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的抗爭精神
二十一世紀評論
2012年2月號 總第一二九期
2016.6.4 夜,翻讀
林語堂《剪拂集》,1928年:譯尼采“走過去"(送魯迅離廈門大學),頁132-36
譯於1927.1.1
衝擊頗大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中國文學家、發明家。福建漳州龍溪人,生於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1][2],乳名和樂,名玉堂,後改為語堂,聖約翰大學英文學士、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曾任北京大學英文系教授、廈門大學文學院院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
1923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出任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同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到武漢任中華民國外交部秘書。隨後的幾年當中,他創辦多本文學刊物,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調'」的小品文,對之後的文學界影響深遠。
《剪拂集》,1928年,[上海北新書局]
剪拂- 萌典
https://www.moedict.tw/剪拂
Translate this page洗滌拂拭。舊時江湖稱下拜行禮為「剪拂」。《水滸傳.第五回》:「原來強人下拜,不說此二字,為軍中不利,只喚做剪拂。此乃吉利的字樣。」也作「翦拂」。
剪拂jiǎn fúㄐㄧㄢˇ ㄈㄨˊ
剪拂 — 1.修整擦拭。 比喻推崇, 贊譽。 《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 “顧盼增其倍價, 剪拂使其長鳴。” 李善 注: “湔拔、剪拂, 音義同也。” 清 吳偉業 《讀史偶述》詩之六: “ 龍媒剪拂上華茵, 嚴助丹青拜詔新。”
2.削除。 宋 張商英 《護法論》: “高超三界, 穎脫六塵, 清涼身心, 剪拂業累。”
3.舊時江湖稱下拜行禮為「剪拂」。水滸傳.第五回:「原來強人下拜,不說此二字,為軍中不利,只喚做剪拂。此乃吉利的字樣。」亦作「翦拂」。
3.舊時江湖稱下拜行禮為「剪拂」。水滸傳.第五回:「原來強人下拜,不說此二字,為軍中不利,只喚做剪拂。此乃吉利的字樣。」亦作「翦拂」。
內容
林語堂,191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寫雜文,並研究語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凋”的小品文,成為論語派主要人物。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
目錄編輯
序
祝土匪
給玄同先生的信
論性急為中國人所惡
丁在君的高調
回京雜感四則
林語堂這篇一則寫於1925.10.10 ,將inferiority complex 翻譯成"遜色癥結";"我們大多數的信仰發源於感情態度 (feeling-attitudes) ,不是根據理智的。" 參考了Rationalization in every-day life. By Jones, Ernest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Vol 3(3), Aug-Sep 1908, 161-169.
by Rivers, W. H. R. (William Halse Rivers), 1864-1922
Published 1923 https://archive.org/details/psychologypoliti00rive
的話:"我想大半的受教育的人現在承認許多種的裝大的社會的行為,實隱含著一種懷疑,及忸怩不敢自信的態度而已。心理學家謂此類的行動是由於自衛機制 (defense-mechanism)的作用,在這作用上,人們多少在不覺中(非故意的)採取那誇大的態度,作為衛護,以避免承認其不及人時,心靈上所感覺的不安。"
Abstract
Illustrates the application of Freud's principle of rationalization in every-day life. Freud showed that a large number of mental phenomena can be attributed to problems of feeling, and that they are usually unsuspected by the individual. Though the concealment mechanisms are numerous, they can be grouped into two classes, depending on whether the individual offers an explanation for them, or not. If an individual considers a given process to be too obvious to require any investigation, it is probable that the real motive is concealed from consciousness. In the latter class, an explanation is offered, but it is a false one. Examples of this category are considered: The form of religious belief chosen by an individual, and the use of valerian as an antidote for hysteria. Concludes that much remains to be explored, and that a study of such processes can enable the control of the same. (PsycINFO Database Record (c) 2012 APA, all rights reserved)
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
Ernest Jon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Vol. 22, No. 4 (Oct., 1911), pp. 477-527
讀書救國謬論一束
詠名流
寫在劉博士訂正中國現代文壇冤獄表後
苦矣!左拉!
“公理的把戲”後記
論語絲文體
文妓說
悼劉和珍楊德群女士
魯迅先生打叭兒狗圖
閒話與謠言
討狗檄文
一封通信
打狗釋疑
泛論赤化與喪家這狗
發微與告密
塚國絮語解題
譯尼采“走過去"--送魯迅離廈門大學
論土氣
論開放三海
談理想教育
論英文讀音
談文化侵略
論泰戈爾的政治思想
*****
http://wiki.shop.hk/doc-view-41409.html
為《語絲》週刊主要撰稿人之一。
因支持學生愛國運動,和魯迅一起被列洋政府的黑名單。
內容精要
《剪拂隼》收林語堂1924年至1926年在(語絲》雜誌上發表的散玄共二十七篇,序文一篇,多屬政論性、社會批判及思想批判性雜文。如《論英文讀音》一植是純知識性雜文,《譯尼采<走過去>》為翻譯作品。
林語堂寫作《剪拂集》的時期,受到了歐美文化的個性主義和自由主義影響,向住資產階級自由政治,因此針泛軍閥及其幫兇現代怦論派是其中的重要內容。著名的《祝土匪》一文即是針對現代怦論派指責進步師生為「匪」而作,文中正言宣佈「我們情願揭竿作亂以土匪自居,也不作專制暴君的徘優;時代需要土匪,惟其有許多要說的話學者不敢說,惟其有許多巳乙上應維持的主張學者不敢維持,所以今日的言論界還得有土匪傻子來說話!」《文妓說》指軍閥之御用文人為「文妓」。《論語絲的文體》筆鋒更為老辣:「我們每每看見這種人及這種報的自號中和,實益以見其肉麻。惟有加以思想之蠢賊的尊號,處處與『耗子,鱷魚 』同列而已。」進而更痛斥「正人君子」的行徑是「野雞生涯」,「與蘇揚妓女的倚門賣笑伎倆無異」。
探索國民性,提倡「精神復興」是林語堂《剪拂集》中雜文的另一個基本命題。他提出「精神復興」是最為迫切的工作,推崇怯國大革命,企圖用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那種積極進取精神來克服民族的卑瑣、懶惰等劣根性,以達到救國的目的。林語堂的這些立論是二十年代酉鳳東漸中知識分子對國家、民族命運走向積極探索的產物,當然不無偏頗之處,但「思想革命」、「精神復興」的主張在當時封建政象籠罩、封建痺氣瀰漫的中國無疑要比盛行的「科學救國」、「實業救國」的主張來得深刻。
《剪拂集》還對民眾力量進行熱烈讚頌。對「三·一八」死難烈士表達深切哀婉的悼念。《悼劉和珍楊德群女士》寫於慘案發生後的第三天,文辭鬱憤情深,抒發了作者沉痛的心情。與魯迅愛憎交融、力透紙背剛《記念劉和珍君》一文同為聲討反動勢力,悼念死難烈士的悲壯輓歌。
知名篇章
這是一植於淡然中顯誠摯的敘事散文,吝筆於對死者生前言行紋窖細膩的遏憶和乎實筒潔的摘摹。與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相比,雖同為悼念烈士的悲憤娩歌,其情緒和筆調卻頗丁相類,備備皿出其作者為人為文之同風格。
悼劉和珍楊德群女士(節選)
今日是墾期日,稍得閒暇,根想拿起筆來,寫我這三天內心裡的沉痛,但只不知從何說起。因為三天以來,每日總是昏頭昏腦的,表面上奔走多,少有靜默之暇,思索一下,但是暗地裡已覺得是經過我有生以來最哀忖的一種經驗;或者一部分是因為我覺得劉楊二女士之死,是在我們最痛恨之敵人手下,是代表我們死的,一部分是因為我暗中己感覺亡國之隱痛,女士為亡國遭難,自秋謹以來,這回算是第一次,而一部分是因為自我到女師大教書及辦事以來,劉女士是我最熟識而最佩服嘉許的學生之一隕女士雖比較不深知,也記得見過幾回面),合此種種理由使我覺得二女士之死不盡像單純的本校的損失,而像是個人的損失。
三月十八日即她死的早晨八時許,我還得了劉女士的電話,以學生自治會名義請我准停課一天,因為她說恐怕開會頻十一時才能開戍,此後又恐怕還有遊行,下午一時大家趕不回來。我知道愛國運動,女子師範大學的學生素來最熱烈參加的,並非一班思想茅塞之女界所可比,又此回國民大會,純為對外,絕無危險,自應照準,還告訴她以後幾有請停課事件,請從早接洽,以便通知教員,不知道這就是同她說話的末一次了。到下午二時我因要開會到校,一聞噩耗即劉同許季帶先生到國務院,而進門開棺頭一個已是劉女士之屍身,計前後相距不過三數小時。閉日一想,聲影猶存,早晨她熱心國事的種惰猶可湧現吾想像間,但是她己經棄我們而長逝了。
著作解讀
《剪拂集》記錄了林語堂《語絲》創作時期的激揚鳳貌。論者通常用「浮躁凌厲」來概括其特徵,大致上確能代表那一時期林語堂散文創作鮮明而獨特的個性鳳格。這個集子與他最為人熟知和稱道的小品文頗不相類,因此,閱讀上也不似小品文之輕鬆親切每有會心。之所以這樣,最重要的原因首在於文章所表達的內容之隔膜。幗拂集》是針對當時紛攏的社會政治恩想狀況所發的激烈議論,都是有當時具體背景的。雖在當時屬切中時弊,每每使得知識青年們情緒激昂,但革命年代所發生的紛壇事件對當前的讀者而言畢竟是遙遠了。而讀這—類文章,昔不明瞭當時複雜斑駁的情勢和背景,當然是難以進人其中,獲得共鳴的。
由表達內容的要求《剪拂集》文章在藝術風格上也不能追求小品文式的親切和娓娓道來,而必然以暢達甚至犀利為尚。林語堂自已曾說:「我初期的文宇即如那些學生的示威巡行一般,披肝瀝膽,慷慨激昂,公開抗議。那時並無什麼枝巧和細心。」這樣的文宇正符合林語堂當時的心情和狀態:年少氣盛,改造中國的熱望甚切,而理想難就,不兔憤激怒恨八剪拂集》中的文章大多信手信腕,每遇論戰,常出諸反語,莊諧雜陳,冷嘲熱諷而無所顧忌,措詞下筆,不計工拙,住住能一語中的,使論敵無可逃遁而呈醜態,以暢達、直率和辛辣見長。
一般政治性較強的議論性文章容易寫得讓讀者覺得枯燥、乏味,而《剪拂集》中的文章卻並不給人這樣的感覺。這固然首失因為文中充滿恣律的情感,令人感奮,尤其是隨處可見的對無恥之徒的諷刺更讓人暢快。同樣重要的原因還在於林語堂行文見出個性的精彩:對雜文體裁樣式的創新,如配歌詞(《詠名流》)、配漫畫(《魯迅先生打吵狗圖》)自不必說。在為文的構思佈局上,議論文最重要的是邏輯嚴謹,林文恰是重視言之有據、細密。在敘述中議論,並以日常現象雜棵其間,巧妙設喻,使文章形象生動,針泛有力。則祝土匪》中對所謂「學者」不能堅持真理的譏刺:「真理是妒忌的女神,歸奉她的人就不能不守燭身主義,學者卻家裡還有許多老婆,姨太太,上炕老媽,通房丫頭。然而真理並非靠學者供養的,所以學者所真怕的還是家裡老婆,而不是真理。」遣詞用語上林語堂更是隨手拈來,無不精警峭拔,含蓄而不失鋒芒,讓人於幽默之中體味到林語堂的睿智—一與後期小品文的性靈文宇正是一脈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