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44

穆旦: 普希金詩選等『穆旦(查良錚)譯文集』《彼得大帝史》

$
0
0

 
穹蒼裡便充滿天使的臉

Boris Pasternak1890–1960):「我吟誦丘特切夫的作品,寫作自己的詩歌…….
(『人與事』,p.232;我念念不忘的是內容…..從書頁裡發出聲來……..

丘特切夫(1803-73)的「淚」(1823),引英國Thomas Gray (1716-71) 的「哦,淚之泉」(Spring of Tears


……我愛看春天的溫和的風
把美人的臉點燃得火紅,
它忽而在那酒渦裡啜飲,
忽而把動情的髮絲撩弄。

但葡萄美酒、芬芳的玫瑰,
或維納斯的百般的嫵媚,
怎比得上你啊,神聖的淚,
你這天國的朝霞的露水!……

神聖的光在粒粒的火珠中
灼灼閃燿,它折射的光線
繪出一道道活潑的彩虹
在生活的雷雨的烏雲間。

淚之天使啊,你若用翅膀
觸及人的眼珠,他的淚泉
立刻會教濃霧消散,
穹蒼裡便充滿天使的臉。」

『穆旦(查良錚)譯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學,2005



1799 年 6 月 6 日,這一天出生于偉大的俄羅斯詩人亞歷山大 · 普希金。

平版印刷的肖像,系列"同時代人",1828 年由演出者 G.f.Gippiusom 執行被認為是最可靠的詩人形象之一。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Эрмитаж. 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 Official page. 的相片。


普希金詩選
穆旦 抒情 敘述 各一本
人民文學 1996 含兩童話

葉甫蓋尼·奧涅金
穆旦
智量 人民文學
呂螢 安徽文藝
? 浙江文藝


 雅典的少女:拜倫詩歌精粹  查良錚

1 雅典的少女:拜倫詩歌精粹
這是本為大眾市場考量重新包裝的詩選。更詳細的可參考:
『穆旦(查良錚)譯文集』(八卷)北京:人民文學,2005 ,第 3卷。

作  者: (英)拜伦 著,查良铮 译
出 版 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你们读一百本杂志,不如读拜伦的一行诗。
                     ——杰克·伦敦
  普希金和拜伦爵士是享尽文学所能给予的荣誉之后,在壮年和才华盖世时溘然长逝的,他们两人对其祖国都起过主宰作用。
                     ——梅里美

内容简介

乔 治·戈登·拜伦(1788 1824)是苏格兰贵族,于1788年1月23日出生于伦敦。他的祖父约翰·拜伦是海军军官,一生航海,常遇风暴,并曾沉船和漂泊,人称“坏天气杰克”。 他父亲亦名约翰,绰号“疯杰克”,是个侍卫军官和浪荡子,就在拜伦诞生不久,他为逃避债务而遗弃家庭,跑到法国,两年后在法国死去。他和前妻生了一女,名 奥古斯达,是拜伦一生中最珍爱的姐姐。
拜伦天生跛一足,并对此很敏感。他出生后不久,母亲就带他移居在苏格兰的爱勃丁城,过着式微而贫困 的生活,这对他日后有相当影响,同时他也熟悉了苏格兰的 粗犷和乡野的生活。他十岁时,由于叔祖死去,拜伦家族的世袭爵位及产业(纽斯泰德寺院是其府邸)落到他身上,他成为拜伦第六世勋爵。境况立刻好转起来,于 是拜伦在1799年移居伦敦。
1800年,拜伦被送进贵族中学哈罗公学读书,毕业后进入剑桥大学(1805--1808),学习文学及历 史。对这两个贵族学校他都没有好感,他厌弃那里 讲授的希腊、罗马等古典课程,对宗教教育尤抱反感。在中学时,他曾带头反对新到任的中学校长。在剑桥时,他是个不正规的学生,很少听课,却广泛阅读了欧洲 和英国的文学、哲学和历史著作,同时也从事射击、赌博、饮酒、旅行、打猎、游泳等各种活动。在1808年春夏,他住在伦敦的旅馆里,过着“放荡不羁”的生 活。

作者简介

拜 伦(1788-1824),英国天才诗人拜伦的名字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象征,本书收入他创作的《雅典的少女》、《普罗米修斯》等43首充满激情 的著名短诗、使诗人“一夜成名”的长诗《恰尔德·哈洛尔的游记》选段以及与他的名字同样不朽的长诗4篇,全书配有几代英国画家所作的精美彩色插图12幅, 如同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所说:“你们读一百本杂志,不如读拜伦的一行诗”。

目录

短诗
 我的心灵是阴沉的
 雅典的少女(附原文诗对照)
 Maid of Athens
 你死了
 想从前我们俩分手
 无痛而终
 拿破仑颂
 给一位哭泣的贵妇人
 告别马耳他
 洛钦伊珈
 只要再克制一下
 《反对破坏机器法案》制定者颂
 温莎的诗艺
 致伯沙撒
 她走在美的光彩中
 野羚羊
 耶弗他的女儿
 我看过你哭
 你的生命完了
 扫罗王最后一战之歌
 伯沙撒的幻象
 失眠人的太阳
 在巴比伦的河边我们坐下来哭泣
 乐章(“没有一个美的女儿……”)
 普罗米修斯
 给奥古斯达的诗章
 书寄奥古斯达
 西拿基立的覆亡
 乐章(“世间哪有一种欢乐……”)
 拿破仑的告别
 译自法文的颂诗
 路德分子之歌
 好吧,我们不再一起漫游
 莫瑞先生致函波里多里医生
 致莫瑞先生(“今代的斯垂汉……”)
 警句(Epigram)
 咏卡斯尔雷
 致托玛斯·摩尔
 威尼斯颂
 诗节(“如果爱情能永久……”)
 约翰·济慈
 致莫瑞先生(“为了瓦尔格瑞夫……”)
 写于佛罗伦萨至比萨途中
 今天我度过了三十六年
长诗选段
 孤独(《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2章,第25—26节)
 希腊(《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2章,第73—77节)
 亲人的丧失(《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2章,第98节)
 别英国(《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3章,第1—2节)
 自然的慰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3章,第13 1 5节)
……
长诗


  雅典的少女

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雅典的少女呵,在我们分别以前,
把我的心,把我的心交还!
或者,既然它已经和我脱离,
留着它吧,把其余的也拿去!
请听一句我临别前的誓语:
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我要凭那无拘无束的鬈发,
每阵爱琴海的风都追逐着它;
我要凭那墨玉镶边的眼睛,
睫毛直吻着你颊上的嫣红;
我要凭那野鹿似的眼睛誓语:
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

还有那我久欲一尝的红唇,
还有那轻盈紧束的腰身;
我要凭这些定情的鲜花,
它们胜过一切言语的表达;
我要说,凭爱情的一串悲喜:
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雅典的少女呀,我们分了手;
想着我吧,当你孤独的时候。
虽然我向着伊斯坦堡飞奔,
雅典却抓住我的心和灵魂:
我能够不爱你吗?不会的!
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1810年,雅典)
        查良铮 译

  拜伦旅居雅典时,住在一个名叫色欧杜拉·马珂里寡妇的家中,她有三个女儿,长女特瑞莎即诗中的“雅典的少女”

想从前我们俩分手

想从前我们俩分手,
  默默无言地流着泪,
预感到多年的隔离,
  我们忍不住心碎;
你的脸冰凉、发白,
  你的吻更似冷冰,
呵,那一刻正预兆了
  我今日的悲痛。

清早凝结着寒露,
  冷彻了我的额角,
那种感觉仿佛是
  对我此刻的警告。
你的誓言全破碎了,
  你的行为如此轻浮:
人家提起你的名字,
  我听了也感到羞辱。
他们当着我讲到你,
  一声声有如丧钟;
我的全身一阵颤栗——
  为什么对你如此情重?
没有人知道我熟识你,
  呵,熟识得太过了——
我将长久、长久地悔恨,
  这深处难以为外人道。

你我秘密地相会,
  我又默默地悲伤,
你竟然把我欺骗,
  你的心终于遗忘。
如果很多年以后,
  我们又偶然会面,
我将要怎样招呼你?
  只有含着泪,默默无言。


         1808年
        查良铮 译


只要再克制一下

  

只要再克制一下,我就会解脱
  这割裂我内心的阵阵绞痛;
最后一次对你和爱情长叹过,
  我就要再回到忙碌的人生。
我如今随遇而安,善于混日子,
  尽管这种种从未使我喜欢;
纵然世上的乐趣都已飞逝,
  有什么悲哀能再使我心酸?

给我拿酒来吧,给我摆上筵席,
  人本来不适于孤独的生存;
我将做一个无心的浪荡子弟,
  随大家欢笑,不要和人共悲恸。
在美好的日子里我不是如此,
  我原不会这样,如果不是你
逝去了,把我孤独地留下度日,
  你化为虚无——一切也逝去了意义。

我的竖琴妄想弹唱得潇洒!
  被“忧伤”所勉强作出的笑容
有如覆盖在石墓上的玫瑰花,
  不过是对潜伏的悲哀的嘲讽。
虽然我有快活的友伴共饮,
  可以暂且驱遣满怀的怨诉;
虽然欢笑点燃了发狂的灵魂,
  这颗心呵-这颗心仍旧孤独!

很多回,在清幽寂寞的晚上,
  我有所慰藉地凝视着天空,
因为我猜想,这天庭的银光
  正甜蜜地照着你沉思的眼睛;
常常,当新西雅高踞天阙,
  当我驶过爱琴海的波涛,
我会想:“塞莎在望着那明月”-
  哎,但它是在她的墓上闪耀!

当我辗转于病痛失眠的床褥,
  高热在抽搐我跳动的血管,
“塞莎不可能知道我的痛苦,”
  我疲弱地说:“这倒是一种慰安。”
仿佛一个奴隶被折磨了一生,
  给他以自由是无益的恩赐,
悲悯的造化白白给我以生命,
  因为呵,塞莎已经与世长辞!

我的塞莎的一件定情的馈赠,
  当生命和爱情还正在鲜艳!
呵,如今你看来已多么不同!
  时光给你染上了怎样的愁颜!
那和你一起许给我的一颗心,
  沉寂了-唉,但愿我的也沉寂!
虽然它已冷得有如死去的人,
  却还感到、还嫌恶周身的寒意。

你酸心的证物!你凄凉的表记!
  尽管令人难过,贴紧我的前胸!
仍旧保存那爱情吧,使它专一,
  不然就撕裂你所贴紧的心。
时间只能冷却,但移不动爱情,
  爱情会因为绝望而更神圣;
呵,千万颗活跃的爱心又怎能
  比得上这对于逝者的钟情?

        查良铮 译

我的心灵是阴沉的

  

    一

我的心灵是阴沉的——噢,快一点
  弹起那我还能忍着听的竖琴,
那缠绵的声音撩人心弦,
  让你温柔的指头弹给我听。
假如这颗心还把希望藏住,
  这乐音会使它痴迷得诉出衷情:
假如这眼睛里还隐蓄着泪珠,
  它会流出来,不再把我的头灼痛。

    二

但求你的乐声粗犷而真挚,
  也不要先弹出你欢乐的音阶,
告诉你,歌手呵,我必须哭泣,
  不然,这沉重的心就要爆裂;
因为它曾经为忧伤所哺育,
  又在失眠的静寂里痛得久长;
如今它就要受到最痛的一击,
  使它立刻碎裂——或者皈依歌唱。

        查良铮 译



作者: 李诗歌 2005-11-12 01:44   回复此发言



6我看过你哭

  

    一

我看过你哭——一滴明亮的泪
  涌上你蓝色的眼珠;
那时候,我心想,这岂不就是
  一朵紫罗兰上垂着露;
我看过你笑——蓝宝石的火焰
  在你之前也不再发闪;
呵,宝石的闪烁怎么比得上
  你那灵活一瞥的光线。

    二

仿佛是乌云从远方的太阳
  得到浓厚而柔和的色彩,
就是冉冉的黄昏的暗影
  也不能将它从天空逐开;
你那微笑给我阴沉的脑中
  也灌注了纯洁的欢乐;
你的容光留下了光明一闪,
  恰似太阳在我心里放射。

        查良铮 译
给奥古斯达的诗章

  

    一

虽然我的多事之秋已经过去,
  我命运的星宿却逐渐暗淡,
你的柔情的心却拒绝承认
  许多人已经看出的缺点;
虽然你的心熟知我的悲哀,
  它却毫不畏缩和我分尝;
呵,我的灵魂所描绘的爱情
  哪里去找?除非是在你心上。

    二

当我身边的自然在微笑,
  这是唯一和我应答的笑意,
我并不认为它有什么诡
  因为那一笑时我想起了你;
当狂风向着海洋冲激,搏战,
  一如我曾信任的心之于我,
假如那波涛激起了我的感情,
  那就是,为什么它把你我分隔?

    三

虽然我的最后希望——那基石
  动摇了,纷纷碎落在浪潮里,
虽然我感觉我的灵魂的归宿
  是痛苦,却绝不作它的奴隶。
许多种痛苦在追逐着我,
  它们可以压碎我,我不会求情,
可以折磨我,但却不能征服,
我想着的是你,而不是那伤痛。

    四

你人情练达,却没有欺骗我,
  你是个女人,却不曾遗弃,
尽管我爱你,你防止使我悲哀,
  尽管我受到诽谤,你却坚定不移;
尽管被信赖,你没有斥退我,
  尽管分离了,并不是借此摆脱,
尽管注意我,并不要说我坏话,
  也不是为使世人说慌,你才沉默。

    五

我并不责备或唾弃这个世界,
  也不怪罪世俗对一人的挞伐,
若使我的心灵对它不能赞许,
  是愚蠢使我不曾早些避开它。
如果这错误使我付出的代价
  比我一度预料的多了许多,
我终于发现,无论有怎样的损失,
  它不能把你从我的心上剥夺。

    六

从我的过去的一片荒墟中,
  至少,至少有这些我能记忆,
它告诉了我,我所最爱的
  终于是最值得我的珍惜;
在沙漠中,一道泉水涌出来,
  在广大的荒原中,一棵树矗立,
还有一只鸟儿在幽寂中鸣啭,
  它在对我的心灵诉说着你。

      1816年7月24日
        查良铮 译

,我们不再一起漫游,
  消磨这幽深的夜晚,
尽管这颗心仍旧迷恋,
  尽管月光还那么灿烂。

因为利剑能够磨破剑鞘,
  灵魂也把胸膛磨得够受,
这颗心呵,它得停下来呼吸,
  爱情也得有歇息的时候。

虽然夜晚为爱情而降临,
  很快的,很快又是白昼,
但是在这月光的世界,
  我们已不再一起漫游。


         1817年2月28日
        查良铮 译


拜倫Byron的『唐璜』長詩翻譯在『穆旦(查良錚)譯文集』(八卷)北京:人民文學,2005 ,第1-2卷。


質量詩選
{黑筆桿頌----贈別「大批判組」}
多謝你,把一切治國策都"批倒"
人民的願望全不在你的眼中:
努力建設,你叫作"唯生產力論"
認真工作,必是不抓階級鬥爭;
你把按勞付酬叫作"物質刺激"
一切獎罰制度都叫它行不通。
學外國先進技術是"洋奴哲學"
但誰鑽研業務,又是"只專不紅"
辦學不准考試,造成一批次品,
你說那是質量高,大大地稱頌。
連對外貿易,買進外國的機器,
你都喊"投降賣國",不"自力更生"
不從實際出發,你只亂扣帽子,
你把一切文字都顛倒了使用:
到處唉聲嘆氣,你說"鶯歌燕舞"
把失敗叫勝利,把騙子叫英雄,
每天領著二元五角伙食津貼,
卻要以最純的馬列主義自封;
吃得腦滿腸肥,再革別人的命,
反正輿論都壟斷在你手中。
人民厭惡的,都得到你的歡呼,
只為了要使你的黑主子登龍;
好啦,如今黑主子已徹底完蛋,
你做出了貢獻,確應記你一功。
----取自『穆旦()詩文集』(二卷)北京:人民文學,2006,頁366-67【約1976 11月】
簡注( 1):作者-->巫宁坤文集:詩人穆旦的生與死
(另外:『穆旦()譯文集』(八卷)北京:人民文學, 2005
…….《穆旦詩全集》終於由中國文學出版社在北京發行了。這部詩集收錄詩人從中學時代的「少作」到悴然逝世前的殘稿,共一百五十餘篇。正如編者所說﹕「正是這樣一部由『抹去詩與生命之界』的『殉道者』用超絕的詩藝與堅韌的生命熔鑄成的《詩全集》,在現代詩史上留下了一座卓異的里程碑。」
《全集》中最動人的是一九七六年寫的二十七首詩。澎湃的詩情在被迫噤若寒蟬二十年之後,竟又在短促的最後一年中再現輝煌,宛如漫天陰霾之後的晚霞夕照,令人為之目眩,幾乎是一個奇跡。穆旦的晚年是十分寂寞的,正如汪曾祺早在一九四七年讀過穆旦詩集後就慨乎言之的﹕「詩人是寂寞的,千古如斯!」半生的追求、無盡的苦難、深沉的幻滅,都升華為爐火純青的對生命的詠嘆。
《智慧之歌》哀嘆「我已走到了幻想底盡頭」,愛情消逝,友誼被「生活的冷風鑄為實際」,「迷人的理想終於成笑談」,剩下的只有日常生活的痛苦,詩人只能直面慘淡的人生﹕
但唯有一棵智慧之樹不凋,
我知道它以我的苦汁為營養,
它的碧綠是對我無情的嘲弄,
我咒詛它每一片葉的滋長。
《沉沒》絕望地驚呼「身體一天天墜入物質的深淵」﹕

愛憎、情誼、職位、蛛網的勞作,
都曾使我堅強地生活於其中,
而這一切只搭造了死亡之宮。
《全集》的壓卷之作是那年十二月寫的《冬》,四章六十四行,唱出了「人生本來是一個嚴酷的冬天」的哀歌,淒婉欲絕,仿佛是不幸的天才詩人為自己作的墓誌銘。 ……
簡注( 2):「大批判組」:
その根源になったのは七三年末から七四年はじめにかけて、北京大学及び精華大学の三二名の学生が大批判組というグループを組織し、そのグループが合計二百余りの文章を ...
……1970年代大批判出現正規化趨勢,各級黨政機構都設有專業的大批判組。其中最著名大批判組的有梁效(清華、北大兩校)、羅思鼎(上海市委)、池恆(《紅旗》雜誌)、唐曉文(中央黨校)、初瀾(文化部)、洪廣思(北京市委)等。他們不但通過「評法批儒」、「全面專政」等意識形態美容術,為造成文革社會震蕩的政策修補合法化,而且給鄧小平收拾殘局的整頓製造麻煩,使震動進一步制度化。
後文革時期,人們清算這一話語方式時,認為它是「文藝以至整個思想戰線上的『打砸搶』」;把不講道理、權勢(政治權力、話語權力)唬人、唯我正確(革命)、泛道德化的說話 /論證方式,稱之為「大批判」。其中有憤怒、輕蔑、無奈和殘留的恐懼。堅持一元化真理觀的排他性論證,都或多或少地帶有大批判基因。而明火執仗地以大批判相標榜的多半是用戲擬方式開玩笑,以加強修辭效果,吸引受眾眼球。」--> 大批判- Wikipedia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尋


亞歷山大·普希金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年6月6日/俄歷5月26日出生於莫斯科1837年1月29日逝世于聖彼得堡)是俄羅斯著名的文學家、最偉大的詩人及現代俄國文學的始創人。

目錄

[隱藏]


[編輯]意義

普希金的詩和劇本為通俗語言進入俄羅斯文學鋪平了道路,他的敘述風格結合戲劇性、浪漫主義和諷刺於一體,這個風格對許多俄羅斯詩人有深刻的影響,是繼他以後俄羅斯文學的一個重要因素。與他同時期的浪漫主義詩人有喬治·戈登·拜倫約翰·沃爾夫岡·哥德,他本人受伏爾泰威廉·莎士比亞的悲劇的影響很大。

[編輯]生平


The 16-year old Pushkin recites a poem before Gavrila Derzhavin. Painting by Ilya Repin (1911).

The Arbat Monument to Pushkin and his wife.
出生於莫斯科,從1805年1810年他每年夏天都在他祖母處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個村莊里度過。他童年的這些生活經驗後來都體現在他早年的詩中。
普希金在位於皇村的帝國學院中就學六年,這是一個1811年10月19日成立的優秀學院。今天,這個學院被稱為普希金學院。在這段時間里普希金經歷了1812年對抗拿破崙的戰爭。1815年普希金的第一首愛國詩被發表。雖然他當時還是一個學生,他被聖彼得堡的一個文學協會阿爾扎馬斯接納為會員。這個協會反對當時盛行的保守的、硬板的語言文字,提倡俄羅斯語言。普希金早年的詩充滿了生機。
1816年他的詩的風格突然轉變了,哀歌成為他最主要的作品。
1817年普希金畢業,他在彼得堡的外交協會任秘書。他經常去劇院,參加阿爾扎馬斯的會議。他還加入了一個稱為「綠燈」的文學和劇作團體。這個團體與當時貴族中反對沙皇專制的團體有一定的聯繫。雖然普希金沒有參加他們的政治運動,但他與這個運動中的許多人是好朋友,他寫的諷刺短詩受到了這個運動的影響。在這段時間里他一直在寫一部長詩《魯斯蘭與柳德米拉》(«Руслан и Людмила»),這部長詩從他還在學校里的時候就開始了。1820年5月他完成了這部長詩。但當時的批評界對它的評價非常壞。
1820年初普希金的一些諷刺詩給他帶來了麻煩,在這些詩里他嘲諷了一些當權的人,比如當時的戰爭部長和教育部長。在一些有權勢的朋友的幫助下他沒有被流放到西伯利亞,但他依然不得不離開聖彼得堡。他被下放到克里米亞。到1824年為止他在南俄不同的地方居住。從1823年開始他開始寫長詩《葉甫蓋尼·奧涅金》(«Евгений Онегин»),這部長詩他一直到1830年才完成。從1824年1825年他住在他父母的莊院,在這段時間里他與他父親有很大的意見分歧。他的悲劇《鮑里斯·戈都諾夫》(«Борис Годунов»)標志著他離開當時陳腐的俄羅斯詩歌的開始。
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接見他後他重新被允許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居住。但沙皇親自檢查他的創作,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都受到了嚴格的監視。這也體現在了《葉甫蓋尼·奧涅金》的創作中。普希金這段時間生活得非常不快,因為他無法按照自己的願望生活。
1831年普 希金結婚,結婚當晚普希金手中的蠟燭忽然熄滅,讓普希金一驚,彷彿預告了他不幸的將來。婚後與夫人遷居聖彼得堡,夫人伊達莉婭·岡察洛娃是當時聖彼得堡最 漂亮的女人,被譽為「聖彼得堡的天鵝」。伊達莉婭的家庭很富有,並使他能夠進入沙皇的宮廷,過著上流社會的生活;沙皇允許普希金在檔案局研究文獻,方便寫 作《彼得大帝史》。但普希金仍然非常不快,他經常與人角斗,而且往往出於舉足輕重的原因。他這段時間里的作品都體現出沉重的精神壓力。

Born on this day in 1672 was Peter I, the first Russian Emperor, the great reformer, and the founder of Saint Petersburg.
Якопо Амигони (Амикони) | Петр I с Минервой (с аллегорической фигурой Славы) | Холст, масло | Италия. Между 1732-1734 гг.
⋯⋯更多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Эрмитаж. 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 Official page. 的相片。

直到1836年他才被允許發行一部他自己的文學雜誌。這個時期有一名法國流亡保皇黨人喬治·丹特斯瘋狂愛上他的夫人岡察洛娃,兩人經常相約共舞,後來普希金接到侮辱他的匿名信,信裡笑他是烏龜。1837年2月8日,普希金忍無可忍,為了名譽,他與丹特斯進行決鬥,結果腹部受了重傷,兩天後去世,當時的報紙刊載:「俄羅斯詩歌的太陽殞落了」。

[編輯]作品


[編輯]短篇小說

  • 彼得大帝的黑奴
  • 書信小說
  • 亡人伊凡·彼得洛維奇·別爾金小說集
  • 射擊
  • 暴風雪
  • 棺材老闆
  • 驛站長
  • 村姑小姐
  • 戈琉辛諾村源流考
  • 羅斯拉夫列夫
  • 杜布羅夫斯基
  • 黑桃皇后
  • 基爾沙里
  • 埃及之夜
  • 上尉的女兒
  • 賓客聚集別墅
  • 我們在別墅裡度過了一晚

[編輯]詩作

  • 巴奇薩拉的噴泉
  • 致大海
  • 致凱恩
  • 漁夫和金魚的故事
  • 遲開的花朵更可愛
  • 十月十九日
  • 枉然的賦與
  • 枉然的饋贈
  • 你和您
  • 當我以臂膊
  • 當我緊緊擁抱著
  • 哀歌
  • 茨崗
  • 為了遙遠的祖國的海岸
  • 夠了,夠了,我親愛的
  • 我的朋友,時不我待
  • 假如生活騙了你


Pushkin, Aleksandr Sergeyevich (pʊsh'kĭn, Rus. əlyĭksän'dər syĭrgā'yəvĭch pūsh'kĭn) , 1799–1837, Russian poet and prose writer, among the foremost figures in Russian literature. He was born in Moscow of an old noble family; his mother's grandfather was Abram Hannibal, the black general of Peter the Great. Pushkin showed promise as a poet during his years as a student in a lyceum for young noblemen.
After a riotous three years in St. Petersburg society, Pushkin was exiled to S Russia in 1820. His offenses were the ideas expressed in his Ode to Liberty and his satirical verse portraits of figures at court. The same year his fairy romance Russlan and Ludmilla was published; Glinka later adapted it as an opera. In exile Pushkin was strongly moved by the beauty of the Crimea and the Caucasus. The poems The Prisoner of the Caucasus (1822) and The Fountain of Bakhchisarai (1824) describe his response to this beauty and reveal the influence of Byron. The Gypsies (1823–24 茨崗) expresses Pushkin's yearning for freedom. In 1824 he was ordered to his family estate near Pskov, where he remained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the emperor until he was pardoned in 1826.
Pushkin established the modern poetic language of Russia, using Russian history for the basis of many works, including the poems Poltava (1828) and The Bronze Horseman (1833), glorifying Peter the Great; Boris Godunov (1831), the tragic historical drama on which Moussorgsky based an opera; and two works on the peasant uprising of 1773–75, The Captain's Daughter (a short novel, 1837) and The History of the Pugachev Rebellion (1834). Pushkin's masterpiece is Eugene Onegin (1823–31), a novel in verse concerning mutually rejected love. A brilliant poetic achievement, the work contains witty and perceptive descriptions of Russian society of the period.
Pushkin's other major works include the dramas Mozart and Salieri and The Stone Guest (both 1830); the folktale The Golden Cockerel (1833), on which Rimsky-Korsakov based an opera; and the short stories Tales by Belkin (1831) and The Queen of Spades (1834). Tchaikovsky based operas on both Eugene Onegin and The Queen of Spades. Pushkin died as a result of a duel with a young French émigré nobleman who was accused, in anonymous letters to the poet, of being the lover of Pushkin's flirtatious young wife. He was buried secretly by government officials whom Lermontov, among others, accused of complicity in the affair. Most of Pushkin's writings are available in English.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