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691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The Pickwick Papers" by Charles Dickens;線上閱讀狄更斯!/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Charles Dickens/ most adapted author of all time

$
0
0


"The Pickwick Papers" by Charles Dicken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mVc94rVTYs

On this day in 1836, Charles Dickens published the first installment of THE PICKWICK PAPERS.
"There are very few moments in a man's existence when he experiences so much ludicrous distress, or meets with so little charitable commiseration, as when he is in pursuit of his own hat."
--from THE PICKWICK PAPERS
In this classic social commentary from Dickens, Mr. Samuel Pickwick, retired business man and confirmed bachelor, is determined that after a quiet life of enterprise the time has come to go out into the world. Together with the other members of the Pickwick Club: Tracy Tupman, Augustus Snodgrass and Nathaniel Winkle, the portly innocent embarks on a series of hilariously comic adventures. But can Pickwick retain his good will towards his fellow humans once he discovers the evils of the world? Charles Dickens’s satirical masterpiece, THE PICKWICK PAPERS, catapulted the young writer into literary fame when it was first serialized in 1836–37. It recounts the rollicking adventures of the members of the Pickwick Club as they travel about England getting into all sorts of mischief. Laugh-out-loud funny and endlessly entertaining, the book also reveals Dickens’s burgeoning interest in the parliamentary system, lawyers, the Poor Laws, and the ills of debtors’ prisons. READ an excerpt here: http://www.penguinrandomhouse.com/…/the-pickwick-papers-by…/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大家坐著和文字




匹克威克外傳

"Happy, happy Christmas, that can win us back to the delusions of our childish days; that can recall to the old man the pleasures of his youth; that can transport the sailor and the traveller,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back to his own fire-side and his quiet home!"
~from "The Pickwick Papers" by Charles Dickens
In this classic social commentary from Dickens, Mr. Samuel Pickwick, retired business man and confirmed bachelor, is determined that after a quiet life of enterprise the time has come to go out into the world. Together with the other members of the Pickwick Club: Tracy Tupman, Augustus Snodgrass and Nathaniel Winkle, the portly innocent embarks on a series of hilariously comic adventures. But can Pickwick retain his good will towards his fellow humans once he discovers the evils of the world?


Everyman's Library 的相片。

'Death and Mr. Pickwick'

By STEPHEN JARVIS
Reviewed by MICHAEL UPCHURCH

A novelist argues that 'The Pickwick Papers' was hijacked from its illustrator.


慶祝狄更斯200歲冥誕,線上閱讀狄更斯!



今天(2012.02.07)是英國大文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02.07-1870.06.09)200歲冥誕,狄更斯被譽為歷來數一數二的英語作家,其作品有《塊肉餘生錄》、《遠大行程》、《孤雛淚》、《尼古拉斯.尼克貝》、《小氣財神》、《雙城記》等,皆可堪稱永垂不朽的經典小說。在眾多作品中,帶自傳體性質的小說《塊肉餘生錄(David Copperfield)》,被許多人視為狄更斯的代表作臺大圖書館數位學習網的「線上文學書房—英國文學篇」中,就有一門《塊肉餘生錄》導讀課程,由臺大外文系周樹華老師與古佳艷老師進行精彩的對談,帶領您從不同面向重新閱讀《塊肉餘生錄》文本。該課程同時提供臺大圖書館相關館藏書目、重要相關網站等資訊,亦有下載區提供導讀內容的mp3檔及精選文本的文字pdf檔,從線上閱讀到行動學習,今天不妨就來讀讀狄更斯吧!


臺大圖書館數位學習網(文學戲劇系列):線上文學書房—英國文學篇

Naxos Spoken Word Library(提供文本及朗讀的有聲書,限臺大校園網域使用)

Dickens, Charles(b. 2/07/1812 - d.6/09/1870)
Titles
Anthologies / Collections
Classic RomanceNA443012
Classic Fiction
CHILLING GHOST STORIESNA291112
DICKENS / JAMES: Classic Ghost StoriesNA245912
DICKENS, C.: American Notes (Unabridged)AS-AM308
DICKENS, C.: Barnaby Rudge (Abridged)NA690812
DICKENS, C.: Barnaby Rudge (Unabridged)NAX90912
DICKENS, C.: Bleak House (Abridged)NA844312
DICKENS, C.: Bleak House (Unabridged)NAX43112
DICKENS, C.: Christmas Carol (A) (Unabridged)NA332912
DICKENS, C.: David Copperfield (Abridged)NA415112
DICKENS, C.: David Copperfield (Unabridged)NA0078
DICKENS, C.: Dombey and Son (Abridged)NA899012
DICKENS, C.: Dombey and Son (Unabridged)NAX98912
DICKENS, C.: Great Expectations (Abridged)NA408212
DICKENS, C.: Great Expectations (Unabridged)NAX46212
DICKENS, C.: Hard Times (Abridged)NA311012
DICKENS, C.: Hard Times (Unabridged)NA0023
DICKENS, C.: Little Dorrit (Abridged)NA889912
DICKENS, C.: Little Dorrit (Unabridged)NAX88912
DICKENS, C.: Martin Chuzzlewit (Abridged)NA809612
DICKENS, C.: Martin Chuzzlewit (Unabriged)NAX98312
DICKENS, C.: Mystery of Edwin Drood (The) (Unabridged)NA0092
DICKENS, C.: Nicholas Nickleby (Abridged)NA632612
DICKENS, C.: Nicholas Nickleby (Unabridged)NA0074
DICKENS, C.: Old Curiosity Shop (The) (Abridged)NA689212
DICKENS, C.: Old Curiosity Shop (The) (Unabridged)NAX89512
DICKENS, C.: Oliver Twist (Abridged)NA425912
DICKENS, C.: Our Mutual Friend (Abridged)NA985712
DICKENS, C.: Our Mutual Friend (Unabriged)NAX44212
DICKENS, C.: Pickwick Papers (The) (Abridged)NA416612
DICKENS, C.: Pickwick Papers (The) (Unabridged)NA0071
DICKENS, C.: Selections from Sketches by Boz (Abridged)NA0093
DICKENS, C.: Sketches by Boz, Part I (Unabridged)AS-VI132
DICKENS, C.: Tale of Two Cities (A) (Abridged)NA305712
DICKENS, C.: Tale of Two Cities (A) (Unabridged)NAX35912
Short Stories: Classic Chilling Tales, Vol. 2NA204912
Fiction
DICKENS, C.: Poor Relation's Story (The) (Unabridged)AS-VIC148
Junior Classic Fiction
DICKENS, C.: Oliver Twist Retold for younger listeners by Roy McMillan (Abridged)NA0087
Non-Fiction
DICKENS, C.: Pictures from Italy (Unabridged)AS-VI145
FAVOURITE ESSAYS (Unabridged)

**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Charles Dickens

  • Paperback: 258 pages
  • Publish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une 18, 2001)
  • Language: English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Charles Dickens Preface; The life and times of Charles Dickens; From Sketches to Nickleby; The middle novels; Moments of decision in Bleak House; Novels of the 1850s; The late novels; Fictions of childhood; Fictions of the city; Gender, family, and domestic ideology; Dickens and language; Dickens and the form of the novel; Dickens and illustration; Dickens and theatre; Dickens and film; Selected bibliography; Supplementary Material;

How to cit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style):

John O. Jorda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Charles Dickens."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Charles Dicke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Cambridge Collections Onlin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 February 2012

***

Charles Dickens at 200 medium badge

Charles Dickens bicentenary to be marked with film and TV retrospective

BFI plans comprehensive season celebrating most adapted author of all time in early 2012

Alec Guinness and John Mills in David Lean's 1946 film of Great Expectations
Alec Guinness and John Mills in David Lean's film adaptation of Great Expectations, released in 1946. Photograph: Picture Post/Getty Images
From Alec Guinness as Fagin to Miss Piggy as Mrs Cratchit, the BFI is staging a three-month retrospective of Dickens on film and TV on London's South Bank from January, to mark the novelist's bicentenary.. The season is curated by Michael Eaton and Co-curator Adrian Wootton, said Dickens's influence on cinema and TV had been immense and continues right up to the present day, with Mike Newell's Great Expectations the next movie outing for Dickens. "It demonstrates that he is not a dead, grey old man sitting on dusty shelves who nobody reads, he is a living breathing artist whose work just keeps on rippling and resonating through our culture."
All the novels have been adapted to some degree. There are around 100 silent films, of which around a third still exist, "although we keep finding new ones all over the world and I still think there's many more out there," said Eaton.The season will include the earliest extant example of Dickens on film, a fragment from 1901 called Scrooge – or Marley's Ghost, and a version of Oliver Twist starring Jackie Coogan, who made his name in Charlie Chaplin's The Kid and who, much later in life, made his name all over again as Uncle Fester in the The Addams Family. The film was believed lost for decades until a print turned up in Yugoslavia in the 70s. Coogan himself helped with its reconstruction. Classic Dickens adaptations will include David Lean's 1948 Oliver Twist, Carol Reed's 1968 musical Oliver! and Roman Polanski's 2005 darker take. The curators said many people first encountered Dickens through TV and so five major adaptations will be screened in their entirety, beginning with Our Mutual Friend (1976) and ending with Bleak House (1985) in March. The RSC's eight-hour production The Life & Adventures of Nicholas Nickleby, which was on the fledgling Channel 4, will also be screened with a panel discussion involving directors Trevor Nunn and John Caird, and actor David Threlfall who died so memorably as Smike.
Purists will also be delighted to see The Muppet Christmas Carol, which had Michael Caine as Scrooge and Kermit as Bob Cratchit, being shown in Christmas week.
The season is just one element of Dickens 2012, an international celebration marking the bicentenary of his birth on 7 February 2012.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十九世紀英國大文豪狄更斯,作品在世界各地流傳,紀念狄更斯冥誕二百周年,倫敦博物館推出一九七○年以來最大特展,展出珍貴手稿及他創作時所用的桌椅至六月十日。

特展首席籌辦人沃納表示,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是十九世紀文壇最重要的作家,他的影響力遍及全球,作品同時翻譯成歐洲多種語言,也翻譯成中文。

這個以「狄更斯和倫敦」為名的特展,倫敦博物館籌備二年,除了本身的收藏並向二十個單位借展,展出三百多件作品。

沃納說,特展裡不容錯過的是狄更斯使用過的桌椅,他在展出桌椅上完成《遠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及《我們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s)二部重要作品。

狄更斯勤於寫作,每天八時吃完早餐,巡視家中一切都安好,就到書房回覆一些重要信件,然後開始創作到午餐時間。

更難得的是,參觀者可以在展場看到狄更斯經典作品《荒涼山莊》(Bleak House)及《塊肉餘生》(David Copperfield)的手稿。

特展還安排狄更斯作品被改編的劇本,當時劇場的演員服裝,還有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當時倫敦樣貌的影片、畫作和物品,讓參觀者認識十九世紀時的倫敦城。

沃納說,狄更斯作品裡有不少對窮人的描寫,一方面是他對倫敦貧窮居民為生活的掙扎十分同情,另一方面,他也想透過作品喚起政府的重視,進而改善窮人的生活。


David Copperfield and Dora Spenlow with her pet dog, Jip. From 'The Works of Charles Dickens Household edition [With illustrations].' (1872)


The British Library 的相片。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
0
0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紐約書評
Editor羅伯特·史威爾斯
類別文學文化current affairs
發行周期半月刊
出版者Rea S. Hederman
總發行量
(2011)
134,488[1]
首發日期1963年2月1日
創刊地區美國
總部所在地紐約市
語言American English
網站www.nybooks.com
ISSN0028-7504
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縮寫為NYRB)是一本在美國紐約市發行的半月刊(確切地說是每年二十期,學期段每月兩期,寒暑假每月一期,顯然是為了配合高校師生的生活日程),內容涉及文學文化以及時事。雜誌的出發點是:對重要書籍的討論本身就是不可或缺的文學活動。2003年,《紐約書評》的發行量超過了115,000份。
《紐約書評》雜誌由羅伯特·史威爾斯、傑森•愛潑斯坦、芭芭拉·愛潑斯坦、洛威爾夫婦(羅伯特和伊莉莎白)在1963年的紐約出版界罷工中創辦。雜誌首刊文章的作者包括:W.H. Auden、Elizabeth Hardwick、漢娜·阿倫特、Edmund Wilson、蘇珊·桑塔格、Robert Penn Warren、Lillian Hellman、Norman Mailer、Gore Vidal、索爾·貝婁、Robert Lowell、Truman Capote、William Styron和Mary McCarthy。雜誌得到了公眾熱情的回應,幾乎所有已印刷的都被售出,同時雜誌社還收到數千封來信要求繼續出版。
在接受《上海書評》的採訪中,西爾弗斯談到《紐約書評》與《紐約時報書評》、《泰晤士報文學增刊》、《倫敦書評》的區別:
我們很不一樣。《泰晤士報文學增刊》、《紐約時報書評》希望達到的是一種全面性,他們試圖在一定水準上涵蓋一切領域的重要書籍。當然我很尊重他們的做法,也知道他們的難處,但我們不會這樣,我只發我感興趣的書評,或是我的朋友、作者會感興趣的書評。我拿到一本書,會把腦海里那一百多個名字過一遍,誰能寫書評?而不是拿到一本書,一定要找到隨便哪個人寫書評。有些重要的書如果找不到合適的作者,我們就不得不放棄這個選題。更多的是平庸的書,我們的作者不屑於寫評論。所以我們肯定會漏掉很多書。 《倫敦書評》最初是我們創辦的,但是因為運營成本太高,很快就讓它獨立了。《倫敦書評》是傑出女性的成就(主編瑪麗·凱-維爾梅斯),書評經常提出精彩而令人振奮的問題。他們發展得很好,有高質量的作者隊伍,我們也分享很多作者,比如小說家科爾姆•托賓等等。我不相信獨家作者的說法,我不會對作者說「你只能為我們寫,不能為其他刊物寫」。[1]
《紐約書評》是美國東海岸自由左派知識分子的大本營,以率先反對越戰成為媒體楷模;1970年發表了諾姆·喬姆斯基的一些政治作品。21世紀初,雜誌又開始擔當批評美國總統小布希的角色。「對政府保持懷疑精神」是該刊堅持的立場。
除了政治社會方面的評論外,《紐約書評》認為作家應該抒寫當代事件,知名作家瓊•狄迪恩(Joan Didion)1983年去了南美的薩爾瓦多,描寫了恐怖的內戰氣氛。她還去了邁阿密,調查古巴流亡者,同樣寫到了在卡斯楚政權下的那種恐懼。文學想像能夠敏銳地呈現社會、政治、文化的深層現實,這其中的微妙性能夠超越學者的理性分析或是記者的客觀報導。《紐約書評》還派瑪麗•麥卡錫去了越戰中的西貢,發表了奈保爾寫中東、南美、印度、非洲的許多文字。小說家、詩人描寫當代事件是《紐約書評》從過去到現在的重要組成部分。
《紐約書評》有時候會挑選一些文章重印成帶有「NYRB」印記的小冊子。

註釋[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


紐約書評官方網站
Neyfakh, Leon. "Mr. Silvers, Will You Peek at My Books?"New York Observer, February 6, 2008
2011 NPR interview of Silvers about the Review
Danner, Mark. "Editing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A Conversation with Robert B. Silvers", April 28, 1999


Contents

~~~~~~
蘋中信:一份書評如何撐起一個時代的文化(張鐵志)

2017年04月01日
這可能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書評刊物:《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過去50年來,他們的內容揉合了思想、文學、藝術、政治、歷史、科學,成為美國知識與文化界最顯眼的一個支柱。而且從1963年創辦至今都是同樣的主編:共同主編之一先在2006年過世,另一位任職超過50年的主編羅伯席維斯(Robert Silvers)在兩周前過世了。他可以說是西方媒體史上一則傳奇,一個最偉大的刊物編輯。
《紐約書評》絕不平淡,而是要讓作家與學者們在這裡激烈討論,發表立場鮮明但是嚴謹論證的文章。在這裡,書評文章不是對於一本書的報導或是評價,而是本身就是一篇精彩的思想評論。

50年主編工作虔誠

這份刊物誕生的歲月當然也不平凡,而是美國社會開始走向暴烈的60年代中期:「黑權運動」的崛起,反越戰運動的昂揚,那是一個思想燃燒的年代,因此不論是左翼學者喬姆斯基(Noam Chomsky)、獨立媒體人I.F. Stone、學運領袖Tom Hayden、左翼歷史學者霍布斯邦(Eric Hobsbawn)都是刊物上的重要作者。
席維斯強調,他們編輯的宗旨是「尋找我們尊敬的作者並且幫他們找出適合討論的書。我崇敬好的作家,有美麗心靈和特殊思想的作家,並總是希望他們能做出特別的事情。」尤其「我們把書評視為一種可以用來處理任何議題的形式,因為任何問題都會有相關的書。書評是一種將批判性觀點用來和最迫切政治議題對話的方式。」
作為編輯,席維斯不僅擅長發掘好的作家,而且會給作家搭配一般難以想像的任務,例如在1984年,他請小說家奈波爾(Naipaul)去採訪共和黨大會。他本來一再拒絕,說這題目他不熟,但席維斯卻寄給他各種相關剪報,終於說服他用全新的角度去寫這個政治事件。
進入21世紀後,小布希的當選、九一一事件、伊拉克戰爭,讓《紐約書評》再度成為反對政治的基地,嚴厲批評小布希的政策侵蝕,更批評那些支持美國出兵伊拉克的自由派。
不過,雖然《紐約書評》始終具強烈批判性,且是英語世界最受尊敬的刊物,但也顯出某些疲態,例如作者群總是同一批人且文章觀點可預期性高。這或許因為50年來都是同一主編。但席維斯實在太特別,他的知識品味極為廣泛,且對於這份工作近乎是宗教式的虔誠。有個朋友說,他娶的是書桌。他一周工作7天,作者在聖誕節也會接到他的電話,可能只是為了改一個標點符號。2010年起,他們開創了網路部落格,提供更即時、更短篇幅的文章。對於數位時代的挑戰,席維斯不悲觀:「一個關於政治、文學、科學和藝術獨立而批判的聲音,在現在比50年前我們創辦這個雜誌更為需要。因為電子的溝通形式在每一個領域日益發展,但是他們對於文化的影響仍然是模糊的,因此需要新形式的批判性檢視。這會是《紐約書評》未來的核心關懷。」 

書評有張力啟發性

大導演馬丁史柯西斯曾在《紐約書評》50周年時為這份刊物拍攝一部紀錄片,當時有人質疑要如何拍攝一部關於書評的電影,因為那是一個如此安靜的世界。但席維斯不這麼看,「書評聽起來像是很安靜,但它其實可以很有張力和啟發性。它可以具有強大的力量——或者,我們是如此希望的。」只可惜,在這個川普攪翻世界的新時代,席維斯向整個世界告別了。希望《紐約書評》繼續不安靜,繼續製造刺激人們思考的巨大轟鳴。 



Iain Banks 1954-2013: Elon Musk

$
0
0
Iain Banks was a Scottish author. He wrote mainstream fiction under the name Iain Banks and science fiction as Iain M. Banks, including the initial of his adopted middle name Menzies. Wikipedia
BornFebruary 16, 1954, Dunfermline, United Kingdom
Image result for Iain M. Bank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2vrypvdqWI
Iain Banks - Raw Spirit (BBC Scotland interview)


When Elon Musk wants a catchy name for a new product, he raids the novels of Iain M. Banks, the science-fiction author who died in 2013. They are books you need to read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he thinking of today's tech titans. From The Economist’s 1843 magazine

Iain M. Banks, Silicon Valley’s favourite author
1843MAGAZINE.COM

黃英哲《漂泊與越境:兩岸文化人的移動》2016; 《櫻花.流水》2017

$
0
0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櫻花.流水》後記/黃英哲

年少時,我的夢想是希望能夠成為作家、小說家,稍長後,雖然發現自己沒有成為作家的才氣,但是從來不放棄此夢想。青年期,我的夢想是希望能夠成為學者,先師呂實強先生告誡我,我只是中人之資,必須加倍努力才可能有小成。因此,我從來沒有成為大師的奢想,只是安分守己的讀書,留學時期受到北岡正子師的殷殷教導,有幸留在異國大學任教,到現在我認為我還在進步中,仍只是一名「大學教員」,不敢自認是學者。


這本雜文集的出版也許是我邁向作家夢的第一步,書中所收的文章最早是發表在1992年,我還是博士生的時代,最晚一篇是發表在今年2017年1月。大部分都是2009年以後發表在《文訊》的專欄「百草言」上的文章,我要特別感謝封德屏社長的鼓勵,賜予篇幅,讓我有機會一圓作家夢。重新整理這些雜文時,發現主題雖然零散,其中還有一些個人生活的記述,但是還是以台灣作為觀察的視角,思考日本、中國與台灣諸多內外部問題,也許這是我這一世代的共同命題和自作多情的心理包袱,內藏在文章中的諸多問題意識希望能和知心者一起共同思索。

雜文集取名《櫻花.流水》是取自我喜歡的詩人張錯先生的詩〈與先勇國清夜飲「醉心」料理〉中的字句,詩人張錯先生的東瀛描寫非常人能及,刻骨銘心,體會甚深。我12年的留學生生活先後住過現合併成筑波市的櫻村、東京、大阪、京都,但是,這輩子最難忘的歲月是只有夢想沒有明天的京都歲月,以及出國留學前南港舊庄近四年的學徒生活,那是我作為一位「大學教員」的起點。離鄉30多年,在經歷過不少風霜之後,逐漸意識到作為一個知識人的重要,知識人不應當敏銳的掌握時代風向球,迎合時勢,隨波逐流。因為是知識人;所以能夠看淡個人的成敗得失;因為是知識人,所以能夠跨越政治的岐見;因為是知識人,所以能夠跨越人與人之間的籓籬、國與國之間的界線,這是我近年逐漸體悟到的道理。

最後感謝李有成兄鼓勵我將發表在《文訊》的文章整理成書,並介紹推薦給允晨出版社廖志峰社長,廖社長允諾出版拙著,在此深表謝意。另外,也一併致謝協助我找出舊稿的陳淑容博士與汪軍伻小姐。(2017.3.19於名古屋)-----

-----
歸國新書發表吧!.....回國當告之! .....都沒讀過貴專欄,此書真是"後會有期".......即使傷逝,都有情.....
懷念黃昭堂教授與凃照彥教授
http://210.243.166.78/udndataWSN/Article?origid=017129
單元: 人文關懷
專欄名稱: 百草言
懷念黃昭堂教授與凃照彥教授
http://210.243.166.78/udndataWSN/Article?origid=017129

----

《與先勇國清夜飲“醉心”料理》


然而一旦心傷,卻亟需醉心莫屬, 
酒過三巡,酒意七分, 
那個心傷的浪人, 
遂成了醉心夜飲的陪客, 
人面如櫻, 瓶白如雪, 
上有“醉心”二字, 
據云出自廣島,
醉心之水, 
充滿了昂激與柔情, 
惟有此島的轟烈, 
可以釀酒——

異國情鴛廣島之戀之清酒。
至於斷腸的江戶, 
只有傷心與碎心之櫻花與流水; 
因為心傷之日也是心碎之日,

日曜日,月曜日,均無妨, 
因為,杜樣——
“永恆恆在飄渺虛無間!”
 
酒過六巡, 酒意卻剩三分,

“愛,唉!愛原是哀!”你說, 
甚麼菊正宗澤之鶴, 
甚麼思君如日月, 
月時陰時晴, 時圓時缺, 
日出於東而落於西!
如此又如何去尋回當年的潮汐, 
還有那塊觀海的頑石?
今夕何夕, 與子偕遊,
“人生難得是無悔!” 
可是酒湧之際,如何去排遣那種掩然的寂寞,

還有一些淒楚的無奈?
譬如,最鍾情底——
 
據聞卻在遙遠的中國!
譬如,醉心之局內
有憂心之桌, 
兒女之情外
有國破之恨, 
而三島再過去, 
還有那美麗的島, 

永遠永遠令人心醉。
原詩收於詩集”細雪”

\\

2016年8月15日 星期一


黃英哲《漂泊與越境:兩岸文化人的移動》 On Autobiography; On Diary 8月16日(二):同 ( 2016.7.8(五)20:00-21:00)

我7點45分到聯經地下室。不可思議:人滿滿的,還有十來人站立著。一位青年看我白髮蒼蒼,讓位給我 (我心想,之後,要送他一本書......後來,事忙 ,竟然忘記了!)  我最喜歡問的是,為何您們來此新書發表會?
要命的是,現場可能只有幾位看完全書的。發問時間只有我提問,關於張深切的 (其實,我另外目的是要請黃英哲教授參加我們本周五的《張深切全集》之討論會,因為他是該套書貢獻最大者。很老家可惜,他必須回嘉義。)

王泰升(臺大出版中心主任)講了3則"法律下的認同感"的故事,意味深長。
王泰升:台灣人的國籍初體驗:日治台灣與中國跨界人的流動及其法律生活
王泰升,2013,〈日本統治下臺灣人關於國籍的法律經驗:以臺灣與中國之間跨界的人口流動為中心〉,《臺灣史研究》,第20卷第3期,頁43-123。


這次還有意外大收獲: 中國社科院約20年前有張深切之博士論文(黃英哲提供);台灣師範大學有"關於日本在台灣做的人口普查,1905/1915)博士論文 (許雪姬提供)。


菲力浦.勒熱納(Philippe Lejeune) 作品英譯
On Autobiography; On Diary ;
漢譯《自傳契約》2013。
原作者談的自傳,他認為是西方二三百年的獨特文化現象。(所以與漢文豐富的傳記文學是沒關係的。




我在等簽名時 (約十來位),在架上看到一本書,讓我想到要找陳健邦先生來對談:

陳兄,
我找到一個題材,可以請您到"漢清講堂"對談他們夫婦的作品和緣分:
"2015年9月,隨著《財富的責任與資本主義演變:美國百年發展的啟示》一書的問世,85歲的資中筠完成了自己對公益 .."


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何處是故鄉?──漂泊人生下的越境認同」講座重新舉辦】

之前因颱風來襲取消的《漂泊與越境:兩岸文化人的移動》書籍講座,經與幾位講者們聯繫,終於敲定於8月16日(二)晚上8:00-9:00在聯經書房舉辦。

再度邀請各位有興趣的朋友,把握這次難得機會,聆聽黃英哲教授與許雪姬教授的精采對談。


----
【七月講座】「何處是故鄉?──漂泊人生下的越境認同」
在臺灣的歷史脈絡中,「移民」、「殖民」與「遺民」,共同構成了臺灣的離散經驗。二十世紀臺灣人的離散與回歸──回歸中國,或回歸臺灣,或繼續漂泊──有其多元性與複雜性,在近代國家形成過程中,針對身分認同與是非對錯的問題,要給出一刀切的分明答案,是不容易的。
《漂泊與越境:兩岸文化人的移動》一書中,黃英哲教授透過張深切、楊基振、魯迅、陶晶孫、許壽裳、施叔青等人的生命軌跡,探討那段複雜而重層歷史經驗。7月8日(五)8:00將於誠品書店臺大店舉辦「何處是故鄉?──漂泊人生下的越境認同」講座,由梅家玲教授主持,黃英哲教授與許雪姬教授對談,歡迎各位朋友前往聆聽。

******
講題:何處是故鄉?──漂泊人生下的越境認同
主持:梅家玲(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主講:黃英哲(日本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部教授、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
與談: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地點:誠品書店臺大店三樓藝文閣樓
時間:2016.7.8(五)20:00-21:00
二十世紀東亞紛擾動盪,穿梭中國、日本、臺灣三地的文化人面臨各種政治勢力的角力,因而必須不斷轉換身分與政治認同。講座由本書作者黃英哲教授與許雪姬教授對談,從文化脈絡中探究這群人物如何找尋越境認同,以及臺灣的離散與漂泊歷史經驗。
(講座採自由入座,無需事先報名)

毛澤東傳記集:專家分別從毛的詩詞讀出相反的歸納與解讀:史景遷Jonathan Spence;竹內 實;包德甫Fox Butterfield

$
0
0

台灣出版過的毛澤東傳記:專家分別從毛的詩詞讀出相反的歸納與解讀:史景遷Jonathan Spence;竹內 實;包德甫Fox Butterfield

竹內 實  毛澤東傳   黃英哲等譯,1991 皇帝式的權力;階級鬥爭
Jonathan Spence史景遷《毛澤東》(1999?)

毛澤東:紐約時報訃告 ;去世40周年






專家分別從毛的詩詞讀出相反的歸納與解讀:


包德甫(Fox Butterfield): (1976年)毛澤東詩詞告誡國人勿忘階級鬥爭

1979年,中共首度准許美國媒體在北京成立分社,《紐約時報》派包德甫(Fox Butterfield)、《時代》周刊則派白禮博(Richard Bernstein)出任特派員。包德甫後來寫了一本《苦海餘生》,賣得非常好,發了一筆財。調回國內後,曾任波士頓分社主任,有次報導強暴案透露受害者身分,備受抨擊,以及其他紕漏,從此消聲匿跡。白禮博在1982年出版《來自地心》,談他在中國所見所聞,銷路則不如《苦海餘生》。(改行)CHINA: ALIVE IN THE BITTER SEA by Fox Butterfield Times Books; 468 pages; $19.95 At a 1979 White House banquet honoring China's Vice Chairman Deng Xiaoping, Shirley MacLaine enthusiastically recalled a trip to the ...


1976年的中國

毛澤東詩詞告誡國人勿忘階級鬥爭



編者按:革爆發50周年這個特殊的時點,讓許多的注意力重新聚焦那個山雨欲來的年代,而10年之後文革的收場,卻沒有得到同樣多的關注。那是中國大震蕩的一年,以毛澤東捍衛其革命路線開始,以他的逝世告終。
今天的人們大概了解那一年發生了些什麼,然而40年前,中國民眾和外國記者卻無法確知,伴隨着文革的終結,中國將會怎樣。「1976年的中國」特輯透過《紐約時報》的視角,回望那段歷史。
香港,1月1日——毛澤東主席所作的兩首詩今天在北京發表,隨之刊發的還有一篇為文化大革命結果辯護的元旦社論。這位垂暮的中國領導人似乎希望通過這兩首詩詞,確保他的革命政策不會讓位於推動經濟建設的努力。
這兩首詩作於1965年,當時毛澤東正準備發動文化大革命。因此,現在刊登這兩首詩的目的或許是想要再次喚起對那個時期的回憶。
其中一首名為《念奴嬌·鳥兒問答》,以諷刺的形式抨擊了蘇聯的「馬鈴薯燒牛肉式共產主義」。不到一週前,北京剛釋放了三名蘇聯飛行員。此時刊登這首詩,顯然是給針對莫斯科的持續批判打上了毛澤東個人的烙印。
隨詩詞刊登的社論引用了毛澤東的一句話,似乎在批評中國當前的溫和派領導層側重於經濟建設。
「安定團結不是不要階級鬥爭,」社論引用了毛主席最近所說的話,「階級鬥爭是綱,其餘都是目。忘記了這個綱,就會偏離社會主義方向。」
這篇社論登在北京的三份主要報刊上:黨中央日報《人民日報》、理論刊物《紅旗》和軍委日報《解放軍報》。
但是,社論也告誡說,不應該搞「戰鬥隊」,似乎無意把對經濟建設的批評上綱上線,而是要恢復一種平衡。
對於「大是大非問題,要通過辯論」,社論說。
今天北京的各大報紙還刊登了毛澤東會見前美國總統理乍得·米爾豪斯·尼克松(Richard M. Nixon)之女朱莉·尼克松·艾森豪威爾(Julie Nixon Eisenhower)的照片,彷彿是為了顯示毛澤東依然活躍,儘管他的健康狀況惡化(有報導說他說話困難)而且年事已高(他上周剛過了82歲生日)。與艾森豪威爾夫人一同來訪的還有她的丈夫戴維·艾森豪威爾(David Eisenhower),已故美國總統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Dwight D. Eisenhower)的孫子。一般情況下,毛澤東只會會見來訪的國家元首或政黨高層領導。
今天設午宴接待艾森豪威爾夫人的是鄧小平。他是第一副總理,已成為最有可能接替毛澤東的人選。
在一些分析者看來,毛澤東可能又在試圖進行干預,確保中國的基本走向符合他本人的想法。毛總是周期性地實施這種干預。雖然他並沒有尋求對日常事務的絕對領導,但是,他對發動群眾鬧革命的執着,以及對官僚階層的不信任,經常使他與中國事實上的管理者發生衝突。
過去的一年裡,北京政府在諸多方面似乎背離了1966到1969年的文革路線,轉向了一條務實的道路。這一政策由周恩來總理在去年1月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首次提出,旨在到本世紀末將中國建設成為「強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教育之爭
有跡象表明,毛澤東擔心這一政策會導致意識形態的倒退。一場仍然不甚明朗的運動已經以他的名義發起,批判對象是以農民起義為主題的中國古典小說《水滸傳》,因為該小說被認為描繪了起義軍首領的「投降主義和修正主義」。
隨後在12月,主張文化大革命的極端教育政策已然失敗的官員遭到媒體的不點名批判。北京大學的大字報譴責了一名資深教育家,原因是他向主席抱怨許多大學生即便是畢業了也「讀不懂一本書」。
《人民日報》兩天前的報導中指出,北京清華大學的1084名應屆畢業生提醒毛主席,右派分子正在反對他。
「今年7、8、9月,資產階級掀起了一股右派之風,攻擊您的革命路線,」這些學生如此寫道。
今天發表的兩首詩詞體現了毛澤東一向的強硬作風,融合了農民的質樸、政治攻擊、和對中國典故的運用。
除了這首抨擊馬鈴薯燒牛肉式共產主義的詩詞外,另一首名為《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井岡山是江西省山區的根據地。在那裡,毛澤東開始了他作為游擊戰爭領袖的事業。作品描述了這樣一幅畫面——浪漫主義革命者毛主席重遊他的起家之地,同時醞釀著如何發動文化大革命:
久有凌雲志,
重上井岡山。
千裡來尋故地,
……
可上九天攬月,
可下五洋捉鱉,
談笑凱歌還。
世上無難事,
只要肯登攀。
「燙手山芋」
在抨擊蘇聯的詩詞中,一隻代表蘇聯的鳥兒說:
還有吃的,
馬鈴薯燒熟了,
再加牛肉。
另一隻鳥兒回答道:
不須放屁,
試看天地翻覆。
社論指出,這兩首詞的發表「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和現實意義」。
這篇社論主要為文化大革命的創新舉動辯護,其中包括毛澤東的妻子江青的革命樣板戲、赤腳醫生的培養、將千百萬城市青年下放農村的上山下鄉政策,以及強調政治培養而非學術訓練的新教育方針。
該社論還指出,在教育方面的爭議說明了毛澤東的格言「階級鬥爭是綱」的正確性。
社論還引用了列寧的話:「政治同經濟相比不能不佔首位」,似乎是在駁斥強調經濟建設的官員。這正好呼應了毛澤東最喜歡的一句話:政治挂帥。
包德甫(Fox Butterfield)是20世紀70年代《紐約時報》駐香港記者。1979年,他被派駐北京,成為時報30年來首位駐北京的記者。


《紐約時報》:中文網站故事;美大選後訂戶飆升,Journalism that matters. More essential than ever. SUBSCRIBE TO T

$
0
0





《紐約時報》於2012年推出中文網站,幾年中,我們在中國經歷了網站被屏蔽、社交媒體帳號被刪除、手機應用被下架、員工被騷擾等諸多事件,其中的艱難與焦灼鮮有人知。


近日比較(稍微)不同以往處:
http://www.nytimes.com/?WT.z
4篇文章由廣告廠商資助:FROM OUR ADVERTISERS  FROM OUR ADVERTISERS




----2016.11~12


【大選後,《紐約時報》訂戶飆升250萬人 的三個秘密……】http://bit.ly/2hkqJWm


特朗普當選新一任美國總統之後,《紐約時報》的日常訂閲用戶註冊量增長了10倍以上,遠遠超過任何其他新聞媒介。 觀察者們紛紛察覺,「特朗普衝撞」使得這個國家及其媒體「搖搖欲墜」,但卻給《紐約時報》帶來了意外之喜。


然而《紐約時報》的驚喜卻不僅僅來自於特朗普……http://bit.ly/2hkqJWm






2016.4 《紐約時報》外語網友中文版、西班牙版

大岡信Makoto Ōoka 1931-2017

$
0
0
"文藝復興巨匠"

詩人で、朝日新聞の詩歌コラム「折々のうた」で知られる大岡信さんが亡くなりました。音楽や演劇、美術など文学に限らぬ多彩な評論活動。ご冥福をお祈りします。



朝日新聞の詩歌コラム「折々のうた」で知られ、文学をはじめ音楽、演劇、美術など多彩な分野で評論活動を行った詩人で、文化勲章受章者の大岡信…
ASAHI.COM
Ooka's poetry column was published without a break seven days a week for more than 20 years on the front page of Asahi Shimbun, which is Japan's leading national newspaper.[5]

Makoto Ōoka
Poet
Makoto Ooka is a Japanese poet and literary critic. He pioneered the collaborative poetic form renshi in the 1990s, in which he has collaborated with such well-known literary figures as Charles Tomlinson, ... Wikipedia
BornFebruary 16, 1931 (age 86 years), Mishima, Shizuoka Prefecture, Japan



  • 1959年 A Concise history of modern painting. Revised ed., 1968. New ed., 1974. 大岡信訳『近代絵画史』紀伊國屋書店, 1962年


著書[編集]

詩集・連詩[編集]

  • 記憶と現在 ユリイカ 1956
  • 大岡信詩集 ユリイカ 1960(今日の詩人双書)
  • わが詩と真実 思潮社 1962
  • 大岡信詩集 思潮社 1968
  • 大岡信詩集 思潮社 1969(現代詩文庫)
  • 彼女の薫る肉体 湯川書房 1971
  • 砂の嘴・まわる液体 青地社 1972
  • 大岡信詩集 五月書房 1975
  • 遊星の寝返りの下で 書肆山田 1975
  • 悲歌と祝祷 青土社 1976
  • 透視図法―夏のための 書肆山田 1977
  • 春 少女に 書肆山田 1978
  • 歌仙(石川淳安東次男丸谷才一)青土社 1981
  • 水府 みえないまち 思潮社 1981
  • 連詩 揺れる鏡の夜明け(トマス・フィッツシモンズ共著)筑摩書房 1982
  • 草府にて 詩集 思潮社 1984
  • 詩とはなにか 詩集 青土社 1985
  • ヴァンゼー連詩 岩波書店 1987
  • ぬばたまの夜、天の掃除器せまつてくる 岩波書店 1987
  • 浅酌歌仙 石川淳、丸谷才一、杉本秀太郎共著 集英社 1988
  • 故郷の水へのメッセージ 花神社 1989
  • ファザーネン通りの縄ばしご―ベルリン連詩(谷川俊太郎、H.C.アルトマン、O.パスティオール共著)岩波書店 1989
  • 朝の頌歌 詩集 銀の鈴社 1989(ジュニア・ポエム双書)
  • とくとく歌仙 丸谷才一、高橋治井上ひさし共著 文藝春秋 1991
  • 地上楽園の午後 花神社 1992
  • 火の遺言 花神社 1994
  • 続 大岡信詩集 思潮社 1995(現代詩文庫)
  • 光のとりで 花神社 1997
  • 続続 大岡信詩集 思潮社 1998(現代詩文庫)
  • 捧げるうた50篇 詩集 花神社 1999
  • 世紀の変り目にしやがみこんで 思潮社 2001
  • 旅みやげにしひがし 集英社 2002
  • 大岡信全詩集 思潮社 2002
  • 闇にひそむ光 連詩 岩波書店 2004
  • 大岡信詩集 岩波書店 2004
  • きみはにんげんだから 詩集 大岡亜紀画 理論社 2004
  • すばる歌仙 丸谷才一、岡野弘彦共著 集英社 2005
  • 鯨の会話体 詩集 花神社 2008

アンソロジー[編集]

  • 折々のうた 1-10 岩波新書、1980-92
  • 新折々のうた 1-9 岩波新書、1994-2007
  • 新編・折々のうた 朝日新聞社、1983-94 のち文庫
  • ことばよ花咲け 愛の詩集 集英社文庫 1984
  • うたの歳時記 学習研究社 1985-86
  • 四季歌ごよみ 恋・春夏秋冬 学習研究社 1985-86 のち角川文庫
  • 集成・昭和の詩 小学館 1995
  • 現代詩の鑑賞101 新書館 1996
  • 百人百句 講談社 2001
  • 折々のうた三六五日 日本短詩型詞華集 岩波書店 2002
  • 星の林に月の船 声で楽しむ和歌・俳句 岩波少年文庫 2005

評論・詩論・評伝等[編集]

  • 現代詩試論 ユリイカ 1955
  • 詩人の設計図 詩論集 ユリイカ 1958
  • 芸術マイナス1 戦後芸術論 弘文堂 1960
  • 抒情の批判 日本的美意識の構造試論 晶文社 1961
  • 芸術と伝統 晶文社 1963
  • 眼・ことば・ヨーロッパ 明日の芸術 美術出版社 1965
  • 超現実と抒情 昭和十年代の詩精神 晶文社 1965
  • 文明のなかの詩と芸術 思潮社 1966
  • 現代芸術の言葉 晶文社 1967
  • 現代詩人論 角川選書 1969 のち講談社文芸文庫
  • 蕩児の家系 日本現代詩の歩み 思潮社 1969
  • 肉眼の思想 現代芸術の意味 中央公論社 1969 のち中公文庫
  • 言葉の出現 晶文社 1971
  • 紀貫之(日本詩人選) 筑摩書房 1971 のちちくま文庫
  • たちばなの夢 私の古典詩選 新潮社 1972 「私の古典詩選」岩波同時代ライブラリー
  • 彩耳記 文学的断章 青土社 1972
  • 現代美術に生きる伝統 新潮社 1972
  • 狩月記 文学的断章 青土社 1973
  • 装飾と非装飾 晶文社 1973
  • 今日も旅ゆく・若山牧水紀行 平凡社 1974「若山牧水」中公文庫
  • 日本の古典 別巻1・グラフィック版 百人一首 世界文化社 1975 のち講談社文庫
  • 星客集 文学的断章 青土社 1975
  • 本が書架を歩みでるとき 花神社 1975
  • 青き麦萌ゆ 毎日新聞社 1975(現代の視界 2) のち中公文庫
  • 風の花嫁たち 古今女性群像 草月出版 1975 のち現代教養文庫
  • 岡倉天心 朝日新聞社 1975(朝日評伝選)
  • 子規・虚子 花神社 1976
  • 年魚集 文学的断章 青土社 1976
  • 詩への架橋 岩波新書 1977
  • 現代文学・地平と内景 朝日新聞社 1977
  • 超現実と抒情 昭和十年代の詩精神 晶文社 1977
  • 昭和詩史 思潮社 1977
  • 明治・大正・昭和の詩人たち 新潮社 1977
  • 大岡信著作集 全12巻 青土社 1977-78
  • ことばの力 花神社 1978
  • うたげと孤心 大和歌篇 集英社 1978 のち岩波同時代ライブラリー
  • 片雲の風 私の東西紀行 講談社 1978
  • 逢花抄 文学的断章 青土社 1978
  • 日本詩歌紀行 新潮社 1978
  • 四季の歌恋の歌 古今集を読む 筑摩書房 1979 のち同文庫
  • アメリカ草枕 岩波書店 1979
  • 詩歌折々の話 講談社 1980
  • 宇滴集 文学的断章 青土社 1980
  • 詩とことば 花神社 1980
  • 小倉百人一首 世界文化社 1980
  • 日本語の世界 11 詩の日本語 中央公論社 1980 のち同文庫
  • 百人一首
  • 《折々のうた》の世界 講談社、1981
  • 現代の詩人たち 青土社 1981
  • 萩原朔太郎 (近代日本詩人選)筑摩書房 1981 のち同学芸文庫
  • 現世に謳う夢 日本と西洋の画家たち 中央公論社 1981 のち同文庫
  • 詩の思想 花神社 1982
  • 人麻呂の灰 折々雑記 花神社 1982
  • 加納光於論 風の薔薇 1982
  • 日本詩歌読本 三修社 1982 のち講談社学術文庫
  • 詩歌の読み方 思潮社 1983
  • 短歌・俳句の発見 読売新聞社 1983
  • 表現における近代 文学・芸術論集 岩波書店 1983
  • マドンナの巨眼 青土社 1983
  • 古典のこころ ゆまにて 1983
  • 日本語の豊かな使い手になるために 読む、書く、話す、聞く 太郎次郎社 1984 のち講談社+α文庫
  • 水都紀行 スウェーデン・デンマークとの出会い 筑摩書房 1984
  • ミクロコスモス 滝口修造 みすず書房 1984
  • 抽象絵画への招待 岩波新書 1985
  • 詩・ことば・人間 講談社学術文庫 1985
  • 万葉集(古典を読む) 岩波書店 1985 のち同時代ライブラリー、現代文庫
  • 詩歌ことはじめ 講談社学術文庫 1985
  • 楸邨・竜太 花神社 1985
  • 〈折々のうた〉を語る 講談社 1986
  • うたのある風景 日本経済新聞社 1986
  • ヨーロッパで連詩を巻く 岩波書店 1987
  • 窪田空穂論 岩波書店 1987
  • 人生の黄金時間 日本経済新聞社 1988 のち角川文庫
  • 詩人・菅原道真 うつしの美学 岩波書店 1989 のち現代文庫
  • 永訣かくのごとくに候 弘文堂 1990
  • 連詩の愉しみ 岩波新書 1991
  • 詩をよむ鍵 講談社 1992
  • 光のくだもの 小学館 1992
  • 「忙即閑」を生きる 日本経済新聞社 1992 のち角川文庫
  • 美をひらく扉 講談社 1992
  • 私の万葉集 1-5 講談社現代新書 1993-98
  • 人生の果樹園にて 小学館 1993
  • 1900年前夜後朝譚 近代文芸の豊かさの秘密 岩波書店 1994
  • あなたに語る日本文学史 2巻 新書館 1995
  • 正岡子規 五つの入口 岩波セミナーブックス 1995
  • 大岡信の日本語相談 朝日文芸文庫 1995
  • 日本の詩歌 その骨組みと素肌 講談社 1995 のち岩波現代文庫
  • ことのは草 世界文化社 1996
  • しのび草 わが師わが友 世界文化社 1996
  • ぐびじん草 世界文化社 1996
  • みち草 世界文化社 1997
  • ことばが映す人生 小学館 1997
  • しおり草 世界文化社 1998
  • 拝啓漱石先生 世界文化社 1999
  • 日本の古典詩歌 全5巻 岩波書店 1999-2000
  • 北米万葉集 日系人たちの望郷の歌 集英社新書 1999
  • おもひ草 世界文化社 2000
  • いのちのうた NHKサービスセンター 2000
  • 日本語つむぎ 世界文化社 2002
  • 瑞穂の国うた 世界文化社 2004 のち新潮文庫「瑞穂の国うた―句歌で味わう十二か月―」
  • 生の昂揚としての美術 花神社 2006
  • 人類最古の文明の詩 朝日出版社 2008
  • ひとの最後の言葉 ちくま文庫 2009

共編著・対談・鼎談・往復書簡集[編集]

()内に人物のみが入っている場合は、対談・鼎談相手を示す。
  • 現代詩評釈 吉田精一分銅惇作共編 学灯社 1968
  • 現代詩論 7 天沢退二郎共著 晶文社 1972
  • 詩の誕生(谷川俊太郎)対話 読売新聞社 1975
  • 討議近代詩史(鮎川信夫吉本隆明)思潮社 1976
  • 古寺巡礼京都 東福寺 福島俊翁共著 淡交社 1977
  • 批評の生理(谷川俊太郎)思潮社 1978
  • 論文演習 古関吉雄共編 桜楓社 1979
  • 芭蕉の時代(尾形仂) 朝日新聞社 1981
  • 詩歌歴遊(対談集)文藝春秋 1981
  • 詩と世界の間で(谷川俊太郎往復書簡集)思潮社 1984
  • 海とせせらぎ 日本の詩歌(対談集)岩波書店 1985
  • 現代詩入門(谷川俊太郎)中央公論社 1985 のち文庫
  • 俳句の世界(川崎展宏)富士見書房 1988
  • 日本人を元気にするホンモノの日本語(金田一秀穂)ベスト新書 2006
  • 歌仙の愉しみ 岡野弘彦、丸谷才一共著 岩波新書 2008

翻訳[編集]

  • 長い歩み 中国の発見 シモーヌ・ド・ボーヴォワール 内山敏共訳 紀伊国屋書店 1959
  • 抽象芸術 マクセル・ブリヨン 滝口修造、東野芳明共訳 紀伊国屋書店 1959
  • 近代絵画史 ハーバート・リード 紀伊国屋書店 1962
  • ピカソのピカソ ディヴィッド・ダグラス・ダンカン 美術出版社 1962
  • ガラダリ ロベール・デシャルヌ 美術出版社 1963
  • 昆虫記 アンリ・ファーブル 少年少女世界の文学 河出書房 1967 のち岩波少年文庫
  • 語るピカソ ブラッサイ 飯島耕一共訳 みすず書房 1968
  • ミロの版画 デッサン 銅版画 石版画 木版画 書籍 ポスター 河出書房新社 1974
  • 道化のような芸術家の肖像 J.スタロバンスキー 新潮社 1975
  • プレヴェール詩集 やさしい鳥 偕成社 1977(詩の絵本)
  • みつけたぞぼくのにじ ドン・フリーマン 岩波書店 1977
  • まっくろけのまよなかネコよおはいり J.ワグナー 岩波書店 1978
  • 鬼と姫君物語 お伽草子 平凡社 1979 のち岩波少年文庫「お伽草子」
  • アラネア あるクモのぼうけん J.ワグナー 岩波書店 1979
  • おふろばをそらいろにぬりたいな ルース・クラウス 岩波書店 1979
  • 木の国の旅 ル・クレジオ 文化出版局 1981(フランスの傑作絵本)
  • 宝石の声なる人に プリヤンバダ・デーヴィーと岡倉覚三・愛の手紙 大岡玲共訳 平凡社 1982 のち平凡社ライブラリー
  • 日本合わせ鏡の贈り物 トマス・フィッツシモンズ 大岡玲共訳 岩波書店 1986
  • ジョン・アッシュベリー詩集 飯野友幸共訳 思潮社 1993
  • 万葉集(少年少女古典文学館) 講談社 1993
  • サンタクロースの辞典 グレゴアール・ソロタレフ 朝日新聞社 1995

戯曲、歌劇[編集]

  • あだしの 小沢書店 1972
  • トロイアの女(大岡信潤色、「早稲田小劇場」(現「SCOT」)により初演、1974)
  • 水炎伝説 (石井眞木作曲、実相寺昭雄演出、1990)
  • オペラ 火の遺言(一柳慧作曲、台本は朝日新聞社、1995)
  • 生田川物語 能「求塚」にもとづく (一柳慧作曲、観世榮夫演出、2004)

映画[編集]

  • あさき夢みし 1974 ATG(「とはずがたり」に基づくオリジナル脚本。クレジットは「作」と表記。監督は実相寺昭雄)

音楽[編集]

  • 「環礁」(武満徹作曲、ソプラノオーケストラ、1962)
  • 「暗黒への招待」(大岡信構成、一柳慧作曲、1964)
  • 「私は月には行かないだろう」(小室等作曲、1971)
  • 「死と微笑」(座光寺公明作曲(Op.6)、バリトンピアノ、1980)
  • 合唱組曲「方舟」(木下牧子作曲、1980)
  • 「炎のうた」(大岡信・ジュリエット・グレコ共訳詞、グレコ歌唱、1986)
  • 合唱曲「夏のおもいに」(山岸徹作曲、1986)
  • 「風姿行雲」(湯浅譲二作曲、日本の伝統楽器と声(アルトおよびテノール)、1988)
  • 交響曲「ベルリン連詩」(一柳慧作曲、ソプラノとテノールとオーケストラ、1988)
  • 伶楽交響曲第2番「日月屏風一雙 虚諧」(一柳慧作曲、1989)
  • 「富士へ」(三善晃作曲、1990)
  • 合唱曲「春のために」(山岸徹作曲、1992)
  • 合唱曲「なぎさの地球」(木下牧子作曲、2002)
  • 合唱曲「わたしは月にはいかないだろう」(木下牧子作曲、2005)
  • 「オーロラのごとく 巻雲のごとく(大岡信「光る花」より)」(一噌幸弘作曲、2007)
  • 混声合唱とピアノのための「箱舟時代」(鈴木輝昭作曲、2012)

ラジオドラマ(NHK放送詩劇・ラジオ芸術劇場)[編集]

  • 宇宙船ユニヴェール号 1960年
  • 新世界 1961年
  • 運河 1962年
  • 墓碑銘 1964年
  • 夢の浮橋 1965年
  • 写楽はどこへ行った 1966年
  • 化野 1966年
  • 麟太郎 1967年
  • 金色の夢 1969年
  • イグドラジルの樹 1971年

テレビドラマ[編集]

  • 写楽はどこへ行った[3] (ラジオドラマ脚本をテレビ用に改作) 1968年


《佛典語言及傳承》(辛嶋靜志)

$
0
0

讀《佛學》中的《法華經 方便品》、再讀壽量品ㄈ》.....翻讀 THE LOTUS SUTRA Trans. By Burton Watson 相關部分
辛嶋靜志的《佛典語言及傳承》本篇在說明中期印度時期以口傳為主,所以認為 (判)梵文是初期漢譯佛經知本是誤解....我要先讀辛嶋靜志《佛典語言及傳承》中的4篇關於《法華經》的論文,pp.195-329 0401





佛典語言及傳承(簡體書)
ISBN13:9787547508978
出版社: 中西書局(原百家出版社)
作者:辛島靜志
規格(高/寬):26*18.4cm
出版日:2017/02/15/2016.10


    佛教及其他形式的宗教,是中國文明和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套叢書以傳譯域外佛教研究為主,同時也引進國外的中國其他宗教的研究成果。
    本叢書目前主要推動的領域如下:1、佛教思想與哲學;2、中古佛教史;3、佛教社會史;4、佛教物質史、藝術史;5、內亞文明對中國佛教的影響;6、中外交通與佛教;7、東亞佛教;8、南亞佛教;9、佛教戒律、感通、教義、寺院生活;10、道教及其他宗教;11、其他相關領域。
作者簡介

  •     辛嶋靜志,日本創價大學國際佛教高等研究所教授兼所長。1976—1994年先後在東京大學、劍橋大學、北京大學(博士)以及弗來堡大學學習並研究佛教學、印度學與漢學。

相關產品:
目 錄


語言的一些特徵
法華經中的乘與智慧
誰創作了?語言的一些特徵
法華經中的乘與智慧
誰創作了《法華經》?
法華經文獻學研究
法華經文獻學研究


~~~~~留言:很有意思,我4月1日讀的都是《法華經》相關篇。
《法華經》語言的一些特徵法華經中的乘與智慧誰創作了《法華經》?法華經文獻學研究
其實辛嶋靜志先生在本書其他篇中也都引用《法華經》《正法華經》等等。
{漢清講堂}會有蘇錦坤等先生主持的討論 《佛典語言及傳承》(辛嶋靜志),屆時歡迎邱先生參加。



邱振瑞新增了 3 張相片。0406
抵達之謎
日前,與詩人何山青相約在山外圖書社碰面。約在這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氣味的地下室書店,有個質樸的好處。在我們稍後展開的談詩錄以前,可先在店內覽遍新到的書籍,以解決求書的渴望。這次很幸運地購得兩本書:《佛典語言及傳承》(辛嶋靜志)、《阿彌陀經.無量壽經》(梵漢對勘)。事實上,我每次走進這間書店,幾乎都能找到一讀為快的好書。但這次於我而言,這兩本奇書的出現,似乎又多了些啟示,旋即給我親身以證的機會,並要我判別幻想與澄明的不同。
辛嶋靜志在該書〈阿彌陀淨土的原貌〉的論文中,指出佛典經由翻譯與流布的變遷,以及因於譯者讀解能力受限導致對於原典的誤讀,或者因於寫本訛錯在先,使得作為閱讀該文本的讀者(我們),最後以此文本為真,卻不知道源初的意涵。從這文章的實證論述中,使我觸發到更多的感悟:無法精通原典語言的奧義,其文本的翻譯必然存在著誤譯的暗影,如果你要擺脫這看似無關宏旨的暗影,就必須有足夠的底氣,上下四方求索,不惜花費多少年月,研讀和綜合該領域的研究成果,這樣方有可能抵達原典的源初地,意義深切地從那裡出發,來完成屬於自己的探索。
十餘年前,我讀過日本學者中村元的《東方民族的思惟方法》(上下 淑馨出版社,1999),為其對印度梵文哲學的宏識感到佩服,雖然現在已忘得所剩無幾了,但我仍記得他在書中指出,阿彌陀佛有兩個不同的名字:無量光佛和無量壽佛。這對於佛學研究者的普通常識,於我卻是知識論上的啟發,它宛如從我心靈天空中掠過的雷霆。有了這樣的引示,凡是我有興趣探索的事情,我都要更謹慎的求證,至少不人云亦云,守住不知者為不知的本份。就治學的精神而言,辛嶋靜志和中村元一樣,展現出日本學者特有的嚴謹風格。而我作為受益豐富的讀者,當然最先感受到這樣的精神氣質。
在文章開篇處,辛嶋教授首先指出,佛典翻譯家支謙出於各種條件的局限,落入誤譯的原因。例如,支謙時常把梵語、佛教混淆梵語及口語,亦即中期印度語混為一談,所造成的誤譯。又如,與〈八千頌般若〉對應的《大明度經》,支謙把「光」譯為「水」;將「水音天」譯為「無量水天」等等,這說明支謙沒能將梵語的「光」與犍陀羅語的水(陰性.複數)區別開來。辛嶋教授考證推論,支謙的祖父來自印度,但支謙出生在中國北部,從未離開過中國的國土。因此,他的漢語雖然完美,但印度語言的知識卻十分貧乏,常把梵語和中期印度語混為一談。換言之,正因為支謙沒有完全理解原典,以致於他翻譯的經典時常脫離印度佛典的原義。然而,支謙的漢語譯筆優雅流暢,深得當時受眾(讀者)的喜愛,所以支謙的漢譯本流傳廣泛,儘管其中存在著鮮為人知而難以察覺到的誤譯,它依然很大程度影響中國佛學的教義與觀念。
此外,從活躍於支謙之後的偉大翻譯家竺法護譯出的《正法華經》,就是沿襲支謙這特殊的解釋,亦即支謙將vyuha和ayuha翻譯為「淨」,另一方面把niryuha(無yuha)解釋為「無suha」(附記:我的電腦沒有此表符軟體,因此無法標出重音位置,讀者諒察)譯成「不淨」、「穢」來看,辛嶋教授進而推論,支謙當初翻譯並非是看著寫本,很可能是聽取某個印度僧人朗讀譯出的。因此,這有三種可能:(1)寫本中確有詞形visuha(<viyuha <uyuha);(2)朗誦者有口音;(3)寫本無誤,朗誦者也無口音,而是支謙一開始就誤解這些詞的原義。依循這個角度出發,同樣可以看出類似因襲而就的譯本。以鳩摩羅什翻譯佛典為例,如果有既存的翻譯,他便有時參照既存的翻譯,有時又做些脫胎換骨的修改。這裡與其說鳩摩羅什(或者是他的翻譯團組)翻譯原典,毋寧說是他們明顯參照了支謙的翻譯,頂多對支謙的譯作稍作修改而已。
仔細閱讀辛嶋靜志這篇論文,可以看出他在這領域投注的諸多心力。他的結語很有意思,再次指出精通原文的重要。他認為,初期大乘佛典可能是藉由中期印度語(或中期印度語與梵語的混淆語言)傳播的,後來被逐漸「翻譯」為梵語。因此,佛學研究者有必要考察梵語寫本以外的文獻資料。例如,除了漢譯、藏譯以外,還有古代犍陀羅文化圈(今巴基斯坦西北部至阿富汗東部)、中亞出土的梵語斷簡,犍陀羅語佛典、于闐語佛典等都是追溯佛典產生、發展、變遷的確鑿資料。此外,還必須參考有關碑文、考古以及美術資料的研究成果。但最重要的是,要虛心讀懂原典,努力用原典來證實其內容及其思想歷史。就這個自我期許的標準而言,能夠抵達這個境地的學者應該不多,或許正因如此,只有專精此道的同行和歷史時間寬宏迎接他們歷次探索學海的歸來。
在翻譯的歷史中,因於譯者的條件限制而產生的誤譯,或者依照創造性的理解所產生的譯本,它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它們給自己注入神奇力量,像誤譯的無量壽佛一樣,因為譯詞的傳播和沿襲而得到永生。歷經千年之後,我們在閱讀這些譯本同樣能感受到這文本所提供的佛語道路。最後,我仍要強調頂尖譯者的重要性。辛嶋靜志此篇論文題為〈阿弥陀浄土の原風景〉,譯者裘雲青把它譯為〈阿彌陀淨土的原貌〉,堪稱譯得精妙到位!因為外行的日文譯者往往慣性地依字面譯為「阿彌陀淨土的原風景」,而這樣對於不諳原文,只從譯文認識佛學的讀者,必然形成了認識上的障礙。善良的讀者們就此誤入「原風景」的彼方,很難返身回到何謂「原貌」的歷史位置上,更別說看清楚「原貌」的來龍去脈了。所以我堅持認為,探索翻譯和誤譯的關係,不但有助於防止老年失智,還可以戒除懶惰當補藥的習性。

Ronald G. Witt “‘In the Footsteps of the Ancients,’”

$
0
0





Humanism and creativity in the Renaissance : essays in honor of Ronald GWitt
叢書名:Brill's studies in intellectual history ; v. 136.

WittRonald G. ; Celenza, Christopher S., 1967- ; Gouwens, Kenneth.

Leiden ; Boston : Brill 2006

可在 總圖  (CB361 H8435 2006 



The Earthly republic : Italian humanists on government and society

Kohl, Benjamin G. ; WittRonald G. ; Welles, Elizabeth B.

Philadelphia :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78

可在 總圖  (DG532 E37 )獲得



Photo
Ronald G. Witt and his wife, Mary Ann Frese Witt, in 2015. CreditSatsuki Scoville
Ronald G. Witt, a historian who redrew the map of the Renaissance through influential studies that identified the first stirrings of Italian humanism in a period well before the birth of its traditional father, Petrarch, died on March 15 at his home in Durham, N.C. He was 84.
His wife, Mary Ann Frese Witt, said the cause was heart failure.
Professor Witt was a disciple of the eminent German historians Hans Baron, who coined the term “civic humanism” to describe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15th-century Florence, and Paul Oskar Kristeller, who emphasized the work of medieval rhetoricians in preparing the ground for Renaissance humanism.
In his studies of the humanist Coluccio Salutati, chancellor of Florence in the late 14th century, and in two sweeping works, “‘In the Footsteps of the Ancients’: The Origins of Humanism From Lovato to Bruni” (2000) and “The Two Latin Cultures and the Foundation of Renaissance Humanism in Medieval Italy” (2012), Professor Witt persuasively revised previous ideas about the evolution of Italian humanism.


“His books have been major influences on the way the Renaissance is now taught in America and around the world,” James Hankins, a Harvard historian who studied under Professor Witt, wrote in an email.ntinue reading the main story


Immersing himself in medieval manuals of Latin rhetoric and grammar, and closely examining letters and speeches, Professor Witt examined two powerful curr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deas about language and history. The “traditional book culture,” as he put it in “The Two Latin Cultures,” one nourished in cathedrals and monasteries, began to rely on classical models in teaching grammar. At the same time, the lay practitioners of public speech — the lawyers and notaries who composed speeches and public letters for political officials — continued to consult medieval manuals of rhetoric.
The two cultures did not proceed in succession, with literary humanism superseding the medieval, scholastic world of the law, he argued. Rather, he said, they coexisted and eventually intertwined.
Turning his attention to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developments in the city-state of Padua in the 13th century, Professor Witt, in “‘In the Footsteps of the Ancients,’” pushed the birth of humanism back more than 50 years from its traditional date in the mid-14th century.
Going back even further in time, he argued that the humanist project of the Paduan poets Lovato dei Lovati and Albertino Mussato could not be understood without reference to literary changes of a century or more before them. By this reckoning, Petrarch, far from being the founding father of humanism, belonged to its third generation.
Photo
Professor Witt’s “‘In the Footsteps of the Ancients’: The Origins of Humanism From Lovato to Bruni” was awarded a prize by the Renaissance Society of America.Credit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Inc.
“‘In the Footsteps of the Ancients’” was awarded the Renaissance Society of America’s Gordan Prize and shared the Jacques Barzun Prize in Cultural History, given by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Ronald Gene Witt was born on Dec. 23, 1932, in Wayne, Mich., and grew up in Plymouth. His father, Elmer, a German immigrant, was an engineer with Detroit Edison. His mother, the former Iris Palmer, was a homemaker.
With the thought of entering the foreign service, he studied political sc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earning a bachelor’s degree in 1954. But it was the history courses he took that grabbed hold of his imagination.

He began teaching at Harvard as an instructor in 1964. In 1971 he joined the history department at Duke University, where he was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history on his retirement in 2004.
After studying history and teaching for two years in France on a Fulbright scholarship, he enrolled in Harvard, where he was awarded a master’s degree in history in 1958 and a doctorate in 1965.
Professor Witt’s dissertation evolved into the book “Coluccio Salutati and His Public Letters” (1976), a study of the provincial notary turned civil servant, based largely on the letters he wrote as chancellor of Florence from 1375 until his death in 1406. Professor Witt returned to Salutati in “Hercules at the Crossroads: The Life, Works and Thought of Coluccio Salutati” (1983), the first full-length biography of his subject.
“Before Salutati, humanism was a movement consisting of scattered geniuses without a center,” Professor Witt told the reference work Contemporary Authors. “Through his vast literary correspondence and his patronage of Greek studies, his own scholarly achievements and concern to train disciples in the city, Salutati was responsible for making Florence the capital of Italian humanism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15th century.”
With his wife and others, Professor Witt edited “The Humanities: Cultural Roots and Continuities” (1980), a two-volume textbook that went through several editions. He also edited, with Marcel Tetel and Rona Goffen, “Life and Death in 15th Century Florence” (1989). Several of his essays were collected in “Italian Humanism and Medieval Rhetoric” (2001).
In addition to his wife, who taught French and Italia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for many years at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he is survived by a son, Eric; two daughters, Martha Witt and Daria Witt; and four grandchildren.

J. M. Coetzee and Paul Auster《此刻》(Here and Now: Letters 2008-2011)。《失.意.錄》( Hand to Mouth )/《INK 36 2006年8月號》

$
0
0


Paul Auster: COLLECTED PROSE, Faber and Fabor,2004; Picador, 2005,
 Hand to Mouth, pp.151-242
Here and Now: Letters 2008-2011 通信集似乎未收入




2009/12/18 :感謝梁兄造訪並饋贈《失意錄( Hand to Mouth )等書
這本2月前即在誠品大廣告,我過其門而不入。
稍後我翻書讀幾部分,覺得它很沉悶。
2011/1/11 再次讀他在藏書票公司當7個月工的部分,老闆和目錄卡等,都很有意思。
因為INK 36 20068月號的封面是英俊的Paul Auster 。他的3篇相關文章,倒是少/後讀,先讀的是季季寫他那場恐怖婚姻的對手何索”…..真是不可思議。



靠翻譯維生的關鍵是手腳要快,必須全速生產,不能停下來喘氣。所以,我和莉迪亞工作起來都必須極度自律。拿到出版社委譯的書以後,我們會把書分成兩半(精確地說是「撕」成兩半,萬一我們只有一本工作樣書的話),一人半本,每天生產出定額字數。這個字數是天塌下來都必須完成的。我們每天都必須翻譯許多頁,而且有沒有那個心情都必須伏案工作。


失意錄(雙封面隨機出貨) Hand to Mouth



這是一個作家站穩腳跟前的踉蹌歲月
也是一位青年成長為男人的人生試煉
  本書是奧斯特近五十歲時的作品,回首高中時代至三十餘歲的人生。
  這是他一生中最徬徨潦倒的歲月,卻也是影響他創作之路的關鍵時期。

  學生時代就背棄世俗期望與規範、一心以寫作為志業的奧斯特,為了生計,做過各式各樣的零工、遇見形形色色的人物;也曾遠走他鄉,在不同的城鎮飽嚐寂寞的滋味。
  他從男孩成為男人,又從男人成為父親;換過一個又一個工作,也遭遇一次又一次失敗。
  在龐大的經濟壓力下,他不曾放棄寫作的夢想,卻也因為這樣的固執,他幾度跌倒,又必須爬起,才能逐漸在現實與理想的擺盪間,找到自己的人生位置......

作者簡介
保羅.奧斯特 Paul Auster
  1947年生於美國紐澤西州,是小說家、詩人、翻譯家,也是電影編劇及導演,曾和王穎合導電影〈煙〉(Smoke),及自編自導〈The Inner Life of Martin Frost〉。被譽為最重要、最受歡迎的當代作家之一,作品已被譯為三十餘種語言。
  以小說《紐約三部曲》聲名大噪後,著有《月宮》、《幻影書》、《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等十餘本小說,及半自傳式的《孤獨及其所創造的》(天下文化)。作品尚包括電影劇本、詩集、評論文集、翻譯等。《失.意.錄》是他難得一見的紀實告白。
  奧斯特的作品常探討人生的無常與無限,筆下的主角也常思考自我存在的意義、尋找自己的人生位置。他擅長實驗性的寫作風格,並在流暢的文字間,暗蘊值得再三玩味的人生哲理。文壇曾比喻他是「穿膠鞋的卡夫卡」。
  奧斯特現居紐約的布魯克林。
譯者簡介
梁永安
  台灣大學哲學系碩士,譯有《孤獨》、《四種愛》、《Rumi: 在春天走進果園》、《隱士》、《陌生語言的樂音》、《大仔》等書。

名人推薦


  奧斯特證明了,文學和人生一樣,都需要堅持到底。──Houston Chronicle
  萬一奧斯特當年真的選擇了一般的領薪工作,那麼,他獨樹一格的小說之筆,就會讓穩定安逸的生活給廢了。那才是我們最不樂見的失敗。──Book Review
  本書引人之處,除了奧斯特跌跌撞撞的作家之路外,還有他一路上遇見的各色人物,在他的筆下格外生動鮮活。──Chicago Tribune 


 *****

強納森‧法蘭岑(Jonathan Franzen)紅火,我添一塊炭。
2010年,克里斯蒂娜‧斯特德《愛孩子的男人》出版七十周年,法蘭岑在《紐約時報》書評為文說:有很多理由讓我們今年夏天不想要讀《愛孩子的男人》。理由之一:它是小說。他引述一個英語系教授所言,「小說是一個有趣的道德兩難式:我們會因為沒有多讀一些小說而內疚,但又會因為讀這一類可有可無的東西而內疚。所以,去掉世上一種會讓我們內疚的東西不是更好嗎?」
這番話惹惱保羅‧奧斯特,保羅與柯慈通信時(見兩人書信集《此刻》寶瓶出版)批評法蘭岑名利雙收,寫了一輩子的小說,為什麼還要攻擊自己的價值觀呢?
法蘭岑思辨對小說絕望的核心矛盾時,收到唐‧德里羅的信,信中說:「作家是領路人,而非隨從。動能活在作家的內心,而非讀者的數量之中,如果社會小說還活著,但僅勉強殘存於文化的裂縫與凹槽中,或許它會被更嚴肅地看待,就像即將消逝的奇景。作品數量會減少,但強度反而提升。」
博客來OKPAI【作家讀書筆記】楊索:格格不入,小說家的密室──法蘭岑《如何獨處》http://goo.gl/QKgzv8



J. M. Coetzee/Paul Auster《此刻》(Here and Now: Letters 2008-2011),梁永安譯,台北:寶瓶,2013。
 從某角度看,這是一本奇書。兩位作者都是文藝名家,人情世故和知識都非常豐富。
J. M. Coetzee 比 Paul Auster大七歲。此書中Paul的信似乎比較熱情點。Paul 以往當過窮譯者,不過那段經驗讓他變成很飽學,可以應用在本書討論亂倫的議題上。
本書書末,Paul 在義大利寫的長信,可能可稱得上傑作,又可讓人捧腹大笑 (我的確被2005年過世(94歲)的電影營銷人 Bernard M. Kamber的點子笑歪了,他說捐一品脫的血給蘇聯盟軍的老美,可免費看場電影.....不過後來在Kansas ,有觀眾反悔,希望要回他捐的。

我說: 《此刻》Here and Now: Letters 2008-2011是當今兩位名作家之間的書信集。我2 天前開始借用永安贈卡洛的書。內容真的是琳琅滿目,很值得一讀。譬如說,頁269 Paul 看J. M.推崇的導演William Wyler的電影: 其中一片是The Children's Hour,中譯為《雙姝怨》;YouTube可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UIO-40dvtA (英文不難)


2014.8.6 讀陶潛《停雲》 "靄靄停雲,濛濛時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靜寄東軒,春醪獨撫.良朋悠邈,搔首延佇. 停雲靄靄,時雨濛濛.八表同昏,平陸成江. 有酒有酒,閑飲東窗.願言懷人,舟車靡從...."
才知道作家"平路"的出處。
此書《此刻》Here and Now: Letters 2008-2011 兩人談名字也妙極。

昨天糾正106頁一句_
只要從42街向南走到Park街再左轉,就會是Nevsky Prospekt大街。
42街向南走到Park街再左轉就會進到中央車站百老匯街時代廣場在42街之前幾個block。



作者簡介

柯慈(J. M. Coetzee)


  生於南非開普敦;一九五六年取得開普敦大學文學及數學學位;一九六五年至美國奧斯汀德州大學攻讀語言學博士;一九七二年返回南非,擔任開普敦大學文學以及語言學教授,二○○三年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堪稱為南非國寶級作家。

  身為南非開普敦大學的大眾文學教授,柯慈獲得了許多文學獎,包括CNA獎(南非第一文學獎)、英國布克獎,還有愛爾蘭時報國際小說獎。著作包括《昏暗 之地》、《在國家心中》、《等待野蠻人》、《麥可.K的生命與時代》、《仇敵》、《聖彼得堡的文豪》、《雙面少年》、《屈辱》等。其中《等待野蠻人》於一 九八○年出版時,被《紐約時報書評》讚譽為「真正的文學鉅作」。柯慈的四本連續小說,包括贏得布克獎的《麥可.K的生命與時代》,都為他贏得了高度評價與 讚賞。

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

  生於美國紐澤西州,是小說家、詩人、翻譯家,也是電影編劇,曾和王穎合導電影「煙」。劇本獲獨立精神獎,並自編自導The Inner Life of Martin Frost。《紐約三部曲》為其享譽國際的經典作品,另著有《月宮》、《幻影書》、《機緣樂章》等十餘本小說。作品尚有回憶錄《孤獨及其所創造的》、《失意錄》、《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電影劇本《煙》、詩集與評論文集等。奧斯特曾獲頒「法蘭西文化獎」、美國文學與藝術學院頒發的「莫頓.道文.薩伯獎」、 法國文壇四大文學獎之一的「麥迪西獎」等,更在二○○六年榮獲有「西班牙的諾貝爾獎」之稱的「阿斯圖里亞斯王子獎」,被譽為最重要、最受歡迎的當代作家之 一,作品已被譯為三十餘種語言。

  奧斯特的作品最常探討的主旨,就是人生的無常與無限。他擅長實驗性的寫作風格,並在流暢的文字間,暗蘊值得再三玩味的人生哲理。文壇曾比喻他是「穿膠鞋的卡夫卡」。
  奧斯特與妻女現居紐約的布魯克林。



 2008年7月14-5日
親愛的保羅:


我最近常常思考友誼的問題:友誼是如何發生,有些何以能持續很久,何以會比熱戀持續得久(友誼有時會被誤以為只是熱戀的蒼白模仿)。我一直打算寫信給你談 談這個,並從以下的印象談起:有鑑於友誼在社會生活中如此重要,對我們的人生(特別是童年)又如此意義重大,相對之下,談這主題的著作少得讓人吃驚。

但我又回心一想,這印象是正確的嗎?於是,坐下來寫信給你之前,我先跑了一趟圖書館。一看之下,我發現自己錯得不能再錯。目錄裡登錄在友誼這個主題下面的 書有一整批,共幾十本之多,很多都是滿近期出版。不過,進一步把這些書翻來看之後,我的自信恢復了不少。我是對的(或者說對了一半):那些書大部分都沒什 麼有趣見解。所以,友誼看來仍然有點謎樣:我們知道友誼很重要,但對於兩個人為什麼會成為朋友,以及這份友誼何以能保持,仍然只能用猜的。

(當我說那些書不怎麼有趣時,我是什麼意思呢?就拿友誼和愛情來比較好了。對於愛情,人們提出過的有趣意見成千上百。例如:男人會愛上那些與他們媽媽相像 的女人,或者更精確地說,男人會愛上那些與他們媽媽既相像又不像的女人。這見解正確嗎?也許正確又也許不正確。但它有趣嗎?毫無疑問有趣。現在再來看友 誼。男人會選擇什麼樣的人為友?那些書給的回答是:年紀大概相同和興趣相似的人。正確嗎?也許。有趣嗎?斷然不有趣。)

不過我在圖書館裡倒也找到了少許有趣的說法,茲列舉如下:

一、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在《倫理學》(Ethics)第八章指出,我們不可能與死物為友。當然不可能!從來有誰說過可能!但這種說法仍然有 趣,因為它一下子便讓人看出,現代分析哲學的靈感源頭何在。亞里士多德在兩千四百年前便顯示出,有些貌似哲學性的見解不過是由文法規則偽裝而成。當他說 「我們不可能與死物為友」時,等於是指出,在「我與X為友」這個句子裡,X必須是動物名詞(animate noun)。
 二、蘭姆(註:Charles Lamb,十八至十九世紀英國作家。) 指出,一個人可以擁有朋友又不想見他們。這說法既正確,也有趣。它等於是換一種方式指出:朋友之情不同於歡愛之情。
三、朋友(至少是西方世界中的男性朋友)不喜歡談他們對彼此的感受,不像情人之間那樣,有說不完的話。這見解迄今不算太有趣,真正有趣的是後面的部分:當 朋友過世,我們有時又會捶胸頓足,追悔不已:「噫,我還有很多話想對你說,但來不及矣!」(例子包括蒙田[Montaigne]之於拉博埃蒂[La Boétie](註:法國十六世紀法官暨作家。)和密爾頓[Milton]之於愛德華國王。)問題:會不會,愛情之所以多話,是因為慾望本質上(如莎士比 亞的《十四行詩》所示)是曖昧的,而友誼之所以寡言,是因為它直截了當,毫無曖昧可言?

最後是福特(Ford Madox Ford)導演的影集《隊列之末》(Parade' s End)裡男主角鐵琴斯(Christoper Tietjens)說過的話:一個男人會跟一個女人上床是為了可以跟她交談。言下之意:把一個女人變成情婦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要把她變為朋友,這才是真 正要緊的。要跟一個你沒上過床的女人認真交談是不可能的。

如果想就友誼提些有趣見解真是那麼的難,那我們就可以從這種「難」中抽繹出另一個洞察:與愛情或政治不同(愛情和政治從不是它們表面看起來那樣子),友誼總是它表面看起來那樣子。友誼是透明的。

對友誼最有趣的反省出自古代世界。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古時候,人們並不認為哲學本質上是懷疑主義的,因此不會假定友誼必然不是其表面看起來那樣子,或是反過來斷定,就因為友誼是它表面看起來的樣子,所以不夠資格成為哲學課題。

祝好
約翰

 2008年7月29日寄自布魯克林
親愛的約翰:


友誼也是我多年來常思考的問題。我不敢說自己對友誼的看法已發展出一個融貫的立場,但為回應你的來函(它在我裡面攪動起一漩渦的思緒和回憶),我不妨在這裡一試。

首先,我會把討論侷限在男性間的友誼,也就是男人和男人之間的友誼,以及男孩與男孩之間的友誼。

(一)對,有些友誼(借你的話來說)是透明和毫不曖昧的,但在我的經驗裡,這樣的友誼並不多。這也許和你提到的另一件事情有關:寡言。你說得沒錯,至少在 西方世界,男性朋友間通常不會「談他們對彼此的感受」。我還可以補充說:男性通常不會談自己的感覺。但如果你不知道你朋友有什麼感受或他何以會有那些感 受,你可以說自己了解他嗎?儘管如此,儘管有這種互不理解的曖昧籠罩,你們的友誼還是可以持續,往往還會持續幾十年。

我至少有三部小說直接談過男性友誼的問題,某個意義就是有關男性友誼的故事,分別是《禁鎖的房間》(The Locked Room)、《巨獸》(Leviathan)和《神諭之夜》(Oracle Night)。這三部小說全都是以朋友間的互不了解作為舞台,讓故事上演。

再舉一個來自生活的例子。我有一個認識了二十五年的好朋友(大概是我成年後最要好的朋友),而他是最不愛說話的人。他比我年長十一歲,但我們有很多共通 處:都是作家,都無法自拔地熱愛體育運動,都有一個不凡太太和一段長久婚姻。更重要和更難言喻的,我們對於人應該怎樣生活都有一種共同觀感,有一套相同的 男子氣概倫理學。然而,不管我有多在乎這個朋友,會不惜在他有難時兩肋插刀,但我們的談話總是一成不變的平淡乏味,陳腐得無以復加。我們的溝通常常是透過 簡短的喉音,又或是陌生人不會聽得懂和近乎速記語言的隻言片語。我們也極少談論彼此的創作生活(創作同時是我和他生命的主要驅動力)。

要說明這個人有多麼深藏不露,茲舉一個小例子。若干年前,他有一本新小說即將印成試讀樣書,我表示想一睹為快(我們有時會寄給對方定稿,有時會寄試讀樣 書),而他告訴我,我很快會收到一本。樣書在第二個星期寄達。我打開包裹,把書拿出來翻看,發現書是題獻給我的。我當然感動,而且是深受感動,但重點是, 我朋友事先完全沒有提過這事。沒有最小的暗示,什麼都沒有。

 我想要說的是,我既了解他又不了解他。雖然存在這種「不了解」,他仍然是我的朋友,甚至是最好的朋友。如果他明天跑去搶劫銀行,我將會感到震驚。另一方 面,如果我得知他背著太太偷腥或是金屋藏嬌,我將會感到失望,卻不會震驚。一切都是可能的,而人也總會有祕密,即便對最要好的朋友也不會透露。若我朋友對 婚姻不忠,我將會感到失望(因為他讓太太失望,而我非常喜歡他太太),除此以外,我還會感到受傷(因為他沒有對我推心置腹,而這表示我們的友誼不像我以為 的密切)。

(突然靈光一現:最牢固和最持久的友誼是以仰慕為基礎。這種磐石感覺可讓兩個人長期連結在一起。你仰慕某個人所做的事,仰慕他的為人,仰慕他立身處世的方 式。你的仰慕會把他在你眼中放大,把他珍化,提高到一個你認為高於你的地位。又如果對方也仰慕你(把你放大,把你珍化,把你提高到一個他認為高於他的地 位),那你倆就是處於一個絕對平等的位置。你倆都會施多於受,你倆都會受多於施,而在這種相互回饋中,友誼將會繁榮茁壯。儒貝爾(註:Joseph Joubert, 1754-1824,法國作家。)在《隨思錄》(Notebooks)裡說過:「我們不只必須愛惜朋友,還必須在我們自己裡面愛惜這份友誼。友誼必須受到 照顧、呵護和灌溉。」又說過:「我們總是會失去那些失去我們敬重的朋友。」)

(二)男孩間的友誼。童年是我們人生感受最熾烈的階段,因為我們那時候做的許多事都是人生第一次做。我可以提供一個回憶,它說明了我們小時候似乎會賦予友 誼無限價值。五歲那年,我認識了生平第一個朋友,名叫比利(他以何種方式進入我的生命已經不復記得)。我記得他是個古怪和生性快活的傢伙,主觀強烈又具有設計惡作劇的高度天賦(我這方面的天分則是少得嚇人)。他有嚴重語言障礙,說話時滿嘴巴口水,說出的話夾纏不清,除小保羅以外沒人聽得懂,所以需要我充當翻譯。
 我們在一起時,大多數都是在紐澤西的市郊區閒逛,尋找死掉小動物的屍體(找到的大多是小鳥,但偶爾也會找到青蛙或花栗鼠),再把屍體埋在我家旁邊的花圃裡。我們會舉行莊嚴肅穆的儀式,在土裡插上自製的木頭十字架,過程中誰都不准笑。比利討厭女孩,不肯給填色本裡的女性角色上色,又因為他最喜愛的顏色是綠色,所以認定他的泰迪熊身體裡流著綠色血液。後來,在我們六歲半或七歲的時候,比利一家搬到了另一個城鎮。我心如刀割,接下來幾星期(甚至可能是幾個月) 天天思念這個失去的好朋友。最後,我媽媽動了憐憫之心,准我打昂貴的電話到比利的新家去。我們談了什麼現已一片模糊,但當時的心情我卻記憶猶新,就像是才發生於今天早上。這心情就跟我少年時代和我愛上的女孩通電話沒兩樣。

你的信中把友誼和愛情區分開來。不過,在我們非常小的時候,當男女情愫還沒有萌動之前,它們是沒有分別的。友誼和愛情是同一回事。

(三)友誼與愛情不是同一回事。男人與女人的差異。婚姻與友誼的差異。最後一次引用儒貝爾的話(一八○一):「不要娶任何她若是男兒身的話,你不會想與之為友的女人。」

這格言外表上顯得頗為荒謬(一個女人又怎麼會是男兒身?),但大旨卻不難了解,因為它要表達的無非是福特的《隊列之末》那句古怪妙語:一個男人會跟一個女人上床是為了可以跟她交談。

婚姻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交談,而如果一對夫妻想不出方法變成朋友,那這段婚姻能存活的機率就小之又小。友誼是婚姻的一個有機部分,但婚姻是一場不斷演化的爭 吵,一項持續「施工中」的工程,需要雙方不斷挖入到自己深處,更新與配偶的關係。反觀純粹的友誼(即婚姻之外的友誼)卻要靜態得多、有禮貌得多和浮面得多。我們會渴求友誼,是因為我們乃是社會動物,由另一個人所生,注定直到死那一天都要生活在其他人中間。但只要想想,即便最恩愛的夫妻有時也會吵得面紅耳赤、甩門和摔東西,我們就會馬上明白,同樣的事不可能出現在彬彬有禮的友誼廳堂裡。友誼是講禮貌、客氣和態度前後一貫的。互相咆哮的朋友極少能繼續當朋 友,反觀互相咆哮的夫妻卻總是可以維繫婚姻關係,而且通常是快樂夫妻。
 男人和女人有可能成為朋友嗎?我認為可能,前提是雙方至少有一方不覺得對方有肉體吸引力。一旦有性的因素介入,一切便另當別論。

(四)待續。但友誼的其他方面一樣值得討論,包括:(a)枯萎和死掉的友誼;(b)不必然有共同興趣的兩人間的友誼(同事之誼、同學之誼、同袍之誼); (c)各種層次的友誼:極親密的友誼、較不那麼親密但仍然頗為喜歡對方的友誼、遠隔兩地的朋友之間的友誼、相見歡的熟人,等等;(d)所有你在信上提及但 我沒有觸及的方面。

在酷熱的紐約熱情想念你的
保羅

2008年9月11日


親愛的保羅:


你在信上說:「最牢固和最持久的友誼是以仰慕為基礎。」

我會以有保留的方式接受這條通則:在我看來,它較適用於男性之間而非女性之間。儘管如此,我仍然讚許它背後的思想感情。柏拉圖說過,渴望得到同儕的推崇乃 是我們追求卓越的動力。在一個仍然由達爾文、尼采和佛洛伊德主宰的時代,「渴望受到同儕推崇」這心理很容易會被化約為不那麼崇高的東西,比方說「權力意 志」或傳播自己基因的衝動。不過,在我看來,把「渴望受推崇」說成是靈魂的原動力之一仍是有價值的洞見。例如,它可以解釋體育運動何以如此受人類(特別是 男性)看重。男人會努力跑得更快或把球踢得更遠,不是想獲得基因優秀的漂亮姑娘青睞,而是為了得到同儕的仰慕。相同情形(略作修改後)也適用於人類的其他 追求領域。

我也同意,一旦某個人在我們眼中失去榮譽,我們就很難繼續把他當成朋友。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犯罪幫派一樣有需要遵守的榮譽守則:只有幫派成員不在彼此眼中失去榮譽時,一個幫派方能維繫。

你談到了童年的友誼。這讓我赫然想到,我們當父母的有多容易會當著子女面前(特別是他們還小的時候)臧否他們的新朋友。如果我有機會從頭當一次父親,在這 種事上一定會婉轉得多。要子女去猜測我們為什麼覺得他們的新朋友不值得交往是不公道的。而且,大多數時候,這些原因也完全超出小孩的理解範圍(例如階級勢 利心態或因為對方的父母被講什麼閒言閒語)。有時候,讓一個新朋友在小孩眼中顯得有吸引力的,正是那些會讓他父母皺眉的特徵(例如在性的事情上較知多識 廣)。
 有關男性與女性之間的友誼,有一個現象讓我感到好奇:在今日,男與女通常都是先成為情人,然後才成為朋友,很少說會先成為朋友再成為情人。如果這條通則真 的成立,那是不是表示,現代人是把男女友誼看成是一個高於男女愛慾的境界,所以認為男女只有從愛慾階段畢業後方可望晉升到友誼境界?顯然有些人是這樣想 的:情慾之愛是不可預測的,是不能持久的,隨時有可能會由愛轉恨,反觀友誼則是恆定和持久的,可以把朋友雙方(就如你描述的)提升為更優質的人。

我想我們不應該太快接受這種主張和它會導出的推論。例如,常識認為,男女在當了很長時間朋友之後再發展出超友誼關係是不智的。這種常識認為,與朋友上床乃 是一種沉悶經驗,因為情慾的一個重要元素正是神祕感,而好朋友並毫無神祕感可言。但這種意見是正確的嗎?難道,兄妹(姊弟)亂倫的吸引力不正是它可以把當 時人從太熟悉的領域帶向神祕領域嗎?

亂倫曾經是文學的一大關注(穆齊爾[Musil]和納博科夫[Nabokov]的作品都是箇中例子),但此景看來已經不再。我好奇理由何在。大概是因為人 們已不再把性愛視為一種準宗教經驗(quasi-religious experience),也因此不再把亂倫視為一種對諸神的挑釁。

致上最美好祝福
約翰

2009年4月24日

親愛的保羅:


謝謝你把大作《無形之物》(Invisible)寄贈。一如以往,我分兩次(每次都是一口氣)讀完。

你去年十一月的來函說過,你下一本小說會有亂倫的情節,但我當時卻猜想不到亂倫會在書中居於那麼核心的位置。(這種核心性可以透過你書中提到的一個問題獲得印證:亂倫行為是發生在哪裡的?是床上、腦子裡還是書寫裡?)   

亂倫是個有趣的題材,但在這之前,我對它從未有過意識層次的思考。(出了佛洛伊德之後,誰又敢否認自己對這問題有過無意識思考?)一開始思考這問題,我便饒感好奇地注意到,我們社會竟是用同一個用語去稱呼兄妹姊弟間的性行為和父女母子間的性行為25(暫且擱下各種不同的同性戀亂倫組合不論)。我自己沒有姊妹,但我不難想像,性遊戲對年紀差不多的兄妹或姊弟會有多麼大的誘惑力(當然,就像你小說中所示,性遊戲有時又會推進至不只是遊戲)。但與自己的子女上床卻是完全不同的事,會讓人覺得是一種很大的踰越。所以,我覺得宜於用不同用語去稱呼這兩類不同的性行為。


去年,澳洲南部的鄉村地區發生了一樁案子:有一對父女像夫妻一樣生活了幾十年而受到起訴。我已不記得全部細節,只記得法庭下令兩人分開,那個父親(丈夫) 再也不得靠近女兒(妻子),否則就要坐牢。在我看來這是個殘忍的懲罰,因為投訴的人不是那對男女的任何一方,而是鄰居。

不允許父母與子女發生性關係,大概是我們社會殘存的最後一種性禁忌。(我有信心預言,《無形之物》將不會引起讀者的咆哮,因為正如我說過,兄妹亂倫在我們 的社會是容許的,至少是容許談論或書寫。)我們的社會早已走出那種階級分明和性關係有嚴格範圍規定的階段。我猜想,性禁忌會衰落,是因為避孕變得輕鬆容易 的緣故:人們再也不用擔心女人會生出什麼怪物來。

我認為,牲口養飼知識在性禁忌和種族禁忌所扮演的角色一直受到忽略。這些從幾百代牲口養飼過程發展出來的知識規定了哪些物種方可與哪些物種交配,或同一血統的牲口要隔幾代之後才可交配。

不管怎樣,在今天,大部分性禁忌看來都消失了。過去可用於一大批禁忌性性行為(包括通姦!)的義憤已把焦點集中到單一類行為,即成年男人與小孩的性關係。而我相信,這是社會把父親──幼女性禁忌涵蓋範圍延伸開去的方法。

有意思的是,看到這世界的黑暗角落(又特別是伊斯蘭世界的黑暗角落)懲罰通姦男女的時候,我們會批評這種法律罔顧人權。究竟我們居住的世界(它讓我們有權 打破禁忌)是什麼樣的一種世界?如果一種禁忌是容許違反的,那它存在的意義又何在?(這個問題也許是你筆下那個拜倫調調的亞當.沃克(註:Adam Walker,《無形之物》的男主角。)會問的。)

祝好
約翰

夏菁:山與海;胡適 未完成的雕像 ( 1963) 蒲公英/《窺豹集》

$
0
0

2017.4
向明夏菁先生為聯合國糧農組織水土保持專家,當年蔣夢麟主持台灣農村經済復興委員會時,他和李登輝同在會中共事,藍星詩社是和覃子豪,余光中,鄧宇萍等在他家中商議成立.他早年即寫過詩劇「孟姜女」,被梁實秋先生賞識認為他和余光中為「兩馬同槽」,除詩外,他的散文獨豎一幟,冷靜犀厲.自聯合國退休後,被安排在美國柯羅拉多州立大學任教,現己高齡九十三歲,行動己不太方便(左腳曾在南美某地協助當地水土保持工作受傷),但仍在家中為文寫詩,多在中華日報副刊發表.

 山與海    夏菁
                   ----寫給七十歲的余光中 (手稿刊於1997.12 臺灣詩學季刊 )


你說:你的居處常面向海
我的卻對著山
你聽海浪,我愛松濤
你觀旭日,我望明月
你愛的是晨昏,氣象萬千的世界
我卻喜一片鳥鳴山幽的天地

你的聲名已經放諸四海
我的還藏在山中
白首臥松雲是我的歸宿
讓你在海上呼風喚雨

我對你的海,已經盡情
曾經在海島飄泊半生
你可不要忘記我的---
九十歲泰山重登約定







 夏菁,科羅拉多大學碩士,曾任聯合國專家及科州大學教授。早年在台,曾發起「藍星詩社」,主編《藍星詩頁》、《文學雜誌》及《自由青年》等新詩刊。已出版詩集《噴水池》、《雪嶺》、《獨行集》、《折扇》等十二種,以及散文《落磯山下》、《船過無痕》等五本。現居美國。

日 前在秀威出版社所出版的新著《窺豹集》,是夏菁談論現代詩的文集,收集了他早年在《公論報》、《聯合報》、《藍星詩頁》、《文星雜誌》、《自由青年》等刊 出的作品;台灣新詩論戰時的文章,以及近年來在台、港和美國發表的對話及訪談錄等,共計四十篇。夏菁是台灣藍星詩社的成立者之一,後附〈早年的藍星〉一 文,是他對台灣早年三大詩社之一的「藍星詩社」成立經過及其成員,所作的生動描述,是台灣-新詩發展史上的寶貴資料。



 *****

......你已走向歷史
塑成永恆的微笑
春來時
它將如迎面的蒲公英
對你的塑像
尚待我們自心底完成



胡適 未完成的雕像
此詩寫於1963年2月22日 胡適逝世周年

夏菁著 民國66年初版台北: 純文學發行.頁106-110

夏菁在同一本詩集 再用過蒲公英

"一球蒲公英險將我擊中
那許是愛蜜麗的戲弄"

****
這樣的助人為樂的想法和行為,已像蒲公英似的向下傳播扎根。



---****
6 月 1, 2010 at 4:19 pm

春雪

春雪夾帶著和靄的氣氛
灑落著片片的柔情
假如對嚴冬你感到厭棄
現在會掀起再生的歡喜
在這一年開始的時光
總會有一種希冀和渴望
不管今年會帶給我們
什麼樣的喧鬧或繽紛
此刻,世界是如此靜謐
遠遠只聽到微風的呼吸
可是,它短得像一幕啞戲
受不了太陽的逼視和妒嫉
看著一片片落地即融的雪花
今生今世有什麼可以真正留下?
  二○○七‧五‧十五
  ◎資料來源﹕夏菁《獨行集》,秀威資訊科技有限公司,2010年1月。
詩路管理員發表 | 詩作 | 單篇網址 | 迴響(0)
6 月 1, 2010 at 4:17 pm

獨行

在四顧茫茫的雪地
一個人踽踽獨行
沒有風,也無鳥啼
唯有雪的寧靜
我闖入一片林裡
只聽到自己的跫音
車聲已遠在天際
我有顆不競的心
回頭所能看見
一徑鴻爪般的腳印
這些能否留到明天
誰也不能肯定
也沒有什麼理由
踏上這一條僻徑
現在,已快到盡頭
無悔,靠一點自信
  二○○五‧四‧十四
  ◎資料來源﹕夏菁《獨行集》,秀威資訊科技有限公司,2010年1月。
詩路管理員發表 | 詩作 | 單篇網址 | 迴響(0)
7 月 14, 2008 at 4:44 pm

手稿一

m-0001.jpg
詩路管理員發表 | 手稿 | 單篇網址 | 迴響(0)
7 月 14, 2008 at 4:43 pm

作家身影一

0001.jpg
詩路管理員發表 | 作家身影 | 單篇網址 | 迴響(0)

8 月 11, 2006 at 8:34 pm

夏菁小傳

本名盛志澄,1925年10月6日出生,浙江省嘉興縣人。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碩士,為土壤保持專家。浙江大學畢業隨即來台,並於花 蓮山林管理所木瓜山林場任職。之後被中美合作的農村復興委員會羅致,下山到台北,因而開啟創立「藍星詩社」的契機。1954年由於不滿當時口號充斥的詩 壇,於是邀集鄧禹平、余光中、覃子豪等人創立「藍星詩社」。在夏菁的主導之下,藍星詩社於1958年12月10日發行詩刊《藍星》詩頁。除了主編藍星詩社 詩頁外,也同時主編《文學雜誌》及《自由青年》之新詩專欄。1954年出版第一本詩集《靜靜的林間》。1968年首部散文集《落磯山下》出版。1968年 應聯合國聘請前往牙買加服務,1985年自聯合國退休,又任教於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現已退休,旅居美國。工作之餘,仍發表作品於台灣及美國中文報章刊中。
  1999年出版以森林文化和生態意識為主題的詩與攝影合集《回到林間去:山、林人的融合》,融合攝影與文學傳達出對大自然的愛。2004年散文 集《可臨視堡的風鈴》,讓人見到詩人永遠不老的創作精力。夏菁創作以詩和散文並行,詩風婉約典雅,具有濃厚的東方精神;散文則簡約生智,親和真摯。
  散文家梁實秋曾評介夏菁的散文:「夏菁通數國文字,嗜英美文學,然其散文絕無時下習氣,清談娓娓,勝語直尋,中國人使用中國文字,固當如此。」 夏菁的詩在50年代初便已馳名,雖然70年代後便旅居海外,但對新詩投入的熱情絲毫不減。夏菁曾在70年代提出詩必具有「可讀性」的主張,他認為:「用字 不妨精簡、淺近,內容則新銳、深遠」,所以夏菁的詩作平易近人、清新可讀,無疑是服膺他的創作理念。
詩路管理員發表 | 簡介 | 單篇網址 | 迴響(0)
8 月 11, 2006 at 8:30 pm

夏菁大事年表

1925年 10月6日出生,為浙江省嘉興縣人。
1954年 邀集鄧禹平、余光中、覃子豪等人創立「藍星詩社」。
    同年由藍星詩社出版第一本詩集《靜靜的林間》。
1957年 出版詩集《噴水池》。
1958年 12月10日發行詩刊《藍星》詩頁。
1961年 由香港中外文化公司,出版詩集《石柱集》、《石標集》。
1964年 出版詩集《少年遊》。
1968年 應聯合國聘請前往牙買加服務。
    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落磯山下》。
1999年 出版詩與攝影合集《回到林間去:山、林人的融合》,融合攝影與文學傳達出對
    大自然的愛。
    浙江文藝出版《夏菁散文》。
2003年 出版詩集《雪嶺》,收入1998~2003年的詩作,由未來書城出版。
2004年 香港銀河出版社發行《夏菁詩選》。
    出版散文集《可臨視堡的風鈴》,收集夏菁到可臨視堡,在大學執教以及退休以來
    的作品,為夏菁第四本散文集。
詩路管理員發表 | 作家年表 | 單篇網址 | 迴響(0)
8 月 11, 2006 at 8:27 pm

出版書籍

出版書籍
1954年 《靜靜的林間》,台北:藍星詩社。
1957年 《噴水池》,台北:明華。
1961年 《石標集》,香港:中外文化。
1961年 《石柱集》,香港:中外文化。
1964年 《少年遊》,台北:文星。
1968年 《落磯山下》,台北:藍星。
1977年 《山》,台北:純文學。
1980年 《落磯山下》,台北:遠流。
1985年 《悠悠藍山》,台北:洪範。
1998年 《澗水淙淙》,台北:九歌。
1999年 《回到林間去:山、林與人的融》,台北:台灣省林業試驗所。
1999年 《夏菁散文》,浙江:浙江文藝。
2003年 《雪嶺》,台北:未來書城。
2004年 《夏菁詩選》,香港:銀河。
2004年 《可臨視堡的風鈴》,台北:印刻。
詩路管理員發表 | 作家書目 | 單篇網址 | 迴響(0)

8 月 11, 2006 at 8:24 pm

品評作家--〈清流一溪自在詩〉

◇文選自〈清流一溪自在詩〉
  橫貫整個二十世紀下半,夏菁的詩歌創作,始終如一溪細長的清流,不顯風浪、不事喧嘩,蜿蜒縈迴於台灣當代師各的浩浩流程之中。不即不離,欲忘尤 記,如此特別的創作型態,是理解夏菁詩歌的風貌的微妙入口。欣賞夏菁的詩,易,且親和無隔,很愜意,如沐清風,如飲清泉,如品「綠色食品」,爽目爽口(誦 之有音樂美感)爽心。評價夏菁的詩,則難,難在找不到特別的說法,那些新潮的、時髦的、所謂學術化的理論話語,在如此中正和平的詩風面前,皆難免失語。
詩路管理員發表 | 品評作家 | 單篇網址 | 迴響(0)

8 月 11, 2006 at 8:21 pm

期刊論文彙編

期刊論文 
1969年 莫 渝:〈笠下影─夏菁〉,《笠詩刊》4月,頁48-50。
    莫 渝:〈新詠舊唱,綜談夏菁的詩〉,《新詠舊唱》,頁45-47。
1970年 余光中:〈宛在水中央〉,《純文學》,頁47。
1972年 白 萩:〈評夏菁的詩集「靜靜的林間」〉,《現代詩散論》,頁149-163。
1977年 余光中:〈山名不用〉,《純文學》。
1985年 季 予:〈評《噴水池》〉,《文學雜誌》5卷3期,頁80-86。
1985年 梁實秋:〈(悠悠藍山)序〉,《悠悠藍山》。
1985年 楊 牧:〈夏菁的詩〉,《風簷展書讀》,頁372-377。
2004年 余光中:〈序短賀壽長〉,《可臨視堡的風鈴》。
詩路管理員發表 | 評論彙編 | 單篇網址 | 迴響(0)

8 月 11, 2006 at 8:15 pm

報上評論彙編

報上評論
1953年 梁實秋:〈閒話新詩–讀余光中夏菁的新詩集〉,《中央日報》5版12月13日。
1985年 向 明:〈我讀悠悠藍山〉,《自立》11月7~9日。
1985年 梁實秋:〈平淡雋永〉,《聯合報》8版7月15日。
1998年 向 明:〈澗水淙淙流日月–讀夏菁的詩和人〉,《中央日報》22版11月14日。
1999年 麥 穗:〈靜靜林間的一潭澗水〉,《台灣新聞報》4月30日。
2000年 林峻楓:〈松林裡的清露〉,《青年日報》7月1日。
2003年 侯延傾:〈雪嶺〉,《中央日報》17版10月22日。




《讀書人家 董橋書房剪影》將近,董橋《蘋果樹下 燕歸十帖》

$
0
0


香港蘇富比展覽《讀書人家 董橋書房剪影》將近,媒體宣傳鋪天蓋地而來,四月港島春風裏,飄著幽香暗香文人香。
⋯⋯更多
圖像裡可能有1 人、微笑中、文字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蘋果樹下
董橋

作者感懷,中外博雅的前輩都不在了,讀書寫作,乏人開釋,失落之感,無日無之。他說隱隱記得毛姆一次訪談中說,一轉眼他也成了人家敬之謔之的前輩,竊喜之餘,不無忤怨。
作者歸休兩年,讀閑書,看字畫,玩骨董,練書法,去年《字裏相逢》 ,今年《蘋果樹下》,喫茶聊天,都成讀者的眼福。這部新作,是作者近年甚感滿意之作,論者說翻譯成英文,不輸二十世紀初英美名家隨筆神韻。
作者簡介
董橋(1942-),原名董存爵,福建晉江人,台灣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董橋曾在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研究多年。曾任《今日世界》叢書部、美國新聞處、英國廣播公司、《讀者文摘》、香港公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明報月刊》、《明報》,曾為《蘋果日報》社長十六年。董橋撰寫文化思想評論及散文,在港台大陸出版作品數十多種。牛津出版所有著作集三十餘種:《沒有童謠的年代》 、《回家的感覺真好》《保住那一髮青山》《倫敦的夏天等你來》、《從前》、《小風景》、《白描》等等。本書《蘋果樹下》是作者2016年最新作品。
ISBN(13-digit)
978-0-19-047479-9 (HB)
定價:HKD100.00
目錄
新書試讀

董橋《燕歸十帖》
收錄於新書《蘋果樹下》
【壹】
顧太清畫了一幅《文杏圖》填了一闕《燕歸梁》註明「自題畫杏」。這闕詞我十五六歲在煮夢盧誦讀:「得意東風快馬蹄,細草沙堤,幾枝風艷照清溪。垂楊外,小橋西。 寫來還恐神難似,肥和瘦,要相宜。碧紗窗下倩君題,聊記取,舊遊時。」《文杏圖》是名畫,藏在博物館了,畫上題跋很多。這闕《燕歸梁》實在算不得佳作,我怯生生看著亦梅先生說。先生微微一笑點了點頭:「詩文和書畫一樣講究氣韻,董其昌說氣韻不可學,是生而知之,自有天授,你有天份。」先生翻出顧太清丈夫奕繪為太清這幅畫寫的《畫杏歌》給我看。歌很長,敘事清明,文筆也好,尾句忽然說:「世間萬事興廢有如此,乃知好花好畫如詩得意不過片時間!」亦梅先生說,為夫人畫作寫長歌可以讚美,可以評議,萬萬不可斷言作品曇花一現,傳世傳不了多久。老一輩人忌諱詩詞文章裡不吉不利的語氣,先生說奕繪一七九九年生,一八三八年歿,才三十九歲。顧太清倒長壽,活到一八七七年七十九歲。
【貳】
那天煮夢盧書房裡楊燕也在,三十多歲的油畫家,孀居多年,世代經營布莊,富甲城鄉,淡雅嫵媚,愛好詩詞,常來請教亦梅先生,荷文英文也精通,我叫她燕姐。燕姐說《燕歸梁》這個詞牌好聽,調見晏殊《珠玉詞》,詞裡有一句「雙燕歸飛繞畫堂,似留戀紅梁」:「先父於是賜我畫室叫戀虹室,哪年我才十幾二十歲」她說。我去過燕姐家,離王念青先生的念青室不遠,荷蘭殖民時期宅院,四周花木像高更油畫那麼繽紛,大廳看不到戀虹室匾額,樓上好大的書房也沒有,畫室掛滿燕姐西洋畫,又多又亂,掛個中國牌匾一定不好看,牆角擱的一幅油畫倒是畫了南洋山鄉雨後一彎彩虹。燕姐書房像所有愛書人的書房那樣迷倒愛書人,西洋畫冊傳記一大堆,靠陽台玻璃門的大書架插滿了英文荷文小說,英文多,荷文少,燕姐說荷蘭人不會寫小說,英美小說最好看。我問她荷蘭有什麼好書。「安妮日記!」她說。還說她有過荷蘭文初版,叫《密室》,朋友拿走了。
【参】
一九五〇年代南洋那邊有很多人在讀《安妮日記》。我記不清我讀的英文譯本是叫The diary of Anni Frank還是The diary of Young Girl。燕姐說她父親是日據時代心臟病發死在集中營裡,她於是恨德國人,恨日本人,格外愛讀《安妮日記》。三十年代安妮全家逃出納粹德國去了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避難。一九四一年德軍佔領荷蘭,為了逃避強勞營,他們全家和另外四個猶太人一九四二年七月躲進一家食品店樓上倉庫,靠樓下非猶太人送貨物維生。一九四四年八月蓋世太保根據密報抓走他們關進集中營,全家罹難,父親倖存。俄國人解救奧斯維辛之後,有人在他們躲藏的倉庫裡找到安妮寫的故事和日記,全部交給安妮的父親。一九四七年日記發表。燕姐說的初版也許是那個最早的荷蘭原文本。那天,她在書堆裡找出英文本給我看,扉頁上寫英文字「送給我的甜心,湯姆。一九五三年於巴達維亞」。巴達維亞是荷治時代雅加達舊城。燕姐說湯姆是她的舊情人,英荷混血,帥極了,她懷孕打胎,手術失誤,不能生育了。不久湯姆回英國學醫,在蘇格蘭做醫生。
【肆】
燕姐嬌貴,保養得好,都說風姿不輸三四十年代上海電影明星。她父親是廣東新會人,祖上跟梁任公相熟,燕姐宅院大廳掛了任公一副集宋詞長聯,尺寸不大,字字剛健:「蝴蝶兒,晚春時,又是一般閒暇;梧桐院,三更雨,不知多少秋聲。」燕姐母親是北平人,端秀慈藹,去了南洋幾十年京片子還在,麵條烙餅都做得好,我常吃。楊家只燕姐一個女兒,楊老先生不在了,布莊歸燕姐堂哥管,老太太遙控,燕姐說的。我那時候讀英文中學,培根散文莎翁戲劇疑難重重,快考試了全靠燕姐替我猛火補習。她緊張上心,應試那天總要開車在學校門口等我放學追問我考得怎麼樣。我嫌她煩。她罵我小屁孩一味貪玩。燕姐英文真好,亦梅先生說她作詩填詞不乏新意,說是西洋意境搬過來的。燕姐油畫拜過好幾位名師,她悄悄告訴我說李曼峰題材狹隘,像徐悲鴻,打不進國學,沖不破西學,半空中吊著。我似懂非懂,大大崇拜她不讓鬚眉的叛逆精神。
【伍】
讀顧太清《燕歸梁》那天傍晚,煮夢盧來了許多客人,燕姐和我匆匆告辭。她開車帶我去一家荷蘭老舖子吃晚飯,席間聽她講蘇東坡,說東坡寫過一首《徐熙杏花》,牽涉兩派畫風的爭議:「江左風流王謝家,盡攜書畫到天涯。卻因梅雨丹青暗,洗出徐熙落墨花。」燕姐順手在我的筆記本上寫了這首詩,說徐熙與偽蜀翰林待詔黃荃都善畫著名。黃荃妙在傅色,用筆極細,不見墨跡;徐熙以墨筆畫畫,略施丹粉,別有生動,黃荃不服徐熙勝他,說徐熙的畫粗惡不入格。燕姐說她父親早歲在北平廠甸得過徐熙一葉斗方,畫玉蘭,真的墨雄粉嬌:「父親送給了亦梅,改天你去借來看看。」燕姐說黃荃的畫她沒見過,想來煙水茫茫,別是一番銷魂。 她說坡公那首詩第三句說的是廣南一帶有黃梅雨,書畫易霉易損,徐熙那種畫法和黃荃細細的筆跡恐怕都要減了風華。「文人畫人愛相輕,果真攀升到更高的境界,心思也許會豁朗起來。」日據時代亦梅先生和燕姐父親一起關進集中營,他們是知交。
【陸】
多年前看到陳逸飛油畫《潯陽遺韻》裡那個手執團扇的仕女我想起燕姐。一個星期六午後,我去看了念青先生順道去看看燕姐。燕姐站在門口七里香樹下石階等司機從車房把轎車開過來接她。她綰起秀髮襯上一襲小鳳仙高領藍綢上衣,花裙掩映,粉妝玉琢,嬌嫞萬千,說是出去赴法國使館晚宴。一陣驚艷,我脫口誇她真迷人。「小屁孩快進去吃我媽煮的麺,等我回來!」車子開走,暗香不散,我沒進去吃麵,情願回宿舍等開飯。那天晚上寒意料峭。暑假剛過,秋風未到,春天留下的沁涼遲遲不走,篆刻家蘇半佛先生說山城天氣那叫纏綿。那年年尾,燕姐母親車禍骨折,住院多月,並發辭世,享年八十七。翌年晚春,燕姐帶著幾幅油畫去了一趟荷蘭參加畫展。入夏回來,她說今後要多去布莊管事,母親交代。那陣子我察覺燕姐有點憔悴,有點累,好幾回在煮夢盧關進書房跟亦梅先生議事議了半天。楊家兩位老人不在了,燕姐許多家事公事好像都去請教亦梅先生。先生沉穩老練,走出書房不露絲毫口風。
【柒】
那年五月六月燕姐替我補習英文都排在晚上,說她白天布莊忙。學校考十四行詩之前幾天,燕姐替我補習完課一臉疲憊,說白天去布莊倉庫查賬出了點事,好好睡一覺就好。翌日,山城幾家報紙都有消息說,城中著名布莊有苦力試圖玷污東家千金,鄰人相救,武力制服,警方隨即緝拿暴徒。我打電話找不到燕姐,說去律師所開會。再隔了幾天,中文小報刊小說欄裡捉風撲影,曲筆渲染,說燕姐是孀居艷婦,艷若春桃,冷如冬梅,曲盡遠觀之姣,屏絕近狎之念,人稱畫裡真真,不敢造次,不料近來家族內訌,爭權爭產,竟爾傳出買兇施暴之事,遐邇震驚。見了燕姐我沒有多問,她沒有多說。我放暑假搭火車回家前夕,燕姐要我去她家吃飯,一臉欣喜,說她堂哥拿了一筆酬金退出布莊,布莊成立董事局監管業務,聘請總經理統領班底,她又有空畫畫了:「小屁孩你說大人的事多齷齪!」那天我在她書房翻出一本《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有勞倫斯簽名,我求燕姐借給我暑假讀。燕姐一手搶走了:「等你十八歲生日給你!」
【捌】
暑假漫長,晴雨翻覆,我讀完燕姐要我讀的毛姆小說《月亮與六個便士》,寫完燕姐要我寫的十二本英文習字簿。她說英文先練秀逸,再練豪爽,練出貴氣:「二十六個字母都寫不出個子丑寅卯,該打四十軍棍!」燕姐一手英文字十足美國閨秀簪花體,傾斜度字字一致,一行行連接起來甚是端麗。她的中文毛筆字也苦練過,七分張充和那般穩健,三分她自家的佻姣。 煮夢盧賓客中一位精通相學又會相字的老先生沒見過燕姐,他看了她的字說此姝必是麗人,一生嬌貴,天性三分放蕩,獨居則順。那個學期我功課重,平日少去看望燕姐,臨到英文考試才抱她佛腳。有一回聽她說她在談戀愛了。另一回聽說她不談戀愛了。畫畫倒是日課,畫室裡新作十多幅,靜物風景花卉人像各見韻致,有一幅畫赤膊青年,長髮披散,面露兇狠,肌肉賁張,胸口帶疤,她說正是侵犯她的那個苦力,害她潛意識陰影不散,夜夜心悸,心理醫生勸她描畫出來解掉心結,果然奏效:「我不怕了,」她說,「反倒可憐他胸口的傷疤,掙血汗錢啊!」
【玖】
政局紛紜,排華加劇,首都雅加達外邊的山城儘管平穩,人心浮蕩,杯弓蛇影,燕姐閉門讀書,想起用油畫經營杜甫《麗人行》的意境。那年月傅抱石聲名未彰,南洋知道他的人不多,燕姐說歷代國畫找不到這樣的題材做參考。她抄出那首七古樂府來回推敲,素描本子勾畫許多草稿,閉門畫了一星期畫出她的《麗人行》。畫面絢麗,情調浪漫,亦梅先生看了說麗人表情但見嫵妍不見隱憂,也許光度調暗些可以補救。多少年後我細看傅抱石一九四四年的創作,陰森蕭瑟,不禁讚歎亦梅先生見地深刻:「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遲實要津。後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傅抱石展現了聲色靈肉的史詩,燕姐透露的分明是態濃意遲的牽念。然而,光是她這樣一份動念,我已然敬佩她藝術理念的創見:她那時候也許聽都沒聽說過傅抱石這個名字。幾十年過去,燕姐畫名寂寂,一次又一次的畫展無非換來鎂光燈的一串閃亮和報刊上的一則短訊。我常常想起她站在畫架前回眸那一笑的淒美。
【拾】
一九五九年已亥元宵節過後,我和幾個同學著手辦理去台灣升學的手續,燕姐在煮夢盧聽到消息開車到我宿舍問我真假。我們在宿舍後頭小樹林裡邊走邊聊。政局動蕩,教育易轍,百業彷徨,連燕姐都忐忑,想過布莊放盤,移居異邦,畫畫終老。「小屁孩你才十七歲,」她停下腳步摟了摟我說,「等十八歲讀完《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才去不行嗎?」暮色漸濃,歸鳥喧鬧。她是我的知己也是我的老師,此去煙波蒼茫,風塵縈紆,我說我會牽掛她。接下來的幾個月燕姐迷上克里斯蒂偵探小說,一本一本天天追讀,說她萬一暴卒一定也是山奈中毒,兇手逍遙。那年九月我搭船去了台灣,我們通信不斷。六十年代我定居香港燕姐來過兩回。七十年代我客居英倫她在阿姆斯特丹跟她的荷蘭油畫老師住在一起。八十年代我回香港不久她來信說老師走了,南洋去的女學生喬伊斯搬來和她住,照顧她:「可惜見不到小屁孩了,」她說。「我和顧太清一樣,年紀輕輕就守寡,她活到七十九,『孤』燕歸飛繞畫堂,我沒那麼長壽。」一九九二年端陽前夕,我收到短短兩行英文信:「我親愛的老師楊燕女士昨天安詳去世。」喬伊斯寫的。
丙申春分香島舊時月色樓頭
原文出處│http://goo.gl/8GM418

George Elliot : Selected Essays, Poems and Other Writings,

the Yongle Encyclopaedia 永樂大典

$
0
0

永乐大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s://zh.wikipedia.org/zh-tw/永乐大典
Translate this page
永樂大典》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編撰於明永樂年間,全書22,937卷,11,095冊,約3.7億字。《永樂大典》屢遭浩劫,正本不知去向,副本今存不到800卷,約為原書 ...
修書過程 · ‎賞析 · ‎年表 · ‎館藏概況


The British Library
Let me Yongle that for you…
Commissioned in 1402, did you know the Yongle Encyclopaedia comprised 22,877 chapters bound in 11,095 volumes? http://bit.ly/2nvcX5Y

圖像裡可能有室內

從利瑪竇到海德格:跨文化脈絡下的中西哲學互動

$
0
0



沈清松 教授的這本書可當閒書看,有不少珠璣話語之引用,如【易經】等。
也引畫作:或許:

Forest of Fontainebleau
1834
http://www.nga.gov/content/ngaweb/Collection/art-object-page.46584.html


有些一廂情願處。

譬如說,轉引馬克思談中國的話(華東師範,2016 ,頁200) ,與英譯本有些出入:
“Chinese Socialism,” continues Marx, “bears much the same relation to European Socialism as Chinese philosophy does to Hegelian philosophy. It is, in any case, an intriguing fact that the oldest and the most unshakable empire in the world has in eight years by the cannon-balls of the English bourgeoisie been brought to the eve of a social revolution which will certainly have the most important .results for civilisation. When our European reactionaries in their immediately coming flight across Asia finally come up against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who knows whether they will not find on the gates which lead to the home of ancient reaction and ancient conservatism the inscription, ‘Chinese Republic – liberty, equality, fraternity’.” (Literary Remains, vol.3, pages 444-5.)---https://www.marxists.org/archive/riazanov/1926/xx/china.htm

David Riazanov

Karl Marx on China

(1926)






從利瑪竇到海德格:跨文化脈絡下的中西哲學互動
作者: 沈清松
新功能介紹
出版社:台灣商務 2014/ 華東師範,2016



 司馬遷《史記》載老子晚年見周之衰,西去而後出關,說明老子道家開宗祖師爺老子向異域開放,強調道和聖人的慷慨,走向多元他者。

  跨文化哲學──哲學出自文化、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哲學、不同的文化傳統應透過相互外推,豐富彼此。

  從跨文化的向度,歷覽西方文藝復興以降,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的跨文化互動;瞭解基督徒哲學家和中國哲學家彼此之間的交流。

  在哲學外推的歷史中,本書侃侃而談中、西方哲學家如何彼此對話,超越主體哲學與狹隘理性的困境:

  明朝時,第一位被系統引進中國的西方思想家是亞里斯多德。

  利瑪竇:中國其實就是一個世界,中國不僅是一個王國。

  .耶穌會士認為像亞里斯多德這樣一位大哲,也有像中國蘇秦「髮懸樑,錐刺股」的精神,他睡覺時手持一顆銅球,下面放一個銅鑼;當他睡覺時,手一鬆,銅球掉落到銅鑼上,敲出鑼響,於是他就醒來了,繼續用功。

  .利瑪竇嚮往先秦儒家對天的敬仰,他穿著儒服,從壓抑的德行觀來推解「克己復禮」之意。因為在文藝復興時期,由於才從中世紀的禁錮中獲得解放,因此「人欲橫流」。人要親近天主,就必須克制肉體慾望,陶成美德。

  .被時人稱為「西來孔子」的艾儒略說:在傳統中國哲學裡有各種名詞來說靈魂,他一方面習取了中國的人性論,並透過天主教及其對亞里斯多德《靈魂論》的詮釋,把人的靈魂與人的精神本性等同,而以此來和中國哲學溝通。之所以翻譯亞理斯多德,是為了讓東海聖人(孔子)與西海聖人(亞里斯多德)的思想相逢。

  文藝復興時,第一位被譯介到歐洲的中國哲人是孔子和其倫理智慧。到清朝,法國皇帝路易十四派名數學家白晉到中國來為康熙服務,教學並研究數學和《易經》。

  .耶穌會士介紹、翻譯的經典,主要都是環繞著《四書》、《五經》,認為其中對人整體理性的重視甚至超過西方;所介紹的聖者,主要是孔子。對於先秦儒家所訂下的人文典範最為推崇。

  .萊布尼茲:我認為這是個天定獨特的計畫,今天人類的文明與改良必須集中在我們這塊大陸的兩端,也就是歐洲和中國。中國是東方的明珠,就如同我們歐洲是另一端的明珠一般。

本書特色

  ★十六世紀明末時,中國的思想與學術在一場驚天動地的典範轉變後,中西方哲人逐漸進行「跨文化哲學」的對話。

  ★中、西方彼此的思想家不斷進行交談,面對西潮,「明季四公子」方以智結交湯若望、畢方濟,又讓自己兒子與波蘭人穆尼閣學習數學。這是一種尊重外邦人差異性的智慧。

  ★傳教士羅明堅抱持著傳教的熱忱與文明的慷慨抵華,利瑪竇因而說「朋友宛自我的另外一半」(《交友論》),平等友善地「相互豐富」彼此的文化內涵。

  ★從利瑪竇到海德格,這兩位西方哲人的心靈映照出不同的東方世界,藉由西方哲學家的眼光,重新認識印象中的中國思想。

  利瑪竇:「中國的領導者是一個具有哲人王素質的皇帝,他公正、智慧、仁慈;中國的君主是在一些哲學家的輔佐下,維持他的統治的。孔子開創的儒家道德傳統哲學,是中國社會政治文化生活的準則,個人以其修身,統治者以其治國。」

  海德格將《老子》第十五章之「孰能濁而靜之徐清」、「孰能安而動之徐生」當作對聯掛在他的書房,藉以思考他心中「光與暗」論證、屬於古希臘哲學的傳統。

名人推薦

  劉千美教授(多倫多大學東亞系教授) 專文導讀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沈清松


  臺灣雲林人,輔仁大學學士、碩士,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哲學碩士、國家發展研究碩士。曾任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當選十大傑出青年。2002年起擔任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中華思想與文化講座教授至今。曾任巴黎大學客座研究員、維也納大學客座教授(三次)、魯汶大學與萊頓大學講座教授。曾任國際中國哲學會(ISCP)一任會長與兩任執行長,中國哲學會兩任理事長,目前是國際哲學與價值研究協會(Council for Resear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Washington DC)副董事長。近作有《台灣精神與文化發展》(臺灣商務,2001)、《對比、外推與交談》(五南,2002)、《大學理念與外推精神》(五南,2004)、《對他老的慷慨》(香港中文大學,2004)、跨文化哲學與宗教(五南,2012)。晚近主編著作:Wisdom in China and the West (RVP, 2004), Confucian Ethics i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RVP, 2008), Inter-Culturality and Phiosophic Discourse (Cambridge Scholars, 2013), Philosophy of Classical Confucianism (Springer, 2013)

目錄

第一講 引言--1
一 從比較哲學轉向跨文化哲學--1
二 「中」與「西」--7
三 「西」概念的歷史形成與前現代的中、西互動--16
四 西方近代性的興起及其定性--25
五 利瑪竇來華開啟西學東漸的背景與釐清--34
六 從文化殖民到平等交流--37

第二講 中西互譯運動的開端:亞里斯多德著作的譯介與改寫--47
一 亞里斯多德:首位系統引進中國的西方大哲--48
二 耶穌會士選擇亞里斯多德的原因--51
三 明末中譯的亞里斯多德作品--57
四 近代中國哲學史不容忽視的大事--59
五 利瑪竇等人引進西學的貢獻與檢討--62

第三講 西學中譯選樣解析:從耶穌會士譯述亞里斯多德《靈魂論》到中國士人夏大常的《性說》--89
一 艾儒略的《性學觕述》--91
二 畢方濟的《靈言蠡勺》--104
三中國士人夏大常的《性說》--112

第四講 中國經典西譯與西方近代哲學家的回應:理性主義者與啟蒙運動的初興--120
一 初期在華耶穌會士譯述中國典籍入歐--120
二 西方近代哲學對中國訊息的回應--129
三 理性主義者笛卡兒:入境隨俗與慷慨待人--132
四 馬勒布朗雪:孔子也在神內看見--136
五 基督徒哲學家和中國哲學家的對話--141
六 對於中國哲學的六點評述及其與朱熹哲學的比較和檢討--147
七 關於《和中國哲學家的對話》的小結--156
八 德國理性主義者萊布尼茲對中國的了解與嚮往--159
九 吳爾夫與西歐啟蒙運動的初興--172

第五講 清初中國士人的回應與初融中西的嘗試--178
一 清代漢、滿皆有融接中西的學者--178
二 形而上學的視野--181
三 人性論--185
四 實踐論--187
五 夏大常的中國宗教詮釋--195
六 靈肉二元與顏元、戴震的身體哲學之修正--211

第六講 批判中國哲學:黑格爾與馬克思--217
一 從讚頌到批判--217
二 近代哲學集大成者黑格爾眼中的中國哲學--219
三 馬克思:堅持道德原則的半野蠻人將興起中華共和國--238
四 結語--243

第七講 欲近還遠:馬丁‧ 布柏與馬丁‧海德格--247
一 馬丁‧ 布伯:莊子故事與道之教--248
二 海德格與老子--261
三 濁與清--265
四 光與暗--270
五 本真與他異(外地風光)--276
六 有與無--281
七 科技與藝術的鬥爭--290
八 道與路--293

第八講 結語--303

中西人名引得--317


  「用說話來寫書?」當汪琪教授和我提起這個主意時,我難免有點狐疑。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我習於在稿紙和電腦上寫作,現在若只是動口不動手,不知如何是好。尤其想到,文本與說話性質不同,應如何結合成書?然而,稍一動念,我就想到莊子〈大宗師〉曾說,「副墨之子聞之於洛誦之孫」,意思是說書寫的產物根源於口說。於是乎,我就接受了汪教授的提議,開始了這樣一個只動口、不動手的寫作試驗。

  在我二○一一年七月和二○一一年十二月兩次返台期間,由汪教授安排政大博士生劉育兆到我住處,由我口述,由育兆錄音,然後鍵入,再由我修潤而成。於是,完成了這本口述的哲學書。應該謙虛地說,這只是一本探討自西方文藝復興以降,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的跨文化互動而已。而這一點,當然也有先行者如在東方的利瑪竇及其他耶穌會士,還有在西方的馬勒布郎雪、萊布尼茲和吳爾夫,尤其是萊布尼茲,他更是一位跨文化哲學大家。當然,此外也有限於當時的世界觀,如亞理斯多德、黑格爾等人所未曾想到的跨文化向度。甚至也有時代已至,然仍故步自封的海德格及其後的德希達、呂格爾等人,他們仍以希臘為唯一的哲學傳統。

  所以,我的構想大體上是從跨文化哲學的觀點,紹介並評價耶穌會士如何引入亞理斯多德學說入中國,又如何介紹孔子與四書五經子進入西歐,以及雙方此後在思想上、哲學上的互動與演進。內容大概是這樣子:

  第一講是引言,分別處理「中」與「西」概念的歷史形成,與西方近代性興起之前的中、西互動,以及西方近代性的定性,和利瑪竇來華的歷史背景,並凸顯出利瑪竇設法擺脫西方文化殖民觀點,轉向友善平等交流的方向。

  第二講,討論中西互譯運動,是以亞里斯多德發其端緒。本文將在耶穌會的教育章程中找到依據,並指出亞理斯多德在當時西學與中學脈絡中的地位,來評價亞里斯多德著作的譯介與改寫。本章並且要從科學、道德、乃至宗教層面,分別評述利瑪竇等人所引西學入中與中學入歐的貢獻。

  第三講,將分別以亞里斯多德的靈魂論為例,分析西學中譯過程中的改寫與翻譯。本文所選的,包含艾儒略的《性學觕述》,以及一般認為是亞里斯多德《靈魂論》中譯的畢方濟《靈言蠡勺》,最後並選接受西學,又綜合中國哲學人性論的中國士人夏大常的《性說》,來論其影響與發展軌跡。

  第四講,將討論中國經典西譯與西方近代哲學家的回應。由於經驗主義缺乏對其他文化的平等興趣,本章注要集中於理性主義者,從笛卡兒開始,到馬勒布朗雪的《一個基督徒哲學家與一位中國哲學家的對話》,到萊布尼茲和吳爾夫與西歐啟蒙運動的初興。

  第五講,將集中討論清初中國士人對西學的回應與初融中西的嘗試。一方面選一位漢人士人夏大常,另一方面選一最早進入天主教的滿族親王德沛,看他們表現在形而上、人性論以及實踐論的中西初融的狀況。此外,並且舉夏大常為例,分析其中國宗教學的論述。

  第六講開始從歐洲人對中國的讚頌,返回以歐洲為主體對中國進行批判性的閱讀。主要討論黑格爾與馬克思。黑格爾對中國哲學的看法,表現在「道」、《易經》的思想和語法,乃至其對歷史哲學和中國宗教的論斷。關於馬克思,其哲學思想較少涉及中國,但他對於鴉片戰爭的中國遭遇甚表同情,甚至以之為堅持道德原則的半野蠻人,並以之終將興起自由、平等、博愛的中華共和國。

  第七講已進入二十世紀,我將舉馬丁‧布柏與馬丁‧海德格為例,來說明中西哲學互動在二十世紀的新境。這兩位馬丁,一位主張「 我與你」,願意學習中國的「 道之教」,比較強調我標題所言「欲近」的部分。另一位,雖曾試圖了解並意譯部分《老子》文本,引起中國學界興奮喝采,然而,探到底他還是主張只有希臘一脈的哲學,而且他用自己的思想強解並利用老子。

  第八講是結語。在此,我想針對跨文化哲學再做些探討,除了檢討德希達和呂格爾兩人仍以古希臘以降的西方哲學為唯一的哲學傳統,間或也對中國哲學做一些自省。跨文化哲學有一個假定,就是哲學是出自於文化;也因此不同的文化會有不同的哲學,或至少各個文化皆有能力發展出自己特色的哲學,也因此沒有哪一個傳統的哲學可以霸占哲學論壇;相反的,不同的文化傳統皆應明說自己的哲學,並透過相互外推,以便達到相互豐富。

  以上是本書的梗概。本書的撰寫,我一方面感受到口語的好處,例如說,比較自由,論述起來較不受限制;也比較能順應聽眾,語法較為淺顯易懂。不過,另方面,實際的執行的情形仍然遠不如理想。口語總不如書寫那般周到,或因限於記憶,或因限於資料的運用,總難免有掛一漏萬的情形。加上我講的題材,並非記錄者所學或所長,所以難免在記錄時會有所差錯,以致必須費力修正。總之,最後的結果,希望口語的優長都能保留,而那些困難之處,終究都能克服了。

  讀者可以看到,我在這本用口寫出來的書中,或許受到「 從利瑪竇到海德格」書名的影響,利瑪竇和海德格兩部分較多,中間略微縮小,看似像個啞鈴一般。不過,中間的部分其他人討論的也比較多。至於我的重點則是放在跨文化視野,並且從此一角度來評價他們。我的目的是要在他們身上看出某種跨文化精神,以便劣者加以拋棄,優者加以保存和發揚,可以日後妥善進入全球化跨文化的時代。

William Hazlitt (1778 - 1830)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 (Characters of Shakespear's plays)

$
0
0


An excerpt from William Hazlitt’s 1823 essay “My First Acquaintance,” about his first encounter with the poet, who would become a kind of distant mentor.
THEPARISREVIEW.ORG






Prosperity is a great teacher; adversity is a greater. Possession pampers the mind; privation trains and strengthens it.
William Hazlitt (1778 - 1830)

William Hazlitt—born on April 10th 1778—was a man of prolific mental power. Over-intellectual modern-day critics should take a lesson from his capacity to write intelligently about emotion

Essayist William Hazlitt was born on this day in 1778
ECON.ST

威廉·哈兹里特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

這本書大半可能30年前已有譯本
不過譯者說只參考一篇

Characters of Shakespear's plays - Google 圖書結果

WilliamHazlitt - 1817 - 352 頁

Hazlitt, William, 1778-1830




TWELFTH NIGHT; OR, WHAT YOU WILL

This is justly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ost delightful of
Shakespeare's comedies. It is full of sweetness and pleasantry. It
is perhaps too good-natured for comedy. It has little satire, and no
spleen. It aims at the ludicrous rather than the ridiculous. It
makes us laugh at the follies of mankind, not despise them, and
still less bear any ill-will towards them. Shakespeare's comic
genius resembles the bee rather in its power of extracting sweets
from weeds or poisons, than in leaving a sting behind it. He gives
die most amusing exaggeration of the prevailing foibles of his
characters, but in a way that they themselves, instead of being
offended at, would almost join in to humour; he rather contrives
opportunities for them to show themselves off in the happiest
lights, than renders them contemptible in the perverse construction
of the wit or malice of others.--There is a certain stage of society
in which people become conscious of their peculiarities and
absurdities, affect to disguise what they are, and set up
pretensions to what they are not. This gives rise to a corresponding
style of comedy, the object of which is to detect the disguises of
self-love, and to make reprisals on these preposterous assumptions
of vanity, by marking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real and the affected
character as severely as possible, and denying to those who would
impose on us for what they are not, even the merit which they have.
This is the comedy of artificial life, of wit and satire, such as we
see it in Congreve, Wycherley, Vanbrugh, &c. To this succeeds a
state of society from which the same sort of affectation and
pretence are banished by a greater knowledge of the world or by
their successful exposure on the stage; and which by neutralizing
the materials of comic character, both natural and artificial,
leaves no comedy at all--but the sentimental. Such is our modern
comedy. There is a period in the progress of manners anterior to
both these, in which the foibles and follies of individuals are of
nature's planting, not the growth of art or study; in which they are
therefore unconscious of them themselves, or care not who knows
them, if they can but have their whim out; and in which, as there is
no attempt at imposition, the spectators rather receive pleasure
from humouring the inclinations of the persons they laugh at, than
wish to give them pain by exposing their absurdity. This may be
called the comedy of nature, and it is the comedy which we generally
find in Shakespeare.--Whether the analysis here given be just or
not, the spirit of his comedies is evidently quite distinct from
that of the authors above mentioned, as it is in its essence the
same with that of Cervantes, and also very frequently of Moliere,
though he was more systematic in his extravagance than Shakespeare.
Shakespeare's comedy is of a pastoral and poetical cast. Folly is
indigenous to the soil, and shoots out with native, happy, unchecked
luxuriance. Absurdity has every encouragement afforded it; and
nonsense has room to flourish in. Nothing is stunted by the
churlish, icy hand of indifference or severity. The poet runs riot
in a conceit, and idolizes a quibble. His whole object is to turn
the meanest or rudest objects to a pleasurable account. The relish
which he has of a pun, or of the quaint humour of a low character,
does not interfere with the delight with which he describes a
beautiful image, or the most refined love. The clown's forced jests
do not spoil the sweetness of the character of Viola; the same house
is big enough to hold Malvolio, the Countess, Maria, Sir Toby, and
Sir Andrew Aguecheek. For instance, nothing can fall much lower than
this last character in intellect or morals: yet how are his
weaknesses nursed and dandled by Sir Toby into something 'high
fantastical', when on Sir Andrew's commendation of himself for
dancing and fencing, Sir Toby answers: 'Wherefore are these things
hid? Wherefore have these gifts a curtain before them? Are they like
to take dust like Mistress Moll's picture? Why dost thou not go to
church in a galliard, and come home in a coranto? My very walk
should be a jig! I would not so much as make water but in a cinque-
pace. What dost thou mean? Is this a world to hide virtues in? I did
think by the excellent constitution of thy leg, it was framed under
the star of a galliard!'--How Sir Toby, Sir Andrew, and the Clown
afterwards chirp over their cups, how they 'rouse the night-owl in a
catch, able to draw three souls out of one weaver'!--What can be
better than Sir Toby's unanswerable answer to Malvolio, 'Dost thou
think, because thou art virtuous, there shall be no more cakes and
ale?' In a word, the best turn is given to everything, instead of
the worst. There is a constant infusion of the romantic and
enthusiastic, in proportion as the characters are natural and
sincere: whereas, in the more artificial style of comedy, everything
gives way to ridicule and indifference, there being nothing left but
affectation on one side, and incredulity on the other.--Much as we
like Shakespeare's comedies, we cannot agree with Dr. Johnson that
they are better than his tragedies; nor do we like them half so
well. If his inclination to comedy sometimes led him to trifle with
the seriousness of tragedy, the poetical and impassioned passages
are the best parts of his comedies. The great and secret charm of
TWELFTH NIGHT is the character of Viola. Much as we like catches and
cakes and ale, there is something that we like better. We have a
friendship for Sir Toby; we patronize Sir Andrew; we have an
understanding with the Clown, a sneaking kindness for Maria and her
rogueries; we feel a regard for Malvolio, and sympathize with his
gravity, his smiles, his cross-garters, his yellow stockings, and
imprisonment in the stocks. But there is something that excites in
us a stronger feeling than all this--it is Viola's confession of her
love.

Duke. What's her history?

Viola. A blank, my lord, she never told her love:
She let concealment, like a worm i' th' bud,
Feed on her damask cheek, she pin'd in thought,
And with a green and yellow melancholy,
She sat like Patience on a monument,
Smiling at grief. Was not this love indeed?
We men may say more, swear more, but indeed,
Our shows are more than will; for still we prove
Much in our vows, but little in our love.

Duke. But died thy sister of her love, my boy?

Viola. I am all the daughters of my father's house,
And all the brothers too; and yet I know not.

Shakespeare alone could describe the effect of his own poetry.

Oh, it came o'er the ear like the sweet south
That breathes upon a bank of violets,
Stealing and giving odour.

What we so much admire here is not the image of Patience on a
monument, which has been generally quoted, but the lines before and
after it. 'They give a very echo to the seat where love is throned.'
How long ago it is since we first learnt to repeat them; and still,
still they vibrate on the heart, like the sounds which the passing
wind draws from the trembling strings of a harp left on some desert
shore! There are other passages of not less impassioned sweetness.
Such is Olivia's address to Sebastian whom she supposes to have
already deceived her in a promise of marriage.

Blame not this haste of mine: if you mean well,
Now go with me and with this holy man
Into the chantry by: there before him,
And underneath that consecrated roof,
Plight me the full assurance of your faith,
THAT MY MOST JEALOUS AND TOO DOUBTFUL SOUL
MAY LIVE AT PEACE.

We have already said something of Shakespeare's songs.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of them occurs in this play, with a preface of his
own to it.

Duke. O fellow, come, the song we had last night.
Mark it, Cesario, it is old and plain;
The spinsters and the knitters in the sun,
And the free maids that weave their thread with bones,
Do use to chaunt it; it is silly sooth,
And dallies with the innocence of love,
Like the old age.

Song

Come away, come away, death,
And in sad cypress let me be laid;
Fly away, fly away, breath;
I am slain by a fair cruel maid.
My shroud of white, stuck all with yew,
O prepare it;
My part of death no one so true
Did share it.

Not a flower, not a flower sweet,
On my black coffin let there be strown;
Not a friend, not a friend greet
My poor corpse, where my bones shall be thrown;
A thousand thousand sighs to save,
Lay me, O! where
Sad true-love never find my grave,
To weep there.

Who after this will say that Shakespeare's genius was only fitted
for comedy? Yet after reading other parts of this play, and
particularly the garden-scene where Malvolio picks up the letter, if
we were to say that his genius for comedy was less than his genius
for tragedy, it would perhaps only prove that our own taste in such
matters is more saturnine than mercurial.

Enter Maria

Sir Toby. Here comes the little villain:--How now, my
Nettle of India?

Maria. Get ye all three into the box-tree: Malvolio's
coming down this walk: he has been yonder i' the sun,
practising behaviour to his own shadow this half hour;
observe him, for the love of mockery; for I know this letter
will make a contemplative idiot of him. Close, in the name
of jesting! Lie thou there; for here comes the trout that
must be caught with tickling.

[They hide themselves. Maria throws down a letter, and exit.]

Enter Malvolio

Malvolio. 'Tis but fortune; all is fortune. Maria once told
me, she did affect me; and I have heard herself come thus
near, that, should she fancy, it should be one of my complexion.
Besides, she uses me with a more exalted respect
than any one else that follows her. What should I think on't?

Sir Toby. Here's an over-weening rogue!

Fabian. O, peace! Contemplation makes a rare turkey-
cock of him; how he jets under his advanced plumes!

Sir Andrew. 'Slight, I could so beat the rogue:--

Sir Toby. Peace, I say.

Malvolio. To be Count Malvolio;--

Sir Toby. Ah, rogue!

Sir Andrew. Pistol him, pistol him.

Sir Toby. Peace, peace!

Malvolio. There is example for't; the lady of the Strachy
married the yeoman of the wardrobe.

Sir Andrew. Fire on him, Jezebel!

Fabian. O, peace! now he's deeply in; look, how
imagination blows him.

Malvolio. Having been three months married to her,
sitting in my chair of state,--

Sir Toby. O for a stone bow, to hit him in the eye!

Malvolio. Calling my officers about me, in my branch'd
velvet gown; having come from a day-bed, where I have
left Olivia sleeping.

Sir Toby. Fire and brimstone!

Fabian. O peace, peace!

Malvolio. And then to have the humour of state: and
after a demure travel of regard,--telling them, I know my
place, as I would they should do theirs,--to ask for my
kinsman Toby.--

Sir Toby. Bolts and shackles!

Fabian. O, peace, peace, peace! now, now.

Malvolio. Seven of my people, with an obedient start,
make out for him; I frown the while; and, perchance, wind
up my watch, or play with some rich jewel. Toby approaches;
curtsies there to me.

Sir Toby. Shall this fellow live?

Fabian. Though our silence be drawn from us with
cares, yet peace.

Malvolio. I extend my hand to him thus, quenching my
familiar smile with an austere regard to control.

Sir Toby. And does not Toby take you a blow o' the lips
then?

Malvolio. Saying--Cousin Toby, my fortunes having
cast me on your niece, give me this prerogative of speech;--

Sir Toby. What, what?

Malvolio. You must amend your drunkenness.

Fabian. Nay, patience, or we break the sinews of our
plot.

Malvolio. Besides, you waste the treasure of your time
with a foolish knight--

Sir Andrew. That's me, I warrant you.

Malvolio. One Sir Andrew--

Sir Andrew. I knew,'twas I; for many do call me fool.

Malvolio. What employment have we here? [Taking up the letter.]

The letter and his comments on it are equally good. If poor
Malvolio's treatment afterwards is a little hard, poetical justice
is done in the uneasiness which Olivia suffers on account of her
mistaken attachment to Cesario, as her insensibility to the violence
of the Duke's passion is atoned for by the discovery of Viola's
concealed love of him.

Margaret Atwood, the Prophet of Dystopia; 袁霞《生態批評視野中的瑪格麗特‧阿特伍德》2010: BBC World News - HARDtalk, Margaret Atwood (2016.12.20)

$
0
0

Margaret Atwood has long been Canada’s most famous writer, and current events have polished the oracular sheen of her reputation.



Her fiction has imagined societies riddled with misogyny, oppression, and environmental havoc. These visions now feel all too real.
NEWYORKER.COM



"Not for 55m years has there been oceanic disruption of comparable severity to the calamity that lies 


A comprehensive book on the sea's troubles—and what to do about them
LEARNMORE.ECONOMIST.COM


首先,海洋死亡

BBC World News - HARDtalk, Margaret Atwood

www.bbc.co.uk/programmes/n3ct0c5f


HARDtalk's Stephen Sackur speaks to author, Margaret Atwood.

Margaret Atwood

HARDtalk's Stephen Sackur speaks to author, Margaret Atwood. There are writers of world renown whose reputation rests on one great book. There are others who write more prolifically but always in the same territory. Margaret Atwood's output fizzes with energy, diversity and experimentation. She's best known for her novels, the Handmaids Tale, the Blind Assassin, Oryx and Crake. But she's written poetry, blog fiction and this year a superhero comic book. She has a worldwide legion of fans - what keeps her creative juices flowing?

生態批評視野中的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作者: 袁霞
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01
語言:簡體中文


本書從後殖民理論的角度研究了阿特伍德作品中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況︰女性如何反抗男權社會的壓迫,解構男性話語霸權;在全球化語境中處于弱勢的加拿大如何實現抗拒霸權控制、脫離困境的可能性;底層民眾如何通過各種有形的或無形的方式來抵抗強權統治;在人類中心主義壓迫下的自然如何反抗人性中的“惡”。
目錄
總序:我們不是出路的一部分,就是問題的一部分
前言
第一章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人生與創作
第一節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綠色成長道路
1.童年與家庭:叢林生活
2.大學時代:野營指導員
3.阿里斯頓農莊的田園生活
4.環境保護運動的先鋒
第二節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文學創作四大主題
1.民族主題:書寫“加拿大特征”
2.女性主題:女性的聲音
3.人權主題:為底層民眾寫作
4.自然主題:保護生態環境
第三節 四大主題之間的關聯:挑戰“中心”,關注弱勢群體
第二章 自然與民族身份
第一節 荒野:加拿大的精神家園
1.“荒野”的概念
2.對荒野的恐懼與迷戀
3.城市與荒野
第二節 荒野、身份及民族文化
1.文化身份與位置
2.民族身份的“浮現”
3.挖掘民族文化傳統
第三章 自然與女性
第一節 作為女性空間的自然環境
1.男性注視下的女性身體與自然
2.女性空間vs男性空間
3.女性與“變形”
第二節 重述經典,呼喚生態女性文化
1.經典的顛覆與重寫
2.對《奧德賽》的“反寫”
3.生態女性文化的建構
第四章 自然與底層民眾
第一節 極權制度下的民眾與自然
1.等級制度的犧牲者
2.資本主義邏輯的受害者
第二節 殖民壓迫下的下層群體與自然
1.殖民陰影下的加勒比島國
2.印第安人與自然:環境帝國主義下的“他者”
第五章 環境啟示錄話語
第一節 末世圖景的描繪
1.物理環境的破壞
2.動物的滅絕
3.人類的異化
第二節 生態危機的警示
1.濫用科技與生態災難
2.人類中心主義與統治自然
3.欲望與文明/自然雙重危機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一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主要作品出版年表
附錄二 《洪疫之年》:倡導生態和諧思想
附錄三 阿特伍德與吉爾‧歐文斯談《洪疫之年》
附錄四 行動起來,保護鳥類
中外文人名索引
後記
收回


“歐美生態文學研究叢書”是由廈門大學生態文學研究團隊撰寫、學林出版社出版的系列學術專著。這套叢書計劃出版歐美生態文學研究概論、西方主要國家的生態文學發展概述以及重要生態文學家專論等一批著作。

廈門大學生態文學研究團隊是目前我國高校唯一的專門研究外國生態文學的學術團隊,組建于2004年,依托于廈門大學人文學院“生態文明研究平台”、廈門大學中文系和廈門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所,由三十余名教師和研究生組成。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對這個研究團隊的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廈門大學創新團隊發展計劃項目和廈門大學“211工程”三期項目資助了這套叢書的出皈,項目的負責人是廈門大學閩江學者特聘教授、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周寧博士。

從1998年開始,廈門大學生態文學研究團隊的成員就致力于與蚤國生態文學相關的研究,在《外國文學——人學蘊涵的發掘與尋思》(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一書里,以一章、六萬多字的篇幅研究了“外國文學中的人與自然”問題。2002年,本團隊成員在國內學界首次發表論文全面評介西方的生態批評(《文藝研究》2002年第3期)。2003年,本團隊的第一本外國生態文學研究專著《也是我國學界的第一部)《歐美生態文學》出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研究團隊正式成立之後,將主要的研究方向確定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歐美主要語種、主要國家的生態文學的系統介紹;一是對影響深遠的生態文學作家和作品的個案研究。前者已經完成了《英國生態文學》、《美國生態文學》和《俄羅斯生態文學》,同時正在編寫“十一五規劃”國家級教材《歐美生態文學》(修訂版)和《德語生態文學》、《法國生態文學》;後者已經完成和正在進行的有《生態批評視野中的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斯奈德生態詩研究》、《生態文學先驅梭羅研究》、《杰弗斯生態詩研究》、《生態視角的艾麗絲‧沃克研究》、《生態批評視野中的琳達‧霍根》、《生態視角的堂‧德里羅研究》和《聖經》文學的生態角度研究、利奧波德研究、卡森研究、艾比研究、迪拉德研究、貝里研究等。

廈大生態文學研究團隊還高度重視對生態哲學理論和生態批評理論的研究。本團隊成員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讀書》、《學術月刊》、《外國文學評論》、《文史哲》、《南京大學學報》、《跨文化對話》等刊物發表了七十多篇論文,承擔了“生態批評的困惑與解惑”等四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研究課題,正在撰寫歐美生態批評史,並對主要的西方生態批評家進行研究。研究團隊對生態批評的基本思想、主要術語和批評規範進行了系統的探討。2004年,在國內首次倡導並論證生態整體主義(《生態整體主義辯》)。2005年,在國內首次對“唯發展主義”提出批判(《唯發展主義批判》)。2006年,在國內首次全面論述生態危機的思想文化根源,並首次批判“科技至上論”(《生態危機的思想文化根源》)。2008年,在國內首次界定“生態批評”這一術語(《歐美生態批評》和《生態批評︰界定與任務》),並首次區分“生態”和“環境”這兩個術語的不同內涵和不同思想基礎(《歐美生態批評》),首次提出並論證生態審美的主要原則(《歐美生態批評》)。

廈門大學生態文學研究團隊已經被這一領域的學者公認為生態文學研究的重鎮之一。研究團隊的代表性和標志性成果被國內研究者廣泛引用,《歐美生態文學》是目前國內生態文學研究領域里引用率最高的學術專著,是國內許多重點大學博士生、碩士生進行此領域研究的首選參考文獻之一。《讀書》、《光明日報》、《文藝報》、《中國比較文學》、《中國青年報》等刊物發表書評或書訊,稱《歐美生態文學》一書的“意義既在于為生態文學創作和生態文學批評確立準繩,也在于為整個文學研究提供新的視角、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光明日報》2004年6月23日)。北京大學資深教授樂黛雲指出,廈大生態文學研究團隊“提出了‘生態整體主義’與‘環境主義’的區分,指出生態整體主義的核心是把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作為最高價值,而環境主義的基本精神只是以人類為中心保護環境。這無疑是生態文明研究的一個重大進展”(《跨文化對話》第26輯“卷首語”)。中國著名生態儒學家、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蒙培元指出“廈大生態文學團隊已做出了極重要的成果和貢獻”,所“提出的許多重要觀點極有價值,必將推動生態文化研究的進一步發展”。他特別對本團隊負責人說︰“你們的工作值得尊敬!”本團隊主要成果《生態整體主義辯》一文被選為全國重點高中大聯考和國家公務員考試的分析範文。淡江大學英文系(台灣生態批評重鎮)主任黃逸民教授稱本團隊乃大陸生態批評的南方之強。美國學者斯洛維克教授在其論文中引用並評論本團隊學者對“生態文學”的界定。生態批評的國際權威學術刊物《文學與環境跨學科研究》聘請本團隊學術帶頭人為該刊編委(中國唯一編委)。

Elling O. Eide (1935–2012). and Elling Eide Center

$
0
0


在佛羅里達建起一座中國文學藏書寶庫

佛羅里達州薩拉索塔——1971年時,艾利·O·艾德(Elling O. Eide)是一位年輕的、前途光明的中國詩歌學者,他在伊利諾伊大學一邊寫博士論文,一邊教書。這時來了一封信,為一個奇蹟,或者是一部荒唐劇拉開了序幕:在佛羅里達州墨西哥灣沿岸,在西班牙苔蘚和鱷魚出沒的池塘之間,建起了一個出色的中國文學藏書寶庫。
這個新開的圖書館證明了一個人的願景——一些人可能會說是鑽牛角尖——他要給這片擁有海灘、酒吧和住宅小區的安寧地區帶來一些學術氣息。他沒有僱用鑒賞家和代理人購買那些有識別度的收藏,大多數時候都是獨自工作,極少有鄰居知道他對這件事的熱情,直到他在五年前去世。
  • 檢視大圖艾利-艾德中心一間會議室裡的天花板壁畫。
    Eve Edelheit for The New York Times
    艾利-艾德中心一間會議室裡的天花板壁畫。
  • 檢視大圖艾利·O·艾德,攝於20世紀80年代。在他接管位於薩拉索塔的物業之前,他是一名中國詩歌學者。
    艾利·O·艾德,攝於20世紀80年代。在他接管位於薩拉索塔的物業之前,他是一名中國詩歌學者。
從某些方面來說,主角就是這處物業本身。艾德的外祖父在1935年買下了它,把女兒和女婿從芝加哥召回那裡照顧他。艾德當年正是在這裡出生,長大後,他離開這裡去哈佛讀書,到海軍陸戰隊服役,去台灣學習,謀求一個進行中國研究的職業生涯。
但他逃不開這處物業的引力。1968年,他的父母繼承了這塊92英畝(約合15公頃)的土地,但發現很難維護它,這裡有龐大、破舊的建築,還有外祖父買來的珍稀樹木。1972年的時候,輪到他們把孩子叫回薩拉索塔(Sarasota)了。艾德請了兩年的假,覺得用這段時間就可以把物業整理清楚,幫助父母修建一所退休後住的房屋,然後再回到自己的學術界。
但修建新房子的工作量比他預期的大。父母生病了。國稅局開始進行審計。家人和朋友說,慢慢地,艾德陷入了抑鬱。他的父親在1978年撒手人寰,母親在5年後過世。那時,這位曾經年輕的學者已經48歲,年齡太大,無法重新開始他的職業生涯了。
結果,他決定把漢學世界帶到薩拉索塔。他本來就已經是一名狂熱的收藏家,這時他又加倍進行投入,購買了大量學術期刊和書籍。他的研究方向是中國最著名的詩人李白。李白生活在7至10世紀的唐朝,經常被稱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那個朝代成了他的焦點。他收集了7.5萬冊書籍,其中包括5萬冊中文書籍:這裡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私立中文圖書館之一,比很多知名大學的中文藏書還多。
這個項目反映了朋友和親戚所說的艾德有時很狂熱的個性。他曾經健壯有型,留著深棕色的鬍子,現在他變成了一個大腹便便的隱士。穿著舊衣服,一根接著一根地抽溫斯頓牌香煙,開著一輛破舊的大眾牌麵包車。他把精力放在買書上,常常忽視編目和保管這些書的細節。
他的寶藏就像遭遇海難的箱子,分散在這片物業的各個地方。一些書在木棚裡,一些在老舊的盒式建築裡,還有很多在他搖搖欲墜的住處。所有建築,書都從地板堆到了天花板。他讓空調持續運轉,以防它們腐爛,但這裡不適合接待任何訪客。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中國語言及文學教授維克多·H·梅爾(Victor H. Mair)是艾德認識最久的老朋友之一,他說:「這個地方打理得好的時候,有孔雀在這裡飛,周圍還有短吻鱷。但他的房子裡亂七八糟,哪兒都是書報。我們擔心會毀了這批收藏。」
部分問題在於資金。艾德夢想有一個正式的圖書館,但他的收入主要來自於收取另一塊土地的租金,由於他的慷慨大方,這筆錢也存不下來。他把錢花在學術出版物和會議上。他還為需要唐代資料的學者設立了一條熱線,還聘請了一位來自中國的助理,和他的家人一起住在這個地方。他和助理從收藏中找到學者們需要的內容,然後把它們發往全美各地。
最出名的是,他會花錢為唐代研究協會(T’ang Studies Society)的年度會議舉辦盛大的自助餐。儘管他本人很少到場,但他希望學者能吃到他最喜歡的煙熏鱘魚,享用免費酒水,體驗他認為跟唐朝有關的那種精緻優雅的生活。
「他出奇地慷慨,」在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研究中古中國文學的辛西婭·謝諾爾特(Cynthia Chennault)說。「他喜歡聊天,喜歡討論和幫助別人。」
艾德原打算賣掉一些地,來解決圖書館的開支。但他受到了薩拉索塔縣官員的阻撓,後者拒絕批准將這片基本保持原始狀態的松樹林用作他途。他覺得這不公平:在之前幾十年裡,許多鄰居都把自己的森林和紅樹沼澤地便成了商業街和公寓。為什麼他就得為政府在環境方面的新興趣做出犧牲?
儘管在唐代研究圈子裡十分受歡迎,但他在當地政客眼中是個怪人。他猛烈抨擊縣議會,曾以共和黨環保人士的身份競選公職,還在他家地產邊上的高速公路沿線立起廣告牌,學Burma-Shave剃鬚膏老廣告那一套,用一系列押韻的標語開言簡意賅的玩笑。他拿當地的划船比賽一語雙關地寫道:「你怎麼稱呼一隻划艇裡的六名薩拉索塔縣長官?薩拉索塔大獎。」
但拖延反倒幫了艾德。當他最終獲批改換20英畝(約合8公頃)土地的用途時,時間已經到了2005年,接近房地產泡沫的頂峰。他以每英畝100萬美元的價格將這些土地賣給了開發商,後者想建一個綜合用途的項目。艾德雇了一名當地的建築師,開始著手圖書館的事。
不過,那時候他的健康已經開始走下坡路。2011年,他數次中風。他向自己的表兄霍華德·米歇爾(Harold Mitchell)求助,後者在芝加哥當一名保險經紀,從小就十分敬佩艾德。米歇爾知道家族裡有關艾德的所有故事,他知道艾德過去是一名獨輪車手,在哈佛大學成為一名拉拉隊隊員後,曾手持一根巨大的骨頭在橄欖球比賽的場外區域騎著車,煽動觀眾的情緒。
所以米歇爾同意回去——第四名被拉入這處物產的運行軌跡的家族成員。身為一名讓人愉快的交易人,他解決了不少審批問題,搞定了建造一座大博物館和遊客中心的無數細節。
隨著視力逐漸退化,艾德可以聽到機器把地樁敲入地下的聲音,但卻看不見它們。2012年在這座建築還是個框架的時候,他去世了。米歇爾成了註冊慈善機構艾利-艾德中心(Elling Eide Center)的負責人,其理事包括梅爾和謝諾爾特教授。
現年66歲的米歇爾花了五年時間監督這個項目完成。去年秋天,這座寬敞明亮的建築開門迎客,舉辦了唐代研究協會一年一度的會議。
但那裡有一個十分明顯的問題:在佛羅里達一個沒有專門研究中文的大學的地方,要這麼一大批中文書幹什麼?
艾德也考慮過把這些資料捐獻給一所大學。但他還是希望能把它留在這裡,理事們表示,他們覺得這行得通。
他們正在設立一項獎學金,幫助研究人員前往薩拉索塔,在那裡留下來。隨著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逐漸提高,他們期待這樣的一個中心能產生某種意義。
「我不喜歡人們說他是個怪人,」謝諾爾特說。「那是中國最重要的朝代,如果你想理解這個國家的今天,就必須理解那個時代。在未來,他可能會被看作一個有遠見的人。」
翻譯:土土、常青

Amid the Spanish Moss of Florida, a Treasure Chest of Chinese Literature



SARASOTA, Fla. — In 1971, Elling O. Eide was a promising young scholar of Chinese poetry, working on his Ph.D. thesis and teach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Then came a letter that set in motion the creation of either a wonder or a folly: a great libra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housed amid the Spanish moss and alligator ponds of Florida’s gulf coast.
The newly opened library is a testament to one man’s vision — tunnel vision, some might say — of bringing a sliver of the academy to this quiet area of beaches, bars and subdivisions. Instead of hiring connoisseurs and agents to buy up recognizable treasures, he worked mostly alone, pursuing a passion that few neighbors were aware of until after his death five years ago.
In some ways, the main actor is the property itself. Mr. Eide’s maternal grandfather bought it in 1935 and summoned his daughter and son-in-law from Chicago to look after him. Mr. Eide was born there that year but left to attend Harvard, serve in the Marines, study in Taiwan and pursue a career in Chinese studies.
Photo
A ceiling mural in a conference room at the Elling Eide Center. CreditEve Edelheit for The New York Times


But he could not escape the property’s pull. In 1968, his parents inherited the 92-acre tract but found it hard to maintain, with its overgrowth, decrepit buildings and rare trees that his grandfather had bought. In 1972, it was their turn to summon their child to Sarasota to help, writing him to come back home. Mr. Eide took a two-year leave from academia, thinking he could put the property in order, help his parents build a retirement house and get back to his world of scholarship.ontinue reading the main story



But the new house was more work than he expected. His parents became ill. The Internal Revenue Service began an audit. Slowly, family members and friends say, Mr. Eide slid into depression. His father died in 1978, and his mother five years later. By then, the once-young scholar was 48, too old to restart his career.
Instead, he decided to bring the world of Sinology to Sarasota. Already a voracious collector, he doubled down on his passion, buying entire collections of academic journals and books. His research specialty had been China’s most famous poet, Li Po, who lived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of the seventh to 10th centuries, often called China’s greatest. That dynasty became his focus. He amassed 75,000 volumes, including 50,000 in Chinese: one of the largest private Chinese-language libraries in the world, and larger than many well-known universities’ Chinese collections.
The project reflected what friends and relatives call Mr. Eide’s sometimes-manic personality. A onetime fitness buff with a dark brown beard, he became a paunchy recluse. He wore old clothes, chain-smoked Winstons and drove a beat-up Volkswagen bus. He poured his efforts into acquisitions but often neglected the details of cataloging and housing the books.
Photo
Mr. Eide in China in the 1980s. Before he took over the property in Sarasota, he was a scholar studying Chinese poetry.
Instead, his treasures sprawled across the property like shipwrecked chests. Some landed in wooden sheds, others in old shotgun shacks, and many in his ramshackle house. All the buildings were stacked floor to ceiling. He kept air-conditioners running to prevent rot, but the space was unusable for any visitor.
“When it was in good shape, it was an estate with peacocks flying and alligators lying around,” said Victor H. Mair, a professor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nd one of Mr. Eide’s oldest friends. “But his house was a big mess: books and papers everywhere. We worried that the collection would be ruined.”
Part of the problem was financial. Mr. Eide dreamed of a proper library, but his income was mostly limited to rent from another tract of land, and further diluted by his generosity. He underwrote scholarly publications and conferences. He set up a hotline for scholars who needed material on the Tang dynasty, hiring an assistant from China who lived with his family on the property. He and the assistant would scour his collection and send the needed works around the country.
Most famously, he paid for a grand buffet reception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T’ang Studies Society. Though rarely present himself, he wanted the scholars to eat his favorite smoked sturgeon, enjoy an open bar and generally experience the sort of refined and elegant life that he associated with the Tang dynasty.
Photo
The archival storage room at the center. CreditEve Edelheit for The New York Times
“He was incredibly generous,” said Cynthia Chennault, a specialist in medieval Chinese literature at the University of Florida. “He loved to talk, discuss and help people out.”
Mr. Eide’s goal was to pay for the library by selling some of his land. But he was stymied by Sarasota County officials, who balked at rezoning the largely pristine pine forest. He felt this was unfair: In previous decades, many neighbors had turned their forests and mangrove swamps into strip malls and condos. Why should he be victimized by the state’s newfound interest in the environment?
As popular as he was in Tang dynasty circles, he was seen in local politics as a crank. He railed against the county council, ran once for office as a Republican environmentalist and put up billboards along the highway that borders his property, copying the old Burma-Shave advertising campaigns that told punchy jokes in a series of rhyming signs. Punning off a local boat race, he wrote: “What do you call six / Sarasota County Commissioners in a rowboat? / The Sarasota Grand Prix.”
But the delays ended up helping him. When he finally won approval to rezone 20 acres, it was 2005 and near the peak of the real estate bubble. He got $1 million an acre from developers who wanted to build a mixed-use project. He hired a local architect and began work on his library.
Photo
Harold Mitchell, the president of the Elling Eide Center, is a cousin of Mr. Eide’s who had been in awe of him since childhood. CreditEve Edelheit for The New York Times
By then, though, his health was failing. In 2011, he had a series of strokes. He asked for help from his cousin Harold Mitchell, an insurance agent in Chicago who had been in awe of Mr. Eide since his childhood. Mr. Mitchell knew all the family stories about how Mr. Eide was an expert unicyclist who became a cheerleader at Harvard, pedaling along the sidelines at football games with a giant bone in his hand to stir up the crowd.
So Mr. Mitchell agreed to move down — the fourth in his family to be drawn into the property’s orbit. A genial dealmaker, he settled permitting issues and ironed out the countless details of building a large library and visitor center.
His eyesight deteriorating, Mr. Eide could hear the machines pounding the pilings into the earth but couldn’t see them. In 2012, with the building still a skeleton, he died. Mr. Mitchell became president of the Elling Eide Center, a registered charity whose trustees include Professors Mair and Chennault.
Now 66, Mr. Mitchell has spent the past five years seeing the project to completion. The bright, airy building opened last autumn for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T’ang Studies Society.
Photo
A three-color rhyton cup in the shape of a parrot, one of the many Tang dynasty artifacts at the Elling Eide Center. CreditEve Edelheit for The New York Times
But there is one obvious problem: What to do with a giant collection of Chinese-language books in a part of Florida with no university specializing in that field?
Mr. Eide once thought of donating the material to a university. But he wanted it to stay here, and the trustees say they think it can work.
They are setting up a fellowship to help researchers travel to Sarasota and stay on the grounds. And with China’s rising place in the world, they hope that the center will begin to make sense.
“I don’t like the way people say he was an eccentric,” Professor Chennault said. “That was China’s most important dynasty, and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hat country today, you have to understand that era. In the future, he might be seen as a visionary.”




Pandora's Box: the Changing Aspects of a Mythical Symbol (1956) (with Dora Panofsky);The Pandora Prescription

$
0
0
  • Pandora's Box: the Changing Aspects of a Mythical Symbol (1956) (with Dora Panofsky)
  • 『パンドラの箱 — 神話の一象徴の変貌』 ドラ・パノフスキーと共著、阿天坊耀ほか訳、美術出版社、1975年


這本小說還沒去立讀

姑且剪貼一番

在Amazon可以讀到摘要

第7 頁有句
1. on Page 7:
"... .. When you make a plan, there are no shades of gray. After the plan's executed, there's no black and white. ..."

2. on Page 200:

"... "The Bureau just can't suffer another embarrassment-our reputation's on the line here. This one needs to be watertight: executed with discretion and precision. The people under you are on a need-to-know basis. ..."



【聯合晚報╱劉梅君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教授) /記者黃玉芳整理】

三采文化



潘朵拉處方

作者:詹姆斯.薛利丹

出版社:三采文化

定價:320元

這是一本很引人入勝、欲罷不能的懸疑小說。除了情節看頭十足,這本小說藉著懸疑情節的鋪陳,揭露出來資本主義這套政治經濟社會體系的幽暗面,更讓人驚悚與震慄。

過去二十年世界經濟遭逢巨大的變動,無論讀者個人的意識型態為何,或對「全球化」一詞的定義及理解為何,大概都不得不承認跨國大企業在其中的支配地位與影響力。

製藥這個產業,在全球政治經濟的舞台上一直佔有顯著位置,動輒百億、千億計的市場,讓國際大藥廠為維護既得利益或潛在利益,而使出激烈的攻防保衛戰。

其中有多少「不能說的秘密」攸關著生民百姓的死生與苦痛?做為局外人的我們無緣親窺,所幸這幾年來已陸續有人開始挑戰這龐大的利益集團,揭開其中的一些內幕與迷思。

如德國醫藥記者Jorg Blech的力作:「發明疾病的人」及「無效的醫療」、美國一位醫師Marcia Angell的「藥廠黑幕」、以及出生美國,長期居住澳洲的暢銷作家Jeffery Robinson 的「一顆價值十億的藥丸:人命與金錢的交易」。

這些著作詳細地剖析現代醫藥產業如何運用科學權威,與操弄實證研究,製造出令人憂心的「疾病」名稱與源源不絕的醫藥需求,精彩地揭露出醫藥科學所建構出來的疾病迷障與醫療陷阱。

儘管這本小說的懸疑情節有若干虛構性,但不容否認的是,「潘朵拉處方」再度精彩地將大藥廠為確保一己私利不擇手段的惡劣勾當,活靈活現的展現出來。

這些現象已經存在了許久,也必將繼續存在,只要醫藥產業選擇走營利的路,服膺資本邏輯,那麼這些醫藥黑幕醜聞仍將繼續上演,只不過戲碼不同而已。

台灣是不是存在類似的黑幕?可能有讀者很感興趣會問,但這個問題的探究與否,其實已非重點,因為這些醫藥界所爆發出來的醜聞,老實說是病徵,唯有找到病灶,才能一勞永逸地讓這些令人扼腕憤怒的事情不再出現。

容我大膽地說,病灶就在醫藥產業的營利化與商品化,當利潤率成為念茲在茲的目標時,我們如何期望「病人中心」的醫療核心價值能有生存的空間呢?

The Pandora Prescription

James Sheridan


Editorial Reviews

Review

"I could not put it down. Behind this breakneck-speed story lies a sobering message for us all."— Jonathan Javitt, M.D., Adjunct professor, Johns Hopkins School of Medicine.

"Just when I thought I was ahead of him, Sheridan expertly yanked another rug. Shocks, re-shocks and goosebumps! The Pandora Prescription is a big winner."— Thomas B. Sawyer, Award winning screenwriter and bestselling Author, The Sixteenth Man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we have never known of a petition signed by thousands of people to ensure a book would not be banned.” —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in reference to The Pandora Prescription


“The facts behind the fiction create a rollercoaster, page-turning thriller. Highly recommended.” — USA BOOKNEWS


“Award-winning copywriter James Sheridan presents The Pandora Prescription, a suspenseful novel about a deadly secret kept by giant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and the ruthless lengths to which they will go to protect it. Well-known author Dan Travis is on a book tour when a mysterious message from a stranger in distress changes his life forever. Drawn irrevocably into a secretive war, his only hope for survival is to find an incriminating data file before time runs out. The quest to uncover a link between a remorseless medical cover-up and a massive assassination conspiracy will take him across the country, and amid a hidden society of doctors who swore an ancient oath. A captivating, tautly written thriller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 Michael Dunford, The Midwest Book Review, MBR Bookwatch: February 2008



Product Description

The pharmaceutical giants have a big skeleton in their closet and will fight tooth and nail to keep it there. Author Dan Travis, notorious unsolved mystery specialist, is on another book tour when a cryptic message from a desperate stranger blows his life apart. He is sucked into a silent war which hinges on an incriminating data file. Finding it is Travis's only hope for surviving a deadly chase across America. But to find its location, Travis must discover the link between the biggest medical cover-up in history and the greatest assassination conspirac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key lies within a secret underground of doctors sworn to an ancient oath. When the solution is the problem, which side will YOU be on? The facts behind the fiction will blow you away.


2004.10.31
Pandora's box 知多少


「…….一言以蔽之,反右運動打開了毛澤東以「哲學家皇帝」統治全中國的「潘朵拉的盒子」(Pandora's Box)。從此,直到老毛病死,中國大陸實際上就是一座「毛記煉獄」」。(林博文<讀章詒和《往事並不如煙》---煙霧繚繞中的真人實事>中國時報2004.10.30)


---

open a Pandora's box

to do something that causes a lot of new problems that you did not expect


In old Greek stories, Zeus (= the king of the gods) gave Pandora a box that he told her not to open, but she did open it and all the troubles in the world escaped from it. [often + of] 【希臘神話】 潘朵拉 ( Zeus 為懲罰 Prometheus, 命火神用黏土製成的人間第一個女人 )

Sadly, his reforms opened a Pandora's box of domestic problems.
(from Cambridg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Idioms)


---

我們一般人究竟對這西方典故「潘朵拉的盒子」知道多少呢?

其實,如果你讀過社會—教育學名著Deschooling Society(《非學校化社會》),就知道末章採用它,不過該章強調的是:「潘朵拉的盒子」同時還釋放出來「希望」。


---

「潘朵拉的盒子」 之「盒子」等等,都可能是「誤譯」,原先為「桶子」。

據我所知,「潘朵拉的盒子」之故事曲折無比,關於它的最詳盡學術考証,應參考:ERWIN PANOFSKY (1892-1968)夫婦合著的好書:


Pandora's Box: The Changing Aspects of a Mythical Symbol By DORA and ERWIN PANOFSK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1956/1962

(Bollingen Series, Vol 52)
パンドラの匣 : 変貌する一神話的象徴をめぐって / ドーラ&アーウィン・パノフスキー[著] ; 尾崎彰宏, 阿部成樹, 菅野晶訳,東京 : 法政大学出版局,2001


2004/10/31知道此書已有日文翻譯版本,多少有點感慨:如果10年前我一口氣將它翻譯出版,或許是美事。


記下這則「有志待酬」的故事。

我們查Amazon此書的說明(此書追究從羅馬至當今,「潘朵拉的盒子」在西方文藝之史蹟),知道此「潘朵拉的盒子」歷經著名文人Calderon, Voltaire, 和 Goethe的作品,西方人多少曉得這位「古希臘之夏娃」的故事。


(Editorial Reviews/Book Description

Pandora was the "pagan Eve," and she is one of the rare mythological figures to have retained vitality up to our day. Glorified by Calderon, Voltaire, and Goethe, she is familiar to all of us, and "Pandora's box" is a household word. In this classic study Dora and Erwin Panofsky trace the history of Pandora and of Pandora's box in European literature and art from Roman times to the present.








http://blog.apahau.org/reedition-de-la-boite-de-pandore-de-d-et-e-panofsky/








Réédition de « La boîte de Pandore » de D. et E. Panofsky « Le blog de l'APAHAU

« Pandore est la première femme, le beau mal ; elle ouvre une boîte défendue ; en sortent tous les maux dont héritera l’humanité ; seule demeure l’Espérance. »

BLOG.APAHAU.ORG


Summary: Prefaces (page 6-9) Pandora in the medieval tradition (p.11) The origin of the "box": Erasmus of Rotterdam (p.17) Pandora and Hope: Andrea Alciati (p.29) Pandora and Ignorance: Rosso Fiorentino (p.35) Roma Prima Pandora; Eva prima Pandora; Lutetia Nova Pandora (p.51) Pandora, the "gift of all": the Elizabethans and Jacques Callot (p.61) Πιθοιγíα: Hesiod against Babrios and others (page 69) Neo-classical and Victorian Romanticism (p.75) Epilogue: Pandora on stage / Calderon, Voltaire, Goethe and the neoclassical allegory (p.97) Addendum (page 113) Notes (p.132) Index (p.153)

Primo Levi (1919–87) (2)

Viewing all 691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