﹐現代學術更是在不斷 分化中日益豐富起來的。所以新儒家「開二門」正是它具有內在生命力的表現。相反地﹐如果以表面的勉強統一掩飾思想上實質的分歧首先便通不過儒家傳統中 「誠」的一關。但是新儒家雖有二門﹐其大方向仍然一致。這是有益無損的。
 
  總之﹐無論就「承先」或「啟後」而言﹐牟宗三先生都取得了「智過其師」的卓越成就。關於牟先生在中國哲學上的貢獻﹐自有他的及門弟子和哲學界的同行去作適當的評估。我沒有發言的資格。下面我只想追憶一下和他交往中的幾個片段。
 
   一九七三年秋季﹐我剛剛任事新亞書院﹐忽然收到牟先生一封親筆長信。我當然很詑異﹐因為我和牟先生還算是初識﹐而且私人間並無交往。但讀下去我才知道﹐ 這並不是一封私函﹐而是哲學系主任給新亞校方的公文。信中所談是一件小事。當時新亞書院剛從農圃道遷到沙田新址﹐哲學系所分配到的辦公室恰恰是在一個最不 理想的地方。牟先生認為這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新亞總務處方面對哲學和中國文化完全不知尊重的表現。信中的語氣相當嚴重﹐並且連帶指出了哲學系為何受歧視的 種種事跡。我當趕快請他前來﹐一同去察看實況﹐然後作了使他滿意的處理。這是我任職新亞最早的一件公事﹐也是我和牟先生之間唯一的一次公事交涉(一九七四 年牟先生便退休了) ﹐所以至今還記得很清楚。據我所知﹐牟先生在新亞從不介意個人的名位﹑待遇。舉例來說﹐當時香港中文大學對教職員的房租津貼提很很高。不少人都因此依照津 貼的最高額遷居到較為高級的寓所。但牟先生仍然住在農圃道附近一所據說是十分簡陋的房子裡﹐從沒有想到要改善自己的生活。但現在為哲學系的辦公室﹐他卻不 惜全力抗爭。在一般人的眼光中﹐牟先生似乎不免「小題大作」﹐顯得很「迂」。其實這正是孟子的「義利之辨」在那裡發生作用﹐他把哲學系辦公室看成了「道」 的象徵。他可以完全不計較一己的得失﹐但卻不能讓「道」受到一絲一毫委屈。現代人往往指責儒家「公私不分」﹐牟先生此舉恰恰可以澄清這一普遍的誤解。儒家 自有其「公」﹑「私」的分際﹔在這種基本原則上﹐舊儒家和新儒家之間根本便不存在異同的問題。
 
   但是我在港的兩年間(一九七二 - 七五) ﹐和牟先生的交遊主要限於圍棋方面。他的棋力雖不甚高﹐但非常愛好此道。牟先生在哲學上極能深思﹐然而他下棋則恰恰相反﹐直是不假思索﹑隨手落子。我相信 他下棋主要是為了調劑他的哲學思考﹐所以超越勝負之念﹐其境界近乎蘇東坡所說的「勝固欣然﹐敗亦可喜」。我授他四個子﹐下過很多盤﹐但他每次都是「可喜」 ﹐而不曾嘗過「欣然」的滋味。當時武俠小說大師查良鏞也是香港的一個大棋迷﹐和牟先生與我也都很相熟。他家中有棋會﹐總是約我和牟先生參加。每次都是我順 道帶牟先生乘車同往﹐弈至深夜才盡興同返。一九七四年夏天﹐新亞書院出面邀請台灣的圍棋神童王銘琬(現在已是日本的九段高手) 來香港訪問。這是當年轟動香港圍棋界的一大盛事﹐電視與報章都爭相報導。這幾天之中﹐牟先生也特別興奮﹐幾乎無會不與。有一晚王銘琬在我的寓所下四人聯棋 ﹐牟先生和其他少數棋友旁觀﹐一直到深夜棋散﹐他才離去。
 
  無論是枰上手談或是 枰邊閒話﹐牟先生給我的印象都是率真和灑落﹐不帶半點矜持之態。事實上﹐棋侶在「游於藝」的聚會中﹐主客都已進入「坐忘」的境界。牟先生的藝術興趣很廣﹐ 從小說到京戲他都能欣賞。有一次在查良鏞先生家﹐棋罷清言﹐他曾評論過查先生的武俠小說。我還記得他特別稱許《鹿鼎記》的意境最高﹐遠在其他幾部膾炙人口 的熱鬧作品之上。查先生許為知言。又有一次是新亞的春節聯歡會﹐有胡琴伴奏﹐他曾迫不及待地清唱了一段「打漁殺家」。後來我才發現他早年還寫過評論《紅樓 夢》和《水滸傳》的文字。
 
  我和牟先生相聚的時候﹐幾乎從來沒有談過任何嚴肅的 問題。只有一次﹐已不記得是什麼場合﹐我們曾討論及新亞哲學系的未來。他忽然很鄭重地表示﹐他和唐先生都應該趕快站遠點﹐好讓下一代的人有機會發抒自己的 思想。他回憶在北大追隨熊先生的時期﹐雖然已完全認同了熊先生的論學宗旨﹐卻不願亦步亦趨地跟著熊先生講《新唯識論》。相反地﹐他轉而去研究西方哲學﹐因 此後來才能在不同的基礎上發揚師說。他並且用了一個比喻﹐說他和唐先生好像是兩棵大樹﹐這樹蔭太濃密﹐壓得樹下的草木都不能自由成長了。我只是聽他說﹐未 便贊一詞。但我心裡則十分佩服他的識見明通。
 
  對於牟先生的生平和家世﹐我一無 所知。他是山東棲霞人﹔嘉慶時棲霞有牟庭(陌人) ﹐以考證見長﹐不知和他是不是一家。前幾年我偶然在《胡適的日記》中看到了一則有關牟先生的記載﹐多少透露了一點他在大學時代的學問路向。一九三一年春季 胡適之先生重返北大授課﹐開了一門「中國中古思想史」﹐牟先生其時是哲學系二年級的學生﹐選修了這門課。胡先生在一九三一年八月廿八日的<日 記>中記錄了七十五個選修生的成績。牟先生的分數是八十分﹐但胡先生在分數後面加上了一條注語﹐說:「頗能想過一番﹐但甚迂」。這時牟先生似乎還沒 有遇見熊十力先生﹐但可以看出他對中國思想傳統的根本態度已與「五四」以來的潮流格格不入﹐這大概是胡先生「迂」之一字的根據。(「迂」不必是貶辭﹐司馬 光即自號「迂叟」。) 不過胡先生能特別注意到他「頗能想過一番」﹐畢竟還算有眼力。牟先生的思力曲折幽深﹐在大學二年級時便已開始發用了。他後來和熊先生深相投契﹐實由其特具 才性稟賦所促成﹐決不是偶然的。
 
  如上所述﹐我和牟先生的交往甚疏﹐一九七五年以後便沒有機會再和他見面了。我雖不足以深知其學﹐但他的高潔的風格此時卻更清晰地浮現在我的腦海。故追憶二三事如上﹐以當悼念。
 
—— 原载: 中國時報 一九九五年
本站刊登日期: Tuesday, August 14, 2012



燃燈者( 趙越勝 著 ): 輔成先生/憶賓雁/唐克;六人序和跋;讀趙越勝《燃燈者》(余杰)

$
0
0
燃燈者( 趙越勝 著 ): 輔成先生/憶賓雁/唐克

燃燈者( 趙越勝 著 ): 輔成先生/憶賓雁/唐克


燃燈者
  • 出版社: 牛津大學出版社
  • ISBN: 9780193961289
  • 作者: 趙越勝 著
  • 裝訂別:
  • 初版日期: 2010年3月1日
  • 單冊頁數: 240


越 勝寫了三個給他帶去光亮的人物,並稱他們為“燃燈者”。薪火相傳,這我原先也是知道的,有人也曾點亮過我心中的燭。然而那火種是怎樣得來的?人類這個物 種自來有“盜火者”在。盜火並非普羅米修斯一次就完成了的行為,人世間每一次火的傳遞,都是一次傳遞雙方共同進行的盜火。越勝筆下的三位“燃燈者”,連同 越勝本人,其實也都是“盜火者”。─ 朱正琳

這本書三篇文章都是寫朋友的,而同時又是通過寫朋友寫了音樂、書、正義,唐克、周輔成、劉賓雁三位分別是他的音樂、書、正義之愛的“燃燈者”即啟蒙人。因此,由這本書,我們看到的既是作者對朋友的赤忱之情,也是他的精神生長的心路歷程。 ─ 周國平

這本書中講述了三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三個年齡不同的人,既是師長,又是知己,陪伴、指引和支持著作者穿越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黑暗,使得孱弱、卑微的生命有了光明和暖意。 ─ 徐友漁

我認識的人裏,有文才的不止一二,但這樣的回憶文章,我想只有越勝寫才好。這三篇文章,實不只是紀念友情,不只是對已逝時代的緬懷,它們始終在籲請我們思考自己,思考我們這個尚未結束的時代。 ─ 陳嘉映

越勝心中的火焰從未熄滅,這些文字可以為證。我讀這些文字,在莞爾與凝重、歡悅與沉鬱之間,又被一次次地感動和啟悟。 ─ 梁治平



讀越勝《燃燈者》──代序 ( 張志揚/朱正琳/周國平/陳嘉映/梁治平)
1 (周)輔成先生
117 憶(劉)賓雁
177 驪歌清酒憶舊時 (唐克)
213 跋
 *****
 《燃燈者》六人序和跋作者:張志揚朱正琳周國平徐友漁陳嘉映梁治平趙越勝

  
序:張志揚
讀越勝《燃燈者》——代序
第一代人輔成先生是將人類知識奠基於人道的楷模;
第二代人賓雁先生是將政治救贖奠基於人道的楷模;
第三代人唐克則是來自知識的另一極要求在理性規範中伸張感性權利的人性慾求者。
如此三代人的創傷記憶編織成了一曲“人道頌”的勳伯格式變奏,它演奏著演奏者的巴黎夜曲,像Gabriel Faure 的 Après un rêve(《夢後》)。
然而,我讀三篇文字,與其說讀三代人,不如說讀越勝兄弟。除了唐克,賓雁先生和輔成先生相繼辭世——薪盡火傳,記憶文字所燃燭者,不正是“火傳”的儀式嗎?
“人道”,越勝是接納我“從個人尊嚴的辯護到思想自由的辯護”的第一人。但在我們之間重要的還不僅僅是文字、思想,而是印在心底里的感覺。
從81年到89年越勝去國前,幾乎隔年我都要去北京,一般都要在越勝家小住兩天。 84年去旅順參加全國首屆電影學會成立大會,回來路過北京就為了看越勝。是時,大女兒蓓蓓才幾個月。越勝為了在晚上同我聊天,特意把搖籃搬到我的房間讓蓓蓓睡在旁邊。半夜,蓓蓓哭醒了,我​​看見你高大的身軀一手抱著剛數月的蓓蓓,一手拿著奶瓶給蓓蓓餵奶。餵完了奶,你兩手抱著懷中的嬰兒,搖著,輕輕地唱起勃拉姆斯的搖籃曲。你們父女搖動的身影就這樣在我眼前融化到搖籃曲中去了……13年過去,97年冬天我在巴黎又見當年的情景,不是蓓蓓,而是盈盈,以致我感慨,你胸中有多少柔情滋潤著童貞般的心田啊——你怎麼會老!
去國17年,你第一次回到北京,我從海南趕到北京見你。到北京已是下午三點。放下行李,亞平、張雪立即帶著我,說是去“救越勝”。原來越勝和哲學班的老朋友喝酒喝過了頭,還有原來工廠的一大幫師傅等著哩。救出了越勝就往師傅們聚會地趕,仍然晚到四個小時。一進門,熱氣騰騰,越勝像一滴水珠溶入了沸騰的鍋爐。直到飯桌上,越勝在敬酒之前,對自己的晚到,硬是下了大禮,跪在桌前向師傅們謝罪!……孔夫子修詩從心所慾不踰矩:“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有素為絢,無素則糜。人,何嘗不是。2009年12月7日於海甸島


朱正琳
小說《1984》中那位“思想警察”對那位受審的“思想罪犯”宣稱:“不!……我們對你所犯下的那些愚蠢的罪行並不感興趣,黨對那種公開的行為並不感興趣,思想才是我們所關心的全部。我們不僅要摧毀我們的敵人,我們還要改造他們。你明白我說的意思嗎?”我以為,這話確實表達了人類世界中最狂妄的一種意圖,絕非作者奧威爾憑空杜撰。曾幾何時,那種意圖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幾近獲得成功,而且至今也還遠不能說它已遭挫敗。我於是一直在想,在那種蓄意製造的暗昧籠罩下成長起來的我們,何以也曾得見光亮呢?
越勝寫了三個曾經給他帶去光亮的人物,並稱他們為“燃燈者”,至少部分地回答了我的這一問題。薪火相傳,這我原先也是知道的,有人也曾點亮過我心中的燭。然而我還有一問:那火種是怎樣得來的?讀越勝文,我終於是想明白了:人類這個物種自來有“盜火者”在。 “盜火”並非普羅米修斯一次就完成了的行為,人世間每一次火的傳遞,都是一次傳遞雙方共同進行的“盜火”。不是嗎?越勝筆下的三位“燃燈者”,連同越勝本人,其實也都是“盜火者”。
在我的心目中,劉賓雁先生是鼓盪天地正氣的志士,周輔成先生是守望普世價值的哲人,都是我仰之彌高的人物。但越勝寫出了他們的寂寞,這讓我得以和他們親近。他們的寂寞,遠離了孤高自許的文人情懷,直接滋生於一種肝膽照人的熱切期盼:期盼著暗昧中有別的人也能得見他們所見到的光亮,期盼著那光亮能普照世人。
唐克其人更像是我的弟兄。年齡相仿,經歷相似,並且都曾在同一種窒息中努力掙扎過。只不過在那場抗爭中,他比我更為勇敢也更為敏銳一些。是他讓我確信,“盜火”的事件並非只發生在奧林匹斯山上。他為越勝手製了一個改善音響效果的音箱,顯然是想讓越勝更真切地嚐到“禁果”的本味。這也就罷了,他還在那個音箱上貼了一個當時幾乎無人知曉的日本東芝牌商標!老實說,我真願意成為他的同謀。我相信思想警察們當年若是看到了這個音箱,一定會覺得那個商標亮得刺眼。如其不然,多年後喇叭褲、蛤蟆鏡怎麼還會一度成為“精神污染”的標誌?言及此,不由想起1989年8月19日在匈奧邊境上的那場“泛歐野餐”。正是那場民間發起的跨國“野餐”活動,引發了東德人取道匈牙利的越境大逃亡。成千上萬的人跑啊跑,終於跑垮了柏林牆!二十年過去了,歐洲人每年8月19日都會聚集到當年突破邊境的地點,紀念那場盛大的“野餐”。而我今日才恍然大悟,那是“盜火者”們的狂歡節啊!我記住了:人類歷史上真的出現過那樣的時刻,“盜火者”們竟像螞蟻一樣跑得滿地都是!2009年11月23日於貴陽
周國平
越勝平生最愛有四,曰音樂、書、政治、朋友。把政治列在其中,實在勉強得很,他不過是作為一個草民,只在也只想在台下喊幾聲罷了。朋友聚在一起,他常慷慨評點時局,疾惡如仇。他真正所愛的是正義,但正義乃一抽象名詞,和其餘具體名詞並列未免抵牾,我只好用政治一詞代替。
其實,音樂和書兩樣,他也只想在台下。音樂不用說,不管發燒友到什麼級別,明擺著今生不會做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了。書這一樣有點奇怪,他嗜書如命,又寫得一手好文章,卻總是十二分地抵觸出書,寫了文章傳給朋友一讀,就此了事,從不肯結集出版。在所愛的四樣中,他好像認定自己的位置是第四樣,做音樂的朋友、書的朋友、正義的朋友,在這三樣上都無意登台亮相。
所以,現在他願意出這本書,我甚感驚喜,這個倔頭終於讓了一步。看內容,三篇文章都是寫朋友的,而同時又是通過寫朋友寫了音樂、書、正義,唐克、
輔成、劉賓雁三位分別是他的音樂、書、正義之愛的“燃燈者”即啟蒙人。因此,由這本書,我們看到的既是他對朋友的赤忱之情,也是他的精神生長的心路歷程。
在所寫的三位中,我只和周輔成先生略有交往。 1995年,先生到巴黎,我也在那裡,同住越勝家裡。 1997年和2000年,我先後兩次隨張雪到朗潤園拜訪先生。 2005年,先生出面息訟,我應召去見先生一次。在先生家裡,先生拿出我的書,讚譽有加,我當即慚愧萬分。我出了一些通俗的書,沒有多少學問,一直不敢獻醜,怎麼想得到先生自己買了,還仔細讀了。先生對我厚愛,但在息訟一事上,我拂了他的好意,令他傷悲,我深感歉疚又無奈。先生每次談話,聲如洪鐘,激情澎湃,正氣凜然,哪裡像一個耄耋老人。直到生命最後一息,在先生的血管裡流著的始終是年輕人的熱血。
先生是熱情的,也是寂寞的。最後一次見面,先生贈我一冊書,竟是一個打印的文集,我心中一痛。參加先生的追悼會,看到的場景相當冷清,我心中又一痛。晚年之作無一家出版社肯出,追悼會無一個北大官員肯到場,先生真是寂寞極了。可是,在這樣一個只愛金錢和權力的時代,愛智慧和正義如先生,寂寞就是必然的了,這正是先生的光榮。
哲人已逝,現在讀到《輔成先生》,方知我對先生了解得太少太淺。文中引述的先生許多話,何等睿智,何等痛快。我本來是可以有許多親聆教誨的機會的,卻因為疏懶而錯失了。回到越勝的這本書,最後我想說:既然你已經開了一個頭,索性就繼續下去,從此在出書一事上不要太倔了。我的無私的理由是,好文章就應該讓更多的人讀到,你不能只給我們這幾個老朋友吃偏灶,而對許多你不認識的文化美食家的精神飢餓無動於衷。我的自私的理由是,你的清高給了我們這些文章不如你卻挺樂意出書的人很大壓力,使我們覺得自己像是俗物似的。再那麼倔,於義於情都說不過去吧。
2009年12月28日於北京
徐友漁
越勝在這本書中講述了三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三個年齡不同的人,既是師長,又是知己,陪伴、指引和支持著他穿越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黑暗,使得孱弱、卑微的生命有了光明和暖意。這樣的事情決非偶然和例外,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中國,類似的故事到處都有,因為,人生活需要光,而生活中總是有光,哪怕黑暗以紅太陽的名義妄圖壓倒光明
一九六六年年中爆發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國大陸陷入空前的災難,一代年輕人精神上的愚昧、狂熱、野蠻暴露無遺,這當然不是出於中國人天生的劣根性,而是鬥爭哲學和個人迷信產生的惡果。但人性的強韌無時無處不在,與文革發動者想要塑造一代“革命新人”的願望相反,反思、探索、反叛的火苗到處冒出來,而且,倒行逆施越瘋狂,反彈力越大。極具諷刺意味的是,文革的大破壞、大混亂打破了以前嚴密的控制,禁書到處流傳,不同地位、階層、職業和年齡的人相互接觸和交流,異端邪說或新思想通過各種渠道,以難於想像的速度​​傳播。
越勝是幸運的,他在思想探索的道路上遇到了良師益友,沒有為自己的離經叛道付出什麼代價。事實上,在七十年代,許許多多的年輕人因為思想探索遭到鎮壓,有的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有的賠付了青春年華,貽誤了終身前途。格外有運氣的是,越勝得到了周輔臣先生這樣的名師點化,得以直接沿著古今中外人類文明的正道行進,不像很多探索者那樣在意識形態的濃霧中艱苦掙扎、曲折前進,耗盡了全身力氣還是未能掙脫那精神上的緊身衣,為自認為叛逆的思想弄得精疲力竭、傷痕累累,其實是孫悟空沒有跳出如來佛的手掌心。
越勝是很感性、重情義的人,他首先是喜愛一個人,然後才喜愛那個人信奉的思想。他的運氣還在於,招他喜歡的人在情與理兩方面是統一的而不是脫離或分裂的,所以,對於他來說追求真理和享受友誼是同一個過程,暗夜中的燈火帶給他足夠的溫馨。越勝書中記載的三位師友中,兩位長者——周輔臣先生和劉賓雁先生——已經逝去,但他們的音容笑貌通過越勝的文字將永駐我們心中,他們的光和熱將永遠照亮和溫暖我們。
2009年12月於北京
陳嘉映
我認識的人裡,有文才的不止一二,但這樣的回憶文章,我想只有越勝寫才好。越勝不止於對人好,與朋友人交,交心;越勝與朋友交,完全沒有自我心,他做,做得比別人多,卻沒有任何東西要表現。惟此,友人的情態,友人的天光雲影,得以揮灑展現。不說長他幾年的唐克,在7路無軌電車站依依不捨分手的周輔成老先生,在一起泡熱水澡交換戀愛故事的一代英傑劉賓雁,偏這個沒有自我的越勝有這福分
有時候會覺得,那個時代的高人俊士,沒有越勝不認識不深交的。文中偶一出入的高爾泰、張志揚、曹天予、周國平,還會有多少故事等著越勝寫。 “我愛真理,但我更愛朋友”,越勝當年如是說。其實,愛人,才能愛真理,才有真理。越勝寫唐克:他撇嘴道:“誰畫了,我自己買票看的。”語氣大有二奶扶正、窮人乍富的得意。在越勝筆下,沒有絲毫挖苦,倒讓局外讀者對這個中國“路上派”先鋒唐克又添一份愛意。
三位傳主都是奇人異人,他們帶著那段異常的歷史出現在我們面前。那是個險惡的時代,惟因此,友情來得特別真,特別重。那是個貧苦的時代,倒彷彿因此,人不得不有點兒精神。劉賓雁的坦誠,是每個認識他的人都立時感受得到的,坦誠自是一種優秀品質,但只有在那個時代,只有經歷了賓雁所經歷過的那麼多思想者的苦難之後,坦誠才會閃耀那樣奇異的輝光,散佈那樣溫暖感人的力量。越勝心裡,這段歷史濃重得排解不開,惟在這種“歷史感”的簇擁下,他筆下的人物才那樣飽滿。
這種歷史感,並不止是感覺,它培育出正大的判斷,只舉一例:

“人們常說賓雁是'青天'。這或許是苦難者習慣的幻象。其實,沒有哪個稱謂比它離賓雁更遠了……作'青天'的前提是和統治集團保持一致,當'自己人'……賓雁是站在'草民'和'無權者'一邊的……賓雁的勞作就是要消滅製造青天的土壤,讓民族中的個體成為自由的有尊嚴的個體,從而讓民族成為自由的有尊嚴的民族。這是權勢集團不能容忍的。​​”
這三篇文章,實不只是紀念友情,不只是對已逝時代的緬懷,它們始終在籲請我們思考自己,思考我們這個尚未結束的時代。
2010年1月於香港
梁治平
越勝嗜書,然甚惜墨,有文章,必為佳作。故此,我對越勝的文章總有雙重的期待:希望他多寫一點;俟篇成,必欲先睹為快。
過去這一年,接連讀到越勝數篇新作,其中就有“憶賓雁”和他記年輕時友人唐克的這篇。八月,越勝攜家人回京,朋友聚會時,他說到當時已經寫作過半的“輔成先生”,更為沒能在輔成先生離世前完成此文而倍感遺憾。十月,稿成,越勝即以之傳示友朋。越勝作文,或因朋友之請,或為朋友之故,他最想知道的,也只是朋友們的意見。既然不為發表,這些文字便有幾分私人的味道。然而,作者所記述的人和事,蘊涵的,卻是這個時代的大悲大喜,幾代人的生命經歷。這樣的文字,是不應當只在朋友的小圈子裡流傳的。
讀畢“輔成先生”,我即函復越勝,略云:

此前讀你寫唐克的那篇,覺得寫得很精彩,寫賓雁先生的,則筆調深沉,情感濃郁,此篇似又深一層,描寫更細而用意愈深。相信任何人讀畢此文,都會對周先生純真而高貴的人格肅然起敬,對他身上體現出的一代中國知識人出於中西古典文化熏陶的價值情懷深懷敬意,而這些東西,現在已經逐漸淡化,甚至為人所遺忘。但這也正是此文重要處。能夠代周先生剖白心跡,而將其理想和追求記錄、傳達於後人,令其薪火不絕者,這是第一篇也是最具分量的文字吧。周先生有你這樣的忘年知交,可以感到欣慰了。我讀大作時也在想,這樣的文字不可只在朋友的小圈子裡面流傳,甚至也不應該只在海外出版物上刊出,那樣太可惜了,而且也失去了她原有的意義。

這些文字終能公諸世人,誠為讀者之福。
越勝在信裡說,他有意將此集題為《燃燈者》,又解釋說:

燃燈者在佛家是指片語可開悟人的覺者。販夫走卒,引車賣漿者皆可為燃燈者。輔成先生、賓雁不用說,是燃巨燭之人,而唐克小子亦是我的燃燈者。

不消說,越勝也是我輩友朋、讀者的燃燈者。猶憶八十年代,越勝與一班朋友問學論道,砥礪思想,終至開創一番事業,引領一時知識風潮。那幾年,大約也是越勝“入世”最深的一段。不過,即便是在那時,越勝仍然保持著一份逍遙。他淡泊的心性,溫潤的友情,對古典文化的追慕,和對趣味的好尚,在朋友中間最具魅力。他家的小客廳,總有朋友滿聚,煮酒吟詩,縱論古今。還有他籌劃的那些令人難忘的出遊:攀古長城,踏夕陽殘雪,水中泛舟,月下放歌,……山水之間,也是我輩精神滋養之所。八九年,越勝去國。悠悠近二十載,世事丕變,人事亦然。這期間,我數度往巴黎。再見越勝,他率性依舊,愛家人,重友情,勞作之餘,以音樂、詩歌為伴,說到讀書,依然眉飛色舞,不改其樂。只是,他差不多與寫作絕緣。不過,我知道,他心中的火焰從未熄滅,這些文字可以為證。我讀這些文字,在莞爾與凝重、歡悅與沈鬱之間,又被一次次地感動和啟悟。讀者諸君,也會有同樣的經驗吧。
2009年歲末記於北京西山忘言廬

 
跋:
 
趙越勝
賓雁去了,我心痛如割,想無論如何要寫點東西紀念他,此時不動筆,讀書識字又有何用?於是帶著稿子去布列塔尼海邊,每夜燈下疾書。雪在邊上,我手寫一頁,她便在電腦上錄下一頁。十天稿成,算在賓雁靈前一哭。
輔成先生去了,我徬徨無主。自初識思想,便與先生一起,或遠或近,心靈上沒有片刻分離。先生今天不在了,這世界變得空空的,才覺得自己的心靈的成熟遠不到離師自立的程度。我不能不動筆,留下先生在我身邊。
佛家常以燈喻指明破暗,以宣佛法,故《五燈會元》中說“是知燈者,破愚暗以明斯道”。而燃燈者,即指明破暗之人。賓雁和輔成先生是我的“燃燈者”,唐克兄弟亦是我的“燃燈者”,是他在我只知道政治口號的時候,教我歌唱。
承道群先生美意,把這些文字拾掇起來,集為一冊,期許有助於這燈光照射久遠,此是道群先生功德無量。北島兄亦與我反复切磋書名。在此,向他們深表謝意。
漢娜·阿倫特說過:“即使時代黑暗,我們也有權去期待一種照明,這種照明未必來自理論和觀念,而多是源於明滅不定,常常很微弱的光。這光照來自那些男男女女,來自他們的生活和著作。無論境遇如何,這光始終亮著,光芒散佈,照徹世界,照徹他們的生命”。正因此,歌德臨終前會要求:“多來些光”。書中文稿本來是寫給朋友們看的,現要刊布,便請朋友們就此說幾句話。於是朋友們便以寶石般的語言贈我。拿來置於書首,也算是藉來一些光亮。好朋友,即使僅為了你們,寫作亦是一件快樂的事,我又豈敢怠惰。是為跋。
2010年2月3日於巴黎—— 原載: 《燃燈者》本站刊登日期: Saturday, April 24, 2010關鍵詞: 燃燈者 趙越勝



 *****
 守死善道,循善取義——讀趙越勝《燃燈者》作者:余杰一九七五年,跟領導幾經爭取,當時還是“半文盲”的小青工趙越勝,作為所在工廠的“理論骨幹”,有機會參加“工人專職哲學進修班”的課程。也就在這個進修班上,趙越勝遇到了“來向工人階級匯報學習心得”的、尚戴著“反動學術權威”帽子的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輔成,遇到了生命中的“燃燈者”。第一次上課,“目光澄澈,表情開朗安詳”的先生深深吸引了求知若渴的學生。一段“從遊之樂”的佳話由此展開。多年以後,旅居巴黎的趙越勝寫出了懷念老師的《燃燈者》一書,被譽為“再現一代大師的風骨與情懷,兩代學人精神相續的心靈史詩”。學富五車的老師,為什麼會接納並無學術根基的青年工人當學生呢?趙越勝的解釋是:“自當局四九得鹿,緊追蘇聯,院系調整,改造大學,又以洗腦為萬事之先,以致大雅無作,正聲微茫,詈詞橫行,邪說盈庭。及至文革,校園皆成戰場,師生半為寇仇,荼毒心靈,奪人性命,一至斯文塗炭,為華夏千年所罕見。在此暴虐之邦,先生心中寂寞啊。碰到能談及學理的機會,先生便不願放棄。”在那蠻荒粗鄙的時代,即便是一株小小的向著光的方向生長的幼苗,老先生亦倍加珍惜與呵護。輔成在狹窄的書房中給這個“名不正言不順”的學生“開小灶”,那間簡陋的書房也成了趙越勝享受精神盛宴的地方。多年以後,他的回憶讓人感到美好的時光宛如昨日:“離開先生家已是夜幕初垂。清冷的天空有幾點寒星。天酷寒,我卻渾身灼熱,心中興奮滿溢。不為他事,只因先生授我一席話,借我幾冊書。以往,多少渴望冀求,晦暗不明地蜷曲蟄伏心中,而今先生的智慧和學識點亮燭火,通浚阻塞,喚醒了一個青年的精神生活,讓他懵懂的內心世界疏朗清明起來。”

 
失去戰場的戰士和失去講台的老師作為“民國遺民”,
輔成一生中的“美好時光”僅有兩段:一是共產黨未奪權之前的民國時代,即便在抗戰的硝煙中,他亦能弦歌不輟,著述育人;二是“文革”結束後直到八十年代後期,他把一生所學傾囊相授給被荒廢十多年青春的學生。其餘的日子,便都是“不好的時光”了,如趙越勝所說:“先生這一代人在反右、文革期間所經歷的,前是先辱後殺,後是辱而不殺,再後,自教讀書人自取其辱,乃至不覺其辱,甚而以辱為榮,反辱同儕,競相做辱人者的同道。清流盡掃,士林心死,其哀何之?先生知其辱而保其辱,守其弱而礪其志。信大道如砥,雖身不能至而心嚮往之。”怨天尤人無補於事,逆流而上方是君子丈夫。一九八七年,在鄧小平掀起的所謂“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中,輔成受學生胡平牽連,被迫提前“退休”。胡平是中國民運當之無愧的理論家,當初參與海淀區人大代表的選舉,從而成為官方的眼中釘。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周先生四處為之擔保。後來,胡平流亡海外,成為“國家的敵人”。於是,有司發話說,培養出這樣的“反動學生”,老師也有責任。此時的北大,早已不是蔡元培“兼容並包,思想自由”的北大,上峰既然下命令,周先生只好離開講台。周先生被排斥於教學之外,是中國學界損失,但直接受影響的,是他的學生。周先生的學生萬俊人在訪美時對大師兄胡平說:“當年那些事的是非不去說了。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因為你,先生不能上課了,我們沒有機會在先生門下讀博士了。”胡平聽了,潸然淚下。與失去戰場的戰士一樣,失去講台是老師最大的痛苦。沒有想到,兩年後還有更大的痛苦等待著周輔成:一九八九年的“六四”屠殺,帶給他更大的創痛。由於《燃燈者》這本書是在中國出版的,趙越勝在回憶老師當時的心境時,亦只能點到為止:“一九八九年六月再見先生已近月末。天氣悶熱,令人窒息。”也正是在那時,輔成勸趙越勝出國,因為在國內甚麼都乾不了。老人說了一番決絕的話:“四十年了,中國讀書人吃盡苦頭,前三十年是唾面自乾,自我羞辱。後十年開始想做出點人樣子來,給斯文掙回面子。我活不了幾年了,再不能任人家拎著脖子耍來耍去了。”二零零九年,輔成去世的時候,北大校方毫無表示,與之相比,差不多同時去世的季羨林盡享哀榮。學者肖雪慧在《濁浪翻湧中的一股清流——輔成先生百年誕辰學術座談會小記》一文中寫道:“去年周老、季羨林先後去世,兩位老者學識、人品的高下,人們心中有桿秤。但北大校方似乎已經習慣於看政治權勢眼色行事,對周老去世表現出很不體面的沉默,幾乎與此同時,卻隨'弘揚國學'的官方意圖起舞,高調配合,大辦'國學大師'喪事。”大師與玩偶,如果放在權力的天平上,往往是錯位的。輔成很喜歡南宋詩人黃庭堅的一段話:“士生於世,可以百為,惟不可俗,俗便不可醫也。或問不俗之狀,余曰,難言也,視其平居無以異於俗人,臨大節而不可奪,此不俗人也。”他自己就是這樣一個“臨大節而不可奪”的獨立的知識人。這樣的人,如今偌大的神州大地上還剩下幾個呢?

 
愛而不公正比沒有愛更可怕、可恨晚年的周輔成,雖然失去了講台,卻還保有書齋。在書齋中,他沒有一天停止過思考和寫作。在生命的最後二十多年,他思考的核心議題是“何謂正義”以及“如何實現正義”。在趙越勝看來,先生讀亞里士多德便遵循亞氏的主張“我們探討德行是什麼,不是為了知識,而是要求成為善人,否則探討的努力就全無意義”。在希臘哲人那裡,政治權利乃是公民個人內心的正義要求。真正的智者不會從統治者的角度討論政治。他們所支持和維護的真理與正義的標準,常常是在現世被視為無效、無益、無利可圖的。作為中國當代倫理學的奠基人,
輔成一語中的地指出:“我以為二十一世紀的新倫理學,首先不是把仁或愛講清楚,而是要把公正或義講清楚。愛而不公正比沒有愛更可怕、可恨。……正義論或倫理學中正義問題,從根本上牽連著政治自由主義的基本立場。由此,我們或可明白何以羅爾斯會繼《正義論》之後,再作《政治自由主義》。”羅爾斯的學術理路,被他用如此簡短的一句話就概括出來。“公義”問題當然不僅局限於倫理學領域,也是政治學、經濟學乃至神學議題。其實,“公義”恰恰正是目前華人教會在真理教導上的一個盲點。上帝的公義和慈愛是並行不悖的,聖經中說“存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可見“公義”在“憐憫”之前。如果沒有公義,憐憫就成了膚淺的作秀。用德國神學家潘霍話的話來說,沒有公義的愛是“廉價的恩典”。迴避公義問題的教會,也就失去了光與鹽的特質。而周輔成對“正義”問題的關切,並不限於抽象的學術層面,而是關乎民眾的日常生活和基本人權。趙越勝回憶說,二零零九年,周先生去世前幾個月,兩人通電話,周先生談興很濃,對他說:“現在中國的問題是大人物只關心自己的小事情,而小人物的大事情卻沒有人管。大人物的小事情就是升官、出國、撈錢、安置子女。小人物的大事情就是生老病死,看不起病,上不起學,住不起房,社會缺乏公義啊。大人物要注意了,小人物的大事情辦不好,大人物的小事情也會出麻煩。一個社會缺乏正義,必定要出問題,人類幾千年曆史就是這樣走下來的。”這些看法都是卑之無甚高論的“常識”,可惜中國學界已經失去了言說常識的能力,大家都假裝對“房間里大象”視而不見,反倒是由一名九旬老人口無遮攔地說出來。一九八九年之後,輔成不再對共產黨抱有絲毫的期望。如何判斷一個政府的好壞呢?輔成的判斷標準從康德而來:“我讀了一輩子康德的倫理學,精義是什麼?是'批判精神',其實批判精神只是康德哲學的工具,康的哲學的中心是'人是目的'。凡講基本人權,講人性的政府,即使有點錯誤,也可以挽救,而凡是無視人權,挑動人的仇恨,殘害人的精神活動的政府,即使它做了一兩件留名歷史的大事,也仍然是壞政府。”儘管政府已全然敗壞、無藥可救,但個體仍然可以在黑暗的國度中活得有尊嚴、有理想,趙越胜對老師的評述是中肯的:“邦有道,先生聞雞起舞,邦無道,先生鶴衣散影。內心守死善道,終不忘循善取義。”

 
人民自願被奴役,暴君遂橫行霸道在“文革”後期充滿血腥味道的空氣中,
輔成和趙越勝這對師生,在北大一角的陋室中,交換著對暴君毛澤東的看法。 “所有的中國人都崇拜毛澤東”,是一個共產黨炮製出來的神話。實際上,早在中共建政之初,就有許多知識分子看透了毛暴君的本質。從林昭到楊小凱再到劉曉波,一代代中國最優秀的知識分子,並未臣服於暴君的精神控制之下,他們勇敢地指著他說:看哪,這個醜陋的、沒有穿衣服的暴君!輔成對殘酷的宮廷鬥爭不感興趣,對毛整人的厚黑手段也不以為然,他的思考聚集在這樣一個焦點之上:毛何以成為毛,民眾與毛之間的“互動”是如何形成的?趙越勝回憶說,希臘先賢中,先生極尊梭倫。正是梭倫,在僭主庇西斯特拉圖尚未得勢時,警告追隨他的“群眾”:“你們真是重視奸徒的言行,跟著狐狸走。”僭主掌權之後,又是梭倫說:“僭主政治尚在準備之中時,較易阻止它,當它已經成長壯大,要去除它則是更光榮偉大的職責。”隨後梭倫回到家中,在平靜中繼續作詩指出雅典人的過錯, “是你們給了僭位者力量,讓自己淪為卑賤的奴隸”。“多數人的暴政”與“暴君的暴政”是相通的,換言之,暴民是暴君的溫床。而暴民是由愚民演變而來的。兩千年專制的陰影揮之不去,中國的根本問題不在於“暴君之暴”,而在於“愚民之愚”。那麼,如何才能啟愚民之蒙呢?輔成特意推薦趙越勝讀《愚人頌》,並指出該書有三大主旨:立身人道、宣揚寬容、批判專制。先生還把拉波哀西的《自願奴役論》的未刊譯稿給趙越勝閱讀,告知“僅此一份,別無副本”。先生又說,托爾斯泰是流淚讀這文章的。在《自願奴役論》中,拉波哀西劈面就提出問題:“我只想弄清楚,怎麼可能有這麼多的人,這麼多的鄉村,這麼多城市,這麼多民族常常容忍暴君騎在自己頭上。”雖然暴君“多半來自全體人民中間最膽怯和最軟弱無力的人”,但失去自由意志的民眾偏偏認為暴君無比強大。拉波哀西絕望地看到:“人民喪失了理解力,因為他們再也感覺不到自己的病痛,這就已表明他們是奄奄待斃了。甚至現在的人,連熱愛自由也覺得不自然。……人們完全忘記了自己的自由,所以要喚醒他們把自由收回來,是困難的。他們甘願供人驅使,好像他們不是喪失了自由,而是贏得了奴役。”師生在通信中討論這些星光燦爛的典籍。輔成在給趙越勝的信中說:“作奴隸不可怕,人因不可抗拒的原因而淪為奴隸的情況時常會有,但記住不要自願做奴隸。讀書思考就是為了提醒自己不要淪為奴隸而不知。”用魯迅的話來說,就是對“奴隸”和“奴才”的二分法:被迫為奴者,終究會有反抗的那一天,如同摩西帶領猶太人出埃及一樣奔向自由;而“奴在心者”,就成了萬劫不復的奴才,他們對於被奴役的命運安之若素,甚至樂此不疲。
為什麼沒有從希臘走向希伯來?

輔成是希臘文明的熱愛者,趙越勝在書中記述了不少先生如何帶領學生閱讀希臘原典的細節。早在一九三八年外敵入侵時,先生便撰寫了題為《中國文化對目前國難之適應》的文章,文章指出:“古代希臘人雖然一個也沒有了,但只要人類還存在著,他們那些寄託其理想的活動力之文物,流傳下來,就會給我們後人以莫大的啟示、鼓舞和慰籍。我們很可感覺到幾千年前的人類精神文化,那些天才的靈魂與人格,與我們息息相關,並對我們殷切關照。”輔成對希臘的熱愛,與後來從希臘城邦制度中尋找民主資源的顧準可謂“英雄所見略同”。不過,令人遺憾的是,輔成未能再走一步,從希臘走向希伯來,將“兩希文明”融會貫通。也許因為在其求學的二三十年代,西學的主流已經蛻變為理性主義和進步主義,而加爾文主義、清教徒傳統以及古典自由主義卻遭到了邊緣化。所以,在周輔成看來,克魯泡特金的精神是歐洲文明的根本,即愛人、自由和犧牲。他說:“人道主義在西洋流行已經兩千年了,但西洋人的精神仍循著這條大路前進。西洋人提到愛自由,總是心志煥發。有人說西洋人是宗教精神維持的,我覺得說得籠統了,應該說是由廣大的愛所維持的。”其實,比起“基督教精神”來,“愛”才是一個“籠統”的、甚至大而無當的說法呢。 “公義”與“愛”、“自由”與“秩序”、“恩典”與“律法”的美好的平衡,並不能在樂觀的人道主義和克魯泡特金的無政府主義裡面找到,而只能在《聖經》中找到。輔成先生終究未能戳破這層薄薄的窗戶紙。克魯泡特金的無政府主義,恰恰跟後來蘇俄的布爾什維克暴政以及毛澤東“人人皆可成聖賢”的狂想之間有著某種草蛇灰線的聯繫。正是受這一思想脈絡的影響,輔成對法國大革命基本持肯定的態度,而對英美保守主義傳統保持疏離,他“不贊成柏克對法國大革命的批評,說法國大革命是平民為爭取做人的權利而發起的革命,柏克站在傳統英國保守主義立場批評大革命,偏見很深”。年逾八旬的周輔成受趙越勝之邀去巴黎訪問,對法國大革命的諸多遺跡頗為心儀。有一天,師生二人在傍晚去了巴士底獄舊址,老師說白天還要來一趟,以拍照留念。這個細節正可昭示出中國近代以來的知識人大都具有濃得化不開的“法國情結”。《燃燈者》這個名字是《聖經》中的典故。耶穌說,人點燈,是放在燈檯上,就照亮一家的人。我注意到,書中有一處寫到了《聖經》:“一九八三年七月酷暑,幾天前和先生約好去看他,順便還幾個月前借走的《新舊約全書》。那時《聖經》不好找,先生說讀國學要通六經,讀西學要讀《聖經》,授我他常用的那冊舊和合本,包著白色道林紙皮,已被先生翻閱得起了毛邊。我知道這是先生常在手邊瀏覽的書,便抓緊時間粗粗讀了一遍,想著趕緊還先生。”遺憾的是,輔成先生未能接受《聖經》為生命的源泉,未能確信唯有在《聖經》中才有全然的美與全然的善。若有《聖經》的支撐,他的生命之光必將燃得更亮,照得更遠。——《縱覽中國》首發—— 轉載請註明出處本站刊登日期: Friday, December 14, 2012關鍵詞: 趙越勝 燃燈者http://www.chinainperspective.com/ArtShow.aspx?AID=18905

《張以仁語文學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
0
0






姓名張以仁
學歷臺大中文所碩士
類別已故教師 1930-2009
職稱教授
授課領域曾開設課程:訓詁學、溫韋詞、花間詞、左傳國語比較研究、左傳、溫庭筠詞研究、韋莊詞研究、國語、國語研究、詞選、古籍導讀
研究專長古籍訓詁、語文學、考據學、晚唐詞

著作目錄

  1. 期刊論文
  2. 專書和專書論文
  3. 會議論文
  4. 學術榮譽與獎勵
  5. 其他
  6. 事略及年表    
  7. (臺大中文系的這種文章實在不好  請學會你們先生的本事  用好的白話文寫他們的事略   不要太做作.......)
 ----
 這本書的一關鍵字是訓詁. 我是外行只先讀先生關於《論語》的三篇筆記和批評等 (如目錄下的黑體字所示) 都是言之有物的好文章

昨晚讀張以仁語文學論集:  這本書的一關鍵字是訓詁. 我是外行只先讀先生關於《論語》的三篇筆記和批評等 (如目錄下的黑體字所示) 都是言之有物的好文章
 不問馬這篇是1987年作者在高雄中山大學當系主任時在孔廟特刊寫的
《論語鄉黨篇》:三句讀的討論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問馬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問馬
  《論語》札記
與徐復觀先生談”——從章句訓解上看徐復觀先生的《釋論語的仁》由此文的引徐先生之文可知,徐先生善於曲解古文為己用。(文星》1963.9)





張以仁語文學論集

    作者:張以仁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01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7532565412
    裝訂:精裝(條碼貼紙歪斜)

 
編輯說明
語文學
  《中國語文學論集  序言》
  訓詁學的舊業與新獻
  《說文》“訓”、“詁”解
  從若幹有關資料看“訓詁”一詞早期的涵義
  論詞義的種類
  論語詞的演變
  “形訓”的歷史淵源及其在訓詁方法上的地位
  聲訓的發展與儒家的關係
  《經傳釋詞》的“音訓”問題
  《經傳釋詞補》、《經傳釋詞再補》以及《經詞衍釋》的音訓問題
  《經傳釋詞》諸書訓解及引證方面的檢討
  《經傳釋詞》諸書所用材料的時代問題
  從虛字訓解源流談到《助字辨略》與《經傳釋詞》
  《古書虛字集釋》的假借理論的分析與批評
  “讀如”、“讀若”、“讀為”、“讀曰”與“當為”——古注術語淺論之一
  由《廣韻》變到國語的若幹聲調與聲母的例外
  訓詁與華文教學的關係——參加1991年全美華文教師學會年會論文
  釋《詩 螽斯》“薨薨”
  不問馬
  《莊子  山木篇》“王長”釋義
  《淮南》高《注》“私鈚頭”唐解試議
  從“乃覺三十裡”談到訓詁
  有關“對”字的一些問題
  “告”字探源
, 頁189-93: 上面類似草木樹枝,下面為陷阱。
經史、札記
  《論語》札記
  淺談《國語》傳本
  《國語》舊注輯佚工作與其產生的問題
  《國語》虛詞訓解商榷
  《國語》札記
  讀《史記會注考證》札記
  《緯書集成》“河圖”類鍼誤
附編
  淺釋“陰陽對轉”
  也談“反切”
  村老老是信口開河——談談李辰冬對《詩經》作者的新發現
關於《左傳》“君子曰”的一些問題
與徐復觀先生談“仁”——從章句訓解上看徐復觀先生的《釋論語的仁》
附錄
  張以仁教授生平年表


 -----
  1. 〈釋詩螽斯「薨薨」〉,《幼獅學誌》,4卷,頁1-11,1965年。(收入《中國語文學論集》)
  2. 〈也談「反切」〉,中央日報副刊,1966年1月29日。
  3. 〈從「乃覺三十里」談到訓詁〉,中央日報副刊,1968年8月15日。
  4. 〈論詞義的種類〉,《幼獅學誌》,16卷4期,頁79-91,1981年。




紐約時報中文網的政治正確2014 / 《紐約時報》1997 – 2012 西方報業危機蔓延 報紙之死The Man Asian Literary Prize named 15 books as contenders/ A New Wildlife Magazine Aimed at the Very Young /《紐約時報》虧本昆

$
0
0

紐約時報中文網的政治正確:
這個報紙的標題翻譯,經常有政治處理。
現在更統戰起來,家港澳台、中外關係.....
準備賣給大富豪還是去北京叩頭......

 

回顧《紐約時報》1997 – 2012 年收縮轉型中的教訓

 http://www.inside.com.tw/2013/09/16/new-york-times-1997-2012

 

Ranger Rick Jr. magazine features photos of wildlife. 

By GREGORY SCHMIDT
Ranger Rick Jr., featuring Ricky Raccoon, a mascot for children ages 4 to 7, is a new magazine from the National Wildlife Federation, which is tapping into interest in ecology at an earlier age.
*****
 天下網站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5266&page=2
近年來,《紐約時報》一直不斷進行人力削減的計劃,業務部門的人力已經大幅減少60%;2008年,更藉由優退以及解雇的方式一舉裁撤100位新聞部員工。前陣子,有30位廣告部門員工自願辦理優退。
儘管這次優退的人數不多,但卻令人不解。今年8月《紐約時報》才公布好消息,數位版訂戶超過53萬,第二季廣告營收下降到2.2億美元,訂閱收入則是增加8.3%,發行營收首度超越廣告營收。
這些正面消息至今仍印象深刻,為何會在此時宣布優退計劃?
最重要關鍵即在於今日多數媒體面臨的難題:數位營收成長速度遠不如紙本營收衰退的速度與幅度。
根據前《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編輯艾倫‧穆特(Alan D. Mutter)多年的研究統計:
1.過去1年,美國報紙每賺得1美元數位營收,就損失13美元的紙本營收。
2.過去6年,美國報紙每賺得1美元數位營收,就損失55美元的紙本營收。
如果拉長時間比較,經過通貨膨脹調整之後,2012年美國報紙整體營收完全倒退到1950年水準。
那麼《紐約時報》的情況又是如何?
根據科技網站Business Insider推算:

◎平均每位紙本訂戶一年可為《紐約時報》創造1,100美元的營收,其中大約有650美元來自於紙本訂閱價格,450美元來自於廣告收入。
◎平均每位數位版訂戶一年可為《紐約時報》創造175美元的營收,其中大約有150美元來自於數位訂閱的價格,其餘來自廣告收入。(以上的數據是假設紙本訂戶也會閱讀數位版內容,否則每位數位版訂戶創造的營收還會更高。)
由以上數據可明顯看出,紙本訂戶願意支付較高訂閱價格,平均創造的廣告營收,也高於數位訂戶。因此,儘管網站改採付費機制,數位版訂戶有所成長,但仍彌補不了紙本營收下滑所造成的損失。
《紐約時報》向來是美國媒體業進行數位創新的最前鋒,但至今仍無法完全擺脫裁員削減成本的命運,對於其他媒體同業而言,或許得更謹慎而務實看待數位內容的商業模式。(吳凱琳編譯)
【新聞來源】These Numbers Show Why The New York Times Is Firing More Journalists

Newspapers Are Losing $13 Of Print Revenue For Every $1 Of Digital Revenue

New York Times Seeks Buyouts From 30 in Newsroom


***** 


HONG KONG — The Man Asian Literary Prize named 15 books as contenders for its 2012 award, chosen from a record 108 entries.
Novels from nine countries made the first cut for Asia’s top literary honor, with a strong showing from South Asia. Three books originated from India – “Narcopolis” by Jeet Thayil, “Goat Days” by Benyamin and “Another Country” by Anjali Joseph – while two came from Pakistan, “Thinner Than Skin” by Uzma Aslam Khan and “Between Clay and Dust” by Musharraf Ali Farooqi.
Turkey, China and Sri Lanka also generated two books each, while Malaysia, South Korea, Vietnam and Japan were represented with one book each.
The prize’s chair of judges, Maya Jaggi, noted the list’s breadth, adding that the books take readers “from the glaciers of northern Pakistan to the unforgiving Saudi desert; from an affluent Istanbul seaside resort to a Bombay opium den — and further afield to Montreal and Mexico.”
Ms. Jaggi also pointed out the prominence of translated works. Seven books wer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from Chinese, Japanese, Korean, Turkish, French and Malayalam.
Two of the novels, “Narcopolis” and Tan Twan Eng’s “The Garden of Evening Mists,” were previously shortlisted for this year’s Man Booker Prize for Fiction, which went to Hilary Mantel’s “Bring Up the Bodies.” Also notable on the list was “Silent House” by Turkish author Orhan Pamuk, who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in 2006.
While the Man Booker recognizes contemporary fiction from 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and Ireland, the Man Asian award focuses on novels by an Asian writer, either in English or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published in the previous calendar year. Its winner receives a prize of $30,000 and the translator, if any, $5,000.
In a new rule, writers who have lost their Asian nationality through state action are also eligible for the award. The rule applied to two authors on this year’s longlist: Roma Tearn, a Sri Lankan-born British novelist whose book “The Road to Urbino” is in the competition, and Kim Thuy, a Montreal-based former refugee from Vietnam whose debut novel “Ru,” originally in French, won Canada’s Governor General’s Award in 2010.
The Man Asian shortlist will be announced on Jan. 9, and the winner on March 14. The Man Group recently announced that it will step down from its position as sponsor following next year’s awards ceremony in Hong Kong. A new sponsor will be announced in April.
Last year’s winning book was “Please Look After Mom” by South Korea’s Kyung-sook Shin.
The complete longlist:
  • “Goat Days” by Benyamin (India)
  • “Between Clay and Dust” by Musharraf Ali Farooqi (Pakistan)
  • “Another Country” by Anjali Joseph (India)
  • “The Briefcase” by Hiromi Kawakami (Japan)
  • “Thinner Than Skin” by Uzma Aslam Khan (Pakistan)
  • “Ru” by Kim Thuy (Vietnam / Canada)
  • “Black Flower” by Young-Ha Kim (South Korea)
  • “Island of a Thousand Mirrors” by Nayomi Munaweera (Sri Lanka)
  • “Silent House” by Orhan Pamuk (Turkey)
  • “Honour” by Elif Shafak (Turkey)
  • “Northern Girls” by Sheng Keyi (China)
  • “The Garden of Evening Mists” by Tan Twan Eng (Malaysia)
  • “The Road To Urbino” by Roma Tearne (Sri Lanka / U.K.)
  • “Narcopolis” by Jeet Thayil (India)
  • “The Bathing Women” by Tie Ning (China)


Hiromi Kawakami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en.wikipedia.org/wiki/Hiromi_Kawakami - Cached
Kawakami Hiromi (川上 弘美 Kawakami Hiromi) born April 1, 1958, is a Japanese writer known for her off-beat fiction. She made her first debut as “Yamada ..



 西方報業危機蔓延英國《金融時報》 格里克•維澤曼柏林, 揚•切恩斯基華沙, 雷切爾•桑德森米蘭, ​​舍赫拉查德•達內
德國的報業危機催生了一個新的複合名詞:Zeitungssterben——報紙之死。貝塔斯曼(Bertelsmann)的雜誌部門G+J宣布將停辦《德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Deutschland)以及《法蘭克福評論報》(Frankfurter Rundschau)申請破產這兩件事發人深省。就連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也致以同情之意,呼籲報業振作起來。 “我認為紙媒十分重要,”她在每週一期的網絡公告中寫道。但德國官員稱,報業慘淡並非德國所獨有。在德國註定將失去兩家優秀日報之際,西班牙正在裁撤編輯人員,意大利也不時傳出報紙合併的猜測。由於報紙本身規模和所服務市場都較小,一家歐洲報紙發生危機時不會像美國同類事件那樣影響深遠、充滿戲劇性。比如說,《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的出版商Tribune公司於2008年申請破產,而就在一年前,山姆•澤爾(Sam Zell)才花費82億美元對該公司實施了槓桿收購“但報業危機正在所有西方發達國家蔓延,”倫敦媒體諮詢機構Enders Research的道格拉斯•麥凱布(Douglas McCabe)說,“儘管各國受到衝擊的時間確實存在先後差別。”他表示,儘管已經感受到互聯網的影響,但德國紙媒的閉關自守卻超過了其他國家的同行:“德國紙媒市場較為分散,其網絡化程度不及英國等國家。移動設備普及率較低,報業歷來較為依賴報紙訂閱。”德國報紙出版商協會表示,2012年報紙總銷量為2110萬份,較2005年下降17%左右。在一些英國優質報紙發行量下降40%乃至50%的同時,8月份《法蘭克福匯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的日發行量仍有35.5萬份,僅下降5%。但這並不能阻止報紙廣告收入的下滑。這種下滑在世紀之初廣告客戶開始轉向網絡端時便已初見端倪,並隨著2008年的全球危機和歐元區危機而加劇。德國廣告業協會表示,日報行業2011年的廣告收入為36億歐元,較12年前下降45%。這導致了《德國金融時報》——自2008年英國《金融時報》所有者培生集團(Pearson)出售了一半股權以來,該報為G+J全資所有——和《法蘭克福評論報》的覆滅。 《法蘭克福評論報》已於11月中旬申請破產。歐洲最大經濟體終於體會到了鄰國已經遭遇的經歷。法國民粹派報紙《法國晚報》(France-Soir)於去年12月停止發行印刷版,並在宣布破產之後於今年夏天關閉網絡版。今年1月,財經日報《論壇報》(La Tribune)也放棄了印刷版,改為純網絡版。自從4年前經濟危機爆發以來,西班牙已有多家紙媒刊物停刊。如今高端領域也開始面臨壓力,西班牙最受歡迎的報紙之一——《國家報》(El País)就打算把460名員工裁掉三分之一左右。報業低迷在意大利引發種種合併猜測,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RCS Mediagroup旗下的《晚郵報》(Corriere della Sera)和《米蘭體育報》(Gazzetta dello Sport)可能與阿涅利(Agnelli)家族的《新聞報》(La Stampa)合併的事情。但這幾家報刊均否認正在進行合併談判。伯恩斯坦研究公司(Bernstein Research)駐倫敦分析師克勞迪奧•阿斯佩西(Claudio Aspesi)認為,報業必鬚面對更多報紙將關門停業的慘淡現實。他說,“或許只有少數紙媒能夠開拓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可能是那些大型的國際品牌”,如英國《金融時報》和美國《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其他紙媒必須找到寡頭老闆,或是尋求大企業的庇護。”這就如同存在於法國、意大利和英國的一種模式:富豪收購媒體,實現影響力與利潤雙收。財經日報《迴聲報》(Les Échos)的所有者是伯納德•阿爾諾(Bernard Arnault)控股的奢侈品集團路威酩軒(LVMH);法國最有名的《世界報》(Le Monde)被左傾商人出手拯救;發行量最大(30.7萬份)的日報《費加羅報》(Le Figaro)為國防集團達索(Dassault)擁有。《法蘭克福評論報》仍希望有投資者挺身而出,將其從破產邊緣解救回來。 《德國金融時報》的尋覓已經失敗。阿斯佩西說,德國人似乎不會為了“非經濟原因”而擁有一家報紙。他說:“似乎連德國的億萬富翁都比其他地方的億萬富翁更節儉。”譯者/徐天辰

The Life of Jesus by Ernest Renan《耶穌的一生》

但丁

$
0
0

 George HOLMES 《但丁》彭淮棟譯,台北:聯經, 1984
DANTE   VITA NUOVA :A new Translation by Mark Musa, OUP, 1992

 《但丁精選集》呂同六編選,北京:燕山, 2004
 序.
 新生. 1
 神曲. 77
*論俗語 (節) 581
*嚮宴 (節)587
*帝制論 603
 抒情詩   679

 但丁生平及創作年表. 760


 * 北京商務都有全譯本
Viewing all 694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