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44

董康《書舶庸譚》

$
0
0
“1930年所印是四卷本,為1926年12月至1927年5月間因遭通緝避難日本的日記,1939年所印是九卷本,加入了1933年11月至1934年1月間到日本講學的日記(卷五至卷七)、1935年4月至5月間參加聖堂落成典禮的日記(卷八上、下)和1936年8月至9月間避暑的日記(卷九)。大致翻閱,發現一下異同:四卷本《書舶庸譚》又題為《董康東遊日記》,九卷本無此題名;四卷本前有胡適序(作於1930年)和董康自序,九卷則無;而九卷本前有目錄和檢目,目錄分列各卷所記日期,檢目則同索引,分別依本書順序列出本書所見書名、詩詞和雜著題目;九卷本書後所附二跋亦為後印時所加;另外,九卷本還對前四卷中的內容加以修訂,文字也有出入。”
  作者董康前後數次到日訪書,他第一次回國,刊出來的是石印本。最後成書則是用木刻雕版印刷,精裝大開數冊,是為定本。經過屢次擴充,前後兩者字數內容相差甚多。  而現在遼教社這個本子,實際採用的是初版的石印本,且前言內容根本未提及版本沿革,可見對新版情況完全無知。所以遼教社萬有文庫版《書舶庸談》不是個好本子。僅告書友周知。





《書舶庸譚》
“1930年所印是四卷本,為1926年12月至1927年5月間因遭通緝避難日本的日記,1939年所印是九卷本,加入了1933年11月至1934年1月間到日本講學的日記(卷五至卷七)、1935年4月至5月間參加聖堂落成典禮的日記(卷八上、下)和1936年8月至9月間避暑的日記(卷九)。大致翻閱,發現一下異同:四卷本《書舶庸譚》又題為《董康東遊日記》,九卷本無此題名;四卷本前有胡適序(作於1930年)和董康自序,九卷則無;而九卷本前有目錄和檢目,目錄分列各卷所記日期,檢目則同索引,分別依本書順序列出本書所見書名、詩詞和雜著題目;九卷本書後所附二跋亦為後印時所加;另外,九卷本還對前四卷中的內容加以修訂,文字也有出入。”

書舶庸譚

內容簡介

本書是以訪書為主要內容的東遊日記。 

本書作者董康,字授經,又字綬經、綬金,號誦芬室主人,江蘇武進人,生於清同治六年(1867)。光緒進士,曾任法律館提調、刑部主事、大理院推中。入民國後歷任大理院院長、司法總長、財政總長,晚年任上海法科大學、東吳大學法學院、北京大學教授。1937年底偽華北政府成立,出任司法委員會委員長、最高法院院長。1940年底偽華北臨時政府並入汪偽國民政府,又繼任華北臨時政務委員會委員,為重慶國民政府下令通緝。抗戰勝利後被捕,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死於獄中。 (2013年中華版說死於1948。)
董氏政治生涯的終結是如此不光彩,但在文化史上,他則自有不可磨滅的功績。除了以中國古代法律史見長的法學研究外,他更以藏書與刻書著稱。所刻《誦芬室叢刊》,多海內孤本,又精雅絕倫,久已蜚聲士林;與王國維、吳梅等校訂的《曲海總目提要》,亦對向不為學者所重的民間戲曲小說的研究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而自著中最負時譽的,則是他這部以訪書為主要內容的東遊日記——《書舶庸譚》。
這本書有許多精彩資訊。譬如說京都清水寺短短一段....
可惜,它的文言詩等都必須註解,否則難懂。

《書舶庸譚》又題為《董康東遊日記》“1930年所印是四卷本,為1926年12月至1927年5月間因遭通緝避難日本的日記,1939年所印是九卷本,加入了1933年11月至1934年1月間到日本講學的日記(卷五至卷七)、1935年4月至5月間參加聖堂落成典禮的日記(卷八上、下)和1936年8月至9月間避暑的日記(卷九)。大致翻閱,發現一下異同:四卷本《書舶庸譚》又題為《董康東遊日記》,九卷本無此題名;四卷本前有胡適序(作於1930年)和董康自序,九卷則無;而九卷本前有目錄和檢目,目錄分列各卷所記日期,檢目則同索引,分別依本書順序列出本書所見書名、詩詞和雜著題目;九卷本書後所附二跋亦為後印時所加;另外,九卷本還對前四卷中的內容加以修訂,文字也有出入。”   作者董康前後數次到日訪書,他第一次回國,刊出來的是石印本。最後成書則是用木刻雕版印刷,精裝大開數冊,是為定本。經過屢次擴充,前後兩者字數內容相差甚多。而現在遼教社這個本子,實際採用的是初版的石印本,且前言內容根本未提及版本沿革,可見對新版情況完全無知。所以遼教社萬有文庫版《書舶庸談》不是個好本子。僅告書友周知。











《書舶庸譚》
“1930年所印是四卷本,為1926年12月至1927年5月間因遭通緝避難日本的日記,1939年所印是九卷本,加入了1933年11月至1934年1月間到日本講學的日記(卷五至卷七)、1935年4月至5月間參加聖堂落成典禮的日記(卷八上、下)和1936年8月至9月間避暑的日記(卷九)。大致翻閱,發現一下異同:四卷本《書舶庸譚》又題為《董康東遊日記》,九卷本無此題名;四卷本前有胡適序(作於1930年)和董康自序,九卷則無;而九卷本前有目錄和檢目,目錄分列各卷所記日期,檢目則同索引,分別依本書順序列出本書所見書名、詩詞和雜著題目;九卷本書後所附二跋亦為後印時所加;另外,九卷本還對前四卷中的內容加以修訂,文字也有出入。”

書舶庸譚

內容簡介

本書是以訪書為主要內容的東遊日記。 

本書作者董康,字授經,又字綬經、綬金,號誦芬室主人,江蘇武進人,生於清同治六年(1867)。光緒進士,曾任法律館提調、刑部主事、大理院推中。入民國後歷任大理院院長、司法總長、財政總長,晚年任上海法科大學、東吳大學法學院、北京大學教授。1937年底偽華北政府成立,出任司法委員會委員長、最高法院院長。1940年底偽華北臨時政府並入汪偽國民政府,又繼任華北臨時政務委員會委員,為重慶國民政府下令通緝。抗戰勝利後被捕,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死於獄中。 (2013年中華版說死於1948。)
董氏政治生涯的終結是如此不光彩,但在文化史上,他則自有不可磨滅的功績。除了以中國古代法律史見長的法學研究外,他更以藏書與刻書著稱。所刻《誦芬室叢刊》,多海內孤本,又精雅絕倫,久已蜚聲士林;與王國維、吳梅等校訂的《曲海總目提要》,亦對向不為學者所重的民間戲曲小說的研究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而自著中最負時譽的,則是他這部以訪書為主要內容的東遊日記——《書舶庸譚》。

目錄
本書說明
《書舶庸譚》序胡適

自序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媒體推薦


原夫藏家之錄,直齋防諸《解題》;紀遊之篇,石湖矜其《入蜀》。至乃奇芸襲錦,胥宇螂娠,香霧迷天,扶舟蓬海,留酒痕於襟影,志清話於書林,並作一篇,俾傳奕葉者,其惟吾鄉綬金尚書《庸譚》 之作乎?歲紀丙宣寅,鬥躔辜月,雲迷榆塞,魚爛江南。鄧林杖策,莫返虞淵之日;杜鵑唬碧,自徵軹道之亡。尚書謀國老成,先凜止戈為武之誡;持躬櫛沐,冀遂勘亂返治之途。乃不諒於群倫,終無已於一顧。銅仙辭漢,最怯稷薔;上客入秦,至蘊姓氏​​​​。固未忘乎結習,猶复耽於異書。空桑三宿,彌殷宿懷;故京一椽,欣謀舊雨。苔芩之誼,縱越國而匪遙;切之憂,亦異人以同任。時則五云璀璨,櫻島騰輝,二酉駢蕃,木天端義。聚圖書於奎壁,美娩琳瑯;分翰墨於青藜,情多縞絲。問字或資以載酒,假書無待於乞瓻。老眼猶明,庶荊州之可藉;橫曋偶化,自脈望之能神。上啟長思,拜綠章於除夕;濃熏短炷,檢雲笈於清宵。烏絲紅篆,露纂晨鈔,繭紙濤箋,遐搜邇討。或則詳.考板本,縷述淵源,摩挲斷墨,蕘翁無卹佞宋之名;綜掇遺芬,惺吾別開留真之譜,雖行款而必舉,並偏諱以悉陳,此其敦古之情,好雅之至,足備傳訂者一也。或則董理散亡,搜羅遺佚,闕文必志,沿誤互糾,務使劍合延津之美,璧藉和氏以傳,束皙《白華》之詠,補亡於劉漢;汲塚秘笈之靈,上闡夫成周,單證亦窮其源,孤行必迻其副,此則耆好之專,甄校之細,足垂矩範者又其一也。若乃怒蛙可式,作壯氣於山河;磨盾以須,標芳徽於簡冊。長吉之心肝盡嘔,視死以如歸;季倫之姬侍偕亡,偷生而不惜。蛾眉宛轉,禍啟強藩,黃鳥咨嗟,輒傷國士。事異愾仇,亦勵匪躬之節;情非島市,同申橫劍之悲。就義從容,備採風之一格;填膺慷慨,覘異俗於遐陬。凝睇含毫,別具會心;大書深刻,薄俗以敦,此則廉頑立懦之思,教忠尚貞之訓,足資激發者又其一也。至於家山夢裡,微聞蠻觸之爭;消息雲邊,尤深麋鹿之懼。舊裁諫草,霜研生棱;不廢罪言,斜行作草。舍吾謀而不用,天意何如?蹈往轍以重尋,橫流未已。闢地滄海, 卜居將屈平之問天;引駕神山,登樓擬王粲而作賦。把臂識樵甦之路,酬答林竽;羈棲攬雲水之鄉,琤淙清籟。人常多恨,花不知名。帶眼頻移,遊子切天涯之感; 流蘇乍卸,蘭房怯少婦之思。玩綽約以柔紅,每吟秀句;剪參差於嫩綠,慵賦新詞。環珉凌虛,曲瓊時驚夫綺緒,江湖滿地,斜陽獨映天貞姿。凡飫珍聞,咸歸珊網;資之排日,頻寄遐思。親偽體以別裁,集群言為識小。蓋其性嫻樂道,志切藏書,積歲月以勤求,亦吐哺而無閒。躬監剞氏,不惜萬本之傳;手訂殘篇,必正一宇之敚。李中麓詞山曲海,結習使然;邢元理敗蓆折鐺,於茲益篤。偶抽餘緒,便泐宏規,義例兼記傳之菁英,掌故備軺艖所涉歷。庶來學得資以津逮,同好得徵其事端,允宜鎮庫付諸寫官,寧止藏山緘之寶枕而已!庚午六月既望,後學趙尊岳。
編輯推薦

本書是董康於1926年至1936年四次扶桑之行的日記集。他沉痛於古籍善本的東流,夢想將古籍收輯,因此在往來於京都、東京之間,勤訪舊槧孤本,記其版式,存其題識,終成這部日記,成為被傅增湘譽為"足為饋貧之糧、夜行之燭"的名著。
目錄


本書說明
《書舶庸譚》序胡適

自序

卷一

本書說明
《書舶庸譚》序胡適

自序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文摘

書摘


胡適
董授經先生於十五年的底避禍遊日本,往來京都、東京之間,十六年四月底歸國。我那時正從美洲回國,也在日本住了二十多日。董先生到過的地方,我也遊過不少;他見著的朋友,我也會著不少。但我在日本沒有日記,二十多日印象感想遂都已模糊了;他有了這四卷的詳細記載,不但替他自己留下了永久的紀念,還使我們讀這書的人得著很大的益處。我在東京京都見的各位支那學家,人人都極口讚歎董先生功力之勤苦。現在我讀這四卷日記,想像這位六十歲的學者伏案校書的神情,真使我這個少年人慚愧汗下了。
董先生在他的自序裡,已說過他這書大旨有三點:第一是訪求古書。“凡遇舊槧孤本,記其版式,存其題識。七厄之餘,得睹珍笈,以語同癬,諒深忻慨。”第二是搜訪小說。董先生是近幾十年來搜羅民間文學最有功的人,他 ​​在這四卷書裡記錄了許多流傳在日本的舊本小說,
使將來研究中國文學史的人因此知道史料的所在。第三,董先生是個多情的人,他 ​​的一生曾經過幾度很深刻的戀愛歷史;他在這日記裡留下許多情詩,記著幾番綺夢,“春蠶理緒,垂死方休;秋蛩善啼,向宵彌咽”,使我們約略窺見董先生性情,知道他不僅是一個書蠹,不僅是一個法家,而是一個富於情緒的老少年。
我們先看這三點。
記載海外古書的工作,自從楊守敬先生以至董先生和傅沅叔先生最近的訪書記,都是嘉惠學者的事業,不用我在這里特別讚揚。董先生的日記里特別注重日本藏書的歷史,如金澤的略傳,如狩谷掖齋的詳傳,如佐伯獻書記,如增上寺三藏的歷史,如高野山的詳記,如秘閣藏書的源流表,都可以使我們明了日本先代貴族學者提倡文藝的歷史與精神。南葵,東洋,靜嘉堂諸文庫,不過是繼續這種愛好文藝的遺風而已。
關於小說戲曲的訪求和記載,董先生的書也有重要的貢獻。如內閣所藏小說中,有《封神演義》,是明刻本,編者為許仲琳。此書作者的姓名,在中國久無可考,賴有此本可供考證。又如(岳武穆演義),本子最多,最難考證;《內閣目》有明餘應整編的八卷本,有明熊大木編的十卷本;又有十一卷的嘉靖三十年本,前八卷為熊大木編,後集三卷為李春芳編。北京朱希祖先生藏有明刻本,編者為理學名儒鄒元標,也和今本大不同。若合此諸本,將來定可以看出此書演變的線索了。又《英烈傳》也有種種不同的本子,內閣所藏也有三種明刻本,都可供比較的研究。
關於第三點,我也有點感想。日記屬於傳記文學,最重在能描寫作者妁性情人格,故日記愈詳細瑣眉,憊有史料的價值。董先生此記,不但把他少年的軼事坦白示人,並且把他老年夢境也詳細寫出。記中各夢,多可供心理學者的研究,例如柳絲一夢:
一月十三日夜夢柳絲隨一姥至,似初嫁來者,絮絮情話,並出一素縑索書。餘題有“臂痕乍褪泰宮赤,眉嫵新留京兆妍”之句,忘其全律。
柳絲者,昔年金陵棘闈中所夢女子,懷中抱一兒,自古今名,與餘前世結褵未久棄世,遺蛻葬某剎前柳樹下,屬為改葬。自後每值患難,或病中,輒夢之。往歲漫遊,歐美往復,兩度夢之於橫濱港舟中……
董先生自己的解釋,我們可以不論;但此等材料,若遇弗洛得派的心理學者,便成了可寶貴的材料。記夢之作,必須記者誠實可信,方有價值。記得明朝成弘間,有位理學家羅一峰所著文集後附《夢稿》二卷,紀夢多至三百餘首。今董先生雖不談理學,平生治事素主篤實,他自記的綺夢豈有不可信的嗎?
以上申述董先生所指出的三點。三點之外,我以為還有兩事,值得讀者特別注意。其一事為四月二十五日補記庚子拳禍一長篇,近三千字。董先生當時在圍城中,又是監斬啟秀徐承煜的人,故他這篇記載雖作近三十年後,應該還有史料的價值。
其一事為四月二十三日記遊高野山柳之間而附錄豐臣秀次切腹事及秀次的姬妾被誅事,一日之記近七千宇,可算是最長的日記。其中記秀次切腹事,最悲壯動人,最可令人想見大和民族的武士道。全文分六節:第一節記秀次聞切腹之命;第二節記和尚隆西堂自請從死;第三節記從死諸人分劍與題劍;第四節記最後之宴,及萬作、山田、山本三人切腹,秀次親為他們“介錯”(切腹後,須斷其首,名為介錯);第五節記秀次與隆西堂同時切腹,淡路為秀次介錯,心悸目眩,進三刀方才斷頭;第六節記淡路切腹:
淡路語二使曰:技拙殊惶愧。今介錯者為主公,目眩心悸,狼狽特甚。……餘今奏技,請公等拭目;若覆前轍,斯狼狽也。即切腹作十字形,出其臟腑於兩股,置劍合掌。古兵衛就而進刃焉。(卷四,頁三六)
切腹是何等慘事,然而日本的武士卻把此事看作一種藝術,要做的悲壯淋漓,要做的美:他們不惜死,卻不願讓人笑他“技拙”,笑他死的不美,這真是日本文化的最大特色。凡觀察一國的文化,須看這文化之下的人怎樣生活,更須看這文化之下的人怎樣死法。董先生一日發憤記七千宇,只是要我們看看古日本武士怎樣死法。
董先生有《柳之間吊秀次詩》四章。我也和他一首小詩,題他這一日的日記:
要堂堂的生,要堂堂的死。
一死不足惜,技拙乃可恥。



**** 這版本說1939年所謂9卷本有政治因素考量而刪減,所以4卷本有參考價值。

書舶庸談



《書目題跋叢書:書舶庸譚》九卷,董康著。董康字授經,號誦芬室主人,江蘇武進(今常州)人,生於清同治六年(1867),卒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光緒進士,曾任刑部主事、大理院推中。民國時曾任北洋政府內閣司法總長、北京大學教授等。董氏除法學研究外,特別關注戲曲小說文獻,並以訪書刻書著稱,有《誦芬室叢刊》《曲海總目提要》等。

《書目題跋叢書:書舶庸譚》為董氏多次赴日所作的訪書日記,書中錄有大量日藏中國戲曲小說,其中多孤本善​​本,尤為學界所重。《書目題跋叢書:書舶庸譚》有四卷本和九卷本,四卷本為1930年赴日訪書日記。後又多次赴日並加續作。1939年,董康在四卷本基礎上合以續作,增補修改,厘為九卷,署武進董氏誦芬室刊行。1940年又加以重印,補加傅增湘序一篇,並附《課花庵詞》。

這次整理,以庚辰(1940)重印九卷本為底本,參校四卷本及相關資料,刪去所附《課花庵詞》。書後附書名索引,以便檢索。

目錄

傅增湘序
胡適序
趙尊嶽序
自序
檢目
卷一上
1926年12月30日至1927年1月15日
卷一下
1927年1月16日至1月31日
卷二
1927年2月1日至2月28日
卷三
1927年3月1日至3月31日
卷四上
1927年4月1日至4月22日
卷四下
1927年4月23日至5月1日(原註:以上丙寅避囂)
卷五
1933年11月8日至11月30日
卷六
1933年12月1日至12月31日
卷七
1934年1月1日至1月22日(原註:以上癸酉「應聘講學)
卷八上
1935年4月23日至5月6日
卷八下
1935年5月7日至5月18日(原註:以上參預乙亥聖堂落成典禮)
卷九
1936年8月19日至9月15日(原註:丙子避暑)
郭則雲跋
自跋
書名篇名索引











民國精刻本:董康《書舶庸譚》九卷(2012-10-29 08:55:39) 

標籤:
民國
精刻本
董康
《書舶庸譚》九卷
誦芬室
文化 分類:民國刻本 

  《書舶庸譚》九卷,董康撰,民國二十八年(1939)董氏誦芬室精刊初印本,棉連紙精印,開本闊大。前有傅增湘、胡適序,胡適稱讚董康“是近幾十年來搜羅民間文學最有功的人”,後附《課花庵詞》一卷。湘、胡適序,胡適稱讚董康“是近幾十年來搜羅民間文學最有功的人”,後附《課花庵詞》一卷。
  《書舶庸譚》是一部遊日日記,主要記錄了董康在日本所見到的漢籍圖書。書有四卷本和九卷本兩種,四卷本是影印本,九卷本是在四卷本的基礎上賡續雕版而成等,也是最全善之刻本。
 
 董氏政治生涯的終結是如此不光彩,但在文化史上,他則自有不可磨滅的功績。除了以中國古代法律史見長的法學研究外,他更以藏書與刻書著稱。所刻《誦芬室叢刊》,多海內孤本,又精雅絕倫,久已蜚聲士林;與王國維、吳梅等校訂的《曲海總目提要》,亦對向不為學者所重的民間戲曲小說的研究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而自著中最負時譽的,則是他這部以訪書為主要內容的東遊日記——《書舶庸譚》。
  北京保利2009春季拍賣會曾上拍此書,成交價為:20160.00元。
民國精刻本:董康《書舶庸譚》九卷
作者:民國董康著
年代:民國己卯(1939)年誦芬室精刊本
函冊:5冊
紙張:白紙
尺寸:16.5×12.5 cm. 6 1/2×4 7/8 in. 
鈐印:於懷、於蓮客
提要:是本開大29×17cm,白紙精印。版本學家、學者董康用日記形式記錄民國初其在日本之見聞,大量記載留存日本的中國珍善古籍,加以考證,為今人古籍目錄學之重要參考。文獻價值高,名家收藏,觸手如新。於蓮客(1899-1980)名懷,字乃椿,號蓮客,滿族,愛新覺羅·多爾袞後裔,客親郡王王府子弟。於蓮客畢業於北京大學,1928年得王光烈知遇,任《東三省公報》編輯。1949年後舉家遷回北京定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