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自傳契約》(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版,包括 Philippe Lejeune 的《法國的自傳》( L'Autobiographie en France (1971) 本書前3章)和部分《自傳契約》Le Pacte autobiographique (1975/1990))。這是個新譯本,幾乎與2001的三聯版不同。
[PDF]
[PDF]
...
自傳契約(簡體書)
系列名:法蘭西文化譯叢
ISBN13:9787301188835
作者:(法)菲力浦.勒熱納(Philippe Lejeune)
裝訂/頁數:平裝/348頁
版次:1
規格(高/寬):20.8*14.6cm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菲力浦.勒熱納:法國著名的自傳研究專家,享有自傳詩學家和自傳“教皇”的稱號
楊國政:北京大學外語學院法語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自傳文學。
代譯序 走在文學邊上
《法國的自傳》序
第1章 定義
On Autobiography (Theory and History of Literature) Paperback – October 1, 1989
- Paperback: 320 pages
- Publisher: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October 1989)
- Language: English
[PDF]
Philippe Lejeune A Plea for a Guide to ... - Autopacte
www.autopacte.org/81amsterdamangl.pdf
1. Life Writing in Europe. Founding Conference IABA Europe. Amsterdam, 29 octobre 2009.Philippe Lejeune. A Plea for a Guide to Autobiographical Europe.[PDF]
On Autobiography pp3-30 by Philippe Lejeune.pdf - eDocs
https://edocs.uis.edu/.../On%20Autobiography%20pp3-30%20%20by%2...
Chapter I. The Autobiographical Pact. Is it possible to define autobiography? , I had tried to do just that in Autobiographie en France (Autobiography in. ' France)On Diary - Philippe Lejeune - Google Books
Summary: "On Diary is the second collection in English of the groundbreaking and profoundly influential work of one of the best-known and provocative theorists ...
Summary: "On Diary is the second collection in English of the groundbreaking and profoundly influential work of one of the best-known and provocative theorists of autobiography and diary. Ranging from the diaryʼs historical origins to its pervasive presence on the Internet, from the spiritual journey of the sixteenth century to the diary of Anne Frank, and from the materials and methods of diary writing to the question of how diaries end, these essays display Philippe Lejeuneʼs expertise, eloquence, passion, and humor as a commentator on the functions, practices, and significance of keeping or reading a diary. Two substantial introductory essays by Jeremy Popkin and Julie Rak place Lejeuneʼs work within its 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traditions and comment on his central importance within the fields of life writing, literary genetic studies, and cultural studies."--Publisher description.
Contents
1 |
27 |
49 |
145 |
211 |
327 |
337 |
343 |
自傳契約(簡體書)
系列名:法蘭西文化譯叢
ISBN13:9787301188835
作者:(法)菲力浦.勒熱納(Philippe Lejeune)
裝訂/頁數:平裝/348頁
版次:1
規格(高/寬):20.8*14.6cm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菲力浦.勒熱納:法國著名的自傳研究專家,享有自傳詩學家和自傳“教皇”的稱號
楊國政:北京大學外語學院法語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自傳文學。
代譯序 走在文學邊上
《法國的自傳》序
第1章 定義
第2章 歷史
第3章 問題
第4章自傳契約.第5章自傳和文學史
附一文選
附二法國歷代自傳類文本目錄
附一文選
附二法國歷代自傳類文本目錄
付三研究書目
後記
*****
自傳契約
作者: [法]菲力浦‧勒熱訥
原文作者:Philippe Leieune
譯者:楊國政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日期:2001/10/01
語言: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自傳就是一個人以真實為承諾所寫的關于自己的傳記。自傳與小說、日記,傳記、自畫像、回憶錄等相關體裁有何異同?為什麼有的作品包含諸多經得起核實的因素而讀者仍將其當作小說來讀?為什麼有的作品含諸多虛構因素而讀者仍將其當作自傳來讀?
這本書試圖對這些基本問題作出澄清和回答。自傳研究可以從多角度進行︰歷史的角度——18世紀以來,在西方發展起來的自我寫作已成為一種文明現象;心理的角度︰自傳行為涉及記憶問題、個性問題、自我剖析問題︰然而,自傳首先是一種以文學文本的形式出現,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從文本的角度探討作品的運行機制和自身特點。作者給自傳下了定義,回顧了個人文學得以誕生的哲學(反省)、宗教(懺悔)和社會(回憶錄)傳統,整理了一份包括一百七十五位作者的自傳作品清單,是西方自傳研究的奠基之作。
序
談及自傳(autobiographie),歷來眾說紛紜。表面看來,再也沒有比“自傳”一詞的含義更加明確的了。該詞由于三個拉丁詞根構成:auto(自身)-bio(生活)-gra-phie(書寫),合起來就是“一個人寫他自己的一生”。但在實際中,該詞的使用十分混亂。長期以來,批評界對于自傳並沒有一個明確概念,而是各執一詞。我們至少可以歸納出下列一些主要說法(從最廣義到最狹義):
1.一切作品都是自傳。法國作家法朗士就說過︰“所有的小說,細想起來都是自傳。”福樓拜曾說:‘包法利夫就是我“。人們也從《紅與黑》中的于連或《巴馬修道院》中的法布里斯身上看到了作者司湯達的影子。盧梭的說法更進一步:“我的所有作品都是我的自畫像。”盧梭這里所說的“所有作品”不僅包括《懺悔錄》這樣的公認的自傳,而且包括《新愛洛伊絲》這樣的小說和《愛彌爾》這樣的理論著述。保爾‧瓦萊里也看到了理論中所包含的自傳色彩:“沒有任何一種理論不是某種精心準備的自傳的某個片斷。”按照這種說法,自傳包括一位作者的所有作品,如小說等虛構作品、理論著述和真正以個人生活經歷為素材的作品,任何作品都不排除在外。
2.作者構成作品的主體的一位作者的全部作品,即以個人的真實生活經歷為內容的作品,尤其指19世紀末人們所說的個人文學(litterature personnelle)。它的判斷標準作品中是否存在作者、敘述者和主人公的同一,這樣的作品包括日記、書信、隨筆、回憶錄和往事追憶等。這種說法強調的是自傳之“自”的反照功能和自傳之“傳”的真實性,是與虛構相對而言的。盡管它包括的體裁種類很多,很雜,但其含義是明確的、統一的,即直接刻畫和描寫自己的作品。
3.以作者的親身經歷為素材、經過藝術處理而成的小說,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自傳體小說。小說的主人公就是作者的化身和投影,作者自身的經歷構成了小說創作的源泉。某些作品的確達到了以真作假、以假亂真的程度。我們不是經常听說《一個世紀兒的懺悔》講述的就是繆塞和喬治‧桑的戀愛經歷、《追憶逝水年華》中的馬塞爾就是普魯斯特、《情人》中的“我”就是瑪格麗特‧杜拉斯嗎?批評家也不惜花費巨大精力到歷史資料中尋找佐證,試圖對作品中的人與物進行對號入座。作者本人也希望讀者采取這種閱讀態度,而讀者一旦進行對號入座時,作者往往又第三者口否認。
4.一個人所寫的關于自己的傳記。它首先是一種按時間順序展開的敘事作品,從而將日記、隨筆、自畫像等排除在外;它不是拐彎抹角、而是一目了然地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從而與自傳體小說劃清了界限;它以個人的內心經歷、思想變化而不是外部歷史事件為敘述內容,從而與回憶錄也拉開了距離。這樣稱得上自傳的作品就不多了。
後記
*****
自傳契約
作者: [法]菲力浦‧勒熱訥
原文作者:Philippe Leieune
譯者:楊國政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日期:2001/10/01
語言: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自傳就是一個人以真實為承諾所寫的關于自己的傳記。自傳與小說、日記,傳記、自畫像、回憶錄等相關體裁有何異同?為什麼有的作品包含諸多經得起核實的因素而讀者仍將其當作小說來讀?為什麼有的作品含諸多虛構因素而讀者仍將其當作自傳來讀?
這本書試圖對這些基本問題作出澄清和回答。自傳研究可以從多角度進行︰歷史的角度——18世紀以來,在西方發展起來的自我寫作已成為一種文明現象;心理的角度︰自傳行為涉及記憶問題、個性問題、自我剖析問題︰然而,自傳首先是一種以文學文本的形式出現,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從文本的角度探討作品的運行機制和自身特點。作者給自傳下了定義,回顧了個人文學得以誕生的哲學(反省)、宗教(懺悔)和社會(回憶錄)傳統,整理了一份包括一百七十五位作者的自傳作品清單,是西方自傳研究的奠基之作。
目錄
序
談及自傳(autobiographie),歷來眾說紛紜。表面看來,再也沒有比“自傳”一詞的含義更加明確的了。該詞由于三個拉丁詞根構成:auto(自身)-bio(生活)-gra-phie(書寫),合起來就是“一個人寫他自己的一生”。但在實際中,該詞的使用十分混亂。長期以來,批評界對于自傳並沒有一個明確概念,而是各執一詞。我們至少可以歸納出下列一些主要說法(從最廣義到最狹義):
1.一切作品都是自傳。法國作家法朗士就說過︰“所有的小說,細想起來都是自傳。”福樓拜曾說:‘包法利夫就是我“。人們也從《紅與黑》中的于連或《巴馬修道院》中的法布里斯身上看到了作者司湯達的影子。盧梭的說法更進一步:“我的所有作品都是我的自畫像。”盧梭這里所說的“所有作品”不僅包括《懺悔錄》這樣的公認的自傳,而且包括《新愛洛伊絲》這樣的小說和《愛彌爾》這樣的理論著述。保爾‧瓦萊里也看到了理論中所包含的自傳色彩:“沒有任何一種理論不是某種精心準備的自傳的某個片斷。”按照這種說法,自傳包括一位作者的所有作品,如小說等虛構作品、理論著述和真正以個人生活經歷為素材的作品,任何作品都不排除在外。
2.作者構成作品的主體的一位作者的全部作品,即以個人的真實生活經歷為內容的作品,尤其指19世紀末人們所說的個人文學(litterature personnelle)。它的判斷標準作品中是否存在作者、敘述者和主人公的同一,這樣的作品包括日記、書信、隨筆、回憶錄和往事追憶等。這種說法強調的是自傳之“自”的反照功能和自傳之“傳”的真實性,是與虛構相對而言的。盡管它包括的體裁種類很多,很雜,但其含義是明確的、統一的,即直接刻畫和描寫自己的作品。
3.以作者的親身經歷為素材、經過藝術處理而成的小說,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自傳體小說。小說的主人公就是作者的化身和投影,作者自身的經歷構成了小說創作的源泉。某些作品的確達到了以真作假、以假亂真的程度。我們不是經常听說《一個世紀兒的懺悔》講述的就是繆塞和喬治‧桑的戀愛經歷、《追憶逝水年華》中的馬塞爾就是普魯斯特、《情人》中的“我”就是瑪格麗特‧杜拉斯嗎?批評家也不惜花費巨大精力到歷史資料中尋找佐證,試圖對作品中的人與物進行對號入座。作者本人也希望讀者采取這種閱讀態度,而讀者一旦進行對號入座時,作者往往又第三者口否認。
4.一個人所寫的關于自己的傳記。它首先是一種按時間順序展開的敘事作品,從而將日記、隨筆、自畫像等排除在外;它不是拐彎抹角、而是一目了然地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從而與自傳體小說劃清了界限;它以個人的內心經歷、思想變化而不是外部歷史事件為敘述內容,從而與回憶錄也拉開了距離。這樣稱得上自傳的作品就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