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691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著作權 Public Domain 公版:作家;藝術家.....

$
0
0
在「文革」第一年(1966年)被迫害致死的多名中國作家、學者等已離世滿50年。根據相關法律,自2017年1月1日起,他們的作品已進入公共版權領域,即作者版權有效期已經結束,預計今年各出版社將會出版大量他們的著作。
從明年(2017年)開始,如果有出版社想要出版像是老舍、傅雷的作品,或是有人把作品放到網絡上進行傳播,或是有公司想要將其改編為影視作品,都無需再徵得作者家屬的同意,也不用支付版權使用費用。

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總幹事張洪波
這些作家、學者均受到「文革」的波及,許多人遭遇過批鬥、毆打、抄家、凌辱等對待,一些作品也隨之遺失,成為文化上的遺憾。在1966年,他們中的有些人含恨自殺,有些人則在傷病中含冤去世。
這些作家、學者包括(但不限於):
老舍,著名小說家、文學家、戲劇家,著有劇本《茶館》、《龍鬚溝》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等,於1966年8月24日在北京投太平湖自盡。
傅雷,著名翻譯家,翻譯了巴爾扎克、伏爾泰、羅曼·羅蘭等文化名家的多部代表作品,包括《歐也妮·葛朗台(Eugénie Grandet)》、《約翰·克里斯朵夫(Jean-Christophe)》等。他於1966年9月3日服毒自殺,他的妻子朱梅馥當日亦隨之自縊身亡。
鄧拓,人民日報總編輯、作家,著有《中國救荒史》及史論雜文等,於1966年5月17日服毒自殺。
汪籛,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著有《汪籛隋唐史論稿》等,於1966年6月11日服毒自殺。
李平心,歷史學家,著有《現代社會學理論大綱》、《中國近代史》等,於1966年6月15日自殺。
葉以群,文藝理論家,著有《文藝創作概論》、《文學問題漫談》等,於1966年8月2日跳樓自殺。
陳笑雨,文藝評論家,著有《思想雜談》、《說東道西集》等,於1966年8月24日於北京投永定河(一說龍潭湖)自盡。
陳夢家,考古學家、詩人,著有《殷虛卜辭綜述》、《老子今釋》、《夢家詩集》等,曾於1966年8月24日服安眠藥自殺未果,後於同年9月3日自縊身亡(有懷疑其是被打死後偽裝成自殺)。
劉盼遂,語言學家、古典文學文獻專家、北師大中文系教授,著有《文字音韻學論叢》、《論衡集解》、《顏氏家訓校箋》等,1966年8月與妻子被批鬥致死。
烏·白辛,赫哲族戲劇家,著有劇本《冰山上的來客》、《赫哲人的婚禮》等,1966年9月22日被發現在哈爾濱松花江邊服毒身亡。
劉永濟,古典文學專家,著有《文學論》、《十四朝文學要略》、《文心雕龍校釋》等,因「反動詩詞」案被批鬥,於1966年10月2日含冤病逝。其妻隨後亦自縊身亡。
趙少咸,中國音韻文字學家,著有《〈廣韻〉疏證》(28冊,300萬字,存殘稿8冊)、《〈經典釋文〉集說附箋》(30多卷,300萬字,存殘稿9卷)、《新校〈廣韻〉》《古今切語表》《〈說文〉集註》(14卷,存抄本)、《〈廣韻〉諧聲表》(山東大學油印本)等專著,均未正式出版。他在「文革」中被打為「反革命」,家中書籍被抄走,其本人於1966年12月21日病逝。
黃文弼,考古學家、西北史地學家,著有《高昌陶集》、《吐魯番考古記》、《西北史地論叢》等,在文革期間被抄家、批鬥,於1966年12月18日病逝。
向達,北大歷史學教授、圖書館館長,著有《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史料目錄學引論》等,在文革期間被折磨凌辱,於1966年11月24日離世。
孔厥,作家,著有長篇小說《新兒女英雄傳》(與袁靜合作)、短篇小說集《受苦人》等,於1966年投水自盡。
中國自1992年成為《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的締約國。遵照公約規定,文藝作品的版權在著作權保護期終止後將進入公共版權範疇。使用公共版權的作品無需徵得作者同意或支付版權費用。各國對於著作權的保護期亦有不同規定,例如中國規定為作者逝世後50年,美國則規定為作者逝世後70年。
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總幹事張洪波在接受北京青年報採訪時進一步解釋道,著作權分為財產權(又稱經濟權利,具體包括複製權、發行權、出租權、展覽權、表演權、放映權、廣播權、信息網絡傳播權、攝制權、改編權、翻譯權、匯編權等14項)和人身權(又稱為精神權利,包括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兩大部分。公約規定進入公共版權範疇的僅為財產權和人身權中的發表權,若將作者名字署在不相干的書上,或對作品歪曲、竄改後仍以原作者名義發表或出版,則仍屬侵權行為。
除了中國作家,英國偵探小說作家瑪格麗·艾林翰(Margery Allingham)、日本禪學思想家鈴木大拙(D.T.Suzuki)、蘇聯女詩人阿赫瑪托娃(Akhmatova)等的作品也於2017年進入公版領域。
http://hyperallergic.com/348453/public-domain-day-in-progress/?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
Happy Public Domain Day! As we do each year on Hyperallergic, we’re taking a look at the visual artists whose work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on January 1.
Well, not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anks to the Copyright Term Extension Act, no published work will move into the public domain here until 2019 (at which time there may be another extension). Duke Law School’s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the Public Domain notes that “[in] addition to lengthening the term, Congress also changed the law so that every creative work is automatically copyrighted, even if the author does nothing.”
You can check the map above to see the copyright lengths for each country. Much of the world has copyright ending either 50 years after a creator’s death or 70, which means cultural contributions from people who died in 1946 or 1966 are entering the public domain.
The Public Domain Review has once again rounded up some of these cultural figures in its class of 2017, including science fiction author H. G. Wells, landscape artist Paul Nash, Surrealist author André Breton, Bauhaus artist László Moholy-Nagy, modernist writer Gertrude Stein, Zen proponent D. T. Suzuki, photographer Alfred Stieglitz, and writer Evelyn Waugh.
Below is a selection of 12 artists — some featured in the review’s class, others not — whose work is entering the public domain, from a World War I illustrator to an influential figure in Abstract Expressionism. All of them reflect the diverse visual movements of the early 20th century.

Alfred Stieglitz (1864–1946)


Alfred Stieglitz, “Georgia O’Keeffe” (1920), platinum print (via George Eastman House/Wikimedia)

Alfred Stieglitz was an influential early proponent of photography as a fine art, including through his galleries, where he exhibited the medium alongside other modern art. While much of his outdoor photography grapples with the chaos of nature (urban scenes are often overlaid with rain and snow), he also made intimate platinum prints in the studio, such as portraits of his wife, painter Georgia O’Keeffe.

László Moholy-Nagy (1895–1946)


László Moholy-Nagy, “A II (Construction A II)” (1924), oil and graphite on canvas, 45 5/8 x 53 5/8 inches, on view in Moholy-Nagy: Future Present at the Guggenheim Museum (photo by the author for Hyperallergic)

László Moholy-Nagy was the focus of a major exhibition last year at the Guggenheim Museum in Manhattan. The retrospective emphasized the continuous experimentation of the former Bauhaus teacher, whose life was cut short in 1946, at the age of 51, by leukemia. His constructivist paintings feature intersecting geometric bodies, he melted Plexiglas sculptures into strange shapes in his oven, and he created striking advertising, such as a 1936 design for Imperial Airways.

Alberto Giacometti (1901–1966)


Alberto Giacometti in 1962 (photo by Paolo Monti, via European Library of Information and Culture/Wikimedia)

The Swiss sculptor and painter Alberto Giacometti is best known for his striding figures, their lithe bodies influenced by both ancient art and modernist forms. He also had the rare honor of having his art described by philosopher Jean-Paul Sartre: “Giacometti knows that space is a cancer on being, and eats everything; to sculpt, for him, is to take the fat off space, he compresses space, so as to drain off its exteriority.”

Bob Thompson (1937–1966)


Bob Thompson, "Le Roi Jones and his Family" (1964), oil on canvas, 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Washington, DC (© Estate of Bob Thompson; Courtesy of Michael Rosenfeld Gallery LLC, New York, NY; photo by Lee Stalsworth)
Bob Thompson, “Le Roi Jones and his Family” (1964), oil on canvas, 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Washington, DC (© Estate of Bob Thompson; courtesy of Michael Rosenfeld Gallery LLC, New York, NY; photo by Lee Stalsworth)

Although Bob Thompson was in his late 20s when he died of a drug overdose in Rome in 1966, he left behind hundreds of vivid artworks. The African American artist combined the influence of both Old Masters and Abstract Expressionists in his paintings, including those currently on view in the exhibition Beat Generation the ZKM | Center for Art and Media in Karlsruhe, Germany.

Paul Nash (1889–1946)


Paul Nash, "Spring in the Trenches, Ridge Wood, 1917" (1918), Imperial War Museum, London (
©Tate)
Paul Nash, “Spring in the Trenches, Ridge Wood, 1917” (1918), Imperial War Museum, London (© Tate)

Paul Nash, who’s currently featured in a retrospective at Tate Britain, died of heart failure in 1946 at the age of 57. During his life, he used the styles of Surrealism and Modernism to add tension to military scenes of both world wars. For instance, in one painting of World War I, during which he served in the British army as both an officer and an official war artist, dead trees contort above a trench populated with somber, angular soldiers.

Joseph Stella (1877–1946)


Joseph Stella, “Brooklyn Bridge” (1919-20), oil on canvas (via 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Wikimedia)

The Italian-born Joseph Stella was enamored with the urban movement of the newly industrialized New York City, such as the frenetic action of Coney Island, his paintings of which were on view in an exhibition last year at the Brooklyn Museum. Whether the Brooklyn Bridge or the lights of amusement parks, everything in his work seemed to be viewed through a kaleidoscope.

Florence Fuller (1867–1946)


Florence Fuller, “Inseparables” (1900), oil on canvas (via Art Gallery of South Australia/Wikimedia)

Born in 1867 in South Africa, Florence Fuller moved as a child to Melbourne, Australia, where she studied art. She was successful enough that, by the age of 20, she was able to leave behind her job as a governess for the studio. She became popular for her portraiture and landscapes, as well as portrayals of poverty in Australia.

Hans Hofmann (1880–1966)


Hans Hofmann, “Untitled (Yellow Table on Green)” (1936) at the Dallas Museum of Art (photo by Sharon Mollerus/Flickr)

Born in Germany, Hans Hofmann immigrated in 1932 to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his distinct Abstract Expressionist style had a major impact, not just because of its vibrant colors and Cubist structures but also through his work as a teacher. He started his first school in 1933 in New York, and it developed into the Hans Hofmann School of Fine Arts.

Adolf de Meyer (1868–1946)


Adolf de Meyer, “The Cup” (1914) (via Camera Work/Wikimedia)

While the name of Adolph de Meyer may not be prominent today, he was a prolific photographer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aking portraits of everyone from King George V to dancer Ruth St. Denis. Many details of his life are difficult to pin down, such as how he came by the title “Baron” or the details of the seeming marriage of convenience by de Meyer, who was gay, to Donna Maria Beatrice Olga Alberta Caracciolo. He was hired as Vogue’s first official fashion photographer in 1914, dying in 1946 in Los Angeles.

Horace Pippin (1888–1946)


Horace Pippin, “Soliders with Gas Masks in Trench” (1917–18) (via Smithsonian Institution/Wikimedia)

The self-taught artist Horace Pippin used his paintings to respond to black lif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cluding his own experiences with segregation as an African American from Pennsylvania. Also important were his drawings from his service in World War I with the famed Harlem Hellfighters. Although his right arm was critically wounded in the process, he chronicled their barrier-breaking work.

Gino Severini (1883–1966)


Gino Severini, “Dancer at Pigalle” (1912), oil and sequins on sculpted gesso on artist’s canvasboard (via Baltimore Museum of Art/Wikimedia)

Gino Severini was distinct among the Italian Futurists for being more interested in the dynamic movement of dancers than new industrial machines. The fashionable monocle-wearer painted the frenzied action of Parisian dance halls, where he mingled with the artistic avant-garde, and later brought his fluid geometry to frescoes and mosaics around Europe.

Hans/Jean Arp (1886–1966)


Jean Arp, “Shirt Front and Fork” (1922), painted wood,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photo by AgnosticPreachersKid/Wikimedia)

Jean Arp, who also went by Hans Arp, was a founding member of the Dada movement, although he later exhibited with the Surrealists in 1920s Paris. His work moved fluidly through media and styles, from wood reliefs of abstract shapes to ripped-up paper and monumental sculptures.

Au Temps du Boeuf sur le Toit, 1939

$
0
0

作者薩克斯 (Sachs, Maurice, 1906-1945) 著
書名充满幻觉的轻浮时代 : 巴黎日记(1919.7.14-1929.10.30)Au Temps du Boeuf sur le Toit, 1939 (illustrated by Jean Hugo) and 2005 / 莫里斯⋅萨克斯(Maurice Sachs)著 ; 张香筠译
出版項北京市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联书店, 2008



中文本143頁的【皇家路的圓形陽台】有誤:此畫奧賽美術館有詳細的說明,應是【皇家路俱樂部群英
http://www.musee-orsay.fr/en/collections/works-in-focus/search/commentaire_id/le-cercle-de-la-rue-royale-22193.html?no_cache=1



書名 充满幻觉的轻浮时代 : 巴黎日记(1919.7.14-1929.10.30)Au Temps du Boeuf sur le Toit, 1939 (illustrated by Jean Hugo) and 2005 / 莫里斯⋅萨克斯(Maurice Sachs)著 ; 张香筠译
出版項 北京市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联书店, 2008
中文本143頁的【皇家路的圓形陽台】有誤:此畫奧賽美術館有詳細的說明,應是【皇家路俱樂部群英】
This imposing group portrait commissioned from Tissot at the end of the Second Empire invites us to access the intimacy of the Circle of the Rue Royale, a male club founded in 1852. Each one of the twelve models paid 1000 Francs for the painting to be made, and the final owner was to be determined v...
MUSEE-ORSAY.FR


Maurice Sachs (born Maurice Ettinghausen, 16 September 1906, Paris - 14 April 1945, Germany) was a French-Jewish writer.

Contents

  [hide

《經驗與貧乏》 (瓦爾特·本雅明 (Walter Benjamin) 文集);臺大圖書館"藏書"統計分類

$
0
0
在台灣大學圖書館用"Walter Benjamin"查書,會有其他有趣的資訊,譬如說:


精簡我的查詢結果

資料類型 

  1. 學位論文  (70,688)
  2. 期刊文獻  (29,424)
  3. 評論  (3,556)
  4. 圖書  (2,088)
  5. 其他  (970)




出版年 


  1. 1958到1972  (8,075)
  2. 1973到1987  (13,029)
  3. 1988到2003  (31,211)
  4. >= 2003  (49,612)
  5. <=1958  (6,259)
  6. 更多選項 open sub menu

 

出版地區 

  1. 大陸  (45)
  2. 臺灣  (10)
  3. 香港  (1)
  4. 更多選項 open sub menu

語言 

  1. eng  (102,405)
  2. fre  (1,051)
  3. 西班牙文  (872)
  4. 德文  (820)
  5. 葡萄牙文  (251)


~~~~~
《經驗與貧乏》直接翻譯自德文 是本很有價值的{Walter Benjamin文選},我估計它囊括約三分之一強的重要作品。它用一篇短文《經驗與貧乏》當此本24萬字的文論選之書名,很有意思。
缺點是專有名詞附原文、註解還不夠多。另一缺點是缺索引---它的優點是,可讓讀者了解,除了附錄中的人名、書名之外,Walter Benjamin也多次提倒畫家Paul Klee (本書直接以正確發音翻譯,惜未附原文)等。



經驗與貧乏
作者: (德)瓦爾特·本雅明
譯者: 王炳鈞 / 楊勁
出版社: 百花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 1999-9
頁數: 400定價: 24.00
裝幀:平裝叢書: 20世紀歐美文論叢書ISBN: 9787530627488
副標題: 20世紀歐美文論叢書


內容簡介 · · · · · ·


本雅明一直以一個自由作家和翻譯家的身份維生。他幾乎將一生奉獻於寫作。他寫了大量的有關十九世紀的文化、文學論文。本書收編了作者自1915年所寫的《評弗里德里希·荷爾德林的兩首詩》(《詩人之勇氣》《羞澀》),1920年所寫的《德國浪漫主義的藝術批評概念》,1931年創作的《評弗蘭茨·卡夫卡的建造中國長城時》,1933年《經驗和勇氣》再到1934,《弗蘭茨·卡夫卡——紀念卡夫卡逝世十週年》,1938年的《致格爾斯霍姆· 朔勒姆的信》,總計十二篇力作。其中《評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白痴)》、《評歌德的(親合力)》、《貝爾托爾特·布萊希特》等幾篇均寫得有藝術見解,又有細膩情感的表達。作者簡介 · · · · · ·

瓦爾特·木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文學評論家和哲學家之一。出生於德國富裕的猶太人家庭,在申請大學教職失敗後,一直從事文學評論和翻譯工作。他的作品在法蘭克福學派批評理論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納粹興起後他離開德國,1940年在法國與西班牙邊鏡自殺。目錄· · · · · ·
評弗里德里希・荷爾德林的兩首詩《詩人之勇氣》・《羞澀》
德國浪漫派的藝術批評概念
緒論一 課題的限定二 材料來源

第一部分 反思
一 費希特的“反思’和“假定’概念直接認識――假定的限定――反思的限定
二 早期浪漫主義者對反思的理解反思的三個階段―一智力直觀――反思的媒介――藝術
三 系統與概念絕對系統――神秘術語――玩笑―― 藝術之術語
四 早​​期浪漫派的自然認識理論自我認識――客體認識的基本原理

第二部分 藝術批評
一 早期浪漫派的藝術認識理論作為反思媒介的藝術――批評――作品的獨立性
二 藝術作品形式――內在批評――素材及形式的反諷
三 藝術理念形式和作品的整體性――漸進的總匯詩――超驗文學――小說――散文――冷靜――批評早期浪漫派的藝術理論與歌德理念與理想――繆斯式的――無條件的作品――古希臘羅馬――風格――批評
引文目錄

評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135

評歌德的《親合力》
貝爾托爾特・布萊希特文學史與文學學
經驗與貧乏252
可技術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 259
愛德華・福克斯,收藏家和歷史學家
評弗蘭茨・卡夫卡的《建造中國長城時》
弗蘭茨・卡夫卡――紀念卡夫卡逝世十週年346
致格爾斯霍姆・朔勒姆的信 379

《官僚機構──政府機構的作為及其原因》Bureaucracy: What Government Agencies Do and Why They Do It)《官僚機構──政府機構的作為及其原因》孫艷譯 北京三聯2006

$
0
0



現美國政府已臃腫不堪,歷來改革政府努力都無疾而終。小布希閱讀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的著作後做了一個「管理代辦事項」。前副總統高爾提過「徹底改變政府」的計劃。雷根任命格雷斯委員會降低政府浪費。卡特進行過精實政府計劃,全一事無成。主因是公務員抗拒進行精簡自己的政策。這也是小英當局在改革年金的戰線上必將碰到的處境。 

(蔡英文大可效法馬前總統,對重大改革裝聾作啞,以免開罪眾多的有力團體,不利於競選連任。這安樂侯還可以做個幾年,連任問題不大,因誰都沒得罪。但蔡寧願被批評也要改革下去,像80年代的柴契爾夫人,是有擔當、負責任的態度,即使不完美也值得鼓勵。 
蔡的改革還可能遇到政府裡公務員的刻意怠忽,而難以貫徹到底。公部門之所以不肯改變是基於四項認知:一、應盡量把事情拿到內部來做,就像汽車廠曾經自己煉鋼那樣,意謂著政府要壟斷一切在想像中可碰觸到的公共利益事物。二、決策應該中央集權化。三、公共機構應齊一化。官僚對整齊劃一有職業性的癖好,例外意謂著異常、異常就代表混亂。四、公務員認定改變只會越改越壞,他們的座右銘是「永遠不要做你沒做過的事」。平安之道就是低調不出頭、不可創新,因會給自己找麻煩、丟飯碗。) ---蘋論:柴契爾還是安樂侯 2017.1.5


Bureaucracy is the classic study of the way American government agencies work and how they can be made to work better. Examining a wide range of bureaucracies, including the Army, the FBI, the FCC, and the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James Q. Wilson provide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in-depth analysis of what government agencies do, why they function as they do, and how they might become more responsible and effective. With a new introduction by the author.


From Library Journal

Wilson (management, UCLA) attempts to explain bureaucratic behavior, beginning with a contrast of similar institutions (armies, prisons, and schools) that have succeeded and failed. He finds that neither the liberal view (more money, new programs) or the conservative ideology (smaller government) provides the single answer. Wilson's key contribution here is his emphasis on the "bottom" of the bureaucracy--those who do the work. Policy, he says, is developed by those with no understanding of its implementation. In addition, Wilson suggests that bureaucracy can be made "efficient" by giving bureaucrats more incentives and flexibility, a strategy, he concludes, that conflicts with our political culture. For academic libraries.
- Jeffrey Kraus, Wagner Coll., Staten Island, New York
Copyright 1989 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 Inc. --This text refers to an out of print or unavailable edition of this title.

Review

"A gold mine of interesting, even unique observations about bureaucratic government on all levels." --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A gold mine of interesting, even unique observations about bureaucratic government on all levels." -- --R. Cort Kirkwood,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Immediately takes its place as the indispensable one-volume guide to American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 --Aaron Wildavsky,Los Angeles Times Book Review

"The synthesis is shrewd and creative. The prose is uncommonly swift. The fresh insights are abundant and compelling." -- --Martha Derthick,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oduct Details

  • Paperback: 464 pages
  • Publisher: Basic Books (January 30, 1991)
  • Language: English




《官僚機構──政府機構的作為及其原因》 (Bureaucracy: What Government Agencies Do and Why They Do it)
詹姆斯.Q. 威爾遜[美]
譯者 孫艷
出版社 三聯書店(北京)
ISBN 9787108023605

  • 平装: 583页
  • 开本: 32开
  • 無索引

本書作者詹姆斯.Q.威爾遜是美國當代著名政治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在本書中,作者對包括軍隊、聯邦調查局、禁毒署、中央情報局、航空航天局、森 林管理局、社會保障管理局、公立學校和監獄等美國公共管理機構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給讀者呈現了這些機構清晰的運作圖景及其背後複雜的原因機理, 並指出了提高官僚機構的責任感和效率的可能途徑。

本書融彙了政治學、社會學與經濟學之精髓,打破了行政管理與工商管理之領域,是探索普遍適用的“官僚-管理理論”的新嘗試。本書首版於1989年(中文版根據2000年第二版譯出),因其對美國官僚機構的出色研究而成為國際上公認的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科領域的經典之作。


目录

总序   新版序言   序言   致谢   第一部分组织   第二部分业务人员   第一章军队、监狱、学校   第二章组织的实质   第二部分业务人员   第三章情境   第四章信念   第五章利益   第六章文化   第三部分管理人员   第七章制约   第八章人员   第九章服从   第四部分主管人员   第十章势力范围   第十一章 战略   第十二章 创新   第五部分 环境   第十三章 国会   第十四章 总统   第十五章 法院   第十六章 国家差别   第六部分 变化   第十七章 问题   第十八章 规章制度   第十九章 市场   第二十章 官僚体系与公共利益   引注   译后记


 翻譯評論:
 作者在Bureaucracy: What Government Agencies Do and Why T...新版序言一段界定:

...  creating reorganization task forces that were chiefly devoted to expanding accountability, increasing efficiency, and enlarging presidential authority ( By accountability I mean increasing  policy implementers' responsiveness to higher officials who must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at policy.) ......曾建立重組工作的課題組主要致力於拓展責任感提高效率和擴大總統權力
 (通過責任感我希望傳達的意思是提高政策執行者對主管貫徹該政策的高級官員的敏感性。)


  ......曾建立重組工作的任務小組主要致力於增廣責任感提高效率和擴大總統權力
 (我在上文的"責任感"的意思是提高政策執行者對於負責貫徹該政策的高級官員更能應答。)

"敏感性"固然可表示對人的RESPONSIVENESS ,不過它已有負面的意思。
----
James Q. Wilson《官僚機構──政府機構的作為及其原因》(Bureaucracy: What Government Agencies Do and Why They Do It)孫艷譯  北京三聯2006頁363 談協調
將"點金石" philosopher's stone 翻譯成"哲學家的墓石"




People 人物: 三月2012

hcpeople.blogspot.com/2012_03_01_archi... - Cached -Translate this page
2012年3月31日 – 官僚机构: 政府机构的作为及其原因/ ; 孙艳北京市: 生活.讀書.新知三联书店, 2006 北京第1版...

保坂陽一郎 著 西から東へ : 一建築家の旅 (2011)

$
0
0
此書【から東へ : 一建築家の旅】,是保坂陽一郎先生送趙天儀先生 (轉送台灣大學圖書館)。
第10章是台灣之旅180-194,內的台中就市街照片 (184),我竟然認不出來。


保坂陽一郎建築研究所

hosaka-aa.co.jp/
Translate this page
ARCHITECTURE 1959-2012. Yoichiro Hosaka Architect & Associates. 保坂陽一郎建築研究所. このサイトの内容に関する著作権は保坂陽一郎建築研究所に帰属し ...






西から東へ : 一建築家の旅

保坂陽一郎 著

詳細情報


タイトル西から東へ : 一建築家の旅
著者保坂陽一郎 著
著者標目保坂, 陽一郎, 1934-
出版地(国名コード)JP
出版地流山
出版社東葛文化社
出版年2011
大きさ、容量等223p ; 20cm
注記文献あり
価格1905円
JP番号21871134
出版年月日等2011.1
件名(キーワード)紀行
[下位語] => 漂流記
[下位語] => 紀行文学
[関連語] => 旅行
NDLCGA92
NDC(9版)290.9 : 地理.地誌.紀行
対象利用者一般
資料の種別図書
言語(ISO639-2形式)jpn : 日本語

‘A Thief's Journal,’ by Jean Genet

$
0
0
此書有漢譯
The Paris Review
Two Criminal Records photographs have turned up. In one of them I am sixteen or seventeen years old. I am wearing, under a jacket of the Assistance Publique, a torn sweater. My face is an oval, very pure; my nose is smashed, flattened by a punch in some forgotten fight. The look on my face is blasé, sad and warm, very serious. My hair was thick and unruly. Seeing myself at that age, I expressed my feelings almost aloud:

Two Criminal Records photographs have turned up. In one of them I am sixteen or seventeen years old. I am wearing, under a jacket of the Assistance Publique, a torn sweater. My face is an oval, very pure; my nose is…
THEPARISREVIEW.ORG|由 JEAN GENET 上傳

“The Bible,” by Umberto Eco (部分);《智慧書》馮象譯註

$
0
0

《智慧書》馮象譯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智慧書》,馮象譯註,為《摩西五經》之後三聯書店推出的希伯來法文化經典之二,收錄希伯來語《聖經》中的《約伯記》、《詩篇》、《箴言》、《傳道書》、《雅歌》五篇。這五篇經文通常被稱「智慧書」,又名「詩體書」。從內容上講,它們的淵源旨趣、思想關懷各有不同:《詩篇》是聖殿祭祀、子民禮拜、懺悔感恩的頌詩哀歌等等的總集,約有一半歸在大衛王名下;《雅歌》雖然題為「屬所羅門」,卻更像民間情歌或婚禮上的唱和之曲,也有人認為取材於初民春祭的頌神詩;《約伯記》(傳統上歸摩西)、《箴言》與《傳道書》(均託名所羅門),則屬於「智慧文學」(wisdom literature),承接了古埃及、蘇美爾/巴比倫和迦南的悠長的智慧傳統,注重生活智慧、子女教育、家庭婚姻,質疑流行觀念,探究生命的意義,強調敬畏上帝與善惡報應。但從文體上講,這五篇經文都由詩體寫成,遵從一定的希伯來語修辭格律,是《聖經》詩歌藝術的明珠,對西方文學影響甚巨。馮象的譯註本在充分吸收了西方聖經文學最新研究的基礎上,致力於用準確優美的現代漢語來傳達希伯來古代詩歌的智慧與韻律。






冯象:《信与忘:约伯福音及其他》


冯象:《信与忘:约伯福音及其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ISBN: 9787108040299.好人为什么受苦?这道难题,是所有宗教传统与一切社会理论、政法实践都致力于回答的;但因为关乎世人的信仰,就永远在争辩之中。
本书可看作是一个译经人和法学家的探索。作者用优美的严峻的文字,邀请我们一起诵咏圣书、阅读历史、评说戏剧、涉猎法律同文学各个领域,并为我们再现了希伯来圣经《约伯记》的“朴素、圣洁、雄健而热烈”。
信与忘:约伯福音及其他目录

缀言
上编
下编
《约伯记》译注
参考书目


~~~~~

“I must say that the first few hundred pages of this manuscript really hooked me. Action packed, they have everything today’s reader wants in a good story. Sex (lots of it, including adultery, sodomy, incest), also murder, war, massacres, and so on.” —Umberto Eco, born on this day in 1932



I must say that the first few hundred pages of this manuscript really hooked me. Action packed, they have everything today’s reader wants in a good story. Sex (lots of it, including adultery, sodomy, incest), also murder, war,…
THEPARISREVIEW.ORG|由 UMBERTO ECO 上傳

The Bible



Umberto Eco

ISSUE 126, SPRING 1993


I must say that the first few hundred pages of this manuscript really hooked me. Action packed, they have everything today’s reader wants in a good story. Sex (lots of it, including adultery, sodomy, incest), also murder, war, massacres, and so on.
The Sodom and Gomorrah chapter, with the transvestites putting the make on the angels, is worthy of Rabelais; the Noah stories are pure Jules Verne; the escape from Egypt cries out to be turned into a major motion picture .. . In other words, a real blockbuster, very well structured, with plenty of twists, full of invention, with just the right amount of piety, and never lapsing into tragedy.
But as I kept on reading, I realized that this is actually an anthology, involving several writers, with many —too many— stretches of poetry, and passages that are downright mawkish and boring, and jeremiads that make no sense.
The end result is a monster omnibus. It seems to have something for everybody, but ends up appealing to nobody. And acquiring the rights from all these different authors will mean big headaches, unless the editor take cares of that himself. The editor’s name, by the way, doesn’t appear anywhere on the manuscript, not even in the table of contents. Is there some reason for keeping his identity a secret?
I’d suggest trying to get the rights only to the first five chapters. We’re on sure ground there. Also, come up with a better title. How about The Red Sea Desperadoes?

        — translated from the Italian by William Weaver


885公尺的巴黎:這條街,邂逅最美麗的日常 The Only Street in Paris: Life on the Rue des Martyrs: Elaine Sciolino

$
0
0
我在1999年花2萬字寫"中港路"的故事。Elaine Sciolino 的這本885公尺的 Rue des Martyrs 更是精彩!

很有意思、值得一讀的一本書。插圖/照片都是精選的。YouTube的介紹甚至說周日有免費的書盡可能地拿去讀,不要轉賣或丟棄即可。

The Only Street in Paris: Life on the Rue des Martyrs: Elaine Sciolino ...

https://www.amazon.com/Only-Street-Paris-Life-Martyrs/dp/0393242374
Buy The Only Street in ParisLife on the Rue des Martyrs on Amazon.com ✓ FREE SHIPPING on qualified orders.


The Only Street in Paris: Life on the Rue des Martyrs |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theonlystreetinparis/
The Only Street in ParisLife on the Rue des Martyrs. 1410 likes · 25 talking about this. A delightful and beguiling look at life on a small Parisian...

The Only Street in Paris: Sunday on the Rue des Martyrs -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yMGd-DS3Go
Oct 23, 2015 - Uploaded by Elaine Sciolino
Find out more in The Only Street in ParisLife on the Rue des Martyrs by Elaine Sciolino, out in November 2015 ...



885公尺的巴黎:這條街,邂逅最美麗的日常


這是一條觀光客不得其門而入的街
「看著殉道者街,有些人看到的是一條街,而我看到的是故事。」

  身為《紐約時報》前駐巴黎總編輯,秀黎諾看過所有法國最精緻的一面。但遍歷繁華之後,她想重新見證的,是最純粹、最道地,當地人所享受而觀光客不得其門而入的巴黎。

  離開第七區(艾菲爾鐵塔等名勝、使館、國家機構、高級住宅區)精美繁複的街坊,她跨過塞納河,到了中產階級與勞工混居的殉道者街。這條長度八百多公尺的街道或許不會登上旅遊指南,缺少旅人心中的紙醉金迷,但它精準保存了巴黎最親暱、最富熱情,也最原初本真,屬於老巴黎人的巴黎。這裡沒有星巴克、H&M和Sephora,但這兒的小店可以教你用手指感受起司的熱情、會把正牌愛馬仕的絲巾藏在標價2歐元的二手衣物籃裡做驚喜,也會把一大簍怎麼吃都吃不完的蔓越莓對折再對折賣給你,再送一罐鮮榨橄欖油。而走在街頭,一聲聲「日安」出自晚上兼任業餘歷史學家的投顧公司經理、隨著鐘聲而來的磨刀人、還有喜歡修理水銀氣壓計的工匠,這樣一群繽紛的人們口中;而你眼睛如果夠銳利,還能看見巴爾札克、秀拉和楚浮的鬼魂,仍晃蕩在街頭,手中提著筆,準備寫、畫、記錄下他們眼中最美麗的殉道者街……

  秀黎諾效法路易-薩巴斯欽.梅爾西耶這位十八世紀的作家兼巴黎第一位街頭記者,漫遊在這微縮在半英哩之中,最濃烈也迷人的巴黎,記錄各階級各行各業的人味、記憶與風情。既真實,也完美,在許多人心底,殉道者街就是巴黎的中心。

優雅推薦

  安朵|旅遊&時尚作家
  阮若缺|政治大學歐文系教授
  周品慧|《巴黎上車台北到站》作者/瑪德蓮書店咖啡負責人

國際好評

  是人造就了巴黎,秀黎諾在她的新書中頌揚了這個觀念,透過街上居民和商店的故事與歷史,她讓最愛的一條街變得活靈活現……如果你喜愛巴黎那些碩果僅存的古怪村莊,你一定會沈醉在秀黎諾精心的報導敘述中……秀黎諾不缺靈感,巴黎就在她腳下。 ──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敘事有如漫步,穿越鋪子、庭院、歌舞廳與時光……秀黎諾敏銳的觀察敘述,見證了老巴黎的堅持不懈──是光之城、文學之都,更是生命本身。──《紐約客》(The New Yorker)
  
  秀黎諾是一位勤敏不輟的觀察家,照看著這條古老的小市街……她以坦率的熱情寫下這封情書,讀者很難不被打動。──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秀黎諾本質上是一位說書人,她熱愛聆聽並分享他人的故事……本書提供了巴黎這個神奇角落的迷人貼身觀察。 ──《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無數的作家都把這座城市當作繆思……在《885公尺的巴黎》中,伊蓮.秀黎諾探索了殉道者街,一條橫越法國首都第九區的安靜街道……鮮明生動……融合了回憶錄與研究,秀黎諾把旅居生活的個人記憶混搭上藝術家與名人的故事,在她之前,這些人也曾經漫步在殉道者街上。 ──《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

  《紐約時報》前駐巴黎辦事處主任分享了她對所移居勞工階級街坊的喜愛,以有趣又詳細的視野觀看殉道者街。她的交遊本領與記者天性,讓這趟旅程變得引人入勝。 ──英國廣播公司(BBC)

  一趟卓越出眾的漫步……從海明威《流動的饗宴》、李伯齡《在巴黎餐桌上》,到芙蘭納的《巴黎已成昨日》,關於法國這座最有名都市的描述總是偏向傷懷,《885公尺的巴黎》也的確如此……這裡充滿了小確幸……這條街道的魔力不止在於其範圍──長約半英哩──也在於其歷史。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每個人都能發現有趣之處,如果你喜愛食物、建築、歷史,或者只是愛聽人類的故事,你不會失望的……亨利.米勒曾經說過,「了解巴黎就懂了許多」,我們也可以如此形容秀黎諾這本關於殉道者街的書。──《基督科學箴言報》(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文字生動……帶領讀者穿梭《885公尺的巴黎》,秀黎諾記載了她所移居的這條街道,還有為這條街道帶來脈動的眾人……親暱的對話是本書最棒的一部份。 ──《明尼亞波里斯明星論壇報》(Minneapolis Star Tribune)

  《法式誘惑》的作者秀黎諾在美國出生,現居巴黎,如今帶領讀者在她旅居城市中珍貴的殉道者街上,進行一場文化與歷史的漫遊,在這本熱忱且深入研究的瑰寶中,讀者能夠欣賞她融合了新聞專業堅持與回憶錄般溫暖的特質。──《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這是一本令感官愉悅的書,滋味、質地、色彩、感覺〔……〕秀黎諾捕捉了她夢想中街道的香氣。 ──《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秀黎諾經常提到自己的西西里根源,旅居巴黎十多年來,她依然保有初來乍到者的興奮悸動……身為一名敬業的記者,秀黎諾決心發掘新事物,觀察周遭小日子的樂趣極富感染力。 ──《旁觀者》(The Spectator)

  秀黎諾……用她最愛的一條街來傳達一則更重大的真理──在世上最龐大、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當中,仍然有可能在當地街坊的小地方裡,找到溫暖與親密……巴黎正承受著又一場恐怖攻擊的餘波,《885公尺的巴黎》見證了這座城市的恢復力,『並非殉道者街上的一切都已經消逝,』秀黎諾滿懷希望寫道,『還沒有。』──《提倡者》(The Advocate)

  充滿令人驚奇的活動與事件,伊蓮.秀黎諾讓這條街道變得鮮活,以竇加、雷諾瓦、左拉的故事,交織多彩的軼事,關於商店、關於人物,為殉道者街帶來獨特的風味。── 《世界旅遊指南十大假期書單》(World Travel Guide’s Top 10 holiday reads)

  購買本書是一種聲援巴黎人的方式……書裡頌揚了巴黎的日常生活。── EarlyWord網站

  伊蓮.秀黎諾……以獨特的方式讓這座城市的輝煌鮮活起來,她會引得你立刻就想跳上巴士、火車或是飛機,飛奔而去。── Amayzine網站

  秀黎諾是一位現居巴黎的作家,曾任《紐約時報》駐巴黎辦事處主任。秀黎諾了解她的城市,更迷人的是,她最愛的街道不是某條赫赫有名的宏偉大道,而是咖啡廳與商店林立、位於皮加勒區的殉道者街,環繞第九區與第十八區。秀黎諾讚揚這條街道的歷史,還有如今那些獨特的居民……有如置身現場……。 ──芭芭拉.霍佛特(Barbara Hoffert),《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伊蓮帶領我們漫步巴黎最迷人的街道之一,從她生動且引人入勝的文章中,我知道了許多有趣的事實,愛好巴黎者必讀本書。 ──克蘿蒂.杜蘇里埃(Clotilde Dusoulier),《法國市集食譜與可食用的法國》 (The French Market Cookbook and Edible French)作者

  新聞記者秀黎諾搬到殉道者附近,安頓在一間位於煙火舖樓上的宜人公寓裡,她愛上了這裡的街坊,和沿街的商家、工匠、居民成了朋友,僭建地,他們與她分享這裡的歷史,並且邀請她登堂入室,看到了平常遊客絕對無法發現的奇觀……熟悉秀黎諾在《紐約時報》上發佈新聞的讀者,也會珍惜她靈巧的報導與妙趣橫生的散文。── 馬克.克諾布勞(Mark Knoblauch),《書單》(Booklist)

  殉道者街不只是一條街,而是巴黎一個既迷人又熱鬧的社區。結論:對旅遊、巴黎或僑居生活感興趣者,必讀本書。── 梅莉莎.齊根(Melissa Keegan),《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885公尺的巴黎》是一場令人著迷的輕快漫步,從巴黎某個特別的街坊穿越歷史,伊蓮.秀黎諾熱愛這座光之城,也唯有美國人才能夠如此,她在這本迷人的書中注入了客觀、開放,並且永遠熱情的美國性格。── 伊莉莎白.史特布林(Elizabeth Stribling),法國遺產協會會長(The French Heritage Society),《迷戀通訊》(Coups de Coeur Newsletter)

  伊蓮.秀黎諾的著作《885公尺的巴黎》是我近年來最喜愛的巴黎主題閱讀之一,這本以英文寫成的書,是近十年來出版過最真誠的巴黎之書。 ──《女孩巴黎指南》(Girls’ Guide to Paris)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伊蓮.秀黎諾Elaine Sciolino


  曾任《紐約時報》巴黎辦事處總編輯,自二〇〇二年起長駐巴黎。著有《法式誘惑:賞—法國人如何玩味人生,探—法國文化的幽微精髓》(八旗出版)、《波斯迷鏡:今日伊朗撲朔迷離的面貌》(Persian Mirrors: The Elusive Face of Iran,暫譯)、《亡命之國:海珊的權力追尋與波灣危機》(The Outlaw State: Saddam Hussein's Quest for Power and the Gulf Crisis,暫譯),二〇一〇年獲法國政府頒發榮譽軍團勳章,表彰她對美法兩國之間友誼的「特殊貢獻」。她曾經為《新聞週刊》在紐約、芝加哥、巴黎及羅馬工作,也在《紐約時報》擔任過數個職位,包括聯合國辦事處主任、中情局記者、首席外交事務記者。

譯者簡介

趙睿音


  台灣師大英語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翻譯碩士、曼徹斯特大學翻譯與跨文化研究博士,熱愛翻譯教學及實踐,喜歡與文字和毛線有關的一切。譯有《窮忙》、《犯錯的價值》、《寧靜的心》、《雨季之後愛來了》等。
 
 

目錄

完美的街
找尋家園
魚有必要嗎?
隱身眾目睽睽之下
融入群眾
這才是奶油!
抓老鼠
殉道的意義
我最愛的幾縷鬼魂
磨刀人
猜猜誰來逾越節?
遭謀殺的女學生
比心理醫生便宜
為書慶祝
點石成金的手藝工匠
夜之部長
廉價酒吧
聖母瑪利亞的飛天房屋
適合教宗的一條街
美國羽衣甘藍駕到!
魚之復活
法式百味派對
致謝

愛護我們的國家圖書館

$
0
0

愛護我們的國家圖書館

約20多年前,到國家圖書館去查 Reischauer, Edwin O. (1955)著的. Ennin's travels in Tʻang China. New York: Ronald Press Company.  (註解翻譯 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發現館藏還有Reischauer著作的法譯本。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nnin%27s_Diary:_The_Record_of_a_Pilgrimage_to_China_in_Search_of_the_Law

近來去國家圖書館,都是去送書 (按照規定,我國出版品都須送一份到國家圖書館。)

這幾年來,我多利用臺灣大學的圖書館。它的藏書雖然還可以,不過館藏的"漏洞"很多。
近50年來,人們對所謂"學術"的界定,絕非只限於某校老師的研究範圍。

舉一例,某位旅日學者要研究曹又方女士 (1942-2009 曹又方- 维基百科 )的著作,他說,找了許久,似乎只有國家圖書館有收藏呢!

鹿島 茂 (著作 部分)

$
0
0

《亞瑟王之死》(Le Morte d'Arthur) 蘇其康 譯注本

$
0
0



Wikipedia

亞瑟之死》(Le Morte d'Arthur,初版及現代的某些版本均題為Le Morte Darthur,即中世紀法語之la mort d'Arthur),《亞瑟之死》為湯馬斯·馬洛禮集結一些英文及法文版本亞瑟王騎士文學而成的作品。此書包含了部份馬洛禮的原創故事以及一些馬洛禮以自己的觀點重新詮釋的舊故事。最初由威廉·卡斯頓於1485年出版。亞瑟之死可算是以英語寫作的亞瑟王傳奇中,至今最著名的作品。許多近代的亞瑟傳奇作家都把馬洛禮的亞瑟之死當作首要的資料出處。其中著名的作品包括了T·H·懷特的《永恆之王》以及丁尼生的《國王敘事詩》。
為了便於閱讀的原因,卡斯頓將此書分為21卷,由507章組成。但在一開始,馬洛禮將自己的作品分為以下8則故事:
  1. 亞瑟的誕生與興起:「自烏瑟王的婚姻至繼他而起並身經百戰的亞瑟王」
  2. 亞瑟王與羅馬人之間的戰爭:「亞瑟王與羅馬皇帝路希斯之間的崇高傳奇」
  3. 蘭斯洛特之卷:「湖之蘭斯洛特的崇高傳奇」
  4. 蓋瑞斯之卷:「奧克尼之蓋瑞斯爵士的傳奇」
  5. 崔斯坦與伊索德:「崔斯坦爵士之卷一及卷二」
  6. 聖杯的追尋:「聖杯的崇高傳奇」
  7. 蘭斯洛特]與關妮薇的戀情:「蘭斯洛特爵士與關妮薇皇后」
  8. 圓桌騎士的崩毀及亞瑟王之死:「亞瑟之死」

目錄

  [隱藏
  • 1溫徹斯特手稿
  • 2卷一:「自烏瑟王的婚姻至繼他而起並身經百戰的亞瑟王」
  • 3卷二:「亞瑟王與羅馬皇帝路希斯之間的崇高傳奇」
  • 4外部連結


    亞瑟王之死

    Le Morte d’Arthur

    • 定價:1350
    • 優惠價:791067
      我對是非對錯的判斷、對高貴道義的情懷,以及所有為弱勢的人對抗壓迫者的意圖,都來自於《亞瑟王之死》。── 約翰‧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諾貝爾文學獎、普立茲獎得主)

      馬羅里的《亞瑟王之死》講述了著名的不列顛國王亞瑟及其圓桌騎士的故事。從亞瑟的父親談起,到亞瑟的出生、成長、崛起、婚姻、征戰、組成圓桌騎士團、和藍撒洛在法蘭西的戰鬥、回防和莫得傑的戰役、以及最後雙方的敗亡。這不只是一個英雄人物的一生,更像是不列顛民族的機運和去向,是一部史詩式的傳奇。

      馬羅里大量採用法文本和一些英文本的亞瑟故事,統整和創立了英國的敘事和亞瑟王傳說完整的傳統。

      馬羅里寫的是故事而不是歷史,但他的傳奇和他當代的環境做對話。書中來自北方的侵凌,以及邊疆諸侯的動亂,不顧皇室的治權,對馬羅里年代的讀者而言,具有真實的當代政治現實感。他營造了亞瑟的圓桌騎士團,全部團員都是高貴英勇的騎士,以理想性高的騎士精神來對比現實社會中的背叛、不守規範、蔑視倫理、逞英雄耍威風、敗壞道德的劣行。他所塑造的中古時代理想的國王與騎士,就是要盡心意和秉持正義,一國之君要依靠他的騎士、護衛他的國土。因此《亞瑟王之死》成為歐洲騎士文學的代表作。

      《亞瑟王之死》影響了後世的很多佳作,舉煩桂冠詩人丁尼生(Alfred Tennyson)的《國王的田園牧歌》(Idylls of the King)、韋特(T. H. White)的《永恆之王》(The Once and Future King)、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的《亞瑟王及其高貴騎士大事錄》(The Acts of King Arthur and His Noble Knights)等文學著作,或是歌劇《康窩爾皇后悲劇》(The Famous Tragedy of the Queen of Cornwall at Tintagel in Lyonesse)、好萊塢大片《亞瑟王》或電視影集《梅林》,皆受其啟發。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湯馬斯‧馬羅里(Thomas Malory, 1416?-1471)


      湯馬斯‧馬羅里出生在一個優渥的英格蘭官宦士紳家庭。弱冠之年即繼承家業的馬羅里於1441年被封為騎士,1445年被選為窩威克郡的國會議員,並任郡縣內國稅免徵委員會的一員。之後他幾度陷入白金漢公爵及約克公爵的政治鬥爭以及玫瑰戰爭內戰,多次的牢獄顛沛、諸侯之間的討伐內戰及劃地稱王,使馬羅里深有所感,並將這些經歷融入《亞瑟王之死》。馬羅里大約於1469年3月到1470年3月間完成了《亞瑟王之死》,隔年3月身故。他的手稿在1485年由當代最負盛名的出版商卡斯頓(William Caxton)出版。馬羅里把亞瑟王光輝的傳說留給了英國,擴散到全歐,成為英倫不朽的文化遺產。

    譯注者簡介

    蘇其康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高雄醫學大學語言與文化中心教授。先後在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任訪問學者,並於倫敦大學沃爾柏格研究所研究。專長為英國中古暨文藝復興文學、文學與宗教、中西比較文學。近著有《西域史地釋名》、《文學、宗教、性別和民族:中古時代的英國、中東、中國》、《歐洲傳奇文學風貌》。
     
     

    目錄

    譯序
    中譯導讀

    亞瑟王的故事
    一、梅林
    二、荒野之巴林,或擁有兩把劍的騎士
    三、亞瑟王之婚禮
    四、梅林之死與五王爺之戰
    五、亞瑟與艾卡倫
    六、高威、伊威和馬豪特

    高貴亞瑟王的故事 他皇帝之身,靠雙手贏得了尊嚴
    湖上之藍撒洛爵士高貴的故事
    奧克尼之高瑞斯爵士的故事 被凱爵士稱作褒曼之人


    黎安尼斯之崔斯坦爵士的故事
    一、美麗之伊索德
    二、威爾斯之藍瑪陸克
    三、爛尾外衣
    四、崔斯坦之失瘋以及放逐
    五、少女堡
    六、圓桌
    七、馬克國王
    八、孤兒亞歷山大
    九、蘇路斯之比武競賽
    十、歡樂衛城
    十一、紅城
    十二、龍尼澤競賽
    十三、帕樂米德爵士
    十四、藍撒洛與伊蓮娜
    十五、結語

    聖爵的故事 從法文本摘取而來,此文本記錄了人世間最真實最神聖的故事。
    一、出發
    二、奇蹟
    三、帕斯瓦爵士
    四、藍撒洛爵士
    五、高威爵士
    六、博爾斯爵士
    七、嘉拿赫德爵士
    八、柯賓城堡
    九、嘉拿赫德的奇蹟

    藍撒洛爵士與關妮薇皇后之書
    一、毒蘋果
    二、阿斯科辣之美少女
    三、大競賽
    四、囚車之騎士
    五、爾里爵士的治療

    亞瑟之死,沒有償報的最悲慘故事
    一、謠言與爭執
    二、高威爵士的復仇
    三、班威克國之圍城
    四、命中註定之日\
    五、藍撒洛爵士和關妮薇皇后悲苦之死以及其離開塵世

    中英專有名詞對照
    引用書目

    中譯導讀

    馬羅里的生平事略

      《亞瑟王之死》一書敘述的不只是亞瑟王的結局和喪亡事件而已,事實上是「亞瑟王和他圓桌高貴騎士事蹟的全書 」。這部體大思精傳奇的作者名叫湯馬斯‧馬羅里(Thomas Malory 1416?-71)。在他這段生卒年月當中,專家學者共搜羅到另外六名具有同樣姓名的個人,然而從手卷和其他資料的勘對中,本書的作者應為曾被關在牢裡的騎士湯馬斯‧馬羅里而不是其他的湯馬斯‧馬羅里。湯馬斯出生在一個優渥的官宦士紳家庭。數世紀以來他的先世都定居在英格蘭中部地域名之為Midlands 郡縣。他的父親名約翰,是一名士紳,在窩威克郡(Warwickshire)、黎斯特郡(Leicestershire)和諾罕頓郡(Northamptonshire)都擁有田地,事實上,他們的祖居便位於這三個郡的交匯點一帶。約翰曾兩度出任威窩克郡的警長,五任國會議員以及多年的太平紳士,資歷完整頗負聲譽。約翰的太太菲莉帕‧切文德(Philippa Chetwynd)也是系出名門、家世豐厚,娘家在窩威克郡和史達福德郡(Staffordshire)都有田地置產。湯馬斯約在1415到1418年之間於窩威克郡之紐堡‧飲樂鎮(Newbold Revel)地方出生 。

      關於湯馬斯的成長過程紀錄和找得到的文書資料不多。在他還是弱冠之年 (1433-34)時,他的父親約翰便棄世,此時他便繼承了祖產。湯馬斯肯定受過不錯的教育,因為他的書裡經常提到法文本的依據,而所敘述的人物角色和地名常常有法文的形容片語,表示他對法語的使用有一定的基礎。到了1439年根據紀錄,這名二十出頭的年青人已成了有聲望的鄉紳地主,而且對政治很有興趣,到1441年他被封為騎士,也為他的政治生涯鋪路,過了幾年他便和黎斯特郡萬曆(Wanlip)鎮的伊利沙白(Elizabeth Walsh)女士結婚。不久後生一子名為羅拔(Robert),是為他的哲嗣。在1441年到1449年之間他承受了姊夫文生(Robert Vincent)先生的產業。但是在他被冊立為騎士不久的1443年卻遭控訴犯有傷害、囚禁和盜竊一名居住在諾罕頓郡的史蔑夫(Thomas Smith)之罪狀。依當時的檔案看,湯馬斯也是定居在諾罕頓郡,因為此地有他的祖產,而且他已成為當地的選民。湯馬斯為何性情如此暴烈,而以他的家財而言,為何需要搶掠盜竊,都是疑問,其中有沒有政治因素或被誤導,這些都是可以再加追尋探討的題材,不過,他的控罪後來都給撤銷了。到1445年他被選為窩威克郡的國會議員,並任郡縣內國稅免徵委員會的一員。顯然為了政治前途,湯馬斯的戶籍是常有變動的。往後幾年的國會議員生涯中有稱他獲得白金漢公爵(Duke of Buckingham)在選舉時的支持,而在國會裡原則上湯馬斯是支持公爵的措施,但到了1449年國內的政治環境丕變,有分裂的前兆。

      雖然湯馬斯是公爵的擁護者,但到了1450年,突然間湯馬斯被指控與其他26名武裝人士在他家鄉紐堡‧飲樂鎮附近一座樹林裡突襲白金漢公爵。這事件的原因不明,後續的一年多、強姦、擄掠、勒索、襲擊婦女、偷盜等一連串的罪狀都落在他頭上,雖然大部分時間他仍然有參加國會議會的運作,但這些案件引起了許多揣測。然而,在1450年九月國會開議時,湯馬斯的身分卻是代表了約克公爵(Duke of York)的封邑出席議會,而約克公爵又是白金漢公爵的政壇敵手,另外湯馬斯被控案件的原告和財產又多與白金漢公爵有關,因此帶來許多政治的聯想。1451年三月湯馬斯和他的隨員被下令拘提,後來他終於落網入獄,但兩天後他卻逃獄成功,返回家鄉。惟在1451年八月間湯馬斯在白金漢公爵勢力範圍內的地區受審,湯馬斯拒絕認罪,並要求重組陪審團重行審判,但卻沒有獲准。到了1452年一月他終於被送往倫敦坐牢,不過沒多久他就被釋放。其後的八年,斷斷續續地他都在監獄中渡過,有幾次獲赦以及被擔保出獄,雖然他所獲的控罪一籮筐,但正式的審判卻從沒有正式執行,對他而言顯然沒有司法正義,另方面他的入獄罰金,在中世紀的英倫算是破了紀錄,譬如1454年十一月十八日湯馬斯被判送到倫敦泰晤士河南岸的馬沙海(Marshalsea)監獄,罰金即為一千鎊;1455年六月十五日湯馬斯被提審,被判送到倫敦塔服刑,罰金為二千鎊;1457年五月十二日湯馬斯被移監送到勒得给(Ludgate)監獄,罰金一千鎊 。勒得给為專門收容欠債人的監牢。以這個年代稍早的1436年做衡量標準,一名武裝戰鬥騎士的月支費約三鎊(不含犒賞),即年薪三十六鎊 ;而一名有封邑收入的男爵年收入約在五、六百至一千鎊之譜,湯馬斯罰金之重,於此可見。

      在這段人生黯淡期,當英王亨利六世精神不正常而約克公爵就任攝政(Lord Protector)時,在1455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湯馬斯‧馬羅里獲得赦罪。然後在1457年年底時窩威克伯爵替他保釋出獄兩個月,在1459年時他似乎又享有短暫的自由。不過,英國在1455年開始發動了玫瑰戰爭的內戰,在約克黨人(即白玫瑰黨)於1460年進攻時,湯馬斯被移監到守衛更為緊密的大牢去,到約克黨人驅走蘭卡斯特黨人(Lancastrians即紅玫瑰黨)時,湯馬斯便被釋放且獲赦罪。從1462年到1466年湯馬斯似乎可以過著安寧的日子,事實上1466年下半年他的孫子尼可拉斯(Nicholas)出生,應是值得喜慶的時光。但這些年來的牢獄顛沛,和國內方興未艾的內戰,諸侯之間的討伐,以及他們劃地稱王的做法,使湯馬斯深有所感。在《亞瑟王之死》裡,亞瑟王便不停地要對付土豪和各地的諸侯王爺,在亞瑟王年輕時,中央政府王權的觀念尚未鞏固,區域性的反動暴亂時有所聞而且要忙於應付,因此邊疆的地緣政治以及撥亂反正的看法便反映在地名的構思處理上,這些雖然和湯馬斯深受地方勢力的控訴、困擾和選邊站的政治立場,以及在玫瑰戰爭期間他仍深陷囹圄難有直接關係,但在他的傳奇之作中,來自北方的侵凌,以及邊疆諸侯的動亂,不顧皇室的治權,對湯馬斯年代的讀者而言,具有真實的當代政治現實感 。然而亞瑟的故事和神話還是與馬羅里的年代政壇有若干相似之處,惟這些貌似不外是故事外表裝飾而已,並不符合馬羅里的道德分析準則 。

      政治的動盪一直是湯馬斯‧馬羅里背後的陰影。在1460年約克公爵趁亨利六世精神狀況出問題時篡位,不過幾個月後他便被殺害,但他的兒子卻於1461年即位為愛德華四世,亨利六世遂逃到北方避難,惟四年後他還是被約克黨人擄獲。馬羅里在眼見子裔後繼有人時,政治的風向又改變了。愛德華國王在1466年對本來支持他的窩威克家族開始有嫌隙,而馬羅里似乎也改變他的政治選邊。從1468年到1470年間他被列在蘭卡斯特黨人名單中,並且無法獲得赦免,雖然部分的蘭卡斯特黨人可獲自由。按照當時的實情,湯馬斯大約應被關在牢裡並且撰寫《亞瑟王之死》。根據書中的記載,有多次包括結尾時敘述者說出自己就是作者湯馬斯‧馬羅里爵士,並呼籲上主拯救他的靈魂。這種說法不只表現他的宗教情感,也可能表示他在撰稿時自知被國王赦免釋放無望。

      湯馬斯似乎看出大勢情況對他不利,於是便把自己的土地產物直接和間接地由妻子伊利沙白繼承,反而不是由他兒子羅拔繼承。大概於1469年三月到1470年三月間,馬羅里在獄中完成了《亞瑟王之死》。不過也有學者不認為此時他被關在牢裡 。1470年十月間,蘭卡斯特黨人捲土重來,攻入倫敦,他們首要之務就是釋放倫敦監獄裡自己的黨人。然而在半年後的1471年三月馬羅里便身故,給埋葬在生前監獄附近的紐給(Newgate)的灰衣僧人(Greyfriars)修道院教堂裡,那算是當時倫敦的時尚教堂。有意思的是在湯馬斯棄世之日,愛德華國王在約克郡反攻,兩個月後重返執政。湯馬斯的墓碑刻著他棄世在1470年三月十四日,但愛德華政權的調查委員會卻稱他在三月十二日逝世。所以有兩天的落差,其中一個說法稱這是愛德華四世的陽謀。因其重返進攻英倫是在三月十四日,把湯馬斯去世之日往前挪動,便使他保有對任何國王任內都是暴亂犯的罪名 。此外,調查委員會發現馬羅里名下沒有土地財產(因事先已由他妻子過戶繼承),也沒有債務。馬羅里的妻子伊利沙白在1480年九月底或十月初去世,名下擁有一些土地和財務收入,繼承人是她的孫子尼古拉斯,即羅拔的兒子。

      湯馬斯‧馬羅里的手稿在1485年由當代最負盛名的出版商卡斯頓(William Caxton c.1422-1491)出版,這時已進入歷史上的都鐸王朝,象徵著中古時代即將過去。白雲蒼狗,而湯馬斯躺在墓穴裡直到1547年,不過,手創英國國教的亨利八世在那一年把灰衣僧人教堂所有的墓碑出售,以求套現。馬羅里的墓碑自此不存。他的碑文是靠十六世紀初年一份手卷轉抄而留下 。

      馬羅里一生,是非功過,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當然可以單純地把他視為一名作家,但事實上他在政壇打滾多年,一心懷著抱負,但卻傷痕累累。騎士的頭銜可謂把他搞得七葷八素,他雖然不是英國最後一名中古騎士,卻在作品中把騎士精神鮮活的刻畫和理想化了,更重要的是他把亞瑟王光輝的傳說留給了英國,擴散到全歐,成為英倫不朽的文化遺產。

給後來者言 | Unto This Last: Four Essays on the First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
0
0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Unto This Last is an essay and book on economy by John Ruskin, first published in December 1860 in the monthly journal Cornhill Magazine in four articles. Ruskin says himself that these articles were "very violently criticized", forcing the publisher to stop the publication after four months. Subscribers sent protest letters. But Ruskin countered the attack and published the four articles in a book in May 1862.
The title is a quotation from the Parable of the Workers in the Vineyard.
I will give unto this last, even as unto thee. Is it not lawful for me to do what I will with mine own? Is thine eye evil, because I am good? So the last shall be first, and the first last: for many be called, but few chosen.
— Matthew 20 (King James Version)

第二十章

僱工的比喻 
  1. 天國好像一個家主,清晨出去為自己的葡萄園僱工人。
  2. 他與工人議定一天一個「德納」,就派他們到葡萄園裡去了。
  3. 約在第三時辰,又出去,看見另有些人在街上閒立著,
  4. 就對他們說:你們也到我的葡萄園裏去吧! 凡照公義該給的,我必給你們。
  5. 他們就去了。約在第六和第九時辰,他又出去,也照樣做了。
  6. 約在第十一時辰,他又出去,看見還有些人站在那裏,就對他們說:為什麼你們站在這裏整天閒著?
  7. 他們對他說: 因為沒有人僱我們。他給他們說:你們也到我的葡萄園裏去吧!
  8. 到了晚上, 葡萄園的主人對他的管事人說:你叫他們來,分給他們工資,由最後的開始,直到最先的。
  9. 那些約在第十一時辰來的人,每人領了一個「德納」。
  10. 那些最先僱的前來,心想自己必會多領,但他們也只領了一個「德納」。
  11. 他們一領了,就抱怨家主,
  12. 說:這些最後僱的人,不過工作了一個時辰,而你竟把他們與我們這整天受苦受熱的,同等看待。
  13. 他答覆其中的一個說:朋友! 我並沒有虧負你,你不是和我議定了一個「德納」嗎?
  14. 拿你的走吧! 我願意給這最後來的和給你的一樣
  15. 難道不許我拿我所有的財物,行我所願意的嗎? 或是因為我好,你就眼紅嗎?
  16. 這樣,最後的,將成為最先的,最先的將成為最後的。 」

The "last" are the eleventh hour labourers, who are paid as if they had worked the entire day. Rather than discuss the religious meaning of the parable, whereby the eleventh hour labourers would be death-bed converts, or the peoples of the world who come late to religion, Ruskin looks at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implications, discussing issues such as who should receive a living wage. This essay is very critical of capitalist economists of the 18th and 19th centuries. In this sense, Ruskin is a precursor of social economy. Because the essay also attacks the destructive effects of industrialism upon the natural world, some historians have seen it as anticipating the Green Movement.[1]

The eleventh hour labourers, etching by Jan Luyken based on the Parable of the Workers in the Vineyard
The essay begins with the following verse:[2]
“Friend, I do thee no wrong.
Didst not thou agree with me for a penny?
Take that thine is, and go thy way.
I will give unto this last even as unto thee.”
“If ye think good, give me my price;
And if not, forbear.
So they weighed for my price thirty pieces of silver.”

Gandhi's paraphrase[edit]

Unto This Last had a very important impact on Gandhi's philosophy.[3] He discovered the book in March 1904 through Henry Polak, whom he had met in a vegetarian restaurant in South Africa. Polak was sub-editor of the Johannesburg paper The Critic. Gandhi decided immediately not only to change his own life according to Ruskin's teaching, but also to publish his own newspaper, Indian Opinion, from a farm where everybody would get the same salary, without distinction of function, race or nationality, which for that time, was quite revolutionary. Thus Gandhi created Phoenix Settlement.
Gandhi translated Unto This Last into Gujarati in 1908 under the title of Sarvodaya (Well Being of All). Valji Govindji Desai translated it back to English in 1951 under the title of Unto This Last: A Paraphrase.[4] This last essay can be considered his program on economics, as in Unto This Last, Gandhi found an important part of his social and economic ideas.

References[edit]


Jump up Wall, Derek (1994), Green History: A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pp. 117, 122, 207.
Jump up^Unto This Last by John Ruskin
Jump up^Gandhi's Human Touch
Jump up^ Gandhi, M. K. Unto this Last: A paraphrase (PDF). Ahmedabad: Navajivan Publishing House. ISBN81-7229-076-4.
External links[edit]
Complete original text



<變動時代裡可以相信的事情>
 
很多工作,需要為一種理念而奉獻,甚至不惜性命的堅定。譬如要革命的政治人物,戰場上的軍人等等。
但是商人呢?商人對自己的理念,到底應該堅持到哪個地步呢?有段時間,我很好奇。
 
商人的目的不就是營利嗎?一個追求營利的人,到底有什麼理念好堅持?這種堅持會不會算是食古不化?
後來,沒想到因為看甘地的一本書而找到答案。
 
一次大戰之前,甘地在南非的那段時間,有天要從約翰尼斯堡搭火車去德班。在火車站,一位來送行的朋友,塞給他一本書,好在二十四小時車程的旅途中閱讀。後來,甘地在他的自傳中,有一章名之為<一本書的神奇魔力>,專門談這本書對他的影響。
 
甘地從拿起書就放不下。火車在傍晚時分到站,可是他那天夜裡根本無法入睡。
 
甘地在回憶錄裡說,他不是閱讀很多的人。在他上學的時候,除了教科書之外,他幾乎什麼也不碰。出社會工作後,也很少時間閱讀。不過也正因為如此,他讀到一本書,就會大力消化。而他在火車上讀到的這一本書,則立刻給他帶來了鉅大的衝擊。
 
「我決心根據這本書的理念,改變我的人生。」甘地說,從而開啟了他日後的人生之路。
 
這本書名叫《給後來者言》(Unto This Last),十九世紀末的英國人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的作品。而甘地因為太過重視這本書,後來將此書局部濃縮,以印度文改寫,之後,再由印度文翻譯成英文,是為《萬福之書》(Sarvodaya: A Paraphrase of Unto this Last)。我最先看到的是甘地的濃縮版,後來再看《給後來者言》。
 
約翰.拉斯金是一百多年前英國一位兼有藝術家、文學家等多重身分的人,但是他寫的《給後來者言》,卻可以說是一本給商人和企業經營者看的書。
 
甘地說他特別感動的,是拉斯金談論個人與群體的關係,以及工作的價值,尤其是是體力勞動的價值。而我,則是沒想到羅斯金回答了我這篇文章一開始所提出的那個問題。
 
拉斯金認為,雖然商業的發展,使大家認為商人的本質就是要為自己打算的(selfish),並且為了追求利潤,無商不奸(cheat)也是可接受的,但他覺得這是必須揚棄的想法。
 
所以他說:「人們從未聽過誰清清楚楚解釋商人與其他人一樣負有的真正職責。我要為讀者把這一點講清楚。」
 
拉斯金認為:
 
軍人的職業是保衛國家。
牧師的職業是教導國家。
醫生的職業是維護國家健康。
律師的職業是實施國家中的公義。
商人的職業是供給國家所需。
 
而這些人都有各自以身相殉的原則:
 
軍人寧死也不擅離戰場上的崗位。
醫生寧死也不拋下救治瘟疫病患的職守。
牧師寧死也不宣講謬誤謊言。
律師寧死也不支持不公不義。
 
那商人寧死也不背棄的原則又是什麼?
 
拉斯金認為有兩點:
第一,身為商人,他供應的商品與服務的「完善與純淨」(the perfectness and purity);
第二,身為商人,需要和上中下游這麼多環節的人相互交易、工作,他不能只為一己之利著想,而必須透過產品的製造,貨品的交易,而「有益」(beneficial)於所有參與的人。
 
從這「有益」的角度出發,拉斯金提出一個商人種種該有的作為與堅持。尤其是對一些公正法則的堅持。
為什麼公正法則這麼重要?
 
拉斯金的說法很幽默:「根據供需法則,生存是魚類、鼠類和狼的特權,而人類的殊榮則是根據公正法則生存。」
 
所以,商人對這些公正法則的堅持,也要到不惜以身殉道的地步。
 
至於商人為國而死的「適時」是什麼時候?
 
拉斯金的回答是:
「這是商人該自問的,也是我們都該問的主要問題。因為,說實話,人若不知道什麼時候應當赴死,也就不會知道該怎麼活。」
在這本書出版的一百多年後,沒有人會否認今天是個變動的時代。世界各地,以及各個行業與領域,都如此。商業世界,更是。
 
各種商業遊戲的體系被破壞,各種熟悉的環境不再,各種過去幹練的經歷不足恃,各種拿手的工作方法失去作用。
在重重的生存壓力下,商人很容易什麼都可以堅持,就是原則不必堅持。
 
但是《給後來者言》顯然不是這麼說的。
 
當然,拉斯金寫這本書的時空背景,畢竟和今天不同。所以書裡談的一些細節,也和今天有差異。但是這本書告訴我們商業與財富中所存在的榮譽、道德與公義的脈絡,為什麼有些原則是應該堅持到以身相殉,又可以如何從其中享受到快樂與幸福,則是在今天聽來仍然清越明亮。
 
這是變動時代裡可以相信的事情。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霧霾源頭、《大霧霾──中世紀以來的倫敦空氣污染史》2016=The Big Smoke: A History of Air Pollution in London Since Medieval Times, 1987中國的境外出版品黑名單 2012;

$
0
0
2016.7.9 知道允晨要在聯經舉辦新書發表。

聯經等28家 登中國黑榜

漫畫薄熙來也被查禁 網賀「黨給肯定」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中國的境外出版品黑名單日前曝光,包括台灣聯經、香港明鏡、晨鐘等28家出版社,以及王丹、劉曉波等異議人士都名列其中。這份內部文件藉「掃黃打非」之名,行箝制言論自由之實,網友卻說:「感謝黨提供這份書單!」被禁的台灣3家出版社昨均表示,不會受黑名單影響。
異議漫畫家「變態辣椒」近日在微博上披露這份黑名單,他本人也名列其中,網友紛紛道賀「這是黨給您的肯定」。還有網友嘲諷:「這不是公民閱讀書單嗎?真理部認證,必屬精品!」
變態辣椒懷疑,可能是他把描寫薄熙來事件的《重慶變臉記》漫畫上網,才會進了黑名單。 

點名台港共26家

王丹昨告訴《蘋果》:「在網路如此發達的今天,當局這種做法只能說明,有些人的思路還停留在幾十年前甚至幾百年前,他們以為封鎖言論就能維持統治,實在是笨死了。」
這份黑名單要求各郵政單位「進一步落實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有關工作要求……禁止寄遞、銷售各種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以及淫穢的出版物」。
黑名單中有聯經、允晨、秀威信息科技(台灣稱「秀威資訊」)3家台灣出版社,香港則有明鏡、陽光時務、聯合作家等23家出版社,另外還包括德國與加拿大各一家出版社。
而黑名單上的人物包括王丹、劉曉波(《零八憲章》起草人)、貝嶺(中國流亡作家)、余杰(中國異議作家)、錢理群(北大退休教授)、平可夫(《漢和防務評論》總編輯)等人。
台灣3家被禁的出版社對於被列入黑名單表示難以理解。聯經出版社副總編輯胡金倫說,王丹、錢理群的作品內容並未詆毀中國,王丹《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十五講》與錢理群《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同樣熱銷上萬本。 

曾國藩後人中槍

允晨出版社發行人廖志峰指,廖亦武的白話文很能打動人心,除了《上帝是紅色的》即將出版,未來還會繼續出版他的著作。秀威資訊編輯部邵先生指,目前未接獲此訊息,無法回應,但指曾國一是清朝名臣曾國藩後人,其《末代貴族浮沉錄》將依計劃在年底前出版。 

中共公布的「掃黃打非」黑名單

◎台灣
.聯經出版社
作家:王丹、錢理群
.允晨出版社
作家:廖亦武
.秀威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作家:曾國一
◎香港
.《陽光時務》電子雜誌出版機構
作家:變態辣椒
.晨鐘書局
作家:余杰、王天成
.新世紀出版社
作家:劉曉波、胡績偉、姚監復
.明鏡出版社
作家:梁劍、杜菲、紀偉仁
◎加拿大
.漢和出版社
作家:平可夫
◎德國
.爾坎普出版社
作家:貝嶺
註:表列為部分名單
資料來源:變態辣椒個人網頁(http://0rz.tw/x3nFT) 



****

霧霾源頭與美中三都市經驗;《大霧霾──中世紀以來的倫敦空氣污染史》

由NASA衛星空拍談Smog (霾等):

美国把中国雾霾当教材拿到了课堂,说出了雾霾真正的源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HpNF-NE3Y4

ㄧㄤ˙紫外線(日照),催化二氧化氮、硫 (發電廠--全美要求過濾、汽車排放等---洛杉磯等地要求過濾),釋出VOCs發揮性有機毒物 (森林等)。

http://hchealth.blogspot.tw/2017/01/blog-post_56.html





大霧霾──中世紀以來的倫敦空氣污染史》 (The Big Smoke: A History of Air Pollution in London Since Medieval Times). 作者, 彼得.布林布爾科姆[作者:(澳)彼得•布林布林科姆(Peter Brimblecombe)著, 啟蒙編譯所譯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時間:2016年

The Big Smoke: A History of Air Pollution in London Since Medieval Times

Peter Brimblecombe
Methuen, 1987 - Social Science - 185 pages

Product Details

  • Series: Routledge Revivals
  • Paperback: 204 pages
  • Publisher: Routledge; Reprint edition (November 24, 2012)



Review

'It reads like a thriller. Hence it can be recommended also to non-specialists, either scientists or lay people - everybody will be pleased.' - 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
'I read this book with admiration, enjoyment and (I confess) a touch of envy.' - Lord Ashby, Nature










rota 




NOUN

1British A list showing when each of a number of people has to do a particular job:a cleaning rotaCompare with roster.
2(the Rota)The supreme ecclesiastical and secular court of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Origin

Early 17th century: from Latin, literally 'wheel'.



Paris Review

$
0
0

Paris Review - Writers, Quotes, Biography, Interviews, Artists

https://www.theparisreview.org/
The Paris Review is a literary magazine featuring original writing, art, an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famous writers.

Interviews

Interviews: 1950s - 2000s - A–C - 1960s - ...

About

Submissions - Jobs - Masthead - Contact Us - ...

Fiction

Fiction of the Day. Alice. By Donald Barthelme. Issue 43, Summer ...

Masthead

Editor Lorin Stein. Managing Editor Nicole Rudick. Web Editor

The Daily

The Paris Review Daily blog is a cultural gazette featuring new ...

Submissions

All submissions must be in English and previously unpublished ...

~~~~~~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The Paris Review
The Paris Review cover issue 1.jpg
The Paris Review, Issue 1
EditorLorin Stein
CategoriesArtcultureinterviewsliterature
FrequencyQuarterly
PublisherSusannah Hunnewell
First issueSpring 1953
CompanyThe Paris Review Foundation
CountryUnited States
Based inNew York City (since 1973)
LanguageEnglish
Websitewww.theparisreview.org
ISSN0031-2037
The Paris Review is a quarterly English language literary magazine established in Paris in 1953[1] by Harold L. HumesPeter Matthiessen, and George Plimpton. In its first five years, The Paris Review published works by Jack KerouacPhilip LarkinV. S. NaipaulPhilip RothTerry SouthernAdrienne RichItalo CalvinoSamuel BeckettNadine GordimerJean Genet, and Robert Bly.
The Review's "Writers at Work" series includes interviews with Ezra PoundErnest HemingwayTruman CapoteJoan DidionT. S. EliotRalph EllisonWilliam FaulknerThornton WilderHunter S. ThompsonElizabeth BishopGarrison Keillor, and Vladimir Nabokov, among many hundreds of others. The series has been called "one of the single most persistent acts of cultural conservat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2]
The headquarters of The Paris Review moved from Paris to New York City in 1973. Plimpton edited the Review from its founding until his death in 2003; Lorin Stein has been editor since 2010.[3]


~~~~
"In 'Finks: How the CIA Tricked The World’s Best Writers,' Joel Whitney, co-founder and editor-at-large of Guernica: A Magazine of Arts and Politics, has written an essential book on a small but key part of the prehistory of this hijacking of culture: the story of how The Paris Review and other magazines from the 1950s on were funded and backed by the CIA and became a central force in pushing leading writers of the day to produce propaganda for a hungry yet unsuspecting audience. The CIA even developed a large art collection in its curious approach to cultural hegemony."
Strange bedfellows: The CIA and culture mavens collude in the Cold War…
LAREVIEWOFBOOKS.ORG

Max Weber The Religion of India: The Sociology of Hinduism and Buddhism ...; Romila Thapar: Revisiting Max Weber on the Religion of India

$
0
0

The Religion of India: The Sociology of Hinduism and Buddhism ...

https://en.wikipedia.org/.../The_Religion_of_India:_The_Sociology_of_Hinduism_an...

The Religion of India: The Sociology of Hinduism and Buddhism is a book on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written by Max Weber, a German economist and sociologist of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 Weber ended his research of society and religion in India by bringing in ... Create a book · Download as PDF · 

Max Weber The Religion of India the Sociology of Hinduism and ...

https://www.scribd.com/.../Max-Weber-The-Religion-of-India-the-Sociology-of-Hind...

Max Weber The Religion of India the Sociology of Hinduism and Buddhism - Free ebook download asPDF File (.pdf) or read book online for free. Karl Emil ...



 https://www.soas.ac.uk/....../max-webers-hinduism-and....../

...Hinduism and Buddhism marks Weber’s intense preoccupation with the religions and ethics of South Asia and their diffusion throughout the region. He reaches back to texts, which today can only be reckoned ancient, brilliantly characterizing their fundamental precepts and attitude to inner and outer worlds. Weber lacked the knowledge to interrelate religions to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urrents according to today’s much richer scholarly sources. But his handling of a number of themes remain classic and exemplary, issues so fundamental that they remain unresolved and just as relevant today.



Romila Thapar: Revisiting Max Weber on the Religion of India,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QnWQpkKBgM
Published on Sep 16, 2016
https://www.soas.ac.uk/religions-and-...
This lecture titled "Revisiting Max Weber on the Religion of India" was given as part of the conference Max Weber’s Hinduism and Buddhism: Reflections on a Sociological Classic 100 Years On by Romila Thapar 

馬克斯.韋伯,56歲,就走了.他最後三年,才寫出『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與佛教』,迄今為止,還是世界一流的宗教社會學高峰著作.
可是,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他的深度與精粹?我很懷疑.
他用現代醫學的角度,只用不到一千字,就講清楚原始佛教禪定四個層次的所有精神狀態.
像這樣大腦處於高度思維集中的運作狀態下.壽命是活不長的..

圖像裡可能有1 人、鬍鬚和特寫
圖像裡可能有1 人、鬍鬚和文字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楊索:【落日照伊形影】;《未來Famliy》

$
0
0




【落日照伊形影】
那天給父親買了一件鋪棉外套,暗紫色細格紋,不知他合意否。時序方入秋,新衣擱在躺椅上,等著抽空帶給他。
上回見到父親是巧遇。那一日定好全家聚餐,為外甥入伍送行,卻不見父親出席。母親解釋:「汝老輩講,伊無嘴齒咬毋頂動,食素呷無多。」母親抬高聲量:「伊今麼打拚顧賺錢囉!」
父親寧可去擺地攤而放棄難得的家族聚會,我心中有一些困惑。餐敘後,兩三個孩子陪母親回家,走在我童年熟悉的小巷,迎面而來的是父親,我先瞧見似匆匆趕路的形影,「阿爸!」我出聲喚他。幽暗燈影下,父親的臉龐是亮的,他露出笑容說:「想說卡緊賣一賣,轉來會遇上汝們。」
我們幾人轉往街心的小7聊天。這一兩年,父母習慣與兒女約在街上兩家便利店見面。父親從不做家事,母親無力打掃,租屋處被歷年堆積物件吞沒,弟妹協助清理過,但很快又一團亂。亂,或許是這個家的本質。
母親愛極了「se-fan」,讚它夏涼冬暖,不消費也沒人趕。在資本主義連鎖店的仿日光下,父親倒是規矩羞澀,吩咐妹妹去買飲料,「無倘白坐,妨害人做生意。」
父親的背駝了。我且發現他的襯衫領口與袖口是黑的,第二顆扣子掉了,內衫透出暗黃色。長褲像一團醃菜,妹妹驚呼:「阿爸,汝褲頭拉鍊壞去,汝知嘸?」母親露出缺牙的嘴笑著,父親居然並不尷尬,顯然他早已習慣日常如此。
時間是一把殺豬刀。父親外表完好無缺,然而看不見的手劃開他生命內層,像舊沙發露出絮屑。很難想像,這是我記憶中那個愛美的父親。
多年前看《阿飛正傳》,劇中經典畫面是賭徒梁朝偉出門前,他悠哉打點自己,刁著一根煙,先細細修指甲,穿上西裝外套,三件頭裝扮如赴盛宴,然後對鏡用髮梳最後修飾,再關了燈。梁朝偉儀式性的舉止,讓賭徒角色充滿張力。
我回味這個段落許久。在成長過程,父親出門愛裝扮是我最深刻的記憶。在他三、四十歲,生命之火最旺盛時,每每見他下午開始忙碌於修臉刮鬍、穿西裝結領帶,秋天罩上長風衣,最末細節是再次端詳鏡中的自己,用細齒梳順順頭髮好出門去賭。
可是,父親並不是了無牽掛的梁朝偉,現實生活也非電影場景。當我懂事後,每見到父親的賭博儀典前奏,內心就翻攪忐忑,無法預期父親將以何種面貌歸回,唯可想見他必定滿身菸味、酒氣,最可能的是,他大輸以後帶來的風浪。
我在少女時代曾長期不與父母說話,其時尤憎惡父親。痛惡的最大原因是,我認為若非父親好賭,熱愛學習的我必不至於失學,因而過早離群在社會漂泊。
有許多年,我和父母關係緊張,與姐弟妹也十分疏離。在這世上,我感覺無依無靠,只能依憑自己。自祖父母逝後,沒有人再提起雲林村厝地名,父親一輩兄弟分崩離心,我們一家失了原鄉根脈,成了台北的異鄉人。
父母或許不知,家庭舊事深深困擾我,而寂寞孤單亦長期咬嚙我。入冬了,我卻還未回家,暗紫鋪棉外套移到玄關。
我也很愛美。當有些閒錢,我熱衷關注新一季時尚,出門前打理,檢查鏡中的身影。生長於台北,我並未融入都會生活,武裝的衣衫內,是個來自鄉下的出外人,有一顆脆弱易感的心。
要更久以後,我才理解少年時頑強抵抗父母,是因為想反抗自己的出身與命運,我努力想掙脫泥沼。像一只風箏翱翔飛展,年過四十,我仍單身。那段時日回老家,父親屢屢半訓斥:「搬回來大家住一起,汝若不嫁也無倘孤單一人。」那時我心中覺得可笑,要像你們睡豬寮嗎?
我心中有恨仍未消。困頓家庭兼食指浩繁,父母無心力教養孩子,自小見到姊弟妹爭奪稀少資源,不時爭吵打架,或就是父母相毆或者把氣出在孩子身上。我是被打最兇的小孩,脾氣硬兼愛頂嘴,任何事都要爭出道理,換得烙痕最深。
當嵌合入社會大拼圖時,我總是格格不入的那一塊。年輕時,我是人群裡的刺蝟,卻不知誰非如此。我逃避情感負擔,愈疏淡、邊緣的人與角落愈適合我。但,我的個性火爆、不甘蟄伏,一路衝撞也跌跌撞撞。許多事父母不曾教導我,人生付出極大代價,我沒有向父母說。
剎時之間,氣溫驟降,幾回到台北都不方便攜帶那件外套,是否不想面對老邁的父母呢?
那一晚在便利店內,父親說起在101大樓商圈找到一個人潮眾多的販賣點,一桶塑膠玫瑰才擺下,人就圍過來,「3支花100元,有人丟了大張一千,講免找,我攔著他,說不行,我是做生意。」他說起一回警察來驅趕開罰單,眾人圍攏,忽然有人喊說:「大家來幫阿伯買花啊!」警察開罰單中,花也賣完了。父親有點得意說,警察要他簽收,他就說不識字,「在罰單劃兩個叉仔,政府敢收有錢?」
父親的臉因激動而紅了起來,他雙眼炯炯,熱切比著手勢,腰也挺直,不像一個85歲的老人。父親今年自己去銀行開戶,他說,夏天有兩張罰單被從戶頭扣款,一位鄰近賣雜誌的街友教他,「汝口座的老人年金是政府照顧你發的,可以去討回。」父親真的去要回了那兩筆錢。
年輕時的父親恨透了小販營生,那不是他從庄腳移居台北的志向。他渴望賺大把鈔票,返鄉炫人耳目。然而他退無可退,扛著家庭重擔卑微活著,不時躲到賭場做富豪夢。我親眼見過父親的尊嚴被徹底踐踏,那回農曆初一,我們在街上擺攤賣吃食,才佈置好,管區警員卻強制我們收攤,父親幾乎哀求警察,警員態度卻更強硬。父親轉頭對我發怒,喊:「收攤!」那是我與父親痛苦銘心的時刻,是我永遠的一天。
如今白髮蒼灰的父親不僅看重街頭買賣,還敢去力爭發還老人年金,這是他首次實踐公民抵抗權。我見他說著、說著,喉頭緊了;而我強抑著震盪的心情。
父親的老從耳朵開始。前幾年,他漸漸耳朵重聽,家庭聚會時,父親單獨坐在邊角,經常沒有人跟他說話。家人吃葷,他吃素,又吃得很清,不能用煮過葷食的鍋鼎烹煮。聚餐時,他常吃點青菜、豆腐就坐在遠處,有時望著一群子女。我過去與父親說話,他常表情茫然說:「啥?啥?講啥?聽無、聽無啦!大聲一點,再大聲一點!」我們倆互吼著,其實我無話可講,而他的耳朵已經成為黑洞。
父母都是高齡的人,理應在家安養,他們卻仍出門賺辛苦錢。多子並未多福氣,兩人辛勤的背後藏有社會底層的家庭故事,有失業、轉業困難的子女,需要父母接濟。父親老後反而比中壯時期更振奮地直面人生。
入冬最冷的一夜,我躺在沙發看書,為了抵擋寒意,我抽出鋪棉外套蓋在身上。父親此時在哪,收攤了嗎?
我的人生繞了一大圈,經歷風霜。重新與父母相遇,尤其是再認識父親,我終於瞭解人生艱難,他屢起屢仆,又一再奮起的波折歷程,並不容易。父親與我,本質上都是鄉下人,不擅言談世故,我們拙於應付人際、習於退縮,因而屢屢在現實生活撤退;可是我們缺乏過清幽日子的資本,仍必須硬著頭皮再次出發。
多少挫敗失志的日子,我想到父親,那時我怨懟他種下我怯懦的基因,而我的消沉經常是家庭記憶的噩夢,使我自責不夠好,理所當然要失敗。是經由歲月消磨,歪長的稜角豪橫氣平了、散了,我才稍稍領悟人生的真相。我所看輕的父親,他掙扎的路徑以及奮鬥過的重量因而顯現出來,他努力過了,並且仍在拚搏。
凜冬將至,父親所需不僅僅是鋪棉外套了。落日照伊形影,我不再是顧攤的小女孩,父親也不是那遁逃者,我們走了很長的路。我有許多話想對父親說,「阿爸!汝聽有嘸,聽有嘸!我跟汝講‧‧‧‧‧‧」。
(本文刊於1月號《未來Famliy》)
圖:《阿飛正傳》劇照
圖像裡可能有1 人



2015創辦《 未來 Family 》的願望

讓「家庭」變成台灣進步的起點。
讓「家庭」變成台灣翻轉的動力。
讓「未來」比今天更美好。
讓「未來Family」比今天更幸福。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師
家庭,是孩子永遠的教室

當前台灣社會出現的各種低迷現象,都應回到教育的原點—家庭,社會的核心—家庭,重新省思父母與子女的互動以及家庭的價值。《未來Family》的創辦,也將結合紙本雜誌的視覺美學及數位介面的傳播互動,引領大眾一起思考下一代最需要培養的特質與能力,並且要借鏡國際經驗、探索趨勢,讓「家」成為未來的起點。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高希均、王力行

談 The Arcades Project By Walter Benjamin (2)

$
0
0

從The Arcades Project By Walter Benjamin一書的索引出發

我選擇這一主題來跟大家分享,主要是要逼自己多讀書---它們買來近20年了,沒有系統地讀過。


哈佛大學出版社的The Arcades Project By Walter Benjamin一書,約1100頁。
這種篇幅,可能令人望而生畏。
其實,關於Walter Benjamin的中文著作和傳記,說不定是The Arcades Project By Walter Benjamin的兩倍:其中關於The Arcades Project 一書的,可能約200頁。

我說過,此講的指引,除了有十來本中文書,還有柯慈的書評。
當然,鹿島 茂先生等人的著作,也很有幫助。

由於在網路上有The Arcades Project的pdf檔,所以我們可以從該書的索引的主要內容和頻率出發,讓各位了解該書的主要人物與史地。

該書提到拱廊街的,如下約30處:
Passage Brady, 42, 48
Passage Choiseul, 42, 43, 52, 831, 927, 1009
Passage Colbert, 33, 42, 203, 422, 531, 835
Passage Commerce, 835
 Passage Cmssol, 42
Passage Dauphine, 42
Passage de la Reunion, 33, 835
Passage de la Trinite, 33
Passage de l'Il1dustrie, 42
Passage de rOpera, 33, 38, 39, 43, 48-50, 51, 82, 103, 151, 406, 408, 830-831, 836, 871, 883, 904 Passage de Lonne, 43, 121
 Passage des Colol1l1es, 961
Passage des Deux Pavillolls, 41
Passage des Gravilliers, 42
Passage des Panoramas, 6, 33, 34, 36, 37, 41, 43, 50, 51, 58, 530, 533, 535, 563, 564, 568, 830, 833, 834, 836, 837, 852, 874, 878, 914, 959, 992, 1009
Passage des Princes, 38, 253
Passage du Bois-de-Boulogne, 33, 835, 1009
Passage du Caire, 33, 35, 40, 46, 55, 56, 89, 124, 835, 836, 854
Passage du Cheval-Blanc, 33
Passage du Cheval Rouge, 52
Passage du Commerce-Saint-Andre, 53
Passage du Desir, 33, 48, 837
Passage du Grand-Cerf, 43
Passage du Pont-Neuf, 33, 422, 835, 965, 1009
Passage du Prado, 1009
Passage du Saumon, 40, 43, 46, 47, 798
Passage Grosse-Tete, 33, 835
Passagc Henri IV, 835, 1009
Passage Mires (later Passage des Panoramas), 33, 38, 253, 852
Passage Prcssierc (Bessieres?), 33
Passage Raoul, 186, 723
Passage SaucCde, 42
Passagc Vero-Dodat, 32, 33, 34, 43, 48, 54, 55, 837
Passage Viollet, 41 Passage Vivienne, 33, 37, 82, 203, 835, 836



我認為重要的人物:

Balzac, Honore de,
Baudelaire, Charles, 最重要 (索引2~3頁)
B1arlqui, Louis-Auguste,
Bouchot, Henri, 略
Breton, Andn!,
Cabel, Etienne, 略
Caillois, Roger, 略
Champfleury (jules Husson), 略

Chesterton, G. K., 57, 233-234, 437-438, 535, 770, 774
Chevalier, Michel, 7, 18, 163, 181, 186, 191, 196, 198, 581, 582, 583, 587, 588, 592, 593, 594, 596,598, 763, 791
Clairville, Loui, F.,
Courbet, Gustave,
Crepet, Eugene,
Curtius, Ernst Robert,

Daguerre, LouisJacques,
Dante Alighieri,
Daudet, Leon, 91, 100, 245, 265, 266, 269-270, 755, 775, 862
Daumier, Honore,
Dclvau, Alfred,
 Dc Maistre,Joseph,
Dickens, Charles, 5
Dubech, Lucien
Dn Camp, Maxime
Dupont, Pierre,


Ecole Poly technique, 4, 16, 502, 577, 581, 588,
.189, 609-610, 701, 711-712, 780, 818-82<"
863, 91,5, 937, 963, 996, 1002

Eiffel, Alexandre-Gustave, 886, 887

Enfantin, Barthelemy-Prosper, 7, 18, 181, 398,
572, 573, 582, 589, 591, 592, 593, 595, 596,
.197, 600,601, 602, 780, 783, 784, 905, 996

Engels, Friedrich, 1
EngHinder, Sigmund,
Espezel, Pierre d',


February Revolution,

 F1aubert, Gustave,
F'ourier, Charles,
Freund, GiselalGisele
Fuchs, Eduard,
Gautier, Theophile
Giedion, Sigfried
Gocthc,Johatm Wolfgatlg von,
Grandville (Jean-Ignace-Isidore Gerard),
 Gutzkow, Karl,
Guys, Constantin


HaUSSmaIlI1, Georges Eugene,
Hegel
 Heine, Heinrich
Hugo, Victor


Jugendstil, 9
July Revolution,

Kierkegaard, Soren
Kracauer, Siegfried:


Lamartine, Alphonse de
Louis Philippe


Marx, Karl, 8
Meryon, Charles, 2


Nadar (FeJix Toumachon
Napoleon III, 3
Nietzsche, Friedrich

Oficnbach,Jacques,
Proudhon, Pierre:Joseph, 58, 279, 297, 380, 413, 574, 598, 624-625, 637, 647, 667, 668, 711, 724, 728, 730, 731, 735, 791, 793, 794; on Hegel and Marx, 733; on production, 734 Proust, Marcel, 1
Poe, Edgar Allan,


Saint-Simon, HemifSaint-Simonianism,
Sue, Eugene

TIllers, Adolphe,
lousseue1, Alphonse,

Valery, Paul, 7
Vigny, Alfred de,

Wagner, Richard
 W'iertz, Antoine:Joseph,

ZoIa, Emile, 5

蕭鳳霞 Tracing China: A Forty-Year Ethnographic Journey;在大國邊緣,別讓香港被壓成一個官僚細胞

$
0
0

端傳媒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70109-mainland-helensiu/

人類學家蕭鳳霞:在大國邊緣,別讓香港被壓成一個官僚細胞

生長於香港、學成於美國、著述於中國,當代最傑出的人類學華人學者之一蕭鳳霞,如何理解「大國崛起」「中港關係」「知識分子」?
人類學家蕭鳳霞。圖片來源:Alexander von Humboldt-Stiftung/Foundation
當代最傑出的人類學華人學者之一,67歲的耶魯大學教授蕭鳳霞,樂意形容自己「離經叛道」「不安本分」。
她生在英殖時代的香港,從父親那裏學來一口自豪的「西關廣府話」,十來歲便到美國去做「番書女」,普通話是在史丹福大學學的。政治經濟學無法滿足她對人類生活的好奇心,便一頭扎進了人類學的海洋,但又不滿於實證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僵化,於是「跟歷史、跟文學一同跳舞」,從華南地區開始,打破「中國作為一個固定對象」的慣性視角,研究「中國作為一個過程」(process),拆解鎮壓者與反抗者二元對抗之外的「共謀」(complicity),反思地方在中心強權下被抽空獨特歷史文化的「細胞化」(cellularization),批評知識分子在內化國家權力結構的「國家內捲化」(state involution)中批判性不足而為權力機器所操弄……
這場溯洄古今、往返中外的田野調查,一跑至今40年,仍未止息,被她寫成新書《踏跡尋中:四十年華南田野之旅》(Tracing China: A Forty-Year Ethnographic Journey)。蕭鳳霞1月5日在香港中文大學演講時介紹道,書名原本是China As Process(中國作為過程),但兩名評議人都反對,認為太抽象,最終用了Tracing China(踏跡尋中),「怎麼把政治的東西變成過程?用歷史學家給我的功夫才做得到。」

Tracing China: A Forty-Year Ethnographic Journey

中文譯名:《踏跡尋中:四十年華南田野之旅》
作者:蕭鳳霞(Helen Siu)
出版:2016年8月
蕭鳳霞不僅不用傳統主流的方法觀察中國,她也不是站在中國的中心觀察中國,華南在中國歷史上的帝國空間中,長期被視為邊陲和具有顛覆性。蕭鳳霞曾寫過,她自己就是一個在邊緣的他者,但她欣賞在邊緣,享受做他者,不僅可以漠視周邊常規禮數,更容易「越界」,有無限的空間可以悠遊、可以發揮創意,想像一切不可能——而且在邊緣,無論是地緣上的,歷史上的,還是權力上的,更可能找到在帝國式一統話語之外的想像,找到對既有觀念和權力關係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嶺南雖然在中國的邊緣,但給了中國非常光芒的貢獻,也變成了大整體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因為它有背靠中國,放眼世界,」蕭鳳霞說,「香港也要這樣做。」
「『一國』當然要,但是『兩制』怎麼尊重?就是要層層尊重local(本地)、regional(地區)、global(全球)的歷史。」

「中國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個過程」

「我騙了他,說要去廣東農村好好地做些研究,但其實不是啦!我就是要去找革命!」一頭清爽短髮的蕭鳳霞說起大學時代的自己施的小詭計,還是笑得得意洋洋。
那是火紅的70年代,留著黑色長髮、愛彈吉他的蕭鳳霞在史丹福大學念人類學,「反越戰、反帝國主義的政治活動我都參與了」,「那時在海外,看到的完全就是『四人幫』的宣傳」。一方面是有幾分天真,另一方面也是對正處於十年「文化大革命」後期的社會主義中國產生了學術上的興趣——「中國式的革命對那些正在經歷後殖民時代發展陣痛的社會來說,說不定會是一服良藥」,蕭鳳霞便向她的老師、人類學家William Skinner撒謊,奔去「找革命」。
但是,在70年代的廣東農村,蕭鳳霞想像中火紅的革命「當然找不了,我看到的是貧窮和封閉,全國一片紅,可是生活一點顏色都沒有。」蕭鳳霞並沒有以這樣的廣東農村作為自己的研究的起點,她困惑,村子並非一開始就是如此貧瘠、一無所有的,是什麼讓它變成這樣?在這樣的歷史視角下,她發現,農村失去色彩的過程,正正是她要研究的對象。變革人類學研究的種子,也從此埋下。
「權力關係是辯證的、互動的,每個人一起做出來的,不是壓迫和反抗這麼簡單。」
80年代,中國開始改革開放,作為橋頭堡的廣東,成為大批農民工湧向目的地,蕭鳳霞便跟著他們,一路跑進廣東的小城鎮,去找「市場新動力、商業復興」,但是,又沒有找到,「看到的就是大大小小的『太子黨』和賣貨郎,完全沒有商業復興,也沒有私營部門」。
90年代,中國社會整體洋溢著一種「向前看」、充滿希望和機會的氣氛,蕭鳳霞又跟著農民工跑道大城市,看看他們是否也分享到了這種「新希望」,如何參與整個國家現代化的進程,她要找「現代性」。但是,又沒有找到,「看到的就是越來越嚴峻的社會分化,很多針對農民工的障礙,他們的生活是有希望的,但也有很苦的。」
失落、反差和悖謬讓蕭鳳霞看到了中國急速變動的社會中,國家權力和普通個人之間超越二元對立的複雜關係。她在1989年出版的《華南的「能動者」與「受害人」:中國農村革命的共謀》(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 Accomplices in Rural Revolution)一書中,落下這樣的結語:「某種意義上,我懷著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來到華南,但離開的時候,我卻滿懷韋伯(Max Weber)的恐懼。」韋伯的理論強調,作為實施有目的行動的能動主體,人們追求有意義的生活的同時,總會有意無意地塑造了社會、歷史和他們自身,人們的行動及其出乎意料的結果,讓歷史變遷顯得紛呈、厚重、多向。

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 Accomplices in Rural Revolution

中文譯名:《華南的「能動者」與「受害人」:中國農村革命的共謀》
作者:蕭鳳霞(Helen Siu)
出版:1989年
作為70年代最早在中國大陸從事嚴肅田野研究的學者,蕭鳳霞開始自我反省——「1989年,是我自己社會科學思考的一個大轉變,從70年代非常馬克思的觀念,變成一個非常福柯(Michel Foucault)的觀念,權力關係是辯證的、互動的,每個人一起做出來的,不是壓迫和反抗這麼簡單」。這時候,她也開始與她的「四人幫」夥伴——科大衞(David Faure)、陳春聲、劉志偉一同,一邊在華南的田野裏行走,一邊開始思考跨學科人類學研究的實驗和理論提煉,去「追尋富有意義的生活寶藏,而非受限於非常僵化、桎梏的社會學理論和概念」。
圖為70年代文革時期的農村。
圖為70年代文革時期的農村。攝:XINHUA / AFP
蕭鳳霞在《反思歷史人類學》和《廿載華南研究》中如此總結這種「人類學的韋伯式轉向」:文化不再是靜態的、可量化的、擺在那兒的,而是人們創造的、賦予意義的,歷史亦然,要研究的不是歷史的內容、文化的分類,而是內容的構建、分類的變異和具體化——文化、社會、族群、宗教、國家、民族等名詞,也不再是不證自明的研究起點,而恰恰是研究的對象;權力不只運行於政治機器及其制度體系中,也可以內化到我們每個人的知識、語言和行為之中,要研究的不僅是權力制度,更是權力作為一套語言如何實現滲透,並被普通人內化之後,在他們的日常言行中重現;就連時空,也是人們在不同歷史時期,用不同方式想像、構建和磨合的結果。
「中國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個過程,最有意思、最激動人心的,我就去,還是去研究中國。」
由此,意義、過程、對人類主觀能動性的批判性闡釋,逐漸成為人類學分析的核心。具體到蕭鳳霞最感興趣的「中國」,就不應被單純視為「一個政體、一個經濟實體、一個人口大國、一片有疆有界的疆域、一個脱離時間而存在的文化」或「一個固定不變的單元(bounded unit)」,更重要的是,了解「中國作為過程」在歷史上、文化上是如何形成的,有關中國的概念分類,暗含了怎樣的敘事策略和論述意涵,在這些建構和分類的過程中,中國的「人」不應是「群眾」「農民」「革命主體」等抽象概念,而應被視為活生生的、有利害關係的、懂得運用文化策略的、具有歷史經驗、有矛盾心理和情緒的人——比如在蕭鳳霞研究的中國農村革命中,農民「既是變化的主體,也是其中的受害人,一同創造他們所說的那個革命」。
後來,人們把蕭鳳霞他們稱為「華南學派」,但她對此並不認可,一方面因為他們重新思考的問題不限於華南地區,而是人類學研究中比較抽象、高層次的學術概念,另一方面「因為我們的世界是比較大的」。
大到哪兒去?
「很快中國就要走出世界,我也跟著很多非常成功、非常有朝氣、非常努力的企業家,跑到中東,跑到非洲。人家會說,為什麼你做中國研究這麼多年,現在跑到非洲去了?我說,不是啊,中國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個過程,最有意思、最激動人心的,我就去,還是去研究中國。走出世界,很多人帶著他們的希望和努力跑出去了,所以我就跟他們去看了嘛!」
這次看到了什麼?
「2007年開始,我就一直去跑杜拜。看到的最後現代的(建築),很多都是中國的工程師、建築師、公司去建的——這不止是在杜拜。實際上,(當地)很多地產實在就是被温州的商人買走了,所以很多物業的主人是中國人。在杜拜的機場,2007年你能看到英國人、美國人、歐洲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北非人,到了2009、2010年,金融危機之後,剩下的就是中國人了。」
「在廣州……(能買到)非洲的土布。中國對非洲的影響,可能不是完全是最好的。什麼人沒有工作?現在這個布,就是完全在中國做。」「我們在坦桑尼亞北部,看到地標,當地人跟我們說,連綿無盡的農地都被他們(中國公司)買了,旁邊就建了路,旁邊是輸電線和鐵路。要問的是,中國的投資是為了什麼?」
「我以為看到的是一個全球化的新秩序,可是看到的當然也有很多不擇手段的力量,非常根深蒂固的國家空間,跟我在耶魯很多同事看到的新自由主義市場不同的世界,」蕭鳳霞說。在蕭鳳霞展示的一張在非洲拍攝的照片裏,一個中非合作項目的大門口招牌上,被人用紅色油漆,打了個叉。
「在野」40年,蕭鳳霞說,自己仍然好奇,仍然有非常開放的心態和消耗不盡的熱情,她還在尋找關於「中國過程」的新問題的答案:「21世紀,我們怎麼跟著那些(歷史)軌跡,重新尋找interregional connections(跨地區連結)?」
圖為深圳羅湖區鄧小平廣場。
圖為深圳羅湖區鄧小平廣場。攝:RAUL ARIANO / NURPHOTO

中央要給地方空間,香港要避免細胞化

對和她一樣位於「邊緣」、充滿「他者」特徵的故鄉香港,蕭鳳霞也是用這種「跨地區連結」的框架來看。
她說自己根本就不是一個研究香港的學者,在德國漢堡的法學院邀她去談一國兩制、談2014年的雨傘運動,她便給人播起梅艷芳、Beyond、何韻詩的歌,竟把那些德國大狀聽哭了,聽她講了兩個小時還不願放她走。
蕭鳳霞給德國律師們播放了一段何韻詩2016年Dear Friend演唱會的片段。「你們知道Dear Friend是什麼嗎?」她在香港中文大學的演講廳問台下的觀眾,「Dear Friend是1942年,甘地寫給希特勒的一封信的address(抬頭),就是我們可以完全不同,但我們可以共存,尊重你,也尊重我自己,你不要go into war(發動戰爭)。」
對於近年每況愈下的中港關係,蕭鳳霞坦言感覺「不舒服」(uncomfortable)。她當然認為香港是獨特的。早在回歸前夕的1997年6月29日,她就公開發表過這樣的文字:
我們必須認清一點,「主權」可以恢復,歷史卻不能「回歸」;「認祖歸宗」應該立足現在,「民族感情」務必首先尊重自己。只有承認這些事實,「一國兩制」中的「兩制」部份才有可能得到體現。 畢竟,「一國」牽涉到的是主權問題,而主權問題相對容易地在外 交和政治層面上得到解決;「兩制」則拖着沉重的歷史包袱、纏繞 着複雜矛盾的情感,要得到充分的尊重與落實,實有待時間的考驗。 經過了多年的歷史發展,香港已經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子。 「香港人」的身份已變得多元龐雜,不是簡單地用「西方」或者 「殖民地」等語詞可以涵蓋。抽象一點說,「香港人」所依存的這片土地已經再沒有清楚的界線,她裝載了多層次的社會意涵、經濟 利益和政治取向;她能夠放眼國際,同時又心懷中國、立足本土。
「我們最擔心的就是,香港也好,華南什麼地方也好,一層又一層的資源,或者是它的機制,慢慢被削減為兩點,一點叫『中央』,一點叫『地方』。」
回歸將滿20年,蕭鳳霞仍然相信,香港之所以是香港、香港的「兩制」,在於「立足香港、背靠中國、放眼世界」的辯證關係,「只有本土的boundedness(界定)的話,這三方的辯證斷了的話,可能是有問題的」。
她認為,香港要避免「細胞化」——避免變成70年代她在廣東看到的農村,「什麼都沒有了,只是一個細胞化的單位」。如她在《華南的「能動者」與「受害人」》一書中寫到,毛澤東時代的革命滲透鄉村社區,沉重的政治行政及其逐漸取代了層層疊疊的「民間」社會,原本繁複的、多層次多元化的鄉村共同體,被壓縮為單一的官僚細胞,日常生活的定義也被階級和革命的語言所主導。
「80年代在(廣東的)小城鎮還可以看到很多古老的大房子,還能找到石碑,(上面寫著)規定誰不可以在這裏建祠堂什麼的,這是權力的語言、譜系的語言,」蕭鳳霞說起田野調查的例子,「45歲以下的人,我問他們,這個祠堂是什麼,沒有人可以給我講,最後有人說,『你說的是個什麼什麼工廠嗎?』這就是毛時代革命造成的文化真空,兩代人之間,有意義的生活寶藏都沒有了。」
蕭鳳霞的學生、香港城市大學中文與歷史系教授程美寶在與蕭對談中說:「我們最擔心的就是,香港也好,華南什麼地方也好,一層又一層的資源,或者是它的機制,慢慢被削減為兩點,一點叫『中央』,一點叫『地方』,現在不是這樣嗎?動不動就問那裏什麼看法,怎麼做」——程一手向上指了指,「動不動就說該怎麼做。我們之間本來有很多層的,這一層層可以是鄉下,可以是地區,可以是世界,現在實際上也有的,但我們的言詞,我們的言說,慢慢沒有了這一層一層,這一點是讓我比較心驚膽跳的。」
「當中央沒給地方空間的時候,緊張就出現了……沒機會他們就要走了,走不了就轉過身來反你了。」
怎麼辦?
蕭鳳霞想,香港與北京,要解決的是邊緣與中心如何獲得積極的互動能量——她曾在《廿載華南研究》中寫過,香港人在「邊緣」處觀看著政權和民族尊嚴此起彼落,處境和其他「少數民族」不相上下,都是在運用權威(帝國)的隱喻,在時刻變動的政治環境中定位自己。
她曾與劉志偉合作,研究帝國時代的中央與華南地方的關係,從中可以對中港關係觀照一二:「明清時候,政治中心不是太明確的時候……當中央給了地方很多空間,很多的文化、社會、精英,可以用他們不同的資源跟中央站在一起,變成中央主流文化的一部分,這樣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可以互補,(形成)有建設性的互動過程。當中央沒給地方空間的時候,緊張就出現了……沒機會他們就要走了,走不了就轉過身來反你了。」如她在回歸前夕所寫:「只要中央給予地方足夠的空間,容許並尊重『兩制』甚至『多制』並存,『一國』便越能夠得到落實與鞏固。」

Empire at the Margins: Culture, Ethnicity, and Frontier in Early Modern China

中文譯名:《帝國之於邊緣:近代中國文化、族群性與邊界》
編者:Pamela Kyle Crossley(柯嬌燕), Helen F. Siu(蕭鳳霞), Donald S. Sutton(蘇堂棣)
出版:2006年
如今香港,「最好多一點跟省港澳一層層歷史文化,再重新看看有沒有互動。這樣才是背靠中國。在文化上是可以這樣做的。英國的殖民地經驗帶來香港的是一個非常全球化的網絡,完全不是『英國和中國的矛盾』這樣的東西。一層層的文化資源,(讓)我們可以立足香港、背靠中國——背靠嶺南,尤其是嶺南——盡量利用以前的歷史性全球性,香港一方面可能可以找回自己的定位,在世界,在中國,也可以並存。」
但問題是,「以前的國家機器和現在的有什麼分別,」蕭鳳霞說,「還是我很想找到答案的一個題目。」

知識分子,胸前戴三個毛章的上訪者是你嗎?

無論是農民與國家,還是地方與中央,蕭鳳霞一直在注視著人與權力的關係,對於參與權力「共謀」而不自知的知識分子同儕,更是毫不客氣。
1989年北京六四事件之後三個星期,蕭鳳霞將《犁溝:農民、知識分子與國家》(Furrows: Peasants, Intellectuals, and the State)的書稿交給史丹福大學,準備出版,書中附錄只放了一張照片,是蕭鳳霞的一位攝影師朋友在1976年在北京拍攝的。
照片中是一名上訪老人,衣衫襤褸,風霜憔悴,但他的胸前掛著三個奪人眼球的毛澤東大像章——讓老人感到自豪、給他庇佑的東西,恰恰是將他至於如此慘境的緣由——「那個震撼是我很難用社會科學講出來的,可是我的知識分子朋友,說的是農民,我問他一句,這個形象就不是你嗎?」蕭鳳霞說。她曾經這樣總結:「中國的知識分子就好像中國的農民一樣……既是自己的理想和世界觀的創造者,也是自己的理想和世界觀的受害者」。

Furrows: Peasants, Intellectuals, and the State

中文譯名:《犁溝:農民、知識分子與國家》
編者:蕭鳳霞(Helen Siu)
出版:1990年
「你可以知道我(交書稿時)的心情是什麼,」現在說來,蕭鳳霞神色尤肅然而隱隱有憤慨,「我實在就是批判我的知識分子朋友的,你們沒做過文化批判,(沒)把自己跟歷代政權……好好想一想自己的定位,很多時候,很多不同的政權用了你們的熱情,用了你們的理想,然後搞到這樣,不是什麼人的錯。」
「這個照片是我對我的知識分子朋友那個時候做的比較強的批評,之後5年,被他們罵到要死,『天安門已經搞成這樣,妳還在罵我們』。可是這本書已經出版了20多年,還在賣,這本書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因為它問的問題,是一個已經超越了歷史時空的東西。」
「很多時候,很多不同的政權用了你們的熱情,用了你們的理想,然後搞到這樣,不是什麼人的錯。」
「要好好地自我反省自我定位」,不僅對與國家權力的關係如此,蕭鳳霞對學術研究亦是如此,「我們老了,很快走不動了怎麼辦,我們的想像、我們的熱情還可以去(田野),但跑田野的是靠你們兩代(年輕)人。」她鼓勵年輕的人類學者不必再走他們走過的華南老路,而應該走出華南,到別的地方去闖一闖,只要裝備好理論和方法工具,到哪兒都可以,「所以我就跑到非洲了嘛!」
蕭鳳霞在中大的演講現場又播了一首何韻詩的歌:「脱下透明的盔甲,你說什麼都不怕,對著北風呼喊,你說勝過裝聾扮啞,原來我已愛上屬於你的一種傻,你說西伯利亞有你的臘梅花……」
「我為什麼要播何韻詩的這首歌?你們不怕冷的話,還是要到西伯利亞去找你的臘梅花,」著一件草綠舊毛衣的蕭鳳霞笑著,如田野在身。

Hermann Sudermann (1857-1928): Frau Sorge ("Dame Care", 1887); 胡仲持

$
0
0
Hermann Sudermann was a German dramatist and novelist. Wikipedia

浦江清 撰  "近頃逝世之德國戲劇家兼小說家  蘇德曼評傳 1929.1.14 大公報 文學副刊
BornSeptember 30, 1857, Matzicken
DiedNovember 21, 1928, Berlin, Germany
SpouseClara Lauckner (m. 1891–1924)

 the novels Frau Sorge ("Dame Care", 1887):胡仲持中譯  憂愁夫人 (商務)
Title: Dame Care

Author: Hermann Sudermann

Translator: Bertha Overbeck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8487/8487-0.txt



WIKIPEDIA

胡仲持(1900年2月25日-1968年)字學志,筆名宜閒浙江上虞豐惠人,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記者、作家。中國共產黨黨員。[1][2]







生平



1919年,進入寧波效實中學學習,受五四運動影響,和同學合編《自助周刊》。1921年,考入上海郵務總局,不久考入《新聞報》館擔任記者,一年之後任《商報》編輯,並且和兄長胡愈之幫上虞青年在上海編印《上虞聲》,寄回上虞發行。他還加入茅盾發起的文學研究會。1928年,進入《申報》,歷任夜班編輯、國際版主筆,被譽為「申報四進士」之一。[1][2]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軍占領上海後,他留在上海租界,先後與他人合辦《譯報》、《譯報周刊》、《集納》等,並且翻印毛澤東論持久戰》、《論新階段》、《魯迅全集》等、翻譯出版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1939年,兩次遭到上海租界當局逮捕,獲中共地下黨營救而保釋。1940年,遭日偽當局通緝,逃往香港,先後在國際新聞社、《華商報》工作。後來,歷任桂林文藝作家協會總務部長、《廣西日報》(昭平版)總編輯、廣州《現代》半月刊主編等職務。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再度流亡香港,任新加坡《南僑日報》駐香港特派員。[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參與接管上海的新聞單位。195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上海《解放日報》編委兼國際組長、北京《人民日報》國際部資料室主任、外文出版社圖書編輯部副主任、中聯部亞非研究所研究員等職。[1][2]他還是《世界知識》雜誌從創刊到1950年代至1960年代的主要撰稿人之一。[3]


胡仲持會英語俄語日語德語梵文世界語等多種語言文字。[1]


1968年,胡仲持逝世。[2]


著作



1919年,胡仲持開始發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主要作品有:[2]


  • 譯著《憂愁夫人》、《世界文學史話》、《大地》、《憶列寧》、《月亮下去了》、《文藝鑑賞論》、《蘇聯小說集》、《憤怒的葡萄》。



译有《世界文学史话》、《愤怒的葡萄》、《森林里的悲喜剧》、《月亮下去了》、《白痴》、《俄罗斯母亲》(合译)





  • 編輯《世界文學小史》、《三十二國風土記》、《世界大都市》。[2]



家庭



  • 父:胡慶堦

  • 長兄:胡愈之。胡仲持是胡愈之的二弟。[1]

  • 三弟:胡伯懇

  • 四弟:胡學惠

  • 五弟:胡學恕(胡霍)

  • 子:胡序介

  • 女:胡德華(序昭)

  • 女:胡令升(序高)[4]









This is Not a Diary by Zygmut Bauman (1925-2017 Author of Liquid Modernity ) rebuffs plagiarism accusation此非日記 / Louis Althusser 來日方長︰阿爾都塞自傳

$
0
0


Zygmunt Bauman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Zygmunt_Bauman

Zygmunt Bauman (19 November 1925 – 9 January 2017) was a Polish military officer, sociologist and philosopher. He resided in England from 1971. After World ...


Zygmunt Bauman, sociologist who wrote identity in the modern world, dies at 91

Washington Post · 8 hours ago

 (Author of Liquid Modernity) 

社會學家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1月9日在倫敦家中離世,享年91歲。謝謝他在失速的時代,仍不忘正視現代人的困惑與創傷。
今期《字花》的專題「無法離線的戀人」,思考隨時斷線的「虛擬關係」,正是受他《液態之愛:論人際紐帶的脆弱》所啟發。2003年的著作,放諸今日依然不減其深邃。悼大師。


WARSAW, Poland (AP) — Zygmunt Bauman,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and prolific European sociologists of recent decades, has died at the age of 91.…
DAILYMAIL.CO.UK


Zygmunt Bauman (born 19 November 1925) is a Polishsociologist. Since 1971, he has resided in England after being driven out of Poland by an anti-semitic campaign, engineered by the Communist government he had previously supported. Professor of soci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Leeds (and since 1990 emeritus professor), Bauman has become best known for his analyses of the links between modernity and the Holocaust, and of postmodernconsumerism.

 http://en.wikipedia.org/wiki/Zygmunt_Bauman

This is Not a Diary

Front Cover
Polity, Feb 27, 2012 - Social Science - 200 pages
This is not a diary: while these observations were recorded in autumn 2010 and spring 2011 in the form of dated entries, they are not a personal reflection but an attempt to capture signs of our times in their movement - possibly at birth, at a stage when they are still barely perceptible, and in any case before they have matured into common, all too familiar forms, escaping our attention due to their banality. Some will perhaps settle in our daily life for a long time to come, others will fade and vanish before they would otherwise have a chance to be noted, recorded and explored in depth: in our fast-moving, protean and kaleidoscopic world, it is hardly possible to predict their future course and to decide in advance which of them will grow in volume and significance and which will prove to have been still-born. Whatever their fate, the author tried to take a leaf from William Blake's precept of seeing the universe in a grain of sand - and, having done so, alert us to what is or may be happening to our individual lives, forms of togetherness, shared prospects; to the ways we perceive and relate to each other, the forces that shape our life chances and itineraries; and to the ways we try to control, or at least influence, and sometimes even reform for the better, some or all those dimensions of our existence.These timely meditations by one of the most perceptive social thinkers of our time will appeal to a wide range of readers.

 第一篇2010.9.3早上5點鐘的沉思末尾充滿叡智.....
中文翻譯有些疏忽 譬喻 pointillist 不是斑斑駁駁
實驗.....start them off  非"開啟" 
 quasi-diary he reflects 黑體字沒翻 (中文p.5 英文p.3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pCV-f_NMKQgC&q


此非日記

  • 作者:(英)齊格蒙‧鮑曼
  • 出版社:灕江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3年
  •  收入的是齊格蒙•鮑曼于2011—2012年里寫下的日記式隨筆,他在文中對快速流動的現代社會中民主、自由、信仰等理念所遭遇的困境作了清晰而深刻的闡述,指出它們未來衍變的可能性方向,同時他也對西方政治現實、社會學家的人文立場作了獨到而令人深省的評論。

  • 目次
  •  2010年9月
    寫日記有無意義
    大戰風車的作用
    虛擬的永恆
    文字的耕耘
    超級大國和超級債務國
    關于平均數
    多任務處理
    盲目者領導無能者
    吉普賽人和民主
    信任的衰落和傲慢的膨脹
    憤怒的權利
    ............
    2011年2月
    全球地區化來臨的時代
    如何應對年輕人
    關于並非每個人都具備的美德
    關于毫無偏袒的祝福和詛咒
    一場人類海嘯及之後
    底線之下的底線
    外來的內部,以及在內猶外
    奇跡,也不完全是奇跡
    Facebook,親密性和非親密性
    在進攻之下構築堡壘
    美國人的夢想︰是發訃告的時候了麼?
    2011年3月
    H.G.威爾斯,和我的最後一個夢想與自白
    注釋
 *****
來日方長︰阿爾都塞"自傳" ---不是一般自傳/回憶錄是"懺悔錄"兼"答辯錄"......
中文譯者"3個月"就譯出 約1999-2000. 不知何故十幾年之後才出版.

 1976年秋~冬 『事実』[最初の自伝草稿]を執筆

 1977年5月 『第22回大会』を上梓。内容は1976年12月の講演。マスペロ社(fr.)『からの「延安叢書」(Cahier Yenan)の発刊の機会にアラン・バディウと再び接触。

自伝(『未来は長く続く』)執筆のきっかけ

(ウィキペディア・フランス語版より抄訳)fr:Althusser
アルチュセールは、1985年3月14日付の『ル・モンド』紙のある記事を目に留める。それは、パリ人肉事件の佐川一政が 書いた本の成功を取り上げた、クロード・サロートの記事だった。彼は精神病院に一時拘留されたが、予審免訴の恩恵を受け、すぐに本国に返されている。サ ロートはこう書いている。「我々報道者というものは、アルチュセールという権威的名前と、予審免訴というおいしい話とを一緒くたにして、すぐにことを大げ さに考える。犠牲者? そんなことには、三行すら書く必要もなかろう。主役は犯人である。」
アルチュセールの友人は、反論を勧めた。しかし、彼も予審免訴に与っているのだから、その記事はたしかに当を得ている。こうして、アルチュセールは 自伝をものして、自分のしたことを説明しようとしたのだ。(『未来は長く続く』の「編者による紹介」を参照〔邦訳には載っていない〕。)



Louis Althusser
Althusser.jpg
BornLouis Pierre Althusser
16 October 1918
Birmendreïs, French Algeria
Died22 October 1990 (aged 72)
http://en.wikipedia.org/wiki/Louis_Althusser


來日方長︰阿爾都塞自傳
作者:(法)阿爾都塞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来日方长
作者: [法]路易·阿尔都塞
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阿尔都塞自传
译者: 蔡鸿滨 / 陈越
出版年: 2013-5
页数: 440

内容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目录 · · · · · ·

中文版序言  陳樂民
法文版序言
来日方长
事实
年表
索引
译者后记



《來日方長——阿爾都塞自傳》譯後記
2013-5-22 8:48:21 來源:易文網作者:蔡鴻濱

    庚辰溽暑,鏖戰三月,終於愉快、欣喜地譯完這本小書。
    先說為什麼會感到愉快。幾年來,陸續譯過些托多羅夫、戈德曼、福柯、蜜雪兒·塞爾、利奧塔爾的理論著作,深為這些人的書裏內容晦澀難懂、語言佶屈聱牙所苦;譯時絞盡腦汁,傷透腦筋,譯後卻茫然若無所得。老友樂民囑我譯阿爾都塞的這本自傳,起初我因心有餘悸,仍有些遲疑,等粗略讀過一遍原書之後,正如他所說,覺得“這本書重在敍事,是我能看懂的”(見《一個哲學家的“懺悔”》),這才應承下來,翻譯時也確實感到輕鬆愉快得多。當然書中有些章節譯時也頗費斟酌,因為作者在敍事中既有“事實”和“幻覺”錯綜複雜的混合,也有“瘋狂”和“理智”的搖擺不定,另外還有些關於心理學、精神分析學、哲學的聯想闡釋也極為費解,所以一邊譯,一邊腦子裏閃過一個念頭:作者在寫這本自傳時是否抑鬱症和譫妄症已徹底痊癒。不過仔細想想,這倒也在意料之中,否則阿爾都塞就不成其為阿爾都塞,阿爾都塞也就不成其為哲學家了。
    更主要的還是欣喜的心情。要說欣喜,這話就長了,要追溯到半個多世紀以前。四十年代後期,我和老友樂民還在中學讀書。那時國民黨統治已日薄西山,搖搖欲墜,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像我們這樣的小知識份子,雖然也有些正義感,憂國憂民,胸中充滿悲憤,但終歸是“少年不識愁滋味”,不知怎麼突發奇想,說將來我們一起寫書,讓另一位李姓同學開書店,出書售書。不過當時我們並沒有“搭鉤”起誓,也沒有“歃血”為盟,隨著時間推移,加上世事變遷,這個願望也漸漸被淡忘了。五十年代,我們先後大學畢業,他被分配到外事部門,從事民間外交工作,跑遍世界五大洲,他自嘲說是“跑碼頭的”。我畢業後留在最高學府當了教書匠,在階級鬥爭的風口浪尖上磨爬滾打,經受考驗和鍛煉。我們各自幹的“行當”不同,不過都涉及一個“外”字,所以不論在國內、國外都有見面的機會,還有通信來往,可是“一起寫書”的事早都丟在九霄雲外去了。
    其實,那時候年輕人要想寫書又談何容易。我的老友在紀念李一氓同志的短文《瀟灑氓公》中,曾回憶起五十年代初隨一氓同志在一個國際組織工作,常駐國外,做些翻譯、秘書之類的事,看到這位領導同志在工作之餘,專注地根據宋、明底本校箋《花間集》,留下深刻印象。可是就他自己來說,雖然喜歡讀書,興趣廣泛,可是那時年輕人要“分配幹什麼就該只幹什麼,心不旁騖,才是忘我,一心撲在工作上”。至於自己的種種愛好、興趣,“贊之者寬厚地許以‘興趣廣泛’,責之者至少是斥之為‘不務正業”’。(見《學海岸邊》)我在學校裏該可以讀書習文了吧?其實不然,一來自己悟性不高,二來環境、氣氛也不許可。那時沒少學《實踐論》,也深知“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要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的道理,可是學歸學,真要實踐一下,嘗嘗梨子的滋味到底是甜的還是酸的,那就有“業務第一”、“白專道路”、“名利思想”之嫌。那時候,一扣上這幾頂帽子,比文革中的“臭老九”分量並不輕。那麼在學校裏所司何事呢?據說這所大學是“階級鬥爭的晴雨錶”,於是階級鬥爭便成了主課。“大批判”此起彼伏,接連不斷,於是在階級鬥爭的大舞臺上,人人出場亮相,全武行,大開打,個個搞得灰頭土臉,“洪洞縣裏沒好人”,到這時人的自信心都沒了,要想寫書恐怕也難以搦管了。就這樣,我雖然在外語系科工作,身邊有許多知名的導師,圖書館有豐富的中外文藏書,卻貽誤良機,從沒想過寫什麼,也不敢譯什麼,就“一心一意撲在工作上”。再往後,老友樂民在“大好形勢”下,下放到農村去三餐吃白薯,到外省幹校去勞動鍛煉;我則在“開門辦學”的名義下,隨外語系師生到離京城百里之遙的山村分校去種大田、修果樹、整河灘,教課成了“捎帶手兒”的事。這時我們在彼此通信中,誰也想不起再提“一起寫書”的事了。
    改革開放,撥雲見日。我的老友開始從事國際問題研究,成就斐然,屢有專著問世,而且將讀書治學的心得彙集成集,以饗讀者,曰《學海岸邊》、《文心文事》、《書巢漫筆》;我每見到他的新作總有一番驚喜,願先睹為快。我自己也在聯合國機構搞了幾年文字工作,然後又回到學校一心一意地教課;“老牛自知夕陽晚,不待揚鞭自奮蹄”,業餘時間也讀點書,譯、寫約二三百萬字,雖然做的都是三四十年前該做的事,但總算追回一點虛擲的寶貴時光,為文化事業作點綿薄貢獻。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友囑我譯《來日方長》,並表示要為譯本作序,我們終於“一起寫書”了。世事滄桑,人莫能測,半個世紀的夙願,兩人均到古稀之年才得實現,為此快事,不是值得令人欣喜的嗎?



   最後.還要感謝老友陳君樂民的女兒陳豐,是她挽救了被擱置幾年的本書譯文;也要感謝北京世紀文景文化公司的幾位編輯,是他們代我們那位早已失散的老同學,幫助我們實現了多年的夙願。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時,我和樂民老友站在天安門西側西三座門南邊自由觀禮,見到這位老同學走在群眾遊行隊伍裏,我們彼此打打招呼,從那以後就杳無音訊了。
    如今陳君樂民已歸道山,沒能見報我們一起寫的書;也不知哪位同學今在何處,但願他能見到半個多世紀前的同窗舊友搞成的這本小書。

                                                  蔡鴻濱
                                              于北京大學中關園



Zygmunt Bauman rebuffs plagiarism accusation

Sociologist claims high-quality scholarship does not depend on obedience to technical rules on referencing
Zygmunt Bauman
Source: Alamy
Pointed remarks: Zygmunt Bauman argues that high-quality scholarship does not depend on ‘obedience’ to ‘technical’ rules
An eminent sociologist has claimed that high-quality scholarship does not depend on “obedience” to “technical” rules on referencing after a PhD student accused him of plagiarising from websites, including Wikipedia, in his latest book.
Zygmunt Bauman, emeritus professor of soci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Leeds, was responding to claims that he fails to clearly indicate that several passages in his 2013 book Does the Richness of the Few Benefit Us All? are exact or near-exact quotations from the online encyclopedia and other web sources.
His accuser, Peter Walsh, a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hD student, said the websites are at times mentioned in passing as sources, but Professor Bauman does not make clear, through quotation marks or indented text, that he is directly reproducing material. He said this fulfilled the definition of plagiarism in the Harvard Guide to Using Sources.
Mr Walsh also flags up several instances in which the 88-year-old academic, after whom a sociology institute is named at Leeds, appears to reproduce mistakes in the allegedly plagiarised sources.
“He appears to have found [online] evidence to support his claims and stopped there.
“He hasn’t shown any desire to check the facts, statistics and quotes in his sources, and that is fairly elementary,” Mr Walsh explained.
Mr Walsh said he was a “huge admirer” of Professor Bauman, who has published nearly 30 books since the year 2000, and had only stumbled upon the alleged plagiarism after following up a reference in the book to the 1998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These reports are published every year [by 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I wondered why he was referring to such an old one, especially as his argument is that economic inequality has been getting worse in recent years,” he added.
Mr Walsh said a Google search revealed that he appeared to have “lazily plagiarised” a 2012 interview transcript from Asia Times Online, which also refers to the 1998 report, and in the process had reproduced mistakes. These included an erroneous reference to where the statistics were quoted in the UN report.
“After that, I noticed a number of casual references to Wikipedia, and was rather surprised that an ‘old-school’ intellectual would be so reliant upon it. I then thought it worthwhile to delve a little deeper,” he continued.
Mr Walsh admitted that it was “risky” to speak out against such a renowned figure, with “a number of allies built up over an exceptional career”.
“There has been a real need to proceed with caution, and I’ve taken advice from as many people as I could,” he explained.
But he said that Professor Bauman’s reputation made it especially important that “violations of the most elementary of scholarly standards” were exposed “if the reputation of academic sociology is something worth fighting for”.
Shown the allegations by Times Higher Education, Professor Bauman said that in 60 years of publishing he had “never once failed to acknowledge the authorship of the ideas or concepts that I deployed, or that inspired the ones I coined”.
“All the same, while admiring the pedantry of the authors of the Harvard Guide to Using Sources, and acknowledging their gallant defence of the private ownership of knowledge, I failed in those 60-odd years to spot the influence of the obedience to technical procedural rules of quotations on the quality (reliability, effectiveness and above all social importance) of scholarship: the two issues that Mr Walsh obviously confuses,” he said.
“As his co-worker in the service of knowledge, I can only pity him.”
Mr Walsh retorted that there was “nothing pedantic about asking authors to indicate when they are using the words of other authors”. He said Leeds’ own guide on plagiarism contained similar prescriptions.
Professor Bauman’s publisher, Polity, declined to comment on whether it had checked Professor Bauman’s manuscript for plagiarism.
A senior Cambridge academic, who asked to not be named, agreed that Professor Bauman had “a strong prima facie case to answer”. He knew of several graduate students who had been failed because their theses had been found to contain unacknowledged passages. He suggested that Professor Bauman’s apparent indifference was the result of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Earlier this year, Lewis Wolpert, emeritus professor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a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apologised for including unattributed material, including from Wikipedia, in two recent books. He said that after downloading the passages he had forgotten he had not written them.
Mr Walsh noted Wikipedia’s own warning against using it for academic projects because “anyone…can edit an article, deleting accurate…or adding false information”.

Viewing all 691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