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翠峰教授今年(2015)應是90歲了。他40歲結集的《施翠峰藝術論叢》(台北:東方出版社,1964/65 ) ,內容豐富,從中可以了解施翠峰當時追求歐美日的文學和藝術大家的心得。
施翠峰本名施振樞, 1925年12月9日出生於古都彰化鹿港,「施翠峰」三字為其青年時代發表創作時即採用的筆名 ,取其像徵翠綠峰巒的文藝氣息.其祖父經營「施錦玉香鋪」而聞名,其父為鹿港 信用合作社的創辦人之一。施翠峰與王詩瑯 , 黃得時 , 陳千武 , 張彥勳等人同屬「跨越語言的一代」。
個人簡介編輯
施翠峰為張彥勳就讀台中一中時期的同班同學(註六),與鍾肇政,文心等人曾創刊同仁性質雜誌《文友通訊》,被林海音喻為是戰後第一位掌握中文創作的作者.在日治時期即能運用日文創作,在戰後進入省立師範學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前身)美工科就讀,並開始在《新生報》,《力行報》上發表文藝創作.其專業主要在美術教育的推廣與藝術理論的研究,文藝創作生涯集中在1970年代以前,之後即漸漸將精力置放在民俗學,人類學的研究上,具體的成果有《風土與生活》(1966), 《思古幽情集--神話與傳說篇》(1976),《台灣民譚探源》(1985),《台灣原始宗教與神話》(2000)等書,對於台灣民俗文化的研究與推介持之以恆,歷久不變.
個人風格編輯
從施翠峰文藝 , 美術 ,民俗創作與論述中,處處可以看出其理性強於感性的特質,像在《文友通訊》中對於環境情勢的警覺,像在民俗學作品中的分析條理井然,見解精闢,像在短篇小說裡符合邏輯的情節安排,在在都顯示他理性思維的一面.透過電話訪談,施翠峰表示其理性的養成主要有二:其一是環境的逼迫與痛恨壞人,其二是受到美術繪畫訓練的影響.除了理性,施翠峰還有其感性的一面,在電視上看到感人的畫面仍會黯然流淚,可見其感情豐富的另一面.施翠峰的冷靜理性,再加上身材高大,批評坦率直言,往往給人不易親近的感覺.然而這份「莫測高深」其來有自,因為處在特殊的情境中保持理性,可以讓路途走的更遠,更久,得以持續為後人照亮前人的來時路.
施翠峰文藝創作的歷程並不算太長,而且所有的火力並未能集中在此,所以相較於其它的作家來說,作品產量或許並不是最豐富的,但是對於台灣現代兒童文學發展的歷程而言,其創作卻是極具歷史探索的意義.在五六十年代的兒童文學園地作品仍以蒐集,翻譯,改寫為創作手法,以兒童詩歌,短篇故事等類型為大宗的局面而言,施翠峰於1956年,1958年陸續發表於《良友》,《學伴》等兒童期刊上的〈愛恨交響曲〉,〈歸燕〉兄妹作,是承繼台灣文學寫實風格的傳統,代表台灣兒童文學創作渴望本土化的理念實踐,所以說,〈愛恨交響曲〉,〈歸燕〉二作標誌「台灣現代兒童文學發展」的重要里程.像日人宮川健郎認為的:「散文性,少年性與求變意志的獲得」是日本現代兒童文學的三項表徵,以此檢驗,將發現到作者將兒童少年的特殊需求納入寫作考量,並且能夠取材台灣的鄉土與立基於台灣的現實,體現其對於斯土斯民的深厚情感,因而顯示,施翠峰的少年小說創作跟世界兒童文學發展的脈動是與時俱進的.
學歷:師範大學勞作美術科
美國Pacific Western University Ph.D
著作:包括藝術理論、民俗學、文化人類學等方面共35本,畫冊6本
一、文藝小說類
1、龍虎風雨(歷史小說),台北:東方出版社,1963年(二版)
2、趙五娘(歷史小說),台北:東方出版社,1964年(二版)
3、相信我(短篇小說),台北:東方出版社,1964年
4、愛恨交響曲(長篇小說),台北:青文出版社,1965(三版)
5、歸燕(長篇小說),台北:青文出版社,1966年(二版)
二、報導文學類
1、日韓琉之遊(遊記),台北:大華晚報社,1967。
2、南海遊蹤(遊記),台北:三民書局,1973。
3、思幽古情集(名勝古蹟篇),台北:時報出版社,1975(九版)。
4、南海履痕(尋幽探勝篇),台北:時報出版社,1977(二版)。
5、扶桑拾穗,台北:漢光出版公司,1990。
三、藝術理論類
1、現代美術思潮導論,台北:文星書店,1966(初版)
2、施翠峰藝術論叢,台北:東方出版社,1964? 這本書內容豐富,可以了解施翠峰當時追求歐美日的文學和藝術大家的心得。
3、施翠峰水彩畫集,台北:自費出版,1985
4、施翠峰教授作品選集,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3
5、施翠峰畫集,台北:印象藝術中心,1991。
6、施翠峰回顧展,台北:市立美術館,1994。
7、中國歷代銅鏡鑑賞,台北:省立博物館,1990。
8、施翠峰七十回顧展,台中:省立美術館,1994。
9、施翠峰的世界(日本),台北:据越學園,1998。
10、台灣民譚探源,台北:漢光出版社,1983。
四、民俗學類
1、風土與生活,台中:中央書局,1966(四版)。
2、思幽古情集(神話傳說篇),台北:時報出版社,19756(九版)。
3、台灣民間藝術,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77。
4、台灣的昔話(日本),東京:三彌井書店,1977。
5、台灣民間文學研究,台北:台灣史蹟研究會,1982。
6、台北市寺廟神祇流源,台北:台北市政府民政局,1985。
7、台灣原始神話與宗教,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
五、文化人類學類
1、南海履痕(原始民族篇),台北:時報出版社,1977。
2、縱橫美國尋幽情(紅番、玻里尼西亞土著篇),台北:文化出版部,
1985。
書名
思古幽情集, 第1 1975 / 2 卷
思古幽情集, 施翠峰
作者
施翠峰
出版者
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
年譜從大學畢業後起 無索引
此書連目錄都找不到 太可惜
譬如說第11章的拜訪日本名作家井上靖和武者小路實篤等人 都是一般人難得的機緣
施翠峰回憶錄
第一章 奠基與傳承(節錄)
一、鹿港、臺南兩地廟宇都有捐獻
鹿港施錦玉香鋪創業於乾隆年中期(約1760~1765年 間),開基祖為施光醮公,他年輕時,在家鄉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西岑鄉開設香鋪,店名稱為「施錦玉」,經營十多年已具規模時,考量西岑仍屬邊鄰鄉村之地,發 展的空間有限,當時適逢臺灣島上的城市與村落雛型已形成,位在泉州府對岸的鹿港,繼臺南之後已為島上第二個大港口,鄉人組團移民之風興起,於是光醮公攜帶 製香器材與原料隻身渡臺,在登陸之地鹿港街購買最熱鬧地點(當時俗稱為「大有口」),繼續經營施錦玉香鋪。不久有兩位製香匠師接踵移民而至,幾乎都是故鄉 時期的原班人馬,所以經營很快地上軌道。臺灣諺語說:「臺灣錢淹腳目」,就是指這個時候(乾隆年間後半期)的臺灣社會榮景。關於施錦玉香鋪的創業年代,因為歷史悠久, 大多文件已蝕滅不存,僅知是在乾隆中期年間,無法明確說出準確的年代,是正常事兒。可是,鹿港有些日治時期始新創香鋪,卻向前來採訪的文史工作者吹噓其創 業亦為乾隆年間,使其信以為真而記錄在「鹿港鎮誌」上,過了數年後卻反過來宣稱是依據「鹿港鎮誌」記載,來證明其創業為乾隆年間。歷史若是可以如此「創 造」,何須歷史學家?何須考證?
在康熙年間起,清政府發佈渡臺禁令,來臺者必須 先領取「照單」(許可狀),由兩岸官署稽查驗可,始許放行,但不准攜帶家眷。據家父轉述,當年第一、二代均嚴守政府規定,單身赴任前來臺灣。每隔一兩年必 返鄉一次,相當辛苦。古時唐山過臺灣有兩條路線,最早大多由福建(或廣東)沿岸港口到臺南(多以澎湖為中繼站,才敢渡臺),可是,繼後又開發由泉州直航鹿 港的新航線,航程較短,因為夏季海流與季風的關係,特別快速;順利時,前後僅三、四日即可抵達,所以大多在鹿港登陸後即就地購屋定居,光醮公抵達鹿港後也 是如此。
施錦玉香鋪第二代應成公來臺,繼承香鋪祖業情況,大致亦復如此。不過,他除香業外又另開創「藏錦」布莊。至第三代受業公時,清廷的禁令在同治年間解除,始攜眷屬移民前來同住。兩百四十多年來,一直以鹿港為新基地發展至今,已延續至第七代了。
2008年4月間,外貿協會蒐集全臺67家「臺灣百年老店」,並公佈「全臺第一老店,是創立二百多年前的鹿港施○○香鋪」,這種不求證據,不符史實的表彰,毀了公家的信譽。沒有文字上的記載或佐證,卻採用憑口認證,公家辦事的態度竟是如此馬虎,令人慨嘆。
著者為了尋找錦玉香鋪的創業史,早年曾經尋找過鹿港鎮內古蹟,所尋獲得的史蹟有二:第一、「龍山寺道光22年重修石碑」(圖1-1),第二、「城隍廟咸豐年重修」石碑上(圖1-2), 均刻有「施錦玉捐獻」之史實,而且是唯一的香鋪捐獻者。龍山寺石碑上尚刻有「藏錦」的捐獻,「藏錦」是藍染行,在嘉慶初年由第二代應成公創設的兄弟企業 (位在施錦玉香鋪對面),可知當時香鋪的經營已達高峰期了。可是,隨著時代的推移而進入日治時代,便宜又漂亮的日本機械織布湧入,中國式的落伍染布無法抵 抗,「藏錦」在日治初期即結束營業。我在小學生時期,親眼見到家裡仍收藏著染布專用的器具:石輪、巨大的染布缸等物,至今我臺北的士林舊宅,仍藏有一只當 時使用過的大染缸(圖1-3)做為紀念。
我記得小時候曾經聽家父說:清代中期捐獻到臺南府寺廟,究竟哪幾家,已經毫無記憶。近幾年來,著者亦曾經尋訪過臺南市古蹟多次,果然發現施錦玉香鋪在嘉慶年間,曾經捐獻過臺南兩家寺廟的事實。其一為興濟宮(圖1-4),廟址在臺南市北區成功路86號,創建年代:清康熙23年(1684)。 明鄭時期,漢人隨之遷徙來臺,最初都以臺南為據點,形成聚落,而後在街衢市各境內,先後興建廟宇,塑造故鄉之神像崇奉,作為境民之守護神,「興濟宮」即為 其中之一。當年於臺南市北區,處處洋溢著一股富庶繁華之景象,至今仍保有多處可堪後人憑弔之名勝古蹟。據「臺灣縣誌」所載:「鎮北坊大道廟(興濟宮之舊 稱)在觀音亭邊」,由此可知該宮肇建於明永曆末年(清初),禋祀綿延已達三百餘年矣!
拜殿壁上雕塑祥龍猛虎,飛騰奔馳;外側山牆 上留有西洋式S形鐵件。由此,可以看出其曾經受到明末清初年間西洋建築形式的影響。寬敞的正殿,主神保生大帝鎮坐龕中,本宮珍藏古碑舊匾極多,如康熙甲戌 年桂月「保安民生」匾,而嵌於前殿左右壁各有一面「重修興濟宮碑」尤為重要,係嘉慶2年間及道光17年所刻,碑文關乎本宮修建史,彌足珍貴。
圖1-1道光22年重修鹿港龍山寺捐獻者石碑,第2排第5個為「錦玉號
圖1-2咸豐年間城隍廟重修石碑上第3排第2行右邊第3個--錦玉號,第3行第3個--藏錦號
圖1-3我家至今仍保存這只大染缸為紀念
圖1-4臺南市興濟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