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694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Harold Nicolson的 《魏爾倫》 (Paul Verlaine) ,卞之琳譯;Alain Buisine《魏爾倫傳》

$
0
0



敬獻太陽花革命的貢獻者

Their aim, indeed, was to reveal the infinite, to construct a synthesis which should surest the whole of man by the whole of art ; for them the fatal thing in creation was a sense of finality : the masterpiece should begin only where it appeared to end; it should not merely describe, it should suggest; it should leave behind it some unex- pressed vibration.
他們的目的,的確,在於啟示無窮,是在構造一個綜合法叫藝術的整體暗示人的整體;在他們看來,創造中不可救藥之事為終局之感:一首杰作應該到了表面上是結尾的地方才開頭;僅僅描寫還不夠,它得暗示;在它後面留下不曾表白出來的顫動。------Harold Nicolson《魏爾倫》 (Paul Verlaine) ,卞之琳譯





文/黎漢傑
卞之琳初期喜歡英國浪漫派詩人,後期轉而傾心法國象徵派詩人,因爲後者「更深沉,更親切」。他在1932年更翻譯了英國人尼柯孫 (Harold Nicolson) 《魏爾倫》 (Paul Verlaine) 的最後一章,並加上題目:〈魏爾倫與象徵主義〉發表,該文特別點出法國象徵派愛用一般人看來是鎖碎事物的意象入詩,讓人有一種親切感:
它(筆者按:即親切感)底效力第一在於節用和善用形容辭,在於信手拈來, 卻又是栩栩如生地提起小東西,這種小東西呢,在他面前,情味深長,神彩煥發了。 並不是我們對這些小東西底本身有什麼興趣,並不是我們真為它們和魏爾倫底感情發生的關係感動了;只是我們這樣一提起,我們聯想底感覺觸動了;只是一想到和 我們很熟悉,在我們經驗裏的確有這種關係的別的東西,快慰的心弦撥動了。這個方法可以用得很有效力,只要有頂巧妙的精確筆致,只要有頂高明的音樂手腕。 [1]
張曼儀老師說:「『小東西』,原文是『minor object』,也就是平常的物品,以至身邊瑣事,藉著聯想的作用,它們能夠叫讀者產生親切感。」[2].......

謝謝。在台灣政治激情3周之後,能夠看香港的朋友引卞之琳的翻譯,讀全文,翻譯《魏爾倫傳》, 找到Harold Nicolson的 《魏爾倫》 (Paul Verlaine) 原文https://archive.org/details/paulverlaine00nicogoog.......



Alain Buisine《魏爾倫傳》Verlaine, histoire d'un corps,由權、卲寶慶譯, 上海人民,2007

目錄

中譯本序
第一部 童年和少年住過的地方(1844年3月-1862年10月)
第一章 外省
第二章 巴黎
第三章 在阿圖瓦和阿登山區
第二部 進入文壇和建立家庭(1862年10月-1871年8月)
第四章 一家之子的兩種生活
第五章 在咖啡館一邊
第六章 真正初入詩壇
第七章 蜜月和戰爭
第三部 蘭波危機(1871年8月-1875年3月)
第八章 流星
第九章 在比利時
第十章 在英國
第十一章 慘劇
第十二章 監禁
第十三章 重逢無望
第四部 在學校和鄉間(1875年3月-1886年1月)
第十四章 在英國
第十五章 在勒泰勒和瑞尼維爾
第十六章 在糟谷
第十七章 在聖弗朗索瓦院里
第五部 一落千丈(1886年2月-1896年10月)
第十八章 輾轉醫院
第十九章 最後的艷遇
第二十章 最後的創作
第二十一章 最後旅行——尋求解脫
第二十二章 最後的面孔
第二十三章 死而復生的面孔
魏爾倫生平和創作年表
 

魏爾倫這個名字也許不為廣大中國讀者所知,對于熱愛法國文學,尤其是研究法國文學的人來說,卻絲毫也不陌生。作為象征派詩人的代表,人們習慣把他與馬拉 美、蘭波相提並論。他的一些著名詩篇很早便被翻譯成中文。從老一輩的詩人梁宗岱、戴望舒到當代的名家,都有他的詩篇的出色譯作。譯介過來的詩篇,如《秋之 歌》、《月光》、《白色的月》、《被遺忘的小詠嘆調》、《屋頂的天空》等,都是最能體現魏爾倫獨特詩歌風格的作品,也是確立他在法國詩歌史上不可替代的地 位的作品。這些詩,或如夢如幻,或如泣如訴,采用象征與暗示的手法,以回旋往復的旋律,表達詩人感傷、苦悶的情調,幻化出想像的真實,塑造出心靈的風景 畫。可以用“動人心弦”來形容魏爾倫的一些詩歌。然而,我們對詩人作品的介紹尚嫌有限,對魏爾倫其人及其作品的研究也有待深入。因此,這部傳記在中國的出 版,無疑不僅有助于詩人為更廣大的讀者所知,也會推動對詩人及其作品的深入研究。

有如此厚的一部傳記,我本無須在此重述詩人的一生,但我禁不住想回顧一下他的經歷。這是怎樣的生命?明知危險卻禁不住眩暈的誘惑,止不住也在遲疑的腳步, 被一股無法抵御的力量拉向深淵,直至徹底沉淪。他本來有非常幸福的童年,有“和藹的父親,可愛的母親”,是一個受到百般溺愛的獨生子。他本來有足夠的天 資,可以成為優秀的學生。即使法學與他無緣,他也可以在市政府安穩地得到基本的生活來源。但詩人的放蕩不羈、生性的疏懶、放任自流、嗜飲成癖,加上同性戀 的傾向,使他不滿足于這種循規蹈矩的平庸的資產階級生活。可他又不是一個想要脫離社會、無視法度的人。意識到自己面臨的深淵,他求助于婚姻,娶了一個食利 者的女兒,年輕迷人的瑪蒂爾德,過上了舒適、體面的有產者的生活。一切似乎都在納入正軌。這時一場平民革命爆發了,他雖然骨子里不關心政治,卻也為這種美 好的幻想歡欣鼓舞。很快,革命被鎮壓,他和妻子躲到外省。市政府的職位丟掉了。他還有機會重新得到這個職位,只要他想得到,因為他在公社期問扮演的角色並 不至于使他受到迫害,可就在這時,一個人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他的生活。此人不是別人,正是少年天才詩人蘭波。開始,魏爾倫還想腳踩兩只船,一邊是小資產階級 異性戀的舒適享樂,一邊是同性戀的放縱與詩歌的實驗。可這只是他的一廂情願。他必須作出選擇。他最後選擇了拋妻棄子,與蘭波踏上流浪的征途。然而他始終處 于矛盾之中,懾于傳統觀念與勢力,又念念不忘嬌妻幼子,拋不下對安穩的家庭生活的留戀,這些都促成了他和蘭波最後的悲劇。他打傷了蘭波,鋃鐺入獄,獄中又 獲悉妻子分居訴訟的判決結果︰他失去了妻兒,還要承擔兒子的撫養費。這真是雪上加霜。這時天主向他敞開胸襟,他心甘情願地投向宗教信仰。為此他還贏得了減 刑。出獄後,他又要選擇自己的生活。在瑪蒂爾德和蘭波兩邊踫壁後,他離開了法國。他要向母親、向人們證明自己真的改邪歸正、自己謀生了。他先後在英國的斯 蒂克尼、伯恩茅斯、法國阿登省勒泰勒教書。可惜他耐不住教書匠寂寞單調的生活,酗酒的習慣重新抬頭。這是他一生逃不脫的悲劇。反復地犯罪,反復地悔罪,又 重新犯罪。命運又讓他在一個不馴服的學生呂西安.雷蒂努瓦身上看到了蘭波的影子,他將復雜的感情傾注到這個少年身上。

冠羽月刋 Yuhina Post: 南方生活報 (月刊)

$
0
0

冠羽月刋 Yuhina Post
 http://yuhina.org/


鳥會簡介

【台北市野鳥學會 簡介】

■ 立會宗旨

本會以促進國民保護野生鳥類及其棲生環境,並倡導有關野生鳥類之「欣賞、研究與保育」工作;期許培養國民高雅知性情操與保護自然環境觀念,共同維護野鳥族群的繁衍及自然環境的保育為宗旨。

■ 鳥會緣起

本會為一群志趣相同、關心和保育野生鳥類及其棲地環境的社會人士所組成的民間社團。起緣於1973年的「台北賞鳥會」(Taiwan Bird Watcher’s Group),歷經十餘年努力有了堅實的基礎,於1984年9月正式立案為民間社團「台北市野鳥學會」(Wild Bird Society of Taipei)。歷年來,凝聚會員們自然保育的共識與力量,進行各項鳥類研究調查,建立基本資料庫,編印報告,研訓專業解說人才,推展各類賞鳥活動,為台 灣的鳥類保育工作開拓者。目前本會會員千人,為全台灣組織龐大、制度完備的推展鳥類欣賞、研究、保育之民間社團。

■ 展望

展望未來,我們期待能將生態保育理念推廣至每個人,進而建立生物和都市融合的「台北生態城」。

◎我們努力的目標有:

  1. 落實保育教育的理念;
  2. 經營管理生態永續的自然公園及保護區;
  3. 為台灣瀕危鳥類進行保護工作。

◎我們具體的行動:

  1. 推展環境教育訓練工作;
  2. 組成自然公園及保護區經營管理委員會進行生態規劃管理工作。
  3. 營造綠化生態台北城調查工作,進行台北地區鳥口普查工作;
  4. 不定期出版台北鳥類記錄報告,舉辦鳥類研討會,並推動研究觀察行為及研究調查討論會。

南方生活報2013年9月號-22版 - SlideShare

www.slideshare.net/HRSL/2013922Translate this page
Feb 17, 2014 - 南方生活報2013年9月號-22版 Document Transcript. 科學與科普1 2013 年9 月號消失中的自然地景Life 報□ 作者/劉說安(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 ...

南方生活報2013年9月號-23版 - SlideShare

www.slideshare.net/HRSL/2013923-31281038Translate this page
Feb 17, 2014 - South Jo Life 報nal ur 生活保護科學與科普2 2013 年9 月號土林自然遺產23 ▽燈塔古堡。 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 作者/劉說安交等察考處界安 ...



刊名南方生活
出版者與訂購資料臺北市:開封街1段32號11樓之1
尚宜文化傳播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一本10元
電話:(02)7728-7166
傳真:(02)2381-1238

汪彝定《走過關鍵年代》《偎檻集》《喁喁集》

$
0
0
汪彝定(1920-1993)先生是當年台灣第一健筆。他的書,都很有內容。

擊壺市上歌蒼莽
偎檻蛩吟意自誠

《偎檻集: 汪彝定談社會紀律與國家發展》, 汪彝定著 , 台北市:經濟與生活,民76/1987

《喁喁集》汪彝定著.--初版.--臺北市.--時報文化.--民77[1988]



《走過關鍵年代》(汪彝定回憶錄)/汪彝定著.--初版.--台北市.--商周文化,1991

內容簡介

  汪彝定,第一個到訪二二八事變區的外省人;第一個非學採礦的臺灣礦務科長;在貿易起飛時代執掌權威鼎盛的國貿局,是臺灣經貿談判第一人。汪彝定,擔任過經濟部政務次長,臺糖董事長,能用流利的閩南語與人交談,他今年七一歲;
  汪彝定說:「我親歷了這個繁榮小島從一九四五到一九九○這段時間內的社會變化;我也像集體農場的農夫,曾經在艷陽下、風雨裡,把自己的汗水揮向這片土地;我覺得我有責任,也有資格把這一段漫長歲月中所見、所問、所思留下記錄,或可供後來的人了解這個時代。」

走過關鍵年代---汪彝定回憶錄(1945-1990) - Leaf - udn部落格




汪彝定,第一個到訪二二八事變區的外省人- 高安國- Yahoo!奇摩部落格汪彝定回憶錄自序

寫回憶錄是有高名重望者之事,我不具此條件。然而,我有敏銳的感覺,可以測到社會的脈動,我又勤於筆墨,可以把所見、所聞、所思之事整輯而成記錄。我未居高位重 權,反而可以無所忌諱,無須事事都出以官式文章,不敢直書所見。而且我更具一條件,使我敢於寫下這本小書,那就是,我經歷了這個繁榮小島從一九四五到一九 九0這 段歷史上關鍵時間內的社會變化。這個變化中有很深的痛苦,很多人犯過錯誤,也包含了史無前例的成功,與很多上貢獻了他們的心智與勞力的輝煌成就。今天,不 幸的是大家都記得那些錯誤和痛苦,還有很多人雖不曾經歷過痛苦和錯誤,卻在意念中把前人的錯誤與痛苦繼承並強化了,不讓它們從記憶中輕易逝去,更不願面對 那麼多人貢獻心力所完成的成就,給予正當的估價。
  作為一個親身經歷過這非凡的歷史階段,並且還像集體農場上一名農夫一樣,曾經在豔陽下、風雨裡,把自己的汗水揮向這片土地的平凡的人,我覺得我有責任、也有資格,把這一段漫長歲月中所見、所聞、所思留下記錄,後來的人或可將之作為了解這個時代各種相關發展的參證。
 
社會之根紀律
  臺 灣的命運是坎坷的。但這片土地已是我的家園,正如我在前面所說,我雖對臺灣建設的貢獻不敢言功,但至少像一個農夫,曾在豔陽下、風雨裡,向這片土地揮下過 我的汗水,參與過將貧瘠土地闢為沃壤的耕耘。我每次出國歸來,飛機到達臺灣上空時,便有著由衷的喜悅。那下面的綠色大地就是我今生魂夢相隨的故鄉,除了 它,莽莽神州那裡還有讓我更關情之地?可是島內滋長著的暴戾與不誠不信的社會風格,正在把一個四十年純淨守法的社會改造成到處是狂傲,到處是排斥,到處是 貪婪的人群。這個趨勢不扭轉,臺灣社會的公正基礎會從根破壞。多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題為「社會紀律重於一切」,而我們的社會卻正在敗壞中,那一黨,那一 群都是一樣。可痛啊!大陸的無知,相對於臺灣的荒誕,實在難分上下。我們憑什麼說我們要以臺灣經驗改造大陸民風?
  我實在不知道臺灣社會風氣敗壞從何時開始。或許過去大陸上只要忠,不怕貪;刑不上大夫、罪不及巨賈的治國之術要負很大責任。但創此風格的層峰已頹,風氣未改,又是怎麼回事?
  上世紀中,我國與日本同時發動西化運動,日本成功了,我們失敗了,看看日本社會富有助於我國失敗原因的思考。近年我因病居留日本不少時間,且多在鄉間,得窺 過去所不知的日本社會細微末節,感觸良深。日本醫院的護士和我們的相比,完全是不同的人。我住過數家口本醫院,他們沒有特別護士制度。病人入院,照顧病人 便是醫院護士之事。一天二十四小時,不管你夜裡三點或是中午一點,只要一按叫人鈴,護士便小跑步而來,和顏悅色替你做任何事,我沒見過例外。
  某星期日,我帶著女兒、外孫女從九州到東京的狄斯奈樂園去,正值春假,排隊甚長,全是青少年男女,打打鬧鬧和我們的青少年一樣,卻無人插隊,而且數千人在一 起,看不見幾個流里流氣的孩子。在東京適逢「春鬥」工人罷工遊行,隊伍井然,沒有打鬧,更沒有恣意破壞他人門面的「小蜜蜂」(我猜想日本警察會抓)。「春 鬥」行列很長,朋友告訴我,這些遊行的人明天就會回去認真工作。遊行與工作一樣的認真、有秩序。
  我們若想像日本那樣迅速建立一個現代工業社會,必須重建社會紀律。
  重建社會紀律後的臺灣社會將是一個清潔、平靜、大致公平、每人都安於本分的社會。那才是我們向大陸發揮吸引力的時候。
  餘年無多,不知我是否有此天幸,目睹鄉邦新文化之再建否。
 
我所見與我所思
  現在再回溯我二十六歲以前在大陸的時光,我曾遍歷衰敗的北京、新興的南京、「冒險家樂園」的上海、雖困苦而信心堅定的大西南,和窮困得今人害怕的大西北;城市、鄉村,都熟悉。那一大片貧瘠的土地,那一大群蒙昧的人民要改造為現代國家、現代人民,非一、二百年之力不為功。今人痛惜的是,民國十六年與民國三十九 牛,當權者兩度居於可以改造中國社會的地位,一如日本在明治初年,舊社會、舊禮法已經解體,人民急於求進步,給他們什麼,他們都會接受,但最後卻都徒然放走時機。我不太相信什麼主義或哲學,我只相信一個明禮守法的社會制度必將導來進步與繁榮,多一點社會主義,或多一點資本主義;多一點民主,或少一點民主, 也都無礙於進步。正如我在「社會紀律重於一切」那篇文章中列舉的例子,社會主義氣氛濃厚的北歐,比十分資本主義的加勒比海國家不知強多少。十分民主的印度 比家長式統治的新加坡,每一方面都趕不上。其間分別是社會紀律,不在制度。
 
  我 的這本小書,想以記述見聞的方式,從側面觀察廟堂,窺視世界;我沒當過大官,用不著說官話;但我也曾在廟堂的檻外,窺視過它的一角。在另一本小書的序言中 我曾自喻為廟堂檻下的秋蛩,雖不與蒸嘗,卻也聽得見蒸嘗的樂聲,看得見蒸嘗的揖讓。這也不是多數文人所能遭逢的。

   我以此遭逢述我過去數十年來的見、聞、思考,願邦人君子諒我粗疏。



偎/ 蒸嘗

易君左

$
0
0
 易君左 1899-1972
 回憶錄
 大湖的兒女(平)-三民文庫050 大湖的兒女(平)-三民文庫050 易君左著 三民 出版
 火燒趙家樓(平)-三民文庫053
 蘆溝橋號角-三民文庫68 易君左著 三民
勝利與還都(平)-三民文庫092
烽火夕陽紅(平)-三民文庫122




西北壯遊 易君左著 文鏡 出版 1993/1/1出版

 易君左自選集 易君左自選集 易君左著 黎明文化 出版 1993/1/1出版

 八方風雨 八方風雨 易君左著 長橋 出版 1993/1/1出版



蔡登山:易君左香江開「士多」



一九七二年三月三十日,「三湘才子」易君左病逝於台北,在台的漢壽同鄉會輓聯云:「三代擅才名,早有文章驚海內;千秋成絕唱,更無閒話到揚州。」非常貼切 地寫盡易君左的一生。其中「三代擅才名」是指其祖父易佩紳(笏山)雖是清代咸同年間的武將,但能文善詩,名重一時,曾寫下詩詞800餘首,有《函樓詩 鈔》、《函樓文鈔》20餘卷。而父親易順鼎(實甫)更是清末民初之才子、詩人、名士,一生著述甚豐,有詩集72卷逾萬首,詞集10卷,雜著29卷。當時與 晚清另一著名詩人樊增祥並峙為詩界兩雄,《全清詩》、《中國近代文學大系》均收了他的詩文。易君左出身書香世家,一門都是詩人,他曾刻有「詩人之子」的印 章,足見他對其門楣的看重。而他本人亦以詩名,他的詩作,超脫飄逸,軼凌青蓮;蒼涼沉雄,直逼少陵。
易君左成名甚早,一九一六年秋,他負笈東瀛,入早稻田大學,研究政治經濟,後因反對段祺瑞與日本簽訂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定而罷學歸國。一九一八年秋,入北 京大學法本科政治門二年級,並加入「少年中國學會」。「五四」運動起,易君左為北大活躍分子之一。一九二一年夏,北大畢業後又東渡日本,繼續早稻田未竟的 學業。後由日回國,任泰東書局之編輯,並任教於上海中國公學。後又任教於長沙湖南法政專校、嶽雲中學。一九二六年秋,革命軍北伐,易君左自動請纓,任國民 革命軍第四十軍政治部主任兼特別黨部常委。北伐完成後,易君左離軍還鄉,任湖南清鄉司令部宣傳處處長及《國民日報》主筆。一九三二年,他的湖南同鄉周佛海 出任江蘇省教育廳長,邀他任教育廳編審主任兼江蘇省黨部江蘇文藝社社長等職。
一九三四年易君左出版一本《閒話揚州》,是一部風情遊記,文史兼顧, 筆調優美,但卻激起揚州人的公憤。只因易君左在該書的〈揚州人的生活〉一節,說「全國的妓女好像是由揚州包辦,實則揚州的娼妓也未見得比旁的地方高明」之 類的閒話。於是以婦女界領袖郭堅忍為代表,組成聲勢浩大的「究易團」,聲討、抗議、告狀,搞得易君左惶惶不可終日。直至最後,揚州婦女界將易君左告上鎮江 地方法庭。後來由地方名士王茂如出面調解,原被告雙方達成如下協議:一、易君左公開向揚州人民道歉,賠償名譽損失八百元;二、中華書局銷毀《閒話揚州》版 本。此事平息後,南京《中國日報》乃以:「易君左,閒話揚州,引起揚州閒話,易君,左矣。」一聯徵對,由川籍名醫葉古紅以:「林子超,主席國府,連任國府 主席,林子,超然!」獲選。林子超,乃林森也。確是切題之作,後世多謂為文壇絕對。
一九四九年二月易君左離開上海直飛台北,在台北住了九個月後, 就到香港,而且一住十八年。易君左初到香港,人地生疏,幸好找到青年黨黨魁湖南同鄉左舜生,左舜生原是行政院農林部長,逃難香港,蟄居九龍郊外鑽石山,頂 了正街邊一層小樓,聽到易君左來非常歡喜,見面情商之下,願將木板隔着的尾房一小間讓給易君左和他太太住。這時左舜生已在所居附近正街的聯誼路租了一間門 面,開了一家小「士多」(雜貨店),名為「榮康商店」,並邀易君左加入股東。易君左說,這個士多恐怕是全世界最小的士多。這間小店的門面只有三扇門,室內 擺滿了貨物,假使有三個顧客同時進來買東西,那店員只有翹起腳跟來應付了。「榮康商店」股東有六人,各湊了幾百元,請准了賣香菸、罐頭食品、雜貨及化妝品 的牌照,並兼賣文具。開張以後,生意也還興隆,尤其在頭一年舊曆年尾,門庭若市。大年初一,易君左還用灑金紅箋親自寫了一副春聯貼在商店門口,聯云:「店 如斗大,貨比山高!」但後來這個小士多,波折重重,開了一年多便關門大吉了,作家南宮搏說他們這家榮康商店,既不榮,又不康,大約被三山五嶽的訪客吃光而 關門的吧?
作家方寬烈說,易君左和左舜生「分居」後,他在鑽石山自造一屋,名「隻溪書屋」,並親撰春聯:「一角溪山容小住,百年家國費長吟。」書屋落成,好友左舜 生、梁寒操、陳孝威、黃宇人、馬漢嶽、余也魯,書畫界陳芷町、朱省齋均到賀。張大千也繪了幅《隻溪書屋圖》相贈。詩人鄭水心則戲言易君左的對聯,可添幾 字,成:「一角溪山容小住,住一天,算一天;百年家國費長吟,吟幾首,是幾首。」沒想到竟一語成讖,原來建築工人沒有計算上蓋去水的斜度,每逢雨天,積水 不涉,室內床褥都濕透了,無奈只得在那年冬天將其出售,另擇地而居了。
易君左在香港留住十八年,曾任珠海學院教授、香港美國救助中國知識分子協會 編輯所文藝組主任、《星島日報》副刊主編、香港浸會學院專任教授兼中國語文系主任、國際筆會香港分會理事兼出版主任。其中救助中國知識分子協會,是一九五 二年美國為了救濟逃亡香港的文化人士,在九龍塘公爵街成立的機構。主要是資助作家出版著作,而編輯所負責審查和批核的工作,所長是留德的丁文淵博士,負責 社會書刊的是左舜生,文學書刊是易君左,翻譯世界名著的是王聿修。但該機構只到一九五三年便結束了。
除此之外,易君左在香港又復刊《新希望週 刊》,初時只出版五期,虧損累累。後又繼續辦了一年零三個月,出版六十三期,終告停刊。而據南宮搏說,易君左和王同榮、陵道揚的太太等人,還合辦一所「大 學」。聘請李璜在那裏教社會,左舜生教近代史,南宮搏則教先秦諸子。南宮搏的教授聘書,是易君左親筆寫在一張信紙上,頗像中醫師吳子深開的藥方,只是多了 一個學校的橡皮圖章而已。

台灣《蘋果日報》;黎智英:站在尊嚴的高地上

$
0
0
約1990年,每回出差香港時,總不忘買回精美的壹傳媒出版的書籍 (印刷水準領先台灣5年以上)送朋友。譬如說,張五常的經濟學學習史,買幾本送某大學的某研究室,希望他們見賢思齊。
《蘋果日報》要來台灣打天下時,余紀忠先生嚴陣以待。
台灣《蘋果日報》發行實,送一大堆美人照.....最震撼的,是SARS/非典圍台北城的封面......

黎智英:站在尊嚴的高地上

作者:黎智英(壹傳媒集團主席)

時間的烙印是潛意識的直覺,人很難對自己有旁觀者之清醒,這是今趟台灣太陽花學運給予我的醒悟。但人誰無錯呢?我對自己說,也不用太怪責自己,醒覺就好。

我 小時候從飢荒中的中國大陸逃到香港,飢餓的絞痛刻骨銘心,我清楚經濟富饒的好處。我逃離的那地方空話連天,警惕了我對實務的虔誠。幾十年市場上事業的掙扎 鑄造我成為徹頭徹尾的經濟動物,我看到的世界只有自由市場,繁榮和機會。我沒有看到繁華錦繡背後的一片空白,我沒有看見熱血心中的慈悲。

我 現在看到了。我的心今次被太陽花學運學生的情操電擊,擊退了我良知的麻木,也點燃起我心裡的火,照亮了麵包以外人性的另一方。我看見尊嚴比身體實在,我看 到活在沒有尊嚴的繁華殘墟裡將來的悲哀,我霎然醒覺。我聽得太多「愛台灣」,我沒了感覺。這次沒聽過誰說愛台灣,台灣人愛台灣的火焰卻照亮了世人的心窩, 壹傳媒有幸置身其中,我有幸參與了台灣人的新時代。台灣人,你感動了我。年輕人,你感動了我。

我相信台灣閉關只會陰乾。我相信台灣的政治 社會制度是致命的武器,台灣人可以扮演 David,拿這武器當頭向 Goliath 的中共擲過去,中共會死去活來。中國巿場的名利吸引,令台灣不斷流失人才,抽乾了台灣人才也等於削弱了台灣的經濟效益。台灣過去十六年薪金的消費水平有減 無增,主要是過去十六年台灣的精英不斷往中國大陸跑,人才跑掉了,企業沒有了管理和技術人才,生意及勞工不斷 under-managed,效益不增反降,薪水何來膨脹的空間?我相信台灣的生路是經濟對外完全開放,尤其是對中國大陸。台灣經濟接合了中國市場,有了 同等的批量效益,台灣的政治和社會制度的優勢便清楚活現眼前,不僅會吸引台灣人才回流,也同時會吸引到中國的精英,為了台灣制度的保障,以台灣作總部,台 灣便成為中國經濟的矽谷,中國精英的薈集區。

我現在仍相信這經濟原則,但我已不再相信人只有經濟原則,尤其是台灣人。太陽花學運是台灣人 民族意識的盪漾,是一個民族的自尊灌注到他們意識血液裡的漣漪,默默中,民族尊嚴成為了他們共同的直覺。這些青年向世人的良知 make 了個 waking-up call。我也醒覺了,我看見台灣人站立在民族尊嚴的高地上。
這次學運看見台灣人站立在民族尊嚴的高地上,讓人醒覺。


太陽花退場宣言後天刊頭版 《蘋果》僅收1元廣告費



3621 名台灣公民贊助的「太陽花運動給全民的信」廣告,後天將刊登在《蘋果》頭版半版廣告,版面由知名設計師聶永真操刀,《蘋果》僅收取象徵性1元廣告費,肯定 年輕世代難能可貴的公民意識。而《蘋果》當天同場推出「太陽花學運影像珍藏版」,與公開信相互呼應,讓報紙更具收藏價值。

3621團隊共同策劃人林祖儀說,這封信由太陽花學運議場內學生共同討論執筆,也是林飛帆、陳為廷明晚退場宣言,原訂明天刊登廣告,但因學生為了讓聲明更為周延、全面,因此內容要等到明天才能出爐,另因全文恐塞不下版面,廣告將依版面調整,可能刊出精華版。

林祖儀表示,先前達成買下《蘋果日報》廣告等原訂目標後,仍剩餘60萬元,因「太陽花在某些人眼中還是香蕉,場外坐了3周的公民還是被當作暴民」。

他說,3621團隊最初買廣告就是要讓真相拆掉台灣人民間的荒謬高牆,因此希望再登一波廣告,刊登學運的「太陽花運動給全民的信」全文,公開讓國人看到太陽花學運的聲明與後續行動。

今天中午,林祖儀將行動PO上PTT,「呼籲4大報給予廣告折扣。若最終剩有餘款,將全數捐給太陽花學運官方單位後續行動或4am.tw的硬體維運。」PO文獲《蘋果日報》、《自由時報》響應,前者收1元,後者0元。

對此,《蘋果日報》社長陳裕鑫表示,《蘋果》是商業媒體,任何廣告均有價,但年輕世代站出來關心台灣前途,難能可貴,且這次網友合資買廣告的自發公民行動,是改革社會所不可獲缺,值得肯定,「為了回應年輕世代難能可貴的公民意識,僅收取象徵性1元廣告費」。


至於《自由時報》廣告刊登時間,林祖儀說,因《自由》方面表示周五頭版廣告已售出,無法配合更改時間,因此是明天或是周五、周六出刊,目前已交由律師賴中強協助後續連絡。

除《蘋果》與《自由》兩報廣告已定案外,林祖儀說,《聯合報》目前正在接洽中。

網友3月24日發起「合購頭版廣告」活動,短短35分鐘集資逾百萬買下隔天出刊的《蘋果日報》頭版廣告,《蘋果》當日加印3萬份報紙,但仍搶購一空,因3小時後集資逾670萬元。(徐銘穗/台北報導)

想看更多現場直擊鏡頭,請快進蘋果關鍵現場粉絲團

3621名公民集資買下3月25日《蘋果》頭版廣告。資料照片
3621名公民集資廣告也登上《紐約時報》,文案由聶永真操刀。資料照片
太陽花學運明晚退場,退場宣言將登《蘋果》頭版廣告。資料照片

Ayn Rand : 新個體主義倫理觀---愛因蘭得文選 ; "Atlas Shrugged"跟著他聳肩

$
0
0


Objectivism (Ayn Rand)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en.wikipedia.org/wiki/Objectivism_(Ayn_Rand)
Objectivism is a philosophical system that originated as the personal philosophy of Russian-born American writer Ayn Rand (1905–1982). First developed in her ..

 從1993年起,中國可能翻譯了Ayn Rand 的二本巨型小說,以及主要的散文論述。

新個體主義倫理觀---愛因蘭得文選,秦裕譯, 北京:三聯,1993




有些小說
只能想像 1200頁 要如何"摘要"?
這本書多年來耳聞多次
日本也有翻譯本
近幾天成為紐約時報傳閱率頗高的文章
注意 她的基金會大筆贈書給中學生的手法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business books ever written -- Ayn Rand's "Atlas Shrugged" -- is a 1,200-page novel published 50 years ago, on Oct. 12, 1957. It is still drawing readers attracted to the idea that is no conflict between private ambition and public benefit.

Go to Article from The New York Times»

Imagined communities《想像的共同體》,/ The Spectre of Comparisons 《比較的幽靈:民族主義、東南亞與世界》

$
0
0


Benedict Anderson 《比較的幽靈:民族主義、東南亞與世界》(The Spectre of Comparisons: Nationalism, Southeast Asia, and the World扉頁 引 馬雅可夫斯基(Vladimir Mayakovsky ,18931930)《 馬雅可夫斯基在夏日別墅中奇遇》(詩題翻譯有點問題): 參考《 馬雅可夫斯基夏天在別墅中一次奇遇》--這是一首長詩, 作者邀請太陽來長敘,"....咱是天生的一對,....我放射著太陽的光輝,你就讓自己的詩章 散發著光芒......."

時時發光,

處處發光,

永遠叫光芒照耀,

發光----

沒二話說!

這就是我和太陽的

口號!
上述的翻譯有點問題: 據馬雅可夫斯基(Vladimir Mayakovsky)選集第一卷
第88頁的翻譯如下:


永遠照耀,
到處照耀 ,
直到那日月的盡頭,
照耀----
不顧一切阻撓!   I nikakikh gvozdei!
這就是我和太陽的
口號!


Centaur: the life and art of Ernst Neizvestny - Page 56 - Google Books Result

books.google.com/books?isbn=0742520587
Albert Leong - 2002 - Biography & Autobiography
... always, to shine everywhere do dnei poslednikh dontsa, to the last drops of one's days, svetit'i nikakikh gvozdei to shine and no nails Vot lozung moi i solntsa.

 《比較的幽靈:民族主義、東南亞與世界》(The Spectre of Comparisons: Nationalism, Southeast Asia, and the World
出版日期:2012年

本書分析了形成民族主義的各種力量,考察各個東南亞國家具體的民族主義表現並加以比較,最後提出為在冷戰後遭受冷遇的民族主義正名,對東南亞、殖民主義和民族主義都有深刻的洞見。 “人文與社會譯叢”秉承“激活思想,傳承學術”之宗旨,以精良的選目,可靠的譯文,贏得學術界和公眾的廣泛認可與好評,被認為是當今“最好的社科叢書之一”。


目錄 · · · · · ·

目錄題記致謝導論第一部分民族主義的長弧
1 民族主義、認同與序列邏輯
2 複製品、光暈和晚近的民族主義想像
3 遠距民族主義第二部分東南亞:國別研究
4 黑暗之時和光明之時
5 專業夢想
6 雅加達鞋裡的沙子
7 撤退症狀
8 現代暹羅的謀殺與演進
9 菲律賓的地方巨頭民主制
10 第一個菲律賓人
11 難以想像第三部分東南亞:比較研究
12 東南亞的選舉
13 共產主義之後的激進主義
14 各尋生路
15 多數族群和少數族群第四部分所餘何物?
16 倒霉的國家
17民族之善索引·




《比較的幽靈》試讀:序言
----
"群體史縮斂成一故事是特別重要的。秉持此一精神,Benedict Anderson (1991)論到,國家感牽涉到建立在透過一遺忘,發明,和詮釋的審慎結合所建構的歷史之想像共同體的了解。" James March (2010)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 - Google 圖書結果

Benedict R. O'G. Anderson - 1991 - Political Science - 224 頁
Introduction Perhaps without being much noticed yet, a 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history of Marxism and Marxist movements is upon us. ...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BD0049)──Imagined Communities :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作者:班尼迪克.安德森
Benedict Anderson
譯者:吳叡人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05月03日

民族主義研究的必讀經典
《想像的共同體》自1983年問世以來,不但使學界對民族與民族主義課題的思考角度產生哥白尼式的徹底翻轉,其深刻影響也廣及人文與社會學科的各個領域。除了被譯成三十一種語言出版之外,甚至成為一種近乎教科書的作品,遠遠超乎作者的預料。
安德森從文化內涵的改變與印刷資本主義的興起來探討民族主義的源起,並辨析民族主義在美洲誕生,被歐洲的群眾運動挪用,被帝國政權吸納,再到亞非兩洲以民族主義為號召的反帝國主義抗爭的數百年過程。
此次中文增訂版收錄了安德森於2006年新添的一章,概略檢視了此書所造成的影響,並探討此書在世界各地的出版與反應情況;另外更收錄了2003年作者兩篇關於臺灣處境的研討會講稿,以及譯者訪談這位學術大師的深情記敘。
.據說在全球接軌的浪潮中,國族認同的強度會衰退?
或說在網路互動的年代裡,媒體訊息的影響會減弱?
不過事實的發展,顯然沒那麼簡單-國族主義未曾消逝,媒介建構也仍在運作。《想像的共同體》,早已不僅是一本書的名字、或一個朗朗上口的學術名詞,更是每個現代人在追尋、思索集體與個體名分時,一個始終明亮清朗、安身立命的提醒。
──李明璁(臺大社會系助理教授)
. 讀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體》既是享受,也是挑戰。他的核心論題不難懂,但他帶領讀者進入的世界,有一大片陌生異境。深具原創性的安德生不媚俗,在自由偏左 學界對於民族主義一片撻伐聲中,他獨排眾議指出現代民族主義的一個重要起源是:弱小社群對抗帝國的「弱者武器」。光是這一點,就值得臺灣讀者好好思索本書 的深意。──吳介民(清華大學社會學所副教授,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執委)
. 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體》在1983年出版後,就成了民族主義研究中最重要的一本書,至今未衰。透過豐富大量歐美帝國主義與第三世界反殖民、反帝國主義等 跨越時間與空間的研究,他帶領讀者去探討一個核心的問題:人們為何會以「民族國家」之名,為其生,為其死,為其殺?「民族國家」到底如何生成?如果你在知 識上思索民族主義,或在心靈上受民族主義之苦,那你就不應該錯過閱讀此書──范雲(臺灣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臺灣的命運總是離不開與民族主義的搏鬥,不論是實踐或是論述。安德森的這本著作讓我們理解民族主義的起源與重量,而吳叡人的譯筆與對這個問題的權威,讓閱讀這本經典成為一場愉悅而深刻的知識旅程。──張鐵志(作家,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候選人)
.從來沒有哪位作者有過安德森這樣的絕佳機會:一本大量使用書寫與出版為材料來探討文化政治的著作,經過二十餘年來各式各樣的翻譯之後,作者可以用這本書的全球出版史作為材料,再一次精闢地解析了這些年來的全球政治變遷。所謂「反身性」,莫有過於此者。
──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 閱讀《想像共同體》的經驗,彷彿是在世界政治、文化史叢林中的探險,旅途中充滿了不可預期的挑戰與刺激。作者安德森饒富隱喻、寓意的文筆,讓各地方看來不 相關的事件與人物,重新復活;萬一讀者只能將它當作民族主義的政治學教科書,那就未免太可惜了,而他反歐洲中心、反殖民、諷刺「大國」的獨尊霸業、親近 「小國」與追求獨立的共和精神,都躍然紙上。本書已翻譯成多國文字,臺灣譯者吳叡人教授誠實幽雅又生動的譯筆,恰當的譯者補充,以及幾可成一家之言的「導 讀」,深受安德森以及讀者的讚賞。在此次的新版中,安德森反思最新網路科技,以及人類跨國界移動對「自我想像」的影響,更為自己這本書在世界各地不同的轉 譯的生命歷程,做了後設的分析,而為臺灣民族主義所添加的討論等,都豐富了原版的內容。──張茂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
. 關於民族主義與印刷資本主義共生的歷史情境,安德森的敘述與觀點,早成一家之言。安德森認為「馬克斯主義者就不會是民族主義者」的說法,似是而非;他又辨 明民族主義與種族主義大不相同。關心階級政治與國際主義前途的人,對話本書的信念之後,當能續做觀察、分析、辯駁與推進。──馮建三(政治大學新聞學系教授)
.十九世紀以來「現代化」帶來的「鉅變」折騰著西方人文與社會學者,他們企圖回到古典的「共同體」想像謀求救贖藥方。安德森教授這本問世已久的「舊著」能夠一再地以各種語言出版,有著眾多的讀者群,不只因為它是有關民族主義的經典著作,更是照應著這樣的學術認知焦慮。──葉啟政(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講座教授)
作 者 簡 介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Richard O'Gorman Anderson)
康乃爾大學國際研究Aaron L. Binenjorb講座教授,為全球知名的東南亞研究學者。除《想像的共同體》外,還著有《比較的鬼魂:民族主義、東南亞與全球》(The Spectre of Comparisons: Nationalism, Southeast Asia, and the World)《革命時期的爪哇》(Java in a Time of Revolution)《美國殖民時期之暹羅政治與文學》(Literature and Politics in Siam in the American Era)《語言與權力:探索印尼之政治文化》(Language and Power: Exploring Political Cultures in Indonesia)、《三面旗幟下:無政府主義與反殖民的想像》(Under Three Flags: Anarchism and the Anti-Colonial Imagination)。
譯 者 簡 介

吳叡人
臺 灣桃園人,台大政治系畢業,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客座助教授,現任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專攻比較政治(民族 主義、殖民主義、國家形成與轉型正義)、政治哲學、台灣近代政治史與政治思想史、日本近代政治史與政治思想史,現正進行台灣左翼傳統之研究。
目 錄

認同的重量:《想像的共同體》導讀╱吳叡人
第二版序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文化根源
第三章 民族意識的起源
第四章 歐裔海外移民先驅者
第五章 舊語言,新模型
第六章 官方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
第七章 最後一波
第八章 愛國主義和種族主義
第九章 歷史的天使
第十章 人口調查、地圖、博物館
第十一章 記憶與遺忘
旅行與交通:《想像的共同體》的地理傳記
譯後記
附錄
帝國/臺灣
曼谷遙寄
黑暗之時,光明之時╱吳叡人
參考書目
索引 不夠細


《想像的共同體》Benedict Anderson/著 吳睿人/譯 (1999 時報)



史明的《台灣人四百年史》,吳睿人,許知遠
文匯報:如果可能,說說您的弟弟佩里·安德森吧。他寫過一本反思國家的書《絕對主義國家的系譜》,他描寫歐洲資本主義發展史的國家中心論敘事,和您的幾本書中的方式有著巨大差異。我很好奇,你們之間對民族主義有過什麼有趣的互動話題,如果您願意和我們分享的話。
安德森:他比我聰明,也比我成熟得早。他是我弟弟,但是很早就開始讀小說、歷史和理論。我們很不一樣,但是我們很愛對方,也為對方驕傲,我們也向對方學習到很多。
從研究興趣上來講,/他對權力感興趣,而我總的來說是一個無政府主義者。我們家裡還會說笑話*,*我妹妹*拿我們兩個哥哥打趣,說你們把世界都分了呀,你寫亞洲,佩里寫歐洲和美洲,那我就研究東歐吧。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如何記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作者:本報記者李純一實習生祁濤文章來源:文匯報點擊數: 40更新時間:2014年04月08日
全球知名的東南亞研究學者,《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一書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闊別中國...70多年後,再一次來到他出生的土地。安德森教授在訪問期間,接受了本報記者的採訪。

手裡攥著載有填字格遊戲的報紙和一隻沒拆封的口罩,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 ct Anderson)踱著步走進來。“你喜歡玩填字遊戲嗎?”“嗯,醫生讓我練練腦子,我現在記性不太好。”
“記性不太好”的安德森,腦袋裡裝備著多國語言。在劍橋大學學習古典學之後,安德森來到美國研究印尼政治。由於1972年起蘇哈托政權禁止他入境,安德森 開始把目光轉向印尼的文獻材料,以及泰國和菲律賓。直到今年,安德森每年仍有一半時間生活在泰國,以獲取直接經驗開展研究。
安德森對東南亞深深著迷,有這樣一個契機:1936年出生於中國昆明的他,在1941年隨家人躲避戰火暫居美國,之後來到英國受教育。1956年,安德森 在劍橋閒逛,看到一群上流社會的英國學生攻擊一位演說批評英法入侵蘇伊士運河的印度人,他試圖阻止,結果也和那位印度人一樣遭到毆打,甚至接下來還得聽這 群英國學生高唱英國國歌。安德森“憤怒至頭暈目眩”,這是和一個“被殖民者”一起接受了帝國的羞辱的經歷。1957年,印尼發生內戰,美國中情局介入其 中,好奇的安德森決定遠赴美國康乃爾大學,師從喬治·卡欣(Geroge Kahin)攻讀印尼研究。也正是在卡欣這裡,安德森“學到了政治與學術的不可分離”。
在這些年裡,安德森在幾百年來經歷移民、被殖民、獨立與認同危機的東南亞,開展廣泛的田野工作,“透過倒轉的望遠鏡來看我的歐洲”,努力適應如影隨形的 “比較的幽靈”。在這些距離宗主國最為遙遠的前殖民地,盤踞著形形色色帝國主義的奇特歷史:“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在封建主義的16世紀末葉,荷蘭人在重商 主義的17世紀,英國人在啟蒙主義的18世紀,法國人在工業主義的19世紀”,此後,是“美國人在機動化的20世紀到達此地”,是“太平洋戰爭、飛速的戰 後去殖民化、冷戰的發動,以及美國人想取代日本人做本地區唯一霸主的持續努力”。因此,繼西屬美洲之後,東南亞成了又一個“爭取獨立以及更多東西的武裝鬥 爭是家常便飯”的區域。
與殖民地時代的學術研究不同,非殖民化與美國冷戰霸權主導下的20世紀東南亞研究,不再由殖民地文官主導,也不再聚焦於考古學、古代史和古典文學,而是集 中於政治科學、近現代史和人類學。不過,安德森的研究依然留存著他早年熱愛文學的痕跡,他分析爪哇語的長詩、對比菲律賓民族英雄撰寫的西班牙語小說及其英 譯本的差異、研究泰語文學,用他充沛自由的筆調— —用學科化的語言來講,是“融比較史、歷史社會學、文本分析與人類學於一爐”,敘寫反殖民民族主義這一他長期傾心的主題。
安德森認為,民族、民族屬性與民族主義都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表現了在世界性宗教共同體、王朝以及神諭式的時間觀念沒落之後,人類意識的深刻變 化。這種變化是經由文字或者說閱讀來推動的——“資本主義、印刷科技與人類語言宿命的多樣性”相互作用,打破了拉丁文的壟斷地位,讓方言寫作的小說與報紙 逐漸興起,塑造出一個語言的共同體,成為後來民族共同體的原型。在殖民地區,人口調查、地圖和博物館三者更是一起深刻地型塑了殖民地政府想像其領地的方 式,人口的分類範疇被不斷重組編排,與地圖一樣,都隱含著一種新的論述,而古蹟被保護起來,以彰顯殖民地政府的強大管理能力和威望。
揭示種種概念的虛構性,並告訴人們這是人類情感和意識的深層需要,顯然也打動了中國的讀者們。近日,安德森來到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講演 “民族主義研究中的新困惑”與“海外華人認同的悖論:以泰國為例”,吸引了眾多抱有身份認同焦慮和反思“想像的共同體”的青年。期間,他還與師生們進行了 座談。本報節選座談內容,結合記者採訪部分,以饗讀者。
民族主義的發生關乎情感,而不是意識形態意義上的
文匯報:從您寫作《想像的共同體》至今已有30多年。您對民族主義這一研究領域在這些年的發展有何評價?您對您30年前提出的民族主義的理論,有何修正嗎?
安德森:這本書一開始只是寫給英國人看的,因為他們對民族主義的認識就是希特勒,他們不知道怎麼去認識民族主義。所以當這本書開始被翻譯的時候我很吃驚, 因為裡面所有的笑話都是跟英國有關的。這時候我才意識到,別的國家的人也感興趣。有趣的是,後來我的一個好朋友,是挪威人,告訴我說他們也要翻譯,我問為 什麼現在已經有了一個你們完全能看懂的瑞典文版本,還要一個挪威文版本呢?他們回答說,想要一個自己的版本。我想說,讀者實際上放大了民族主義。
這本書就像我私奔的女兒一樣,她跟一個司機跑了,我只能說,祝你好運吧。
文匯報:《想像的共同體》用“官方民族主義”這個詞來描述歐洲的民族與王朝制帝國的刻意融合。官方民族主義可以用在中國嗎?
安德森:官方民族主義現在已經不存在了。中國的情況很有趣,中國有同一的書面語,覆蓋廣闊的地域,就像在歐洲,法國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等等 有同一套書寫系統,但是可以按各自的方式來講話。因此在中國,擁有一種歷史悠久的閱讀的聯繫。但是這一點之所以變得重要,是要在特定時候發生的,也就是當 知識分子們希望其發生影響時。
我們可以看到在海外的華人,尤其是東南亞的華人,從前他們不會講普通話的,而是各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像客家人、福建人、海南人,他們甚至還相互仇恨,這 就是他們的口語所起的分隔作用。但是到了19世紀末時,很快發生了變化,普通話開始變得重要起來,因為人們必須讓一種語言可以在每個地方都被閱讀。
確實相較於歐洲國家,這一進程在中國發生得晚一些,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這是“文明化”進程吧。不過這樣的語言多樣性在中國一直持續到那麼晚近,是很驚人的。
文匯報:您說您的民族主義不是意識形態意義上的,不是像自由主義、保守主義這樣的概念,而說這是一種更近似於宗教的概念。但是當您談論官方民族主義時,所 用的敘述更近似於對那些意識形態的主義的描述。我想知道,我們可以對一定歷史情境下的某種民族主義進行價值判斷嗎,比方認為其是正面的、負面的、危險的、 不危險的,還是說我們可以不管這種情境,就像談論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一樣來談論民族主義?
安德森:這很複雜,傳統形態的王朝帝國可以不斷攫取、不斷花費,幾乎沒有限度,直到有一天皇帝被刺或者被打敗,這個循環才會停止,也就是說,帝國是沒有邊 界的。宗教也是這樣,因為對於宗教來說只有唯一正確的宗教。在這個意義上,民族主義是很有意思的——它不是自上而下發生的,不是由那些認為自己可以控制世 界的人創造出來的。民族主義的發生其實是一個依戀的問題,不是意識形態意義上的,而是一種情感的東西。自由主義、保守主義這樣的傳統意義上的意識形態,都 是垂直的、自上而下的,而不是水平的、橫向發生的——這就是民族主義令人著迷的地方。我也確實思考過,民族主義能不能被稱為一種意識形態。但我覺得還是不 一樣。
民族主義領袖可能會將國家引向災難。因為這種危險的後果,民族主義會消失,但是後來又會不斷回來。就像如果你擁有一個很可怕的父親,總是在家虐待母親、虐 待孩子,但在父親去世以後,孩子們商量怎麼安葬父親時,會有人說再也不想見到他,但也總會有人說他始終是我們的父親,我們必須做點什麼留下印跡,只是不很 確定到底該怎麼做——而這就是民族主義的記憶,是一個民族想要記下來的東西,因此這些東西被如何記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我們可以看一下不同的公民會如何理解過去。有趣的是,出於民族主義而生髮的對歷史的飢渴,會把很多根本說不上是“民族的”東西,當作是民族的。比方說,大 家都認為拿破崙是法國皇帝,實際上他是科西嘉人,應該說是意大利人;另外就是俄國的凱瑟琳大帝,她是普魯士人,也就是德國人。這種記憶對於一個民族來說是 非常重要的,而這種記憶對於自由主義、保守主義、新保守主義,就一點不重要。
文匯報: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每一個民族國家都受到了全球性或跨國組織的影響,民族國家的主權儘管沒有喪失,但國家形式還是發生了改變。您認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國家是否正處於衰落的狀態?
安德森: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但是,國家的邊界並沒有真的消失,或者說我們還是在想像一個國家的空間。有一個例子就是電視上的天氣預報,你永遠不會看到電視台播另一個國家的詳細情況,比方在美國,加拿大再冷、墨西哥再熱,都不會提,只會說美國。
這種完全罔顧別國的現像是很有趣的,這實際上就是我們對自己國家圖景的想像。國家實際上是在用這個來告訴公民們,我實際控制著這些區域,甚至是,我實際控制著這些天空的主權。
文學和民族主義之間的關聯已經不像19 世紀和20 世紀初那樣牢固
文匯報:在民族主義形成的過程中,以民族語言寫作的小說等文學作品成為塑造共同體情感的重要部分,而現在則有了新的媒體形式:互聯網,這種形式的媒體會聚集想法相同的人,很可能是不同膚色和民族的想法相同的人,這會塑造出一種新的共同體嗎?
安德森:我想不會。不過我老了,對於電腦還是那麼白痴,也從來不看電視,不用手機,因為那種即時性,我覺得太吵了。
閱讀時,你會努力集中自己的精神,而媒體則永遠在變化,給你快速切換的圖片,或者兩三行字的信息,這樣的文化也會讓你自己的視野變窄。我沒能從這樣的文化 中獲得什麼深刻的情感體驗,因為它變化得太快了。我也不覺得這種文化之下的思想能夠讓人們產生任何長久而牢固的依戀,這些都只是風尚,人們一會兒做這個, 一會兒做那個。而閱讀體驗裡的感受令人著迷,像炸彈一樣有力,區別只是它們會一直存在。如果你面對的是一本真正的好小說,就永遠不會感到厭倦,因為你總能 發現更多的東西。
如果人們一直處在一種不斷變動的文化中,會發生什麼呢?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是,這種文化是如何看待過去的。因為記憶對於民族主義來說非常重要,如果林肯時代的美國擁有這樣一種文化,我就很懷疑是否會出現那麼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
當然,民族主義會開始,也會結束,而且我認為現在,民族主義已經過了頂點,開始有些衰落,但仍然還會有相當一段時間的影響力。我不知道你們年輕人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因為你們也是通訊革命的一部分。
我可以舉一個例子,是10年前的一項實驗。我有位同事,他是阿根廷人,在阿根廷殘暴的右翼軍政府上台之後,他的父母把他送到智利,以避免被逮捕和虐待。我 這位同事跟我說,他對一個網絡小組很感興趣,這個小組的成員都是不住在阿根廷的阿根廷人。有許多這樣的阿根廷人,在歐洲、美國和亞洲。他們在這個名叫“海 外阿根廷人”的網絡空間裡談論些什麼呢?全都是在訴說他們的思念——阿根廷的肉,阿根廷的探戈,阿根廷的足球,全都是最棒的,是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擁有不 了的,也是他們如果身在阿根廷會擁有的東西。然而,奇怪的是,住在阿根廷的阿根廷人,真的每天都在享受這些東西嗎?其實完全不是這樣,這只是一種懷鄉情 緒,一種強烈的懷鄉情緒。
於是我說,我們來做個實驗吧,你申請加入這個網絡小組,兩週後你犯一個小小的錯誤——最好是用一個智利西班牙語的動詞,而不是阿根廷用的那種西班牙語,讓 我們看看會發生什麼。令我驚訝的是,結果網上像暴動一樣,每個人都在小組裡寫:有奸細!因為我們發現有人用錯動詞了!用了智利的西班牙語!我們的小組肯定 被智利人滲透了!得把這個人找出來,懲罰他!諸如此類,非常憤怒。
這只是一個小小世界裡發生的故事。我的同事也很吃驚,不敢相信。他說實際上住在阿根廷的阿根廷人根本不會想那麼多,智利人過來旅遊、參觀展覽,根本不會發生什麼可怕的事情。
因此,民族主義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被創造出來的,一種是日常生活裡每天都會遇到的那種。如果你去看看那些海外公民的網上論壇,經常會發現這種瘋狂的民族主義,而這樣瘋狂的民族主義是只有在網絡空間裡才能生存的,它們一天24個小時全天候都在。
因此我很好奇你們這一代人是怎麼處理這個問題的,我知道中國人都有手機,還有數不清的網站。年輕人和父母一代對網絡的使用情況有怎樣的差別呢?當然在歷史上,老一代總是會譴責年青一代,年輕人也總會抱怨老一代。
文匯報:您認為民族主義和文學有非常大的關係,那麼我們可以怎樣通過文學來研究民族主義呢?
安德森:許多國家都很久沒出過大作家了,似乎現在我們已經告別出產偉大文學的時代了,即便像法國、俄國這樣有文學傳統的國家也是。我並不是說,文學已經終 結了,而是其力量大不如前了。現在,文學和民族主義之間的關聯已經不像19世紀和20世紀初那樣牢固。如今有許多可與之競爭的交流形式,比方廣播。當然有 人會說,這個分析不全面,偉大的文學總是會在一個社會陷於危難時出現。就像有個笑話是,如果你是一隻牡蠣,你會被人類摔打,但如果你中毒了,蚌病成珠,你 會被人類當作珠寶掛在脖子上。因此是有這種說法,如果一個社會裡有很多衝突,有很多問題待解答,就會出現偉大的文學,因此現在文學的衰落,他們會說,是因 為沒有什麼大事發生,每天都那麼平庸無聊。這是一部分人的看法。
我經常會觀察所住的酒店,也總是很吃驚,人們總是急著按電梯的關門鍵,雖然其實再過一兩秒鐘,它自己會關上。人們一進電梯就梆梆梆地撳,如果你指出來說, 急什麼呀,那人就會反問道,這有什麼不對嗎,我時間緊著呢!好多事情要做!現在真是什麼事情都越快越好。我想說的是,你可以觀察一下日常生活和人們的行 為,然後再來思考民族主義這個問題,也許你會發現它們和民族主義是相關的。
文匯報:所以您認為許多事情是相互關聯的,比方日常行為、文學和政治學?
安德森:我21歲的時候,整天想的都是文學、詩歌,後來我決定去美國學習政治學,而那時候我都不知道政治學是什麼。我所在的系叫作政府系,然後我就學習了 完全不同的東西。我的同事們基本上都覺得,分析文學和詩歌,不是政治學。不過無所謂。我們受到不同的訓練,美國的政治學研究者基本上不讀小說,也不讀詩 歌,只是做統計。我和他們是朋友,但我們互相都不理解對方。
在過去,政治學和歷史之間的牆還不是那麼高,但最近10年,這堵牆變得越來越高,他們所使用的語言也越來越難懂,真的都是艱深的術語,實際上如果你不是政治學者,根本就不會去讀那樣的東西。所以,應該說,我是一個非典型的政治學者。
現代的工業化、全球化社會有正反兩方面影響
文匯報:您在講座中說到鄉愁,是否意味著民族性格與文化將一直伴隨著移民來到新的國度?這讓我聯想到希臘詩人卡瓦菲斯的《城市》:“你不會找到一個新的國家,不會找到另一片海岸。這個城市會永遠跟踪你。”您覺得,這種心理現像是完全無法在新的生活中徹底改變的嗎?
安德森:我覺得不該這麼思考這個問題。比方第一代移民加拿大的華人總會想起中國,而第二代的鄉愁不那麼濃,因為他們的朋友都是加拿大人,而且他們也會在政 治權利上有所要求。第二代通常會受到非常大的來自第一代移民的壓力,因為第一代會說他們做出了巨大犧牲把你帶到這裡,讓你受教育,而你不按照他們希望的去 做。這裡有很多衝突。當然有些家長比較好。因此,幾代移民之間的差別是很大的。
很久以前,一位夏威夷的華裔商人當選為參議員。於是美國外交部就派這位華裔商人到亞洲各個國家去,宣傳美國不是一個種族主義的國家,華裔也可以當美國的參 議員等等。但是他們不知道,後來大家開始開玩笑說,這意思是如果你想成為一個美國人,你必須是“中國人”。這就說明了,對不同社會的人,你必須採用不同的 說法。因為代際之間的理解會有很大的差別。
文匯報: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傳統共同體往往具有緊密的親屬網絡,或者說共同體內部之間的社會關係是具體的。但是,現代社會徹底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聯 繫。家庭凝聚力的逐步瓦解、社會勞動分工程度的提升,令現代社會的團結感需要被重新建構。那麼,當代的民族主義是否提供了一種有效的社會凝聚力?或者它能 否提供一種組織原則?
安德森: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我說一些零星的想法吧。曾經有人引用過一句非常有趣的話,是一位反抗美國統治的菲律賓民族主義者說的。許多年後,這位民族 主義者老了,人們問他,當時他有什麼感受。他說當時的社會很不一樣,然後列舉了一些當時並不存在的東西,最有趣的一項就是他列舉說,那時候沒有年輕人。
我可以再補充一個例子就是,英國直到很晚才設立教育部,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因為在這以後,學校體制發生變化,孩子們的朋友都在學校,孩子們不再聽父母的 話,而是聽老師的,也不用做任何工作。以前則是十三四歲就得開始工作的。在這麼長一段時間裡不用乾活,意味著權力關係也發生變化。比方,過去的大規模社區 都不復存在。
另外,民族主義的一代知道得比父母多,這是以前從來不會出現的代際情況,而且他們會自稱青年一代,比方青年意大利、青年愛爾蘭、青年緬甸之類。
在現代的工業化、全球化社會裡,人與人會更加疏離,這也是有正反兩方面影響的。比方現在大城市裡的人很容易變得見死不救,當然也有例外,但在小鎮上,如果 別人看到了,是一定會幫助你或者叫其他人來一起幫忙的。不過另一方面,全球化也會讓許多人都學習英語,比方為了做生意,儘管他們不喜歡,而這會讓不同人群 之間比以前更能相互交流。
我還想說一點是,我對泰國和菲律賓的研究裡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他們的語言裡,沒有政變、叛亂、叛國這樣的詞,但是他們的歷史上一直在發生這樣暴力的 事情。他們數百年來有這樣的經歷,但是沒有這樣的一個分類,不會這麼去想問題。我在想,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宗教和我們不同,我們會相信靈魂、上帝、救贖這 些,會有一些延伸的概念,但是他們沒有。就像中國在近代從日本拿來了很多西方詞彙的翻譯,都是漢字,但可能跟日文的原意已經不一樣了,這樣就會造成其實是 用另外一個概念在看問題。
文匯報:如果可能,說說您的弟弟佩里·安德森吧。他寫過一本反思國家的書《絕對主義國家的系譜》,他描寫歐洲資本主義發展史的國家中心論敘事,和您的幾本書中的方式有著巨大差異。我很好奇,你們之間對民族主義有過什麼有趣的互動話題,如果您願意和我們分享的話。
http://jds.cass.cn/Item/25259.aspx
 
 

Los Angeles / City of Crystal: Excavating the Future of Los Angeles, 1990/2006

$
0
0
Report Finds a Los Angeles in Decline

By ADAM NAGOURNEY

A commission presented a scathing verdict on the civic health of the city, saying it was falling behind other major cities across the globe.



QUOTATION OF THE DAY

"It's a shame and embarrassing that in a city of 4 million people we are down to one woman."
NURY MARTINEZ, the only woman in elected office in the city of Los Angeles.

QUOTATION OF THE DAY

"It's a shame and embarrassing that in a city of 4 million people we are down to one woman."
NURY MARTINEZ, the only woman in elected office in the city of Los Angeles.




Mike Davis《水晶之城:窺探洛杉磯的未來》City of Crystal: Excavating the Future of Los Angels,1990.林鶴譯,上海人民,2010
Google Books2006年新版City of Quartz: Excavating the Future in Los Angeles (New Edition)
The Exiles 一節實在很精彩的批評那些歐陸學者的窄試

 Los Angeles, for all its fleshpots and enchantments, was experienced as a cultural antithesis to nostalgic memories of Pre-facist Berlin or Vienna.



迈克•戴维斯(Mike Davis),1946年生,美国社会评论家、城市理论家、历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创意写作系教授。

译者 林鹤,1967年生,1985年就读清华大学建筑系,1993年获建筑历史与理论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2年因病去职,著有《西方20世纪别墅二十讲》(三联书店2007年版),并有译作多部。

目录 · · · · · ·

致谢
前言 根据昔日的前景所做的展望 The View from Future Past
第一章 是阳光璀璨还是黑色笼罩?Sunshine or Noir?
第二章 权势脉络 Power Lines
第三章 本乡原产的革命Homegrown Revolution
第四章 洛杉矶要塞Fortress L.A.
第五章 “锤子”与“岩石” The Hammer and the Rock
第六章 全新的告解 New Confessions
第七章 堆放梦想碎片的垃圾场 Junkyard of Dreams
附录 报刊杂志译名对照
索引




City of Quartz: Excavating the Future in Los Angeles (New Edition) - Page 48 - Google Books Result

books.google.com.tw/books?isbn=1844675688
Mike Davis - 2006 - Political Science
70 In Los Angeles where Adorno and Horkheimer accumulated their 'data', the ... to become its own myth: Los Angeles as the crystal ball of capitalism's future.





City of Quartz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City of Quartz:
Excavating the Future in Los Angeles
City of Quartz.jpg
CountryUnited States
LanguageEnglish
Subject(s)History
Genre(s)Non-fiction
Publication date1990
City of Quartz: Excavating the Future in Los Angeles is a 1990 book by Mike Davis examining how contemporary Los Angeles has been shaped by different powerful forces in its history. The book opens with Davis visiting the ruins of the socialist community of Llano, organized in 1914 in what is now the Antelope Valley north of Los Angeles. The community moved in 1918, leaving behind the "ghost" of an alternative future for LA.
Davis then explores intellectuals' competing ideas of Los Angeles, from the "sunshine" promoted by real estate boosters early in the 20th century, to the "debunkers," the muckraking journalists of the early century, to the "noir" writers of the 1930s and the exiles fleeing from fascism in Europe, and finally the "sorcerers," the scientists at Caltech.
The rest of the book explores how different groups wielded power in different ways: the downtown Protestant elite, led by the Chandler family of the Los Angeles Times, and the new elite of the Jewish westside; the surprisingly powerful homeowner groups, the Los Angeles Police Department, and the Catholic Church. The book concludes at what Davis calls the "junkyard of dreams," the former steel town of Fontana, east of LA, a victim of de-industrialization and decay.
The 2nd edition of the book, published in 2006, contains a new preface detailing changes in Los Angeles since the work was written in the late 1980s.

Critical reception

The Los Angeles Times architecture critic, Christopher Hawthorne, criticized "City of Quartz" for its "dark generalization and knee-jerk far-leftism," but concluded that the book "is without question the most significant book on Los Angeles urbanism to appear since Reyner Banham's "Los Angeles: The Architecture of Four Ecologies" was published in 1971." He ranked it "one of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treatments of that subject ever written, joining "Four Ecologies" and Carey McWilliams' 1946 book "Southern California: An Island on the Land."[1]
In the Boston Review, Mark Haefele called the book "a black hole of Southland noir," but also wrote, "What's brilliant about Davis's book is his perception of Los Angeles as incarceration, its new prisons a major industry. . . . He's right that a broad landscape of the city is turning itself into Postmodern Piranesi. And to young black males in particular, the city has become a prisoner factory."[2]
The San Francisco Examiner concluded that “Few books shed as much light on their subjects as this opinionated and original excavation of Los Angeles from the mythical debris of its past and future”, and Peter Ackroyd, writing in The Times of London, called the book “A history as fascinating as it is instructive.”[3]

Reviews

  • Blanchard, Marc. Cultural Anthropology, Vol. 7, No. 4 (November, 1992).
  • Decker, Jeffrey Louis. American Quarterly, Vol. 44, No. 1 (March, 1992)
  • Erie. Steven P.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107., No. 1 (Spring, 1992).
  • Ford, Richard T. Transition, No. 57 (1992).
  • Horton, John. Contemporary Sociology, Vol. 20, No. 6 (November, 1991).
  • Kirkham, Pat. Journal of Design History, Vol. 5., No. 2 (1992).
  • Knox, Paul.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Vol. 83, No. 1 (March 1993).
  • Williams, Rosalind.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Vol. 79, No. 4 (March, 1993).

References




Tadao Ando: Complete Works 1997/《安藤忠雄論建築》/《建築家安藤忠雄》『建築に夢をみた』 『安藤忠雄 仕事をつくる―私の履歴書』

$
0
0

Tadao Ando: Complete Works 1997/《安藤忠雄論建築》/《建築家安藤忠雄...

Tadao Ando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en.wikipedia.org/wiki/Tadao_Ando - Cached
Tadao Ando (安藤 忠雄, Andō Tadao, born September 13, 1941) is a Japanese autodidact architect whose approach to architecture was categorized by ...

著書[編集]

  • 『建築を語る』 東京大学出版会、1999年、ISBN 4130638009
  • 『連戦連敗』 東京大学出版会、2001年、ISBN 4130638041
  • 『建築に夢をみた』日本放送出版協会(NHKライブラリー149)、2002年、ISBN 4140841494
  • 『ル・コルビュジエの勇気ある住宅』 新潮社、2004年、ISBN 4106021196
  • 『安藤忠雄 建築手法』 二川幸夫企画・編集・インタヴュー
    エーディーエー・エディタ・トーキョー、2005年、ISBN 4871406636
  • 『悪戦苦闘 2006年の現場 - 21_21 DESIGN SIGHT』安藤忠雄建築展実行委員会、2007年、ISBN 9784990354503
  • 『建築家 安藤忠雄』 新潮社、2008年、ISBN 4103090510、自伝
  • 『安藤忠雄 住宅』 二川幸夫企画・編集・インタヴュー
    エーディーエー・エディタ・トーキョー、2011年、ISBN 9784871406727
  • 『安藤忠雄 都市と建築』 二川幸夫企画・編集・インタヴュー
    エーディーエー・エディタ・トーキョー、2011年、ISBN 9784871406758
  • 『安藤忠雄 仕事をつくる―私の履歴書』 日本経済新聞出版社、2012年、
《安藤忠雄 我的人生履歷書》是世界知名建築家安藤忠雄七十年人生奮鬥的履歷,是勵志故事,也是當頭棒喝,在惶惶不安的年代,可做為跨越難關的指南。

沒有學歷、沒有人脈、在大阪工廠區長大,自學、自立,走出日本在世界發光,成為知名建築家。
「我們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正因為如此,才想用盡全力把每一天都好好活下去。」

安藤忠雄從一個愛打架的小孩,到自認沒天分的拳擊手,想走建築之路,卻被質問「是不是一級建築師?」後,發憤考上執照,以及與各個困難重重的建築案奮鬥的歷程……

透過這本最新文集《安藤忠雄 我的人生履歷書》,坦然闡述不斷與現實對抗的建築家工作的真實面貌,娓娓述說人生中的良師益友和家庭故事,也殷殷期盼年輕人永遠保持不服輸的精神和學習的熱誠。

本書精采內容:安藤先生的良師益友與家庭故事:

‧用靈魂蓋出「光之教會」的一柳幸男先生說:只要具有挑戰性,就算條件苛刻,我都會想辦法完成。

U2當家歌手波諾在「光之教會」,唱起〈奇異恩典〉,神聖的歌聲繚繞著整個空間,在場的每個人眼角不禁泛起淚光。

‧經營食品業的岩田宏三委託設計工廠。他要我以員工能在此安心作業為建造的大前提,所以我設置了托兒所,並且把光線最好的地方用來做為員工餐廳。

‧佐治敬三先生委託設計七千坪大的美術館,卻安慰我說:失敗了也不要緊,只要拚全力去做。

‧我們養的狗兒柯爾非常聰明,每當我斥責員工罵得太過頭的時候,牠便會汪汪叫,似乎在說:「可以停止了。」然後跑來我腳邊用前腳撥我。

‧我們夫婦共同創辦事務所,妻子協助事務所的營運。工作中我難免動怒,妻子則會冷靜判斷,照料、關切員工。因為有她的協助,才得以維持事務所的平衡。


「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時光,青春是一種心境……」,無論多大歲數,只要願意挑戰新事物,就會產生新可能。

安藤忠雄 Tadao Ando

www.tadao-ando.com/index_eng.html - Cached
......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最近(HC:2年前)受邀在台灣設計一座現代化的靈園,這是他首次進行的大規模靈園設計,也是他在台灣地區最戲劇性的建築作品。邀請建築大師來台設計靈園,自然有其商業考量,但是挾建築大師的名氣,也可以藉此推動台灣殯葬文化的革命。
尊重大自然的安藤先生並沒有令人失望,他提出了一座稱為「光之殿堂」的靈園建築,整座建築朝地底發展,等於是將靈骨塔地下化,避免了高聳靈骨塔破壞了整個自然山林景觀。整座靈園建築在地面上是一座巨大的圓形水盤,水盤中心有一圓形孔洞,讓光線從這圓孔中射入地下建築內部,塑造出有如羅馬萬神殿戲劇性的光影效果,也避免了地底建築陷入一種陰森的可怕境地;在建築內仰望天頂的柔和光線瀉入,讓整個空間充滿精神性的美感!
最令人醉心的是,整個靈園建築被一整片的櫻花樹林包圍,三芝地區的天元宮春天時日本吉野櫻花盛開,總是吸引成千上萬的遊客前來,證明這個區域的確適合栽種日本櫻花。在靈園周邊遍植日本吉野櫻,當春天來臨之際,燦爛的粉紅櫻花花海包圍靈園建築,猶如置身天堂異境,比起傳統清明節掃墓,除草砍樹,放火焚燒的場景,更為環保與優美。.....李清志





Tadao Ando: Complete Works






 

 

 

 

 

 

 

「我們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正因為如此,才想用盡全力把每一天都好好活下去。」
安藤忠雄從一個愛打架的小孩,到自認沒天分的拳擊手,
想走建築之路,卻被質問「是不是一級建築師?」後,發憤考上執照,
以及與各個困難重重的建築案奮鬥的歷程……
透過這本最新文集《安藤忠雄 我的人生履歷書》,
坦然闡述不斷與現實對抗的建築家工作的真實面貌,
娓娓述說人生中的良師益友和家庭故事,
也殷殷期盼年輕人永遠保持不服輸的精神和學習的熱誠。

新書內容搶先看:

建築行腳/深受丹下作品感動

下定決心以自學走上建築之路的我,以讀書做為開端。同時,透過函授課程學習繪圖基礎、平面設計等。正如寫作者必須閱讀大量的書籍,建築家也必須以身體去體驗空間。
我從高中時期開始對建築世界產生興趣,便走訪了京都與奈良各地的建築物。出社會以後,逐漸有意識地抱持著目的,更加頻繁地前往。無論是京都的傳統建築,或 是書院與茶室等,都隨著時代與風格展現不同的面貌。此外,以法隆寺、東大寺等飛鳥時代建築為主的奈良,則開創出與京都完全不一樣的世界。我因為想理解日本 建築的精髓而頻頻走訪。
二十二歲那年(1963年),如果有讀大學,正好就是要畢業的那年,於是我計畫了自己一個人的畢業旅行。從大阪渡船到四國,再繞到九州、廣島,然後從岐阜往東北,是我嘗試性的建築巡禮。
其中最受到衝擊的體驗,是在走訪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的那個夜晚。晚上十一點,周圍極其寧靜,在幾乎一片漆黑當中,我走過挑高廣場,看見核爆圓頂那令人不舒 服的樣子,真切感受到戰爭的慘無人道。建築雜誌上令人過目難忘的和平紀念資料館,那種風格的典雅樣貌在這裡完全感覺不到。我感受到的是臨場空間的力量、建 築所擁有的力量等各種錯綜複雜的情緒。觀賞日本近代建築巨擘丹下健三的作品,本來就是這趟旅行的目的之一,我得到超乎預期的感動。
另一方面,分布在各地的傳統建築,尤其是白川鄉、飛驒高山這些世居民宅的空間,深深吸引著我。特別是在皎潔的月光下,佇立在民宅中彷彿要被黑暗吞噬的大黑柱,讓我體會到現代建築無法蘊含的感動。人們的生活與空間相互結合,並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所創造的風景,真的很美麗。
像這樣可說是日本原生風景的村落風光,現在正在消逝。果然和我感覺到的一樣,經過將近五十年的時光,使用許多工業產品,表面不易弄髒的現代建築,破壞了田園的景色。
透過親自體驗、學習所得到的感動,是在書本與傳聞中絕對學不到的。
現在,我的事務所規畫了「暑期研習營」,讓有興趣的學生體驗學習。利用長假到事務所打工之餘,選定一個主題,利用週末到京都、奈良等地去研究古建築。停留 一個月的期間可以有八次探訪,每次花一整天時間徹底研究。如此一來,有時寺院等地會為了回應學生那份熱情,把平常見識不到的珍藏品特別展示出來,這對以為 求學就是在大學聽課與讀書的學生來說,是非常寶貴的經驗。熱誠是能夠影響他人的。
「暑期研習營」的最後,要把研究內容整理成報告,篇幅與題材完全由學生自行決定。憑自己的能力,彙整好一個月來的研究內容。起初看來靠不住的學生,頓時變得很可靠。
去年夏天,有位學生選擇了東大寺的南大門。應該是特別熱衷與投入吧,報告裡竟然附上縝密到令人吃驚、非常細緻的手繪圖。
南大門是東大寺的中興始祖俊乘坊重源建造的,這個被稱為大佛樣的建築,形式上的美感在日本建築史中,實在是簡潔有力,又充滿動感。我初次目睹時,便被它壯 大的規模與充滿魄力的空間所折服,那份感動至今仍銘刻在心中,成為我自身想像力的泉源之一。這讓我再度體認到,對於從事創作的人很重要的是,能與多少感動 相遇?而且盡量在年輕善感的階段去經歷與累積。
2011年夏天,兩名東京工業大學學生申請參加「暑期研習營」,而且打算騎自行車由東海道一路到大阪。我即刻便答應這兩位勇敢的學生到我事務所來。儘管在 途中遭逢一些意外,這兩名被烈日晒得黝黑的年輕人最終平安抵達。現今仍勇於嘗試與冒險的年輕人,我很感動也很欣賞。他們倆工作很勤快,週末則到京都研究古 寺,然後在秋天回到東京。我對他們的未來充滿期待。
我自己從旅行的經驗中學習到很多。無論如何,都一邊尋找著所謂的自我觀點,一邊思考並持續追尋。只是我們要關注的不是建築物的表層,而是建造者的人性與他 們的人生故事,以及蓋出那棟建築物的時代,都必須進行了解。切實地走訪建築,邊看邊走邊思考,這個經驗將成為個人寶貴的資產。


全文網址: 安藤忠雄:我的人生履歷書/安藤忠雄七十年的人生奮鬥 - 心理.勵志 - 漫遊書海 - udn閱讀藝文http://mag.udn.com/mag/reading/storypage.jsp?f_ART_ID=426428#ixzz2DZQgafvP
Power By udn.com

 

Tadao Ando: Complete Works[Paperback]

Francesco Dal Co
(Author)



Francesco Dal Co. Tadao Ando: Complete Works. Phaidon Press, 1995.

Amazon.com Review

Tadao Ando, one-time truck driver and boxer, is a self-taught Japanese architect whose winning of the 1995 Pritzker Prize has given him preeminence among his gifted generation. Ando reinvents Japan's architectural tradition in contemporary terms, using minimalist concrete structures of monumental scale, reminiscent of the Brutalist architecture of America's Louis Kahn. Editor Francesco Dal Co, an Italian architectural historian, has produced an excellent survey of Ando's career to date, along with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his work. --This text refers to an out of print or unavailable edition of this title.

Review

the best book to appear thus far on this major artist --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Martin Filler--This text refers to an out of print or unavailable edition of this title.


Product Details

  • Paperback: 524 pages
  • Publisher: Phaidon Press (November 19, 1997)
  • Language: English
Tadao Ando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建築家安藤忠雄

  • 作者:安藤忠雄原文作者:Tadao Ando譯者:龍國英Edward Ryu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09年

本文摘自《建築家安藤忠雄》 作者:安藤忠雄 龍國英 譯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1年3月版  定價:88.00元
建築家寫自傳,當然會以闡釋自己的建築理念和設計生涯為主。《建築家安藤忠雄》便是這樣一本由傳主親自執筆的新書。安藤忠雄堅持幾何圖形極簡主 義,在堅毅和冷酷的外表下蘊含著力量與熱情,融傳統與現代、批判與反思為一體。安藤的建築同時被認為有“日本味”,“光與影”的黑白世界,“無”及“間” 的日本美學,暗藏在清水混凝土所刻畫出的簡樸空間中。
日本精神 安藤從小接觸奈良、京都古建築,耳濡目染日本傳統建築的美感。1992年參加西班牙萬國博覽會所蓋的“萬博日本政府館”,是當時“世界最大規模的木造建築物”。
挑戰傳統 安藤認為,宗教建築不應拘泥于傳統形式和繁文縟節,更重要的是能否成為心靈的寄托,成為永遠傳承下去的場所。佛教認為蓮花象徵悟道成佛的釋迦,“水禦堂” 位于圓形的蓮花池下方,從蓮池中央的階梯迂回進入蓮池底下的佛堂,用這種參拜佛堂的空間體驗,來表達佛教的精神世界。
居住的意義 處女作“住吉長屋”,將傳統狹小的長屋挖了一個佔據三分之一的中庭,為狹窄的住家創造出無限的小宇宙。
公共建築的使用 充分融入當地居民的生活,是安藤的公共建築設計理念。大阪府立近飛鳥博物館,屋頂做成了階梯式廣場,成為市民休閒的開放空間。


水韻空間 找回近代都市失落的水岸空間。1988年在北海道建造水面上浮著十字架的教堂———“水之教堂”,便是安藤“無中生有”創造出來的項目。
光與影 要在人生中追求“光”,首先要徹底凝視眼前叫做“影”的艱苦現實。織田廣喜美術館,隨著光影的變化,作品的欣賞方式也會跟著改變。
***

安藤忠雄論建築
東京大學演講


作者: 安藤忠雄
译者: 白林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 2003
《安藤忠雄论建筑》是一本对处在人生最重要时期的年轻人具有启发意义的好书。我想凡是立志成为一名建筑师的青年都会从中受益。特别是对于没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的年轻人更具有参考价值。

目录 · · · · · ·

序――构思的源泉
第1讲――现代主义与地域主义
第2讲――建筑与我的梦
第3讲――在抽象化与场所性之间
第4讲――走向有生命的建筑
第5讲――在过程中思考
后记
安藤忠雄論建築
*****
文、圖節錄自聯經出版《安藤忠雄:我的人生履歷書》】
書名:安藤忠雄:我的人生履歷書
作者:安藤忠雄
原文作者:Ando Tadao
譯者:褚炫初、王筱玲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29日
內容介紹:「我們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正因為如此,才想用盡全力把每一天都好好活下去。」
安藤忠雄從一個愛打架的小孩,到自認沒天分的拳擊手,
想走建築之路,卻被質問「是不是一級建築師?」後,發憤考上執照,
以及與各個困難重重的建築案奮鬥的歷程……
透過這本最新文集《安藤忠雄 我的人生履歷書》,
坦然闡述不斷與現實對抗的建築家工作的真實面貌,
娓娓述說人生中的良師益友和家庭故事,
也殷殷期盼年輕人永遠保持不服輸的精神和學習的熱誠。

新書內容搶先看:

建築行腳/深受丹下作品感動

下定決心以自學走上建築之路的我,以讀書做為開端。同時,透過函授課程學習繪圖基礎、平面設計等。正如寫作者必須閱讀大量的書籍,建築家也必須以身體去體驗空間。
我從高中時期開始對建築世界產生興趣,便走訪了京都與奈良各地的建築物。出社會以後,逐漸有意識地抱持著目的,更加頻繁地前往。無論是京都的傳統建築,或 是書院與茶室等,都隨著時代與風格展現不同的面貌。此外,以法隆寺、東大寺等飛鳥時代建築為主的奈良,則開創出與京都完全不一樣的世界。我因為想理解日本 建築的精髓而頻頻走訪。
二十二歲那年(1963年),如果有讀大學,正好就是要畢業的那年,於是我計畫了自己一個人的畢業旅行。從大阪渡船到四國,再繞到九州、廣島,然後從岐阜往東北,是我嘗試性的建築巡禮。
其中最受到衝擊的體驗,是在走訪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的那個夜晚。晚上十一點,周圍極其寧靜,在幾乎一片漆黑當中,我走過挑高廣場,看見核爆圓頂那令人不舒 服的樣子,真切感受到戰爭的慘無人道。建築雜誌上令人過目難忘的和平紀念資料館,那種風格的典雅樣貌在這裡完全感覺不到。我感受到的是臨場空間的力量、建 築所擁有的力量等各種錯綜複雜的情緒。觀賞日本近代建築巨擘丹下健三的作品,本來就是這趟旅行的目的之一,我得到超乎預期的感動。
另一方面,分布在各地的傳統建築,尤其是白川鄉、飛驒高山這些世居民宅的空間,深深吸引著我。特別是在皎潔的月光下,佇立在民宅中彷彿要被黑暗吞噬的大黑柱,讓我體會到現代建築無法蘊含的感動。人們的生活與空間相互結合,並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所創造的風景,真的很美麗。
像這樣可說是日本原生風景的村落風光,現在正在消逝。果然和我感覺到的一樣,經過將近五十年的時光,使用許多工業產品,表面不易弄髒的現代建築,破壞了田園的景色。
透過親自體驗、學習所得到的感動,是在書本與傳聞中絕對學不到的。
現在,我的事務所規畫了「暑期研習營」,讓有興趣的學生體驗學習。利用長假到事務所打工之餘,選定一個主題,利用週末到京都、奈良等地去研究古建築。停留 一個月的期間可以有八次探訪,每次花一整天時間徹底研究。如此一來,有時寺院等地會為了回應學生那份熱情,把平常見識不到的珍藏品特別展示出來,這對以為 求學就是在大學聽課與讀書的學生來說,是非常寶貴的經驗。熱誠是能夠影響他人的。
「暑期研習營」的最後,要把研究內容整理成報告,篇幅與題材完全由學生自行決定。憑自己的能力,彙整好一個月來的研究內容。起初看來靠不住的學生,頓時變得很可靠。
去年夏天,有位學生選擇了東大寺的南大門。應該是特別熱衷與投入吧,報告裡竟然附上縝密到令人吃驚、非常細緻的手繪圖。
南大門是東大寺的中興始祖俊乘坊重源建造的,這個被稱為大佛樣的建築,形式上的美感在日本建築史中,實在是簡潔有力,又充滿動感。我初次目睹時,便被它壯 大的規模與充滿魄力的空間所折服,那份感動至今仍銘刻在心中,成為我自身想像力的泉源之一。這讓我再度體認到,對於從事創作的人很重要的是,能與多少感動 相遇?而且盡量在年輕善感的階段去經歷與累積。
2011年夏天,兩名東京工業大學學生申請參加「暑期研習營」,而且打算騎自行車由東海道一路到大阪。我即刻便答應這兩位勇敢的學生到我事務所來。儘管在 途中遭逢一些意外,這兩名被烈日晒得黝黑的年輕人最終平安抵達。現今仍勇於嘗試與冒險的年輕人,我很感動也很欣賞。他們倆工作很勤快,週末則到京都研究古 寺,然後在秋天回到東京。我對他們的未來充滿期待。
我自己從旅行的經驗中學習到很多。無論如何,都一邊尋找著所謂的自我觀點,一邊思考並持續追尋。只是我們要關注的不是建築物的表層,而是建造者的人性與他 們的人生故事,以及蓋出那棟建築物的時代,都必須進行了解。切實地走訪建築,邊看邊走邊思考,這個經驗將成為個人寶貴的資產。


全文網址: 安藤忠雄:我的人生履歷書/安藤忠雄七十年的人生奮鬥 - 心理.勵志 - 漫遊書海 - udn閱讀藝文http://mag.udn.com/mag/reading/storypage.jsp?f_ART_ID=426428#ixzz2DZQA9ldM
Power By udn.com
「我們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正因為如此,才想用盡全力把每一天都好好活下去。」
安藤忠雄從一個愛打架的小孩,到自認沒天分的拳擊手,
想走建築之路,卻被質問「是不是一級建築師?」後,發憤考上執照,
以及與各個困難重重的建築案奮鬥的歷程……
透過這本最新文集《安藤忠雄 我的人生履歷書》,
坦然闡述不斷與現實對抗的建築家工作的真實面貌,
娓娓述說人生中的良師益友和家庭故事,
也殷殷期盼年輕人永遠保持不服輸的精神和學習的熱誠。

新書內容搶先看:

建築行腳/深受丹下作品感動

下定決心以自學走上建築之路的我,以讀書做為開端。同時,透過函授課程學習繪圖基礎、平面設計等。正如寫作者必須閱讀大量的書籍,建築家也必須以身體去體驗空間。
我從高中時期開始對建築世界產生興趣,便走訪了京都與奈良各地的建築物。出社會以後,逐漸有意識地抱持著目的,更加頻繁地前往。無論是京都的傳統建築,或 是書院與茶室等,都隨著時代與風格展現不同的面貌。此外,以法隆寺、東大寺等飛鳥時代建築為主的奈良,則開創出與京都完全不一樣的世界。我因為想理解日本 建築的精髓而頻頻走訪。
二十二歲那年(1963年),如果有讀大學,正好就是要畢業的那年,於是我計畫了自己一個人的畢業旅行。從大阪渡船到四國,再繞到九州、廣島,然後從岐阜往東北,是我嘗試性的建築巡禮。
其中最受到衝擊的體驗,是在走訪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的那個夜晚。晚上十一點,周圍極其寧靜,在幾乎一片漆黑當中,我走過挑高廣場,看見核爆圓頂那令人不舒 服的樣子,真切感受到戰爭的慘無人道。建築雜誌上令人過目難忘的和平紀念資料館,那種風格的典雅樣貌在這裡完全感覺不到。我感受到的是臨場空間的力量、建 築所擁有的力量等各種錯綜複雜的情緒。觀賞日本近代建築巨擘丹下健三的作品,本來就是這趟旅行的目的之一,我得到超乎預期的感動。
另一方面,分布在各地的傳統建築,尤其是白川鄉、飛驒高山這些世居民宅的空間,深深吸引著我。特別是在皎潔的月光下,佇立在民宅中彷彿要被黑暗吞噬的大黑柱,讓我體會到現代建築無法蘊含的感動。人們的生活與空間相互結合,並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所創造的風景,真的很美麗。
像這樣可說是日本原生風景的村落風光,現在正在消逝。果然和我感覺到的一樣,經過將近五十年的時光,使用許多工業產品,表面不易弄髒的現代建築,破壞了田園的景色。
透過親自體驗、學習所得到的感動,是在書本與傳聞中絕對學不到的。
現在,我的事務所規畫了「暑期研習營」,讓有興趣的學生體驗學習。利用長假到事務所打工之餘,選定一個主題,利用週末到京都、奈良等地去研究古建築。停留 一個月的期間可以有八次探訪,每次花一整天時間徹底研究。如此一來,有時寺院等地會為了回應學生那份熱情,把平常見識不到的珍藏品特別展示出來,這對以為 求學就是在大學聽課與讀書的學生來說,是非常寶貴的經驗。熱誠是能夠影響他人的。
「暑期研習營」的最後,要把研究內容整理成報告,篇幅與題材完全由學生自行決定。憑自己的能力,彙整好一個月來的研究內容。起初看來靠不住的學生,頓時變得很可靠。
去年夏天,有位學生選擇了東大寺的南大門。應該是特別熱衷與投入吧,報告裡竟然附上縝密到令人吃驚、非常細緻的手繪圖。
南大門是東大寺的中興始祖俊乘坊重源建造的,這個被稱為大佛樣的建築,形式上的美感在日本建築史中,實在是簡潔有力,又充滿動感。我初次目睹時,便被它壯 大的規模與充滿魄力的空間所折服,那份感動至今仍銘刻在心中,成為我自身想像力的泉源之一。這讓我再度體認到,對於從事創作的人很重要的是,能與多少感動 相遇?而且盡量在年輕善感的階段去經歷與累積。
2011年夏天,兩名東京工業大學學生申請參加「暑期研習營」,而且打算騎自行車由東海道一路到大阪。我即刻便答應這兩位勇敢的學生到我事務所來。儘管在 途中遭逢一些意外,這兩名被烈日晒得黝黑的年輕人最終平安抵達。現今仍勇於嘗試與冒險的年輕人,我很感動也很欣賞。他們倆工作很勤快,週末則到京都研究古 寺,然後在秋天回到東京。我對他們的未來充滿期待。
我自己從旅行的經驗中學習到很多。無論如何,都一邊尋找著所謂的自我觀點,一邊思考並持續追尋。只是我們要關注的不是建築物的表層,而是建造者的人性與他 們的人生故事,以及蓋出那棟建築物的時代,都必須進行了解。切實地走訪建築,邊看邊走邊思考,這個經驗將成為個人寶貴的資產。


全文網址: 安藤忠雄:我的人生履歷書/安藤忠雄七十年的人生奮鬥 - 心理.勵志 - 漫遊書海 - udn閱讀藝文http://mag.udn.com/mag/reading/storypage.jsp?f_ART_ID=426428#ixzz2DZQgafvP
Power By udn.com

***

 TASCHEN






The Tadao touch

Ando’s complete works to date 1975-2012

Philippe Starck describes him as a “mystic in a country which is no longer mystic.” Philip Drew calls his buildings “land art” as they “struggle to emerge from the earth.” He is the only architect to have won the discipline’s four most prestigious prizes: the Pritzker, Carlsberg, Praemium Imperiale, and Kyoto Prize. His name is Tadao Ando, and he is one of the greatest living architects.

Combining influences from Japanese tradition with the best of Modernism, Ando has developed a completely unique building aesthetic that makes use of concrete, wood, water, light, space, and nature in a way that has never been witnessed in architecture. His designs include award-winning private homes, churches, museums, apartment complexes, and cultural spaces throughout Japan, as well as in France, Italy, Spain, and the USA. This book, created at the height of Ando’s illustrious career, and thoroughly updated for this new 2012 edition, presents his complete works to date.
Shiba Ryotaro Memorial Museum, Higashiosaka, Osaka, Japan
© Shinkenchiku-Sha
Church of the Light, Ibaraki, Osaka, Japan © Mitsuo Matsuoka

Ando.
Complete Works 1975–2012

Philip Jodidio
Hardcover, 660 pages
9.0 x 11.4 in.

$ 49.99

Buy now

洪素麗 《打狗樹仔》《臺灣米》( 允晨文化)

$
0
0
允晨文化 (邱振瑞)2010
鍾先生

今天兩次去電,你似乎外出不在辦公室。上次你至青康藏參加作家洪素麗的新書發表會,這期的允晨書訊有刊出你的身影,今天傍晚,我已把它放在明目台北店(大凱)了,你隨時可去拿取。

邱振瑞

*****
謝謝
我這幾天在中國昆山
回去再聊

****
隔近一周......
這家出版社的內容很充實
很有本土風味
值得推薦

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市南京東路三段21號6樓

TEL(02)2507-2606 FAX(02)2507-4260 http://www.asianculture.com.tw



洪素麗《打狗樹仔》新書發表會

5.15洪素麗《打狗樹仔》新書發表會
------------------------------------------------------
日 期:2010515(星期六)下 午2:30~4:30(2:00入場)
地 點:青康藏書房(台北市永康街7519) TEL(02)2393-7770
主 講:洪素 麗
主辦單位:允晨文化
入場方式:免費入場,歡迎參加。
人數限制:25人, 有興趣的讀者,請來電(02)2507-2606或傳真(02)2507-4260mailasian.culture@msa.hinet.net註明參加「《打狗樹仔新書發表會」、姓名、人數,以便為您保留座位。
【關於素洪素麗麗】高雄市人。1947年生於高雄市紅毛港。三歲時舉家遷到對岸的哈 瑪星。鼓山國小、高雄 女中、台大中文系畢業。赴美習畫,現居紐約市東村。為專業畫家與作家。得過中國時報、聯合報 散文獎。繪畫作品為大英博物館、哈佛大學佛格美術館、以色列耶 路撒冷美術館、美國華盛頓特區國會圖書館等全世界二十多家美術館收藏。
   

打狗樹仔 ◎洪素麗

----------------------------------------
魂饑餓
寂靜狂喜
廟宇內香灰沈澱鬱黯
廟宇外晚霞燦爛輝煌
好兄弟遍佈荒郊野外
打狗樹在濃蔭裡發笑
童年的樹,在枕畔蓬勃生長
站在窗前看樹的孩子,打狗之子
璃紋鳳蝶穿越陽光的瀑布
巨大美鈴蘭花,把房間漲滿
打狗港口一排大紅鳳凰花樹盛開
平埔族的馬卡道族在此以刺竹圍籬
群聚成「打狗社」部落
每年刺桐花開的時候
馬卡道族女子增長一歲
以刺桐花鑑定年齡
永保芬芳
七海浪花洶湧,無懈可擊的遼闊
海域,澎湃在木麻黃的防風林外
海風嘶啞。南方的南方
滿月掛在樹梢的時候
打狗人手牽手,列隊靜靜
遷移到阿猴林的屏東平原
在遠古的未來
在芳香的朝代
-------本文刊載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10-05-10
-------------------------------------------------
註:高雄舊名「打狗」。台灣西部平原,在漢人來之前,原本是 平埔族的天下。平埔族分支:馬卡道族在「打狗」以刺竹圍籬建立「打狗部落」,漁獵為生。在距今約二千年前時候。明嘉靖四十二年(一五 六三年),打狗社的馬卡道族慘遭海盜林道乾虐殺,遷移至阿猴林(屏東)。荷蘭人到打狗時,已無該族蹤跡。只有漢人及溶入漢族的平埔 族。日據時,「打狗」改名「高雄」,取其同音(Takao)。


南方的榕樹,臺灣的稻米   洪素麗
    詩集《臺灣米》付梓之際,正值臺南成功大學學生為「南榕廣場」的命名,和校方官方拉鋸之時。校方官方一貫執著國民黨殖民臺灣的心態,歧視臺灣,滅絕臺灣文化不遺餘力。手段粗糙,心態幼稚。
    南方的榕樹,枝葉茂盛,美好巨大的生命樹,正是鄭南榕以自己生命,無私奉獻百分之百民主臺灣的生
命寫照。「南榕廣場」的命名,是一則美麗的本土寓言再現。火鳳凰烈焰燃燒後,聖潔靈魂的完成。臺灣人生存悲願的落地生根。
    這本詩集獻給對本土臺灣懷抱悲情與願景的人。臺灣人手植稻米,粒粒辛苦。臺灣人在美麗島嶼上,建設獨特的海洋文化。臺灣文化是包容心寬廣的,耐苦,美善,靈秀,而又勇敢堅忍。臺灣文化融合了原住民文化,中國文化,日本文化,美國文化,以及短暫落足過臺灣的歐洲文化。生機蓬勃,是臺灣文化的特色。而「稻米」是臺灣農業文化的主題。﹁臺灣米﹂是臺灣土地上源源不絕的詩的泉源。
    此詩集是近三年二○一一﹛二○一三的作品。加上一九七○﹛一九八九年間部分舊作。馬軻蘭先生費心英譯了44首。他在忙於翻譯《鍾理和文集》中,撥冗英譯我的詩,永遠感激不盡,尤其故友鍾鐵民,是介紹牽成者,鐵民早走一步,思之心傷。
    承蒙吳東昇賢伉儷的支持與愛顧,以及好友廖志峰對文學的堅持;《臺灣米》得以在允晨文化出版。作者致上最深的謝意。




臺灣米/洪素麗
祖國在臺灣
我吃臺灣米
胚芽米,五穀米,蓬萊米
蒸熟了盛在粗陶的臺灣碗
臺灣米散發晶瑩的稻香
方方正正的稻田
農人彎腰辛勤耕作
水牛拖 聽命吆喝
自日出到日落
青秧結穗,翠綠到熟黃
稻香是最幸福的香味
幸福的臺灣人
吃好滋味的臺灣米
旅美詩人畫家洪素麗出版詩集《臺灣米》,收錄近三年二○一一∼二○一三的作品以及一九七○∼一九八九年間部分舊作,也把近年從事的油畫作品藉詩集一併呈現,讓讀者同時進行一場豐富的心靈和視覺饗宴,台灣心風景。詩集後部有馬軻蘭先生譯詩,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照一讀。幾週前,在作家胡慧玲林世煜夫婦盛情招待的餐會上,巧遇景仰已久的音樂家林生祥,送他這本書。拿到書,他盯著譯者資料看,他說:咦!是馬軻蘭耶。他說,馬軻蘭只要到高雄,都會到他家中坐坐,好小的世界。
對於《臺灣米》,洪素麗認為:臺灣文化是包容心寬廣的,耐苦,美善,靈秀,而又勇敢堅忍。臺灣文化融合了原住民文化,中國文化,曰本文化,美國文化,以及短暫落足過臺灣的歐洲文化。生機蓬勃,是臺灣文化的特色。臺灣人手植稻米,粒粒辛苦。臺灣米,是臺灣土地上源源不絕的詩的泉源。
今天春陽普照,適合走春。下午在市長官邸的新書發表會,詩人洪素麗將與李敏勇對談,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起------逗陣路過。

臺灣米/洪素麗  祖國在臺灣 我吃臺灣米  胚芽米,五穀米,蓬萊米 蒸熟了盛在粗陶的臺灣碗 臺灣米散發晶瑩的稻香  方方正正的稻田 農人彎腰辛勤耕作 水牛拖 聽命吆喝  自日出到日落 青秧結穗,翠綠到熟黃 稻香是最幸福的香味  幸福的臺灣人 吃好滋味的臺灣米  旅美詩人畫家洪素麗出版詩集《臺灣米》,收錄近三年二○一一∼二○一三的作品以及一九七○∼一九八九年間部分舊作,也把近年從事的油畫作品藉詩集一併呈現,讓讀者同時進行一場豐富的心靈和視覺饗宴,台灣心風景。詩集後部有馬軻蘭先生譯詩,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照一讀。幾週前,在作家胡慧玲林世煜夫婦盛情招待的餐會上,巧遇景仰已久的音樂家林生祥,送他這本書。拿到書,他盯著譯者資料看,他說:咦!是馬軻蘭耶。他說,馬軻蘭只要到高雄,都會到他家中坐坐,好小的世界。 對於《臺灣米》,洪素麗認為:臺灣文化是包容心寬廣的,耐苦,美善,靈秀,而又勇敢堅忍。臺灣文化融合了原住民文化,中國文化,曰本文化,美國文化,以及短暫落足過臺灣的歐洲文化。生機蓬勃,是臺灣文化的特色。臺灣人手植稻米,粒粒辛苦。臺灣米,是臺灣土地上源源不絕的詩的泉源。  今天春陽普照,適合走春。下午在市長官邸的新書發表會,詩人洪素麗將與李敏勇對談,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起------逗陣路過。
Vicky LazySheep
Vicky LazySheep 的相片。

柯比意LE CORBUSIER、歐洲的掠奪The Rape of Europa/ Looted art overshadows Merkel-Putin meeting

$
0
0
Le Corbusier - Documentary - Part 2
Le Corbusier - Documentary - Part 1

Le CORBUSIER - The Chapel Notre-Dame du Haut






2005年8月 在 simon university

柯比意、歐洲的掠奪、套路、姚仁祿


Le Corbusier 1887–1965.
參觀http://www.answers.com/Le%20Corbusier

「我懷疑法文書名副標題 『柯比意-現代建築奇才』 (Le Corbusier, l’architecture pour emouvior )(台北;時報,2005),應為 Le Corbusier, l’architecture pour emouvoir」 ?--2008年 補 我把原文都寫成一樣

Definition

émouvoirirrIvt1.(bouleverser)to move;~ qn (jusqu')aux larmesto move sb to tears2.(changer de sentiment)se laisser ~ par qn/qcto be moved by sb/sthIIvprs'~ de qcto be moved by sb/sth

(from Dictionnaire Cambridge Klett Compact)


謝謝rl 確定。LE CORBUSIER . L’architecture pour emouvoir [1993] , 160 pages, ill., sous couv. ill., 125 x 178 mm. Collection Decouvertes Gallimard (No 179), serie Arts, Gallimard -doc. ISBN 2070532356.

它可能是傳主之一句話ARCHITECTURE FOR PERSON/people ?「建築為人」

這本似乎有義文本,書名Le Corbusier, l’architettura come armonia by J Jenger - 1997 - Milano
「建築求和諧 」


柯比意(XB0077)──現代建築奇才
Le Corbusier, l’architecture pour emouvior
類別: 藝術‧攝影‧影視>建築、雕塑
叢書系列:發現之旅
作者:Jean Jenger
譯者:李淳慧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5年07月25日
法國現代建築大師柯比意(Le Corbusier,1887-1965),原名夏爾-愛鐸‧尚內黑(Charles-Edouard Jeanneret),不僅是現代建築運動的先驅,且才華橫溢,更是出色的畫家、作家、雕刻家、思想家及城市規畫者。因此,建築史學家季狄翁 (Siegfried Giedion)將柯比意視為全方位創作者:「現代建築的產生應歸功於許多人……但從歷史角度來看,柯比意和其他人的差別在於他同時是畫家、建築師及詩 人。」柯比意在純粹主義或素樸主義等既定印象之外,創造的是「一種要令人感動的建築」。
從別墅、集合住宅到教堂、修道院及都市規劃,從素描、油畫、雕塑到旅行筆記及建築計畫,本書作者帶引我們探索柯比意建築旅程中的各個時間與空間,深入了解這位 20 世紀現代建築大師的所有創作面向。
Jean Jenger
國立行政學校(l’E.N.A)畢業,歷任多項公職:在法國文化部先是負責藝術與建築教育,之後負責營建部門;曾任國家史蹟信託局副局長,之後擔任主管建 築事務的副局長。1978-1986 年主管奧塞美術館的建造工程。1987-1995年任法國文獻館的館長。自 1996 年起負責夏馬宏(Chamarande)區的城堡保存。1982-1988 年及 1990-1992 年擔任柯比意基金會董事長。著有:《奧塞,從火車站到美術館》(1986)、《柯比意,另一種注視》(1990)。




Vienna Philharmonic Finds Owners of a Nazi Gift
This 1883 seascape by Paul Signac was given to the Vienna Philharmonic by a German Nazi official.
The Vienna orchestra says it has tracked down the rightful owners of a painting by the French artist Paul Signac, which was looted by the Nazis and found in storage.


-----讀bbc 報導New look at Nazi looted art law
Four Old Master drawings looted by the Nazis could be returned to their original owner by the British Museum under proposed changes to legislation.

--The Rape of Europa : The Fate of Europe’s Treasures in the Third Reich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Vintage) by Lynn H. Nicholas, 1994; 『歐洲的掠奪:西方藝術品二戰蒙難記』江蘇人民,1998

The Rape of Europa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The Rape of Europa 亦為一幅名畫,現藏Boston,我十幾年前看過….】

這本翻譯本內文牽涉到許多史地人物,可幾乎無外文比對,更無索引。比較嚴重的問題是對原文的誤解。譬如說 首章第三段說 該次拍賣品可不是泛泛之輩,它不是類似德國博物館為清理儲藏室而騰出的。而翻譯者的了解卻相反。

因為翻譯者沒看過畫,對於Matisse某畫題之翻譯就離譜了…..……

The Rape of Europa
The Fate of Europe's Treasures in the Third Reich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Written byLynn H. Nicholas
History - Military - World War II; Art | Vintage | Trade Paperback | April 1995 | $16.95| 978-0-679-75686-6 (0-679-75686-8)


9780679756866

ABOUT THIS BOOK

Winner of the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The cast of characters includes Hitler and Goering, Gertrude Stein and Marc Chagall--not to mention works by artists from Leonardo da Vinci to Pablo Picasso. And the story told in this superbly researched and suspenseful book is that of the Third Reich's war on European culture and the Allies' desperate effort to preserve it.

From the Nazi purges of "Degenerate Art" and Goering's shopping sprees in occupied Paris to the perilous journey of the Mona Lisa from Paris and the painstaking reclamation of the priceless treasures of liberated Italy, The Rape of Europa is a sweeping narrative of greed, philistinism, and heroism that combines superlative scholarship with a compelling drama.

"Nicholas knows the art world as well as any military historian knows his battlefield.... Her work deserves the widest reading."--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AWARDS

WINNER 1999 - Legion of Honor
WINNER 1994 -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s

Amazon.com: The Rape of Europa: The Fate of Europe's Treasures in...



-----
問;題目是否出自創世紀JOSEPH之故事?
Prologue: They Had Four Years
Germany Before the War: The Nazi Art Purges

------
讀引言注意到一法文
prov•e•nance (prŏv’ə-nəns, -näns’) provenance




Russia

Looted art overshadows Merkel-Putin meeting

Chilled relations between Germany and Russia threatened to hit a new low, as Chancellor Merkel's visit to St. Petersburg was overshadowed by an uproar over looted art.
It's not often that the German chancellor cancels a scheduled speech at short notice. It's even less likely that the speech ends up going ahead in the end.
On Friday (21.06.2013), it was announced that German Chancellor Angela Merkel would not be attending the opening of a German-Russian exhibition "Bronze Age - Europe Without Borders" in the famous Hermitage Museum in St. Petersburg. But a few hours later came the U-turn: Merkel and Russian President Vladimir Putin ended up opening the exhibition together.
Merkel's main reason for coming to St. Petersburg was to participate in 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forum. The opening of the exhibition was a side event which suddenly took center stage. German media spoke of a "scandal," and even Russian journalists were surprised.
imago/Hohlfeld ArtworkThis work of art used to be in German hands

Merkel calls for return of 'trophy art'
At issue was the artwork presented in the joint exhibition by three Russian and two German museums, which consists largely of so-called "trophy art." About 600 of the 1,700 exhibits had previously been in German possession, brought to the Soviet Union by the Red Army after World War II. Merkel has called for these treasures to be returned.
"We are of the opinion that these exhibits should come back to Germany," said the chancellor said at the exhibition opening on Friday evening.
Russia, however, has since decreed the artwork as national property paid for with blood during the war and has therefore rejected any return to Germany. Putin reiterated this stance in St. Petersburg on Friday, saying the museum cooperation should be appreciated and the topic of trophy art should be dropped.

As late as midday, Merkel was not planning to attend the show. A spokesman for the German government, Georg Streiter, said Russia had called off the event, saying "it was impossible for the host to find the time." The Russians had proposed cancelling the event, said Streiter - in other words, Putin did not want to give Merkel any time for an opening speech. The Russian president had apparently given Merkel "relatively short notice."

Relations cool between Berlin and Moscow
Russian workers assemble cars at the Volkswagen AG assembly plant in Kaluga, Russia, .(ddp images/AP Photo/Alexander Zemlianichenko)Putin has promised a better climate for German investors
 
The irritation of Merkel's canceled, the reinstated speech is another sign of the cooling relations between Germany and Russia. Since Putin took office as president in May 2012, a steady stream of criticism concerning Russia's internal political developments has come out of Berlin. It culminated in a resolution by the German Parliament in the fall wherein representatives expressed their concerns over new legislation in Russia, which in their view was putting parts of civil society under pressure. Russia refused to tolerate any criticism.
Some experts have warned that the cooling political relations could have an adverse effect on economic relations. Until now, only good news has come from that sector. But those sentiments could change. On Friday, Putin commented that the climate for German investors in Russia could be better.

"The government and all authorities must help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Putin said at the economic forum, with Merkel speaking of legal issues in Russia in particular.

At a joint press conference, Putin and Merkel were nevertheless confident that the econo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could improve, both agreeing that the trade volume of 80 billion euros ($105 billion) achieved in 2012 could be increased to 100 billion euros.

Brazil 巴西:經濟強權? 社會不公義!

$
0
0

 

  2014.4.13

Grand Visions Fizzle in Brazil
Brazilians headed home past the abandoned station for a cable car meant to go to their hilltop favela in Rio de Janeiro. The mayor rode in the $32 million cable car in 2012, but it hasn’t functioned since.
An array of lavish projects conceived when economic growth was surging now stand abandoned, stalled or wildly over budget, visible symbols of waste and mismanagement.
This week's cover previews:
Worldwide ex Latin America and Asia: The new face of terror
Latin America and Asia: Has Brazil blown it?
September 28th – October 4th 2013

In conjunction with this week's special report on Brazil, our Sao Paulo correspondent and author of the report will be hosting a live discussion about the country tomorrow from 11am New York / 4pm London time. For more information view: http://econ.st/173UhgJ

This week's cover previews: Worldwide ex Latin America and Asia: The new face of terror Latin America and Asia: Has Brazil blown it?  September 28th – October 4th 2013   In conjunction with this week's special report on Brazil, our Sao Paulo correspondent and author of the report will be hosting a live discussion about the country tomorrow from 11am New York / 4pm London time. For more information view: http://econ.st/173UhgJ

 

 

Has Brazil blown it? Having come tantalisingly close to taking off, the country has stalled. This week's special report explains what it must do to get airborne again. Today, from 4pm BST / 11am EDT, our Brazil correspondent and author of the report, Helen Joyce, will discuss the country in a live conversation via Twitter. Pose questions by commenting below or send a tweet including #askeconomist. For more information visit http://econ.st/1eMj5yt

Has Brazil blown it? Having come tantalisingly close to taking off, the country has stalled. This week's special report explains what it must do to get airborne again. Today, from 4pm BST / 11am EDT, our Brazil correspondent and author of the report, Helen Joyce, will discuss the country in a live conversation via Twitter. Pose questions by commenting below or send a tweet including #askeconomist. For more information visit http://econ.st/1eMj5yt





 

WORLD

Video Video: Brazil's Humor Guerrillas
Few start-ups in Brazil have had success like Porta dos Fundos, a comedy troupe whose YouTube channel is the country's most popular.
. Related Article

 

In recent weeks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Brazilians have been demonstrating against corrupt politicians and expensive football stadiums.  What was their goal?
They are simply unhappy with their country because of its extreme social injustice. Forty-three percent of the country's income is controlled by 5,000 Brazilian families. Even the Workers Party PT has reached its limits. It has the option of changing and renewing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social movements, or of turning into a party like any other which is only after power and allows itself to become corrupt.

The Brazilian middle class do not seem enthusiastic about the social programs of the government. Do they feel neglected?
During 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s presidency the rich became richer but the poor were also taken out of poverty. It was a win-win situation. The Workers Party PT has been redistributing the wealth. Redistribution means taking from the well-off and supporting the poorer classes of the population with the proceeds. But in this case, this principle was not applied to those with the largest wealth: the government has taken the money from the middle-class who have lost income thereby.

Will the Brazilian politicians listen to the pope's words politely at World Youth Day and then forget them?
This pope's style is very important for Latin America. He puts poor people and social justice first. This will strengthen the new democracies which were created from the resistance to military dictatorship and have adopted successful social policies. The pope has an important political role. He can move masses. There is not one politician - not even Obama - who can bring more than a million people together.





Protests in Brazil

The streets erupt


WITH stunning speed, protests that started on June 6th in São Paulo over a 20-centavo (nine-cent) hike in bus fares have morphed into the biggest street demonstrations Brazil has seen since more than 20 years ago, when citizens took to the streets to demand the impeachment of their president on corruption charges. The first protests were dismissed by paulistanos unsympathetic to the organisers, Movimento Passe Livre (The Movement for Free Travel), a radical group with the unrealistic aim of making public transport free at the point of use. Commuters were unimpressed by having already hellish journeys made even worse by road closures and outraged by the vandalism committed by a hard core. The city’s conservative newspapers called for the police to crack down.

All that changed on June 13th when the state’s unaccountable, ill-trained and brutal military police turned a mostly peaceful demonstration into a terrifying rout. Dozens of videos, some from journalists, others from participants and bystanders, show officers with their name tags removed firing stun grenades and rubber bullets indiscriminately at fleeing protesters and bystanders and hunting stragglers through the streets. Motorists trapped in the mayhem ended up breathing pepper spray and tear gas. Demonstrators found with vinegar (which can be used to lessen the effect of tear gas) were arrested. Several journalists were injured, two shot in the face with rubber bullets at close range. One has been told he is likely to lose his sight in one eye. The following day’s editorials took a markedly different tone.

By June 17th what has become dubbed the “V for Vinegar” movement or “Salad Revolution” had spread to a dozen state capitals as well as the federal capital, Brasília. The aims had also grown more diffuse, with marchers demanding less corruption, better public services and control of inflation. Many banners protested against the disgraceful cost of the stadiums being built for next year’s football World Cup. Brazil has already spent 7 billion reais, three times South Africa’s total four years earlier, and only half the stadiums are finished. “First-world stadiums; third-world schools and hospitals”, ran one placard.
The marchers too were more diverse. An estimated 65,000 participated in São Paulo, with many more women, families and middle-aged folk than at previous protests. The state security-chief, Fernando Grella Vieira, met organisers earlier in the day and agreed a route; he gave the military police orders not to use rubber bullets and to stand by unless the protest turned violent. The result was a mostly peaceful, even joyous event.

Most marches in other cities passed off without serious violence too, though in Rio de Janeiro protesters and police clashed outside the Maracanã stadium, refurbished at a cost of over 1 billion reais for the World Cup—just six years after its last pricey rebuild. It was no coincidence that violence broke out in Rio, whose police are trigger-happy and corrupt even by Brazilian standards. In Brasília a group of demonstrators managed to scale the roof of Congress, but the police there reacted with restraint.

Similar escalations after seemingly minor flash points in recent years in Britain, France, Sweden and Turkey have appeared to be linked to some or all of the following features: government repression, high youth-unemployment, racial conflict, falling living standards and anger over immigration. Brazil is a different story. Its democracy is stable. Youth unemployment is at a record low. Brazilian racism is an internalised reality, not a daily street battle—and anyway, most of the marchers were white. The past decade has seen the most marked sustained rise in living standards in the country’s history. As for immigrants, though Brazil was built by them it now has hardly any. Only 0.5% of the population was born abroad.

None of this is to say that Brazilians have nothing to complain about: they pay the highest taxes of any country outside the developed world (36% of GDP) and get appalling public services in return. Violent crime is endemic; crack cocaine is sold and consumed openly in every big city centre. A minimum-wage worker in São Paulo’s centre whose employer does not cover transport costs (an obligation for formal employees) will spend a fifth of gross pay to spend hours a day on hot, overcrowded buses that trundle in from the city’s periphery. But this is nothing new in a country of gaping inequality—and in fact economic growth in the past decade has brought the biggest gains to those at the bottom of the heap.

So, why now? One reason is surely a recent spike in inflation, which is starting to eat into the buying power of the great majority of Brazilians who are still getting by on modest incomes, just as a big ramp-up in consumer credit in recent years has left them painfully overstretched. Bus fares have not risen for 30 months (mayors routinely freeze fares in municipal-election years, such as 2012, and in January this year the mayors of Rio and São Paulo agreed to wait until June before hiking in order to help the federal government massage the inflation figures). In fact, the rise in São Paulo’s and Rio’s bus fares comes nowhere close to matching inflation over that 30-month period. But bus fares are under government control, unlike other fast-rising costs such as those for housing and food. Perhaps they were simply chosen as a scapegoat.

More broadly, the very middle class that Brazil has created in the past decade—40m people have escaped from absolute poverty, but are still only one paycheck from falling back into it, and 2009 was the first year in which more than half the population could be considered middle class—is developing an entirely new relationship with the government. They see further improvements in their living standards as their right and will fight tooth and nail not to fall back into poverty. And rather than being grateful for the occasional crumb thrown from rich Brazilians’ tables, they are waking up to the fact that they pay taxes and deserve something in return. Perhaps their government’s triumphalism over those shiny new stadiums was the final straw.

Correction: we wrongly said above that Brazil had so far spent 3.3 billion reais on its World Cup stadiums. The correct figure is 7 billion reais ($3.2 billion).

 

 

公交車票價引發巴西20年來最大規模反政府遊行

周二,抗議者聚集在聖保羅集會,反對公車票價上漲。
Mauricio Lima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周二,抗議者聚集在聖保羅集會,反對公車票價上漲。
巴西聖保羅——巴西當局如今被數年來面臨的最大挑戰所動搖,其領導人在周二做出和解姿態,試圖平息席捲該國城市的抗議活動。但示威者繼續和官方對抗,數以千計的人湧上街頭,宣洩他們對政治腐敗、高昂生活費用以及世界盃和奧運會帶來的巨額公共支出的憤怒。
巴西的混亂局面讓很多巴西人及巴西之外的人感到震驚,一波又一波的抗議者譴責他們的領導人把太多精力和資源用來為國際賽事修建體育場,以便塑造巴西的國際形象,與此同時,該國的教育和醫療保健等基本服務卻嚴重匱乏。
  • 檢視大圖巴西總統迪爾瑪·羅塞夫說,在周一晚上的抗議之後,巴西「在醒來後變得更強大」。
    Evaristo Sa/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巴西總統迪爾瑪·羅塞夫說,在周一晚上的抗議之後,巴西「在醒來後變得更強大」。
「我熱愛足球,但我們需要學校,」48歲的消防員埃瓦迪爾·卡多索(Evaldir Cardoso)說。他帶着7個月大的兒子參與了抗議。
示威活動最初始於人們對公車票價大增的憤怒,但和最近幾年的其他一些抗議運動一樣——比如突尼斯和埃及的抗議運動,以及時間最近的土耳其抗議運動——巴西的抗議很快演變為對政府更為廣泛的譴責。
數個城市的政治人物於周二做出讓步,宣稱他們會降低或考慮降低公車票價,到這時,示威活動已經轉變為更大規模的社會抗議,有些遊行者揮舞着橫幅,上面寫着像「人民已經覺醒」這樣的口號。
「巴西這片綠洲之前似乎一片祥和,但是,突然之間,我們就 開始重現開羅解放廣場的示威活動,這些示威活動如此突然,毫無預兆,也沒有減弱之勢,」《聖保羅頁報》(Folha de São Paulo)的專欄作者埃利亞內·坎坦赫德(Eliane Cantanhêde)說。「我們都大吃一驚。我們從天堂掉落,至少是掉到了地獄的邊境。巴西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數千民眾聚集在聖保羅的大教堂,然後向市長辦公室挺進。一小群人砸開了市長辦公室的窗戶,試圖破窗而入,迫使警衛往後撤退。
在北茹阿澤魯,示威者把市長逼進某銀行內數小時,並要求對其進行彈劾,與此同時,另有數千民眾針對教師工資問題發起了抗議。在其他一些城市,示威者阻斷街道,闖入市政會議或打斷當地立法者的會議,搶過與會人員的話筒,大聲拍手,有時還戴着小丑鼻子。
此次抗議是該國1985年結束軍事獨裁統治以來規模最大的 異見宣示活動之一。在警方的嚴厲鎮壓使得抗議者的憤怒火上澆油之後,女總統迪爾瑪·羅塞夫(Dilma Rousseff)試圖在周二通過讚揚抗議者的活動來安撫反對者。「這些聲音超越了傳統機制、政治派別和媒體,應該得到傾聽,」羅塞夫說。「昨天示威活動 的強烈程度證明了我國民主的活力。」羅塞夫當過游擊隊員,曾被獨裁政權囚禁,目前則成為了民眾尖銳批評的對象。
她的語氣與土耳其採取的立場形成了鮮明對比。在土耳其,類似的示威也始於一個看似孤立的問題: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公園的命運,但卻迅速升級為針對政府合法性的廣泛拒斥,抗議者是那些敢於大聲疾呼的民眾。
土耳其總理把示威者貶斥為恐怖分子、破壞者和「流氓」,與此相反,羅塞夫似乎敏銳地意識到,巴西廣泛的沮喪情緒,是源於該國的全球抱負和千百萬民眾現實生活之間的差異。
示威在巴西爆發之時,該國預言中的長期經濟繁榮似乎正走向終結。經濟已經放緩,變成了近年來經濟增長的一個蒼白陰影;通貨膨脹率高企,該國貨幣兌美元匯率大幅下跌。然而,巴西人的期望卻前所罕見地高,助長了對於腐敗、差勁的學校和其他政府失策的廣泛憤恨。
示威者的一個主要抱怨就是政府的腐敗,這一點在近期巴西最大的政治醜聞中得到了體現,隨之而來的審訊涉及了執政的工人黨(Workers Party)的一些高層人物。
在審訊中被判刑的官員都還沒有走進監獄,儘管按照起訴意見,在最高法院於11月宣判之後,這些人應當立刻開始服刑。
「我們對我們這些政治領導人的腐敗行為感到憤怒,」在聖保羅參加示威的35歲辦公室職員恩德森·多斯桑托斯(Enderson dos Santos)說。「我來在這裡,就是為了告訴我的孩子們,巴西已經覺醒。」
興建之中的一些用於明年世界盃的體育館,現在也因為工期拖 延和成本超支而遭到批評,淪為了嘲笑的對象。示威者們質疑,它們可能會成為華而不實的累贅。其中一個體育館位於亞馬遜地區最大的城市馬瑙斯,將有能力容納 4.3萬名觀眾,但在該市,去現場觀看職業足球比賽的球迷平均不到600人。
政府機構似乎準備繼續把公共資金投入這些項目。一份巴西報紙周二報道稱,該國開發銀行已經批准了一項2億美元的貸款,準備在聖保羅修建一座名為伊塔蓋龍(Itaquerão)的新體育場,用於舉辦世界盃的揭幕戰。
「先看看健康和教育方面的投資,再看看為舉辦世界盃而進行 的大筆投資,顯而易見,對比的結果會引發憤慨,」阿雷格里港天主教大學(Catholic University)的社會學家阿道·克洛維斯·馬丁斯·多斯桑托斯(Adão Clóvis Martins dos Santos)說。
Paula Ramon自聖保羅、Taylor Barnes自里約熱內盧對本文有報道貢獻。
翻譯:陶夢縈、林蒙克

 

Folk Opera

By IAN BURUMA
The novels "Sandalwood Death" and "Pow!," by Nobel Prize winner Mo Yan, combine literary imagination with a peasant spirit.



*****


  • 巴西:下一個經濟強權Wirtschaftsmacht Brasilien

    巴西打噴嚏,全世界都發燒
    厚塊牛排和吃到飽的巧克力彰顯了這個國家的新財富,
    當他們在全球啤酒市場攪起一池春水,
    巴西,將不只在2016奧運大大亮相,你我生活中的巴西比重正逐步上升!
      一本巴西整體國力變動的傳記
      本書以類似新聞報導寫作的筆法,從巴西人日常生活的細節,觀察巴西整體社會經濟的變動,例如巴西人平均體重增加,源自牛排與甜食消費量暴增,可由此看出飲食消費方式的變化;同樣,鐵皮屋改建成高級公寓,也充分說明巴西的經濟榮景正直追傳統歐美強權。
      本書作者為德國《商業日報》長駐巴西20年的記者,書中隨手可得的報導式敘述,不僅賦予全書活潑生動的文字魅力,加上作者資深經濟記者的背景,擅長以各項經濟數據勾勒出真實的社會脈動,亦為全書提供堅實的論述基礎。
      作者並不想讓本書成為枯燥的經濟學讀物,而是一本巴西整體國力變動的傳記,涵蓋層面廣泛,是本集合許多故事片段而成的有趣著作,讀者可以看到巴西人企圖打進世界的啤酒市場;石油工業如何主導巴西經濟;各式綠色能源的開發;巴西的政治恐龍與民主變動;彷彿沒有明日的消費方式;國外投資客的角色;農金產業的競爭力;抗衡北美的國際關係;巴西雨林的未來等等,讓人可從不同角度切入巴西經濟體所面臨的各項問題。
      這是一本趣味橫生、關於巴西的讀物,亦是一份方便隨時參考的精彩報告,讀者可從自己最想瞭解的領域開始閱讀,前後往復,逐漸拼湊出整個巴西經濟的面貌,亦可按照作者的章節安排,從頭瞭解巴西經濟的變化與發展。
      對台灣讀者而言,本書絕對可以彌補我們對巴西,甚至南美洲的資訊漏洞,亦可從德國的角度瞭解國際社會的互動模式,突破台灣社會僅聚焦亞洲的觀點,是一本可以挑戰台灣國際尺度的出色讀物。
    作者簡介
    亞歷山大.布許(Alexander Busch)
      生於1963年,在委內瑞拉長大。大學時回到德國,就讀科隆新聞學院,在科隆、布宜諾斯艾利斯修讀經濟及政治學。他長住巴西20年,除了是《經濟周刊》(Wirtschaftswoche)、《商業日報》(Handelsblatt)和瑞士《金融與經濟週報》(Finanz und Wirtschaft)的駐外記者,他也在巴西的個人辦事處為投資者和企業提供當地投資建議。
    譯者簡介
    梁永安
      台灣大學文化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東海大學哲學博士班肄業。目前為專業翻譯者,共完成約近百本譯著,包括《文化與抵抗》(Culture and Resistance / Edward W. Said)、《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 / Peter Gay)、《現代主義》(Modernism:The Lure of Heresy / Peter Gay)等。


    目錄

    1 一個繼起的新強權:為什麼我們低估了巴西崛起的勁道?
    2 穩定帶來的成果:經濟成長改變了這個國家
    3 為全球經濟新角色做準備
    4 巴西企業的強項
    5 巴西成為全球的餵養者
    6 來自里約熱內盧的一眾巨人:巴西石油、淡水河谷和BNDES等
    7 綠色世界強權:巴西在生質燃料的領導角色
    8 民主是巴西的部份優勢也是挑戰
    9 為登上世界政治舞台做準備
    10 巴西能否成為政治大國將取決於亞馬遜雨林
    11 展望
    附錄



Robert Wright 神的演化 The Evolution of God

$
0
0



  • 作者:羅伯.賴特
  • 原文作者:Robert Wright
  • 譯者:梁永安
  • 出版社:大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3年
  •  
  •  
    人類逃不出天擇的手掌心,神也是!
      如果演化是生物存活的最佳利器,那麼,最精此道的就是宗教中的神。
      祂的適應力極強,能因應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的變動,開展出最符應當代需求的面目,生存下來。
      是永恆不變的神創造並維繫了人類和世界,還是神因應了人類歷史的進展,不斷改頭換面而得以「存活」至今?當我們認為宗教乃超越現世的永恆之道,作者卻發現,宗教起源於一些現世有形可見的因素,並在人類的歷史進展階段,不斷變換樣貌。
      部落時期的神祇只需能夠作戰,保佑狩獵採集順利,農耕時期的神祇則需保障作物豐收,君主帝國中的神祇要有助於統馭人民,而工業和資訊時代的神已不再需要扮演物質生活的保障者,卻得填補現代世界帶給人類的心靈空虛,並闡明某種更高目的,某種可讓我們組織日常生活、分辨善惡、弄懂禍福意義的根據。
      於是,神祇的功能、意義和面目不斷轉換,而正是這樣轉換讓祂得以在人類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中留存。
      因此,當我們認為宗教是神祇對人類的絕對啟示或彰顯,作者卻認為宗教起源於一些可觀察的具體因素,包括人類天性、政治和經濟因素,以及科技的變遷等。也就是說,宗教一開始就是個錯覺,是人類的虛構物以來掌握世界、控制事物,至於神祇觀念及其後續發展,都是這個錯覺的演化。在宗教演化的過程中,原先的錯覺不斷煉淨,變得愈來愈真實。
      二十一世紀之後的宗教,神又該換上成何種面目,才能為現代人所接受?如果科學能夠從物質的層次解釋一切,誰還需要上帝?現今各大宗教要怎樣才能繼續回應現代人生存上的需要?各大宗教要怎樣才能彼此調適並跟科學調和?它將會指向何種目的、提供何種方向?真有一種可以通過知性考驗,又確實具有宗教性,也可以在紛亂世局中為個人提供指引並帶來慰藉,甚至讓世界減少一些混亂的世界觀嗎?
      作者對於宗教的未來保持樂觀態度,因為道德在過去歷史中的進步,印證了上帝存在的軌跡,而只要人類仍需要神,神就會持續存在,演化出最適應現代人需求的樣貌。至於線索,會在本書講述上帝故事的過程中,自然而然浮現出來。
    作者簡介
    羅伯.賴特  Robert Wright
      在現代知識分子圈內,認真思考上帝存不存在不是讓大家尊敬你的好方法。但作者明知故犯!
      出生在美國保守的浸信會家庭,著作中以科學精神檢驗人類道德和宗教的根源,惹惱教會牧師,在台前大肆抨擊!
      看似兩面不討好,實則以清晰誠實的科學精神和開放寬厚的宗教情懷,為上帝與現代社會開創雙贏的生存局面。
      史上第一人以賽局理論來談宗教和人類道德,以唯物主義來理解宗教的誕生,並以演化的角度來理解人類歷史中的神。
      《紐約時報》最佳年度十大作者,曾獲美國國家雜誌獎、入圍普立茲獎、提名美國國家圖書評論獎。
    譯者簡介
    梁永安
      台灣大學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東海大學哲學博士班肄業。以翻譯為業,譯有《下一個基督王國》《今日,何謂歷史?》《現代主義:異端的誘惑》《李維史陀:實驗室裡的詩人》等。奉編輯之命在此說幾句譯後感:這書給人最突出的印象是「豐富」,涉及面極廣,又能環環相扣,有結構之美,內容亦相當有趣。作者悟得的一套歷史哲學別出心裁,自成一家之言。
    譯者心得
      《神的演化》野心相當龐大,把許多學問共冶一爐,處理了許多不同向度的課題,而這些課題又環環相扣。
      全書的主幹和一般讀者會較感興趣之處,當然是論人類宗教如何發展演變的部分,先是談了先民社會(狩獵採集社會)、農業初期社會(酋邦)和國家層次社會(美索不達米亞和古埃及等)的宗教特色及其現實根源,然後談了從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一神教各自的內部演化及彼此間的演化關係,非常詳盡。這部分(伊斯蘭教除外)是作者綜合前人成果(包括人類學和聖經考據學等)而得,不算太有創見,但仍然非常有趣而條理井然,涵蓋幅度前所未有。我個人最喜歡談古以色列人(猶太教)的部分,因為類似作品較少見,讓人耳目一新,豁然開朗。
      但這書的基本目的不在宗教史本身,而在利用這宗教史展示作者自己悟得的一套歷史哲學,並進而以這歷史哲學服務兩大目的︰論證「上帝」可能存在(至少是論證這宇宙具有意義性而非一死物),以及為處於宗教傾軋狀態的全球化社會指出一條出路。(「歷史哲學」是指探索歷史模式、意義、目的的思考,這個領域在黑格爾達至高峰,但自史賓格勒以後便沒有多少有新意的見解,但作者的歷史哲學卻頗新鮮,而其不同於先前各種歷史哲學之處是它具有開放性。)對於「人類是否一直在進步?」這個老問題,他也一反近幾十年普遍的悲觀見解,大膽給予一個肯定答案。
      達爾文的演化論是現代學問的基本基礎之一,任何有關宗教的嚴肅探討都不能迴避,作者沒有迴避,直接站在演化論的立場對付了此問題。
    (本文本未預定發表,是與編輯私下交流時的討論)
    編輯心得
      宗教的目的就是處理人存在的問題,解決人存在的焦慮而找到安身立命的方式。因而一般人認定宗教乃是超凡入聖且超然於物外,才能以接近永恆的觀點來考察人世。然而,作者卻舉出多如牛毛的歷史例證,清晰證實了宗教的發展軌跡不但與政治情勢和經濟利益互相糾結,更提出宗教的性格和諸神的面目,是隨著人類文明進程一起演化。
      然而,作者認為這樣沾染塵世的宗教,反而是更有生命力的宗教。宗教能在既服務政治又批判政治的緊張關係中,迸發出更貼近人類需求的功能。
      過去我們總對於宗教投注過多形而上的幻想,今日,凡是靈性饑渴而又知性嚴肅的宗教人士或信徒,都總得跟這些證據格鬥,想辦法調和信仰和證據間的扞格。
      作者於是從交代宗教過往的發展,清晰展演了他調和靈性需求和知性挑戰的過程。不管是信神還是不信神,讀來都讓人覺得暢快淋漓、如獲天啟。

    序言
      一九九四年,家母所屬的教會對我發出譴責。當時拙著《道德動物》(The Moral Animal)剛出版,而且有幸獲得《時代》雜誌摘錄刊出。轉載的那部分內容談到,婚姻制度之所以搖搖欲墜,是因為它不盡符合人類演化而成的天性︰容易出軌乃放諸四海皆準的共通人性。《時代》的編輯部也刻意在雜誌封面凸顯這一點︰除了一幅怵目驚心的圖片(一枚裂開的結婚戒指),封面上還寫著:「對配偶不忠:該因子也許就在你我的基因裡」。
      加州聖塔羅莎第一浸信會的牧師讀到了這篇文摘,視之為無神論者的厚顏無恥論調,並在週日早上於會眾面前狠狠數落了一頓。禮拜結束後,家母走到教堂前面,告訴牧師,文章作者就是她兒子。我敢打賭,她說這話時的語氣一定是充滿自豪(這就是母愛的奇妙之處)。
      看看我墮落得多厲害!猶記九歲那年,我在德州埃爾帕索的以馬內利浸信會教會,因為感受到上帝的呼召而接受佈道家馬丁內斯(Homer Martinez)的「邀請」,走到教堂最前面悔改認罪,接受耶穌為救主。幾週之後,我在同一教堂受了浸禮。然後,事隔將近三十年,另一位浸信會牧師卻認為我跟撒旦同夥。
      不過,我相信,如果這位牧師有仔細閱讀《時代》雜誌的文摘,便不會那麼怒氣沖沖(我在文中主張,通姦衝動雖然屬天性,卻是抗拒得了也應該抗拒的)。然而,也有些人在讀完整本書後還是認定我是某種無神論者。這是因為我在書中主張,人類某些最不食人間煙火的高貴情操(如愛、自我犧牲和道德情感等)都是天擇(natural selection)的產物。該書看來徹頭徹尾是一部唯物主義小冊子,就像是主張︰「既然科學能夠從物質的層次解釋一切,誰還需要上帝?特別是一位可以神奇地超越物質宇宙的上帝?」
      我認為,用「唯物主義」界定我的立場不算錯誤。事實上,在各位手上這本書中,我就是從唯物主義的立場來談宗教的歷史與未來。我相信,宗教的起源和發展都可以歸結到一些可觀察的具體因素,包括人類天性、政治和經濟因素,還有科技的變遷等等。
      然而,我不認為用「唯物主義」來探討宗教的起源、歷史與未來,必然會否定宗教世界觀的有效性。事實上,我相信,本書所呈現的宗教史雖然是唯物主義取向,它卻又同時承認宗教世界觀的有效性。不過,這裡所說的宗教世界觀並非傳統意義下的那種。
      這話聽起來很弔詭。我一方面相信,宗教是起源於錯覺,而神祇觀念的後續發展都是這個錯覺的演化;另一方面,我又相信:(一)宗教的演化故事向我們顯示,有可能真有某種神祇(divinity)存在 ;(二)在宗教演化的過程中,原先的「錯覺」不斷煉淨,變得愈來愈真實。在這兩個意義下,原先的錯覺都變得愈來愈不像錯覺。
      這話說得通嗎?大概說不通。但我希望,讀者在讀完本書以後會覺得它說得通。不過,我還是要事先聲明,即便神祇的觀念煉淨後會更有可信性,它仍然不是大多數信徒所相信的那種神祇。
      本書最後還會探討另外兩個課題,這兩個課題都跟當代世界的處境息息相關。
      一是所謂的「文明的衝突」,也就是「猶太教–基督教西方」與「伊斯蘭世界」的緊張關係,最受到矚目的展現就是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自那之後,人們一直納悶,發源自亞伯拉罕的三大宗教在隨著全球化的進程而接觸愈發頻繁之際,要如何才能和平相處?
      其實,文明衝突的事例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而職是之故,文明不衝突的事例亦屢見不鮮。在文明有時衝突又有時不衝突的人類歷史裡,宗教觀念所扮演的角色很具有啟發性(它們有時扮演煽風點火的角色,有時扮演澆熄烈火的角色,而且常常隨著大環境的變遷改變角色)。我相信,以這部歷史為鑑,我們將會更知道該如何處理當前的「衝突」,才能獲得較完滿的結局。
      第二個我要探討的當代處境是另一種常受到討論的衝突,即科學與宗教之間的「衝突」。這種衝突與第一種衝突雷同,其歷史悠久且具啟發性。科學與宗教的衝突至少可以上溯到古巴比倫時代,當時第一次有人發現,日月蝕的出現是有固定週期的,因此是可預測的,從而不再需要用某個不安好心的神祇來加以解釋。
      在那之後,有更多這類讓宗教不安的發現出爐;儘管如此,神祇的觀念總是可以挺得住科學的衝擊,繼續存在。在這個過程中,神祇的觀念不得不一再作出若干改動,但宗教卻仍繼續屹立。事實上,同樣的情形也見於科學:科學本身也是一直在變動,不斷修正甚至摒棄舊理論,但沒有人會因此認定科學已經動搖,反而認為科學經過不斷重新適應的過程,會更加趨近真理。也許,相同情形也發生在宗教身上。也許,到最後,科學對人性的冷酷解釋終將跟某種宗教性世界觀並行不悖,而在這個過程中,宗教的世界觀也會不斷獲得煉淨,愈來愈接近真理。
      我們可以把這兩大課題綜合為一個問題:現代世界的三大一神教有可能彼此調和,並且與科學調和嗎?衡諸三大一神教的歷史,我相信答案是傾向肯定的。
      那麼,在經過這樣的調適後,宗教會變成什麼模樣?出人意外的是,這個問題相當容易回答,至少要勾勒其大致的輪廓並不難。首先,宗教必須能填補現代世界帶給人類的心靈空虛(否則宗教不會獲得接納)。其次,宗教必須要能闡明某種「更高目的」(higher purpose)︰某種可以讓我們組織日常生活、分辨善與惡、弄懂禍福意義的根據(否則宗教便構不成「宗教」)。
      接著輪到真正難答的問題。各大宗教要怎樣才能達成這樣的壯舉?(它們最好是能做到,否則我們所有人,包括信徒、不可知論者和無神論者,也許就會陷入大麻煩。)各大宗教要怎樣才能彼此調適並跟科學調和?在一個科學突飛猛進和快速全球化的時代,怎樣的宗教才適合?它將會指向何種目的,提供何種方向?真有一種合乎知性又包含宗教性的世界觀,是可以在紛亂世局中為個人提供指引,帶來慰藉,甚至讓世界減少一些混亂的嗎?我不敢自稱知道答案,但線索會在我們講述上帝故事的過程中,自然而然浮現出來。所以,讓我們開始吧。
     §內文1
    第一章 基原信仰 

    西伯利亞原住民楚克奇人(Chukchee)有一套對付狂風的方法。倘若遇到狂風,楚克奇男人口中會念念有詞:「西風,看過來!看著我的屁股。我們準備要向你獻上肥油。停止咆哮!」十九世紀一名到過該地人的歐洲人,對個這儀式做如下描述:「那人念著咒語,又脫下短褲,對著下風處露出光屁股。他每說一個字就拍一下手。」 

    及至十九世紀末期,歐洲旅行家已經到過許多遙遠而鮮為人知的地區,留下為數可觀的儀式觀察報告。這些遙遠地區的居民有時會被稱為野蠻人(savage),他們沒有文字,甚至不懂農耕,而他們有一些儀式(如上述那個)看起來相當古怪。 

    這類儀式可以稱為宗教嗎?有些歐洲人對這種類比感到氣憤,認為把他們莊嚴肅穆的的崇拜和野蠻人討好大自然的膚淺舉動相提並論極不恰當。 

    這也許就是何以約翰.盧伯克(John Lubbock)寫他論「野蠻宗教」的著作時,先在序言裡向讀者提出警告。在《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狀態》(The Origin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Primitive Condition of Man)一書中,這位十九世紀英國人類學家指出:「討論這個課題時,難免要提及一些讓我們深感厭惡的事情。」但他又向讀者保證,他在探討「粗糙迷信的淒涼景觀和各種粗暴的崇拜方式」時,會「盡可能避開那些使讀者感到不舒服的東西。」 

    為了不讓讀者不舒服,盧伯克絕不去猜想現代人的腦子和野蠻人的腦子也許會有相似之處,反而表示︰「野蠻人的整個心靈狀態跟我們的差距之大,以致我們常常很難搞懂他們在想什麼,或搞懂是什麼理由驅使他們這麼想。」雖然野蠻人「的做事和信仰總有理由,但他們的理由總是很荒謬。」野蠻人的「智力極端低下」,心智「跟小孩沒兩樣,很容易疲倦」。因此,很自然的,野蠻人的宗教觀念「不是深思的結果」。 

    盧伯克一再說些讓讀者安心的話:「低下野蠻種族所理解的宗教」不止有別於文明的宗教,而且是「恰好相反」。事實上,如果我們用「宗教」一詞來稱呼他們那些粗糙的儀式和迷信,那麼「我們就不能認為宗教是人類所獨有」,因為你一樣可以把「狗吠月亮視為一種崇拜儀式。」 

    受過高等教育的英國基督徒會那麼鄙夷「原始宗教」也許不令人驚訝(「原始宗教」一詞泛指無文字社會的宗教,不管是狩獵採集或農業社會都一樣)。畢竟,原始宗教充滿著許多幼稚的迷信,包括常常仰賴意義隱晦的卜兆來決定要不要打仗、相信死人的亡靈會捉弄活人,或相信活人可以透過靈媒從亡靈獲得指引。簡言之,原始宗教充滿迦南(Canaan)多神教所具有的各種糟粕,而誰都知道,這些糟粕後來被摩西帶出埃及的一神教一舉廓清。 

    但事實上,以色列一神教對迦南多神教的取代並不是一刀切的,而證據就在《聖經》本身(只是相關的經文現代信徒並不常讀)。在《聖經》裡,你會看到以色列第一任國王掃羅(Saul)微服去找靈媒召來先知撒母耳(Samuel)的亡魂,好向他請教國事(撒母耳對此很不高興:「你為什麼攪擾我,招我上來呢?」 )。在另一個地方,《聖經》又記載(這是更明顯的迷信),先知以利沙(Elisha)為了讓國王約阿施(Joash)可以打敗亞蘭人(Arameans),交代他拿箭支擊打地面。但約阿施只擊打地面三次便停住,以利沙為此深感失望,告訴國王:「你應當擊打五、六次,那樣,你就能連連打敗亞蘭人,直至把他們給滅盡;現在你只能打敗亞蘭人三次了。」 

    就連亞伯拉罕系信仰最終極的神學元素,即「一神主義」,在《聖經》裡也是時有時無。雖然很多經文都認定上帝是獨一真神,但有些經文卻彈著不同的調。例如,據〈創世記〉 所述,曾有個時期,一群男神會跑下凡間,找「人類的女子交合生子。」(這些眾神後代可不是泛泛之輩:「他們都是上古時代赫赫有名的戰士。」) 

    所以,《希伯來聖經》(它是亞伯拉罕系信仰的最早經典,換言之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起點)不時會流露出一些遠古宗教的殘餘物。很顯然,亞伯拉罕系一神主義乃是從「原始」宗教裡有機地生長出來的,其過程更像是演化而非革命。 

    這倒不是說,人類學家記錄在案的那些「原始」宗教與我們今日所信奉的現代宗教之間,存在著直接的血緣關係。換言之,我不是要主張,在三、四千年前一神教徒懂得跪下來向上帝說話之前,先經歷了一個脫下褲子對風說話的階段。就我們所知,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文化先祖並沒有對風說話的儀式,而我們也沒有憑據認為,在公元前第一千紀或第二千紀 的時候,西伯利亞的楚克奇文化影響過中東地區的文化。 
     我要主張的毋寧是,廣義的「原始」宗教(人類學家和其他歐洲旅行家記錄下來的那些)有可能可以讓我們對現代宗教的遠古背景有個梗概了解。由於地理上的孤立,「原始」文化(如楚克奇文化)沒有受到技術革命(特別是文字的發明)的洗禮,因而不像世界其他地區那樣留下歷史記錄和邁向現代性(modernity)。但即使這些「原始」文化」未能顯示出最早有歷史記錄的宗教所從出的史前宗教是何種具體模樣,它們至少能顯示出其大體輪廓。雖然一神教徒的禱告不是源自楚克奇人的儀式或信仰,但一神教徒的禱告邏輯說不定跟楚克奇人的信仰模式相去不遠:即相信各種大自然力量是由某些超自然生靈所引動,並相信人可以透過協商去影響這些力量的運作。 
    野蠻人的邏輯 
    事實上,這就是十九世紀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Edward Tylor)所提出的理論。泰勒是大有影響力的思想家,有些人視之為社會人類學的奠基者。他與盧伯克相識,有時會批判後者的觀點,主張最基原(primordial)的宗教形式是「萬物有靈論」(animism)。在當時的學界,泰勒的理論是解釋宗教如何起源的主流學說。一位二十世紀早期的人類學家指出,這理論「一提出便所向披靡」。 
    泰勒的理論奠基於十九世紀人類學的一個範式(paradigm):文化演化主義(cultural evolutionism)。這主義一度大盛,其後沒落,但最後又捲土重來。其主要觀念是:廣義的人類文化(藝術、政治、科技和宗教等)就像生物物種一樣,是會演化的。新的文化特徵會一再出現,有些繁榮茁壯,有些走向衰微,而整套制度和信仰系統也會相應形成或改變。所以,不管是宗教儀式或神祇觀念也是會演化的,會在經歷一段成長茁壯期以後,演化為新的宗教儀式或新的神祇觀念(如從相信神祇為數眾多改為相信神只有一位)。泰勒的理論正是致力於解釋一神教是如何從原始宗教演化出來。 
    人們有時會把「萬物有靈論」定義為一種相信死物具有生命的態度:原始人視河流或星辰為有生命之物即是一例。泰勒所說的「萬物有靈論」包含這種意義,但不僅止於此。更充分來說,「萬物有靈論」應是指相信任何事物(不管是活物還是死物)全都內住著一個魂或靈,並由這魂或靈所「活化」。所以,在「萬物有靈論」看來,不管是河流或雲朵,是飛鳥、走獸還是人類,都擁有一個「蒸氣般、薄膜般或陰影般」的靈魂,而「個體會因這靈魂而活化,產生生命和思想。」 
    泰勒對「原始」心靈的評價要遠高於盧伯克(「人類心靈統一性」的觀念就是泰勒首倡,而這觀念後來也成了社會人類學的一根基柱。根據這觀念,所有人類種族的心智是一樣的,古今中外的人類天性並無二致)。他不認為「萬物有靈論」完全荒誕不經,跟現代人的思維方式背道而馳,反而相信原始人的古怪思辨是人類好奇心的自然產物——現代的思維方式正是源發於同一種好奇心。職是之故,他把「萬物有靈論」稱為「人類襁褓時代的哲學」,又把構思出這套「理論」的原始人稱為「古代的野蠻人哲學家」。「萬物有靈論」具有其他好理論的相同特徵:能以簡約的方式解釋一些看起來神祕的現象。 
    首先,這個人類有靈魂的假設可以解釋一些泰勒認為早期人類一定會想到的問題,例如:人在做夢的時候發生了什麼事?原始社會用靈魂觀念解決了這個難題。有些原始社會相信,人會做夢,是因為靈魂離開了身體,到外頭晃蕩,而夢境的內容正是靈魂離開身體後的遭遇。晚泰勒幾十年的人類學家芮德克利夫–布朗(A. R. Radcliffe-Brown)指出,安達曼群島(Andaman Island)的島民很不願意叫醒熟睡的人,深信不等睡夢中人的靈魂回到身體便把他叫醒,有可能讓他致病。有些原始社會則是相信,人會做夢,是因為有其他靈魂造訪。泰勒指出,在斐濟群島,人們相信人的靈魂可以出竅,去「騷擾其他在睡覺的人。」 
    另外,大多原始社會都相信,死者會透過夢造訪活人。所以,「萬物有靈論」可以幫助早期人類面對另一個謎題:死亡。根據「萬物有靈論」的觀點,死亡所意謂的是靈魂永遠離開身體。 
    泰勒認為,早期人類一得出人有靈魂的想法,自然就會把靈魂觀念擴大應用到人類圈之外。這種擴大應用是合乎邏輯的,因為野蠻人自然也會意識到,野獸「具有擁有靈魂的人類的種種特徵,即有生也有死,有意志也有判斷力。」植物也是如此,因為植物「就像動物一樣,有生也有死,有健康的時候也有生病的時候,所以,認定植物具有某種靈魂並非不合理。」 
    職是之故,從「未開化部落」的觀點來看,認定竿子和石頭擁有靈魂乃是合乎理性的。因為竿子和石頭不是一樣會出現在夢中嗎?我們做夢或發高燒時所看到的鬼魂不是穿著衣服和攜帶武器的嗎?所以,「既然野蠻人的這種觀念是以感官經驗為證據,我們又怎能指控野蠻人的哲學和宗教太過荒誕不經?」泰勒以下的這番話,也許是在暗批盧伯克的觀點:「認定他們的行為是無動機的,認定他們的意見是荒唐的,這本身就是一種理論,而我相信,這種理論錯得厲害,是那些不明白事情來龍去脈的人想出來的,好輕鬆地把問題打發掉。」泰勒相信,一旦「萬物有靈論」的世界觀確立,它就會開始演化。例如,起初人們都是相信每棵樹皆有一個靈魂,但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他們會改為相信所有樹都是由一個「森林之神」所管轄。接著,這種初始的多神教會慢慢成長、茁壯,最終又會經過瘦身,演變為一神教。一八六六年,泰勒在《雙週評論》(Fortnightly Review)發表的一篇文章裡,用一句話概括了宗教的發展歷程(這句話有可能是任何出版過的文字中最長的一句)︰ 

    透過所有這些漸進的階段——即從最簡單的理論(把生命與人格賦予動物、植物與礦物),上升至認定石頭、植物或河流之間住著一個保護精靈,負責照管它們的保存、生長與變遷,再上升至認為世界每個領域都有一個相應的神祇加以保護和看顧,最後進相信有一個最高存有(Supreme Being)負責指揮和管控下面的層級——我們可以看出一趟漫長的角力︰角力的一方是「萬物有靈論」,它認定事物皆具有如同人類一般的生命,以此來解釋所有自然現象;另一方是緩慢成長的自然科學,它在一個領域接一個領域以系統性法則取代獨立自發的活動。 
    這說法有問題嗎? 
    有,而且問題還不少。事實上,泰勒的理論在日後未能保有當初的崇高地位。有些人批評它讓神的演化顯得太像一種純理性的思考運作,忽略了宗教一直受到許多因素的形塑,不曉得從政治到經濟到人類情緒等因素皆可影響宗教的樣貌。今日和泰勒時代的「文化演化主義」的不同處在於,前者強調某些「彌因」(meme,指儀式、信念等文化基本單位) 之所以能脫穎而出,是因為它們對人性中的非理性部分有吸引力。 
    儘管如此,在廣義的角度下,泰勒的觀點至今還站得住腳。因為不管形塑宗教的力量有多麼分歧,它最早的動力確實看來主要是這個:人類理解世界的願望。不過,由於早期人類沒有現代科學的幫助,以致得出一種不科學的結論。隨著人類透過科學對世界的理解漸增,宗教也以演化作為回應。因為這樣,泰勒才會說,在「野蠻的拜物者和文明的基督徒之間」,存在著「沒有斷裂的心智連結性(mental connexion)」。 
    在這個層次上,泰勒的世界觀不但經得起現代學問的審視,還從現代學問得到了支持。例如,演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即指出,不管原始人的信仰看來有多麼稀奇古怪(或不管「現代」宗教信仰在不可知論者和無神論者眼中有多麼稀奇古怪),它們都是從人類天性中自然生長出來,是人腦(這腦子是天擇過程所設計)的自然產物。在科學尚未出現的時代,人腦想要弄懂世界,可憑藉的只有一些雜七雜八的工具,所以只能得出一些稀奇古怪的結論。但就動機而言,他們卻不是不理性的。 
    本書的「附錄」綜合了現代各種學術研究成果,較仔細探討了「原始」宗教是如何源自人的心智。目前,我要指出的只是,泰勒對於宗教是如何從「萬物有靈論」演化為一神教的猜想,雖然從現代的制高點看起來有其不足之處,很多部分卻依舊說得通。它特別有啟發性的是這一點:想要了解神祇乃至上帝在最早階段的演化,我們就得設身處地想像生活在幾千年前的人是怎樣看待世界,而當時不僅沒有科學,就連文字甚至農業都尚未出現;另外,要做到這一點,最好的憑藉乃是人類學家一直在研究的那些狩獵採集社會 ──即盧伯克和泰勒口中的「野蠻人」社會。 
    當然,如果我們能夠直接觀察史前社會將是更好不過,那樣,我們將會更具體了解,最早有歷史記錄的那些宗教是如何從史前宗教演化而成。但既然當時還沒有文字,我們自不可能有這方面的詳細資料。它們唯一留存的只有考古學家找到的東西:東一點、西一點的工具和小器物,以及偶爾一見的洞穴繪畫。換言之,人類的前文字階段留下了一片巨大空白,而想要填補這空白,我們只能藉助那些被觀察過的狩獵採集社會,因為這方面我們有大量的文字資料可資利用。 
    以狩獵採集社會作為了解過去的窗口是有侷限性的。例如,人類學家所研究過的狩獵採集社會文化,沒有一個是「純淨無染的」;換言之,沒有一個社會是完全未曾跟更先進的社會接觸過的。別的不說,人類學家能對這些文化進行觀察,就意味著它們與外界有過接觸。此外,在人類學家能把它們的宗教記錄下來之前,通常已經有傳教士或探險家造訪過。 另一方面,只要某個原住民文化的宗教信仰在外人眼中看來「怪異」,就表示該宗教信仰並未受到外界太多影響。例如,楚克奇人對風奉獻自己光屁股的儀式,就不太可能是從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傳教士那裡學來的。
    還有,如果我們在各大洲的狩獵採集社會都能看到某種相同的「怪異」信仰成分,那麼該成分就更不可能是舶來品,而更有可能是狩獵採集居民生活方式的忠實原貌。等一下我們就會看到,許多狩獵採集社會的觀念都通得過上述兩項考驗,也就是不但廣泛分布,而且又很怪異(至少在我們眼中顯得古怪)。所以,我們多少有理由可以認定,憑著它們,可以重建史前時代的宗教風貌。 
    狩獵採集社會的神 
    反觀克拉馬斯人(Klamath,住在今日的美國俄亥俄州)卻是會說話的。對我們來說,幸運的是,他們曾經對非常有同理心的西方人艾伯特.加切特(Albert Samual Gatschet)說過話。加切特是語言學的先驅,曾經在一八七○年代為克拉馬斯人的語言編撰了一部字典和文法書。從加切特的記載,我們得知克拉馬斯社會包含著每個狩獵採集文化都具有的某些特徵:相信有超自然生靈,而且相信這些超自然生靈為數眾多(狩獵採集社會沒有本土一神教這回事)。 

    事實上,從人類學家的記載,我們可以歸納出全體狩獵採集社會至少具有五大類型的超自然生靈,這些生靈大多可以在大部分狩獵採集社會找到,有些社會(如具有豐富神學的克拉馬斯社會)更是五者兼備。 

    第一類超自然生靈:基本的靈。現代科學家認定是無生命的自然現象,在許多狩獵採集社會看來是具有智慧、人格和魂(soul)的。所以,大自然的運作也儼然是一齣社會互動劇碼。例如,在克拉馬斯人看來,每當月亮被烏雲遮蔽,就意味著穆亞虛(Muash,即南風)想要殺死月亮。雖然南風有時候會得逞,不過到頭來月亮總能死而復生。 

    第二類超自然生靈:傀儡操縱者。有些狩獵採集社會相信,有一部分自然現象會受到自然界以外的靈體操縱。例如,克拉馬斯人就相信,「西風」是一個腸胃氣脹的侏儒女人所排出,她大約三十英寸高,身穿鹿皮衣,頭戴一頂水桶帽,會化身為岩石,出現在一座山上。克拉馬斯人有時會祈求她把所有蚊子從鵜鶘灣(Pelican Bay)給吹走。 

    把第一類和第二類超自然生靈結合是可能的。例如,克拉馬斯人相信,旋風是由一個叫蘇克虛(Shukash)的風內靈體所驅動,但住在附近的莫多克人(Modoc)則進一步相信,蘇克虛是由塔希查撒亞虛(Techitchatsa-ash,意指「大肚子」)所控制。後者肚子裡裝著一些會格格作響的骨頭,而旋風的古怪聲音就來自這些骨頭。 這類神學差異不止存在於不同的狩獵採集社會之間,還存在於同一個狩獵採集社會之內。例如,有些克拉馬斯人相信雷神尼米舒(Leme-ish)只是單一個靈體,但另一些克拉馬斯人則把「他」視為是五兄弟,相信他們是因為受到上流社會驅逐,於是製造一些雷聲來嚇唬人(這些詮釋上的分歧乃是文化演化的原材料,一如生物學突變所產生的特徵分歧可推進物種的演化)。 

    第三類超自然生靈:動物靈。有些狩獵採集社會相信某些動物擁有超自然力量。例如,克拉馬斯人相信,郊狼的身體裡住著惡靈。加切特指出,克拉馬斯人認為郊狼的「悲鳴聲是戰爭、災禍和死亡的前兆。」有些種類的鳥被認為會製造雪,另一些種類的鳥被認為會製造霧。還有些動物靈可以幫人治病。相傳,有個叫亞亞亞艾虛(Yayaya-ash)的靈體會化身為一個獨腿漢,帶巫醫到動物靈的家求教治病方法。 

    第四類超自然生靈:祖靈。幾乎每個狩獵採集社會都相信,人死後會變成祖靈,而這些祖靈會帶來福氣也會帶來禍患。加切特指出:「祖靈總是克拉馬斯人害怕和厭惡的對象,而因為人們相信祖靈無所不在且無影無形,所以愈發害怕和憎惡。」 

    第五類超自然生靈:至高神。部分狩獵採集社會相信有至高神的存在。但這個神並不控制其他神祇(二十世紀初有位人類學家在談到克拉馬斯人的宗教時,曾語帶可惜地指出:「他們從未嘗試把各神靈排列成一個高低有序的層級系統。」)至高神只在某些模糊的意義下比其他神祇重要,而且往往是一個創造主。在克拉馬斯人,這個至高神就是住在太陽裡的坎木堪齊(Kmukamth)。坎木堪齊首先創造出世界,再用紫色的漿果創造出克拉馬斯人,此後繼續照顧他們的生活(不過,這個神有時也會生氣而降下燙人的瀝青)。  
    那麼,這些神與靈的作用何在?(神與靈的界線是極其模糊的,我在本書會一律用「神」來涵蓋兩者)。顯然,對克拉馬斯人來說,這些神的一大用途是解釋一些非如此解釋不了的神祕自然現象。以上提到的超自然靈體(他們只是克拉馬斯人全體神靈清單的冰山一角)解釋了天為什麼會下雪、刮大風、打雷,月亮為什麼會被雲遮蔽,也解釋了人為什麼會夢見已死的人,等等。每個已知的狩獵採集社會都會藉助超自然向度來解釋自然現象。更精確地說,他們都會藉助我們認定的超自然向度來解釋自然現象。我會這樣說,是因為在狩獵採集社會看來,各種超自然生靈是跟自然界無縫地交織在一起的,情形就像是現代科學把萬有引力看成自然界的一部分。 

    這點引出了狩獵採集宗教一個弔詭特質:這種社會並沒有宗教這回事。如果你問一個狩獵採集社會的居民他信什麼宗教,他會不明白你在問什麼。這是因為,我們所稱為「宗教」的信仰跟儀式,跟他們的日常生活是密合無間的,以致他們根本不會想到要給它單獨取名。對於他們解釋世界的方式,我們也許會區分為「超自然解釋」和「自然解釋」兩種,但「超自然」和「自然」都只是我們的範疇,不是他們的範疇。對他們來說,生病時去找出是哪個神祇搞鬼乃是「自然」不過,就像我們生病時「自然」會想知道病是由哪些病毒所引起。這種宗教與非宗教生活的緊密交織會一直持續到有文字歷史之後的好一段時間。古希伯來文(《聖經》的主要語言)是沒有「宗教」這個詞的。
    我尊重狩獵採集社會的風俗,也尊重古希伯文,但還是會繼續使用「宗教」與「超自然」兩個詞,一來是為了方便跟讀者溝通,二來是出於一個層次更深的理由:我相信,狩獵採集文化裡被我們稱為「宗教性」的那個部分,後來透過文化演化,蛻變而成現代的宗教。
    現在已經沒有人會像十九世紀某些人類學家那樣,相信狩獵採集社會可以活脫脫反映宗教在幾萬年前剛肇始時候的樣貌。但這些社會仍是幫助我們了解宗教在公元前一萬二千年時大體樣貌的最佳線索。洞穴繪畫是引人入勝的,但它們並不會說話。 

"occupy the Capitol.""佔領華爾街”/ Capitalism: A Love Story (2009) /“The Economic Bill of Rights” 不 堪回首的 華爾街鉅變

$
0
0

2 012.3.7


THOUSANDS MARCH ON CAPITOL
Thousands of students and activists marched through Sacramento's streets and rallied outside the state Capitol on Monday to protest cuts to Californi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y say cut back, we say fight back!" the students chanted while waving signs saying "fund education, not war" and "cuts in education never heal." The plaza on the west side of the Capitol was teeming with protesters during the rally, which was billed as a chance to "occupy the Capitol." Outside the building, student leaders and top Democrats who voted to slash higher education budgets last year addressed the crowd. "We've cut billions of dollars and I've hated every minute of it," said Senate President Darrell Steinberg (D-Sacramento). The article is in the L.A. Times.

Anti-Wall Street Protesters Prep For "Massive" March


As effort spreads outside of NYC, Big Apple organizers look to double down.




"佔領華爾街” 的示威(10月1日)
截止到10月3日,紐約警方逮捕了近700名參加“佔領華爾街”示威遊行活動的示威者。這一活動已經持續了兩週,抗議已蔓延至波士頓、洛杉磯、芝加哥及舊金山等城市。

截止到10月3日,紐約警方逮捕了近700名參加"佔領華爾街"示威遊行活動的示威者。這一活動已經持續了兩週,示威者抗議失業問題嚴重,反對銀行獲得上億救市資金。抗議已蔓延至波士頓、洛杉磯、芝加哥及舊金山等城市。警察要求示威者只能在人行道上抗議。但部分示威者佔領了通往布魯克林區方向的行車道。警方以阻礙交通為由進行了逮捕。
An elderly group leads a march up Broadway towards Police Headquarters, Friday, Sept. 30, 2011, in New York. The 示威者
"我們完蛋了,資本主義就和有組織的犯罪一樣!我的黃金制經理降落傘在哪裡?"示威者10月4日在波士頓的金融區高呼。 "佔領華爾街"的示威遊行活動在不斷的升級,抗議已經從紐約擴大至美國其它的城市。
"你們這些美國記者都特別有同情心的報導阿拉伯國家發生的暴動。"華盛頓智庫"美國進步中心"的瓊斯(Van Jones)在接受美國HBO電視台採訪時說道,他認為就是"阿拉伯之春"激發了反華爾街的運動:"阿拉伯的春天之後可能就是美國的秋天。"
"民主就是這個樣子的。"示威者在波士頓、洛杉磯、芝加哥、丹佛遊行時高呼。他們嘲笑美國兩黨制就是一場鬧劇,斥責他們不以人民的利益為先,反而"青睞"權貴階層。尤其是共和黨已成為右翼保守的"茶黨"的人質。
"我們必須重新奪回我們的國家。"一名示威遊行者高呼,"我們的政治制度服務於經濟,首先是那些越來越富的,但只佔人口的1%群體,而忽略普通老百姓的呼聲。"
抗議者呼籲,美國不能再僅由那些公司主管、華爾街銀行和他們的利益代言人治理。反華爾街運動的支持者瓊斯說,近兩年來,極右翼勢力鼓譟一時,並聚集在"茶黨"的旗幟下頻頻走上街頭,是一場醜聞。
"他們毀掉我們國家的時候,那些沉默的大多數人都哪去了?"
"佔領華爾街"示威遊行活動的倡議者說,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總統身上是缺乏政治意識的表現。奧巴馬的口號不是"是的,他能做到",而是"是的,我們能做到"。
A large group of protesters affiliated with the Occupy Wall Street movement march across the Brooklyn Bridge, effectively shutting parts of it down, Saturday, Oct. 1, 2011 in New York. Police arrested dozens while trying to clear the road and reopen for traffic. (Foto:Will Stevens/AP/dapd)示威景象
"我們代表的是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一直被打敗的99%美國民眾。"反華爾街運動的支持者在電視辯論節目和報紙的採訪中指責道。對於美國的總統,民眾十分失望,雖然他拯救了銀行和保險公司,但是他又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失業率、貧窮、房地產貶值的記錄。
就連美國中央情報局(CIA)也必須在其"世界實況錄"裡承認,美國已經躋身於世界上社會不平等國家的前列,與烏干達、喀麥隆、科特迪瓦國家為伍。而就在首都華盛頓,每三個孩子就有一個吃不飽飯。
不滿的怒火在黑人、拉美族裔和中產階級白人中不斷高漲。美國的秋天將會是一個炎熱的秋天。




2011/11

資本主義的威力
Police arrested protesters who had marched from Zuccotti Park to Union Square. Arrests were made after the protesters left Union Square and were heading back to Zuccotti Park.
Andrew Hinderaker

80 Arrested in Financial District Protest

The police in New York City made scores of arrests as hundreds of people, many of whom had been encamped in a lengthy protest, marched north to Union Square.


昨晚在HBO 看到半部的 應該是這片 Capitalism: A Love Story (2009)聲討美國政府將大筆納稅人的錢拿去救製造出金融危機的各家華爾街公司或銀行


Moore, Michael, 1954-, American documentary filmmaker, author, and sociopolitical activist, b. Flint, Mich. After working as an alternative print and radio journalist, he embarked on a career as a highly personal, populist, frequently polarizing, and increasingly controversial documentary filmmaker. Appalled by his native city's economic decline as a result of downsizing and closings by General Motors, he made Roger & Me (1989), a satirical journey in which he unsuccessfully tries to meet with GM's chairman. His next major work, Bowling for Columbine (2002; Academy Award), is a scathing look at America's gun culture. Fahrenheit 9/11 (2004), his most controversial and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ilm to date, is an angry critique of the Bush administration's handling of post-9/11 events and Iraq. His next documentary, Sicko (2007), an indictment of the American healthcare industry, focuses on the ways private insurance companies, primarily HMOs, deny appropriate care to subscribers. His film Capitalism: A Love Story (2009) is a scorching attack on the contemporary free-market system that explores and deplores corporate dominance of American society and its disastrous effects on the lives of ordinary citizens. Moore also has produced television programs combining news and satire and written several provocative books, e.g., Downsize This! (1996), Stupid White Men (2001), and Dude, Where's My Country? (2003).
Bibliography
See K. Lawrence, ed., The World according to Michael Moore (2004).
---
Wikipedia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announced the plan for a bill of social and economic rights in the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broadcast on January 11, 1944
The Second Bill of Rights was a list of rights proposed by Franklin D. Roosevelt, the then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his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on January 11, 1944. In his address Roosevelt suggested that the nation had come to recognize, and should now implement, a second "bill of rights". Roosevelt's argument was that the "political rights" guaranteed by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Bill of Rights had "proved inadequate to assure us equality in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Roosevelt's remedy was to declare an "economic bill of rights" which would guarantee:
Roosevelt stated that having these rights would guarantee American security, and that America's place in the world depended upon how far these and similar rights had been carried into practice. Later in the 1970s, Czech jurist Karel Vasak would categorize these as the ‘second generation’ rights in his theory of three generations of human rights.
Contents

“The Economic Bill of Rights”

Excerpt from President Roosevelt's January 11, 1944 message to the 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on the State of the Union[1]:
It is our duty now to begin to lay the plans and determine the strategy for the winning of a lasting peac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American standard of living higher than ever before known. We cannot be content, no matter how high that general standard of living may be, if some fraction of our people—whether it be one-third or one-fifth or one-tenth—is ill-fed, ill-clothed, ill-housed, and insecure.
This Republic had its beginning, and grew to its present strength,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certain inalienable political rights—among them the right of free speech, free press, free worship, trial by jury, freedom from unreasonable searches and seizures. They were our rights to life and liberty.
As our nation has grown in size and stature, however—as our industrial economy expanded—these political rights proved inadequate to assure us equality in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We have come to a clear realization of the fact that true individual freedom cannot exist without economic security and independence. “Necessitous men are not free men.”[2] People who are hungry and out of a job are the stuff of which dictatorships are made.
In our day these economic truths have become accepted as self-evident. We have accepted, so to speak, a second Bill of Rights under which a new basis of security and prosperity can be established for all—regardless of station, race, or creed.
Among these are:
The right to a useful and remunerative job in the industries or shops or farms or mines of the nation;
The right to earn enough to provide adequate food and clothing and recreation;
The right of every farmer to raise and sell his products at a return which will give him and his family a decent living;
The right of every businessman, large and small, to trade in an atmosphere of freedom from unfair competition and domination by monopolies at home or abroad;
The right of every family to a decent home;
The right to adequate medical care and the opportunity to achieve and enjoy good health;
The right to adequate protection from the economic fears of old age, sickness, accident, and unemployment;
The right to a good education.
All of these rights spell security. And after this war is won we must be prepared to move forwar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rights, to new goals of human happiness and well-being.
America's own rightful place in the world depends in large part upon how fully these and similar rights have been carried into practice for all our citizens.
For unless there is security here at home there cannot be lasting peace in the world.

Lost footage

Roosevelt's January 11 address was delivered via radio, as the President was suffering from the flu at the time. During the last portion dealing with the Second Bill of Rights, he asked news cameras to come in and begin filming for later broadcast. This footage was believed lost until it was uncovered in 2008 in South Carolina by Michael Moore while researching for the film Capitalism: A Love Story.[3] The footage shows Roosevelt's Second Bill of Rights address in its entirety, as well as a shot of the Five Rights printed on a sheet of paper.[4]

Significance

This bill of rights held a number of parallels with the programme of the New Deal. It also reflected some elements of the 1936 Soviet Constitution, which guaranteed to the Soviet citizens the right to work, rest and leisure, health protection, care in old age and sickness, housing, education, and cultural benefits.

See also

References

External links



----不堪回首的華爾街鉅變
9.11十年回首:華爾街巨變
一幕令人難以忘懷:自9.11恐怖襲擊開始的四個工作日內﹐紐約證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簡稱:紐交所)暫停了交易﹐當時就在不遠處﹐世界貿易中心(World Trade Center)的廢墟上的烈火還在燃燒。

當時的紐交所是一家非盈利企業﹐從某個方面講﹐紐交所自1792年以來幾乎沒有改變:數千名交易員扯著嗓門喊出買入或賣出的訂單。由於曼哈頓下城被塵埃所覆蓋﹐政府官員又禁止一切非必要人員進入該區域﹐直到之後的週一(9月17日)紐交所才重新開市。


Spencer Platt/Getty Images
8月12日開盤之前﹐紐約證交所交易大廳內十分安靜。
時 至今日﹐紐交所已經成為公開上市交易的盈利性企業紐約泛歐交易所集團(NYSE Euronext)的組成部分。電子化交易變成了主體。而一旦發生緊急情況﹐從地處紐約之外的辦公樓里﹐便可以即時處理交易信息﹐實現無縫鏈接。這一轉型 並非完全由9.11事件所推動﹐但它卻是重塑華爾街的許多變化之一。

紐交所對其交易大廳的依賴程度已經大大降低﹐其2006年收購電子交 易商Archipelago及其同德意志交易所(Deutsche Borse AG)合併的待決交易增加了其全球知名度。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New York University's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教授史密斯(Roy Smith)說﹐如今﹐華爾街與其說是一個地理概念﹐不如說是一個心理概念。

9.11 恐怖襲擊發生之後﹐觀察人士預測﹐紐約金融業精英會因安全風險逃離曼哈頓南端﹐紐約的金融業也可能萎縮。10年後﹐紐約金融業的規模確實縮小了﹐金融機構 的分佈也更加廣泛。紐約州數據顯示﹐紐約市證券業從業人員的數量從超過19萬人下降到16.8萬人。世貿雙塔的倒塌加快了大公司撤出曼哈頓下城的步伐。曾 是世界貿易中心最大租戶的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已將其總部搬至中城﹐並將其它一些業務遷出紐約﹐以避免業務中斷的影響。

但 華爾街卻遠未荒蕪。紐交所、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 AG)和紐約梅隆銀行(Bank of New York Mellon Corp.)是那些主要業務還留在“街”上的金融機構的代表。在曼哈頓下城六個街區之遙﹐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 Inc.)新總部大樓已經啟用﹐大樓就位於從未離開紐約的金融業巨頭美國運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 Co.)的北面。

電子化交易的興起減少了利潤豐厚的傭金收入﹐主要金融機構因此轉向了固定收益證券等其它業務﹐這包括在2005年前後的經濟繁榮期時各類住房貸款支持證券的銷售。

雖然這一業務在2005至2007年期間推高了華爾街的利潤﹐並令無數交易員發財﹐但它同時也為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做了舖墊。

由 於投資者規避風險﹐貝爾斯登(Bear Stearns)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這樣一度受人尊敬的公司因沒有能夠得到救援資金而紛紛倒下。在9.11恐怖襲擊之前﹐雷曼兄弟曾租用世界貿易中心和毗鄰的世界金融中心 (World Financial Center)的辦公室﹐9.11之後才搬到中城。三年前的9月雷曼兄弟的破產迫使政府提供價值數萬億美元的擔保以支持銀行系統和金融市場﹐這也為如今緊 張的市場和脆弱的經濟復蘇埋下了隱患。

有的人說對金融業的擔憂已經過了頭。但銀行業的前景何時能夠變得清晰尚不清楚。史密斯說﹐對於金融行業來說﹐現在的情形像9.11恐怖襲擊時一樣糟糕﹐但卻不敵9.11後從繁榮到蕭條的那個過程。

Suzanne Kapner / Randall Smith / Aaron Lucchetti


Alfred Sloan, My Years with General Motors,

$
0
0





Henry Ford is rightly credited with inventing the assembly line—and with it mass production. But it was his great rival at General Motors (GM), Alfred Sloan, who really invented modern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Sloan organised his company into divisions that specialised in cars “for every purse and purpose” and he fashioned a managerial class that turned GM into the world’s biggest company. His 1964 book, My Years with General Motors, is a cool explanation of how he did it (“management has been my specialisation,” he wrote flatly). It is a book that puts subsequent business autobiographies to shame.


今天讀

GM's Opel Accelerates Its Path to Profitability1


  My Years with General Motors By Alfred Sloan  我與通用汽車公司  台北:協志,1971
第18章海外的活動有併吞Opel公司的詳細決策分析




'Poems That Make Grown Men Cry,'

$
0
0

Poems That Make Grown Men Cry: 100 Men on the Words That Move Them
But in this fascinating anthology, one hundred men distinguished in literature and film, science and architecture, theater and human rights;confess to being moved to tears by poems that continue to haunt them. Representing twenty nationalities and ranging in age from their early 20s to their late 80s, the majority are public figures not prone to crying. Here they admit to breaking down when ambushed by great art, often in words as powerful as the poems themselves.

Their selections include classics by visionaries such as Walt Whitman, W.H Auden, and Philip Larkin, as well as contemporary works by masters including Billy Collins, Seamus Heaney, Derek Walcott, and poets who span the globe from Pablo Neruda to Rabindranath Tagore.

Seventy-five percent of the selected poems were writte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with more than a dozen by women including Mary Oliver, Elizabeth Bishop, and Gwendolyn Brooks. Their themes range from love in its many guises, through mortality and loss, to the beauty and variety of nature. Three men have suffered the pain of losing a child; others are moved to tears by the exquisite way a poet captures, in Alexander Pope's famous phrase;what oft was thought, but neer so well express.

From J. J. Abrams to John le Carré, Salman Rushdie to Jonathan Franzen, Daniel Radcliffe to Nick Cave, Billy Collins to Stephen Fry, Stanley Tucci to Colin Firth, and Seamus Heaney to Christopher Hitchens, this collection delivers private insight into the souls of men whose writing, acting, and thinking are admired around the world.(less)
Hardcover336 pages
Published April 1st 2014 by Simon & Schuster



Book Review: 'Poems That Make Grown Men Cry,' edited by Anthony and Ben Holden
You don't need a degree in creative writing to be brought to tears by verse.
April 11, 2014 3:22 p.m. ET
Terry George, the Irish screenwriter and director, chokes up whenever he reads Seamus Heaney's "Requiem for the Croppies." The sonnet is an acutely condensed retelling of the 1798 Irish rebellion, a series of battles in which an army of mostly peasants—"the pockets of our greatcoats full of barley"—tried to throw off British rule. He's right; the last three lines, recalling the rebellion's final battle on June 21, catch in the throat:
The hillside blushed, soaked in our broken wave,
They buried us without shroud or coffin
And in August . . . the barley grew up out of our grave.
Mr. George is one of the 100 men Anthony and Ben Holden queried for their anthology of "Poems That Make Grown Men Cry." The editors aren't trying to make the case for poetry—perhaps a hopeless task in our time—but the book does it anyway. Poetry, so easily assumed to be merely weird self-expression since the death of rhyme and meter, isn't that at all: It's the arrangement of language into rhythmical structures to make it say what it can't say otherwise. The Holdens remind us that you don't have to be an academic or a postgraduate in creative writing to be moved by verse. Or, indeed, brought to tears by it.

Poems That Make Grown Men Cry

Edited by Anthony and Ben Holden 
Simon & Schuster, 310 pages, $25
© ImageZoo/Corbis
The editor Harold Evans couldn't fight them back reading Wordsworth's "Character of the Happy Warrior" at a colleague's funeral. The critic Clive James sheds them for his parents at "Canoe" by Keith Douglas. The novelist Sebastian Faulks cries over Samuel Taylor Coleridge's "Frost at Midnight" (a marvelous poem—though not, I would have thought, one likely to induce tears). Despite the slight hokeyness of the whole idea, the overall effect is to make excellent poetry seem like what it is: a wholly accessible language with its own range of expression and its own pleasures.
The collection has its biases. Anthony Holden is a journalist and biographer, his son a writer and film producer, and the men included are mostly writers, academics, actors and filmmakers. Most of them are English, as the editors are, and consequently the poems are mostly British in provenance: W.H. Auden and Thomas Hardy are the favorites; Philip Larkin isn't far behind.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poems reprinted here are not, as the title might suggest, mawkish or melodramatic. The best are haunting. The novelist Alexander McCall Smith names Auden's rather enigmatic lyric about unanswerable questions, "If I Could Tell You": "If we should weep when clowns put on their show, / If we should stumble when musicians play, / Time will say nothing but I told you so." But it quickly becomes clear that much of one's emotional response depends on the circumstances in which a poem is encountered. The actor Patrick Stewart's choice of Edna St. Vincent Millay's admittedly wonderful "God's World" has less to do with Millay's lines themselves, it seems, than with the way the poem reminds him of seeing a New England autumn for the first time ("Lord, I do fear / Thou'st made the world too beautiful this year").
A few of the poems are moving in their own right, with or without explanation. I had never read Robert Graves's "The Cool Web," submitted by the literary scholar John Sutherland, a near-perfect four-stanza meditation on the human need to explain away what scares or delights us: "There's a cool web of language winds us in, / Retreat from too much joy or too much fear: / We grow sea-green at last and coldly die / In brininess and volubility." If you have never read Randall Jarrell's "The Death of the Ball Turret Gunner," chosen here by the poet Paul Muldoon, be prepared.
Shakespeare's Sonnet 30 ("When to the sessions of sweet silent thought"), chosen by the writer and broadcaster Melvyn Bragg, isn't so wrenching as Jarrell's poem, but Mr. Bragg's short explanation makes the sonnet pierce to the heart. Shakespeare's reflections on the long-ago death of a friend remind Mr. Bragg "of my first wife, who took her life more than forty years ago. I feel as responsible, as guilty, and as ashamed now as I was then."
I defy anyone not to enjoy the Holdens' book: It's plain fun. But it has evangelistic potential as well. Two centuries ago our celebrities were not actors or singers but poets. Poetry has now all but disappeared from public life, with the consequence that we are cut off from an entire mode of thought—not unlike losing math or philosophy. Can it be revived? I don't know, but if a book full of lachrymose men can help, I'm for it.
—Mr. Swaim is writing a book on political language and public life.

Umberto D by Vittorio De Sica

$
0
0

Umberto D. (1952) -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忠狗必須照顧, 是最後活下去的理由 

Umberto D  by  Vittorio De Sic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vrvJaC_1pk




  • Italy
  • 1952
  • 88 minutes
  • Black and White
  • 1.37:1
  • Italian
  •  
  • Spine #201
This neorealist masterpiece by Vittorio De Sica follows an elderly pensioner as he strives to make ends meet during Italy’s postwar economic recovery. Alone except for his dog, Flike, Umberto struggles to maintain his dignity in a city where human kindness seems to have been swallowed up by the forces of modernization. His simple quest to satisfy his basic needs—food, shelter, companionship—makes for one of the most heartbreaking stories ever filmed, and an essential classic of world cinema

John Berger Art and Revolution: Ernst Neizvestny, 《約定》Keeping a Rendezvous 《講故事的人》(The Storyteller)

$
0
0
John Peter Berger (born 5 November 1926) is an English art criticnovelistpainter andpoet. His novel G. won the 1972 Booker Prize, and his essay on art criticism Ways of Seeing, written as an accompaniment to a BBC series, is often used as a university text.

John Berger John Berger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Bibliography[edit]

  • A Painter of Our Time (1958)
  • Permanent Red (1960) (Published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altered form in 1962 as Toward Reality: Essays in Seeing)
  • Poems on the Theatre translated from Bertolt Brecht with Anya Bostock (1961)
  • The Foot of Clive (1962)
  • Corker's Freedom (1964)
  •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Picasso (1965) 台北:遠流
  • A Fortunate Man (with Jean Mohr) (1967)
  • Art and Revolution: Ernst Neizvestny And the Role of the Artist in the U.S.S.R (1969)
  • The Moment of Cubism and Other Essays (1969)
  • Return to My Native Land translated from Aimé Césaire with Anna Bostock (1969)
  • The Look of Things: Selected Essays and Articles (1972)
  • Ways of Seeing (with Mike Dibb, Sven Blomberg, Chris Fox and Richard Hollis) (1972)台北:台灣商務ˇ_
  • G. (1972)
  • A Seventh Man (with Jean Mohr) (1975)
  • About Looking (1980)
  • Into Their Labours (Pig EarthOnce in EuropaLilac and Flag. A Trilogy)
  • Another Way of Telling (with Jean Mohr) (1982)
  • Boris [9] (1983)
  • Jonah who will be 25 in the year 2000 (with Alain Tanner) (1983)
  • And Our Faces, My Heart, Brief as Photos (1984)
  • The White Bird (U.S. title: The Sense of Sight) (1985)
  • A Question of Geography (with Nella Bielski) (1987)
  • Goya's Last Portrait (with Nella Bielski) (1989)
  • Keeping a Rendezvous (1992) 《約定》  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2009
  • Pages of the Wound (1994)
  • To the Wedding (1995)
  • Photocopies (1996)
  • Titian: Nymph and Shepherd (with Katya Berger) (1996)
  • Isabelle: A Story in Shorts (with Nella Bielski) (1998)
  • At the Edge of the World (with Jean Mohr) (1999)
  • King: A Street Story (1999)
  • Selected Essays (Geoff Dyer, ed.) (2001)
  • The Shape of a Pocket (2001) 抵抗的群體桂 林: 廣西師範大學,2009
  • I Send You This Cadmium Red: A Correspondence with John Christie (with John Christie) (2001)
  • My Beautiful (with Marc Trivier) (2004)
  • Berger on Drawing (2005)
  • Here is Where We Meet (2005)
  • Hold Everything Dear (2007)
  • From A to X (2008)
  • Meanwhile (2008)
  • Why Look at Animals? (2009)
  • From I to J (with Isabel Coixet) (2009)
  • Mural translated from Mahmoud Darwish with Rema Hammami (2009)
  • Lying Down to Sleep (with Katya Berger) (2010)
  • Railtracks (with Anne Michaels) (2011)
  • Bento's Sketchbook (2011)
  • Le louche et autres poèmes (with Yves Berger) (2012)
  • Cataract (with Selçuk Demirel) (2012)
  • Understanding a Photograph (Geoff Dyer, ed.) (New York: Aperture, 2013)[10]

敦作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著作《講故事的人(The Storyteller》 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2009

早期的有趣 發掘蘇聯藝術家Ernst Neizvestny.....












Art and revolution

Art and Revolution:

Ernst Neizvestny, Endurance, and the Role of the Artist





John Berger


1 評論

Vintage Books, 1998 - 192 頁


In this prescient and beautifully written book, John Berger examines the life and work of Ernst Neizvestny, a Russian sculptor whose exclusion from the ranks of officially approved Soviet artists left him laboring in enforced obscurity to realize his monumental and very public vision of art. But Berger's impassioned account goes well beyond the specific dilemma of the pre-glasnot Russian artist to illuminate the very meaning of revolutionary art. In his struggle against official orthodoxy--which involved a face-to-face confrontation with Khruschev himself--Neizvestny was fighting not for a merely personal or aesthetic vision, but for a recognition of the true social role of art. His sculptures earn a place in the world by reflecting the courage of a whole people, by commemorating, in an age of mass suffering, the resistance and endurance of millions. "Berger is probably our most perceptive commentator on art...A civilized and stimulating companion no matter what subject happens to cross his mind."--Philadelphia Inquirer




John Berger pays tribute to his good friend


The Observer, Sunday 8 August 2004


At every railway crossing in France there is a solid notice, a panel with writing on it which reads: 'Attention! Un train peut en cacher un autre.' Cartier-Bresson, whatever the event he was photographing, saw the second train and was usually able to include it within his frame. I don't think he did this consciously, it was a gift which came to him, and he felt in the depths of his being that gifts should continually be passed on. He photographed the apparently unseen. And when it was there in his photos it was more than visible.

Yesterday he joined the second train. At the age of 95 - with all his agility - he jumped it. He has joined his inspiration. Six years ago he wrote something about inspiration: 'In a world collapsing under the weight of the search for profit, invaded by the insatiable sirens of Techno-science and the greed of Power, by globalisation and the new forms of slavery - beyond all of this, friendship and love exist.' He wrote this in his own handwriting, which was open like a lens which has no shutter.

Bullshit! I now hear him saying, look at my drawings, there is no second train in them! So I look at some reproductions of some of his drawings. How drawings change - even 24 hours after a death; their tentativeness disappears, they become final. He said repeatedly in his later years that photography no longer interested him as much as drawing. Drawing - or anyway drawing as he drew - has less to do with the sense of sight than with the sense of touch, with touching the substance and energy of things, with touching the enigma of life without thinking about eternity or the second train. Drawing is a private act. Yet Cartier-Bresson returned to it, knowing very well that it was an act of solidarity with both those who see the second train and those who don't.

That's better, he says.

An epitaph for him? Yes, a photo he took in Mexico in 1963. It shows a small girl in a deserted street carrying a framed daguerreotype portrait of a beautiful and serene woman which is almost as large as the child. Both are about to disappear behind a tall fence.

The last second of visibility, but not of the woman's serenity or the girl's eagerness.

《破報》、台灣《立報》、aNobii 、四方報

$
0
0





【反對公器成私利,反對校產成私產── 抗議世新大學董事會片面決定破報、立報的停刊和發展!】
活動頁面: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38800599694299/

發起單位:世新大學學生勞動權益行動小組
行動時間:4/15 10:00am
行動地點:世新大學行政大樓前


《立報》、《破報》是世新大學附屬機構「台灣立報社」底下的兩份重要刊物,分別自1988、1994發刊至今,一直以來都作為世新大學引以為特色的報刊,以及台灣社會具代表性的社會公器。
只是,令人錯愕地,在3月底,《破報》、《立報》突然遭世新校方大幅刪減預算,使《破報》被迫在3月24日宣告停刊後,《立報》在一週後31日的下午也公告了要休刊四個月並轉型,將刪除勞工、性別、族群等專版。據了解,這樣的決議,過程倉促,且完全是由世新大學新任的董事會所自上而下的獨斷專行。而報社的受僱者及世新大學全體師生、職員,完全沒有可以參與決策的空間。
對此未經公評的決議,我們世新大學學生勞動權益行動小組無法接受!在4月15號在世新大學行政大樓前,我們嚴正地要求世新大學校方、董事會有必要出面,針對這次《破報》、《立報》停刊和轉型一事有個清楚的交代!


「破報」宣布月底停刊
新聞圖片
破報編輯部於網站及臉書宣佈,該報將於3月底停刊重整。(圖擷取自破報臉書)
〔本報訊〕台灣目前最具「左派關懷」與「全球視野」的免費報紙「破報」宣布,18日接獲公司指令,3月底停刊重整,目前緊急將下期調度成特刊,以804期為休刊號。

 1995年創刊的破報深具左派思想,報導以藝術、勞工運動、環保運動、性別運動等社會議題的消息與評論為主。前身是世新大學所支持的獨立報「台灣立報」 的專版中心。發行日為每週五,發行量每週約8萬份,發行點遍及台灣各大學與高中校園,咖啡店、書店、學校圖書館、美術館、Live House、藝廊等。

 破報靈感來自於美國紐約的《村聲雜誌》(The Village Voice),內容含有大量藝文活動資訊,並著眼於不同的社會議題和另類文化,觀點前衛尖銳,影響知識青年頗深。

 aNobii

誰說法國只有浪漫- anobii (拉丁:書虫)

2006年12月1日 ...楊翠屏. 政大外交系畢,法國國家文學博士,曾為中國時報開卷報世界書房 ...年非文學類最佳書獎)、《見證》(法國文學評論)、《西蒙波娃回憶錄》。 ...

aNobii is a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for book lovers. It was set up in 2006 by a private company owned by Greg Sung and based in Hong Kong.
Contents
The service allows individuals to catalogue their books and rate, review and discuss them with other readers. The service is available via the aNobii website and iPhone and Android Apps. The Apps allow individuals to barcode scan books and read both community and expert reviews.
aNobii has readers in over 20 countries, but it is most well known in Italy.
On March 2, 2011 it was announced that in 2010 aNobii has been acquired by a UK startup led by HMV Group and supported by HarperCollins, Penguin and The Random House Group and that the company is working on a new version of the website with possibility to buy books and most of all ebooks.[1]

References

  1. ^Good News, The aNobii Blog, March 2, 2011.

See also

Further reading

External links


 

四方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四方報》是在臺灣的越南及泰國讀者的越南文、泰文報紙型月刊。越南文《四方報》於2006年創刊,越南文名稱為「Báo Bốn Phương」;泰文《四方報》於2008年4月的潑水節 ...

外部連結



(中央社記者陳淑芬台北14日電)「希望30萬名泰越新移民,在台灣能有母語資訊平台」,六年級生張正抱持理想與傻勁,經營台灣唯一越文和泰文報紙「四方報」,兩年多來助人人助,苦撐這個為新移民發聲的媒體。
「四方報」為台灣立報隸屬報紙,分為越南文版及泰文版,2006年9月創刊,每月出刊,目前越文版發行3.5萬份、泰文版1萬份,版面有72頁,定點免費索閱近兩年,並有4000份訂閱報,今年初在便利商店上架,單價新台幣20元。
近年來報業蕭條,「四方報」創刊以來均處虧損狀態,去年上半年才剛創下損益平衡成績。「四方報」發言人廖芸章表示,讀者投書量激增,版面激增、索閱大幅成長,因成本提高,去年下半年再苦嚐虧損,賠了50萬元。
台灣立報記者張正與廖芸章都是六年級生,關懷弱勢新移民,擁有新聞人的熱情。張正曾到越南學越文4個月,「在陌生的文化及環境中,非常渴望看到中文,甚至連傳單、宗教書,都百讀不厭」。
在台的泰籍勞工和外籍配偶等達10萬人,越南新移民有20萬人,張正體會他們在台灣看不到母語刊物的痛苦。他說,台灣僅有政府印製的泰、越文版的生育及工作安全手冊,但「他們不是生孩子及打工的機器」,應有可閱讀的母語知識平台及表達意見的發聲管道。
為了幫泰越新移民辦份報紙,張正去找立報社長、世新大學教授成露茜商討。成露茜透露父親成舍我曾想過為移民辦報,因此支持張正的想法,促成「四方報」的誕生。
張正說,「台灣的主流媒體不會注意這群新移民,即便刊登他們的訊息,不是極好的好人好事,就是極壞的社會案件」。「四方報」提供泰、越本國的國內新聞,也提供國際外籍勞工、配偶的政策及他們在台同鄉投稿作品,透過「四方報」,以母國語言閱讀、發聲、紓解鄉愁。
因經費有限,「四方報」在分享立報既有的資源下,陽春創刊,第一期僅6頁,規劃越泰當地新聞、外勞外配政策、健康休閒、讀者投稿等版面,發行量4000份。
如何發行是個難題,張正與同事出奇招,初期採定點贈閱,到越南、泰國餐廳一家家敲門,尋求免費寄放索閱合作。有餐廳老闆還直言,「你們瘋了嗎?」但張正仍不放棄,一步步透過餐廳、商店推廣「四方報」。
「台灣人居然要為我們辦報!」張正的傻勁感動不少新移民族群,更挖掘出在台的泰、越人才。來台經營中盤雜貨業的越南華僑羅先生,在越南曾任校長、記者,他聽張正說明後,推薦在清華大學念中文的女兒當翻譯義工,羅先生不求報酬,只盼「四方報」千萬別倒。
胡志明市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的珊珊,來台嫁給藥劑師,她看到「四方報」後深受感動,主動協助翻譯越文稿及中文教學版,還出了2本學中文的教學書。
「我們是文盲辦報!」張正說,越南文很難,他學得「哩哩落落」,為泰越新移民辦報的助人念頭下,張正跨出艱辛的一步,不少在台泰、越人及友人協助解決翻譯專業語文、編輯人才的困難。
當其接到讀者來函感謝,例如有人寫著「我的心,感到被安慰了!」這些肯定讓張正感到非常欣慰。他說,「過去當記者,久久才有讀者來信,但大多是罵;現在每月500多封來信,全是感謝信」。
因應讀者大量回應及投稿,「四方報」增加版面「故鄉」、「親情」、「心情」,甚至有「婚姻與愛情」版,成為讀者思鄉、意見發表天地。特別的是,「四方報」傳閱率很高,很多讀者轉寄給在台同鄉看。
「四方尋友」是四方報很受歡迎的版面。張正表示,很多外勞透過這個專欄找到當初一起來台的朋友,也促成許多對佳偶。此外,一般印象總覺得雇傭關係緊張,但在「雇主與我」的版面,很多外勞堅持用生澀的中文,寫下他們對雇主的感恩。
張正還說,一名綽號「阿桃」的陳桃氏,仕女畫受歡迎,雇主陳先生在「四方報」發現「阿桃」的才華,還出錢幫她買工具和顏料。
增加版面就增加成本,免費報要增加收入就得靠廣告,張正自己跑起業務,電話卡、匯款公司、旅行社是主要廣告客戶。沒有經驗的他,曾為報實價不願讓步削價,而與客戶爭執。
除了廣告問題,「四方報」的發行也是一項難題。很多外勞及外籍配偶住在偏遠鄉鎮,郵寄費高又常寄丟,張正多次與便利商店洽談寄售遭回絕,今年終於談成,1月在超商上架,但上架6000份,退報4000份。
儘管如此,張正並不放棄。他套用成露茜的話說,「如果台灣有其他泰越雜誌出來,『四方報』又經營不好,那就可以休息了」。但身為台灣唯一一份泰越報紙,張正仍要為30萬新移民繼續奮鬥。980414

John Paul Stevens: By the Book

$
0
0
這篇有意思。有空再加注解。


前最高法院大法官推薦法律讀物

枕邊書2014年04月15日
前最高法院法官、《五位首席大法官:最高法院回憶錄》(Five Chiefs: A Supreme Court Memoir)以及最新的《六個修正案:我們如何以及為何必須修改憲法》(Six Amendments: How and Why We Should Change the Constitution)的作者對在芝加哥大學教他詩歌的諾曼·麥克萊恩(Norman Maclean)有感恩之情。
你的床頭柜上現在放着哪些書?
多麗絲·卡恩斯·古德溫(Doris Kearns Goodwin)的《最佳講壇:西奧多·羅斯福,威廉·霍華德·塔夫脫和新聞業的黃金時代》(The Bully Pulpit: Theodore Roosevelt, William Howard Taft, and the Golden Age of Journalism)。
古往今來所有小說家中你最喜歡的是哪一位?現在仍在寫作的小說家中你最喜歡的是哪一位?
所有的小說家中我最喜歡的是列夫·托爾斯泰(Leo Tolstoy),在世的作家中我最喜歡的是愛德華·拉瑟弗德(Edward Rutherfurd)或魯斯·倫德爾(Ruth Rendell)。
對普通讀者,你最推薦的法律書籍是哪些?對法律專業的學生,你最推薦的又是哪些?
對普通讀者,我推薦肯恩·馬納斯特(Ken Manaster)的《美國法律體系和公民參與》(The American Legal System and Civic Engagement);對法律專業的學生,我推薦利昂·格林(Leon Green)的《法官和陪審團》(Judge and Jury)。
如今法律書籍寫得最好的人是誰?
很可能是斯蒂芬·布雷耶(Stephen Breyer)和理乍得·波斯納(Richard Posner)。
在文學方面,哪些書籍讓你獲得了罪惡的快感?有沒有哪種體裁是你特別喜歡的?
那些關於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戲劇的真正作者的書籍。
你書架上的哪些書可能讓我們感到意外?
金·詹姆斯(King James)版本的《聖經》以及喬治斯·西姆農(Georges Simenon)的偵探小說。
最近讓你大笑的是哪本書?
戴夫·巴里(Dave Barry)關於去年新聞事件的報道。
上一本讓你大哭的書是什麼?
我不記得了。
上一本讓你憤怒的書是什麼?
吉爾伯特·金(Gilbert King)的《樹林中的魔鬼:瑟古德·馬歇爾,林地男孩和新美國的黎明》(Devil in the Grove: Thurgood Marshall, the Groveland Boys, and the Dawn of a New)。
你小時候喜歡讀書嗎?你當時最喜歡的書是什麼?
我的父母都很喜歡讀書,他們鼓勵我和兄弟們讀了很多書。我喜歡的有《維尼熊》(Winnie-the-Pooh);路易莎·梅·阿爾科特(Louisa May Alcott)的《小男人》(Little Men)和《小婦人》(Little Women);史蒂文森(Stevenson)的《金銀島》(Treasure Island);菲力克斯·馮·盧克納伯爵(Count Felix von Luckner)講述自己「一戰」時突襲盟軍船隻的故事;以及幾十本關於湯姆·斯威夫特(Tom Swift)的書。
你學生時代對你影響力最大的書是什麼?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的《詩學》(Poetics)。
誰是你的文學英雄?
威廉·莎士比亞戲劇的作者;我也特別喜歡A·柯南·道爾(A. Conan Doyle)。
哪些小說對你當作家的影響最大?有沒有哪本書激發了你的寫作慾望?
我不知道哪些小說可能激發了我的寫作慾望,但是我最感激的老師是在芝加哥大學教授詩歌課程的諾曼·麥克林(Norman Maclean)。
如果你能要求美國總統讀一本書,你會選哪本?
《六個修正案》。
假設你要舉辦一個文學宴會,你會邀請哪三位作家?
塞繆爾·克萊門斯(Samuel Clemens) 、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和莎士比亞經典作品的作者。如果他們拒絕了,我會邀請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居伊·德·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和阿方斯·都德(Alphonse Daudet)。
你睡覺前喜歡讀什麼書?
歷史方面的書。
你旅行時讀哪種書?
來自最高法院的意見。
你讀過的最糟糕的書是什麼?
我沒讀完,不記得書名了。
哪些書你還沒讀過並為此感到難為情?
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的《追憶似水年華》(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
你接下來打算讀什麼?
《六個修正案》的書評。
本文最初發表於2014年4月6日。
翻譯:王相宜

John Paul Stevens: By the Book

April 15, 2014
The former Supreme Court justice and author of “Five Chiefs: A Supreme Court Memoir” and, most recently, “Six Amendments: How and Why We Should Change the Constitution,” feels indebted to Norman Maclean, who taught him poetry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What books are currently on your night stand?
“The Bully Pulpit: Theodore Roosevelt, William Howard Taft, and the Golden Age of Journalism,” by Doris Kearns Goodwin.
Who is your favorite novelist of all time? And your favorite novelist writing today?
Leo Tolstoy for all time; Edward Rutherfurd or Ruth Rendell for living authors.
What books on the law would you most recommend to the general reader? And to a student of law?
Ken Manaster’s “The American Legal System and Civic Engagement” to the general reader; Leon Green’s “Judge and Jury” for law students.
Who are the best people writing about law today?
Probably Stephen Breyer and Richard Posner.
What are your literary guilty pleasures? Do you have a favorite genre?
Writings about the authorship of the plays attributed to William Shakespeare.
Which books might we be surprised to find on your bookshelves?
The King James edition of the Bible, and mysteries by Georges Simenon.
What was the last book to make you laugh?
Dave Barry’s report on last year’s news events.
The last book that made you cry?
I don’t remember.
The last book that made you furious?
“Devil in the Grove: Thurgood Marshall, the Groveland Boys, and the Dawn of a New America,” by Gilbert King.
What kind of reader were you as a child? And what were your favorite books?
Both of my parents loved books and encouraged my brothers and me to read a great deal. Among my favorites were: “Winnie-the-Pooh”; Louisa May Alcott’s “Little Men” and “Little Women”; Stevenson’s “Treasure Island”; Count Felix von Luckner’s account of his raids on Allied shipping during the First World War; and dozens of books about Tom Swift.
What were the most influential books you read as a student?
Aristotle’s “Poetics.”
Whom do you consider your literary heroes?
The author of the plays attributed to William Shakespeare; I am also a great fan of A. Conan Doyle.
Which novels have had the most impact on you as a writer? Is there a particular book that made you want to write?
I don’t know what novels may have motivated any of my writing, but the teacher to whom I am most indebted was Norman Maclean, who taught the course in poetry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If you could require the president to read one book, what would it be?
“Six Amendments.”
You’re hosting a literary dinner party. Which three writers are invited?
Samuel Clemens, Charles Dickens and the author of the Shakespeare canon. If they decline, I would invite Victor Hugo, Guy de Maupassant and Alphonse Daudet.
What kinds of books do you like to read before you go to bed?
History.
And what kinds of books do you read when you travel?
Supreme Court opinions.
What’s the worst book you’ve ever read?
I didn’t finish it and don’t remember it.
What books are you embarrassed not to have read yet?
“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 by Marcel Proust.
What do you plan to read next?
Reviews of “Six Amendments.”

Viewing all 694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