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朱舜水的作品
↧
哲學達人關子尹——笑與哭;香港局勢;教我心醉--教我心碎 (關子尹)/關中「寄天上雲兒」
他在中文大學哲學系教學三十年,專攻康德及海德格等德國哲學家,因常常負責哲學概論及
西方哲學史等課,不少外系同學最初接觸哲學,可能也與他有關。
他今年退休了,早前的榮休講座「十年磨一劍」一貫謹嚴,便把人生劃分做六個十年,一一評論,當年兒子因癌去世之事他沒多提,只以典故「西河之痛」幾句帶過;重點則放在最近十年,磨成的一劍,便是耗用許多精神研發的「漢語多功能字庫」,為的是展示中國文化的厚實,古為今用。
訪談前,關生不止一次提到自己不擅辭令,沒急才。結果他談到的內容卻出奇豐富,有時歡笑,有時哽咽,使我想起他在課上曾論笑與哭的哲學意味,宜乎訪談終以對飲他喜愛的威士忌作結。
■關:關子尹
□郭:郭梓祺
生物與哲學
□郭:你還記得最初知道世上有「哲學」這東西,是哪時嗎?
■關:應是小學。小五時,教中文的馮爕彪老師,說起河圖洛書,講「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那些口訣。
□郭:小學就教這些?
■關:對。當時固然一知半解,但大了一接觸,就立即記起小時學過的東西。真正知道哲學和感有興趣,則是經歷中學一個crisis之後。中三那年,家中有突變,曾考慮輟學,打擊很大。結果那年成績很差,要留班,但留班後完全改變了讀書的態度,看了很多課外參考書,終於那年考全級第一。而考第二的是我一生中最佩服的朋友,談起來,發現大家興趣相投,他對哲學有素養,故彼此有很大激發。
□郭:但怎樣開始?
■關:自學。似懂非懂什麼都看,包括羅素和存在主義。碰巧當時的老師,也會提到些有衝擊性的書籍,啟發了我們關注不同事情。班主任曾傑成老師把柏陽的《高山滾鼓集》、《道貌岸然集》等放在班會,讓大家傳閱,另外李敖的書也看很多。這都是側面的衝擊,打開了世界觀。
但留級那年因讀書太用功,染了肺病,加上那時父母都在海外,心情抑鬱,以為自己命不久矣。後來病情轉穩定,已不敢像先前一樣苦讀,但到考會考時還是全校成績最好,中六便轉去小學時未能如願考取的皇仁。我一直對理科有很高興趣,但因不想做醫生,故在皇仁讀了一年便轉入中大。
□郭:你初入中大是讀生物對嗎?
■關:對,當年我是以第二成績考上中大生物系的,但由於自己一直是文、理雙線發展,生物讀了大半年終於又遇上crisis,如跟系主任說,應增開「生物學史」,一如牛津劍橋的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老師說他們從來沒這想法,而我終於知道自己當走另一路,讀更理論集中的學科,便決定轉系。
轉到哲學系後,有幸遇到許多好老師,特別是勞思光先生,中國哲學史、西方哲學史、康德、知識論都是他教,另外如陳特和何秀煌先生也很大影響。幾年間讀得很如意,獲得多個學術獎項,只是最後很不忿要另考學位試。
□郭:那時大家都覺得學位試多餘?
■關:心中覺得多餘就肯定,但大家都不敢輕視,唯獨我在考試前還跟朋友通宵在捉圍棋,哈哈,以行動來表示輕蔑。但結果當然還是考到。
在天棚撒傳單
□郭:那年代的保釣和中文運動,你有參與嗎?
■關:我不在前線,只是小僂儸,但都有參加。保釣運動時,便與洪清田到銅鑼灣一些大廈的天棚撒傳單下來,離開時,下面已有人在監視。另外因為中大校園鞭長莫及,故有些師兄師姐在農圃道的舊新亞,設了總後勤部,支援受傷的同學。
□郭:你那時不是入新亞。
■關:我當年入的是崇基,崇基與新亞哲學課程不接軌,原則上不用修對方的課,故新亞老師中,我只旁聽過牟宗三先生暑假開的佛學,上了兩個暑假。大四那年,是中大正式各院合併的階段,故讀碩士時便可修其他書院的課,如劉述先教授開的詮釋學和形上學。
□郭:後來為何選擇到德國讀博士?
■關:這裏頗有趣。大二那年,我曾被選拔參加美國國務院一個Asian and Pacific Student Leader Project,每年兩次,每次在亞太地區各選一代表成團,在美國不同大學巡迴訪問,為時七十日,費用全免。可想像,目的當然是鎖定些未來或有影響力的人,讓他們及早認識美國。我當時是崇基學生報主編,經美領事館面試而被選中,我那屆的印尼代表後來便成了國會議長,台灣代表是李大維,後來是駐美大使,剛成了蔡英文政府的外交部長。他當時常提及他前一任的APSL代表,姓馬的,對,就是馬英九。
所以我常戲言美國政府在我身上的投資都白費了。當時如我要去美國升學,簡直輕而易舉,但那時卻對美國文化有很深反思,算不上反美,卻意識到美國是一強權,與我傾慕的cosmopolitanism有些距離,故知道如深造便會選歐洲。因我一轉入哲學系便學德文,後來知道德國有一DAAD獎學金,結果申請成功了,是那獎學金首次發給人文學科,德國文化參贊還約了我和我的德文老師到Holiday Inn吃德國鹹魚,只覺很難吃,雖然後來喜歡到不得了。
□郭:你說過到德國讀書時也很刻苦,五年內沒回港,跟家境有關嗎?
■關:無關。說出來你也不相信,離開香港時,我跟自己立下誓言,不完成學位,便不返香港,其實有很大壓力。初到德國,有時一聽到有中國情調的音樂,如《江南春早》,便哭出來,因不知何時才可回香港。
□郭:哈,好像古時被貶到老遠的人。我很記得你上堂曾說,初次用德文讀海德格的《存在與時間》讀了三個月,每天讀,不論到那裏都拿着書,卻沒法讀懂。結果三個月後便找金庸的小說來看,覺得文字還是可愛的。
■關:你竟記得,我還說,我讀金庸是要重建我對文字的信心。
□郭:這也令我想到你對文藝的興趣。你有時上課會提些小說和電影,如談悲劇喜劇和笑的關係,便順帶講起艾柯《玫瑰的名字》。
一部深刻的電影
■關:跟專攻文藝的朋友比較,我這方面的浸淫當然差得遠。我看得較多的是古文,有時讀完重讀,如〈諫逐客書〉、〈弔古戰場文〉、〈陳情表〉都讀過許多次。電影我其實看得不多,但看了覺得深刻的便細細回味,如艾慕杜華的All About My Mother,你看過嗎?
□郭:看過,香港譯《論盡我阿媽》。
■關:我欣賞艾慕杜華的才華。這部戲觸及變性、易服癖等議題,坦白說看時一直有很大的排拒感,也不認為是好戲,一直想,what's the point?懷着抗拒和懷疑看下去,終於連片末鳴謝都看完,還在想,好在哪裏呢?直至離開座位,走了幾步,忽然想通了,有一陣莫名的震撼,立刻和太太講:「我想到了!這齣真是好戲啊!」
我明白了,電影是講寬恕。明了這點,電影的骨節便全出來了。有一幕是這樣的:戲中的兒子追着一個女演員拿簽名,不幸被車撞死了。媽媽早就跟兒子的父親斷了聯絡,直到她找兒子的遺物時,打開其日記來讀,見兒子在日記說一直不知爸爸是怎樣的,媽媽從來不說,自己也不敢問,因知道一定有很多不堪的經歷。爸爸可能不是好人,但無論如何,也希望見見他,了解父親的生活……
(此時關先生哽咽起來了,離開座椅,拿杯喝水,放下,又再喝水,慢慢復歸平靜)
……那媽媽本已全不理會那不肖的丈夫,慢慢卻改變想法,找他出來,和顏悅色地告訴他有一兒子,並把一直珍惜的兒子的遺照送他,即是說,藉着相片這媒介,圓了兒子的心願。若不因為此,她斷不會饒恕丈夫;因為兒子,乃達成饒恕。看得通與看不通,對戲的評價便是兩回事。
□郭:你看此戲時,你已經歷了兒子過世對嗎?
■關:對,那時他已走了多年。
□郭:你的感覺想必特別大。
■關:當然。全戲最可貴,就是那親情的流露。
哲學的無力感
□郭:兒子過身一事,對你人生觀最大影響是什麼?
■關:首先是無人能真正把我激怒了。我只隨緣而活,比較無所謂,見不合理的事會不忿,但很快便淡然處之。但我也知道,有這種經歷的夫妻,很多最後不能再一起生活,因不能共同面對這記憶。這種事,是要積極地消化的,不要只當是不幸和不堪的事,要從痛苦經驗中提煉出一些讓生命顯得高貴的價值。我永遠也不會忘記我的兒子,在《教我心醉‧教我心碎》,我便引了烏納穆諾(Miguel de Unamuno)的話:只要在記憶中,死者便雖死猶活。
□郭:你做「漢語多功能字庫」跟兒子過身也有關係?上次演講,你只提到那時中文大學希望國際化而貶中文的背景。
■關:兩樣都有關。中大國際化涉及理,兒子過身則關乎情。「人文電算研究中心」九三年成立,那時互聯網也未普遍。我兒子九四年染病,九六年過身,我有很長時間對哲學失去了信心,如我在〈論悲劇情懷〉寫的,就是哲學的無力感,那是真心話。而我又不是個尸位素餐的人,那四年我一篇哲學文章也沒寫過,要四年後寫〈論悲劇情懷〉才打破這片空白,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先道破哲學的無力感,才找回哲學於無力之餘的力量,不過這是後來的事了。
□郭:那四年生活,你是怎樣過的?
■關:兒子在生時需要照顧,故還能抖擻精神,他一離開,我便崩潰了。我在〈既醉〉一文談過,整體而言就是四字:行屍走肉。先是大病一場,之後好一點,但也只有半日體力,下午二時許便筋疲力盡,唯有喝喝啤酒那樣。由於感情的困頓,那幾年盡了教務責任後,便找劉創馥一起去開發「人文電算」的研究,編寫程式,排遣愁緒,也為日後的計劃建立了許多技術條件。這點跟兒子的事不無關係。
□郭:傷心時做這種東西應會好一點。
■關:電算對我,像麻醉藥。做哲學要用生命力,而我那時已沒燃料了,如何能燃點和支撐哲學工作呢?所以要做些不用燃點生命的事。人文電算的工作是死板的,後來做有意義的計劃當然也需熱情,但做的過程很技術性,如計數那樣,不會造成感情的困頓,又有智性的滿足感,做出來對天下又有少許意義。有了技術條件,可做的東西很多,如曾試過做哲學文本等。到後來中文大學出現語文爭議,我便鎖定要做漢語字庫,因覺得文化的歷史沉積很關鍵,我甚至從其他計劃抽調人力來做字庫,這是我看通了客觀價值後的決定。
「哲」與人的處境
□郭:我想問問字庫的問題。你不是訓詁出身,做文字解釋這些工作,會有什麼問題或局限嗎?舉個例,你幾門課開始時都會提到「哲」字的來源,可能傳統訓詁的解釋會較簡單,就是折中、能斷,引伸為智。你卻有多一重演繹,如謂從理論層面看,指概念的區別,從實踐上看,則是行為的抉擇等等。
■關:對,文字學非我專業,故只能不斷自修,如裘錫圭先生的《文字學概要》等。但我在字庫的責任,是訂定字庫的整體規範,並確保其運作順利。最初我自己也寫了幾百條詞條,因不落手做,便難知道困難何在。後來請到中文系的人,便尊重他們的學術自由,每周請兩個助手把有興趣的例子拿出來討論,我也可從中學習,或補充意見。
如你提及我對「哲」字的解釋,便正正因我不是文字學出身,而是哲學專業而興趣旁及於古文字,才有這種互動,我看到的正是他們沒法看到的。這不是誰輕視誰,而是不同視域引伸出不同的考慮,故「哲」字於我,便是一種人於處境中求明辨的共同渴求。那種智性的搏動,在西方有西方的表述,在中國則有中國的表達,尤其是當我看見大克鼎和史牆盤的「哲」字,那寫法後來雖再無出現,但那曇花一現的構造,如有「彳」和「心」,處處可與西方的討論相比擬,正正顯示哲學的追求是跨國族跨語言的。
□郭:記得你強調「彳」之為「四達之衢」,人總是處於某環境,去回應他的問題,使我想起你曾在書中引用奧特嘉(José Ortega y Gasset)的一句「I am I and my circumstances」,如用這句話來歸納你一路做哲學和教學的經歷,有何想法嗎?例如我知道,中大語文爭議時你會寫文章回應,佔中時,你到德國做研討會又特意讓與會者知道香港的情况等等。
■關:入世的問題可分幾層。如六四,我覺得用香港這場所去喚醒我們的記憶是責無旁貸。另一面社會要分工,人有不同角色。字庫的工作,跨越任何政治主張都應該能理解其意義,因語言文字是我們共同的精神財產,這事如我不做,便沒有人這樣做,故我甘願投放精力和時間。當年申請資助,字庫計劃的副題是「通向未來漢語教育的一項基礎建設」,整個模式,包括那些「部件樹」的設計都是創新的,將來還會修訂,希望對未來的教學有點刺激,使文字古老的意義根源信手可得,和再不是文字學家所專有。我欣賞明末黄宗羲「明夷待訪」的想法,做好了,待有朝一日有興趣的人可自己找來看看。我這糅合漢宋,讓漢字研究與現象學理論接軌的嘗試,雖較艱深,也希望將來對後學有所啟迪。
□郭:真好,謝謝你。
■關:對了,你飲威士忌的嗎?
■「漢語多功能字庫」: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
文、圖:郭梓祺
編輯:蔡曉彤
HK SH和 Tze-wan Kwan
mer in diesem Kongreß, möchte ich Ihnen folgendes erzählen. Hong Kong ist jetzt im großen Umbruch. Die Bevölkerung von Hong Kong macht schon seit Tagen zivilen Ungehorsam unserer demokratischen Zukunft zuliebe. Jetzt im Moment protestieren Hunderttausende von Menschen auf den Strassen, Tag und Nacht, in der Sonne wie auch im Regen; darunter sind viele meine Kollegen und Studenten. Ich wäre Ihnen dankbar, wenn Sie uns Ihre Aufmerksamkeit für diese Angelegenheit schenken, und unsere demokratische Bewegung in jeder Ihnen möglichen Art und Weise unterstützen würden..."[大意為:Borsche 先生,謝謝您的介紹。作為來自唯一生於香港的與會者,容許我向各位說以下一番話。香港現在正處於極嚴峻的局勢之中。香港市民為了爭取民主,正在進行公民抗命行動。現時以數十萬計的市民都跑到街上,不分白晝與黑夜,無視驕陽抑暴兩,其中不乏我的一些同仁和學生。我們懇請您們注意事態的發展,並在您們能力之內盡量給我們支持…]
他說到這裡,本來想多講一兩句,但座中已響起如雷掌聲……
參考資料:
關子尹教授臉書的相簿:「 XXIII. Deutscher Kongress für Philosophie, Münster 2014 」
https://www.facebook.com/tzewan.kwan/media_set?set=a.10152713284139476.1073741857.650289475&type=1
-----幾年前,梁永安先生就跟我談過關子尹先生和他的這本感人之作......
今天才買到
----
教我心醉--教我心碎

教我心醉,教我心碎
幸福太短,記憶太長
謹以此書
獻給天下間來不及長大的孩子,以及經歷同樣傷痛的父母
十 三歲時,Mo-Mo(翰貽)得了一種罕見的腦癌。因為腦部的【短線記憶】受損,Mo-Mo早上聽到的故事,傍晚時已經記憶模糊;因為發病時的折磨,Mo- Mo沒有體力再騎腳踏車了。然而最令人心疼的是,當Mo-Mo得知自己病情嚴重,不再有機會當醫生時,他的反應竟然是自責。他責怪自己將無法照料未來年邁 的父母。Mo-Mo離開父母與妹妹時,年僅十五。
Mo-Mo的父母喪子之後,歷經十年之慟,十年後,作者,也是Mo-Mo的父親,在潛意識裡替虔信天主的兒子踏上了往法國與西班牙的【朝聖之旅】。在旅途中,作者面對這份傷痛,終於完成此書。
也許「幸福太短,記憶太長」,但他們希望藉著記憶將愛兒永留心中,並將這段經歷訴諸文字,藉以撫慰天下間有共同苦痛的父母。
【只要能以一顆熱切的心,把記憶留住,使免於陷入遺忘,則記憶中的人與事,便都宛如活著。】--西班牙哲學家 詩人 烏拉穆諾
註記
此書的書名取材自德國詩人呂克特的〈幽香〉,因為作者覺得,這正是漢貽的母親在亡兒靈前專注於花藝時的寫照。
我嗅到一陣幽香!╱在這斗室裡╱供著好一枝菩提;╱是誰人╱遺下的一份愛意,╱教菩提散發出如此醉人的幽香!
菩提散發著如此醉人的幽香!╱你細心輕折╱菩提枝上的嫩綠!╱我輕輕玩味╱菩提吐放的馥郁;╱教我心醉,教我心碎╱是這陣幽香,那份愛意。
德國詩人 呂克特 ?幽香?(Ich atmet’ einen linden Duft )
作者簡介
關子尹
德國波洪(Bochum)魯爾大學哲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暨前系主任,現象學與當代哲學資料中心主任,及人文電算研究中心主任。曾任東海大學 哲學系副教授,及美國杜鏗大學(Duquesne University)、瑞士聯邦理工學院(ETH)、英國劍橋大學、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等訪問學人。主要著作有《海德格的詮釋現象學與同一性思維》(德 文)、《從哲學的觀點看》、《語默無常──尋找定向中的哲學思慮》(即將出版),及《徘徊於天人之際──海德格的哲學思路》(即將出版),及關於康德、現 象學、範疇論、語言學、語言政策等中、英或德文論文多種;並譯有卡西勒《人文科學的邏輯》、克隆納《論康德與黑格爾》等書。
再版自序
序言
講故事 001
青蔓—松仔園往憶 015
踏出彩虹—幾段關於腳踏車的故事 023
伴你同行 (一) 049
伴你同行 (二) 089
既醉 107
哭之笑之—浮生又記 127
〈亡兒悼歌〉及其他詩作三首 153
呂克特〈亡兒悼歌〉及其他詩作譯後書懷 173
卷後語—永遠的懷念 181
附錄:訃文 189
序言
講故事 001
青蔓—松仔園往憶 015
踏出彩虹—幾段關於腳踏車的故事 023
伴你同行 (一) 049
伴你同行 (二) 089
既醉 107
哭之笑之—浮生又記 127
〈亡兒悼歌〉及其他詩作三首 153
呂克特〈亡兒悼歌〉及其他詩作譯後書懷 173
卷後語—永遠的懷念 181
附錄:訃文 189
再版自序
本書是為了紀念小兒逝世十周年而出版的。首版因為某些原因一直未正式發行,只在親友間一個很小的圈子裡流傳了約六、七十 本。本書的篇章雖然都是作者最刻骨銘心的經歷,但畢竟非常「個人」,所以即使不發行,也不很令人介懷。但後來,不少讀過這書的友儕們,都鼓勵我把這書推出 讓較多的讀者分享。特別是哲學系一位同仁對我說,這書對許多父母來說會是一份安慰。我相信他指的特別是天下間有同樣經歷的父母們吧﹗事實上,自從本書首版 面世後,我重讀了幾回,自己仍深受感動,但感動之餘,卻又嫌全書過於傷感。記得月前一位哲學兼讀碩士課程的學生偶然讀畢本書後,曾很懇切地給我寫了一封 信,其中就有「感若杜鵑啼絕嶺」一語,可說印證了我認為本書可能流於傷感的判斷。本書的再版,希望藉著亡羊補牢,能稍為符合三百篇「哀而不傷」的創作原 則。
再版除訂正了初版的一些誤植、脫漏外,最主要是增加了〈哭之笑之──浮生又記〉一文。這篇文章的撰寫,是希望婉轉地帶出「笑」這一意 念作結。寫這篇文章的念頭,其實許多年前便早在蘊釀,初版時其實本來也打算收錄,無奈當時行色匆匆,結果來不及寫完。這回於再版前終於能完成付梓,讓全書 的結構得以變得較為完整,對作者來說,總算了結了我多年來的一段心事。
我是學哲學的,向來寫的都是說理文章,抒情述懷的文字,自初中以 後,幾乎從未沾手,所以本書的寫作,對自己也是一份極難得的經驗。而且斷斷續續的撰寫過程,對自己來說更是一次又一次的釋放。本書的內容雖然非常「個 人」,不過,我希望其中還是觸及了人生的一些嚴肅的議題和一些普遍的價值,使得因種種緣份而讀了這小書的讀者,不至於一無所得,是為序。
二○○七年三月十八日
香港
序言
十 年生死兩茫茫,翰貽逝去真的快十年了。十年時間的淘洗,表面上雖好像撫平了我們心靈不少的創傷,但在靈魂深處,我們對翰貽的思念,卻沒有因歲月的流衍而褪 色。翰貽逝世之初,作為父母的我們,天地彷彿都坍塌了。十年以來,世上許多俗慮和未完的責任,雖然一步一步地重新佔據了我們的生活,但不論生活節奏變得如 何急驟,只要有一絲絲的空隙,那怕是最漫不經意的情景,或是更深人靜之時刻,翰貽留下的絲絲記憶,總會又再和我們的生活結成千絲萬縷的關係。我們夫婦二人 無論彼此之間或在他人之前,從不會迴避或壓抑自己對兒子無盡的思念。這絲絲的紀念,當然免不了一再地牽起往日的傷感。但傷痛之餘,卻又一再讓我們得以重溫 往日生活的美麗點滴。這種珍惜既往的情懷,結果成為我們平日煩忙生活中最大的祝福!
西班牙哲學家、劇作家、小說家和詩人的烏拉穆諾說得好,只要能以一顆熱切的心,把記憶留住,使免於陷入遺忘,則記憶中的人與事,便都宛如活著。這本集子收錄的文章,大多寫於八、九年前,餘下的則是近日按舊稿修葺完成的。出版的目的,當然是要留住我們對翰貽這絲絲的記憶。
在出版前夕,我心思澎湃,與其千言萬語,不如借詩人雪萊《獻給百靈鳥》(To a Skylark) 中的一節詩句,以代替我們的心聲:
「我們所以上下而索求,
是冀盼那子虛與烏有;
我們最懇切的笑靨,
卻已歷盡了苦澀;
我們最甜美的衷曲,訴說著最悲切的憂鬱。」
We look before and after,
And pine for what is not:
Our sincerest laughter
With some pain is fraught;
Our sweetest songs are those that tell of saddest thought.
(Percy Bysshe Shelley, To a Skylark, Line 86-90)
關子尹
二○○六年七月十日
序於法國自 Chinon 赴 Clermont-Ferrrand 途中
哭之笑之──浮生又記
「時間真的過了十年嗎?回想翰貽離開我們的那一刻,我頓覺我的生命已劃上句號。但畢竟塵世間還有同樣深愛的丈 夫和女兒,和許多不應逃避的責任,都像在叫我必須生存下去,而生存卻又不能苟且..就在那段心情充滿矛盾的日子裡,我給自己訂下一個目標,就是看看自己怎 樣存活十年。歲月如梭的流逝,結果我真的做到了,我真的又活了十年。這十年間,看似無風無浪,但其實期間胞妹的離世,和接著好友的病逝,都使我本已重創的 心境又加添了幾分淒涼,這種感覺雖難以言詮,但卻又似讓我對生命多了體悟。子尹是研讀哲學的,我自己對哲學是一竅不通,但慢慢地,我覺得自己唯一的出路就 是把自己渾化於大自然之間,這不知是否也是一種哲學!生與死,就好像太陽每日升起、每日下山,是自然不過,亦是必然要發生的事。喪子喪妹之痛,對我自己來 說,是情何以堪的大事,但在世上卻是無日無之,而且經驗比我更為慘痛的更大有人在,因此,我不應把自己的傷痛無限量擴大,這是我十年來的結論。
此 外,也有另一份更強大的力量讓我支持到今天,這力量實來自翰貽。翰貽本是一個健康、善良、活潑的孩子,他熱愛生命,對未來充滿了盼望。自從得了惡疾,他沒 有怨天尤人,也沒有放棄自己,他堅忍的接受了種種考驗,直到最後一口氣。他的一生雖然短暫,但在疾病的磨練下,卻走過了我們許多成年人難以想像的心路歷 程。我常覺得他好像迅速地從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孩轉化成充滿智慧、洞識天機的小先知一般。在他病入膏肓的時刻,竟然對我們說幸好罹病的是他自己,因為他走後 我們還算是一個完整的家,並說如果是爸爸或媽媽得此惡疾,這個家便殘缺了。他這一番話,試問教我們心碎之餘,如何不也教我們心醉呢?翰貽雖然走了,卻留下 一份無盡的愛,他絕對希望我們能好好地生活下去,我不能辜負他。每當我的情緒跌到最低點時,一想起他這一份遺願,我便必須振奮起來,不讓自己自暴自棄。
翰 貽的逝去所帶來的傷痛,對我們來說,是此生都沒有終了的一天的。但對於曾經陪伴和扶持我們渡過最難過的一段日子的親友們,我覺得翰貽的事情總應劃一個圓滿 的句號。出於對我們的關懷,各位心裡或多或少也會因我們的不幸而留下了傷痛,但願十年過後,大家能抹去傷感的記憶,只留下翰貽天使一般的笑容藏在各位的心 底。」
以上這幾段文字,實出自拙荊之手,在本書初版時,本來便應該收錄,奈何由於兒子十周年忌辰出書的日程不能改,而期間自己又正於法國 和西班牙一帶遊走,基於種種原因,結果這稿子終於無法趕上。內子靄蘭職業是護士,閒來雖熱愛閱讀,卻絕少執筆,但我回港接誦這篇短文,即很感動的對她說: 「您這短短數言,意境之深,用情之致,已遠勝我這些篇章了……」當然,以內子的蕙質蘭心,最好她能再多寫一些,而事實上我也這樣向她敦請,不過,惜墨如金 的她,只對我報以一莞爾。
內子上面一番話,多年以來,我倆其實不知互勉了多少回!不過,個中道理雖然簡單,但對哀思欲絕的我們,卻絕非一蹴可至,而且即使終於明白了,要貫徹卻談何容易。我們明知應好好的活,但日夕間對兒子不絕如縷的思念,和隨
之而來的傷感,還是無邊而起地襲來。此中的曲折,可借哭笑二字稍為剖白。
淚的祭禮
還記得兒子去後,我苦苦支撐到辦完他的後事,精神和肉體幾乎立刻渙散,並冷熱不分的病了一大場。反而是內子比我堅強,幾個 月前才大病了一場的她,很快地便抖擻心情,重新拾起照料女兒的起居和留意女兒的功課的職責,這大概是母性的本能吧。不過話雖如此,以我記憶所及,在兒子去 後的整整兩年裡,內子幾乎每天都有好幾段時間在以淚洗臉,但悲傷過後,她必定回到自己的崗位去幹活。至於我自己,由於以為要帶兒子到歐洲治病而拿了一個學 期長假,所以兒子去後的整個學期,我便索性深居簡出,在家中渾渾噩噩了好一段日子。後來為免分毫無益於生民社稷,才勉強提起精神,以當時每天只剩半日的體 力,投身於人文電算方面的工作。不過,這些工作,根本無法排遣朝暮之間對兒子的哀思。
所謂觸景可以生情,這話一點不錯。因為無論任何的生 活場合,哪怕是熟悉不過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一旦襯托起兒子去後留下的空白,都可以激發起莫名的哀慟。我們當時的心境,用李清照一句「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語淚先流」來形容,簡直是貼切不過!內子畢竟是「女流」,基本上是愛哭便哭,每逢如此光景,我除了默默守在她身旁,給予感情上的支持外,任何言辭上的安 慰都是無濟於事的。柳永好一句「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難道也是描寫這種悲情。所以,許多時候當我自己因為某些聯想牽動了傷感時,我都盡量壓抑自 己。這一則出於自少給灌輸的「男子漢」的意識,但最重要的是我不能把日夕間早已哭夠的內子再加以刺激。
不過,正謂「莫道男兒心似鐵」,一個人腷臆有大鬱抑而憋著不哭原來是極難受的。不過我不妨透露一個外人難以想像的祕密,就是兒子去後很長的一段日子裡,我經常要在公路上獨自驅車時放聲痛哭,好處是既不干擾他人,也不受他人干擾。而且,痛哭原來真的會令人稍感舒暢……。
哭 泣令人舒暢,雖然很大程度是出於生理的需要。不過這麼多年來,我們夫婦慢慢領悟出,淚乃是人間的摯情,是一份由衷的祭禮,淚足以打破存歿之間的間阻,讓存 者歿者的情感得到最相稱的祝福。對我們來說,當我們對兒子的思念到了最殷切之處,流淚是那麼的自然,那麼的溫馨,和那麼的不可缺少……。而且,每每是哭過 之後,我們反而更容易開懷一笑,和記起與兒子有關的一些美麗的片段,讓兒子的笑靨重新活現。
欲拒還迎
我們雖然絕不吝嗇對兒子的思念,但對於明知會勾起極度哀思的人、物、地點,和情景,心理上還是很矛盾地會有一種欲拒還迎的 感覺。所謂「欲拒」,指的是兒子離世後第一次接觸和他有關的故舊景物時的那份驚惶忐忑;至於所謂「還迎」,是我們深深的感覺到,我們必須於心坎裡守著對兒 子的記憶,那樣他才雖死猶活。記得八九民運後,國內同胞們很流行「不想回憶,未敢忘記」這一句話,這話固有其深意,但對我們夫婦來說,如果把這話稍改成為 「不敢回憶,未想忘記」,可能更為貼切!
一些曾和兒子去過的地方,或一起經歷過的事物,視乎其對我們有多重要,這些事物的第一次重溫,對 我們都是不同程度的挑戰。由於和兒子可以產生聯想的事情和地方簡直數不勝數,所以,哀傷蟄伏了好一段時間的我們,幾乎要像小孩子一樣重新學習如何面對世 界。簡單如一些曾和兒子去得比較多的商場,一旦舊地重遊,滿腦子總還會震盪著兒子的影子;其間我們夫婦挽著手,即使彼此一言不發,也知對方心裡想著些什 麼……;而也必須經過這樣的一次震盪,我們才能把這一舊地重新納入生活的範圍中。
不過,有一些地方由於意義特別重大,往往是我們重遊多次 也無法泰然任之地重新接受的,最好的例子便是兒子曾讀過的喇沙小學和喇沙書院。由於好幾次我的車子只才經過校門,愛妻已經哭成淚人,結果,曾有很長的一段 時間,我驅車往九龍時也得想盡辦法繞道迴避!但我一點也不會埋怨妻子,因為也有一個地方,我自己直到今天還提不起勇氣再回去一趟的:就是香港的黃金海岸酒 店。這是因為我於此間曾有過苦不堪言的經歷,所以直到今天還聞之而色變〔理由詳本書〈伴你同行(一)〉一文〕,一至於幾年前我系第一次辦retreat meeting時,有同事提議到該酒店進行,結果給我一口回絕了。
再見東海
往事重溫的第一次雖然是一種感情上的挑戰,但我們並非只採取守勢,許多情況下我們還是會主動的去揭開一些記憶,因為這個過程儘管痛苦,但痛苦過後,卻又會帶來釋放的感覺。記憶中我們最「壯烈」的一份經驗,便是夫妻二人
重訪台灣的東海大學。
我 們一家人對東海大學有說不盡的一份感情。首先,東海是我完成學業後取得第一份教席的大學,如果我此生稱得上是一位好老師,則這一切都要從東海說起,因為我 直到今天為止教學上的嚴肅態度,都是在東海養成的。但最重要的,是翰貽曾在東海渡過了極為快樂的童年,就單憑這一點,東海二字已經和我們的生命牢不可分。 自離開東海以來,我自己雖曾因學術活動的便利回去過,但和家人舊地重遊卻一直未嘗如願。兒子離去後,重返對我們意義深厚的東海,更成了「畏途」。但是,由 於我們在東海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回憶,和一些未圓的心願,重訪東海校園一直是我們夫婦的一樁心事。光陰荏苒,這一個心願在兒子離世五年以後才終於達成,而且 這是內子所作的決定。我為了達成她的(也是我的)心願,在很倉猝的情況下聯絡了台灣中央大學哲研所的李瑞全主任和當時東海大學哲學系的陳榮波主任,分別安 排了於 2001 年 12 月 15 及 17 兩天回到東海及到中央作演講。在各方安排下,不越數日,台灣之行總算是「出師有名」。瑞全和我,是皇仁的校友、中大的同學、東海的同事、後來更再於中大共 事;他和夫人碧坤是我們在台灣那幾年最親近的朋友,更是我們夫婦之外對翰貽照拂最多的人。瑞全和碧坤對翰貽的疼愛,是翰貽在東海美麗的童年不可缺少的因 素。
我們重遊台灣那幾天,瑞全除了自己上課和主持我在中央的演講外,還帶我們暢遊鶯歌和九份,不過,最重要的,是他和碧坤一起陪我們夫婦到台中重返東海校園。
甫踏進闊別多年的東海,我們兩顆心便馬上緊繃起來,由於演講排在黃昏之後,我們入住了賓館,便和瑞全夫婦迫不及待地到校園中蹓躂。印象中那天的天氣因為陰冷,本已帶有幾分淒迷,東海校園雖然美麗如昔,但對我們夫婦倆來說,卻已「物是人非」。我們一行四人,沿著大路東行,越過了東海有名的小教堂、校長公館、 陽光草坪,再走到以前我們家住的學人宿舍一帶。路上我們雖拍了幾幀照片,卻很少說話,心事重重的我們,連步履也顯得特別沉重。走著走著,便是往昔和翰貽常 來玩耍的牧場和東海湖,我執著妻子的手,千般滋味,似乎蘊勢待發。瑞全大概明白我們真正的心意,帶著我們拐了兩個路口,終於到了翰貽曾就讀過的東大附幼。
那時學校尚未放學,但見一行行的班房井然依舊,操場裡,院落中,偶爾幾個老師帶著小孩穿梭走過。我們宛若回到十幾二十年前的光景,側目看見幾株翰貽小時曾拍 過照的矮樹,剎那間翰貽的身影好像就在我們眼前一樣。就在這一刻,內子終於按捺不住早已澎湃的情感,失聲地痛哭起來,我本想去安慰,但說不到兩句,終於自 己也崩潰了。瑞全夫婦二人大概已心裡有數,趕忙分別給我們好好安撫。不過,這樣意想不到的「奇景」,終於驚動了東大附幼的校長陳清香老師,她自碧坤口中知 悉了我們這幾位「不速之客」到訪的原委,便特地走過來摟抱著內子好言安慰。那天黃昏,我如期作了演講,大概因為當天動了「真氣」,那次演講對我來說並沒有 平時的動聽,不過,東海諸君大底沒想到,我這位稀客此行除了演講外,還達成了更重要的心願──就是又突破了不堪回首東海的這一個心障。轉眼間五個年頭又過 去了,近日內子又嚷著要回台灣和東海走一轉,說要讓女兒認識一下哥哥如何渡過童年云,如果真的成行的話,且看這將又是怎樣一番境況吧!
寄情於物
俗語有所謂「.物思人」,兒子去後,他留下的東西,我們由於捨不得丟掉,很多都珍而重之地收起來,其中包括他留下寫得整齊 細密的中英文作文簿,算術簿,和手工圖畫等,但有時忍不住看一下,便像提醒了自己兒子生前珍惜的種種(如學業)也隨他的逝去而劃上了完整的句號,稍一思念 及此,便感悲不能勝。但與此同時,「寄情於物」四字偏偏又像有一股強大的衝動,要我把兒子留下來的東西繼續使用。這些事物包括他最愛的腳踏車、球拍等。
此 外,我最珍惜兒子用過的筆盒,儘管平日早已沒有使用的必要,但每逢要到外地訪問或演講,我必定帶在身旁,甚至有時在香港開學術會議,我也會把兒子的筆盒置 於講席的桌上。至於兒子留下來的背囊,我便一直繼續使用,雖已漸殘破,也一再修補,多少年來,這背囊已陪伴著我們走遍了天涯海角,其中當然包括去年的法國 及西班牙之旅。不過,內子自從看完本書〈伴你同行(二)〉後,對這背囊的「珍貴」產生了警覺,已把它妥善地收藏起來了。
美哉海豚
在 過去的十年歲月中,我們又有另一番很重要的體驗,就是兒子的影子除了常常令我們主動地或被動地追憶過往外,也會陪伴著我們走進未來。而且,這種情感有如敵 人的來襲,是不能預計的。印象最深刻的,有如下的一次經驗。話說翰貽去後一年許,在許多親友們的陪伴下,我們參加了中華白海豚觀賞團,我們坐船到了香港外 港海豚出沒的海域,等了許久,還是不見海豚的蹤影。有幾回但見遠處像有一點點白浪,原來不過是海水打在浮木上激起的浪花。大家如是揣測了好幾回,還是不得 要領。我們隨著人群在船頭左右舷間往來的走動視察,漸漸也有點不耐煩的感覺。
船家怕大家失望,把船在海面上往返調度了好幾回。結果,皇天 不負有心人,一雙帶粉紅色的白海豚在離船不遠處一躍而起,再翩躚灑脫的沒入水中。就在大家期待的這一剎那,整條船上的人都不約而同地綻出了歡樂讚嘆的呼 聲,我和妻子當然也不例外。但很奇怪地,就在這最美麗的一刻,電光火石之間,我只覺心底一酸,一股莫明的悲情驟然而至,是那樣不能預料,和那樣難以抵擋! 我眼眶一熱,悵然望向妻子……只見她也正以同樣的眼神望著我,我倆四目交投,都隱隱地看見對方眼中的淚影。彼蒼者天,曷其有極!我倆無言地緊握著手,在四 下的歡呼聲中,默默地守著心底一股無盡的幽思。我們事後回想,這是當我們的生活中在經歷到美麗的事物時,我們便立刻覺得兒子應該和我們分享……。
Time curses? Time cures?
西諺有一句話:「時間能醫好一切傷痛」。兒子去後,許多朋友看見我們夫婦終日 愁眉不展,都曾用類似的說話給我們好言開解。但經歷了愛兒殤逝之苦的我們,於感激友儕關愛之餘,在心底裡就是不相信這一道理。兒子去後,對於日夕都受著對 亡兒的思念苦苦煎熬的我們,餘生那看似無盡的歲月反倒像是一種詛咒,一如希臘悲劇主人翁Prometheus 所詠嘆:“Behold, with what. I .must wrestle throughout the countless years of time apportioned me.”然而,正如內子於本文開首提到一般,每每當我們的心志淪落到最低迷的境地時,一想起兒子生前對我們的關愛與祝褔,和叫我們不要因為他而過於悲傷的 叮囑,我們便不期然要抖擻自己,以免辜負了兒子。當然,這一份抖擻並未能讓我們一了百了地給開解過來。不過如果不是有兒子這一份叮囑帶來的抖擻,相信我們 已不能支撐到今天了。
歲月如梭,時間的酵母似乎真的在產生了作用:我們漸漸地提醒自己,觀乎兒子達觀的一生,我們再珍惜和緬懷他,總不能 只記取一些傷感的事情,否則,我們如何配得起兒子對生命的志願呢?這個意念興起後,我漸漸對自己說,儘管霎時而至的悲傷是不能免,但與其讓自己沉溺在無垠 的苦痛中,何不多記取他一生中許多許多歡笑的時刻呢?一想起兒子可親的笑靨,我便不期然問自己,你怎能忍心把他璀璨的笑靨從此埋藏起來呢!我們愛他,為什 麼不讓他的笑容在我們的笑意中再度綻放出來呢?換言之,除了用淚水哭著去記念他,為甚麼不可以也用笑聲開懷地去記念他呢?基於同樣的道理,我也對自己說, 如果我們珍惜兒子對生命的種種期待,我何不試試把兒子的純真、直率、開朗和朝氣重新燃點起來,讓他的精神重新活在我們的生命和生活當中呢?
****關中「寄天上雲兒」尚未讀 也不會讀
〔記者林恕暉/台北報導〕考試院長關中近日出書「寄天上雲兒」,紀念女兒去世一週年,關中透過書表明雖因女兒去世而萬念俱灰,但他不會以私害公,「一定會做完任期」。關中的考試院長任期至二○一四年九月一日屆滿。
關中獨生女關雲娣去年五月四日在中國上海墜樓身亡,在女兒去世屆滿一週年,關中出版兩本紀念冊贈送親朋好友;「寄天上雲兒」以寫信給女兒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念與想法,「早逝的青春︱天使折翼」則收錄關雲娣出事的相關報導。
關中在書中表示,他因女兒過世而「傷心欲絕」、「萬念俱灰」,「這一年是我一生中最痛苦,最難熬過的一年」,但他不會以私害公,並表明考試院長是「公職的最後一個工作」、「一定做完任期」。
對於女婿林哲樂,關中在書中都以「林○○」稱呼,他對著亡女寫說「一個林○○就可以逼妳走上絕路嗎?」他也質疑林哲樂「天下居然有這種不負責任和狼心狗肺的男人,讓自己的太太哭到跳樓,他還是人嗎?他還有臉活下去嗎?」
↧
↧
夏目漱石《我是貓》《十夜之夢》;「日本國民作家夏目漱石逝世100年」聯合文學雜誌2016.5;《跟著夏目漱石去旅行》
■■在東京池袋南
今早搭乘百年前的電車
訪夏目潄石先生未遇
訪夏目潄石先生未遇
靈園衆生茫茫
只見一隻黑白猫
只見一隻黑白猫
我遂與其小坐銀杏樹下
聽衆鴉嚷叫而過
聽衆鴉嚷叫而過
到處都有蕺菜
到處也都有綬草
到處也都有綬草
(附記)聯合報副刊日前刊登新書《虎地貓》書摘,連結如下:
http://udn.com/news/story/7048/1782665
http://udn.com/news/story/7048/1782665
曹永洋學長來訪,送 夏目漱石著作 【門】、【三四郎】、【後來的事】
吳樹文譯,台北:志文,2001。
【動画】漱石アンドロイド製作発表=戸田拓・池田良撮影
残り:1121文字/全文:1742文字 夏目漱石が没後100年の今年、よみがえる? 学校法人二松学舎(東京都千代田区)は7日、前身の漢学塾で学んだ漱石のアンドロイドを製作すると発表した。アンドロイド研究の第一人者、大阪大学の石黒浩教授(52)と共同で取り組む。漱石の孫でマンガコラムニストの夏目房之介さん(65)が声で協力する。
二松学舎が来年創立140周年を迎えるにあたっての記念事業。写真や旧千円札で知られる晩年の漱石を再現する。椅子に座った姿で高さ約130センチ、重さは約60キロ。漱石の命日の12月9日ごろに完成させる。
7日に二松学舎大学で開かれた記者会見で、石黒さんは「バラバラに語られていた人物像を一つに集約する試みは、文学的にも非常に意味がある」と語った。
ただ、今回の難題は、漱石と交流した人が生きておらず、動画や音声も残っていないとみられる点だ。
そこで着目したのが、朝日新聞社所蔵の漱石のデスマスクや写真。デスマスクを3Dスキャンして顔を造形し、さまざまな角度の顔が写った写真を見ながらシリコーンで覆う。顔を含め全身44カ所に空気圧を使うアクチュエーター(駆動装置)を入れ、人間に近い動きができるようにする。
デスマスクを3Dスキャナーで読み取る作業が6日、東京都内の製作会社「ケイズデザインラボ」であった。青色のLEDライトでマスクの表面に細い線のしま模様を映し出す。模様のゆがみをカメラで撮影し、パソコンで計算。顔を立体的に再現するのだという。
夏目漱石《我是貓》劉振瀛譯,台北:志文,2001
第一篇,畫家"安德立亞"是配角。不過,夏目漱石沒給原文,而這名字 (非姓)在義大利很平常,隨便Google 一下可以找到,諸如: (根據譯註,應該是Andrea del Sarto )
Andrea Mantegna (Italian: [anˈdrɛːa manˈteɲɲa]; c. 1431 – September 13, 1506)
Andrea Solari (also Solario) (1460–1524) was an Italian Renaissance painter of the Milanese school.
Andrea del Sarto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drea_del_Sarto
Andrea del Sarto was an Italian painter from Florence, whose career flourished during the HighRenaissance and early Mannerism. Though highly regarded ...
這整本書碰到漢字"先生"的兩難:日本敬稱教師為"先生"---這很多台灣人可以理解,不過當代中國日常語的"先生",已無此義。所以用"教師"稱之。
到第二篇,去看"三毛小姐" (貓)時,稱其為"先生" (因為宿教師家而無名字),則或許該加註。
篇末的史坦朗:
Théophile Steinlen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éophile_Steinlen
Théophile Alexandre Steinlen, frequently referred to as just Steinlen (November 10, 1859 – December 13, 1923), was a Swiss-born French Art Nouveau painter ...La tournée du Chat Noir deRodolphe Salis(1896)
黑貓魯道夫·薩利斯的巡迴賽(1896年)
*****
夢十夜
《十夜之夢》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譯者 : 李正倫 / 李華出版年: 2008
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著名作家。青年時代受到漢文學所蘊含的道德觀念、英國文學中的啟蒙主義思想以及俳諧文學中的文人趣味和美學觀點的影響。1905年寫作的長篇小說《我是貓》,以教師苦沙彌家的一隻貓的口吻,對明治時代資本家的飛揚跋扈和“金錢萬能”的世態,極盡嬉笑怒罵之能事,作品巧妙地使用了雅語、漢語、俗語,成為日本文學史上的不朽之作。
《十夜之夢》是夏目漱石的隨筆選集,收入其隨筆名篇《十夜之夢》、《東洋美術圖譜》、《三山居士》等十多篇,可以說代表了夏目漱石隨筆創作的精華。夏目漱石的隨筆文風平和,但想像力又極為豐富,他的《十夜之夢》既可以讀作隨筆小品,也可以讀作十個有關夢境的小故事。
夏目漱石以他的鮮明個性和豐富多彩的藝術才能,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本書為“新世紀第一推薦叢書”之一,收入了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隨筆名篇《十夜之夢》...
作者簡介 · · · · · ·
夏目漱石(1867—1916),原名夏目金之助。日本近代文學家、英國文學研究家。東京大學畢業。1900年留學英國,回國後任東京大學講師,因創作《我是貓》(1905)而蜚聲文壇。1907年進入朝日新聞社做專職作家,發表過《虞美人草》、《三四郎》、《從此以後》、《門》、《行人》、《明與暗》等膾炙人口的小說,對日本近代文明進行了剖析與批判。
目錄 · · · · · ·
主編的話
十夜之夢
第一夜
第二夜
第三夜
第四夜
第五夜
第六夜
第七夜
第八夜
第九夜
第十夜
玻璃窗裡面
我的個人主義
往事種種(節錄)
教育與文藝
《東洋美術圖譜》讀這篇可知後來者魯迅的印信箋等的心情。
克雷格先生
印象
公寓
溫暖的夢
往昔
抵京的傍晚
凱貝爾先生
初秋的一天
長谷川君和我
十夜之夢
第一夜
第二夜
第三夜
第四夜
第五夜
第六夜
第七夜
第八夜
第九夜
第十夜
玻璃窗裡面
我的個人主義
往事種種(節錄)
教育與文藝
《東洋美術圖譜》讀這篇可知後來者魯迅的印信箋等的心情。
克雷格先生
印象
公寓
溫暖的夢
往昔
抵京的傍晚
凱貝爾先生
初秋的一天
長谷川君和我
【379期‧正式封面‧預購】
「日本國民作家夏目漱石逝世100年」
靠近作家最好的方法──
夏目漱石關鍵詞目,以及文學地景,
開啟與夏目漱石最親密的春天。
靠近作家最好的方法──
夏目漱石關鍵詞目,以及文學地景,
開啟與夏目漱石最親密的春天。
詞目:
家族‧友達‧猫‧国民性‧小説家‧
言葉‧心‧和歌‧憂鬱‧甘味‧夢
家族‧友達‧猫‧国民性‧小説家‧
言葉‧心‧和歌‧憂鬱‧甘味‧夢
散策:
倫敦‧四國‧熊本‧伊豆‧
江戶‧神奈川‧新宿‧神保町
倫敦‧四國‧熊本‧伊豆‧
江戶‧神奈川‧新宿‧神保町
┤博客來入口├
http://goo.gl/VyfoHW
http://goo.gl/VyfoHW
雜誌目錄
目錄
序
↧
葉揚「桃花源與烏托邦」 《覆水年華》
我有個朋友叫葉揚,小時候是家學,他父親教到初中發現不行,這樣下去這孩子會“殘疾”,投到社會上要“死掉”的,因為在家學的都是文化、知識,對世事的理解和判斷都沒有。他後來同等學力考進上海的中學,然後就下鄉了。這一下鄉,全補回來了。現在他在哈佛東亞語言系當教授,開的課是《世說新語》。
內容簡介
2013
5月12日,由黨委宣傳部、敬文圖書館和《中華人文》編輯部共同主辦的「大家講堂」邀請著名比較文學研究專家、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葉揚先生,為我校廣大師生呈獻了一場題為「桃花源與烏托邦」的精彩講座。 葉揚先生出身書香門第,家學淵源深厚,祖父葉玉麟為桐城派古文大家之一,外祖父為清末民初重要政治人物、大書法家、「同光」詩壇盟主之一鄭孝胥。幼年起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培養了葉先生深厚的國學功底。上世紀初,葉揚先生從復旦外文系畢業後又赴美深造,先後獲得了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和博士學位。現任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比較文學及外國語言系終身教授、復旦大學顧問教授。葉揚先生博古通今、學貫中西。深厚的國學和西學功力使其在比較文學、中國古典文學、中外詩歌等研究領域獨樹一幟、建樹頗豐。
葉揚先生的講座從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記》入手,簡單梳理了中國文學/文獻中「世外桃源」這一主題的歷史脈絡,重點就唐宋詩人王維、韓愈、劉禹錫、王安石、蘇軾等創作的「桃花源」詩作與陶淵明的原作進行對比,尋覓其中的歷史變遷,分析言簡意賅、深入淺出。「桃花源」作為人類尋求心靈寄託的「理想國」,在西方文化傳統中同樣存在,這便是烏托邦。葉先生隨後就西方文學作品中的烏托邦和烏托魘(反面烏托邦)主題進行了概括,指出理想意義上的烏托邦在西方文學傳統中並不多見,倒是烏托魘不乏經典之作。講座中最精彩的部分是葉先生分別用中文、英文和法文吟誦了三首關於「桃花源/烏托邦」的經典詩作(王維、葉芝和波德萊爾),其堅實的語言功底可見一斑。講座中葉揚先生旁徵博引、史料典籍等信手拈來,令人嘆服。之後葉揚先生就聽眾提出的關於語言學習、比較文學研究現狀、國學培養等方面的問題發表了坦誠的看法,鼓勵大家多讀經典,努力提高文學審美能力。
原文連結:https://read01.com/zyxEyD.html
↧
Julian Barnes 《回憶的餘燼》The Sense of an Ending
The Sense of an Ending
Winner of the Man Booker Prize 2011
Tony Webster and his clique first met Adrian Finn at school. Sex-hungry and book-hungry, they navigated the girl drought of gawky adolescence together, trading in affectations, in-jokes, rumour and wit.
Now Tony is in middle age. He's had a career and a marriage, a calm divorce. Memory, though, is imperfect. It can always throw up surprises, as a lawyer's letter is about to prove. Read More ›
【愛讀書】 《回憶的餘燼》
朱利安.拔恩斯著,梁永安譯,天下文化出版
朱利安.拔恩斯著,梁永安譯,天下文化出版
第一人稱敘述者安東尼回憶大學時期分手的女友,與他高中時代早慧的摯友艾卓安交往,其後艾卓安選擇自殺,拒絕人生這件「不求自來的禮物」;情感受創的安東尼則隨波逐流長大,變老,對人生「照單全收」,直到暮年已至,一封出於己手、被刻意抹忘的信件提醒了一切,且一步步揭露那「記憶的不完美和文件的不充分之交接處」……朱利安.拔恩斯(Julian Barnes,1946-)獲曼布克獎長篇《回憶的餘燼》,篇幅輕巧,卻能以趣味橫生的夾敘夾議方式,觸碰歷史、記憶、愛情、人生等大命題。全書「第一部」對中學課堂、青澀戀情和年輕的死的描寫,讀來像尋常啟蒙小說,但作者所企圖的啟蒙時刻當在「第二部」:人生看似大勢底定、記憶的佐證人紛紛退場之際,借用心理偵探技巧,寫活人們臨老仍未熄暗的欲望與悔恨,以及,最重要的――我們是否曾因一時軟弱,改寫他人的人生?伊恩.麥克尤恩在《贖罪》裡藉由大時代悲劇演繹過一次,朱利安.拔恩斯再次證明:即便看似和平的生活,總有什麼無可挽回之事,以罪責之名,向你靜靜索討著。
↧
↧
夏目漱石《草枕》The Three-Cornered World : 茶文化講演会
夏目漱石《草枕》The Three-Cornered World : 茶文化講演会
2005.8.2
hc補充:夏目漱石(1867~1916)的作品《草枕》
在「康健月刊」中吳迎春談過夏目的吃之美學如:《草枕》
「烤魚中點綴了些許綠意,掀開碗蓋,幼蕨中沈浸著染成紅白色的蝦子,我盯著碗看,真是好看的顏色。
『你不喜歡嗎?』女侍問。 『不是,我會吃。』」
2005 Simon U 有過這樣的介紹:「夏目漱石(Natsume Soseki 1867~1916).先生的書最有意思,《草枕》(
-----2013.8.25
《茶況》 夏目漱石の草枕題材 茶文化講演会
草枕には、青年がヒロインの父親をお茶で接待する場面がある。小川教授は、お茶を楽しむ空間のつくり方や道具、入れ方などが小川流煎茶に通じると指摘。漱石の漢詩などにもお茶が取り入れられていることを紹介し、漱石が茶の歴史、文化に詳しかったと説いた。
聴講した女性(67)は「漱石を茶の分野から見る貴重な機会で、本を読み返したくなった」と振り返った。
講演会は同大同窓会静岡支部が主催。海野正彦支部長は「静岡は茶生産が盛ん。文化面をもっともり立てたい」と話した。
企画展は25日まで開かれ、漱石の文学作品に登場する美術家の作品などを紹介している。
(松本利幸)
袋井・森 茶商は秋需要に向け消費地との情報交換を進めている。
掛川・小笠 産地問屋は秋需要をにらみ情報収集に力を入れている。
島田・金谷 茶商は秋需をにらみ情報収集を進めている。
川根 農家は天候を見ながら防除など茶園管理に努めている。
牧之原 農家は天候を見ながら防除など管理作業を進めている。
藤枝 産地問屋は蔵出し茶の販売準備をしている。
↧
Michel Foucault,
Michel Foucault died in Paris, France on this day in 1984 (aged 57).
“Where there is power, there is resistance.”
―from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from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The author turns his attention to sex and the reasons why we are driven constantly to analyze and discuss it. An iconoclastic explanation of modern sexual history.
“The first task of the doctor is ... political: the struggle against disease must begin with a war against bad government." Man will be totally and definitively cured only if he is first liberated...”
― Michel Foucault, The Birth of the Clinic: An Archaeology of Medical Perception
↧
Marina Tsvetaeva 茨維塔耶娃; Margaret Oliphant
'Human nature may be easy to see through, but it is very hard to understand.' - Hester, by Margaret Oliphant who died on this day 1897.
Marina Ivanovna Tsvetaeva was a Russian and Soviet poet. Her work is considered among some of the greatest in twentieth century Russian literature. She lived through and wrote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of 1917 and the Moscow famine that followed it. Wikipedia
Born: October 8, 1892, Moscow, Russia
Died: August 31, 1941, Yelabuga, Russia
Spouse: Sergei Efron (m. 1912–1941)
晨起閱讀,看到前蘇聯女詩人茨維塔耶娃有一首詩,是寫鄉愁的,我個人覺得是關於這個主題寫得最好的,推薦給大家:
“鄉愁啊!這早就已經
被戳穿得糾纏不清的事情!
對我來說全然一樣---
在哪兒都是孤苦伶仃,
被戳穿得糾纏不清的事情!
對我來說全然一樣---
在哪兒都是孤苦伶仃,
提著粗糙的籃子回家,
在什麼樣的石頭路上踽踽而行,
而且那家已經無法說明是我的,
它已經成了軍醫院或者兵營。
在什麼樣的石頭路上踽踽而行,
而且那家已經無法說明是我的,
它已經成了軍醫院或者兵營。
對我來說全然一樣---
在什麼人中間像被捕獲的獅子一樣警醒,
從什麼樣的人群裡
必然地被排擠出來復返到自身之中,
在什麼人中間像被捕獲的獅子一樣警醒,
從什麼樣的人群裡
必然地被排擠出來復返到自身之中,
復返到自己的個人的感情之中。
像一隻離開冰天雪地的堪察加熊,
在哪兒都住不下去(我也想掙扎!)
在哪兒低三下四---對我全然相同。
像一隻離開冰天雪地的堪察加熊,
在哪兒都住不下去(我也想掙扎!)
在哪兒低三下四---對我全然相同。
就連祖國的語言,還有它那
乳白色的召喚都沒能使我陶醉,
究竟因操何種語言而不為路人
理解---對我全然無所謂。
乳白色的召喚都沒能使我陶醉,
究竟因操何種語言而不為路人
理解---對我全然無所謂。
(看到這裡,如果你覺得這首寫鄉愁的詩“哪有多麼好”。“都是對故鄉的冷漠,哪裡有鄉愁“的話,請繼續看下面的最後一段:)
一切家園我都感到陌生,一切神殿對我都無足輕重
一切我都無所謂,一切我都不在乎。
然而在路上如果出現樹叢,
特別是那---花楸果樹。。。。。。。
一切我都無所謂,一切我都不在乎。
然而在路上如果出現樹叢,
特別是那---花楸果樹。。。。。。。
(現在,你是不是也覺得這首詩,真的是天才之作了呢?反正,我是被深深地感動,感受到了詩歌這門藝術的力量。)
↧
俞平伯《燕知草‧眠月》
《燕知草》1928
- ^ 張隆溪表示:「四九年以前,他(錢鍾書)曾經對俞平伯先生的《紅樓夢辨》從學術的角度提出過批評。但五十年代全國掀起批判俞平伯《紅樓夢研究》的運動,弄得轟轟烈烈,對《紅樓夢》一知半解甚至一竅不通的人,都在一夜之間變成紅學家,對俞平伯口誅筆伐。錢先生說,在那整個政治而非學術的'紅樓夢批判'中,卻始終'沒有錢某一個字'。」(《萬象》一九九九年五月號張隆溪《懷念錢鍾書先生》)
- ^ 欒貴明整理《宋詩紀事補正》第七冊影印錢先生手跡
****
| 俞平伯散文之一
〈冬夜〉自序 |
〈西還〉書後 |
〈孤墳〉序 |
〈近代散文鈔〉跋 |
〈致死者〉序 |
〈憶〉自序 |
〈燕知草〉自序 |
人力車 |
山陰五日記遊 |
中年 |
五四憶往 |
元旦試筆 |
文訓 |
文學的游離與其獨在 |
月下老人祠下 |
以漫畫初刊與子愷書 |
代擬吾廬約言草稿﹝代序﹞ |
冬晚的別 |
出賣信紙 |
古槐夢遇 |
打破中國神怪思想的一種主張 |
打橘子 |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
戒壇瑣記 |
我生的那一年 |
我的道德談 |
我想 |
谷音社社約引言 |
身後名 |
怪異的印象﹝殘稿﹞ |
怕—並序 |
性〈女〉與不淨 |
析〈愛〉 |
芝田留夢記 |
城站 |
春在堂日記記概 |
春來 |
為《中外文叢》擬創刊詞 |
為何經海募款啟 |
為暴春霆題其先德《林屋山民饋米圖》 |
癸酉年南歸日記 |
秋荔亭記 |
秋荔亭隨筆 |
致汪君原放書 |
重刊〈浮生六記〉序 |
重印〈人間詞話〉序 |
重來之〈日〉 |
重過西園碼頭 |
風化的傷痕等於零 |
眠月 |
國難與娛樂 |
堅匏別墅的碧桃與楓葉 |
救國及其成為問題的條件 |
教育論 |
清河坊 |
略談杭州北京的飲食 |
祭舅氏墓下文 |
陶然亭的雪 |
雪晚歸船 |
湖樓小擷 |
無題〔一〕 |
無題〔二〕 |
跋〈灰色馬〉譯本 |
進城 |
閒言 |
陽台山大覺寺 |
稚翠和她情人的故事 |
雷峰塔考略 |
夢記 |
夢遊 |
演連珠 |
與紹原論祓 |
廣亡征 |
標語 |
漿聲燈影裡的秦淮河 |
談虎丘截 |
賦得早春 |
賢明的──聰明的父母 |
隨筆兩則 |
讀〈毀滅〉 |
編後記 |
| 俞平伯散文之三
| 俞平伯散文之四
http://folkdoc.com/classic/p07/gg/gg04/50.htm
眠月
作者:俞平伯
文件:林六呆
提供:城鄉台灣 /http://folkdoc.com/
呈未曾一面的亡友白采君
一楔子
萬有的緣法都是偶然湊泊的罷。這是一種頂躲懶頂頑皮的說法,至少於我有點對胃口。回首舊塵,每疑詫於它們的無端,究竟當年是怎麼一回事,固然一點都說不出,只惘惘然獨自凝想而已。想也想不出什麼來,只一味空空的惘惘然罷。
即如今日,住在這荒僻城牆邊的胡同裡,三四間方正的矮屋,一大塊方正的院落,寒來暑往,也無非冰箱撤去換上泥爐子,夏布衫收起找出皮袍子來,……凡此之流不含胡是我的遭遇。若說有感,復何所感?若說無所感,豈不嗚呼哀哉耶!好在區區文才的消長,不關乎世道人心,“理他呢”!無奈昔日之我非今日之我也,頗有點兒sentimental。傷春嘆夏,當時幾乎當作家常便飯般咬嚼。不怕“寒塵”,試從頭講起。
愛月眠遲是老牌的雅人高致。眠月呢。以名色看總不失為雅事,而事實上也有未必然的。在此先就最通行的說,即明張岱所謂“杭州人避月如仇”﹔也是我所說的,“到月光遍浸長廊,我們在床上了﹔到月光斜切紙窗,我們早睡著了。”再素樸點,月亮起來,納頭睏倒﹔到月亮下去。骨碌碌爬起身來。凡這般眠月的人是有福的,他們永遠不用安眠藥水的。我有時也這麼睡,實在其味無窮,名言不得。(讀者們切不可從字夾縫裡看文章,致陷於不素樸之咎。)你們想,這真俗得多們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豈不很好。管它月兒是圓的是缺的,管它有沒有蟾蜍和玉兔,有沒有嬌滴滴梅蘭芳式的嫦娥呢。聽說有一回庭中望月,有一老媽詫異著:“今兒晚上,月亮怎麼啦!”(怎字重讀)懂得看看這並不曾怎麼的月亮就算得雅人嗎?不將為老媽子所笑乎!
二正傳
湖樓幾個月的閒居,真真是閒居而已,絕非有意於混充隱逸。惟湖山的姝麗朝夕招邀,使我們有時顛倒得不能自休。其時新得一友曰白采,既未謀面,亦不知其家世,只從他時時郵寄來的淒麗的詩句中,發見他的性情和神態。
老桂兩株高與水泥欄杆齊。憑闌可近察湖的銀容,遠挹山的黛色。樓南向微西,不遮月色,故其升沉了無翳礙。有時被輕雲護著,廊上淺映出乳白的暈華﹔有時碧天無際,則遍浸著冰瑩的清光。我們臥室在樓廊內,短夢初歇,每從窗櫺間窺見月色的多少,便起來看看,蕭蕭的夜風打著惺忪的臉,感到輕微的瑟縮。靜夜與明湖悄然並臥於圓月下,我們亦無語倦而倚著,終久支不住餳軟的眼,撇了它們重尋好夢去。
其時當十三年夏,七月二十四日采君信來附有詩詞,而《漁歌子》尤絕勝,並有小語云:“足下與阿環亦有此趣事否?”所謂“愛月近來心卻懶,中宵起坐又思眠”,我們倆每吟諷低徊不能自已。采君真真是個南國“佳人!”今則故人黃土矣!
而我們的前塵前夢亦正在北地的風沙中飄蕩著沉埋著。
江南苦夏,湖上尤甚。淺淺的湖水久曝烈日下,不異一鍋溫湯。白天熱固無對,而日落之後湖水放散其潛熱,夾著涼風而搖曳,我們臉上便有乍寒乍熱的異感。如此直至於子夜,涼風始多,然而東方快發白了,有酷暴的日頭等著來哩。
杭州山中原不少清涼的境界,若說嚴格的西湖,避暑云何哉,適得其反。且不論湖也罷,山也罷,最惹厭而揮之不去的便是蚊子。好天良夜,明月清風,其病蚊也尤甚。我在以下說另一種的眠月,聽來怪甜蜜,鉤人好夢似的。卻不要真去做夢,當心蚊子!(我知道采君也有同感的,從他的來信看出來。)
月影漸近虛廊,夜靜而熱終不減,著枕汗便奔湧,覺得夜熱殆甚於晝,我們睡在月亮底下去,我們浸在月亮中間去。然而還是睏不著,非有什麼“不雅之間”也,(用臺灣的典故,見《語絲》一四八)尤非怕殺風景也,乃真睡不著耳。我們的小朋友們也要玩月哩。榻下明晃晃燒著巨如兒指的蚊香,而他們的興味依然健朗,我們其奈之何!正惟其如此,方得暫時分享西子湖的一杯羹和那不用一錢買的明月清風。
碧天銀月亙古如斯。陶潛李白所曾見,想起來未必和咱們的很不同,未來的陶潛李白們如有所見,也未必會是紅瑪瑙的玉皇御臉,泥金的兔兒爺面孔罷。可見“月亮怎麼啦!”
實具顛扑不破的勝義,豈得以老媽子之言而薄之哉!
就這一端論,千萬年之久,千萬人之眾,其同也如此其甚。再看那一端,卻千變萬化,永遠說不清楚。非但今天的月和昨天的月,此剎那和彼剎那的月,我所見,你所見,他所見的月……迥不相同已也﹔即以我一人所見的月論,亦緣心象境界的細微差別而變,站著看和坐著看,坐著看和躺著看,躺著清切地看和朦朧地看,朦朧中想看和不想看的看……皆不同,皆迥然不同。且決非故意弄筆頭。名理上的推論,趣味上的體會,盡可取來互証。這些差別,於日常生活間誠然微細到難於注意,然名理和趣味假使成立,它們的一隻腳必站在這渺若毫茫,分析無盡的差別相上,則斷斷無疑。
我還是說說自己所感罷。大凡美景良辰與賞心樂事的交並(玩月便是一例),粗粗分別不外兩層:起初陌生,陌生則驚喜顛倒﹔繼而熟脫,熟脫則從容自然。不跑野馬,在月言月。譬如城市的人久住鴿子籠的房屋,一旦忽置身曠野或蕭閒的庭院中,乍見到眼生輝的一泓滿月。其時我們替他想一想,吟之哦之,詠之玩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都算不得過火的胡鬧。他的心境內外迥別,驀地相逢,儼如拘孿之書生與媚蕩的名姝接手,心為境撼,失其平衡,遂沒落於顛倒失據,惝 無措的狀態中。《洛神賦》上說:“予情悅其淑美兮,心震蕩而不怡。”夫怡者悅也,上曰悅,下曰不怡,故曹子建畢竟還是曹子建。
名姝也罷,美景也罷,若朝昏 守著,作何意態呢!這是難於解答的,似應有一種極平淡,極自然的境界。盡許有人說這是熱情的衰落,退潮的狀態,說亦言之成理,我不想去駁它。若以我的意想和感覺,惟平淡自然才有真切的體玩,自信也確非杜撰。不跑野馬,在月言月。身處月下,身眠月下,一身之外以及一身,悉為月華所籠絡包舉,雖皎潔而不睹皎潔,雖光輝而無有光輝。不必我特意賞玩它,而我的眠裡夢裡醉時醒時,似它無所不在。我的全身心既浸沒著在,故即使閉著眼或者酣睡著,而月的光氣實滲過,幾乎洞激我意識的表裡。它時時和我交融,它處處和我同在,這境界若用哲學上的語調說,是心境的冥合,或曰俱化。──說到此,我不禁想起陶潛的詩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何謂忘言的真意,原是悶葫蘆。無論是什麼,總比我信口開合強得多,古今人之不相及如此。
“玩月便玩月,睡便睡。玩月而思睡必不見月,睡而思玩月必睡不著。”這多乾脆。像我這麼一忽兒起來看月,一忽兒又睡了,或者竟在月下似睡非睡的躺著,這都是傻子酸丁的行徑。可惜采君於來京的途中客死於吳淞江上,我還和誰講去!
我今日雖勉強追記出這段生涯,他已不及見了。他呢,卻還留給我們零殘的佳句,每當低吟默玩時,疑故人未遠,尚客天涯,使我們不至感全寂的寥廓,使我們以骯臟的心枯乾的境,得重看昔年自己的影子,幾乎不自信的影子。我,我們不能不致甚深的哀思和感謝。
雖明明是一封無法投遞的信,但我終於把它寄出去了!這雖明明是一封無法投遞的信。
↧
↧
SONS AND LOVERS by D.H. Lawrence;The Vicar’s Garden and Other Stories
Sons and Lovers 版本史與字眼的文化史:purgatory、afterlife 這段話,很值得討論:
Mrs Morel always said the after-life would hold nothing in store for her husband: he rose from the lower world into purgatory, when he came home from pit, and passed into heaven in the Palmerston Arms. Sons and Lovers - Edited out of the 1913 edition, restored in 1992
(這段,一般中譯本從缺。
The original 1913 edition was heavily edited by Edward Garnett who removed 80 passages, roughly a tenth of the text. The novel is dedicated to Garnett. Garnett, as the literary advisor to the publishing firm Duckworth, was an important figure in leading Lawrence further into the London literary world during the years 1911 and 1912. It was not until the 199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dition was released that the missing text was restored.)
Sons and Lovers Parts 1 and 2 - Page 30 - Google Books Result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sbn=0521007186
D. H. Lawrence, Helen Baron, Carl Baron - 2002 - Literary Collections
Mrs Morel always said the after-life would hold nothing in store for her husband:he rose from the lower world into purgatory, when he came home from pit, and ...*****Purgatory 字眼的文化史可參考Wikipedia 中文版的簡單說明。基本上,天主教必須接受後人為其先人"代禱"之功德:purgatory 只有一通訪天堂的出口,沒有到地獄的通路。
“Recklessness is almost a man's revenge on his woman. He feels he is not valued so he will risk destroying himself to deprive her altogether.”
—from SONS AND LOVERS by D.H. Lawrence
—from SONS AND LOVERS by D.H. Lawrence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t the heart of a family in conflict, the mysteries of sexual initiation, and the pain of irretrievable loss are the universal motifs with which D. H. Lawrence fashions one of the world’s most original autobiographical novels.Gertrude Morel is a refined woman who married beneath her and has come to loathe her brutal, working-class husband. She focuses her passion instead on her two sons, who return her love and despise their father. Trouble begins when Paul Morel, a budding artist, falls in love with a young woman who seems capable of rivaling his mother for possession of his soul. In the ensuing battle, he finds his path to adulthood tragically impeded by the enduring power of his mother’s grasp. Published on the eve of World War I, SONS AND LOVERS confirmed Lawrence’s genius and inaugurated the controversy over his explicit writing about sexuality and human relationships that would follow him to the end of his career.
****
最近幾天補讀永安翻譯的 The Vicar’s Garden and Other Stories by D. H. Lawrence
台灣的出版社或為銷路,故意用書中一篇《密愛》當書名,其實我初看此兩字,根本無法想像原篇的英文……
DHL 的文字,就是那麼不同。或許,所有的翻譯都無法取代原文。連書名都無法認真翻譯…..
譬如說 ,A Sort of Life by Graham Greene*
這種 說法,是英國人歷盡滄桑或玩世不恭時的用語。
譬如說;
“ Well, what a man to do? It’s no sort of life for a man of my years, to sit at my own hearth like a stranger….”ODOUR OF CHRYSANTHEMUMS by D. H. Lawrence
*《小說家的人生》台北:時報
↧
Yes Minister...Yes, Prime Minister《是,大臣》...《是,首相》
2016.6.25
1980年代英國電視幽默劇《Yes Minister》此刻被翻炒,正好讓大家回顧一下英國外交政策,作為註腳。
Mark Twain — 'Truth is stranger than fiction, but it is because Fiction is obliged to stick to possibilities; Truth isn't.'
Yes, Prime Minister
這是Hans 20幾年前在香港買的書。
讀一篇,就覺得應該讀完它,才算最起碼的了解英國人士。
The modern version of British comedy 'Yes, Prime Minister'.
這是先有電視影集,再有書1986和1987年上下兩冊。
香港的大學出版社有譯本。(印象)
2013年北京三聯出版社: 徐國強、閻春伶合譯《是,首相》(詳下Wikipedia 缺2013譯本)
http://en.wikipedia.org/wiki/Yes_Minister
1980年代英國電視幽默劇《Yes Minister》此刻被翻炒,正好讓大家回顧一下英國外交政策,作為註腳。
Mark Twain — 'Truth is stranger than fiction, but it is because Fiction is obliged to stick to possibilities; Truth isn't.'
Yes, Prime Minister
這是Hans 20幾年前在香港買的書。
讀一篇,就覺得應該讀完它,才算最起碼的了解英國人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GscoaUWW2M
Who reads the papers? - Yes, Prime Minister - BBC comedy
優酷網The modern version of British comedy 'Yes, Prime Minister'.
這是先有電視影集,再有書1986和1987年上下兩冊。
香港的大學出版社有譯本。(印象)
2013年北京三聯出版社: 徐國強、閻春伶合譯《是,首相》(詳下Wikipedia 缺2013譯本)
Hacker: After 500 years has Britain's policy on Europe changed?
Sir Humphrey: Minister, Britain has had the same foreign policy objective for at least the last five hundred years: to create a disunited Europe. In that cause we have fought with the Dutch against the Spanish, with the Germans against the French, with the French and Italians against the Germans, and with the French against the Germans and Italians. Divide and rule, you see. Why should we change now, when it's worked so well?
Sir Humphrey: Minister, Britain has had the same foreign policy objective for at least the last five hundred years: to create a disunited Europe. In that cause we have fought with the Dutch against the Spanish, with the Germans against the French, with the French and Italians against the Germans, and with the French against the Germans and Italians. Divide and rule, you see. Why should we change now, when it's worked so well?
Hacker: That's all ancient history, surely?
Sir Humphrey: Yes, and current policy. We 'had' to break the whole thing [the EEC] up, so we had to get inside. We tried to break it up from the outside, but that wouldn't work. Now that we're inside we can make a complete pig's breakfast of the whole thing: set the Germans against the French, the French against the Italians, the Italians against the Dutch... The Foreign Office is terribly pleased; it's just like old times.
Sir Humphrey: Yes, and current policy. We 'had' to break the whole thing [the EEC] up, so we had to get inside. We tried to break it up from the outside, but that wouldn't work. Now that we're inside we can make a complete pig's breakfast of the whole thing: set the Germans against the French, the French against the Italians, the Italians against the Dutch... The Foreign Office is terribly pleased; it's just like old times.
Hacker: But surely we're all committed to the European ideal?
Sir Humphrey: [chuckles] Really, Minister.
Hacker: If not, why are we pushing for an increase in the membership?
Sir Humphrey: Well, for the same reason. It's just like the United Nations, in fact; the more members it has, the more arguments it can stir up, the more futile and impotent it becomes.
Sir Humphrey: [chuckles] Really, Minister.
Hacker: If not, why are we pushing for an increase in the membership?
Sir Humphrey: Well, for the same reason. It's just like the United Nations, in fact; the more members it has, the more arguments it can stir up, the more futile and impotent it becomes.
Hacker: What appalling cynicism.
Sir Humphrey: Yes... We call it diplomacy, Minister.
Sir Humphrey: Yes... We call it diplomacy, Minister.
-1:25
291,384 次觀看
http://en.wikipedia.org/wiki/Yes_Minister
Amazon.com
Antony Jay and Jonathan Lynn's superb sitcom Yes, Prime Minister entered 10 Downing Street with Jim Hacker now Prime Minister of Britain, following a campaign to "Save the British Sausage." Whether tackling defense ("The Grand Design"), local government ("Power to the People"), or the National Education Service, all of Jim Hacker's bold plans for reform generally come to nothing, thanks to the machinations of Nigel Hawthorne's complacent Cabinet Secretary Sir Humphrey (Jeeves to Hacker's Wooster) who opposes any action of any sort on the part of the PM altogether. This is usually achieved by discreet horse-trading. In "One of Us," for instance, Hacker relents from implementing defense cuts when he is presented with the embarrassingly large bill he ran up in a vote-catching mission to rescue a stray dog on an army firing range. Only in "The Tangled Web," the final episode of series 2, does the PM at last turn the tables on Sir Humphrey. Paul Eddington is a joy as Hacker, whether in mock-Churchillian mode or visibly cowering whenever he is congratulated on a "courageous" idea. Jay and Lynn's script, meanwhile, is a dazzlingly Byzantine exercise in wordplay, wittily reflecting the verbiage-to-substance ratio of politics. Ironically, Yes, Prime Minister is an accurate depiction of practically all political eras except its own, the 1980s, when Thatcher successfully carried out a radical program regardless of harrumphing senior civil servants. --David Stubbs
Product Description
In an unlikely chain of events, Jim Hacker emerges as the most viable candidate for his party's next Prime Minister. Now that he gets his own car and driver, a nice house in London, a place in the country, endless publicity and a pension for life, what more does he want? Bernard: I think he wants to govern Britain. Sir Humphrey: Well, stop him, Bernard! Named one of the Top Ten TV programs of all time by the British Film Institute, this brilliantly observed comedy of manners pits the well-meaning Prime Minister Jim Hacker against the machinations of the Cabinet Secretary, Sir Humphrey Appleby, in the ultimate political marriage of inconvenience. Paul Eddington (Good Neighbors) stars as Jim Hacker and Academy Award nominee Nigel Hawthorne (The Madness of King George) first drew wide notice in the role of Sir Humphrey Appleby.是,大臣[編輯]
是,大臣 是,首相 Yes Minister Yes, Prime Minister | |
---|---|
![]() 《是,大臣》的標題卡片 | |
類型 | 政治諷刺 英國情境喜劇 |
原創 | 安多尼·傑 喬納森· 林恩 |
主演 | 保羅·愛丁頓 奈傑爾·霍桑 德里克·福德斯 |
國家/地區 | 英國 |
語言 | 英語 |
系列數 | 5 |
集數 | 38[1][2] |
每集長度 | 30分鐘 (聖誕特別篇為60分鐘,另有幾部短片)[1] |
配樂作曲 | 羅尼·哈澤赫斯特 |
製作 | |
製作人 | 斯圖亞特·艾倫 雪梨·洛特比 皮特·懷特摩 |
機位 | 多機位 |
播映 | |
首播頻道 | BBC二台、Gold (後續系列)[3][4] |
圖像制式 | 576i (SDTV) |
播出日期 | 1980年2月25日[1]-1988年1月28日[2] |
《是,大臣》(Yes Minister,後來續集名為Yes, Prime Minister)是一套於1980年代播出的英國電視情境喜劇。這套影集走英式幽默的路線,由安東尼·傑(Antony Jay)與喬納森·林(Jonathan Lynn)創作,自1980年到1984年,在BBC上播出三季,每季7集。續集,《是,首相》,兩季,每季8集,在1986至1988年播出。上下兩部之外,還另有一部聖誕特別篇。總共有38集。除聖誕特別篇為60分鐘外,其餘37集為30分鐘。這套影集以嘲諷當時英國政壇各種現象為主題,是當時很受歡迎的電視影集。
香港TVB明珠台也曾經轉播這套影集,當時中文名叫《首相你想點》。中國大陸在中國中央電視台以《是,大臣》之名播出7集後,因譯制導演——上海電影譯制廠原廠長陳敘一去世,翻譯者後繼無人,不得不無疾而終。[5]
這部劇以一位英國政府內閣大臣在白廳的辦公室為背景(其後在《是,首相》續集中為唐寧街10號,即英國首相府),講述了由保羅·愛丁頓(Paul Eddington)扮演的內閣大臣吉姆·哈克 (Jim Hacker,《是,首相》中為首相)的執政歷程。他爭取的各項法令和工作效率的改善,都受到了英國行政部門的反抗,特別是他的常務次官(英國公務員中的高級官員)漢弗萊·阿普比爵士(由奈傑爾·霍桑(Nigel Hawthorne)飾演)。他的首席私人秘書伯納·伍利(Bernard Woolley,由德里克·福德斯(Derek Fowlds)飾演)是一個兩邊倒的牆頭草,然而,因為他的公務員身份,故此更多地受漢弗萊爵士(有權決定伯納的晉升離任)的影響。幾乎每集都是以漢弗萊爵士說,「是,大臣」結尾。漢弗萊爵士在這句台詞中回味他的勝利,或者,相當少的時候,承認他的失敗。
這部劇,無論在口碑,還是在評論家那裡,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獲得了五個BAFTAs(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電視獎),另有三個BAFTAs提名。 2004年的時候,它在英國最佳情境喜劇的投票中名列第六。這部劇也是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最喜歡的一部電視影集。
書籍
此影集亦有相關衍生書籍出版——劇本輯錄成書,由BBC Books以日記體形式出版。至於海克沒出場的部分則以公務員之間的私人備忘錄、「訪問」及其他角色的信件填補。
《是,首相》的三部小說分別於1981年、1982年、1983年出版,後來結集成硬封面修訂本。
《Yes, Minister》的簡體中文版《是,大臣——一位內閣大臣的日記》(陳體芳等譯)及《是,首相——詹姆斯·哈克閣下的日記》(楊立義、婁炳坤譯)由學林出版社於1992年出版。程虹翻譯了《遵命大臣:內閣大臣海克爾日記》,有趣的是,她的丈夫李克強如今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Prime Minister)[6]。繁體中譯本《好的,首相》由張南峰翻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於1993年出版。
經典對白
- 人人平等,但是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加「平等」(出自《動物農莊》)
- 拿破崙獎是北約頒發的一個獎……頒給對歐洲統一貢獻最大的政治家。 (補充)拿破崙以來,如果不算希特勒的話。
- ——人類沒有特權,哈克先生。我們不凌駕於自然之上,我們屬於自然。你知道,人也是動物。 ——我知道,我剛去過下議院。
- 實際上,只有城市中產階級操心保護鄉村的事情,因為他們不用住那裡。
- 我國政府的運作方式在於大臣從我們提供的方案中遴選決策,對吧?所以,如果他們掌握了事實,他們會看到其他可能性,甚至會自己提出方案來,而不從我們提供的兩三個方案中選。
- 有四個詞能讓大臣採納提案:快捷、簡單、時興、便宜。還有四個詞能讓提案被大臣否決:複雜、耗時、昂貴、爭議。要徹底排除大臣採納的可能性,就得說這個決定「有魄力」。「有爭議」只表示「會失去部分選票」,「有魄力」表示「會輸掉整個大選」!
- 政治第一定律:只有官方否認的才可信。
- ——信息自由運動進展如何? ——對不起,我不能說。
- 公務員工作三原則:越拖延越高效,越費錢越便宜,越秘密越民主。
- 政府應對指責的五個標準理由(借口)
1.這些事都有合理解釋,但出於安全考慮,不能公開。 2.由於降低了預算,監管力量削弱才有了這一疏忽。 3.該實驗值得一做,並已經停止,得到了大量珍貴數據。還提供了就業。 4.有些重要信息,塵埃落定以後我們才能得知。下不為例。 5.由個人決策失誤引起,已根據內部紀律條例予以處理。
- 典型歐共體官員什麼樣?義大利人的組織能力,德國人的「彈性」,法國人的「謙遜」,再加上比利時人的「想像力」,荷蘭人的「慷慨」,還有愛爾蘭人的「智慧」!而且還是個美差!喝香檳、吃魚子醬、公家豪華轎車、私人飛機……個個都伸嘴在食槽里拱,大多數人連前蹄也伸了出去!
- (談歐共體)
——大臣,我們客觀的來看。這是各國利益的博弈場,我們為什麼要加入? ——為了加強自由西方國家的聯盟。 ——大臣,是為了離間德法,從而壓倒法國。 ——那法國為何加入? ——為保護他們沒用的農民免遭戰爭。 ——德國不是吧? ——他們是為了清洗種族滅絕的罪名,請求重新加入人類社會! ——這也太尖酸刻薄了!那些小國總不是為了自身利益吧! ——是嗎?盧森堡是為了賞錢,作為歐共體首都,資金滾滾來。
參考資料[編輯]
^ 1.01.11.2 Lewisohn, Mark. Yes Minister. BBC Comedy Guide.[18 August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13 October 2007).
^ 2.02.1 Lewisohn, Mark. Yes, Prime Minister. BBC Comedy Guide. [18 August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17 March 2007).^http://uktv.co.uk/gold/homepage/sid/7451
^Yes, Prime Minister to be revived. BBC News. 29 March 2012.
^譯製片的無奈:我們還需要配音嗎?
^http://cn.nytimes.com/article/culture-arts/2013/01/07/c07minister/
^[1]
外部連結
BBC第七台《是,首相》↧
Baudelaire: Selected Poems/ 波特萊爾的《惡之華》/巴黎男女
"The Venal Muse"
Muse of my heart, you who love palaces,
When January frees his north winds, will you have,
During the black ennui of snowy evenings,
An ember to warm your two feet blue with cold?
Will you bring the warmth back to your mottled shoulders,
With the nocturnal beams that pass through the shutters?
Knowing that your purse is as dry as your palate,
Will you harvest the gold of the blue, vaulted sky?
To earn your daily bread you are obliged
To swing the censer like an altar boy,
And to sing Te Deums in which you don't believe,
Or, hungry mountebank, to put up for sale your charm,
Your laughter wet with tears which people do not see,
To make the vulgar herd shake with laughter.
When January frees his north winds, will you have,
During the black ennui of snowy evenings,
An ember to warm your two feet blue with cold?
Will you bring the warmth back to your mottled shoulders,
With the nocturnal beams that pass through the shutters?
Knowing that your purse is as dry as your palate,
Will you harvest the gold of the blue, vaulted sky?
To earn your daily bread you are obliged
To swing the censer like an altar boy,
And to sing Te Deums in which you don't believe,
Or, hungry mountebank, to put up for sale your charm,
Your laughter wet with tears which people do not see,
To make the vulgar herd shake with laughter.
*
Modern poetry begins with Charles Baudelaire (1821-67), who employed his unequalled technical mastery to create the shadowy, desperately dramatic urban landscape -- populated by the addicted and the damned -- which so compellingly mirrors our modern condition. Deeply though darkly spiritual, titanic in the changes he wrought, Baudelaire looms over all the work, great and small, created in his wake.
------
過去一周每天一二首英譯 此書用字的確有些特色
But as for me, my limbs are rent
Because I clasped the clouds as mine.
---The Laments of an Icarus.
1889.3.11 Journals by Gide 引用過. 通行版{惡之華}待查
Online texts
- Charles Baudelaire—Largest site dedicated to Baudelaire's poems and prose, containing Fleurs du mal, Petit poemes et prose, Fanfarlo and more in French.
- Works by or about Charles Baudelaire at the Internet Archive (scanned original editions, color illustrated)
- Works by Charles Baudelaire at Project Gutenberg(French) and (English)
- La Nouvelle Décadence—Extensive online library of Baudelaire translations and biographies
- Poems by Charles Baudelaire—Selected works at Poetry Archive
- Baudelaire's poems at Poems Found in Translation
- Baudelaire - Eighteen Poems
- "baudelaire in english", Onedit.net—Sean Bonney's experimental translations of Baudelaire (humor)
- (French)Baudelaire, Les Fleurs du Mal and Petits Poèmes en Prose (Le Spleen de Paris), at athena.unige.ch
Single works
- FleursDuMal.org—Definitive online presentation of Fleurs du mal, featuring the original French alongside multiple English translations
- An illustrated version (8 Mb) of Les Fleurs du Mal, 1861 edition (Charles Baudelaire / une édition illustrée par inkwatercolor.com)
- "The Rebel"—poem by Baudelaire
- Les Foules (The Crowds)—English translation
2013.4.4 辜振豐老師送一本簽名的"全新中譯本"《惡之華》(台北:花神文坊 2013)
漢清兄惠存:
悅讀法蘭西詩歌
我問些字體插圖等. 他希望我寫書評... (我說我不懂法文所以只能用英文和其他中文本"攻錯之: Baudelaire: Selected Poems 波特萊爾的《惡之華》/巴黎男女)
去年或全年我說這本名著的漢譯可能近10本以上. 何苦再多一本"非學術"之作?
不過 辜振豐老師的意志力強 他已展開波特萊爾的第2本之翻譯中. 而且他的作品都是"全方位設計"很令人佩服 並要祝賀/祝服他成功!
*****
Baudelaire: Selected Poems (法英對照)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by Joanna Richarson, Penguine, 1975/'77/'78
依1868《惡之華》版本及隨後在比利時出的禁詩序而編
惡之華
Les Fleurs du mal
《惡之華》(法語:Les Fleurs du mal)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這版本顯然一直在改進. 本文是2011年版. 只有"一首"的翻譯比較中列出2種英文和三種中文.
For other uses, see Les Fleurs du mal (disambiguation).
Les Fleurs du mal (often translated The Flowers of Evil) is a volume of French poetry by Charles Baudelaire. First published in 1857 (see 1857 in poetry), it was important in the symbolist and modernist movements. The subject matter of these poems deals with themes relating to decadence and eroticism.[edit]Overview
The initial publication of the book was arranged in six thematically segregated sections:- Spleen et Idéal (Spleen and Ideal)
- Tableaux parisiens (Parisian Scenes)
- Le Vin (Wine)
- Fleurs du mal (Flowers of Evil)
- Révolte (Revolt)
- La Mort (Death)
Si le viol, le poison, le poignard, l'incendie,
N'ont pas encore brodé de leurs plaisants dessins
Le canevas banal de nos piteux destins,
C'est que notre âme, hélas! n'est pas assez hardie.
- If rape and poison, dagger and burning,
- Have still not embroidered their pleasant designs
- On the banal canvas of our pitiable destinies,
- It's because our souls, alas, are not bold enough!
In the poem "Au lecteur" ("To the Reader") that prefaces Les Fleurs du mal, Baudelaire accuses his readers of hypocrisy and of being as guilty of sins and lies as the poet: - ...If rape or arson, poison or the knife
- Has wove no pleasing patterns in the stuff
- Of this drab canvas we accept as life—
- It is because we are not bold enough!
- (Roy Campbell's translation)
C'est l'Ennui! —l'œil chargé d'un pleur involontaire,
Il rêve d'échafauds en fumant son houka.
Tu le connais, lecteur, ce monstre délicat,
—Hypocrite lecteur,—mon semblable,—mon frère!
- It's Ennui! — his eye brimming with spontaneous tear
- He dreams of the gallows in the haze of his hookah.
- You know him, reader, this delicate monster,
- Hypocritical reader, my likeness, my brother!
[edit]Literary significance and criticism
The author and the publisher were prosecuted under the regime of the Second Empire as an outrage aux bonnes mœurs (trans. "an insult to public decency"). As a consequence of this prosecution, Baudelaire was fined 300 francs. Six poems from the work were suppressed and the ban on their publication was not lifted in France until 1949. These poems were "Lesbos", "Femmes damnés (À la pâle clarté)" (or "Women Doomed (In the pale glimmer...)"), "Le Léthé" (or "Lethe"), "À celle qui est trop gaie" (or "To Her Who Is Too Gay"), "Les Bijoux" (or "The Jewels"), and " Les "Métamorphoses du Vampire" (or "The Vampire's Metamorphoses"). These were later published in Brussels in a small volume entitled Les Épaves (Jetsam).On the other hand, upon reading "The Swan" or "Le Cygne" from Les Fleurs du mal, Victor Hugo announced that Baudelaire had created "un nouveau frisson" (a new shudder, a new thrill) in literature.
In the wake of the prosecution a second edition was issued in 1861 which added 32 new poems, removed the six suppressed poems and added a new section entitled Tableaux Parisiens.
A posthumous third edition with a preface by Théophile Gautier and including 14 previously unpublished poems was issued in 1868.
[edit]Cultural references
- Dead Can Dance's second album, 1985's Spleen and Ideal, was named after the first passage in the poem.
- Folk band Spires that in the Sunset Rise take their name from a line in "The Voyage"[1]
- The show How I Met Your Mother briefly references this book when Ted finds his college girlfriend Karen in his bed with another man.
- In the volume of poetry The Pill vs. The Springhill Mine DisasterRichard Brautigan employs Baudelaire as a character in a series of poems.
[edit]See also
[edit]External links
![]() | Wikisource has original text related to this article: |
- Charles Baudelair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 s:fr:Les Fleurs du mal: complete work on French Wikisource
- Les Fleurs du mal: full online downloadable text
- Les Fleurs du mal (in French) at Project Gutenberg
- Fleursdumal.org, a collection of the various French editions and accompanying translations in English.
- An illustrated version (8 Mb) of Les Fleurs du Mal, 1.861 edition (Charles Baudelaire / une édition illustrée par http://www.inkwatercolor.com)
- ^ See Travelling Bell
惡 之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惡之華》(法語:Les Fleurs du mal),又譯《惡 之花》,是法國詩人夏爾·波德萊爾於1857年發表的詩集作品,內容以頹廢與性為材,並對象徵主義與現代主義文學發展有著 ...
zh.wikipedia.org/zh-tw/恶之花 - 頁 庫存檔博客來書籍館;惡之花
果然,《惡之花》遭到了「普遍的猛烈抨 擊,引起了人們的好奇。「好奇」,正是作者的追求;「抨擊」,也不能使他退縮;然而,跟在「抨擊」之後的卻是法律的追究,這是他 ...
作者 :杜國清
出版時間 : 2011年12月
出版單位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裝訂 : 精裝
波特萊爾的《惡之華》杜國清譯 神魔的眼神﹕談波特萊爾與《惡之華》 謝謝 妙 幾年前2008/2月阿擘請我和杜教授吃過晚餐 台大出版中心的訂價策略很奇怪 這本名著的最新修正本才350元 參考英日和中國的翻譯 2008年時杜國清先生對純文學出版社的《惡之華》的稿酬等, |
現在有難得的機會補強並修正它,無寧是譯者和讀者之福氣。
詩人老了......《諾貝爾文學獎全集50:米沃什》杜國清譯
1982(尚未翻閱)
***
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 頁88。無”因讓那‧杜瓦爾而作”字樣。***
昨晚讀《哥德談話錄》智慧老人哥德向年輕的艾克曼說
要珍惜每一刻每一分鐘 它們都是永恆的代表
上周”送陳忠信夫婦”之詩的更新 或可溫故知新
(又為陳巨擘昔日的晚餐而作)
*****
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惡之華‧貓》杜國清譯。台北:
34 貓
來,美麗的貓,來到我愛的心上,
把你腳上銳利的爪隱藏,
讓我沉浸在你美麗的眼眸中
映出金屬與瑪瑙的亮光。
當我的手指,從容不迫地愛撫,
你的頭和那彈性的背脊,
當我的手陶然感到興奮的滿足,
一觸及你帶電的嬌軀,
我就幻見我的女人,她的眼神,
和你一樣,可愛的動物,
深邃冷轍,有如鏢槍尖銳刺人;
從她的腳尖到她的頭部,
一種微妙的氣色,危險的暗香,
在她褐色身旁漂浮蕩漾。
*****另一中國某書中的翻譯(這是上周從一本法國文人憶波特
萊爾的新書中抄下的。現在暫時找不到它。)《貓‧因讓那‧杜瓦爾而作》波特萊爾
|
日本小說家芥川龍之介曾為之傾倒自嘆:「
人生不如波特萊爾的一行詩」。
法國大文豪雨果給波特萊爾的《惡之花》的贊語:「
你向藝術的天空,擲去了一道攝人的光芒,創造了新的顫慄。」
這本新版《惡之華》,名符其實是波特萊爾一生詩作的全譯本,
包括第二版原著、《漂流詩篇》、六首禁詩、
這個新版,除了波特萊爾一生詩創作的全譯之外,
附錄有譯者的四篇文章﹕「波特萊爾與《惡之華》」簡介、「
杜教授以對波特萊爾與《惡之華》的了解,談論詩人心中的「惡」
與「花」,以及他一生追尋的「詩」與「美」的特質,
你的倦怠 來自愛與美的追尋
你愛的美 那明媚的眼眸
神魔合一 同時具有
致命的魅力與無限暴虐
使你在狂喜的瞬間 欲求毀滅
你愛的美 不管來自天上或地獄
不論來自上帝或惡魔
純粹的愛 無畏 無悔
只要能使你 一時迷醉
脫離 這個醜惡的世界
《惡之華》是詩人的精神在善惡衝突中迸出的火花,
也是受苦的靈魂綻放出的病弱花朵,散發著不吉的冷香,
杜國清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日本關西學院大學日本文學碩士,
現任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東亞語言文化研究系、
【譯者序】波特萊爾與《惡之華》/ 杜國清
致波特萊爾 / 杜國清
作者獻詞
致讀者 Au Lecteur/波特萊爾
惡之華Les Fleurs du Mal
憂鬱與理想 SPLEEN ET IDeAL1祝禱 Benediction
2信天翁 L’ Albatros
3高翔 Elevation
4萬物照應 Correspondances
5〈我喜愛對那些裸體時代……〉Jaime le souvenir de ces epopues nues
6燈塔 Les Phares
7生病的繆斯 La Muse Malade
8賣身的繆斯 La Muse Venale
9惡僧 Le Mauvais Moine
10仇敵 L’Ennemi
11倒運 Le Guignon
12前生 La Vie Anterieure
13踏上旅途的波希米人 Bohemiens en Voyage
14人與海 L’Homme et la Mer
15地獄的唐璜 Don Juan aux Enfers
16傲慢的懲罰 Chatiment de l’Orgueil
17美 La Beaute
18理想 L’Ideal
19女巨人 La Geante
20假面 Le Masque
21美的讚歌 Hymne a la Beaute
22異國的芳香 Parfum Exotique
23髮 La Chevelure
24〈我愛慕你……〉 Je t’adore a l’cgal de la voute nocturne
25〈你想將整個宇宙……〉Tu mettrais l’univers entier dans ta ruelle
26然而還不滿足 Sed non Satiata
27〈穿著波狀的……〉Avec ses veements ondoyants et nacres
28舞動的蛇 Le Serpent qui Danse
29腐屍 Une Charogne
30來自深淵的叫喊 De Profundis Clamavi
31吸血鬼 Le Vampire
32〈一夜我睡在……〉Une nuit que j’etais pres d’une affreuse Juive
33死後的悔恨 Remords Posthume
34貓 Le Chat
35決鬥 Duellum
36陽臺 Le Balcon
37著魔的男人 Le Possede
38幽靈 Un Fantome
Ⅰ黑闇 Les Tenebres
Ⅱ薰香 Le Parfum
Ⅲ畫框 Le Cadre
Ⅳ肖像 Le Portrait
39〈給你這些詩……〉Je te donne ces vers afin que si mon nom
40永遠一樣 Semper Eadem
41她的一切 Tout Entiere
42〈今晚你說什麼……〉Que diras-tu ce soir, pauvre ame solitaire
43活火炬 Le Flambeau Vivant
44恩賜 Reversibilite
45告白 Confession
46心靈的黎明 L’Aube Spirituelle
47黃昏的諧調 Harmonie du Soir
48香水瓶 Le Flacon
49毒 Le Poison
50陰空 Ciel Brouille
51貓 Le Chat
52優美的船 Le Beau Navire
53旅邀L’Invitation au Voyage
54不能挽救者L’Irreparable
55交談 Causerie
56秋之歌 Chant d’Automne
57給一位聖母 A une Madone
58午後之歌 Chanson d’Apres-Midi
59西西娜 Sisina
60給我佛蘭琪絲嘉的讚歌 Franciscae me Laudes
61給生長在殖民地的一位夫人 A une Dame Creole
62憂愁與流浪Moesta et Errabunda
63幽靈 Le Revenant
64秋的小曲 Sonnet d’Automne
65月的悲哀 Tristesses de la Lune
66貓 Les Chats
67貓頭鷹 Les Hiboux
68煙斗 La Pipe
69音樂 La Musique
70墓 Sepulture
71一幅幻想的版畫 Une Gravure Fantastique
72快活的死者 Le Mort Joyeux
73憎恨的無底桶 Le Tonneau de la Haine
74破鐘 La Cloche Felee
75憂鬱 Spleen
76憂鬱 Spleen
77憂鬱 Spleen
78憂鬱 Spleen
79著魔 Obsession
80虛無的滋味 Le Gout du Neant
81苦惱的鍊金術 Alchimie de la Douleur
82恐怖的感應 Horreur Sympathique
83自我懲罰者 L’Heautontimoroumenos
84無可贖救者 L’Irremediable
85時鐘 L’Horloge
巴黎寫景 TABLEAUX PARISIENS86風景 Paysage
87太陽 Le Soleil
88給一個紅髮的乞丐女郎 A une Mendiante Rousse
89天鵝 Le Cygne
90 七個老頭兒 Les Sept Vieillards
91小老太婆 Les Petites Vieilles這兩首是獻給雨果的雨果回信說令人......
92盲人 Les Aveugles
93給路上錯過的一個女人 A une Passante
94骸耕圖 Le Squelette Laboureur
95夕暮 Le Crepuscule du Soir
96賭博 Le Jeu
97死的舞蹈 Danse Macabre
98虛假的戀 L’Amour du Mensonge
99〈我仍忘不了……〉Je n’ai pas oublie, voisine de la ville
100〈你曾嫉妒的……〉La servante au grand coeur dont vous etiez jalouse
101霧和雨 Brumes et Pluies
102巴黎之夢 Reve Parisien
103黎明 Le Crepuscule du Matin
酒 LE VIN104酒魂L’Ame du Vin
105拾荒者的酒 Le Vin des Chiffonniers
106殺人犯的酒 Le Vin de l’Assassin
107孤獨者的酒 Le Vin du Solitaire
108熱戀者的酒 Le Vin des Amants
惡之華 FLEURS DU MAL109毀滅 La Destruction
110一個受難的女人 Une Martyre
111 該入地獄的女人 Femmes Damnees
112一對好姊妹 Les Deux BonnesSoeurs
113血泉 La Fontaine de Sang
114寓意 Allegorie
115貝雅翠斯 La Beatrice
116西堤爾之旅 Un Voyage a Cythere
117愛神與腦殼 L’Amour et le Crane
叛逆 ReVOLTE118聖.彼得的否認 Le Reniement de Saint Pierre
119亞伯與該隱Abel et Cain
120 向惡魔的連禱 Les Litanies de Satan
死 LA MORT121熱戀者之死 La Mort des Amants
122窮人之死 La Mort des Pauvres
123藝術家之死 La Mort des Artistes
124一日之終 La Fin de la Journee
125好奇者的夢 Le Reve d’ un Curieux
126 旅航 Le Voyage
漂流詩篇(LES ePAVES)(1866)1浪漫派的落日 Le Coucher du Soleil Romantique
《惡之華》被禁詩篇 PIeCES CONDAMNeES
2麗斯波斯島 Lesbos
3墮入地獄的女人 (黛菲尼與伊波麗特) Femmes Damnees
Delphine et Hipolyte
4忘川Le Lethe
5給一位太快活的女人 A Celle Qui Est Trop Gaie
6首飾 Les Bijoux
7吸血鬼的化身Les Metamorphoses du Vampire
豔歌 (GALANTERIES)8 噴泉 Le Jet D’eau
9 貝爾特的眼睛 Les Yeux de Berthe
10 讚歌 Hymne
11容貌的期許 Les Promesses d’un Visage
12怪物(別題「恐怖趣味的林澤仙女的讚辭」) Le Monstre
Ou Le Paranymphe d’une Nymphe Macabre
13 給我佛蘭琪絲嘉的讚歌 Franciscae me Laudes
題詠 (ePIGRAPHES)14奧諾雷.杜米埃肖像題詩 Vers Pour Le Portrait de M. HonoreDaumier
15瓦倫西的羅拉 Lola De Valence
16題「牢中的塔索」(德拉珂羅瓦所畫) Sur <> d’Eugene Delacroix
雜篇(PIeCES DIVERSES)17聲音 La Voix
18意想不到者L’Imprevu
19贖金La Rancon
20給一位馬拉巴姑娘A Une Malabaraise
戲作 (BOUFFONNERIES)21 阿米娜.波雪蒂初上舞台(於布魯塞爾莫奈劇院)
Sur Les Debuts d’Amina Boschetti
22 致歐金.福洛曼丹氏(關於某個令人討厭者自稱是他的朋友)
A M. Eugene Fromentin / A Propos d’un Importun / Qui Se Disait Son Ami
23戲謔的小酒店(從布魯塞爾到約庫耳途中所見)
Un Cabaret Folatre / Sur La Route de Bruxelles a Uccle
《惡之華》第三版增訂稿(1866-1868) PIeCES AJOUTeES1一本禁書的題詞 epigraphe Pour un Livre condamne
2致邦維爾(一八四二年作) A Theodore de Banville—1842—
3和平的菸斗(仿朗費羅) Le Calumet de Paix
Imite de Longfellow
4異教徒的祈禱La Priere d’un Paien
5蓋子 Le Couvercle
6午夜的反省 L’Examen de Minuit
7悲情的戀歌 Madrigal Triste
8警告者 L’Avertisseur
9叛逆者 Le Rebelle
10離此遙遠Bien Loin d’Ici
11深淵 Le Gouffre
12伊卡洛斯的悲嘆 Les Plaintes d’un Icare
13靜思 Recueillement
14被冒犯的月亮La Lune Offensee
波特萊爾年譜
萬物照應.東西交輝 / 杜國清
波特萊爾與我/ 杜國清
《惡之華》初版譯者後記 (1977)
《惡之華》新版譯者後記(2011)
致波特萊爾 / 杜國清
作者獻詞
致讀者 Au Lecteur/波特萊爾
惡之華Les Fleurs du Mal
憂鬱與理想 SPLEEN ET IDeAL1祝禱 Benediction
2信天翁 L’ Albatros
3高翔 Elevation
4萬物照應 Correspondances
5〈我喜愛對那些裸體時代……〉Jaime le souvenir de ces epopues nues
6燈塔 Les Phares
7生病的繆斯 La Muse Malade
8賣身的繆斯 La Muse Venale
9惡僧 Le Mauvais Moine
10仇敵 L’Ennemi
11倒運 Le Guignon
12前生 La Vie Anterieure
13踏上旅途的波希米人 Bohemiens en Voyage
14人與海 L’Homme et la Mer
15地獄的唐璜 Don Juan aux Enfers
16傲慢的懲罰 Chatiment de l’Orgueil
17美 La Beaute
18理想 L’Ideal
19女巨人 La Geante
20假面 Le Masque
21美的讚歌 Hymne a la Beaute
22異國的芳香 Parfum Exotique
23髮 La Chevelure
24〈我愛慕你……〉 Je t’adore a l’cgal de la voute nocturne
25〈你想將整個宇宙……〉Tu mettrais l’univers entier dans ta ruelle
26然而還不滿足 Sed non Satiata
27〈穿著波狀的……〉Avec ses veements ondoyants et nacres
28舞動的蛇 Le Serpent qui Danse
29腐屍 Une Charogne
30來自深淵的叫喊 De Profundis Clamavi
31吸血鬼 Le Vampire
32〈一夜我睡在……〉Une nuit que j’etais pres d’une affreuse Juive
33死後的悔恨 Remords Posthume
34貓 Le Chat
35決鬥 Duellum
36陽臺 Le Balcon
37著魔的男人 Le Possede
38幽靈 Un Fantome
Ⅰ黑闇 Les Tenebres
Ⅱ薰香 Le Parfum
Ⅲ畫框 Le Cadre
Ⅳ肖像 Le Portrait
39〈給你這些詩……〉Je te donne ces vers afin que si mon nom
40永遠一樣 Semper Eadem
41她的一切 Tout Entiere
42〈今晚你說什麼……〉Que diras-tu ce soir, pauvre ame solitaire
43活火炬 Le Flambeau Vivant
44恩賜 Reversibilite
45告白 Confession
46心靈的黎明 L’Aube Spirituelle
47黃昏的諧調 Harmonie du Soir
48香水瓶 Le Flacon
49毒 Le Poison
50陰空 Ciel Brouille
51貓 Le Chat
52優美的船 Le Beau Navire
53旅邀L’Invitation au Voyage
54不能挽救者L’Irreparable
55交談 Causerie
56秋之歌 Chant d’Automne
57給一位聖母 A une Madone
58午後之歌 Chanson d’Apres-Midi
59西西娜 Sisina
60給我佛蘭琪絲嘉的讚歌 Franciscae me Laudes
61給生長在殖民地的一位夫人 A une Dame Creole
62憂愁與流浪Moesta et Errabunda
63幽靈 Le Revenant
64秋的小曲 Sonnet d’Automne
65月的悲哀 Tristesses de la Lune
66貓 Les Chats
67貓頭鷹 Les Hiboux
68煙斗 La Pipe
69音樂 La Musique
70墓 Sepulture
71一幅幻想的版畫 Une Gravure Fantastique
72快活的死者 Le Mort Joyeux
73憎恨的無底桶 Le Tonneau de la Haine
74破鐘 La Cloche Felee
75憂鬱 Spleen
76憂鬱 Spleen
77憂鬱 Spleen
78憂鬱 Spleen
79著魔 Obsession
80虛無的滋味 Le Gout du Neant
81苦惱的鍊金術 Alchimie de la Douleur
82恐怖的感應 Horreur Sympathique
83自我懲罰者 L’Heautontimoroumenos
84無可贖救者 L’Irremediable
85時鐘 L’Horloge
巴黎寫景 TABLEAUX PARISIENS86風景 Paysage
87太陽 Le Soleil
88給一個紅髮的乞丐女郎 A une Mendiante Rousse
89天鵝 Le Cygne
90 七個老頭兒 Les Sept Vieillards
91小老太婆 Les Petites Vieilles這兩首是獻給雨果的雨果回信說令人......
92盲人 Les Aveugles
93給路上錯過的一個女人 A une Passante
94骸耕圖 Le Squelette Laboureur
95夕暮 Le Crepuscule du Soir
96賭博 Le Jeu
97死的舞蹈 Danse Macabre
98虛假的戀 L’Amour du Mensonge
99〈我仍忘不了……〉Je n’ai pas oublie, voisine de la ville
100〈你曾嫉妒的……〉La servante au grand coeur dont vous etiez jalouse
101霧和雨 Brumes et Pluies
102巴黎之夢 Reve Parisien
103黎明 Le Crepuscule du Matin
酒 LE VIN104酒魂L’Ame du Vin
105拾荒者的酒 Le Vin des Chiffonniers
106殺人犯的酒 Le Vin de l’Assassin
107孤獨者的酒 Le Vin du Solitaire
108熱戀者的酒 Le Vin des Amants
惡之華 FLEURS DU MAL109毀滅 La Destruction
110一個受難的女人 Une Martyre
111 該入地獄的女人 Femmes Damnees
112一對好姊妹 Les Deux BonnesSoeurs
113血泉 La Fontaine de Sang
114寓意 Allegorie
115貝雅翠斯 La Beatrice
116西堤爾之旅 Un Voyage a Cythere
117愛神與腦殼 L’Amour et le Crane
叛逆 ReVOLTE118聖.彼得的否認 Le Reniement de Saint Pierre
119亞伯與該隱Abel et Cain
120 向惡魔的連禱 Les Litanies de Satan
死 LA MORT121熱戀者之死 La Mort des Amants
122窮人之死 La Mort des Pauvres
123藝術家之死 La Mort des Artistes
124一日之終 La Fin de la Journee
125好奇者的夢 Le Reve d’ un Curieux
126 旅航 Le Voyage
漂流詩篇(LES ePAVES)(1866)1浪漫派的落日 Le Coucher du Soleil Romantique
《惡之華》被禁詩篇 PIeCES CONDAMNeES
2麗斯波斯島 Lesbos
3墮入地獄的女人 (黛菲尼與伊波麗特) Femmes Damnees
Delphine et Hipolyte
4忘川Le Lethe
5給一位太快活的女人 A Celle Qui Est Trop Gaie
6首飾 Les Bijoux
7吸血鬼的化身Les Metamorphoses du Vampire
豔歌 (GALANTERIES)8 噴泉 Le Jet D’eau
9 貝爾特的眼睛 Les Yeux de Berthe
10 讚歌 Hymne
11容貌的期許 Les Promesses d’un Visage
12怪物(別題「恐怖趣味的林澤仙女的讚辭」) Le Monstre
Ou Le Paranymphe d’une Nymphe Macabre
13 給我佛蘭琪絲嘉的讚歌 Franciscae me Laudes
題詠 (ePIGRAPHES)14奧諾雷.杜米埃肖像題詩 Vers Pour Le Portrait de M. HonoreDaumier
15瓦倫西的羅拉 Lola De Valence
16題「牢中的塔索」(德拉珂羅瓦所畫) Sur <> d’Eugene Delacroix
雜篇(PIeCES DIVERSES)17聲音 La Voix
18意想不到者L’Imprevu
19贖金La Rancon
20給一位馬拉巴姑娘A Une Malabaraise
戲作 (BOUFFONNERIES)21 阿米娜.波雪蒂初上舞台(於布魯塞爾莫奈劇院)
Sur Les Debuts d’Amina Boschetti
22 致歐金.福洛曼丹氏(關於某個令人討厭者自稱是他的朋友)
A M. Eugene Fromentin / A Propos d’un Importun / Qui Se Disait Son Ami
23戲謔的小酒店(從布魯塞爾到約庫耳途中所見)
Un Cabaret Folatre / Sur La Route de Bruxelles a Uccle
《惡之華》第三版增訂稿(1866-1868) PIeCES AJOUTeES1一本禁書的題詞 epigraphe Pour un Livre condamne
2致邦維爾(一八四二年作) A Theodore de Banville—1842—
3和平的菸斗(仿朗費羅) Le Calumet de Paix
Imite de Longfellow
4異教徒的祈禱La Priere d’un Paien
5蓋子 Le Couvercle
6午夜的反省 L’Examen de Minuit
7悲情的戀歌 Madrigal Triste
8警告者 L’Avertisseur
9叛逆者 Le Rebelle
10離此遙遠Bien Loin d’Ici
11深淵 Le Gouffre
12伊卡洛斯的悲嘆 Les Plaintes d’un Icare
13靜思 Recueillement
14被冒犯的月亮La Lune Offensee
波特萊爾年譜
萬物照應.東西交輝 / 杜國清
波特萊爾與我/ 杜國清
《惡之華》初版譯者後記 (1977)
《惡之華》新版譯者後記(2011)
序
譯者序 波特萊爾與《惡之華》
《惡之華》中差不多有一半是與女人有關的情詩。波特萊爾詩中 的女人一共有四個;她們在不同的時期使詩人留下優美與痛苦的詩篇。第一個是「斜眼的莎拉」 (Sarah la Louchette) ,巴黎拉丁區的猶太妓女。詩人因她寫了三首詩:即第二十五首〈你想將整個宇宙都帶進閨房〉,第三十二首〈一夜我睡在醜惡的猶太女身邊〉,另一首沒收在《惡 之華》中。詩人與莎拉的交往是在十九歲到二十一歲之間的三年,其中一年詩人離開巴黎前往南洋。兩人的關係並不深切,但是這種早期的戀愛體驗,對於日後詩人 的戀愛觀以及對女人的看法具有莫大的影響。
詩人的第二個女人是珍妮.杜娃 (Jeanne Duval) 。詩人認識她時二十一歲,而前後來往共二十年(一八四二—六一),其中經過了多少次的分離與重歡。珍妮.杜娃(或露美Lemer)是個黑白混血的女伶,個 子高大,肉體豐滿,具有豐厚的黑髮,銅色的皮膚、大大的眼睛、稍厚的嘴唇。她脾氣彆扭、生性冷酷。她與詩人有著短暫的幸福生活,可是也帶來爾後多年的不 幸。詩人對她盡情盡義,幾次向監護人和他母親要求讓珍妮繼承他的財產,可是她幾乎從一開始就對他不忠實,騙他、搶他,故意傷他。即使如此,詩人從來沒有失 去對她的責任感;每次分離,仍在經濟上盡力照顧她的需要。她是詩人一生的十字架。詩人對她的熱情,時而優柔,時而幾乎是憎恨。他們兩人像是一對歡喜冤家, 具有拆不散的孽緣。詩人因她而寫的詩,亦即所謂珍妮.杜娃詩篇 (The Jeanne Duval Cycle) ,根據史加福 (Francis Scarfe) 教授的判斷,有第二十二首〈異國的芳香〉、二十三首〈髮〉、二十四首〈我愛慕你……〉、二十六首〈然而還不滿足〉、二十八首〈舞動的蛇〉、二十九首〈腐 屍〉、三十首〈來自深淵的叫喊〉、三十四首〈貓〉、三十五首〈決鬥〉、三十六首〈陽臺〉、三十七首〈著魔的男人〉、三十八首〈幽靈〉、五十八首〈午後之 歌〉、一一五首〈貝雅翠斯〉等。
詩人的第三個女人是瑪利.朵白蘭 (Marie Daubrun) 。詩人跟她的來往是在二十六歲到三十八歲之間。她是個女伶和模特兒;金髮美人,綠眼珠,鼻子稍為朝上,嘴唇像玫瑰花蕾。詩人曾在他的朋友德瑞 (Deroy) 的畫室中貪婪地注視她的裸體。一八四七年,她在聖馬丁劇院主演〈金髮美女〉,頗為成功。詩人在寫給她的信中說:「由於你,瑪利,我將堅強偉大。像佩脫拉克 (Petrarch) ,我將使我的羅拉 (Laura) 不朽。請當我的守護天使,我的繆斯,我的聖母,引導我走著「美」的道路。」最初,詩人的追求遭到拒絕,因她當時對他的朋友班維爾 (Banville) 更有興趣。因此,詩人對她反而寄以柏拉圖式的愛情,直到一八五四年詩人對她的熱情復燃。可是在詩人為她的戲劇前途奔走失敗以後,她就離開詩人再投到班維爾 的懷抱。這種三角關係使詩人感到莫大痛苦和嫉妒。根據史加福教授的判斷,所謂瑪利.朵白蘭詩篇 ( The Marie Daubrun Cycle) ,包括第四十九首到五十六首的〈毒〉、〈陰空〉、〈貓〉、〈優美的船〉、〈旅邀〉、〈不能挽回者〉、〈談話〉、〈秋之歌〉,以及第六十四首〈秋的小曲〉與 第九十八首〈虛假的戀〉等。
詩人的第四個女人是莎巴伽夫人 ( Madame Sabatier) 。詩人跟她的交往是在三十一歲到四十歲之間。她是一個銀行家的情婦;她家的沙龍在經濟上是由銀行家支持的。她是個白膚金髮碧眼的美人,五官端莊,嘴上常帶 著微笑。她較有教養,富於機智,但是道德觀念頗無原則。她不避與崇拜者逢場做戲。詩人愛她,把她當做精神戀愛的對象。從一八五二年起,詩人不斷以匿名寫信 給她,同時附上情詩。她是詩人理想的結晶、靈感的泉源、崇拜的繆斯。詩人寫給她的匿名信和情詩,繼續了五年,直到一八五七年八月三十日,莎巴伽夫人以身相 許。可是那晚的幽會,對詩人而言,不是狂喜而是幻滅。在第二天寫給莎巴伽夫人的信中,詩人說:「幾天前你是女神,如今你是女人。」詩人對她的精神戀愛,於 焉告終。《惡之華》中所謂莎巴伽詩篇 ( The Sabatier Cycle ) ,包括從第四十首到第四十八首的〈永遠一樣〉、〈她的一切〉、〈今晚你說什麼……〉、〈活火炬〉、〈恩賜〉、〈告白〉、〈心靈的黎明〉、〈夕暮的諧調〉、 〈香水瓶〉,以及第六十二首〈憂愁與放浪〉等。
除了女人,波特萊爾的一生中,曾有一時對政治社會現狀頗為關心和參與。一八四八年二月革 命時,他站在群眾的一邊。在一八四八到一八五一年(二十七歲到三十歲)的革命時期,他的行動相當複雜與狂熱,但大體上是由於感情的衝動與一時的憤慨。不久 也就對社會主義幻滅,接著是對政治的冷感。雖然革命時期的影響,並不直接表現在詩中,波特萊爾在一八五○年和一八五一年預告他的詩集即將出版,當時的書名 卻擬為《冥府》(Les Limbes) 。《冥府》雖是個帶有濃厚神學色彩的用語,當時的社會主義者用以形容社會的一個狀態,含有時代與政治的意義。波特萊爾的詩,雖然沒有政治性的革命氣息,但 是有些作品含有現實主義的寫實精神卻是無可否認的。例如,屬於〈冥府詩篇〉中的〈殺人犯的酒〉(第一○六首)、〈拾荒者的酒〉(第一○五首)、〈窮人之 死〉(第一二二首),以及〈巴黎寫景〉中的〈七個老頭兒〉(第九十首)、〈小老太婆〉(第九十一首)、〈夕暮〉(第九十五首)、〈賭博〉(第九十六首)等 等。
《惡之華》中差不多有一半是與女人有關的情詩。波特萊爾詩中 的女人一共有四個;她們在不同的時期使詩人留下優美與痛苦的詩篇。第一個是「斜眼的莎拉」 (Sarah la Louchette) ,巴黎拉丁區的猶太妓女。詩人因她寫了三首詩:即第二十五首〈你想將整個宇宙都帶進閨房〉,第三十二首〈一夜我睡在醜惡的猶太女身邊〉,另一首沒收在《惡 之華》中。詩人與莎拉的交往是在十九歲到二十一歲之間的三年,其中一年詩人離開巴黎前往南洋。兩人的關係並不深切,但是這種早期的戀愛體驗,對於日後詩人 的戀愛觀以及對女人的看法具有莫大的影響。
詩人的第二個女人是珍妮.杜娃 (Jeanne Duval) 。詩人認識她時二十一歲,而前後來往共二十年(一八四二—六一),其中經過了多少次的分離與重歡。珍妮.杜娃(或露美Lemer)是個黑白混血的女伶,個 子高大,肉體豐滿,具有豐厚的黑髮,銅色的皮膚、大大的眼睛、稍厚的嘴唇。她脾氣彆扭、生性冷酷。她與詩人有著短暫的幸福生活,可是也帶來爾後多年的不 幸。詩人對她盡情盡義,幾次向監護人和他母親要求讓珍妮繼承他的財產,可是她幾乎從一開始就對他不忠實,騙他、搶他,故意傷他。即使如此,詩人從來沒有失 去對她的責任感;每次分離,仍在經濟上盡力照顧她的需要。她是詩人一生的十字架。詩人對她的熱情,時而優柔,時而幾乎是憎恨。他們兩人像是一對歡喜冤家, 具有拆不散的孽緣。詩人因她而寫的詩,亦即所謂珍妮.杜娃詩篇 (The Jeanne Duval Cycle) ,根據史加福 (Francis Scarfe) 教授的判斷,有第二十二首〈異國的芳香〉、二十三首〈髮〉、二十四首〈我愛慕你……〉、二十六首〈然而還不滿足〉、二十八首〈舞動的蛇〉、二十九首〈腐 屍〉、三十首〈來自深淵的叫喊〉、三十四首〈貓〉、三十五首〈決鬥〉、三十六首〈陽臺〉、三十七首〈著魔的男人〉、三十八首〈幽靈〉、五十八首〈午後之 歌〉、一一五首〈貝雅翠斯〉等。
詩人的第三個女人是瑪利.朵白蘭 (Marie Daubrun) 。詩人跟她的來往是在二十六歲到三十八歲之間。她是個女伶和模特兒;金髮美人,綠眼珠,鼻子稍為朝上,嘴唇像玫瑰花蕾。詩人曾在他的朋友德瑞 (Deroy) 的畫室中貪婪地注視她的裸體。一八四七年,她在聖馬丁劇院主演〈金髮美女〉,頗為成功。詩人在寫給她的信中說:「由於你,瑪利,我將堅強偉大。像佩脫拉克 (Petrarch) ,我將使我的羅拉 (Laura) 不朽。請當我的守護天使,我的繆斯,我的聖母,引導我走著「美」的道路。」最初,詩人的追求遭到拒絕,因她當時對他的朋友班維爾 (Banville) 更有興趣。因此,詩人對她反而寄以柏拉圖式的愛情,直到一八五四年詩人對她的熱情復燃。可是在詩人為她的戲劇前途奔走失敗以後,她就離開詩人再投到班維爾 的懷抱。這種三角關係使詩人感到莫大痛苦和嫉妒。根據史加福教授的判斷,所謂瑪利.朵白蘭詩篇 ( The Marie Daubrun Cycle) ,包括第四十九首到五十六首的〈毒〉、〈陰空〉、〈貓〉、〈優美的船〉、〈旅邀〉、〈不能挽回者〉、〈談話〉、〈秋之歌〉,以及第六十四首〈秋的小曲〉與 第九十八首〈虛假的戀〉等。
詩人的第四個女人是莎巴伽夫人 ( Madame Sabatier) 。詩人跟她的交往是在三十一歲到四十歲之間。她是一個銀行家的情婦;她家的沙龍在經濟上是由銀行家支持的。她是個白膚金髮碧眼的美人,五官端莊,嘴上常帶 著微笑。她較有教養,富於機智,但是道德觀念頗無原則。她不避與崇拜者逢場做戲。詩人愛她,把她當做精神戀愛的對象。從一八五二年起,詩人不斷以匿名寫信 給她,同時附上情詩。她是詩人理想的結晶、靈感的泉源、崇拜的繆斯。詩人寫給她的匿名信和情詩,繼續了五年,直到一八五七年八月三十日,莎巴伽夫人以身相 許。可是那晚的幽會,對詩人而言,不是狂喜而是幻滅。在第二天寫給莎巴伽夫人的信中,詩人說:「幾天前你是女神,如今你是女人。」詩人對她的精神戀愛,於 焉告終。《惡之華》中所謂莎巴伽詩篇 ( The Sabatier Cycle ) ,包括從第四十首到第四十八首的〈永遠一樣〉、〈她的一切〉、〈今晚你說什麼……〉、〈活火炬〉、〈恩賜〉、〈告白〉、〈心靈的黎明〉、〈夕暮的諧調〉、 〈香水瓶〉,以及第六十二首〈憂愁與放浪〉等。
除了女人,波特萊爾的一生中,曾有一時對政治社會現狀頗為關心和參與。一八四八年二月革 命時,他站在群眾的一邊。在一八四八到一八五一年(二十七歲到三十歲)的革命時期,他的行動相當複雜與狂熱,但大體上是由於感情的衝動與一時的憤慨。不久 也就對社會主義幻滅,接著是對政治的冷感。雖然革命時期的影響,並不直接表現在詩中,波特萊爾在一八五○年和一八五一年預告他的詩集即將出版,當時的書名 卻擬為《冥府》(Les Limbes) 。《冥府》雖是個帶有濃厚神學色彩的用語,當時的社會主義者用以形容社會的一個狀態,含有時代與政治的意義。波特萊爾的詩,雖然沒有政治性的革命氣息,但 是有些作品含有現實主義的寫實精神卻是無可否認的。例如,屬於〈冥府詩篇〉中的〈殺人犯的酒〉(第一○六首)、〈拾荒者的酒〉(第一○五首)、〈窮人之 死〉(第一二二首),以及〈巴黎寫景〉中的〈七個老頭兒〉(第九十首)、〈小老太婆〉(第九十一首)、〈夕暮〉(第九十五首)、〈賭博〉(第九十六首)等 等。
↧
梅原 猛(Umehara Takeshi )《學海覓途》《诸神流窜: 论日本《古事记》》《日本的森林哲學:宗教與文化》《地獄的思想 》;《地獄大圖鑑》木谷恭介
梅原 猛(Umehara Takeshi うめはら たけし、1925年3月20日 - )は、日本の哲学者。ものつくり大学総長(初代)、京都市立芸術大学名誉教授、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名誉教授。東日本大震災復興構想会議特別顧問(名誉議長)。
立命館大学文学部教授、京都市立芸術大学学長 ( 當校長/遷校有成 讓他了解佛學在實踐 對十界的興去和領悟.....參考第四章: 佛教 實踐 人生)、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所長(初代)、社団法人日本ペンクラブ会長(第13代)などを歴任した。
日本語 了解 梅原猛 的著作 不要被嚇倒
----
『学問のすすめ』(1979年、佼成出版社)(自伝を含む)のち角川文庫
學海覓途
作者讲述自己从一个厌学的顽童成长为日本著名学者的整个历程。书中不乏逸闻趣事。对知识、爱情、友谊、幸福、家庭亦有独到见地,充满人生哲理。作者还概括介绍了自己一生的研究成果。原书在日本很有影响,许多学者称道它教育了几代学人。
【說書書評】「草木國土,悉皆成佛」,如何用哲學拯救我們所賴以生存的世界?──讀《日本的森林哲學:宗教與文化》:
若我們不能從根本上反省農耕畜牧文明開始的人類中心思想,那麼,文明的再生就絕無可能。明明只是自然的成員之一,卻將自己視為特殊的存在,置身於世界的中心,並開始征服自然,破壞環境。最後,我們終將失去自己所賴以生存的世界。
日本哲學大師梅原猛在本書《日本的森林哲學:宗教與文化》中留下了這句警示
- 地獄大図鑑(編)立風書房, 1975 (ジャガーバックス)
這是許多天龙国人的思維,然後年底的選舉過後,臺灣繼續六畜興旺......
地獄的思想--宗教與世界叢書
作者 : (日)梅原猛 著,劉瑞芝,卞立強 譯
本 書第一部《地獄思想》,詳盡分析了作為貫穿于日本思想史和文化史中的地獄思想的譜係,論述了地獄思想的起源,及其從原始佛教到中國天臺大師智□再到日本的 源信、善導、法然及親鸞的歷史發展,探討了地獄與極樂的內在關係,東西方的地獄觀的差別,以及地獄思想在形成日本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本書第二部《地獄文學》,通過對《源氏物語》、《平家物語》、世阿彌的能、近松的戲劇、宮澤賢治的詩與童話以及太宰治的小說等日本著名的文學作品的分析,論述了佛教的地獄思想對日本文學的深刻影響。
本書目錄
序言
第一部 地獄思想
第一章 什麼是地獄
地獄果真消失了嗎
原始佛教的厭世觀
大乘佛教中的生命讚歌
地獄的思想加深了生命的思想
第二章 對苦與慾望的哲學考察(釋迦)
被遺忘的釋迦的真實
獻給智與愛的一生
存在產生的四種苦
使心靈破碎的四種苦
三種慾望與拯救的方法
與西方文明相對立的東方智慧
第三章 佛中有地獄(智□)
地獄的思想起始於蘇美爾
智□對佛教體系理解的方法
精神的三千位相
在空與假的人生中認真地生活下去
第四章 地獄與極樂的結合(源信)
《往生要集》宣說的六道
祈念阿彌陀凈土
智□的認識和善導的飛躍
現世的苦惱培育烏托邦的幻想
第五章 戰勝無明黑暗的光(法然與親鸞)
知的否定與信仰的絕對化——法然的他力本願
煩惱的愚暗與永恒的生命之光
在現世看地獄和佛——親鸞的生命讚歌
東方與西方的地獄——苦惱的文明與罪惡的文明
第二部 地獄文學
第六章 苦惱之鬼——《源氏物語》
本居宣長的《源氏物語》論
《源氏物語》的佛教性格
六條禦息所的執念
為心中之鬼苦惱的柏木
浮舟與兩個男人——薰與□親王
從愛欲世界走向清凈世界
第七章 阿修羅的世界——《平家物語》
圍繞六道的物語
冷徹的作者之眼
我執之人——清盛
憂愁之人——重盛
到來的地獄
赤裸的人性
命運的抵抗者
無英雄的戰記文學
第八章 妄執之靈——世阿彌的世界
元曲與能
能的超人的特質
怨靈之舞
被異化的人劇
被逐出貴族社會的流放者——蟬丸
反逆者——逆發女
老人的邪戀
出色的戲劇
象徵美學的譜係
兩齣邪淫之劇
第九章 走向死亡之道——近松的世界
讚美情死之劇
近松戲劇的三種結構
愛欲的純粹性
女人的破滅
男人的破滅(一)——《曾根崎情死》
男人的破滅(二)——《情死天網島》
血濺中的凈土
第十章 超越修羅世界——宮澤賢治的世界
與地獄對決的近代文學者
宮澤賢治與佛教
永恒的生命
賢治為什麼要寫詩與童話
凝視修羅
修羅的悲哀
菩薩行的精神
從修羅世界到佛的世界
第十一章 戲謔的地獄——太宰的世界
強烈的地獄畫的印象
死前的自我辯解
對地主人物形象的反叛
人生的戲謔師
同馬克思主義相遇
至死之道
富土山與月見草般配
從戰敗到自殺
太宰為何寫小說
太宰與我
後記
↧
↧
《未名社作品選》: 臺靜農、韋素園、韋叢蕪、李霽野、曹靖華
未名社作品選(簡體書) | |
《未名社作品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前言
君山
冰块
冰块
荒坡上的歌者
绿绿的灼火
我披着血衣爬过寥阔的街心
我踟躅,踟躅,有如幽魂
诗人的心
一颗明星
燃火的人
密封的素简
哀辞
黑衣的人
在电车上
惠特曼自由诗两首
敲!敲!鼓!
从田地罩来呀父亲
地之子
我的邻居
天二哥
红灯
弃婴
新坟
烛焰
苦杯
儿子
拜堂
吴老爹
为彼祈求
蚯蚓们
负伤者
白蔷薇
后记
建塔者
建塔者
昨夜
死室的彗星
历史的病轮
遗简
铁窗外
春夜的幽灵
人彘
被饥饿燃烧的人们
井
后记
影
露珠
革命者
回信
生活
嫩黄瓜
微笑的脸面
题卷末
集外
诗之什
无题
忆“黑室”中友人——呈青及霁野
忆亡友愈
睡时
白色的丁香
倘若能达底也罢!
因为我是爱你
请你
狱中见落花
狱中草
文之什
晚道上——访俄诗人特列捷阔夫以后
春雨
《外套》序
《往星中》序
校了稿后
通信
乡人与山雀
《黄花集》序
痕六篇
一影的辞行
二“窄狭”
三端午节的邀请
四小猫的拜访
五蜘蛛的网
六 焚化
《最后的光芒》小序
写在《罪与罚》书后
我和我的魂(一至四)
西山随笔
小引
Sweet Spenser
《荒坡上的歌者》序
《十四行诗与结婚歌》
《未名》
《格里佛游记》小引
《罪与罚》序
乐观主义
到处是高厚的石墙
美丽的甲虫
反表现主义
归途杂记
《烈夫》及其诗人
《黑假面人》序
《文学与革命》后记
生底漫画
一三幅遗容
祖母
外祖母
母亲
《不幸的一群》后记
山歌原始之传说
死者
致《淮南民歌》的读者
铁栅之外
记——
奠六弟
梦的记言
《关于鲁迅及其著作》序言
病中漫语
《烟袋》译者序
小说之什
校长
在伊尔蒂希(Irtysh)河岸上
昼梦
寄给或人
艺术家底故事
负伤的鸟
懊悔
戏剧之什
夜谈
附录
忆韦素园君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节选)
君山
冰块
冰块
荒坡上的歌者
绿绿的灼火
我披着血衣爬过寥阔的街心
我踟躅,踟躅,有如幽魂
诗人的心
一颗明星
燃火的人
密封的素简
哀辞
黑衣的人
在电车上
惠特曼自由诗两首
敲!敲!鼓!
从田地罩来呀父亲
地之子
我的邻居
天二哥
红灯
弃婴
新坟
烛焰
苦杯
儿子
拜堂
吴老爹
为彼祈求
蚯蚓们
负伤者
白蔷薇
后记
建塔者
建塔者
昨夜
死室的彗星
历史的病轮
遗简
铁窗外
春夜的幽灵
人彘
被饥饿燃烧的人们
井
后记
影
露珠
革命者
回信
生活
嫩黄瓜
微笑的脸面
题卷末
集外
诗之什
无题
忆“黑室”中友人——呈青及霁野
忆亡友愈
睡时
白色的丁香
倘若能达底也罢!
因为我是爱你
请你
狱中见落花
狱中草
文之什
晚道上——访俄诗人特列捷阔夫以后
春雨
《外套》序
《往星中》序
校了稿后
通信
乡人与山雀
《黄花集》序
痕六篇
一影的辞行
二“窄狭”
三端午节的邀请
四小猫的拜访
五蜘蛛的网
六 焚化
《最后的光芒》小序
写在《罪与罚》书后
我和我的魂(一至四)
西山随笔
小引
Sweet Spenser
《荒坡上的歌者》序
《十四行诗与结婚歌》
《未名》
《格里佛游记》小引
《罪与罚》序
乐观主义
到处是高厚的石墙
美丽的甲虫
反表现主义
归途杂记
《烈夫》及其诗人
《黑假面人》序
《文学与革命》后记
生底漫画
一三幅遗容
祖母
外祖母
母亲
《不幸的一群》后记
山歌原始之传说
死者
致《淮南民歌》的读者
铁栅之外
记——
奠六弟
梦的记言
《关于鲁迅及其著作》序言
病中漫语
《烟袋》译者序
小说之什
校长
在伊尔蒂希(Irtysh)河岸上
昼梦
寄给或人
艺术家底故事
负伤的鸟
懊悔
戏剧之什
夜谈
附录
忆韦素园君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节选)
未名社
現代文學團體。1925年8月成立於北京。由魯迅發起,成員為魯迅、韋素園、韋叢蕪、李霽野、臺靜農、曹靖華 6人。後王菁士、李何林曾一度參加過該社工作。
魯迅(1881-1936),清光緒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今紹興市)東昌 坊口。原名周樟壽,號豫山,後改名為周樹人,號豫才。至三十八歲,始用“ 魯迅 ”為筆名,是中國的文學家、思想家和無產階級革命家,魯迅的精神被稱為中華民族魂,並且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魯迅的母親是魯瑞,父親是周伯宜。在這一生中他寫了小說,散文,雜文 100多篇.。魯迅出身於沒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學,先入江南水師學堂,次年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其間接觸了西方資產階級的“科學”與“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1904年到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醫,後因為在那裡發生的兩件事對他影響很大,從此棄醫習文。
少年時代在家塾學習詩書經傳,喜歡野史雜錄和民間繪畫藝術。1898年就讀於洋務派創辦的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數月後重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路礦學堂,開始接觸新學。1902年到日本留學。4月入弘文學院,1904年4月結業,6月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這一時期開始參加各種民族民主革命活動,廣泛涉獵西方近代科學文藝書刊。最早的一篇譯述文章《斯巴達之魂》前半部分發表於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後半部分載於第9期);同年在東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譯科幻小說《月界旅行》。1906年棄醫學文,希望以文藝改造國民精神。籌辦文藝雜誌《新生》,未果,轉而在《河南》雜誌 發表《人之歷史》《摩羅詩力說》《文化偏重論》等重要論文。與周作人合譯《域外小說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辛亥革命後任紹興師範學校校長。1911年用文言寫了第一篇小說《懷舊》,思想特色和藝術風格,都與後來小說相同,捷克學者普實克認為它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先聲”。1912年2月應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職,後隨教育部遷往北京。1918年5月開始以“ 魯迅 ”為筆名在《新青年》發表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徬徨》《故事新編》、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 《南腔北調集》、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專集都被收錄在各類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發表《阿Q正傳》,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開闢了白話小說之先河。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被北洋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
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閒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了“未名社”、“ 朝花社 ”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 《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蒐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
1936年10月19日清晨,魯迅逝世於上海。成千上萬的普通人自發地來為他送行,在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民族魂”(沈鈞儒手書)三個字。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 民共和國成立後,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1957年版本,十卷), 《魯迅譯文集》(十卷), 《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 ,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八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魯迅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 ……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
成中英:《知識與價值》《成中英自選集》《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
成中英《知識與價值--和諧、真理與正義的探索》台北:聯經,1986/1989第2刷:
文分三部:
和諧之透視
真理之追求
正義之探討
---
成中英《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台北:聯經,1985/1994第3刷 (10年來相關論文)/《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中國和平出版社(北京), 1989 年.
中國哲學從過去四千年的發展來看,的確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不但說明了中國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也說明了中國文化在遭受困難、危機的關頭,仍能排除萬難,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創造出一條美好光明的道路。 人類文化發展到今日,以面臨許多問題,並遭受到極大的危機;要克服這些問題,消弭這些危機,並為當前世界文化的發展提供一個嶄新的方向,勢必要借助於中國哲學,而中國哲學要擔負起此一艱鉅任務,本身亦需進行一重建的工作,重建的方向即在於現代化與世界化。 作者致力於中國哲學的重建工作歷十餘年,本書特別強調中國哲學所具的「本體思考」方式,並指出「邏輯分析」與「語言分析」亦為重建中國哲學不可忽視的基礎工作。認為三者相互為用,將促進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並為中國哲學帶來創造力與突破性。 作者並指出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必須透過中國哲學的落實來進行與完成,並就傳播、管理、文化建設、民主法治、倫理秩序及個人人格發展等層面加以探討。
《成中英自選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5
雖然我略知管理學與邏輯和數學
不過對他的高論多半不懂
个人简介
成中英 (Prof. Chung—Ying Cheng),现任: 国际东西方大学校长;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 国际本体诠释学会会长;国际易经学会会长; 国际中国哲学学会荣誉会长; 英文《中国哲学季刊》主编; 国际易学导师资格评审委…
↧
F. Rabelais《巨人傳》(Gargantua et Pantagruel)
讀 {蜂蜜與塵土}(Honey and Dust) 提到某敘利亞人有「高康大式鬍鬚」,翻譯者解釋一堆「高康大」何許人也,卻沒說這是什麼鬍子。
高康大應是十五、六世紀拉伯雷(F. Rabelais)《巨人傳》(Gargantua et Pantagruel)的主角Gargantua,我多年前還提過:
鍾漢清《戴明領導手冊》譯序兼中文版導言:
這本書告訴你如何學習、鍛鍊出新領導者本事,它也是戴明哲學應用於現場領導改善、培訓大全。本書為作者休提士(Peter R. Scholtes)先生數十餘年經歷及用心的結晶。這本闡揚戴明領導哲學的名作《戴明領導手冊》(The Leader Handbook),應在人間多點知音。這是譯者心意。我要轉引十五、六世紀拉伯雷(F. Rabelais)《巨人傳》(Gargantua et Pantagruel)書後的吉特先生話:「他為我們寫下了這本書。它給讀者以生命,它也使作者精神永垂不朽。」我以為作者會以本書傳世。英國大文評家 John Ruskin說得好:「愛心得匠意,則傑作在望(When love and skill work together, expect a masterpiece)。」
這回重讀前十餘章,逸趣也趣橫生。雖然沒找到出處,不過在網路上可找到1537年的(再加上B. Raffel的英文翻譯本)封面都可以找到這種滿嘴卷鬚之圖示,就暫時交差。
━━ n. ガルガンチュア ((フランスの作家Rabelaisの『ガルガンチュアとパンタグリュエル物語』の主人公の巨人)).
Gar・gan・tu・an ━━ a. ガルガンチュアの(ような); (またg-) 巨大な.
gar·gan·tu·an (gär-găn'chū-ən)

adj.
Of immense size, volume, or capacity; gigantic. See synonims at enormous.
gargantuan (gar-GAN-choo-uhn)
adjective
Gigantic.
Etymology
After Gargantua, a voracious giant, the father of Pantagruel, in a series of novels by François Rabelais (c. 1490-1553)
Usage
"Walls were built around Constantinople, gargantuan chains were set over the Bosporus and the Golden Horn to prevent any attempts by the enemy to enter."— Vercihan Ziflioglu; A Sole Burned Gate; Turkish Daily News (Istanbul); Mar 26, 2008.
"Readers, friends, if you turn these pages
Put your prejudice aside,
For, really, there's nothing here that's outrageous,
Nothing sick, or bad — or contagious.
Not that I sit here glowing with pride
For my book: all you'll find is laughter:That's all the glory my heart is after,Seeing how sorrow eats you, defeats you.I'd rather write about laughing than crying,For laughter makes men human, and courageous.BE HAPPY!"--from "Gargantua and Pantagruel" (1532 - 1564) by François Rabelais
The unfettered exuberance of Gargantua and Pantagruel, the storms of phenomenal life it offers for our inspection, the honor it gives to the deformed, the cloacal, and the profane aspects of existence are at the very heart of Rabelais' genius. But the author of this fantasia on the lives of a father-and-son pair of giants was one of the most magnificent and magnificently learned products of the Renaissance; and he also represents, as well as any of its other great figures, that era's love of the human body and its exaltation of the human in the face of the divine.
↧
上田信(ueda makoto)《森林和綠色的中國史》;Robert B.Marks《中國環境史:從史前到現代》;劉翠溶, 伊懋可:積漸所至 : 中國環境史論文集(上下冊)
↧
↧
導演:陳芯宜: 《行者》 (藍光BD+3DVD) The Walkers
C23無垢舞蹈劇場 醮、觀、花神祭片段精粹 46分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BYx1plXf8k
有些信封,我會收存。例如7年前,許達然老師從東海大學寄來的,以及槽學長從士林區天玉街寄來的:
這套陳芯宜導演的 《行者》(The Walkers) (藍光BD+3DVD) ,是陳芯宜於2015年9月贈曹永洋先生的。2016.6.29 收到曹學長轉贈的 《行者》。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dvd/dvdfile.php?item=D020058561
行者 (藍光BD+3DVD)The Walkers
- 導演:陳芯宜
- 發行日期:2015 年 11 月 06 日
導演:陳芯宜 2014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唯一台灣入圍 2014 台北電影節─ 最佳紀錄片入圍 2014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國際競賽入圍/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一個震撼國際的台灣舞蹈家.一部歷時十年的紀錄影像詩 台灣史上最細膩動人的舞蹈紀錄長片 《行者》口碑熱映三個月,創新藝術紀錄片里程碑 「前方如懸崖沒有路,就只能勇敢地跨出那一步,腳下的土地在踏下的那刻,才會長出來。」 不精不誠,無以動人。因為這十年工作人員在台下盡了力,所以我們得以.在戲院裡看到一部動人的紀錄片,裡面映照著兩個真人。 ─ 國立東華大學吳明益教授 《行者》以貓的輕柔撫觸的觸覺之眼,貼近地板與靠近足部的風土,提煉出沉身跨步之 足與林麗珍的生命之舞,為我們留下了這個非語言、非意義、卻無限親近的觸覺影像儀式。 ─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龔卓軍教授 《影像如詩,長歌10載》 紀錄片《行者》是陳芯宜導演以十年歲月記錄台灣「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麗珍於創作、生 命與舞蹈間的意念之粹。本典藏套組內含電影《行者》藍光╱DVD 雙光碟、無垢舞蹈劇場舞作 《觀》幕後紀實、導演精選之遺珠片段,以及鏡頭外的工作點滴。另特別珍藏《行者之路》電影 書,收 錄〈林 麗 珍 老 師 語 錄〉、〈導 演 的 話〉、〈幕 後 紀 實〉、〈觀 眾 迴 響〉、〈深 度 評 論〉、〈導 演 Q&A〉等精選篇章,以及精彩的台前幕後照片。 ★影片介紹 舞蹈的誕生就在這日日的生活裡,在一呼一吸之間、在花開的瞬間、在光線撒下塵埃飄動之間、在貓咪跳躍與停止之間…。《行者》以長時間紀錄的累積,透過林麗珍的日常,提煉出關於舞蹈那最初的原點。無論是生活中的動與靜、常民廟宇間的觀察、舞台下竭盡力氣的排練、舞台上如儀式般的演出,體現的不僅只是舞蹈的美學本身,更是對天地生命更深沈的哲思。透過在自然荒野中的舞蹈影像,《行者》像是一章章詩篇,展現林麗珍與無垢的沈緩美學與生命之鏡。 ■關於林麗珍與無垢舞蹈劇場 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麗珍,台灣當代重要編舞家,早期曾博得「台灣舞蹈界編舞奇才」美名,近年更屢獲國際肯定,二〇〇二年歐洲最重要的文化藝術電台arte遴選當今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八位編舞家,林麗珍為其中唯一出身亞洲的編舞家。二〇〇五年繼以其「未曾師承任何外國舞蹈流派,卻能以自身的生命歷練,融合藝術與心靈的諦思反省,發展出沉緩細緻的東方身體美學與豐采凝斂的舞台視覺,展現道地台灣孕育衍生的藝術生命力」為由,獲頒國家文藝獎。林麗珍創作生涯三十年間所推出的三件作品《醮》、《花神祭》與《觀》,每件都是十年生命體驗與創作功夫的深刻累積,是透過時間的醞釀與發酵粹煉而成的。 走遍國際各大藝術節,一針ㄧ線縫著舞衣前進 林麗珍萃取於台灣庶民文化和大自然的舞作,在藝術上展現出獨特的風格,屢屢受到國際舞壇的肯定。《醮》恢宏如史,以基隆中元節的民俗祭典為引子,幽幽喚起自渡海以來的奮鬥、爭奪、撫慰、殘酷與悼念,隱藏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花神祭》則吟詠自然,帶出天地日月、山川花草蟲獸的變遷,轉化進人身的微型宇宙,是宛若恆河長流的自然史詩;《觀》以鷹族在時空邊境的寓言故事,完成「天、地、人三部曲」的終章。 ■關於本片《行者》 陳芯宜,從事紀錄片及電影創作多年,作品風格流暢明快,常在嚴謹的劇情架構中,展現細緻綿密的情感鋪陳、與難得的幽默感。其所拍攝的作品當中,經常展現對於台灣社會人文、藝術文化的深厚關懷。 自2004年起,陳芯宜開始紀錄無垢舞蹈劇場及其藝術總監林麗珍,長達十年的紀錄過程,不僅挖掘出無垢於作品發展、美學態度上長期默默耕耘的感動,無獨有偶,也呼應了林麗珍老師十年一大作的創作特色。《行者》,是為臺灣舞蹈發展脈絡與本土藝術家生命映照之間,所展現的高度與深度,獻上致敬。以同樣十年磨一劍的詩意影像,展現與無垢沈緩美學的細膩對話。 《行者》紀錄無垢於台北、香港、北京、法國、西班牙等各大藝術節演出的珍貴畫面,同時也真實紀錄了一個精湛舞作背後,所經過的各種辛苦:不論是舞者的挑選訓練、對道具的累積與感情、對團員心靈與身體展現的一致性等等。透過如詩般的影像,展現林麗珍純粹的創作意念、對自身生命的反思、與對天地人生的敬意。一幕幕強烈對照著台灣現下對於土地與人之間,情感的快速流失,也共同思考人類存在的目的與生命的意義。 在大自然裡跳舞,以身體意象觀看台灣風景 《行者》片中部份採用台灣少見的Dance Film拍攝,拍攝團隊費盡心思上天下海,尋找出台灣符合無垢舞蹈作品精神的美麗祕境之地,讓舞作中的角色,如神靈顯現般出現在這些秘境中,如神話、如寓言。而這樣的呈現,也讓舞蹈作品的呈現、跳脫出劇場的黑盒子,在自然景緻裡活了過來。透過這影像史詩,生命的動能從土地與文化中竄出,在舞者的身體中流轉傳遞,將文字無法言述的畫面意象,透過手足身心,顯影於獨立凝結的時空當中。 ★商品內容 《行者》絕美典藏套組內含4張光碟/一本電影書,套組不分售完滿呈現: Disc 1 電影《行者》藍光 2015│Blue-ray│Zone A│NTSC│Stereo 2.0 Color│16 : 9│147 mins│中文發音│中英文字幕 Disc 2 電影《行者》DVD 2015│DVD│Zone 3│NTSC│Stereo 2.0? Color│16 : 9│147 mins│中文發音│中英文字幕 Disc 3 無垢《觀─幕後紀實》舞作紀錄片DVD 2010│DVD│Zone 3│NTSC│Stereo 2.0 Color│16 : 9│65 mins│中文發音│中英文字幕 Disc 4 《行者點點》 DVD(75mins導演粹選遺珠片段、舞蹈電影片花及更多精彩幕後特輯) 2015│DVD│Zone 3│NTSC│Stereo 2.0? Color│16 : 9│75 mins│中文發音│中文字幕 |
本類DVD銷售TOP5
↧
蕭伯納《日內瓦》;蕭乾《一個中國記者看二戰》
......我就想起蕭伯納在他那《日內瓦》一句最後寫的一句話:
人類作為政治動物是無可救藥的。
----蕭乾 《一個中國記者在二次歐戰中的足跡》,收入《一個中國記者看二戰》北京:三聯,1995/2015
正確的引文:
Man is a failure as a political animal. The creative forces which produce him must produce something better.
Man is, so far, a failure as a political animal: he can manage neither aggregations of millions of his species nor the powers of destruction that chemistry has put into his hands.
Geneva, a Fancied Page of History in Three Acts is a topical play by George Bernard Shaw. It describes a summit meeting designed to contain the increasingly dangerous behaviour of three dictators, Herr Battler, Signor Bombardone, and General Flanco.Wikipedia
Originally published: 1938
Genre: Political satire
http://gutenberg.net.au/ebooks03/0300551h.html
本書講述了在二戰期間,蕭乾先生先作為香港《大公報》兼職特派員,詹為戰地記者,曾在歐洲戰場逗留了七年。《一個中國記者看二戰》收集了作者五十多年來所寫的戰地報道和回憶文章數十篇,其中包括「回顧與反思」「現場報道」「舊地重游」「跑江湖采訪人生」四個部分。1985年蕭乾先生發表在《北京晚報》副刊的一組《歐戰雜憶》(十篇)也收入書中。蕭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1日),原名肖秉干、蕭炳乾。北京八旗蒙古人。中國現代記者、文學家、翻譯家。先后就讀於北京輔仁大學、燕京大學,英國劍橋大學。歷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顧問,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文史館館長等。1931年到1935年間,蕭乾和美國人埃德加斯諾等人編譯了《中國簡報》、《活的中國》等刊物和文學集。1935年他進入《大公報》當記者。1939年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講師,兼任《大公報》駐英記者,是二戰時期整個歐洲戰場唯一的中國戰地記者。還曾采訪報道第一屆聯合國大會、審判納粹戰犯等重大事件。1949年后,主要從事文學翻譯工作。1995年出版了《一個中國記者看二次大戰》,譯作《尤西斯》獲第二屆外國文學圖書一等獎。
目錄
回顧與反思 (約85歲 1995)
一 一個中國記者在二次歐戰中的足跡
二 一個中國記者對二次歐戰的觀感
三 《慕尼黑協定》——二戰的前奏
四 力挽狂瀾的丘吉爾
五 頂天立地戴高樂
六 混世魔王希特勒
七 紐倫堡審戰犯
八 二戰史話
William Joyce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lliam_Joyce
William Brooke Joyce (24 April 1906 – 3 January 1946), nicknamed Lord Haw-九 劍橋書簡
十 矛盾交響曲
十一 血紅的九月
十二 倫敦三日記
十三 銀風箏下的倫敦
十四 一九四。年的聖誕
十五 歐洲往哪里去?
十六 戰時英國印象
十七 科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十八 戰爭與宗教
十九 滇緬路開放之前
二十 婦女在戰爭中
二十一 活寶們在受難——空襲下的英國家畜
二十二 輿論•廣播•宣傳
二十三 進攻的故事
二十四 一九四〇年歐洲稗史大觀
二十五 疏散與失學
二十六 到萊茵前線去
二十七 南德的暮秋
二十八 柏林那趟
二十九 歐戰雜憶 1985
舊地重游
三十 達豪余生
三十一 歐行冥想錄
三十二 北歐來鴻
跑江湖采訪人生
三十三 在洋山洋水面前
三十四 我的旅行記者生涯
↧
莊信正《異鄉人語》等
異鄉人語
中文書 , 莊信正 , 洪範 ,出版日期:1986-04-01此書彙集專欄系列文章及其他散作,普遍探討文學的各種知識層面,徵引豐富,深入淺出,其筆下縝密通達,最見積學修養。 作者簡介 莊信正 山東即墨人,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生。少年來臺,就讀臺灣師大附中,後入臺灣大學外文系,獲文學士。美國.
以《異鄉人語》為例
名家 (許達然或者莊信正等人)散文各集,其實可/值得作索引。
莊信正自己或者他老師夏濟安針貶人多不寫人名,譬如說,兩處談陳之藩文章的問題。
本書至少三處提到胡適,書評胡頌平編著的《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事全篇;談他老師夏濟安確定他對胡適已經無惡評時,才給他夏濟安與胡適的合照 (拜壽時照的);另談中國的日記,民國期的,當然要提胡適日記。
中國近代小說選(二)
中文書 , 莊信正/編 莊信正 , 爾雅 ,出版日期:1989-08-01
優惠價: 9 折,144元本書不是一本資料性的選集,他的出發點是為讀者挑取新文學運動發軔以後三十年內所留下的最經得起時間檢驗的作品。既然不是從歷史的觀點決定取捨,就無法完全接受當時流行的批評意見。 一本選集的篇幅總是有限的(本...more面對尤利西斯(增訂新版)
中文書 , 莊信正 , 九歌 ,出版日期:2016-06-01
優惠價: 79 折,221元喬伊斯的年譜及著作,詳細分析《尤利西斯》的內容梗概、書寫技巧以及解開諸多謎題,為讀者打開這二十世紀最精采巨著的大門,一窺堂奧。 本書特色 《尤利西斯》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卻因大量用典與意識流的敘述,不容易讀懂,透過莊信正《面對尤利西斯...... more張愛玲來信箋註
中文書 , 莊信正 , 印刻 ,出版日期:2008-03-20
優惠價: 9 折,207元的莊信正教授。一九六九年張愛玲遷居加州之後至去世之前近三十年間,舉凡工作、搬家等等重要事宜,都託由莊信正代為處理,寫給他的書信高達八十四封,內容包括工作變遷、作品發表、譯文出版、閱讀心得及生活狀況,是她隱居歲月的對外發聲,亦可視為她的一幅幅...... more忘憂草-三民叢刊274
中文書 , 莊信正 , 三民 ,出版日期:2004-02-01
優惠價:130元它轉瞬即逝,從不為誰停留? 本書是一本談縱古今、論橫中外的雜文萃集。內容主要為一些著名文人大家的逸聞軼事,和中西歷史、文學上的故事與傳說。有的耳熟能詳,有的鮮為人知,卻都同樣令人讀之不覺忘憂! 作者簡介 莊信正 山東即墨人,1935年生...... more文學風流
中文書 , 莊信正 , 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01-08-13
優惠價: 9 折,180元本書是莊信正「三少四壯」的專欄結集。書中信手拈來的文學掌故使經典文學展露活潑豐富的一面;寫少年就有詩才的華茲華斯與愛默森中年都有江郎才盡的感嘆、寫喬伊斯與波赫士如何博聞強記,波赫士甚至稱百科全書是最佳文學體裁之一、寫好名的文人王爾德...... more展卷
中文書 , 莊信正 , 爾雅 ,出版日期:2000-01-15
優惠價: 9 折,153元三民全球英漢辭典
中文書 , 莊信正 楊榮華 , 三民 ,出版日期:1999-07-01
優惠價:1000元使用時機! ◎以鮮明套色提示重點,方便查詢! 主編者簡介 莊信正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印地安那大學比較文學博士 旅美多年,曾在美國諸所大學執教或研究,後任職聯合國,現已退休 楊榮華 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曾任國中教師、紐約中文學校教師...... more海天集-三民叢刊22
中文書 , 莊信正 , 三民 ,出版日期:1991-05-01
優惠價:133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若能以文會友,與天下人相交往,實為人生樂事。作者在書中所欲實現的,正是此一理想。全書共分三輯,第一輯論中國文學,第二輯談西洋文學,第三輯則屬於比較文學。論述地區包含中、美 ...more中國近代小說選(一)
中文書 , 莊信正/編 莊信正 , 爾雅 ,出版日期:1989-08-01
優惠價: 9 折,135元本書不是一本資料性的選集,他的出發點是為讀者挑取新文學運動發軔以後三十年內所留下的最經得起時間檢驗的作品。既然不是從歷史的觀點決定取捨,就無法完全接受當時流行的批評意見。 一本選集的篇幅總是有限的(本...more面對《尤利西斯》
中文書 , 莊信正 /著 , 九歌 ,出版日期:2005-06-01
優惠價: 9 折,234元。 本書有作者翔實考證的資料,有喬伊斯的年譜及著作,也有《尤利西斯》的內容梗概、書寫技巧以及解開諸多謎離,為讀者打開二十世紀最精采巨著的大門,一窺堂奧。 作者簡介 莊信正,山東即墨人,一九三五年生,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比較文學...... more流光拋影
中文書 , 莊信正 , 九歌 ,出版日期:1993-07-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