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691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Istanbul: The Imperial City; Istanbul By Colin Thubron :A Strangeness in My Mind by Orhan Pamuk

$
0
0




IstanbulThe Imperial City

Front Cover
Viking, 1996 - History - 414 pages
Straddling the narrow straits of the Bosphorus dividing Europe and Asia, Istanbul has been an unrivaled locus of cultural exchange since its beginnings more than 26 centuries ago, under three different namesfirst as the Greek colony Byzantium, then Constantinople in A.D. 330, and Istanbul in 1453. Despite the onslaughts of time, a local character and spirit have abided. This is a guide to the city for the curious traveler as well as an evocation of its illustrious past. color & 25 b&w illus. 4 map.















------
Istanbul By Colin Thubron :A Strangeness in My Mind by Orhan Pamuk
http://hcbooks.blogspot.tw/…/istanbul-by-colin-thubron-stra…

圖像裡可能有1 人、戶外
圖像裡可能有天空和戶外





Istanbul (The Great Cities)
by Colin Thubron
3.33 · Rating Details· 12 Ratings · 3 Reviews
Hardcover: 200 pages
Publisher: Time Life Intl. (Netherland) B.V. (January 1, 1978)
Language: English

Istanbul By Colin Thubron and the Editors of Time-Life Books
1978
/The Great Cities



"I must confess that I have always had a secret desire to visit Istanbul and tour all of the awesome sights of that ancient city: the Sancta Sophia, the Blue Mosque, the Obelisk of Tuthmoses, Topkapi Palace, the Grand Bazaar. Thubron does an excellent job of summarizing the history of Istanbul and mixing in his own experiences living in that crossroads of Europe and Asia. His observations of Turkish culture and society were insightful, especially when he compared that culture to other Levantine peoples such as the Greeks and Arabs. I am also fascinated by the place the Ottoman Empire and the Turks held in the collective imagination of Western Europe; it seems to be a rich blend of awe, fear, and envy. Someday, if the systemic issues of the Middle East ever get worked out, I would love to stroll the streets of old Stamboul with my wife and explore a city some 2,000 years old"

伊士坦堡 在柏克萊似乎找不到

------



Orhan Pamuk的書評,我以前歸在 "Place" blog.





Pamuk: Under the Spell of Istanbul

Orhan Pamuk
Orhan Pamuk; drawing by Pancho
Uniquely among cities, Istanbul bridges two continents. It lies on the southeast frontier of Europe, while its suburbs expand across the Bosphorus straits into Asiatic Turkey. From a European viewpoint, the city may be the site where Asia begins; from the Turkish hinterland, it is the start of Europe. For a millennium and a half it was the fulcrum of two great Eurasian empires, the Byzantine and the Ottoman, and although it is no longer the nation’s capital—Atatürk rejected the city for Ankara—it remains Turkey’s cultural and economic heart. Now its ruptured geography exemplifies the country’s contending identities: the ambivalence toward both Europe and its Asian neighbors, the rankling sense of exclusion and the bursts of patriotic pride.
The metropolis has found its celebrant in Orhan Pamuk. Winner of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in 2006, he is the preeminent Turkish writer of his time, and the witness to a city that his descriptions saturate in the subtle melancholy of hüzün, an aura steeped in yearning and disillusion. In his Istanbul: Memories and the City, he recorded an ambience inseparable from his childhood, the nostalgia for a fading patrician world of decaying villas and old families grown irrelevant. He is the poet of the city’s strangeness: of its damp back streets, its ferries calling through fog, a place inhabiting its own ruin. In The White Castle and My Name Is Red he made loving play with its Ottoman history, and returned to the upper-middle-class milieu of his own experience in The Museum of Innocence, published in 2008.
So it is initially surprising that his new novel, A Strangeness in My Mind, is set not in Istanbul’s historic heart, but in the modern suburbs and slums that smother its surrounding hills: home to a flood of immigrants from Asiatic Turkey seeking a better life than their rural villages afford. These are a tough, adaptable people, who have transformed the multicultural metropolis of an earlier generation—once embracing thriving communities of Greeks, Armenians, and Jews—into a rougher and more contentious place. Now the city’s immigrants outnumber the native-born by three to one.
Pamuk’s attention to rural immigration—the source of Istanbul’s most glaring social problems—suggests a move toward conventional realism, exploring as he does the city’s most workaday dilemmas. But he has written scathingly about his country’s generation of socially concerned writers and his need to escape their tradition. “They were flat realists, not experimental,” he told an interviewer in 2005.
Like writers in so many poor countries, they wasted their talent on trying to serve their nation…. I did not want to be like them…. I had never aspired to the social-realist model….
Elsewhere he has written of his delight at jettisoning from his bookshelves the works of “mediocre, moderately successful, bald, male, degenerate writers between the age of fifty and seventy.”
In the same interview he expounded candidly on his hunt for originality: about how…




HOGARTH PRESS: COMMERCIAL PUBLICATIONS

$
0
0



A publisher of one's own: Virginia and Leonard Woolf and the Hogarth Press


A century after the Bloomsbury luminaries took delivery of their own printing equipment, the legacy of their pioneering – and often dramatic – DIY operation lives on
Hogarth House in Richmond, where Virginia and Leonard Woolf founded the Hogarth Press on 24 April 1917. Photograph: Alamy Stock Photo
Monday 24 April 2017 15.15 BSTLast modified on Monday 24 April 2017 18.41 BST


“We unpacked it with enormous excitement, finally with Nelly’s help carried it into the drawing room, set it on its stand, and discovered that it was smashed in half,” wrote Virginia Woolf on the afternoon of 24 April 1917. That day she and her husband Leonard took delivery of the hand press that heralded the birth of their brainchild, the Hogarth Press. Their £19 purchase had been long awaited, one of three resolutions made while the couple took tea on Virginia’s 33rd birthday: they would buy Hogarth House in Richmond, find a hand press to do their own printing, and buy a bulldog and name him John.

The missing part needed to fix the press and render it operative arrived several weeks later and the first publication notice, painstakingly hand set by the Woolfs, was sent out in May. In tidy lettering, it bravely announced the imminent publication of a pamphlet titled Two Stories: one each by Virginia and Leonard.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 The Woolfs, photographed in 1914. Photograph: Alamy Stock Photo

So the Hogarth Press was born, and like all parents the Woolfs declared their lives changed forever. The publishing business that the two set up in their drawing room and which would eventually to take up their dining room, then much of their lives, was supposed to be an answer to so much. It was a physically engrossing activity to ease Virginia’s crippling anxiety, a business that could potentially free the couple from the whims of publishers and even a social outlet through which their diverse literary friendships could be monetised.

It almost lived up to all these weighty expectations. Those first afternoons, when Leonard and Virginia sat covered in ink in the drawing room of Hogarth House, learning by trial and error just how hard it was to set type and centre it on the page, were charmed ones. The experience was a simulacrum of the creative process: the beloved final product did not always reflect the pains of its production.But the labours of printing always delivered the satisfaction of a real and tangible object.

The press also fulfilled a desire for creative freedom that both Leonard and Virginia had craved. Virginia had long resented relying on her half-brother Gerald Duckworth to be her publisher. He was a man who, in her words, could not tell “a book from a beehive” and had no interest in avant garde writing. (Woolf would also later accuse him of molesting her when she was a child.) The acute anxiety she felt when waiting for answers from publishers was partially eliminated by Hogarth. Leonard, while happy to have cut out the middle-man, also revelled in the new venture, declaring in a letter: “I should never do anything else, you cannot think how exciting, soothing, ennobling and satisfying it is.”


Virginia's lover Vita Sackville-West demanded more money from the Woolfs... she got the money, but lost Virginia

He was right. Leonard’s commitment to the press would be lifelong, carrying on through the interwar period and then the second world war and even after Virginia’s tragic death. What started as a hobby would become a vocation and, in later years, his sole source of income. If Leonard’s involvement was steady, Virginia’s was mercurial, waxing and waning through her depressive and creative spells. As early as March 1924, as they got ready to publish her novel Jacob’s Room, she declared in a letter that “publishing one’s own books is very nervous work”. By October 1933, when Hogarth Press turned 16, Virginia declared herself tired of the “drudgery and sweating” and the “altered travel plans” that running the publisher required. She demanded that an “intelligent youth” be found to take over its day-to-day operations.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 Leonard Woolf, pictured reading with the poet John Lehmann, who was managing director of the Hogarth Press between 1938 - 1946. Photograph: Hulton Deutsch/Corbis via Getty Images

No youth was found but the press plodded along, continuing its early practice of converting friends into Hogarth authors. This too was laden with complication, at least for Virginia. The second book that Hogarth published was Katherine Mansfield’s Prelude, the production of which caused tension in their friendship. In 1934, Virginia would declare her affair with Vita Sackville-West over because of her intense dislike of the latter’s new novel The Dark Island. The book was still published by Hogarth, but only after protracted and awkward negotiations in which an embarrassed Sackville-West demanded more money from the Woolfs, who had chosen to ignore her previous hints towards a more lucrative contract. She got the money, but she lost Virginia. The whole episode was a fitting indictment of the inevitable acridity of lover-publisher unions.
Advertisement


The Hogarth Press ran until 1946 and, in 29 years, published 527 titles. Precisely a century on, the house is one of many imprints making up thegiant publisher Penguin Random House. That Hogarth has reached this milestone is a considerable achievement; as JH Willis writes in his book on the press, many small presses were birthed in the interwar period – and most perished. But beyond the obvious victory of its survival, the Hogarth story reveals much about publish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s wrought when writers change sides in the game of literary creation.

Virginia and Leonard both discovered that the limitations of publishers, their one-time oppressors, were now their own. In one striking instance, very early in the life of the press, the Woolfs wrote to James Joyce to reject his manuscript of Ulysses. It was too long and beyond their fledgling capabilities, the Woolfs declared in their letter. It was just the sort of statement they would have resented and mistrusted as writers. But they were publishers, now - and so they made it anyway.







【Simon管理行為】中提到S. Freud 有四處:最多是談到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部分。

81頁註解可知
{無意識}( The Unconscious)的出自 Freud的【文集】(The Collected Papers),1925年,London: L and V WOOLF出版社。
奇怪的是,出版社的名稱非The Hogarth Press was a British publishing house founded in 1917 by Leonard Woolf and Virginia Woolf.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ogarth Press
Hogarth Press House, Richmond, Surrey.jpg
StatusOwned by Random House
Founded1917
FounderLeonard Woolf and Virginia Woolf
SuccessorChatto & Windus
Country of originUnited Kingdom
Headquarters locationLondon
Publication typesBooks
The Hogarth Press was a British publishing house founded in 1917 by Leonard Woolf and Virginia Woolf. It was named after their house in Richmond, in which they began hand-printing books.
During the interwar period, the Hogarth Press grew from a hobby of the Woolfs to a business when they began using commercial printers. In 1938 Virginia Woolf relinquished her interest in the business and it was then run as a partnership by Leonard Woolf andJohn Lehmann until 1946, when it became an associate company ofChatto & Windus. "Hogarth" is now an imprint of The Crown Publishing Group, part of Random House Inc.
As well as publishing the works of the members of the Bloomsbury group, the Hogarth Press was at the forefront of publishing works onpsychoanalysis and translations of foreign, especially Russian, works.

History[edit]

Printing was a hobby for the Woolfs, and it provided a diversion for Virginia when writing became too stressful. The couple bought a handpress in 1917 for £19 (equivalent to about £900 in 2012) and taught themselves how to use it. The press was set up in the dining room of Hogarth House, where the Woolfs lived, lending its name to the publishing company they founded. In July they published their first text, a book with one story written by Leonard and the other written by Virginia.[1]
Between 1917 and 1946 the Press published 527 titles.[2]
Number of publications by year from 1917 to 1946[3]
Year191719181919192019211922192319241925192619271928192919301931193219331934193519361937193819391940194119421943194419451946
Titles published125369141428314230303034362021242320172312131271044
Profit generated by the Hogarth Press publication (without bonuses and salaries)[4]
Year1917–1819191920192119221923192419251926192719281929193019311932193319341935193619371938
Profit£13 8s 8d£13 14s 2d£68 19s 4d£25 5s 6d£10 6s 4d£5 7s 8d£3 17s 0d£73 1s 1.5d£26 19s 1d£64 2s 0d£380 16s 0d£580 14s 8d£2,373 4s 2.5d£2,209 0s 1.5d£1,693 4s 1d£929 15s 2.5d£516 13s 0d£598 7s 2d£84 5s 0d£2,422 18s 5d£35 7s 7d

Notable title history[edit]



《群魔》(俄語:Бесы、Demons、The Possessed)係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長篇小說,另譯為《附魔者》,發表於1872年左右,有上下兩部。
概要[編輯]
書名是引用《新約·福音書》第八章32-36節耶穌在格拉森驅除號稱為「群」的惡鬼,小說內容描寫在亞歷山大二世時代的俄國革命,對於俄國彌漫著無神論的論調感到憂心,他預言喪失信仰後,俄羅斯民族即將走向毀滅。《群魔》一書中有一話,後來成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言:「人之所以不幸,是因為他不知道他是幸福的;僅僅是這個原因。這就是一切,一切!誰要是明白了這一點,他此時此刻馬上就會變得幸福起來。」














Leonard Woolf was born on this day in 1880. In Sowing (1960), the first volume of his autobiography, Woolf describes his first glimpse of eighteen-year-old Virginia Stephen, accompanied by her sister, Vanessa: "I first saw them one summer afternoon in Thoby's rooms; in white dresses and large hats, with parasols in their hands. Their beauty literally took one's breath away.... They were at that time, at least upon the surface, the most Victorian of Victorian young ladies, and today what that meant it is almost impossible to believe or even remember.... Virginia and Vanessa were also very silent and to any superficial observer they might have seemed demure ... [but] the observant observer would have noticed at the back of the two Miss Stephens' eyes a look which would have warned him to be cautious, a look which belied the demureness, a look of great intelligence, hypercritical, sarcastic, satirical." Source: http://ow.ly/r9mnF


*****
www.lib.udel.edu/ud/spec/exhibits/hogarth/comercl.htm - 頁庫存檔

Special Collections Department


HOGARTH PRESS: COMMERCIAL PUBLICATIONS

The commer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Hogarth Press also bear the unique stamp of the owners. As with the handprinted books, these commercially produced imprints include works by themselves, the Bloomsbury Group, and others they wished to promote, and covered the wide range of subjects that were of interest to the Woolfs.
Among their own works which they had printed commercially were Virginia's To the Lighthouse (1927) and A Room of One's Own (1929), and Leonard's essay, Fear and Politics (1925), and his play, The Hotel (1939). Other notable works published commercially by the Woolfs include Edwin Muir's first book, First Poems (1925), William Plomer's Sado (1931), and Christopher Isherwood's Sally Bowles (1937). Also included among the commercial works in the Special Collections Department are the only known copy of the "First Proof" of Harold Nicolson's Jeanne de Hénaut (1924), with the author's name misspelled; and a review copy of Geoffrey Phibbs's The Withering of the Fig Leaf (1927), which the author persuaded Leonard Woolf to suppress because of its anti-Catholic tone, with a letter requesting that no review be submitted.
As small, independent publishers, the Woolfs had more freedom than larger, commercial firms to publish what and whom they liked and to maintain quality in their selections. The Press also provided the Woolfs with what most authors only dream of -- control over the publisher. This was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Virginia, allowing her to experiment as she pleased. With technical support provided by commercial printers, the Woolfs were able to sustain their personal publishing program with remarkable consistency. The Hogarth Press, view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is anniversary exhibit, is a unique and significant part of twentieth-century literary, artistic and cultural life.


"I was always going to the bookcase for another sip of the divine specific. Therefore, I let fly my tremendous battery of phrases upon somebody quite inappropriate—a girl now married, now buried; every book, every windowseat was littered with sheets of my unfinished letters to the woman who made me Byron."
--from THE WAVES
The Waves is often regarded as Virginia Woolf's masterpiece, standing with those few works of twentieth-century literature that have created unique forms of their own. In deeply poetic prose, Woolf traces the lives of six children from infancy to death who fleetingly unite around the unseen figure of a seventh child, Percival. Allusive and mysterious, The Waves yields new treasures upon each reading.

Virginia Woolf 的相片。


Jeanne de HenautHAROLD NICOLSON.
Jeanne de Henaut. 1924.
55 copies printed. This copy has the printer's "First Proof" stamp and the date "8 Nov. 1924" on the front cover. The author's name is spelled "Nicholson" on the proof, but this was corrected before publication. This is the only known copy of the First Proof.

EDWIN MUIR.
First Poems. 1925.
This is Edwin Muir's first book.
"I look back on this forty year's connection with Edwin Muir with great pleasure and some sadness. We printed his poems in 1925 . . . and he was the kind of author and they were the kind of poems for whom and which we wanted the Press to exist. . . . the sadness comes from a feeling that life dealt rather hardly with him."
Leonard Woolf, Downhill All the Way (1967).

LEONARD WOOLF.
Fear and Politics. 1925.
The Hogarth Essays, First Series, No. 7

Mrs. Dalloway. VIRGINIA WOOLF.
Mrs. Dalloway. 1925.
Jacket designed by Vanessa Bell.
"But hush, hush -- my books tremble on the verge of coming out, & my future is uncertain. As for forecasts -- its [sic] just on the cards Mrs Dalloway is a success . . . & sells 2,000 -- I dont [sic] expect it. . . ."
Virginia Woolf, from her diary entry for April 19, 1925.

JOHN MAYNARD KEYNES.
The End of Laissez-Faire. 1926.
"I ought to have written to you before. . . . We have been in rather a rush, though, bringing out a book of Maynard Keynes'."
Virginia Woolf to Violet Dickinson, July 26, 1926.

Withering of the Fig LeafGEOFFREY PHIBBS.
Withering of the Fig Leaf. 1927.
Displayed with the book is a letter from the Secretary of The Hogarth Press to the Literary Editor of the Dundee Advertiser requesting that a review of Withering of the Fig Leaf not be published since the book was withdrawn from publication.
Because of the anti-Catholic tone of Phibbs' poems, he was warned by some of his friends, including George Russell ("A. E."), that if they were published he would be in danger of losing his job as a Carnegie librarian, an institution that was regarded with deep suspicion by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in Ireland. Phibbs therefore persuaded Leonard Woolf to suppress the book at the last minute.

VIRGINIA WOOLF.
To The Lighthouse. 1927.
Jacket designed by Vanessa Bell.
"Book out. We have sold (I think) 1690 before publication - twice Dalloway. I write however in the shadow of the damp cloud of the Times Lit[.] Sup.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review, . . . leaving me moderately depressed. . . . Yet, honestly don't much care; want to be let alone to ruminate."
Virginia Woolf, from her diary entry for May 5 1927.

VIRGINIA WOOLF.
Orlando. 1928.
"And instantly the usual exciting devices enter my mind: a biography beginning in the year 1500 & continuing to the present day, called Orlando: Vita; only with a change about from one sex to another."
Virginia Woolf, from her diary entry for October 5, 1927.
"But listen; suppose Orlando turns out to be Vita; and its [sic] all about you and the lusts of your flesh and the lure of your mind. . . . Shall you mind?"
Virginia Woolf to Vita Sackville-West, October 9, 1927.

SYLVA NORMAN.
Nature Has No Tune. 1929.
"Julian [Bell] dines with us tonight to meet Miss Sylva Norman whom I fetched up from complete nonentity on the telephone last night. Another marvel of science. There she was in 10 minutes after we thought of her saying she would LOVE to come. . . . They will dine with us; & that is what I am ripe for - to go adventuring on the streams of other peoples [sic] lives - speculating, adrift[.]"
Virginia Woolf, from her diary entry for June 20, 1928.

VIRGINIA WOOLF.
A Room of One's Own. 1929.
First trade edition. Jacket designed by Vanessa Bell.
"By the way, the sales of A Room are unprecedented - have beaten Orlando; feels like a line running through ones [sic] fingers; orders for 100 taken as coolly as 12's used to be. We have sold, I think 5500; & our next years [sic] income is made."
Virginia Woolf, from her diary entry for December 14, 1929.

SadoWILLIAM PLOMER.
Sado. 1931.
Jacket designed by John Armstrong.
"William Plomer was one of the new acquaintances I made in London through the Press, and it was not long before we became close friends. . . . We published his novel, Sado, during that first spring, and I found some- thing in it that deeply attracted me. . . . among my first jobs was the preparation of publicity for Sado."
John Lehmann, Thrown to the Woolfs (1978).

E. J. LANGFORD GARSTIN and HUGH J.SCHONFIELD (eds.).
The Search, A Quarterly Review. Volume 1, Number 1. January, 1931.
Only four issues of The Search were published between January and October 1931 (Volume 1, Numbers 1-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ditors and Leonard Woolf was not smooth and the Hogarth Press published only the first two issues.
"The Search aims at presenting its readers, in form as readily assimilable as possible, with the researches and conclusions of modern scholarship in the domains of Religion, Philosophy, Science, Literature and Art." From inside front cover.

LEONARD WOOLF.
Quack, Quack! 1935.
"Leonard has just finished his book, called Quack Quack which will be out in June. I expect it will get him into hot water with all classes, as it is a very spirited attack upon human nature as it is at present. I think you'll enjoy it."
Virginia Woolf to Margaret Llewelyn Davies, April 28, 1935.

CHRISTOPHER ISHERWOOD.
Sally Bowles. 1937.
Jacket designed by Richard Kennedy.
"I was fascinated by it [the story of "Sally Bowles"] . . . but . . . I was worried about the abortion episode, and wondered whether, in the climate of those days, our printers would pass it. . . . Sally Bowles was eventually published, with what struck me as considerable courage, in its little separate book by Leonard and Virginia at the Hogarth Press."
John Lehmann, Thrown to the Woolfs (1978).

LEONARD WOOLF.
The Hotel. 1939.
"In 1938 I wrote a play, The Hotel, about the horrors of the twilight age of Europe, the kind of hush that fell upon us before the final catastrophe. . . . It was written in the tension of those horrible years of Hitler's domination and of the feeling that he would inevitably destroy civilization."
Leonard Woolf, Downhill All the Way (1967).

VIRGINIA WOOLF.
Between the Acts. 1941.
Jacket designed by Vanessa Bell.
"I'd decided before your letter came, that I cant [sic] publish that novel as it stands - its [sic] too silly and trivial.
"What I will do is to revise it, and see if I can pull it together and so publish it in the autumn. If published as it is, it would certainly mean a financial loss; which we dont [sic] want. I am sure I am right about this."
Virginia Woolf to John Lehmann, ca. March 27, 1941.
It was never revised. Virginia Woolf committed suicide on March 28, 1941. Between the Acts was published without the intended changes in July of that year, with only slight spelling and textual corrections.
"The only other thing I could do for Virginia was to see Between the Acts through the press at Letchworth: correct the proofs with Leonard, choose the binding, have the jacket prepared by Vanessa, see to the Canadian edition, compose the publicity letters and design advertisements. When it came out, in the third week of July, it was treated as a masterpiece."
John Lehmann, Thrown to the Woolfs (1978).

HENRY GREEN.
Loving. 1945.
Jacket designed by John Piper.
"The arrival of Henry Green as a Hogarth author seemed to me to start a new phase, and gave me confidence for the future. . . . During the war Henry produced in rapid succession a series of brilliant books, more than justifying my belief in him. He also became a much-treasured friend, vivacious and endlessly witty and amusing."
John Lehmann, Thrown to the Woolfs (1978).
IntroductionHand PrintedTranslations SeriesThe Present

《閣樓上的林布蘭-智慧財產,E時代爆炸致》《誰綁架了文化創意:打造知識共享的自由文化》

$
0
0

《閣樓上的林布蘭-智慧財產,E時代爆炸致》ISBN:9574760456│經典傳訊,2000

作者:凱文.瑞維大衛.克萊

內容簡介

        本書討論的重點,在於「專利(智慧財產)」在今日商場的實際角色與商業用途,作者透過許多例證,做一個基本而概括性的導覽,讓所有高層管理者了解:
1. 如何透過專利改善研發的投資報酬率,鼓勵持續創新
2. 如何透過專利來提升研發效能,並避開侵權地雷區
3. 如何開發已擁有的專利群,如何運用專利的授權,開闢新財源
4. 如何穿上專利的保護盔甲,以便殺入有利可圖但戰況激烈的市場
5. 如何利用專利推演競爭對手的產品策略以及我方的「專利圍堵法」
6. 如何使用專利偵測潛在的侵權者,同時留意可能的授權收入來源
7. 面對電子商務時代的來臨,究竟該採取何種專利策略
        在今日的商業環境中,智慧財產不僅是可以為公司帶來可觀收益的無形資產,同時也是可供爭取市場、擊敗對手的競爭利器,智慧財產的管理確實逐漸成為成功企業必須掌握的核心能力。

-----
《誰綁架了文化創意:打造知識共享的自由文化》(Lawrence Lessig著,劉靜怡譯,早安財經,2008。)
 
Lessig在書中講了個故事,萊特兄弟發明飛機之前,美國法律規定,土地擁有者不只擁有該土地表面,且擁有該土地地面以下,以及其上方(至「無限高」)的全部空間。換言之,天上地下,唯我獨有,都算老子的財產!
 
飛機發明後,自然牴觸這法律,幾十年間卻也相安無事,反正不告不理。直到1945年,北卡羅來納州一名農人因空軍飛機低飛嚇得雞隻不斷撞牆而死,火大提告:政府非法侵入農場,當然這侵入指的是土地延伸上去的無限高空間。
 
聯邦最高法院受理了這控訴,大法官卻以一段話把幾百年歷史的財產法原則給一筆勾銷大半:
 
……這個觀點違反常理。若承認這種私有主張,將阻礙空中航線的發展,嚴重影響符合大眾利益的空中交通管理和發展,且無異將公眾得以正當主張的權利轉為私人所有。
 
「法律當能根據當時的科技進行調整」,Lessig要講的是這個。由這裡出發,他深入探究所謂的「常理」,卻驚訝發現:
 
「智慧財產權」這一概念的力量,乃至於它所具備的瓦解政策制定者和公民對其進行批判的力量。在我們的歷史上,從來不像今日這樣,有這麼多「文化」是「私有」的;同樣的,集中控制這些文化使用權的想法,也不曾像今日那樣廣為人們接受。
 
他舉的例子之一:在美國,有人拍了一部歌劇紀錄片,鏡頭帶到一部電視,電視裡正在放映卡通影片,總共4秒半,為了不侵犯「著作權」,趕快想辦法去取得許可,答案是:1萬美金。(比照辦理,古阿莫代誌真的大條了。無怪乎他堅持「合理引用」。)
 
「文化」是一種創意,透過創作而顯現,聲言其「財產權」天經地義,但,在資訊科技一躍千里的前提下,「古老」的智慧財產權概念,會否也已勒住文化創意進程,且已達到違反「常理」的地步了呢?
 

余英時 談治史之道與中國知識份子《十字路口的中國史學》、中國史研究的自我反思;《漢寶德:境象風雲˙寫藝人生》《2014實構錄》

$
0
0

【治史之道】余英時教授談治史之道與中國知識份子
「歷史變數實在太多、很複雜。」早於八十年代,著名歷史學家余英時已指出,馬克思主義從未在中國生根,沒有人真心相信,論盡百年思潮轉變,國人如何投進西方思想懷抱,卻從未對自身傳統認真了解。他特別提到香港對中國影響大,曾為辛亥革命基地。若讀書人能形成很強學術傳統,即使他日回歸,亦非政治力量能輕易動搖。他強調「事在人為」。
文章將節錄並展示於《信報財經月刊》40周年紀念展覽中,免費開放。

----

中國史研究的自我反思(余英時) 二零一五年一月號
中國史研究的自我反思 (余英時)
  二○一四年九月十九日,余英時先生赴台北作「唐獎漢學獎」得獎人演講,主題是「中國史研究的自我反思」,余先生指出最感興趣通過歷史來認識中西文化的異同,交代了「科學的史學」的預設如何嚴重限制了中西文化異同的探討。本刊專誠邀稿,余先生特地撰寫後記表明:「本文最初只是準備自用的講稿,並無刊布之意。現在為了慶祝《明報月刊》邁向五十周年,特加《後記》印出,以紀念我和《明月》的文字因緣。」——編者

余英時《十字路口的中國史學》翻譯自 Chinese history at the crossroads  , 台北:聯經,2008。英文本篇名說"史",中文加入他文,說是"史學"。這本書的一缺點就是沒有余先生自己反思1981年的訪中之旅、沒有更新,譬如說朱光潛說,要弄莎士比亞的英詩翻譯等,似乎沒落實;翻譯者對外國人不怎了解,所以"伯希和"重新弄個音譯名......

有的地方令人困惑,譬如說1981年10月20日: 
令人遺憾的是,唐先生於1979年2月中旬逝世。我們確實非常幸運,能有最後的機會向這位令人尊敬的學者學習。 (第41頁)
這兒有2處時間錯誤,可能作者和譯者各須負責一處。1981.10.20當然無法向1979.1.11過世的人請益,參考維基百科的資料:  《十字路口的中國史學》內的說法更內行:


唐蘭(1901年-1979年1月11日)原名張佩,曾用名佩蘭、景蘭,號立廠,筆名曾鳴。浙江省嘉興縣人。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文字學家、青銅器專家。
幼時家境貧寒,早年師從名醫陳仲楠學習醫學,1920年就學於江蘇無錫國學專修館,後在東北大學輔仁大學燕京大學等多所高校任教。1936年任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1939年起,西南聯合大學副教授,1946年起任北京大學教授、文科研究所導師、代理系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繼續擔任北京大學教授、中文系代理主任,並歷任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副院長,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1979年1月11日病逝於北京
唐蘭在古文字學音韻學等領域建樹頗多。一生著作甚豐,出版和發表《殷墟文字記》《中國文字學》《古文字學導論》等專著以及學術論文180多篇。
胡適在日記中提及唐蘭曾在1947向其自薦入選中研院院士。

《中國史學的現階段:反省與展望》有一段話 (余英時 《十字路口的中國史學》,p.109)(的翻譯),值得討論:
韋伯曾說人是懸掛在自己所編織的"意義之網" (webs of significance)中的一種動物。人類學家紀爾滋( Clifford Geertz)為之下一按語,說文化便正是這種"意義之網"。紀氏更指出,文化研究"並不是一門實驗科學,因此不是要尋找其中的規律,而是要追問它所表現的意義。"....紀氏所特用的"解釋"(interpretation)一詞,其一部分涵義......中國史學上所謂"疏通"暗合。.....
這段話的前大半部,參考下引文:我們可以確定上黑體字原翻譯漏譯" interpretive one in search of meaning"之 interpretive一字,即應該全譯為"並不是一門實驗科學,因此不是要尋找其中的規律 (law ,該書前文的翻譯用語),而是它是解釋性學問,旨在追問其所表現的意義。"
According to Clifford Geertz, "[b]elieving, with Max Weber, that man is an animal suspended in webs of significance he himself has spun, I take culture to be thosewebs, and the analysis of it to be therefore not an experimental science in search of law but an interpretive one in search of meaning."


"Webs of Significance," Clifford Geertz - in propria persona

https://inpropriapersona.com/webs-of-significance-clifford-geertz/

Jun 8, 2007 - An individual is bound up in a series of symbolic or mythic representations–“man is an animal suspended in webs of significance he himself has spun” (Clifford Geertz,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which serve to generate and maintain meaning.

中文將significance和meaning都翻譯成"意義"。
高友工先生的翻譯比較可取:significance (旨趣)和meaning(意義),參考他的論文《中國敘述傳統中的抒情境界----《紅樓夢》與 《儒林外史》的讀法》,收入其著作《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台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頁353
----
時韙:請教幾件漢先生的事:第一,他的回憶可能有矛盾處,譬如說讀廿四的時間,以前讀過他利用東海圖書館,在北上的火車上讀。不過,他在《大乘的建築觀》(1990)卻說是到中興,花一年時間讀的。可能的解釋是70年代初就段續地讀,1978年才因為脫離教學,可全心讀它。不知道你看法如何?
 "據小燕說,漢先生的兒子致謝時很感動、很激動。"朋友問: Onionhead Cerebrum 漢述祖(Joseph)致謝詞嗎?
 Onionhead Cerebrum 漢述祖(Joseph)致謝詞嗎



據小燕說,漢先生的兒子致謝時很感動、很激動。
我在8月30日就寫一短篇致意。
漢寶德(文)著 ,黃健敏編《漢寶德:境象˙風雲˙寫藝˙人生》台北:暖暖書屋,2014。後來讀版權頁才知道金石堂的斷字方式才對。這牽涉到封面設計將二個字用一種顏色表示。漢字有這種問題:《文心雕龍》看過施友忠先生的英譯,才知道是《文心與雕龍》......
漢寶德:境象風雲.寫藝人生 出版 2014/9/27出版 (這是金石堂資料庫)
-----
 王增榮、王俊雄主編2014實構錄》台北: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2014
22件建築作品、17次對談。
引言都有點"隨意",如空間的詩學、Woody Allen 說寫作前不知道到要寫什麼,寫下去才漸漸知道----這只是一種創新方式,羅素可能寫書前都在腦海想好或回憶好。

中國文化中報、保、包之意義 (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叢書)

$
0
0









中國文化中報、保、包之意義


 「報」、「保」、「包」在中國文化中意義重大。報含報償、報答、報仇等意義;保指能夠保有、保持之意;包指全部保任、負全責,三者都是中國社會關係中重要的基礎。本書闡述了這三個字意由古及今的演變,以及各自引申出的相關複合詞。
作者簡介
楊聯陞先生
  (1914–1990)早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經濟系,獲學士學位;嗣後赴美國哈佛大學歷史系深造,先後獲碩士與博士學位;學成後即任教於哈佛大學累升至哈佛燕京中國史講座教授。五十年代當選為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晉書食貨志譯注》、《中國史專題講授提綱》、《中國貨幣及信貸簡史》、《中國制度史研究》、《漢學散策》、《漢學論評集》等。楊教授曾先後獲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授予榮譽文學博士(1969),香港中文大學授予榮譽法學博士(1976)。



錢穆逝世20周年/追思錢賓四先生
錢(穆)賓四先生逝世忽忽已二十年了,對這位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文化的先賢,我有很深的懷念。賓四先生於1990年8月30日在台北謝世,那時,我從歐洲開會後,剛抵紐約長子潤生家。我是從香港中大同事的9月1日傳真中得悉的。回港後,我寫了一篇〈懷憶國學大師錢穆先生〉的文字,文中,我說:「賓四先生的一生,承擔是沉重的,他生在文化傾圮,國魂飄失的歷史時刻,他寫書著文有一股對抗時流的大力量在心中鼓動。他真有一份為往聖繼絕學的氣魄。他的高足余英時先生以『一生為故國招魂』來詮釋這位史學大師的志業宏願。」
我與錢先生的結識始於1977年我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院長之時。是年七月,我專程去台北士林素書樓拜謁錢先生,雖是初晤,但一見如故,錢先生不多虛語,卻甚健談,他善於講,也善於聽,我與錢先生的第一次談話是很愉快的,辭別時,他一直送我到門外的庭園,還對我說我們有緣。此後,我每次返台,只要時間許可,一定去素書樓看望賓四先生,一談就是二三小時,每次造訪,錢夫人胡美琦女士都在,並親手煮茶,還為錢先生點菸;有許多次,錢先生與錢夫人要我留下午餐,我也因此了解到錢夫人的精緻烹調是如何關注到賓四先生的口味和健康。賓四先生晚年,特別是失明後十餘年,錢夫人胡美琦女士無疑是他生活和精神上的支柱。
錢賓四先生一生從事學術與教育,1949年南來香港後,新亞書院是他花心血最多的,他不止創建新亞,還擔任新亞校長十五年之久。新亞師生、校友對錢先生的感念是極深遠的。我接掌新亞後,新亞同仁為感念錢先生對學術與書院的貢獻,特設立一個以錢先生之名命名的「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在這個永久性的講座下,定期邀請世界範圍內對中國學術文化有傑出成就的學者,來新亞講學,希望透過講座講者的積學專識,從不同領域,不同層面,對中國文化闡析發揮,以彰顯中國文化千門萬戶之豐貌。
新亞此一構思,有幸得到錢先生的首肯,並稱許是「一偉大之構想」,最令新亞師生、校友興奮的是,1978年八三歲高齡,雙目幾近失明的賓四先生在夫人胡美琦女士陪同下,從台灣越洋來港,為講座作第一個講者。先生開講之日,中大師生、校友、市民千餘人蜂擁而至,成為香港學術文化界之盛事。翌年講座的講者是研究中國科技史,享譽世界的劍橋大學的李約瑟博士。賓四先生伉儷應新亞之邀從台灣來港,這兩位中西方的學術巨人,在新亞雲起軒的酒會上,舉杯歡言,相互推許,實是中西學術史上一個美麗的鏡頭。
這個講座設立迄今已三十二年。去歲新亞書院創校六十周年,有多項慶祝活動。中大的出版社甘琦女士認為「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歷年出版的「演講集」,有多種絕市有年,欲求者已不可得,故計畫把「講座」的一冊冊單行本的演講集,以叢書系列形式再版問世,並盼我這個新亞老院長(我自1985年辭卸新亞院長之責已二十四年,從中文大學退休亦已六年矣)為叢書系列作一總序。我因思及講座與我的一段緣分,遂欣然應命。因寫此序,不由得又想起賓四先生生前種種,不由得又追念這位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文化前賢的言行風範。日前,接到台北市文化局陳則明女士來函,知道台北市文化局、東吳大學與素書樓文教基金會於今年八月舉辦「錢賓四先生逝世二十周年追思會」,要我撰寫一篇文字,我即表示希望將〈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系列總序〉一文收錄於《錢賓四先生逝世20周年追思會暨紀念活動手冊》中,作為我對錢(穆)賓四先生的追思,我想錢先生會高興知道他謝世後,這個以他名字命名的講座二十年來的發展的。

閱讀:張愛玲;張愛玲譯

$
0
0


袁瓊瓊──張愛玲與閱讀 2014-10-28




「那腐儒直咽唾沫,眼看著這些東西一到了冬天大都是豐美的菜餚。在他那貪饞的心目中,每一隻可供燒烤的豬跑來跑去,都是肚子裡嵌著一隻布丁,嘴裡銜著一顆蘋果;一隻隻鴿子都被安置在一隻舒適的酥餅裡,睡得伏伏貼貼,蓋著一層酥皮被單;鵝都在他們自己的湯汁裡游泳著;鴨子都安逸地在盤子裡成雙做對,像親熱的夫妻一樣,而且生活無憂,洋蔥醬汁非常富裕。」 --張愛玲譯《伊爾文見聞錄》



---


2014/10/27 【讀‧書‧人 專欄/袁瓊瓊】
張愛玲過世後,她的遺囑執行人林式同開了份遺物清單給宋淇,上面除了傢俱,衣服,來往信件,作品手稿,照相之外,最後一項,簡單的只寫:「書籍」。


報導上指張愛玲身無長物,居所非常簡單,沒有家具、沒有床,她睡在活動舖蓋上面。發現她的警察說:「不記得她房子有什麼家具,只知道到處有很多紙張文件。

警察沒有說是書,只說「紙張文件」。判斷應該是「來往信件」「作品手稿」之類。而我很好奇,林式同在張愛玲屋子裡發現的「書籍」是些什麼書。份量不會多,因為跟隨其他的什物一起裝箱,也不過就幾個紙箱而已。

張愛玲是寫書的人,她的讀者分佈全球,五大洋七大洲中,有無數人家的書架上放著她的書,可能還是全套。但是她自己,似乎沒有「書房」或「書架」這種東西。至少她的任何照片或文字裡,沒有提過她自己藏書汗牛充棟。

張愛玲不是不閱讀的人,除了「紅樓夢魘」,專談書的就有「談看書」和「談看書後記」兩篇,這兩篇加起來也有五萬來字。裡頭談的,雖然以「叛艦喋血記」為主,但也旁及其他許多書。從這些文字看來,張愛玲的閱讀是雜食性的,或可說:她之閱讀,好像不在乎有沒有「營養」,隨手抓來,看出興味便讀下去,沒興趣就放手。她晚年若是活在台灣,我猜她一定會看八卦雜誌。因為閱讀於她不是嚴肅的事情,可能隨看隨丟。這所以她的遺物裡「書籍」不多。

我近年來,對於「閱讀」也有相似的看法。總覺得對待讀書,宜用「見大人則藐之」的心態。管他什麼了不起的書,看的時候還是要帶點挑剔,要把書這玩意當作是取悅我們的,看的不高興不歡喜就別看了。閱讀應當是開心的事,是有吸引力的。我們在書裡頭發現別人發現自己,發現另一個世界,如果一本書,不論多麼偉大,讀上去很悶的話,那就不該看,至少是,這本書能夠「取悅」你的時候未到。

張愛玲隨意閱讀,看似不揀擇,其實是非常「有營養」的讀書方式。不管看的是什麼書,她總是會用自己的經驗和想法來「解釋」這本書。這樣的閱讀法,書裡的經驗跟我們自身經驗結合,而作者如果比我們睿智,比我們深刻,某種程度,他就帶著我們更上一層樓,提升了我們自己對生命的認知。這所以我總覺得開書單這檔事意義不大,那些被公認的「有意義的書」,「值得閱讀的書」,如果就是讀不下去呢?如果裡頭就是沒有能夠與我們生命連結的東西呢?

我很感謝自己生於當今時世,從來沒有那個時期,有這樣多豐富的出版物,有這許多有趣的,荒唐的,乖謬的,充滿奇思異想,古怪經驗的書籍。但是有時真是覺得太多了,就算是那些我真正有興趣,渴想一讀的書,也覺得無窮無盡,這輩子肯定是讀不完的。這時候就總是想起張愛玲,想起她的「身無長物」。她在過世前捨棄了許多東西,但是留下了幾本書。是什麼書,其實不重要。她可能已經不閱讀了,而身邊的書籍成為符號,代表她。

Quote:人世的牽連,代表她曾經閱讀別人,因而閱讀了自己。...

Salman Rushdie: how Cervantes and Shakespeare wrote the modern literary rule book

$
0
0





It is 400 years since Shakespeare and Cervantes died. Together, they defy boundaries of time, and the conventions that keep street life separate from…
NEWSTATESMAN.COM



Salman Rushdie: how Cervantes and Shakespeare wrote the modern literary rule book


It is 400 years since Shakespeare and Cervantes died. Together, they defy boundaries of time, and the conventions that keep street life separate from fantasy.


As we honour the four hundredth anniversaries of the deaths of William Shakespeare and 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 it may be worth noting that while it’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the two giants died on the same date, 23 April 1616, it actually wasn’t the same day. By 1616 Spain had moved on to using the Gregorian calendar, while England still used the Julian, and was 11 days behind. (England clung to the old ­Julian dating system until 1752, and when the change finally came, there were riots and, it’s said, mobs in the streets shouting, “Give us back our 11 days!”) Both the coincidence of the dates and the difference in the calendars would, one suspects, have delighted the playful, erudite sensibilities of the two fathers of modern literature.


We don’t know if they were aware of each other, but they had a good deal in common, beginning right there in the “don’t know” zone, because they are both men of mystery; there are missing years in the record and, even more tellingly, missing documents. Neither man left behind much personal material. Very little to nothing in the way of letters, work diaries, abandoned drafts; just the colossal, completed oeuvres. “The rest is silence.” Consequently, both men have

been prey to the kind of idiot theories that seek to dispute their authorship.


A cursory internet search “reveals”, for example, that not only did Francis Bacon write Shakespeare’s works, he wrote Don Quixote as well. (My favourite crazy Shakespeare theory is that his plays were not written by him but by someone else of the same name.) And of course Cervantes faced a challenge to his authorship in his own lifetime, when a certain pseudonymous Alonso Fernández de Avellaneda, whose identity is also uncertain, published his fake sequel to Don Quixote and goaded Cervantes into writing the real Book II, whose characters are aware of the plagiarist Avellaneda and hold him in much contempt.


Cervantes and Shakespeare almost certainly never met, but the closer you look at the pages they left behind the more echoes you hear. The first, and to my mind the most valuable shared idea is the belief that a work of literature doesn’t have to be simply comic, or tragic, or romantic, or political/historical: that, if properly conceived, it can be many things at the same time.


Take a look at the opening scenes of Hamlet. Act I, Scene One is a ghost story. “Is not this something more than fantasy?” Barnardo asks Horatio, and of course the play is much more than that. Act I, Scene Two brings on the intrigue at the court of Elsinore: the angry scholar prince, his recently widowed mother wedded to his uncle (“O most wicked speed, to post/With such dexterity to incestuous sheets”). Act I, Scene Three, and here’s Ophelia, telling her dubious father, Polonius, the beginning of what will become a sad love story: “My lord, he hath importuned me with love/In honourable fashion.” Act I, Scene Four, and it’s a ghost story again, and something is rotten in the state of Denmark.


As the play proceeds, it goes on meta­morphosing, becoming by turns a suicide story, a murder story, a political conspiracy and a revenge tragedy. It has comic moments and a play within the play. It contains some of the highest poetry ever written in English and it ends in melodramatic puddles of blood.


This is what we who come after inherit from the Bard: the knowledge that a work can be everything at once. The French tradition, more severe, separates tragedy (Racine) and comedy (Molière). Shakespeare mashes them up together, and so, thanks to him, can we.





In a famous essay, Milan Kundera proposed that the novel has two progenitors, Samuel Richardson’s Clarissaand Laurence Sterne’s Tristram Shandy; yet both these voluminous, encyclopaedic fictions show the influence of Cervantes. Sterne’s Uncle Toby and Corporal Trim are openly modelled on Quixote and Sancho Panza, while Richardson’s realism owes a good deal to Cervantes’s debunking of the foolish mediaeval literary tradition whose delusions hold Don Quixote in thrall. In Cervantes’s masterpiece, as in Shakespeare’s work, pratfalls coexist with nobility, pathos and emotion with bawdiness and ribaldry, culminating in the infinitely moving moment when the real world asserts itself and the Knight of the Dolorous Countenance accepts that he has been a foolish, mad old man, “looking for this year’s birds in last year’s nests”.


They are both self-conscious writers, modern in a way that most of the modern masters would recognise, the one creating plays that are highly aware of their theatricality, of being staged; the other creating fiction that is acutely conscious of its fictive nature, even to the point of inventing an imaginary narrator, Cide Hamete Benengeli – a narrator, interestingly, with Arab antecedents.


And they are both as fond of, and adept at, low life as they are of high ideas, and their galleries of rascals, whores, cutpurses and drunks would be at home in the same taverns. This earthiness is what reveals them both to be realists in the grand manner, even when they are posing as fantasists, and so, again, we who come after can learn from them that magic is pointless except when in the service of realism – was there ever a more realist magician than Prospero? – and realism can do with the injection of a healthy dose of the fabulist. Finally, though they both use tropes that originate in folk tale, myth and fable, they refuse to moralise, and in this above all else they are more modern than many who followed them. They do not tell us what to think or feel, but they show us how to do so.


Of the two, Cervantes was the man of action, fighting in battles, being seriously wounded, losing the use of his left hand, being enslaved by the corsairs of Algiers for five years until his family raised the money for his ransom. Shakespeare had no such dramas in his personal experience; yet of the two he seems to have been the writer more interested in war and soldiering. Othello, Macbeth, Lear are all tales of men at war (within themselves, yes, but on the field of battle, too). Cervantes used his painful experiences, for example in the Captive’s Tale in Quixote and in a couple of plays, but the battle on which Don Quixote embarks is – to use modern words – absurdist and existential rather than “real”. Strangely, the Spanish warrior wrote of the comic futility of going into battle and created the great iconic figure of the warrior as fool (one thinks of Heller’s Catch-22 or Vonnegut’s Slaughterhouse-Five for more recent explorations of this theme), while the imagination of the English poet-dramatist plunged (like Tolstoy, like Mailer) headlong towards war.


In their differences, they embody very contemporary opposites, just as, in their similarities, they agree on a great deal that is still useful to their inheritors.


Lunatics, Lovers and Poets: Twelve Stories After Cervantes and Shakespeare,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Salman Rushdie, is published by And Other Stories (£10)

《洪業論學集》;《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杜甫》(英文專著;有漢譯)《杜甫全集校注》

$
0
0
前幾天看聯經新生店書架上還有洪先生的傳記
今天重編 concordance 加上按西人於其重要之詩人,輒為編一字不漏之"堪靠燈" *( concordance) 極檢尋應用
之便 今編"杜詩引得"蓋師此意也 (洪業《杜詩引得序》, 《洪業論學集頁348)。
1981年版的 《洪業論學集》(1981年1印3150冊,16開本)| 竟然還上市中, 真是讀書人的
福氣--它價值極高。
讀書人或學者的真正面貌 ,多該從其論學中了解。 《洪業論學集》談他翻譯杜詩、 評
論他人的翻譯等段落,  都很能表現他的泱泱大度。
(按:五十年代初期,流亡新大陆的中国知识分子多恓恓惶惶,谋生不易,治学更难。以胡适的声望地位,亦屈就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一职,并感慨 “国家倒楣的时候,等于青山不在;青山不在的时候,就是吃自己的饭,说自己的话,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何况他人?而且海外花果飘零之苦,终不及海内风刀霜 剑之苦也。

  诗曰:文献凭君始易徵,研经说杜亦多能。漫言考据e时代,不过翻新堪靠灯

  按:近时台湾黄一农治明清天主教史,藉网络及电子数据库博引史料,并标榜今日已为“e考据时代”云云。) 

洪業論學集(繁體版)


洪煨蓮(1893.10.27-1980.12.23),原名業,字鹿岑,譜名正繼,號煨蓮,英文學名William。福建侯官(今閩侯)人。著名歷史學家。

洪煨蓮幼學于家,1910年入福州鶴齡英華書院,1915年赴美留學,1917年獲美國俄亥俄韋斯良大學文學士學位,1919年獲哥倫比亞大學文 碩士學位。1920年畢業于紐約協和神學院,獲神學士學位。1920-1922年在美國巡回演講,爭取美國友好人士援助中國抵抗日本強佔青島。1923年 受燕京大學之聘,協助哈里‧盧斯為燕京大學在北平西郊建造新校舍募得巨款,當年返回北平,參與新校舍建設,並任燕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在燕京大學執教的二十 三年期間,曾歷任文理學院院長、歷史系主任、圖書館館長、研究院文科主任等職。1924年受燕京大學之命與哈佛大學協商,為創立哈佛燕京學社和爭取查爾斯 ‧馬丁‧霍爾的亞洲文化教育事業基金做出了重要貢獻。1925年赴哈佛大學講學。1930年回國,任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所長兼導師。1933年、1940 年先後獲得美國俄亥俄韋斯良大學名譽文學博士和名譽神學博士。在燕京大學期間兼任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總編輯二十多年,1937年獲巴黎茹理安(儒蓮) 獎金。1941年12月與陸志韋、趙紫宸、鄧之誠等人被日軍逮捕入獄,次年出獄後拒絕為日偽工作。1945年燕京大學復校,仍任歷史系教授。1946年赴 哈佛大學講學,1947年任夏威夷大學客座教授,1947-1948年任哈佛大學東亞語文系客座教授。1948年起擔任哈佛燕京學社研究員。1958年兼 任新加坡南洋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1973年獲美國匹茲堡大學“中西文化學術交流倡導者獎狀”。

洪煨蓮在1928年任燕京大學圖書館館長期間,精心制定圖書館管理制度,注意國內外新版書刊和明清史志善本圖書的采購,在圖書目錄方面也有很大的改進。

洪煨蓮博聞強識,治學嚴謹。非常重視工具書的編纂與應用,自創“中國字庋擷法”,著《引得說》,用以編纂各種引得,在他的主持下,哈佛燕京學社引 得編纂處編纂經、史、子、集引得六十四種,八十一冊,為學術界提供了很大便利。為引得所做的《禮記引得序》、《春秋經傳引得序》、《杜詩引得序》,文字從 數萬言到近十萬言,考訂有關學術源流,匯集相關論述,論述版本流傳演變,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洪煨蓮對于杜甫的詩與生平、《蒙古秘史》、《史通》等都有深 入獨到的研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洪煨蓮畢生致力于教育事業和中西文化交流事業,為發展燕京大學、創立哈佛燕京學社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主要論文有︰《引得說》、《利瑪竇的世界地圖》、《禮記引得序》、《春秋經傳引得序》、《杜詩引得序》、《蒙古秘史源流考》(英文)、《史通點煩篇臆補》、《再論杜甫》(英文)等。著作有《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杜甫》(英文專著;有漢譯)、《洪業論學集》等。

////
杜甫研究的里程碑著作——《杜甫全集校注》初讀記
日期:2014-04-14 09:06:49 作者:陳尚君
-----
Ben Chen

《洪業傳》,陳毓賢
南都:对,余英时称洪业成就不逊于顾颉刚先生,但是在国内洪业很少被提及。为什么这样一个大学者却不为国内读者所知?
陈毓贤:刘子健在台湾《历史月刊》(第17期)发表一篇题为《洪业先生:少为人知的史家和教育家》的文章,说洪业的史学功力不亚于陈寅恪、顾颉刚与钱穆;整理国故比胡适更有成绩,为何声望远不如这几位大师,一则是因洪业集中精力做基础工作,编了六十多种引得,但这是供人使用的。二则洪业写文章不求闻达,最重要的著作是《礼记引得》与《春秋经传引得》两篇序文,解决了很多历来争议纷纭的疑问,在本行之外却少为人知。他关于杜甫的巨作是用英文写的,读者有限。其外,洪业办教育训练学生,毕竟分散了他研写的精力。再者,他和洋人共同筹办哈佛燕京学社,被人以为是洋机关;二战后在哈佛只有研究员的名义,更少为人注意了。我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国内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像洪业这些不愿回国的学者是很暧昧的。

在马尼拉生长,祖籍广东中山,曾就读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1969年到美国后获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硕士,波士顿大学企管硕士,多年从事金融,退休后以写作自娱,戏称自己是汉学界的“票友”。
EPAPER.OEEEE.COM






種田山頭火/たねだ さんとう

$
0
0
四月二十九日
日本俳人種田山頭火的日記輯錄成的《貧窮的滋味》一書,與永井荷風的《斷腸亭日乘》(七卷本)內容同樣細緻精采。從這些平淡無奇的記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詩人與作家的本真,由他們紀錄的日常生活點滴,於將近八十年後的今天,讀來仍有質樸的感動。
1938年4月29日(山頭火)
天長節,日本晴天,真好。
總之,心情安詳,可喜可賀。
收到K寄自美國的來信,感謝!
畫眉鳥唱歌迷人動聽,
但牠一直拘謹得很。
吃過麥飯,感恩慶幸。
散步時,看到棕櫚樹的花萼,這讓我回想起少年時期。
一隻貓頭鷹飛將過來,棲立在近處的樹上叫著,我專心致志展書閱讀。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種田山頭火
Hofu Santoka's statue.jpg
出生本名種田正一
1882年(明治15年)12月3日
 日本山口縣佐波郡
逝世1940年10月11日(58歳)
 日本愛媛縣松山市
職業俳人
語言日本語
國籍 日本
母校東京早稻田大學文學系中途輟學
創作時期1882年 - 1940年
體裁俳句
代表作《鉢の子》、《草木塔》、《山行水行》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種田山頭火
假名たねだ さんとうか
平文式羅馬字Taneda Santōka
種田山頭火(日語:種田山頭火たねだ さんとうか Taneda Santōka)(1882年-1940年),日本自由律俳句的著名俳句詩人,本名種田正一,生於山口縣佐波郡的一個地主家庭中。[1]1892年,其母投井自盡,享年33歲。之後,種田山頭火由其祖母照顧。1902年在東京早稻田大學文學系就讀。在那裡,他開始酗酒,並於1904年日俄戰爭之初因酗酒而被大學文勸退。[2]1909年種田山頭火結婚,次年,他的兒子健出生。1920年種田山頭火與妻子離婚,不久後其父去世。[3][4]1924年,種田山頭火在熊本市大酗酒後跳到一列正在開過來的火車面前,火車在離他只有幾英寸處剎住。一位記者把他帶到報恩寺,他開始了行腳禪僧的生涯。[5]1928年,46歲的種田山頭火開始在中國九州四國等地流浪。1940年, 種田山頭火於松山市一草庵逝世,享年58歲。

主要著作[編輯]

  • 《鉢の子》
  • 《草木塔》
  • 《山行水行》

參考連結[編輯]

  1. 移至^ 光田伸幸 「山頭火年譜の第一項」『種田山頭火ノオト 第一號』種田山頭火研究會 發行於1981年。
  2. 移至^ Burton Watson, For All My Walking, (紐約: 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 2003), 3.
  3. 移至^ 村上護 『放浪の俳人 山頭火』 81頁。
  4. 移至^ James Abrams, 「Hail in the Begging Bowl: The Odyssey and Poetry of Santoka,」 Monumenta Nipponica 32, (1977), 271.
  5. 移至^ 深圳新聞網-深圳商報. 種田山頭火騰訊網. 2010年9月2日 [2013-07-18] (簡體中文)山頭火的故事在42歲那一年突變……山頭火就開始了行腳禪僧的生涯。




作家論[編集]

自由律俳句の代表として、同じ井泉水門下の尾崎放哉と並び称される。山頭火、放哉ともに酒癖によって身を持ち崩し、師である井泉水や支持者の援助によって生計を立てていたところは似通っている。しかし、その作風は対照的で、「静」の放哉に対し山頭火の句は「動」である[14]
なお、「山頭火」とは納音の一つであるが、山頭火の生まれ年の納音は山頭火ではなく「楊柳木」である。「山頭火」は、30種類の納音の中で字面と意味が気に入った物を選んだだけであると『層雲』の中で山頭火自身が書いている。

代表句[編集]

  • あるけばかつこういそげばかつこう
  • へうへうとして水を味ふ
  • 一羽来て啼かない鳥である
  • うしろすがたのしぐれてゆくか
  • どうしようもない私が歩いている
  • 生まれた家はあとかたもないほうたる
  • 音はしぐれか
  • ゆうぜんとしてほろ酔へば雑草そよぐ
  • 酔うてこほろぎと寝ていたよ
  • 鴉啼いてわたしも一人
  • 笠にとんぼをとまらせてあるく
  • 笠も漏り出したか
  • けふもいちにち風を歩いてきた
  • この旅、果もない旅のつくつくぼうし
  • こころすなほに御飯がふいた
  • 鈴をふりふりお四国の土になるべく
  • 霧島は霧にかくれて赤とんぼ
  • また一枚脱ぎ捨てる旅から旅
  • まつすぐな道でさみしい
  • ふるさとはあの山なみの雪のかがやく
  • すべつてころんで山がひつそり
  • また見ることもない山が遠ざかる
  • 松はみな枝垂れて南無観是音
  • 分け入つても分け入つても青い山
  • 鉄鉢の中へも霰
  • 山へ空へ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経
  • 水音の絶えずして御仏とあり
  • ほろほろほろびゆくわたくしの秋
  • 生死の中の雪ふりしきる
  • おちついて死ねそうな草萌ゆる
  • 濁れる水の流れつつ澄む
  • 風の中おのれを責めつつ歩く [15]
(出典「草木塔」「俳句検索」)[疑問点 ]
  • 柳散るそこから乞いはじめる

主要な著作[編集]

  • 『鉢の子』
  • 『草木塔』
  • 『山行水行』


納音(なっちん)とは、六十干支陰陽五行説や中国古代の音韻理論を応用して、木・火・土・金・水の五行に分類し、さらに形容詞を付けて30に分類したもの。生れ年の納音によってその人の運命を判断する。
荻原井泉水種田山頭火などはこの納音から俳号をつけた(ただし実際の生年によるものではなく、音の響きなどで選んだもの)。
用語用語の読み干支
海中金かいちゅうきん甲子乙丑
爐中火ろちゅうか丙寅丁卯
大林木たいりんぼく戊辰己巳
路傍土ろぼうど庚午辛未
釼鋒金じんぼうきん壬申癸酉
山頭火さんとうか甲戌乙亥
澗下水かんかすい丙子丁丑
城頭土じょうとうど戊寅己卯
白鑞金はくろうきん庚辰辛巳
楊柳木ようりゅうぼく壬午癸未
井泉水せいせんすい甲申乙酉
屋上土おくじょうど丙戌丁亥
霹靂火へきれきか戊子己丑
松柏木しょうはくぼく庚寅辛卯
長流水ちょうりゅうすい壬辰癸巳
沙中金さちゅうきん甲午乙未
山下火さんげか丙申丁酉
平地木へいちぼく戊戌己亥
壁上土へきじょうど庚子辛丑
金箔金きんぱくきん壬寅癸卯
覆燈火ふくとうか甲辰乙巳
天河水てんがすい丙午丁未
大駅土たいえきど戊申己酉
釵釧金さいせんきん庚戌辛亥
桑柘木そうしゃくもく壬子癸丑
大溪水だいけいすい甲寅乙卯
沙中土さちゅうど丙辰丁巳
天上火てんじょうか戊午己未
柘榴木ざくろぼく庚申辛酉
大海水たいかいすい壬戌癸亥

A Room of One's Own and Three Guineas,

$
0
0


臨睡前讀Three Guineas的中譯,嚇一跳,如此寫"回信"?
我原先要了解為何OUP版本有插圖數幅?
早上讀 A Room of One's Own and Three Guineas (OUP) 的introduction,恍然大悟OUP編書之用心。

Front Cover
Google Books 竟然如此標題:
A Room of One's OwnAnd, Three Guineas

Google Books 說明頗差:應該參考: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ree_Guineas

ThreeGuineas.jpg

Three Guineas 1938 初版封面


Virginia Woolf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98 - English fiction - 433 pages
In A Room of One's Own and Three Guineas, Virginia Woolf considers with energy and wit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historical exclusion of women from education and from economic independence. In A Room of One's Own (1929), she examines the work of past women writers, and looks ahead to a time when women's creativity will not be hampered by poverty, or by oppression. In Three Guineas (1938), however, Woolf argues that women's historical exclusion offers them the chance to form a political and cultural identity which could challenge the drive towards fascism and war.

曹永和(1920-2014)《曹永和院士訪問紀錄》

$
0
0
台灣歷史學界的一代宗師——曹永和(1920-2014)



「台灣島史觀」的原創者
最近以94高齡仙逝的台灣歷史學家曹永和院士,可以說是台灣史學界的一代宗師,同時也是台灣學術界的傳奇人物,他是台灣史的活字典。他是中研院院士中,除了錢穆之外,唯一靠刻苦自學而沒有讀到大學者,但是他對台灣史的全面了解與掌握,則沒有任何一位院士能勝過他。他通曉十多種語言,從台大圖書館職員,做到台大榮譽教授,並且是國際知名的台灣史權威。他最大的貢獻是率先提出「台灣島史觀」,建立超越既往的獨特史觀:「以時間為座標,以生息於台灣的人民為主體。從史前時代一直到現代,不同的族群在不同的時期來到台灣,他們在台灣所創造的歷史都是台灣史。」
在1980年代,曹永和率先提「台灣島史觀」這個觀念,他是原創者,並廣為各界認同。他以「人、時間、空間」這三個因素,建立獨特的台灣史觀,超越政治史的限制,朝向人民的歷史與區域的歷史。因此曹永和的台灣史,不是統獨的史觀,也不是漢人的史觀,不屬於「中國五千年史」,也不屬於「台灣四百年史」,而是包括「史前時代」一直到現代的完整台灣史,在時間的座標上,至少涵蓋六千年的台灣史。
生命中的第一個貴人:張若華
1920年出生於台北士林的曹永和,雖然是一位偉大的學者,但求學之路,十分曲折不順,從小喜愛閱讀的他,考運卻甚差,他之所以能成功,除了自己苦學努力之外,他一生都有貴人相助。
曹永和雖然出身士林有名的書生門弟,世代皆以教書為業,祖父曹天相信設私塾授業,父親曹賜瑩畢業於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任士林八芝蘭公學校訓導,他的弟弟曹永坤也是台灣樂壇知名的資深樂評家。但曹永和考中學落榜一次,報考高等學校又落榜二次,所以他沒有讀過大學,最高學歷是日治時代的台北二中(現在的成功中學),由於考試失利,身為長子的他壓力極大,家裡又要他攻讀醫科,失落之際,一時也曾有出家避世之念,所幸在台灣總督府的附設圖書館逃避家人與升學時,體驗到閱讀之樂,而成為一生愛書之人;又結交同樣好學有理想的友人而互相鼓勵扶持,進而結識了後來的妻子張若華。而張若華可以說是他生命中的第一個貴人,沒有以前的張若華就沒有今天的曹永和。
張若華出身萬華富貴人家,她先後畢業於台北第三高女與台北女子高等學院,在校是風雲人物,也是勇敢自主的摩登新女性,她的父母兄長認為嫁給醫生才能幸福,但這位千金小姐不但沒有與醫生結親,反而下嫁落第的秀才曹永和,戰爭彷彿是上帝派來的媒人,本來父母反對他與曹永和的婚姻,但因戰爭後期,母親去世,大哥以軍醫身份戰死沙場,而當時曹永和沒考上醫學院,兵役檢查也不合格,因此沒有被派上戰場,終於在1945年5月,在台北最邀烈轟炸背景下,女方家長放棄反對,讓擔任士林合作社書記的曹永和與在台北帝大文政學部擔任職員的張若華,苦戀而終成眷屬。
曹永和婚後,由士林搬到台北,遠離「士林協志會」活動,順利迎接終戰,沒有捲入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而替戰後的台灣史研究留下人材,他雖然沒捲入政治災難,卻生了一場大病,沒有他夫人的細心照顧,也許他也無法安然脫險;病癒後如果沒有他夫人的辛苦工作幫忙家計,照顧三位子女成材,曹永和也不可能專心投入學術志業,成為一代宗師,因此張若華是曹永和心目中永恆的女性,她引領他的學術心靈向上提昇,進而開創一片台灣學術的新天地。
曹永和生命中的另外二位貴人是楊雲萍和陳紹馨,由於他們二人的合力推薦,曹永和才有機會在1947年3月,進去台灣大學圖書館工作,這個時候也正是台灣大學文學院長林茂生,被國府政權殺害的時刻,(林茂生是台灣人第一位美國博士,是美國哲學家杜威在哥倫大學的得意門生,也是當時台灣人最博學的學者之一。)他在這裡整整如魚得水地工作了38年,才在1985年從台大圖書館的工作退休下來。
作為圖書館專業人士,曹永和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從古老文獻打造學術殿堂。」他除了幫助整理台北帝大自世界各地蒐集而來的珍貴資料外,還受邀去荷蘭萊頓大學資料中心協助整理古荷蘭文檔案資料。就圖書館學的立場而言,資料只有進了目錄才有被研究者利用的機會。荷蘭與台大有很多資料因為欠缺分類整理而無法被學者運用,以致於更新更正確的知識不能被建立,這些整理除了仰賴圖書館學分類方法,更需要判讀資料的學術專業與語言能力,而博學兼懂得多種語言的曹永和正是這文面的長才,祗有他才能把台大圖書館的古老文獻,打造成世界性的研究荷西時代的學術殿堂。
台灣的曹永和之所以懂得十種以上的語言,主要是得力於台大圖書館的藏書和他個人所下的苦功夫,因為十七世紀的台灣史料,大多以非英文方式存在,經常出現荷蘭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等,而台北帝大時期的資料,以日文最多、德文、英文、法文也不少,因此為了全面掌握歷史資料,曹永和立志下苦功夫,除了漢文和日文外,他也開始慢慢瞭解以上六種語言,一本本破舊的圖書資料,被歸類上架後,經過曹永和的解說就變成貴重的文獻珍寶,台大圖書館的同事們常說:正是曹永和賦予這些史料生命力與再利用的機會。
曹永和生命中另一個貴人是岩生成一,沒有岩生成一的知遇之恩,可能就不會有曹永和的 學術成就,他的學問能如此紮實並廣為國際所知,與台灣史(尤其是荷蘭治台史)權威岩生成一的傾心教導 有密切關係,1960年代他將自己的論文大家寄去東京大學給岩生成一,受到岩生賞識,他甚至為此來台灣與曹永和見面,並為曹永和爭取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獎學金,可以讓他到東大的東洋文庫研究一年,並正式成為岩生成一的私塾弟子。當時的岩生己自東大退休,卻特別到東洋文庫為曹永和一人講課,並介紹他去東大史料編纂所研究,為曹永和的古荷蘭文與台灣史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並介紹他一些日本學界的知名學者:山本達郎、長岡新治郎、永積昭等。
岩生成一疼惜學生的作法,也深深地影響了曹永和,學生留學海外都因他的介紹信,而被當地的教授特別關照,曹永和桃李滿天下,不只歐美,包括海峽兩岸都有學生,他對學生不分立場都給予指導,曹先生雖有本土意識,但他不藏私的治學精神更值得敬佩,胡適向來自視甚高,晚年在台灣任中研院院長時,不論學術和政治問題都是他講給別人聽,唯獨台灣史問題,胡適會自動來 請教曹永和,因此台大歷史系教授黃富三說:大家都稱曹永和是「活的百科全書」、「活目錄」,正因為他有求必應,對圖書典籍如數家珍。
蘇東坡曾說:「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勉人治學務在深厚,而發表務在謹嚴。在學問上,曹永和就是「厚積薄發」的典範人物,默默耕耘三四十年才開始著書立說,他非常重視著書立說應該有利於後學,必須能丹青照世,因此他在59歲(1979年)才出版第一本著作(台灣早期歷史研究),接著80歲(2000年)才結集出版(台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書中每篇都是擲地有聲之作,也是當時台灣史拓荒的里程碑之作,至今仍然經常被學術界所引用。他最早的一篇論文是(近世台灣鹿皮貿易考),1982年他的(東亞的胡椒貿易),是台灣第一位學者,在國際最重要的漢學期刊(通報)發表論文者,而1980年代後期發表的兩篇論文(環東亞海域的國際交流)和(台灣島史的概念)更是震撼國際史學界的開山之作。
1985年他從台大圖書館退休之後,台大才延聘曹永和為兼任教授,開授台灣史課程,台大學生才有機會在課堂上親炙曹永和的風釆,1985年,他在研究所開授「台灣史專題研究」課程,他以此研究班為場域,培養不少新生代的台灣史研究人才,成為台灣史教育陣容的生力軍,協助終結國民黨政權將台灣史當成地方史或中國史的一部份的屈辱局面。1987年他的得意門生張隆志發起成立「台灣研究社」,邀請曹教授擔任指導老師,發起學生擔任義工整理台大圖書館內留存的日治時期資料,將之編目整理公開,這個活動使台大學生認識過去被刻意隱藏曲解的歷史,而逐漸形成本土認同,並使台灣史研究者能大量利用日治時期的研究資料和成果,奠定後來台灣研究的基礎。1990年台大歷史系成立台灣史教研室,由曹永和、黃富三、吳密察等歷史系教授組成,並在台研社學生支援下,召開第一次台北帝大學術研討會,這是台大第一次校史研討會,並促使陳維昭校長決定開始編寫台大正式校史與各院院史。
曹永和38年的公務員生涯,祗得到40萬台幣的退休金,而他一生的薪水大部份都花在買書和幫助學生身上,幸好夫人張若華善於理財管家,才有可能在1999年,他捐出一千萬成立「財團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會」來推動台灣史的教育研究事業,基金會與知名的遠流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一系列的史學名著,終於使荷蘭時代的台灣史變成了顯學。我很榮幸地在2002年台南文化局長任內,在台史館長劉峰松策劃下,有機會與曹永和教授一起,在台南市政府合作舉辦,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荷蘭時代台灣史的學術研討會」,我個人也獲益良多,我們文化局出版的江樹生翻譯的蘭學巨著(熱蘭遮城日誌)也有曹先生的心血在裡邊,我為了主編的「廿世紀台灣代表性人物」,我曾三次拜訪他那藏書豐富的溫馨的家,雖然他是飽學之士,為人非常謙虛與客氣,外表木訥寡言,但提起台灣史問題,他卻滔滔不絕地回答你的問題,因此每次訪問他,都有滿載而歸之感。
他確實是一位大器晚成的一代宗師,1998年(78歲)他才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2002年(82歲)他是台灣人中第一位榮獲荷蘭女王碧翠斯頒授奧倫治.拿索勳章,2009年(89歲)那一年才獲得台灣大學名譽博士,2012年(92歲)才榮獲日本政府盼發的全球性的「旭日中授賞」。他為人的謙虛,可以從他當選院士後的感言看出:「我的古荷蘭文還沒出師。台灣史的研究,現在才真正要開始建立而已。」他大概做夢也沒有想到,他所專長的荷西時期的台灣史,今日已經變成熱門的顯學,我個人特別期待,他的眾弟子能聯合起來,集體創作一部,從南島語系的台灣原住民觀點,符合曹永和的「台灣島史觀」,一部完整的「台灣史」,相信那時他就會含笑于九泉之下。
想要進一步瞭解曹永和的生平事蹟與思想歷程,可以參考三巨冊的「曹永和院士訪問紀錄」?,以及給青少年看的一部勵志書:「曹永和傳記(自學典範)」(曹銘宗著),在此書的序中,科學大師的李遠哲,給曹永和這位歷史人文的一代宗師,寫了一段公允的評價:「據遠哲所知,台灣由於地理位置與歷史發展過程的影響,使台灣的歷史風貌不同於大陸文化,而獨具海洋文化 與本土的特殊性,台灣歷史發展的獨特性所孕育的本土特性,在於一方面源於閩?的東南沿海文化,但同時因歷代政權、族群、商貿活動等因素所交織作用,而形成台灣島特有的文化內涵。為了研究這種豐富而特殊的本土文化,曹院士身體力行,倡導於先,利用古荷蘭文、英文、日文及中文化等多種語言文字,而成就了他今日作為台灣史研究的先驅與大師的地位,在台灣史研究的領域中,建立了優良的典範。」
註:林衡哲寫於南加州亞伯蘭市2014.9.30,此文參考廿世紀代表性人物(二)
~~~~
書名 / 曹永和院士訪問紀錄(口述歷史專刊5)
出版日期 / 2010-10-01
作者 / 鍾淑敏、詹素娟、張隆志
類別 / 口述歷史
出版商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版次 / 二版(修訂再版)
ISBN / 9789860248173
16K 軟精裝 350 元
內文頁數 / 279



*目 錄*
書名+目錄+序+編輯凡例i
前 篇
第一章家世與童年3
第二章學校與教育15
第三章工作與交遊35
第四章成家與立業59
後 篇
第五章學術啟蒙與自修生涯85
第六章從師問學與東瀛訪問107
第七章國際交流與荷蘭研究129
第八章學院教研與學術榮譽153
第九章人物憶往與文獻雜談175
附 錄
一、曹昌文.曹昌仁.曹昌平訪問紀錄194
二、曹氏世系表236
三、曹天機詩文稿241
四、六氏先生書信243
五、大事年表251
六、著作目錄255
七、指導博碩士論文目錄263

265
索引271
勘誤表

~~~~
曹銘宗《自學典範:臺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台北:聯經,1999 (3個月3刷)

一九五六年生,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 (1980級,22屆),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聯合報鄉情版、文化版記者、主編、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

 然而,不管是呈現歷史或報導新聞,總是會有自己的立場。「我一開始就決定要採『台灣島史』的觀點。這是中研院士曹永和先生在1991年提出的概念,我自己很喜歡。」歷史不脫政治,但從政治去切歷史,難免會有爭議。「如果採用中國史觀,一定會從長江、黃河開始,台灣只成為附屬於中國的島嶼;而採台獨史觀,就是漢人觀點,被討論的台灣歷史只剩四百年。可是台灣的歷史絕對不只四百年。」「台灣島史」是由土地入手,從島嶼自海面探出頭來,所有生物族群與這塊土地的互動,都是台灣的歷史。「這是比較中性、比較能夠跳脫政治的角度。」也唯有台灣島史的觀點,方能更客觀地照應到所有族群,不再只是一貫的漢人中心思想。--《台灣史新聞》曹銘宗:我成為歷史上任期最久的總編輯!-人物專訪-


Henrik Ibsen: A New Biography

$
0
0

好笑的事:年前買此書的挪威文翻譯本,今天才發現。

Henrik Ibsen: A New Biography
Book by Robert Fergusson
Over a quarter of a century ago Michael Meyer's three-volume biography provided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with its most comprehensive study of Ibsen's life and work. ... Google Books
First published in 1996, Robert Ferguson's controversial Henrik Ibsen: A New Biography is perhaps the most irreverent and critical of all the Ibsen biographies. Ferguson provides insight into Ibsen's personal life, his creative work, and the world in which he lived. He paints the portrait of a complex, emotionally tormented artist - not one who is necessarily likable, but one whom we can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Using previously unavailable material, including a letter in which Ibsen admits paternity of his illegitimate son, Ferguson chips through the hard enamel of Ibsen's public reputation. He details many of Ibsen's private traumas, such as how his inability to pay for the child's support very nearly landed him in jail, and shows the real impact of these experiences on Ibsen's growth, both as a man and as a playwright. The book clearly demonstrates that Ibsen was one of the great therapeutic artists.
Henrik Ibsen: A New Biography is a deeply researched, wide-ranging account of the man often called the founder of modern drama. At the time of its publication it polarised the critics and stirred up a great deal of debate. Essential reading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Ibsen a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theatre.

Robert Ferguson

Robert Ferguson was born in Blackpool in 1948. After completing Norwegian studies at University College in London, he took up a state scholarship in Norway in1983, and has since then lived in Oslo.
Ferguson is an award-winning dramatist and has translated and adapted several of Ibsen's plays for the BBC. Apart from Henrik Ibsen: A New Biography he is also the author of two other highly acclaimed biographies, Enigma: The Life of Knut Hamsun and Henry Miller: A Life.

Le Canard enchaîné

$
0
0

彭博商業周刊 / 中文版


【觀點】左右法國大選的《鴨鳴報》

在世界各地,政治話語往往都由《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泰晤士報》(The Times of London)或德國的《法蘭克福彙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這類嚴肅媒體的中堅份子所主導。但在法國,這個領域的明星是一份八頁的周報,這個周報的特點包括標題中煞費苦心的雙關語,毫不留情地將政界名人描繪成侏儒或惡魔的漫畫,假想的日記等虛假消息,以及數十年來扳倒無數強大政治掮客的搶先爆料。4月4日晚上,在這個名為《鴨鳴報》(Le Canard Enchaîné)的當期內容進入書報攤之前,整個巴黎的政治圈和媒體精英已蜂擁至該報的辦公室,以求先了解其爆出的醜聞。

憑藉真真假假的「事實」,半真半假的「真相」,以及低級庸俗的笑話,讀者口中的《鴨鳴報》專門披露幕後政治陰謀詭計的細節,他們認為這些細節比該雜誌主流對手報道的內容更準確,被過濾的更少。隨著今年春季總統大選的競選活動逐漸升溫,《鴨鳴報》一次次刊出讓人夢想幻滅的報道。1月份報道指出,保守派總統候選人菲永(François Fillon)多年來一直在讓他的妻子在自己名下吃空餉——菲永的選情因之急轉直下,民調數據徹底雪崩。《鴨鳴報》並沒有偏好的對象,它也爆出了中右翼候選人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在擔任經濟部長期間用公款赴拉斯維加斯旅行的細節,還將目標對準了民族主義領袖勒龐(Marine Le Pen)——4月5日該報報道稱,勒龐的一名助手涉嫌濫用公款遭到調查。雜誌總編輯霍勞(Louis-Marie Horeau)說:「Le Canard既不是右派也不是左派,確切地說屬於反對派。我們從來都沒有臣服於任何一個黨派。」


在Politico、Huffington Post和BuzzFeed之類網絡新秀的聲音日益響亮的如今,《鴨鳴報》的力量更加顯得令人意外。《鴨鳴報》的推特簡訊(Twitter Feed)備受關注,有近40萬名追隨者,每周二都會發佈當周幾則報道的標題,但任何想要閱讀詳細內容的人都必須到報攤去一趟。這份有百年歷史的雜誌確實有一個網站,但幾乎和沒有一樣:登錄頁面上主要是周報的徽標和它的口號「網絡海洋中的一隻手……但也只是一隻手」,此外基本就剩下頭版的鏈接,點進去後你可以讀到標題,但看不了文章。網站上寫著:「我們的工作是用新聞紙和墨水為讀者帶來信息和快樂。」

該報的報道通常穿插著政治八卦和一下私下談話的內容,比如法官對菲永翻修名下一幢城堡相關問題的質詢等,如今它的報道對金融市場的影響越來越大。隨著關於菲永的報道在2月份引發更多關注,法國10年期主權債券與德國基準債券之間的利差達到了四年來的高點,因為市場越來越擔憂勒龐可能獲勝,而後者曾對法國在歐盟成員資格提出質疑,並威脅要恢復法郎做為本國貨幣。「我們每個星期三都要看下《鴨鳴報》嗎?」丹麥盛寶銀行(Saxo Bank A/S)駐倫敦的交易員馬丁(Pierre Martin)問道,「是的,毫無疑問。」

進入這個選舉季節,法國政治機構最關心的是,假消息可能會在Facebook上氾濫成災,並助推勒龐獲得一場民粹主義的勝利。事實上,《鴨鳴報》已經以其調查性報道獲得了更大關注,這些報道也讓曾經是寵兒的菲永陷入窘境。爆出菲永妻子佩內洛普(Penelope Fillon)的獨家新聞後,該報還宣稱,他的孩子在參議院也有相似的安排。而在3月份,《鴨鳴報》透露,一名黎巴嫩大亨向菲永支付了5萬美元,讓他幫忙向普京引薦。

這份周報有點類似於美國的《洋蔥報》,即不辭勞苦地用諷刺性報道和漫畫猛挖政商界大人物的弱點。但是,《鴨鳴報》卻不僅僅是諷刺,其30位編輯和記者將一個線人網絡深深擠入了法國社會的最高層。這份由員工擁有的周刊不刊登廣告,而有爭議的報道往往不署名,避免員工遭到報復。周報發行量約40萬份,售價1.2歐元(約合1.3美元),2015年的銷售額達到2500萬歐元,利潤超過200萬歐元。

該周報成立於1915年,擁有長期的政治和商業報道歷史。在20世紀20年代,它瞄準了奧尼奇銀行(Banque Oustric)。這家銀行由一個名叫奧尼奇(Albert Oustric)的大亨創立,擁有大量糟糕的投資資產。《鴨鳴報》報道助推了這家銀行的破產,並導致一位被牽扯進來的財政部長下台。1979年,該周報報道稱,保守派總統德斯坦(Valéry Giscard d'Estaing)收受了非洲獨裁者博卡薩(Jean-Bedel Bokassa)的鑽石賄賂,導致吉斯卡在兩年後失去了候選人資格。1993年,社會黨出身的法國總理貝雷戈瓦(Pierre Bérégovoy)自殺身亡,而此前《鴨鳴報》報道稱,他從一位實業家那裡獲得了100萬法郎的無息貸款——這一醜聞導致社會黨在議會選舉中敗北。據該報自己透露,法國總理奧朗德(François Hollande)在2月份的一次內閣會議上說:「幸運的是,《鴨鳴報》是一份周報。想像一下,如果它是日報,那我們會遇到怎樣的情況?」――Alexandre Boksenbaum-Granier、Geraldine Amiel;譯 永年
#法國大選#鴨鳴報#華盛頓郵報














Le Canard enchaîné (French pronunciation: ​[lə kanaʁ‿ɑ̃ʃɛne]; English: The Chained Duck or The Chained Paper, as "canard" is French slang meaning "newspaper") is a satirical weekly newspaper in France. Its headquarters is in Paris.

Le Canard enchaîné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e_Canard_enchaîné

李亦園: 《文化的圖像》 (上下1992);《田野圖像》(1999)

$
0
0

李亦園《田野圖像:我的人類學生生涯Albums from the Field:An Anthropologist\’s Journey by YIH-YUAN LI,台北:立緒,1999,缺索引;網路缺目錄。

這本似乎是退休後1年 (68歲)收集的回憶文集。照片不少,有的與內文無相關。


內容簡介
  人類學家所追尋的是對人類永恆本質的信念與文化岐異的探索,在個人生涯與浩瀚歷史間,銘刻著無數面對異化時所引發的文化衝擊與震撼。田野工作的文字與圖像記錄即是人類學家研究觀察的心血結晶,真實展現異文化風土的面貌與文明進程格局,同時了呈現他們對人類文化的自覺,以及跨時空、跨文化、跨族群的關懷與襟度。
  本書不僅是李園院士四十餘年來人類學生涯的自畫像,更是一幅無彊界、無框架的「田野圖像」,概括介紹何謂人類學、人類學研究、人類學研究對象及其範疇,並在作者嚴謹的研究論具知性感性的文化走訪記錄中,忠實呈現一位人類學研究學者的田野甘苦經驗與熱情。


李亦園談"日本基金會的啟示" 1989.5.15 自立晚報
收入 文化的圖像 (上) 台北:允晨,1992,402-03
當時他應該是"蔣經國基金會"的董事長
正式名稱:"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
1972年以1千億日圓 (約合5億美金;現在780億日圓 )



黃檗緣 聯合副刊 1986.10.28  
收入 《文化的圖像》 (上) 台北:允晨,1992,381-88


禪學庭園精神比較


2016.11.10
李亦園談"日本基金會的啟示" 1989.5.15 自立晚報
收入 文化的圖像 (上) 台北:允晨,1992,402-03

當時他應該是"蔣經國基金會"的董事長

正式名稱:"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

1972年以1千億日圓 (約合5億美金;現在780億日圓 )

2017.4.28 補:李先生已過世,有紀念專業Facebook。
我記得去年還讀過他訪問日本禪寺的文章,印象很深刻:

周夢蝶《晚安!小瑪麗;化城再來人》《還魂草》。 《印光集》陳傳興 導演/《蕭紅》/陳耀成/

$
0
0
2017/0509
周夢蝶的詩作〈晚安!小瑪麗〉,作品底附註:瑪麗,小狗名。
最近訪談中發現,還真有這隻小瑪麗,是某位女詩人家中養的小狗。
〈晚安!小瑪麗〉
晚安,小瑪麗
夜是你底搖籃。
你底心裏有很多禪,很多靦腆
很多即使啄木鳥也啄不醒的
仲夏夜之夢。
 
露珠已睡熟了
小瑪麗
憂鬱而冷的十字星也睡熟了
那邊矮墻上
蝸牛已爬了三尺高了。
 
是誰底纖手柔柔地
滑過你底脊背?
你底脊背,霧一般弓起
髣彿一首沒骨畫
畫在伊底柔柔的膝頭上。
 
自愛琴海忐忑的夢裏來
夢以一千種溫柔脈脈呼喚你
呼喚你底名字;
你底名字是水
你不叫瑪麗。
 
貝葉經關世界於門外
小瑪麗
世界在一顆露珠裏偷偷流淚
晚香玉也偷偷流淚
仙人掌,仙人掌在沙漠裏
也偷偷流淚。誰曉得
淚是誰底後裔?去年三月
我在尼采底瞳孔裏讀到他
他裝著不認識我
說我愚癡如一枚蝴蝶……
 
露珠已睡醒了
小瑪麗
在晨光熹微的深巷中
賣花女衝著風寒
已清脆地叫過第十聲了。
 
明天地球將朝著哪邊轉?
小瑪麗,夜是你底;
使夜成為夜的白晝也是你底。
讓不可說去探問風底來處與去處吧!
睡著是夢,坐著和走著又何嘗不是?
 
附註:瑪麗,小狗名。




【民歌,夢蝶,錄音帶】
民國六十六年(1977)
五十八歲的周夢蝶將生平第二本詩集《還魂草》交由領導出版社重版發行(最初為1965年文星書店出版)
由於當年鼓吹「唱自己的歌」思維而興起的校園「民歌運動」風潮正夯
因此出版社也順應此一時代潮流,請來民歌手吳楚楚、胡德夫、朱介英等人,結合周夢蝶的現代詩進行民歌創作,推出了《夢蝶之歌》錄音帶(每卷定價100元)
根據該社的出版廣告中說:凡預約《還魂草》一冊,或直接劃撥購買《夢蝶之歌》卡帶一卷者,附贈卡片一套。
若直接郵購單買卡帶者,可享七折優惠,並附送詞曲套譜
可惜的是,領導版《還魂草》詩集至今雖不太難找
卻未曾有緣能夠聽到此一錄音帶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應當發願願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戀
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
~~印光大師一九四0年生前最後一個中秋節勉同修而寫
摘自舊物中自己抄在某年年曆記事本扉頁的文字

 2014.5.14 
《百喻經選講》書背有釋印光書(全無標點分段等)

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福變為禍兆;
心好命不好禍轉為福報;
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
實造於心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虛矯
心一聽命天地自相保


 ---此詩於心命兩義發揮周到。 
能依之行則命自我作福
自我求造化之權
不歸於天地鬼神矣





印光法師圓寂於靈岩山/寺,可參閱琦君 《心琴憶蘇州》,台北:爾雅,1980,頁53-9。

展覽會場有王曼文選周先生的詩句作書籤:向萬里無寸草處行腳』、背面是印光法師的話 
欲真利人當事事盡己之分則日用行為皆含化人之機久而久之人自見信而依從之固有不期而然者也。』……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台中蓮社印行,1994 (1/10000)

 《印光集》黃夏年主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6
 復信都沒有寫日期    .2013.7.12 讀他復弘一法師,談"刺血寫經"等事, 很感慨 86-90
第一篇 「印光法師開示」:
…….念佛雖貴心念,亦不可廢口誦;以身、口、意三,互相資助。…….所以《大集經》云:「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古德謂大聲念,則所見之佛身大;小聲念,則所見之佛身小耳。……..




之後,我在余光中的專題演講,看見周夢蝶 ---演講雖可,不過余先生只知道一點點的周夢蝶, 雖然他稱寫3首關於周的詩、

印光大師教給我們,要把“死”字貼在額頭上,他老人家自己的佛堂就掛了一個“死”字。 我們這個身體實實在在是脆弱,我們的這個身命實實在在是無常,所以印光老法師常常教誡我們,念佛人應當把“死”字貼在額頭上。





遇 見  周夢蝶先生

也許近340分鐘仔細看完周夢蝶手稿暨創作文物展(背景聲音是周先生唸其作品當時還可算鏗鏘有力)
我剛走出門看到幾位老師推著輪椅上的周先生 (92) 從印度黑檀樹蔭下逼進來三位老師將其提起越過二節石階走上展覽場 (幾乎所有的人都瑣言在會場聽演講者大談諸如論周夢蝶的死亡意識等議題而周先生炯炯有神地端視著我這陌生人送進場將周先生扶到座椅時就開始許多同學照相先生很機伶示意他要在簽名簿上簽名然後他一筆一畫地寫小字簽名當然不是展覽會上的書法水準不過字跡可辨
然後他回去原位又示意他想坐到另外一張垂直方向靠牆壁的椅子接下來周先生很平靜地面對五六部相機老師們也一一像某張孫逸仙坐蔣介石站(偽照片)的姿態照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周夢蝶(1921年12月29日),籍貫河南省淅川縣臺灣詩人文學家,定居在新北市淡水區,本名周起述。筆名周夢蝶,起自莊周午夢蝴蝶,表示對自由的無限嚮往。

目錄

簡述

童年失怙,沉默、內向。熟讀古典詩詞及四書五經,因戰亂,中途輟學。
1948年加入青年軍,隨中華民國國軍部隊來台,家鄉遺有髮妻和二子一女。
1952年開始在《中央日報》、《青年戰士報副刊》上發表詩集。
1955年自軍中退伍,加入「藍星詩社」。
1959年起在臺北市武昌街明星咖啡廳門口擺書攤,專賣詩集和文哲圖書,並出版生平第一本詩集《孤獨國》。
1962年開始禮佛習禪,終日默坐繁華街頭,成為台北「風景」,文壇「傳奇」。
1980年美國Orientations雜誌記者來台專訪他,並以古希臘時期代神發布神諭的Oracle為喻,撰文者稱許他為「廈門街上的先知」(Oracle on Amoy Street)。同年因胃潰瘍開刀,以致書攤歇業。曾獲第一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桂冠文學類」獎章。
2011年文學大師系列電影發行,導演陳傳興拍攝的周夢蝶紀錄片。

作品

《孤獨國》、《還魂草》、《周夢蝶世紀詩選》、《約會》、《十三朵白菊花》

特色

作品從自我靈魂為起點,引禪意入詩,感悟現實的真諦。

相關連接




 .http://140.112.154.154/conference/agenda.htm

 

 

 

The Coming of Tulku 這是很不錯的一部影片 雖然有點沉悶

不過所有重要的關係人/朋友等等都提到.

Tulku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en.wikipedia.org/wiki/Tulku - Cached
In Tibetan Buddhism, a tulku (Tibetan: སྤྲུལ་སྐུ, Wylie: sprul sku, ZYPY: Zhügu, also tülku, trulku) is an honorary title given to a recognised reincarnate Lama ...

The Coming of Tulku

化城再來人The Coming of Tulku》預告- YouTube

www.youtube.com/watch?v=X4dv7Zw01GQ
Apr 20, 2011 - Uploaded by fisfisamedia
莊周夢蝶,無有虛實。詩人在紅塵中夢想脫俗,於露電裡捕捉永恆。《化城再來人》借用佛經典故,以周夢蝶的一天隱喻其一生中的風景,從日常中穿插 ...
http://fisfisa.pixnet.net/blog/post/29473342-- 話說,原來「化城」一詞出自法華經「化城喻品」。導師帶領眾生前往成佛之地,但道途險惡,行人會疲倦會退卻,導師便於途中變出一幻化城郭,讓眾生休息,一旦眾生生養休憩,便又將城郭幻化,令眾生瞭解一切均為夢幻泡影、海市蜃樓。

而 「再來人」,則是可成佛卻不成佛,選擇重回到人世間來渡化眾生。此意象在周公早期詩集中也經常提到,「那再來之人」。因此,以「化城再來人」作為周公一片 的題目,意義多重繁複。周公一生有二十餘年時光身處武昌街,街頭書齋,那市聲喧囂對他而言,是否一如「化城」虛幻?是否一如金剛經所說「如露亦如電,如夢 幻泡影」?而半生潛心於佛經的周公,是否為再來之人?是否已渡到彼岸?聲光電影,坐在觀眾席的你,不也正欣賞一場化城的華麗演出?

「化城喻品」中還將三千大千世界比喻為墨條,而我們所處的土地,「如人以力磨」,再怎樣磨,也不過是一個墨點,大不過微塵,正好呼應了周公於此片中寫書法、磨墨、以及周公自己講人與人之間的相遇與緣份,就像兩顆微塵碰上,劇本與佛典關係的緊密扣合,更讓人敬佩不已。





電影

我們還在用層層「污垢」包裹蕭紅



3月8日,傳記電影《蕭紅》開始公映,中國文藝界又起了一股蕭紅熱。我們談論電影中人物 塑造的“民間范兒”,談畫面的“文藝”和“唯美”,談蕭紅和幾個男人的糾纏——蕭紅、蕭軍和端木蕻良同卧一張床的曖昧,蕭紅與魯迅的“緋聞”。這些成了電 影的噱頭,怎麼說呢,增加了一點色情的、解放的味道。至於蕭紅是誰?我們不想知道。
我們熱衷於談論蕭紅的情事和情史,雖有悲劇之感,卻也夾雜着些微的“輕侮”和“鄙夷”。這“輕侮”和“鄙夷”伴隨着蕭紅的一生,一直到現在。
蕭紅有中國1930年代“文學洛神”之稱。她1911年生於黑龍江呼蘭。1932年至1937年與作家蕭軍同居,合作出版作品合集《跋涉》。 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了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為擺脫精神上的苦惱東渡日本,並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 1938年與作家端木蕻良結婚,1940年二人同抵香港,之後發表了中篇小說《馬伯樂》和長篇小說《呼蘭河傳》。
蕭紅的人生是以“出走”為關鍵詞的。為了反對包辦婚姻,為了能夠上學,她抗婚,出走,流浪,被軟禁,最後,卻又與當初她反對的那個“未婚夫”同居。但是,“未婚夫”卻以在法庭上的公開背叛羞辱了蕭紅。
是的,會寫文章、會舞劍的蕭軍俠情萬丈,把蕭紅“營救”出去。她和蕭軍成為了著名的“革命情侶”。她時時為蕭軍的不忠、大男子主義所憤怒,卻又因為女性孱弱的存在和身體而委曲求全。在蕭紅面前,蕭軍是磊落的,但也是傲慢的。因傲慢而產生的“鄙夷”。
有一段時間,蕭紅幾乎天天到上海大陸新村9號的魯迅家裡。她寫的《回憶魯迅先生》,不是戰士的、革命的、思想的魯迅,而是人間的魯迅,充滿着溫暖和 人情。那文字如此自然、跳脫、溫柔,彷彿來自於最有愛的靈魂。於是,又有許多人肯定地說,蕭紅和魯迅怎樣怎樣。這是又一層“輕侮”。
根據季紅真撰寫的《呼蘭河的女兒:蕭紅全傳》,1937年10月間,在武漢水陸前街小金龍巷21號,她、蕭軍、端木蕻良、蔣錫金幾個年輕人同居兩 室,談文學,談理想,過着恣意的文藝生活。有那麼幾天,因為有朋友來,無法安置,他們甚至三人同床,端木在最裡面,蕭軍中間,蕭紅最外邊,當時他們就擔心 會有“閑話”傳出。
但他們沒有想到,這“閑話”一直流傳至今,仍然津津有味。
很難想像,1938年的蕭紅和蕭軍分手,並決定和端木蕻良結婚時,她所遭遇的是怎樣的一種氛圍?那時,幾乎所有左翼作家,包括老朋友胡風都不理解 她,並多少有些排斥她,特別是端木又是那樣一個自由主義的和資產階級形象的人。那時,“抗日戰爭”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那個曾經寫出《莎菲女士的日記》的 感傷的、個性主義的丁玲正在蛻變為一個“不愛紅裝愛武裝”的女戰士,然而蕭紅卻還是“蒼白的臉,緊緊閉着的嘴唇,敏捷的動作和神經質的笑聲。”(丁玲語)
蕭紅與那個火熱的時代是越來越遠了。沒有人在意蕭紅究竟想要什麼,更沒有人發現蕭紅身上那股一定要掙脫的強大的“力”。封建家長的父親無從發現,大 男子的蕭軍無從發現,比較開明、溫柔的端木蕻良也意識不到,雖然蕭紅是以愛他之名而出走的。蕭紅要的不只是他這個男人,而是她的獨立,她的空間,她的個人 性——她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的生命所應該擁有的價值、尊嚴。還有,尊重。
蕭紅的一生都在抗爭,但她抗爭的方式只能是逃離。不斷地逃離。不斷地漂泊。1942年1月22日上午十點多鐘,蕭紅在香港去世。享年31歲。“女性 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邊的累贅又是笨重的,不錯,我要飛,但同時覺得……我會掉下來。”這句話成了讖言。最終,她還是沒有要到她想要的男人、 自由、尊重和一個“安靜的寫作空間”。
除卻她傳奇的人生,蕭紅究竟是怎樣一個作家?學者劉禾在她那篇著名的文章《文本、批評與民族國家文學》中認為,評論者所持有的“民族國家主義”視角 遮蔽了蕭紅作品中的複雜場域和多重意義空間。魯迅為蕭紅的《生死場》做序時認為它體現了“北方人民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但是,根據劉禾的論述, 魯迅卻“未曾考慮這樣一種可能性,即《生死場》表現的也許還有女性的身體體驗,特別是與農村婦女生活密切相關的兩種體驗——生育以及由疾病、虐待和自殘導 致的死亡。”胡風在後記中認為《生死場》體現了抗日精神和中國農民愛國意識的覺醒,但是實際上,《生死場》前十章,足有全文三分之二的文字,寫的都是鄉村 婦女生活經驗,而剩餘那三分之一“愛國意識的覺醒”,與前面那切骨的疼與痛相比,顯得非常虛浮。
在左翼序列里,蕭紅也並非是一個合格的戰士。在武漢、臨汾、西安,抗日戰爭轟轟烈烈,每一個人都面臨著迫切選擇的時候,蕭紅的逆向選擇很讓人意外 (無論愛情的選擇,文章的風格,還是個人的去向)。她的文章雖然被作為“左翼文學”的旗幟和標本,卻也經常被認為太過晦暗、脆弱,缺乏蕭軍《八月的鄉村》 那種開朗和英雄主義情結。救亡的迫切要求淹沒了一切個人與自我的要求,並且,成為一種道德律令被大家自覺遵守。那逸出的人總是那麼怪異、不合時宜。
這些“缺點”、“弱點”和異質的選擇恰恰體現了蕭紅及其作品另外的重要空間和品質,即女性主義的和個人主義的特點。
小說《生死場》中女人的生育和窗下的豬一塊兒進行着,懷孕的女人,形象醜陋,肉體處於一種可怕和變形和撕裂之中,那意識流般的、跳躍的敘述,彷彿讓 我們感受到女性那恐慌的、無助的生命。對於被男人誘惑懷孕又被拋棄,進城做工卻被污辱的金枝而言,在日本人進來之前,她也沒有過家,“從前恨男人,現在恨 日本人。”女性飄零的命運,被寄存的第二性狀態,並不因為民族國家的被入侵而有更多的改變。這一意義空間完全逸出了“民族國家”的視角和“左翼”視野。
《生死場》充滿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它是“狠”的,把女性的身體撕裂給人看,也讓那看的人感受到那身體的疼與痛。但是小說《呼蘭河傳》卻是如 此的“輕”,輕盈,輕清,悠遠,夢幻,儘管這夢並不都是美好。它就像一條河,緩緩流淌而來,河邊的生活,那有着大泥坑的街道,那被折磨致死的小團圓媳婦, 那要上吊的、“站起來就被父親打倒下去,他再站起來,又被父親打倒下去”的有二伯,從大地上漫延而來,又消失在遠方,無窮無盡。
蕭紅為現代小說開創了另外一個空間。很少有一個作家能如此完美把“輕”與“重”、“美”與“悲”結合在一起。呼蘭河的生活充滿悲哀、黑暗和痛苦,但 是,呈現給我們卻是難以言盡的美。僅僅是那文字的兒童化和句式的散文化嗎?僅僅是那隨性的、靈活的結構嗎?僅僅是那種追憶的情感嗎?都不盡然。讓《呼蘭河 傳》浸潤着“美”的東西是作者的一種情感:純真。它是人類的最高情感。純真是赤子之心,是永不放棄的童年最初的記憶,永不放棄的兒童的世界和追求。純真是 一種寬闊的平等,能夠給任何人生和生命以同樣的關注和認同。純真是一種悲憫,它具有過濾的特質,讓我們意識到那污濁生活背後最值得珍惜的東西。
在生活中,“純真”是蕭紅生命性格的自然流露。所有人都注意到生活中的蕭紅的“孩子氣”(魯迅語),她“不諳世故”,“容易抱有純潔和幻想”,也注 意到《呼蘭河傳》的散文化風格和無情節特點。但是,幾乎所有人都把這些看作蕭紅的缺點。因此,人們對待作家蕭紅,也都帶着點遺憾,帶着點縱容,甚至,帶着 點輕視。
蕭紅甚至也並非是一個女性主義者。我們總是喜歡用一個巢窠來代替另一個巢窠。如果一定要給蕭紅冠上什麼“主義”的話,那麼,蕭紅就是一個經驗主義 者,個人主義者,是一個天然的自由主義者(與理論的“自由主義”完全不相干)。她還是一個另類的啟蒙主義者,讓我們這個習慣於集體主義話語的民族看到“生 命”本身存在的意義,個體的存在、生命的光華和疼痛要超越於任何的理想和主義。
在泥淖里輾轉,被這泥淖所污、所累、所傷,最終,卻從這泥淖中掙脫起來,閃出光輝。這光是純凈的,同時又帶着重量和質感,帶着掙脫之時的血與淚,黑 暗與陰影,包容着世界萬千的色彩和光輝。世間的事往往都是這樣。經過時間的沖刷,那恆久的美一點點放射出光輝,人們才驚覺自己的遲鈍。然而,這“驚覺”, 在電影《蕭紅》中並沒有出現,甚至說,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都沒有能力意識到這種“驚覺”。我們還在用那層層污垢包裹蕭紅。
梁鴻是作家,著有《中國在梁庄》、《梁庄在中國》等。







陳傳興 導演【導演簡介】陳傳興-鄭愁予《如霧起時》、周夢蝶《化城再來人》導演
1973326639.jpg
陳傳興 法 國高等社會科學學院語言學博士(1981~1986),師承電影符號學理論大師Christian Metz,博士論文為〈電影「場景」考古學〉。擅長藝術史、電影理論、符號學與精神分析理論,對於視覺/影像分析尤有關注與專精。拍攝紀錄片包括有《移 民》(Beta/45分鐘 ,1979)、《阿坤》(16mm/45分鐘 ,台語,1980)、《鄭在東》(SuperVHS/60分鐘 ,1992-93)、《姚一葦口述史》(60分鐘 ,1992-97)等。

1987年在阮義忠先生訪談所著的《攝影美學七問》中,負責 其中「五問」的回答者,訪談內容對海內外都產生深遠的影響。著作《憂鬱文件》(1992)中,關於《明室》一書的深度書評,也成為中文世界理解羅蘭‧巴特 的經典文獻。曾任教於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1998年創辦的行人出版社,以歐陸思想及前衛書寫為出版軸線。現任國立清華大學副教授,開設「電影」與「精神 分析」相關課程。


Tsun-Shing Cheng

Ph.D. in Linguistics, Ecole des Haute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France.
Associate Professor in National Tsing-Hua University.
Research area includes art theory, psychoanalysis, film, and theater.


與談人


另類歷史:陳耀成電影回顧展 

日期及時間:
23/04/2012 - 29/04/2012

臺灣著名電影學者焦雄屏形容陳耀成是「華語電影真正的知識份子,他有詩人的情懷,敏銳的洞察力,原創性的創作形式,還有當代華語導演中難得有的歷史觀。」美國《後現代文化》學報形容他的作品「同時是香港與美國主流之外的另類聲音,但卻朝向一個嶄新的文化領域。」

過去廿年,在香港成長,旅居紐約的陳耀成,於紀錄與劇情片之間遊走——從香港維權運動的起點(《吳仲賢的故事》)到六四後掙扎求存的愛與愁(《浮世戀 曲》);從九一一前後港人眼中的另類紐約(《錯愛》、《紫荊》)到華人參與締造的另類當代古典音樂(《靈琴新韻》);從悲喜交雜的九七回歸(《北佂》)到 他最新的辛亥百年異議之作《大同:康有為在瑞典》——其結果是一系列以香港為本位,並且充滿創意的另類華人歷史電影。

這次香港藝術中心的陳耀成回顧展選映九部他的作品,包括世界首映的《康有為二三事》及參考性的重要經典《清宮秘史》,萬勿錯過。(所有放映將由陳耀成導演親身介紹。部分場次有特別嘉賓參與映後討論會。)


周夢蝶

$
0
0




 2011年的舊Blog。2013-2014的在另外一頁。



《冬天裡的春天》周夢蝶用橄欖色的困窮鑄成個鐵門閂兒,於是春天只好在門外哭泣了。雪落著,清明的寒光飄閃著;淚凍藏了,笑蟄睡了而鐵樹般植立於石壁深深處主人的影子卻給芳烈的冬天的陳酒飲得酡醉!今夜,奇麗莽扎羅最高的峰嶺雪深多少?有否鬚髭奮張的錦豹在那兒瞻顧躊躇枕雪高臥?雪落著,清明的寒光盈盈斟入石壁深深處鐵樹般影子的深深裡去。影子酩酊著,冷颼颼地釀織著夢,夢裡鐵樹開花了,開在瞑目含笑錦豹的額頭上。



------
在二手書店 ....
周夢蝶作品集


publishers



與蝴蝶有約

  • 2011-08-19
  • 中國時報
  • 【紫鵑/文】

 周公和我一老一少常常約著喝咖啡,有時在明星咖啡館,有時在台北火車站前的YMCA樂雅樂。周公多情,善於傾聽,許多女孩子都喜歡去他的書攤,聽他談佛學或人生哲理,有時也向他傾吐心事。
 2007年1月30日,那是我與周公第一次的約會。我們約兩點半,等了將近一個小時,未見他的蹤影,就怕他在路上發生什麼意外,等得我像 熱火鍋的螞蟻。據悉周公與人有約,向來都是提前到達,從不遲到。正因為如此,我內心十分不安,於是拼命打電話尋人。三點半,好不容易看到熟悉的身影,周公 穿著長袍,一個大包包掛在脖頸上,杵著一把綠色的雨傘姍姍來遲,我不免心中一顆大石頭放下,鬆了一口氣。
 此後,我們一老一少常常約著喝咖啡,有時在明星咖啡館,有時在台北火車站前的YMCA樂雅樂。每一次喝完咖啡回家時,都等他上車後,看坐 在他最常坐的第二個位置,然後開著小窗戶,等公車開動的那一瞬間向我揮手。在此之前,我都會跟他約定,大約一個鐘頭後再打電話給他,確定有沒有平安回到 家。
 漸漸地,周公因年邁衰老的關係,我們喝咖啡的次數減少了!多半是我開車去新店看他。自從周公2007年大病一場之後,2010年1月間又因五臟衰竭住進加護病房,喝咖啡變成一個夢想。
 8月17日下午三點我到慈濟醫院,看護弄麵給周公吃,他胃口不錯,足足吃了兩大碗。吃飽了還打嗝,精神也來了!我坐在周公的病床上,他開始說起在明星咖啡館擺書攤的故事。
 蝴蝶住在紅樓最高層
 〈還魂草〉裡的詩句:「穿過我與非我,穿過十二月與十二月,在八千八百八十之上,你向絕處斟酌自己,斟酌和你一般浩瀚的翠色。……」他想 脫離滾滾紅塵的俗事,偏偏又脫離不了。正因為他多情,善於傾聽,許多女孩子都喜歡去他的書攤,聽他談佛學或人生哲理,有時也向他傾吐心事。
 曾經有一個女孩子,讀過周公的詩,沒有見過他的人,就來書攤偷瞄一眼,然後對她朋友說:「我還以為他是翩翩美少年,原來是一個乾癟的小老 頭。」後來,周公與女孩熟悉以後,有一天,在武昌街擺攤,一本書也賣不出去。周公心想這樣不行,5點半吃過晚飯以後,轉移陣地到重慶南路一家商號前繼續擺 攤。因為那裡有一盞燈,終日不歇,燈火光明輝煌,從6點開始擺到10點至少還有四個小時可以賣書,也可以在那裡看書。
 晚上這個女孩子來了,她叫周公叫周夢,不叫蝶。女孩說:「周夢,我今天公司發薪水,口袋有錢,你想要吃什麼我買給你吃。」周公說:「不用 了,晚飯剛吃過。」女孩說:「你幾點鐘吃?現在已經10點了,四、五個小時應該餓了!」後來,她到明星買了葡萄乾麵包給周公吃。周公心想既然拿來了,就趕 快把它吃下去。女孩看他狼吞虎嚥的樣子就說:「你還說你不餓,你看你的吃相好像餓鬼轉世。」其實周公狼吞虎嚥,並不是因為餓,而是麵包買來非吃不可。既然 要吃下,就趕快吞下肚,騰出一張嘴,好跟她聊聊,但她完全不明白周公的用心良苦。
 曾經有一個大學女學生人很漂亮,長髮披肩,嘴唇小小薄薄的,來找他,請他在明星三樓喝咖啡,不知道有何目的,原來她要周公指導她寫論文。因為教授出了5個題目,讓她自己找資料自由發揮。平時不用功,每天打扮得光鮮亮麗,一天到晚玩,根本無法交差。
 周公說:「光一題孟軻性善,茍卿性惡論兩者有何不同?就可以寫很長的文章。」結果周公指點她該找什麼書,該找什麼文章來看,節錄下來七拼 八湊交卷了!沒通過,又來找周公。兩人在明星三樓周公說一句,她寫一句。寫完之後,周公再通篇看一遍,此後不見蹤影。寒假過完,她又來了,周公問:「論文 過了嗎?」女學生說:「通過了。」周公又問:「得幾分?」女學生滿不在乎回答:「不知道。」
 周公喜讀《紅樓夢》,自幼受《紅樓夢》影響甚深,因此在2005年時出版《不負如來不負卿──《石頭記》百20回初探》。他分明就是紅樓 夢裡吃胭脂粉長大的賈寶玉,對於每一個「妹妹」都招架不住。我曾戲稱他為「寶爺爺。」為此,年初在他大病進加護病房時還耿耿於懷,告訴我:「以後不准妳再 叫我寶爺爺,不然,跟妳絕交。」「絕」字我沒聽懂,他卻用虛弱的手,在我的筆記本留下殘忍字跡。
 與蝴蝶對談
 與周公喝咖啡的時候,我們時常蹦出一些對話。
 說福氣
 蝶:福氣有厚福、豔福、清福、懶福、口福,我享得是懶福。
 紫:我喜歡享清福。
 蝶:清福難享。
 紫:你的心不清靜,怎麼單純?
 說清靜
 蝶:眼耳鼻舌身意談何容易?做不到啊!
 紫:出家人都做不到了,你又何必做到?
 說多情
 紫:詩人多情應不應該?詩人應是多情嗎?
 蝶:多情沒什麼應不應該。
 待客之道
 蝶:我慢慢學習做主人。
 紫:不用做別人的主人,要做自己的主人;做客人的人也應該客隨主便。
 美人之美
 紫:我喜歡看人,男人、女人、小孩、老人都喜歡。
 蝶:美人之色,可以養目。詩人之詩,可以養心。
 論人
 蝶:人就是人。
 紫:獸也。
 蝶:那是恭維人。
 論苦難
 蝶:「瘂弦說:『沒有苦難,就沒文學。』有苦難的地方,就有杜鵑。」
 論故鄉
 蝶:「人在哪裡,故鄉就在哪裡。我的故鄉是所有人的故鄉,我的歸宿是萬有的歸宿。」
 論禪
 紫:「人家都說您是禪師,您的看法呢?」
 蝶:「我是饞師,嘴饞的饞。」
 紫:「您又不愛吃。依我看,我們都是糾纏不清的『纏』吧!人難免不了七情六慾,人與人老是糾纏不清,脫離不了關係。也許叫您生活師比較貼 切,您的生活類似顏回的生活。孔子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我想,我們都該學學顏回,學學您,簡單就是福 氣。」
 讀詩,不讀人
 蝶:「妳喜歡哪位詩人的詩?」
 紫:「不能說。」
 蝶:「為什麼不能說?」
 紫:「會得罪人。」
 蝶:「妳讀我的詩集覺得如何?」
 紫:「要說真話?還是假話?」
 蝶:「說真話。」
 紫:「那您不能生氣,也不能罵我。」
 蝶:「好。不生氣,不罵妳。」
 紫:「拖泥帶水,欲言又止。」
 蝶:「罵得好。」




Nicholas by René Goscinny and Jean-Jacques Sempé

$
0
0


Le petit Nicolas, Denoël, 1960
Le petit Nicolas (Little Nicholas) is a series of French children's books. It was created by René Goscinny and illustrated by Jean-Jacques Sempé and it was first published on March 29, 1959. The books depict an idealized version of childhood in 1950s France.

The first volume was republished with more complete illustrations in 2005 by Phaidon Press as Nicholas. Four further volumes followed from Phaidon, as Nicholas AgainNicholas on Holiday (Nicholas on Vacation in North America), Nicholas and the Gang, and finally Nicholas in Trouble in 2008.
小淘氣尼古拉
Le petit Nicolas
法文原版封面
法文原版封面
類型兒童生活
小說
作者勒內·戈西尼
插圖讓-雅克·桑貝Jean-Jacques Sempé
出版社丹尼爾出版社(Denoël)
連載雜誌《飛行員》
發表期間1959年-1965年
冊數90
動漫主題電子遊戲主題ACG專題模板說明







小淘氣尼古拉(法語:Le petit Nicolas)是由勒內·戈西尼創作,讓-雅克·桑貝Jean-Jacques Sempé)配畫的系列漫畫故事。最初發表在波爾多的《西南周日報》專欄里。隨後1959年由德諾埃出版社(Denoël)在雜誌《飛行員》上連載[1],並陸續改編成真人電影、電視動畫。

主要兒童角色[編輯]

  • 尼古拉(法語:Nicolas):故事的主人公,調皮的男孩子,對諸如友誼、公平等等相當敏感。
  • 克勞岱(法語:Clotaire):在班裡成績墊底,常因回答不了老師的提問而被罰站。
  • 亞斯特(法語:Alceste):尼古拉最要好的朋友,有點肥胖,總是在吃東西。
  • 奧得(法語:Eudes):身體強壯,總喜歡打別人的鼻子。......

Fables by Aesop 《伊索寓言》《新伊索寓言》

$
0
0
奇怪,我的伊索寓言條目藏在那?



Everyman's Library
"Any excuse will serve a tyrant."

--from "The Wolf and the Lamb" by Aesop
"Slow and steady wins the race."
--from "The Hare and the Tortoise" in Fables by Aesop
Aesop is said to have lived in the sixth century B.C., a slave on the Greek island of Samos. The eternally entertaining tales attributed to him–in which the fates of sly foxes, wicked wolves, industrious ants, and others, suggest what our own behaviors should (or should not) be–have been universal "best-sellers" since before L'Estrange's definitive 1692 English translation. Gooden's superb engravings were first published in 1936 in a limited edition.

《新伊索寓言》黃美惠譯,台北聯經,2000/2004第5刷
根據英國的較全版本翻譯。
當時網路還不過發達,所以有的名詞,譯註就省了。譬如215則《交戰的狼與狗》的原註(中譯):.....古希臘的風俗是以狗生長的國家和地區為牠們取名字,譬如說,Molossian、Laconian (斯巴達)獵犬......

hc:前者為古希臘地區: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lossian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esop%27s_Fables
利瑪竇在著作《畸人十篇》(徐光啟筆錄,1608年)引用過一些《伊索寓言》,但中國最早的《伊索寓言》譯本是1625年由比利時傳教士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口授、教友張賡筆錄的《況義》(「況」就是「比喻」的意思)[7],該書在西安出版,共收寓言22篇,巴黎國立圖書館有藏。
1837年,廣州一家教會出版了英漢對照的《伊索寓言》,名為《意拾蒙引》,譯者署名「蒙昩先生」,共收寓言81篇,不知何故一度遭禁,但於1840年重印。這個版本附有漢字的羅馬化拼音,主要是供外國人學習中文之用。 1860年代,香港英華書院曾經翻譯此書,名為《漢譯伊蘇普譚》,將伊索的(Aísôpos)翻譯成伊索普,譚即故事集。1876年原書經日本翻刻,在東京出版。 最早使用「伊索寓言」這個書名的是林紓,他的版本於1902年出版,由嚴璩(嚴復的長子)口授。


戈寶權:

八、同曹靖華相處的日子/312
一、中國翻譯的歷史/321
二、明代中譯《伊索寓言》史話/327
(一)談利瑪竇著作中翻譯介紹的伊索寓言/327
(二)談龐迪我著作中翻譯介紹的伊索寓言/336
(三)談金尼閣口授、張賡筆傳的伊索寓言《況義》/346
(四)再談金尼閣口授、張賡筆傳的伊索寓言《況義》/358
(五)談牛津大學所藏《況義》手抄本及其筆傳者張賡/364
三、清代中譯《伊索寓言》史話/373
四、辛亥革命以後中譯《伊索寓言》史話/381

Edward Shils :The Calling of Education /The Order of Learning /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社會的構建》

$
0
0





"社會學的實踐---即,社會學的教學、調查和思考--都是知識活動,它遵循一定的思維模式,而其又與傳統互動......"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By Edward Shils, 1982;《社會的構建》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ˇ頁234





Edward Shils

The Calling of Education

"The Academic Ethic" and Other on Higher Education

Edited ,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Steven Grosby
308 pages, 6 x 9 © 1997

Paper $22.00

ISBN: 9780226753393 Published November 1997

E-bookfrom $5.00 to $22.00 (about e-books)

ISBN: 9780226753409



Throughout his long and prolific career, Edward Shils brought an extraordinary knowledge of academic institutions to discussions about higher education. The Calling of Education features Shils's most illuminating and incisive writing on this topic from the last twenty-five years of his life. The first essay, "The Academic Ethic," articulates the unique ethical demands of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and directs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Other pieces, including Shils's renowned Jefferson lectures, focus on perennial issues in higher learning: the meaning of academic freedom, the connec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the state, and the criteria for appointing individuals to academic positions.

Edward Shils understood the university as a great symphonic conductor comprehends the value of each instrument and section, both separately and in cooperation. The Calling of Education offers Shils's insightful perspective on problems that are no less pressing than when he first confronted them.

Edward Shils (1910-1995) was 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 in the Committee on Social Thought and the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mong his many books published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are Portraits: A Gallery of Intellectuals and the three-volume Selected Papers of Edward Shils.
Foreword by Joseph Epstein
Introduction by Steven Grosby
The Academic Ethic
The Criteria of Academic Appointment
Do We Still Need Academic Freedom?
The Eighth Jefferson Lecture in the Humanities: "Render unto Caesar..." -Government, Society, and the Universities in Their Reciprocal Rights and Duties
The Idea of the University: Obstacles and Opportunities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The Modern University and Liberal Democracy
Index

教師的道與德

大學是當今社會最主要的學術中心,所致力的是發現和傳播真理。在這本平實曉暢的著作里,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愛德華‧希爾斯從大學的這一使命出發,探討了大學 教師在其研究和教學的職業之“道”中所要恪守的“德”︰與教學、研究、大學行政管理相關的學術責任,以及與服務社會、政治參與、公共生活等相關的社會責 任。

  大學的現代變遷(大學的擴張、大學對社會經費的依賴,政治思潮對大學的沖擊、大學管理的官僚化等)對教師的道德風氣造成了侵蝕和干擾。希爾斯 由此認定,今天的大學教師在享受大學自治、學術自由、終身教職等正當的權利時更應該懷有對真理的愛,對學術的誠信,對大學的忠誠,對學生、同行、社會和政 府的責任。

  本書是結合大學使命和大學的現代語肄來理解教師職業道德的典範之作,既有助于今天的大學教師審視自我的職責,也有助于政府官員以及大學管理人 員改進大學的管理制度。



序言
導言
學術道德
大學教師的聘任標準
我們還需要學術自由嗎?
政府、社會、大學︰彼此的權利和義務
當代社會的大學理念
現代大學與自由民主制
譯名對照表


大學是愛德華‧希爾斯的領域、背景和根基,是他懷有最美好和最強烈的激情的地方。他是一個充滿激情的人,他熱愛所有的大學,尤其是芝加哥大學和劍橋大學, 而且在其生命的最後十年里,他開始為大學的前途感到深深的憂慮。盡管他思考過很多東西,但是高等教育從未遠離他的學術視野。事實上,也不可能發生這種情 況,因為他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都是在大學里度過的,而且他曾經在芝加哥任教達六十多年之久。

愛德華‧希爾斯認為,大學是一個擁有巨大的特權的地方,而且那些能夠在其中生活的男人和女人本身就是擁有巨大的特權的人。在大學里,一個人可以把自己獻身 于書籍、科學、繪畫、文獻、語言研究、精神性的東西——這些高尚的東西讓他擺脫了日常生活的瘋狂壓迫,並無須過分地關注謀生的事情。對于任何精通某種真正 技能的人物,他都非常尊重;在他看來,經營好一家商店也是一項有用的事業。但是,如果他必須為某個人指明一種最好的生活方式,那麼我想他所指定的將是大學 里的學術生活。

由于愛德華‧希爾斯如此熱愛大學,所以他非常討厭那些最終將損害到大學的攻擊,更別說誹謗了。那些曾經在20世紀60年代末的學生騷亂時代的芝加哥大學里 生活過的人們介紹說,當時為愛德華‧利瓦伊校長擔任首席顧問的愛德華‧希爾斯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沒有必要在這里回顧那個時代的歷史,但是我們可以 毫不懷疑地說,芝加哥大學相對平穩地度過了那個時代,而沒有像伯克利加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密歇根大學以及幾乎其他所有的美國主要高校一樣, 被那些事件搞得四分五裂。因為愛德華‧希爾斯知道危險是什麼,因為他通過長期的研究而認識到了大學在現代社會里的微妙地位,所以他能夠提出明確的建議,而 他提出的最終建議就是︰要記住大學為什麼重要,是什麼使大學重要,以及為什麼不能以曖昧的態度對待那些只考慮到其他的各種好處,而唯獨沒有考慮到大學的好 處的學生。大學是愛德華‧希爾斯最了解和最尊敬的機構。

愛德華‧希爾斯對大學的認識可以被比喻為一個偉大的交響樂指揮家對其管弦樂隊的認識。他知道每件樂器和每個樂器組的價值,而且不僅知道它們各自的功能,也 知道它們在被適當地組合在一起時的功能。早在1970年,希爾斯教授就在他為芝加哥大學創作的“大學教師的聘任標準”中闡明︰如果這所大學想完成人們期望 它完成的任務,它就需要在自己的各個部門和功能之間保持平衡。“一所大學的教師隊伍不僅僅是一大群作為個人的科學家和學者,”他寫道,“它必須擁有一種集 體生活,一種通過研究、教學以及科學家和學者之間的對話而營造出來的氛圍,這將促進和保證師生們的工作達到盡可能高的水準。”

出色的洞察力是愛德華‧希爾斯的眾多才能之一。他的洞察力來自于他淵博的歷史知識和冷靜的常識。他從來不會忘記,為什麼在一所像大學這樣復雜的機構里,容 易的事情也有可能出現嚴重的偏差。在大學里,標準在一個地方可以被盜用,但這種盜用肯定會在另一個地方被發覺。我仍然記得,當愛德華‧希爾斯認為芝加哥大 學里的某些系進行了錯誤的聘任時,他所表現出來的憤怒。在局外人看來,這些聘任似乎並不是至關重要的。而在他看來,無論是在何種情況下,對于一位自命不凡 的、只會追求時髦的或者冥頑不化的教師的聘任都是一種降低水準的方式。他寫道︰“聘任一位平庸的求職者將會使我們更難在日後聘任一位杰出的求職者,並且使 我們更難把出色的學生引進這所大學。”

希爾斯教授寫過一本以傳統為主題的優秀著作,他對于傳統在大學里的角色有著最明晰的看法。記得有一次,我曾經向他請教他對于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屮的看法。 他並不懷疑這所研究院里的大多數成員的學術聲望都使他們有資格待在那里,但令他感到遺憾的是,這樣的研究院會讓許多杰出的科學家和學者失去影響學生的渠 道,因為學生肯定要住在大學里面。在他看來,這是在教師向學生傳播知識的鏈條上出現的一次不幸的斷裂。

但更糟糕的是,大學的管理階層缺乏智識上的勇氣,而且他發現,當大學校長不再是教育的領導者,而是日益成為主要從事資金募集和公關活動的人士時,這種趨勢 正變得越來越普遍。與缺乏智識上的勇氣相比,更糟糕的是,大學的管理人員和教師都完全不知道自己的使命。在蘭德爾‧賈雷爾的小說《一所大學的圖畫》里,有 一個人曾經把書中的一位人物、—位大學校長稱為偽君子,但是作者反駁說,這並非一個準確的描述,因為那位校長還沒有達到道德發展的階段,從而不配得到如此 稱呼——畢竟,一位被稱為偽君子的人還需要知道對與錯的區別。因此,在當代大學里,有很多管理人員和教師對于學術自由的內容、教師的職責、大學的社會使命 和地位等都缺乏最起碼的認識。愛德華‧希爾斯則深深地了解這些東西——他了解所有的問題,而且他從未忘記正確的答案。

我認為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由于愛德華‧希爾斯進行了最持之以恆的研究並且通過縝密的理解過濾了他的個人經驗,所以他比世界上的任何人都更加了解這些東西。 本書中的評論提供了希爾斯教授對于那些可以稱之為高等教育的基本原則的東西的核心認識和智慧。同時,它也為所有關注當代高等教育的命運的人們提供了一本具 有無法估量的價值的著作。


*****

學術的秩序——當代大學論文集李家永譯, 北京:商務,2007
這本書陳義很高,不過大陸面對學術 界深夜腐敗現象,或許有點參考作用。【書名的翻譯: The Order of Learning 通常意思為「學習上的循序漸進」、「學問的之階序」】
王鴻飛的博客首頁有兩段摘要。在書 中《學術自由與終身任用》一節中,希爾斯寫道: 誠實地教書和做研究才是學術界中最重要的東西:
"無論是學術還是非學術人員,有獨 創思想的人為數不多。儘管獨創性非常值得嚮往,不能期望大多數學者會有獨創性。但是,他們能夠而且必須做到誠實,也就是說,他 們必須在教學中追求並說出真理,並且在他們的研究中試圖發現真理。學術自由應該保護學者們在他們的教學和研究中做到誠實努力。這 就是它(學術自由)的理由。""無論是學術還是非學術人員,有獨創思想的人為數不多。儘管獨創性非常值得嚮往,不能期望大多數學者會 有獨創性。但是,他們能夠而且必須做到誠實,也就是說,他們必須在教學中追求並說出真理,並且在他們的研究中試圖發現真 理。學術自由應該保護學者們在他們的教學和研究中做到誠實努力。這就是它(學術自由)的理由。"
---
在《評價的秘密性和匿名性》一節 中,希爾斯寫道:
"現在已經有太多的價值不大的論文 得到發表,如果沒有嚴格的評價標準,將會有更大比例的價值不大、甚至更差的論文得到發表。當太多的淺薄、謬誤的東西湧入公 共論壇,科學和學術界就會搞得更加污七八糟。學術的一般標準會每況愈下。發生這些情況的科學和學術領域的成就會日趨衰微,未 來的幾代人就沒有了據以確立其抱負的明確標準。如果未來幾代人不能堅持嚴格,要求很高的標準,如果人們覺得可以憑僥倖做成任何事,那 麼論文作者在基本規矩和分析上就會更加草率和隨意。根據嚴格的標準區分好壞的評價這一預期所產生的道德約束就會放鬆。""現在已經有 太多的價值不大的論文得到發表,如果沒有嚴格的評價標準,將會有更大比例的價值不大、甚至更差的論文得到發表。當太多的淺薄、謬 誤的東西湧入公共論壇,科學和學術界就會搞得更加污七八糟。學術的一般標準會每況愈下。發生這些情況的科學和學術領域的成就會日趨衰 微,未來的幾代人就沒有了據以確立其抱負的明確標準。如果未來幾代人不能堅持嚴格,要求很高的標準,如果人們覺得可以憑僥 倖做成任何事,那麼論文作者在基本規矩和分析上就會更加草率和隨意。根據嚴格的標準區分好壞的評價這一預期所產生的道德約束就會放鬆。"

紀念 Derek Walcott

$
0
0
紀念 Derek Walcott: The wise old man (also called senex, magi, sage or sophos) 賢者

沃爾科特(Derek Walcott)詩選
沃爾科特(1930- ),主要作品有《海難餘生》(1965)、《海葡萄》(1976)、《星蘋果王國》(1979)、《幸運的旅客》(1984)、《仲夏》( 1986)、長詩《另一生》、長詩《荷馬》(1990)。199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來自非洲的遙遠呼聲

陣風吹亂非洲棕褐色的
毛皮。吉庫尤族*如蠅一般迅疾,
靠草原的血河養活自己。
一個撒遍屍體的樂園。
只有掛“腐屍少校”銜的蛆蟲在喊:
“不要在這些死人身上浪費同情!”
統計證實,學者也掌握了
殖民政策的特性。
這意味什麼,對在床上被砍的白孩子?
對該像猶太人一樣消滅的野蠻人?

長長的燈芯草被打碎,成了
鷺鳥的白塵,它們的叫聲
從文明的曙光開始,就在烤焦的河
或獸群聚集的平原上迴盪。
獸對獸的暴力被看作
自然法則,但直立的人
卻通過暴行而到達神聖。
譫忘如提心吊膽的獸,人的戰爭
合著繃緊皮的鼓聲舞蹈,
而他還把死人簽訂的白色和平——
把當地的恐怖成為英勇。

又一次,殘暴的必要性
用骯髒事業的餐巾擦手,又一次
浪費我們的同情(像對西班牙一樣),
大猩猩在跟超人角斗。
我,染了他們雙方的血毒,
分裂到血管的我,該向著哪一邊?
我詛咒過
大英政權喝醉的軍官,我該如何
在非洲和我所愛的英語之間抉擇?
是背叛這二者,還是把二者給我的奉還?
我怎能面對屠殺而冷靜?
我怎能背向非洲而生活?

(飛白譯)
*吉庫尤族:好戰組織,於一九五二年起對居住在肯亞的英國殖民者進行長期的恐怖報復,至一九五六年止有一百名歐洲人、兩千名擁英的非洲人,以及一萬一千名謀反者死難其中。

海灘餘生

飢餓的眼睛貪婪地吞吃海景,只為一葉
美味的帆。

海平線把它穿上無限的線。

行動滋生狂亂。我躺著,
駕駛著裝上肋木的一片椰影,
生怕增多我自己的腳印。

吹著沙,薄如煙,
膩煩了,移動一下它的沙丘。
浪潮像孩子似的厭倦了它的城堡。

鹹的綠藤和黃的喇叭花,
一個網緩緩移過空無。
空無一物:充塞白蛉子頭腦的憤怒。

老人的樂趣:
早晨,沉思的後撤,想著
枯葉,自然的安排。

陽光下,狗糞
街了硬殼,發白如珊瑚。
我們結束於土,開始於土。
在我們的內臟裡創世。

細聽,我就能聽見珊瑚蟲在營建,
兩個海浪擊出一片靜默。
掐開一隻海蝨,我使雷霆爆裂。

像神一樣,我殲滅神性、藝術
和自我,我拋棄
已死的隱喻:杏樹的葉形心。

成熟的腦爛得像個黃核桃
孵出它
亂糟糟的海蝨、白蛉和蛆,

那個綠酒瓶的福音,被沙塞死了。
貼著標籤,船的殘骸,
握緊的漂木蒼白而帶著釘,如一隻人手。

(飛白譯)

沼澤

咬嚙著公路的邊緣,它是黑嘴
輕輕哼著:“回家來吧,回家來……”

在它粘滯的呼吸背後藏著一個字:
“長”——長出菌類,爛,
根上長滿白斑。

比藤的叢莽、採石場和曬裂的河床
更可怕,
它的恐怖曾使海明維的英雄難移寸步
呆立於看得清的淺處。

它開創虛無。窮人囚犯和黑人的牢獄。
它的黑色情調
每個落日取你生命之血的一個塗片。

奇怪可怕的蜿蜒!紅色樹叢中每株樹苗
蛇一般彎曲,它的根淫穢可憎
如一隻六指的手,

掌心裡藏著背披青苔的蟾蜍,
名叫“蟾蜍凳”的毒菇,烈性的薑花,
血的花瓣,

虎斑蘭花斑斑的陰戶,
離奇古怪的鬼筆陰莖
沿著唯一的路糾纏過客。

深深地,比睡眠更深,
像是死,
太富於衰減,太窒於呼吸。

在迅速注滿的夜裡,看
最後的鳥如何仰喉啜飲夜色,
野樹如何滑

同黑暗,與擴散著的
記憶缺乏症一同變黑,漸漸進入
虛無的邊界,混合

肢、舌、筋,成為一個結
如同混沌,如同面前的這條
路。

(飛白譯)

海的懷念

有樣搬走了的東西在這座房子耳朵裡吼叫,
掛起無風的簾,擊暈鏡子
直到只剩反應而沒有實體。

有個聲音好像風車咬牙切齒直到
死死地剎住;
震耳欲聾的空缺如狠狠一擊。

它箍住這山谷,壓低這山峰,
它使姿態疏遠,使這支鉛筆
穿透厚厚的空虛,

它用沉寂裝滿櫥櫃,摺起酸味的衣服
像死者的遺物那樣準確,
像死者由親愛者運行著,

不抱信心地,期望著佔據。

(飛白譯)

珊瑚

這株珊瑚的形狀與因它而凹陷的
手掌對應。它的

突然的空缺多麼沉重。像浮石,
像你的乳房在我手掌的杯中。

海一樣的冷,它的乳頭粗糙如砂,
它的毛孔像你的一樣,閃著咸汗。

空缺的身體撤走了重量,
再沒有另一個能像你光潤的身體一樣

創造出如此精確的空缺,恰似這
珊瑚石,放在案頭髮白的

紀念品架上。它向我的手挑戰
去做一切情人的手從未體驗的探尋:

另一個身體的本真。

(飛白譯)

仲夏(節選)

14

路,花斑斑地刻滿車轍紋,發著霉味,
以一條正在蛻皮的老蛇的狂跺暴烈
絞扭著.又重新鑽進樹林,芋葉
在此地茂密,民間傳說在此地開始。
日落是個威脅,當我們沿著瀝青路
登山,走近她的房子,而薯藤
在發著苔鮮黑臭的路邊水溝上爭執,
百葉窗在閉合,像名叫蒂瑪麗的含羞草
閉合眼皮;接著——半透明如紙燈籠,
一座一座房子,燈光從肋條透出,——
路的黑拐角處她有一盞自己的燈。
那兒就是童年.以及童年的告終。
螢火時刻,伴著滾水在煤油罐中
咚咚作響,她開始回憶當初
她給我和我兄弟講的故事。
她每葉每葉,就是加勒比海的圖書庫。
那芬芳的源.我們難忘的幸福!
西多娜,她的頭崇美莊嚴。從她聲音
的溝谷裡,黑影一一站起,走路。
她的聲音在我書架上旅行。
她就是燈光,兩個分不開的雙生子
凝視著,入迷地,合成一個黑影。

25

太陽把我的臉膛燒成了赤陶。
臉把大陽窯的熱度一直帶進屋中。
但我珍惜臉的皺紋猶如藍的水紋。
蚊吶圍著鋸齒形的仙人掌鑽孔,
熔爐燒得夾竹桃的刀葉全部卷刃,
一根圓木,塗滿了狂亂的符號。
一座石屋在台階上等。白的門廊在燒。
告訴你海濤帶給我的許諾吧:
你格見到透明的誨倫走過,宛如
陽光下的燭焰.沙地上的輕煙,
朦朧而無影。我的手掌被纖繩
切割,我拉這條船拉了四十多年。
我的愛奧尼亞是燒焦的草的味道,
是烤焦的桶柄吱嘎叫向鐵鏽的群島;
我愛的詩行里保留著全部節和疤。
我等了整個昏暈的下午,熱得沒法思想,
這陸中之誨的繆斯還在等待命名。
而繃緊的地平線從這咸而暗的房裡
什麼也捉不到。椅子出汗。紙弄皺地板。
一隻蜥蜴在牆上喘氣埃象鋅一樣閃亮。
這時在門亮裡:不是勝利女神在解涼鞋,
是個姑娘在拍腳上的沙,一手扶著門框。

(飛白譯)

27

此地的某些事物不自覺地美國化了——
鎖煉般相接的籬笆把海邊空茫的咆哮
和空曠的球場棒開,間隙處
“帝國”聲低吟成“低國”聲;
在灰色的金屬光中一隻早到的塘鵝,
熄了引擎,在冰冷一如緬因州外貌的粉紅海上滑翔。
這光溫暖了白色、渴切的機身兩側——
它停駐於聖托馬斯斑駁山丘下的
起降跑道。那些庫房,褐色、實用的飛機庫房,
真像上次大戰佔領期間所見。
夜把惡臭遺留在木麻黃樹下,
別墅圍起柵籬隔開本地人散步的沙灘——
來自不幸島嶼的非法移民,
他們羨慕小小水螅也享有工作權利。
此地偷渡入境的螃蟹和軟件動物是公民,
而樹葉擁有綠卡。推土機顛簸
掘出山丘,但我們都知道這是
工業的塵灰,不得不包容。不久——
各方面的波紋將是一大片
由永不熄火的太陽乙炔焊接而成的鋅。現在
落下的細雨是美式的雨水,
在沙上縫綴星星。我的血球
也同樣快速地改變。我畏懼那些移民渴羨的事物:
他們製作的多星圖案——郵局上方的旗幟——
塵土的特性,在我腳下變動的忠貞。

50

我曾分別給我兩個女兒每人一個海貝,
是從礁上撈的,還是沙灘上賣的.我已遺忘。
她們用作制門器或書檔.但海貝濕潤的
粉紅色的腭是天使們無聲的歌唱。
我曾寫過一首詩叫“黃色的墓地”,
那時我才十九歲。莉姬的年齡。現我五十三。
我擠出的這些詩句像長滿青苔的石堆
與任何傳統無關,都像石頭一樣
墜入海底,沉澱,但求它們幸運地埋
在石堆深處,埋在海的記憶裡。
讓它們,在水中,像我搞水彩畫的父親,
投入他的工作。他成了自己的一個影像,
在仲夏的陽光下搖晃,暈厥。
他名叫沃里克·沃爾柯特。有時我深信
他的父親,是以愛或苦味的祝福
為他取這名字紀念沃里克郡。諷刺
仍在繼續。如今,當我重寫一行詩,
或在速乾紙上畫椰子樹寫生,
像他無力的手畫的那樣.女兒的手在我手中動。
海貝在海底移。我曾把父親的墓
從卡斯特立斯發黑的英式墓碑叢中
移至一個地方,在那兒我可同時愛兩者——
愛海洋和愛他的永別。青春比小說更濃冽。

晨雨譯


假如,在萬物光華中.你真已
暗淡,卻又只蒼白地退隱
到心照不宣的適當
距離,恰似月亮通宵
逗留樹葉之間,那麼
願你在隱身匿形中給這所屋子以歡樂
星啊,你愛意殷殷,你來之時
未到黃昏,而又已過了
黎明,那麼,願你蒼白的火餡
指引我們心中最深的苦捅
穿越混沌
與平凡白日的
受難。
飛白譯

結尾

事物不爆炸,
它們只衰退,凋萎。

像陽光從肌膚退色,
像水花在沙灘涸竭,

就連愛情的閃電
也沒有如雷的結尾,

她死亡的聲音
像凋謝的花像肉體

在冒泡的浮石上
一切事物塑造著同一歸宿

直到我們落入
包圍著貝多芬的一片靜寂。
飛白譯


握緊我心房的拳
稍稍放鬆,我喘息著
光明;但它重又
握緊。我何曾不愛
愛的痛苦?但這已超出了
愛而達到了瘋狂。這是
狂人的死抓,這是在
嚎叫著落入深淵之前
緊抓一塊突出的非理性岩石。

心,抓緊吧。這樣至少能活。
飛白譯

愛之後的愛

這一天終將來到
那時你將歡歡喜喜
迎接你自己光臨
你的家門、你的鏡中,
與你互致歡迎的笑容

說:請坐。請吃吧。
你會重新愛這個曾是你自己的陌生人。
上酒。上麵包。把你的心
交還給它自己,交還給這終生愛你的
陌生人,你為了另一個人而
忘了他,他卻還記著你。

從書架上取下情書、
照片、絕望的短箋,
從鏡裡削掉你的形象。
請坐。享用你的一生。

飛白譯


另一生(15章)



依舊夢見、依舊錯過,
尤其在陰雨綿綿的早晨,你的面孔變作
許多張不知名的女學生臉.一種懲罰,
因為有時你屈尊地微笑,
因為微笑的嘴角里合著諒解。

被姐妹們圍攻,你是一個
令她們過於自豪的尤物,包圍在
她們唇槍舌劍的刺叢中,你招致了
多麼嚴重的不公和多少傷害,安娜?

雨季負重而來。
達倦旅的半年。它腰酸背癰
毛毛雨討厭地下個不停。

已經二十年了,
在又一場戰爭後,砲彈箱在哪兒?
但在我們黃銅色的季節,在我們仿造的秋天,
體的頭髮熄滅了它的火焰,
你的凝視逗留於無數照片中,

時而清晰,時而摹褒,
那追隨普遍性的一切
與自然密謀復仇的一切,
巧妙地告密的一切,
在再一行後面,你的歡笑
凍結成一張呆板的照片。

在那頭髮裡我可以穿越俄羅斯的麥地,
你的手臂是成熟墜落的梨,
因為你,實際上,已變成另一故鄉。

你是麥田和河壩的安娜,
你是綿綿不斷冬雨的安娜,
煙霧繚繞的月台和寒冷火車的安娜,
在那場離別的戰爭中、蒸汽騰騰車站的安娜,

從沼澤邊消失,
從細雨下皺起雞皮疙瘩的淺灘消失,
新手的詩剛冒芽就經風霜的安娜,

如今有著豐美乳房的安娜,
逗留在冰浴著微笑頂針中的
粗礪之鹽的
長腿蹣跚的火烈鳥的安娜,

暗屋裡的安娜,在冒著火藥味的砲彈箱之間,
抬起我的手要咱倆對她的胸發誓,
難以抗拒的清澈的眼睛。

你是這所有的安娜,忍受著所有的告別,
在你身體這憤世嫉俗的棲所中,
克里斯蒂、卡列尼娜、骨骼粗大而順從,

我在小說之葉中發現生活
比你更真實,已被選為他在劫難逃的
女主人公。你知道.你知道。



那麼,你是誰?
我年青的革命的黃金般的戰友,我的
飾辨帶的、老練的、飽經風霜的政委,

你的背接任務壓彎,在陰鬱的廚房裡,
或掛起洗好的衣服之旗,飼養農場的雞,
在一片幻想的白樺、

白楊或別的什麼樹的背景前。
似乎一支筆的眼能捕捉到少女的柔處,
似乎光與影在空白書頁上構成的豹斑
能如此準確,

雪一樣陌生,
初戀般遙遠,
我的阿赫瑪托蛙!

二十年後,在砲彈殼的火藥味中,
你會使我想起“訪帕斯捷爾納克家”,
於是你突然間成了一個“麥”字,

垂著麥穗,在河壩冷凝的寂靜中,
再一次你俯向
白菜園,照料著
白兔一樣的雪團,
或從彈唱的曬衣繩上扯下圍巾。

如果夢是徵兆,
那麼此刻必有死亡,
它的氣息從另一生命中呼出,

你雪的夢裡,從紙
到白紙的飛翔,從跟隨這架犁
的鷗和蒼鴛中呼出。現在,

你忽然蒼老了,兩鬢斑白,
象蒼鷺,像翻過的一頁。安娜,我懂得了
事物會從自身分離,就像脫落的樹皮,

向著雷聲過後
閃亮的寂靜之虛無。



“任何島嶼都會使你發狂”,
我早知道你會厭倦
所有海洋的圖像

像年輕的風,一個新娘
整天翻閱海洋的
貝殼和海藻圖譜,

和一切,這潔白的
一群初次出現的蒼鷺,
我在灰色的教堂草地上看見過的

象護士,或聖餐後的年輕修女,
它們眼睛尖,把我挑了出來,
像你的眼睛一樣,就那麼一次。

你就像蒼鷺,
出沒於水邊,
你漸漸厭倦了你的島嶼,

直到終於,你起飛,
沒叫一聲,
穿著護士服的新舨依教徒,

多年後我曾想像你
穿過樹林朝一所灰色醫院走去,
安詳的受聖餐者,
卻從不“孤寂”,
就像風一樣,永不結婚,
你的信仰如折疊的亞麻布,修女的、
護士的亞麻布.
何苦要你現在來讀它呢?

沒有一個女人會延遲二十年
才讀詩。你開始你的召喚,蠟燭一般,
把自己帶進傷兵的

黑暗長廊,與患者結婚,
了解一個丈夫,痛苦,
只有蒼鴛群,雨水,

石砌教堂,我記得……
另外,還有苗條的處女——新年
剛剛結婚,像一棵白樺
嫁給幾滴水晶般的淚,

像一棵彎腰登記的白樺樹
她不能為一次閃光而改娘家的姓
她仍然寫下l 965而不是1966;

因此,注視這些緘默的
執行聖餐的蒼鷺,都在
死者中工作,石砌教堂,石頭堆,

我為你做了這些,當
誓言和愛慕衰退
你的靈魂便像蒼鷺一樣從
鹽沼的島嶼草地上飛走

進入另一個天國。



安娜答道:

我很單純,
那時更單純
正是單純
顯得如此性感。

我能理解什麼,
世界嗎?光嗎?在泥濘海邊
的光,
在鷗叫聲中

讓黑夜入侵的光?
它們對我來說很單純,
我在它們中部不如
在你心中那樣單純。

是你的自私
把我當作世界來愛,
我那時也是個孩子,像你
一樣.但你帶來了太多

矛盾的淚,
我成了一個隱喻,但
相信我本是食鹽一般的粗糙。

我回答,安娜,
二十年後,

一個人只剩半生,
下半生是記億,

上半生,在猶豫於
該發生
而未能發生的事,或者

不該發生
而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

全屬光澤。她燃燒的緊握。黃銅砲彈箱,
生鏽了,黃銅冒著火藥味,
大戰之後四十一年。黃蟬藤叢中
黃銅的光澤重新擦亮,
從窗口望去,隔著九重葛刺藤的
鐵絲網,在陽光映上人字袖章的門廊
我凝視著遠方雲霞的砲煙
籠罩住被擊傷、打啞的島上山丘,
當她堅定地把我的手拉向“首次”
效在她胸前起伏的摺皺制服上,在一個
緊緊擁抱的沉默中,她——一個護士
我——一個傷兵。曾有過
其他沉默,從沒有這麼深。曾有過
各種擁有,從沒有這麼確定。

晨雨譯

西班牙港花園之夜

夜,黑色的夏季,將她的氣息簡化
為一個村落:她身上帶著深不可測的

黑人麝香味,神秘有如汗漬,
她的巷弄充滿了脫了殼的牡蠣的氣味,

橘黃的煤炭,爪色的火盆。
交易和鈴鼓增高了她的熱度。

地獄之火抑或妓院:公園街對面
水手們的臉如波浪般湧起,又隨著

海上磷光消逝;夜總會
叮噹有聲像螢火蟲穿梭她濃密的發間。

強光刺眼的車燈,震耳欲聾的出租車喇叭,
她自廉價的瀝青油光中抬起臉龐

仰望白色星辰,像城市,閃爍的霓虹,
燃燒成為她注定成為的淫婦。

破曉時分一名苦力駕著滿載
頭部被亂刀截斷的椰子的貨車踏上歸途。

譯註:西班牙港為英屬西印度群島千里達之首府。

力量

生命將不斷把草葉敲入地底。

我讚歎這股暴力;
愛是鋼鐵。我讚歎

碎浪和岩塊間野性的互動。
它們有著默契。

我甚至能夠體會
奔馳的獅和驚懼的母鹿間的約定,
她眼中流露出對恐怖的認可

我永遠無法了解的是
寫作此詩並且
以生命核心自居的這隻野獸。

火山

喬哀思害怕雷聲,
但蘇黎世動物園的獅群
卻在他的葬禮上咆哮。
是蘇黎世,還是的里雅斯德?
這不重要,都只是傳說,一如
喬哀思的死也是傳說,
康拉德已死,“不朽”不足恃的
滿天謠言亦然。
在夜的地平線邊緣,
數哩外海上的起貨桅
把兩道強光投射到
峭壁上的這間海灘小屋,
直到黎明;它們像
雪茄煙的紅光,
像“不朽”的盡頭
火山的赤焰。
一個人可以為大師們
緩緩燃燒的信號放棄寫作,改當
他們理想的讀者,沈思默想,
求知若渴,讓那份對傑作的愛
凌駕自己企圖
再現或超越的衝動,
而成為世間最偉大的讀者。
這起碼得有一顆敬畏的心--
在這個時代早已蕩然無存,
那麼多人已博覽萬物,
那麼多人能預卜未來,
那麼多人拒絕接受不朽的
沉默,拒絕在核心
慵懶地燃燒,
那麼多人只不過像
揚起的灰燼,一如雪茄,
那麼多人視雷聲為必然,
閃電變得何其尋常,
海上巨物而今何在,
我們竟不再追尋!
那個時代有的是巨人,
那個時代盡生產好雪茄,
我得更加仔細地閱讀。

新世界

伊甸園之後,
可還有驚人之事?
有啊,亞當對
第一顆汗珠的敬畏。

從此,一切眾生
和鹽一同被播種,
去領受季節的棱角,

恐懼和收穫,
歡樂--那很困難,
但起碼,屬於自己。

那條蛇呢?他可不願在
叉枝的樹上生鏽。
這條蛇歌頌勞動,
它不會放過他的。

他倆看著樹葉
搖白赤楊,
橡樹染黃十月,
每樣東西都變成金錢。

所以在亞當搭乘方舟
被放逐到我們的新伊甸園時,
新鑄的蛇也為敦親睦鄰而
盤繞該處﹔一切早已註定。

亞當有個構想。
為了牟利,他和蛇
分攤伊甸園的損失。
他倆攜手共創新世界。看起來挺好的。

終點

我依水為生,
獨自一人。無妻兒相伴,
我繞行過一切可能
才來到此:

灰濛蒙水邊的低矮屋子,
窗戶永遠開向
發霉的大海。這些並非我們所願,

但我們造就了自己。
我們受苦,歲月逝去,
我們卸下貨物卻卸不去

家室之累。愛是一塊石頭
安放在灰濛蒙水底下的
海床上。現在,對於詩

我別無所求,除了真實的情感,
不求哀憐、名聲、傷口癒合。沉默的妻,
我們可以坐看灰濛蒙的水

並且在平庸和
垃圾氾濫的生活裡
像岩塊般過活。

我將忘卻情感,
忘卻我的才能。那比庸庸碌碌的
人生更偉大、更困難。







德瑞克·沃爾科特詩選



德瑞克·沃爾科特是當今最重要的加勒比海地區英語詩人兼劇作家、199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出生於聖盧西亞,父親是英國裔畫家,母親是非洲裔教師。自十四歲初次發表詩作起,一直寫作不輟,至今著有詩集和劇本各二十余種。現在美國多所大學任客座教授或住校詩人。

德瑞克·沃爾科特的詩作糅合了本土和殖民文化的元素,是「多元文化撞擊下的產物」、是「後殖民」文學中的成功典范。其語言酣暢,意象繁麗,熔寫實與象征於一爐,鑄崇高與平易於一體,風格獨特。本詩集選譯了其各時期的代表作品七十八首,以期為讀者提示其絢爛世界之一斑。

目錄
譯序
選自《在一個綠色的夜晚》
序曲
港口
遠離非洲
回到登納里;雨
珀科美尼亞
帕朗
有關一個帝國之消亡的兩首詩
東方和不朽的一課
布里克街,夏
布魯克林來信
海風波蘭騎手
島嶼
選自《海難余生者及其他》
海難余生者
沼澤
大海鰱
想念大海
榮耀號手
歐洲地圖
西班牙港花園中的夜晚
在魯索的島
珊瑚
鳥群
村居
山羊與猴子
拉文提耶
游廊
願上帝讓你們快樂安歇,先生們
燈瀑
遺囑附言
選自《海灣及其他》
選自《海葡萄》
選自《星蘋果王國》
選自《幸運的旅人》
收回


德瑞克·沃爾科特(Derek Walcott)1930年1月23日生於北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原英屬西印度群島中的聖盧西亞島(1979年獨立)首府卡斯特里市,父親是英國人,母親是非洲裔,此外他還具有荷蘭人血統。他不足一歲時喪父,與孿生兄弟和姐姐一道,由做小學教師的母親撫養長大。十四歲時,他初次在報紙上發表詩作;四年後用母親一點一滴積攢下來的錢自費出版了一本小冊子《25首詩》(1948)。他跑遍全島推銷自己的詩集,終於得以把錢還給母親。一年後,他的第一部劇作《亨利·克里斯朵夫》(1950)上演。同年他創建聖盧西亞藝術行會,並考入本島的聖瑪麗學院,同時在牙買加的西印度群島大學進修,1953年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隨後,他在聖盧西亞、格林納達、牙買加等地任中學教師。1959年在特立尼達創建戲劇工作間,任導演達十年之久,同時為報紙撰稿,寫作不輟。七十年代起以客座教授和柱校詩人身份出入美國各大學。現任教於波士頓大學創作系,夏季則回聖盧西亞或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度假。
Viewing all 691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