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一葦學術網
yaoyiwei.tnua.edu.tw/Translate this page
建 議使用FireFox 1.5, IE 5.0以上版本,800x600以上螢幕解析度. Copyright 2003. Yao Yi-Wei Art Foundation,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關於本站 | 國立 ...亞里士多德 詩學箋註 姚一葦譯注 國立編譯館 +台灣中華書局
姚一葦文錄 台北:洪範, 1977/1985"Poetics Annotations"
姚一葦先生的《詩學箋註》,目前不在手頭。不過從他在《論《雙奇會》的結構模式》中的大力引用所附的原文,可能採自英文本。
譬如說,現在容易找到英文仍沿用希臘文peripeteia,而不是peripety.......peripeteia
Line breaks: peri|pet¦eiaPronunciation: /ˌpɛrɪpɪˈtʌɪə , -ˈtiːə/noun
• formalOrigin
late 16th century: from Greek peripeteia'sudden change', from peri-'around' + the stem of piptein'to fall'.rl再說:這denouement他每日一字專欄去年已介紹過」查一下,為「1.【古】解結;解開2.(戲劇、小說的)結局3.(事情的)解決;結束」Source: Aristotle: Poetics of Aristotle: XVIII. Further rules for the Tragic Poet
《姚一葦文錄》

另外,在〈有感於威廉‧英吉之死〉,姚一葦表述了他心目中成為真正作家的理念,而〈我看《董夫人》〉與〈我看林懷民的《寒食》〉、〈林懷民跨出一步〉等文,流露了作者愛才惜才的熱情,並記錄了現代藝術在台灣萌芽抽葉的情景。
書分成三部份,第一輯為姚一葦對於當代文學及藝術之評述,屬筆嚴謹,深入淺出;第二輯為他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二年旅美所寫之散記,記載他在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Iowa City)國際寫作班盤桓時期之體會觀察和感受;第三輯為他以深刻的文學素養和廣大的人生同情所敘之「叔祖講的故事」五篇。
姚一葦 戲劇與文學 台北:遠景,1984
《戲劇與文學》


姚一葦(1922年-1997年),本名姚公偉,生於江西鄱陽縣,祖籍江西南昌,台灣著名劇作家、評論家、翻譯家與美學評論家。
生平
其家族為書香世家,祖父為清朝進士,父親為一名教師,因家學淵源,自幼遍讀《左傳》、《春秋》等經典。1938年,入吉安中學,因中日戰爭,隨學校遷到廈門。1941年,入廈門大學機電工程系,後轉銀行系,1946年畢業。不久後隨國民黨來台,在臺灣銀行任職達30年,兼任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教授。姚一葦在校時就對戲劇有興趣,1945年發表了第一篇戲劇評論〈論總建築師〉,評論易卜生的劇作。1951年,在白色恐怖下,入獄七個月後獲釋。1953年,因翻譯《湯姆歷險記》,王夢鷗為其取筆名為姚一葦。[來源請求]
1962年和余光中、何欣負責《現代文學》編務工作,主持該雜誌最後五年的總編輯。1968年,因陳映真被捕入獄,寫下《紅鼻子》。
1982年自銀行退休後,創辦了臺灣「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為著名美學及藝術理論家、戲劇家,一生寫了14部戲劇,如《紅鼻子》、《一口箱子》、《重新開始》等。1997年4月因心臟病辭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