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691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合掌:翁倩玉版畫與江文瑜詩歌共舞

$
0
0
山茶花(椿)、手套......印象深刻!
參訪過棟方志功美術館(很久以前),當時Judy(她的翁字簽名很有意思)的作品已經不少了.....
書名:合掌:翁倩玉版畫與江文瑜詩歌共舞,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2164099,頁數:280,出版社:天下文化,作者:翁倩玉、江文…
BOOKS.COM.TW

合掌:翁倩玉版畫與江文瑜詩歌共舞

作者: 翁倩玉、江文瑜追蹤作者 新功能介紹
出版社:天下文化訂閱出版社新書快訊 新功能介紹
出版日期:2010/01/29





翁倩玉版畫,創作首度在台驚豔集結,讓您一次賞閱三十八幅精品
詩人江文瑜為版畫感動創作,詩歌幸福盪漾,足以撫慰靈魂

  翁倩玉創作版畫三十年,不但在各屆日展中有八次入選,作品〈紅樓依綠〉更得到了特選,作品向來被收藏家們所珍愛。李登輝、柯林頓、橋本龍太郎、盛田昭夫……都收藏翁倩玉的版畫,本書一次讓您賞閱三十八幅精選作品,聆聽畫中的心音台灣知名女詩人、台大語言所江文瑜教授,為翁倩玉的版畫寫了許多精彩的詩,「不可思議,怎麼會有人能從我的一張畫中開創了這樣開闊的世界,讓讀者有了這樣豐富的文字饗宴,真不愧是江教授!」翁倩玉說。

  江文瑜詩作意象豐富,饒富變化,分為:前奏:追聲音的孩子;主旋:當我們住在光明的宮殿;合頌:如果能寫蝴蝶般的情歌。帶給讀者詩與畫美的饗宴。

作者簡介

翁倩玉(Judy Ongg)

  生於台灣。三歲隨父母親赴日,九歲進入東京向日葵劇團。11歲因美日合資的電影《大波浪》飾演女主角而第一次登上銀幕,該電影係根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賽珍珠(Pearl S. Buck)同名小說改編。之後跨越國界,活躍於日本與台港的電視節目、電影、和戲劇舞台上。

  翁倩玉15歲成為「華僑三寶」之一,22歲以電影《真假千金》獲得台灣第十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23歲以電影《愛的天地》獲得第19屆亞洲電影展特別演技獎。

  16歲時開始歌手生涯,唱出無數的流行歌,華語歌以〈祈禱〉、〈愛的奉獻〉〈溫情滿人間〉、〈海鷗〉、〈永遠相信〉(日劇《阿信》主題曲)等聞名。在日本於1979年以〈愛的迷戀〉一曲揚名,並獲得日本唱片大賞及其他各種獎項。1988年以《阿信的故事》廣東版主題曲〈信〉在香港獲得白金唱片獎。

  翁倩玉持續策劃了許許多多的活動,包括在1999年為台灣921大地震舉行慈善音樂會,號召日本藝人來台義演募款救災。她也熱中參與志工活動,擔任World Vision Japan (NGO)的親善大使,援助開發中國家的孩童。更從25歲開始投身木刻版畫創作三十餘年,多次舉辦個人版畫展,作品屢屢在日本各種版畫展中入選或得獎,極高榮譽如〈紅樓依綠〉獲37回日展特選,〈鳳凰迎祥〉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日本平等院鳳凰堂收藏、供人觀賞。2006年獲選為社團法人日展的會友,確立她在日本美術界的地位。版畫作品多次於台灣展覽;又於2008年在北京的「中國美術館」展出個人的木版畫展。她還在2002年發表了「Judy Japan」和服系列,用自己的版畫的圖案創作和服。其著作有《中國繪畫真奧妙》、《美�����藥膳》、《Judy Balance》等書。

  翁倩玉雖已移居日本,但仍心繫台灣,計畫把她的演藝和版畫事業的成果與台灣人民分享,近年來與台南縣政府共同籌劃在當地成立她的資料館暨版畫館。

江文瑜(Wen-yu Chiang)

  於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後前往美國求學,獲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碩士、德拉瓦大學語言學博士。回台灣後,任教於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暨外文系,目前為語言學研究所教授。曾於2003年春季赴美國哈佛大學語言學系擔任訪問學者。研究領域涵蓋音韻學、語音學、社會語言學、文化評論等。

  江文瑜熱愛文學創作,創作以詩為主軸,擔任「女鯨詩社」召集人。著有詩集《男人的乳頭》,獲1999年陳秀喜詩獎。2000年以〈阿媽的料理〉系列詩十首獲吳濁流文學獎之詩獎。詩集《阿媽的料理》於2001年出版。另編輯《詩在女鯨躍身擊浪時》;詩作多次被選入各種詩選集與「年度詩選」。

  江文瑜也致力於推廣詩閱讀與創作,曾多次在台灣大學開設通識課程「中英詩賞析」、經典人文學程的「經典詩的語言賞析」,也將英文詩的閱讀融入「大一英文」課程裡。其中,「中英詩賞析」曾獲選台灣大學通識教育之績優課程,江文瑜更兩度獲得「共通與服務性課程教學優良教師」。

  江文瑜期許自己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曾擔任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創會理事長,期間推動「阿媽的故事」書寫,編有《阿媽的故事》、《消失中的台灣阿媽》、《阿母的故事》等女性生命史的三部曲;也親自為台灣第一位留日女畫家陳進書寫傳記文學作品:《山地門之女─台灣第一位女畫家陳進和她的女弟子》。2000年當選台灣第十八屆十大傑出女青年。

目錄

序一 邀請進入我們兩人的世界 翁倩玉
序二 當幸福掀動你的雙唇 江文瑜
前奏:追聲音的孩子
1. 畫作:椿 (小.處女作)
詩:總有第一次
2. 畫作:波斯菊□□□□
詩:追聲音的孩子
3. 畫作:昌蒲□□□□
詩:有三朵菖蒲花的明信片
4. 畫作:白椿
詩:風箏帶著椿花一起飛向天空
5. 畫作:台南古邸
詩:我走回童年的光影
6. 畫作:銀閣瑞雪
詩:送我一張下雪的畫
7. 畫作:山門迎福
詩:門.徒
8. 畫作:午後
詩:一根茅草,從屋頂飄落
主旋:當我們住在光明的宮殿
1. 畫作:線菊
詩:花的獨立宣言
2. 畫作:天菊
詩:你代替熄滅的燭光
3. 畫作:紅椿
詩:玫瑰,你想以何種方向進入空瓶?
4. 畫作:花昌蒲
詩:尋找逆風的花朵
5. 畫作:聽春
詩:別在百科全書裡讀我
6. 畫作:夏天涼風
詩:進來吧,一雙需要想像力的眼睛
7. 畫作:冬陽
詩:合掌
8. 畫作:油屋2
詩:轉個彎,遇見壺 / 湖
9. 畫作:琉球朱夏
詩:遺憾的蟬,和他的傾訴
10.畫作:綠葉翠歌
詩:當幸福掀動你的雙唇
11.畫作:雨過苔青
詩:Ⅰ. 我站立在雨中,收下淚水
Ⅱ. 收下淚水,我站立在雨中
12.畫作:小庭雅綠
詩:雨.蛙
13.畫作:微風柔水
詩:水滴的發願
14.畫作:鳳凰迎祥
詩:佛陀在貓瞳裡種下玫瑰
15.畫作:心(白),心(灰)
詩:解.脫
16.畫作:BUDOKAN‘89
詩:當.下
合頌:如果能寫蝴蝶般的情歌
1. 畫作:木蓮
詩:如果能寫蝴蝶般的情歌
2. 畫作:茶花
詩:你怎麼知道一朵花在微笑
3. 畫作:夏窗
詩:圓窗之歌
4. 畫作:春宴
詩:當下還有許多情歌
5. 畫作:樁(大)
詩:迴旋三部曲
6. 畫作:Cattleya (Pink)
詩:拈花
7. 畫作:町屋
詩:我是你腳下的一顆鵝卵石
8. 畫作:油屋
詩作:風的情書兩款
9. 畫作:唯一的Tonight
詩作:Let my hair down,放下我的髮
10.畫作:秋白楓紅
詩作:這世界需要歡樂的詩篇
11.畫作:祇園白川
詩作:只需一陣微風
12.畫作:紅樓依綠
詩作:在情關入口處
附錄
木版畫的魅力 翁倩玉
版畫製作的親密伴侶 翁倩玉

翁倩玉
  無論如何都要做版畫,在我25歲時,用這樣的心情拿著自創的作品去敲井上勝江老師(名家棟方志功的弟子)家的門。
  我本來就喜歡作畫,從小畫過油畫和水彩畫。在井上勝江老師開的個展上遇見了黑與白的世界的那一天,決定了我的命運。由黑色釀出這多彩的世界真是不可思議,而這用刀刻出來的堅韌線條又是什麼呢…
  當時受到震撼的我,馬上跟在場的井上老師說:「請收我當徒弟。」而老師卻說:「你這麼忙,太辛苦了」就婉拒了我。
  一被這麼說,卻莫名地燃起了鬥志。就在當天,我在家裡有的合成版上畫底稿,用中學時買的雕刻刀開始刻,那時沒有專業用的刷具,就用拖鞋底代替,刷出了我的處女作。一星期過後,我拿著作品與版木再去敲老師的門。
  老師一見到我和雕刻的版木就說:「看樣子你性子頑固,也許做得來。」我是一直到後來才明白老師為何這麼說。因為如果順著木紋去雕刻的話,可以雕得很順手,但是因為我太急於想刻好它,卻順著底稿的線條以放射狀方式硬是把它刻出來了。雖然有這樣的開始,這幾年我也刻出了許多作品。每個作品都是利用工作的空檔做出來的。
  如果牆上有這樣的畫該多好啊。就是用這樣的心情,我來作畫。
  只是作品是越做,越感到創作的困難。我每次都還是碰到許多問題。但是當看到作品如想像中的那樣完成時,那時的喜悅是真是無法形容。也是這個喜悅給了自己力量,讓自己向下一個作品挑戰。雖然自己還站在版畫創作的入口處,但今後仍會繼續創作,一點一滴地做出讓人留在心中的作品。從今而後,還請多多指教。
  這次承蒙江文瑜教授為我的版畫寫出了許多精彩的詩,才能將這本書順利出版。幾年前透過友人介紹認識了文瑜。我還記得文瑜對我說:「你的畫能引發人的感性」,讓我很高興。後來我在拜讀文瑜因我的作品而做的幾首詩時,心裡非常興奮,也讓我做了「若是跟文瑜的話,就一起出書」的決定。
  當時我感到非常地不可思議,怎麼會有人能從我的一張畫中開創了這樣開闊的世界,讓讀者有了這樣豐富的文字饗宴,真不愧是江教授!一張畫配上一首詩。在讀詩的過程中,我彷彿聽見了人的談笑聲、風聲,甚至是流水聲。
  在我作畫的時候,心中總是想著「內心的平靜」、「靜心」、「和平」,以及「對生命的愛」。在現今這個充滿殺戮的社會中,無論是誰都希望能擁有溫柔對待自己心情的時間。而以這樣的空間為舞台,從文瑜的筆下誕生了主人公,開始了一個個美麗的故事。
  我要感謝為我的版畫寫下這麼精彩詩作的江教授。同時,在此也想邀請各位進入我們兩人的世界。
  由衷期盼各位能與此書享受一段美好的時光。
(本文原以日語書寫,由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呂佳蓉翻譯為中文。)
當幸福掀動你的雙唇
江文瑜
  自從我的生命與詩相逢後,人生便開始了不一樣的風景。在閱讀詩、寫詩的當下,內心經常混雜著跳躍的狂喜與感動。而與詩不斷的對話中,我的心中一直有個撩撥夢想的熱情渴望:我希冀寫一系列可以讓人讀來感覺揚溢著「幸福蕩漾」的詩篇,那些蘊含如歌聲般的流動文字,可以撞擊心跳與脈搏,卻又撫慰靈魂的創作。
  這樣的夢想竟然有一天奇蹟般有了美好的開始。在特殊而難得的機緣下,我得以認識知名國際巨星翁倩玉女士,並收到她孜孜不倦投身木刻版畫三十多年所出版的版畫冊。在打開倩玉畫冊的那一剎那,不可置信地那些飽含色澤明亮度、色彩對比強烈的版畫彷如光照般穿越我的瞳孔,而後向我的身體深處擴散流動。我一頁一頁翻閱著每一幅用刀雕刻出的線條與構圖,感受到一個版畫藝術家對生命的力與美的執著,用她的手與大自然熱烈擁抱,於是一朵接著一朵花,各式各樣的屋宇,他們都因藝術家內蘊的豐美與愛心,彷彿面容亮出了表情、胸中蘊含了澎湃的言語與情感。你看,畫家筆下的花朵很會說話,屋宇也正要訴說滿腔的生命故事。
  當下,靈光乍現,我想像著:如果那些花朵和屋宇進入我靈魂深處,交融交纏,如何用詩歌來詠歎可以層層撥開的心靈抒情、用詩歌低吟或吶喊湧動的花蕊唇瓣想訴說的心事、用詩歌低聲或高唱屋簷和屋牆所縷刻的生命片段和隱藏歲月、用詩歌詠唱花朵邊與屋內的人心觸動,那些畫面上不一定看得到,卻活生生藏在畫裡的各種玄機。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隨身攜帶倩玉的畫冊,一有空檔就拿畫冊出來神遊其間,時而仔細端詳畫裡的細節,時而探看畫的日文說明,讓靈感奔流,務必與畫產生最佳的對話與融合。在混雜細碎交談聲的茶室裡,我餟飲玫瑰花茶的花香,懷想著畫裡許多京都屋房裡的光景;在吵雜的餐廳中,畫裡的日式禪意、寧靜與躍動的組合平靜我偶發的浮躁心情。甚至我乘坐捷運,在列車飛快奔馳的時刻,在車外一片漆黑中,想像著畫裡那些陪襯著房屋、充滿生命力的大樹小樹從車窗逐一飄過。有一回為了寫幾句關於松樹的詩句,在黑夜中擁抱辦公室門前那棵據說日治時代就已經種在那裡的琉球松,撫摸突出古老的樹皮。更美好的一次記憶裡,〈小庭雅綠〉中的一口井中的綠色倒影讓我聯想到雨中的蛙,於是開車跑到深山裡的一個小店去聽了一個下午的蛙鳴,當時是初夏的5月。
  持續這種「與畫同在」的日子一段時間後,那些畫逐漸融入到血脈裡,激盪出更多的靈感,我感受到我的詩歌更與倩玉畫作裡的神髓交融了。透過電子郵件的交換意見和兩次親自到日本東京六本木倩玉的公司當面交流每首詩的創作理念,倩玉表達了她對這些詩的認同與喜愛。我無法忘懷的是,2007年9月,我的父母陪我第一次踏上前往東京的旅途,精通日語、曾經留學日本的父親興奮地想要充當我與倩玉的翻譯者,但倩玉的華語與台語超乎想像的流利,於是我的父母在一旁聆聽我與倩玉的對話,我望著他們的臉龐不時帶著喜悅的微笑,當時我心中滿溢著感恩的心情,感謝我的人生能有這樣的機會與倩玉這樣奮鬥不懈的藝術創作者合作。倩玉綜合了日本人要求高品質和台灣人努力奮鬥的特質,讓我更加惕勵自己的詩作必須相得益彰。2008年11月,第二次當我再度去東京拜訪倩玉時,倩玉的父親翁炳榮先生當時雖然重感冒,仍抱病從頭聆聽我談我的詩作,並說讀我的詩有種「聆聽交響樂」的悸動。書寫〈祈禱〉歌詞的翁先生擁有熱愛詩詞的藝術家氣質,當時我看著他,「他鄉遇知音」的深刻感動與感謝在我的體內蔓延開來。
  而今,倩玉與我將邀約讀者與我們共同分享兩人的合作成果。倩玉把她對大自然的花和人為的房屋的情感,透過木刻版畫,呈現了花與房屋的無限生命力,也傳達對生命抱持喜悅感激的意念。而我的詩作嘗試與版畫彼此對話、碰撞、互相擴散延伸想像、交流意象、並譜上聲音與音樂,共分為「前奏」、「主旋」、「合頌」三部份。前奏「追聲音的孩子」中的詩,以「童心」、「純真」觀看這個世界,裡面含著大人與孩童的對話,或孩童對大人的說話。主旋「當我們住在光明的宮殿」中的詩,大多是對生命各種層面的觀看、感懷、詰問、與超越。合頌「如果能寫蝴蝶般的情歌」則是圍繞於愛情主題,呈現愛情的不同樣態與期待。兩位創作者試圖抓住生命中當下的幸福感、期待每人能透過「童心」、「當下與永恆」、「愛」來看世界,社會會變得更美好。
  此外,書名涵蓋整本書對現今社會的深刻祝福。以「合掌」為書名,有下列含意:「合掌」儀式源自古印度人的禮儀方式,雖為佛教徒常用禮節,但也不限於佛教徒使用,有祈福、祝禱、專注、合一、圓滿之美意。兩位作者合掌,象徵兩位創作者的合作,也共同為世界的和平與美好祈福。特別的是,「合掌」也是日本人信件後的問候之語,類似「謹上」,帶出誠懇的心境。另外,倩玉畫作的主題經常捕捉建築物的獨特美感,其中包括曾被德國建築學者譽為「最天人合一的建築」之日本合掌屋。我為那幅有合掌屋的畫作〈冬�陽〉寫了〈合掌〉一詩,試圖結合「合掌屋」與「合掌」的意象。最後,呼應過去倩玉的成名歌曲〈祈禱〉的歌詞內涵,《合掌》期盼延續歌中「讓歡喜代替了哀愁」的想望。
  本書為倩玉首次授權國內出版社出版她重要的畫作和創作心路歷程之訪談。每幅畫作亦都搭配創作過程而感發的文字,期待能激盪喜愛藝術、熱愛生命者的心靈。本書也是極少數的木刻版畫藝術與詩歌文學的跨藝術類型合作,因而書的出版有其特殊的意義。本書能順利出版,我除了再次感謝倩玉外,也要感謝所有曾經參與這本書成書過程的每個人:感謝倩玉的父母親對於出書品質的寶貴意見;感謝張明環老師促成我與倩玉的認識並經常關心本書的進度;感謝日本京都大學語言學博士、目前任教於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的助理教授呂佳蓉翻譯本書所有倩玉的日文畫作說明、訪談內容、和倩玉的日文序文;感謝天下文化出版社在成書過程中的極度費心與付出,以精心的美術設計、編排和質感將畫與詩巧妙融合,並凸顯兩者的緊密對話效果。最後,我要感謝我親愛的家人在我寫詩的過程中給予不斷鼓勵與支持,父母親陪我去東京的美好回憶、先生最先讀每首詩並給許多意見,還有其他許多無法在此逐一記載的難忘過程與來自親朋好友的關心。在此序文的最後,誠摯期待有緣的朋友能和本書幸福地相遇,在歡欣或悲傷的時刻裡,內心渴望能獲得激勵的靈魂,當下找到共鳴的生命力量。

莊因《莊因詩畫》《話本楔子彙說-》《香蕉魚的好日子》 (金魚市場缸裡的黃昏)"A Perfect Day for Bananafish"

$
0
0
 莊因《莊因詩畫》(二),台北:三民,2016


莊因,民國二十二年生於北平,三十八年來臺。進臺大初習法律,旋轉中文系。又入臺大中文研究所,獲碩士學位。於澳洲墨爾本大學講授中國語文一年後赴美,在加州史丹佛大學執教迄今。出版有《話本楔子彙說》、《杏莊小品》、《八千里路雲和月》、《莊因詩畫》及《午後冬陽》等論文、散文、遊記、漫畫等八種。

 莊因二書

話本楔子彙說-聯經出版. 1978/1986

內容簡介「楔子」二字之出現於中國俗文學裏,最早是元人雜劇,後來,又出現在明清的話本、 和寫本的小說裏面(如金聖歎批改七十回水滸,和儒林外史、文明小史等)。不過,若是論其淵源,則可上推至唐宋。在那個時代,雖然沒有賜給它像「楔子」這樣 一個固定的名稱,但是,卻已有楔子之實:如唐代俗講變文中的「押座文」,宋代說書的許多不統一的名稱像「得勝頭回」等。本書作者認為:元雜劇的楔子,是受了宋代說唱文學的影響,而宋代的說唱則又是唐代俗講所孳乳的。歷史的變遷,在時間上是縱的延續,隨著時間而演進的文學形式,儘管不同,卻也仍是一種縱的延 續。換句話說,戲劇和小說,在文學的領域中即使不同,而精神上則一脈相承。



書  名:話本楔子彙說 副標題 :
書  號:84023-01-1出版社 :聯經出版公司
作  者:莊因 頁  數:183頁
譯  者:
印刷方式:直排
版  式:25ISBN:
裝訂方式:精裝商品條碼:
系列名稱:中國古典小說研究 初版時間:1978/7/1
定  價:/200元





In the New York of his youth, the floating condoms would have been called "banana fish".

A Perfect Day for Bananafish"A Perfect Day for Bananafish" is a short story by J. D. Salinger,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he January 31, 1948 issue of The New Yorker.


1975
年莊因出版的文集金魚市場缸裡的黃昏 (台北幼獅) 有此篇之中譯看香蕉魚的好日子 (頁297-313)
當然譯者當時不懂得此俗語不過無於細心的讀者的了解小說中的許多性的暗示





 香蕉魚的好日子 (金魚市場缸裡的黃昏)"A Perfect Day for Bananafish"


In the New York of his youth, the floating condoms would have been called "banana fish".

A Perfect Day for Bananafish "A Perfect Day for Bananafish" is a short story by J. D. Salinger,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he January 31, 1948 issue of The New Yorker.


1975
年莊因出版的文集金魚市場缸裡的黃昏 (台北幼獅) 有此篇之中譯看香蕉魚的好日子 (頁297-313)
當然譯者當時不懂得此俗語不過無於細心的讀者的了解小說中的許多性的暗示

2010年8月8日星期日


prophylactic, banana fish

Marcel Proust ;普魯斯特Proust and His World

$
0
0


 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台北:貓頭鷹,2000

Proust and His World Hardcover – September 10, 1973

This biography sheds light on the subtle means by which Marcel Proust transformed his own experiences and borrowed from those of his friends for his masterwork 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 B&W photos & illus. evoke the atmosphere of 19th- and early-20th-century Paris. By William Samson Proust and his World.



Ekphrasis

Chardin and Rembrandt

Marcel Proust

  1. Translation by Jennie Feldman
  • ISBN 9781941701508
  • 17.70 x 10.70 cm
  • Paperback
  • 64pp
  • First published 2016

This brief cameo is so far the only known film footage of Marcel Proust in existence.

While trawling in a French film archive, a professor stumbled upon a clip from a 1904 wedding that contains the only known moving images of the great novelist.
NEWYORKER.COM|由 RUBÉN GALLO 上傳

Lewis Carroll: The Man and his Circle by Edward Wakeling: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創造者:劉易斯·卡羅爾傳

$
0
0

2017.2.18  張華
感謝鍾兄贈送 Lewis CarrollThe Man and His Circle 的中譯本,資料很充實,但譯筆不佳,疙瘩頗多,很快就找到一個明顯的錯誤:
p. 41 就在那一天,他得到父親去世的消息,日記便沒有更多的條目了,直至8月份。
英文是:That same day, he heard news of the death of his father and there are no further diary entries until the following August.
說明:entry是enter的名詞,應作 "記述"解,不能作辭典的 "條目"解。

2016.10.20
王勵群
續談愛麗絲。
鑽研 Lewis Carroll 甚深的美國著名數學家 Martin Gardner,在 The Annotated Alice 一書中提到 Carroll 喜歡和小女孩們玩在一起,並不是有甚麼不良企圖,反而是因為她們讓他在感情上有安全感,許多認識他的女孩都證實了這一點。可是 Carroll 曾在愛麗絲婚後,寄給她的信中說到她和他的其他小朋友都很不一樣。所以顯然他對她特別有感情。
但是被小愛麗絲「電」到過的年輕男子,並不只 Carroll 一人。當年愛麗絲家中還有一位常客,就是牛津的藝術教授 John Ruskin (1819-1900),他偶而也教她們姊妹畫畫。Ruskin 後來成了極富盛名的美學大師和炙手可熱的藝評家,也是前拉菲爾畫派的精神領袖和 William Morris 的導師。在他的回憶錄《過往》(Praeterita) 中,紀錄了一段和愛麗絲之間的趣事:
有一天 Ruskin 對愛麗絲說好久沒見到她們姐妹了,愛麗絲就告訴他說當天晚上她爸媽有人請吃飯不在家,他可以去喝茶,她和妹妹會唱歌給他聽,姊姊會拿畫給他看。結果那天晚上大風雪,他在接到愛麗絲通知爸媽已離家的字條後,費了好大勁才抵達她家。愛麗絲請他坐在明亮的壁爐邊,正開始談笑之際,突然吹進一陣冷風,火星亂舞。他們回頭一看,發現愛麗絲的父母站在門廳中,而他們的男僕正不懷好意的盯著他。
一陣尷尬的寂靜過後,愛麗絲的母親終於說道:
「你一定非常不想看到我們吧?Ruskin 先生!」
「不會比現在更不想了,但到底是怎麼回事?」
愛麗絲的父親回答說因為風雪太大阻住了他們的去路,所以不得不折返。並說他們會很安靜地在樓下吃晚餐,不會打擾他和女孩們的茶會。
於是茶會便繼續了,Ruskin 說,可是爸爸媽媽吃完飯後就一直待在客廳裡不動,他只得沮喪的告辭回家。重要的是他事後回想起來,只覺得整件事像個夢,而除了愛麗絲之外,根本不記得她的姊妹在不在場。可見小愛麗絲的魅力真是凡人無法擋。
今天這張附圖和本文沒有直接關係,它是一本小書的封面,書內摘錄了兩篇 John Ruskin 論藝術和生活的小品文。封面上的那句話可算是他的中心思想,譯成中文大約是「你不是把『它』變成工具,就是把『他』變成人。但你不可能兩者兼得。」亦即藝術品必須是人為的、含有思想的有機物,因此不可能精準得一成不變。而「師」和「匠」的差別,就是人和工具的差別,也就是活和死的差別。


Hanching Chung "他們的男僕正不懷好意的盯著他"可能錯誤,原文:the footmen in consternation. 驚訝....
這個故事沒讀懂Ruskin寫的上下文 (說笑的)。據LEWIS CARROLL: The Man and His Circle By Edward Wakeling 中譯本309頁,迷Alice的是利奧波德王子。




Lewis Carroll: The Man and his Circle by Edward Wakeling, book review

www.independent.co.uk › Culture › Books › Reviews

Dec 6, 2014 - With the 150th anniversary of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close by, this scholarly study of Charles Lutwidge Dodgson, universally known by his pen-name Lewis Carroll, is certainly timely. Its author Edward Wakeling, editor of Dodgson’s diaries, knows more than anyone else ...
~~~~~

6.26 蘇錦坤兄通知張華與我:Lewis Carroll 傳的中譯本


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創造者

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創造者
作者 : [英]愛德華·韋克林(Edward Wakeling)出版社:黑龍江教育出版社副標題:劉易斯·卡羅爾傳譯者 : 許若青出版年: 2016-6 定價: 72.00元裝幀:精裝叢書: 大師館ISBN: 9787531687214




















~~~~~
"第二章 牛津大學的老師和同仁",原文為 Teachers and University of Oxford Associates 。
Teachers 指大學之前的老師們


結尾"回到原點 ",原文是"Full Circle",多這是針對之前各章章名.....Circle ( Lewis Carroll: The Man and his Circle)之"多關語"。
Full Definition of full circle. : through a series of developments that lead back to the original source, position, or situation or to a complete reversal of the original position —usually used in the phrase come full circle.

~~~~~
張華:感謝,要去買。原作者是專研卡洛爾的大師。
~~~~
hc:6.27
1925年1月15日,胡適有首《小詩》,詩末引用 趙元任譯《愛麗思漫遊奇境記》:


剛忘了昨兒的夢,
又分明看見夢裏那一笑。

《愛麗思漫遊奇境記》中的貓:"慢慢地不見,從尾巴尖起,一點一點地沒有,一直到頭上的笑臉最後沒有。那個笑臉留了好一會才沒有"。 (趙元任譯本頁九二)
                                         十三、一、十五
原有全兩行:
"坐也坐不下,
忘又忘不了。"

~~~~~

Lewis Carroll: The Man and his Circle - Page 368 - Google Books Result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sbn=0857738518
Edward Wakeling - 2014 - ‎Biography & Autobiography
(2004), 359 'Lewis Carroll: A Sketch by an Artist-Friend' by E. Gertrude ... (1999), 192–3 MS: Princeton MS: British Library MS: Lindseth Seitoku UniversityTokyo, Japan MS: Rosenbach MS: British Library MS: Rosenbach 'Puzzles from ...



8.26
我剛剛到明目書社,買了此書,321元。

索引都譯出,似乎還可以 (索引是騙人的,因為照原書翻譯(?),而內文缺原書的頁碼,所以頁數對不起來;索引也有需要解釋處,譬如說, Isis {Thames},這其實是Oxford (市)的的河Thames on the Isis )。

其實,這是"專家"的書,立論很有根據,不過,整本書沒一張圖 (按:原書有28張照片,兩張族譜),譯本內文完全漢字,看起來很吃力。錯誤可能不少,譬如說,附錄中傳主年表的年代搞錯 (中文版);有拥趸/擁躉等方言。再說另一錯誤:? 第 5章註17, p. 496"東京成德大學"是錯的,應該是"聖德大學" (Seitoku University:存有Lewis Carroll (遊戲與謎題)印版 :推算任何日期是哪一周哪一天) 才對。

此書書寫方式別開生面,即,從家族、各類"交友圈"去談傳主的各面向,很有意思。不過,關係不論親疏,都記,有的人可能只有數面之緣,譬如說,書末的美國建築師

Richard Morris Hunt (October 31, 1827 – July 31, 1895) 。



~~~~  Lewis Carroll 的父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ewis_Carroll
 The older of these sons – yet another Charles Dodgson – was Carroll's father. He went to Westminster School and then to Christ Church, Oxford. He reverted to the other family tradition and took holy orders. He was mathematically gifted and won a double first degree, which could have been the prelude to a brilliant academic career. Instead, he married his first cousin Frances Jane Lutwidge[7] in 1827 and became a country parson.[8]
Dodgson was born in the small parsonage at Daresbury in Cheshire near the towns of Warrington and Runcorn,[9] the eldest boy but already the third child of the four-and-a-half-year-old marriage. Eight more children followed. When Charles was 11, his father was given the living of Croft-on-Tees in North Yorkshire, and the whole family moved to the spacious rectory. This remained their home for the next 25 years.
Charles' father was an active and highly conservative cleric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 who later became the Archdeacon of Richmond[10]and involved himself, sometimes influentially, in the intense religious disputes that were dividing the church. He was High Church, inclining to Anglo-Catholicism, an admirer of John Henry Newman and the Tractarian movement, and did his best to instill such views in his children. Young Charles was to develop an ambiguous relationship with his father's values and with the Church of England as a whole.[11]
~~~
Croft-on-Tees is a village and civil parish in the Richmondshire district of North Yorkshire, England. It has also been known as Croft Spa, and from which the formerCroft Spa railway station took its name.
The etymology of the village name comes from the Old English word Croft meaning a small enclosed field.[4][5]

archdeacon :會吏長;總執事;總六品:初期教會由主教任命,協助主教處理事務者。中世紀時,由於權力增大,時有妄用職權之弊,故在特倫多大公會議中予以取消。

parson :牧師:基督教專用名詞,與天主教的司鐸(神父)相對照。

curate  (1) 牧靈神父。 (2) 本堂助理;副本堂;副堂:通常主管堂區的神父,稱本堂神父或主任司鐸,其他在堂區工作的神父稱助理本堂神父。同 assistant priest 
permanent deacon :永久執事;終身執事。
perpetual adoration :永朝(永拜)聖體;經常明供並朝拜聖體;晝夜明供聖體。詳見 adoration, perpetual 
Perpetual Help, Our Lady of :萬應聖母。詳見 Our Lady of Perpetual Help 
stipend, Mass :彌撒獻儀:請司祭(神父、主教)為某特別意向奉獻彌撒時,所致送的獻儀,通常是現金。是教友支持教會的表示,聖保祿曾提出牧羊人有權吃羊奶的理論根據(格前九 7)。

岩波茂雄及岩波書店百年

$
0
0

岩波茂雄への手紙 単行本 – 2003/11/7

「文化の配達夫」を自任する岩波茂雄。彼に寄せられた著者・読者からの膨大な書簡から大正・昭和の激動期の企画活動に深く関わる91人を精選。三木清・木山熊次郎からの手紙も収録。全差出人リストを付す。

内容紹介

吉田松陰を敬愛し河上肇訳『資本論』を公刊した茂雄には、煩悶と愛国が同居していた。自筆原稿・百名を越える関係者の追憶文・往復書簡など、あらゆる茂雄の関連原資料を通して、リベラル・ナショナリストとしての生涯と、近代日本の出版文化の基礎を築いた出版人としての事績をたどる。評伝を通して活写する、茂雄とその時代の風貌。

内容(「BOOK」データベースより)

自筆原稿・百名を超える関係者による追憶文・往復書簡など、膨大な伝記関係史料を使って、岩波書店創業者・岩波茂雄のリベラル・ナショナリストとしての生涯と、近代日本の出版文化の基礎を築いた出版人としての事績をたどる。吉田松陰を敬愛し河上肇訳『資本論』を公刊した岩波には、煩悶と愛国が同居していた。ナショナリストにしてリベラリスト、リベラリストにしてアジア主義者というある明治人による広角度の出版活動を、分裂ではなく統合の位相で捉える、書き下ろし評伝。岩波とその時代の風貌が鮮やかに甦る。



この画像を表示

写真でみる岩波書店80年 (グラフィック・レポート 別冊) 単行本 – 1993/11/24
岩波書店編集部 (編集)


信州への郷土愛を持ちつつ、東京で出版人として生きた岩波茂雄。溢れる活力と情熱で時代と向き合い、生涯青年のように道を求め続け、出版事業に邁進した。「一番無遠慮な友人」安倍能成が、温かい理解と忌憚ない批判の眼差しで描いた本書は、出版事業についてはもちろん、これまで知られることの少なかった私生活についても余すところなく言及し、出版事業者の気概に触れることができる。一九五七年に刊行された決定版伝記を、岩波書店創業一〇〇年を機に新字・新かなで送る。

岩波茂雄――リベラル・ナショナリストの肖像 単行本 – 2013/9/28

内容紹介

吉田松陰を敬愛し河上肇訳『資本論』を公刊した茂雄には、煩悶と愛国が同居していた。自筆原稿・百名を越える関係者の追憶文・往復書簡など、あらゆる茂雄の関連原資料を通して、リベラル・ナショナリストとしての生涯と、近代日本の出版文化の基礎を築いた出版人としての事績をたどる。評伝を通して活写する、茂雄とその時代の風貌。

内容(「BOOK」データベースより)

自筆原稿・百名を超える関係者による追憶文・往復書簡など、膨大な伝記関係史料を使って、岩波書店創業者・岩波茂雄のリベラル・ナショナリストとしての生涯と、近代日本の出版文化の基礎を築いた出版人としての事績をたどる。吉田松陰を敬愛し河上肇訳『資本論』を公刊した岩波には、煩悶と愛国が同居していた。ナショナリストにしてリベラリスト、リベラリストにしてアジア主義者というある明治人による広角度の出版活動を、分裂ではなく統合の位相で捉える、書き下ろし評伝。岩波とその時代の風貌が鮮やかに甦る。
內容簡介
在鎮雄發表一個受人尊敬和川Hajimeyaku“資本論”的吉田松陰,痛苦和愛國主義一直生活在一起。如懷舊句話,各方的往返信件以外的手稿,百餘人,通過相關的源材料的所有鎮雄,遵循生活,作為一個自由民族主義,刊物的事蹟,誰奠定了現代日本的出版文化的基礎。要通過卡夏傳記,鎮雄和時代的外觀。

內容(“BOOK”數據庫)
如懷舊句,由當事人比手稿,百人以上,具有巨大的傳記關係史料往返信件,打造生活,作為一個自由民族主義的岩波書店的創始人鎮雄岩波,現代日本的出版文化的根基這是遵循事蹟作為公關。在岩波發表一個受人尊敬和川Hajimeyaku“資本論”的吉田松陰,痛苦和愛國主義一直生活在一起。里維拉列表中的民族主義,明治人廣角的出版活動,誰是在里維拉列表被稱為亞洲的原則,在第一階段,而不是分裂,新寫傳記的整合服用。岩波和那個時代的外觀生動的復興。


物語 岩波書店百年史 1 「教養」の誕生 単行本 – 2013/9/28

  • 単行本: 320ページ
  • 出版社: 岩波書店 (2013/9/28)

内容紹介

地位や名誉に執着することなく、国家の組織にも属さず、みずからの手でみずからを支えていこうとした岩波茂雄が、どのような思想的軌跡をたどって岩波書店を創業するにいたったか。「教養」を「市民」へ開くため岩波書店が開拓した出版スタイルとは。綿密な考証により、生き生きと描きだす『物語岩波書店百年史』の第一巻。

内容(「BOOK」データベースより)

1913‐1930年代。「教養」をアカデミズムの牙城から「市民」の手が届くところへ。岩波書店の創業から出版活動が軌道に乗るまで。三人の書き手が描く、文化史としての出版社史(全3冊)
內容簡介
而不必固守地位和榮譽,不屬於國家機關,無論是要養活自己用自己的雙手在岩波茂雄,通過跟踪將建立什麼樣的思想軌跡岩波書店領導。該刊物的風格岩波書店率先打開了“學歷”到“公民”。在深入調查,生動地刻畫首卷“的故事,岩波書店百年歷史。”

內容(“BOOK”數據庫)
1913年至1930年的。“自由”從學術到大本營達到“公民”的手中。從它在岩波書店開始到出版活動走了。三作家平局,歷史,文化歷史發布者(全三冊)


物語 岩波書店百年史 2 「教育」の時代 単行本 – 2013/10/31

内容紹介

「岩波文化」という言葉さえ生みだした岩波書店の出版活動は、敗戦をまたいだ1930年代から60年代にかけて最高潮に達した。戦前の資本主義発達史講座の刊行、新書の創刊、津田左右吉事件、戦後の『世界』の創刊、昭和史論争など重要な論点をたどりながら、国民国家日本の「人を教育する文化」を担い続けた軌跡をたどる。

内容(「BOOK」データベースより)

「岩波文化」という言葉さえ生みだした岩波書店の出版活動は、敗戦をまたいだ一九三〇年代から六〇年代にかけて最高潮に達した。戦前の『日本資本主義発達史講座』の刊行、新書の創刊、津田左右吉事件、戦後の『世界』の創刊、昭和史論争など重要な論点をたどりながら、国民国家日本の「人を教育する文化」を担い続けた軌跡をたどる。
內容簡介
岩波書店,甚至催生了“岩波文化”出版活動,通過上世紀60年代從20世紀30年代達到了高潮橫跨失敗。戰前的資本主義演進過程出版的新書第一個問題,Sokichi津事件,戰後“世界”的第一個問題,而跟踪的重要問題,如爭議的昭和史,扮演著“文化育人”的民族國家在日本按照持續軌跡。

內容(“BOOK”數據庫)
岩波書店,甚至催生了“岩波文化”出版活動從20世紀30年代達到了20世紀60年代達到高潮橫跨失敗。戰爭的新書第一個問題,Sokichi津事件發生後,“世界”的第一個問題的戰爭前後“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的出版,同時跟踪的重要問題,如昭和歷史的爭論,文化,教育的“民族國家在日本的人由此可見,繼續發揮“的軌跡。

物語 岩波書店百年史 3 「戦後」から離れて 単行本 – 2013/10/31




3点すべてのイメージを見る


岩波茂雄と出版文化
近代日本の教養主義 (講談社学術文庫) 文庫 – 2013/12/11
村上 一郎 (著), 竹内 洋 (解説)
内容紹介

本書は、岩波書店の創業者である岩波茂雄をめぐる分析『岩波茂雄 成らざりしカルテと若干の付箋』(村上一郎著)と、解説(竹内洋)からからなります。
信州人である岩波茂雄はいかにして出版社を起こし、出版界を牛耳っていくようになったのか? その過程で何を利用し、何を切り捨てたのか? 「岩波文化」と呼ばれる一大潮流を作り上げ、日本の教養主義を牽引したが、そこに問題はなかったのか?
おりしも、岩波書店の興隆は、近代日本の「学歴貴族」の栄光の時代に呼応しています。近代日本のアカデミズムは外来で急ごしらえのところがあり、しっかりと熟成されたものではなく、見せかけの「前衛」で乗っ取ることが可能だと見抜いていたのが、岩波茂雄であると村上一郎は述べます。そして、日本のインテリゲンチャのあり方の底の浅さを見抜いています。
教育社会学者の竹内洋氏は、日本のアカデミズムのありようと教養主義の盛衰、そして出版業というものが、文化産業としてどのような構造を持つのかを、『岩波茂雄』を土台に据えて、問い直し、解明していく、一冊で二冊分の内容を持つ本です。
内容(「BOOK」データベースより)

村上一郎が著した、熱情的で文士的な評伝『岩波茂雄 成らざりしカルテと若干の付箋』は、岩波書店の深層と出版産業の構造に肉迫する。日本型教養は、なぜ泥臭いのか?出版文化とアカデミズムの間には、正統性調達の「相互依存」がなかったか?岩波文化と講談社文化の対立の図式は正しいのか?近代日本社会史を再考する試み。


這本書,並分析在岩波茂雄是創始人“施咂日由岩波茂雄的醫療記錄和一些便條的”岩波書店(作者村上一郎),評論(竹內浩)將Karakara的。
原因真宗人一個是岩波茂雄如何出版商,什麼開始去主宰出版界?在這個過程中使用任何東西,你或截斷?大趨勢叫做“岩波文化”創建的,但是開車日本的自由原則,是否有沒有問題呢?
適時,岩波書店的興起,是應對現代日本的“學術貴族”時代的榮耀。近代日本的學院派在國外,而不是堅決歲,就已經洞察匆匆的地方,它有可能劫持了“前衛”的假裝是,村上一郎是岩波茂雄說。我們通過管理的方式知識分子的日本淺薄的底部看到的。
竹內浩教育社會學家,上升和Arisama和日本學術自由主義原則的秋天,和出版東西叫做,無論是什麼樣的結構作為一種文化產業,奠定了基礎,為“岩波茂雄” Toinaoshi,繼續澄清,是一本書,有兩本書值得一書的內容。

內容(“BOOK”數據庫)
村上一郎寫到,熱情的一個人的信件具體評傳“施雜日由岩波茂雄病歷和一些粘性”是,以接近岩波書店的深刻和出版業的結構。日式風格的文科,為什麼不登大雅之堂的?出版文化和學術,“相互依存”之間從來就不是一個?岩波文化和正統採購講談社文化計劃衝突的重新思考是否正確?現代日本社會史嘗試。

F. Rabelais《巨人傳》(Gargantua et Pantagruel)

$
0
0


讀 {蜂蜜與塵土}(Honey and Dust) 提到某敘利亞人有「高康大式鬍鬚」,翻譯者解釋一堆「高康大」何許人也,卻沒說這是什麼鬍子。

高康大應是十五、六世紀拉伯雷(F. Rabelais)《巨人傳》(Gargantua et Pantagruel)的主角Gargantua,我多年前還提過:

鍾漢清《戴明領導手冊》譯序兼中文版導言:
這本書告訴你如何學習、鍛鍊出新領導者本事,它也是戴明哲學應用於現場領導改善、培訓大全。本書為作者休提士(Peter R. Scholtes)先生數十餘年經歷及用心的結晶。這本闡揚戴明領導哲學的名作《戴明領導手冊》(The Leader Handbook),應在人間多點知音。這是譯者心意。我要轉引十五、六世紀拉伯雷(F. Rabelais)《巨人傳》(Gargantua et Pantagruel)書後的吉特先生話:「他為我們寫下了這本書。它給讀者以生命,它也使作者精神永垂不朽。」我以為作者會以本書傳世。英國大文評家 John Ruskin說得好:「愛心得匠意,則傑作在望(When love and skill work together, expect a masterpiece)。」

這回重讀前十餘章,逸趣也趣橫生。雖然沒找到出處,不過在網路上可找到1537年的(再加上B. Raffel的英文翻譯本)封面都可以找到這種滿嘴卷鬚之圖示,就暫時交差。

━━ n. ガルガンチュア ((フランスの作家Rabelaisの『ガルガンチュアとパンタグリュエル物語』の主人公の巨人)).
Gar・gan・tu・an ━━ a. ガルガンチュアの(ような); (またg-) 巨大な.

gar·gan·tu·an (gär-găn'chū-ən) pronunciation

adj.
Of immense size, volume, or capacity; gigantic. See synonims at enormous.


gargantuan (gar-GAN-choo-uhn)

adjective
Gigantic.

Etymology
After Gargantua, a voracious giant, the father of Pantagruel, in a series of novels by François Rabelais (c. 1490-1553)

Usage
"Walls were built around Constantinople, gargantuan chains were set over the Bosporus and the Golden Horn to prevent any attempts by the enemy to enter."— Vercihan Ziflioglu; A Sole Burned Gate; Turkish Daily News (Istanbul); Mar 26, 2008.



Everyman's Library

“Seeing how sorrow eats you, defeats you.
I'd rather write about laughing than crying,
For laughter makes men human, and courageous.”
―from GARGANTUA AND PANTAGRUEL by François Rabelais

"Readers, friends, if you turn these pages
Put your prejudice aside,
For, really, there's nothing here that's outrageous,
Nothing sick, or bad — or contagious.
Not that I sit here glowing with pride
For my book: all you'll find is laughter:That's all the glory my heart is after,Seeing how sorrow eats you, defeats you.I'd rather write about laughing than crying,For laughter makes men human, and courageous.BE HAPPY!"--from "Gargantua and Pantagruel" (1532 - 1564) by François Rabelais
The unfettered exuberance of Gargantua and Pantagruel, the storms of phenomenal life it offers for our inspection, the honor it gives to the deformed, the cloacal, and the profane aspects of existence are at the very heart of Rabelais' genius. But the author of this fantasia on the lives of a father-and-son pair of giants was one of the most magnificent and magnificently learned products of the Renaissance; and he also represents, as well as any of its other great figures, that era's love of the human body and its exaltation of the human in the face of the divine.

Everyman's Library 的相片。


出版五十年 創業者の理念と紀錄 世界思想社。日本の出版社一覧

$
0
0

日本の出版社一覧
http://wpedia.goo.ne.jp/wiki/%E6%97%A5%E6%9C%AC%E3%81%AE%E5%87%BA%E7%89%88%E7%A4%BE%E4%B8%80%E8%A6%A7

日本の出版社一覧

日本の出版社一覧

~~~~

出版五十年 創業者理念 紀錄 世界思想社 1998


世界思想社教学社

出典: フリー百科事典『ウィキペディア(Wikipedia)』

株式会社世界思想社教学社(せかいしそうしゃ きょうがくしゃ、Sekaishishosha-Kyogakusha Co., Ltd.)は、日本出版社学術出版部門では世界思想社赤本などの教育書では教学社というように、ブランドを使い分けている。
統一協会系の政治団体である国際勝共連合系列の出版社「世界思想出版」および同社発行の機関誌「世界思想」とは全く無関係である。

所在地[編集]

沿革[編集]

  • 1948年 - 世界思想社を創業する。
  • 1951年 - 教育図書出版部門として教学社を併設し、高等学校社会科副読本を発行する。
  • 1954年 - 「大学入試シリーズ(赤本)」を刊行する。
  • 1956年 - 文部省検定教科書の刊行を開始する。
  • 1967年 - 雑誌(PR誌)『世界思想』を創刊する。
  • 1969年 - 「株式会社世界思想社教学社」に改組する。

主な発行物[編集]

世界思想社名義[編集]

  • M. チクセントミハイ『フロー体験 喜びの現象学』
  • 佐藤寛『開発援助の社会学』
  • 杉本厚夫(編)『スポーツファンの社会学』
  • 太田好信、浜本満(編)『メイキング文化人類学』
など

教学社名義[編集]

  • 大学入試シリーズ(いわゆる赤本

関連項目[編集]

孫康宜《孫康宜自選集:古典文學的現代觀》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

$
0
0
2017.2.21敬祝孫康宜教授生日快樂,並致謝:
【手機的Facebook 通知今天是 Kang-i Sun Chang 教授的生日.....
我決定讀一篇她的論文。選"文章憎命達:再議瞿佑及其《剪燈新話》的遭遇" (收入孫康宜《孫康宜自選集:古典文學的現代觀》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頁136-59。)

這主題,我還是初次閱讀。近日,準備下回的"漢清講堂"簡介"岩波書店"和"三民書局",而它們都出現在孫教授的註解之中,這是很間接的肯定。......】

2016.7.8
昨天17點多,匆忙地在Facebook上寫:
恭賀孫康宜教授Kang-i Sun Chang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人文及社會科學組(本年3人)。
隔了近20小時,我想這不合我留言常態:我通常會讀點孫教授的作品,引用之,表示敬意。
(此Blog約有30篇有"孫康宜",我選擇在這篇上增益。一來我先翻翻《親歷耶魯》,發現有些"我的台灣經驗"被改成"我的中國台灣經驗",或者《倫敦星期日報》 (可能指The Sunday Times).....其實,《永遠的"桂枝香"--重讀白先勇的《遊園驚夢》等都很有慧見......)

中國出書,難免有些更改論文題目的事情,譬如說,(第15篇)《台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的中國文化政治情懷》,原題意思為《二二八之後的呂赫若之下落》等。該篇註的"台北:文學館"或許是台南之誤。

由於蘇錦坤先生堅決再送我一本《孫康宜自選集:古典文學的現代觀》,我覺得我們應該在"漢清講堂"上作讀書報告。這本書的《自序:補白的工作》有段話:"總之,在研究學問的旅途中,我發現自己一直是個尋求新知的"學生",一直在努力尋找、努力學習,也一直在試驗中。......"

孫教授在其夫婦照的facebook 貼出圖文,很有意思:

Late bloomer from our Mountain Britain Rhododendron! It's a metaphor!

孫康宜教授的中文著作-翻譯本,我可能都過目過。她的人際網絡是近乎世界的,有許多人物、朋友、學者、學生。我很感佩的有,她的先生 (博士、多年通勤、廚藝......),她的老師高友工 (多像湯恩比筆下的牛津學者,讀過所有的拉丁文本,惜墨 (他說,有個 (大著作家)余英時,就好...._) --孫康宜《孫康宜自選集:古典文學的現代觀》


廖志峰 留言:她在允晨出版1 《陳子龍柳如是詩詞情緣》 2. 《耶魯潛學集 》 3. 《走出白色恐怖 》 4. 《書情與描寫》。
HC:由於中國版和台灣版經常稍有增篇幅而改書名,所以要稍微調整。

----
2014.9. 6天前貼這,只有林先生按讚。其實孫教授在這本書的文章中,許多地方有創意。這些都呈現做為學者的孫教授。且先不談中國文學主題,她在教學生幾本古典的應用來解決2008年的金融風暴,是個相當有創意的"教學" (當然這主題是夠複雜的).....她從主編劍橋中國文學史的過程,告訴我們洋書出版的嚴格質量管理,相當寶貴的.....



孫康宜《孫康宜自選集:古典文學的現代觀》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

孫康宜Kang-Sun Chang 生在北京,後隨父母遷台,1968年移民美國。曾任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亞圖書館館長,現為耶魯大學首任MaIcolm G.Chace'56東亞語言文學講座教授。著有英文學術專著多種。已出版的中文著作有《文學經典的挑戰》、《詞與文類》(李奭學譯)、《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鍾振振譯)、《陳子龍柳如是詩詞情緣》(李爽學譯) 、《我看美國精神》、《親歷耶魯》、《走出白色恐怖》、《曲人鴻爪》(張充和口述)、《古色今香:張充和題字選集》(編註)等。

執教於美國耶魯大學的孫康宜教授多年來一直兼顧中國古典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在該領域的中英文文本之間遊弋已久。她與蘇源熙(Haun Saussy)率先主編中國古代女作家詩詞及相關評論的大部頭英譯選集,又與宇文所安(Stephen Owen)領銜主編出版了巨著《劍橋中國文學史》。本書所收的十多篇學術論文涉及孫教授在編譯選集、撰述新史過程中個人的心得洞見、邊緣論題和最新探索的生荒領域,其中對文學史的分期問題、明清文學中一向被忽視的作家和作品以及中國古代女性作者的地位問題等,均做了饒有趣味的探討。另外,本書還收入專題演講一篇以及訪談錄數篇,其耐人咀嚼之處,別開戶牖之境。

孫康宜自選集:古典文學的現代觀


內容簡介

所收的十三篇學術論文,即孫教授編譯選集, 撰述新史過程中個人的心得洞見、邊緣論題和最新探索的生荒領域,對文學史的分期問題,明清文學中一向被忽視的作家和作品,特別是明清才女,均作出饒有興味的探討。

另外十三篇源於美國課堂教學的短文特別論及古典名著的英譯文本及相關的讀者反應,這些用英文向美國學生講解英譯中國古典文學的一席談,如今又譯成中文呈獻給中國讀者,翻來覆去中蹭出的意味自有其耐人咀嚼之處,別開戶牖之境。

目錄

自序 補白的工作 2010
第一輯 當前歐美漢學的發展趨勢及其影響
(1)漢學研究與全球化
(2)《劍橋中國文學史》簡介——以下卷(1375—2008)為例
(3)從比較的角度看性別研究與全球化
(4)耶魯學生談孫子、老子與庄子對今日金融危機的啟示

第二輯 舊領域中的新開拓
(5)傳統女性道德力量的反思
(6)重寫明初文學:從高壓到盛世
(7)台閣體、復古派和蘇州文學的關系與比較
(8)中晚明之交文學新探
(9)文章憎命達:再議瞿佑及其《剪燈新話》的遭遇
(10)走向邊緣的「通變」:楊慎的文學思想初探
(11)錢謙益及其歷史定位
(12)介紹一部有關袁枚的漢學巨作:J·D·施米特,《隨園:袁枚的生平、文學思想與詩歌創作》
(13)寫作的焦慮:龔自珍艷情詩中的自注

第三輯 在傳統向現代的轉折點上
(14)金天翮與蘇州的詩史傳統
(15)台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的中國文化政治情懷
(16)1949年以來的海外昆曲——從著名曲家張充和說起

第四輯 專題演講與談話錄
(17)談談我的學思歷程:專題演講 (增訂)
(18)重寫中國文學史
(19)有關《金瓶梅》與《紅樓夢》的七個問題
(20)美國漢學研究中的性別研究
(21)跨越中西文學的邊界

附錄 兼談歷史
(22)試論1333—1341年元史闡釋的諸問題
(23)介紹一位新一代的歷史學者

《統計,讓數字說話!》鄭惟厚譯

$
0
0
她是國內少見喜歡寫跟譯科普書的統計學者,1998年翻譯一本《統計,讓數字說話!》,竟意外上了暢銷書榜。「以前沒人想過名字裡有『統計』兩字的書能賣得好,出版社嚇了一跳,我也嚇了一跳。」
  究竟大眾為什麼開始對統計產生興趣,可能也是個值得用統計來探討的問題。但總之這本書是個契機,從此鄭惟厚教授便走上了「統計科普」寫作之路,持續至今。
  在此身為採訪者的我,必須先坦承一件令人害羞的事:學生時代初學統計之時,也曾受到《看漫畫,學統計》這本書極大的幫助,此書的翻譯者正是鄭惟厚教授。直到現在我的書架上仍放著這本書——上面還劃滿了重點!


#好文回顧 #鄭惟厚
#統計 跟 #數學 有點相關又不大一樣。隨著社會生活複雜化,人們對於統計的倚賴與日俱增,但卻通常無法從直覺瞭解統計這門學問。因此,你需要一本「統計普」的好書。
統計跟數學有點相關又不大一樣。隨著社會生活複雜化,人們對於統計的倚…
CASE.NTU.EDU.TW

Robert Frost and his notebooks

$
0
0

Excerpts from Robert Frost's notebooks:

Robert frost kept notebooks from the 1890s to the 1960s. More than forty of them survive, and they teem with thoughts about life, literature, philosophy, religion, politics, and science, providing a rich if jumbled map of Frost’s…
THEPARISREVIEW.ORG



  • "Nothing Gold Can Stay" by Robert Frost

  • Nature’s first green is gold,
    Her hardest hue to hold.
    Her early leaf’s a flower; 
    But only so an hour.
    Then leaf subsides to leaf.
    So Eden sank to grief,
    So dawn goes down to day.
    Nothing gold can stay.
    *
    For the poet, even the most minute details of the natural world are starting points for flights of the imagination, and the pages of this collection celebrating the four seasons are brimming with an extraordinary range of observation and imagery. Here are poets past and present, from Chaucer, Shakespeare, and Wordsworth to Whitman, Dickinson, and Thoreau, from Keats, Blake, and Hopkins to Elizabeth Bishop, Ted Hughes, Amy Clampitt, Mary Oliver, and W. S. Merwin. Here are poems that speak of the seasons as measures of earthly time or as states of mind or as the physical expressions of the ineffable. From Robert Frost’s tribute to the evanescence of spring in “Nothing Gold Can Stay” to Langston Hughes’s moody “Summer Night” in Harlem, from the “stopped woods” in Marie Ponsot’s “End of October” to the chilling “mind of winter” in Wallace Stevens’s “The Snow Man,” the poems in this volume engage vividly with the seasons and, through them, with the ways in which we understand and engage the world outside ourselves. READ an excerpt here:http://knopfdoubleday.com/book/110625/the-four-seasons/
    名家四季詩選

    Everyman's Library 的相片。

  • The Notebooks of Robert Frost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ww.hup.harvard.edu/catalog.php?isbn=9780674034662

    Robert Frost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read, well loved, and misunderstood of modern writers. His notebooks, presented here in their entirety for the first time and ...
  • Robert Frost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en.wikipedia.org/wiki/Robert_Frost

    Frost attended Harvard University from 1897 to 1899, but he left voluntarily due to .....Robert Frost and Sidney Cox: Forty Years of Friendship (University Press of  ...



    1. The Letters of Robert Frost, Volume 1 - Harvard University ...

      www.hup.harvard.edu/catalog.php?isbn=9780674057609

      Pensive, mercurial, and often funny, the private Robert Frost remains less ... The Letters ofRobert Frost, the first major edition of the correspondence of thi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ffices are located at 79 Garden Street, Cambridge, MA  ...



    Robert Frost, pictured at 84, was a late riser, awaking at 9 or 10 every morning. A good bit of trivia to unleash when told your sleeping in is a sign of laziness.
    http://ti.me/1zcQ5WY
    (Alfred Eisenstaedt—The Life Picture Collection/Getty Images)


    Robert Frost, pictured at 84, was a late riser, awaking at 9 or 10 every morning. A good bit of trivia to unleash when told your sleeping in is a sign of laziness. http://ti.me/1zcQ5WY  (Alfred Eisenstaedt—The Life Picture Collection/Getty Images)

    “Travels with Charley” John Steinbeck’s 1962/No Wrath, but Some Discontent, When Nobel Prize Was Awarded to Steinbeck

    $
    0
    0

    梅英東最喜愛的作家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曾當過記者的史坦貝克。史坦貝克小說中的人物,大多是經濟大蕭條時代被輾壓的底層工農人物。
    「史坦貝克以前也是記者,他常把新聞故事發展成小說,你住在某地,學習當地的歷史,訪問人,然後你寫小說。我就是在學史坦貝克這件事,我跟著和平隊去某個地方住,然後開始寫作。」
    我問梅英東,「你的學生現在還讀史坦貝克嗎?」他給我一個無奈的表情:「他們不讀,但我『強迫』他們讀史坦貝克,還有海明威、歐威爾、吳爾芙……。人們常問:『你如何成為一名作家?』我說就是不停地讀。但我的學生不這麼認為,他們只想寫自己媽媽的故事,我說老天,我再也無法讀更多媽媽的故事了!」https://www.twreporter.org/a/michael-meyer-interview


    Today is the 48th anniversary of the death of John Steinbeck, Author (1902-1968), winner of the 1962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Steinbeck wa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and decorated American writers of the mid-twentieth century, and many of his books—which include The Grapes of Wrath (winner of the 1940 Pulitzer Prize), Of Mice and MenEast of Eden and many others—continue to be read and loved by millions today.


    圖像裡可能有1 人、套裝






    Travels with Charley By John Steinbeck
    Travels with Charley: In Search of America is a travelogue written by American author John Steinbeck. It depicts a 1960 road trip around the United States made by Steinbeck, in the company of his standard poodle, Charley. Wikipedia
    查理與我:史坦貝克攜犬橫越美國》 Travels with Charley: In Search of America 約翰史坦貝克著,麥慧芬譯,台北:馬可孛羅出版社,2003,頁127

    There in the quiet, with the wind flicking tree branches and distorting the water’s mirror, I cooked improbable dinners in my disposable aluminum pans, made coffee so rich and sturdy it would float a nail, and, sitting on my own back doorsteps, could finally come to think about what I had seen and try to arrange some pattern of thought to accommodate the teemingcrowds of my seeing and hearing.












    No Wrath, but Some Discontent, When Nobel Prize Was Awarded to Steinbeck

    閱讀

    50年後諾貝爾文學獎的「幽靈」

    When their best-laid schemes of mice and men, and authors and writing, went awry, the members of the Swedish Academy made the best of what they thought was a bad situation in 1962: they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to John Steinbeck. The decision came amid their general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candidates for the prize that year, according to documents recently released by the academy.
    1962年,瑞典學院(Swedish Academy)的成員們在“人鼠之間”、作家與作品之間所做的精心計劃出了問題,只好在糟糕的狀況下做出他們認為最佳的選擇,於是把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 約翰·斯坦貝克(John Steinbeck)。根據學會最近披露的文件,當年評委們在文學獎得主問題上存在很大分歧,因此才最終做出了這個決定。
    As has become its custom, after a 50-year waiting period the Swedish Academy released documents on the internal deliberation of its committee members as well as a privately kept shortlist for the literary prize, The Guardian said, citing a report in the Svenska Dagbladet of Stockholm.
    《衛報》引用斯德哥爾摩《瑞典日報》(Svenska Dagbladet)上的一篇報道,稱根據慣例,瑞典學院在50年保密期後公開了評獎委員會成員的內部評議文件,以及一份秘密保存的文學獎候選人最終名單。
    According to The Guardian, 66 authors were put forward for the literature Nobel in 1962, and the list was narrowed down to Steinbeck, Robert Graves, Lawrence Durrell, Karen Blixen and Jean Anouilh. But after looking at the field of contenders a committee member, Henry Olsson, wrote, "There aren't any obvious candidates for the Nobel prize and the prize committee is in an unenviable situation."
    根據《衛報》報道,1962年,有66位 作家被提名為文學獎得主,最終名單被縮小到斯坦貝克、羅伯特·格雷夫斯(Robert Graves)、勞倫斯·德雷爾(Lawrence Durrell)、卡倫·布里森(Karen Blixen)和讓·阿努依(Jean Anouilh)。但在看過全部候選人之後,評委會成員亨利·奧爾森(Henry Olsson)寫道:“諾貝爾獎沒有脫穎而出的候選人,評獎委員不是什麼美差。”
    Blixen, the Danish author who wrote "Out of Africa" under the pen name Isak Dinesen, became ineligible when she died in September 1962. Graves, whose novels included "I, Claudius," was nonetheless regarded primarily as a poet and Olsson, The Guardian said, was reluctant to give the prize to an Anglo-Saxon poet until Ezra Pound, whose work he greatly admired, died. (Although Olsson objected to Pound's politics.) Durrell's series of novels "The Alexandria Quartet" was not yet considered a significantly substantial body of work (the author had also been passed over in 1961), while Anouilh, the French dramatist, had the bad fortune to come between the 1960 Nobel victory of his countryman Saint-John Perse and the ascent of Jean-Paul Sartre, who would win in 1964.
    丹麥作家布里森曾以伊薩克·迪內森 (Isak Dinesen)為筆名創作了《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她於1962年9月逝世,因此失去了獲獎資格。格雷夫斯的小說包括《我,克勞迪斯》(I, Claudius),但他主要被人們視為詩人。根據《衛報》報道,奧爾森不願把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盎格魯-撒克遜詩人,直到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去世之後,他非常熱愛龐德的作品,儘管不贊同龐德的政治觀點。德雷爾的系列小說《亞歷山大四重奏》(The Alexandria Quartet)在當時還沒有被公認為傑作,作者亦已於1961年逝世。而法國劇作家阿努依則是運氣不佳,因為1960年諾貝爾文學獎剛剛授予他的同胞聖 瓊·佩斯(Saint-John Perse),與此同時正值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崛起,後來薩特於1964年獲得諾貝爾獎。
    So the prize was given to Steinbeck, whose body of work consisted merely of such enduring novels as "Of Mice and Men,""The Grapes of Wrath,""Cannery Row" and "East of Eden."In awarding the Nobel to Steinbeck, the Swedish Academy offered no public hint of its internal weariness, citing him for being among "the masters of 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for his realistic as well as imaginative writings, distinguished by a sympathetic humor and a keen social perception."
    於是這個獎就落入斯坦貝克囊中,他的全部 作品其實只有幾部較為持久不衰的小說,諸如《人鼠之間》(Of Mice and Men)、《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罐頭工廠街》(Cannery Row)和《伊甸之東》(East of Eden)。在斯坦貝克的頒獎典禮上,瑞典學院並沒公開暗示自己的內部問題,而是讚美斯坦貝克可以躋身“美國現代文學大師之列”,以及他的“現實主義和富 於想像力的寫作,充滿同情心的幽默感與敏銳的社會意識”。
    翻譯:董楠

    此文簡單可喜
     “Travels with Charley”  當然台灣已有翻譯
    不過 能讀原文更有意思....

    Travel books

    Steinbeck's journey of rediscovery

    Jul 11th 2012, 12:48 by B.R.

    IN THE first post of an occasional series, one of the Gulliver correspondents expounds the charms of his favourite travel book...

    Debate about John Steinbeck’s 1962 road book, “Travels with Charley”, often coalesces around two questions: Why did he write it? And how much of it is true?
    In the opening chapter, Steinbeck says that he decided to wend his lonesome way across America in a camper van, accompanied only by Charley, a sickly poodle, because he was an American writer who had been stuck in New York for too long and had thus grown unfamiliar with his subject: “writing about America, [I] was working from memory, and the memory is at best a faulty, warpy reservoir.” His son, though, tells a different story. The real motivation for the trip, he says, was that Steinbeck thought he was dying, and wanted to say farewell to his homeland.
    As for the tale’s veracity, stories abound. It is said that Steinbeck actually spent barely a night in the cramped camper, sometimes staying in glitzy hotels instead. Some claim that he was not often alone, since he had his wife for company. Others say that the conversations he recorded with the many ordinary, and several extraordinary, people he came across were made up.
    It is true that the dialogue is perhaps too beautifully crafted to ring true. But this is to miss the point of one of the greatest travelogues ever written. It is churlish to hold beautifully crafted prose against “Travels with Charley”. Indeed, in a book with so much to commend it, the majesty of Steinbeck’s writing is the single biggest draw.
    Better to think of it as a poetic tale of rediscovery. From New York he first travels through New England and then across the Midwest to Montana (“of all the states my favourite and my love”). Along the way, Steinbeck finds two countries: one that he recalls and one that is changing and homogenising. In Seattle, he wonders why “progress looks so much like destruction.” He remembers when Salinas, the town of his birth, proudly announced its 4,000th citizen. When he returns it is home to 80,000. “I have never resisted change, even when it has been called progress,” he writes, “and yet I felt resentment toward the strangers swamping what I thought of as my country with noise and clutter and the inevitable rings of junk.”
    Having worked his way down through California, Steinbeck takes a left towards the racist South. This leg of the trip has been hanging, unspoken, over the story. He approaches it with the dread of the outsider. “When people are engaged in something they are not proud of, they do not welcome witnesses. In fact, they come to believe the witness causes the trouble.”
    He watches a spiteful daily campaign by a group of women calling themselves “the Cheerleaders” against a young black child attending a white school. Twenty times he hears the same joke when people see that he is riding with his dog: “I thought you had a nigger in there!”. After a confrontation with a man he has picked up, who says he would lay down his life to stop his child “going to school with niggers”, Steinbeck decides it is time to wend his way back to New York.
    “I early learn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 American and the Americans,” he writes. “They are so far apart that they might be opposites.” In the course of its long journey, the book celebrates both: the underlying fabric of what it is to be an American, and the myriad contrasting individuals who make it up. Generally he still finds a country to love and admire. And even in those encounters one suspects may be mere fiction, there are deep truths to be had.

    ”Rodin,Les Mains Du Genie” 《羅丹──激情的形體思想家》/ Camille_Claudel

    $
    0
    0
    [BOUTIQUE]讓我們發現展覽羅丹:創建的實驗室,購買專刊
    羅丹:創建的實驗室,特殊的雜誌9,50€

    [BOUTIQUE]讓我們發現展覽羅丹:創建的實驗室,購買專刊羅丹:創建的實驗室,特殊的雜誌9,50€http://boutique.musee-rodin.fr/en/364-rodin-the -laboratory-的-creation.html


    1884年左右,她開始在羅丹的工作室工作。蜜兒成了靈感,他的模型,他的紅顏知己和情人的來源。她從來沒有住在一起,羅丹,誰不願意結束他20年的合作關係玫瑰Beuret。知識戀情激動她的家人,尤其是她的母親,誰沒有完全蜜兒參與藝術同意。[ 來源請求 ]。因此,她離開了家裡的房子。在1892年,不必要的人工流產後,蜜兒結束了她與羅丹的關係親密方面,雖然他們看到對 ​​方定期,直到1898年。


    http://en.wikipedia.org/wiki/Camille_Claudel





    羅丹博物館巴黎。

    Catherine Yen 的相片。




    羅丹──激情的形體思想家 ”Rodin,Les Mains Du Genie”

    這本書雖然譯自法文, 不過錯誤不少(我用英文本"校"一下)。
    譬如說
    1.第18頁照片,英文說明:Statue mania was triumphant as Paris underwent drastic reconstruction. Above; the creation of  rue de Rennes.
    本書翻譯馬虎:巴黎的工地處處可見雕塑。上圖為修築街道的情形。(按:工地尚沒雕塑;連新開的街名都不給。)
    2. Rodin出版《法國大教堂》之後,Reim Cathedral被炸、著火, Rodin感到很喪氣。
    翻譯成"Reim地方有人批評該書, 羅丹很火大。" (大意)
    3. Rilke 的家書,也翻譯得走調。
    4. 編輯錯誤,也不少。



    簡介· · · · · ·
      羅丹用粘土、青銅和大理石,雕塑了激情、痛苦、情思和余年,也雕塑了頻繁的城市和超越的悲劇。
      
        本書介紹了世界近代藝術泰斗羅丹,是一本內容翔實的人物傳記。
      
      


    本書融藝術與專業知識於一體,還有藝術家精闢的獨特論述,給人以百科全書的深刻與通俗讀物的親切。本書編輯觀點新穎,圖片豐富精美,讓讀者既可配合正文同時理解,又可單獨欣賞。本書分為兩大部分,彩頁是正文,記史敘事,追本朔源;黑白頁是文獻與傳記。選輯古今文章,呈現多角度認知,是愛藝術的讀者的必讀參考書。

    作者簡介· · · · · ·

       海倫Pinet酒店
      1952年生。羅浮宮附屬學校畢業後,即在博物館任職。
      1976年起負責羅丹博物館攝影部工作。她已發表多部作品:
      《羅丹》、《五位當代攝影家》、《羅丹的攝影師》、
       以及《雕塑家羅丹及其同時代的攝影師》等。

    目錄· · · · · ·

    第一章:為藝術而生
    第二章:貧困歲月
    第三章:“他是一切”
    第四章:“簡潔是時尚”
    第五章:“榮譽降臨”
    見證與文獻
    圖片目錄與出處
    指數

    柳宗悅:和紙之美;胡適詩話

    $
    0
    0
    2016.2.23  胡適詩話
    作者 : 吳奔星、李興華選編
    出版社: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年: 1991-7
    32開;頁數: 665 定價: 10 裝幀:平ISBN: 9787541106033
    編年。分早期 1911-1917 (pp.1~186);中期1918-1957 (pp.187~614);晚期 1958-1962 (pp.615~665)
    蒐集還算全,譬如說,談短篇小說,提及近人少作 Homer、Dante、Milton 等的長詩。
    ~~

    《紅樓夢》第四十二回:“家裏有雪浪紙,又大又托墨。”


    2017.2.24
    昨天展讀88年 Albert Mou牟廠長等幹部參訪 Longwood Gardens 時買的書A Man and His Garden......真懷念百年前/來的一些杜邦同事......
    袁學長來電,順便談些人與事。
    今天午餐,點五色麵。旁邊兩位大一女生談微積分選課、打工、印度旅行可消瘦5~10公斤.....(太太好幾天沒發信過來,難道印度真這樣"後進"?)
    過書店,遇Universal Man: The Seven Lives of John Maynard Keynes 翻譯本,可談談這才子.....
    看此書(本書匯集〈和紙之美〉、〈和紙之訓〉、〈和紙十年〉
    三篇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傾注熱情之作......),刊物十年都用和紙.....可談談這位性情中人.....想起90年代初日本同事送我的和紙製成的通信簿.......
    行人出版社讓吳繼濤(本書水墨畫、封面題字)寫文章〈意在楮穎間〉頁85-90,在22-23頁還印其畫作〈靜止的島〉,妙的是他2012年寫在東海的題詩.....



    書名:和紙之美:柳宗悅給惜物者、匠人的生活美學態度,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9445108,頁數:112,出版社:行人,…
    BOOKS.COM.TW

    曹永洋藏李健吾譯《情感教育》

    $
    0
    0
    "......他從提袋中取出一本相簿,翻開一張張向我說明照片裡的人物是誰:這張是胡適來台時和傅斯年、黃得時的父親黃純青等人的合照,全都是名人,這張是林宗義,他是首屆總統文化獎得主,我寫過他的傳記《林宗義的故事—化悲情為大愛的人生路》,他父親是林茂生博士,二二八時被秘密殺害,他大哥林宗正早逝,妹妹林詠梅是東海第一屆外文系,弟弟林宗光是東海第四屆政治系。這張是史明最早的一張照片,還是嬰兒時期,他老家也住在士林街上,他父親當過板橋林家的管家,他從母姓,五十三歲就過身了,父親本姓林,名濟川,八十三歲辭世。2015年史明先生出版回憶錄,在童年和早稻田部分很精采。 (末2行遵曹永洋先生吩咐,更正、補充。2016年2月21日,鍾)"----多少往事堪重數
    陳文發·2016年1月11日作家的書房(曹永洋 篇)

    李健吾1906-82 譯本 上海譯文,1984 (據法文本,原1948出版。新譯序) ,簡稱"李本"/ :2016年有北岳文譯版
    此書上頭有曹永洋先生的推介文,約2016年9月。
    梁永安 譯本 台北:野人,2013/2017 (英文本) , 梁先生2014年送我與張華先生......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托爾斯泰《懺悔錄》A Confession

    $
    0
    0


    A Confession (RussianИсповедь [Ispoved']), or My Confession, is a short work on the subject of melancholia,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by the acclaimed Russian novelist Leo Tolstoy. It was written in 1879 to 1880, when Tolstoy was of late-middle age.[1]

    Contents

      [hide

    懺悔錄


    托爾斯泰《懺悔錄》與奧古斯丁、盧梭《懺悔錄》齊名,並稱”世界三大《懺悔錄》 ”。

    ”我的生命是否具有超越死亡從而永恆的意義?”列夫·托爾斯泰在凌亂的書桌上寫上重重一筆。

    在創作《安娜·卡列尼娜》行將結束時,因不堪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托爾斯泰思想出現巨大困惑。他追溯自己五十年的人生經歷和心路歷程,尋找生命意義,並記錄下這段精神活動的過程,取名《懺悔錄》。

    托爾斯泰《懺悔錄》深刻探討生命意義,與人生、命運、信仰有關。

    生命向我們隱瞞了什麼?

    如何坦然面對死亡?

    如何讓短暫的人生具有永恆價值?

    這些有關人生命運的深刻問題,都將在閱讀本書中得到啟發。
     

    目錄

    第一章 不信教的叛逆者
    第二章 嘩眾取寵的作家圈
    第三章 我過得不太好
    第四章 野獸、巨龍、老鼠和蜂蜜
    第五章 簡單的問題不好答
    第六章 生命向我們隱瞞了什麼
    第七章 四種擺脫困境的方式
    第八章 我像一只蹲在井底的青蛙
    第九章 尋找生命的根
    第十章 平凡的人們握有天機
    第十一章 劊子手、醉鬼、瘋子眼中的生命
    第十二章 尋找我自己的上帝
    第十三章 信仰是生命的絕響
    第十四章 咽不下去的屈服
    第十五章 在矛與盾的邊緣
    第十六章 尾聲,和我的夢
    附錄 托爾斯泰經歷了什麼
     

    《懺悔錄》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最著名的自傳作品,位列世界三大《懺悔錄》之一。1879年,在創作《安娜·卡列尼娜》行將結束時,因受到長期的精神困擾,作者發生思想波動,世界觀劇變,寫下影響了幾代人的不朽名作《懺悔錄》,它探討的核心問題是: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年9月出生於俄國貴族家庭,童年不幸父母雙亡,轉由姑媽撫養。1840年進入喀山大學法律系,但逃避科班教育,喜歡自由求知,閱讀大量文學作品。后參軍入伍,初嘗文學創作便一舉成功。退伍后回到家鄉庄園居住,長期致力於農奴制改革和文學創作,其作品反映當時俄國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批判統治階級的殘暴腐朽,被當時和后世俄羅斯人稱頌。托爾斯泰因此成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

    汪浩著《冷戰中的兩面派—英國的台灣政策(1949~1958)》。蔡珠兒《種地書》 (2012)......久別重逢的城市與一個新家;

    $
    0
    0

    汪浩觀點:二二八事件後,蔣介石同意中美「共管臺灣」嗎?

     2017年02月26日 07:10 風傳媒
    http://www.storm.mg/article/226945



    ~~~~~

    2014前年某天,參加汪浩博士《冷戰中的兩面派—英國的台灣政策(1949~1958)》的新書發表座談會,第一次見到這對夫婦及其互動。

    2016.4.26
    《小編評論》
    近代史向來是小編學生時期的噩夢啊...不過很多歷史的真相課本真的不會告訴你。像課本中就不會寫美國老大哥的立場是怎麼轉變,從圍堵眾共變成拉攏中共,讓台灣錯失了變成兩個中國的機會。(然後一怒之下退出聯合國)
    現在台灣早就沒有那種反攻大陸一統中國的思想了,中國卻還認為我們是他們神聖而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一方面是意⋯⋯
    更多



    來賓|汪浩 (英國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國際關係學博士) 主題|東亞勢力風起雲湧…
    YOUTUBE.COM


    【蔡珠兒】久別重逢的城市與一個新家




    Cover story  The Room of One’s Own
    蔡珠兒
    臺灣知名文學作家,南投埔里人,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英國伯明罕大學文化研究系畢業。曾任記者,旅居英國倫敦,1997年移居香港離島愉景灣,專事寫作。熱愛植物及食物,自封為專業的家庭主婦,全職的自然及社會觀察員,今年8月,正式定居於臺北。著有《紅燜廚娘》、《種地書》。

    蔡珠兒家的客廳、餐廳、廚房都有書櫃,說是把整個家裡都變書房也行。
    蔡珠兒家的客廳、餐廳、廚房都有書櫃,說是把整個家裡都變書房也行。
    臺北對我來說, 明明是今生, 卻有前世之感。人說,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去年從香港返臺參加校友會,像逛市場買菜常意亂情迷一樣,24小時內拍板,不小心買了一個家。
    1997年我從倫敦搬到香港, 轉眼住了20年。先生從事金融業,這一行平均退休年齡早, 這幾年到巴黎、義大利、上海…… 旅行,已經開始想退休住哪兒好?認真地幫城市一個個打分數,評比下來,臺北都是兩人心中的第一名。
    儘管親友都在臺北,但標準可沒放低;城市的安全性要高,醫療資源充足與友善不可少;戀慕食物如我,食材的豐富及飲食水準當然不可將就。除此,臺北有山有水,近郊可Get Away的地方很多,隨時來個二、三天的小旅行,有益生活品質,更別提高鐵的方便效率。回臺三個月,朋友們都歡喜,其實最雀躍的是我,到處玩。
    新家在和平東路二段附近,一幢20多年的大樓,特別喜歡它有前後的陽臺,採光好、空間通透。歷經跨海搬家,捨不得的也得捨,只帶了衣服、鍋碗瓢盆,還有跟著20幾年的旅行收藏物和書,這70箱書,15箱衣物,25箱鍋碗瓢盆,20年的香江歲月跟著飄洋過海。
    所以在請設計師協助空間規劃時,第一個要求就是要有很多的藏書空間。現在除了書房之外,客廳、餐廳甚至廚房都做了充裕的書櫃。在整理時也重頭學習、聽從專業建議,一部份書本排排站好,間以橫疊,穿插植物和自己喜愛的畫,有錯落呼吸的空間,削去嚴肅沉悶感,找起書來也方便。
    第二個要求就是廚房要大一點,但也不能大而無當。不論港臺,華人的家屋不管是再大的房子,廚房都偏小,特別把一間房間給拆了,書房與廚房對半分。對我來說,書房與廚房都是最重要的空間,但若要二選一,還是選廚房。我一天要做兩到三餐,早午餐還一國兩制,我喝黑咖啡配麵包,先生愛中式粉麵。廚房是高度密集的工作區,流線型工作的軌跡很重要, 拿、洗、切、煮的步驟程序,按步就班、規劃得當,才不會疲於奔命。
    (完整內容請參閱《小日子》044期  創作的空間 夢想的生活
    -----

    台灣的一老大單位的月刊:《新活水》2014.9 (55)

    為台灣文學朗讀:在雲吞城市裏的紅燜廚娘: 蔡珠兒,pp.12-15 / 劉小玲


    http://www.gacc.org.tw/magazine/month-75.html

    在我的Gmail, "蔡珠兒 "只出現在2006年、2013年。
    2013年楊索出版《惡之幸福》,由於我跟她不會太見外,沒有明說此書甚好,只說, 蔡珠兒寫的推薦序的文字功夫,真不是蓋的。然後,偶爾朋友會轉些 蔡珠兒FB的文章過來。
    記得楊索轉/記 蔡珠兒的先生汪浩的博士論文的擴增版,我還沒讀過該書,就對蔣介石之所以在中國的評價升等,因為在莫名其妙的歷史際會下,讓蔣沒跟"兩個中國"站在一起......總之,這種歷史看法,說明我也很關心中華民國與美國的關係史。


    還買了:
     蔡珠兒 《種地書》(台北:有鹿,2012 版權頁說經1年兩個月,印了4刷)
    這本書的《逃兵自白書》是篇西方的"懺悔錄"類,最可以了解蔡珠兒過去近25年的心路。


    2016.10.9

    蔡珠兒新增了 2 張相片
    《秋樹偶拾:烏桕》
    雨後新涼,走過社科院圖書館,蒼翠的大烏桕,葉間已泛起暈黃紋斑,樹下有金背鳩,紅眼如櫻蕊,背羽閃著蜜褐光澤。
    咦,真熱鬧,平日最多一兩隻,今天怎麼有十幾隻,開年會嗎?細加端詳,原來是聚餐,鳩鳥埋頭大啖,啄著草地散落的白色小粒。那是烏桕的果子,初時青綠,熟後轉為褐黑,外皮裂開,露出裹著牙白蠟質的核仁。
    不只金背鳩,白頭翁,灰樹鵲,黑臉噪鶥也來了,嘎嘰嘎嘰,在枝梢咬著在欉紅(白),吃得搖頭擺腦,快意歡暢。
    我很詫異,原來鳥兒愛吃烏桕仁?這可是我們的工業原料啊,桕仁可以榨清油,做燈油和油漆;外層的蠟質,可以做蠟燭和肥皂。古時候,烏桕是重要的經濟作物,黃河以南多有栽植,六朝的樂府詩已常寫到。
    但看到烏桕,我想到的是徐光啟,這個真正學貫中西,文藝復興式的博學通人,從天文、水利、化學到農學,著譯無數。他晚年編寫的《農政全書》(1639年出版),並不只是農業史料匯編,還有自己多年的實務和心得,寫來情真意切,紮實有料又好看,非常動人,我拿來當參考書,也當散文讀,覺得很補,受益極多。
    徐光啟寫植物花樹,當然不像六朝詩,不是抒情描景,他著意的是民生經濟,所以寫了<甘薯疏>,鼓吹種植剛引入的番薯,以解決糧食不足。而說到烏桕,他更是殷切,力陳此樹的好處,「其葉可染皂,其木,可刻書及雕造器物。」但當時上海ㄧ帶種得不多,「吾三吳人家,凡有隙地即種楊柳,余逢人即勸,令之拔楊種桕,則有難色。」種楊柳,只能折條作薪當柴火,種烏桕,能榨油取蠟,兼得染料和雕材,經濟效益當然大得多,難怪他急啊。
    烏桕不但用處多,而且樹形美,枝條婆娑,葉色春綠秋紅,綺麗可人。幸好如此,徐光啟之後近四百年,除了木頭可供雕刻,烏桕其他的經濟功能,已無用武之地。美,終究比效益悠長耐久。

    「大烏桕,台大社科院圖書館外,最美的風景。」



    2015年8月汪浩、 蔡珠兒夫婦返國定居。她昔日的同事、朋友為其接塵:


    許悔之新增了 2 張新相片
    因珠兒、汪浩回台定居,永志、彥蓁伉儷以家宴款待他們,還有若干文化界友朋。彥蓁菜燒得又多樣又美味,但大家一起包的絲瓜蝦仁水餃最動人!因各人手路不同,遂成為餃子聯合國!
    我在頂樓抽菸,永志來剪絲瓜,自種自採,「宅配」時間僅須走一層樓。
    開車回家,沿途樹倒樹斷無數,彷彿劫後末日,和友朋相聚,倍感幸福。
    周日晚餐,C告訴我,2016年,或是台灣的「威瑪共和」云云,回家思之,收到朋友來訊,她先生往生一年,她印了一萬本圓覺經,想送與佛有緣之人。啊!時間真快,一年前一起幫朋友先生往生後佛事圓滿。幾年前,我們曾一行人去尼泊爾的佛捨身飼虎崖。
    長夜耿耿在,所以取了朋友從肯亞帶回的咖啡豆,準備磨豆、手沖。
    讓咖啡當還魂湯,且思惟:人身難得,朋友間善緣珍貴非常。
    緣生了,緣㓕了,此生交會的朋友,過去生中的往昔因緣是甚麼呢?佛説,最早跟隨他出家的五比丘,曾經是崖下喝他捨身的血、吃他身上肉的那五隻飢餓欲斃的小老虎啊。
    佛説原來怨是親。
    怨親平等,真難啊!如是思,如是想,如是悲欣交集的深夜。

    _

    2006 (這本小說我精讀英文本)

    《法國中尉的女人》內容簡介

    當代後設小說大師最膾炙人口的不朽代表作!

    所有文學書迷渴求已久經典中的經典!

    200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品特親自改編成電影劇本!

    榮獲麥米倫銀筆獎、W. H. 史密斯文學獎!

    英國讀者票選為20世紀最受歡迎的15大小說!

    知名譯者彭倩文重新翻譯,全新版本更具閱讀價值!

    郝譽翔 導讀

    朱天心‧南方朔‧陳文茜‧楊照‧蔡珠兒‧蔡詩萍‧駱以軍‧鍾文音‧韓良露等20位名家一致強力推薦!
    ----
     地中海風味料理    編者◎伊麗莎白.大衛  譯者◎黃芳田 
      謝忠道  美食作家好味推薦
    -----
    朴葉
    【蔡珠兒】

    ----
    一頓喝三碗 

    蔡珠兒  (20060909) 

    *****2013


    本周跑了幾回永和。屋外的風與景總是很七月---據說,最好的解暑品不是喝冰水,是讀周公的詩:


    「自鱈魚底淚眼裡走出來的七月啊
    淡淡的,藍藍的,高高的。」(周夢蝶《還魂草‧七月》)---轉引蔡珠兒FB


    *****
    舊金山和約生效62週年前夕談台灣法律地位
    陳逸南 台灣北社理事 2014-09-03 

    1951年9月8日,《舊金山和約》簽訂。(維基百科)


    汪浩著、林添貴翻譯協力《冷戰中的兩面派—英國的台灣政策(1949~1958)》有鹿文化2014年初版,對於「台灣地位未定論」之形成及演進,有精闢的剖析,茲摘述部分內容如下。

    1950年6月26日,即韓戰爆發,副外相楊格(Kenneth Younger)再次提醒下議院:「福爾摩沙法理上仍是日本領土。」…,「一向都考慮,福爾摩沙的處理將與對日和約一併決定」。楊格宣導「台灣地位未定論」。這項聲明發表在1950年6月27日杜魯門(Harry S. Truman)宣布美國將台灣海峽中立化之前。事實上,楊格的概念雖未經事先與美國諮商,卻吻合杜魯門的新精神。(該書P18、19)

    經過激烈辯論和談判,英、美雙方都得做些讓步。1951年6月19日,莫里森(Herbert Morrison、英國外相)和杜勒斯終於同意折衷方案。在實質問題上,日本將放棄對台灣一切權利主張,可是卻不明確說是讓渡給共產中國或國民政府。…,1951年9月8日,由美國與英國發起,在舊金山舉行了對日媾和會議,簽訂了《舊金山和約》,在美蘇冷戰對峙的形勢下,美國與英國達成妥協,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國民政府兩者都不邀請赴會。(該書P148、149)

    對日和約是英、美雙方另一個妥協。台灣的地位和未來是相當棘手的問題,事實上它並未在對日和約予以解決。對日和約第二條規定日本放棄對台灣的主權,但又不說由誰獲得這項主權。依循和約的折衷條款,英國政府於1951年8月15日承認:「條約並未預先判定該島嶼的未來,它仍將由聯合國討論,但未來如何解決是開放的。」1954年12月16日,助理外相屠登(Robin Turton)在下議院確認:「關於福爾摩沙的立場是,日本已放棄對它的主權,但就我們的觀點來看,它還未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事實上,中華民國與日本1952年4月28日簽訂的和約,只說依據《舊金山和約》,「日本放棄對台灣一切權利、產權和主張」。日本並未明確同意把它對台灣的主權交給中華民國。台灣的法律地位的不確定提供了空間,未來處理該島嶼可進一步辯論。(該書P20、21)

    1971年7月13日美國國務院東亞事務局法律顧問羅伯․史塔(Robert Starr)提出「The Status of Taiwan」(台灣的法律地位)備忘錄。其中記載「日本在兩項條約(按即舊金山和約及中日和約)中均未把此地區讓渡給任何特定的實體。由於台灣和澎湖並未包括在任何現有的國際安排,對此地區的主權屬於未解決的問題。」

    前述備忘錄的論點與1950年代英國的「台灣地位未定論」政策相近。而其精神也存在1979年「台灣關係法(TRA)」、1982年「六項保證」之中。如今,舊金山和約已生效62週年,台灣法律地位為何?仍未獲得合理的解決。期盼大家,尤其是年輕世代,要深入了解史實真相及國際條約等,並付諸行動,不要讓「自己國家自己救」淪為口號而已。
    ----
    【有鹿讀報──〈史料揭密 英美倡兩中並存聯國〉】
    記者李怡芸/專訪
    參考書籍 /《冷戰中的兩面派:英國的臺灣政策1949-1958》(汪浩著;有鹿出版)
    「任職於各大投資銀行多年的汪浩,離開學術界多年後重新以《冷戰中的兩面派》檢視台灣問題及台海關係,當年以此為題的博士論文,以解密的英國檔案看對華政策,從英國國家檔案館爬梳冷戰時期的解密資料後,汪浩發現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台灣問題英美一度打算用「兩個中國」的方案解決,說服蔣介石接受中華民國的中立化,接受聯合國託管。」
    「雖然與冷戰的50年代已相隔60年,但汪浩也指出:「歷史總是重覆!」也因此在多年後,補強了大陸學界解讀當年的資料,成為《冷戰中的兩面派》一書。有趣的是,當年以台灣問題為論文題目,還是受到台灣學者張淑雅《韓戰救台灣:解讀美國對台政策》的啟發,汪浩觀察這些年大陸對於冷戰時期國際關係的專書不少,多少拜兩岸解密檔案所賜,不過,要說起檔案的管理與解密,兩岸學者仍有不少期許。」


    史料揭密 英美倡兩中並存聯國 - 中時電子報
    台灣問題、中國崛起,都與英國的外交政策密不可分!北大法律系畢業後又取得英國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的汪浩,在詭譎的東亞冷戰史中,爬梳揭密英國國家檔案館資料指出:「台灣與中國大陸一度可能以兩個中國的名義並存...
    CHINATIMES.COM




    分享了有鹿文化相片


    哈哈,捧場者有本尊Hanching Chung呢。很成功的新書座談會:爆滿、氣氛熱烈無比。許悔之社長感謝我提早一小時入座---我的如意算盤是:在書店內可以先準備功課,免得太外行。不過工作人員多、個個努力佈置場地,很難預讀:竟然是精裝本,雖然沒索引,我無法投機。我把汪浩和珠兒說成才子才女,今天更有好消息,他倆明年回台灣定居。傅主持人當然很老道,會後我偷偷告訴他,胡志強讀的是Balliol College - University of Oxford,跟許達人同學,不是汪博士的 St Antony's College。中研院的黃克武所長跟汪博士是牛津同學,六四革命之後還一起在英國辦過《吶喊》,各地慷慨激昂作證、唱歌:他稱汪博士的書類似《朝花夕拾》.....舉了《蔣介石日記》中與英國的愛恨情仇.....張淑雅研究員的《韓戰救台灣》啟發汪博士重寫他20年前的博士論文:汪認為現在台灣的國際關係有點類似50年代初期般無助、不定....張研究員跳出歷史學的目的:了解,講她對時事的觀察、批判.....聽眾中高手多多:辜振豐先生、游常山先生、楊索......盛會。
    是的,記者鹿腿小編目前正在汪浩新書分享會活動現場,好熱鬧啊!大家都聚精會神的聆聽~

    這是頗讓我回味的一張照片,影中人左是謝文宜,右邊是蔡珠兒,都是我的好友。相片是劇場導演黎煥雄隨意拍下,地點在有鹿出版社。
    那天是我的五十歲生日,珠兒號召了眾多朋友為我慶生,還記得文宜與男友王浩威剛剛從維也納回來,帶了當地馳名的巧克力蛋糕。
    濃儼友誼足堪酩酊,許多年來,我總是幸運地受到朋友愛護,而珠兒予我極深的慰藉。人生徒勞一場,所餘可銘心的就只是一些情誼。
    當年生日過後,我去歐洲逗留了兩個月,行囊中有一布夾,其中有歐元、美鈔,那是生日聚會結束時,珠兒塞給我的,說她以前出國賸的,「剛好你用得上」,我拒絕不了,就帶出國並用上了。隔一兩年,我換算成台幣,把錢放在信封給她,她當真生氣了,說還錢就絕交。我就承受了,但也花了很久時間才能真正體會她的心意。
    喜愛珠兒的朋友與讀者很多,可能喜愛她有一百種理由,對我來說
    ,她對美的感受性的敏銳與堅持,與她的熱情、大器,令我折服。
    珠兒很努力,她也很幸運,朋友們有時會開玩笑說,她背後有一個忠誠的金主支持,台灣文壇因而有位無後顧之憂的創作者。
    如今「金主」汪浩走到台前,他今年出版了《冷戰中的兩面派》,副題是:1949-1958英國的台灣政策,這是台灣書市少見、把台灣置於東亞冷戰史的歷史位置,並從英國政策檔案爬梳、分析的好書,是汪浩獲得牛津大學博士的心血結晶。他的指導教授,身為英國皇家院士的露絲瑪麗‧福特特別推薦背書。
    珠兒明天與夫婿回台,重要任務是為汪浩打打書。雖然當天珠兒不是第一主角,但還是第一女主角,讀者們一兼二顧、摸蛤仔兼洗褲,帶珠兒的書去簽名,我想汪浩應該不會反對。不過記得男主角說書時,要報以熱烈掌聲。


    Anthony Burgess on language in fiction:... A Clockwork Orange《發條橙》

    $
    0
    0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Translating the great poet of the Roman streets: an unpublished essay by Anthony Burgess, born on this day in 1917. #BurgessAt100


    Haloed by a sonnet
    Burgess ends his centennial tribute to Lawrence with the reminder that “all literature is subversive”. Burgess’s Belli is certainly that.
    WWW.THE-TLS.CO.UK




    Anthony Burgess on language in fiction: "If the novel is to be an exact representation of real life the exactness ought to begin on the printed page." #BurgessAt100



    This essay was first published in the TLS in 1965
    WWW.THE-TLS.CO.UK
    為了紀念這些日子的辛勞,這段緣份,舉一例說明。司馬賀(H. A. Simon)在《人工科學通識》中作如是評論:

    司馬賀(H. A. Simon):
    『環境(包括身體的發揮機能在內)是要去適合顧客的諸項標的,而不是將標的去適應環境。但是很多烏托邦似的想法,卻想讓雙方面都改變,即社會應該設計得更 適合人居住,而人們也要被變成更能適合於社會。今天我們對有關非志願性地將人類「改進」至那一地步,有著很深入的衝突和爭論。「發條橘子」這部電影,對我們為了防止邪惡,而去破壞主動自願的能力等做法,是否妥當一事,提出了疑問,而且戲劇性地道出了此一衝突(註11)。』

    鍾漢清作了如是注解:〔原小說名為A Clockwork Orange(本 書英文本為The Clockwork Orange,已徵作者同意改之) 為 Anthony Burgess(1917-93)1962年作品。中譯本《發條橙》上海:譯林出版社,2000。大導演庫柏力克( Stanley Kubrick  1928-1999)一九七一年作品,是部寓意 深遠的電影(譯名《發條桔子》),電影中描述倫敦少年Alex等人作奸犯科,享受暴力,後來入獄,被新型的精神改造震憾 處理過後,出來已無生氣,不過肉體、力氣大增,仍繼續其「蹂躝」社會之行事。整片中充滿個人、家庭、組織、社會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張力美學。








    出版五十週年紀念,新版《發條橘子》的驚悚插畫相信《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曾經帶給許多人觀念、情緒上的沖擊,這本由安東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 撰寫的反烏托邦小說於 1962 年首次出版,名導史丹利.庫伯力克在 1975 年拍攝了比小說更為人知的電影版。強調故事中的性愛暴力場面,以及獄中拿犯人作思想實驗的片段。「厭惡療法」之中眼球被撐開的畫面深深烙印在觀眾心中,片子前半部的強暴、虐殺戲也成為經典,而主角一幫人頭上的禮帽與怪異的睫毛更成為標誌。

    當年書出版時並沒有太多插畫設計,適逢出版 50 週年紀念,英國出版社 Folio Society 邀請插畫家 Ben Jones 創作一系列全新小說插畫,加入了電影改編版本中的影像符號,以及心理分析式的圖像語言。
    Jones 認為庫伯力克對這個文學作品的大眾解讀產生重要的影響,所以加入禮帽、睫毛等元素,不過與此同時他也想保留自己的詮釋,其中一幅插畫中我們可以看見主角的眼睛被機器撐開,運用大量紅色顏料佔據前景的空間,並在背景以黑白描繪出空無一物的白色房間,呈現出壓迫、恐怖的視覺效果。
    另外一幅男人的頭像剖面,顯現出大腦裡有發條與齒輪,充分隱喻了整部作品的核心概念。相較於電影版復古感的未來描寫,Jones 的版本更像以諷刺的方式表現暴力。
    文字:于念平
    新聞出處:來源
    圖片:來源來源2

    為了紀念這些日子的辛勞,這段緣份,舉一例說明。司馬賀(H. A. Simon)在《人工科學通識》中作如是評論:

    司馬賀(H. A. Simon): 
    『環境(包括身體的發揮機能在內)是要去適合顧客的諸項標的,而不是將標的去適應環境。但是很多烏托邦似的想法,卻想讓雙方面都改變,即社會應該設計得更 適合人居住,而人們也要被變成更能適合於社會。今天我們對有關非志願性地將人類「改進」至那一地步,有著很深入的衝突和爭論。「發條橘子」這部電影,對我們為了防止邪惡,而去破壞主動自願的能力等做法,是否妥當一事,提出了疑問,而且戲劇性地道出了此一衝突(註11)。』

    鍾漢清作了如是注解:〔原小說名為A Clockwork Orange(本 書英文本為The Clockwork Orange,已徵作者同意改之) 為 Anthony Burgess(1917-93)1962年作品。中譯本《發條橙》上海:譯林出版社,2000。大導演庫柏力克( Stanley Kubrick  1928-1999)一九七一年作品,是部寓意 深遠的電影(譯名《發條桔子》),電影中描述倫敦少年Alex等人作奸犯科,享受暴力,後來入獄,被新型的精神改造震憾 處理過後,出來已無生氣,不過肉體、力氣大增,仍繼續其「蹂躝」社會之行事。整片中充滿個人、家庭、組織、社會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張力美學。

    "Golden journey to Samarkand":James Elroy Flecker: Frantz Grenet

    $
    0
    0




    – In Europe, long ago these words became an idiom and slogan, something like a tourist brand, symbolizing a magic oriental fairy tale. They are connected with the English poet and dramatist James E. Flecker. His poem "Golden journey to Samarkand" turned into a hymn for travellers making for the East.

    Golden Journey to Samarkand - Travelcentre.com.au

    James Elroy Flecker (5 November 1884 – 3 January 1915) was an English poet, novelist and playwright. As a poet he was most influenced by the Parnassian poets.



    Contents [hide]
    1Biography
    2Works and influence
    3Works
    3.1Poetry
    3.2Novels
    3.3Drama
    3.4Other
    4References
    5Sources
    6External links



    The excerpt from Flecker's verse drama Hassan ... The Golden Journey to Samarkand inscribed on the clock tower of the barracks of the British Army's 22 Special Air Service regiment in Hereford provides an enduring testimony to Flecker's work:
    We are the Pilgrims, master; we shall go
    Always a little further; it may be
    Beyond that last blue mountain barred with snow
    Across that angry or that glimmering sea.[4]

    Search Results




    ~~~~~ 絲路譯叢
    Golden journey to Samarkand by  Frantz Grenet
    中譯:駛向撒馬爾罕的金色旅程    毛銘譯  桂林:灕江出版社,2016

     Adolphe(1816) by Benjamin Constant;アドルフ;《阿道爾夫》

    $
    0
    0

    Adolphe is a classic French novel by Benjamin Constant, first published in 1816.


    Adolphe : Benjamin Constant : Free Download & Streaming : Internet ...

    https://archive.org/details/adolphe00consgoog

    Jun 2, 2008 - by Benjamin Constant. Published 1877 ... Language English Digitizing ... Adolphe: anecdote trouvée dans les papiers d'un inconnu. Jul 14 ...

    牛津大學出版社、企鵝文庫等有英譯本









    アドルフ






    著者 コンスタン著 , 大塚 幸男
    通し番号 赤525-1
    ジャンル 書籍> 岩波文庫
    日本十進分類> 文学

    刊行日 1935/04/15
    ISBN 9784003252512
    Cコード 0197
    体裁 文庫
    定価 本体480円+税


    ~~~
    《卞之琳譯文集(上) ・ 阿道爾夫・ 譯者序》寫於1944年7月2日。附記說,是1937年春假在李健吾的家中譯成。1940年在上海的《西洋文學》發表......





    翻譯偵探事務所: 卞之琳變楊小琳: 正文版的阿道爾夫tysharon.blogspot.com/2013/04/blog-post_3813.html卞之琳在1948年翻譯的《阿道爾夫》(Adolphe)譯者序中說: 中國的大病一字即足以道盡:假。 可惜這句話在1968年正文版中被刪掉了。正文這個版本 ...

    「單由此種種,介紹這本小經典到社會上理由也顯得夠充分了。今日社會的一般男女別以為早已把十九世紀的阿道爾夫和愛蕾諾拋落得遠遠了,事實上也許還得趕一程,甚至一長程,才及得上他們。時至今日,社會大體上也都有的是『色鬼』而已,如果我們可以稱阿道爾夫為『情魔』。今日上流社會歷來的假借名義也已經夠多了。一切輕浮穢褻的醜事都已經雅極的託諸『風月』,再新就託諸西洋的『浪漫』,正如更新就託諸『自由戀愛』,…這本小書的介紹過來」(4-5)

    True Believer (1951) 群眾運動 Eric Hoffer: an American odyssey 賀佛爾傳

    $
    0
    0

    Eric Hoffer: an American odyssey (1968)

     此書賀佛爾傳True Believer (1951) 群眾運動---香港的今日世界有合訂本.1972第2刷



    Eric Hoffer: an American odyssey (1968)一開始就講那場1967年的訪談
    "Eric Hoffer: The Passionate State of Mind" with Eric Sevareid, September 19, 1967 (rebroadcast on November 14, due to popular demand).
    2011年有人將它放到You 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Tcv4HyEY3w

    那些為我們所獨有的,使我們
             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感覺,
                   常只是電光石火的
           一瞬。要是我們不懂得如何
                  抓住和品嚐這一瞬,
                         我們便沒有
                   生長,也沒有興奮。

    "Eric Hoffer: The Passionate State of Mind" with Eric Sevareid, September 19, 1967 (rebroadcast on November 14, due to popular demand).








    http://en.wikipedia.org/wiki/Eric_Hoffer
    Eric Hoffer (July 25, 1902 – May 21, 1983) was an American social writer. He was the author of ten books and was awarded the 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 in February 1983. His first book, The True Believer, published in 1951, was widely recognized as a classic, receiving critical acclaim from both scholars and laymen,[1] although Hoffer believed that his book The Ordeal of Change was his finest work.[2] In 2001, the Eric Hoffer Award was established in his honor with permission granted by the Eric Hoffer Estate in 2005.

    On the nature and origins of mass movements

    Hoffer believed that self-esteem was of central importance to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He focused on what he viewed as the consequences of a lack of self-esteem. Concerned about the rise of totalitarian governments, especially those of Adolf Hitler and Joseph Stalin, he tried to find the roots of these "madhouses" in human psychology. He postulated that fanaticism and self-righteousness are rooted in self-hatred, self-doubt, and insecurity. In The True Believer (1951) he claimed that a passionate obsession with the outside world or the private lives of others was an attempt to compensate for a lack of meaning in one's own life. The book discusses religious and political mass movements, and extensive discussions of Islam and Christianity. A core principle in the book is Hoffer's assertion that mass movements are interchangeable: fanatical Nazis became fanatical Communists, fanatical Communists became fanatical anti-Communists, and Saul, persecutor of Christians, became Paul, a fanatical Christian. For the "true believer", substance is less important than being part of a movement.
    Hoffer's work was non-Freudian, at a time when much of American psychology was informed by the Freudian paradigm. Hoffer appeared on public television in 1964 and then in two one-hour conversations on CBS with Eric Sevareid in the late 1960s.


    「現在我們知道,夢想一旦成真,可能會轉成惡夢。矛盾的是:我們知道故事的結局,但對未來卻全被蒙蔽。字跡就在牆上,人人可看,但沒有人找到解讀之鑰。」
    賀佛爾(Eric Hoffer,1902-1982)講的一段話。這位當代哲人,一輩子自食其力,當過散工、淘金工人、伐木工人,最後在舊金山碼頭,出賣自己的勞力過活。他沒上過學,一切知識靠自學、思考而得。一輩子愛讀書,就連租房子也要選在圖書館附近。他的《群眾運動》(The True Believer,或譯為《真實信徒》、《狂熱份子》)堪稱政治思想名著。這段話,出自他的另一本小書《人生反思錄》。
    這一夜,讀到這段話,想到「228」,60餘年家國。「看到鼠輩依然橫行,可見船還沒沈,倒也可喜。」賀佛爾另一句讓人苦笑的名言,一時只好如此阿Q自解,卻無論如何,心知事情還沒了結——有些事不是立塊碑、蓋個紀念館,用錢就可以補償解決的!

    傅月庵 補充一下:The True Believer出版於1951年。在台灣至少有三個譯本。水牛版的《真實信徒》,1960年代由早夭的王尚義譯成;今日世界版《群眾運動》,由且文翻譯,1970年代與《賀佛爾傳》同刊,當是流傳最廣的版本;新世紀2005年立緒版的《狂熱份子》,由梁永安翻譯,則是相對完整的譯本。

    圖像裡可能有蠟燭、火和夜晚



    Viewing all 691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