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54

臺大:傑出教師 /校友雙月刊/意識報/ 臺大學生報/火花時代/ 臺大電影節/藝文年鑑

$
0
0

目錄
<校長開講>


<學院動態~院長面對面>


<研究發展>




<臺大學術資產>



<李弘祺專欄>


 臺大校友第88期雙月刊目錄
 http://www.alum.ntu.edu.tw/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3/07/no88-e887bae5a4a7e99b99e69c88e5888a-e69d8ee5bc98e7a5bae69599e68e88.pdf


2013.4.30很妙
我今晚參加半場劉克襄的近來台灣蔬果的省思 (大意) 現在找不到當時的資料
2013年4月30日(週二)19:00
講座:「晚近新種蔬果對我的提示」/講者:作家 劉克襄
不知怎的我記得演講8點開始...



臺大文學獎

http://literatureawardntu.blogspot.tw/


活動總覽

http://arts.ntu.edu.tw/activity/list/menu_sn/2

《展覽》 「紙上花園──臺大文學獎閱讀展」

2013-04-11  (四)  10:00 ~ 2013-05-31  (五)  17:00 雅頌坊 The Odeum
願生活是本詩集的目錄
輕巧動人的語句
開啟花園的入口
下一個逗點之前
讓葉子接住你 向前


我們將以文學獎歷屆得獎作品為策展文本,結合雅頌坊廣場中我們親自種植、照料的植栽地景,打造一間文學花園。在這裡你可以打開一本書,也可以認識一株香草,漫步在獨特的閱讀空間。這是一場展覽,更是一次種植計畫。
歡迎你,在晴朗的四月,一起來閱讀‧種花




2013.5.15(週三)
「紙上花園-學獎閱讀展」講座
花亦芬老師主講:歐洲修道院的香草花園

  • 時間:2013年5月15日(週三)19:00
  • 地點:雅頌坊
  • 講者:花亦芬老師(歷史學系教授)
  • 主辦單位:中心
  • 講題:歐洲修道院的香草花園
  • 活動網站:按此連結
  • 活動介紹:
    雅頌坊前多了一個小花園?
    教堂與花園的關係是什麼?
    修道院的神父與修女為什麼要種植香草?
    香草園不僅美觀,也是實用的生活材料,亦為歐洲人建立草本醫學的起點。歷史系教授花亦芬將由術史與宗教史的觀點談歐洲修道院的香草花園、自然與人之間的關係。
    種植是術,因為這詩意的勞動過程緩慢地建立了生活的馨香與美感




2010年出版不同的人生風景: 臺大教師傑出服務的故事(社會服務;校內服務),包括2007  (社會服務3人;校內服務3)2008 (社會服務5;校內服務5)2009 (社會服務5;校內服務4)
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也許從2017年起,每年一本: 2010年表揚21位。約6-7年前我跟畢業於台大電機的王晃三教授說,他的母系教師有百位…..這本2010年的書說,是120位老師才對。





火花時代創刊號  2011.12.23
台灣大學學生會創的新刊物 首期32頁全彩 印510份
它的網站有問題 會讓你電腦出狀況
https://www.facebook.com/ntusparks?ref=ts&fref=ts

國立臺灣大學藝文年鑑   2008-2011

2007- 2010  都是約270頁全彩2011年換主管比較務實編輯  減半還有介紹現有的公共藝術專題
 材
----
 領學誌01這是領導學程前三屆的內部刊物 (2011)

-----

(島影)
臺大電影節電影論壇
-----



北京

中国知名导演谢飞发表公开信呼吁以分级制度代替电影审查制度。70岁的导演谢飞曾执导影片《香魂女》、《黑骏马》、《本命年》等,并获得过多项国际和国内大奖。在这封12月15日发表的公开信中,谢飞列举了诸多知名导演作品在送审过程中受到侵害的事例,其中包括姜文、田壮壮、贾樟柯。谢飞认为,国家对电影作品的管制和审查传统已经失去了实际的社会、经济、意识形态和文化意义,成为制约艺术文化市场的繁荣、扼杀艺术思想探索、浪费行政管理资源的成规陋习。此公开信发表之后,得到了包括业内人士、学者以及不少网民的支持。
*****
韓國媒體早已妥協 不敢批判大企業/台大韓生看反壟斷 羨慕多元台灣

韓國首爾大學學生金俊植到台大交換就學半年後做出建言,台灣還沒真正了解什麼是「壟斷」,如果台灣一直往韓國方向跑,可能以後就來不及轉型了。(取自台大意識報網頁)
〔記 者黃以敬、陳怡靜/台北報導〕「台灣輿論經常說韓國經濟好、競爭力強,卻忽略人民並不幸福,常得被大企業剝削、被國家剝削;台灣真的要往韓國的方向轉型 嗎?」韓國首爾大學學生金俊植到台大交換就學半年後做出建言,台灣還沒真正了解什麼是「壟斷」,如果台灣一直往韓國方向跑,可能以後就來不及轉型了。
若學韓國 恐來不及轉型
台大學生社團創辦的台大意識報,近日刊出一篇對台大中文系交換生、韓國首爾大學三年級學生金俊植的「泡菜與蕃薯,Life is good?」訪問。
金 俊植在文中直言,多數韓國學生及民眾對台灣不了解,幾乎都是透過中國大陸的視角在看台灣;更對於台灣近期甚關注的「壟斷」議題提出警語,台灣其實還不真正 了解壟斷是什麼,直到「反旺中」運動後才有一些模糊概念,韓國則早已長期被大企業壟斷,政經環境是政府、企業和媒體形成的三角架構,他們互相合作、聯姻。 韓國媒體雖沒被政府直接控制,但報導早已跟執政當局妥協,也沒敢批判三星等大企業,因廣告會被抽掉,敢批判的媒體越來越薄弱。

大企業壟斷四、五十年
韓國被大企業壟斷有四、五十年,依賴程度太大了,來不及轉型。就像韓國核電比例三十三%,轉型太難,但台灣核電比例只佔十六%,還可想到節能、替代電力等方案。
金俊植昨日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更指出,台灣與韓國的媒體環境目前還有點不同,韓國的政府、媒體與企業早有很緊密關係,年輕人很少自由發聲空間,在韓國,若出現類似「反旺中」的活動,年輕人恐不太敢站出來嗆聲,怕影響日後的就業機會。

怕影響就業 年輕人噤聲
金俊植指出,在台灣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被懷疑,但韓國不是這樣,這種懷疑的精神可以讓社會很多元。台灣媒體環境,目前要面對的是大企業要直接買下媒體問題,要避免被壟斷、被洗腦,跟韓國比起來還算有希望,應該繼續加油、努力下去。
金 俊植的友人、世新社發所碩一的陳廷豪表示,金俊植對台韓差異有許多觀察,談到韓國經濟特別有意思,「台灣輿論對韓國的經濟、企業等方面,一直是一面倒的叫 好,但沒有深刻反省其中的好與壞。」就如過去台灣人會認為,三星等大企業對經濟有很大幫助,但金俊植卻看到不同現象,「韓國大企業、大媒體壟斷市場,年輕 人不能批評企業,批評就會沒工作,言論也受到限制,並不如表面看來的好。」

韓國觀點 引發網友討論
韓國學生的論點也在網路引起討論。有網友指出,從韓國角度看台灣,是不一樣的文化體驗;還有南韓網友表示,金同學所說「南韓現象」是真的,至於他所說的「台灣現象」,台灣人應該自己最清楚。
****
臺大校友雙月刊
http://www.alum.ntu.edu.tw/wordpress/





1988創刊,2009開新頁
以平易近人的校園新聞作為本報社的基調。 報導分為五個面向「即時」、「現象」、 「社團」、「休閒」與「專題系列報導」。 紮實的新聞採編、生動的基礎課程、精彩的社內講座,本學期的學生報社歡迎你的加入。

BLOG:http://ntusnews.blogspot.com/
135-136 已出版 5.21 未更新


[134][藝文]夢想的起點 臺大學生的創業之路


夢想的起點  臺大學生的創業之路
------------------------------
【記者馮天昱、王泓琦/報導】

        「如果一個國家最優秀的青年都只以考取公職為目標,就是一個國家競爭力下降的開始。」十二月十六日由生傳系三年級林昆彥、歷史系三年級胡秩瑋所舉辦的『夢想的起點』,是來自不同系所但有著網路創業夢的臺大學生們,在此時分享彼此的經驗,朝著夢想前進。

        此次活動參與的團體有在臺大批踢踢轉錄功能上提供更方便管道的Credarp,他們獲利的方式是以活動相關之器材設備廠商為廣告主進行廣告。另外一個發表團體為眾多住宿生們所熟知的i-food,他們提到,是為了集合住宿生的晚餐以及宵夜需求而有此概念。此外,由臺大法律系同學所設立的Bios是一個提供城市生活資訊的網站。

        Buyble國際代購公司的創辦人呂元鐘也來分享創業經驗,同時是臺大的校友的他提到,自己和其他公司不一樣的是懂得如果創造「不一樣」。除此之外,Shotwill提供愛好攝影的業餘玩家一個平台,在這個平台上,人人都能將自己的攝影作品上傳,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分享互動,且同時具有營利效果的形式。

        談 到為何想要舉辦這個活動,林昆彥解釋,由於在過去能夠使人成功的方法早已與現在不同,現代著重的是創新與創造力。此外,自己本身的興趣所在,以及許多臺大 同學也有創業的想法,也是舉辦此活動的原因。他認為,過去大家嘴巴說說的想法階段若一直無法轉化成實際行動力,何不給自己一個機會闖闖看。

        至 於在網路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林昆彥提到,最大的困難點在於與創業夥伴的溝通和協調,夥伴之間意見不合的衝突是必然的,他們也直接對彼此說出心中想法來 化解。此外,林昆彥也談到,系上所學的行銷更能應用在宣傳、接洽以及公關的工作上。至於未來是否還有舉辦此活動的機會,林昆彥表示,希望未來一個學期會有 一次的聚會,讓更多對於網路創業的臺大同學能夠有個彼此交流、分享的機會。

[134期][資訊]產學合作新體驗 臺大生助劇團管理行銷

產學合作新體驗   臺大生助劇團管理行銷
------------------------------
【記者李承軒/報導】


        「管理學」不僅能提升企業的營收與績效,還能讓人們走進戲院,讓藝術走進人們心中。本學期,有一群管理學課程的修課同學,與國內知名劇團「創作社」進行合作,藉由課堂實作計畫CMP(改革管理專案),提供劇團不同以往的管理及行銷方式,期望藉此提升觀眾人數、推廣劇場藝術。

       「創 作社」是國內知名劇團,成立迄今已有十五年的歷史,其作品風格獨特,美學面向豐富。本劇團最初由八位藝術工作者集結成立,其中包含紀蔚然、周慧玲、王孟 超、魏瑛娟、林靜芸五位編劇家。劇團成立初期,由於每一位編劇的創作風格都不盡相同,「創作社」這個「劇團」在觀眾心中並沒有留下清楚鮮明的印象。然而, 隨著作品一次、一次的獲獎,劇團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戲劇作品的「原創性」成為劇團最大的特色,也吸引了一批劇場愛好者成為固定客群。除了固定客群之外, 劇團行政人員也努力進行劇場藝術推廣,希望能以不同的方式吸引年輕人走進戲院。

        本 學期,在戲劇系三年級張祐寧的提議之下,有一組管理學的修課同學與創作社進行合作,提供劇團更多元的管理及行銷方式。劇團行政總監李慧娜表示,這群同學讓 她看見了年輕人的思考方式與創意。舉例而言,劇團過去對於臉書的經營一直沒有跳脫「業者-顧客」的思維,只會在作品的宣傳期間提供票價及演出時間的資訊。 同學卻提醒她,應該要把臉書上的每一個人都當成創作社的「朋友」。在平時就要發佈一些劇團的動態,也許只是一張簡單的照片、簡短的一句話,都能拉近劇團和 觀眾的距離。此外,也能在臉書上提供一些「劇團小知識」,藉由網友的轉貼分享,達到藝術推廣與劇團行銷。李慧娜說,這些同學還提醒她,對於不同的客群應該 給予適當的「差別待遇」。過去,上網註冊的會員「創作社之友」只能定時收到劇團的演出資訊,未來她將規劃劇團的「早鳥票」由會員限購,藉此鼓勵觀眾上網註 冊,也強化了劇團行政人員對於顧客資訊的掌握。

        國 企二楊任翔表示,他們也建議劇團從不同的基金會尋求贊助,減輕高中生的購票負擔,提供高中生低於五折的優惠購票,讓年輕人有動力走進戲院、享受藝術所帶來 的感動。李慧娜說,希望藉由這些同學提供的改革管理計畫,能讓網路時代的學生族群嘗試走入劇場,給藝術家一個機會,也給自己一個機會。

      創作社將在今年重演去年極為賣座的療傷喜劇<我為你押韻-情歌>,一月二日開始開放購票,詳情請洽兩廳院購票系統。

[134期][要聞]校馬開跑 成績計時混亂惹議

校馬開跑   成績計時混亂惹議
------------------------------
【記者馮天昱、王泓琦/報導】

       年一度的臺大校園馬拉松在一百年十二月三日圓滿落幕,雖然比賽進行得十分順利,但在賽後有不少參賽者對於名次卡的發放順序有所疑慮,在臉書上的一百年台大新生臉書聯合交流版批踢踢的臺大版討論。

        校 園馬拉松舉行當天,有參賽者表示,在現場問了工作人員關於成績的排序,工作人員說明只有第一道的前一百名有準確的排序。換言之,其他跑道與一百名之後的名 次記錄較為草率。對此,幾位參賽者在比對後發現,確實有秒數較多而名次卻較為前面的情形發生。此外,更有參賽者提到,不知道自己完成賽程的時間,只能以大 略估算,許多同學對於臺大處理這個重要程序的態度感到不滿。

         面對種種質疑,體育組解釋,本 次活動參賽人數高達四千五百零七人,賽會為讓所有參賽選手都可查詢到自己的成績,第一次實施公布所有參賽選手的計時成績。但當日入場人數眾多,在男學生組 部分,雖分為三個入口道,在一百名以後,由於同時湧入過多選手進入終點,在領取名次順序卡的過程中出現了失誤,有些同學可能從第一道或第三道開跑,卻跑入 第二道領取名次順序卡的情形,導致許多名次與計時成績無法對上的狀況。

         雖然數天後臺大體育組有公布詳細的名次及相對應的秒數,但許多參賽者仍認為秒數與事實有出入,另外,因起跑點擁擠而困住太久的情形,也影響了個人的表現。

        針對同學抱怨的狀況,體育組回應,今年馬拉松賽為了使活動進行更為順利以及讓參賽者有更好的參賽經驗,而在活動規劃上做了一些調整。其中許多措施都是賽會首次實施,包含了網路報名、紀念衫、公告所有參賽人員的計時成績等機制。體育組也期望未來在此部分將會做更完善的安排,並使明年賽會能更圓滿。

[133期][校園]藥學系水森館建物落成 內部設計進行中

  藥學系水森館建物落成  內部設計進行中
------------------------------
【記者周紫陵、呂一萱/報導】

        藥學系新系館水森館已於民國一百年一月舉行落成典禮,但因內部設計尚未規劃完成且經費仍在籌措中,至今仍未遷入。水森館預計作為教學研究大樓,主要供研究之用,同時保留學生活動的空間。

         藥 學系目前和醫學院共用基礎醫學大樓,面臨空間不足的困擾。不僅學生活動範圍狹小,不敷使用,且由於每位教師都需要實驗室及研究空間,導致藥學系現任教師額 雖然尚未達到聘用上限,但限於研究室的缺乏,無法聘任更多教師。藥學系系學會總務長高廷宇表示,十分期盼在新大樓中能有屬於學生的活動空間,增加同學對系 上的歸屬感,也能促進彼此的情誼。

         水 森館規劃的核心單位為藥學系空間規劃委員會,由於招標程序冗長,加上高規格的環保要求,目前水森館的空調設備、消防排氣管線以及內部配置多未定案。不過藥 學系系主任顧記華表示,系上絕對傾聽並且尊重學生的聲音,除了實驗室、研究室、會議室外,也承諾有經常性活動地點供學生使用。水森館內部裝潢的完工日期還 無法確定,但顧記華提到,新聘教師將於民國一百零一年八月上任,意即在此之前,水森館應邁入基本可進駐階段,為新聘教師準備好部份研究空間。

          水森館主要經費來源為校友許照惠博士捐贈,其餘支出則依賴募款和學校撥款,但因為所需資金龐大,款項仍持續籌措中,期盼能盡速完工,滿足學生對活動空間的需要和新任教師研究的場所。

2012年3月6日星期二


[133期][校園]管院新進教師六年英文授課 部分學生反應成效不佳

管院新進教師六年英文授課  部分學生反應成效不佳
------------------------------
【記者游任博/報導】

        管理學院規定新進教師前六年需使用英文授課,本學期扣除大一英文外,管院開設了最多的英文課程,因此有許多同學抱怨英文授課會降低學習成效。管院副院長李吉仁認為,這是為了國際化的要求,因此無法避免,但是時候該做通盤檢討。

        李吉仁表示,為了提供本國學生能有更多機會到國外交換,臺大也需要提供大量的英文課程給外籍生,換句話說,開設許多英文課程等於是提供同學更多機換到國外交換。此外由於管院有Global MBA program,因此需要提供更多英文課程給外籍生。

        由於商管領域相較於其他學科,有地域以及文化的差異,因而更加多元,此外也比較沒有銜接的問題,因此管院學生交換比例是全校最高,近年更高達四成至五成,所以交換來管院的外籍生人數較多,也需提供更多英文課程。

        除 了提供誘因讓老師自願開設英文課外,自上一任院長洪茂蔚任內,規定新進教師前六年需使用英文授課。李吉仁表示,已經經過四、五年英文授課的陣痛期,是時候 該做通盤的總檢討,他認為應該協助並輔導教師使用英文授課,並且是循序漸進,而非沒有英文教學經驗就直接授課,這樣才能降低英文授課的問題。

         李吉仁表示,同學若對英文授課感到不適應,要在期中、期末教學意見反應。他認為英文的邏輯性教中文好,若同學聽不懂,則很有可能是老師表達上的問題,若是英文授課專注力較低的話,則是同學自身的問題。

        這學期開設兩門使用英文授課的國企系副教授王之彥認為,用英文授課多少會影響師生之間的互動,但學習成效主要取決時學生是否盡力學習,跟使用哪種語言授課沒有太大的關係。另外他認為英文授課有好處,由於管院對英文特別要求,英文授課對學生而言也是種練習。









意識報051刊目錄(04/08/2012)




意識社論
戳破依法行政的謊言

議事專題
從殘存的時代悲劇談起  ◎人類二 陳瀅
吹入校園的風暴──省工委與五零年代白色恐怖  ◎生傳三 廖翊筌 人類二 陳瀅
白色校園的美麗與哀愁──專訪張則周老師  ◎大氣三 陳梁政
發掘歷史的先行者:藍博洲──追尋那已然消逝的精神  ◎歷史三 李盈佳
發掘歷史的先行者:林樹枝──良心犯的血淚史  ◎法律四 吳俊志
發掘歷史的先行者:陳銘城──為受難人權發聲的記者  ◎人類二 陳瀅
汪洋中的一盞明燈──談轉型正義在當代的意義  ◎法律四 吳俊志
重返白色的記憶之門──重訪臺大與師大策展者  ◎社工三 孫文駿

校園意語
那些強拆士林王家之後的事  ◎中文三 王立柔

總編的話

   各位支持意識報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意識報新任總編輯曾稚驊。意識報至今已四年多了,我們持續的在校園議題中耕耘,期望能成為台大最具代表性的校園刊物。我們還在這條路途上,感謝所有支持的朋友,我們會繼續努力向前行。

    本學期意識報與台大學生會合作籌辦了台大1950年代白色恐怖檔案及影像展, 因此我們有更多機會對這段過去作深入的探訪,並帶來了此期刊物。從當代殘存的六張犁公墓開始,我們將時空拉回了過去,這股白色的風暴究竟是如何吹入校園之 中?而當時校園中的受難者張則周老師的經驗又是甚麼?在時代洪流中不斷努力發掘歷史的幾位先行者,又有甚麼經驗可以分享呢?而回到當代,轉型正義的意義何 在?我們又可以做些甚麼呢?本次意識報與各位一同重返這道白色的記憶之門。

    最後,在閱讀本次意識報之餘,也希望各位朋友能撥空前往博雅教學館一樓參觀展覽,感謝各位的支持!






有空再研讀東海的學生刊物
昨天向台大的意識報》敬禮 !!!!
意識報》網址:
http://cpaper-blog.blogspot.com/
這一期045批判力道很弱 (想平衡報導)

意識報045刊目錄(16/10/2011)竹北特刊II







主編的話



再一次的,我們來到了竹北 社工三 董 昱



說不完的故事:東海故事集


細說竹北──童言童語話故鄉       外文三 陳莉容 會計三 翁栢垚
面對區段徵收的另類反抗         生傳五 黃怡安 社工三 孫文駿
人類二 陳 瀅 藥學二 張雲翔
農村之於布爾喬亞的再詮釋  ◎政治三 謝佳榮 社工三 施郡珩


夢想還是幻想:竹北璞玉計畫


一些關於璞玉計畫的小夢想
──完整規劃,美麗未來       ◎化工三 曾稚驊

一些關於璞玉計畫的小幻想
──專訪東海國小林老師        化工三 曾稚驊 外文五 劉時君
                    北教大 陳廷豪


總編輯的話:

再一次的,我們來到了竹北。這片位於竹北東側的土地,在景觀上仍呈現平靜、安詳的樣貌。然而,平靜的外貌下,我們不能忽略的是,土地徵收的議題仍然冰冷的撕裂著人與土地的情感聯繫。

今年暑假,意識報在校內開設「服務學習課程」,並且與當地的「東海國小」合作,舉辦「影像說故事營」。不論大小朋友,都一起在有限的時間內,蒐集最大量的素材,寫下最直接的故事。本期意識報延續第39「竹北特刊」的內容,繼續在竹北的「璞玉計畫預定地」上,記錄著說不完的故事。



一些璞玉計畫的小幻想:專訪東海國小林老師

◎化工三 曾稚驊 外文五 劉時君 北教大 陳廷豪


璞玉計畫從2000年宣布開始,至今已經超過十年,由於地方對於計畫的態度有著很大的分歧,計畫至今仍未落實;即使計劃不斷的拖延,龐大的開發利益仍然讓當地的農地喊價至一坪七萬多元。隨著土地的價格水漲船高,開發的呼聲也就越來越大。

當地居民面對這項龐大的開發案的觀感可以普遍分為兩派:以璞玉計畫促進會為首的「贊成徵收派」與以璞玉計畫自救會為首的「反對徵收派」。這場辯論不只是相 互不認識的觀眾之間的意見發表與切磋,而是真實地在切割當地居民的感情,並隨著時間越拖越久而切得越深。

在此,我們訪問了於東海國小任教的林伯殷老師。林老師從小就在竹北東海成長,對於這塊土地有著敏銳的觀察;懷著對故鄉的濃厚情感,林老師試圖從「贊成」與「反對」的切割中,找出第三條路的可能性。



感情?錢?天平的二端

竹北當地的居住者多數為客家人,過去居民之間關係相當密切,在祭祀與宗教上,從當地為數眾多大大小小的土地公廟,與定期的祭典時各家奔相走告並出席參與的盛況,便可略知端倪。但是這種感情上的聯繫,在近年來土地不斷徵收開發之下,慢慢的變了樣。

「在 地的土地糾紛實在很多,就拿電線桿上的廣告來說就好,別的地方會有尋人啟事和宗教信仰的條子,但是在竹北這邊,更多的是會看到電線桿會貼上販賣土地或不動 產公司的廣告,而且非常多。另外,我甚至看過有人在電線桿上公開地在詛咒他的兄弟啊。」林老師口氣透露著些許的感慨:「一點也不誇張,這是真實在當地發生 的事情。當一定要被徵收時就會面臨到財產分家的問題,初期一坪地可能是幾千元,後來經過炒作後,現在一坪可以賣到7萬元。在這樣龐大的利益之下,我們的情 感也就隨之消失了。」

「這 裡就是我從小來玩的地方,當然是希望她保留原有的景觀。」林老師用這一句話,明白地說出他的心聲。「為什麼凡事要用經濟效益、金錢來做計算呢?農地這樣留 了下來,不但風景宜人,且這樣的生活方式對我們健康來說也比較好吧?而且,我們東海里這邊當地有非常多的客家文化,也有許多的民間伯公信仰,若不再多替台 灣保存一些人文素養,之後我們台灣人見面就只剩下比誰的錢多了。」誠如林老師所說,土地是人們居住之處,如何使用土地,決定了人們的生活品質;但是透過居 住與生活,土地更是讓居住其上的人們,不論血緣是否親近、年紀是否相仿,彼此之間關係聯繫的最重要根基,而這絕對是無法用錢去評估、去彌補的。


盲目的發展邏輯

許多支持璞玉計畫的人高舉開發的旗幟吶喊:「都市發展計畫可以帶動當地產業發展,進而增加當地工作機會。土地徵收利用是一種社會進步必然發展的趨勢。台灣的經濟要起飛,不可能永遠停留在務農社會。」

「工 業」發展被視為是璞玉計畫的目的。這些論述都指向農業是「落後的」、難以維生的。但事實上,如璞玉計畫這樣的工業發展,是人民所需要的嗎?在交通大學與新 竹縣政府介紹璞玉計畫的網頁中,皆有提到璞玉計畫將與IC產業與生物技術產業,如半導體、影像顯示......等「兩兆雙星」計畫相關連;但以半導體產業 為例,國際大型公司多委外代工,因此台積電等台灣的大型公司雖然訂單充足,但幾乎都為代工,而代工早已被指出相較於技術專業與品牌形象,是個利潤最為短缺 的分工。

並且,代工的產業結構關係帶來的只是短視近利的經濟,委外國與代工國之間,各自需承擔的風險是不平等的。以半導體產業為例,在製程上從製作晶圓所需 的砷、鎵等致癌的過渡金屬,或是清洗、蝕刻時需要的鹽酸、硫酸、硝酸或氨水等強酸或刺激性物質,或其他使用作清洗的有機溶劑,與其他如砷化氫、磷化氫等毒 性特殊的廢氣等,姑且不論廢棄物與毒性物質的回收流程設計,光是以近年來桃竹苗地區十大死因中,肺、肝癌幾乎都高占一二名,便可對於這些汙染的嚴重性略知 一二;另外這些產業對於水與電的需求都相當龐大,反思政府單位言猶在耳的節能減碳政策,彷彿就像是一場笑話。

許多人認為,台灣的耕地過於破碎,使得農產品無法與外國進口的糧食競爭,因此不適合農業發展;還有些人認為,稻作農業由於灌溉的需要,浪費了許多珍貴的水 資源。因此,在水與土地方面,工業對於自然資源的利用可以更有效率;因此,我們不需要浪費資源的農業,需要技術密集的工業;因此,最好我們還需要大學來幫 助我們研發工業的技術;因此,我們可以擺脫貧窮,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因此璞玉計畫勢必要執行。

與其說人們期待的是發展,不如說人們是對工業化有很高的期待。事實上,上述這些都是今天台灣農業必須面對的困境,但是為什麼人們不是選擇改革農業,而是選 擇將農業完完全全的拋棄呢?農業難道不可以「技術密集」,而成為土地利用的專業嗎?為什麼不質疑工業可能帶來的汙染,而是將焦點集中在農業的利潤不足?改 革農業所需要付出的代價,難道真的比剷平稻田去豎起工廠來得高嗎?

「這是自信的問題」,林老師快速地說:「例如今天班上有五十個人,其中四十九個同學去留學了,你沒有去留學,這個時候你怎麼辦?就盲目地去和他們一樣去留 學嗎?有沒有認真想過為什麼我要去留學呢?會說這個是趨勢、潮流的,其實自己心裡就設限了,認為這是一種不可違逆的真相!」


為什麼他們反對璞玉計畫

璞玉計畫挑戰的是人們對於農業的認同感;根本來說,食物作為農產品的本質,這項事實在市場場域的交換關係之中不斷的被忽略。人們之所以嚮往工業,是因為工 業商品帶來許多經濟利益,而經濟利益的衡量是靠貨幣、是數字,是那些在現實中無法讓人「吃飽」的幻象。工業商品之所以能讓人感到飽足,是因為它所交換而來 的金錢,有辦法讓我們購買到食物。

但是,一旦交換的網絡無法形成,任何工業商品也就無法餵飽今天的人群。隨著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價格不斷上漲,「交換」這項動作的成本也不斷在提高;再加上, 台灣在工業上仍處在「代工」的分工流程之中,交換更是其中的利潤來源。難道,我們真的只為了彌補交換本身的成本,而犧牲農地來生產更多工業商品嗎?如果我 們貿易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吃到豐盛又精緻的食物,為什麼還要犧牲那些食物的來源──農地呢?

當人們用金錢購買其他國家的食物時,卻仍以為這些食物這是自己生產的。台灣目前的糧食自給率約為32%,換句話說,我們平常吃到的食物中,有32%是「生 於台灣又長於台灣」的,有其他68%是來自於其他國家生產的農產品。只要來自於外國的食物越多,交易的成本也就越高。同樣的,如果交易的成本高到人們實在 無法進行交易了,那麼,誰來補足這個將近七成的食物短缺漏洞?

為什麼反對璞玉計畫?因為土地的價值不是在於炒作出來的誇張價格,而是其所乘載的種植、培養的功能;土地的意義在於生產食物本身。更不論那些農民在農業勞 動中所獲得的成就感,抑或乘載於農村中的文化元素,以及這些元素所帶來的優良生態環境、教育資源、孩童的童年回憶……等。

台灣的農業固然仍面對許多挑戰,但是不代表沒有解決的方法。目前已經有許多人和組織開始投入相關的工作,例如:培育更優良的品種、研發更有效的耕作技術、 生產環境友善的食物、發展社區支持型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等。這些都不失為改良傳統農業的方式,有許多都已經開始實施並頗具成效。對於竹北而言,問題不是改善農村的具體方法是否存 在,而在於「選擇哪些方法?」、「如何執行?誰來執行?」。而關於這些問題的討論,已經是另外的故事了。

這時,讓我們再回頭想想那將農地全部徵收,作為產業、商業用地的璞玉計畫,無奈之情,溢於言表。



後記

在訪談後的一陣子,開始了全國各鄉鎮的地區稻米競賽,東海里即拿下了竹北區的第一名。再次令人感受到,在工業發展與農業改革之間,無限的複雜情緒。


特別參考各國立大學逐錄竹北的報導: 039刊目錄(3/14/2011)竹北特刊
它的一缺點是放過清華大學…..
---




敬禮 !!!!

關於意識報

我的相片
意識報(The NTU Consciousness)是一份台大的校園刊物,每期20頁、雙週出刊、發行量2000。於台大活大、總圖、誠品、唐山書店等報點外供人免費取閱。內 容包括校園議題、校園政策評論、社會議題、教育議題、台大校史、人物專訪等。稟持著批判反省的精神,懷抱著服務校園的熱忱,意識報從周遭的生活關心起,進 而思考台大學生參與公共事務的各種可能性。


意識報039刊目錄(3/14/2011)竹北特刊

2011年3月14日星期一 |
封面繪圖:黃韻玲
大學的圈地運動:瓜分竹北
主編的話◎社工二 董昱

關於竹北:不可不知的幾件事
竹北徵收大事回顧◎ 台大意識報社整理
相關地點的照片與簡介◎ 台大意識報社整理
區段徵收的創始者 ──竹北的開發◎ 陳冠宇(台大大陸社)

實際走訪、深入報導
定位不明的台大竹北分部◎ 政治三 李芃萱、化工二 曾稚驊
沒有結果的生醫園區◎ 外文二 賴昱安

透視大學、政府、與財團發展的原貌
設立分校,真的划算嗎◎ 政治三 李芃萱
將農業與整體發展還給人民◎ 化工二 曾稚驊

當地居民投稿:璞玉究竟是誰的玉?◎ 謝明豪(東海里住戶,清大原子科學院院學士班學生)


本刊意識報是竹北特刊,我們帶著數不清的疑問,探尋台大竹北校區 的發展。
台大為何選擇竹北?為何要選擇一個距離總區那麼遠的地方建設新校區?
竹北校區要開什麼課?新竹縣政府與台大的關係究竟又如何?
新聞說的內容到底是真是假?在響噹噹的名稱和口號背後,是否隱藏著不可 告人的祕密?

除了台大之外,我們同時也遇上了交大和台科大的「擴充計畫」;各個大學分別在
竹北劃分自己的勢力地盤,宛如歐洲列強切割非洲一樣,使得原本的客家農村景觀,
變成一格格的大學「殖民地」。

意識報竹北特刊,揭開大學瓜分竹北的殘酷面紗。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