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694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馬克·吐溫 Autobiography of Mark Twain, The Gilded Age《康州美國佬在亞瑟王朝》、 《苦行记》 Roughing It 

$
0
0
“Giving up smoking is the easiest thing in the world,” quipped Mark Twain, “I know because I’ve done it thousands of times.”
《21世纪的资本》称,世界正重回马克•吐温笔下外表光鲜、贫富悬殊、矛盾重重的镀金时代;


About 1,960,000 results (0.36 seconds) 









Happy Birthday to author Mark Twain, born on this day in 1835.
Featured Artwork of the Day: John Flanagan (American, 1865–1952) | Mark Twain | 1935 http://met.org/14nmcun

Happy Birthday to author Mark Twain, born  on this day in 1835.  Featured Artwork of the Day: John Flanagan (American, 1865–1952) | Mark Twain | 1935  http://met.org/14nmcun
Roughing It is a book of semi-autobiographical travel literature written by American humorist Mark Twain . It was written during 1870–71 and published in 1872 as a prequel to his first book Innocents Abroad . This book tells of Twain's adventures prior to his pleasure cruise related in Innocents Abroad .
Roughing It follows the travels of young Mark Twain through the Wild West during the years 1861–1867. After a brief stint as a Confederate cavalry militiaman, he joined his brother Orion Clemens , who had been appointed Secretary of the Nevada Territory , on a stagecoach journey west. Twain consulted his brother's diary to refresh his memory and borrowed heavily from his active imagination for many stories in the novel.
Roughing It illustrates many of Twain's early adventures, including a visit to Salt Lake City , gold and silver prospecting , real-estate speculation, a journey to Hawaii , and his beginnings as a writer.
In this memoir, readers can see examples of Twain's rough-hewn humor, which would become a staple of his writing in his later books, such as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 and A Connecticut Yankee in King Arthur's Court .
US astronauts Frank Borman and James Lovell read "Roughing It" aloud to pass the time aboard NASA's Gemini VII, a 14-day-long Earth orbital mission in December 1965. Borman recalls reading the book during an on-camera interview in the 1999 PBS -TV (USA) television program "Nova: To the Moon".

[ edit ] 2002 movie adaptation

Based on Mark Twain's 1872 autobiographical novel, this made-for-cable film is presented in flashback form, as aged humorist Mark Twain ( James Garner ) is invited as the keynote speaker for the Bryn Mawr College graduation ceremonies of 1891. At first concerned that his reputation as a humorist will embarrass his daughter Suzy ( Jewel Staite ), who is among the graduates, Twain decides to throw all caution to the winds by delivering an inspirational speech in which he recalls his own early days as a Missouri-bred greenhorn on the wild western frontier. Admitting that his recollections may stretch the truth a bit ("When I was younger, I could remember it, whether it happened or not"), Twain spins a tale of two brothers, Sam and Orion Clemens ("Sam Clemens" was of course, Twain's given name). Jealous over Orion's (Greg Spottiswood) appointment as secretary to the governor of the Nevada Territory, young Sam Clemens ( Robin Dunne ) insists on tagging along, but soon parts ways when he decides that nascent Carson City does not suit his desire for adventure. In search of fortune and his destiny, what ensues is an extended adventure which includes a rugged interlude digging for gold under the baleful eye of a brutal foreman (Eric Roberts); a wild card game during torrential rains; a bone-chilling winter; and an episode involving a gang of outlaws headed by a man ( Ned Beatty ) so cruel that he bit off the ears of his victims as a "calling card". The cast also includes Jill Eikenberry as Twain's wife Livy and Adam Arkin as a "wild-eyed character" named Henry. Filmed in Calgary, the four-hour miniseries version of Mark Twain's Roughing It was presented by the Hallmark cable channel beginning March 16, 2002.

[ edit ] Notes

[ edit ] External links



----

苦行記
馬克·吐溫



  《苦行記》是美國著名現實主義作家、幽默大師馬克·吐溫的一部半自傳體著作,作者以誇張的手法記錄了他1861-一1865年間在美國西部地區的冒險生活。書中的情節大多是作者自己當年的所見所聞和親身經歷,我們可以在他的自傳裡發現那一系列真實的素材, 也可以在他的其他作品中看到這些情節的藝術再現及作者審美趣旨的發展。
  《苦行記》也是十九世紀淘金熱時期美國西部奇蹟般繁榮的寫照。全書由幾百個妙趣橫生的小故事構成,讀之既令人捧腹,為之絕倒,又活脫脫勾畫出當年美國西部生活五花八門的突兀現實,是社會的面面觀與眾生相:發財與揮霍,追求與冒險,野心與慾望,強力與巧智,希望、奮鬥、鑽營、落空、潦倒、幻滅……在萬頭鑽動的黃金夢幻中,展現出一幅幅目不暇接的喜劇畫圖,喜劇現實的誇張與幽默化,在馬克·吐溫筆下,鑄成了這部燴炙人口的《苦行記》。
  《苦行記》是馬克·吐溫的第二部成名之作,也是他的寫作技巧日趨成熟,日臻完美的標誌,充分顯示了他的早期創作風格。構思粗獷豪放,樸素自然,語言輕靈、活潑、平易流暢,文風幽默、詼諧,耐人尋味。作者在書中以流浪漢的形像出現,以一個百分之百的實地參加者的身份運用第一人稱進行描述,更增加了這部小說的真實感和藝術魁力。
  馬克·吐溫在《苦行記》中採用了其他西部作家常用的幽默手法,但技巧更成熟、更巧妙、更高超。他那運用口語講故事的特殊姿態在書的主人公身上有生動的表現。有時,他那神來之筆會出其不意地觸動你的笑神經,使你笑得前仰後合而不能自己。
  然而,取笑逗樂,幽默揶揄並不是《苦行記》的所有內容。進行道德教育的意圖和鼓吹政治改革的熱情與幽默詼諧一樣是《苦行記》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在書中,作者毫無顧忌地對政府的腐敗無能、官員的愚昧讀職以及社會上存在的種族歧視等醜惡現象進行了揭露與鞭答。
  值得一提的是,《苦行記》中有一章是專門描寫當時在美國的華僑生活的。作者以飽滿的熱情讚揚了華僑的聰明智慧,刻苦耐勞和忠厚老實等優秀品質,對他們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給予深深的同情,同時他還懷著滿腔義憤對美國政府的種族歧視政策和一小撮壞人的殘暴行為進行了有力的遣責。這一事實生動而具體地說明了馬克·吐溫是中國人民的忠實朋友。
  《苦行記》是我國唯一尚未全文翻譯介紹的馬克·吐溫的長篇著作。它的書名早已散見在國內外一些書籍、雜誌和評論文章中。由於譯名很不統一,在讀者中造成了混亂。這裡僅將我們見到的譯名錄出,為讀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些方便:
  1、《艱苦生涯》(見許汝祉譯《馬克·吐溫自傳》);
  2、《苦難生涯》(見程華:《同情中國人民的美國作家-一馬克·吐溫》,載《外國史知識))1983年第9期);
  3、《苦幹》(見張友松、陳瑋譯《馬克·吐溫傳奇》);
  4、《辛酸記》(見國際書店進口書書名標籤);
  5、《苦行記》(見方傑譯《美國的文學》,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75年出版)。
  根據本書的主要情節,我們採用了《苦行記》作為本書的譯名。
  《苦行記》是由美國HarPer&Brothers出版公司在1872年2月初版發行的。後來又有幾個新版本問世,文字上稍有改動。初版內容共七十九章,計二十章寫作者隨哥哥奧里昂乘驛車前往內華達赴任的旅途見聞;四十一章寫他在美國西部的生活,參加淘金活動和當記者的生涯;十六章寫他的夏威夷之行; 最後兩章寫他從夏威夷回到美國後在各地的演講旅行。我們採用的是美國Rinehart出版公司1953年的版本。該版本刪去了最後十八章,以作者西部生活的結束為結尾,從而使全書意蘊與書名更加吻合,內容相對完整。該版本載有羅德曼·W·保羅的序言,現一併譯出,供讀者參考。
  馬克·吐溫作為現實主義幽默大師,其影響越洲跨洋,深受世界各國廣大讀者的喜愛並受到文學批評界的廣泛重視。我國介紹馬克·吐溫的作品是從1906年開始的。八十餘年來,他的作品已在我國廣為流傳,其主要著作都已陸續譯出,有的還有幾個版本,但是,這部既幽默風趣又極具研究價值的《苦行記》卻仍付缺如。廣大讀者迫切希望一睹其廬山真面目。我們有幸承擔了這一補缺的任務,但願這一工作能夠差強人意。劉文哲 



2004
A Connecticut Yankee in King Arthur's Court By  Twain, Mark(1835-1910)
馬克‧吐溫《康州美國佬在亞瑟王朝》 何文宏、張煤譯,上海:譯文,2002

Electronic Text Center, University of Virginia Library
http://www.gutenberg.net/dirs /etext01/4milln10.txt 

Chapter 2 第二章亞瑟王朝第12頁
KING ARTHUR'S COURT

By his look, he was good-natured; by his gait, he was satisfied with himself. He was pretty enough to frame. He arrived, looked me over with a smiling and impudent curiosity; said he had come for me, and informed me that he was a page.
......他走過來,笑嘻嘻地抬起頭,帶著一種厚顏無恥的好奇心望著我,說他是來找我的,還告訴我說,他是一名侍童。

"Go 'long," I said; "you ain't more than a paragraph."
「得了吧你,」我說:「你算什麼屎桶,大不了也就是個尿壺。」

【page (BOY (in the past)
a boy who worked as a servant for a knight and who was learning to become a knight Compare pageboy (BOY).】」

CH (張華) 留言:
「雙關語一般都不好譯。由page和pargaraph想到word與sentence:
Marriage is not a word. It is a sentence.
還有bachelor與master:
Marriage is an institution in which a man loses his Bachelor's Degree and the woman gets her Masters. 」

---hc
「拉斐爾」中有一處:「……在拉斐爾為漢普頓法院所畫的那些畫稿中,整個人物是絲毫不改地從馬薩喬的畫中搬來…….」(『德拉克洛瓦論美術和美術家』,平野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p.18。)

這「法院」,是「王宮」(Hampton Court Palace)之誤解
或許可由此進入:http://www.answers.com/topic /hampton-court-palace? 
Hampton Court ハンプトン・コート((ロンドン西郊のThames 河畔にある舊王宮)).

不過它的注提供些現存於V&A Museum之資料。

這種藝術史方面的知識,多少可以幫助讀者了解『康州美國佬在亞瑟王朝』(A CONNECTICUT YANKEE IN KING ARTHUR'S COURT by MARK TWAIN 1889;南京:譯林,2002)第7章「默林的塔樓」(p.41)的「藉題發揮」。(這本小說,其實有太多文化背景須要加註的。)


In a letter dated this day in 1933, President Franklin D. Roosevelt wrote to the International Mark Twain Society to acknowledge that he took his famous "New Deal" from the following passage in Chapter 13 ("Freemen") of Mark Twain's A Connecticut Yankee in King Arthur's Court:
"...here I was, in a country where a right to say how the country should be governed was restricted to six persons in each thousand of its population….
I was become a stockholder in a corporation where nine hundred and ninety-four of the members furnished all the money and did all the work, and the other six elected themselves a permanent board of direction and took all the dividends. It seemed to me that what the nine hundred and ninety-four dupes needed was a new deal."

Mark Twain 的相片。

-----

"Thanksgiving Day, a function which originated in New England two or three centuries ago when those people recognized that they really had something to be thankful for -- annually, not oftener -- if they had succeeded in exterminating their neighbors, the Indians, during the previous twelve months instead of getting exterminated by their neighbors, the Indians. Thanksgiving Day became a habit, for the reason that in the course of time, as the years drifted on, it was perceived that the exterminating had ceased to be mutual and was all on the white man's side, consequently on the Lord's side; hence it was proper to thank the Lord for it and extend the usual annual compliments." - Autobiography of Mark Twain, Volume 1


Mark Twain 的相片。


Emma ( by Jane Austin):How Jane Austen’s Emma changed the face of fiction

$
0
0

Emma ( by Jane Austin) 中文本

Quote from W. Edwards Deming:
Quality starts in the boardroom.

2007
我和永安家一齊午餐
他對於Emma ( by Jane Austin) 中文本有30萬字(台北(定價) NTS 280--2007 而 2005/2006台灣又分別各出版一本Emma )感到驚訝
這是有意思的
其他三本大陸Emma書的(官方)字數:
33.8 (南京 RMB 19)
38.0 (北京 RMB 22)
28.7 (上海 RMB 17)
現在我們可以討論每家出版社的字數的定義或算法相同嗎?
字數與訂價或售價的關係?
利潤? 質量工作成就感社會貢獻
「生產""是一"系統"它的主旨和人與事在在不同
我們是"消費者"是一特殊文本的英文-中文讀者
有興趣的品位等等也都不同....



Emma, published 200 years ago this month, was revolutionary in its form and technique. Jane Austen's heroine is a self-deluded young woman with the leisure and power to meddle in the lives of her neighbours. The narrative was radically experimental because it was designed to share her delusions. Though little noticed by most of the pioneers of fiction for the next century and more, it belongs with the great experimental novels of Gustave Flaubert or James Joyce orVirginia Woolf. Woolf wrote that if Austen had lived longer and written more, “She would have been the forerunner of Henry James and of Proust”. In Emma, she is.



The story of a spoilt, self-deluded heroine in a small village, Jane Austen’s…
THEGUARDIAN.COM|由 JOHN MULLAN 上傳

Latin poet Horace

$
0
0

Quintus Horatius Flaccus was born on Venusia, Italy, Roman Republic on this day in 65 BCE.
"Winter" by Horace
See how Soracte stands glistening with snowfall,
and the labouring woods bend under the weight:
see how the mountain streams are frozen,
cased in the ice by the shuddering cold?
Drive away bitterness, and pile on the logs,
bury the hearthstones, and, with generous heart,
out of the four-year old Sabine jars,
O Thaliarchus, bring on the true wine.
Leave the rest to the gods: when they’ve stilled the winds
that struggle, far away, over raging seas,
you’ll see that neither the cypress trees
nor the old ash will be able to stir.
Don’t ask what tomorrow brings, call them your gain
whatever days Fortune gives, don’t spurn sweet love,
my child, and don’t you be neglectful
of the choir of love, or the dancing feet,
while life is still green, and your white-haired old age
is far away with all its moroseness. Now,
find the Campus again, and the squares,
soft whispers at night, at the hour agreed,
and the pleasing laugh that betrays her, the girl
who’s hiding away in the darkest corner,
and the pledge that’s retrieved from her arm,
or from a lightly resisting finger.
*
This wide-ranging selection showcases the work of one of ancient Rome’s master poets—and originator of the phrase “carpe diem”—whose influence on poetry can be traced through the centuries into our own time. Quintus Horatius Flaccus, who lived from 65 to 8 BCE, saw the death of the Roman Republic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Roman Empire and was personally acquainted with the emperor Augustus and the poet Virgil. He was famous during his lifetime and since for his odes and epodes, for his satires and epistles, and for Ars Poetica. His lyric poems, brief and allusive,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y a range of famous poets, including Milton, Ben Jonson, John Dryden, William Cowper, A. E. Housman, Ezra Pound, Louis MacNeice, Robert Lowell—and even Queen Elizabeth I and the Victorian prime minister William Gladstone. Horace’s masterly verses have inspired poets from antiquity to modernity, and his injunction to “seize the day” has echoed through the ages. This anthology of superb English translations shows how Horace has permeated English literature for five centuries.


Everyman's Library 的相片。



向瑞麟兄請教HORACE說「書」並談《蒙田隨筆全集》研究


從去年8-9月至2004年3月,我斷續研讀名著The Life of Samuel Johnson by Boswell【牛津大學本】,並找出新潮翻譯本的許多形形色色缺失。期間,我當然向瑞麟兄請教過許多問題。下面為一典型例:
「瑞麟兄: 這是(詳下文對照)Boswell 引的,他對傳主的雄心壯志,可能意思是寫此名人的50年史。
所以,方便將整段翻譯一下嗎?」【我(hc)當時沒將出處記下,現在後悔莫及。】 

【我2004/6/24趁機補習,參考《蒙田隨筆全集》(南京:譯文,1996三卷本)「論自命不凡」(pp.331369)和《我不想樹立雕像:蒙田隨筆選》(梁宗岱 黃建華翻譯,北京:光明日報,1996 只譯「自命不凡的虛幻」第一段),並抄錄如下。
讀這兩本翻譯本,讓我更深入感到:希臘文-拉丁文古典文本和《蒙田隨筆全集》等,都須要全面翻譯並詳注,這是目前學界仍缺的(目前《蒙田隨筆全集》的注多「虛應故事」)。】

****rl回信
HC,

如果你手邊有日前提到的《蒙田隨筆全集》,可以參考第二冊(中)第十七章(不過,我不確定篇章是否如此安排)。
原文出自HORACE Satire II.i,記得我曾經提過書林有Sidney Alexander: The Complete Odes and Satires of Horace.
引文在該書P.248(英文)

以下為拉丁、法文、英文對照(均從網路載下)。

Latin:
Ille velut fidis arcana sodalibus olim
Credebat libris, neque, si male cesserat, usquam
Decurrens alio , neque si bene: quo fit ut omnis
Votiva pateat veluti descripta tabella
Vita senis.

Français:
Autrefois celui-là confiait à ses livres
Comme à de bons amis ses secrets, et jamais
Heureux ou malheureux n'ont d'autre confident:
Aussi sa longue vie est-elle là dépeinte 
Tout étalée ainsi qu'en un tableau votif.

English:
He trusted to his booke, as to his trusty friend 
His secrets, nor did he to other refuge bend, 
How ever well, or ill, with him his fortune went. 
Hence is it, all the life is seene the old man spent, 
As it were in a Table noted, 
Which were unto some God devoted.
他像告訴忠實的同伴那樣,
把他的秘密告訴他的書籍,
他失敗或成功的唯一傾聽者;
這樣,這位老人的一生都描繪了出來,
猶如寫在還願的板上一樣。

Or (translated by Sideny Alexander)
In the old days he entrusted the secrets
of his heart to his books as if to
faithful friends, never turning elsewhere
for recourse whether things went good or bad.
So that the life of that old man 
appears entirely in his writings as if
painted on a votive-tablet.

RL



Latin poet Horace was a celebrity in his era, "halfway between Bob Dylan and Seamus Heaney". He died on this day in 8 BC, but his writings and aphorisms still furnish us with answers



Satirist and poet Horace died on November 27th, 8 BC
ECON.ST

光華雜誌 Taiwan Sinorama; 一人出版社崛起,小眾閱讀當道( 2013 林奇伯)

$
0
0



光華雜誌Taiwan Sinorama 走過40年,想知道這段歷史嗎?熱愛光華、與光華有過共同記憶的人們,都可以透過這個影片找到當初的回憶跟感動!

光華雜誌,40週年生日快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74&v=uYiaklu4LVU



Taiwan Panorama 台灣光華 / 內文:一人出版社崛起,小眾閱讀當道

台灣光華智庫

文章語言切換: 中文 / English / 日本語

2013年2月第104頁


一人出版社崛起,小眾閱讀當道

文.林奇伯 圖.金宏澔



這兩年,台灣出版業出現微妙小鬆動,並逐漸匯聚成大變革。


許多一人出版社崛起,創業者以微型資本和嶄新商業模式,出版過去被認為冷門小眾的書籍;這些出版品就像拼圖中的小碎塊,填補了台灣閱讀文化中各種未被滿足的小空缺,也打破大眾品味當道的市場態勢。

這些新出版家,既懂得選書,也擁有敏銳的分眾市場嗅覺;一人身兼編輯、企畫、行銷等多角化工作,更善用數位世代樂於串連與分享的特質,讓讀者對出版品牌產生忠誠度,屢屢創下銷售佳績。

這波「一人出版創業潮」從2010年開跑,至今已有十多家。經過3年的醞釀,今年更將來到出版量的豐收年!

每年元月,台灣大型連鎖書店都會進行「年度好書」促銷活動。今年,走進台北誠品書店,最顯眼的陳設莫過於《飛踢,醜哭,白鼻毛:第一次開出版社就大賣 騙你的》一書了。

此書是「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陳夏民所寫,講述他創業二年多來的甘苦談。書名幽默,封面設計又刻意採高曝光度的人像攝影為主視覺,讀者第一眼就感受到陳夏民的熱血、務實與親和力。

由於陳夏民自嘲式地道出年輕出版人的各種奇特遭遇,獲得誠品內部員工高度共鳴,票選為2012年最想賣的書,並頒予「閱讀職人大賞」。

頒獎典禮那天,陳夏民在臉書上發表了一段貼文:「我眼眶泛淚心兒砰砰跳,想說什麼都忘記了。」引發網友熱烈回應,甚至有人宣稱,這是台灣獨立出版社的大勝利。

對台灣出版界來說,這個事件標示出一股新趨勢已然成形──第三波「一人出版社」風潮興起,出版產業也開始往「大型集團化」與「微型個人化」兩個極端方向走去。

一人出版第三波,新思維來了!

就如中小企業是台灣經濟發展的象徵一樣,微型出版一向是台灣的傳統,文化人在艱苦中創業,實踐理想。從產業發展脈絡來看,一人出版社的創業型態,也可以區分成三大波。

第一波始於1960年代,許多作家在創作之餘,成立出版社,發掘本土文學新銳,引介外國經典;例如前輩作家林海音的純文學出版社、隱地的爾雅出版社等,創立初期都採用當年台灣風行的家庭工廠形式,把客廳充當辦公室和文人聚會場所,打下台灣文化深厚的底蘊。

這種胼手胝足的精神一路傳承,台灣出版業也逐漸成熟,發展出許多大型出版集團。但就在奮鬥了30年,完成產業化和集團化的工程後,2000年前後,台灣又出現第二波一人出版熱潮。

此時外包產業崛起,一些編輯看到自立門戶的可能性──只要選書眼光精準,產業人脈夠,懂行銷生態,一個人也能做出和大出版社平起平坐的暢銷書。

雅言文化的顏擇雅專門引進歐美暢銷書,以《世界是平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等書大發利市;自轉星球文創的黃俊隆則將彎彎、宅女小紅等部落客捧紅成綜藝型的寫作明星,銷量動輒上萬本,還附帶文具、影像等周邊商機。

這兩人的成功也觸動年輕世代創業者反思:單打獨鬥的商業模式是否能套用到小眾出版品上面?是否能只用微型資本,只做自己喜歡做的書,又能培養出固定的閱讀群眾呢?

於是,第三波一人出版風潮來了,2010年前後,台灣陸續出現了逗點文創結社、一人出版社、櫻桃園文化等十幾家一人公司,在出版夾縫中發展出幾種創新思維。

首先是內容創新,不做歐美當紅暢銷書,不捧擁有廣大粉絲群的部落客寫手,專門發掘本土創作新銳,或引介歐美小眾文學,連被宣稱「已死」的現代詩都被做活了。

第二,運作模式創新。他們勇於說出自己就是「一人出版社」,擺脫「公司要大才能在市場上有品牌說服力」的迷思。他們吸引合拍的作家、譯者、自由工作者一起組成合作團隊,彼此間不再是舊觀念裡的勞資關係,而是腦力激盪的夥伴;甚至連不同出版社間都可以打破門戶之見,結盟推出內容和視覺設計都像同一書系的姊妹作。

第三,生活型態創新。把出版事業當作自由自在的生活,和台灣年輕人追求「小宇宙,熱血人生」的生涯觀合拍,把每個重視獨特品味的閱讀個體都收編進來。

逗點文創陳夏民讓現代詩復活

逗點文創從2010年創立至今,已出版三十多本著作,更掀起台灣青年熱中讀詩的風氣。公司地點設在桃園市,因負責人陳夏民的老家就在這裡,創業初期和父母同住,可以節省開銷。

1980年次的陳夏民,畢業於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曾在書林出版社擔任過兩年編輯。由於書林以學術教科書為主力,陳夏民曾提過幾次實驗性文學書企畫案都未過關,加上30歲而立之年的生涯壓力出現了,讓他決意辭職,來一番熱血創業新作為。

一開始,他就另闢蹊徑,選擇最冷門的領域讓逗點文創有明確的市場區隔。第一砲「詩,三連發」計畫,出版《聖謐林》、《玩具刀》、《遷徙家屋》三本詩集,而且這三位年輕詩人都不具知名度,從未出過書!


陳夏民回憶,當他向經銷商提出這個計畫時,對方充滿了「不可置信,又滿是憐憫」的表情。

「大家都說新詩已死,但明明創作力還很活躍啊,」陳夏民說,他逆向思考,過去出版界都以藝術成就來判斷新詩的好壞與出版價值,現在他則反向站在讀者角度,以閱讀需求來做為選書標準,「只要水準夠,有人喜歡,就可以出版。」

他準備了40萬元創業資金,若以1本書十幾萬元的成本計算,等於是3本詩集的成本。然後他採取1個月1本的密集出版策略,把印刷量掐到最緊,確保低庫存量、資金快速回收,如此才能「以書養書」,迅速累積大量出版品,提高營運效益。所以,前3本印量都在800本以內,銷售量一超過500本資金就回收了,馬上可以再出新書。

詩集一舉打開逗點文創知名度,成為「文藝青年」們的最愛,詩人紛紛找上門,銷售量也一本比一本好。陳夏民馬上執行更大規模的「詩,閱讀的盛世」計畫,半年內密集出版8本書,其中伊格言的《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和林達陽的《誤點的紙飛機》甚至賣破2,000本,紮紮實實地打破了「新詩已死」的魔咒。
陳夏民也開啟另一個出版脈絡,以不必支付版稅的公版翻譯書為強打,出版日本作家太宰治的《御迦草紙》、美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明威的《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海明威短篇傑作選》等書,都創下超過3,000本的佳績。他說,除了文學書,接下來逗點還要挑戰語言學習書市場。

當初會將公司取名為「逗點文創結社」,是取「逗點之後,總有無限可能;閱讀,沒有句點」之意,希望一本書的成形,從選書、編輯、視覺討論到出版,每個參與者都像「結社」開派對一樣。

一人出版社劉霽一卡皮箱走遍城市角落
來到另一個現場,周末假期,台北光點電影院前總會有一位年輕人坐在路邊輕鬆讀書。他身旁攤開一只皮箱,裡頭裝滿自己出版的書籍,箱蓋上寫著「一個人閱讀,一人出版社」。

匆忙人群中,有種靜謐的感染力渲染開來,不少人駐足多看一眼。他,就是一人出版社負責人劉霽,以擺攤行動來實踐「閱讀就在生活中」的理想。

1978年次的劉霽,清大中文系畢業,擁有英國Essex大學文學與電影碩士學位。2005年返國後,一邊擔任翻譯,一邊和大學同學共同創辦以商業工具書為主力的久石出版社。如此4年,他賺夠第一桶金後,便獨自創立「一人出版社」,以每年2到3本的速度,只出自己喜歡的文學書,至今累積9本出版品。

「我做事隨性,沒有計畫,開出版社目的很純粹,只是想實踐把讀書、翻譯、寫作、出版,當做一種穩定、平靜、又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劉霽說,也因此,他的營運模式顯得不太一樣。

首先,把選書權力下放給翻譯者,只要任何譯者發現有興趣的書,都可以提出企畫案,由他幫忙洽談國外版權,然後雙方共同出資,平分版稅收益。
所以,出版社是登記成不限資本額的行號,而非公司;因為每本書都像是一個新的公司,擁有不同的合夥人,且因譯者和出版社對這本書都懷抱高度熱情,行銷就變成兩人的共同責任。

其中,最成功的個案是《咿咿咿》一書。作者林韜是台裔美國人,在紐約文壇小有名氣,被稱為「iPhone 時代的卡夫卡」。2010年,譯者沈意卿在偶然的機會看到這本半自傳式小說,大為驚豔,主動與劉霽接洽合作。




沈意卿參與度極高,不只全力主導小說的視覺設計,還特別成立「Eeeee Eee Eeeee 中文版」臉書粉絲專業,天天分享和這本小說相關的心情與照片,粉絲人數迅速攀升到二千六百多人,銷售量也逼近這個數字。




「譯者既賺到樂趣,又賺到知名度和錢,怎麼看都是和出版社雙贏的格局,」劉霽說。



櫻桃園文化丘光補足台灣俄國文學的斷層




以翻譯文學為主的櫻桃園文化,位在台北捷運古亭站附近。走進一人辦公室,牆上貼著一張破舊的莫斯科市地圖,正是總編輯丘光留學俄羅斯的紀念品。




1969年次的丘光是台灣少數精通俄文的翻譯者,專業背景也讓他和其他一人出版社初生之犢式的創業方式略為不同。他擁有俄羅斯莫斯科大學語言系碩士學位,擔任過遠流、圓神、時報等大型出版集團旅遊線和文學線主編,曾編過村上春樹《1Q84》、英國深度旅遊指南《D.K. Travel Guides》等書,在出版界小有名氣。




會自己創業,丘光完全是想實現重新譯介俄文小說的夢想。




2010年,正好是俄國現實主義文學家安東.契訶夫150歲誕辰,丘光認為機不可失,便毅然辭去工作,親自譯介和出版契訶夫名著《帶小狗的女士》。




由於時間點極佳,封面設計又具現代感,還請到作家黃春明舉辦朗讀會,《帶小狗的女士》一舉賣破5,000本,創下經典文學新譯的暢銷新紀錄。




「台灣現有俄國文學譯本都是在1970年代完成,1980年代以後,出版社為了節省成本,多採用大陸譯本;時空背景不同,兩種老譯本都讓讀者感到隔閡,」丘光說,經典文學需要和現代語彙結合,所以他出版的書都會將「新選新譯」直接做成書名副標題,在市場上明顯區隔開來。




因為台灣俄文譯者有限,發譯後又需要時間好好琢磨,櫻桃園文化一開始幾乎以1年1到2本的緩慢速度出版;直到今年,譯者陸續回稿,出版量將激增到4本書。




丘光認為,每本書都有它的生命和影響力,所以他不用「以書養書」的操作模式,至今《初戀:屠格涅夫戀愛經典新譯》、《當代英雄:萊蒙托夫經典小說新譯》等書,都務必做到迅速回本與獲利。有趣的是,丘光的太太熊宗慧正是台灣大學外文系俄文助理教授,剛好成為寫推薦序的最佳人選,是櫻桃園出品的品質保證!



英雄出少年,互相效力的一代




早在2002年,資深出版人蘇拾平在創立大雁出版基地前就大膽指出,超微型、超活力的出版社就要變成影響台灣的主流趨勢;這個預言,不到十年就真實發生了。




已經連續3年,這些微型獨立出版社聯合在台北國際書展設立攤位,用「讀字車站」、「讀字機場」等強烈視覺意象,宣揚他們各自不同又互相效力的出版理念。




長期與這些出版社合作的美術設計師小子就說,一人出版社特別重視創意,給美編和作者最大的空間,工作過程不只是一種快樂的享受,也讓創作者都有反思機會。




「在有限成本下,製作端要做得開心,消費端也要歡喜欣賞,讓買書時不只是買下的瞬間很興奮,還要成為書架上時常被拿下來仔細品味的最愛,」小子說,即使是小眾出版,讀者仍必須是出版人首要的關懷對象。




陳夏民、劉霽等新出版創業者,代表了富裕社會下養大的新世代,中產階級父母讓他們充滿經濟安全感,從小就掌握生涯自主權,就讀喜歡的科系,在社會瀰漫著鼓吹夢想的氛圍下,他們也賦予「一人一卡皮箱打天下」台商精神全新的思維和實踐力。

《文星》:六十年代出版界的奇葩─文星書店 (陶恒生等)

$
0
0
2015年知道臺灣大學圖書館有一整套《文星叢刊》。預計2016年的"漢清學堂"將作一專輯/錄影。 


1952年,蕭孟能於台北市衡陽路15號創辦文星書店。



1963年,《文星叢刊》第一輯出版。1965年12月,《文星》雜誌第98期遭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查封。1968年4月1日,文星書店被勒令停業。

蕭孟能撰的"《文星叢刊》出版緣起"應該列入出版史的文件


世界上出版發達的國家 都有一種圖書版本 這種版本價錢便宜 攜帶和保存都方便 符合"儘可能好的書儘可能低的錢 (the best possible books at the lowest possible price) 一大原則 在這種原則下 英國的企鵝 (Penguin) 美國的前導 (Mentor) 日本的岩波都是最有名的例子

即以東方的
日本的岩波文庫而論自從昭和2年出版以來 (按 1927-1963) 如今已36年 它在10年前的發行量已超過8000萬冊 換句話說 平均每個日本人都買過一冊----這是何等成功 何等氣派.....





這文星書店是要角
可是沒記文星雜誌的復刊和消失.......
文星書店結束營業之後 將書籍權力讓給一些出版商: 傳記文學出版社等等
首先應列出它的叢書書目 再談各書的去向和影響
以下是一比較之例


活水來冊房現代文學.散文相簿中新增了 1 張相片。

60年代,台灣社會迅速進入工商業社會,大眾對於新知求之若渴。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文星》雜誌決定推出一系列小書,稱為「文星叢刊」,頗有效法日本便於隨身攜帶的「文庫本」之意。一時洛陽紙貴,讀者紛紛匯款郵購,據說老闆到郵局領款要用麻袋才裝得了鈔票。
文星叢刊的作者大多是知名學者、譯者與作家,質量俱佳,當時的文藝少年少女趨之若騖,人手一本。放到今天,也成為「老文青」的身份證明了。
活水來冊房的相片。

六十年代出版界的奇葩─文星書店
陶恒生

前言

一九四九年,筆者考入台大,那時台北市衡陽街靠新公園一端,有家專賣日文工程書籍的「三省書店」,我常去瀏覽找書,曾經在那兒買到一本原裝的《機械工程設 計便覽》,和一把竹製計算尺,一用幾十年。書店隔壁樓上有一家佈置優雅的「田園咖啡廳」,高級音響播放古典音樂,很有格調但是消費頗貴,只去過一次。衡陽 街博愛路口有家上海人開的「白熊冰淇淋」,專賣美國冰淇淋,除了貴之外,如果坐下來點便宜東西,僕歐的嘴臉很難看,去過一次不敢再去了。一九五一年,衡陽 街口開了一家「文星書店」,櫥窗裡擺著封面漂亮裝訂精美的原版英文書刊雜誌,和翻版西洋書籍。原版書刊不是一般人買得起的,倒是翻印的英文教科書及參考 書,種類很多,價錢格低廉,我們也偶而光顧,買幾本工程書籍。內子德順(外文系同學)曾經送我一本原版《美國業餘無線電手冊》作生日禮物,厚厚一本,花了 不少錢。

一九五七年《文星雜誌》問世,那時我在桃園縣楊梅鎮啟信化工廠白水泥工場工作,幾個月回台北一次,在父親書房裡看到文星。當時的印象,是雜誌每期以不同的 的西方人物作封面,綜合性的內容以文學、藝術、論著、西方新知為主,標榜「不按牌理出牌」,取材範圍甚廣,可讀性很高。一九五九年初奉派南下馬來西亞興建 水泥工廠,去國十八年,錯過了轟動一時的中西文化論戰。再回國時已經看不到文星了。一九八六年文星復刊之時,我適從印尼轉往美國工作。一九八八年回台定 居,新的文星剛剛停刊,結果還是緣慳一面。

一九九七年退休,鄉居印地安納州可可磨(Kokomo)鎮,年底搬來加州,一九九九年有幸結識比我們早來舊金山東灣幾年的蕭孟能夫婦。蕭大哥的尊翁蕭同玆「蕭三爺」與先父希聖公及先岳父光炎公同為新聞界老兵,生前相交數十年。如今第二代在海隅聚首,遂成莫逆。我在孟能大哥的書架上發現全套原刊九十八期及復刊二十二期的文星雜誌,和三百多本《文星叢刊》,如獲至寶,每次造訪必取下數本翻閱,以致流連忘返。後來孟能大哥慨允我全部搬回家中逐本閱讀,得以細細咀嚼回味文星書店和文星雜誌當年的興盛與衰落。

今年(二○○一)七月中,夏祖焯(夏烈)教授過訪,談了不少他所知道的文星書店及文星雜誌的舊事,他的父母夏承楹、林海音曾經是文星早期編輯群的主要編者及作者(當時林海音是聯合報副刊的主編)。月底,祖焯因母親心臟違和住院,匆匆給我一個電話就趕回台北去了。

文星書店從一九五一年四月到一九六八年四月,經營十七年後被迫關閉。文星雜誌從一九五七年十一月至一九六五年十二月,每月定期出版至第九十八期;第九十九期正待面世即被迫停刊。這兩樁文化事業,在當年封閉的政治環境與僵硬的思想體系之下,為衝破保守意識形態的藩籬,要求自由 民主和社會改革,而與統治階層發生正面衝突,終於先後遭到被扼殺的命運。二十年以後復出的文星雜誌,內容比早期平實,紙質及印刷均較精美,作者群更為成 熟。然而,這份當年因提倡新思想,批判舊傳統引起青年讀者熱烈共鳴的刊物,已因時代變遷,社會訴求轉移而不復為新一代青年學子所青睞。新的文星雜誌終於在 於一九八八年六月出滿一百二十期後自動停刊。不可諱言,文星書店和文星雜誌當年的文化活動與言論趨向,對於日後台灣的出版界、言論界和民主政治的發展,有 著深遠的影響。

筆者綜合閱讀所得、蕭孟能的談話,以及相關文獻,為這朵綻放於當年「文化沙漠」之中的出版界奇葩──文星書店和文星雜誌,試作探討。

文星書店的誕生

一九五一年四月開張於衡陽街十五號的文星書店,原是一家經銷原版英文書刊雜誌的小規模書店。三十歲的書店老闆蕭孟能,是名滿中外新聞界的資深大老,前中央通訊社社長,國民黨中央委員蕭同茲,「蕭三爺」的兒子。

蕭孟能出生於湖南常寧縣,九歲(一九二八)那年到南京讀書, 自幼受到父親從事文字傳播工作的影響,對文化工作及出版事業發生濃厚的興趣。他從初中三年級開始,就養成寫讀書筆記的習慣,幾十年來累積了千餘種包羅中外 名著的資料。抗戰期間在成都華西大學求學時,他喜歡逛書店、聽演講、注意時事及關心社會問題。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蕭孟能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著手籌辦一所中學──培仁中學。在籌辦過程中,深深感到青年學子對現代化的知識和書本的渴求,以及出版事業對傳播知識提供圖書的重要性。

一九四九年隨政府遷到台灣之後,蕭孟能發現島上的文化生活相當貧乏,不但市面上買不到好書,圖書館的收藏也比大陸時代相去甚遠。兩夫婦乃決定積極創辦一個賣好書,印好書 的出版事業。蕭孟能在〈一個出版人的願望〉(《出版原野的開拓》代序)中寫道:「我和我大學時代一位叫朱婉堅的同學,後來也叫做『蕭孟能太太』的那一位既 能幹又最肯為理想吃苦的女士,於民國四十年在衡陽街口租下了一個小攤攤,創辦了我少年時代夢想的一家書店的雛形書店,就是『文星書店』」。朱婉堅是內子劉 德順的南京金女大學姐,也是週四台北總督餐廳午餐聚會的常客。

文星書店在報上刊登廣告,號稱「西文書刊總庫」,提供「各國語文教材」,書店規模逐漸擴大。除了銷售外國書刊之外,文星開始有計劃、有系統地大量翻印西文 大學用書,包括教授用的工具書、參考書,和學生用的教科書。在當時,對那些大多數買不起原版書籍的教授和莘莘學子們,的確是一大福音,而廣大的翻印洋書市 場,也為文星書店帶來了財源。

文星書店在業務好景之中開闢中文市場,出版中文新書及翻譯作品。最早的出版品是西方兒童讀物的中譯本,如林良編譯的《大象》、夏承楹(何凡)編譯的《我和 聯合國》、林海音編譯的《小鹿史白克》等等。蕭孟能在〈一個出版人的願望〉中寫道:「文星書店早期的重點是發售並傳播西洋的出版品,其中包括經銷和影印流 傳,這種重點一直持續到民國四十六年十一月文星雜誌的創刊,……除了這種發售並流傳西洋出版品,使當代中國人盡量接觸西方的現代文明以外,文星書店另一個 方向的起點是出版中文新書。」

由於他父親的關係,蕭孟能在青少年時代認識了很多文化界和藝術界的人士,一些常在蕭家作客的有名畫家,滋長了蕭孟能對藝術的喜愛。

蕭孟能嘗說他一生最欽佩的人就是他的父親,兩人之間存在著一種超乎父子之情的友誼,達到不言而能了解對方心意的境界。因此不論是書店的經營或者日後辦雜誌 的言論,父親從不干涉兒子的想法與做法,總是給予無言的信賴,放心地讓他去闖蕩,但是他對兒子說:「當你走到懸崖邊上的時候,我才會拉你一把的。」

書店與雜誌雙軌並進

蕭孟能經營文星書店五年之後,決定在書店業務之外辦一份人文性的雜誌。在與幾位文化界朋友的積極籌劃之下,一九五七年十一月,標榜「不按牌理出牌」的文星雜誌創刊了,它與書店雙軌並進。

一九五九年五月,文星書店推出一套大型翻版書:當年最新版本的《大英百科全書》,共二十四冊,重磅紙彩印精裝,分布面及皮面兩種。文星書店曾經翻版洋書上 千種,這回卻惹上官司──外國書商屢向台灣政府施壓,要求停止並懲罰文星書店的「海盜」行為。蕭孟能在法庭上侃侃而談,終於以台灣未加入國際版權組織,及 美國獨立之初因文化落後,也曾大量翻印歐洲書籍以充實國民智識為由,獲得勝訴。

日漸茁壯的文星書店不願祇以翻印洋書為業,遂決定另闢市場,開始推出大規模的出版計劃,分三個步驟:第一步,精選民國以來,包括過去在大陸出版過的名著好 書。第二步,介紹世界名著譯作,包括從人文科學到每一學術部門的權威作品。第三步,發掘台灣當時的青年作者以及出版海內外優秀知識份子、學人、作家的著 作。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中央研究院院長胡適在亞東區科學教育會議上發表題為「科學發展所需要的社會改革」的英語演講,說「東方的老文明中沒有多少精神成分」, 引起學術界議論。文星雜誌刊出李敖、居浩然等青年作家支持胡適的全盤西化論的文章,從而引發了一場長達兩年的「中西文化論戰」(詳情當另文敘述)。

一九六二年十月,文星書店出版由吳相湘主編的《中國現代史料叢書》,全書分建立民國、對日抗戰、俄帝侵略、名人大事、學術教育、社會經濟六輯,採輯三十種現代史料和近人著作,加撰導言,並請與原書有關的人士寫序或介紹文字,採用新式影印技術,全套三十八冊。

第二部叢書是《文星叢刊》,包羅報章雜誌刊載過的名家如梁實秋、蔣勻田、黎東方、陳紹鵬、余光中、李敖…等一百七十五人的作品,仿照英國《企鵝》、美國《前導》、日本《岩波》出版而風行的袖珍型式,設計和裝訂都很別緻可愛。

一九六四年,為紀念莎士比亞四百年誕辰,《文星叢刊》決定出版梁實秋譯的《莎士比亞全集》,共二十本,包括梁氏過去在大陸出版的八本,台灣出版的一本,以 及從未發表過的十一本。蕭孟能六年前就曾向梁實秋建議出版這套叢書,當時梁氏未置可否,後來蕭孟能拿出他收藏的一大冊精美的古版莎士比亞著作的插圖送給梁 實秋,梁大師終於感動了,不但把他手頭已譯的二十種交由文星出版,還答應花幾年時間把莎翁的全部戲劇譯完付印。

超級大書《古今圖書集成》

文星書店在出版界最膾炙人口的豪舉,莫過於一九六四年出版的一套超級「大部頭」的《古 今圖書集成》。這部原書完成於清康熙四十五年(一七零六)的巨著,於雍正三年(一七二五)校訂完畢後以銅模活字排印六十四部,供皇帝賞賜大臣之用。全書凡 一萬零四十卷,五千冊,另目錄二十冊,總共一億四千四百萬字,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百科全書,比三千八百萬字的《大英百科全書》大四倍。文星版《古今圖 書集成》所用的原始版本是一九三四年上海中華書局出版的銅模活字版的照相本,文星採用新式影印技術把五十萬頁的原版縮成五萬頁,編成一百冊,加考訂文字、 介紹文字,及新編索引一冊,便於學者查閱。這部圖書的出版,立時轟動了整個學術及出版界。以一個私人出版社,能夠獨力編訂如此巨大的書集,其能力、財力與 毅力,決非常人所能及。尤其每套台幣兩萬元的售價,不到中華書局原版售價的五分之一,文星書店對學術界的貢獻,真是廣被眾生,功不可沒。對於這件大規模的 出版工作,四十年後蕭孟能仍然津津樂道,他回憶說:

《古今圖書集成》我保留了五套,可惜後來都被人侵占,現在一套也沒有了。全書一百零一本,最後一本索引,連編帶印,動用了五十多名台大高年級學生、研究 生、助教來幫忙,僅僅編輯費我就花了將近八十萬台幣。為了這本索引的編輯,我特別租了一層樓,擺了五十多張桌子,請他們來工作。印這部書,我總共花了四百 多萬台幣,當年的四百萬,真是一筆龐大的數字,出版後轟動海內外。這套書的原本是向中山北路開明書店買來的,那是中華書局出版的銅模活字照相影印本。全書 乃康熙時代陳夢雷侍皇三子誠親王所編,雍正初年用銅模活字排印的版本,只印了六十四部,每部一萬零四十卷,五千零二十冊,是中國從來沒有的大百科全書,也 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金屬活字版印刷工作。由於當年印出以後並未重印,字模後來也遭損毀,所以流傳不廣,但是國外凡有中文圖書的大圖書館如大英、美國、 巴黎、柏林、日本圖書館幾乎都有購藏,美國國會圖書館也一定有,台灣故宮博物院存有兩全套。據查全世界現存完整無缺的不會超過十一套。文星出版的這套書, 印刷和裝訂都比較扎實清晰,使用者也很容易翻閱查考。

文星書店再接再厲,不久之後又出版一套《文星集刊》第一輯,選印以前在大陸出版的好書一百種,在廣告上號稱「『集』新舊的好書,『刊』絕版的珍本」。這套集刊各科均衡、今古並重、中外兼備,非常適合時代的需要。它的選印領域包括方法學、思想論、自由論、民主論、人權論、新思潮、兒童教養、影劇、譯詩、史論、自傳、日記、書信……等等,可謂包羅萬象。全部計劃要印十輯,總共是一千種。

書店也不按牌理出牌

一九六五年一月,文星書店在報紙上登出一則緊急啟事,通知預約《文星集刊》的顧客前往書店憑收據領取退款。原來該書的預約者人數超過預定估計,因此印書成 本降低,減低了定價,已付款預約者將可獲得退回溢額現金,或利用退款改購其它書籍。這不是噱頭,也不是促銷花招,而是一家出版商願與顧客共享合理供需成本 的負責行為。這種主動退還已經進了口袋的錢,在世俗眼光之中,也是一樁「不按牌理出牌」的傻子行為。

這年五月,香港舉辦大型書展,台灣有二十二個單位參加,帶去圖書一千七百餘種,共兩萬七千四百冊,其中兩萬四千五百多冊是文星書店運去的,占全部台灣提供圖書總數的九成。文星展出的圖書銷路極佳,有些書還得從台灣緊急空運補充,可見它聲勢的浩大。

從一九五一年開張到一九六八年被逼關門的十七年間,除了大手筆的出版品之外,文星書店總共出版了二百七十多種《文星叢刊》、一百種《文星集刊》,和每月定 期發行了九十八期文星雜誌。文星書店與文星雜誌,對於台灣早期思想、文化的發展,與科學、民主的推進,影響深遠。當時喜歡閱讀的青少年,多以讀過文星雜誌 為榮。

雜誌被禁書店被封

一九六五年四月一日,文星雜誌第九十期刊載張湫濤的反共文章〈陳副總統和中共禍國文件的攝製〉,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條例」影印圖片。八月底,警總發一代電給文星,指該圖片有「為匪宣傳之處」,依台灣省戒嚴法予以查扣。文星第一次嚐到被扣押的滋味。

五月一日,文星雜誌第九十一期刊登李敖的〈就一張台中地方法院的刑事裁定說說一個法官的法律知識〉,抨擊法院濫用職權故入人罪。

十一月一日,文星第九十七期刊出李敖的〈新夷說─「孫逸仙和中國西化醫學」代序〉,指出孫中山是一位有世界觀的革命者,他在言行人格上,表現的不是中國傳統的落伍一面,而是道道地地的卓越西方人。這一期又遭警總扣押。

十二月一日,文星第九十八期又刊出社論〈我們對「國法黨限」的嚴正表示──以謝然之的作風為例〉,抨擊黨官越權指揮小老百姓,及抗議黨部「中四組」主任謝 然之構陷民營報紙駐外記者的乖謬行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文星從九十期起就被有關單位視為眼中釘,這篇文章終於招來「殺身之禍」。

十二月底正待排印一月號文星第九十九期的時候,警總發出代電查禁第九十八期,接著管區警員直接將印刷廠待印的第九十九期稿件扣押。十二月二十七日,市長高玉樹下達文星雜誌停刊一年的行政命令。

在重重的壓力之下,文星書店為了避免步上雜誌被禁的後塵,不得不遵照當局的意旨,於一九六六年二月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由蕭同玆出任董事長,黃少谷、許孝 炎、邵華、端木愷、魏景蒙、葉明勳為董事。編輯委員會全部換人,胡汝森任總編輯,鄭錫華為總經理。李敖、陸嘯釗離開文星,蕭孟能留在公司裡,名義上是主編 《文星叢刊》,實際上仍負經營責任,他的「言行」則由蕭同玆「負責督導管束」。

這年六月,文星書店出版《胡適選集》,遭到胡適夫人江冬秀的反對,她於十二月九日在中央日報刊登啟事,說:「……我現在公告社會:該店發行胡適著作是非法的,應立將已印的書銷毀;也不可偷運出口發賣。」蕭孟能隨即刊登啟事答辯,最後此案不了了之。

一九六七年十二月初,書店遷入峨嵋街新址營業,月底,文星雜誌停刊一年期滿申請復刊,次年二月廿三日,國民黨第四組以口頭命令,通知不准復刊。

蕭孟能不屈不撓,繼續灌注全力經營書店,並在新地址二樓開闢《文星藝廊》,展出名家珍品及介紹藝術新進的作品,成績斐然。這段時期李敖仍舊努力寫書出書,可是他被有關當局全面封殺,幾乎每書必禁。

一九六八年一月二十五日,文星書店的資料室被大批警總人員搜查,搜出兩本不知來自何處的共匪小冊子,明知這是栽贓,卻是莫可奈何。

文星書店在重重壓力之下,終於被迫決定四月一日「自動停業」。三月一日,宣佈結業大減價一個月的廣告見報,書店立刻擠滿了各界來買書的人。尤其在最後幾 天,一早就有人排長龍等書店開門,樓上樓下擠得水洩不通。當買書的人看到店裡懸掛的惜別詞──「文星即將走進歷史,讓文星的書走進你的書房」──時,有人 痛心惋惜,有人氣憤詛罵,有人傷心落淚,場面十分感人。經歷了風風雨雨十七年,在文化界獨樹一幟的文星書店,終於在一九六八年四月一日,黯然地走入歷史。

兩則國外通訊

紐約時報:台灣文星書店關門

台北,台灣,三月二十六日──文星書店宣佈將于四月一日關門。它的消逝,使年輕作家,摸索中的畫家和攝影家,現代舞的獻身者,以及無數大專學生,從此喪失了精神上的寄托所。

在紐約以格林威治村的人眼中來看文星的人物,一定認為他們太懦弱了,但在台灣,文星卻是最勇于追求心智真誠的象徵。

文星公司的首腦人物蕭孟能,最近在公開場合已見不到他,所以也無法找到他發表對文星關門的意見,但跟文星書店接近的人們,卻紛紛指出,文星在強大壓力下關門,全是治安當局的傑作。

接近文星的人說,文星之所以用董事投票和財務困難等理由關門,乃是這個座落峨眉街的現代化書店中人和蕭先生在連遭困擾和治安審問後的結果。蕭先生的朋友又說:在過去一年,蕭先生被治安人員之請進去至少就有過三次。

蕭先生另外出版過一份月刊文星雜誌,經常刊載台灣和世界有關政治社會及文藝等方面的言論,在一九六五年,大概出了近一百期的時候,被勒令停刊。

文星雜誌的主編人,生長在北京的年輕作家李敖,他的直言無諱的政治觀點,使他成為當地規制下的野人,李先生寫過二十本小冊和書,其中卻有十六本被查禁在案。

除了李先生和少數幾個人外,環繞文星的群眾很少公然涉及政治,但是他們的朝氣和探索精神,卻足以招當道之忌,因為當道正把台灣偽裝成為中國最後一個保存國粹的地方。

甚至捨政治和思想上的壓制不談,光看台灣的中國社會毫無疑問是保守的,年紀大的才吃得開,年輕人要熬到四十五歲,才盼能有機會獲得一顧。

從一九六○年雷震坐牢,到「時與潮雜誌」的被封,一連串的文字獄,使持不同意見的知識分子常遭逮補與迫害,文星書店的關門,重新揭開知識分子的舊恨新仇,和那年復一年的創傷。〔原載1968年3月26日紐約時報〕

經濟學人:有錢買不到的東西What money can’t buy)──一個通訊員寄

「買文星書的最後機會!」──在台灣中央日報的一則廣告裏,台灣最活潑也生意最好的書店這樣宣告了它的關店決意。隨著上月底文星公司的消失,執政的國民黨的保守派把國民黨中國的自由言論之最後出路停閉,已告成功。

這家公司開辦時確實是一個商業冒險,在一九六○年卻遇著了財運,當時文星雜誌因為發表對保守的文化政策的批評而在學生當中有了大銷路。這雜誌上關於西化對 傳統價值的辯論甚至到了要求政治自由化與青年較大的放任的境地。雖然這些題目是用中國式的省略方法來討論的,僅僅提到這些題目已經需要相當的政治勇氣。

雖然不時與政府官員有衝突,而且它的作者有幾個人被開除和監禁,文星公司能辦到比其它言論大膽的刊物持久,主要地是由於它有身居高位的朋友。但兩年之前文 星因為指名批評國民黨的宣傳首腦謝然之,並對總統亦有微詞,因而觸犯了台灣的不成文法。它的出版許可證被撤銷,表面上是一年,於是書店的董事會改組,包括 更多的國民黨員。雜誌從未被允准復刊,但文星繼續發達而成為青年人的一塊吸鐵石。

約一年前秘密受國民黨支持並往往預期政府政策的保守的中華雜誌,攻擊文星「與共產黨人走同樣的路」。中華要求關閉文星,理由是它在戡亂的時期陰謀製造分裂。三月,受重壓的董事會照辦了。

文星的關閉乃與台灣有權勢的國家安全會議最近禁止浪費並命令增加大眾傳播中的愛國內容以「改善社會風氣」的方向一致。政府顯明地害怕島上繼續增長的繁榮會 引起要求更大民主的壓力。於是為防那一天到來,便對台灣曾允許存在的自由的狹小邊際加以縮減。〔一九1968年4月6日經濟學人〕





【原載《傳記文學》2002年8月第483號】

【台灣歷史隧道】1957-11-5《文星》雜誌創刊與李敖的登場


文圖 / 蔡漢勳、黃能揚
在台灣的出版史上、或中華民國在民主化的過程中,遠於一九五七年十一月五日所創刊的《文星》雜誌,被公認為是最具影響力的媒體之一,而自《文星》雜誌所崛起的李敖,即使到現在已時隔五十四年之久;李敖卻像似長青樹一樣繼續叱咤風雲,仍然被全球華人公認為是所有"台灣經驗"中的文化與政治的奇蹟,因為這位被稱為「文化頑童」的《文星》雜誌卸任主編,迄今還以七旬高齡宣布角逐他曾當過的立委呢。
《文星》雜誌是由「文星書店」在所辦的月刊雜誌,在六零年代曾對台灣學術界與青年思想產生過重大的影響,雜誌封面自我標榜「思想的」、「生活的」及「藝術的」,連創刊號都係以《老人與海》作者海明威為封面人物,並且揭示雜誌之宗旨是「不按牌理出牌」!藉此強調雜誌是「知識性」的雜誌,所以敢在台灣當時被稱為"文化沙漠"的「復興基地」上,挑戰極為惡劣的大環境,以致朝野全都寄予高度肯定。
特別是「文星書店」即由國民黨黨國大老蕭同茲的兒子蕭孟能所創辦的,而蕭同茲本身又是當時還是黨營的中央通訊社創辦人,也是國民黨撤退來台之後的新聞圈要角,所以,當其兒子想辦一份綜合性的雜誌時,當然就馬上爭取到各路的菁英積極投入參與,例如「國語日報」的負責人何凡與夫人林海音、陳立峰等當時文化界最搶手者全都被蕭孟能所網羅,所以,各界對於這份雜誌全都寄予高度肯定。尤其在一九六一年十一月一日,李敖將〈老年人與棒子〉一文投稿至《文星》雜誌,這篇文章當時引爆該刊與《中華雜誌》創辦人胡秋原之間的筆戰,隨後又加入徐復觀、居浩然等人跟進打筆戰上展開,掀起空前未有之中西文化論戰,使得媒體之定位也完全轉型成執政當局深感頭痛的角色。
由於台灣在當年尚處於「反共復國」的大環境下,整個局勢還是由蔣介石一人威權高壓統治的戒嚴時期,而且,蕭孟能最初所禮聘的何凡等人,都是有口皆碑、中規中矩的新聞中人,誰也不敢像雷震所辦的《自由中國》一樣地向國民黨當局衝撞體制、挑戰權威,因此,在《文星》雜誌問世的前半段,市場反應並沒掀起洛陽紙貴,反而是到了《自由中國》被迫停刊的隔年,「文化頑童」李敖轉往「文星書店」發展,這份「思想的」、「生活的」及「藝術的」的雜誌開始有了變化,《文星》雜誌適時填補《自由中國》停刊後的空窗,李敖犀利的文筆擦亮了《文星》招牌,正如他自我肯定指出的:「正式進入《文星》開始寫第一篇文章〈老年人與棒子〉,整個扭轉《文星》的方向,此後五年的時間等於我們在《文星》興風作浪」。結果,胡秋原馬上將〈老年人與棒子〉這篇文章指控李敖:「一句話,就是後面有外國人,要打倒老頭子,是哪一個老頭子?打倒蔣老頭子啊!」李敖雖強調「當時我寫文章批評胡秋原他們,胡秋原他懷疑我背後有人,所以他反應很強烈,事實上就我一個人」;可是這場筆戰轟轟烈烈的打下來,非但提高《文星》雜誌的銷售量直線上升,相對得也為李敖帶來超高的知名度。
不過,經過三年多的興風作浪後,李敖在一九六五年發表〈我們對國法黨禁的嚴正表示〉一文後,終於踩到了國民黨之紅線!不僅《文星》雜誌遭到停刊處分;即使由「文星書店」出版社為李敖陸續出版的《傳統下的獨白》《孫逸仙與中國西化醫學》《教育與臉譜》《歷史與人像》等叢刊,雖曾在一時之間,使台灣文化界陷入中西文化論戰的風潮中,然而,國民黨當局卻對《文星》雜誌立場大的幅急轉彎,傳達相當不滿立場,最後終於透過蕭同茲命令他兒子關門大吉,造成了《文星》雜誌在第九十八期被迫停刊的厄運;「文星書店」也在強大反動保守勢力壓制下,不得不在一九六八年亦告瓦解!而李敖本人,更於一九七二年慘被當局扣上「替彭明敏傳遞密函,參加彭明敏為首的叛亂團體…」等羅織罪名被判刑入獄。然而,《文星》雜誌畢竟啟蒙了台灣的知識界,同時也刺激了黨外人士敢於出面挑戰執政當局。
《文星》雜誌的出現,真可說是台灣史上最值得懷念的「文藝復興」! 它所播下的種子,在出版原野的拓展上都注入勇氣與夢想,並且開花結果讓台灣文化向上躍昇了影響至為深遠的一大步。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A Life By Gerald Martin《馬奎斯的一生》 陳靜妍譯

$
0
0

   Journalist and novelist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on this day in 1982. He had an extraordinary gift for storytelling—capturing, as nobody else has, Latin America's joyous absurdity


The author of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won the Nobel Prize for…
ECON.ST
1927~2014
line.do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A Life (Vintage) Paperback Vintage (August 31, 2010)

In this exhaustive and enlightening biography—nearly two decades in the making—Gerald Martin dexterously traces the life and times of on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s greatest literary titans, Nobel Prize-winner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Martin chronicles the particulars of an extraordinary life, from his upbringing in backwater Columbia and early journalism career, to the publication of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at age forty, and the wealth and fame that followed. Based on interviews with more than three hundred of Garcia Marquez’s closest friends, family members, fellow authors, and detractors—as well as the many hours Martin spent with ‘Gabo’ himself—the result is a revelation of both the writer and the man. It is as gripping as any of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s powerful journalism, as enthralling as any of his acclaimed and beloved fiction.


Gerald Martin is Andrew W. Mellon Professor Emeritus of Modern Languages at th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and Senior Research Professor in Caribbean Studies at London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For twenty-five years he was the only English-speaking member of the “Archives” Association of Twentieth-Century Latin American Literature in Paris, and he is a recent presid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Ibero-American Litera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Among his publications are Journeys Through the Labyrinth: Latin American Fic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 translation and critical edition of Miguel Angel Asturias's Men of Maize, and several contributions to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Latin America. He lives in England.
 

"The secret of a good old age is simply an honorable pact with solitude."
--from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1967) by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The brilliant, bestselling, landmark novel that tells the story of the Buendia family, and chronicles the irreconcilable conflict between the desire for solitude and the need for love—in rich, imaginative prose that has come to define an entire genre known as "magical realism."


Everyman's Library 的相片。

馬奎斯的一生

Gabriel Garcia Marquez: A Life

內容簡介

  書架上的《百年孤寂》,隱藏了我們曾經對文學的熱情與想像
  經歷了書店沒有馬奎斯小說的悲哀期
  《馬奎斯的一生》終結這場黑暗
  全球中文版,正式曝光
  賈西亞.馬奎斯,一生比小說更精采、更動人
  .以《百年孤寂》震撼世界近半世紀,締造文學奇蹟、1982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征服全球讀者、作家、出版商、版權經紀人、書店、媒體
  .半世紀以來最偉大、最受歡迎的世界文壇重要小說家,影響未來100年的不朽文學巨人。
  馬奎斯把自己的人生故事和家鄉哥倫比亞寫進小說裡,而傑拉德.馬汀以傑出的寫作功力揭露這些故事背後動人心弦、令人神往、充滿幽默的現實世界。他努力完成馬奎斯的經典傳記,同時保有客觀、批判的角度,充分展現這位作家錯綜複雜、高潮跌宕的人生。
  這部書雖然不是馬奎斯的第一部傳記,卻絕對是最精采的一部!
  本書主要圍繞在馬奎斯的生平故事,涵蓋瑣碎小事到豐富的人生歷練,凸顯出馬奎斯生命中的許多張力──名人地位與文學作品的品質之間,政治與寫 作,以及權力、孤獨、愛情之間;也描繪了加勒比海的背景與令人消沉、獨裁統治的高地波哥大之間的對比。這些錯綜複雜的糾葛帶來名聲和無法想像的財富之後, 馬奎斯刻意但了不起的遠離「馬康多」、魔幻寫實和《百年孤寂》。
  馬奎斯認定馬汀是他的官方傳記作者,在15年的研究期間,他們經常見面、訪談,終於在費時17年的努力後出版。馬汀至少訪問了300多人,包括 古巴領袖卡斯楚、菲力培.貢薩雷斯、數任哥倫比亞總統、作家卡羅斯.福恩特斯、尤薩,和阿爾瓦羅.穆提斯等人。他也訪問了馬奎斯的妻子、兒子、母親、弟 妹、經紀人、譯者、大部分的好友及工作上的夥伴(包括批評者)。這本傳記所根據的不只是馬汀在過去20年間對於馬奎斯與其背景的獨特體驗,也來自豐富的資 料研究。本書的水準之高,令其他傳記作家望塵莫及。
  他是賈西亞.馬奎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 1927-)
  生於哥倫比亞阿拉卡塔卡,1940年遷居首都波哥大,1947年進入波哥大大學攻讀法律,並開始文學創作,1948年因哥倫比亞內戰中途輟學。 不久他進入報界,擔任《觀察家報》記者。1955年因連載文章揭露被政府美化了的海難而被迫離開哥倫比亞,擔任《觀察家報》駐歐洲記者。1960年,任古 巴拉丁通訊社記者。
  1961至1967年,馬奎斯移居墨西哥,從事文學、新聞和電影工作。之後主要居住在墨西哥和歐洲,繼續其文學創作。1975年他為抗議智利政 變而舉行文學罷工,擱筆5年。1982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並擔任法國西班牙語文化交流委員會主席。1982年哥倫比亞地震,他回到祖國。1999年得淋 巴癌,此後文學產量遽減,2004年始出版新作《憶我憂傷妓女》。
  馬奎斯一生獲獎眾多,包括1969年《百年孤寂》獲法國最佳外國作品獎,1971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教授,1972年獲拉丁美洲文學最高 獎──加列戈斯文學獎,1981年獲法國政府頒發榮譽軍團勳章,1982年登上文學殿堂高峰──獲頒諾貝爾文學獎、同年也榮膺哥倫比亞語言科學院名譽院 士。
  震撼世界的《百年孤寂》
  《百年孤寂》甫一面世即震驚拉丁美洲文壇及整個西班牙語世界,使得馬奎斯一躍成為炙手可熱的世界級作家!這部描寫發生在虛構的馬康多小鎮,布恩 迪亞家族百年七代興衰的故事,可說是拉丁美洲歷史文化的濃縮投影,寫出人性的孤獨,也勾勒出數十年內戰的血腥冷酷,被公認為魔幻寫實主義最具代表性之作, 二十世紀現代文學必讀經典。
作者簡介
傑拉德.馬汀(Gerald Martin)
  匹茲堡大學現代語言學院教授,也是國際早期美洲文學協會的主席。作品包括《穿越迷宮的旅程》(1989),評論阿斯圖里亞斯的《玉米人》(1992)和《總統先生》(2000)。他的重要研究,多次刊載於劍橋拉丁美洲歷史期刊上。
譯者簡介
陳靜妍
  英國新堡大學現代語言所博士,畢業於淡江大學英文系、愛丁堡大學賽爾特研究所碩士,現為專職譯者。譯有《水泥中的金髮女子》(麥可.康納利)等。
 

目錄

序曲:卑微的出身(1800-1899)
第一部 家鄉:哥倫比亞(1899-1955)
第一章:關於上校以及注定失敗的事業(1899-1927)
第二章:阿拉加塔加的家(1927-1928)
第三章:牽著外公的手(1929-1937)
第四章:學校的日子:巴朗基亞、蘇克雷、茲帕奇拉(1938-1946)
第五章;大學生活與波哥大大暴動(1947-1948)
第六章:回到海岸區:卡塔赫納的實習記者(1948-1949)
第七章:巴朗基亞、書商和波希米亞團體(1950-1953)
第八章:回到波哥大:王牌記者(1954-1955)
第二部 旅居海外:歐洲及拉丁美洲(1955-1967)
第九章:探索歐洲:羅馬(1955)
第十章:飢寒交迫的巴黎時期:波西米亞人(1956-1957)
第十一章:鐵幕之內:冷戰時期的東歐(1957)
第十二章: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大媽媽」的誕生(1958-1959)
第十三章:古巴革命及美國(1959-1961)
第十四章:走避墨西哥(1961-1964)
第十五章:魔術師麥逵迪:「百年孤寂」(1965-1966)
第十六章:終於到來的名氣(1966-1967)
第三部 見多識廣:名人與政治(1967-2005)
第十七章:巴塞隆納和拉丁美洲風潮:文學與政治之間(1967-1970)
第十八章:孤獨作家緩慢的寫著:「獨裁者的秋天」與大千世界(1971-1975)
第十九章:智利和古巴:賈西亞.馬奎斯選擇革命(1973-1979)
第二十章:回歸文學:「預知死亡紀事」以及諾貝爾獎(1980-1982)
第二十一章:聲名大噪以及石榴的香味:「愛在瘟疫蔓延時」(1982-1985)
第二十二章:以官方歷史為背景:賈西亞.馬奎斯的波利瓦爾(迷宮中的將軍)(1986-1989)
第二十三章:回到馬康多?歷史變故的消息(1990-1996)
第二十四章:七十歲及之後的賈西亞.馬奎斯:回憶錄以及憂傷娼婦(1996-2005)
後記:永垂不朽─新的塞萬提斯(2006-2007)

前言
  賈布列爾.賈西亞.馬奎斯於1927年出生於哥倫比亞,他是第三世界最有名的作家,也是「魔幻寫實」文學形式的最佳代表,這種寫作風格在其他開 發中國家與其小說家之間頗受歡迎,薩爾曼.魯西迪便是其中一位代表人物。賈西亞.馬奎斯也許是拉丁美洲文學界有史以來最受尊崇、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小說家; 在這個公認名作難求的時代,過去四十年來,他在歐洲及美國「第一世界」的名聲無人能及。
  的確,若是檢視二十世紀的小說家,我們發現目前評論家公認的「偉大」作家都來自前半世紀(喬哀斯、普魯斯特、卡夫卡、福克納、吳爾芙);然而, 二十世紀後半也許只有賈西亞.馬奎斯真正的成就一致公認的偉大作品。他的傑作「百年孤寂」於1967年出版,出現在「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小說轉折 之際,也許是1950年到2000年之間,唯一不分國籍、文化的受到廣大歡迎的作品。在這方面,就主題(概括的說是「傳統」和「現代性」之間的衝突)和接 受度而言,說這是世界上第一本真正「全球性」的小說,一點也不為過。
  在其他方面,賈西亞.馬奎斯也是鮮有的現象。他是一位嚴肅但受到一般大眾歡迎的作家,正如狄更斯、雨果或海明威,不但作品廣受歡迎,知名程度直 逼運動員、音樂家或電影明星。一九八二年獲獎時,他是近年來最受歡迎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拉丁美洲,自從賈西亞.馬奎斯發明「馬康多」之後,他在這個因 而脫胎換骨的地區家喻戶曉,大家都親暱的叫他「賈布」,如同默片時代的「查理」或足球界的「培耶」。他雖然是二十世紀拉丁美洲最知名的四、五位人物之一, 卻來自名不見經傳的鄉下小鎮,不到十萬的人口大多是文盲,鎮上沒有鋪路也沒有下水道,而且這裡的地名「阿拉加塔加」(也就是「馬康多」)也只會讓第一次聽 到的人發笑(雖然聽起來像咒語「阿布拉卡達布拉」可能使他們心生好奇)。來自拉丁美洲的著名作家
  很少來自如此的小鎮背景,然而,他們在文學上和政治上也少有他如此深入的投入與瞭解。
如 今,賈西亞.馬奎斯名利雙收,在五個國家光鮮的地段置有七個家。最近幾十年來,他得以要求(或更經常地拒絕)半小時五萬美元的受訪費。他也得以在任何的報 紙發表文章,收取高額稿費。如莎士比亞一般,他的作品標題如鬼魅般出現在世界各地的報紙頭條上(「一百個小時的孤寂」、「預知災難紀事」、「獨裁者的秋 天」、「愛在金錢蔓延時」)。他大半輩子的時間都被迫面對、忍受驚人的知名程度。有錢、有名、有權的人都希望得到他的青睞和友誼──方斯華.密特朗、菲利 普.貢薩雷茲、比爾.柯林頓、近幾任哥倫比亞和墨西哥總統,還有其他名人。然而,雖然他在文學上和財富上如此的成功,他一生仍然信奉左派革新主義,捍衛對 其有利的主張,並致力於進步的基業,包括成立具影響力的新聞、電影學院。三十多年來,他和另一位政治領袖費德爾.卡斯楚的親密友誼也不斷引起爭議與批評。
  我花了十七年的時間撰寫這本傳記。有別於早期每個人所告訴我的(你永遠見不到他,即使見到他也不會合作),我在開始著手的幾個月內就見到了我的 主角,雖然不能說他很熱衷(「你為什麼想寫傳記?傳記代表死亡」),但他很友善、親切、包容。的確,每次我問到自己所寫的這本傳記是否算得到認可,總是得 到一樣的答案:「不,這不是經過認可的傳記,只是經過默認的傳記。」不過令我感到意外和感激的是,2006年,賈西亞.馬奎斯自己告訴世界媒體我是他的 「正式」傳記作者。也許,這也使我成為他唯一正式默許的傳記作者!這真是一項非比尋常的殊榮。
  如眾所皆知,傳記作者和傳記對象之間的關係並不容易,但我非常幸運。他是一位專業記者、也是專業作家,熟悉如何把別人的人生故事用在自己的小說 裡;就這一點而言,輪到他成為被寫的對象時,賈西亞.馬奎斯可說是相當的容忍。1990年12月,我首次在哈瓦那見到他時,他說他答應我的請求,只有一個 條件:「做好你的工作。」我想,他會同意我沒讓他代勞我的份內工作,我需要他的協助時,他也伸出援手回應。為了撰寫這本傳記,我進行了大約三百場的訪問, 許多參與的人已不在人世;然而,我知道若不是「賈布」暗示我「沒問題」,費德爾.卡斯楚和菲利普.貢薩雷茲可能不會接受訪問。如今他總算可以讀到這本書 了,我希望他仍然覺得我沒問題。他始終不願意給我每個傳記作者夢寐以求的「掏心掏肺」,因為這樣的互動「不恰當」;然而過去十七年來,我們在不同時間、地 點、私下和公開場合的相處,加起來相當於一個月的時間;我相信他告訴我一些少有他人知道的事。然而,他從來沒有試圖用任何方法影響我,而且他總是以用天生 記者的倫理與犬儒說:「你看到什麼就寫什麼,你寫什麼我就是什麼。」
  這本傳記的研究以西班牙文進行,所閱讀的資料也是西班牙文,大多數的訪問也是以西班牙文進行,卻以英文寫成、出版(雖然西語翻譯於2009年出 版)。在一般正常的情況下,傳記作者,特別是第一本完整的傳記作者,應該由傳記對象的同胞撰寫,對於祖國和對象本身瞭若指掌,能夠理解每次溝通之中最細微 的神韻。但我的情形並非如此(除此之外,賈西亞.馬奎斯是國際知名人物,不只是一位知名的哥倫比亞人),如同他本人聽到我的名字被提起時曾經也許不那麼誠 心的嘆息:「嗯,我猜每個有自尊的作家都該有個英文傳記作者。」我懷疑在他眼中,我唯一的優點是顯然一生熱愛他所出生的大陸,並為之傾倒。
  賈西亞.馬奎斯一生中所有重要的時刻,他都有各種不同的版本,整理這些版本並不容易。如同馬克吐溫一般,他喜歡編造故事,更別說吹牛,他也喜歡 故事有令人滿意的收尾,尤其是他自己的人生故事;同時,他也非常喜歡開玩笑,反學術、非常偏愛神秘、坦白的離間,正好讓記者或教授失去線索。這是他稱為 「大媽媽主義」的一部份(稍後再補充,目前也許可以小心的翻譯成「開玩笑」)。就算你可以確定某些特定的軼聞來自某些「真正」發生過的事,你還是沒辦法寫 成某個特定的故事,因為你會發現,他人生中大多數知名的故事他都說過好幾個版本,每一種版本都有某些真實的元素在內。我自己就親身經歷過這種渲染的狂熱, 而且也很樂意的受到感染(不過是我自己的生活,希望不是這本書)。對於我總是不屈不撓、準備好應付只有瘋狗和英國人才會使用的調查伎倆,賈西亞.馬奎斯家 族總是印象深刻。因此,我覺得無法抹煞賈西亞.馬奎斯自己散播、顯然相信的神話,乃至於我(顯然是我狂熱的特質)曾經在一個大雨滂沱的夜裡,坐在阿拉加塔 加廣場的長凳上,就為了「感受」我的傳記對象知名出生地的氛圍。
  經過這麼多年,難以想像這本書終於完成,而我在此寫著前言。許多疲倦不堪、比我更傑出的傳記作者認為,投資在如此苦勞的時間和精力根本划不來, 只有傻瓜和頭腦不清楚的人才會開始這樣的工作,也許以為有可能與偉大、優秀或僅是有名的人物交談、得到認同。我也許有可能同意這樣的結論。然而,若是有哪 一位對象值得投入人生四分之一的時光,無疑地非賈布列爾.賈西亞.馬奎斯不尋常的人生與事業莫屬。
傑拉德.馬汀
2008年7月
 ----
 1927-1928
《百年孤寂》的魔幻始源
「在我的記憶中,最深刻而生動的部分並不是人物,而是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時,住在阿拉加塔加的那一棟房子,即便現在仍然令我魂牽夢繫。更重要的是,我每天都帶著這種感覺醒來。不論是真實或是想像,我夢到自己在那棟很大的老房子裡,並 不是回到那裡,而是、而是我就在那裡,沒有特定的年紀,沒有特別的理由,彷彿從來沒有離開過。即使現在,在我的夢裡,籠罩整個童年的那種夜晚的不祥之感仍 然持續存在。這是一種無法控制的感覺,每天從傍晚就開始,一直到睡夢中仍然糾纏著我,直到我從門縫裡看到曙光的到來。」

如此這般,半個世 紀之後,賈布列爾‧賈西亞‧馬奎斯和老朋友比利尼歐‧阿布雷右‧門多薩在巴黎見面時,回憶起哥倫比亞的小鎮阿拉加塔加,他「特異」童年中最具影響力的影 像。小賈布前十年的人生並沒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抑或是之後定期來報到的許多弟妹,而是在外公外婆所住的這棟大屋裡,和尼可拉斯‧馬奎斯‧梅西亞上校,以 及特蘭基利娜‧伊瓜蘭‧寇特絲。

大屋裡住滿了人──外公外婆、阿姨、臨時工、僕從、印地安人──但也充滿著鬼魅(也許除此之外,她缺席母親的魅影),許多年後,即使他在時空上都已經遠離,這棟房子仍然繼續佔據他的心靈;而他重新發現、重新描繪、重新掌握這段記憶的企圖,是造就他成為作家的 一大契機。這本書從他童年時就開始萌芽:朋友回憶道,不到二十歲的小賈布已經在寫一本冗長的小說《大屋》,描繪阿拉加塔加老舊、被遺忘的家園。1937 年,賈布列爾‧埃利西歐再次帶著妻兒搬離阿拉加塔加時,這裡曾經短暫出租,然而,這棟大屋到1950年代末期都仍然屬於這個家族。在賈西亞‧馬奎斯寫於 1950年的第一本小說《風吹落葉》中,這棟大屋終於再度出現,完整而帶著些許魔幻的意味。然而,是在後來的《百年孤寂》(1967)中,他完整而詳盡的 闡述對於這棟大屋的執迷。在他的描繪下,小賈布生動、焦慮、時常令人害怕的童年在馬康多的魔法世界裡永恆的成形,在其中,馬奎斯上校家的景觀不止包括了阿 拉加塔加這個小鎮,並且擴及他所出生的哥倫比亞,以及的確,拉丁美洲、甚至更遙遠之處。

小賈布出生之後,當時的賈布列爾‧埃利西歐還在里 歐阿查工作,還在悶悶不樂,等了好幾個月才第一次回到阿拉加塔加。他辭去里歐阿查的工作,永遠放棄了報務員的工作,希望在阿拉加塔加以順勢療法的醫術謀生。然而,雖然與家族傳說相反,由於他缺乏資格,同樣的也沒有什麼錢,顯然在上校家裡也不受歡迎,因此,經過了一些奇怪的協調之後,賈布列爾‧埃利西歐最後決定帶著露易莎到巴朗基亞,並同意把小賈布留給外公外婆照顧。

當然,在當時大家族的傳統社會裡,這兩對夫妻的協議是幾近正常的;然而, 仍然很難理解露易莎在第一個孩子這麼小,可以繼續哺育他好幾個月時就離開。看起來似乎很肯定的是,她追隨丈夫的意志非常堅定,即使她的父母如此批評,即使 賈布列爾‧埃利西歐有諸多缺點和特異之處,她一定是很愛她的男人,才會顯然毫不猶豫的委身於他。除此之外,他的重要性還大過第一個兒子。

留 下自己的第一個小孩,坐上火車離開阿拉加塔加前往巴朗基亞時,露易莎和賈布列爾‧埃利西歐在想些什麼,或是對彼此說些什麼,我們永遠不會知道。我們所知道 的是,這對夫妻的初次嘗試在財務上完全失敗。不過,幾個月內露易莎就再次懷孕,回到阿拉加塔加,在1928年9月8日生下第二個小孩路易斯‧安立奎。這意 味著,當年12月,西安納加香蕉園工人屠殺事件發生之前的那段時間,以及後來在阿拉加塔加及附近發生的殺戮事件時,她和第二個小孩正在阿拉加塔加,小賈布 自己最初的記憶就是士兵行進經過上校的房子。令人好奇的是,賈布列爾‧埃利西歐在1929年1月前來阿拉加塔加迎接母親和新生兒回到巴朗基亞,他們趕在離 開前很快的讓新生兒受洗,但小賈布卻直到1930年7月才受洗。

在賈西亞‧馬奎斯回憶錄《大難不死》一書的封面,我們看見這幼兒的面孔, 只有一歲大。拍攝這張照片的幾個月前,他的母親把他留給外公外婆,如今,拍攝的幾個月後,她回來了,卻被困在罷工和接踵而至的屠殺戲劇之中。這起屠殺事件 不僅非常重要,甚至具關鍵性,它改變了哥倫比亞的歷史,直接導致自由派政府在歷經半世紀的內戰、壁上觀之後,於1930年8月重新掌權,因而把這小男孩和整個國家的歷史結合在一起。這起屠殺事件發生時,小男孩的母親本來可以帶他一起回巴朗基亞,然而,她卻選擇了另一個小孩,她的新生兒、剛受洗的路易斯‧安 立奎,把小賈布留給外公外婆,一起住在大屋裡,因而保證他吸收自己被遺棄的事實、承受她的缺席,對自己解釋這無法解釋的事件、發生的經過,以及,藉由詳細 闡述這樣的故事,形塑了自我認知。如同所有的自我認知一般,把自己的個人情境、所有的歡樂、殘酷,與外在世界的歡樂與殘酷結合。
 雖然有這些孤獨的記憶,但小賈布並非大屋裡唯一的小孩,只是唯一的男孩。他的妹妹瑪格麗坦從小賈布三歲半開始也住在那裡,還有少女芳華的表姐莎拉‧艾蜜莉 亞‧馬奎斯──她是舅舅胡安‧迪歐斯的私生子,被他的妻子迪莉雅拒絕進門(有人說迪莉雅認為那女孩是荷西‧馬利亞‧維德伯朗奎茲的女兒,不是她先生 的)──也在那裡和他們倆一起長大。那房子並不是如賈西亞‧馬奎斯有時聲稱的大宅。事實上,在1927年3月時,那還不是一棟大房子,而是三棟分開的木造 磚塊房子,幾座附屬小屋,以及後方一大片土地。小賈布出生的時後,這三座建築已經有了美式的刷水泥地板、鐵窗、防蚊紗窗、紅色鍍鋅斜屋頂,不過,有些附屬 小屋仍然保留較傳統哥倫比亞式的棕櫚葉屋頂,房子外的杏仁樹為入口遮蔭。待賈西亞‧馬奎斯最早的記憶形成時,進大門之後的左邊有兩棟建築,第一棟是上校的 辦公室,連接著一間小小的會客室、美麗的小露台,花園裡有茉莉花樹,許多美麗的玫瑰花、茉莉花、甘松香、纈草、天竺葵、扶桑百合,吸引成群黃色的蝴蝶。更 遠處則為三個房間的套房。

這三個私人房間的第一間是外公外婆的臥室,直到1925年才完成,兩年後小賈布在此出生。隔壁是所謂的「聖人之 房」,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的十年間,其實小賈布是睡在這裡。嬰兒床不夠睡之後,他就睡在吊床上,分別或同時由妹妹瑪格麗坦、姨婆法蘭希絲卡‧西莫多希雅、 以及表姐莎拉‧馬奎斯陪同。不變的聖人供奉日夜用棕櫚油燈照明,每一位都守護著家族裡特定的人:「守護外公、守護孫子、守護房子、沒有人生病等等──承襲 自我們曾曾外婆的習俗」,法蘭希絲卡姨婆一生中許多時間都跪在這裡禱告。最後一個房間是「行李之房」,放著許多從瓜希拉移民時帶來的古老物品、家族紀念 品。

房子右側走道的對面是六個房間,前面的露台羅列著花盆,家人稱為「秋海棠露台」。這棟建築入口處右邊的三個房間,加上對面的辦公室和會客室,可以稱為這房子的公共區域。第一間是給尊貴客人住的客房,包括比如艾斯畢霍先生本人。不過,來自瓜希拉、帕迪亞和馬妲雷娜各處的親戚、戰友也在此停留,包括自由派戰爭英雄拉法耶‧烏利貝‧烏利貝,以及班雅明‧艾雷拉將軍。隔壁是上校的銀匠工作室,雖然他的市府責任使他之前的職業只能成為嗜好,但可 以在此繼續練習工藝,直至去世為止。接著是寬闊的餐廳,具體而言是房子的中心,對尼可拉斯而言,這裡比隔壁的工作室更重要。餐廳的空氣流通,餐桌可以容納 十個人,也有幾張搖椅供餐前餐後喝酒用,如果有這樣的場合的話。接著,第三個房間是「盲女之房」,家裡最受敬重的鬼魅是特蘭基利娜的妹妹畢特拉‧科特斯阿姨,她幾年前在此去世,舅舅拉薩羅也是。如今,其中一個或其他阿姨會睡在這個房間裡。後方是一個食具/儲藏室,必要的話,比較不重要的客人會安置在此。最 後是特蘭基利娜的大廚房,有烘焙師傅的大烤箱,就像餐廳一樣的使用著。外婆和阿姨們做麵包、蛋糕、各種甜點,讓客人享用,也讓家裡的印地安人拿去街上賣, 補貼家庭收入。

在聖人之房和行李之房後面還有一個小陽台,一間浴室和大水槽,特蘭基利娜在此幫小賈布洗澡,從運輸工人何西‧康特雷拉斯每 天運送的五桶水中使用一些。在一次難忘的場合裡,小賈布正爬上屋頂,看到下面的阿姨裸身淋浴,他以為她會發怒、趕快把自己遮掩起來,她卻只是對他揮揮手, 至少,《百年孤寂》的作者是這麼記得的。從浴室旁的陽台看出去,右邊是院子,矗立著芒果樹,角落一間很大的工具棚,作為木匠的工作室,也是上校實現改裝、 重建房子的戰略基地。

這座巨大房舍的財富和野心似乎誇耀的代表著阿拉加塔加的快速成長,在浴室、芒果樹的後方蔓延開來,彷彿融入鄉間,連接一片廣闊、稱為「開墾地」的半野生空間。使用一個巨大的鐵桶,特蘭基利娜拿這裡採的芭樂做甜點,這個味道則永遠成為小賈布對加勒比海童年的印象之一。這 裡隱約可以見到巨大,如今已成為傳奇的栗子樹,令人想起《百年孤寂》裡的何西‧阿卡迪歐‧布恩迪亞。在這栗子樹的巨蔭之下,賈布列爾‧埃利西歐‧賈西亞在此向露易莎求婚,她的「保鏢」法蘭希絲卡阿姨從陰影下對著他咆哮。這些樹上不時有著鸚鵡、金剛鸚鵡、金鶯,麵包樹上甚至有樹獺。後方閘門旁的馬廄裡是上校 養的馬和騾子,訪客停留的時間不止是一頓午餐時,把自己的馬綁在這裡;如果只是來用午餐,他們會把馬匹留在外面的街上,停留待更久時則把馬匹綁在此處。

房子隔壁的建築物是孩子們一向認為是鬼屋的建築,他們稱為「死人之屋」,全鎮的人也傳頌血腥的故事。一個叫安東尼奧‧莫拉的委內瑞拉人在裡面上吊自殺,之後還繼續住在那裡,可以清楚的聽到他在裡面咳嗽、吹口哨的聲音。

賈西亞‧馬奎斯最早的記憶開始定型時,阿拉加塔加仍然是一個充滿戲劇性、暴力的前哨城鎮。幾乎每個男人都隨身攜帶開山刀,也有很多槍枝流動。他最早的記憶之 一是在外面露台玩耍時,看見一名女子路過,用布包著丈夫的頭顱,斬首的身體則拖在身後,他還記得自己因為屍體以毯子覆蓋著而感到失望。

日間則帶來生動、各式各樣、永遠在改變中的世界,有時很暴力,有時充滿神奇。夜間總是一樣的非常恐怖。他回憶道:「房子裡充滿神祕,我的外婆非常緊張,她會 在晚上告訴我,自己看到很多東西,談到死人的靈魂時會說『他們總是在外面吹口哨,我常常聽到』。每個角落都有死人和回憶,晚上六點之後,你在那裡不能移 動。他們會讓我坐在一個角落裡,我就待在那裡,好像《葉風暴》裡的男孩一樣。」難怪那小孩在浴缸裡、廚房的爐子邊看到死人,有一次,他甚至在自己的窗戶看 到惡魔。
 1965-1966
暖氣+吹風機+果汁機=半本《百年孤寂》
《百年孤寂》這本書幾乎從一開始動筆就有出版社願意出版。每天 都有作者可以仰賴的熱心觀眾,興奮的作者也不太需要鼓勵:他已經著魔。著了流竄體內文學創意的魔,肯定這部作品的成功寫在星空裡,早已注定。知識淵博之人 知道將要出現,也知道會是偉大的作品,神話作品中最接近的例子是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然而,喬伊斯當時並沒有獲得出版商的青睞,也無法預期會成 為暢銷作家。然而,十分謹慎的賈西亞‧馬奎斯卻充滿自信,完全不如以往一般籠罩在束縛他的迷信之中,3月份造訪波哥大期間,他把第一章給了《觀察家日報》 的老同事,於5月1日刊出。此時,卡洛斯‧富恩特斯已經回到巴黎,在1966年6月收到前三章,驚為天人。他把文稿轉交給友人胡立歐‧克蒂薩爾,得到相同 的反應。然後,富恩特斯把第二章交給埃米爾‧羅德里格茲‧莫內加爾,1966年8月刊於新的文學雜誌《新世界》的第一期。

接受編輯的訪問時,富恩特斯宣布他剛剛收到賈西亞‧馬奎斯「進行中作品」(毫無疑問的和喬伊斯有關)的前七十五頁,毫無疑問的認定為傑作,這番話馬上把所有拉丁美洲之前地區性的古典文學打入歷史塵埃中。

然 後,富恩特斯寄了一篇文章到《墨西哥文化》,也向國人宣布《百年孤寂》將於6月29日出版,將是一部偉大的小說(賈西亞‧馬奎斯那時大概還沒寫完):「我 剛剛讀了相當有份量的八十頁:《百年孤寂》的前八十頁,賈西亞‧馬奎斯正創作中的作品。」人們難以表達他們的震驚,如此的事並無先例。

在 期盼的氛圍中,賈西亞‧馬奎斯完成了小說。他告訴比利尼歐‧門多薩:「這本書的結束是在很突然的情況下,早上十一點。梅瑟德斯出去了,我打電話找不到人告 知這個消息。我清晰的記得自己的迷惑,彷彿昨日一般:我不知道如何自處,試著找事情做,一直到下午三點!」後來,一隻藍色的貓進到屋子裡,作家想:「嗯, 也許這本書會大賣。」幾分鐘後,兩個男孩進到屋子裡,拿著刷子,手和衣服都沾滿藍色的油漆。

把稿子寄到南美洲出版社之前,他先寄一份給波 哥大的赫爾曼‧巴爾加斯。賈西亞‧馬奎斯詢問巴爾加斯,是否介意書中寫到他們在巴朗基亞的朋友。巴爾加斯和福恩馬佑爾接連回覆,很榮幸可以當布恩迪亞最後 一代子孫的朋友。接著,巴爾加斯用很慢的方式消化了這本書,寫了一篇文章,標題為「會引起騷動的一本書」,於1967年4月刊於《自由交鋒》,他在波哥大 編輯的週刊。巴爾加斯的評論引發騷動,首先預測這本小說未來的地位。巴朗基亞的比利尼歐‧門多薩也收到一份稿子,他取消了當天的工作,從頭讀到尾,然後告 訴新婚妻子、前任選美皇后,未來的小說家瑪維爾‧莫雷諾:「他做到了。賈布寫出了他要的傑作。」比利尼歐把稿子轉給阿爾瓦洛‧塞培達,阿爾瓦洛讀完之後, 把雪茄從口中拿出來,大叫,「真不是蓋的,賈布寫了一本了不起的小說。」

大約在同一個時期,就在小說完成不久,賈西亞‧馬奎斯寫了一封長信給比利尼歐‧門多薩,以他當時的感受起頭,令人印象深刻,接著解釋他新近完成的傑作,以及對他的意義:

這麼多年來,我像畜生一樣的工作,感覺被疲倦所侵襲。除了我鍾愛、但無法養活我的一件事:小說。其實,我的決定是無法抵擋的衝動,是以我必要安排諸事,以便繼續寫我的東西。相信我,不論是否具戲劇性,我並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

關 於《百年孤寂》的第一章,你所說的讓我很高興,那是我為什麼出版的原因。我從哥倫比亞回來後讀過自己寫的東西,突然覺得沮喪,我所踏上的這個探險旅程,可 能是災難,也可能成功。所以,為了知道其他人的想法,我把那一章寄給基耶爾莫‧卡諾,我召集了要求最高、最專家、最直言不諱的人,再讀一章給他們聽,結果 很棒。而且,我讀的是最驚險的那一章,美女雷米迪歐斯上到天堂,身體與心靈一同飛向⋯⋯

關於我如何寫自己的作品,我試著毫無遮掩地的回答 你的問題。實際上,《百年孤寂》是我第一本嘗試寫的小說,在我十七歲的時候,當時的書名叫做《大屋》。我寫了一陣子就放棄了,因為,對當時的我而言實在太沉重。從那之後,這個故事就一直在我的心頭縈繞不去,我試著在心裡觀照,找到最有效的方式描述,我可以告訴你,第一個句子和我二十年前所寫的,連標點符號 都差不多。我從這一切得到的結論是:當你有一個題目糾纏著你,在腦海裡揮之不去,直到爆炸的那一天,你必須冒著謀殺妻子的風險,在打字機前坐下來⋯⋯

8 月上旬,寫下這封信的兩週之後,彷彿大災難的生還者,賈西亞‧馬奎斯陪著梅瑟德斯,到郵局寄文稿至布宜諾斯艾利斯。包裹裡有四百九十頁打好字的文稿,櫃台職員說,「八十二披索。」賈西亞‧馬奎斯看著梅瑟德斯在皮包裡翻錢,他們只有五十披索,只能寄半本書。賈西亞‧馬奎斯要櫃台後方的職員像數薄片培根一樣, 一頁一頁的數著紙張,數到五十披索的錢夠寄的數量。他們回家,把暖氣、吹風機、果汁機拿去當,回到郵局把第二批稿子寄出去。走出郵局的時候,梅瑟德斯停下 來,轉身向她的丈夫自嘲:「嘿!賈布,希望這本書不要太受歡迎!」
 《百年孤寂》受到廣泛的討論,當時,帶領拉丁美洲的「文學熱潮」、吸引國際目光焦點的是一小群先鋒隊,他被認為是第四名成員。這四位作家──柯達薩、富恩 特斯、巴爾加斯‧尤薩,以及從此時開始,賈西亞‧馬奎斯,在未來受到無可比擬的宣傳。但在當時,這個運動尚未完全形成,沒有證據顯示單一作家可能被稱為這 個非比尋常新產品的品牌領導。然而,他的同僚已經心知肚明,若要低頭鞠躬:就非賈西亞‧馬奎斯莫屬。《百年孤寂》出版之後,拉丁美洲已不是過去那個拉丁美 洲,首先瞭解到這一點的,是阿根廷人。

談到高雅文化,阿根廷在拉丁美洲居於領導地位。賈西亞‧馬奎斯的小說即將在大都會布宜諾斯艾利斯出 版,這裡就像新世界中巴黎與倫敦的結合。此處的文學文化非常嚴肅,有時甚至做作,但愚辯的品質總是很高,對於拉丁美洲其他地區的影響無庸置疑;特別是在西 班牙內戰之後,在知識或文學上,母國對於南方大陸已不再有顯著的影響。1947年,賈西亞‧馬奎斯在波哥大讀卡夫卡,1950到53年間在巴朗基亞閱讀的 許多作家,必定是阿根廷的版本。羅薩坦在十五年前曾經拒絕他的小說,如今,他早期的夢想即將實現,那早期的錯誤也將彌補:他的書將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出版。

當 時,阿根廷最具影響力的週刊是《封面故事》,主編是波魯瓦的朋友,作家托瑪斯‧埃羅伊‧馬汀尼茲,後來和賈西亞‧馬奎斯成為好朋友。《封面故事》對輿論有 非常大的影響力,每週賣六萬份,老闆總是在找下一個文化上的刺激。1966年12月,在帕可‧波魯瓦的鼓吹之下,他們決定派明星記者、編輯群的一員厄尼斯 多‧休奧到墨西哥訪問賈西亞‧馬奎斯。當時的機票錢對於任何雜誌社都是一筆為數不小的投資,但《封面故事》信任波魯瓦,知道他們投資的對象是什麼。這位阿 根廷記者就在墨西哥同賈西亞‧巴爾恰家族住了一整個星期,六個月後,雜誌刊出他的報導文章時,封面上賈西亞‧馬奎斯的照片不是在平凡的街頭拍攝,而是舊聖 安琪風景如畫的石板路上。照片由休奧本人拍攝,賈西亞‧馬奎斯穿著60年代典型的搞笑服裝,熟悉的黑色紅色格紋夾克。阿根廷作家通常不這麼穿,這比較像傑 克‧凱魯亞克,很快的會變成賈西亞‧馬奎斯,也就是「賈布」的特色。這不是路易斯‧哈爾斯在休奧訪問幾週前出版、具有影響力的書裡所形容的抑鬱作家,休奧 的照片裡是一個快樂、興奮的小說家,在世界每一個角落都怡然自得。

阿根廷人決定給賈西亞‧馬奎斯完好的招待。他受邀在6月訪問布宜諾斯艾 利斯,一面宣傳小說,同時擔任《封面故事》南美洲出版社小說獎的評審,期間,南美洲出版社和《封面故事》都加強力道宣傳小說。《百年孤寂》終於在1967 年5月30日付印,長達三百五十二頁,售價六百五十披索,約兩美元。初版時原本打算印標準的三千本,這在拉丁美洲而言算很多,但在阿根廷則很平常。然而, 由於富恩特斯、巴爾加斯‧尤薩、克蒂薩爾無法抵擋的熱情,加上波魯瓦自己的直覺,他們決定冒險。決定初版改印五千本,不過,書商又要求預印書,因而在付印 兩星期前改成八千本。如果達到預期,這八千本會在六個月之內賣完。一星期後,這本書賣了一千八百本,位居暢銷書第三名,對於一個沒沒無聞的拉丁美洲作家而 言,是前所未有的成就。第二週結束時,單是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銷售量已經增加為三倍,是一個銷罄的地方。現在,初版的八千本看起來完全不夠。

賈 西亞‧馬奎斯的朋友維森德‧羅霍,傷心他的哥倫比亞朋友沒有把書賣給他墨西哥的朋友艾拉,為了安慰羅霍,賈西亞‧馬奎斯邀請他設計封面。羅霍很努力的傳達 小說的混亂、多元、大眾口味。他把「孤寂」(SOLEDAD)裡的E顛倒,引來文學評論界最深奧、難解的討論,以及厄瓜基爾書商的一封信,抗議收到瑕疵品,他們必須手工更正才不會惱怒顧客。羅霍這本書的封面成為拉丁美洲的文化象徵,但由於沒有及時送達,因此並沒有出現在初版。初版的封面由設計者伊麗絲‧ 帕哥諾畫了一艘淡藍色的西班牙大帆船,在淡藍色的叢林裡,灰色背景,三朵橘色的花在船下盛開著,成為後來收藏家爭相競購的封面,而不另一個墨西哥的重要藝 術家所設計的高雅封面。第二、第三和第四版在6月、9月和12月出版,都使用羅霍的封面,每一版印兩萬本,在拉丁美洲出版史上前所未有。
 六月上旬,賈西亞‧馬奎斯在墨西哥接受《視野》雜誌的訪問,這本相當於拉丁美洲的《時代》雜誌,也是唯一銷售全美洲大陸的雜誌(雖然在華盛頓出版)。賈西 亞‧馬奎斯告訴訪問者,他計畫帶家人到「靠近巴塞隆納的海濱度假中心」住兩年。他重複著如今已廣為人知的故事,「十七歲」就開始寫《百年孤寂》,但要處理 整個「包裹」,對他而言太沉重了。他也說了一些令人意外的話:「我寫完一本書就會對它失去興趣,如同海明威所說的:『每一本寫完的書都像是死去的獅子。』 因此,問題在於如何追捕大象。」賈西亞‧馬奎斯厭倦《百年孤寂》:他是認真的嗎?這樣的話在拉丁美洲各地的雜誌報紙上刊載,典型的新聞現象:賈西亞‧馬奎 斯式的笑話。這樣的現象在許多層面都屬互相矛盾:刻意的漠不關心、以各種方式惱怒評論家、眨眨眼故意的虛偽、故作謙虛的自我傲慢,都包裝在一個刻意的詼諧 裡,使作者以卓別林式、看似毫不費力的方式,逃離他人的攻擊。然而矛盾的是,在表面之下,那無法否認的事實仍包藏在核心。

賈西亞‧馬奎斯 和梅瑟德斯在6月19日出發前往阿根廷,去面對他們的命運。他向比利尼歐‧門多薩承認自己「像蟑螂一樣害怕」,希望有「一張夠大的床讓我躲在下面」。他們 先飛到哥倫比亞,途中把兩個兒子留在外婆家。兩個男孩都算是墨西哥人,許多年後才回到家鄉。前往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飛機上,雙親討論他們的未來,梅瑟德斯一 定是想到將近十年前,他們第一次一起坐飛機,賈布對於未來所做的承諾,他的確在四十歲寫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小說」。6月20日,小說出版的三週之後,他們 所搭乘的飛機,凌晨三點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埃塞薩機場降落。雖然到達的時間很晚,帕可‧波魯瓦記得整個城市處於派對般的狂歡中,「臣服小說誘人的魅力 中」。他和馬汀尼茲去機場迎接這對夫妻,他們生活的改變比自己所知的還大。賈西亞‧馬奎斯完全沒有因為旅途而疲勞,他要求看彭巴草原,要吃阿根廷烤牛排。 經一番折衝,他們帶他到蒙特維多街的一家餐廳。他們一面習慣這位來自熱帶的男人,穿著迷幻的伐木工人外套、緊身義大利長褲、他的古巴靴子、戴著黑色牙套的 牙齒。他令人好奇,說話融合了言簡意賅和漠不關心,他們說服自己,的確,《百年孤寂》的作者應該就是長這樣子。至於他的妻子,一個美麗的幻影,看起來就像 美洲印地安人版的埃及皇后娜芙蒂蒂。

布宜諾斯艾利斯使賈西亞‧馬奎斯眼花撩亂──他會說,自己第一次體驗一個看起來不像「未完成的」拉丁 美洲大都會。一天早上,他坐在街角的咖啡座吃早餐,看見一個女人提著購物袋,他的小說就夾在蕃茄和生菜之間。他的書廣受歡迎,以「不單單是小說,而是生 活」的方式為大眾接受。同一天晚上,他和梅瑟德斯去參加特拉學院劇院的一項活動,這是當時阿根廷文化的原動力。托瑪斯‧埃羅伊‧馬汀尼茲記錄下這一刻,賈 西亞‧馬奎斯已不自覺成為他小說中的人物,如同他筆下的人物麥魁迪:「梅瑟德斯和賈布向舞台走去,因為許多太早出現的皮草和閃亮的羽毛而驚惶失措。觀眾席 處於黑暗之中,但不知為何,探照燈跟著他們。他們正要坐下,有人大叫「了不起!」開始鼓掌。一個女人回應,「是你的小說!」她說。整個戲院的觀眾起身,在 這一刻,我看到名聲從天上掉下來,包在光鮮的床單裡,如同美女雷米迪歐斯一般,把賈西亞‧馬奎斯包裹在這些光亮之中,不會因時間而枯荒竭。

《百 年孤寂》於7月2日在墨西哥市出版,馬奎斯一家到這個國家已有六年。這本書獻給瑪麗亞‧露易莎‧埃立歐,她回憶道:「我們都瘋了,他帶了一本書給我,我們 一家書店一家書店的去買,買給我的朋友,我要他在上面題字。賈布告訴我『你快破產了。』我在能力範圍之內買下所有的書。我們去賈布的家,和梅瑟德斯一起舉 杯慶祝。第二天,當時我們沒有什麼錢,現在也沒有,但我們還是可以生存⋯⋯你也許記得《百年孤寂》裡有一段⋯⋯下了黃色雛菊的雨,我那天買了一大籃,在找 得到最大的籃子裡,我裝滿黃色雛菊,手戴金手鍊,我拿起來放在籃子裡,然後去找一條小金魚、一瓶威士忌,全部放在籃子裡,然後去他們家。」把現實世界變成 《百年孤寂》的魔幻世界,這會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快,不久就使作者非常擔心,自己非比尋常的小說如何被詮釋。最後,他會希望趕快離開60年代,卻發現自己 無止盡的被拉回去。

賈西亞‧馬奎斯覺得不知所措,他沒有面對這種結局的腳本。在名為「熱潮」盛宴裡,他略微遲到,小九歲的他,遇到馬里 歐‧巴爾加斯‧尤薩。尤薩從1959年就住在歐洲,在巴黎和巴塞隆納幾乎認識所有的作家。他英俊、優雅、又很聰明(當時正在修博士),然而,他也知道如何散發文學魅力。面對這樣無庸置疑的明星特質,新來的賈西亞‧馬奎斯突然覺得緊張受威脅,想保護自己。在一場宴會上,他要他的委內瑞拉朋友拉起一個標語寫 著:「不准提到《百年孤寂》」。雖然如此,他還是為媒體表演:他面無表情的告訴他們,書是梅瑟德斯寫的,但她強迫他簽名,因為實在寫得有夠糟。接著,被問 到當地的前任總理羅慕洛‧加耶戈斯是否為偉大的小說家時,他回答:「他的小說《卡奈瑪》裡,有一段關於雞的描述寫得很好。」如今,賈西亞‧馬奎斯開始認識 任何堪稱名流的人。有了賈西亞‧馬奎斯,文學熱潮才真正的存在,也開始有了希望。這個男人是魔法,他的書是魔法──他的名字是魔法:「賈布」是沃荷時代的 夢,而他的名聲不只十五分鐘。


*****
時間、 記憶與愛 “Gabo,”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1927-2014...


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哥倫比亞人,生於1928

    烏蘇拉雖然年逾百歲,兩眼也因為白內障幾乎快瞎掉,卻仍然保持著強建活力、人格的一貫性和思維能力的完好無缺。在培養重振家族威望的人材一事上,沒有人及得上她思慮深遠。她打算把這個人培養成絕口不談戰爭、鬥雞、壞女人和荒唐的事業。在烏蘇拉看來,這是害得家業衰敗的四大災難。
每當看見曾孫像夢遊似地回到家裡,她總會高聲訓斥:「那女人遲早會把你給毀了。你被她蛊惑得那麼深,總有一天我會看見你像肚子裡塞了隻蛤蟆似的痛得在地上直打滾。」

*  *  *

「現在的年頭和過去真是大不同啊。」她常常這樣說,感覺日常現實不斷從她手中快速溜走。她不懂現在的小孩怎麼會那麼快長大,因為印象中,從前的小孩都是慢慢才長大。

*  *  *

儘管烏蘇拉已老得記不起自己歲數,卻還是不服老,什麼事都想管一管,礙手礙腳,惹得人人厭煩。碰見外鄉人,她就會問他們是不是曾在戰爭期間把一尊聖約瑟石膏像留在她家,託她把石膏像保管到雨季結束,問得他們不勝其煩。誰也不清楚她是什麼時候失明的。就連在她臥床不起的最後幾年,大家也都以為她只是太過年老體衰而下不了床,誰也沒發覺她已經全瞎。她是在霍塞.阿卡迪奧出世前發現自己瞎了的。起初,她以為那只是暫時的視力衰退,便偷偷地服用骨髓糖漿,還給眼睛滴蜂蜜。不過,不多久以後,她便清楚知道,自己正在無可挽回地逐漸沈入黑暗世界中……她沒告訴任何人這事情,因為那樣做等於公開承認自己已經變成廢物。雖然她的手抖得愈來愈顯眼,雙腿也沈重得幾乎邁不開步子,但她的小小身影反而比從前更常出現在家中各個角落。她幾乎像當年要一肩挑起全家重擔時一樣勤奮。然而,在無法穿透的老年的孤寂中,她卻是那麼的敏銳,足以洞察家中發生的那怕是最微不足道的事情。這種洞察力使她第一次清楚看到了過去由於忙亂而不能看到的真相。

*  *  *

要到這時候,她才晃然明白,她的笨手笨腳不是衰老和黑暗的第一場勝利,而是時間所判的刑期。

*  *  *

當烏蘇拉發現,過去三年多以來她不過是小孩子的一件玩具,她不禁號啕大哭起來。

*  *  *

    最後,她把過去和現在完全攪混了起來,以致於在臨終前的兩、三趟迴光返照中,誰也搞不清她所說的話是在描述當時的感覺,還是在回憶過去。她的身體一點一點萎縮,變成了胎兒……在一個棕枝主日[1],當菲南達正在教堂望彌撒的時候,兩個孩子走進烏蘇拉的臥室,一個抬她脖子,一個抬她腳踝,要把她往外抬去。
「可憐的曾祖母,她老死了。」阿瑪蘭塔.烏蘇拉說。
烏蘇拉嚇了一跳。
「我還活著。」她說。
「你瞧,她連呼吸也沒了。」阿瑪蘭塔.烏蘇拉說,把笑意強忍下去。
烏蘇拉大叫:「我還在說話呢!」
「她甚至無法說話了,像隻小蟋蟀一樣死翹翹。」奧雷良諾說。
    至此,烏蘇拉不得不在證據面前認輸。「我的天啊,」她低聲驚嘆說,「原來死是這個樣子的。」
                                  摘自《百年孤寂》(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1967


[1]復活節前的星期日。




《老年之書:思我生命之旅》(The Oxford Book of AgingReflections on the Journey of Life) 梁永安譯 302

張曼儀; Fables for Our Time and Famous Poems Illustrated/James Thurber 1894 - 1961/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
0
0



"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was adapted for the stage by Thurber as part of the 1960 Broadway TheaterrevueA Thurber Carnival.
  Fensch, Thomas (2001). The Man Who Was Walter Mitty: The Life and Work of James Thurber. New York: New Century Books.. ISBN0-930751-13-2.

  ----

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In A Nutshell
James Thurber is most famous as a cartoonist and writer for The New Yorker in the 1930s and 40s. He published "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in The New Yorker in March of 1939. It tells the story of an aging man who, though inept and bumbling in real life, passes his day with a series of fantasies in which he takes on the role of any number of powerful, bold, decisive men. The story has become an American classic, and Mitty a famous literary character. The word "Mittyesque" can even be found in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It refers to someone who is an absent-minded dreamer.)
 

Why Should I Care?

Who hasn't gotten through a boring day by imagining they were somewhere else, someone else, doing something different? Whether you pretend you're decoding spy codes when finishing your calculus homework, or that you're a dangerous Mafioso when your mother makes you take out the garbage, or that you're an FBI agent gathering intel when you're waiting at line at the supermarket, you probably know what we're talking about. The imagination is something we all use – possibly something we all need – to make our lives more interesting.

Some view "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as the endearing story of a loveable man whose rather humorous, dramatic fantasies are harmlessly employed to get him through a dull day of errands. Others see darker themes at work here. Perhaps the story's message is that a dreamer can't survive in this world; or maybe that dreams are insufficient to compensate for what bothers us in reality. Any way you cut it, there are tough questions and hilarity to be found in "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 

 

揚塵以外--讀張曼儀老師《揚塵集》有感
羈魂 | 2014年03月16日 11:11 | 分享到
回目錄上一頁

   【港人字講:羈魂】屈指算來,認識張曼儀老師已有四十多年。印象中她是我在港大唸二年級時到中文系任教的。由於她主要教翻譯課,我卻選修了所有中文和中 哲課,沒緣直接做她的學生;可是,對她積極推廣新文學,尤其新詩方面的努力,卻早有所聞。何況,當年我也是一名「新詩發燒友」,她和友人合編的《中國現代 詩選》也有購閱,如今還珍藏於悉尼家中的書架呢!
  辨詩刊期間,張老師偶爾也有出手相助,尤其有關三十四年代詩人的專輯。集子中<雕蟲記譯>一文,就是張老師為《詩網絡》24期(2005年12 月號)<卞之琳逝世五周年特輯>而寫的。該文情辭並茂,翻譯理論以外,還幽幽道達她與卞先生,以至合譯者倫戴維先生好一段文學因緣呢!
  事實上,《揚塵集》中,雖以張老師多年來的創作為主,<第一輯>卻用了全書逾三分一篇幅寫卞之琳先生,更直接以<懷念卞之琳>為名,足見她與卞 先生那份亦師亦友的情誼。輯中除了從學術角度分析他的作品(包括新詩、小說片斷及譯作)外,字裡行間仍不時透顯她對卞老的尊敬、憶念之情。夾議夾叙,亦理 亦情,詩事、人事、家事、唉,國事,百多年來似乎還不斷纏繞無數知識份子的心靈!誰說論文不可以寄意抒懷?
  當然,作為張老師第一本個人作品結集,我們仍可以從那12篇散文、3篇小說,以及14首新詩中,窺探她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到本世紀第一個十年內長 達半世紀的創作足跡。誠如她在<自序>中所說:「這幾十年來」「寫得很少」,「願意保留存下來的只有三十餘篇」(實際見諸集子中只有29篇)。如此惜墨如 金,更見她對文字的尊重。
  張老師坦言「一生與詩結了不解緣,讀書、研究、教學、翻譯都集中在詩。」從集子中所見,詩作固然較多,創作年代(至少她願意保存下來的)也最 早。1961年兩首發表於《星島日報》<學生園地>版的少作:<昨夜>和<雨>,相信正是她從「醉心我國古典詩詞」轉為「覺得新詩有意思」的印記──前者 韻腳的靈活運用,後者近似十四行體的排列,可就是三四十年代新詩人的慣技?至於1962年美國留學時所寫的兩首新詩:<夜經內華達山脈>和<給沉思者>, 前者的「古典」與後者的「哲思」,正好展現她早年新詩養分的多元化,以及未來創作的無限可能。
  可惜,嗣後她忙於當學者、譯者,詩人的身分逼得暫時放下,直至八九十年代才偶爾重拾綵筆,寫下<紅掌>(84年)、<華威酒店外望>(84 年),以及<荒誕>(91年)、<祝福>(96年)等佳篇。除了二行一節的<荒誕>寄寓對兩年前慘劇的餘痛與餘悸外,其他三首都是很生活很深情的寫照── 「不習慣身邊少了孩子的笑語和爭吵」構成<華威酒店外望>時的「寂寞」,就讓「像小孩兒仰起稚嫩的笑臉」的<紅掌>,於以人喻物的同時,借物懷人吧!且不 消說,送給「披上潔白的婚紗」的「長女」那由衷的<祝福>,來得更窩心,更親切呢!至若移居加拿大哈利法克斯時(98年)所寫的兩首同題的<風>,雖同樣 借物,卻寄意自喻──「繫在孤另另」「木碼頭」的「一葉扁舟」,原來正朝夕期盼「再解纜東行」的「晴朗」「日子」;可惜,「愛海」而「不愛海岸常刮的疾 風」的詩人,在「命運」的播弄下,卻要「日夕與海和風/長相廝守」於「北國海邊一座小城」。幸而本世紀初,詩人終於重返她「生長」的「南方」「小島」, <喜樂>(02年)與<蘭花>(10年)二作雖相距八年,卻仍流露作者從加國「第一次體驗襌坐」後的「喜樂」與「圓滿」:匡湖的蓮鯉也好,窗前的蘭花也 好,浮游開謝之間,參悟的又是怎樣修為?說到壓卷的<太極室>,卻是教人掩卷的悼亡之作,室內老師「留下的空隙」儘管「永遠無法填補」,但,「太極」,與 乎「生活」,甚而「文化」、「文明」,卻「仍得繼續下去」、「傳承下去」・・・・

張曼儀與卞之琳在1980年攝於香港大學(書中插圖)
  從早期「新月」與「十四行」式的「浪漫」,到中期「生活」與「現實」間的「體認」,再到後期「徒移」與「安頓」後的「參悟」,張老師寥寥十多首詩作已教人回味不已吧!如果再和她的散文參照讀來,感受當更深刻呢!
  集子中的散文只有12篇,最早的一篇更成於1974年,看似較她的新詩為少為晚;可是,張老師在<自序>已清楚交代,「散文寫得比較多」,而自 「1956年第一次投稿」見刊後,也寫過「散文、小說和新詩」,可見她寫的散文應不少於也不遲於新詩。事實上,六十年代《靜靜的流水》中的少作忍痛截流 後,七十年代《文學與美術》及《文美》的舊作,尚能倖存於新世紀這本《揚塵集》內!
  張老師散文的筆觸細密而精緻,管它是列寧格勒「一幢幢淡灰、淺黃、暗紅、啞綠的古老房子」、紐約車站與家人「匆促紛亂」的「散」「聚」、藏伏哈 城那「通曉梵文和藏文」「教車師傅」、匡湖園子裏「金魚、錦鯉」以至「石栗、梅花」好物競的「寓言」,或是「成昆行」那「踏著三四十年代先行者足印的心路 歷程」,寫景、叙事、記人、詠物、說理、抒情,無不舉重若輕。深於詩而寓於文的,總有教人驚喜的亮點吧!
說到集子中的小說,卻只得3篇,且全是近十多年的作品;相對新詩、散文,當屬「新作」吧!3篇更不約而同地以「女性」為主角──<清白>中小玫一時 貪念換來的冤屈,可換回讀者一剎廉價的同情?<四姐>好典型的傳統婦女形象,縱未能帶來怎樣的驚喜,以「六幀照片」臚列情節尚帶一絲新意吧!至於<家宴> 中的若紅,滾滾「下海」洪濤沖刷下的改變,原就是開放改革後某種必然啊!謔而不虐的點撥間,是會心一笑,唉,還是欲語還休?
  從作者到學者、譯者,張老師上下求索的,原是不少知識份子走過的棧道;只是,《揚塵集》默默飄揚於我們眼底的,始終是點點創意的輕塵。從學者、譯者回歸到作者的幽徑,正是這本集子彌足珍惜之處。【101】


作者簡介:原名胡國賢,香港本土詩人。1997臨時市政局特聘作家,歷任多項文學獎評判。現為香港大學駐校作家計畫基金委員會主席。

最新文章






 塞伯短篇小說選**今日世界出版,張曼儀,1967年


“The characteristic fear of the American writer is the process of aging. The writer looks in the mirror and examines his hair and teeth to see if they’re still with him. ‘Oh my God,’ he says, ‘I wonder how my writing is. I bet I can’t write today.’” —James Thurber, born on this day on 1894

James Thurber was born on this day on 1894
THEPARISREVIEW.ORG


**

James Thurber is one of America's best known humorists, and "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is his best known story. The story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39 in the New Yorker magazine to great acclaim. It was reprinted in Thurber's 1942 collection, My World—And Welcome To It and in Reader's Digest in 1943. The story's main character is a middle-aged, middle-class man who escapes from the routine drudgery of his suburban life into fantasies of heroic conquest. Upon the story's publication, Walter Mitty became an archetypal American figure. Today, people still describe a certain kind of neurotic, daydreaming man as a "Walter Mitty type.'' In 1947, Hollywood released a movie of the same title, starring Danny Kaye and Virginia Mayo.
Although his humorous stories, sketches, and illustrations were well-known during his lifetime, Thurber has received little scholarly attention. Some critics dismissed his work as little more than formulaic and whimsical. More recently, critics have become attentive to Thurber's literary prowess, such as his use of wordplay and attention to narrative form. They have also discussed the darker themes of his work which lurk underneath the hilarity. Others, referring to his tendency to portray domineering women, like Mrs. Mitty, and unhappy, ineffectual men, like Walter, fault his treatment of women and views of marriage.
- See more at: http://www.enotes.com/topics/secret-life#sthash.zXI0Vuhh.dpuf

Fables for Our Time and Famous Poems Illustrated

James Thurber
(Author)

http://www.amazon.com/Fables-Time-Famous-Poems-Illustrated/dp/0060909994

此書台灣有影印本

Product Description

James Thurber has been called "one of our great American institutions' (Stanley Walker), "a magnificent satirist (Boston Transcript), and "a Joyce in false-fac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Herald Tribune submits that he is "as blithe as Benchley...as savage as Swift...surprisingly wise and witty," while the Times of London, out of enthusiasm and a profound regard for truth, proclaims that "Thurber is Thurber."
In Fables for Our Time, Thurber the Moralist is in the ascendancy. Here are a score or more lessons-in-prose dedicated to conventional sinners and proving--what you will. The fables are imperishably illustrated, and are supplemented by Mr. Thurber's own pictorial interpretations of famous poems in a wonderful and joyous assemblage.

About the Author

James Thurber (1894)-1961) created some thirty volumes of humor, fiction, children's books, cartoons, and essays in just about as many years. A founding member of The New Yorker staff, Thurber wrote and illustrated such enduring books as The Thurber Carnival and My Life and Hard Times, which have appeared in countless editions and dozens of languages throughout the world.


Product Details

  • Paperback: 144 pages
  • Publisher: Harper Perennial (March 23, 1983)


The Great American Humorist James Thurber 1894 - 1961 Left Us With Some Great Stories and Illustrations Here are some of his works from
"Fables For Our Times"

bulletThe Birds and the Foxes
bulletThe Little Girl and the Wolf
bulletThe Scotty Who Knew Too Much
bulletThe Very Proper Gander
bulletThe Bear Who Let It Alone
bulletThe Shrike and the Chipmunks
bulletThe Seal Who Became Famous
bulletThe Crow and the Oriole
bulletThe Moth and the Star
bulletThe Glass in the Field
bulletThe Rabbits Who Caused All the Trouble
bulletThe Owl Who Was God
bulletThe Unicorn in the Garden

Risqué Egyptian ReligionThurber's FablesEinstein Source

吳念真《這些人那些事 》《多桑 》(父さん;A borrowed Life ) 《人間條件五》

$
0
0



吳念真《這些人那些事 》(台北:圓神,2010) 的故事都很感動人,許多篇都可以拍電影。

吳念真累積多年、珍藏心底的體會與感動。
全台灣最會說故事的國民作家,暌違12年感人之作!
他寫的每個故事,都蘊藏了我們無法預知的生命能量與心靈啟發。
跟他一起回望人生種種,您將學會包容、豁達與感恩……
本書是吳念真導演經歷過人生的風風雨雨和最大低潮後,所完成的生命記事。
  他用文字寫下心底最掛念的家人、日夜惦記的家鄉、一輩子搏真情的朋友,以及台灣各個角落裡最真實的感動。這些人和事,透過他真情摯意的筆,如此躍然的活在你我眼前,笑淚交織的同時,也無可取代的成為烙印在你我心底、這一個時代的美好縮影……
吳念真的真心話:
  回憶是奇美的,因為有微笑的撫慰,也有淚水的滋潤。
  生命裡某些當時充滿怨懟的曲折,在後來好像都成了一種能量和養分,因為若非這些曲折,好像就不會在人生的岔路上遇見別人可能求之亦不得見的人與事;而這些人、那些事在經過時間的篩濾之後,幾乎都只剩下笑與淚與感動和溫暖,曾經的怨與恨與屈辱和不滿彷彿都已雲消霧散。
  至於故事裡被我提及的所有人……我只能說:在人生的過程裡何其有幸與你們相遇,或輾轉知道你們的故事;記得你們、記得那些事,是因為在不知不覺中這一切都已成了生命的刻痕,甚至是生命的一部分。
  只是……你們也還記得我嗎?
  特別收錄 吳念真近年唯一小說創作<遺書>,寫下對胞弟離開人間的真情告白與不捨。
  特別邀請 作家雷驤繪製插畫,看兩位大師以圖文激盪出的精采火花。
作者簡介
吳念真
  全方位的創意人、電影人、廣告人、劇場人。
  本名吳文欽。一九五二年出生於台北縣瑞芳鎮。一九七六年開始從事小說創作,曾連續三年獲得聯合報小說獎,也曾獲得吳濁流文學獎。並著有多本暢銷經典作品,如《台灣念真情》系列等書。
  一九八一年起,陸續寫了《戀戀風塵》《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無言的山丘》《客途秋恨》和《悲情城市》等七十五部電影劇本,曾獲五次金馬獎最佳劇本獎、兩次亞太影展最佳編劇獎。改編父親故事而成的電影處女作《多桑》,獲頒義大利都靈影展最佳影片獎等獎項。
  主持TVBS「台灣念真情」節目達三年,導演企畫及代言的廣告數十支。
  二○○一年,舞台劇處女作《人間條件》獻給了綠光劇團,隔年又編導了《青春小鳥》。二○○六年,推出《人間條件2──她與她生命中的男人們》; 二○○七年推出《人間條件3──台北上午零時》;二○○九年推出《人間條件4──一樣的月光》等系列作品,再次成功詮釋「國民戲劇」。
  現任「吳念真企劃製作有限公司」董事長。
 

目錄

自序 你們還記得我嗎?
前言 四個相命師
PART 1 心底最掛念的人
母難月
只想和你接近
心意
遺書
PART 2 日夜惦記的地方
可愛的冤仇人
老山高麗足五兩
母親們
頭家返鄉
年糕
琵琶鼠
秘密
魔幻記憶
小小起義
告別
PART 3 搏真情的朋友們
春天
未遂犯
茄子

他不重,他是我兄弟
人狗之間
兄弟
跑片
告別式
PART 4 一封情書的重量
邂逅
長夢
情書
重逢
美滿
PART 5 這些人,那些事
思念
真實感
圓滿
八點檔
寂寞
儀式
遺照
陳設一個家
淪陷
笑容

前天重翻吳念真 的《這些人那些事》。寫士官長自殺,被火車撞得全身血肉模糊之慘狀:
我看到他被撕裂成一半的臉.....完全分離的陰毛和陰莖,看到蒼蠅蠅慢慢聚集在上頭,我一走過便一大片嚶嚶飛起,甚至飛到我的臉上,我的嘴邊。 ( 《 茄子》,頁116)
我相信,上段讓人無法卒讀的原因,可能各人各有不同。許多人可能跟我不同,我看到出現在 《詩經 》的"嚶嚶"兩字,感慨很深,因為我有位朋友的名字,正是同字眼。

 ****

多桑

父さん



內容簡介

多桑,一個被遺忘的世代。
致,那一輩為家庭打拚的父親們。
重現這段專屬台灣的世代傳承記憶。

  1990年代,戰後50年,依舊愛戀日本的男人。

  日據時代出生的多桑,大家都是稱呼他的日本名SEGA,難以忘懷那時代的美好,總是以日本製造的最好。晚年的夢想就是去日本看一看富士山和皇居。SEGA同時也是許多上一輩台灣男人的縮影,性格陽剛,充滿生活氣息,對妻子、小孩的總是有愛卻從不說出口,辛苦的拉拔孩子長大。

  但,他對同儕之間是講義氣的,可以在颱風天的時候,放著家裡不管,竟跑去幫鄰居修理屋頂;也會偶爾哥們一起偷上酒家,叫小孩幫他掩飾;送走礦工阿燦時,大家一起抬著棺木上山……那個年代的人,除了生活上的所面臨困境,還有另外一種文化認同的壓力。這麼樣的一個父親,只會說台語和日語,當然跟受國民教育的孩子們價值觀是衝突的。礦區的沒落,迫使他們一家人搬遷到瑞芳,SEGA的工作也就有一搭沒一搭的,得靠母親打零工,生活才勉強過得去,五十多歲的時候,受到當礦工職業病「矽肺」的影響,一直進出醫院,曾經意氣風發時所散發出的那種豪爽,也逐漸消逝……

  本書改編自吳念真的電影《多桑》,為他的父親,也為那個時代許多的「多桑」做了一個真實的紀錄,觸動人心。是深具勵志、療癒人心的類型漫畫。

  李鴻欽創作漫畫慣用電影式的分鏡,較強調運鏡,不若傳統式的漫畫分鏡法,著重人物對話時的跳接,以及強調氛圍的營造,先以鉛筆繪製草稿後,再上墨線、貼網點背景,在細密寫實中夾帶在地生猛氣息的畫風,令人動容。

  一九四七年,一個年輕人從嘉義跑到九份附近的礦區找工作……那位年輕人,就是我的父親。他是嘉義人,「昭和四年」出生,十六歲蹺家,十八歲跑到北部挖金礦,二十二歲給人招贅,二十四歲生下我。我們習慣叫他「多桑」!
  
  多桑年輕時,每回想跟他的狐群狗黨去九份「趣味」一下,所編的理由都是去看電影,媽媽心知肚明,就叫我跟著去。他就把我扔在戲院,自己跑去跟朋友開心,囑咐我要記住電影內容,以防回家時,媽媽口試。我記得在回家的路上,一群男人在溪邊彼此擦去身上沾上的胭脂味,重複唱著剛在酒家唱的歌,「可憐的阮青春,悲哀的命運」……
  
  那真是美的舊時光。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原著:吳念真


  本名吳文欽。出生於台北縣瑞芳鎮(現新北市瑞芳區)。

  1976年開始從事小說創作,曾連續三年獲得聯合報小說獎,也曾獲得吳濁流文學獎。
  
  並著有多本暢銷作品,如《那些人那些事》、《台灣念真情》系列等書。

  1981年起,陸續完成《戀戀風塵》、《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無言的山丘》、《客途秋恨》和《悲情城市》等七十五部電影劇本,曾獲五次金馬獎最佳劇本獎、兩次亞太影展最佳編劇獎。改編父親故事而成的電影處女作《多桑》,獲頒義大利都靈影展最佳影片獎等獎項。

  主持TVBS「台灣念真情」節目達三年。

  2001年,舞台劇處女作《人間條件》與綠光劇團合作,翌年編導了《青春小鳥》。2006年,推出《人間條件2──她與她生命中的男人們》;2007年《人間條件3──台北上午零時》;2009年《人間條件4── 一樣的月光》;2012年《人間條件5——男人本是漂泊心情》,成功詮釋「國民戲劇」。

  現任「吳念真企劃製作有限公司」董事長。

漫畫:李鴻欽

  1993年以《交錯》獲得東立漫畫新人獎第一名後出道。代表作《狗臉的歲月》。

  2002年所導演的《訐譙龍SonyEricsson R600篇》獲《網絡動畫金手指獎》金牌獎。《訐譙龍之飛龍在天》獲國際級數位內容動畫產品雛形獎。
  
  與吳念真合作漫畫作品《漫畫人間條件3──台北上午零時》。
 

目錄

【推薦序】拼湊家族記憶╱吳定謙(吳念真之子)
【作者序】台灣電影控╱李鴻欽

01 山路
02 坑口
03 沒落
04 傳承
05 凋零
06 送別

【出版後記】一座山城,一個時代╱黃健和(總編輯)

推薦序
  
拼湊家族記憶 文╱吳定謙(吳念真之子)

  
  其實我該叫他「歐吉桑」,但「多桑」似乎隨著電影變成了某種專屬於他的稱呼。
  
  他離開那年,是我小一升上小二、數個颱風肆虐的暑假。那個陰天的下午,加護病房的探病時間限制讓我沒能再多看他幾眼,就算有多餘的時間,當時一句台語都不會說的我(我就是那個他口中的「外省囝仔」),也無法與他有更多的交流,只能依稀記得他迷茫的眼神中,有股極大的悲傷。
  
  回到瑞芳老家,沒過多久那通電話打來,掛上電話後的父親按著我肩說:「好好照顧阿嬤,知道嗎?」若要說人生中有什麼時刻知道自己長大了,也許就是那個時刻吧?接著父母飛也似衝出門,只留下我和失了魂的阿嬤,兩人各自坐在客廳的角落,一語不發。
  
  像是過了一世紀那麼久,阿嬤沒發出一點聲音、也沒有一點動作,要不是那輕微的鼻息,她彷彿變成了雕像。突然,她毫無預警地放聲大哭,像是責備老天作弄她一世人似的邊咒罵邊哭泣。接著鄰居們慢慢出現了,有的抱著她、安慰她、陪著她責備老天(或是在責備多桑?)有的把我帶到飯廳,那段記憶就隨著吞下肚的水餃、配著女人們不斷的哀嚎而漸漸模糊。
  
  除了那天的記憶,和一些他曾經買給我、卻早就不知去處的玩具,我對這個人的印象趨近於零。或許也知道這樣的離開對大家來說都難以啟齒,因此從未向大人們詢問他的過去。
  
  幾年後,《多桑》上映,我跟著許多如同陌生人般的老鄰居們一起在火車站前看完首映,很多人哭了。不確定自己有沒有落淚,只記得最後我抱住了父親,感謝他用了兩小時四十分鐘的影像,讓我對這個擁有血緣、卻也無緣的人,有了那麼一點淺薄的認知。
  
  此後的二十多年,自己未再重看這部片。每當許多熱愛電影的友人向我稱讚這部片有多好看多好看時,我卻也只是微笑答謝,不知該多說什麼。畢竟那對我來說不只是部電影,而是幾乎所有對他的印象。

作者序
  
台灣電影控 文╱李鴻欽

  
  從小,我就很愛看電影,更喜歡畫漫畫,這次有機會將兩者合而為一,真是一件無比快樂的事。
  
  回想起我小學一年級,當時還在念大學的小姑姑,帶著不用購票的我進電影院看了部洋片《天涯赤子心》(TheChamp),當時的我,字認得的並不多,也聽不懂英文,但是看到飾演父親的強沃特死去時,我也跟著劇中的小男孩哭得唏哩嘩啦的,這是我這輩子看的第一部電影,也撩起了我對電影的興趣。
  
  那個時期,父母是不給零用錢的,連買包王子麵的錢也沒有,更別說進戲院看電影了,於是,廟會的露天電影就變成我的唯一的選擇,只要一打聽到哪裡的廟會有放電影,就會想盡辦法踩著腳踏車去看。
  
  當時露天電影放映的片子,大多是一些功夫類型片,不然就是給女性觀眾看的三廳電影,就在我漸漸開始覺得電影無趣乏味的時候,偶然看到一部校園電影,那部片子有部分的外景,是在我的家鄉──嘉義市拍攝的,或許對台北人而言,影片中出現台北街道很習以為常,但對身處南部二線城市的我來講,看到正在放映的電影,出現自己熟悉的場景時,心中有種被寵幸後的感激,而且劇中人物的對話也有別於之前看過的電影,非常親切熟悉,好像在看著鄰居發生的故事一般。於是,就從這部片開始,我瘋狂尋找這樣的電影,漸漸的,變成一個「台灣電影控」。
  
  高二那年,大哥為家裡添購了一台錄放影機,原本出於一片孝心的舉動,卻只造福到我一人。我看遍了出租店裡所有聽過沒聽過的台灣電影,好是滿足。片子看多了後,開始會去留意:導演是誰?編劇是誰?哪些是必看的,哪些是可看可不看的,有哪幾部是要一看再看的。然後,我注意到了一個名字︰吳念真。只要是這位編劇所寫的故事,台詞就特別有韻味、生動又親切。
  
  這才發現……原來小學四年級偶然看到的那部校園電影,正是吳導所寫的《同班同學》。而且,在我人生的幾個關口,恰好都有吳導編劇的電影相伴著……高中聯考剛結束時生平第一次獨自進戲院看的《國四英雄傳》;家裡有錄放影機後租的第一部電影《戀戀風塵》;當兵入伍的前一天,該要道別的人都走完一輪後進戲院看了《情定威尼斯》;在部隊裡的戲院看的唯一一部電影《阿呆》(全片都在嘉義市拍攝,啊……又被寵幸了一次);還有《八番坑口的新娘》、《芳草碧連天》、《無言的山丘》……
  
  最後,等到吳導第一次執導的戲《多桑》。我萬萬沒想到,當年和好友一同紅著眼眶走出戲院的那部電影,多年後居然有幸將它改編成漫畫,更沒想到《多桑》劇中那帥氣的阿燦阿叔,竟是這本書的總編輯黃健和呢!
  
  身為長期的戲迷,能有機會跟吳導合作,真是讓我激動與感謝。有別於上次合作的《人間條件3:台北上午零時》的順利,這次改編《多桑》,老實說我壓力非常大。首先,這無疑是部「經典國片」,看過的人可不少,如果完完全全照電影走就失去了改編的意義,改動太多,又害怕會不會侵犯到別人,畢竟這可是吳導真真實實的人生經歷。
  
  不管如何,這本書終於完成了,在此,我要特別感謝連翠茉小姐、大辣出版社、我的太太、以及協助這本書出版的每一個人。
  
  萬分感激! 
  
  
  隨著年紀漸長、更瞭解自己後,才發現原來自己內心某些放蕩不羈、英雄悲壯的爛個性,似乎就隨著基因這麼理所當然地傳承下來。
  
  在出發去開車橫貫美國、進行那趟拼湊家族記憶的旅行前,突然意識到這樣的基因存在,便問起父親:多桑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他淡淡回答:「個性應該很浪漫吧?那樣的年代,為了一圓淘金夢,便隻身北上、當了別人的義子……」到這裡父親便沒再多說。
  
  幾天後,我帶著這樣模糊的線索上路,在橫渡沙漠的日夜中,想著自己、想著父親、想著家族。忽然間好像理解自己為何上路、而他為何用電影的方式記錄自己的「多桑」。
  
  原來我們都一樣,窮極一生拼湊著父親的輪廓。可能唯有這麼做,我們才有機會讓自己完整。
  
  而我們都如此幸運,用文字、影像讓多桑繼續活著,而這次,又加上了漫畫。向來把朋友看得比家人還重的他,應該很開心又有更多人看到他的故事。
  
  你說是吧,多桑?

出版後記
  
一座山城,一個時代 文╱黃健和(總編輯)

  
  若要挑選一個小鎮,來代表台灣,九份很有機會列入候選名單。
    可能有歷史因素、地理考量、盛衰傳奇等等原因,但也很可能,只是因為吳念真一個人的執念。
    念真書寫了他的故鄉,從出生到青春成長,從繁華到沒落。那座山城是瑞芳是九份是猴硐是金瓜石,是他的年少足跡。一碗什錦麵,寫的色澤繽紛:白煙帶出了溫暖與戲院散場,油麵、肉片、魚板、蝦子、豬肝、青葱,勾引起食欲及消逝美好的眷戀。
    文字之外,他編劇及導演的幾部電影,更是主要原因。《戀戀風塵》、《悲情城巿》及《多桑》,前兩部由念真編寫劇本,侯孝賢導演;《多桑》由念真自己編劇導演。
    三部電影,都與自己有點關連;電影裡的畫面,電影外的拍攝現場,多年後仍在腦海中淡入跳接,時不時地對人微笑。
    一九八六年《戀戀風塵》,是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任職助導。平溪線火車,來來去去搭了許多回;猴硐夜景的記憶,是露天電影院的拍攝。最能感受九份階梯長度的是飾演阿遠的王晶文,他要背著阿公慢慢的走回家;侯導的長鏡頭,遠景調度,四百呎的底片常是一次拍完。阿遠家與阿雲家之間小空地,是工作人員們午休吃便當曬太陽的所在。
    一九八八年《悲情城巿》拍攝,任職副導。金瓜石的八角亭理髮廳,被改裝成林文清(梁朝偉飾演)的攝影館;關閉多年的台金醫院亦重新開啟。太子賓館一角亦改裝成九份酒家,鶯鶯燕燕的酒家女是由劇場友人及藝術學院學生變身而成。幾位臨時演員都非常搶眼:吳念真、詹宏志、張大春、謝材俊是酒後合唱〈松花江上〉的知識分子,吳繼文是同名演出被關在監獄裡的文人,高重黎則是在山路上來回行走的義士。
    一九九四年《多桑》,則被念真邀約,客串演出阿燦叔。片子開場不久:阿燦叔來訪,要邀約多桑去看電影,被問著是與秋子兩人去看,還是一群人……記憶裡,阿燦叔跛著腳與眾人上工,跛著腳與秋子散步,跛著腳去看電影(慢著慢著,阿燦叔到底是跛左腳、或右腳?)
    那是個男人在家中都沉默不語的年代。
    或許是日式教育,或許是工作辛勞,或許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男人在家中總是扮演著嚴父的角色,關心呵護總是用很平常很克制的方式。是出去吃麵時,多夾一片肉放進你的碗;是深夜廝混歸來,他等著門,在黑暗中問著:「回來啦,肚子餓嗎?炒個飯給你吃吧。」念真用文字與電影,為我們敘說了一座山城,那個時代的男人。
  
  另一個認識二十多年的漫畫作者李鴻欽,在二十一世紀的數位時代,不理會周遭的喧囂波動,硬是定下心回到上個世紀中期,安安靜靜的畫著這部讓他目眶泛紅的作品。這一沉靜,就是連他家中夫人都要抓狂的兩年時光。這是位非常沉默的作者,二十年裡的數次相遇,甚至到討論漫畫出版,我都懷疑他有沒有說超過十句話。從《無賴阿將》到《狗臉的歲月》,從《漫畫人間條件:台北上午零時》到《多桑》,四本創作,都是以男人的觀點出發;從少年到當兵,從青年到老人,似乎說了台灣男性的一生。
  
  念真的父親是嘉義人,北上到瑞芳工作,而有了這麼一個故事。  
  李鴻欽也是嘉義人,由他來接手,畫完這麼一部作品,人生自是有緣。  
  謝謝兩位作者的故事與漫畫,能夠出版這麼一本書,大辣深感榮幸。

------
 《多桑 》
1994年的片子
Kawase 先生看完之後,掉了淚 ,更決定將餘生投入20世紀台灣電影史的資料整理。
約2006年,我請他講感動之處。 我去台大圖書館和視聽中心,都找不到多桑 (A borrowed Life) 這片。
許多人也許想到的是他的親人, 包括 "兩個本省人結婚 生出外省人".....
2009年訪問蔡振南


【多桑】7/23




■ 播出時間:7/23(週六)晚間9■ 導演:吳念真
■ 演員:蔡振南、蔡秋鳳、陳淑芳、梅芳

【影片簡介】這個人有人叫他爸爸,老爸,爹地,或者老頭,或者「查甫老的」。

我們則叫他「多桑」。這輩子,如果有人問他年紀,通常他會說:我是「昭和四年」生的,所以從小我就學會一個公式,昭和加十四等於民國,就像民國加十一等於西元一九後面數字一樣。至於他今年到底幾歲已經不重要了,不過,有興趣的話,你可以抽空算一算。

他是嘉義人,十六歲蹺家,十八歲跑到北部挖金礦。為什麼蹺家,他從不說。二十二歲給人招贅,二十四歲生下我。

長 子得抽「豬肉稅」,所以我跟我媽媽姓「吳」,不跟他姓「連」,這件事他倒說了幾百遍,要我和我的以後子子孫孫都得記得是「吳皮連骨」所以以後交女朋友除了 姓吳,姓連的不行以外,姓蘇、姓周的也要儘量避免,因為蘇、周、連幾百年前是一家。這可害我這一 房的子子孫孫在擇偶時比別人少掉好多機會。

多 桑年輕時每回想跟他的狐群狗黨去九份「趣味」一下,所編的理由都是去「看電影」,媽媽心知肚明,就叫我跟去。有幾次,它把我扔在戲院裡,自己跑去跟朋友開 心,不但如此,還要我記住電影內容,以防回家,媽媽「口試」。我記得回家的路上,一群男人會在水 池邊彼此擦去身上、衣服上可能有口紅印,香粉味,然後重複在酒家內所唱的歌,踩著月光回家。

那真是美好的舊時光。可這時光卻維持不久。 金礦蕭條後,我和多桑常去的地方可不是酒家電影院,而是一家我以前沒去過的店,多桑會帶一些東西進去,它們就會給多桑一些錢。那家店的門口掛著一塊布,寫 著很大的一個字-「當」。可我常把它看成「富」,以為是 富翁住的地方。多桑失業後,學會打麻將,常跟媽媽吵架,媽媽常離家出走。

有一次,老師叫我寫信告訴警察,叫他們去抓賭博,我真的寫了,沒想到警察把信拿給多桑看,還讚美我小小年紀信就寫得這麼流順,不容易。後果如何?你們猜。

對了…有一次,他偷看我借來的PLAYBOY,罵我說不學好,我跟他說,我是在學英文,他瞪了我一眼,然後說美國女人size太大了,日本的比較好。

我還記得,多桑老年得了礦工職業病-矽肺,並且有了糖尿病,可是卻偏偏愛吃甜食。有一回偷吃蛋黃酥被孫子活逮,我們竟衝過去搶,像教訓小孩一樣罵他…

算了,一個人的一輩子一下子怎能講得完啊?看電影吧,電影就要開演了…




***

 吳念真《人間條件五》 講述中年人生

演員林美秀(右)崇拜導演吳念真,連他看板都抱緊緊。(綠光劇團/提供)
記者趙靜瑜/台北報導
鬼才導演吳念真終於把《人間條件五》的劇本「生」了出來,目前票房已經賣到國家劇院一張不剩,只好緊急加開台北城市舞台場次,更重要的是,這次揮別前幾集的悲情,沒有眼淚,只有爆笑!
《人 間條件五》故事開始在一個颱風夜,羅北安飾演的公務員先生集結全家召開家庭會議,要求與老婆離婚,決定從此為自己而活,甚至對老婆說出藏在心底的秘密: 「我從來都沒愛過你。」順利離婚的先生,沒有人約束的生活就此展開,這場自由之旅,讓他得以窺視那些表面幸福友人們,而有奸巧政府高官,由柯一正飾演,另 有事業有成大老闆,由陳希聖飾演,至於房地產大亨,由李永豐飾演,這群男人真實的生活面貌,一連串瀟灑、天真與荒謬的故事將一一揭露。
有別以往《人間條件》賺人熱淚的路線,這次《人間條件五 男性本是漂泊心情》將會是一齣爆笑喜劇,劇名裡的漂泊,指的不是男性瀟灑,而是男性的漂泊不安定,內容對白犀利嘲諷,尤其是夫妻間的攻防心機部分,吳念真說,他很怕有觀眾是夫妻或是情侶來看戲,會為此而分手或離婚。
固 定班底硬底子演員林美秀,這次也有吃重演出,一人將分飾各個男人的太太,分別是純樸嘮叨的傳統媽媽、政府高官的夫人、企業千金出身的老闆夫人等等,如何區 分這些不同身分與立場的女性,將是她演技上的挑戰。吳念真說,他這次雖然要調侃台灣男人,「但實際上卻是向台灣女人致敬。」
《人間條件五》 將於9月28到30日台北國家劇院首演,五場門票已經售完,緊急加演10月4日到14日台北城市舞台。另全國巡迴場已同步開賣,10月26日到27日在高 雄至德堂、11月9日到10日在台中中山堂、11月17日台南文化中心、12月8日桃園多功能展演中心、12月22日新竹演藝廳,五地巡迴演出,詳情可詢 兩廳院售票系統或綠光劇團(02)23956838。

《人間雜誌》、《人間風景.陳映真》,《陳映真文選》,《第一件差事》1975,《山路》1984/序杜葉錫恩〔Elsie Tu〕著《我眼中的殖民時代香港》;陳明成《陳映真現象:關於陳映真的家族書寫及其國族認同》、

$
0
0
找到我2006.10.17寫的一則筆記:
人間 天上大風 --聞 陳映真重度昏迷


在internet 找不到的信息


反叛年代:“隨著年歲的增長﹐這本破舊的小說集【《吶喊》】﹐終于成了我最親切﹑最深刻的教師。我于是知道了中國的貧窮﹑的愚昧﹑的落後﹐而這中國就是我的﹔我于是也知道全心全意去愛這樣的中國──苦難的母親﹐而當每一個中國的兒女都能起而為中國的自由和新生獻上自己﹐中國就充滿了無限的希望和光明的前途。”

主編{諾貝爾文學獎全集} 遠景 民國71年[1982],

「人間」雜誌(1985-1989)的理想主義、人道關懷
說什麼「海峽兩岸第一人」美譽……
「……..我只一個上班族一個業務員常在敦化北路感覺自己就像是陳映真筆下在{華盛頓大樓}前沒有明天的人悲微……..」


***
我翻翻《陳映真文選》(2009),決定確認他中風的年份,原來是2006年,與《陳映真文選》沒矛盾。Wikipedia有一訪談(2001年7月)。http://unitas.udngroup.com.tw/web_old/b/200107/storyb1-1.htm

我認為陳映真是西方所謂"馬克斯或基督"的一例子。他可能曲解(或合理化)他父親的"你是上帝的孩子"的意思:
永遠的薛西弗斯──訪問陳映真
◎郝譽翔

 出身於宗教家庭的陳映真,曾在〈鞭子與提燈〉中記述父親對他說的一段話:「孩子,此後你要好好記得:首先,你是上帝的孩子;其次,你是中國的孩子;然後,啊,你是我的孩子。」他飽含熱淚聽受了這些話,並且以此為一生的勉勵。而話中的「上帝」,陳映真詮釋為「真理」與「愛」,再加上其次的「中國」,這四者便成為解讀陳映真小說的重要關鍵。
 然而,尋找真理的方式有很多種,似乎已對文學失去信心,轉投入政治經濟研究的他,在停筆多年後又開始創作了,對於「真理」、「愛」和「中國」的虔誠信仰,一如當年。於是見到陳映真,我們很自然(也很好奇)的引發了第一個問題:為什麼重新提筆寫作小說?對文學又有何期望呢?


陳映真文選


陳映真,本名陳永善,筆名許南村,台北縣鶯歌鎮人。一九三七年生于台灣竹南,淡江文理學院英文系畢業。曾擔任中學英文教師和跨國公司職員。 一九五九年發表第一篇小說《面攤》,其後發表了《我的弟弟康雄》、《故鄉》等小說,在文壇脫穎而出並獨樹一幟。一九六八年因”組織聚讀馬列共黨主義、魯迅等左翼書冊及為共產黨宣傳”等罪名被捕並移送綠島,一九七五年獲特赦。入獄期間“對自己走過的道路進行了認真的反省,對社會現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開始由一個市鎮小知識分子走向一個憂國憂民的、愛國的知識分子”。 一九七七年參與鄉土文學論戰。一九八三年赴美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曾獲”吳濁流文學獎”及中國時報“小說推薦獎”。一九八五年創辦《人間》雜志,以其社會責任感和倡導社會公平正義的左翼立場影響了一代年輕人。一九八八年參與成立中國統一聯盟,擔任創盟主席,為促進兩岸和平統一而不懈地工作。 一九八八年人間出版社出版《陳映真作品集》十五卷。二○○一年洪範書店出版《陳映真小說集》六卷。陳映真的重要文集還有《陳映真散文集》,評論集《知識人的偏見》、《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等。

陳映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筆名「陳映真」原是其早逝的孿生兄長的名字。陳於1957年成功高中畢業後考取淡江文理學院(即今 .... 蘇珊娜; 最後的夏日; 唐倩的喜劇; 第一件差事. 第三冊《上班族的一 ...

陳映真

2007年8月28日 ... 1981年亞菁:(試評陳映真的「第一件差事」〉,《臺灣文藝》第74期, ... 1979年亮軒:(淚話問天天不語:陳映真著(第一件差事〉〉,《愛書人》第112 ...

目錄

第一輯 關于陳映真
試論陳映真
——《第一件差事》、《將軍族》自序
關于陳映真
後街
——陳映真的創作歷程
魯迅與我
——在日本《文明淺說》班的講話
我的文學創作與思想
祖祠
父親
生死
第二輯 鄉土文學論戰
現代主義底再開發
——演出《等待果陀》底隨想
期待一個豐收的季節
最牢固的磐石
知識人的偏執
文學來自社會,反映社會
建立民族文學的風格
在民族文學的旗幟下團結起來
回顧鄉土文學論戰
向內戰‧冷戰意識形態挑戰
——七十年代文學論爭在台灣文藝思潮史上劃時代的意義
七十年代黃春明小說中的新殖民主義批判意識
——以《莎喲娜啦‧再見》、《小寡婦》和《我愛瑪莉》為中心
第三輯 分離主義的盲點
“鄉土文學”的盲點
原鄉的失落
——試評《夾竹桃》
台灣長老教會的歧路
追究“台灣一千八百萬人”論
西川滿與台灣文學
美國統治下的台灣
——天下沒有白喝的美國奶
從台灣都市青少年崇日風尚說起
從一部日片談起
——論《聯合艦隊》
台灣內部的日本
——再論日本戰爭電影《聯合艦隊》
“台灣”分離主義“知識分子的盲點”
精神的荒廢
——張良澤皇民文學論的批評
被出賣的“皇軍”
以意識形態代替科學知識的災難
——批評陳芳明先生的《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
論“文學台獨”
警戒第二輪台灣“皇民文學”運動的圖謀
——讀藤井省三《百年來的台灣文學》︰批評的筆記
第四輯 消費社會和文學問題
色情企業的政治經濟學基盤
大眾消費社會和當前台灣文學的諸問題
大眾消費時代的文學家和文學
《人間》雜志發刊辭
新種族
大眾傳播和民眾傳播
第五輯 尋找一個失去的視野
中國文學和第三世界文學之比較
反諷的反諷
——評《第三世界文學的聯想》
“鬼影子知識分子”和“轉向癥候群”
——評漁父的發展理論
尋找一個失去的視野
同一個民族,共同的命運,共同的斗爭
——台灣新文學運動和“五四”新文學運動的聯系
天高地厚
——讀高行健先生受獎辭的隨想
中華文化和台灣文學
對我而言的“第三世界”
從台灣看《那兒》
編後記(薛毅)









 

























































*****

陳映真《第一件差事》台北: 遠景 1975 初版 / 1978年5版/1987年10版

1977 陳映真 四版自序


1975年 
尉天驄序
許南村:(試論陳映真〉,頁17-30。


兀自照耀著的太陽
最後的夏日
唐倩的喜劇
六月裏的玫瑰花
第一件差事




陳映真《第一件差事》遠景 1975 初版

讀陳映真山路  一綠色之候鳥(遠景1984 219-44)不錯但談不上杰作
引詩前2行有錯 (漏"CALL" )  文中趙公說"十幾二十年來我才真切的知道這個call 那硬是一種招喚哩......"
(小說中主角"素來不喜歡泰尼遜的那種菲力士丁底俗不可耐的自足和樂觀的我.....聽見那麼悲觀化的理解還是第一次.....)
Alfred Lord Tennyson

Sunset and evening star


1. Sunset and evening star,
And one clear call for me!
And may there be
no moaning of the bar
When I put out to sea.

But such a tide
as moving seems asleep,
Too full for sound and foam.
When that which drew
from the boundless deep
Turns again home.


《人間雜誌》
1985年11月,陳映真創辦以關懷被遺忘的弱勢者為主題的報導文學刊物《人間雜誌》(至1989年停刊),1989年7月成立人間出版社並擔任出版發行人。
1986/1月 第3期
1986/4月 第6期 有李永熾先生文章"日本桶口健二的反公害世界"內有福島核電廠等外包工人受放射傷害
收入李永熾 從江戶到東京台北: 當代 1988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人間雜誌》(1985-1989)是由台灣知名左翼作家陳映真創辦的一本報導文學雜誌,以精彩的報導攝影、深入追求真相的文學描述、以及豐富的社會關懷,形成獨特的雜誌風格,深刻影響學生運動、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台灣八十年代。
從1985年創刊到1989年因財務壓力停刊,《人間雜誌》一共發行了47期。報導的內容遍及文化、歷史、民俗工藝製作、農村與農民、勞工、環保運動、弱勢族群…等等,一概以風格強烈的攝影作品,報導這些在當時尚文國民黨政府視為黑暗面、禁忌或本土色彩濃厚的題材。
《人間雜誌》在短短的四年出刊期間,培育了大量優秀的報導文學作家及攝影人才,諸如藍博洲、關曉榮、蔡明德、李文吉…等。

[編輯]外部連結




01

一系列的活動

陳映真2009年10月28日星期三

人間風景.陳映真


人間風景.陳映真

1959年9月,陳映真在《筆匯》發表第一篇小說〈麵攤〉,迄今50年,獨樹一幟的書寫風格,與對社會嬗變的深刻體察,使他的小說風靡60、70年代,影響一代的文學青年及知識分子,許多作品至今已成台灣文學經典。
  1985年,陳映真創辦《人間》雜誌,關懷邊緣族群、為弱小者發聲。在四年當中,許多攝影家、記者、小說家、詩人、出版人,紛紛投入其間,陳映真在其中扮演靈魂的角色,帶領這一群創作者,在風起雲湧的80年代,形成一股「社會改革」的新力量。
  2006年,陳映真病重入院療養至今,期待透過本書,集合各方故舊好友為他獻上祝福,並且讓新世代的青年,重新認識這一位入世的、充滿人道關懷的小說家。
   本書內容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生命風景」、「文學風景」、「人間風景」。「生命風景」是陳映真出生至今的生命歷程:白色與荒茫的童年與青少年、文學與 思想啟蒙的大學時代、生命中的遠行——入獄與歸來、出生入死與病魔奮鬥的經歷等。第二部分「文學風景」則為評論家、學者、作家,對陳映真的文學創作的看 法,包括如何受到他的影響,有嚴肅的評論,但多為友人對他的敬愛之情。第三部分「人間風景」則是有關陳映真創辦《人間》雜誌的種種,包括發刊詞、專家論 《人間》、媒體專訪《人間》,以及當年伙伴們追述《人間》種種,詳述《人間》理念及己身所受的影響。
  同時也將陳映真的著作做一個總整 理,國內的初版、再版、新版,中國大陸、香港的版本,法文、日文的譯本,每本封面一一呈現,各附200字的內容提要。總共出版47期的《人間》雜誌,也是 呈現每本封面,並各附150字的內容提要。正文之後並附錄陳映真大事年表,以及著作目錄。
作者簡介
陳映真
   1937年生於苗栗竹南,淡江文理學院外文系畢業。曾任中學英文教師、製藥廠經理,參與《文學季刊》及《文季》、《夏潮論壇》等雜誌編務。1983年曾 與七等生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訪問,1985年創辦《人間》雜誌,開創台灣報導文學雜誌的先河。後成立人間出版社擔任發行人,1996年曾 獲中國社科院授予榮譽高級研究員。曾獲吳濁流文學獎、時報文學獎、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陳映真創作文類有論述、散文、小說,為台灣重要的小說家之一。
編者簡介
文訊雜誌社
  創立於1983年7月的《文訊》雜誌,為台灣少數重視文學史料及文學評論的雜誌。每期以專題企畫方式探討台灣文學不同面向的表現與發展,更擴及對華文文學、文化層面的關心,不僅肯定前輩作家的文學表現,也重視文壇新秀的努力創新。
  《文訊》以「快速報導文藝資訊、準確評析文學表現、深層探索文化問題、生動描繪文人風貌」為編輯方針,二十多年來已成為台灣文學研究的重要指標性刊物。

詳細資料


  • 叢書系列:文訊叢刊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8k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目錄

top
前言:向陳映真致敬 ◎陳怡蓁
【輯一】生命風景
那白色、荒茫的歲月——陳映真的童年與青少年時期(一九三七~一九五七)
後街.一 ◎許南村
鞭子和提燈 ◎陳映真
我的老友陳映真 ◎邱勝男
我所認識的陳映真 ◎單培
困悶的市鎮小知識分子——陳映真的文學與思想啟蒙(一九五八~一九六七)
後街.二 ◎許南村
我的老師陳映真 ◎蔣勳
木柵書簡 ◎尉天驄
遠行——陳映真的入獄與歸來(一九六八~一九八七)
後街.三 ◎許南村
被湮滅的歷史的寂寞 ◎陳映真
關於十.三事件 ◎陳映真
永遠的馬克思——一九八八年以後的陳映真(一九八八~)
生死 ◎陳映真
蒙昧的那幾年——懷念與映真一道度過的日子 ◎劉大任
堅定不移的民族主義信心 ◎陳若曦
香港緣——陳映真的魅力 ◎鍾玲
以認真、嚴肅的態度思想與創作——專訪陳映真先生 ◎林麗如
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陳永善(陳映真)先生贊辭 ◎鄭樹森
【輯二】文學風景
入世的、為人生而藝術的小說家陳映真 ◎姚一葦
陳映真和蕭斯塔可維奇 ◎李歐梵
文學心靈的敬重 ◎白先勇
最敬愛的文學兄長 ◎吳晟
理想繼續燃燒 ◎林瑞明
最後的烏托邦主義者——簡論陳映真知識世界諸要素 ◎南方朔
從山村小鎮到華盛頓大樓——陳映真的歷程及其矛盾 ◎呂正惠
映真永善 ◎李黎
讓所有受侮辱的人重新得到尊嚴——訪陳映真先生談小說創作 ◎廖玉蕙
陳映真劇作《春祭》的一些外緣脈絡 ◎楊慧儀
陳映真出版作品提要 ◎游文宓
【輯三】《人間》風景
創刊的話——因為我們相信,我們希望,我們愛…… ◎陳映真
「看見」是關心的開始——《人間》雜誌的誕生 ◎詹宏志
人間燈火未熄 ◎蔡珠兒等
想念大陳、再現《人間》 ◎關曉榮
永遠的鞭子和提燈 ◎郭力昕
陳映真先生,以及他給我的「第一件差事」 ◎曾淑美
《人間》永存人間! ◎廖嘉展
年輕人的冷漠讓他很傷感 ◎鐘俊陞
《人間》雜誌各期提要 ◎文訊雜誌社整理
附錄
陳映真大事年表 ◎李文媛
陳映真出版作品目錄 ◎文訊雜誌社整理
編後記 ◎封德屏


前言
向陳映真致敬
◎陳怡蓁 (趨勢科技共同創辦人暨文化長、趨勢教育基金會創辦人暨執行長)
對於如今五十歲以上的知識分子來說,陳映真絕對是一個深刻的印記。
  我們高中時陳映真在獄中服刑,他的名字是一個帶有禁忌的神祕標記,他的小說在市面上買不到。我們大學時蔣介石去世,全國大學生穿著卡其制服排隊去謁靈,隨之而來的特赦才把陳映真帶還給我們,《將軍族》與《第一件差事》兩本小說集終於復出文壇。
   當時我迫不及待地搶購回家閉門苦讀,深深被他那種綿長委婉的幽幽語法所迷惑,那時只懂得以文學的角度去讀他的小說,不能領略背後的精神與哲思,也不明白 為何他的主角總以自殺結局,但是每當讀他的小說,就被一種憂鬱圍繞,心頭沉甸甸卻不知其所以然,這跟讀了李清照的詞之後那種「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愁煩又 自不同,竟好像是重量級的憂鬱當胸襲來,鏘然有聲。
  一定有太多人跟我一樣受到《將軍族》的重擊,在那個書與歌曲都很容易觸犯禁忌的年代,書出不到一年又被查禁了。
   然後我在限重的行李中堅持帶著他的禁書以及白先勇、黃春明等等作家的占去許多重量的小說,負笈美利堅留學。又在中美斷交的風聲鶴唳中,在賓州結婚,在紐 約州生下第一個兒子。必須養家活口的年輕的一家之主張明正每天開車近一個小時,經過彎彎曲曲的索米爾公路,去到紐約市近郊的白原上班,早出晚歸,風雨無 阻,任由二十四歲就當上母親的我在森林中的小木屋寂寞擔憂,思鄉成疾,唯一的慰藉就是來自家鄉的書信與書籍。
  一九八○年初遠景出版的 《夜行貨車》經過千山萬水寄到了紐約州的小木屋。出獄之後的陳映真彷彿沒有受到禁錮的影響,立刻投入美商輝瑞藥廠任職,以親身所見所感,寫出這樣戲謔當中 蘊藏深層悲哀的小說,這一次除了文字之美,我也讀出了字裡行間的悲憫之情。他描寫的恰是在美商公司任職的台灣人的無奈,張明正讀後擲書三嘆,書中人物詹奕 宏與他同樣來自屏東,夜行貨車轟隆轟隆地開向南方故鄉的影像從此在他心靈烙印。之後一波又一波的襲擊接連來自《華盛頓大樓》:在莫理遜公司載沉載浮爬企業 階梯的黃靜雄的〈上班族的一日〉,企圖組織新工會領導工運失敗的〈雲〉張維傑。最後當控訴跨國企業毀滅人性的〈萬商帝君〉出現時,我們毅然決然拋下美國 夢,收拾行囊,背起兩歲的兒子,回到台灣。繼而擺脫上班族的生涯,屢仆屢起地創業了。
  今天我們創立的趨勢科技也成了跨國企業,還更上層樓地被讚譽為「超國界」企業,五十多國籍的歐美科技菁英奉台灣人為老闆,遵循著我們所擘劃的企業文化。有時我不禁會帶點好奇地省思,有沒有外籍的夜行貨車正駛向他們的心靈故鄉呢?
   也許就是求學時代的人文啟發,讓我們在創業經商之外多了這一層省思,引領我們走向社會關懷的路,戰戰兢兢唯恐淪為陳映真筆下的無情的跨國企業的老闆。二 ○○○年當趨勢科技已經在日本上市之後,我們用自己的課稅之後的收入在台灣成立了趨勢教育基金會,致力於網路軟體教育與文化藝術教育的推廣。這是我們認為 可以用自己的專長回饋斯土斯民最好的方式。
  回想起來,年輕時讀過的文學小說深深影響了我們的作為,多麼希望這樣的感動能夠傳承。於是籌 劃每年一度的「向大師致敬」系列活動,在國家圖書館舉辦學術研討會、在中山堂舉辦記者與文友茶會以及開放式的展覽座談,並出版或推介大師的作品全集。繼二 ○○八年向白先勇致敬之後,今年九月向陳映真致敬,我們更進一步運用自身的專長,在網站上完整呈現陳映真的創作年表、手稿、插畫、照片、電子版的小說,甚 至他朗讀〈鈴璫花〉的語音檔以及接受訪問的影音檔,還有白先勇、林懷民、蔣勳等人講述為何必須閱讀陳映真的影片,都以適合網路的編輯方式呈現出來。我們還 在網路上發起尋找陳映真物件以及讀書心得徵文活動,期待與網友的互動更生動。
  在網路之外,趨勢教育基金會更出資委託拍攝紀錄片、發起有獎徵文比賽,並出版這本文集,收錄許多文人名士對陳映真的感動與感想,期待陳映真效應全面發酵。
  比起向白先勇致敬的活動,因為資料收集的不易,以及某些我所不了解的人間恩怨,這次的系列活動投入更多人力、物力,遭受的挑戰更大。所幸呈現的面貌也是更完整的。我想白老師如果看過陳映真的網站,說不定會有些吃味呢!
   在籌備的過程中,許多人主動奉獻、默默付出、熱心協助,我們領會到陳映真的影響力是深刻而久遠的。更欣慰的是年輕的網路工程師、攝影師、企畫人員等等, 過去從未讀過甚至聽過陳映真,卻因投入此次活動也被他的作品所感動,印證了陳映真作品不但未過時,而且是可以代代相傳、永垂不朽的。
  我的年代的人深受陳映真影響,但我們不為懷舊,期望的是陳映真在台灣走過的歲月中所留下的烙印能夠傳承,能夠在虛擬的網路時代繼續重擊年輕一輩的心靈。
  可惜的是陳映真先生因為健康情況無法親自回台參加這一系列的活動。但是透過他身邊親人的聯繫,他知道活動的內容和我們的心意,也很感欣慰。我們為他祈福,但願他早日恢復健康,繼續揮灑他無盡的魅力,影響新世代的人間!

 *****




您回來使睡夢的人驚醒,讓盲者開眼,

     叫迷失的時代找到方向,

     臨終留言:深以中國為憂

   您大去朋友震悼,讓伙伴悲泣,叫奔馳的歷史駐足,

     我們誓言:再不讓您為祖國擔憂

                          ───陳映真

*****
摘要: 早 在1994年時,業師林瑞明教授在與作家鍾肇政的私人通信中即已明白指出「『陳映真現象』是台灣文學不能不正視的問題」,就目前所知這應是國內最早發出的 呼聲!而作為一個跨領域的現象,所有關於陳映真的心懷意念、智性活動所形構的精神史或生命史,特別是陳映真在一次又一次的歷史困境中的價值抉擇和其林林總 總生成的一切效應,都必然是「陳映真現象」所考察的對象與指涉的內涵。但非常遺憾的是,筆者卻深覺在眾多有關陳映真的論述中,長久下來已普遍存在著一種 「標準故事」(standard story)的危機。因此針對歷年來的「陳映真研究」及陳映真本身的論述世界,筆者擬以為數不少卻又從來不會也未曾被討論的檔案文獻來進行一場又一場的爆 破──有如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所宣稱的,電影的出現「以十分之一秒的炸藥摧毀了這個牢?世界」──俾使筆者及所有後來者可以抓住那最富暗示性的時刻在「四處飛散的廢 墟間從容地進行歷險旅行」,將易逝性的「陳映真」碎片放入諸如家族書寫、國族認同等永恆的議題,徹底地重新敲敲打打、拼拼貼貼,期待最後能夠庖丁解牛似地 將「標準故事」從既有情境的裂縫中割離,讓歷來修辭敘事中受到壓抑與變異的部分解放出來,並進一步利用經由一片片碎片重構的「陳映真現象」得以透過陌生化 的方式重獲寓言般的力量,體現當代台灣社會的盲點與方向。

本論文在形式上,預計由七個帶有環狀敘事圈性質的章次以向心的姿態結構乙篇命名為"陳映真現象研究"的「橘瓣式」論文,其中 的每一個章次在論述空間上就像一片橘瓣可獨自開裂剝落又能對稱合抱;而在書寫的策略上則採「剝洋蔥」的方式,每剝掉一層遮蔽,就會多露出一些歷史曙光。

第 一章:挖掘了一首陳映真的生父即陳炎興先生在日治時期親自譜曲的愛國軍歌和一連串曾經確實發生過的歷史現場,明確地打破了陳映真長期以來營造的一則政治神話。第二章:持續出土了陳映真的養父也就是他的三伯父陳根旺先生於日治時期是殖民政權刻意培植的台灣人高階警官、於戰後擔任過縣議員的舊史料,使得陳映真得再次面對自己一直理直氣壯卻荒謬異常的立場與立論。第三章:由於陳映真幾十年來總是試圖「以家喻國」地一再「記憶」一個百年來絕對聖潔的台灣家族,本章 將透過「舊家」、「皇國少年」、「戰爭犯罪性」、「魯迅」、「左翼」、「社會主義」等幾項實證的資料與分析,總結我們在陳炎興與陳根旺的身上看到了歷史、 陳映真卻製造歷史的獨特現象。第四章及第五章:以有限卻異常珍貴的五十七封「陳映真致鍾肇政書簡」作為論述核心,「再現」一段從六0年代親密的「文學諍 友」進而決裂為九0年代的「認同論敵」的歷程,最後並標示出鍾、陳二人書信因緣的聚散本質。第六章及第七章:當實現所謂社會主義理想與中國統一成為陳映真 解讀世界的唯一視角和最高道德時,筆者試著接連透過「紅色中國」、「少年中國」、「『人間』中國」、「『文選』中國」、「白色中國」、「文革中國」、「六 四中國」以及「回歸中國」等八個橫切面來評價將文學視作政治婢女的陳映真。

 從「芥川」的體質一路刻意裝扮成「魯迅」的陳映真,是值得我們特別珍惜的,但這一切並不代表就此認同或不需進行批判。陳映真的問題當然不在擁抱崇高的理 想,卻是出自他把理想當成不可議價、不可挑戰的「目的」,再根據理想來尋求證據、選擇證據,甚至如有必要也可以抹除證據、變造證據去證明被當成「目的」的 理想,「目的與手段」之間不得不在急盼彌賽亞的心理下失去了一種起碼的道德均衡感,最後終究避免不了「異化」為自身言說的囚徒。正因如此,本論文所論證的 整套被「政治化」了的家族史書寫記憶?技藝,它的書寫策略──即為了某種先驗的政治理想或目的而不惜「工具化」書寫對象──恰恰也就是陳映真長期下來習以 為常的論述策略,其政治性的操作與宗教性的救贖共構了一生的「中國情懷」。

「陳映真現象」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兩岸關係的總和,不但說明了陳映真的生命史或精神史就是整個台灣特定社會裡身分認同、左翼視野、統獨立場……等眾多分歧的產物之一,也直接證實了在台灣的眾多國族論述中尚存有??多多的「手段 vs 目的」?「表象vs 真理」被有計畫地進行倒錯而充滿遮蔽與無奈的結論。

筆者相信本論文不止是一個「陳映真研究」再生的界面,也將有效地見證一段現存於台灣文學史的荒謬書寫, 如果學界不正視「陳映真現象」所持續發揮的效應及產生現象的社會現狀,總有一天「陳映真現象」所帶來的這則「國王的新衣」寓言將會演變成一道又一道的「陳 映真問題」,屆時本文的研究成果反倒成了名副其實的「台灣的預言」!

陳映真現象:關於陳映真的家族書寫及其國族認同

陳映真現象:關於陳映真的家族書寫及其國族認同


  由於出自一種住在家裡的、更本質的漂泊與不安的感覺,本書作者一直致力於考察台灣戰後知識份子--特別是經典作家--的認同議題及其蜉蝣心影,除了先前早已完成的「陳芳明現象」等相關研究外,「陳映真現象」更是作者長年關注的課題。
   事實上,從「芥川」的體質一路刻意扮成「魯迅」的陳映真,絕對是值得我們特別珍惜的台灣作家,但這一切並不代表就此認同或無需批判。陳映真的問題當然不 在他擁抱崇高的理想,卻是源於急盼彌賽亞的心理下,在「目的與手段」之間失去了一種起碼的道德均衡感,以至於他不惜「工具化」書寫對象與「政治化」書寫記 憶,最後終究免不了「異化」為自身言說的囚徒。
  如今透過「中國情懷」、「家族三部曲」及「陳映真致鍾肇政書簡」等一系列的挖掘與探索, 本書作者要為我們一舉破解陳映真長期以來存乎眾人心中的「標準故事」與「政治神話」,並進一步揭露一大塊現存於台灣文學史的荒謬書寫、俾使我們更加理解和 接納台灣百年來的精神面貌與歷史進程……
作者簡介
陳明成
  生於台東,長於台南,祖居位於竹山後埔。先後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班及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班。長期關注台灣作家與知識分子的國族認同議題。
  曾榮獲賴和文教基金會文學研究組「賴和獎」、「府城文學獎」文學論述組正獎、台北建成扶輪社博士班組「台灣文化研究獎」。
   著有博士論文<陳映真現象研究>、碩士論文<陳芳明現象及其國族認同研究>,以及<戰後日軍日僑在台行蹤的考察>、<反攻與反共:關鍵年代的關鍵年 分>、<誰的一九八三?再現「<山路>獲獎現象」所隱喻的時代課題>、<白色檔案.黑色故事:陳映真在「陳中統案」的角色爭議及該案所反映的政治文化>等 十數篇學術論文。
  寫信給作者:cmc531117@yahoo.com.tw

詳細資料

  • 叢書系列:台灣文學研究系列
  • 規格:平裝 / 536頁 / 15*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目錄

緒論 台灣的寓言
前言 鏡子與槌子
第一節 憂鬱的台灣
第二節 橘瓣與洋蔥
結語 當「王者進行曲」響起時
第一章 在「台灣行進曲」的年代
前言 台灣青年陳炎興是「誰」?
第一節 在「台灣行進曲」的年代
第二節 重讀陳映真<父親>乙文
第三節 歷史很多漏洞
結語 以父之名
第二章 在「大刀進行曲」的晚會
前言 時代「背叛」歷史
第一節 南無警察大菩薩
第二節 島人及第「巡查部長」
第三節 吾等の觀た母國
結語 看.不見.最關鍵
第三章 在「義勇軍進行曲」的回聲
前言 怎樣「國仇」?哪來「家恨」?
第一節 「父親」作為一個隱喻
第二節 猶大與蔡千惠的合體
1、一股面對中國人的台灣人原罪感
2、一場走樣的「弒父」戲碼
第三節 被湮滅的歷史的寂寞
1、鶯歌與舊家
2、皇國少年與漢和字典
3、台灣行進曲與戰爭犯罪性
4、小結
第四節 渴望中國.製造台灣
1、魯迅信徒與左翼光環
2、中國意識與中國認同
3、小結
第五節 「日本多桑」何以成為「中國父親」?
結語 從國族神話回歸國民歷史
第四章 「失落」的台灣文學史
第一節 從「失落的1962年」論起
第二節 渴切地盼望您的更大的鑽石
第三節 沒想到您便是鍾正先生
第四節 如果我只是蛙,我寧不參與蛙鳴
第五節 一個開眼底人是何其不幸呵
第六節 事實上,今天的文壇上不會有省籍的壁壘的
第七節 我總共才寫不到20篇,選都沒法選,怎麼能出?
第五章 台灣文學史的「寄語」
第一節 聯副有新人「七等生」者,老師是否認識
第二節 也許到外面跑一年,或者不無幫助罷
第三節 在這個再認識的過程中,我也是一個學生
第四節 把作品讓宣傳民族分離論的出版社出版,對自己實難交待
第五節 寄語「以一生反芻島的記憶」
第六章 認同的身影……---追記「情懷中國」的陳映真(上)
第一節 陳映真的「紅色中國」
第二節 陳映真的「少年中國」
1、劉自然事件
2、陸家小姊事件及其效應
第三節 陳映真的「『人間』中國」
1、《人間》雜誌的創辦及其「中國」意象
(a)「對土地人民的熱愛,不被時代所需」?
(b)著眼中國.著手台灣
(c)陳映真的《人間》與台灣的人間
2、「人間出版社」的開辦及其任務
第四節 陳映真的「『文選』中國」
1、多方婉拒與自我缺席
2、彼長我消與積極納編
3、反思.弔詭與建議
第七章 親愛的同志
第一節 陳映真的「白色中國」
1、一九六八年「陳映真讀書會」事件
2、「夜行.山路」的跋涉者
第二節 陳映真的「文革中國」
1、「抵『死』不信」的信仰
2、知識分子的鴉片
3、變調的「國際歌」
第三節 陳映真的「六四中國」
1、陳映真與劉賓雁的因緣際會
2、陳映真的「六四」側像
3、擺盪於「第一種忠誠」與「第二種忠誠」的陳映真
4、歷史的轉角
第四節 陳映真的「回歸中國」
結論 台灣的預言…
參考書目
附錄附錄一:<讀「濁流」>全文
附錄二:台灣警備總司令部「1968年民主台灣聯盟」乙案之「判決書」全文.
附錄三:《人間》雜誌(1至47期)事涉「中國意象」的篇章之初步整理
附錄四:「人間出版社」出版品(1986~2011)之初步分類
附錄五:陳映真作品在台灣各式「文選」或藝文盛事中「缺席」之初步整理
附錄六:台灣收有陳映真作品的各式「文選」之初步整理



****謹轉貼陳映真為《我眼中的殖民時代香港》一書所寫的“序”,聊表對杜葉錫恩女士的哀悼 。
陳映真:傾聽充滿正氣和洞見的聲音 留言 文◎陳映真 在第二次大戰前,全世界有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地區和國家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殖民地,在十六世紀西方「地理大發現」時代重商主義的掠奪,意味著對黃金、白銀等貴重金屬的搶掠、奴隸勞動的貿易和殘酷役使、殖民主義貿易的商品作物之搾取,以滅族為代價的土地掠奪。迨十九世紀中葉西方工業資本帝國主義的瓜分地球,則意味著強行壓片貿易,毒害全民族;也意味著不平等條約的重重枷鎖下獨佔海關、路權、內河航行權,劃分勢力範圍和租界,割佔殖民地,傾銷宗主國獨佔資本主義的利益,更不必說對殖民地心靈、文化、歷史和傳統及文明的嚴重挫傷和扭曲。 二次大戰結束後,一些宗祖國如德、義…
BLOG.CHINATIDE.NET

在第二次大戰前,全世界有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地區和國家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殖民地,在十六世紀西方「地理大發現」時代重商主義的掠奪,意味著對黃金、白銀等貴重金屬的搶掠、奴隸勞動的貿易和殘酷役使、殖民主義貿易的商品作物之搾取,以滅族為代價的土地掠奪。迨十九世紀中葉西方工業資本帝國主義的瓜分地球,則意味著強行壓片貿易,毒害全民族;也意味著不平等條約的重重枷鎖下獨佔海關、路權、內河航行權,劃分勢力範圍和租界,割佔殖民地,傾銷宗主國獨佔資本主義的利益,更不必說對殖民地心靈、文化、歷史和傳統及文明的嚴重挫傷和扭曲。
二次大戰結束後,一些宗祖國如德、義、日、應等在戰爭中受挫,要繼續佔有殖民地,已力不從心。以蘇聯為中新的世界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湧,戰前的殖民制度無以為繼,帝國主義各國採取了新的方略,企圖保持和延續昔日殖民地的利益。於是在殖民地反帝鬥爭的浪潮下,佯為給與殖民地形式上的政治獨立,骨子裡拉攏舊殖民地時代培養的買辦精英,保證前宗主國在前殖民地的利權,是謂之「新殖民主義」。
二戰末期,蔣介石曾向同盟國表示過戰後自英國收回香港的意向,據說也獲美國同意。但邱吉爾堅持繼續殖民英軍根本無力保護使之免於淪日將近4年的香港,在列強姑息、蔣介石無力力爭情況下,當日章旗在戰後香港降下,大英帝國的米字旗又在香港戰後的天空飄揚!
一九五○年六月,韓戰爆發。東西冷戰達於高峰。以美國為首的資本霸權主義,在遼闊的第三世界前殖民地打擊反新殖民主義的民族‧民主運動,扶持和鞏固親美英的反共法西斯政權,以白色恐怖的「國家恐怖」(State terrorism)殘酷清洗自戰前殖民地時代以來就進行反帝、反封、反殖的人、歷史、思想和價值。而在舊殖民地時代中與殖民勢力合作的買辦精英,則在極端反共意識形態統治一切的時代,不僅得以延命,而且與新殖民主義外國主子和其國內的代理人相溫存而輝煌騰達。
而於是殖民制度「結束」、恢復了政治「獨立」後,對殖民歷史徹底反思和清理的機會,因反共冷戰體制的統治而喪失。殖民主義下悲慘、壓抑的歷史,一變而為「落後」的殖民地化前的社會帶來「現代化」的歷史。日本人說,日本侵略東南亞的戰爭為今日亞洲的獨立和經濟發展奠基。日本人和少數不肖的台灣人,異口同聲說,日本統治帶來以日語為「國語」共同語的制度,帶來現代文官制度下廉潔、效率的統治;帶來了公共衛生,現代教育……。總之,殖民化即現代化!
一、殖民地香港普遍、深重的腐敗
戰後,在廣大亞非拉地區前殖民地作家、思想家、社會活動家有不少人以文學作品、評論的形式,揭發和控訴殖民地歷史中的深痕與罪行。在日據下的台灣新文學作品中,絕大多數──除了一九四○年初極少數「皇民化文學」的「作品」外,都描寫日本殖民地下台灣生活的壓迫、艱難、貧困化和反抗;寫日本統治者的殘暴語腐敗。但這些文學,在一九五○年後,都被歸類為「左派」文學,橫遭台灣國府當局禁閱,而逐漸湮滅。一九五○年後編入反共「自由世界」的台灣,受美、英、西方反共、西化思潮的統治,滿腦子親美思想,根本沒有脫殖民和殖民史批判意識。而重新淪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知識份子成為對宗主國效忠,編入英殖民統治下政治和文教官僚體系,成為殖民地「合作精英(Collaborating elites),從而也長期沒有啟動「脫殖民」的思想理論工程。因此,一九五○年後的台灣,「殖民主義有功」、「殖民制度帶來現代化」之論,在精英中佔主流地位,和前宗主國「學界」互相唱和。在台灣,誰要主張殖民地體制的不是,誰就是「共產黨」、「義和團」、「民族主義份子」和「親中派」……。
就在這樣的歷史脈絡中,去年八月,在香港居住了五十四年(1951─)的英國人杜葉錫恩(Elsie Tu 1913─)女士出版了一本對「殖民地後」的歷史都不曾清理過的港台皆有重要思想與現實意義的書:「我眼中的殖民時代香港》(英文原著書名Colonail Hong Kong In the Eyes of Elsie Tu,香港大學出版社。中文版隋麗君譯,香港文匯出版社),瀝述了一個有堅定的正義感、追求公平正義不妥協,批評英國在殖民制度的歧視和腐敗不遺餘力,對當前以美國為首的「經濟殖民主義」懷抱憂思和儆惕,一心一意維護一九九七年香港在恪守《基本法》基礎上順利回歸過渡的、香港著名社會活動家和政治家對香港正式回歸前五十年──包括回歸前夜的回憶,表現殖民地香港英國人極少見的正氣、執著、誠實和理想。
英國是老牌的資產階級「民主」國家,實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高唱「民主」、「自由」、「平等」三百年。英國又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有長期的殖民地統治技術上的經驗。一般都說英國殖民方策很「現代化」、開明,殖民地官僚和當地英國化精英合作,以現代文官官僚統治,廉能而公正。然而作者卻告訴我們,一九五一年後她到香港之後所見,是貪污腐敗和賄賂公行,無處不在,像病毒一樣蔓延,感染了殖民地香港社會的全構造!
當時的香港公安政法機關,和當地黑社會「三合會」共生,魚肉人民。五、六○年代香港公共交通設施不足,私人為生活「非法」經營小巴、小客車者眾,這些升斗小民,自然成為「三合會」勒索敲詐的對象。在警察環伺下,三合會在車站站點公開收取保護費,警察卻視若無睹,因為三合會收錢,會和警察分贓。此外,舉凡開店、擺攤要上牌,取得許可,都必須直接或通過三合會賄賂。甚至於要辦學、在醫院要求照料,找一份差事,取得「公屋」居住權,公職職位買賣,郵寄包裹、批發場中的交易,都要給一個或多個關節賄賂打點。更糟的是,賄賂層層分贓,非但貪得無厭,整個公安、官僚機關的權力反而成為殖民地香港巨大貪瀆結構的保護體。任何人向公檢機關舉發,往往收到「查無實據」的回函,甚至召來三合會份子毆打、打砸。於是「政府加三合會」的罪惡、黑暗結構變成了肆無忌憚的大吸血蟲,附著在香港廣大升斗小民身上,盡情吸食其膏血,而殖民當局歷任總督竟視若無睹。到了一九六○年代,香港幾乎成了一個自上而下的貪瀆機器,終於引爆了一九六六年和六七年的市民暴動事件。
受到市民暴動的影響(大陸文革只是暴動的外因),港英當局在一九七四年推出了「廉政公署」,基本上打擊了殖民地香港腐敗結構。然而據本書作者指出,由於「廉政公署」沒有起訴權和審判權,不免有為德不卒之處,使殖民地高層白人貪官享受殖民政策下對白人、英人官吏的「治外法權」,讓他們秘密辭官,帶著貪瀆積累的巨富「退休」回到歐洲。香港的貪腐今日也許基本遏止住了。和貪風鬥爭了五十年的作者,語重心長地要今日香港為政者,心存「為人民服務」之志,汲取教訓,更好地保證杜絕腐敗的惡疾!
二、「民主」在香港
作者在書中多次著重指出,老牌的資產階級民主國家英國,終一百五十年對港統治,從來沒有在香港施行過民主,總是以保證香港的「穩定」、「繁榮」為藉口(一九六六、六七市民暴動後,又以香港在一九九七回歸中國在即,已經沒有足夠時間進行民主改革為託辭),拒絕在區議會和利法會安排幾個民選的議員)。
作者自一九六三年至一九九五年任香港市政局議員,一九九五年任立法局議員,一九九七年至九八年被選入保證香港和平回歸過渡的「臨時立法局」議員。估計除了一九九○年代中後經由民選擔任公職,也有由港英當局指定的任期。這樣的港英當局,在一九九七年,為了聯合在港親英反中的精英,破壞香港和平有序的回歸,達成滯留港英殖民勢力,破壞中國將香港和平回歸的既定(依中英協議的「基本法」)政策,在末代總督彭定康策動下,突然在一九九七年主張之直選立法局議員和區議會的「突然民主化」政策,使作者感到港英殖民者的偽善與險惡。作者批露,當英國確定其對香港的「租期」將於一九九七年結束,「香港突然冒出一類新政客」,其中有人與美國關係密切,自稱「民主派」。但這些人在殖民地香港腐敗政治下荼毒港人的時候從來不曾對社會不正義過問過。作者指出他們根本不是什麼「民主派」,而是一群親英(美)中的「積極份子」。他們和殖民當局一道,力圖為香港的回歸設置障礙。他們先是要求香港主權歸還中國,而治權仍歸英國,只在香港升中國五星紅旗。遭到中方拒絕後,又提出「延長」英國治港三十年,又遭峻拒。中國堅決主張一切依一九八四年《中英聯合聲明》,香港在一九九七年回歸。
而「……令所有人意外的是,在中國下,香港人民享受了比英國人統治下更為民主的制度……。」
一九九二年,英國當局突然陣前換將,將原定留任到一九九七回歸時的衛奕信總督撤下,換上了殖民主義者彭定康,帶著一籃子阻撓和平順利過渡的計劃來港履任末代總督。其來港行前,還在英國首相府,與首相共同會見兩個今日香港「著名」的「民主派」,打算不惜違背《基本法》規定改變政局、區議會、行政局和立法會的結構與功能,結果經歷了鬥爭,被中國打銷,回到《基本法》的方針上來。
作者杜葉錫恩對英國殖民主義體制深惡痛絕,對香港終能光復回歸中國深為高興與祝福。在書中,她對古巴、北朝鮮和中國革命表達了同情和理解,但她卻絕不是一個激進的革命派。她出身英國工人階級。一九四八年來中國傳教,不久就對在華西方教會的民族歧視和信仰上的偽善心生厭惡。四九年大陸解放,五一年隨教會撤到香港。一九五五年她因長期來眼見教會的偽善、種族歧視和令人窒息的原教旨主義(fundamentalism),宣布離開教會,繼而從事為香港社會深為貧困和不公義所苦的弱勢者的利益奔忙的工作,飽受打擊和挫折,卻只能使她逾戰彌勇。長年為民眾奔波使她得以躋身區議會而立法會議員──雖然她坦白自承她的白人背景使他免於受到更大的打壓或遞解出境的報復。
她不相信形式上「一人一票」的普選能保證「民主」。她認為花大錢、媚俗煽動,接受企業「政治捐款」的「競選」只能欺騙選民,強化權力與(企業)金錢的苟合。在她看來,民主(democracy)是真正使人民群眾(demos)作主的制度,是挑選真正能「為人民服務」,心中常存人民的疾苦、深入民眾和他們的生活中,調查和研究深重的民瘼,從而提出具體針對的改革立法和方案。她批評高高在上的英國殖民當局、立法會議員,都不了解香港和港人的真實問題和實態,尤其是那一幫跟著彭定康「突然」登上政治舞台的一些「突然出現的『民主派』」。在她看來,他們是親英反中的急先鋒,「相信其中有人和CIA關係密切」。
但她也不相信革命。在一切改革、改良陷於明明白白的絕望、人們容易選擇革命。「但革命也帶來令人惋惜的負面結果」。在基本上,作者是一個誠實、身體力行、堅定不移的改良主義者。而她的改良主義也確實成就了許多在香港的卓著的政治和社會改革。她明白地說,在殖民地香港,只有英國人統治階級和在港白人、以及極少數親英華人豪商享有「民主」。而她正是利用了殖民地白人享有的「民主」,為被殖民地非理生活所迫、所苦的港人呼號改革。她不主張當下企圖擾亂香港的、一步到位的「直選」民主。她贊揚中國堅守一國兩制,恪守《基本法》不動搖的漸進、有步驟的民主工程。
三、儆戒新的「經濟殖民主義」(Economic Colonialism)
作者指出,帝國英國,曾為了加強自己的霸權,而不擇一切手段達成富國強兵、統制宇內、奴役他人的目的。希特勒的帝國,二戰時的日本都做過相同的迷夢,但無不在戰敗和衰落中結束。二次大戰之後,美國做為新興大國崛起,自恃其無可匹敵的財富和巨大殺傷性武器,戰後五十年來,不斷發動侵略戰爭,任意施加經濟封鎖,殃及無數老幼婦孺,發動政變,蹂躪民主和人權。美國並且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會」和「世界貿易組織」,做為干預他國財經政策,為其跨國公司謀利,進一步擴大世界範圍內嚴峻的貧富差距,業已引起第三世界國家憤怒的反撥。美國,像歷史上的大帝國一樣,深信自己有統治和征服世界的「道義責任」。
作者杜葉錫恩女士更認為「二次大戰後的法西斯主義」正在興起。在冷戰體制下,美國支持各扈從反共獨裁國家進行了以清除共產黨人為名的、組織性的人權蹂躪運動,殺害了數百萬人。美國以販毒、走私、武器買賣支付全市界反共親美戰爭與政變,設立國際性恐怖訓練學校,秘密培訓酷刑拷打強暴逼供的「科技」。作者也側重指控了美國及其包括英國在內的「聯軍」對伊拉克絲毫不顧及國際正義和法律的恣意侵略,對無辜的伊拉克老弱婦孺造成重大傷害,而對世界輿論的譴責不屑一顧。總之,作者把這種以重武裝、跨國大企業、國際金融工具為手段干涉和控制世界以滿足敵國霸權利益者,為「經濟殖民主義」。
四、從台灣回看香港
關於「殖民地現代性」的分析,思想家馬克思早在距今一百五十多年前就作過非常科學的分析。他在論及英國對印度斯坦的統治時,就說殖民主義對殖民地同時表現破壞性作用和「建設性作用」。破壞性──掠奪、壓迫、搾取、種族歧視和壓抑,使殖民地政治社會、經濟和心靈附庸於宗主國,破壞傳統文化……而這些作用,是為宗主國獨佔資本的肥大話所必要之蓄意的營為。至於其「建設性作用」──基礎設施,少數殖民地精英的教育培養、並不普及的下、初級教育、以殖民者社區為中心的公共衛生設施,鐵路公路的鋪設、殖民地商品農業,使傳統農民為農業無產階級和債務奴隸……凡此,都是為了殖民者利益,發展殖民資本主義必要的配套,是非常蓄意的營為,總體上是增進殖民地的庸屬化和奴隸化,絕不是現代化和文明開化。而被殖民各族人民,只有通過革命的批判,才能將殖民者非蓄意的「建設性」遺產,為我所有,供我利用。
八○年代以來,台灣少數老一代皇民遺老和日本反動學者政客一道,為日本殖民下台灣「現代化」大唱讚歌,和一八九五年以降至一九四五年間台灣人民在武裝游擊抗日和非武裝抗日,四五年後澀谷抗暴、反美扶日、一直到新民主主義鬥爭中光輝磅礡的愛國主義大相逕庭。去歲我滯港二月餘,也知道了一九八四年《中英聯合聲明》被決定香港在一九九七年回歸後,突然出現的一批親英、親美、親西方,反共反華的「突然民主派」,和以彭定康為代表的舊殖民主百般勾結,處心積慮破壞香港依中英協定的《基本法》順利結束香港殖民地制度,回歸中國,並以殖民統治為「現代化」和「文明開化」,倡言「香港意識」,甚至以英國人自居自詡的殖民地遺老遺少精英階級感到十分詫異。本書作者談到這一小撮假英國人、到前殖民地在「解放」後,有意識、有目標、有步驟和有政策地展開「脫殖民」運動,是事關民族團結與自立,事關去奴性化的千秋大業,絕不可等閑視之!
五、寄希望於新生一代
作者談了今日霸權大國如何以「經濟殖民主義」制霸世界,旨在說明今天全球範圍內的民主與自由在現實上正受大帝國的嚴重威脅,意在對面向這個大氣候不但視若無睹,又實際上對這帝國極盡斜肩諂笑之能事,在香港政治生活的末節上挑弄不必要的矛盾的香港「民主派」,有嚴厲的批判。
然而,這本書又絕不是寫給「民主派」看的書。在卷末,作者表露了對年輕香港學生和青年一代的關心,希望年輕的一代人能明辨是非,看見偏執宣傳的迷霧背後的歷史真相與前行的正確方向。高齡九十二歲的外國老太太,作者杜葉錫恩女士對中國和中國新生代青年的寄望之殷、關懷之切,真情流露,力透紙背,讀之動容。而凡中國人,多麼應該懷著深深的自省和感謝,通讀這本充滿道德力量、真知洞見又勇於實踐精神的好書。
最後,我們感謝中華經濟文化傳播基金的關懷與協助下,使本書的台灣版得以順利出版。
  
二○○五年三月三十日
 
(杜葉錫恩〔Elsie Tu〕著,隋麗君譯,《我眼中的殖民時代香港》,2005年,台北:人間出版社)

臺大:傑出教師 /校友雙月刊/意識報/ 臺大學生報/火花時代/ 臺大電影節/藝文年鑑

$
0
0

目錄
<校長開講>


<學院動態~院長面對面>


<研究發展>




<臺大學術資產>



<李弘祺專欄>


 臺大校友第88期雙月刊目錄
 http://www.alum.ntu.edu.tw/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3/07/no88-e887bae5a4a7e99b99e69c88e5888a-e69d8ee5bc98e7a5bae69599e68e88.pdf


2013.4.30很妙
我今晚參加半場劉克襄的近來台灣蔬果的省思 (大意) 現在找不到當時的資料
2013年4月30日(週二)19:00
講座:「晚近新種蔬果對我的提示」/講者:作家 劉克襄
不知怎的我記得演講8點開始...



臺大文學獎

http://literatureawardntu.blogspot.tw/


活動總覽

http://arts.ntu.edu.tw/activity/list/menu_sn/2

《展覽》 「紙上花園──臺大文學獎閱讀展」

2013-04-11  (四)  10:00 ~ 2013-05-31  (五)  17:00 雅頌坊 The Odeum
願生活是本詩集的目錄
輕巧動人的語句
開啟花園的入口
下一個逗點之前
讓葉子接住你 向前


我們將以文學獎歷屆得獎作品為策展文本,結合雅頌坊廣場中我們親自種植、照料的植栽地景,打造一間文學花園。在這裡你可以打開一本書,也可以認識一株香草,漫步在獨特的閱讀空間。這是一場展覽,更是一次種植計畫。
歡迎你,在晴朗的四月,一起來閱讀‧種花




2013.5.15(週三)
「紙上花園-學獎閱讀展」講座
花亦芬老師主講:歐洲修道院的香草花園

  • 時間:2013年5月15日(週三)19:00
  • 地點:雅頌坊
  • 講者:花亦芬老師(歷史學系教授)
  • 主辦單位:中心
  • 講題:歐洲修道院的香草花園
  • 活動網站:按此連結
  • 活動介紹:
    雅頌坊前多了一個小花園?
    教堂與花園的關係是什麼?
    修道院的神父與修女為什麼要種植香草?
    香草園不僅美觀,也是實用的生活材料,亦為歐洲人建立草本醫學的起點。歷史系教授花亦芬將由術史與宗教史的觀點談歐洲修道院的香草花園、自然與人之間的關係。
    種植是術,因為這詩意的勞動過程緩慢地建立了生活的馨香與美感




2010年出版不同的人生風景: 臺大教師傑出服務的故事(社會服務;校內服務),包括2007  (社會服務3人;校內服務3)2008 (社會服務5;校內服務5)2009 (社會服務5;校內服務4)
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也許從2017年起,每年一本: 2010年表揚21位。約6-7年前我跟畢業於台大電機的王晃三教授說,他的母系教師有百位…..這本2010年的書說,是120位老師才對。


【新書上架|《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9》◎王泰俐 主編;莊榮輝 策劃】2015.12
我們活在這個快速變化且不斷翻新的世界,
來自臺大的教學傑出教師以互動創新的教學方式,
帶領學生以創新性的思維面對未來的新挑戰。
《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9》集結25位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看他們如何以創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生一起迎向新世界。


傑出教師的教育觀念與教育方法──
康韻梅╱以小說引領學子認識自我和世界
林奇秀╱不斷挑戰學生潛力的嚴師
李文良╱聆聽之後才能感受到無味的純粹
藍佩嘉╱女神平易近人,學生變粉絲
李吉仁╱把熱情放在有價值的地方
陳聖賢╱Aim high! 找到自己要的方向
王金龍╱教學像運動,引導學生突破極限
邱勝賢╱科學的精神是「真實不偽」
趙儀珊╱用專業協助司法,再帶實務回課堂
陳明新╱生時奉獻教育,去後遺愛學生
黃尹男╱保有熱情,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命
徐振哲╱找到最愛,重返初衷
葉丙成╱用熱血感染學子的教育先鋒
李國譚╱用心栽培,每位學生都是專家
張芳嘉╱修課如入寶山,學生收穫滿滿
岳修平╱跨領域教育實踐家
董桂書╱離開教室後,不用記得我
賴逸儒╱回來教書,就是要有貢獻
倪衍玄╱培養學生成為醫界領導人才
李明濱╱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文關懷者
沈麗娟╱以生活中的藥學應用作為教材
薛漪平╱以年輕的心,依同學個性調整教學
杜裕康╱老師要教學生google不到的東西
余育蘋╱樂做園丁,傳承運動精神的種子
洪瑟君╱用心築起通往日文世界的橋梁


火花時代創刊號  2011.12.23
台灣大學學生會創的新刊物 首期32頁全彩 印510份
它的網站有問題 會讓你電腦出狀況
https://www.facebook.com/ntusparks?ref=ts&fref=ts

國立臺灣大學藝文年鑑   2008-2011

2007- 2010  都是約270頁全彩2011年換主管比較務實編輯  減半還有介紹現有的公共藝術專題
 材
----
 領學誌01這是領導學程前三屆的內部刊物 (2011)

-----

(島影)
臺大電影節電影論壇
-----



北京

中国知名导演谢飞发表公开信呼吁以分级制度代替电影审查制度。70岁的导演谢飞曾执导影片《香魂女》、《黑骏马》、《本命年》等,并获得过多项国际和国内大奖。在这封12月15日发表的公开信中,谢飞列举了诸多知名导演作品在送审过程中受到侵害的事例,其中包括姜文、田壮壮、贾樟柯。谢飞认为,国家对电影作品的管制和审查传统已经失去了实际的社会、经济、意识形态和文化意义,成为制约艺术文化市场的繁荣、扼杀艺术思想探索、浪费行政管理资源的成规陋习。此公开信发表之后,得到了包括业内人士、学者以及不少网民的支持。
*****
韓國媒體早已妥協 不敢批判大企業/台大韓生看反壟斷 羨慕多元台灣

韓國首爾大學學生金俊植到台大交換就學半年後做出建言,台灣還沒真正了解什麼是「壟斷」,如果台灣一直往韓國方向跑,可能以後就來不及轉型了。(取自台大意識報網頁)
〔記 者黃以敬、陳怡靜/台北報導〕「台灣輿論經常說韓國經濟好、競爭力強,卻忽略人民並不幸福,常得被大企業剝削、被國家剝削;台灣真的要往韓國的方向轉型 嗎?」韓國首爾大學學生金俊植到台大交換就學半年後做出建言,台灣還沒真正了解什麼是「壟斷」,如果台灣一直往韓國方向跑,可能以後就來不及轉型了。
若學韓國 恐來不及轉型
台大學生社團創辦的台大意識報,近日刊出一篇對台大中文系交換生、韓國首爾大學三年級學生金俊植的「泡菜與蕃薯,Life is good?」訪問。
金 俊植在文中直言,多數韓國學生及民眾對台灣不了解,幾乎都是透過中國大陸的視角在看台灣;更對於台灣近期甚關注的「壟斷」議題提出警語,台灣其實還不真正 了解壟斷是什麼,直到「反旺中」運動後才有一些模糊概念,韓國則早已長期被大企業壟斷,政經環境是政府、企業和媒體形成的三角架構,他們互相合作、聯姻。 韓國媒體雖沒被政府直接控制,但報導早已跟執政當局妥協,也沒敢批判三星等大企業,因廣告會被抽掉,敢批判的媒體越來越薄弱。

大企業壟斷四、五十年
韓國被大企業壟斷有四、五十年,依賴程度太大了,來不及轉型。就像韓國核電比例三十三%,轉型太難,但台灣核電比例只佔十六%,還可想到節能、替代電力等方案。
金俊植昨日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更指出,台灣與韓國的媒體環境目前還有點不同,韓國的政府、媒體與企業早有很緊密關係,年輕人很少自由發聲空間,在韓國,若出現類似「反旺中」的活動,年輕人恐不太敢站出來嗆聲,怕影響日後的就業機會。

怕影響就業 年輕人噤聲
金俊植指出,在台灣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被懷疑,但韓國不是這樣,這種懷疑的精神可以讓社會很多元。台灣媒體環境,目前要面對的是大企業要直接買下媒體問題,要避免被壟斷、被洗腦,跟韓國比起來還算有希望,應該繼續加油、努力下去。
金 俊植的友人、世新社發所碩一的陳廷豪表示,金俊植對台韓差異有許多觀察,談到韓國經濟特別有意思,「台灣輿論對韓國的經濟、企業等方面,一直是一面倒的叫 好,但沒有深刻反省其中的好與壞。」就如過去台灣人會認為,三星等大企業對經濟有很大幫助,但金俊植卻看到不同現象,「韓國大企業、大媒體壟斷市場,年輕 人不能批評企業,批評就會沒工作,言論也受到限制,並不如表面看來的好。」

韓國觀點 引發網友討論
韓國學生的論點也在網路引起討論。有網友指出,從韓國角度看台灣,是不一樣的文化體驗;還有南韓網友表示,金同學所說「南韓現象」是真的,至於他所說的「台灣現象」,台灣人應該自己最清楚。
****
臺大校友雙月刊
http://www.alum.ntu.edu.tw/wordpress/





1988創刊,2009開新頁
以平易近人的校園新聞作為本報社的基調。 報導分為五個面向「即時」、「現象」、 「社團」、「休閒」與「專題系列報導」。 紮實的新聞採編、生動的基礎課程、精彩的社內講座,本學期的學生報社歡迎你的加入。

BLOG:http://ntusnews.blogspot.com/
135-136 已出版 5.21 未更新


[134][藝文]夢想的起點 臺大學生的創業之路


夢想的起點  臺大學生的創業之路
------------------------------
【記者馮天昱、王泓琦/報導】

        「如果一個國家最優秀的青年都只以考取公職為目標,就是一個國家競爭力下降的開始。」十二月十六日由生傳系三年級林昆彥、歷史系三年級胡秩瑋所舉辦的『夢想的起點』,是來自不同系所但有著網路創業夢的臺大學生們,在此時分享彼此的經驗,朝著夢想前進。

        此次活動參與的團體有在臺大批踢踢轉錄功能上提供更方便管道的Credarp,他們獲利的方式是以活動相關之器材設備廠商為廣告主進行廣告。另外一個發表團體為眾多住宿生們所熟知的i-food,他們提到,是為了集合住宿生的晚餐以及宵夜需求而有此概念。此外,由臺大法律系同學所設立的Bios是一個提供城市生活資訊的網站。

        Buyble國際代購公司的創辦人呂元鐘也來分享創業經驗,同時是臺大的校友的他提到,自己和其他公司不一樣的是懂得如果創造「不一樣」。除此之外,Shotwill提供愛好攝影的業餘玩家一個平台,在這個平台上,人人都能將自己的攝影作品上傳,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分享互動,且同時具有營利效果的形式。

        談 到為何想要舉辦這個活動,林昆彥解釋,由於在過去能夠使人成功的方法早已與現在不同,現代著重的是創新與創造力。此外,自己本身的興趣所在,以及許多臺大 同學也有創業的想法,也是舉辦此活動的原因。他認為,過去大家嘴巴說說的想法階段若一直無法轉化成實際行動力,何不給自己一個機會闖闖看。

        至 於在網路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林昆彥提到,最大的困難點在於與創業夥伴的溝通和協調,夥伴之間意見不合的衝突是必然的,他們也直接對彼此說出心中想法來 化解。此外,林昆彥也談到,系上所學的行銷更能應用在宣傳、接洽以及公關的工作上。至於未來是否還有舉辦此活動的機會,林昆彥表示,希望未來一個學期會有 一次的聚會,讓更多對於網路創業的臺大同學能夠有個彼此交流、分享的機會。

[134期][資訊]產學合作新體驗 臺大生助劇團管理行銷

產學合作新體驗   臺大生助劇團管理行銷
------------------------------
【記者李承軒/報導】


        「管理學」不僅能提升企業的營收與績效,還能讓人們走進戲院,讓藝術走進人們心中。本學期,有一群管理學課程的修課同學,與國內知名劇團「創作社」進行合作,藉由課堂實作計畫CMP(改革管理專案),提供劇團不同以往的管理及行銷方式,期望藉此提升觀眾人數、推廣劇場藝術。

       「創 作社」是國內知名劇團,成立迄今已有十五年的歷史,其作品風格獨特,美學面向豐富。本劇團最初由八位藝術工作者集結成立,其中包含紀蔚然、周慧玲、王孟 超、魏瑛娟、林靜芸五位編劇家。劇團成立初期,由於每一位編劇的創作風格都不盡相同,「創作社」這個「劇團」在觀眾心中並沒有留下清楚鮮明的印象。然而, 隨著作品一次、一次的獲獎,劇團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戲劇作品的「原創性」成為劇團最大的特色,也吸引了一批劇場愛好者成為固定客群。除了固定客群之外, 劇團行政人員也努力進行劇場藝術推廣,希望能以不同的方式吸引年輕人走進戲院。

        本 學期,在戲劇系三年級張祐寧的提議之下,有一組管理學的修課同學與創作社進行合作,提供劇團更多元的管理及行銷方式。劇團行政總監李慧娜表示,這群同學讓 她看見了年輕人的思考方式與創意。舉例而言,劇團過去對於臉書的經營一直沒有跳脫「業者-顧客」的思維,只會在作品的宣傳期間提供票價及演出時間的資訊。 同學卻提醒她,應該要把臉書上的每一個人都當成創作社的「朋友」。在平時就要發佈一些劇團的動態,也許只是一張簡單的照片、簡短的一句話,都能拉近劇團和 觀眾的距離。此外,也能在臉書上提供一些「劇團小知識」,藉由網友的轉貼分享,達到藝術推廣與劇團行銷。李慧娜說,這些同學還提醒她,對於不同的客群應該 給予適當的「差別待遇」。過去,上網註冊的會員「創作社之友」只能定時收到劇團的演出資訊,未來她將規劃劇團的「早鳥票」由會員限購,藉此鼓勵觀眾上網註 冊,也強化了劇團行政人員對於顧客資訊的掌握。

        國 企二楊任翔表示,他們也建議劇團從不同的基金會尋求贊助,減輕高中生的購票負擔,提供高中生低於五折的優惠購票,讓年輕人有動力走進戲院、享受藝術所帶來 的感動。李慧娜說,希望藉由這些同學提供的改革管理計畫,能讓網路時代的學生族群嘗試走入劇場,給藝術家一個機會,也給自己一個機會。

      創作社將在今年重演去年極為賣座的療傷喜劇<我為你押韻-情歌>,一月二日開始開放購票,詳情請洽兩廳院購票系統。

[134期][要聞]校馬開跑 成績計時混亂惹議

校馬開跑   成績計時混亂惹議
------------------------------
【記者馮天昱、王泓琦/報導】

       年一度的臺大校園馬拉松在一百年十二月三日圓滿落幕,雖然比賽進行得十分順利,但在賽後有不少參賽者對於名次卡的發放順序有所疑慮,在臉書上的一百年台大新生臉書聯合交流版批踢踢的臺大版討論。

        校 園馬拉松舉行當天,有參賽者表示,在現場問了工作人員關於成績的排序,工作人員說明只有第一道的前一百名有準確的排序。換言之,其他跑道與一百名之後的名 次記錄較為草率。對此,幾位參賽者在比對後發現,確實有秒數較多而名次卻較為前面的情形發生。此外,更有參賽者提到,不知道自己完成賽程的時間,只能以大 略估算,許多同學對於臺大處理這個重要程序的態度感到不滿。

         面對種種質疑,體育組解釋,本 次活動參賽人數高達四千五百零七人,賽會為讓所有參賽選手都可查詢到自己的成績,第一次實施公布所有參賽選手的計時成績。但當日入場人數眾多,在男學生組 部分,雖分為三個入口道,在一百名以後,由於同時湧入過多選手進入終點,在領取名次順序卡的過程中出現了失誤,有些同學可能從第一道或第三道開跑,卻跑入 第二道領取名次順序卡的情形,導致許多名次與計時成績無法對上的狀況。

         雖然數天後臺大體育組有公布詳細的名次及相對應的秒數,但許多參賽者仍認為秒數與事實有出入,另外,因起跑點擁擠而困住太久的情形,也影響了個人的表現。

        針對同學抱怨的狀況,體育組回應,今年馬拉松賽為了使活動進行更為順利以及讓參賽者有更好的參賽經驗,而在活動規劃上做了一些調整。其中許多措施都是賽會首次實施,包含了網路報名、紀念衫、公告所有參賽人員的計時成績等機制。體育組也期望未來在此部分將會做更完善的安排,並使明年賽會能更圓滿。

[133期][校園]藥學系水森館建物落成 內部設計進行中

  藥學系水森館建物落成  內部設計進行中
------------------------------
【記者周紫陵、呂一萱/報導】

        藥學系新系館水森館已於民國一百年一月舉行落成典禮,但因內部設計尚未規劃完成且經費仍在籌措中,至今仍未遷入。水森館預計作為教學研究大樓,主要供研究之用,同時保留學生活動的空間。

         藥 學系目前和醫學院共用基礎醫學大樓,面臨空間不足的困擾。不僅學生活動範圍狹小,不敷使用,且由於每位教師都需要實驗室及研究空間,導致藥學系現任教師額 雖然尚未達到聘用上限,但限於研究室的缺乏,無法聘任更多教師。藥學系系學會總務長高廷宇表示,十分期盼在新大樓中能有屬於學生的活動空間,增加同學對系 上的歸屬感,也能促進彼此的情誼。

         水 森館規劃的核心單位為藥學系空間規劃委員會,由於招標程序冗長,加上高規格的環保要求,目前水森館的空調設備、消防排氣管線以及內部配置多未定案。不過藥 學系系主任顧記華表示,系上絕對傾聽並且尊重學生的聲音,除了實驗室、研究室、會議室外,也承諾有經常性活動地點供學生使用。水森館內部裝潢的完工日期還 無法確定,但顧記華提到,新聘教師將於民國一百零一年八月上任,意即在此之前,水森館應邁入基本可進駐階段,為新聘教師準備好部份研究空間。

          水森館主要經費來源為校友許照惠博士捐贈,其餘支出則依賴募款和學校撥款,但因為所需資金龐大,款項仍持續籌措中,期盼能盡速完工,滿足學生對活動空間的需要和新任教師研究的場所。

2012年3月6日星期二


[133期][校園]管院新進教師六年英文授課 部分學生反應成效不佳

管院新進教師六年英文授課  部分學生反應成效不佳
------------------------------
【記者游任博/報導】

        管理學院規定新進教師前六年需使用英文授課,本學期扣除大一英文外,管院開設了最多的英文課程,因此有許多同學抱怨英文授課會降低學習成效。管院副院長李吉仁認為,這是為了國際化的要求,因此無法避免,但是時候該做通盤檢討。

        李吉仁表示,為了提供本國學生能有更多機會到國外交換,臺大也需要提供大量的英文課程給外籍生,換句話說,開設許多英文課程等於是提供同學更多機換到國外交換。此外由於管院有Global MBA program,因此需要提供更多英文課程給外籍生。

        由於商管領域相較於其他學科,有地域以及文化的差異,因而更加多元,此外也比較沒有銜接的問題,因此管院學生交換比例是全校最高,近年更高達四成至五成,所以交換來管院的外籍生人數較多,也需提供更多英文課程。

        除 了提供誘因讓老師自願開設英文課外,自上一任院長洪茂蔚任內,規定新進教師前六年需使用英文授課。李吉仁表示,已經經過四、五年英文授課的陣痛期,是時候 該做通盤的總檢討,他認為應該協助並輔導教師使用英文授課,並且是循序漸進,而非沒有英文教學經驗就直接授課,這樣才能降低英文授課的問題。

         李吉仁表示,同學若對英文授課感到不適應,要在期中、期末教學意見反應。他認為英文的邏輯性教中文好,若同學聽不懂,則很有可能是老師表達上的問題,若是英文授課專注力較低的話,則是同學自身的問題。

        這學期開設兩門使用英文授課的國企系副教授王之彥認為,用英文授課多少會影響師生之間的互動,但學習成效主要取決時學生是否盡力學習,跟使用哪種語言授課沒有太大的關係。另外他認為英文授課有好處,由於管院對英文特別要求,英文授課對學生而言也是種練習。











意識報051刊目錄(04/08/2012)




意識社論
戳破依法行政的謊言

議事專題
從殘存的時代悲劇談起  ◎人類二 陳瀅
吹入校園的風暴──省工委與五零年代白色恐怖  ◎生傳三 廖翊筌 人類二 陳瀅
白色校園的美麗與哀愁──專訪張則周老師  ◎大氣三 陳梁政
發掘歷史的先行者:藍博洲──追尋那已然消逝的精神  ◎歷史三 李盈佳
發掘歷史的先行者:林樹枝──良心犯的血淚史  ◎法律四 吳俊志
發掘歷史的先行者:陳銘城──為受難人權發聲的記者  ◎人類二 陳瀅
汪洋中的一盞明燈──談轉型正義在當代的意義  ◎法律四 吳俊志
重返白色的記憶之門──重訪臺大與師大策展者  ◎社工三 孫文駿

校園意語
那些強拆士林王家之後的事  ◎中文三 王立柔

總編的話

   各位支持意識報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意識報新任總編輯曾稚驊。意識報至今已四年多了,我們持續的在校園議題中耕耘,期望能成為台大最具代表性的校園刊物。我們還在這條路途上,感謝所有支持的朋友,我們會繼續努力向前行。

    本學期意識報與台大學生會合作籌辦了台大1950年代白色恐怖檔案及影像展, 因此我們有更多機會對這段過去作深入的探訪,並帶來了此期刊物。從當代殘存的六張犁公墓開始,我們將時空拉回了過去,這股白色的風暴究竟是如何吹入校園之 中?而當時校園中的受難者張則周老師的經驗又是甚麼?在時代洪流中不斷努力發掘歷史的幾位先行者,又有甚麼經驗可以分享呢?而回到當代,轉型正義的意義何 在?我們又可以做些甚麼呢?本次意識報與各位一同重返這道白色的記憶之門。

    最後,在閱讀本次意識報之餘,也希望各位朋友能撥空前往博雅教學館一樓參觀展覽,感謝各位的支持!






有空再研讀東海的學生刊物
昨天向台大的意識報》敬禮 !!!!
意識報》網址:
http://cpaper-blog.blogspot.com/
這一期045批判力道很弱 (想平衡報導)

意識報045刊目錄(16/10/2011)竹北特刊II







主編的話



再一次的,我們來到了竹北 社工三 董 昱



說不完的故事:東海故事集


細說竹北──童言童語話故鄉       外文三 陳莉容 會計三 翁栢垚
面對區段徵收的另類反抗         生傳五 黃怡安 社工三 孫文駿
人類二 陳 瀅 藥學二 張雲翔
農村之於布爾喬亞的再詮釋  ◎政治三 謝佳榮 社工三 施郡珩


夢想還是幻想:竹北璞玉計畫


一些關於璞玉計畫的小夢想
──完整規劃,美麗未來       ◎化工三 曾稚驊

一些關於璞玉計畫的小幻想
──專訪東海國小林老師        化工三 曾稚驊 外文五 劉時君
                    北教大 陳廷豪


總編輯的話:

再一次的,我們來到了竹北。這片位於竹北東側的土地,在景觀上仍呈現平靜、安詳的樣貌。然而,平靜的外貌下,我們不能忽略的是,土地徵收的議題仍然冰冷的撕裂著人與土地的情感聯繫。

今年暑假,意識報在校內開設「服務學習課程」,並且與當地的「東海國小」合作,舉辦「影像說故事營」。不論大小朋友,都一起在有限的時間內,蒐集最大量的素材,寫下最直接的故事。本期意識報延續第39「竹北特刊」的內容,繼續在竹北的「璞玉計畫預定地」上,記錄著說不完的故事。



一些璞玉計畫的小幻想:專訪東海國小林老師

◎化工三 曾稚驊 外文五 劉時君 北教大 陳廷豪


璞玉計畫從2000年宣布開始,至今已經超過十年,由於地方對於計畫的態度有著很大的分歧,計畫至今仍未落實;即使計劃不斷的拖延,龐大的開發利益仍然讓當地的農地喊價至一坪七萬多元。隨著土地的價格水漲船高,開發的呼聲也就越來越大。

當地居民面對這項龐大的開發案的觀感可以普遍分為兩派:以璞玉計畫促進會為首的「贊成徵收派」與以璞玉計畫自救會為首的「反對徵收派」。這場辯論不只是相 互不認識的觀眾之間的意見發表與切磋,而是真實地在切割當地居民的感情,並隨著時間越拖越久而切得越深。

在此,我們訪問了於東海國小任教的林伯殷老師。林老師從小就在竹北東海成長,對於這塊土地有著敏銳的觀察;懷著對故鄉的濃厚情感,林老師試圖從「贊成」與「反對」的切割中,找出第三條路的可能性。



感情?錢?天平的二端

竹北當地的居住者多數為客家人,過去居民之間關係相當密切,在祭祀與宗教上,從當地為數眾多大大小小的土地公廟,與定期的祭典時各家奔相走告並出席參與的盛況,便可略知端倪。但是這種感情上的聯繫,在近年來土地不斷徵收開發之下,慢慢的變了樣。

「在 地的土地糾紛實在很多,就拿電線桿上的廣告來說就好,別的地方會有尋人啟事和宗教信仰的條子,但是在竹北這邊,更多的是會看到電線桿會貼上販賣土地或不動 產公司的廣告,而且非常多。另外,我甚至看過有人在電線桿上公開地在詛咒他的兄弟啊。」林老師口氣透露著些許的感慨:「一點也不誇張,這是真實在當地發生 的事情。當一定要被徵收時就會面臨到財產分家的問題,初期一坪地可能是幾千元,後來經過炒作後,現在一坪可以賣到7萬元。在這樣龐大的利益之下,我們的情 感也就隨之消失了。」

「這 裡就是我從小來玩的地方,當然是希望她保留原有的景觀。」林老師用這一句話,明白地說出他的心聲。「為什麼凡事要用經濟效益、金錢來做計算呢?農地這樣留 了下來,不但風景宜人,且這樣的生活方式對我們健康來說也比較好吧?而且,我們東海里這邊當地有非常多的客家文化,也有許多的民間伯公信仰,若不再多替台 灣保存一些人文素養,之後我們台灣人見面就只剩下比誰的錢多了。」誠如林老師所說,土地是人們居住之處,如何使用土地,決定了人們的生活品質;但是透過居 住與生活,土地更是讓居住其上的人們,不論血緣是否親近、年紀是否相仿,彼此之間關係聯繫的最重要根基,而這絕對是無法用錢去評估、去彌補的。


盲目的發展邏輯

許多支持璞玉計畫的人高舉開發的旗幟吶喊:「都市發展計畫可以帶動當地產業發展,進而增加當地工作機會。土地徵收利用是一種社會進步必然發展的趨勢。台灣的經濟要起飛,不可能永遠停留在務農社會。」

「工 業」發展被視為是璞玉計畫的目的。這些論述都指向農業是「落後的」、難以維生的。但事實上,如璞玉計畫這樣的工業發展,是人民所需要的嗎?在交通大學與新 竹縣政府介紹璞玉計畫的網頁中,皆有提到璞玉計畫將與IC產業與生物技術產業,如半導體、影像顯示......等「兩兆雙星」計畫相關連;但以半導體產業 為例,國際大型公司多委外代工,因此台積電等台灣的大型公司雖然訂單充足,但幾乎都為代工,而代工早已被指出相較於技術專業與品牌形象,是個利潤最為短缺 的分工。

並且,代工的產業結構關係帶來的只是短視近利的經濟,委外國與代工國之間,各自需承擔的風險是不平等的。以半導體產業為例,在製程上從製作晶圓所需 的砷、鎵等致癌的過渡金屬,或是清洗、蝕刻時需要的鹽酸、硫酸、硝酸或氨水等強酸或刺激性物質,或其他使用作清洗的有機溶劑,與其他如砷化氫、磷化氫等毒 性特殊的廢氣等,姑且不論廢棄物與毒性物質的回收流程設計,光是以近年來桃竹苗地區十大死因中,肺、肝癌幾乎都高占一二名,便可對於這些汙染的嚴重性略知 一二;另外這些產業對於水與電的需求都相當龐大,反思政府單位言猶在耳的節能減碳政策,彷彿就像是一場笑話。

許多人認為,台灣的耕地過於破碎,使得農產品無法與外國進口的糧食競爭,因此不適合農業發展;還有些人認為,稻作農業由於灌溉的需要,浪費了許多珍貴的水 資源。因此,在水與土地方面,工業對於自然資源的利用可以更有效率;因此,我們不需要浪費資源的農業,需要技術密集的工業;因此,最好我們還需要大學來幫 助我們研發工業的技術;因此,我們可以擺脫貧窮,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因此璞玉計畫勢必要執行。

與其說人們期待的是發展,不如說人們是對工業化有很高的期待。事實上,上述這些都是今天台灣農業必須面對的困境,但是為什麼人們不是選擇改革農業,而是選 擇將農業完完全全的拋棄呢?農業難道不可以「技術密集」,而成為土地利用的專業嗎?為什麼不質疑工業可能帶來的汙染,而是將焦點集中在農業的利潤不足?改 革農業所需要付出的代價,難道真的比剷平稻田去豎起工廠來得高嗎?

「這是自信的問題」,林老師快速地說:「例如今天班上有五十個人,其中四十九個同學去留學了,你沒有去留學,這個時候你怎麼辦?就盲目地去和他們一樣去留 學嗎?有沒有認真想過為什麼我要去留學呢?會說這個是趨勢、潮流的,其實自己心裡就設限了,認為這是一種不可違逆的真相!」


為什麼他們反對璞玉計畫

璞玉計畫挑戰的是人們對於農業的認同感;根本來說,食物作為農產品的本質,這項事實在市場場域的交換關係之中不斷的被忽略。人們之所以嚮往工業,是因為工 業商品帶來許多經濟利益,而經濟利益的衡量是靠貨幣、是數字,是那些在現實中無法讓人「吃飽」的幻象。工業商品之所以能讓人感到飽足,是因為它所交換而來 的金錢,有辦法讓我們購買到食物。

但是,一旦交換的網絡無法形成,任何工業商品也就無法餵飽今天的人群。隨著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價格不斷上漲,「交換」這項動作的成本也不斷在提高;再加上, 台灣在工業上仍處在「代工」的分工流程之中,交換更是其中的利潤來源。難道,我們真的只為了彌補交換本身的成本,而犧牲農地來生產更多工業商品嗎?如果我 們貿易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吃到豐盛又精緻的食物,為什麼還要犧牲那些食物的來源──農地呢?

當人們用金錢購買其他國家的食物時,卻仍以為這些食物這是自己生產的。台灣目前的糧食自給率約為32%,換句話說,我們平常吃到的食物中,有32%是「生 於台灣又長於台灣」的,有其他68%是來自於其他國家生產的農產品。只要來自於外國的食物越多,交易的成本也就越高。同樣的,如果交易的成本高到人們實在 無法進行交易了,那麼,誰來補足這個將近七成的食物短缺漏洞?

為什麼反對璞玉計畫?因為土地的價值不是在於炒作出來的誇張價格,而是其所乘載的種植、培養的功能;土地的意義在於生產食物本身。更不論那些農民在農業勞 動中所獲得的成就感,抑或乘載於農村中的文化元素,以及這些元素所帶來的優良生態環境、教育資源、孩童的童年回憶……等。

台灣的農業固然仍面對許多挑戰,但是不代表沒有解決的方法。目前已經有許多人和組織開始投入相關的工作,例如:培育更優良的品種、研發更有效的耕作技術、 生產環境友善的食物、發展社區支持型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等。這些都不失為改良傳統農業的方式,有許多都已經開始實施並頗具成效。對於竹北而言,問題不是改善農村的具體方法是否存 在,而在於「選擇哪些方法?」、「如何執行?誰來執行?」。而關於這些問題的討論,已經是另外的故事了。

這時,讓我們再回頭想想那將農地全部徵收,作為產業、商業用地的璞玉計畫,無奈之情,溢於言表。



後記

在訪談後的一陣子,開始了全國各鄉鎮的地區稻米競賽,東海里即拿下了竹北區的第一名。再次令人感受到,在工業發展與農業改革之間,無限的複雜情緒。


特別參考各國立大學逐錄竹北的報導: 039刊目錄(3/14/2011)竹北特刊
它的一缺點是放過清華大學…..
---




敬禮 !!!!

關於意識報

我的相片
意識報(The NTU Consciousness)是一份台大的校園刊物,每期20頁、雙週出刊、發行量2000。於台大活大、總圖、誠品、唐山書店等報點外供人免費取閱。內 容包括校園議題、校園政策評論、社會議題、教育議題、台大校史、人物專訪等。稟持著批判反省的精神,懷抱著服務校園的熱忱,意識報從周遭的生活關心起,進 而思考台大學生參與公共事務的各種可能性。


意識報039刊目錄(3/14/2011)竹北特刊

2011年3月14日星期一 |
封面繪圖:黃韻玲
大學的圈地運動:瓜分竹北
主編的話◎社工二 董昱

關於竹北:不可不知的幾件事
竹北徵收大事回顧◎ 台大意識報社整理
相關地點的照片與簡介◎ 台大意識報社整理
區段徵收的創始者 ──竹北的開發◎ 陳冠宇(台大大陸社)

實際走訪、深入報導
定位不明的台大竹北分部◎ 政治三 李芃萱、化工二 曾稚驊
沒有結果的生醫園區◎ 外文二 賴昱安

透視大學、政府、與財團發展的原貌
設立分校,真的划算嗎◎ 政治三 李芃萱
將農業與整體發展還給人民◎ 化工二 曾稚驊

當地居民投稿:璞玉究竟是誰的玉?◎ 謝明豪(東海里住戶,清大原子科學院院學士班學生)


本刊意識報是竹北特刊,我們帶著數不清的疑問,探尋台大竹北校區 的發展。
台大為何選擇竹北?為何要選擇一個距離總區那麼遠的地方建設新校區?
竹北校區要開什麼課?新竹縣政府與台大的關係究竟又如何?
新聞說的內容到底是真是假?在響噹噹的名稱和口號背後,是否隱藏著不可 告人的祕密?

除了台大之外,我們同時也遇上了交大和台科大的「擴充計畫」;各個大學分別在
竹北劃分自己的勢力地盤,宛如歐洲列強切割非洲一樣,使得原本的客家農村景觀,
變成一格格的大學「殖民地」。

意識報竹北特刊,揭開大學瓜分竹北的殘酷面紗。



John Milton:Paradise Lost, L’allegro and Il Penseroso. "At A Solemn Music"

$
0
0

The great poet and scholar John Milton was born ‪#‎onthisday‬ in 1608. Explore his epic poem Paradise Lost and other splendid works in our latest @UntoldLives blog http://bit.ly/1YYKx0x

The British Library 的相片。
「 John Milton’s epic poem Paradise Lost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667. Originally written as 10 books, Milton reworked it as 12, following the model of Virgil’s Aeneid. In the work, Milton explores the creation of humankind by God, the temptation in Eden, Satan’s ambition and fall and the concept of sin. 」
「 Plate from Jacob Tonson's fourth edition of Milton's Pardise Lost, 1788. 」
「 'Satan on his Throne' by John Martin, from The Paradise Lost of John Milton with illustrations designed and engraved by John Martin, 1827 」


Everyman's Library

John Milton died in Bunhill, London, England on this day in 1674 (aged 65).
"At A Solemn Music" by John Milton
Blest pair of Sirens, pledges of Heav'n's joy, 
Sphere-born harmonious Sisters, Voice and Verse,
Wed your divine sounds, and mixt power employ
Dead things with inbreath'd sense able to pierce,
And to our high-rais'd fantasy present
That undisturbed Song of pure concent,
Ay sung before that saphire-colour'd throne
To Him that sits thereon
With Saintly shout and solemn Jubilee,
Where the bright Seraphim in burning row
Their loud up-lifted Angel trumpets blow,
And the Cherubic host in thousand choirs
Touch their immortal Harps of golden wires,
With those just Spirits that wear victorious Palms,
Hymns devout and holy Psalms
Singing everlastingly;
That we on Earth with undiscording voice
May rightly answer that melodious noise;
As once we did, till disproportion'd sin
Jarr'd against Nature's chime, and with harsh din
Broke the fair music that all creatures made
To their great Lord, whose love their motion sway'd
In first obedience, and their state of good.
And keep in tune with Heav'n, till God ere long
To His celestial consort us unite,
To live with Him, and sing in endless morn of light.
*
Milton wrote poetry of such sublime beauty that he managed, through its universal influence, to transform the characte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From his astonishing epic Paradise Lost, with its magnificent blank verse and mesmerizing characters, to the tragic brilliance of Samson Agonistes, Milton engaged the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issues of his troubled times with subtlety and sophistication. His moving elegy “Lycidas,” written after the untimely drowning death of a friend, has been hailed as the greatest lyric poem in English. The classic shorter works, from the pastoral poems “L’Allegro” and “Il Penseroso” to the enchanting masque Comus, to the intensely personal sonnets, share the grandeur and vitality of his epics; all serve as continual reminders of the heights the human imagination can achieve.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Gordon Campbell.



His best late works include a series of large watercolours illustrating Milton's poems L’allegro and Il Penseroso
快活の人、沈思の人

這詩集有漢譯。 不過,詩歌翻譯之後還是詩歌嗎?

Samuel Palmer


Wikipedia article "Samuel Palmer".

*****

Cambridge Early MusicSummer Schools 2008

CONCERT SERIES 2008 Concert No. 16


L'ALLEGRO, IL PENSEROSO ED IL MODERATO

Essex Baroque Orchestra ; Psalmody dir. Peter Holman

6.00pm, Sunday 7 December, 2008
Tickets: £18, £12, £8

As part of the celebrations of the 400th anniversary of John Milton's birth, spearheaded by Christ's College, and in partnership with the Suffolk Villages Festival, we are delighted to present this performance of a Handel masterpiece, sometimes known as "Merriment, Melancholy and Moderation". Milton's "L'Allegro" and "Il Penseroso" provide the text of the first two sections of this secular oratorio, while Handel's regular librettist Charles Jennens completed the set with "Il Moderato". Extolling the pleasures of the English countryside, this rarely-performed work contains some of Handel's most beautiful and memorable music.
There will be a pre-concert talk by Dr Jessica Martin, Fellow of 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 at 5.00pm in Trinity College Chapel. Admission to the talk is free.


Mao: A Biography By ROSS TERRILL. ‘Markets Over Mao’ 民進國退 Nicholas Lardy

$
0
0


Cover of Mao: A Biography by Ross Terrill
Mao: A Biography
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
ROSS TERRILL

Everyone who came in close contact with Mao was taken aback at the anarchy of his personal ways. He ate idiosyncratically. He became increasingly sexually promiscuous as he aged. He would stay up much of the night, sleep during much of the day, and at times he would postpone sleep, remaining awake for thirty-six hours or more, until tension and exhaustion overcame him.
Yet many people who met Mao came away deeply impressed by his intellectual reach, originality, style of power-within-simplicity, kindness toward low-level staff members, and the aura of respect that surrounded him at the top of Chinese politics. It would seem difficult to reconcile these two disparate views of Mao. But in a fundamental sense there was no brick wall between Mao the person and Mao the leader. This biography attempt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this powerful and polarizing historical figure.
About the author
Ross Terrill is a Research Associate at Harvard University's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He is the author of several books on China, including Madame Mao: The White-Boned Demon

Writing China: Nicholas Lardy, ‘Markets Over Mao’
 


    Courtesy of the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For the past 30 years, Nicholas Lardy has chronicled the immense changes in China’s economy and revealed some of the system’s biggest flaws. The problems include the banking sector’s bad loans in the late 1990s and the institutionalized exploitation of savers, via meager bank deposit rates, to finance economic growth.  In his latest book, “Markets Over Mao,” the 68-year old senior fellow at the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in Washington D.C., takes on China’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His surprising conclusion: They don’t have nearly the breadth and power that China’s many critics say they do.
    China Real Time recently talked with Mr. Lardy about the new book, its surprising conclusion and why he still thinks reform of state-owned firms is important. Below is an edited transcript.
    You argue that China’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don’t have the power that their opponents say they do. What’s your proof?
    SOEs appear to be a relatively small portion of the Chinese economy. They account for between one-third and one-quarter of GDP. But in manufacturing, SOEs only account for 20% of output. In some parts of the Chinese economy, the private sector has largely displaced state companies.
    You also say the notion that China flourishes because of “state capitalism” is outmoded. Why?
    State capitalism means a high degree of state ownership of production, a great deal of control over investment, a great deal of control of the banking sector and a very substantial use of industrial policy. I don’t think the term ‘state capitalism’ fits China very well because its industrial policy has been an almost complete failure.
    The return on assets of state firms is plummeting. It was around 3.7% in 2013, which is less than half the cost of capital.
    So how would you characterize the Chinese economy?
    It’s more accurate to think of it as a market economy. The role of the state has diminished dramatically from where it was 20 to 30 years ago. When you look at the number of people employed by the state, it’s less than France as a percentage of the labor force. China’s not a pure market economy, but it’s very hard to find pure market economies these days, especially given the recent history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degree of government ownership (that resulted from actions of the U.S. and other governments to limit  economic damage).
    State-owned Chinese banks, though,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as ATMS for state-owned firms. Doesn’t this arrangement give Chinese SOEs a leg up over foreign and domestic competition?
    A large percentage of the funds that banks lend goes to private enterprises. Banks are becoming more commercially oriented. The ability of private companies to repay loans is more than twice as great as state-owned companies, on average. (China’s banking system) is not 100% commercial, but it’s a lot more commercially oriented than observers perceive.
    It is still the case, though, that the private sector is underserved. Between 2010 and 2012, private firms received, on average, 52% of the loans going to all enterprises. But they produced between two-thirds and three-quarters of China’s GDP. If they had credit proportional to their contribution to output, they would have better access to loans.
    And you think the financial sector reforms being discussed will help private firms even more?
    If you have interest-rate liberalization on deposits, lending rates will tend to go up. That will mean an 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credit flowing to private sector firms because they can pay somewhat higher rates to banks and still be profitable. If state-owned firms are earning far less than their cost of capital, the amount that banks will want to lend to them at higher rates will probably go down.
    But isn’t it clear that the Communist Party through its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exercises huge control over state-owned firms?
    There is political control. The party’s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controls the top 50 firms in terms of the appointment of the three main (executives.) Provincial (officials) control a much, much larger number of appointments. This is a fundamental flaw in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It shows how little influence their  boards of directors have. The chief function of a board in any market economy is to choose who runs the company, particularly the CEO. But the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is making a serious effort to get good people.
    If the control of the economy by state-owned firms is diminishing, why do you argue SOE reform is so important?
    State firms’ return on assets is extremely low, relative to the cost of capital. That makes them a very big drag on China’s economic growth. They’re not that big a drag in manufacturing because state firms only account for about 10% of manufacturing investment. In the services sector, though, state firms are investing more than private firms. As China becomes a more service-dominated economy, there is an enormous opportunity (to boost economic growth by reducing state control).
    In modern business services—telecom, business and leasing services, transportation– state firms are very, very dominant.
    Logistics costs are relatively high. That’s in part because the logistics sector is fairly closed to foreign investment and parts of it are still very state-dominated. You’re imposing extra costs o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and consumers, and making Chinese goods less competitive in global markets.
    Do SOEs still have the clout to block or slow reforms?
    They are an obstacle. The head of the Chinese banking association has stood up and publicly said that the association is against liberalization of deposit rates. Bankers complain that if rates are liberalized they won’t be able to make as many loans as before and that will be bad for the economy. They want more regulation to keep their protected low cost of funding. Those benefitting from (economic) distortions lobby against change.
    –Edited from an interview by Bob Davis. Follow him on Twitter @bobdavis187.
    Sign up for CRT’s daily newsletter to get the latest headlines by email.

    Of the 95 Chinese companies on the Fortune 500 list of the world's biggest firms, some 80% are owned by the government. But in his book "Markets Over Mao", Nicholas Lardy methodically pieces together Chinese data to argue that it is the private sector, not the state, that has powered growth since the country's reform era began in 1978http://econ.st/1tFjACH

    Of the 95 Chinese companies on the Fortune 500 list of the world's biggest firms, some 80% are owned by the government. But in his book "Markets Over Mao", Nicholas Lardy methodically pieces together Chinese data to argue that it is the private sector, not the state, that has powered growth since the country's reform era began in 1978 http://econ.st/1tFjACH


    村上春樹 THE SCRAP 懐かしの一九八〇年代

    $
    0
    0
    為了擺脫日文的「文學語言」,村上春樹想出了一個文字實驗:他收起原本用的原稿紙和鋼筆,因為這兩樣東西對他來說有「文學」的聯想,然後搬出打字機來,用英文寫《聽風的歌》的開頭,再翻譯為日文。他補充說他不是逐字逐句將英文譯成日文,而是有所增補刪減,與其說是「翻譯」("translate"),不如說是「移植」("transplant") 。由於他的英文並不那麼棒,他只能用簡單的詞彙寫出短小的語句,要將想表達的意念用最精簡、最容易明白的方式寫出來。就這樣,先英文,後日文,他逐漸找到了一種獨特的文字節奏;到他完全掌握了這個屬於他自己的自然聲音,他便直接用日文寫作了。
    http://fishandhappiness.blogspot.tw/2015/12/blog-post_9.html
    ----
    前一陣子翻讀十來篇,很有意思。不過,內容都忘了,必須重讀才行。有刊物連載的
    作家很幸福的。
    THE SCRAP 懐かしの一九八〇年代文藝春秋1987年2月1日Sports Graphic Number』1982年4月20日号~1986年2月25日号連載ほか

    概要[編集]

    1987年2月、文藝春秋より刊行された。装丁は和田誠。『Sports Graphic Number』連載のコラム「スクラップ」(1982年4月20日発行第49号 - 1986年2月25日発行141号)と、同誌に単独で掲載された「だいじょうぶです。面白いから――東京ディズニーランド」(1983年4月20日発行第73号)と「オリンピックにあまり関係ないオリンピック日記」(1984年9月25日発行臨時増刊号)をまとめたエッセイ集である。

    内容[編集]

    • ピープル』に載ったカレン・カーペンターの死亡記事を読んでいると、心が痛む。
    • ソフィーの選択』はおそらくアラン・J・パクラのベスト・フィルムではないかと思う。
    • 夏の朝食はわかめサラダに限る。
    • 8年前、僕に「犬のおまわりさん」を唄わせたのは「生活向上委員会」というジャズ・グループにいた原田というピアニストである[1]

    懷念的 1980 年代

    The Scrap

     請以搬家時翻出畢業紀念冊,一頁頁看下去的心情來閱讀

      本書是村上春樹以自己的八○年代生活所接觸的文化產品,例如沙林傑小說《麥田捕手》,電影《E.T.》,《星際大戰》,阿諾.史瓦辛格的影片。以及他所聽的音樂如卡本特兄妹、麥可傑克森、爵士樂手等等,加上他對當時的重大社會國際事件的「私見解」,拼貼構築出一幅既「私人」又有時代共像的八○年代文化錄。

      收錄村上春樹自一九八二年春天起,到一九八六年二月為止,共四年期間在《運動畫刊》(SPORTS GRAPHIC NUMBER)雜誌上連載的作品。不太喜歡寫連載的村上表示,之所以會一寫四年,就是寫起來真很快樂。總計四年下來,《運動畫刊》為村上準備的剪報資料多達八十一冊,內容包括《君子》《紐約客》《滾石》《LIFE》《時人》《VOGUE》及週日版《紐約時報》,就這樣躺在家裡啪啦啪啦翻閱椎誌,看到有趣的報導就作成剪報,然後以日文整理出原稿……

      村上在前言中說明,自己做的剪報大多是無關緊要的小話題,並沒有閱讀之後就能夠拓展視野、讓心靈成長這一類的內涵。「所以,請以搬家整理東西時,從櫃子裡翻出了古老的畢業紀念冊,於是打開來一頁頁看下去──這樣的心情來閱讀。」
    村上春樹

      一九四九年生於日本京都府,出生後不久即搬到兵庫縣。早稻田大學戲劇系畢業。

      一九七九年以《聽風的歌》獲得「群像新人賞」,新穎的文風被譽為日本「八○年代文學旗手」,一九八七年暢銷七百萬冊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出版,奠定村上在日本多年不墜的名聲,除了暢銷,也屢獲「野間文藝賞」、「谷崎潤一郎文學賞」等文壇肯定,三部曲《發條鳥年代記》更受到「讀賣文學賞」的高度肯定。除了暢銷,村上獨特的都市感及寫作風格也成了世界年輕人認同的標誌。

      作品中譯本至今已有60餘本,包括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散文及採訪報導等。

    譯者簡介

    賴明珠


      一九四七年生於台灣苗栗,中興大學農經系畢業,日本千葉大學深造。回國從事廣告企畫撰文,喜歡文學、藝術、電影欣賞及旅行,並選擇性翻譯日文作品,包括村上春樹的多本著作。

    目錄

    前言
    一九五一年的捕手
    達克.奇特漢的人生
    性愛為何變得無趣了呢?
    瑞吉.傑克森比利.喬形形色色的百萬富翁
    《紐約客》裡的小說
    老是怎麼回事呢?
    虎之眼.《洛基》.史特龍
    西班牙幸福小村的壁畫
    約翰.厄文與夫婦失和
    紐約爵士俱樂部巡禮
    四百名門的盛衰
    水晶球、驅趕貓與浴帽
    美國馬拉松情勢
    斯人近況-巴比貝爾篇
    斯人近況-韋恩.紐頓篇
    ①    皰疹
    ②    皰疹
    給E.T.的信
    歡迎來到萬寶路之鄉
    中年的惡夢
    凱倫.卡本特之死
    反冰河小說
    電視與吃食
    跑步的議員
    JON&MEARY
    東山再起的雷恩.佛萊雪
    狂犬病與浣熊
    《蘇菲的選擇》與布魯克林大橋
    愛琴海二對一
    希臘的露天劇院
    《老爺》雜誌五十年與史考特.費滋傑羅祕辛
    慾望街車
    星際大戰中的丘巴卡
    霍華.迪茲的生平
    史蒂芬.恐怖.金
    史蒂芬.金與約翰.卡本特
    單身漢
    關於傲人雙峰的考察
    最後的納粹獵人
    JUNK年代
    關於音響的地獄性
    關於奧運制服
    奇異的吉姆.史密斯協會
    山姆.托德失蹤記
    瑞吉.傑克森的人生
    布麗格的雨傘
    多明妮可.鄧肯勒殺案
    慢跑時聽的音樂
    麥可.傑克森模仿秀①
    麥可.傑克森模仿秀②
    紐伯里街的奇妙商品屋
    拼字遊戲
    沙灘排球情事
    霹靂舞的種種
    紐約人寵物之死
    比爾.《魔鬼尅星》.墨瑞
    理查.布羅第根之死
    落伍的搖滾樂手
    山姆.薛帕與潔西卡.蘭芝
    為孩子命名
    雲漢峰的故事
    阿諾.史瓦辛格
    電影與爆米花
    最差勁的城市
    私立監獄
    紐約式笑話
    賞名人
    東京的咖啡廳
    布萊恩.費瑞VS.米克.傑格
    可樂戰爭
    吉姆.列斐伏爾如是說
    隕石獵人
    艾力克.西格爾如是說
    高級冰淇淋
    自我治療用的衝浪
    琳達.朗絲黛孤枕難眠
    盜墓
    傑.麥克納利的明燈
    揮手的父子
    食品搜查犬
    別擔心。有趣得很──東京迪士尼樂園
    與奧運沒什麼關係的奧運日記

    MIDDLEMARCH, Silas Marner, Romola By George Eliot

    $
    0
    0
     George Eliot (1819-1880), 



    On this day in 1871, volume 1 of MIDDLEMARCH by George Eliot was published.

    "What loneliness is more lonely than distrust?"
    --from MIDDLEMARCH

    Middlemarch won our ‪#‎GreatBritishNovels‬ poll by a landslide.

    George Eliot’s sprawling tale of provincial life has triumphed in BBC Culture’s poll of the greatest British novels as voted by the rest of the world. Michael Gorra explains why.
    BBC.COM|由 MICHAEL GORRA 上傳


    One of the most accomplished and prominent novels of the Victorian era, Middlemarch is an unsurpassed portrait of nineteenth-century English provincial life. Dorothea Brooke is a young woman of fervent ideals who yearns to effect social change yet faces resistance from the society she inhabits. In this epic in a small landscape, Eliot's large cast of precisely delineated characters and the rich tapestry of their stories result in a wise, compassionate, and astute vision of human nature. As Virginia Woolf declared, George Eliot "was one of the first English novelists to discover that men and women think as well as feel, and the discovery was of great artistic moment." Introduction by E. S. Shaffer. READ an excerpt here:http://knopfdoubleday.com/book/45823/middlemarch/

    Silas Marner (織工馬南傳), 梁實秋譯,


    “How can a writer make goodness interesting? George Eliot tried to do so by examining redemption in Silas Marner … But where are the unheroic, sane, consistent, quiet goodnesses? As literature thrives on conflict, the idea of​​ a sequestered, sanguine goodness might seem impossible.”
    Read more of today's roundup: http://bit.ly/1wA9py8 



    2011.7

    Romola by George Eliot: Chapter 5

    Romola walked to the farther end of the room, with the queenly step which ..... Yours is a higher lot, never to have lied and truckled, than to have shared ...



    “How can a writer make goodness interesting? George Eliot tried to do so by examining redemption in Silas Marner … But where are the unheroic, sane, consistent, quiet goodnesses? As literature thrives on conflict, the idea of​​ a sequestered, sanguine goodness might seem impossible.” Read more of today's roundup: http://bit.ly/1wA9py8

    W. Somerset Maugham, The Moon and Sixpence

    $
    0
    0

    “For men, as a rule, love is but an episode which takes place among the other affairs of the day, and the emphasis laid on it in novels gives it an importance which is untrue to life. There are few men to whom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e world, and they are not the very interesting ones; even women, with whom the subject is of paramount interest, have a contempt for them.”
    ― W. Somerset Maugham, The Moon and Sixpence
    Charles Strickland is a staid banker, a man of wealth and privilege. He is also a man possessed of an unquenchable desire to create art. As Strickland pursues his artistic vision, he leaves London for Paris and Tahiti, and in his quest makes sacrifices that leaves the lives of those closest to him in tatters. Through Maugham's sympathetic eye Strickland's tortured and cruel soul becomes a symbol of the blessing and the curse of transcendent artistic genius, and the cost in humans lives it sometimes demands. Based on the life of Paul Gauguin, The Moon and Sixpence is W. Somerset Maugham's ode to the powerful forces behind creative genius.

    W. Somerset Maugham 的相片。

    George MacDonald 1824-1905

    $
    0
    0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orge_MacDonald

    George MacDonald (10 December 1824 – 18 September 1905) was a Scottish author, poet, and Christian minister. He was a pioneering figure in the field of fantasy literatureand the mentor of fellow writer Lewis Carroll. His writings have been cited as a major literary influence by many notable authors including W. H. AudenC. S. LewisJ. R. R. Tolkien,[1] Walter de la Mare,[2] E. Nesbit and Madeleine L'Engle.[1] C. S. Lewis wrote that he regarded MacDonald as his "master": "Picking up a copy of Phantastes one day at a train-station bookstall, I began to read. A few hours later," said Lewis, "I knew that I had crossed a great frontier." G. K. Chesterton cited The Princess and the Goblin as a book that had "made a difference to my whole existence".
    Elizabeth Yates wrote of Sir Gibbie, "It moved me the way books did when, as a child, the great gates of literature began to open and first encounters with noble thoughts and utterances were unspeakably thrilling."[3]
    Even Mark Twain, who initially disliked MacDonald, became friends with him, and there is some evidence that Twain was influenced by MacDonald.[4] Christian author Oswald Chambers (1874–1917) wrote in Christian Disciplines, vol. 1, (pub. 1934) that "it is a striking indication of the trend and shallowness of the modern reading public that George MacDonald's books have been so neglected".
    In addition to his fairy tales, MacDonald wrote several works on Christian apologeticsincluding several that defended his view of Christian Universalism.


    In his introduction to George MacDonald: An AnthologyC. S. Lewis speaks highly of MacDonald's theology:
    "This collection, as I have said, was designed not to revive MacDonald's literary reputation but to spread his religious teaching. Hence most of my extracts are taken from the three volumes of Unspoken Sermons. My own debt to this book is almost as great as one man can owe to another: and nearly all serious inquirers to whom I have introduced it acknowledge that it has given them great help—sometimes indispensable help toward the very acceptance of the Christian faith.
    ... I know hardly any other writer who seems to be closer, or more continually close, to the Spirit of Christ Himself. Hence his Christ-like union of tenderness and severity. Nowhere else outside the New Testament have I found terror and comfort so intertwined. ... In making this collection I was discharging a debt of justice. I have never concealed the fact that I regarded him as my master; indeed I fancy I have never written a book in which I did not quote from him. But it has not seemed to me that those who have received my books kindly take even now sufficient notice of the affiliation. Honesty drives me to emphasize it."

    Bibliography[edit]

    Fantasy[edit]

    Realistic fiction[edit]

    • David Elginbrod (1863; republished as The Tutor's First Love),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hree volumes
    • Alec Forbes of Howglen (1865; republished as The Maiden's Bequest)
    • Annals of a Quiet Neighbourhood (1867)
    • Guild Court: A London Story (1868)
    • Robert Falconer (1868; republished as The Musician's Quest)
    • The Seaboard Parish (1869), a sequel to Annals of a Quiet Neighbourhood
    • Ranald Bannerman's Boyhood (1871)
    • Wilfrid Cumbermede (1871–72)
    • The Vicar's Daughter (1871–72), a sequel to Annals of a Quiet Neighborhood and The Seaboard Parish
    • The History of Gutta Percha Willie, the Working Genius (1873), usually called simply Gutta Percha Willie
    • Malcolm (1875)
    • St. George and St. Michael (1876)
    • Thomas Wingfold, Curate (1876; republished as The Curate's Awakening)
    • The Marquis of Lossie (1877; republished as The Marquis' Secret), the second book of Malcolm
    • Paul Faber, Surgeon (1879; republished as The Lady's Confession), a sequel to Thomas Wingfold, Curate
    • Sir Gibbie (1879; republished as The Baronet's Song)
    • Mary Marston (1881; republished as A Daughter's Devotion)
    • Warlock o' Glenwarlock (1881; republished as Castle Warlock and The Laird's Inheritance)
    • Weighed and Wanting (1882; republished as A Gentlewoman's Choice)
    • Donal Grant (1883; republished as The Shepherd's Castle), a sequel to Sir Gibbie
    • What's Mine's Mine (1886; republished as The Highlander's Last Song)
    • Home Again: A Tale (1887; republished as The Poet's Homecoming)
    • The Elect Lady (1888; republished as The Landlady's Master)
    • A Rough Shaking (1891)
    • There and Back (1891; republished as The Baron's Apprenticeship), a sequel to Thomas Wingfold, Curate and Paul Faber, Surgeon
    • Heather and Snow (1893; republished as The Peasant Girl's Dream)
    • Salted with Fire (1896; republished as The Minister's Restoration)
    • Far Above Rubies (1898)

    Poetry[edit]

    • Twelve of the Spiritual Songs of Novalis (1851), privately printed translation of the poetry of Novalis
    • Within and Without: A Dramatic Poem (1855)
    • Poems (1857)
    • "A Hidden Life" and Other Poems (1864)
    • "The Disciple" and Other Poems (1867)
    • Exotics: A Translation of the Spiritual Songs of Novalis, the Hymn-book of Luther, and Other Poems from the German and Italian(1876)
    • Dramatic and Miscellaneous Poems (1876)
    • A Book of Strife, in the Form of the Diary of an Old Soul (1880), privately printed
    • The Threefold Cord: Poems by Three Friends (1883), privately printed, with Greville Matheson and John Hill MacDonald
    • Poems (1887)
    • The Poetical Works of George MacDonald, 2 Volumes (1893)
    • Scotch Songs and Ballads (1893)
    • Rampolli: Growths from a Long-planted Root (1897)

    Nonfiction[edit]

    • Unspoken Sermons (1867)
    • England's Antiphon (1868, 1874)
    • The Miracles of Our Lord (1870)
    • Cheerful Words from the Writing of George MacDonald (1880), compiled by E. E. Brown
    • Orts: Chiefly Papers on the Imagination, and on Shakespeare (1882)
    • "Preface" (1884) to Letters from Hell (1866) by Valdemar Adolph Thisted
    • The Tragedie of Hamlet, Prince of Denmarke: A Study With the Test of the Folio of 1623 (1885)
    • Unspoken Sermons, Second Series (1885)
    • Unspoken Sermons, Third Series (1889)
    • A Cabinet of Gems, Cut and Polished by Sir Philip Sidney; Now, for the More Radiance, Presented Without Their Setting by George MacDonald (1891)
    • The Hope of the Gospel (1892)
    • A Dish of Orts (1893)
    • Beautiful Thoughts from George MacDonald (1894), compiled by Elizabeth Dougall

    Scottish fantasy author and poet George MacDonald was born in Huntly, Aberdeenshire, Scotland on this day in 1824.
    “Well, perhaps; but I begin to think there are better things than being comfortable.”
    ― from "At the Back of the North Wind"
    A Victorian fairy tale that has enchanted readers for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the magical story of Diamond, the son of a poor coachman, who is swept away by the North Wind–a radiant, maternal spirit with long, flowing hair–and whose life is transformed by a brief glimpse of the beautiful country “at the back of the north wind.” It combines a Dickensian regard for the working class of mid-19th-century England with the invention of an ethereal landscape, and is published here alongside Arthur Hughes’s handsome illustrations from the original 1871 edition.

    Everyman's Library 的相片。

    ‘Big Short’ Movie

    $
    0
    0
    The Economist 說 ‘Big Short’ 是至今唯一將財務世界演出可以的電影。



    What the ‘Big Short’ Movie Gets Right—and Wrong—About the Financial Crisis

    Film details financial crisis well but gives an incomplete picture

    A scene from the Paramount Pictures film ‘The Big Short’ENLARGE
    A scene from the Paramount Pictures film ‘The Big Short’ PHOTO: PARAMOUNT PICTURES/ASSOCIATED PRESS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has inspired hundreds of books, but only a handful of movies. It’s hard to make mortgages telegenic.
    The Big Short” hopes to change that. Based on Michael Lewis’s best-selling book by the same name, it tells the story of a handful of traders who made a fortune betting against the mortgages behind the housing bubble.
    Director Adam McKay is better known for making comedies. “The Other Guys,” a 2010 action comedy he directed that revolves around a financial fraud, piqued his interest in finance, and led him to Mr. Lewis’s books. When he landed the “The Big Short,” he immersed himself in books and articles about the crisis and visited a bond-trading company.
    “I feel there’s a giant gap between the professionals and experts, and average people” when it comes to finance, he says. “Average people feel they’re too dumb, or banking is boring.”
    His movie goes a long way toward narrowing that gap. Viewers get an entertaining lesson in the financial engineering behind the mortgage bubble, such as how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are constructed and how vulnerable they were to default.
    But it is an incomplete picture. By dwelling so intensively on mortgage finance, “The Big Short” underplays the more complex economic forces that produced the bubble and intensified the crisis. By laying the bulk of the blame on Wall Street venality, it brushes off less nefarious but more compelling reasons why so many on and off Wall Street didn’t see it coming.
    ‘The Big Short’ co-stars Brad Pitt, Steve Carell, Christian Bale, and Ryan Gosling. In this video, director Adam McKay talks about taking on the 2007 financial crisis in his new film Photo: Paramount Pictures
    The movie, which opens in limited theaters Dec. 11 and more broadly on Dec. 23, begins by depicting how in the 1970s Lewis Ranieri of Salomon Brothers began packaging mortgage loans into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The MBS was “simple and valuable,” but it “mutated into a monstrosity that collapsed the world’s economy,” declares traderJared Vennett, a fictionalized version of Deutsche Bank trader Greg Lippmann played byRyan Gosling.
    By the 2000s, billions of dollars in subprime loans made to customers with low credit scores, no verified income and low “teaser” rates that adjusted upward after just a few years were being packaged into MBS. In 2005, a handful of traders who examined the actual mortgages and homes backing the securities concluded they were far likelier to default than the triple-A-ratings implied. So they devised tools for betting against—i.e. “shorting”—them.
    There is a lot of dry finance at work, which is why it was ignored for so long. Mr. McKay finds clever ways to explain it: actress Margot Robbie in a bubble bath describes why banks began filling MBS with riskier mortgages. Mr. Vennett explains how securities are sliced into “tranches” with a tower of toy Jenga blocks.
    If there were an Oscar for best dramatization of a derivative, it would surely go to behavioral economist Richard Thaler and singer Selena Gomez, playing themselves, at a blackjack table. The crowd lays bets on Gomez’s hand, then on each other’s bets. It’s just like a “synthetic CDO”—a derivative priced off complex mortgage securities that itself contains no mortgages.
    A central question hovering over the movie is what motivated the Wall Street establishment against whom the traders are betting: stupidity or criminality? Says Mr. Vennett: “Tell m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tupid and legal and I’ll have my wife’s brother arrested.”
    The movie, ultimately, sides with criminality. Mr. McKay says that some bankers were clearly stupid, but that isn’t an excuse. “ Tony Soprano’s model is not a good business model. He’s stupid. But he’s a criminal.”
    Such moral clarity will resonate with a public still sickened over the crisis-era bailouts. But it is also simplistic.
    The idea that mortgage-industry insiders systematically profited by selling mortgages they knew would fail is at odds with what actually happened. A 2012 paper by three Federal Reserve economists noted insiders such as Bear Stearns and its executives had their wealth and their companies tied up in the mortgage market. It was their losses “that nearly brought down the financial system in late 2008.” It was outsiders, such as hedge-fund manager Michael Burry (played in the movie by Christian Bale) and John Paulson, another hedge-fund manager not profiled in “The Big Short,” who made a killing.
    Trader Mark Baum (played by Steve Carell) concludes the banks knew what they were doing but assumed they would be bailed out. This is a strange sort of logic: What bank would knowingly make itself a candidate for a bailout, by which point shareholders are often largely wiped out and management fired?
    In fact, as the Fed paper notes, insiders took on so much exposure because they, like most home buyers, thought housing prices would never go down. This is also why underwriting standards collapsed: Proof of income didn’t matter if the loan could always be repaid by selling off the appreciated collateral.
    The movie nods to this at times. “No one can see a bubble,” an investor tells Mr. Burry. “That’s what makes it a bubble.”
    But it never answers the bigger question: how the bubble, and the belief it would never collapse, formed. The reason lies in broader macroeconomic and societal forces that are barely mentioned: low interest rates engineered by the Fed after the Nasdaq bubble’s collapse; the glut of foreign savings from China and elsewhere pouring into the U.S. bond market; the complacency nurtured by years of economic calm;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s—well beyond mortgages—and lax regulatory standards bred by that calm. These forces were global: Many countries had housing bubbles and bank bailouts.
    Perhaps no movie could do justice to all those questions. There is “only so much you can do” in a two-hour movie, Mr. McKay says. “I’d love it if this movie gave a kick in the pants to the conversation about the economy and finance, the collapse, and regulation, and made people a little less intimidated by the subject.”
    Corrections & Amplifications: 
    Margot Robbie is an actress. An earlier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misidentified her.
    Write to Greg Ip at greg.ip@wsj.com

    Proust: The Search By Benjamin Taylor, Reviewed By David Herman

    $
    0
    0

    Review: Proust: The Search

    By David Herman, December 10, 2015
    By Benjamin Taylor
    Yale University Press, £16.99
    It was perhaps the most astonishing dinner party of the 20th century. On May 18 1922, Marcel Proust attended a dinner in Paris to celebrate the première of Stravinsky's new ballet, Renard. Other guests included the Stravinskys, the Picassos, Diaghilev and James Joyce.
    Paris was the centre of early 20th-century Modernism, and Proust, author of 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was the great French Modernist writer.
    Like so many of the great figures of Modernism, Proust was Jewish. He was born in 1870, the son of Adrien Proust, a Catholic and an eminent figure in French medicine, and Jeanne Weil, daughter of a leading Jewish stockbroker.
    One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features of Benjamin Taylor's short, readable biography of Proust is his attention to the prominence of antisemitism during Proust's lifetime. He moves between Proust's life and the Dreyfus Affair, and the rise of a visceral new antisemitism in late 19th-century France, epitomised by Edouard Drumont, author of the best-selling La France Juive, which Taylor calls "the sacred text of French Jew-hatred".
    Proust's relationship to his own Jewishness and French antisemitism was complicated. His lifelong friend Leon Daudet attended a salon and wrote in his diary: "The imperial dwelling was infested with Jews and Jewesses." Other antisemitic friends and acquaintances included Edmond de Goncourt. Taylor writes: "Marcel had fallen in, not for the last time, with some of the most distinguished Jew-haters in all of Europe."
    Proust was an outsider twice over. The non-practising son of a Jewish mother, he was also a homosexual, who from his adolescence had a series of affairs with young men. In 1897, Proust even challenged another French writer to a duel but nobody was hurt.
    His affairs tended to be brief, usually between 12 and 18 months, "a period," he wrote, "after which such affections, in medical terms, always recede and die away."
    A third central subject in Proust's life was illness and death. He had his first asthma attack as a young child and suffered from asthma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 famously living in a cork-lined room in Boulevard Haussmann. The last pages tell a story of terrible decline into "asthma, angina, insomnia, and weakening eyesight." His final years became a race against time to finish his masterpiece before illness overtook him.
    Taylor tells Proust's life story briefly and well. He writes about Proust's love of music and art, his career as a critic and essayist, and the world of literary salons. However, the problem with his book, and one which bedevils many volumes in the Yale Jewish Lives series, is his failure to do justice to what his subject is famous for: he never brings the writing to life. There are occasional insights. In À la recherche, he observes, the narrator's parents "do not die or even grow old in the course of a book spanning decades". Dostoyevksy was a great influence but Taylor never does justice to Proust as a stylist or makes clear what is distinctive about his writing.
    Compare Taylor's book with one of the great writers on Proust, Gabriel Josipovici. The first chapter of Josipovici's fine account, The World and the Book (1971), begins:
    "Eight words emerge from the silence, hang for a moment in the air, then fade away: 'Longtemps, je me suis couche de bonne heure'… The three thousand three hundred pages which follow provide the most subtle, tenacious and profound exploration of the problem ever undertaken, as the 'I' of the opening sentence unfolds in search of his identity."
    This is a world away from Taylor's book and makes clear, in a way Taylor never even begins to, why Proust still matters to readers almost a hundred years after his death.
    David Herman is the JC's senior fiction reviewer

    略讀《法國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與文學》Hector Berlioz『柏遼茲回憶錄 』

    $
    0
    0
    略讀《法國浪漫主義時期的音 樂與文學》
    《法國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與文學》 溫永紅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7月出版。這本書說原作【La Musique et les lettres au temps du Romantisme Leon Guichard 】是1995年 的作品,不過,我找到一書評:Book Review: E Barineau - Modern Philology, 1957【印證:「此書最早發表於 1955年 (而不是中譯版上的 1995年)」】
    有人說:「《法國浪漫主義時期的音 樂與文學》是法國著名的文藝評論家雷翁·吉沙爾所寫的一部具有影響力的……」不知道是否如此,不過可以找到作者的許多作品
    譬如說與本書類似的
    La musique et les lettres en France au temps du Wagnerisme
    L Guichard - 1963 -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
    這本書的翻譯網路上有點資料: 2003年的「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
    「《法國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和文 學》是法國作家雷翁·吉沙爾所作的一部具有影響力的專著,該書主要介紹了法國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文學,社會政治生活和哲 學藝術觀念,反映了法國大革命時期到 19世 紀中葉浪漫主義時期音樂與文學的互動關係,以及音樂在社會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作用、社會及文化思潮對音樂藝術的影響;音樂對 文學家和文學創作的影響,也展示了他們之間的合作,改變和
    影響作品的創作形式和思想內涵。
    該書由我院青年教師溫永紅翻譯,是我所2000年 度的所立翻譯課題,經專家評審委員會審議,該課題目前已結項。根據專家建議譯者目前正在積極聯繫出版事宜。 ]
    我們可以知道一本書的翻譯和出版 (包括取得法國外交部的補助),過程至少花四五年。本書翻譯了所有的原注 /參考資 料,不過本書少數牽涉到拉丁文和西班牙文等,都未翻譯。可惜,缺索引 它之所 以有用的原因是許多人物在各章都出現,必須幫忙讀者融會貫通。
    「書中對法國大革命至 1850年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文學氛圍,音樂在波瀾壯闊的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社會 及文化生活對音樂藝術的影響進行了詳細和廣泛地介紹;並讓我們清晰地看到:這一時期音樂與文學間,音樂家與文學家之間的密切互動關 係,以及哲學藝術觀念對音樂的影響;最後本書通過對幾個生活在浪漫主義時期的大文學家與音樂相關的生活和創作的描述,向 我們展現了他們對音樂的熱愛以及音樂對他們文學創作的豐富和影響。」
    「本書的作者閱讀了 17891850年間有關文學與音樂的大量史料【hc案:作 者承認他只讀現有資料的部分】:包括一般性的研究和專題性的研究,也認真閱讀了這一時期的回憶錄、通信集、雜誌、報紙等。其 材料的豐富性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利用自己掌握的大量材料,對當時音樂生活的多個方面進行了介紹,其中包括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體裁,樂 器和名演奏家以及這一時期最時髦的音樂體裁——歌劇和最時髦的社交生活場所——歌劇院。此外,這本著述不僅像大多數此類著述一樣,注 意到了文學對音樂家和音樂創作的影響;更談到了音樂對像巴爾扎克、司湯達、奈瓦爾、喬治•桑等文學家和他們的文學創作的影響和豐富【 hc案: 這些文學家都有專章討論。我們對於奈瓦爾可能比較生疏,其實他翻譯『孚士德』都受哥德撐讚; Eco在 哈佛大學的講座一直用他的作品當主題;P. Valery有回憶他的文章……..】。尤其是對大文學家們與音樂有關的文學作品如:巴爾扎克的《康巴拉》、《馬西米拉•多 尼》,喬治•桑的《康絮愛蘿》和《吹奏樂師》及創作過程進行了逐一的介紹。
    作者總結相當悲觀:現代人只喜歡德國浪漫主義的音樂,很少人會聽 法國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了。不過,本書示範音樂與文學的相互關係的研究之簡單方式(還不夠細緻)。

    「音樂、藝術、哲學、科學和文學」這主題,從有史以來一直很豐富。在1894年,象徴主義詩人Stephane Mallarme (1842-1898)應邀英國兩大名校演講,主題為「音樂與文學」。

    法國浪漫主義古典音樂的奠基人 Hector Berlioz(1803-1869)有專章,本書各章都提到他。我注意到本書引的『柏遼茲回憶錄第二章』所提的拉丁詩,本書與『柏遼茲回憶錄』(北京:東方,2000)都沒譯出,其實北京大學故楊先生都有翻譯可參考。或許,這些語言細節只說明一些現象,不怎麼礙事,就不多說。



    Today we wish a very happy birthday to French composer HectorBerlioz, born on this day in 1803!
    Berlioz is best known for his "Symphonie fantastique,""Grande messe des morts" (Requiem), and "La damnation de Faust." The ‪#‎Requiem‬ is scored for a large orchestra, four brass choirs, and a chorus (more than 400 performers!).
    On opening night of his first season as Music Director of the New York Philharmonic, Leonard Bernstein conducted Berlioz's "Roman Carnival Overture" as a surprise addition to the October 2, 1958 program.
    In his Young People's Concert entitled "Berlioz Takes a Trip," originally broadcasted by CBS on May 25, 1969, Bernstein discusses what he describes as "the first psychedelic symphony", "La Symphonie Fantastique".


    Berlioz Takes a Trip Aired date: May 25, 1969 Plot: Bernstein discusses what he describes as…
    YOUTUBE.COM


    ****
    'Music is a whole world'

    It took Elliott Carter almost 50 years to find himself as a composer. Now the 97-year-old is one of the greatest of modernists - as even his fellow Americans are beginning to agree. He talks to Andrew Clements

    Tuesday January 3, 2006
    The Guardian


    Elliott Carter in 1973
    Elliott Carter in 1973. Photograph: Henry Grossman/Getty/TimeLife
    Elliott Carter is more tha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sers of our time; he remains a vital link with a long-gone musical era. At the age of 97, and still composing (currently he's working on a song cycle scheduled for performance next autumn), he has been involved with new music on both sides of the Atlantic for nearly 80 years. "I've been in the middle of this all through my life," he says, and in the process he got to know many of the composers - such as Stravinsky, Ives and Varèse - who had forged the language of modernism in the first decades of the 20th century, as well as those like Boulez and Nono who led another musical revolution in the years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He may be the greatest composer the US has produced since Ives, but Carter's outlook has always been at least as much European as it is American, and it was audiences on this side of the Atlantic who first recognised the importance of his knotty, demanding music. Carter is a New Yorker: he was born there in 1908, and the city has remained his home throughout his life; he lives now in an apartment on the edge of Greenwich Village. But since childhood he has made regular visits to Europe, and expects to be in London once again next week - a 90% chance, he says - for the BBC's celebration of his music at the Barbican.
    Carter's connections with Europe are deeply ingrained. He learned to speak French before he could read: "My father was an importer [of lace] from France, and he took me there many times when I was a child, so I am almost as familiar with Paris as I am with New York." Though Carter was given piano lessons (which he found boring at the time), his parents had no musical ambitions for their son, and expected him to make his career in the family business. It was not until his late teens, when he heard Stravinsky's Rite of Spring for the first time in 1924, that Carter realised what he really wanted to be was a composer.
    Another European city he visited in the 1920s with his parents was Vienna, where he bought copies of the latest works by Schoenberg and other members of the Second Viennese School. Back in New York an enlightened music teacher took him to contemporary music concerts and, crucially, introduced him to Charles Ives ("He was not as isolated a man as he is sometimes made out to be," Carter says). Ives gave the schoolboy copies of the Concorde Sonata and the collection of his songs that had been privately printed, and became the guiding spirit behind Carter's first efforts at composition.
    Nevertheless, when he became a student at Harvard University, Carter studied English, having decided the music department there was hopelessly conservative. He concentrated on composition only as a graduate student, when for one semester his teachers included Gustav Holst, whom he remembers as a rather melancholy old man. But by the time he left university he was still nowhere near to becoming the composer he wanted to be. "I tried to write the music that I wanted to write but couldn't do it, and I then realised those composers had a classical training, and so it was easy for me to be convinced that I should do that, too."
    So in the 1930s, Carter spent three years in Paris studying with Nadia Boulanger. He arrived in 1933, at the time of the Reichstag fire, and found the city full of refugees from the Nazis, and "a very sad place". Boulanger's rigorous harmony and counterpoint exercises took him back to first principles, but also imbued him with the disciplines of neoclassicism, which ran counter to the much wilder, expressionist pieces he had got to know and tried to imitate in New York. "She wasn't encouraging if you wrote very dissonant music," Carter says. "But, meanwhile, the world of music had changed. It wasn't hard to think when we saw pictures of Hitler that it was expressionism that had gone on and produced such a terrible result in Germany, that it was a working out of that kind of extravagance that had become terrifying. So we thought that it was time to be more orderly and more consciously beautiful, and neoclassicism did seem to have a perfect logic about it."
    The lessons he absorbed during his years of study with Boulanger remain paramount in his music today. With her he learned to write counterpoint in up to eight parts, and the virtuosity with which he was to invent the teeming lines of his greatest pieces, in which individual instruments often acquire a dramatic character of their own, was a direct result of his training. "To Nadia notes mattered a great deal, everything had to be justified. It was a whole world in which you had to think how every note fitted in; we were concerned not just with the detail of things, but with the total effect."
    The music Carter composed when he returned to America was more or less faithful to the neoclassical ethos. But in his crucial pieces of the immediate postwar years - beginning with the 1946 Piano Sonata and culminating in 1951 in the arching sweep of the First String Quartet, the work that really established Carter's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In this country you play it and people walk out, but in Europe it made a big impression") - he began the journey of self-discovery towards writing the music he wanted to compose. It was a process that lasted until 1980, during which period new works emerged with almost painful slowness. "Every one of those pieces is a new sort of thought. This was the way I was developing, until finally I felt that I had found my vocabulary and there was no longer any need to experiment."
    During that period, too, it was his supporters in Europe rather than the US who championed Carter's music. The composer and conductor Pierre Boulez was an early convert, and, in Britain, William Glock, controller of music at the BBC from 1959 to 1973, was a fervent supporter. "William played all my music on the radio at one time or another and that was very influential, and I also taught at Dartington Summer School when Peter Maxwell Davies and Harry Birtwistle were students there." Stravinsky publicly admitted his admiration for Carter's 1962 Double Concerto for piano and harpsichord, proclaiming it a masterpiece, and the two composers became good friends. His mind, Carter says, is now filled with memories of Stravinsky: of the older composer's kindnesses to him and his wife, of having dinner in a New York restaurant when Frank Sinatra approached Stravinsky for his autograph, and of one of his last meetings with the composer in New York a couple of weeks before Stravinsky's death in 1971, when the only music the old man wanted to listen to was Mozart's Magic Flute.
    Carter's music is still more highly regarded across Europe than in the US, yet he has always been in an important sense an American composer. He has regularly drawn inspiration from US writers such as Walt Whitman, Elizabeth Bishop, Robert Lowell, John Ashbery and Hart Crane; the new song cycle he is working on uses texts by Wallace Stevens. And Carter maintains that his musical language has always been intrinsically American: "I've always thought that in some very important way my pieces came from jazz - with a regular beat background and improvisations on top of that." But first and foremost he remains an unrepentant modernist, backing up his uncompromising stance with a cast-iron classical training. His music has its own cast-iron integrity, too, a fierceness and emotional power that is sometimes hard to square with the genial man one meets; great composers aren't supposed to be so courteous, and so charming, as Elliott Carter unfailingly is.
    妙的是昨翻過楊牧的英漢對照本
    最後同意作者說的
    莎士比亞對Berlioz影響大
    不過他只是利用
    Ariel 的話就姑且如此一記
    等待
    他人

    Naguib Mahfouz: Cairo Trilogy、自傳的回聲(Echoes from an Autobiography)"Khufu's Wisdom"

    $
    0
    0
    Naguib Mahfouz
    (born Dec. 11, 1911, Cairo, Egypt — died Aug. 30, 2006, Cairo) Egyptian writer.
    He worked in the cultural section of the Egyptian civil service from 1934 to 1971.


    Naguib Mahfouz wrote with wry wit about the bruising, raucous, chaotic anthill of Cairo. The Egyptian novelist who bore comparison with Balzac and Dickens was born on this day in 1911



    Naguib Mahfouz, a great Egyptian writer, was born on December 11th, 1911
    ECON.ST

    His major work, the Cairo Trilogy (1956 – 57) — including the novels Palace Walk, Palace of Desire, and Sugar Street — represents a penetrating overview of 20th-century Egyptian society"開羅三部曲(The Cairo Trilogy, 1956-1957),作品由「宮廷街」(Palace Walk)、「思宮街」(Palace of Desire)和「甘露街」(Sugar Street)三個部分所組成,描寫一個阿塞伊.阿瑪德(Al-Sayyid Ahmad)封建家庭三代人的生活與遭遇。故事始於一九一九年反英國殖民主義戰爭,終於一九五二年埃及正式獨立和納塞將軍發動「七二三革命」前夕,是一部兼具社會寫實和歷史史詩的反帝國主義長篇巨著。阿塞伊.阿瑪德育有二女三男,三個男子中,法米(Fahmy)是一個理想主義悲劇者的代表,他在反英示威中獻出了身軀;亞辛(Yasin)是個放蕩的享樂主義者,沉淪於封建腐敗的泥淖中;凱默(Kamal)代表迷惘、探索和矛盾的一代。馬哈福茲通過一個「兒子反叛」的家族革命來折射埃及二十世紀上半葉反英鬥爭、反封建革命、現代化改革、婦女解放以及東西方文化碰撞下的社會劇變和價值衝突,特別是透過學生運動和群眾抗議事件,描寫了埃及從英國殖民走向民族獨立,從法老封建蛻變為君主立憲的艱辛歷程。"
    “When disasters come at the same time, they compete with each other.”
    ― from "Palace of Desire" by Naguib Mahfouz, born on this day in 1911
    Naguib Mahfouz’s magnificent epic trilogy of colonial Egypt appears here in one volume for the first time. The Nobel Prize—winning writer’s masterwork is the engrossing story of a Muslim family in Cairo during Britain’s occupation of Egypt in the early decad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novels of The Cairo Trilogy trace three generations of the family of tyrannical patriarch Al-Sayyid Ahmad Abd al-Jawad, who rules his household with a strict hand while living a secret life of self-indulgence. Palace Walk introduces us to his gentle, oppressed wife, Amina, his cloistered daughters, Aisha and Khadija, and his three sons–the tragic and idealistic Fahmy, the dissolute hedonist Yasin, and the soul-searching intellectual Kamal. Al-Sayyid Ahmad’s rebellious children struggle to move beyond his domination in Palace of Desire, as the world around them opens to the currents of modernity and political and domestic turmoil brought by the 1920s. Sugar Street brings Mahfouz’s vivid tapestry of an evolving Egypt to a dramatic climax as the aging patriarch sees one grandson become a Communist, one a Muslim fundamentalist, and one the lover of a powerful politician. Throughout the trilogy, the family’s trials mirror those of their turbulent country during the years spanning the two World Wars, as change comes to a society that has resisted it for centuries. Filled with compelling drama, earthy humor, and remarkable insight, The Cairo Trilogy is the achievement of a master storyteller.


    Everyman's Library 的相片。


    Egyptian novelist, playwright, and short-story writer Naguib Mahfouzwas born in Cairo, Khedivate of Egypt on this day in 1911. He won the 1988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The way love can disregard fears, however, is an age-old wonder. No fear is able to spoil love's development or keep it from dreaming of its appointed hour.”
    --from PALACE WALK
    Palace Walk is the first novel in Nobel Prize-winner Naguib Mahfouz’s magnificent Cairo Trilogy, an epic family saga of colonial Egypt that is considered his masterwork. The novels of the Cairo Trilogy trace three generations of the family of tyrannical patriarch al-Sayyid Ahmad Abd al-Jawad, who rules his household with a strict hand while living a secret life of self-indulgence. Palace Walk introduces us to his gentle, oppressed wife, Amina, his cloistered daughters, Aisha and Khadija, and his three sons—the tragic and idealistic Fahmy, the dissolute hedonist Yasin, and the soul-searching intellectual Kamal. The family’s trials mirror those of their turbulent country during the years spanning the two world wars, as change comes to a society that has resisted it for centuries. Translated by William Maynard Hutchins and Olive E. Kenny. READ an excerpt here:

    Vintage Books & Anchor Books 的相片。


    Subsequent works offer critical views of the Egyptian monarchy, colonialism, and contemporary Egypt.

    Other well-known novels include Midaq Alley (1947), Children of Gebelawi (1959), and Miramar (1967).

    He also wrote short-story collections, some 30 screenplays, and several stage plays. In 1988 he became the first Arabic writer to wi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馬哈福茲只能在病榻上以小紙片寫作

    1996年,他匯集曾在《金字塔報》連載的隨感錄出版,題名《自傳的迴聲(Echoes from an Autobiography)。這部充滿伊斯蘭哲人「蘇菲」(Sufi)智慧的格言式語錄,表達了馬哈福茲對整整一個世紀的懷念、感傷和體悟。人在垂幕之年,還以「幼年哲學家」自稱,謙遜、寬恕和愛,是這位智慧老人留給人間的不朽話語。
    [埃及]納吉布·馬哈福茲 著 (自傳的回聲),薛慶國 譯,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1
    目錄: 譯者序·智慧人生的啟迪
    自傳的回聲
    馬哈福茲談話錄
    p.3
    祈禱
      我還不到七歲時,就曾為革命祈禱。我還不到七歲時,就曾為革命祈禱。
      有一天早晨,我由女僕陪著去上學。有一天早晨,我由女僕陪著去上學。 我走著,好象被人押赴監獄一般手裏拿著作業本,眼裏露出憂愁,心裏盼望著出點亂子。寒風吹來,刺痛我短了一截的褲筒下麵幾乎裸露的小腿。校門關閉著,工友扯著大嗓門說:“今天有遊行,又停課了!”
      一陣喜悅襲上心頭,幾乎讓我飛抵幸福之岸。

      我從心底裏祈求真主,願革命永遠進行下去!
    p.9

       信物
      一朵乾枯的玫瑰,花瓣已經破碎,這是我在整理藏書時從一排書後發現的。
      我笑了。已逝的遙遠往事綻露出瞬間的亮光。
      懷念溜出時光掌,存活了五分鐘。
      乾枯的花瓣散發出密語般的芳香。
      我想起一位智者朋友的話:“記憶的力量顯示在回憶裏,也顯示在遺忘中。

    p.13
       魅影魅影
      做完晨禱,我在空曠的大街上遊蕩。有秋風作伴,在靜謐的清夜散步真好。走到沙漠的邊際,我在一塊被稱為“孩子之母”的岩石上坐下。
      我極目遠眺,眼前沙漠的迷宮披著細柔的緇衣。忽然,似乎看到許多影子朝著城市蠕動。我心想:“或許是治安人員吧。”但第一個影子已走過我的面前,我看清楚是一具骷髏,眼眶裏冒著凶光。
      我坐在岩石上,驚恐不已。鬼魅的影子一個個躡足而過。
      我顫抖地揣測:我的沉睡的城市白天會遭什麼兇險……



    p.19

       應答
      在一次政治辯論中,一位議員向大臣發問:“你能給我找出一個純潔而未受污染的人嗎?”
      大臣應答道:“有啊。譬如說:兒童、白癡、狂人等等。所以這世界依然平安無事。”


    p.20

       一分錢
      我覺得自己是在路上徘徊的兒童。手裏拿著一分錢,但已忘了母親要我買什麼了。怎麼想都記不起來。 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出門要買的東西最多就值一分錢。
    p.23

      
      雨,把我們趕進一座老宅的門廊。外面大雨如注,雷聲隆隆,裡面日光晦冥。 我們在狹窄的門廊相對而立,我們之外,就只有樓梯和我們暗中的念頭。 我心想:“好一個女郎啊!”
      她看著涼嗖嗖的雨空,有點局促卻又不失風度,好像是自言自語地說:
     “這雨說來就來,太沒準了。”
      我心神不定,說道:
    “這是賜給眾生的天恩。”
      

    p.25
    禮物
      在孤單無力的老年,思慮像香料的芳香一樣散溢。
      他對埋頭拜神的朋友說,像是在作道歉:
      “我的一生,虛擲在紛繁忙碌的家事與公務中,因而沒抽出時間拜神。”

      當夜,有一個人在夢裏送他一朵白玫瑰,並在他耳邊低語:
      “唯有真誠的崇拜者才配得上這份禮物。”

    p.26
      
      有一天,我發現腳底下踩著一朵玫瑰。花顏依然鮮活,我把它撿
    了起來。
    花顏依然鮮活,我把它撿了起來。
      噢,綠色的枝頭還用白線拴了一張疊起的紙。我好奇地打開,上面寫著:“來吧,你會發現我如你所愛的那樣。”
      我莞爾而笑,心裏猜想:這封信怎麼投錯目標了?為什麼會掉在地上呢?
      我在各種假設和可能的谷地徘徊了片刻,但我讚美起這個愛的源泉已告枯竭的世界。
      我呼吸到了遙遠往昔的氣息,心跳不禁加速起來。
      一下子,我超脫了原先的猶豫。
      我決定現在就作準備,以便在這遼闊的城市裏有我的葬身之所。
    p.29
       黎明時分的低語
      在我生命裏一段關鍵的日子,當愛情讓我登上迷茫和相思之巔,我在黎明時分聽到了一句低語:我在黎明時分聽到了一句低語:
      “祝你愉快!快要告別了。”

      我傷感地閉上眼睛,卻看見為我出殯的隊伍正在行進,我走在隊前,手執一隻斟滿生命醇釀的大杯。

    p.39

       修辭
      教授說:“修辭是奇妙的。”
      我們深以為然,競相舉例加以說明。
      幻想讓我神馳,遙遠的往昔在天真地盤桓。
      我想起一些普普通通、談不上什麼分量的詞語,譬如:你呀……想什麼呢……行了……你這個滑頭……
      可是,這些詞語卻有奇異而朦朧的魅力,令一些人癡迷,讓另一些人沉醉於難以言述的幸福……



       離去離去
      當我參加了他的葬禮,我才意識到他已真的死去。當我參加了他的葬禮,我才意識到他已真的死去。
      凳子上坐滿了弔唁者,不斷有人念誦《古蘭經》。凳子上坐滿了弔唁者,不斷有人念誦《古蘭經》。
      鄰座的人都在交談,有各種各樣的話題;而死者卻沒有一人提起。鄰座的人都在交談,有各種各樣的話題;而死者卻沒有一人提起。
      真的,親愛的,你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這世界也離你而去嘍。真的,親愛的,你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這世界也離你而去嘍。
       生命
      有一天,為生活所迫,我成了攔路的劫賊。一個月黑之夜,我第一次下手,截住一個過路人。
      那人顫抖不已,嚇得半死,苦苦哀求道:“把我的一切都拿走吧,只求你不要傷害我的生命!只求你不要傷害我的生命! ”

      從那時起,我和我的靈魂就一直圍著生命的奧秘盤旋!


       珍珠
      在夢裏,一個人走近我,遞給我一個象牙匣子,說:“收下這份禮吧。
      醒來時,我發現匣子就在枕邊。
      我茫然打開匣子,裏面有一顆榛子般大小的珍珠。
      時不時地,我把珍珠拿給朋友或專家欣賞,問他們:“這顆奇異的珍珠怎麼樣?”
      他們搖搖頭,笑著說:“哪來珍珠?匣子是空的呀!”
      我親眼見到的東西,他們卻矢口否認,我感到驚奇。
      至今仍然沒人相信我。
      但我內心並未絕望。



       海灘上
    我發現自己在沙漠與大海之間的海灘上,感到一種近乎恐怖的孤獨。 一會兒,我茫然的目光看到一位女子,在不遠不近的地方站著。
    我看不清她的面容和神態,但我卻有一種期望,願自己能在她那兒感覺某種親近,或者獲得知識。我向她走去,但我們之間的距離並未縮短,也看不出何時能趕上。我用各種各樣的名字和稱謂呼喚她,但她沒有停下,也未回顧。

      黃昏來臨,萬物漸次隱去,但我並沒有停止期望、追趕和呼喚。


       決鬥
      在少不更事的年代,我和一位朋友鬧了彆扭。
    憤怒的洪水淹沒了友情,他叫我到荒地裏去決鬥,省得有人過來調停。

    我們揮拳掄臂,我們揮拳掄臂, 說去就去,兩人很快扭在一起。一場惡戰之後,我們精疲力盡地倒下,傷口血流不止。
      我們必須在夜幕降臨前回到城裏。
      不互相幫助,我們就回不去。
      我們必須互相包紮傷口,必須互相攙扶而行。
      在踉踉蹌蹌地行走時,心中的敵意冰釋了,青腫的唇邊浮起了笑容。

      於是,寬恕從地平線升起。





       黃昏時的對話
    他是我們的鄰居,是真正的芳鄰賢里。
      黃昏時,他身披鬥蓬,端坐在門口椅子上。
      於是,院落具備了一種莊嚴,樹木也平添了一分靜美。
    當天空告別了最後一隻飛鶴,他的三個兒子收工回家。
      在他們外出朝覲的前夜,他看著孩子們的臉,問道:“往事已矣。
    你們有何心得?

      老大說:“沒有法便沒有希望。”
      老二說:“沒有愛便沒有生命。”
      老三說:“公正是法與愛的基礎。”
      父親笑了,說道:“還必須有一點混亂,好讓糊塗的人們警醒。”
      三兄弟面面相覷,然後異口同聲地說:“您老總是言之有理!”



       幼小的哲學家
      儘管我不樂意,衰老的感覺還是像不速之客一樣來臨。
    我不知如何才能忘懷末日的臨近和漸盛的別緒。

    致敬,我在安逸和愉悅中度過的漫長歲月;致敬,在慈愛、成長和知識的海洋裏享受的生命之樂趣。
    現在那永恆的聲音在預告離別。告別你美麗的世界,前往未知的所在吧。我的心喲,那未知不過是幻滅!拋掉那轉世到另一個生命的幻念吧。那能怎麼樣? 那是為什麼?那是為什麼? 哪一種智慧能說明那個生命存在的必要?
    我能真正理解的,乃是我心靈的憂傷。別了,生活,我從你那裏領會了一切意義,結果你悄然而去,留下了一段沒有任何意義的歷史。
      ——一個已滿九個月的胎兒感想錄



       命運捉弄的人
      我忘不了這個人,他做過我多年的老師。誰都知道他命運多舛, 夫妻不和,家境貧寒;但他又以忍氣吞聲、逆來順受出名。
    年邁以後, 他的不幸又多了一樁:患了動脈硬化。他的記憶日見衰弱,漸漸忘卻了挫折和生活中的種種坎坷,不知不覺倒也減輕了負擔。
    病情愈篤, 他把妻子也完全忘了,不能指認,還詢問她為何待在他的家裏,這樣煩惱又減少許多。

    後來病入膏肓,他連自己都忘了,不知自己是何許人也。因此,他到達了愉悅的巔峰,逃出了嚴酷生活的魔掌,連原先可憐他的人們也羨慕他了。


       幸福的歸宿
      小鳥翩躚而複歡歌,多麼美麗!有一回,在我心蕩神移的時候,我高喊著:“但願我生來是只小鳥!”突然,我真的變成了小鳥。
    我盤旋著,歌唱著,在枝頭跳來蹦去。
    根據已往的經驗,我提防著貓和蛇,迷戀著陽光。
    我一向羡慕鳥兒,它們飛旋著,能看見地面上癡情者難見的愛人的美貌。
    我經過徒勞的嘗試後深信:只有飛起來,才能從樹木的頂端一睹芳容。

    我的目光因相思而變得灼熱,我左顧右盼,愛人正在庭院深處徜徉呢。
    我暢飲著喜悅的醇釀,至酩酊而後快。有一天,我看見圍牆上有一盤燕麥,不禁垂涎,便忘記了戒忌,飛了過去,用我的喙貪婪而快活地啄食。
    這時,一隻手輕輕地把我捉住,一個悅耳的聲音說:
       “你終於上當了。”
      她把我放進籠子,她的觸摸讓我全身陶醉,只有天堂的佳釀才給人這般感覺。
      每當我幸運的杯盞溢滿了幸福,她便光彩奪目地走來,端詳著我,給我添水加食。
      我欣喜若狂。

      餘暇時,我瞅著樹上的一群群鳥兒,見它們歡快地翩躚歌唱;但有愛人近在身邊,它們的翩躚和歌唱都不值一提了。




       河流
      在洶湧的生活旋渦裏,我們有一回在公共場所相遇。
      這個笑吟吟地看著我的老婦人是誰呢?
      或許在不遠的過去我們曾在這世上見過?
      她的笑容更粲然了,我也報以同樣的笑臉。
      她問:“你想不起來了?”
      我更使勁地笑著。
      她以只有老人們才有的率直說:“你做學生時,曾是我的第一次嘗試。”
      沈默了一會兒,她又說:“當初我們就差一步了。”
      我茫然地思量:那美好的生活到哪兒去了?


       講經課
      我急匆匆地趕路,要去聽一堂講經課。
    路上,我見到一個衣衫襤褸、愁容滿面的老漢在哭泣,我生怕趕
    不上聽課,就沒有過問。

      夫子登上中間的講臺,掃視著四周,眼光落在我身上
    他示意我走過去,然後湊在我耳邊低聲說:
      “你沒有理睬那個哭泣的老漢,浪費了一個行善的機會,那是在我今天的課上得不到的。”

       疑問疑問
      隊伍在笛聲和鼓樂的引導下,開始在沙漠中行進。四周寂然,一切都看不到盡頭
    我心裏忽然起了個疑問:隊伍的頭領會走在什麼位置?
      旁邊的人知道了,說:“走在前頭嘛,這樣才符合他的身份。可你為什麼要問呢?”
      旁邊另一個人卻說:“他或許走在隊尾,好觀察一切動靜。可這跟你有什麼關係?”
      我不知如何作答。我不知如何作答。 我以為事情到此為止,等走完行程就能知道答案。
      可我發現人們交頭接耳,一雙雙眼睛都在覷我。懷疑在隊伍裏蔓延開來。

    主啊,我怎麼讓他們相信我並無惡意,我對頭領的忠心不遜於他們中任何一人呢?
      一個人板著臉走近我,說道:“請離開隊伍,讓我們太太平平。”
      我只好走出隊伍,獨處於茫茫的大漠和無盡的憂愁中。
       黑暗中
      在沒有一絲亮光的黑夜,我趕路回家。路上碰到一個影子,我警覺地一閃,問道:“真主的奴僕,你是誰?”
      他說:“或許你就是我在找的那個交好運的人。"
      “你指什麼好運?”

      他和悅地說道:“我邀請你到家裏參加一個充滿愛情和歡娛的晚會。”
      我覺得他在說胡話。
    在這懷疑的一瞬,他遲疑的氣息消失了,我知道他已隱身而去。
      我後悔起來,為自己錯失一個或許能交好運的機會。

      我依舊在黑暗中盤桓,我呼喚著,以至喊啞了嗓子。


       先覺者
      我們應邀去一位朋友家參加晚會。我們在小花園裡圍朋友而坐,柑桔花的芳香令我們陶醉。
    朋友向我們介紹一個難得的專案,希望我們參加投資。火柴光亮起時,我看到一位夥伴心不在焉,原來已遁入夢鄉。 我用胳膊捅他一下,但他沒有理我。
      回去的路上,我對他說:“朋友的講話,你肯定一句都沒聽。”
      他淡淡地說出讓我吃驚的話:“我的心告訴我,他在太陽升起前就要去世!”
      奇怪的是,在太陽升起之前,那個談論專案的朋友果真去世了。
      更奇的是,那位有先知先覺的朋友,也在黎明時去世了。
      從那一天起,每當歲月帶來一段好時光,我都不願因思量往事或來事而錯過。
       簡史
    第一次戀愛時我還是兒童。 我遊戲歲月,直到死神自天際顯現。
    在青春之初,我懂得了夭折的愛人留下的不朽愛情。

    我淹沒在生活的大海裏。
    愛人去了,記憶在正午的烈日下燃燒。

    我心中的嚮導把我引向虛偽的目標。
    有時完美的主人浮現,有時已故的愛人隱現。
      我明白我和死神之間有著嫌隙,但我註定要懷有希望。






    “A priest's life is spent between question and answer-- or between a question and the attempt to answer it. The question is the summary of the spiritual life.”
    ―from "Khufu's Wisdom" by Naguib Mahfouz
    From Nobel laureate Naguib Mahfouz: the three magnificent novels—published in an omnibus edition for the first time—that form an ancient-Egyptian counterpart to his famous Cairo Trilogy. Mahfouz reaches back thousands of years to bring us tales from his homeland's majestic early history—tales of the Egyptian nobility and of war, star-crossed love, and the divine rule of the pharoahs. In Khufu's Wisdom, the legendary Fourth Dynasty monarch faces the prospect of the end of his rule and the possibility that his daughter has fallen in love with the man prophesied to be his successor. Rhadopis of Nubia is the unforgettable story of the charismatic young Pharoah Merenra II and the ravishing courtesan Rhadopis, whose love affair makes them the envy of all Egyptian society. And Thebes at War tells the epic story of Egypt's victory over the Asiatic foreigners who dominated the country for two centuries. Three Novels of Ancient Egypt gives us a dazzling tapestry of ancient Egypt and reminds us of the remarkable artistry of Naguib Mahfouz.



    Everyman's Library 的相片。

    Viewing all 694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