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691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14th century poet Hafez./ Hafiz

$
0
0
Poet and translator Daniel Ladinsky explains why the gorgeous verses of the Persian poet Hafiz can improve your life.
 BBC Culture 都分享了 1 條連結

The 14th-Century Persian poet Hafiz’s work is not just very beautiful – it is useful too.


Hafiz can teach us how to get the most out of our lives, writes Daniel Ladinsky.;
BBC.COM|由 DANIEL LADINSKY 上傳

 Hafez

1310–1390

Hafez
Persian lyric poet Hafiz (born Khwāja Šamsu d-Dīn Muḥammad Hāfez-e Šīrāzī) grew up in Shiraz. Very little is known about his life, but it is thought that he may have memorized the Qur'an  after hearing his father recite passages. When his father died, he left school to work at a bakery and as a copyist. Hafiz became a poet at the court of Abu Ishak and also taught at a religious college. He is one of the most celebrated of the Persian poets, and his influence can be felt to this day. As the author of numerous ghazals expressing love, spirituality, and protest, he and his work continue to be important to Iranians, and many of his poems are used as proverbs or sayings. Hafiz's tomb is in Musalla Gardens in Shiraz.





9分廣播
Do you celebrate 21st December?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t's the winter solstice. In Iran and the Persian speaking world it brings an age-old festival called Yaldā. Families and friends get together to eat, drink, be merry and read poems and proverbs of the 14th century poet Hafez. http://bbc.in/1C8URu8Do you celebrate 21st December?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t's the winter solstice. In Iran and the Persian speaking world it brings an age-old festival called Yaldā. Families and friends get together to eat, drink, be merry and read poems and proverbs of the 14th century poet Hafez. http://bbc.in/1C8URu8

Ode 44

BY HAFEZ 
TRANSLATED BY RICHARD LE GALLIENNE 
Last night, as half asleep I dreaming lay,
    Half naked came she in her little shift,
         With tilted glass, and verses on her lips;
Narcissus-eyes all shining for the fray,
         Filled full of frolic to her wine-red lips,
         Warm as a dewy rose, sudden she slips
    Into my bed – just in her little shift.

Said she, half naked, half asleep, half heard,
With a soft sigh betwixt each lazy word,
'Oh my old lover, do you sleep or wake!'
And instant I sat upright for her sake,
And drank whatever wine she poured for me –   
Wine of the tavern, or vintage it might be
Of Heaven's own vine: he surely were a churl
Who refused wine poured out by such a girl,
A double traitor he to wine and love.
Go to, thou puritan! the gods above
Ordained this wine for us, but not for thee;
Drunkards we are by a divine decree,
Yea, by the special privilege of heaven
Foredoomed to drink and foreordained forgiven.   

Ah! HAFIZ, you are not the only man
    Who promised penitence and broke down after;
For who can keep so hard a promise, man,   
    With wine and woman brimming o'er with laughter!
O knotted locks, filled like a flower with scent,
How have you ravished this poor penitent!

請分享您的讀書、看電影中感動落哭的經驗《》

$
0
0


A. S. Byatt 在《論歷史與故事》中說, Walter Benjamin的 《The Storyteller》中說,"一個人的人生從他死去的那一刻變成故事。"---我讀過Benjamin的這篇論文,剛過世的John Berger同名的書。可是,"通通忘了。



年紀稍大,還記得的"故事":
父親生前的幾次落淚。

胡適之先生學生時代讀《新約聖經》落淚。


~~

近日與妻看CNN,某記者照岀中東或中亞的某滿臉皺紋的老者落淚的景象,最是令人同情。
~~~~

半夜發通知。清晨補自述。




我大學時代看Peter O'Toole ?


這部通俗電影,感動:熱淚盈眶

"The Impossible Dream"

from MAN OF LA MANCHA (1972)

music by Mitch Leigh and lyrics by Joe Darion

許多人都唱過,當然,重聽不會落淚:

Frank Sinatra - The Impossible dream (with lyrics) - You



~~~~~請分享哭的經驗




2016.1.9 讀到的讀書、看電影之淚水3例:


"這個普及版是打字影印的。王志維先生告訴我們:打這部書的打字小姐打到《老洛伯》和 你總有愛我的一天 兩首詩的時候,都感動得流淚。"----胡頌平:"(普及版)《嘗試集》校後記", 胡適紀念館,1971
~~~~
近年來讀小說而哭者凡二次。其一讀某君所譯一俄國小說.....今讀(英譯)憂愁夫人 (案:Frau Sorge ("Dame Care", 1887):胡仲持中譯  憂愁夫人 (商務) 令余墜淚不禁者尤在前半部........

---浦江清 撰  "近頃逝世之德國戲劇家兼小說家  蘇德曼評傳  1929.1.14 大公報 文學副刊 
~~~~
繆詠華:
《編織的女孩》-->《鋼琴教師》-->《儀式》-->《路路》-->《她的危險遊戲》-->《八美圖》-->《包法利夫人》-->《愛慕》-->《女人出走》
Filmographie Huppert
繆詠華 我有哭。我翻譯的時候,看到男主角趴在媽媽背上「聞香水」那段,我就哭了。

Simone de Beauvoir

$
0
0
待補:Simone de Beauvoir 文集獲資料集成


The Paris Review
“Love is a great privilege. Real love, which is very rare, enriches the lives of the men and women who experience it.” —Simone de Beauvoir, born on this day in 1908

Simone de Beauvoir had introduced me to Jean Genet and Jean-Paul Sartre, whom I had interviewed. But she hesitated about being interviewed herself: “Why should we talk about me? Don’t you think I’ve done enough in my…
THEPARISREVIEW.ORG|由 INTERVIEWED BY MADELEINE GOBEIL 上傳

《華德福教育 第八期》,羅葉《阿草的邊緣歲月》《我願是妳的風景》

$
0
0

我想念羅葉。

www.youtube.com
《我願是妳的風景》羅葉詩選,典藏文創2013出版。

2017.1.11

擁抱科技,
血壓飆高,肩頸痠痛。
讀詩自癒/ 自娛。
羅葉,《我願是妳的風景》
想妳的時候我會連線衛星地圖
自萬呎高空俯瞰妳側臥於島嶼邊緣
層巒蓊鬱的髮捲,縱谷舒朗的神韻
礁石與灘岸聯手勾勒出婀娜軀線
蔚藍裙擺上飛舞著浪白蕾絲邊
那樣子斜枕奇萊,看不出是睡是醒
我只好放大比例尺鷹旋下探
緩緩迎向妳峽谷明眸的笑靨
依稀認出激流是高歌,巨石是低吟
西瓜是妳甜美的詩句隨興寫在沙河床
颱風是季節捎來的書信,黑潮是項鍊
……


 2013.5.26
無意間發現 羅葉的短篇小說集《阿草的邊緣歲月》台北:探索1999(他說除詩之外很少重溫自己的作品......)
這是本再版的書 (羅葉當時1995.1已出書9本)
讀首篇《矮仔婆‧蘋果》和末篇《反挫》1995--這是篇很感人的小宇宙 (釣魚場)風雲.....


2013.04.18

(幾年前宜蘭的華德福中學張女士邀請我們兩對夫婦一訪。)
在靜靜的圖書館紀念角落
不知道那位詩人轉為
作文老師的羅先生,
還有多少詩興?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1/05/blog-post_9456.html


 2011.5.15

「綜合言之,華德福學校的教 學方法是以優律思美、遊戲、唱歌、說故事、戲劇以及接近大自然為主,重視個人發展也重視團體概念,並不以考試、比賽和排名次等方法來衡量學生,而是透過學 生自己的繪畫、手工等作品,和公開表演話劇、唱歌、朗誦和演奏等活動,來展現學生的綜合能力,讓每個孩子都能發揮潛能,並得到欣賞和肯定。」



這本圖文並茂的雜誌是張純淑女士送的


人哲第八期: 華德福教育專刊=《華德福教育 第八期》宜蘭:財團法人人智學教育基金會,2010
內容很豐富精彩
唯一的一缺憾是 它看似沒寫篇封面故事--台灣學童自製的船的專題報導 -- 主要是由老師觀點出發簡記而已 應該將學生工匠的學習日誌發表 希望這是2011年6月即將推出的

包世臣《藝舟雙楫》為論文論書之作,故名雙楫。今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專論書,不論文,能蒙其稱,不通可笑。---《葉德輝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0,頁80。


本期的第一篇當然是紀念羅葉先生啦
在一年多之後 張純淑女士領我們到 到圖書館 參觀他的紀念角等
蘇錦坤先生的報導:

思念羅葉

本期 羅葉先生還有一篇探討"接力作文/說故事"的經驗/批判文章

《華德福教育 第八期》的一小缺點是"分類"的問題 由於華德福教育有十大學門 而慈心目前含蓋 K-9 所以 範圍相當廣
我建議編者思考這類問題 (包括每文的作者簡介和文摘)


第九期之一



(2):兩本倫敦的地下世界:LONDON UNDER The Secret History Beneath the Streets

$
0
0


兩本倫敦的地下世界: LONDON UNDER: The Secret History Beneat...

地下倫敦 北京:新星2006


這本書的翻譯有時很"妙 "譬如說 214-15 頁談教堂的fabric 望文生義將 它翻譯成綸紱

其實fabric 就是((古))建造物, 建物./(特に教会堂の)建造;維持.

In 1348, John Thavie, a local armourer, “left a considerable Estate towards the support of the fabric forever”, a legacy which survived the English Reformation, was invested carefully through the centuries, and still provides for the church's current upkeep. In the 15th century, the wooden church was replaced by a medieval stone one.[5]

Read more: http://www.answers.com/topic/st-andrew-holborn#ixzz1dTko1jS6



Underground London: Travels Beneath the City Streets
LONDON UNDER
The Secret History Beneath the Streets
By Peter Ackroyd


Zhenfeng Gu 新增了 2 張相片
小說家兼傳記作者彼得・阿克羅伊德(Peter Ackroyd ) 從早上七點寫到晚上九點,期間常常半睡半醒地躺著,之後便開始豪飲。《衛報》稱他是「作品的數量跟他的酗酒一樣多」
這是英國作家安德魯・考恩在《寫小說的藝術》中的一段話。阿克羅伊德頗像倫敦東區黑幫大哥,也是英倫排行前幾名的書評家,地位崇高。過去,推出《莎士比亞傳》之前,出版社就預付他四十萬英鎊!他早年推出《T S 艾略特傳》一炮而紅,內容提到艾略特的媽媽年輕時,認為自己寫不出好詩,是失敗的詩人,便從小培養兒子寫詩,日後他不負家人的期望!

韓國鐄音樂論文集

$
0
0
 東海的人與書 (41)
1983年、江文也在故鄉台灣淹沒40年之後,破繭而出(感謝韓國鐄、謝里法)。
 2010
 十幾年前,在台北遇過韓學長。......

 韓國鐄Han Kuo-Huang網路上 都誤寫,  很慘。
在之前,韓國鐄音樂論文集 
時報出版社出過書《自西徂東》, 1981
http://hcbooks.blogspot.tw/2010/12/han-kuo-huang.html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an Kuo-Huang (韓國鐄; pinyin: Hán Guóhuáng) is a Chinese-born American ethnomusicologist and musician.
Han was born in Xiamen, China and grew up in Taiwan. He obtained his bachelor's degree in Taiwan. In 1960 he assisted Elizabeth (Whittington) Hovhaness, the wife of the American composer Alan Hovhaness, in obtaining recordings of Chinese and Taiwainese music during her trip to Taiwan, and in 1962 served as translator for composer Lou Harrison.
Han eventually reloca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eventually obtaining U.S. citizenship. He received both his M.M. and Ph.D. degrees from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and served as professor of music for over 30 years at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in DeKalb, Illinois, retiring in 2003. He is now a professor of music at the University of Kentucky in Lexington, Kentucky.
He specializes in Chinese music as well as gamelan (both Balinese and Javanese) and directs these ensembles, formerly in the Asian Ensemble of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and now at the University of Kentucky. His Chinese music ensemble from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formed in the late 1970s, was the first such ensemble at a North American university, and toured the United States and East Asia.
Han has a particular interest in the subject of music education,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teaching of Asian musics. He has published widely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with twelve books and numerous articles appearing in journals and music reference works, and textbooks.
Han lives in Lexington, Kentucky.

[edit]Writings

  • 1974 - The Use of the Marian Antiphons in Renaissance Motets. Ph.D. dissertation. Evanston, Illinoi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 The Lion's Roar: Chinese Luogu Percussion Ensembles. Book and CD set. Danbury, Connecticut: World Music Press.

[edit]Discography

  • 1981 - West Meets East: Chinese and Balinese Music. Performed by the Asian Music Ensemble,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Han Kuo-Huang, director. LP. New York: Folkways Records. Recorded in the Recital Hall, Music Building,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DeKalb. Side 1, band 1, and side 2, band 1, were recorded in December 1980; all other pieces were recorded in December 1978.
















韓國鐄 音樂論文集(四)
作 者(演奏者):韓國璜
本書分類:樂論文雜記
開本規格:K
出版地:1
頁 數:0頁/裝 訂:平裝
ISBN或原廠編號:9789570342239
上架補進日期:2003年8月


韓國鐄音樂論文集(一)
作 者(演奏者):韓國璜
本書分類:樂論文雜記
開本規格:25K
出版地:台北樂韻
頁 數:0頁/裝 訂:平裝
ISBN或原廠編號:2221200300013

韓國鐄 論文集(二) 1995
 六冊一字排開的韓大作!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1 小時
Tan Chuan Hin 我仅有这本 :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想念 韓 國 鐄 教授
希望音樂人都能讀其厚實大作
橫跨40年寫作的六本大作,韓國鐄為台灣音樂人開拓眼界,並寫出他對台灣樂壇的「深情期許」,卻是銷售欠佳!!!六本一字排開,我不知台灣樂界還有誰堪可比???
⋯⋯更多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Pierre Bourdieu 《藝術的法則 》:《情感教育》Evacuations in Towns and Villages South of Paris等等和林南的一些書

$
0
0
2017年2月份漢清講堂討論【情感教育】
說明:約半年前,曹永洋老師拿本李健吾翻譯的【情感教育】(1984,上海譯文,【李健吾之譯者序與譯註甚佳】),說要交換看永安的譯本---我忘掉有無交換。
曹老師聽說郭松棻會背李健吾翻譯的【包法利夫人】,特別注意。
所以2月份漢清講堂要請梁永安來主持討論【情感教育】,請定日期,請多參與!




2007 林南先生講『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
(我偶爾會在台大有些巧遇,就將其一小部分記下)
林南(NanLin)是我久聞其名的東海先輩,我猜它1930年代出就畢業了。
他出版過社會學方法論的書。


【作者簡介:林南是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社會學系教授,以及亞太研究中心的負責人.他是 The Struggle for Tinanmen (1992);SocialSuppoThe Life Events and Depression(Afren Dean Walter Ensel合著,1986):Foundation of Social Research(1976):以及The Study of Communication(1973)等的作者,地也是Social Structure and Network Analysis(1982)的共同編輯(Peter Marsden)。他的作品散見於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Social Force\'以及其他刊物.林南教授是美國社會學會(1999-2000) ,以及台灣中央研究院的院士。許多大學,包括台灣大學與中國的人民大學等等的榮譽或諮詢教授。】


2007/4/12 在台大,他講Social capital: theory and research(這講題與他合著的書相同N Lin, KS Cook, RS Burt - 2001 - Aldine de Gruyter)。
相關之著作兩岸都有翻譯
林南/著的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2001
:『社會資本』林祐聖、葉欣怡譯,台北:弘智出版社,2005

在網路上可以輕易找到論文:[]林南著/「社會網路與地位獲得」俞弘強譯,《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3年第2

我第一位提問:正如他明年在OUP要出版的 Handbook of Social Capital—世界各國的同志採用 定名法(name generators)來談社會資本。 這種「學派」(school)搞學問之方式,本身這種社會資本,就是學界早已有之的。

( 定名法是一種通用的測量"接觸的社會資本"方法,它已經在有關網路的文獻資料中得到廣泛應用。這種方法的一般技巧就是向個體自我提出一個或多個問題,詢問其與熟人的一些情況:角色關係(如鄰里關係、工作關係),交往內容(如工作事務、家務雜事)或者親密程度(如相互信任、非常親密等)。 )

他回答這主要是過去受到兩大師關於 社會資本理論(Bourdieu 1986Coleman1988)的影響(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不過他們的作品其實很少,以後這主題成為各行各業都樂於談論的,演變到莫宗一是。
(「社會資本指的是社會結構中的特徵,但學者們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有的人認為是社區規範( Coleman 1990),有的人認為是群體團結(Hechter 1983Portes &Senssenbrenner 1993),還有的人認為是對自願性組織和公民組織的參與(Putnam1995)。雖然存在上述分歧,但有一點是很明顯的,即社會資本主要是指社會網路中接觸到的資源(Lin 1995Flap1996Tardos 1996Burt1997Portes1998)。此外,社會資本理論同樣也關注資源的工具性使用(對資本進行投資或動員)。」)


----


P. Bourdieu實踐理性中 引別人說法 杜尚之尿桶展示是最社會學的

布爾迪厄(1930-2002),法國當代最著名的文化社會學家。人類學出身,鑽研社會學有成,卻自許為哲學家。晚年投身社會運動,被譽為「表態的知識份子」、「繼沙特之後,法國左翼行動派知識份子第一人」、「繼承起自左拉延至沙特等知識份子投身扮演公共角色的傳統」。事實上,自沙特棄世(1980)、傅科病死(1984)後,他即被國際學術界視為法國碩果僅存的思想大師。巧的是,布爾迪厄正是在九○年代打響他在法國家戶人曉的知名度。不過,德國《柏林報》在他病逝時指出:「沙特是透過文藝影響,去誘發一群政治公眾。布爾迪厄則帶頭去打破陳舊知識體系,並透過反思去改造社會」。而他自己也公開表白,他一生的研究主要在彰顯社會科學的「自反性」,自己只不過是個「證據的勞動者」。
布爾迪厄的社會活動主要透過學術鑽研與社會關注,集中探討弱勢族群的處境。最著名的成果即那本1400頁的田野調查《貧窮的世界》。早年他就與一群少壯派知識青年如德希達、德勒茲等加入著名的子夜出版社。1975年發行《社會科學研究集刊》,這份刊物奠定了他在法國社會學研究的主導地位。1989年又主編一本國際圖書雜誌《書卷》(Liber)。1996年起自立門戶,開辦一家出版社「以行動為由」,專出社會科學宣傳小冊。譬如:《論電視》,以及批判新自由主義的《防火牆》等系列,更名噪一時。
《以火攻火》(意為主動另起新火,令森林大火轉向,達到控制火勢的滅火方法)為延續前一本論述,更具體提出抵擋新自由主義的入侵的方法:即建立一個跨歐洲的社會運動、堅決捍衛既有社會權益,及呼籲知識份子積極介入社會並組成一個新的「國際主義運動」。布爾迪厄在這本關鍵作品中不僅強烈批判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主張的危害,尤其強行置入行銷「全球化」這個兼具描述性及規範性的字眼,來取代「現代化」這個某種天真的種族中心演化模式。它更撻伐歐洲某些左派社會黨政府為虎作倀,毫不思索地便呼應美國政府的這種「新帝國主義」的主張。其結果只會加劇自身社會的離析,令弱勢團體永無寧日,引爆社會緊張情勢,進而破壞各國經濟,乃至文化,使人類文明蒙難…。
布爾迪厄的這本《以火攻火》是當今少見清析又震撼的論述。就其動機而言,他絕對稱得上是一位「表態的人道主義者」,而就其論事而言,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反全球化舵手」!(文/吳錫德,麥田提供)

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eu)
1930年生於法國庇里牛斯山-大西洋省裡的東泔市,先後在波城中學、巴黎大學文科和高等師範學院受教育、取得哲學教師資格的學銜。1955年被任命為磨坊中學教授,1958到1960年任教於阿爾及爾大學文學院,1961年到1964年在里耳任職,自1964年起任教於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1981年正式任職於法蘭西學院(College de France)社會學教授。同時是高等社會科學院、歐洲社會學中心的指導教授,並主編1975年創刊的《社會科學研究學報》。著有《再生產》、《區異》、《世界的悲慘》、《實踐理論的概論》、《繼承者》等書。



Pierre Bourdieu 《藝術的法則》劉暉譯,北京:中央編譯,2001;2011修正版

Pierre Bourdieu (1930-2002)
French habitus habitus.
German Habitus exterior, habitus.
Hungarian habitus habit.
Italian habitus habitus.
Latin habitus disposed, in a certain condition.


French champ field, range. ""
布爾迪厄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97 布爾迪厄、華康德:《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158頁、163頁;布爾迪厄:《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
布迪厄已經有《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自由交流》、《關於電視》、《實踐與
反思》、《藝術的法則》五部著作被譯成中文,據稱,今年商務印書館將有包括《區隔》的
四部布迪厄的譯著問世,這顯然是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不過,需要警惕的是,布迪厄論述的.....
他不僅在許多著作中屢屢提及文學藝術,而且還專門寫了幾部專著如《區隔:趣味判斷的
社會批判》、《藝術之戀:歐洲藝術博物館及其觀眾》、《藝術的法:文學場的發生和
結構》、《文化生產場:論藝術和文學》等等。要紹介布迪厄的文學理論,我們可能會有一...


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

Les règles de l’art- genèse et structure du champ littéraire




 透過科學分析,對於作品的感性之愛,就能實現在某種對事物的理智之愛。——布赫迪厄

  皮耶‧布赫迪厄(Pierre-Félix Bourdieu, 1930-2002)是法國當代重要的思想家,也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社會學家之一。

  本書是布赫迪厄以19世紀下半葉的法國文學場域為起點,所展開的一場對於文學與藝術場域的深刻分析。書中,他企圖在場域系統中把社會結構與複雜的情感心理連結起來,並以福樓拜的《情感教育》作為一個寫實主義文本裡的社會生活寫照摹本,深入發揮他的場域理論。

  全書共分為〈前言〉、〈序曲〉和三個部分。作者分別在〈前言〉指出當代學術研究問題所在,並提出解決之道;〈序曲〉主要針對《情感教育》的分析;〈第一部〉,以法國19世紀中葉以後的文學與藝術現象,討論了文化生產場域中的自主性問題;〈第二部〉,為藝術作品的系統科學分析設立了基本原理;〈第三部〉,則是對純美學的分析。

  布赫迪厄首先提出一個對於文學與藝術作品的質疑,亦即「為什麼那麼多人宣稱藝術作品的體驗是不可言喻?為什麼人們會表現出抗拒文學與藝術作品的科學分析?」對此,他認為社會學家對於文學與藝術作品的科學分析,並不會破壞閱讀或觀賞文學與藝術時的愉悅感受;此種科學分析看似消解了創作者先驗的特殊性,但這全是因為要重建那個圍繞著作者、將作者「像個點一樣地包含進來」的社會權力場域空間,並且在重建工作的最後,再找回這份特殊性。

  而福樓拜與其小說《情感教育》即是布赫迪厄實踐此種科學分析的楔子。透過對於《情感教育》當中各個角色的討論,布赫迪厄指出,小說此種文學類型——如同《情感教育》所顯示出的那樣——之所以如此迷人而深具魅力,就在於其呈現了一個「真相」,亦即作者在小說當中所架構出的某種社會世界結構,也即是某種權力場域,在其中,每個角色及其之間,都象徵了在場域當中受到秉性(disposition)與各種慣習(habitus)影響的各個位置(position)、及所佔位者之間的關係。布赫迪厄繼而論證了,無論文學或藝術,所有社會場域的運作,其根源皆是一種「幻象」、一種對於場域內「遊戲」的潛心投入,亦即一種集體生產與複製的集體信仰價值,藉此交織建構出社會世界的意義,同時,也是各個位置之間的認證權力的壟斷與鬥爭。

  由此,我們才能夠真正理解在那些由文學作家所打造的幻覺形式(小說),又或者是藝術家所拋出的關於藝術作品的體驗當中,究竟是什麼樣特定的構成條件,使得這些作品得以成立,並受到讀者與觀眾的認可。

  本書可謂讓藝術從純粹藝術、美學的探討角度,轉而去分析作家、作品、團體和社會場域之間的關係。

本書特色

  1.百年來不可不讀的當代社會思潮經典。
  2.布赫迪厄討論文化生產最重要的作品。
  3.內容廣博精深,可說是布赫迪厄藝術社會學理論集大成之作。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皮耶‧布赫迪厄(1930-2002)


  法國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社會學家之一。曾任法蘭西公學院(Collège de France)教授,同時也是許多知名著作與社會學期刊的作者與主要策劃者,例如其最具影響力的著作《區隔.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La Distinction. Critique sociale du jugement),即被國際社會學協會評選為20世紀社會學最重要的十部社會學經典之一、他也曾擔任過午夜出版社(Editions de Minuit)「常識」(Le Sens commun)系列的主編、《社會科學的研究行動》(Actes de la Recherche en Sciences Sociales)作者與總編輯等等。

  布赫迪厄的理論基礎建立於維根斯坦、梅洛-龐蒂、胡塞爾、康居朗、馬克思、巴舍拉、韋伯、涂爾幹、潘諾夫斯基、牟斯、帕斯卡等哲學家與理論家脈絡之上,論述強調「實踐」與「體現」在社會建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社會生活中位居宰制與象徵地位之「系統」與「社會秩序」的重要性,由此開創出其著名的「場域」理論。另外,他也反對著沙特所認為的知識分子「先知」或「全能知識分子」之概念,並在晚期轉而發展出「公共知識分子」的意識型態,讓社會學家是否必須將其研究延伸至更大幅度的公共領域成為一重要課題。
Pierre Bourdieu 《藝術的法則 》

目錄

導讀
前言

序曲:作為福樓拜分析家的福樓拜
位置、配置、位移
繼承的問題
必然的意外事故
寫作的權力
缺 "福樓拜的公式";附錄似乎也從缺
附錄1:《情感教育》情節概要
附錄2:《情感教育》的四種解讀
附錄3:《情感教育》裡的巴黎

An overflowing River Seine forced authorities to evacuate thousands from towns and villages south of the French capital.



The underground railway service was suspended in parts of Paris, and the…
ON.WSJ.COM|由 INTI LANDAURO AND NICK KOSTOV 上傳

第一部:場域的三態

1. 獲取自主權:場域浮現的關鍵階段
一種結構性的從屬
波希米亞派與創造一種生活藝術
和「資產階級」決裂
奠定律法的波特萊爾
開始喝令遵守秩序
一個有待設定的位置
雙重決裂
一個顛倒的經濟世界
位置與秉性
福樓拜的觀點
福樓拜與「寫實主義」
「把平庸給寫好」
回到《情感教育》
賦予形式
創造「純粹」的美學
美學革命的倫理條件

2. 雙重結構的出現
體裁的特殊性
體裁的差異性和場域的一致性
藝術與金錢
差異性的辯證
特定的革命和外部的變化
知識分子的出現
畫家與作家之間的交流
形式

3. 象徵資產的市場
兩個經濟邏輯
兩種衰退模式
劃時代
變遷邏輯
同源性和預先建立的和諧效應
信念的產生

第二部:一門作品科學的基礎

1. 方法問題
一種新的科學精神
文學信念與抗拒客觀化
「初始設想」,根本的迷思
憤青觀點與偽決裂
觀點的空間
超越非此即彼
將客觀化的主體予以客觀化
附錄:全能知識分子與思想萬能的幻覺

2. 作者的觀點:文化生產場域的幾個普遍特性
權力場域當中的文學場域
律法與界線問題
幻象與受膜拜的藝術品
位置、秉性與佔位
含有種種可能性的空間
結構與變化:內部鬥爭與不斷革命
反思性與「素樸性」
供與求
內在鬥爭與外在制裁
兩個歷史的交會
建構的軌跡
慣習與可能性
位置與秉性的辨證
團體的形成與解散
制度的超越
「小說瀆神的拆解」
附錄:場域效應與保守主義形式

第三部:對理解的理解

1. 純粹審美在歷史中的創生
對於本質的分析與關於絕對的幻覺
歷史溯往與被壓抑事物的回歸
藝術感知的歷史範疇
純粹閱讀的條件
去歷史主義的悲歌
雙重歷史化

2. 目光的社會生成
15世紀之眼
迷人幻覺的基礎

3. 閱讀行為理論
自省小說
閱讀的時間與時間的閱讀

返始:幻覺與幻象
附言:普世性的社團主義

人名索引
概念索引


導讀

  法國當代重要的思想家皮耶‧布赫迪厄(Pierre-Félix Bourdieu, 1930-2002),是當代社會學最出色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這位法蘭西學院社會學講座教授,以系統的方式研究我們日常生活中一些習以為常的內容,翻轉其概念。基本上,他認為只有將概念納入一個系統中,這些概念才可能被界定,易言之,概念的定義,只能在它所構成的理論系統中,而不是孤立地給予界定。因為概念的意義來自於關係的脈絡,只有在關係系統中,這些概念的意義才會產生。

  布赫迪厄於1992年出版的《藝術的法則》(Les Règles de l'art),即企圖在場域系統中把社會結構與複雜的情感心理連結起來,並以福樓拜(Gustav Flaubert,1821 - 1880)的《情感教育》做為一個寫實主義文本裡的社會生活寫照摹本,深入發揮他的場域理論。全書分為〈前言〉、〈序曲〉和三個部分,作者分別在〈前言〉指出問題所在,並提出解決之道;〈序曲〉主要是對《情感教育》的分析;〈第一部〉,以法國19世紀中葉以後的文學與藝術場域現象,討論了文化生產場域中的自主性問題;〈第二部〉,為藝術作品的系統科學分析設立了基本原理;〈第三部〉,則是對純美學的分析。整體而言,〈前言〉和〈序曲〉為正文三個部分的細密分析預先提出了一些關鍵性的思考。〈前言〉雖短,卻直指當代學術研究的問題所在,他質疑說:為什麼那麼多人宣稱藝術作品的體驗是不可言喻?為什麼人們會表現出對藝術分析的抗拒?他在第二、三部分就針對這兩個與方法論和去歷史化相關的問題,進行了資料豐富而脈絡清楚的分析。就如布赫迪厄所說:《情感教育》「這部作品本身,就提供了以社會學方式分析這部作品的所有必須工具」,而三個部分則從各個層面論述了一個文藝社會學的方法與理論架構。

  在〈序曲〉中,布赫迪厄將《情感教育》的作品結構,轉化成一個社會空間結構:就是由商業世界(「安登徑」﹝chaussée d’Antin﹞,唐布羅斯家的寓所)、藝術與成名藝術家的世界(「蒙馬特外城」,《產業藝術》雜誌的社址以及羅莎妮陸續的住所)、以及學生圈(「拉丁區」,腓德烈與馬蒂儂一開始的住處)所構成的三個社會世界。透過腓德烈在社會空間之中的位置及所扮演的角色,呈現了一種對稱與對反的安排,尤其是在人生軌跡的交錯,從權力場域的這一端轉移到另一端,隨之出現的則是各種感情上的食言,以及相對應的政治上的變節。其特點就在於強調一種雙重拒斥的關係,既拒絕了不同社會空間中的對立立場,也拒絕了與這些立場相對應之位置的佔有。有這種雙重拒斥為基礎,才可能發展出與社會世界維持一種客觀化距離的關係。凡此都預示了有關場域(champ)、慣習(habitus)、資本(capital)等複雜關係的交錯變化。

  所謂場域,如書中所示,是一個社會空間的概念,是一個社會狀態與地位的系統,在其中界定了這些人與那些人之間的關係和影響。「拉丁區」是波希米亞式藝術家的地盤;聖日耳曼外城,屬於貴族式禁慾的殿堂;「安登徑」,則是支配階級之新興領導派系成員所在。「新資產階級」不僅與「蒙馬特外城」的半名流對立,更與「聖日耳曼外城」的舊式貴族對立。而腓德烈的生命,就像小說裡的整個世界一樣,繞著阿爾努家與唐布羅斯家這兩個端點而行:一邊是「藝術與政治」,另一邊則是「政治與商業」。在這些互相對立的社會場域之間,許多引力與斥力,就在權力場中互相流竄,對所有進入場域的對象發揮作用。

  布赫迪厄將這個權力場域視為一種遊戲,一場充滿爭競的遊戲,這可以從個人所繼承的遺產或個人的優勢,以及從繼承人的秉性,從其追求成功與卓越的意志的觀點來看。其中包括了優雅、自在、甚至是美貌等等,以及以各種形式呈現的所謂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和象徵資本等等。它們既是場域活動競爭的目標,也是用以競爭的手段。進入權力場域的遊戲中,競逐的關鍵不外乎獲取或保存權勢。而擁有最豐富的經濟、文化與社會資本的人,通常就是優先選擇新位置的人。但是,只有當這些資本與場域聯繫在一起時,這遊戲才發揮其功能。

  由於各種經濟與政治條件可以影響甚至左右藝術觀念,所以布赫迪厄對文學場域與權力場域之間關聯的分析,強調了各種開放或隱含的形式、直接或反向的依賴效應,並顧及這些因素在文學場域之所以產生重大效應的方式。也可以說,這些場域似乎壁壘分明,卻無確切的界線。然而,人在其中,譬如一個藝術工作者,不管是以任何形式向政權、市場或媒體屈服,以追逐某種特權與榮譽,自然就喪失了自主性,這就是福樓拜稱為《情感教育》的整個社會的衰老過程。

  在布赫迪厄的分析中,只有在一個達到高度自主的文學藝術場域裡,人才會自覺地展現他們相對於外部各種政治或經濟力量的獨立性。也唯有此時,對於權力以及榮譽的淡漠,那怕只是形式上的殊榮,譬如法蘭西學院院士,甚至是諾貝爾獎等等,以及與強權者及其價值觀保持距離,他才會被人理解、尊敬。

  20世紀的學術思想在語言系統和意識型態之間,總是存在著某種對立,在文學的意識型態和藝術、語言系統和社會材料之間的爭論,總是剪不斷理還亂。布赫迪厄在書中旁徵博引地討論了分屬語言與意識型態各學派的論點,試圖在這樣的氛圍中提出一個合理而可行的理論依據。其中,與場域息息相關的是慣習的概念。布赫迪厄重拾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所說的習性(hexis),用以說明結構主義及其他學說那種非此即彼的不足。所謂慣習,是人從他所在的群體或社會所耳濡目染而潛移默化的結果,並依此而不自覺地在言行,乃至於價值判斷中流露出來。就如布赫迪厄從字義上的界說,慣習「是一種獲得,也是一種擁有,在某些情況下,可以當作某種資本來運作」。因為這種時間經驗,常常是一個社會組織原則的所有預期與前提。我們總是透過這種慣習來建構世界意義,引領未來的走向。包括一些研究者或評論家慣常以某某主義、某家自稱,似乎除此之外,別無真理。而那些包括社會學家在內,從小受訓練、意欲完成文化尊崇之聖禮儀式的那些人,雖然他們基於對文化的尊崇,為文學、藝術、哲學場域提供了保護,但也可能因此對某些經典作家抱持著宗教性的忠誠或信仰,以致傾向於行禮如儀的重複,如此將為學術的客觀化設下極大的主客觀障礙。

  所以,布赫迪厄對那些來自康德(Immanuel Kant)思想的許多哲學家、語言學家、符號學家、藝術史家進行了反思,認為「藝術的功能就是沒有功能」、「藝術的凝視是種超然的關注」、「觀看作品是種特定的藝術品體驗」這類的觀點,明顯地造成了雙重的去歷史化。這反映了〈前言〉開頭所引:「文學經驗與愛情經驗並列人類能達到的最高境界,這可是我們生命的意義啊,難道我們就放任社會科學把它化約成對於休閒活動的問卷調查嗎?」之類的反分析問題。人們常將這種內外途徑的對立描述成一種不可克服的矛盾,但布赫迪厄深信他的社會學方法正可以超越這種困境,尤其是眾多藝術家與作家的許多作法與意念,都要參考權力場域才可以解釋。這權力場域,乃是在眾多施為者或機構之間施展力量的關係空間,它們的共通點就在於擁有必備的資本,以便在不同場域(尤其是文化場域)之中居支配位置。而文學場域在這個權力場域的內部所位居的,其實就是一個受支配的立場。然而,學者們常常忘記,當他們自己在探問現代意義的藝術家是何時出現的時候,並未完全跳脫「本質思考」的陷阱,他們不去質疑像是在整個19世紀裡逐漸成形的、永在的「創作者」的專業意識型態,只是駐足於藝術家(或是作家、哲學家、學者)身上,而不知如何建構、分析這個生產場域,包括若要構成這樣的一個藝術場域,需要的又是哪些經濟與社會條件。

  布赫迪厄試著解釋感性認識的特定邏輯,並描述整個社會機制是如何逐漸浮現出來的,以致於藝術家這個角色,有可能成為藝術品這種崇拜的生產者;藝術場域是如何構成的,才成為不斷生產與再生產這種信仰的場所。如此,不只是要列出藝術家自主性的指標,也要列出場域自主性的指標,例如,展覽場所(畫廊、博物館等等)、認證機構(協會、畫展等等)、再生產出生產者的機構(美術院校等等)、專門化的施為者(貿易商、批評家、藝術史家、收藏家等等),這些施為者不但具備了場域在客觀上所要求的秉性,也具備了用以感知與評價的特殊分類範疇。憑這些範疇就可以規定衡量藝術家及其產品之價值的特殊標準,而這些範疇也不致被化約成日常生活中通用的範疇。總之,關於藝術品意義與價值的問題,一如審美判斷之特點的問題,都只有在場域的社會史當中才能找到解答。

淡江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專任副教授  林盛彬






布爾迪厄當年曾深深擔心《學術人》一書遭到與其本意完全相反的閱讀,並產生一種「對號入座」效應或標簽效應,「如果我的書被看作一篇論戰,我會立即對它產生厭惡之情,寧願將它付之一炬」。這兩篇文章自是與《學術人》無法相提並論,並且無法做到布氏所使用的那種全新行文方式 ──「話語蒙太奇」(即用大量文本資料來排擠掉作者主觀因素以形成無厚此薄彼之感),然而作者的心情卻是一樣。如果這篇旨在反對「標簽」的文章反是加深了知識界的標簽化,那麼還不如最初就付之一炬。請參見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華康德(Loic J. D. Wacquarnt)著,李康、李猛譯:《實踐與反思 --反思社會學導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頁9396-97281-83。實際上,布爾迪厄自己也承認無法完全達致一種不偏不倚的觀察者立場,即「絕對的非個性」。見該書,頁381-382


文化帝國主義身為傳播與文化的政治經濟先驅,是「一個被納入到現代世界體系中心的社會,其領導階層則透過迷戀【?】、壓力、權勢或賄賂等方式,去模塑社會規定,好讓其符合統馭中心體系的價值及結構,或符合讓自己成為促銷者的整體過程。」〔Schiller,
1976, p. 9〕這個定義可與四分之一世紀後皮耶‧布赫狄厄【?】(Pierre Bourdieu)和洛伊克‧瓦岡(LoïcWacquant)以社會學的眼光所下的定義做比較,他們兩人有篇報告的主題便是針對「有史以來第一遭,唯一一個國家處於強加其世界觀點於全世界的地位」的事實;「宛如對性別或對人種的統治一般,文化帝國主義是種象徵暴力,在一種令人質疑的交流關係的支持之下,行強迫服從之實,故而其組成特徵便是利用將連結獨特歷史經驗的個別主義普世化,將這些個別專有的歷史經驗的獨特性變得不為人知,從而讓這些經驗看起來很普遍。」〔Bourdieu
和Wacquant, 2000, p. 6〕


Few people depend as much as artists and intellectuals do for their self-image upon the image others, and particularly other writers and artists, have of them. "There are," writes Jean-Paul Sartre, "qualities that we acquire only through the judgments of others." This is especially so for the quality of a writer, artist, or scientist, which is so difficult to define because it exists only in, and through, co-optation, understood as the circular relations of reciprocal recognition among peers.
   Pierre Bourdieu,



2002《以火攻火:催生一個歐洲社會運動》.孫智綺譯,台北: 麥田. 2003 《遏止野火》. ...
 《遏止野火》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Contre-feux
防火牆:抵擋新自由主義的入侵
作者:Pierre Bourdieu
譯者:孫智綺
出版社:麥田
單色印刷 / 平裝 / 160頁 / 直排
ISBN:9867895614
出版地:台灣


以火攻火:為一個歐洲社會運動催生
Contre-feux 2
作者:布赫迪厄/著
譯者:孫智綺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03 年 11 月 29 日

 Contre-feu原本在法文的意思是指大火災時,
為了防止火勢蔓延,所以先在數里外放火燒林。法文中Feu的複數型式Feux則成了武器,所以Bourdieu的這好幾把火,應該是指視燎原之火前先放的火為對付燎原之火的利器──「反燎原之火」的意思。這也應該是麥田將書名翻譯成為:《防火牆》,並加上註解「以火攻火」的原因。不過我又變心了,現在建議用《以火治火》,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之義也。

布赫迪厄於1998年接受瑞士Jérôme Meizoz訪問時,也提到了書名Contre-feux的由來。

Votre maison d'édition (Éditions Liber- Raisons d'agir) s'inscrit dans un esprit de « résistance », le mot revient souvent.

Oui. Nous souhaitons exercer une force négative, c'est-à-dire avant tout résistante aux médias les plus puissants, comme Le Monde, pour ne pas le nommer, qui banalisent le discours néo-libéral sur le monde social. Le succès de vente est donc important, car il oblige les médias à prendre en compte ce que nous disons. Malheureusement, aujourd'hui, dans les médias, la force des idées se mesure à la force du nombre. C'est la pensée audimat. Nous espérons, par nos livres, tenir en respect, ou du moins faire respecter certaines règles. D'où le titre de mon livre, Contre-feux. Les grands journalistes, qui détiennent aujourd'hui un immense pouvoir, veulent parfois faire croire que les intellectuels veulent je ne sais quel pouvoir terroriste de type stalinien. En fait, les intellectuels ne veulent pas le pouvoir, ils veulent un contre-pouvoir efficace, ils veulent le pouvoir de dire non.

JM:貴出版社的社名Éditions Liber -Raisons d'agir(「書卷-行動的理由」)帶有「反抗」的精神,此詞常被提到。

PB:我們希望發揮一種反對的力量,也就是說最主要便是抵禦最強勢的媒體,比方說《世界報》,不要變得好像非它不可,這些強勢媒體讓新自由之說在世界(le monde social, social world,我和瑞麟都不確定)上變得很普及。所以銷售成功與否就變得很重要,因為這會迫使媒體去將我們說的話視為考慮。不幸的是,今天,在媒體界,意見的力量取決於數字的力量。這就是收視率的想法。我們希望,透過我們的書,我們希望能夠保持距離,至少使某些規則得到尊重。這也正是我這本《以火治火》(Contre-feux)書名的由來 (書名瑞麟翻譯為《迎火》)。今日眾大無冕王握有極大權力,他們有時想讓大眾以為知識份子會想擁有──我不知道他們指的是哪種史達林式的──恐怖權力。事實上,知識份子不要權力,他們要的是有效率的反權力,知識份子要的是有說不的權力。
出處: Propos recueillis par Jérôme Meizoz, 11 mars 1998.
Parution in Le Temps, Genève, 28-29 mars 1998, p. 11




Sur la television
布赫迪厄論電視
作者:Pierre Bourdieu
譯者:林志明
出版社:麥田
初版日期:2002 年 08 月 03 日
單色印刷 / 平裝 / 164頁 / 橫排
ISBN:9867895606
出版地:台灣
《布赫迪厄論電視》
「畢竟,在這所謂媒體的年代,知識政治的一個主要戰場,不正就是聲光俱全的電視,或者,報紙?」
  1988年10月,法國數以百計的藝文人士帶領,得到二十萬人簽名,要求電視戲劇在播放中不能插播廣告,要求公共頻道完全不能播放廣告,經費全部取自執照費與徵收自私營頻道的廣告收入。這個活動的發起人之一,就是布赫迪厄。
  這位法國乃至於全球人文社會學科的泰斗認為,哲學與社會科學的文化生產場域,現在已經由新聞場域取代,而執行這場轉換的,主要是透過身跨兩個場域的人。他們的身影並不確定,錯落在新聞場域與專業場域之間。他們利用雙重身分的優勢,避開兩界的特定要求,但是卻將取諸兩界的或多或少的權力,引進彼此。
  此書一出,法國新聞工作者群起「口誅筆伐這位法國最具分量知識分子」,但是,布赫迪厄自己對本書是這麼定位的:「我仍希望這些分析提供工具或武器,給所有為了如下理想而奮鬥影像從業人員:讓媒體成為一種民主公器,而不是成為形象符號的壓迫手段。」
  回看台灣,較諸法國,應該是更為嚴重。《布赫迪厄論電視》這本書是適時的一本短論,關切電視民主化前途的人,何不一讀?
《防火牆》
  本書由數十篇評論集結而成。布赫迪厄認為英美的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已侵入法國,甚至歐洲。新自由主義以理性經濟包裝,試圖縮減社會政策以達到最高的經濟成長率。作者認為全球化是真實存在的,那就是金融市場的全球化,但這並不是一個均質化的過程,國家權力只能任由少數金融大國及金融大手所掌控。而歐元貨幣的統合將造成歐洲各國只能透過降低社會保險的支出、加強勞動市場的「彈性化」等手段,來維持其競爭力。相對於破壞社會權益的金融歐洲,作者提出一個社會福利的歐洲,使其建基在歐洲各國勞動者的結盟上,以便抵銷每個國家的勞動者(特別是透過社會傾銷)所加諸其他國家勞動者的威脅。作者並主張研究者有義務介入社會運動,協助創造象徵行動的新模式,以對抗新自由主義霸權。
作者簡介:




對當前一這股新自由主義下的全球化,<防火牆>提供了,不同於目下以與世界接軌,國際化(=會説英語)為尚的觀點或許並不需要選擇贊同那一邊只是,於看待事務,甚有啟發小心自己不被單一的價值觀(尤其是不賈思索,理所當然的單一價值)左右,甚至造成恐懼(如果市面上所有崇尚資本主義的媒體,書與雜誌,都在傳遞成功等於有錢這件事,便很難不為自己的荷包與價值擔心),能夠有機會看看各種不同的觀點,也頂不錯的

Blue Cave 店長:7374
人道關懷的展現─讀布赫迪厄<防火牆>

不管你關不關心政治或經濟,在台灣大概都躲不開「全球化」論述的轟炸。台灣從來不缺乏「賺錢指南」這一類的書籍或報導,全球化來的大家就告訴你要全球佈局,中國熱來了大家又告訴你如何投資大陸。在這樣一頭熱的情境裡,我們變的很麻木,變的很懶得去思考這些情境背後更深層的意義。

<防火牆>一書有個副標題叫「抵禦新自由主義的入侵」。什麼叫新自由主義?這內涵當然不是三言兩語可以道盡,不過粗糙地說來,新自由主義是配合全球化論述所發展出的理論,希望促進全球的經濟大一統,消除各國的貿易關稅,向全球市場邁進。

那麼又是為什麼要抵禦新自由主義的入侵?原因是現今這一套新自由主義的論述乃是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創造出來的理論,這套論述企圖造成一個假象是,在一個全球市場中所有的國家都可以得利,這種論述的強大威力在傳統偏向右派的共和黨總統布希上台之後顯然只有更增加。

問題就在於,事實證明了真正能在全球市場中得利的國家正好是當初那些鼓吹全球化的國家,其他開發中國家的利益往往被犧牲了,因為全球市場的規矩是先進國家定的,法則是先進國家裁判的,開發中國家永遠只能等著機會降臨,他們全然是在一場沒有主導權的遊戲中打轉。更嚴重的是,這些在經濟中落後而努力追趕的國家(台灣很可能也名列其中),將為了經濟發展的名義而忽略原本的社會正義,刪減社會福利的預算挪坐經濟發展之用。

新自由主義就是這麼一套來合理化自己罪惡手法的藉口!

我們來看看近幾年來最流行的名詞<知識經濟時代>一書作者,經濟教授梭羅是怎麼說的吧,那本書中列舉的十三條經濟時代的法則中,第一條便是:有錢人是要抓住機會,並且在極度不平衡下勇於投資。

極度不平衡?極度不平衡的結果就是美國的財富源源不絕的增加,其他的國家只能眼巴巴地看著這極度不平衡的情況而不知所措。結果是全世界只有美國一個國家富有,美國人繼續他們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浪費的生活,而把其他國家,比如說東南亞的國家,拋進破產邊緣的陰影中。

這時候自稱是左派中的左派的社會學家布赫迪厄當然要出來講話。

從社會學家的觀點,像梭羅那些經濟學家-特別是一些喜愛為美國的經濟勝利叫好的學者-的說法,在計算的過程中都忽略了社會的成本。所以他當然要站出來帶頭抵禦新自由主義。比起隔了一個英吉利海峽,被人諷刺為「比右派還右派」、為全球化辯護的紀登斯而言,這左派中的左派-布赫迪厄,的確是擁有左派批判和人道的傳統。因為傳統資本主義中剝削勞工的傳統仍然在各地存在,所謂的全球分工只是把壓榨的行為盡可能地往第三世界推,而所謂的歷史終結-資本自由主義大勝利根本沒有到來。

讀<防火牆>是在台灣一片全球化的聲浪中,冷靜下來看看全球化的論述中,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哪些只是被製造出來呼嚨我們的。更是看一個真正的知識份子,如何堅持自己的信念,保持獨立的觀點,勇於講出自己的辯護。

THE HANDMAID'S TALE. Cat’s Eye;Curious Pursuits: Occasional Writing by Margaret Atwood 《好奇的追尋 》 ; The Art of Cooking and Serving

$
0
0

"Ignoring isn’t the same as ignorance, you have to work at it."

-- Margaret Atwood, author of THE HANDMAID'S TALE
“But who can remember pain, once it’s over? All that remains of it is a shadow, not in the mind even, in the flesh. Pain marks you, but too deep to see.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from THE HANDMAID'S TALE by Margaret Atwood

A gripping vision of our society radically overturned by a theocratic revolution, Margaret Atwood’s THE HANDMAID'S TAL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and most widely read novels of our time. Offred is a Handmaid in the Republic of Gilead, serving in the household of the enigmatic Commander and his bitter wife. She may go out once a day to markets whose signs are now pictures because women are not allowed to read. She must pray that the Commander makes her pregnant, for in a time of declining birthrates her value lies in her fertility, and failure means exile to the dangerously polluted Colonies. Offred can remember a time when she lived with her husband and daughter and had a job, before she lost even her own name. Now she navigates the intimate secrets of those who control her every move, risking her life in breaking the rules. READ an excerpt here: http://knopfdoubleday.com/…/the-handmaids-ta…/9780307264602/


“Love blurs your vision; but after it recedes, you can see more clearly than ever. It’s like the tide going out, revealing whatever’s been thrown away and sunk: broken bottles, old gloves, rusting pop cans, nibbled fishbodies, bones. This is the kind of thing you see if you sit in the darkness with open eyes, not knowing the future.”
― Margaret Atwood, Cat’s Eye



真不可思議,我3年前的書引用過Margaret Atwood的Payback: Debt as Metaphor and the Shadow Side of Wealth
 不過,此BLOG 竟然還沒為她闢專文....梁永安也翻譯過她著名的小說"盲眼劍客"。

Curious Pursuits書名,其實可能是莎士比亞What a mad pursuit!的變形。
35年來的偶爾熱情之文章編輯起來,又可以呈現作者(一家)在世界各地的心境。



『戀愛対位法』 -  Point Counter Point  (1928) 這是很久前的故事。人們望文生義翻譯書名,將它翻譯成《針鋒相對》就很得意。如果看了封面設計,就知道這日本譯本《戀愛対位法》或較好。不過,有時候書名比較不那麼重要,因為內文或多少說出要義來:


在阿道司·赫胥黎的《 針鋒相對》的女性人物中,人門更喜歡那個毀滅男人的蕩婦露西·坦特芒特,而不是那個真摰的、哭哭啼啼的、把老公變成擦眼淚的毛巾的女人。其中一女人說:"露西顯然是一種力量。或許你不喜歡這種力量。可你情不自禁地欣賞它,就像尼加拉瓜瀑布。" (有改動) ----M. Atwood 《好奇的追尋·手上長斑的壞女人》


好奇的追尋

好奇的追尋
副標題:好奇的追尋
作者 : [加]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譯者 : 牟芳芳夏燕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1-5
頁數: 426
定價: 35.00元

內容簡介 · · · · · · 

  內容簡介: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是一位出色的小說家和詩人,本書第一次收集了她的散文和報刊文章,並首先在英國出版。這裡收錄的不僅有對約翰?厄普代克和托尼?莫里森作品的書評,也有對達希爾?哈米特作品的讚賞;這裡記錄了一次在阿富汗的旅行,《使女的故事》就是在這次旅行中有了雛形;這裡有充滿激情的生態學文章;這裡有“我最尷尬時刻”的有趣故事;還有她為朋友和作家寫下的訃聞,包括安吉拉?卡特、莫德凱?里奇勒和卡蘿爾?希爾茲。
  這本書有思想、有見識、有啟發性地記錄了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的生活經歷、時代背景和優秀作品。

作者簡介 · · · · · · 

  作者簡介: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發表了四十多部著作,包括小說、詩歌和評論集。其中,《使女的故事》、《貓眼》、《別名格蕾絲》和《羚羊與秧雞》均被列入布克獎候選名單,2000年她憑藉《盲人刺客》獲得布克獎。  封底語:  每當我下決心少寫一點兒,做些更健康的事,比如冰上舞蹈----某位嘴上抹了蜜的編輯就會給我打電話,給我一個無法拒絕的提議。因此,在某種意義上,這本書只是我缺少說“不”的能力的結果。   為什麼該選集命名為《好奇的追尋》?“好奇”指我慣常的精神狀態----換個不好聽的詞就是“愛管閒事”----也指一些文章的主題使我好奇。如愛麗絲一般,我越來越好奇,而世界則越來越奇怪。換一種說法,沒有引起我的好奇心的東西,我是不太會寫的。儘管“好奇”一詞的份量很輕,我的“好奇心”也不懶散(我希望如此)。“激情”或許是更準確的描寫,不過這也許會誤導某些人,令一些穿... (展開全部)
  



目錄 · · · · · ·

目錄:
總序1
第一部分1970—1989
序:1970—19893
歸程 8
評《潛入沉​​船》 15
評《安妮·塞克斯頓:書信中的自畫像》 20
夏娃的詛咒——或,我的學校教育24
我眼中的諾斯羅普·弗萊38
塑造男性人物47
猜猜做女人是怎樣的65
《叢林中的艱苦歲月》 72
噩夢纏身81
描繪烏托邦88
了不起的姨媽們98
序:匿名閱讀112
作為名譽男人的公眾女人128

第二部分1990—1999
序:1990—1999 135
雙刃劍:托馬斯·金兩篇短篇小說中顛覆性的笑聲138
九個開頭151
受自己的解放奴役的人159
安吉拉·卡特:1940—1992 164
《綠山牆的安妮》後記167
序:早年間174
手上長斑的壞女人——文學創作中女人的惡行180
我的垃圾搖滾造型197
不太格林:童話的持久魅力208
“有胸的小傢伙們” 214
尋找《別名格雷斯》:談加拿大歷史小說的創作220
我為什麼喜歡《獵人之夜》 245

第三部分2000—2005
序:2000—2005 253
品特式戲劇的257
莫德凱·瑞希勒:1931—2001:蒙特利爾的第歐根尼259
當阿富汗尚處於和平時期262
《她》序266
《格拉斯醫生》序275
神秘人:達希爾·哈米特二三解281
關於神話與人297
警察和劫匪302
永恆的女人315
雌雄王國的女王318
勝利菜園331
恥辱340
寫作《羚羊與秧雞》 344
緻美國的信347
愛丁堡和她的節日351
我與喬治·奧威爾356
上週去世的卡蘿爾·希爾茲曾寫下充滿歡樂的作品364
他永遠噴湧369
致比奇島384
發現:一部美國的《伊利亞特》 397
為頭巾去死404
對《莫洛博士島》的十項解讀409

致謝432

The Woman Who Could Not Live with Her Faulty 314(2)
Heart Margaret Atwood 加拿大名作家


這是舊書
不過可能因為短篇小說而重放光芒
「加拿大重量級小說家兼詩人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於11月1日,在美國紐約的邦諾(Barnes & Noble)連鎖書店舉行盛大的新書發表會,上百位讀者湧進, ​​現場座無虛席。愛特伍很優雅地驅前上台且極其輕聲細語地向大家問好,接著她向讀者們介紹新書《道德錯亂》(Moral Disorder)的封面設計,上為兩個女子的照片並列對照,一位是女僕,另一位是廚師,兩位的面容極為相似,好似雙胞胎,但仔細一看又好像是同一個人。
這兩張照片是取自莎拉.菲爾德.史賓林特(Sarah Field Splint)的作品《烹飪與服侍的藝術》(The Art of Cooking and Serving,1930)一書,愛特伍也以此為新書中的篇名之一(篇名與故事的情節、年代都是相關連的)。」文◎劉易昀
****

serve (PROVIDE FOOD/DRINK)


我喜歡"每位廚藝好手都知道另外的同道"之說法.....
Vintage 1932 The Art of Cooking and Serving Cook Book




Article 2

$
0
0



其實,關於Walter Benjamin的中文著作和傳記,說不定是The Arcades Project By Walter Benjamin的兩倍:其中關於The Arcades Project 一書的,可能約200頁 (真正的直接翻譯,只"Paris, the Capital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1935)和 "Paris, Capital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1939) 兩短篇。)


Walter Benjamin本雅明 : 2本《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張旭東等3人譯、《巴黎,19世紀的首都 》劉北城譯

$
0
0
 就我所知,中國有三本內容類似的本雅明書。
以張旭東等2人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為最先 (1989),可能翻譯自法文,2010年有台灣版;接下來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王才勇譯,南京:江蘇人民,2005,翻義自德文本;2006年,《巴黎,19世紀的首都 》劉北城譯 (2013年新版),翻譯自英文本。
就某些單字,譬如說,《巴黎,19世紀的首都(1935年提綱) 》很前面的 marble-paneled,2本《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都翻譯成大理石地板。只有劉北城譯的"用大理石做護牆板" (p.4) 比較正確。





內容簡介

  這部《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班雅明面向巴黎和波特萊爾,寫於一九三七、三八年他思想最成熟的高原之時,是他最綿密最詩意也最言志的作品,更是人類思維長河中一個獨特無倫的奇蹟。──唐諾
  為了在我們通常的參考框架中精確描述班雅明的作品和他本人,人們也許會使用一連串的否定性陳述,諸如:他的學識是淵博的,但他不是學者;他研究的主題包括文本及其解釋,但他不是語言學家;他曾被神學和宗教文本釋義的神學原型而不是宗教深深吸引,但他不是神學家,而且對《聖經》沒什麼興趣;他天生是個作家,但他最大的野心是寫一本完全由引文組成的著作;他是第一個翻譯普魯斯特(和佛朗茲.黑塞一道)和聖.瓊.珀斯的德國人,而且在他翻譯波特萊爾的《惡之華》之前,但他不是翻譯家;他寫書評,還寫了大量關於在世或不在世作家的文章,但他不是文學批評家;他寫過一本關於德國巴洛克的書,並留下數量龐大的關於十九世紀法國的未完成研究,但他不是歷史學者,也不是文學家或其他的什麼家,我們也許可以試著展示他那詩意的思考,但他既不是詩人,也不是思想家。──漢娜.鄂蘭
  班雅明的思想源於她的時代,但又無法歸之於同時代任何一種思想主潮;他的思想具有某種獨特的色彩,這種顏色又不存在於當代思想的光譜之中。──阿多諾
作者簡介
原著作者: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
  德國籍猶太人,生於柏林。1912年進入弗萊堡大學哲學系就讀,此後兩年全心投入德國的「青年運動」。1914年班雅明逐漸脫離政治社會運動,專心於文學與哲學研究,1919年完成博士論文。1925年他的教授資格論文《德國悲劇的起源》被法蘭克福大學拒絕,直到1928年才出版。1925年起他開始定期為《法蘭克福日報》和《文學雜誌》撰寫評論,他曾在書信中向朋友表示希望能晉升為德國數一數二的評論家。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班雅明離開德國,流亡到法國,1940年德軍攻陷巴黎,在納粹追捕下,他於法、西邊界服毒自殺,時年四十八歲。
  班雅明在世時鮮為人知,他的文字在當年也因政治立場與行文風格而被阿多諾與霍克海默大量刪改、要求重寫,甚至不容許出版。他與法蘭克福學派走得很近,可是他從來不願意加入共產黨。阿多諾等人從1950年代中期起編纂出版班雅明的文集與書信集,使他聲名大噪,甚至在西方形成所謂的「班雅明復興」。
  1990年班雅明逝世五十週年時,以及1992年的百歲冥誕,都舉行過大型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彰顯其學術地位。他被人譽為「歐洲真正的知識分子」、「二十世紀最後的精神貴族」以及「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心靈之一」。
  班雅明時常被稱為「左翼馬克思主義文人」,其實他的複雜性絕非他早期馬克思思想濃厚時代的文字可以涵蓋。再加上他複雜的文體風格與思想脈絡,以及他的猶太神祕主義色彩,以致他很難輕易被系統化歸類。
  其重要作品有〈論語言自身與人類的語言〉、〈德國浪漫派的藝術批評概念〉、〈論歌德的《親和力》〉、〈翻譯者的任務〉、《德國悲劇的起源》、《莫斯科日記》、《單向道》、〈攝影小史〉、〈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說故事的人〉、《德國人民》、《瞭解布萊希特》、〈波特萊爾筆下第二帝國的巴黎〉、〈論波特萊爾的幾個主題〉、〈歷史哲學命題〉等,譯作有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與波特萊爾的《巴黎風光》等。
譯者簡介
張旭東
  1965年生於北京。1986年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美國杜克大學文學博士。1995-1999任美國新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東亞系助理教授。1997-1998年度任羅格斯大學當代文化批評分析中心研究員。1998-1999年度獲美國洛克菲勒人文獎金,在紐約大學國際高等研究所訪問研究。現為紐約大學比較文學系和東亞研究系教授。
  著有︰《幻想的秩序:批評理論與現代中國文學話語》《批評的蹤跡︰文化理論與文化批評》、《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認同︰西方普通主義話語的歷史批判》等。譯有︰《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啟迪:班雅明文選》等。
魏文生
  大陸學者。

目錄

選書說明  3
【伴讀】唯物者班雅明──唐諾  7
【譯者序】班雅明的意義──張旭東  29
第一部 波特萊爾筆下第二帝國的巴黎  63
一 波希米亞人  64
二 遊手好閒者  96
三 現代主義  139
第二部 論波特萊爾的幾個主題  191
第三部 巴黎,十九世紀的都城  257 
一 傅立葉或拱廊街  258 
二 達蓋爾或西洋景  263 
三 格蘭維爾或世界博覽會  266 
四 路易︱菲力普或內在世界  270 
五 波特萊爾或巴黎街道  273 
六 豪斯曼或街壘  277 
人名索引  282

~~~~~
《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王才勇翻譯,南京:江蘇人民,2005

~~~~
《巴黎,19世紀的首都》2006/2013

巴黎,19世紀的首都


內容簡介

《拱廊研究計划》是本雅明對巴黎19世紀城市景觀的研究計划。在19世紀與20世紀現代性與資本主義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浪漫主義的反資本主義者本雅明接受列寧所說最後階段,相信資本主義的末世不遠,萌生了通過研究巴黎拱廊這樣一個大都市異化景觀來研究19世紀下半葉「資本主義盛世」的計划,即《巴黎拱廊計划》。在這項研究完成之前本雅明自殺身亡,遺留下來的只有兩篇提綱(1935年提綱與1939年提綱)和兩篇關於潑德萊爾的論文。這些所有遺留的文字即是本書《巴黎,19世紀的首都》。雖然是一部未完成作品,但是沒有人會懷疑其重要性。

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德國人,文學和美學家,現被視為20世紀前半期德國最重要的文學評論家。出身猶太望族,先後在柏林、布賴斯高地區弗萊堡、慕尼黑和伯爾尼等地研讀哲學,1920年定居柏林,從事文學評論及翻譯工作。他的精彩的,然而是離經叛道的博士論文《德國悲劇的起源》(1928)遭到法蘭克福大學拒絕後,他即終止了對學員生涯半心半意的追求。1933年納粹上台後,本雅明離開了德國,最後在巴黎定居,繼續為文學期刊撰寫文章和評論,1940年法國陷於德國,他南逃,企圖取道西班牙去美國,但在法西邊境從布港警方獲悉將被送交蓋世太保後,他自殺而死。

本雅明的大量著作於身後出版,在20世紀後期為他贏得愈來愈高的聲譽;他行文凝練,在作品中進行哲學的思考,寫來饒有詩味。他將社會批判、語言分析及歷史懷舊情緒融為一體,字里行間流露出感傷與悲觀情緒。1930年代他早期抽象的批判思想變而具有馬克思主義傾向。
 其實,關於Walter Benjamin的中文著作和傳記,說不定是The Arcades Project By Walter Benjamin的兩倍:其中關於The Arcades Project 一書的,可能約200頁 (真正的直接翻譯,只"Paris, the Capital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1935)和 "Paris, Capital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1939) 兩短篇。)


目錄



巴黎,19世紀的首都(1935年提綱)
巴黎,19世紀的首都(1939年提綱)


波德萊爾筆下的第二帝國時期的巴黎
一、波希米亞人
二、閑逛者
三、現代性
附錄
論波德萊爾的幾個主題
附錄波德萊爾論丹蒂究

Walter Benjamin 的著作與傳記 (部分中文書)本雅明:《德國悲劇的起源》

$
0
0
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20世紀最富原創性和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一生顛沛流離,去世后聲名鵲起,是其所處時代的「異數」,被公認為「歐洲最后一位知識分子」。

~~~~~
《人物志12•在不確定中游走:本雅明傳》作者毛姆•布羅德森借助大量一手資料,全面展示了本雅明「在不確定中游走」的一生:他優裕的童年生活,以及他那個猶太資產階級大家庭的沖突;他在德國青年運動時期的活躍身影,以及理想主義、社會主義和猶太復國運動對他的影響;他在不同時期的著述和譯著引起的批評和紛爭,以及他悲慘的流亡生活和他的「不確定性死亡」……

毛姆•布羅德森(Momme Brodersen),1951年出生,德國學者,本雅明研究者,1977年起在意大利巴勒莫大學講授德語及相關課程,曾在多家德國媒體發表文章,並有多部本雅明研究專著問世。
本雅明傳蘭州:敦煌文藝,2000=在不確定中游走:本雅明傳,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

目錄
第一卷 在柏林的童年和青年時代(1892—1901)
第二卷 弗里德里希大帝學校(1901—1912)
第三卷 弗萊堡和柏林的學生時代(1912—1915)
第四卷 慕尼黑和伯爾尼(1915—1919)
第五卷 德國通貨膨脹巡禮(1919—1924)
第六卷 從莫斯科到巴黎(1925—1929)
第七卷 文學戰場上的謀略家(1929—1933)
第八卷 活着的憂傷:流亡中的本雅明(1933—1940)
本雅明年表
譯后記
~~~
劉北成 本雅明:思想肖像  上海人民,1998

*******
本雅明:作品與畫像,孫冰編,北京:文匯,1999

目錄

本雅明的作品
開箱整理我的藏書
單向街(選譯)
加油站
早餐室
一百一十三號
男人
作家的標準時鐘
回來!全部赦免!
中國古董
墨西哥大使館
注意:請保存這些新品種植物!
內政部
降半旗
合格的書籍鑑定者
請勿在此處張貼
十三號
擴建的房子
古董商店
弧光燈
失物招領處
勇士紀念碑
綜合診所
房間出租
辦公用具
自助餐廳
專業技術諮詢
五金店
醫生的夜診鬧鍾
阿雷雅娜夫人――左邊第二個院子
賭場
流浪漢禁止入內
天文館
弗蘭茨・卡夫卡
普魯斯特的意象
什麼是史詩劇?
翻譯家的任務
論歷史哲學

為本雅明畫像
瓦爾特・本雅明:1892―1940 漢娜・阿倫特
Ⅰ駝背人
Ⅱ黑暗時代
Ⅲ潛水採珠員
《單向街》英文本導言

~~~
原作名: Ursprung des deutschen Trauerspiels
德國悲劇的起源, 陈永国译 , 北京:文化藝術,2001
《德國悲劇的起源》是本雅明最重要的代表作目錄
譯者前言
認識論一批評序言
論文的概念―知識與真理―哲學的美―概念的分化與分散―理念即構型―語言即理念―非分類性理念―布爾達赫的唯名論―真實主義,綜合,歸納―克羅齊與藝術樣式―起源―單子論―對巴羅克悲劇的忽視和誤釋―“欣賞”―巴羅克與表現主義―維護穹窿
悲悼劇與悲劇
悲悼劇的巴羅克理論―微不足道的亞里士多德影響―作為悲悼劇內容的歷史―君主理論―拜占庭淵源―希律戲劇―優柔寡斷―作為受難者的暴君,作為暴君的受難者―對受難劇的低估―基督教編年史與悲悼劇―巴羅克戲劇的內在性―表演與反映―作為造物的君主―榮譽―歷史精神的毀滅―背景―作為聖人和陰謀家的弄臣―悲悼劇的說教意圖
福爾克特的《悲劇的美學》―尼采的《悲劇的誕生》―德國唯心主義的悲劇理論―悲劇與傳奇―王權與悲劇―新舊“悲劇”―悲劇的死亡框架―悲劇,修辭和柏拉圖的對話―悲悼與悲劇―狂飄突進運動,古典主義―正劇,木偶劇―作為喜劇人物的陰謀家―命運劇中命運的概念―自然與悲劇的罪過感―舞台道具―魔幻時刻與鬼魂世界
辯解的學說,憂鬱―君主的憂鬱―身體與靈魂的憂鬱―土星學說―寓意畫:狗,球體,石頭―懶惰與不忠―哈姆雷特
寓言與悲悼劇
古典主義中的象徵與寓言―浪漫主義中的象徵與寓言―現代寓言的起源―例子與說明―寓言闡釋的二律背反―廢墟―寓言的無靈性―寓言的破碎
寓言人物―寓言性間曲―字幕與箴言―意象―巴羅克語言理論的諸方面―亞力山大體―語言的破碎―歌劇―里特爾論書寫
作為寓意畫的屍體―諸神的身體與基督教―悲悼與寓言的起源―撒旦的恐怖和諾言―沉思的局限―神秘的思考


~~~
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本雅明論藝術,許綺玲譯,台北:台灣攝影,1998; 廣西師範,2004,許綺玲、林志明譯

我們的藝術發展已頗具型制規模,其類別與用途的制訂時代,和我們今天極為不同,而過去的制訂者對事物所能發揮的作用力比起我們今天能作的實在微不足道。我們掌握的媒介有著驚人的成長,其適應性、準確性,與激發的意念、習慣,都在向我們保證不久的將來在「美」的古老工業裡會產生徹底的改變。一切藝術都有物理的部份,但已不能再如往昔一般來看待處理,也不可能不受到現代權力與知識運作的影響。二十年來,不論是材料、空間或時間都和往日不可同日而語。我們應期待的是如此重要的新局面必會使一切藝術技術改頭換面,從而推動發明,甚至可能巧妙地改變藝術本身的觀念。----保羅。梵樂希,「無所不在的征服」,藝術文件

  • 攝影小史
  •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
  • 人名索引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北京:中國城市,2002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 浙江文藝,2005

~~~~~
本雅明文選,陳永國 / 馬海良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1

內容簡介  · · · · · ·

作者簡介  · · · · · ·

本書是“知識分子圖書館”的一種。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猶太人。他是20世紀罕見的天才,真正的天才,是“歐洲最後一名知識分子”。本雅明的一生是一部顛沛流離的戲劇,他的卡夫卡式的細膩、敏感、脆弱不是讓他安靜地躲在一個固定的夜晚,而是驅使他流落整個歐洲去體驗震驚;本雅明的孤獨是喧嘩和運動背景下的孤獨,這種孤獨既令人絕望,又摧發希望,本雅明的寫作就永遠徘徊在絕望和希望之間,大眾和神學之間,這種寫作因此就獲得了某種暖昧的倫理學態度。曖昧正是本雅明的特性之一,他的身份,他的職業,他的主題,他的著述,他的信仰,他的空間,他的只言片語,都不是確定的,都是難以分類的。真正確定的,只有一點,那就是他的博學、才華和敏銳的辯證融會,正是這種融會,留給了20世紀一個巨大背景和一個思考空間。

目錄  · · · · · ·

前言本雅明學術思想述略
一批評概念/內在批判/寓言
德國浪漫主義的批評概念(節選)(1920)
歌德的《親和力》(1911—1922)
——獻給尤拉·科恩
德國悲劇的起源(節選)(1928)
二詩歌/小說/新聞
超現實主義(1929)
——歐洲知識界之最後一景
卡爾·克勞斯(1930—1931)
弗朗茨·卡夫卡(1934)
三語言/翻譯/敘事
論語言本身和人的語言(1916)
翻譯者的任務(1921)
講故事的人(1936)
——尼古拉·列斯科夫作品隨想錄
什麼是史詩劇?(1939)
四律法/文化/歷史
暴力批判(1921)
單向街(1928)
歷史哲學論綱(1940)
譯後記
~~~~
啟迪:本雅明文選張旭東、王斑譯,北京:三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2

張旭東
  現為美國紐約大學比較文學系和東亞研究系教授。1986年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美國杜克大學文學博士。曾任教於美國新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東亞系。著有Chinese Modernism in the Era of Reforms: Cultural Fever, Avant-garde Fiction, and New Chinese Cinema,  Postsocialism and Cultural Politics: The Last Decade of China's Twentieth Century,《幻想的秩序:批評理論與現代中國文學話語》、《批評的蹤跡︰文化理論與文化批評》、《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認同︰西方普通主義話語的歷史批判》等。譯有《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等。
王斑
  美國斯坦福大學東亞系William Haas講座教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比較文學博士,先後任教于紐約州立大學、新澤西羅格斯大學。學術寫作涉及文學、美學、歷史、國際政治、電影及大眾文化。主要著作有The Sublime Figure of History: Aesthetics and Politics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Narrative Perspective and Irony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ction, Illuminations from the Past,《歷史與記憶——全球現代性的質疑》(香港:牛津)。1997與2001年兩次獲美國人文基金學術研究獎勵。
目錄
中譯本代序 從「資產階級世紀」中蘇醒(張旭東)
導言 瓦爾特.本雅明 1892-1940(漢娜.阿倫特)
打開我的藏書─談談收藏書籍
譯作者的任務─波德萊爾《巴黎風光》譯者導言
講故事的人─論尼古拉.列斯克夫
弗蘭茨.卡夫卡─逝世十周年紀念
論卡夫卡
什麼是史詩劇?
論波德萊爾的幾個母題
普魯斯特的形象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
歷史哲學論綱
附錄 本雅明作品年表(選目)
~~~~

《經驗與貧乏》 (瓦爾特·本雅明 (Walter Benjamin) 文集);臺大圖書館"藏書"統計分類

$
0
0
在台灣大學圖書館用"Walter Benjamin"查書,會有其他有趣的資訊,譬如說:


精簡我的查詢結果

資料類型 

  1. 學位論文  (70,688)
  2. 期刊文獻  (29,424)
  3. 評論  (3,556)
  4. 圖書  (2,088)
  5. 其他  (970)




出版年 


  1. 1958到1972  (8,075)
  2. 1973到1987  (13,029)
  3. 1988到2003  (31,211)
  4. >= 2003  (49,612)
  5. <=1958  (6,259)
  6. 更多選項 open sub menu

 

出版地區 

  1. 大陸  (45)
  2. 臺灣  (10)
  3. 香港  (1)
  4. 更多選項 open sub menu

語言 

  1. eng  (102,405)
  2. fre  (1,051)
  3. 西班牙文  (872)
  4. 德文  (820)
  5. 葡萄牙文  (251)


~~~~~
《經驗與貧乏》直接翻譯自德文 是本很有價值的{Walter Benjamin文選},我估計它囊括約三分之一強的重要作品。它用一篇短文《經驗與貧乏》當此本24萬字的文論選之書名,很有意思。
缺點是專有名詞附原文、註解還不夠多。另一缺點是缺索引---它的優點是,可讓讀者了解,除了附錄中的人名、書名之外,Walter Benjamin也多次提倒畫家Paul Klee (本書直接以正確發音翻譯,惜未附原文)等。



經驗與貧乏
作者: (德)瓦爾特·本雅明
譯者: 王炳鈞 / 楊勁
出版社: 百花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 1999-9
頁數: 400定價: 24.00
裝幀:平裝叢書: 20世紀歐美文論叢書ISBN: 9787530627488
副標題: 20世紀歐美文論叢書


內容簡介 · · · · · ·


本雅明一直以一個自由作家和翻譯家的身份維生。他幾乎將一生奉獻於寫作。他寫了大量的有關十九世紀的文化、文學論文。本書收編了作者自1915年所寫的《評弗里德里希·荷爾德林的兩首詩》(《詩人之勇氣》《羞澀》),1920年所寫的《德國浪漫主義的藝術批評概念》,1931年創作的《評弗蘭茨·卡夫卡的建造中國長城時》,1933年《經驗和勇氣》再到1934,《弗蘭茨·卡夫卡——紀念卡夫卡逝世十週年》,1938年的《致格爾斯霍姆· 朔勒姆的信》,總計十二篇力作。其中《評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白痴)》、《評歌德的(親合力)》、《貝爾托爾特·布萊希特》等幾篇均寫得有藝術見解,又有細膩情感的表達。作者簡介 · · · · · ·

瓦爾特·木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文學評論家和哲學家之一。出生於德國富裕的猶太人家庭,在申請大學教職失敗後,一直從事文學評論和翻譯工作。他的作品在法蘭克福學派批評理論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納粹興起後他離開德國,1940年在法國與西班牙邊鏡自殺。目錄· · · · · ·
評弗里德里希・荷爾德林的兩首詩《詩人之勇氣》・《羞澀》
德國浪漫派的藝術批評概念
緒論一 課題的限定二 材料來源

第一部分 反思
一 費希特的“反思’和“假定’概念直接認識――假定的限定――反思的限定
二 早期浪漫主義者對反思的理解反思的三個階段―一智力直觀――反思的媒介――藝術
三 系統與概念絕對系統――神秘術語――玩笑―― 藝術之術語
四 早​​期浪漫派的自然認識理論自我認識――客體認識的基本原理

第二部分 藝術批評
一 早期浪漫派的藝術認識理論作為反思媒介的藝術――批評――作品的獨立性
二 藝術作品形式――內在批評――素材及形式的反諷
三 藝術理念形式和作品的整體性――漸進的總匯詩――超驗文學――小說――散文――冷靜――批評早期浪漫派的藝術理論與歌德理念與理想――繆斯式的――無條件的作品――古希臘羅馬――風格――批評
引文目錄

評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135

評歌德的《親合力》
貝爾托爾特・布萊希特文學史與文學學
經驗與貧乏252
可技術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 259
愛德華・福克斯,收藏家和歷史學家
評弗蘭茨・卡夫卡的《建造中國長城時》
弗蘭茨・卡夫卡――紀念卡夫卡逝世十週年346
致格爾斯霍姆・朔勒姆的信 379

War and peaceful gardens: in the land of Tolstoy. BBC:Pernicious Ambition and Tolstoy’s “War and Peace”

$
0
0

"Perhaps having intuited Tolstoy’s disdain for ambition, the creators of the BBC series focused most of their attention on the realm of home. The disease of Napoleonism is largely absent from the Davies adaptation, where Napoleon emerges as a pedestrian villain. In minimizing Napoleon and the Napoleonic quest, the series’s directors domesticate male characters, robbing them of the outward ambition so apparent in Tolstoy’s novel: Andrei (James Norton) seems bored and restless, while Pierre’s (Paul Dano) primary motivation appears to be a very contemporary kind of anxiety."
Ani Kokobobo laments the muting of Napoleonism in the latest adaptation of…
LAREVIEWOFBOOKS.ORG



東方白的文學回憶錄【真與美】末卷,有專文介紹他與夫人訪此莊園的感動........

War and peaceful gardens: in the land of Tolstoy

A visit to Tolstoy’s country estate gives writer and gardener Charlotte Mendelson an insight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and creativity

Country life … Tolstoy in the grounds of his estate, Yasnaya Polyana. Photograph: George Rinhart/Corbis/Getty

Charlotte Mendelson
Saturday 15 October 2016 11.00 BST

Springtime can kill you, but autumn is worse. If one’s soul responds to nature – and, as Louis Armstrong said of jazz, if you have to ask what that means, you’ll never know – then its beauty is painful. Whatever TS Eliot thought (the poor man was wrong about so much), autumn is the most painful time of all. Walking in the grounds of Tolstoy’s country estate at Yasnaya Polyana, yellow birch leaves turning gently as they fall, is almost too much, particularly for an oversensitive novelist. Five of us are here, imported by the British Council to broaden Russian conceptions of British literature. We have worked – by God we have worked – but, this morning, among the wooded paths and ripe, rich leaf mould, nothing else seems to matter, not even fiction.

For cramped city-dwellers, the incomprehensible excess of space is dazzling: the “cascade of three ponds”, each more invitingly cool and swimmable than the last; the fir woods thick with fungal life; the juicy grass. Even the ponies have had a surfeit. There is so much silken birch bark, pinkly tender beneath its epidermis; so many fallen, unregarded apples and ancient, lichen-spattered branches: mustard, pigeon, rose. One wants to sniff and wallow; at least, I do. Surely this is normal? A reasonable response to being knee-deep in the dew and bracken: surrendering to the space, the wildness?

Of course not. My fellow writers return home with translators’ business cards and ecclesiastical souvenirs. My case is full of Japanese quinces, oak leaves, almond shells, calendula seeds and, most worrying of all, a knobbly fir branch, as long as my arm, stolen from the forest floor and slipped past the cold-eyed, epauletted customs boys at Domodedovo airport. Did the other novelists find themselves embarrassingly weeping at the perfect transparency of a plantation of firs, bare-trunked and widely spaced to allow, as Sofia and Leo Tolstoy had intended, the pale September sunlight to pour in? They did not.
***


Like his grandfather, Prince Volkonsky, who first developed the estate in Tula region, 120 miles south of Moscow, Leo Tolstoy was an enthusiast. His wife, Sofia, may also have been, in her spare moments between bearing his 13 children, copying and editing War and Peace seven times and documenting every minute of their lives in diaries and photographs. Sofia’s husband had no time for such fripperies. He was busy, trying to create a new breed of horse by crossing English thoroughbred stallions with their Kirgizian cousins; following developments in fruit-tree breeding; buying Japanese pigs (“I feel I cannot be happy in life until I get some of my own”); downing healthy bowlfuls of fermented mare’s milk; maddening Sofia with his “purely verbal” renunciation of worldly goods; spending too many roubles on attempting to grow watermelons, coffee and pineapples in his hothouse. Anything, one suspects, could have captured his attention: dog-racing, topiary, needlepoint.

Tolstoy derided his early works as an awkward mixture of fact and fiction, yet they offer an insight into what made him

But, although it’s easy to dismiss him as a Professor Branestawm crank, to laugh at the old man who lifted weights in his study and hung, red-faced, from a bar while instructing his staff, Tolstoy’s passionate engagement with the land around him was his life’s joy. Like all but the unluckiest children, even today, he knew the tannic bite of currant leaves, the rumpled gloss of worm casts, the hayish sweetness of a grass stem. Childhood, boyhood, youth is thick with the sensual thrills of the outdoors: the damply shaded raspberry thicket, alive with sparrows, and the taste of accidentally ingested wood beetles, the cobwebs, the dense, dank soil. And, even though he famously derided his early works as “an awkward mixture of fact and fiction”, they offer a moving insight into what made him.


Monet wrote: “Je dois peut-être aux fleurs d’avoir été peintre” – I perhaps owe having become a painter to flowers. Writers are often asked what made them write; I can’t answer that for myself, let alone for Monet, but, surely, the intense feelings evoked by colour and form made him need to express himself, in paint. He also became a wonderful gardener. Edith Wharton’s first published short story, Mrs Manstey’s View, describes how a glimpse of shabby town garden is all that keeps old Mrs Mantsey alive. Later, of the grand Italianate gardens, all rustic rock fountains and pleaching, which she designed for The Mount, her home in Massachusetts, she wrote: “I’m a better landscape gardener than novelist, and this place, every line of which is my own work, far surpasses The House of Mirth.”


Wharton was wrong about the novels, and The Mount is too neat for me: where is the sledge requisitioned as a plant crutch? However, we would agree, I think, about the soothing power of gardens: loneliness and sadness are horrible, but they feed us, teach us to comfort ourselves with alertness, and to look – what the poet Mary Oliver calls paying attention. When at school I encountered Gerard Manley Hopkins’s “worlds of wanwood leafmeal” in “Spring and Fall: To a Young Child”, or Laurie Lee’s morning in “April Rise” – “lemon-green the vaporous morning drips / wet sunlight on the powder of my eye” – I recognised that precision, the thrilling focus on nature, close up. Don’t other children, on the rare occasions when they’re not reading, fall in love with the blistered, sun-warmed paint on a door, the beauty of old, lichened bricks, or susurrating grasses? We didn’t have grateful serfs or 100 acres of orchards, but there were new worlds among the wild strawberries and, possibly, ichthyosaur bones in the sandpit.


I had no interest in gardens until my mid-30s but, I now realise, I had fallen in love with leaves, twigs and decay long ago, and it made me need to write. Tolstoy may have found apiaries so absorbing, he claimed he could barely remember the author of The Cossacks but, as he told an old friend: “Whatever I do, somewhere between the dung and the dirt I keep starting to weave words.”


***Count Tolstoy would probably not have recognised my tiny outdoor space as a garden. Largely paved, entirely overlooked, without bluebells or coppicing or even a simple wildflower meadow, my six square metres of polluted soil he would consider to be unworthy of the most pitiful peasant schoolteacher: where is the pig? The walnut tree? Oh Leo, I know; I’m disappointed too.


This may be why, for me, garden writing is a sensitive subject. As a writer and a gardener, albeit of an experimental jungle allotment, the classics of domestic horticulture leave me embarrassingly cold. Gertrude Jekyll, Elizabeth von Arnim, Margery Fish, Mirabel Osler, even Christopher Lloyd, the Mae West of garden writers, all had acres, staff, greenhice. Their vision was inspiring, their metaphors exciting (I particularly love Lloyd’s division of smells into “moral and immoral”), but their rambling rhododendron groves and stone walkways were alienating to a novice. Reading about their tree‑surgery crises was like owning a carnivorous Shetland pony while reading about Olympic dressage: all very lovely but not for the likes of me. Besides, my ever more rampaging obsession was for growing fruit and vegetables, now well over 100 different kinds and the more unusual the better, yet most garden writing focused either on shrubbery and flowers, or on an alien world of double digging potato trenches, superphosphate and basic pruning, apparently a simple twice-yearly process of shortening main central leaders, side-branch leaders to the third tier and laterals, then spurring back and tying in, which, to a person unable to tell their left from their right, was of limited value.


At the other end of the gamut of garden writing lies seed catalogues: during times of stress or in deepest midwinter, they are perfect for reading in the bath. At least, they should be. But, for the novelist-gardener, trauma lies ahead. I hope I am not alone in finding certain words and phrases unbearable: “veggies”, “a bake”, “eat happy”, “hue”. Unfortunately, seed catalogues are worse, full of showy choice fluoroselect picotee bicoloured collarette pastel novelties. Perfectly ordinary varieties of flowers, fruit and vegetables bear names for which there is no excuse: Naughty Marietta, Slap ’n’ Tickle, Tendersnax, Bright Bikini, Nonstop® Rose Petticoat. They make me want to die.

Noël Coward described Vita Sackville-West as 'Lady Chatterley above the waist and the gamekeeper below'
And so, needing both comradeship and advice, I have found my gardening friends in unlikely places: horticulturally minded food writers; Joy Larkcom’s and her masterpiece, Oriental Vegetables; poor murdered Karel Čapek, author of my beloved The Gardener’s Year; and Ursula Buchan’s Garden People, for sartorial guidance. Who needs advice about vine weevils when one can gaze at photographs of interior designer and gardener Nancy Lancaster’s sexy yellow scarf, or the rakish gaucho hat of Rhoda, Lady Birley, as she firmly grips those scarlet parrot-bill loppers? Noël Coward described Vita Sackville-West as “Lady Chatterley above the waist and the gamekeeper below”, which is good enough for me.


And now, after a decade of increasingly demented growing, I have at last found my gardening sibling: Leo Tolstoy. At Yasnaya Polyana, inspecting the fat yellow squashes growing on the compost heap, sensing the curvature of the earth as we reached the bare brim of a wooded hill, I suddenly understood that in one respect, if, irritatingly, none other, I and the great beardy genius are alike. We are enthusiasts. Fine, so my garden isn’t an arrangement of colours and textures to please an artist’s, or even a normal gardener’s, eye. Who cares if it’s not reflected in any book I’ve read, or if few others garden purely for taste, smell, sensual pleasure: the warm pepper of tomato leaves, curling courgette tendrils, the corduroy ridges on a coriander seed. My tiny green and fragrant world would definitely not have been admired by Tolstoy’s guests from the drawing-room windows, but I think the man himself would have understood the passion behind it. Please ignore the broom handles and recycled windows; I’m sorry that there is nowhere to sit. But just taste this Crimean tomato, this purple bean, this golden raspberry. Look into the translucent depths of this whitecurrant. Pay attention. It brings such peace.


• Rhapsody in Green is published by Kyle Books. To order a copy for £12.99 (RRP £16.99) go to bookshop.theguardian.com or call 0330 333 6846. Free UK p&p over £10, online orders only. Phone orders min p&p of £1.99.

"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 ByEdmund Burke

$
0
0

Edmund Burke was born in Dublin, Ireland on this day in 1729,

"Better to be despised for too anxious apprehensions, than ruined by too confident a security."

"Superstition is the religion of feeble minds."

"When the leaders choose to make themselves bidders at an auction of popularity, their tal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ate, will be of no service. They will become flatterers instead of legislators; the instruments, not the guides, of the people."

--from "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 1790

The most important works of Edmund Burke, one of the greatest political thinker of the past three centuries, are gathered here in one comprehensive volume. Accompanying his influential masterpiece, 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 is a selection of pamphlets, speeches, public letters, private correspondence and, for the first time, two important and previously uncollected early essays. Philosopher, statesman, and founder of conservatism, Burke was a dazzling orator and a visionary theorist who spent his long political career fighting abuses of power. He wrote at a time of great change,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revolt of the American colonies, the expansion of the British Empire, the collapse of Ireland,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 Burke argued passionately in support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aries and in equally impassioned opposition to the horrors of the unfolding French Revolution. Making a case for upholding established rights and customs, and advocating incremental reform rather than radical revolutionary change, Burke’s writings have profoundly influenced modern democracies up to the present day. READ an excerpt here: http://www.penguinrandomhouse.com/…/reflections-on-the-rev…/#


Accompanying his influential masterpiece, 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 is a selection of pamphlets, speeches, public letters, private correspondence and, for the first time, two important and previously uncollected early essays. Philosopher, statesman, and founder of conservatism, Burke was a dazzling orator and a visionary theorist who spent his long political career fighting abuses of power. He wrote at a time of great change,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revolt of the American colonies, the expansion of the British Empire, the collapse of Ireland,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 Burke argued passionately in support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aries and in equally impassioned opposition to the horrors of the unfolding French Revolution. Making a case for upholding established rights and customs, and advocating incremental reform rather than radical revolutionary change, Burke’s writings have profoundly influenced modern democracies up to the present day. READ an excerpt here:http://knopfdoubleday.com/…/reflections-on-the-revolution-…/
Edmund Burke—born on this day 1729—is best known for his criticism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The statesman was a keen defender of liberty, however, pushing to curb the slave trade a quarter of a century before it was abolished



Philosopher and statesman was born on January 12th 1729
ECON.ST

《昆曲日記》(张允和) ; 周有光 ( 1906- 2017)的生死觀

$
0
0
 #訃聞:「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1歲】http://bit.ly/2iqNfvE
主導建立漢語拼音系統的著名語言學家、經濟學家周有光先生去世,享年111歲,他昨日剛過完自己111歲的生日。
周有光1906年出生,早年專攻經濟,近50歲時「半路出家」改學語言,他設計的漢語拼音如今在華人社會被廣泛使用。
1933年4月30日,周有光與「合肥四姐妹之一」的張允和結婚。在隨後的近70年中,兩人一直相濡以沫。這也讓他與知名作家沈從文成為連襟。
2012年3月,周有光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採訪時表示由於自己參加了1955年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而因此逃過一劫:「我的好朋友都自殺了……我逃過了一個上海反右運動。」
針對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他表示:「我們都相信他,都相信毛澤東這話,要搞民主的,不知道他上台以後搞了最最壞的專制。」 「中國將來必須放棄共產主義,只要中國一天離不開共產主義,中國的前途就無法擺脫黑暗。」
2013年3月,周有光表示中國須棄專制走民主路:「中國不適合民主?這等於說中國人不適合吃西餐一樣荒謬。」
「貪官當然要抓,但抓了貪官不等於政府就好了,問題在於專制,不是貪官。專制下必然有貪官,民主制度下貪官少,因為人民可以講話,你做壞事我下次不選舉你,專制就不行。 」 「我們的憲法規定得很清楚,人民有很多自由,但現在一樣都沒有;憲法上有民主條文,但是空的,沒有真的東西。大家希望它能夠慢慢開明。」http://bit.ly/2iqNfvE

~~~~
《昆曲日記》還沒讀, 就有新版......
 缺索引. 美籍"台胞"也有一定的角色
 有的內容很精彩譬如說1983年5月14日的發言提綱色(頁243-44 )就很精彩


 目錄
序1/2/3
日記正文
1956/1957/1958/1959/
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
附錄一曲人名錄
      二 北京昆曲研社大事記

2011 因為我對昆曲外行 所以此本昆曲日記的購買 猶豫至今
主要的是這是本重要的 好書 就文化圈而言....

昆曲日记

昆曲日记
作者: 张允和
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04年07月
页数: 405 页
定价: 38.0

《昆曲日記》不僅記錄了北京崑曲研習社的日常活動,還記錄了自1956年以來文化部、文化局以及各劇院團對崑曲事業做出的不懈努力,也記錄了海內外曲友對於崑曲事業的執著。 《崑曲日記》以豐富而翔實的史料,補充了建國以來國家對於搶救、繼承崑曲事業而不斷做出努力的歷史記錄,彌足珍貴。目錄 · · · · · ·崑曲日記》序一份珍貴的當代崑曲史料-讀《崑曲日記》待等時來風便日記正文1956年1957年1958年1959年1978年1979年1980年1981年1982年1983年1984年1985年附錄一 曲人名錄附錄二 北京崑曲研習社大事記永遠不落的彩虹奇人奇書後記



 允和
 2004

 過去每逢除夕或元宵,人們會將謎語寫在紙上,再粘貼在火紅的燈籠上,以燈懸謎,故名"燈謎"。除去燈謎,還有曲謎,那就是把戲曲中的人物典故,以燈謎的 形式來考察猜謎者的記憶、分析、想像、判《如是觀》讚頌岳飛抗金,將結局與史實一一倒反來寫,故又稱《倒精忠》或《翻精忠》。斷和推理等思惟能力。當今的曲謎,很少見了,不少失傳的曲謎。
   張允和是中國語言文字專家、漢語拼音的締造者之一周有光先生的夫人,自稱"是個家庭婦女"的她86歲學電腦,89歲以後,竟陸 續出版了《多情人不老》、《最後的閨秀》、《張家舊事》三本書,而她身后出版的一部40萬字的《昆曲日記》,詳細記載著北京昆曲研習社前后16年的興衰, 是當代昆曲事業的第一手珍貴的歷史資料。
  在這本被人譽為"奇人奇書"的日記裡,記錄著當年不少文化人所製作的構思奇巧、妙趣橫生的曲謎,粗略 算算,數十條之多。如謎面"酒闌人散",謎底為劇名"罷宴";謎面"老調子",謎底為曲牌名"前腔""赤壁鏖戰 "的曲牌謎底是"滿江紅";而唐詩名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張允和製得謎底為兩個戲劇人物"關羽、張飛"。日記記載,當年的吳祖光亦曾製謎一聯,謎面是三國裡的故事"轅門射戟,翼德低頭",而謎底就是故事的結局,竟是這本日記的主人"張允和"這曲謎要細細琢磨,會讓您豁然貫通,不能不感嘆製謎人的智慧與幽默。絞盡腦汁去解 讀曲謎,大有曲徑通幽、柳暗花明、讓人回味無窮的意境。
  說起來,曲謎也是一種文字遊戲而已,但它除去具有一定的嚴密性、邏輯性和疑難性外,還 需要有相應的戲劇修養和深濃的歷史知識,所以,曲謎的製作者必須是曲迷才行。這些基本素質,對現今的人們來說,實在是勉為其難。在天天喊著回歸道統、回歸 民俗的今天,每年的春節早已簡化為饕餮大餐和休閑遊樂了,往日那些讓文人雅士搜索枯腸、津津樂道的曲謎,恐已成為絕響了。
曲壇二姐張允和與她的《崑曲日記》,周有光、張允和夫婦是一對令所有人都眼熱的情篤伉儷。他們相敬如賓,舉案齊眉。他倆每日要碰兩次杯,上午紅茶,下午咖啡。 ...

《最後的閨秀》是我珍藏已久的一本書,作者是張允和





 2007/11/1 翻張允和女士(1909-2002年)的《昆曲日記》(2004),發現"倒精忠"…..
 查資料:
張星期,名大複,號寒山子,蘇州人,作《如是觀》(即《倒精忠》)等二十三種。
《如是觀》讚頌岳飛抗金,將結局與史實一一倒反來寫,故又稱《倒精忠》或《翻精忠》。

inverted snob    蔑視上層階級的人, 倒轉勢利
 『リトル・ドリット』の偽悪的俗物 (inverted snob) の画家 Henry Gowan など多少の. 例外はあるものの、The Pickwick Papers (1836-7) の旅役者 Alfred Jingle から ...
I can quote nothing more apposite to fortify the paradox than the words of Henry Gowan, an inverted snob: 28.

 ----

周有光先生的文章都很白. 真功夫.
看他到醫院等公共場所會先看察逃生口等. 真本事

 106歲智慧老人的生死觀(圖)
 

活到這麼大,明白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服從自然規律。沉浮起落是自然規律,生生死死也是自然規律,都要服從。哪怕逆來,也要順受。——周有光



周有光:106歲老人的生死觀-  作者:周有光

2002年8月14日,我的夫人張允和因心臟病突然去世了,享年93歲。半年後,2003年2月16日,三妹張兆和,沈從文先生的夫人,也突然去世了,享年也是93歲。姊妹兩人,先後去世,都是享年93歲。

93歲,是人生的一個難關嗎?

人生就是一朵浪花

張允和的去世,對我是晴天霹靂,我不知所措,終日苦思,什麼事情也懶得動。她的身體雖然一直不好,但生命力卻很旺盛,那麼富有活力,如今走得這麼突然,誰也沒想到。我們結婚70年,從沒想過會有一天二人之中少了一個。突如其來的打擊,使我一時透不過氣來。我在紙上寫:昔日戲言身後事,今朝都到眼前來。那是唐朝詩人元稹的詩,現在真的都來了。

  後來,我走出了這次打擊和陰影,是因為想起有一位哲學家說過,個體的死亡是群體發展的必然條件。人如果都不死,人類就不能進化。多麼殘酷的進化論!但是,我只有服從自然規律!原來,人生就是一朵浪花。2003年4月2日的夜半,我寫了篇文章《殘酷的自然規律》,那時我年已98歲,明白了生死自有其規律。

  所以,我接受了這一切,不管有多殘酷。很多事就是這樣,你往傷心處想,越想越傷心,我和允和結婚七十年,婚前做朋友八年,一共七十八年。老了在9平方米的小書房裡,一個桌子,兩把椅子,兩個人,紅茶咖啡,舉杯齊眉,大家都說我們是“兩老無猜”,多好。現在剩下我一個人,怎麼受得了?但是換一個想法,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然。對人生,對世界,既要從光明處看到黑暗,也要從黑暗處看到光明。事物總有正反兩面,同時存在。盛極必衰,否極泰來。道路崎嶇,但前面一定有出路。我媽媽常說,船到橋頭自然直。孩子的天真,就是告訴我們,未來是光明的,我又何必整日淒淒苦苦呢?

  “四朝元老”

  允和火化那天,我聽從了晚輩們的話,乖乖地待在家裡,沒有去送葬,我只是吩咐孩子們,天氣太熱,不要驚動高齡親友,簡單處理了一切就好了。我想,形式不重要,對張允和最好的紀念,是出版她的遺作《浪花集》和《昆曲日記》。我編輯好了她的書,又用兩年的時間,終於感動了上帝,使兩本書得以出版,我很欣慰。

  對親人的死如此,對自己的生命我也用這樣的態度:一切應順自然。85歲那年,我離開辦公室,不再參加社會活動,回到家裡,以看書、讀報、寫雜文為消遣。常聽老年人說:“我老了,活一天少一天了。”我的想法不同,應該反過來想,我說:“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每天都是賺的。我從81歲開始,作為1歲,從頭算起。我92歲時候,一個小朋友送我賀年片,寫道:“祝賀12歲的老爺爺新春快樂!”

  我生於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經過了北洋政府時期、國民政府時期、1949年後的新中國時期,被有人戲稱為“四朝元老”。這一百多年,我遇到許多大風大浪,其中最長的風浪、也是最艱難的時候,是八年抗日戰爭和十年文化大革命,顛沛流離二十年。但不都過去了嗎?我年輕時候,身體不好,健康不佳,生過肺結核,也患過憂鬱症。結婚的時候,算命先生說,我們婚姻不到頭,我活不過35歲。我不信,結果早就活過兩個35了。可見生死不要太在意,每一天好好活著就好。

心寬室自大

  1956年,我從上海調到北京,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工作,很幸運地逃過了反右鬥爭。我當時住在沙灘原來北大校內,一所民國初建的小洋樓裡,小樓原來是給德國專家的,算是“名勝古跡”,但年久失修,很不合適居住。我住其中的兩間半,兩間半房子住了五口人,我為此寫了篇《新陋室銘》:“房間陰暗,更顯得窗子明亮。書桌不平,要怪我伏案太勤。門檻破爛,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歡迎老友來臨。臥室就是廚房,飲食方便;書櫥兼作菜櫥,菜有書香;喜聽鄰居的收音機送來的音樂,愛看素不相識的朋友寄來的文章,使盡吃奶氣力,擠上電車,借此鍛煉筋骨。為打公用電話,出門半裡,順便散步觀光。”

房子小是小,我照樣過得開開心心,改革開放後才搬進了分配的“新簡易房”,也不大。人家都說我的書房太小,我說,夠了,心寬室自大,室小心乃寬。我是有書無齋,卻不在意,我是寧可無齋而有自由,也不要有齋而無自由。老伴去世後,我晚上就在沙發上屈腿過夜,不再回臥室了。

  不要急,慢慢來

  別的困難也都是這樣過來的。1969年冬天,我隨單位下放到寧夏的五七幹校,在那裡勞動了兩年四個月,很苦啊,可是對我的健康很有好處,百治不愈的失眠症居然痊癒了。在農村褲子破了沒法補,我就用橡皮膠布貼上,引得全家人哈哈大笑。後來聶紺弩看到了,作詩曰:人譏後補無完褲,此示先生少俗情。

  2003年底,我去醫院檢查身體,住進病房不到五分鐘,主治大夫就發了一份“病危通知單”。我有個習慣,到一個新地方先檢查一下防火通道之類的,以便有突發情況時能夠應對。結果我正在看消防通道,七八個護士醫生到處找我,把我抓到病床上,要我平躺,不能動。我笑眯眯地要他們:不要急,慢慢來。

我99歲生日就是在醫院裡過的,醫院送我一個大蛋糕,一大盆花,還有其他玩意兒。我成了醫院的觀賞動物,大家都跑來看我這個高齡的稀有品種,說我好嫩的面相,我就隨便他們看,我是大熊貓嘛。佛家說,和尚活到99歲死去,叫做“圓寂”,功德圓滿了。我可功德圓滿不了,病癒回家,還要在斗室裡讀書生活,消磨未盡的塵世餘年。

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長跑,不要太在乎一時的長短,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來時迎,去時送,萬事順應自然,萬事莫要勉強,就是最好的了。

The Architecture of Memory: Los Angeles / City of Crystal: Excavating the Future of Los Angeles, 1990/2006

$
0
0
From cool blue pools in LA to Yorkshire woodland to desert highways, a major Tate retrospective to mark David Hockney’s 80th birthday celebrates his vibrant vision

From cool blue pools in LA to Yorkshire woodland to desert highways, a major Tate retrospective to mark Hockney’s 80th birthday celebrates his vibrant vision
THEGUARDIAN.COM|由 OLIVIA LAING 上傳


Report Finds a Los Angeles in Decline

By ADAM NAGOURNEY

A commission presented a scathing verdict on the civic health of the city, saying it was falling behind other major cities across the globe.

Hardship Makes a New Home in the Suburbs

By JENNIFER MEDINA

The suburbs east of Los Angeles were once a magnet for restless newcomers with big aspirations, but jobs never really followed. Today, poverty is growing faster in suburban areas than in cities or rural areas.

QUOTATION OF THE DAY

"It's a shame and embarrassing that in a city of 4 million people we are down to one woman."
NURY MARTINEZ, the only woman in elected office in the city of Los Angeles.






Mike Davis《水晶之城:窺探洛杉磯的未來》City of Crystal: Excavating the Future of Los Angels,1990.林鶴譯,上海人民,2010
Google Books2006年新版City of Quartz: Excavating the Future in Los Angeles (New Edition)
The Exiles 一節實在很精彩的批評那些歐陸學者的窄試

 Los Angeles, for all its fleshpots and enchantments, was experienced as a cultural antithesis to nostalgic memories of Pre-facist Berlin or Vienna.



迈克•戴维斯(Mike Davis),1946年生,美国社会评论家、城市理论家、历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创意写作系教授。

译者 林鹤,1967年生,1985年就读清华大学建筑系,1993年获建筑历史与理论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2年因病去职,著有《西方20世纪别墅二十讲》(三联书店2007年版),并有译作多部。

目录 · · · · · ·

致谢
前言 根据昔日的前景所做的展望 The View from Future Past
第一章 是阳光璀璨还是黑色笼罩?Sunshine or Noir?
第二章 权势脉络 Power Lines
第三章 本乡原产的革命Homegrown Revolution
第四章 洛杉矶要塞Fortress L.A.
第五章 “锤子”与“岩石” The Hammer and the Rock
第六章 全新的告解 New Confessions
第七章 堆放梦想碎片的垃圾场 Junkyard of Dreams
附录 报刊杂志译名对照
索引




City of Quartz: Excavating the Future in Los Angeles (New Edition) - Page 48 - Google Books Result

books.google.com.tw/books?isbn=1844675688
Mike Davis - 2006 - Political Science
70 In Los Angeles where Adorno and Horkheimer accumulated their 'data', the ... to become its own myth: Los Angeles as the crystal ball of capitalism's future.





City of Quartz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City of Quartz:
Excavating the Future in Los Angeles
City of Quartz.jpg
CountryUnited States
LanguageEnglish
Subject(s)History
Genre(s)Non-fiction
Publication date1990
City of Quartz: Excavating the Future in Los Angeles is a 1990 book by Mike Davis examining how contemporary Los Angeles has been shaped by different powerful forces in its history. The book opens with Davis visiting the ruins of the socialist community of Llano, organized in 1914 in what is now the Antelope Valley north of Los Angeles. The community moved in 1918, leaving behind the "ghost" of an alternative future for LA.
Davis then explores intellectuals' competing ideas of Los Angeles, from the "sunshine" promoted by real estate boosters early in the 20th century, to the "debunkers," the muckraking journalists of the early century, to the "noir" writers of the 1930s and the exiles fleeing from fascism in Europe, and finally the "sorcerers," the scientists at Caltech.
The rest of the book explores how different groups wielded power in different ways: the downtown Protestant elite, led by the Chandler family of the Los Angeles Times, and the new elite of the Jewish westside; the surprisingly powerful homeowner groups, the Los Angeles Police Department, and the Catholic Church. The book concludes at what Davis calls the "junkyard of dreams," the former steel town of Fontana, east of LA, a victim of de-industrialization and decay.
The 2nd edition of the book, published in 2006, contains a new preface detailing changes in Los Angeles since the work was written in the late 1980s.

Critical reception

The Los Angeles Times architecture critic, Christopher Hawthorne, criticized "City of Quartz" for its "dark generalization and knee-jerk far-leftism," but concluded that the book "is without question the most significant book on Los Angeles urbanism to appear since Reyner Banham's "Los Angeles: The Architecture of Four Ecologies" was published in 1971." He ranked it "one of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treatments of that subject ever written, joining "Four Ecologies" and Carey McWilliams' 1946 book "Southern California: An Island on the Land."[1]
In the Boston Review, Mark Haefele called the book "a black hole of Southland noir," but also wrote, "What's brilliant about Davis's book is his perception of Los Angeles as incarceration, its new prisons a major industry. . . . He's right that a broad landscape of the city is turning itself into Postmodern Piranesi. And to young black males in particular, the city has become a prisoner factory."[2]
The San Francisco Examiner concluded that “Few books shed as much light on their subjects as this opinionated and original excavation of Los Angeles from the mythical debris of its past and future”, and Peter Ackroyd, writing in The Times of London, called the book “A history as fascinating as it is instructive.”[3]

Reviews

  • Blanchard, Marc. Cultural Anthropology, Vol. 7, No. 4 (November, 1992).
  • Decker, Jeffrey Louis. American Quarterly, Vol. 44, No. 1 (March, 1992)
  • Erie. Steven P.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107., No. 1 (Spring, 1992).
  • Ford, Richard T. Transition, No. 57 (1992).
  • Horton, John. Contemporary Sociology, Vol. 20, No. 6 (November, 1991).
  • Kirkham, Pat. Journal of Design History, Vol. 5., No. 2 (1992).
  • Knox, Paul.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Vol. 83, No. 1 (March 1993).
  • Williams, Rosalind.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Vol. 79, No. 4 (March, 1993).

References



Dorothy Parker ( 1893 –1967);Dorothy Parker: What Fresh Hell is This?

$
0
0
"Unfortunate Coincidence" by Dorothy Parker
By the time you swear you're his,
Shivering and sighing,
And he vows his passion is
Infinite, undying -
Lady, make a note of this:
One of you is lying.

*
LOVE SONGS AND SONNETS includes Ronsard’s famous sonnets to Helene, Dorothy Parker’s sardonic reflections on men and Anne Bradstreet’s touching poem "To my Husband." Shakespeare is here, of course, and Burnas, whose comparison of his love to a red, red rose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celebrated of all poetic similes. This edition also includes a variety of delights by everyone from Thomas Wyatt to Langston Hughes, from Aphra Behn to John Updike. With a Foreword by Peter Washington, and an index of first lines. READ more here: http://www.penguinrandomhouse.com/…/love-songs-and-sonnets…/#


1987 biography by Marion Meade, "Dorothy Parker: What Fresh Hell Is This?".
Dorothy Parker: What Fresh Hell is This?

Marion Meade
Penguin, 1987 - Biography & Autobiography - 459 pages

Marion Meade's engrossing and comprehensive biography of on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s most captivating women

In this lively, absorbing biography, Marion Meade illuminates both the charm and the dark side of Dorothy Parker, exploring her days of wicked wittiness at the Algonquin Round Table with the likes of Robert Benchley, George Kaufman, and Harold Ross, and in Hollywood with S. J. Perelman, William Faulkner, and Lillian Hellman. At the dazzling center of it all, Meade gives us the flamboyant, self-destructive, and brilliant Dorothy Parker.
!!!!!



If, with the literate, I am
Impelled to try an epigram,
I never seek to take the credit;
We all assume that Oscar said it.



"Resumé" by Dorothy Parker
Razors pain you; 
Rivers are damp;
Acids stain you;
And drugs cause cramp.
Guns aren’t lawful;
Nooses give;
Gas smells awful;
You might as well live.
待更正
“恢復”的多蘿西帕克
剃須刀痛你;
河流是潮濕的;
酸染色你;
而藥物引起抽筋。
槍是不合法;
套索放棄;
煤氣味道很難聞;
你還不如住。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Happy birthday to Dorothy Parker




What are we to make today of this famous woman who, beginning almost a century ago, has fascinated generations with her wit, flair, talent, and near genius for self-destruction?
NYBOOKS.COM|由 ROBERT GOTTLIEB 上傳




“There’s a hell of a distance between wisecracking and wit.” —Dorothy Parker



The American poet, short story writer, critic and satirist was born on this day in 1893.
THEPARISREVIEW.ORG|由 SADIE STEIN 上傳

Dorothy Parker (August 22, 1893 – June 7, 1967) was an American poet, short story writer, critic, and satirist, best known for her wit, wisecracks and eye for 20th-century urban foibles.


From a conflicted and unhappy childhood, Parker rose to acclaim, both for her literary output in publications such as The New Yorker and as a founding member of the Algonquin Round Table. Following the breakup of the circle, Parker traveled to Hollywood to pursuescreenwriting. Her successes there, including two Academy Award nominations, were curtailed when her involvement in left-wing politics led to a place on the Hollywood blacklist.


Dismissive of her own talents, she deplored her reputation as a "wisecracker." Nevertheless, her literary output and reputation for sharp wit have endured.




Contents
1Early life and education
2Algonquin Round Table years
3Hollywood
4Later life and death
5Posthumous honors
6In popular culture
7See also
8References
9Further reading
10External links



Prince features a song entitled "The Ballad of Dorothy Parker", on his 1987 album Sign o' the Times.[79]


Books by Parker, Dorothy (sorted by popularity)
Displaying results 1–1
Nonsenseorship66 downloads

王泰升:以台灣為主體兼容並蓄、《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 ;陳水源《台灣人應有的歷史觀》;《台灣農產運銷發展史》

$
0
0

展望未來―以台灣為主體兼容並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index=14&list=PLtjIhZFq3QoFXnsE_LfLsDeRg0bgBmfrh&v=AUOsw

王泰升教授 - 台大法律學院NTU College of LAW-專任師資 - Ntu.edu.tw

www.law.ntu.edu.tw/main.php?mod=teacher&func=show...
Translate this page
王泰升教授專精於台灣法律史、傳統中國法、法與社會之研究。1992年獲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博士學位。所著《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同時有華文英文日文版本,並有 ...

王泰升王泰升教授- 台大法律系www.law.ntu.edu.tw/2016/index.php ...

https://plus.google.com/.../posts/XS9rFEJUd3o
Translate this page
15 hours ago - 王泰升王泰升教授- 台大法律系www.law.ntu.edu.tw/2016/index.php/認識本院/.../242- 王泰升Translate this page 王泰升教授專精於台灣法律史、傳統中國法、法與社會 ..




他心中有個「綠島」—陳水源《台灣人應有的歷史觀》序

曹長青——節縮本原載台灣《看》雙週刊2011年4月
http://www.caochangqing.com (轉載請指明出處)
豐年雜誌
👏👏👏對於豐年社而言,去年最榮幸的應該是承接了《台灣農產運銷發展史》的後製編輯工作。
這本書是難得的歷史記錄,閱讀後將可對台灣農產運銷有基本的認識。
書中以極具意義的1951年作為起始,將過去50年來臺灣農產運銷隨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的歷程詳實記錄下來,包括農糧、花卉、畜產、漁產等方面,著重於過程中的改變與進步兩個重點,並加入未來發展趨勢與因應措施。
全冊共30萬字,包括4大篇18章64節,分別為:
第一篇:農產運銷技術的發展
第二篇:農產運銷制度的演進
第三篇:農產運銷組織組織與法規的發展
第四篇:農產運銷面臨之挑戰與未來展望
書中將農產運銷之業務在過去50~60年間的演進過程作客觀的記載。以期傳承給各界典藏參考,及促進國內農產運銷及職能再次精進之效,以共創未來農產運銷轉型新契機。
【編輯幕後】
🍅緣起
本書由中華農產運銷協會李理事長蒼郎於2014年4月17日召開第18屆第2次理監事聯席會議中正式提案,獲全體理監事認同通過,旋即成立規劃小組,並蒙曾任臺灣省政府農林廳廳長的運銷界長老──台大許文富教授首肯擔任召集人,以及曾任農委會副主委的黃有才( 協會第16、17 屆理事長) 先生及黃欽榮( 協會第11、12、14、15屆理事長) 先生擔任副召集人,另邀集各界代表7 人為委員,共10 人,著手規劃,共同訂定編輯架構、章節配置、撰寫原則及人力分工等後,隨即將規劃小組改制為編輯委員會,悉由規劃小組成員轉任總編輯、副總編輯及委員,另成立祕書組負責綜整及祕書工作,並邀集臺灣農產運銷領域專家學者、政府行政管理人員、從業人員及農團法人成員等共90 餘人聯合執筆。
自2014 年9月開始編輯作業,農產運銷界大老許常務理事文富教授擔任總召集人、黃榮譽理事長有才與黃常務理事長欽榮擔任副總召集人,並邀請身兼各農業領域機關職務之理監事與業界專業人士,包含蘇常務理事茂祥、胡理事其湘、朱理事慶誠、戴秘書長登燦、農糧署鐘前組長乃光及中央畜產會王組長旭昌組成規劃小組,後改制為編輯委員會,於2014年9月30日朝開第一次編輯委員會,商定內容架構,並依照計畫執行分工,力邀產官學各界專家參與。
🌷傳承
第七次編輯委員會議後,許教授文富於2015年12月5日因病辭世,人雖離開精神永昭,由黃欽榮副總編輯接續主持後續編輯工作,直至2016年12月完稿付梓。
🐠感謝
感謝財團法人中正農業科技社會公益基金會董事長陳炯松先生與執行長劉易昇先生,認同本書之歷史意義,爭取臺北市瑠公水農田水利會支持與補助,使本書可順利出版。
(392頁‧軟精裝‧數量不多喔)
🎁購買:由豐年社代為發售
💻線上購買☞☞https://goo.gl/nJtwN9
☎️上班時間電話洽詢:02-2362-8148轉分機225

孫元 《尋找孫佩蒼》;《人生行腳 》(司馬桑敦)1988;《回望故土:尋找與解讀司馬桑敦》2009

$
0
0

孫佩蒼-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Wikipedia


尋找孫佩蒼

作者 : 孫元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14

作者簡介  · · · · · ·

孫元,1946年生,籍貫遼寧,退休工程師,現居北京。

目錄  · · · · · ·

代序:只有一位孫佩蒼陳丹青/ 1
自序/ 13
一、立志尋找/ 33
二、東北大學/ 51
三、中法大學/ 62
四、大海撈針/ 69
五、兩個畫展/ 81
六、台灣之旅/ 99
七、明尼蘇達文件/ 142
八、留學和從政/ 157
九、國民參政會/ 176
十、離奇猝死/ 187
十一、遺失的珍藏/ 203
十二、褫奪後的封殺/ 221
後記/ 232
歷史在耐心等待忠實的讀者/ 246
附錄1 / 257
附錄2 / 262
附錄3 / 268
附錄4 / 274
附錄5 / 280
附錄6 / 287 

回望故土:尋找與解讀司馬桑敦

內容簡介

他,抗日志士,被日本人關進監牢;
他,日本通,卻不認同日本。
他,坎坷不斷,終不忘他的理想、他的家園。
他,是記者,又是作家。
那麼,
親人怎樣憶念他?
朋友怎樣述說他?
學者怎樣分析解讀他?
……
  他就是司馬桑敦,本名王光逖,遼寧人,生於一九一八年,是一位畢生致力於新聞事業的記者,抗日期間在東北參加過游擊隊,坐過偽滿的監牢。來台之後,當過海軍官校政治教官,後來擔任《聯合報》駐日特派員,取得日本東京大學國際關係碩士學位。晚年移居美國,致力於創辦中文報刊,但終大志未果,一九八一年客死他鄉,享年六十三歲。他的文筆流暢,見解精闢,對日本社會了解深刻,對時事分析透徹。著有《中日關係二十五年》、《張學良評傳》、《野馬傳》等。
  本書是為紀念司馬桑敦誕辰九十週年而編寫的。
  書名「回望故土」,是我們對司馬桑敦一生精神歸趨的理解。「故土」,這裡是指人類的本性,民族的歷史,個人的家鄉。司馬桑敦從十幾歲就像野馬一樣奔馳、嘶鳴,一生筆耕不輟,用他的筆,記錄歷史,塑造人物,剖析時事,介紹見聞,表達著他的理想追求:人的自由尊嚴,民族的獨立,社會的文明,世界的和平。他在疲勞的征程中,時時回望他的家鄉,企盼她的安寧和繁榮。……
  司馬桑敦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一個徹頭徹尾的自由主義者,他的生活與思想都帶著濃厚的浪漫色彩,他得到胡適的賞識,就是由於思想上的契合。他有他獨立的人格,有他的獨立思想。司馬桑敦在大時代的洪流裡,受過猛烈的衝擊考驗;在歷史的災難裡又受到來自多方的傷害,然而他並沒有在考驗中退卻,在傷害中氣餒;也沒有逃避歷史責任,且對歷史災難做了反省。他給歷史做了答案,也對歷史做交代;然而歷史給予他的又是什麼呢?他帶著滿身的創傷走下了人生舞台,走的是那麼蹣跚,那麼悽涼!
  歷經滄桑的長者,記得司馬桑敦嗎?自由放歌的年輕人,認識司馬桑敦嗎?
  結識司馬桑敦的,不一定知道他在大陸的家事。讀過司馬先生作品的,不一定了解作品背後跌宕的歷史與多彩的異域文化和北國風光。
  請認識一下司馬桑敦的女兒吧,聽聽她尋找父親的故事和失去父親的痛苦心聲。請看一看來自日本、大陸學者的研究文章,聽聽他們對這位時代先驅作品深刻內涵的解析。
本書特色
  尋找與解讀司馬桑敦
作者簡介
周勵
  出生於哈爾濱,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曾供職於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雖已退休,仍在從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和寫作。
藤田梨那(日)
  出生於天津,供職於日本國士館大學,教授,文學博士,從事中國近現代文學和比較文學研究。
內容介紹
他,抗日誌士,被日本人關進監牢;
他,日本通,卻不認同日本
他,坎坷不斷,終不忘他的理想、他的家園。
他,是記者,又是作家。
那麼,
親人怎樣憶念他?
朋友怎樣述說他?
學者怎樣分析解讀他?
……
他就是司馬桑敦,本名王光逖,遼寧人,生於一九一八年,是一位畢生致力於新聞事業的記者,抗日期間在東北參加過游擊隊,坐過偽滿的監牢。來台之後,當過海軍官校政治教官,後來擔任《聯合報》駐日特派員,取得日本東京大學國際關係碩士學位。晚年移居美國,致力於創辦中文報刊,但終大志未果,一九八一年客死他鄉,享年六十三歲。他的文筆流暢,見解精闢,對日本社會了解深刻,對時事分析透徹。著有《中日關係二十五年》、《張學良評傳》、《野馬傳》等。
本書是為紀念司馬桑敦誕辰九十週年而編寫的。
書名“回望故土”,是我們對司馬桑敦一生精神歸趨的理解。“故土”,這裡是指人類的本性,民族的歷史,個人的家鄉。司馬桑敦從十幾歲就像野馬一樣奔馳、嘶鳴,一生筆耕不輟,用他的筆,記錄歷史,塑造人物,剖析時事,介紹見聞,表達著他的理想追求:人的自由尊嚴,民族的獨立,社會的文明,世界的和平。他在疲勞的征程中,時時回望他的家鄉,企盼她的安寧和繁榮。……
司馬桑敦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一個徹頭徹尾的自由主義者,他的生活與思想都帶著濃厚的浪漫色彩,他得到胡適的賞識,就是由於思想上的契合。他有他獨立的人格,有他的獨立思想。司馬桑敦在大時代的洪流裡,受過猛烈的衝擊考驗;在歷史的災難裡又受到來自多方的傷害,然而他並沒有在考驗中退卻,在傷害中氣餒;也沒有逃避歷史責任,且對歷史災難做了反省。他給歷史做了答案,也對歷史做交代;然而歷史給予他的又是什麼呢?他帶著滿身的創傷走下了人生舞台,走的是那麼蹣跚,那麼淒涼!
歷經滄桑的長者,記得司馬桑敦嗎?自由放歌的年輕人,認識司馬桑敦嗎?
結識司馬桑敦的,不一定知道他在大陸的家事。讀過司馬先生作品的,不一定了解作品背後跌宕的歷史與多彩的異域文化和北國風光。
請認識一下司馬桑敦的女兒吧,聽聽她尋找父親的故事和失去父親的痛苦心聲。請看一看來自日本、大陸學者的研究文章,聽聽他們對這位時代先驅作品深刻內涵的解析。
~~~~
駐日記者時期,司馬桑敦的訪問,都有時效性。
因此《人生行腳》中訪問胡適、左舜生 等多人,感覺都已時過境遷。
《回望故土:尋找與解讀司馬桑敦》(2009)中,由藤田梨那(日)和可越,於2004年2度訪問了最了解司馬桑敦的日本東大教師衛藤沈吉先生 (節選,頁303-310),有胡適的資料:
問:他讀過不少胡適的文字,那是胡適在報紙上發表的文章嗎?
答:嗯。年輕的時候讀過很多,他經常閱讀文學革命《新青年》上最初刊載的文章。李大釗、五四運動之後中國共產黨創始人陳獨秀的文章等。(308)
司馬桑敦葬於LA的Rose Hills Memorial Park is located in Whittier, California. (胡金銓億葬於此)
書中司馬桑敦的女兒稱為玫瑰園;孫女稱之為玫瑰崗。



人生行腳(散文) 聯經文學34】. 司馬桑敦-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09-01 出版

性  別
姓  名司馬桑敦
本  名王光逖
筆  名金明、淳于清、席小嵐、范叔寒、漱流
籍  貫遼寧金縣
來臺時間西元 1949年
出生日期西元 1918年 5月 4日
生 或 卒
死亡日期西元 1981年 7月 13日
學 經 歷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社會科學研究科碩士,博士班課程修畢。曾任軍事記者,主編哈爾濱《大北新報》文藝副刊,創辦長春《星期論壇》周刊、《加州日報》,並曾任《聯合報》駐日特派員,日本駒澤大學法學部講師。1977年移居美國舊金山,1981年由舊金山遷居至洛杉磯。
文學風格司馬桑敦的創作文類有散文、小說、報導文學和傳記。以記者觀察的銳利、評論深刻的眼光寫出別 具一格的散文,內容多為作者擔任駐外記者的訪問記;由於曾擔任《聯合報》駐日特派員,對日本社會文化、時事分析透徹。彭歌在一篇懷念他的文章中,說他寫作 態度謹嚴,小說中常常顯現一種獷野粗豪、桀驁不馴的風格,實屬少見。辭世以後,其夫人金仲達編成《野馬停蹄──司馬桑敦紀念文集》、《人生行腳》二書。

殷惠敏著《誰怕吳國楨?:世襲專制在台緣起緣滅》;The Colonel;The Life and Legend of Robert R. McCormick, 1880-1955;殷惠敏著《誰怕吳國楨?:世襲專制在台緣起緣滅》

$
0
0

The Colonel (Robert R. McCormick )胡適的錢財管理;殷惠敏: 《誰怕吳國楨?:世襲專制在台緣起緣滅》

我是看了殷惠敏著《誰怕吳國楨?:世襲專制在台緣起緣滅》,才知道此大人物對西北大學的大力捐助。


The Colonel |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www.nupress.northwestern.edu/content/colonel



This is the acclaimed biography of a giant of American journalism. As editor-publisher of the Chicago Tribune, Robert R. McCormick came to personify his city.

Trade Paper – $29.95ISBN 978-0-8101-2039-6

ADD TO CART

Contributors

Richard Smith (Author)

Publication Date

February 2003


ISBN
0-8101-2039-9



The Colonel

The Life and Legend of Robert R. McCormick, 1880-1955

RICHARD NORTON SMITH


This is the acclaimed biography of a giant of American journalism. As editor-publisher of the Chicago Tribune, Robert R. McCormick came to personify his city. Drawing on McCormick's personal papers and years of research, Richard Norton Smith has written the definitive life of the towering figure known as The Colonel.


About the Author

Richard Norton Smith is director of the Robert J. Dole Institute of Poli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His other books include Thomas E. Dewey and His Times(Simon and Schuster, 1982), a finalist for the 1983 Pulitzer Prize; and Patriarch: George Washington and the New American Nation (Mariner, 1997). Smith is also a regular participant in the roundtable discussions on The News Hour with Jim Lehrer, so he has visibility on public television.

Reviews

"Richard Norton Smith is a delightful writer, and The Colonel sparkles from start to finish. This is a terrific book, full of insight and surprise, often funny, consistently fair, and as brimming with life as its Chicago setting. Readers are in for a grand time." --David McCullough, author of John Adams



"Richard Norton Smith is everything The Colonel wasn't--judicious, clear-headed, and historically accurate. For all these virtues he's still managed to produce a biography that wonderfully captures his eccentric, pigheaded, impossible (and sometimes even likeable) subject. The Colonel is as big as all Chicago--a fresh, informative, and hugely entertaining book." --Thomas Mallon


"The best book ever written about the press." --Hilton Kramer



殷惠敏著《誰怕吳國楨?:世襲專制在台緣起緣滅》


























































































































































































------


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曾說過,面對專制統治,「大多數人在恐懼中會屈服,可是有些人不會。」 吳國楨在上世紀五○年代,發表他批判蔣家政權的公開信之前,也曾徹夜長考,難下决心。結果是星期天在教堂聽了牧師Rev. Harold Bosley講道,「為上帝和國家」,指出在艱難困苦之時,一個人應該為所愛的國家,無懼地說出真相,不計後果。吳受他感召,終於做出决定。——殷惠敏


五○年代初,亞洲面臨風雲詭譎變局,台灣處於載浮載沉的燜局,台灣省府主席吳國楨被美國看成足以擔起革新保台大任的支柱,卻遭國府逼走他鄉。之後吳國楨在海外和蔣家父子公然隔海叫陣,轟動美台朝野……,八○年代江南為了寫他的傳慘遭橫禍,所幸青史不成灰,三十年後殷惠敏終於補足了這個空白已久的台灣近代史上重要篇章。——杜念中/《蘋果日報》前社長


吳國楨,曾經在美國獲得經濟學學士學位,在普林斯頓大學取得政治學博士,回到中國曾經擔任教授一年,隨即被延攬到國民政府工作,當過漢口市長,戰時重慶市市長,戰後1946年被任命為上海特別市市長。他是行政才能卓越的幹才,又是蔣介石身邊的紅人,1949年年底又就任為台灣省省主席,在那個時代巨變之中,扮演了一個歷史關鍵轉折的重大角色。
——李南雄/國立中正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榮休教授


作者以清澈流暢的文風,洗雪了吳國楨的冤屈。可悲的是六十多年前吳國楨上書蔣介石痛批反共救國團、黨產等不正義,至今仍未解決,不能不讓人掩卷嘆息。這本是所有從事轉型正義的人都要讀的書。——卜大中/《蘋果日報》總主筆



【關於作者】

殷惠敏,本名楊誠,號君實,台灣東海大學中文系1968畢業,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亞洲研究博士,專長現代化理論與國家發展策略,著有檢討中共從蘇聯模式到文革「唯意志論」發展策略的《現代化與中國共產主義》(楊君實,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編有《儒家倫理與經濟發展》(楊君實、杜念中,允晨文化),並出版評論集《錫雍的囚徒》(殷惠敏,允晨文化),以筆名漁父出版評論集《憤怒的雲》(當代)等,前香港《九十年代》「自由神下」專欄作者,評論文字散見港臺報刊,2005年自紐約聯合國總部退休。



目錄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動盪年代的友誼
第二章 從法幣到金圓券
第三章 從市長到省主席
第四章 芝加哥的盡職監護人
第五章 民主堡壘的建築工程
第六章 民主堡壘化為空中樓閣
第七章 離台前後波濤詭譎
第八章 終於丟出重磅炸彈
第九章 中國遊說團的焦慮
第十章 福爾摩沙的警察國家 (本章批評胡適,這牽涉到胡適的錢財管理,現在很難復原他滯留美國期間的收支情形。批評者都以俞國華的匯適美金清單  (1951年:1萬;1952年:5千;1953年:1萬;1954年:2萬;1955年5月前:5千,以後不知誰負責),暗示他是"使館的應變小組"的人,是蔣的人。.....同情胡先生的人,包括我,相信他的操守,這在他去美國當特使、大使的為國省錢,不去牛津大學教書.....等等都可表現出來。他在內戰危機中再去美國,也是蔣的意思 (參考其日記,他說過對蔣政權有道義的責任......)
第十一章 中國遊說團奮力反擊
第十二章 倔強的「叛國賊」
結語
附錄:
吳氏夫婦與麥考米克夫婦往來信件(選錄),吳國楨致胡適函(1954-8-12)(英文);吳國楨反駁胡適「福爾摩沙是多麼自由」,給《新領袖》雜誌的「投書」(英文)。
參考資料
圖片


序言
 
  筆者非常榮幸,承蒙本書作者的器重和誠摯邀請,為這部書寫一篇序言,搶在這部書出版面世之前,有一個先睹為快的機會。這部書稱為:《誰怕吳國楨——世襲專制在台灣緣起緣滅》,作者殷惠敏曾在美國西岸加州大學(伯克萊校區)跟隨大師級教授研究現代化理論與國家發展策略,獲得博士學位。多年以來,他在閒暇之餘,在海內外雜誌發表文章,以趣味、啟發和觀察深入細膩的分析見稱。他的文章往往篇幅頗長,但是讀者們讀後從不覺得乏味,只嫌太短。

  許多年輕一代的讀者們,難免要問這部書裡的主人翁是誰?吳國楨是上世紀二十年代的中國留學生,曾經在美國獲得經濟學學士學位,後來在普林斯頓大學取得政治學博士,回到中國曾經擔任教授一年,隨即被延攬到國民政府工作,一路扶搖直上,當過漢口市長,戰時重慶市市長,戰後1946年被任命為上海特別市市長。他是行政才能卓越的幹才,又是蔣介石身邊的紅人,1949年年底又就任為台灣省省主席,在那個時代巨變中,扮演了一個歷史關鍵轉折的重大角色。

  自從筆者在芝加哥大學當研究生的時代,每次從芝大校區沿著密西根湖邊向北驅車到城區,總要經過一個重要的路標—麥考米克廣場會議中心(McCormickPlace),麥考米克是誰?這問題一直盤旋在心中將近五十年,到拜讀此書,才開始認識這位對台灣政治起了巨大作用,並且頗為令人敬重的美國報人。麥考米克曾經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當過砲兵團上校,戰爭結束後回到芝加哥,繼續主持《芝加哥論壇報》,他是共和黨保守派舉足輕重又具有代表性的聞人,不時和民主黨的羅斯福,杜魯門對著幹,在政見上一別苗頭。二次大戰剛結束之際,他與夫人心血來潮,乘坐一架B-17轟炸機改裝的私人客機周遊列國,飛到上海之時正值中國多事之秋,巧遇吳國楨市長伉儷,成為一生知己摯友,因時際會捲入了美國和台灣的一段很特別的情緣。

  這部書作者殷惠敏在很湊巧的情況,到美國芝加哥市郊區為紀念美軍參加第一次大戰的「第一師博物館」,發現並複印取得了一個吳國楨/麥考米克的書信檔案。以這並不起眼的檔案為基礎,作者用深入淺出的文字,輕鬆流暢的筆調,敘述1948年到1955年之間,吳國楨先生和芝加哥麥考米克上校一段私人交往的情誼。令人驚訝的是,以這兩位之間純粹私人友誼關係為經緯,帶出鮮為人知的爾虞我詐、驚險刺激、錯綜複雜的政治故事,不僅涉及大國之間的合縱連橫,黑箱政治的隱秘議事日程表,還捲入東方黑色幫會色彩的交易,詹姆士‧龐德007式的偵探故事情節,赫然令人驚恐的政治謀殺。令人迴腸蕩氣,驚嘆不已。

  如果有讀者要將這部書當作秘辛八卦,小道新聞或演義式的野史來讀,飯後茶餘肯定會有說不完的話題。但是,這部書尚有嚴肅認真的一面。擇要言之,這書包括四個主軸:第一,1948 年國共戰爭結束期間,蔣介石到台之後,圍繞著「改革」,國民黨的改組和國民政府的重建;第二,戰後台灣威權統治的形成,「軟性列寧式「的政治,以及家族世襲體制的興起和隕落;第三,蔣介石統治台灣時期的歷史弔詭,包括選舉驅動的民主化運動的起動,還有「亞洲四小龍」美稱之一的台灣,如何創造經濟建設奇蹟的緣起;第四,美國對於蔣介石為首國民政府的政策一百八十度轉變,從相當保留,甚至於敵視和對抗,轉變成全力支持的盟友,還有在台灣海峽之間,兩個國際勢力板塊的對立局面的形成。

  在此書裡,作者盡量嘗試著不落學院派搬弄大理論大概念的窠臼,但是處處卻流露出他學術上的功力和底蘊,他在發掘歷史真相方面,努力地下很大功夫,作者希望將人物與事件原汁原味地展示在讀者們面前。全書就有關重大問題,皆一絲不苟認真地與相關資料比對,許多關鍵性的事實,也都經過不同來源的口述歷史資料再三查證,有關此書調查和研究的品質已經達到相當的水準,不在話下。

  這部書敘述,分析並評論一個時代重大變化的過程,不僅是有關個人精彩的小故事,也是戰後台灣整整三代人共同記憶的大歷史。從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迄今已經走過七十多個年頭,戰後出生已有三代人,台灣一直站在自由民主這一邊。自 1996 年以來台灣經歷過三次政黨輪替,對於這一代的年輕選民而言,很難想像台灣走過那專制時代的蠻橫霸道,更是無法瞭解世襲政治的無理肆虐,幸好不少先輩長者們仍然健在,對於舊時威權統治和「白色恐怖」頗有體驗和深刻瞭解。這部書在這關鍵時刻出版,不僅是有益於人們反思和分享經驗,一起療治過去的創傷,同時保存台灣人民彌足珍貴的共同記憶,會更因此令台灣人民倍加珍惜自由民主的核心價值。

⊙李南雄


第一章 動盪年代的友誼

羅伯特‧麥考米克(Robert R.McCormick)從上世紀二十年代開始,長期擔任他的家族企業《芝加哥論壇報》的發行人兼總編輯。他一手把這家報紙從平庸帶向輝煌,在中西部獨樹一幟。全盛時期,《論壇報》每日行銷一百萬份報紙,一度被評選為美國最具影響力的三大報之一(其它兩個是《紐約時報》與《波士頓郵報》)。

麥考米克的報業王國,旗下控制《芝加哥論壇報》、《紐約每日新聞》和《華盛頓先驅時報》。為了保障印報紙張的供應,麥考米克很有眼光的到加拿大安大略湖邊的森林地帶,創建了規模龐大的造紙廠,成為利潤豐厚的事業。

特立獨行的報業怪傑

麥考米克的祖父曾幫林肯助選,把林肯送上白宮大位。但麥考米克對白宮的主人並不買帳。二戰期間,羅斯福總統特別痛恨他,因為他批評起政府的政策尖酸刻薄,而且隨時爆料。1942年,《論壇報》忽然刊出一條機密消息,說是美軍在太平洋的中途島(Midway)戰役大勝,是因為海軍部成功破解了日軍的通訊密碼。這個新聞立刻造成軒然大波。羅斯福氣得要派海軍陸戰隊去搗毀報館。聯邦政以洩密叛國罪提告,《論壇報》卻高舉新聞自由的大旗,結果法庭審查時,由於海軍部拒絕證實「機密」的真假,這件訟案只好不了了之。另一個民主黨的杜魯門總統,不用說,對麥考米克同樣很頭大,認為他這號人物是應該推到行刑隊面前去斃掉的。

羅伯特‧麥考米克曾參加一次大戰,在法國戰區擔任美軍炮兵團團長,在一個被德軍佔領的名叫康提尼(Cantigny)的小村莊打過慘烈戰役,後來他把自己在芝加哥市郊的莊園命名為康提尼。他的親友和報館的僚屬也都習慣以他當時的軍銜稱呼他為「上校」。

《論壇報》有自己的無線電臺 WGN (後來又辦了同名的電視臺,延續至今。WGN 是 World’s Greatest Newspaper(世界最偉大的報紙)的縮寫)。麥考米克在電臺發表評論,也同樣是口無遮攔。有一次他說,英國既然一直都要求美國援助軍需物資,也許應該考慮申請成為美國第四十九州。他在《論壇報》的一篇社論中指出,英國加入美國聯邦的好處很明顯,正好可以卸載一個寄生的貴族階層(皇室)的負擔。(Smith,1997:443)美國在日本投下原子彈後,麥考米克又頗有所感地表示,在核戰發生時,像美國這樣幅員廣大的國家還有存活的餘地,英國這種狹小的島國恐怕就沒有存活的機會了。


~~~~


圖像裡可能有1 人
台灣回憶探險團
4小時
回顧蔣經國,怎麼又冒出一個課本沒教的「吳國楨」,還曾任「臺灣省主席」兼「保安司令部司令」。吳國楨到底是誰?
吳國楨二戰後曾任上海市長。1949年,中華民國政權逃來臺灣十萬火急的要務就是要付得出「軍費」「軍費」「軍費」,因美國對貪腐的國民黨頗有疑慮,故蔣介石同意讓美方可以接受的吳國楨接替陳誠擔任臺灣省主席爭取美援。
「蔣介石告訴我們,從1月份起,他每月要4200萬新台幣發餉給他的軍隊,而不是以前向陳誠要的1500萬。他說得很好聽,"我將給你全權當台灣省主席,不干預你省政府的任何事務,但我們撤到台灣的軍隊60萬人,每月得有4200萬元的餉,是我唯一要你做的事,是唯一的命令。"」
– 《吳國楨口述回憶》(引述林炳炎 https://goo.gl/LqMWdB)
1950年6月,在韓戰爆發的局勢變化下,美方決定支持中華民國政權,美援源源不絕而來,吳國楨的利用價值也隨之愈來愈低,特務系統蔣經國等人多次違法亂紀遭吳所阻懷恨在心,雙方衝突愈演愈烈。1952、1953年吳連續多次險些遭遇不測,趕緊辭職藉故前往美國,兒子還被當做人質留在臺灣一年多。之後吳在美公開批判「美國人每年提供了30-40億美元,給國民黨用來創造一個極權國家」、蔣介石「自私之心較愛國之心為重,且又固步自封,不予任何人以批評建議之機會」、應將蔣經國送進「美國大學或研究院讀書」否則會阻礙臺灣進步。中華民國政權則將其撤職查辦並冠上一堆罪名。最後有意寫作「吳國楨傳」的美籍作家江南,甚至遭中華民國政權派黑道至美國暗殺。
每次要拆解黨國神話,總是有信徒會說「要不是蔣,你們早就完了」,並以此作為合理化威權統治者種種惡行的藉口。
吳國楨事件明白告訴你,要不是有臺灣和美援,中華民國早就完了。也讓你了解「勤政愛民」的蔣經國是怎麼一回事。
圖:1950年8月 TIME封面,被巨龍吞噬的臺灣與吳國楨

Viewing all 691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