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40

I Ching: The Essential Translation of the Ancient Chinese Oracle and Book of Wisdom

$
0
0

I Ching: The Essential Translation of the Ancient Chinese Oracle and Book of Wisdom Hardcover – October 30, 2014


A landmark new translation of the ancient Chinese oracle and book of wisdom

Pose a question, then toss three coins (or cast your yarrow stalks) to access the time-honored wisdom of the I Ching.

The I Ching, or Book of Change, has been consulted through the ages, in both China and the West, for answers to fundamental questions about the world and our place in it. The oldest extant book of divination, it dates back three thousand years to ancient shamanistic practices involving the ritual preparation of the shoulder bones of oxen. From this early form of communication with the other world, it has become the Chinese spiritual book par excellence. An influence on such cultural icons as Bob Dylan, John Cage, Merce Cunningham, Philip K. Dick, and Philip Pullman, the I Ching is turned to by millions around the world for insights on spiritual growth, business, medicine, genetics, game theory, strategic thinking, and leadership, and of course for the window it opens on China.

This new translation, over a decade in the making, is informed by the lates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and features a gorgeously rendered codex of divination signs—the I Ching’s sixty-four Tarot-like hexagrams. It captures the majesty and mystery of this legendary work and charts an illuminating path to self-knowledge.

  • Hardcover: 928 pages
  • Publisher: Viking (October 30, 2014)
  • Language: English

漢學家閔福德翻譯的《易經》
2016-02-27 15:38:58


在不久前舉辦的2015年國際筆會福克納文學獎評選中,一本928頁的中國經典譯著獲得提名。它是由英國著名漢學家閔福德(John Minford)耗時12年翻譯的《易經》。這本書由紐約企鵝出版集團下的維京出版社於2014年底出版。在書里,有對《易經》及歷代文人評註的詳細敘述。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經典,《易經》被譽為六經之首。17世紀出使中國的法國傳教士白晉,曾稱讚它是中國一切科學和哲學的源頭,高於當時歐洲的科學和哲學。18世紀初,《易經》在歐洲傳播開來。心理學家榮格評價,它包含著中國文化的精神與心靈,有幾千年來中國偉大智者的共同傾注,歷久彌新。

就《易經》的翻譯出版、西方世界對《易經》的接受度等問題,定居澳大利亞的閔福德接受了騰訊文化的電話專訪。以下為騰訊文化與閔福德的對話:

「我的《易經》翻譯更『中國化』」

閔福德

騰訊文化:此前西方較著名的《易經》譯本分別來自19世紀末英國傳教士理雅各布和德國傳教士衛禮賢。你對這兩個版本怎樣評價?

閔福德:理雅各布漢語特別好,除了《易經》還翻譯了《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等書。但他根本不尊重《易經》,認為這本書是垃圾。他並不相信書里的內容。

衛禮賢就非常不同。他對《易經》非常感興趣,在1924年完成了德譯本《易經》(後被譯成英文)。很長一段時間裡,這本書在西方非常熱銷,影響也很大。衛禮賢和榮格的關係密切,後者為其《易經》作了序。但這也是這本書的缺陷——受榮格的影響太多。

騰訊文化:你怎麼評價英國學者約翰·布洛菲爾德和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夏含夷的《易經》譯本?

閔福德:布洛菲爾德的譯本不錯。夏含夷更擅長甲骨文,研究的主要是早期文字中有關《易經》的記載。他的譯本不實用,偏學術。

騰訊文化:你翻譯的《易經》和這些譯本的區別在哪裡?

閔福德:我的翻譯更「中國化」。有人翻譯《易經》會提及《聖經》或德國詩人歌德;基督徒理雅各布從基督教的角度解析《易經》。我更多地引用中國文人的點評,儘量不涉及西方人對《易經》的點評和解析。

騰訊文化:《易經》在歐洲的影響如何?

閔福德:20世紀60、70年代,歐洲讀《易經》的人很多,這在當時是一種「反文化」現象。我也是這代人中的一員。當時我的很多朋友都讀《易經》。《易經》從一開始就被西方讀者認為是一部幫助人們思考的「智慧之書」,而不是一部算命的書。我想這大概是《易經》在中西方的最大不同。

「你就是這本書,你會成為這本書」

騰訊文化:你如何安排這部譯作的結構?

閔福德:我把書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智慧之書」,用傳統方式解讀《易經》和其點評;第二部分是「卜卦」(Oracle),回歸《易經》最初的用途——青銅器時代的占卜手冊。那時《易經》的哲學性沒那麼多,人們主要用它來獲得對一些實時問題的建議,比如「我應該和鄰國開戰麼」「我應該把女兒嫁給宋國國王嗎」。但它也並非是用來算命的。

騰訊文化:你將《易經》解釋為「The Book of Change」,而不是「The Book of Changes」,為什麼?

閔福德:因為我認為這本書是關於變化的基本流程的,所以用單數,而不用複數。

騰訊文化:在你看來,《易經》有什麼用?

閔福德:我在書的序言中引用了英國漢學家葛瑞漢對《易經》的評價:「它幫助你進入你自己的內心,仿佛是一條能夠幫助你開悟的『快捷方式』。」我非常贊同他的觀點。

這本書的關鍵詞是「修養」,清代道士劉一明在《周易闡真》中也多次提到這個詞。他強調,學習《易經》的過程是提高自我修養的過程。我是不可知論者,不信奉某種特定的宗教,但我相信人們有必要自知、自省。《易經》是一本關於自我認知的書,能夠引導人們如何思考,如何認識自我。它很簡單,但又很難。

有人點評,《易經》不是一本書,而是一個Spirit。我也這樣認為,因為《易經》原本也不像是一本書:它沒有開始,沒有結尾,沒有作者。它更像是一個「精神的工程」,是一種可以和你對話的聲音,但它最終是你自己的精神。

我在書的前言中這樣寫:「這本書和你之間不存在任何區別,你就是這本書,你會成為這本書。」

騰訊文化:你在前言中還稱,閱讀《易經》是一個互動和對話的過程。如何理解這句話?

閔福德:開始讀《易經》時,你便和這本書產生了互動。這本書的本質並非在於書,而是在於你閱讀的方式。你要非常虔誠地坐下來,拋棄一切偽裝和虛假的想法,真實面對自己--這是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之後,你才可以開始讀《易經》。

不能像對待一本普通的書那樣對待《易經》。你得去參與,得做大量的工作。這個過程是互動的,就像是一個遊戲,你和這本書做遊戲。最後,《易經》幫助你看到你自己。

騰訊文化:聽起來很玄妙。

閔福德:《易經》是一本客觀存在的書,不是一種宗教,不是一個有魔力的特殊伎倆。它不強迫你去相信某種教義,它談論的是世界背後的規律,但用的是非常簡單的結構,比如八卦、六十四卦等。它鼓勵你往後站一步,看全局,而不是只關注生命中一些細小的環節。

我常收到讀者的郵件。他們告訴我:「你翻譯的《易經》幫我解決了難題。」這時候我就會很高興。我的老師柳存仁教授(註:澳洲華裔漢學家,以道學研究聞名)經常說:「《易經》《道德經》等書的目的,都是引導人們更善良、更慈愛。」

翻譯時還用了拉丁文

騰訊文化:你用12年翻譯《易經》,這是怎樣的一個過程?

閔福德:我從2002年開始翻譯。當時我住在法國,有一個葡萄園。通常我早上在葡萄園幹活,中午回來,下午翻譯。2004年我去了香港,到圖書館、書店變得很方便,於是我開始收集不同版本的《易經》和歷代中國文人對《易經》的點評。2006年我搬到澳大利亞,因為工作很忙,翻譯進展緩慢。2008年之後我的時間多了,開始全力翻譯。從2012年開始,經常有朋友找我探討《易經》,我會在探討的同時檢驗我的翻譯,做些修改。這個過程又持續了好幾年。

我完成翻譯的時間比出版社要求的晚了7年。出版商對我非常好,直到2013年底才要我一定交稿,不然,估計我的餘生都會在翻譯《易經》。

騰訊文化:很多中國人都覺得《易經》晦澀難懂。你在翻譯的過程中,是否會做一些「簡化」,讓讀者容易理解?

閔福德:我試圖將《易經》翻譯得有意思,會做些解釋,但不會將《易經》翻譯得很簡單,因為這會曲解它的本意。我會根據我自己的理解翻譯。我的翻譯非常主觀,但很實在,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有關聯,不神秘,不抽象。

騰訊文化:在你翻譯的《易經》中,除了英文,還用了拉丁文。

閔福德:拉丁文是西方文明的根,直到18世紀都在歐洲通用。18世紀初期,一些耶穌會士把《易經》譯成拉丁文。我在譯文中使用拉丁文有兩個原因:一、拉丁文給人一種很古老的感覺,看到拉丁文馬上會聯想到過去,想到一些不可知的東西。

二、現在大部分讀者不懂拉丁文,所以我故意用它。得知我要翻譯《易經》後,我的導師霍克斯(註:英國著名漢學家、牛津大學教授戴維·霍克斯,他和閔福德合譯的《紅樓夢》英文版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譽)曾對我說:「約翰,別忘記,沒有誰真正明白《易經》的含義。」每個人都會「構建」自己的《易經》,我用拉丁文也是在提醒大家,我們也不知道這本書真正的意思。好像是你步入一所舊式教堂,聽到神父在念叨一段拉丁文,沒幾個人能明白它。我希望給讀者類似的感覺。你沒有必要理解它們——旁邊都有英文釋義。我儘量少用拉丁文,但是我的妻子認為還是有點多。

騰訊文化:你的妻子是你的第一讀者?

閔福德:她是我最好的讀者、最親密的朋友、最棒的編輯,總是給我很多的建議。她讀了兩三遍我翻譯的《易經》。不幸的是,她今年年初去世了。

騰訊文化:希望你從《易經》中獲得一些安慰。

閔福德:妻子去世後,我收到很多中國朋友的信息,請我「節哀順變」。我研究了12年《易經》,完全懂得「順變」的含義--你不得不適應這種變化,沒有其他選擇。

從迷信、質疑到接受

騰訊文化:榮格發現,《易經》和西方的占星術都具有「相反相成」(Coincidentia Oppositorum)的特徵,他因此認為《易經》同西方古代的學問是共通的。你怎麼看待《易經》和西方占星術的異同?

閔福德:共性是,人們都試圖通過它們去尋求一種意義。但是它們又非常不同:六十四卦並非天上的星星,而是人造的圖案。

騰訊文化:近年來,西方占星學在中國流行,你怎麼看這種現象?

閔福德:一種可能是,中國目前處於一個非常物質的社會階段,消費主義越來越蔓延,一些人自然而然地抵制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想去尋找更多的意義。另一種可能是,星座運勢來自西方,看上去非常時尚。

騰訊文化:你說《易經》改變了你的生活,為什麼?

閔福德:我第一次接觸《易經》,讀的是衛禮賢的譯本。那時我是個年輕的「嬉皮士」,很迷信也很虔誠,把它當成占卜的書,毫不質疑。我的一些朋友很蠢,甚至向《易經》請教早飯該吃什麼。

當決定翻譯《易經》時,我就開始質疑這本書——當你決定做一件事情時,你要搞明白做這件事情的價值。它有價值麼?真能夠和我對話?能起作用麼?我邊翻譯邊檢驗。隨著翻譯的進展,我越來越向《易經》妥協,越來越接受它,這個過程花了好幾年。我發現《易經》在和我對話,我成了《易經》和讀者之間的「信道」和媒介。每當有人向我請教《易經》,我都會精疲力盡,像是我把我的嗓音借給了「Spirit」。

我越來越相信《易經》能起作用,儘管我也無法解釋原因。這樣的變化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重新思考自己,思考自己的生活。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