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44

宮崎正勝: 你不可不知的酒的世界史;『世界史の誕生とイスラーム』『イスラム・ネットワーク』

$
0
0

1403世界史の誕生とイスラーム              

『世界史の誕生とイスラーム』

こういう日本人の本を紹介できるのは、ちょっと嬉しい。宮崎正勝は『イスラム・ネットワーク』(講談社選書メチエ)の中で、アッバース朝がユーラシア商業圏とい...




你不可不知的酒的世界史
  • 出版社: 遠足文化
  • ISBN:9789865787646
  • 系列:遠足飲食
  • 作者:宮崎 正勝
  • 譯者:陳柏瑤
  • 初版日期:2014年10月1日
  • 頁數:240

  •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與酒的幸福相遇
    1 歷史最古老的蜂蜜酒
    2 水果酒之冠的葡萄酒
    3 歐亞大陸大草原所孕育的馬乳酒
    4 沿「海之路」蔓延的椰子酒

    第二章 文明更帶動了釀酒
    1 四大文明擁有各自的酒
    2 由美索不達米亞流傳到歐洲的啤酒
    3 東亞的穀物酒「黃酒」
    4 稻作與森林文化孕育的日本酒
    5 印加帝國的玉蜀黍酒吉查酒

    第三章 自伊斯蘭圈傳至東西方的蒸餾酒
    1 中國煉金術與古希臘煉金術的結合
    2 就連《可蘭經》也難以遏止的飲酒
    3 伊斯蘭商圈促使俄國誕生了伏特加
    4 因恐懼黑死病而誕生的白蘭地與威士忌
    5 「液體的寶石」利加酒
    6 蒸餾器東傳後才有了亞力酒與燒酎
    7 蒙古帝國的歐亞大陸稱霸與阿剌吉酒

    第四章 隨海洋與航海發展的飲酒文化
    1 支撐「大航海時代」的葡萄酒
    2 因應航海最前線而誕生的高酒精葡萄酒
    3 大西洋航路所衍生的雪利酒
    4 阿茲特克文明的偉大遺產龍舌蘭酒
    5 北歐以新大陸的馬鈴薯為原料釀造酒
    6 因啤酒短缺而衍生的普利茅斯殖民地
    7 砂糖革命與價廉的蘭姆酒
    8 捕鯨中繼站夏威夷的「燒酎」

    第五章 近代社會所孕育的群酒
    1 英國.荷蘭推動的酒之商品化
    2 成為高級酒的科涅克白蘭地
    3 因冬天的酷寒而衍生的奇蹟發泡酒香檳
    4 誕生於荷蘭卻在英國茁壯的琴酒
    5 獨立戰爭與波本威士忌
    6 為法國革命增添色彩的葡萄酒

    第六章 酒填滿了巨大化的人工空間
    1 為夜生活增添樂趣的「酒吧」
    2 酒世界的「產業革命」
    3 成為冠軍的淡啤酒
    4 以低溫殺菌而銷售世界的葡萄酒
    5 讓梵谷的人生走向毀滅的苦艾酒
    6 因黑幫艾爾‧卡彭而設立的禁酒令
    7 全球化的社會與雞尾酒文化


  • //書籍簡介//
    世界各地的酒可以歸納區分嗎?
    在我解釋說明希臘的「茴香酒(Ouzo)」後,酒吧老闆突然問我:「酒,也可以導出一部世界史嗎?」我看著吧檯彼端的棚架上,整齊擺放著蘇格蘭威士忌(Scotch whisky)、波本威士忌(Bourbon whiskey)、加拿大威士忌(Canadian club)、干邑白蘭地(Cognac)、琴酒(Gin)、伏特加(Vodka)、蘭姆酒(Rum)、葡萄酒(Wine)等來自世界各地的酒,頓時覺有趣,「其實,這裡就有個活生生的世界歷史啊!」
    酒吧是個充滿國際感的場所,換句流行語,就是全球化。
    關於酒,儘管留存下的記錄並不多,但酒的種類繁多且歷史悠久。而且直到今日,已與世間人們的憂愁無異,有多少的苦悶就存在著多少種類的酒。若注滿酒杯的酒成為主角,它又是如何回顧看待人類歷史。當然,製造酒的是人類,喝酒的也是人類。有一說認為,日本的酒(sake)是省略 「?(sakae)之水」的「?(sakae)」字;另有人認為酒(sake)是「???(ki)〈神酒(miki)??(ki)〉(注:供奉給神的酒)」的縮簡、或也有可能是誤傳果;但也有人認為酒(sake)是引自「邪??避??(注:避開邪氣)」的「避?(sake 迴避)」。總之,日本對於酒的語源,眾說紛紜。不過不論哪種說法,酒(sake)在日本都具有正面的意義。即使是中國,也存在著酒是「天之美祿」之記載。
    試著著手整理世界的酒,其實大致可區分三種類,(一)酵母促使糖分產生酒精發酵的「釀造酒」、(二)蒸餾釀造酒後,酒精濃度更高的「蒸餾酒」、(三)香草、香料等混入蒸餾酒後變成的「利口酒」。而(一)的釀造酒並未使用到蒸餾器,(二)與(三)則是以蒸餾過的酒為基底。不過任何一種的製酒都含有酵母的微生物,不過仍得由人類操控設定「發酵的環境」,接著就由直徑兩百分之一米厘的微生物.酵母分解糖分,也就是透過「酒精發酵(alcoholic fermentation)」製造出所有的酒。酒,雖被視為神秘大自然運作下所釀造的產物,但更精密來說也是一種的「農業」。因為是人類透過經驗理解存在於自然界的特殊微生物「酵母」之特性,才得以巧妙利用於繁殖。

    酒文化的五大歸納欄
    由於人類在生活中獲知「發酵」的神秘現象,才得以享用到各種的酒。隨著時代變遷,酒的製造方式也更加精進,種類也更加繁多。
    世界的歷史可區分為,(一)長期以來的狩獵.採集時期(二)農耕開始與都市出現的時期(三)歐亞大陸諸文明的大交流期(西元七~十四世紀)(四)大航海時代、也是新舊兩大陸的大交流期(西元十五~十七世紀)(五)產業革命以後的時期。而以上這些區分,也與酒文化的變遷過程重疊。
    大略而論,(一)的時期是採用葡萄、椰子、蜂蜜等存在於自然界且含糖量較高的素材,促使其發酵而製造出「釀造酒」;(二)的時期種植出糖化穀物,開始運用於發酵,因而擁有大量釀酒的技術,也讓酒更為大眾化;(三)的時期,西元九世紀伊斯蘭圈盛行的「蒸餾器」流傳發揚至東西方,因而誕生中東亞力酒(Arak)、燒酎(Shochua)、伏特加(Vodka)、威士忌(Whisky)、白蘭地( Brandy )等多種蒸餾酒;(四)的時期,隨著西元十六世紀的「大航海時代」,新舊大陸有了酒文化的交流,同時隨航海所交流的香辛料.水果等也與酒文化產生密切的關連,促使「利口酒」更加多樣化;(五)的產業革命後,西元十九世紀出現「連續蒸餾器」,開啟了酒的大量生產,而後酒更成為商品,得以大規模生產製造。西元二十世紀以後,多樣的酒與果汁、水果等混合組合後又發展為「雞尾酒(Cocktail))」,從此種類更是繁多。換言之,酒文化也出現了全球化。
    由此,隨時代衍生的酒文化,就在時間的長流中不斷交疊、組合、精進而建構出如今我們所見、所飲的酒世界。當然,人類的軌跡與酒的軌跡是重覆交疊的,酒也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

    酒令人通往神的世界
    自狩獵.採集時代,即有酒的存在。發酵是自然界尋常可見的微生物運作,並非什麼奇妙之事。不過據說猴子會在樹洞等裡存放水果,待其自然發酵即變成了酒,從這些「猴酒」的傳說看來,酒又似乎是偶然發現的產物。有人認為人類最初製造的酒是蜂蜜酒,但已不可考。
    想必第一個發現酒精發酵的人,是膽戰心驚舔嘗著那散發著芳香卻又腐壞的液體。也由於所有的「生物」,在最佳的時刻相遇了,才得以開啟通往酒精世界的門扉。體悟到「醉」之歡愉感的人,因著迷於這種不可思議的液體,於是興起親手再造的想望。嘗試的結果才發現,打造人為的「發酵環境」並非困難之事。舉例來說富含糖分的葡萄,只要放進容器,果皮上的天然酵母即會自然發酵。在生物界,腐敗是家常便飯,而酒精發酵當然也是一種腐敗的過程。
    至於酒所引發的「醉」,才是遠古時代人們所難以理解的體驗。因為伴隨著快感、幻想、幻覺、暈眩,人們彷彿進入非日常的世界。因此當時的人們對於「醉」的理解,僅能傾向與神的連結,例如「與神的接觸」或「化為神」等,只能以那樣的方式解釋非常態的「醉」。
    精靈崇拜( Animism)、薩瑪教(Shamanism)、圖騰崇拜(Totemism)等都屬於原始信仰,其中與飲酒最易產生連結的則是薩瑪教。薩瑪教相信動物(之後則是神)的魂魄會轉移至某個特別的人(Shaman)身上,然後藉其口傳遞動物或神的旨意。動物的魂或神移駕至薩瑪(Shaman)的現象,卻往往必須憑藉讓人的心智暫時性亢奮的嗜好品或酒。
    薩瑪擁有特別的能力可以傳遞神或動物靈的旨意,輕易即能進入恍惚狀態,那種恍惚(神遊(Ekstasis))極近似「醉」所引發的亢奮。然而人透過酒卻能輕鬆跨越日常生活的屏障,彷彿被帶往進入神的世界。順帶一提,「薩瑪(Shaman)」一詞的由來,源於生活在森林的道古斯族人的「巫師」。
    而以「鬼道」迷惑眾人的邪馬台國卑彌呼(西元三世紀),即被視為薩瑪。《魏志倭人傳》記載,倭人非常愛喝酒,即使喪禮也狂歡喝酒。由此不難看出卑彌呼的嗜酒。邪馬台國的酒,是何種的樣貌雖已不得而知,不過據說繩文時代人們已懂得用山葡萄等發酵造酒。

    讓因陀羅奮戰好勇的蘇摩酒
    古印度婆羅門教的聖典《吠陀》,是距今三千年前所編篡的祭祀用咒文集。婆羅門教信仰諸神,其中的「酒神」蘇摩(Soma)與「火神」阿耆尼(Agni)並列為人類最親近的神。「蘇摩」是祭祀中的供品、供奉給神的強力之酒。不過讓酒得以神格化的也是神,因為既是主神也是雷雨之神的因陀羅(Indra)與惡鬼弗萊多戰鬥時,喝了「蘇摩」後擁有猶如發狂似的勇猛之心,故才能打倒弗萊多。從此,「蘇摩」成為令諸神與人們獲得龐大力量與靈感的神奇飲料。
    即使是祈求更新「時間循環」的蘇摩祭,也以「蘇摩」供奉給諸神。由此不難看出,酒被當作一種復甦「時間」的活力劑。透過搗碎、壓榨、過濾後所釀造的「蘇摩」,混入水或牛乳後注入祭火,剩餘的則供祭司們飲用。「蘇摩」,也被視為可賜予祭司神奇力量的飲料。
    不過,「蘇摩」是充滿謎團的飲料,據說是把某種含有強烈興奮成分的植物的莖(應該是旋花科)浸泡於水後壓榨,再調以牛乳等所混成的酒,但也有人認為是蜂蜜酒(Mead)、或毒蠅傘(Amanita muscaria),總之真相如何已不可考。不過有人認為,應與古波斯信仰的波斯教所使用的豪麻(Haoma)歸屬於同類的酒。

    穀物酒是食物的渣滓
    一旦人們體驗酩酊的歡愉後,也瓦解酒為祭司階級所獨占的過往,酒開始浸透日常生活。再加上發現穀物可以大量釀酒,更促使飲酒的大眾化。不過,易流於糜爛的日常飲酒仍被視為卑俗的因習,與祭祀用的神聖飲酒有嚴格區別。
    在《梨俱吠陀(RIGVEDA)》,出現發芽的大麥、米、豆類等混上米或大麥的粥,待其發酵就是世俗的「穀酒(Sur?)」。穀酒又意指「食物的渣滓」、「虛偽」,是備受輕藐的酒。不過也或許是特權階級企圖獨占「醉」,而建立起的為我獨尊之威權。在印度,致今仍沿習自古以來的藐視世俗飲酒,故不推崇飲酒。現今,印度有些地區仍設有禁酒日(Dry Day)。印度人不喜飲酒是源於約兩千前的《摩奴法典(Manu-smrti )》,裡面寫道:「穀酒來自食物的渣滓,也就是罪。因此,婆羅門(Brahmin注:祭司等)、剎帝利(Kshatriya 注:貴族武士)、吠舍(Vaishya 注:商人平民) 不得飲穀酒。」但不知為何,僅有奴隸身分的首陀羅(Sudra 注:僕役)得以飲酒。儘管如此,印度「討厭酒」的獨特價值觀仍延續了兩千年之久,由此也不難看出宗教影響的巨大深遠。古波斯也有著同樣對酒的認知,豪麻雖被視為尊貴神聖的酒,不過一般的酒則是是惡神艾什瑪(A??ma 有「狂暴」之意)所帶來,是衍生出粗暴行為的惡魔所飲用的飲料。
    在印度的古文獻中出現名為「Kohl」的大麥釀製酒,有人認為伊斯蘭教徒使用了這個詞彙,再加上阿拉伯語的定冠詞「al」,遂衍生「al-kohl(酒精)」的詞彙,而後又傳至歐洲。的確,酒精( alcohol)的語源是阿拉伯語,「Kohl」有微粉末之意,也意指經蒸餾所衍生的「精製物」。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