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40

平家物語 (鄭清茂/譯注)

$
0
0

平家物語(上)(下)


內容簡介

  《平家物語》是一部戰爭題材的歷史小說,塑造了許多廣被傳頌的武士典型。在日本文學史上與《源氏物語》並列為二大物語經典,一文一武,菊花與劍,影響極為深遠。書中敘述平安朝末期,平家與源氏逐鹿天下,享盡榮華之際,泰極否生,一門大小先後被殲滅的淒惋過程。揭示諸行無常,盛者必衰之理;業因果報,人情義理,盡在其中。而凝練雅致的文體布局下,人物之特出,情節之殊勝,貴族的風華行止,武士的貞亮死節,以及可歌可泣的女性軼事等,莫不感人肺腑。

  本書由深耕漢和文學六十年的鄭清茂教授,依據經典「覺一本」,歷時多年完成漢譯,並詳加注釋。譯本附有珍貴彩色繪卷及年表、系譜、地圖等,是洪範又一製作嚴謹的文學名著。

  NHK電視年度紅白歌唱對抗,乃源自平家赤幟,源氏白旗;「料理東西軍」則襲自源氏東軍,平家西軍。《平家物語》的人物、事蹟,每在各種戲劇、謠曲、電影、電視中,衍繹不斷。大導演黑澤明、溝口健二、小林正樹等,皆據以拍成名片。日本有一珍貴蘭花名敦盛草,即紀念十七歲陣亡的平敦盛。他自敵陣脫困躍入海中即可上船,因敵將一句「武士豈可背對敵人」,竟返身上岸應戰,慘遭殺害。身上一枝名笛,乃天皇賜其祖父而傳下者。臨戰前夕才吹了一優雅之曲,感動許多敵軍。三百多年後,幸若舞《敦盛》是戰國強人織田信長的最愛。本能寺之變,重兵圍困下,傳說信長引火揮刀高唱《敦盛》,自裁於烈焰中。類似淒絕動人故事甚多,流傳不斷,歷久彌新,都是日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介紹

譯者簡介

鄭清茂


  臺灣嘉義人,1933年生,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學士、碩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學博士,其間曾赴日研究。前後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麻州大學,國立臺灣大學日文系及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為專精漢、和文學之知名學者。著有《中國文學在日本》,譯有吉川幸次郎《元雜劇研究》、《宋詩概要》、《元明詩概說》及松尾芭蕉《奧之細道》等多種。林文月教授說鄭清茂的筆致傾向枯淡清遠,是她所識同儕中書寫古雅「候文」(日本文言文),能與前一輩日本文人「平起平坐」唯一的人。
 

目錄

 譯者序
 關於《平家物語》
 例言

卷第一
 一、祇園精舍
 二、宮中謀害
 三、鱸魚
 四、禿童
 五、吾身榮華
 六、祇王
 七、二代皇后
 八、立匾爭議
 九、火燒清水寺
 十、立東宮
 十一、爭路
 十二、鹿谷
 十三、鵜川之役
 十四、許願
 十五、神輿
 十六、大內火災

卷第二
 一、座主流放
 二、一行阿闍梨
 三、西光被斬
 四、勸說
 五、求情
 六、諫諍
 七、烽火
 八、大納言流刑
 九、阿古屋之松
 十、大納言之死
 十一、德大寺
 十二、山門滅亡
 十三、善光寺失火
 十四、康賴祝文
 十五、卒都婆傳書
 十六、蘇武

卷第三
 一、赦書
 二、頓足
 三、皇子誕生
 四、公卿會
 五、整修大塔
 六、賴豪
 七、少將還京
 八、有王
 九、僧都之死
 十、旋風
 十一、醫師問答
 十二、無文佩刀
 十三、燈籠
 十四、捐獻黃金
 十五、法印問答
 十六、大臣流罪
 十七、行隆
 十八、幽禁法皇
 十九、城南離宮

卷第四
 一、臨幸嚴島
 二、回鑾
 三、源氏名錄
 四、黃鼠狼
 五、信連
 六、競
 七、牒狀往來
 八、評議會
 九、大眾會合
 十、橋頭之戰
 十一、高倉宮之死
 十二、王子出家
 十三、通乘
 十四、鵼
 十五、三井寺被焚

卷第五
 一、遷都
 二、賞月
 三、怪物
 四、快馬
 五、朝敵名單
 六、咸陽宮
 七、文覺苦修
 八、募化狀
 九、文覺被流
 十、福原院宣
 十一、富士川
 十二、五節會
 十三、還都
 十四、奈良火災

卷第六
 一、高倉上皇駕崩
 二、紅葉
 三、葵姬
 四、小督
 五、傳檄
 六、飛腳傳書
 七、入道死去
 八、築島
 九、慈心房
 十、祇園女御
 十一、嘶啞聲
 十二、橫田河原之戰
卷第七
 一、清水冠者
 二、北伐
 三、竹生島
 四、火打城之戰
 五、禱文
 六、俱利迦羅谷
 七、篠原會戰
 八、實盛
 九、玄肪
 十、木曾通牒
 十一、回牒
 十二、平家連署
 十三、聖上出奔
 十四、維盛出奔
 十五、忠度出奔
 十六、經正出奔
 十七、青山來歷
 十八、一門出奔
 十九、放棄福原

卷第八
 一、臨幸山門
 二、名虎
 三、麻線圈
 四、撤退大宰府
 五、征夷大將軍
 六、貓間
 七、水島之戰
 八、瀨尾之死
 九、室山
 十、鼓判官
 十一、法住寺之戰

卷第九
 一、生食與拓墨
 二、宇治川爭魁
 三、河原會戰
 四、木曾之死
 五、樋口受斬
 六、六度交戰
 七、三草點將
 八、三草會戰
 九、老馬
 十、一二之爭
 十一、二入敵陣
 十二、馳馬懸崖
 十三、越中前司之死
 十四、忠度之死
 十五、重衡被擒
 十六、敦盛之死
 十七、知章之死
 十八、東逃西竄
 十九、小宰相跳海

卷第十
 一、驗收首級
 二、宮中女官
 三、屋島院宣
 四、覆文
 五、受戒
 六、東海道上
 七、千手姬
 八、橫笛
 九、高野山
 十、維盛出家
 十一、參拜熊野
 十二、維盛投水
 十三、三日平氏
 十四、藤戶
 十五、大嘗會

卷第十一
 一、逆櫓
 二、勝浦大坂越
 三、嗣信之死
 四、那須與一
 五、海上撈弓
 六、志度之戰
 七、壇浦會戰
 八、遠箭
 九、安德帝投海
 十、能登殿之死
 十一、神鏡返京
 十二、寶劍
 十三、遊街示眾
 十四、神鏡故事
 十五、文件箱
 十六、副將被斬
 十七、腰越
 十八、大臣宗盛被斬
 十九、重衡被斬

卷第十二
 一、大地震
 二、印染師
 三、平大納言被流
 四、土佐房被斬
 五、判官出奔
 六、吉田大納言
 七、六代公子
 八、泊瀨六代
 九、六代被斬

灌頂卷
 一、女院出家
 二、遷居大原
 三、行幸大原
 四、六道
 五、女院逝世

附錄
 《平家物語》年表
 重要官職位階表
 地圖:
  平安時代國名地圖
  平安京條坊圖
  平安京大內裡圖
  平安京內裡圖
  京都周圍地圖
  比叡山周圍地圖
  重要戰役地圖
  瀨戶內海周圍地圖
  壇浦周圍地圖
 世系圖:
  皇家系圖
  平家系圖
  源氏系圖
主要參考書目

導讀

關於《平家物語》(節錄)


  《平家物語》是一部「軍記物語」,即以戰爭為主要題材的歷史小說。其在日本文學史上的地位,僅次於《源氏物語》,並列為日本二大物語經典之作。《源氏物語》成書於平安時代中期,約當西元十一世紀初頭,一般公認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寫實小說。現在已有林文月教授、豐子愷先生等人的不同漢譯本,對世界各地的漢語讀者並不陌生。至於《平家物語》,雖有周作人先生〔未完,申非補譯〕、王新禧等人的譯本;網路上也偶有零星的翻譯或介紹,但與《源氏物語》相比,在漢語圈內知之者並不太多。

  《平家物語》的歷史背景是平安時代末期,即十二世紀後半,大約與中國南宋孝宗(一一六二-一一八九)與光宗(一一八九-一一九四)在位時重疊。但其成書則在數十年之後,才出現簡單的雛形。據常被引用的吉田兼好《徒然草》(一三三一前後)第二二六段載有一種說法:後鳥羽天皇讓位而為上皇時(一一九八-一二二一),比叡山天臺座主慈鎮和尚(原名慈圓,一一五五-一二二五)招致有一藝之長的人於門下。其中有退隱修佛的信濃國(一說下野國)前司藤原行長,頗能通曉典章制度與掌故。

  此行長入道作平家之物語,授之與盲者生佛,使講唱之。其敘山門(比叡山)之事極為詳盡。於九郎判官(源義經)之事,似亦耳熟能詳而據實成說。至於蒲冠者(源範賴)之事則所知有限,故多有遺漏而未克記錄者。有關武士與弓馬之事,因生佛為東國之人,故可問之於武士而使書之。彼生佛天賦之聲調,仍為今日琵琶法師學習之典範也。

  如果此說可信,則在十二、三世紀之交,平家故事經由琵琶法師的講唱,已開始在日本各地傳播開來,而且可以想像相當受到歡迎。值得注意的是在《平家物語》的形成過程中,無論在詞章的撰寫或講唱的腔法上,從一開始就與佛教徒發生了密切的關係。

  有人認為《平家物語》是「鎮魂」的文學。因為自保元(一一五六)、平治(一一五九)之亂以來,尤其在源平兩家逐鹿天下期間,枉死者不可勝數;又因為陸續發生了饑饉、地震等天災,世人總以為怨靈作祟所致,於是公家與民間時有安魂的儀式或法會。佛教界大慈大悲,以為責無旁貸,捨我其誰,便由盲人琵琶法師結合講史與聲明唱導的方式,彈唱源平兩家盛衰的故事,順便宣導「欣求淨土」的往生思想。一則濟度亡魂,祈其往生淨土;一則寓教於樂,以娛聽眾為生。所謂「平家琵琶」或「平曲」於焉產生。

  然而,有如《三國志演義》或《水滸傳》的成書過程,其後平曲也經過了漫長的口授心傳的階段。不一定全有文字記錄。只不過在此期間,不斷吸收了俗間的傳說,又參考了當時陸續出現的相關日記、筆記等公私文字記錄,加以講唱者有意無意的改動或修飾,內容肯定越改越豐富,越講越引人。以後經過了鎌倉時代(一一九二-一三三三),到了室町時代初期,有「沙門覺一」者,在《平家物語》後題跋云:

  維時應安四年辛亥三月十五日,《平家物語》一部十二卷(附〈灌頂〉)。當流之師說、傳受之秘訣,一字不闕,令以口筆書寫之,讓與定一檢校訖。抑且愚質餘命既過七十,浮生後事難期。而大去之後,諸弟子中若有廢忘之輩,雖僅一句,其將引起爭論無疑。是以令書而留之,以備今後查證。(原文為擬漢文體,即和化漢文,略加改動)。

  應安四年(一三七一)距上舉「行長入道作平家之物語」,已過了一百五十多年。覺一在平曲的發展史上,不但帶頭整理了《平家物語》的詞章文本,成為後來通行最廣的所謂「覺一本」原形,而且組織散漫的盲人琵琶法師為一同業團體,依各人的師承年資,分為檢校、別當、勾當、座頭四級,奠定了平曲以後長達兩百年盛況的基礎。有名的五山禪僧中嚴圓月(一三〇〇-一三七五)有漢詩〈與覺一〉云:「殷鑑昏昏不拂塵,衰周列國併成秦。白旗赤幟相攘敓,一曲琵琶愁殺人。」(《東海一漚集》)可知覺一等人彈唱的平曲在五山禪僧間也頗受歡迎。(按:白旗赤幟分別代表源氏與平家)。

  其實在生佛之後,不久平曲就分為八坂流與一方流兩大派系。覺一屬於一方流,勢力較大,流傳最久。不過到了十五世紀中葉,覺一的徒孫輩也開始分道揚鑣,各立派系,互相競爭,自然導致了彈唱文本的差異。況且還有八坂流等平曲流派。此外更有專供閱讀用的許多所謂「讀本」系本子。因此,《平家物語》所傳異本之多,在日本的古典文學中前所未見。而學者之間,對於參與編寫的歷代作者〔群〕像,以及不同傳本在各階段演變的具體情形,雖然各有說法,似乎也言之成理,但多半止於猜測,迄無定論。不像《三國志演義》之有羅貫中,《水滸傳》之有施耐庵,蓋有文獻可徵也。

  現在通行的《平家物語》系屬覺一本,共十二卷,附加〈灌頂卷〉,敘述平安時代末期,平家在與源氏逐鹿過程中由盛而衰而亡的故事。全書大致可以分成前後兩大半:第一卷到第六卷為前半,敘述平家興盛至極而漸露衰像;第七卷到第十二卷為後半,敘述平家屢遭慘敗而終至滅亡。敘述方法兼用編年體與紀傳體。凡是有關重要事件的呈現,則使用編年之法,即依年月日之先後,往往跨越章節以敘其來龍去脈。對重要角色或特殊人物的描寫,則採用紀傳之體,多以單一章節結束,而且時時利用倒敘之筆。《平家物語》所用文體合稱「和漢混淆體」,即兼採當代和文、和化漢文、漢文訓讀體、候文等,因時因地因人之宜而用之。各體競秀,文趣盎然。

  物語所涉及的歷史時間,雖然始自長承元年(一三三二)平忠盛敕許初登「殿上之間」,終於建久十年(一一九九)源賴朝死去,長達約七十年之久,然而其敘述重心則從治承元年(一一七七)的「鹿谷密謀」(卷第一〈鹿谷〉)開始,經過治承四年源氏舉兵後之一連串戰役,到元曆二年(一一八五)平家一門亡於壇浦會戰為止,前後不到十年,卻佔了全書約九成的篇幅。因為源平兩家爭霸的幾次大小會戰,都發生在治承年間(一一七七-一一八四),所以早期又有《治承物語》之稱。

  《平家物語》第一卷開宗明義〈祇園精舍〉章,就提出「諸行無常、盛者必衰」之理;並舉「六波羅入道前太政大臣平朝臣清盛公」為「驕奢者不得永恆,跋扈者終遭夷滅」的例證之一。平清盛(一一一八-一一八一)便是《平家物語》的主要人物。至少在前半部,卷第六〈入道死去〉章之前,專權跋扈,為所欲為;一門榮華無與倫比。然而泰極否生。自從平清盛嫡子重盛贖罪而死之後,死神就緊纏著平家不放。於是,有罹熱病而悶死者、有在會戰中陣亡者、有投水自盡者、有被捕而後梟首者。死法千變萬狀。到了平維盛的公子六代被斬之後,「平家的子孫便永遠斷絕了。」(卷第十二〈六代被斬〉)。使用一連串死亡的意象來誇飾平家的絕滅,也是《平家物語》書寫策略之一。

  人生無常。有生必有死,誰能無死?是以死亦人生無常之常。但是對生而為人者,無論好人壞人,不管強者弱者,死總是被認為最大的不幸。誰能甘心一死了之?於是佛教唱導者出現了。尤其是淨土宗的說法,即使生前惡貫滿盈、苦海無邊,只須在死前之剎那具無上虔誠心,念佛一遍或十遍,就有阿彌陀佛與眾菩薩前來迎接,往生極樂淨土,而獲得贖罪而擺脫無常之悲。由此觀之,在全書最後的〈灌頂卷〉中,那位經過大風大浪,嘗盡人生一切哀樂榮辱的建禮門院,在寂寞的寂光院中,悟出六道輪迴之旨而向後白河法皇縷縷傾吐其一生之原委,終於在紫雲飄緲中,安安靜靜地被迎往極樂世界。此時,寂光院的鐘聲似乎遙遙呼應著祇園精舍的鐘聲:「諸行無常之響」。

  無常是《平家物語》的中心主題。然而一部偉大的作品,經過多數作家的參與與長期的演變,在不偏離中心主題的原則之下,有心或無意之間,難免會衍生或附加新的旨趣、面貌或視野。最常被提到的是:時代的反映。平安時代是貴族治國的時代。但是到了末葉,約當十二世紀,地方武士階級崛起。貴族權勢旁落之後,先是源平兩家在朝廷分庭抗禮,平起平坐。但不旋踵間平家架空皇室,排除異己,獨攬國政;胡作非為,大失人心。最後源氏反敗為勝,取而代之,建立了幕府體制,在日本歷史上開始了長達六百多年的武家政治。《平家物語》所反映的正是此一大變革的大時代。在如此重大的政治與社會變革過程中,平清盛的所作所為儘管受人詬病,但其歷史意義並不下於建立幕府的源賴朝。

  其次,值得一提的是所謂戰爭的意涵。覺一本《平家物語》所寫的戰爭,從個人的對打、氏族間的爭鬥、地方的暴動,以至全國性的內亂,不一而足。但與其他前此或同代的戰爭書寫相較,卻有明顯的不同之處。仔細觀察書中的戰爭場面,自第四卷以後,逐卷數而增多。不過每臨大小戰役固然講究戰術的運用,至於戰爭場面的描述卻能簡則簡,而偏重不同人物的臨場表現與反應,藉以塑造人物的個別形象。因此,是勇者或懦夫,是君子或小人,是遠謀或短視,往往於此表露無遺。還有一個有趣的特色。戰鬥廝殺不免流血,但是覺一本《平家物語》的戰場卻見不到任何血跡。戰爭的過程有時被公式化或抽象化成:互射鳴鏑,吶喊開戰,經過廝殺後,勝方摘取敗者首級,然後遊街示眾,梟首獄門。彷彿例行公事。不霑一滴血。將血肉橫飛的場面交給讀者或聽者自己去想像。

  或有人認為《平家物語》是剛、硬的文學,與《源氏物語》的柔、軟恰成對照,強調二者迥然不同。其實並不盡然。的確,兩個物語的主要舞台與人物:一是活躍於京都宮廷的封閉空間、不少為情所困的貴冑男女;一是奔馳於東西各國的廣大地區、無數赴湯蹈火的武士與僧兵。然而,站在日本文學發展史的觀點,兩大物語前後相隔二百多年,文學與時推移,其間自然不可能沒有鴻溝。只是一有鴻溝就有架橋者,讓傳統繼續走下去,所以即使在此剛硬的軍記物語中,也留下了不少平安時代宮廷式的精神風貌與風流韻事,而且明顯有跡可尋。市古貞次教授指出:

  《平家物語》是平家的輓歌,是催人哀傷的死亡的文學。…是描寫無數人們含著眼淚而行動的「哀」的物語。平安時代的文學精神是「哀」。而一般認為《源氏物語》的基調便是「物之哀」,因此本書也可視為繼承了「哀」之傳統的作品。固然「哀」的內涵隨時在變,但也不能因而就忽視平安時代以來物語一脈相承的流風遺韻。(《平家物語‧解說》)

  所謂「物之哀(物のあはれ)」是日本傳統的美學概念。直截了當地說,就是人情的本質。人類外則感於四季八節之推移,而內則困於七情六欲之搖蕩,自然而然產生一種人生的興味。此種興味本來應該是中立的,代表著和諧、平衡、優美、哀而不傷的境界,不過人「情主於傷痛」(劉勰《文心雕龍‧哀悼》),因而「物之哀」的概念,一開始就先天地內含著偏重於「哀」的傾向。在《平家物語》之中,死亡的故事連篇累牘,在感歎諸事無常之餘,在流不盡的閃閃淚光下,「哀」儼然變成了全書的主調了。

  《平家物語》雖是一群男人所創的男性的軍記物語,但在書中卻置入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女人軼事,處處還看得到平安女流文學的遺跡。例如祇王、葵姬、小督、小宰相、千手姬、橫笛、建禮門院等,都是各有專章的人物。或善和歌,或操管絃。形象特出,各具個性,為全書帶來了點點鮮豔的異彩。然而正如某評家所言,《平家物語》在描寫男女愛情時,往往陷於單純化或類型化,對於苦惱背後的無奈與空虛,無暇也未能深入體會觀照,自然難與《源氏物語》的纖細緻密相比(高木市之助等《平家物語‧解說》)。或許可以說,《平家物語》的重點不在談「情」。就承襲平安王朝貴族文化而言,平家武士其實也不甘落後。文化只有演進、變容,不可能截然而斷。平家既然擁有天下,豈能永遠當鄉巴佬?於是也仰慕貴族的文化生活,而且在一門滅亡之前早已出現了不少文采風流的武士。和歌、琵琶、笛子等皆有名手,可見其在日本文化史上承前啟後的角色。

鄭清茂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