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691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郎世寧之藝術》《18世紀入華耶穌會士畫家》Giuseppe Castiglione: Jesuit and Painter in the Heavenly Kingdom/《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

$
0
0

書  名: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副標題 :明末耶穌會古典型證道故事考詮
書  號:61064台北 :聯經出版公司2005/北京:三聯2010
作  者:李奭學頁  數:480頁
譯  者:
印刷方式:黑白印刷
版  式:18開ISBN:9570828285
裝訂方式:精裝



作者/譯者/編者.簡介
李奭學,芝加哥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東吳大學英文系、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及英語研究所。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並為該院二○○三年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得主。著有《中西文學因緣》等書,譯有《閱讀理論》等書。
 
內容簡介
明末天主教耶穌會士大舉入華,揭開西學東漸的歷史新頁。傳統上認為耶穌會士的貢獻 以科技為主,本書則獨排眾議,從人文的角度再審這場運動的文化本質,發現耶穌會士所傳文學性亦強,尤多盛行於歐洲中世紀的證道故事。本書細案此一文類的古 典型,亦即源出希臘與羅馬上古的寓言、世說、神話與歷史軼事。這些故事俱為西洋文學入華的先聲,在文學史、翻譯史與宗教史上意義別具。本書論其與修辭學的 關係,鉤沉歐洲源流,並副以宗教語境的研究,尤重文本分析,為明末文學與文化的知識領域再開一境。

目次
自序
常用書目代稱
第一章 導論︰從語言問題談起
    歷史偏見
    普通話
    勒鐸里加
    證道體裁及其他
第二章 寓言︰誤讀的藝術
    閱讀本體
    故事新詮
    閱讀新詮
    理論與轉折
    故事新編
    重讀本體
第三章 世說:歷史.虛構.文本性
    文本特質
    歷史語法
    操作歷史
    人物形象
    「有用」試剖
第四章 神話︰從解經到經解
    由象徵論出發
    「寓」與「實」
    再談詮釋的類型
    「荷馬問題」及其他
第五章 傳說︰言道.友道.天道
    傳而說之
    守舌之學
    輔仁之學
    昭事之學
    意識形態現象
第六章 結論︰詩與哲學的宿怨
    再見「誤讀」
    省略荷馬
    書教
    講故事的人

外一章 另類古典︰比喻.譬喻.天佛之爭
問題
譯體
故事
諷刺

重要書目
索引

****
《郎世寧之藝術》台北:幼獅 1991  。這是1988年輔仁大學慶祝郎世寧300歲的 "宗教與藝術研討會論文集,我們從末篇《郎世寧十駿犬命名由來》頁197-200 ,知道其命名是乾隆的"信筆一揮",不必當真 :彪/斑錦彪/grey hound


耶穌會 Society of Jesus可能是1536年成立,1540年正式由教宗批准,

法國伯德萊1997年出版的《18世紀入華耶穌會士畫家》(中譯名《清宮洋畫家》,山東畫報社,2002)

序言
第一章
郎士寧的青年時代,加入耶穌會和入華旅行
第二章
“誕生于調色板與畫筆之間”的王致誠
第三章
大收藏家乾隆的耶穌會士合作者
第四章
康熙宮中的遣使會士德理格
第五章
大清皇帝巡視韃靼——熱河,木蘭秋*,王致誠拒官
第六章
郎士寧、王致誠、艾啟蒙和安泰,《乾隆皇帝得勝圖》版畫的繪制人
第七章
變成大水法專家的天文學家——蔣友仁
第八章
由耶穌會士主持建造的圓明園西洋樓
第九章
高類思和楊德望,動物畫家耶穌會士以及中國人的評論
第十章
肖像畫家、花草畫家、動物畫家耶穌會士以及中國人的評論
第十一章
郎士寧于1766年逝世,王致誠于1768年逝世,耶穌會被解散
第十二章
清朝統治末年宮中的幾位前耶穌會士
第十三章
耶酥會士與瓷器,所謂的“耶酥會士們的瓷器”
第十四章
耶穌會士畫家在清宮的歷史背景
一、耶穌會士進入中國的過程
二、法國北京傳教區的創始
三、法國入華耶穌會士對中國工藝和科技的調查
四、18世紀某些入華耶酥會和宗教人物小傳
注釋
譯後記

1932年于巴黎,我是吉雅爾(Giard)老師的一.名不惹人注意的神職人員,他是一名拍賣估價員,整年在德魯奧(Drouot)飯店成批成批地出售書 籍。他的主要合伙人是喬治.安德里厄(GeorgeS Andrieux)。後者是一位專家型學者和滑稽可笑的人,即第三共和國一位著名省長的公予哥,也是阿拉貢(Aragon)的同父異母兄弟,他稱呼我為其 “無名教士”,從而向我表現出了極大的友善。至于我本人,我高高地坐在講台上,被擠在書籍推銷員和略有點耳聾的自修室出納員之間。我“拿著那些標簽”,以 一只呆滯的眼楮凝視著大廳,那些風雅的業余藝術家和舊貨商們,也並排站列在那里。

在這個時代,惟有東方和遠東的書籍之出售,才會使我感興趣。我曾多次得以以低價(我當時只有22歲)采購到有關來自亞洲的最早發現的原裝古舊書,如《東印 度史論集》,它的作者是為曼恩(Maine)大公效力的蘇許.德.勒內佛爾(souchu deBennefor)、由東印度公司和聯合省(荷蘭)派向日本皇帝的那些值得永遠銘記在心的使節、由彼埃‧德‧高耶(Pierre de coyer)和雅克‧德‧凱塞(Jac()b de Keyset)大公派向中國皇帝的使節。此處還有某些不那麼很古老的書籍,如馬戛爾尼(M4acamley)的跟班僕人安德松(Anderson)的回憶 錄,約翰‧巴羅(JohnBarrov)的中國中原和韃靼地區旅行記,馬戛爾尼的旅行記,夏龐蒂埃一科西尼(Charl)ertier— CoSSigny)的廣東行記等。某一天,一名專門破壞藝術品之徒,毫不猶豫地將他個人的看法,用鉛筆箋注于某幾卷書的邊緣。我曾得以獲得整整一批26冊 書,用淺黃褐色的皮子裝訂,系由外國傳教區所寫的《教化人的和趣味書簡集》(即《耶穌會士書簡集》。一一譯者),由圖魯茲(T0ulouse)的克里斯蒂 安‧桑(Christian Salls)出版社于1811年出版。它們變成了我的本義和轉義上的床頭書了…。在閱讀它們時,我便產生了對于耶穌會士們的興趣。耶穌會士們都是一些超群 的佼佼者,也是為信仰和政治而冒險的人物、藝術家和宗教信徒,他們冒著風暴和受迫害的危險,而在整個亞洲布道。依納爵‧德‧羅耀拉([grlace de Loyola)曾叮嚀其弟子們說“去吧!去照亮全世界吧!”

我從青年時代起,便完全不是如同夏托布里昂(ChateatJbriand)那樣,將注意力集中于美洲,而是將視野轉向了遠東。我于1945年之後,每當 情況允許時,便乘貨輪出發,遠涉重洋地赴遠東。我對于東南亞僅僅是走馬觀花地瞥了一眼,從而激勵我幾乎每年都要重返那里一次。理所當然,我自己也曾多次前 去中國中原、台灣和日本,並對那里著迷了。在台北,我“結識了”繪制依納爵像的大畫家——當時尚不太著名的郎士寧 (GiLiseppeCastiglione)。我的妻子與我,我們于1971年聯袂寫了一部有關此人的文圖並茂的專著。這是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何 連貴 (*)先生的殷勤幫助下完成的。因為郎士寧的許多畫,都得以在從1860~1900年那場令人無法饒恕的搶劫中,被搶救出來了。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1965年臺北建館後)


相反,盡管我于1970年專程赴北京旅行,但當時正值“文化大革命”的狂潮中,所以我未獲得故宮博物院藏郎士寧繪畫的照片底版。

鑒于這一事實,我于25年之後,便偶發奇想,想寫一部有關18世紀中國宮廷中的耶穌會士畫家們的盡可能臻于完善的研究論著,並且要利用人們可以在該世紀末所能覓得的全部新資料。

這樣一來,我便沿著不同的渠道,在一種獵人本能的驅使下,在我于本卷書應該感謝的那些朋友們的幫助下,我才得以逐件地搜集匯總了一大批照片資料。如果我說它們是很理想的,那恐怕是有點自吹自擂,但它可以使本項研究的面目煥然一新。

為了賦予本書某種程度的完整統一,我將意大利人郎士寧和同樣也為畫家中的佼佼者王致誠(Jean—Denis Attiret)作為排頭兵。當然還包括那些技藝超人的工程師,諸如大水法(噴泉)的設計人蔣友仁(Michel Beno~t)。我們也不應忘記那些非耶穌會士的神父與修士們,諸如馬國N(M.Ripa)神父和遣使會(味增爵會)會士德理格(Pedrini)神父。


胡適日記1933年12月30
與"陳援庵.....談了兩個多鐘頭......他似乎不很信西洋耶穌會士與清代治學方法無關。"


Jesuits :耶穌會士。詳見 Society of Jesus Society of Jesus:耶穌會:由聖納爵.羅耀拉 St. Ignatius de Loyola 1540? 年所創立,從事教育文化、外方傳教、大眾傳播、社會等工作。俗稱 Jesuits n.Roman Catholic ChurchAn order of regular clergy, founded by Saint Ignatius of Loyola in 1534, that is strongly committed to education, theological scholarship, and missionary work.The society had its beginnings in the small band of six who together with St. Ignatius took vows of poverty and chastity while students at Paris. Their first plan was to work for the conversion of Muslims. Unable to go to the Holy Land because of the Turkish wars, they went to Rome and received ordination. Their constitution was approved by Pope Paul III (1540), and St. Ignatius was made (1541) general. The order then immediately began to expand.


Jesus:耶穌:意為上主施救 Yahweh is salvation ,亦即救世主;為天使向聖母報告喜訊時所取之名(瑪一 21 )。源自希伯來文 Yeshu ;希臘話稱 Iesous 。在近東、西班牙和拉丁美洲,耶穌是很通俗的名字。參閱 Jesus Christ




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 在郎世寧相簿中新增了 1 張相片。

(演講以英文進行,搭配中文翻譯)免預約,免費參加!
Lecture (English): Giuseppe Castiglione: Jesuit and Painter in the Heavenly Kingdom (Admission Free!)
時間(Date & Time):2015/08/07上午10:00 (10:00 AM, 7th August 2015)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正館B1多媒體放映室
Venue: Multimedia Auditorium, Exhibition Area I (Main Building) B1
主講:佛蘭切斯科•佛西拉博士(義大利郎世寧研究學會會長、本院「郎世寧新媒體藝術展」義大利策展人)
Speaker: Dr. Francesco Vossilla
詳細內容:http://www.npm.gov.tw/zh-TW/Article.aspx?sNo=04006529
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 的相片。


NOTES ON LIFE & LETTERS by Joseph Conrad 研究和中譯本;“Boule de Suif” by Guy de Maupassant 居伊·德·莫泊桑

$
0
0




5 August 1850 Birth of the French writer Guy de Maupassant




© RMN-Grand Palais (Château de Versailles), Daniel Arnaudet











Château de Versailles 的相片。









羊脂球(法語:Boule de Suif,英語:Butterball),或譯為脂肪球,世界文學名著,法國文學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代表作,福樓拜稱之為「可以流傳於世的傑作」。





Boule de Suif



August 5, 2014 | by 



Boule_de_Suif 


Let’s talk about Guy de Maupassant, because he was born today in 1850 and because—why not? He’s Guy de Maupassant. As our own Lorin Stein wrote in 2010,



In a career that spanned barely a decade—the 1880s and early 1890s—Maupassant produced some 300 stories, 200 articles, three travel books, a collection of poems, three plays, and six novels, and the bulk of this production was consumed with the pursuit of illicit sex. His specialty was theconte leste, a kind of bawdy comic story we have very little of in English after Chaucer (think Boccaccio or The Arabian Nights). Maupassant modernized this tradition, testing the boundaries of what was permissible even in the Paris tabloids, where many of his stories first appeared. He was the best-selling writer of his generation.



Maupassant’s early story “Boule de Suif,” from 1880, remains a hallmark and a natural starting point. It’s about a prostitute whose refrain, like Bartleby’s, is that she would prefer not to—in this case, a Prussian officer asks repeatedly for the pleasure of her intimate company, and she invariably denies him. Unlike Bartleby, though, Boule de Suif must eventually give in, not by any defect of will but because of peer pressure.


This Prussian guy, you see, has detained her and several of her countrymen at a local inn. He’ll only allow the group to leave if Boule de Suif (or “Dumpling,” should that translation suit you, or “Butterball,” or most literally “Ball of Fat”) surrenders to his advances. And so her fellow travelers, all of whom disdain her for her occupation, find themselves begging her to succumb.


From this simple conceit, Maupassant wrings a whole novel’s supply of tragicomic tension. “Boule de Suif” is prototypical Maupassant: sexual but not psychosexual, a distinction that can seem counterintuitive after Freud and modernism. To quote Lorin again:



What most troubled and delighted Maupassant’s readers was his erotic identification with women. He saw them as sexual objects, and he saw himself as a sexual object … As he had it, even a genius couldn’t write about sensuality if he wasn’t inclined that way himself. The reverse held too. In the aesthetic battles of the day between the “psychological” and the “objective” novel, Maupassant took a hard objectivist line. For most of his career he was wary of looking too deeply into characters’ motivations. “The man who goes in for pure psychology can only substitute himself for all his characters,” Maupassant wrote, “for it is impossible for him to change his own organs, which are the only intermediaries between the outside world and ourselves.” Better, he thought, to report what people do and say, and say to themselves, than to ask what makes them tick.



And what a report we get in “Boule”—I read it a little less than a decade ago, and what stuck with me, more than any of the sexual politics, was Maupassant’s vivid descriptive powers. Surviving foremost in my mind was a paragraph about Cornudet, one of Boule de Suif’s companions—a total blowhard whose beard, I remembered, was the same color as the beer he liked to swill. I just revisited the passage and found it no less striking:



Then they took their places round a high soup tureen, from which issued an odor of cabbage. In spite of this coincidence, the supper was cheerful. The cider was good; the Loiseaus and the nuns drank it from motives of economy. The others ordered wine; Cornudet demanded beer. He had his own fashion of uncorking the bottle and making the beer foam, gazing at it as he inclined his glass and then raised it to a position between the lamp and his eye that he might judge of its color. When he drank, his great beard, which matched the color of his favorite beverage, seemed to tremble with affection; his eyes positively squinted in the endeavor not to lose sight of the beloved glass, and he looked for all the world as if he were fulfilling the only function for which he was born. He seemed to have established in his mind an affinity between the two great passions of his life—pale ale and revolution—and assuredly he could not taste the one without dreaming of the other.



It will come as no surprise, given the whiff of contempt emanating from those words, that Cornudet behaves like a complete prick in the story’s brutal conclusion, after Boule de Suif has done her duty. In a devastating, morose span of description, she finds herself shunned by the same crowd that urged her on, the same bunch whose liberation she’s secured. They’re all riding out on a stagecoach, and here comes Cornudet again:



Then Cornudet, who was digesting his eggs, stretched his long legs under the opposite seat, threw himself back, folded his arms, smiled like a man who had just thought of a good joke, and began to whistle the Marseillaise.


The faces of his neighbors clouded; the popular air evidently did not find favor with them; they grew nervous and irritable, and seemed ready to howl as a dog does at the sound of a barrel-organ. Cornudet saw the discomfort he was creating, and whistled the louder; sometimes he even hummed the words … and all the way to Dieppe, during the long, dreary hours of the journey, first in the gathering dusk, then in the thick darkness, raising his voice above the rumbling of the vehicle, Cornudet continued with fierce obstinacy his vengeful and monotonous whistling, forcing his weary and exasperated-hearers to follow the song from end to end, to recall every word of every line, as each was repeated over and over again with untiring persistency.


And Boule de Suif still wept, and sometimes a sob she could not restrain was heard in the darkness between two verses of the song.



A simple phrase like “digesting his eggs” conjures, in this sinister context, a mess of hideous gastrointestinal burbles. And how casually distressing to specify that Cornudet took the trouble to whistle more loudly against the noise of the coach, and that Boule de Suif’s sobs could be made out in the interstices.


Read all of “Boule de Suif” here,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NOTES ON LIFE & LETTERS


Contents:

Author's note

PART I--Letters

BOOKS--1905.
HENRY JAMES--AN APPRECIATION--1905
ALPHONSE DAUDET--1898
GUY DE MAUPASSANT--1904
ANATOLE FRANCE--1904
TURGENEV--1917
STEPHEN CRANE--A NOTE WITHOUT DATES--1919
TALES OF THE SEA--1898
AN OBSERVER IN MALAYA--1898
A HAPPY WANDERER--1910
THE LIFE BEYOND--1910
THE ASCENDING EFFORT--1910
THE CENSOR OF PLAYS--AN APPRECIATION--1907

PART II--Life

AUTOCRACY AND WAR--1905
THE CRIME OF PARTITION--1919
A NOTE ON THE POLISH PROBLEM--1916
POLAND REVISITED--1915
FIRST NEWS--1918
WELL DONE--1918
TRADITION--1918
CONFIDENCE--1919
FLIGHT--1917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LOSS OF THE _TITANIC_--1912
CERTAIN ASPECTS OF THE ADMIRABLE INQUIRY INTO THE LOSS OF THE
_TITANIC_--1912
PROTECTION OF OCEAN LINERS--1914
A FRIENDLY PLACE
1921年的版本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1143/1143.txt

包含某些文本的研究之學術研究Hardcover: 504 pages
  • Publish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pril 5, 2004)
Notes on Life and Letters (The Cambridge Edition of the Works of Joseph Conrad) (Hardcover)by Joseph Conrad (Author), Andrew Busza (Assistant), J. H. Stape (Editor) "I HAVE not read this author's books, and if I have read them I have forgotten what they were about..." (more)

Review
"This volume--with its thoughtful and thorough essays, Notes, and Apparatus--constitutes an excellent casebook on the making of critical editions. More importantly, of course, it is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Conrad scholarship and will undoubtedly become the authoritativ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writing on this richly varied collection of the author's journalistic writings." - Wallace Watson, Duquesne University

ap・pa・rat・us




━━ n. (pl. ~(・es)) (一組の)器具, 装置, 仕掛け; 【生理】器官; テキスト(文本)研究の資料; (政党などの)機関 (apparat).


中文翻譯有兩種 都不願意老老實實地採用原書
也沒交待原書出處和所批評的原資料


文學人生札記/(英)康拉德著;金築雲等譯,中國文學出版社, 2000

生活筆記


作者
(英)康拉德 著,傅松雪 譯
ISBN
7534374960
頁數
526頁
開本
16開
出版社
江蘇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6-11-1
書收集了康拉德1898至1920年所寫的文章,是他談論文學與人生札記的合集,真實反映了康拉德的文學觀和政治態度以及康拉德的有爭議的觀點等。

 本書目錄 


序言
第一部分 文學
書(1905年)
對亨利·詹姆斯的讚美之辭(1905年)
阿爾豐斯·都德(1898年)
居伊·德·莫泊桑(1904年)
阿納托爾·法朗士(1904年)
屠格涅夫(1917年)
斯蒂芬·克蘭——一則沒有日期的筆記(1919年)
海的故事(1898年)
馬來亞的觀察家(1898年)
快樂的漫遊者(1910年)
生活的超脫者(1910年)
超越的努力(1910年)
劇本審查員禮讚(1907年)
第二部分 人生
獨裁和戰爭(1905年)
瓜分的罪行(1919年)
波蘭問題札記(1916年)
再訪波蘭(1915年)
第一條消息(1918年)
做得好(1918年)
傳統(1918年)
自信(1919年)
一次空中飛行(1917年)
“泰坦尼克號”沉沒之思(1912年)
令人欽佩的關於“泰坦尼克號”
沉船事件調查的某些方面(1912年)
遠洋客輪的防護(1914年)
一個友好的地方
譯後記


                       

Wrong-Doing, Truth-Telling THE FUNCTION OF AVOWAL IN JUSTICE By MICHEL FOUCAULT

$
0
0


Wrong-Doing, Truth-Telling

THE FUNCTION OF AVOWAL IN JUSTICE

Wrong-Doing, Truth-Telling
360 pages | 6 x 9 | © 2014
Three years before his death, Michel Foucault delivered a series of lectures at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Louvain that until recently remained almost unknown. These lectures—which focus on the role of avowal, or confession,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truth and justice—provide the missing link between Foucault’s early work on madnes
s, delinquency, and sexuality and his later explorations of subjectivity in Greek and Roman antiquity.
Ranging broadly from Homer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Foucault traces the early use of truth-telling in ancient Greece and follows it through to practices of self-examination in monastic times. By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avowal of wrongdoing was no longer sufficient to satisfy the call for justice; there remained the question of who the “criminal” was and what formative factors contributed to his wrong-doing. The call for psychiatric expertise marked the birth of the discipline of psychiatry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as well as its widespread recognition as the foundation of criminology and modern criminal justice.
Published here for the first time, the 1981 lectures have been superbly translated by Stephen W. Sawyer and expertly edited and extensively annotated by Fabienne Brion and Bernard E. Harcourt. They are accompanied by two contemporaneous interviews with Foucault in which he elaborates on a number of the key themes. An essential companion to Discipline and PunishWrong-Doing, Truth-Telling will take its place a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works of Foucault to appear in decades, and will be necessary reading for all those interested in his thought.

Editor’s Preface
Fabienne Brion and Bernard E. Harcourt
 
INAUGURAL LECTURE
April 2, 1981
 
Dr. Leuret, avowal, and the therapeutic operation. — The supposed effects of truth-telling on oneself and of knowledge of the self. — Characteristics of avowal. — The spread of avowal within Western Christian societies: individuals bound to their truth and obligated in their relationships to others through the truth told. — A historical-political problem: how the individual binds himself to his truth and to the power that exerts itself upon him. — A historical-philosophical problem: how individuals are bound by forms of veridiction. — A counterpoint to positivism: a critical philosophy of veridictions. — The problem of “who is being judged” in penal institutions. — Penal practices and technologies of government. — Governing through truth.
 
FIRST LECTURE
April 22, 1981
 
A political and institutional ethnology of truthful speech. — Truth-telling and speaking justice. — Scope of the study. — Veridiction and jurisdiction in Homer’s Iliad. —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Menelaus and Antilochus. — The object of Antilochus’s avowal. —Justice and agonagon and truth. —The chariot race and the challenge of the oath, two liturgies of truth, two games designed to represent justly the truth of their respective strengths. — A ritual of commemoration. — Veridiction and jurisdiction in Hesiod’s Works and Days. —Dikazein and krinein. — The oath of the accusers and the co-jurors in dikazein: a game of two parties, the criteria being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adversaries. — The oath of the judge in krinein: a game of three parties, the criteria beingdikaion. — The social weight of adversaries and “the reality of things”: dikaionand alethes.


SECOND LECTURE
April 28, 1981
 
The representation of law in Sophocles’s Oedipus Rex. — A judicial paradigm. — Essential elements of the tragedy. — Two recognitions, three alethurgies. — Veridiction and prophecy. — Veridiction and tyranny. — Veridiction and witnessing avowal. — Grandeur of the parties, freedom to speak, and the effect of truth in the inquiry. — Recognition by the chorus, conditions for recognition by Oedipus. — From truth-telling to saying “I.” — A procedure that conforms tonomos, a veridiction that repeats the word of the prophet and completes that of the man of techne technes.
 
THIRD LECTURE
April 29, 1981
 
Hermeneutics of the text and hermeneutics of the self in early Christianity. — Veridiction of the self in pagan antiquity. — The Pythagorean examination of conscience: purification of self and mnemotechnics. — The Stoic examination of conscience: the government of the self and the remembering of codes. — The Stoic expositio animae: medicine of passions and degrees of liberty. — Penance in early Christianity. — The problem of reintegration. — Penance as a status that manifests a particular state. — The meanings of exomologesis. — A life in the form of avowal, an avowal in the form of life. — A ritual of supplication. — Beyond the medical or judicial, the model of the martyr. — Veridiction of the self and mortification of the self. — From the public manifestation of the self as sinner to the verbalization of the self: temptation and illusion.
 
FOURTH LECTURE
May 6, 1981
 
Practice of veridiction in monastic institutions of the fourth and fifth centuries: the Apophthegmata patrum and the writings of Cassian. — Monasticism: between the life of penance and philosophical existence. —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rection of conscience in ancient culture. —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rection of conscience in monasticism: an obedience that is continuous, formal, and self-referential; humility, patience, and submission; the inver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to verbalization. —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amination of conscience in monasticism: from action to thought. — Mobility of thought and illusion. —Discrimen and discretio: avowal and the origin of thought. — Veridiction of the self, hermeneutics of thought, and the rights-bearing subject.
 
FIFTH LECTURE     
May 13, 1981
 
Characteristics of exagoreusis in the fourth and fifth centuries. — Renunciation of the self. — Truth of the text and truth of the self. — The separation and adjustment of the hermeneutics of the text and the hermeneutics of the self in Protestantism. — Illusion, evidence, and meaning (Descartes and Locke). — Illusion of the self about the self and the unconscious (Schopenhauer and Freud). — Juridification of avowal in the ecclesiastical tradition from the fourth to the seventh centuries. — Co-penetration of exagoreusis and exomologesis in the first monastic and lay communities. — 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s of fixed penance: the monastic model and the model of Germanic law. — Sacramental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obligatory confession in the thirteenth century. — Juridific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God. — Forms and meanings of avowal in the confessio oris.
 
SIXTH LECTURE
May 20, 1981
 
Juridification in ecclesiastical and political institutions. — From God as judge to a state of justice: sovereignty and truth. — Avowal, torture, and inquisitorial tests of truth. — Avowal, torture, and legal proofs. — Avowal, sovereign law, sovereign conscience, and punitive engagement. — Auto-veridiction, evidence, and penal dramaturgy. — Hetero-veridiction, examination, and legal psychiatry. — Relating the act to its author: the question of criminal subjectivit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 Monomania and the constitution of crime as psychiatric object. — Degeneration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criminal as object for social defense. — From responsibility to dangerousness, from the rights-bearing subject to the criminal individual. — The question of criminal subjectivit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 Hermeneutics of the subject and the meaning of crime for the criminal. — Accident, probability, and indices of criminal risk. — Veridiction of the subject and the breach in the contemporary penal system.
 
Appendixes
 
Michel Foucault Interview with André Berten
May 7, 1981
 
Michel Foucault Interview with Christian Panier and Pierre Watté
May 14, 1981
 
Michel Foucault Interview with Jean François and John De Wit
May 22, 1981
 
The Louvain Lectures in Context
Fabienne Brion and Bernard E. Harcourt
 
Acknowledgments to the French Edition
Acknowledgments to the English Edition
Index of Notions and Concepts
Index of Proper Names

Saint-John Perse 《遠征記》中的「鹽」之種種意象、意義;Salt : Grain of Life;

$
0
0
圣琼·佩斯, shèng qióng pèi sī, Saint-John Perse.
([法]聖-瓊-佩斯(1887-1975))



---
讀:[法]皮爾•拉斯洛(Pierre Laszlo)著《鹽:生命的食糧》(Salt : Grain of Life)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

這是一本科學家(他的有機化學方面的書,都有日文翻譯)轉業作家的「通才」之作(似乎可以從多國語文開始,海闊天空,古今中外(譬如說,「鹽」字意義))。第二章一節談到Saint-John Perse 名詩《遠征記》中的「鹽」之種種意象、意義。



(美麗的鹽世界)日本一家鹽專賣店蒐集了40幾種鹽,裝在美麗的試管,島根的『蠟燭島的藻鹽』有焦糖香,長崎的『雲仙溫泉鹽』來自世界第一高溫的小濱溫泉,特別適合搭配天婦羅跟油脂多的肉類、『笹之雫』混合了新潟海鹽與熊笹粉末,帶著一股清爽的竹葉香,漂亮的綠色十分適合灑在冰淇淋或紅豆泥上面…..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73979/
記得小女兒跟國王爸爸說「我愛您就像愛鹽一樣」,結果慘遭放逐的童話...
NEWSMARKET.COM.TW|作者:簡嘉潁



我讀一下手中版本:[法]聖-瓊-佩斯 《聖-瓊-佩斯詩選》 管筱明 譯,安徽文藝出版社

想了解這位翻譯者,似乎任職湖南文藝出版社。他們翻譯志向很高,「欲與傅雷試比高」:「... 都有趕超前人的雄心與實力,那我們的事業還有不興旺發達的道理嗎?」 然而,看他似乎認為:任何題材都可翻譯。 我大約收集一下他的作品,洋洋灑灑【編輯部推出的中譯本,由優秀法語文學翻譯家管筱明執譯,文筆生動傳神。】:也許,怒庵(傅雷)先生的時代已過去了。

---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35 1960 波思台北: 環華 無譯者 (我的研究是其部分可能從日文轉譯) "遠征"等等

--
聖-瓊•佩斯作品中文翻譯展覽館. <海> 葉維廉譯.
http://culturefr.free.fr/mingren/perse/ps8-8.htm
---
我讀幾頁、許多大段Smiles的介紹的,就到網路去了解他的家鄉。最後才找到它的相對位置。孟德斯鳩…..

『革命社會學』中文譯者導言:「……有了組織的叛逆後,下面陸續的狀態則分別為:le soulesvement(起事),la rebellion(叛亂),la mutinerie(叛變)和la revolte(全面造反或暴亂)等不同階級的詞彙。這些詞彙不會讓人聯想到風景如畫的法國江山的:一六三五年在波爾多(Bordeaux【hc:CB最後一次長途馬車旅行,到此就無法南下;鄉下對他似乎都沒影響……】)已經有紅旗飄揚,就像一六三九年在阿姜(Agen)和盧昂一樣,還都有街頭路障的出現;…..」

我其實對於Agen完全無知…..
雜誌Aragon引PERSE 之 WINDS...



圣-琼·佩斯詩選,管筱明譯 安徽文藝 1999


----

圣-琼·佩斯诗选

圣-琼·佩斯诗选
作者: [法] 圣-琼·佩斯
译者: 叶汝琏 译 / 胥弋 编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年: 2008-9

内容简介 · · · · · ·

  我们发现圣一琼·佩斯是一位艰深的诗人,他不归属于任何范畴,在文学 中他没有渊源和师承,他的诗只能由其诗歌自身来诠释。
  《圣-琼·佩斯诗选》由法国伽利玛出版社授权,精选自著名的“七星文库”,由法国诗歌翻译家叶汝琏倾尽毕生心血翻译,并配有多篇解读文章,以及诗人生平年表等,乃国内文学爱好者的最佳读本。

作者简介 · · · · · ·

圣-琼·佩斯(Saint-John Perse,1887—1975),法国外交官诗人。出生于加勒比海法属瓜德罗普岛,自幼热爱自然、喜欢航海。青年时代开始诗歌创作,曾于1916至 1921年在北京法国使馆任职,其间写出长诗《阿纳巴斯》,经T.S.艾略特、本雅明、翁加雷蒂等人翻译后,引起国际诗坛的瞩目。之后他一度告别诗坛,长 期主持法国外交部的工作。二战期间,因反对纳粹被迫流亡美国,其间创作长诗《流放》、《雨》、《雪》、《风》、《航标》等。晚年返回法国定居。1960 年,因其作品 “凌空飞跃及丰富联想的意象,以梦幻的形式,反映出我们时代的境况”,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诗歌跨越了所有的时代,将叙事、抒情、幻象、冥思融为一 体,趋向于一种史诗性的磅礴。

我是一枝粉筆(葉慶炳)

$
0
0

這一枝晚鳴粉筆早已散盡
任後人感懷這老師之真誠

葉慶炳 1926~1993 臺大中文系教授,名作家。
賴月華女士是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生。他倆1963年結婚。還沒找到其他的個別資料。

《中外文學》268期 (1994.9 ) 為(逝世周年)《葉慶炳先生紀念專號》,



我是一枝粉筆

  • 作者:葉慶炳
  • 出版社:九歌
  • 出版日期:2007年07月25日
本書收錄葉慶炳歷年來散文,分成三大部分,「給有緣的一群」描寫學校生涯,「長髮為誰留」抒發個人情感,「假如沒有電視」側寫社會百態。
葉慶炳「晚鳴軒」散文精選,內涵深厚,文筆親切,幽默雋永,台大柯慶明教授專文導讀,名家楊小雲專文推薦。
作者簡介
葉慶炳
  浙江省餘姚縣人,民國十五年生1026-93,曾任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研究所所長,作育英才無數,名作家陳幸蕙、陳若曦、簡媜等均為其高足。教學及研究之餘,並從事散文創作。
   著有《中國文學史》、《諸宮調訂律》、《唐詩散論》、《談小說鬼》、《談小說妖》等論著多種。並撰有散文集《長髮為誰留》、《秋草夕陽》、《誰來看 我》、《一通電話》、《假如沒有電視》、《瞑色入高樓》等《晚鳴軒散文集》,另有《晚鳴軒愛讀詩》等名著,風行一時。其文內涵深厚,詞句茂顯,言之有物, 讀之有味。
編輯凡例 003
〔導讀〕
微言成趣,高談轉清 柯慶明 009

輯一給有緣的一群
中文系誤我? 021
我是一枝粉筆 029
給陳若曦 034
  附:覆葉慶炳老師 陳若曦 042
再給陳若曦 048
我愛放假 056
我愛上課 066
我看大學生 075
我看考生 083
你要活下去 090
謝師何必宴 095
四重奏 102
給有緣的一群 111
輯二長髮為誰留
舵手和司爐 121
長髮為誰留 131
誰來看我? 140
我愛吃喜酒 147
我和盃中物 156
我和阿堵物 163
我不再做保 170
秋草夕陽 177
我活在車聲裡 182
賀年卡飛來的日子 188
輯三假如沒有電視
徵婚啟事 197
卿本佳人 204
一通電話 213
假如沒有電視 219
天生我材必有用 225
三個責任 231
反聽‧內視‧自勝 236
少年心事當拏雲 244
罵人的學問 251
命名的藝術 259
再談「命名」 268
〔專載〕
永遠的粉筆 楊小雲 275
〔附錄〕
葉慶炳教授年表及創作目錄 279



導讀:微言成趣,高談轉清/柯慶明
散 文,尤其白話散文,作為一種文學體類,其實與談話的藝術,密切相關。美好的散文作品,本質上就是一場美好的談話,著重的就是作者的「面目可親,語言有 味」;一方面來自其人無可躲藏的性情修養,一方面亦來自其人豐富而體察入微的閱歷見聞。說「詩品即人品」,因為詩原本即重麗藻巧喻,加上了雕章琢句,聲律 典故,往往可有爭議;但就純粹的散文作品而論,則「文品即人品」或者古人所謂:「有德之人,其言譪如。」大致是不錯的。
葉慶炳先生不但自年輕的時候起,就是一位「我愛上課」的老師;而且是以善於講課著稱。陳維昭先生在擔任台大校長期間,曾經和我談起他昔日上先生大一國文的情景:「老師不但講課精彩,而且風度翩翩,有時穿了一襲長衫來上課,迷人極了……班上好多女生暗戀他。」我曾經借過老師的長衫,在系裡的晚會表演過相聲,因此格外能夠體會陳校長話中的情景與言下之意。

大一上老 師國文課,聽他講《史記》,講《左傳》,一方面佩服他對於其中人物性格與內心幽微變化的洞察;一方面沉醉在他對那些故事中的戲劇情境之豐富想像與精妙再 現,不但上課時興高彩烈,下課後依然念念不忘,回味不已。當時亦因同學的邀約去聽了,正在校園外風靡一時,甚受大學生與社會人士歡迎,南懷瑾居士講授的《金剛經》。聽講了一陣之後,曾經將師與南居士兩人的授課加以比較,雖然感覺南居士對《金剛經》的圓通無執境界,自是深有體悟,講解亦是罕譬而喻;但終覺不如老師口中,充分掌握了漢世以前,多少「倜儻非常之人」的生命丰姿與交感互動,滿布聖賢、英雄的世界,要來得引人入勝,更足以提昇精神,振奮人心。

老 師熟讀《左傳》、《史記》、《資治通鑑》等經典的史書,同時從事「中國文學史」的教學與撰述,熟悉各代名人史傳,以及各種重要的文學典籍。因而隨口而出, 信手拈來皆是恰如其分的古人史例或詩人名句,不論言情說理,都讓人感到彷彿擁有整個歷史文化的傳統作為支撐,豈止源遠流長,典雅有致;兼且生動靈活,讓人 在古今輝映中,不僅心生典型宿昔的振奮嚮往,更興諦觀永恆人性的感動醒悟。他年輕教 授《孟子》,於讀史之時兼讀呂祖謙的《東萊博議》,對於其中人情心性之辨析與事理曲折之陳說頗多悟入。因而行文之際往往雄辯滔滔;但是又因天性溫厚而不忍 疾言厲色,不免夾以同情的幽默或自嘲、戲擬的詼諧,因之洄瀾四起而趣味盎然,讓我們看到的反而是更豐富的動心忍性與振起奮發。

老師雖然飽讀詩書,其實閱覽關心的範圍,絕不僅只於中國的古籍或近著而已。大一時起常在課後和他談文說藝,那時往往從托爾斯泰談到泰戈爾,由羅曼羅蘭談到羅素,甚至由小說本的《飄》(Margaret MitchellGone with the Wind)談到電影版的《亂世佳人》。但老師卻謹守專業的分際,寫作時即使只是散文的作品,正如他在〈我愛放假〉中提到的,雖然曾向哲學系的朋友求助,對存在主義已經讀過了幾本書,卻總覺得自己所知道的只是「一點皮毛」,「但我絕不談它」。因而文中的引述始終都是中國文史的典籍。讓我們覺得他真是一位道地的中文系教授,而且以他的專業自豪。

老師的散文,一部分近於如對故人的聞話家常,以身邊的瑣事而作「頗示己志」的言談,他坦承:「我愛放假」、「我愛上課」、「我愛吃喜酒」、「我活在車聲裡」……他因害怕理髮,而作〈長髮為誰留〉,其中最驚心動魄的是:「有一次,理髮小姐正在替我修臉,而電視上正在上演《包青天》連續劇。小姐全神貫注的盯著電視機畫面,一任剃刀緩緩在我的臉上滑動。」:
突然,電視機裡傳出包青天的一聲中氣十足的沉喝:

「把他——鍘——了!」

我頓時覺得鼻梁一陣刺痛,抬頭一照鏡子,鼻梁上一道鮮血涔涔流出。理髮小姐則手執剃刀站在一旁嚇得呆住,她這時的臉部表情,正符合了舊小說裡的「花容失色」四字。

老師對這慘遭一刀的經歷,其實品翫多於憤怒,他先形容:「這時她理髮的神態,真的到達了《莊子‧養生主》裡庖丁解牛的境界,所謂:『以神遇,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剃刀的滑動似乎完全是自然運轉。」引述的竟然是《莊子》書中象徵:「所好者道,進乎技矣。」因而令文惠君「得養生焉」的著名寓言。故事裡,庖丁解牛之餘,不免「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於是理髮小姐的「手執剃刀站在一旁」,則成了意外的反高潮。她的「花容失色」,老師亦不忘提醒我們,這「正符合舊小說裡」的用法。他還要曲為解說——她是無心的,以及傷害雖深,但終是會過去:

原來包青天一聲「把他——鍘——了」,理髮小姐的玉手不自主的一使勁,於是我的鼻梁就挨了一鍘。這道傷痕有半年多清晰可見,經過長時期的風吹日曬,才漸漸由顯而隱。

底下的話語,最能反映老師化凶為吉,遇傷成幸的人生智慧與幽默感了:
幸虧當時剃刀正滑行到鼻梁上,萬一正滑行到咽喉上,而包青天的「把他——鍘——了」再吼得用力一點,恐怕到今日我的屍骨已寒,而名垂宇宙了。(你想,像這樣離開人世,還能不上國內外報紙麼?)

他連「諸葛大名垂宇宙」的名句都用出來了,調侃的卻是報紙以蒐奇志怪為尚,以及因而製造出來所謂的「知名度」了。他所要幽其一默的,就不僅是理髮小姐、電視節目……;深一層看,其中自有他對一己生命價值的,更正面積極的肯定。

在 另外一部分的作品裡,他就是用這種對於生命價值的正面積極的肯定,像他平日關懷學生而更加「有教無類」的,來鼓舞各種場合遭遇到,尤其見諸報端,涉及種種 社會怪現象中而迷途未遠,他認為理當正常萌發成長的青春年少。正面的他寫〈我看大學生〉、〈我看考生〉、〈誰來看我?〉,他強調:〈天生我材必有用〉、 〈少年心事當拏雲〉,以至於必須負起〈三個責任〉、時時〈反聽、內視、自勝〉;負面的他寫〈你要活下去〉、〈一通電話〉、〈徵婚啟事〉,在〈卿本佳人〉一 文中,老師硬是將師母拖下水,夫妻二人一問一答,喟然而嘆:「卿本佳人,奈何——」,奈何的對象由「作賊」而「作盜」而「服迷幻藥」而「陪酒」而「應召」而「馬殺雞」,終至語重心長的說道:

雖 然絕大多數女孩仍在努力使自己成為「佳人」,為紙所醉被金所迷因而徘徊歧途的只是極少數人,但這極少數人已夠使我們看了觸目驚心,為之擔憂,為之惋惜。我 要告訴這極少數應該成為「佳人」的女孩——不管你們把我看成怎麼樣的老頑固,我還是要告訴你們:金錢、虛榮和片刻的陶醉,都不值得你們以放棄「佳人」的代 價去換取,都不值得你們以放棄人生正途幸福的代價去換取!也許你們會把放棄做「佳人」和放棄人生正途的幸福歸咎於社會,歸咎於學校,歸咎於家庭,但是你們 一定不會否認,每一個人的生命之舟,掌舵的是她自己。是不是?
對 擅長於吟風弄月的寫作者或喜愛唯美神韻境界的讀者而言,可能會反用南唐中主李璟的名言:「吹皺一池春水,干卿底事?」一樣的詢問這位作者:「佳人不佳人, 底事干卿?」而且還要「觸目驚心,為之擔憂,為之惋惜」,甚至不避「老頑固」之嫌,還要正言規勸不要「放棄人生正途的幸福」,終至由青少年的喜歡自作主 張,而引申為生命終究是「操之在我」的事實,因而提示:掌握人生方向的「責任」終究在於自己!(是不是?)老師終究是太珍惜世上一切生命的美好,使他不能「無動於中」,以至忍不住夫妻感歎,甚且行之於文字,真的是: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老師的散文娓娓道來,像他的授課一樣,平易近人中姿態橫生;謙沖含蓄裡神彩飛揚;雖然總是出以踏實切要,力求卑之無甚高論,例如他以「我是一枝粉筆」自喻;但是他在心靈境界上的高遠,其實是隱藏不住的。老師在〈秋草夕陽〉一文中,由在一間西曬的大教室中上課,而想起晏幾道的名句:「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樓中到夕陽。」竟然引發他「一探浩翰的時空」:
他彷彿升高到雲端,然後俯視塵寰,對整個人類的生命作一次鳥瞰。他會發現個人的生命多麼短暫和渺小。平凡的人,生滅有如秋草上的一滴露水,經不起陽光的照耀,瞬息之間就無影無蹤;卓越的人,生滅也不過像大海中的一朵浪花,一轉眼就已沉到海底……

遠 在約莫兩千年前,我國的詩人早已感嘆:「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詩人彷彿以他的心靈體察到全人類的生命洪流,而自己正是這股洪流中的一個小小泡沫。在 他的前面有數不清的生命泡沫在誕生,消失,在他之後也有數不清的生命泡沫在誕生,消失;他在自己這個泡沫消失之前,匆匆地說出了他對生命的體驗。

老 師面對「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之生存的基本情境,充分體會到:「當然,大多數人都是朝露。露水賦形於自然之氣,晞乾後歸返自然,不曾留下一絲一毫的痕 跡。」卻並不在「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的體悟中否定「一切有為法」,反而更加強調秉持良知,掌握一己生命方向的重要;因為他在心中一直感受到「整個人 類的生命」之存在,以及「全人類的生命洪流」,在他的生命前後,不捨晝夜,浩浩長流。因而激發的就是諄諄祈願:

但願這類詩句能把你的心靈從物欲的世界提升出來,登高望遠一番;那時你雖然仍是一個小小的泡沫,但將可減少許多和前後左右的大小泡沬之間的不必要的摩擦,以及在整個洪流中保持若干自主的航向。泡沫總歸要消失,可別讓它在盲目地奔流激盪中消失。

但願「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樓中到夕陽」這兩句詞能引起你對生命作一番超然的觀照,說不定能產生吸塵器那樣的功用,吸盡封閉良知的塵土,使良知重現光芒,照明你的旅程。

雖然領會有遲速,感悟有深淺,經常在談笑風生中金針度人,或者是南針予人的老師,對於他的讀者,和對於他的眾多學生一樣,總是充滿了信心與希望的,所以他說:

秋草年年生,夕陽日日到,你不必愁進不了思維觀照的領域。


‧本文作者柯慶明先生,筆名黑野,曾主編《現代文學》、《文學評論》,現任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葉慶炳教授任教台大中文系所時的高足。著有學術論著《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中國文學的美感》、《台灣現代文學的視野》等及散文集《昔往的輝光》、《靜思手札》、《省思手札》等書多部。

《宮前町九十番地 》台湾をもっと知ってほしい日本の友へ / 張超英 , 陳柔縉

$
0
0






2015.5.11 在"總書記"買一套書:《宮前町九十番地 》及坂井臣之助的日譯本:「國際廣報官 張超英」(国際広報官 張超英―台北・宮前町九十番地を出て,日本MADOKA出版社 ,2008)
2014年將在二手書店買的《宮前町九十番地 》送錦坤兄。
2014.9.25 今天才知道張超英先生是古人了。
張超英(1933年2月17日-2007年3月7日),台灣台北人,出生於東京為,台灣外交官。戰前居於台北市宮前町九十番地,戰後長年擔任台灣外交官,曾目睹諸多中華民國外交大事。著有《宮前町九十番地》一書。

昔日讀張超英口述的《宮前町九十番地 》,印象最深刻的是:
當年新聞局約二三百位員工, 只有張先生是本省籍。


張 超英

台湾をもっと知ってほしい日本の友へ / 張超英著

東京都 : 中央公論社, 1998 初版



----

此書精彩。 "做牢"和scooter史,可能錯誤。


motorcycle for, motorsport, motor racing, scooter



張超英口述 陳柔缙執筆《宮前町九十番地》台北:時報出版,2006

張英超不提他在日本出版的著作,或許是自謙,或許是因為主題是介紹台灣之文化與社會習俗的,回到台灣,似乎是多餘的。其實不然,譬如說,龍山寺為什麼佛道雜收呢?他在日文書解釋:當時統治的日本,將民間道教定為非法的邪教,必須清除之,所以龍山寺收容之…….。這其實不是本文的要點。


我很佩服的是,以作者的家世,竟然能當完三十幾年的公務員,兩度退休;姑且不談諸如他59歲去學開飛機之壯志。這本書,貫穿著如何對台灣的前途有好處的苦心,它也給我們一台灣家族的關係簡圖,執筆者陳柔缙,很擅長此道,所以政治大學的台灣企業家族研究小組,都必須向她請教,請她去交流。

本 書為張超英之回憶錄。宮前町九十番地是張超英老家舊址,位於現今台北市中山北路台灣水泥公司對面。張超英祖父為台灣煤礦資產家,家境優渥,獨子及長孫的身 份使得張超英從小倍受寵愛,祖母常帶其去鐵道旅館喝咖啡吃布丁,上日本小學校;中學時期便騎紅色速克達機車兜風,並到香港唸書,學習英文,再至日本就讀明 治大學。回台灣後,進入新聞局工作,後派駐紐約與日本。在日本擔任代表處新聞處長時,積極拓展外交關係,與朝日、讀賣新聞建立關係,利用人脈安排宋楚瑜見 到了首相中曾根康弘,讓李登輝的新聞登上日本全國性報紙頭版,並積極拉線促成《台灣的主張》一書出版。

1993年, 陳柔縉經上司引介認識張超英,並接受其委託,進行口述回憶錄的撰寫,前後斷斷續續進行了十多年才完成。張超英並非一般大眾所熟知的政治人物,亦非擔任金字 塔頂端的政府職位,但透過陳柔縉的描寫,在這本回憶錄前半部讓讀者見識到一個台灣早期的世家子弟所享受的「摩登」生活,後半部則描寫張超英在工作上,如何 見證台灣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的動盪年代,如何運用流利的日文與熟悉日本文化精微之處,促進台日往來關係。「對新聞界來說,他有點像電影裡布魯斯威利所飾不受節制的警探,以不按理出牌和神勇無比出名,單槍匹馬,做了跟他的職位不相當的大事來。」陳柔縉提醒著讀者,不應該「以為位子高的,才是功勞大的,他們說的話才值一聽,歷史是他們創造的,他們的身影才值得留在歷史」,張超英充滿熱情與驚奇的精彩人生故事,讓讀者體會到不同的感受。






陳柔縉專題

編輯室

一、陳柔縉簡介

陳柔縉1964年生,為台灣雲林縣人,台灣大學法律系司法組畢業。曾任聯合報政治組記者、新新聞周刊資深記者,現為專欄作家。

在 大學時期,陳柔縉的本科雖為法律,但她卻勤修哲學、文學,畢業後,她無意進入法界,毛遂自薦向聯合報投履歷,開啟跑新聞的記者生涯。從無薪的實習記者開 始,到成為跑政治線的記者。幾年後,離開聯合報至新新聞周刊。後來她在新新聞周刊著手寫一個關於台灣權貴家族的專題,寫到最後,為了專心考查龐大的家族關 係辭去工作,這也促成後來的《總統是我家親戚》一書的誕生。

從《總統是我家親戚》開始耙梳台灣的權貴家族及政商關係,《宮前町九十番地》記錄世家子弟張超英的精彩人生,到《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囍事台灣》、《台灣摩登老廣告》一連串對台灣早期生活各種主題的挖掘整理,陳柔縉有如拼圖一般,嘗試將台灣過去的生活歷史一片片拼湊出來。

二、歷年出版書籍

陳柔縉自1993年起,至今共有七本書籍出版,下列將逐一列出,並各自做一簡要介紹。

許水德等口述;陳柔縉記錄

私房政治:25位政治名人的政壇秘聞 新新聞 1993


陳柔縉 總統是我家親戚 鴻鴻館 1994


陳柔縉 總統的親戚:臺灣權貴家族   時報 1999


陳柔縉 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 麥田 2005


張超英口述;陳柔縉執筆 宮前町九十番地 時報 2006

陳柔縉 囍事台灣 東觀國際 2007

陳柔縉 台灣摩登老廣告 皇冠 2008




(一)私房政治 : 25位政治名人的政壇秘聞

此書主要是由二十五位政治人物,包括許水德、章孝嚴、陳菊、康寧祥、游錫堃、程建人、劉一德等人口述,由陳柔縉記錄整理。

陳柔縉當時為新新聞周刊記者,她認為想要理解台灣政治必須先理解台灣官場的政治文化,但在早年言論自由較為受限的特殊政治情境中,多數人對於這些政治故事的記憶有部分是空白的,她坦言自己因為「太迷戀這些故事,所以興起想在雜誌上開佈『舞台』請人現身說故事」,進而藉由多位政治人物的口述,讓讀者瞭解當事人在政治活動中的情境故事。

(二)總統是我家親戚

在 台灣社會中,本土世家與外省世家的家族關係,常因「門當戶對」聯姻的兒女親家關係,將家族的權力及利益關係串連在一起,形成一種特殊的階級與群體。本書主 要揭露解嚴前後台灣政商階層的姻親關係網路,從統治菁英及家族關係的角度切入,解析台灣上層社會彼此之間的家世背景與姻親關係。政壇上,歷屆正副總統、五 院院長、地方政治家族,包含蔣氏父子、嚴家淦、李登輝、陳誠、謝東閔、連戰、陳履安、邱創煥、戴炎輝、倪文亞、林榮三、周百練、高雄余家班等人,或近或 遠,在姻親網絡關係中皆佔有一席之地;商業界中,許多家族企業集團,包含國泰蔡家、台塑王家、中信辜家、永豐餘何家、新光吳家等,看似各自獨立的家族企業 體,實質上,又串連在一起形成姻親集團。這些達官顯要、企業豪族世家,在姻親關係上多半又有連結,讓整串姻親網絡之間形成政商之間環環相扣的圖像,這種關 係同時也影響了台灣政治經濟社會在結構上的權力掌握。

1994年, 陳柔縉辭去記者工作,動手撰寫此書,主要出發點是找出台灣政治人物的家族關係,然而當時政治氛圍仍嫌保守,加上涉及家族上層權力集團往來,其中或許有不少 是公開的資料,但有更多是外人難窺其究竟的關係。為釐清這種龐大且複雜的家族人際關係,陳柔縉收集舊報紙上所刊登的結婚啟事及訃文共計超過四千張,利用其 上的具名,重新整理解嚴前後政壇要人之間的關係網絡,尤其是姻親關係,試圖解析台灣社會政商統治階層的形成,以理解台灣社會的人際網絡關係。

(三)總統的親戚 : 臺灣權貴家族

本書為《總統是我家親戚》之再版,內容與總統是我家親戚大致相同,但略有增減,把在《總統是我家親戚》第二部分的外省篇部分章節刪除或合併。但大體而言,架構並無太大變化。

(四)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

本 書主要以日治時期,西方文明事物進入到台灣社會所引發的社會生活轉變。從飲食習慣、日常生活器具、社會生活、交通工具、教育、裝扮等主題切入,介紹咖啡店 與喫茶店的時髦文化、自來水開始供應並裝設水龍頭、電話、電燈、名片的逐步普及、西式旅館鐵道飯店的開設、百貨店販賣各式商品、汽車與輪船引進、世家子弟 學習鋼琴、英語、穿西裝等,許許多多現代人認為理所當然的生活文明經驗,在當年剛引進台灣時,對於民間社會而言,卻是多麼令人驚奇的全新感受。

陳 柔縉在寫《總統是我家親戚》一書時,為找尋台灣上層政商家族的親戚網絡關係時,讀了許多的回憶錄與歷史著作,當時即已開始將有關早期台灣人對文明事物的體 驗做成檔案,後又進一步以日治時代出刊的台灣日日新報、總督府出版之刊物、各行各業人士的人物回憶錄等作為史料基礎,書寫台灣社會與西方文明相接觸時所帶 來的新奇經驗、並陸續在新新聞週刊上以專欄形式發表,最後集結成書。

(五)宮前町九十番地

本 書為張超英之回憶錄。宮前町九十番地是張超英老家舊址,位於現今台北市中山北路台灣水泥公司對面。張超英祖父為台灣煤礦資產家,家境優渥,獨子及長孫的身 份使得張超英從小倍受寵愛,祖母常帶其去鐵道旅館喝咖啡吃布丁,上日本小學校;中學時期便騎紅色速克達機車兜風,並到香港唸書,學習英文,再至日本就讀明 治大學。回台灣後,進入新聞局工作,後派駐紐約與日本。在日本擔任代表處新聞處長時,積極拓展外交關係,與朝日、讀賣新聞建立關係,利用人脈安排宋楚瑜見 到了首相中曾根康弘,讓李登輝的新聞登上日本全國性報紙頭版,並積極拉線促成《台灣的主張》一書出版。

1993年, 陳柔縉經上司引介認識張超英,並接受其委託,進行口述回憶錄的撰寫,前後斷斷續續進行了十多年才完成。張超英並非一般大眾所熟知的政治人物,亦非擔任金字 塔頂端的政府職位,但透過陳柔縉的描寫,在這本回憶錄前半部讓讀者見識到一個台灣早期的世家子弟所享受的「摩登」生活,後半部則描寫張超英在工作上,如何 見證台灣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的動盪年代,如何運用流利的日文與熟悉日本文化精微之處,促進台日往來關係。「對新聞界來說,他有點像電影裡布魯斯威利所飾不受節制的警探,以不按理出牌和神勇無比出名,單槍匹馬,做了跟他的職位不相當的大事來。」陳柔縉提醒著讀者,不應該「以為位子高的,才是功勞大的,他們說的話才值一聽,歷史是他們創造的,他們的身影才值得留在歷史」,張超英充滿熱情與驚奇的精彩人生故事,讓讀者體會到不同的感受。

(六)囍事台灣

本 書延續《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中對於台灣如何受西方影響,逐步邁入現代社會的生活歷史,有三分之一的篇幅環繞結婚主題,介紹日治時代台灣婚禮、喜宴樣貌, 包括婚禮儀式流程、婚宴菜單等;在服飾上,從新娘禮服顏色、頭紗樣式、新郎領帶、禮帽的不同,考察新娘婚紗、新郎禮服的流行演變,並收入二十多張黑白婚紗 照,讓讀者更加融入當時情境。另外,也介紹麵包、吃冰、養寵物、海水浴場、冰箱、海外旅行、洗衣店等令人愉快的日常生活主題,考證台灣第一家麵包店開設及 麵包種類、民眾養寵物並為寵物取名、到海水浴場遊玩、參觀動物園、使用冰箱冷藏食物的新奇經驗,讓當時的生活型態如躍紙上。

陳柔縉至圖書館尋找舊報紙,嘗試從新聞描述與所刊登的廣告尋出蛛絲馬跡,並四處蒐集發黃的廣告單、老照片、菜單、電話簿,亦訪談耆老,從前輩的記憶中得到更多細微的資訊,逐步去考證日治時代台灣民眾受到西方文明影響的生活經驗。

(七)台灣摩登老廣告

本書主要以台灣日治時代舊報紙上所刊登的廣告作為基礎,試圖去呈現出當時社會的生活中點滴。從食物飲料、電器傢俱、交通工具、休閒娛樂、日常用品、藥粧用品等方向,共選出一百多則廣告,呈現三十個不可思議的摩登新商品,如箭牌口香糖、Eskimo Pie雪糕、加州Sun Maid聖多美葡萄乾、美國Frigidaire電冰箱、哈雷重型摩托車、帆布鞋、馬戲團、禿頭藥,搭配老照片,引領讀者去體會當時一般民眾的社會生活。

陳柔縉地毯式地翻閱日治時代的台灣日日新日報,日日新報是當時社會的最大平面媒體,自1898年創刊至1945年,每天至少有一整版的廣告,還有散落各版大小廣告的,共47年的時間,累積至少有六、七十萬則的廣告,數量驚人,她認為老廣告「藏太多從不被知道的時代秘密。…所傳遞的不只是某一項商品,還是時代訊息之窗,可以探看背後隱藏的商業活動和社會進展」,透過觀看老廣告,讓讀者更能夠掌握當時民眾生活的點滴。

三、結語

陳 柔縉各本著作的最大特色,皆是以蒐集大量的資料作為基礎,再進一步整理、描寫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對於研究者來說,蒐集資料往往必須花費相當大的心力, 如何找到、並取得可用的資料,再去整理使用,是研究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部份。因此,陳柔縉在研究政商、姻親家族網絡關係、老廣告時,蒐集與處理龐大且複雜 資料的方式,或許有值得企業史研究者參考之處,尤其,台灣企業以家族企業為主要型態,家族網絡關係與企業發展有密切相關,如何挖掘人際網絡關係資料,說出 動人的故事,對企業史研究者而言,也將是一項挑戰。

活動公告
台灣企業史資料庫於2009年3月14日所舉辦的企業史工作坊,將邀請陳柔縉女士蒞臨演講,與研究團隊分享其在耙梳台灣家族關係時,資料收集之經驗與截至目前為止所累積的感想。
本工作坊採自由入場,敬邀對企業史研究有興趣的各界人士共同參與研討。
如您想要對工作坊有進一步了解,請洽陳小姐 02-29393091 分機:62814。

參考資料

1.林欣誼(2008),〈陳柔縉愛台灣史 記者變作家〉,中國時報,2008年8月24日。

2.陳宛茜(2007),〈陳柔縉 訃聞挖出台灣史〉,聯合報,2007年1月16日,C6版。


我1981年認識仲庸時,他是電子檢驗組的,我是品質保證組的 (公家的組長編制,下有數名經理。「國內各部會派來(亞東關係協會)的各單位,一律改稱「組」。」參考馬樹禮《使日十二年》台北:聯經,1997,頁 324。馬大使雖然讀的是明治大學,不過似乎不知道組長在日文是流氓頭的意思,交換名片時會鬧大笑話,詳見張超英口述《宮前町九十番地》陳柔縉執筆,台 北:時報,2006,頁176。(くみ‐ちょう〔‐チヤウ〕【組長】特に暴力団の長。))




http://tw.on.cc/tw/bkn/cnt/commentary/20150807/bkntw-20150807000548614-0807_04411_001.html

邊緣島嶼 - 馮建三 大學教授
「自己課本自己印」


「自己課本自己印」,高中課綱微調爭論,可以從張秀哲(左)、張超英(右)父子的回憶錄,得到更重要的出路。


通過陳柔縉的長期訪談與撰述,我們得知,中華民國當年在台灣,確實設有駐台領事館,就在現在的台北市中山北路114-118號,佔地一千多坪,當年地址是「宮前町九十番地」。故事的主人翁是領事館屋主(之子)張秀哲(長得確實有些像托洛斯基)與其子張超英。
張秀哲在1920年代因反日,由台至對岸,與多位台人組織「廣東台灣革命青年團」,呼籲中國「勿忘台灣」。二二八曾遭殘暴對待,出獄後繼續寫竣並在當年8月出版《「勿忘台灣」落花夢》,其後不久「收回湮滅」,三十餘年自我禁閉不出家門,親友求見一概拒絕,張超英生女,他作為祖父也毫無表情,成為「活的死人,死的活人」。張母說他:「四十幾歲,就按呢去了!」
張超英先在新聞局紐約處工作,1971年在台灣少棒隊至美國比賽時,秘密建議張燦鍙,雇用小飛機拉「台灣獨立萬歲」布條在球場上飛舞,想讓當時台灣轉播時,將畫面傳回!李登輝妄言釣魚台是日本人的,惟李在日本的風光,最早起自張努力以個人在日本人脈為李奠定,張甚至要通過將李推為諾貝爾和平獎獲獎人,為台灣在國際間立位。但是,數年前,他卻為了支持昨日宣布第四度參選(副)總統的宋楚瑜,致使有些人對他卻步。對此,他在生前表示,希望陳柔縉替他寫的書,能夠「激發讀者少一點功利主義,多一點超然客觀,少一點藍綠色彩,多一點回饋社會的熱忱,(這)將是我最大的榮幸。」



台灣能或不能在國際上,代表自己,可能涉及三個面向。課綱所涉及的歷史真相,或歷史建構,或史觀,很有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一個。另兩個更重要的面向是,對岸是否能夠理解,台灣在國際有此權利後,於對岸無害,反而可能有利;其次是,來日國際政治的變化,是不是可能對我們的願望,會起正面幫助。
台灣是否能在國際間代表自己,在三個有待釐清與討論的面向當中,比較不是那麼重要的史觀史識史事,既然不具有決定性作用,我們理當設法使其爭議所佔有的吸睛效用減少。接著下來,就是對岸認知與態度,及國際政治的現實,如何面對與因應。在此,吳豐山所說,台人要有「智慧」,要讓在台灣的各種兩岸關係的主張人,都能「滿足」,對岸既認為「貫徹了民族主義」,「美國(又)覺得不損其國家利益又能維持世界均勢」。我們能有這種智慧嗎?減少大量耗用在史觀史事史識的建構時間,轉以更多的資源投入於斯,或許可以達到雖不中,亦不遠矣的水平。

文革死亡人數:《文化大革命的起源》《毛澤東最後的革命》Seeds of Destruction Nationalist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937-1949 Lloyd E. Eastman

$
0
0

麥克法誇爾的文革世界


本月29日,哈佛大學講座教授麥克法誇爾 (Roderick MacFarquhar)(中文雅名為馬若德)應邀來香港,為他的三部曲《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三捲中譯本首發,在中文大學行政樓祖堯堂作專題報告。這場 報告會的最佳地點應該是毛澤東曾指揮文革的首都北京,第二佳地點應該是薄熙來曾唱紅打黑的霧都重慶,可惜這兩地都開辦不成,只好在第三佳地點香港舉辦—— 香港雖然不是中國文革的中心城市,卻早已經是全球文革研究成果出版發行的最大中心。位於中文大學的“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就收集有汗牛充棟的文革第一手材 料,幾十年來,全世界的文革學者都得來這里苦讀苦抄苦思苦撰。
麥克法誇爾出身於英國貴族世家,可年輕時熱衷於社會公平的政治潮流,加入了屬於左翼的工黨,成為議會下院議員。他一度供職於英國外交部,以高級文官 身份於1971年首次訪華。前此他還擔任過BBC國際新聞節目的主持人,並且參與創辦了後來享譽全球學界的《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在政界、傳媒界、學界均積累了親身奮鬥的豐富經驗。當改革開放政策把中國重新推向世界的時候,西方研究中國的重鎮哈佛大學就把麥克 法誇爾請回去,執掌當代中國政治的教學和研究。他早年在此校跟隨西方的中國史學大師費正清讀研究生,回到母校,心甘情願。況且他在這里讀書的年代,又幸遇 研究中國問題的才女愛茉莉(日後任《經濟學人》雜志的波士頓站長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國際版主編),結成良緣。
麥克法誇爾最早的研究領域其實是國際關系,成名作包括蘇聯和中國的磨擦沖突,以及1949年以後中國和美國的麻煩關系。然而,有著親身從政經驗的 他,對政治大趨勢的敏感度非一般的書呆子可比擬。中國文革一啟動,他就感覺到此一事件非同尋常,於是從1968年起就把研究文革作為自己的首要課題,由此 而奠定了他作為西方學界研究中國文革的領軍人物。1974年,他發表了“文革前史”三部曲的首捲《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人民內部矛盾,1956-1957 年》;1983年,他發表了第二捲,聚焦在1958至1960年的大躍進;1997年,第三捲發行,剖析中共領導層在1961至1966年期間的嚴重分 歧。三部「文革前史」的英文版,加起來將近一千七百頁,密密麻麻的排字本,真正是讓人望而生畏、嘆為觀止!它們獲得了“亞洲研究學會”1999年度倍受尊 敬的Joseph R. Levenson Prize殊榮。這位於1969年不幸英年早逝的Levenson生前在西方被認為是當代最有才華的治中國史的傑出學者之一,他的代表作,是探討中國現代 化之文化價值觀困境的三捲本巨著: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A Trilogy。以他命名的這項學術獎,專為英語世界關於二十世紀的中國歷史優秀研究成果而設。麥克法誇爾不但以著作獲得Levenson獎,他在哈佛大 學還獲得過Levenson傑出教學獎,可謂雙獎一身,名至實歸。
中國內地對於麥克法誇爾的文革研究一直予以高度重視,北京的《求實出版社》於1989至1990年間,出版了《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一捲和第二捲的 中文譯本,首印發行量共十一萬冊,盜版則難以計數。麥克法誇爾貴族世家出身,對錢財不怎麽在乎,一分錢稿酬版稅也沒有索取,只希望他的文革研究成果能夠被 深受文革之苦的中國人民廣泛閱讀。可惜1989年“六四”之後,中國內地的言論空間急速壓窄,《文化大革命的起源》譯本的第三捲(副標題是「浩劫的來 臨:1961-1966年」)一直難以問世。幸虧還有個香港,於是就有了本月29日第三捲的首發及報告會。新世紀出版社同時還修訂了第一捲、第二捲的譯 本,把被內地出版社砍掉的部份補足。三捲齊發,以滿足各地中文讀者的渴求。


Seeds of Destruction Nationalist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Buch-Cover Der Ursprung der Kulturrevolution in 3 Bänden von Roderick MacFarquhar***Das Bild darf nur im Rahmen einer Buchbesprechung benutzt werden

新聞報導

《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三卷在港首發

中國問題學者,哈佛大學講座教授麥克法誇爾(Roderick MacFarquhar)在香港中文大學,參加其著作《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三首發活動。學者認為當前中國社會仍存在大大小小的"毛澤東"。
(德國之聲中文網) 10月29日,歷史政治學者、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歷史與政治學講座教授麥克法誇爾(Roderick MacFarquhar),應香港新世紀出版社和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學研究服務中心"的邀請,在港參加了其著作《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三卷中譯本首發活動。

《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三卷在港首發(音頻)

1974年至1997年間,麥克法誇爾相繼發表了《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人民內部矛盾,1956-1957 年》、《文化大革命的起源:大躍進,1958-1960年》和《文化大革命的起源:浩劫來臨1961-1966 年》三部"文革前史"英文版。北京求實出版社曾在1989至1990年間出版該書的中譯本, "八九民運"後中共當局收緊言論空間,此書第三卷中譯本一直難於問世。香港新世紀出版社此次首次出版第卷中譯本並增補原中譯本刪減部分,10月末《文化大革命的起源》全版中譯本在香港正式發行。
中國問題專家、美國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政府學教授裴敏欣認為麥克法誇爾的文革史是研究中共高層政治的少有的傑出著作。該作品從毛澤東時代政治精英的意識形態與政策分歧和權力鬥爭來解釋文革的政治起源。
《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一卷
《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二卷
麥克法誇爾中文名字為馬若德,曾任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包括《中甦之爭》、《毛統治下的中國》、《中國政治:六十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及近期與沈邁克合著的《毛澤東最後的革命》,《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一書為其最重要的作品。另外麥克法誇爾在哈佛大學講授中國文革史迄今二十餘年,這門課程也成為哈佛的經典課程之一。
"毛能發動文革,應政治體制上找原因"
旅美學者胡平對德國之聲表示,麥克法誇爾的書有助於讀者更為全面的了解文革這段歷史,胡平作為文革時代的親歷者,認為毛澤東發動文革的根本原因在於:"他發動的大躍進造成了大饑荒,後來不得不接受劉少奇這一派的務實政策,這樣他在黨內上層的威信降低,他就擔心大權旁落,也擔心死後象斯大林一樣受到批判。後來在林彪的幫助下,他從強調經濟建設改成階級鬥爭。"
《炎黃春秋》雜誌主編、《墓碑》一書的作者楊繼繩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也表示,目前中共當局關於文革的定性為"毛澤東錯誤發動、被江青、林彪兩個反革命集團利用的一場動亂",對此他持保留意見。
楊繼繩說: "是毛澤東錯誤發動,但毛澤東為什麼能發動,為什麼全民瘋狂的跟隨,為什麼能持續十年之久,為什麼造成那麼多人的死亡和犧牲?我覺得得從政治制度上尋找原因,是從1949到1966年整個制度體系造成的,這個制度體繫再加上對毛澤東的高度神化和崇拜才導致文革的發生。“
Chinese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t cheers or long live chairman Mao expressing their intentions to support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on August 13, 1966 backed by Communist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Young people are carrying portraits of Mao Tse-tung and replicas of books written by Mao are displayed at the rally in Peking. (AP Photo)文革中投入狂熱運動中的群眾
"中國大大小小的毛澤東太多了"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學教授丁學良與麥克法誇爾會面後,在《金融時報》上撰文也指麥克法誇爾對文革的研究,為現實解讀"薄熙來事件"、"重慶發展模式"等提供了貼切的背景和深層脈絡:"薄、王那一幫領導幹部利用不受法律制約、也不受輿論制約、更不受道德製約的黑幫式權力,為別人造就了一片紅色恐怖, 同時也為自己埋設了一串烈性炸藥。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有可能引爆--爆炸是一定的,爆炸的時間、地點和方式則是不一定的。
對此重慶民間思想家、歷史學者王康認為時至今日,毛澤東及其主張在中國還是受到很多人的擁躉:"他把他自己的思想和數以億計的'人民'聯繫在一起,這是毛澤東至今都在中國社會底層或有一部分階層裡有深厚土壤的奧秘,不破除這個奧秘中國很難進步,對文革的認識也無從談起。在中國社會不管黨內,還是民間,大大小小的毛澤東太多了。"
胡平認為複雜的文革歷史不可能完整復制,但不同的人包括執政者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從中選取文革片段作出符合自己利益的選擇,或批判或肯定。對未來中國執政領導人會不會有此傾向,王康表示有待觀察,而這也需要讀者從不同的關於文革、毛澤東的歷史著述中作出他們的判斷:要民主、法治還是毛澤東?
作者:吳雨
責編:葉宣



哈佛講座教授馬若德博士,在2006年初版英文版的文革通史『毛澤東最後的革命』一書,中文版是2008年在香港出版.這是他與瑞典教授沈邁克兩人總結『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三巨冊的精華,而濃縮成這本第一流的『文革通史』.
我從此書的介紹,才知當初的哈佛文革課程,是校方主動要求的,第一次選課學生就有八百多人,動用的助教有22位.全哈佛沒有這樣大的教室,只能用大禮堂來上課.這種課程的受歡迎程度,真是難以想像.

哈佛講座教授馬若德博士,在2006年初版英文版的文革通史『毛澤東最後的革命』一書,中文版是2008年在香港出版.這是他與瑞典教授沈邁克兩人總結『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三巨冊的精華,而濃縮成這本第一流的『文革通史』. 我從此書的介紹,才知當初的哈佛文革課程,是校方主動要求的,第一次選課學生就有八百多人,動用的助教有22位.全哈佛沒有這樣大的教室,只能用大禮堂來上課.這種課程的受歡迎程度,真是難以想像.



Nationalist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937-1949

Lloyd E. Eastman 1984 328 pp.

ISBN: 9780804741866
Paper $25.95


毀滅的種子︰戰爭與革命中的國民黨中國(1937—1949)Seeds of Destruction:Nationalist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1937-1949



目錄

中譯本序
原序
第一章 地方和中央︰雲南對重慶
第二章 農民、賦稅與國民政府的統治︰戰爭年代
第三章 農民‘賦稅與革命︰戰後年代
第四章 國民黨的政治內幕︰三民主義青年團
第五章 國民黨的政治內幕︰革新運動
第六章 抗日戰爭時期的國民黨軍隊
第七章 與共產黨作戰的國民黨軍隊
第八章 蔣經國和金圓券改革
第九章 誰丟失了中國?——蔣介石的自辯
結論︰暴風雨與革命
Bibliography
參考書目
譯後記

1949年,中國共產黨打敗國民黨的革命勝利,對美國政界來說,無疑是一個沖擊。早在1947年,冷戰的颶風已經把華盛頓的政治舞台吹得寒氣逼人,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翻身解放,又大大增強了那兒的反共逆流。1950年2月9日,即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後的四個月,參議員麥卡錫在一次演說中宣稱︰“在我手上,掌握著一份為國務卿所熟悉的205人的名單,他們是共產黨分子,然而卻至今還操縱和支配著國務院的政策。”不久,參議員麥卡錫雖然將他名單上的“叛國者”裁減到只剩81人,但是,他講辭的主旨依舊如故︰在美國,共產黨和共產黨的同情分子影響了美國的對華政策,結果,美國不能給予有力的援助以防止蔣介石政權的垮台。

在最近幾十年的美國歷史上,對這些人的無休止審查——他們“將中國丟給了共產黨”,成了最可悲的冤案之一。國務院內,最富有經驗和學識的中國問題專家,諸如謝偉思、戴維斯和範宣德等人,由于他們目睹了國民黨政權的腐敗和積弱,預感到(而不是鼓勵)共產黨的勝利,而被麥卡錫和他的反共伙伴們誣為共黨同情分子,斷送了前程。在各個大學,一流的漢學家,像拉鐵摩爾和費正清,也受到了類似的誹謗。結果,即使在學術論文和大學講台上,如果流露出一些對共產黨中國的贊賞,也是危在旦夕的。因此,在美國,對中國問題的研究,受這種歇斯底里的反共壓制達十幾年之久。

到了20世紀60年代中期,隨著反共淫威的收斂,人們才可能重新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斗爭中的勝利,是因為它有堅強的組織和正確的軍事戰略,也是因為國民黨政權失掉了所有社會階層的普遍支持。不久,學者們對共產黨革命運動歷史的研究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了解解放區和共產黨的革命戰略的基礎,盡管這還不太詳細。

但是,當我在著手寫《毀滅的種子》這本書時,還很少有學者研究國民黨統治區的問題和探討蔣介石失敗的原因。那時,我們對國統區的了解主要是依據一些西方記者的新聞報道、國務院的報告以及對國民黨進行揭露的書籍(像陳伯達的《中國四大家族》),然而所有這些東西都只能被看做是“片面的”、“虛假的”,甚至是“共產黨的宣傳”。因此,作為一個歷史學家,就迫切需要研究國民黨失敗的真正原因。

在寫《毀滅的種子》一書的過程中,我力圖用確鑿而無可辯駁的材料來分析國民黨失敗的原因。很快,我了解到要實現這一目標的最好材料是國民黨自己的出版物。通過與台灣的中國國民黨黨史會和調查局檔案館的廣泛合作,我得以閱讀了大量的國民黨政府出版的書籍、文章和報告,如兵役部公布的報告以及國防部對反共戰爭的正式講評。而且,我還驚奇地發現,在蔣介石的文章和講演集里,他對國民黨政權內部的實情常常是直言不諱的。

我的研究成果,就是面前的這本書。它主要依據國民黨自己的文件,說明了1949年的失敗,不是因為缺少美援,而顯然是由于國民黨自身的弊病和分裂,諸如腐敗無能、紀律廢弛。本書的英文版出版後不久,雷利‧桑德蘭(他是一部重要的關于戰時在華美軍歷史的三卷本著作的作者)在給我的一封私人信函中曾對本書做了一個非常恰當的評價,我想,這也是我在寫《毀滅的種子》過程中渴望做到的。他寫道:“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對國民黨失敗這一問題的新近研究會由《毀滅的種子》而得以開拓。它使我們聯想到佛利茲‧費希爾《尋求世界霸權》一書的出版(德國,杜塞爾多夫,1961年版)。在費賴堡檔案館,費希爾接觸了德意志帝國政府的來往文件。我的印象是在此以前,學者們大量依據的外交文書只能有限地用日記和回憶錄來補正,而這些東西自身也值得懷疑,甚至解釋不清。1961年,事實取代了臆測。因此,有關德國戰爭罪行的新近研究是由費希爾起步的。同樣,你的工作也是一個開端。謹致祝賀!”

我希望中文本的讀者們也會發現這本書是精彩的和有價值的。

易勞逸



文革終於失敗了。毛澤東死後不到一個月,以他妻子為核心的四個文革領導人被捕。文革一度摧毀的舊制度,在文革後期也完全恢復。中國人為文革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葉劍英在十二屆一中全會後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
HK.ABOLUOWANG.COM



但丁750歲了:Dante Turns Seven Hundred and Fifty

$
0
0


Artist Joseph Anton Koch was born ‪#‎onthisday‬ in 1768. Here's his version of Dante's Inferno http://ow.ly/zx2K6


British Museum 的相片。



 George HOLMES 《但丁》彭淮棟譯,台北:聯經, 1984
DANTE   VITA NUOVA :A new Translation by Mark Musa, OUP, 1992

 《但丁精選集》呂同六編選,北京:燕山, 2004
 序.
 新生. 1
 神曲. 77
*論俗語 (節) 581
*嚮宴 (節)587
*帝制論 603
 抒情詩   679

 但丁生平及創作年表. 760


 * 北京商務都有全譯本





<但丁滿台北>
有一年的台北詩歌節非常不同,請來了好幾位來自烽火中東的詩人,包括永遠仇視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但在那年詩歌節揭示的主題「家園與世界」號召下,所有的矛盾和歧見都在「家園即世界,世界本家園」的「天下一家」共同認知中,消彌於無形,呈現一片和諧景象。
一位來自伊拉克北部科庫克的詩人法德希 阿尔-阿札威(Fishily Al-Azzawi)一踏入台北地區,便發現了一個令他詫異的現象,為什麼台灣到處都看到「但丁」的名字,台灣人為什麼這樣喜歡詩人但丁。原來有一家叫做「丹堤」的咖啡館,分店已開遍台北各地區,「丹堤」的英文DANTE本即詩人但丁的原文,這位伊拉克詩人對意大利的大詩人非常尊仰,看到到處招牌都有「但丁」,便在開幕致辭中說到台灣真是一個高文化水準的地方,這麽崇拜世界級的大詩人但丁。
但丁是意大利十三世紀至十三世紀間的著名詩人,他的最偉大的作品<神曲>對於世界任何詩的寫作者來說,都是一座不可能逾越的高峯。<神曲>在中國出現,也就是但丁這位詩人被介紹到中國來,早在清朝末年,清政府駐意大利公使夫人單士厘即在她的《歸潛記》一書中提到了但丁(當時譯為「檀戴」)和<神曲>(譯為「神劇」),她的兒子錢稻孫後來也將<神曲>的前三個章節用「騷體」譯出。我們最早讀到的全本<神曲>是由王維克参照法文和英文譯本,用散文體譯出‧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當時古稀的田德望神父直接從意大利文翻譯<神曲>,並詳加注釋,對我們中國讀者深入了解但丁極有助益。<神曲>歴來就被認為難解之書。有人譏諷「但丁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大家看不懂」。
早期中國作家像胡適,郭沫若,茅盾,魯迅,老舍,巴金都曾經對<神曲>情有獨鍾。新月派詩人王獨清還曾翻譯但丁最早一部抒情詩集<新生>。前幾年剛過世的巴金老人,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蹲牛棚時,巴金就認為他所在的牛棚簡直就像<神曲>裡面描寫的地獄,巴金在牛棚裡每日默誦<神曲>裡的詩句,作為支撑自己渡過苦難的精神力量。巴金後來一直倡導要說真話,也是向但丁學的、但丁就是為要爭取獨立自由,敢說真話,而屢遭放逐。
台北不應只是有以但丁為招牌的咖啡館為榮,而應有更多的人去讀但丁的作品,去感受但丁的偉大的心靈和高超的詩藝。








PAGE-TURNERMAY 20, 2015
Dante Turns Seven Hundred and Fifty
BY JOHN KLEINER
It’s hard to convey the importance of Dante’s place in Italian culture, but there are many possible explanations for the poet's enduring hold on the country.CREDITIMAGE VIA GETTY

On April 24th, Samantha Cristoforetti, Italy’s first female astronaut, took time off from her regular duti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to read from the Divine Comedy. She picked the opening canto of the Paradiso, in which Dante describes his ascent through the circle of fire and his approach toward God:


I was within the heaven that receives

more of His light; and I saw things that he

who from that height descends, forgets or can

not speak.



As Cristoforetti spun around the globe at the rate of seventeen thousand miles an hour, her reading was beamed back to earth and shown in a movie theater in Florence.

Ten days later, the actor Roberto Benigni recited the last canto of Paradiso in the Italian Senate. His selection included the poem’s famous closing lines:


Here force failed my high fantasy; but my

desire and will were moved already like

a wheel revolving uniformly by

the Love that moves the sun and the other stars.

The senators gave the comedian a standing ovation. That same day, Pope Francis made some brief remarks about the poet, officially joining what he called the “chorus of those who believe Dante Alighieri is an artist of the highest universal value.” He can, the Holy Father added, help us “get through the many dark woods we come across in our world.”

Dante’s seven-hundred-and-fiftieth birthday is sometime in the coming month—he was born, he tells us in Paradiso, under the sign of Gemini—and, to mark the occasion, well over a hundred events are planned. These include everything from the minting of a new two-euro coin, embossed with the poet’s profile, to a selfie-con-Dante campaign. (Cardboard cutouts of the poet are being set up in Florence, and visitors are encouraged to post pictures of themselves with them using the hashtag #dante750.) There’s talk of extending the celebrations to 2021, the seven-hundredth anniversary of the poet’s death.

I teach Dante to American undergraduates, and I struggle to convey to them his place in Italian culture. The obvious comparison is to Shakespeare, but this is like trying to make sense of Mozart by means of Coltrane: the number of centuries that divide Dante from Shakespeare is practically as large as the number that separates Shakespeare from us.

Italian kids first encounter Dante at school, when they’re in the equivalent of seventh grade. They return to him in the eleventh grade to study the Inferno in more depth. In twelfth grade, they work on the Purgatorio. Secondary school—liceo—lasts five years, and so in what might be considered the thirteenth grade, the text for the year is the Paradiso. I recently asked the high-school-aged son of an Italian friend of mine about the experience. “It’s annoying, boring, and it never ends,” he told me. “But then you get to like it.”

At the college level, the study of Dante ratchets up by slowing down. In the late nineteen-eighties, I spent a semester in Florence, where I sat in on a Dante course at the university. The entire term was devoted to the analysis of a single canto. As it happened, the canto was Inferno 19, which is devoted to simony. Dante reserves a special hole in the third sub-circle of the eighth circle of Hell for corrupt Popes; they are stuffed into it, one after another, headfirst. Their feet are then lit on fire. Among the issues the class discussed at length was how, exactly, new Popes could be accommodated. Had space been left open for all those that would come along? Or did each new arrival compress his predecessor into some kind of pontifical pesto?

Either because of or despite this pedagogical program, Italians, to a surprising degree, stick with Dante. Since 2006, Benigni has been staging hepped-up variations on the traditional lectura dantis, a form that goes back all the way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 to Boccaccio, who lectured on the poem in Florence’s Santo Stefano church. A typical lectura opens with a detailed gloss of a particular canto, followed by a dramatic reading of it. Benigni’s performances in Rome, Florence, Verona, and other cities have been watched live by more than a million people. Millions more have tuned into them on TV.

Similar, if stodgier, lectures are delivered all over Italy at societies set up expressly to foster appreciation of the Divine Comedy. In Rome, for example, the Casa di Dante sponsors a lectura dantis every Sunday at 11 A.M. Owing to holidays and long summer breaks, six years of Sundays are required to get through the poem, at which point the whole process starts over again. It’s not unusual for two hundred Romans to attend. Some are liceo students, perhaps there under duress, but most are middle-aged and beyond. After one recent session at the Casa di Dante, I asked the white-haired gentleman sitting next to me what everyone was doing there. “I don’t know about the others,” he said. “I always come.”



There are, of course, many possible explanations for Dante’s hold on Italy, including, after seven hundred and fifty years, sheer momentum. Language, too, clearly plays a part. When Dante began work on the Comedy, none of the different dialects spoken in Italy’s many city-states had any particular claim to preëminence. Latin, meanwhile, was the language of the Church and of institutions such as the courts and universities. (Dante wrote “De Vulgari Eloquentia,” his defense of the vernacular, in Latin.) Such was the force and influence of the Comedy that the Tuscan dialect became Italy’s literary language and, eventually, its national one. The fact that people in Venice and Palermo could understand Cristoforetti as she read from the Paradiso in space was due, in a quite literal sense, to the poem that she was reading.

For the last nine months, I’ve been living in Rome, and the experience has helped me to appreciate another, more subversive side to Dante’s appeal. Though he may be force-fed to seventh graders, applauded in the Senate, and praised by the Holy See, Dante is, as a writer, unmistakably anti-authoritarian. He looks around and what he sees is hypocrisy, incompetence, and corruption. And so he strikes out, not just at the Popes, whom he turns upside down and stuffs in a hole, but also at Florence’s political leaders, whom he throws into a burning tomb, and his own teacher, whom he sets running naked across scorching sand.

In 2015, this sort of frustration still feels fresh. Earlier this month the latest World Expo opened in Milan, on the edifying theme of “feeding the planet.” All spring, the papers have been filled with stories of bid-rigging and extortion. Just the other day, the Expo’s procurement manager and six other officials were arrested for graft. “No one should be surprised,” Milan’s Corriere della Sera editorialized. To express their anger over the billions in public funds lavished on Expo, students went on strike and cars were burned in the streets of Milan. It’s hard to know what Dante would have made of flaming Fiats, but it seems likely that he would have sympathized with the protesters: for the abuse of public trust, he prescribed swimming in boiling pitch, and for avarice, an eternity spent rolling stones in circles.

霍桑小說選Nathaniel Hawthorne-惟為譯。 〈親情〉。 "Feathertop"

$
0
0

<霍桑小說選>今日世界出版-惟為譯 1954/1963 3rd edi

Famous Tales of Nathaniel Hawthorne

【RENEWBOOKS綠鈕二手書店】<霍桑小說選(民國五十二年)>今日世界出版 ...


只40元 我買一畫字淹過水 80元
譯者惟為不知何方神聖 介紹文寫得不錯




Justing 傳" pumpkins 南瓜秀---非常特別的蔬果雕"精采的 ""Feathertop" is a short story by Nathaniel Hawthorne, first published in 1852.


62期國外名家小說:霍桑〈親情〉 (好看,但有四千多字喔!)
這個故事是件平凡的家庭瑣事,時過境遷,也許有人會認為不足掛齒。但是在一百年前,在海灣省的一座主要海港,卻曾經引起不小轟動。
那是個煙雨迷濛的秋日。一座小屋二樓的客廳裏,擺設樸素,足見主人家境一般。不過屋裏也點綴著一些來自海外的罕見小玩意兒,還有幾件印第安人製作的精美工藝品。
兩位年輕漂亮的女人共坐爐旁,卻各自懷有相同的哀傷。她倆不久前才成為兩兄弟的新娘,哥哥是老水手,弟弟初次出海。可是接連兩天噩耗不斷,一個喪生於加拿大海戰,另一個葬身在大西洋的暴風雨。
喪親之痛引起普遍的同情,來向新寡的妯娌倆弔唁的客人絡繹不絕。其中包括牧師先生,還一直陪伴到天黑時分。隨後,一個接一個起身告辭,各自回去他們快樂的家。他們低聲說些告慰的話,惹得兩妯娌更加珠淚滾滾。這兩位未亡人雖然對朋友們的好意深為感激,卻還是巴不得他們離開,好讓她們兩人相廝守。兄弟在世時,妯娌為親情所繫,如今痛失親人,內心貼得更緊。兩人都覺得,不論多大的傷痛,只能在對方的心中找到慰藉。她們默默流淚,沉浸在悲痛之中。
但這樣過去一個鐘頭後,其中個性溫和但堅強的瑪琍,開始想到昔日受過的教誨,要順從天命,況且,她更早得知自己的不幸,也該首先恢復被打亂的生活秩序,盡些本份。於是她動手在爐前擺好餐桌,端來簡單的飯菜,旋即握住弟妹的手。
「來吧,親愛的妹妹,今天你一口東西都還沒吃呢。」她說,「站起來吧,求你了,我們一起來感謝主賜福給我們食物。」
她這位弟媳性格熱烈急躁,噩耗傳來,她又是尖叫又是號哭,悲痛欲絕。此刻,一聽瑪琍的話身子就往後縮,如同受傷者害怕別人重新觸痛傷口一樣。
「我再也沒這福分了,也不想再祈禱了!」瑪格麗特又一陣熱淚。「但願主命令我再也不要進食!」不過,剛吐出這些違逆常理的話,她就全身發抖了。
瑪琍耐心地一步一步讓妹妹的心情緩和下來。時間過得快,夜深了,到了該休息的時候。兩兄弟成親時,收入微薄,僅夠維持生計,所以只能住在一起,共用一個客廳,只有與客廳相連的兩間臥室為各自擁有。兩位未亡人,用柴灰蓋住爐中餘火,將一盞燈放在爐臺上,就各自回房。兩間臥室的門都沒關,所以能看見對方臥室的一部分,以及沒有拉上帳幔的床舖。
兩妯娌並沒有同時入夢。瑪琍默默忍受傷痛夠久,疲了,所以很快就墜入可以暫時遺忘一切的夢鄉。
然而夜越深,瑪格麗特越輾轉不寧,躺在床上聽見雨聲點點滴滴,千篇一律,不曾被風打斷片刻。神經質的衝動使她時時從枕上探頭,張望瑪琍的臥室與中間的客廳。冰冷的燈光把傢俱的影子投向牆壁,將它們印在那裏,絲毫不動,除非燈火偶而一晃,這才動了一下。兩把椅子,空空蕩蕩地在爐旁的老地方相對而望。兄弟還在世時做為兩家之主,就曾坐在上頭,都是青春勃發,常常笑顏逐開,一副神氣活現的容貌。旁邊還有兩個較小的座位,是這個小小王國裡真正的寶座,她自己和瑪琍坐在這裏,以滿懷愛意照拂這個家,也被所愛的人照拂著。興高采烈的爐火曾照耀過爐邊幸福的人,如今死氣沉沉的燈光,也許…更適合夫妻重聚。
瑪格麗特,低吟歎息,忽然聽見面向街道的門被人敲響。
「要是昨天聽到這敲門聲,我會多麼歡喜!」她心想,「現在我可不在乎一切了,讓他們走吧,我不想起來。」
然而,儘管孩子似地任性,她還是不由氣急地豎起耳朵想再聽到一記敲門聲。被視為是自己生命另一半的人,我們總是很難相信他的死去。
這時敲門聲再度響起,緩慢而有節奏,分明是用拳頭在敲著,還有說話聲,透過牆壁模糊傳來。瑪格麗特看看瑪琍的臥室,看見她仍沉睡不動,只得爬起來,把腳挪到地板上,稍稍整整自己,恐懼和急切使她瑟瑟發抖。
「老天保佑!」她歎了口氣,「實在沒什麼好怕的了,可我怎麼比從前還要膽小十倍。」抓起爐臺上的燈,她趕緊走到俯臨街門的窗前,這是扇安著絞鏈可以推開的格子窗。她推開窗戶,把頭稍稍探到外面潮濕的空氣中。但見門前有盞燈籠,紅彤彤地照著,燈光融入附近一灘灘水窪之中,而其餘一切都被沉沉黑夜所籠罩。窗戶在絞鏈上吱嘎一響,屋簷下就走出一個人來,頭戴寬邊帽,身穿毛氈外衣,抬頭往上看,想弄清敲門叫醒的是哪一位。瑪格麗特認出原來是城裡一位為人和善的客棧老闆。
「古德曼.派克先生,你有什麼事嗎?」瑪格麗特喊著。
「哎唷,是瑪格麗特太太吧?」老闆回答,「我還擔心是您嫂嫂瑪琍呐!即使說不出一句寬心話來,我也不願眼看著年輕女人受罪。」
「看在老天份上,你得快說到底有什麼事?」瑪格麗特尖聲叫道。
「噢,半點鐘以前,有個專差從城裏過,」古德曼.派克說,「帶著東部轄區總督和地方議會的信件。他在我的店裏歇了一會兒,喝口酒,吃點東西。我跟他打聽前線的消息,他說你知道的那場小仗我們打贏了,十三個本來傳說被打死的人都還好好地活著,你丈夫也在裡面,還說他受命押解抓到的法國佬和印第安人到省城監獄去。我估算著你不會怪罪我打擾你休息,就過來告訴你一聲。晚安!」
說完,好心人動身走了,燈籠一路閃著微光,照亮兩旁景物,也好像照亮了人世間的一些片斷,有些秩序,有些混亂,回憶漫遊,往昔若隱若現。然而瑪格麗特並未逗留太久在窗前觀看這如畫的場面,歡樂像閃電穿過心房,把她的心照亮。她氣喘吁吁飛一般奔向嫂嫂床邊,可才到臥房門口就煞住了腳步。她心中升起一絲痛苦。
「可憐的瑪琍!」她自忖著,「難道我能叫醒她來,以自己的歡樂加深她的痛苦麼?不,我要把這消息藏在心裏,等到明天再說。」
她走到床邊,瞧瞧瑪琍是否安睡。只見她的臉一半朝向裡側,留下曾躲在裡頭暗自流淚的痕跡。不過眼下臉上有種平靜的滿足,彷彿她的心就是深深的湖水,逝去的已沉入湖底,湖面變得風平浪靜。
瑪格麗特退了回去,沒有驚動嫂嫂,她感到好運似乎讓人身不由己,變得不真實起來。而且似乎只要說出真相,兩人之間的親情就會有所改變,有所減少。她驀地轉身離去。但是,歡樂不可能長久壓抑,她心花怒放,思緒如潮湧,直到睡神悄然降臨,將種種念頭化為夢境,變得更歡樂更狂放,猶如冬日裏的寒風,在窗戶上描繪出奇妙多姿的冰花。
夜更深時,瑪琍猛然驚醒,一場栩栩如生的夢把她帶入虛幻中。不過,她只記得最迷人時,夢卻醒了。睡意一如晨靄罩在她頭上,好一會兒都不知自己身在何處。迷迷糊糊聽到兩三陣急促而熱烈的敲門聲。起先她以為這聲音天經地義,好比自己的呼吸一樣。接著又覺得這聲音不關自己的事。最後才意識到必須理會這召喚的聲音。同時早先的悲痛又湧上心頭,睡意猛然從哀傷的氣息中逃之夭夭。
室內昏暗的光線,紛呈的物象,一度擋住了懸在心頭的思緒,剛一睜眼它們便重新浮現。又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擔心弟妹也被驚動,瑪琍披上一領帶帽斗篷,端起爐臺上的燈,急忙走到窗口。碰巧窗戶沒扣上,輕輕一碰就開了。
「是誰呀?」瑪琍顫抖著向外張望。
風雨已經過去,月亮高懸,照亮半空破碎的雲團,照亮黝黑潮濕的房屋。地上那一灘灘的雨水,微風吹來,便發出扭曲的銀光。一位水手打扮的青年,渾身濕淋淋,就像剛從海底鑽出來,正獨自站在窗下。瑪琍認出是那個靠海岸短途航行掙飯吃的人,也沒忘記自己出嫁前,這個人曾是她失敗的追求者之一。
「史帝芬,你來這兒想做什麼?」她問。
「打起精神來,瑪琍,我只想安慰安慰你。」遭遇過拒絕的追求者回答,「要知道十分鐘前我才回到家,我娘告訴我的頭一件事就是你丈夫的壞消息,所以來不及跟老人家多說一句,我就抓起帽子,一路跑了過來。瑪琍,看在以前的分上,不跟你說上幾句話,我就睡不著覺。」
「史帝芬,我本來對你的觀感還好得多呢!」瑪琍大聲說,淚水奪眶而出,打算關上窗戶,因為她壓根兒不想學查第格頭一位妻子的樣子。
「你等一下,聽我把話說完嘛。」年輕的水手喊道。「告訴你,昨天下午我們跟一艘從老英格蘭來的帆船打過招呼,你猜我看見誰站在甲板上呀?他平平安安,精精神神,就是比五個月前瘦了一點兒。」
瑪琍探出身去,迷惑並帶著排拒的臉色,無言以對。
「嗨,就是你丈夫本人啊!」寬宏大量的水手接著說,「祝福號翻船的時候,他跟另外三個人抓住了桅杆,保住了性命。只要風順,帆船天亮就能進港,明天你就能見到他啦。瑪琍,我跟你帶來的就是這個安慰。好啦,晚安!」
他匆匆地走了。瑪琍看著他的背影,不知自己是夢著還是醒著。這疑慮伴隨著水手,時而隱入房屋的暗影,時而出現在明亮的月光下,又忽強忽弱。然而,一股確信不疑的幸福洪流漸漸湧上她的心頭,假如這洪流再陡然增長,便足以將她完全淹沒。她頭一個衝動就是叫醒弟妹,與她分享這新生的歡喜。
打開弟妹臥室的門,這門大概是後來關上的,但沒上鎖。瑪琍推門走到床邊,正要把手放到熟睡弟妹的肩頭,卻冷地想到,瑪格麗特醒來時想到的無非是死亡與悲慟,而同自己的幸運相比,她的痛苦豈不是更增加萬分。瑪琍用燈照著喪親而此刻對變化毫無所知的身體,這弟妹睡得似乎並不安穩,周圍帳幔亂成一團。但年輕的臉蛋兒紅撲撲,櫻唇半開半閉,露出美麗的笑容。歡喜的神情被闔著的眼皮阻擋,好像努力要從整個臉孔散發出來。
「可憐的弟妹啊!你的好夢可別醒得太早。」瑪琍心想。
離開弟妹房間之前,她放下燈,理好弟妹的床被,不讓寒氣侵襲美麗的熟睡者。可手剛一挨近瑪格麗特的臉時就不禁發抖,一顆淚珠不自覺落到她的臉上,弟妹猛然甦醒…
(查第格Zadig,法國作家伏爾泰1674—1778著名中篇小說《查第格》的主人翁,其妻子被權貴所奪。)




霍桑簡介
(納撒尼爾.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19世紀美國小說家。
霍桑出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塞勒姆鎮。父親是個船長,在霍桑四歲的時候死於海上,霍桑在母親撫養下長大。1821年霍桑在親戚資助下進入緬因州的博多因學院,在學校中他與朗費羅、福蘭克林.皮爾斯成為好友。大學畢業後霍桑回到故鄉,開始寫作。他嘗試把自己在博多因學院的經驗寫成長篇小說《范肖》,於1828年不署名發表,但是沒有引起注意。霍桑將沒有賣出去的小說全部付之一炬。
1837年他出版了短篇小說集《重講一遍的故事》,開始正式署上自己的名字。
1842年結婚,婚姻非常美滿。夫妻兩人到麻州的康科德村老牧師住宅住了三年,期間霍桑完成短篇小說集《古宅青苔》。其中〈小伙子布朗〉、〈拉伯西尼醫生的女兒〉很受歡迎。
1846年霍桑與愛默生、梭羅等人為鄰。1848年寫出了他最重要的長篇小說《紅字》。當年霍桑在野餐中偶然遇到了居住在附近的梅爾維爾並成為好友。梅爾維爾對霍桑的《古宅青苔》很讚揚,並且在給霍桑的信裡提到了自己的小說《白鯨》的寫作。愛倫坡也對《重講一遍的故事》和《古宅青苔》非常感興趣,寫了很多評論。
《紅字》發表後獲得巨大成功,霍桑繼而創作了不少作品。其中《帶有七個尖角閣的房子》和《福谷傳奇》。
1853年皮爾斯就任美國總統後,霍桑被任命為駐英國利物浦的領事。1857年皮爾斯卸任,霍桑僑居義大利,創作了另一部討論善惡問題的長篇小說《玉石雕像》。1860年霍桑返回美國,在康科德定居,堅持寫作。
南北戰爭爆發後的1862年,霍桑為了獲得第一手情況,在出版家威廉•提克瑙的陪同下到華盛頓旅行,見到了林肯總統和很多高層人物,寫成了《關於戰爭問題》,其中的反戰態度遭到各界的批評。回到康科德之後,霍桑的身體每況愈下,但仍堅持和老友皮爾斯出外旅行。1864年5月19日霍桑與皮爾斯結伴旅遊途中,在美國新罕布夏州朴茨茅斯去世,葬於康科德的睡谷墓地。

The Seven Lamps of Architecture......The Poetry of Architecture 中文

$
0
0
150年前英國讀書人幾乎人手一冊的 John Ruskin 的作品
現在很少人讀了
所以我欣賞的一位藝術史家在二十年前要編 Ruskin Today 簡易本
不過中文界似乎從頭來 去年翻譯他的名著 "現代諸畫家"等等

我今天無意中了解去年兩岸各有一本關於"建築的七盞明燈"的書
大陸翻譯原著
台灣的簡介
兩本在網路上都可以找到
簡介


不過翻譯本很少注解 這幾乎使原書難真正了解
我想或許讀者應該快速先了解作者的美學價值觀 道德觀
我建議讀第176-77頁 作者認為為什麼古建築物為文明(包括後代)所共有
由不得我們破壞
在當時英國中部也快速工業化
唯一能給人民安謂的是這些先人遺澤

我對於196頁將 magister lapicida 翻譯成建築大師不解 因為它的字面意市"割石匠"



博客來書籍館>建築的七盞明燈—淺談羅斯金的建築思維
建築的七盞明燈—淺談羅斯金的建築思維. 作者:陳德如; 出版社:台灣商務; 出版日期: 2006年03月01日; 語言: 繁體中文 ISBN: 9570520302; 裝訂: 平裝 ...


博客來簡體館>建築的七盞明燈
《建築的七盞明燈》是羅斯金的一部有關哥特式建築的杰作,享譽英美藝術界,為好幾代人評判藝術價值提供了標準。該書闡述了建築的七大原則︰“犧牲原則”、“真理 ...www.books.com.tw/exep/prod/china/chinafile.php?item=CN10101953 - 20k -




Ruskin, John, 1819-1900
Wikipedia
The Ethics of the Dust (English)
Giotto and his works in Padua An Explanatory Notice of the Series of Woodcuts Executed for the Arundel Society After the Frescoes in the Arena Chapel (English)
The Harbours of England (English)
Hortus InclususMessages from the Wood to the Garden, Sent in Happy Daysto the Sister Ladies of the Thwaite, Coniston (English)
A Joy For Ever(And Its Price in the Market) (English)
The King of the Golden River (English)
Lectures on ArtDelivered before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in Hilary term, 1870 (English)
Lectures on LandscapeDelivered at Oxford in Lent Term, 1871 (English)
Love's MeinieThree Lectures on Greek and English Birds (English)
Mornings in Florence (English)
On the Old Road, Vol. 2 (of 2)A Collection of Miscellaneous Essays and Articles on Art and Literature (English)
The Pleasures of EnglandLectures given in Oxford (English)
Proserpina, Volume 1Studies Of Wayside Flowers (English)
Proserpina, Volume 2Studies Of Wayside Flowers (English)
The Queen of the Air Being a Study of the Greek Myths of Cloud and Storm (English)
Selections From the Works of John Ruskin (English)
Sesame and Lilies (English)
Stones of Venice [introductions] (English)
The Storm-Clou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Two Lectures delivered at the London Institution February4th and 11th, 1884 (English)
The Two Paths (English)
Val d'Arno (English)

The Poetry of Architecture (English)
建築的詩意John Ruskin 山東畫報出版社2014
《建筑的诗意》作者约翰·罗斯金努力尝试去阐释那些被忽视的原则:精神气质的—致性、优雅的基础和美感的本质。他将带领读者考察各国建筑如何受到它们气质和风俗的影响,与周围景物的联系,处于什么样的天空之下。读者会看到街市和农舍,也会看到庙堂和高塔,会更关注那些被精神气质所支配的建筑,而不是被规则所约束和纠正的建筑。







设计的精神  藝術十講 John Ruskin德拉克洛瓦論美術和美術家

2008.7.11
DHsu to hc 等
諸位委員好,,
如附件是QRDC97-3會議資料﹐內容除了有關"學會專業成長地圖規劃"之初步結論外﹐還有本次會議將討論的議題﹐請大家先過目。

出發到品管學會
Dear HC,,

我準備出發到品管學會 途中會繞道去看我父親

如果我到的早 會到Starbuck坐坐 18:00 再上樓

見面聊

Best rgds


hc開會踴躍發言 大力建議設 "醫療業品質"委員會 更新學會的公共領域網頁--含所有委員會的網中網....

歸途買三書


Michel de Montaigne《蒙田隨筆全集》/《随筆集》中的權威與治理,教育學/Journal de voyage《蒙田意大利游記》

$
0
0
Yale University Press 新增了 1 張相片。
Yale University Press 的相片。

Michel de Montaigne gives advice to UK education secretary, 教育的浪費


蒙田《随筆集》內。有許多教育學等方面的宏文.....光是篇名上有"教育"字眼的,就有3篇:
論教育
論兒童教育
我譴責教育上的一切體罰
 




梁宗岱黃建華《蒙田隨筆1987 =我不想樹立雕像》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6
本書作者以懷疑論抨擊教會與封建制度、批判經院哲學,崇尚自然、崇尚自我這一口號主要力行者之一.

目錄 · · · · · ·

第一部分
論不同的方法可以收同樣的效果
論悲哀
論靈魂缺乏真正物件時把情感寄託在假定物件上
論閒逸
論說誑
論辯才的急慢
論預兆
論善惡之辨大抵系於我們的意識
論恐怖
論死後才能斷定我們的幸福
論哲學即是學死
論想像的力量
我們的感情延續到死後
論隱逸
論教育
論憑我們的見識來評定真假之狂妄
我們怎樣為同一事物哭笑
論友誼
論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
論兒童教育
――
致馬丹迪安納特・華特格爾遜夫人的信
第二部分
自畫像
自畫像之二
我不想樹立雕像
易變無常
熱愛生命
要生活得寫意
多少回我成非我
病重
死之經驗
友誼的奧秘
我的書房
我當市長
介人抑或棄權
描繪人
人體之重要
人之常規
醜惡的靈魂
守舊表現其外,自由思想其中
自命不凡的虛妄
眾師之師――人類的無知
盡情享受生活之樂趣
我譴責教育上的一切體罰
――可憐的怪物
法律
新舊世界
有血有肉的語言
詩之自由隨意
致讀者

 *****
《蒙田隨筆全集》(全三冊)
作者: [法國] 蒙田
譯者: 潘麗珍
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1996  台灣商務2006
《蒙田隨筆全集》共107章,百萬字左右。其中最著名的一篇為《為雷蒙·塞蓬德辯護》,充分表達了他的懷疑論的哲學思想。
  蒙田以博學著稱,在全集中,日常生活、傳統習俗、人生哲理等等無所不談,特別是旁證博引了許多古希臘羅馬作家的論述。書中,作者還對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寫與剖析,使人讀來有娓娓而談的親切之感,增加了作品的文學趣味。它是十六世紀各種思潮和各種知識經過分析的總匯,有生活的哲學之美稱。書中語言平易通暢,不假雕飾,在法國散文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開創了隨筆式作品之先河。
  這部作品卷帙浩繁,用古法文寫成,又引用了希臘、義大利等國的語言,以及大量拉丁語,因此翻譯難度相當大。本社積累了組譯出版《追憶似水年華》的成功經驗,採用了蒙田死後於1595年經過增訂的定本,於1993年開始組譯,歷經四年之久,分成三卷一次推出。這是蒙田隨筆的第一個全譯本,參與該書的譯者都是研究和翻譯法國文學富有經驗的學者,為譯出蒙田隨筆特有的思想火花和語言魅力,各位譯者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翻譯態度是極為嚴謹的,讀者可以從中真實地窺見到蒙田的思想、風格及他所生活的時代的風俗民情蒙田在文中論述的有些觀點也許未必正確,但讀者可以從隨筆的總體上吸收他的思想和藝術精華,並收到啟智怡情的功效。  


蒙田的作品都是長期困頓、思索的結晶,因此也反應寫作當時所關心的問題。
蒙田是一個活在古代的現代人。他不朽的隨筆,充滿著冷峻的觀察、辛辣而幽默的批判、豐富的知識、出入今古的精採摘錄。
他無所不談,自有見地,留下的精神財富使後人至今不感匱乏。
然而他說:我知道什麼?
在他《隨筆集》中卷裡,他仍以自由的筆調、旁徵博引和懷疑論的風格,暢敘矛盾、野心、勇氣、良心、痛苦和死亡。
他從懷疑論導向對自我的挖掘、探索,並從自身擴而及於所有的人,以之作為人性的學校,以為人可以因此獲致精神上的獨立,確認本來面目,得到真正的智慧與幸福。
中卷也包含了他《隨筆集》裡篇幅最長的一章〈雷蒙.塞邦贊〉,為無名的西班牙作家雷蒙.塞邦辯護,抨擊了禁慾主義和教條主義。
關於蒙田,人們以為可說的都已說盡:他是懷疑論者,他向自己發問而又不作回答,甚至拒絕承認自己一無所知,而只是堅持那句「我知道什麼」的名言。於是,對一個真理的否定,揭示出一個新的真理。
 *****
:《蒙田隨筆全集》
: [] 蜜雪兒·德·蒙田
: 馬振騁
: 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

“我知道什麼?”——蒙田和《蒙田隨筆》

馬振騁

    蜜雪兒·德·蒙田(1533-1592),生於法國南部佩里戈爾地區的蒙田城堡。父親是繼承了豐厚家產的商人,有貴族頭銜,他從義大利帶回一名不會說法語的德國教師,讓蜜雪兒三歲尚未學法語以前先向他學拉丁語作為啟蒙教育。不久,父親被任命為波爾多市副市長,全家遷往該市。1548年,蒙田到圖盧茲進大學學習法律,年二十一歲,在佩里格一家法院任推事。1557年後在波爾多各級法院工作。1562年在巴黎最高法院宣誓效忠天主教,其後還曾兩度擔任波爾多市市長。

    1568年,父親過世,經過遺產分割,蒙田成了蒙田莊園的領主。三年後,才三十八歲的蒙田就開始過起了退隱讀書生活,回到蒙田城堡,“投入智慧女神的懷抱,在平安寧靜中度過有生之年”。

    那時候,宗教改革運動正在歐洲許多國家如火如荼地進行,法國胡格諾派與天主教派內戰更是從1562年打到了1598年,亨利四世改宗天主教,頒佈南特敕令,寬容胡格諾派,戰事才告平息。蒙田只是回避了繁雜的家常事務,實際上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都聽在耳裏。他博覽群書,反省、自思、內觀,那時舊教徒以上帝的名義、以不同宗派為由任意殺戮對方,誰都高唱自己的信仰是唯一的真理,蒙田對這一切冷眼旁觀,卻提出令人深思的雋言:“我知道什麼?”

    他認為一切主義與主張都是建立在個人偏見與信仰上的,這些知識都只是片面的,只有返回到自然中才能恢復事物的真理,有時不是人的理智能夠達到的。“我們不能肯定知道了什麼,我們只能知道我們什麼都不知道,其中包括我們什麼都不知道。”
  



    1572年起,蒙田在閱讀與生活中隨時寫下許多心得體會,他把自己的文章稱為Essai。這詞在蒙田使用以前只是“試驗”、“試圖”等意思,例如試驗性能、試嘗食品。他使用Essai只是一種謙稱,不妄圖以自己的看法與觀點作為定論,只是試論。他可以夾敘夾議,信馬由韁,後來倒成了一種文體,對培根、蘭姆、盧梭(雖然表面不承認)都產生了很大影響。在我國則把Essai一詞譯為“隨筆”。

    這是一部從15721592年逝世為止,真正歷時二十年寫成的大部頭著作,也是蒙田除了他逝世一百八十二年後出版的《義大利遊記》以外的唯一作品。

    從《隨筆》各篇文章的寫作時序來看,蒙田最初立志要寫,但是要寫什麼和如何寫,並不成竹在胸。最初的篇章約寫於15721574年,篇幅簡短,編錄一些古代軼事,摻入幾句個人感想與評論。對某些縈繞心頭的主題,如死亡、痛苦、孤獨與人性無常等題材,摻入較多的個人意見。

    隨著寫作深入,章節內容也更多,結構也更鬆散,在表述上也更具有個人色彩和執著,以致在第二卷中間寫出了最長也最著名的《雷蒙·塞邦贊》,把他的懷疑主義闡述得淋漓盡致。這篇文章約寫於1576年,此後蒙田《隨筆》的中心議題明顯偏重自我描述。

    1580年,《隨筆》第一、二卷在波爾多出版。蒙田在6月外出旅遊和療養,經過巴黎,把這部書呈獻給亨利三世國王。他對國王的讚揚致謝說:“陛下,既然我的書王上讀了高興,這也是臣子的本分,這裏面說的無非是我的生平與行為而已。”

    蒙田在義大利暢遊一年半後,回到蒙田城堡塔樓改建成的書房裏,還是一邊繼續往下寫他的《隨筆》,一邊不斷修改;一邊出版,一邊重訂,從容不迫,生前好像沒有意思真正要把它做成一部完成的作品。

    他說到理智的局限性、宗教中的神性與人性、藝術對精神的療治作用、兒童教育、迷信占卜活動、書籍閱讀、戰馬與盔甲的利用、異邦風俗的差異……總之,生活遇到引起他思維活動的大事與小事,從簡單的個人起居到事關黎民的治國大略,蒙田無不把他們形之於筆墨。友誼、社交、孤獨、自由,尤其是死亡等主題,還在幾個章節內反復提及,有時談得還不完全一樣,有點矛盾也不在乎,因為正如他說的,人的行為時常變化無常。他強調的“真”還是劃一不變。既然人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想法與反應,表現在同一個人身上,這些不同人依然是正常的“真”性情。

    蒙田以個人為起點,寫到時代,寫到人的本性與共性。他深信談論自己,包含外界的認識、文化的吸收和自我的享受,可以建立普遍的精神法則,因為他認為每個人自身含有人類處境的全部形態。他用一種內省法來描述自己、評價自己,也以自己的經驗來對證古代哲人的思想與言論;可是他也承認這樣做的難度極高,因為判定者與被判定者處於不斷變動與搖擺中。

    這種分析使他看出想像力的弊端與理性的虛妄,都會妨礙人去找到真理與公正。蒙田的倫理思想不是來自宗教信仰,而是來自古希臘這種溫和的懷疑主義。他把自己作為例子,而不是作為導師。他認為認識自己、控制自己、保持內心自由,通過獨立判斷與情欲節制,明智地實現自己的本質,那時才會使自己成為“偉大光榮的傑作”。

    文藝復興以前,在經院哲學一統天下的歐洲,人在神的面前一味自責、自貶、自抑。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抬頭,人發現了自己的價值、尊嚴與個性,把人看作是天地之精華,萬物之靈秀。蒙田身處長年戰亂的時代,同樣從人文主義出發,更多指出人與生俱來的弱點與缺陷,要人看清自己是什麼,然後才能正確對待自己、他人與自然,才能活得自在與愜意。


    法國古典散文有三大家:拉伯雷、加爾文與蒙田。拉伯雷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智慧的代表人物,博學傲世,對不合理的社會冷嘲熱諷,以《巨人傳》而成不朽。加爾文是法國宗教改革先驅。當時教會指導世俗,教會不健全則一切不健全,他認為要改革必先改革宗教。他的《基督教制度》先以拉丁語出版,後譯成法語,既是宗教也是文學方面名著。蒙田的《隨筆》則是法國第一部用法語書寫的哲理散文。行文旁徵博引,非常自在,損害詞義時決不追求詞藻華麗,認為平鋪直敍勝過轉彎抹角。對日常生活、傳統習俗、人生哲學、歷史教訓等無所不談,偶爾還會文不對題。他不說自己多麼懂,而強調自己多麼不懂,在這“不懂”裏面包含了許多真知灼見。不少觀點令人嘆服其前瞻性,其中關於“教育”、“榮譽”、“對待自然與生活的態度”、“姓名”、“預言”的觀點更可令人聽了汗顏。

    城堡領主,兩任波爾多市市長,說拉丁語的古典哲理散文家,聽到這麼一個人,千萬別以為他是個道貌岸然的老夫子。蒙田在生活與文章中幽默俏皮。他說人生來有一個腦袋、一顆心和一個生殖器官,各司其職。人歷來對腦袋與心談得很多,對器官總是欲說還休。蒙田所處的時代,相當於中國明朝萬曆年間,對婦女的限制也並不比明朝稍松,他在《隨筆》裏不忌諱談兩性問題,而且談得很透徹,完全是個性情中人。當然這位老先生不會以開放的名義教人紅杏出牆或者偷香竊玉。他只是說性趣實在是上帝惡作劇的禮物,人人都有份,也都愛好。在這方面,沒有精神美毫不減少聲色,沒有肉體美則味同嚼蠟。只是人生來又有一種潛在的病,那就是嫉妒。情欲有時像野獸不受控制,遇到這類事又產生尷尬的後果,不必過於死心眼兒,他說歷史上的大人物,如“盧庫盧斯、愷撒、龐培、安東尼、加圖,和其他一些英雄好漢都戴過綠帽子,聽到這件事並不非得拼個你死我活”。這帖蒙氏古方心靈雞湯,喝下去雖不能保證除根有效,也至少讓人發笑,有益健康,化解心結。

    蒙田說:“我不是哲學家。”他的這句話與他的另一句話:“我知道什麼?”當然都不能讓人從字面價值來理解。

    記得法國詩人瓦萊裏說過這句俏皮話:“一切哲學都可以歸納為辛辛苦苦在尋找大家自然會知道的東西。”用另一句話來說,確實有些哲學家總是把很自然可以理解的事說得複雜難懂。

    蒙田的後大半生是在胡格諾戰爭時期度過的。他在混沌亂世中指出人是這樣的人,人生是這樣的人生。人有七情六欲,必然有生老病死。人世中有險峻絕壁,也有綠野仙境。更明白昨天是今日的過去,明天是此時的延續。“光明正大地享受自己的存在,這是神聖一般的絕對完美。”“最美麗的人生是以平凡的人性作為楷模,有條有理,不求奇跡,不思荒誕。”

    蒙田文章語調平易近人,講理深入淺出,使用的語言在當時也通俗易懂。有人很恰當地稱為“大眾哲學”。他不教訓人,他只說人是怎麼樣的,找出快樂的方法過日子,這讓更多的普通人直接獲得更為實用的教益。

    早在十九世紀初,已經有人說蒙田是當代哲學家。直至最近進入了二十一世紀,法國知識份子談起蒙田,還親切地稱他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賢人,仿佛在校園裏隨時可以遇見他似的。



英文書信與散文全集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3600/3600-h/3600-h.htm
Translated by Charles Cotton 1877


PREFACE

THE LETTERS OF MONTAIGNE

I.To Monsieur de MONTAIGNE

II.To Monseigneur, Monseigneur de MONTAIGNE.

III.To Monsieur, Monsieur de LANSAC,

IV.To Monsieur, Monsieur de MESMES, Lord of Roissy and Malassize, Privy

V.To Monsieur, Monsieur de L'HOSPITAL, Chancellor of France

VI.To Monsieur, Monsieur de Folx, Privy Councillor, to the Signory of Venice.

VII.To Mademoiselle de MONTAIGNE, my Wife.

VIII.   To Monsieur DUPUY,

IX.To the Jurats of Bordeaux.

X.To the same.

XI.To the same.

XII. 

XIII.To Mademoiselle PAULMIER.

XIV.To the KING, HENRY IV.

XV.To the same.

XVI.To the Governor of Guienne.

BOOK THE FIRSTCHAPTER ITHAT MEN BY VARIOUS WAYS ARRIVE AT THE SAME END.

CHAPTER IIOF SORROW

CHAPTER IIITHAT OUR AFFECTIONS CARRY THEMSELVES BEYOND US

CHAPTER IVTHAT THE SOUL EXPENDS ITS PASSIONS UPON FALSE OBJECTS

CHAPTER VWHETHER THE GOVERNOR HIMSELF GO OUT TO PARLEY

CHAPTER VITHAT THE HOUR OF PARLEY DANGEROUS

CHAPTER VIITHAT THE INTENTION IS JUDGE OF OUR ACTIONS

CHAPTER VIIIOF IDLENESS

CHAPTER IXOF LIARS

CHAPTER XOF QUICK OR SLOW SPEECH

CHAPTER XIOF PROGNOSTICATIONS

CHAPTER XIIOF CONSTANCY

CHAPTER XIIITHE CEREMONY OF THE INTERVIEW OF PRINCES

CHAPTER XIVTHAT MEN ARE JUSTLY PUNISHED FOR BEING OBSTINATE

CHAPTER XVOF THE PUNISHMENT OF COWARDICE

CHAPTER XVIA PROCEEDING OF SOME AMBASSADORS

CHAPTER XVIIOF FEAR

CHAPTER XVIIINOT TO JUDGE OF OUR HAPPINESS TILL AFTER DEATH.

CHAPTER XIXTHAT TO STUDY PHILOSOPY IS TO LEARN TO DIE

CHAPTER XXOF THE FORCE OF IMAGINATION

CHAPTER XXITHAT THE PROFIT OF ONE MAN IS THE DAMAGE OF ANOTHER

CHAPTER XXIIOF CUSTOM; WE SHOULD NOT EASILY CHANGE A LAW RECEIVED

CHAPTER XXIIIVARIOUS EVENTS FROM THE SAME COUNSEL

CHAPTER XXIVOF PEDANTRY

CHAPTER XXVOF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CHAPTER XXVIFOLLY TO MEASURE TRUTH AND ERROR BY OUR OWN CAPACITY

CHAPTER XXVIIOF FRIENDSHIP

CHAPTER XXVIIININE AND TWENTY SONNETS OF ESTIENNE DE LA BOITIE

CHAPTER XXIXOF MODERATION

CHAPTER XXXOF CANNIBALS

CHAPTER XXXITHAT A MAN IS SOBERLY TO JUDGE OF THE DIVINE ORDINANCES

CHAPTER XXXIIWE ARE TO AVOID PLEASURES, EVEN AT THE EXPENSE OF LIFE

CHAPTER XXXIIIFORTUNE IS OFTEN OBSERVED TO ACT BY THE RULE OF REASON

CHAPTER XXXIVOF ONE DEFECT IN OUR GOVERNMENT

CHAPTER XXXVOF THE CUSTOM OF WEARING CLOTHES

CHAPTER XXXVIOF CATO THE YOUNGER

CHAPTER XXXVIITHAT WE LAUGH AND CRY FOR THE SAME THING

CHAPTER XXXVIII   OF SOLITUDE

CHAPTER XXXIXA CONSIDERATION UPON CICERO

CHAPTER XLRELISH FOR GOOD AND EVIL DEPENDS UPON OUR OPINION

CHAPTER XLINOT TO COMMUNICATE A MAN'S HONOUR

CHAPTER XLIIOF THE INEQUALITY AMOUNGST US.

CHAPTER XLIIIOF SUMPTUARY LAWS

CHAPTER XLIVOF SLEEP

CHAPTER XLVOF THE BATTLE OF DREUX

CHAPTER XLVIOF NAMES

CHAPTER XLVIIOF THE UNCERTAINTY OF OUR JUDGMENT

CHAPTER XLVIIIOF WAR HORSES, OR DESTRIERS

CHAPTER XLIXOF ANCIENT CUSTOMS

CHAPTER LOF DEMOCRITUS AND HERACLITUS

CHAPTER LIOF THE VANITY OF WORDS

CHAPTER LIIOF THE PARSIMONY OF THE ANCIENTS

CHAPTER LIIIOF A SAYING OF CAESAR

CHAPTER LIVOF VAIN SUBTLETIES

CHAPTER LVOF SMELLS

CHAPTER LVIOF PRAYERS

CHAPTER LVIIOF AGE

BOOK THE SECOND

CHAPTER IOF THE INCONSTANCY OF OUR ACTIONS

CHAPTER IIOF DRUNKENNESS

CHAPTER IIIA CUSTOM OF THE ISLE OF CEA

CHAPTER IVTO-MORROW'S A NEW DAY

CHAPTER VOF CONSCIENCE

CHAPTER VIUSE MAKES PERFECT

CHAPTER VIIOF RECOMPENSES OF HONOUR

CHAPTER VIIIOF THE AFFECTION OF FATHERS TO THEIR CHILDREN

CHAPTER IXOF THE ARMS OF THE PARTHIANS

CHAPTER XOF BOOKS

CHAPTER XIOF CRUELTY

CHAPTER XIIIOF JUDGING OF THE DEATH OF ANOTHER

CHAPTER XIVTHAT OUR MIND HINDERS ITSELF

CHAPTER XVTHAT OUR DESIRES ARE AUGMENTED BY DIFFICULTY

CHAPTER XVIOF GLORY

CHAPTER XVIIOF PRESUMPTION

CHAPTER XVIIIOF GIVING THE LIE

CHAPTER XIXOF LIBERTY OF CONSCIENCE

CHAPTER XXTHAT WE TASTE NOTHING PURE

CHAPTER XXIAGAINST IDLENESS

CHAPTER XXIIOF POSTING

CHAPTER XXIIIOF ILL MEANS EMPLOYED TO A GOOD END

CHAPTER XXIVOF THE ROMAN GRANDEUR

CHAPTER XXVNOT TO COUNTERFEIT BEING SICK

CHAPTER XXVIOF THUMBS

CHAPTER XXVIICOWARDICE THE MOTHER OF CRUELTY

CHAPTER XXVIIIALL THINGS HAVE THEIR SEASON

CHAPTER XXIXOF VIRTUE

CHAPTER XXXOF A MONSTROUS CHILD

CHAPTER XXXIOF ANGER

CHAPTER XXXIIDEFENCE OF SENECA AND PLUTARCH

CHAPTER XXXIII   THE STORY OF SPURINA

CHAPTER XXXIVOBSERVATION ON A WAR ACCORDING TO JULIUS CAESAR

CHAPTER XXXVOF THREE GOOD WOMEN

CHAPTER XXXVIOF THE MOST EXCELLENT MEN

CHAPTER XXXVIIOF THE RESEMBLANCE OF CHILDREN TO THEIR FATHERS

BOOK THE THIRD

CHAPTER IOF PROFIT AND HONESTY

CHAPTER IIOF REPENTANCE

CHAPTER IIIOF THREE COMMERCES

CHAPTER IVOF DIVERSION

CHAPTER VUPON SOME VERSES OF VIRGIL

CHAPTER VIOF COACHES

CHAPTER VIIOF THE INCONVENIENCE OF GREATNESS          

CHAPTER VIII   OF THE ART OF CONFERENCE

CHAPTER IXOF VANITY

CHAPTER XOF MANAGING THE WILL

CHAPTER XIOF CRIPPLES

CHAPTER XIIOF PHYSIOGNOMY

CHAPTER XIIIOF EXPERIENCE APOLOGY

PROJECT GUTENBERG EDITOR'S BOOKMARKS




Homo svm: hvmani nil a me alienvm puto. (I am a man: nothing that affects man do I think foreign to me). – Terence. Divider ...


蒙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蒙田的肖像与家族纹章
蒙田[1]Michel de Montaigne1533年2月28日1592年9月13日),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作家,以《尝试集》[2](Essais)三卷留名后世。《尝试集》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者另辟新径,不避谦疑大谈自己,开卷即说:“吾书之素材无他,即吾人也。”(je suis moy-mesmes la matiere de mon livre.)[3]

目录


生平


蒙田堡附近的多尔多涅河
生于波尔多附近的佩里戈尔(现在的多尔多涅省),为家中长子。家族为殷实商人,从事的国际贸易。家中信奉天主教,蒙田一生坚持旧教信仰,但有几个弟妹后改奉新教。其父在意大利当过兵,吸收了一些新颖的教育思想。六岁以前寄宿在农村家庭,以农民夫妇为教父母,并由只说拉丁文的老师教导,因此以拉丁文为母语。少年时代,在吉耶讷学院(Collège de Guyenne)习希腊文法文、修辞术,因拉丁语流利,多在拉丁剧中担任主角;后来到图卢兹(一说巴黎)习法律
1557年起在波尔多最高法院(Parlement de Bordeaux)任职,并认识博埃蒂(Étienne de la Boétie),成为莫逆。1561年至1563年在查理九世的宫廷出入。1563年博埃蒂离世,大受打击。1565年成婚,儿女多夭折,唯一女长成。1568年父亲离世,袭其封号与领地,成一家之主。1571年起退居蒙田堡(Château de Montaigne),潜心写作。
宗教内战期间,为旧教的亨利三世和新教的纳瓦拉的亨利居间调停。1578年起为肾石所困扰,1580年至1581年游法国、德国奥地利瑞士、意大利等地,散心之余,寻找疗法。回国后出任波尔多市长直至1585年,并继续增修《尝试集》。59岁病逝于蒙田堡。

[编辑]作品


蒙田亲自校改的《尝试集》,图为卷一第28章《论友谊》("De l'Amitié")的部分,注意右上方用红笔加上去的是蒙田论友谊的名句:“因为他是他;因为我是我。”(Par ce que c'estoit luy; par ce que c'estoit moy.)
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将西班牙神父兼医生塞朋德(Raymond Seybond)的著作《自然神学》(Theologia naturalis)由拉丁文译成法文。1564年该书的序文被教会列为禁书,但蒙田将序文部分大幅修改,译本也在1569年顺利出版,后来被多次翻印。
首两卷《尝试集》在1580年出版,三卷版付梓于1588年,死前蒙田还在病榻上增订该书。学者习惯将蒙田的思想分为三个阶段(尽管未必准确):斯多噶时期(1572─74年)、怀疑主义危机(1576年)、伊壁鸠鲁时期(1578-92年)。三个阶段的思想也粗略反映在三卷《尝试集》中,卷二的〈为塞朋德辩护〉(Apologie de Raymond Sebond)一文,被认为代表了蒙田的怀疑主义思想,该篇也是《尝试集》里最长的一篇(后世很多出版商将这一篇独立成书)。
后人也将蒙田的《旅游日志》(Journal de voyage)和书信(现存39封)整理、出版。


In 1578, Montaigne, whose health had always been excellent, started suffering from painful kidney stones, a sickness he had inherited from his father's family. Throughout this illness, he would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doctors or drugs.[18] From 1580 to 1581, Montaigne traveled in France, Germany, Austria, Switzerland, and Italy, partly in search of a cure, establishing himself at Bagni di Lucca where he took the waters. His journey was also a pilgrimage to the Holy House of Loreto, to which he presented a silver relief depicting himself and his wife and daughter kneeling before the Madonna, considering himself fortunate that it should be hung on a wall within the shrine.[19] He kept a fascinating journal recording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customs and a variety of personal episodes, including the dimensions of the stones he succeeding in ejecting from his bladder. This was published much later, in 1774, after its discovery in a trunk which is displayed in his tower.[20]
While travelling through Rome in 1581 Montaigne was detained in order to have the text of his Essais examined by Sisto Fabri who served as Master of the Sacred Palace under Pope Gregory XIII. After Fabri examined Montaigne's Essais the text was returned to its author on 20 March, 1581. Montaigne had apologized for references to the pagan notion of "fortuna" as well as for writing favorably of Julian the Apostate and of heretical poets, and was released to follow his own conscience in making emendations to the text.[21]
可惜這本書沒附地圖 以致讀起來如墜入時空的迷霧中

蒙田意大利之旅


  • 作者:[法]米歇爾‧蒙田
    譯者:馬振騁
    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年08月01日
  • 語言:簡體中文
《蒙田意大利游記》簡介︰蒙田于1580年9月5日從法國博蒙出發,途經瑞士和德國,進行了為期共十七月又八天的意大利之旅。離開蒙田城堡書房,他有機會 深入到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形象而生動地記錄下了所經之地的風土人情,以及當地人的宗教信仰,集結成《蒙田意大利游記》。與其他旅客關注點在名勝古跡上面不 同,蒙田將目光停留在表現“人”的標志上,不論是鄉野播種的土地,還是城市的行政結構、馬路鋪設、建築特點,還有對于新出現的工藝技術與農耕器械,都表示 同樣強烈的興趣,不厭其煩地一一作一番認真的描述。蒙田旅行,就像蒙田寫作,信馬由韁,不僅讓自己欣賞到了自然界各種形態的生生不息演變,更了解到了五花 八門的人生、觀念和風俗。

譯序
意大利之旅
穿越法國去瑞士(一五八○年九月五日—十八日)
瑞士(一五八○年九月二十九日—十月七日)
德意志、奧地利和阿爾卑斯地區(一五八○年十月八日—二十七日)
意大利,去羅馬的路上(一五八○年十月二十八日—十一月二十九日)
意大利︰羅馬(一五八○年十一月三十日—一五八一年四月十九日)
意大利︰從羅馬到洛雷托和拉維拉(一五八一年四月十九日—五月七日)
意大利︰初訪拉維拉(一五八一年五月七日—六月二十一日)
意大利︰佛羅倫薩—比薩—盧卡(一五八一年六月二十一日—八月十三日)
意大利︰第二次逗留拉維拉(一五八一年八月十四日—九月十二日)
書信
序文
○一 致安東尼‧迪普拉先生,巴黎市長
○二 致父親的信
○三 致蒙田大人閣下
○四 致亨利‧德‧梅姆閣下
○五 致洛比塔爾大人
○六 致朗薩克先生
○七 告讀者
○八 致保爾‧德‧弗瓦先生
○九 致吾妻蒙田夫人
一○ 致波爾多市市政官先生們
一一 致馬蒂尼翁大人
一二 致南都依埃大人
一三 呈亨利三世國王
一四 呈那瓦爾國王
一五 致馬蒂尼翁大人
一六 致馬蒂尼翁元帥
一七 致杜布依先生
一八 致馬蒂尼翁大人
一九 致馬蒂尼翁元帥
二 致波爾多市市政官先生們
二一 致馬蒂尼翁元帥
二二 致馬蒂尼翁元帥
二三 致馬蒂尼翁元帥
二四 致波爾多市市政官先生們
二五 致馬蒂尼翁元帥
二六 致馬蒂尼翁元帥
二七 致馬蒂尼翁元帥
二八 致馬蒂尼翁元帥
二九 致馬蒂尼翁元帥
三 致馬蒂尼翁元帥
三一 致波爾多市市政官先生們
三二 致波爾多市市政官先生們
三三 致馬蒂尼翁元帥
三四 致馬蒂尼翁元帥
三五 致波爾米埃夫人
三六 致安東尼‧盧瓦澤爾先生
三七 呈亨利四世國王
三八 致M
三九 呈亨利四世國王
家庭紀事
序文
紀事
書房格言
序文
格言

[编辑]评价

  • 爱默生在日记中提到《尝试集》:“剖开这些字,会有血流出来;那是有血管的活体。” (Cut these words, and they would bleed; they are vascular and alive.)[4]
  • 尼采谈到蒙田:“世人对生活的热情,由于这样一个人的写作而大大提高了。” (Dass ein solcher Mensch geschrieben hat, dadurch ist wahrlich die Lust auf dieser Erde zu leben vermehrt worden.)[5]

[编辑]注释

  1. ^全名为蒙田领主米歇尔‧埃康(Michel Eyquem, Seigneur de Montaigne),“米歇尔”为名,“埃康”为姓,“蒙田领主”则是世袭封号。
  2. ^或译为《试笔》,但中文世界一般译为《随笔》。
  3. ^见《尝试集》开卷的“致读者”("au lecteur")。
  4. ^Bliss Perry, ed., The Heart of Emerson's Journals, p.54.
  5. ^Friedrich Nietzsche, "Schopenhauer als Erzieher", in Unzeitgemässe Betrachtungen.


[编辑]外部链接

从维基姊妹计划了解更多有关“蒙田”的内容:
Wiktionary-logo-en.png维基词典上的字词解释
Wikibooks-logo.svg维基教科书上的教科书和手册
Wikiquote-logo.svg维基语录上的名言
Wikisource-logo.svg维基文库上的源文
Commons-logo.svg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多媒体资源
Wikinews-logo.svg维基新闻上的新闻

 蒙田《随筆集》內也有許多教育學等方面的宏文.....

 蒙田的政治学:《随筆集》中的權威與治理




作  者: (瑞士)冯塔纳著,陈咏熙陈莉
出 版 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1-1
  • 字  数: 219000
  • 版  次: 1
  • 页  数: 246
  • 印刷时间: 2010-1-1

编辑推荐

《蒙田的政治学》为蒙田的政治理论(以及实践)提供了一份清晰易懂的概述,更提出了新的见解。作者对蒙田的《随笔集》、与其有关的二级文献及历史背景均了如指掌。
  ——安托万·孔帕尼翁(Antoine Compagnon),哥伦比亚大学和索邦大学
这部构思精巧的作品填补了学术上一项重大的空白。书中运用的历史和文本材料以及参考文献皆十分充实,富于启发性。作品涵盖的领域广泛,论述极具深度。
  ——麦克尔·莫里亚蒂(MichaelMoriarty),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
通过详尽地展现《随笔集》的政治与历史背景,冯塔纳使我们能够更容易地理解蒙田,理解他那超越了他所处时代和立场的政治哲学与他对于那个时代和立场不得不表达的话语之间的关系。
  ——安·哈特尔(Ann Hartle),《政治学评论》

内容简介

本 书运用翔实的史料和文献,清晰地勾勒出蒙田在16世纪法国宗教战争中的政治活动及其对《随笔集》创作的影响,将蒙田对社会现实和政治、法律实践的洞见置于 欧洲政治思想发展的脉络之中,令人信服地呈现出蒙田的政治思想和立场,论证了《随笔集》可能是欧洲进入基督教时期后第一部全面批判权威,坚定捍卫个人自 主、信仰自由与宗教宽容等现代自由主义价值观的重要作品,并且无论在体裁、方法还是见解上都是特立独行的。作者反驳了传统评论对蒙田的误解,为解读《随笔 集》这部不朽的经典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启迪。

作者简介

边 凯玛里亚·冯塔纳(Biancamaria Fontana),瑞士洛桑大学政治思想史教授。 主要著作: 《商业社会政治学的再思考》 (Rethinking the Politics ofCommercial Society) 《本杰明·贡斯当和大革命之后的思想》 (Benjamin Constant and the Post—Revolutionary Mind)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法的精神
第二章 一个沉重的世纪:美德的衰落
第三章 信仰自由:关于宽容的政治策略
第四章 信仰自由:对舆论的治理
第五章 改变舆论倾向:信任与正当性
第六章 从经验中学习:作为实践的政治
结论 蒙田的遗产
参考文献
索引
凡例
译后记

    中國古代服飾辭典,台灣布袋戲的衣飾

    $
    0
    0
    這種文藝復興期的貴族衣飾,讓我想起台灣布袋戲的。在下述書找不到:
    中國古代服飾辭典,北京:中華,2015

    This photograph shows Baron Ferdinand Rothschild dressed as a Renaissance prince in about 1865. The elaborate fancy dress worn by the Baron, who donated the Waddesdon Bequest to the British Museum, includes a large velvet cap adorned with a Renaissance-style hat jewel. Legend has it that hat badges like this were popularised by the French king Charles VIII when in 1495 he and his men entered Naples wearing them. They regained popularity among 19th-century collectors (and forgers!)

    British Museum 的相片。

    The Economist 發展之抽樣 2007-2015《司徒雷登在華五十年》

    $
    0
    0




    The Economist 投入最多資本,去拓展internet時代---含social media---的全球業務。
    在沒有internet 的時代,我訂閱它:1981~1997。印象中,1997年發行約70~80萬份,現在早破百萬份。
    《胡適日記》 1934.12.11 有下文之摘述:The Economist, Sep 8,1934 , Russia's Planned Economy Part I. Profit and Loss,請注意:胡適在12月11日才作9月8日的周刊The Economist  (1934年)。




    國際傳媒版圖變化《經濟學人》50%股權可望193億元易主
    閻紀宇 2015年08月11日地位崇高的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股權與經營權將有重大變化。據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日前報導,擁有《經濟學人》母公司「經濟學人集團」(The Economist Group)50%股權的培生集團(Pearson PLC)最快本周就會宣布,以大約4億英鎊(新台幣193億元)出售其《經濟學人》股權。
    至於買主,應該會是歐洲兩個顯赫的豪門世家:羅斯柴爾德(De Rothschild)與義大利的阿涅利(Agnelli)。這兩個加起來有400年歷史的家族,原本就是經濟學人集團的股東。猶太裔的羅斯柴爾德(德文發音「羅特希爾特」,意爲「紅色盾牌」)是歐洲最顯赫的金融世家。阿涅利則是汽車業鉅子飛亞特(Fiat)的創辦家族。



    目前羅斯柴爾德家族擁有經濟學人集團約21%股權,阿涅利家族的EXOR投資公司只佔4.7%,但它也是義大利兩大報業《晚郵報》(Corriere della Sera)與《新聞報》(La Stampa)的最大股東。

    培生也是《金融時報》的母公司,但在7月23日宣布將它以8億4400萬英鎊(約新台幣410億元)賣給「日本經濟新聞社」(Nikkei Inc.)。培生的經濟學人集團股權是透過「金融時報集團」(FT Group)持有,並不包含在日經這筆交易之中。但是當時各方就已預期,培生勢必也會出脫對經濟學人集團的持股。
    《經濟學人》第三任總編輯白芝浩(Walter Bagehot)與《經濟學人》倫敦總部(維基百科)
    《經濟學人》第三任總編輯白芝浩(Walter Bagehot)與《經濟學人》倫敦總部(維基百科)

    《經濟學人》創刊於1843年9月,目前每周發行量約160萬份,網路訂戶約280萬人,去年營收3億3000萬英鎊雖然是連續第3年下滑,但盈利仍超過6000萬英鎊,為《金融時報》的一倍有餘。《經濟學人》目前的市值約7億3000萬英鎊(新台幣352億元),約為2003年的3倍。

    《經濟學人》意識型態偏向自由派,支持自由貿易、全球化、放寬移民法規、防治貪腐、積極應對全球暖化、同性婚姻合法化等議題,不過在英國最近兩次大選(2010、2015)中都支持保守黨。《經濟學人》今年2月任命創刊171年以來第一位女總編輯貝多絲(Zanny Minton Beddoes)。

    1957年,培生在收購《金融時報》的同時,取得經濟學人集團50%的股權,在13席董事中佔6席。如今培生要出售股權,必須先取得集團4位受託人(trustee)的批准。這4大家族除了羅斯柴爾德與阿涅利,還包括英國的吉百利(Cadbury)家族與施羅德(Schroders)家族。4大家族的職責是維護《經濟學人》雜誌的獨立性,因此儘管他們都富可敵國,但是都不會持有超過50%的股權。

    《經濟學人》之外虫經濟學人集團還擁有商業資訊公司「經濟學人信息社」(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EIU)與美國政治雜誌出版商「CQ Roll Call」。《金融時報》引述兩位知情人士報導,培生曾與美國傳媒鉅子「赫斯特集團」(Hearst Corporation)談判出售事宜,但未成功,目前尚不清楚原因。

    19世紀中葉從營造工程業起家的培生,1921年跨足媒體,1942年進軍教育出版業,近年來尋求轉型,專注耕耘教育市場,鞏固其全球最大教育學習企業的地位。培生年營收約53億英鎊,其中約40億來自教育市場。

    出售經濟學人集團股權之後,培生的媒體資產將只剩「企鵝蘭登書屋」(Penguin Random House) 47%的股權,未來也會尋求脫手。企鵝蘭登書屋每年出版新書超過1萬5000種,員工超過1萬人,營運據點涵蓋5大洲,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出版集團。



    2015.2.19 Facebook

    February 21st – 27th 2015

    「 This week's cover previews: UK, Europe, Middle East and Africa: Britain’s new political landscape Read for free via: http://econ.st/1A8YTRG   Americas and Asia-Pacific: India’s chance to fly Read for free via: http://econ.st/1LedE7z February 21st – 27th 2015 」



    -----2007
    The Economist Audio edition2007.8.2, 2007 books
    Audio edition

    The audio edition contains word-for-word recordings of all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e Economist, read by professional broadcasters and actors. It is ideal for anyone who wants to listen to articles while travelling, exercising or just relaxing...




    (word for word

    1 using exactly the same words:

    She listened to everything I said and repeated it word for word to her mum.

    a word-for-word account




    2 If you translate speech or writing word for word, you change one word at a time in the same order rather than in phrases or other larger units of meaning.





    我第一次注意到這周刊已有全文錄音版
    對訂戶是免費的
    這種服務不只嘉惠所有訂戶
    也是很好的行銷和競爭之助力
    The Economist 2007 books
    the best/pick of the bunch (2007 books)

    the best/pick of the bunch

    the best person or thing from a group of similar people or things:

    Send in your poems and we'll publish the pick of the bunch.



    Books of the year 2007
    Pick of the bunch

    Dec 6th 2007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本期 The Economist 開始每季闢幾頁作商業書籍介紹2011.7.2


    Worldwide business bestsellers

    Busy, busy

    How to make a fortune

    TO BECOME a world-ranking business writer, who sells thousands of books a month and charges squillions to make after-dinner speeches, it helps to be a) American, b) young and c) a man.
    Of the ten most successful business books sold through Amazon’s websites around the world over the past three months, only one was written by a woman (Suze Orman), one by an author in his late 70s (Stephen Covey) and one by a non-American native. David Brooks was born in Canada, but rectified that mistake soon afterwards by relocating to New York and then Bethesda, Maryland, where he now writes conservative commentary for the New York Times.
    If you haven’t had the forethought to be born in America, then at least pick your subject with care. Tom Rath, a motivational writer with two books in the world top ten, knows that readers like the evangelical  touch mixed into a 12-step programme. He, like others on this list, offers readers advice on how to identify their hidden strengths, become highly effective, learn how to talk the talk, make a tonne of money—and above all avoid becoming sad, dysfunctional and poor. Now, start writing.

    General Motors


    Maximum Bob dishes it out

    Car guys and creativity


    Car Guys vs Bean Counters: The Battle for the Soul of American Business. By Bob Lutz. Portfolio; 241 pages; $26.95. Buy from Amazon.com
    AFTER two of America’s “Big Three” car companies plunged into bankruptcy, the idea of a management book from an executive who worked for them all seems implausible. But Bob Lutz is a legend.
    The cigar-chomping former marine began his career with General Motors (GM) nearly 50 years ago and worked for both BMW and Ford. But it was a stint at Chrysler from 1986 to 1998 that confirmed his hero status. During that time he delivered a succession of flashy, fast-selling cars and trucks that concealed the company’s underlying weaknesses just long enough to convince Daimler (disastrously) to pay $36 billion for it. Mr Lutz could have rested on his laurels. However, in 2001, at the age of nearly 70, while running Exide, a troubled battery-maker, he answered the call to return to his alma mater, GM.
    Rick Wagoner, a GM lifer, had just taken on the top job. Wrestling with the structural problems that finally propelled the world’s biggest car company into Chapter 11 in 2009, he at first wanted Mr Lutz to join him as a consultant, to sprinkle stardust over GM’s achingly dull range of passenger cars (by contrast its light trucks were competitive and still highly profitable). Mr Lutz said he would only return as head of global product development. He wanted the authority to shift GM’s culture away from penny-pinching mediocrity to one that put design before everything. Above all, he thought, the super-analytical approach favoured by GM’s senior management was fatally flawed. The best cars had to stir the emotions of potential buyers and for that you needed the creativity of right-brain types (“car guys” like him) rather than the clever, but left-brain “bean counters” that GM employed in droves.
    In this energetic account (there is no mention of a ghost writer), Mr Lutz takes some well-aimed shots at those who conspired to cripple the great American auto industry. He has special contempt for politicians who helped stifle engineering innovation by preferring undemanding, but market-distorting, fuel-efficiency standards to taxing petrol at the same kind of rates that apply in just about every other advanced industrial economy. But his main purpose is to tell the story of the battles he fought to convince the leviathan firm to start making cars that people actually wanted to own and would pay good money to buy. Although fond of blowing his own trumpet, he is not entirely unself-critical, admitting that he would not have made the big bet on China that was by far GM’s smartest move in the 1990s.
    Sadly, the revival of GM’s car-making skills that Mr Lutz inspired was too patchy and not sufficiently established in the minds of consumers (many of whom had given up buying American) to save it. A ground-breaking deal with the unions also came just too late. When the double-whammy of a huge spike in oil prices and the financial crisis struck in 2008, GM, which had lost more than $75 billion in the previous four years as Mr Wagoner struggled to streamline the business, was too weak to find a way through.
    Today, after the government bail-out and with its balance-sheet largely rinsed of debt, GM is both profitable and making some quite decent vehicles. One of those is the Chevrolet Volt, an innovative electric car that was Mr Lutz’s last great project before he retired. The Volt was not the result of the author’s passion for green causes; he once famously described man-made global warming as “a crock of shit”. Rather it was his determination to put one over on Toyota. What irked Mr Lutz was the halo conferred on every Toyota by the adulation for its Prius hybrid at a time when the Japanese maker was trying to steal what was left of Detroit’s lunch with ever more monstrous pickup trucks and SUVs. Perhaps the real lesson of Mr Lutz’s career is that it is not just a dash of creativity that big organisations need, but an implacable desire to beat the competition by building a better mousetrap.

    Business books


    Aiming high

    We launch a quarterly review of business books by considering six of the best

    THERE are few divisions of the book industry with a worse reputation than business publishing. Hundreds if not thousands of business books come out every year, all with glowing press releases and effervescent puffs. Literary editors tend to consign them straight to the bin.
    This is understandable. An astonishing number are worthless. Celebrity CEOs blow their trumpets, consultants market miracle cures, self-help gurus promise that you can grow rich by working four hours a week. Wait a few months: the CEOs have been caught with their hands in the till, the miracle cures are poisons, the self-help gurus bankrupt. What remains is a tangle of jargon-ridden prose.
    Understandable but wrong. It is silly to dismiss a whole genre just because so many business books are bad. There are some excellent titles in among the dross: CEO biographies that capture something essential about business, useful prescriptions for restoring companies to health, even self-help books that help make sense of the contradictory pressures of modern corporate life. The average employed person in the West spends more waking time in the office than at home, so it makes no sense to be so dismissive of writers who focus on such an important activity.
    The best books provide an insight into how business revolutionises the world. Why is the centre of growth shifting from the developed to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Why do some companies succeed and others fail? Why are we swapping the white collar for the no-collar workplace? Why do managers say the astonishing things that they say? The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lie in the business books that many literary editors so casually toss out.
    Some business writers pass Karl Marx’s test of changing the world as well as interpreting it. Peter Drucker’s 1946 classic, “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 made people think of companies as communities rather than just productive units. “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 World” (1990) by James Womack et al popularised Toyota’s manufacturing system with its emphasis on just-in-time parts and proactive workers. Michael Hammer and James Champy’s “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 (1993) encouraged companies to sack large numbers of workers even as their profits soared.
    This week The Economist launches a quarterly review which will highlight a selection of new business books. To introduce this feature we re-examine six classics published over the past half-century or so that illustrate the wide variety of books that march under the banner of business. They also show how the best books help both to shape the business world and to make sense of it.

    Henry Ford is rightly credited with inventing the assembly line—and with it mass production. But it was his great rival at General Motors (GM), Alfred Sloan, who really invented modern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Sloan organised his company into divisions that specialised in cars “for every purse and purpose” and he fashioned a managerial class that turned GM into the world’s biggest company. His 1964 book, My Years with General Motors, is a cool explanation of how he did it (“management has been my specialisation,” he wrote flatly). It is a book that puts subsequent business autobiographies to shame.

    William Whyte’s The Organisation Man (1956) is business journalism at its best, taking us inside the daily life of the giant corporations that dominated American capitalism during its heyday. Organisation men were conformists to their fingertips. They eschewed creativity in pursuit of pleasing their bosses, hitting the numbers and creating what Sloan called “objective organisations” as distinct from those that “get lost in the subjectivity of personalities”. Later authors, such as Richard Florida, have tried to examine the demise of “organisation man” and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but nobody matches Whyte’s ability to mix detailed anecdotes with broad generalisations.
    Drucker was the doyen of management gurus—a man who kept up a stream of insightful commentary on business from the 1940s until his death in 2005. Picking his best book is not easy; the inelegantly titled Management: Tasks, 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 (1973) is as good an example as you can get. Drucker explains why “management may be the most important innovation of the 20th century”. He traces broad revolutions such as the rise of knowledge worke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voluntary organisations, boosting his argument with stories about the growth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art.
    In Search of Excellence by two McKinsey alumni, Tom Peters and Robert Waterman, was the first business blockbuster, selling millions of copies and demonstrating that consultants could talk to a general as well as a business audience. Many of the companies they profiled performed badly in subsequent years and the book has been heavily criticised since it came out in 1982. But it was a powerful attack on the rationalist school of management which saw workers as mere numbers, and it provided a compelling portrait of how companies work.
    Clayton Christensen’s The Innovator’s Dilemma (1997) introduced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modern business ideas—disruptive innovation—and proved that high academic theory need not be a disadvantage in a book aimed at the general reader. Mr Christensen showed that great companies can fail despite doing everything right: even as they listen to their customers and invest heavily in their most productive technologies, their markets can be destroyed by radical new technologies.
    C.K. Prahalad’s The Fortune at the Bottom of the Pyramid (2004) unleashed a business revolution that has done far more good than any number of “Live Aid” concerts. Using a wealth of vivid examples,  from Indian eye clinics to Mexican cement companies, Prahalad made three powerful points: that consumers who live on less than $2 a day collectively represent billions of dollars-worth of demand, that together they will account for much of the growth in global demand in the future, and that companies that want to reach these markets need to start early and rethink their assumptions about design and distribution. Prahalad, who died last year, is one of the writers who is most admired by developing-world entrepreneurs, from Muhammad Yunus, who founded Grameen Bank in Bangladesh, to James Mwangi, CEO of Kenya’s Equity Bank.
    Companies and consultancies will buy thousands of books to flatter their CEOs or market their latest “breakthrough” ideas. The temptation for publishers to churn out rubbish should be resisted. Business is going through a particularly fascinating phase, as new technologies disrupt long-established business models, new economic giants shift the balance of economic power and new gurus, many of them from emerging markets, reinterpret the landscape. The need to separate the wheat from the chaff has never been greater.

    ---


    Alice in Wonderland...1865 ..."阿麗思漫游奇境記" The Water-Babies, A Fairy Tale for a Land Baby

    $
    0
    0
    Illustration of Alice with the lion and the unicorn from '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and what Alice found there ... With fifty illustrations by John Tenniel.', 1897
    The British Library 的相片。
    The Reverend Charles Lutwidge Dodgson (Lewis Carroll) first told the tale of Alice on a boat trip with the Liddell sisters ‪#‎onthisday‬ in 1862. Find out more about this important day from which sprung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http://bit.ly/1GWCeXF


    The British Library 的相片。





    Alice in Wonderland will be 150 years old on July 4th. See photos from the 1947 stage production. http://ti.me/1JAkjdu
    (Philippe Halsman—LIFE Magazine)



    Life.com 的相片。


    趙元任先生的譯本出來之後,胡適之先生在日記讚美之。
    周作人先生1922寫篇書評"阿麗思漫游奇境記"。周作人只有不喜歡"序",那是趙先生模仿L. Carroll文風的作品,周說過於"巧",所以不喜歡。
    沈從文受到此譯本的影響,也作他自己的創作:"愛麗思漫游中國記",待查。


    張華兄:趙元任的序,採用的其實是悖論(paradox)的寫法,,他在日記裡自承和卡洛爾一樣喜歡悖論:

    悖論,亦稱為弔詭詭局,是指一種導致矛盾命題。通常從邏輯無法判斷正確或錯誤稱為悖論,似非而是稱為佯謬有時候違背直覺的正確論斷也稱為悖論。悖論的英文paradox一詞,來自希臘語παράδοξος ,paradoxos意思是「未預料到的」,「奇怪的」。
    hc:讀過。阿亮工作室。我覺得趙先生的序很好。
    http://www.aliang.net/literature/ebooks/a0007_alsmyqjjv09t.pdf
    這次讀序,比較驚訝的是趙先生當時不知道Alice in Wonderful Land 出版年份。他說約1967年。


    http://www.alice150.com/wall-street-journal-article-of-june-12-for-the-anniversary-of-alice-in-wonderland-translations-into-pashto-esperanto-emoji-and-blissymbols/#respond

    https://en.wikipedia.org/wiki/1865
     (commonly shortened to Alice in Wonderland) is an 1865 novel written by English author Charles Lutwidge Dodgson under the pseudonymLewis Carroll.[1] 

    The Secret World of Lewis Carrol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rlpvtwu1Rs

    Down the Rabbit Hole

    January 28, 2013 | by 
    However complicated Lewis Carroll’s legacy (he turned 151 yesterday), nobody can dispute its role in popular culture.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has spawned more than twenty adaptations, not counting those works inspired by the 1865 classic. The following, from 1903, is the first: it stars one May Clark, and features some fairly nifty special effect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JoW1Xqndzs


    Alice in Wonderland (1903) [Silent Movie]



    -----
    The Water-Babies, A Fairy Tale for a Land Baby is a children's novel by the ReverendCharles Kingsley. Written in 1862–63 as a serial for Macmillan's Magazine, it was first published in its entirety in 1863. It was written as part satire in support of Charles Darwin'sThe Origin of Species. The book was extremely popular in England, and was a mainstay of British children's literature for many decades, but eventually fell out of favour in part due to its prejudices (common at the time) against Irish, Jews, Americans, and the poor.


    黑柳徹子(Kuyoyanagi Tetsuko) 《窗邊的小荳荳》

    $
    0
    0





    毫無疑問,《窗邊的小荳荳》曾經在20世紀震撼全球教育界,成為最有影響的作品之一,進入21世紀再次重讀,我依然認為它絕對是老師、家長們必讀的教育經典,繼續引領教育風潮。原因無他,書中闡述的信念、方法亦即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所言:「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此乃普世價值,將永遠不會被淘汰。

    窗邊的小荳荳(三十週年紀念版)

    窓ぎわのトットちゃん イラスト


    內容簡介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小荳荳!
    以「愛」傾聽,被「尊重」理解,
    在自信和幸福中慢慢的長大……

      日本出版史上暢銷書第一名,世代必讀愛的經典,
      譯成35國語言,感動全球千萬讀者的真實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
      一所東京真實存在過的小學,
      一個不知道自己因為被退學才轉學的小女孩,
      在自由之丘,踏上「電車教室」的美好旅程。
      
      小荳荳才上一年級就被退學了,媽媽並沒有將退學的事告訴小荳荳。

    作品特色

      1.日本出版史上暢銷書第一名,自1981年出版後銷售超過千萬冊,已譯成35國語言。
      2.1981年出版後銷售超過千萬冊,已譯成35國語言。
      3.連續八年登上中國暢銷書榜,暢銷700萬冊,收入小學生語文課文,書中的巴氏學園是父母最嚮往的教育理想國。
      4.本書作者黑柳徹子女士是第一位擔任聯合國兒童親善大使的亞洲人士,長期致力於關懷全球弱勢孩童。
      5.本書插畫繪者岩崎知弘女士享有「兒童畫家」的美名,畫筆下的兒童形象有如天使的化身,最富詩意渲染力的插畫,牽動觀者心底深處最溫柔的感情。
      6.本書是作者向小學校長小林先生致敬,感念他崇高的人道思想和先進的教育理念。
      7.本書不僅帶給全球千萬讀者笑聲和感動,還爲現代教育發展注入活力,立下絕佳的教育典範,堪稱20世紀全球最有影響力作品之一

    名人推薦

      每個孩子心中都有一位小荳荳,只是有些孩子這個鮮明個性少一點,有的多一些。他們對新鮮事物充滿渴望理解的熱情,以及想要探索的好奇,甚至強烈到忘卻外在環境的規範要求,沉浸在渾然忘我的觀察活動與奇思異想裡。《窗邊的小荳荳》生動的文字、溫暖的插畫,勾勒出教育愛的本質——以瞭解、接納、尊重和關懷支持每個孩子,讓他們擁有自在成長、充分發揮的空間,也因此成為歷久彌新的經典之作。這部30週年經典紀念版,將讓我們再次相信愛,並看見每個孩子的獨特!——楊俐容  親職教育專家/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

      我們都一直以為孩子生活中只有遊戲和讀書,是無憂無慮的,但其實並非如此,不管多大的孩子,都有他們各自的煩惱與疑惑。有部電影有句對白這麼提醒我們:「大人總是忘了,童年為壞掉的玩偶而哭泣,和大人為生離死別而哭泣,是一樣的。」大人常常會忘了自己童年時的心情,而無法適時的同理孩子,撫慰孩子不安的情緒。《窗邊的小荳荳》這本書帶領我們重新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找回我們曾經有過的溫暖與體貼。——李偉文  作家/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

      《窗邊的小荳荳》曾在20世紀震撼全球教育界,成為最有影響的作品之一,進入21世紀再次重讀,我依然認為它絕對是老師、家長們必讀的教育經典,繼續引領教育風潮。原因無他,書中闡述的信念、方法亦即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所言:「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本書不僅是教育哲學,還是把一本把教學原理應用實踐最徹底的教學大全。但絕少有談論教育的書籍,還能成為大人、小孩手上熱門讀物,《窗邊的小荳荳》跨世代的閱讀熱潮歷久不衰,確是奇葩。——溫美玉  台南大學附設實驗小學教師/「非讀BOOK——台南愛讀冊」電視節目主持人

      記得,我是在高中時首次讀到《窗邊的小荳荳》,當時一口氣讀完後,嫉妒又生氣的強烈心情揮之不去,氣惱自己怎麼沒上過以樹叢為校門、電車當教室的學校就長大了,心想要是早幾年讀到那本書,就要離家出走到日本去。從此,小荳荳就啟蒙與催化了我對制式教育的反感。現在,回頭看更是清晰,這本書對我的意義,遠遠超過「撫慰心靈的藝文小品」之效,事實上,它是點燃我與很多人成為教育異議者與改革者的火種,那是一顆既溫暖又溫柔的經典火種。——幸佳慧  兒童文學作家與評論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黑柳徹子(Kuyoyanagi Tetsuko)


      日本著名作家、電視節目主持人、曾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岩崎知弘美術館」館長。出生於東京都港區乃木坂,曾就讀巴氏學園、英國教會學校香蘭女子學校、東京音樂大學(目前的東京音大)聲樂系。進入NHK廣播劇團,成為電視台首席女演員期間,又進入文學座研究所進修、紐約梅利泰莎戲劇學院學習。

      主持日本最長壽節目、朝日電視台《徹子的房間》長達37年,還參與眾多舞台劇的表演。其自傳故事《窗邊的小荳荳》創下日本出版史上空前紀錄,1981年出版後銷售累積超過一千萬本,是日本二次大戰後最暢銷書籍,被譯成35國語言。英文版在美國出版時,《紐約時報》發表了兩個整版的書評文章,此「殊榮」,不僅在她之前沒有人獲得過,在此之後也再無第二人。

      她用版稅成立社會福祉法人「荳荳基金」,經營職業聾人劇團,培訓有聽力障礙的人,幫助他們成為專業演員。一1984年獲頒NHK放送文化賞,被任命為亞洲首位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親善大使,遍訪飽受乾旱飢饉之苦的非洲及亞洲各國,探視深受飢餓、戰爭和疾病所苦的孩子,並持續致力於各種活動,讓世人更瞭解這些孩子的情況。 2000年黑柳女士被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授予首個兒童事業領導獎。2003年日本政府授予她「瑞寶中綬章」,以表彰她過去20年為世界兒童所做的重大貢獻。2009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贈匾以感謝她25年來盡職盡責的擔任基金會的親善大使。

      她對生命的熱忱,對世界的關懷永遠不落人後,在日本社會,只要她登高一呼,就能夠號召眾人關懷兒童問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說:「黑柳女士擁有電視和文章可以作為武器,她總是那麼認真投入,而且長久以來持續不斷努力……讓我非常感動。」

    繪者簡介

    岩崎知弘(Chihiro Iwasaki)

      1918年生於日本福井縣。在東京長大。畢業於東京府立第六高等女學校。14歲學習油畫和素描,18歲學習書法,所學書法為藤原形成流派,曾拜岡田三郎助、中谷泰、丸木俊等人為師學畫。在1940年代後半到50年代,以報紙插畫、繪本雜誌或教科書的封面工作為主,也畫了不少百貨公司或食品廣告的海報。兒童是她畢生繪畫的主題,技法融合西方水彩和東方水墨技巧,筆調細膩且風格獨具。1956年因兒童雜誌或教科書插畫的成就獲頒小學館兒童文化賞,1973年獲得義大利波隆納國際兒童書展插畫獎,1974年獲德國萊比錫國際圖書設計展銅牌獎等多項榮譽。

      1974年過世,享年55歲,留下超過9400張典雅雋永的作品,至今仍以各種形式出版,在日本受到各個世代的喜愛,因為作品中大量的兒童形象使其享有「兒童畫家」的美名。繪本代表作有:《洗澡啦!》(維京國際出版)、《戰火中的孩子》(青林出版)、《下雨天看家》等。

      1952~1974年間知弘生活創作的故居,於1977年成為東京知弘美術館,是世界上第一座童書插畫家美術館。1997年春天,長野縣安曇野知弘美術館開館,除收藏知弘的作品之外,還可欣賞世界各國繪本畫家的作品以及與繪本歷史有關的展示,其繪本原畫收藏規模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知弘美術館網址 www.chihiro.jp

    譯者簡介

    王蘊潔

      專職日文譯者,旅日求學期間曾經寄宿日本家庭,深入體會日本文化內涵,從事翻譯工作至今二十餘年。熱愛閱讀,熱愛故事,除了或嚴肅或浪漫、或驚悚或溫馨的小說翻譯,也從翻譯童書的過程中,充分體會童心與幽默樂趣。曾經譯有《白色巨塔》、《博士熱愛的算式》、《哪啊哪啊神去村》等暢銷小說,也譯有《不會哭泣的魚》、【黑貓魯道夫】系列、【小小火車向前跑】系列、【大家一起玩】系列、【怪傑佐羅力】系列等童書。

      臉書交流專頁:綿羊的譯心譯意

    目錄

    1.初次前往的車站
    2.窗邊的荳荳
    3.新學校
    4.我喜歡這所學校
    5.校長先生
    6.便當
    7.今天開始去上學
    8.電車的教室
    9.上課
    10.山珍和海味
    11.要細嚼慢嚥
    12.散步
    13.校歌
    14.物歸原位
    15.名字
    16.單口相聲
    17.電車要來了
    18.游泳池
    19.成績單
    20.放暑假了
    21.大冒險
    22.試膽大會
    23.練習所
    24.溫泉旅行
    25.韻律訓練
    26.一輩子的拜託!
    27.最舊的衣服
    28.高橋同學
    29.不可以跳進去!
    30.「然後啊──」
    31.只是鬧著玩而已
    32.運動會
    33.小林一茶
    34.太不可思議了!
    35.手語
    36.泉岳寺
    37.真佐雄
    38.辮子
    39.Thank you
    40.圖書室
    41.尾巴
    42.第二個春天
    43.天鵝湖
    44.種田老師
    45.飯盒炊飯
    46.「妳真的是個好孩子」
    47.新娘
    48.破學校
    49.緞帶
    50.勞軍
    51.健康的樹皮
    52.說英文的同學
    53.遊藝會
    54.粉筆
    55.泰明死了
    56.間諜
    57.小提琴
    58.約定
    59.洛基不見了
    60.茶話會
    61.再見,再見
    後記
    改版後記

    推薦文

    讓小荳荳永遠住在我們心裡
    文/溫美玉(台南大學附設實驗小學教師、「非讀BOOK——台南愛讀冊」電視節目主持人)

      教育的普世價值——愛與榜樣


      毫無疑問,《窗邊的小荳荳》曾經在20世紀震撼全球教育界,成為最有影響的作品之一,進入21世紀再次重讀,我依然認為它絕對是老師、家長們必讀的教育經典,繼續引領教育風潮。原因無他,書中闡述的信念、方法亦即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所言:「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此乃普世價值,將永遠不會被淘汰。

      《窗邊的小荳荳》作者為黑柳徹子,她是日本著名作家、電視節目主持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日本理事、「知弘美術館」館長,從她一生從事的工作與經歷,不難推論她的人生信奉價值與哲學為何,但是,這些信念究竟從何而來?黑柳徹子自己認為「巴氏學園」功不可沒,她的媽媽及當時學校的小林校長都是了不起的教育家。小荳荳(黑柳徹子)因淘氣被原學校退學,媽媽卻從未懷疑與放棄,當媽媽把她送到到巴氏學園時,幸好校長無條件的包容和引導,讓一般人眼中「無可救藥」的小荳荳逐漸變成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甚至因為保有這些迷人且具創意的天性與特質,奠定了日後她職涯一路領先群倫的利基。

      班級經營與親子教養的寶典——尊重與信任

      回想起當年初為人師、人母,儘管滿腔熱血,卻很快就燃燒殆盡,面對巨大的現實落差,總讓我在夜深人靜時與理想交戰,陷入信念崩毀的窘境。我永遠記得民國81年出版的《窗邊的小荳荳》適時解救了我。

      初讀此書,最讓人不解卻不由得讚嘆的,就是小林宗作校長與小荳荳初次見面的情形。從校長一開始的態度,如「立即從座椅上站起來」,「把椅子拿到小豆豆跟前,和小豆豆面對面坐下來」,一直到耐心的聽小荳荳絮絮叨叨講四小時話。小荳荳覺得有生以來第一次碰上真正可親的人,從來沒有人用這麼長的時間來聽自己講話。初次會面,就讓小荳荳感受到校長對她的尊重,讓她開始喜歡校長,喜歡學校,喜歡上學。

      我被這「尊重」的第一堂課深深震撼,影響著我日後的班級經營及親子教養,以及這一切所隱含的教育哲學——尊重與信任。小荳荳小小年紀就能判斷誰是玩真的,誰又是虛情假意,也難怪第一帖藥收服了她的心之後,她跟巴氏學園成了同一國的人,既是一家人什麼都好談,加上校長將孩子所有世人眼中的劣勢轉為優勢,一如「比馬龍效應」的神效,黑柳徹子及所有學生與巴氏學園共創漂亮雙贏局面。

      炒一盤教學的好菜——兼具實用、深度、趣味、差異化的教學內涵

      翻開《窗邊的小荳荳》,這本書不僅是教育哲學,還是把教學原理應用實踐得最徹底的教學大全。

      對教學現場老師或家長教養而言,再偉大的教育觀點若無法落實,極可能淪為被訕笑的空話。藉由《窗邊的小荳荳》這本書,我們看見了有實力的老師,如何端上一盤一盤的「教學好菜」。
    最經典也最挑戰的莫過將全部課程的問題先寫在黑板上,然後對學生們說:「從你自己喜歡的那個題目開始做吧!」這七十多年前的教學思維,看似簡單的手段,卻一次就收「興趣動機」、「因材施教」、「適性揚才」、「打破科別疆界—統整課程」的果效,放諸現今亦可大聲問「誰與爭鋒」?

      從教育現場到文學作品

      絕少看見談論教育的書籍,還能同時成為大人、小孩手上熱門讀物;真實的校園故事,更鮮少在文學作品中佔有一席之地,《窗邊的小荳荳》獨樹一幟,歷久不衰確是奇葩。

      追究其因,乃黑柳徹子成功塑造小荳荳、小林校長和其他與巴氏學園相關人物,鮮活細膩地將其織入作品。為了表現小荳荳「頑劣」,她透過媽媽對她的憂心,以及原學校對其種種「惡行」的評價,來凸顯小林校長的教育作為非比尋常,大膽前衛,破舊陳新,敢作敢為,讓這部小說的議題動人,彰顯出人物的獨特魅力。

      更可貴的是,全書時空背正值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民生凋敝,人心最為脆弱之際,一群大人如何在如此惡劣環境中,一肩扛起教育重責,堅持傳遞清新正向氣息給孩子。整部作品主旨緊扣兒童文學宗旨—陽光、積極、永不放棄,也難怪無論老少閱讀之後,皆能湧現樂觀開朗且積極向上的能量。

      欣見親子天下能重新出版《窗邊的小荳荳》,而且一次滿足大人和小孩,同時出版三十週年經典紀念版、繪本版,這真是今年最叫人心動且興奮的大事!翻開書頁,讓小荳荳永遠住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面。

    首版後記

    關於
    《窗邊的小荳荳》

      寫下巴氏學園的事,是多年來,我一直想要做的一件事,感謝各位的閱讀。書中所寫的一切,都不是杜撰的故事,而是確有其事。很幸運的是,我還清楚記得很多事。我曾經和小林校長約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我一定會寫巴氏學園的事,另一件事,就是在本書「約定」那一章中所提到的,「等我長大之後,要當巴氏學園的老師」,但是,我並沒有實現那個約定,所以,至少希望能夠具體寫下有這樣一位小林校長多麼愛學校的孩子,又是如何教育這些孩子。

      令人難過的是,小林校長在昭和三十八年(一九六三年),也就是十八年前去世了。如果他還活著,還可以向他學更多各種不同的知識,所以實在太遺憾了。

      當我開始動筆之後,從兒時對巴氏學園的愉快回憶中,發現「原來小林校長的用意在這裡!」或是「原來校長想得那麼遠……」,每每令我驚訝和感動,也更加感激不已。小林校長持續對我說的那句「妳真的是個好孩子」,曾經帶給我無窮的力量。如果我沒有進入巴氏學園,沒有遇見小林校長,恐怕無論做什麼,都會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籤,對自己感到自卑,不知道該怎麼辦,就這樣逐漸變成了大人。

      巴氏學園在昭和十九年(一九四四年)的東京大空襲時付之一炬,那是小林校長用私人財產創立的學校,所以重建花了很長的時間。戰後,校長在原址成立了幼稚園,同時協助創立了國立音大保育系(目前的幼兒教育系),並在國立音大教韻律課,在附屬小學成立時,也提供了協助,但是,校長在完成自己多年的夢想和理想──重建自己的小學之前,就在六十九歲那一年離開了人世。

      以前巴氏學園所在的位置離東橫線自由之丘車站走路大約三分鐘,也就是現在的孔雀超市和停車場。雖然我知道早就面目全非,但之前還是無法克制內心的思念,舊地重遊,所以開著車子前往超市停車場一帶,想要看看以前曾經是電車教育和操場的地方,沒想到停車場的管理員看到我的車子,立刻大叫著:「停滿了!停滿了!不可以進來!不可以進來!!」

      「不,我是在懷念我的小學。」我很想這麼告訴他,但應該沒有人能夠理解,所以就匆匆離開了,卻突然感到悲從中來,開著車,眼淚就這樣撲簌簌地流了下來。

      日本有很多優秀的教育家,都充滿了理想、夢想和愛,但我深刻體會到,要真正落實在教育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林校長在創立巴氏學園之前,也曾經研究了好幾年,直到昭和十二年(一九三七年)才正式創立這所學校。沒想到在昭和十九年(一九四四年)就付之一炬,真的太短暫了。

      我就讀的期間,是校長先生最充滿熱情,校長的教育方針開花的時期,所以我很幸運,想到如果沒有戰爭,有多少學生可以接受小林校長的教育後踏上社會,就覺得難過不已。

      本書中也一再提到,小林校長的教育方針是「每個孩子天生具備了優良的資質,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周圍環境和大人的影響而遭到破壞,所以必須及時發現這些『優良資質』,加以發揚光大,把孩子培養成有個性的人」。

      校長先生喜歡自然,認為應該讓孩子的性格自由發展。他也熱愛大自然,聽他的小女兒美代說,小時候校長經常說:「去大自然中尋找旋律。」然後帶她出門散步。

      校長總是帶她去有高大樹木的地方散步,觀察著風吹動樹葉和樹枝的樣子。觀察完這根樹枝,再繼續觀察上面的樹枝和樹葉,以及和樹幹的關係,還有風變強變弱時,樹葉的晃動有什麼不同……。他總是仔細觀察這些事,如果沒有風,就一直抬頭仰望著。他不光觀察樹,去河邊時也一樣,當他去附近的多摩川時,總是不厭其煩地觀察河水的流動。

      可能有人會懷疑,在那場戰爭期間,為什麼文部省和政府允許那樣的小學存在。雖然事到如今,詳情已不得而知,唯一確定的事,小林校長討厭宣傳,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討厭媒體。即使在戰前,也沒有讓媒體拍過一張學校的照片,或是宣傳「我們的學校和別人的不一樣」,所以,這種學生不到五十人的小學校才得以不為人知地生存了下來。

      我們這些巴氏學園的學生不分年級,至今仍然在每年的十一月三日,也就是當年舉行運動會的日子,聚集在九品佛寺院的某個房間,度過愉快的一天。大家都已經四十多歲,即將邁入五十大關,有的帶著兒女前來,有「朔子」,有「大榮」,彷彿回到了當年。這也是小林校長留給大家的禮物。

      在就讀巴氏學園前,我的確被之前的小學退學了,至於叮咚廣告人的事和桌蓋的事,我已經記不太清楚,都是從母親口中得知的。聽了之後,我不禁暗想「真的嗎?我不記得自己當時這麼不守規矩」,但是五年前,在朝日電視的「奈良和晨間秀」這個節目時,見到了一位神秘嘉賓,她竟然是我退學那所學校隔壁一年級班級的班導師。聽了那位女老師的話,我太震驚了。老師說:

      「徹子小姐是隔壁班的學生,上課時,當我要回教師辦公室時,就會讓班上的同學自習,但幾乎每天都看到妳站在走廊上。當我經過時,妳就會叫住我,然後問我:

      『老師,我被罰站了,為什麼?』

      『老師,我做了什麼壞事?』

      『老師,妳討厭叮咚廣告人嗎?』

      我都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之後,即使我有事要回辦公室,都會先打開門看一下,只要看到妳在走廊上,就乾脆不去辦公室了。妳的班導師經常在辦公室對我說:『真不知道她為什麼會那樣』。所以,當我在電視上看到妳時,一看名字,就知道是妳。雖然已經是陳年往事了,但妳讀一年級時的事,至今仍然歷歷在目……」

      (我被罰站了?)我完全不記得這些事,所以感到很驚訝,但我想像著清早來到電視台,滿頭白髮,看起來很親切溫柔的老師年輕時的身影,和自己雖然被罰站,卻仍然不忘發揮「好奇徹子」的本領問東問西的樣子,不由地覺得好奇,同時也接受了自己果真遭到退學這件事。

      在此,我想要由衷感謝我的母親,因為在我二十歲之前,她都沒有向我提過「退學」這件事。

      有時候我忍不住想,如果巴氏學園至今還在,恐怕就不會有拒學的孩子了。因為在巴氏學園,即使放學之後,大家也都不想離開,而且第二天早晨,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要趕快上學。巴氏學園就是一所這樣的學校。

      之所以會為本書取名為《窗邊的小荳荳》,是因為我著手寫這本書時,開始流行「窗邊族」這個字。窗邊族帶有遭到排斥,已經不是職場上第一線實力派的意思。剛上小學時,我為了等叮咚廣告人,總是站在窗邊,在最初的學校時,我也的確有一種遭到排斥的感覺,因此取了這個書名,至於「荳荳」的來由,已經在書中說明了。

      本書能夠問世,必須感謝為本書畫了很多美麗可愛插圖的岩崎知弘女士。很遺憾的是,知弘女士在七年前去世了,她留下了約七千幅出色的作品。眾所周知,知弘女士是兒童畫的天才,全世界很少有畫家筆下的兒童可以像她畫得那麼生動活潑。她可以畫出小孩子所有的姿勢,也可以用畫筆區分出六個月和九個月的嬰兒,她總是關心兒童,希望所有的兒童都能夠得到幸福,我曾經希望日後寫巴氏學園的書中,搭配知弘女士的畫。那是我的夢想,我的夢想實現了,這是多麼令人高興的事。由於我的文章和知弘女士的畫實在太配了,聽說有人納悶「是不是知弘女士在去世之前畫的?」可見知弘女士畫了各種孩子,畫了很多充滿童趣的兒童。要寫滿相當於《窗邊的荳荳》一本書份量的文章並不容易,為了每個月都能夠逼迫自己截稿,所以從一九七九年二月到一九八○年十二月為止的兩年期間,都在講談社的《年輕女性》這本雜誌上連載,然後再匯集成冊。因此,每個月都會前往練馬區下石神井的岩崎知弘繪本美術館(我也在那裡擔任理事),和知弘女士的兒子,也在美術館擔任副館長的松本猛先生和他太太由理子女士的協助下,挑選搭配的畫作。連續兩年期間,每個月前往的確很辛苦,但也因此有機會看到很多原作,是一件很快樂的事。這兩位年輕人欣然同意我使用知弘女士的畫作,在此也要由衷地感謝知弘女士的丈夫松本善明先生。同時,也要感謝這家美術館的館長、劇作家飯澤匡先生,在我拖拉磨蹭時激勵我:「妳要趕快寫小學的事,寫那位校長先生的事!」

      《窗邊的小荳荳》終於完成了,雖然巴氏學園已經不在,但在各位閱讀本書期間,如果巴氏學園能夠在各位的腦海中重現,將是我最大的快樂。萬分感謝。

    蔡珠兒《種地書》 (2012)。汪浩著《冷戰中的兩面派—英國的台灣政策(1949~1958)》

    $
    0
    0



    台灣的一老大單位的月刊:《新活水》2014.9 (55)

    為台灣文學朗讀:在雲吞城市裏的紅燜廚娘: 蔡珠兒,pp.12-15 / 劉小玲


    http://www.gacc.org.tw/magazine/month-75.html

    在我的Gmail, "蔡珠兒 "只出現在2006年、2013年。
    2013年楊索出版《惡之幸福》,由於我跟她不會太見外,沒有明說此書甚好,只說, 蔡珠兒寫的推薦序的文字功夫,真不是蓋的。然後,偶爾朋友會轉些 蔡珠兒FB的文章過來。
    記得楊索轉/記 蔡珠兒的先生汪浩的博士論文的擴增版,我還沒讀過該書,就對蔣介石之所以在中國的評價升等,因為在莫名其妙的歷史際會下,讓蔣沒跟"兩個中國"站在一起......總之,這種歷史看法,說明我也很關心中華民國與美國的關係史。

    前天,參加汪浩博士《冷戰中的兩面派—英國的台灣政策(1949~1958)》的新書發表座談會,第一次見到這對夫婦及其互動。
    還買了:
     蔡珠兒 《種地書》(台北:有鹿,2012 版權頁說經1年兩個月,印了4刷)
    這本書的《逃兵自白書》是篇西方的"懺悔錄"類,最可以了解蔡珠兒過去近25年的心路。

    2015年8月汪浩、 蔡珠兒夫婦返國定居。她昔日的同事、朋友為其接塵:





    許悔之的相片。
    許悔之的相片。
    因珠兒、汪浩回台定居,永志、彥蓁伉儷以家宴款待他們,還有若干文化界友朋。彥蓁菜燒得又多樣又美味,但大家一起包的絲瓜蝦仁水餃最動人!因各人手路不同,遂成為餃子聯合國!
    我在頂樓抽菸,永志來剪絲瓜,自種自採,「宅配」時間僅須走一層樓。
    開車回家,沿途樹倒樹斷無數,彷彿劫後末日,和友朋相聚,倍感幸福。
    周日晚餐,C告訴我,2016年,或是台灣的「威瑪共和」云云,回家思之,收到朋友來訊,她先生往生一年,她印了一萬本圓覺經,想送與佛有緣之人。啊!時間真快,一年前一起幫朋友先生往生後佛事圓滿。幾年前,我們曾一行人去尼泊爾的佛捨身飼虎崖。
    長夜耿耿在,所以取了朋友從肯亞帶回的咖啡豆,準備磨豆、手沖。
    讓咖啡當還魂湯,且思惟:人身難得,朋友間善緣珍貴非常。
    緣生了,緣㓕了,此生交會的朋友,過去生中的往昔因緣是甚麼呢?佛説,最早跟隨他出家的五比丘,曾經是崖下喝他捨身的血、吃他身上肉的那五隻飢餓欲斃的小老虎啊。
    佛説原來怨是親。
    怨親平等,真難啊!如是思,如是想,如是悲欣交集的深夜。

    _


    2006  (這本小說我精讀英文本)
    《法國中尉的女人》內容簡介 
    當代後設小說大師最膾炙人口的不朽代表作!
    所有文學書迷渴求已久經典中的經典!
    200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品特親自改編成電影劇本!
    榮獲麥米倫銀筆獎、W. H. 史密斯文學獎!
    英國讀者票選為20世紀最受歡迎的15大小說!
    知名譯者彭倩文重新翻譯,全新版本更具閱讀價值!
    郝譽翔 導讀
    朱天心‧南方朔‧陳文茜‧楊照‧蔡珠兒‧蔡詩萍‧駱以軍‧鍾文音‧韓良露等20位名家一致強力推薦!

    ----
     地中海風味料理    編者◎伊麗莎白.大衛  譯者◎黃芳田 
      謝忠道  美食作家好味推薦
    -----
    朴葉
    【蔡珠兒】

    ----
    一頓喝三碗 

    蔡珠兒  (20060909) 

    *****2013


    本周跑了幾回永和。屋外的風與景總是很七月---據說,最好的解暑品不是喝冰水,是讀周公的詩:
    「自鱈魚底淚眼裡走出來的七月啊
      
    淡淡的,藍藍的,高高的。」(周夢蝶《還魂草七月》)---轉引FB


    *****
    舊金山和約生效62週年前夕談台灣法律地位
    陳逸南 台灣北社理事 2014-09-03 

    1951年9月8日,《舊金山和約》簽訂。(維基百科)


    汪浩著、林添貴翻譯協力《冷戰中的兩面派—英國的台灣政策(1949~1958)》有鹿文化2014年初版,對於「台灣地位未定論」之形成及演進,有精闢的剖析,茲摘述部分內容如下。

    1950年6月26日,即韓戰爆發,副外相楊格(Kenneth Younger)再次提醒下議院:「福爾摩沙法理上仍是日本領土。」…,「一向都考慮,福爾摩沙的處理將與對日和約一併決定」。楊格宣導「台灣地位未定論」。這項聲明發表在1950年6月27日杜魯門(Harry S. Truman)宣布美國將台灣海峽中立化之前。事實上,楊格的概念雖未經事先與美國諮商,卻吻合杜魯門的新精神。(該書P18、19)

    經過激烈辯論和談判,英、美雙方都得做些讓步。1951年6月19日,莫里森(Herbert Morrison、英國外相)和杜勒斯終於同意折衷方案。在實質問題上,日本將放棄對台灣一切權利主張,可是卻不明確說是讓渡給共產中國或國民政府。…,1951年9月8日,由美國與英國發起,在舊金山舉行了對日媾和會議,簽訂了《舊金山和約》,在美蘇冷戰對峙的形勢下,美國與英國達成妥協,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國民政府兩者都不邀請赴會。(該書P148、149)

    對日和約是英、美雙方另一個妥協。台灣的地位和未來是相當棘手的問題,事實上它並未在對日和約予以解決。對日和約第二條規定日本放棄對台灣的主權,但又不說由誰獲得這項主權。依循和約的折衷條款,英國政府於1951年8月15日承認:「條約並未預先判定該島嶼的未來,它仍將由聯合國討論,但未來如何解決是開放的。」1954年12月16日,助理外相屠登(Robin Turton)在下議院確認:「關於福爾摩沙的立場是,日本已放棄對它的主權,但就我們的觀點來看,它還未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事實上,中華民國與日本1952年4月28日簽訂的和約,只說依據《舊金山和約》,「日本放棄對台灣一切權利、產權和主張」。日本並未明確同意把它對台灣的主權交給中華民國。台灣的法律地位的不確定提供了空間,未來處理該島嶼可進一步辯論。(該書P20、21)

    1971年7月13日美國國務院東亞事務局法律顧問羅伯․史塔(Robert Starr)提出「The Status of Taiwan」(台灣的法律地位)備忘錄。其中記載「日本在兩項條約(按即舊金山和約及中日和約)中均未把此地區讓渡給任何特定的實體。由於台灣和澎湖並未包括在任何現有的國際安排,對此地區的主權屬於未解決的問題。」

    前述備忘錄的論點與1950年代英國的「台灣地位未定論」政策相近。而其精神也存在1979年「台灣關係法(TRA)」、1982年「六項保證」之中。如今,舊金山和約已生效62週年,台灣法律地位為何?仍未獲得合理的解決。期盼大家,尤其是年輕世代,要深入了解史實真相及國際條約等,並付諸行動,不要讓「自己國家自己救」淪為口號而已。


    ----
    【有鹿讀報──〈史料揭密 英美倡兩中並存聯國〉】
    記者李怡芸/專訪
    參考書籍 /《冷戰中的兩面派:英國的臺灣政策1949-1958》(汪浩著;有鹿出版)
    「任職於各大投資銀行多年的汪浩,離開學術界多年後重新以《冷戰中的兩面派》檢視台灣問題及台海關係,當年以此為題的博士論文,以解密的英國檔案看對華政策,從英國國家檔案館爬梳冷戰時期的解密資料後,汪浩發現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台灣問題英美一度打算用「兩個中國」的方案解決,說服蔣介石接受中華民國的中立化,接受聯合國託管。」
    「雖然與冷戰的50年代已相隔60年,但汪浩也指出:「歷史總是重覆!」也因此在多年後,補強了大陸學界解讀當年的資料,成為《冷戰中的兩面派》一書。有趣的是,當年以台灣問題為論文題目,還是受到台灣學者張淑雅《韓戰救台灣:解讀美國對台政策》的啟發,汪浩觀察這些年大陸對於冷戰時期國際關係的專書不少,多少拜兩岸解密檔案所賜,不過,要說起檔案的管理與解密,兩岸學者仍有不少期許。」

    台灣問題、中國崛起,都與英國的外交政策密不可分!北大法律系畢業後又取得英國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的汪浩,在詭譎的東亞冷戰史中,爬梳揭密英國國家檔案館資料指出:「台灣與中國大陸一度可能以兩個中國的名義並存...
    CHINATIMES.COM




    分享了有鹿文化相片


    哈哈,捧場者有本尊Hanching Hanching Chung呢。很成功的新書座談會:爆滿、氣氛熱烈無比。許悔之社長感謝我提早一小時入座---我的如意算盤是:在書店內可以先準備功課,免得太外行。不過工作人員多、個個努力佈置場地,很難預讀:竟然是精裝本,雖然沒索引,我無法投機。我把汪浩和珠兒說成才子才女,今天更有好消息,他倆明年回台灣定居。傅主持人當然很老道,會後我偷偷告訴他,胡志強讀的是Balliol College - University of Oxford,跟許達人同學,不是汪博士的 St Antony's College。中研院的黃克武所長跟汪博士是牛津同學,六四革命之後還一起在英國辦過《吶喊》,各地慷慨激昂作證、唱歌:他稱汪博士的書類似《朝花夕拾》.....舉了《蔣介石日記》中與英國的愛恨情仇.....張淑雅研究員的《韓戰救台灣》啟發汪博士重寫他20年前的博士論文:汪認為現在台灣的國際關係有點類似50年代初期般無助、不定....張研究員跳出歷史學的目的:了解,講她對時事的觀察、批判.....聽眾中高手多多:辜振豐先生、游常山先生、楊索......盛會。

    是的,記者鹿腿小編目前正在汪浩新書分享會活動現場,好熱鬧啊!大家都聚精會神的聆聽~
    是的,記者鹿腿小編目前正在汪浩新書分享會活動現場,好熱鬧啊!大家都聚精會神的聆聽~

    這是頗讓我回味的一張照片,影中人左是謝文宜,右邊是蔡珠兒,都是我的好友。相片是劇場導演黎煥雄隨意拍下,地點在有鹿出版社。
    那天是我的五十歲生日,珠兒號召了眾多朋友為我慶生,還記得文宜與男友王浩威剛剛從維也納回來,帶了當地馳名的巧克力蛋糕。
    濃儼友誼足堪酩酊,許多年來,我總是幸運地受到朋友愛護,而珠兒予我極深的慰藉。人生徒勞一場,所餘可銘心的就只是一些情誼。
    當年生日過後,我去歐洲逗留了兩個月,行囊中有一布夾,其中有歐元、美鈔,那是生日聚會結束時,珠兒塞給我的,說她以前出國賸的,「剛好你用得上」,我拒絕不了,就帶出國並用上了。隔一兩年,我換算成台幣,把錢放在信封給她,她當真生氣了,說還錢就絕交。我就承受了,但也花了很久時間才能真正體會她的心意。
    喜愛珠兒的朋友與讀者很多,可能喜愛她有一百種理由,對我來說
    ,她對美的感受性的敏銳與堅持,與她的熱情、大器,令我折服。
    珠兒很努力,她也很幸運,朋友們有時會開玩笑說,她背後有一個忠誠的金主支持,台灣文壇因而有位無後顧之憂的創作者。
    如今「金主」汪浩走到台前,他今年出版了《冷戰中的兩面派》,副題是:1949-1958英國的台灣政策,這是台灣書市少見、把台灣置於東亞冷戰史的歷史位置,並從英國政策檔案爬梳、分析的好書,是汪浩獲得牛津大學博士的心血結晶。他的指導教授,身為英國皇家院士的露絲瑪麗‧福特特別推薦背書。
    珠兒明天與夫婿回台,重要任務是為汪浩打打書。雖然當天珠兒不是第一主角,但還是第一女主角,讀者們一兼二顧、摸蛤仔兼洗褲,帶珠兒的書去簽名,我想汪浩應該不會反對。不過記得男主角說書時,要報以熱烈掌聲。


    Pierre Rosenberg《盧浮宮私人詞典》;Paintings in the Louvre (Lawrence Gowing)

    $
    0
    0

    "盧浮宮私人詞典"無一張圖、畫。現在網路資料發達,很容易 (你要像我這般博學才行) 找到書中說的畫和典故。 以 "The Justice of Trajan by Eugène Delacroix, 1840".為例,請參考:http://en.wikipedia.org/wiki/Justice_of_Trajan



    The Justice of Trajan is a legendary episode in the...
    EN.WIKIPEDIA.ORG

    《盧浮宮私人詞典》有一己之見的很多,譬如說戴高樂看了馬畫,引了錯誤出典。不過諸如亨利二世的死,只說死於意外,更沒堤亨利四世被暗殺.....在公視"羅浮宮的祕密",竟然有 Théodore Géricault的發瘋故事,未能與其"不倫"之戀的愛人見最後一面。當然介紹"The Raft of the Medusa 梅杜薩之筏"成畫經過--《盧浮宮私人詞典》的相關畫還有"死去的貓"Théodore GÉRICAULT, Le Chat

    盧浮宮私人詞典   



    內容簡介

    是盧浮宮原館長、法蘭西學術院院士羅森伯格先生編撰的一部關於盧浮宮的私人詞典。該詞典編撰的最大特點在於,作者是從自身角度出發,依據個人喜好和主觀意願來決定詞條的取舍和分類,故而,收錄其中的詞條並不局限於盧浮宮藏品本身,而是包含了與盧浮宮相關的、牽動作者情感的一切。

    由此,在這部私人詞典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編撰者對盧浮宮基本概況、歷史沿革、展館陳列、建築結構的詳細介紹,從而掌握大量的實用信息和歷史資料;同時也可以從編撰者筆下獲悉那些曾經轟動一時的趣聞軼事、那些被歲月時光掩埋的秘密往事以及那些隱藏在一座古老博物館背后的動人故事。

    可以說,這部《盧浮宮私人詞典》兼具了娛樂、趣味與教益的多重功能,飽含了編撰者本人對於盧浮宮的摯愛與深情,體現了私人詞典的獨特風格與無窮魅力。

    皮埃爾·羅森伯格(Pierre Rosenberg)的職業生涯是在盧浮宮度過的。在成為盧浮宮總館長之前,他曾多年領導盧浮宮油畫部的工作。1995年12月7日,羅森伯格繼亨利•古耶(Henri Gouhier, 1898–1994, 法國哲學家、哲學史學家、戲劇批評家,法蘭西學術院院士)之位,成為法蘭西學術院院士。羅森伯格畢生致力於17、18世紀法國和意大利素描及油畫研究,著有關於普桑、拉圖爾、拉海爾、華托、弗拉戈納爾、達維特等人的多部專著。


    Pierre Rosenberg
    Works[edit]

    目錄

    中文版前言
    導讀
    阿布扎比
    羅馬法蘭西藝術學院
    法蘭西學院
    皇家繪畫與雕塑學院
    大革命前的盧浮宮學院
    掛畫
    接待
    耗資巨大的藝術品買進
    亞當(尼古拉—塞巴斯提安)/《被縛的普羅米修斯》
    小雕像事件
    監管部門
    《敘熱的鷹》
    翼樓
    《艾因加扎勒雕像》
    藝術品愛好者
    《阿美諾菲斯四世》
    美國博物館
    盧浮宮之友協會
    盧浮宮里的「愛」
    《天使頭像》
    弗拉·安吉利科/《聖母加冕圖》
    昂吉維萊爾伯爵(夏爾—克洛德·弗拉奧·德·拉比亞爾迪埃)
    動物
    佚名作品
    埃及文物部,簡稱A.E.
    希臘、伊特魯利亞及羅馬文物部,簡稱A.G.E.R.
    東方文物部,簡稱A.O.
    安托內羅·達·墨西拿/《十字架上的基督》
    安特衛普/《羅德與他的女兒們在索多瑪和戈摩爾遭憤怒的上帝懲罰》
    《阿爾勒的阿佛洛狄忒》
    《克尼德的阿佛洛狄忒》
    《皮翁比諾的阿波羅》
    阿波羅長廊
    奧地利安娜的套房
    拿破侖三世的套房
    學習觀看
    卡魯塞勒凱旋門
    盧浮官建築師
    盧浮宮檔案室
    盧浮宮的當代藝術
    裝飾藝術博物館
    書畫刻印藝術部,簡稱A.G.
    原始藝術
    達維特的畫室
    藝術家畫室
    兒童活動室
    今日盧浮宮技術工作室
    亞特蘭大
    自由成員
    藝術品的歸屬
    演播廳
    自畫像
    盧浮宮未來的工作
    盲人
    B
    巴德魯(亨利)
    巴爾多維內蒂(阿萊索)/《聖母與聖子》
    簡易板房
    巴爾貝·德·汝伊(約瑟夫—亨利)

    比松派
    巴雷耶(保羅—奧古斯特—弗朗索瓦)
    巴薩諾(雅各布)/《拴在樹墩上的兩只獵狗》
    《水盆,聖路易的洗禮盆》
    波德萊爾(夏爾)
    博然(魯賓)/《有甜點的靜物》
    貝阿格伯爵夫人
    貝哈姆(漢斯·塞巴德)/《大衛的故事》
    貝斯特吉(卡洛斯·德)
    貝里奧(皮埃爾和露易絲)
    貝爾芬格
    觀景台
    伯努瓦(瑪麗—吉爾曼娜),父姓拉維勒—勒魯,1793年嫁律師皮埃爾—樊尚·伯努瓦/《黑人婦女》,又名《黑人婦女習作》
    貝爾納迪·德·西格瓦耶(瑪麗—費利西安—勒內—馬西昂)
    貝爾尼尼與盧浮宮
    貝爾尼尼(又名吉安,洛倫佐·貝爾尼尼)/《主教黎塞留肖像》
    名稱有誤的盧浮宮圖書館
    布瓦伊(路易斯—利奧波德)/《伊沙貝畫室》
    波拿巴(拿破侖)
    博納爾(皮埃爾)
    波爾格塞收藏
    《博斯科雷亞萊的珍寶》
    波提切利/《面對自由藝術之神的年輕人》/《維納斯和美惠三女神給少女贈禮》
    布歇(弗朗索瓦)/《浴后的狄安娜》
    布拉梅爾(雷奧那埃爾)/《發現皮拉摩斯與西斯貝的遺體》
    布拉克(喬治)/《鳥》
    布萊(所羅門·德)/《梳頭的年輕女人》
    老布魯蓋爾(皮埃爾)/《乞丐》
    預算
    ……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Pierre Rosenberg《盧浮宮私人詞典》
    Andromeda, daughter of the king of Ethiopia, stands chained to a rock as she awaits her fate: she is being sacrificed to a sea monster in order to save her land from destruction. Having spotted her and fallen in love, the hero Perseus swoops down on his winged-horse Pegasus to slay the beast and win the princess's hand.
    "Pleasure and Piety: The Art of Joachim Wtewael " runs through October 4: http://1.usa.gov/1RS555D.
    Joachim Anthonisz Wtewael, "Perseus and Andromeda," 1611, oil on canvas, Musée du Louvre, Paris, Département des Peintures, gift of the Société des Amis du Louvre, 1982, © RMN-Grand Palais / Art Resource, NY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的相片。




    X
    Y
    Z
    附錄
    盧浮宮大事年表
    答謝辭
    縮略語
    譯后記



    *****
    我有 Lawrence Gowing 三本書如紅標書名現在手頭上只這本Paintings in the Louvre  今天才知道是他身後之作

    From Library Journal

    Though many cities boast impressive art collections, Paris's Louvre is the art museum, and this 1987 title gathers more than 800 of its most famous items spanning 500 years of European art. LJ's reviewer found Gowing's text slightly prejudiced (LJ 1/88), but the hundreds of illustrations are simply stunning. As its original incarnation sold for $85, even at $50 this is a good buy.
    Copyright 1995 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 Inc.


    Product Details

    • Hardcover: 688 pages
    • Publisher: Stewart, Tabori and Chang; First U.S. Edition edition (July 1, 1994)
    • Language: English


    Paintings in the Louvre
    July 1, 1994
    4.5 out of 5 stars   (15)
    Matisse (World of Art)
    Paperback: $14.95
    February 1, 1985
    5.0 out of 5 stars   (1)
    Vermeer
    Paperback: $26.68
    December 5, 1997
    3.2 out of 5 stars   (4)
    Cezanne: The Early Years, 1859-1872
    November 1, 1988
    Paul Cezanne: The Basel Sketchbooks
    March 1, 1993
    The Originality of Thomas Jones (Walter Neurath Memorial Lectures)
    January 1, 1986
    Hogarth
    June 1, 1971
    Lucian Freud
    January 1, 1985
    Lawrence Gowing
    January 1, 1983

    Lawrence Gowing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Sir Lawrence Gowing (21 April 1918 - 5 February 1991) was a British artist, writer, curator and teacher. Initially recognized as a portrait and landscape painter, he quickly rose to prominence as an art educator, writer, and eventually, curator and museum trustee. As a student of art history he was largely self-taught.[1]
    He was born Lawrence Burnett Gowing to Horace Gowing, a draper, and his wife, Louise. Born in Stoke Newington and raised in London, his first painting of note, Mare Street, Hackney, made reference to his father's shop. After attending the Downs School at Colwall, Herefordshire and Leighton Park School, in 1938 he enrolled in the Euston Road School, where he studied with William Coldstream. He was a conscientious objector during World War II.[2] In the 1940s he became recognised as a painter, and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 was sought after to paint casual but quintessential portraits of the eminent, among whom were Clement Attlee, Lord Halifax, and Edgar Adrian.
    He began teaching in 1948, first as Professor of Fine Art, at King's College, University of Durham at Newcastle upon Tyne (now Newcastle University) from 1948-58, then as Principal of Chelsea School of Art from 1958-65, as Professor of Fine Arts at Leeds University, finally serving as principal of the Slade School of Fine Art a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from 1975-85. Concurrently, he authored a number of art monographs and catalogues on masters such as Vermeer, William Hogarth, J.M.W. Turner, Cézanne, Matisse, and Lucian Freud. Among the major exhibitions he organized were those for Turner at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in 1966, Matisse in New York in 1966 and London in 1968, and Cézanne, which traveled in 1988-89 from the Royal Academy to the Musée d'Orsay and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Sir Lawrence was a trustee of the Tate Gallery, the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and the British Museum, and was a member of the Arts Council of Great Britain. In 1978, he was elected an associate of the Royal Academy, and was made honorary curator of its collections in 1985. Beginning in the 1960s he traveled to the United States to serve as Kress Professor at the National Gallery in Washington, D.C., and was also curator of the Phillips Collection in Washington. Knighted in 1982, he was made a chevalier in the Order of Arts and Letters in France in 1985.
    A first marriage, to Julia Strachey, a member of the Bloomsbury Group, ended in divorce. In 1967 he married Jenny Wallis. Sir Lawrence had three daughters. He died of heart failure at the age of 72.

    References

    Sources

    《沒有個性的人》 By Robert Musil 《穆齊爾散文》《三個女人》

    $
    0
    0

    亂倫曾經是文學的一大關注(穆齊爾[Musil]和納博科夫[Nabokov]的作品都是箇中例子),但此景看來已經不再。我好奇理由何在。大概是因為人們已不再把性愛視為一種準宗教經驗(quasi-religious experience),也因此不再把亂倫視為一種對諸神的挑釁。JM Coetzee


    《穆齊爾散文》
    作者(奧)穆齊爾 /  張榮昌(編選)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譯者吳曉樵 /  徐暢 
    出版年:  2008-12-1
    頁數:  338

    作者簡介  · · · · · ·

    羅伯特·穆齊爾(1880-1942),奧地利作家。在二十世紀現代派文學中具有重要地位。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學生特爾萊斯的困惑》《沒有個性的人》(未完成),短篇小說集《三個女人》,散文集《在世遺作》等。

    目錄  · · · · · ·


    隨筆
    藝術中的傷風敗俗和病態
    中篇小說
    關於羅伯特·穆齊爾的書
    數學的人
    詩人之認識隨札
    布里丹的奧地利人
    精神與經驗
    無救的歐洲或從第一百到第一千的旅行
    如何幫助詩人
    郊區客棧
    集約主義——摘自一本給富裕起來的人們寫的未出版的藝術手冊
    您在做什麼?——羅伯特·穆齊爾訪談
    為凱爾的六十歲壽辰而作
    弗蘭茨·布萊——六十歲壽辰

    批評
    畢希納的《丹東之死》
    詩人在電話機旁
    萊因哈特來到維也納
    阿圖爾·施尼茨勒的《誘騙的喜劇》

    演說
    在裡爾克紀念會上的講話
    詩人在這個時代——為慶祝奧地利德國作家保護協會成立兩週年而作的報告(維也納)
    巴黎報告——在國際作家大會上為捍衛文化而作
    論愚蠢——應奧地利工藝聯盟之邀而作的報告

    在世遺作
    前言
    圖像集
    捕蠅紙
    猴島
    波羅的海岸邊的漁夫
    通貨膨脹
    馬會笑嗎?
    被喚醒的人
    換一種眼光看羊
    棺材蓋
    兔子的災難
    老鼠
    耳聰
    斯洛文尼亞鄉村葬禮
    少女與英雄
    “永遠不再”膳宿公寓

    不友好的觀察
    黑色魔術
    房門與大門
    紀念碑
    畫師
    一個文化問題
    周圍盡人皆是詩人和哲學家
    藝術週年慶典
    望遠鏡
    這裡真美
    誰將你,美麗的森林?
    受到威脅的俄狄浦斯

    小小故事
    巨人阿果阿戈
    一個沒有個性的人
    三個世紀的故事
    兒童故事
    烏鶇




    明目讀書會:江老師、賴先生、中時副刊主編、洪老師。
    台大圖書館英文本:
    主要作者Musil, Robert, 1880-1942  
    劃一題名Mann ohne Eigenschaften. English  
    書名/作者The man without qualities / Robert Musil ;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by Sophie Wilkins ; editorial consultant, Burton Pike  
    出版項New York : AA Knopf : Distributed by Random House, 1995 
    版本項1st American ed
    I. A sort of introduction and Pseudo reality prevails -- II. Into the millenium

     穆基(Musil)《沒有特點的人》(我知道有簡體字版,台灣還沒人出版,書厚達一千頁「而已」。)
    hc 報告:
    明目書社的每月讀書會將於四月討論此書,由中研院江日新老師主持:4 月6日, 2006
    Robert  Musil 『沒有個性的人』(Der Mann Ohne Eigenschaften )張榮昌譯,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

    5月4日
    明目書社讀書會1330-1500 Robert Musil 『沒有個性的人』(Der Mann Ohne Eigenschaften )pp.1-180【向前推進80頁】

    介紹 Musil 是哲學博士。德國出版業與作家。


    穆齊爾的【沒有個性的人】書影與他的本人照片。


    《三個女人》

    1918,天地玄黃,羅伯特•穆齊爾的寫作陷入深深泥澤,他強烈地意識到“我”的存在之無意義。穆齊爾的疑問正是歐陸一戰後精神反思的焦點。越過歷史煙霾,重讀穆齊爾,我們還能讀到穆齊爾那具有失重感的、無所不在的困惑。 
      1924年,羅伯特•穆齊爾出版小說集《三個女人》(譯林出版社,2013年8月第一版),收錄了三個中篇:《格里吉婭》《葡萄牙女人》和《佟卡》。這三個小說,還帶著騎士時代留下的流浪漢小說印記,三個男性主人公分別遇到命中註定的情人,並品嚐著精神的狂歡。穆齊爾的重要性在於:他寫出了這狂歡深處糾纏不清的應有盡有的幻滅以及在此過程中顯現出來的“未來人”的特徵——一個幾乎是在內心裡完成新生的歐洲人。 
      穆齊爾小說中的男性,其風格是反堂•吉訶德的,重新回到嚴肅的人生軌道上,而女性幾乎是可有可無的,她們是緋紅色的佈景,可能是菱形的、柱形的、圓形的,但從來就不怎麼重要,作者用以書寫她們的筆墨往往少得可憐,這讓她們看起來接近於抽象符號。 
      格里吉婭是個和外來人霍莫進行時間極短暫的充滿野性的愛戀的鄉村少婦,她留在書冊裡的印象更像是一隻溫柔的母牛而不是理想的情人(事實上,“格里吉婭”這個名字確實是她養的牛的名字)。“在他吻她時,他從不知道自己是否愛這個女人,或者這是要向他證明一個奇蹟,格里吉婭只是將他和他的永恆的愛人繼續聯繫在一起的使命的一部分。”當格里吉婭的丈夫用大石頭把他們封堵在山洞裡的時候,“她呼天搶地,像頭豬”。最後,她找到出口,偷偷溜走時,工程師霍莫生機勃勃的內心枯萎了,就好像置身於一座突然倒塌的通往彼岸的橋樑上。他似乎看見過腳下的雲嵐、彼岸的風光,但最終一切歸零。尋找天使的人最後驀然發現,他關於過去和現實的迷惘,被未來的、似乎近在咫尺的光芒照亮過一下,然後,復歸到更加耀眼的內在的黑暗。“此刻,他也許太虛弱了,不能、不想返回生活中去。” 
      《格里吉婭》的故事,是一個黑暗的關於絕望的故事。穆齊爾有能力把這樣的故事寫得明媚動人,燦燦發光,原因在於:他隱喻的是未來人的處境,是關於長久以後——20世紀、21世紀、22世紀——的人性真實。人類作為個體的遭遇,是悲劇的材料;人類作為整體的出路,是沉思的基礎。對人的整體轉向的關注,永遠只有隱語和猜測,只有創世紀的熱情和聖徒般的沉醉才能持久。穆齊爾的創作旨歸,解釋了他作品中同時存在的熱烈和冷酷,也揭示了他審視內心幻影的快得無法追踪的風俗畫描寫的意圖。那不是紀實與再現,而是為未來之人立此存照的預備。這小說中的靈魂,對1918年的歐洲是陌生的,對2018年的歐洲也將是陌生的。 
      1918,歐洲文藝關於才子佳人的天真幻想和一戰的毛瑟槍、大砲同歸於盡,其慣於向外部世界擴張的精神質素也遇到致命打擊。“人”所創造的文明和他暴露出的野蠻一樣令人懷疑。人們厭倦了無休無止的英雄冒險和聖靈降臨的傳說,開始意識到現實人隱藏於內部的悲哀及其通往解救之路上必然遭遇的絕望。1918年,穆齊爾在一篇文章裡說道:“我們也許可以形容詩人是這樣的人,他 ​​強烈地意識到'我'在世界上和在人際之間的無可救藥的孤獨”,詩人能夠起到統治性作用的對象,不是現實規則和愚蠢又頑固的倫理秩序,而是“未知物”,他解讀這“未知物”的方式就是“教人怎樣才能成為人,發明內在的人” 。這個由新的詩學原則而不是由科學邏輯所發明的新生之人,我稱之為“未來人”,他的一切都在未知範疇,但卻並不是“為'好人樹立豐碑,神化理想'的歌手”,而只是他自己,一個永恆孤獨的個體。未來人值得書寫的人生故事,不是一系列相連的經驗,而是內在世界崩裂後的碎片,在這種世界結構裡發生的人類運動,造就的是一個又一個孤立的心靈“變體”。為避免誤解,穆齊爾說,這是一個屬於“心靈”(使命感的)而不是“心理”(科學認知)的領域。 
      穆齊爾的寫作視角,是一個供人觀察人性沉降和自我拯救的視角,由此引發出來的主題則是——未來人的困惑。在男女兩性構成的世界裡,女人是映在鏡子裡的天使,男人是被其引導著前行的懷著永恆困惑的兒童,一直在成長,也一直沒有長大。作為男人的困惑,這是人類困惑的一個側影及其被遮蔽的脆弱。 
      帶著“穆齊爾困惑”存身在世的三個男性主人公,有多少膽怯,就有多少果敢,有那麼令人痛恨的多疑,又有那麼感人的敏銳和覺醒。從中,現代人可以看到靈魂波動的圖譜。 
      這個世界沒有英雄,卻從不缺乏天使。《格里吉婭》《葡萄牙女人》和《佟卡》,三個小說,三個天使。穆齊爾使用了粗野的近乎於抽象的線條,令人驚訝地賦予她們天使才有的美麗,和男子的搖擺猶疑不同,穆齊爾式的帶著抽象視覺效果的女性人物其實是最為堅硬的生命現實,看似無足輕重,實則策動了整個世界的運轉,給碎片化的物質世界帶來母性的、柔和的調解,並使之得以成立。和男性相比,穆齊爾的思考愉悅顯然是偏重在女性身上的,而筆墨方面的明顯失衡,大約就是穆齊爾展開寫作時的計謀。這種難以置信的對比藝術在充滿壓抑和愉悅的畫面同時呈現的時候就更加清晰,從而在男性主人公的意識世界裡不斷喚起沸騰、 ​​急湍的情緒落差。 
      用明暗兩種色調彈奏人類靈魂,具有隱語和自明特徵的寫作意圖,稍顯過分的簡潔和疏朗,這都使得穆齊爾不是那麼好懂。他寫的是一部關於未來的史詩,只是略顯晦澀而已。這個曾與喬伊斯、普魯斯特並稱為歐洲文壇三傑的奧地利作家,也許從未獲得充分評價。 
      穆齊爾的困惑,將在沉默中發言。 


    The Oxford Book of Letters

    $
    0
    0
    1. Cover for  The Oxford Book of Letters

      The Oxford Book of Letters

      Edited by Frank Kermode and Anita Kermode

      • Comprehensive anthology of letters in English from the 6th century to Philip Larkin
      • Includes letters by the famous (writers, royalty, politicians, poets, playwrights) and the unknown (emigrants to America, Australia and S. Africa), on subjects ranging from business and world affairs, love letters, begging letters, gossip etc.
      • Includes British, American and Commonwealth writers
      • Each letter set in context and annotated with helpful editorial comments
      • Contains first publication of T.S.Eliot-Spender exchange of letters in verse
      • 'a rich, ripe mid-summery collection ... The selection is so intelligent and lucid it reads like the most intimate of social histories ... This is a collection that almost achieves perfection: majestic and accessible, wonderfully funny, memorably sad.' The Observer
      王丹网站  Wang Dan's Page 的相片。

    2. The Oxford Book of Letters
    3. Reading other people's letters, like reading private diaries, offers thrilling and unexpected glimpses into their lives, and it is partly the guilty pleasure we take in such literary eavesdropping that makes this volume so compelling. ... Google Books
    4. Published1995

    Pierre Hadot《別忘記生活:歌德與精神修煉的傳統》

    $
    0
    0

    別忘記生活

    別忘記生活
    作者 : [法]皮埃爾·阿多(Pierre Hadot)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六點分社副標題:歌德與精神修煉的傳統原作名: N'oublie pas de vivre : Goethe et la tradition des exercices spirituels 譯者 : 孫聖英出版年: 2015-3 頁數: 260 定價: 45.00 裝幀:精裝叢書: 輕與重ISBN: 9787567530683






    內容簡介  · · · · · ·

    作者簡介  · · · · · ·

    作者皮埃爾·阿多(Pierre Hadot,1922—2010),法國20世紀著名哲學家、史學家與文獻學家,法蘭西學院榮譽教授。主要從事古希臘羅馬思想研究,以研究古代哲學尤其是新柏拉圖主義和斯多亞主義而聞名世界。阿多是福柯最欣賞的哲學家之一,也是最早把維特根斯坦介紹到法國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強調古代哲學並非一套理論學說,而是一種與生活方式、生命品質密切相關的精神修煉。代表著作:《精神修煉與古代哲學》、《古代哲學的智慧》、《作為生活方式的哲學》、《維特根斯坦和語言的界限》、《伊西斯的面紗》等。
    譯者孫聖英,1976年生,山東人,法國文學博士,國際關係學院法語專業副教授。先後就讀於廈門大學、外交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為二十世紀法國文學,已翻譯出版數部作品,如《圖書館之戀》、《身體的歷史》(卷三,合譯)等。

    目錄  · · · · · ·

    前言
    第一章“現在乃吾獨愛之女神”
    1.浮士德與海倫
    2.現在、庸俗與理想
    3.田園詩般的阿卡迪亞
    4.無意識的康健抑或後天獲得的安然?
    5.對當下的哲學體驗
    6.歌德思想中的古代哲學傳統
    7.歌德之當下、瞬間、存在於此
    第二章俯視的目光與宇宙遨遊
    1.瞬間與俯視的目光
    2.古代人俯視的目光。山峰與想像的飛翔
    3.古代哲學家眼中俯視的目光的哲學意義
    4.中世紀和現代的傳統
    5.歌德筆下不同形式的俯視的目光
    6.歌德之後的俯視的目光
    7.氣球駕駛員與宇航員
    第三章希望的翅膀,《原辭》
    1.代蒙,堤喀
    2.代蒙、堤喀、厄洛斯、阿南刻以及厄爾庇斯
    3.人類的命運
    4.自傳角度?
    5.神杖
    6.厄爾庇斯,希望
    第四章對生命和世界說是
    1.存在於此的快樂很大
    2.從生存本身體會到的快樂更大
    3.對變遷和可怖之物說是
    4.歌德與尼采
    結語
    參考書目
    索引

    "別忘記生活"試讀  · · · · · ·

    很久以來,我們就已經註意到,歌德的思想中作為創造和破壞的存在,個體性的超越,神秘的含義,對酒神狄俄尼索斯式迷醉的預感都預示並影響了尼采思想的形成。在談到歌德時,尼采曾經這樣描述歌德關於贊同存在的迷人與恐怖之處的思想: 這樣的思想,無拘無束,與歡快、自信的宿命主義居於全體的中央,它堅信唯有孤立者才可被質疑,但是從整體的角度來看,一切都被贖回和接受——這種堅..


    《別忘記生活》試讀:歌德與尼采

    很久以來,我們就已經註意到,歌德的思想中作為創造和破壞的存在,個體性的超越,神秘的含義,對酒神狄俄尼索斯式迷醉的預感都預示並影響了尼采思想的形成。在談到歌德時,尼采曾經這樣描述歌德關於贊同存在的迷人與恐怖之處的思想: 這樣的思想,無拘無束,與歡快、自信的宿命主義居於全體的中央,它堅信唯有孤立者才可被質疑,但是從整體的角度來看,一切都被贖回和接受——這種堅信再也不可能說不[……]這種堅信是所有可能的信仰之中最崇高的一種,我將其命名為狄俄尼索斯。因此尼采毫不猶豫地將歌德和他自己對“狄俄尼索斯式精神”的信仰聯繫起來。在尼采眼中,狄俄尼索斯式精神是希臘靈魂中令人心醉神迷的部分。在他的一部遺作中,尼采這樣定義酒神精神: 對統一性難以抵制的傾向,對人性(personne)的超越,[……]對生命的全部性格發出狂喜的一聲“是”[… …],無論在快樂還是痛苦之中都懷有泛神論的偉大同情心,這種同情心從生殖、多產、永生的永恆意志出發,贊同生命中最恐怖最成問題的特性並且將其視為神聖:即對創造和破壞的必須性的統一感。在這裡,我看到歌德具有那些證明他與酒神精神密切相關的思想特徵:他傾向統一,同情泛神論,且接受生命中最糟糕的方面。歌德預示了尼采,尼采完全清楚這一點。在讀到尼采作於1886年的另一部遺著片段時,我們同樣也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歌德: 我們假設只對唯一的一個瞬間說是,那麼我們將不僅僅對我們自己,也對全部存在說是。因為沒有什麼是孤立的,我們如此,事物亦如此。哪怕有一次幸福讓我們的靈魂像琴弦一樣振顫迴響,那麼創造這個唯一瞬間所需要的條件,就具備所有的永恆性,在我們對其說是的這個唯一瞬間,整個永恆都被讚同、贖買、證明、接受。在這裡,我們不僅能從尼采對歌德的頌揚中發現我們已經提到的一個想法,即從整體的角度來看,一切都被“贖買並接受”,還能感覺到歌德另一篇名作的迴聲: 如果一個幸福的人最終不能在無意識的情況下享受他自己的存在,那麼所有這些奢侈的太陽,行星,月亮,星星,[……]到底有什麼用呢?因為我們會自問:為什麼尼采會如此執著地認為永恆應該被讚同、贖買、證明和接受呢?我們完全可以這樣反駁,一切永恆皆為其所是,僅此而已。但是否應該看到這裡對歌德“有什麼用”的問題給出了一個答案?對尼采和對歌德來說都一樣,從人的角度看賦予宇宙意義的是人對宇宙的每一時刻所說的一聲“是的”,宇宙的每一刻都蘊含著所有的永恆,蘊含著一個或多個世界的全部。這種狄俄尼索斯信念與尼采所稱的amor fati,即命定之愛相同: 我認為人最偉大的就是命定之愛(amor fati):除了現有的什麼也不要求,未來如此,過去如此,永恆皆如此。不滿足於忍受不可避免,更不用說對其視而不見——所有的理想主義都是面對不可避免時撒謊的態度——,但卻愛它。狄俄尼索斯式的態度以及命定之愛也可以表現為相信每一刻都會永恆回歸的信條,如果我們接受這個神話,那麼它要求我們接受給予我們快樂和痛苦的每一瞬間永遠重複下去,要求我們願意並且喜歡下面的內容: 存在的最高星座任何慾望都未玷污任何否定都未糟蹋對存在的永恆肯定永遠,我是你的“是” 因為我愛你,啊,永恆。至於尼采的個人命運,他由於生病承受了難以忍受的痛苦,甚至可能疾病又毀了他的大腦。應該承認,對他而言,愛“其所是”是一種英勇的行為。關於這個主題,他在寫作中表達了自己的心聲: 我常常在想,讓我獲益更多的是否是我生平中那些艱難歲月而非其他時刻。我最親密的存在這樣告訴我:所有從上往下看和從整體的廣義經濟的角度來看顯得必要的一切,對自我來說也是有用的。不應當僅僅承受它,還應該愛它[……]。命定之愛即是我本性的根基。尼采繼續展示他從戕害身體的長期病痛中得到的東西:“我的哲學也來源於它。” 尼采和歌德這種對生命,對生存的愛,包括對其中可能有的艱苦乃至難以忍受的部分的愛深受斯多亞主義哲學的啟發。歌德讀過馬可•奧勒留,尼采讀過愛比克泰德(Épictète)以及馬可•奧勒留(他不喜歡後者的道德主義)的作品。但這並不一定就意味著他們必須閱讀這些人的著作才能構建起自己對命運的態度,但是我們至少不得不承認他們的態度和斯多亞主義者的態度之間密切的相似性。比如關於什麼是快樂贊同的觀點,怎麼可能讓人不聯想到馬可•奧勒留呢?好人的本分在於喜歡並欣然接受他遭遇到的所有與其命運有關的事件。同樣,我們在馬可•奧勒留的言論中還發現了這樣的說法,“發生在個體身上的一切對全體來說都是有用的”,“對宇宙有用的總是美好的和應景的” ,這與尼采關於不可避免性與有用性之間的聯繫如出一轍。另外,馬可•奧勒留還毫不猶豫地宣稱,所有以這種或者那種方式與自然進程有聯繫的事物,不管它是令人恐懼的還是令人反感的,比如野獸大張著的嘴巴、刺針、爛泥、衰老,都能從它與大自然的進程關係中獲得屬於它的美感。另外尼采本人曾經滿懷激情地引用過斯多亞主義者克利安西斯(Cléanthe)的詩句,後者完成了愛比克泰德的《手冊》(Manuel): 命運,我聽從你的命令!我不想如此但卻不得不如此,哪怕帶著嘆息!但是在尼采和歌德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為尼采所提到的歌德的快樂宿命論不僅受到斯多亞主義的啟發,在他發現了東方和波斯的文學之後,還受到了伊斯蘭教的影響。他在完成於1815年的《西東合集》中寫道: 每個個體對自己特殊情況的瘋狂讓他的個人意見得以彰顯。如果“伊斯蘭教”意味著“服從神的旨意” 那麼我們都將生活並死亡在伊斯蘭教中。歌德喜歡一再重複這句話:“我們都活在伊斯蘭教中”,例如在1831年9月19日寫給阿黛勒•叔本華的一封關於霍亂的信中就曾說過這句話。毫無疑問,老年時的歌德相信天命(Providence)。但是歌德的神授天命(Dieu-providence)並非像安拉一樣是個人神,而是與大自然同一,是個內在於全體的神。從這一觀點來看,歌德與尼采的思想差距也沒有那麼遙遠,後者將存在中最難以忍受的那些方面重新放在一個“整體的背景”中,並呼喚“無論身處快樂還是痛苦之中,都應懷有泛神論的偉大同情心”,從而證明了它們的合理性。總之,歌德與尼采的思想與斯多亞主義以及伊斯蘭教思想之間都存在顯著的差異。對斯多亞主義者們來說,贊同世界是一個純粹道德領域的行為是一個判斷能力的選擇。對歌德和尼采來說,這個道德上的選擇意味著審美方面的活動(這一點是穆罕默德所排斥的)。人們正是在藝術之中並且通過藝術才能通往對生存的讚同,才能夠對生活說“是”。對歌德和尼采來說,藝術是通往現實的捷徑,它是引導從事藝術的人體會到尼采所說的狄俄尼索斯式情感的一種認知方式。在這一點上,他們倆是美學創立者亞歷山大•鮑姆加登(Alexander Baumgarten)的傳人,後者於1750年在其著作《美學》中認為,在邏輯真理之外還存在一種美學真理。比如他認為天文學家和數學家所觀測的日蝕或月蝕與牧羊人滿懷激情地與他的心上人說起的日月蝕是截然不同的。美學上的感覺總是包含愉悅、欣賞或者恐懼等情感因素。將感性引入對現實的感知,存在的“感覺”出現,這一點將在盧梭、歌德、謝林、整個德國浪漫主義還有尼采的思想中再次得到體現。對歌德和尼采來說,對生存的讚同與一種美學活動相關,但並不是與任意一種美學活動有關。比如歌德批評英國詩歌頹廢,後者在歌德的青年時期影響了德國的年輕人,讓他們對生活“抱有陰鬱的厭惡之感”。歌德本人深受其影響,為此曾經總是在手邊準備好一把匕首。但是他最終還是覺得自己的行為極為可笑,“;然而為了能夠安心生活,他覺得有必要通過一部文學作品來表現自己曾經的感受,這就是小說《維特》。可以說這種為痛苦的情感驅魔的需要是很平常的。但是不那麼平常的是歌德針對英國詩歌而提出來的“真正”的詩歌的定義,荷馬史詩,大部分古代詩歌都堪稱典範。因為在他眼中,與浪漫主義時代的人或者基督徒不同,古代人在凡間的生存中找到快樂。他認為這種真正的詩歌就是一部“現世的福音書”,它帶給我們和平與寧靜,因為它讓我們昇華,讓我們像乘坐熱氣球一樣看到了天上的事物。真正的詩歌是苦修的結果,目光改變的結果,它將事物重新置於全體之中,置於整體的背景下。繪畫也是通往存在之快樂的一種方式: 面前一整天都是世界的壯麗,自覺能夠借助繪畫的天分將它揭示出來。能夠借助筆觸和色彩來更加接近難以言傳的情感,這是多麼大的快樂啊!概括來講,藝術的使命在於“將每個人提升到他自己之上”。 對尼采來說,藝術也是對存在說“是”的一種方式以及對這種選擇的表達。他將藝術與存在緊緊聯繫到一起,在這一點上,他的思想比歌德的更明晰。自《悲劇的誕生》(La Naissance de la tragédie)開始,他就提出自己關於藝術方面形而上學的第一原則:“存在與世界只有作為美學現象才是正當的。”大概二十年之後,他又寫道:“世界就像自我繁衍的藝術品。”如果說存在有其恐怖的方面,那是因為醜陋與不和諧乃美學遊戲的一部分,無論是在自然的藝術還是人類的藝術中皆是如此。對尼采來說,藝術不應該表達對真實的不滿,就像浪漫主義藝術或者瓦格納的藝術那樣,而是應該表明“在我們享有的幸福面前的感恩”,這種幸福在於哪怕是心懷痛苦,也能夠參與到世界的偉大藝術作品之中。應該和拉斐爾一樣,“對存在心懷感激”。從這一角度來看,藝術應該是“最高水平的藝術”,比如說荷馬的史詩。“藝術是對存在的接受、祝福和讚美。”我們會發現里爾克(Rilke)的態度與他基本一致。里爾克認為,詩人的俄耳甫斯教使命就是“頌揚”凡間的事物,歌頌存在。



    Viewing all 691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