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691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李進文《微意思》

$
0
0

【七味加一】
① 一腳疏影,一腳梔子香,時光自童年那頭跋涉而來一頭白髮。
② 多麼遼闊的靜,將我推倒,我近乎奢華地爬起來。
③ 手機說:「我以為你們低著頭是花謝了呢!」
④ 窗外有一名放晴的女子走過,她長長尖尖的影子刺了我一下。
⑤ 朋友歡聚,散會前相互提醒務必牢記:今天是不在日曆上的一天。
⑥ 你比我幸福,不代表我有何不幸;我慶幸自己往愈來愈幸福的方向犯錯。
⑦ 對人間的居所,應該要有一些挑高的想法,讓天堂可以順梯而下。
⑧ 用一笑放過自己吧,即便是庭院深深的一笑。
「我還在人世,不信你Google看看。」Google...
BOOKS.COM.TW




【世說新語.造句】


(1) 記得Line我

記得Line我,順便Line一下長河落日、Line一下大漠孤煙,我們都是群組。


(2) 分享……讚

「你有看到我分享的影片嗎?那是我的來生。」

「有啊,剛剛我回到前世點了你讚。」



(3) 穩定交往中

我與時間穩定交往中。但是,時間已讀不回,這讓我很焦慮。


(4) Google

「我還在人世,不信你Google看看。」Google map輕易找到荒煙蔓草的墓碑,碑銘的錯字也找到了──「但那不是我!我是編輯,有錯字一定會爬出來改正。」


(5) Wi-Fi

這裡Wi-Fi很慢耶~~「這裡」是指天堂或地獄?慢一點好,我們活得太快,死得也會不耐煩。


(6) 取消好友

我取消好友了!這世界愈來愈便利,連好友都可以直接省略「對不起」。


(7) 追蹤……上傳

我有七十億個人追蹤,除了你之外。你寂寞嗎?要不要上床到雲端。(大誤,是「上傳」)。


(8) 任意組合五個常用語

久旱不雨,猛日敲碗,老天跪求。驟然之雨,大推。雨過新霽,樹上有蟬(灑花),樹下有禪(遠目)。


(9) 洗版

都到了0.001秒洗版的年代,一隻蝸牛還慢慢擦牆,青苔還慢慢在牆上親筆提字。



(10) Po

你橫陳的內容讓我想到衣物,你素直的標題讓我想到肉體,情傷以後,我慢慢有靈魂可以讀你了。以上,原Po是正妹。





【孤獨】

暗香很沉,花叫很尖;腳步聲很淡,人很深。


【憂鬱】

一個字一個字救活自己,湊字成篇讀來又覺得真該死。


【絕望】

鬼從地底押熱情的岩漿來到人間,岩漿冷卻成灰色思想。多少年後,鬼依舊支頤著臉頰枯坐在思想上,無神地望著一列螞蟻敲鑼打鼓鑽回溫暖的地底。

【不離】

死亡只不過是貓追毛線球追到較遠的角落玩耍而已,始終有一條線,與生者相連。

【不棄】

堅持了一整夜,簾子還守住門口,黎明一來就簡單地把家移到光明的地方。


【因果】

有時肩並肩,卻感覺無比遙遠,比自作多情還遠;現在我壞得好笑,都怪你當初容忍我笑得好壞。

【另一種傷心】

眼淚太累,就打起瞌睡,咚地從臉頰摔下來,連骨折聲都珠圓玉潤啊。


【懷念】

筆忘記心,酒忘記醉,你忘記我已忘記你。懷念的意思是:你忘記自己卻被別人記住了。

【祈禱】

我沒方向感,包括人生,只會傻傻直直地南來北返;高鐵疾駛中,窗外星光燦爛,銀河畔捕鳥人跳上跳下很忙,天使在洗翅膀也沒閒著。高鐵加速,加速……「主啊,向上、還是向下呢?」我忍不住問了。


【如今】

如今就剩下短句和長夜、如今就剩下短刃和長嘆……我也曾長亭又短亭地一路風景過啊。

【幸福】

有時幸福就這麼來了,能不害怕嗎?於是開始急著翻找過去的日子到底發生什麼。卻只翻找到去年夏天金蟬脫下的殼,我拎起,穿上,學蟬叫叫叫,叫人生別逃。

【累了】

矮窗與長夜之間,一隻胖貓硬生生擠進來,衝著已經下雨的我,喵!好厲害的胖貓,叼著雨絲,一絲絲一絲絲拖走我。

【嫦娥】

下雨天接到星空打來已經流浪多年的一通電話,聽見那頭有清脆的啃咬聲,並非雜訊,我遲疑地問道:「喂~~是玉兔嗎?」頓了頓,電話那頭傳來一縷輕聲:「是寂寞!」

林義正

$
0
0

2015.9.7

 林義正老師來訪,我送他一本轉危為安 By W. Edwards Deming 2015版

我們互相介紹"淵博知識系統"與中國文化中的"易":道、學、術、技.....
1. 2012年退休,開放課程開設:《易經》解讀,約20萬5千造訪:
http://ocw.aca.ntu.edu.tw/ntu-ocw/index.php/ocw/cou/100S204

 《易經》解讀課程是以現存經、傳合篇挨的通行本《易經》為解讀的依據,目的在幫助選修此課的同學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思維的根本形式與內容,從中了解《易經》所含諸如存在、認識、價值、功夫、語言等觀念,及其可能的作用...

2. 奉元書院 周五晚 開"公羊春秋"。

特別是夫妻和在紐約大學NYU之經驗 (與Deming同事)。


2015.5.2

林義正


林義正〈和風談茶〉

無心論啥茶,有心品究茶;

茶物千千種,唯心一味茶。

HC:
想起曾在老師臺大辦公室喝濃茶.....

〈答漢清思喝濃茶〉

味依舊,思何久;學放下,莫深究。

hc:"自把紅窗開一扇,放他明月枕邊看。" --胡適日記1946.5.28 錄納蘭容若小詩之部分


給漢卿〈 如此績貂意如何〉
自把紅窗開一扇,放他明月枕邊看;
一片春園寂無聲,望月思情久迴盪。

****
 2012.6.18 立讀林義老師《春秋公羊傳倫理思維與特質》(2003)的結語
 (此書的日文參考資料真令人開眼界)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託之空言


 2012.4.21 晚上碰到林義正老師。在餐廳與他台灣的主體性的淪喪、 台電的五鬼搬運法......
才知道他服務台大三十七年之後,已於今年二月退休, 因為必須在三個月之內將宿舍交還大學。
最近將一半的書捐給台大圖書館和文化大學哲學系。
我建議他的退休演講拷貝給大家留念 (台大某老師的最後一課 ,有賣,每片二百元the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我慫恿他到我家隔壁的舊香居 Rare Books開開眼界 (這回注意李建復翻譯的Flaubert 情感教育

 1948年版(三聯前身) 定價4000元
他也到我處參觀  我希望他除了寫最後的數本書 還應該寫回憶錄和年譜 (他的一些老師活到九八歲 或一百零六歲  所以退休之後 真的來日方長  等於是還有殷海光老師的一輩子......)

他多談為國科會審論文以及教育部學位和升等論文的費用的制度變遷。

我因為讀毛子水先生論語今注今譯 (臺北商務印書館國學經典文叢) ,買了本戴維的論語研究史(長沙岳麓) 跟他請教一些問題。

用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九著書之難》作為今天與林老師的一段談話之緣。
  子書自《孟》《荀》之外,如《老》 《莊》《管》《商》《申》《韓》皆自成一書,至《呂氏春秋》《淮南子》,則不能自成,故取諸子之言,彙而為書。此子書之一變也。今人書集,一一盡出其手, 必不能多,大抵如《呂覽》《淮南》之類耳。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後世之所不可無,而後為之,庶乎其傳也與?  
  宋人書如司馬溫公《資治通鑑》,馬貴與《文獻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為後世不可無之書,而其中小有舛漏,尚亦不免。若後人之書,愈多而愈舛漏,愈多而愈不傳。所以然者,其視成書太易,而急於求名故也。  
伊川先生程頤晚年作《易傳》成,門人請授。先生曰:更俟學有所進。子不云乎?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俛焉日有孳孳,斃而後已。

---

 接到林義正老師的書訊,我與他有數面之緣。
他請我到辦公室喝過幾次茶,2010/11與他談他退休和新書的索引;2010/3 :張深切


這次才知道 他與巴壶天_百度百科-2010年7月12日 ...巴壶天(1904~1987)安徽滁县人。名东瀛,字壶天,号玄庐。


*****

《周易》《春秋》的詮釋原理與應用 作者 : 林義正 中國思想史叢書v.04 出版時間 : 2010年12月初版 出版單位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裝訂 : 平裝 語言 : 中文 ISBN : 978-986-02-6775-4 定價 : 400元
《《周易》《春秋》的詮釋原理與應用》一書是林義正近十二年來致力於中國經典詮釋的薈萃之作,全書以《周易》、《春秋》為焦點,透過九篇論文來呈現中國經典詮釋的原理與應用。前三章指出自孔子以來的詮釋傳統本身自有其基型、目的與方法,乃至詮釋背後思維範疇之原理,後六章則可視為原理之應用。作者長年研究先秦哲學,對先秦典籍極為熟稔,在西方詮釋學的強力激化下,反省傳統經學的詮釋活動,企圖找出其規律與原理,為中國詮釋學的成立,奠定堅實的基礎。本書立論謹嚴,勝義紛出,誠為精思之作。  



林義正,臺灣彰化人,1946年生。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曾任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教授兼系主任、研究所所長(2000-2003),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曾任教邏輯、哲學概論、倫理學、先秦儒家哲學、法家哲學、公羊春秋學、宋明理學、中國近現代哲學。目前講授中國哲學史、東方哲學問題討論、周易哲學等課程。著有《校補增集人天眼目》(與巴壺天先生合勘1982)、《孔子學說探微》(1987)、《巴壺天先生追思錄》(1988編)、《虛懷若谷》(1991)、《春秋公羊傳倫理思維與特質》(2003)、《孔學鈎沈》(2007)等書及論文四十餘篇。其中《孔子學說探微》獲教育部頒「教學資料作品七十六年度講義類甲等獎」,《春秋公羊傳倫理思維與特質》榮獲「2007年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出版補助」,論文曾獲國科會研究獎勵乙種4次、甲種14次。

江兆申:《雙谿讀書隨筆》《 靈漚類稿》《文徵明與蘇州畫壇》《關於唐寅的研究》等/董橋:《憶王孫》《畫梅》

$
0
0

「我沒有為繪畫生多少名山向道之心,也沒有為自己設下期望畫得一定要有多好,我只是慢慢的畫,畫不好仍然繼續慢慢的畫,便像一道淡淡的蝸涎,緩緩的橫過階隙。」- 江兆申
  1. 江兆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Wikipedia

    zh.wikipedia.org/zh-hant/江兆申

    江兆申(1925年10月26日-1996年5月12日),字茮原,齋名靈漚館。1925生於安徽歙縣岩寺鎮豐溪水畔。著名書畫、篆刻家,中國書畫研究學者,曾任臺北國立故宮 ...


我敬愛的江兆申老師夫人章圭娜女士於2014.11.10早上辭世,享壽88,師母是靈漚館所有學生的最慈祥的媽媽,爽朗的笑聲總是讓我們如沐春風。師母往生雖然高壽是生命的必然,但依然令人無限感傷。

明明寫了八個字。
侯 吉諒的相片。

2013.9.17網有閑閑指示 董橋先生的《憶王孫》
 這篇原是2011.12的雜記.     

 江兆申《雙谿讀書隨筆》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1987
故宮在外雙谿,不知道為什麼書名取雙谿?
江先生的文章都言之有物,很值得參考。
「因愛潘筆秀健,乃為錄目,並略加條理。至於千古才人,有名高實不稱,才優而聲未揚者,則又於此三致意焉。(《乙. 潘海觀山水冊》,頁62-73)




江兆申 的寫作都是很用心的作的年譜: 《文徵明與蘇州畫壇 》 【作 者】:江兆申著 【叢編項】:故宮叢刊 甲種 【裝幀項】:21cm / 274頁 【出版項】:國立故宮博物院 1976

1528年59歲 作"青陰試茗"....不及山僧有真識 燈前一啜愧相知"記曰:"相城會宜興王德昭 為烹陽羨茶 寫此青陰試茗圖 并系一律 時......"

香港某碩士論文: Title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Wen Zhengming(1470-1559) = 文徵明的 ...
hub.hku.hk/bitstream/10722/28636/1/FullText.pdf
檔案類型: PDF/Adobe Acrobat - 快速檢視


關於唐寅的研究》1976 等都過目過 可是都沒什深刻印象 當複習之 由於沒人作索引 所以 西州話舊圖的題詩 書前書後各引一次

我得之先生之斷句和異文

束髮從事,二十年矣。不能翦飾,用觸尊怒。然牛順馬()逆,願勿相異也。謹覆。

江南才子唐伯虎柳聞編 台灣商務 1989

----

記得讀過 江兆申先生的《 靈漚類稿》 :

靈漚館是江兆申先生的齋館名。本書彙集其文稿,分為四類。第一類為詩古文辭, 收錄詩文百餘首。第二類為書畫論叢,收〔新入寄存故宮的明佚名畫〕等評論書畫文章共十三篇。第三類為故宮讀畫劄記,共七百餘則,每則除畫件說明外,並就其 藝術特點發表看法,極受學界重視。第四類為東西行腳,為赴美參加討論會並參觀各大博物館及私人收藏所寫,對經眼的書畫多所評論,讀此可知中國書畫域外收藏 之一斑。

本書(版)特色

此書是江兆申逝世前親自規劃整理、指示出版的唯一文集,而其畢生思維、才情、學術見解、藝術研究亦盡收此一絕響中。

推薦文字

全書字字句句,誠乃文人畫家人品才學之凝集,足堪世人研讀再三。

作者簡介

江兆申,一九二五年生於安徽。一九四九年渡海來台,一九五○年求錄傅心畬為弟子學畫。一九六五年供職故宮博物院,擔任副研究員、處長至副院長,至一九九一年退職。一九九六年病逝。

---

江兆申(1925年10月26日1996年5月12日),字茮原,齋名靈漚館。1925生於安徽歙縣嚴寺鎮豐溪水畔。著名書畫篆刻家,中國書畫研究學者,曾任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兼書畫處處長。1996年5月12日因心肌梗塞猝逝於瀋陽魯迅美術學院演講席中。

[編輯]生平

1925年出生於安徽歙縣的書香世家。童年由雙親教導讀書習字,並由舅父指導作畫。入小學四年級,偶為人治印,受鄧散木先生稱賞。在傳統家庭教育薰陶之下,孕育了日後藝術創作的基礎。1949年間,渡海來台後擔任中學教師,次年投書溥心畬先生求錄為弟子,學畫,獲覆書云:「江君鑒,久游歸來,承君遠辱書問,觀君文藻翰墨,求之今世,真如星鳳。儒講授之餘,扺以丹青易米而已。讀君來詩,取徑至高,擇言至雅,倘有時來此,至願奉接談論。」始謁溥心畬先生於台北,從其研習詩文。
1965年,在台北市中山堂舉辦個人書畫篆刻作品展覽。個展的成功除贏得各界的好評之外,也因而獲陳雪屏葉公超兩先生舉薦進入國立故宮博物院任副研究員。國立故宮博物院豐富的中國藝術典藏,讓先生得以汲取歷代名家的精華。先生深入古書畫,致力於畫家與美術史研究,尤長時間投入明代唐寅的研究,並及於唐寅所處時代(十六世紀)蘇州地區畫家與完成文徵明年譜。精深的傳統文人素養,加上本身書畫創作的經驗,除了能提出精闢的論文以外,也為學術研究與展覽立下了相輔相成的先河。1969年陞任研究員。應美國國務院邀請,以客座研究員身分訪美一年。《關於唐寅的研究》一書,獲嘉新優良著作獎。「花蓮記遊冊」十二開,獲中山文藝獎,1972年陞任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處長,次年籌辦「吳派畫九十年展」。1974年以「依巖」二字巨榜,獲教育部六十三年書法獎。1978年陞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兼書畫處處長。在國立故宮博物院任職的二十七年裡。除了學術專業外,同時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博物館行政長才。
1991年9月自國立故宮博物院退職之後,先生移居南投埔里鯉魚潭側,建「揭涉園」。田園的山光水色,讓先生將中國的山水繪畫,與文人的雅趣美學,推展出一番新面貌。這時期的江先生創作力旺盛,作品質量俱佳,並且經常受邀參展與講學。1992年「戊辰山水冊」為大英博物館收藏,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行「江兆申書畫展」,次年選擇五十件作品巡迴展出,首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續展於安徽省黃山市博物館。並回鄉祭拜祖先嚴慈塋地,初遊黃山。1994年5月,黃山白雲溪景區摩崖石刻「臥石披雲」竣工,應邀遊山並勘察石刻。
1996年5月12日在東北瀋陽的魯迅美術學院學術演講會中,因心肌梗塞而離開人世。

[編輯]參考資料

《文人˙四絕˙江兆申》、李蕭錕 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0月,ISBN 957-474-047-1

[編輯]外部連結




****
網路上的一篇董橋談畫梅的文章


 老演員奧瑪.沙里夫長年住在巴黎那家Royal Monceau Hotel,古舊的樓房散發的豔香帶點過時的俗氣,去過的人都說很像書裏路易十四年間的金粉青樓:「這裏的濃咖啡特別好喝,」沙里夫說。「住旅館舒服。悶了下樓泡泡酒吧,裏裏外外那些人我全認識。房間有人收拾,雜事不必費心,半夜病了跟門房說一聲全巴黎的救護車通通趕來了」:"You know, when you live alone and you're not young, it's good to live in a hotel"。

  我也愛住旅館,從小愛到老:紛繁的紅塵一扇隔心的門扉,如寄的人生一框息肩的窗櫺;風雨濁酒的激揚過後,露橋聞笛的微茫歇盡,那個寧靜的四維空間恰是疏煙淡日的孤館,沒有無垠的牽掛,沒有徒然的繮鎖,沒有飄渺的顧盼。蓬萊舊事的扞格,綠楊芳草的縈繫,那個又陌生又熟悉的細雨院落竟是滌蕩肝腸的淨地,日夜繞樑的是隨緣隨盡的叮嚀,叮嚀揹負滿筐世味的過客拎起來跟放下去一樣自在。

  年少在萬隆英校讀書我認識一位程先生更是大半輩子住在旅館套房裏。是個老華僑,回過唐山拿過燕京學位,荷蘭洋行裏的買辦,一口荷語英語國語都漂亮,亞麻布西裝總是縐出許多文化來,濃濃一頭銀髮梳得又貼又亮,像三十年代的明星。從來單身,都說他雅好男色,我看不像。集藏了一大堆小冊頁倒是真的。我常跟著教我代數的龔老師去拜訪他。我們都喜歡那家殖民地風味的老旅館,大理石地板撐起一抱抱雕花的圓柱,雪白的粉牆鑲上紅木百葉窗,午後站在窗前凝望滿園花草的也許是吉普靈,也許是毛姆。山城天氣全年如秋,天花板上沒有吊扇,四壁只有一簇簇亮麗的壁燈照活了李曼峰的油畫。
臺靜農紅梅圖

  我們總是在套房裏的花園陽台上吃早餐喝下午茶,程先生也總是走進走出挑好多小冊頁給老師觀賞。「我年輕的時候在北平愛上梅花,陳半丁和高野侯給我畫過墨梅紅梅,我從此成了梅痴!」龔老師國學底子厚,出過兩本詩詞集,常說程先生早該蓋個別墅起名「暗香簃」。「住了幾十年旅館我自在,」程先生說。「有個自己的房子反而嫌煩了。」我真喜歡那些冊頁,顧鶴逸、吳待秋、吳湖帆、陸廉夫、金心蘭、陶冷月當然不錯;石濤散頁上那枝枯筆墨梅更瀟灑,跟王冕那幅大小一樣,情懷不同,石濤境界高一截。聽說程先生最不甘心那本王冕墨梅冊讓教我詩詞的亦梅先生捷足買走了,龔老師只好把家藏八大山人斗方瓶梅勻給他開心。

  畫梅畫的其實是胸中的學問和懷裏的清氣,貼切點說是寫不是畫。程先生套房裏那些古梅幾十年後我記憶中要數吳昌碩張大千和伊秉綬最動人。吳昌碩蒼茫孤冷如老衲;張大千堅貞秀媚如美人;伊秉綬草草幾筆倒是倔強如諍臣、古傲如匹士了!我的朋友學畫拜溥心畬為師,溥先生一味要他讀書寫詩做文章,說是腹有詩書畫便好。吳昌碩富雜學,遠傳統,滿心是寄居客棧的閑散情調,涉筆油然古剎氣魄;張大千有技巧又聰明,有俠骨又柔情,天生是流連後花園的才子襟懷,寫字畫畫自成舊家風範;只有伊秉綬那樣的學問境界,腕下紙上才散發得出八分傲霜生涯。墨卿而後,文人寫梅我看恐怕就剩沈尹默、溥心畬、張伯駒、和臺靜農了。我無緣親炙臺先生的墨梅,新近找到的是他錄甌香館句子的紅梅,該是晚年的「靜農寫梅於台北龍坡里」了,字和畫都耐細讀,真可以下酒!黃山谷說花光長老畫梅花「如嫩寒春曉行孤山水邊籬落間,但欠香耳」。臺先生的梅花幸虧也欠香:香了怕的倒是館閣氣了。

 (2005.10.2香港《蘋果日報》週日生活名采版「小風景」專欄;圖片來源:臺靜農紅梅圖,採自香港《蘋果日報》網站)


----



董橋:
憶王孫

8,136

故友江兆申詩好字好畫好出了名。傅玫喜歡江先生的詩和字,看我珍存江公許多信札和詩稿,挑了一封錄兩首七絕的舊信拿走了,照我吩咐翌日印一份影印本給我留 底。好些朋友喜愛江先生的字和畫。畫,我不敢亂求,字我倒替朋友求過三四張,都是江先生來我家談天順手寫在花箋上。小行楷真漂亮,運筆快極了,一邊寫一邊 說要幾張寫幾張,免得回台北懶得寫,一拖忘記了。傅玫愛遲了,錯過了,江先生走了,我送給她一封舊信江公在天上知道不會罵我:他愛勉勵晚輩,晚輩愛文學愛 藝術他高興。傅玫這幾個星期香港台北兩地飛,忙得很,跟我借了江先生的《雙谿讀畫隨筆》旅途上讀。這本書我讀過好幾遍,卷尾寫溥心畬那篇想起一次讀一遍, 不記得讀了多少遍了。溥先生是江先生的老師,教他寫詩教他寫字教他畫畫教了十多年。文章不長,只兩頁半,寫承教的瑣憶,寫溥老師論詩論字論畫的瑣言,很零 碎也很深邃,字字暗含做人做事做文章的道理,讀一遍,細想一遍,領會一遍。我好幾位老師都不在了,昔日胸中一絲薰回來的清芬慢慢消亡,難得江先生筆下溥老 師簡淡的教誨歷久彌新,誘人深思,發人戒懼。吟詩作文畫畫都不難,詩文丹青常保清新高潔不容易,江先生說溥先生筆尖從來不染半絲塵垢,那才難。台北臨沂街 六十九巷十七弄八號開講《易經》,溥先生說:「做人第一,讀書第二,書畫祗是游藝,我們不能捨本而求末。」半舊的日式八疊客廳裏靠窗是一張書桌,溥先生長 日盤坐在大方凳上作書作畫,客人門生自來自去,不必遞茶,不必應酬,偶爾一兩句簡短的問答,那麼安靜,那麼樸實,江先生說「真使我回味不盡,景仰不盡」。 江先生的詩詞文章習作溥先生從來不動筆批點,只指出應該改的地方:「我替你改很容易。但你最好想一想原因,自己去改。」江先生告訴我說他的詩文就是這樣 「想一想」想出來的:寫完一篇一句一句想,一字一字想,想了幾十遍改了幾十遍方才安心。這樣過了好幾年,想少了,改少了,人老了,詩老了,文老了,那是人 書俱老的境界。這回跟傅玫結伴來香港的賈先生說,他在美國看到溥心畬一幅工筆雙鈎野卉,跟我早年收藏的《秋園雜卉》小畫相似,只是多了溥先生題的詩,蠅頭 小楷工整秀麗,幾枝野卉也金鑄柔荑,真奇品。傅玫說藏家是台灣去的老先生老太太,在美國住了幾十年,賈先生很想買那幅畫,老先生肯賣,開價太高,買不成。 賈先生說溥心畬工筆雙鈎野卉傳世不多,設色清澹而厚重,也許是一遍一遍染上好幾遍,絹本紙本都很好看。溥先生作畫的情景江先生寫得最細緻:

先 生在作畫時,神態極其閒靜。平時對客揮毫,怡然談笑,欲樹即樹,欲石即石,大抵逸筆草草。若賓座無人,凝神捉筆,如作小楷書,井井然不知有外物。每一畫 成,另取他幅,積成多紙,再加染色。客在如以畫為戲,客去如以畫為寄,故飛動者如幽燕猛士,靜好者似深閨弱女。而一種孤高雅澹之韻,往往出乎筆墨之外。由 於通常盤膝而坐,故作品以中小幅為多。

溥心畬小幅小品風情萬千,最是可愛,也最搶手。小字更迷人,寒玉堂特製花框楹聯紙又小又俏,配上溥 先生小工楷尤其絕品,是中國近現代書畫史上空前妙象。沈葦窗先生說,戰前戰後海峽兩岸三地集藏溥心畬小楹聯的朋友多得很,藏品數量驚人的起碼有兩位收藏 家,一位珍藏二十副,另一位珍藏三十多副,聽說後人守不住,賣了,散了。我在台灣求學時代父執杏雨山房主人專藏溥先生的杖頭手卷和便箋小品,裝進幾個小提 匣好玩極了。便箋小品是山房主人杜撰的叫法,說字畫寫在便箋便條那麼小的宣紙上叫便箋小品。會做精細小品的書畫家不多,有品味的讀書人都喜歡,坊間越來越 少,我家幾幅溥先生小品都不算太小,依然妙麗,依然好玩。同輩好朋友中只剩沈茵珍藏溥心畬三幅便箋小品,一幅山水一幅觀音一幅殘荷,都題了蠅頭小楷。沈茵 家原先還藏了一件案頭硯屏,八小屏都是溥先生的字和畫,六十年代尾南洋書香門第買走了。聽說那是溥先生住北平萃錦園時期的作品,我藏過的《秋園雜卉》也是 那個時期畫的。說藏過,是說那件冊頁已經轉手歸了我的朋友何孟澈醫生。何孟澈太喜歡這件冊頁,他是我的忘年至交,照顧我的健康照顧了多年,西學深厚,國學 紮實,精通詩詞,苦練書法,舊王孫遺墨歸他供養我放心。孟澈囑我題跋,我膽怯,一拖再拖,前幾天白露前夕試寫幾句翰墨因緣交了卷:

《秋園 雜卉》乃溥心畬先生南渡前居萃錦園時期之寫生花卉,壬申癸酉年間大雅齋主人陸續得自寶島、香江,每得一幅,余即購藏,至甲戌晚春集得六幅,尺寸相同,筆調 一致,遂付裝池,並請啟元白江兆申前輩賜跋。啟先生所題〈落花詩四首〉,據趙仁珪先生云,係影射四凶之禍、文化之劫,誠古今托物言志之絕唱也,繫之《雜 卉》冊頁,平添百鳥驚心、百花濺淚之深意。與江先生所錄心翁《瑞鷓鴣》並讀,故國山河舊影盡在煙波蒼茫中矣!心翁雙鈎花草,我所愛也;啟老獨家書法,亦我 所愛也;江公曠代才子,深交多年,無所不談,誠我之畏友也。三家合集一冊,堪稱拱璧,今歸吾友孟澈秘笈,余心安矣!聊綴數語,以誌雅緣。癸巳年白露前三日 七一叟董橋於香島半山。

文章實難,寫字也難,吟詩填詞更不必說。溥先生江先生啟先生先後作古,孟澈逼我續貂,罪在孟澈不在我。溥先生給江 先生授課說,五言詩求沖澹,七言詩求雄蕩,古人說五言汎汎如水上之鳧,七言昂昂若千里之駒。還說寫字也一樣,榜書要「緊」,小楷要「鬆」。我開玩笑告訴江 先生說,溥先生這番話規範當代文墨也合適:隨筆求沖澹,政論求雄蕩;隨筆是水上之鳧,政論是千里之駒。至於寫字,我的遭遇是榜書越寫越鬆,小楷處處太緊, 真要命!都說字畫貴傳承,貴繼往,貴開來,溥心畬寫字畫畫的成就全出自他營造古意的功力,近現代書畫家中他堪稱今之古人,江先生說加上他氣質樸素清醇,別 人想學都很難學出名堂。傅玫早歲拜師鑽研中國藝術史,她說老師常翻看溥心畬書畫,說溥先生筆下浮現宋代元代明代書畫家濃厚氣韻,王蒙、文徵明、唐寅的影子 若隱若現,她讀了江先生的〈溥心畬〉知道老師說中了淵源。溥先生教江先生書法說:「寫字功夫,到最後要多看明人寫的條幅,看他整張紙中的行氣布白。」溥心 畬的大畫布白也講究,我家只留存一幅《夜訪古寺》,一九三八戊寅年作品,一百四十二厘米高,三十九厘米寬,蘇富比拍賣會上收的。這幅月下古寺溥先生南渡前 似乎畫過不止一幅,早年沈茵舅舅古玩店裏掛過一幅,尺寸稍微小一點,很快賣掉了。沈葦窗先生資料櫃一張黑白照片拍的也是《夜訪古寺》,佈局相似,詩句相 似,也許就是我家這幅,沈先生說大陸一本畫冊登過。記得我在拍賣會上一見傾心,故人無恙,月色如夢,欣然聯袂領回寒舍話舊。意境幽深的字畫真的可以相對話 舊。傅玫聰穎,看這幅畫倒想起人賞月亮多得是,月亮賞人才稀奇:「長空開積雨,清夜流明月,」她說,「看盡上樓人,油然就西沒。」蘇東坡弟弟蘇子由的〈中 秋夜〉:庭中賞月人次第上了樓月亮才悠悠西沉。筆尖輕輕一蘸,是天象,是世情,很新巧。

天閒老人 獨立性易全集

$
0
0
【任他凍折梅花影,接却江南白玉魂。】
最近自己也有新作《1949禮讚》問世的楊儒賓老師,為《天閒老人 獨立性易全集》寫了一篇序文,序文的開頭即指明:「我對獨立的印象始於他的書法與文化形象」。
楊儒賓老師並評述獨立禪師的書法「清瘦飄逸,遊絲纏綿,墨色多淡,間見飛白。不管遠觀近觀,皆如王謝子弟,飄然不群。」
附圖為獨立性易於1669年12月於狩野益信彩繪的十八種花卉圖上的題字,所題文字為「山桃花映玉欄杆,卯醉初醒罷合歡。多謝三郎深見惜,沉香亭畔夜來看。」今日的我們也可從其墨跡遙想其人。
而獨立禪師最後的辭世詞:「任他凍折梅花影,接却江南白玉魂。」也成為楊儒賓老師這篇序文題名「梅影玉魂」的概念來源。
閱讀楊儒賓老師序文〈梅影玉魂〉全文請見:
http://www.books.com.tw/web/sys_serialtext/?item=0010687706
臺灣大學出版中心的相片。






梅影玉魂
楊儒賓
 
我對獨立的印象始於他的書法與文化形象。
 
在十七世紀東渡扶桑的華裔文人與僧侶中,我偏愛獨立戴笠的書法作品。獨立東渡日本後,從隱元出家,隸屬黃檗宗。但世所稱黃檗三筆,無獨立之名。三筆中的即非如一的書作清媚多姿,頗富書家氣。隱元隆琦與木菴性瑫則墨濃筆健,雄邁粗豪。後世所謂黃檗書風,大抵指的是走隱元路線的書家,他們多愛寫一行書,字體也多濃眉叱目,如猛虎當道。禪宗有「萬里一條鐵」此一偈句,每遠觀黃檗僧侶的一行書,但見墨團滾滾,直中劃下,真是萬里一條鐵。
 
佛弟子總該是同體大悲的,字跡似乎也當逼肖其人。八大、弘一、良寬的字都枯燥中帶有絲絲的閑趣與生意,方外之士的字好像都該如此才算心筆相映,黃檗書法卻剛好相反。筆者個人的書史知識相當欠缺,不知黃檗書風受何人影響。明中葉後當令的吳門、華亭書風長得不像這樣,明季福建最富聲名的書家張瑞圖的書風劍戟森嚴,黃道周的書風古拙太玄,同樣見不著黃檗味。
 
談獨立,牽涉到黃檗書風,主要是對照用。獨立的字清瘦飄逸,遊絲纏綿,墨色多淡,間見飛白。不管遠觀近觀,皆如王謝子弟,飄然不群。杜甫詩:「書貴瘦硬方通神」,杜甫對美的偏向很強,不喜豐盈,而喜硬瘦。如用其語以月旦評黃檗諸家,我相信杜甫會選獨立,而不是隱元。在渡海一代俊彥中,獨立墨跡特顯清癯軼倫。據說獨立書藝受王寵影響,是耶?非耶?恐怕也是想當然耳。
 
獨立的頂相和他的書作可以相互輝映,我們現在常見到的獨立頂相是喜多元規畫的,短筇布衫,滿頭銀絲,天生一副天外苦行頭陀貌。他常用的印章有「天外一閒人」、「天閒老人」、「遺世獨立」諸印,印文氣魄極大,顯然不是應酬而刻的,而是有自況之意。能使用這幾塊印章的人還真不多,如果不是在前現代作海外遺民,如果沒有坎坷流離的生涯,更重要的,如果沒有出家後這個孤傲的法名,印文即會落空。他有他那個時代特有的奇男子的氣概。每看到他的字,他的印,他的人,不由自己地,總會飛閃出陳寅恪的名言:「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此獨立與彼獨立,連詞性都不同,實在沾不上邊,但我就是會將它們聚在一起,或者他們的「獨立」還真有相通之處。
然而,他最後的辭世詞云:「鑿々塵々傍海邨,不忘殘夢繞空軒。咄!任他凍折梅花影,接却江南白玉魂。」到底說什麼呢?被凍折的梅花影,銜接上的白玉魂,獨立在江南有什麼前塵往事?此詩署款:「壬子仲冬六日,臨命手筆,禿頂漢老獨立」,字跡意外地粗獷有力,可謂臨終不亂,「禿頂漢」一詞仍可見其倔強。此篇辭世作的書法精美,詞句也美,但指謂卻極撲朔迷離。我相信浮現在臨終前的獨立腦海的意象,應當不是聖徒的靈悟,也不是烈士的證詞,而是七十七年生涯總總難解的糾結。
 
在十七世紀東渡日本的華裔人士當中,獨立東渡的目的頗不清楚,朱舜水幾渡扶桑,其目的在乞師復明,終其一生,倔強如一。隱元東渡雖然不無可能有些政治的意圖,但主軸是宗教的使命感,這種意圖也是很清楚的。獨立為什麼東渡日本?反清復明?似乎不像。獨立對清廷的統治相當不滿,詩文中也不時露出麥秀黍離之思,但他畢竟不是朱舜水、張斐。為了宗教的傳布?顯然不是,他後來之所以皈依隱元,動機恐怕是很現實的,大概是在異地生存不易,所以需借宗門以庇蔭。獨立加入黃檗僧團後,一直受排擠,渾身不自在。閩、浙省籍之爭是說得出來的因素,獨立也一口認定受福建幫僧侶欺壓。但圍繞在隱元身旁的弟子是否認同獨立的佛弟子身分,恐怕也是重要的理由。
 
獨立的生平事蹟缺乏朱舜水那般的衝撞力道,但他的人卻又有股奇異的人格魅力,這種矛盾造成一種獨特的張力。三百多年的歲月流逝了,圍繞著獨立四周的謎團不見得拂得開,然而,這位骨子裡非儒非佛的僧侶畢竟在十七世紀的中日交流史上,留下不可抹滅的痕跡。他的醫術、書法、印刻在扶桑都有傳人,而且形成流派。獨立和黃檗僧團、東皐心越、朱舜水、陳元贇這波海外遺民,共同創造了一支新的江戶文化,他們聯合將東海的交流史推向了歷史的高峰,獨立是不該被遺忘的。

但獨立還是差一點快被遺忘了,在十七世紀這波卜居海外的畸民中,獨立這位重要書家的命運特顯坎坷,坎坷不僅在於他生前有家歸不得,更大的打擊在於他的精神所託的著作不得流傳。獨立身後,他的作品曾幾次集結,但幾次都在即將付梓之際,竟罹無妄之災。相對之下,黃檗三筆的每一筆都有個人文集、語錄流傳於世,而且僧徒食繁,瓜瓞綿綿。獨立這位望鄉的遺民卻只能孤坐海邊,遙想江南而神傷,緬憶往日空軒中的白玉魂。
 
後無復繼者,豈能成乎?興慶兄在獨立逝世三百多年後,毅然負起蒐羅遺文的使命,幾渡扶桑,幾乎走遍獨立生平經過的路途。興慶兄所蒐羅的文獻不知能否抵得上江戶時期幾次的集結?但可以確信的,這些詩文不少如同考古出土,所以即使江戶時期的蒐羅者也不見得全部看得到。纘先人之遺緒,發潛德之幽光,昔人視此為絕大的功德,當今則可視為功在士林之學術業績。在獨立逝世五個多甲子後,因興慶兄的努力,其人精神竟能復甦,我們終於有本初次集結的印刷本獨立文集可以閱讀,不能不說是非常幸運的事。


挑戰晶片:全球電子業的勞動權與環境正義 Challenging the Chip: Labor Rights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in the Global Electronics Industry

$
0
0


Challenging the Chip: Labor Rights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in the Global Electronics Industry


  本書挑戰電子業的「乾淨」神話,揭露晶片的黑暗面,讓我們看見高科技產業製造過程的全球化與電子廢棄物的跨國流通,如何在世界各地造成無數汙染與剝削,毒害環境與勞工健康。

  全球化發展讓高科技產業得以將充滿毒害的製程轉移至工資較低、環境及勞工保護法令較為寬鬆的地區,並將有毒廢棄物輸出至窮國。這種先進國家對後進國家的剝削嚴重傷害當地環境與勞工權益,當地政府與企業亦時常成為幫兇。然而,全球化也提供契機,讓運動者得以進行跨國串聯,制定跨越國界的勞動與社會標準來協調各國政策,共同抵抗國際資本的施壓,阻絕產業界以低標準的勞動與環境規範創造競爭優勢的漏洞。

  親身參與各國環境運動的作者群,透過美國、泰國、印度、中國、蘇格蘭、墨西哥、中東歐、台灣、日本等地的案例,讓我們看見站在第一線「挑戰晶片」的抗爭先驅如何應戰、如何運用各種極具創意的行動策略達到運動目的。揭露種種不正義,並非只為歸罪咎責,而是要重新闡明公部門及產業所應負的責任,提供更加人性化且得以永續發展的替代方案。


主編者簡介

泰德.史密斯(Ted Smith)


  美國矽谷毒物聯盟(SVTC)創辦人、前執行長暨資深策顧問,也是責任科技國際運動(ICRT)的共同創辦人與現任執行長。關注高科技產業污染問題長達三十餘年。

大衛.桑那菲(David Allan Sonnenfeld)

  紐約州立大學環境科學與林業科學學院(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Forestry)社會學及環境政策教授。

大衛.佩洛(David N. Pellow)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長期關注社會不平等與環境衝突之間的關係,投身多場環境正義運動,同時也參與永續發展的全球政策框架制定。

譯者簡介

地球公民基金會


  地球公民基金會是透過大眾募款成立的環境保護公益團體,2007年9月登記成立為地球公民協會,在此之前已累積約十年的環保運動經驗。2010年11月與台灣環境行動網(TEAN)合併,由174位捐款人捐助基金並轉型為基金會。主要關注山林、水資源、工業污染、責任科技,以及花東永續、廢核等議題。

  地球公民基金會透過調查研究揭露環境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同時發行刊物、舉辦教育活動以壯大公民力量,期望能促進法令制度、政策、生活方式的改變,重建人與土地的和諧關係,建立永續的社會,善盡台灣做為「地球公民」的責任。
 

目錄

推薦序   我們為何挑戰晶片?/邱花妹
推薦序   會寫字真好/胡慕情
推薦序   夢醒時分:起身邁向友善科技/林名哲
推薦序   科技來自人性,人性會帶來災難/詹順貴
導讀     綠色矽島夢︰晶片製造的全球挑戰/杜文苓
中文版序 / Ted Smith
前言:科技大代誌 / Jim Hightower
致謝

1. 高科技世界中永續發展和環境正義的探索
Ted Smith, David A. Sonnenfeld, and David N. Pellow

第一部  全球電子業
第一部導言

David A. Sonnenfeld
2.全球電子業的變動圖像:新經濟中的大量生產網絡
Boy Lüthje
3.半導體產業的職業健康
Joseph LaDou
4. 雙重危境:電子製造業中的性別與遷移
Anibel Ferus-Comelo
5. 「中國製造」:全球最快速成長經濟體的電子業勞工
梁寶霖、Sanjiv Pandita
6. 泰國電子業的企業社會責任
Tira Foran and David A. Sonnenfeld
7. 印度的電子業勞工
Sanjiv Pandita
8. 走出幽谷,又蒙上陰霾?
   ――中、東歐半導體工廠下的勞工與社區健康
Andrew Watterson

第二部  環境正義與勞動權
第二部導言
Andrew Watterson、張聖琳
9. 從草根到全球
――矽谷毒物聯盟的劃時代成就︰推動高科技產業的企業可課責性及永續經營之    社會運動
Leslie A. Byster and Ted Smith
10. 為職業健康的奮戰:矽谷經驗
――與阿曼達.霍爾斯的對談
Amanda Hawes with David N. Pellow
11. 兩個時代的移民工︰在矽谷的奮鬥與成功
David N. Pellow and Glenna Matthews
12. 蘇格蘭格林諾克國家半導體分公司的員工健康:殺人的自由?
James McCourt
13. 社區組織爭取勞動權、健康與環境品質︰美墨邊境的電視製造業
Connie García and Amelia Simpson
14. 墨西哥哈利斯科州:電子業的勞動權與職業健康
Raquel E. Partida Rocha
15. 打破矽的沉默:訴說台灣新竹科學園區內的健康與環境影響
張聖琳、邱花妹、杜文苓
16. 人不如土︰受污染所害的前RCA工人全球抗爭追尋正義(台灣)
顧玉玲
17. 電子業工會化:尋找新策略
Robert Steiert

第三部  電子廢棄物與生產者延伸責任
第三部導言
Leslie A. Byster、杜文苓
18. 電子產品的生命周期
    ――從毒物氾濫到生態永續:擺脫毒性的輪迴
Leslie A. Byster and Ted Smith
19. 日本的高科技污染︰日益明顯的問題與替代方案
吉田文和
20. 高科技的骯髒小秘密︰電子廢棄物貿易的經濟與倫理
Jim Puckett
21. 高科技廢棄物堆積如山,被遺棄的生命:印度德里的電子廢棄物
Ravi Agarwal and Kishore Wankhade
22. 電子產品的生產者延伸責任引進美國
Chad Raphael and Ted Smith
23.國際環境協定與資訊科技產業
Ken Geiser and Joel Tickner
24. 電器與電子類產品設計的改變︰瑞典與日本生產者延伸責任立法的效應
東條なお子
25.有毒的老兄(ToxicDude.com)︰戴爾電腦回收運動
David Wood and Robin Schneider

附錄A    環境正義原則
附錄B    矽谷電子製造業的社會和環境責任原則
附錄C    股東會決議案範本
附錄D     電腦回收運動原則聲明
附錄E    電子回收業者管理承諾

英文縮寫對照表
參考文獻
相關資源
作者簡介

陳文發《書寫者,看見》

$
0
0

陳文發相片


陳文發


2015/0909

聽說我的新書《書寫者,看見》剛印好,先貼出〈前言〉與大家分享

也說說,我寫專欄的經過


去年出版《作家的書房》之後,有書友與讀者狐疑地問我,書裡採訪的作家名單,是如何挑選的?怎麼有些早已不寫了,或者連聽都沒聽說過的作家也收入其中?我回說台灣的作家並非只有檯面上經常曝光的那些作家,還有很多作家不見得有機會,能在顯眼的主流媒體上發表作品,但他們仍持續創作著,也持續在發表作品,只是你不知道、你沒花心思去看見而已。拍作家多年來,我一向不會把作家的名字與作品,分類為,有名、不有名,好、不好,有聽過、沒聽過,這種對比的差別。對我來說,每位作家的作品,都有其生命的特色與風格。作家卸下書寫的光環,其實是與一般大眾沒兩樣,作家只是多了會思想、書寫的才能,回到現實生活,他們還是同樣得面對尋常人的愛情、婚姻、錢財等各個階段層面的問題,生老病死,必然少不了。

曾有幾回,私訊約書友去參加作家的講座,順道也請作家簽書,書友回訊說,哎呀,那位又不有名,不重要啦,我要去更有名的那位的場子。看到這樣的回覆,我心裡其實是不舒坦的,但也因而了解這位書友的價值觀,是建立在光鮮亮麗的知名度上,我想這也是普羅大眾的價值觀。台灣媒體氾濫的亂象,無形中已成功的掌控了大眾向左走、向右走,獨立思考的意識。

我非作家,也不是文學研究者,更非受過新聞採訪專業訓練的記者,開始寫「書寫者,看見」專欄稿時,我是毫無頭緒,不知從何寫起,完全無以知名度與否,來取決被寫者對象,我先從已拍過的作家、從日常點滴為先行,在生活中遇到的、看到的連結開始寫起,比如說寫專欄之前,先去新店請奚淞老師幫專欄名稱題字、在青田街巧見前輩詩人周夢蝶、丹扉老師打電話來約我,到西門町吃麻辣火鍋、去給剛辭世的楚戈上香、參加商禽的告別式等等。專欄內容在日常生活中,一篇篇抒展開來,接著寫幾位已辭世的前輩作家,與他們身前往來的回憶,更進而前去拜訪作家,談不上採訪,可說是聊天、閒談,在對話過程中,尋找有趣、有意思,可寫文的題材。

談到採訪,連想到多年前,曾與一位文字採訪者,我拍照,一同去中部為報社採訪拍攝某位作家,那天這位作家身體稍有微恙,採訪時不停咳嗽、打噴嚏,文字採訪問了作家幾個,可能是經常被採訪時所問到的問題,作家突然變臉,毫不留情面的,斥責採訪者說,你的問題,我書中都有答案,你根本沒事先做功課,當下我們真是被震攝到,無以回應。

後來我寫專欄,去訪作家,也曾遇過幾次類似的經驗。那回我也是以聊天方式與詩人對話,問他:剛開始寫新詩,有受到誰的作品影響,有崇拜的詩人嗎?他簡短的回說:沒有。我又問:有欣賞的詩人嗎?他說:有啦,哪沒有。我再問:那您欣賞某詩人作品?他說:不錯。當我又問起他是否欣賞另一位詩人作品時,他停頓了一會,雙眼朝著我,帶些怒氣的說:你這樣問會得罪人,有必要挖得那麼乾淨嗎?你給人家訪問,自己要切一個程度,刀要磨的多利,拿捏很重要,像我這被訪問者也會覺得不舒服,我又不是犯甚麼罪,不需要。

多年前還曾有回去南部偏遠的海濱小鎮拜訪一位作家,他是我多年來一直想去拜訪、想去拍下照片的作家,我經常留意報章雜誌對他的報導,以及他潛伏多年後發表的新作,見他來台北演講,我排除俗事特別趕去聽他演講,也帶書請他簽名,再幾個月後,我又去他的另一場演場現場,會後請他在之前簽過的書補上年份,也告知他我在報上有個寫關於作家方面的專欄,他拿出名片遞給我,告訴我他非常忙,要我再跟他寫信約時間。在信中,我向他寫道:「您好,我因長期在做台灣作家的照片拍攝,也在《中華日報》副刊,寫「書寫者,看見」專欄,主要寫作家創作的緣起與個人生命故事點滴,也希望能請您談談關於工作,以及小鎮這幾十年來的轉變。」

天未亮即出門,搭了好幾個小時的平快車來到小鎮,在他約定的午休過後準點時間抵達,一進到那家公司,櫃台秘書說你是《中華日報》那位先生吧,我點頭示意,她指著斜對角的辦公室,告訴我他在裡頭。我一進到那間辦公室,他正砌好杯普洱茶,親切微笑的端來前方辦公桌旁的櫃子上要給我,然後走回桌子後方,向我要名片,我打開背包,才想到之前剛搬家,地址、電話號碼都換過,還沒印新名片,所以近來都未帶名片出門,我說沒帶名片,他整個臉色與說話的聲調,就突然變了個樣子,問我你不是《中華日報》派來的嗎?我回說我之前跟您當面說過,也在信上寫過,我在《中華日報》副刊上寫專欄,並非報社派來採訪的記者。

他見我疑似詐騙份子,說話口氣完全變了樣子,他也沒請我坐下,我就站在他桌前,他說:你要問我甚麼快問,我沒那麼多時間?我拿出錄音筆,問他是否能錄音,他說:除非你是報社、雜誌社派來的,才能讓你錄音。於是我持續站在他桌前開始問:您原先公司的地皮,已經租用了幾十年,怎會臨時被房東收回?他還未回答我的提問,就直接質疑我:哎呀,你根本沒做功課嘛,你連筆、連筆記本都沒有,怎麼訪問?他說的這幾樣東西,全在我包裡,我已明白,他心念起了偏見,我說:您不相信我沒關係,您所有在報刊上的採訪,還有在網路上能看的資料、影片,我全部都看過,也聽過您兩次現場演講,沒採訪也能寫一篇出來,這次來最主要是想親口聽您談幾件事情發生的經過細節,還有報刊上幾篇報導引用的資料,與您演講現場講的有落差。沒關係,您很忙,我拍幾張照片就離開。

這時秘書,按鈴通知有客戶來訪,他起身以手勢指著我說:客戶比較重要,你先出去。我在客廳坐了幾分鐘,邊尋找適合拍照的背景,客戶走後,進去辦公室,我說拍幾張照片就離開,見他辦公桌背後雜亂,建議他換個位置或到客廳待客的沙發區,以素色的牆面為背景,拍幾張照片,他回說:我怎能隨便坐客戶坐過的椅子。又指著我手上的錄音筆說:你拿那個就想拍照啊?最後我從包中取出相機,他勉強讓我按下三張快門,進門前後不到十五分鐘,我隨即走人。

寫專欄遇到這些丁點小失落之外,其實大部分都是美好的經驗,記得剛寫下奚淞老師那篇文章發表不久,在紫藤廬看展時巧遇奚淞老師,他見我即把我帶到白先勇老師面前,誇我寫的好,當時我真是無地自容,不知往哪鑽是好,我深有自知之明,我想那是長輩不吝給予的讚美與鼓勵。寫到楊惠南教授,較為個人隱私的部分,請他先過目,他回說:沒什麼意見,真實的記錄就好。文字發表前《華副》羊姐,見內容有不妥的地方,也會適時給我修改意見。

也曾收到前輩作家畢璞老師的來信:「文發,報紙收到,謝謝你!大作文筆尚可,稍嫌瑣碎,我份屬長輩,所以坦白直言,請不要氣餒,你還年輕,多加磨練,當有可為也,加油吧!」長輩對晚輩真誠直言,至今我仍銘記在心。

走筆至此,又收到瘋狂的催稿信了,最後在被勒令靜音前,請再容許我多說兩句,感謝《華副》主編羊姐提供我書寫的發表園地,感謝每一位願意接受我訪談的作家,謝謝您們人生經驗的分享,以及「允晨文化」發行人志峰兄的支持,一切盡在不言中……………

IVANHOE =《撒克遜英雄傳》;The Fortunes of Nigel (1822)

$
0
0
胡適在1911年9月9日讀《荀子》及Walter Scott 的The Fortunes of Nigel (1822) is a novel written by Sir Walter Scott. The setting is some time between 1616 and 1625.




在一次訪談中,勒果夫提到自己從小就對歷史感興趣。至於他與中世紀的初次深刻接觸,似可回溯到十二歲那年的讀物:蘇格蘭作家史考特(Walter Scott)的暢銷歷史小說《劫後英雄傳》(Ivanhoe)。此書描寫的森林場景、騎士比武與鮮活人物如國王、騎士、俠盜羅賓漢、猶太美女羅貝嘉等等,都令他深深著迷。他真正決定投身於中世紀研究則是在二十多歲,通過嚴格的教師會考後。他自此認真閱讀所有與中世紀有關的一手材料,但也很快地發現典章文書等官方文獻在研究上的侷限性。對於社會、文化史有興趣的他乃企圖從告解手冊、帳簿等其他文獻來揣想當時人們的生活,對於文學作品、碑刻銘文所能提供的訊息更是不曾放過。在文字資料之外,考古出土的文物、各式載體上的圖像都進一步豐富了他對於中世紀物質文明、意識與想像世界的探索。 - See more at: http://kam-a-tiam.typepad.com/blog/2014/05/%E5%8B%92%E6%9E%9C%E5%A4%AB%E8%88%87%E5%8F%A6%E4%B8%80%E5%80%8B%E4%B8%AD%E4%B8%96%E7%B4%80.html#more


  1. Ivanhoe, by Sir Walter Scott - Project Gutenberg

    www.gutenberg.org/files/82/82-h/82-h.htm
    The Project Gutenberg EBook of Ivanhoe, by Walter Scott This eBook is for the use of anyone anywhere at no cost and with almost no restrictions whatsoever.


2009/6/29 拾得一本1964台灣翻印
書主記"現在大學很辛苦 但想到將來前途光明 將加倍努力"書主現在任教台大?


1968年我猛讀 IVANHOE=撒克遜英雄傳
現在什麼都忘記了,也沒好好讀一下原作。
2007/8/31 重讀這,想起Fellini的電影中拍完戲不肯散場的明星……
IVANHOE: A ROMANCE.by Walter Scott

Now fitted the halter, now traversed the cart,
And often took leave,----but seemed loath to depart!*

* The motto alludes to the Author returning to the stage repeatedly
* after having taken leave.




2004/6/29的筆記

關於英語簡史,我們不必研讀專書,而從Walter Scot小說《英雄艾文荷》 (IVANHOE) (項星耀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中,多少可以了解一些。
第一章說: ……總之,法語是高尚的、騎士的語言,甚至正義的語言,而遠為成熟和表達力豐富的Anglo-Saxon,被拋在一邊,只有粗俗的下等人才使用……然而,在土地主人與被壓迫的,耕種土地的下等人之間,必須有互相溝通的工具…….慢慢產生了我們今天……英語。勝利者和被征服者的語言得到巧妙的結合,後來它又常引入古典語言和南歐各國的語言,獲得了十分豐富的表現力…(p.3)
(CHAPTER I In short, French was the language of honour, of chivalry, and even of justice, while the far more manly and expressive Anglo-Saxon was abandoned to the use of rustics and hinds, who knew no other. Still, however, the necessary intercourse between the lords of the soil, and those oppressed inferior beings by whom that soil was cultivated, occasioned the gradual formation of a dialect, compounded betwixt the French and the Anglo-Saxon, in which they could render themselves mutually intelligible to each other; and from this necessity arose by degrees the structure of our present English language, in which the speech of the victors and the vanquished have been so happily blended together; and which has since been so richly improved by importations from the classical languages, and from those spoken by the southern nations of Europe.)

Caught red-handed
A Phrase A Week


Caught red-handedThe earliest known printed version of 'red-handed' is from Sir Walter Scott's Ivanhoe, 1819:
"I did but tie one fellow, who was taken redhanded and in the fact, to the horns of a wild stag."
Scott was an avid student of Scottish history and folklore, which he relentlessly mined for inspiration in his novel writing. He is certain to have heard 'redhand' before writing Ivanhoe. The step from 'redhand' to 'redhanded' isn't large, so calling Scott the originator of the term is perhaps being over generous to him. Nevertheless, the enormous popularity of his books



William Faulkner:"The Town" (1957) ; A Critical Study;A Critical Study of the Public Space in Hong Kong

$
0
0
"The poets are wrong of course. … But then poets are almost always wrong about facts. That's because they are not really interested in facts: only in truth: which is why the truth they speak is so true that even those who hate poets by simple and natural instinct are exalted and terrified by it."
-- Gavin Stevens from "The Town" (1957)

William Faulkner 的相片。




Dear All,
今天突然驚覺「其實,我不懂 critical study 是什麼意思」。
 
 critical study 是「批判的研究(具批判精神的研究)」?
 還是:「精審的研究(對文獻、材料經過一番審核、考察後的研究)」?
  例如這本書: William Faulkner: A Critical Study
 這樣的書名,代表作者對「威廉 福克納」作了怎樣的研究?
例如:
A Critical Study of the Public Space in Hong Kong  代表作者對香港的公共空間做了怎麼樣的研究?
      蘇錦坤 肅立提問

--
Ken Su
hc答:

批判理論/研究 (critical theory/study) 常常混用。
"批判研究"的老式(梁實秋-冰心)說法可能就是"文學批評",所以說,William Faulkner: A Critical Study其實就是 William Faulkner的作品、主題、美國南方傳統等的分析、研究。
至於A Critical Study of the Public Space in Hong Kong 一文,則更簡單,它只是指香港公共空間被私人地產開發公司和政府蠶食鯨吞的診斷和開方。

A Critical Study of the Public Space in Hong Kong
Lo Ka Man Claire
The blatant increase of malls and the continuous decrease of public space in the city are both undeniable facts. Some people accuse the private property developers of privatizing the public space and some argue that Hong Kong Chinese do not have the tradition of spending time in public space at all. This essay aims at revealing the needs of public space by Hongkongers and how public space in the territory is eaten up by both private property developers and the government. These will then be followed by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he co-existence and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private and public space can be made possible in Hong Kong  http://www.ln.edu.hk/cultural/programmes/MCS/Symp%2013/S1P2.pdf
------
University of Glasgow :: Schools :: School of Critical StudiesThe School of Critical Studies incorporates the following subject areas:
Our core commitment is to the practice of criticism, theory and interpretation, creativity and the study of language. The School’s research and teaching is supported by outstanding facilities, including Glasgow University’s world-renowned library.

William FaulknerA Critical Study

st
Ivan R. DeeJan 1, 1991 - Literary Criticism - 308 pages
In this fourth edition of his celebrated study of Faulkner, Irving Howe analyzes all of the great author's works, emphasizing the themes that run throughout the novels and stories. "The scheme of my book is simple," Mr. Howe writes. "First, I have tried to say what Faulkner's work is about, ' to report on the social and moral themes in his books; and then I have tried to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more important novels." Anyone who has enjoyed the special flavor of Faulkner's writing will appreciate Mr. Howe's careful analysis, and the student of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n literature will gain new perspective and insight. Mr.Howe successfully portrays the intimate connection between Faulkner's fiction and the emotional and psychic history of the South without slighting the universality that makes him one of America's greatest writers. "Mr. Howe is a shrewd critic, and he writes of Faulkner's achievements as a practicing novelist with a wary respect. He has a good many observations to make that should help readers in going through the novels. Alfred Kazin, New York Times

William Golding, The Author of 'Lord of the Flies'

$
0
0

William Golding ( 1911-19931983年諾貝爾文學獎) 1967作品 THE PYRAMID 引用(《金字塔》李國慶譯,上海譯文,2000p.15),不過注不詳盡。
我從這小說的題詞:「治民之道,以愛為本;心有愛則生,無愛則死。」(古埃及箴言)學到哲理。
想起上周聽他諾貝爾文學獎受講演說詞最後的一可愛(可….)英國警察之故事:
The very day after I learned that I was the laureate for literature for 1983 I drove into a country town and parked my car where I should not. I only left the car for a few minutes but when I came back there was a ticket taped to the window. A traffic warden, a lady of a minatory aspect, stood by the car. She pointed to a notice on the wall. "Can't you read?" she said. Sheepishly I got into my car and drove very slowly round the corner. There on the pavement I saw two county policemen.

I stopped opposite them and took my parking ticket out of its plastic envelope. They crossed to me. I asked if, as I had pressing business, I could go straight to the Town Hall and pay my fine on the spot. "No, sir," said the senior policeman, "I'm afraid you can't do that." He smiled the fond smile that such policemen reserve for those people who are clearly harmless if a bit silly. He indicated a rectangle on the ticket that had the words 'name and address of sender' printed above it. "You should write your name and address in that place," he said. "You make out a cheque for ten pounds, making it payable to the Clerk to the Justices at this address written here. Then you write the same address on the outside of the envelope, stick a sixteen penny stamp in the top right hand corner of the envelope, then post it. And may we congratulate you on winning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http://nobelprize.org/literature/laureates/1983/golding-lecture.html
*****

Student Connections
News Summaries
Daily News Quiz
Word of the Day
Test Prep Question of the Day
Science Q & A
Letters to the Editor
Ask a Reporter
Web Navigator

Teacher Connections
Daily Lesson Plan
Lesson Plan Archive
News Snapshot
Issues in Depth
On This Day in History
Crossword Puzzle
Campus Weblines
Education News
Newspaper in Education (NIE) Teacher Resources
Classroom Subscriptions

Parent Connections
Conversation Starters
Vacation Donation Plan
Discussion Topics


Site Guide
Feedback
Job Opportunities

In Daily Shouts: A new, sensitive spin on a literary classic.

“Just because we’re stranded doesn’t give you the right to use non-inclusive language,” Jack said.
NYR.KR|由 JOE KEOHANE 上傳





On This Day
June 20, 1993
OBITUARY

William Golding Is Dead at 81; The Author of 'Lord of the Flies'

By BRUCE LAMBERT
William Golding, the Nobel Prize-winning author of the classic "Lord of the Flies" and other disturbing novels exploring the dark side of human nature, died yesterday in his home in Perranarworthal, England. He was 81.
A heart attack was the probable cause, said Matthew Evans, chairman of Mr. Golding's publisher, Faber and Faber.
He was 73 when he wo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83, and he was knighted in 1988. Although he was primarily a novelist, his writing also included short stories, dramas, essays and poetry.
He was best known for his themes of the struggle between good and evil and for symbolism that invited interpretations on many levels. Indeed, some critics complained that he relied too heavily on symbolism that weighed down his work.
After 21 rejections, "Lord of the Flies" was finally issued in 1954 as his first published book, and it remains his most popular.
It portrays a group of proper British schoolboys who, when marooned on a deserted island by a plane crash during a global atomic war, lose their societal inhibitions and regress into blood-curdling tribal savagery.
His allegory achieved a cult status. The book inspired two films, was translated into 26 languages, sold millions of copies and became a standard on college and high school reading lists.
Sir William recalled that as a teacher he once allowed a class of boys complete freedom in a debate, but he had to intervene as mayhem broke out. That incident and his own war experiences inspired "Lord of the Flies."
"World War II was the turning point for me," he said. "I began to see what people were capable of doing. Anyone who moved through those years without understanding that man produces evil as a bee produces honey, must have been blind or wrong in the head." Another time he said: "Look out," he said, "the evil is in us all."
He confessed that as a youth he was sometimes a spoiled brat and a bully and "I enjoyed hurting people."
For a man who once complained of his "inability to write poetry," Sir William made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English literature.
Comparing him to Melville, the Nobel citation said: "William Golding's novels and stories are not only somber moralities and dark myths about evil and treacherous, destructive forces. They are also colorful tales of adventure which can be read as such, full of narrative joy, inventiveness and excitement."
Author Malcolm Bradbury described Sir Williams as "a dominant figure since the 1950's" in English letters and said that "Lord of the Flies" was a world classic. "He was a remarkable writer -- his work is peculiarly timeless." Describing his own work, Sir William said, "I am not a theologian or a philosopher. I am a story teller." Despite his reputation for pessimism on human nature, he said, "I think good will overcome evil in the end. I don't know quite how, but I have that simple faith."
Although his succeeding works never matched "Lord of the Flies" in sales, they continued to win close critical attention. They included "The Inheritors" (1955), "Pincher Martin" (1956), "Free Fall" (1959), "The Spire" (1964), "The Pyramid" (1967), "Darkness Visible" (1979) and, "Rites of Passage" (1980).
"Pincher Martin," describes the last moments of a drowning sailor.
"Rites of Passage" won Britain's premier literary award, the Booker Prize, in 1980. It describes a voyage to Australia in the 19th century, showing how a pompous cleric becomes involved in a sexual scandal and dies of shame. In 1987 Sir William completed a sequel to "Rites of Passage" called "Close Quarters." A third novel, "Fire Down Below," finished the series in 1989. His own favorite was "The Inheritors," about the destruction of Neanderthal Man by Homo Sapiens.
William G. Golding was born on Sept. 19, 1911, in Cornwall. He grew up in 14th Century house, next to a graveyard, and tried writing a novel at the age of 12. He was educated at Marlborough Grammar School, where his father taught, then studied science and later English at Oxford University's Brasenose College. He graduated in 1934 and received a master's degree in 1960.
After college, he became a settlement house worker and then joined the Royal Navy. He served as a lieutenant commanding a rocket-firing ship, took part in the 1944 Normandy landings and developed an enduring love of sailing and the sea. Early in his career he took up teaching English and philosophy, acting, directing and writing in London. He once spoke of death: "I'd rather there wasn't an afterlife, really. I'd much rather not be m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Me? Hah!"
He spent his last years quietly with his wife of 54 years, the former Ann Brookfield, at their home near Falmouth in the Cornwall area on the southwest coast. They had two children, David and Judith, who also survive.


"The Ambassadors" By Henry James (1903)《奉使記》

$
0
0

63歲讀到 Henry James 的這段話,真是點滴在心頭。林以亮在《前言》中說原先聽到的話是:"啊,你還年輕,你有的是時間,好好地生活!----《奉使記》趙銘譯,香港:今日世界,1969/1975三版,頁11

想起大三的室友M君。他長得很高、帥、壯、捲髮。一年的共同生活,可知他是標準的大丈夫。
我們最大的壯舉是1973年暑假的桃山四秀登山,見《東海大學第17屆畢業紀念冊 化工系》,204頁。
M君1975年畢業之後到美國留學。回來之後到清華教過書,也許只1~2年。他跟我們說,1978年?旅行南韓"漢城"的市公車,車掌與司機的溝通方式是車掌拍車體.....
我上一次跟他見過面是近二十幾年前,在臺大校門口。他告訴我某一老鼠會的獲利不錯,可加入。


Henry James
"Live all you can — it's a mistake not to. It doesn't so much matter what you do in particular, so long as you have your life. If you haven't had that, what have you had?.. What one loses one loses; make no mistake about that...The right time is any time that one is still so lucky as to have.. Live!"
--from "The Ambassadors" (1903)


"儘量生活;不儘量生活就是錯誤。不管你作什麼都沒關係,只要你能有你的生活。如果你沒有生活,你還有什麼?......一失不可復得,這一點必須切記。......適當的時刻是一個幸能掌握的任何時刻。......要生活。"
----《奉使記》趙銘譯,香港:今日世界,1969/1975三版,頁147

Leo Tolstoy 托爾斯泰:War and Peace 《藝術論》"What Is Art?" /The Cossacks. Tolstoy and His Problems

$
0
0

"This black-eyed, wide-mouthed girl, not pretty but full of life . . . ran to hide her flushed face in the lace of her mother’s mantilla—not paying the least attention to her severe remark—and began to laugh. She laughed, and in fragmentary sentences tried to explain about a doll which she produced from the folds of her frock."
--from WAR AND PEACE



\https://www.youtube.com/results?search_query=bbc+war+and+peace
Napoleon's determined bid to conquer Russia forms the background to War and Peace. The ensuing turmoil drives conflict and uncertainty for the books's core families. Paterson Joseph & John Hurt lead a stunning cast and Tolstoy provides the action in one of the world's greatest novels.
Download all ten episodes now > http://bbc.in/1IvVTz5


Napoleon's determined bid to conquer Russia forms the background to War and Peace. The ensuing turmoil drives conflict and uncertainty for the books's core families. Paterson Joseph & John Hurt lead a stunning cast and Tolstoy provides the action in one of the world's greatest novels.  Download all ten episodes now > http://bbc.in/1IvVTz5


War and Peace is 150 this year. Sadie Stein on the history of its publication: http://bit.ly/1DCmtFS




2015 marks the sesquicentennial for Tolstoy’s classic—depending on how you count.
THEPARISREVIEW.ORG|由 TIERRA INNOVATION 上傳


BBC Radio 4
We can learn a lot about the art of living from Tolstoy's War and Peace but we can also learn from the life of the master novelist himself. Tolstoy was a member of the Russian nobility, and his early life of the young count was raucous, debauched and violent.
But he gradually weaned himself off his decadent, racy lifestyle and rejected the received beliefs of his aristocratic background, adopting a radical, unconventional worldview that shocked his peers. So how exactly might his personal journey help us rethink our own philosophies of life?
Tolstoy's Secret's For a Better Life http://bbc.in/1xzNta2
Catch up & download War and Peace http://bbc.in/1BniJGY


We can learn a lot about the art of living from Tolstoy's War and Peace but we can also learn from the life of the master novelist himself. Tolstoy was a member of the Russian nobility, and his early life of the young count was raucous, debauched and violent.  But he gradually weaned himself off his decadent, racy lifestyle and rejected the received beliefs of his aristocratic background, adopting a radical, unconventional worldview that shocked his peers. So how exactly might his personal journey help us rethink our own philosophies of life?  Tolstoy's Secret's For a Better Life http://bbc.in/1xzNta2 Catch up & download War and Peace http://bbc.in/1BniJGY


War and Peace, Tolstoy's epic drama set against Napoleon's invasion of Russia, took over the airwaves yesterday. It's an epic tale of love, loss, vanity, death, destruction and redemption. If you've always promised you'll read it but never quite got there - hear this.
Download the dramas, to keep them forever > http://bbc.in/1vON2CC
Catch up > http://bbc.in/1BcnPHK

War and Peace, Tolstoy's epic drama set against Napoleon's invasion of Russia, took over the airwaves yesterday. It's an epic tale of love, loss, vanity, death, destruction and redemption. If you've always promised you'll read it but never quite got there - hear this.   Download the dramas, to keep them forever > http://bbc.in/1vON2CC Catch up > http://bbc.in/1BcnPHK



Leo Tolstoy's 186th birthday: Here's War and Peace in 186 words

Because although we should read it from cover to cover, realistically…
What better way to celebrate the birthday of Leo Tolstoy than to read his monumentally weighty tome War and Peace…?

Well, for those who don't quite have time to get through all 561,093 words (Oxford World's Classics edition) of it,The Independent has produced its own marvellously abridged version.
So, on the 186th anniversary of Tolstoy's birth, here it is; in 186 words.
Petersburg, 1805: glitzy party at Anna Scherer’s. Napoleon is on the march. Kuragins? Flashy, dodgy crowd, especially minx Helene. Rostovs? Nice, penniless Moscow clan, with headstrong son, Nikolai.
Gauche, thoughtful Pierre Bezukhov: a count’s bastard, super-rich (when dad dies) but adrift. Unhappily wed Andrey Bolkonsky’s the real warrior toff, but those dark nights of the soul! Pierre marries flighty Helene.
Catastrophe! Rows, affair, duel, break-up (and Helene’s bad end) guaranteed. Andrey, Nikolai confront Napoleon at Austerlitz: Russian debacle. Widowed, Andrey falls for blooming Natasha, who’s ensnared by married cad Anatol Kuragin.
Do-gooding Pierre tries to save the world: fails.
1812: here’s fateful Napoleon again, making history (but what is history?), invading Russia. Bloody slaughter at Borodino; Russia resists. Andrey’s injured, Pierre a fugitive, then PoW. Rostovs flee as Moscow fall.
Amid the misery, Natasha grows up fast; Pierre too, helped by saintly peasant. Nikolai rescues Maria, the dying Andrey’s sister. Napoleon retreats. Hurrah!
Liberated, Pierre bonds with Natasha; Nikolai and Maria spliced. Poor cousin Sonya, Nikolai’s long-suffering intended! Two new families: happily ever after?
Almost but what does it all (time, history, freedom, destiny) really mean?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What Is Art?" (Russian: Что такое искусство? [Chto takoye iskusstvo?]; 1897) is an essay by Leo Tolstoy in which he argues against numerous aesthetic theories which define art in terms of the good, truth, and especially beauty. In Tolstoy's opinion, art at the time was corrupt and decadent, and artists had been misled.


托爾斯泰《藝術論》耿濟之譯,台北:晨鐘,1972/82,
此譯本可能有不少小錯譬如說  p.28/95 Schiller 雪萊/席勒

上周末,台北懷恩堂有一場關於此論文的解說會. 我缺席.本書以"基督教藝術的任務就是實現人類友愛的連合."為結語.
The task for Christian art is to establish brotherly union among men. 
 
 What Is Art
 TRANSLATED FROM THE ORIGINAL MS.,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AYLMER MAUDE
 http://archive.org/stream/whatisart00tolsuoft/whatisart00tolsuoft_djvu.txt
 英文本有附錄譯文為此本漢譯所略去



Tolstoy and His Problems - Page 38 - Google Books Result

books.google.com.tw/books?isbn=0766190013
Aylmer Maude - 2004 - Biography & Autobiography
and to-day we are told by many that ar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morality — that art should ... I went one day, with a lady artist, to the Bodkin Art Gallery, in Moscow.


   第十卷
    
本卷包括根據英國倍因(Robert Nisbet Bain,通譯貝恩)的英譯本Russian Fairy Tales(一八九二年)選譯的《俄羅斯民間故事》,根據培因(即倍因)的英譯本Cossack Fairy Tales and Folk-Tales(一八九四年)選譯的《烏克蘭民間故事》,根據英國韋格耳(Arthur Edward Pearse Brome Weigall,通譯韋戈爾)所著傳記Sappho of Lesbos: Her Life and Times (一九三二年)編譯的《希臘女詩人薩波》,英國勞斯(William Henry Denham Rouse)著神話故事《希臘的神與英雄》(Gods, Heroes and Men of Ancient Greece,一九三四年),以及“其他英文和世界語譯作”。
    
《俄羅斯民間故事》譯於一九五二年五月,一九五二年十一月由香港大公書局出版,署“知堂譯”。一九五七年八月天津人民出版社重印此書,署“周啟明譯”。





Happy birthday to Leo Tolstoy.



Everyman's Library 的相片。


Lev Nikolayevich Tolstoy was born at Yasnaya Polyana, a family estate located near Tula, Russia on this day in 1828.
“Olenin always took his own path and had an unconscious objection to the beaten tracks.”
― Leo Tolstoy, The Cossacks
A brilliant short novel inspired by Leo Tolstoy’s experience as a soldier in the Caucasus, The Cossacks has all the energy and poetry of youth while also foreshadowing the great themes of Tolstoy’s later years. His naïve hero, Olenin, is a young nobleman who is disenchanted with his privileged and superficial existence in Moscow and hopes to find a simpler life in a Cossack village. As Olenin foolishly involves himself in their violent clashes with neighboring Chechen tribesmen and falls in love with a local girl, Tolstoy gives us a wider view than Olenin himself ever possesses of the brutal realities of the Cossack way of life and the wild, untamed beauty of the rugged landscape. This novel of love, adventure, and male rivalry on the Russian frontier—completed in 1862, when the author was in his early thirties—has always surprised readers who know Tolstoy best through the vast, panoramic fictions of his middle years. Unlike those works, The Cossacks is lean and supple, economical in design and execution. But Tolstoy could never touch a subject without imbuing it with his magnificent many-sidedness, and so this book bears witness to his brilliant historical imagination, his passionately alive spiritual awareness, and his instinctive feeling for every level of human and natural life. READ an excerpt here:http://knopfdoubleday.com/book/179295/the-cossacks/

* 加藤 周一《日本藝術的心與形》『日本文化における時間と空間』《世界漫游記》等等

$
0
0

   從亞洲各地到來的人們很快在日本形成了混血。因此,日本保留了亞洲各地的各種風俗和語言。雖然聽起來不文雅,但日本人確實屬於「雜種」。就算沒有得到科學證明,日本人也早已注意到自己的「雜種性」。日本人非但不以「雜種」為恥,反而一直以此為傲。20世紀後半期有代表性的日本知識分子加藤周一就將日本文化稱為「雜種文化」。


日本藝術的心與形系列名:加藤週一作品ISBN:978-7-5135-3021-7作者:(日)加藤週一開本:32開 頁數:352 頁出版日期:2013-05-01
《日本藝術的心與形》是葉渭渠先生主編的《加藤週一作品》的第二部。該文集將日本著名作家、評論家、文學史家加藤週一的經典作品以文學、藝術、文化為主題結集翻譯,分三部出版。 《日本藝術的心與形》包括三部分,分別是文化藝術概論、日本藝術的心與形、日本藝術精神的考察。首先,加藤先生從藝術家在日本社會中的作用揭示了藝術家與社會的關係,認為藝術家的工作是“恢復藝術與大眾聯繫的生命線”。其次,加藤先生從繪畫、音樂、建築、雕刻、陶瓷以及茶道等方面闡述了日本藝術獨具的美。最後,他對藝術作品注入了思想性解釋,從而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史意義。

“加藤週一作品”中譯本序主編的話第一輯 文化藝術概論傳統文化與現代的關係現代的藝術創造藝術家與社會——藝術家在日本社會的作用第二輯 日本藝術的心與形原始工藝的形水墨——天地的心像琳派美學掌中的宇宙浮世繪中的女性第三輯 日本藝術精神的考察日本的美學西洋畫與日本畫的區別佛像的樣式關於《源氏物語繪卷》宗達之我見光悅備忘錄鐵齋備忘錄日本的庭園日光東照宮論解說

日本文化中的時間與空間  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2011
『日本文化における時間と空間』岩波書店、2007年

加藤周一的《世界漫游記》 (詳下)

加藤周一記念講演会 「加藤周一のノート(未発表)を読む」

 20日18時、東京都渋谷区恵比寿3丁目の日仏会館ホール。ジャーナリスト鷲巣力が講演。評論家・加藤周一の残した膨大なノートの一部を読むことを通じ て、様々な問題を「関係」づけながら考察した加藤の思考の意味を考える。一般千円(学生500円)。要予約。日仏会館(電話03・5424・1141) へ。


2009/12

加藤周一

提供: フリー百科事典『ウィキペディア(Wikipedia)』


加藤 周一(かとう しゅういち、1919年9月19日 - 2008年12月5日)は日本の評論家医学博士。専門は内科学血液学
上智大学教授エール大学講師、ブラウン大学講師、ベルリン自由大学ミュンヘン大学客員教授、ブリティッシュ・コロンビア大学教授、立命館大学国際関係学部客員教授、立命館大学国際平和ミュージアム館長を歴任。

目次

[非表示]

生涯[編集]

東京府豊多摩郡渋谷町金王町(現在の東京都渋谷区渋谷)出身。父は埼玉県の地主の次男で、第一高等学校を経て東京帝国大学医学部に進学。同大学において青山胤通に師事したのちに医院を開業していた。渋谷町立常盤松尋常小学校(現在の渋谷区立常盤松小学校)から旧制府立一中(現在の都立日比谷高校)、旧制第一高等学校を経て1943年東京帝国大学医学部卒業。学生時代から文学に関心を寄せ在学中に中村真一郎福永武彦らと「マチネ・ポエティク」を結成、その一員として韻律を持った日本語詩を発表、他に文学に関する評論、小説を執筆。新定型詩運動を進める。肋膜炎のため徴兵猶予。
終戦直後、日米「原子爆弾影響合同調査団」の一員として被爆の実態調査のために広島に赴き原爆の被害を実際に見聞している。この終戦前後に、作家の堀辰雄の主治医となっていた。
1947年、中村真一郎・福永武彦との共著『一九四六・文学的考察』を発表し注目される。また同年、『近代文学』の同人となる。1951年からは医学留学生としてフランスに渡り、パリ大学などで血液学研究に従事する一方、日本の雑誌や新聞に文明批評や文芸評論を発表。帰国後にマルクス主義的唯物史観の立場から「日本文化の雑種性」などの評論を発表し、1956年にはそれらの成果を『雑種文化』にまとめて刊行した。1958年に医業を廃し、以後評論家として独立した。
1959年~60年の安保闘争において、改定反対の立場から積極的に発言した。1960年秋、カナダのブリティッシュ・コロンビア大学に招聘され日本古典の講義をおこなった。これは1975年に、『日本文学史序説』としてまとめられている。以後、国内外の大学で教鞭をとりながら執筆活動を続けた。『雑種文化』・『読書術』・『羊の歌』等の著書がある。また、平凡社の『大百科事典』の林達夫のあとをついで『大百科事典』をもとにした『世界大百科事典』の編集長をつとめ、その「富岡鉄斎」「日本」「日本文学」「林達夫」「批評」の項目を執筆した。
1979年より「朝日新聞」夕刊に「山中人間話」を連載、1984年に「夕陽妄語」と改題して2008年7月まで連載していた。1988年~1996年の間、東京都立中央図書館長。
2008年12月5日、多臓器不全のため東京都世田谷区病院死去した。病床にあった同年夏、カトリックの洗礼を受けた。89歳没[1]

人物[編集]

受賞歴[編集]

著書[編集]

  • 『文学と現実』中央公論社1948年
  • 『現代フランス文学論 第1』銀杏書房、1948年
  • 『道化師の朝の歌』(小説)河出書房、1948年
  • 『ある晴れた日に』(小説)月曜書房、1950年 のち岩波現代文庫
  • 『文学とは何か』 角川書店角川新書、1950年
  • 『抵抗の文学』 岩波新書1951年
  • 『美しい日本』角川書店、1951年
  • 『現代詩人論』弘文堂、1951年
  • 『戦後のフランス』未來社1952年
  • 『ある旅行者の思想』 角川新書、1955年
  • 『運命』講談社1956年
  • 『雑種文化』講談社、1956年 のち文庫
  • 『政治と文学』 平凡社1958年
  • 『西洋讃美』社会思想社現代教養文庫)、1958年
  • 『神幸祭』講談社、1959年
  • 『現代ヨーロッパの精神』岩波書店、1959
  • 『ウズベック・クロアチア・ケララ紀行』岩波新書、1959年
  • 『東京日記』朝日新聞社1960年
  • 『二つの極の間で』弘文堂、1960年
  • 『頭の回転をよくする読書術』光文社カッパ・ブックス1962年 のち、文庫 岩波現代文庫
  • 『加藤周一世界漫遊記』毎日新聞社、1964年
  • 『海辺の町にて』文藝春秋新社、1964年
  • 『三題噺』筑摩書房、1965年
  • 『芸術論集』岩波書店、1967年
  • 『羊の歌』正続、岩波新書、1968年
  • 『言葉と戦車』筑摩書房、1969年
  • 『日本の内と外』文芸春秋、1969年
  • 『中国往還』中央公論社、1972年
  • 『称心独語』新潮社、1972年
  • 『幻想薔薇都市』新潮社、1973年
  • 『歴史・科学・現代』平凡社、1973年
  • 『日本文学史序説』上下 筑摩書房、19751980年のち、文庫
  • 『現在のなかの歴史』新潮社、1976年
  • 『薔薇譜』湯川書房、1976年
  • 『言葉と人間』朝日新聞社、1977年
  • 加藤周一著作集』平凡社、1978 - 198019961997年 15巻補巻9巻・全24巻
  • 『山中人間話』福武書店、1983年 のち、朝日選書
  • 『夕陽妄語』1-8 朝日新聞社、1984年-2007
  • 『富永仲基異聞 消えた版木』かもがわ出版1998年
  • 『加藤周一講演集』1-4 かもがわ出版、2000年-2009
  • 『私にとっての20世紀』岩波書店、2000年 のち、現代文庫
  • 『過客問答』かもがわ出版、2001年
  • 『学ぶこと 思うこと』岩波書店・岩波ブックレット2003年
  • 『小さな花』かもがわ出版、2003年
  • 『講演集III-常識と非常識』かもがわ出版、2003年
  • 『高原好日―20世紀の思い出から』信濃毎日新聞社2004年のち、ちくま文庫
  • 『私たちの希望はどこにあるか 今、なすべきこと』かもがわブックレット、2004年
  • 『二十世紀の自画像』ちくま新書、2005年
  • 『吉田松陰と現代』かもがわブックレット、2005年
  • 『「日本文学史序説」補講』 かもがわ出版、2006年
  • 『日本文化における時間と空間』岩波書店、2007年
  • 『加藤周一戦後を語る 加藤周一講演集』 かもがわ出版、2009年

共著[編集]

対談集[編集]

翻訳[編集]

脚注[編集]

[ヘルプ]

関連人物・項目[編集]

参考文献[編集]

外部リンク[編集]



2007/10/18
這篇原文為 "加藤 周一一世界漫遊記"

不過 2007年新書
加藤周一{21世紀與中國文化}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日)加藤周一|主编:王晓平|译者:彭佳红

21世紀中國文化》是從加藤週一的大量著作中收集了有關於中國文化歷史的篇章。內容由加藤先生和譯者共同選定。

【图书目录】

致中国读者 (2004)
我和中国
寄语《中岛健藏展》
初次访问南京
中国的飞檐
敦煌有感
中国电影三题
北京的春天
北京的秋天
再访北京的秋天
历史和文化
战争和战后——日中关系的问题
从“南京”追溯到“旅顺”
香港有感
香港旅情
春秋无义战
儒教再考
三星堆的青铜器
中日文化的两极互反性
佛像群的发现
中国的水墨画和日本的水墨画
文学和翻译
什么是文学或有关《中国文学史》
“天丧予”或有关《论语》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
宋学的日本化
诗人们
明治初期的翻译——为何而译?译什么?怎样译?
文学的使命——在科学技术文明的时代
近代的翻译诗——翻译的叛逆之说
渊明和一休
提倡翻译
《圣经》和《论语》的意义
偷羊人的话题
趋庭日
翻译、风流、自然
21世纪和中国文化
新世纪的希望或有关“历史意识”
20世纪曾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围绕中国的国际问题和日本——与罗贝尔·吉朗的对话
多种语言的必要性
汉字文化圈的历史和未来——与一海知义的对话
对“汉字文化圈”构思的补充
东瀛风流人物——加藤周一(代后记)


且先看2005年4月的一則新聞

 
 "日學者抨擊新教科書事件

  加藤周一在華演講中指責日本隱瞞事實

   本報訊(記者文瓊)“日本在隱瞞歷史”,3月31日下午,一位略顯佝僂、白發蒼蒼的老人在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北京事務所一場名為“日本和平憲法與東亞” 的演講中,針對日本新教科書事件這樣對聽眾表示。這位已經85歲高齡的老人就是被譽為當代日本“百科全書式”的著名學者加藤周一,他此次是應日本國際交流 基金會之邀,來北京舉辦題為“日本與東亞文化”的系列講座。

  “日政府和社會都有責任”

  針對日本新教科書事件,加藤周一表示,一個國家的教科書往往都是選取對自己比較有利的內容,因此有不少存在隱瞞歷史事實的內容,在給教科書中歪曲歷史事實將不利於對青少年的教育。

   加藤周一說,按照自己的利益來解釋歷史的情況確實在很多國家都存在,但這並不能成為日本新教科書事件正當化的理由。德國在二戰中曾經殺害過猶太人和吉卜 賽人以及一些左翼人士,但在二戰結束后,德國的歷史書並不是對其不利的就不寫,因為如果它這樣做的話,就很難在歐洲和法國等其他國家共存,因此,德國和波 蘭等國共同撰寫了歷史教科書,還在自己的觀點后面寫上“僅供參考”字樣。

  他認為,日本的新教科書是在隱瞞事實,在隱瞞歷史。日本在 20世紀犯下了大量殺人和種族滅絕的罪行,如果不直接面對這樣的歷史事實的話,它和亞洲國家的關系就無法修好,中國和朝鮮半島的國家就不會答應的。德國是 一個正確面對歷史的成功例子。他還表示,日本態度不好,政府有責任,但同時日本社會的選擇也有問題,日本人對這個問題應該重視。

  “日本的選擇非常愚蠢”

   加藤周一還從文化意義上剖析日本侵華戰爭的原因。他指出,日本文化傳統最主要的是強烈的集團主義色彩,而在集體主義框架下很容易不看整體,隻看部分,這 就造成了日本隻注重本國內部框架,不注重周邊國家的事實。他認為,日本隻注重目的的實現而不注重手段的選擇是非常愚蠢的行為,目前日本隱瞞歷史事實是其與 亞洲各國很難修好的重要原因。加藤周一笑言“我來到這裡就是為了埋葬日本集團主義的”。

  呼吁日本反省歷史

  作為一 位有著深厚人文關懷的學者,加藤周一曾經長期不懈地呼吁日本要反省侵略歷史,並不斷批判日本社會出現的否定侵略歷史的言行,被譽為日本戰后“最大的知識分 子”。2004年,加藤周一和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等9位日本文化界著名人士還共同組成了維護日本憲法第九條的“九條會”,從反對修憲的立場出發,在日本各 地巡回演講,引起了強烈反響。"



在2000年北京光明日報發行他的"日本文化論"一書 (448頁 約三十四萬字)中已有此討論
更有意思的是下文中說的『日本文学史序説』乎主要語言(包括漢文)都有翻譯本
附一篇訪談 可知
"日本文化的雜種性""日本文學的基本特徵"等書都早有翻譯




立命館大學 國際平和博物館( 《台灣不會忘記》專任攝影‧胡慧玲)



加藤 周一
Wikipedia 日文 かとう しゅういち1919年9月19日 - )は、日本の評論家作家東京大学文学部エール大学講師、ベルリン自由大学ブリティッシュ・コロンビア大学教授立命館大学国際関係学部客員教授、立命館大学国際平和ミュージアム元館長。東京都生まれ。医学博士。専門は血液学九条の会の呼びかけ人の一人。


『加藤周一著作集』15巻補巻9巻・全24巻 1978 - 1980、1996 - 1997、平凡社


『加藤周一世界漫遊記』毎日新聞社, 1964 (後來收入講談社等) ---  此書有翻譯本『世界漫遊記』河北教育, 2002   

『日本文学史序説』上下 筑摩書房,1975、1980、大佛次郎賞此書有英文翻譯本

巫鴻 《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The Wu Liang Shrine: 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

$
0
0

 巫鴻 《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The Wu Liang Shrine: 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


這是巫鴻先生博士論文 (之後的專書多本都有漢譯了),1989年由Stanford 大學出版社出版:

The Wu Liang Shrine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

在Google Books ,幾可讀本書原著全文:如文末所聯

書副標題中的 Ideology翻譯"思想性",在本書第7頁翻譯成"思想觀念"。

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


作者: 巫鴻 (1945- )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日期:2015/05/01
語言:簡體中文




作者簡介 · · · · · ·



巫鴻(Wu Hung),早年任職於故宮博物院書畫組、金石組,獲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碩士。1987年獲哈佛大學美術史與人類學雙重博士學位,後在該校美術史系任教,1994年獲終身教授職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學亞洲藝術的教學、研究項目,執“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講席,2002年建立東亞藝術研究中心並任主任。

其著作《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獲1989年全美亞洲學年會最佳著作獎(李文森獎);《中國古代美術和建築中的紀念碑性》獲評1996年傑出學術出版物,被列為20世紀90年代最有意義的藝術學著作之一;《重屏:中國繪畫的媒介和表現》獲全美最佳美術史著作提名。參與編寫《中國繪畫三千年》(1997)、《劍橋中國先秦史》(1999)等。多次回國客座講學,發起“漢唐之間”中國古代美術史、考古學研究系列國際討論會,並主編三冊論文集。

近年致力於中國現當代藝術的研究與國際交流。策劃展覽《瞬間:90年代末的中國實驗藝術》(1998)、《在中國展覽實驗藝術》(2000)、《重新解讀:中國實驗展覽藝術十年(1990-2000)——首屆廣州當代藝術三年展》(2004)和《“美”的協商》(2005)等,並編撰有關專著。所培養的學生現在美國各知名學府執中國美術史教席。
內容簡介
研究回應從以往武梁祠研究中生發出來的四個主要方面,每一方面對於未來學術的進展都極為重要。第一方面是對武氏家族墓地的遺存進行清點和著錄。盡管這些遺存對研究東漢圖像藝術是極重要的資料,但相互矛盾的斷代、祠堂歸屬以及編目等諸多問題仍然存在。

此外如錯錄銘文等問題更使人迷惑。通過重新檢驗發掘記錄、以往著錄以及復原設計等材料,《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希望為武梁祠和它原本所處的環境,即武氏家族墓地,提供更完全、准確的信息。


目錄
總序

導言

上編 千年學術研究
第一章 武氏墓地遺存的發掘和初步研究
祠堂的配置與復原
祠堂主人及建造日期
祠堂及東漢墓地結構
第二章 武氏祠研究的歷史回顧
傳統學術
19世紀以來的綜合研究
現代研究
對意義的探尋
考古學的啟示
結論

下編 武梁祠:宇宙之圖像
第三章 屋頂:上天征兆
祥瑞形象及圖錄風格
征兆圖像的流行
武梁和征兆圖像
第四章 山牆:神仙世界
西王母與「陰」
西王母與昆侖山
西王母:從神仙到宗教偶像
偶像之表現:西王母及其仙境
第五章 牆壁:人類歷史
牆壁圖像的一般解讀
漢代的史學觀
古帝王和歷史進化
「三綱」與列女、義士
君主與臣民之責
拜謁場景:君權的表現
歷史學家的自我表現
跋:武梁祠石刻畫像的思想觀念

附錄
一榜題、圖像志、文本
征兆古帝王列女孝子和義士忠臣刺客
二武梁祠研究年表
三武氏祠畫像石詳目
四引用文獻目錄
五索引

































The funerary shrine of the Confucian scholar Wu Liang, created in AD 151, is the most important surviving pre-Buddhist monument in China. That is to say,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single work of visual art from the centuries that set the patterns of Chinese thought for almost two millennia. The importance of the shrine lies in the beauty of the stone reliefs on its walls and, especially, in the remarkably comprehensive iconography of its nearly one hundred scenes. They constitute, in effect, a coherent symbolic structure of the universe as the Han Chinese conceived it. This structure consists of three sections: the ceiling carvings present the Mandate of Heaven; the scenes on the two gables depict the paradise of the immortals; and the 44 stories related on the walls illustrate the history of mankind, starting with the creators of human culture and ending with a portrait of Wu Liang, who designed his own memorial. The author finds the shrine comparable, in the comprehensiveness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its iconography, to the cathedral at Chartres or the Sistine Chapel.

"The General in His Labyrinth" By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大將軍張宗昌詩集

$
0
0

大將軍張宗昌詩集(不許笑,笑就槍斃!)

2015-09-11 全球奇觀
張宗昌(1881年—1932年),字效坤,山東省掖縣人。綽號“狗肉將軍”、“混世魔王”、“三不知將軍”、“五毒大將軍”、“張三多”等。奉系軍閥頭目之一。

張宗昌嗜賭成癖,終日與骨牌為伍,當地人稱玩牌九叫“吃狗肉”,所以人稱“狗肉將軍”;還稱“三不知將軍”——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姨太太、不知道自己多少條槍、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錢。

張宗昌覺得自己既然身為孔聖人的父母官,不帶點斯文,枉來山東一趟。於是拜師學藝,一番苦練之後,自認功力大進,不久便出版一本詩集,分送諸友同好。看了不許笑哈,不然將軍要發怒~~

遊泰山
遠看泰山黑糊糊,上頭細來下頭粗。
如把泰山倒過來,下頭細來上頭粗。

笑劉邦
聽說項羽力拔山,嚇得劉邦就要竄。
不是俺家小張良,奶奶早已回沛縣。

注:奶奶應讀作一聲,以罵人的話入詩,真是狗肉將軍本色。

俺也寫個大風的歌
大砲開兮轟他娘,威加海內兮回家鄉。
數英雄兮張宗昌,安得巨鯨兮吞扶桑。

大明湖
大明湖,明湖大,
大明湖里有荷花,
荷花上面有蛤蟆,
一戳一蹦達。

詠閃電
忽見天上一火鏈,好像玉皇要抽煙。
如果玉皇不抽煙,為何又是一火鏈。

遊蓬萊閣
好個蓬萊閣,
他媽真不錯。
神仙能到的,
俺也坐一坐。
靠窗擺下酒,
對海唱高歌。
來來猜幾拳,
舅子怕喝多!

遊趵突泉
趵突泉,泉趵突,
三個眼子一般粗,
三股水,光咕嘟,
咕嘟咕嘟光咕嘟

注:張宗昌有次在大明湖,隨從為他講了劉鶚、杜甫等對濟南風光的評價,張宗昌沒頭沒腦地問:“杜甫是誰?他會打炮麼?”在趵突泉,有人向他誦讀和講解了一些詩聯:“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張宗昌聽不懂,不耐煩地說:“什麼他娘的狗屁詩!老子一句也聽不懂!看俺張大帥做一首來。”於是,順口胡謅出這首詩,隨行人等聽了,笑不敢笑,只好敷衍:“好,好,好。”

無題
要問女人有幾何,
俺也不知多少個。
昨天一孩喊俺爹,
不知他娘是哪個?

求雨
玉皇爺爺也姓張,
為啥為難俺張宗昌?
三天之內不下雨,
先扒龍皇廟,
再用大砲轟你娘!

破冰歌
看見地上一條縫,
灌上涼水就上凍。
如果不是凍化了,
誰知這裡有條縫

詠雪
什麼東西天上飛,
東一堆來西一堆;
莫非玉皇蓋金殿,
篩石灰呀篩石灰。

雪日大便
大雪紛紛下
老鴰啃樹皮
風吹屁股冷
不如在屋裡

網友對將軍詩作的評論:比梨花體強多了~~

Everyman's Library
“I'm old, sick, tired, disillusioned, harassed, slandered, and unappreciated.”
― from "The General in His Labyrinth" By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s most political novel is the tragic story of General Simón Bolívar, the man who tried to unite a continent. Bolívar, known in six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as the Liberator, is one of the most revered heroes of the western hemisphere; in García Márquez’s brilliant reimagining he is magnificently flawed as well. The novel follows Bolívar as he takes his final journey in 1830 down the Magdalena River toward the sea, revisiting the scenes of his former glory and lamenting his lost dream of an alliance of American nations. Forced from power, dogged by assassins, and prematurely aged and wasted by a fatal illness, the General is still a remarkably vital and mercurial man. He seems to remain alive by the sheer force of will that led him to so many victories in the battlefields and love affairs of his past. As he wanders in the labyrinth of his failing powers–and still-powerful memories–he defies his impending death until the last.

Everyman's Library 的相片。

i: six nonlectures, 《我:六次非演講》/ Fourteen Poems by E. E. Cummings 《康明思的詩》

$
0
0



E.E. Cummings reads Anyone Lived in a Pretty How Town

E.E. Cummings reads his poem Anyone Lived in a Pretty How Town
YOUTUBE.COM


1 位用戶的相片。
/This FULCRUM page is for true lovers of poetry and literature./



末節姊姊Rose結婚時Magi 念這首
[i carry your heart with me(i carry it in] By E. E. Cummings

i carry your heart with me(i carry it in
my heart)i am never without it(anywhere
i go you go,my dear;and whatever is done
by only me is your doing,my darling)
i fear
no fate(for you are my fate,my sweet)i want
no world(for beautiful you are my world,my true)
and it’s you are whatever a moon has always meant
and whatever a sun will always sing is you

here is the deepest secret nobody knows
(here is the root of the root and the bud of the bud
and the sky of the sky of a tree called life;which grows
higher than soul can hope or mind can hide)
and this is the wonder that's keeping the stars apart

i carry your heart(i carry it in my heart)




聽聽妙人錄音 多妙. 即使翻譯 也很可讀.
中華民國最有點研究e e cummings 的人是葉公超先生---參考朱自清日記....
 E.E. Cummings, i: six nonlectures, 1952-53.


The author begins his "nonlectures" with the warning "I haven't the remotest intention of posing as a lecturer." Then, at intervals, he proceeds to deliver the following:
1. i & my parents
2. i & their son
3. i & self discovery
 關於"濟慈"的資料 英文相當完備 幾乎可以論月-日追蹤John Keats的發展 --哈佛大學出的Keats傳最值得參考:



John Keats— Walter Jackson Bat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ww.hup.harvard.edu/catalog.php?isbn=9780674478251
Since most of Keats's early poetry has survived, his artistic development can be observed more closely than is possible with most writers; and there are times ...

精彩論文: 有漢譯
The Poet as Hero: Keats in His Letters (1951) , 收入The Moral Obligation to Be Intelligent: Selected Essays By Lionel Trilling,pp.224-


  E.E. Cummings,Norton Lectures 1952-53,   i: six nonlectur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至少提2次Keats. 第3講說他在哈佛大學讀書時   收到的印象最深刻的禮物是: Keats的詩信合集
於世間一切中我唯明了愛之神聖與幻想之真
他沉浸於那些精神的高空---一隻未知和不可知的鳥兒開始歌唱.......
4. i & you & is
5. i & now & him
6. i & am & santa claus
These talks contain selections from the poetry of Wordsworth, Donne, Shakespeare, Dante, and others, including e.e. cummings. Together, it forms a good introduction to the work of e.e. cummings.
 錄音
 https://soundcloud.com/harvard/e-e-cummings-1952

 《我:六次非演講》
試讀:第一次非演講:我&我的父母內容簡介· · · · · ·這是一本別出心裁、充滿詩意的小書,卡明斯用令人耳目一新的形式,通過六次“非演講”講述了作者的家庭,他的成長,他的詩歌理念與奇思妙想,以及對影響他創作的詩人們的評價,輔以大量經典的詩歌賞析。書中處處閃耀著奇思妙想的火花,在奇特的形式外殼之下,卡明斯顯示出卓越的抒情才能和藝術敏感。作者簡介 · · · · · ·ee卡明斯(1894—1962),美國著名實驗派詩人、畫家、評論家、作家和劇作家。深受達達主義和立體主義的影響,對詩歌進行徹底改造,創造出一種全新的卡明斯式詩歌模式。目錄 · · · · · ·第一次非演講:我&我的父母第二次非演講:我&他們的兒子第三次非演講:我&自我發現第四次非演講:我&你&是第五次非演講:我&現在&他第六次非演講:我&是&聖誕老人"我:六次非演講"試讀 · · · · · ·在這所謂系列講座的開場,我得好意提醒你們,我絲毫沒有打算扮成一個演講者。演講,或許是教學工作的一種形式;或許,教師就是一個類似智者之類的人。而我從來,至今也仍然,只是一個無知者。我所沉迷的不是傳道授業,而是學習。我向你們保證,如果一次查爾斯·艾略特·諾頓講座的提名邀請不是立即意味著將從中得以學到大量東西,我現在應該會在別的什麼地方。我還向你們保證,我站在...

****
康明思的詩 Fourteen Poems by E. E. Cummings (Comprehensive Study Guide) 台北:新亞 1975


E. E. Cummings in 1953
BornEdward Estlin Cummings
October 14, 1894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DiedSeptember 3, 1962 (aged 67)
Joy Farm in North Conway, New Hampshire
Cause of deathHemorrhage
Resting placeForest Hills Cemetery
Known forPoems, plays and other works of art
Influenced byAmy Lowell, Gertrude Stein
InfluencedRichard Brautigan
Brian P. Cleary
ReligionUnitarian
SpouseElaine Orr
Anne Minnerly Barton
Marion Morehouse
ChildrenNancy, daughter with Elaine Orr
ParentsEdward Cummings
Rebecca Haswell Clarke
RelativesElizabeth Cummings, sister


Poetry

Despite Cummings' consanguinity with avant-garde styles, much of his work is quite traditional. Many of his poems are sonnets, albeit often with a modern twist, and he occasionally made use of the blues form and acrostics. Cummings' poetry often deals with themes of love and nature,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individual to the masses and to the world. His poems are also often rife with satire.
While his poetic forms and themes share an affinity with the romantic tradition, Cummings' work universally shows a particular idiosyncrasy of syntax, or way of arranging individual words into larger phrases and sentences. Many of his most striking poems do not involve any typographical or punctuation innovations at all, but purely syntactic ones.
As well as being influenced by notable modernists including Gertrude Stein and Ezra Pound, Cummings' early work drew upon the imagist experiments of Amy Lowell. Later, his visits to Paris exposed him to Dada and surrealism, which in turn permeated his work. Cummings also liked to incorporate imagery of nature and death into much of his poetry.
While some of his poetry is free verse (with no concern for rhyme or meter), many have a recognizable sonnet structure of 14 lines, with an intricate rhyme scheme. A number of his poems feature a typographically exuberant style, with words, parts of words, or punctuation symbols scattered across the page, often making little sense until read aloud, at which point the meaning and emotion become clear. Cummings, who was also a painter, understood the importance of presentation, and used typography to "paint a picture" with some of his poems.[13]
The seeds of Cummings' unconventional style appear well established even in his earliest work. At age six, he wrote to his father:[citation needed]
FATHER DEAR. BE, YOUR FATHER-GOOD AND GOOD,
HE IS GOOD NOW, IT IS NOT GOOD TO SEE IT RAIN,
FATHER DEAR IS, IT, DEAR, NO FATHER DEAR,
LOVE, YOU DEAR,
ESTLIN.
Following his novel The Enormous Room, Cummings' first published work was a collection of poems entitled Tulips and Chimneys (1923). This work was the public's first encounter with his characteristic eccentric use of grammar and punctuation.

Some of Cummings' most famous poems do not involve much, if any, odd typography or punctuation, but still carry his unmistakable style, particularly in unusual and impressionistic word order. For example, "anyone lived in a pretty how town" begins:
anyone lived in a pretty how town
(with up so floating many bells down)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he sang his didn't he danced his did

Women and men (both little and small)
cared for anyone not at all
they sowed their isn't they reaped their same
sun moon stars rain
"why must itself up every of a park" begins as follows:
why must itself up every of a park
anus stick some quote statue unquote to
prove that a hero equals any jerk
who was afraid to dare to answer "no"?

Cummings' unusual style can be seen in his poem "Buffalo Bill's/ defunct" from the January 1920 issue of The Dial.
Readers sometimes experience a jarring, incomprehensible effect with Cummings' work, as the poems do not a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ventional combinatorial rules that generate typical English sentences (for example, "why must itself..." or "they sowed their isn't..."). His readings of Stein in the early part of the century probably served as a springboard to this aspect of his artistic development (in the same way that Robert Walser's work acted as a springboard for Franz Kafka). In some respects, Cummings' work is more stylistically continuous with Stein's than with any other poet or writer.

In addition, a number of Cummings' poems feature, in part or in whole, intentional misspellings, and several incorporate phonetic spellings intended to represent particular dialects. Cummings also made use of inventive formations of compound words, as in "in Just"[14] which features words such as "mud-luscious", "puddle-wonderful", and "eddieandbill." This poem is part of a sequence of poems entitled Chansons Innocentes; it has many references comparing the "balloonman" to Pan, the mythical creature that is half-goat and half-man.

Many of Cummings' poems are satirical and address social issues (see "why must itself up every of a park", above), but have an equal or even stronger bias toward romanticism: time and again his poems celebrate love, sex, and the season of rebirth (see "anyone lived in a pretty how town" in its entirety).
Cummings' talent extended to children's books, novels, and painting. A notable example of his versatility is an introduction he wrote for a collection of the comic stripKrazy Kat.
Examples of Cummings' unorthodox typographical style can be seen in his poem "The sky was candy luminous".[15]
Mr. Cummings’s eccentric punctuation is, also, I believe, a symptom of his immaturity as an artist. It is not merely a question of an unconventional usage: unconventional punctuation may very well gain its effect…the really serious case against Mr. Cummings’s punctuation is that the results which it yields are ugly. His poems on the page are hideous.[16]
Edmund Wilson, from an essay entitled, Wallace Stevens and E.E. Cummings (1924)



Biography of e.e. cummings
e.e. cummings

e.e. cummings (1894 - 1962)

Cummings was born i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o liberal, indulgent parents who from early on encouraged him to develop his creative gifts. While at Harvard, where his father had taught before becoming a Unitarian minister, he delivered a daring commencement address on modernist artistic innovations, thus announcing the direction his own work would take. In 1917, after working briefly for a mail-order publishing company, the only regular employment in his career, Cummings volunteered to serve in the Norton-Harjes Ambulance group in France. Here he and a friend were imprisoned (on false grounds) for three months in a French detention camp. The Enormous Room (1922), his witty and absorbing account of the experience, was also the first of his literary attacks on authoritarianism. Eimi (1933), a later travel journal, focused with much less successful results on the collectivized Soviet Union.
At the end of the First World War Cummings went to Paris to study art. On his return to New York in 1924 he found himself a celebrity, both for The Enormous Room and for Tulips and Chimneys (1923), his first collection of poetry (for which his old classmate John Dos Passos had finally found a publisher). Clearly influenced by Gertrude Stein's syntactical and Amy Lowell's imagistic experiments, Cummings's early poems had nevertheless discovered an original way of describing the chaotic immediacy of sensuous experience. The games they play with language (adverbs functioning as nouns, for instance) and lyric form combine with their deliberately simplistic view of the world (the individual and spontaneity versus collectivism and rational thought) to give them the gleeful and precocious tone which became, a hallmark of his work. Love poems, satirical squibs, and descriptive nature poems would always be his favoured forms.
A roving assignment from Vanity Fair in 1926 allowed Cummings to travel again and to establish his lifelong routine: painting in the afternoons and writing at night. In 1931 he published a collection of drawings and paintings, CIOPW (its title an acronym for the materials used: charcoal, ink, oil, pencil, watercolour), and over the next three decades had many individual shows in New York. He enjoyed a long and happy third marriage to the photographer Marion Morehouse, with whom he collaborated on Adventures in Value (1962), and in later life divided his time between their apartment in New York and his family's farm in New Hampshire. His many later books of poetry, from VV (1931) and No Thanks (1935) to Xaipe (1950) and 95 Poems (1958), took his formal experiments and his war on the scientific attitude to new extremes, but showed little substantial development.
Cummings's critical reputation has never matched his popularity. The left-wing critics of the 1930s were only the first to dismiss his work as sentimental and politically naïve. His supporters, however, find value not only in its verbal and visual inventiveness but also in its mystical and anarchistic beliefs. The two-volume Complete Poems, ed. George James Firmage (New York and London, 1981) is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his poetry, and Dreams in a Mirror, by Richard S. Kennedy (New York, 1980) the standard biography. e. e. cummings: The Art of His Poetry, by Norman Friedman (Baltimore and London, 1960) is still among the best critical studies of his poetic techniques.

但丁750歲了:Dante Turns Seven Hundred and Fifty

$
0
0
Philosopher and poet Dante Alighieri died ‪#‎onthisday‬ in 1321. His epic poem Divina Commedia (The Divine Comedy) is seen as one of the greatest works of literature. Portraying the journey of the afterlife through purgatory, heaven and hell, this image shows an historiated initial 'N' of Dante and Virgil in a dark wood, with four half-length figures representing Justice, Power, Peace and Temperance.http://bit.ly/1Nkaxz9
Image from Divina Commedia, Inferno and Purgatorio by Priamo della Quercia between c. 1442 – 1450, Italy, N.


The British Library 的相片。

Artist Joseph Anton Koch was born ‪#‎onthisday‬ in 1768. Here's his version of Dante's Inferno http://ow.ly/zx2K6


British Museum 的相片。



 George HOLMES 《但丁》彭淮棟譯,台北:聯經, 1984
DANTE   VITA NUOVA :A new Translation by Mark Musa, OUP, 1992

 《但丁精選集》呂同六編選,北京:燕山, 2004
 序.
 新生. 1
 神曲. 77
*論俗語 (節) 581
*嚮宴 (節)587
*帝制論 603
 抒情詩   679

 但丁生平及創作年表. 760


 * 北京商務都有全譯本





<但丁滿台北>
有一年的台北詩歌節非常不同,請來了好幾位來自烽火中東的詩人,包括永遠仇視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但在那年詩歌節揭示的主題「家園與世界」號召下,所有的矛盾和歧見都在「家園即世界,世界本家園」的「天下一家」共同認知中,消彌於無形,呈現一片和諧景象。
一位來自伊拉克北部科庫克的詩人法德希 阿尔-阿札威(Fishily Al-Azzawi)一踏入台北地區,便發現了一個令他詫異的現象,為什麼台灣到處都看到「但丁」的名字,台灣人為什麼這樣喜歡詩人但丁。原來有一家叫做「丹堤」的咖啡館,分店已開遍台北各地區,「丹堤」的英文DANTE本即詩人但丁的原文,這位伊拉克詩人對意大利的大詩人非常尊仰,看到到處招牌都有「但丁」,便在開幕致辭中說到台灣真是一個高文化水準的地方,這麽崇拜世界級的大詩人但丁。
但丁是意大利十三世紀至十三世紀間的著名詩人,他的最偉大的作品<神曲>對於世界任何詩的寫作者來說,都是一座不可能逾越的高峯。<神曲>在中國出現,也就是但丁這位詩人被介紹到中國來,早在清朝末年,清政府駐意大利公使夫人單士厘即在她的《歸潛記》一書中提到了但丁(當時譯為「檀戴」)和<神曲>(譯為「神劇」),她的兒子錢稻孫後來也將<神曲>的前三個章節用「騷體」譯出。我們最早讀到的全本<神曲>是由王維克参照法文和英文譯本,用散文體譯出‧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當時古稀的田德望神父直接從意大利文翻譯<神曲>,並詳加注釋,對我們中國讀者深入了解但丁極有助益。<神曲>歴來就被認為難解之書。有人譏諷「但丁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大家看不懂」。
早期中國作家像胡適,郭沫若,茅盾,魯迅,老舍,巴金都曾經對<神曲>情有獨鍾。新月派詩人王獨清還曾翻譯但丁最早一部抒情詩集<新生>。前幾年剛過世的巴金老人,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蹲牛棚時,巴金就認為他所在的牛棚簡直就像<神曲>裡面描寫的地獄,巴金在牛棚裡每日默誦<神曲>裡的詩句,作為支撑自己渡過苦難的精神力量。巴金後來一直倡導要說真話,也是向但丁學的、但丁就是為要爭取獨立自由,敢說真話,而屢遭放逐。
台北不應只是有以但丁為招牌的咖啡館為榮,而應有更多的人去讀但丁的作品,去感受但丁的偉大的心靈和高超的詩藝。








PAGE-TURNERMAY 20, 2015
Dante Turns Seven Hundred and Fifty
BY JOHN KLEINER
It’s hard to convey the importance of Dante’s place in Italian culture, but there are many possible explanations for the poet's enduring hold on the country.CREDITIMAGE VIA GETTY

On April 24th, Samantha Cristoforetti, Italy’s first female astronaut, took time off from her regular duti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to read from the Divine Comedy. She picked the opening canto of the Paradiso, in which Dante describes his ascent through the circle of fire and his approach toward God:


I was within the heaven that receives

more of His light; and I saw things that he

who from that height descends, forgets or can

not speak.



As Cristoforetti spun around the globe at the rate of seventeen thousand miles an hour, her reading was beamed back to earth and shown in a movie theater in Florence.

Ten days later, the actor Roberto Benigni recited the last canto of Paradiso in the Italian Senate. His selection included the poem’s famous closing lines:


Here force failed my high fantasy; but my

desire and will were moved already like

a wheel revolving uniformly by

the Love that moves the sun and the other stars.

The senators gave the comedian a standing ovation. That same day, Pope Francis made some brief remarks about the poet, officially joining what he called the “chorus of those who believe Dante Alighieri is an artist of the highest universal value.” He can, the Holy Father added, help us “get through the many dark woods we come across in our world.”

Dante’s seven-hundred-and-fiftieth birthday is sometime in the coming month—he was born, he tells us in Paradiso, under the sign of Gemini—and, to mark the occasion, well over a hundred events are planned. These include everything from the minting of a new two-euro coin, embossed with the poet’s profile, to a selfie-con-Dante campaign. (Cardboard cutouts of the poet are being set up in Florence, and visitors are encouraged to post pictures of themselves with them using the hashtag #dante750.) There’s talk of extending the celebrations to 2021, the seven-hundredth anniversary of the poet’s death.

I teach Dante to American undergraduates, and I struggle to convey to them his place in Italian culture. The obvious comparison is to Shakespeare, but this is like trying to make sense of Mozart by means of Coltrane: the number of centuries that divide Dante from Shakespeare is practically as large as the number that separates Shakespeare from us.

Italian kids first encounter Dante at school, when they’re in the equivalent of seventh grade. They return to him in the eleventh grade to study the Inferno in more depth. In twelfth grade, they work on the Purgatorio. Secondary school—liceo—lasts five years, and so in what might be considered the thirteenth grade, the text for the year is the Paradiso. I recently asked the high-school-aged son of an Italian friend of mine about the experience. “It’s annoying, boring, and it never ends,” he told me. “But then you get to like it.”

At the college level, the study of Dante ratchets up by slowing down. In the late nineteen-eighties, I spent a semester in Florence, where I sat in on a Dante course at the university. The entire term was devoted to the analysis of a single canto. As it happened, the canto was Inferno 19, which is devoted to simony. Dante reserves a special hole in the third sub-circle of the eighth circle of Hell for corrupt Popes; they are stuffed into it, one after another, headfirst. Their feet are then lit on fire. Among the issues the class discussed at length was how, exactly, new Popes could be accommodated. Had space been left open for all those that would come along? Or did each new arrival compress his predecessor into some kind of pontifical pesto?

Either because of or despite this pedagogical program, Italians, to a surprising degree, stick with Dante. Since 2006, Benigni has been staging hepped-up variations on the traditional lectura dantis, a form that goes back all the way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 to Boccaccio, who lectured on the poem in Florence’s Santo Stefano church. A typical lectura opens with a detailed gloss of a particular canto, followed by a dramatic reading of it. Benigni’s performances in Rome, Florence, Verona, and other cities have been watched live by more than a million people. Millions more have tuned into them on TV.

Similar, if stodgier, lectures are delivered all over Italy at societies set up expressly to foster appreciation of the Divine Comedy. In Rome, for example, the Casa di Dante sponsors a lectura dantis every Sunday at 11 A.M. Owing to holidays and long summer breaks, six years of Sundays are required to get through the poem, at which point the whole process starts over again. It’s not unusual for two hundred Romans to attend. Some are liceo students, perhaps there under duress, but most are middle-aged and beyond. After one recent session at the Casa di Dante, I asked the white-haired gentleman sitting next to me what everyone was doing there. “I don’t know about the others,” he said. “I always come.”



There are, of course, many possible explanations for Dante’s hold on Italy, including, after seven hundred and fifty years, sheer momentum. Language, too, clearly plays a part. When Dante began work on the Comedy, none of the different dialects spoken in Italy’s many city-states had any particular claim to preëminence. Latin, meanwhile, was the language of the Church and of institutions such as the courts and universities. (Dante wrote “De Vulgari Eloquentia,” his defense of the vernacular, in Latin.) Such was the force and influence of the Comedy that the Tuscan dialect became Italy’s literary language and, eventually, its national one. The fact that people in Venice and Palermo could understand Cristoforetti as she read from the Paradiso in space was due, in a quite literal sense, to the poem that she was reading.

For the last nine months, I’ve been living in Rome, and the experience has helped me to appreciate another, more subversive side to Dante’s appeal. Though he may be force-fed to seventh graders, applauded in the Senate, and praised by the Holy See, Dante is, as a writer, unmistakably anti-authoritarian. He looks around and what he sees is hypocrisy, incompetence, and corruption. And so he strikes out, not just at the Popes, whom he turns upside down and stuffs in a hole, but also at Florence’s political leaders, whom he throws into a burning tomb, and his own teacher, whom he sets running naked across scorching sand.

In 2015, this sort of frustration still feels fresh. Earlier this month the latest World Expo opened in Milan, on the edifying theme of “feeding the planet.” All spring, the papers have been filled with stories of bid-rigging and extortion. Just the other day, the Expo’s procurement manager and six other officials were arrested for graft. “No one should be surprised,” Milan’s Corriere della Sera editorialized. To express their anger over the billions in public funds lavished on Expo, students went on strike and cars were burned in the streets of Milan. It’s hard to know what Dante would have made of flaming Fiats, but it seems likely that he would have sympathized with the protesters: for the abuse of public trust, he prescribed swimming in boiling pitch, and for avarice, an eternity spent rolling stones in circles.

Michel de Montaigne《蒙田隨筆全集》"The Complete Works" /《随筆集》中的權威與治理,教育學/Journal de voyage《蒙田意大利游記》

$
0
0
Everyman's Library
"Wherever your life ends, it is all there. The advantage of living is not measured by length, but by use; some men have lived long, and lived little; attend to it while you are in it. It lies in your will, not in the number of years, for you to have lived enough."
--from "The Complete Works" by Michel de Montaigne, who died on this day in 1592
Humanist, skeptic, acute observer of himself and others, Michel de Montaigne (1533—92) was the first to use the term “essay” to refer to the form he pioneered, and he has remained one of its most famous practitioners. He reflected on the great themes of existence in his wise and engaging writings, his subjects ranging from proper conversation and good reading, to the raising of children and the endurance of pain, from solitude, destiny, time, and custom, to truth, consciousness, and death. Having stood the test of time, his essays continue to influence writers nearly five hundred years later. Also included in this complete edition of his works are Montaigne’s letters and his travel journal, fascinating records of the experiences and contemplations that would shape and infuse his essays. Montaigne speaks to us always in a personal voice in which his virtues of tolerance, moderation, and understanding are dazzlingly manifest. Donald M. Frame’s masterful translation is widely acknowledged to be the classic English version.


Everyman's Library 的相片。



Yale University Press 新增了 1 張相片。

Yale University Press 的相片。

Michel de Montaigne gives advice to UK education secretary, 教育的浪費


蒙田《随筆集》內。有許多教育學等方面的宏文.....光是篇名上有"教育"字眼的,就有3篇:
論教育
論兒童教育
我譴責教育上的一切體罰
 




梁宗岱黃建華《蒙田隨筆1987 =我不想樹立雕像》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6
本書作者以懷疑論抨擊教會與封建制度、批判經院哲學,崇尚自然、崇尚自我這一口號主要力行者之一.

目錄 · · · · · ·

第一部分
論不同的方法可以收同樣的效果
論悲哀
論靈魂缺乏真正物件時把情感寄託在假定物件上
論閒逸
論說誑
論辯才的急慢
論預兆
論善惡之辨大抵系於我們的意識
論恐怖
論死後才能斷定我們的幸福
論哲學即是學死
論想像的力量
我們的感情延續到死後
論隱逸
論教育
論憑我們的見識來評定真假之狂妄
我們怎樣為同一事物哭笑
論友誼
論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
論兒童教育
――
致馬丹迪安納特・華特格爾遜夫人的信
第二部分
自畫像
自畫像之二
我不想樹立雕像
易變無常
熱愛生命
要生活得寫意
多少回我成非我
病重
死之經驗
友誼的奧秘
我的書房
我當市長
介人抑或棄權
描繪人
人體之重要
人之常規
醜惡的靈魂
守舊表現其外,自由思想其中
自命不凡的虛妄
眾師之師――人類的無知
盡情享受生活之樂趣
我譴責教育上的一切體罰
――可憐的怪物
法律
新舊世界
有血有肉的語言
詩之自由隨意
致讀者

 *****
《蒙田隨筆全集》(全三冊)
作者: [法國] 蒙田
譯者: 潘麗珍
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1996  台灣商務2006
《蒙田隨筆全集》共107章,百萬字左右。其中最著名的一篇為《為雷蒙·塞蓬德辯護》,充分表達了他的懷疑論的哲學思想。
  蒙田以博學著稱,在全集中,日常生活、傳統習俗、人生哲理等等無所不談,特別是旁證博引了許多古希臘羅馬作家的論述。書中,作者還對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寫與剖析,使人讀來有娓娓而談的親切之感,增加了作品的文學趣味。它是十六世紀各種思潮和各種知識經過分析的總匯,有生活的哲學之美稱。書中語言平易通暢,不假雕飾,在法國散文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開創了隨筆式作品之先河。
  這部作品卷帙浩繁,用古法文寫成,又引用了希臘、義大利等國的語言,以及大量拉丁語,因此翻譯難度相當大。本社積累了組譯出版《追憶似水年華》的成功經驗,採用了蒙田死後於1595年經過增訂的定本,於1993年開始組譯,歷經四年之久,分成三卷一次推出。這是蒙田隨筆的第一個全譯本,參與該書的譯者都是研究和翻譯法國文學富有經驗的學者,為譯出蒙田隨筆特有的思想火花和語言魅力,各位譯者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翻譯態度是極為嚴謹的,讀者可以從中真實地窺見到蒙田的思想、風格及他所生活的時代的風俗民情蒙田在文中論述的有些觀點也許未必正確,但讀者可以從隨筆的總體上吸收他的思想和藝術精華,並收到啟智怡情的功效。  


蒙田的作品都是長期困頓、思索的結晶,因此也反應寫作當時所關心的問題。
蒙田是一個活在古代的現代人。他不朽的隨筆,充滿著冷峻的觀察、辛辣而幽默的批判、豐富的知識、出入今古的精採摘錄。
他無所不談,自有見地,留下的精神財富使後人至今不感匱乏。
然而他說:我知道什麼?
在他《隨筆集》中卷裡,他仍以自由的筆調、旁徵博引和懷疑論的風格,暢敘矛盾、野心、勇氣、良心、痛苦和死亡。
他從懷疑論導向對自我的挖掘、探索,並從自身擴而及於所有的人,以之作為人性的學校,以為人可以因此獲致精神上的獨立,確認本來面目,得到真正的智慧與幸福。
中卷也包含了他《隨筆集》裡篇幅最長的一章〈雷蒙.塞邦贊〉,為無名的西班牙作家雷蒙.塞邦辯護,抨擊了禁慾主義和教條主義。
關於蒙田,人們以為可說的都已說盡:他是懷疑論者,他向自己發問而又不作回答,甚至拒絕承認自己一無所知,而只是堅持那句「我知道什麼」的名言。於是,對一個真理的否定,揭示出一個新的真理。
 *****
:《蒙田隨筆全集》
: [] 蜜雪兒·德·蒙田
: 馬振騁
: 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

“我知道什麼?”——蒙田和《蒙田隨筆》

馬振騁

    蜜雪兒·德·蒙田(1533-1592),生於法國南部佩里戈爾地區的蒙田城堡。父親是繼承了豐厚家產的商人,有貴族頭銜,他從義大利帶回一名不會說法語的德國教師,讓蜜雪兒三歲尚未學法語以前先向他學拉丁語作為啟蒙教育。不久,父親被任命為波爾多市副市長,全家遷往該市。1548年,蒙田到圖盧茲進大學學習法律,年二十一歲,在佩里格一家法院任推事。1557年後在波爾多各級法院工作。1562年在巴黎最高法院宣誓效忠天主教,其後還曾兩度擔任波爾多市市長。

    1568年,父親過世,經過遺產分割,蒙田成了蒙田莊園的領主。三年後,才三十八歲的蒙田就開始過起了退隱讀書生活,回到蒙田城堡,“投入智慧女神的懷抱,在平安寧靜中度過有生之年”。

    那時候,宗教改革運動正在歐洲許多國家如火如荼地進行,法國胡格諾派與天主教派內戰更是從1562年打到了1598年,亨利四世改宗天主教,頒佈南特敕令,寬容胡格諾派,戰事才告平息。蒙田只是回避了繁雜的家常事務,實際上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都聽在耳裏。他博覽群書,反省、自思、內觀,那時舊教徒以上帝的名義、以不同宗派為由任意殺戮對方,誰都高唱自己的信仰是唯一的真理,蒙田對這一切冷眼旁觀,卻提出令人深思的雋言:“我知道什麼?”

    他認為一切主義與主張都是建立在個人偏見與信仰上的,這些知識都只是片面的,只有返回到自然中才能恢復事物的真理,有時不是人的理智能夠達到的。“我們不能肯定知道了什麼,我們只能知道我們什麼都不知道,其中包括我們什麼都不知道。”
  



    1572年起,蒙田在閱讀與生活中隨時寫下許多心得體會,他把自己的文章稱為Essai。這詞在蒙田使用以前只是“試驗”、“試圖”等意思,例如試驗性能、試嘗食品。他使用Essai只是一種謙稱,不妄圖以自己的看法與觀點作為定論,只是試論。他可以夾敘夾議,信馬由韁,後來倒成了一種文體,對培根、蘭姆、盧梭(雖然表面不承認)都產生了很大影響。在我國則把Essai一詞譯為“隨筆”。

    這是一部從15721592年逝世為止,真正歷時二十年寫成的大部頭著作,也是蒙田除了他逝世一百八十二年後出版的《義大利遊記》以外的唯一作品。

    從《隨筆》各篇文章的寫作時序來看,蒙田最初立志要寫,但是要寫什麼和如何寫,並不成竹在胸。最初的篇章約寫於15721574年,篇幅簡短,編錄一些古代軼事,摻入幾句個人感想與評論。對某些縈繞心頭的主題,如死亡、痛苦、孤獨與人性無常等題材,摻入較多的個人意見。

    隨著寫作深入,章節內容也更多,結構也更鬆散,在表述上也更具有個人色彩和執著,以致在第二卷中間寫出了最長也最著名的《雷蒙·塞邦贊》,把他的懷疑主義闡述得淋漓盡致。這篇文章約寫於1576年,此後蒙田《隨筆》的中心議題明顯偏重自我描述。

    1580年,《隨筆》第一、二卷在波爾多出版。蒙田在6月外出旅遊和療養,經過巴黎,把這部書呈獻給亨利三世國王。他對國王的讚揚致謝說:“陛下,既然我的書王上讀了高興,這也是臣子的本分,這裏面說的無非是我的生平與行為而已。”

    蒙田在義大利暢遊一年半後,回到蒙田城堡塔樓改建成的書房裏,還是一邊繼續往下寫他的《隨筆》,一邊不斷修改;一邊出版,一邊重訂,從容不迫,生前好像沒有意思真正要把它做成一部完成的作品。

    他說到理智的局限性、宗教中的神性與人性、藝術對精神的療治作用、兒童教育、迷信占卜活動、書籍閱讀、戰馬與盔甲的利用、異邦風俗的差異……總之,生活遇到引起他思維活動的大事與小事,從簡單的個人起居到事關黎民的治國大略,蒙田無不把他們形之於筆墨。友誼、社交、孤獨、自由,尤其是死亡等主題,還在幾個章節內反復提及,有時談得還不完全一樣,有點矛盾也不在乎,因為正如他說的,人的行為時常變化無常。他強調的“真”還是劃一不變。既然人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想法與反應,表現在同一個人身上,這些不同人依然是正常的“真”性情。

    蒙田以個人為起點,寫到時代,寫到人的本性與共性。他深信談論自己,包含外界的認識、文化的吸收和自我的享受,可以建立普遍的精神法則,因為他認為每個人自身含有人類處境的全部形態。他用一種內省法來描述自己、評價自己,也以自己的經驗來對證古代哲人的思想與言論;可是他也承認這樣做的難度極高,因為判定者與被判定者處於不斷變動與搖擺中。

    這種分析使他看出想像力的弊端與理性的虛妄,都會妨礙人去找到真理與公正。蒙田的倫理思想不是來自宗教信仰,而是來自古希臘這種溫和的懷疑主義。他把自己作為例子,而不是作為導師。他認為認識自己、控制自己、保持內心自由,通過獨立判斷與情欲節制,明智地實現自己的本質,那時才會使自己成為“偉大光榮的傑作”。

    文藝復興以前,在經院哲學一統天下的歐洲,人在神的面前一味自責、自貶、自抑。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抬頭,人發現了自己的價值、尊嚴與個性,把人看作是天地之精華,萬物之靈秀。蒙田身處長年戰亂的時代,同樣從人文主義出發,更多指出人與生俱來的弱點與缺陷,要人看清自己是什麼,然後才能正確對待自己、他人與自然,才能活得自在與愜意。


    法國古典散文有三大家:拉伯雷、加爾文與蒙田。拉伯雷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智慧的代表人物,博學傲世,對不合理的社會冷嘲熱諷,以《巨人傳》而成不朽。加爾文是法國宗教改革先驅。當時教會指導世俗,教會不健全則一切不健全,他認為要改革必先改革宗教。他的《基督教制度》先以拉丁語出版,後譯成法語,既是宗教也是文學方面名著。蒙田的《隨筆》則是法國第一部用法語書寫的哲理散文。行文旁徵博引,非常自在,損害詞義時決不追求詞藻華麗,認為平鋪直敍勝過轉彎抹角。對日常生活、傳統習俗、人生哲學、歷史教訓等無所不談,偶爾還會文不對題。他不說自己多麼懂,而強調自己多麼不懂,在這“不懂”裏面包含了許多真知灼見。不少觀點令人嘆服其前瞻性,其中關於“教育”、“榮譽”、“對待自然與生活的態度”、“姓名”、“預言”的觀點更可令人聽了汗顏。

    城堡領主,兩任波爾多市市長,說拉丁語的古典哲理散文家,聽到這麼一個人,千萬別以為他是個道貌岸然的老夫子。蒙田在生活與文章中幽默俏皮。他說人生來有一個腦袋、一顆心和一個生殖器官,各司其職。人歷來對腦袋與心談得很多,對器官總是欲說還休。蒙田所處的時代,相當於中國明朝萬曆年間,對婦女的限制也並不比明朝稍松,他在《隨筆》裏不忌諱談兩性問題,而且談得很透徹,完全是個性情中人。當然這位老先生不會以開放的名義教人紅杏出牆或者偷香竊玉。他只是說性趣實在是上帝惡作劇的禮物,人人都有份,也都愛好。在這方面,沒有精神美毫不減少聲色,沒有肉體美則味同嚼蠟。只是人生來又有一種潛在的病,那就是嫉妒。情欲有時像野獸不受控制,遇到這類事又產生尷尬的後果,不必過於死心眼兒,他說歷史上的大人物,如“盧庫盧斯、愷撒、龐培、安東尼、加圖,和其他一些英雄好漢都戴過綠帽子,聽到這件事並不非得拼個你死我活”。這帖蒙氏古方心靈雞湯,喝下去雖不能保證除根有效,也至少讓人發笑,有益健康,化解心結。

    蒙田說:“我不是哲學家。”他的這句話與他的另一句話:“我知道什麼?”當然都不能讓人從字面價值來理解。

    記得法國詩人瓦萊裏說過這句俏皮話:“一切哲學都可以歸納為辛辛苦苦在尋找大家自然會知道的東西。”用另一句話來說,確實有些哲學家總是把很自然可以理解的事說得複雜難懂。

    蒙田的後大半生是在胡格諾戰爭時期度過的。他在混沌亂世中指出人是這樣的人,人生是這樣的人生。人有七情六欲,必然有生老病死。人世中有險峻絕壁,也有綠野仙境。更明白昨天是今日的過去,明天是此時的延續。“光明正大地享受自己的存在,這是神聖一般的絕對完美。”“最美麗的人生是以平凡的人性作為楷模,有條有理,不求奇跡,不思荒誕。”

    蒙田文章語調平易近人,講理深入淺出,使用的語言在當時也通俗易懂。有人很恰當地稱為“大眾哲學”。他不教訓人,他只說人是怎麼樣的,找出快樂的方法過日子,這讓更多的普通人直接獲得更為實用的教益。

    早在十九世紀初,已經有人說蒙田是當代哲學家。直至最近進入了二十一世紀,法國知識份子談起蒙田,還親切地稱他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賢人,仿佛在校園裏隨時可以遇見他似的。



英文書信與散文全集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3600/3600-h/3600-h.htm
Translated by Charles Cotton 1877


PREFACE

THE LETTERS OF MONTAIGNE

I.To Monsieur de MONTAIGNE

II.To Monseigneur, Monseigneur de MONTAIGNE.

III.To Monsieur, Monsieur de LANSAC,

IV.To Monsieur, Monsieur de MESMES, Lord of Roissy and Malassize, Privy

V.To Monsieur, Monsieur de L'HOSPITAL, Chancellor of France

VI.To Monsieur, Monsieur de Folx, Privy Councillor, to the Signory of Venice.

VII.To Mademoiselle de MONTAIGNE, my Wife.

VIII.   To Monsieur DUPUY,

IX.To the Jurats of Bordeaux.

X.To the same.

XI.To the same.

XII. 

XIII.To Mademoiselle PAULMIER.

XIV.To the KING, HENRY IV.

XV.To the same.

XVI.To the Governor of Guienne.

BOOK THE FIRSTCHAPTER ITHAT MEN BY VARIOUS WAYS ARRIVE AT THE SAME END.

CHAPTER IIOF SORROW

CHAPTER IIITHAT OUR AFFECTIONS CARRY THEMSELVES BEYOND US

CHAPTER IVTHAT THE SOUL EXPENDS ITS PASSIONS UPON FALSE OBJECTS

CHAPTER VWHETHER THE GOVERNOR HIMSELF GO OUT TO PARLEY

CHAPTER VITHAT THE HOUR OF PARLEY DANGEROUS

CHAPTER VIITHAT THE INTENTION IS JUDGE OF OUR ACTIONS

CHAPTER VIIIOF IDLENESS

CHAPTER IXOF LIARS

CHAPTER XOF QUICK OR SLOW SPEECH

CHAPTER XIOF PROGNOSTICATIONS

CHAPTER XIIOF CONSTANCY

CHAPTER XIIITHE CEREMONY OF THE INTERVIEW OF PRINCES

CHAPTER XIVTHAT MEN ARE JUSTLY PUNISHED FOR BEING OBSTINATE

CHAPTER XVOF THE PUNISHMENT OF COWARDICE

CHAPTER XVIA PROCEEDING OF SOME AMBASSADORS

CHAPTER XVIIOF FEAR

CHAPTER XVIIINOT TO JUDGE OF OUR HAPPINESS TILL AFTER DEATH.

CHAPTER XIXTHAT TO STUDY PHILOSOPY IS TO LEARN TO DIE

CHAPTER XXOF THE FORCE OF IMAGINATION

CHAPTER XXITHAT THE PROFIT OF ONE MAN IS THE DAMAGE OF ANOTHER

CHAPTER XXIIOF CUSTOM; WE SHOULD NOT EASILY CHANGE A LAW RECEIVED

CHAPTER XXIIIVARIOUS EVENTS FROM THE SAME COUNSEL

CHAPTER XXIVOF PEDANTRY

CHAPTER XXVOF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CHAPTER XXVIFOLLY TO MEASURE TRUTH AND ERROR BY OUR OWN CAPACITY

CHAPTER XXVIIOF FRIENDSHIP

CHAPTER XXVIIININE AND TWENTY SONNETS OF ESTIENNE DE LA BOITIE

CHAPTER XXIXOF MODERATION

CHAPTER XXXOF CANNIBALS

CHAPTER XXXITHAT A MAN IS SOBERLY TO JUDGE OF THE DIVINE ORDINANCES

CHAPTER XXXIIWE ARE TO AVOID PLEASURES, EVEN AT THE EXPENSE OF LIFE

CHAPTER XXXIIIFORTUNE IS OFTEN OBSERVED TO ACT BY THE RULE OF REASON

CHAPTER XXXIVOF ONE DEFECT IN OUR GOVERNMENT

CHAPTER XXXVOF THE CUSTOM OF WEARING CLOTHES

CHAPTER XXXVIOF CATO THE YOUNGER

CHAPTER XXXVIITHAT WE LAUGH AND CRY FOR THE SAME THING

CHAPTER XXXVIII   OF SOLITUDE

CHAPTER XXXIXA CONSIDERATION UPON CICERO

CHAPTER XLRELISH FOR GOOD AND EVIL DEPENDS UPON OUR OPINION

CHAPTER XLINOT TO COMMUNICATE A MAN'S HONOUR

CHAPTER XLIIOF THE INEQUALITY AMOUNGST US.

CHAPTER XLIIIOF SUMPTUARY LAWS

CHAPTER XLIVOF SLEEP

CHAPTER XLVOF THE BATTLE OF DREUX

CHAPTER XLVIOF NAMES

CHAPTER XLVIIOF THE UNCERTAINTY OF OUR JUDGMENT

CHAPTER XLVIIIOF WAR HORSES, OR DESTRIERS

CHAPTER XLIXOF ANCIENT CUSTOMS

CHAPTER LOF DEMOCRITUS AND HERACLITUS

CHAPTER LIOF THE VANITY OF WORDS

CHAPTER LIIOF THE PARSIMONY OF THE ANCIENTS

CHAPTER LIIIOF A SAYING OF CAESAR

CHAPTER LIVOF VAIN SUBTLETIES

CHAPTER LVOF SMELLS

CHAPTER LVIOF PRAYERS

CHAPTER LVIIOF AGE

BOOK THE SECOND

CHAPTER IOF THE INCONSTANCY OF OUR ACTIONS

CHAPTER IIOF DRUNKENNESS

CHAPTER IIIA CUSTOM OF THE ISLE OF CEA

CHAPTER IVTO-MORROW'S A NEW DAY

CHAPTER VOF CONSCIENCE

CHAPTER VIUSE MAKES PERFECT

CHAPTER VIIOF RECOMPENSES OF HONOUR

CHAPTER VIIIOF THE AFFECTION OF FATHERS TO THEIR CHILDREN

CHAPTER IXOF THE ARMS OF THE PARTHIANS

CHAPTER XOF BOOKS

CHAPTER XIOF CRUELTY

CHAPTER XIIIOF JUDGING OF THE DEATH OF ANOTHER

CHAPTER XIVTHAT OUR MIND HINDERS ITSELF

CHAPTER XVTHAT OUR DESIRES ARE AUGMENTED BY DIFFICULTY

CHAPTER XVIOF GLORY

CHAPTER XVIIOF PRESUMPTION

CHAPTER XVIIIOF GIVING THE LIE

CHAPTER XIXOF LIBERTY OF CONSCIENCE

CHAPTER XXTHAT WE TASTE NOTHING PURE

CHAPTER XXIAGAINST IDLENESS

CHAPTER XXIIOF POSTING

CHAPTER XXIIIOF ILL MEANS EMPLOYED TO A GOOD END

CHAPTER XXIVOF THE ROMAN GRANDEUR

CHAPTER XXVNOT TO COUNTERFEIT BEING SICK

CHAPTER XXVIOF THUMBS

CHAPTER XXVIICOWARDICE THE MOTHER OF CRUELTY

CHAPTER XXVIIIALL THINGS HAVE THEIR SEASON

CHAPTER XXIXOF VIRTUE

CHAPTER XXXOF A MONSTROUS CHILD

CHAPTER XXXIOF ANGER

CHAPTER XXXIIDEFENCE OF SENECA AND PLUTARCH

CHAPTER XXXIII   THE STORY OF SPURINA

CHAPTER XXXIVOBSERVATION ON A WAR ACCORDING TO JULIUS CAESAR

CHAPTER XXXVOF THREE GOOD WOMEN

CHAPTER XXXVIOF THE MOST EXCELLENT MEN

CHAPTER XXXVIIOF THE RESEMBLANCE OF CHILDREN TO THEIR FATHERS

BOOK THE THIRD

CHAPTER IOF PROFIT AND HONESTY

CHAPTER IIOF REPENTANCE

CHAPTER IIIOF THREE COMMERCES

CHAPTER IVOF DIVERSION

CHAPTER VUPON SOME VERSES OF VIRGIL

CHAPTER VIOF COACHES

CHAPTER VIIOF THE INCONVENIENCE OF GREATNESS          

CHAPTER VIII   OF THE ART OF CONFERENCE

CHAPTER IXOF VANITY

CHAPTER XOF MANAGING THE WILL

CHAPTER XIOF CRIPPLES

CHAPTER XIIOF PHYSIOGNOMY

CHAPTER XIIIOF EXPERIENCE APOLOGY

PROJECT GUTENBERG EDITOR'S BOOKMARKS




Homo svm: hvmani nil a me alienvm puto. (I am a man: nothing that affects man do I think foreign to me). – Terence. Divider ...


蒙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蒙田的肖像与家族纹章
蒙田[1]Michel de Montaigne1533年2月28日1592年9月13日),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作家,以《尝试集》[2](Essais)三卷留名后世。《尝试集》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者另辟新径,不避谦疑大谈自己,开卷即说:“吾书之素材无他,即吾人也。”(je suis moy-mesmes la matiere de mon livre.)[3]

目录


生平


蒙田堡附近的多尔多涅河
生于波尔多附近的佩里戈尔(现在的多尔多涅省),为家中长子。家族为殷实商人,从事的国际贸易。家中信奉天主教,蒙田一生坚持旧教信仰,但有几个弟妹后改奉新教。其父在意大利当过兵,吸收了一些新颖的教育思想。六岁以前寄宿在农村家庭,以农民夫妇为教父母,并由只说拉丁文的老师教导,因此以拉丁文为母语。少年时代,在吉耶讷学院(Collège de Guyenne)习希腊文法文、修辞术,因拉丁语流利,多在拉丁剧中担任主角;后来到图卢兹(一说巴黎)习法律
1557年起在波尔多最高法院(Parlement de Bordeaux)任职,并认识博埃蒂(Étienne de la Boétie),成为莫逆。1561年至1563年在查理九世的宫廷出入。1563年博埃蒂离世,大受打击。1565年成婚,儿女多夭折,唯一女长成。1568年父亲离世,袭其封号与领地,成一家之主。1571年起退居蒙田堡(Château de Montaigne),潜心写作。
宗教内战期间,为旧教的亨利三世和新教的纳瓦拉的亨利居间调停。1578年起为肾石所困扰,1580年至1581年游法国、德国奥地利瑞士、意大利等地,散心之余,寻找疗法。回国后出任波尔多市长直至1585年,并继续增修《尝试集》。59岁病逝于蒙田堡。

[编辑]作品


蒙田亲自校改的《尝试集》,图为卷一第28章《论友谊》("De l'Amitié")的部分,注意右上方用红笔加上去的是蒙田论友谊的名句:“因为他是他;因为我是我。”(Par ce que c'estoit luy; par ce que c'estoit moy.)
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将西班牙神父兼医生塞朋德(Raymond Seybond)的著作《自然神学》(Theologia naturalis)由拉丁文译成法文。1564年该书的序文被教会列为禁书,但蒙田将序文部分大幅修改,译本也在1569年顺利出版,后来被多次翻印。
首两卷《尝试集》在1580年出版,三卷版付梓于1588年,死前蒙田还在病榻上增订该书。学者习惯将蒙田的思想分为三个阶段(尽管未必准确):斯多噶时期(1572─74年)、怀疑主义危机(1576年)、伊壁鸠鲁时期(1578-92年)。三个阶段的思想也粗略反映在三卷《尝试集》中,卷二的〈为塞朋德辩护〉(Apologie de Raymond Sebond)一文,被认为代表了蒙田的怀疑主义思想,该篇也是《尝试集》里最长的一篇(后世很多出版商将这一篇独立成书)。
后人也将蒙田的《旅游日志》(Journal de voyage)和书信(现存39封)整理、出版。


In 1578, Montaigne, whose health had always been excellent, started suffering from painful kidney stones, a sickness he had inherited from his father's family. Throughout this illness, he would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doctors or drugs.[18] From 1580 to 1581, Montaigne traveled in France, Germany, Austria, Switzerland, and Italy, partly in search of a cure, establishing himself at Bagni di Lucca where he took the waters. His journey was also a pilgrimage to the Holy House of Loreto, to which he presented a silver relief depicting himself and his wife and daughter kneeling before the Madonna, considering himself fortunate that it should be hung on a wall within the shrine.[19] He kept a fascinating journal recording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customs and a variety of personal episodes, including the dimensions of the stones he succeeding in ejecting from his bladder. This was published much later, in 1774, after its discovery in a trunk which is displayed in his tower.[20]
While travelling through Rome in 1581 Montaigne was detained in order to have the text of his Essais examined by Sisto Fabri who served as Master of the Sacred Palace under Pope Gregory XIII. After Fabri examined Montaigne's Essais the text was returned to its author on 20 March, 1581. Montaigne had apologized for references to the pagan notion of "fortuna" as well as for writing favorably of Julian the Apostate and of heretical poets, and was released to follow his own conscience in making emendations to the text.[21]
可惜這本書沒附地圖 以致讀起來如墜入時空的迷霧中

蒙田意大利之旅


  • 作者:[法]米歇爾‧蒙田
    譯者:馬振騁
    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年08月01日
  • 語言:簡體中文
《蒙田意大利游記》簡介︰蒙田于1580年9月5日從法國博蒙出發,途經瑞士和德國,進行了為期共十七月又八天的意大利之旅。離開蒙田城堡書房,他有機會 深入到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形象而生動地記錄下了所經之地的風土人情,以及當地人的宗教信仰,集結成《蒙田意大利游記》。與其他旅客關注點在名勝古跡上面不 同,蒙田將目光停留在表現“人”的標志上,不論是鄉野播種的土地,還是城市的行政結構、馬路鋪設、建築特點,還有對于新出現的工藝技術與農耕器械,都表示 同樣強烈的興趣,不厭其煩地一一作一番認真的描述。蒙田旅行,就像蒙田寫作,信馬由韁,不僅讓自己欣賞到了自然界各種形態的生生不息演變,更了解到了五花 八門的人生、觀念和風俗。

譯序
意大利之旅
穿越法國去瑞士(一五八○年九月五日—十八日)
瑞士(一五八○年九月二十九日—十月七日)
德意志、奧地利和阿爾卑斯地區(一五八○年十月八日—二十七日)
意大利,去羅馬的路上(一五八○年十月二十八日—十一月二十九日)
意大利︰羅馬(一五八○年十一月三十日—一五八一年四月十九日)
意大利︰從羅馬到洛雷托和拉維拉(一五八一年四月十九日—五月七日)
意大利︰初訪拉維拉(一五八一年五月七日—六月二十一日)
意大利︰佛羅倫薩—比薩—盧卡(一五八一年六月二十一日—八月十三日)
意大利︰第二次逗留拉維拉(一五八一年八月十四日—九月十二日)
書信
序文
○一 致安東尼‧迪普拉先生,巴黎市長
○二 致父親的信
○三 致蒙田大人閣下
○四 致亨利‧德‧梅姆閣下
○五 致洛比塔爾大人
○六 致朗薩克先生
○七 告讀者
○八 致保爾‧德‧弗瓦先生
○九 致吾妻蒙田夫人
一○ 致波爾多市市政官先生們
一一 致馬蒂尼翁大人
一二 致南都依埃大人
一三 呈亨利三世國王
一四 呈那瓦爾國王
一五 致馬蒂尼翁大人
一六 致馬蒂尼翁元帥
一七 致杜布依先生
一八 致馬蒂尼翁大人
一九 致馬蒂尼翁元帥
二 致波爾多市市政官先生們
二一 致馬蒂尼翁元帥
二二 致馬蒂尼翁元帥
二三 致馬蒂尼翁元帥
二四 致波爾多市市政官先生們
二五 致馬蒂尼翁元帥
二六 致馬蒂尼翁元帥
二七 致馬蒂尼翁元帥
二八 致馬蒂尼翁元帥
二九 致馬蒂尼翁元帥
三 致馬蒂尼翁元帥
三一 致波爾多市市政官先生們
三二 致波爾多市市政官先生們
三三 致馬蒂尼翁元帥
三四 致馬蒂尼翁元帥
三五 致波爾米埃夫人
三六 致安東尼‧盧瓦澤爾先生
三七 呈亨利四世國王
三八 致M
三九 呈亨利四世國王
家庭紀事
序文
紀事
書房格言
序文
格言

[编辑]评价

  • 爱默生在日记中提到《尝试集》:“剖开这些字,会有血流出来;那是有血管的活体。” (Cut these words, and they would bleed; they are vascular and alive.)[4]
  • 尼采谈到蒙田:“世人对生活的热情,由于这样一个人的写作而大大提高了。” (Dass ein solcher Mensch geschrieben hat, dadurch ist wahrlich die Lust auf dieser Erde zu leben vermehrt worden.)[5]

[编辑]注释

  1. ^全名为蒙田领主米歇尔‧埃康(Michel Eyquem, Seigneur de Montaigne),“米歇尔”为名,“埃康”为姓,“蒙田领主”则是世袭封号。
  2. ^或译为《试笔》,但中文世界一般译为《随笔》。
  3. ^见《尝试集》开卷的“致读者”("au lecteur")。
  4. ^Bliss Perry, ed., The Heart of Emerson's Journals, p.54.
  5. ^Friedrich Nietzsche, "Schopenhauer als Erzieher", in Unzeitgemässe Betrachtungen.


[编辑]外部链接

从维基姊妹计划了解更多有关“蒙田”的内容:
Wiktionary-logo-en.png维基词典上的字词解释
Wikibooks-logo.svg维基教科书上的教科书和手册
Wikiquote-logo.svg维基语录上的名言
Wikisource-logo.svg维基文库上的源文
Commons-logo.svg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多媒体资源
Wikinews-logo.svg维基新闻上的新闻

 蒙田《随筆集》內也有許多教育學等方面的宏文.....

 蒙田的政治学:《随筆集》中的權威與治理




作  者: (瑞士)冯塔纳著,陈咏熙陈莉
出 版 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1-1
  • 字  数: 219000
  • 版  次: 1
  • 页  数: 246
  • 印刷时间: 2010-1-1

编辑推荐

《蒙田的政治学》为蒙田的政治理论(以及实践)提供了一份清晰易懂的概述,更提出了新的见解。作者对蒙田的《随笔集》、与其有关的二级文献及历史背景均了如指掌。
  ——安托万·孔帕尼翁(Antoine Compagnon),哥伦比亚大学和索邦大学
这部构思精巧的作品填补了学术上一项重大的空白。书中运用的历史和文本材料以及参考文献皆十分充实,富于启发性。作品涵盖的领域广泛,论述极具深度。
  ——麦克尔·莫里亚蒂(MichaelMoriarty),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
通过详尽地展现《随笔集》的政治与历史背景,冯塔纳使我们能够更容易地理解蒙田,理解他那超越了他所处时代和立场的政治哲学与他对于那个时代和立场不得不表达的话语之间的关系。
  ——安·哈特尔(Ann Hartle),《政治学评论》

内容简介

本 书运用翔实的史料和文献,清晰地勾勒出蒙田在16世纪法国宗教战争中的政治活动及其对《随笔集》创作的影响,将蒙田对社会现实和政治、法律实践的洞见置于 欧洲政治思想发展的脉络之中,令人信服地呈现出蒙田的政治思想和立场,论证了《随笔集》可能是欧洲进入基督教时期后第一部全面批判权威,坚定捍卫个人自 主、信仰自由与宗教宽容等现代自由主义价值观的重要作品,并且无论在体裁、方法还是见解上都是特立独行的。作者反驳了传统评论对蒙田的误解,为解读《随笔 集》这部不朽的经典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启迪。

作者简介

边 凯玛里亚·冯塔纳(Biancamaria Fontana),瑞士洛桑大学政治思想史教授。 主要著作: 《商业社会政治学的再思考》 (Rethinking the Politics ofCommercial Society) 《本杰明·贡斯当和大革命之后的思想》 (Benjamin Constant and the Post—Revolutionary Mind)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法的精神
第二章 一个沉重的世纪:美德的衰落
第三章 信仰自由:关于宽容的政治策略
第四章 信仰自由:对舆论的治理
第五章 改变舆论倾向:信任与正当性
第六章 从经验中学习:作为实践的政治
结论 蒙田的遗产
参考文献
索引
凡例
译后记

    《英派:點亮台灣的這一哩路》《洋蔥炒蛋到小英便當》:蔡英文的人生滋味/堅毅女傑

    $
    0
    0















    想想看,二十年後的臺灣,會是個怎麼樣的國家?
    這是我這幾年來,不斷在思索的問題。
    在三年前,總統選舉結束以後,我回歸到最樸實的狀態,我成立了小英基金會,同時,在網站上,我們做了一個網路論壇,叫做「想想」。
    這是我當時真實的心境,在選舉的激情,與高潮的政治攻防之後,我要冷靜下來,沉澱反省,並且把這個國家的未來再做一個全盤的規劃。這個國家到底是甚麼樣貌?臺灣所面臨的問題、困境是甚麼?而在那其中,我自己的角色又應該是甚麼?
    在我看來,如果臺灣過去的民主是一個感性的衝刺,那現在則應該步入理性的建設階段。我自詡是一個理性的人,我這樣的人出現在這樣的時代中,應該有它的意義吧。過去這一兩年來,舊政治的時代,已經在被淘汰的邊緣。而新政治的時代,則依然面目模糊,甚至,有點百廢待舉。我相信,政治就如同德國社會學家韋伯所說的,我們要更有耐性地,穿透那無法穿透的厚實木板,穩健地、踏實地、精準地達成理想。 這就是我的作風,我想姑且就稱為「英派」作風吧。
    這三年來,台灣發生了很多事,我個人也體會了很多事。這本書記錄了台灣社會的變化,也記錄了一千多個日子以來我的所見所聞。書中有七個「小英」,但是我真正想講的是,如果這七個小英可以拉出一群「英派」來改變這個國家,那這三年來我所做一切都是值得的。
    ──
    《英派:點亮台灣的這一哩路》將於十月一日上市,九月十七日開始網路預購,敬請期待
    (相片由圓神出版社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提供)
    蔡英文 Tsai Ing-wen 的相片。







    我不哭
    上周六敗選演說時,蔡英文強忍淚水的神情讓





    堅毅女傑 敗選強忍淚水 為了東山再起

    2012年 01月17日

    蔡英文上周六發表敗選演說時,忍著激動情緒不掉眼淚的神情讓人印象深刻。民進黨發言人蕭美琴昨透露,開 票當晚與主席一起搭車往競選總部,「主席交代我,等一下一起上台不可以像4年前那樣流淚,不能讓支持者信心潰散。」蕭說自己在台上忍著不哭,「因為主席說 我們日後如果要再起,一定要比支持者更為勇敢堅強。」蔡英文與蕭美琴的對話,暗示蔡可能東山再起。
    輸掉總統選舉隔天,蔡英文沒為失敗煩心,隨即找幕僚進入競選辦公室開會,遇到媒體只好快閃。

    兩岸立場不退縮

    昨開完中常會、中執會後,蔡英文又找幕僚開會,草擬敗選檢討報告。據了解,蔡指示兩岸論述要突破,但「立場不能退縮」,她說,兩岸關係非常複雜,在野黨如果守不住立場,「也是失職。」
    據轉述,蔡也交代幕僚要著手提出黨的改革方向。談到這次大選,蔡對賄選有深刻感受,也感慨賄選影響選舉。
    對於企業家紛紛在選前表態力挺九二共識,蔡英文也頗為憂心,直言:「那些企業家哪是國民黨所能叫得動?」
    記者吳家翔




    洋蔥炒蛋到小英便當:蔡英文的人生滋味

    洋蔥炒蛋到小英便當:蔡英文的人生滋味
    作者:蔡英文/著;
    劉永毅/採訪撰文
    出版社:圓神出版日期:2011年10月25日



    蔡英文(1956年8月31日-[1])是一名臺灣學者及政治人物,為現任民主進步黨黨主席、曾任中華民國行政院副院長、消保會主任委員、陸委會主任委員、立法委員、經濟部顧問、政治大學教授。出生臺北市[2],屏東枋山楓港人,父親是客家人,母親是閩南人,祖母是排灣族人[3]。 蔡英文在李登輝於總統任內時,曾經參與《特殊兩國論》的起草,2000年民主進步黨執政後出任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蔡英文原為無黨籍人士,後於2004年加入民主進步黨,同年當選成為全國不分區立法委員。2006年受任行政院副院長,2008年5月20日起擔任民主進步黨主席迄今,成為臺灣主要政黨中第一位女性黨主席。2011年4月27日,民進黨宣布蔡英文於民調初選勝出,為2012年的民主進步黨總統參選人,也成為中華民國史上首位女性總統候選人。



    在選舉的過程中,我們要聽候選人的政見和願景,也要觀察候選人的信賴度、意志力和決心。這次的選舉是一個選擇,選擇「是否要讓現在執政的政府再做四年」。

    現在國家的債務每天增加、好幾百萬人月薪在3萬元以下,物價一直漲,薪水卻一直倒退,已倒退到13年前的水準。這個政府不值得我們再給它四年」。

    站在我身邊的是台灣的人民,人民要民進黨、要蔡英文懂得謙卑、懂得人民的期待是什麼。人民用千千萬萬隻小豬讓民進黨不用受到財團威脅,我們負責任的擬出「十年政綱」,把大家的希望放在最優先的地方。民進黨,會做一個為人民服務的政黨。

    蔡, 英文- Google+


    自序
    〈前言〉三個人的眼淚
    Part1生命中的真、善、美
    01洋蔥炒蛋
    02家有無敵媽
    03貓咪可
    04血液
    Part2我的蔡式學習法
    05自己摸索的學習
    06混亂中的邏輯
    07我不是「菜」英文
    08康乃爾大學
    09倫敦政經學院
    10西方文化的洗禮
    11嘿!妳這個笨女人
    Part3一場談判十年工
    12因緣際會坐上國際談判桌
    13牛肉與政治
    14我從談判中學到的事
    Part4政治,風起雲湧
    15生命的轉彎
    16半年實現小三通
    17一婦當關
    18政務官的角色
    19忙裡偷閒的半年
    20轉戰立法院
    21女性副閣揆
    22非典型政治人物
    Part5讓民進黨重新站起來
    23接受不可能的任務
    24受命於谷底之際
    25再起的契機──小額募款的奇蹟
    26從廢墟中爬起來
    27烏雲中的第一線曙光
    28民進黨的再起
    29親自上戰場
    30領導人該做的事
    〈跋〉繼續向前

    自序
      我是蔡英文,有很多方式可以講我這個人的故事。
      百般思量,我選擇用這個方式開始。
       在很多年前,我還是一個走路喜歡靠著牆邊的人,我是一個學者,不喜歡引起別人的注意,也不習慣變成社會的焦點。我自認是一個安靜平凡的人,也只想成為一 個安靜平凡的人。但是,人生的重大轉變完全出乎我自己的規畫和期待。我正在從事一件有時候連我自己都覺得匪夷所思的事。
      我出生在台灣,成長在台灣,和台灣的呼吸及脈動緊緊地結合在一起。每當獨處靜思的時候,回過頭去看自己這一路上如何走來,我都會驀然憬悟:幾十年來的人生轉變,都和台灣的重大改變,一起相依相存。
       讓我從那個叫WTO的「世界貿易組織」開始講起。我記得小時候並沒有聽過「全球化」這三個字;在我念大學的時候,這三個字也不是什麼流行的學術語言。當 時的人們只是隱隱約約覺得,世界正在快速變化,國與國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那是一種尚未被清楚定義的趨勢。作為一個研究社會科學的學生,我意識到世界正 在經歷巨變,我想研究它,想把它的奧秘挖掘出來,所以,我在倫敦政經學院(LSE)的博士論文就是從國際競爭法切入全球性的問題,研究一個本土市場如何在 國際市場的快速變化中建立防護機制(Safeguard)。在那個時候,這是一個相當先進的國際課題,我從沒有料到,因緣際會下讓我能學以致用,也改變了 我的人生。
      我人生的第一個轉折,是從一個在大學裡教書的教授,變成台灣國際貿易談判的重要成員。在我學成歸國的時候,台灣正處在一個十 字路口上。經濟方面,台灣已是一個出口導向的新興貿易國,有很大的貿易順差,當我們想把東西賣給更多國家,同一時間,也有很多國家看上台灣的市場,想把貨 品賣到台灣;台灣面臨的是來自國際的市場開放壓力,也是一個商機與危機並存的時刻。政治方面,台灣在外交戰場上的不斷挫敗,讓很多人開始思考台灣唯有加入 國際組織,才能充分保護經濟的自主權及長遠利益。加入WTO就是台灣的解答。
      一九八五年至二○○○年是台灣對外貿易談判的高峰,當時台灣沒有參與多邊貿易談判的經驗,也就沒有足夠的國際法律知識與整體架構,來撐起這麼大規模的貿易談判。簡單的說,台灣正在摸索如何進入一個與全球做生意的時代,各式各樣的利益衝突必須有人做全盤的規畫與把關。
      我站在那個十字路口上。十幾年的國際貿易談判經驗,我就在現場,在第一線,看著台灣加入WTO,一步一步走進全球化的時代,也守護著台灣的優勢和利益,因應全球化帶來的挑戰。
      加入WTO是台灣蛻變的重要里程碑,但這個蛻變卻是和攸關台灣生存發展的中國一起發生的。在過程中,我被當時的李登輝總統延攬,進入國安會研究兩岸關係的各種問題,並提出研究結論,作為當時政府兩岸政策的重要參考。我人生的第二個轉折也已經在轉角等著我。
       二○○○年五月陳水扁前總統任命我為陸委會主委。我離學者的身分又更遠了一步,變成了國家的政務官。我要領導一個部會,站在第一線面對中國,處理兩岸關 係,主導台灣兩岸政策的走向與速度,我要為政策負責,我要跟人民溝通,我必須去立法院備詢,這些對我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經驗。
      在我擔任 陸委會主委期間,是幾十年來兩岸關係面臨重大調整的時期,所有人的目光都關注著第一次執政的民進黨會如何穩定兩岸情勢、推動兩岸關係的發展。公元二○○○ 年時,第一次政黨輪替讓當時對民進黨極為陌生的中國當局改變了對台政策,台海情勢變化難測;當時執政數十年的國民黨交給我們的台灣,又是一個在許多方面仍 然活在「不接觸、不妥協、不談判」的三不政策下的台灣。作為民進黨第一任陸委會主委,必須面對中國的敵意與不友善態度,穩定大局,又要改變國民黨「三不政 策」,讓它往開放的方向穩健地前進。那又是一個十字路口。往哪裡走?如何去走?每一步都要瞻前顧後,每一步都舉足輕重。
      我在最短的時間 內,規畫並完成了兩岸之間的小三通,那是台灣與中國貿易開放法制化的濫觴。緊接著,我透過「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議」的召開,對兩岸經貿政策的走向,凝聚了 朝野及社會的共識。二○○三年完成「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大幅修正,奠定兩岸關係長期發展的法制基礎,並讓兩岸經貿逐步與國際多邊體系接軌。在那之後,兩岸 之間的經貿往來越來越頻繁,越來越直接。我們又走過了一個十字路口,我人生的轉折,再度見證了台灣走向下一個階段的歷史過程。
      我人生的 第三個轉折是在二○○八年的五月,在那一個對本土支持者來說徬徨無助的春天裡,我的身分又從一個退下來的政務官變成民進黨的黨主席。我為什麼會想在那個時 刻接下民進黨主席的重責大任?最簡單的答案大概是兩個字:「民主」。我認為,在成熟的民主社會中,如果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反對黨存在,民主政治極有可能會 倒退。當然,如果我本身沒有能力,社會對我也沒有期待,也許我還可以置身事外。可是,當我明明可以有所作為卻選擇不作為時,我一輩子都不會原諒自己。
       就這樣,我又來到了十字路口上。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必須一肩挑起民進黨走出谷底的重責大任,讓它繼續在台灣民主路上扮演重要角色。這三年多來,我每天 的座右銘都一樣:絕對不能讓民進黨倒下去。我做到了,我很驕傲可以領導民進黨浴火重生。現在我可以很大聲地說,我沒有缺席台灣民主化的關鍵試煉,非但沒有 缺席,我比任何人都更戰戰兢兢。
      這就是我人生的故事。一個由多次轉折所構成的人生故事。
      當台灣走在全球化的路上時,我在那裡。當台灣意識到兩岸關係必須改變的關鍵歲月時,我在那裡。當台灣的民主面臨重大考驗時,我也在那裡。
      台灣,我一直都在;我和她一起改變。
      我人生的歷練伴隨著國家的重要轉折,讓我跟這個社會、這塊土地緊密連結。我很榮幸能親身參與台灣的關鍵時刻,它讓我看了很多,想了很多,也做了很多。
      我是蔡英文,我現在走路有時候還會靠牆邊,不過,我知道,現在的我跟以前已經不一樣了。
    前言
    三個人的眼淚
      有一次,民進黨台北市黨部邀我到「民主沙龍講座」演講,題目是〈意外的人生〉。看到這題目,我不由得笑起來。
      人生本就是意外的組合,「意外」可以說是人生的常態。不過,我的人生變化,還是超越了我的想像。小時候,我未曾想過自己會讀到博士;沒有想過,在我生活當中,幾乎每天都要見很多人,和他們寒暄、握手,站在台上對許多人講很多話。我更沒有想要立志當總統。
      我從沒有想過,有一天,這會是我的真實人生。
      我生命中最大的一個意外轉折,緣自於三個人的眼淚。
       二○○八年三月二十二日是總統大選投票的日子。這次總統大選,民進黨的長昌配—謝長廷、蘇貞昌,對上了國民黨的馬蕭配—馬英九、蕭萬長。這時我已經卸任 行政院副院長的職務,離開政壇已經半年多了。我打定了主意要過自己的生活,不再插手政治,除了幾次受邀站台、參加投票前的大遊行,我並沒有特別投入這場選 戰。
      大選期間,我的確注意到選情並不樂觀,但當票開出來,看到民進黨居然大輸兩百多萬票時,我還是被嚇到,因為和預期實在差太多了。心情很不好,關了電視,窩在家裡,不想出門。
      想不到,剛從美國返台的朋友來敲門,劈頭就問:「妳怎麼還在家裡?」因為心情盪到谷底,我沒好氣地回答:「在家裡有什麼不對?」
      「輸成這樣,妳總該去競選總部看看吧!」雖然心裡想著:「去了好像也幫不了什麼忙..」但嘴裡卻已經不由自主地回答:「好啦!我們去看看。」
      沒有心情開車,我們坐了計程車,趕往競選總部,也就是開票晚會的地點。計程車只到了長安東路高架橋就無法往前走了,太多的人潮趕往競選總部,警察把附近道路都封鎖了。我們只好下車。
      一下車,我就看到路旁有一個阿伯哭得好傷心。他約莫六、七十歲,個頭矮小,面目黝黑。一看到我,他就衝上來,拉住了我的手,對著我,像溺水的人抓到救生圈一樣,無助地問我:「怎麼辦?怎麼辦啊?」然後他哀號:「沒望了啊!」淚水漫過他臉上如阡陌般的皺紋。
      我忘了自己是如何安慰他的,他讓我想起許多南部家鄉的親戚。對於他毫不掩飾的難過,我的心裡很震驚:「怎麼一個六、七十歲的男人哭成這樣!」
       進入晚會的現場,雖然人很多,但氣氛卻很沉重,大家三三兩兩坐在地上,頭跟頭靠在一起,像在相互扶持、安慰。晚會還沒開始,空落落的舞台上沒有人,布幕 上掛著「珍惜民主,疼惜台灣」八個大字,喇叭播放著〈伊是咱的寶貝〉,有人扛著「天佑台灣」的大旗在人群中走來走去。台下的民眾,有的人仰著臉朝向舞台的 方向,皺著眉頭、沉著臉,臉上寫滿著沮喪、委屈、哀傷與不甘。
      我跟朋友循路往後台走去。一家電視媒體忽然攔住我想要訪問。他們問了一些話,我也回答了。詳細的內容,我已不復記憶,不過,我記得其中一句:「我們很快會回來的!」
      過不久,晚會開始。前台激情的講話聲和群眾的回應,傳到後台依然十分清楚。我在後台四處看看,和認識的人打打招呼。等到謝長廷前院長和競選團隊站上台,發表敗選感言時,我也停下來看著電視轉播的畫面。
       那篇感言寫得很真摯,看得出來,謝前院長在講話的時候極力壓抑自己的情緒,臉上看不出有什麼表情。不過,在他右後方的蕭美琴,卻吸引了我的注意。不知道 蕭美琴已經哭過了幾回,一雙深邃而美麗的大眼睛已經略顯浮腫。在謝前院長講話時,她一下抿嘴,一下低頭,不時又抬頭往上看,似乎是在強忍住自己快要溢出眼 眶的淚水,當謝前院長講到「愛我們台灣,愛我們的土地,愛我們的國家」時,她的眼淚就撲簌簌地流下來。
      這樣強烈的情緒似乎感染了所有人。
       晚會結束,我才剛從後台走出來,就在路上看到一個像大男孩一樣的年輕人一面走一面哭,哭得好傷心。我認得這個人,是在清大教書的姚人多,他曾經邀請我去 清大社會學研究所演講。平常嘻嘻哈哈的一個大男生,此刻卻哭得如此肆無忌憚,完全不在乎旁人的眼光,像一個小男孩失去心愛玩具般地傷心、無助。
      我從來沒有看過一個大男生哭成這個樣子,我很震撼。我一直認為,選舉總有成敗,就算碰到失敗,也還有成功回來的時候。為什麼要哭成這樣呢?是不是他們在這場選戰中付出了太多?還是,失去太多?
      這三個人的眼淚,讓我開始想:「民進黨究竟做了什麼?讓這些人這麼傷心難過?是不是我們做得不夠好?還是我們做錯了什麼?」
      對於他們的傷心,我覺得自己好像也有一份責任。
      於是,我做了一件我平常很少會做的事:我走上前,對正哭得淚眼迷茫的姚人多說:「你不要哭了,我答應你去清華演講啦。」他抬起頭,看看我,點點頭。
      過了幾天,姚人多出現在我辦公室。那天有點涼,他穿了一件咖啡色的外套,我以為他要來談安排去清大演講的事,不料他一開口,卻是:「副院長,我覺得妳應該來當民進黨主席。」
      對於這個戲劇性的建議,我的第一個念頭是:你在跟我開玩笑嗎?

    繼續向前
      我很慶幸自己在充滿愛的環境下長大,所以我自認是個有自信的人,有能力處理風險,又有足夠的勇氣,乘風破浪。
      在成為領導人後,我的自信來自基層人民的支持,他們陪著我走過一關又一關。這一路,我心裡有著滿滿的感動。
      我曾在許多場合都說過一個洗碗歐巴桑的故事,但我樂意再說一遍。
      二○○八年,在外界都不看好的時候,我接任黨主席。我決定發動小額募款,小額募款就像是剛學步的孩子,要小心翼翼一步一步走,重拾人民的信任。
      隔沒多久,黨部收到一封來自台中的信件,裡頭夾有兩萬元現金和寫得滿滿的兩張信紙。端正的字跡寫著:「看妳要出來募款,令人感動,不須向企業家、財團低聲下氣,拿人手短,反而阻礙改革。」
      我本來想親自向她表示感謝,但在新聞曝光之後,歐巴桑來電叮嚀,說這兩萬塊是她自己在餐廳洗碗所賺的整整一個月工資,她不想曝光,把這筆養家錢捐給民進黨是希望蔡英文加油。
      後來,我在很多公開場合感謝她,她讓我更加相信,小額募款不是小錢,而是來自土地,代表正義。所有這些「小錢」,都比任何一筆大錢更有價值、更有意義。
      我永遠記得,她說不求我們有什麼回報,只希望民進黨替她保住台灣的主權:她要繼續當台灣人。
      我知道,一個人民的聲音,背後是無數無聲的吶喊。更不用說我親眼見到的。
      這三年多來,我奔波在台灣的大街小巷,在菜市場、路邊攤、小吃店,常常會看見幫忙家裡做生意的小朋友。他們放學回來,在油膩的桌上、在昏黃的燈光下,寫著功課。客人多的時候,必須把桌子讓出來,還要幫忙招呼。我看著他們,看著台灣未來的希望在昏暗中閃閃發光。
      這些安安靜靜、堅持信念的人們,就是我要繼續為台灣人民努力付出的響亮理由。

    內容連載

    §內文1

    01 洋蔥炒蛋

    〈幸福的滋味〉
    屏東盛產洋蔥,品種很多,有的甘甜爽脆,有的辛辣夠勁。小時候家裡似乎從不缺洋蔥,南部的親戚來台北看爸爸,總是會帶著一些土產的洋蔥當伴手禮。

    爸爸很喜歡吃來自家鄉的洋蔥炒蛋,我們家的小孩對洋蔥雖不排斥,但也沒有特別喜歡。家裡至今流傳著一個笑話:爸爸以前除了資助屏東的美和青少年棒 球隊外,每次棒球隊的人來台北找爸爸幫忙,爸爸都會招待他們。有一次,一位棒球隊的小球員來台北,爸爸很熱情地招呼小朋友,問他想吃什麼時,這位小朋友 說:「什麼都可以!但拜託不要給我洋蔥炒蛋!」

    每次在家裡講到這件事時,我們家人還是會笑成一團。

    我們家一向是媽媽燒飯。有一天,媽媽不在家,只有我和爸爸兩人在家。到了用餐時間,才發現媽媽也沒有安排,我和爸爸兩人只有面面相覷。這時,我肚子不爭氣地「咕嚕」叫了一聲,爸爸嘆了一口氣,站起來,鑽進了廚房。

    過了沒多久,爸爸端出了一盤香氣四溢的洋蔥炒蛋。我們倆找出剩飯,配著洋蔥炒蛋,兩個人低頭扒飯都沒有說話,安靜地吃完那一餐。

    這是爸爸唯一為我做過的一道菜。記憶中,那道洋蔥炒蛋的味道很香、很好吃。我到現在都還記得那洋蔥和蛋的香味,更記得安安靜靜和爸爸在屋子裡的氣氛。

    〈白手起家的爸爸〉
    可能因為受日本式教育,爸爸平常很嚴肅;但或許因為我是老么,又是女孩子,爸爸對我比較溫柔,從來沒有處罰過我。他還會自己動手做玩具給小孩,那 是一般人沒有的「手工玩具」。像現在流行的可以載人的玩具小汽車,當時爸爸就做給我們玩了。小孩子可以坐在上面,用腳一踩,車子就會動。而且,他還把小汽 車的後面做成消防車的樣子,裡面可以再站兩個小孩,我們就在裡面享受小小的快感。

    從小我們就知道,爸爸不讓我們養尊處優。陽明山的冬天又濕又冷,有時候早上的氣溫才五、六度,他就會把我從床上挖起來,叫我洗車,每每洗完,我的手已經凍得失去知覺。

    儘管嚴格,爸爸卻帶給我們很大的信心和安全感。我在冬天早上要開車去學校時,車子常常無法發動。爸爸就會起個大早,拿了吹風機,對著起動馬達和線路吹,然後再幫我把汽車發動。我永遠記得他蹲在地上拿吹風機的模樣。

    我的父母都很堅持,即使負擔得起,也不送我們去私立的貴族明星學校。爸爸認為,念公立的中小學,可以接觸到社會上各式各樣家庭背景的人,對這個社會會多一份真實的感覺。


    11 嘿!妳這個笨女人

    〈我是1.5個博士!〉
    雖然我的博士論文寫得快,但老師大都很忙,要讓他們把整本論文好好看完、審查完,可要花不少時間。我把論文交上去後,過了半年,才得到論文口試的機會。

    口試那天,姊姊特地從台灣飛來陪我。雖然我很緊張,但口試過程很順利,沒有花太長時間,我坐在外面等委員會的決定;本來覺得口試順利,問題不大, 但等了兩個多小時後,卻依然不見動靜,我開始緊張起來,坐也坐不住了,在那裡開始胡思亂想:「為什麼讓我等這麼久,難道他們不打算讓我過嗎?」「是不是要 當掉我?」

    正在緊張的時候,忽然見到我的指導老師探出頭來,對我招手:「蜜斯蔡,妳進來一下。」我快步走過去,看到老師臉上的笑容,我的心還放不下來。走進 房間,老師先向我道歉,解釋說委員會花了很多時間討論、辯論,「我們討論了很久,但不是討論要不要給妳博士學位,而是無法決定該給妳一個博士學位,還是兩 個?」

    討論到最後,論文委員會決定授予我一個半的博士學位:一個法學博士學位,上面並加註了我「對於國際貿易有很強的學術背景」,相當於半個國際貿易學的博士學位。

    〈一語罵醒夢中人〉
    聽到這麼好的消息,我實在太高興了。當我去拜訪學校另一位教授時,我忍不住告訴他,我剛才通過了審查,拿到博士學位。他馬上就恭喜我,並說:「那麼,妳也是一位博士了。」

    在重視知識分子的英國,博士的頭銜雖非萬能,但表示了肯定。那一句「妳也是一位博士了」載著我,讓我全身輕飄飄的。

    我真的很高興,無法靜下來,就走出校門,上街閒逛。過馬路時,因為沒注意來車,差點被一輛敞篷跑車撞個正著。車子快速擦過我,我也嚇出一身冷汗。 這時,敞篷車的駕駛探頭出來,是一名龐克打扮的年輕女子,她指著我的鼻頭,大罵:「妳這個笨女人!」(You stupid woman!)然後揚長而去。

    被這意外一打擾,我忽然掉回現實,原來學術和生活還是有落差的。我開始想:「已經是博士了,接下來要做什麼?」

    拿到博士學位之後,我有一種瘋狂的想法:很想把博士論文燒掉,然後從此不再看法律的書,因為我已經受夠了。我四處去旅行,還想到新加坡大學去教書,不知過了多久,爸爸終於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找到我,他打電話叫我回台灣。

    17 一婦當關

    〈媽祖大? 還是蔡主委大?〉
    在推動小三通的過程中,有一個引起熱烈討論的是「宗教直航」。台中縣大甲鎮瀾宮經過連續二個「筊杯」獲得媽祖「聖諭」,決定搶在小三通前,於二○○○年七月十六日從台中港起駕前往大陸,前往湄州謁祖、進香。

    問題來了,在小三通前可不可以讓神明先通?這個議題涉及宗教、政治、兩岸,而且預估進香團的人數在三千人以上,迅速成為熱門話題。

    陸委會對宗教直航抱持積極正面的態度。雖然「離島建設條例」已賦予離島小三通法源,但宗教直航涉及台灣本島與中國的直接往來,因此應納在大三通架構下考量。在缺乏法源依據下,而且在小三通還沒有完全規畫好之前,不可能大規模實施宗教通航。

    當此事在立法院提出後,引發了朝野立委「人神交戰」的議論。多位民進黨立委要求我堅守決策立場,不應讓宗教團體假借擲筊、神諭等藉口來要脅政府。我也表示不會在壓力下同意無法源依據的宗教直航。

    但接著在野黨立委質詢我,這是否表示蔡英文對信徒們的擲筊不高興?「還是擲筊有兩個媽祖,另一個是蔡英文,擲完媽祖的筊之後,還要擲她(蔡英文)的筊?」

    另一位委員在質詢時更突然爆出這麼一句:「究竟是媽祖大?還是蔡主委大?」

    這時不管說誰大,接下來一定逃不了立委的砲轟,當下我忽然想起英文中有一句:「You cannot compare apples with oranges.」(蘋果不能拿來和橘子比。)於是回答他:「哎呀!橘子和香蕉是不能比的。」

    只是一緊張,把蘋果換成了香蕉。此話一出,引起哄堂大笑,立委大概一時想不出如何連結神明、政務官和水果,只好草草結束。


    21 女性副閣揆

    我在接受陸委會主委的工作時,並未事先告知家人,他們是從報上得知我的新職務。

    當了一年立委後,受命組織新內閣的行政院院長蘇貞昌徵召我去當他的副手——行政院副院長。消息靈通的媒體,再度在我決定前就公布了我的新去向。爸爸從報上看到消息,打電話來問我情況。

    我可以察覺他對我的新工作有複雜的情緒,一方面感到高興,他和我都沒想到我會走到副閣揆這一步,但他又擔心我工作負荷過重,壓力太大;而未說出口的是對小女兒的憐惜。

    最後,爸爸交代我:「以後不要再讓我從報上得到妳的新工作消息。」我答應了。

    我自己也沒想到,這真是最後一次的機會,因為以後再也沒有「以後」了。

    〈爸爸,再見〉
    生與死,好像有一種神秘的連結。

    為了完成總統和院長交付的籌辦經續會重責大任,我全心全力投入。然而在經續會緊鑼密鼓籌備之際,爸爸去世了。

    爸爸的逝去並非意外,之前已有徵兆,全賴哥哥、嫂嫂的呵護照顧得以延展,本以為早有心理準備,但心中的哀傷卻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但因為此時經續會正值最緊張的時刻,我身為主要推手實在無法放手不管。

    我沒有請假,也沒有讓太多人知道,依舊將全部精神和時間放到經續會的籌辦與進行上,即使是碰到週休假日,我也常花時間和各部會、外商及工商團體進行溝通,排除歧見,取得共識。

    只是每當下班後,我會回到陽明山老家,坐在客廳,和停靈在客廳的爸爸說話,我在心裡告訴爸爸我今天做了什麼⋯⋯達成了什麼⋯⋯碰到了什麼困難等等,就像以前我偶爾會和他聊天一樣。我非常清楚爸爸不會怪我,但不知為什麼,我的心裡仍然有一種內疚的感覺。

    一直到經續會記者會結束後,我才請了一週喪假,幫忙處理喪事。媒體知道了這件事後,形容我是「意志堅強」「公私分明」「過人的意志力」,甚至是「強忍哀傷」,但在我眼裡,這些詞都是同一個意思:「內疚」。

    十個月後,蘇內閣總辭。當天,我去了爸爸的墓園,和他說說話。

    行政院後來送來一枚勳章,我連開都沒開就退了回去。再送回來,我再退。我對外解釋:「我沒有接受勳章的習慣。」其實我真正心想的是:收了,只是提醒我的內疚。

    25 再起的契機—小額募款的奇蹟

    〈小英便當〉
    有一次,我們來到屏東進行小額募款。募款餐會的方式是以「小英便當」餐會的形式進行。

    「小英便當」是年輕黨工想出來的可愛募款妙招,包括上面印有我圖像的帆布便當袋、一個可重複使用的便當盒及一雙筷子。便當裡都是在地的食材,例如 在台南縣舉辦的某次募款餐會,菜單共有九道菜,使用的食材全是台南縣各鄉鎮的特產,包括後壁冠軍米、學甲鰻魚、下營鵝肉、白河蓮子飯、關廟鳳梨排骨、善化 鴨蛋、將軍胡蘿蔔、花椰菜及安平蝦卷,還搭配龍崎的竹炭筷和當地水果。

    我們的募款餐券是一張一萬元,但餐會吃的不是什麼酒席或流水席,而是便當。算起來,一個便當一萬元,真的很貴。

    那一天,有一桌坐了十人,算算這就是十萬元的捐款了。負責這一桌的人告訴我:「主席,其實這十個人代表了一百個人。」我不解,為什麼他們代表一百 個人?原來,一萬元對他們每一個人都是不小的負擔,所以,經過討論,他們決定一人出一千元,十個人湊了一萬元,然後再派一個代表來吃這個小英便當。

    這些「代表」多是來自鄉村的農人。他們面目黝黑,有的人臉上有深刻的皺紋,但神情很靦腆。可以當代表,來吃「小英便當」,讓他們看起來既驕傲又害 羞。他們每個人身上都穿著乾淨且燙得平平整整的襯衫,安靜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不像其他人一樣搶著擠過來,和我握手、照相,他們只是對著我笑,笑得很純 樸。

    後來他們告訴我,有人還是從恆春半島趕來參加這場餐會。我一下子覺得更溫暖了。原來是來自家鄉的人。

    面對這些人,看著他們眼神中安靜而激烈的期待,握著他們粗糙生著老繭的手,並且知道就是這雙手拿出錢來捐款後,我想,任何接受這筆捐款的人,大概一輩子都不敢辜負這些對你有期待的人。

    我帶了一杯水過去,以水代酒,向他們表示感謝,也向他們背後的其他九十個人致意。那一天的募款餐會裡,忘了我舉杯敬了多少次「酒」。

    回到家裡,只覺得滿肚子都是酒水,滿肚子的感激。

    孫康宜《親歷耶魯》

    $
    0
    0
    《親歷耶魯》是2009年鳳凰出版傳媒集團,鳳凰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


    《親歷耶魯》大都有關我在耶魯大學教學和生活的心靈故事。我在耶魯教書已有27年之久。回憶1982年剛抵達校園的第一天,我的耶魯同事傅漢思教授就送我一本詩人賀蘭德的新著《詩律的理念》(耶魯大學出版社,1981年版)。那《親歷耶魯》很有啟發性,它教導讀者如何把內心的思想和情感用“詩”的方式表示出來,而最富於詩意的情境就是一種“自我描述”。後來我認識了賀蘭德(他是耶魯英文系的教授),彼此成為經常討論詩歌的朋友,而且還同住在一個名叫“木橋”(Woodbridge)的鄉村里。他給我的影響很大,使我深刻體會到,寧靜與省思乃是個人生命中的最佳補藥。
    對我來說,生活中每一刻的思考都是一種享受。盧梭在他的《懺悔錄》中曾說:“真正的幸福是不能描寫的,它只能體會,體會得越深就越難加以描​​寫。”但我卻喜歡沉陷在描寫的樂趣中,喜歡試圖捕捉那偶然超越了現實局限性的詩的境界。耶魯的校園很美,正好讓我能享有思考的空間。我最喜歡獨自坐在校園裡的石台階上,一面通過四周的寧靜來打開我的心靈空間,一面思想那種獨處的豐富感。我的許多作品都是在這樣的“上下文”中寫出來的。
    然而,《親歷耶魯》所有的篇章都是在我的“潛學齋”裡寫成的。這個書齋原是多年前父親為我命名的,不論我住到何處,不論房子大小,我的書房都叫“潛學齋”。如今雙親均已過世,讓我更加珍惜父親為我所寫的“潛學齋”遺墨。尤其是,父親在“潛學齋”三字下的附言“康宜敦品勵學”令我終生難忘。我必須繼續努力修養自己、不斷學習、不斷積累人生的閱歷,才不致辜負我父母的期望。
    《親歷耶魯》能順利出版,首先要感謝鳳凰出版傳媒集團的申作宏先生,是他的熱心和執著才使其及早實現。我也要感謝台灣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發行人廖志峰先生,經他授權使用了我前些年出版的《耶魯潛學集》中的不少篇章。同時,我的好友蘇煒和康正果兩位先生也給了我多方面的幫助。

    作者簡介編輯

    孫康宜,1944年生於北京,曾任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館長,現任耶魯大學東亞語文系教授。與哈佛大學的宇文所安(StephenOwen)共同主編劍橋中國文學史。中文著作有《我看美國精神》、《走出白色恐怖》、《文學經典的挑戰》、《遊學集》、《文學的聲音》、《耶魯性別與文化》、《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 《耶魯潛學集》等

    圖書目錄編輯

    序言
    一、耶魯印象:人·事·思
    耶魯詩人賀蘭德
    墨西哥詩人帕斯與耶魯的一段因緣
    尋找隱喻——普羅恩和他的器物文化觀
    人權的維護者——戴維斯和他的西方奴隸史
    納博科夫專家——亞歷山大洛夫和他的新發現
    俄國形式主義專家——艾里克和他的詩學研究
    混血華裔的尋根文化——評介耶魯女校友劉愛美
    有緣千里來相會——記英若誠來訪耶魯
    語訛默固好——簡論施蟄存評唐詩
    美文與荔枝
    從周策縱談周邦彥說起
    記白先勇來耶魯放映《最後的貴族》
    夢與神遊——重讀《紅樓夢》後四十回
    “道”在何處?
    耶魯大學女副校牧的故事
    《花花公子》的常春藤盟校風波
    永恆的座椅——是選校長還是選總統?
    春到耶魯萬事新,選出校長人稱奇
    經營的頭腦——耶魯校長雷文和他的治學與治校
    北大和耶魯的人文教育——寫在北大110週年前夕
    二、校園漫談:憶·錄·論
    在美國聽明朝時代曲——記紐約明軒《金瓶梅》唱曲大會
    張充和與紐約海外崑曲社
    沈從文的禮物
    談隱地的“遊”
    女詩人的窗口
    詩人希尼的“挖掘”美學*
    施蟄存對付災難的人生態度
    聽覺之奇妙——作者斯帖理的執著
    詞的嚮往——話說詞家唐圭璋
    一位美國漢學家的中西建築史觀
    “夢露郵票”的文化意義
    新的選擇——我看今日美國女權主義
    “政治正確性”的不正確言論
    日本文學懷古
    重感情者的負擔
    愛情裡的“苦”與“貪”
    情感的遺跡
    渴望
    廢墟
    “愛”的畢業典禮
    極短篇七則
    隨想錄多則
    三、書齋感悟:書·​​影·評
    轟動歐美文壇的《性形象》——介紹一部轟動歐美文壇的近著
    佩格利亞的墮落
    批評家的使命
    永遠的“桂枝香”——重看白先勇的《遊園驚夢》
    我看江青自傳
    柯慈小說中的老女人和老男人
    關於老婦/少夫的“杜拉斯”現象
    今日喜劇時代的愛情觀
    海德格爾的情人漢娜·阿倫特
    今夏,你看過“冬天”沒?
    《霸王別姬》裡的情癡
    當代美國文化與《純真年代》
    一個女導演的傑作:《鋼琴課》
    何謂男性“自我認同”的危機?
    “末戀”的風行意義
    靈魂伴侶——從美國電影《廊橋遺夢》說起
    貝多芬的“永遠的愛人”
    殺人祭的啟示——看電影Apoclypto有感
    “奇蹟”——小豬和蜘蛛
    戰爭的代價——談電影《來自硫磺島的信件》
    與蘆葦談《圖雅的婚事》
    情報人員的命運:——談電影《特務風雲》中美國的CIA
    四、附錄·訪談
    孫康宜:唯一能夠讓我走出陰影的方法就是讀書
    從耶魯看美國精神——孫康宜教授訪談錄
    跨越中西文學的邊界——孫康宜教授訪談錄



    *****

    希尼:挖掘日常生活的寶藏

    雜文創作
    凌越發表於:
    <新世紀周刊》2013年9月23日
    今天回到家裡,我徑直走進臥室,在床邊的書架上抽出已經有幾分破舊的《希尼詩文集》,家裡的書不算多,但書架也把客廳和兩個房間的牆壁佔滿了,為了找書方便臥室床邊的書架上擺放著我最喜歡最常翻閱的書籍,其中的每一本書我看過數遍以上,因此我對它們在書架上的位置清清楚楚。這本《希尼詩文集》出版於2001年,是我大學時代的詩友寄贈給我的,時間是那年6月,雖然這些年我們聯繫很少,但是看到扉頁上“凌越老友存”的字樣,我還是感覺到一種久違的溫暖。翻開書本,書頁上有許多用鉛筆和鋼筆劃的線條,以顯示所畫文字當初給我的啟發與震撼。這些線條就像樹木的年輪,標示著這本書的滄桑閱歷。詩的部分畫線較少,但是到書後半部分的文論部分,線條開始增多(這可以看出我對希尼的文論有著更大的熱情),尤其是《貝爾法斯特》、《尼祿、契訶夫的白蘭地與來訪者》、《舌頭的管轄》、《進入文字的情感》、《詩歌的糾正》這幾篇。現在翻看這些文章,看到裡面對於我來說已經很熟悉的一些說法,我的感覺像是在看望一位老友,一位曾經給我許多教誨的老友,我知道他的一些精闢敏銳的思想已經進入我的思維深層,我確鑿地受惠於他,因而當我剛剛獲悉他的死訊,悲傷的情緒立刻籠罩了我。儘管過去十幾年間我曾無數次翻閱過這本書,但是今天的閱讀畢竟不同,當我再次看到希尼以一種優美的迷惘的筆調書寫著他童年時迷失在家後面田野裡的豌豆溝裡,或者是貝爾法斯特街頭救護車和消防車的呼嘯時,我油然而生一種疏離感和虛無感——這個人已經不在此世。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將自己的精髓完整地從肉體搬入文字,昨天也就是2013年8月30日是這項崇高的工作終結的時刻,這也就是這位謙遜低調又偉大的詩人的一生,毫無疑問他將因為這些敏感睿智的文​​字而永生。在特意為自己作品中文版撰寫的序言中,希尼寫道:“不斷發展中的詩歌是使我們繼續做文明和敏感的人,做有親暱行為的人的決定因素”。“文明”和“敏感”這兩個詞道出了希尼作為詩人的努力所在,同時它們也是理解希尼樸素詩句的兩把鑰匙。對於文明的探求和追問,帶給希尼詩歌倫理思考的深度。在一個關注精緻甚於關注真實的年代,希尼詩歌所蘊含的道德力量幾乎是一種勇氣的象徵。起初,這種道德力量還處於模模糊糊的萌芽狀態,或者說它在無意中伴隨著希尼的情感和天性進入了文字。《挖掘》是希尼第一本詩集中的第一首詩,是他的以父親為主角的三首詩中的一首。
    希尼在詩中精確地描寫了自己的父親在土地中挖掘的情景:
    “粗糙的長統靴穩踏在鐵鍁上,/長柄緊貼著膝蓋內側結實地撬動。/他根除高高的株幹,雪亮的鍁邊深深插入土中。/我們撿拾他撒出的新薯,/愛它們在手中又涼又硬。”
    但在詩的最後希尼筆鋒一轉:
    “我的食指和拇指間/夾著一支矮墩墩的筆。/我將用它來挖掘。”
    這首詩因為突兀的結尾成為一首挖掘詩人賴以成長的傳統的詩。顯然希尼對於傳統持一種“文明人”的繼承和發揚的態度;在二十世紀希尼遵循的是哈代和弗羅斯特的英語詩歌傳統——拒絕宏偉的主題,將自己的詩歌嚴格限制在個人經驗的範疇之內,形式上較為嚴謹,有一種典型的天主教徒式的自律。在情感上,希尼的詩歌也表現出一種矜持的內斂,強烈的情感成功地避開了感嘆詞句淺薄的誘感,進而被塑造成更為厚實的視覺意象。
    從《挖掘》開始,希尼打開了人生經驗豐富的礦脈,為他以後的寫作定下了基調;實事求是地說,這是一個相當高的起點,而更為可貴的是,在幾十年的寫作生涯中,希尼嚴格遵循著“挖掘”的詩學,從沒有使自己的興趣旁騖到另一些更為花哨的理論上。三十年,十本薄薄的詩集,持續的向內的挖掘,為他贏得了理所應當的聲譽。在希尼的處女詩​​集《一個自然主義者的死亡》出版兩年之後,多事之秋的1968年來臨了,希尼當時還是貝爾法斯特大學一位29歲的英語講師,警察與要求平等民權的北愛爾蘭天主教徒之間開始了暴力衝突,最終以1968年8月英軍進入德里告終。作為親歷者,這些事件在希尼的詩歌中留下烙印。他雖然“不是始終過問政治的”,但這次他參加了遊行,因為他感覺到“當時空氣中有一種活力,刺激和正義感。”希尼的有關詩歌的道德信念也變得更加明確了:“從那一刻開始,詩歌的問題開始從僅僅為了達到滿意的語言指謂變成轉而探索適合於我們的困境的意象和象徵。”在他的第五本詩集《野外工作》中有一首短詩《圖姆路》正是對上面這句話的詩意解讀:
    “噢,駕戰車的軍士們,在你們蟄伏的槍上,/這個村站在這兒不動,當你們通過時站在這兒充滿了活力,/這不顯眼的,不可推翻的生命的中樞。”
    平穩的詩句中有一種硬梆梆的針對於強權的力量和威嚴。這是人的尊嚴賦予弱小者的力量,也是詩人所能依賴的全部力量。在《貝爾法斯特》一文中,希尼寫道:“在精神的鑄形之中,一個人感受力的一半來自他置身的處所,他的血緣、歷史或文化。”而希尼所處的貝爾法斯特那些年則被政治和暴力衝突所籠罩著——“在爆炸和葬禮之間我們生存下來,生活在受難的家庭之中,生活在那些被迫分離、單獨監禁的人們之中。”“痛苦與不義之間的苦苦掙扎使我疲憊不堪。”希尼的語調經常是痛心疾首的,而這些慘痛的經歷則將他和絕大多數沉迷於形式實驗的英語詩人區分開來。殘酷的政治現實和神秘的美在兩頭牽拽著希尼的詩歌,這經常使他陷入身心交瘁的分裂狀態,但他知道這也會給他的詩帶來倫理和美學的雙重深度——只要它還沒有被生生扯斷。
    希尼列舉莎士比亞戲劇《雅典的泰門》裡的兩行詩作為自己的詩學標準:“我們的詩文好像一株滲流的膠樹/從那裡它獲得營養。”一方面,詩歌自然而神秘;另一方面,它必須介入這個粗暴的公共世界。希尼正是這麼做的,它考驗技巧也考驗心靈,但是有哪位傑出的詩人沒有經受住這極為苛刻的考驗呢?希尼最好的詩歌和最好的文論,都是在探討詩歌的形式之美和倫理道德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有一次,希尼說:“我總是傾聽著詩句。”這是典型的象徵主義詩人的姿態,但是我們馬上知道,他聽到的詩句是從愛爾蘭深邃的田野和貝爾法斯特危機四伏的街道上吹來的。美和道德永遠是詩句保持優雅滑翔的兩翼,其中的平衡能力正是希尼詩歌傑出之所在。希尼的詩細微而沉潛,其中的魅力體現在對細節精確的描述之中,而且希尼相當多的詩歌都是對過去生活的追億,童年視角的選取尤為值得關注。希尼在和中文譯者的談話中特別提到華滋華斯的觀點——“兒童是人之父”以及“不朽的暗示來自童年時期。”他甚至為自己的詩選《開墾的土地: 1966-1996年詩選》的封面選用了一幅幼童在玩耍的畫。對於嬰兒這一意象的關注,實質上是對某種機械的觀察論的反省,“觀察”並不僅僅是一種“看”的習慣,它還意味著某種更深的發現和感悟。只有嬰兒的目光才始終充滿著驚奇,事物也將在這種驚奇中煥發出意外的能量。希尼是當今英語世界公認的優秀詩人,但他作為批評家的聲譽甚至在詩人的聲譽之上,希尼的文論從容綿密,其文風的複雜優雅恰好完美對應著他所探討論題的複雜,像《尼祿、契訶夫的白蘭地與來訪者》、《舌頭的管轄》、《詩歌的糾正》諸篇在詩歌和現實、詩歌與道德等核心議題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希尼做過十幾年哈佛大學的詩歌教授,做過五年牛津大學詩歌教授,但並不是每位哈佛和牛津的詩學教授都達到了希尼的水準,1995年希尼因為“他的詩作既有優美的抒情,又有理論思考的深度,能從日常生活中提煉出神奇的意象,並使歷史復活”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是話說回來,在最近三十年獲得該獎的作家中,希尼仍然屬於少數出類拔萃之列。也就是說,並不是每個時代都能產生如此傑出的詩人和批評家,意識到這一點,會使我們的哀悼之情更加溢於言表。對於美國女詩人畢肖普,希尼尤為推崇,這可能是因為希尼和畢肖普有著相似的詩觀吧,這使希尼在評論畢肖普時就像是在評論他自己:“她的個性是緘默的,既反對自我膨脹又不能自我膨脹,這正是有風度的體現。”“畢肖普身上有一種優秀的考迪亞式的品質,一種賦予她作品以動人的穩定性的沉默,一種被瑪麗安•摩爾以獨特洞察力勾勒出的某種完美的果敢所捍衛的含蓄。”而作為回報,畢肖普的一行詩簡直就像是在代替希尼發問:“為什麼我們不能以我們嬰孩的目光眺望、眺望?”

    《黎烈文全集》

    $
    0
    0
    黎烈文(1904年5月18日-1972年10月31日),作家、翻譯家、編輯,中國湖南湘潭人。

    • 許俊雅,國科會95、96年度專題研究計畫:臺灣翻譯名家譯作的蒐集、研究及數位化:以黎烈文、周學普、李魁賢、莫渝為重點。
    • 臺灣翻譯名家譯作的蒐集、研究及數位化:以黎烈文、周學普、李魁賢、莫渝為重點「譯文網 Babel」http://140.122.115.161/index.asp
    • 這個網頁無法使用


    《黎烈文全集》15冊 (據說網路上可找到,待查) ,許俊雅主編,香港:作家書局有限公司, 2011
    第1冊 《紅蘿蔔鬚》、冰島漁夫》
    第2冊《鄉下醫生》
    第3冊《企鵝島》
    第4冊紅與黑
    第5冊《拉曼邱的戀愛》
    第6冊《莫伯桑選集》:《脂肪球·流浪者》
    第7冊《屋頂間的哲學家》、《鬼池》/《魔沼》?
    第8冊《梅里美選集》:《雙重誤會》、《伊爾的美神》
    第9冊《法國短篇小說選》
    第10冊《河童《第三帝國的兵士》、《偉大的命運》
    第11冊《邂逅草《醫學的勝利》、《亞爾維的秘密》
    第12冊《法軍侵臺始未》《臺灣島之歷史與地誌》
    第13冊黎烈文散文集
    第14冊《西洋文學史》
    第15冊《法國文學巡禮》

    《兩兄弟》(《筆爾和哲安》



    早年在上海任職商務印書館時曾標點整理中國古典小說《大宋宣和遺事》和《京本通俗小說》。
    除在台灣大學教法語法國文學,也在其他多所大學兼任相關課程。
    他的學生有顏元叔白先勇王文興陳若曦許達然等。


    黎烈文教授手迹資料展 (2014年11月28日)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從初二起,1966,就開始讀黎烈文翻譯的法國文學。
    如今他已110歲了。我似乎記得,他到法國從中學學起。(這情況,跟現在德國漢學家莫芝宜家(Monika Motsch)到台北的仁愛國中上課類似。)
    後來,我從許達然、楊牧等前輩的作品知道:他們也讀黎先生的中譯小說。
    2015.9.13 我稍微跟許達然談他的學士畢業論文,他是用英文寫的,主題可能是"西方近期拿破崙文獻的研究",也牽涉到法文。我早知道黎烈文教授當年到東海大學兼課,教法文,而在山上,他與學生如許達然等的交往密切,告訴學生許多他與魯迅的交往---我相信黎烈文教授很少跟臺大的師生說這些。http://hclectures.blogspot.tw/2014/11/blog-post_27.html






    Viewing all 691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