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700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神秘的"西夏、遼"及百姓的跨國界忠誠;Unbounded Loyalty: Frontier Crossings in Liao China

$
0
0
2016.10.16
Dear HC,

   我老是搞不清遼、金、西夏、蒙古之間的興衰生滅,
 看了這影集才有了概念。
 建議你至少看第一集的前五分鐘:
 同時也可以觀察中國共產黨對經營回疆的思維與策略。

hc:謝了。看了4集,過分鬆散。史地知識稍增。

Ken
如果知識密度太高的話,一般讀者會睡著的。
這樣的劇情密度剛好,當你覺得疲累時,
會來一段肥皂劇,讓你休息一會兒。

*****
2016.10.17
此書有漢譯,猶疑一陣是否要買,不敢買:

Unbounded Loyalty: Frontier Crossings in Liao China

www.uhpress.hawaii.edu/p-4752-9780824829834.aspx
by N Standen - ‎2016 - ‎Cited by 47 - ‎Related articles
Unbounded Loyalty investigates how frontiers worked before the modern nation-state was invented. ... Naomi Standen offers new ways of thinking about borders, loyalty, and identity in premodern China. ... Unbounded Loyalty sheds fresh light on the Tang-Song transition by focusing on the ...

Finnegans Wake

Jean Cocteau 一些資料 A Life of Jean Cocteau

$
0
0

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LARB)


"In every medium, Cocteau maintained to the end the manners of a Belle Époque host: he never fails to entertain. During his life this rendered his high modernist credentials suspect — but none of that matters now. As Arnaud shows, the amiability, as well as the manic productivity, stem from a kind of despair: the world is a misunderstanding; the poet is a weak point in its lie."




The Dunce Gets a Doorstop: A Life of Jean Cocteau
Kevin McMahon takes the measure of “Jean Cocteau: A Life” by Claude Arnaud.
LAREVIEWOFBOOKS.ORG





Jean Cocteau 一些資料

科克托的日記寫著:我先要做的是填製一張適合靈魂而非身體休憩的座椅。


FULCRUM: an annual of poetry and aesthetics



"Orpheus," by Jean Cocteau. 1960.

在十幾年前,我在NHK 看到日本的Jean Cocteau粉絲,以料理他的菜單來慶祝他的生日 (百歲?)
***
科克托,J. 
Jean Cocteau (1889~1963)法國詩人。少年時期就發表詩作,聞名於巴黎上層社會。他的創作追求奇巧,被稱為"耍弄文字的魔術師"。在他的作品中,往往幻想與現實相結合,神話人物以現代人形像出現。他在藝術技巧上的創新,對歐美現代派文藝有一定的影響。他寫過各種體裁的作品,但本質上仍是詩人。他在各種體裁的作品中所追求的是"詩"。寫抒情詩外,其他樣式的作品他都稱之為詩。如詩的小說、詩的戲劇。人的悲劇、人對自由的追求等是他的創作中經常出現的主題。他自稱是"一個樂觀的悲觀主義者。 "主要作品有詩集《阿拉丁之燈》(1909)、《引吭高歌》(1923)、《釘在十字架上》(1945~​​1946)、《挽歌》(1962),戲劇《奧爾甫斯》(1927)、《酒神巴克科斯》(1952),小說《騙子手托馬斯》(1923)、《調皮搗蛋的孩子們》(1929)、《波托馬克的結局》(1940),電影劇本《詩人的血》(1930)、《永恆的輪轉》(1943)、《奧爾甫斯的遺囑》(1959)。此外還有評論集和自傳體散文《詩的批評》(1945)、《生存的困難》(1947)、《無名氏的日記》(1953)等。在《鴉片煙》中,詩人自述吸毒和戒毒的經過。科克托除寫作詩歌、小說、戲劇、電影劇本、評論和散文等作品外,還擅長繪畫,素描尤為出色。他有許多作品都用自己的素描作插圖。他是馬拉梅、蘭波等象徵主義大師的追隨者,有一段時期又與超現實主義詩人接近,深受超現實主義的影響。他作為業餘畫家與著名畫家畢加索友善。多才多藝的科克托被譽為"巴黎才子"。1955年入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  參考書目Roger Lannes,Jean Cocteau, Paris,1946. Pierre Dubourg,Dramaturgie de Jean Cocteau,Paris,1954.(王道乾)


----
此書我重複買了 真是笑話

讓‧科克托

《讓‧ 科克托》是英語界四十年來第一次對讓‧科克托——毀譽參半的越界奇才的全面考察。作者將科克托的生活與藝術置于充分發掘的歷史背景和藝術語境中,集中思考 科克托敏感多情的性格、毫不留情的自我追問如何推動了形式實驗的動力過程,特別是科克托與男性同伴、情人藝術家的廣泛合作與互動。

  讓‧科克托(1889—1963),20世紀多才多藝的先鋒派藝術家︰詩人、小說家、電影導演、畫家,戲劇家,音樂評論家……起草了現代派綱領並廣泛地實施子藝術創作領域,被譽為“巴黎才子”,1955年入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


  詹姆斯‧S‧威廉姆斯 (James S‧Williams)英國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20世紀法國文學與電影。編著有《同性戀書寫在法國︰理論、小說與電影,1945 —1995)),《重寫杜拉斯︰電影、種族與性別》與《讓-呂克‧戈達爾》等。

詳細資料

  • 規格:平裝 / 279頁 / 14.5cmX21cm / 普級 / 單色 / 初版
  • 出版地:大陸

目錄

導 言 不朽的藝術家,傳世的藝術晶
第一章 失落的天堂
第二章 天才的傳奇
第三章 被放逐的王子
第四章 俄羅斯的經驗
第五章 科克托的“一戰”
第六章 最偉大的戰役
第七章 歡樂的家庭
第八章 法蘭西的精靈
第九章 拄拐杖的少年
第十章 奇跡之年/悲傷之年
第十一章 迷失在荒野
第十二章 馱著主子的蠢驢
第十三章 奇跡,還是假象?
第十四章 身體與詩人之血
第十五章 周游世界
第十六章 走進阿波羅
第十七章 卷土重來的世界大戰
第十八章 無人的土地
第十九章 桑托‧索斯比俱樂部
第二十章 長途跋涉
第二十一章 科克托死了,科克托不朽!
原注
著作提要
原著致謝
圖片致謝
----

2011年4月17日星期日


Jean Cocteau by James S. Williams/《存在之難》、《美女與野獸 電影日記》《陌生人日記》《科克托訪談錄》

Jean Cocteau - Google 圖書結果

James S. Williams - 2008 - Biography & Autobiography - 253 頁
From Cocteau’s work in fashion and photography to his formal experimentation to his extensive collaborations with male friends and lovers, the book charts the ...

让·科克托

原作名: Jean Cocteau
作者: [英] 詹姆斯·S. 威廉姆斯
译者: 刘宇清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
   詹姆斯·S. 威廉姆斯(James S. Williams),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20世纪法国文学与电影。编著有《同性恋书写在法国:理论、小说与电影,1945— 1995》(Gay Signatures: Gay and Lesbian Theory, Fiction and Film in France,1945-1995,1998)、《重写杜拉斯:电影、种族与性别》(Revisioning Duras: Film, Race, Sex,2000)与《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2006)等。

目录 · · · · · ·

导 言 不朽的艺术家,传世的艺术品
第一章 失落的天堂
第二章 天才的传奇
第三章 被放逐的王子
第四章 俄罗斯的经验
第五章 科克托的“一战”
第六章 最伟大的战役
第七章 欢乐的家庭
第八章 法兰西的精灵
第九章 拄拐杖的少年
第十章 奇迹之年/悲伤之年
第十一章 迷失在荒野
第十二章 驮着主子的蠢驴
第十三章 奇迹,还是假象?
第十四章 身体与诗人之血
第十五章 周游世界
第十六章 走进阿波罗
第十七章 卷土重来的世界大战
第十八章 无人的土地
第十九章 桑托-索斯比俱乐部
第二十章 长途跋涉
第二十一章 科克托死了,科克托不朽!
原注
著作提要
原著致谢
图片致谢

-----

科克托JeanCocteau之譯本:《存在之難》、《美女與野獸電影日記》《陌生人日記》《科克托訪談錄》( COCTEAU PAR COCTEAU - 28 AUTOPORTRAITS ECRITS ET DESSINES,相當精彩,這是編制的,原文……)等五本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2005【版權頁的中國打成china…….
我談過-提過兩本。
看它們,我覺得應該有人介紹、介紹 「中法文化年傅雷計畫( 2004-2005)」 ---這計劃是法國外交部獎勵翻譯法國書,大陸可能已出版數百本。


最早知道這盛會應是約 30年的藝術書:
In 1917, Picasso did the set and costume design for Serge Diaghilev's ballet "Parade."
現在資訊發達,在 wikipedia的第一段說明,似乎還漏了法國詩人G. Apollinaire program note.
Parade is a ballet with music by Erik Satie and a one-act scenario by Jean Cocteau. 【注意這篇文末一直強調他急著要想和『春之祭』般轟動:succes de scandale:與(最血腥之戰)凡爾登戰役同時……..後方出色表現則是一條精神戰線 --『薩蒂』(人民音樂出版社), pp.104-113 The ballet was composed 1916 -1917 for Serge Diaghilev's Ballets Russes. The ballet was premiered on May 181917 at the Theatre du Chatelet in Paris, with costumes and sets designed by Pablo Picasso, a choreography by Léonide Massine (who was also dancing), and the orchestra conducted by Ernest Ansermet.
這些人物介紹頗費功夫,請利用聯結……
了解其一景之外,還可以從中文版『薩蒂畫傳』( BIOGRAPHIE ILLUSTREE DE SATIE—中國人民大學)了解些( pp.77-89),其中還收入 David HockneyT & H World of ART叢書所沒有的1980年之作品。可惜它們都為黑白…..
全曲: http://www.dlib.indiana.edu/variations/scores/bgz3235/index.html可惜我看不懂

Jean Cocteau之譯本:《存在之難》、《美女與野獸電影日記》《陌生人日記》《訪談錄》( COCTEAU PAR COCTEAU - 28 AUTOPORTRAITS ECRITS ET DESSINES,相當精彩,這是編制的,原文…… 2011買了2010的換封面書)等五本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2005【版權頁的中國打成china…….
我談過-提過兩本。
看它們,我覺得應該有人介紹、介紹 「中法文化年傅雷計畫( 2004-2005)」 ---這計劃是法國外交部獎勵翻譯法國書,大陸可能已出版數百本。



[Collection] Poète, dramaturge, cinéaste, (re)découvrez l'artiste protéiforme JEAN COCTEAU dans nos collections moderneshttps://www.centrepompidou.fr/id/cMbpMyo/rRLpana/fr
Gisèle FREUD, Jean Cocteau, Paris, 1939
Donation de l’artiste en 1992, Collection Centre Pompidou, musée national d’art moderne © Estate Gisèle Freund/ RMN gestion droit d’auteur/Fonds MCC/IMEC - Photo : Philippe Migeat,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Dist. RMN-Grand Palais / Gisèle Freund



Centre Pompidou 的相片。

Penguin Bloom

$
0
0
"I am incredibly grateful to this crazy little bird for making this future possible."
The story of an Australian family who rescued a ‘a tiny, scruffy, injured’ chick – who went on to rescue them
THEGUARDIAN.COM


Cameron Bloom 攝影師,男主人
Sam Bloom 女主人 泰國旅館意外而幾乎全身癱瘓,後來漸漸康復
時來的小喜鵲 (magpie) 取名 為Penguin (企鵝,此鳥像隻企鵝)
此家庭 (含Penguin) 的故事,出書,書名【Bloom家的企鵝】(Penguin Bloom)
Cameron Bloom's images have now been collected in a book called Penguin Bloom, which also tells the story of Sam's accident and recovery.


http://www.bbc.com/news/magazine-37519032?ocid

The magpie that saved a family



Sam Bloom with Penguin on her shoulderImage copyrightCAMERON BLOOM

馬紹章《走兩岸鋼索》2016

$
0
0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705-taiwan-Ma-Shaw-Chang/
海基會老臣:面對中國,台灣有嚴重的「無知冷漠症」

海基會前副董事長馬紹章出版新書 「台灣的青年,對於台灣獨立的後果如何,毫無概念。」

特約撰稿人 喬俠青 發自台北

前海基會副董事長-馬紹章 。攝:徐翌全/端傳媒

馬紹章和海基會的淵源,要從2008年底說起。眾所周知,那一年馬英九當選總統,兩岸關係全面回暖,馬英九5月20日才就職,6月11日新任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就率團訪問北京,簽下「兩岸直航」和「陸客赴台觀光」兩項協議。但年底海協會長陳雲林回訪台灣,全程抗議聲不斷,抗議人士甚至包圍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宴請陳雲林的酒店,賓主尷尬狼狽不堪。

這一次江陳會後,馬英九政府決定下重手改組海基會,多位民進黨時期進用的高階幹部相繼離職。馬紹章就在這場被外界形容為「清綠」的改組中,接下了海基會副秘書長,2014年2月調升為副董事長並兼原職。

但早在任職海基會之前,馬紹章就開始接觸兩岸事務。2005年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中國大陸的「破冰之旅」,馬紹章是核心幕僚之一。連戰在北大的演講,初稿就是出於馬紹章之手。




連胡會面後,雙方共同發布了新聞公報。這是雙方幕僚事前協商時共同的決定,因為這是兩黨領導人在隔絕半世紀後第一次的會面,具有高度的歷史意義,不能只是握握手而已,雙方應該有一些具體形諸文字的成果。為了取得主動權,我先草擬了初稿……

摘自《走兩岸鋼索》第四章「溫水煮國民黨」



馬紹章在海基會任職的6年,正好就是兩岸交流互動最密切的階段,他親身參與第一線的核心工作。直到2014年3月爆發太陽花學運,兩岸情勢丕變。他坦言,就是這場學運,讓他有了寫書的念頭。

擁有美國俄亥俄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馬紹章的母校在比較政治與政治經濟學領域極具盛名,這讓他不同於以往的純兩岸關係研究以及單面向的國際關係架構,能透過政治經濟學角度思考探索兩岸問題。

在《走兩岸鋼索》裏,馬紹章從「小國的命運」開始談起,直指「兩岸關係的觀念誤區」,深入剖析民進黨和共產黨關係的矛盾關鍵在於「互信」,也揭露國民黨從第一次在野時國共互動與國親合作許多不為人知的祕辛;最重要的,他完整性分析「中共對台政策邏輯」的層次與優先序位,最後談到台灣該有的「戰略思考」。

能夠說一口流利道地台語的馬紹章,算是「時代悲劇」下外省人與本省人融合的「外省平民」。正如書中第一章所述,他的父親當年隻身來台,山東家鄉的妻子懷着身孕,從此生死不知、人倫永隔。馬回憶,年少時父親逢年過節只能獨坐角落拭淚,後來他才懂得,原來是這種「日日夜夜的煎熬、滴滴血淚的思念」;他堅信,這種悲劇與遺憾累積的「椎心之痛」,不該再重演。

馬紹章的母親出身瑞芳貧困礦工家庭,在日本殖民統治下,遭受丈夫被徵兵結果因傷早歿的創傷,被迫獨自承擔養育小孩的家庭重擔。馬的成長歷程,就像當時絕大多數生長在台灣的戰後世代一樣,雙腳踏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憑藉自己的努力往上爬,沒有任何黨國權貴特權的庇蔭。他吃過的苦,走過的艱辛,和其他人相比,只有多沒有少。


你再問我是哪裏人,但我要問,你又期待我怎麼回答呢?

摘自《走兩岸鋼索》自序



台灣走到今天,「你是哪裏人」這樣若有似無的問題,對於包括馬紹章在內的不少人來說,卻有一種隱隱刺痛的沉重。兩岸的人倫分隔,兩岸的政治分界,台灣政治典範移轉的改變,確實讓一些人在「位置尋找」的時間與空間座標上,掉入了一種「失根的失落」無奈感懷。台灣社會政經氛圍轉變過程中出現的無形意識宰制現象,這是過去強加於人導致歷史悲劇的另一種複製,另一種不公平與不正義。

有人寧願迴避,有人乾脆沉默不語,也有人捍衛並行使該有的發言權,直接面對「台灣何去何從」這個核心問題,以理性的專業學術架構,從理所當然的認知裏,找出事實存在又經常為人所輕忽迴避的癥結,這是對一廂情願式思維的一種挑戰,也是一種勇敢。


兩岸問題,離不開統獨的糾葛,或者說「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的糾結。自從2014年3月太陽花學運之後,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說台獨已是年輕世代的天然成分,但我們從時代的演變來看,所有看似天然的東西,幾乎都是加工而成的。

摘自《走兩岸鋼索》自序



談兩岸問題,台灣從不欠缺兩面討好與點到為止,小心翼翼講求中道,其實不是真正的關懷。面對中國,台灣有嚴重的「無知冷漠症」,漠視、逃避真實的中國。

實際接觸、參與兩岸事務多年,馬紹章向端傳媒強調,他關懷與關注的是這塊土地與人,還有台灣的未來,台灣對兩岸關係的認識與認知應該「接近真實」,必須拋棄想像與一廂情願,了解中國大陸對台灣策略的邏輯,才能找到台灣該有的戰略高度。

馬紹章大聲說出「不知危之將至」,在民主多元的台灣社會,依然是少見的勇氣,也是很久不見文人該有的氣質。

他說,希望把這一、二十年來從事兩岸事務的觀察與心得提出來分享,尤其在海基會任職時,經常接觸很有理想與熱情的年輕朋友,卻發現年輕世代對於中國大陸的認識有待加強;透過這本書,他真的很希望台灣年輕世代能夠從不同的觀點,「思考真正在乎的是什麼」,進而從一種「戰略觀點」重新審視兩岸關係。

馬指出,之前曾有個民調,指台灣若因「台灣獨立」因素導致兩岸戰爭,台灣有七成民眾相信,美國軍隊將援助台灣。但他強調,對於研究國際關係,了解美國政治的人來說,這完全是「一廂情願!」明顯對美國有不符現實的過高期待。他反問,台灣的前途為何要放在中國大陸、美國的身上,許多人不願深思,「實力原則」才是真正的關鍵。


尼克森(港譯作尼克遜)為了改善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把台灣當成伴手禮。1972年他訪問大陸時,中美除了上海公報之外,尼克森還表示「他願意犧牲台灣,因為一旦美中開始合作,台灣對美國就不再具有戰略重要性」。

摘自《走兩岸鋼索》第三章「八字不合的民共兩黨」



根據過去的經驗,馬紹章認為,台灣青年世代去過中國大陸的比例很低,對中國大陸等於是「隔了一層的想像」,台灣新世代對於赴中國大陸創業,「沒有熱情」;他舉例,中國大陸新聞在台灣點閱率很低,大學內開設與中國大陸相關的課程,選課比例也很低,這是令人難以想像的現象!簡言之,「台灣的青年,對於台灣獨立的後果如何,毫無概念!」

從早年的國共互動,一直到2008年開始的兩岸往來,馬紹章無疑是「知中派」,也是一個「理性反思派」。對於過去8年兩岸密切交往,卻讓台灣新世代出現反感,最後爆發太陽花學運。馬認為,這是因為過去國民黨政府建構的兩岸關係,「只剩下利益論述」,兩岸互動演變為「讓利」與「接受讓利」的關係,令他十分感慨。

他舉例,馬政府時期兩岸密切協商交流,談判過程中,我方官員的心態,漸漸視對岸的讓利為理所當然,兩岸互動慢慢失去該有的對等關係,還有原本應該內含其中的「理想性論述」,久而久之就不見了。


馬英九和大陸其實都是「利益迷信」之徒,雙方都認為兩岸交流的利益會衍生對大陸的好感及對馬政府的支持,但這種溢出效果並沒有出現。「不統、不獨、不武」,是百分之百的務實主義,先天上就很難和台獨這種浪漫主義抗衡,當然節節敗退。從這個角度看,「不統、不獨、不武」描述的其實是馬英九的兩面不討好困境。馬總統在兩岸的起手式,已註定2016的命運。

摘自《走兩岸鋼索》第四章「溫水煮國民黨」



馬紹章在書中反覆強調,分裂的台灣沒有光明的前途,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都愛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都不願意接受中共的政治制度,兩岸的互動過程中,台灣可以發揮「文化制度價值」的優勢,中共其實最害怕意見一致的台灣,不管是統一或者獨立。他也認為,這部分在過去8年都被「利益論述」所掩蓋。

談到執政的民進黨政府與中共關係的可能發展,馬紹章在書中也詳列各種可能的發展模式,書中提到理論性的「信任體系」概念,系統性分析未來兩岸互動各種模式與可能性,完整性算是台灣的先驅。

馬紹章認為,民共兩黨之間沒有「信任關係」,大陸方面目前對蔡英文政府的兩岸立場沒有直接的「文攻」,雙方陷入「停滯期」,主因就是欠缺信任關係下,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無法承受與承擔「一次的傷害」,萬一「被耍」一次,或者被認為在兩岸關係核心利益上「讓步」,那麼中國大陸面對棘手的南海、東海問題,將更加複雜化。


統獨是明天以後的事,既是未來的事,就可以用「選擇權」來理解。如果是未來的選擇權,對台灣來說,能夠選擇的選項自然是愈多愈好,最好包括獨立的選項。問題是如何才能為台灣爭取到未來最佳的選擇權?個人認為,台灣現在愈往獨的方向走,未來的選擇權空間就愈小,因為中共會全力壓縮台灣的空間。反之,台灣現在如果願意支付「不獨」的權利金,不僅可以爭取到更多的戰略時間,也有可能得到更多的選擇空間。(文中的引號為編者所加,原文無。)

摘自《走兩岸鋼索》第二章「觀念的囚徒」



對於無互信的雙方如何建立互信?馬紹章認為,「以突破性帶動突破性」,例如過去美蘇冷戰時期,戈巴契夫(港中譯作戈爾巴喬夫)率先從阿富汗撤軍的「突破性舉動」,才有建立互信的開端與契機。其中建立互信的第一步,就是「多考慮對方的困難!」另一個關鍵就是:「必須有溝通管道,這個非常重要!」

回顧2005年國共兩黨突破60年來的隔閡推動「連胡會」,他說,這場歷史性的會面事先經過縝密的聯繫與溝通,關鍵就是「權威管道的建立」。

據稱,那時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開始接觸,雙方都有一定代表性,國民黨這邊開口問:反台獨究竟代表什麼意義?維護中華民國主權,是不是台獨?

共產黨那邊沒有迴避,坦言可以接受維護中華民國主權的說法,最重要是憲法不能動,也就是回到國統綱領上面。不久之後歷史性的『連胡會』就登場了。

連胡五項共同願景的提出,事先就歷經密集的溝通協商,過程觸及核心且敏感性的議題,最後達成一定的共識與協議,「溝通管道」扮演非常重要的功能與角色。他認為,民共兩黨下的兩岸關係,更需要有相當的溝通管道。

在《走兩岸鋼索》這本書中,「中共對台政策邏輯」無疑是最精彩又最完整的論述分析。馬紹章將中共對台政策區分為:政權存亡邏輯、民族主義邏輯、發展優先邏輯、實力邏輯,以及成本效益邏輯。

這麼多年的兩岸經歷,馬紹章坦言,中共內部問題很多,中共最期待的兩岸關係,就是國民黨執政下的兩岸關係,某種程度「限制台灣的政策選擇空間」,同時讓美國相信一旦超乎某個範圍,北京必然採取行動。


(對於九二共識)中共態度為何會如此強硬?這一點必須從政權存亡邏輯來理解。首先,對中共來說,台獨意識在台灣愈來愈強,如果任由這個趨勢發展下去,一旦跨越過了不可逆轉點 ( the point of no return ) ,就進入了政權存亡邏輯,……中共現在是利用實力邏輯來遏制台獨意識的成長,以免其跨過門檻。

摘自《走兩岸鋼索》第六章「中共對台政策的邏輯」



馬紹章認為,20多年來國際情勢改變,中國大陸整體實力增加,北京目前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以及經濟能量,擁有的「實力」不可同日而語;北京已經很久不提《兩岸服貿協議》、《兩岸貨貿協議》,中國大陸目前面對台灣,就是「有耐心」、「可以等」。

他分析,中國大陸從胡錦濤到習近平,把兩岸統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綁在一起,再加上習近平提出的「中國夢」,背後來自於政權存亡邏輯與民族主義邏輯;馬憂心,如果台灣也有原生性民族主義,與中國大陸的民族主義碰撞,結果並不令人樂觀。

寫這本書,馬紹章強調,重點在於如何了解中國大陸,如何面對中國大陸,找出台灣應有的戰略思考與高度。他強調,「我們就生活在一隻巨獸旁邊,怎麼可以不認識這隻巨獸呢!充分了解大陸,認識大陸,已是台灣為自己爭取機會、空間與時間的必修科目!」如果不知你的對手,那結局真的是令人不敢想像!

比起其他藍、綠政治人物,馬紹章坦誠、理性、認真面對問題。

放眼台灣,從不缺乏分析兩岸情勢的文章與書籍,性質不外乎揭露過去的歷史紀錄以自清自辯,或者是形為客觀的選擇性立場抒發,亦或是色彩鮮明站在藍綠與兩岸的政治界線上毫不避諱揚中抑台。能夠站在台灣的角度反思,跳脫吹捧中國恫嚇台灣的視角,尤其,能以自創性的專業學術架構分析兩岸問題,提供清晰的理解架構,同時試圖指摘尋求解答的方向,《走兩岸鋼索》確實是近年罕見的難得之作。




~~~~~




馬紹章《走兩岸鋼索》台北:天下文化,2016



作者簡介

馬紹章

  1958年生於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畢業、政治研究所碩士,1987年獲選行政院社會科學人才出國進修計劃,1993年取得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政治學博士,主修比較政治,並開始注意中國大陸的政經發展情勢。回國後服務於行政院副院長辦公室,2000年辭公職後投入產業界並參與規劃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的和平之旅。曾任媒體主筆、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執行長,海基會副董事長兼副秘書長暨發言人,除發表多篇專文外,譯有 「發展理論」。

目錄
推薦序 諍言議國是,寸心繫民情  徐立德
推薦序二 透視兩岸根源的好書  蘇起
自序  思索台灣的未來

第一章 殘酷的事實
一、不能移動的航空母艦
二、小國的命運
三、形勢比人強:國在江湖,命不由己
四、切不斷,理還亂的兩岸經貿

第二章 觀念的囚徒
一、太陽花學運:幾根火柴與一地汽油
二、兩岸關係的觀念誤區
三、打開天窗話九二共識

第三章 八字不合的民共兩黨
一、民進黨的DNA
二、內外夾擊:永遠執政之夢
三、台灣意識的建構與運用
四、格局依舊,形勢更險
五、關鍵在互信

第四章 溫水煮國民黨
一、李登輝的重拳:外來政權
二、連戰:迷信連宋配、國親合
三、馬英九:汪洋中的一條小船

第五章 你不能不知道的大陸
一、改革開放的風景
二、不確定的未來:誰說的比較有理?

第六章 中共對台政策的邏輯
一、政權存亡邏輯
二、民族主義邏輯
三、發展優先邏輯
四、實力邏輯
五、成本效益邏輯:形塑有利多數

第七章台灣的戰略思考
一、應對大陸的政策邏輯
二、兩岸SWOT分析
三、結語:台灣可以更好!
收回


推薦序
  
諍言議國是,寸心繫民情 徐立德 孫運璿基金會董事長、前總統府資政
  
  民國八十二年本人接任行政院副院長一職時,與同在行政院服務的紹章一起工作,相識至今二十餘年。這期間大部分的時間我們一起工作,瞭解到紹章不但在工作上深具內涵,而且為人方正、誠實,是一位處事謹慎的謙謙君子。公事上,我非常倚賴他的協助;私人領域方面,我們更是無話不談、互相照顧、情逾兄弟。
  
  二○○九年,他轉調海基會擔任副祕書長一職,展其所長,尤其是兩岸關係,他做了許多的努力與貢獻。看了他的新書,主要是表達了他個人對於兩岸關係的關切與展望,這不禁使我回想起從二○○○年開始,我們一起推動兩岸交流過程中所做的點點滴滴。
  
  追求雙贏的兩岸關係
  
  二○○一年五月,睽違逾半世紀後,我踏上大陸的土地,重返家鄉探望親友,除了在上海舉辦第一屆「兩岸中醫藥學術研討會」,也到北京參訪,期間當然也會見了多位中共政治高層人士。當年五月二十五日我在中南海拜會當時擔任副總理的錢其琛先生,這也是我與錢先生首度會面。談話過程中,錢副總理首先肯定了台灣經濟發展的經驗,他認為兩岸在經濟上是互補的,也是可以合作的。若再從民族的觀點來看,兩岸都是中國人,兩岸關係可以在和平中尋求發展。言談中,他並未提及「一國兩制」,也未表達兩岸統一的急迫性。由於他提及了兩岸可以在和平中尋求發展,並且也提到兩岸都是中國人,因此我回答他說,我認為目前和平發展涉及兩岸人民對主權的認識,因為絕大多數的台灣同胞都認同我們的憲法所顯示的主權。令我非常驚訝的是,他立即說,你們憲法中所規定的中華民國領土還包括蒙古的全部領域,這不就是你們所認識的一中原則嗎?
  
  與這些中共領導高層官員接觸後,感受到對岸的領導人是務實的,大陸並不具有種僵化的急統立場,他們認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可以談的。回台後,我向中國國民黨連戰主席報告此事,從擔任行政院長時開始,連主席就認為兩岸應該追求雙贏,因此兩岸之間也應該建立溝通管道,尋求共識。
  
  二○○四年大選後,依連先生指示,與指定的幕僚們開始著手安排訪問大陸事宜。經過縝密的幕僚作業之後,二○○五年四月二十六日,連戰先生飛抵大陸,正式展開為期八天的和平之旅,之後進行兩黨會談,並發表新聞公報,達成五點共同願景:一、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促進恢復兩岸協商;二、促進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三、促進兩岸在經貿交流和共同打擊犯罪等方面建立合作機制,推進雙向直航、三通和農業交流;四、促進擴大台灣國際空間的協商;五、建立國共兩黨定期溝通平台。
  
  連戰先生此行破冰之旅獲得國內與國際極大之肯定與回響,也降低了當時兩岸緊張情勢,化干戈為玉帛。回想起這段往事,我必須說明,多年奔波穿梭兩岸,紹章是非常盡心盡力的。
  
  值得新政府三思的兩岸戰略思考
  
  目前新政府上任,我認為中共方面對於民進黨的台獨立場,以及對蔡總統內心真正想法,是有所疑慮的,這點,蔡總統當能理解。因此,我認為連戰先生當初與中共達成的五點願景,以及馬英九總統就任後根據兩岸共識的原則下,陸續簽訂二十餘項協議,可以說為兩岸關係奠下良好之基礎。在此基礎上,新政府應該排除意識型態,以台灣人民為重、經濟發展為先,方是人民之福。
  
  此次,紹章以學術的眼光、穿插個人敏銳與專業之觀察,例如本土化是假議題、九二共識新賽局觀察,以及別具心裁整理的表格……等等,寫下十八萬字巨作,非常值得關心與研究兩岸發展人士參考。尤其是第七章節「台灣的戰略思考」,言之有物,可謂「諍言議國是,寸心繫民情」,值得新政府官員三思。我與紹章並肩工作兩岸事務多年以來,本人爰以這段回憶,對於他巨著中所表達的憂國愛土情懷深表敬意。
  
導讀

透視兩岸根源的好書 蘇起 台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前國安會祕書長
  
  在一般的民主社會裡,任何重要議題必然會成為政府及民間研究討論的焦點。譬如在美蘇冷戰時期,美國的文字與電子媒體經常大幅報導與蘇聯相關的事務,而政府與民間智庫及大學也投注大量經費在蘇聯研究上。眾多卸任的政府官員與資深記者或作家執筆為文、著書立說的熱情一點都不會輸給在學院裡教書的學者。
  
  現在中國研究當道,我們看到美國的學媒界出現同樣強度的悸動。除了媒體報導外,許多高層官員在離職後紛紛發表回憶錄,公開回顧他們如何處理包括美中關係在內的重大議題。有的媒體甚至還允許駐北京記者在調離原職後繼續帶職留薪一段時間,專心寫下他在中國大陸採訪的所見所聞。隨著美中民間交流的熱絡,其他領域的人士也開始書寫他們的大陸生活經驗。這些深度研究不但提升美國公民政策討論的品質,也替華府的政策制定提供深厚的思考基礎。
  
  反觀台灣,一方面幾乎所有人一致認為兩岸關係對台灣的現況及未來最為關鍵,但另一方面與兩岸有關的研究卻貧乏得難以想像。大部分人好像都只「討論」,而沒有「研究」兩岸關係。儘管我們掌握同文同種及大量民間交流的絕對優勢,但學術界相關的著作明顯不足,而退休官員及資深媒體人或作家也大多惜墨如金。正因為沒有以「研究」做為基礎,兩岸關係及大陸政策的「討論」很容易就被片面局部的甚至根本錯誤的資訊所誤導。在沒有足夠資訊的情況下,我們看到與台灣安危榮枯這麼直接相關的兩岸議題卻經常被感性牽著走,而不是根據理性來思考,著實令人擔憂。所幸海基會前副董事長馬紹章的新書《走兩岸鋼索》為我們彌補了部分的缺憾。
  
  全方位的理解兩岸矛盾
  
  紹章兄出身於基層貧寒的芋頭番薯家庭,憑著自身的努力,後來不僅擁有美國名校的博士學位,受過完整的學院訓練;更重要的,他還曾在連內閣與馬政府核心參贊機要,並親自操刀許多重要文件、聲明、與領導人講話的起草。他的宏觀見解、對大局的掌握、對問題輕重的拿捏、對事實精確性的講究、對中外典故的熟悉,對文字技巧的靈活運用、再加上不時帶有感情的筆觸,使得他起草的文稿備受青睞。不誇張的說,過去二十年台灣政壇許多一再被人引用的重要文件,其實都是他深夜絞盡腦汁的成果。難得的是,他具有強烈的奉獻家國的情懷、及謙沖自抑的性格。因此除了極少數人外,很少人知道紹章兄其實一直是連馬時期有實無名的「首席文膽」。
  
  轉任海基會的那幾年,他由幕後走到台前,與對岸及國內不同黨派的人士頻繁接觸。他思慮縝密及溫和圓融的特質讓他每次都很順利完成長官交付的任務。同時他也得以近距離觀察中國大陸的方方面面,以及台灣內部不同勢力與對岸交往的實際過程。這些難能可貴的工作歷練加上他的深厚學養,使得這本新書不僅接上地氣,也具備獨特的廣度及深度。
  
  《走兩岸鋼索》從台灣不可移動的客觀定位,談到流動不居卻力大無比的主觀意識;從民進黨的DNA談到溫水煮青蛙渾然不覺的國民黨,再深度剖析「你所不知道的中國大陸」;最後還從中共對台政策的五大邏輯,談到台灣應有的戰略思考。全書雖長,但因文筆流暢,讀來頗有一氣呵成之感,絲毫不覺吃力。在台灣特殊的政治與人情生態下,全書還不時出現一般看不見,或看見卻不敢直言的論點,更讓人深感佩服。
  
  其中占據全書篇幅四分之一的中國大陸專章最能看出紹章兄的學養功力。他不是一般定義下的大陸研究專家,但他融合西方基本學術訓練、實際政府工作的閱歷、親身參與兩岸眾多事務的第一手觀察,以及中外典籍資料的廣泛閱讀,再以心平氣和的態度寫出他對中國大陸的昨天、今天、與明天的全方位觀察。除了文筆一流外,無論架構、鋪陳、或論點都屬上乘,非常值得一讀。
  
  紹章兄說的對,就像人不能選擇他的出生家庭,台灣也不能選擇它的地理位置。換句話說,除非把台灣島向太平洋移動一千公里,否則不管你喜不喜歡,都必須處理好兩岸關係。這是台灣立身處世的必要條件。
  
  紹章兄做為深度參與的過來人,撰此新書協助台灣處理這個重大課題,並提供了大量思考研究的養分。敬佩之餘,樂意大力推薦,以嚮「天下文化」眾多高水準的讀者。
  
自序

思索台灣的未來 馬紹章
  
  這是第一章,卻是最後動筆的一章;雖是最後動筆,卻也是一開始就在心中時時縈繞徘徊。
  
  朋友的小孩從美國唸了文法科的博士回國,到某學術機構謀職,面試時被問的第一句話竟是:「你是哪裡人?」聽朋友講述這件事時,我感到震驚,沒想到街頭巷尾與學術殿堂的距離如此之近!突然間,我想起當兵時站衛兵,看到有人接近,立刻問口令。口令,就是暗號的意思,答對就是自己人。
  
  面試,難免會問哪裡人,但不應該是第一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問哪裡人,在台灣,會讓人有不知如何回答的不知所措,因為每個人對答案的定義和想像並不相同。如果是你,如果是我,那要怎麼回答?在國外,被問到是哪裡人,很容易回答;在台灣,也曾多次被問到是哪裡人,卻很難回答,我總是要先確定問者的意思。這個問題,對某些人而言,或許有簡單的答案,但至少對我個人來說,答案並不複雜,卻非三言兩語就能說得清楚。
  
  朋友小孩的遭遇讓我想到,在台灣,想要談兩岸,或許得先自我交代自己是哪裡人。
  
  我是哪裡人,得從我的父母親談起。我的家庭是兩岸關係的歷史悲劇的縮影。我的父親,山東牟平人,現在劃歸煙台市,民國三十六年來台灣,應該是二二八事件前沒多久。來台灣之前,他先回山東老家一趟看已經懷孕的妻子,離開時太太尚未生產。臨走時,妻子縫了一件棉套和一雙鞋子,讓他隨身帶著,他也一直帶到了台灣。
  
  來台灣前,他人在上海,大概是和人做小買賣,因為時局日壞,山東是不敢回去了。也不知是什麼原因,或者聽了什麼朋友的話,他決定從上海到台灣。出發前,聽鄉人說妻子生了,但莫可奈何,他只能買奶粉和衣物寄回老家,能不能寄到都不敢說。到了台灣,從此未見過妻子,至於兒子,連一面之緣都沒有,更不知其情況了。來台後,他改了名字,改了籍貫,連出生日期也變了。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要讓一個人如此割斷自己的過去!民國六十五年底他離開了人世,當時兩岸仍然敵對,互不往來,當然,大陸的妻子和兒子也不知他人在何方,是生是死。對雙方來說,那是日日夜夜的煎熬,滴滴血淚的思念。
  
  每逢過年過節,都會看到父親獨自一人在屋角默默拭淚。小時候,不知其意,等有歲數了,才能體會那是椎心之痛。類似的悲劇,多少的遺憾,那不只是歷史的一頁而已。這樣的悲劇和遺憾,不該再重演。
  
  我的母親,瑞芳人,出生在一個貧窮的鄉村家庭,外公是礦工,外婆生了十二個小孩,其中幾人夭折,但家中小孩依然食指浩繁,母親於是被賣到鄰村家當童養媳,曾度過一段還算幸福的短暫歲月。但動盪的大時代,小確幸消失得很快。中日戰爭時,先生被日本人徵召去當兵,在東南亞受傷,傷及肺部,回台灣半年後就去世了,留下兩個女兒和一個家庭的經濟重擔。母親的繼父經商失敗,欠了一大筆債,母親日夜操勞,既要養家,又要還債,還得了肺結核。
  
  父親到台灣後,根本沒有成家的打算,也沒有置產的計畫,因為心中總想著反攻大陸,回去老家。然而,一等再等,十年過去了,直等到放棄希望。父親曾開一家餐廳,母親在裡邊當會計,後經人介紹,父親答應幫母親家還債,且幫母親治療肺病,兩人於是結婚。父親經商不算成功,最後是在市場擺地攤。從我有記憶開始,家在二條通一個大雜院內,租一間大概只三坪大的通鋪,有一個共同的廚房和共用的傳統浴廁。父親在台沒有親戚,鄰居和親朋,都是台灣人,但相處十分融洽;所有鄰居對我父親都極友善。小時候,我從未感受到省籍問題。其實,父親極少和我提起他老家的事,但他和姊姊很親,視如己出,尤其是二姊。二姊結婚時,他的眼眶比母親還要紅腫。
  
  一邊是兩岸鬥爭的海峽悲劇,一邊是日本殖民的時代創傷。看著他們承受如此沉沉重卻又無可奈何的傷痛,反而讓我更想了解悲劇的原因,也讓我走上了研究社會科學之路。
  
  時代的悲劇,背後常是時代的瘋狂,那是近乎一種吸毒後的狀態。我警惕自己,不能相信政治人物,不能相信政黨,任何美麗的政治語言背後,總藏著權力與利益的魔鬼。當一個人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與自由的人格,很容易吸食魔鬼的毒品,成為魔鬼的俘虜。以前上課時,第一堂課總會對學生說:公民無偶像。有了政治偶像,就像談戀愛一樣,只看優點,不見缺點,被騙死也甘心;有了政治偶像,就會有雙重標準;有了政治偶像,主客就易位,自己反而成了工具。獨立而自由的公民,愈來愈多,由量變而質變,不僅是避免悲劇,更是促進台灣進步的力量。但這一切,我仍然感覺好遠好遠!
  
  你再問我是哪裡人,但我要問,你又期待我怎麼回答呢?
  
  兩岸問題,離不開統獨的糾葛,或者說「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的糾結。自從二○一四年三月太陽花學運之後,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說台獨已是年輕世代的天然成分,但我們從時代的演變來看,所有看似天然的東西,幾乎都是加工而成的。人生來就是一張白紙,是在成長與教育的過程中形成了種種的意識。但這種意識有些是自覺的,有些是非自覺的;個人認為,討論台灣的未來時,應以自覺的意識為基礎,才能形成理性的討論。換句話說,台灣的未來不能是天然選擇,應是有意識的理性選擇。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才有本書的誕生。
  
  三一八太陽花學運,讓我動了寫書的念頭。這個學運,出乎各方意料,包括學運參與者在內,都沒有料到會有如此的規模和影響力。朋友的兒子在大陸唸大學,後來也留在大陸工作。他的高中要好同學,在三一八學運後,竟稱他是人民幣的走狗。這是特例嗎?但至少不會只是少數個案而已!這個學運,堅定了個人一些對兩岸關係的看法,同時也加深了對兩岸關係發展的一些憂慮。
  
  兩岸關係是一種互動與學習的關係。在這段期間,剛好經歷三次的政黨輪替;前兩次政黨輪替提供我們一個很好的機會來觀察兩岸關係的互動與變化,二○一六年出現第三次政黨輪替之時,時空條件又異於以往,也提供我們觀察兩岸關係演變的一個機會。面對兩岸關係,個人最為關心者,還是台灣對於自己前途的戰略選擇問題。面對大陸,台灣應該採取什麼戰略,在經歷十餘年的互動之後,似乎愈來愈清晰。本書主要是圍繞著這兩個面向在鋪陳。
  
  台灣就像是走在兩岸的鋼索上,底下又沒有防護網,非常困難,也非常危險。台灣手上有一根平衡桿,一端是美國,一端是大陸,這兩端並不是靜止不動,都有主動性,因此也增加台灣在平衡上的難度。平衡桿兩端的力量在變化,互動在變化,台灣必須謹慎因應,才不致失去平衡。除了平衡桿的變化之外,台灣自己本身也是搖擺不定,統與獨的糾纏讓台灣舉步維艱。
  
  台灣腳下的鋼索,並不是固定不變的。陳水扁政府、馬英九政府所踩的鋼索並不一樣,一個比較容易搖晃搖晃,一個比較穩定。選擇什樣的鋼索,就像決定什麼樣的兩岸關係,就必須承擔其風險。
  
  或許有人認為這樣的形容是危言聳聽,但台灣沒有犯錯的本錢。走鋼索的人,又怎麼可以走錯一步呢?個人生於斯、長於斯、老於斯,看著台灣幾十年所走過的路,有今日之成就,非常不容易,卻也讓人感到十分惋惜,因為台灣可以更好,卻已有所迷惘。寫這本書的目的,是想如實呈現台灣走鋼索的困境,讓更多的人能夠面對殘酷的事實,思考我們真正在乎的東西,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透過對話而團結,進而形成未來的願景與戰略。
  
  (節錄自自序思索台灣的未來)

Prasenjit Duara 杜贊奇: The Crisis of Global Modernity: Asian Traditions and a Sustainable Future

$
0
0
杜贊奇(Prasenjit Duara)是對亞洲的文化和宗教最具獨創思考的學者之一。
在中國,信仰更多的是關乎個人救贖還是社會因素?什麼是「超驗」,什麼是「救贖社團」?中國政府為何害怕宗教?
這裡是杜贊奇的解讀。

On the Role of Chinese Religion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歷史學家杜贊奇對中國宗教有開創性的研究,他認為宗教是中國傳統社會最強大的力量之一,這種影響正是政府最害怕它的地方。他還提出,信仰能夠推動解決環境危機。
CN.NYTIMES.COM

杜贊奇以對中國宗教的開創性研究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他的著作《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Culture, Power, and the State: Rural North China, 1900-1942)於1988年出版,這項研究幫助了人們重新定義如何思考中國宗教的問題,顯示了宗教是中國傳統社會最強大的力量之一。他的後續著作反映了他的興趣擴大到包括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等題材上。他的最新著作《全球現代性的危機:亞洲的傳統與一個可持續的未來》(The Crisis of Global Modernity: Asian Traditions and a Sustainable Future)把許多這些思路交織在一起,對諸如氣候變化等問題做出論述。
杜贊奇最近在北京的一次採訪中,討論了佛教的環境主義、宗教的哪方面最令人中國政府不安,以及南滿鐵路公司等話題。

大多數人對接受你新書中的前兩個前提沒有多大問題:既我們面臨一個環境危機,這是經濟快速增長造成的。但是,你的另一個論點比較違反直覺,你認為存在一個超越非政府組織和國際框架(如聯合國)的解決方案,你認為信仰也能起作用。
我們需要非政府組織和聯合國,我們也需要生物工程和市場機制。但在過去10年或20年中,一些最重要的因素浮現出來,雖然緩慢、但越來越受重視,其中之一是,最有效的社會從某些方面來看也是最傳統的。這些社會結合了基於信仰的有關自然和社會的觀念。
比如在台灣,我一直對「佛教環保」感興趣。我今年夏天在那裡,那裡有把拯救環境作為己任的大規模的佛教團體。
這對中國大陸也適用嗎?返回傳統能幫助激勵人們嗎?
中國大陸在某些方面更困難。但是,大陸也有道教環保方面的努力,比如在(江蘇道教名山)茅山。他們把老子描繪為一個綠神。一些村民通過復興寺廟社區來尋求保護他們的當地生態。
你的長處之一是,你有跨越邊界描述東亞、南亞和東南亞情況的能力。我對你新書的封面印象深刻。它顯示的是什麼?


The painted faces are of people who live in the Prey Lang forest in Cambodia. The forest faces destruction by massive logging. These people hold demonstrations, painting themselves and staging ritual dramas using traditional ideas of avatars as well as from the movie “Avatar” to publicize their cause. They have organized surveillance systems of the forest and links to NGOs.

面部有彩繪的人是居住在柬埔寨白朗森林裡的人。白朗森林面臨著大規模砍伐的毀滅。那裡的人舉行示威,用彩繪塗身,他們用傳統的化身理念編演典禮劇,以及用電影《阿凡達》來為他們的事業做宣傳。他們組織了森林監測系統並與非政府組織建立聯繫。
Professor Duara’s latest work, “The Crisis of Global Modernity,’’ covers many topics, including climate change.


印度的情況呢?
印度的情況更有點希望,因為印度是一個民主社會。雖然印度有一個等級社會,但民主制度有利於允許存在分歧。所以印度才有像20世紀70年代初的契普克(Chipko)婦女的抱樹運動。該運動後來發展成為一個巨大的環保運動。
但是,隨著(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V·)普丁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興起,印度現在也面臨著我們在其他國家看到的強人問題。有意思的是,強人想要控制的是環保運動。他們正在禁止外國非政府組織在國內活動,關閉本國的這類組織
你的論點是,當地的信仰激發了這些一些運動。我想知道在中國,信仰在多大程度上和社會目標有關。似乎其中很大一部分僅僅與個人救贖有關。
事實上,中國政府害怕宗教的地方就在於它的社會因素。雖然它始於個人救贖,但中心卻是社會關係。在中國,宗教一直是社會社區——以寺廟為中心的社區——的基礎。中國試圖防止各種團體對不公正發起挑戰,卻沒能成功。中國政府對宗教的社會組織影響的認識,比其他任何國家都更清楚
你在你第一本關於華北宗教的書中著力強調了這一點。在1988年那本書發行之前,大多數研究人員都認為,中國的村莊主要是靠趕集日和經濟紐帶聯繫起來的。但是你發明了「權力的文化聯繫」這個術語,用來描述村莊如何通過另外一種方式進行聯繫,也就是通過宗教和文化。
我本來打算寫一本關於華北革命的書,結果無意發現宗教是如何讓社會凝聚在一起的。我的研究表明,人與村莊之間的網路是由廟會和儀式聯繫起來的,人們通過它接觸彼此。就這樣,我對這個題目產生了興趣。
我一直對你這部作品的資料來源很感興趣。在參考書目中,你列出的主要是日本殖民組織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的檔案。它為什麼會去研究中國的宗教?
它是一家鐵路公司,就像英國東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是一家航運公司一樣。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是一個巨大的殖民企業,分佈在日本帝國各處,它下設了一個研究機構,那裡的很多人在軍國主義的興起期間逃離日本,希望為中國做些事情。他們僱用研究人員來調查這片新的領土。當時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現代研究機構。我也在東京研究了這些檔案一年時間。
你還發明了一個用來理解中國民間宗教教派的重要術語——「救贖社團」。在西方,人們經常用「秘密社團」來稱呼這些群體。
他們擁有數以百萬計的成員,所以很難說是秘密。我倒是認為專門用一個術語來描述他們的活動更好一些。在20世紀初期,他們試圖拯救中國社會。有些人說「救贖」聽起來太像基督教,但佛教裡也有這種觀念。
你的這部作品中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念:「超驗」。你說宗教不僅試圖影響個人救贖,也在設法拯救世界。
這個想法起源於卡爾·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的「軸心時代」理論,它指的是公元前6世紀時,重要宗教或思想家在猶太人、印度人、中國人和希臘人中湧現。在此之前,宗教主要是基於人與祖先或神靈之間的世俗性交流。他們可能不存在於物理世界中,但會在你的日常生活中發揮作用:我會犧牲自己,所以你要讓我有個兒子,或者是我做1000遍禱告,你保佑我在考試得高分。
「超驗」指的是,在另一個領域裡存在著在那之外的東西。它可能不會此時此地就立刻幫上你的忙,但它賦予了你一種道德權威,讓你去做正確的事情。那是大國和帝國的一個形成期,你需要擁有更大的視野,不局限於自己所在的社區。「超驗」就是超越此時此地的意思。
世界各地都有這個觀念,但你看它在亞洲的發展很獨特。你使用「對話式的」這個形容詞來描述它。這是什麼意思?
它指的是對話,意思是你可以接受達到超驗狀態的其他見解。所以實現超驗的做法有很多,通向它的道路不止一條
所以它更具包容性。
是的。亞伯拉罕諸教的問題在於,他們形成了單一民族國家:我們和他們的較量。我們相信這個,他們相信那個。我們必須改變他們的信仰。要對話不太容易。
當然,有些人已經不再持有這種態度,但在某些條件下,這些想法推動了單一民族國家和殖民主義的形成。我們讚美單一民族國家,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是競爭性資本主義成功和現代性的引擎。
隨著國家逐漸消除宗教的維度,它也瓦解了征服自然和全球資源的障礙。它不知道何時何地應該如何停止。它帶來了現代性的反烏托邦。
所以你認為亞洲的傳統信仰更適合解決如今的問題?
亞伯拉罕諸教的問題在於他們對絕對真理的看法。佛教和其他多元宗教對於一個獨立存在的、超驗的真理並沒有那麼大的信心,那種真理是伴隨存在一個全能神的看法而來的。絕對真理帶來的改革運動非常激進,因為其目標總是回歸純粹和真實——例如原教旨伊斯蘭教,或早期的新教。這導致了一種即使犧牲他人,也要擴大你的版圖,增進你的繁榮的想法。
那麼你認為這些信仰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亞洲是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應該認為它們適合該地區嗎?還是因為它們能夠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替代模式?
我的確傾向於認為這些概念,不管是在印度還是中國都是對話式的。它們當然也壓迫過其他概念,但它們歸根結底沒有那種排斥其他真理的教條維度。它們把個人修行的觀點和共同目標聯繫在了一起。就能否存活而言,它們是可以移植到其他地方的。
張彥(Ian Johnson)是《紐約時報》記者。
歡迎在Twitter上關注本文作者張彥@iandenisjohnson
翻譯:紐約時報中文網
點擊查看本文英文版。
杜贊奇(Prasenjit Duara)是對亞洲的文化和宗教有最獨創思考的學者之一。
這位現年66歲的中國歷史學家出生在印度的阿薩姆,分別在德裡大學、芝加哥大學和哈佛大學接受教育。他後來曾在芝加哥大學、史丹佛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任教,目前在杜克大學教書。

Overview

Prasenjit Duara is the Oscar Tang Chair of East Asian Studies at Duke University. He was born and educated in India and received his PhD in Chinese history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He was previously Professor and Chair of the Dept of History and Chair of the Committee on Chinese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91-2008). Subsequently, he became Raffles Professor of Humanities and Director, Asia Research Institute a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08-2015).
In 1988, he published Culture, Power and the State: Rural North China, 1900-1942 (Stanford Univ Press) which won the Fairbank Prize of the AHA and the Levenson Prize of the AAS, USA. Among his other books are 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 (U Chicago 1995), Sovereignty and Authenticity: Manchukuo and the East Asian Modern (Rowman 2003) and most recently, The Crisis of Global Modernity: Asian Traditions and a Sustainable Future  (Cambridge 2014). He has edited Decolonization: Now and Then (Routledge, 2004) and co-edited A Companion to Global Historical Thought with Viren Murthy and  Andrew Sartori (John Wiley, 2014). His work has been widely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Japanese, Korean and the European languages.

China’s Crony Capitalism: The Dynamics of Regime Decay

$
0
0
The absence of democratic checks and balances, such as an independent judiciary, a free press and political competition, has made corruption easy
How China’s elite has taken control of the economy—and the country
ECONOMIST.COM

China today

To have and to hold

How China’s elite has taken control of the economy—and the country


China’s Crony Capitalism: The Dynamics of Regime Decay. By Minxin Pei.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65 pages; $35 and £25.95.
IN 1989 the movement for democracy brought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 within days of extinction. According to official reports, on one day alone, May 22nd, 6m people joined demonstrations in 132 c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The party’s immediate response was to use the people’s army to crush the people by force, in Tiananmen Square. To rebuild the loyalty of those who would continue to rule in the party’s name, its leaders went on to create the conditions in which officials at all levels could loot state property. Thus, the biggest democracy movement in history was countered by the greatest opportunity for predation the world has ever seen.

China has never had a formal privatisation programme. Instead, as Minxin Pei, a professor of government at 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 in California, writes in “China’s Crony Capitalism”, decentralising the rights of control over state property without clarifying the rights of ownership gave those who rule “maximum advantage to extract wealth from society”. Rights of control have been separated from rights of ownership in China—and where ownership is uncertain, control is key.
Mr Pei’s book is quietly devastating. In sober, restrained language, he exposes the full gravity of corruption in China. Presenting a wealth of evidence, he shows that this is not the unfortunate by-product of rapid economic growth but the result of strategic choices by the party. With clinical precision, Mr Pei explains how corruption operates at every level, perverting each branch of the party-state and subverting the political authority of the regime. The party cannot mitigate, let alone eradicate, “crony capitalism” because, since 1989, it has been “the very foundations of the regime’s monopoly of power”, the author argues. The conclusion, he believes, is that far from saving the regime, President Xi Jinping’s anti-corruption drive may accelerate its demise by creating divisions within the ruling elite even as it reinforces strong popular resentment of corruption.
The state continues to hold the residual property rights to at least half of the net worth of the economy. Since 1978, when Deng Xiaoping launched his economic programme, the party-state has jealously guarded this walled garden for its officials and their business cronies. Throughout this time there has been some economic reform but no political reform. Thus the party, as Mr Pei points out, can only protect its interests with the full Leninist range of repressive instruments—and daily displays its willingness to do so.
This exercise of power is not subject to any of the checks and balances of a liberal democracy. China’s structure of government makes it impossible to staunch the corruption. There is a lack of probity at the highest levels of the party, as seen in the imprisonment of former members, including the former chief of security, Zhou Yongkang. The improper exercise of power is most obvious in property development, mining and the restructuring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Corrupt officials collude with superiors as well as subordinates. Their venality has infected every province. Some regions have become mafia states. Only highly competitive sectors, where property rights are better defined, such as consumer goods and high-tech manufacturing, mostly in the private sector, are largely free of it.
Thanks to the extensive decentralisation of administrative power, local party chiefs have “acquired the authority to allocate capital, award large contracts and determine land use”. Local businessmen bribe these local bosses to their own advantage. Starting in 1994, local governments have been allowed to keep all the receipts from land sales, using them largely to finance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But lax controls have allowed officials to exploit these projects for personal enrichment. State assets are not the only area in effect to have been privatised; so too has the power of the state. Appointments and promotions in every department have been for sale for a quarter of a century. “Bribes, instead of merit, determine who is chosen,” Mr Pei writes. Mr Xi said the same to a gathering of party officials on October 16th 2014: “Corruption in personnel matters is a prominent problem…Our system of cadre management is for show only.” Court documents reveal that this practice has extended to environmental-protection agencies, the police, secret intelligence services, judiciary and the highest ranks of the armed forces.
As Mr Pei explains, anti-corruption investigations are carried out by the party itself. Courts rubber-stamp the party’s own verdicts on its own officials. The author exposes the weaknesses of the investigatory organisations and shows that only a small percentage of officials are seriously sanctioned. He goes on to point out that Mr Xi’s anti-corruption campaign is dealing only with the symptoms of the disease, not the underlying causes.
Corruption in China has been made easy by ill-defined property rights, decentralised administrative authority and the absence of democratic checks and balances, such as an independent judiciary, a free press and political competition. Only by improving all of these can it be permanently reduced. Belatedly, the party under Mr Xi has recognised that corruption poses a mortal threat to the regime, but it has, at the same time, rejected the very reforms that offer the only prospect of a remedy.
Mr Pei grew up in Shanghai and lived there in the hopeful early 1980s, but he is not optimistic now: “Even a revolutionary overthrow of the old order may not usher in the dawn of a liberal democracy. The legacies of crony capitalism…will enable those who have acquired enormous illicit wealth under the old regime to wield outsized political influence in a struggling new democracy that will have poor odds of survival,” he writes. He fears that Russia and the Ukraine may show China what can happen when a one-party dictatorship is overthrown, as it so nearly was in 1989. This book is essential reading for anyone who wishes to understand China today, or engage with it at any level, in any field.

《打破暗暝見天光》(人權文學講堂)

$
0
0
林淇瀁新增了 4 張相片
▎打破暗暝見天光專書推出!
由我主持的人權文學講堂《打破暗暝見天光》專書日前已精印出版,這本書收錄了九位白色恐怖時期的政治人物與文學家的精彩講稿,演講時場場爆滿;很多朋友因為時間調度,未能前來,可以透過專書重回現場。
新書發表會即將在10月27日(四)下午15:00~16:00 ,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臺北市和平東路2段134號)舉辦,邀請季季、施明德、陳芳明、趙天儀四位講座出席,歡迎大家前來參與,也歡迎媒體記者前來採訪!
「「打破暗暝見天光」書包。(蔡旻軒攝) 」
「《打破暗暝見天光》專書。」
「打破暗暝見天光內所收精彩檔案(施明正軍法執行書) 」
「精彩內頁。」

Minding the Brain: A Guide to Philosophy and Neuroscience By Georg Northoff

$
0
0

留心你的大腦:通往哲學與神經科學的殿堂(上)(下)

Minding the Brain: A Guide to Philosophy and Neuroscience


橫跨哲學、心理學、神經科學三大領域,
是解析心靈、意識與大腦最完整、最全面的一本書。

  神經科學的興起,開啟了理解大腦的新頁,並為哲學與其傳統關注的心靈問題提出了許多解答與挑戰。然而,新近崛起中的神經科學哲學領域,又可以為心靈與大腦之間的關係,帶來何種不一樣的理解與啟示?這場前所未有的論辯,是否會改變我們對於意識、自我和自由意志的理解?

  神經科學哲學領域的頂尖專家格奧爾格‧諾赫夫(Georg Northoff),在《留心你的大腦》中充分展現出神經科學、哲學與心理學的專業,他完整地介紹了非化約神經科學哲學、細數這門學科的發展源起,並運用跨領域與跨學科的研究途徑,試圖解決已經困擾哲學家數百年之久的心腦問題。

  本書的跨學科研究途徑含括神經科學、心理學與哲學,共分五大篇二十章,分別從「神經科學哲學的發展與概念」、「心腦問題」、「心靈特質的解釋」、「意識」、「自我」等主題,運用不同學科、方法學等途徑,引領讀者思考、解答心靈與大腦之間的關係與問題。作者運用多元的教學方法,協助讀者掌握複雜的概念,透過「概述」、「學習目標」、「關鍵概念」與「關鍵字彙」的引導,逐步進入不同的主題;「批判省思」與「未來研究方向」等小節,則提供了更進一步的思考與方向;「摘要」、「複習重點」則可增強思考與閱讀的理解;最後在「補充教材」列出重要的文獻,讓有志者能深入探究。此外,中文版特別收錄作者與臺灣學者、學生,針對各篇議題提出討論,進行跨文化的交流與對話,希望藉此開啟學術界新的研究視野。願讀者在閱讀本書之後,能夠一同前往神經科學與哲學的殿堂,進而發現其中隱藏的面貌。

名家推薦

  這是近年來關於認知科學與心靈哲學的中文翻譯書籍中,最深入、最全面、也最扎實的一部作品。諾赫夫教授在現象上從心靈、意識一直談到到自我,在方法上從哲學、神經科學一路介紹到神經科學哲學,幾乎所有與心靈有關的重要哲學議題,都可以清楚的在此書中一覽無遺。有別於主流的「化約神經科學哲學」,諾赫夫提出了「非化約神經科學哲學」,讓我們在思索與探究心靈本質的時候,又多了一種不同的進路。──謝伯讓(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

  在神經哲學短短三十年的歷史中,諾赫夫可謂是一位傑出的學者,在本書中,他連結並統整了神經科學與哲學兩大領域,成功地展現出這門獨立學科未來持續發展的潛能。

  本書以「自我-意識」為核心概念,並以此引領出許多在神經與精神疾病方面令人振奮且有效的科學研究成果。在哲學領域中,傳統的心-物問題,經由諾赫夫的重構之後,則轉為對世界與大腦如何在時間中互動的討論。我們甚至可以大膽的推測,如果康德能夠穿越時空來到現代並閱讀本書,有可能可以推進其對純粹理性判斷之理論論述。

  本書不僅清楚地介紹了何謂神經哲學,對於哲學、神經科學甚至是臨床研究亦提出許多獨特的見解,更難能可貴的是,諾赫夫使用許多有趣的舉例作為輔助,讓未曾接觸過此領域的讀者們也能夠理解此新興學科的奧妙之處,使得本書既具備學術專著的質量,也成功企及了科/哲普著作的要求。──藍亭(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格奧爾格‧諾赫夫(Georg Northoff)


  加拿大心靈、腦造影與神經倫理學國家研究講座教授(Canada Research Chair in Mind, Brain Imaging and Neuroethics),擁有哲學、神經科學、心理學博士學位。目前是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心理衛生研究所(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Research)心智腦影像暨神經倫理學組主任(Director of Research, Mind, Brain Imagining and Neuroethics),同時擔任該校精神疾病學、哲學、心理學、社會科學等專任或兼任教授;此外,他也在臺灣與中國數所大學擔任客座教授。研究範圍廣泛,主要是大腦與心靈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大腦如何能構成我們主觀的現象特質,諸如:自我、意識、情感等。著有Neuro-philosophy and the Healthy Mind、Unlocking the Brain: Volume 1: Coding、Unlocking the Brain: Volume 2: Consciousness、Neuropsychoanalysis in Practice: Brain, Self& Objects等多部作品。

譯者簡介

洪瑞璘


  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畢業。因為喜歡與人相處而擔任企業公關、行銷企劃、企業顧問與企業講師等職業;因為好奇心旺盛而以英文為工具,跟世界接軌,筆譯口譯,以做知識的橋樑為職志。譯作涵蓋行銷、企業管理、人力資源、色彩、時尚、醫學、法律、童書等產業之普羅大眾讀本或大專院校教科書。目前就讀於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希望理解人類意識之謎。
 

目錄

推薦序:擺渡於心與腦之澗/梁庚辰
序:東/西、古/今、科/哲之間的跨文化對話──莊子與諾赫夫的千里迢迢而旦暮遇之/賴錫三

前言
導論

第一篇 心靈與大腦:從哲學到神經科學到神經科學哲學
第一章 哲學與心靈:心靈哲學與現象學
第二章 哲學與科學:自然主義
第三章 心靈、大腦與科學:心理學與神經科學
第四章 大腦與哲學:神經科學哲學
跨文化交流與對話

第二篇 心腦問題:從心靈哲學到大腦哲學
第五章 心腦問題的心靈進路
第六章 心腦問題的物理進路與功能進路
第七章 心腦問題的非心靈進路與非物理進路
第八章 以大腦為據的心腦問題研究進路
跨文化交流與對話

第三篇 心理學哲學與神經科學:從心靈的解釋到大腦的解釋

第九章 心理學哲學:個人解釋層級vs.亞個人解釋層級
第十章 心理學哲學:心靈與意義
第十一章 神經科學的哲學:神經科學裡的解釋、概念與觀察者
第十二章 大腦哲學:大腦的特徵敘述
跨文化交流與對話

第四篇 意識的神經科學哲學:從心靈到意識
第十三章 反對以大腦化約意識的論證
第十四章 意識的神經關聯(NCC)
第十五章 意識的神經預置(NPC)
第十六章 意識探究中的概念、現象與方法學議題
跨文化交流與對話

第五篇 自我神經科學哲學:從意識到自我
第十七章 大腦與自我
第十八章 大腦與自我意識
第十九章 精神異常中自我與大腦的不正常
第二十章 大腦與人際主體性
跨文化交流與對話

結語:大腦是一把鎖嗎?

參考文獻
索引
附錄(大腦內側圖、大腦皮質圖) 

推薦序

擺渡於心與腦之澗 梁庚辰(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特聘教授)


  霧外江山看不真,只憑雞犬認前村;
  渡船滿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
  ――宋.楊萬里〈庚子正月五日曉過大皋渡〉

  閱讀這本諾赫夫教授著,洪瑞璘譯的書,把我帶回到約四十年前的光景。1977年當認知心理學才剛在臺灣萌芽時,我以研究中文語句與圖形的驗證歷程拿到臺大心理所碩士學位,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負笈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C Irvine),進入美國第一個以研究行為神經基礎為主的心理生物系(Department of Psychobiology)攻讀博士,那時我對神經系統幾近無知,同班同學大學時則主修生物、化學、心理與哲學等學科,這異質性更讓我覺得困惑,這個系到底在做什麼,雖然我知道進入的實驗室是研究學習與記憶的神經基礎。那年美國神經科學會(Society for Neuroscience)在學校附近的安娜邯(Anaheim)舉行第五屆年會,我躬逢其盛。我還記得一群學者在某場研討會中輪番上陣,報告邊緣系統(limbicsystem)中「海馬體」(hippocampus)的神經細胞和空間記憶有關的各種證據,其中有一位學者歐濟夫(John O'Keefe)談論到他所發現的方位細胞(place cell)電生理反應與老鼠空間活動的關係,三十多年後他獲得了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同時,我也聆聽了另一群學者在「海馬體」發現「長效增益作用」(long-term potentiation)的報告,這現象被認為有可能是學習與記憶的神經基礎。這個會議讓我意識到,神經運作和許多行為活動關係密切;而發展中的神經科學正逐步將這樣的關係用經驗證據顯示出來。隨後幾年,我在博士課程中得到的知識以及這個領域的持續茁壯,更強化了這個經驗進路似乎無往不利的印象。
  
  然而,那些年也正值認知科學萌芽。哲學、心理學、語言學與計算科學開始針對共同有興趣的議題對話,身為心理生物系的研究生,我常到社科院或其他的單位聆聽認知理論或計算模型方面的課程與演講。我極其幸運地遇到了一位臺大的方萬全學長,他就讀爾灣加大哲學系博士班,並和我一同住在弗嵐露村(Verano Place)的宿舍。我常常在結束一週的工作後,週六晚上到他家聊天,高談闊論神經科學的新發現,而他告訴我哲學方面的議題與見解。從他那裡,我意識到對於人類心智探討有興趣的,不僅限於心理學家與神經科學家,哲學家也有許多獨特而深入的想法。心智不僅涉及經驗的證據,也涉及形而上的議題。這持續了五年的弗嵐露週末夜話,成了我哲學知識的啟蒙。透過方萬全學長,使我雖然身處生物學院,會特別跑去人文學院聆聽Putnam, Fodor或是Searle等人的演講。我必須承認,當下對演講的內容其實沒有掌握多少,但是讓我瞭解到,哲學、心理學與神經科學,都對一些共同的議題感到興趣,而且可以互相啟發,這大大拓展了我的視野。舉例來說:前面談到的「長效增益作用」是展現神經可塑性(neural plasticity)的重要現象,而神經可塑性是發展、學習與差異變化的關鍵。其腦部運作機制,來自心理學家賀博(Donald Hebb)《行為建構》(Organization of Behavior)一書中所揭示的「同步活動造成聯結」(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的想法,此一想法可以溯源到英國經驗主義認為時間接續性(temporal contiguity)造成事件連結的主張,也成為今天神經科學家在解釋腦部因應連結學習(associative learning)的張本。另一個例子是前述歐濟夫在海馬體所發現的方位細胞,這一發現源於心理學家拓曼(E. Tolman)在上世紀初所提出「認知輿圖」(cognitive map)概念,而這概念來自心智會表徵環境的思維。這些例子在我看來,從哲學到心理學到神經科學間的轉化銜接,是順暢自然的。歐濟夫的研究發現歷經三十餘年才獲得大獎,或許顯示出現今學界開始重視身體、心靈與環境間的互動是極為重要的議題,而這正是本書作者認為解決心腦問題的關鍵。
  
  但心智問題在哲學與神經科學的聯繫上,並不是都像上述兩個例子那樣暢行無阻。我在1982年回國在心理系任職,教授生理心理學、學習記憶神經生物學或情緒神經機制等課程。在研究學習記憶的神經基礎上,過去探討的焦點多半落在訊息收錄(coding)、儲存(storage)與提取(retrieval)的機制上。但逐漸地,我開始意識到記憶是有內容的,學知識A之後不會記得B。如果學會ABC,考試考B,那就必須從儲存的記憶中提取B而非AC,才是正確答案,生物體在腦內是如何達成不同內容的區辨?對於這個問題,無論是動物或人類的研究,目前大都專注於如何解決物理刺激與神經登錄(neural coding)的關係。這個神經解碼(neural decoding)的議題,透過各式的研究策略,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但是即使我們能找出物理刺激b相對應的神經活動Y,我們能瞭解從神經活動Y產生主觀感覺B的歷程嗎?這才是使我們知道找到試題正確答案的關鍵。一如本書所言,外界刺激b與神經活動Y間是物理世界的對應,但是神經活動Y與回憶內容B間,則是物理世界與心靈世界的對應,這中間存在著一個解釋性的鴻溝,需要跨越。
  
  回國後約十年,認知科學與神經科學的發展益見蓬勃,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曾經聯合起來,在臺大開了「心與腦」這門課,將這個領域的新知介紹給大學生們,也將講義印成《心與腦》這本書。最近十年,臺大成立了「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學分學程」,將全校有關神經科學與認知科學的課程整合起來,希望能夠引領任何對心智運作有興趣的學生進入這探討心靈的領域,於是「心與腦」成為這個學分學程的必修基礎課程。我講這門通識課程時,總會意識到這個物理與心靈間的鴻溝,因為無論是知覺、情緒、記憶、思考、社會認知與意識,最終都會涉及到主觀內容,卻不知如何去解答它。我瞭解這問題與哲學思想有關,但由於自己在這方面基礎的薄弱,使我的教學很自然地偏重心理學與神經科學方面的經驗知識。我所使用的教科書,無論中外文,似乎也多集中於經驗性知識的介紹,對於哲學議題即使偶爾觸及,也都淺顯地帶過。在過去幾年中,對於心與腦互動中所蘊藏的哲學議題缺乏討論,便成為我課程中的一大缺失,也讓我深感遺憾,因為進入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學程的同學來自不同學院,而最令他們困惑的常是神經科學的實驗證據如何解決一些哲學論域上的議題。這同樣也困擾我多年。一本深入淺出介紹心腦問題相關的哲學書籍,提供入門學子相關的知識,一直是我夢寐以求的。
  
  暑假中臺大出版中心請我閱讀這本心與腦方面的書。我花時間讀完這本有相當份量的巨著,覺得它正是我最期待的一本有關講解心腦關係哲學議題的書。作者以他豐富的哲學、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學養,非常清楚地介紹與剖析從笛卡兒以來,西方哲學家或相關領域的學者(尤其是心理學家或語言學家),對於心靈的本質與運作方式,所提出的種種見解。作者很周全地照顧到各家之言,從提出的背景、想法的內容與引伸的意涵和腦部運作的關係或困難,以及可能引發的問題與批判,娓娓道來。這讓沒有哲學訓練的我能夠沒有太多困難地跟隨作者的思路,逐步瞭解神經科學與認知科學中所蘊含的哲學議題。作者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在本書的五大單元中,由介紹哲學與神經科學的發展及神經科學哲學的關鍵概念(第一篇)開始,進入到由各種不同的進路討論心靈哲學的核心—心腦問題,以及哲學過去所忽視的大腦地位及其與心腦問題的關係(第二篇)。然後將討論重點由心靈哲學轉向心理學哲學,探討認知心理學與認知神經科學所蘊含的哲學問題(第三篇),並在最後揭示大腦應存有一尚待發現或證實的內在特質,使其足以產出心靈的特性。第四篇討論心靈現象中最關鍵的問題—意識,第五篇則在探討意識的主角—自我。此一順序安排,顯示出作者的用心,從最形而上的心靈問題開始,逐步地接觸認知心理學及神經科學,並與之結合。然而作者明顯地不贊成以神經系統的運作完全解釋所有心靈活動的化約式進路。作者逐漸將讀者導引向他提出的想法:要真正瞭解人的意識與自我如何產生,不能僅在大腦內部去追尋,必須考量大腦、身體與環境彼此間的雙向互動,而這個環境不僅限於物理環境,也包括社會環境。本書各篇的跨文化交流與對話中,則暗示了文化氛圍也可能介入這個腦、身體、環境的互動之中,而形成了身體、心靈、環境與文化生生不息的循環,而這正好是臺大成立不久的腦影像中心揭示的研究方向。
  
  諾赫夫的這一本書,或許還沒有完全解決過去困惑我多年的問題,但是它所提供的哲學知識,幫助我更加釐清問題的樣貌,同時也指引了解決的可能方向與架構,甚至還引發了我一些實驗推論構想。我想閱讀這本書成了我這個暑假最大的收穫。本書清楚的書寫與呈現方式,非常適合有志於探討或正在研究認知科學、神經科學、認知神經科學或神經科學擴及相關學科的學生與老師閱讀。國內的神經科學的研究,極重視新技術的應用而較忽視問題背後的思想淵源。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我們的科學教育中,往往很少談到促成技術進步與思想發展的哲學基礎。很多年前,聽聞一位學者被質疑為何要在生醫大學設立心智哲學研究所時,說了一句話:「大學校園裡只要有一位哲學家在走動,整個學校的層次就很不一樣!」同樣的,當一個認知科學家或神經科學家在進行研究時,能夠把哲學納入思維中,他的研究層次也會有所不同。當然,如果一位心靈哲學家進行思辨時,能夠minding the brain,也一樣會有所不同。相信這本書對上述所有的人都是有益的,我期待它能發揮擺渡者的角色,協助有心人突破知識的限制,使得心靈與大腦兩岸能有連接的管道,讓許多認知神經科學家與心靈哲學家能登上自己陌生的彼岸,印下青鞋第一痕。這本書值得推薦給所有對心腦問題有興趣的學子與研究者。



東/西、古/今、科/哲之間的跨文化對話──莊子與諾赫夫的千里迢迢而旦暮遇之── 賴錫三(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


  我們都有切身經驗,有時深陷人生決擇、認知困境的泥澇,百思不得其解、憂鬱不能解脫,進退唯谷困鎖自我的大腦迴路與心理情結。突然,身體湧動一股渴望藍天白雲、青田綠水的悸動。於是,推開門戶、走出迷宮。身體,引領我走向小琉球的忘情海,仰望今日天空的希臘藍,俯視蘭陽平原的家鄉綠。頓時,靈光乍現,心思清明,煩惱全失,勇氣勃發。大腦好像快速轉過,心齋猶如虛室生白,人生頓悟,認知躍新。這種極為日常,卻也古老的身心境遇之興發經驗,在「人與世界二分」的主流腦神經科學的化約解釋下,不免只是極為主觀的心理感覺,難登客觀科學論證的知識殿堂。但在諾赫夫(Georg Northoff)的「非化約神經科學哲學」、「論域與方法的多元主義」之「心腦科學哲學」、「神經生態性」的整合觀點底下,卻有了更好的理解基礎。它未必純屬主觀覺受,而是大腦機制/心靈詮釋/世界環境的共同協作下,身心與世界不斷協調更新的生命流變之意義事件。換言之,古典哲人所體會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從大自然所興發的「真人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不再只是純粹內在主體性所投射的自我幻像,而是人類心腦和天地萬物「共在於世」的如實交織現象。

  如《莊子》喻示,人類任何解釋系統、話語構築,不免各以一偏來切割渾沌整全,雖各有知見自得,卻也支解了渾沌腦海的深奧、化約了經驗的豐富流變。諾赫夫教授不用主流的身心二元論、大腦神經科學去化約經驗,反而嘗試調整西方的認知哲學、大腦科學的化約論模式,轉從更整全的世界觀去描述人類經驗。於是我們看到他的相互關係、動態歷程的世界觀,和海德格「在世存有」、梅洛龐帝的「獻身於世界而存有」的現象學存有論,甚至和《莊子》氣化流行的關係宇宙論,獲得了溝通對話的兩行舞台、環中園地。因為大腦不是全部、心靈並非獨我,它們皆不離於「肉身世界—世界生態」的交織互滲、雙向迴環的重重關係。原因無它,諾赫夫提出了一個很值得參考的新解釋模型:大腦不是全部,它需和身體/環境共構為不可化約的整體,才能解釋人類經驗現象之多元與創新。大腦成為了必要,但還未充分。它仍得要和心靈、肉身、世界,共同合作才能發揮它的中介創造性。《莊子》妙寓,罔兩與影子,彼此參與、相互界定;而人類的大腦神經預置和外在環境刺激所暫成的配置構作,也只能「其所言者,特未定也」,語言主體回應世界的方式,不能「固而不化」,得須「氣化流行」。

  諾赫夫這種觀點,在西方主流科學看來,不免動搖了以往知識的穩固磐石,卻在鄭凱元等人身上,開啟了跨文化對話契機。不同的文化人經常住在不同的世界屋簷下,各見其見、各釋其釋。如此一來,看見/解釋/經驗,都難脫預設前行的釋模(model)。例如,西方哲學/科學長期以定律和內在性來解釋傾向與儲能,就大大不同於東方哲學以天人不二、內外交織的氣化世界觀所理解的勢變經驗。在東西文明交涉數百年的不對等過程下,東方的氣化世界觀、天人合一論,經常被斥為偽科學、前科學,有必要大規模甚至全幅放棄,以徹底迎向真正的科學真理。然而在諾赫夫的跨文化新解釋典範下,這種東西二元論、優劣論的等級關係,竟有機會重新翻轉教育—西方主流科學未必就那麼純科學,東方哲學也未必就那麼前科學。諾赫夫對腦科學方法論的修正,將重新促成西方「以人克天」的主體性文化,和東方「天人不相克」的關係性文化,重新進行跨文化的「兩行」交流。從諾赫夫和鄭凱元的對話中,已充分顯示他對本體論(天)與認識論(人)「既交涉又張力」的跨文化敏感度。

  這個契機,或許便是鄭凱元/陳思廷嘗試以「儲能勢變(capacity)優先於定律法則(law)」的遠洋艦隊,遠赴加拿大諾赫夫研究室,進行合作對話的關懷所在。臺灣理工背景出身,研究所和博士論文從事分析哲學的凱元,就我個人與其相識相遊的過程,完全嗅不到任何東方情調與懷古意識,但為何近年來,他願以極大的柔軟度和開放性,跨領域出入往來中國哲學、歐陸哲學、英美哲學的社群之間?隨著這本經典作與對話錄的出世,顯示出他已沐浴一場方法論的自我革命、跨文化的兩行洗禮。凱元是《莊子》迷,他雖非專家式治莊,卻能善得莊周心眼,重新省視心靈、自我、語言與社會、文化、自然間的複雜關係,並企圖將其大規模公共化,勇於跨文化接黏的實驗工程。借海風於諾赫夫的微妙善緣,鵬飛穿梭在腦科學與心靈哲學、認知科學與身體哲學、分析哲學與歐陸哲學、萊布尼茲與莊子「之間」。看來,凱元愛做大夢,正如莊周與胡蝶在夢中「無分而分」,他也渴望西方與東方的文化天空,可以「分而無分」地進行一場跨文化遭遇。畢竟,初始的天空不分東西南北,它就是一片渾沌之天、晴朗之天。一旦將文化所形塑的解釋定模給鬆開,那麼這片氣化流行、絪蘊不已的變化世界,將更有機會對人類共同敞開它的天地大美與無窮生機。

  作為西方科哲知識菁英的諾赫夫,早已走在研究頂峰,卻又在高峰頂上發現另有秘密。於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他以既實證又哲思的奇妙神慧,走向跨文化的東西對話。這種跨文化的新哥白尼式革命之路,在我看來,絶非僅是東方天人合一的古老復僻。諾赫夫必須深深走入西方文明內裏,才有可能千里迢迢遇見東方。正如鄭凱元、陳思廷這些臺灣知識分子,也自需有一番深入西方文明精髓的學習之旅後,才有丁點機會重尋東方被遺忘的玄珠。這種弔詭意味什麼?學習沒有簡易之路,可撿便宜。傳統不會理所當然,直接遺傳。一個有意義、要再有說服力的文化傳統,都必須歷經浴火重生的艱難歷程,否則它還是要被遺忘。任何認為天人關係還有它值得對當今文明提供意義活源的哲人學者,實有必要向千里尋覓真知的諾赫夫學習,以更新的時代語言、更開闊的知識胸襟、更柔軟的主體轉化經驗,博雅好學地去開發跨文化資源,使其成為一種世界哲學之普世公產,而非止於亞洲哲學之區域私產。

前言

格奧爾格.諾赫夫
(渥太華大學神經科學教授、精神醫學與哲學國家講座教授)

鄭凱元
(國立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教授、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陳思廷
(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大腦以及我們對它愈來愈多的認識,跟哲學的探討有何關聯?這就是這本書撰寫時的重點。然而,隨著這本書翻譯成中文後,卻引起了另外一個問題:如果我們把大腦放在中國哲學的脈絡裡,會如何處理呢?中文翻譯的目的不僅想要保留英文原版裡對於神經科學與哲學之間跨學科的交流,也想要建立跨文化的溝通。有鑑於此,《留心你的大腦》中文版的每一篇最後,特別邀請臺灣的學者與學生針對該篇內容,從東方哲學的脈絡提供評論。諾赫夫教授則針對每一篇評論,再從西方的觀點提供回應,以促成更多跨文化思想的碰撞與激盪。
  
  這件東西方交融薈萃討論的美事,始於諾赫夫教授與鄭教授之間關於《莊子》中莊周夢蝶與自我關係的討論。隨著討論的進展,兩人逐漸明瞭莊子把人當作本質上位於世界內的一部分之觀點,代表了東方對於人與世界關係的一種基本思維。這一點剛好可以給以化約進路為主宰的當代腦科學,另外一個根本上不同的完美切入角度,因為化約進路的思想基礎是把人當作本質上可和世界隔離的主流西方思維。透過這個全新的反轉角度,諾赫夫教授在他所發展的非化約神經科學哲學裡指陳:化約進路裡的心靈與大腦以及哲學與科學之間的截然二分,而造成人和世界二元劃分的主張,是謬誤的。第一篇的評論與回應就是以此為論據,而指出東方世界的思維其實提供了大腦科學研究一個更好的引導和更深刻的洞見,因此之故,我們從更寬廣的亞洲視角來做回應,也就是在第二篇到第五篇的內容。
  
  過去兩年來在臺灣的陽明大學、清華大學、臺北醫學大學和加拿大的渥太華大學所舉辦的系列工作坊,則讓本書各篇的評論以及作者本人的回應得以成形。鄭教授透過對傾向性質(dispositional property)的檢視,指陳英美哲學主流,乃至於西方一神論的文化傳統,是如何根深蒂固地將傾向性質視為內在性性質(intrinsic property),而使得諾赫夫教授在第二篇所提出來的關係性(relational)和以歷程為此思維基底的大腦觀點,有多麼難以在西方文化脈落下被接受(亦見Northoff, 2016,關於關係性和以歷程為據的大腦觀點篇章)。相較之下,中國思維裡廣泛可見的「勢」這個基本概念,則必然包括了物理、社會與文化的脈絡,這些脈絡是在探討個別物體時不可劃分的一部分。「勢」的思維非常接近將傾向性質視為外在性性質的觀點,這樣的想法加上了氣化流行的世界觀(chi-basedworldview),而成為那些具備中國文化思維背景的讀者,得以迅速無障礙地理解諾赫夫教授對於大腦看法的基礎。
  
  陳教授則在儲能(capacity)的觀念上著墨,想要證明儲能比法則(law)還要根本。數十年來,法則的概念向來是科學和西方科學哲學裡的主流。儲能的觀念並不是以法則為依據,而且在很多方面很接近「勢」的觀念。儲能是神經預置(neuro predisposition)這個核心概念的一個理論根基;神經預置則是諾赫夫教授在本書第三篇所提出來的大腦研究之科學方法學的根本。
  
  過去三年來,有兩位天資聰穎又用功的陽明大學學生,因著紮實的科學和醫學的訓練,以及對於自身文化底蘊的敏銳感知,也參與了這個跨國研究計畫並且受邀撰寫本書第四、五篇的評論。醫學系的江孟庭透過《莊子》裡莊子與惠施的魚樂之辯來處理意識問題,而意識則是本書第四篇的主題。意識使我們不但有取用物理世界的渠道,也使我們有取用別人、甚至其他物種的心靈渠道。江孟庭把這個自古以來讓人深感困惑的意識面向,跟諾赫夫教授研究大腦的新創進路連接。牙醫系的張哲維則想要解開佛教哲學裡的一個深刻矛盾:如何在空(emptiness)裡行慈(compassion)。這個矛盾跟自我本質密切連結,而自我則是第五篇的重點。在佛教哲學核心中的無我是空的一個特殊狀況,張哲維想要在諾赫夫教授的大腦哲學裡,為空無中如何實踐慈悲找到可能的根基。
  
  上述的嘗試與努力最後證明都沒有白費。我們目前持續深入研究,攜手探索東方思想傳統裡關於時間、自我、意識、儲能與勢等等豐富的概念寶藏,挖掘有助於當代腦科學發展的洞見。就我們所見,大腦的研究可能是當代連結東、西方文明的最佳途徑之一。換言之,大腦、自我、意識和仁慈,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都不是。東方哲學和西方哲學各有其不同的方法學框架與釋模,來作為我們在世界的引導和探索依據。這些框架和釋模都是我們以大腦為本、自己發展出來的。我們透過這個初步的跨文化對話,想要證明東方的哲學框架可以提供一個有用的世界模型,可以是我們在探索大腦以及它跟意識與自我等這些西方哲學裡熱烈討論的心靈性特質之密切連接時,一個有用的引導。
  
  本書精確流暢的翻譯是由洪瑞璘所負責。她對於本書翻譯的投入,以及無數次和諾赫夫教授來回透過電子郵件往返溝通確認原文本意,是本書中文版成功的關鍵。臺大出版中心的湯世鑄先生、曾双秀小姐以及整個出版團隊,在本書中文版的出版上,給予極大的支持與協助。此外,藍亭(Tim Lane)教授和秦鵬民教授也提供了寶貴的學術意見和指正。我們在此對於上述所有人,致上誠摯的謝意。


谷川 俊太郎 Tanikawa Shuntaro《春的臨終》《谷川俊太郎诗选》等等

$
0
0
2016.10.19 老曹來,談谷川俊太郎 Tanikawa Shuntaro的一首詩,我很後悔當時沒到internet將它找出來。

這是1965年詩人谷川俊太郎和作曲家武滿徹兩人為反越戰而創作的曲子。
用這首詩和小室等的歌聲向2015告別。希望未來的世界更美好。
〈死去的男人留下了什麼〉 谷川俊太郎/詩 林真美/譯
死去的男人留下了
一個妻子一個孩子
其餘什麼也沒留
連墓碑也沒留
死去的女人留下了
枯萎的花和一個孩子
其餘什麼也沒留
連一件衣服也沒留
死去的孩子留下了
彎曲的腿和乾涸的淚
其餘什麼也沒留
連回憶也沒留
死去的士兵留下了
不能用的槍和扭曲的地球
其餘什麼也沒留
連一點和平也沒留
死去的他們留下了
活下來的我活下來的你
其餘誰也沒留
其餘誰也沒留
死去的歷史留下了
閃亮的今天和接下來的明天
其餘什麼也沒留
其餘什麼也沒留



名詩く活著>一直為人傳誦。這首詩是為日本大地震受難災民而寫,他歌詠生命存在的價值,發現「當下活著」是如何的可貴與美好,他呼喚不幸的災民們要面對無常,要堅持自身生存的勇氣。く活著>分五小節,連題目共四十行,現在不分行以分號斜線連綴如下﹕
く活著> 谷川俊太郎(日)

「 活著/是活在當下/是喉舌的乾渴/是枝椏間日光燦爛/是倏忽想起某段旋律/是打了噴嚏/是牽起妳的手

活著/是活在當下/百折裙/天文館/約翰‧史屈勞斯/畢卡索/阿爾卑斯 山脈/邂逅所有美好的事物/以及/要小心隱蔽的惡

活著/是活在當下/是可以哭/是可以笑/是可以怒/是自由

活著/是活在當下/是現在遠方的狗吠/是現在地球的動/是現在他方出生的嬰啼/是現在他方有士兵負傷/是現在秋千擺蕩/是現在時間流逝

活著/是活在當下/是鳥兒在振翅/是海浪在呼嘯/是蝸牛在爬行/是人與人在相愛/是妳手掌的溫度/那就是生命」(許偉泰改譯




2014-10-22
提問◎孫梓評 譯◎林聖岳
日本詩人谷川俊太郎(Tanikawa Shuntaro ,1931-)自二十一歲出版首部詩集《二十億光年的孤獨》後,以其豐沛創作力,出版七十餘部詩集,更跨足電影電視劇本、隨筆、翻譯、童書等領域。谷川將於近日訪台,本刊先以電郵提問,期能略窺詩人心的祕境。
  • 日本詩人谷川俊太郎。 (©深堀瑞穂)
    日本詩人谷川俊太郎。 (©深堀瑞穂)

Q:一提起台灣,您首先想到的是什麼?

A:會想到小時候讀的《台灣童話集》,已經不記得內容了,但因為與日本的童話給人的感受不同,當時讀得頗為興味盎然。

Q:您創作超過一甲子,遍及各類型創作,對您來說,最偏愛的仍是詩嗎?獨有些什麼,是唯有詩可以表達,其他文類不能的嗎?您曾表示:「我從來沒有相信過詩歌,我更相信生活。」什麼樣的生活是值得我們相信的?

A:與其說我偏愛詩,不如說最適合自己的創作形式就是詩歌。雖然曾經嘗試寫過長篇且具有故事性的小說,卻沒有辦法激起我書寫的熱情。不管是什麼樣的生活,若不相信自己每天朝夕度過的這個現實環境,我不僅無法生存下去,也沒有辦法寫出任何東西來了吧。

Q:您的兩首著名歌詞作品〈原子小金剛〉、〈世界的約定〉都是先有曲再填詞,感覺您很能在「限制」中有所發揮,而事實上,您的詩作也常以重複語句製造出歌一般的音樂性,對您來說,「音樂性」是詩歌最重要的事嗎?若否,那麼詩歌中您最看重的部分是什麼?

A:藉由語言的音韻所組成的詩,其音樂性固然非常重要,然而語言本身的意義及音韻組合後所產生的能量,能夠引導我們進入與日常現實截然不同的次元,我認為這個能量才是最重要的。

Q:近年,您除了跟iPhone合作名為「谷川」的app,可以在手機遊戲上垂釣詩句,還有可寄出詩句的「詩信」(poemail)等,都擴充了詩的可能性,對您來說,這其中所蘊含的「遊戲性」,是使民眾親近詩的方式(或說策略)之一?您也親自參與那些詩句的選擇嗎?

A:某種層面來看,詩本質上就是在玩弄精巧的語言。我從年輕時開始,就認為拓展詩的讀者群是重要的,所以才會毫不猶豫使用新的技術。關於詩的選擇,我一部分與工作人員討論後決定,一部分則全權交給工作人員。

Q:在日本,您感覺詩歌在社會上一般民眾的接受程度如何?做為一名備受熱愛的「國民詩人」,您曾感受過創作者的寂寞嗎?對您來說,創作最大的艱難和愉悅是什麼?

A:雖然概括來說都是詩,詩歌也是有很多種類的。有大出版社出版、銷售百萬本的詩集,也有自費出版百本的詩集。像短歌、俳句這樣傳統的詩的形式,現在也還是大受歡迎。至於所謂的現代詩,則有特定的讀者群會閱讀,為此出版了數種專門的詩雜誌。身為詩的創作人,並不會感覺到寂寞,也不會有感到艱困的時候。而會覺得愉悅的,就是在書寫詩的過程,以及寫出自己滿意的詩的時候。

Q:您曾表示:「因為風景,因為自然的某種狀態而喚起的感動,是創作詩歌最重要的核心。」但您居於繁華的東京,甚至能使用Mac寫詩(而非用筆),對您來說,文明和自然是相互衝突的嗎?身處世界上最發達的文明之中,您如何保持心的柔軟不受物質或人際關係的干擾,而能持續關注自然、感受情感?

A:文明是從自然中誕生,且一邊利用自然進化而成的。當文明對待自然變得傲慢的時候,自然就與文明對立起來。不僅是人類,或者是個體的現實生活,甚至是我們的內心層面,要在自然與文明兩方取得平衡生存下去,都變得愈來愈困難了。

Q:您也不斷有跨界合作,今年就與松本大洋合作繪本,接下來又與川島小鳥合作攝影詩集,對您來說,一直以來,身邊不乏秀異的創作知己,曾有誰給過您深刻的影響嗎?

A:就算我自己沒有意識到,但我想是有受到一起工作的朋友們有形或無形的影響。影響愈深,就愈進到我的潛意識底下了吧,因此要去注意到它,就變得困難了。

Q:您曾表示,這一生最看重的是「愛」,並認為愛是一種需要鍛鍊的能力,這個關鍵字,也常出現在您的作品裡。太宰治曾說:「所謂的愛,我也不知道是什麼。」那麼,對您來說,愛是什麼?「詩」與「愛」之間的臍帶,又是什麼?

A:我認為愛是「喜歡」的進化與深化,這是種對於對方的感情,同時也是凌駕其上的感動。因為它是從每天具體的生活中生成的,我不喜歡將它想得過於抽象。詩是從對自然及人類的愛中所誕生的產物,但有時,這份愛也會變得矛盾難解。●
■谷川俊太郎將參與台北詩歌節三場活動,時間分別為10月26日19時「天空之歌——詩人谷川俊太郎紀錄片放映」、20時「我歌唱的理由——谷川俊太郎映後對話」,10月27日19時半「詩的萬有引力——谷川俊太郎詩人對話」,地點皆在台北書院(台北市延平南路九十八號三樓),谷川俊太郎中譯詩作可下載:poetry.culture.gov.tw/htm/index.php。



《春的臨終》和《谷川俊太郎詩選》都是田原翻譯的。
有的篇章可說走精甚多,譬如說,《莎士比亞之後》,載《谷川俊太郎詩選》頁238-40。
原詩有6處引莎士比亞處,譯的行數卻少掉數行。

She should have died hereafter; There would have been a time for such a word. —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 Creeps in this petty pace from day to day, To the last syllable of recorded time; And all our yesterdays have lighted fools The way to dusty death. Out, out, brief candle! 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 Macbeth (Act 5, Scene 5, lines 17-28)

作者所謂《馬庫貝斯》引了3處:"不知何故(sic)大聲叫嚷(sic)
                                                            卻沒有任何意義。


--------
 谷川俊太郎在中國版的《谷川俊太郎詩選》的序言說: 漢詩奇妙。他詩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 (作者認為是日本文化的精華)都失蹤了。
"與其說詩是需要理解的東西,莫如說它是需要品位的東西。而美味的詩,才使上乘。" (前一句的翻譯冗長......)

 《春的臨終》是日漢對照......

香港某基金會支持每年邀請2詩人到香港約2週
並各出版其原文-漢文對照的詩選


《春的臨終》,谷川俊太郎詩選,田原譯,精裝,開本12.5 cm x 22.3 cm,瘦瘦長長的,
十分可愛,196頁,香港牛津大學2010年初版。


2007年12月24日星期一


Shuntaro Tanikawa 雜記

Shuntaro Tanikawa 雜記(網路資料剪貼)

參閱谷川俊太郎さん。(Wiki日文)可以了解這"大詩人"作品之廣博......

Tanikawa Shuntaro ( 谷川俊太郎Tanikawa Shuntarō , Tanikawa Shuntaro ? ) is a Japanese poet and translator. He has written many books of poetry in addition to translating Charles Schulz's Peanuts and the Mother Goose rhymes into Japanese.
This is a Japanese name ; the family name is Tanikawa .

谷川俊太郎(たにかわしゅんたろう、男性、1931年12月15日 - )は、詩人翻訳家絵本作家腳本家哲學者法政大學學長の谷川徹三を父として東京都に生まれ育つ。東京都立豊多摩高等學校卒。



"日本最知名的詩人谷川俊太郎,生於1931年,擅長創作關於生活、生命的體悟,使用精煉的語言創作,後期的作品充滿禪意,創造獨特東方詩人的意境。


谷川俊太郎詩選



作者: 谷川俊太郎
譯者: 田原
副標題: 20世紀世界詩歌譯叢
ISBN: 9787543452350 [十位: 7543452359]
頁數: 312
定價: 15.6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裝幀: 平裝(無盤)
出版年: 2004-1-1

簡介· · · · · ·

谷川俊太郎(Shuntaro Tanikawa,1931-)是日本當代著名詩人、劇作家、翻譯家。畢業於東京都立豐多摩高校。父親谷川徹三是日本當代著名哲學家和文藝理論家。十七歲(1952年6年)出版了處女詩集《三十億光年的孤獨》,之後相繼出版了《62首十四行詩》等七十餘部詩集。
   "生命"、"生活"和"人性"是谷川俊太郎抒寫的主題。他的詩作,語言簡煉、乾淨、純粹,尤其是近年的禪意與空靈,透出一種感性的東方智慧。在戰後崛起的日本當代詩人當中獨樹一幟,被譽為日本現代詩歌旗手。這本詩集除了從谷川俊太郎出版的數十部詩集中選譯了部分作品外。還完整地翻譯了谷川俊太郎的兩部詩集,一部是《定義》另一部是《minimal》。



譯詩庫:谷川俊太郎詩選 -簡體字



《後悔》

當時這樣就好了
只因有這種無用的假定
雖然想用語言銷毀過去
但眼前了無人蹤的海灘
閉上眼睛也不會消失
即使後悔的很出色
或把過去作為痛苦的教訓夢想未來
也是對你那天不可替代的
易碎的天真的背叛
反覆湧來的波浪告訴我們
真正的重複一次也不會發生
如果像動物一樣沒有語言
可以天真地叫喊著忍耐
此刻寂寞的蔓延"


Text by Shuntaro Tanikawa. 幼年連禱YONEN RENTOH,


In his book of poems, "Nijyu-oku Konen no Kodoku" (The loneliness of 2 billion light years 《二十億光年的孤獨》), Shuntaro Tanikawa wrote: "On a small sphere/ Humans sleep and wake and work/ Sometimes longing for companions from Mars." The poem later continues: "Universal gravity is a force created by lonely souls pulling at each other."


"Morning Relay" by Shuntaro Tanikawa

December 16 [Sun], 2007, 0:57

While a young man in Kamchatka
Dreams of a giraffe

A young girl in M​​exico
Waits for the bus in the morning haze

While a little girl in New York
Rolls over in her bed with a smile

A little boy in Rome
Winks at the morning sun that colors the column
capital

On this Earth
Always, somewhere, morning is starting

We are relaying morning

From longitude to longitude
Taking turns protecting Earth, as it were

Prick up your ears awhile before you go to sleep
And, somewhere, far away, you'll hear an alarm clock
ringing

It's proof that someone has firmly caught
The morning you've passed on




この詩は、谷川俊太郎さんの『朝のリレー』の英訳です。
以前にNESCAFEのCMに使われていましたので、ご存知の方も多いのではないでしょうか。
私、この詩、かなり好きです。谷川俊太郎(Shuntaro Tanikawa)詩選


谷川俊太郎(1931- )。出版有《二十億光年的孤獨》、《62首十四行詩》、《關於愛》、《谷川俊太郎詩集》、《旅》、《定義》、《俯首青年》、《凝望天空的藍》、《憂鬱順流而下》、《天天的地圖》、《不諳世故》等60餘部詩集,以及理論專著《以語言為中心》、隨筆集《在詩和世界之間》、散文集《愛的思考》、《散文》和電視、電影劇本等60餘部,並有譯著童話集《英國古代童謠集》和詩集、傳記、小說等近百部出版。

七個四月小鳥在天空消失的日子我歌唱的理由第四十九首鳥春的臨終懇求樹·誘惑者不被任何人催促驟雨來臨之前海的比喻石牆

七個四月


四月我上學去了
四月開著什麼花我不知道
四月我上學去了
穿著短短的褲裙

四月我被送出去當女傭了
四月開著什麼花我不知道
四月我被送出去當女傭了
裝著守護袋在包裹裡

四月有人向我求了婚
四月開著什麼花我不知道
四月有人向我求了婚
酥癢地令我笑了起來

四月我成了母親
四月開著什麼花我不知道
四月我成了母親
孩子長得很標致

四月我成了寡婦
四月開著什麼花我不知道
四月我成了寡婦
顏面有著三十二根的皺紋

四月我有了六個孫子
四月開著什麼花我不知道
四月我有了六個孫子
還增添了六隻小狗

四月我終於死去了
四月開著什麼花我不知道
不知道開著什麼花
四月我終於死去了
站在佛陀的身邊往下看
下界正盛開著櫻花

田原譯

小鳥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野獸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靜無語,屏住呼吸
野獸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還在繼續鋪路

魚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大海洶湧的波濤是枉然的呻吟
魚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還在繼續修建港口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大街變得更加熱鬧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還在建造公園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變得十分相似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還在繼續相信未來

小鳥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靜靜地湧淌淚水
小鳥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還在無知地繼續歌唱

田原譯

我歌唱的理由


我歌唱
是因為一隻小貓崽
被雨澆透後死去
一隻小貓崽

我歌唱
是因為一棵山毛櫸
根糜爛掉枯死
一棵山毛櫸

我歌唱
是因為一個孩子
瞠目結舌,顫驚呆立
一個孩子

我歌唱
是因為一個單身漢
蹲下來背過身子往別出看
一個單身漢

我歌唱
是因為一滴淚
滿腹委屈和焦躁不安
一滴清淚

田原譯

第四十九首


有誰知道呢
在愛情中死亡的我
寧可那麼溫柔地培育慾望
為了再掠奪世界的愛

盯著人時
生命的姿態讓我回歸世界
但是,年輕的樹木和人的形象
有時在我心中變成同樣的東西

不曾為心命名過
閉口不言宣告著我的所知
莫大的沉默,攫取

可那個時刻我也在沉默
然後我也如同樹
掠奪世界的愛

田原譯




鳥無法給天空命名
鳥只能在天空飛翔
鳥無法給蟲子命名
鳥只能成對地活下去

鳥諳熟歌聲
鳥覺察不到世界的存在
突然的槍聲
小小的鉛彈使鳥和世界分離也使鳥和人類聯結在一起
因此人類的的彌天大謊在鳥兒中變得素樸真實

人類在一瞬間篤信著鳥
但是那時人類卻不相信天空
為此人類不知道鳥,天空和自己聯結在一起的謊言
人類總是留下無知
歸根結底為了天空鳥在死亡之中
終於知道和發覺了謊言的真實

鳥無法給活著命名
鳥只能飛上飛下
鳥無法為死亡命名
鳥只能變得無法動彈
天空只能永恆地變得寬了

田原譯

春的臨終


我把活著喜歡過了
先睡覺吧,小鳥們
我把活著喜歡過了

因為遠處有呼喚我的東西
我把悲傷喜歡過了
可以睡覺了喲孩子們
我把悲傷喜歡過了

我把笑喜歡過了
像穿破的鞋子
我把等待也喜歡過了
像過去的偶人

打開窗然後一句話
讓我聆聽是誰在大喊
是的
因為我把惱怒喜歡過了

睡吧小鳥們
我把活著喜歡過了
早晨,我把洗臉也喜歡過了

田原譯

懇求


把我翻過來
耕播我內心的田地
乾涸我內心的井

把我翻過來
浣洗我的內心
也許會發現美麗的珍珠

把我翻過來
我的內心是海
是夜
是遙遠的征途
還是透明的塑膠袋呢

把我翻過來
我心靈的深處有什麼正在發育
是仙人掌熟透的荒野嗎
是還未滿月的小小的獨角獸嗎
是未被製成小提琴的櫪木嗎

把我翻過來
讓風吹拂我的內心
讓我的夢想感冒

把我翻過來
讓我的觀念風化我

翻過來
將我的皮膚掩藏起來
我的額頭凍傷
我的眼睛因羞恥而充血
我的雙唇厭倦了接吻

翻過來
讓我的內心膜拜太陽
讓我的胃和消化系統攤在草坪上
讓紫血色的陰暗蒸發
把藍天填入我的肺臟
任黑色的種馬踏爛成泥
將我的心臟和腦髓用白木筷子
餵給我的戀人吃

翻過來
把我內心的語言
吐出來快
讓我內心的管弦樂四重奏
鳴響
讓我內心的老鳥們
去飛翔
把我內心的愛
在黑暗的賭場賭掉吧

翻過來把我翻過來
我將內心的假珍珠送給你
翻過來把我翻過來
不要去觸摸我內心的沉默
讓我走
走出我之外
向著那樹陰
向著那女人身之上
向著那沙丘

田原譯

樹·誘惑者


樹沒有誰去顧及它更多
指著天空讓枝葉繁茂
讓花開和果實落下
每年增添著年輪
到人死後還長生不老
在遙遠的未來彷彿變成白骨
因為它是毫無道理枯萎下去的東西
樹決不疏忽大意
它的根在地下緊緊攫取著
我們的靈魂不鬆開 '
它的嫩葉將閃爍的陽光千百次地拍碎
讓戀人們陶醉
它的枝幹庸俗不堪,面​​無表情
佯裝不知一切暴君的歷史
因此,它的樹陰不定在哪個年代
會讓羈旅者夢見天堂樹以它的綠色
讓我們的目光去彼岸邀遊
那龐大舒展開的枝幹
使我們懷抱動盪不安的未來
樹以它葉片的沙沙絮語
向我們的耳鼓裡竊竊訴說永恆的貼心話

因為樹是誰都不反抗的誘惑者
我們不得不畏懼它
因為樹遠比人類更接近神
所以我們不得不向它祈禱

田原譯

不被任何人催促*


我不想被任何人催促著死去
微風從窗口送來草木的芳香
大氣裹挾著平凡日子的聲響
如果可能我想死在這樣的地方
即使鼻子已經無法嗅出那芳香
即使耳朵聽到的只是人們在身旁的嘆息

我不想被任何人催促著死去
想讓心臟像我鍾愛的音樂一樣舒緩下來
像宴席散後的假寐一般徐徐進入夜晚
或許因為大腦停止思考之後
超越思考的事情還停留在我的肉體

這並非因為我吝惜自己
也並非因為我感覺不到.
被死亡冰冷的指爪扼住手腕的人們
那種肝腸寸斷的不安和掙扎
我只是想讓身心合一,遵從命運
仿效野生生物的教誨,孑然一身

因為我不想被任何人催促著死去
所以我不想被任何人催促著死去
我想以一個完整的生命死去
我相信有限的生命,我憐愛有限的生命
現在是,臨終時也是

我不想被任何人催促著死去
不管等在門外的人將我帶往何處
都不會是在這塊土地上了吧
我想悄悄留在活著的人們中間
作為眼見不著,手觸不到的存在

① 此詩為1994年10月8日"思考腦死及臟器移植"研討會而作。

田原譯

驟雨來臨之前


在椅子上舒展身體狗一樣嗅著夏日的空氣
剛才讓我那般心醉的洋琴的音色
彷彿變成一種粗俗的誘惑
這都怪著寂靜

寂靜從無數微弱生命交響的地方傳來
虻的振翅遠處潺潺的水聲輕搖草葉的風……

任我們再怎樣豎起耳朵也無法聽到沉默
可寂靜即便不想听也會穿過囹圄我們的濃密大氣
傳進耳鼓
沉默屬於宇宙無限的稀薄
寂靜則植根於這個地球

可我聽清了嗎?
女人坐在這把椅子上責備我的時候
她尖刻語言的利刺連接著地下糾纏不清的毛根
聲音中潛伏著的寂靜拒絕消失到死的沉默中去

閃電從遠方的雲端向地面疾馳
不久雷鳴就拖起遲緩冗長的尾巴
人類出現在世界以前就響起的聲音
我們現在還聽得到

田原譯

海的比喻


不是人看海
不是人聽海
而是海聽人

用無數潛伏水底的貝殼的耳朵
沿一條水脈人啟程
向著永不消失的地平線

任狂躁的風暴和平靜的水浪擺佈
一副碗筷幾​​口鍋
洶湧澎湃充盈欲滴的感情

將女人和男人連結
然而還有比這更深更強的東西連結著兩葉
那就是完整的大海

它無倦地重複卻依然美麗
不是人在歌唱海
而是海在歌唱
和祝福著人

田原譯

石牆


石牆從枯樹的根部開始延伸
女人將凍傷的手藏進圍裙
眺望微微起伏的土丘對面
嫉妒在男人溺死以後也未曾散盡

石牆從枯樹的根部開始延伸
沒有項圈的狗涉水渡河
遠處一縷青煙升向天邊
商販站著撒尿尿了很長時間

石牆從枯樹的根部開始延伸
沒人記得它是何時壘砌的
人在夢裡被殺戮了數次
卻不見血的顏色出現

石牆從枯樹的根部開始延伸
向蕁麻叢中坍塌
鱗片閃著金褐色光澤的小蛇
正扭動腰身蛻皮

石牆從枯樹的根部開始延伸
老人大聲地自言自語
看似重複的一切
都已經無可挽回

石牆從枯樹的根部開始延伸
照片上有個幼兒
用顰蹙的哭相
凝視自己尚無法看見的墳塋

石牆從枯樹的根部開始延伸
青年突然想起那個細節
甜津津的香味飄進窗戶
他慢慢挨近熟睡的女眷

石牆從枯樹的根部開始延伸
負傷的士兵在喘息
不知道是他背叛了誰還是誰背叛了他
只是朝太陽落山的方向逃竄

石牆從枯樹的根部開始延伸
身著黑色喪服的列隊蜿蜒不絕
喪禮的樣式
將其源頭混進上古的黑暗

石牆從枯樹的根部開始延伸
青白色的乳房裸露出來
透明的乳汁從乳頭滴落
幾近叫喊的搖籃曲被笑聲打斷

石牆從枯樹的根部開始延伸
蝸牛在上面留下銀色的軌跡
午後饒舌被關在厚厚的書裡
什麼也呼不出什麼也喚不起

石牆從枯樹的根部開始延伸
少女一心想著復仇
握緊青草的手掌微微出汗
微風無聲地觸動著她的披髮

石牆從枯樹的根部開始延伸
侏儒小跑著追逐蝴蝶
盯著這樣屏幕的構圖
導演憶起少年的臀部

石牆從枯樹的根部開始延伸
鷹鷲在高空盤旋
傾斜的路標上字跡一天天淡去
卻還在指示著通往大海的道路

石牆從枯樹的根部開始延伸
男人粗暴地將不安分的左手伸進
倚牆而立女人的裙裾
右手的指間還夾著點燃的香煙

石牆從枯樹的根部開始延伸
下面有一隻死掉的野兔
彷彿被供奉在祭壇
它想活著卻又在此嚥氣魂散

石牆從枯樹的根部開始延伸
長滿青苔的石間潛伏著蜘蛛
那番情景無人入眼
土丘上人們的舞蹈則可以望見

石牆從枯樹的根部開始延伸


田原譯

靈石島製作


--

Inside Mark Twain’s haunted Connecticut mansion

Sketches from Formosa 福爾摩沙素描:甘為霖牧師台灣筆記

$
0
0

福爾摩沙素描:甘為霖牧師台灣筆記, 台北:前衛,2006


See results about

《刺蝟的優雅》 The Elegance of the Hedgehog By Muriel Barbery

$
0
0
忘掉何時買這本書。整理詩集書架時找到。靜下心一小時,讀簡介、末四章 (全書約24章),很有意思,就到網路找這些資料備忘,包括電影的預告片。好像沒漢譯本,有點奇怪。

Muriel Barbery

The Elegance of the Hedgehog

2008, pp. 336, Paperback 
ISBN: 9781933372600
Translated by Alison Anderson


SAMPLE CHAPTER
READING GROUP GUIDE



The book

"Renée Michel is the dumpy, nondescript, 54-year-old concierge of a small and exclusive Paris apartment building....
"Paloma Josse also lives in the building. Acutely intelligent, introspective and philosophical, this 12-year-old views the world as absurd and records her observations about it in her journal...
"These two characters provide the double narrative of The Elegance of the Hedgehog, and you will  this is going to sound corny  fall in love with both...
"Tender and satirical in its overall tone, yet most absorbing because of its reflections on the nature of beauty and art,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death.... The intelligent Muriel Barbery has served readers well by giving us the gently satirical, exceptionally winning and inevitably bittersweet Elegance of the Hedgehog."—Michael Dirda,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author

Muriel Barbery
Muriel Barbery is the author of 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The Elegance of the Hedgehog (Europa, 2008), Gourmet Rhapsody (Europa, 2009), and The Life of Elves (Europa, 2016). She has lived in Kyoto, Amsterdam, and Paris, and now lives in the French countryside.

Reviews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The Elegance of the Hedgehog (FrenchL'Élégance du hérisson) is a novel by the Frenchnovelist and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Muriel Barbery. The book follows events in the life of a concierge, Renée Michel, whose deliberately concealed intelligence is uncovered by an unstable but intellectually precocious girl named Paloma Josse. Paloma is the daughter of an upper-class family living in the upscale Parisian apartment building where Renée works.
Featuring a number of erudite characters, The Elegance of the Hedgehog is full of allusions to literary works, music, films, and paintings. It incorporates themes relating to philosophy, class consciousness, and personal conflict. The events and ideas of the novel are presented through the thoughts and reactions, interleaved throughout the novel, of two narrators, Renée and Paloma. The changes of narrator are marked by switches of typeface. In the case of Paloma, the narration takes the form of her written journal entries and other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Renée's story is also told in the first person but more novelistically and in the present tense.
First released in August 2006 by Gallimard, the novel became a publishing success in France the following year, selling over two million copies. I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more than forty languages, and published in numerous countries outside France, including the United Kingdom (Gallic Books, Lond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Europa Editions, New York), and has attracted critical praise.

The Elegance of the Hedgehog
Simple book cover.
第一版封面
作者妙莉葉·芭貝里
原名L'élégance du hérisson
譯者Alison Anderson
出版地法國
語言法語
類型小說
出版商Éditions Gallimard
出版日期2006年8月
媒介印刷(精裝平裝)
頁數359 pp
ISBN2070780937
OCLC71336412
LC分類法PQ2662.A6523 E44 2006
電影海報
刺蝟的優雅》(法語:L'élégance du hérisson),是由法國小說家哲學教授妙莉葉·芭貝里撰寫的小說。該書講述了一位看門人蕾妮·米歇爾(Renée Michel)的生活故事,寓意為在陌生的城市裡,每個人都不自覺地偽裝,卻同樣渴望被了解。
2008年,法國編劇導演蒙娜·阿夏雪(Mona Achache) 將其改編並拍攝為電影作品《刺蝟》,於次年公開上映。

同名電影[編輯]

故事簡介[編輯]

11歲的芭洛瑪父母很有錢,他們住在巴黎的高級公寓裡。但是芭洛瑪認為自己就是困在金魚缸裡的魚。就像那些大人,在同一個玻璃缸裡,過完他們看似光采的一生。因此她決定在12歲生日那天結束生命(靠不停吃母親的藥)。她拿起DV拍下身邊的人,以證明大人世界的荒謬,足夠合理成為她要離開這世界的理由。
中年女門房荷妮又矮又胖,外表普通裝扮樸素,在上流社會的孔雀世界裡,她像隻冷漠的刺蝟。陪她過日子的,只有一隻胖懶貓。長久以來,她並不引人注目和關心,甚至公寓裡的住戶。不過,芭洛瑪覺得荷妮是公寓裡活的最有意義的人,她簡直崇拜荷妮甚至有想做門房的念頭。
公寓來了位日本新住客—謎樣的小津先生。他的到來,改變了荷妮的生活狀態,而DV鏡頭下的荷妮顯得柔軟優雅。似乎那樣的荷妮彷彿是一直存在著,如今被溫柔地喚醒…
不過荷妮的優雅日子並沒有過的很長久,有一天她在公寓門前被車撞上而離去。她的死讓巴洛瑪很悲傷,她第一次感受到死亡帶來的悲傷,這讓芭洛瑪認識到自己的自殺計劃是愚蠢的: 原來死亡並不只是平常的事。

情節分析[編輯]

巴洛瑪自殺的想法實際是對母親及其家人生存意義的嘲諷:「這樣的活著毫無意義,不如死了算了。」玻璃魚缸實際代表的不是生活空間的局限,而是人心靈的局限,金魚被她毒死放進馬桶衝掉卻在荷妮的馬桶里復活,是巴洛瑪內心的真實情感體驗。荷妮,一個外表粗魯的看門人,卻有著一間堆滿藏書和影碟的密室,是荷妮讓她看到了生命的意義——無關身份和地位,而是內心的豐滿和生動才使生命有了溫度,也才會有愛與被愛的能力。荷妮的死更加深了巴洛瑪對生命的感受,改變了她對死亡所持的觀點,是荷妮讓救了她。法國電影,總是充滿優雅、智慧、幽默,哪怕是一部反映底層人的悲劇,也充滿了浪漫的色彩,苛刻的諷刺通過幽默輕巧的方式優雅的划過......這正是法國文化的迷人之處。

The Architecture of Memory: Los Angeles / City of Crystal: Excavating the Future of Los Angeles, 1990/2006

$
0
0



Report Finds a Los Angeles in Decline

By ADAM NAGOURNEY

A commission presented a scathing verdict on the civic health of the city, saying it was falling behind other major cities across the globe.

Hardship Makes a New Home in the Suburbs

By JENNIFER MEDINA

The suburbs east of Los Angeles were once a magnet for restless newcomers with big aspirations, but jobs never really followed. Today, poverty is growing faster in suburban areas than in cities or rural areas.

QUOTATION OF THE DAY

"It's a shame and embarrassing that in a city of 4 million people we are down to one woman."
NURY MARTINEZ, the only woman in elected office in the city of Los Angeles.






Mike Davis《水晶之城:窺探洛杉磯的未來》City of Crystal: Excavating the Future of Los Angels,1990.林鶴譯,上海人民,2010
Google Books2006年新版City of Quartz: Excavating the Future in Los Angeles (New Edition)
The Exiles 一節實在很精彩的批評那些歐陸學者的窄試

 Los Angeles, for all its fleshpots and enchantments, was experienced as a cultural antithesis to nostalgic memories of Pre-facist Berlin or Vienna.



迈克•戴维斯(Mike Davis),1946年生,美国社会评论家、城市理论家、历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创意写作系教授。

译者 林鹤,1967年生,1985年就读清华大学建筑系,1993年获建筑历史与理论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2年因病去职,著有《西方20世纪别墅二十讲》(三联书店2007年版),并有译作多部。

目录 · · · · · ·

致谢
前言 根据昔日的前景所做的展望 The View from Future Past
第一章 是阳光璀璨还是黑色笼罩?Sunshine or Noir?
第二章 权势脉络 Power Lines
第三章 本乡原产的革命Homegrown Revolution
第四章 洛杉矶要塞Fortress L.A.
第五章 “锤子”与“岩石” The Hammer and the Rock
第六章 全新的告解 New Confessions
第七章 堆放梦想碎片的垃圾场 Junkyard of Dreams
附录 报刊杂志译名对照
索引




City of Quartz: Excavating the Future in Los Angeles (New Edition) - Page 48 - Google Books Result

books.google.com.tw/books?isbn=1844675688
Mike Davis - 2006 - Political Science
70 In Los Angeles where Adorno and Horkheimer accumulated their 'data', the ... to become its own myth: Los Angeles as the crystal ball of capitalism's future.





City of Quartz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City of Quartz:
Excavating the Future in Los Angeles
City of Quartz.jpg
CountryUnited States
LanguageEnglish
Subject(s)History
Genre(s)Non-fiction
Publication date1990
City of Quartz: Excavating the Future in Los Angeles is a 1990 book by Mike Davis examining how contemporary Los Angeles has been shaped by different powerful forces in its history. The book opens with Davis visiting the ruins of the socialist community of Llano, organized in 1914 in what is now the Antelope Valley north of Los Angeles. The community moved in 1918, leaving behind the "ghost" of an alternative future for LA.
Davis then explores intellectuals' competing ideas of Los Angeles, from the "sunshine" promoted by real estate boosters early in the 20th century, to the "debunkers," the muckraking journalists of the early century, to the "noir" writers of the 1930s and the exiles fleeing from fascism in Europe, and finally the "sorcerers," the scientists at Caltech.
The rest of the book explores how different groups wielded power in different ways: the downtown Protestant elite, led by the Chandler family of the Los Angeles Times, and the new elite of the Jewish westside; the surprisingly powerful homeowner groups, the Los Angeles Police Department, and the Catholic Church. The book concludes at what Davis calls the "junkyard of dreams," the former steel town of Fontana, east of LA, a victim of de-industrialization and decay.
The 2nd edition of the book, published in 2006, contains a new preface detailing changes in Los Angeles since the work was written in the late 1980s.

Critical reception

The Los Angeles Times architecture critic, Christopher Hawthorne, criticized "City of Quartz" for its "dark generalization and knee-jerk far-leftism," but concluded that the book "is without question the most significant book on Los Angeles urbanism to appear since Reyner Banham's "Los Angeles: The Architecture of Four Ecologies" was published in 1971." He ranked it "one of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treatments of that subject ever written, joining "Four Ecologies" and Carey McWilliams' 1946 book "Southern California: An Island on the Land."[1]
In the Boston Review, Mark Haefele called the book "a black hole of Southland noir," but also wrote, "What's brilliant about Davis's book is his perception of Los Angeles as incarceration, its new prisons a major industry. . . . He's right that a broad landscape of the city is turning itself into Postmodern Piranesi. And to young black males in particular, the city has become a prisoner factory."[2]
The San Francisco Examiner concluded that “Few books shed as much light on their subjects as this opinionated and original excavation of Los Angeles from the mythical debris of its past and future”, and Peter Ackroyd, writing in The Times of London, called the book “A history as fascinating as it is instructive.”[3]

Reviews

  • Blanchard, Marc. Cultural Anthropology, Vol. 7, No. 4 (November, 1992).
  • Decker, Jeffrey Louis. American Quarterly, Vol. 44, No. 1 (March, 1992)
  • Erie. Steven P.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107., No. 1 (Spring, 1992).
  • Ford, Richard T. Transition, No. 57 (1992).
  • Horton, John. Contemporary Sociology, Vol. 20, No. 6 (November, 1991).
  • Kirkham, Pat. Journal of Design History, Vol. 5., No. 2 (1992).
  • Knox, Paul.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Vol. 83, No. 1 (March 1993).
  • Williams, Rosalind.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Vol. 79, No. 4 (March, 1993).

References



Lewis Carroll: The Man and his Circle by Edward Wakeling: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創造者:劉易斯·卡羅爾傳

$
0
0

王勵群
續談愛麗絲。
鑽研 Lewis Carroll 甚深的美國著名數學家 Martin Gardner,在 The Annotated Alice 一書中提到 Carroll 喜歡和小女孩們玩在一起,並不是有甚麼不良企圖,反而是因為她們讓他在感情上有安全感,許多認識他的女孩都證實了這一點。可是 Carroll 曾在愛麗絲婚後,寄給她的信中說到她和他的其他小朋友都很不一樣。所以顯然他對她特別有感情。
但是被小愛麗絲「電」到過的年輕男子,並不只 Carroll 一人。當年愛麗絲家中還有一位常客,就是牛津的藝術教授 John Ruskin (1819-1900),他偶而也教她們姊妹畫畫。Ruskin 後來成了極富盛名的美學大師和炙手可熱的藝評家,也是前拉菲爾畫派的精神領袖和 William Morris 的導師。在他的回憶錄《過往》(Praeterita) 中,紀錄了一段和愛麗絲之間的趣事:
有一天 Ruskin 對愛麗絲說好久沒見到她們姐妹了,愛麗絲就告訴他說當天晚上她爸媽有人請吃飯不在家,他可以去喝茶,她和妹妹會唱歌給他聽,姊姊會拿畫給他看。結果那天晚上大風雪,他在接到愛麗絲通知爸媽已離家的字條後,費了好大勁才抵達她家。愛麗絲請他坐在明亮的壁爐邊,正開始談笑之際,突然吹進一陣冷風,火星亂舞。他們回頭一看,發現愛麗絲的父母站在門廳中,而他們的男僕正不懷好意的盯著他。
一陣尷尬的寂靜過後,愛麗絲的母親終於說道:
「你一定非常不想看到我們吧?Ruskin 先生!」
「不會比現在更不想了,但到底是怎麼回事?」
愛麗絲的父親回答說因為風雪太大阻住了他們的去路,所以不得不折返。並說他們會很安靜地在樓下吃晚餐,不會打擾他和女孩們的茶會。
於是茶會便繼續了,Ruskin 說,可是爸爸媽媽吃完飯後就一直待在客廳裡不動,他只得沮喪的告辭回家。重要的是他事後回想起來,只覺得整件事像個夢,而除了愛麗絲之外,根本不記得她的姊妹在不在場。可見小愛麗絲的魅力真是凡人無法擋。
今天這張附圖和本文沒有直接關係,它是一本小書的封面,書內摘錄了兩篇 John Ruskin 論藝術和生活的小品文。封面上的那句話可算是他的中心思想,譯成中文大約是「你不是把『它』變成工具,就是把『他』變成人。但你不可能兩者兼得。」亦即藝術品必須是人為的、含有思想的有機物,因此不可能精準得一成不變。而「師」和「匠」的差別,就是人和工具的差別,也就是活和死的差別。


Hanching Chung "他們的男僕正不懷好意的盯著他"可能錯誤,原文:the footmen in consternation. 驚訝....
這個故事沒讀懂Ruskin寫的上下文 (說笑的)。據LEWIS CARROLL: The Man and His Circle By Edward Wakeling 中譯本309頁,迷Alice的是利奧波德王子。




Lewis Carroll: The Man and his Circle by Edward Wakeling, book review

www.independent.co.uk › Culture › Books › Reviews

Dec 6, 2014 - With the 150th anniversary of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close by, this scholarly study of Charles Lutwidge Dodgson, universally known by his pen-name Lewis Carroll, is certainly timely. Its author Edward Wakeling, editor of Dodgson’s diaries, knows more than anyone else ...
~~~~~

6.26 蘇錦坤兄通知張華與我:Lewis Carroll 傳的中譯本


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創造者

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創造者
作者 : [英]愛德華·韋克林(Edward Wakeling)出版社:黑龍江教育出版社副標題:劉易斯·卡羅爾傳譯者 : 許若青出版年: 2016-6 定價: 72.00元裝幀:精裝叢書: 大師館ISBN: 9787531687214




















~~~~~
"第二章 牛津大學的老師和同仁",原文為 Teachers and University of Oxford Associates 。
Teachers 指大學之前的老師們


結尾"回到原點 ",原文是"Full Circle",多這是針對之前各章章名.....Circle ( Lewis Carroll: The Man and his Circle)之"多關語"。
Full Definition of full circle. : through a series of developments that lead back to the original source, position, or situation or to a complete reversal of the original position —usually used in the phrase come full circle.

~~~~~
張華:感謝,要去買。原作者是專研卡洛爾的大師。
~~~~
hc:6.27
1925年1月15日,胡適有首《小詩》,詩末引用 趙元任譯《愛麗思漫遊奇境記》:


剛忘了昨兒的夢,
又分明看見夢裏那一笑。

《愛麗思漫遊奇境記》中的貓:"慢慢地不見,從尾巴尖起,一點一點地沒有,一直到頭上的笑臉最後沒有。那個笑臉留了好一會才沒有"。 (趙元任譯本頁九二)
                                         十三、一、十五
原有全兩行:
"坐也坐不下,
忘又忘不了。"

~~~~~

Lewis Carroll: The Man and his Circle - Page 368 - Google Books Result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sbn=0857738518
Edward Wakeling - 2014 - ‎Biography & Autobiography
(2004), 359 'Lewis Carroll: A Sketch by an Artist-Friend' by E. Gertrude ... (1999), 192–3 MS: Princeton MS: British Library MS: Lindseth Seitoku UniversityTokyo, Japan MS: Rosenbach MS: British Library MS: Rosenbach 'Puzzles from ...



8.26
我剛剛到明目書社,買了此書,321元。

索引都譯出,似乎還可以 (索引是騙人的,因為照原書翻譯(?),而內文缺原書的頁碼,所以頁數對不起來;索引也有需要解釋處,譬如說, Isis {Thames},這其實是Oxford (市)的的河Thames on the Isis )。

其實,這是"專家"的書,立論很有根據,不過,整本書沒一張圖 (按:原書有28張照片,兩張族譜),譯本內文完全漢字,看起來很吃力。錯誤可能不少,譬如說,附錄中傳主年表的年代搞錯 (中文版);有拥趸/擁躉等方言。再說另一錯誤:? 第 5章註17, p. 496"東京成德大學"是錯的,應該是"聖德大學" (Seitoku University:存有Lewis Carroll (遊戲與謎題)印版 :推算任何日期是哪一周哪一天) 才對。

此書書寫方式別開生面,即,從家族、各類"交友圈"去談傳主的各面向,很有意思。不過,關係不論親疏,都記,有的人可能只有數面之緣,譬如說,書末的美國建築師

Richard Morris Hunt (October 31, 1827 – July 31, 1895) 。



~~~~  Lewis Carroll 的父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ewis_Carroll
 The older of these sons – yet another Charles Dodgson – was Carroll's father. He went to Westminster School and then to Christ Church, Oxford. He reverted to the other family tradition and took holy orders. He was mathematically gifted and won a double first degree, which could have been the prelude to a brilliant academic career. Instead, he married his first cousin Frances Jane Lutwidge[7] in 1827 and became a country parson.[8]
Dodgson was born in the small parsonage at Daresbury in Cheshire near the towns of Warrington and Runcorn,[9] the eldest boy but already the third child of the four-and-a-half-year-old marriage. Eight more children followed. When Charles was 11, his father was given the living of Croft-on-Tees in North Yorkshire, and the whole family moved to the spacious rectory. This remained their home for the next 25 years.
Charles' father was an active and highly conservative cleric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 who later became the Archdeacon of Richmond[10]and involved himself, sometimes influentially, in the intense religious disputes that were dividing the church. He was High Church, inclining to Anglo-Catholicism, an admirer of John Henry Newman and the Tractarian movement, and did his best to instill such views in his children. Young Charles was to develop an ambiguous relationship with his father's values and with the Church of England as a whole.[11]
~~~
Croft-on-Tees is a village and civil parish in the Richmondshire district of North Yorkshire, England. It has also been known as Croft Spa, and from which the formerCroft Spa railway station took its name.
The etymology of the village name comes from the Old English word Croft meaning a small enclosed field.[4][5]

archdeacon :會吏長;總執事;總六品:初期教會由主教任命,協助主教處理事務者。中世紀時,由於權力增大,時有妄用職權之弊,故在特倫多大公會議中予以取消。

parson :牧師:基督教專用名詞,與天主教的司鐸(神父)相對照。

curate  (1) 牧靈神父。 (2) 本堂助理;副本堂;副堂:通常主管堂區的神父,稱本堂神父或主任司鐸,其他在堂區工作的神父稱助理本堂神父。同 assistant priest 
permanent deacon :永久執事;終身執事。
perpetual adoration :永朝(永拜)聖體;經常明供並朝拜聖體;晝夜明供聖體。詳見 adoration, perpetual 
Perpetual Help, Our Lady of :萬應聖母。詳見 Our Lady of Perpetual Help 
stipend, Mass :彌撒獻儀:請司祭(神父、主教)為某特別意向奉獻彌撒時,所致送的獻儀,通常是現金。是教友支持教會的表示,聖保祿曾提出牧羊人有權吃羊奶的理論根據(格前九 7)。

「日星初號楷體」電腦字型

$
0
0
文青遊台北必到的日星鑄字行,是台灣最後一家活版印刷鑄字行。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將鑄字行所用的鉛字進行數碼化,名為「日星初號楷體」的電腦字型,日前終於完成,並開放全球免費下載。
文青遊台北必到的日星鑄字行,是台灣最後一家活版印刷鑄字行。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將鑄字行所用的...
THESTANDNEWS.COM

上田 篤編 建築家の学校: 京都精華大学の実験

$
0
0

http://www.kyoto-seika.ac.jp/eng/edu/design/architecture/index.php





083 建築家の学校 京都精華大学の実験

上田篤編(京都精華大学建築分野)
288頁・定価=2468円(本体2350円+税5%)
ISBN4-7952-2126-X

日本の建築教育システムを改革しようと、自由競争教育と呼ばれる大胆なスクール制を敢行した小さな私立大学の10年間の実験報告。大学の建築教育の問題点を実体験を通し明確にする。

【目次・構成】
序 京都精華大学建築分野は五つのスクールの連合 上田篤
京都精華大学建築分野の10年 田中充子
1 内外のバランスをポジティヴに体得するチャンネルを用意する 片木篤
アンダースクールの報告
2 建築はオーナーとメーカーとユーザーとが参加するゲームだ 上田篤
上田スクールの報告
3 文学や音楽や映画から強烈なインスピレーションを感じる 高松伸
高松スクールの報告
4 建築は常に解答であって、批判ではないんだから 山本理顕
山本スクールの報告
5 「田一枚植えて立ち去る柳かな」を建築家せよ 鈴木隆之
鈴木スクールの報告
6 倒れそうもない大木より、しなやかに立っている柳のように 葉山勉
葉山スクールの報告
7 芸術教育は人生を変えるかもしれない瞬間をつくりだす力がある 浜田邦裕
浜田スクールの報告
8 考え抜いた途中のプロセスに潜在的なパワーが蓄積されている 新井清一
新井スクールの報告
卒業生を追って 鈴木隆之
あとがき 上田篤

栞/「アメリカの大学と日本の大学を比べてみれば」隈研吾+上田篤


上田 篤(うえだあつし、1930年8月12日 - )日本の建築学者建築家都市計画家京都精華大学名誉教授上田篤都市建築研究所主宰。専門は建築学都市計画比較文明論工学博士京都大学、1971年)。大阪府出身。作品として「橋の博物館」「大阪万国博覧会お祭り広場」「旭川市平和通買物公園」などがある。岳父今西錦司。 専門は主に建築・工学の分野であるが、近年は古典を中心とした分野の執筆に時間を費している。しかしながら、建築分野で評価を受ける反面、侍の蝦夷起源や日本神話の半島説、稲の伝来に対する認識不足などから古典の分野では視野の狭い主張に依存しがちである。 大島渚とは、京大時代からの親友。

略歴[編集]

学歴[編集]

職歴[編集]

学外における役職
  • 総合研究開発機構理事(非常勤)
  • 特定非営利活動法人社叢学会副理事長
  • 国際コンペ「21世紀・京都の未来」事業記録の総合審査委員および専門審査員・委員長

著書[編集]

  • 西郷隆盛 ラストサムライ(2009年、日本経済新聞社)
  • 鎮守の森(2007年、鹿島出版会)
  • 一万年の天皇(2006年、文藝春秋)
  • 日本人の心と建築の歴史(2006年、鹿島出版会)
  • 神なきニッポン(2005年、新潮社)
  • 都市と日本人(2003年、岩波新書)
  • 呪術が作った日本(2002年、光文社)
  • 日本人と住まい(2002年、岩波書店)
  • 日本人と住まい<英語>(1990年、講談社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 建築家の学校(1997年、星雲社)
  • 日本の都市は海から作られた(1996年、中央公論新社)
  • 五重塔はなぜ倒れないか(1996年、新潮社)
  • 建築のなかの都市(1993年、プロセスアーキテクチャー)
  • 生活空間の未来像(1993年、紀伊国屋書店)
  • 海辺(かいへん)の聖地(1993年、新潮選書)
  • 面白い都市(1993年、学芸出版社)
  • 情報図鑑(1992年、福音館書店、編著)、ほか。

科學與生存 1975 Science and Survival (1966) By Barry Commoner (1917 – 2012)

$
0
0
http://hcpeople.blogspot.tw/....../barry-commoner-1917......
Barry Commoner (1917 – 2012) Books Science and Survival  (1966),  New York: Viking OCLC 225105 -…
HCPEOPLE.BLOGSPOT.COM|由 HANCHING CHUNG 上傳

Barry Commoner (1917 – 2012)
Science and Survival (1966), New York: Viking OCLC 225105 - on "the us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relation to environmental hazards"[7] :此書有漢譯【科學與生存】,香港:今日世界,1975。我2016年翻讀此書,發現它仍是用於21世紀。

谷川俊太郎〈活著〉; みかづき《新月》森 絵都(もり・えと)

$
0
0

盛浩偉

這一篇是讀繪本《活著》後簡單的看法與心得。這本作品由岡本義朗繪、谷川俊太郎作詩,乍看之下是平易近人的作品,卻也耐得住深入分析;而在岡本義朗的詮釋之下,也頗能看出谷川俊太郎的創作核心精神——
  
「所有的人類,總是透過某些東西,才能繼續活下去。詩人也不例外。他是透過詩而活下去的,絕非為了追求詩這個東西本身而活著的。我們並不是為了寫詩而活著的;我們是為了活下去,或者,是因為活著,所以才寫詩的。詩人他並不是愛戀著詩,而是愛戀著世界。」
  
另外有一篇谷川的郵件電訪,請參考: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9137⋯⋯更多


【作家讀書筆記】盛浩偉:因為活著,所以寫詩──谷川俊太郎〈活著〉與繪本《活著》
與谷川俊太郎相遇…
OKAPI.BOOKS.COM.TW



綿羊的譯心譯意
。難得來介紹一本書。
之前有機會翻譯過森繪都的直木獎得獎作品《隨風飄舞的塑膠布》之後,就愛上了她,無論文字和故事都很精彩。
那天在腦袋休息時,在亞馬遜亂逛,看到了她在九月出版的新作品《みかづき(新月)》,以昭和到平成年代的補教界為舞台,介紹了祖孫三代人奮鬥的故事。
讀者對這本書的評語很不錯,出版至今短短一個月,就有九個五顆星,和一個三顆星的評論,這似乎是一本有笑又淚的故事,很多讀者都說一口氣看完了(有四百多頁!),閱讀的感覺很棒。即使三顆星的評論,也認為「很有趣」,而且評論都很正面,沒有任何負面感受(但為什麼只有三顆星?XD)
這句話很吸引我--
「私、学校教育が太陽だとしたら、塾は月のような存在になると思うんです」

「私、学校教育が太陽だとしたら、塾は月のような存在になると思うんです」
「如果學校教育是太陽,我認為補習班就像是月亮。」


みかづき
AMAZON.CO.JP

内容紹介

「私、学校教育が太陽だとしたら、塾は月のような存在になると思うんです」
昭和36年。人生を教えることに捧げた、塾教師たちの物語が始まる。
胸を打つ確かな感動。著者5年ぶり、渾身の大長編。

小学校用務員の大島吾郎は、勉強を教えていた児童の母親、赤坂千明に誘われ、ともに学習塾を立ち上げる。
女手ひとつで娘を育てる千明と結婚し、家族になった吾郎。ベビーブームと経済成長を背景に、
塾も順調に成長してゆくが、予期せぬ波瀾がふたりを襲い――。

阿川佐和子氏「唸る。目を閉じる。そういえば、あの時代の日本人は、本当に一途だった」
北上次郎氏「圧倒された。この小説にはすべてがある」(「青春と読書」2016年9月号より)
中江有里氏「月の光に浮かび上がる理想と現実。真の教育を巡る人間模様に魅せられた」

驚嘆&絶賛の声、続々! 昭和~平成の塾業界を舞台に、三世代にわたって奮闘を続ける家族の感動巨編。

【著者プロフィール】
森 絵都(もり・えと)
1968年東京都生まれ。早稲田大学卒。90年『リズム』で第31回講談社児童文学新人賞を受賞しデビュー。
95年『宇宙のみなしご』で第33回野間児童文芸新人賞と第42回産経児童出版文化賞ニッポン放送賞を、
98年『つきのふね』で第36回野間児童文芸賞を、99年『カラフル』で第四六回産経児童出版文化賞を、
2003年『DIVE!!』で第52回小学館児童出版文化賞を受賞するなど、児童文学の世界で高く評価されたのち、
06年『風に舞いあがるビニールシート』で第135回直木賞を受賞した。『永遠の出口』『ラン』『この女』
『漁師の愛人』『クラスメイツ』など、著書多数。

内容(「BOOK」データベースより)

昭和36年。小学校用務員の大島吾郎は、勉強を教えていた児童の母親、赤坂千明に誘われ、ともに学習塾を立ち上げる。女手ひとつで娘を育てる千明と結婚し、家族になった吾郎。ベビーブームと経済成長を背景に、塾も順調に成長してゆくが、予期せぬ波瀾がふたりを襲い―。山あり谷あり涙あり。昭和~平成の塾業界を舞台に、三世代にわたって奮闘を続ける家族の感動巨編!
商品の説明をすべて表示する

登録情報

  • 単行本: 472ページ
  • 出版社: 集英社 (2016/9/5)
  • 言語: 日本語

The Teaching of Epictetus;沉思錄;應用:論"臺大有錢最大"

$
0
0

前幾天發現這本書似乎變成商務版了?

協志工業叢書社會23沉思錄瑪克斯.奧瑞利阿斯著/梁實秋譯120


------
梁祥美譯托爾斯泰 【一日一善】(冬),大段引用"艾皮科蒂塔斯"的

法 (10.18  10.21  10.24....


The Internet Classics Archive | The Enchiridion by Epictetus

classics.mit.edu/Epictetus/epicench.html
By Epictetus Written 135 A.C.E.. Translated by Elizabeth Carter. 1. Some things are in our control and others not. Things in our control are opinion, pursuit, desire ...

The Internet Classics Archive | The Discourses by Epictetus

classics.mit.edu/Epictetus/discourses.html
The Discourses by Epictetus, part of the Internet Classics Archive.



協志工業叢書: 社會129 Epictetus著 The Teaching of Epictetus


錢鍾書就說過比喻其實也有好壞、正反之別:「同此事物,授為比喻,或以褒,或以貶,或示喜,或示惡,詞氣迥異;修詞之學,亟宜拈示。斯多噶派哲人嘗曰:『萬物各有二柄』(Everything has two handles),人手當擇所執。」

  • Everything has two handles, the one by which it may be carried, the other by which it cannot. If your brother acts unjustly, don't lay hold on the action by the handle of his injustice, for by that it cannot be carried; but by the opposite, that he is your brother, that he was brought up with you; and thus you will lay hold on it, as it is to be carried. (43).

Epictetus (c. 55 – c. 135 AD) was a Greek Stoic philosopher. The name given by his parents, if one was given, is not known. The word epiktetos in Greek simply means "acquired".


***** 論 周教授的:"臺大有錢最大"
其實捐款給大學,可能也有所謂的"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典出《馬太福音第13章第12節和一對相似的經文——馬太福音第25章第29節、《路加福音第19章第11-26節: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臺大集國人的寵愛於一身,所以它是大學捐款的吸金機:譬如說,化學系的"積學館",是張忠謀先生給李遠哲先生和陳校長的面子。就我所知,張先生也不輕易見大學校長的。他還每年到臺大演講,給大家思考的參考資料,可說給足了臺大的面子。"積學館"的命名,也有點不俗。

Naming Right 是英美大學學界不得不屈服的壓力與趨勢。臺大表面上是公立大學,實際上自籌經費---即用國家給的資源經營辦學---的比率頗高,所以他要把關的是價碼和條件的談判能力和格調而已。


ICYMI: With naming rights on the table, Harvard gave its price. A look behind scenes of Gerald Chan's record gift | http://ow.ly/BrTZz
*****

臺灣與海洋亞洲

臺大有錢最大

       臺大明天(9月15日)開學,社會科學院就要正式從徐州路校區遷回校總區,原本位在徐州路的「國立臺灣大學法律暨社會科學院圖書分館」(法社分館),也一併遷回位在辛亥路的社科院新大樓。在圖書館的組織編制上,法社「分館」自9月1日起,變成圖書館內的一個組──「圖書館社會科學資源服務組」,但新的館舍空間卻命名為「辜振甫先生紀念圖書館」,預定在9月15日試營運。這種以財團老闆、公司名稱、捐款人姓名當作館舍名稱的情況,在 2002年以後的臺大,逐漸變成一種「風景」。依照目前規定(2013年5月28日以前更寬鬆),只要捐贈新建物建築經費的二分之一,你就可以在臺大校園插旗,「以留永念」;不到二分之一的話,可視捐款比例,指定新館的某一空間來命名,直到此建案重建;如果捐贈的是現有空間的修繕經費,也可以留名20年。(詳見:「國立臺灣大學接受捐贈致謝辦法」第5條:http://ppt.cc/iymL。)

       只不過啟用在即的「辜振甫先生紀念圖書館」,命名方式直接連名帶姓,是繼「嚴慶齡工業研究中心」、「梁次震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研究中心」之後第三例(祈網友指正),看來以後會是定例?

       臺大校園的新建築,到處貼著有錢商人和財團的名字,不知哪一天會全部被占領?將來您若一抬頭看到黑心貨大王的大名,可別跑去收驚喔。

       經初步整理,由捐贈者命名的臺北校區館舍,連名帶姓除外,歸納起來,大致可以分成四個類型:第一類隱姓彰名型,取捐贈者的姓名的「名」字,如「尊賢館」(吳尊賢)、「萬才館」(蔡萬才)、「介宙樓」(劉介宙),這類最坦率、最直接,就是要跟世人宣告這棟是我捐的囉。第二類是同音異字型,例如「博理館」當然是捐款人廣達集團的林百里先生啦,「百里」有學問的人會讀成「ㄅㄛˊㄌㄧˇ」,臺大還是很有學問的呢。第三類是腦筋繞彎型:用意在紀念個人,但卻要轉個彎,才能和當代「知名有錢」人士做連結,「霖澤館」是捐款人蔡宏圖要跟大家說,這棟建築是他父親蔡萬「霖」捐的喔,而我們可都沐其恩澤呢。第四類是相對含蓄型:例如「明達館」,是「明」基電通+友「達」光電,乍看之下會以為只是用個普通的華文詞彙,還讓人感覺有點boring呢。再如「德田館」,取華宇科技董事長李森田的一個字。

       中文好像比較好作文章,需要腦筋轉彎的部分,在英文館名中一一現形:「博理館」叫做 Barry Lam Hall,林百里的英文名字就是 Barry Lam;「霖澤館」叫做 Tsai Lecture Hall,就是「蔡家」捐的囉,如假包換。

       看來「辜振甫先生紀念圖書館」還是直白一點,至少「英譯中、中譯英」是一致的,沒有那種「中國」、「中華」都是China的迷糊帳。親愛的校友,連名帶姓「占領」臺大校園看來是新主流,畢竟有錢有勢,真的比較好辦事,比起轉型正義真是好辦多了。不然,您看看一個陳文成紀念碑,還要在校務會議吵翻天。那碑也沒值幾毛錢,當然無法「以留永念」了。

      看了以上的整理,如果您認為我們在講風涼話,那就有點誤會了。我們很了解臺大的營運必須仰賴大筆捐款,邁頂計畫結束後尤其迫切,因此更須從長計議。我們誠摯地建議校方:盡量鼓勵「非特定目的的捐款」,這樣校方才能對校園進行統籌性的規劃和建設,也可避免財團東捐一棟、西捐一棟,棄之可惜,要了又無法因應教學和教育上的真正需求。至於將建物交由捐款單位命名,此風萬萬不可長。大學如果是傳授知識和培養人格的地方,怎能到處標明有錢最大?還要被迫感其恩澤呢!


表格下載點:https://www.dropbox.com/s/ns732i8ee3rdst6/JPG.jpg?dl=0
以上的整理應該不完整,我們目前做到這裡,還請網友接力、指正。

參考資料:
1.國立臺灣大學臺北校區地圖建物索引:
http://www.ntu.edu.tw/about/map/C_01_list130718.jpg
2.國立臺灣大學校園地圖:
http://map.ntu.edu.tw/ntu.html

Viewing all 700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