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916

《日本漫畫為什麼有趣》;動漫的局限

$
0
0

日本漫畫為什麼有趣

  • 作者: (日)夏目房之介
  •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2/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日本漫畫為什麼能夠吸引眾多讀者?故事魅力自不必說,表現結構也似有秘密。漫畫研究十載之際,夏目房之介以其敏銳的感受性和洞察力,解讀線條、對話框、格子的結構和功能等等漫畫家想出的種種點子,闡述其趣味所在。其豐富性和專業性,使本書成為日本漫畫學的奠基之作,夏目也因此成為日本漫畫評論界第一人!什麼是“形喻”?什麼是“間白”?這些新術語用來說明的是什麼問題呢?夏目房之介的“漫畫表現論”必將帶給你不一樣的漫畫體驗。

內容簡介  · · · · · ·

作者簡介  · · · · · ·

夏目房之介
1950年生於日本東京。1982年至1991年,在雜誌《周刊朝日》連載《學問》。1987年至1989年,在NHK教育電視台週六俱樂部欄目主持《夏目房之介講座》。本人也畫漫畫,自稱漫畫專欄作家。著作有《夏目房之介漫畫學》(筑摩文庫)、《手塚治虫在哪裡》(筑摩文庫)、《新編學問虎之卷》、《新編學問龍之卷》(新潮社)、《人生達人》(小學館)、《不肖孫兒》(筑摩書房)、《漫畫與“戰爭”》(講談社)等等。1999年榮獲第三屆手塚治虫文化獎特別獎。

目錄  · · · · · ·

中文版序
前言
第1部日本漫畫為什麼有趣
第1章漫畫繁榮之謎
第2章表情和線條
第3章從手塚漫畫到劇畫
第4章表現的跨度——吾妻日出夫和《機器貓》
第5章線條的趣味——谷岡泰次與杉浦茂
第6章表現的構成
第7章漫畫和語言
第8章擬聲·擬態詞的效果
第9章格子的結構
第10章格子的功能
第11章少女漫畫的分格
第12章日本漫畫的特徵
第2部演講·漫畫學
第1章戀愛漫畫學講義
第2章從香港漫畫看日本漫畫
解說:夏目房之介為什麼有趣


  • 《日本漫畫為什麼有趣》試讀:中文版序

    中國的讀者們,謝謝你們拿起這本書。我的漫畫論著作能夠在中國翻譯出版,我感到很高興,也很榮幸。1997年本書首次在日本出版。如前言中所說,原是為日本教育電視台播出的講座而寫的教材。在20世紀90年代前半期,我曾在多部獨著和合著的書中主張後來被通稱為“漫畫表現論”的批評原理,即從“繪畫•語言•格子”三個要素及其相互關係的視角解析漫畫的表現結構。作為此類批評的某種意義上的入門篇,為了讓平常不​​看漫畫的讀者也能夠理解和接受,本書盡可能寫得簡明易懂。直到現在本書還在日本印行,擔負著一部分面向普通讀者的漫畫論入門書的功能。因為是10多年前所寫的東西,有許多需要修改的地方,但因為它已經成為一本有歷史意義的書,所以此次出版保持了原樣。不過,在我認為必要的地方加了若干註釋,並請到優秀的漫畫史研究者宮本大人先生撰寫解說。如能承蒙讀者從現在的角度進行批判性閱讀,實為幸事。2003年,我到長春和上海進行漫畫方面的調查,並在上海的漫畫製作現場,對新人作品做了點評。當時談到如何一邊考慮讀者的視線移動及印象,一邊講究構圖、人物安排、擬音•擬態詞的插入法,以提高表現效果。使用的就是在本書有關漫畫格子的內容的基礎上後來發展出來的“視線誘導論”。我忘不了目不轉睛注視我點評的中國漫畫編輯和漫畫家們像要冒出火花般的熱切視線。中國的年輕編輯叫到:“這正是我們一直想了解的!”在其他國家也有過同樣感受,這些經驗總是令我非常感動。通過漫畫,我得以和不同國家的人們進行這樣熱烈的交流。這些經驗給予我進一步研究下去的勇氣。值此出版之際,我衷心感謝出版本書的新星出版社有關人士、授權出版的日本NHK出版社有關人士、為本書出版盡力斡旋的中方策劃人韓冰女士、翻譯潘鬱紅女士、撰寫解說的宮本大人先生、日方版權代理公司TUTTLE-MORI的小林志乃女士,以及其他相關人士。因為他們,我才得以和讀者們相遇。漫畫既有藝術的一面,同時也是大眾娛樂。正因為如此,我們無須效仿正襟危坐的官方交流,而是能夠作為普通人共同分享這份快樂。也許在漫畫中,我們可以找到和平、友好的交流手段。果真如此,本書或許也將有助於中日民間交流。我抱著這樣的希望。如果你也和我一樣,那該多麼令人欣喜!
  • 《日本漫畫為什麼有趣》試讀:前言

    1985年我出了一本書,題目取得很誇張,叫《夏目房之介的漫畫學》(夏目房之介の漫畫學)。那時完全以玩笑告終,因為所謂“漫畫學”的學問還全無踪影。但是在二戰後的日本社會,漫畫文化已經擁有了為之成立一門學問也不足為怪的影響力。儘管如此,“漫畫學”還未曾出現,這事在我看來,就是因為還沒有人對漫畫的表現結構作過鞭辟入裡的分析。閱讀漫畫所感受到的愉悅,並非僅僅因為故事情節或主題的精彩。這部漫畫是用什麼樣的線條,又是怎樣被描繪出來的?格子的佈局又是怎樣?讀者是在理解漫畫的“畫”和“格子”等內在表現結構中去感受那份愉悅的。如果不能用特定的語言來闡釋使之成為漫畫的表現結構,那麼使“漫畫學”成為可能的語言土壤就還沒有形成。這些年來,我不斷就這個問題進行著思考和寫作,在這個過程中,“漫畫學”的稱謂漸漸不再止於笑談。對我來說,這個講義就是朝“漫畫學”邁進的一個里程碑。那麼,我究竟是以怎樣的身份來談漫畫的呢?我不過是一個以文為生的人,因為自孩提起就喜歡漫畫,也畫漫畫,所以擅自以“漫畫專欄作家”的頭銜自稱。要說身份,這就是我的“身份”。以這樣的身份,雖然只是半開玩笑,卻敢於僭稱什麼“漫畫學”,這也是漫畫文化的有趣之處。因為談論漫畫的語言還很匱乏,所以儘管我對評論領域完全外行,且沒有什麼專門的學問,但也能夠賣弄一二。至於什麼時候賣弄不下去了,我將欣然隱退。大概是因為我出了《手塚治虫在哪裡》(手塚治虫はどこにいる,筑摩書房,1992年)、《手塚治虫的冒險戰後漫畫諸神》(手塚治虫の冒険戦後マンガの神々,同上,1995年)、《漫畫的讀法》(マンガの読み方,合著,寶島社,1995年)等書,電視台文教節目請我做一個漫畫系列講座。在講座裡,我斗膽毫無保留地披露了寫這些書時的所思所想。如果它激發了您的興趣,不妨再閱讀此書,相信您會更細緻地理解漫畫。上述前言,以及NHK(日本廣播協會電視台)教育頻道《人間大學》欄目的有關教材,寫於1996年春天。其後,講座於7~9月間播出,所幸在觀眾中反響很大,獲得好評(教材並非講座錄音的整理,而是寫於講座播出之前)。特別有意思的是,不少年紀比較大的觀眾反映說:“我才知道漫畫原來是這樣讀的啊。”其實就連經常閱讀漫畫的團塊世代① 及其後的年齡層中,也有不少人誤以為漫畫誰都能看得懂。因為他們從小就看漫畫,所以意識不到自己是經過怎樣的複雜程序才掌握了“漫畫文法”的。當然,也有很多年輕人告訴我說,他們看了這個電視節目。其影響顯著表現在,以“校園文化節”為主的講演邀請急劇增多了。我想大概他們一直就渴望有人能夠簡明易懂地同他們聊一聊自己所讀的漫畫。就這樣,我越來越被人們看成是漫畫評論家,並受到了差不多是文化人的待遇。我既感到高興,又感到困擾。因為我屬於希望盡量遠離文化人這種閃光頭銜的一類人。但自作自受,沒法子。我還想對教材版的前言做一個補充。對於“漫畫學”這個研究領域,有很多人表示懷疑。在漫畫迷中間,也有人認為漫畫無須作這樣的權威認定或地位提升。漫畫家石川順曾說漫畫主動追求在學術領域的一席之地是很危險的,“不應該用學術的語言來粉飾自己”(《思考漫畫學(コミック學を考える)》,AERA Mook《漫畫學之看法(コミック學のみかた。)》,1997年),還說不知道從那樣的“學問”中會學到什麼……實際上我也很能理解他的這種心情。不過,很早以前我就“悲觀地”認為,只要人類有求知欲,“漫畫學”遲早都會成立。雖然有人樂觀地說漫畫及其相關門類無須樹立某種權威,也無須做解讀啟蒙,但我認為這只是毫無根據的願望而已。總而言之,“漫畫學”遲早都會成立。如果這樣,我希望它能夠盡量做好,這是我的真心話。實際上據我所知,大學裡已經有一些年輕人在做很好的研究。像我這樣賣文為生的人,工作總是在規定的時間內,在滿足娛樂性的同時,完成指定的題目。因為這樣,也就有很多研究工作來不及做。像基礎的資料整理、歷史性梳理等工作,是非在學術環境下不能完成的。本書第Ⅰ部是《人間大學》的教材,幾乎沒有改動。不過,教材本身大多由自己以前所寫的評論文章構成,可謂“夏目漫畫學”的入門篇。第Ⅱ部的“戀愛漫畫學講義”、“從香港漫畫看日本漫畫”則是根據在大學的講演整理而成。這本書通篇用的都是口語體,從這一點看,我想它也具有入門書的特點。電視講座是一個人面對攝像機鏡頭講課,相比之下,有聽眾的講座要好得多。沒有觀眾的講演真是很有難度。不管怎樣,談論漫畫竟能引起這麼大反響,僅此一點,我就很高興了。當然,如果通過閱讀這本書,能有更多的人對漫畫感興趣,我將感到更加欣慰。夏目房之介1997年9月
  • *****

  • 動漫的局限:「軟實力」究竟可成就什麼?

    李何尼 [作者簡介]
    文化
    政治外交[2015.03.18]其它語言: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廣泛興趣,動漫引領

    像許多美國的日本問題學者一樣,我認為動漫的人氣在某種意義上猶如一把雙刃劍。我常常期盼我的學生們,不是因為日本的卡通、電視節目,而是被日本饒有趣味的歷史、獨特的音樂傳統、卓越的科學技術所吸引,並因此去關注日本。
    另一方面,我又對動漫的推廣深懷感激。因為在區域研究這一學術領域面臨危機的情況下,學生們的興趣也出現了從日本轉向其他語言或地區的傾向;而選修日語和日本研究課程的相當一部分學生,其動機都是由於對流行動漫的興趣。而且,我還注意在授課時盡可能地誘導學生們將自己對日本的關心,從動漫擴展到更深層面上去。
    但是,要隨時跟上不斷變化的人氣動漫,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我若在某個學期談論一部流行卡通,那麼到下一個學期時,幾乎可以肯定地說它已經過時了。為此,當提及動漫時,我就乾脆選用過去的作品(例如上世紀70年代的《科學小飛俠》)。即便如此,學生們的反應通常也都是不錯的,他們心裏必定是在一邊無奈地嗤笑我這個「迂腐」教授,一邊回憶他們兒時看過的電視卡通吧。

    「酷日本」懷疑論

    作為全球文化的動漫人氣,賦予了我們諸多耐人尋味的探討材料。但我認為,這種人氣會積極作用於日本的外交及其在世界的政治立場這種主張,是值得懷疑的。然而,自2002年美國記者麥克格雷(Douglas McGray)在美國的雙月刊雜誌《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上發表了一篇雖有影響力但觀點模糊的論文「Japan’s Gross National Cool」(日本國民總酷值)之後,這種懷疑論便在日本被打入了冷宮。
    不久後的2003年初,宮崎駿導演的《神隱少女》贏得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獎,它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於是,日本政府官員、外交關係專家都開始認為,動漫的國際聲譽可使日本提升「軟實力」。
    所謂軟實力(Soft Power),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由哈佛大學教授奈伊(Joseph Nye)最早提出的概念,指不以強制力,而是能夠靠自身的價值觀、文化去吸引他國,影響他人的能力。實際上只要粗略地翻閱一下就可發現,自2002年以後,這個概念在各類主要的評論性雜誌、政策白皮書中觸目皆是。在這種有關軟實力的討論中,對動漫的現狀分析即便在文化層面上是頗具魅力的,但從外交層面看卻帶有很多疑問。

    對現實政治的效力,無以佐證

    奈伊教授雖然在政治學領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多數政治學家並沒有認真看待這個「軟實力」概念;而且,也沒有人驗證或評估了它的正確性或具有何等意義。現在,這不過是軟實力論的支持者們,即新聞工作者、智囊團人員、外交官們的一種信念而已。也就是說,他們堅信,只要充分利用好軟實力,那麼即便面對困局,也可讓其它國家的國民接受美國(之後還有日本、中國、韓國等其它國家)的價值觀。
    但是,這種信念的依據在哪裏呢?美國的流行文化已可謂是世界文化,這只要看看從電影到Hip-pop、牛仔褲的流行,還有留學美國大學的大量外國學生,就很清楚了。儘管如此,就美國對伊拉克發動戰爭的必要性,前總統布希依然無法充分說服各國國民。
    倒不如說,大多數國家似乎都是由於懼怕「硬實力」,也就是擔心不遵從美國意願而帶來的後果而參戰的。同樣,日本的流行文化在美國也頗具影響,儘管如此,面對日本的保守派政治家、作家們極力否認廣為人知的日本戰時的殘忍暴行——南京大屠殺、從軍慰安婦問題,卻全然不見美國一般民眾及政治家們對此表示贊同的言行。
    美國總統和日本首相在協商重大議題並要達到目的之際,或許會因《冰雪奇緣》、《神奇寶貝(Pocket Monsters)》在世界的風靡而祈願他國國民能夠做出善意的判斷。但是,卻沒有證據表明,政治運作在這種情況下會藉用軟實力的威力。這也是政治學家們對「軟實力」的效力緘口不言的一個理由。

    對「正統性」的執著

    儘管如此,外交專家們對軟實力概念的推崇現象,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為什麼包括政府官員和經驗豐富的政治家們在內,人們都過大地評價軟實力,固守以本國文化吸引世人的想法不放呢?
    以美國和日本為例,或許能有助於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這兩個國家毫無疑問都是大國,行使著硬實力。換言之,正是因為有了美國的軍事和經濟實力,以及日本的經濟實力,許多國家才會採取避免激怒它們的做法。可是即便如此,為什麼這兩個國家還是如此看重軟實力,在意他國對自己是否抱有好感呢?畢竟連馬基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1)都曾說,與其被愛戴,莫如讓人畏懼才更有價值。所以人們不禁要問,已經讓人充分感到畏懼的這兩個國家,為何會選擇前者呢?
    軟實力概念備受推崇,給人一種啟示,即在國際社會中,無論國力強弱,關鍵的是「正統性」(legitimacy)。也就是說,對行使實力的國家來說,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的行為是合理正當的。而其依據,就是自己信奉的民主主義、人文主義、爵士音樂、卡通等為他國所接受這種狀況,從這層意義上看,軟實力也可以說就像哈哈鏡裏映照出的硬實力鏡像。
    (※1)^ Niccolò Machiavelli,1469年5月3日~1527年6月21日,義大利政治思想家和歷史學家,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人物。他的主要著作《君主論》,提出了現實主義的政治理論,《論李維》則提及了共和主義理論——譯註。

    「軟實力」論,衰退之時最唱好

    這從奈伊教授提倡「軟實力」的時間上也可以看得出來。當時正值西德和日本經濟持續成長,美國國力相對下降,不少美國的論客和政府官員對此抱有憂慮的時期。而日本,則是在中國國力增強,對外顯得在走下坡路的憂慮蔓延之時,這種「軟實力」概念開始擴散開來的。在這兩種情況下,軟實力似乎都像是幼兒喜歡的絨毛玩具。也就是說,這成為了它們的感情支柱,即自己仍然還保持著一些競爭對手所缺乏的國際合法性、正統性。
    美日兩國都確信,通過流行文化,可以讓本國明確而一貫的價值觀淺顯易懂地傳播到其它國家並為那裏的人們所接受。然而,這樣的認識從任何方面來看都是站不住腳的。本來價值觀就不是一種明文定義的東西,而且不可能會以政府所期待的形式,去讓人理解源自美國、日本的文化並對其表示敬意。

    文化力的複雜性

    當然我並不是說流行文化在政治上無足輕重。它的影響力,不是軟實力論所設想的那種有利於一國之外交的實質性東西,而是廣泛傳播普及的。
    這裏我想以2000年王家衛導演的名作《花樣年華》做一個例子。這部電影是以上世紀60年代香港的一棟大廈為舞臺的。其中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場景,是主角向鄰居介紹丈夫去日本出差帶回來的禮物,一個了不起的發明——電鍋。瞬時間它就成了整棟大廈的談資和話題,大家都表示也要去買這樣的電鍋,而對這個電鍋是日本製造本身,他們並沒有特別的羨慕、興奮或抵觸。
    他們心中描繪的,是用這個日本的發明一改自己的日常生活,猶如將自己的中產階級家庭生活的未來寄託在了有無電鍋上一樣。這個場面暗示了香港市民的願景,就是要過上當時東京、大阪及其它日本城市中產家庭那樣的生活。當然,這是文化影響力的一個突出實例。
    但是,這種影響力,無論日本也好或者其它國家政府也好,都是無法行使的。本國的產品在國外受到歡迎,因此就能讓他國的消費者以自己的意志行事,這無異於白日做夢。
    我始終期望的是動漫在廣泛的意義上對學生們產生影響,只是,即便為日本的最新漫畫系列所感動,也不會因此轉化為對日本政府政策的支持,韓國流行音樂(K-Pop)的粉絲們,自然也不會轉而支持韓國的外交政策。
    同樣,NBA的粉絲,也不等同於是美國在葉門的無人機攻擊行動的支持者。做這樣的假設是很愚蠢的。而另一方面,學生們則可以通過這類不同的文化享受,開啟想像世界的大門,從不同的角度審視自己的生活,由此獲得機會,在習以為常的環境中發現新的問題。
    (原文英文,2015年1月5日刊載。標題圖片:路透社/Aflo)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