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948

錢理群《示眾》2013

$
0
0

示眾

簡體書 ,  , 重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精選了錢理群先生近年來最優秀的十余篇文章,主要包括《漫說「魯迅五四」》《孔夫子在當下中國的命運》《「攖人心」的文學》《這本書竟是如此沉重》《尋找失去了的大學精神》《直面中學教育的深層次問題》《一百塊錢,有多輕又有多重》《示眾》等,表現了作者憂國憂民,關注青年人成長,關注國家命運的人文情懷。

錢理群,著名人文學者,魯迅、周作人研究專家。1939年1月30日生於四川重慶,祖籍浙江杭州。1956年考入北京大學,后並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1960年畢業。1960-1978年先后在貴州省安順地區衛生學校、地區師范學校任教。1978年考取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研究生,師從王瑤、嚴家炎先生攻讀現代文學,1981年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先后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現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與教學。


目錄

知識分子叢書總序
漫說「魯迅『五四’」
「魯迅左翼」傳統
孔夫子在中國當下的命運
這本書竟是如此沉重
「攖人心」的文學
尋找失去了的「大學精神」
直面中國教育的深層次問題
一百塊錢,有多輕又有多重?
地方文化研究的意義
尋求中國鄉村建設與改造之路
我的告別詞
示眾






后記

博客來-作者-錢理群



https://search.books.com.tw/search/query/cat/all/.../錢理群/.../0/







精選了錢理群先生近年來最優秀的十余篇文章,主要包括《漫說「魯迅五四」》《孔夫子在當下中國的命運》《「攖人心」的文學》《這本書竟是如此沉重》《尋找失去了的大學精神》《直面中學教育的深層次問題》《一百塊錢,有多輕又有多重》《示眾》等,表現了...... more




黑名單上的人物包括王丹、劉曉波(《零八憲章》起草人)、貝嶺(中國流亡作家)、余杰(中國異議作家)、錢理群(北大退休教授)、平可夫(《漢和防務評論》總編輯)等人。
台灣3家被禁的出版社對於被列入黑名單表示難以理解。聯經出版社副總編輯胡金倫說,王丹、錢理群的作品內容並未詆毀中國,王丹《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十五講》與錢理群《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同樣熱銷上萬本。 


講座後一日她與師兄錢理群再聚首,之前在三聯書店開她的新書座談會時,錢理群感喟今天的未名湖畔不僅沒有朱光潛一樣的先生,也沒有張曼菱一樣的學生。研究教育、關注青年的老教授好奇學生都向張曼菱提了什麼問題,張曼菱說,她印象最深的,是她用了一堆自己的故事來告訴學生忠於自己、堅持自己的重要性,但學生問她:“你讓我們張揚,但《聖經》叫我們謙卑,這不是矛盾嗎?”

“我覺得這個問題很可怕。說明他們事實上是在選擇偶像。選擇《聖經》跟以前選擇《語錄》一樣,並不是出自靈魂的需要,而是找個偶像罩著自己。”張曼菱說。

“這甚至不是真的問題,他們只是要在我面前展現一下姿態。”張曼菱又說,“哪怕你問我該不該出國,現在的環境下該怎麼讀書,頭髮該剪短還是留長,對他們來說倒還都是真問題。”

“最後一個問題也不大好吧。”錢理群插了句。

“我在中科院演講時就有個女生這麼問我,我說站起來讓我看下你身高體形,嗯,你還是留著吧。”張曼菱繪聲繪色,“我覺得她很可憐,也許除了做研究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如果有個好朋友,她就不會來問我了。”在場的學者沉默了。




“在北大,老師並不認為你不來聽他講課就是冒犯。他們常說,講課的教學大綱,起點是針對應屆中學生的,而我們這批'老大學生'應該抓緊時間多學一些自己需要的東西。”張曼菱回憶。

更有甚者,老師鼓勵學生拋棄他、超越他。張曼菱曾晨讀時遇一老者,見她在讀朱光潛,不以為然道:“他的書都是從外國搬來的,裡面沒多少自己的東西,翻譯也有偏差,你要讀就讀原著。”張曼菱不予理睬,但有人認出,這老者就是朱光潛本人。張曼菱大慨:先生一世為學,付出一生,承受一切,卻叫人不要讀他的書,甘於做學術之路上的墊腳石:“唯我北大朱先生也!”

這句話也令錢理群震驚數日,話裡凝聚了朱光潛那一代學人的命運:小試鋒芒後遇到戰亂,而後是連續30年的思想改造,等可以坐下來做學問了,歲月已不饒人,無力構建自己的獨創思想體係了。

但另一方面,這樣的學者仍清醒自省,心中自有學術標準;而如今的講台上,則滿是“感覺始終良好,不斷吹噓自己,卻不知學術為何物的‘學者’”。 “許多人談論今日之北大的衰落,不可忽視的,是教師隊伍素養的總體下降。”

而 “沒有朱光潛也沒有張曼菱”之慨,則是針對目前的北大學生。張曼菱書中曾深情描述過的北大西門的“小金水橋”,現在則成了絡繹不絕的遊客口中的“狀元橋”。 “‘朝進北大門,暮登天子堂’已經是今日許多學子的‘北大夢’,和我們當年的夢想已經大不一樣了,這也是我們必鬚麵對的現實。”錢理群說。

“現代的杞人已習慣於壓抑式的表達”

但錢理群的思考還有延伸:對於張曼菱這樣的上世紀80年代大學生,無論是自家的躊躇滿志,還是前輩的殷殷期望,都指向其將為中國知識分子歷史開創新的希望與可能。然而衡量他們這代人30年來的成就與功勞,在錢理群看來,仍如朱光潛自省的那樣,“沒有多少自己的東西”。

“這是為什麼呢?朱光潛們是因為戰亂,因為‘思想改造’;張曼菱們的悲劇原因何在呢?這難道真是知識分子的宿命嗎?”錢理群發出無解之問。

上世紀90年代末,原北大中文系主任孫玉石到訪雲南,已經回到雲南的張曼菱一家盛情邀宴。張曼菱的父親張進德是個民間知識分子,當年來北大探望女兒時,在未名湖畔留影尚要脫帽以表敬意。席間這位“中國布衣”父親舉杯相敬:“久仰北大,終得睹北大先生。”

孫玉石卻指著張曼菱說:“北大風,看她就行。”

但當年競選時,孫玉石曾對張曼菱推心置腹:“以後專心寫作,不要再參加那些事情了。”上世紀90年代初,季羨林也對開始下海的張曼菱說,從商很好。

人們談論北大的時候,其所指往往不僅是一所大學,更是中國的知識分子精神,而“不要參加的那些事情”,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責任。其中矛盾,正如張曼菱所指出:“北大這塊風水寶地,世世代代總要出一些憂天的杞人,然而,思想與現實的重大衝突,一次次的傷害,已使校園的眾多優秀心靈遠離塵世,渴求寧靜純和。現代的杞人已習慣於壓抑式的表達。”

批評家邵燕祥認為,張曼菱在北大的那4年,在北大歷史上是一個特殊時期,以前的老北大傳統在這段時間有一個短暫的、有限度的複活。 “這於你於北大都是值得回憶的華彩樂章,但你將來還會有新的華彩樂章,而我認為北大不會有了。”

但在張曼菱,她沒有聽季羨林的“坐冷板凳”,沒有聽孫玉石的“不參加那些事”,乃至沒有聽錢理群的反思自己這一代怎麼不出大師,她一直在做的,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銜接歷史。從90年代開始做的西南聯大資料搶救,到現在推出自己的北大回憶,到下一步,還將前往台灣做對岸的西南聯大學生口述史,她致力於為將來保存即將成為過去的現在。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