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44

書單; 陳為廷的:All-TIME 100 Novels ;10 Greatest Books of All Time; Oxford World's Classics;學生的;流亡者的書架:認識中國的50本書Osip E.Mandelstam《曼德爾施塔姆詩選》

$
0
0

被點到玩「曾經陪伴自己/對自己影響很深的書」的遊戲。來列一下。
一、《迷路的詩》◎楊照
國中在苗栗,突然有段時間,變得很喜歡看書。也不知從何看起。就到圖書館從劉鏞全套一本一本看完、再看光禹、侯文詠小說集,這樣每堂課在抽屜底下看完。有天上歷史課的時候,我那個高中也在台北念、在師大的時候,也曾是個文青的歷史老師,抓到我在偷看書,就塞了一本封面是個看起來頗自戀的青年的獨照的書給我,說:「看點別的吧」。
從那開始。在兩層意義上,我進入了一個新的世界。首先是文學。書裡面那種迥然不同的文字演繹方式令人震懾。另外,是政治。看裡頭寫這些高中生天天在討論什麼鄉土文學論戰、美麗島大審,把妹的招數居然是談什麼存在主義。讓我深深挫敗想說,幹,平平十五十六歲,我在這邊天天超越自己、肯定自己、創造自己,還有什麼教不教你詐,到底是在幹嘛?
這個「建中青年社」,到底是有沒有那麼神?
抱著那樣的想法,才終於打定主意,去考建中、去加入建青社。雖然時代變了,這個學校,跟1979年前後的書裡寫的比起來,難免是有點包裝不實。但那也已經是另外的故事。
二、《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
加入建青社,學長開了一百本小說必讀書單。整個高一上學期,從《百年孤寂》、《四喜憂國》、《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降生十二星座》,一路讀下來,我還是在抽屜底下,讀完了五十本各種小說。
但老實說,其他都忘得差不多。作為一個喜歡在網誌上使用「噢」這個語助詞的假掰文青,印象最深的,還是村上春樹噢。
真的噢。
最喜歡了噢。
就像跟小熊抱在一起在三葉草茂盛的山丘斜坡上打滾玩一整天一樣喜歡噢。
那也是我模模糊糊認識「學運」的開始。即使那個時候,根本也不瞭解1960年代的日本,到底發生過什麼事。
但至少我們記起了「可怕的不是國家機器,而是缺乏想像力」這種句子。回想起來,也許該慶幸是從這樣一個疏離的角色去認識到「運動」,在十六歲的時候,這樣開始理解在那裏頭、或在那之外,的人與人間的疏離與信任。
即使到了二十三歲的現在,也還沒有搞懂。
三、《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何榮幸
四、《到芬蘭車站:馬克思主義的起源與發展》◎艾德蒙‧威爾森
五、《學校在窗外》◎黃武雄
高一下學期接手建青主編。但根本不知道要編什麼。一個後來去念建築系的學長說,「去看看這個吧」,丟了一個網址給我。然後就去了寶藏巖。親眼目睹第一場抗爭,認識裏頭的學生,見識活生生的「學運」。並且困惑這些人為什麼沒事要叫自己「公社」?
編完那期,後來在書店亂晃的時候,才看到《學運世代》那本書。知道所謂「野百合世代」不只是1990年三月突然發生在那個廣場上的一張課本圖片。才開始認識1980年代以降的各種運動。
後來又在書店亂逛的時候,讀到後兩者。開始認識作為一個常常借錢的革命者的馬克思、似懂非懂地讀那些理論導讀;也慶幸在讀到1980年代批判「特別權力關係」的同時,讀到黃武雄有系統的自由主義教改論述。
直到今天,都還是我很重要的思想資源。尤其每次遇到又在吵教改、吵十二年國教時,我總還是會再把《學校在窗外》拿出來讀讀。後來幾年,在清華學院碰到奉黃武雄為師的學院導師李天健,感到各種興奮。當然,自由主義的教改進路,也有其侷限。幾年後讀到柏儀的碩論,覺得驚艷,也是一個很好的左翼進路的挑戰。
六、《夢的終點》◎陳芳明
七、《寒夜》◎李喬
八、《藤纏樹》◎藍博州
從文學到政治,再回到文學。
從歐洲的社會主義運動回望台灣,正想著說:台灣的左翼運動何以這麼貧瘠的同時,讀到陳芳明書寫1970年代的海外台獨運動,不啻是一種,嗯,沛然莫之能禦的震撼。在那裏頭,第一次聽到「左獨」、讀到史明、謝雪紅。
追索著陳芳明的日治時代左翼運動研究,再回到李喬。再往下讀到藍博洲。是另一輪命運的回返。
李、藍,是我十三歲那年,在家旁邊參與的社區劇團的先後任團長。我們演出他們的小說,但懵懵懂懂。長大以後,才驚訝想說:哇靠,這什麼神奇的團長組合。
在高三苦悶的日子裡,我分別接連幾天,把這兩本小說讀完。看那些1920年代,苗栗大湖青年農民運動者參與文協、農組運動,和1950年代苗栗在地參與中共省工委會的故事。覺得所有遙遠的,現在都近了起來。
那些原本以為遙遠的左翼傳統,不只在歐洲,也在台灣;不只在台灣,也在我的苗栗故鄉。那是我腳下所在的土地長出來的故事。裏頭有衝突的敘事、藤纏似的糾結。而差不多從那時開始,我決定回過頭來,去理解它。
九、《歷史劇場:痛苦執政八年》◎林濁水
所有這些閱讀的經驗,都發生在2006-2009年之間。
那樣一個苦悶的年代。如果你還記得。
我高三時的補習班在重慶南路上,每天下課,都得經過特偵組,看到大批的記者駐紮等候。一晚,經過新光三越前,首次看到有人拿著報紙大喊「號外!」。行人匆匆走過、報紙在新光三越亮白的強光中漫天飛舞。像極電影場景。報紙頭版斗大標題:陳水扁聲押。
我站在街頭,感覺龐大的困惑。
那幾年,台灣獨立、轉型正義,變成一種汙穢的詞語。統媒的宣傳固然成功。但細數扁從2000年上任、至2008年後期激進台獨的搖擺行徑,你的確不免質疑,這到底是搞真的,或不過是一種挽救政權的政治手段?
一些神聖的詞彙變得不可輕信。
但你還能相信什麼?相信那個讓家鄉最貪腐的政客,走在街頭擔任總指揮「反貪腐」的運動嗎?相信特偵組司法公正、不偏不倚?相信你剛剛再學運、社運史裡學到的那個「國民黨」?還是相信「憲法一中」,真可以逆轉勝呢?
還沒來得及想清楚,黨國已然班師回朝。
我記得那前幾天,才和學長楊杰一起搭公車到公館的「逆轉勝總部」。買一件「建國」T,在寥寥的人群裡,看《再見列寧》;然後,不久幾天,開票當晚,我搭262從西門町回家,經過國民黨的競選辦公室。耳機播著〈逆轉勝〉那首歌,還是持續的困惑起來……
如果上面那些書領我走進文學、走進學運社運、走進淹沒的台灣史、走進故鄉,林濁水這本很難被歸類為是理論、政治史、文學、或一則寓言的書,則領我走進從我九歲到十七歲,那些發生在我身邊,我卻來不及走進的「政治」。
後來這些年,我還是時時想起那位卡珊卓。翻起這本書來。
十、《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Benedict Anderson
終於上了大學。剛受完賴曉黎社理的磨難、同時考進清大人類所的邱星崴說:「廢柴,來念點書吧」。於是,大一那年,一個禮拜,我們有四個讀書會。最重的這個讀書會,我們每週得做逐句摘要、串概念、畫出概念圖。每個禮拜,都是艱辛的搏鬥。
而安德森的命題,則注定是困擾我們、又激勵我們的一道終生的難題。然而,也正在那個閱讀的經驗中,我們理解社會科學之於生命的可貴。
在閱讀、討論中,我們理解,不要把民族主義當作一種像社會主義、自由主義那樣的意識形態來理解、或信仰,當你說「我們台灣人」的時候,永遠得保持警惕,這樣的民族敘事,是否造成了不當的排除和壓迫;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正視民族主義的愛,「想像的共同體」並不等同於「虛構」,去理解它的物質基礎、去承認他一旦形成,就是真實存在。不要想用一句「虛假意識」就將它打發、不是迴避它就能成就國際主義。
我們重視階級。但它應該與民族的獨立、民族的自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兩者不可相互化約。
終其一生,我們必須尋求兩者的平衡,與共同的解放。
這才是台灣作為一個共同體,終生的永恆難題。
--
不知不覺寫那麼多。
無論如何,雖然這裡頭許多作者,在後來的日子裡,我們有過交流、甚至交鋒,有些時候,並不互相認同。有的則在政治立場上根本對立。
但我永遠謝謝他們寫過這些文字。是它們伴我長成。
後來這些年,不是很有時間靜下來念書。許多時候,還是很想念那些泡在書店,一本一本,把他們給淘出來的日子。
BTW,這遊戲要再點三個人。麻煩 賴中強、 陳惠敏、和 魏揚。ㄏㄏㄏ。
(不然你們要把書架倒下來,讓書壓在你頭上,接受書架挑戰也是可以)

共104網頁

All-TIME 100 Novels

Critics Lev Grossman and Richard Lacayo pick the 100 best English-language novels published since 1923—the beginning of TIME.





The 10 Greatest Books of All Time




Frank Micelotta / Getty
Author Tom Wolfe
Let's not mince words: literary lists are basically an obscenity. Literature is the realm of the ineffable and the unquantifiable; lists are the realm of menus and laundry and rotisserie baseball. There's something unseemly and promiscuous about all those letters and numbers jumbled together. Take it from me, a critic who has committed this particular sin many times over.
But what if—just for argument's sake—you got insanely rigorous about it. You went to all the big-name authors in the world—Franzen, Mailer, Wallace, Wolfe, Chabon, Lethem, King, 125 of them— and got each one to cough up a top-10 list of the greatest books of all time. We're talking ultimate-fighting-style here: fiction, non-fiction, poetry, modern, ancient, everything's fair game except eye-gouging and fish-hooking. Then you printed and collated all the lists, crunched the numbers together, and used them to create a definitive all-time Top Top 10 list.


Yes, it would probably still be an obscenity. But it would be a pretty interesting obscenity. And that's what we have in J. Peder Zane's The Top 10 (Norton; 352 pages).
Each individual top 10 list is like its own steeplechase through the international canon. Look at Michael Chabon's. He heads it up with Jorge Luis Borges's Labyrinths. (Nice: an undersung masterpiece by a writer's writer.) He follows that up with by Pale Fire by Nabokov at #2. (Hm. Does he really think it's better than Lolita? Really?) Then with number 3 he goes straight off the reservation: Scaramouche, by Rafael Sabatini. (What? By who?) The whole exercise is an orgy of intellectual second-guessing, which as we all know is infinitely more fun than the first round of guessing.
There's plenty of canon fodder on the lists. Zane, who's the books editor at the Raleigh News & Observer, has done a statistical breakdown of the results, so we know, for example, that Shakespeare is the most-represented author (followed by Faulkner, who ties with Henry James; they're followed by a five-way tie, which you can read about for yourself). But I'm more interested in the dark horses, the statistical outliers, which lay bare the secret fetishes and perversions of the literati. Douglas Coupland puts Capote's unfinished Answered Prayers at number one, blowing right by Breakfast at Tiffany's and In Cold Blood, too. Jonathan Franzen begins straight up the middle, with The Brothers Karamazov, but turns a sharp corner at #9 with The Man Who Loved Children by Christina Stead, and another at #10 with Independent People by Halldor Laxness. The quintessentially American Tom Wolfe starts by reeling off four French classics in a row. Norman Mailer revives John Dos Passos's out-of-fashion U.S.A. trilogy for his #6 (and shows uncharacteristic forebearance by leaving his own works off the list). And so on. (At times one reads in the knowledge that one is being messed with. There's an outside, screwball chance that David Foster Wallace really reveres C.S. Lewis's The Screwtape Letters above all other books, but I feel comfortable asserting—having read Infinite Jesttwice—that Wallace does not feel that way about Stephen King's The Stand (at #2) or The Sum of All Fears, by Tom Clancy (#10).)


There are several lifetimes' worth of promising literary leads here—544 books in all. An 85-page appendix providing enlightened summaries of all the works mentioned is worth the price of admission all on its own. But to get you started, here, in all its glory, is the all-time, ultimate Top Top 10 list, derived from the top 10 lists of 125 of the world's most celebrated writers combined. Read it and— well, just read it.
  1. Anna Karenina by Leo Tolstoy
  2. Madame Bovary by Gustave Flaubert
  3. War and Peace by Leo Tolstoy
  4. Lolita by Vladimir Nabokov
  5.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by Mark Twain
  6. Hamlet by William Shakespeare
  7. The Great Gatsby F. Scott Fitzgerald
  8. In Search of Lost Time by Marcel Proust
  9. The Stories of Anton Chekhov by Anton Chekhov
  10. Middlemarch by George Eliot


英文的名著叢書中,最有名的書系之一;

Oxford World's Classic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kcatalogue.oup.com/category/academic/series/general/owc.do
Results 1 - 10 of 500 - The Classic First Edition. H. W. Fowler, David Crystal. 978-0-19-958589-2. Paperback. 14 October 2010. £9.99. Oxford World's Classics.




※  黃國昌:有思想論述的行動才有力量 : 中研院法律所副研究員黃國昌今下午到台灣大學演講,黃國昌在演講時表示,政府遇到跟ptt.cc

文學寓言
雨果 《悲慘世界》; 阿道斯‧雷歐那德‧赫胥黎 《美麗新世界》; 卡夫卡 《變形記》; 喬治‧歐威爾 《一九八四》、 喬治‧歐威爾 《動物農莊》; 卡謬 《異鄉人》 卡謬、 《瘟疫》; 米蘭‧昆德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米蘭‧昆德拉 《笑忘書》; 赫拉巴爾 《過於喧囂的孤獨》;薄伽丘 《十日談》 ;托爾斯泰  《戰爭與和平》 、托爾斯泰 《復活》; 杜斯妥也夫斯基 《罪與罰》; 三島由紀夫 《美德的背叛》; 魯迅 《狂人日記》 ;魯迅 《阿Q正傳》; 柏楊 《醜陋的中國人》 ;扎米亞京的 《我們》; 查爾斯‧狄更斯 《雙城記》

 哲學
柏拉圖 《理想國》; 叔本華 《意志與表象的世界》; 馬丁‧海德格爾 《存在與時間》 ;沙特 《存在與虛無》; 朱利安巴吉尼 《一把鑰匙,走進哲學》; 朱利安巴吉尼 《我們為什麼要活著》、 朱利安巴吉尼 《自願被吃的豬:100個讓人想破頭的哲學問題》、 朱利安巴吉尼 《鴨子中了大樂透》; 羅蘭.巴特 《戀人絮語》; 尼采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米歇爾·福柯 《規訓與懲罰》、傅柯 《瘋癲與文明》; 克里希那穆提 《最初與最後的自由》; 斯賓諾莎 《倫理學》 ;克里希那穆提 《人類的當務之急》 ; 詹姆士.杭特 《僕人:修道院的領導啟示錄》 、詹姆士.杭特 《僕人修練與實踐》

心理學
佛洛伊德 《夢的解析》、 佛洛伊德 《圖騰與禁忌》

 史地與民族
麥金德 《世界歷史的地理樞紐》; 巴森 《從黎明到衰頹:五百年來的西方文化生活》 ;柄谷行人 《世界史的結構》 ;史明 《台灣人400年史》; 林媽利 《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 ;葛超智 《被出賣的台灣》; 王金壽、江以文、杜文苓...等 《社會運動的年代:晚近二十年來的台灣行動主義》; 吳介民、顧爾德、范雲 《秩序繽紛的年代:1990-2010》 ;鄭南榕基金會 《剩下就是你們的事了:行動思想家鄭南榕》 ;林宗弘等 《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 ;杭亭頓 《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傳記 希特勒 《我的奮鬥》; 喬治‧歐威爾 《巴黎倫敦落難記》 ;陳水扁 《1.86坪的總統府》

政治思想
馬漢 《論制海權》 ;潘恩 《常識》 ;湯瑪斯‧摩爾 《烏托邦》 ;馬克思 恩格斯 《共產黨宣言》 ;漢娜‧鄂蘭 《共和危機》 、漢娜‧鄂蘭 《極權主義的起源》、 漢娜‧鄂蘭 《政治的承諾》 ;若林正丈 《戰後臺灣政治史》; 約翰.彌爾 《自由論》; 班納迪克.安德森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戴倫.艾塞默魯 詹姆斯.羅賓森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約翰.蓋斯提爾 彼得.列文 《審議民主指南:21世紀公民參與的有效策略》; 袁紅冰 《台灣大劫難:2012不戰而勝台灣》 ;袁紅冰 《台灣大國策》、 袁紅冰 《台灣大國魂》、 袁紅冰 《被囚禁的台灣》; 李登輝 《台灣的主張》、 李登輝 《二十一世紀台灣要到哪裡去》 ;徐賁 《正派社會和不羞辱》 ;胡平 《論言論自由》 ;威廉.道布森 《獨裁者的進化:收編、分化、假民主》; David Butler Austin Ranney編著 《公民投票的實踐與理論》; 海伍德 《政治的意識形態》 社會學 馬爾薩斯 《人口論》 ;梭羅  《公民不服從》; 林萬億《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林萬億 《臺灣的社會福利:歷史與制度的分析》; 賀佛爾 《群眾運動聖經》; 索維爾 《知識份子與社會》 ;彼得‧艾克曼 傑克‧杜瓦 《非暴力抗爭─一種更強大的力量》; 克雷.薛基 《鄉民都來了:無組織的組織力量》; Allan G. Johnson 《見樹又見林》; Marie L.Campbell Frances Gregor《為弱勢者畫權力地圖︰建制民族誌入門》; Si Kahn 《組織結社:基層組織領導者手冊》; 金夏普 《198種非暴力抗爭方法》 ;何明修 《四海仗義:曾茂興的工運傳奇》 ;吳音寧 《江湖在哪裡? ──台灣農業觀察》; 楊儒門 《白米不是炸彈》 ;佛雷勒 《受壓迫者教育學》 ;西蒙 波娃 《第二性》

綠色思想
 梭羅 《湖濱散記》; 斯佩納德.拉魯索(編) 《梭羅:綠色先知》; 何明修 《綠色民主:台灣環境運動的研究》; 吳晟、吳明益(編) 《溼地.石化.島嶼想像》; 謝志誠、何明修 《八輕遊台灣:國光石化的故事》

 經濟學
亞當斯密 《國富論》 ;馬克思 恩格斯 《資本論》; 史帝文.李維特,史帝芬.杜伯納 《蘋果橘子經濟學》; 史帝文.李維特,史帝芬.杜伯納 《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
歡迎轉載


老爹的社運青年必讀書單

1.海賊王
人權議題、轉型正義與抵抗權

2.銀魂
自由貿易與殖民主義

3.無殼蝸牛連環砲
房地產問題與青年貧窮

4.Monster
真相與和解

5.20世紀少年&21世紀少年
極權主義

6.政治最前線
政府運作與政黨政治

7.王牌至尊
政黨與選舉

8.銀之匙
農業議題與經濟發展

9.神劍闖江湖十本刀篇
轉型正義

10.憂國的拉普斯金
官僚體系與國際政治

11.死亡預告
生命權

12.圖書館戰爭
言論自由

13.Dr. Dmat ~ 瓦礫下的醫師

危機管理

14.醫界風雲(住院醫生PGY)
健康權

15.進擊的巨人
政治陰謀與革命

16.怪醫黑傑克
人道關懷

17.犬神
環境生態

18.狼的孩子雪和雨
弱勢家庭

19.最終兵器少女
戰爭

20.火鳳燎原(前期)
政治操作與傳統價值之解構

21.裁判長這案子判五年如何
司法實務

22.阿特雷亞斯的天平
司法與正義

23.改革之獸
政治公關與媒體操作

24.沈默的艦隊
國際關係與世界和平

25.聖堂教父
政治實務

26.銀河英雄傳說
什麼都有(但我不喜歡少女風!!!)

27.黃昏流星群
高齡議題

28.大使館的工作守則
外交實務

29.家栽之人
法律與青少年

30.
革命情迷
(我沒看過)

31.封神記(港漫)
專制與革命

----

  書單是見仁見智。余先生不錯,不過如果他是北大第一才子,中國還有什麼希望......

流亡者的書架:認識中國的50本書

目錄

推薦序 流亡者的書架 / 吳介民(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自 序 讀書:通往自由之路,或通往奴役之路
第一卷 絕俗求知道欲真 自甘牛鬼與蛇神反抗的高度:劉曉波《劉曉波文集》
「六四」是一道肩上的閘門:王丹《王丹回憶錄》
出中國的路比出埃及更長:張伯笠《逃亡者》
愛是久忍耐:蘇曉康《寂寞的德拉瓦灣》
以監獄為家的聖徒:劉賢斌《若為自由故:劉賢斌文選》
四川地震讓「統戰對象」變成「國家公敵」:夏明《政治維納斯》
我不願終身在黑暗中吃喝:梁慕嫻《我與香港地下黨》
守死善道,循善取義:趙越勝《燃燈者:回憶周輔成》
一個人怎樣才能不被黑暗所吞沒?:龔祥瑞《盲人奧里翁》
是「兩頭真」,還是「一頭真」?:胡績偉《胡績偉自述》
第二卷 投槍一例偏心刺 獅吼寒宵百鬼驚揭秘世界上最成功的洗腦術:陳冠中《盛世:中國,二零一三年》
改革已死,轉型在即:王天成《大轉型》
黨不變則國不變:張博樹《中國憲政改革可行性研究報告》
不是改革,而是劫掠:朱嘉明《中國改革的歧路》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王力雄《我的西域,你的東土》
帝力於我何有哉?:王笛《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
「混混」當道,鄉村淪陷:黃海《灰地:紅鎮「混混」研究》
一九八八之後是一九八九:韓寒《一九八八: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
「遺民」與「移民」:哪裡是你的國家?:哈金《自由生活》
名為「大國崛起」,實為「烏有之鄉」:周有光《周有光百歲口述》
第三卷 著述猶然史上愁 名山縱僻豈藏憂讓子彈「不要飛」:李劼《梟雄與士林》
狂人、畸人與病人:冉雲飛《吳虞和他生活的民國時代》
此岸已無中研院:岳南《從蔡元培到胡適:中研院那些人和事》
她為什麼對「土共」有免疫力?:齊邦媛《巨流河》
白山黑水的悲歌:伊原澤周校注《戰後東北接收交涉紀實:以張嘉璈日記為中心》
殺戮有時,醫治有時:張正隆《雪白血紅》
早識天涯路本歧:戴晴《在如來佛掌中:張東蓀和他的時代》
戀舊從新法,逢人效鬼辭:余英時《未盡的才情:從顧頡剛日記看顧頡剛的內心世界》
三十年前的拉薩,三十年後的天安門:李江琳《一九五九:拉薩!》
「貴族學校」的「流氓教育」:北島等《暴風雨的記憶:一九六五至一九七零年的北京四中》
第四卷 九州億兆皆苟活 漫漫長夜何時晨謊言的製造者和謊言的對抗者:索爾孟《謊言帝國》
當代中國的「老殘遊記」:齊福德《三一二號公路》
野草在歌唱:伊恩.強森《苛稅、胡同和法輪功:底層中國的緩慢革命》
像鎖住長江一樣鎖住人心:何偉《消失中的江城》
鋼鐵是怎樣沒煉成的?:李政亮《中國課:系上紅領巾的中國式青春》
超級巴士之奪命狂奔:范疇《中國是誰的:從台北看北京》
「金磚中國」、「邪惡中國」與「人權中國」:吳介民《第三種中國想像》
看哪,這些戴著白手套的教父:喬.史塔威爾《亞洲教父:香港、東南亞的金錢和權力》
破解共產黨與孔夫子的偽聯盟:莊萬壽《中國民族主義與文化霸權》
統一未必幸福,分裂未必痛苦:葛劍雄《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
第五卷 治國之政听于民 豈以天下逞一人
從匪首到皇帝的路有多遠?:龔楚《龔楚將軍回憶錄》
刀尖上的中國農村與中國農民:弗里曼等《中國鄉村,社會主義國家》
天府之國何以淪為人間地獄?:東夫《麥苗青菜花黃:大饑荒川西紀事》
周恩來不是人民的總理,而是毛氏的家臣:邱會作《邱會作回憶錄》
倡優蓄之而不自知:陳伯達《陳伯達最後口述回憶》
毛澤東是國際恐怖主義的祖師爺:程映虹《毛主義革命:二十世紀的中國與世界》
那紅色是鮮血的紅色:周德高《我與中共和柬共》
一座獻給獨裁者的城市:洪長泰《地標:北京的空間政治》
與魔鬼能做一筆多大的生意?:瑪格蕾特.麥克米蘭《只爭朝夕:當尼克松遇上毛澤東》
毛澤東是希特勒的「加強版」:張戎、喬.哈利戴《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

------


《曼德爾施塔姆詩選》楊子譯,石家莊:河北教育,2003





 http://en.wikipedia.org/wiki/Osip_Mandelstam


Osip Emilyevich Mandelstam 奧西普·埃米爾耶維奇·曼德爾施塔姆俄語О́сип Эми́льевич Мандельшта́м,1891年1月15日-1938年12月27日),蘇聯詩人、評論家,阿克梅派最著名的詩人之一。

生平

曼爾施塔姆出生在華沙的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他的父親從事皮貨生意,所以能被分配一個殖民圍欄的名額。奧西普出生不久他們全家都搬到聖彼得堡。在著名的特尼切夫斯基學校學習,這個學校的校友還包括納博科夫等蘇聯名人。他的第一首詩在1907年發表於校刊上。
在1908年四月,曼爾施塔姆決定去索伯內去學習文學哲學,但第二年他轉投了海德堡大學。1911年,為了繼續在聖彼得堡念大學,他轉信衛理公會(但他沒實際活動)。
曼爾施塔姆的詩歌,在俄國第一次革命1905年後,尖銳的表達人民黨的觀點,已帶了象徵主義的特點。1911年他從海德堡大學回來後,組織另外幾個 俄國詩人組建了詩人公會。這個公會的核心就叫做阿克梅派。1913年,曼爾施塔姆起草了《阿克梅之晨》(出版於1919年)。同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詩選 《石頭》。1916年他戀上了安娜·阿克馬托娃。




 Coetzee, J.M."Osip Mandelstam and the Stalin Ode", Representations, No.35, Special Issue: Monumental Histories. (Summer, 1991), pp. 72–83.

在1921年結婚以後,娜傑日達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曾在烏克蘭彼德格勒莫斯科喬治亞等地居住過。奧西普於1934年因其作品《史達林諷刺短詩集》(Stalin Epigram)而遭到逮捕,並與娜傑日達一同被放逐至彼爾姆邊疆區切爾登(Cherdyn)去,後來改到沃羅涅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