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
王 羲之
(約西晉太安2—升平2∕西元303—361)
中國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書法家。永和9(353年)3月初,王羲之等41位名士於會稽山陰文聚,稱為蘭亭集會,得詩37首,輯為《蘭亭詩》,由王羲之提序,堪稱歷代名篇。圖為通稱「定武本」之摹本。
〈蘭亭集序〉
王 羲之
(約西晉太安2—升平2∕西元303—361)
中國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書法家。永和9(353年)3月初,王羲之等41位名士於會稽山陰文聚,稱為蘭亭集會,得詩37首,輯為《蘭亭詩》,由王羲之提序,堪稱歷代名篇。圖為通稱「定武本」之摹本。
無邊的靜傾聽著我,我卻向黑夜傾聽:
上面是星空,底下是隨風盪漾的微波;
唯有我吐出的水點發出潺潺的聲音,
不是大地無端的眼淚,而是它的脈搏。
春去秋來和陰晴變幻對我沒有不同,
我清澈的歌聲從來不受環境的左右。
麗日當空不能使我高興,暴雨和狂風
也不能將我吞沒:我有我自己的節奏。
於是我甘心接受這與生俱來的限制,
冰霜雨雪和憂患災禍我都願意忍受。
超越一切飛我所求,如果最高的意志
規定我必須歌唱和創造自己的節奏。
我無休地噴射水點,不管有沒有觀眾,
然後匯成一片明鏡,反映諸相的悲歡。
人世間的得失榮辱再不能使我激動,
只知道從地面昇起,上揚和滅入高天。
死亡,你不要驕傲—悼佛洛斯特 |
余光中 |
六 十年代剛開始,死亡便有好幾次豐收。漢明戚。福克納。胡適。康明恩。現在輪到佛洛斯特。當一些靈魂如星般升起,森森然,各就各位,為我們織一幅怪冷的永恆 底圖案,一些軀體像經霜的楓葉,落了下來。人類的歷史就是這樣:一些軀體變成一些靈魂,一些靈魂變成一些名字。好幾克拉的射著青芒的名字。稱一稱人類的歷 史看,有沒有一斗名字?就這麼俯踐楓葉,仰望星座,我們愈來愈寂寞了。死亡你把這些不老的老頭子摘去做什麼?你把胡適摘去做什麼?你把佛洛斯特的銀髮摘去 做什麼? 見到滿頭銀髮的佛洛斯特,已是四年前的事了。在老詩人皚皚的記憶之中,想必早已沒有那位東方留學生的影子。可是四年來,那位東方青年幾乎每天都記掛著他。 他的名字,幾乎沒有間斷地出現在報上。他在美國總統的就職大典上朗誦 The Gift Outright (全心的贈與);他在白宮的盛宴上與美麗的賈桂琳娓娓談心;他訪俄,他訪以色列。他在這些場合的照片,常出現在英文的刊物上。有一張照片—那是世界上僅有 的一張—在我書房的牆上俯視著我。哪,現在,當我寫悼念他的文章時,他正在望我。在我,這張照片已經變成辟邪的靈物了。 那是一九五九年。八十五歲的老詩人來我們的學校訪問。在那之前,佛洛斯特只是美國現代詩選上一個赫赫有聲的名字。四月十三號那天,那名字還原成了那人,還 原成一個微駝略禿但神采弈弈的老叟,還原成一座有彈性的花崗岩,一株仍然很帥的霜後的銀樺樹,還原成一種有幽默感的悲劇,一個沒忘記如何開玩笑的斯多伊 克。 那天我一共見到他三次。第一次是在下午,在愛奧華大學的一間小教室裏。我去遲了,只能見到他半側的背影。第二次是在當晚的朗誦會上,在擠滿了三千聽眾的大 廳上,隔了好幾十排的聽眾。第三次已經夜深,在安格爾教授的家中,我和他握了手,談了話,請他在詩集上簽了名,而且合照了一張像。猶記得,當時他雖然頗現 龍鍾之態,但顧盼之間,仍給人矍鑠之感,立談數小時,仍然注意集中。他在「佛洛斯特詩選」(The Poems of Robert Frost)的扉頁上為我題了如下的字句:For Yu Kwang-chung from Robert Frost with best wishes to Formosa, Iowa City, Iowa, U.S.A.1959. 寫到Formosa 時,老詩人的禿頭派克筆尖曾經懸空不動者片刻。他問我,「你們平常該用Formosa 或是Taiwan?」我說,「無所謂吧。」終於他用了前者。當時我曾拔出自己的鋼筆,遞向他手裏,準備經他用後,向朋友們說,曾經有「兩個大詩人」握過此 管,說「綵筆昔曾干氣象,白頭今望苦低垂。」可惜當時他堅持使用自己的一枝。後來他提起學生葉公超,我述及老師梁實秋,並將自己中譯的他的幾首詩送給 他。 我的手頭一共有佛洛斯特四張照片,皆為私人所攝藏。現在,佛洛斯特巨大的背影既已融入歷史,這些照片更加可貴了。一張和我同攝,佛洛斯特展卷執筆而坐,銀 絲半垂,眼神幽淡,像一匹疲倦的大象,比他年輕半個世紀的中國留學生則侍立於後。一張是和我,菲律賓小說家桑多斯,日本女詩人長田好枝同攝;老詩人歪著領 帶,微側著頭,從懸岩般的深邃的上眼眶下向外矍然注視,像一頭不發脾氣的老龍,一張和安格爾教授及兩位美國同學合影,老詩人背窗而坐,看上去像童話中的精 靈,而且有點像桑德堡。最後的一張則是他演說時的特有姿態。 佛洛斯特在英美現代詩壇上的地位是非常特殊的。第一,他是現代詩中最美國的美國詩人。在這方面,唯一能和他競爭的,是桑德堡。桑德堡的詩生動多姿,富於音 響和色彩,不像佛洛斯特的詩那麼樸實而有韌性,冷靜,自然,剛毅之中帶有幽默感,平凡之中帶有奇異的成份。桑德堡的詩中伸展著浩闊的中西部,矗立著芝加 哥,佛洛斯特的詩中則是波士頓以北的新英格蘭。如果說,桑德堡是工業美國的代言人,則佛洛斯特應是農業美國的先知。佛洛斯特不僅是歌頌自然的田園詩人,他 甚至不承華茲華斯的遺風。他的田園風味只是一種障眼法,他的區域情調只是一塊踏腳石。他的詩「興於喜悅,終於智慧」。他敏於觀察自然,深諳田園生活,他的 詩乃往往以此開端,但在詩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行若無事地,觀察泯入沉思,寫實化為象徵,區域性的擴展為宇宙性的,個人的擴展為民族的,甚至人類的。所謂 「篇終接混茫」,正合佛洛斯特的藝術。 有人曾以佛洛斯特比惠特曼。在美國現代詩人之中,最能繼承惠特曼的思想與詩風者,恐怕還是桑德堡。無論在汪洋縱恣的自由詩體上,擁抱工業文明熱愛美國人民 的精神上,肯定人生的意義上,或是對林肯的崇仰上,桑德堡都是惠特曼的嫡系傳人。佛洛斯特則不盡然。他的詩體恆以傳統的形式為基礎,而衍變成極富彈性的新 形式。儘管他能寫很漂亮的「無韻體」(blank verse)或意大利式十四行(Italian sonnet)其結果絕非效顰或株守傳統,而是迴盪著現代人口語的節奏。然而佛洛斯特並不直接運用口語,他在節奏上要把握的是口語的腔調。在思想上,他既 不像那位遁世惟恐不遠的傑佛斯那麼否定大眾,也不像惠特曼那麼肯定大眾。他信仰民主與自由,但警覺到大眾的盲從與無知。往往,他甯可說否(nay)而不願 附和。他反對教條與專門化,他不喜歡工業社會,但是他知道反對現代文明之徒然。在一個混亂而虛無的時代,當大眾的讚美或非難太過份時,他甯可選擇一顆星的 獨立和寂靜。他總是站在旁邊,不,他總是站得高些,如梭羅。有人甚至說他是「新英格蘭的蘇格拉底」(Yankee Socrates)。 其次,在現代詩中,佛洛斯特是一個獨立的巨人。他沒有創立任何詩派。他沒有康明思或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那種追求新形式的興趣,沒有桑德堡或阿咪.羅蕙爾(Amy Lowell)那種反傳統的自信,沒有史班德或奧登那種左傾的時尚,更缺乏艾略特那種建立新創作論的野心,或是湯默斯(Dylan Thomas)那麼左右逢源的超現實的意象。然而在他的限度中,他創造了一種新節奏,以現代人的活語言底腔調為骨幹的新節奏。在放逐意義崇尚晦澀的現代詩 的氣候裡,他擁抱堅實和明朗。當絕大多數的現代詩人刻意表現內在的生活與靈魂的獨白時,他把敘事詩(narrative)和抒情詩寫得同樣出色,且發揮了 「戲劇性獨白」(dramatic monologue ) 的高度功能。 最後,就是由於佛洛斯特的詩從未像別的許多現代詩一樣,與自然或社會脫節,就是由於佛洛斯特的詩避免追逐都市生活的紛紜細節,避免自語而趨向對話,他幾乎 變成現代美國詩壇上惟一能藉寫詩維生的作者。雖然在民主的美國,沒有桂冠詩人的設置,但由於艾森豪聘他為國會圖書館的詩學顧問,甘迺迪請國會通過頒贈他一 塊獎章,他在實際上已是不冠的詩壇祭酒了。美國政府對他的景仰是一致的,而民間,大眾對他也極為愛戴。像九繆司的爸爸一樣,顫巍巍地,他被大學生,被青年 詩人們捧來捧去,在各大學間巡迴演說,朗誦,並討論詩的創作。一般現代詩人所有的孤僻,佛洛斯特是沒有的。佛洛斯特獨來獨往於歡呼的群眾之間,他獨立,但 不孤立。身受在朝者的禮遇和在野者的崇拜,佛洛斯特不是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御用文人,也不是媚世取寵的流行作家。美國朝野敬仰他,正因為他具有這種獨立的 敢言的精神。當他讚美時,他並不縱容;當他警告時,他並不冷竣。讀其詩,識其人,如攀雪峰,而發現峰頂也有春天。 在他生前,世界各地的敏感的心靈都愛他,談他。佛洛斯特已經是現代詩的一則神話。上次在馬尼拉,菲律賓小說家桑多斯還對我說:「還記得佛洛斯特嗎?他來我 們學校時,還跟我們一塊兒照相呢!」回到台北,在第一飯店十樓的漢宮花園中,美國作家史都華對中國的新詩人們說:「佛洛斯特是美國的大詩人,他將不 朽!」 在可能是他最後的一首詩(一九六二年八月所作的那首 The Prophets Really Prophesy as Mystics/The Commentators Merely by Statistics)中,佛洛斯特曾說:人的長壽都是有限的,現代詩元老的佛洛斯特公公不過享了八八高齡,比狄興和蕭伯納畢竟還減幾歲。然而在詩人之 中,能像他那麼老當愈壯創作不衰的大詩人,實在寥寥可數。現在他死了,為他,我們覺得毫無遺憾。然而為了我們,他的死畢竟是自由世界的不幸。美國需要這麼 一位偉人,需要這麼一位為青年們所仰望的老人,正如一世紀前,她需要愛默森和林肯。高爾基論前輩托爾斯泰時,曾說:「一日能與此人生活在相同的地球上,我就不是孤兒。」對於佛洛斯特,正如對於胡適,我們也有相同的感覺。(元月三十一日) 輯錄自1963-02-02/聯合報/聯合副刊 |
據我讀書的記憶,張愛玲只有在早年淪陷區時,對與她同時代的路易士,即台灣詩壇大老,現已將近百歲的紀弦先生有過一些印象式的批評。文章 題名為〈詩與胡說〉,載於一九四四年八月號的《雜誌》月刊。是因為讀到該刊每月文摘中的紀弦的詩〈散步的魚〉而寫的。她說「這首詩不是胡說,不過太做作了 一點。小報上逐日取笑他的時候,我也跟著笑,笑了很多天,在這事上我比小報還要全無心肝。」拉雜折損了一段之後,接著說「但是讀到了〈傍晚之家〉這首詩以 後,我又是一番想法了,覺得不但〈散步的魚〉可以原諒,就連這人一切幼稚惡劣的做作也應當被容忍了,因為這首詩太完全。」接著她還點評出幾句對紀弦詩有褒 有貶的話。她說「路易士最好的句子全是一樣的潔淨,淒清,用色吝惜,有如墨竹,眼界小。然而沒有時間性,地方性,所以是世界的,永久的。」她這樣又打棍 子,又給糖吃的說這首詩,到底是如何模樣,不妨也來看一看:
傍晚的家有了烏雲的顏色,
風來小小的院子裡
數完了天上的歸鴉、
孩子們的眼睛遂寂寞了。
晚飯時妻的瑣碎的話一一
幾年前的舊事已如煙了。
而在青菜湯的淡味裡、
我覺出了一些生之淒涼。
忘掉那些康乃馨,和那些濃馥的玫瑰這節詩排列整齊,每行字數相約,韻式是 ABBA,但是字句的鋪排和游弋又比典型的浪漫主義詩歌有更大的空間。後來宋淇又在《文藝新潮》中發表了詩作〈噴泉〉來呼應自己的詩學主張。
那些令人低徊的歲月,啊,那些纏綿
你的任務只是緩步向前進,不是流連
因為掛在你額上的,只有忠貞的月桂
我的船長不回答我的話,它的嘴唇蒼白而僵硬,和 《草葉集》中絕大部分的自由體詩作不同,惠特曼的原詩有固定的韻式和音步。誠然,由於語言語音上的不同,宋淇不可能把原詩的音步翻譯出來,但是他採取了桑 簡流的辦法,在譯詩中加入繁複的行間韻,使譯詩在音韻和節奏層面上和原詩的進路相若。若非宋淇是一位內斂的詩譯者,如此精緻的譯筆是不可能實現的。
我的父親對我的手臂沒有反應,它已經沒有脈搏和生命,
我們的船已經安全地下了錨,它的航程已經終了,
這勝利的船從可怕的航程歸來,目的已經達到;
禮拜天美術神遊 (37):《奧之細道──芭蕉之奧羽北陸行腳》鄭清茂譯注,芭蕉則強調人生即旅、諸行無常之觀」、《徒然草》存命之喜;莊因圖〉与謝蕪村筆 〈奥の細道画巻〉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4319122908098483
****《徒然草》93 存命之喜
How is it possible for men not to rejoice each day over the pleasure of being alive?.
貝雷帽(英語:Beret,UK英語發音:/ˈbɛreɪ/[1],或 US英語發音:/bəˈreɪ/[2] ),是一種平頂的圓形無沿軟帽,一般用呢絨製成,款式無分性別,源自巴斯克北部的農民服飾。鄭清茂譯為"蓓蕾".....
細道慢行——讀鄭清茂譯《奧之細道》 | |
林文月/聯合報 | |
這本《奧之細道》中譯本,除了譯者的功力, 春節前數日,收到聯經出版社贈閱的《奧之細道》。此書盼之已久, 《奧の細道》是日本古典文學的重要著作之一。作者松尾芭蕉( 當年合作翻譯少年讀物 譯者鄭清茂教授,嘉義縣牛斗山人,是我的同學。 當時的大學生頗流行於課外任家教,以賺取學雜費或零用錢。 相約翻譯日本古典文學 清茂於服完兵役、回台大一年後,赴美留學, 那次會議中我提出的日文論題是〈桐壺と長恨歌〉。〈桐壺〉 歲月流逝,各自忙碌。 鄭清茂第一次退休返回台灣後,並不比在美國時候悠閒;他被授課、 桃園的書齋,我去過。比他在麻州教書時候的書房小很多,而中、 而今年春節之前,我終於收到老同學鄭清茂費時二年餘, 旅行詩人芭蕉 原作者松尾芭蕉,本名忠右衛門,以俳號芭蕉著稱。在日本只要稱「 現在,鄭清茂為我們仔仔細細譯註出《奧之細道── 掌握芭蕉俳文精簡古雅之風 我想起許多年前在日本東京訪問《源氏物語》 此書版面設計分為上下兩部分:上為譯文,以大字排印;下為註釋, 文學作品的翻譯,除了要譯出原文「說什麼」, 往山中溫泉途中,背顧白根嶽前行。左側山邊有觀音堂。 石山濯濯 岩石白潔如洗 秋風更白 「石山の石より白し秋の風」,這句俳句,直譯應為「 不過,以註文解釋譯文,究竟是以文解文,古代人的生活習俗( 這本《奧之細道》中譯本,除了譯者的功力, |
《人類的藝術》房龍◎著
本書以390幅世界名畫,95尊不朽雕刻品,103座世界經典建築,給10─100歲的西方藝術概念書,讓你輕鬆讀懂繪畫建築與音樂三大藝術演變史。
→本書內容
◎章節前言─綜觀章節大要
◎本書原文─房龍以流暢有趣的文筆暢述人類二萬多年來的藝術之美
◎世界名畫圖釋─古今藝術大師於各時期所繪製的畫作,讓你一探藝術演變過程的進化之美
◎簡捷精闢的藝術賞析─畫作名稱、年代、畫家,綜述藝術家生平及風格,畫作與本書內容的關係
◎精美出土古物─以珍貴文物及重大的考古發現佐證藝術史哪裡購書↓
→作者序文
在翻開這本書之前,我必須要向各位聲明一下,這並不是一本關於歷史方面的書。而且,即使書內提及到相關的歷史,也大都是為人孰知的常識,並沒有什麼新意。人們完全可以從無數前人的美術、音樂、建築著作中了解到那些歷史。而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向讀者展示人類藝術的普遍精神與意義,所以書中不可避免地收集了許多相關的史料。但我保證,這將是一次純客觀的展示,我會儘量避免加入太多的個人情緒。
其實,我也曾一度對這本書的存在意義產生過懷疑,這種對自我的懷疑是一件很尷尬的事情,但我必須面對,因為我首先要弄明白一點:我為什麼而寫作?這個問題一直跟隨著我收集資料,走訪各地、流覽文獻等等,甚至於這本書的準備工作全部做完成以後,它依然縈繞在我的腦海之中。
我常想,人們做的每一件事如果都有明確的目標,那會有多好。我也需要這樣一個目標,否則即使我面對如山的資料,也沒有勇氣動筆。但人生的歷程並不是火車的軌道,方向明確,義無反顧。
坦率地說,我的書不打算寫給那些家庭闊綽、紅粉香巾的可愛女士們,還有她們可敬的先生們。儘管這些人天天在舞會裡把「藝術」一詞掛在嘴邊,但他們並不知藝術為何物。好在,他們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因此他們不必細讀我的作品,因為書中的字句也許只能給他們一點消遣或常識,卻無助於他們靈魂的安寧和精神的愉悅。
還有一點,我也不打算把這本書寫成一本藝術的教科書,那樣會讓讀者沉浸在學術專著中,未必是一個好事。而且我認為學生們已經有讀不完的論文和學術專題著作了,現在再塞一本教材在他們的手裡,多少會引起他們的不快。
真正讓我提起筆來寫作的動力,來自於孩子。
我曾在火車上看到過兩個農村的孩子,一個小男孩,一個小女孩。他們大約十二、三歲,都戴著紅色的帽子,纏著長長的圍巾,看起來很滑稽,一點也不時尚,甚至有一點奇怪。這兩個孩子在泥濘的地裡跑著,跑到火車前停下來,好奇地盯著這個龐然大物,也許在他們的眼中,這太神奇了。遠處的簡陋的房屋也許就是他們的家,和我在很久以前看過的農村房舍一樣,好像幾十年中從來沒有變化似的。
據我觀察,這些孩子好像從沒有親眼看過高大壯觀的東西,他們的眼中閃爍著光芒,好像奇跡就在他們的面前發生了一樣。想到這裡,我不禁感到有一點難過,他們如此的清苦,又是如此的無知。但與此同時,我突然發現那個女孩子手中緊緊抓著一個藍色的畫夾,而那個男孩子手中則提著一個很有光澤的小提琴盒子。我的目光被吸引住了,久久地停在他們的身上。
那兩個身影很快被火車甩在後面,越來越遠,漸漸融入在這一片荒涼、孤寂的大地上,然而我的心卻不再平靜。也許這兩個孩子給了我提示,藝術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無處不在。
也許有一天,這兩個孩子會離開他們的家鄉,走進花綠綠的世界尋找他們的夢想,也許會在繁雜的工作中,塵封幼時的畫筆和提琴,但無論如何,藝術的火花曾經激發過他們的靈魂。
於是我感到,應該寫一本關於藝術的書,為那些懷有夢想,崇尚藝術的孩子們,以及那些將要忘記童年夢想的長大後的孩子們。
我忽然心中豁然一亮,終於找到了心中「明確的思想」。我清楚了自己為什麼要寫這樣一本書的原因了,同時也知道了這本書應該要表達怎樣的思想。我下決心為兩個孩子寫作,為那兩個身著紅衣紅帽的孩子寫作。
那麼,我的這本書,有什麼地方可以吸引到我的讀者呢?
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賣點。只不過我想領導大家來認識一群有趣的人群。這一群人生活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方,但他們卻有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對音樂、繪畫的執著與熱愛。他們可以不吃不睡,卻不能失去藝術。
請各位不要誤會,我並沒有打算打擾諸位的生活,也不是想把諸位從優越舒適的生活中請出來去過貧寒難耐的艱辛生活。我只是想在你們的面前打開一扇大門,一扇可以通向人類藝術發展歷程的快樂之門,從這裡可以走進一個也許你從未涉足過的藝術花園,也許你還可以看到花園中繆斯女神正朝你微笑。
也許多數人的生活,總是顯得平淡而乏味。所以為了逃避這些壓抑的時光,我們總是或多或少地培養一些諸如畫畫、唱歌、彈琴或戲劇表演等等諸如此類的個人愛好,當我們沉浸在這些愛好之中時,樂趣也就隨之而來。我們沒有理由拒絕這些愛好。
我們註定生活在一個競爭的社會中,這是我們的不幸。我認識許多打網球與高爾夫球的高手,與如此有趣的運動相伴本該獲得無限快樂的,但他們卻一生鬱鬱寡歡,不得其志,只是因為他們無法戰勝比爾‧帖登和瓦爾特‧哈根那樣的明星而已。
然而藝術卻可以讓你遠離這種無奈。即使你在一個藝術領域上達不到很高的造詣,一樣會有許多人喜歡你的作品,稱你是藝術家。就好像你儘管不是一個拉力賽車手,但並不妨礙你用你的那輛老爺車去參加賽車一樣。而且,也許在藝術活動中,你很快就可以感受到那些用於繪畫、攝影、表演、烹飪的閒暇時光,是多麼的精彩紛呈,引人入勝。
當然,你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這個愛好,除了需要靈感之外,還需要毅力。
在閱讀這本書時,你會得到這樣一個啟示:人類的一切藝術都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服務於人們的生活。所以,一切藝術都具有相關性,它們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就像一個大家庭裡的每一個成員一樣。你對交響樂的結構十分了解,可能會幫助你成為一個成功的畫家。現在,我已經是五十五歲的人了,但我卻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在一個交響樂團裡演奏那些美妙的樂曲。儘管這佔用了我許多的時間,但卻進一步增加了我對音樂的理解,使我的繪畫有了新的突破。
我常常製作一些版畫作品,當然,這純屬個人愛好,並不出售。儘管利用我自己的那個很小的版畫印刷機製作版畫相對輕鬆簡單,但我依然從中深切地體會到了版畫創作的艱辛。
雖然我不鼓勵單純地模仿前人的美術作品,但是我們的確有必要研究一下古代繪畫大師的經典之作。尤其臨摹杜勒和格裡克這類繪畫名家的作品,你會從這些複雜深厚的著作中領悟到太多的東西,你將受益匪淺。
音樂也是如此。改掉隨意花錢的習慣,去購買並收集那些動聽的音樂唱片吧,這絕對是一個很好的建議。作為一個有閱歷的人,應該對古代作曲家的優秀作品了然於胸。這就像練習下棋,要想下得一手好棋,就一定需要對前人的棋譜深入地鑽研,比如馬歇爾和卡帕布蘭卡這些名手留傳下來的棋譜,就一定會給你帶來很多的啟示,即使你不能達到他們的程度,也足以把自己的棋力提高一個檔次。
我還要提醒你一點,如果你真的要培養一種藝術愛好,那麼就要與它形影相隨,就像你每天散步時都要牽著你心愛的小狗一樣。
我在這裡具體說明一下。
假如你喜愛上了繪畫,那就最好把繪畫的工具經常帶在身邊。每當你有了畫畫的興致,身邊又沒有其他人干擾,你就可以馬上畫下你所看到的事物。即使你的這些作品不能與林布蘭的作品一起被收入博物館,或是得不到太多的讚賞,但這樣的練習必定讓你的繪畫技巧進一步成熟,也可以幫助你提高對事物的觀察能力。
如果你想嘗試其他材質的繪畫,不妨試試練習油畫、水粉和水彩畫,我保證你可以體會到出國旅行般的快樂。不用擔心這會花掉你很多錢,你完全可以用送給你孩子的那盒顏料和畫筆進行繪畫。
對音樂愛好的培養也是這樣,必須養成每天練習的習慣,即使開始時一天只花15分鐘,長此堅持下去,你就會在不經意間增加到一天幾個小時的練習了。
也許大多數人認為鋼琴是音樂領域裡不可替代的樂器,這麼認為是沒錯的,但是請不要被這種說法誤導。我要提醒的是,鋼琴雖然重要卻不是唯一的樂器。我想你們一定可以明白我要表達的意思。至於下面你們應該如何去做,我就不必多費口舌了。天下之大,眾生芸芸,願意從事什麼活動完全是自己的事。要知道眾口難調,你無需太在意別人的看法。
無論你想作曲也好,繪畫也好,或是製作航模也好,搞園林設計也好,都應該向那些在其領域內有出色表現的藝術家們請教。他們在繆斯女神前是卑微的奴僕,而在我們面前卻是偉大的豐碑。如果有機會與他們交流,那絕對是一件幸運的事情,他們會引領你進入他們的私人花園裡散步,使你在美妙的花園裡大開眼界,流連忘返。也許,你會從他們那裡領會到更深刻的思想,或是意外地獲得你尋找已久的人生真諦。你將會為你努力付出後所得到的回報而感到欣慰與滿足。
這就是藝術帶來的幸福!
→本書目錄
開卷語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史前藝術
第三章 埃及文明
第四章 美索不達米亞藝術
第五章 海因里希•謝里曼
第六章 希臘的輝煌
第七章 伯里克利時代
第八章 希臘人的手工藝
第九章 伊特魯里亞與羅馬
第十章 猶太人藝術
第十一章 早期基督教藝術
第十二章 科普特人
第十三章 拜占廷藝術
第十四章 俄羅斯的藝術
第十五章 伊斯蘭教
第十六章 中世紀的波斯帝國
第十七章 羅馬式風格時期
第十八章 普羅旺斯
第十九章 哥德式藝術
第二十章 哥德式時代的末期
第二十一章 文藝復興
第二十二章 佛羅倫斯的回憶
第二十三章 喬瓦尼•安琪里珂
第二十四章 尼古拉•馬基雅弗利
第二十五章 佛羅倫斯成為世界藝術的中心
第二十六章 有生命的雕塑
第二十七章 油畫傳奇
第二十八章 義大利的繪畫藝術
第二十九章 新大陸
第三十章 新音樂的誕生
第三十一章 歐洲中心的繁榮
第三十二章 上帝與我們同在
第三十三章 巴洛克藝術
第三十四章 荷蘭畫派
第三十五章 偉大的時代
第三十六章 莫里哀葬在聖地
第三十七章 演員重新現身於舞台
第三十八章 歌劇藝術
第三十九章 克雷莫納的樂器
第四十章 新式娛樂
第四十一章 洛可可藝術
第四十二章 洛可可藝術的影響
第四十三章 東亞文化
第四十四章 哥雅
第四十五章 樂譜取代了畫板
第四十六章 音樂大師們
第四十七章 龐貝、溫克爾曼和萊辛
第四十八章 革命與帝國
第四十九章 大混亂
第五十章 浪漫主義
第五十一章 畫室裡的造反運動
第五十二章 藝術的庇護所
第五十三章 十九世紀的音樂成就
第五十四章 藝術歌曲的創作
第五十五章 帕格尼尼和李斯特
第五十六章 白遼士
第五十七章 照相機的發明
第五十八章 約翰•史特勞斯和他的圓舞曲
第五十九章 蕭邦
第六十章 怪人華格納
第六十一章 布拉姆斯的思索
第六十二章 德布西與印象主義
第六十三章 結尾的忠告
附錄
在美國,房龍被看作著名作家、歷史學家和記者,其影響主要來自於他的著作。但在學術界房龍的影響則不大。儘管中國公眾可能對房龍缺乏了解,但在中國的知識界,房龍卻擁有相當的認知度。早在1927年,其著作《古人類》就已由中國作家林微音(非林徽因)翻譯出版(書名《古代的人》[2])。《人類的故事》在1930年代出現中文版。中國當代作家郁達夫曾評價說:「范龍(即房龍)的這一種方法,實在巧妙不過,乾燥無味的科學常識,經他那麼一寫,無論大人小孩,讀他的書的人,都覺得娓娓忘倦了」。「……范龍的筆,有這一種魔力。但這也不是他的特創,這不過是將文學家的手法,拿來用以講述科學而已。」[3]1950年代以後,房龍的著作在中國大陸長期遭禁。1980年代中後期起,中國大陸的大學生開始重新傳看房龍的著作。到2000年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實際上掀起了房龍著作的出版熱潮,市面上同時存在著同一部著作的多種翻譯版本。部分中國知識分子把閱讀房龍著作作為了解西方歷史、接受人文主義啟蒙教育的捷徑。房龍作品的通俗性、趣味性和傾向於自由主義的思想也相當程度上滿足了中國讀書界的需求,有人認為他是「人文主義大師」[來源請求]。房龍在歐洲幾乎不享有知名度,即使在他的故鄉荷蘭也有很多人不知道房龍或者不認為他是知名人士。
| |||
| |||
| |||
| |||
| |||
| |||
| |||
| |||
|
莊紫蓉51 您抄《少年維特的煩惱》中譯本來學中文?
陳千武51 對。那本書日據時代看過日文本,有一次在書店看到中譯本,就買回來看看中文是怎樣寫的,一邊抄一邊學習。抄過印象比較深刻,有人不喜歡翻譯別人的作品,怕受到原作品的影響。我不一樣,我很喜歡翻譯別人的作品,翻譯是一種再創作,翻譯當中,我可以瞭解原作者的心理,對原文和譯文這兩種語文做比較,語言的音韻變化。譬如華語或是台語的一句話,譯成日文時,有好幾句日文意思相近,要採用哪一句日文才能符合原文的情、景。有些句子的意思一樣,但是意境、意象是不同的,尤其是詩,更有這種狀況。所以,我很喜歡翻譯,就是可以訓練自己的寫作。
台灣文學館通訊 創刊號 | ||
---|---|---|
出版日期 | | | 2003 年 09 月 15 日 |
出版單位 | | | 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 |
書名 | 林修二集 |
---|---|
作者 | 林修二原著,陳千武漢譯 |
出版社 | 臺南縣文化局 |
出版年 | 2000/2005 |
屬性 | 日治時期台灣文學 |
Classification | 台灣文學基礎書目 |
目次 | |
解說 | 《林修二集》由林修二著、呂興昌編、陳千武和葉笛翻譯,作為「南瀛文學家」之一冊,由台南縣文化局於2000年12月出版。書前有陳唐山的〈縣長序——不 墜的星星〉、葉佳雄的〈局長序——永遠轉動的風車〉、陳千武的〈《林修二集》漢文譯序〉、林慶文和林伸治的〈寫在《林修二集》出版前〉和呂興昌的〈編者 序〉。 林修二,本名林永修,筆名有南山修、林修二等等。1914年生於台南麻豆。9歲進入麻豆公學校,11歲進入麻豆小學校,15歲考入台南州立第一中學。 1933年前往日本,進入日本慶應大學預科文科。這時,林修二投稿至楊熾昌編輯的《台南新報》文藝欄,其詩中「清爽的氣氛」、「新鮮的感受」,以及表現 「詩的純粹性」讓楊熾昌驚為天人,力邀他加入風車詩社,因此林修二成為風車詩社最年輕的同人,並開始大量創作,作品風格是明亮情感的抒發。1936年,他 正式進入慶應大學英文科就讀,師事西脇順三郎,西脇對他的影響深遠,從林修二的詩作和文學觀的論述中可以發現。林修二畢業前後六年,是創作的高峰期,他一 生中重要的作品,也幾乎是在此期完成。1940年3月底,林修二畢業於慶大英文系,因感染肺結核,而回台短期休養,並與原妙子小姐結婚,婚後仍創作不輟。 此後,由於身體因素,兩次前往日本療養,1944年,林修二病逝於台南老家,享年31歲。 本書主要分成三部。第一部為「蒼星集」,收錄1980年由原妙子委託楊熾昌編輯出版的詩集《蒼い星》中的詩作,共計68首,加上楊熾昌代序〈靜謐的愛:懷 念望著蒼星逝世的朋友〉與林修二夫人的〈後記〉,並以創作或發表的時間為編排順序。此部分全數由陳千武翻譯。第二部為「集外集」,主要是新發掘的作品,共 計35首,此部分由陳千武和葉笛翻譯。特別的是,此兩部同時附有日文原文可供讀者參照,極具研究價值。第三部為「附錄」,主要收錄張良典、楊熾昌致林修二 夫人的兩封書信,以及羊子喬、林芳年、中村義一、林雅婷的林修二相關評論。最後並附有呂興昌編撰的〈林修二生平著作年表〉,提供讀者參考。從林修二的詩作 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奮力與肺病搏鬥的年輕蒼白的靈魂,極力展現生命中最純粹的高度,並善於意象的經營和象徵的使用。而詩作的主要題材,根據羊子喬的研究 顯示大致可分為三種,分別為愛情的追求、鄉愁的描寫和孤獨的抒發。此外,林修二尚有散文創作,他最欣賞堀辰雄的隨筆文體,他認為其有甜味的風格,以及浪漫 化的自然之美,因此堀辰雄的隨筆風格成為他學習仿效的對象。由此可見,林修二現代主義、象徵主義式的文學觀念和創作,具有迥異於同時代詩人的特殊性價值。 因此,《林修二集》是欲了解台灣日據時代現代主義、象徵主義詩歌的讀者,不可或缺的一本作品集。 午睡 ◎林修二 花から花につるされた 光のハンモック その中に 天使たちは午睡をする 微風がゆすぶる 透明な夢 huginx_m - 翻譯 | 午睡 ◎林修二 花與花之間被吊起了 光的網床 在那之中 天使們正午睡 微風擺盪著 透明的夢 1935.8月 發表於《台灣新聞‧文藝欄》 註:「光的網床」一詞乃沿用陳千武先生的翻譯。我覺得直譯「吊床」過於突顯功能性,確實遠不如能生動表現花間光影交織意象的「網床」。 **** A Siesta by Lin Hsiu-erh Slung between flowers a hammock of light. Inside angels nap. The breeze swings a crystal dream. 1935 Translated by K. C. Tu and Robert Backus ![]() 【荒蕪手札】尋找林修二- 荒蕪橘園****HC 這個字 pomegranate是10月18日值得一記的單字 故事是中餐的沙拉美不勝收 WWS夫婦難得拿出相機照一張 餐中並盤點其內容 作記 列出材料單 BILL OF MATERIAL 列到第12/13項 有一晶瑩剔透的子他們無法說出 稱為 神秘之子 問主人 知道是"石榴子" 她又說出一英文 因為石榴石garnet是她的收藏品 我知道它的英文是P開頭 莎士比亞的作品引用過 然後David 用手機查出是pomegranate和 garnet 現在WWS夫婦終於知道所有的食材了 今天 作林修二集他有一首日文詩 Canna (美人蕉)的英文翻譯為As I gaze at it so intently the cannas's face turns red. Showing its ruby teeth, the pomegranate smiles. 再查一下 3 Citations of Pomegranate in Shakespeare: |
1.藝術就是去「做」
騎兵競技場 凱旋門(Arc de triumph du Carrusel): 羅孚博物館( the Leuvre museum)之前. 戴高樂廣場( Charles de Gaule square) 的大凱旋門 (The Arc de Triomphe) .
吉尼奧爾(Guignol)是一個法國木偶劇及其主要角色的名稱。
雖然通常被認為是兒童娛樂,但是吉尼奧爾敏銳的智慧和語言的活力,也一直得到成人的讚賞,如同一個著名的里昂劇團的格言:「吉尼奧爾讓孩子發笑… 讓成人感到詼諧」。
吉尼奧爾的創造者Laurent Mourguet,於1769年3月3日出生在一個絲織工人家庭。1788年他與 Jeanne Esterle 的結婚證書表明他不識字。法國大革命期間絲綢貿易衰退,於是他成為一名小販,1797年成為牙醫,當時只是簡單的拔牙。這項服務是免費的,只是靠出售術後減輕疼痛的藥物掙錢。為了吸引病人,他開始在椅子前表演木偶戲。
他的第一個木偶劇是表現普欽內拉(Polichinelle),這個角色取自義大利的喜劇,在英國就變成了龐奇(Punch)。到1804年,他已經相當成功,於是完全放棄了牙醫職業,成為一名專業的木偶劇演員。他根據他的工人階級觀眾的愛好和關注的新聞時事設計情節,創造了接近里昂觀眾日常生活的角色,第一個是尼亞弗龍(Gnafron),一名愛喝酒的鞋匠,在1808年又創造了吉尼奧爾的角色。其他角色,包括吉尼奧爾的妻子馬德隆和憲兵弗拉若萊緊隨其後。
讓·雷諾瓦(法語:Jean Renoir,又譯尚•雷諾瓦,1894年9月15日-1979年2月12日)是一位法國著名電影導演,印象派畫家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的次子,法國電影自然主義的代表人物。他於1945年憑《南方人》提名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作品包括《鄉村一日》(1936)、《大幻影》(1937)和《遊戲規則》(1939)等,影響深遠。
ジャン・ルノワール(Jean Renoir, 1894年9月15日 - 1979年2月12日)は、フランスの映画監督、脚本家、俳優。印象派の画家ピエール=オーギュスト・ルノワールの次男。ジャン・ルノアールと表記される場合もある。
Jean Renoir
ジャン・ルノワール
生年月日 1894年9月15日
没年月日 1979年2月12日(84歳没)
出生地 フランス
パリ18区・モンマルトル
死没地 アメリカ合衆国
カリフォルニア州・ビバリーヒルズ
国籍 フランス
アメリカ合衆国
職業 映画監督、脚本家、俳優
活動期間 1924年 - 1969年
配偶者 カトリーヌ・エスラン(1920年 - 1943年)
ディド・フレール(1943年 - 1979年)
著名な家族 父:ピエール=オーギュスト・ルノワール(1841年 - 1919年)
兄:ピエール・ルノワール(1885年 - 1952年)
弟:クロード・ルノワール(1901年 - 1969年)
息子:アラン・ルノワール(1921年生)
主な作品
『大いなる幻影』
『ゲームの規則』
[表示]
受賞
テンプレートを表示
ジャン・ルノワール(Jean Renoir, 1894年9月15日 - 1979年2月12日)は、フランスの映画監督、脚本家、俳優。印象派の画家ピエール=オーギュスト・ルノワールの次男。ジャン・ルノアールと表記される場合もある。
目次
1来歴
2家族
3主な監督作品
4関連文献
5関連項目
6脚注
7外部リンク
来歴[編集]
父ピエール=オーギュスト・ルノワール作の『ガブリエルとジャン』(1895年)。右が幼いジャン・ルノワール。左の子守をする女性は、ジャンの母・アリーヌの従妹のガブリエル・ルナールで、ルノワール家の家政婦をしていた。著書
『わが父ルノワール』 粟津則雄訳、みすず書房、新装版2008年ほか(初版1964年)
『ジャン・ルノワール自伝』 西本晃二訳、みすず書房、新装版2001年ほか(初版1977年)
雷諾傳
書緣:從『吾父 雷諾瓦』到嚴復流涕譯『法意』
Jean Renoir 的『吾父 雷諾瓦』說:
Renoir would answer: "Why not live in a cemetery? But even there you'd have callers." He often repeated Montesquieu's phrase, "Man is a sociable animal." Towards the end of his life he asked me several times to reread the complete aphorism to him: "On that score, it seems to me that a Frenchman is more of a man than any other. He is man par excellence, for he seems to be made uniquely.
( on Page 411: 中文本第 432頁 )
這樣重要、有趣的一段話。 我好事, 查一下孟德斯鳩的話之出處,原來出自:『法意』
『法意 第四卷 論教育宜與治制之精神相表裏』( The Spirit of Laws: Book IV That the Laws of Education Ought to Be in Rela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Government )
In fine, the education of monarchies requires a certain politeness of behaviour. Man, a sociable animal, is formed to please in society; and a person that would break through the rules of decency, so as to shock those he conversed with, would lose the public esteem, and become incapable of doing any good.
由於手頭上只有嚴復譯本:
「終之君主教育之所重,尤在乎接物之禮文。人,群蟲也。
也」
這本翻譯本我買了 30多年,卻沒有好好的看。這部分,嚴復的翻譯案語相當認真、
此書,又可讀「支那之奢儉」、「支那奢儉之敝」等等。
書緣:從 Renoir, My Father by Jean Renoir, 說起(2 )
『雷諾傳』( Renoir, My Father by Jean Renoir,. 1962)(黃翰荻譯,台北:遠景, 1985),第318 頁,談到 Berthe Morisot(1841–95)家中的天才(通稱為the little Manet girls 之老朋友:)之雅集,正如希臘的文藝女神發源地之 Parnassus山,其氣息鼓舞人
a special kind of magnet on people, attracting only the genuine. She had a gift for smoothing rough edges. "Even Degas was more civil when with her.""The little Manet girls," as they were called, carried on the family tradition. And... air than elsewhere, a remnant of the breeze which stirred gently through the Manet drawing room: a breath of the Parnassian wind which made the Agora so stimulating. (on Page 278: )
這些人在這本雷諾阿( Pierre Auguste Renoir,1841-1919)的傳記都有很生動的故事。
有時候,書本要這樣感應才有意思。 Valery 在 Renoir 過世時,稱之為藝術界的 Ulyssis。 他講的 Renoir 與 Raoul Rigaud ( 此人不知為什麼翻譯成「赫爾 希果 」( p.132)) 的故事, 與Renoir, My Father by Jean Renoir, 可以互補。
*****
Oba :「我剛剛發現了一個" 好笑" 的事耶:畫家Renoir 多半翻譯成"雷諾瓦 ";
導演 Renoir則多半翻譯成 "雷諾" 耶;而且導演Jean Renoir 翻譯成尚雷諾;
那個硬漢Jean Reno也是翻譯成尚雷諾耶; (怪不得我覺得好眼熟 ...)
這樣 ...會不會搞不清楚誰是誰 ?誰是誰爹? 誰是誰兒子啊?...... 我頗想翻譯這本書.... 我會翻啦!我有翻譯過印象派畫家的紀錄片捏 (五大畫家 ,偏偏沒有 Renoir,真衰!), 而且好歹我也跟電影" 沾" 上了點邊哪!! ps:不過我比較喜歡 Monet....其實只要不戴上近視眼鏡 ,人人的世界都好莫內! 」
「
「雷諾有一部汽車 ..... 」( Renoir had a motorcar, and he used it to drive from Nice to Paris in two days. He had a telephone in his house. He had been operated on, and had had the benefit ... )
開始,還以為是「雷諾汽車公司」的產品.... !
這本書應還有版權保護
誤解處當然有,譬如說:
"... of being allowed to see the master for a few moments. He accepted all these tributes with a grain of salt. Whenever people would start singing his praises, Renoir would quickly bring them down to earth: "Who? Me? A genius ? ..."
翻譯成:" 他把所有貢品和" 一粒鹽" 一起接受了"..... (p.27 )
( take sth with a pinch of salt UK (US take sth with a grain of salt)
意思:to not completely believe something that you are told, because you think it is unlikely to be true: )
又對一名戰場之說法之誤會;
.. forgave Napoleon for the remark which according to certain historians he made after the holocaust of Eylau: "One night of Paris will repair all that." 」
----
stone :「歐巴姐:我鼓掌舉手支持你翻這本書啊!
hc :『Oba 或許可以採用另外的企畫路線 譬如說 跟法國文化部申請補助出版Jean Renoir 全集等等 』
Oba :「阿偶縮就甭提那個什麼文化部的出版補助了
上星期三在台協會在市圖開了說明會
所謂的" 出版" 補助,其實只有補助 "翻譯費 "的 20-50%
而且法國老動作奇慢無比
最少得拖個半年才會有消息(知道有沒有被補助到 )
這期間還不得出書耶
而且真正撥款搞不好得等 36個月 .....(以內)
種種綁手綁腳的限制
我拉去的幾家出版社頭上都出現了三條線
梵谷的群鴉從麥田那邊飛過我們的腦門上
ㄟ... 再說吧!
我還是等Monet的後人出一本
"我阿公是如何靠白內障將盧昂大教堂印象化 "的書
再考慮看看吧 ! 」
**爵位、身份的價碼
香港給小費、爵位等多沿襲英國的傳統。
我們談過『法國中尉的女人』中巨富對於沒落貴族的說法。
最近英國政壇的消息,我認為是誇張的小抹黑,因為自來爵位、
我們看看 『吾父 雷諾瓦』中的老雷諾瓦之說法: ".... But we must not behave like those nobles, who owe their titles to their ancestors, and spend their last sou to hear themselves addressed as "Monsieur le Baron" by the waiters in cafés-which costs them twenty francs each time. Since ..." (on Page 227 )
問題:根據我在「 舊法一蘇( sou )值多少?」之說法,這一聲"Monsieur le Baron"值多少一般工人之每月工資?
舊法一蘇( sou)值多少
以前讀翻譯小說,會碰到些錢幣單位,譬如說一、兩世紀前的 sou,現在字典說它指小數目(The noun sou has one meaning: a former French coin of low denomination; often used of any small amount of money )
在傅雷翻譯 Balzac的『高老頭』(Old Goriot )有些相關注:「② 所謂小錢是法國的一種舊銅幣,價值等於一個銅子(Sou)的四分
例句:「總而言之,她做著一般巴黎小市民的黃金夢。
我記憶中,這些約是 1800年的情形。
我沒弄清楚的是,「法郎」與「銅板」之關係。
這幾天讀 "RENOIR, MY FATHER",講約1850 年的 Renoir 小時後去畫磁畫打工(He finally consented to pay Renoir by the piece. "I'll start him on dessert plates at two sous the plate; three sous for Marie Antoinette in profile." )。又有一段說法:工人每天工作12 小時,賺30蘇(黃先生不知道為什麼翻譯成「五十法郎」( p.16)),一蘇可以買十三個雞蛋(注意那時候的蛋非「量產」
Workmen worked twelve hours a day, and earned one franc fifty. A dozen eggs cost one sou and there were thirteen to the dozen. One sou was a large sum: it was worth two liards (equal to one English farthing in those days) and for one liard you could buy half a bun.
當時花盡錢財也用 sou來表示,試看Renoir 朋友當西貢市長,上級交待用香檳與英國較勁,他就散完財,
這本書應還有版權保護
誤解處當然有,譬如說:
"... of being allowed to see the master for a few moments. He accepted all these tributes with a grain of salt. Whenever people would start singing his praises, Renoir would quickly bring them down to earth: "Who? Me? A genius ? ..."
翻譯成:" 他把所有貢品和" 一粒鹽 " 一起接受了"..... (p.27 )
( take sth with a pinch of salt UK (US take sth with a grain of salt)
意思:to not completely believe something that you are told, because you think it is unlikely to be true: )
又對一名戰場之說法之誤會;
.. forgave Napoleon for the remark which according to certain historians he made after the holocaust of Eylau: "One night of Paris will repair all that." 」
La Chanson de Bilbao(畢爾巴鄂歌曲)是一首通常在鋼琴上伴奏的歌曲,其法語歌詞由鮑里斯•維安( Boris Vian)撰寫,1958年改編為庫爾特•威爾( Kurt Weill)的音樂,並摘自貝特爾•布雷希特( Bertold Brecht)的音樂作品“快樂的終結”( Happy End)。
德語版(明鏡畢爾巴鄂歌這首歌)從拍攝音樂 快樂到死是一個音樂由庫爾特·威爾,伊麗莎白·豪特曼和布萊希特,首演於1929年1。法語版本是作家鮑里斯·維安(Boris Vian)的原創作品,於1958年出版,並適應了庫爾特·威爾(Kurt Weill)2的音樂。
Boris Vian的文字比Bertold Brecht文字的譯文要遠得多。即使草地上仍然長滿草(“ Auf dem Tanzboden da wuchs das Gras”),而Joe也在鋼琴上彈奏曲調(“ Joe,播放當時的音樂”),還是Red Moon(“ Rote Mond” )變為綠色和其他字符使它們的外觀,從而使文字更想像力內容3,4這加強這首歌曲的文字的奇怪或“奇異的”側5,通過的玩笑突出凱瑟琳索瓦,第一演奏L'Écumedes jours的作者版本6。
城市與狗La ciudad y los perros作者:巴爾加斯.尤薩出版日期:2009 年10 月 23 日 |
川端康成愛好圍棋,生前與素有“棋聖”之稱的圍棋大師吳清源是好友,經常作為重要圍棋賽事的記者觀賽,並發表不少觀賽記錄。今天選取一篇吳清源回憶川端康成的文章,與大家分享。
憶川端康成先生
文/吳清源
出院後,從翌年的二月到三月之間,我與木谷實進行了三番棋的對局。這次對局是東京日日新聞的計劃之一,觀戰記者仍然是川端康成。
由於我出院不久,競技狀況不十分良好,因而吃了個二連敗,退下陣來。然而在第一局和第二局的中間休息時,和川端夫婦同去伊豆旅行,給我留下了美好難忘的回憶。在富士見住院療養時,我和同病房的安田善一先生結為知交,那次旅行是應他的邀請而去。那時我了解到,安田先生就是位於伊豆下賀茂的旅館——伊古奈飯店總經理的兒子,當時伊古奈飯店經過重修,改造成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大飯店,十分有名。
安田的父親——安田總經理也是川端康成的小說迷。趁著飯店重修落成的大慶之機,開口說一定要請川端康成來往幾天。這樣,川端夫婦和我加上安田共四人,興致勃勃地談好去下賀茂旅行。動身時,已是大地回暖、河水湍流,春天的氣息開始飄蕩在原野上。早春二月末,眼前一派鳥語花香的迷人景象。
我們一行先在修善寺投宿了一夜後,被汽車在下田街顛簸了一程,然後從下田乘出租車抵達下賀茂。著名的伊古奈飯店是茶室式的建築,景色幽雅。尤其是周圍的樹木嫩芽初萌,一片新綠,十分耀眼。翌日,帶上飯盒,川端夫婦與安田及我四人同去妻良。子浦等地徒步旅行,我們沐浴在早春明媚的陽光裡,信步在海邊小路或芒草原野上,無憂無慮地盡情欣賞著和平寧靜的景色。
到了夜裡,溫泉戲水之後,常去川端的房間裡暢談到深夜。我們的話題從宗教到圍棋,海闊天空。還記得,當時彷彿盡是我一個人口若懸河地高談闊論。回顧我為四段、在國民新聞主辦的與秀哉名人下讓二子局之時,川端康成就曾擔當過觀戰記者。我們的交情從那時開始,真是緣分非淺。
川端康成對“美”有很深的研究,是位有細緻觀察力的天才作家,因他作文章反复推敲、追求盡善盡美,如同製作藝術品一樣,所以經常延誤交稿期。戰後,為了寫《吳清源棋談》,他投宿於箱根仙石原的表石閣,用了三天的時間到我那裡採訪。記得,出版社的編輯因與川端的約稿到期,為了使延誤的稿子盡快到手,不得不派人一直尾隨於他的身後。
讀賣新聞社主辦的棋戰常常在“福田家旅館”進行,川端康成作為觀戰記者也常常在福田家眠宿和寫稿,那裡有個侍女經常侍侯他,名叫“雪姑娘”,川端十分喜歡,後來,川端一到,雪姑娘就成了他的“專屬侍者”了,據雪姑娘說,“川端先生非常喜愛收集藝術品,一有閒暇便去逛古玩店。
川端康成和我都很瘦,我對此並無所謂,可是川端似乎十分介意。他好像十分羨慕豐滿型的人,特別喜歡豐滿的女性,難怪他選擇的妻子就是一個胖乎乎的美人。在伊古奈飯店時,我們一同洗溫泉,幾乎互相估摸了對方的體重,不過誰也沒有說準,我倆都不足四十五公斤。因此川端康成笑嘻嘻他說:“不管誰先達到了四十五公斤,都必須請客慶祝一番!”
戰後,此事我早就忘得一干二淨了,沒想到川端康成卻牢牢記著。一打聽到我的體重已經超過了四十五公斤,“喂!你不請我客可不行啊!”川端冷不防地擺出了一副認真的面孔咄咄逼人地向我“討債”,當時還真嚇了我一跳。
吳清源(1914—2014年),原名吳泉,是世界圍棋革命的推動者與實踐者,有“棋聖”之稱。1914年6月12日出生於中國福建省福州市,後舉家遷居北京。14歲東渡日本,開始職業棋手生涯。自1939年至1956年,在十番棋擂台擊敗了同時代所有超一流棋手,令當時日本棋壇所有頂尖人物全部降級,創造了圍棋界的“吳清源時代”,被譽為“昭和棋聖” 。
【小序 : 予素不解碁。嘗獨遊廬山白鶴觀, 觀中人皆闔戶晝寢, 獨聞碁聲于 古松流水之間 , 意欣然嘉之。自爾欲學,然終不解也。兒子過乃粗能者,儋守 張中日從之戲,予亦偶坐,竟日不以為厭也。】--
五 老 峰 前 , 白 鶴 遺 址 , 長 松 蔭 亭 , 風 日 清 美 。 我 時 獨 游 , 不 逢 一 士 。 誰 歟 碁 者 ? 戶 外 屨 二 。 不 聞 人 聲 , 時 聞 落 子 。 紋 枰 坐 對 , 誰 究 此 味 ? 空 鉤 意 釣 , 豈 在 魴 鯉 ? 小 兒 近 道 , 剝 啄 信 指 。 勝 固 欣 然 , 敗 亦 可 喜 , 優 哉 游 哉 , 聊 復 爾 耳 。
【介石】
解釋 耿介如石。語本《易經˙豫卦˙六二》:「介于石,不終日,貞吉。」形容堅定不拔,操守堅貞。《宋書˙卷六十七˙謝靈運傳》:「時來之機,悟先於介石,納隍之誡,援於生民」。《明˙陸采˙明珠記˙第四十一齣》:「義士施偷天之計,郎君秉介石之心。」
但是,我對此卻有不同的理解。"介"在從前和帶草字頭的"芥"是同一個字,意思是草。草和石,就像電和磁場的組合一樣,立刻會有所感應。所以,"不終日"後,成為了"吉"。"介石"是寓意著陰陽中和意思的名字。蔣介石的父親有著很深的古代漢字的造詣。 」(《中的精神:吳清源自傳》pp.168-69)
領頭字 | |
---|---|
芥 | |
解形 | |
《說文》:“芥,菜也。人钫人艸,介聲。” | |
注音 | 釋義 |
(一)jie4《廣韻》古拜切,去怪見。月部。 | (1) 芥菜。十字花科。一、二年生草本。有葉用芥菜(如雪裏紅)、莖用芥菜(如榨菜)和根用芥菜(如大頭菜)等變種。種子可榨油或製芥辣粉(芥末)。《說文‧艸 部》:“芥,菜也。”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七引《字林》:“芥,辛菜也。”《禮記‧內則》:“膾,春用谟鄄匆鄄心,秋用芥。”《春秋繁露‧天地之行》: “故薺以冬美,而芥以夏成。”宋蘇軾《擷菜》:“秋來霜露滿東園,蘆服生兒芥有孫。” (2)小草。《方言》卷三:“蘇、芥,草也。江、淮、南楚之間曰蘇,自關而西或曰草,或曰芥。”《左傳‧哀公元年》:“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杜預注: “芥,草也。”《莊子‧逍遙遊》:“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三國志‧吳志‧虞翻傳》:“琥珀不取腐芥,磁石不受曲鍼。”又喻細微的事物。如: 纖芥、芥視。 (3)芥蒂;梗塞。清王士禛《梅厂钫圭詩意序》:“若人世榮辱得喪,一無足芥其中者。”梁啟超《中國前途之希望與國民責任》:“一切皆是閑言閑語,政府聞之已熟,豈有一焉能芥其胸者。” |
(二)gai4 | 〔芥菜〕也作“蓋菜”。芥菜的變種。葉子大,表面多皺紋,是普通的蔬菜。 |
領頭字 | |
---|---|
介 | |
解形 | |
《說文》:“介,畫也。人钫人八,人钫人人。人各有介。”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以為“介”“象人著介(甲)形”。 | |
注音 | 釋義 |
(一)jie4《廣韻》古拜切,去怪見。月部。 | (1) 疆界;界限。後作“界”。《說文‧八部》:“介,畫也。”徐灝注箋:“古疆界字祗作介。”《詩‧周頌‧思文》“無此疆爾界”,陸德明釋文“界”作“介”。 《後漢書‧襄楷傳》:“所得神書百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李賢注:“以朱為介道。”黃侃《聲韻略說》:“(錢竹汀)云‘古舌齒互通’,泯五聲之 大介。” (2)間隔;阻礙。《莊子‧田子方》:“其神經乎大山而無介,入乎淵泉而不濡。”成玄英疏:“介,礙也。”《漢書‧翼奉傳》:“前鄉崧高,後介大河。”顏師古注:“介,隔也;礙也。”明陶宗儀《輟耕錄》卷二十八:“惟見巨蛇介道。” (3)側畔。《字彙‧人部》:“介,畔也。”《楚辭‧九章‧哀郢》:“悲江介之遺風。”晉陸機《辯亡論上??》:“于時大邦之血鄄樱,雲翔電發,懸旍江介,築壘遵渚。”南朝梁口鄄天均《閨怨》:“妾坐江之介,君戍小長安。” (4)接近。《書‧召誥》:“比介于我有周御事。”孔傳:“使比近於我有周治事之臣。”《穀梁傳‧文公十五年》:“不以難介我國也。”范甯注:“介,猶近也。”《徐霞客遊記‧遊雁宕山日記》:“由嶂之左脅,介於展旗者,先為安禪谷。” (5)處於二者之間。《集韻‧怪韻》:“介,間也。”《左傳‧襄公九年》:“天禍鄭國,使介居二大國之間。”杜預注:“介,猶間也。”唐韓愈《守戒》: “今之通都大邑,介於屈強之間,而不知為之備。”嚴復《原強》:“此所以雖介兩雄而滅亡猶未也。”又指離間。《文選‧揚雄〈解嘲〉》:“(范雎)激卬萬乘 之主,介涇陽,抵穰侯而代之。”李善注:“蘇林曰:介者,間其兄弟使纾钫束也。” (6)佑;助。《爾雅‧釋詁下》:“介,右也。”邢昺疏引孫炎曰:“介者,相助之義。”《詩‧豳風‧七月》:“為此春酒,以介眉壽。”鄭玄箋:“介,助也。”晉束析鄄日《補亡詩‧南陔》:“以介丕祉。”《宋史‧樂志七》:“麗配皇靈,億神來介。” (7)介紹;媒介。《玉篇‧人部》:“介,紹也。”《漢書‧谷永傳》:“無一日之雅,左右之介。”顏師古注:“介,紹也。”《文選‧李康〈運命論〉》: “其所以相親也,不介而自親。”李善注:“介,紹介也。”《後漢書‧符融傳》:“郭林宗始入京師,時人莫識,融一見嗟服,因以介於李膺,由是知名。”李賢 注:“介,因也,言因此人以相接見也。”又指居中引見者。《孔叢子‧雜訓》:“士無介不見,女無媒不嫁。” (8)賓方的輔助人員;副手。《左傳‧成公十三年》:“孟獻子從,王以為介。”杜預注:“介,輔相威儀者。”《荀子‧大略》:“諸侯相見,卿為介。”楊倞 注:“介,副也。”《新唐書‧禮樂志九》:“主人進,延介,揖之,介報揖。”又指傳信的人。宋陽枋《辭平舟聘禮書》:“腆儀不敢祇拜,敬就來介回納。” (9)古代賓方傳達賓主之言的人。《禮記‧聘義》:“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所以明貴賤也。”孔穎達疏:“此一節明聘禮之有介,傳達賓主之命。” (10)憑藉;仗恃。《字彙‧人部》:“介,因也。”《左傳‧文公六年》:“介人之寵,非勇也。”杜預注:“介,因也。”《史記‧南越列傳》:“王、王太 后亦恐嘉等先事發,乃置酒,介漢使者權,謀誅嘉等。”裴駰集解:“《志林》云‘介者,因也,欲因使者權誅呂嘉。’”《南史‧宋本紀上》:“介恃遐阻,仍為 邊害。” (11)繫,留。《字彙‧人部》:“介,繫也。”《漢書‧匡衡傳》:“情欲之感,無介乎容儀。”顏師古注:“介,繫也。言不以情欲繫心,而著於容儀者。” (12)堅固。《正字通‧人部》:“凡堅確不拔亦曰介。”《易‧豫》:“介于石,不終日。”《荀子‧修身》:“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楊倞注:“介然,堅固貌。”宋范仲淹《和謝希深學士見寄》:“心焉介于石,可裂不可奪。” (13)節操。《孟子‧盡心上》:“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孫奭疏:“不以三公之榮位而移易己之大志也。”宋王禹偁《寄題陝府南溪兼簡孫何兄弟》:“石危君子介,筍易小人勇。” (14)大。《爾雅‧釋詁上》:“介,大也。”《易‧晉》:“受茲介福,于其王母。”王弼注:“受茲大福。”《文選‧張衡〈思玄賦〉》:“遇九白鄄横之介鳥兮,怨素意之不逞。”舊注:“介,大也。”唐劉禹錫《沓潮歌》:“介鯨得性方逍遙。” (15)獨;特異。《廣雅‧釋詁三》:“介,獨也。”《集韻‧黠韻》:“介,特也。”《左傳‧昭公十四年》:“養老疾,收介特。”孔穎達疏:“介亦特之義 也。介特謂單身特立無兄弟妻子者。”《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夫介異於人臣,而獨忠於主。”梁啟雄注:“謂特立獨異於群臣之間。”《水經注‧廬江水》: “又有孤石,介于大江中。”特指獸無偶。《方言》卷六:“介,特也,獸無偶曰介。” (16)舍;止。《詩‧小雅‧甫田》:“攸介攸止。”鄭玄箋:“介,舍也。” (17)次。《左傳‧昭公四年》:“介卿以葬,不亦左乎﹖”杜預注:“介,次也。” (18)助詞。相當於“地”。《警世通言‧蘇知縣羅衫再合》:“大吹大擂介飲酒。” (19)古代戲曲術語。劇本裏關於動作、表情、效果等的舞臺指示。如坐、笑、見面以及奚钫鳥鳴、犬吠等,劇本裏分別寫作“坐介”、“笑介”、“見介、“奚钫鳥鳴介”、“犬吠介”。元關漢卿《望江亭》第一折:“做走介。”明吾邱瑞《運甓記》第十一齣:“生哭醒介。” (20)閱。《廣韻‧怪韻》:“介,閱也。” (21)指帶有甲殼的昆蟲和水族。《呂氏春秋‧孟冬記》:“其蟲介,其音羽。”高誘注:“介,甲也。”《淮南子‧墬形》:“介鱗者,夏食而冬蟄。”高誘注:“介,甲。龜敝鄄黽之屬也。”唐白居易《題海圖屏風》:“鱗介無小大,遂性各旧钫冗浮。” (22)刖,斷足。《莊子‧養生主》:“是何人也,惡乎介也﹖”陸德明釋文:“介,一音兀,司馬云:刖也。” (23)語法術語,介詞的省稱。 (24)通“甲(<現代音>jia3<\/現代音>)”。鎧甲。《廣雅‧釋器》:“介,鎧也。”《玉篇‧八部》:“介,甲也。”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泰部》:“介,栏借為甲。”《詩‧大雅‧瞻卬》:“舍爾介狄。”鄭玄箋:“介,甲也。”《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介冑生蟣 蝨。”三國口鄄天韋昭《秋風》:“跨馬披介冑。”又指披戴(鎧甲)。《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欒高陳鮑之徒,介慶氏之甲。”《史記‧衛康叔世家》:“悝 母杖戈而先,太子與五人介。”裴駰集解引賈逵曰:“介,被甲也。”《遼史‧耶律仁先傳》:“(耶律仁先)未及介馬,重元犯帷宮。” (25)通“价”。善。《爾雅‧釋詁上》:“介,善也。”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泰部》:“介,栏借為价。”《漢書‧諸侯王表》:“介人惟藩。”顏師古注:“介,善也。……以善人為之藩籬。”按:《詩‧大雅‧板》作“价人惟藩”。 (26)通“芥”。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泰部》:“介,今俗以芥為之。”1.芥子。《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季氏介其奚钫鳥。”杜預注:“擣芥子播 其羽也。”陸德明釋文:“介,又作芥。”又喻微小。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五引劉瓛曰:“介,微也。”《易‧繫辭上》:“憂悔吝者存乎介。”韓康伯注: “介,纖介也。”《孟子‧萬章上》:“一介不以與人。”《論衡‧案書》:“孔子作《春秋》,采毫毛之善,貶纖介之惡。”2.芥蒂,喻小嫌隙。《後漢書‧孔 融傳》:“往聞二君有執法之平,以為小介。”李賢注:“介,猶蔕芥也。”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古文十弊》:“本無介蔕,何有嫌疑。” (27)通“阗钬亡(<現代音>gai4<\/現代音>)”。給予。《詩‧小雅‧小明》:“神之聽之,介爾景福。”聞一多《古典 新義‧詩經新義》:“阗钬亡、介同祭部,乞在脂部,最相近,故三字通用。阗钬亡、乞皆兼取、與二義,介字亦然。”宋王安石《上田正言書》:“每欲介西北之 郵布一書,道區區之懷。” (28)通“哲(<現代音>zhe2<\/現代音>)”。知;明白。《老子》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馬余钫又倫校詁:“介,借為哲,《說文》曰:哲,知也。” (29)古國名。《春秋‧僖公二十九年》:“介葛盧來。”杜預注:“介,東夷國也。”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歷代州域形勢一》:“介,今膠州高密縣西有故黔陬城,即古介國。” (30)姓。《廣韻‧怪韻》:“介,姓。”《續通志‧氏族略五》:“介氏。春秋時,附屬小國,後以為氏。晉有介之推。” |
(二)ge4 | 《集 韻》居賀切,去箇見。歌部。同“额鄄拢”(多表示自謙,今又讀<現代音>jie4<\/現代音>)。《集韻‧箇韻》:“箇,或作 额鄄拢、介。”《書‧秦誓》:“如有一介臣。”陸德明釋文:“介,字又作额鄄拢,音工佐反。”唐王勃《滕王閣序》:“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儒林外 史》第一回:“王冕乃一介農夫,不敢求見。” |
不朽名著 (1):雅克·盧梭《愛彌兒:論教育》(1762)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4347834665227307
雅克·盧梭《愛彌兒:論教育》出版二百多年之後才有中文全譯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摘要也可參考羅曼羅蘭的《·盧梭傳》台北:志文出版社等。Les Pages immortelles de Rousseau (The Immortal Pages of Rousseau) 1938 by Romain Rolland (1866~1944)
《愛彌兒:論教育》(法語:Émile: ou De l'éducation),亦有譯名作《愛彌爾:論教育》,是讓-雅克·盧梭自認為是「我的所有作品中最好、最重要的一部」[1]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篇關於人類天性的哲學論文,致力於探討關於個人與社會關係的政治和哲學問題;特別是個人如何在不可避免趨於墮落的社會中保持天性中的善良。在《愛彌兒》中,盧梭試圖描繪一個教育體系,使他在《社會契約論》(1762年)中的「自然人」能在不可避免趨於墮落的社會中生活。[2]盧梭描寫愛彌兒和他的家庭教師的故事,以說明如何教育出一個理想的公民。愛彌兒不是一本詳細的育兒指南,不過在其中的確有一些教育子女特別的忠告。[3]這是西方第一個完整的教育哲學、第一部教育小說。康德稱讚《愛彌兒》的出版是跟法國大革命相提並論的大事件。因此其書注重在身體養護及拒絕誘惑。
![]() | 法語維基文庫中與本條目相關的原始文獻: Émile, ou De l'éducation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mile,_or_On_Education
Jump to navigationJump to search
![]() Title page of Rousseau's Emile | |
Author | Jean-Jacques Rousseau |
---|---|
Country | Republic of Geneva and France |
Language | French |
Subject | Pedagogy |
Publication date | 1762 |
Published in English | 1763 |
Emile, or On Education (French: Émile, ou De l’éducation) is a treatise on the nature of education and on the nature of man written by Jean-Jacques Rousseau, who considered it to be the "best and most important" of all his writings.[1] Due to a section of the book entitled "Profession of Faith of the Savoyard Vicar", Emile was banned in Paris and Geneva and was publicly burned in 1762, the year of its first publication.[2] During the French Revolution, Emile served as the inspiration for what became a new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3]
波蘭女詩人辛波絲卡辭世
蘋果即時根據《美聯社》報導,199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波蘭詩人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本月1日在家中辭世,享壽88歲。辛波絲卡晚年罹患肺癌,在家人看護的陪伴下,在睡夢中去世。今天在社群網站上,不少書迷以她生前所寫的《墓誌銘》向她致哀。
《墓誌銘》
「這裡躺著,像逗點般,一個舊派的人。她寫過幾首詩,大地賜她長眠,雖然她生前不曾加入任何文學派系。她墓上除了這首小 詩,牛蒡和貓頭鷹外,別無其它珍物。路人啊,拿出你提包裡的 電腦,思索一下辛波絲卡的命運。(陳黎譯)」
Here lies, old-fashioned as parentheses,
the authoress of verse. Eternal rest
was granted her by earth, although the corpse
had failed to join the avant-garde, of course.
The plain grave? There’s poetic justice in it,
this ditty-dirge, the owl, the burdock. Passerby,
take out your compact Compu-Brain and try
to weigh Szymborska’s fate for half a minute.
Die — You can’t do that to a cat.Since what can a cat doin an empty apartment?Climb the walls?Rub up against the furniture?Nothing seems different here,but nothing is the same.Nothing has been moved,but there’s more space.And at nighttime no lamps are lit.Footsteps on the staircase,but they’re new ones.The hand that puts fish on the saucerhas changed, too.Something doesn’t startat its usual time.Something doesn’t happenas it should. Someone was always, always here,then suddenly disappearedand stubbornly stays disappeared.
They say I looked back out of curiosity,but I could have had other reasons.I looked back mourning my silver bowl.Carelessly, while tying my sandal strap.So I wouldn’t have to keep staring at the righteous napeOf my husband Lot’s neck.From the sudden conviction that if I dropped deadHe wouldn’t so much as hesitate.From the disobedience of the meek.Checking for pursuers.Struck by the silence, hoping God had changed his mind.
chapter five Hearts and Minds | |
chapter six A Simple Heart | |
chapter seven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 |
epilogue | |
Photos | |
Notes | |
Index | |
Introduction : the terrible year, two writers, and a novel -- From Emma Bovary to the terrible year -- The terrible year -- A tour of the ruins : photography makes history -- A generation on trial : Sentimental education -- Hearts and minds -- "A simple heart" --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 Epilogue. "In 1869, Gustave Flaubert published what he considered to be his masterwork novel, A Sentimental Education, which told a deeply human and deeply pessimistic story of the 1848 revolutions. The book was a critical and commercial flop. Flaubert was devastated. Yet his year was only going to get worse. The summer of 1870 through the spring of 1871 would come to be known as the "Terrible Year" in France. France suffered a humiliating defeat in their war against Prussia, followed by the fall of Napoleon III and his Second Empire, the declaration of a republic, then the siege of Paris by the Prussian army, capitulation, and a dishonorable peace. This in turn provoked a revolt of the people of Paris, who formed a local government called the Commune, which was crushed in the bloodiest class warfare France has ever known. Paris by the end of May 1871--at the end of "the Bloody Week," with the defeat and summary execution of the insurrectionists--was a scorched wasteland, set afire by the retreating Communards. As the dust settled, a struggle began among politicians and artists to define France's future. Yet no one could agree on what France should become; Parisians built the Sacré-Cœur as a monument to French reactionaries just as the newly formed secular republic was distancing itself from religion. For a time, France was inches away from returning to a monarchy led by the Comte de Chambord. As artists, Gustave Flaubert along with his friend George Sand were part of this larger movement to capture the new essence of France and predict the country's future course. Flaubert was convinced that the commune could never have happened if more people had read A Sentimental Education"-- Provided by publish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