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龍百尺樓《三國志·魏志·陳登傳》:“﹝劉備﹞曰:‘君( 許汜 )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如小人,欲臥百尺樓上,臥君於地,何但上下牀之間邪?’”後借指抒發壯懷的登臨處。宋陸遊《秋思》詩:“欲舒老眼無高處,安得元龍百尺樓。”亦省稱“元龍樓”。沉礪《狂歌行》:“時而一憑高,直上元龍樓。”參見“元龍豪氣”。(元龍豪氣) 東漢陳登,字元龍。許汜曾見之。登以汜求田問舍,言無可采,久不與語。後許汜謂劉備曰:“陳元龍湖海之士,豪氣不除。”見《三國志·魏志·陳登傳》。宋黃機《永遇樂·章史君席上》詞:“史君自有,元龍豪氣,喚客且休辭醉。”參見“元龍高臥”。東漢陳登,字元龍。《三國志·魏志·陳登傳》載,許汜與劉備論陳元龍,汜曰:“昔遭亂過邳,見元龍。元龍無客主之意,久不相與語,自上大牀臥,使客臥下牀。”後以“元龍高臥”為怠慢客人之典實。
胸蟠子美千間厦.氣壓元龍百尺樓 |
臺靜農 《中國文學史》
2008/9/17 約11點在圖書館碰到柯慶明老師
跟他請教高友工先生的"美典".......
台灣大學出版社 在2003年只三人
不過"質與量"還很可觀..
我趁開學打7折 買
臺靜農 先生的 中國文學史 等數冊---它是暢銷書 似乎每年一刷
何寄澎老師和助理整理3年之功夫了不起
他說這部書 是 詩人之作
臺靜農先生(一九○二─一九九○)
臺靜農(1902—1990),安徽霍丘人,筆名青曲、孔嘉、釋耒等。1922年,臺靜農在家鄉霍丘及漢口、南京、上海輾轉上完小學、中學後,到北京大學中文系旁聽。1924年,入北大研究所國學門。當時研究所中師長有蔡元培、陳垣、馬衡、沈兼士、劉半農,同學有董作賓、陸侃如、馮沅君、莊尚嚴、常惠等。1925年,台靜農初識魯迅,此後兩人關系密切,友誼深厚。在魯迅的精神影響下,台靜農與其霍丘老鄉李霽野、韋素園、韋叢蕪及曹靖華等六人在北京成立了一個文學社團——未名社。未名社存在時間約有七年半之久,曾出版“未名叢刊”18種,“未名新集”6種,以及不列叢書名2種,是“五四”時期最重要的文學社團之一。“未名社”時期,臺靜農主要從事小說創作主要小說集《地之子》、《建塔者》等,是“五四”時期重要的鄉土文學作家。
三十年代後,臺靜農開始了他的大學教授的生涯,曾先後在北京中法大學、輔仁大學、北平大學、廈門大學、青島山東大學、濟南齊魯大學、四川白沙女子文理學院等大學任教。在青島山東大學(1936—1937)期間,臺靜農任中文系講師,講授中國文學史及歷代文選,與寫《駱駝祥子》的舒慶春(老舍)是同事。1946年,臺靜農赴臺,任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隨後接任臺大中文系系主任。在任二十年間,奠定了臺大中文系學術傳統,貢獻卓著。
臺靜農晚年出版有書藝論文集《靜農書藝集》(1985年)、散文集《龍坡雜文》(1988)、學術論文集《靜農論文集》(1989)等。
中國文學史 (上)(下) - Google 圖書結果
由 臺靜農 著作 - 2004 - Chinese literature - 736 頁
秋感︶二首其塵壁蒼茫有舊題,十年重見一傷悲。野僧欲與論前事,自說年多不復知。 ...
books.google.com.tw/books?isbn=9570196114...
秋感︶二首其塵壁蒼茫有舊題,十年重見一傷悲。野僧欲與論前事,自說年多不復知。 ...
books.google.com.tw/books?isbn=9570196114...
中國文學史 (上)(下)~~臺靜農 |
臺 靜農先生來臺不久即應國立編譯館之約撰寫《中國文學史》,臺先生亦全力以赴,頗能表達其個人性情學養所及,對歷代文學精神之深切體悟,與其間顯現之文化歷 史流變,作真知灼見之詮釋,可謂:「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撰述期間幾近二十餘年,且不斷增補修訂,以完成先秦以至金元部份。後以政治考量乃於民國六 十年前後與編譯館解約,遂不續成。其稿本與抄本雖長期在弟子間傳閱,始終未得出版。先生身後因遺稿由家屬捐贈臺大圖書館,臺大出版中心乃敦請中文系何寄澎 教授主持整編加以出版,一代學人平生所蓄的心血結晶終能公諸於世。關心中國文學與歷史文化傳統的人士,必當一睹為快,且將有得於貫串其中俯拾皆是的慧心與 卓識。 目錄: 出版前言 柯慶明 編序 何寄澎 目次 第一篇先秦篇 第一章中國文學的起源 第二章殷商時代文學的片斷 第三章周代的詩歌──三百篇 第四章楚辭 第五章春秋戰國諸子散文 第二篇秦漢篇 秦代篇 漢代篇 第一章漢初政體與文學 第二章辭賦的發展 第三章漢賦作家 第四章樂府與樂府辭 第五章五言詩 第六章兩漢散文的演變 第七章漢代方士、儒生合流後所形成之神異故事 第三篇魏晉篇 第一章魏晉文學的時代思潮 第二章魏晉文學的發展 第三章魏晉作家 第四篇南北朝隋篇 第一章緒說 第二章文學技巧的發展 第三章詩賦的新體 第四章文學理論的發達 第五章南北朝及隋的作家 第六章南北朝的民間文學 第七章六朝小說的淵源與發展 第八章佛典翻譯文學 第五篇唐代篇 第一章唐代士風與文學 第二章唐代古文與傳奇的發展 第三章唐代詩歌的發達 第四章唐詩極盛時期的各派別 第六篇宋代篇 第一章宋代的散文 第二章宋詩 第三章宋詞 第七篇金元篇 第一章女真族統治下的漢語文學──諸宮調 第二章南戲 第三章元雜劇 附錄:中國文學史方法論 |
【2005/03/13 聯合報】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 出版
【【2005/03/13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我一直不敢翻開『中國文學史』,怕太多與臺老師有關的回憶會跟著掀開。」國學大師臺靜農近40年前完成的「中國文學史」,遲至昨天才由台大出版中心出版,台大中文系教授方瑜談到這本書,忍不住哽咽了起來。
1950 年代臺靜農來台不久後,便應國立編譯館之約撰寫「中國文學史」。然而立約近20年後,臺老已完成先秦到元代的部分,卻又於1971年突然解約,並退還所有 訂金。臺老弟子解釋,認為台大發生殷海光與哲學系事件後,曾與左派文人魯迅結為莫逆之交的臺靜農,擔心編譯館受他波及,慨然解約。
當年代表國立編譯館與臺靜農解約的台大名譽教授齊邦媛則有不同看法。她表示,解約與白色恐怖無關,純粹是臺靜農認為自己撰書過久,對國立編譯館不好意思而自動解約。
臺靜農撰寫「中國文學史」,可溯源自1940年他於重慶白沙女師講授文學史之時,期間不斷增訂修補,咸信到1966年後便不再整理,迄今近40年。
翻 開當年的講義「中國文學史」,今已為人師的汪其楣、何寄澎、方瑜彷彿看見臺老的身影。汪其楣說,當時擔任台大中文系主任的臺老經常要開會。某次他到教室告 訴學生:「今天不上課,因為我要開會!」學生高興得大叫大笑。汪其楣透過窗口,發現含著煙斗的臺老看到學生快樂的樣子,竟然笑到「煙斗都掉了下來」!
臺靜農是台灣第一個在中文系開設現代文學課程的系主任,王文興自美回台大任教,便是臺靜農出的主意。王文興說,他一直到幾十年後才知道此事,臺靜農從未透露對他的知遇之恩,可見其人風骨。
方瑜表示,臺靜農最常掛在的嘴邊的一句話是「你拿去吧!」,臺老家裡連廁所都堆滿了書,學生來訪,他總說「你拿去看吧!」,送的都是圖書館才有的厚重套書。她形容臺老「一生清貧」卻「精神富裕」,因為他深諳「分享」之樂。
方 瑜指出,臺老在本書充分表現「對弱勢族群的關懷」,比如對南北朝民間文學「吳歌」、「西曲」的重視。她認為,臺老品評人物,往往一句道破且入木三分。如隋 朝楊素為人奸詐,其文卻「詩格清遠」如出世高人,後世評論者對「文不如其人」感到「不可解」。臺老卻認為,人性複雜多變,再奸險的人與朋友以詩敘心時,也 會吐出他真實的情感。何寄澎則說,本書是中外同類著作中,最具「見識」與「性情」的作品,是一本真正的「詩人之作」。
【2005/03/13 聯合報】
****
論文集《靜農論文集》(聯經1989)
台静农论文集
安徽敎育出版社, 2002 - 560 頁
本书收录了作者的《两汉乐舞考》、《论唐代士风与文学》、《南宋人体牺牲祭》、《冥婚》、《读骚析疑》、《记四川江津县地券》等25篇文章。
****
龍坡雜文
- 作者:臺靜農
- 出版社:洪範1988年 三聯2002
《龍坡雜文》為其惟一散文集,35篇文章或懷舊憶往,或談文論藝,字里行間學問和性情交相輝映,歷盡滄桑的老一代知識分子的耿介和深厚博大的人文關懷盡在其中,人評之曰:“思極深而不晦,情極衷而不傷,所記文人學者事,皆關時代運會。”
龍坡雜文
序
《夜宴圖》與韓熙載
書《宋人畫南唐耿先生煉雪圖》之所見
遼東行
詩人名士剽劫者
談酒
平廬的篆刻與書法
我與書藝
記《銀論》一書
何子祥這個人
記張雪老
粹然儒老
記波外翁
有關西山逸士二三事
記“文物維護會”與“圓臺印社”
傷逝
懷詩人寥音
北平輔仁舊事
始經喪亂
讀《國劇藝術匯考》的感想
李玄伯先生的古史研究
《早期三十年的教學生活》讀后
《病理三十三年》序
《陶庵夢憶》序
《白話《史記》》序
《詩人與詩》序
《六一之一錄》序
看了董陽孜書法后的感想
《董陽孜作品集》序
《說俗文學》序
《藝術見聞錄》序
《《詩經》欣賞與研究》序
《雪地里的春天》序
《浮草》序
隨園故事抄
集外
追思
談謝次彭先生寫竹
酒旗風暖少年狂
……
三聯版
《龍坡雜文》編後小記記
時間過得真快,拙編《臺靜農散文集》1990年9月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兩年後再版,距今也已整整十年了。
編選《臺靜農散文集》時,臺先生還健在。雖說分處海峽兩岸,聯絡不易,我還是輾轉通過遠在美國波士頓的臺先生長公子臺蓋堅先生征得臺先生的惠允。萬沒想到是書印出前夕,臺先生駕鶴西去,不及親見,給我留下了永久的遺憾。
在拙編問世之前兩年,由門生編選並由臺先生最後審定的《龍坡雜文》由臺北洪範書店出版。為什麼起了“龍坡雜文”這個書名,臺先生在自序中說得很清楚。從“歇腳庵”到“龍坡丈室”,“憂樂歌哭於斯者四十餘年”,書齋名的變換,其實蘊含著當年渡海赴臺,卻無法回歸的一代知識份子複雜曲折的心境情懷。
臺先生早年是以“鄉土文學”的傑出代表現身於中國新文壇的,他與魯迅先生一直保持著的親密交誼至今仍為論者所羡慕、所樂道。他的後半生絢爛歸於平淡,走的是學者兼書法家的道路,在治學和書藝兩方面都有極深的造詣,享譽海峽兩岸,聲名甚至遠播東瀛。當然,也有人對此不以為然。記得去年初冬赴臺參加紀念臺先生百歲誕辰學術研討會,親眼見到臺灣文壇的一位元狂徒在電視上表演“脫口秀”,對臺先生出言不遜,我真為這位自稱是臺先生“學生”卻又對臺先生如此不敬者感到悲哀。
我編任何一位作家的文集,總是力求其全,所以《臺靜農散文集》在篇目上是超過了《龍坡雜文》的。《龍坡雜文》失收的《讀謝次彭先生寫竹》、《序馮幼衡〈印象之外〉》等篇,我想不是臺先生有意刪汰,而是他的門生搜集時遺漏所致,可惜已不能向臺先生求證了。
後來,有論者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還是應讓大陸讀者見到《龍坡雜文》“真容”為宜,這也自有其道理。正好三聯書店有意重印臺先生晚年的散文小品,因此,在征得臺先生二公子臺益公先生同意之後,此次就把《龍坡雜文》以原貌付梓。只是我還沒有完全改掉“求全癖”,於是又增補了臺先生謝世前不久所撰的《酒旗風暖少年狂——憶陳獨秀先生》、《憶常維鈞與北大歌謠會》等篇作為“附錄”。
臺先生晚年這些懷人憶事和談文說藝之作的文學價值,論者自會評說,我就不必多饒舌了。只想說一點,我自己每次重讀,都會為其文筆的素樸、語言的簡淨、感情的真摯和史實的豐沛所感動,這是一種很難達到的境界,也是當下一些所謂的“散文大師”的虛浮之作所根本無法比擬的。
***
太白/"......萬人一怒不可回 會看太白懸其首".
《我與老舍與酒》台北:聯經 1991 先生過世一年後的出版 多抗戰期的好文章 對魯迅更是知音 可惜錯字不少
---
昨天晚上讀20年前唐山書店翻印的《魯迅全集》
發現魯迅的一篇談當時十年來的文藝的文章和當中介紹的臺靜農 《地之子》
乃是這本的最好的時代和文脈的作品
我覺得當出沒將它*摘錄當導論是很可惜的.....
*中國新文學大系 小說二集序 1935
****
好讀書櫃【典藏版】,感謝邱子軒整理製作:本書部份參考網路上的簡體版,部份參考台灣遠景版交互整理而成,台灣遠景版較簡體版本多了「大時代的小故事」、 「電報」、「負傷的鳥」三篇,而簡體版中的「白薔薇」為遠景版「負傷的鳥」中的一部份,因此沒有將其加入。遠景版地之子開頭有劉以鬯先生寫的 序,介紹臺靜農的短篇小說,也同樣十分精彩。
《地之子》作者臺靜農(1902年—1990年)字伯簡,原名傳嚴,改名靜農。安徽霍丘縣葉家集鎮人,長期寫作,精於書法,筆名青曲、聞超、孔嘉、釋耒等。
中學畢業後曾在北京大學中文系 旁聽,後轉至北大國學研究所半工半 讀,其間積極參加魯迅支持和影響的 文學社團未名社,和韋素園、李?野、 李何林結為好友。二十年代後期在《 莽原》半月刊和《未名》半月刊發表 一系列短篇小說,並於一九二八年集 結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地之子 》,為魯迅所賞識,以為是「將鄉間 的死生,泥土的氣息,移在紙上」。 《地之子》多取材於鄉間貧苦農民生 活,風格樸實,如實的描繪了一幅幅 人間悲劇,是中國現代文學中鄉土文 學的代表作。
在大陸時期,弱冠之年的臺靜農 滿腔熱血,透過文學創作來描寫青年 革命先驅者的慷慨激昂,歌頌生命向 崇高理想奮進的高貴精神,卻因與魯 迅等人情誼深切,而被當局視為反動 分子,遭受過三次牢獄之災;來台之 後,擔任台灣大學中文系主任長達二 十年,造育英才無數,退休後更專事 書藝,卓然成一代大家,留予後學難 忘的文人典範。民國七十九年(一九 九○)十一月九日,病逝臺大醫院, 享壽八十九。
〈臺靜農的短篇小說〉劉以鬯
雖然小說的風格與魯迅頗為接近,臺靜農是不被視作魯迅門徒的。如果將〈新墳〉與〈祝福〉同時閱讀的話,我們不會發現其間存在著太大的距離。祥林嫂是一個苦 命女人,四太太也是。使我們感到意外的是,無意從事小說寫作的臺靜農,竟出版於一九二三年,《徬徨》出版於一九二六年。五十多年來,魯迅在小說藝術上的成 就一直受到重視;而臺靜農在這方面的表現卻一直被忽視了。這是不公平的。不過,批評家不公平,魯迅倒是公平的。在評論臺靜農的小說時,他說臺靜農〈貢獻了 藝術〉。
「藝術是要表現的」威廉說:「而且要激動感官的」。臺靜農常常描述痛苦人生,使小說具有激動情緒的力量。與魯彥的小說一樣,他的小說也充滿悲傷的感情與陰暗的色彩。魯彥是師承魯迅的。
確定臺靜農小說受魯迅小說影響的程度,並不容易;不過,臺靜農在風格上受魯迅影響,應該可以肯定。魯迅喜歡用數字做小說人物的名字;臺靜農也有同樣的愛 好。魯迅筆下的人物:〈明天〉裡的單四嫂子、益皮阿五、王九媽;〈風波〉裡的六斤、九斤老太、七斤嫂、八一嫂;〈兔與貓〉裡的三太太;〈祝福〉裡的魯四老 爺、四嬸;〈肥皂〉裡的四銘、四太太;〈長明燈〉裡的莊七光、六順;〈高老夫子〉裡的黃三;〈孤獨者〉裡的二良、三良;〈離婚〉裡的莊木三、八三、七大人 --例子很多。臺靜農小說裡的人物也有不少以數目字為名字的:〈懊悔〉裡的孟一;〈天二哥〉裡的天二哥、爛腿老五、汪三禿子、吳三瘋子、吳六先生、王三; 〈紅燈〉裡的王五、吳二姑娘、三千七、張三,〈新墳〉裡的四太太、張二爺、蕭二混子、吳六先生、五爺、昂三、老七、王九、劉二爺;〈燭焰〉裡的吳三爺; 〈棄嬰〉裡的張四爺;〈拜堂〉裡的汪二、吳三元、趙二嫂、齊二爺;〈吳老爹〉裡的一點紅、張三、汪三,〈為彼祈求〉裡的陳四哥,〈蚯蚓們〉裡的張三炮、吳 二拐、楊二哥、蔣三星、周三、范五、劉六蹩子;〈負傷者〉裡的張二爺、洪三、秦三、魏五等--。
臺靜農小說不但沒有繁複的線索;而且能夠選擇適當的場景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然後從小人物的小事件中,深刻地表現沒落社會的生活面。臺靜農對這些愚昧無知 的小人物寄予的同情,常在小說中成為抨擊黑暗現實的一種力量。他所描寫的多數是人與命運的鬥爭。〈燭焰〉裡對那枝左燭的敘述,令人懷疑他是個宿命論者。雖 然好幾篇小說都寫迷信,卻不表示他與筆下人物有同樣的迷信。在鬼節之夜將紅燈放在河中(〈紅燈〉)或叔嫂結婚跪拜亡魂(〈拜堂〉),都是藝術手法,可以增 強小說的感染力。
比〈紅燈〉、〈拜堂〉更感人的,是〈蚯蚓們〉。這篇小說寫窮人在荒年賣妻的慘事,寫得很成功。在現代中國短篇小說中,類似的題材也是有的。柔石的〈為奴隸 的母親〉寫貧窮男子將妻子典給沒有兒子的秀才;羅淑的〈生人妻〉寫一對賣草的夫婦因為生活困苦,丈夫將妻子賣給山那邊的胡大。這三篇小說都很動人,都能激 起讀者的情緒,尤其是〈蚯蚓們〉的結尾,寫孩子向李小索錢,與〈生人妻〉中男的將銀髮簪拿給女的,異曲同工,感人至深!不過,羅淑的〈生人妻〉發表於一九 三六年出版的《文季月刊》;柔石的〈為奴隸的母親〉寫於一九三○年一月二十日,而臺靜農的〈蚯蚓們〉則寫於一九二六年。三篇小說都是五四以來的重要收穫, 〈蚯蚓們〉寫得最早,因此最值得重視。
另一個賣妻的故事,是〈負傷者〉。這裡的傷,顯然是雙關的,除了腿「傷」外,還有感情上的「傷」。主角是一個「可憐而愚鈍的人」,因為老婆偷漢,被「老婆 的野漢子打傷了」,「被幾個警察擁到署裡去」,在署長威逼下,打了手記,以二十塊大洋(實收十七塊)將老婆賣掉,不但遭人奚落,還弄得無家可歸,「沉浸在 狂怒的火焰裡」,「黑夜行兇」,被警察「捆了,又捆」--這個故事,與《金瓶梅》有點近似。臺靜農將那個可憐蟲寫作「吳大郎」,也許有意寫個現代「武大 郎」。
這篇小說中。署長「撈油水」一節,寫得非常生動,再一次證明臺靜農小說藝術的高超。
手法雖好,寫出來的小說不一定篇篇都是佳作。不過,臺靜農小說篇篇都能遵守短篇的規律,凡是每一位細心的讀者都看得出來的。中國現代小說家寫的短篇小說, 多數不是「嚴格意義的短篇」,茅盾的〈春蠶〉、老舍的〈月牙兒〉、李劼人的〈兵大伯陳振武的月譜〉、落華生的〈春桃〉、蕭軍的〈羊〉、陳白塵的〈小魏的江 山〉、舒群的〈沒有祖國的孩子〉、吳組緗的〈樊家舖〉--諸如此類的例子,很多很多。而臺靜農的短篇,不但轉機與高潮都有適當的安排,「結」與「解結」也 能處理得很好,而且用字經濟,對白簡短而含蓄,環境描寫也能做到不濃不淡,顯然是依照短篇的規律來寫的。他的短篇,除了明確的題旨與完整的結構,對細節也 常有突出的描寫。〈吳老爹〉中少主人用「街上行乞的口吻」向吳老爹要飯喫;〈棄嬰〉中的〈我〉用手杖擊打吃嬰屍的野狗;〈為彼祈求〉中陳四哥少年時的不幸 等等,都是寫得很好的。
〈為彼祈求〉與〈蚯蚓們〉、〈負傷者〉、〈吳老爹〉、〈燭焰〉一樣,也是寫可憐蟲的愚昧與無知;不過,這個被「痛苦磨滅了一生」的陳四哥,比吳老爹、李小、翠兒、吳大郎更可憐。陳四哥的「一生都為苦痛失望所佔有」,祇有死亡才是他的幸福!
臺靜農的世界是一個病態的世界。他所見到的現象,都是可怕的現象。因此,他的小說裡的人物多數是在痛苦中生活的。唯其痛苦,才會肯定「另外一個世界」的存 在。他們對鬼神的承認,使他們相信穿了大褂的鬼魂會跟著紅燈遠去,守在浮厝邊的四太太會招呼別人喝喜酒,失去父母的孩子說不定會尋著天國的歷程﹒,香案上 的燭焰象徵生命,內心不安的人需要給陰間的鬼魂磕頭--臺靜農用尖銳的筆觸寫出這些故事,不但描述人世的陰暗與世道的艱難;還否定並抨擊了根深蒂固的落伍 觀念。鬼魂雖不出現在小說中,卻盤據著小說人物的腦子。對於臺靜農,這些不出場的鬼魂正是營造氣氛的主要原料。大了肚子的汪大嫂在半夜子時拜堂,大大地加 強了小說的氣勢。當小說發展到頂點時,「給陰間的哥哥也磕一個」,實屬點睛之筆。半夜拜堂,表示汪二與嫂子成親是一件既要遮醜又必須讓別人知道的事。加上 細緻的環境描寫,給喜事塗上陰森的色彩,由於用墨適度,襯托得相當巧妙。這樣的短篇,如果是魯迅寫的話,早已獲得許多人的讚賞。
重視魯迅的小說是應該的,忽視臺靜農的小說,幾近浪費。像〈蚯蚓們〉、〈拜堂〉、〈紅燈〉、〈負傷者〉這樣的小說,都是中國新文學運動中的寶貴收穫。我認 為臺靜農有些短篇已超越魯迅達到的水準。除了〈蚯蚓們〉、〈拜堂〉、〈紅燈〉、〈負傷者〉,寫得很成功的,還有〈燭焰〉、〈棄嬰〉與〈吳老爹〉。
〈燭焰〉寫沖喜。
關於沖喜的題材,在中國現代小說中並不陌生。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篇小說寫於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十九日,相當早。二十年代,中國小說家能夠將舊社會的病態這 樣深刻地描繪出來,魯迅之外,臺靜農是最成功的一位。臺靜農在描繪舊社會的病態時,刻劃了人性。〈燭焰〉中的翠姑,是個被「拖送到惡命運的領土去」的可憐 蟲,任由別人擺佈,懦弱得祇會用哭聲表示絕望。
〈棄嬰〉是一篇感情小說,糾葛起自道德的壓力。這種糾葛的形成與R.H.戴維斯在「我那聲名狼籍的朋友,李根先生」這篇小說中所描繪的並不相似。李根在逃 逸時,將命運與嬰孩聯在一起,〈棄嬰〉中的「我」卻是在第二天見到滿身野狗牙痕的嬰屍才揮杖打狗的。這一段描寫最殘酷,也最逼真,是整篇小說的頂點,使易 感的讀者在無法抵禦的恐怖氣氛中毛骨竦然。尤其是結尾那句「野狗瘋狂咀嚼的聲音」,令人難忘。
技巧更圓熟的,是〈吳老爹〉。吳老爹是「一個平凡的老人」,「沒有什麼光榮的過去」,從十四歲起就在羊鎮一家油鹽店做事。「他的雙親死得非常的早」,「沒 有姊妹,沒有兄弟,只是獨自一人在這人世間。」--通過這樣的一個平凡人物的平凡生活,臺靜農寫出一篇動人的小說。小說格局嚴密,情節的發展很有層次,成 功地描寫了一個可憐蟲的情感與忠誠;同時刻劃了少主人的荒唐與愚昧。兩個人的行為形成強烈的對比,有效地突出了事件的悲劇性。當佈局發展到頂點時,讀者的 感情隨之激起,一方面憎恨少主人的愚昧;一方面對必須抱著孩子回娘家的少主母寄以無限的同情。但是,最令人難受的莫過於那個沮喪的,沒有家而將別人的家視 作家的、無路而又非走不可的吳老爹。這是一篇傑作!
不過,在數目不多的短篇中,臺靜農與大部分小說家一樣,也會寫過失敗的小說。發表在《語絲》第四十一期的〈懊悔〉,縱有諷刺意味,卻沒有獲得預期的效果。 至於發表在《莽原》第二卷第七期的〈苦杯〉更是一篇令人失望的小說。這篇小說不但題材庸俗,而且表現手法也很低劣。尤其是結尾的那句〈我愛,我要 Ki--〉,讀後雞皮疙瘩盡起。KI而不SS,像是含蓄,卻極肉麻。
孫伏園曾指出:貫串在魯迅小說中的,是「輕淡的幽默」。又說:〈這『輕淡的幽默』裡包含著『輕淡的諷刺』與『輕淡的詼諧』。〉臺靜農小說也有「輕淡的幽 默」,祇是更加輕淡。他在抗日戰爭時期寫的〈電報〉,就是一篇含有「輕淡的諷刺」與「輕淡的詼諧」的小說。在〈電報〉中,臺靜農企圖把握抗戰時期某種人物 的性格與心態,塑造出一個戰時腐敗份子姜景行的形象。這個人物與華威先生不同。華威先生是個「救亡要人」;姜景行則是祇會空談的「救亡理論家」。此人雖然 有個商學博士的銜頭,「卻以政治家自許」。因為「跳不上政治舞臺」;祇好希望「隨侍岳父努力於實業的發展」,言行相悖,是個現實生活中的小丑。這篇小說的 結尾「刺」得有力,一份電報使這個腐敗份子現了原形。
儘管臺靜農「不大樂於」「細細地寫出」「人間的酸辛和悽楚」;儘管臺靜農是個「先不想寫小說,後不願寫小說的人」;儘管臺靜農自歉「沒有生花之筆」,臺靜 農卻寫下了一些優秀的短篇。他的短篇結構嚴密,極少浮文贅詞,題旨明確,能夠將感情傳遞給讀者,使讀者感動。他不僅長於選擇題材,而且具有講故事的本領。 他是一位重要的小說家,但是他的重要性被忽視了。
(一九七九年八月十二日)
臺先生的姓還原
臺静農《酒旗风暖》编后记
书鱼知小
来自: 书鱼知小(青岛) 2011-06-07 16:40:55
編後記
秦賢次
台靜農先生是我非常景仰的前輩作家學人,約略記得我第一次拜訪他是在1988年,託請他的高足,吳宏一兄帶領前往。我知台老喜歡喝酒,因此遵囑特地買了一瓶XO級的洋酒做為伴手禮,也遵囑不談有關魯迅事。當時拜訪的目的,係與好友陳子善兄約定合編一部除《地之子》、《建塔者》兩本短篇小說集以及論文之外,臺老在1948年以前所寫的作品集,特地前往拜訪,徵求同意。
第二次拜訪係與當時訪台的陳漱渝兄以及也係臺老高足的王國良兄前往,因拍有照片,清楚知道係翌年的9月24日。兩次訪談的結果,一為我在臺老逝後第二天起,在此間《聯合報.聯合副刊》發表《臺靜農先生的文學藝術歷程》一文,連載四天;一為與子善兄合編的《我與老舍與酒¬¬¬¬¬¬——臺靜農文集》一書,遲至台老逝後,始於1992年6月,由台北聯經出版公司印行。
臺台老生前出有兩本散文集,一為自編(樂蘅軍女士負責校閱排比)的《龍坡雜文》,1988年7月由台北洪範書店出版;一為子善兄編輯的《臺靜農散文集》,1990年9月由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印行。逝後也出版了兩本書,書中均收有臺老部分散文作品。其一,即為前述之《我與老舍與酒¬¬¬¬¬¬——臺靜農文集》;其二,又係子善兄編輯的《回憶臺靜農》一書,1995年8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印行。台老一生所寫的散文大抵全收入上述四書中。
本書所收文章,除〈祭傅孟真文〉、〈《地之子》後記〉、〈《建塔者》〉三文外,均見於上述四書中。由筆者按照文章內容,編成三卷,即卷一、生平回顧,共5篇;卷二、懷念憶舊,共19篇;卷三、讀後序跋,共39篇。並由筆者以文學史料的眼光,在每篇文章後面加註說明,並查明每篇文章第一次發表時的刊物名稱,以及第一次收入成書時的書名及出版時間,希望有助於讀者能更深入了然臺老與所提人物之關係。在這一方面,筆者花費的時間,遠多於文章的選擇與排比。
在本書中,讀者定會發現臺老回憶自述的文章很少。需知在5、60年代的台灣,臺靜農及其台大外文系同事黎烈文(1904¬¬-1972)同係與魯迅關係最深的兩位文人,因此一直深受情治單位的盯梢所苦,這段往事成為臺老揮之不去的生活陰影,平時即已噤若寒蟬,更不要談為文發表。這也是臺老中晚年轉嗜書藝的最主要原因。
在臺老的懷舊序跋文章中,提及的許壽裳、喬大壯(波外居士)、傅斯年、李宗侗(玄伯)、葉曙(奕白)、錢思亮均係台大同事;而交情最深的是他求學北京大學時的前後同學,如常惠(維鈞)、莊嚴(尚嚴、慕陵、六一翁)、董作賓(彥堂、平廬)、張雪門(雲程)、何容(子祥);書畫家中他最佩服的,年長者有張大千、溥儀(心畬、西山逸士)等;年輕者有董陽孜(女);戲劇家中最令其心儀的,有京劇家的齊如山,新月詩人、戲劇家的俞大綱(廖音)。最後仍然要一提的是,師長如魯迅、陳獨秀在臺老一生的某一段中,是他所認識的最重要人士。
本書之能編成,好友陳子善兄篳路藍縷之功實不可沒。此外,另要感謝《文訊月刊》的吳穎萍、國家圖書館的方美芬兩位小姐,以及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圖書館的陳弘寬、舊香居古舊書店的吳浩宇兩位先生,如非他們不辭辛苦為我代尋許多註記中的人物、記事,實無法彰顯出本書的最大特色。
*****
「我煩膩的是為人題書簽, 昔人著作請其知交或同道者為之題簽,聲氣相投,原是可愛的風尚。相反的,供人家封面裝飾,甚至廣告作用, 則我所感到的比放進籠子裡掛在空中還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