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691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西川滿, 陳藻香 《媽祖祭》《華麗島顯風錄》/導讀《華麗島顯風錄》與《華麗島民話集》的講稿( 松尾直太)

$
0
0

活水來冊房日治臺灣相簿中新增了 1 張相片。
藏書界竹野內豐讓最多人流淚的一篇爆文。
昨晚在八卦板,有鄉民問起什麼是「灣生」,後來可能他自己把問卦刪了,不過,這倒是又作球給我接,讓我回了一篇關於灣生的故事。
我並非台灣史科班出身,要我說多深入的東西或者分析當時政治情勢與國族觀念轉換等等,那是辦不到的。我只能就像與讀者同桌泡茶,一邊聊天一邊從抽屜一件件拿出收藏,與各位閒話老東西的由來。
當然,從底下眾多的「反觀國民黨」推文中,可以想像為什麼日前藍營「晴天蝸牛」粉絲團把我列為親綠平台之一(或者直接被解讀為綠營網軍),凸顯了他們對「活水來冊房」這非政論性書話平台,有一定程度的警戒。
但其實我一向秉持一個原則:有什麼文獻,講什麼故事,如此而已。因此,雖然我被「晴天蝸牛」視之為親綠,可是昨天一樣是藍營的「柱姐新聞讚」還分享了本團的照片呢。這就證明了,活水來冊房並非政治性平台,文獻本身沒有藍綠,會分非藍即綠或非綠即藍的,從來只有人而已。很多網友看到日前晴天蝸牛做的那張圖,第一個反應就是為活水來冊房抱不平,真的很感謝大家!
那麼,就點選最上方的連結,聽我用有點鼻音的溫柔嗓音,為您說出灣生的故事......
(顯示圖片為「準灣生」西川滿製作的包袱巾,其中所謂「華麗島」便是指美麗島台灣。)

活水來冊房的相片。

敬獻「加冠」、「進祿」,恭祝諸君新年快樂!
西川滿:《媽祖祭》,台北:媽祖書房,1935年。以傳統門神版畫作為封面,西川滿的第一本詩集。

「敬獻「加冠」、「進祿」,恭祝諸君新年快樂!  西川滿:《媽祖祭》,台北:媽祖書房,1935年。以傳統門神版畫作為封面,西川滿的第一本詩集。」

川瀨健一先生跟我說過,西川滿先生終生在日本提倡媽祖。

*****

華麗島顯風錄
Front Cover
出版社:致良, 出版日期:1999-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MNAmE3WHBQgC&q=%E5%BA%A6%E6%AD%B2#v=onepage&q=%E5%BA%A6%E6%AD%B2&f=false

立石鐵臣筆下的媽祖。
出自西川滿作品《華麗島頌歌》(1940年)。
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聖誕,媽祖生日快樂!
活水來冊房的相片。




導讀《華麗島顯風錄》與《華麗島民話集》的講稿

2006.12.2於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
松尾直太(吳鳳技術學院)

0. 寒喧,開場白
戴所長、各位老師、各位學員,大家好!我是,剛剛由戴所長介紹過的,松尾直太。請各位多多指教。首先,我必須得說,我漢語溝通能力很有問題,所以預先請各位諒解,並希望能夠得到各位的寬恕。待會兒,我一定會發生不會說,或聽不懂等語言上的困難問題,屆時,我想向戴所長求救,希望所長能得救我,請多關照,並多包涵。
話說回幾個禮拜前,戴所長打電話給我說,「Matsuo桑,松尾,你可不可以在我這邊教只有一天的日文?教材是有關於民俗方面的。沒關係,不用擔心,內容是簡單的。你只要跟學生稍微唸一些日文就可以了,所以說,我希望,請你務必來教一下。」所長只這麼說,而那時候,他並沒有清楚地交代告訴過我說,目前他籌備日本統治時期的資料館的事情,以及與此關聯,我是必須在像今天這樣對外公開的很正式的資料研習會上授課這些消息。我剛開始是根本都不知道這些的,因此我就輕鬆地答應下來。
然而,過了幾天後,我收到一件郵件,好像是一張海報似的,我打開一看,裡邊大大地寫著,台南大學「台灣民俗文化日文資料導讀課程研習」等等,那麼,誰知道,下面竟然有我的名字呢!這可讓人實在驚訝!原來這麼正式啊,情況可不得了哪!我是這麼遲遲才恍然大悟的。
其實,我不得不偷偷地告訴各位,我並不是學習研究民俗這方面的人,所以說,到今天為止,我把被指定給我的那兩本教材,抱著和大家一起學習的心態拼命地讀過來。
今天我們要讀的書是《華麗島顯風錄》與《華麗島民話集》兩本書。《華麗島顯風錄》收錄把臺灣的民俗當作素材來撰寫的散文詩。而《華麗島民話集》則收錄臺灣民間口傳下來的故事。這兩本原書以日文書寫,當然我對原書的語言本身基本上沒有問題,可是,承載這本書的風俗習慣,或者是說文中常出現的閩南話詞彙的發音和語意卻弄不清楚。對這些問題來說,當然,大家很熟悉,可以說各位才是我的老師,於是在這次課堂當中,針對這些方面的問題,我反倒想向大家常常問一問,請不吝指教。
無論如何,今天我們研習的目標,首先第一是,希望透過這個機會,各位學員能夠認識世上有了這樣兩本書的存在,然後,這個目標,現在這個一瞬間,就已經達到了,恭喜大家!第二個目標是,我希望各位盡量能了解這兩本書的概要,並且以此為契機,對這些書感到興趣,假如各位回家後,想要買來再度翻翻看的話,那麼,對我來說是十分榮幸。

1. 作者西川滿簡介
那麼,開場白到此為止,接下來我們看看今天兩本書的作者。這兩本書的寫作背景是日本殖民統治臺灣的時代,那麼以下,我想把這個時代叫做「日本統治時期」,這兩本是在日本統治時期住在臺灣的日本人,以日語書寫的文章結集而成的書。另外,以後我也想把在日本統治時期住在臺灣的日本人叫做「在臺日本人」。
《華麗島顯風錄》是西川滿的著作,而《華麗島民話集》則是西川滿和池田敏雄的合著。那麼,首先讓我們簡單地看一看兩邊的作者西川滿在臺灣時的經歷吧(請大家參考西川滿照片以及「西川滿略年譜」)。
西川滿,日語把它發音成為Nishikawa Mitsuru。他在1908年,也就是明治41年,生於日本福島縣會津若松市,2歲的時候,因為父親的工作的關係,他跟著一家人渡海來臺,從此以後,一直到日本戰敗,臺灣光復第二年的1946年,在臺日本人都返回日本為止,除了唸大學時期的5年以外,總共31年之久的時間,西川滿都在臺灣生活著。
西川滿小學入學後,就對文學雜誌開始有了興趣,到了中學生的時候,他的文學熱不斷地升高。中學二年級,15歲的時候,也就是1923年,他把一篇小說投稿到《臺灣新聞》這個報紙,結果他得了新年文藝懸賞頭獎。之後,他在中學求學期間,就創刊了文藝雜誌。就這樣,西川滿從中學起,就正式地開始創作文學作品,並創辦文藝雜誌,可見他對於文學方面非常早熟。
1928年,也就是昭和3年,20歲的時候,他有一度離開臺灣,隻身負笈東京,在早稻田高等學院、早稻田大學專攻法國文學,在1933年、昭和8年,他提出了研究愛爾屈藍波的畢業論文,在早稻田大學畢業了。在畢業之際,西川滿面對著留在東京或是回到臺灣的問題,猶豫不決,不過一個叫做吉江喬松,這位他的恩師給西川滿建議說:「為地方主義文學奉獻一生吧!」,因此西川滿下定決心回臺灣。西川滿快離開東京的時候,吉江喬松特別為西川滿留念揮毫寫了詩句贈與他:「南方是∕光之源∕給我們∕秩序與∕歡喜與∕華麗」。就這樣,他回來臺灣,這是19335月,西川滿25歲時的事情。
我想,大家或許已經注意到了,今天我們的兩本書的書名裡頭都有看到「華麗島」三個字吧。這是一種對「臺灣」的美稱,據說是西川滿創造的詞語。聽說,這個「華麗」一詞就是,來自剛剛提過的吉江喬松的那詩句。
那麼,回到臺灣的西川滿在第二年,也就是1934年,進入臺灣日日新報社這個當時臺灣最大的報社上班,他致力於讓停刊許久的「文藝欄」恢復在《臺灣日日新報》版面上。順便一提,所謂「文藝欄」相當於今日臺灣報紙的副刊。然後,他擔任「文藝欄」的編輯工作。不僅如此,他也開始了臺灣愛書會的機關雜誌《愛書》的編輯工作,甚至還自己創設一個名叫「媽祖書房」的出版社,順便一提,這個出版社後來名字改成「日孝山房」,這也就是《華麗島民話集》的出版社。他設立媽祖書房,並且創辦雜誌《媽祖》。這樣,西川滿將在臺灣精力豐沛展開的文學活動就啟動了。附帶一提,收錄在我們今天的第一本《華麗島顯風錄》的文章就是大概在這個時候發表。西川滿在進行上述的各種活動的同時,還在日本內地以及臺灣島上陸陸續續不斷地發表詩和小說等作品。此外,他特別講究書本裝禎製作,喜歡嚴選使用高級紙,搭配美麗的木版畫等等,他還有從事書的限量出版活動。另外,他還創刊了民俗研究雜誌。如此,他活躍於文學和出版為中心的文化活動,在臺灣的文化界立刻嶄露頭角。
西川滿在臺灣進行的文化活動最值得矚目的是什麼呢?那應該就是主導並編輯雜誌《文藝臺灣》以及在《文藝臺灣》上所展開的文學創作吧。19401月,西川滿網羅臺灣島內主要的文學家,成立臺灣文藝家協會這樣的文藝組織,並創刊了《文藝臺灣》。後來,1940年代的臺灣文化界有以臺灣人作家為主創刊《臺灣文學》,民俗研究愛好者創刊《民俗臺灣》這些雜誌,呈現出繁榮興盛的景象,那麼,我想《文藝臺灣》可以說是造成這樣活躍景象的開端,在這層意義上來說,它是很重要的。《文藝臺灣》是在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的文藝雜誌當中,發行時間最久,而且它培養出不少日本人和臺灣人作家,一直到19441月為止,一共刊行了38期。譬如說《華麗島民話集》,我想,這本書可以說是在《文藝臺灣》的文化活動當中所產生出來的成果之一。如果說,西川滿是在當時臺灣的文學界最重要的在臺日本人作家,也不為過。
西川滿在文學上所追求的是,希望能夠在臺灣建立一個與日本內地不同,南方燦爛而浪漫的獨特的地方文學。他把島田謹二這位學者看成指導者,實踐島田所說的外地文學。西川滿是一個藝術至上主義的作家,他的作品以非常巧妙的文章能力為基礎,充分加進浪漫主義和異國情調,常把臺灣的風物以及歷史當作文學素材,創造出獨特的美感。在臺灣創作的主要文學作品有:小說集《赤嵌記》、長篇小說〈臺灣縱貫鐵道〉、詩集《媽祖祭》《亞片》等。
當然,陳藻香在《華麗島顯風錄》和《華麗島民話集》收錄的〈西川滿小傳〉欄說:「西川滿的文學被斥為未能反映民間疾苦的統治有閒階級的文學,備受批判」,我想說,西川滿文學確實有了「未能反映民間疾苦的統治有閒階級的文學」這樣的一個剖面,這也是不能否認的一個事實。

2. 介紹《華麗島顯風錄》
接下來,我們看一看第一本《華麗島顯風錄》。首先,我要說,這次我能介紹的是僅止於一些比較概況性的陳述而已,這一點敬請諒解。
那麼,《華麗島顯風錄》是什麼樣的一本書呢?若是用很簡單的一句話來說的話,那就可以說,它是大量地把臺灣的風物、習俗加進而創成的,充滿詩意的短篇故事集。研究者把這分類成「散文詩」,也就是說用散文的形式寫出來的一種具有詩的美感的作品意思。
首先,我想介紹有關於《華麗島顯風錄》單行本的出版、版本這些情況。先要注意的是,叫作《華麗島顯風錄》這樣名稱的書在戰前,不管是臺灣,還是日本都從來沒有出版過。那麼,這本書在什麼時候,在哪裡發行呢?事實上,這是到了戰後,在兩個地方出版的。最初,在1981年的東京,西川滿本人所主持的「人間之星社」以限量本的形式,只發行了75份。因為數量太少,一般的人要看這本書是極為困難。真不好意思,我也沒看過這個版本。另外一次是,在1999年的臺灣,由致良出版社,以陳藻香監製來出版。(出示書本)這就是它。是裝訂設計很漂亮的書。定價150元。如果你翻開看就知道,這本書有著日文原文搭配上中文對譯的設計。請看目次,目次在大家的影印資料裡頭就有。一共收錄17篇的故事。在此我想再次說明的是,這兩種版本其實收錄作品內容有若干地出入。西川的版本在事實上比起陳藻香的版本少了一篇,也就是16篇。陳的版本多加了〈林本源庭園賦〉這一篇作品而成。
接下來,我想簡單地提出《華麗島顯風錄》收錄文章原先的發表情況。這些文章原先幾乎在同一個時期重疊地發表在日本內地和臺灣島上。那麼,對日本內地方面來看,西川滿以〈臺灣風土記〉為標題,從19356月到19373月,連載在《文藝汎論》雜誌上總共12次,而在臺灣島方面,他則用〈臺灣顯風錄〉的名稱,從193511月到193612月,在《臺灣時報》雜誌上,同樣的連載12次。由此也可知,西川滿在當時預先把日本、臺灣兩地的人們設想成為讀者來寫出這一系列文章。
那麼,西川滿把哪些東西書寫成為故事的呢?請大家過目一下我發給各位的參考資料中的目次。單單從目次裡頭的故事標題也可以看得出這方面的訊息。有哪些呢?有什麼樣的東西呢?比方說,「城隍廟」「凌雲禪寺」「媽祖廟」這些是屬於什麼範疇呢?是,就是屬於臺灣的寺廟。那麼,接下來,「七娘媽生」「普渡」「中秋節」「送神、辭年」「燈爺」這些是屬於什麼呢?對,就是臺灣每年定例的儀式、活動以及例行的祭典。那,接著「洞房花燭」「滿月」「度歲」這些呢?沒錯,是屬於臺灣漢人的人生大事或是成長禮。那麼,「天上聖母」呢?是的,屬於臺灣的神明。至於「栽花換斗」呢?對的,是臺灣民間的一種迷信。此外,還有「林本源庭園―」「江山樓―」,這些當然是臺灣有名的地方的名稱。從這些就可以知道,故事的題目都選用台灣獨特的事物,而且其中多半都關涉到民間信仰,還甚至說這些都可以概括成為臺灣的民俗。的確,西川滿把臺灣特有、傳統的風物都拿來作為文學作品的題材。
緊接著,現在讓我們看一下這本書的文本吧。請各位翻開看「栽花換斗」這篇文章。我想先給大家5分鐘的時間,不管是日文也好,還是中文也好,反正請默讀一下。(默讀)讀完了嗎?讀起來感覺如何呢?現在我要唸日文一遍,給大家聽聽,日本讀者如何讀這個作品。要是會唸日文的話,也請跟著我一起唸。開頭的部份,因為我完全不懂臺灣話,所以純粹按照日文的標音,完全用日文式的發音,沒有聲調而且呆呆板板地、機械性地唸唸看,一定非常好笑的。(日文朗讀)
這個文章,把一個名叫真珠的花娘作為這小故事的主角,具體地描寫出改變胎兒性別這樣的一種臺灣民間的需求心態和念咒作法的全程進行過程。因為這個故事的標題,以及開頭的所謂「生產之歌」都是閩南語標記,日本一般讀者當然都看不懂,但是沒有關係,不必擔心。由於文章後面附上仔細的注釋,而且同時,你把文章讀下去的話,從文章的上下文,你就會自然而然地十分了解,西川滿這樣巧妙地設計為文。這樣的閩南語詞語在文中安排可能會讓讀者醞釀出強烈的異國情調吧。這一文當然也可以純粹視為散文詩來閱讀玩味,也可以視為一種為了幫助讀者了解台灣風俗的資料來利用。西川滿以這樣的筆調創作。
接下來,我們繼續讀讀看另外一篇文章吧。這次是「城隍廟」。我又想給大家5分鐘的時間,請大家默讀一遍。(默讀)大家讀完了嗎?感覺如何?現在我唸日文一遍給大家聽。(日文朗讀)聽起來的感覺怎麼樣呢?
這篇把江山樓的花娘小妹設定成為故事主角,從她內心勾勒出小妹來參拜城隍廟,向城隍爺祈求神諭的過程情形。上一篇的故事舞台是龍山寺附近的萬華,而這篇則是大稻埕。至於舊臺北市兩個地方大概的位置關係,請參照參考資料「舊台北市內略圖」。若是從民俗理解方面來看的話,只要你閱讀一次這篇故事,就會具體地、充分地暸解到占卜始終的過程和其意義。文章中,「小妹」做了哪些習俗性的動作呢?請各位講講看。沒錯。(譬如說:在鐵香爐插了三柱香、恭恭敬敬地跪拜、擲筶、為了飲用把香灰兜進竹紙上(準備把香灰帶回家)、買了大把的大太極金、把大太極金投入金爐中把它燒掉,可以看到這些拜神動作。)
接著,請看一下「度歲」這個作品。首先,請各位默讀一下。(默讀)大家讀完了沒有?我再一次試著唸唸日文。(日語朗讀)
讀起來,或聽起來感受如何呢?我想這篇故事滿有趣的。請看一看附上故事後面的一張插畫,這是西川滿的終生的朋友宮田彌太郎畫伯所畫出來的。假如你邊看插畫,邊閱讀故事的話,就能會生動地認識到臺灣人出生後第一次的生日習俗如何地進行著,於是令人感到十分有趣。大家的家庭目前是不是還留下這樣的風俗呢?讀了這個故事,我強烈地感受到,重視孩子的誕生、大家庭的人們、以及祖先這三方面之間的羈絆,這樣的漢民族的倫理觀念。
以上,我們實際觀察文本,不知道大家感受如何。這本書在使用語言上最有特色的是,閩南語的詞句直接放進文章中,並標注閩南語的讀音。無論是臺灣的題材,還是臺灣的詞句,對住在日本內地的人來說,通通都是從來沒有看過的陌生的東西。日本人看表示這些事物的漢字,或許感覺到中國風格吧,總之,這樣的文字安排想必激發讀者的異國情調吧。這本書的文本舞台都是以臺北為中心的北部臺灣。我想,今天大家大部分的時空背景跟本書應該都相異,也就是說時代的不同,地方的不同等等,因為如此,所以我估計,現今的臺南為主的南部人閱讀這本作品所承載的風物習俗的時候,一定會有所未知的、新的發現。

3. 另外一位作者――池田敏雄
當我談到《華麗島民話集》之前,我先來介紹《華麗島民話集》的另外一位作者池田敏雄他在日本統治時期的臺灣時的簡單履歷。池田敏雄用日語唸為Ikeda Toshio。一提到池田敏雄在臺灣,馬上就聯想到是一個「臺灣民俗的研究家」,或是一個雜誌《民俗臺灣》實際上的總編輯。
池田在1916年,也就是大正5年,出生於日本島根縣簸川郡莊原村。8歲,小學2年級的時候,他跟著一家人渡海來臺,此後,直到1947年為止的23年期間,他生活在臺灣。1935年,19歲的時候,畢業於臺北第一師範學校,從當年4月起,開始當了臺北萬華的龍山公學校的教員。所謂公學校是當時以臺灣人子弟為對象而實施初等教育的機關,相當於現今的國小。池田在這個時候對於臺灣的民間口傳故事、童謠等,已經有了興趣。因此,他就在這個教員生活中,開始搜集未來將成為《華麗島民話集》的素材。
在這樣的教員生活當中,有了一個影響到決定池田未來行走方向的因緣際會,那就是和一個名叫黄氏鳳姿的女學生之間的際會。起初,池田發覺到這個少女的文學才能,並把它一手栽培起來,池田要讓黄氏鳳姿陸陸續續寫出有關於臺灣人生活中每年例行的活動以及習慣方面的作文,把黃鳳姿介紹給池田從學生時代就認識的西川滿,也得到西川的鼎力協助,後來那些作文能夠以《七娘媽生》(1940)《七爺八爺》(1940)《臺灣的少女》(1943)等書的形式呈現問世,在這個過程中,池田都扮演了其幕後功臣的角色。
不單是如此,與此同時,池田也透過黃鳳姿認識到她的家人,也就是萬華黄家,而能得到他們的協助,也因此就開始進行萬華的民俗採集。如此一來,池田越來越入了臺灣風俗習慣的迷了。
然而,在這個時代,臺灣人傳統的文化是因為臺灣總督府推行皇民化政策的關係,被否定並破壞。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池田深痛地感受到有把即將會消失命運的風俗習慣搜集並紀錄的必要性,也因此他強烈地希望民俗雜誌的刊行。於是,他請求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解剖學教室的金關丈夫教授的協助和指導,在19417月,以金關丈夫作為主持者創刊雜誌《民俗臺灣》。這是以介紹和研究臺灣為主的風俗習慣為目的的月刊雜誌,截至19451月份為止,一共發行了43期。其實實際上編輯這雜誌的人就是池田敏雄。就這本雜誌的內容以及意義,由於戴文峰老師下次將應該會在課堂上詳述,因此我不再贅言了。附帶一提的話,黃鳳姿後來嫁給了池田敏雄。所以他們在公學校的相遇還可以說是命中注定的也沒有錯。
池田從1940年起開始進行總督府期刊的編輯工作,到了戰後初期被中華民國臺灣省政府留用,在臺灣編譯館服務過,但在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就返回日本了。
對池田敏雄重要著作而言,我想舉以下兩個作品,就是:「文學書目在臺灣」(《愛書》第14輯,1941,與黃得時合寫),單行本《臺灣的家庭生活》(1944,東都書籍臺北分社)。尤其是針對《臺灣的家庭生活》,我想告訴各位目前在臺南大學籌備的資料中心收藏著這件事。

4. 介紹《華麗島民話集》
再繼續,我們來觀察一下,由池田敏雄和西川滿兩個人所寫下來的《華麗島民話集》吧。這是一本登載著臺灣民間口傳故事的書。雖然是兩個人的合著,不過根據文獻資料的記載,實際上的執筆過程當中兩個人的任務有明顯的分派。簡單來說,一個扮演搜集素材的角色,另外一個則扮演料理素材的角色。那麼,前者也就是搜集素材的人是池田,後者也就是素材的廚師是西川。要是用現在的說法的話,可以說是「民俗達人」和「文學達人」的「collaboration」絕佳搭配。具體地說執筆過程的話,就是這樣子:起初池田敏雄主要從自己服務的公學校學生那裡,大量地搜集到民間口傳故事,然後,西川滿從中精挑細選的結果,就選出了24篇故事,再然後,他把那24篇視為藝術素材來重新加以改寫。西川滿對選出來的材料提出看法說:「這24篇,無論說哪一篇,到目前為止,在臺灣民間故事當中,都是很出色」;同時,西川滿還對改寫故事的態度,這麼說:「我始終都以書寫散文詩的心情來寫,並且寫有些作品時,就像把音符寫在五線譜紙上一樣的心情,著重於節奏來進行,與此同時,我努力不要讓作品失去作為民間故事本身的自然、樸素」。總之,西川滿希望《華麗島民話集》「二十四篇並不單純地被看待是民間故事,而是作為藝術作品來受到評論」(「紙人豆馬」《文藝臺灣》4-4,頁27)。如何呢?我們從這些西川滿的話語就可感覺到,他對這本書的素材、製作以及完成度都有很大的信心。
接著,我想就《華麗島民話集》的版本稍微談一談。本書到目前為止出版過兩次。第一次是原書的出版,是在日本統治時期19425月,由臺北的日孝山房這所出版社限量發行了500本。說起來也實在不好意思,這次我預先沒能得到機會實際看這個版本的書。根據文獻資料的記載,原書嚴格來說,有兩種,所謂「福虎版」發行150份,所謂「海老版(也就是蝦子版)」發行350份。據說兩種書封面上,由畫家立石鐵臣所刻劃的版畫設計好像不相同。這是用日文書寫的書。第二次的出版的是陳藻香監製的日中文對譯本。作為剛才我介紹過的《華麗島顯風錄》的姊妹書來在1999年從臺北的致良出版社發行了。就是這本(出示書),這就是現在我們在臺灣最容易看得見的《華麗島民話集》的版本。很漂亮的一本書,對不對?定價150元,也很便宜。本書的編輯方式也跟《華麗島顯風錄》大致相同。翻譯非常忠實於原文。總之,《華麗島民話集》存在者3種版本。
本書收錄24篇民間故事。故事細目,請參考發給大家的目次影印。陳藻香在序文中說:「內容都是家喻戶曉,流傳於臺灣民間的故事」,單單看目次裡的故事標題而言,大家就認得出有多少篇故事呢?(問學員)我曾經問過朋友們,他們說,比如「公冶長救鵝」「貓和老鼠」「賠了夫人又折兵」「雷公與閃那婆」等故事從小就認識。而各位的情況怎麼樣呢?
再來,我想談一下有關於本書收錄文章原先的發表情況。《華麗島民話集》收錄的故事,除了「雷公與閃那婆」以外的23篇故事,分成4次刊載在西川滿主導的《文藝臺灣》雜誌上。詳情請看參考資料中的原載表格。
《華麗島民話集》收錄故事原載表
標題
刊載作品
《文藝臺灣》刊載期數
「七娘媽と海老の皮―華麗島民話集(一)」
「七娘媽與蝦子皮」「愚蠢的丈夫」「蝸牛」「猴女」「貓和老鼠」「換頭」「灶神」「虎姑婆」
1卷第2號(19403月)
「天公と山羊と豚―華麗島民話集(二)」
「天公與山羊和豬」「乞丐的口水」「狗仙」「蛇酒」「賠了夫人又折兵」
1卷第3號(19405月)
「家鴨を救った公冶長―華麗島民話集(三)」
「公冶長救鵝」「鯰魚」
1卷第4號(19407月)
「三羽の小鳥と九代貧―続華麗島民話集―」
「福虎」「河蜆」「不會走路的小孩」「董碩」「仰賴運氣的女子」「給繼子炒過的豆子」「螞蟻」「三隻小鳥與九代貧」
2卷第2號(19415月)
如表格,《華麗島民話集》收錄的故事原先分成「華麗島民話集」(一)到(三)以及續篇的4次來刊載。
順便一提,我這次發覺了,西川滿把上述的華麗島民話集系列文章刊載《文藝臺灣》第三次的時候,他原先已經有構想,把這些文章結集成書,在東都書籍臺北分社,作為「南方叢書」系列的一本來近期立刻出版,不知道為什麼,後來這個計畫就消聲匿跡了。然後,再過了1年又10個月的時間,本書的出版總算在西川滿自己經營的出版社「日孝山房」付諸實現了。從此也可以看出,即使就像西川滿那樣,擁有自己的出版媒體,對臺灣的出版界較有權力的人也對於書的出版總有多少曲折,而並不容易,這一點讓我覺得很有意思。
接下來,我們簡單地看一看這本書的文本內容。我通讀本書之後,製作故事的分類表,於是我想邊看這張表邊介紹故事。請大家參照參考資料中的「故事分類表」。
《華麗島民話集》故事分類表
故事的類型
   
因果報應
「七娘媽與蝦子皮」「乞丐的口水」「蛇酒」「福虎」
愚人
「愚蠢的丈夫」
起源由來
「猴女」「貓和老鼠」「換頭」「灶神」「虎姑婆」「天公與山羊和豬」「公冶長救鵝」「董碩」「雷公與閃那婆」「賠了夫人又折兵」「三隻小鳥與九代貧」
異類婚姻
「河蜆」
超自然
「不會走路的小孩」「蝸牛」
因緣
「仰賴運氣的女子」「螞蟻」
悔改
「鯰魚」「給繼子炒過的豆子」
我這次試著把民間故事,從故事的主題來看,分成7個類型。就分類法來說,我並沒有根據這領域的學術專門性的方法,而僅以個人主觀概念來分類,這一點請諒解一下。雖然實際上能誇越幾個類型的故事也有,可是暫且我如表格分成以下7種,那就是:「因果報應譚」「愚人譚」「起源由來譚」「異類婚姻譚」「超自然譚」「因緣譚」「悔改譚」。以下,讓我們觀察其中一部分類別作品吧。
首先,我來介紹「因果報應譚」。我認為「七娘媽與蝦子皮」「乞丐的口水」「蛇酒」「福虎」這4篇可以歸類在這裡。我們觀察一下其中,「七娘媽與蝦子皮」「乞丐的口水」「蛇酒」的3篇。這些故事裡面的主角都是心地善良、懇切待人、有誠意的人,他們雖然都遭到過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或不幸的經驗,不過最後卻都能得到好結果。在「七娘媽」的故事裡,因為很窮的男人有好心腸,到最後他得到了很多錢,終於如願以償得以準備豐富的菜餚來祭拜七娘媽。「乞丐的口水」裡懇切對待骯髒乞丐的一家人最後能得到黃金。「蛇酒」裡,曾經很溫柔親切地對待過乞丐的姑娘,後來被已發財了的過去的「乞丐」所救,最後兩個人幸福地結婚了。由這些故事都看得出心腸好的人總有一天能得到幸福,這樣的帶有教化性的主題。
那麼,現在請各位默讀「福虎」這篇故事吧。(默讀)是不是覺得是很好的故事?我來用日文朗讀看看。(朗讀)
這篇與上述的3篇故事情節跟感覺有點不相同。希望改邪歸正成為正當人的流氓(老鰻)阿福,因為為了他人,甚至於也為了老虎,誠心誠意地發揮自我犧牲的精神,結果被暗示著最後他昇天成為神明了。阿福想悔改的願望,由於他的好心腸,最後得到了超越凡人的神格這樣的善報,所以我把這故事歸類為「因果報應」也並不是牽強附會吧。自我犧牲的精神和誠心是值得敬重的,是不是能讀取這樣教化性的主題呢?
接著,我想提出「起源由來譚」。我認為可以分成這個類型的有以下11篇故事,也就是:「猴女」「貓和老鼠」「換頭」「灶神」「虎姑婆」「天公與山羊和豬」「公冶長救鵝」「董碩」「雷公與閃那婆」「賠了夫人又折兵」「三隻小鳥與九代貧」。這些故事共同之處是什麼呢?顧名思義,故事內容都關涉到說明各種各樣事情的起源、由來、來歷等等,這一點就是相同的。比方說,「貓和老鼠」「天公與山羊和豬」表示哪方面的起源由來呢?它們表示關於習慣習俗的由來來歷。「猴女」「換頭」「公冶長救鵝」表示事物形狀的由來。「灶神」「虎姑婆」是有關於神明的由來譚。「董碩」說的是世上的真理。「雷公與閃那婆」是自然現象的起源譚。那麼,「猴女」「賠了夫人又折兵」「三隻小鳥與九代貧」是什麼呢?這些表示臺灣的詞語和諺語的起源來歷。這些故事,對像我一樣的外國人來說,如果沒有注釋的話,連故事的存在本身有什麼意圖都無法理解。我也剛開始特別無法了解「賠了夫人又折兵」和「三隻小鳥與九代貧」。
現在我們讀一下「公冶長救鵝」。請各位默讀。(默讀)我用日文唸一遍。(朗讀)大家知不知道鵝的頭上為什麼長出肉冠呢?令人感到人與動物之間樸素又溫馨的故事。
再來,讓我們看異類婚姻的故事。「河蜆」是屬於這類的故事。那麼,請各位默讀這篇故事。(默讀)(朗讀日文)如何呢?河蜆化身為漂亮的女人,不得已作了年輕農夫的老婆,但是因為農夫說溜了嘴告訴小孩老婆的秘密,結果農夫失去了老婆。看來這故事好像顯示說,哪怕有多親密的關係,把不得過問的事卻過問,或者是說把講不得的事卻講出來了的話,其親密關係也有可能會破裂。讀這個故事,對我個人另外的感慨來說,人與人之間的相逢,不管是多麼愛的人,總有一天終究會離散,不禁令人感到難過。
最後,我來提出本書一些特色。如果從登場人物來看的話,本書故事中,人與神明或者動物之間的關係是很豐富,另外從類型來看的話,以因果報應和起源由來為主題的故事特別多,這就是本書的特色。

5. 結語
最後,簡單地說一句話,當作我的結語。《華麗島顯風錄》《華麗島民話集》的原先都是在日本統治時期的臺灣,日本人寫下留傳後世的。換句話說,這就是一種把臺灣人的風俗、習慣,以及民族性、人生觀,從異民族的眼光觀察下來的帶有民俗性、文學性的紀錄。這些紀錄經過560年後的臺灣重新再生呈現新的面貌,並且讓像大家這樣,臺灣的人們重新閱讀這個事實,對我來說,是一個令人感到不可思議而且很有意思的一件現象。這樣的現象當中到底能夠發現到什麼樣的意義,這也許是我們今後必須考慮的一個課題也不一定。感謝大家今天來一起討論,我的談話到此為止,謝謝。


(參考書目)
•《文藝臺灣》第一、二、四卷(1940-1942年,臺灣文藝家協會,文藝臺灣社)
•《臺灣近現代史研究》第四號(198210月,臺灣近現代史研究會)
•陳藻香《日本領台時代の日本人作家―西川満を中心として―》(19958月,東吳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博士論文)
•中島利郎編《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 日本人作家作品集第一、二卷19987月,綠蔭書房)
•平川祐弘〈小泉八雲的作品『雪女』與西川滿的『河蜆姑娘』重返故里〉(20028月,臺灣大學日本語學系《後殖民主義臺灣與日本》)
•末成道男編《池田敏雄台湾民俗著作集下巻20032月,綠蔭書房)

田家英(1922-66)與{小莽蒼蒼齋};戚本禹(1931-2016)《戚本禹回憶錄》

$
0
0
2008/7/30 讀到2007的一英文字眼有
隱身免留千載笑
成書還待十年閒
--田家英引聯說毛澤東
我想我撰文介紹過田家英的 遺族編的小莽蒼蒼齋
不過竟然沒影


desktop查一下-- 它進步了---可以查我舊信箱的信
這位老朋友我幾年沒連絡 很思念他
至於書 介
不怎麼重要
有心人可以查一下

方寒星 http:udn.com/NEWS/CULTURE/UDN-SUPPLEMENT/1116236 Dec 17 2002 - 9:08am方寒星 漢清兄; 你真是不錯過任何好書, 我也是看:陳列【田家英(1922-66)與小莽蒼蒼齋】 ..



----近10年之後補此剪貼
小莽蒼蒼齋  中國再刷一次
我的此書早已存封
方寒星也久未連絡



毛澤東秘書田家英走絕路
   

  、田家英早年身世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八日至同月二十二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共中央於次年三月八日為毛澤東秘書田家英冤案徹底平反,此時田家英被毛澤東夫婦冤死已二十多年了。

         田家英原名曾正昌,田家英是他的筆名,一九二二年生,四川成都人,父名曾國融,經營小中藥店,一家生活艱苦,母親周氏主持家務,田家英兩個哥哥,一個姐姐,他是他父母的小兒子。田家英三歲那年,父親去世,大哥繼承家業,因不善經營,家境日益艱難。田家英六歲開始讀私塾,念三字經、千字文和四書、五經,背誦古文和詩詞,兩年後進入成都北城小學就讀,一九三三年入成都私立南薰中學,成績優秀。一九三五年母親亦病逝,田家英成為孤兒,家境益感困難,不得不中途輟學,在大哥中藥店當學徒。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十四日,成都發生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活動,因而發生毆打住在「大川飯店」來成都設領館的日本人﹕渡邊洸三郎、深山經二,另日人二人受傷,造成著名的「大川飯店事件」。田家英積極參加了反日遊行活動,同年十一月,日本伙同蒙偽軍進攻綏遠東部,傅作義軍率部抵抗,消息傳到成都,各界人士紛紛起而聲援。田家英在反日運動中,結識了一些中共地下黨人。中共地下黨侯方岳對他幫助甚多,並閱讀了侯提供他的「大眾哲學」、「斯大林傳」、「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共產黨著作。

         一九三六年冬,田家英參加成都中共地下黨領導的抗日團體「海燕社」,一九三七年,田家英參加成都各界救國聯合會,學校機關聯合會、文化界救亡協會等反日團體。他在成都「華西日報」發表了抗日文章,並加入中共地下黨領導的「成都民族先鋒隊」(民先隊)。

         一九三七年秋,田家英因課外活動太多,學校開除他的學籍,遂同三位同學向成都民先隊要求去延安參加革命,侯方岳為他們辦理了去延安的手續,中共老黨員趙世蘭給武漢中共八路軍辦事處和延安均寫了介紹信,介紹他們的情況。他們十一月下旬,經重慶、武漢、鄭州、西安,於當年十二月抵達延安。

        田家英到延安後進入陝北公學學習,入學不久向學校中共黨組織提出入黨申請,經過考察後准予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三八年二月正式宣誓入黨,三月學習期滿,他先後擔任陝北公學中共總支部秘書、中國近代史教員。一九三九年冬天,田家英入延安馬列學院,學習馬列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和中國革命史。一年以後,田家英學習期滿,先後擔任中國問題研究室研究員,馬列學院教育處幹事和中國現代史教員。

         一九四一年,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央研究室,研究國民黨和日偽關係,供中共中央對外宣傳之用。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三年,田家英為延安「解放日報」寫了「奴才見解」、「從侯方域說起」、「沙漠的願望」等雜文,其中「從侯方域說起」一文,引起毛澤東對他的注意。

         一九四二年二月,毛澤東在延安發動整風運動開始,討論整風文件,寫個人思想自傳,進行自我解剖。田家英在延安結識女青年董邊,一九四二年十二月,經過中共組織批准他們結婚申請。一九四三年初,田家英到晉西北靜樂縣參加中共土改工作,因營養不良,幸得村民照顧才恢復健康。

二、   田家英任毛澤東秘書
         田家英在延安度過十年歲月。一九四八年八月,田家英二十六歲擔任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毛澤東)秘書,參加「毛澤東選集」編輯工作,從「毛選」第一卷到第四卷,每卷都不知道讀了多少遍,每寫一篇毛澤東文章的注釋,他要查閱大量的歷史檔案和資料,而且要反反復復修訂。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田家英擔任共和國主席(毛澤東)辦公廳副主任、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副主任等重要職務,毛澤東多次贊美田家英在工作的表現。

         毛澤東長子毛岸英自幼在蘇聯長大,回國後中國語文較差,又對中國社會不了解。一九四八年十二月,毛澤東要求田家英擔任毛岸英的語文老師,毛岸英與田家英情同手足,親如兄弟,兩人形影不離。毛岸英見到田家英夫人董邊,喊她「師娘」,使她不知所措。毛澤東要毛岸英參加土改,又讓他到朝鮮戰場歷練,竟死在朝鮮戰場,毛澤東痛恨朝鮮中國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未盡保全之責,造成後來毛澤東黜彭德懷的原因。

         一九五O年,中共中央決定出版「毛澤東選集」和毛澤東其他著作。一九五一年田家英在毛澤東指導下,參加毛選四卷的具體工作,擔任了毛澤東文章的選定、整理、注釋、校訂、出版和印刷的大量工作。這個編輯組在田家英指揮下,不容有任何絲毫差錯,損害「毛澤東思想」,甚至會造成嚴重的政治後果。

         田家英對於「毛選」注釋,除了看原稿,查檔案、翻正史外,還致力下列幾條﹕(一)編寫「民國大事記」,(二)看雜文收集雜文,(三)收集清人墨寶、書法、信札、日記和文稿;(四)反對「毛選」斷章取義,不合邏輯處,反對「毛澤東句句是真理」,因而與林彪、康生等人針鋒相對。

         田家英編輯的「毛澤東著作選讀」甲種本和乙種本,協助毛澤東編輯「毛澤東詩詞十九首」和「毛澤東詩詞三十七首」,整理毛澤東講話稿。田家英整理毛澤東講話稿時,發現講話中有不合理、不合事實、不合歷史、不合邏輯處,竟自予以刪除或加添適當語句。這些加添和更改之處,日後成為田家英「纂改毛主席著作」的罪名。

         田家英不但參加「毛選」第一卷至第四卷的選稿、確定編目,對大部分文章進行精心修改,寫題解和注釋,還對「毛選」中的文章,加寫了許多新的內容。田家英從「毛選」第一卷至第四卷始終參加編輯全部過程,負責注釋工作,雖有中共中宣部、近代史研究所、中共中央黨校、軍事科學院參加協助編輯,但田家英負責出版許多具體工作,每一卷毛選出版時,田家英都要寫介紹文字或代新華社起草編目介紹。

         田家英在編輯「毛選」中,一九五六年九月十五日至二十七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大會,毛澤東親自撰寫開幕詞,他自己不滿意,又囑咐陳伯達、康生起草,毛澤東也不滿意,這時離開中共八大開會只有一、二天,最後要田家英起草。田家英花了整整一天時間,便完成中共八大開幕詞,毛澤東十分滿意田家英寫的中共八大開幕詞,立刻找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云等人來參加修改,毛最後在原稿上加了一段才定稿。

         毛選第三卷出版後第七年,一九六O年毛選第四卷的編輯工作,毛澤東已不自己動手,囑胡喬木、田家英、陳伯達等人編好之後,交由毛澤東自己定稿。田家英同時也參加一部分毛選五卷的編輯工作,但保持對毛選五卷的懷疑態度。田家英當時認為毛在社會主義時期的著作還沒有成熟,有的甚至是錯誤的。田家英對毛澤東並沒有盲從附合的態度,毛自己也承認他在社會主義時期著作還有待研究。毛澤東提出要修訂毛選第一卷至第四卷的注釋。一九六二年起毛選注釋進行全部修訂,但資料不足修訂相當困難,毛澤東還親自過目注釋修訂工作。至於「毛選」注釋,田家英還看原稿、查檔案,翻正史 ,以便從事修訂。

三 、 田家英走入絕路
         毛澤東夫人江青了解毛澤東的思想,就誣陷田家英是資產階級分子,到處散布流言蜚語。田家英與江青相處十八年,對她十分清楚了解,一向對她也避而遠之,田家英與陳伯達共事二十五年,也知道陳伯達的惡劣本性,因之,江、陳對田家英恨之入骨,對田家英必須除之而後快。

         毛澤東要田家英讀「海瑞罷官」的劇本,提出自己的見解,田讀後看不出「海瑞罷官」有什麼重大陰謀,如果說這劇本有陰謀,以後沒有人敢研究歷史了,毛澤東仍然決定對「海瑞罷官」進行批評。一九六五年,在京劇「海瑞罷官」問題上,田家英堅持實事求是,反對將此劇說成是為彭德懷翻案,不同意對作者吳唅的批判。 批判「海瑞罷官」,田家英意識到一場大災難正在降臨,首當其衝的是知識分子。一九六六年初,田家英對國內日益升級的階級鬥爭,憂心忡忡,對江青興風作浪,表示極大的憤慨。

         毛澤東在這個時候思想大變,也不滿故舊,斷言在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中,認為資產階級仍將繼續存在,並且有資本主義復闢的危機,提出「千萬不要忘記階級和階級鬥爭」。田家英雖然早就察覺到,但不希望出現這種情況,因而田家英時刻都注意毛澤東的思想和行動,常常竟自改動毛澤東文章和講話中的激烈言詞,希望中國社會在平靜中前進。毛澤東對田家英如此作法深為不滿,其夫人江青深知其夫之用意,竟出面反對田家英,所以田在自殺前一天說﹕「我是江青、陳伯達誣害的。」

         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六日,中共中央發出進行文化大革命的通知,即著名的「五一六通知」。文革大將王力、戚本禹等人,六月二十二日來到中南海田家英住處,聲稱中共中央決定田家英一貫右傾,和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關係不正常,田家英應立刻停職反省,交清全部文件,明天搬出中南海,並批判田家英「篡改毛主席著作」。這個罪名迫使田家英於六月二十三日,憤而自殺身亡,一代神童就這樣消失了。


***** 戚本禹四月廿日在上海病逝。約一周後,《戚本禹回憶錄》在香港問世


《戚本禹回憶錄》由香港「中國文革歷史出版社」出版發行,全書約六十萬字,分上、下兩冊,共五大部分、五十八章。除第一部分寫其青少年時代、第五部分寫其步出秦城監獄後如何繼續革命,回憶錄的主要篇幅,是寫中南海的種種經歷、中共黨內軍內的高層鬥爭,又重點回憶了文革開始後的諸多歷史事件,以及他本人在「中央文革小組的日日夜夜」。
戚本禹在中南海工作18年,是毛澤東欣賞的激進秀才。文革爆發,35歲的他躋身中央文革小組,擔任中央辦公廳代主任,號稱「戚大帥」,但短短兩年就被毛拋棄,在秦城監獄坐牢18年。雖然如此,他在回憶錄獻詞開篇就是「謹以此書獻給偉大導師毛澤東」。文革被官方定調為「十年浩劫」,他認為是遭到污衊,被「加諸種種駭人聽聞的罪名」。對於活捉「四人幫」(江青、張春橋、姚文元、王洪文),他斥之為華國鋒、葉劍英陰謀發動的「非法拘捕」。至於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他視為「復辟資本主義」。




Qi Benyu, Mao Aide Unrepentant About Cultural Revolution, Dies at 84




In his later memoirs and interviews, Mr. Qi distanced himself from the violence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But historians said he played down his role in the persecution of purged officials.
“To the end of his life, he kept his faith in Mao Zedong and the correctnes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said Mr. Ye, the historian. “He believed it was right, so there was no need for reflection.”

戚本禹(1931年-2016年4月20日),山東威海人。1949年後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信訪科科長和《紅旗》雜誌歷史組編輯組長。

生平[編輯]

1931年戚本禹出生於上海,從小學到高中時期一直留在上海,在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不久被選入中南海做機要工作。
1958年3月,中共中央機關開始整風運動林克、戚本禹等八個年輕幹部向上級反映中央政治秘書室存在的一些問題,引起了當時中央辦公廳和中央政治秘書室領導人的不滿。因當時反右運動已經明朗化,他們借反右運動對這八個年輕幹部進行批判,稱他們「反黨」。毛澤東得知此事,用唐朝八司馬事件」的故事解救了戚本禹等八人。
1962年毛澤東在中南海散步時偶遇戚本禹,戚本禹向毛澤東直言了自己新近受到的冤枉,毛澤東隨即讓秘書田家英進行調查。戚本禹得知道毛澤東愛讀史書,就開始關注歷史書籍。
1965年12月8日在《紅旗》雜誌第十三期發表發表《為革命而研究歷史》,批評翦伯贊***提出的既要重視階級觀點又要注意歷史主義的意見,是「超階級」、「純客觀」的資產階級觀點。受到毛澤東稱讚:「現在的權威是誰?是姚文元、戚本禹、尹達……要年紀小的、學問少的、立場穩的、有政治經驗的堅定的人來接班。」戚本禹關於太平天國李秀成的論文「忠王不忠」,也受到毛澤東的高度讚譽,並且引起當時史學界的相當重視。


1966年後任中央文革小組成員、中央辦公廳秘書局副局長、《紅旗》雜誌副總編輯、中共中央辦公廳代主任。文革發起初期,由於田家英在一些觀點上與毛澤東相左,遭到罷免,戚本禹取而代之,成為毛澤東、江青的秘書。1966年5月4日至26日,為了全面發動「文化大革命」,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根據毛澤東的指示起草了《五一六通知》,戚本禹是起草人之一。1966年第7期《紅旗》雜誌發表《評〈前線〉、〈北京日報〉的資產階級立場》。5月28日,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設立中央文化革命小組的通知,戚本禹成為中央文化革命小組的成員之一,名列穆欣姚文元之前。
1967年3月30日《紅旗》雜誌第5期發表《愛國主義還是賣國主義?——評歷史影片〈清宮秘史〉》。4月1日,《人民日報》予以全文刊登。從此為針對「黨內最大的一小撮走資派」和「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的「革命大批判」定下了基調。
1967年4月14日,宣布遇羅克所寫《出身論》是大毒草,並致其最終於1970年3月5日被宣判死刑。
1967年7月20日,七二零事件發生。周恩來開始向毛澤東進言解決「王力關鋒、戚本禹」的問題。戚本禹為求自保,將責任推到了王力、關鋒甚至是江青等人身上,江青、陳伯達、康生等給「王、關、戚」扣上了「變色龍」、「小爬蟲」的帽子,也不允許戚本禹單獨逃脫。
在被毛澤東批示為「壞人」和「小爬蟲」後,1968年1月14日,戚本禹被中央宣布「請假檢討」,直接被送到了秦城監獄。他是中央文革小組「小三」王、關、戚中最後被隔離審查的。
1980年7月14日被北京市公安局依法逮捕。1983年11月2日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以反革命宣傳煽動罪誣告陷害罪聚眾打砸搶罪判處有期徒刑18年,剝奪政治權利4年。
1986年出獄後在上海圖書館收藏部當圖書管理員,至1990年代初退休。育有二子一女。再婚後與妻子居住在上海浦東。與人合作的《大人物的變態心理》由吉林省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後,曾引起一陣風波(因疏漏在版權頁署上了他的名字)。曾與人主編了二百餘萬字九大卷《中華易學大辭典》,並研究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唐紹儀,為真禪法師等人的著書作序。退休後除繼續鑽研學問、應邀講學外,曾涉足商海,對金融和銀行特別有興趣。
2014年接受香港明報採訪,稱習近平可能為成為毛澤東第二[1]。保皇左派張宏良則稱當時戚本禹「指著在場的幾個同志說,你們的任務就是支持張宏良,張宏良的任務就是支持習近平順利上位。目前對於左派來說,支持習近平順利上位是頭等大事,只要習近平能夠順利上位,就是左派最大勝利。」[2]
2016年4月20日戚本禹因胃癌在上海去世。[3]

觀點[編輯]

網上有他與美國達拉斯時報》編輯陸源評論李志綏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的訪談。在這個訪談中,戚本禹說「毛是我的導師,也是我的難星」,但「不是封建帝王」,而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成功地領導億萬農民最終推翻地主統治的偉大人物」。毛澤東「為了同這些專制的獨夫民賊作鬥爭,才拿來武器鬧革命的」。戚本禹評價李志綏說他(李志綏)「寫的文革回憶錄除了他親身參與過的支左活動外,其他大部分是根據現有報刊資料和別人寫的東西拼湊起來的」。「不能說李志綏的回憶錄沒寫一點事實,不,他寫了些事實,特別是一些他直接經歷的又與他的創作意圖不衝突的事情,這些事情他寫得滿好,蠻真實。例如毛澤東對自己疾病的態度,在毛澤東身邊秘密安置竊聽器的事件,毛澤東對擊水長江與奮搏海浪的執拗,還有他對江青、汪東興等人品格、作風的某些描寫等等,它們不僅整體就連情節也是真實的。」「但是只要涉及政治性的報導或分析,他就轉向了,歷史真實與他的政治取向竟成了互不相容的冤家對頭。」「我聽一位從外面探親回來的友人說,李志綏的回憶錄原來不是這個樣子,後來出版社以重金提出了要求,才改成這個樣子的。如果這個傳聞屬實,那麼這本書同其他根據政治需要而編制的反對共產主義的小冊子一樣,不過是某種政治目的產物,李志綏不過是個為了三十塊銀幣而出賣自己導師猶大。」

參考文獻[編輯]

  • 《「文化大革命」中的名人之升》溫樂群等編,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3年版,17頁。
  • 《文革英雄沉浮錄》。

註釋[編輯]

^文革文膽戚本禹撐習近平
^張宏良:向無私無畏的真正共產黨人戚老致敬
^中共文革小組最後成員 戚本禹今早病逝
外部連結[編輯]
戚本禹談毛澤東和文化大革命


Mao Zedong’s former propaganda aide regrets death of two intellectuals during Cultural Revolution
Memoir of Qi Benyu, who died last week, reveals that he felt responsible for their suicides
PUBLISHED : Friday, 29 April, 2016, 1:58am
UPDATED : Friday, 29 April, 2016, 1:58am

http://www.scmp.com/news/china/policies-politics/article/1939903/mao-zedongs-former-propaganda-aide-regrets-death-two


***Jian and his wife] did not commit suicide because of our article, but our article did exert pressure on them. I’ve always regretted it
QI BENYU IN HIS MEMOIR



John Kenneth Galbraith 著作

$
0
0

John Kenneth Galbraith spent more than seven decades either on the stage of American public policy or loudly lambasting Washington from offstage left. In many eyes, and perhaps his own, Galbraith was America's Great Liberal Economist. He died on April 29th 2006





John Kenneth "Ken" GalbraithOC (properly /ɡælˈbrθ/ gal-brayth, but commonly/ˈɡælbrθ/ gal-brayth; 15 October 1908 – 29 April 2006) was a Canadian and, later, American economist, public official, and diplomat, and a leading proponent of 20th-centuryAmerican liberalism. His books on economic topics were bestsellers from the 1950s through the 2000s, during which time Galbraith fulfilled the role of public intellectual. Inmacro-economical terms he was a Keynesian and an institutionalist.[2]
Galbraith was a long-time Harvard faculty member and stayed with Harvard University for half a century as a professor of economics.[3] He was a prolific author and wrote four dozen books, including several novels, and published more than a thousand articles and essays on various subjects. Among his most famous works was a popular trilogy on economics, American Capitalism (1952), The Affluent Society (1958), and The New Industrial State (1967).
Galbraith was active in Democratic Party politics, serving in the administrations of Franklin D. RooseveltHarry S. TrumanJohn F. Kennedy, and Lyndon B. Johnson. He served asUnited States Ambassador to India under the Kennedy administration. His prodigious literary output and outspokenness made him, arguably, "the best-known economist in the world"[4] during his lifetime.[5] Galbraith was one of few recipients both of the Medal of Freedom (1946) and the 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 (2000) for his public service and contribution to science. The government of France made him a Commandeur de la Légion d'honneur.





自由經濟的核心是市場經濟理論:[9]

市場是人類自發性行為和自我調節的自然領域,依據人們對他人福利的貢獻而受獎勵,由此產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平等和福利。

人是自足的,擁有契約關係或責任,大多不受他人影響。人人以平等進入市場討價還價,尋找自己優勢。追求個人需要的滿足和自我利益,導致自發的秩序與自然和諧,造就社會優勢、共同利益及利他的結果。

免於政府干預的自由市場,無人能決定產量與價格,參與者皆受制於市場。無人能控制生產、價格或供給,也沒有確定的個人擁有超越其他個人的權力。每個人自願參與,每個人提供的價格與數量不同,因而保障了自由。

競爭規範行為,防止自我利益對他人的傷害。競爭是道德強制的關鍵,政府正缺乏這一點,是組織社會的手段。

自由化使市場能接管並去政治化許多分配予政府的職能與監管,就會出現非干預性的公共政策,即有限政府,人們能遵照自己的想法。


---
In 2004, the publication of an authorized biography, John Kenneth Galbraith: His Life, His Politics, His Economics[62] by a friend and fellow progressive economist Richard Parker renewed interest in Galbraith life journey and legacy.


Parker, Richard(郭路譯),2005,《加爾布雷斯傳》(John Kenneth Galbraith:His Life, His Politics, His Economics)。2009譯本,頁475。中國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作者部分改寫引述文字。
----
*表示有漢憶本

*Galbraith memoir, A Life in Our *Times was published in 1981.[61] It contains discussion of his thoughts, his life, and his times.


約翰·加爾布雷思主要著作

  • 《美國資本主義:抗衡力量的概念》*(1952年)
  • 《1929年大崩盤》*(1955年)
  • 《豐裕社會》*(1958年)(《好社會:人道的記事本》加爾布雷思晚年力作,是對其名著《豐裕社會》觀念的補充修正。)
  • 《新工業國》*(1967年)
  • 《經濟學與公共目標》*(1973年)
  • 《不確定的年代》*(1976年)
  • 《一個永久開明人士的記述》(1971年)

《富裕社會》(The Affluent Society ) by John Kenneth Galbraith
葛爾布拉特著《富裕社會》(The Affluent Society by John Kenneth Galbraith, 1957) 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70

由於譯文沒一個字母 所以必須參考些原書

The affluent society - Google Books

- [ 翻譯這個網頁 ]

books.google.com › Business & Economics › Economics › General
The affluent society. Front Cover · John Kenneth Galbraith · 3 Reviews. Houghton Mifflin

Constantine P. Cavafy (1863 - 1933)

$
0
0
Constantine P. Cavafy (1863 - 1933) 名詩
"...And if you find her poor, Ithaka won't have fooled you. Wise as you will have become, so full of experience, you will have understood by then what these Ithakas mean.") 




Constantine P. Cavafy died in Alexandria, Kingdom of Egypt on this day in 1933 (aged 70).
"I Went" by Cavafy

No restraint. I surrendered completely and I went.
To gratifications that were partly real,Partly careening within my mind--I went in the illuminated night.And I drank powerful wines, just as The champions of pleasure drink.
*
The Paris Review
The Alexandrian Greek poet Constantine Cavafy (1863–1933) is a towering figure of twentieth-century literature. No modern poet brought so vividly to life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Mediterranean antiquity; no writer dared break, with such taut energy, the taboos of his time surrounding homoerotic desire.



On the Ship

April 29, 2015 | by 
kabafis
C. P. Cavafy.
“On the Ship,” a poem by Constantine P. Cavafy from our Spring 2005 issue. Cavafy was born on April 29, 1863; he died on his seventieth birthday.
It certainly resembles him, this small
pencil likeness of him.
Quickly done, on the deck of the ship;
an enchanting afternoon.
The Ionian Sea all around us.
It resembles him. Still, I remember him as handsomer.
To the point of sickness—he was that sensitive,
and it illumined his expression.
Handsomer, he appears to me,
now that my soul recalls him, out of Time.
Out of Time. All these things, they’re very old—
The sleuth, and the ship, and the afternoon
Translated from the Greek by Daniel Mendelsohn.


最近,我就在近代希臘詩人卡瓦菲(CP. cavafy, 1863~1933)裡,讀到<尼祿王的任期>的這首詩,非常有啟發性。
  尼祿王(Nero, 37~68)乃是紀元一世紀的羅馬皇帝,他未滿十七歲登基,是羅馬帝國第一個少年皇帝。他在就位後,無為而治,自然較多仁政,頗受人擁護。但廿二歲那一年,他下令處死母親,廿五歲那一年處死妻子,漸露凶殘、荒誕、誇張的特性;後代曾有學者從精神失常及慢性中毒的角度,來解釋他的突變。他廿七歲那一年羅馬大火,他下令重建,手筆及工程動員之大,成就了他暴君之名。但換個角度言,若沒有當年窮極奢華的重建,也不會有今天這個有如巨大建築文獻的羅馬。他廿九歲時又到希臘各地漫遊,長達一年三個月,返回時羅馬帝國已叛變四起,羅馬軍團擁立西班牙的加爾巴為王,決定將他處死;於是尼祿王緊急逃亡,他的最後下場,有人說是自刎而死,有人說他逃到希臘,一年後被捕處死,享年僅卅一歲。
  而有關尼祿王的預言是這樣的:

   尼祿王一點也不緊張當他聽到
  希臘德爾斐神諭如此預言:
  「要小心七十三歲」。
  因為這代表他還有好長時間可以享受
  他今年不過卅歲
  這黃金般的任期已經太充分
  他要等到死去還要好長的時間
 
  現在他帶著些微疲倦準備返回羅馬
  旅程雖然勞累但卻快樂
  每天全都是樂趣
  劇場、花園、運動場,……
  而夜晚則在每個希臘城市,……
  啊,享受那裸體的種種肉慾狂歡……。
  
  尼祿王這樣看預言。而在西班牙
  加爾巴卻正在祕密集合並訓練軍隊
  這個七十三歲的老人家。

  當我們讀到這裡,可能都難免啞然失笑。神諭要他小心七十三歲,不是說他七十三歲會天命告終,而是要他提防一個七十三歲的老人家。「要小心七十三歲」是個曖昧的語句,它詞意含混,不但尼祿王無法解讀,別的人也同樣無法解讀。我們社會的許多籤詩,不也相同嗎!
  而論星相命卜,我最服膺的,還是有關朱熹的那則故事。朱熹天性正直,厭惡富人恃強凌弱。他在福建任官時,當地有個富戶人家的墳地風水極好,於是有個惡窮人決心強占,他偷偷去把自己先人的墓碑埋在那裡,而後告官說祖墳之地被富戶強占。朱喜遂開始調查,並挖到了那塊墓碑,於是將富戶重罰,墳地則判給了惡棍,朱喜也頗為自己的主持公道而自豪。但有次他微服出訪,卻聽到人們都在談那個案子,並嘲笑朱喜被惡徒耍了一次。
  於是,朱喜遂親自去看那塊墳地,果然風水絕佳,惡徒將他的先人移葬至此,將來必家族飛黃騰達。於是朱喜當即向老天祝願:「此地不發,是無地理;此地若發,是無天理。」他祝罷離去,當晚那裡天降大雨,一聲閃電雷擊,那塊風水寶地塌陷,成了一汪池塘。
  這個故事的啟示是:所有的星相命卜和預言,都大不過天理人理,地理和命理若不能合乎天理人理,又有甚麼意義呢?

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 by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
0
0
Twenty-eight years ago, 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 by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was first published in the U.S. by Alfred A. Knopf on this day in 1988.
"He repeated until his dying day that there was no one with more common sense, no stonecutter more obstinate, no manager more lucid or dangerous, than a poet."
--from 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
In their youth, Florentino Ariza and Fermina Daza fall passionately in love. When Fermina eventually chooses to marry a wealthy, well-born doctor, Florentino is devastated, but he is a romantic. As he rises in his business career he whiles away the years in 622 affairs--yet he reserves his heart for Fermina. Her husband dies at last, and Florentino purposefully attends the funeral. Fifty years, nine months, and four days after he first declared his love for Fermina, he will do so again. READ an excerpt here: http://knopfdoubleday.com/…/57…/love-in-the-time-of-cholera/
Vintage Books & Anchor Books 的相片。

Robert Louis Stevenson, 1850-1894

$
0
0

Under the wide and starry sky,
Dig the grave and let me lie,
Glad did I live and gladly die,
And I laid me down with a will.
This be the verse you grave for me:
Here he lies where he longed to be,
Home is the sailor, home from sea,
And the hunter home from the hill.
The second in a three-part series on writers’ epitaphs. Read yesterday’s…
THEPARISREVIEW.ORG|由 DANIEL BOSCH 上傳


Robert Louis Stevenson was born ‪#‎onthisday‬ in 1850.‪#‎DiscoverLiterature‬ with an article about Stevenson’s Dr Jekyll and Mr Hyde. http://bit.ly/1B0ntWX
Image: Actor Richard Mansfield in a stage adaptation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

Robert Louis Stevenson was born #onthisday in 1850. #DiscoverLiterature with an article about Stevenson’s Dr Jekyll and Mr Hyde.  http://bit.ly/1B0ntWX  Image: Actor Richard Mansfield in a stage adaptation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

Robert Louis Stevenson celebrated in Google doodle Saturday

November 13, 2010 | 4:16pm
Robert louis stevenson 2
Arrrrrr ye doing any Googling today? If so, you might notice Google’s got a new doodle up on its home page.
Despite the look, the Google doodle doesn’t have anything to do with International Talk Like a Pirate Day. That glorious "holiday" is celebrated in September.
The pirate-themed doodle is all about the commemoration of Robert Louis Stevenson’s birthday. If the Scottish author known for "Treasure Island,""Kidnapped" and other classics were still alive today, he’d be 160 years old.
Some people might have thought the overflowing treasure chest in the graphic could be symbolic of the salary increases that Google employees are getting.
An internal e-mail from Google head honcho Eric Schmidt said his employees would each receive 10% raises this year –- not to mention $1,000 cash bonuses on the side (with Google picking up the taxes).
Well, not every Google employee is taking home a 10% bump. Some in the upper echelon will receive a 30% increase.
That’s good because these execs were making a base salary of only $500,000 last year. Now they’ll bring home a much more respectable $650,000, about one-third of the average salary of an NFL quarterback. Plus, they’re eligible for bonuses of up to 250% of their base pay.
And then there’s the poor sap who leaked Schmidt’s e-mail to the press. Instead of a raise, he or she reportedly got the boot.
The new image on Google’s home page isn’t unprecedented, of course. Every once in a while, Google changes it up. Some of our favorites include salutes to jazz great Dizzy Gillespie, Russian composer Peter Ilich Tchaikovsky and the video game Pac-Man.
RELATED:




Spotlight:
Robert Louis Stevenson
Robert Louis Stevenson
What was the nickname the residents of Upolu gave to Robert Louis Stevenson? Born on November 13, 1850, Robert Louis Stevenson spent the last four years of his life on the Samoan island of Upolu, where the natives called him Tusitala, or "teller of tales." Stevenson suffered poor health for many years. His need for a comfortable climate brought him to the tropical islands of Samoa. He became involved in politics and began the novel that many have claimed was his best work — 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it remains unfinished — Weir of Hermiston. Some of his earlier books and poems have become classics of English literature, among them Treasure Island, The 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 and A Child's Garden of Verses.


Quote:
"When I am grown to man's estate I shall be very proud and great. And tell the other girls and boys Not to meddle with my toys."Robert Louis Stevenson, from his Child's Garden of Verses





Stevenson, Robert Louis, 1850-1894






〈沙丘上的涼亭〉( The Pavilion on the Links) 是 Calvino 在 1973年為 Robert Louis Stevenson 這篇小說的話義大利文版前言。



這篇是英國蘇格蘭作家羅伯特 ·史蒂文生(1850 -1894 , Robert Louis Stevenson)發表在雜誌上(版本A ),之後在1882 年收入New Arabian Night(案: 此書日本有村上啓夫 (Hiroo Murakami)翻譯;『新版千一夜物語』 1947,鎌倉書房)』 。中文似乎無翻譯。在網路上很容易找到這第十篇的英文本,可以讀一下,感覺一下為什麼許多人喜歡史蒂文生之作品,甚至於說英國 19 世紀除狄更斯之外他最好。他的簡介可參考: http://www.answers.com/ROBERT%20L%20STEVENSON



Calvino 一向喜歡他:「……我一讀再讀某些作家的小說,也不知不覺將他們視為榜樣──R. L. 史蒂文生(註 3)就是其中一位。我重視史蒂文生,因為他寫下他自己愛看的書;此外,也因為史蒂文生身為一位精雕細琢的藝術家,懂得仿寫古老的歷險故事,以他自己的生命 讓這些舊作復活。對史蒂文生而言,寫作就意味著翻譯一份看不見的文本──所有的歷險情節,奧秘故事,千百作家著作裡意志與激情的衝突,都將精華匯集在這看 不見的文本之中。史蒂文生運用他那準確而幾無瑕玼的文體,以及他那舞步一般既激越又節制的韻律,將這看不見的文本其中精華加以翻譯。(在世界文壇,仰慕史 蒂文生的人少而精。仰慕者裡頭最顯要的一位是波赫士。 *) …….」( Italo Calvino 『樹上的男爵 前言』(The Baron in the Tree(IL Barone Rampante) 紀大偉譯)

* HC 注:Jorge Luis Borges很有意思,提供兩套推薦書:在 "The Library of Babel"選 Robert Louis Stevenson的 The Island of the Voices【此篇收入Island Nights’ Entertainments,書名應該是 THlE ISLE OF VOICES . 】。另外,他個人的圖書館"A Personal Library.":(75 本)選Robert Louis Stevenson之 New Arabian Nights Markheim


Calvino 甚至為這篇抱不平(英國人人文庫本前言說它不好),認為它是佳作。



現在我簡單談一下此篇翻譯上的一些問題。

首先,〈沙丘上的涼亭〉( The Pavilion on the Links)之「沙丘Links 」是蘇格蘭用語。(Pavilion )是西方比較複雜的字眼,『涼亭』只是其中一義,可是本篇沒有此義,因為它是義大利樣式,裡面至少有三間臥室,餐廳等等〉。



史蒂文生的歷史小說《巴蘭特雷公子》( The Master of Ballantrae),不知道為什麼翻譯成《杜里世家》( p.187)?他的其他歷史小說有中譯,如《誘拐》、《黑箭》等等。



我一向對於所謂的 MISANTROPY之翻譯覺得不過理想:「憎世」(本書翻譯)、「厭世」。他們喜歡離群索居(一般對人不信任)。


「史 蒂文生引進威脅其筆下人物的可疑義大利秘密社團,頭戴圓錐形黑帽的燒碳黨。」( …that murky, Italiansecrete society, the Carbonari, with their black conical hats. )。我認為murky 不只是「可疑」(有此義嗎?),指「 黑暗的、陰鬱的、不易了解的……」( describes a situation that is complicated and unpleasant, and about which many facts are unclear: )。另外 contours 一般翻譯成輪廓,不過此處指地形的高低起伏( A surface, especially of a curving form. Often used in the plural. 日本語 (Japanese) n. - 輪郭 , 等高線, 形勢)。



「 …..史蒂文生開始寫作的時候,帶著非常適合冒險故事的赤裸、客觀衝勁。」( p.189 ;原文:Stevenson starting writing with his dry, objective thrust, perfectly suited to an adventure story.…… )
先說 dry 的用法,它應指「(玩笑 ,幽默 ) 一本正經表達出來的; 不露感情的」(參考:Dry humour is very amusing in a way which is clever and not loud or obvious: ) ,又, thrust 「或許」可有另外意思:「要旨 ; 目標;突出重點 ;要點」。

Matisse's War By Peter Everett

$
0
0

Matisse's War By Peter Everett
第一次在 Google Books 買的電子書。2016.4.30

ABOUT THE AUTHOR

Everett began writing at the age of nineteen. He has also written for both television and radio.































王浩威 作品集:《沉思的旅步》

$
0
0
在心靈工坊出版社的"王浩威作品集",已有6本含《沉思的旅步》---旅行所帶的書,書、景、人事交流。


沉思的旅步:王浩威的心靈遊記


王浩威

  1960年生,南投竹山人。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曾任台大醫院、和信醫院及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島嶼邊緣》、《醫望》雜誌總編輯;目前為專任心理治療師、臺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臺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心靈工作室負責人、心靈工坊文化公司發行人。

  王浩威熱愛精神醫療工作,也是全方位的作家。他的寫作結合了精神醫學的專業和知識份子的人文關懷,兼具知性與抒情,洋溢獨特個人風格。

  他著作繁多,著有詩集《獻給雨季的歌》;文化評論《一場論述的狂歡宴》、《臺灣文化的邊緣戰鬥》;散文《在自戀和憂鬱間飛行》、《海岸浮現》、《與自己和好》、《台灣查甫人》、《憂鬱的醫生,想飛》、《生命的十二堂情緒課》、《我的青春,施工中》、《好父母是後天學來的》、《晚熟世代》等書,並企劃主編許多精神分析、心理治療及心理衛生系列叢書。《晚熟世代》榮獲2014金鼎獎優良出版品推薦,以及金石堂書店2013十大最具影響力好書。
 

目錄

【自序】生命的旅行‧心靈的想像
【推薦小語】

PART Ⅰ  遇見創作的心靈

遇見李維
尋找真正的新世界——李維的創傷倖存書寫
勿忘174517

遇見李愁斯
尋找詩的希臘——希臘詩人李愁斯
詩,一種活下去的方式

遇見法蘭姆
在世界盡頭,有螢火蟲的亮光
活著,其實有很多方式
珍奈.法蘭姆的陰性書寫
紐西蘭文學從曼斯菲爾德到珍奈.法蘭姆
當男心理學教授遇到女作家

遇見羅卡
水流,在那山嶺,山嶺,山嶺——終究還是遺忘了,羅卡

遇見普契尼與盧卡城
我生來就是寫歌劇的—尋找普契尼
時光通道

遇見光陰咖啡館
時間於是開始流動

遇見夢
夢是唯一的現實

遇見卡夫卡
在布拉格——各自地喜歡心中的卡夫卡

遇見漢內克
殘酷的美好

遇見契訶夫
馴服的儀式——契訶夫的中年

遇見馬奎斯
魔幻的荒謬之旅——都是馬奎斯的錯

遇見名人墓園
跨越時空的藝術排行榜

遇見里爾克
始終過一種不顯著的生活——屬於里爾克的祕密隊伍

PARTⅡ  走進過渡的空間

走進旅行
不存在的旅行
療癒的旅程
斯德哥爾摩,陰雨
飛行紀事
飛翔在台十一線的天空
時空轉換器
朝記憶飛去
一條漫長的旅程
在邊緣的路上
日子真的可以很簡單
人生最奢華的一刻
融入的姿態
子夜列車
消失的距離

走進社會
看見更清楚的世界
關在小小的島嶼上
生活在恐懼的邊緣
私人的秘密花園
接軌

走進自己
在旅途上
作家的情書
陌生的方向
冷冬夜未眠

走進博物館
意外的旅程
醫與病的追尋
追逐歷史的奔跑
誕生在鼠疫陰影中
 

自序

生命的旅行‧心靈的想像

  1

  當終於把這本書從零散的稿子漸漸整理成稍微像樣的一本書時,已經來不及完成序文了。預定的旅行就要啟程,只有趁現在,已經坐上了飛機,方能開始將只有大綱的想法,逐字落筆。

  我是在往杜拜的飛機上,一場旅行的起點,目的地是葡萄牙的里斯本。

  我坐在飛機上,用智慧手機試著完成一篇適合作為序的文章,最後決定將這文章的思索重點放在關於旅行的一切。

  這次是第二次搭這家航空公司的班機。上次的印象好極了,回去以後總是主動向朋友提起,幾乎成為這家公司的義務代言人了。

  但不幸的是,今天搭上的飛機竟然是舊型的,有點失望——不,十分失望。畢竟第一次,也就是上一次搭這航空公司的班機時,剛好是全新的機型,一切都很美好,自然以為那就是全部,自然也就抱著同樣的期待訂了同一家,自然幻滅的感覺也就不可避免。

  人終究是矛盾的。按理說,旅行的樂趣之一就是不確定性,但這不確定如果是負面的,不僅是沒有樂趣,説不定還可能一頭掉入意料之外而不容易擺脫的沮喪。然而,儘管如此,我還是不斷旅行著。

  我自己喜歡旅行,而且是屬於重度成癮級的。

  我曾經思索自己這樣的癖好,究竟是潛意識層面如何的作用。是否某一種創傷重覆地出現,還是某一種情結借用這些追求來促使我逃避。然而,也許在更深層的生命潛意識,在人類的集體無意識中,恐怕有一些還說不清楚的東西,讓人們原本就是渴望旅行的。

  2

  的確,原來的人類,應該就是喜歡旅行的。

  如果我們看考場古人類學家如何解釋人類的起源和分佈,他們總會張開一張全球的大地圖,指出人類祖先是如何從東非高原,一代代往北往東又如何走到世界每個角落。

  這個最早的旅行並沒有被記錄下來,不論文字還是傳說,都找不到相近的痕跡。

  然而,在人類的神話,不論是荷馬記錄的希臘傳說,還是中國的封神榜,人神不只是四處走動,人神之間也相互來往,甚至,連人也可以跟著神上天下地。我們可以這麼說,過去的人不只喜歡旅行,而且還上天下地無所不去。

  過去的天和地確實是曾經一度可以暢通無阻的,甚至說不定還連接在一起。只是後來,不和怎麼的,這個世界開始講起秩序了。天地於是分離,人的歸大地,神的歸上天,除非透過媒介者,否則神人之間再也不容易來往了。

  這個秩序一開始可能還不穩定,至少曾經一度動搖,所有的規定又亂了。

  在《封神榜》,周文王封了衆魂魄各自的神職,從此各職所司,秩序因此確定下來。這大概就是《尚書》所謂的「禮樂作」吧。所謂禮樂,是規矩,也是秩序。

  到了春秋戰國,也就是歷史上有記錄的動搖的時候。孔子因此整理經書,鼓吹秩序的重建。而太史公在《史記》的前言裡,重提了這件事,並以昔日的仲尼為榜樣。

  這些需要再三地去建立秩序的努力,也就是代表了天地之間又混亂,人神又一度可以互通了。

  只是這情形,隨著這套有關秩序的軟體逐漸改良升級,也就越來越穩定,越來越不可能失控。

  到了漢朝,漢樂府《饒歌》裡有一首歌是癡情女子對愛人的熱烈表白。她說:「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

  上天啊!我真的要和您熱烈相愛,一輩子也不消褪。除非是山沒有了丘陵,長江、黃河都乾枯了,冬天雷聲隆隆,夏天下起了大雪,天與地合到一起,我才敢同您斷絕!

  這女子會如此比喻,表示這些「與君絕」的條件,已經不再容易了:「山無陵,江水為竭」一山河消失了;「冬雷震震,夏雨雪」 ——四季混亂、甚至不存在了;「天地合」——再度回到混沌世界。

  天地不可能再合;或者說,天地絶是改變不了的事實了。

  3

  天地絶,人們的生活開始從原本是屬於大自然的狀態,變成不再屬於大自然,過去的那一種與大自然融合的狀態結束了,隔離出現了,也離開了大自然。

  台灣原住民族原本還有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傳統,但現在也少見了。以前的原住民,聽得懂鳥鳴獸語,生活作息依循這些與大自然相通的訊息來行動,譬如早上的鳥聲會告訴獵人這一趟狩獵是否可以成行。他們更相信夢,因為夢帶來的訊息,比自己有限的生活環境來得豐富許多。

  天地絕,是天與地分離,是人逐漸脫離大自然,也是從漁獵時代進入農業時代 。

  農業時代的人們,是和大自然有距離的。他們一方面開始努力征服大自然,所謂的「人定勝天」;一方面卻又因為越來越不瞭解大自然而畏懼大自然了。

  人文地理學者段義孚提出人類文明中的逃避主義(escapism),指的也許就是這階段以後的人類。他們努力建立起所謂的文明和文化,是因為想要逃避大自然,因為他們看不懂其中的訊息,索性稱之為混沌了。

  這一切都再再顯露出人們對陌生世界的恐懼。自然地,人們開始不再離開自己熟悉的生活圈,旅行也就變成恐怖的事了。

  充滿神話色彩的中國古籍《山海經》,歷來皆認為它是一本地理和禮儀的古籍,但近來對它的解釋之一是,它是人們變得害怕旅行之後發展出來的旅行手冊。

  我每次旅行,總是要買兩本旅行書,也許是《寂寞行星》或《米其林綠色指南》,也許是國內達人的教戰手冊。除了查一查該去那裡,該怎麼走,也查查有甚麼要小心的。

  《山海經》也具備這樣的功能。

  比方在〈南山經〉這篇提到「青丘之山」這地方,形容這裡是:「其陽多玉,其陰多青雘。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有鳥焉,其狀如鳩,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澤。其中多赤鱬,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

  以現在的白話來說,是這樣的:

  青丘山這個地方,要從基山向東三百里,才能走到青丘山。
  
  來了可以做甚麼、買甚麼呢?山南多出玉石,山北多產青雘。

  不過要小心,山上有一種獸類叫九尾狐,其狀如狐,張有九條尾巴,叫聲如嬰兒,能吃人。人吃了它後可以辟邪。

  山上還有一種鳥,樣子如同布穀鳥,叫聲如同人互相呼喊,名稱灌灌,要趕快佩戴上它的羽毛才不會被迷惑。

  而英水發源於青丘山,向南流注入即翼澤。在這條河禔裡,多產赤鱬,形狀如同魚,但面部如同人臉,叫聲如鴛鴦,吃了它後可以不生疥瘡⋯⋯

  4

  西方的情形也差不多。

  當人們開始建城堡,除了一方面準備定居,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告別大自然了。中世紀以後,這樣的城堡生活幾乎是所有歐洲人的生活方式。

  城牆裡是一個世界,代表著地位和安全;城牆外則是充滿無法想像的恐懼,因為所有的危險都是從那裡來的。

  城裡面的所有行業都是世襲的,從城主、騎士、到各種技術工人都是。只是,這個城太小,有些行業如果消耗性高,譬如打戰的騎士,則是兒子越多越好;但有些則不然。馬車輪的工匠,只能傳給活下來的大兒子。如果有二兒子,最好隔壁打鐵匠只有女兒沒兒子,那就可以給鄰居招贅了。如果兒子多又沒能被招贅,怎麼辦?

  生活在城牆外的人,是沒有辦法的人。農民是一個例子,他們遇到他城的攻擊只能躱到城裡,全仰仗城主的保護。他們的農作物可能被焚毀了,但還是要向城市交稅金,因為要活命。

  至於在城堡和城堡之間的,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旅人,又如何呢?

  有一年因為開醫學會的緣故,我到德國漢堡,其間偷空到古城呂貝克(Lübeck)一遊。這個城有個古老的「醫院」,hospital。我一走進去,立刻被牆壁上的彩繪所吸引。我繞了好一陣子,忽然才發現,怎麼看不到任何與醫療相關的活動空間?我後來研究了一下,才發現這個hospital其實是過路病人的收容站。在那還沒有醫學的時代,當然是沒有醫院的。

  過去,住在城裡的人若生病了,只能由城裡有智慧的人以草藥或巫術(不過中世紀的獵巫,也讓這些沒落了),或請教會用宗教方法來治療。但如果還是治不好,怎麼辦?這個時候只有朝聖(Pilgrim)一途了。

  梵蒂岡教廷歷來冊封了衆多聖名顕赫的「聖人」,教廷檢驗這些神職人員是否足堪封聖的標準,是看其是否行過一定的神蹟。這其中,至少三分之二的神蹟,是跟疾病與醫治有關的。

  罹患痼疾的不幸病人,於是在家人的陪伴下,走上朝聖之路。一路上經過各個城鎮,住進鎮上由當地教會號召地方善心人士所建立的hospital。這樣的hospital,有大有小,呂貝克的就相當有規模。後來,醫學發展了,主動進來幫忙,漸漸成為主角,也就成為「醫院」了。

  有些hospital沒有成為醫院,仍只純粹提供住宿,便演變成hostelry(客棧)、然後變為hostel(平價旅店),最後就變成hotel(旅館)了。

  有些朝聖的病人半途病情加重,走不下去了,或是回不了家,也只能就地照顧。這也是臨終關懷(hospice)的濫觴。

  至於那些出錢出力建這些供過路朝聖客住宿,甚至是幫忙三餐和生活照顧的城鎭善心人士,他們的善行態度也因此稱為hospitality,即親切而殷勤的款待。

  這樣的情形,其實和台灣廟宇的習俗十分相近。每年北港朝天宮的媽祖出巡,充滿了尋求平安的受苦民眾、已受庇護而渡過難關的信徒,以及善心款待的地方人士。只是,建築成固定空間的朝香客居住所並未隨著時代改變。

  5

  除了朝聖客,走在城與城之間的無可奈何的人士,還有兩種人。

  小強盜是其中一種。

  當年四個好友一起開車遊伊比利半島南方的安達盧西亞,打算在回馬德里的路上,去尋找唐.吉訶德大戰的風車。可惜那一天的回程風雨交加,雷電一而再地垂直擊向平原遠處的地平線。我們沒有唐.吉訶德的勇氣,或是信心,就在風雨中快快閃躱巨人的攻擊,快快躱進了小城阿蘭費茲。

  十五、六世紀的小說,很多都是這種小強盜的故事。塞萬提斯的《唐.吉訶德》也不例外。

  唐.吉訶德想像中的偉大英雄或是公主,或是他想要對抗的大壞蛋,都只是在路途上討生活的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從小強盜、妓女、到客棧主人一家,如此而已。

  渡過英倫海峽到英國,綠林中的傳奇人物羅賓漢,其實也是講著同樣的故事:在城裡無立錐之地的亡命之徒。

  人是矛盾而有趣的。他們看不起城外的人,卻又對那個世界充滿好奇心。於是,唐.吉訶德也好,羅賓漢也好,都是因為要滿足人們的這種好奇心,在再三傳誦的過程中,越來越誇大也越來越迷人。

  最後一種則是商人。

  當年鋌而走險上路的人,還有一種是做生意的商人。中國也有這傳統,所謂的走貨郎。

  在中國的古老社會,商人的社會地位是相當低的,所謂九流之末。西方的中古時代也是如此。畢竟只有在自己家鄉走投無路的人,才不得不做這一行。再加上是異鄉人,沒有任何社會關係,的確可以隨時消失,更容易讓人懷疑他的可信程度。這也許就是商人比其他行業,還要更强調信譽的緣故吧。

  現在的社會流動性增加了,商人的流動性也就不再是問題。甚至是隨着重商的潮流,加上物質主義,商人的社會地位也增高了,當然情形也就不同了。

  然而今天走在旅程上的,還是有一大批是商人。

  在旅行的過程中,不管是海關的入境登記表或是旅館入住登記,在表格中都會有一項必填的欄目「旅遊目的」,其中都會有「商務」這個選項,而且通常是排在第一項。

  旅行中的商人還是有著過去的冒險成分。

  我自己從事心理工作的緣故,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冒險故事。

  在六、七〇年代的台灣,經濟才剛開始蠢蠢欲動,除了從廣大的鄉村離鄉背井湧向城市的許多勞工,勇於冒險犯難的商人其實也是相當重要的。

  我曾經聽一位商界友人描述當年是如何在中南半島搶購原木的。他說,既然沒有歐美或日本同行同樣雄厚的資金,人家多半不願將貨賣給你。唯一的辦法就是到這些同行不敢去的地方。而六、七〇年代的中南半島一直有戰爭。他偷渡的範圍,從越南、緬甸、到柬甫寨,後來連美國中情局的人都來找他幫忙了。

  還有一位大老闆,講起當年的創業故事。他說自己年輕時英文其實不怎麼流利,但當時實在走投無路,工廠的貨找不到訂單,現金流就要應付不過來了。他於是買了一張單程機票,拿著當年那種〇〇七手提箱,降落在某一個從沒去過的阿拉伯城市。他在那裡沿著任何看起來像辦公室的大樓,一間又一間地敲門,終於找到了訂單,當然也賺到了回程的機票。

  這些年來,台灣的經濟又䧟入困境。剛剛宣布的二〇一五年經濟成長率第一次不到百分之一,比通貨膨脹率還低。商人冒險犯難的故事又開始了。

  我聽到遠赴俄羅斯的故事,在烏克蘭躱炮火的困境,去巴基斯坦推銷高科技產品,到中亞國家考察市場,到錫金地區買高等羊毛⋯⋯

  一切冒險,又重新開始了。

  6

  十四世紀大航海時代的開端,說穿了,其實就是商人的利益和國家的利益,兩者結合而開啓的。不管是麥哲倫或哥倫布,就是敢冒險、可以說服官方的商人而已。

  世界歷史的推動,從這一歷史時刻起,商人開始扮演日漸吃重的角色。

  西方各國陸續投入大航海的競爭,不只是掠奪較不發達的地區,包括美洲、非洲、和南亞等地,同時也將海上航線推到了極致,將原本仗恃著陸上絲路的陸地交通的文明都趕過了。

  在陸地交通時代,馬可波羅回到威尼斯告訴西方世界的故事,是教西方人敬畏的。所有關於中國的,都等同於美好的天堂。然而,當海洋交通興起,中國在西方人的心目中的那種崇高文明形象開始瓦解,甚至成為被列強掠奪的砧上魚肉。

  海洋交通改變的,不只是東方和西方的關係;這一切的改變,實在太多了。

  在中南半島,吳哥窟王國在中國元明之際忽然沒落、甚至成為死城的原因,到現在還是一個公案。其中,原因之一也許就是海洋交通。

  吳哥窟原本是最強盛的權力中心,這個半島上的諸多國家都必須主動進貢,包括清邁、素可泰和暹邏國。這時的亞洲剛好海洋能力興起,明朝鄭和七次下南洋的歷史就是證明。因為如此,曼谷成為重要的交通要地,暹邏也就因為交通財而富裕了。在過去的陸地交通時代,這種過路費的錢是由吳哥窟所賺的。這時,暹邏富有了,它不只併下清邁和素可泰而成為今日的泰國,可能也進攻過吳哥窟幾次,令其元氣大傷而開始衰落。至於新誕生的泰國,索性便將首都從大都遷到曼谷了。

  大航海時代的䠇起,西方諸國由西班牙和葡萄牙首發,接著荷蘭和英國也跟進了。而最先成功進入台灣的,就是葡萄牙。

  我自己這次的飛行,就是前往葡萄牙的。

  葡萄牙人在台灣的經營,雖然在鄭成功的攻擊下告終,但留下了許多影響。

  其中一個,就是滿足台灣人的自戀情結。

  據說,發現台灣島嶼的葡萄牙人,在船上看到這塊土地時,立刻驚呼為「福爾摩莎」(Formosa),意思是美麗的土地。

  直到今天,許多台灣人還是以這個例子,沾沾自喜地認為台灣果真地球上是最美麗的地方之一。

  事實上,在葡萄牙人殖民的過程中,被稱呼為福爾摩莎的地方,恐怕至少就有二、三十個。在巴西北部,就有一個福爾摩莎省;在里斯本旁邊,也有一個叫福爾摩莎的地方。

  我從杜拜轉機,坐上飛機,前往福爾摩莎命名者的國家葡萄牙。從台灣桃園機場到杜拜是整整十個小時,從杜拜到里斯本又是差一刻就九小時。

  這次班機接得很好,不過一個半小時又起飛了。

  我們繼續搭同一航空公司的班機,卻發現這段航程是乘坐新的飛機。這跟上次不同;上次從杜拜到威尼斯是舊型飛機,反而前段是新型。

  坐在舒服的座艙裡,心情又愉快起來,所有的感覺都十分正向,連空服人員的服務態度也彷彿親切許多。

  我舒適地擺平自己,準備繼續睡眠,希望早一點調好時差。

  腦中閃過了一個聲音:「里斯本,我來了。」

  想一想,不對,我其實最渴望的是離開,不一定非去哪裡不可。於是重新喊了一聲,在心中默默地以最用力的聲音說:

 「旅行,我來了!」

【 劉若英 Rene Liu王浩威 完美的相處是窩在愛人懷裡孤獨】
英國心理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說,完美的相處關係是「窩在愛人懷裡孤獨」。
剛開始戀愛的情人總有說不完的話,但時間長了之後,總會走到無話可說的片刻,真正成熟美好的關係是─即使兩人暫時無話可說也無所謂,相對無言,就暫時沈默,可以靜靜地躺在對方的懷裡孤獨,這是兩人相處互相信任的極致表現,也是最高境界。
英國心理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說,完美的相處關係是「窩在愛人懷裡孤獨…
CW.COM.TW|作者:天下雜誌


A. S. Byatt, On Histories and Stories . The Richard Ellmann Lectures in Modern Literature,

$
0
0

 A. S. Byatt, On Histories and Stories

包括 Including the 1999 Richard Ellmann Lectures in Modern Literature.

On Histories and Stories: Selected Essays (The Richard Ellmann Lectures in Modern Literature) Paperback – February 19, 2002

  • Series: The Richard Ellmann Lectures in Modern Literature (Book 2)
  • Paperback: 208 pages
  • Publishe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arch 30, 2002)


As writers of English from Australia to India to Sri Lanka command our attention, Salman Rushdie can state confidently that English fiction was moribund until the Empire wrote back, and few, even among the British, demur. A. S. Byatt does, and her case is persuasive. In a series of essays on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 between reading, writing, and remembering, the gifted novelist and critic sorts the modish from the merely interesting and the truly good to arrive at a new view of British writing in our time.
Whether writing about the renaissance of the historical novel, discussing her own translation of historical fact into fiction, or exploring the recent European revival of interest in myth, folklore, and fairytale, Byatt's abiding concern here is with the interplay of fiction and history. Her essays amount to an eloquent and often moving meditation on the commitment to historical narrative and storytelling that she shares with many of her British and European contemporaries. With copious illustration and abundant insights into writers from Elizabeth Bowen and Henry Green to Anthony Burgess, William Golding, Muriel Spark, Penelope Fitzgerald, Julian Barnes, Martin Amis, Hilary Mantel, and Pat Barker,On Histories and Stories is an oblique defense of the art Byatt practices and a map of the complex affiliations of British and European narrative since 1945.


Expanding on lectures originally given at Yale and Emory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on essays written for an anthology and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British novelist Byatt weaves this disparate material together into a coherent artistic credo. Unlike her sister, Margaret Drabble, a fervent defender of classic social realism, Byatt is more of a postmodernist, fond of narrative games like those employed in Martin Amis's Time's Arrow or Graham Swift's Waterland. The two opening chapters make a reasonably persuasive defense of historical fiction, such as Byatt's own Possession, but the book really gets going with "Ancestors," a fascinating examination of the ways in which the natural sciences, particularly Darwinian ideas about evolution and time, have affected both the techniques and themes of writers as different as John Fowles and Penelope Fitzgerald. The bravura closing sections claim myths and fairy tales as the principal inspiration for modern fabulists like Italo Calvino and Roberto Calasso who are seeking, as is Byatt herself, "quickness and lightness of narrative.""The Greatest Story Ever Told" is not, to Byatt, the Bible, but the Thousand and One Nights, preeminent among those "shape-shifting" story collections that remind us "narration is as much a part of human nature as breath and the circulation of the blood." Throughout this cogently argued book, Byatt maintains a pleasingly direct tone, using the first person to state her reactions to particular books but always sticking to the point and seldom falling into self-aggrandizement. (However, the examples from her own work, though relevant, could have been elucidated more briefly.) Even readers who don't share her fondness for elaborately embroidered narratives will be struck by Byatt's well-argued contention that "European storytelling derives great energy from artifice, constraints and patterning." (Mar.)Forecast: Byatt the novelist reaches a broad audience, but this title features Byatt the literary critic, and is directed at serious students of literature. It won't enjoy the numbers that the novels garner.
Copyright 2001 Cahners Business Information, Inc.



http://www.slideshare.net/FarijulBari/on-histories-and-stories-selected-essays-by-as-byatt-farijulbarigmailcom

 A. S. Byatt, "Fathers, Forefathers, Ancestors: The Surprising
Renaissance of the British Historical Novel" 




Emory Ellmann Lectures logo
The Richard Ellmann Lectures in Modern Literature, now among the most prominent in North America, were established in honor of Richard Ellmann (1918–1987), who served Emory University as the first Robert W. Woodruff Professor from 1980 to 1987. For more than forty years, his writing set the highest standards of critical inquiry and humanistic scholarship. The biographer of James Joyce and Oscar Wilde, Ellmann enjoyed eminent domain among the interpreters of W. B. Yeats, Samuel Beckett, Henry James, T. S. Eliot, Wallace Stevens, and other modern authors. His public lectures were unparalleled in their appeal to a worldwide audience of readers. Ellmann always spoke in a language that invited the reader to share his or her personal engagement with serious literature.

James Joyce playing the guitar photograph by Ottacaro Weiss
The Richard Ellmann Lecturers
1988  Seamus Heaney, "The Place of Writing"
1990  Denis Donoghue, "Being Modern Together" 
1992  Anthony Burgess (resigned; deceased) 
1994  Helen Vendler, "The Breaking of Style" 
1996  Henry Louis Gates Jr., "The Art and Politics of Wole Soyinka
1999  A. S. Byatt, "Fathers, Forefathers, Ancestors: The Surprising
Renaissance of the British Historical Novel" 

2001  David Lodge, "Consciousness and the Novel" 
2004  Salman Rushdie, "The Other Great Tradition
2006  Mario Vargas Llosa, "Three Masters: Cervantes, Borges, and
Ortega y Gasset"
 
2008  Umberto Eco, "Confessions of a Young Novelist"
2010  Margaret Atwood, "In Other Worlds: SF and the Human Imagination"


graphic with link to give to the Ellmann Lectures

teal bar

Emory Ellmann youtube video

The Ellmann Lectures are directed by Joseph Skibell, professor of English and creative writing at Emory University. Skibell accepted the directorship in 2008 when Ron Schuchard, Goodrich C. White professor of English, retired from the position.
Skibell is the author of three novels: A Blessing on the MoonThe English Disease, and A Curable Romantic. He has received the Richard and Hinda Rosenthal Foundation Award from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 and a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Fellowship, among numerous other awards. His work includes plays, stories, essays, and a libretto for an opera based on A Blessing on the Moon.

Links to Ellmann books:
Seamus Heaney, The Place of Writing
Mario Vargas Llosa, Wellspring


The illustrations branding the 2013 Paul Simon Richard Ellmann Lectures in Modern Literature event are based on a portrait by Mark Seliger featured on the lecturer page. Illustration by Stanislawa Kodman.

"The Man Without Qualities" By Robert Musil 《沒有個性的人》 《穆齊爾散文》《三個女人》

$
0
0

亂倫曾經是文學的一大關注(穆齊爾[Musil]和納博科夫[Nabokov]的作品都是箇中例子),但此景看來已經不再。我好奇理由何在。大概是因為人們已不再把性愛視為一種準宗教經驗(quasi-religious experience),也因此不再把亂倫視為一種對諸神的挑釁。JM Coetzee


《穆齊爾散文》
作者(奧)穆齊爾 /  張榮昌(編選)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譯者吳曉樵 /  徐暢 
出版年:  2008-12-1
頁數:  338

作者簡介  · · · · · ·

羅伯特·穆齊爾(1880-1942),奧地利作家。在二十世紀現代派文學中具有重要地位。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學生特爾萊斯的困惑》《沒有個性的人》(未完成),短篇小說集《三個女人》,散文集《在世遺作》等。

目錄  · · · · · ·


隨筆
藝術中的傷風敗俗和病態
中篇小說
關於羅伯特·穆齊爾的書
數學的人
詩人之認識隨札
布里丹的奧地利人
精神與經驗
無救的歐洲或從第一百到第一千的旅行
如何幫助詩人
郊區客棧
集約主義——摘自一本給富裕起來的人們寫的未出版的藝術手冊
您在做什麼?——羅伯特·穆齊爾訪談
為凱爾的六十歲壽辰而作
弗蘭茨·布萊——六十歲壽辰

批評
畢希納的《丹東之死》
詩人在電話機旁
萊因哈特來到維也納
阿圖爾·施尼茨勒的《誘騙的喜劇》

演說
在裡爾克紀念會上的講話
詩人在這個時代——為慶祝奧地利德國作家保護協會成立兩週年而作的報告(維也納)
巴黎報告——在國際作家大會上為捍衛文化而作
論愚蠢——應奧地利工藝聯盟之邀而作的報告

在世遺作
前言
圖像集
捕蠅紙
猴島
波羅的海岸邊的漁夫
通貨膨脹
馬會笑嗎?
被喚醒的人
換一種眼光看羊
棺材蓋
兔子的災難
老鼠
耳聰
斯洛文尼亞鄉村葬禮
少女與英雄
“永遠不再”膳宿公寓

不友好的觀察
黑色魔術
房門與大門
紀念碑
畫師
一個文化問題
周圍盡人皆是詩人和哲學家
藝術週年慶典
望遠鏡
這裡真美
誰將你,美麗的森林?
受到威脅的俄狄浦斯

小小故事
巨人阿果阿戈
一個沒有個性的人
三個世紀的故事
兒童故事
烏鶇

Robert Musil was born in Klagenfurt, Austria-Hungary on this day in 1880.
"Believe me, what makes the human being truly free, and what takes away his freedom, what gives him true bliss and what destroys it, isn't subject to 'progress'--it is something every genuinely alive person knows perfectly well in his own heart, if he will just listen to it!"
--from "The Man Without Qualities" (1930–1942)
Set in Vienna on the eve of World War I, this great novel of ideas tells the story of Ulrich, ex-soldier and scientist, seducer and skeptic, who finds himself drafted into the grandiose plans for the 70th jubilee of the Emperor Franz Josef. This new translation--published in two elegant volumes--is the first to present Musil's complete text, including material that remained unpublished during his lifetime.


Vintage Books & Anchor Books 的相片。
Vintage Books & Anchor Books 的相片。


明目讀書會:江老師、賴先生、中時副刊主編、洪老師。
台大圖書館英文本:
主要作者Musil, Robert, 1880-1942  
劃一題名Mann ohne Eigenschaften. English  
書名/作者The man without qualities / Robert Musil ;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by Sophie Wilkins ; editorial consultant, Burton Pike  
出版項New York : AA Knopf : Distributed by Random House, 1995 
版本項1st American ed
I. A sort of introduction and Pseudo reality prevails -- II. Into the millenium

 穆基(Musil)《沒有特點的人》(我知道有簡體字版,台灣還沒人出版,書厚達一千頁「而已」。)
hc 報告:
明目書社的每月讀書會將於四月討論此書,由中研院江日新老師主持:4 月6日, 2006
Robert  Musil 『沒有個性的人』(Der Mann Ohne Eigenschaften )張榮昌譯,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

5月4日
明目書社讀書會1330-1500 Robert Musil 『沒有個性的人』(Der Mann Ohne Eigenschaften )pp.1-180【向前推進80頁】

介紹 Musil 是哲學博士。德國出版業與作家。


穆齊爾的【沒有個性的人】書影與他的本人照片。


《三個女人》

1918,天地玄黃,羅伯特•穆齊爾的寫作陷入深深泥澤,他強烈地意識到“我”的存在之無意義。穆齊爾的疑問正是歐陸一戰後精神反思的焦點。越過歷史煙霾,重讀穆齊爾,我們還能讀到穆齊爾那具有失重感的、無所不在的困惑。 
  1924年,羅伯特•穆齊爾出版小說集《三個女人》(譯林出版社,2013年8月第一版),收錄了三個中篇:《格里吉婭》《葡萄牙女人》和《佟卡》。這三個小說,還帶著騎士時代留下的流浪漢小說印記,三個男性主人公分別遇到命中註定的情人,並品嚐著精神的狂歡。穆齊爾的重要性在於:他寫出了這狂歡深處糾纏不清的應有盡有的幻滅以及在此過程中顯現出來的“未來人”的特徵——一個幾乎是在內心裡完成新生的歐洲人。 
  穆齊爾小說中的男性,其風格是反堂•吉訶德的,重新回到嚴肅的人生軌道上,而女性幾乎是可有可無的,她們是緋紅色的佈景,可能是菱形的、柱形的、圓形的,但從來就不怎麼重要,作者用以書寫她們的筆墨往往少得可憐,這讓她們看起來接近於抽象符號。 
  格里吉婭是個和外來人霍莫進行時間極短暫的充滿野性的愛戀的鄉村少婦,她留在書冊裡的印象更像是一隻溫柔的母牛而不是理想的情人(事實上,“格里吉婭”這個名字確實是她養的牛的名字)。“在他吻她時,他從不知道自己是否愛這個女人,或者這是要向他證明一個奇蹟,格里吉婭只是將他和他的永恆的愛人繼續聯繫在一起的使命的一部分。”當格里吉婭的丈夫用大石頭把他們封堵在山洞裡的時候,“她呼天搶地,像頭豬”。最後,她找到出口,偷偷溜走時,工程師霍莫生機勃勃的內心枯萎了,就好像置身於一座突然倒塌的通往彼岸的橋樑上。他似乎看見過腳下的雲嵐、彼岸的風光,但最終一切歸零。尋找天使的人最後驀然發現,他關於過去和現實的迷惘,被未來的、似乎近在咫尺的光芒照亮過一下,然後,復歸到更加耀眼的內在的黑暗。“此刻,他也許太虛弱了,不能、不想返回生活中去。” 
  《格里吉婭》的故事,是一個黑暗的關於絕望的故事。穆齊爾有能力把這樣的故事寫得明媚動人,燦燦發光,原因在於:他隱喻的是未來人的處境,是關於長久以後——20世紀、21世紀、22世紀——的人性真實。人類作為個體的遭遇,是悲劇的材料;人類作為整體的出路,是沉思的基礎。對人的整體轉向的關注,永遠只有隱語和猜測,只有創世紀的熱情和聖徒般的沉醉才能持久。穆齊爾的創作旨歸,解釋了他作品中同時存在的熱烈和冷酷,也揭示了他審視內心幻影的快得無法追踪的風俗畫描寫的意圖。那不是紀實與再現,而是為未來之人立此存照的預備。這小說中的靈魂,對1918年的歐洲是陌生的,對2018年的歐洲也將是陌生的。 
  1918,歐洲文藝關於才子佳人的天真幻想和一戰的毛瑟槍、大砲同歸於盡,其慣於向外部世界擴張的精神質素也遇到致命打擊。“人”所創造的文明和他暴露出的野蠻一樣令人懷疑。人們厭倦了無休無止的英雄冒險和聖靈降臨的傳說,開始意識到現實人隱藏於內部的悲哀及其通往解救之路上必然遭遇的絕望。1918年,穆齊爾在一篇文章裡說道:“我們也許可以形容詩人是這樣的人,他 ​​強烈地意識到'我'在世界上和在人際之間的無可救藥的孤獨”,詩人能夠起到統治性作用的對象,不是現實規則和愚蠢又頑固的倫理秩序,而是“未知物”,他解讀這“未知物”的方式就是“教人怎樣才能成為人,發明內在的人” 。這個由新的詩學原則而不是由科學邏輯所發明的新生之人,我稱之為“未來人”,他的一切都在未知範疇,但卻並不是“為'好人樹立豐碑,神化理想'的歌手”,而只是他自己,一個永恆孤獨的個體。未來人值得書寫的人生故事,不是一系列相連的經驗,而是內在世界崩裂後的碎片,在這種世界結構裡發生的人類運動,造就的是一個又一個孤立的心靈“變體”。為避免誤解,穆齊爾說,這是一個屬於“心靈”(使命感的)而不是“心理”(科學認知)的領域。 
  穆齊爾的寫作視角,是一個供人觀察人性沉降和自我拯救的視角,由此引發出來的主題則是——未來人的困惑。在男女兩性構成的世界裡,女人是映在鏡子裡的天使,男人是被其引導著前行的懷著永恆困惑的兒童,一直在成長,也一直沒有長大。作為男人的困惑,這是人類困惑的一個側影及其被遮蔽的脆弱。 
  帶著“穆齊爾困惑”存身在世的三個男性主人公,有多少膽怯,就有多少果敢,有那麼令人痛恨的多疑,又有那麼感人的敏銳和覺醒。從中,現代人可以看到靈魂波動的圖譜。 
  這個世界沒有英雄,卻從不缺乏天使。《格里吉婭》《葡萄牙女人》和《佟卡》,三個小說,三個天使。穆齊爾使用了粗野的近乎於抽象的線條,令人驚訝地賦予她們天使才有的美麗,和男子的搖擺猶疑不同,穆齊爾式的帶著抽象視覺效果的女性人物其實是最為堅硬的生命現實,看似無足輕重,實則策動了整個世界的運轉,給碎片化的物質世界帶來母性的、柔和的調解,並使之得以成立。和男性相比,穆齊爾的思考愉悅顯然是偏重在女性身上的,而筆墨方面的明顯失衡,大約就是穆齊爾展開寫作時的計謀。這種難以置信的對比藝術在充滿壓抑和愉悅的畫面同時呈現的時候就更加清晰,從而在男性主人公的意識世界裡不斷喚起沸騰、 ​​急湍的情緒落差。 
  用明暗兩種色調彈奏人類靈魂,具有隱語和自明特徵的寫作意圖,稍顯過分的簡潔和疏朗,這都使得穆齊爾不是那麼好懂。他寫的是一部關於未來的史詩,只是略顯晦澀而已。這個曾與喬伊斯、普魯斯特並稱為歐洲文壇三傑的奧地利作家,也許從未獲得充分評價。 
  穆齊爾的困惑,將在沉默中發言。 


A new translation--published by Alfred A. Knopf on this day in 1995 in two elegant volumes--was the first to present Robert Musil's complete text, including material that remained unpublished during his lifetime...
“The secret of a good librarian is that he never reads anything more of the literature in his charge than the title and the table of contents. Anyone who lets himself go and starts reading a book is lost as a librarian...He's bound to lose perspective.”
― from "The Man Without Qualities
Set in Vienna on the eve of World War I, this great novel of ideas tells the story of Ulrich, ex-soldier and scientist, seducer and skeptic, who finds himself drafted into the grandiose plans for the 70th jubilee of the Emperor Franz Josef.
Vintage Books & Anchor Books 的相片。

藍博洲《幌馬車之歌 》:鍾浩東與蔣碧玉;藍明谷與藍張阿冬

$
0
0





藍博洲《幌馬車之歌》第3版,臺北:時報出版,2016


【特展】幌馬車之歌-鍾浩東與蔣碧玉的亂世戀曲 -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huangmachezhige.exhibiti...
Translate this page
[鍾浩東百年紀念展] 幌馬車之歌--鍾浩東與蔣碧玉的亂世戀曲展出日期:2015年10月14日~2016年4月17日展出地點: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景美人權文化園區兵舍A.

鍾浩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s://zh.wikipedia.org/zh-tw/鍾浩東
Translate this page
鍾浩東(1915年12月24日-1950年10月14日),臺灣客家人,本名和鳴,中國共產黨黨員,出生於屏東縣高樹鄉,18歲隨父親鍾番薯遷居高雄美濃。作家鍾理和的異母 ...



表現在文學上,二二八事件形成鍾肇政的《怒濤》等等小說。這些作品雖非創作於事發當時,然而寫來激昂澎湃,每每也令人讀來動容,從文學評論的角度立論者亦多。此其中,林麗君的〈一個故事,兩個文本:再現臺灣白色恐怖〉堪稱佳作。所謂「一個故事」,指的是鍾浩東與蔣碧玉的一生。他們都是臺灣人,都曾在日本時代遠赴中國,參與抗日的戰爭。戰後回臺,他們所見是二二八的亂局,隨之即遭警逮捕,巧立名目一槍決,一留人間,苟延殘喘。解嚴前後,他們的生命雙雙化成藍博洲的短篇小說〈幌馬車之歌〉的主題,也轉為侯孝賢導演的臺灣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好男好女》。小說與電影共享主題,一一探索再現暴行的方式,而林麗君所寫,便在檢視這兩種藝術媒介處理「過去」的策略及其面對的問題。在電影中,侯孝賢「刻意把觀眾和銀幕上演出的事件……距離拉開」,而藍博洲則「採用新聞紀實的敘事策略,製造出多重聲部,而所有聲音又從不同角度論及同一人,因而創造出圓桌座談的氣氛」。林麗君文筆明快,見解甚為精湛。

------

這是藍張阿冬和她在白色恐怖時被槍殺的丈夫藍明谷的照片.
因為.藍明谷在北京時認識作家鍾理和.
回台後.到鍾理和哥哥鍾浩東當校長的基隆中學任教.
因基中印發"光明報"被保密局破獲.校長鍾浩東和教師李蒼降等人被捕.是第一批被槍決的受難者.李蒼降的妻子也被捕.她大肚子.長髮被懸樑刑求.早產下一女嬰.幸救活.現在是一位醫生.
為了抓藏匿逃亡的藍明谷.他的父親.妻子藍張阿冬和小女兒藍芸若都被捕.逼他出來投案.但是.藍張阿冬被控"知匪不報".送綠島管訓一年多.家人無法去探監或寄送物品.幸而.藍明谷教過的學生.也在綠島新生訓導處服刑的師範學院學生王春長.偷偷送給他的師母藍張阿冬福利社的購物點券.讓她改善生活物資.但王春長差一點被處分.出獄後.兩家仍維持良好的友誼.甚至彼此的第二代都還相互往來和探視.
藍張阿冬靠著產婆學校證書.被介紹到岡山醫院當助產士.也常為岡山.大寮偏遠地區的產婦接生.來扶養一兒一女.尤其是長子因她在綠島坐牢而得胃病.割除2/3的胃.從小身體不好.幼時又飽受特務來家抓人的驚嚇.讓她特別操心.
照顧是藍張阿冬每天騎的腳踏車.靠這車.她半夜為人接生.常清晨才回家.一早又要在兒女到校上課.自己再去醫院上班.
颱風天常淹水.她牽著車.兒女緊抓著車和媽媽的衣裙.母子涉水.驚險地趕去上學.上班.
兒女好不容易成人了.兒子後來去美國.女兒在教書.她也從醫院退休.
有一年(應是1993或1994年)民進黨推出老人年金.由政治受難者洪文慶當會長.文宣部主任陳芳明找了岡山老家的藍張阿冬當代言人.拍攝老人年金的海報.
只見滿頭白髮的藍張阿冬.優雅的神情.卻受盡歲月滄桑折磨的她.充分表達出:老人年金是要讓這樣辛苦過活的老人.得到政府照顧他們的晚年.
活了101歲的藍張阿冬.在二年多前過世.女兒藍芸若說:父母的愛情堅貞.常聽媽媽對著爸爸的遺照.告訴他家裡的事.希望爸爸能幫忙媽媽做決定.好像他從來沒離開過這個家..
在母親節前夕.特別向這樣政治受難的母親致敬.
可參閱"流麻溝十五號--綠島女生分隊的故事"書林出版社.
有張常美.黃秋爽.張金杏.陳勤.藍張阿冬.施水環等女性政治受難者的口訪生命故事.曹欽榮等人採訪.
陳銘城文史專頁的相片。
陳銘城文史專頁的相片。



Invasion of the Body Revolutions in Surgery

$
0
0


台灣書名喜歡"大"字。其實史家的"大歷史"另有"他意"。
(故)Nicholas L. Tilney的這本書,原名Invasion of the Body
Revolutions in Surgery (2011)。台灣版忽略它的主要意思:Invasion of the Body。
(Nicholas L. Tilney著,廖月娟譯,《外科大歷史:手術、西方醫學教育、以及醫療照護制度的演進》,臺北:天下文化Bookzone,2016)。
可聽原作者訪談:
A pioneering organ transplant surgeon narrates in gripping detail the revolutions that have transformed modern surgery, and the turmoil in med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are reform as new capacities to prolong life and restore health run headlong into unsustainable costs. Dr. Tilney's stage is the fa…
HUP.HARVARD.EDU

高羅佩《長臂猿考》等

$
0
0
上海中西書局與荷蘭博睿學術出版社正式簽約。出版高羅佩寫的多本漢學書籍,包括《長臂猿考》等約6本:


在高羅佩的漢學著作中,《長臂猿考》)中引用泰國進貢用的象,在朝廷早朝時,曾扮演"禁衛軍"角色. ....


......http://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98753



        
高羅佩:《長臂猿考:一本關於中國動物學的論著》,EJBrill(Leiden,Holland)1967年版。
        澎湃新聞:在高羅佩的諸多漢學著作中,《長臂猿考》堪稱奇書,他還曾親自豢養長臂猿並進行觀察,當初是何原因促使您翻譯這本著作的?
        施曄:對,他養過好幾隻長臂猿,大概有四五隻,《長臂猿考》這本書裡還有它們的照片。促使我翻譯這本書的外在原因是中西書局來找我,因為我寫過一篇論文《高羅佩對中國猿的闡釋及其範式意義》(載《中華文史論叢》2013年01期),引起中西書局的注意,就讓一個編輯與我商量翻譯事宜 ​​。開始我覺得我不是英文專業的,所以對翻譯並無自信,因為怕有錯誤和硬傷,所以一直沒有接受。但中西書局很執著,最後為他們的誠意感動接受了這個工作,這是外在的原因。
        內在的原因是我特別喜歡《長臂猿考》這本著作,很多人看到書名可能以為它是動物學的專著,但它其實不是動物學的,也不是歷史學的,也不是文學的,而是一本很奇怪的書,是一本類似於動物文化史這樣的專著。
        高羅佩在這本書前言中說此書是本愛之作,贈給他的四個孩子以及他養過的一隻叫做“撲撲”的猿。這只猿在很小的時候犯肺炎死了,後來我聽高羅佩的兒子說他從來沒見父親哭過,但是撲撲死的時候父親卻哭了。高羅佩在《長臂猿考》的結語中說,這本書是一本愛之作,就表現出他那種鐵漢柔情,對此我很感動。



澎湃新聞:如果我們把《長臂猿考》視作一部現代學術研究著作,那麼高羅佩在書中到底想解決什麼問題?
        施曄:高羅佩想在書中解決什麼問題呢?他解決了兩個問題,首先他揭示了中國人崇猿傳統的文化淵源,他覺得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猿品性非常高潔,它不像猴子那樣每天從樹上下來到地面覓食,猿一天到晚住在樹上,很少下地,渴了就喝樹葉上的水,餓了就吃水果和葉子後面的蟲子,所以中國人就覺得猿比猴的品性要高潔得多;二是猿和人一樣、甚至比人更重視家庭的親情人倫,特別是猿和它的孩子之間那種母子情深非常感人,很多小說都有描寫,特別是一些唐代的筆記小說;三是中國人覺得猿臂特別長,能夠長壽,所以說猿善採氣、壽八百,這也是中國古人崇拜猿的一個原因。
        高羅佩解決的第二個問題是他糾正了中國文學或者藝術作品​​中猿主題的四大誤區。哪四個呢?第一個誤區是大家都會背的“風急天高猿嘯哀”,他說猿嘯其實並不哀,猿嘯和雞鳴一樣是它的生理需要,而且還是求偶的標誌。
        第二個誤區,我們有時在工藝品商店中還會看到猿猴們腳臂相連形成一個鏈的飾品,古人稱之為“連肱澗飲”,就是一種想像的猿與猿相互連貫從樹上垂下到深澗裡喝水的情景。高羅佩說以他養猿的經歷,也許偶爾會有一隻猿抓住另一隻猿的腿或臂盪到某個地方去,但它們從來不會有意識地這麼做,它們的智力沒那麼高,所以“連肱澗飲”只是古人的想像,在現實中是不會發生的。
        
戲猿圖,明宣宗畫作,15世紀,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高羅佩對此畫描述道:“畫中之猿如此生動自然,令人聯想到皇帝一定用了禦花園中的活猿作為模特,再現了某個黑掌長臂猿家庭的天倫之樂。”
        第三個誤區,中國文學傳統從唐代開始就極盡“崇猿貶猴”之能事,比如柳宗元寫過《憎王孫文》,王孫就是猴子,李德裕還寫過《白猿賦》,他們都是把猴寫得很惡俗,把猿捧得很高雅,使它們成為截然相反的兩種類型。但“猿善猴惡”這樣的主題其實也是誤區,動物之間沒有那麼大的差別。猿、猴形像在文人審美及重構過程中的分流體現了一種實用主義,即以猿自我標榜,以猴影射政敵。而其更深層次原因在於猿與猴是人性中形而上的文化性及形而下的動物性的投射。人本身就是靈長類動物的一種,儘管處於進化鏈的最高端,但仍無法完全擺脫動物性。而超越動物性又是精英階層孜孜以求又難以完全實現的理想,所以,人們會在動物身上找到理想的兌現物和投射物,猿與猴的審美分流正體現了這一潛意識。儘管從動物學的角度,高羅佩對此觀念持保留意見,但他親自養猿、與寵物猿有極深的感情等行為也正反映了中國崇猿貶猴觀念對他的深刻影響。
        第四個誤區,《水滸傳》裡有條好漢叫“通臂猿”侯健,很多文獻也記載猿有通臂的特異功能,“通臂猿”是什麼意思呢?即當猿想要抓取東西而手又夠不到的時候,它會把一條手臂從肩部挪移到另一條手臂上,後者瞬間加長一倍,這就叫“通臂”現象。現在我們知道這當然不可能,但是很多古人都相信猿能通臂,比如清代歷史學家趙翼寫的《簷曝雜記》裡還言之鑿鑿地記載過一則故事,講其縣衙里門子戲弄某猿,該猿如何通臂撕裂那人的衣服云云。高羅佩認為這個錯誤印像一定源自一隻猿伸出手臂接近目標時令人難以置信的快速。但中國古人認為此為通臂,顯然這也是一個誤區。
        

Osip Mandelstam 曼德爾施塔姆; Nadezhda Mandelstam娜傑日達·曼德爾施塔姆《曼德施塔姆夫人回憶錄​​》

$
0
0


曼德施塔姆夫人回憶錄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原作名: 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譯者 : 劉文飛出版年: 2013-9 頁數: 453定價: 58.00元


內容簡介  · · · · · ·

作者簡介  · · · · · ·

娜傑日達•曼德施塔姆(1899—1980)俄羅斯著名詩人曼德施塔姆的妻子,作家,翻譯家。1899年10月30日生於薩拉托夫,娘家姓哈津娜。1919年5月1日與曼德施塔姆相識於基輔一家咖啡館,三年後二人結婚。經歷了二十年代中後期的短暫平靜之後,娜傑日達不得不面對丈夫的兩次被捕。這位被丈夫稱為“黑暗歲月的同志”的妻子,僅與丈夫共同生活了十六年,其中的最後四年還是在流放地度過的。六十年代初,娜傑日達開始撰寫關於丈夫、關於那個恐怖時代的回憶錄,即七十年代相繼成書的“回憶錄三部曲”《回憶錄​​》、《第二本書》和《第三本書》。1980年12月29日,娜傑日達卒於莫斯科。“娜傑日達”在俄語中意為“希望”。
劉文飛,中國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員、俄羅斯文學研究室主任,文學博士,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俄羅斯文學研究會會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翻譯家協會理事. ..

目錄  · · · · · ·

目錄
中譯本序/劉文飛
俄文版序/尼•潘琴科
文明的兒子/約•布羅茨基
娜傑日達•曼德施塔姆/約•布羅茨基
五月之夜
抄家
晨思
第二輪
菜籃子
門路
社會輿論
探監
理論與實踐
聚會和送別
另一邊
非理性
同名人
巧克力
跳樓
切爾登
錯覺
職業和疾病
“裡面”
赫里斯托夫雷奇
誰之罪
“副官”
奇蹟之實質
前往目的地
別殺人
俄國革命之女性
傳送帶
金翅雀的故鄉
醫生和疾病
委屈的房東

奇蹟之源
兩個截然相反的人
兩種聲音
毀滅之路
投降
價值重估
勞作
嚅動和絮語
書和筆記本
組詩
雙重枝椏
沃羅涅日的最後一冬
頌詩
金科玉律
我的“希望”
“附加的一天”
比薩 ​​拉比亞馬車
幻想
只讀一本書的讀者
科里亞•吉洪諾夫
書架
我們的文獻
意大利
社會結構
不需要
大地和塵世因素
檔案和聲音
舊與新
警察維納斯
偶然性
電工
別墅客
狼飽肚子靠腿勤
晚會和奶牛
老友
非黨的塔尼婭
詩歌愛好者
暗淡
日常生活一幕
自殺者
新生活的使者
最後的牧歌
紡織工人
甚克洛夫斯基一家
馬里納小樹林
同謀
媽媽送小姐來薩馬基哈療養
五一節
古戈夫娜
陷阱
索菲伊卡的小窗口
死亡日期
還有一個故事



Our quote of the day is from Russian writer and educator Nadezhda Mandelstam

The Economist 的相片。

Nadezhda Yakovlevna Mandelstam (RussianНаде́жда Я́ковлевна Мандельшта́м, née Khazina; 30 October [O.S. 18 October] 1899 – 29 December 1980) was a Russian writer and educator, and the wife of the poet Osip Mandelstam who died in 1938 in a transit camp to thegulag of Siberia. She wrote two memoirs about their lives together and the repressive Stalinistregime: Hope Against Hope (1970) and Hope Abandoned (1974), both first published in the west in English, translated by Max Hayward.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adezhda_Mandelstam


娜傑日達·雅科夫列夫娜·曼德爾施塔姆(俄語:Надежда Яковлевна Мандельштам,未嫁時姓哈津Hazin,1899年10月31日-1980年12月29日),蘇聯作家,詩人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的妻子。
目錄  [隱藏]
1生平
2作品
3參考文獻
4外部連結
生平[編輯]
生於薩拉托夫一中產猶太家庭,早年於基輔度過,中學之後修讀藝術。
在1921年結婚以後,娜傑日達與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曾在烏克蘭、彼德格勒、莫斯科及喬治亞等地居住過。奧西普於1934年因其作品《史達林諷刺短詩集》(Stalin Epigram)而遭到逮捕,並與娜傑日達一同被放逐至彼爾姆邊疆區的切爾登(Cherdyn)去,後來改到沃羅涅日。
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第二次被捕後不久,隨後於1938年在海參崴附近一個名叫Vtoraya Rechka的臨時難民營去世,這以後的娜傑日達幾乎過著遊牧民族式的生活,躲避意料之內的逮捕,以及時常轉換居住地和臨時工作。人民內務委員會(NKVD)最少一次(於加里寧)在她逃亡後的一天就到達進行追捕。
作為她生命中的任務,她開始並認真地保存及出版她丈夫的詩作遺產。她當時設法將它們當中的大部份用記憶保存下來,因為她並不相信紙張。
史達林死後,娜傑日達·曼德爾施塔姆完成了她的論文(1956年),並被允許返回莫斯科(1958年)。
在她的回憶錄,最早在西方世界出版的,《心存希望》(Hope Against Hope)及《被放棄了的希望》(Hope Abandoned)中,她對自己的生平作了史詩式的分析,並對蘇聯1920年代及以後的道德及文化角落作出了批評。書名是一個雙關語,「娜傑日達」在俄語中有「希望」之意。
她於1979年將她的文檔贈予普林斯頓大學。娜傑日達·曼德爾施塔姆於1980年逝世,享年81歲。
作品[編輯]
Hope against Hope (ISBN 1-86046-635-4) (文字遊戲:「娜傑日達」在俄語中有「希望」之意)
Hope Abandoned (ISBN 0-689-10549-5)

Monument to Osip Mandelshtam in Moscow, by sculptors Dmitry Shakhovskoy and Elena Munts and architect Alexander Brodsky. 2008. 3 m high.


-------

《曼德爾施塔姆隨筆選》多人譯,廣州:花城,2010

《曼德爾施塔姆詩選》楊子譯,石家莊:河北教育,2003

 http://en.wikipedia.org/wiki/Osip_Mandelstam


《曼德爾施塔姆隨筆選》 - 媒體推薦

孩子們繼續我們的事業,將替我們道盡最重要的事情,可與此同時,父輩已被提前三代預售給了臉上有麻點的魔鬼。
這便是文學的一頁。
  ——《第四篇散文》
回首整個俄國文化的19世紀,那破碎的、終結的、任何人都既不敢也不應重複的世紀,我真想把世紀喊住,像喊住穩定的氣候,我在其中看到了過度寒冷的統一,這寒冷將數十年焊接成了短短的一天、一夜、一個深深的冬天,在這個冬天,可怕的國家體制就像一台散發著冰之寒氣的火爐。
難道,文學就是一頭舔著自己爪子的熊,一場勞作後躺在書房沙發上做的沉沉的夢?
  ——《時代的喧囂》  

《曼德爾施塔姆隨筆選》 - 作者簡介

作者:(俄國)奧斯普•曼德爾施塔姆譯者:黃燦然等奧斯普•曼德爾施塔姆(1891-1938),俄羅斯白銀時代和阿克梅派的代表性詩人。生於華沙一個猶太家庭,成長於俄羅斯聖彼得堡,青年時代在法國、瑞士、意大利和德國遊學多年,後重返聖彼得堡攻讀哲學並開始發表詩作。1934年因作一首諷刺斯大林的詩而被捕,在流放地沃羅涅日寫了滿滿三個筆記本的詩。1937年返回莫斯科,旋即於1938年洗清運動高潮時再次被捕,同年在流放途中神秘死亡。生前出版詩集《石頭》、《哀歌》、《詩》,散文集《時代的喧囂》和評論集《論詩》。逝世後詩集包括《莫斯科筆記》和《沃羅涅日筆記》等。  


《曼德爾施塔姆隨筆選》 - 目錄

文明的孩子(代序)/約瑟夫•布羅茨基
弗朗索瓦-維庸
阿克梅派之晨
論交談者
論當代詩歌
詞與文化
詞的本質
獾洞——紀念勃洛克
十九世紀
情節的誕生
關於俄羅斯詩歌的通信
詩歌筆記
狂飆
人道主義與當代
蕭條
為索洛古勃週年紀念而作
雅克出生又死去了
詩人談自己
劣作之潮
小說的終結
時代的喧囂
巴甫洛夫斯克的音樂
孩童的帝國主義
暴動和法國姑娘
書櫃
芬蘭
猶太式的混亂
霍夫曼和庫別里克的音樂會
捷尼舍夫學校
謝爾蓋•伊万內奇
尤里•馬特維伊奇
愛爾福特綱領
西納尼一家
科米薩爾熱夫斯卡婭
“穿著一件不合身的老爺皮襖……” 
第四篇散文
論博物學家
達爾文的文學風格
亞美尼亞之旅(選)
法國人
論博物學家
關於但丁的談話
《關於但丁的談話》補遺
致弗•瓦•吉皮烏斯(1908年4月19-27日)
致維•伊•伊万諾夫(1909年8月13-26日)
致科羅波娃同志(1928年6月25日)
致安娜•阿赫瑪托娃(1928年8月25日
致娜•雅•曼德爾施塔姆(1930年代)
致娜•雅•曼德爾施塔姆(1936年1月1日)
致娜•雅•曼德爾施塔姆(1936年1月2日
致弗•雅•哈津娜(1937年初)
致科•伊•丘科夫斯基(1937年初?)
致科•伊•丘科夫斯基(1937年初)
譯後記  

《曼德爾施塔姆隨筆選》 - 序言

由於某一奇怪的原因,“詩人之死”這一說法聽起來總是比“詩人之生”要更為具體些。這也許是因為,“生”和“詩人”兩個詞就其實際的模糊性而言,幾乎是同義詞。而“死”,即便是作為一個詞,也和詩人自己的產品,即一首詩那樣是確定的。一首詩的主要特徵在於其最後一行。一件藝術作品,無論其內容如何,它總是奔向那賦予其形式並否定再生的結局。在一首詩的最後一行之後,除文學批評外再無他物。所以,當我們閱讀一位詩人時,我們是在參與他或他的作品的死亡。在曼德爾施塔姆這裡,我們參與了兩者。
一件藝術作品,總是被賦予超出其創造者生命的意義。套用一位哲學家的話來說,寫詩也是一種死亡的練習。但除了純語言的需求而外,促使一個人寫作的動機,並不全然是關於他易腐的肉體的考慮,而是這樣一種衝動,他欲將他的世界,即他個人的文明、他自己的非語義學的統 ​​一體中某些特定的東西留存下來。藝術與其說是更好的,不如說是一種可供選擇的存在;藝術不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嘗試,相反,它是一種賦予現實以生氣的嘗試。藝術是一個尋找肉體卻發現了詞的靈魂。在曼德爾施塔姆這裡,這些詞恰好是俄語中的詞。
對於靈魂來說,也許沒有比這更好的居所了;俄語是一種非常富有變化的語言。具體說來,名詞可以方便地被置於句尾,這一名詞(或一個形容詞,或一個動詞)的詞尾又富有性、數、格的不同變化。這一切能使任何描寫獲得一種知覺上的立體感,(有時)還會使這一知覺更敏銳,更深入。這種效果最好的例證,就是曼德爾施塔姆對他詩歌最主要的主題之一——時間主題的處理。
沒有什麼比用一種分析的方法去對待一個綜合的現象更讓人奇怪的了,比如,用英語去談論一位俄國詩人。而關於曼德爾施塔姆,就是用俄語文字來評論他也絕非易事。詩是整個語言的最高結果,去分析詩無異於去放大焦點。對於曼德爾施塔姆更不能這樣做,他是俄國詩歌史中的一個極其獨特_的人物,而他的獨特之處正在於他的焦點的密實。只有當批評家同時在心理和語言這兩個層面上展開工作時,文學批評才可能是最合理的。由此看來,無論是在英語還是俄語中,曼德爾施塔姆都將遇上一種從“低一層次”來的批評。  

《曼德爾施塔姆隨筆選》 - 後記: 黃燦然

在我心目中,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詩人批評家是瓦萊里、艾略特、曼德爾施塔姆、奧登、布羅茨基和希尼。這些詩人批評家的批評的影響力,都與他們的詩並重。他們之中,曼德爾施塔姆的詩論最奇特,其影響力也最隱形——你幾乎不會想到他這些詩學隨筆足以跟另五位相提並論。
確實,曼德爾施塔姆是,或好像是,一位未充分發展起來的詩論家,一方面是因為他死得早,生前只出版了一本薄薄的詩論集,此外就是一些未結集或未發表的詩論;另一方面是因為他的作品長期被禁。但是,曼德爾施塔姆的詩論,無論是詩學理念還是文章風格,都深刻而明顯地影響了這六位詩人批評家中的兩位——布羅茨基和希尼——而這是別的詩人批評家難以匹比的。
布羅茨基詩論愛用典故和各種科學詞彙,以及文章中閃爍的機智風趣,都直接源自曼德爾施塔姆;希尼詩論的跳躍性和密集隱喻,同樣源自他對曼德爾施塔姆詩論的天才式吸取。兩人先後於1986年和1987年出版的經典性詩論集《小於一》和《舌頭的管轄》,都可以說是以繼承者的身份,充分地把曼德爾施塔姆詩論之價值發揚光大。
曼德爾施塔姆是俄羅斯和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我認為,無論是他的詩還是詩論,都值得引起中國讀者和詩人更嚴肅的關注——我是說,現時我們對他的重視還不夠,我們對他的偉大性的認識還不夠。他那些非詩論的散文,其獨特性同樣令人驚異,並已使他置身於二十世紀俄羅斯偉大散文家之列。
本書原名《時代的喧囂》,一九九八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當年是林賢治先生約的稿,我除了負責翻譯一部分文章外,還擔當了“協調”編者,包括複印一些文章寄給楊青先生譯,以及收錄劉長纓先生一篇已發表過的譯文。至於劉文飛先生直接從俄文翻譯的譯文,現在回想起來好像是原本就已經譯好了的。
但是,從英譯本轉譯的部分,也即大部分批評文章,是在非常短的限期內匆促完成、急急交稿的。就我自己的翻譯質量而言,簡直汗顏,並一直感到遺憾和不可原諒。當林賢治先生又表示希望重印這本書時,我非常高興,因為這是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可以用現在較成熟的經驗和步驟,來校正“少作”。
我除了對自己的譯文作了兩遍校訂、多次通讀修改外,還增譯了八篇文章,包括論維庸、論勃洛克、論索洛古勃。這樣,除了使內容更豐富,也使本書達到了收錄曼德爾施塔姆所有重要詩論。  

《曼德爾施塔姆隨筆選》 - 文摘

維庸是巴黎人。他愛這座城市及其悠哉閒哉的生活。他對大自然缺乏任何柔情,甚至嘲笑大自然。15世紀的巴黎已經像一個大海,你可以游泳而永不會感到沉思,對世界別的地方渾然不覺。但在悠閒生活的無數礁石中,又是多麼容易就擱淺!維庸變成殺人犯。他的命運的被動是觸目驚心的。彷彿他的命運正等待被機遇施肥料,不管這機遇是善是惡。在6月5日發生的一次荒誕的街頭打鬥中,維庸用一塊沉重的石頭砸死謝爾莫耶神父。他被判處絞刑,他上訴,並得到寬仁的赦免。他開始自我放逐。他居無定所的生活終於粉碎了他的道德,導致他加入一個叫做“劍格”的犯罪團伙。他剛回巴黎,就參與一宗大劫案,打劫納瓦爾學院,然後立即逃往昂熱,並宣稱這是因為一次痛苦的戀情。事實上,這使他有時間為打劫他富裕的叔叔做準備。在因巴黎劫案而躲藏時,維庸出版了《小遺囑集》。接著是多年居無定所的遊蕩,其間曾在一些封建宮廷和監獄待過。1461年,維庸獲路易十一世特赦,經歷一次深刻的創作激動,思想和感情出現非凡的清晰度,寫了他為世世代代留下的紀念碑《大遺囑集》。1463年11月,弗朗索瓦•維庸在聖雅克路觀看人家打架時被殺死。至止,我們有關他的生平的資料結束了,他黑暗的傳記猝然告終。



詩人曼德爾施坦姆(Osip Mandelstam,1891-1938)曾言:「我把普希金和萊蒙托夫拿來對比,左看右看都看不出兩人有血緣關係。」

 Coetzee, J.M. "Osip Mandelstam and the Stalin Ode", Representations, No.35, Special Issue: Monumental Histories. (Summer, 1991), pp. 72–83.

Osip Emilyevich Mandelstam 奧西普·埃米爾耶維奇·曼德爾施塔姆俄語О́сип Эми́льевич Мандельшта́м,1891年1月15日-1938年12月27日),蘇聯詩人、評論家,阿克梅派最著名的詩人之一。

生平

曼爾施塔姆出生在華沙的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他的父親從事皮貨生意,所以能被分配一個殖民圍欄的名額。奧西普出生不久他們全家都搬到聖彼得堡。在著名的特尼切夫斯基學校學習,這個學校的校友還包括納博科夫等蘇聯名人。他的第一首詩在1907年發表於校刊上。
在1908年四月,曼爾施塔姆決定去索伯內去學習文學哲學,但第二年他轉投了海德堡大學。1911年,為了繼續在聖彼得堡念大學,他轉信衛理公會(但他沒實際活動)。
曼爾施塔姆的詩歌,在俄國第一次革命1905年後,尖銳的表達人民黨的觀點,已帶了象徵主義的特點。1911年他從海德堡大學回來後,組織另外幾個 俄國詩人組建了詩人公會。這個公會的核心就叫做阿克梅派。1913年,曼爾施塔姆起草了《阿克梅之晨》(出版於1919年)。同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詩選 《石頭》。1916年他戀上了安娜·阿克馬托娃。


在1921年結婚以後,娜傑日達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曾在烏克蘭彼德格勒莫斯科喬治亞等地居住過。奧西普於1934年因其作品《史達林諷刺短詩集》(Stalin Epigram)而遭到逮捕,並與娜傑日達一同被放逐至彼爾姆邊疆區切爾登(Cherdyn)去,後來改到沃羅涅日


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literature/laureates/2014/modiano-lecture_en.html



There was something dizzying about browsing through these old phone books and thinking that from now on, calls to those numbers would be unanswered. I would later be struck by the stanzas of a poem by Osip Mandelstam: Il y avait quelque chose de vertigineux à feuilleter ces anciens annuaires en pensant que désormais les numéros de téléphone ne répondraient pas. Plus tard, je devais être frappé par les vers d’un poème d’Ossip Mandelstam :

I returned to my city familiar to tears,
To my vessels and tonsils of childhood years,
Petersburg, [...]
While you're keeping my telephone numbers alive.
Petersburg, I still have the addresses at hand 
That I’ll use to recover the voice of the dead.



(梁永安) :斗膽越俎代庖,掰譯大意如下,是為充當敢死隊(也是必死隊)之意。

回到熟悉得快讓我哭的城市(這「詮釋」見google)
聖彼得堡--
我童年時代的血管與扁桃腺

你,聖彼得堡,仍讓我(舊日)的電話號碼打得通
我則仍保存著(已死親朋的)地址,將用它們
讓死人的聲音復活


----

 Sometimes a name disappears from one year to the next. There was something dizzying about browsing through these old phone books and thinking that from now on, calls to those numbers would be unanswered. I would later be struck by the stanzas of a poem by Osip Mandelstam:
I returned to my city familiar to tears,
To my vessels and tonsils of childhood years,
Petersburg, […]
While you're keeping my telephone numbers alive.
Petersburg, I still have the addresses at hand
That I’ll use to recover the voice of the dead.
So it seems to me that the desire to write my first books came to me while I was looking at those old Parisian phone books. All I had to do was underline in pencil the name, address and telephone number of some unknown person and imagine what his or her life was like, among the hundreds and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names.
列寧格勒

列寧格勒

回到我的城市,這像眼淚,血管,和童年的腮腺炎一樣熟悉的地方。
你到家了,那就趕快去吞一口列寧格勒河岸魚肝油般的灯火吧。
趁還來得及,去跟十二月的日子相認吧:
美味的蛋黃已伴進不祥的瀝青。
彼得堡,我還不想去死:你有我的電話號碼。
彼得堡,我還有一些地址,我能從那兒召回死者的音容笑貌。
我住在樓梯間裡,嘈雜的門鈴撞擊我的太陽穴,撕裂了那兒的皮肉。
我徹夜等待著可愛的賓客,門上的鍊子,就像鐐銬嘩啦嘩啦響著。
(1930.12)
----《曼德爾施塔姆詩選》楊子譯,石家莊:河北教育,2003,頁160-61



Osip Mandelshtam 的相片。

宮澤賢治詩集:《春天與阿修羅》《不要輸給風雨》

$
0
0

文字來源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97939

-----
春天與阿修羅


作者: (日)宮澤賢治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語言:簡體中文



《春天與阿修羅》是宮澤賢治的一部詩集。作為曾經的詩壇「異類」,宮澤賢治至今仍是昭和詩人中獨特的,也是日本影響力大的詩人之一,被選為日本千年來偉大的作家第四位。

《春天與阿修羅》開宇宙詩風之先河,代表了早期現代詩歌的成就,中原中也、谷川俊太郎等名家直言受其巨大的影響。

宮澤的魅力來自於他科學家般的眼睛、哲學家般的智慧,以及一顆詩人的心(日本詩人村野四郎)

如果說詩人,一百余年的日本也就三個:宮澤賢治、中原中也、谷川俊太郎。(日本大思想家加藤周一)

偉大是一個非常重的詞,宮澤賢治、中原中也等人都是非常好的詩人,其中宮澤賢治接近偉大。(日本國民詩人谷川俊太郎)

(日本)宮澤賢治,日本國民詩人與兒童文學巨匠。全國各地的小學、國中的國語課本都可見他的作品。
2000年,日本《朝日新聞》進行了一項調查,由作者自由投票選出「一千年里巨受歡迎的日本文學家」,宮澤賢治名列第四,遠遠超過了太宰治、谷崎潤一郎、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安部公房、大江健三郎和村上春樹。
代表作有《銀河鐵道之夜》《風又三郎》,詩集《春天與阿修羅》等。

吳菲,畢業於日本山口大學人文科學研究科語言文化專業,文學碩士。譯作有《向着明亮的那方》《西域余聞》《浮雲》《手鎖心中》等。


目錄
卷一及補遺
卷二及其他

*****
不要輸給風雨:宮澤賢治詩集
作者: 宮澤賢治

譯者:顧錦芬


內容簡介

宮澤賢治先生120週年誕生紀念

華語圈首部宮澤賢治純詩集,
收錄除了〔不輸給雨〕、〈永訣之朝〉外,
多首從未中譯的宮澤賢治經典詩作

  所謂 我 的這個現象
  是被假設的有機交流電燈的
  一抹藍色照明
  隨著風景以及大家一起
  忙忙碌碌地明滅
  就像是真的繼續點著的
  因果交流電燈的
  一抹藍色照明

  BY 宮澤賢治

  永久的未完成 這就是完成

  BY 宮澤賢治

  宮澤賢治是日本最受歡迎的國民作家之一。短短37年人生,除了童話之外,賢治一共創作了八百多首詩,絕大多數都沒有公開發表,少量則集結成《春天與修羅》,以自費的方式發行出版。

  賢治生前作品乏人問津,卻在逝世後,成為日本家喻戶曉的國民作家,作品被收錄在課本中。又因其強大的精神感召力,成為日本人的心靈原鄉與文學象徵之一。日本311大震後,演員渡邊謙朗讀宮澤賢治的名作:〔不輸給雨〕,撫慰了千萬人心。

  宮澤賢治的作品帶著強烈的玄想色彩,大量運用自然的象徵物與情境,乍讀也許悲傷,卻又可以感受到生之強韌與力量,以及對人和土地的深層關懷。日本近代著名詩人高村光太郎就曾說過:

  胸懷宇宙者,無論身處多麼偏遠處,總是能超越地方性而存在。內心沒有宇宙者,無論身處多麼核心的文化之地,也只是一個地方性的存在。岩手縣花卷的詩人宮澤賢治就是罕見的胸懷宇宙的人。他所謂的伊哈托布,就是藉由他內心的宇宙所表達出來的這世界全部。

  本詩集譯出大部分的《春天與修羅》,收錄「宮澤賢治關鍵語彙小辭典」,其他項目則斟酌採選較著名或是對於理解賢治有幫助的作品。希望與華文圈的讀者,共同分享這個有著深邃心靈的詩人內心的風景。




《小說機杼》| 'How Fiction Works,' by James Wood

$
0
0


《小說機杼》引詩人Osip Mandelstam 曼德爾施塔姆的話。
中文版缺索引,所以要辛苦才能查出。
文獻採"年代先後"順序,有點意思。

Review: How Fiction Works by James Wood | Books | The ...

www.theguardian.com › Arts › Books › Fiction

Feb 16, 2008 - Celebrate the force of fiction. ... James Wood, once a Guardian bookreviewer, is now professor of the practice of literary criticism at Harvard. ... Though it deftly reveals how fiction works, its secret ambitions are grander.

Book Review | 'How Fiction Works,' by James Wood - The ...

www.nytimes.com/2008/08/17/books/review/Kirn-t.html

Aug 15, 2008 - A Not So Common Reader. ... Wood seems firm in his conviction that accounting for How Fiction Works needn’t involve bewildering digressions into Why Writers Write or Why Readers Read. ... Walter Kirn is a regular contributor to the BookReview.

小說機杼(簡體書)


ISBN13:9787564919771
出版社: 河南大學出版社
作者:詹姆斯‧伍德
裝訂/頁數:/183頁

内容简介 · · · · · ·

容簡介  · · · · · ·

作者簡介  · · · · · ·

詹姆斯•伍德(James Wood,1965— ),英國著名文學評論家、作家,現任哈佛大學文學批評實踐教授和《紐約客》專欄作家。

目錄  · · · · · ·

1序言
4關於腳註和日期的說明
1敘述
27福樓拜和現代敘述
33福樓拜和浪蕩兒的興起
42細節
69人物
101意識簡史
122同情和復雜
130語言
154對話
161真相,傳統,現實主義
180參考文獻











機杼ㄐ| ㄓㄨˋ
比 喻創作詩文的巧思、結構。魏書˙卷八十二˙祖瑩傳:「文章須自出機杼,成一家風骨,何能共人同生活 也。」

再訪 夏目漱石漢詩文集

$
0
0

鄭清茂【夏目漱石的漢詩】 收入 《中國文學在日本》台北:純文學,1968,頁1-77



書名夏目漱石の詩 / 夏目漱石撰 ; 中村宏(舒雲)注
主要作者夏目, 漱石
Imprint東京都 : 大東文化大學東洋硏究所, 昭和45[1970]


鄭清茂行書
夏目漱石題自畫蘭竹七絕一首贈羅青。
羅青/圖片提供寫的是夏目漱石的漢詩七絕一首,是漱石題自畫蘭竹之作,詩云: 唐詩讀罷倚欄杆,午院沉沉綠色寒;借問春風何處有,石前幽竹石間蘭。

(大正五年春......
此首墨跡有多種
分別見漱石遺墨集第四輯 圖說漱石大觀等)--夏目漱石漢詩文集頁37





日 本夏目漱石先生,慶應三年(一八六七)二月生于江戶城中(今東京),十七歲考入東京大學預科,二十二歲進入本科攻讀英國文學。畢業後任教于東京高等師範學 校、明治大學等,其間曾受命為文部省官費生,留學英倫二年。後辭去教職,專事創作。大正五年 (一九一六)十二月去世,年五十整。

漱石為日本近代文學大家,尤以小說名世,二十世紀初以來,其作品多譯介入中土,讀者甚眾。漱石不僅精于日本古典及英國文學,于華夏文化亦有極深造詣,十六歲起即大量閱讀漢籍,並撰作漢詩文,被譽為和漢洋三才兼備。

漱石漢詩文生前未結集,歿後日本所出各版文集皆收有漢詩文卷,其中以岩波書店一九九五年版《漱石全集》最為完備。今即據以為整理底本,略注出處,標點刊 行,以備愛讀漱石文字及留心近代中日文化者之參考。漱石詩多未有標題,岩波本皆擬作“無題”,今則概以兩空格號標示,以與中國固有之無題詩相區別雲。

詳細資料



目錄


漢詩
鴻臺二首
題畫
送奧田詞兄歸國
離愁次友人韻
即時
即時二首
明治二十二年五月
明治二十二年五月
明治二十二年五月
明治二十二年五月
明治二十二年五月
明治二十二年五月
明治二十二年五月
明治二十二年五月
明治二十二年五月
明治二十二年九月
明治二十二年九月
明治二十二年九月
明治二十二年九月
明治二十二年九月
明治二十二年九月
明治二十二年九月
明治二十二年九月
明治二十二年九月
自東金至銚子途上口號明治二十二年九月
賃舟溯刀水,舟中夢鵑娘。鵑娘者,女名而非 女也明治二十二年九月
天明,舟三堀,旗亭即事明治二十二年九月
客中憶家 明治二十二年九月
別後憶京中諸友
自嘲書木屑錄後
……
漢文

---離愁次友人韻離愁別恨夢寥寥,楊柳如煙翠堆遙。幾歲春江分袂后,依稀織月照紅橋。

袂(mei 四聲)

明治二十二年五月
長命寺中鬻餅家,當爐少女美如花。芳姿一段可憐處,別後思君紅淚加。
按:
鬻(yu 四聲)

自東金至銚子途上口號 明治二十二年九月
風行空際亂雲飛,雨鎖秋林倦鳥歸。 一路蕭蕭荒驛晚,野花香濺綠蓑衣

函山雜詠 八首明治二十三年九月
昨夜著征衣,今朝入翠微。雲深山欲滅,天闊鳥頻飛。驛馬鈴聲遠,行人笑語稀。蕭蕭三十里,孤客已思歸。

函嶺勢崢嶸,登來廿里程。雲從鞋底涌,路自帽頭生。孤驛空邊起,廢關天際橫。停筇時一顧,蒼靄隔田城。

來相峰勢雄,恰似上蒼窮。落日千山外,號風萬壑中。馬陘逢水絕,鳥路入天通。決眥西方望,玲瓏岳雪紅。

飄然辭故國,來宿葦湖湄。排悶何須酒,遣閑只有詩。古關秋至早,廢道馬行遲。一夜征人夢,無端落柳枝。

百念冷如灰,靈泉洗俗埃。鳥啼天自曙,衣冷雨將來。幽樹末青靄,閑花落碧苔。悠悠歸思少,臥見白雲堆。

奈此宿痾何,眼花凝似珂。豪懷空挫折,壯志欲蹉跎。山老雲行急,雨新水響多。半宵眠不得,燈下默看蛾。

三年猶患眼,何處好醫肓。崖厭浴場立,湖連牧野平。雲過峰面碎,風至樹頭鳴。偏悅游靈境,入眸景物明。

恰似泛波鷗,乘閑到處留。溪聲晴夜雨,山色暮天秋。家濕菌生壁,湖明月滿舟。歸期何足意,去路白雲悠。

廿(nian,四聲)筇(qiong,二聲)靄(ai,三聲)陘(jing,四聲)眥(zi,四聲)葦(wei,四聲)痾(ke,一聲)珂(ke,一聲)鷗(ou,一聲)



***

夏目漱石汉诗文集

繁體字 讀者可以了解這和漢洋俱佳的文字功夫

22歲那年,便以漢文來評論正岡子規的《七草集》詩文集,並以漢詩體作遊記《木屑集》。

夏目漱石汉诗文集


夏目漱石汉诗文集

作者(日)夏目漱石
译者殷旭民
副标题: 日本汉文著作丛书
ISBN: 9787561767108
页数: 89
定价: 13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装帧: 平装

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Natsume Souseki)(1867~1916)
  日本近代作家。


繁體字 讀者可以了解這和漢洋俱佳的文字功夫

22歲那年,便以漢文來評論正岡子規的《七草集》詩文集,並以漢詩體作遊記《木屑集》。

夏目漱石汉诗文集

夏目漱石汉诗文集

作者: (日)夏目漱石
译者: 殷旭民
副标题:日本汉文著作丛书
ISBN: 9787561767108
页数: 89
定价: 13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装帧:平装

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Natsume Souseki)(1867~1916)
  日本近代作家。

***
夏目漱石的漢詩文中國網china.com.cn  時間: 2010-06-07 夏目漱石(1867-1916),日本明治時期的大牌作家,有國際聲譽的小說家。有日本學者認為他在日本文學史上的地位相當於中國的魯迅。這種說法恰當與否姑且不論,要知道,漱石可是日本現在唯一一位尊容被印在鈔票(日元千元)上的文學家啊。魯迅先生對漱石也是重視和尊敬的。有意思的是,魯迅1908年在東京的時候,還曾和許壽裳、周作人等五個人合租過漱石住過的房子,他們稱作“伍舍”。這個房子至今還在,十年前我還特地去看過呢。可惜,漱石享年比魯迅還短。夏目漱石本名金之助,“漱石”是其號。這個號可是出於我們中國古代的一個現今連很多中國人都不知道的典故。 《世說新語·排調》雲:“孫子荊年少時欲隱,語王武子'當枕石漱流',誤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 '孫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礪其齒。'”此事又見《晉書·孫楚傳》。孫楚明明是口誤,卻將錯就錯,突發奇論,可謂機敏之至。更沒想到,這還成了千餘年後一位日本文學家的雅號。 1889年(明治二十二年),夏目受好友、著名作家正岡子規編印漢詩集《木草集》的刺激(按,所謂“漢詩”,就是日本人用中文創作的舊體詩),也自編了一本漢詩文集《木屑集》,並開始用“漱石”為號,足見他對中國文史的熟悉。漱石生於江戶(今東京都)牛込。 1879年入一橋中學,因喜歡唐宋詩文,特意再到專教漢學​​的二松學舍學習,師從著名學者三島中洲,打下了漢文學基礎。 (而二松學舍延續至今,已改為大學,仍是日本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和日本漢文學的重鎮。)1884年入一橋大學預備門。 1889年與正岡子規會面,更喚起他寫漢詩及俳句的興味。 1893年文科大學畢業,曾在東京專門學校(早稻田大學的前身)任講師。 1895年赴伊予(今愛媛縣)松山中學任教。翌年,赴熊本第五高等學校任教,此時又向同事、詩人長尾雨山學習寫漢詩。 1900年赴英國留學。三年後回國,任第一高等學校及東京帝國大學講師。此後,直至逝世前的短短十幾年裡,他發表了很多作品(日文),成為第一流的英國文學研究、介紹者,又是明治第一流的小說家。但他同時鍾愛漢文學,到逝世前還大寫漢詩。今存他的漢詩有二百多首,因此,完全可以稱他為漢文學家。他在1889年寫的《自嘲,書〈書屑錄〉後》,反映了少年漱石蔑視世俗,同時其實虛懷如谷:白眼甘期與世疏,狂愚亦懶買嘉譽。為譏時輩背時勢,欲罵古人對古書。才似老駘駑且騃,識如秋蛻薄兼虛。唯贏一片煙霞癖,品水評山臥草廬。他在同年寫的《山路觀楓》,得到當代中國著名學者程千帆的擊賞:“漱石詩風流蘊藉,殆不讓其說部。能者自不可測。可喜可笑也。”詩云:石苔淋雨滑難攀,渡水穿林往又還。處處鹿聲尋不得,白雲紅葉滿千山。1895年他離開東京去松山任中學教師後,寄七律四首給好友正岡子規,其三顯示了既憤世又自嘲的口氣:二頃桑田何日耕?青袍敝盡出京城。棱棱逸氣輕天道,漠漠痴心負世情。弄筆慵求才子譽,作詩空傳冶郎名。人間五十今過半,愧為讀書誤一生。此詩首句反用《史記·蘇秦列傳》:“使吾有洛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極妙。 “冶郎”即野郎,為日本人叱罵語(即“八格牙路”的“牙路”),意為野小子、渾蛋。更妙的是“冶郎”在中文中亦自可通,《古樂府》就有“道逢遊冶郎”句,李白也有“岸上誰家遊冶郎”句,均指不務正業的浪蕩子。由此詩可知,當時漱石的詩(按,日本明治以前“詩”專用指漢詩)已讓某些詩壇老輩震驚和妒忌。漱石1898年寫的五古《春日靜坐》也很耐讀:青春二三月,愁隨芳草長。閒花落空庭,素琴橫虛堂。蠨蛸掛不動,篆煙繞竹梁。獨坐無只語,方寸認微光。人間徒多事,此境孰可忘?會得一日靜,正知百年忙。遐懷寄何處,緬邈白雲鄉。漱石寫得最多最好的,就是七律。他在晚年臨終前約百日之間,幾乎日課有作,一連寫了七十五首詩,其中六十六首均為七律,而且除一首外均無題目。這是他一生漢詩成就的高峰。這些珍貴的手稿,今存日本東北大學圖書館漱石文庫。詩中表達了隱逸和超越的思想。他將中國古典文學和禪道的有關思想相結合,找到了“則天去私”這一詞彙來概括他的人生哲學。有日本論者認為這也是日本近代咀嚼中國文化所達到的思想高峰。這種說法是否正確,亦當別論;但這些詩確實頗值得我們咀嚼。漱石的好友子規曾評論他的詩“意則諧謔,詩則唐調”。其實他晚年的詩又超越了諧謔,回顧往事,甘於淡泊,學習唐調的風格更明顯,更成熟。這樣的優秀漢詩人出現在大肆鼓吹“脫亞入歐”的明治、大正年間,實在可說是一個奇蹟。而且,他又不是一般的人,而是日本近代有世界影響的大文學家,因而尤為難得!日本及中國當代出版的很多《日本文學史》上,僅介紹漱石的日文創作而不涉及他的漢詩,是一種何等淺薄無知的表現!漱石的漢詩文生前未曾結集,僅附錄於日本出版的他的文集之後,中國讀者很難讀到。近日,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夏目漱石漢詩文集》,是為首次引入我國讀書界。值得欣喜和介紹。
夏目漱石的像被印在日元上

夏目漱石的汉诗文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06-07  发表评论>>
夏目漱石(1867-1916),日本明治时期的大牌作家,有国际声誉的小说家。有日本学者认为他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鲁迅。这种说法恰当与否姑且不论,要知道,漱石可是日本现在唯一一位尊容被印在钞票(日元千元)上的文学家啊。
鲁迅先生对漱石也是重视和尊敬的。有意思的是,鲁迅1908年在东京的时候,还曾和许寿裳、周作人等五个人合租过漱石住过的房子,他们称作“伍舍”。这个房子至今还在,十年前我还特地去看过呢。可惜,漱石享年比鲁迅还短。
夏目漱石本名金之助,“漱石”是其号。这个 号可是出于我们中国古代的一个现今连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的典故。《世说新语·排调》云:“孙子荆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 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此事又见《晋书·孙楚传》。孙楚明明是口误,却将错就错,突发奇论, 可谓机敏之至。更没想到,这还成了千余年后一位日本文学家的雅号。1889年(明治二十二年),夏目受好友、著名作家正冈子规编印汉诗集《木草集》的刺激(按,所谓“汉诗”,就是日本人用中文创作的旧体诗),也自编了一本汉诗文集《木屑集》,并开始用“漱石”为号,足见他对中国文史的熟悉。
漱石生于江户(今东京都)牛込。1879年 入一桥中学,因喜欢唐宋诗文,特意再到专教汉学的二松学舍学习,师从著名学者三岛中洲,打下了汉文学基础。(而二松学舍延续至今,已改为大学,仍是日本研 究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汉文学的重镇。)1884年入一桥大学预备门。1889年与正冈子规会 面,更唤起他写汉诗及俳句的兴味。1893年文科大学毕业,曾在东京专门学校(早稻田大学的前身)任讲师。1895年赴伊予(今爱媛县)松山中学任教。翌 年,赴熊本第五高等学校任教,此时又向同事、诗人长尾雨山学习写汉诗。1900年赴英国留学。三年后回国,任第一高等学校及东京帝国大学讲师。此后,直至 逝世前的短短十几年里,他发表了很多作品(日文),成为第一流的英国文学研究、介绍者,又是明治第一流的小说家。但他同时钟爱汉文学,到逝世前还大写汉 诗。今存他的汉诗有二百多首,因此,完全可以称他为汉文学家。
他在1889年写的《自嘲,书〈书屑录〉后》,反映了少年漱石蔑视世俗,同时其实虚怀如谷:
白眼甘期与世疏,狂愚亦懒买嘉誉。为讥时辈背时势,欲骂古人对古书。才似老骀驽且騃,识如秋蜕薄兼虚。唯赢一片烟霞癖,品水评山卧草庐。
他在同年写的《山路观枫》,得到当代中国著名学者程千帆的击赏:“漱石诗风流蕴藉,殆不让其说部。能者自不可测。可喜可笑也。”诗云:
石苔淋雨滑难攀,渡水穿林往又还。处处鹿声寻不得,白云红叶满千山。
1895年他离开东京去松山任中学教师后,寄七律四首给好友正冈子规,其三显示了既愤世又自嘲的口气:
二顷桑田何日耕?青袍敝尽出京城。棱棱逸气轻天道,漠漠痴心负世情。弄笔慵求才子誉,作诗空传冶郎名。人间五十今过半,愧为读书误一生。
此诗首句反用《史记·苏秦列传》:“使吾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极妙。“冶郎”即野郎,为日本人叱骂语(即“八格牙路”的“牙路”),意为野小子、浑蛋。更妙的是“冶郎”在中文中亦自可通,《古乐府》就有“道逢游冶郎”句,李白也有“岸上谁家游冶郎”句,均指不务正业的浪荡子。由此诗可知,当时漱石的诗(按,日本明治以前“诗”专用指汉诗)已让某些诗坛老辈震惊和妒忌。
漱石1898年写的五古《春日静坐》也很耐读:
青春二三月,愁随芳草长。闲花落空庭,素琴横虚堂。蟏蛸挂不动,篆烟绕竹梁。独坐无只语,方寸认微光。人间徒多事,此境孰可忘?会得一日静,正知百年忙。遐怀寄何处,缅邈白云乡。
漱石写得最多最好的,就是七律。他在晚年临 终前约百日之间,几乎日课有作,一连写了七十五首诗,其中六十六首均为七律,而且除一首外均无题目。这是他一生汉诗成就的高峰。这些珍贵的手稿,今存日本 东北大学图书馆漱石文库。诗中表达了隐逸和超越的思想。他将中国古典文学和禅道的有关思想相结合,找到了“则天去私”这一词汇来概括他的人生哲学。有日本 论者认为这也是日本近代咀嚼中国文化所达到的思想高峰。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亦当别论;但这些诗确实颇值得我们咀嚼。
漱石的好友子规曾评论他的诗“意则谐谑,诗 则唐调”。其实他晚年的诗又超越了谐谑,回顾往事,甘于淡泊,学习唐调的风格更明显,更成熟。这样的优秀汉诗人出现在大肆鼓吹“脱亚入欧”的明治、大正年 间,实在可说是一个奇迹。而且,他又不是一般的人,而是日本近代有世界影响的大文学家,因而尤为难得!日本及中国当代出版的很多《日本文学史》上,仅介绍漱石的日文创作而不涉及他的汉诗,是一种何等浅薄无知的表现!
漱石的汉诗文生前未曾结集,仅附录于日本出版的他的文集之后,中国读者很难读到。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夏目漱石汉诗文集》,是为首次引入我国读书界。值得欣喜和介绍。
夏目漱石的像被印在日元上

《字花》;60期;【第52期.光途】;愛香港特刊、【縮骨遮革命.在場者說.韓麗珠 (之二)】《9月30日、9月29日台灣媒體頭條》

$
0
0
【明報專訊】2016.5.4
http://life.mingpao.com/cfm/language3.cfm?File=20160504%2Flanguage12%2Fgfk1_er.txt
「十年」一詞近日鬧得熱哄哄的,電影以猜想香港十年後的景况為主軸。十年前,又有誰猜到香港能有一本堅持十年的文學雜誌——《字花》?它亦是本地作家的搖籃,陳智德(筆名﹕陳滅)、董啟章以至不少中學生也曾投稿。從不可能到開花,人事和內容都已幾番新,今次乘十年的契機,一同回顧!
《字花》十年慶典可謂本地文壇盛事, 吸引不同年代的文化人現身,由元老級的「蔡爺」蔡炎培、飲江,到陳智德、陳慧、潘國靈,以至是「明哥」黃耀明也有捧場。現場除展示以往60期的雜誌,亦邀請了蔡炎培、呂永佳等朗讀文學作品,讓公眾感受文化氣息。
優秀評論最吸引
同於2006年創辦文學雜誌《月台》(已停刊)、現為教師的呂永佳,對字花十年感慨良多。自《字花》創刊起就是讀者,他最欣賞雜誌載有優秀的文學評論,「有的像大學論文般,沒有因為『遷就』讀者水平而只出一些感想式的評論……因為好的文學評論多數投給期刊,不一定會投稿給雜誌」。他指辦雜誌不怕創作稿源不足,但有感出版熱情難續,「有時會覺得寫完後沒有人看,沒有回響會心灰意冷……但現在(《字花》的情况)比較好了,有facebook會有人like和share」。
字花原是賭博方式
本地作家陳慧說自創刊起,已很喜歡《字花》在文字上的顛覆性,期望雜誌繼續做下去,開花結果。她在派對尾聲問:「有多少人知道字花是一種賭博方式?」場內大半數人舉起了手示意知道。「字花」是中國民間的一種賭博方式,後因禁賭而慢慢被取締,創刊編輯之一鄧小樺解釋,當年以「字花」為名,取冒險之意,更希望這本「文字的花朵」能夠綻放。
文﹕司徒俊樂、鄒靖儀
圖﹕司徒俊樂、鄒靖儀、陳淑安




【《字花》60期・《字花》竟然十年・眾聲喧嘩】
啟首語
/譚穎詩
  儘管文化沙漠這個說法早已過時,但在市場價值導向的香港,一本文學雜誌竟然得以踏入十周年,無疑印證了香港文學過人的生命力。
  《字花》2006年創刊,回看十年前的發刊辭,已宣稱這是本「不可能的文學雜誌」。在未有確切成功的把握下,青年編輯僅以改變未來的美好想像執意嘗試,無異於雲上播種。現任編輯如我,仍不過是讀者,和你一樣,對這本大得放不下書架的有趣雜誌如何生成,有著難以遏止的好奇,這次專題由洪曉嫻訪問三位創刊編輯,正好與你一起窺探發起的初衷。而何杏園的無定向提問,則引來舊編輯和設計團隊空群而出,分享雜誌出版的快樂與哀愁──當然也不乏八卦和辛辣的心底話。
  我們年輕,仍然樂於把世界視為到處充滿機關的遊戲。由設計到欄目策劃,《字花》從不滿足於定則,總是沉迷擲界的魅力。今期請來白雙全和羅文樂,眾裡尋他,舉行一場60期封面真普選;同時與游走於藝術、文化評論的詩人洛楓漫談文學的跨界實踐,討論多元經驗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
  然而即使理想如何高遠,出版雜誌畢竟是一件在地的事情。面對市場的激烈競爭、加上長期缺乏資源,《字花》一再受削資和編輯換班的考驗,走過的路亦極為艱難。除了作者,還有一群編輯、設計師和行政人員一直無私奉獻青春,優秀的文字才能以這樣的面貌和你相遇;而我們也因著你的支持,才能逃過停刊的命運。
  最後,我們相信,文學不能只自顧自地寫「無花的薔薇」(魯迅語),對日漸荒謬的現實政治視而不見;因此《字花》從未放棄介入政治和社會議題。盧勁馳從過往的編輯實踐,觀察左翼關懷如何影響雜誌定位;而羅永生則疏理香港八十年代至今,文化與政治的種種角力,指出文化界必須接受時代已然劇變,才能真正對現實作出回應。黃子平的驚蟄隱喻,將年輕一代在歷史時刻中重新定格,提醒我們不要於病態的集體意志中昏睡和萎謝,在撕裂中更要捍衛良知。
  任何紀念,都不能只沉醉於過去的美好幻影。如今十年過去,我城傾頹之際,雷聲隱約地響──是時候醒來了。
──────────────────
《字花》60期・現已出版
完整目錄|http://fleursdeslettres.com/blog/?page_id=1233
封面專題|《字花》竟然十年
訪  問|謝曉虹 鄧小樺 袁兆昌 郭詩詠 高俊傑 阿修 羅樂敏 張歷君 鄧正健
封面點評|羅文樂 白雙全
專  訪|洛楓
撰  文 |陳東禹 盧勁馳 羅永生 黃子平
插  畫|John Ho 智海 江康泉 Core Lo
字元徵稿|破
字  元|淮遠 韓麗珠 劉偉成 廖偉棠
評論專題|翻譯@HK的前世今生
專題撰文|李薇婷 楊慧儀 宋子江
筆  談|Christopher Mattison, Nicky Harman, 謝曉虹
專  訪|黃偉儀
西西X何福仁對談|改造猩猩、智力管制、狙擊手、危城
專 欄|陳麗娟 黃仁逵
多聲道|《漂城記》《十年》《翌日》六位青年藝術家對談
【隨書附送・《字花》精選封面明信片】

字花的相片。





【《字花》第52期.光途】
光途所見,滿目繁茂
「光」是永恒的文學意象,總是勾起或清晰或矇矓的心靈悸動,香港作家凌鈍、俞若玫、黃國鉅、年青作家文於天、何倩彤、李嘉儀以及台灣作家高翊峰、胡晴舫,攜手編織各自潛行的光中風景,當中也有雨傘運動掠記,新聞鏡頭捕捉不到的點點微光。
(封面攝影:何兆南)
****
《字花》第五十二期
Nov-Dec 2014
---------
非關編務
羅樂敏\有光的日子
。分秒
作者簡介
現場
文學獎 紅眼\莫迪亞諾《暗店街》:老偵探的碎步 8
出版 椎\香港作家英譯本陸續出版與世界作家的交流日漸恢復
作家與a
鄧小樺、羅樂敏\Bernice Chauly與見證
西西X何福仁對談\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勒‧瑰恩
封面專題:光途
盧勁馳 啟首語
文於天\城市之光
何倩彤\小圓光
黃國鉅\光的沉思
李嘉儀\光途涼冷
高翊峰\淡琥珀色的光感
凌鈍\曝光,顯影
何兆南\不平日常
胡晴舫\只因成人全習慣了黑暗
俞若玫\光 無語 黃傘下
白雙全\L手記
。雜音
作者簡介
字元
鄭政恆\證物
陸穎魚\詩兩首
璇筠\看雲——再讀蕭紅
吳耀宗\梵蒂岡遇竊記
曾繁裕\情人
小令\小巫婆與盒裡的鈕扣
黑吉\腦退化
寒雙\異境
李金佳\有中國特色的迷宮
鴻鴻詩歌選評
南鵲\順民——寫在主場新聞網站關閉後
東野\冰箱
跂之\致失去
鞠錦明\何以談起讀植物學的意義
呂永佳\白樺樹
鴻鴻\物是人非,事事不休
未能盡錄——編輯點評
曾淦賢X何杏園\ 蟻行世界\就如你創造的一個世界
。啞光
作者簡介
未完成
潘國靈\寫托邦與消失咒
小輯:藏族作家的魔幻日常--由萬瑪才旦談起
楊慧儀\啟首語
邱偉平、李慧敏、楊慧儀\扎西達娃、阿來、萬瑪才旦的三種魔幻現實
祝雅妍\萬瑪才旦小說中的日常英雄與其伙伴
康逸\左右逢源,兩生花開——管窺萬瑪才旦電影與小說的互滲關係
眾綴
譚以諾\從《烈佬傳》到香港文學的世界定位——給紅樓夢獎評審白睿文(Michael Berry)的十個問題
鄭聖勳\我仍然知道你去年夏天幹了甚麼——評凱特.伯恩斯坦的《性別是條毛毛蟲》
專題
童偉格\島嶼邊緣 六月寂滅(下)
葉愛蓮\閱女錄 網絡閱人錄

【《字花》第52期.光途】  光途所見,滿目繁茂  「光」是永恒的文學意象,總是勾起或清晰或矇矓的心靈悸動,香港作家凌鈍、俞若玫、黃國鉅、年青作家文於天、何倩彤、李嘉儀以及台灣作家高翊峰、胡晴舫,攜手編織各自潛行的光中風景,當中也有雨傘運動掠記,新聞鏡頭捕捉不到的點點微光。  (封面攝影:何兆南)  ****  《字花》第五十二期 Nov-Dec 2014  ---------  非關編務 羅樂敏\有光的日子  。分秒 作者簡介  現場 文學獎 紅眼\莫迪亞諾《暗店街》:老偵探的碎步 8 出版 椎\香港作家英譯本陸續出版與世界作家的交流日漸恢復  作家與a 鄧小樺、羅樂敏\Bernice Chauly與見證 西西X何福仁對談\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勒‧瑰恩  封面專題:光途 盧勁馳 啟首語 文於天\城市之光 何倩彤\小圓光 黃國鉅\光的沉思 李嘉儀\光途涼冷 高翊峰\淡琥珀色的光感 凌鈍\曝光,顯影 何兆南\不平日常 胡晴舫\只因成人全習慣了黑暗 俞若玫\光 無語 黃傘下 白雙全\L手記  。雜音 作者簡介  字元 鄭政恆\證物 陸穎魚\詩兩首 璇筠\看雲——再讀蕭紅 吳耀宗\梵蒂岡遇竊記 曾繁裕\情人 小令\小巫婆與盒裡的鈕扣 黑吉\腦退化 寒雙\異境 李金佳\有中國特色的迷宮  鴻鴻詩歌選評 南鵲\順民——寫在主場新聞網站關閉後 東野\冰箱 跂之\致失去 鞠錦明\何以談起讀植物學的意義 呂永佳\白樺樹 鴻鴻\物是人非,事事不休  未能盡錄——編輯點評 曾淦賢X何杏園\ 蟻行世界\就如你創造的一個世界  。啞光 作者簡介  未完成 潘國靈\寫托邦與消失咒  小輯:藏族作家的魔幻日常--由萬瑪才旦談起 楊慧儀\啟首語 邱偉平、李慧敏、楊慧儀\扎西達娃、阿來、萬瑪才旦的三種魔幻現實 祝雅妍\萬瑪才旦小說中的日常英雄與其伙伴 康逸\左右逢源,兩生花開——管窺萬瑪才旦電影與小說的互滲關係  眾綴 譚以諾\從《烈佬傳》到香港文學的世界定位——給紅樓夢獎評審白睿文(Michael Berry)的十個問題 鄭聖勳\我仍然知道你去年夏天幹了甚麼——評凱特.伯恩斯坦的《性別是條毛毛蟲》  專題 童偉格\島嶼邊緣 六月寂滅(下) 葉愛蓮\閱女錄 網絡閱人錄




《聯合報》一等10個月…新訓基地不足 役男大塞車


役男大塞車,台中市役男等入伍通知,一等就五到十個月,家長紛紛求助民代,市議員謝志忠指出,近半年他個人就接獲近四百人陳情,礙於排序他也很無奈。役男與替代役都出現塞車的原因,軍方及內政部表示,主要是訓練基地不足。台中市役男等入伍通知,有人已等五到十月,市議員謝志忠指出,近半年他個就接獲近四百件陳情。






《聯合報》占中團體嗆:梁振英不下台 抗爭升級


香港學聯昨天再度向香港特首梁振英提出今晚前下台最後通牒,否則將占領行動升級,包括圍堵政府重要部門;但港府消息人士回應,強調梁振英絕不會辭職,並提出對話三條件。港府消息人士表示,港府對與學聯代表會面持開放態度,但須顧及三點:須在合適環境和地點舉行、不應有任何前提,及以共同解決問題為目標。據了解,北京方面仍力挺梁振英,原則上今天不會對占中人士清場,雙方可能繼續僵持 。






《自由時報》香港學生最後通牒: 梁振英今不下台 就圍港府


港人力爭真普選,佔中行動持續擴大,面對北京及港府不願正面回應,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學聯)昨發出最後通牒,要求特首梁振英在二日晚間前下台,否則將發動人群包圍並佔領政府機構。通牒發出後,香港媒體報導,政府方面透露願意在不預設任何條件下與學聯會面,但消息也指出,梁振英「絕對不會辭職」。






《自由時報》民間特首// 華仔、發哥挺佔中:不要催淚彈


香港佔中行動持續沸騰,港台藝人陸續發聲支持,被香港粉絲暱稱「民間特首」的劉德華和「發哥」周潤發也跳出來表態,向香港警方喊話「不要催淚彈」,祈願「香港平安」,粉絲紛紛留言表達支持。






《蘋果日報》佔中最後通牒「梁振英今不下台 就攻港府」


爭取香港特首真普選的佔領中環行動,今邁入第5天,由於昨正逢中國「十一」國慶,學運領袖黃之鋒帶領20多名學生,進入升旗典禮會場高呼「我要普選」,並轉身背對「五星旗」表達不滿。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學聯)昨發出最後通牒,要求特首梁振英今晚前下台,否則將包圍政府總部,但港府消息人士指,梁「絕不會辭職」。






《蘋果日報》佔中群眾能量巨大 難控制


香港佔中運動備受國際關注,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前天首度對事件開口,強調「捍衛民主」與「和平」等價值的重要,美國國務卿凱瑞更計劃在接待即將來訪的中國外長王毅時,把香港議題納入會談,藉以對北京施壓。學運領袖黃之鋒曾表示,目前情況已沒有人能指揮,而是民眾自發性參與。專家認為,佔中所凝聚出的群眾能量太巨大,難以控制,除非有明顯大動作,如特首下台,才可能抵消。
旺中實在是用心良苦,頭版可以連續幾天做成這個樣子,太不容易了!

太可怕了!9月高溫破紀錄!  是因為天氣高溫太熱, 所以"腦袋燒壞", 才會出現這一種"頭版"嗎?  真是太可怕了!腦袋燒壞破紀錄!  --- (本圖轉載自:蘋果日報)
太可怕了!9月高溫破紀錄!




字花分享了韓麗珠近況更新


【縮骨遮革命.在場者說.韓麗珠 (之二)】


韓麗珠


今天的氣氛跟昨夜是極端的對比。

昨夜11時,金鐘力寶中心對面恍如戰場(但那其實已是相對安全的地方),我們只有雨傘、毛巾、水、雨衣、泳鏡和口罩(有的人並沒有整全的裝備),一隊警察走過,坐在地上的人立刻驚惶地站起(這讓我明白自己多麼膽小)。幾個朋友在打鼓,鼓聲令心跳慢慢找到節奏。拿著麥克風的人一再講解,警察在行動前會先舉牌,放催淚彈前會先亮黑旗,那時候,大家可以和平離開,不要做出挑釁行為。
我們正在離去時,防暴警察從三面包圍還在靜坐的人,這時候,圍觀和拍照就是一種保護。大家此起彼落地叫:「別傷害他們。」「我們都是香港人!」
「我不認識這裡。」我們戴著口罩向著對方說,四隻眼睛都有淚光。
不久,他們佈了陣,亮了旗,就開始施放催淚彈,不足半小時內放了至少五枚。都在離我們很遠的地方,我們立刻套上眼罩和用濕毛巾掩口鼻,但辛辣的氣息還是很嗆。我們幾次走遠又跑回去,為了看著他們還做了什麼。
適應了這樣的氣氛後已可以笑話紓緩緊張:「杜琪峰應該趕快來拍這大場面。」
那一刻其實心裡明白,極權的意思,並不是你做了什麼,他們才會開槍,而是,什麼也不做,他們也可以發出子彈。但我一直感到被保護,在那裡的人可以互相照顧。把風的人在不同的據點跑來跑去,通風報訊,架設鐵馬防止警察強攻,另一些人收拾物資和分發。餘下的人要做的就是,保持鎮靜和盡量留守。這一切只是為了有表達意見的自由。
一個非由民選的政府,不必對人民負責,所以,住在這裡的人對於自己的房子和農田被強行拆遷、自己的母語被慢慢抺滅、不斷高漲的樓價和租金、比居民數目更多的遊人......只可默默忍受,要是生活還可以過下去,為什麼還要擾亂日常的秩序帶來麻煩。
明顯的暴力會令人更團結,但,這裡的人的弱點並非膽怯,而是容易麻木。
因此,今夜坐在一個恍如嘉年華會或野餐活動般輕鬆愉快的集會裡,可見的範圍內一個警察也沒有,心裡的不安並沒有減褪。
一個物業經紀說:「佔中不過是這幾天的事,不久就會過去。」
《百年孤寂》裡,香蕉園工人示威時非常歡樂,一邊吃喝唱歌一邊談天,因為誰都認為警察不會真的開槍。
其實,麻醉也是一種有效而不見血的彈藥,畢竟,像死了一樣地活著是很舒適的狀況。


行動到這裡還沒有真正達成什麼。

我希望只是自己過於容易擔憂。









《風傳媒》香港學聯最新聲明:抗命到底將見曙光
香港民主運動核心組織專上學生聯合會(學聯)29日晚間發布最新聲明,譴責特首梁振英派出警察暴力襲擊和平示威的市民,一再公然濫用公權力,完全不可理諭。學聯重申對特區政權的四大訴求:開放公民廣場以及添美道予群眾集會、梁振英以及政改三人組下台、收回人大決定、公民提名必不可少。

香港人民爭取普選,佔中行動成國際關注焦點,文化部長龍應台29日表示,追求公民參選權、自主權,以及設法在一個開放的社會生活,「這不只是香港人的追求,也是台灣人的追求,其實也是大陸人的追求」,她表示,中國的崛起若只是經濟、政治和軍事力量,不伴隨以文明的力量,「我相信北京很難得到香港的民心,也很難得到台灣人的民心」。

行政院於8月21日公告,放寬「退休金公教年終慰問金」發放基準,從現行的2萬元調高為2.5萬元,國庫支出較去年增加15億元。民進黨立委邱志偉今(29)日批,政府開了幾場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底層的勞工每月基本工資才漲735元,但調高退休軍公教年終慰問金,卻沒有參考標準,質疑這是政策買票。

香港占領中環行動歷經前天警方施放八十七顆催淚彈後,演變成「遍地開花」的抗爭,一夕間抗議民眾喊出「占領香港」口號;由於香港警方態度大變,抗爭場所警員和警車數目晚上明顯減少,也無警察勸導市民離開。抗爭者「占領」地已不在中環,而從星期日晚間的聲援行動,延伸到金鐘、銅鑼灣、旺角三個民眾聚集地,昨天白天抗爭者癱瘓了局部交通。入夜後,聲援者人數倍增,滿街人頭湧動,聲勢驚人。

香港「占中」活動延燒至深夜,市場憂慮政治抗爭不利香港經濟穩定,並擔心預定10月上路的「滬港通」恐延後,日前才創下6年新高的恆生指數,昨天盤中一度重挫逾2%,終場收在2萬3229點,創兩個半月新低。港幣匯價亦跌至約半年低點,形成股匯雙跌局面。港股開低急瀉,一度重挫582點、跌破250日均線,並創出三個月以來盤中新低。

香港民眾爭取特首「真普選」,28日凌晨發起「佔領中環」行動,中國和香港政府強硬以對,出動警方進行一波波強力鎮壓,但抗爭群眾不但打死不退,還愈打愈旺,29日晚間聚集群眾比前一晚增加逾倍,18萬人向港、中政府發出怒吼!香港學生組織、教育界及勞工組織並共同展開大規模抗議行動,以罷課、罷教、罷工、罷市響應民主訴求,「抗命不認命」,香港全市的佔領運動在激烈的警民衝突下遍地開花!

香港警方向佔中行動的學生、群眾噴灑胡椒噴霧,被噴中者痛苦倒地的畫面持續在國際上播送,遭外界批評為暴力執法。但國民黨立委吳育昇等人卻在立法院院會臨時提案,要求讓警察執勤時能夠使用「辣椒噴霧器」;學運團體痛批這「只會讓警方鎮壓手段更兇殘」。

香港人是壓不扁的紫荊花!6萬手無寸鐵的港人前天參與爭取特首真普選的「佔領中環」行動,竟遭警方發射87枚催淚彈粗暴鎮壓,港人不但未低頭,反而更激起爭民主的沸騰熱血,昨紛紛放下手邊的工作與學業,繫上黃絲帶走上街頭,並以罷工、罷課、罷教向港府抗議,讓原本在中環地區萌芽的佔中運動,遍地開花擴及全港,昨晚至少逾10萬人在港島和九龍熱情集會。「佔領中環」已變成「佔領香港」。

香港警方前晚全副武裝,發射催淚彈粗暴驅離佔中群眾,震撼全球,香港人也被警方暴力手段激上街頭,《蘋果》直擊港警昨改變策略,態度從強硬轉為溫情攻勢,先撤離鎮暴警察,制服警也改成便服警,甚至兩度派談判專家溫情喊話,盼能消弭警民間劍拔弩張的氣氛;但香港學者認為港府激化觀望的群眾上街頭,已無法控制佔中運動發展。



【特刊】香港人說:我們是不好意思成天將愛香港掛在嘴上;但我們用身體,愛著我們的城市。
陳寧:遊走灣仔祕巷,當一天的灣仔人 http://goo.gl/otp8d
歐陽應霽:太平山街,長在歷史上的創意小區 http://goo.gl/BXgJt9
湯禎兆:大埔墟街市買魚買菜買茶果,香港的日常 http://goo.gl/EnUPc
陳曉蕾:大埔鄉間,純樸的自然人情 http://goo.gl/CgATQu
蔡珠兒:行港山,脫出都市叢林的海天一色 http://goo.gl/9B6Hpd

【特刊】香港人說:我們是不好意思成天將愛香港掛在嘴上;但我們用身體,愛著我們的城市。  陳寧:遊走灣仔祕巷,當一天的灣仔人 http://goo.gl/otp8d  歐陽應霽:太平山街,長在歷史上的創意小區 http://goo.gl/BXgJt9  湯禎兆:大埔墟街市買魚買菜買茶果,香港的日常 http://goo.gl/EnUPc  陳曉蕾:大埔鄉間,純樸的自然人情 http://goo.gl/CgATQu  蔡珠兒:行港山,脫出都市叢林的海天一色 http://goo.gl/9B6Hpd

香港28日遭逢近年最大規模的動亂,數萬名要求民主改革、爭取特首真普選的學生與民眾,聚集在政府總部(政總)周邊的街道示威抗議,警方則大軍壓境,四面封鎖,不斷發射催淚瓦斯彈,試圖驅離數萬名示威者,造成多人受傷。這是2005年南韓農民抗議世界貿易組織(WTO)會議之後,港警首次動用催淚彈,堪稱香港政治史上最黑暗的一天。相關報導:

去年由民進黨立委鄭麗君等人所提案的「婚姻平權」民法親屬編修正草案,經一讀付委後,因上會期司委會沒有綠營召委而無法排案審查。由伴侶盟等團體發起、10月5日的「彩虹圍城」行動,希望點名立委表態支持審查草案,加上本會期尤美女抽中司委會召委,婚姻平權看似可能有所進展,但實際上仍有層層難關。

經過數萬人深夜罷課集會後,香港昨天提前占中,逾萬人先占領政府總部,但在警方清場威脅和施放催淚彈下,數萬名香港市民上街聲援,癱瘓金鐘和灣仔一帶。香港證券交易所昨天指出,港交所已有應變措施,今天將正常交易。

中華代表團昨天靠著高爾夫、棒球及射箭進帳二金一銀二銅。旅美高球好手潘政琮獲得高爾夫男團及個人賽雙金,突破前五金都由女子選手勇奪的局面。潘政琮率領著高藤、王偉倫、俞俊安在高爾夫男子團體連續四天有穩健的演出,擊敗地主南韓隊,為中華代表團贏回仁川亞運首面男子選手金牌。潘政琮也在個人賽甩開南韓選手的糾纏,成為史上首位在個人賽摘金的國內選手。十六歲的俞俊安則在個人賽掛銅。

香港人民爭取真正民主普選的「佔領中環行動」廿八日凌晨啟動,七萬響應群眾湧入香港特區政府總部前,參與和平示威,但港警也升高鎮壓行動,不僅繼續對群眾噴胡椒水,傍晚甚至開始動用催淚彈試圖驅散示威群眾,頓時街頭煙霧瀰漫,宛如戰場。香港媒體更引述消息來源指稱,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已在廣東深圳進行調動,一旦香港警方無法在四十八小時內「處理」,軍隊就要進入香港!

香港學生組織「學聯」與「學民思潮」廿八日傍晚發表聯合聲明,提出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撤回關於特首普選的政改決定、公民提名特首候選人絕不可少、特首梁振英與港府「政改三人組」下台等四大訴求,揚言若晚間十二時前未獲回應,將繼續升級行動,發動大專、中學生無限期罷課,並號召全港罷工、罷市。梁振英則表示,無權要求人大撤回政改決定。

逾6萬港人昨上街抗暴爭民主!為爭取香港特首真普選,「佔領中環」公民抗命行動昨凌晨啟動,港人聚集在香港政府總部外等8處地點和平示威,抗議北京操控香港2017年特首普選,不料港警不但高壓鎮暴,且史無前例持AR15半自動步槍及實彈威嚇手無寸鐵和平示威的民眾,甚至發射10餘波催淚瓦斯彈,造成至少26人受傷,民眾哭喊:「為什麼要這樣對付自己人?」

香港警方昨以粗暴手段鎮壓和平示威民眾,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香港教協)昨晚發聲明,決定發起全港教師罷教行動,譴責警方的瘋狂行為。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學聯)等參與佔中團體也要求特首梁振英等官員下台,否則將發動無限期罷工、罷市、罷課,一股緊張氣氛正席捲全港。另方面,港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紛紛捐助物資或到場聲援抗議行動。  

中國大陸媒體傳出,大陸將於10月10日開賣iPhone 6,且專供大陸的首批鋪貨量就高達650萬支。據了解,鴻海將在10月8號以前交貨,十一長假期間,鄭州廠將緊鑼密鼓加班趕出貨。大陸是蘋果銷售iPhone最重要的市場之一,分析師看好,一旦iPhone 6在大陸開賣,將大幅提升iPhone 6出貨表現。

在數萬人罷課集會後,香港出現提前「占中」行動。逾萬人先期占領政府總部,但在警方清場威脅和施放催淚彈下,數萬香港市民上街聲援,癱瘓了金鐘和灣仔一帶。不過,香港交易所表態,港交所就占中行動已有應變措施,看不到星期一有停止交易的需要。彭博報導,投資人應有心理準備,港股可能有大跌的可能性,這是1997年以來最大規模的鎮壓行動。


iPhone6掀起大陸4G手機機海戰,聯發科64位元4G晶片下(10)月出貨爆衝,八核升級版MT6795也獲大陸一線大廠下單,第4季4G晶片出貨量達2,000萬套,快速拉近與高通差距,明年首季更將追平、或是超前高通。大陸今年4G手機銷售量估約1~1.2億支,規模直追美國,且蘋果iPhone6初秋上市後,也引爆大陸4G手機競賽。

行政院已在七月底成立青年顧問團,希望能瞭解青年人的心聲,瞭解網路世界的想法,行政院長江宜樺甚至也鼓勵各部會分別成立青年顧問團。而國發會為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更多次藉由社群網路媒體與鄉民(網友)們進行線上的溝通,但老實講,這樣的溝通,收效甚微,甚至可以說是毫無效果的。

讀鄭清茂譯:《輓歌》;《奧之細道》(林文月)/ 紀念吉川幸次郎,感謝鄭清茂:嚼飯增味。平生知己

$
0
0
2016.5.5
原田康子著《輓歌》清茂譯,修訂本. 洪範書局. 2001
《輓歌》初版時,作者與譯者可能都是二十多歲。
原書有秋分節路上行人代各種帽子,日文採音譯,如現在Wikipedia說的,
貝雷帽英語:BeretUK英語發音:/ˈbɛr/[1],或 US英語發音:/bəˈr/[2] ),是一種平頂的圓形無沿軟帽,一般用呢絨製成,款式無分性別,源自巴斯克北部的農民服飾。
鄭清茂譯為"蓓蕾".....


----2011
今年很早就知道有鄭清茂老師譯的《奧之細道》
現在讀他的同學林文月先生寫的書評 就將2004年寫的一篇合在這兒
昨天作 范仲淹取吉川幸次郎的《宋詩概論中選的一首 復習




2004/11/25
紀念吉川幸次郎,感謝清茂:嚼飯增味。平生知己



「……在山西海拔2000多米的霍山,為尋訪梁思成夫婦當年考察過的一處古建築,王軍驅車幾個小時才上了山頂,而梁思成當年則花了12個小時步行上去的。

"在那個高度,我終於理解了梁思成。"王軍深有感觸地說,"他實際上被一種文化所化掉了,化到他的血液裏了。"……」(《城記》——揭示北京古城的宿命 來源:中國青年報)

*****
近日得翻閱張哲俊著的《吉川幸次郎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知道今年是吉川幸次郎(1904-1980)百歲紀念,所以再取出清茂先生翻譯的作品讀一下,真是受益。關於吉川先生的書,多多益善。吉川先生的基本看法是:中國的人類文學史傳統,即其精神史。
所以,凡能幫助我們了解這一學問的書,多多益善。


我以讀者的身分寫這種感言,來紀念過去美好時光:在台灣讀吉川幸次郎先生著作的翻譯本,以及在日本電車中讀先生的《新 唐詩選》《阮籍の「詠懐詩」》、《吉川幸次郎講演集》(朝日選書,網路上customer review 為「この分野の日本における巨人、吉川さんの講演をまとめたもの、一般の人に対する講演を文章にしたものなので、吉川さんの学問の入門書として一番良いと思います。……」)等。【因為這些吉川幸次郎談的「文學與人生」等之題材,包羅萬象,牽涉到的,可以用他說的岩波文庫之標榜:「古今東西之典籍…..」(http://noz.hp.infoseek.co.jp/Yoshikawa/Kamisama.html),所以當時看不太懂處,就發揮想像力……吉川幸次郎的文學觀(尤其是中國文學),都可以從這些通俗演講中了解大要。】。


1990代初,在東海大學圖書館,看到吉川幸次郎晚年的心血(杜詩研究),和他幾次訪問大陸去尋杜甫的故居等感懷……
吉川某些主要作品之漢譯:(這些作品都沒譯索引(可能日文本缺)、參考資料,個別書如《宋詩概說 》之校對和排版差勁,錯誤不少……不過,或許限於條件,我們只能說,讀者能有(優良)翻譯本,就感謝了。
《吉川幸次郎研究》只引/提有*者,它對於《元雜劇研究》用篇幅最多。不過作者1954年<再版序>已說明某些作品資料更廣。)


吉川幸次郎*《元雜劇研究》清茂譯 台北:藝文印書館,1960
吉川幸次郎《元、明詩概說》清茂譯,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6
吉川幸次郎《宋詩概說 》清茂譯 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
吉川幸次郎《元雜劇研究》清茂譯 台北:藝文印書館,1960
吉川幸次郎《元、明詩概說》清茂譯,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6
吉川幸次郎《宋詩概說 》清茂譯 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
吉川幸次郎著,清茂譯:《推移的悲哀》、《古詩十九首的主題》--
吉川幸次郎著,《陶潛》、《漢武帝》李君奭譯,彰化:「專心文庫」【翻譯者不細心,書末的「解說」之作者都忘掉記……將《陶淵明》(1956年作品)改為《陶潛》,】
吉川幸次郎*《中國詩史》章培恒譯,安徽文藝,1986【未讀】
吉川幸次郎*《我的留學記 留學期間》錢婉約譯,北京:光明日報,1999【未讀】
----
對於名翻譯家清茂先生的精彩說明,請參考林文月《我的同學清茂》(聯合報副刊)。我收些部分作品。
清茂先生的部分著作和翻譯:
清茂《中國文學在日本》純文學月刊社,1969,
原田康子著《輓歌》清茂譯,修訂本. 洪範書局. 2001
中島敦《弟子》清茂
清茂、王彥泓 編《王次回詩集》聯經,1986 年
吉川幸次郎懂得當代漢文和普通話,英文通,法文也懂。他的主要作品的翻譯,在漢文和英文各有一知己:英文為B. Watson,漢文當然是清茂。他1976年為聯經出版社《宋詩概說 》寫的『著者序(詩)』中說得很深情:「……雅馴通暢,嚼飯增味。平生知己,感何窮已。…..」我最近查網路才知道他倆合譯出全本的《水滸伝 全十冊》(吉川 幸次郎,清水茂 訳)【我們可以從《吉川幸次郎研究》p.219知道,他翻譯過《京本通俗小說》】。

《元雜劇研究》為重要著作(博士論文—彼時日本學制與現今大不同,提出論文表示學術地位之崇高。翻譯者得胡適題;出版時還在服役中,真青年才俊。)
---
我(hc)的看法:要了解先生說的「中國的智慧之傳統」,最好是翻譯,像他的指定漢文翻譯者清茂先生的許多作品(今天第一次知道他倆的合譯:東洋文学[赤]. 岩波ブックサーチャー, 完訳 《水滸伝 全十冊》. 吉川 幸次郎,清水茂 訳.),最令人受益。即使「過去」彰化「專心文庫」的翻譯的吉川之《漢武帝》、陶淵明伝,也差強人意。這叫讀「(次)原典」。


退而求其次,即下一層次的,是讀二手研究,如張哲俊著的《吉川幸次郎研究》(原先以為此為博士論文,後來知道不是。我想,根據既有的中文資料,大部分的讀者或許可以利用,寫出稍比《吉川幸次郎研究》遜色點的東西。《吉川幸次郎研究 后記》中自己承認他知道「吉川幸次郎幾部代表性的論著也有中文版」(不過著作中完全不提,(似乎)不引用….),更重要的,他知道「此書存在種種問題」(p.378)),多少可以對於總體著作有宏觀見解—不過,北大外文博士訓練出的人,連諸如p.5都寫成P5,你還有什麼苛求的。張先生的導師寫《吉川幸次郎研究 序》,把吉川幸次郎稱為日本漢學界的「梟雄」。讓我有點吃驚,雖然日本人怕這位要求嚴格的教授為「教魔」。


許多大陸或台灣學界的「漢學家」,似乎很自以為居世界漢學研究之「中心」,哈哈!這位自認為是「中國人」的吉川幸次郎先生喜歡向日本人說:「『貴國』是那麼說,但我們並不那麼說。」也許,這句話適用於普天之下所有說普通話的人,三思:文化研究之層面,只有實力(論文之品質和創見),沒有所謂的「大中國」……





細道慢行——讀鄭清茂譯《奧之細道》
林文月/聯合報

這本《奧之細道》中譯本,除了譯者的功力,也因為其中蘊藏著兄弟之情、師生之誼,遂格外溫馨感動人……
春節前數日,收到聯經出版社贈閱的《奧之細道》。此書盼之已久,使我今年的春節格外欣喜。
《奧の細道》是日本古典文學的重要著作之一。作者松尾芭蕉(1644-1694)不僅是日本文學史上享盛名的「俳聖」(俳指日本古典詩俳句),又經由翻譯而成為世界聞名的文人。

當年合作翻譯少年讀物
譯者鄭清茂教授,嘉義縣牛斗山人,是我的同學。他和我半個多世紀前考入台大中文系。在聯考制度尚未施行的當時,我們以唯一志願考取那時候較少人選擇的中文系。在同時錄取的學生中,我們兩個是台灣人,與其餘同學的學習背景稍有不同。我們在小學五年級之前都受日本教育,六年級以後才改學中國語文,這使得我們和別的同學有些不同,具備中日兩種的語文能力。也因此在讀研究所時期,我們接受了當時東方出版社編輯部所策畫的少年讀物「世界偉人傳記」及「世界文學名著」的翻譯計畫。那兩套叢書是由日本人先改寫為少年人閱讀的文字,所以譯起來容易,無甚滯礙。我自己翻譯了《居禮夫人》、《小婦人》等四本書,鄭清茂譯了哪些書,已無印象,只記得他所譯的《基督山恩仇記》,因畢業後須赴鳳山服預備軍官役,所以交給我續譯完成。
當時的大學生頗流行於課外任家教,以賺取學雜費或零用錢。我們兩人用日文能力翻譯少年讀物,得微薄的稿費,原本與做家教是一樣道理。但那樣的行為和中文系主流風尚不同,難免被有些同學、甚至教授視為異類。不過,在少年讀物較為缺乏的台灣社會,東方出版社那兩套書倒是成為那個年代,以及至今都是許多家長選購給孩子們的最佳書籍。

相約翻譯日本古典文學
清茂於服完兵役、回台大一年後,赴美留學,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東亞學博士,先後曾任教於柏克萊加州大學及麻州大學。雖然各自忙著教學和研究,有時也會意外的在日本相逢。1972年秋,我們從東西兩個方向到日本參加日本筆會主辦的「日本文化研究國際會議」。在一次午間休息的時間,大廳裡來自各國的學人互相寒暄著,清茂和我原本同吉川幸次郎教授坐在長桌的一個角落談話,吉川先生說:「走,我們到那邊去。」三人便移到人較少的另一頭,繼續談著日本古典文學中譯的問題。吉川先生是日本漢學界泰斗,清茂曾譯他的《宋詩概說》等著作,甚得其欣懌。相對於日本學界及出版界之重視中國古典文學的譯介,中國方面卻對日本的古典文學頗為冷漠。「這是不公平的。」吉川先生十分遺憾的說。
那次會議中我提出的日文論題是〈桐壺と長恨歌〉。〈桐壺〉是平安時代女作家紫式部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的首帖。會議結束握別之際,鄭清茂對我說:「你既然寫了這篇論文,就由你來翻譯《源氏物語》吧。」我建議他:「那麼你來翻譯《平家物語》。」二人遂「一言為定」。我的建議其實也是有道理的,《平家物語》是鎌倉前期出現的軍記物語,敘論平安末期,以平清盛為中心的平家一門的興亡史;既含陽剛的征戰內容,且帶佛教的無常基調,由男性譯者執筆,應該是比較合適;而況清茂的筆致原本傾向枯淡清遠。他也是我所認識同儕中書寫古雅「候文」,能與前一輩日本人「平起平坐」唯一的人。
歲月流逝,各自忙碌。我們並未忘記與吉川幸次郎先生談論的那些內容,以及老同學握別的約定。清茂在麻州大學退休後,回台定居,復任教於台灣大學日文系、東華大學中文系,偶在世新大學兼課。我則始終在母校服務,直到屆年退休,移居海外。
鄭清茂第一次退休返回台灣後,並不比在美國時候悠閒;他被授課、系務及學術界許多大小事情纏身,直到七、八年前二度退休,才得做他內心一直想做的事情,隱於市區,他和太太秋鴻住在桃園,他們倆一靜一動,性格有別。秋鴻常常雲遊四方,逍遙自得;清茂則沉浸書間,不聞窗外車馬喧然。
桃園的書齋,我去過。比他在麻州教書時候的書房小很多,而中、日、英文等書籍擠滿每一個空間。他曾出示過一些《奧之細道》的不同版本和參考書,告訴我:「這些是廖肇亨給我找到的譯註評釋本。」「那些資料是朱秋而替我捎帶來的。」秋而和肇亨都是台大中文系畢業,而轉向日本文學、哲學發展的高材生。秋而在京都大學獲得文學博士,如今在台大日文系執教。肇亨則於東京大學攻讀思想史,現在中研院文哲所任職。我在清茂的言談中得悉他生活在溫馨濃郁的師生情誼中,也感受到他已然在眾多版本、參考書的圍屏裡,譯緒正不可克制。我們談了一些翻譯日本古典文學的疑難困惑,分享彼此的心得觀照,態度顯然比許多年前譯東方少年文庫諸書時不同,但也彷彿隱隱中有細絲相連著。
而今年春節之前,我終於收到老同學鄭清茂費時二年餘,精心譯註的《奧之細道》。

旅行詩人芭蕉
原作者松尾芭蕉,本名忠右衛門,以俳號芭蕉著稱。在日本只要稱「芭蕉」,一般人皆知所指為江戶時代喜好旅行,留下許多遊記作品的俳諧大師,因而有「生於旅、死於旅的芭蕉」、「旅行詩人芭蕉」及「漂泊的詩人芭蕉」等等說法。至今,人人提到「芭蕉」,似乎都與「旅行」不可切離。而在現今台灣,由於出國旅遊的風氣興盛,訪問他國著名人物的遺居,或追蹤其行腳的深度旅行也漸受歡迎。有人到日本旅行,可能參加過其東北「奧之細道」的旅程。然而芭蕉最著稱的此紀遊之作恐怕是少有人讀過的。
現在,鄭清茂為我們仔仔細細譯註出《奧之細道──芭蕉之奧羽北陸行腳》。全書190頁。前有序、凡例;後有芭蕉年表、主要參考文獻。由於這樣的結構,可以看出這是一本嚴謹的學術性譯作。芭蕉的原文其實並不長。譯文的首章〈漂泊之思〉(或作〈序章〉)包括標點符號,不到230字,但有註14條,其文約2,200字。十七世紀的這本日本古文也不算太深奧難懂,例如起首二句譯文:「月日者百代之過客,來往之年亦旅人也。」與原文相對照,簡直有如鏡子之裡外,自自然然,非此不可。但為註釋此十六字,卻用了二百字;乃因為芭蕉之文蹈襲著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但李白「旨在抒發人生苦短、及時行樂之意;而芭蕉則強調人生即旅、諸行無常之觀」。且又說明中、日兩國雖然有時使用同一個詞彙,其內涵未必一致。以二百字註解十六字,事實上除解釋、分析之外,又兼導讀欣賞,有如一位課室裡諄諄教誨的師長。清茂教學數十年,而且他在美國和台灣教授中、日文學,對於學生的基礎知識有所體諒,宜乎註解如此周到。

掌握芭蕉俳文精簡古雅之風
我想起許多年前在日本東京訪問《源氏物語》現代語譯的女作家円地文子曾經對我說過的話:「那些學院派的專家教授們老是挑我譯文的毛病:這個詞不對,那個句子有問題。等我去請教時,他們又說:一說如何如何,又一說怎樣怎樣。」她有些抱怨又無奈的說:「我哪能像他們在課堂上講書那樣子?我也知道一說,另一說;但我總得在其間作個選擇,白紙上寫出黑字來的呀!」円地女士道出譯者與學者的不同立場處境。清茂譯《細道》有詳釋,故得兼顧到譯者與學者二領域。在凡例之九,他有點抱歉的說:「本譯本之註釋所占篇幅與字數,較諸本文不啻倍蓰,無非出於相助讀者理解與賞鑑之一心。若嫌其繁瑣,請逕讀本文,置註釋於不顧可也。」
此書版面設計分為上下兩部分:上為譯文,以大字排印;下為註釋,採用小字。讀者可單看上方譯文,也可上下兼顧,而上下兼顧最可以看出譯者苦心。凡年日久遠的書,轉抄流傳之際,不免造成不同樣貌;而代代傳誦時,賞析領會亦可能有別。譯文必須於眾說中擇一自認可信(或較可信)者,餘說留置註釋裡交代。這樣的安排,可補円地文子的遺憾,不過,當然就使註釋部分遠超本文「不啻倍蓰」了。古典文學之註釋,最是費時耗神,讀者若置之不顧,未免可惜。而況譯文在上,註釋在下,稍稍游目,獲益良多。註文之中,又常見到一些巧妙神來之筆。如序章〈漂泊之思〉裡的「道祖神」註文:「防遏路上惡魔、保護旅人安全之神。類似台灣土地公,一般祀於村口或橋畔,但其神像或作男女相擁之形,令人莞爾。」出生嘉義鄉下的鄭清茂引用「土地公」,自自然然,對台灣讀者而言,也倍感親切易懂。
文學作品的翻譯,除了要譯出原文「說什麼」,更重要的須表現出作者「怎麼說」。清茂「經過長思與屢試之後,決定採用文言體,但於遣詞造句,力求簡易」。他的譯文確實掌握到芭蕉俳文精簡古雅之風格。下舉最短的〈那谷寺〉譯文:

往山中溫泉途中,背顧白根嶽前行。左側山邊有觀音堂。花山法皇巡禮三十三所後,安置大慈大悲法像於此。命名曰那谷。蓋取那智、谷汲各一字拼成。奇石嶙峋,古松並植。巖山懸築茅頂小堂,誠殊勝之地也。
石山濯濯
岩石白潔如洗
秋風更白 

「石山の石より白し秋の風」,這句俳句,直譯應為「秋風白於石山石」,註7有說明。日文一字一音(五/七/五),清茂用(四/六/四)體譯之。中文一字一義,所以為了完足其體型,無論如何都需增字,而增字恐溢出原作的內容。這句「漢俳」雖增字,但於原作內容溢出不多,甚至能引出原作隱含的樸質美感。若譯、註合觀,就能體會譯者的用心了。
不過,以註文解釋譯文,究竟是以文解文,古代人的生活習俗(尤其外國古代人的生活習俗)實則不易想像;同樣是視覺效果,插畫能助人一目瞭然。可說是註解的延伸,甚至是另一種形式的註解。《細道》譯本裡有插圖約二十幅。插圖的畫者莊因教授,也是台大中文系出身,自史丹福大學退休後,半隱「酒蟹居」。他擅長書、畫、詩、文;以書法餘墨作漫畫,深得豐子愷旨趣,有濃濃東方味道。莊因和清茂,文酒詩書相識相賞數十年,而今合作於晚照細道,莊因能體會清茂譯芭蕉的心境,一筆一畫都是深深的情誼。
這本《奧之細道》中譯本,除了譯者的功力,也因為其中蘊藏著兄弟之情、師生之誼,遂格外溫馨感動人。而我個人則又特別欣喜,因為我已經看過清茂譯註《平家物語》的一些新稿,細道或許是通往平家的暖身運動途徑吧。

Geoffrey Hartman: The Geoffrey Hartman Reader; 《荒野中的批評》Fortunoff Video Archive for Holocaust Testimonies

$
0
0

幾天前我在孫康宜教授的facebook 上知道 Geoffrey Hartman過世的消息。去Wikipedia 查他的資料:印象最深的是他花了絕大力氣,在耶魯大學建立受納粹迫害的人士之口述歷史資料庫。在耶魯,他還幫助設了猶太研究計畫 (Definition of Judaica. : literary or historical materials relating to Jews or Judaism.)......


傑弗里·哈特曼- 台灣Wikiwww.twwiki.com/wiki/傑弗里·哈特曼Translate this pageDec 11, 2013 - 目錄. 1. 早期理論2. 文學立場3. 心理分析4. 《荒野中的批評》5. ... 評價傑弗里·哈特曼的《荒野中的批評》也是耶魯解構主義批評的代表作之一。

Emily Dickinson often begins with death, or a moment near it. Her poems are as laconic as tombstones that speak from the wayside. In the following poem she had come to a way-station called Eternity. The poem 'condenses' at that point:


Our journey had advanced —Our feet were almost comeTo that odd Fork in Being's Road —Eternity — by Term —
Our pace took sudden awe —Our feet — reluctant — led —Before — were Cities — but Between —The Forest of the Dead —
Retreat — was out of Hope —Behind — a Sealed Route —Eternity's White Flag — Before —And God — at every Gate —


--The Geoffrey Hartman Reader, Edited by Geoffrey Hartman Daniel T. O'hara, Eding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4,  p.232

Film 影評部份我很有興趣,2部:
Jeanne Moreau's   Lumière
Spielberg's Schindler List


Schindler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在我這blog,起碼可找出與他相關的資料:
The Tanner Lecture:
Hartman, Geoffrey Text and SpiritUtah1998-99Yale University
“Chinese History, Jewish Memory": Shapes of Memory, ed. Geoffrey Hartman (London: Basil Blackwell Ltd., 1994)

 Geoffrey Hartman著作中譯:【荒野中的批評︰關于當代文學的研究】(Criticism in the Wilderness),張德興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荒野中的批評》:耶魯學派解構主義批評譯叢。《荒野中的批評》與其說是對於文學研究的一個系統的辯護,還不如說是一本關於經驗之談的書。為文學批評所作的最好的辯護就是開展這重批評,而在目前,就應當準確地理解它。
紐約時報的訃聞:http://www.nytimes.com/2016/03/19/books/geoffrey-h-hartman-literary-critic-dies-at-86.html?



On Holocaust Remembrance Day, we invite you to hear from survivors and witnesses through Yale University Library's Fortunoff Video Archive for Holocaust Testimonies. The collection of over 4,400 interviews has been digitized, and selection of the videos can be viewed here: http://bit.ly/23sIdiI












Photo
Geoffrey H. Hartman at Sterling Memorial Library at Yale in 1997. CreditRichard Mei/Associated Press

Geoffrey H. Hartman, a literary critic whose work took in the Romantic poets, Judaic sacred texts, Holocaust studies, deconstruction and the workings of memory — and took on the very function of criticism itself — died on March 14 at his home in Hamden, Conn. He was 86.
His death was announced by Yale University, where he was the Sterling professor emeritus of English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nsidered one of the world’s foremost scholars of literature, Professor Hartman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Yale School,” a cohort of literary theorists that included Harold Bloom, J. Hillis Miller and Paul de Man. Their work was rooted in deconstruction, the approach to analyzing the multilayered relationship between a text and its meaning that was advanced by the 20th-century French philosopher Jacques Derrida.
Professor Hartman was renowned for his vast Continental erudition. His scholarly attention ranged over Wordsworth, to whom he was long devoted; the poetry of Gerard Manley Hopkins; Judaica (he helped found the Judaic studies program at Yale); Alfred Hitchcock; Freud; detective stories; and the nature of trauma, the memory of trauma and testimony about trauma — interests borne of his own wartime experience — as well as the ways in which traumatic recollections can be filtered through the creative imagination.
Among his best-known books are “Wordsworth’s Poetry, 1787-1814” (1964); “Criticism in the Wilderness: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Today” (1980), considered a landmark in the field; “The Longest Shadow: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Holocaust” (1996); and a memoir, “A Scholar’s Tale: Intellectual Journey of a Displaced Child of Europe” (2007).
He was the first director of what is now the Fortunoff Video Archive for Holocaust Testimonies at Yale. Begun in 1979, the archive, which is open to the public, comprises more than 4,000 interviews with Holocaust survivors, witnesses and liberators from around the world.
As a result of his association with the Yale School, Professor Hartman was often called a deconstructionist, but his critical stance eluded tidy classification.
Deconstruction maintains that any given text is, below its surface, a roiling system of conflicting semantic signs. As such, the text has no one empirical reading; it is, rather, a network of competing meanings — a quicksilver state of affairs that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at text must take into account.
Continue reading the main story
Early on, Professor Hartman championed this approach. But over time he went deconstruction one better, arguing that a literary text is so pregnant with possible readings that to make an evaluative judgment about it — or even, perhaps, to extract an inventory of its meanings — is futile.
By longstanding tradition, as Professor Hartman reminded his readers, literary criticism was seen as a handmaiden of literature — an adjunct whose sole raison d’être was literature itself.
In “Criticism in the Wilderness,” he argued that criticism should not only stand on an equal footing with literature but also be literature. (Classifying criticism as literature inevitably triggers a hall-of-mirrors effect, the kind of Talmudic paradox that was to Professor Hartman a source of unalloyed delight: If criticism becomes literature, it is thus amenable to critical analysis. How, then, does one classify the criticism that results?)
In elevating criticism to the status of literature, Professor Hartman did not mean merely that it should be well written. What he also meant was that criticism should function for criticism’s sake alone.
“The spectacle of the critic’s mind disoriented, bewildered, caught in some ‘wild surmise’ about the text and struggling to adjust — is not that one of the interests critical writing has for us?” he wrote in “Criticism in the Wilderness.”
He continued: “In more casual acts of reading this bewilderment can be muted, for there is always the hint of a resolution further on, or an enticement to enter for its own sake the author’s world. However, incontaining this bewilderment, formal critical commentary is not very different from fiction itself.”
Professor Hartman’s critical writings occasioned, quite fittingly, a spate of critical responses. His style — suffused with puns, linguistic play and self-referential asides that mulled the meanings of the very words springing from his pen — was praised by some observers for its transparency and damned by others for its opacity. Sometimes, in the course of analyzing one of his works, a critic was moved to both opinions at once.
Reviewing “Criticism in the Wilderness” in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the literary scholar Denis Donoghue wrote: “His own style makes me wonder. In one mood, he is a vigorous, witty, trenchant writer, formidably lucid and polemical. Many of his sentences make me feel: I wish I had said that. But some of them make me feel: I wonder would that be worth the labor of understanding it?”
Geoffrey H. Hartmann, as the family name was then spelled, was born in Frankfurt on Aug. 11, 1929. (In a curious augury for one whose life would center on signification, his middle initial stood for nothing.) His father left the family when Geoffrey was very young.
In 1939, Geoffrey was among the Jewish children evacuated from Nazi Germany as part of a Kindertransport. He spent the war years in England, living with other evacuated children at Waddesdon Manor, the Buckinghamshire country estate of James de Rothschild, a scion of the banking family.
There, to stave off isolation, he read voraciously and lost himself in the verdant countryside — an experience that would seed his lifelong passion for Wordsworth.
His mother managed to flee Germany for New York but could not send for Geoffrey, her only child, until after the war. Joining her there, he parted company with the final “n” of “Hartmann,” stripping the name of its most conspicuous Teutonic trace.
He earned a bachelor’s degree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umma cum laude, from Queens College in 1949 and later studied as a Fulbright scholar at the University of Dijon in France. He received a Ph.D.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1953 from Yale, where his teachers included the distinguished Czech émigré critic Rene Wellek.
Professor Hartman first joined the Yale faculty in 1955. He spent the early and mid-1960s at the University of Iowa and at Cornell before rejoining Yale in 1967.
In 1988, he came to wide notice with a long article in The New Republic about his colleague Paul de Man. De Man, who died in 1983, had incurred worldwide posthumous censure after it was revealed in 1988 that during the war he had written hundreds of articles for collaborationist newspapers in his native Belgium.
Professor Hartman’s essay, written in response to those revelations, was commended in some quarters for forthright introspection but condemned in others for what detractors saw as his lenient appraisal of de Man’s ideology.
Professor Hartman’s survivors include his wife, the former Renée Gross; a son, David; a daughter, Liz Hartman; and a grandson.
His other books include “Saving the Text: Literature, Derrida, Philosophy” (1981); “Minor Prophecies: The Literary Essay in the Culture Wars” (1991); and “Scars of the Spirit: The Struggle Against Inauthenticity” (2002).
He received the Truman Capote Award for Literary Criticism in 2006 for “The Geoffrey Hartman Reader,” an anthology, published in 2004, that he edited with Daniel T. O’Hara.
To navigate the world of “wild surmise” in which the critical mind so often dwells, it behooves the critic, Professor Hartman said, to hew a path through the textual landscape. The path may run in many directions at once — a formal luxury that was once the exclusive province of the creative artist. In his view, however, it was also the prerogative of the critic.
“Interpretation is like a football game,” Professor Hartman wrote in “The Voice of the Shuttle,” a 1969 essay. “You spot a hole and you go through. But first you may have to induce that opening.”




Viewing all 691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