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歐梵最近來台在多校演講:
抱著病軀,跑去清大,只因為老師李歐梵來學院演講。做弟子的,好歹也要來請個安,而且,李老師要講全球化下文學的發展,這個題目還蠻吸引我的。
結果一進教室,就被老師一把抓住,安排了任務,是陪師母去喝咖啡。做弟子的,怎敢有二話呢?就改為陪師母大聊文壇八卦,師母也沒虧待我,親自傳授了我一套平甩功。
只見教師內李老師大談全球化,教室外師母和我練甩手功功練得不亦樂乎。
沒辦法,這就叫「有事弟子服其勞」啊---希望我的學生好好向我學習的說。
李歐梵的著作翻過很多而多沒記下來。21世紀起,他的書幾乎都有中港台三種版本 (很難想像《我的哈佛歲月》中的一些發言中共可以不刪而出版)。
現在決定碰到舊書就補上來。他與李玉瑩合著的《過平常日子》(台北:一方2002)是本奇緣奇書,這一本21世紀比《浮生六記》更精彩的故事就請讀者自己去參讀,起碼要讀完白先勇寫的序。
我的哈佛歲月
哈佛是全球最著名的高等學府,錄取率卻一年比一年低,競爭一年比一年無情……。名校不會主動來找您,進入國際頂尖名校,是成為菁英最準確的方程式,本書提供最專業的哈佛求學心得,和前進名校的要訣。
作者簡介
李歐梵
哈佛大學中國文學教授退休。 1939年生於河南,後隨家遷臺灣,臺大外文系畢業。1970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專攻中國現代文學及思想史。
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普林斯頓、芝加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作品有《上海摩登》等學術著作,隨筆集《狐狸洞話語》、《世紀末囈語》等;並與妻子李玉瑩合著《一起看海的日子》等。
詳細資料
- 叢書系列:文學花園系列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5*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目錄
第一部 在哈佛求學的日子
一、序曲:申請到哈佛
二、芝加哥經驗
三、初抵哈佛
四、費正清教授
五、史華慈教授
六、在哈佛聽課之一
七、在哈佛聽課之二
八、讀書生活
九、語言和考試
十、論文和遊學
十一、六十年代哈佛的學生生活——從反越戰到嬉度
第二部 在哈佛教學的日子
一、教學的經驗
二、在哈佛作訪問教授
三、在哈佛教中國現代文學
四、核心課程與「文化中國」
五、東亞研究和文化研究
六、我的哈佛學生
七、哈佛的典禮和儀式
八、揭開「名牌」的面紗
九、申請哈佛的秘訣
十、退休記事
十一、結語
附錄
一、普實克
二、韓南教授的治學和為人
三、狐狸說詩(陳建華)
四、歐梵在哈佛教育的日子(李玉瑩)
一、序曲:申請到哈佛
二、芝加哥經驗
三、初抵哈佛
四、費正清教授
五、史華慈教授
六、在哈佛聽課之一
七、在哈佛聽課之二
八、讀書生活
九、語言和考試
十、論文和遊學
十一、六十年代哈佛的學生生活——從反越戰到嬉度
第二部 在哈佛教學的日子
一、教學的經驗
二、在哈佛作訪問教授
三、在哈佛教中國現代文學
四、核心課程與「文化中國」
五、東亞研究和文化研究
六、我的哈佛學生
七、哈佛的典禮和儀式
八、揭開「名牌」的面紗
九、申請哈佛的秘訣
十、退休記事
十一、結語
附錄
一、普實克
二、韓南教授的治學和為人
三、狐狸說詩(陳建華)
四、歐梵在哈佛教育的日子(李玉瑩)
序
寫這本小書的緣起,全是得自一句不經心說出來的自嘲。
半年前在台北開會,閒暇時與友人焦桐夫婦小聚,酒足飯飽之餘,不禁談到他們的新文化事業——二魚出版社,和海峽兩岸三地的出版業。
謝秀麗剛從大陸回來,說到大陸的出版業仍然蓬勃,正方興未艾,暢銷書不少,竟然也有幾本以哈佛為名的書,銷路不錯,而最暢銷的就是那本《哈佛女孩劉婷 婷》,作者是她的母親,而且最近還出版了一本續集。我說這位女孩曾是我班上的一個學生,禁不住又加了一句話:「既然連哈佛女孩的媽媽都能寫書,我這個老男 人也是貨真價實的哈佛教授,為什麼不能?」坐在旁邊的我妻玉瑩於是當即立斷,慫恿我也寫一本自己的哈佛經驗。我仍猶豫不決,考慮到自己夫子自道似乎有自吹 自捧之嫌,多年來,我寫雜文公私分明,甚少提到我在哈佛的學術生活的一面,就是為了避嫌,也許還是再考慮一下吧。
不料第二天秀麗——焦桐的夫人,也是一位極有經驗的編輯——就把出版合約交給我了,我只好簽字,生米瞬間煮成熟飯,我只好先為自己找幾個藉口:
其一當然是我現已退休,在名義上已經不隸屬哈佛,所以更自由了,可以暢所欲言,不受拘束(其實,哈佛校方從來不管教授在外邊的言論)。
其二是有鑑於台灣大學生出國的人數愈來愈少(中國大陸和香港似乎無此問題),由此可以影響到知識視野愈來愈偏狹,所以目前各有關當局正在謀求解決之道, 想盡快想辦法鼓勵留學。因此我這本小書或可有所助益,至少可以引起少數大學生出國留學的興趣?倒過來說,對大陸一窩蜂式的旅美渡金風氣也有所警惕作用。
其三則是個人的理由。人過六十歲以後開始懷舊,留學經驗當然是個人回憶中的「高潮」,特別是在哈佛求學的那段「八年抗戰」的歲月,更難忘懷,也常同我妻 津津樂道,甚至有時在學生面前也曾自誇過:「想當年我作學生的時候,每天從早到晚聽課讀書,哪像你們如此懶惰?我那個年代還沒有電腦,影印費用又貴,不忍 心破費,於是自己邊看邊作筆記。聽課當然從不缺席,每學期除了選修四門正課外,還要旁聽五六門其他學科的課,每天在校園裏從這個課室趕到那個課室,為的就 是不想漏過堂上大師們講的一字一句……」說著說著,就不免自鳴得意起來。
「英雄不提當年勇」——看來我還是作不了英雄,但仍自信當年 的讀書經驗可以為年輕一代的學子提供少許啟發。這本書的第一部的份量也似乎比第二部重,可見我對自己的求學經驗的心得遠超過我的教學經驗。關於我在哈佛的 這段「前半生」,曾在我與陳建華合著的《徘徊在現代與後現代之間》一書中談過,那本書是現已故世的傳偉勳先生約寫的,指明要我談談個人的求學經驗,遂與建 華一問一答以「對話式」的文體寫出來,我因教學事忙,由他執筆,他的文采和學識也為那本書增光不少。
這本書則是我自己執筆,但仍以口 語體平鋪直敘道來,「對話」卻成了「獨白」,而且因寫作的速度太快,文字未免有「粗製濫造」之嫌。但自認這種敘述方式至少可以存真,不作雕飾的好處也就是 不為自己的過去多添色彩,從平淡樸實中達到我的回憶目的。然而,當我寫到第二部——我的教學經驗時,卻開始感到不耐煩起來,非但覺得內容乏善可陳,而且發 現自己的心情也很矛盾。在哈佛教授群中我算不了什麼名人,甚至覺得自己多年來受「名牌」之累,終於擺脫之後,實在不願再為這家名牌大學作廣告,因此寫來往 往力不從心,對哈佛的學術地位既沒有作深層的剖析也沒有作全面的批判。所幸這不是一本學術著作,而是一本知識性的回憶錄,從個人的經驗來勾畫出哈佛生活的 面貌和情趣。對於這家知識名學府——它既是我曾任教十年的地方,又是我的母校——我當然心存感激,也不可能把它批評得體無完膚。然而我由於身在其中,自然 不受其惑,多年下來,對母校早已沒有什麼神秘感。也許,這一種「解惑」(disenchantment)的工作,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至少它不再把「名牌效 應」視為必然,也不鼓勵年輕學子對哈佛產生盲目的崇拜心理,這種心態在中國大陸和香港風行尤甚。說不定這本書會對哈佛的名聲產生一種反效果,我也在所不計 了。
不論如何,我這兩段「哈佛經驗」彌足珍貴,可惜在回憶自己的心路歷程時,我無法用普魯斯特的那種婉轉而精緻的文筆,把事無巨細反 覆敘述得生動異常,只好退而求其次,最後加寫一篇略帶自省的結語,為我這一代哈佛的學生作一個小小的見證。又覺全書份量仍然不足,所以在附錄中加上兩篇已 經發表過的雜文,一是寫我在哈佛任教時的同事韓南教授,一是我在哈佛讀書時代有幸拜他為師的捷克漢學家普實克教授。除此之外,又徵得以前的學生陳建華同 意,把他的一篇描寫我講書(但也對我過譽)的文章也一併放在附錄裏。
我的妻子李玉瑩其實也是這本書的始作俑者,當然義不容辭,特別為此書寫了一篇文章,用她的感性的文筆來描述我在芝加哥和哈佛的教授生活。這本書,和我們婚後我寫的所有作品一樣,要獻給她。有人說我不愛「江山」「哈佛」愛「美人」,恐是過譽了,但也說對了一半。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的林道群先生(也是我不少文集的出版者)聽到我寫這本書的消息,捷足先登,搶先在台灣和大陸版出書之前先出一個香港版,在玆一併致謝。
二○○四年十二月十八日於香港
半年前在台北開會,閒暇時與友人焦桐夫婦小聚,酒足飯飽之餘,不禁談到他們的新文化事業——二魚出版社,和海峽兩岸三地的出版業。
謝秀麗剛從大陸回來,說到大陸的出版業仍然蓬勃,正方興未艾,暢銷書不少,竟然也有幾本以哈佛為名的書,銷路不錯,而最暢銷的就是那本《哈佛女孩劉婷 婷》,作者是她的母親,而且最近還出版了一本續集。我說這位女孩曾是我班上的一個學生,禁不住又加了一句話:「既然連哈佛女孩的媽媽都能寫書,我這個老男 人也是貨真價實的哈佛教授,為什麼不能?」坐在旁邊的我妻玉瑩於是當即立斷,慫恿我也寫一本自己的哈佛經驗。我仍猶豫不決,考慮到自己夫子自道似乎有自吹 自捧之嫌,多年來,我寫雜文公私分明,甚少提到我在哈佛的學術生活的一面,就是為了避嫌,也許還是再考慮一下吧。
不料第二天秀麗——焦桐的夫人,也是一位極有經驗的編輯——就把出版合約交給我了,我只好簽字,生米瞬間煮成熟飯,我只好先為自己找幾個藉口:
其一當然是我現已退休,在名義上已經不隸屬哈佛,所以更自由了,可以暢所欲言,不受拘束(其實,哈佛校方從來不管教授在外邊的言論)。
其二是有鑑於台灣大學生出國的人數愈來愈少(中國大陸和香港似乎無此問題),由此可以影響到知識視野愈來愈偏狹,所以目前各有關當局正在謀求解決之道, 想盡快想辦法鼓勵留學。因此我這本小書或可有所助益,至少可以引起少數大學生出國留學的興趣?倒過來說,對大陸一窩蜂式的旅美渡金風氣也有所警惕作用。
其三則是個人的理由。人過六十歲以後開始懷舊,留學經驗當然是個人回憶中的「高潮」,特別是在哈佛求學的那段「八年抗戰」的歲月,更難忘懷,也常同我妻 津津樂道,甚至有時在學生面前也曾自誇過:「想當年我作學生的時候,每天從早到晚聽課讀書,哪像你們如此懶惰?我那個年代還沒有電腦,影印費用又貴,不忍 心破費,於是自己邊看邊作筆記。聽課當然從不缺席,每學期除了選修四門正課外,還要旁聽五六門其他學科的課,每天在校園裏從這個課室趕到那個課室,為的就 是不想漏過堂上大師們講的一字一句……」說著說著,就不免自鳴得意起來。
「英雄不提當年勇」——看來我還是作不了英雄,但仍自信當年 的讀書經驗可以為年輕一代的學子提供少許啟發。這本書的第一部的份量也似乎比第二部重,可見我對自己的求學經驗的心得遠超過我的教學經驗。關於我在哈佛的 這段「前半生」,曾在我與陳建華合著的《徘徊在現代與後現代之間》一書中談過,那本書是現已故世的傳偉勳先生約寫的,指明要我談談個人的求學經驗,遂與建 華一問一答以「對話式」的文體寫出來,我因教學事忙,由他執筆,他的文采和學識也為那本書增光不少。
這本書則是我自己執筆,但仍以口 語體平鋪直敘道來,「對話」卻成了「獨白」,而且因寫作的速度太快,文字未免有「粗製濫造」之嫌。但自認這種敘述方式至少可以存真,不作雕飾的好處也就是 不為自己的過去多添色彩,從平淡樸實中達到我的回憶目的。然而,當我寫到第二部——我的教學經驗時,卻開始感到不耐煩起來,非但覺得內容乏善可陳,而且發 現自己的心情也很矛盾。在哈佛教授群中我算不了什麼名人,甚至覺得自己多年來受「名牌」之累,終於擺脫之後,實在不願再為這家名牌大學作廣告,因此寫來往 往力不從心,對哈佛的學術地位既沒有作深層的剖析也沒有作全面的批判。所幸這不是一本學術著作,而是一本知識性的回憶錄,從個人的經驗來勾畫出哈佛生活的 面貌和情趣。對於這家知識名學府——它既是我曾任教十年的地方,又是我的母校——我當然心存感激,也不可能把它批評得體無完膚。然而我由於身在其中,自然 不受其惑,多年下來,對母校早已沒有什麼神秘感。也許,這一種「解惑」(disenchantment)的工作,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至少它不再把「名牌效 應」視為必然,也不鼓勵年輕學子對哈佛產生盲目的崇拜心理,這種心態在中國大陸和香港風行尤甚。說不定這本書會對哈佛的名聲產生一種反效果,我也在所不計 了。
不論如何,我這兩段「哈佛經驗」彌足珍貴,可惜在回憶自己的心路歷程時,我無法用普魯斯特的那種婉轉而精緻的文筆,把事無巨細反 覆敘述得生動異常,只好退而求其次,最後加寫一篇略帶自省的結語,為我這一代哈佛的學生作一個小小的見證。又覺全書份量仍然不足,所以在附錄中加上兩篇已 經發表過的雜文,一是寫我在哈佛任教時的同事韓南教授,一是我在哈佛讀書時代有幸拜他為師的捷克漢學家普實克教授。除此之外,又徵得以前的學生陳建華同 意,把他的一篇描寫我講書(但也對我過譽)的文章也一併放在附錄裏。
我的妻子李玉瑩其實也是這本書的始作俑者,當然義不容辭,特別為此書寫了一篇文章,用她的感性的文筆來描述我在芝加哥和哈佛的教授生活。這本書,和我們婚後我寫的所有作品一樣,要獻給她。有人說我不愛「江山」「哈佛」愛「美人」,恐是過譽了,但也說對了一半。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的林道群先生(也是我不少文集的出版者)聽到我寫這本書的消息,捷足先登,搶先在台灣和大陸版出書之前先出一個香港版,在玆一併致謝。
二○○四年十二月十八日於香港
*****
李歐梵先生的博士論文(號稱千頁)之摘要
現在說 請當故事書讀
中國現代作家的浪漫一代
- 作者:李歐梵|譯者:王宏志
- 出版社:新星
- ISBN:9787802258204
- 出版日期:2010/04/01
- 裝幀:
- 頁數:309
內容大鋼
新文化運動還沒有火熱展開的時候,林紓、蘇曼殊已經為中國現代文學播撒下浪漫的種子。做普羅米修斯似的英雄,還是做維特似的多愁善感的才子,這樣 的情感始終糾結在中國現代作家的浪漫派身上,無論是郁達夫、徐志摩,還是郭沫若、蔣光慈、蕭軍都沒有擺脫這種心結。李歐梵先生出文入史,複原了一幅中國現 代文學史的文化地圖,樹立了幾個顯著的地標,作家本人私生活之零珠碎玉也串綴其間,于杳然逝去的浪漫風聲中泠泠作響。
作者介紹
李歐梵|譯者:王宏志
李歐梵,一九三九年生於河南,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哈佛大學博士。曾任教於芝加哥大學、印第安納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哈佛大學等, 現為哈佛大學東亞系榮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鐵屋中的吶喊》、《上海摩登》、《西潮的彼岸》、《狐狸洞話語》等。
李歐梵,一九三九年生於河南,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哈佛大學博士。曾任教於芝加哥大學、印第安納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哈佛大學等, 現為哈佛大學東亞系榮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鐵屋中的吶喊》、《上海摩登》、《西潮的彼岸》、《狐狸洞話語》等。
第一部分 背景
第一章 文學界的出現
第二節 文壇和文人現象
第三章 林紓
第四 章 蘇曼殊
第二部分 兩位倡導者
第五章 郁達夫:孤寂者的漂泊
第六章 郁達夫:自我的幻象
第七章 徐志摩:感情的 一生
第八章 徐志摩:伊卡洛斯的歡愉
第三部分 浪漫的左派
第九章 郭沫若
第十章 蔣光慈
第十一章 蕭軍
第 四部分 浪漫的一代:同一主題的變奏
第十二章 現代文人與中國社會
第十三章 情感的旅程
第十四章 浪漫主義傳統
譯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