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嫌此書無一字母無索引沒買它.....
布勒東傳
Andre Breton: Le Grand Indesirable
作者 / 亨利.貝阿爾Behar, Henri
譯者 / 袁俊生
出版社 / 上海人民
出版日期 / 2007/01/01
商品語言 / 中文/簡體
裝訂 / 平裝
內容簡介 · · · · · ·
布勒東一生追求自由,與一切自由的絆腳石為敵。創作上他揮灑才情,追隨達達運動,建立超現實主義流派,首創自動寫作法,終成一代宗師。情感 生活中布勒東多愁善感,超現實主義內部的矛盾紛爭,友情的決裂,愛人的離去,都讓他傷懷。本書用客觀公正的文字塑造了一個真實感人的布勒東,是一部布勒東 的鬥爭史、創作史和情感史。布勒東一直在為爭取自由而奮起反抗:“正是反抗,也惟有反抗才是光明的創造者。”只有三個途徑可以讓人 們認識這個光明,那就是“詩歌、自由和愛……”他是20世紀上半葉對文學及繪畫產生極大影響的超現實主義運動的創始人,對超現實主義運動的發展起到十分重 要的作用,堪稱“超現實主義教皇”本書用客觀公正的文字塑造了一個真實感人的布勒東,是一部布勒東的鬥爭史、創作史和情感史。
作者簡介 · · · · · ·
亨利·貝阿爾(Henri Béhar)是巴黎大學法國文學系教授,同時擔任法國超現實主義研究所主任之職。他是研究達達運動、超現實主義運動、先鋒派運動的著名專家,曾撰寫過多篇有關超現實主義運動的專著。袁 俊生,1955年3月生於北京。1978年畢業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並留校任教。1979-1984年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巴黎)工作,現任副譯 審。主要譯著有《約翰·克利斯朵夫》(羅曼·羅蘭)、《磨坊信劄》(都德)、《一彈解千愁》(尤瑟納爾)、《卡薩諾瓦傳奇》(弗蘭姆)、《莫斯科日記》 (羅曼·羅蘭)、《永遠的小王子》(米諾)、《齊達內傳》(菲利浦)以及《上升的徵兆》、《前世今生》、《永別》等多部法國近代作家的詩歌及散文。
《布勒東傳》中譯本序
文/袁俊生 來源:易文網
作為詩人,布勒東在法國乃至世界文壇上並不是最著名的人物,但作為在半個世紀內對西方文學及繪畫產生極大影響的理論家,他卻是數一數二的重量級人物。現在人們只要一提起超現實主義運動,便必然會聯想到這位在超現實主義運動中呼風喚雨的理論家和鬥士。那麼究竟什麼是超現實主義呢?布勒東為什麼那麼熱衷於超現實主義運動呢?在給出這兩個問題的答案之前,還是先讓我們簡要回顧一下布勒東的成長過程。
布勒東出生在一個工人家庭,父親寬厚仁慈,送他到學校裏念書,只希望他長大後能當個工程師,而母親對他的管教極為嚴格。他在道德方面所形成的觀念與母親潛移默化的影響密不可分。他從小喜歡詩歌,而且在少年時代便開始寫詩,後來之所以選擇醫生職業,就是因為他覺得當醫生能給他許多詩意般的想像空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應徵入伍,雖然沒有上前線,但戰爭的慘景還是給他的心靈留下深深的傷痛。
青少年時期,布勒東非常喜歡閱讀波德賴爾、馬拉美以及於斯曼的詩。
16歲時他與當時著名詩人瓦萊裏建立了通信聯繫。在完成醫學學業後,1915 年他被派遣到軍隊精神病學科任軍醫。這期間他開始研究佛洛德的理論,並在精神分析的過程中發現了認識精神生活的工具。在部隊任軍醫時他結識了雅克·瓦謝,後者的黑色幽默及後來自殺身亡的悲劇對超現實主義的問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1917年,他結識了阿波利奈爾,他雖然十分敬佩這位詩人,但並不認可詩人那好戰的愛國主義情緒。1919年他與路易。阿拉貢及菲利浦·蘇波一起創辦了《文學》雜誌。第一篇採用自動寫作法創作的作品《磁場》就發表在這份刊物上,後來發表的還有《地光》等詩篇。
1921年,他前往奧地利拜訪佛洛德。這位精神分析大師似乎給他打開了一條通往新型寫作方式的道路,儘管佛洛德對他冷淡的態度一直讓他耿耿於懷。
1924年在與達達運動決裂之後,他推出了自己第一篇《超現實主義宣言》,1929年又發表了《超現實主義第二宣言》。宣言以及《迷失的腳步》中所闡述的觀點為20世紀上半葉最重要的文學運動奠定了理論基礎。1926年,他創作散文詩《娜佳》。這是一種全新的文學形式,既有濃郁的自傳色彩,又頗富詩意。後來他沿用此形式陸續發表了《連通器》(1932)、《瘋狂的愛》(1937)、《秘術17》(1944)等。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超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運動就是由像他這樣參加過一次大戰的青年發起的。他們目睹了戰爭的荒謬及破壞性,對以理性為核心的傳統理想、文化及道德觀念產生了懷疑,需要用一種全新的理想來代替傳統理想。在探索革命的征途上,他找到了超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鬥爭也因此而成為他的重要活動。他創作出多篇很有深度的檄文,其中包括《超現實主義與繪畫》(1928)和《黎明》(1934)。與此同時,他並未放棄詩歌的創作,那時他所創作的著名詩篇有:《可溶化的魚》(1924)、《白髮手槍》(1932)、《水之歌》(1934)等。由於維希政府在審查《黑色幽默文選》(1940)及詩集《法塔·莫爾加娜》(1940)時,作出了禁止這兩部書出版的決定,布勒東覺得在法國已失去言論自由,於是便到美國過起了流亡生活。1946年,他返回法國,只創作出一部有分量的作品《夏爾·傅立葉頌》。此後,他再也沒有拿出更優秀的作品。
如同他的作品一樣,布勒東所採取的種種立場均與超現實主義密切相關。他是超現實主義運動的創始人及最重要的理論家。作為一種革命的思潮,超現實主義要求對社會進行深刻的變革,粉碎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所實施的奴役政策,以便讓詩歌也能由“萬眾去創作”。而他本人始終在追隨這個革命目標,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們在那囚籠裏苦苦地掙扎著。有一樣東西可讓我們至少在短暫的時間內擺脫這可怕的囚籠,這就是革命,是任意形式的革命,是極為血腥的革命。我依然要用盡全力來呼喚這場革命。”為此,他開始接近共產黨,並與其他超現實主義運動成員一起加入了共產黨。蘇聯革命的成功讓他仿佛看到世界的光明,他對蘇聯革命表示了敬意,並希望這場革命也能喚起“必要的精神革命,如果沒有那場社會革命,精神革命也就無從談起了”。
然而,不久以後,出於美學及政治原因,他脫離了共產黨,並對蘇聯所推行的文化政策頗為反感,公開批評蘇聯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理論。他堅持奉行自己的道德標準,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因而與許多共同投身於超現實主義運動的摯友分道揚鑣,甚至反目成仇。為了維護超現實主義運動的純潔性,他甚至不惜放棄波德賴爾及蘭波的詩歌,而他一直視這兩位詩人為超現實主義的先驅。失去朋友讓他感到痛苦萬分,但為了自己的理想,他也只能合棄友誼。在談到自己的朋友們時,他說:“他們當中有些人是我最珍重的朋友,但我不得不離開他們。有些人離我而去,另外一些人給我留下長久的回憶。有時,這種回憶真的難以忘懷,這是不爭的事實。毫不隱瞞地說,每次回憶起來,都像傷口再次裂開了似的。”
讀到阿拉貢在獲悉布勒東去世時所寫的文字時,我們不禁為他們的決裂而感到惋惜:“在此我本想就青年時代的朋友說些什麼,就我一直敬愛的這位偉大詩人說些什麼,但我不能。歷歷在目的往事讓言語變得空洞乏味,讓我打消了興致,懶得去回擊那些報刊上的蠢話。除了一句話之外,我什麼也說不出,那一句話讓我失去了理智:安德列。布勒東剛剛離開人世。”
在這部傳記中我們不難看出,布勒東一直在為爭取自由而奮起反抗:“正是反抗,也惟有反抗才是光明的創造者。”只有三個途徑可以讓人們認識這個光明,那就是“詩歌、自由和愛……”說到愛,布勒東曾這樣闡述:“首先要去愛,接著再捫心自問究竟愛什麼也不遲,直愛到對一切瞭若指掌的地步。”無論是向身處困境的朋友伸出援助之手,還是提攜那些有潛力的作家或畫家,他都是出於愛意。
從1935-1940年,他撰寫了一系列檄文,號召人們從事超現實主義革命。這場革命不但要推行藝術自由,還要讓社會及經濟關係發生徹底的變革。
變革建立在對人性深刻認識的基礎之上,雖然遭受種種挫折,但布勒東並未喪失信心,“因為超現實主義正在國際上發揚光大。這顆種子在發芽,預示著會有好收成”。
在這部書中,我們還看到一些著名人物對他的評價。法國近代詩人塞澤爾寫道:“我見到了他,他真的把我迷住了。他的文化修養真是太出色了,他對詩歌的感受令人吃驚。他在感受詩歌,像呼吸空氣中的花粉那樣嗅著詩歌。他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發掘者,就像‘滿腦子都在琢磨研究’的那種人……”美國戰爭情報部的德尼·德魯熱蒙對布勒東在戰爭情報部的獨特風格作過鮮明的描述:“安德列·布勒東顯得十分謙恭,也很有耐心,就像被關在籠中的雄獅決意要忘掉那籠子似的……他讓我們分享他那伴著輕輕哨聲的典雅的嗓音,但他總保持著儀錶堂堂的樣子。他的機智之中總露出不易察覺的諷刺感。那機智既威嚴又令人欽佩。人們真應交給他一個王國讓他去統治!不,確切地說,應該交給他一個教會讓他去管理,要他在風暴中去恢復神聖使命的美名!”
本書作者亨利·貝阿爾先生是巴黎大學法國文學系的教授,是研究達達運動、超現實主義運動、先鋒派運動的著名專家,曾撰寫過多篇有關超現實主義運動的專著,同時還兼任法國超現實主義研究所主任一職。
本書所有注釋以及“布勒東生平和創作年表”均為譯者所加。
*****他們會面都不來電的.....
Frederick B. Davis, M.D.
Division of Child Psychiatry Univ. of Wash. School of Medicine
Seattle, Washington 98105
', 'type', 'velcro', 'delay', '1000', 'maxWidth', '300', 'direction', 'southwest');">![Author Information](http://www.pep-web.org/images/infoicon.gif)
PSYCHOANALYSIS, ORIGINATING IN VIENNA and in the mind of a single brilliant man, has come to have worldwide recognition (if not acceptance) and has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concepts in such diverse fields as anthropology, art, history, sociology, literary criticism, and law. One of the clearest examples of such an effect may be found in the work of André Breton, the founder of Surrealism.
In 1916 Breton served as a medical aide in the psychiatric center at Saint-Dizier where he came in contact with mental patients evacuated from the front. It was here that he first heard of psychoanalysis and began to read Freud's works. He recorded patients' hallucinations and delusional experiences and subsequently tried to "interpret" them, relying on psychoanalytic principles. After the war, Breton along with other Dadaists experimented with what came to be known as automatic writing. This consisted of writing rapidly without pausing to reread or correct, or writing while i
[This is a summary or excerpt from the full text of the book or article. The full text of the document is available to subscrib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