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只是些筆記;《幹校六記》、《我們仨》等我讀過,不過沒找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yFpVl_qcvA
此書有些照片可參考....《楊絳作品精選‧小說‧戲劇》北京:人民文學,2004《楊絳作品精選(小說戲劇)》選收作者短篇小說五篇和喜劇兩部。短篇小說《璐璐,不用愁!》和《小陽春》分別創作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大笑話”》、 《“玉人”》等三篇,則寫於七十年代末,全部短篇小說均以青年學生和知識份子的日常生活為題材,讀來輕鬆自然、幽默風趣。
喜劇《稱心如意》和《弄假成真》 寫作和上演於抗戰時期淪陷後的上海,當時由名家執導並演出,曾引起熱烈反響,是楊絳的成名之作。
楊絳《洗澡》
博客來書籍館 洗澡
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51707 - 頁庫存檔
2004年3月5日 – 洗澡楊絳/著. ... 《洗澡》是楊絳寫於一九八○年代的一部長篇,常被人與其夫婿錢鍾書的名作《圍城》相提並論。 以文字見長的作家施蟄存曾罕有地 ...輸贏「洗澡」讀楊絳《洗澡》(施蟄存)
聽楊絳談往事 (三聯 2008 本書提到四月的事)
吳學昭的這本"授權"傳記當然很可以參考
可能的唯一錯字是頁252之 gain 誤為qain
brainwashing.這字眼在中國知識份子稱為"洗澡"是"脫褲子 割尾巴"的美稱 楊先生的結論是"人生一世 無非是認識自己 洗煉自己 人需要改造自己 但必須自覺自願 (p. 264)
這回重讀一下留英的自學
朱自清幫楊絳的"散文課"作業 小說一篇投稿 稿費15元
中國瘋狂盜印此書 可以對比日本的"公文教育基金會"採用楊絳文章 支付大筆版稅
聽楊絳談往事
吳學昭 (20081116 人間副刊)
|
98歲的世紀文人楊絳,應允「世妹」吳學昭執筆的傳記「聽楊絳談往事」問世後,引起華文文化圈的高度矚目,風靡北京上海兩地的愛書人。在這部「獲得楊絳 首肯」的傳記裡頭,不僅可以了解到她從幼年到98歲的種種經歷,也可以感受到其淡泊氣韻。「聽楊絳談往事」正體中文版近由時報文化發行,我們特別刊出楊絳 親為該書撰寫的序文墨跡,以及擷取書中她敘述與錢鍾書的「戀愛經過」,讓讀者先睹為快。──編者
我曾問楊先生:「您和錢鍾書先生從認識到相愛,時間那麼短,可算是一見傾心或一見鍾情吧。」楊先生答說:「人世間也許有一見傾心的事,但我無此經歷。
「一九三二年三月在清華古月堂門口,我們第一次見面,覺得他眉宇間『蔚然而深秀』,瘦瘦的,書生模樣。孫令銜告訴我,他表兄已與葉恭綽的女兒葉崇范訂婚。」
「葉小姐是啟明學生,是我的先後同學。我常聽到大姊壽康和後來又回啟明上學的三姊閏康談起她的淘氣。姊姊們說,這位葉小姐皮膚不白,相貌不錯,生性很大膽淘氣;食量大,半打奶油蛋糕她一頓吃完,半打花旗橙子,她也一頓吃光。所以綽號『飯桶』(『崇范』二字倒過來)。」
「我第一次見到錢鍾書時,就想到了這位淘氣的『飯桶』,覺得和眼前這個穿一件青布大褂,一雙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鏡的書生是不合適的。當時只閃過這個念頭而已。」
「您們初次見面後,怎麼互相聯繫的呢?」我問。
「錢鍾書見我後,曾寫信給我,約在工字廳見面,想和我談談。他帶我進客廳坐在一張大桌子邊角上,斜對面。他要說清一個事實,孫令銜所說不實,他並未訂 婚。孫令銜和我一同走回燕京的路上,告訴我說:他告訴表兄,我是費孝通的女朋友。所以我說我也並非費孝通的女朋友。他說起身體不好,常失眠。我介紹他讀 Out witting Our Nerves,我沒有書,只介紹了作者和書名。後來他說他借到了,讀了。他介紹我讀Henri Bergson的Time and Free Will。」
「您倆都是無錫人,用家鄉話交談?」我又問。
「大約講國語,不講無錫話,沒那麼親密。我們只是互相介紹書,通信用英文。那時清華園內有郵筒,信投入郵筒,立刻送入宿舍,通信極便。他的信很勤,越寫 越勤,一天一封。錢鍾書曾和我說他『志氣不大,只想貢獻一生,做做學問』。我覺得這點和我的志趣還比較相投,我雖學了四年政治,並無救世濟民之大志。他也 常到古月堂約我出去散步。我不走荷塘小路,太窄,只宜親密的情侶。我們經常到氣象臺去。氣象臺寬寬的石階,可以坐著閒聊。後來有一學生放氣球測試氣象,因 電線桿上的電線壞了,氣球的線碰上電線破損處,不幸觸電身亡。死人躺在那兒,我們害怕,就不再去氣象臺;以後也走上荷塘的小道了,兩人也開始像情侶了。有 時我和恩鈿、袁震散步回屋,我就知道屋裡桌上準有封信在等我,我覺得自己好像是愛上他了。……
「學期終了,鍾書要我留校補習一兩個月,考入清華研究院,兩人就可再同學一年。他放假就回家了。他走了,我很難受,難受了好多時。冷靜下來,覺得不好,這是fall in love了。認識才短短幾個月,豈不太造次呢?」
好友恩鈿也回家了。袁震和阿季同屋,她天天給阿季吹冷風,都是關於錢鍾書的,說他長相不佳,狂妄自大等等。
阿季(楊絳)小時候的好友孫燕華,是爸爸的好友孫奕英的女兒。老圃先生在北京任職時,孫奕英(葉姑太太的親兄弟)一家亦在北京。 阿季家門房臧明的妻子臧媽,就在孫家帶孩子。阿季和燕華同歲,在女師大附小同級不同班,天天在一起玩兒。不是阿季在孫家吃晚飯,就是燕華在楊家吃晚飯。阿 季回南後,常常想念燕華。阿季在東吳大學時,孫家舉家回無錫,燕華進了蘇女師。燕華是葉恭綽夫人最寵愛的內侄女,一九三一年由葉姑太太一手操辦婚事,把她 嫁給了一位哈佛畢業又能作舊體詩的外交官做續弦,比她年長十歲。外交官除了上海有房子,在北京也有一所帶花園的四合院。阿季在清華借讀時,周末常進城去看燕華。
燕華熟知葉家說錢鍾書的種種壞話:狂妄、驕傲等等,都搬給阿季聽。因為錢鍾書小看了葉家小姐,葉家及其親友當然認為錢鍾書很不好;燕華也不知道阿季和錢 鍾書的交情。燕華與葉崇範是最親的表姊妹,葉小姊不願嫁贅婿,和一位律師之子私奔(當時是時髦事)及後來結婚的故事,都是燕華說給阿季聽的。燕華還給阿季 看葉小姐「七星伴月」的結婚照。她把一口不整齊的牙齒全拔掉,換上整齊的假牙,新娘和七個伴娘都很美。
阿季(楊絳)聽足錢鍾書的 壞話,都是對她潑冷水。雖然她心上並不認為錢鍾書真像他們說的那麼糟,不過她沒有他那麼熱切,更沒有他的急切,她還不想結婚呢。所以,錢鍾書要求訂婚,阿 季寫信說:不能接受他的要求。暑假報考清華研究院她還不夠格,得加緊準備,留待下年。阿季說的也是實情,清華本科四年的文學課,一兩個月怎補得上?她得補 上了再投考。
阿季回蘇州了。由於注射防疫針過敏,引發蕁麻疹,開始還不厲害,打完第三針,就發得很凶;從頭皮到腳趾,渾身都是大大小小的「風疹塊」,有時眼睛腫得張不開,有時嘴唇腫成豬八戒。
過敏反應不算大病,但很頑強,很困擾人。錢鍾書一心想和阿季同學一年,不贊成她本年放棄投考清華大學研究院;阿季無暇申辯,就不理他。
錢鍾書以為阿季從此不理他了,大傷心,做了許多傷心的詩。他曾用「辛酸一把淚千行」形容此時自己的傷心。「壬申年秋杪雜詩」中,多半是他的傷心詩。一九 九四年錢先生自定詩集時,「壬申年秋杪雜詩」沒被收入。現將「雜詩」的序及其中傷心詩若干首抄錄如下,或許有助於瞭解和體會年輕的錢鍾書此時的心情。
序曰:遠道棲遲,深秋寥落;然據梧,悲哉為氣;撫序增喟,即事漫與;略不詮次,隨得隨書,聊致言歎不足之意;歐陽子曰:「此秋聲也!」
著甚來由又黯然?燈昏茶冷緒相牽;
春陽歌曲秋聲賦,光景無多復一年。
海客談瀛路渺漫,罡風弱水到應難;
巫山已似神山遠,青鳥辛勤枉探看。
顏色依稀寤寐通,久傷溝水各西東;
屋樑落月猶驚起,見縱分明夢總空。
良宵苦被睡相謾,獵獵風聲惻惻寒;
如此星辰如此月,與誰指點與誰看!
困人節氣奈何天,泥煞衾函夢不圓;
苦雨潑寒宵似水,百蟲聲裡怯孤眠。
崢嶸萬象付雕搜,嘔出心肝方教休;
春有春愁秋有病,等閒白了少年頭。
「錢先生當時這樣傷心,您就一點無動於衷嗎?」我又問楊先生。
「我雖然不寫信,還是很想念的。蔣恩鈿知錢鍾書傷心,勸他再給我寫信。他寫得很誠懇,我很感動,就又和他通信了。」
鍾書的第一個集子「寫在人生邊上」,由上海開明書店一九四一年出版,當時鍾書「遠客內地,由楊絳女士在上海收拾、挑選、編定這幾篇散文,成為一集」。書稿付印前,他在贈書頁上鄭重寫下「贈予 季康」。
短篇小說集「人·獸·鬼」,是鍾書於抗戰勝利後出版的第一個集子,由上海開明書店一九四六年四月初版。「假使這部稿子沒有遺失或燒燬」,那是因為「此書 稿本曾由楊絳女士在兵火倉皇中錄副,分藏兩處」,鍾書如此說明。他這次沒有在「人·獸·鬼」贈書頁上寫點什麼,不過該書出版後,在兩人「仝存」的樣書上, 鍾書寫有一句既浪漫又體己的話:
To C.K.Y.
An almost impossible combination of 3 incompathible things:wife, mistress, & friend.
C.S.C.
贈予楊季康
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錢鍾書
錢先生以妻子、情人、朋友似不相容的三者統一來形容和讚賞楊先生,真是無上完美,別開生面,妙不可言!
楊先生擺擺手,說:「談不上什麼讚賞,可算是來自實際生活的一種切身體會吧。鍾書稱我妻子、情人、朋友,絕無僅有的三者統一體;我認為三者應該是統一 的。夫妻該是終身的朋友,夫妻間最重要的是朋友關係,即使不是知心的朋友,至少也該是能做伴侶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侶。情人而非朋友的關係是不能持久的。 夫妻而不夠朋友,只好分手。」
楊先生又說:「鍾書和我都以為『五倫』──中國以前的人倫關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倫』中,朋友非常重要。其他四倫如能復為朋友,交心而知己,關係定會非常融洽、和諧。我們倆就是夫婦兼朋友。」
楊先生又說:「我已不記得哪位英國傳記作家寫他的美滿婚姻,很實際,很低調。他寫道:
一.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二.我娶了她幾十年來,從未後悔娶她;
三.也從未想要娶別的女人。
我把這段話讀給鍾書聽,他說:『我和他一樣。』我說:『我也一樣。』」
「葉小姐是啟明學生,是我的先後同學。我常聽到大姊壽康和後來又回啟明上學的三姊閏康談起她的淘氣。姊姊們說,這位葉小姐皮膚不白,相貌不錯,生性很大膽淘氣;食量大,半打奶油蛋糕她一頓吃完,半打花旗橙子,她也一頓吃光。所以綽號『飯桶』(『崇范』二字倒過來)。」
「我第一次見到錢鍾書時,就想到了這位淘氣的『飯桶』,覺得和眼前這個穿一件青布大褂,一雙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鏡的書生是不合適的。當時只閃過這個念頭而已。」
「您們初次見面後,怎麼互相聯繫的呢?」我問。
「錢鍾書見我後,曾寫信給我,約在工字廳見面,想和我談談。他帶我進客廳坐在一張大桌子邊角上,斜對面。他要說清一個事實,孫令銜所說不實,他並未訂 婚。孫令銜和我一同走回燕京的路上,告訴我說:他告訴表兄,我是費孝通的女朋友。所以我說我也並非費孝通的女朋友。他說起身體不好,常失眠。我介紹他讀 Out witting Our Nerves,我沒有書,只介紹了作者和書名。後來他說他借到了,讀了。他介紹我讀Henri Bergson的Time and Free Will。」
「您倆都是無錫人,用家鄉話交談?」我又問。
「大約講國語,不講無錫話,沒那麼親密。我們只是互相介紹書,通信用英文。那時清華園內有郵筒,信投入郵筒,立刻送入宿舍,通信極便。他的信很勤,越寫 越勤,一天一封。錢鍾書曾和我說他『志氣不大,只想貢獻一生,做做學問』。我覺得這點和我的志趣還比較相投,我雖學了四年政治,並無救世濟民之大志。他也 常到古月堂約我出去散步。我不走荷塘小路,太窄,只宜親密的情侶。我們經常到氣象臺去。氣象臺寬寬的石階,可以坐著閒聊。後來有一學生放氣球測試氣象,因 電線桿上的電線壞了,氣球的線碰上電線破損處,不幸觸電身亡。死人躺在那兒,我們害怕,就不再去氣象臺;以後也走上荷塘的小道了,兩人也開始像情侶了。有 時我和恩鈿、袁震散步回屋,我就知道屋裡桌上準有封信在等我,我覺得自己好像是愛上他了。……
「學期終了,鍾書要我留校補習一兩個月,考入清華研究院,兩人就可再同學一年。他放假就回家了。他走了,我很難受,難受了好多時。冷靜下來,覺得不好,這是fall in love了。認識才短短幾個月,豈不太造次呢?」
好友恩鈿也回家了。袁震和阿季同屋,她天天給阿季吹冷風,都是關於錢鍾書的,說他長相不佳,狂妄自大等等。
阿季(楊絳)小時候的好友孫燕華,是爸爸的好友孫奕英的女兒。老圃先生在北京任職時,孫奕英(葉姑太太的親兄弟)一家亦在北京。 阿季家門房臧明的妻子臧媽,就在孫家帶孩子。阿季和燕華同歲,在女師大附小同級不同班,天天在一起玩兒。不是阿季在孫家吃晚飯,就是燕華在楊家吃晚飯。阿 季回南後,常常想念燕華。阿季在東吳大學時,孫家舉家回無錫,燕華進了蘇女師。燕華是葉恭綽夫人最寵愛的內侄女,一九三一年由葉姑太太一手操辦婚事,把她 嫁給了一位哈佛畢業又能作舊體詩的外交官做續弦,比她年長十歲。外交官除了上海有房子,在北京也有一所帶花園的四合院。阿季在清華借讀時,周末常進城去看燕華。
燕華熟知葉家說錢鍾書的種種壞話:狂妄、驕傲等等,都搬給阿季聽。因為錢鍾書小看了葉家小姐,葉家及其親友當然認為錢鍾書很不好;燕華也不知道阿季和錢 鍾書的交情。燕華與葉崇範是最親的表姊妹,葉小姊不願嫁贅婿,和一位律師之子私奔(當時是時髦事)及後來結婚的故事,都是燕華說給阿季聽的。燕華還給阿季 看葉小姐「七星伴月」的結婚照。她把一口不整齊的牙齒全拔掉,換上整齊的假牙,新娘和七個伴娘都很美。
阿季(楊絳)聽足錢鍾書的 壞話,都是對她潑冷水。雖然她心上並不認為錢鍾書真像他們說的那麼糟,不過她沒有他那麼熱切,更沒有他的急切,她還不想結婚呢。所以,錢鍾書要求訂婚,阿 季寫信說:不能接受他的要求。暑假報考清華研究院她還不夠格,得加緊準備,留待下年。阿季說的也是實情,清華本科四年的文學課,一兩個月怎補得上?她得補 上了再投考。
阿季回蘇州了。由於注射防疫針過敏,引發蕁麻疹,開始還不厲害,打完第三針,就發得很凶;從頭皮到腳趾,渾身都是大大小小的「風疹塊」,有時眼睛腫得張不開,有時嘴唇腫成豬八戒。
過敏反應不算大病,但很頑強,很困擾人。錢鍾書一心想和阿季同學一年,不贊成她本年放棄投考清華大學研究院;阿季無暇申辯,就不理他。
錢鍾書以為阿季從此不理他了,大傷心,做了許多傷心的詩。他曾用「辛酸一把淚千行」形容此時自己的傷心。「壬申年秋杪雜詩」中,多半是他的傷心詩。一九 九四年錢先生自定詩集時,「壬申年秋杪雜詩」沒被收入。現將「雜詩」的序及其中傷心詩若干首抄錄如下,或許有助於瞭解和體會年輕的錢鍾書此時的心情。
序曰:遠道棲遲,深秋寥落;然據梧,悲哉為氣;撫序增喟,即事漫與;略不詮次,隨得隨書,聊致言歎不足之意;歐陽子曰:「此秋聲也!」
著甚來由又黯然?燈昏茶冷緒相牽;
春陽歌曲秋聲賦,光景無多復一年。
海客談瀛路渺漫,罡風弱水到應難;
巫山已似神山遠,青鳥辛勤枉探看。
顏色依稀寤寐通,久傷溝水各西東;
屋樑落月猶驚起,見縱分明夢總空。
良宵苦被睡相謾,獵獵風聲惻惻寒;
如此星辰如此月,與誰指點與誰看!
困人節氣奈何天,泥煞衾函夢不圓;
苦雨潑寒宵似水,百蟲聲裡怯孤眠。
崢嶸萬象付雕搜,嘔出心肝方教休;
春有春愁秋有病,等閒白了少年頭。
「錢先生當時這樣傷心,您就一點無動於衷嗎?」我又問楊先生。
「我雖然不寫信,還是很想念的。蔣恩鈿知錢鍾書傷心,勸他再給我寫信。他寫得很誠懇,我很感動,就又和他通信了。」
鍾書的第一個集子「寫在人生邊上」,由上海開明書店一九四一年出版,當時鍾書「遠客內地,由楊絳女士在上海收拾、挑選、編定這幾篇散文,成為一集」。書稿付印前,他在贈書頁上鄭重寫下「贈予 季康」。
短篇小說集「人·獸·鬼」,是鍾書於抗戰勝利後出版的第一個集子,由上海開明書店一九四六年四月初版。「假使這部稿子沒有遺失或燒燬」,那是因為「此書 稿本曾由楊絳女士在兵火倉皇中錄副,分藏兩處」,鍾書如此說明。他這次沒有在「人·獸·鬼」贈書頁上寫點什麼,不過該書出版後,在兩人「仝存」的樣書上, 鍾書寫有一句既浪漫又體己的話:
To C.K.Y.
An almost impossible combination of 3 incompathible things:wife, mistress, & friend.
C.S.C.
贈予楊季康
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錢鍾書
錢先生以妻子、情人、朋友似不相容的三者統一來形容和讚賞楊先生,真是無上完美,別開生面,妙不可言!
楊先生擺擺手,說:「談不上什麼讚賞,可算是來自實際生活的一種切身體會吧。鍾書稱我妻子、情人、朋友,絕無僅有的三者統一體;我認為三者應該是統一 的。夫妻該是終身的朋友,夫妻間最重要的是朋友關係,即使不是知心的朋友,至少也該是能做伴侶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侶。情人而非朋友的關係是不能持久的。 夫妻而不夠朋友,只好分手。」
楊先生又說:「鍾書和我都以為『五倫』──中國以前的人倫關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倫』中,朋友非常重要。其他四倫如能復為朋友,交心而知己,關係定會非常融洽、和諧。我們倆就是夫婦兼朋友。」
楊先生又說:「我已不記得哪位英國傳記作家寫他的美滿婚姻,很實際,很低調。他寫道:
一.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二.我娶了她幾十年來,從未後悔娶她;
三.也從未想要娶別的女人。
我把這段話讀給鍾書聽,他說:『我和他一樣。』我說:『我也一樣。』」
楊絳 {走到人生邊上}北京:商務,2007
本書8月底出版,9月即可在台灣買到。 (楊絳的新書《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樣書剛一亮相,台灣時報出版公司就買走了版權。郭紅稱,由於商務印書館一直在編輯出版《錢鐘書手稿集》,因此與楊絳老人交往密切。“8月中旬,我們知道她有這本書以後,立即提出…..)
主題:追問人生價值/鍛鍊/品質和靈魂
內容
96歲高齡的楊絳先生首次坦陳自己對於命運、人生、生死、靈與肉、鬼與神等根本問題的看法,融會了文學、哲學、倫理學精神分析等學科的知識,形成了自己的思考。".......《走到人生邊上》與我們的思考邏輯大異其趣,一些隻存在於民間,口口相傳的故事被楊絳先 生從記憶的深源和生活的隱秘所在發掘了出來,諸如農民講述的“鬼打牆”,楊絳自己到過的凶宅……除此之外,楊絳還引用了孔子對“神鬼”的看法,以及古書記 載,據此推斷“誰也不能証實人世間沒有鬼”。不過,楊絳並不悲觀,她從萬物之靈的角度為人類和人類文明及其價值進行了肯定,並提出人需要鍛煉和修身,繼而 追問人生的價值。楊絳
本名楊季康,祖籍江蘇無錫,1911生於北京。1932年畢業 於蘇州東吳大學。1935~1938年留學英法,回國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清華大學任教。1949年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 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劇本《稱心如意》、《弄假成真》。“文革”后主要的散文創作成果是《干校六記》,記述作者1969年年底到1972年春在河南“五七 干校”中的生活經歷。另一個隨筆集《將飲茶》,部分也寫到了“文革”期間的遭遇,但更有價值的,是回憶親人往事的部分。另出版有《楊絳譯文集》以及近年出 版的《我們仨》。
文選
我認識一個二十多歲農村出生的女孩子。她曾 讀過我記的《遇仙記》(參看《楊絳文集》第二卷228—233頁。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版),問我那是怎麼回事。我說:“不知道,但都是實事。全宿捨 得同學、老師都知道。我活到如今,從沒有像那夜睡得像死人一樣。”她說:“真的,有些事,說來很奇怪,我要不是親眼看見,我決不相信。我見過鬼附在人身 上。這鬼死了兩三年了,死的時候四十歲。他的女兒和我同歲,也是同學。那年,挨著我家院墻北面住的女人剛做完絕育手術,身子很弱。這個男鬼就附在這女人身 上,自己說:‘我是誰誰誰,我要見見我的家人,和他們說說話。’有人就去傳話了。他家的老婆、孩子都趕來了。這鬼流著眼淚和家裏人說話,聲音全不像女人, 很粗壯。我媽是村上的衛生員,當時還要為這女人打消炎針。我媽過來了,就掐那女人的上嘴唇——叫什麼‘人中’吧?可是沒用。我媽硬著膽子給她打了消炎針。 這鬼說:‘我沒讓你掐著,我溜了。嫂子,我今兒晚上要來嚇唬你!”我家晚上就聽得嘩啦啦的響,像大把沙子撒在墻上的響。響了兩次。我爹就罵了:‘深更半 夜,鬧得人不得安寧,你王八蛋!’那鬼就不鬧了。我那時十幾歲,記得那鬼鬧了好幾天,不時地附在那女人身上。大約她身子健朗了,鬼才給趕走。”
在“餓死人的年代”,北京居民只知道“三年 自然災害”。十年以後,我們下放幹校,才知道不是天災。村民還不大敢說。多年後才聽到村裏人說:“那時候餓死了不知多少人,村村都是死人多,活人少,陽氣 壓不住陰氣,快要餓死的人往往夜裏附上了鬼,又哭又說。其實他們只剩一口氣了,沒力氣說話了。可是附上了鬼,就又哭又說,都是新餓死的人,哭著訴苦。到天 亮,附上鬼的人也多半死了。”
鬼附人身的傳說,我聽得多了,總不大相信。但仔細想想,我們常說:“又做師娘(巫婆)又做鬼”,如果從來沒有鬼附人身的事,就不會有冒充驅鬼的巫婆。所以我也相信莎士比亞的話:這個世界上,莫名其妙的事多著呢。
《左傳》也記載過鬧鬼的事。春秋戰國時,鄭 國二貴胄爭權。一家姓良,一家姓駟。良家的伯有驕奢無道,駟家的子皙一樣驕奢,而且比伯有更強橫。子皙是老二,還有個弟弟名公孫段附和二哥。子皙和伯有各 不相下。子皙就叫他手下的將官駟帶把伯有殺了。當時鄭國賢相子產安葬了伯有。子皙擅殺伯有是犯了死罪,但鄭國的國君懦弱無能,子產沒能夠立即執行國法。子 皙隨後兩年裏又犯了兩樁死罪。子產本要按國法把他處死,但開恩讓他自殺了。
伯有死後化為厲鬼,六七年間經常出現。據 《左傳》,“鄭人相驚伯有”,只要聽說“伯有至矣”,鄭國人就嚇得亂逃,又沒處可逃。伯有死了六年後的二月間,有人夢見伯有身披盔甲,揚言:“三月三日, 我要殺駟帶。明年正月二十八日,我要殺公孫段。”那兩人如期而死。鄭國的人越加害怕了。子產忙為伯有平反,把他的兒子“立以為大夫,使有家廟”,伯有的鬼 就不再出現了。
鄭子產出使晉國。晉國的官員問子產:“伯有猶能為厲乎?”(因為他死了好多年了。)子產曰:“能”。他說:老百姓橫死,鬼魂還能鬧,何況伯有是貴胄的子孫,比老百姓強橫。他安撫了伯有,他的鬼就不鬧了。
我們稱鬧鬼的宅子為凶宅。錢鍾書家曾租居無錫留芳聲巷一個大宅子,據說是凶宅。他叔叔夜晚讀書,看見一個鬼,就去打鬼,結果大病了一場。我家一九一九年從北京回無錫,為了找房子,也曾去看過那所凶宅。我記得爸爸對媽媽說:“凶宅未必有鬼,大概是房子陰暗,住了容易得病。”
但是我到過一個並不陰暗的凶宅。我上大學 時,我和我的好友周芬有個同班女友是常熟人,家住常熟。一九三一年春假,她邀我們遊常熟,在她家住幾天。我們同班有個男同學是常熟大地主,他家剛在城裏蓋 了新房子。我和周芬等到了常熟,他特來邀請我們三人過兩天到他新居吃飯,因為他媽媽從未見過大學女生,一定要見見,酒席都定好了,請務必賞光。我們無法推 辭,只好同去赴宴。
新居是簇新的房子。陽光明亮,陳設富麗。他 媽媽盛裝迎接。同席還有他爸爸和孿生的叔叔,相貌很相像;還有個瘦弱的嫂子帶著個淘氣的胖侄兒,還有個已經出嫁的妹妹。據說,那天他家正式搬入新居。那天 想必是挑了“宜遷居”的黃道吉日,因為搬遷想必早已停當,不然的話,不會那麼整潔。
回校後,不記得過了多久,我又遇見這個男同 學。他和我們三人都不是同係。不常見面。他見了我第一事就告訴我他們家鬧鬼,鬧得很兇。嫂子死了,叔叔死了,父母病了,所以趕緊逃回鄉下去了。據說,那所 房子的地基是公共體育場,沒知道原先是處決死囚的校場。我問:“鬼怎麼鬧?”他說:“一到天黑,樓梯上腳步聲上上下下不斷,滿處咳吐吵罵聲,不知多少鬼 呢!”我說:“你不是在家住過幾晚嗎?你也聽到了?”他說他只住了兩夜。他像他媽媽,睡得濃,只覺得城裏不安靜,睡不穩。春假完了就回校了。鬧鬼是他嫂子 聽到的,先還不敢說。他叔叔也聽到了。嫂子病了兩天,也沒發燒,無緣無故地死了。才過兩天,叔叔也死了,他爹也聽到鬧,父母都病了。他家用男女兩個傭人, 男的管燒飯,是老家帶出來的,女的是城裏雇的。女的住樓上,男的住樓下,上下兩間是樓上樓下,都在房子西盡頭,樓梯在東頭,他們都沒事。家裏突然連著死了 兩人,棺材是老家賬房雇了船送回鄉的。還沒辦喪事,他父母都病了。體育場原是校場的消息是他妹妹的婆家傳來的。他妹妹打來電話,知道父母病了,特來看望。 開上晚飯,父母都不想吃。他妹妹不放心,陪了一夜。他的侄兒不肯睡挪入爺爺奶奶屋的小床,一定要睡爺爺的大床。他睡爺爺腳頭,夢裏老說話。他妹妹和爹媽那 晚都聽見家裏鬧鬼了。他們屋裏沒敢關電燈。妹妹睡她媽媽腳頭。到天亮,他家立即雇了船,收拾了細軟逃回鄉下。他們搬入新居,不過七八天吧,和我們同席吃飯 而住在新居的五個人,死了兩個,病了兩個,不知那個淘氣的胖侄兒病了沒有。這位同學是謹小慎微的好學生,連黨課《三民主義》都不敢逃學的,他不會撒謊胡 說。
我自己家是很開明的,連灶神都不供。我家蘇 州的新屋落成,灶上照例有“灶君菩薩”的神龕。年終糖瓜祭灶,把灶神送上天了。過幾天是“接灶”日。我爸爸說:“不接了。”爸爸認為灶神相當於“打小報 告”的小人,吃了人家的糖瓜,就說人家好話。這種神,送走了正好,還接他回來幹嗎?家裏男女傭人聽說灶神不接了,都駭然。可是“老爺”的話不敢不聽。我家 沒有灶神,幾十年都很平安。
可是我曾經聽到開明的爸爸和我媽媽講過一次 鬼。我聽大姐姐說,我的爺爺曾做過一任浙江不知什麼偏僻小縣的縣官。那時候我大姐年幼,還不大記事。只有使她特別激動的大事才記得。那時我爸爸還在日本留 學,爸爸的祖父母已經去世,大伯母一家、我媽媽和大姐姐都留在無錫,只有爺爺帶上奶奶一起離家上任。大姐姐記得他們坐了官船,扯著龍旗,敲鑼打鼓很熱鬧。 我聽到爸爸媽媽講,我爺爺奶奶有一天黃昏後同在一起,兩人同時看見了我的太公,兩人同時失聲說:“爹爹喂”,但轉眼就不見了。隨後兩人都大病,爺爺趕忙辭 了官,攜眷乘船回鄉。下船後,我爺爺未及到家就咽了氣。
這件事,想必是我奶奶講的。兩人同時得重病,我爺爺未及到家就咽了氣,是過去的事實。見鬼是得病還鄉的原因。我媽媽大概信了,我爸爸沒有表示。
以上所說,都屬“怪、力、亂、神”之類,我也並不愛談。我原是舊社會過來的“老先生”——這是客氣的稱呼。實際上我是老朽了。老物陳人,思想落後是難免的。我還是晚清末代的遺老呢!
可是為“老先生”改造思想的“年輕人”如今 也老了。他們的思想正確嗎?他們的“不信不迷”使我很困惑。他們不是幾個人。他們來自社會各界:科學界、史學界、文學界等,而他們的見解卻這麼一致、這麼 堅定,顯然是代表這一時代的社會風尚,都重物質而懷疑看不見、摸不著的“形而上”境界。他們下一代的年輕人,是更加偏離“形而上”境界,也更偏重金錢和物 質享受的。他們的見解是否正確,很值得仔細思考。
我試圖擺脫一切成見,按照合理的規律,合乎 邏輯的推理,依靠實際生活經驗,自己思考。我要從平時不在意的地方,發現問題,解答問題;能證實的予以肯定,不能證實的存疑。這樣一步一步自問自答,看能 探索多遠。好在我是一個平平常常的人,無黨無派,也不是教徒,沒什麼條條框框幹礙我思想的自由。而我所想的,只是淺顯的事,不是專門之學,普通人都明白。
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向後看看,也向 前看看。向後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為的是什麼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麼都沒有了嗎?當然,我的軀體火化了,沒有 了,我的靈魂呢?靈魂也沒有了嗎?有人說,靈魂來處來,去處去。哪兒來的?又回哪兒去呢?說這話的,是意味著靈魂是上帝給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兒去。可是 上帝存在嗎?靈魂不死嗎?
選自《走到人生邊上》商務印書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