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955

藍博洲2015;《旅行者》1989

$
0
0






活動日期: 2015/05/06

地點:迪化街一段259號

講題:尋訪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

講師:藍博洲(作家)

1949的青春魂魄 藍博洲


高一入學才兩個月,少年藍博洲就辦了休學,一個人從台中搭車返回苗栗。 他下了車,進到家門前先路經熟悉的市場。那是個中秋節的早晨, 市場格外活絡,他望著眼前準備過節的熱鬧景象,一股憂傷頓時襲來, 生平第一次感到從未有過的挫敗,而才正要開啟的青春歲月該何去何從?


【撰文/藍漢傑;攝影/何經泰;設計/江宜珎】


小說除了人名和時間是假的,其他的都比歷史還真實。


「我從小好玩,發生再難過的事,睡個覺醒來玩一玩就沒事了,這是我的性格,」白千層樹下的藍博洲,面對著師大禮堂吸了一口菸,「可是那個中秋節的早晨,卻再也不是這樣了。」
哥哥看藍博洲的國中成績不錯,要他上台北考高中,他入住杭州飯店,可以望見對面的國民黨軍營。那時的他並不知道自己將來有一天會寫出《台北戀人》,小說中,1949年「四六事件」遭到逮捕的大學生,就是關在這個軍營裡;他也還不知道,這地方將會夷為平地,為三個月前過世的蔣介石興建紀念堂。他只是有點不知天高地厚地在飯店裡打橋牌,如今回首,「同一個場景經過時間變換,什麼事都不一樣了。」


在飯店打橋牌,睡眠不足而陰錯陽差誤了考試時間,高中放榜結果,他沒考上前三志願。父親不同意他去念板中,哥哥則鼓勵他報考高職。這一次,他考上第一志願台中高工建築製圖科,身為泥水師傅的父親很開心,想著兒子將來可以當建築師。「可是我不會畫圖,一個禮拜卻有好幾堂素描課,更挫折的是製圖課,丁字尺、鴨嘴筆弄得我毛毛躁躁搞不定作業,加上第一次離家寄宿外地,種種挫折的糾結,於是才念兩個月就辦了休學。」


看著兒子休學回來,同樣感到挫折的父親對他說:「你要念書我就做工給你念,你不念書就去做工吧!」藍博洲到建築工地扛鋼筋,吃不了苦,第三天便不肯再去。父親上工前看兒子還賴在床上,「你今天不去做工?」「太累了不想做。」父親當下賞他一個耳光,打完轉身就走,「他走了我也走了,從此我和我爸大概有七、八年不說話。」


無所事事的藍博洲,成天在街頭和彈子房裡混,感到自己隨時可能墮入社會的陰暗底層,「就像侯孝賢的電影中那些少年一樣,遲早會出事。」幸好出事之前,他意外發現了文學,「偶然看到了一本書,無名氏的《北極風情畫》,一個失戀的人拎了兩瓶酒到華山閉關,然後開始講起失戀的故事。看完這本小說,我就被啟蒙了。」啟蒙的並非是故事中的人生哲理,而是見識了什麼是小說。之後,他又讀了《徬徨少年時》、《鄉愁》,「作者赫曼赫塞也是升學體制的受挫者,他筆下的人物差不多是我當時的年紀,讀了特別有感覺,就這樣一本又一本地讀了下去。」


藍博洲重省自己人生路上初嘗的挫敗,質疑著:人為什麼而活?怎麼活才有意義?為了找到答案,他從此埋首圖書館,以文學解決人生問題,並決定終生志業致力於文學寫作。重考後,高中三年讀遍館藏各類文、史、哲書籍,還接觸到關照工人與農民議題的黨外雜誌《夏潮》,「身為工人兒子的我因此受到啟發,日後走上關懷社會弱勢、追求社會正義的道路,這本雜誌挖掘出曾被湮滅的日據時期歷史與文學,也啟發了我對台灣文學與歷史的關注。」



1979年的世局如此動盪,中美斷交,越南占領柬埔寨,義大利一千四百萬人罷工,伊朗人權危機。夏秋之交,藍博洲考上輔大法文系,台灣隨即發生美麗島事件,促動本土派興起。「念哪個科系不重要了,我都是自己讀書,大量閱讀存在主義、法國新小說以及台灣鄉土文學。」他並擔任文學社社長,有系統地邀請楊逵、陳映真等作家蒞校講演,更透過這兩位不同世代政治犯與其作品,初探長久的政治禁忌,進入迷霧重重的台灣近代史。


藍博洲因陳映真之故而任職《人間》雜誌,參與228專輯製作,進而接觸白色恐怖受害人郭琇琮的遺孀,「把我的屍身用火燒了,將骨灰撒在我所熱愛的這片土地上,也許可以對人們種空心菜有些幫助呢!」這是郭琇琮臨刑前遺書給妻子的一段話,如此之人格感動了藍博洲,「讓我真正看到了一個理想主義者,我之前參與多次黨外選舉,看到的那些人從來都不是理想主義者,而是政客。」


掀開白色恐怖痂瘡的《幌馬車之歌》出版,政壇和文壇為之譁然。「我看清楚了白色恐怖的真相,那是個背景、過程,一個歷史構造,而非省籍問題,絕對不是台獨口中的外省人迫害台灣人,而是統治階級對待被統治階級的歷史悲劇。白色恐怖時期的外省人更危險,因為他們是大陸來的,有通匪嫌疑,殺掉一個隻身來台的人,就像開車在路上撞死一條狗,不會引起社會負面效應,但殺掉一個本省人,就必須顧忌到那人背後還有個家族。」


裹在重重迷霧中的白色歷史,在藍博洲長期奔走採訪中逐漸清晰,無論報導文學、論述或是以小說來面對歷史,他都走在一條極為孤獨的路上,甚至為此窮困拮据,威脅到基本的家庭責任,而支撐他的是追求公平正義的理想主義。20多年來,多少白色恐怖的受害者或家屬與他接觸,把畢生噤口的傷痕在他面前攤開來,「白色恐怖的題材是早該結束了,就創作者來說,我是不應該一直寫同一個主題,可是我沒辦法,一想到他們的面容和淚水,就覺得有責任寫出來。」


政治無情,抹滅了歷史上有理想的人,「他們應該被記憶,」藍博洲在今年出版的《台北戀人》,引領讀者隨著女主角的口述穿梭在當下與1949年的台北時空,跟著一群胸懷理想的大學生走上街頭,與他們一同高歌,遊走政治迫害的生死之間,為理想壓抑兒女私情,將炙熱青春化為生離死別的血淚。然而,往事並不如煙,青春的魂魄終會在晚年徘徊,女主角回到台灣追索青春戀人的音訊,是死是活都好,總要有個交代。


「歷史除了人名、時間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小說除了人名、時間是假的,卻比歷史還真實。」首次以女性第一人稱寫作的藍博洲說:「諾貝爾為什麼要給文學獎,不給歷史獎?所以啊,資訊時代再怎麼輝煌,文學不會被消滅,人類還是需要文學。」


沒有一場革命可以失去青春的參與,流亡作家米蘭昆德拉因此寫出《生活在他方》,書名借用法國詩人韓波詩句「真實的生活總是在他方」(La vraie vie est ailleurs),究竟那真實的他方是空間的,還是時間的?30萬字的《台北戀人》令人欲罷不能,歷史場景歷歷在目,1949那一年,為理想走上街頭的青春依然,民主走廊仍在,師大的禮堂依舊,然而,又是藍博洲的那句話,「同一個場景經過時間變換,什麼事都不一樣了。」



藍博洲

1960年生於苗栗西湖,客家人,畢業於台灣輔仁大學法文系,報導文學作家暨小說家。1985年以短篇小說《喪逝》獲時報文學獎,曾任職《南方》、《人間》、自由時報、時報出版「台灣民眾史」叢書特約主編、TVBS《台灣思想起》節目製作人。主要著作《旅行者》、《幌馬車之歌》、《白色恐怖》、《尋訪被湮滅的臺灣史與臺灣人》、《共產青年李登輝——二進二出共產黨第一手證言》、《麥浪歌詠隊》、《藤纏樹》、《一個青年小說家的誕生》、《二二八野百合》、《老紅帽》、《台北戀人》等。




---


第一本短篇小說集《旅行者》。




蔣勳序藍博洲《旅行者》1989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955

Trending Articles


Vimeo 10.7.1 by Vimeo.com, Inc.


UPDATE SC IDOL: TWO BECOME ONE


KASAMBAHAY BILL IN THE HOUSE


Girasoles para colorear


Presence Quotes – Positive Quotes


EASY COME, EASY GO


Love with Heart Breaking Quotes


Re:Mutton Pies (lleechef)


Ka longiing longsem kaba skhem bad kaba khlain ka pynlong kein ia ka...


Vimeo 10.7.0 by Vimeo.com, Inc.


FORECLOSURE OF REAL ESTATE MORTGAGE


FORTUITOUS EVENT


Pokemon para colorear


Sapos para colorear


Smile Quotes


Letting Go Quotes


Love Song lyrics that marks your Heart


RE: Mutton Pies (frankie241)


Hato lada ym dei namar ka jingpyrshah jong U JJM Nichols Roy (Bah Joy) ngin...


Long Distance Relationship Tagalog Love Qu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