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691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傅成綸︰《禪宗話頭之邏輯的解柝》;THE SOUND OF THE ONE HAND: 281 ZEN KOANS WITH ANSWERS

$
0
0


'The Sound of the One Hand'

Ancient Mysteries (Sort of) Revealed

BY MEGAN VOLPERT

27 February 2017
CAN A RELIGIOUS TEXT BE REVOLUTIONARY IF IT'S ALSO INSCRUTABLE?


cover art

THE SOUND OF THE ONE HAND: 281 ZEN KOANS WITH ANSWERS

YOEL HOFFMANN

(NYRB CLASSICS)
US: DEC 2016

The Sound of the One Hand is a subversive book. Its very existence is controversial. If you want to become a Zen Buddhist monk, you’ve got to spend between one and five years in a monastery learning from the masters. The study of Zen is a highly complicated endeavor that for centuries has been accomplished solely through direct one-on-one conversation with one’s master. You can take notes, but these notes are extremely private and not to be shared.
In 1916, a student of Zen published a set of these notes, which represent basically the entire complicated curriculum map of Zen Buddhism. This process of how an aspiring monk would be questioned by an elder master through koans was a closely guarded secret; the nearest Western equivalent might be the release of the Church of Scientology’s byzantine map of all the requirements for its levels of spiritual ascendancy, although Scientology is a very young American cult compared to the thousand years that Buddhism has been in comparatively respectable circulation.
When the manuscript by an unknown authors was first published in Japan, it went by the title of A Critique of Present-day Pseudo-Zen, strong words from someone who had clearly graduated to the status of master but was simultaneously unsatisfied with the loose, more rock star, modern Zen pedagogies that began to proliferate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is critic was hoping to restore a sense of accountability to 300 or more years prior, to the proper ancient way of educating subsequent generations of monks, and knew he would be considered a sort of whistleblower.
Of necessity then, the manuscript was published under a pseudonym, Hau Hoo. In English, that’s “The Arch-Destroyer of the Existent Order”, and indeed, that’s how the book was greeted. In the last hundred years or so, those interested in Judaism have often sought to augment their own spiritual practice with elements of Buddhism. In 1975, this yielded a Hebrew translation of The Sound of One Hand by Yoel Hoffman. In 2016, Hoffman additionally provided this English translation.
That alone is quite a bit to think about. But now, why might someone read this book? Without the aid of direct instruction from a master, there’s simply no way that the text itself contains enough wisdom to carry forward a novice’s quest to advance far along the path of Zen. If this book cannot produce a master of Zen, who else might want to read it or what else might it accomplish? This is where we must examine the contents of its four parts, which are each meant to serve a distinct purpose.
Part One contains two differing translations of the two most important koans, the sound of the one hand and the nature of mu. The sound of the one hand is essentially a proof of what Westerners might call transcendentalism, or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all things. Mu is nothingness, or emptiness, or death. These are not one-question-one-answer koans, but an extended meditation that digs increasingly deeply on the concepts of the one hand and mu as the master proceeds.
The two slightly different but generally parallel methods of questioning come from the Inzan School and the Takuju School, which Westerners might think of along the lines of differing sects of Christianity, like Presbyterians and Baptists. Monks raised in one school do not necessarily agree with those of another school, and so examining the most essential two koans side by side from two schools may be valuable to get a feel for the concreteness of these differences.
For example, Inzan says, “It’s said that if one hears the sound of the one hand, one becomes a Buddha. Well then, how will you do it?” But Tajuku says, “If you’ve heard the sound of the one hand, can you be absolutely delivered from life and death, or can’t you?” These questions have the same answer, but their differences in tone and even in instructional content are hardly insignificant.
Part Two contains miscellaneous koans. Frankly, I found this part quite useless. Based on the half dozen Eastern philosophy courses I took as an undergrad and the half dozen books on Buddhism I’ve read since then, I was not able to make anything but the barest sense of the meanings behind these koans. Here are two random examples from page 45:
15. Master: Without using your hands, make this old monk get up.
Answer: “Ahhh.” With heavy sigh, the pupil imitates an old man getting up.
18. Master: In the middle of a duck egg, grind the tea mill.
Answer: The pupil walks in a circle around the room.
The idea of koan 15 is that the pupil and master are one, so making the master get up is free to mean that the pupil can get up. No hands are required. The idea behind koan 18 may be similar, in that the room is meant to be of one interchangeable piece with the tea mill and the duck egg, so grinding the tea mill is free to mean that the pupil can circle the room. No actual tea mill or duck egg is required.
But do the duck egg and the tea mill have a special significance? Why not a chicken egg? Why not a pepper mill? Can this lesson be given outdoors, or must it be contained within a room? I have no clue. I am untrained in the details and this book is not interested in providing commentary on the humor here, or the rules and procedures that govern these answers, or their cultural context. Does it matter when the master references Kyoto instead of some other city? Must the mountain always be Fuji? Western readers likely won’t have an instinctive connection to the symbolism or baggage of many specific references in these koans, which necessarily limits their instructive power.
Part Three contains 144 more well-known, standard koans. For example, the world is a grain of rice, the mind as it is, use the air as paper, and which one is real. These koans tend to be a little longer in form and somewhat more oriented toward story-telling in their scope. This section reads more like mythology, where the meanings may generally be discerned with more ease than in the second section.
Part Four provides notes and commentary on the previous three sections. Here are the notes on koans 15 through 18 from above:
The pupil disregards the condition of ‘not using hands’ and simply refers to his or the master’s ‘getting up.’ He disregards ‘Mt. Fuji’ and simply ‘walks’; he cannot ‘grind a mill in a duck egg’ but he can do the grinding. The four questions are of the same pattern—demanding an action yet posing an absurd condition. The pupil performs only the desired action. Through the immediacy of his response, he makes the absurdities vanish” (202).
What?! This explanation poses perhaps just as many questions as it answers. Monks may spend their entire lives in conversational contemplation of the wisdom contained within these 300 pages. Serious English-speaking practitioners in the West will no doubt be pleased by this written companion to their formal study. I found some value, some interest or insight, some Zen surrealism as I turned each page. The Sound of the One Hand is filled with answers—just not easy ones.

THE SOUND OF THE ONE HAND: 281 ZEN KOANS WITH ANSWERS





傅成綸︰《禪宗話頭之邏輯的解柝》    〔牟宗三︰傅成綸從予遊。稟質渾樸﹐才氣浩瀚﹐精思名理。其所成非吾所能及。數年前﹐彼撰成此文。吾發表於《理想歷史文化》第二期。民三十八年﹐予來台﹐彼不得出。音信渺隔﹐不知彼之造詣又如何。此文目的即在從邏輯上解析禪宗方法之理路。吾人由之可知其必然含有一「辨證的遮撥發展」在內。故附錄於此以饗讀者。以下便是傅君原文。問有不明處﹐稍加疏導。     第一節  對答底三種方式  有問「達摩東來意」,曰︰「鎮州蘿蔔重八斤」。  這類型式的對答,在禪宗是很普遍的,也就是所謂用以參悟禪機的當頭棒喝。在此,單從邏輯的解析上來追索這個對答的內涵意義。  這種既經獲得真實成立的單純的對答型式,可從下列三類命題來想︰          (1) 有意義的命題。(2) 含有絕對性的有意義的命題。    (3) 無意義的命題  I. 若是第一類的命題,則答語總是緊扣在問語之上的。問語之獲建立與否,即以答語之如何斷定為決定因︰答語斷之為是,問語之內函即獲建立;反之,為否﹐不獲建立。或者是︰問語之內函之獲建立乃以答語之內函為其充足因。即是,問語之內函之所以為如此者即由於答語之內函之為如何之故。如此,答語為真,問語必真︰答語真而問語假,是不可能的。問語與答語連結成一整體,而為一個完整的落實性的概念。這一種對答式之獲成立,必須是緊扣住問答兩端的。單是孤離地取其一端,即無完整的意義可言。至於這一個對答中的答案語,︰「鎮州蘿蔔重八斤」,顯然不是論斷問語「達摩東來意」為是為否的決定因。而且答語之內函亦並非是問語之內函之所以獲得成立之充足因。 「達摩東來意」決不能與「鎮州蘿蔔重八斤」接連成一個整體。就是鎮州蘿蔔重不重八斤﹐與達摩東來意是了不相干的。依此﹐這一個對答不會是屬於有意義的命題的。  II. 第二類命題與第一類命題的相同點是答語均可成為一個落實的概念。不同點是在︰第一類命題的答語必須與問語連結成一整體而為落實的概念。如此,第二類型命題的答語既不能是斷定問語之為是為非的決定因,亦不能是問語之內函之所以成立的充足因,而是窮盡問語之內函之相反建立的涵蓋因,或是透示問語之內函之自性展現的綜攝因。這樣型式的對答之獲得真實成立是僅係於答語這一端,至於問語的一端是附帶地掛塔在那裡的,是不足輕重的,所以稱之為含有絕對性的有意義的命題。在此,這一個答語「鎮州蘿蔔重八斤」卻是不能有這樣的性能。既不是窮盡「達摩東來意」的相反建立的涵蓋因﹐亦不是透示「達摩東來意」的自性展現的綜攝因。因為在「鎮州蘿蔔重八斤」的函義上既是解析不出「達摩東來意」與「非達摩東來意」的成分來,而且亦無關於「達摩東來意」的自性的正面展現。以此,這一個對答當亦不是這一類型的命題。 【案︰此段所述是以代值學中︰「任何類a含在l中」(aCl) 為根據的,或者是以路易士嚴格函蘊系統中︰「一必然真的命題為任何命題所函」(~◇~p.pq.pp) 為根劇的。 「l」(全類) 或「必然真的命題」就是傅君所說「含有絕對性的有意義的命題」。關此,細讀(注︰《理則學》)第二部第九章即可明白。   III. 第三類命題與前二類命題迥然有別的地方,就在它根本不承認問語是能站得住的,不承認問語是有真實成立的可能,即是不承認問語之內函是可以成為一個落實的概念的。至於答語,那完全是隨意性的。愛怎麼樣答,就怎麼樣答。既可以如此說,又可以如彼說。就是問答語之間是兩不相涉,毫不相干。這樣的一個答語既不能如第一類型的答語之為問語之決定因或充足因,亦不能如第二類型的答語之為問語之涵蓋因或綜攝因,而只表示一個莫名其妙,一個使問語無從掛搭起的莫名其妙,一個對於問語之向外落實的企圖加以封閉的莫名其妙。這一個答語來得如此突兀,莫名其妙與無理可喻,即為反顯所扣的問語是一句站不住的絕對假話。 【案︰此有類於代值學中︰「零含在任何類中」(0Cl) ,或嚴格函蘊系統中︰「一不可能的命題函任何命題」 (~◇~p.pp.pq )。 】在問語自身卻是無任何正面的意義可說。是以問語之為絕對假亦並不能以答語之內函為其決定因,而只在其自身之中。如此,為這樣一個莫名其妙的答語所扣的問語既不能向外落實而獲確主,亦不能向外尋求其所以為假的根由︰所有的向外落實的路全遭封閉,只有從自家身上來找尋自家的病痛。要是這一種對答之獲真實成立就僅係於問語一端之為絕對假,而答語是不足輕重的,則此答語即只是表示問語之為絕對假的顯因。在此,「鎮州蘿蔔重八斤」這一個對答正是屬於這一類命題的型式。因為在叩詢「達摩東來意」之後,會扣上這樣一句沒頭沒腦的話,鎮州蘿蔔之重不重八斤與「達摩東來意」究有什麼相干呢? 這一個答語既不是斷定「達摩東來意」之為真為假的決定因,又不是它之所以如此的充足因,亦不是窮盡其一切意義的相反建立的涵蓋因,更不是透示它的自性展現的綜攝因。以此,答語之所以如此,豈不是就表示一個莫名其妙,無理可喻,用以反顯出所扣的問語是一個大渾沌,是一句站不住的糊塗話,是決無真實可能的絕對假。倘若問者未能因此而覺察他的問語上出了大問題,還「自以為是」地去玩弄「鎮州蘿蔔重八斤」的象徵意義,那就得給他當頭一棒。棒頭之為莫名其妙,無理可喻,豈不是較之話頭來得直截了當。如果還有把住棒頭癡想的呆漢子,那就無怪禪宗大師一時性起,打他一個頭青皮黑,遍體鱗傷,教他曉得個厲害,趕緊迴轉頭去,尋找自家病痛所在。  第二節達摩東來意-問語表意方式上之自相矛盾  叩詢「達摩東來意」這一問語之為大渾沌﹐之為站不住的糊塗話﹐之為絕對性的假﹐這些都是描述詞。至於要推究這一個問語之所以能接受這些描述詞而無異議之故﹐那一定是由於其自身犯了自相矛盾的錯。因為不然的話﹐這一個問語明明白白地已經問了出來﹐那在事實上是確實地真了。這樣﹐至少在事實上不得名之為假﹐似乎它不應該再接受那些絕對假﹐大渾沌等的描述詞。所以唯有在「即因其自身之為真之中恰恰可以牽引出一個正適足以否定其自身﹐使自身為假」的情形下﹐才得成就其為大渾沌﹐大糊塗﹐絕對性的假【案此即︰「一命題如函其自身之假﹐則它是假的」(pp~pp ~p) 此假即是絕對的假﹐因自相矛盾而假。 如此﹐這一個問語之所以為大渾沌﹐絕對性的假之唯一的根本因是在自相矛盾﹐已歸確定。那末﹐進一步就得問在這一個叩詢「達摩東來意」的話頭裡作麼會形成自相矛盾呢? 這上面的可能性﹐單就一般性的對答情形而論﹐是相當多的。有的只繫於問話人的態度上的﹐譬如︰(1) 問話人辭氣不遜︰叩詢達摩東來意是從師求道的一等大事﹐態度倨傲者絕不足以承當此事。如此求道﹐適足以見其無求道之誠意。這種態度豈不是與求道之本心相違背? 就是說﹐這樣的一個問題﹐而在這樣的一個人用這樣的態度問來﹐顯得是自相矛盾。於是﹐這一個問語就含有自相矛盾的屬性。再或者是由於︰    (2) 越次而問﹐    (3) 率然而問﹐了不經心﹐    (4) 挾能相詢﹐    (5) 諂媚以從﹐    (6) 前語未了﹐更番轉詢﹐    (7) 歸而不思﹐  等等緣故的任何一種。這些都是由於問話人個人態度上而引起的糾纏﹐有的是關係於問話的人的學識能力上的﹐譬如︰   (8) 問話人學力未達﹐尚差一間︰其自身就蘊藏了不少麻煩的葛藤﹐任你怎樣明白地告訴他一個正確的答案﹐他總會把它想走了樣﹐心不由主地亦把這一個答案連人帶馬捲進葛藤中去。如此﹐這一個答案雖有客觀的明確性﹐可是遇到聽話人的主觀的了解力上﹐就轉成了一個因附於無數葛藤的上的新葛藤。這樣﹐未可與言而與之言﹐但落得一個貶損了「言」自身的價值性﹐而助長了對方以葛藤逞能的猖獗性。以此﹐但有求道之心﹐而無求道的根底﹐亦是落歸於自相矛盾。再不然﹐就由於︰(9) 問話人的根器太薄﹐能小知﹐不足以大受﹐任你如何不憚煩地詳為解說﹐他總矇矇然茫茫然不能了徹箇中密意。如此求道﹐亦是自相矛盾。亦可能是由於︰  (10) 這一個問題自身無價值︰求真理而來問一個全無價值的問題﹐這又是自相矛盾。自當不屑以答。又可能是由於︰  (11) 這句話自身的表意方式上有問題︰就是說﹐這一個問語的內函確是有價值的﹐可是它之所以為有價值就在破除純綷從這一種問語的表意方式上所透出的一種屬性。如是﹐既來求「此」﹐又沾染了「非此」﹐這亦是自相矛盾。  雖然構成一個問答中的問語之為自相矛盾的原因之可能性合這麼多﹐​​可是﹐統括說來﹐要不出以下三類︰  I.   關於問話人個人的態度﹐學力﹐根器上的問題。II.   關於這句問語自身的含義與價值上的問題。III.   關於這句問語所用以表意的方式上的問題。  現在就得討論這個特殊的問答中的問語之為自相矛盾究竟是屬於那一類型的問題。  假使是第一類型下的任何一項情形﹐那末禪宗大師之如此地扣了一句荒謬話﹐只表示否定了這一個參禪人的這樣的一種求道態度﹐或者否定了這一個參禪人現有的學識﹐或者是否定了這一個參禪人內具的根器。假使這個參禪人善自反省﹐能因此而痛改前非﹐則這一個對行之價值是在教好了一個參禪人的求道態度﹐使其勤勉好學﹐與發心向道﹐卻決不能說直接地參悟了禪機。因為這些只是求道﹐求達摩東來意的「質料因」﹐並非是「形式因」。換言之﹐這一些求道態度﹐學力﹐根器等﹐只是求道的必要條件﹐並非是充足條件︰沒有它們是決不成的﹐有了它們還是未必成。因此﹐具備了這些﹐還是不能與徹悟禪機同一化。這樣﹐這一個對答決不可能成為參悟禪機的大話頭。這與原意不合。所以我們敢斷定這一個對答是不會屬於第一類型下的任何一項情形。  如果是第二類型下的情形﹐那末禪宗大師對這問話如此地扣了﹐就表示否定了這一句問話「達摩東來意」自身的函義與價值。連求「達摩東來意」之自身函義與價值都遭否定了﹐那還談什麼參悟禪機。因為從外來的知識上﹐我們已經知道求「達摩東來意」與「參悟禪機」是同一的。依此﹐求達摩東來意之自身函義與價值既遭否定﹐那末參悟禪機又安能為確實地真? 如此﹐這一個對答之為參悟禪機的大話頭又從何談起呢? 所以這一個對答亦決不會是屬於這一類型下的情形。  假如以上的解析是沒有錯誤的話﹐那末這一個問語之為自相矛盾﹐必然地屬於第三類型下的情形。因為這一個答語之自身既為參悟禪機的大話頭﹐就應該不會在參禪人個人的態度上學力上根器上出問題﹐而應該承認這樣的一個人﹐這樣的態度﹐來問這樣的一個問題﹐那是站得住的。惟是求達摩東來意這一句話之函義所屬與價值所在﹐即在於破除這一句問話的表意方式。因此﹐求這一個「達摩東來意」﹐而出之以為這一個「達摩東來意」所必須否定之表意的方式﹐是為自相矛盾。這亦就是這一個求達摩東來意求的問語之所以為大渾沌﹐大糊塗﹐絕對的假的唯一根本因。若然﹐問話人因答話人之如此扣而能覺察個中病痛所在﹐否定其所以必須不否定者﹐則其自身豁然而契。這就是參禪機而透悟了禪機﹐求達摩東來意﹐而確實地獲得了達摩東來意。惟有如此﹐這一個對答才得稱之為徹悟禪機的大話頭。    第三節其所以為自相矛盾由於其向外執著的關連性  純粹從這句問語的表意方式上說﹐這句問語之出現﹐隱然間預先肯定了一種「向外執著」的關連性。因為﹐既如此問﹐就希望有一個明確的答案。這答案之為明確的﹐就在於確實地透現出一個或多個外在落實概念﹐好讓問話人有力地把捉住﹐從中探索與訪問達摩東來意的蹤跡。如此這一個或這一些外在的落實概與問話人之求達摩東來意的那一副願望之間﹐豈不是構成了一種對待性的關連? 至於就問話人企望那一種慨念之應願出現﹐而可以勇往直前地去把捉它﹐去推敲它的情形上所構成的閞連性說﹐那一定是向外的﹐是沾滯於落實的概念上的。在佛家﹐就稱這種關連性為「向外執著」﹐或是向外捕捉。如此﹐既如此問﹐就得肯定這種向外執著的關連性。亦可以說﹐這一個向外執著的關連性就是這種問語​​的表意方式之自性﹐而且是唯一的自性。依此﹐所謂這句問語之內函意義與問語的表意方式二者之間之為相互矛盾者﹐實就是在求達摩東來意與向外執著的關連性二者之間是相互矛盾的因此﹐這一個參禪人既來叩求「達摩東來意」﹐而卻出之以「這一種含有向外執著的關連性」的表意方式﹐豈不是說的糊塗話? 無怪乎禪宗大師要給他扣上一句乖謬話。驟然一看﹐以為來得突兀﹐細加分析﹐實是理所當然。一套上禪宗思路﹐是必然要如此扣的。這裡的意思當然不是說﹐在叩詢「達摩東來意」之後﹐必須如此這般地扣上這麼一句「鎮州蘿蔔重八斤」﹐禪宗大師也儘可以隨意地答﹐「問取露柱」﹐「庭前柏樹子」﹐「後園羊吃草」﹐等等﹐乃至於其他任何一句乖謬話﹐甚至是把塵尾抬一下﹐當頭給他一棒﹐臨面喝他一聲﹐以及其他任何一種乖謬動作﹐只要能表示出一個用以反顯出所扣的問語是自相矛盾的話即得。是以禪宗大師對付來問﹐是靈活異常﹐隨機應變。乍見是神妙莫測﹐實底是萬變不離其宗。任他答得怎樣出奇﹐總不外是透示一個莫名其妙與無理可喻而已。此所以參禪人一旦心靈竅開﹐覷破個中玄機奧﹐這些話頭就得盡行刊落。收拾頭面﹐重見大師。相對一笑﹐共證禪悅。要是參禪人如此地來叩求「達摩東來意」﹐禪宗大師不如此扣﹐卻扣上一句有意義的話﹐那末就無異於承認這個問語是站得住的。非但這個問語的內函意義是站得住的﹐而且這個問語的表意方式亦是站得住的。而且內函意義與表意方式之間至少是相一致的﹐不至於起衝突。然而事實上並不如此。由此可以斷定﹐求「達摩東來意」與「向外執著的關連性」二者的之間是必然地相互矛盾的。而且它不只與如此這般的一個向外執著相矛盾﹐而是遍與任何向外執著相矛盾﹐亦即與向外執著之自性相矛盾。  既然求達摩東來意是與向外執著之自性相矛盾﹐是以破除執著﹐東來意即獲呈現﹐留下執著﹐東來意湮沒難彰。同樣﹐否定東來意﹐向外執著之自性即告建立﹐肯定東來意﹐向外執著之自性乃遭幻滅。這種相互矛盾﹐通常有兩種可能。一種是非絕對性的相反建立﹐另一是絕對性的相反建立。前一種的相互矛盾式是說︰二者同樣地有是真是假的可能﹐只是二者既不能同真又不能同假而已。後一種相互矛盾式是說︰二者中任何一個都只能有一個屬性﹐是真的﹐就不可能再為假﹐是假的﹐亦不可能再為真。就是說﹐兩個中有了一個是真﹐另一個就是絕對假﹐有了一個是假﹐另一個就是絕對的真。不能說兩個中任何一個是會有真假兩屬性的可能性。求達摩東來意與向外執著二者間的矛盾﹐突竟是屬於那一種呢? 若是前者﹐則求東來意與向外執著二者當該是等量齊觀的﹐彼此均有真實的可能。既可以掃蕩著以顯東來意﹐亦可以拉掉東來意以成就執著。這樣﹐佛家又何必厚此薄彼﹐對「東來意」志求必伸﹐對「執著」力加破除呢? 因為孰為必真﹐孰為必假﹐亦無從斷定。這一個答亦不能妄自尊大地稱為參悟禪機的大話頭。這顯然與禪宗的思路不合。是以﹐二者之為矛盾﹐必是絕對性的相反建立。又因為這一個對答是參悟禪機的大話頭﹐所以求達摩東來意是絕對的真實﹐向外執著之自性是絕對的虛妄。      第四節 無意義的對答是必然的  以上的解析﹐是從這一個叩詢「達摩東來意」的對答之為參悟禪機的大話頭上﹐來剖示禪宗大師之所以作如此的話頭﹐在思想進路上所必須函具的幾個重要論斷。而這些論斷統括說來﹐就是  (1) 禪宗大師之所以會在叩詢「達摩東來意」的問語之後﹐如此沒有頭沒腦地扣上一句莫名其妙的話頭者﹐只是表示用以反顯出所扣的這一個問語是一個站不住的糊塗話  (2) 這一個問語之所以會站不住的糊塗話者﹐只因為這句問語的內函﹐求東來意﹐與這句問語的表意方式所透示的向外執著的關連性是絕對地相互矛盾的。而且求東來意是絕對地真實﹐是以求東來意之道﹐並不在遠﹐即在破除這一種向外執著的閞連性。執著一經破除﹐東來意立獲全體呈現。  假設這兩個論斷無錯誤﹐而且即以這兩個論斷為首出概念﹐那末我們往往很容易作如此想︰參禪人既如此地來問了﹐禪宗大師又何苦故弄玄虛﹐如此地採用無意義的命題來答話呢? 答上一句悠天勿地的乖謬話﹐害得參禪人一時摸不著頭腦﹐四面碰壁﹐多走不少黑巷子路。為什麼不直接明白告訴他︰(1) 這一句問語是一個站不住的糊塗話﹔或者是說(2) 達摩東來意即在掃蕩執著上才獲透路。這樣﹐對於東來意之闡揚﹐豈不是更直接而確當嗎? 實際上﹐大謬不然。這兩種答法貌似直接而確當﹐實是既不必要又不可能的答法。其理由如下述。  假使改用上述第一種答法﹐即﹐明白地告訴參禪人這一句問語是一句站不住的糊塗話﹐那末﹐這一句問語之為糊塗話的決定因即掛搭在這一個如此答法的答語之上。如是﹐這一個參禪人必是緊隨不捨地進一步來盤問這一個問語之所以為糊塗話之故。禪宗大師當不憚煩地再與他說。可是任憑說得如何明白詳盡﹐參禪人總是還可以無饜地問下去的。因為參禪人之來叩問「達摩東來意」的願望是在求道成佛﹐是在覿體承當﹐全是工夫中事。非可如我輩局外人只著眼於理論上的探討﹐拘拘於以辨解鋪隅為事。在他們﹐不歸到身心上﹐他們的求東來意的問題總是放不下來的。唯有掃盡言詮﹐歸於身證﹐才能平實地全體放下。因之﹐禪宗大師任如何說﹐總是隔﹐總是不能了結叩詢「達摩東來意」這個公案﹐而是徒然增添了一些終究須遭遮撥的法執。以此﹐禪宗大師之如此樣答法﹐是不必要的。非但此也﹐這種答法的毛病不僅是白繞圈子而已﹐而且是牴觸了佛家的宗趣。蓋如此樣答了﹐就形成為有意義命題的對答。問語之為假﹐是由一答語之如此樣斷定。而這一個答語之所以如此樣斷定者又是由於另一個或另一些如何如何的緣故。而這一些如何如何的緣故之所以為如何如何者﹐又是由於另一個或另一些如何如何的緣故。依此類推﹐乃至無窮。這樣﹐就無異承認這一句問語的表意方式是站得住的﹐是可以與「東來意」相一致的。依照禪宗的思想進路上說﹐這豈不是大矛盾? 是以﹐如此答來﹐但為多添幾句糊塗話﹐是與叩詢「達摩東來意」這一個問語載在同一條般上的糊塗話。未能自了﹐焉能了他。就其為破妄顯真透示東來意的立場說﹐這是不可能的。同樣﹐改用上述第二種答法的結局﹐亦歸如此。就是正面地告訴參禪人﹐東來意之呈現即在破除執著。如此﹐這一個答語是自足無待地真﹐絕對地真。至於問語之為如何﹐對於這一個答語之為真﹐是並無絲毫影響的。這樣的對答就歸屬於含有絕對性的有意義命題類型的對答。可是這種答案亦同樣地只能滿足局外人的辨解上的要求﹐而不能滿足個中參禪人參禪證道的願望。因為它終究只是一種言詮而已。以此﹐亦只是一個多餘的須被割除的贅疣﹐不必要的法執。再者﹐禪宗大師如此說了﹐就無異承認東來意是可以向外落實的﹐是可以整個地轉成為外在的落實的概念﹐而與參禪人之求東來意的那一副意望之間是可以構成對待性的關連的。這樣﹐向外執著的關連性﹐豈不是又可以站得住了? 從禪宗的思想進路上說﹐這樣的答法亦是一句自相矛盾的糊塗話。既是糊塗話﹐怎麼會可以承當破妄顯真的大事? 以此﹐這種答法非但不必要﹐而亦是不可能。  至於就無意義命題的方式來應答﹐在叩詢「東來意」之後﹐給他扣上一句乖謬話。如此﹐向外執著之念一起﹐即遭打掉﹐再起再撥﹐終至於向外奔竄的路全遭封閉。求東來意﹐在外既是全無掛搭處﹐是以只有打自家身心上來﹐細下體認﹐一旦豁然開朗﹐立地肉身成佛。非如是﹐不足以了斷向外執著的糾纏﹐非如此﹐不足以啟示反身自證的密意。此所以禪宗自稱「不立文字﹐不著言詮﹐密意難宣﹐但憑心傳」。而我們亦敢依此斷定禪宗的棒喝是闡揚「東來意」最直接最當的大手法。  最後﹐我們還有一點須待交代明白﹐就是禪宗既不許立文字著言詮﹐而我們卻說瞭如許話語﹐這豈是禪宗所能認許的? 誠然﹐在禪宗當是作如是觀。可是我們如此樣說﹐並不是為了參禪證佛﹐而是只負責以邏輯性的辨解來剖示禪宗的參禪證佛的​​思想進路。即是﹐我們的話並不是套在禪宗的參禪證佛的​​思想路數中說的﹐而是禪宗的思想路數套在我們的話中說的。以此﹐在他固然是不許我如此說﹐在我卻可以如此地說他。我們之所以如此說者﹐即在﹐我們是以邏輯的辨解為首先建立的概念﹐並不是以成佛證禪悅為首出的概念。至於邏輯性的辨解究竟是否可以先成佛證譕禪悅的概念而建立﹐對於這問題﹐茲姑不論。  牟宗三《理則學》,正中書局,中華民國84年10月初版12刷,中華民國60年12月台初版

'The Sound of the One Hand'巴壺天著《禪骨詩心集》林義正編;童元方 《為彼此的鄉愁》引詩

$
0
0






'The Sound of the One Hand'
Ancient Mysteries (Sort of) Revealed

BY MEGAN VOLPERT


27 February 2017
CAN A RELIGIOUS TEXT BE REVOLUTIONARY IF IT'S ALSO INSCRUTABLE?


THE SOUND OF THE ONE HAND: 281 ZEN KOANS WITH ANSWERS
YOEL HOFFMANN
(NYRB CLASSICS)
US: DEC 2016


AMAZON


The Sound of the One Hand is a subversive book. Its very existence is controversial. If you want to become a Zen Buddhist monk, you’ve got to spend between one and five years in a monastery learning from the masters. The study of Zen is a highly complicated endeavor that for centuries has been accomplished solely through direct one-on-one conversation with one’s master. You can take notes, but these notes are extremely private and not to be shared.


In 1916, a student of Zen published a set of these notes, which represent basically the entire complicated curriculum map of Zen Buddhism. This process of how an aspiring monk would be questioned by an elder master through koans was a closely guarded secret; the nearest Western equivalent might be the release of the Church of Scientology’s byzantine map of all the requirements for its levels of spiritual ascendancy, although Scientology is a very young American cult compared to the thousand years that Buddhism has been in comparatively respectable circulation.
When the manuscript by an unknown authors was first published in Japan, it went by the title of A Critique of Present-day Pseudo-Zen, strong words from someone who had clearly graduated to the status of master but was simultaneously unsatisfied with the loose, more rock star, modern Zen pedagogies that began to proliferate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is critic was hoping to restore a sense of accountability to 300 or more years prior, to the proper ancient way of educating subsequent generations of monks, and knew he would be considered a sort of whistleblower.
Of necessity then, the manuscript was published under a pseudonym, Hau Hoo. In English, that’s “The Arch-Destroyer of the Existent Order”, and indeed, that’s how the book was greeted. In the last hundred years or so, those interested in Judaism have often sought to augment their own spiritual practice with elements of Buddhism. In 1975, this yielded a Hebrew translation of The Sound of One Hand by Yoel Hoffman. In 2016, Hoffman additionally provided this English translation.
That alone is quite a bit to think about. But now, why might someone read this book? Without the aid of direct instruction from a master, there’s simply no way that the text itself contains enough wisdom to carry forward a novice’s quest to advance far along the path of Zen. If this book cannot produce a master of Zen, who else might want to read it or what else might it accomplish? This is where we must examine the contents of its four parts, which are each meant to serve a distinct purpose.
Part One contains two differing translations of the two most important koans, the sound of the one hand and the nature of mu. The sound of the one hand is essentially a proof of what Westerners might call transcendentalism, or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all things. Mu is nothingness, or emptiness, or death. These are not one-question-one-answer koans, but an extended meditation that digs increasingly deeply on the concepts of the one hand and mu as the master proceeds.
The two slightly different but generally parallel methods of questioning come from the Inzan School and the Takuju School, which Westerners might think of along the lines of differing sects of Christianity, like Presbyterians and Baptists. Monks raised in one school do not necessarily agree with those of another school, and so examining the most essential two koans side by side from two schools may be valuable to get a feel for the concreteness of these differences.
For example, Inzan says, “It’s said that if one hears the sound of the one hand, one becomes a Buddha. Well then, how will you do it?” But Tajuku says, “If you’ve heard the sound of the one hand, can you be absolutely delivered from life and death, or can’t you?” These questions have the same answer, but their differences in tone and even in instructional content are hardly insignificant.
Part Two contains miscellaneous koans. Frankly, I found this part quite useless. Based on the half dozen Eastern philosophy courses I took as an undergrad and the half dozen books on Buddhism I’ve read since then, I was not able to make anything but the barest sense of the meanings behind these koans. Here are two random examples from page 45:
15. Master: Without using your hands, make this old monk get up.
Answer: “Ahhh.” With heavy sigh, the pupil imitates an old man getting up.
18. Master: In the middle of a duck egg, grind the tea mill.
Answer: The pupil walks in a circle around the room.
The idea of koan 15 is that the pupil and master are one, so making the master get up is free to mean that the pupil can get up. No hands are required. The idea behind koan 18 may be similar, in that the room is meant to be of one interchangeable piece with the tea mill and the duck egg, so grinding the tea mill is free to mean that the pupil can circle the room. No actual tea mill or duck egg is required.
But do the duck egg and the tea mill have a special significance? Why not a chicken egg? Why not a pepper mill? Can this lesson be given outdoors, or must it be contained within a room? I have no clue. I am untrained in the details and this book is not interested in providing commentary on the humor here, or the rules and procedures that govern these answers, or their cultural context. Does it matter when the master references Kyoto instead of some other city? Must the mountain always be Fuji? Western readers likely won’t have an instinctive connection to the symbolism or baggage of many specific references in these koans, which necessarily limits their instructive power.
Part Three contains 144 more well-known, standard koans. For example, the world is a grain of rice, the mind as it is, use the air as paper, and which one is real. These koans tend to be a little longer in form and somewhat more oriented toward story-telling in their scope. This section reads more like mythology, where the meanings may generally be discerned with more ease than in the second section.
Part Four provides notes and commentary on the previous three sections. Here are the notes on koans 15 through 18 from above:
The pupil disregards the condition of ‘not using hands’ and simply refers to his or the master’s ‘getting up.’ He disregards ‘Mt. Fuji’ and simply ‘walks’; he cannot ‘grind a mill in a duck egg’ but he can do the grinding. The four questions are of the same pattern—demanding an action yet posing an absurd condition. The pupil performs only the desired action. Through the immediacy of his response, he makes the absurdities vanish” (202).
What?! This explanation poses perhaps just as many questions as it answers. Monks may spend their entire lives in conversational contemplation of the wisdom contained within these 300 pages. Serious English-speaking practitioners in the West will no doubt be pleased by this written companion to their formal study. I found some value, some interest or insight, some Zen surrealism as I turned each page. The Sound of the One Hand is filled with answers—just not easy ones.

THE SOUND OF THE ONE HAND: 281 ZEN KOANS WITH ANSWERS




我的好友吳國精先生與童元方教授事舊識, 我很喜歡他輔仁大學註冊時,童元方代替感冒的妹妹來註冊.....好幾十年之後,吳先生在新竹請客:陳之藩和童元方。
2013年歲末,童教授的兒子要到我的住處附近的"女巫店"開唱,吳先生趁機來台北,請我們一群朋友大快朵頤;他知道我與東海的關係,託我辦事.......。
2016.12.3,我又有機會聽童元方教授主持的會議,共同參加大會的晚餐,她坐在我隔座,所以可以多談。
簡單地說說此次"會談"的部分故事:首先,談台中學者的交遊圈,必須包括孫立人將軍的部屬:東海的柳作梅教授、童元方的父親 (北京大學畢業) ......
童教授談與天下文化出版公司的緣分。
他也談五月初爾雅出版社的餐會:客人有白先勇和廖先生等。
他不認識的簡白兄邀她寫中國時報"三少四壯"專欄......
我與談談近日的開課和她的腰傷......
我在會議之後想起幾月前為了童元方 在《為彼此的鄉愁》引巴壺天的詩的"異文",忙了一陣,如今可以當面請教,她的答覆大出我意外
2016.12.3
鍾漢清: 請問童元方老師, 您在《為彼此的鄉愁》中引巴壺天的詩,根據的是哪一版本?

童元方 :這是陳之藩先生曾背給我聽的詩,我們都很喜歡。我請陳先生再背誦,我挑出"窗外薄陰非日暮,池邊吟詩與花開。"當《為彼此的鄉愁》的"部分"之引詩......。 (讀者或許知道童教授的第一本書:《一樣花開︰哈佛十年散記》,(台北:爾雅出版社,1996年);我認為這本書個章蘊釀久,都很可觀。同教授笑說:"你是說,我近年的書不夠好?",我說,冤枉啦,我迷信作家的第一本書!

!!!!!

2016.9.19
林老師:請問出處?
"窗外薄陰非日暮,池邊吟詩與花開。"--巴壺天的詩 出自童元方《為彼此的鄉愁》(香港:牛津,2005,頁126)。
~~~2016.9.19
林義正 此乃巴師早年詩稿《亦廬賸稿》中「辛卯上巳臺北賓館禊集得杯字」詩中的句子。原詩作於1951年,「萬變猶存此海隈,不然無地著吾哀;未孤氣類仍成世,已醉玄言那待杯;簾外輕陰非日暮,池邊吟思與花開;來年可有西流水,一為神州祓劫灰。」今收入《禪骨詩心集》(台北:東大1988.9 ),頁265。按童元方所引詩句與原稿有些出入,但「吟思」恐是「吟詩」之訛,出版時未校出,依詩意當作「吟詩」。
Hanching Chung 林老師,三民版《禪骨詩心集》只有181頁。何來265頁?......頁173找到!
林義正 我引用的是初版,直排大字版,全274頁。若橫排,則頁碼已改移了。
Hanching Chung 了解:還有薄陰與輕陰
林義正 簾外與窗外的差異。
Hanching Chung 童元方似乎特別注意"花開",他的第一本書書名似為"一樣花開"。


~~~~~

此次翻巴壺天著《禪骨詩心集》,注意到有《魯拜集》第29、第68兩首的翻譯和譯註 (略),頁175


XXIX 
Into this Universe, and Why not knowing 
Nor Whence, like Water willy-nilly flowing; 
And out of it, as Wind along the Waste, 
I know not Whither, willy-nilly blowing. 

墜地如水流,自家主難作;未知何從來,亦未悉何故。去時如風吹,欲住不得住;吹過荒漠間,知復向甚處?

LXVIII 
We are no other than a moving row 
Of Magic Shadow-shapes that come and go 
Round with the Sun-illumined Lantern held 
In Midnight by the Master of the Show; 

宇宙魔燈耳,其焰為晴曦;吾儕僅一隊,燈上幻影兒,憧憧來與往,但繞燈焰馳;而燈復有主,中夜持戲之。

http://classics.mit.edu/Khayyam/rubaiyat.html
The Rubaiyat 
By Omar Khayyam



2016.7.23
林義正:"師常言作品問世,在精不必多......." (頁180)
讀東海時1971-75,聽過巴壺天 (1905-1987)老師名字,也知道他教禪學相關科目。
今天CBETA會後,從台北中山堂附近走往二二八公園,我提議到桃源街吃牛肉麵,台大退休的林義正老師說,要將胃口留給家人,所以我們邊走邊物色商家......過重慶南路,聊許多買書的經驗、故事,提到三民書店,他堅持要過去那兒,買一本他為恩師編的書《骨詩心集》送我: (我們登了4樓層,一些協商,才買到):
巴壺天著《禪骨詩心集》林義正編,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88,1990再刷,2004年2版
這本書有意思,林老師說,從直排改成橫排,他不知道,有點生氣。
最有意思的是,我發現書內一張貼紙,蓋印,文曰:
"本書中任何違反一個中國原則
 的立場和內容詞句一律不予承認"

我跟林老師說,此書可能從中國旅行歸來。
林老師再扉頁提了:"漢清同道存念。" 真的非常感謝。

Another Country (film)

$
0
0

昨天無意中看了此部電影。因為沒從頭看起,所以不知道此英國片片名。
今天憑著幾個英文字,找出Wikipedia 此片的說明

Another Country (fil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other_Country_(film),

看了其英、中、文版,很有意思:

英文版解釋片名出處最詳盡*,日文版次之,中文版沒解釋:同窗之愛》(英語:Another Country,可能是80年代電影上映之片名),此次電影片名改成8個字,難記。

Title[edit]

The title refers not only to Soviet Russia, which is the "other country" Bennett turns to in the end, but it can be seen to take on a number of different meanings and connotations. It could be a reference to the first line of the second (or third, depending on the version) stanza of the hymn I Vow to Thee, My Country, which is sung in both the play and film, as well as referring to the fact that English public school life in the 1930s was indeed very much like "another country". In the hymn, the other country referred to is Heaven (or the Kingdom of Heaven), although this allusion does not appear to relate to the film in any way.


アナザー・カントリー』(Another Country[1]は、1981年初演のジュリアン・ミッチェル英語版舞台劇およびそれを原作とする1984年イギリスのドラマ映画。1930年代イングランドの全寮制のパブリックスクールを舞台に、同性愛共産主義に傾倒していくエリート学生たちを描いている。主人公ガイ・ベネットは、実在のスパイ「ケンブリッジ・ファイヴ」のメンバーの1人だったガイ・バージェス英語版をモデルにしている[2]
第37回カンヌ国際映画祭芸術貢献賞受賞。



  1. ^ タイトルはイギリスの外交官セシル・スプリング・ライス英語版の詩「我は汝に誓う、我が祖国よ」の第3連「I Vow to Thee, My Country」から採られている。グスターヴ・ホルストの「「惑星」の「木星」」に合せて、この詩が歌われるイギリスの愛国歌の一つ。

中文版故事很詳細。可不懂得英國私校中House之意義,只翻譯成宿舍。對於兩位高年級特優生的God,翻譯成"舍神"。




The Nun by Denis Diderot

$
0
0
La Religieuse 2013 Poster.jpg
French theatrical release poster

The Nun (FrenchLa Religieuse) is a 2013 French drama film directed by Guillaume Nicloux. It is based on the 18th-century novel La Religieuse by French writer Denis Diderot. The film premiered in competition at the 63rd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2] It received two nominations at the 4th Magritte Awards, winning Best Actress for Pauline Étienne,[3] and a nomination at the 39th César Awards.[4]

Plot[edit]

The young Suzanne Simonin is forced by her parents to become a nun. She learns that as an illegitimate child, she is supposed to atone for her mother’s sin. Her abbess treats her nicely but when she dies and another takes her place, Suzanne considers breaking her vows. Due to the maltreatment she undergoes, she is thrown into a world of punishment. It is not until a friend gives Suzanne some hope that she may not have to remain a nun forever that Suzanne's punishment does ease up.
香港修辱
情慾修道院》(法語:La Religieuse德語Die Nonne英語:The Nun),在2013年,由紀洛姆.尼克樂執導的法國劇情片,也是自從1966年最為爭議性禁播片[1]
主演為二位樣子甜美的寶蓮.艾特妮露薏絲.寶歌和歐洲影后的伊莎貝·雨蓓
它獲得第63屆柏林電影節提名[2],以及第4屆梅格奬2項提名[3]

故事[編輯]

1760年的法國,私生女施素珊遭家人離棄。他們無視素珊的意願,執意把她送往修道院,為母親贖罪。
~~~~



Victoria's Secrets (2000)

Director:

 

二本《陳省身文選》《陳省身文選:傳記、通俗演講及其他》:Taking the Long View: The Life of Shiing-shen Chern

$
0
0
No meeting,No Plan , Do the Work. -----陳省身管理數學研究所的風格
山長水遠,Taking the long view,-------陳省身的一生
這記録片,是陳省身過世之後才做的,由Simon Foundation 贊助
他本人沒有看過。奇怪的是,其中有楊振寧、朱經武、田剛----,但沒有丘成桐!
又,記錄片中沒有提到陳省身初入南開的老師「姜立夫」,陳先生在個人寫的回憶錄裡面,有特別感念姜立夫「一個人的數學系」.
姜立夫,在1949將中研院數學所的圖書搬至台灣,
之後回去大陸。在中共建政之後,留在大陸的中研院第一屆院士之中,少數沒有成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的人。可能因為:政治不正確、華羅庚的排擠。





 二本《陳省身文選》基本相同
聯經本後出版稍微改善/豐富


幾年前 陳先生在南開過世 他不會料到台灣海峽是"一邊一國"....當然 可能只有數學無國界....可以"獨自"做學問



南方周末:一生只做一件事
來源: 南開新聞網  發稿時間: 2011-09-28 17:12

  □本報駐京記者南香紅
  人生選擇只有一個方向
  陳省身基本上是個少年天才。
  他只上過一天小學。8歲那年,陳省身才去浙江秀水縣城今嘉興市裡的縣立小學上學。可那天下午放學時,不知什麼緣故,老師卻用戒尺挨個打學生的手心。陳省身雖然因為老實沒挨打,可這件事卻對他刺激太大,從此便不肯再邁進小學校門一步。第二年他考入中學,4年中學之後,於15歲考入南開大學理學院本科。
  在南開,陳省身先生做出主修數學的第一次選擇。一方面是因為他的數學能力一向比較好,另一方面則是由於他上第一堂化學實驗課,在吹玻璃管時手足無措,而助教又是嚴厲著名、外號叫“趙老虎”的。從此他對理化充滿畏懼。看來每考數學“必是王牌”的他,是為數學而準備的。
  陳省身19歲時考入清華大學讀碩士。在清華時的陳省身,對微分幾何充滿了嚮往,但未曾入門。“那時候的心情,是遠望著一座美麗的高山,還不知如何可以攀登。”
  陳省身聽了德國漢堡大學數學家W.布拉施克的“微分幾何的拓樸問題”,決定去漢堡讀書。當時美國退還了庾子賠款的餘額,用此款資助的學子是要到美國讀書的,而且當時的許多留學生一般也都願意去美國,但陳省身認為,讀數學必須去德國。這是他又一次主動的選擇。在他的堅持和前輩的幫助下,最後終於如願以償。
  漢堡道路的選擇使他有幸接觸了布拉施克、E.凱勒、E.嘉當等世界最偉大的數學家的思想和學術。
  在漢堡大學開設嘉當-凱勒定理討論班時,一開始幾乎所有的人都來了,但因為艱澀難懂,最後只剩下陳省身一個人,就在那時他懂得了嘉當的魅力。
  1936年,陳省身的公費期滿,接到清華的聘約,但他決定去巴黎跟嘉當先生工作一年。“這對於我在數學上的研究發展來說確是決定性的一年。”
  決定性的一年
  1937年陳省身回到國內,正值抗日戰爭爆發,戰爭幾乎會影響和改變每個人的命運,但是戰爭卻沒有影響陳省身的數學方向。
  陳省身隨西南聯大南遷。“設備圖書什麼都沒有,條件差,也沒房子,記得我和華羅庚、王信忠先生擠在一個房間,因為地方小,連箱子裡的一點書都不願意打開。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裡,也能做出成績來。”
  陳省身在昆明的煤油燈下寫出的兩篇文章,發表在普林斯頓大學與高級研究所合辦的刊物《數學紀事》上,數學家H.外爾和A.韋伊認為陳省身的研究工作達到了“優異數學水準”。遂極力促成陳省身來普林斯頓。他們認為陳省身是“迄今所注意到的最有前途的中國數學家”。
  雖然美國捲入戰爭,但普林斯頓卻因戰爭得福,愛因斯坦、馮.諾依曼、E.諾特等因猶太人或與猶太人有關的受迫害科學家的加盟,使普林斯頓取代歐洲而成為世界數學中心。
  陳省身決定從昆明前往美國的普林斯頓。那時的整個世界都陷入大戰中,去美國的途徑是從昆明飛印度,然後再坐船經過大西洋到達,但是“想到德國潛水艇的活躍,這條路自然有相當危險,但我決心赴美,不顧一切困難”。這一次的離別,陳省身甚至無法先回上海和妻子幼兒告別。陳省身選擇了乘坐美國飛虎隊的軍用飛機走西線前往美國。就算是乘坐軍用飛機也是非常艱難的旅行。軍用飛機每到一個空軍基地,乘坐者就要在基地的房子住下,然後拿一個條子看佈告,有自己的名字,就繼續往前飛一段。這樣,經印度、中非、南大西洋、巴西到達美國。前後用了一個星期,陳省身終於到達美國。
  1943年,無疑是陳省身一鳴驚人的一年。這一年,32歲的陳省身在美國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完成了關於高斯-博內公式的簡單內蘊證明,這篇論文被譽為數學史上劃時代的論文,這是陳省身一生中最重要的數學工作,因此,他後來被國際數學界尊稱為“微分幾何之父”。
  我得力於吾國兩名成語自勵,即'日新日日新'的精神和登峰造極的追求。”陳省身說。
  一片安靜的天地
  陳省身在一篇文章寫了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和夫人去參觀羅漢塔,看著看著突發感慨:“無論數學做得怎樣好,頂多是做個羅漢。菩薩大家都知道他的名字,羅漢誰也不知道那個是哪個人。所以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他認為數學的菩薩是黎曼和龐加萊。黎曼不斷地開拓了數學的空間,龐加萊把數學的平面和空間推廣到了N維,因為有了這兩位,其他人的工作只能是“羅漢”。
  名利從來不是陳省身的追求。“我讀數學沒有什麼雄心,我只是想懂得數學,如果一個人的目的是名利,數學不是一條捷徑。”陳省身說自己做學問從來不趕最時髦,不搶熱門。他不喜歡奧斯卡獲獎影片《美麗心靈》講述的數學家納什的故事,他說他和納什很熟悉,但他和納什完全不一樣。“他是個怪人,他的數學是很好的,但他始終要做難題,想做難題出名,最後做得一塌糊塗。”
  “數學沒有諾貝爾獎是一件幸事。”陳省身說過,數學有很多簡單而困難的問題。這些問題使人廢寢忘食,多年或經年不決,一旦發現了光明,其快樂是不可形容的。“這是一片安靜的天地,沒有大獎,也是一個平等的世界。”
  1984年陳省身出任了南開大學數學所所長。他在給南開大學副校長胡國華的信中描述他心中的數學殿堂:有一個供人隨意起坐的房間,人們在這可以隨意討論;研究室的三面牆都要是高品質的黑板,人們可在上面隨便地演算;要有圖書室。
  “要在國內成立一個基地,培養第一流的數學人才。那基地需有一流的設備,友善的空氣。使人工作其中,覺得快樂。”
  數學之美
  陳省身說,自己一生只會做一件事,就是數學。天下美妙的事件不多,數學就是這樣美妙的事之一。
  在陳省身92歲的時候,他自費製作了一些挂歷,向公眾普及數學知識,這本挂歷的名字就叫做“數學之美”。
  1975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讀懂了陳省身-韋伊定理,他感到“真的有觸電的感覺”。而且還不止於此,“還有更深的,更觸及心靈深處的地方:到頭來,忽然間領悟到,客觀的宇宙奧秘與純粹用優美這一價值觀念發展出來的數學觀念竟然完全吻合,那真是令人感到悚然。這種感受恐怕和最高的宗教感是相同的吧”。
  讓楊振寧感到驚異的是他和陳省身在不同的領域裡研究了20多年,最終竟然“天下歸一”。楊馬上開著車到陳的寓所,“我們談了很久,談到朋友、親人及中國”並提出了一個迷惑他的問題:數學家為什麼會憑空夢想出這些概念?
  陳省身回答:“不,不。這些概念不是夢想出來的,它們是自然的,也是實在的。”
  他的數學和生活混在一起無法分開。“有人問我,每天工作多少小時?沒法子說,我一直在想。”
  也許是因為深切體會到了數學之美,陳省身擁有一個幾乎完美的人生。從20多歲入數學之門直到93歲去世,他的腦子像一架機器一樣一直為數學運算了70多年。
  本文打引號部分出自《陳省身文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參考《陳省身傳》,張奠宙、王善平著特此致謝



《陳省身文選:傳記通俗演講及其他》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

前言
1傳記
2兩位老師的教學工作
3在國際數學大會的報告
4其他報告
5書序288
6展望304
附錄
人名索引
編後記


陳省身 1987年在新竹清華講我的若干數學生涯
講1930年代北京的學生的一個說法:
北大有胡適之 清華有體育館"
----《陳省身文選

  • 作者:陳省身/著
  •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頁56
  • 出版日期:1993年
這是一本數學家談數學的文選,是一本以通俗文字討論專業問題的文集。「傳記」部分評述作者學術生涯及師友交遊的情形,生動的刻劃一代數學大師從誕生到 圓熟的心路歷程;「通俗」演講則以微分幾何為中心,深入淺出的介紹二十世紀幾何學的研究趨勢與成果,並指出日後努力的方向。前輩學者期許中國成為數學大國 的心情,溢乎言表。全書兼具科學、人文、教育及史料價值,從事數學研究與教學者,固然受用匪淺;當作成功者的傳記來看,亦無不可。


作者/譯者/編者.簡介
中國最著名的大數學家陳省身教授,1911年10月26日誕生於浙江省嘉興縣。 15歲入天津南開大學數學系,23歲留德,25歲得博士,即從法國大數學家嘉當(Cartan)遊。陳先生才高八斗,文旌所至,世界數壇為之震動。陳先生 傳世文章百餘篇,美國博士弟子41人,國人如楊振寧、王浩、吳文俊、丘成桐等皆受教。先生流風廣被,當今中國數學家可謂人人受惠。先生復有長才,各方殷望 借重,因此先後創始了中研究數學所、柏克萊數學所、南開大學數學所。  陳先生性格淡泊,也以此教人,平生得獎無數,如沃爾夫國際大獎等,也不以為意。一 代大數學家,高山仰止,不僅是經師而且是人師。



陳省身教授的講話
諸位朋友們:
今天很高興來參加薑先生一百週年紀念會。 到此地對於我來講有非常多的感慨,因為我頭一次上姜先生的課是1927年,那時候我在讀南開大學二年級,姜先生剛巧到廈門大學請假一年回到南開,我想我上的課是高等微積分。 我們今天看見這麼多的人參加這個紀念會,中國有這樣大的數學隊伍,而我當時在南開的時候,我和吳先生是同班,我們班上學數學的學生只有五個人。 我今天看見了王端馴女士,她比我高一年,她也是南開數學系的,我想她這班念數學的人大概只有一兩個。 所以我完全同意吳先生所說的話,中國在六十多年以來有非常大的進步。 姜先生一向對於我的學業很注意,並且待我很好,我上了他一年課之後,就做了南開大學數學系的助手,替姜先生改卷子。 他那時一個星期三堂課,每堂課都有習題,每堂課都要改卷子。 我一個月拿十塊錢,工資是十塊錢,非常快活。 剛才講姜先生的業績,他是中國近代數學非常重要的創始人。 因此,南開數學系在中國近代數學發展中起了一個很大的作用,大部分都是姜先生的功勞。 他的業績吳先生剛才已經講得很詳細了。 我特別願意講一講吳先生所提的第五點。 我想我們紀念姜先生,對於姜先生最可以敬愛佩服的,是他的為人和他的道德。 在我做學生的時候,一九二九年,胡適先生曾有篇文章。 我是十分敬仰胡適先生的。 他的話我大多都同意(不過這個就不提了),至少這篇文章,他講中國有兩位現代聖人,一位是張元濟先生,他當時是上海商務印書館的總編輯,是戊戌維新的參加者。 因此他丟了官,後來對於中國的教育文化做了很重要的工作,尤其是商務印書館的工作。 第二位是姜立夫先生。 他所提的現代兩位聖人中,姜立夫先生是其中的一位。 姜先生最大的好處,剛才吳先生已經提過了,是他的公正、無私,對於許多事情他邪正分別得很清楚,但是他不大表示。 有時候他是比較內向的一個人,但對於是與不是,他的界限看得非常分明。 因為這個原因,國內科學界、教育界信任他。 所以在很多年的時間裡,姜先生是中國數學界最主要的領袖,國家關於數學的許多大政方針都是姜先生在領頭。 姜先生是一個很儉樸的人,我們當時上課,我不大注意人的衣著,不過姜立夫先生西服褲的底腳離地面很遠,就是說完全是件不時髦的老西服。 在這點上我更同情他,因為我那時的同學,像吳大任他們都穿西服褲。 我是唯一的男學生不穿西服褲的。 你們知道我那時候的褲子是媽媽做的,一摺拿帶子一捆。 我也不抗議,從小起就這麼一捆,沒有理由要改,所以這一點我很同情他。 我覺得姜先生處事哲學是要做一個平凡的人,他就是要平平凡凡守住他的崗位,在南大做這個數學“舞台”,教了學生把戲唱起來,所以他所做的就是在他的崗上,把事情踏踏實實做好。 我想在當今這個時代,這點是很要緊的。 對於現代的中國是很有眼光的思想。 我個人總想,如果我們現在每個人都守住這個信條,自己就是個平凡的人,把本份的事情做好,中國就有希望了。 我想每個人把本分的事情做好了,中國就有希望了。 我也沒什麼別的話講。 今天大家都很高興,謝謝大家! (根據錄音整理)
1989.10.16





William Morris, His Life, Work and Friends By Philip Henderson1967;E.P. Thompson: William Morris (1959)

$
0
0

William Morris: Romantic to Revolutionary (Spectre): E. P. Thompson ...

https://www.amazon.com/William-Morris-Romantic-Revolutionary.../1604862432
This biographical study is a window into 19th-century British society and the life of William Morris—the great craftsman, architect, designer, poet, and writer—who ...

William Morris: Romantic To Revolutionary, By EP Thompson

www.independent.co.uk › Culture › Books › Reviews
May 6, 2010 - Book Of A Lifetime: William Morris: Romantic To Revolutionary, By EP Thompson. By Sheila Rowbotham; Thursday 6 May 2010 ...

E.P. Thompson: William Morris (1959) - Marxists Internet Archive

https://www.marxists.org/archive/thompson-ep/1959/william-morris.htm
Jul 23, 2010 - A lecture to the Williams Morris Society, 1959. First published in Persons and Polemics, Historical Essays by E.P. Thompson, Merlin Press 1994 ...


~~~~~
William Morris, His Life, Work and Friends By Philip Henderson (Thames and Hudson* 1967, 63s; Pelican Books**, 1973, 90p) Arts and artist Series
喜歡有"Friends"的副書名。
*First U.S. edition. With 82 black-and-white illustrations and 8 plates in color. xvi , 388 pages. patterned paper-covered boards, dust jacket.. thick 8vo..

  • Hardcover: 388 pages
  • Publisher: Thames & Hudson London; First edition (1967)
  • Language: English
  • ASIN: B0000CNODT
  • Product Dimensions: 9.3 x 6.3 x 2 inches

**22幅黑白,內文463頁

書評:

William Morris, His Life, Work and Friends Philip Henderson (Thames ...

archive.spectator.co.uk/article/.../william-morris-his-life-work-and-friends-philip-he

William Morris, His Life, Work and Friends Philip Henderson (Thames and Hudson 63s) Rarely is a reviewer given any book which is such a delight to hold and ...


William Morris: Romantic to Revolutionary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sbn=1604862432
E. P. Thompson - 2011 - ‎Biography & Autobiography
See especially Philip HendersonWilliam Morris: His Life, Work and Friends (1967; Penguin edition 1973), pp. 105-12 (Taylor) and pp. 193-5 (letters to Wardle ...


蒙田,生活者。 Sarah Bakewell:How to Live: Or A Life of Montaigne in One Question and Twenty Attempts at an Answer

$
0
0
Sarah Bakewell這本暢銷作品吧
----------
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
How to Live: Or A Life of Montaigne in One Question and Twenty Attempts at an Answer
作者: 莎拉.貝克威爾 
 原文作者:Sarah Bakewell
美國國家書評獎傳記類首獎
  英國柯斯達傳記獎入圍、庫伯獎首獎等多座大獎肯定
  14國版權售出,英美亞馬遜傳記類Top 3、社科類Top 10,好評連連
  一場跨世紀的愉快對話,前所未見的傳記風格
  一個人生大哉問,二十個率性回答,重新發掘法國人文主義先鋒蒙田的一生
  如何找回生命的熱情?如何與人愉快相處?如何對抗暴力?如何平撫傷痛?
  ……該如何生活?從蒙田身上,你將看到靈感,與答案。
  他曾是十六世紀最著名的文人,他的《隨筆集》影響後世千萬人,
  培根、莎士比亞、拜倫、愛默生、赫胥黎都以他為師;
  今日,他依然是許多人「交往過最好的朋友」,讓人不禁大嘆「他怎麼這麼了解我?」
  我們想問蒙田:該怎麼生活?他說,多讀書,然後忘掉你讀的那些,把自己變得笨一點。
  他說,凡事存疑,但要與人自在相處,並守住你的人性。他說,把工作做好,但不用做得太好
  他的誠實、自由與懶散,破除了偉大人物的偶像迷思;
  他的一生,就是一本處世哲學!
  身為一位貴族及地方官,米歇爾.蒙田好奇心盛、勤於探問,卻說自己的腦袋就像一只漏水的瓶子,健忘得要命。他長袖善舞、懂得交際,卻不願在眾人面前做作演戲,對最崇敬的人反而稱讚最少。他具有同情心、同胞愛,但畏懼責任,寧可「淡定」。他熱愛命運,卻又充滿懷疑。蒙田集所有矛盾與不合理於一身,但他說,這就是人性,「如果我必須再活一次,我也會照原來的方式再過一遍」。
  四百多年來,蒙田的誠實、才智與魅力,不曾為人遺忘。他有永不停歇的豐沛思緒,化而為文字,行雲流水般展現於其《隨筆集》裡。蒙田的《隨筆集》將人生的所思所想、體驗感觸信筆記下,不加潤飾,純屬閒話家常;引先哲懿言,反芻自身之舉。然而反反覆覆、離題萬里的書寫格調,卻惹得後人大發牢騷。奇妙的是,一代代讀者仍被《隨筆集》深深吸引,從那裡找到了共鳴、智慧,以及消遣;最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
  在這本與眾不同的傳記裡,貝克威爾要追尋蒙田離奇的成長經歷、青年生涯、性的冒險、各地遊歷,以及與摯友拉博埃西、養女古爾內的真情交遊。為何當有人稱讚蒙田是一名治學認真的學者,他就會發火?為何蒙田在十七世紀是騙子、十八世紀卻成了高貴的野蠻人、十九世紀又變成懦夫?沒有拉博埃西這位「傾訴的對象」,就沒有《隨筆集》的誕生,蒙田與他有著什麼樣不可告人的關係?在十六世紀,旅行可說是一項極限運動,比決鬥還危險,蒙田卻為何執意要到瑞士、德國、義大利等地遊玩?什麼事情讓蒙田從政治舞台上萌生退意,並大嘆為責任而活,不如為自己而活?古爾內的出現,給晚年的蒙田及《隨筆集》帶來了什麼改變?何以終其一生,她都受到民眾的揶揄?《隨筆集》足足被查禁了近兩百年的時間,這又是為何?貝克威爾要告訴我們這些問號背後的真實人生。
  福樓拜曾言,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這本傳記將帶你看見這位最具人性的作家,如何以幽默、寬容與冷靜,看待人平凡且不完美的一生。你或許會和巴斯卡、盧梭一樣,對蒙田既愛又恨;又或許會和愛默生、尼采一樣,盛讚其人其書。無論如何,蒙田都會是你交往過最難忘的朋友。
  從蒙田身上,你將看到的是有關「如何生活」的靈感,與答案。
作者簡介
莎拉.貝克威爾(Sarah Bakewell)
  1963年生於英國伯恩茅斯(Bournemouth),大部分的童年時光都在澳洲雪梨度過。大學時期就讀英國艾賽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Essex),主修哲學。畢業後服務於倫敦衛爾康姆圖書館(Wellcome Library),擔任古籍管理員長達10年。2002年展開全職寫作生涯,著有《偷天換日:魯德夫人與不幸的柏露兄弟》(The Smart: The True Story of Margaret Caroline Rudd and the Unfortunate Perreau Brothers)、《探險家卓根森的一生:從冰島國王到塔斯馬尼亞的囚徒》》(The English Dane: From King of Iceland to Tasmanian Convict)等作品。
  莎拉目前任教於倫敦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London)、公開大學(Open University)等校,教導創意寫作。
書名: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原文名稱:How to Live: Or A Life of Montaigne in One Question and Twenty Attempts at an Answer,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2722046,頁數:512,出版社:商周出版,作者:莎拉.貝克威爾,譯者:黃煜文,出版日期:2012/07/08,類別:人文史地
BOOKS.COM.TW

TALES OF THE OLD TODAIJI 東大寺の昔話し

$
0
0

買到舊書有時候會莞爾。


東大寺の昔話し

発行元: 株式会社フジタ
Language: 日本語 | Number of Pages: Format: Hardcover
Publish date: 
Illustrator or Penciler: 島本芳伸

摘要 掌上書
TALES OF THE OLD TODAIJI 
日文1983 英文 1985.4
書籤是" 東大寺年中行事"。
最有意思的是書封紙內有5比銀行存款帳號、金額等



《岩波茂雄傳》;大冢信一《我與岩波書店》;大江健三郎《小說的方法》、《如何造就小說家如我》

$
0
0

我們對外國的了解常常是片面的、有限的。


初版緣起 1963 有錯誤: 蕭孟能在《文星叢刊》發行的旨趣中提到英國的企鵝文庫 (Everyone更早)、美國的前導 (Mentor) 、日本的岩波叢書。我想,對英日的文庫,可能只知道些形式.......


王孝廉 《岩波茂雄與岩波書店》,收入《春帆依舊在》台北:洪範,1980,頁97-106。作者在《後記》中說,根據岩波茂雄的自傳節譯的。.....日本全國的書籍都奉行不二價的風氣,就是由於當年岩波茂雄"書不是商品"一句話......給台灣的出版業者一點參考的價值......

2017.2.10 讀《岩波茂雄傳》,知道他是業餘登山家;中國約有5處圖書館受贈全部出版品;《年譜》中王孝廉文章中提到的台灣總督府圖書室搬大忙:萬元採購案;岩波茂雄很快躋身高納稅者。


~~~~
岩波茂雄傳
  • 題名: 岩波
  • 作者: 安倍能成
  • 主題: 岩波 ; 
  • 出版者: 東京都 : 岩波書店 
  • 出版日期: 昭和32[1957] 
  • 格式: 526面,圖版[3]葉 : 圖 ; 19公分. 
  • 語言: 日文

一九一三年,一家不起眼的舊書店在東京的書店街──神保町開業,當時誰都沒有想到,一百年後的今天,她會成為日本最具影響力的出版社之一,肩負起從哲學、科學、文學多角度為日本人傳播文化和知識的重任。那小小的舊書店,就是今天的「岩波書店」。

岩波茂雄從故鄉長野來到東京求學,後來創立岩波書店,度過了波瀾壯闊的一生。他以出版名作家夏目漱石的著作為起步點嶄露頭角,又創立「文庫」和「新書」形式的叢書,為業界爭相仿效,至今仍是日本最為廣泛使用的書籍模式之一。他畢生追求真理和正義,即使在軍國主義盛行的戰爭年代,仍然不諱軍部的強權和壓迫,堅持立場,強烈反對日本侵略中國,為幫助中國朋友盡心盡力,更希望藉?向中國的大學贈書,連繫兩國友好和文化交流。

本書作者安倍能成是岩波「最無顧忌的友人」,以溫厚的理解與毫無顧忌的批判眼光撰寫此書,不僅講述了岩波茂雄的出版事業,還毫不保留地談及他以往鮮為人知的私生活,使我們得以領略一代出版家的氣概與赤誠。


岩波茂雄 - Wikipedia

https://ja.wikipedia.org/wiki/岩波茂雄

岩波 茂雄(いわなみ しげお、1881年8月27日 - 1946年4月25日)は、日本の出版人、岩波書店創業者。貴族院多額納税者議員。 次男の岩波雄二郎は岩波書店・二代目 ...
経歴 · ‎略歴 · ‎参考文献 · ‎評伝

岩波書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s://zh.wikipedia.org/zh-tw/岩波書店

株式會社岩波書店是一家日本出版社,以學術研究及佛學書籍的出版起家。書店總部位於東京都 .... 1937年,岩波茂雄曾有意向中國贈送岩波書店所有的出版物。但後來 ...

岩波茂雄- 台灣Word

www.twword.com/wiki/岩波茂雄

岩波茂雄(1881年8月27日- 1946年4月25日)是日本著名的出版家。他出生於日本長野縣諏訪郡中洲村的農民家庭,1901年他20歲時進入第一高等學校(東京大學 ...

岩波茂雄(日本) - 教育百科

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岩波茂雄(日本)&search...

岩波茂雄(1881~1946)是出生於日本長野縣的農家子第,為日本大正至昭和時間的出版界名人,創辦岩波書店曾出版一系列的岩波文庫,被認為優良書刊,在日本蔚然 ...

~~~~~
大冢信一的《我與岩波書店》,書中不只是提到書的出版,也提到日本的文化藝術學術界之精英的討論會。後者也是很重要的。不過,文化是一面大網,我們的翻譯所能網羅的,只是其中的小抽樣。
您如果有機會讀大江健三郎《小說的方法》,就會瞭解上述討論會也是很重要的創作泉源!


大冢信一《我與岩波書店--一個編輯的回憶1963-2003》北京:三聯,2014 (台北聯經版可能早一年)

岩波書店發行的雜誌: 『図書』(月刊);『環境と公害』(季刊);『思想』(月刊) (1045號): 專集:  建築家の思想;

大江健三郎《小說的方法》(1978),台北:麥田,2008
  • 『小説の方法』岩波書店 <岩波現代選書>、1978年(のち同時代ライブラリー、岩波現代選書)

 大江健三郎《如何造就小說家如我》(1998),台北:麥田,2007
  • 『私という小説家の作り方』新潮社、1998年(のち新潮文庫)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5%A4%A7%E6%B1%9F%E5%81%A5%E4%B8%89%E9%83%8E
從日文版Wikipedia 的大江健三郎之作品,可知岩波書店在雜著扮演重要腳色:


共編著[編集]

  • 『岩波講座文学』岩波書店、全12巻、1975-1976年
  • 『叢書文化の現在』岩波書店、全13巻、1980-1982年
  • 『なぜ変える?教育基本法』(辻井喬他共編)岩波書店、2006年10月、ISBN 978-4-00-024158-8

The Screen and the Spike

$
0
0
書評:The Screen and the Spike By John Berger, 收入The Sense of Sight


The Spike (novel)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The Spike is a 1980 spy thriller novel by Arnaud de Borchgrave and Robert Moss (New York: Crown Publishers, 1980). Drawing on de Borchgrave's experience as a jet-setting Newsweek journalist and conservative Washington insider, it tells the story of a radical '60s journalist, Bob Hockney, who stumbles upon a Soviet plot for global supremacy by 1985. When he tries to expose the web of blackmail, sex and espionage, he's hamstrung by his editors' liberal media bias.
In the news world, to "spike" a story means to cancel its publication. De Borchgrave and Moss envision a scenario in which the KGB exploits the attitudes of the unsuspecting Western media, which was allegedly more interested in unmasking CIA agents than stopping the Soviets, threatening to thwart Hockney's big scoop.
The best-selling book was marketed not only as a spy thriller but an expose of real-life Washington. Time called the book a roman à clef for its fictionalized versions of real people and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Zbigniew Brzezinski and the radical left-wing magazine Ramparts.
In a 1980 interview with the New York Times, de Borchgrave mentions that he came up with the idea for a novel after he and his wife had to hide in the English countryside, after anonymous threats were made in response to a Newsweek article he wrote that named some of the terrorists behind the 1972 Munich massacre.[1]
The authors' 1983 follow-up, Monimbo, envisioned Miami race rioters as the pawns of Nicaraguan and Cuban communists.

Footnotes[edit]

  1. Jump up^ "Behind the best sellers Arnaud de Borchgrave and Robert Moss". The New York Times. 22 June 1980.

獨家陰謀
作者:ROBERT MOS
譯者:王凱竹
出版社:皇冠文化
出版日:1988/3/1










Enquiry Concerning Political Justice By William Godwin 政治正義論

$
0
0


威廉·戈德溫(William Godwin,1756年3月3日-1836年4月7日),英國記者哲學家小說家。被認為是功利主義的最早解釋者之一和無政府主義的提出者之一。[1]以其同一年內發表的攻擊當時政治制度的《政治正義論》和攻擊貴族特權的《凱萊布·威廉斯傳奇》(同時也是最早的懸疑小說)出名,他也因此在1790年代的倫敦激進主義者圈子中迅速出名。在隨後的保守主義和激進主義的衝突中,因與女權作家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結婚(1797年)並在瑪麗死後寫了一部很直白的傳記而受到抨擊。女兒瑪麗嫁給了英國詩人雪萊之後,他娶了第二任妻子瑪麗·簡·克萊爾蒙特(Mary Jane Clairmont),同時寫下了聖經和古典歷史的兒童初級讀本,並附在查爾斯·蘭姆瑪麗·蘭姆的《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中出版。他用筆名「愛德華·鮑德溫」(Edward Baldwin)寫了一系列童書,其中包括一個版本的《傑克與豌豆》。[2]



目錄
1家庭
2參考文獻
3擴展閱讀
4外部連結


家庭[編輯]

他的雙親是嚴厲的加爾文教徒,祖輩中有多人擔任過神職,因此戈德溫亦追隨了其先輩的職志。他的妻子便是普遍被視為史上第一名女性主義者的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他的女兒瑪麗嫁給了英國詩人雪萊,同時她也是《科學怪人》的作者。
參考文獻[編輯]

移至^"William Godwin" article by Mark Philip in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006-05-20
移至^ Jones, William B. Classics Illustrated: A Cultural History (Hardback) Abridged. McFarland & Company. November 2001. ISBN 978-0-7864-1077-4.
擴展閱讀[編輯]

Marshall, P.,William Godwin, London & New Haven (1984): 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300-03175-1
Marshall, P. (ed.) The Anarchist Writings of William Godwin, London (1986): Freedom Press ISBN 978-0-900384-29-5
Mukherjee, S. & Ramaswamy S. William Godwin: His Thoughts and Works New Delhi (2002): Deep & Deep Publications ISBN 978-81-7100-754-7
Stephen, Leslie. William Godwin's Novels. Studies of a Biographer 3. London: Duckworth & Co. 1902: 119–164.
外部連結[
維基文庫中該作者的作品:
William Godwin

維基語錄上的相關摘錄:威廉·戈德溫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威廉·戈德溫

William Godwin's Diary
William Godwin
"William Godwin" article by Mark Philip in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006-05-20
Works of William Godwin at eBooks@Adelaide
古騰堡計劃William Godwin的作品
Letters and artefacts associated with Godwin at the Bodleian Library's Shelley's Ghost online exhibition
英國國家檔案館相關的資料 威廉·戈德溫
William Godwin的肖像,英國國家肖像館

Enquiry Concerning Political Justice and its Influence on Morals and Happiness is a 1793 book by philosopher William Godwin, in which Godwin outlines his political philosophy. It is the first modern work to expound anarchism.




Godwin began thinking about Political Justice in 1791, 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Thomas Paine'sRights of Man in response to Edmund Burke's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 (1790). However, unlike most of the works that Burke's work spawned in the ensuing Revolution Controversy, Godwin's did not address the specific political events of the day; it addressed the underlying philosophical principles.[1] Its length and expense (it cost over £1) made it inaccessible to the popular audience of the Rights of Man and probably protected Godwin from the persecution that other writers such as Paine experienced.[1] Nevertheless, Godwin became a revered figure among radicals and was seen as an intellectual leader among their groups.[1]One way in which this happened is through the many unauthorized copies of the text, the extracts printed by radical journals, and the lectures John Thelwall gave based on its ideas.[1]
Content[edit]

Despite being published during the French Revolution, the French Revolutionary Wars, and the lead up to the 1794 Treason Trials in Britain, Political Justice argues that humanity will inevitably progress: it argues for human perfectibility and enlightenment.[1] McCann explains that "Political Justice is ... first and foremost a critique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 Its vision of human perfectibility is anarchist in so far as it sees government and related social practices such as property monopoly, marriage and monarchy as restraining the progress of mankind."[1] Godwin believed that government "insinuates itself into our personal dispositions, and insensibly communicates its own spirit to our private transactions".[2] Instead, Godwin proposes a society in which human beings use their reason to decide the best course of action. The very existence of governments, even those founded through consensus, demonstrates that people cannot yet regulate their conduct by the dictates of reason.[1]

Godwin argued that the link between politics and morality had been severed and he wanted to restore it. McCann explains that in Godwin's vision, "as public opinion develop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ctates of reason, so too should political institutions change until, finally, they will wither away altogether, leaving the people to organize themselves into what would be a direct democracy."[1] Godwin believed that the public could be rational; he wrote: "Opinion is the most potent engine that can be brought within the sphere of political society. False opinion, superstition and prejudice, have hitherto been the true supporters of usurpation and despotism. Enquir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human mind, are now shaking to the center those bulwarks that have so long held mankind in thraldom."[2]

Godwin was not a revolutionary in the vein of John Thelwall and the London Corresponding Society. A philosophical anarchist, he believed that change would come gradually and that there was no need for violent revolution.[1] He argues that "the task which, for the present, should occupy the first rank in the thoughts of the friend of man is enquiry, communication, discussion."[2] Godwin thus believed in individuals' desire to reason sincerely and truthfully with each other.[1] In the 20th century, Jürgen Habermas developed this idea further.[1]

However, paradoxes and contradictions surface throughout Political Justice. As McCann explains, "a faith in the ability of public opinion to progress towards enlightenment, based on its own exercise of reason, is constantly undone by actual forms of public action and political life, which for Godwin end up dangerously subsuming the individual into the collective."[1] For example, Godwin criticizes public speeches because they rely on sentiment and the printing press because it can perpetuate dogma as well as enlighten.[1]
Variants[edit]

Godwin’s Enquiry Concerning Political Justice has various editions. The editions were published in Godwin’s lifetime. Due to Godwin’s continuous revision of the text, three editions were released. The first edition was published in 1793, the second edition in 1796 and the third edition in 1798. Each of these editions was published by G.G and J. Robinson.[3] Political Justice has a complex textual development due to these changes. The overall tones of these changes portray a move away from pure reason, yielding more towards the emotive feelings of mankind.
Impact[edit]

Godwin's Enquiry Concerning Political Justice presents the first modern defense and articulation of anarchism.[4] The book was revered by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Romantic poets, such as William Wordsworth and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although they would later turn away from radicalism. However, as Romantic scholar Andrew McCann explains, "it is in the radicalism of Percy Shelley's work that Godwin's thinking exerted its greatest influence on the Romantic movement, and ... Shelley's work was most central to the resurgence of radical sentiment after the end of the Napoleonic Wars."[1]

In 1798, the Reverend Thomas Malthus published 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 which was largely written as a refutation of the ideas of Godwin and the Marquis de Condorcet. Malthus argued that since population increases geometrically (i.e. doubling in size each generation), while production can only increase in a linear manner, then disease, famine, poverty and vice are inevitable. Consequently, Malthus criticised Political Justice for expounding unachieveable utopianism.[5] In 1820 Godwin answered with Of Population: An Enquiry Concerning the Power of Increase in the Numbers of Mankind which disputed Malthus' population growth predictions.[6]
Notes[edit]

^ Jump up to:abcdefghijklmn McCann, "Enquiry Concerning Political Justice".
^ Jump up to:abc Qtd. in McCann, "Enquiry Concerning Political Justice".
Jump up^ Philp, Mark (1993). Political And Philosophical Writings of William Godwin. Pickering & Chatto Limited. ISBN1 85196 096 1.
Jump up^ De George, Richard T. (2005). Honderich, Ted, ed.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31. ISBN0-19-926479-1.
Jump up^ Pullen, 'Malthus'.
Jump up^ Medema, Steven G., and Warren J. Samuels. 2003.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A Reader. New York: Routledge.
Bibliography[edit]
McCann, Andrew. "Enquiry Concerning Political Justice and its Influence on Modern Morals and Manners." The Literary Encyclopedia. 8 January 2001. Retrieved on 20 April 2008.
Pullen, J. M. "Malthus, (Thomas) Robert (1766–1834), political economist",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External links[edit]
Godwin, William (1793), Enquiry Concerning Political Justice (1st ed.), London, England: G.G.J. and J. Robinson, OCLC680251053, 642217608, 504755839, retrieved 1 September 2012, from McMaster University
Godwin, William (1842), POLITICAL JUSTICE (4th ed.), London, England: J. Watson, OCLC65310813, 798899008, 805238766, retrieved 1 September 2012 from the Anarchy Archives
Godwin, William (1890), Salt, H.S., ed., Godwin's 'Political justice.': A reprint of the essay on 'Property,' from the original edition, OCLC169723, retrieved 1 September 2012
Enquiry Concerning Political Justice at Goodreads





"Perfectibility is one of the most unequiv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uman species."

- William Godwin, born #OTD 1756












Strong Opinions by Vladimir Nabokov

$
0
0
Image result for Strong Opinions by Vladimir Nabokov




“My advice to a budding literary critic would be as follows. Learn to distinguish banality. Remember that mediocrity thrives on "ideas." Beware of the modish message. Ask yourself if the symbol you have detected is not your own footprint. Ignore allegories. By all means place the "how" above the "what" but do not let it be confused with the "so what." Rely on the sudden erection of your small dorsal hairs. Do not drag in Freud at this point. All the rest depends on personal talent.”

―from STRONG OPINIONS by Vladimir Nabokov





Review

Hauteur is Nabokov's middle name. Even when admitting to intellectual lacunae, he does so with the air of an aristocrat putting a peasant in his place: "I am completely ignorant of Wittgenstein's works, and the first time I heard his name must have been in the fifties. In Cambridge I played football and wrote Russian verse." This is a great way of getting through life. Such self-assurance usually charms people or cows them. Either way it insures one's supreme independence, both allows one to preen one's own feathers and snip at the plumage of rival peacocks. Strong Opinions - a collection of Nabokov's articles, interviews, letters to editors, and fugitive book reviews - is a marvel of malicious glee, deft phrases, and iconoclastic absurdities. His literary judgments, in particular, are deliciously haywire, as if a lunatic had been reading too much of Oscar Wilde: "Finnegan's Wake is nothing but a formless and dull mass of phony folklore, a cold pudding of a book, a persistent snore in the next room, most aggravating to the insomniac I am." Since this sort of whimsy goes on for pages and pages, Strong Opinions is less a portrait of Nabokov the master novelist, or even Nabokov the narcissist, than it is a little joke book concocted by Nabokov the funnyman, whose favorite American films, not too surprisingly, are those of the Marx Brothers. How cold intellects love Groucho and his nutty family! But can one picture Nabokov in a Marx Brothers film? Perhaps - as a replacement for Margaret Dumont, the statuesque stuffy society grande dame. (Kirkus Reviews) --This text refers to an out of print or unavailable edition of this title.

Product Description

In this collection of interviews, articles, and editorials, Nabakov ranges over his life, art, education and politics amoung other subjects.


Product Details

  • Paperback: 368 pages
  • Publisher: Vintage (March 17, 1990)
  • Language: English
  • ISBN-10: 0679726098
  • ISBN-13: 978-0679726098
-----------
"I don't think in any language. I think in images. I don't believe that people think in languages. They don't move their lips when they think. It is only a certain type of illiterate person who moves his lips as he reads or ruminates. No, I think in images, and now and then a Russian phrase or an English phrase will form with the foam of the brainwave, but that’s about all."
-- Vladimir Nabokov from a BBC Interview (1962) included in "Strong Opinions" (1973)
In this collection of interviews, articles, and editorials, Nabokov ranges over his life, art, education, politics, literature, movies, and modern times, among other subjects. Strong Opinions offers his trenchant, witty, and always engaging views on everything from the Russian Revolution to the correct pronunciation of Lolita.




這本書有一翻譯本:{ 固執己見}時代文藝出版社,1998
翻譯問題和錯誤相當多。
不過,讀得下去的人多少可以從中知道他的堅持。

現在網路上可以找到一些文本。譬如

http://www.kulichki.com/moshkow/NABOKOW/Inter03.txt

*****http://www.kulichki.com/moshkow/NABOKOW/Inter12.txt


    Nabokov's interview. (03) Playboy [1964]



This exchange with Alvin Toffler appeared in
Playboy for January, 1964. Great trouble was taken on
both sides to achieve the illusion of a spontaneous
conversation. Actually, my contribution as printed conforms
meticulously to the answers, every word of which I had written
in longhand before having them typed for submission to Toffler
when he came to Montreux in mid-March, 1963. The present text
takes into account the order of my interviewer's questions as
well as the fact that a couple of consecutive pages of my
typescript were apparently lost in transit.Egreto perambis
doribus!
這是Vladimir Nabokov自創的 參考英文人行道


    Nabokov's interview. (12) The Sunday Times [1969]



In early June, 1969, Philip Oakes sent me a series o)f
questions on behalf of The Sunday Times, London. I
happened to be greatly annoyed by the editorial liberties that
periodicals in other countries had been taking with material I
had supplied. When he arrived on June 15, I gave him my written
answers accompanied by the following note.

When preparing interviews I invariably write out my
replies (and sometimes additional questions) taking great care
to make them as concise as possible.
My replies represent unpublished material, should be
printed verbatim and in toto, and copyrighted in my name.
Answers may be rearranged in whatever order the
interviewer car the editor wishes: for example, they may be
split, with insertion of the questioner's comments or bits of
descriptive matter (but none of the latter material may be
ascribed to me).
Unprepared remarks, quips, etc., may come from me during
the actual colloquy but may nut be published without my
approval. The article will be shown to me before publication so
as to avoid factual errors {e.g., in names, dates,
etc.).

Mr. Oakes' article appeared in The Sunday Times on
June 22, 1969.

As a distinguished entomologist and novelist do you find
that your two main preoccupations condition, restrict, or
refine your view of the world?


What world? Whose world? If we mean the average world of
the average newspaper reader in Liverpool, Livorno, or Vilno,
then we are dealing in trivial generalities. If, on the other
hand, an artist invents his own world, as I think I do, then
how can he be said to influence his own understanding of what
he has created himself? As soon as we start defining such terms
as "the writer,""the world,""the novel," and so on, we slip
into a solipsismal abyss where general ideas dissolve. As to
butterflies-- well, my taxonomic papers on lepidoptera were
published mainly in the nineteen forties, and can be of
interest to only a few specialists in certain groups of
American butterflies. In itself, an aurelian's passion is not a
particularly unusual sickness; but it stands outside the limits
of a novelist's world, and I can prove this by the fact that
whenever I allude to butterflies in my novels, no matter how
diligently I rework the stuff, it remains pale and false and
does not really express what I want it to express-- what,
indeed, it can only express in the special scientific terms of
my entomological papers. The butterfly that lives forever on
its type-labeled pin and in its O. D. ("original description")
in a scientific journal dies a messy death in the fumes of the
arty gush. However-- not to let your question go completely
unanswered-- 1 must admit that in one sense the entomological
satellite does impinge upon my novelistic globe. This is when
certain place-names are mentioned. Thus if I hear or read the
words "Alp Grum, Engadine" the normal observer within me may
force me to imagine the belvedere of a tiny hotel on its
2000-meter-tall perch and mowers working along a path that
winds down to a toy railway; but what I see first of all and
above all is the Yellow-banded Ringlet settled with folded
wings on the flower that those damned scythes are about to
behead.

What was the most amusing item you recently found in the
papers?


That bit about Mr. E. Pound, a venerable fraud, making a
"sentimental visit" to his aima mater in Clinton, New York, and
being given a standing ovation by the commencement audience--
consisting, apparently, of morons and madmen.

Have you seen the cinema version of your Laughter
in the Dark?


I have. Nicol Williamson is, of course, an admirable
actor, and some of the sequences are very good. The scene with
the water-ski girl, gulping and giggling, is exceptionally
successful. But I was appalled by the commonplace quality of
the sexual passages. I would like to say something about that.
Clichés and conventions breed remarkably fast. They occur
as readily in the primitive jollities of the jungle as in the
civilized obligatory scenes of our theater. In former times
Greek masks must have set many a Greek dentition on edge. In
recent films, including Laughter in the Dark, the porno
grapple has already become a cliché though the
device is but half-a-dozen years old. I would have been sorry
that Tony Richardson should have followed that trite trend, had
it not given me the opportunity to form and formulate the
following important notion: theatrical acting, in the course of
the last centuries, has led to incredible refinements of
stylized pantomine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say, a person
eating, or getting deliciously drunk, or looking for his
spectacles, or making a proposal of marriage. Not so in regard
to the imitation of the sexual act which on the stage has
absolutely no tradition behind it. The Swedes and we have to
start from scratch and what I have witnessed up to now on the
screen-- the blotchy male shoulder, the false howls of bliss,
the four or five mingled feet-- all of it is primitive,
commonplace, conventional, and therefore disgusting. The lack
of art and style in these paltry copulations is particularly
brought into evidence by their clashing with the marvelously
high level of acting in virtually all other imitations of
natural gestures on our stage and screen. This is an attractive
topic to ponder further, and directors should take notice of
it.

When you are writing your novels, you have a remarkable
sense of history and period, although the situations in which
your characters are m'uol"üed reflect perennial dilemmas.
Do you feel that any given time creates special problems which
interest you as a writer?


We should define, should we not, what we mean by
"history." If "history" means a "written account of events"
(and that is about all Clio can claim), then let us inquire
who actually-- what scribes, what secretaries-- took it
down and how qualified they were for the job. I am inclined to
guess that a big part of "history" (the unnatural history of
man-- not the naive testimony of rocks) has been modified by
mediocre writers and prejudiced observers. We know that police
states (e.g., the Soviets) have actually snipped out and
destroyed such past events in old books as did not conform to
the falsehoods of the present. But even the most talented and
conscientious historian may err. In other words, I do not
believe that "history" exists apart from the historian. If I
try to select a keeper of records, I think it safer (for my
comfort, at least) to choose my own self. But nothing recorded
or thought up by myself can create any special "problems" in
the sense you suggest.

You say somewhere that, artistically speaking, you
prefer
Lolita to all your other books. Has y our new
novel
Ada superseded Lolita in your affection?

Not really. It is true that Ada caused me more
trouble than all my other novels and perhaps that bright fringe
of overlapping worry is synonymous with the crest of love.
Incidentally, speaking of my first nymphet, let me take this
neat opportunity to correct a curious misconception profferred
by an anonymous owl in a London weekly a couple of months ago.
"Lolita" should not be pronounced in the English or Russian
fashion (as he thinks it should), but with a trill of Latin
"l"s and a delicate toothy "t."

Do you feel isolated as a writer?

Most of the writers I have met were Russian emigres in the
nineteen twenties and thirties. With American novelists I have
had virtually no contact. In England, I had lunch once with
Graham Greene. I have dined with Joyce and have had tea with
Robbe-Grillet. Isolation means liberty and discovery. A desert
island may be more exciting than a city, but my loneliness, on
the whole, has little significance. It is a consequence of
chance circumstance-- old shipwrecks, freakish tides-- and not
a matter of temperament. As a private person I am good-natured,
warm, cheerful, straightforward, plainspoken, and intolerant of
bogus art. I do not mind my own writings being criticized or
ignored and therefore think it funny that people not even
concerned with literature should be upset by my finding D. H.
Lawrence execrable or my seeing in H. G. Wells a far greater
artist than Conrad.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o-called "student revolution
"?


Rowdies are never revolutionary, they are always reac'
tionary. It is among the young that the greatest conformists
and Philistines are found, e.g., the hippies with their group
beards and group protests. Demonstrators at American
universities care as little about education as football fans
who smash up subway stations in England care about soccer. All
belong to the same family of goofy hoodlums-- with a sprinkling
of clever rogues among them.

What are your working methods?

Quite banal. Thirty years ago I used to write in bed,
dipping my pen into a bedside inkwell, or else I would compose
mentally at any time of the day or night. I would fall asleep
when the sparrows woke up. Nowadays I write my stuff on index
cards, in pencil, at a lectern, in the forenoon; but I still
tend to do a lot of work in my head during long walks in the
country on dull days when butterflies do not interfere. Here is
a disappointed lepidopterist's ditty:


It's a long climb
Up the rock face
At the wrong time
To the right place.


Do you keep a journal or seek documentary reminders?

I am an ardent memoirist with a rotten memory; a drowsy
king's absentminded remembrancer. With absolute lucidity I
recall landscapes, gestures, intonations, a million sensuous
details, but names and numbers topple into oblivion with absurd
abandon like little blind men in file from a pier.


南方澳春陽號」;合掌:翁倩玉版畫與江文瑜詩歌共舞

$
0
0


詹正德新增了 16 張相片
15小時
〔心遠地自偏,何妨推書店〕 南方澳 春陽號 魚港小書房 輕飲品·微文創

去年底有機會來到這家南方澳唯一的「春陽號」小書店,裡裡外外到處令人驚豔,店主吳小枚是嫁到南方澳的台南人,在南方澳待久了,竟然成為地方的文史工作者,還寫出一本《海海人生:南方澳媳婦的漁港見聞手記》來,但這還不令人驚奇,最驚奇的是她竟然開了一家小書店:「春陽號」!

「春陽號」本是一條漁船的名字(船主為吳小枚的公公),拿來做為書店名卻不僅是為了紀念,實際上書店裡有許多當初「春陽號」上拆卸下來的各種用具及物品,經過店主巧手慧心,就成為了書店裡的裝置器物,從漁船的舵輪、鐵鐘、浮球、魚鉤、船燈......等等,都各自在這書店裡找到特別的一席之地,甚至可以說「春陽號」已從漁船化身成為一家書店,將它原本所具有的文化意義透過小書店繼續傳承下去,我覺得這間書店的意義真是太棒也太可貴了!

雖說是書店,但是在賣書這件事情上還是與一般書店有些不一樣之處,就是店內書架上的書僅供內閱,門外兩櫃二手書才是可以買的,畢竟南方澳總人口數不到一萬人,這樣的社區規模要長久支持一家書店是有難度的;所以來到「春陽號」,你可以點杯店主細心製作的飲品,然後仔細觀察店內店外各樣物事,大大小小幾乎每一樣都有故事,保證大開眼界!

但你以為「春陽號」其實是賣飲料的嗎?不!店主吳小枚的手工藝真的很強,應該早已到了可以開班授課的程度,所以店內還有一些她以在地材料製作的手工藝品,那是你出了南方澳就找不到的,這樣強調手作、與在地產業連結,又能突顯在地文化特色甚至推廣並加以傳承的小書店,實在是點亮多少盞船燈都找不著的難得呀!

我想我以後只要有機會到南方澳,都會來「春陽號」看看的,希望它能一直守在這漁港邊!

~~~~

山茶花(椿)、手套......印象深刻!
參訪過棟方志功美術館(很久以前),當時Judy(她的翁字簽名很有意思)的作品已經不少了.....



書名:合掌:翁倩玉版畫與江文瑜詩歌共舞,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2164099,頁數:280,出版社:天下文化,作者:翁倩玉、江文…
BOOKS.COM.TW

合掌:翁倩玉版畫與江文瑜詩歌共舞

作者: 翁倩玉、江文瑜追蹤作者 新功能介紹
出版社:天下文化訂閱出版社新書快訊 新功能介紹
出版日期:2010/01/29





翁倩玉版畫,創作首度在台驚豔集結,讓您一次賞閱三十八幅精品
詩人江文瑜為版畫感動創作,詩歌幸福盪漾,足以撫慰靈魂

  翁倩玉創作版畫三十年,不但在各屆日展中有八次入選,作品〈紅樓依綠〉更得到了特選,作品向來被收藏家們所珍愛。李登輝、柯林頓、橋本龍太郎、盛田昭夫……都收藏翁倩玉的版畫,本書一次讓您賞閱三十八幅精選作品,聆聽畫中的心音台灣知名女詩人、台大語言所江文瑜教授,為翁倩玉的版畫寫了許多精彩的詩,「不可思議,怎麼會有人能從我的一張畫中開創了這樣開闊的世界,讓讀者有了這樣豐富的文字饗宴,真不愧是江教授!」翁倩玉說。

  江文瑜詩作意象豐富,饒富變化,分為:前奏:追聲音的孩子;主旋:當我們住在光明的宮殿;合頌:如果能寫蝴蝶般的情歌。帶給讀者詩與畫美的饗宴。

作者簡介

翁倩玉(Judy Ongg)

  生於台灣。三歲隨父母親赴日,九歲進入東京向日葵劇團。11歲因美日合資的電影《大波浪》飾演女主角而第一次登上銀幕,該電影係根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賽珍珠(Pearl S. Buck)同名小說改編。之後跨越國界,活躍於日本與台港的電視節目、電影、和戲劇舞台上。

  翁倩玉15歲成為「華僑三寶」之一,22歲以電影《真假千金》獲得台灣第十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23歲以電影《愛的天地》獲得第19屆亞洲電影展特別演技獎。

  16歲時開始歌手生涯,唱出無數的流行歌,華語歌以〈祈禱〉、〈愛的奉獻〉〈溫情滿人間〉、〈海鷗〉、〈永遠相信〉(日劇《阿信》主題曲)等聞名。在日本於1979年以〈愛的迷戀〉一曲揚名,並獲得日本唱片大賞及其他各種獎項。1988年以《阿信的故事》廣東版主題曲〈信〉在香港獲得白金唱片獎。

  翁倩玉持續策劃了許許多多的活動,包括在1999年為台灣921大地震舉行慈善音樂會,號召日本藝人來台義演募款救災。她也熱中參與志工活動,擔任World Vision Japan (NGO)的親善大使,援助開發中國家的孩童。更從25歲開始投身木刻版畫創作三十餘年,多次舉辦個人版畫展,作品屢屢在日本各種版畫展中入選或得獎,極高榮譽如〈紅樓依綠〉獲37回日展特選,〈鳳凰迎祥〉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日本平等院鳳凰堂收藏、供人觀賞。2006年獲選為社團法人日展的會友,確立她在日本美術界的地位。版畫作品多次於台灣展覽;又於2008年在北京的「中國美術館」展出個人的木版畫展。她還在2002年發表了「Judy Japan」和服系列,用自己的版畫的圖案創作和服。其著作有《中國繪畫真奧妙》、《美�����藥膳》、《Judy Balance》等書。

  翁倩玉雖已移居日本,但仍心繫台灣,計畫把她的演藝和版畫事業的成果與台灣人民分享,近年來與台南縣政府共同籌劃在當地成立她的資料館暨版畫館。

江文瑜(Wen-yu Chiang)

  於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後前往美國求學,獲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碩士、德拉瓦大學語言學博士。回台灣後,任教於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暨外文系,目前為語言學研究所教授。曾於2003年春季赴美國哈佛大學語言學系擔任訪問學者。研究領域涵蓋音韻學、語音學、社會語言學、文化評論等。

  江文瑜熱愛文學創作,創作以詩為主軸,擔任「女鯨詩社」召集人。著有詩集《男人的乳頭》,獲1999年陳秀喜詩獎。2000年以〈阿媽的料理〉系列詩十首獲吳濁流文學獎之詩獎。詩集《阿媽的料理》於2001年出版。另編輯《詩在女鯨躍身擊浪時》;詩作多次被選入各種詩選集與「年度詩選」。

  江文瑜也致力於推廣詩閱讀與創作,曾多次在台灣大學開設通識課程「中英詩賞析」、經典人文學程的「經典詩的語言賞析」,也將英文詩的閱讀融入「大一英文」課程裡。其中,「中英詩賞析」曾獲選台灣大學通識教育之績優課程,江文瑜更兩度獲得「共通與服務性課程教學優良教師」。

  江文瑜期許自己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曾擔任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創會理事長,期間推動「阿媽的故事」書寫,編有《阿媽的故事》、《消失中的台灣阿媽》、《阿母的故事》等女性生命史的三部曲;也親自為台灣第一位留日女畫家陳進書寫傳記文學作品:《山地門之女─台灣第一位女畫家陳進和她的女弟子》。2000年當選台灣第十八屆十大傑出女青年。

目錄

序一 邀請進入我們兩人的世界 翁倩玉
序二 當幸福掀動你的雙唇 江文瑜
前奏:追聲音的孩子
1. 畫作:椿 (小.處女作)
詩:總有第一次
2. 畫作:波斯菊□□□□
詩:追聲音的孩子
3. 畫作:昌蒲□□□□
詩:有三朵菖蒲花的明信片
4. 畫作:白椿
詩:風箏帶著椿花一起飛向天空
5. 畫作:台南古邸
詩:我走回童年的光影
6. 畫作:銀閣瑞雪
詩:送我一張下雪的畫
7. 畫作:山門迎福
詩:門.徒
8. 畫作:午後
詩:一根茅草,從屋頂飄落
主旋:當我們住在光明的宮殿
1. 畫作:線菊
詩:花的獨立宣言
2. 畫作:天菊
詩:你代替熄滅的燭光
3. 畫作:紅椿
詩:玫瑰,你想以何種方向進入空瓶?
4. 畫作:花昌蒲
詩:尋找逆風的花朵
5. 畫作:聽春
詩:別在百科全書裡讀我
6. 畫作:夏天涼風
詩:進來吧,一雙需要想像力的眼睛
7. 畫作:冬陽
詩:合掌
8. 畫作:油屋2
詩:轉個彎,遇見壺 / 湖
9. 畫作:琉球朱夏
詩:遺憾的蟬,和他的傾訴
10.畫作:綠葉翠歌
詩:當幸福掀動你的雙唇
11.畫作:雨過苔青
詩:Ⅰ. 我站立在雨中,收下淚水
Ⅱ. 收下淚水,我站立在雨中
12.畫作:小庭雅綠
詩:雨.蛙
13.畫作:微風柔水
詩:水滴的發願
14.畫作:鳳凰迎祥
詩:佛陀在貓瞳裡種下玫瑰
15.畫作:心(白),心(灰)
詩:解.脫
16.畫作:BUDOKAN‘89
詩:當.下
合頌:如果能寫蝴蝶般的情歌
1. 畫作:木蓮
詩:如果能寫蝴蝶般的情歌
2. 畫作:茶花
詩:你怎麼知道一朵花在微笑
3. 畫作:夏窗
詩:圓窗之歌
4. 畫作:春宴
詩:當下還有許多情歌
5. 畫作:樁(大)
詩:迴旋三部曲
6. 畫作:Cattleya (Pink)
詩:拈花
7. 畫作:町屋
詩:我是你腳下的一顆鵝卵石
8. 畫作:油屋
詩作:風的情書兩款
9. 畫作:唯一的Tonight
詩作:Let my hair down,放下我的髮
10.畫作:秋白楓紅
詩作:這世界需要歡樂的詩篇
11.畫作:祇園白川
詩作:只需一陣微風
12.畫作:紅樓依綠
詩作:在情關入口處
附錄
木版畫的魅力 翁倩玉
版畫製作的親密伴侶 翁倩玉

翁倩玉
  無論如何都要做版畫,在我25歲時,用這樣的心情拿著自創的作品去敲井上勝江老師(名家棟方志功的弟子)家的門。
  我本來就喜歡作畫,從小畫過油畫和水彩畫。在井上勝江老師開的個展上遇見了黑與白的世界的那一天,決定了我的命運。由黑色釀出這多彩的世界真是不可思議,而這用刀刻出來的堅韌線條又是什麼呢…
  當時受到震撼的我,馬上跟在場的井上老師說:「請收我當徒弟。」而老師卻說:「你這麼忙,太辛苦了」就婉拒了我。
  一被這麼說,卻莫名地燃起了鬥志。就在當天,我在家裡有的合成版上畫底稿,用中學時買的雕刻刀開始刻,那時沒有專業用的刷具,就用拖鞋底代替,刷出了我的處女作。一星期過後,我拿著作品與版木再去敲老師的門。
  老師一見到我和雕刻的版木就說:「看樣子你性子頑固,也許做得來。」我是一直到後來才明白老師為何這麼說。因為如果順著木紋去雕刻的話,可以雕得很順手,但是因為我太急於想刻好它,卻順著底稿的線條以放射狀方式硬是把它刻出來了。雖然有這樣的開始,這幾年我也刻出了許多作品。每個作品都是利用工作的空檔做出來的。
  如果牆上有這樣的畫該多好啊。就是用這樣的心情,我來作畫。
  只是作品是越做,越感到創作的困難。我每次都還是碰到許多問題。但是當看到作品如想像中的那樣完成時,那時的喜悅是真是無法形容。也是這個喜悅給了自己力量,讓自己向下一個作品挑戰。雖然自己還站在版畫創作的入口處,但今後仍會繼續創作,一點一滴地做出讓人留在心中的作品。從今而後,還請多多指教。
  這次承蒙江文瑜教授為我的版畫寫出了許多精彩的詩,才能將這本書順利出版。幾年前透過友人介紹認識了文瑜。我還記得文瑜對我說:「你的畫能引發人的感性」,讓我很高興。後來我在拜讀文瑜因我的作品而做的幾首詩時,心裡非常興奮,也讓我做了「若是跟文瑜的話,就一起出書」的決定。
  當時我感到非常地不可思議,怎麼會有人能從我的一張畫中開創了這樣開闊的世界,讓讀者有了這樣豐富的文字饗宴,真不愧是江教授!一張畫配上一首詩。在讀詩的過程中,我彷彿聽見了人的談笑聲、風聲,甚至是流水聲。
  在我作畫的時候,心中總是想著「內心的平靜」、「靜心」、「和平」,以及「對生命的愛」。在現今這個充滿殺戮的社會中,無論是誰都希望能擁有溫柔對待自己心情的時間。而以這樣的空間為舞台,從文瑜的筆下誕生了主人公,開始了一個個美麗的故事。
  我要感謝為我的版畫寫下這麼精彩詩作的江教授。同時,在此也想邀請各位進入我們兩人的世界。
  由衷期盼各位能與此書享受一段美好的時光。
(本文原以日語書寫,由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呂佳蓉翻譯為中文。)
當幸福掀動你的雙唇
江文瑜
  自從我的生命與詩相逢後,人生便開始了不一樣的風景。在閱讀詩、寫詩的當下,內心經常混雜著跳躍的狂喜與感動。而與詩不斷的對話中,我的心中一直有個撩撥夢想的熱情渴望:我希冀寫一系列可以讓人讀來感覺揚溢著「幸福蕩漾」的詩篇,那些蘊含如歌聲般的流動文字,可以撞擊心跳與脈搏,卻又撫慰靈魂的創作。
  這樣的夢想竟然有一天奇蹟般有了美好的開始。在特殊而難得的機緣下,我得以認識知名國際巨星翁倩玉女士,並收到她孜孜不倦投身木刻版畫三十多年所出版的版畫冊。在打開倩玉畫冊的那一剎那,不可置信地那些飽含色澤明亮度、色彩對比強烈的版畫彷如光照般穿越我的瞳孔,而後向我的身體深處擴散流動。我一頁一頁翻閱著每一幅用刀雕刻出的線條與構圖,感受到一個版畫藝術家對生命的力與美的執著,用她的手與大自然熱烈擁抱,於是一朵接著一朵花,各式各樣的屋宇,他們都因藝術家內蘊的豐美與愛心,彷彿面容亮出了表情、胸中蘊含了澎湃的言語與情感。你看,畫家筆下的花朵很會說話,屋宇也正要訴說滿腔的生命故事。
  當下,靈光乍現,我想像著:如果那些花朵和屋宇進入我靈魂深處,交融交纏,如何用詩歌來詠歎可以層層撥開的心靈抒情、用詩歌低吟或吶喊湧動的花蕊唇瓣想訴說的心事、用詩歌低聲或高唱屋簷和屋牆所縷刻的生命片段和隱藏歲月、用詩歌詠唱花朵邊與屋內的人心觸動,那些畫面上不一定看得到,卻活生生藏在畫裡的各種玄機。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隨身攜帶倩玉的畫冊,一有空檔就拿畫冊出來神遊其間,時而仔細端詳畫裡的細節,時而探看畫的日文說明,讓靈感奔流,務必與畫產生最佳的對話與融合。在混雜細碎交談聲的茶室裡,我餟飲玫瑰花茶的花香,懷想著畫裡許多京都屋房裡的光景;在吵雜的餐廳中,畫裡的日式禪意、寧靜與躍動的組合平靜我偶發的浮躁心情。甚至我乘坐捷運,在列車飛快奔馳的時刻,在車外一片漆黑中,想像著畫裡那些陪襯著房屋、充滿生命力的大樹小樹從車窗逐一飄過。有一回為了寫幾句關於松樹的詩句,在黑夜中擁抱辦公室門前那棵據說日治時代就已經種在那裡的琉球松,撫摸突出古老的樹皮。更美好的一次記憶裡,〈小庭雅綠〉中的一口井中的綠色倒影讓我聯想到雨中的蛙,於是開車跑到深山裡的一個小店去聽了一個下午的蛙鳴,當時是初夏的5月。
  持續這種「與畫同在」的日子一段時間後,那些畫逐漸融入到血脈裡,激盪出更多的靈感,我感受到我的詩歌更與倩玉畫作裡的神髓交融了。透過電子郵件的交換意見和兩次親自到日本東京六本木倩玉的公司當面交流每首詩的創作理念,倩玉表達了她對這些詩的認同與喜愛。我無法忘懷的是,2007年9月,我的父母陪我第一次踏上前往東京的旅途,精通日語、曾經留學日本的父親興奮地想要充當我與倩玉的翻譯者,但倩玉的華語與台語超乎想像的流利,於是我的父母在一旁聆聽我與倩玉的對話,我望著他們的臉龐不時帶著喜悅的微笑,當時我心中滿溢著感恩的心情,感謝我的人生能有這樣的機會與倩玉這樣奮鬥不懈的藝術創作者合作。倩玉綜合了日本人要求高品質和台灣人努力奮鬥的特質,讓我更加惕勵自己的詩作必須相得益彰。2008年11月,第二次當我再度去東京拜訪倩玉時,倩玉的父親翁炳榮先生當時雖然重感冒,仍抱病從頭聆聽我談我的詩作,並說讀我的詩有種「聆聽交響樂」的悸動。書寫〈祈禱〉歌詞的翁先生擁有熱愛詩詞的藝術家氣質,當時我看著他,「他鄉遇知音」的深刻感動與感謝在我的體內蔓延開來。
  而今,倩玉與我將邀約讀者與我們共同分享兩人的合作成果。倩玉把她對大自然的花和人為的房屋的情感,透過木刻版畫,呈現了花與房屋的無限生命力,也傳達對生命抱持喜悅感激的意念。而我的詩作嘗試與版畫彼此對話、碰撞、互相擴散延伸想像、交流意象、並譜上聲音與音樂,共分為「前奏」、「主旋」、「合頌」三部份。前奏「追聲音的孩子」中的詩,以「童心」、「純真」觀看這個世界,裡面含著大人與孩童的對話,或孩童對大人的說話。主旋「當我們住在光明的宮殿」中的詩,大多是對生命各種層面的觀看、感懷、詰問、與超越。合頌「如果能寫蝴蝶般的情歌」則是圍繞於愛情主題,呈現愛情的不同樣態與期待。兩位創作者試圖抓住生命中當下的幸福感、期待每人能透過「童心」、「當下與永恆」、「愛」來看世界,社會會變得更美好。
  此外,書名涵蓋整本書對現今社會的深刻祝福。以「合掌」為書名,有下列含意:「合掌」儀式源自古印度人的禮儀方式,雖為佛教徒常用禮節,但也不限於佛教徒使用,有祈福、祝禱、專注、合一、圓滿之美意。兩位作者合掌,象徵兩位創作者的合作,也共同為世界的和平與美好祈福。特別的是,「合掌」也是日本人信件後的問候之語,類似「謹上」,帶出誠懇的心境。另外,倩玉畫作的主題經常捕捉建築物的獨特美感,其中包括曾被德國建築學者譽為「最天人合一的建築」之日本合掌屋。我為那幅有合掌屋的畫作〈冬�陽〉寫了〈合掌〉一詩,試圖結合「合掌屋」與「合掌」的意象。最後,呼應過去倩玉的成名歌曲〈祈禱〉的歌詞內涵,《合掌》期盼延續歌中「讓歡喜代替了哀愁」的想望。
  本書為倩玉首次授權國內出版社出版她重要的畫作和創作心路歷程之訪談。每幅畫作亦都搭配創作過程而感發的文字,期待能激盪喜愛藝術、熱愛生命者的心靈。本書也是極少數的木刻版畫藝術與詩歌文學的跨藝術類型合作,因而書的出版有其特殊的意義。本書能順利出版,我除了再次感謝倩玉外,也要感謝所有曾經參與這本書成書過程的每個人:感謝倩玉的父母親對於出書品質的寶貴意見;感謝張明環老師促成我與倩玉的認識並經常關心本書的進度;感謝日本京都大學語言學博士、目前任教於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的助理教授呂佳蓉翻譯本書所有倩玉的日文畫作說明、訪談內容、和倩玉的日文序文;感謝天下文化出版社在成書過程中的極度費心與付出,以精心的美術設計、編排和質感將畫與詩巧妙融合,並凸顯兩者的緊密對話效果。最後,我要感謝我親愛的家人在我寫詩的過程中給予不斷鼓勵與支持,父母親陪我去東京的美好回憶、先生最先讀每首詩並給許多意見,還有其他許多無法在此逐一記載的難忘過程與來自親朋好友的關心。在此序文的最後,誠摯期待有緣的朋友能和本書幸福地相遇,在歡欣或悲傷的時刻裡,內心渴望能獲得激勵的靈魂,當下找到共鳴的生命力量。

Dead Souls (Norton Critical Editions)

$
0
0

"Take with you on your journey all the human emotions! Don't leave them on the road, for you will not pick them up afterwards!"
-Nikolai Gogol, d. #OTD 1852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天空、文字、戶外和大自然


In a famous passage from his novel Dead Souls, Gogol compared Russia with a troika (a traditional three-horse carriage) soaring forward: "Where art thou soaring away to, Russia? Give me the answer!"


Nikolai Vasilievich Gogol died in Moscow, Russia on this day in 1852 (aged 42).
"The gentleman lolling back in the chaise was neither dashingly handsome nor yet unbearably ugly, neither too stout nor yet too thin; it could not be claimed he was old but he was no stripling, either. His arrival in the town created no stir and was not marked by anything out of the ordinary."
--from DEAD SOULS (1842) by Nikolai Gogol

February 7th sees the opening of the winter Olympics in Sochi on the Black Sea. The message of the games is simple: "Russia is back". Sochi was planned as a celebration of the country's resurgence. But the conspicuous dazzle of the games masks a country, and a president, in deepening trouble http://econ.st/1ffEugz

February 7th sees the opening of the winter Olympics in Sochi on the Black Sea. The message of the games is simple: "Russia is back". Sochi was planned as a celebration of the country's resurgence. But the conspicuous dazzle of the games masks a country, and a president, in deepening trouble http://econ.st/1ffEugz


Chichikov and his box (Left) as imagined by Petr Sokolov, illustrator for Gogol, N. V. Mertvye Dushi. Poema. Chast' pervaia. (Dead Souls. Epic Poem. Part One.), Moscow-Leningrad: OGIZ Gos. Izd. Khudozhestvennoi literatury, 1947.

Exhibition: Chagall Illustrations for Gogol's Dead Souls at Tel Aviv Museum of Art


Marc Chagall, Illustrations for Gogol's Dead Souls. Photos: Courtesy of Tel Aviv Museum of Art



更多的圖
http://www.wikipaintings.org/en/Tag/Nikolai-Gogol-%22Dead-souls%22


Such were the flattering opinions earned by the newcomer to the town; and these opinions he retained until the time as an odd peculiarity or undertaking of his or, as they said in the province. a 'passage,' of which the reader will soon learned more, threw the whole town into consternation.


比較
Such was the very flattering opinions which was formed of him in the town; and this opinion persisted until such time when a certain speciality of his, a certain scheme of his (the reader will learn presently what it was), plunged the majority of the townsfolk into a sea of perplexity.

DEAD SOULS By Nikolai Vasilievich Gogol

Translated by D. J. Hogarth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1081/1081-h/1081-h.htm
比教英譯本與一本漢譯 也相當有意思



我8號問櫻花園出版社的邱光社長 台灣的譯本
他說孟祥森在遠景有重譯本
我告訴他魯迅的是從德文本重譯的


Dead Souls (Norton Critical Editions)

Nikolai Gogol (Author), George Gibian (Editor), George Reavey (Translator)

死魂靈[1]俄語Мёртвые души),為俄國文學家果戈理的代表作品。小說的第一部出版於1842年,果戈理還沒有完成預定計劃中的第三部,便於1852年去世。這本書的主題得自於普希金。雖然這部小說最後以中斷的句子做為結束,它仍被視為一部完整的作品。是四大著名吝嗇鬼小說之一。

[編輯]寫作背景

在1861年農奴解放改革之前,俄國的地主可以擁有奴隸種作田地。這些農奴被視為地主的財產,可以買賣、抵押。農奴的計算往往以靈魂做 為單位,例如「六個靈魂」代表六個農奴。死靈魂這個書名就是來自於一些實際已經死亡、卻在財產登記單位上仍然存在的奴隸。果戈理在這部小說中諷刺批判俄國 當時的社會制度,並且企圖在第三部中提出解決之道。雖然這部小說終究未能完成,但第一二部中嘲諷上流社會以及荒謬制度的章節仍受到相當的重視。

Product Description

Few literary works have been so variously interpreted as Nikolai Gogol’s enduring comic masterpiece, Dead Souls.
This Norton Critical Edition reprints the text of the acclaimed George Reavey translation, which has been fully annotated for undergraduate readers.

"Backgrounds" contains not only Gogol’s correspondence relevant to the novel but also the four formal letters that set forth his views on the work.

The editor has also included a useful chronology of Gogol’s life and an invaluable table of ranks in czarist Russia.

A wide range of criticism includes Robert Maguire’s general overview of Gogol’s criticism; two nineteenth-century Russian appraisals; Donald Fanger’s brilliant essay; and a broad spectrum of twentieth-century Russian critical opinion.

It features, as well, essays by Vladimir Nabokov and Edmund Wilson.

The Russian essays have been translated specially for this Norton Critical Edition.

A Selected Bibliography directs readers to resources for further study.


Language Notes

Text: English, Russian (translation)


Product Details

  • Paperback: 608 pages
  • Publisher: W. W. Norton & Company; annotated edition edition (January 17, 1986)
  • Language: English
---
且介亭*杂文二集-->《死魂灵百图》小引



果戈理開手作《死魂靈》第一部的時候,是一八三五年的下半年,離現在足有一百年了。幸而,還是不幸呢,其中的許多人物,到現在還很有生氣,使我們不同國度,不同時代的讀者,也覺得彷彿寫著自己的周圍,不得不嘆服他偉大的寫實的本領。不過那時的風尚,卻究竟有了變遷,例如男子的衣服,和現在雖然小異大同,而閨秀們的高髻圓裙,則已經少見;那時的時髦的車子,並非流線形的摩託卡〔2〕,卻是三匹馬拉的篷車,照著跳舞夜會的所謂眩眼的光輝,也不是電燈,只不過許多插在多臂燭台上的蠟燭:凡這些,倘使沒有圖畫,是很難想像清楚的。關於《死魂靈》的有名的圖畫,據里斯珂夫說,一共有三種,而最正確和完備的是阿庚的百圖〔3〕。這圖畫先有七十二幅,未詳何年出版,但總在一八四七年之前,去現在也快要九十年;後來即成為難得之品,新近蘇聯出版的《文學辭典》裡,曾採它為插畫,可見已經是有了定評的文獻了。雖在它的本國,恐怕也只能在圖書館中相遇,更何況在我們中國。今年秋末,孟十還〔4〕君忽然在上海的舊書店裡看到了這畫集,便像孩子望見了糖果似的,立刻奔走呼號,總算弄到手裡了,是一八九三年印的第四版,不但百圖完備,還增加了收藏家藹甫列摩夫所藏的三幅,並那時的廣告畫和第一版封紙上的小圖各一幅,共計一百零五圖這大約是十月革命之際,俄國人帶了逃出國外來的;他該是一個愛好文藝的人,抱守了十六年,終於只好拿它來換衣食之資;在中國,也許未必有第二本。藏了起來,對己對人,說不定都是一種罪業,所以現在就設法來翻印這一本書,除紹介外國的藝術之外,第一,是在獻給中國的研究文學,或愛好文學者,可以和小說相輔,所謂“左圖右史”,更明白十九世紀上半的俄國中流社會的情形,第二,則想獻給插畫家,藉此看看別國的寫實的典型,知道和中國向來的“出相”或“繡像”〔5〕有怎樣的不同,或者能有可以取法之處;同時也以慰售出這本畫集的人,將他的原本化為千萬,廣佈於世,實足償其損失而有餘,一面也庶幾不枉孟十還君的一番奔走呼號之苦。對於木刻家,卻恐怕並無大益,因為這雖說是木刻,但畫者一人,刻者又別一人,和現在的自畫自刻,刻即是畫的創作木刻,是已經大有差別的了  世間也真有意外的運氣。當中文譯本的《死魂靈》開始發表時,曹靖華〔6〕君就寄給我一卷圖畫,也還是十月革命後不多久,在彼得堡得到的。這正是里斯珂夫所說的梭可羅夫〔7〕畫的十二幅。紙張雖然頗為破碎,但圖像並無大損,怕它由我而亡,現在就附印在阿庚的百圖之後,於是俄國藝術家所作的最寫實,而且可以互相補助的兩種《死魂靈》的插畫,就全收在我們的這一本集子裡了。移譯序文和每圖的題句的,也是孟十還君的勞作;題句大概依照譯本,但有數處不同,現在也不改從一律;最末一圖的題句,不見於第一部中,疑是第二部記乞乞科夫免罪以後的事,這是那時俄國文藝家的習尚:總喜歡帶點教訓的。至於校印裝製,則是吳朗西〔8〕君和另外幾位朋友們所經營。這都應該在這裡聲明謝意。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魯迅。  CC〔1〕本篇最初印入《死魂靈百圖》。此書由魯迅出資,於一九三六年七月以三閒書屋名義出版。〔2〕摩託卡英語Motor-car的音譯,即汽車。 〔3〕里斯珂夫(aPUcRHLG)在《關於〈死魂靈〉的插畫》一文(原載一八九三年俄國《涅瓦》周刊第八期)中說:“作《死魂靈》插畫的有三個俄國藝術家:阿庚、皤克萊夫斯基和梭可羅夫。”阿庚(1817—1875),俄國畫家。這些插畫的雕版者是培爾那爾特斯基,阿庚的同時代人。〔4〕孟十還原名孟斯根,遼寧人,翻譯家。譯有果戈理的《密爾格拉得》、涅克拉索夫的《嚴寒·通​​紅的鼻子》等。 〔5〕“出相”或“繡像”都是指過去印入通俗小說的書中人物的白描畫像。〔6〕曹靖華河南盧氏人,未名社成員,翻譯家。曾在蘇聯留學和在列寧格勒大學任教,歸國後在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東北大學等校任教。譯有長篇小說《鐵流》等。〔7〕梭可羅夫(ffPGLGQG,1821—1899)俄國畫家。〔8〕吳朗西四川重慶人,翻譯家。當時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經理。



*
鲁迅自 这故居为且介亭

(“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 ...

*****

魯迅《死魂靈》題簽本“出土”2006-10-16正當魯迅逝世七十週年之際,這部魯迅《死魂靈》題簽本在湮沒半個多世紀以後重現於世,實在是適逢其時。魯迅生平史料經過那麼多年海內外魯迅學界的不懈努力,早已幾乎蒐集殆盡了,現在哪怕是一紙半字的發掘都彌足珍貴。 魯迅翻譯俄國作家果戈理的代表作《死魂靈》,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中國譯壇的一件大事,《死魂靈》也是魯迅翻譯的惟一的一部世界文學史上“著名的巨制”,這一切早已載入中國現代文學史冊,文學史家在論述中國現代文學對外國文學的接受時,魯迅翻譯《死魂靈》及其影響是必須提出並詳加探討的。  翻譯《死魂靈》時,魯迅的生命只剩下最後一年了。他是應鄭振鐸編輯的《世界文庫》這一重大文化工程之邀開始翻譯《死魂靈》的。俄羅斯文學那種壓抑中的奔放,悲愴中的舒展,那種雄渾的氣韻,沉鬱的色澤,魯迅一直心嚮往之。他早年與乃弟周作人合譯《域外小說集》時,選譯的三篇作品就均出自俄羅斯作家之手。他與果戈理當然也神交已久,在1908年發表的《摩羅詩力說》中對這位諷刺大師的精神特質和藝術風格已有相當的把握,強調果戈理是“以描寫社會人生之黑暗著名,以不可見之淚痕悲色,振其邦人”。他踏上文學征途之後,又一直把果戈理的作品引為自己“所仰仗的”思想和創作技巧的重要資源之一,魯迅的劃時代的名作《狂人日記》與果戈理的《狂人日記》之間恐怕不僅是篇名的巧合那麼簡單了。  1934年9月,魯迅創刊《譯文》月刊。他在創刊號上用“許遐”筆名譯介了果戈理的短篇《鼻子》,並在《譯者附記》中指出:果戈理“幾乎可以說是俄國寫實派的開山祖師”,“他的巨著《死掉的農奴》(魯迅後來又譯為《死靈魂》,最後定譯為《死魂靈》--筆者註),除中國外,較為文明的國度多有翻譯本,日本還有三種,現在又正在出他的全集”。這大概是魯迅翻譯《死魂靈》最初的動因,既然“較為文明的國度”多已有了《死魂靈》的譯本,以中國文明之悠久,理應也該有《死魂靈》的中譯本;既然沒有人願意做,那就不妨見難而上,自己嘗試。魯迅精神在此又一次得到了清晰而光輝的體現。  據《魯迅日記》記載,魯迅是1935年2月開譯《死魂靈》的,斷斷續續,至9月才譯完第一部。魯迅翻譯《死魂靈》時所投入的巨大熱情和辛勞,在他給胡風、蕭軍、孟十還等人的信中多次提到。魯迅開玩笑地說“我實在怕果戈理”,因為“果戈理的諷刺是千錘百煉的”,很難譯。在翻譯中,魯迅是“字典不離手,冷汗不離身”,“每譯兩章,好像生一場病”,因而魯迅不時發出感慨“《死魂靈》真難譯,……真好像做苦工,日子不好過”。難怪後來曹聚仁評價魯迅晚年譯《死魂靈》,“是一件艱苦的奇功”。  《死魂靈》第一部於1935年1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列為黃源主編的“譯文叢書”之“果戈理選集五”。原來,按魯迅當時的設想,擬陸續出版六卷本的“果戈理選集”,即:一《狄康卡近鄉夜話》、二《密爾格拉得》、三《鼻子及其他》、四《巡按使及其他》、五《死魂靈》(第一部)、六《死魂靈》(第二部)。這是一項偉大的譯書計劃,堪與胡適主持的“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計劃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相媲美,但前者是依賴財力雄厚的庚款基金,魯迅則是憑藉一己的“傻勁”。可惜魯迅生前只出版了《死魂靈》(第一部)和孟十還翻譯的《密爾格拉得》,而未能竟其全功。  日前,一冊《死魂靈》初版布面精裝簽名題贈本惊現滬上,魯迅翻譯《死魂靈》時,文壇交遊鮮為人知的一面由此浮出地表。這部布面精裝的《死魂靈》書品完好,封面左上角印有果戈理的簽名式,環襯右上角鈐有“孟氏藏書”長方藍印,扉頁反面有魯迅的毛筆題字:
這是重譯的書,以呈十還先生,所謂“班門弄斧”者是也。   魯迅(印)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五日,上海。     魯迅簽名下鈐有北京女篆刻家劉淑度篆刻的“魯迅”陰文名印,這是魯迅晚年喜愛和常用的名印之一,後來的《且介亭雜文》封面設計還使用過。魯迅的細心從為防止名印印泥沾污書頁而加蓋於上的小​​襯紙也體現出來,這枚小襯紙也奇蹟般完整地保存下來了。另外,題籤的落款是“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五日”,但查《魯迅日記》,明明是11月16日“上午吳朗西來並贈《死魂靈》布面裝訂本五本”,那麼魯迅怎麼會提前一天把書送給“十還先生”呢,會不會是魯迅的筆誤?這是個謎。不過,題詞的真實性是無可懷疑的。這部題簽本的受贈人“十還先生”即孟十還,當時是魯迅的合作者,與魯迅合作翻譯果戈理,現存魯迅與他的通信就有三十二封之多。他原名孟斯根,曾留學前蘇聯,為《論語》、《人間世》撰過稿,後為魯迅、黃源主編的《譯文》以及《太白》等刊物撰文時署新筆名“孟十還”。他在1936年主編《作家》月刊時也得到了魯迅的鼎力支持。孟十還精通俄文,他翻譯普希金、果戈理、涅克拉索夫等俄羅斯古典文學大家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魯迅不懂俄語,他為了翻譯《死魂靈》比較了日、英、德各語種譯本後,最終選定柏林普羅皮勒出版社1920年出版、奧托.布克(Otto Buek)編譯的《果戈理全集》中的《死魂靈》德譯本作為自己翻譯的底本,再參照日、英譯本,擇善而從。所以魯迅在這則題詞中說“這是重譯的書”,以區別於從俄文“直譯”,而且魯迅認為對能從俄文“直譯”的孟十還來說,他譯的《死魂靈》只是“班門弄斧”,魯迅的虛懷若谷由此足見一斑了。



有趣的是,魯迅1936年2月17日致孟十還信中還特別提到他贈送的這部《死魂靈》,信不長,照錄如下:  十還先生:從三郎太太(指蕭紅--筆者註)口頭,知道您頗喜歡精印本《引玉集》,大有“愛不能釋”之概。嘗聞“紅粉贈佳人,寶劍贈壯士”,那麼,好書當然該贈書呆子。寓裡尚有一本,現在特以奉贈,作為“孟氏藏書”,待到五十世紀,定與拙譯《死魂靈》,都成為​​希世之寶也。 
 
儘管是幽默風趣,魯迅的自信還是溢於言表。魯迅告訴我們,這部《死魂靈》精裝本與他編印的蘇俄版畫集《引玉集》精印本,作為“孟氏藏書”(鈐在《死魂靈》環襯上的“孟氏藏書”藍印,是不是孟十還根據魯迅此信的提議而專門篆刻的呢?已無從查考)都將成為“希世之寶”。十分遺憾的是,孟十還後來去了台灣,這部魯迅親筆題贈本留在了大陸,不再是“孟氏藏書”了。 
 
正當魯迅逝世七十週年之際,這部魯迅《死魂靈》題簽本在湮沒半個多世紀以後重現於世,實在是適逢其時。魯迅生平史料經過那麼多年海內外魯迅學界的不懈努力,早已幾乎蒐集殆盡了,現在哪怕是一紙半字的發掘都彌足珍貴,從這個意義上說,《死魂靈》題簽本的發現是特別令人欣喜的。從題詞中我們得以再次領略魯迅的博大和謙虛。按照《魯迅全集》的編輯體例,這則有實質內容的題詞應該題為“題《死魂靈》贈孟十還”,筆者期待新版《魯迅全集》重印時能夠予以增補。

重版汪精衞《雙照樓詩詞 藁》

$
0
0

 重版汪精衞《雙照樓詩詞 藁》是2017年台北書展買的。久聞大名。



嘆護林心事,付與東流。一往淒清,無限留連意。奈驚飆不管,催化青萍,已分去潮俱渺,回汐又重經。有出水根寒.拏空枝老,同訴飄零。 天心正搖落,算菊芳蘭秀,不是春榮。慽慽蕭蕭裏,要滄桑換了,秋始無聲。伴得落紅歸去,流水有餘馨。只極目煙蕪,寒螿夜月愁秣陵。
圖像裡可能有樹、鳥、天空、植物、花、戶外和大自然



Dominic Cheung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311/16145905 雙照樓詩詞藳,余英時、葉嘉瑩 序。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The Art of Fiction.《番石榴飄香》Apuleyo Mendoza, Plinio;

$
0
0

“There is always something left to love.”
―from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by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The brilliant, bestselling, landmark novel that tells the story of the Buendia family, and chronicles the irreconcilable conflict between the desire for solitude and the need for love—in rich, imaginative prose that has come to define an entire genre known as "magical realism." READ more here: http://www.penguinrandomhouse.com/…/one-hundred-years-of-s…/#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The Paris Review

“Inspiration is when you find the right theme, one which you really like; that makes the work much easier. Intuition, which is also fundamental to writing fiction, is a special quality which helps you to decipher what is real without needing scientific knowledge, or any other special kind of learning. The laws of gravity can be figured out much more easily with intuition than anything else. It’s a way of having experience without having to struggle through it. For a novelist, intuition is essential. Basically it’s contrary to intellectualism, which is probably the thing that I detest most in the world—in the sense that the real world is turned into a kind of immovable theory. Intuition has the advantage that either it is, or it isn’t. You don’t struggle to try to put a round peg into a square hole.”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was interviewed in his studio/office located just behind his house in San Angel Inn, an old and lovely section, full of the…
THEPARISREVIEW.ORG




“He was healthier than the rest of us, but when you listened with the stethoscope you could hear the tears bubbling inside his heart.”
― from CHRONICLE OF A DEATH FORETOLD by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一件事先張揚的兇殺案
A man returns to the town where a baffling murder took place 27 years earlier, determined to get to the bottom of the story. Just hours after marrying the beautiful Angela Vicario, everyone agrees, Bayardo San Roman returned his bride in disgrace to her parents. Her distraught family forced her to name her first lover; and her twin brothers announced their intention to murder Santiago Nasar for dishonoring their sister. Yet if everyone knew the murder was going to happen, why did no one intervene to stop it? The more that is learned, the less is understood, and as the story races to its inexplicable conclusion, an entire society--not just a pair of murderers—is put on trial.

馬奎斯作品集10/16:番石榴飄香

The Fragrance of the Guava: Conversations with Gabriel Garcia Maarquez 
Plinio Apuleyo Mendoza 
  • Series: Faber Caribbean
  • Paperback: 128 pages
  • Publisher: Faber & Faber (April 20, 1998)
  • Language: English

Apuleyo Mendoza, Plinio; García Márquez, Gabriel (1983), The Fragrance of Guava, London: Verso



In these conversations Gabriel Garcia Marquez, who wo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82, speaks about his Colombian family background, his early travels and struggles as writer, his literary antecedents, and his personal artistic concerns. Marquez conveys, as he does in his work through the power of language, the heat and colour of the Spanish Caribbean, the mythological world of its inhabitants, and the exotic mentality of its leaders. Plinio Apuleyo Mendoza, the journalist and novelist who shares these conversations, is a friend and contemporary of Marques, and also of Colombian extraction.

打開馬爾克斯世界的鑰匙是什麽?是《番石榴飄香》。當馬爾克斯談馬爾克斯時,他會說些什麽?一切都在《番石榴飄香》里。

《番石榴飄香》被譽為同馬爾克斯一樣經典的解讀馬爾克斯的書。中文版為首次授權出版

馬爾克斯說:在我的小說里,沒有一行字不是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的,包括糾纏著馬烏里肖的黃蝴蝶和飛上天空的雷梅黛絲。

馬爾克斯說:我只是想藝術地再現我童年時代的世界。我的童年是在一個大家庭里度過的。我有一個妹妹,她整天啃吃泥巴;一個外祖母,酷愛占卜算命;還有許許多多名字完全相同的親戚,他們向來搞不太清楚幸福和瘋癲的區別。

馬爾克斯說:我有好幾次參加活動或儀式時都提出一個條件,就是不穿燕尾服。沒辦法,不這樣會倒霉的嘛。我有一份預示倒霉事兒的物品和事情的清單。我知道有一位作家,走到哪兒就把晦氣帶到哪兒。我不能說他是哪位,要是說了,我們這本書就該完蛋了。

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 Garc a M rquez)1927年出生於哥倫比亞馬格達萊納海濱小鎮阿拉卡塔卡。童年與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隨父母遷居蘇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國立大學。1948年因內戰輟學,進入報界。五十年代開始出版文學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百年孤獨》。1982年《番石榴飄香》問世。同年獲諾貝爾文學獎。2014年4月17日於墨西哥病逝。

普利尼奧‧門多薩(P. A. Mendoza)加西亞•馬爾克斯好友,作家、記者,曾任哥倫比亞駐意大利和葡萄牙大使。

譯者簡介
林一安,中國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文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世界文學》副主編,《外國文學評論》編委。

目錄

1 淵源
13 家人和親友
27 談寫作
45 修養
57 讀物及影響
67 作品
81 等待 :這篇有幾次都牽涉到西班牙語的特色:博來羅 (舞曲,音樂術語)....只有我們拉丁美洲人才能領略它確切的含義,就跟領會博爾赫斯所使用的形容詞ㄧ樣。 (頁90。" (《百年孤獨》) 全書通篇如此,處於優美或造作的邊緣,它像一隻博來羅 舞曲。); 拉丁美洲的資產階級分不清動詞 ser 和 tener。 (頁88 根據譯注:"是" vs "有"。 或者HC: being vs having) ;
93 《百年孤獨》
105 《族長的秋天》
119 今日
129 政治
141 婦女
151 迷信 怪癖 愛好
161 聲譽和盛名


Apuleyo Mendoza, Plinio; García Márquez, Gabriel (1983), The Fragrance of Guava, London: Verso, p.35
García Márquez and his friend Plinio Apuleyo Mendoza discuss his work in a similar way,
"The way you treat reality in your books ... has been called magical realism. I have the feeling your European readers are usually aware of the magic of your stories but fail to see the reality behind it ... .""This is surely because their rationalism prevents them seeing that reality isn't limited to the price of tomatoes and eggs."[109]  




La Tour Eiffel By ROLAND BARTHEAND ANDRE MARTIN S, 加斯東.巴謝拉Gaston Bachelard的「空間詩學」

$
0
0
談幾種「空間詩學」與「環境設計-生產系統」
1. 加斯東.巴謝拉Gaston Bachelard的
「書中最精彩之處,莫過於對於親密空間的描繪與想像。他指出家是人在世界的角落,庇護白日夢,也保護作夢者。家的意象反映了親密、孤獨、熱情的意象。我們在家屋之中,家屋也在我們之內。我們詩意地建構家屋,家屋也靈性地結構我們。」… 畢恆達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序)
補充女性主義觀點下的問題,類似的分析方式,可參考刊登在哈佛教育評論中對「全面品管TQM的批判」,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the Academy: A Rebellious Reading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95)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the Academy: A Rebelli...
加斯東‧巴舍拉 (Gaston Bachelard) ,《空間詩學》 (LA POÉTIQUE DE L'ESPACE),龔桌軍、王靜慧譯,台北:張老師文化, 2003 Bachelard 四書: 科學精神的形成,火的精神分析,空間詩學/夢想 詩學



BARTHES, ROLAND AND ANDRE MARTIN La Tour Eiffel,


(日)金森修《巴什拉:科學與詩》武青豔等譯,石家莊:河北教育,2006,頁65一張圖:「人工性的極限—艾菲爾塔」。它的內文探討的是「技術‧工程反實在論」,意思令人費解。

BARTHES, ROLAND AND ANDRE MARTIN La Tour EiffelDelpire Editeur 1964, 這本書是圖文書,前33頁是Barthes 撰的文,34-90頁為照片集。 


   「我們也知道,尤其是在Gaston Bachelard的分析之後,這種有關升空的想像是多麼令人快意,多麼有助於人類生活、夢想,並可使自己和眾多生理功能中最令人愉悅的形象關繫在一起。」----    [法]羅蘭‧巴爾特《埃菲爾鐵塔》 (La Tour Eiffel) 李幼蒸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頁29-30
原來可能是Gaston Bachelard的論文「天空與幻想」吧? (《巴什拉:科學與詩》頁163-70)

  2009年4月1日 :今天才注意到它取名為設計者: Eiffel Tower: was dedicated in Paris; designed by bridge engineer Alexandre Gustave Eiffel, the open-lattice wrought iron masterpiece was the tallest structure in the world at the time (1889) 約在1990年,台灣的公視播過它的百年慶影片,相當精彩。妙的是我1-2年之後第一次到巴黎,竟然不俗到沒想去造訪它。
(它的參觀人數是巴黎第一景點: 艾菲爾鐵塔(La Tour Eiffel, Paris, France) 在法國首都巴黎,各國遊客最為集中的旅遊景點無疑是艾菲爾鐵塔。登上艾菲爾鐵塔、俯瞰萬城之冠的巴黎風光,這是每一位來到巴黎的訪問者和遊人最大的心願。)

在追悼美國911事件周年,以及2008年7月初,慶祝法國當選歐盟主席(6個月)等場合,都是在塔的兩側射出兩道光柱來紀念。2008年的是藍色與黃金色。

Barthes 寫過日本這《符號帝國》。然而日本得臣服於艾菲爾塔,因為她在東京也一再地要與它「修‧破‧離」。

我有空再摘述這篇「艾菲爾塔洋賦」。

合山 究(Goyama Kiwamu)著《雲霧之國》《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

$
0
0
九州大學名譽教授,學問淵博,治學嚴謹,是一位極具開創性的漢學家。自2006年《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出版以來,書中見解經東西方學者多次徵引,甚而啟發出眾多相關研究,誠為明清婦女文學史、社會文化史的劃時代經典論著。若加上先前於1997年出版的《紅樓夢新論》,以及2010年《紅樓夢》研究總結《紅樓夢:性同一性障礙者のユートピア小說》,合山教授為明清時代女性文學研究所挹注的豐沛活力與卓越貢獻,早已深受學界推崇。
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
明清時代の女性と文学
出版日期:2017/01/06
印刷:黑白印刷
裝訂:精裝
頁數:696
開數:18開,高23×寬17cm
EAN:9789570848014
出版社:聯經
作者:合山究
譯注者:蕭燕婉
系列: 現代名著譯叢

《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是日本九州大學名譽教授合山究打破傳統明清文學研究只著重於小說戲曲的文類以及男性觀點的敘事,發現當時文人對「女性」與「花」流露出一種獨特的珍惜之情,進而拓展出清代女詩人、《紅樓夢》與花、節婦烈女、巾幗鬚眉等一連串與明清女性文學以及歷史文化相關的研究。

作者合山究同時重視明清時期的文學氣氛,也就是女性文化與明清主「情」文學之間的相互影響問題。在節婦烈女觀的篇章中,他認為明清女性與社會道德規範的關係絕不能單方向的簡化成「被壓抑」;當讀者仔細剖析節烈婦女的心態與行為模式後,就會發現女子面臨抉擇時的能動性、女子強烈的榮譽心以及為了追求「從一而終」之理想的堅持,凡此種種,正足以顛覆時人認為女子身處卑弱的意識形態。

再者,對明清婦女而言,既然「節孝」的道德是她們成就「名聲」的唯一手段,那麼換個角度言之,節烈婦女成功的為自己形塑成一個道德典範的楷模,不應以傳統的女性被壓迫論述簡單視之。

《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以資料見長,文中探討的文本除了廣博搜攬戲曲、小說、詩詞、隨筆、詩話、彈詞等文類之外,還傾全力挖掘方志、斷代史、判牘、宗教文獻等前人未涉及的材料。同時,合山究積極採用西方文學理論的概念,來詮釋中國文學或者與中國社會文化作比較。例如,在探討明清節婦烈女的殉死風俗時,作者提出,不妨將女性在明清社會的處境與古印度寡婦殉夫自焚的風俗(suttee)做一比較。

在論述《紅樓夢》女性崇拜的特徵時,合山究提示了法國現實主義作家斯湯達(Stendhal)在《戀愛論》中將戀愛分為激情戀愛、趣味戀愛、肉體戀愛、虛榮戀愛的觀點,基於《紅樓夢》女性崇拜的本質與愛護難得的瑰寶、名花極為類似,並追溯過去中國文學中這種美人觀的系譜後,主張《紅樓夢》乃當時追求趣味戀愛到達巔峰的最佳傑作。

另外,合山究也指出儘管明末清初世道人心污濁混亂,但卻是箴言文學開花的時代,而相當於此時的十七世紀法國,也出現了蒙田、拉羅什富科、拉封丹等箴言文學家。若把此一時期中國的箴言文學與法國相較,不但毫不遜色,而且更能引起東方人的共鳴。可見,作者合山究的研究具廣闊的世界文學視野,因此其論述無形中展現了一般學者難以企及的高度與深度,問世後,不僅在日本漢學界引發熱烈的迴響,也深受西方漢學界的注目。

合山究在《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認為,若認為明清時代的「女性」是壓抑的、停滯不前的是錯誤的。當時的女性盡情地活躍於社會文化的前端,儼然已擺脫了長期以來默默無聞的形象,同時明清的女性對男性價值的挑戰也達到了頂點,當時女性各方面的能力已獲得強烈的肯定。所以明清並非女性單方面受男性壓抑的年代,而是男女彼此激烈競爭,新的男女關係胎動正要開始的時代。明清時代的女性在社會文化方面發揮了中國史上空前的「存在價值」,但明清的社會文化確實因「女性」的存在而顯得朝氣蓬勃。因此,明清並非女性最受壓抑與虐待的時代,而是揭開女性時代序幕的年代。

《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第一篇〈情與明清文化〉,此篇主要探討「情」,藉此突顯「情」與明清文化結合之深。首先在第一章〈「情」的思想—明清文人的世界觀〉,全面考察當時文人所持之「情」思想的特徵。接著在第二章〈明清時代的「情死」及其文學〉,透過明清時代流行的「情死」事例,說明「情」乃這個時代最顯著的象徵。另外,在〈花案、花榜考〉中,檢討當時青樓流行的妓女品定法「花案」,說明當時妓女文化興盛的情況。最後在第四章〈袁枚的好色論〉,論述清代首屈一指的文人袁枚如何在文學、思想及人性方面,根本貫徹其「好色」的本質,藉此說明清代乃積極肯定情色的時代。

第二篇至第五篇則列舉影響明清文化至深的各類型女性,分別加以考察。第二篇〈節婦烈女論〉,探討明清女性文化時絕不可忽略眾多的節婦烈女,故本篇主要探討與其相關的各種問題。第一章〈節婦烈女─—明清時代女性的生涯與心態〉與第二章〈節婦烈女的生死觀〉中賦予她們正面的評價。在第三章〈死於性暴力的節婦烈女─—貞節與淫蕩的對立〉與第四章〈節婦烈女的多樣化與節烈觀的演變〉中則列舉在一般「節婦烈女」概念之外的節婦烈女,說明這些女子乃當時社會現狀的實際反映,而且她們在文學的題材上也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最後的第五章〈貳臣的節烈觀與節婦烈女傳記中的男性批判〉,考察明末清初「貳臣」的節烈觀,以及節婦烈女傳記中的「女性讚美與男性藐視」之意義。

第三篇〈薄命佳人論〉,《紅樓夢》出現了不少的薄命佳人,故本篇探討的是清代流行之「佳人薄命」美學意識下所產生的文化現象。第一章〈明末清初女性尊重的進展與《紅樓夢》〉中,探討「天地秀麗之氣不鍾於男子,鍾於婦人」之思想源流,藉此突顯封建時代罕見的女尊男卑言論與當時高漲的女性崇拜意識。當時文人還普遍認為薄命佳人死後會變成仙女,其靈魂降下成為乩仙,故在第二章〈明清文人與神秘性興趣〉與第三章〈《西青散記》的世界〉中,首先釐清當時流行的「扶乩」術,然後檢討在此風俗下誕生的中國心靈主義文學傑作《西青散記》之世界。繼第二、三章考察的薄命佳人與仙女之密切關係後,第四章〈仙女崇拜小說—《紅樓夢》〉則在說明清代的代表小說《紅樓夢》並非自傳小說與政治小說,而是描寫仙女被貶為薄命佳人後於人世間生活的情景,故屬於仙女崇拜小說。最後的〈女子題壁詩考〉則考察明清因戰亂流離失所的無名婦女,將自己薄命的身世書寫於驛亭牆壁的「題壁詩」,這類詩詞在文人之間引發了熱烈的共鳴。

第四篇〈巾幗鬚眉論〉探討與「薄命佳人」相反的女將軍、從軍女子、女武者、女豪傑等具男性特質的女強人。第一章〈明清時代的巾幗鬚眉〉,則從各個角度整體檢視了這類女子的活動情形。第二章〈明清時代女性文藝中的男性志向〉,則說明這種重視男性性格的現象不僅反映在巾幗英雄身上,還出現在當時閨秀的文藝世界。

第五篇〈男性詩人與女弟子〉,此篇聚焦於當時文學史上首度出現的「女弟子」一詞,在檢討男性詩人與女性詩人的師弟關係時,也考察明末以後閨秀文學流行的情況。首先在〈清代詩人與女弟子〉中,列舉清初文人毛奇齡的女弟子徐昭華以及清中葉前期學者沈大成的女弟子徐暎玉,論述她們師事男性詩人的經過、彼此交遊的情形與其師弟關係在文學史上的意義。接著在〈袁枚與女弟子〉與〈陳文述的文學、韻事與女弟子〉中,說明擁有數十名女弟子的清中期、中後期文人袁枚與陳文述的文學活動及其女弟子的入門經過,透過「男性詩人與女弟子」之考察,彰顯閨秀文學隆盛的時代特徵。

最後的第六篇〈戲曲小說的女性〉,本篇探討當時戲曲、小說、彈詞等俗文學中慣用的「選秀女」、「男扮女裝、女扮男裝」之手法及其相關問題。第一章〈「選秀女」與明清的戲曲小說〉,說明當時實際舉行的「選秀女」與文學作品的關係以及兩者相互矛盾之處,接著論證《紅樓夢》的元春貴妃省親與「大觀園」的建築,實際上並不可行,乃作者虛構出來的情節。第二章〈明清時代戲曲小說中的男女變裝〉,分析當時通俗文學中常見的「男女變裝」運用於何種場面,在檢視其用法的同時也探討了慣用此技法的理由,最後亦對當時女性文化的擴展、男女關係的特徵等問題加以考察。





~~~~



雲霧之國-三民叢刊96
作者:合山 究著
出版社:三民
出版日期:1995年01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1421




使中國風土之特殊性獨具一格的,與其說是天地的廣大,不如說是因塵埃、雲煙等而為之朦朦朧朧的自然空間吧!精氣、神仙、老莊、龍、山水畫、奇書等,其產生是有如何玄妙的根源啊!就以「雲霧」為起點,讓我們一起走 進這美麗幻夢般的世界。




曹意強:《藝術哲學與史學理念》《藝術與歷史》、《藝術史的視野‧圖像研究的理論、方法與意義》

$
0
0




藝術哲學與史學理念(簡體書)
ISBN13:9787550308985
出版社: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作者:曹意強
出版日:2015/05/01

~~~~
曹意強《藝術與歷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1

哈斯克爾教授是當代“一位最富於創造性的藝術史家”,他開拓了畫家與讚助人、趣味史、收藏史、圖像與歷史等重要領域的研究,從而“徹底改變了英語國家藝術史的面貌”。本旨在以他的史學成就為引線,展開對藝術史的特性、任務、目的方法等問題的探討。第一章論述藝術與社會的關係和藝術社會史與藝術社會學的界線。

第二章討論圖像證史問題,著重探討了它跟另兩個19世紀歐洲的重要觀念即“進步的觀念”和“包羅萬象史的觀念”的聯繫。在這一章裡,我力圖表明,西方藝術史正是在這種關係的作用下迅速發展成為一門令人尊敬的人文學科的。由此,

第三章考察了一般歷史與藝術史的共性與差異,及其歷史理解的可能性和局限性。最後一章討論敘述模式、寫作技巧或風格在歷史說明中的作用。

上述各章,均取自我1995年完成的博士論文《藝術史的途徑》[Auenues of Art History] (sic),但為適應國內讀者,在迻譯成中文時作了某些改動與增補,而相關的英語章節將於年底在《藝術史研究年刊》上發表。在《藝術與歷史》中,我插入了一篇英文附錄Approaches to Chinese Art History,論述哈斯克爾和其他西方藝術史家對中國藝術史研究的意義,以及中西學者在運用他們的理論和方法上的得失。



~~~~~

曹意強:我從來沒有想到,一本美術史會帶來這麼大啟示
2016年08月29日10:08:43 作者:曹意強 來源:新快報
曹意強
  我進入美術史,是受到我的老師和朋友範景中教授的影響。1983年,我調到浙江美院(現中國美院)學報工作,我與他初次見面,就感覺到他有真正的學者氣派,我們很快成了朋友。我是1978年考入浙美版畫系的,我們畫畫的人當時不太瞧得起搞理論的,但從他的言談舉止中,我開始覺得理論研究是很有魅力的,我從中看到了一種知識的力量。當時範景中正在翻譯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我有幸幫他謄寫譯文手稿。我當時對繪畫中的許多問題有所迷惑,《藝術的故事》驅除了這類迷霧。我從來沒有想到,一本美術史著作會給一個從事創作實踐的畫家這麼大的啟示。

  在英國,我時常能見到的巴克森德爾教授。他的《15世紀意大利的繪畫與經驗:圖畫風格的社會史入門》是一本對我影響很大的書。這本書很簡短,只有七八萬字,但這本書是從視覺文化的角度研究歷史的典範之作。以前藝術史家講述藝術家的生平,描述藝術作品的內容與形式,而巴克森德爾從日常生活的環境角度研究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例如日常的語言、實用數學等是怎樣影響藝術家創作的,又是怎樣決定了我們對藝術作品的觀看的。他把一幅繪畫作品看成是一種特定社會習慣的積澱。他的另外兩本書《意圖的模式》《喬託與修辭學家》都是很重要的著作,已經成為西方藝術史的經典。

  我的牛津導師哈斯克爾被譽為20世紀最富有獨創性的藝術史家,在成為他的學生之前,我已看過他的一些著作,特別喜歡他那優美而充滿智慧的文筆。他的論文集《過去與現在》,讓人看到一個歷史學家可以通過與往昔的對話而把消失的歷史復活。法國歷史學家米歇爾說過,歷史即復活,我想哈斯克爾做到了這一點。他的《贊助人與畫家》改變了藝術史寫作的視角,從接受繪畫者的角度去重構藝術史。我認為,他所撰寫的書是一種最健康的社會藝術史,它們鮮活,不教條。當然,他在理論方面做出的最大貢獻當是《歷史及其圖像》。這本書的整個寫作過程我都在他身邊,而且當時他一直就此論題在歐美各地做講座,其中的大部分我都聽了,這對我理解全書很有幫助,現在我正與別人合作,準備把它翻譯成中文,介紹給中國的讀者。這本書可說是西方藝術史學史的經典著作,出版的時候,貢布里希連寫了三篇書評。我回國後,出版了《藝術與歷史》一書,以哈斯克爾的史學思想為出發點探討了藝術史的理論與方法問題。
~~~~

曹意強:藝術的構建性與世界藝術史大會

 2016-06-25 00:00:0

藝術史研究已然發展出豐富的研究模式。研究者們從政治、社會、經濟、文化、人類精神等多元角度解析美術的歷史和風格形成的原因,然而,這些視角雖然揭示了藝術風格變化的外部成因,但也難免造成這樣的結論:藝術創作是由諸如此類的外部環境所決定的。與此對立,藝術研究的另一種理論極端否認外部因素而刻意強調其形式的自主獨立。這兩個取向都忽視了藝術對世界的建構性作用,即忽略了藝術對我們人類認識世界的建構性作用。許多著名的學者如卡西爾等都曾說過,宗教、藝術和科學是構成人類文明的三個平行方面,藝術決不單單是社會、政治、經濟、科學等發展的產物,它也在主動地塑造著人類文明,尤其是通過審美的方式生動地說明世界,改變著我們觀看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由此而塑造著我們的思維方式。這種主動的構建性力量就是我在這幾年中反覆強調的「藝術的智性模式」,而我同樣多次闡述的「圖像證史」即是這個模式的重要內容之一。著名表演藝術家卓別林說過:「藝術作品比歷史書籍更能提供確鑿的事實和細節。」這個說法似乎是對謝赫《古畫品錄》中的一句話的遙遠回應:繪畫的作用之一是「千載寂寥,披圖可鑑。」美國總統甘迺迪曾斷言:「藝術建立了人類真理的基礎,它必須作為我們判斷的試金石。」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早就闡釋了藝術探究自然、探究真理的智性功能:「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這個古老的認識傳統,經由宋代的鄭樵,一直延續到清代的張學誠。今天,藝術史演化為視覺文化的研究,並將整個世界的藝術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這在某種程度上無意識地強化了對藝術的建構性力量的認識。我們希望通過這次會議,將這種無意識轉化為有意識,使美術史的研究更具有深遠的價值。
上面提到的這種無意識的指向,業已成為國際學術研究的趨向,對此,我歷年來在為教育部撰寫的「國外高校社會哲學與人文學科發展報告」的藝術學科部分中作過詳細的介紹,在這次會議上,我想重點論述「世界藝術史大會」的情況,因為我們正在申辦2016年在我國召開世界藝術史大會,而且這個國際組織的學術活動與我們今天的會議密切相關。
藝術是人類用以表達自身對可見與不可見世界的主要智性形式。作為學科的「藝術史」是19世紀德語國家的發明,其主要標誌是將之設置為大學的課程,並建立專門的研究機構,如藝術史博物館。20世紀30年代,德語國家藝術史移植到了歐美,西方藝術史研究中心也隨之轉向英美,在那裡發展為一門生機勃勃的人文學科。早在1873年,世界藝術史委員會(The Comite international d』histoire de l』art)在歐洲藝術史學科的策源地維也納宣告成立,自此形成定期召開大會的常規(起初3年,現為4年一次),此國際組織簡稱CIHA,為不同國家的學者建立了交流最新學術成果的平台。例如,在1929年10月於羅馬召開的第10屆世界藝術史大會上,德國漢堡學者阿比瓦爾堡宣讀了他的論文,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方法,即通過各種視覺圖像,讀解他稱之為「人類的表達歷史心理學」。在演講中,他批評了當時普遍的藝術史研究傾向,即僅僅關注傳世的經典作品。瓦爾堡時代的藝術史家研究的重點領域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的藝術,主要是大師的作品,可以說,正是在文藝復興研究領域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奠定了西方藝術史學科宏偉大廈的基礎,使之在整個自然和人文學科世界裡閃爍出獨特的光彩。對這個領域的高度關注,也造就了一大批傑出的學者,沃爾夫林、潘諾夫斯基、貢布里希等僅僅是藝術史領域中幾顆耀眼之星,而文藝復興研究的鼻祖瑞士藝術史家布克哈特,則把尚處於襁褓中的藝術史學科轉化為視域無比宏闊的文化史,一舉改變了整個歷史和文化研究的圖景。儘管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學界開始反叛文藝復興研究傳統,以期拓寬研究的材料與課題,但在人們心目中,文藝復興研究依然是衡量研究者和學科領域優劣的潛在標尺。瓦爾堡探究圖像的方法被潘諾夫斯基等人發展為「圖像學」,開闢了研究義大利文藝復興繪畫和尼德蘭藝術的新途徑,也成為讀解複雜而神秘的圖像的最富成效的工具之一。
瓦爾堡本人即是文藝復興研究領域的奠基者之一,但他正是從研究具體的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圖像中深刻體會到,決不能將其傑作與最普通實用的視覺產品割裂開來,並以理解人類文明史上這個卓越的時代。他認為,他時代通行的藝術史僅關注「老大師」和精英藝術,忽視通俗作品,這過於狹窄,而且運用了不恰當的進化理論,阻礙了我們探究「人類表達的歷史心理學」。他要致力於修正這種進化類型,從物質和空間的視角去拓展藝術研究的方法論界域。他提出,各種當時並未歸入「藝術」範疇的東西如占星術圖像、照片等,都應看作是與人類其他文獻具有同等效應的文獻;只有儘可能整體地考察人類的圖像,我們才能窺見人類以藝術表達自身、再現和理解世界的方式與意義,由此通過建構其內在的聯繫,闡明人類進化的普遍進程。瓦爾堡進而倡導用圖像分析的方法,將古代、中世紀、現代世界作為一個整體加以細節處理。他有句名言,「上帝寓於細節之中」。這種以寬廣的理論和方法論視野去闡明細小個案的做法,即從細節透視一般理論的探索精神,給與會者極大的心靈震動,其中一位聽眾是英國的天才人物肯尼斯·克拉克,他23歲所發表的著作《萊奧納爾多·達文奇》,文思敏捷、洞察睿智,整部書讀來如行雲流水,讓讀者在其典雅流暢的文字間時常激發靈感,並驚嘆作者竟用寥寥數語便能在讀者心中變幻出藝術作品的生動視覺效果和鮮活可視的歷史場景。這一點也體現在他那家喻戶曉的系列電視節目《文明》之中。他的著作不僅是美術史的傑作,而且是英國文學的典範。迄今為止,研究萊奧納爾多的著作無一能與之匹敵。連這樣一位天才,在聽了瓦爾堡在第10屆世界藝術史大會的發言後,內心久久難以平靜。回到英國後,他在BBC廣播電台講解什麼是藝術史,首次向英國聽眾介紹了德語國家的藝術史學,從溫克爾曼講到現代,進而闡述了藝術史的意義。英國的傳統藝術研究重在批評與鑑定,而克拉克接受瓦爾堡的思想,認為對藝術品的探究必須重視其獨特的審美和媒介品質,但不能就此停步,應該由此延展到更廣闊的思想範疇。他自己身體力行,其所開創的類型研究如《人體,一種理想藝術的研究》,就創造性地運用了瓦爾堡的「情念形式」觀念。英國的藝術史在其後的發展中得以開闢新局面,與吸收德語國家的傳統密切相關。如今的藝術史有了更寬泛新名稱,叫做「視覺文化研究」,其積極的含義在於比以往更關注視覺圖像的製造、運用和傳播在人類生活和知識創造中的作用,其副作用在於忽視圖像的內在美學價值,以及顛覆為區別作品妍蚩而發展出來的藝術史核心骨架。重溫瓦爾堡的思想和論述,可以糾正這種失衡。
在當前的視覺文化研究潮流中,人們試圖從瓦爾特·本雅明的論著中尋求靈感,這也影響了中國學者。本雅明至多是其時代的二流學者,他語言拗口,是20世紀後半葉被重新發現並予以過高評價的人物。他對視覺產品的論述,其觀點非但不成系統而且是當時的一般共識,並無什麼新意。與瓦爾堡相比,他幾乎可說是視覺文化研究的門外漢,但我們的時代卻遺忘了瓦爾堡,捧紅了本雅明,這不能不說是我們知識界的悲哀。可幸的是,在最近幾年裡,在歐美藝術研究界,本雅明的名字逐見淡化,而瓦爾堡的引用率在直線激增。瓦爾堡的復活及其影響力的擴大,部分地要歸功於世界藝術史大會,而世界藝術史大會的學術宗旨有賴於瓦爾堡的理想。
四年一度的世界藝術史大會旨在檢驗藝術史學科的狀況。瓦爾堡堅信學者不應只持一本護照去穿越不同的研究疆域,而應依據所要解決的問題去貫通各個領域。這種精神是瓦爾堡研究院的指導性綱領。如今,探究不同國家的不同藝術的特性與關係是藝術史界最受關注的課題,世界藝術研究(World Art Studies)的概念已深入人心。其實,貢布里希的好友、瓦爾堡研究院的庫爾茲早就為研究遠東藝術對歐洲的影響劈出新徑。世界藝術史大會秉承這種精神,雖然以往只由歐洲和北美學者參會,但其設定的論題一直帶有世界性意義。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對越來越多的國家或民族開放。1997年,CIHA邀請我參與第30屆世界藝術史大會的組織工作,與來自歐美的其他分會主席一起擬定大會的主題,並依據所收到的論文提要遴選各場分會的主題發言者。我國學者從未參加過CIHA,對這一國際組織也鮮有人知。鑒於這種情況,我向大會主席團提議邀請一組中國學者參加第30屆世界藝術史大會。這個建議得到了組委會的支持。然而,中國尚不是大會成員國,其學者以何種方式參與大會則是一個有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CIHA屬於CIPSH即國際哲學與人文研究委員會的一個部分,而該委員會由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所創建。CIHA設有常設機構,通常是一名主席(由著名藝術史學者兼職),專職秘書長和財務總管各一名,以及由成員國代表構成的兼職執行團。某個國家如欲加入CIHA,必須要在其指導下建立國家藝術史委員會(The 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History of Art)。我國還不是成員國,且沒有學者提交論文提綱。我向時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的靳尚誼教授介紹了CIHA的情況,也就此請示了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主任邵大箴教授,他們都認為我國應當參加這個國際組織。2000年,第30屆世界藝術史大會在英國倫敦隆重開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派出5位代表列席會議,這5位代表是中國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范迪安教授、華南師範大學皮道堅教授和邵宏教授、中國美術學院博士研究生高世名。中國學者的列會受到了大會的廣泛關注。第30屆CIHA大會與會者達數千人,32個分會幾乎占據了倫敦所有的會議中心,我擔任第17分會的主席,現任英國牛津大學教授、藝術史系主任Craig Clunas任副主席。按照規程,大會開幕時各主席團主席都要對全體與會者作7分鐘的講演,概述會議的宗旨。在講演中,我在闡述17分會主題的同時強調了中國藝術史對世界學術發展的重要意義,以及我們為之所能做出的獨特貢獻,全場不斷響起掌聲,當然這種掌聲並非是對我個人的認可,而是對作為世界古老文明古國的中國文化的讚羨,表明世界對了解中國藝術的美好願望。按照會議規定,此屆大會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出於對我國的尊重,大會主席團同意我的建議,邀請邵宏教授在17分會做主題發言,並用中文和英文雙語宣讀論文。邵宏教授的論文得到了聽眾的高度評價。
靳尚誼主席和邵大箴主任原本也想赴會,但因故未能成行。他們對我國正式加入CIHA非常重視。邵老師在理論委員會會議上多次強調此事的重要性,並委派朱青生教授到設在法國巴黎的CIHA秘書處聯繫我國入會事項。2008年1月,邵先生率領我國代表出席了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行的第32屆CIHA大會。50個國家的700位藝術史家聚集一堂,共同探討跨文化、衝突、遷移和匯合(Crossing Culture,Conflict,Migration and Convergence)這個重要主題。會議結束後,邵大箴主任和薛永年教授等積極推進我國加入CIHA的進程,幾次召集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在京共同商討建立中國藝術史委員會的計劃。
迄今為止,已有33個國家正式加入CIHA,來自各國的藝術史委員會的代表形成了總集會(General Assembly)。執行局負責指導學術項目。國際CIHA主席四年輪換一次,一般由主辦下屆大會國家的學者擔任。執行局人員從入會國家委員會中選拔,也是四年換屆。第33屆大會將在紐倫堡召開,大會總召集人是Ulrich Grossmann教授。
國際CIHA組織確定了9條規則:1,論文提綱必須在大會舉行前18個月提交給國際CIHA執行局,並予以接受;2,論題必須同時具有國際與本土意義;3,必須向國際藝術史家群體發布徵稿啟示;4,50%的會議發言者可在會議主辦國產生,而其餘的必須來自其他國家;5,50%的會議主席必須來自國外;6,CIHA會議的官方語言必須是以下語言中的一至兩種:德語,英語,法語和義大利語;7,會議計劃中必須包括CIHA執行局的兩次會議;8,主辦國負責5位CHIA執行局成員的國際旅費;9,大會主辦者必須給CIHA主席簽寫接受上述規定的書面文件。
藝術史學科的成熟研究對象無疑是實在的藝術作品。將在紐倫堡召開的第33屆大會所確定的主題從兩個方面集中在藝術史的對象上:一方面是研究的實在對象問題,另一方面是從更寬意義上說的學科課題問題。所有的學科皆構建自身的課題,並以語言文字表述其發現、論題研究以及思考的結果,藝術史也不例外。但藝術史研究必須經受具體實在的作品的檢驗,無論是研究題材,還是研究方法,藝術史學科必須回歸到物質對象上,這些對象包括建築、繪畫、雕刻、手工製品以及其他實用物品。而對視覺作品的分析可從多種角度著手,相應地需要各門學科的合作。每一個不同的學科會依據具體的問題而重構其題材,並對之作出特殊處理。第33屆大會的主持者計劃從多元的角度,即具體作品的物質性、其歷史及上下文,以及不同的學術觀念,把上述思想貫徹到整個會議和分會之中,由此為來自不同學科、帶有不同視野和取向的代表提供對話的機會。
藝術研究當前面臨的兩個不可迴避的趨勢是全球化與數碼化。實在物像作為「原作」的問題顯得更為重要:我們對「原作」的欣賞以及處理方式是如何變化的?在當代藝術領域,如video art,internet art,performance,是否可以完全擯棄「原作」的概念?我們應如何看待往昔和現代的短暫的藝術形式?這類隨數碼技術的發展而日顯突出的問題也將在第33屆大會上進行探討與辯論。
從這次大會所提出的主旨與議題來看,它帶有德語國家藝術史的傳統色彩,這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重視實際作品;二是關注世界性;三是偏重普遍性理論。20世紀80年代藝術史界激盪的反歐洲中心論思潮,忽略了德語國家藝術史學科成熟時期的一個重要特徵,即世界藝術研究的成果。在對非歐洲藝術的研究過程中,其研究對象必然會修正與改變其研究模式,使之適應研究對象的性質與意義。紐倫堡會議旨在激勵對傳統藝術史範疇與界線進行理論反思,因此,與以前的大會組織不同,第33屆大會沒有明確地劃分各分會的主題類型,其目的是把來自不同文化氛圍與話語系統的理論貢獻聯繫起來。這次會議議題強調從實物出發探討理論和方法論問題,以及全球性比較研究的相關課題,即要求以具體作品為例進而推演普遍理論,而非對作品的個案研究。此外,在會議過程中,力求保持傳統的美的藝術研究與對全球化藝術史研究所開啟的新領域的探討之間的恰當平衡。從這次大會的預定目標來看,它頗具德語國家藝術史的兩個傳統特徵:建立在實物研究之上的理論定向和普世性視野。
如何使世界藝術史大會真正成為世界性的學術活動?這是自2000年以來大會組委會和各國分委會努力推進的方向。由德語國家藝術史家在20世紀初開創的世界藝術史研究業已成為當今的主流思潮,人們認為現有藝術史研究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科的發展,無法應對外部世界的變化,尤其是無法對不同時期不同文化中的不同藝術作出令人滿意的解釋,所以提出一種更廣泛意義上的世界藝術研究思路。這一問題一直是世界藝術史界討論的焦點,這典型地體現在第32屆國際藝術史大會上。那次大會首先就「世界藝術史的觀念」(The Idea of World Art History)進行了討論,學者們對文藝復興以來的歐洲傳統藝術史觀念提出了質疑,同時對世界藝術史這一思路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肯定的聲音之外,學者們就是否可能寫就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世界藝術史」,尤其是脫離了西方藝術史傳統之外的世界藝術史如何撰寫,意義何在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世界藝術史的問題需要世界不同國家的學者參與探討。為此目的,美國國家藝術史委員會在2009年2月專門組織召開了一個小型的高層會議,深入探討上述問題。該會主席Frederick M. Asher和兩名副主席Thomas DaCosta Kaufmann和Thomas Gaehtgens邀請了中國、印度、非洲地區和歐美國家相關領域的5位學者就如下問題展開了討論:在現代的學術情境中,我們慣常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否仍然行之有效?有沒有其他研究手段?我們的共識有哪些?藝術史如何才能實現真正的全球化?除了討論這類源自歐洲並也為其他地區所關心的學科話題外,會議還探討了全世界藝術史學者和教師都面臨的共同問題,尤其是那些原先不存在藝術史教育和研究機構的地區所面對的困境,如研究資料、檔案和研究資金的匱乏等。這個會議也旨在尋求解決這些實際問題的途徑。我作為中國學者應邀參加了這次在洛山磯召開的會議。世界藝術史大會組委會主席Jaynie Anderson和其他組委聽取了我們的討論。
正是在這次會議的同時,世界藝術史大會組委會作出了同意2016年在中國舉辦世界藝術史大會的決定。這個決定不僅將影響世界藝術史大會的未來發展,而且將改變中國藝術史的研究圖景,使之真正融入國際學術界並做出自己獨特的貢獻。世界藝術史大會自此才成其為名副其實的全球性學術高層論壇。而我在前面著重指出的中國傳統畫論中有關藝術對世界建構性作用的思想,將與以瓦爾堡為代表的歐洲方法相融合,給世界美術史研究帶來新的局面,而對藝術與世界建構性問題的探究應受到我們的特別關注。


~~~

曹意強| 中國畫論與文藝復興——寫在第34屆藝術史大會之後

曹意強在北京召開的第34屆世界藝術史大會,有三個特色區別於以往各屆。首先是得到了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開幕式在釣魚台國賓館舉行,莊嚴氣派。其次是會議宗旨以一中一英表達:英文重申該國際常設學術活動的一貫宗旨,而中文強調中國藝術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重要性。最後一個顯著變化是將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rt History改為World Congress of Art History。一字之改,賦予這個大會以真正的世界性。

曹意強,《貴陽風景寫生》,毛筆餐巾紙,2016年8月23日
 
世界藝術史大會(以下簡稱CIHA)是藝術史成為大學學科的產物。1873年成立之時,藝術史在德語國家不僅已是大學教育科目,而且為拓展整個人文研究注入了新思想、新方法。其中一個重要的貢獻就是催生了文化史。1860年,即CIHA誕生13年前,巴塞爾大學藝術史教授布克哈特出版了《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率先提出了整合處理某個時代的史學方法:即把特定時代的繪畫、雕刻、建築等藝術與其日常生活的社會制度聯繫起來研究。布克哈特以視覺藝術證史,其成就使藝術史研究的重心牢固地確立在了文藝復興領域。而主導西方藝術史研究的模式,如形式分析、圖像學、精神分析、藝術社會學等,皆由此衍生不息,一直延續到1980年代。現坐落在倫敦大學的瓦爾堡研究院一直是文藝復興研究重鎮,更是傳統出新的溫床。該研究院旨在回答的核心問題是:古典傳統對現代究竟具有什麼意義?其追問從意大利文藝復興圖像為出發點,跨越所有的學科範疇,如今時髦的跨界方法,其實早已成為該院的研究常態。20世紀主要的哲學家、歷史學家、科學史家都與該院有密切的關係。其整合性的取向也體現了對中國藝術的關注。長期擔任該院院長的貢布里希,早年求職時,其講演的題目是《中國藝術對歐洲的影響》。他曾與好友庫爾茲發奮學習中文。庫氏博學多聞,其遺著探究非歐洲因素對西方文化的衝擊,堪稱世界藝術研究的奠基之作,可迄今仍未引起學術界足夠的重視。
當前西方藝術史出現兩個趨勢:“世界藝術硏究”和“視覺文化研究”。這兩個思潮其實都跟瓦爾堡學派有深刻淵源,北京召開的CIHA也與之不無關係​​。傳統藝術史關注經典作品,瓦爾堡在上世紀初參加第12屆CIHA時就指出,傳世圖像是打開往昔心性的鑰匙,藝術史必須跳出經典傑作的局限而重視次要作品,包括實用藝術。如果視覺文化研究旨在擴大圖像範疇,那麼世界藝術研究則拓寬探索的視野。北京大會特邀約翰•奧涅斯教授在開幕式上作主旨發言,具有像徵意義。奧涅斯早年在瓦爾堡研究院攻讀古典建築與藝術史,導師是貢布里希爵士。奧涅斯於1991年在英國策劃了“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國際研討會,邀請貢布里希和蘇里文進行對話。接著他創立了世界藝術學院,多次組織學術會議,系統地提出了“世界藝術”觀念。《世界藝術》學刊在此基礎上創刊。我參與了這項事業,回想起來,1997年,在潘天壽基金會支持下,我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策劃舉行的“20世紀與中國繪畫”國際研討會也是世界藝術研究的組成部分。當時應邀參加會議的幾位重要學者,19年後重回釣魚台出席世界藝術史大會,見證了中國藝術史的巨大變化。
20年前的中國,藝術史還是美術學院的輔助學科,而今天,中央美術學院和北京大學聯合主辦了第34屆藝術史大會。在2000年倫敦召開的第30屆會議時,我負責主持第17分會,議題是“延遲與永恆”。這個主題的設置智慧源於中國古代畫論中“藝無古今,蹟有巧拙”的思想,同時表明藝無中西之分,唯有妍蚩好惡之別,藝術如此,研究亦如此。在大會開幕式上致辭時,我曾提到:中國藝術和畫論可為世界藝術史發展提供靈感,而相反,針對我們自身,就應當考慮如何在國際藝術史的參照系中去發掘中國藝術和畫論的獨特價值。這應是我國舉辦CIHA的真正意義。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在很多方面曾經走在世界其他文明前列。中國現存最早的畫論出於公元5世紀謝赫之手,而至9世紀,已形成完整的體系,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論述書畫之起源,繪畫的社會功能、智性體系、材料媒介,以及品評標準。在西方,第一部畫論誕生於15世紀意大利,16世紀才出現第一部集藝術家生平和批評為一體的藝術史著作——瓦薩里的《名人傳》。然而,中國領先於西方數世紀,這是往昔的驕​​傲,決非今天的成就!唯當將之轉化為新的傳統,這才屬於我們今天的成就。學術乃天下之公器。一地一國的優秀傳統,是人類共享的遺產,其繼承出新不囿於產地,唯有耕耘更好的土壤,才能使之抽發新枝。人類思想真諦在至高境界處是相通的,我們可以從柏拉圖理念裡窺見老莊思想,也可從老莊里讀出海德格爾哲學。思想的誰早誰遲不是問題,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由此發展出有益於當代的洞見力,擴展我們對世界的認識。瓦薩里的《名人傳》比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晚了7個世紀之久,這不能不說中國畫論的先進,然而,我們對《歷代名畫記》的研究能與歐美研究《名人傳》的學術成果相比嗎?正是對《名人傳》的批評研究奠定了文藝復興美術史的基石,布克哈特的文化史,沃爾夫林的形式、風格分析,瓦爾堡和潘諾夫斯基的圖像學,安托爾和豪塞爾的藝術社會學,貢布里希的藝術心理學研究,巴克森德爾的視覺習慣和文化研究,以及影響藝術史的其他方法如精神分析等,都建立在此基礎之上,20世紀新藝術史也是對之反叛的結果。這在海外中國美術史研究中的印記頗深。
巴克森德爾曾經指出,中國繪畫批評術語能簡明扼要地訴諸藝術效果,這是西方畫論不可企及之處。我認為,中國畫論有兩個值得注意的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它從一開始就明確區分圖像與文字的功能,以及各自的優長劣短。文不能表達者則以圖繪之,反之亦然,明確界定了“畫”表現、承載文所不能捕捉的自然、人文、歷史意象。在此,書畫同源的觀念,其含義遠比後人理解的深刻。文字與圖像是我們把握世界的兩種互補、互進的手段。張彥遠曾說畫聖吳道子因“學書不成”才轉習繪畫。他稱繪畫“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的斷言即旨在強調:在探索世界的意義上,書畫同功,而非單指書畫用筆同體。從《說文解字》到《古畫品錄》,經由《歷代名畫記》直至《文史通義》,對書畫智性功能的判別一脈相承。由此可說“書畫異名而體同也”。繪畫以其特殊的智性方式呈現三種功能:首先是道德教化,所謂“明勸誡,著升沈”(謝赫)、“成教化,助人倫”(張彥遠);其次是探索世界奧秘,所謂“照遠顯幽”(裴孝源),“窮天地之不至,顯日月之不照”(朱景玄),亦即“窮神變,測幽微”(張彥遠);最後是我所稱的“圖像撰史”和“圖像證史”的功效,前者所謂“立萬象於胸懷,傳千祀於毫翰”(姚最),或“前賢成建之跡,遂追而寫之”(裴孝源);後者所謂“千載寂寥,披圖可鑑”(謝赫),“指事繪形,可驗時代”(張彥遠)。辭有陳鮮異同,思無古今中外。從英國藝術史家哈斯克爾教授的《圖像與歷史》可知,類似觀念從古希臘萌芽,在18世紀進入哲學和史學思考,至19世紀開花、結果而成西方新史學革命,孕育出作為人文學科的藝術史。前者為因,後者為果。相比之下,中國畫論的研究尚處於版本校勘、畫論輯錄的狀態,由於隔裂上下文,討論的重點集中在諸如“六法”的標點,或如“氣韻”、“形”、“神”等術語的概念辨析上,一旦忽略決定其意義的上下文思想,就很難理解歷代畫論的品評之旨和品第系統。正是在這個智性框架中,傳統畫論呈現出第二個值得深究的特色:它試圖建立繪畫的美學品質和類型價值等級品評模式,將個別畫家的風格和類型與之對應評價。以最早的“六法”論為例,它旨在勾勒出畫之基本再現性質和方法,前者為“應物象形”,“隨類賦彩”,“傳移模寫”,後者為“骨法用筆”和“經營位置”。“氣韻生動”則是藉助上述手段要達到的美學標準,指向藝術表現的生命力。“氣韻生動”的含義在各時代發生了變化,但其內核一直未變,始終對應於品評等級的最高級別。在謝赫的六品中,錄入上品者,不是具風神骨氣,就是極盡生氣妙趣而臻神境者。“氣韻生動”等同於神韻筆力。而神韻氣力不如前賢者則降列第二品。張彥遠簡化了謝氏的六品,並修改了朱景玄的“神、妙、能、逸”標級,提出自然、神、妙、精四個等級,在神品之上設置了更高的自然之品。自然即氣韻生動。隨著文人畫的興盛,逸品從唐時的別品而幾乎成為“氣韻”的代名詞。中國品評觀念的演變史在世界藝術史中獨一無二。它既評價藝術品質又作出技巧、類型和風格區分,並以此為尺度發展出一系列啟發視覺關注的術語。18世紀歐洲藝術批評中曾出現按素描、色彩、構圖等優劣打分,給畫家定等級的嘗試,但因缺乏包容性和視覺效果指向性而未流行。中國畫論的品評系統雖然與文論、詩論(特別是《文賦》、《文心雕龍》、《詩品》)等有密切的關係,需要綜合起來研究,但其自身所形成的體系特點是將藝術史、藝術批評、藝術理論糅為一體,其中還包含著豐富的創作論思想。正因為如此,很難按照如今的定義為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劃界,它就是一部綜合性論著。
當今世界藝術史出現了專業細分、學術破碎化傾向,而且普遍忽略創作機制的研究。重新審視中國古代畫論,發掘其活性基因,無疑有助於矯正當前藝術史學風。從這點看,北京CIHA把主題定為“術語”有其深意。中國畫論術語體系高度概括,而在當時相應的文化語境中運用,其意蘊不言而明,可這種特質在另外的語境中難以顯明,而且有固化為套語的危險,如“氣韻” 、“寫意”等術語已被不加區分地套用到中國繪畫的本質上,成為陳腐的概念,失去了原初的生命力。我認為,如果我們從歷史的觀念出發,在世界藝術史的大視野下,就應以西方研究瓦薩里的力度,深入而係統地探索中國古代畫論,摒棄教條概念,重新發掘,重新激活其中隱含的活性基因,將之轉化為新的創造,復興中國藝術創作和學術的生命力。世界藝術和學術的歷史證明了兩點真理。其一,交流、遷移甚至衝突,是藝術和學術發展的動能。例如,這次北京會議有兩個分會關注園林藝術。眾所周知,中國園林從18世紀開始對西方造園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鮮為人知的是中國造園藝術引發了西方的思想革命,依照美國觀念史之父洛夫喬伊的研究,中國園林藝術是歐洲浪漫主義思潮的一個重要根源。由此將中國園林藝術納入思想史研究,闡明了藝術對觀念​​的塑造力量。其二,藝術和學術的國際化和民族性取決於其品質,而非地域,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和對之研究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即為明證。藝術和學術永遠是天下公器,其作用之大小取決於品質之高低;只要是最好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國藝術史的複興有望於此。
來源:藝術與人文 作者:曹意強

~~~~
曹意強《藝術史的視野‧圖像研究的理論、方法與意義》;2008.7.5

藝術史的視野‧圖像研究的理論、方法與意義
 作  者:曹意強
 出版單位:中國美術學院
 出版日期:2007.08


本書結集的48篇論文,原刊於1986年至2006年的《新美術》。這些論文闡述了美術史與人文學科的互動關系、圖像證史的理論與 方法、中外藝術史學的發展,以及歐美藝術史的現狀與趨勢。世界學術領域發展表明,藝術史自19世紀以來已成為人文學科中不可或 缺的組成部分,這些文從不同的視角說明,美術史的研究不僅沒有充當其他人文學科的配角,而且為整個人文學科提供了新工具,提 示了新層面。瓦爾堡和潘諾夫斯基運用圖像解讀藝術深層的思想和文化涵義,其圖像學方法開啟了現代符號學研究;沃爾夫林的形式 分析為文學和音樂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和描述模式;貢布裏希的藝術心理學研究給現代科學帶來了新的啟示。


目錄
前言
序——論圖像證史的有效性與誤區
第一部分 藝術史與人文科學
 作為人文學科的藝術史
 人文科學的危機和藝術史的前景
 曆史及其圖像
 圖像與曆史——哈斯克爾的藝術史觀念和研究方法
 “圖像證史”——兩個文化史經典實例:布克哈特和丹納
 藝術史與“情境分析”——波普爾的客觀理解理論在藝術史研究中的意義
 藝術創作的環境
 視覺文化分析模式
 視覺習慣與文化——巴克森德爾的《意圖的模式》
第二部分 歐洲藝術史學
 批判的藝術家
 德國哲學與藝術史——從康德到施奈瑟爾
 “藝術史這父”——讀G‧W‧F‧黑格爾的《美學講演錄》
  貢布裏希對黑格爾主義批判的意義
 作為認識活動的視覺藝術形式創造——康拉德‧費德勒與近代德意志藝術史科學
 裏格爾的藝術史概念
 沃爾夫林與新康德主義
 美術史
 英國藝術史的成長和它從歐洲獲得的益處
 達卡維爾:18世紀歐洲的冒險家與藝術史家
 藝術史、藝術批評和藝術闡釋
 瓦薩裏藝術理論中的三個概念
 圖像志
 論藝術與鑒賞
第三部分 新藝術史
 新視野中的歐美藝術史學(導論)
 巴克森德爾的藝術史
 圖像與語言的轉向——後現代主義、圖像與符號學
 藝術史的獨特界面——西方女性主義藝術史觀述評
第四部分 中國美術史學
附錄
後記


~~~~~
審美的仲裁者——IAAC專訪曹意強
2015-07-28
第二屆國際藝術評論獎(IAAC )已面向全球公開徵集對當代藝術展覽的中英文評論。國際藝術評論獎推崇跨文化思考與全球化視野,促進藝術評論者的批判性思考、對話與研究,以推動對當代藝術的獨立評論。在徵稿期間,IAAC 與上海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M21 )將一起陸續推出藝術評論相關的系列訪談專稿,以饗讀者。以下是根據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先生院長曹意強先生的專訪整理而成的內容。


藝術批評之源起

藝術批評非常重要。在19 世紀之前,藝術還沒有成為我們現在說的“ Fine Art ”(美的藝術),還沒有成為全民的、公共性的。那時藝術批評不能左右藝術藏品,少數一批具有很高文化修養和藝術鑑別力的人也無法左右藝術家。

19世紀以來以巴黎為起點,藝術越來越具有公共性。一方面藝術作品作為高級的人類文化產品,不再只是被少數精英圈子所贊助、所定制,另一方面藝術家開始將自己推廣給更多的人。藝術家選擇了一種無意識的策略——讓你覺得不懂,通過故意做出一些驚人之舉把自己推銷出去。這種策略只是為了創造一種藝術的生態環境,藝術家本人也知道這些東西還是要讓一些精英的、有高雅趣味的人來做判斷。

批評家登上歷史舞台,他們需要去發現優秀的藝術家,如果有些藝術家無法出名,他可以通過有限的能力去推動。但是,當時的批評家其實很慘,就像馬雲說“所有的經濟學家對經濟的預測沒有一個是對的”,他們罵的那些人後來都成了藝術史上很重要的人物。所以職業批評家覺得保守起見,看到爛的東西也說好。不管是痛罵還是讚揚,都推動了藝術的發展。慢慢地,批評家形成有意識的、自覺的群體,佔據了話語權之後就開始左右藝術世界,藝術家逐漸依賴他們。

但是批評家和藝術家存在一種複雜的關係:他們雖然互相需要,但批評家在藝術世界裡的存在意義絕對不是仲裁者。今天的藝術世界反复給予一般的社會公眾的印象就是批評家是左右藝術世界的,其實並非如此,批評家更像一個廣告公司。

歐洲的批評家都受過正統的古典藝術史專業訓練,這些人不會被藝術世界內部看不起,就像我們需要廣告公司,廣告公司的好壞取決於自己的水準。在西方,一個藝術批評家必須也是一位藝術史學家,而在中國卻分成了批評家、藝術史家、策展人,其實並不存在明確的專業界限和基礎。

最近,佳士得總裁到杭州來見我,只聊了不到兩分鐘,就覺得有某些東西聯繫著我們。結果我們倆都是在牛津大學受的藝術史訓練,並且師從同一位老師。這位總裁是一個經典藝術史家,他最初在美國做獨立畫廊,生意做得非常成功。後來佳士得和他的畫廊合併請他擔任總裁。像這樣的人,你說他是什麼身份?商人?策展人?藝術史家?他什麼都是。

藝術批評之本質

批評實則是一個理性分析的過程,與一般藝術史理論研究不同的地方又在哪裡呢?一方面做理性分析的過程中必須有歷史的參照系存在,沒有歷史,憑什麼判斷好壞?還有就是一定要有某種理論作為框架,然後將關注點放在“ what is going on (發生了什麼事)”上。批評家是幫助社會來甄別哪些是好的,他一定要有堅持,要有審美判斷。歷史研究者要抓住某個歷史價值,再努力將自身退出,雖然無法完全退出,但是你要努力;批評家則是要把自己放進去,但是放進去的時候,一定要有歷史框架,要有理論品味,更要追求很高的審美價值品味,同時要把這些轉化為今天大家都能理解的語言,這才叫批評!理性批評相當重要,你要把作品裡面好的東西、不好的東西都講清楚。怎麼說清楚?必須依靠歷史發展到今天的一種文化藝術價值,不能憑空亂說“人人都是藝術家”。當代藝術之所以出現一些很荒誕的情況,確實也和我們缺少真正的批評家有關,其實批評家應該是仲裁者:審美的仲裁者。這個批評家必須是以歷史作為背景,理論作為框架,有很高的審美品味,如果你缺少這些,批評又有什麼意義呢?

舉一個經典例子,海因里希•沃爾夫林(Heinrich Wolfflin )不僅是藝術史學家,也是個很好的批評家。他區分了文藝復興與文藝復興之後的藝術發生了什麼變化,包括意大利南方與北方的差異。通過這種差異,一方面可以從大的方面研究人類觀察方法以及表達觀察方法手段的變化,另一方面對藝術作品進行評估,就像瓦薩里(Giorgio Vasari )說的“一個藝術研究者的任務,要分出檔次。”就像中國古代歷代名畫冊里分六個品,這就是批評,這個批評始終是要建立一套體系,讓民眾,讓藝術的觀察者能夠很快知道,他所看的這個作品或者這個作者在哪個坐標系上。

有一種錯誤的做法就是用不同風格來作為評判藝術的標準,這是很荒唐的。風格可能改變,但風格本身並不能說明問題,就像時裝店裡的衣服,要看誰穿這個衣服,有些人本身就能把一些很普通的衣服穿得很高貴;同樣,風格也要看藝術家如何用,能在某個風格里達到很高的標準,就是好作品。不能因為風格是老風格就統統否定,風格是新東西就一定比風格好,所以風格不是藝術作品判斷的標準,只能用來區分不同的類型。

把不同類型區分好後,就可以在類型的內部區分出高低。首先分類型,相同類型內又列不同的品,目的是建立一種交叉的體系——類型與審美判斷的交叉。但是我們經常依據單方面做出評價,結果現在全是大師了。藝術批評走向了誕生時的一個極端,就是幻象。所以,藝術批評必須建立在深厚的藝術史基礎之上。

“批評”本來是一個中性詞,是“重要”的意思,因為重要所以需要去關注它。現在的批評成了一個簡單的褒貶,要么打死,要么把你捧成大師。真正的大師,他是創造一種類別,一座高峰。藝術和其他學科不一樣,比如哲學,直到十八世紀,人們一直認為,心靈和身體是分開的,現在知道是不能分開的,舊的理論是會被新的理論所取代的。但是藝術不一樣,當它創造出一個高峰的時候,那個高峰就永遠在那裡,你要蓋掉一個高峰是不可能的。只能重新來過,能重新來過又建立一座山峰的,那就是大師,其他人都不是。比如說歐洲油畫,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他們建立了一種類型,就是把人物畫得非常結實,內在是一種素描的基礎,任何形體都塑造得非常清晰,然而達芬奇用蒙娜麗莎又創造了另外一種不同的風格,通過模糊的方式把形體轉過去,但他還是以素描為主,而提香通過色彩表達達芬奇想做的,他創造的這種類型成了歐洲油畫的先驅,提香在歐洲油畫史上就像我們的董源一樣,這種類型是取代不了的。你要超越他,只能另立山頭。

藝術批評之現狀

在中國,現在的批評就兩種:一種是惡意攻擊,把你說得一塌糊塗,一無是處;還有一種是漫天吹捧,吹出很多“大師”。所以批評到目前為止就變得不可信,這種狀況急需改變。還有一個很荒誕的問題,就是很簡單的偷換,拿政治的、民族的偷換審美。如民族性問題,中國的藝術,除了那些抄襲模仿別人的東西,自然會具有中國特點,你想要抹去中國特點也不可能,中國人畫的油畫就是中國油畫,一如19 世紀法國油畫就是法國的。我們中國藝術要強大,要走出國門,要在世界上產生影響力,這些都只能依靠藝術本身的品質與力量,和其他因素沒有多大關係。民族的、歷史的所有的意義,唯有偉大的作品才能折射,這更多的是事後的解讀。因此,批評家必須明白,藝術家首先要解決的是創作問題,其他因素都是附帶發生效應的。

當代藝術批評很活躍,但是還沒有真正做到發現有價值的東西,所以藝術批評還是要回歸藝術史。我們必須有參照系,如果你對中國藝術家很熟悉,對歐美藝術家也很熟悉,才能去評論一個作品。現在中國當代藝術作品那麼多人模仿,很多人都看不出來,一味覺得挺好挺新。在英國,像培根、弗洛伊德,給他們的作品寫批評文章的人還是很有眼光的,剛開始出來的時候確實接受不了。培根的東西,我也不太喜歡,但是從藝術史的角度我是可以看出他的厲害的。又比如畢加索,如果你有很好的藝術史理論基礎,一眼就能看出給他的基礎是委拉斯貴支、格列柯、安格爾。表面看安格爾和畢加索的作品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但是畢加索吸取最多的就是從安格爾那裡,其次是格列柯,委拉斯貴支是他本身西班牙傳統裡面的。

有時候畫家的出發點和動機很簡單、很單純。拿到一張紙,覺得質感很好,就聯想起他對自然的體驗,從而將這種質感和自然當中的某種東西、某種題材結合在一起。這些東西,當他一旦創造出來,就打開了我們人類的另外一個視野。所以說藝術是一種智性模式,它通過給我們審美愉悅,從而重新塑造我們的思維方式,重新改變我們對世界的觀察方式。要是沒有印象派的出現,我們看世界沒有這樣五彩繽紛。中國古代人的眼睛長得和我們一模一樣,但是看到的東西顏色和我們現在不一樣。包括聽覺,所有的這些,都是藝術在不斷地擴展我們……偉大的藝術,能夠打開我們對世界一個角落的感受。沒有它,我們看到的世界也許沒那麼豐富。所以當我們從博物館出來後,我們的眼睛是戴著這個博物館裡面的作品在看世界。如果看了很多精彩的黑白木刻,這個世界就是黑白的;看了印象派色彩斑斕的作品,世界就會充滿豐富的顏色。

所以,藝術對我們來說,是不斷地在增加我們對事物的敏感性。如果能幫助我們達到這一點,就是好藝術。讓我們遲鈍,讓我們敏感性終止的,都不是好藝術。藝術給予的微妙性是可以運用到各個領域中去的,科學、醫學,甚至數學。什麼叫創造力?創造力就是敏感性,別人感覺不到的東西你能感覺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你能看到,別人熟視無睹的東西,你能視為神奇,然後把這些東西拿出來讓別人看到,那你就是偉大的創造者。批評家的使命是辨別出這樣的藝術創作。

寄語IAAC

在人類歷史上,沒有一個時代比今天批評家起的作用更大,因為社會越開放,資源越多,越需要有人批評。不像以前,藝術界比較封閉,搞小圈子文化。現在已經沒有一個穩定的圈子在,所以它更需要有批評家。我覺得國際藝術評論獎(IAAC )非常有價值,你們在選擇最好的批評文章,這個是很重要的,因為批評家正是通過批評文章來展現他的思想、對藝術的判斷。

西方美學史 (朱光潛)【拉奧孔】Laocoon. An essay upon the limits of painting and poetry By Lessing, Gotthold Ephraim,

$
0
0


Laocoön 拉奧孔 (G. E. Lessing 萊辛)與 My Laocoön。這主題可以是西方的文(史)與藝之融合之一例。SLIDES 10張?

G. E. Lessing 萊辛 1766  的Laocoön ,有朱光潛中譯【拉奧孔】,北京:商務,1976/2016

影片中,每人 Laocoön 的發音都不同,或參考日文的翻譯


ラーオコオーン



Laocoon. An essay upon the limits of painting and poetry. With remarks illustrative of various points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art


Published 1887
Topics Aesthetics
SHOW MORE

FULL TEX
https://archive.org/stream/laocoonessayupon00lessrich/laocoonessayupon00lessrich_djvu.txt


Publisher Boston : Roberts Brothers
Pages 282
Possible copyright status NOT_IN_COPYRIGHT
Language English







"《西方美學史》是朱光潛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國學者撰寫的第一部美學史著作,具有開創性的學術價值,代表了中國研究西方美學思想的水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朱光潛1897年1986年),字孟實,筆名孟實、孟石。安徽桐城縣人,北京大學教授。




西方美學史 (朱光潛)這本書 台灣的頂淵文化在2006年等還有繁體字版
書末用陶淵明 "此人子也 善待之"說 台灣廠商不要自行盜印
如果重新打字排版就沒版權問題 怪哉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是一部美学史并不单一的只是纯粹美学理论的历史,而且还是人类心灵自我展现的历史,或者说,在那些看似抽象的理论背后,我们所感受到 的乃是各个时代人类精神脉博的跳动,这是一种精神的还乡历程吧。分“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十七八世纪和启 蒙运动”和“十八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三个部分,对西方国家的美学史进行了探究。


  • 【作 者】:朱光潛
  • 【叢編項】:北斗叢書
  • 【裝幀項】:平裝 16 / 577
  • 【出版項】: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文藝出版社 / 2008年
  • 【ISBN號】:9787539929248 / 7539929243
  • Viewing all 691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