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苗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s://zh.wikipedia.org/zh-tw/黄苗子 黃苗子(1913年9月30日-2012年1月8日)中国漫画家、美术史家、书法家。 簡歷[藝林一枝︰古美術文編(增訂版)
黃苗子 - 許禮平專訪《墨想》雜誌2012年4月号 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負責人許禮平先生與苗公相交數十年,於苗公作品收藏豐富,對苗公生平軼事知之甚詳,本刊非常感謝許先生借出藏品予我們拍照,並暢談苗公香港因緣和書畫作品。 許:苗公曾就讀中華中學及華仁書院,老人家頭腦轉得很快,有一次郁風的相機有問題,怎樣都弄不好,他就指著我的兒子說:「找我同學吧!」我們一時都反應不來,過了一會才恍然大悟他們都同是華仁書院學生。 苗子小時候是個「頑皮仔」,常在中環砵甸乍街近海傍一帶玩耍,父親黃冷觀當時主編《大光報》,為免他周圍亂走,於是經常命他送稿,所以苗公早歲已與許多文化人接觸。 墨:苗公早歲曾隨鄧爾雅先生學書法,他平時有否談到鄧先生的影響? 許:主要談到鄧先生講書佷有趣。本來打算在北京辦一次鄧爾雅的展覽,由苗公推動,但苗公後來患病,就作罷了。之後翰墨軒做了一次展覽,然後分別在廣東省美術館和澳門藝術博物館又做了一次,共三次。 苗公早期的藝術創作側重在漫畫方面,有關書法創作,重要的時刻是五十年代,那時他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當編輯。那兒有許多搞美術的志同道合朋友,當時透過 朋友介紹,買了幾車有關美術史的線裝書,於是就開始著力研究美術史。他又與王世襄、傅抱石、葉公綽等同輩前輩經常聚在一起,互相切磋,除專注於美術史外, 並開始寫字。 許:五十年代,苗公寫了〈《墨緣彙觀》著者安儀周(歧)〉一文,請葉譽老(恭綽)改定,葉公大筆一揮,改得體無完膚,幾乎重寫,等於葉、黃二人合作。可見上一代學人治學之認真和對晚輩的照拂。苗公與葉公交往頻繁,藏其手跡也多,但劫後蕩然,僅存此一刪改稿。款是2007年題的。 (墨:葉公綽主張「書法應以篆、隸為根本」,對黃苗子有很深遠的影響) 墨:有記敘說苗公在文革後才專注寫字,是否如此呢? 許:是的。大家見到他的書法創作主要都是在文革之後,而且主要以書法家的身分活躍於藝壇。如香港大學「饒宗頤藝術館」的牌匾是苗公寫的。 墨:你在報紙上談到,苗公的去世是近代史的損失。為何這樣說呢? 許:是的。黃永玉二月一日在上海文匯報有一篇文章,說到「對於苗子兄的一生,覺得他有一件大事沒有做。……那就是寫一本厚厚的、細細的『回憶錄』。」說得 很中肯。後來《蘋果日報》有轉載。我也奇怪為何他不肯寫呢?後來看到黃大德在《明報月刊》有篇文章,透露了一句,說「中央未公報」,他依足指示,沒有寫出 來,只是偶然在他的雜文透露少少,但點到即止。 許:這是苗公1989年六四之後在澳洲送我的作品。六四前夕,郁風捐了幾千元去買學生的作品,六月九日政協派車送他們到機場,經香港,再到澳洲。 在民國時期,可以說他是生活在國共兩黨的狹縫之間,有時閒談中會透露一些祕聞。如苗公談到「西安事變」,說張學良第一封電報是發給吳鐵城,吳鐵城上班較遲,苗公是第一個看到電報的,譯出來後,趕忙通知他,吳鐵城於是立即上南京開會處理。我最初也不覺是什麼,後跟一位研究西安事變多年的朋友談起,才知這些 資料的可貴。 墨:苗公知道許多政治的秘聞,理應是一個很複雜的人,但剛好相反,在他的作品中卻充滿童真童趣,跟現實有很大的出入,你如何看這現象呢? 許:苗公是一個很平和的人,這是他的修養,他對許多事情都能容忍、包容和接納。從「六四」之後到澳洲生活,到再回到北京,他都是以平常心待之的。 苗公的字跟鄧爾雅和一些廣東書壇前輩都受伊秉綬影響,在趣味取向上都有些相似。後來葉淺予就買了一對伊秉綬的對聯送給苗公,他很喜歡伊秉綬,他的隸書學伊秉綬。另外,他的書法又受張正宇影響,他寫的是草篆。後來苗公到外國遊歷了許多地方,吸收了不同的文化,如他用一些不懂的金文和青銅器的文字放到書法創作 中,有些模仿圖騰性質,將圖案和書法融而為一。 許:這是2001年的作品,他2009年送我的。這是放大了的製品,原作是四尺全張大。 墨︰人、山二字刻意用了象形的處理手法。 墨:鄧爾雅在書法篆刻主張書印一體,並以幾何安排確定點畫分布。這與黃苗子的作品有一脈相通之處。 黃苗子(1913—2012年),中國著名書法家、本港前律政司司長梁愛詩舅父。原名,黃祖耀,廣東中山人。5歲移居香港,曾就讀中華中學及華仁書院。 12歲從名師鄧爾雅先生學書。民國時期曾任上海市政府機要室科員、廣東省政府秘書、國民黨中央海外部部長室總幹事、中央信托局秘書處處長等。解放後,曾任 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全國文聯委員和全國政協委員等。作品曾在內地、本港、台灣、日本、英國、德國、南韓及 澳洲展出,並為大英博物館收藏。 黃苗子香江之戀與書畫人生黃苗子先生雖然不是在香港出世,但他在香港長大及受教育,是個地道「香港仔」。他的一生與香港關係密切,一九八八年他寫了〈香江之戀〉一文,抒發其對香港 念茲愛茲之情。晚年雖然長居海外及內地,但仍不時往來香港與內地之間。2007年90多歲高齡,還回香港換香港身分證。捐贈廣東書畫、拓片給中文大學他知道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收藏簡又文舊藏廣東書畫,其中有許多蘇仁山作品,於是將其所藏的蘇仁山等一大批廣東書畫、拓片、著錄書等,一併捐贈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品前年在該館展覽,甚獲好評。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助理館長李志綱博士: 1997年下半年,苗公決定為多項收藏,找個地方妥善地永久保存。當時我奉命去北京幫忙整理收藏,入箱運來香港。記得是97年六月端午節期間,我帶了稯去拜會他。 墨:中港以至海外有眾多博物館和大學,,為何捐給中大? 據我了解,黃苗子曾經捐贈收藏給內地的博物館,怎料收藏最終沒有「下文」,令他難過,二來他與當時中大文物館館長高美慶有交情,所以捐給我們較放心。不過,因文物館有人事變動,結果過了一段頗長時間,文物館才為這批藏品舉行展覽。 受畫家黃般若影響,黃苗子開始特留意和收藏蘇仁山的書畫作品。 原载于《墨想》雜誌, 2012年4月号 | ||||||
《黃苗子畫壇師友錄》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第204頁。)
要善待自己,可也不是簡單的事,因為人生真能夠「不假他求」的,
要善待自己,可也不是簡單的事,因為人生真能夠「不假他求」的,
「周旋」是絕妙好辭之一。這是大神秘之一。
就知道參加者「不但鴛鴦繡出憑君看,並且是『願』
黃 苗子說啟功先生:「《論衡》說:『通書千篇以上,萬言以下,
《無夢盦流水帳》香港三聯 1992
遺囑等很有趣
作者是詩人、畫家、書法家、美術評論家。本書由作者自編,集存了五十年代以來記遊、記人、記自己的文字38題。其中有造訪神州勝跡及日本、澳洲的遊蹤,有與眾多文學藝術界名人交遊的印痕,有作者童年往事的追憶及歷盡滄桑之後的人生體悟。氣韻生動,文采斐然。
說真話:人文藝術漫談 叢書名稱: 公眾學術話題 作 者: 黃苗子 出版單位: 北京大學 出版日期: 2011有個寓言說驢子問伊索:你為什麼老是把我說得那麼蠢。伊索笑著回答:“我不把你說得蠢,人家就把我當驢子了。”伊索被千古認為聰明人,就因為他說了真話。只有肝膽相照的好朋友,才肯對自己的朋友的缺點說真話,只有真正為人民利益的領導者,才肯認真聽取來自各方面的真話。
內容簡介:
作者是著名藝術家,文筆簡潔凝煉、幽默詼諧,既有濃郁的藝術氣息,又有極強的可讀性,是難得的小品文佳作。 作者以濃郁的人文情懷,把人生和人生作為話題,品評各類人文藝術和文化人掌故。 本書筆觸極為輕鬆,文字凝煉而有感染力,讓讀者在歷史文化中感受人文情懷,在開心的暢讀中領略藝術的神韻,給人們的帶來學問的智慧、生活的情趣、藝術的修 養,是一本很好的談文說藝的文化休閒讀物。
圖書目錄:
《說真話:人文藝術漫談》:酒故
碧蘿春夢
放翁
烏台詩案
東坡之獄
煮王羲之
鬼故事
寂寞
七賢
齊白石小記
徐悲鴻小記
章太炎
弘一
梁思成
從文先生
一個造夢的土家人
藝術永遠青春
说真话
烽火断忆
学书随想
藏书和藏书印
黄菜叶
酒故
说“曲折”
蚁堂清梦
碧萝春梦
春波桥
放翁
乌台诗案
东坡之狱
煮王羲之
鬼故事
风雨茅庐
钓台的春昼
贯休
玄同打油
老舍自传
枫庐
未央宫
过云楼
笔
扇子
茶事
书法
伪拓本
联妙
门联
语石
盆景
宜兴壶
鸽哨
牡丹
寂寞
怀乡
澹生堂
笠翁
桃花扇
七贤
选堂书画
秦岭云画记
齐白石小记
1940年初夏,那时我已在重庆,因为一个人没有地方住,就在中一路名摄影家——那时是中央通讯社摄影部主任的罗寄梅家借了一间房子。那时几乎天天“跑警 报”,但文艺活动还是没有停顿。有一次,名画家赵望云要在重庆办展览会,已商定了在中三路中苏文化协会举行。望云住在璧山县,到重庆要坐四小时长途车,他 和我商量好,先把一百多幅画运进城,寄放在我家里一天,星期一就搬到会场去布置。我答应了,第二天是星期天,我把门锁好,一早同特伟(漫画家,解放后长期 任上海美术制片厂厂长)、宣文杰出门到赖家桥去。
当天下午回到中一路,远处看到烟焰,房子已经被燃烧弹化为灰烬——当然连同赵望云的一百多幅精心 作品。那天晚上,特伟带着我到中苏文化协会在会议桌上睡了一夜。当时我给香港的文艺界朋友写信说:“……但一转念,此仇此恨,原属于整个民族仇恨之一根纤 维,总有一天,整个的仇恨得到解决,则一辈子可以无憾。……上海我失去一批书,广州失去书画不少,这是第三次了。早6点钟,从桌子上爬起来,和特伟分手 了,拖着唯一的浅予送的皮夹克和一条面巾,袋里挂一个牙刷,经过满是颓垣断瓦的枣子岚垭,想到不知今晚住到哪里去时,才真有点‘难民’的感觉……”这封信 曾被发表在香港郁风主编的刊物《耕耘》上,所以现在还留下痕迹。赵望云已经在70年代中病逝,每想起他这一次烟消云散的“展览会”,我总感到有些歉然。
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下,人也会和狗有大同小异的遭遇。其差别是较少的:人捕狗是两条腿的动物对付四条腿的动物;而人捕人,则是两条腿的动物对付两条腿的动物而已,其间并没有残酷些和仁慈些的区别。
我荣幸地承认《创世纪》中所述的,“上帝”创造人,是为了让人去统治其他一切“上帝”创造的物,例如狗、马、谷物、山川等等。
当然,《创世纪》是人写的,不是狮子、牛或狗写的。因此,当我也像狗那样被绳索套上脖子时,我颇为怀疑我这个被“上帝”创造的人,是否真的赋予了可以统治一切造物的威权。可惜我不懂“狗文”,不能翻阅狗写的《创世纪》。
于是我觉得宋儒张横渠的“民胞物与”说,似乎更切合我的胃口。可是,“民胞”——所有人都视作同胞兄弟,这个还做得到,“物与”则有个难点,你同花、月、山、川相与是很自然而且很愉适的,但你要同狮子“与”,它张着血口不同你“与”,你怎么办?你是要命呢,还是要“与”?
怪 来怪去还得怪我们的始祖亚当和夏娃(不!还得先怪夏娃,因为那果子是她拿给亚当吃的),他们受了蛇的诱惑去偷吃什么智慧果,如果人蠢一点,狮子要吃人你就 甘心情愿地给他当点心有什么不可以呢?中国就有12亿多的人,1万头狮子10年都吃不完,数以亿计的猪,不也是生出来就给人吃的吗?以这一个道理去想,那 就凡物都可以“与”了,只是智慧果却在作祟,使人生出来就带着自私、贪欲、怕死等劣根性,于是不但人与人存在戒心,人与物也存在戒心。如果说,智慧果还会 给人类一点好处的话,那就是他还赋予人类一种恐惧感,使犯罪的人终日精神紧张,他杀了许多人,因而他自己也怕死。他害怕神给他的惩罚,即使他不相信神,他 也恐惧引起文明人类的怒火,他也会害怕得发疯!
台湾一位作家柏杨写过一本《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看过,都同样脸红。其实,中 华民族和全世界其他民族一样,他们的共同祖先住在伊甸园的时候,光着身子也不觉得脸红。只是吃了智慧果以后,才发现自己的“丑陋”(即使是世界名画,在画 “伊甸园”时,那“丑陋”还是用树叶掩盖着),作家之所以特别指出中国人的丑陋,正因为自己是中国人,要使中国人在世界上更加美好,美好才是人的本质。
由于人类绝大部分是好的,公平和具有爱心的人与人之间才能往来无间,人类社会才能发展到今天,并且将会有更美好的前景。 ...
----
廁上解"九九消寒圖"迷 1932/1/21
手頭沒書 想看看它記的老艾青
----
圖書名稱:世說新篇(NEW)
出版社: 生活新知讀書 三聯書店 2006
作者: 黃苗子
目錄:
“苗老漢聊天”總序
《世說新篇》小記
廖公
葉譽老
再記譽老
苦樂翁
沈尹默先生二三事
鄧爾雅
丐和丐
寅恪先生
經商最妙
馮友蘭
張伯駒像
平復堂小記
夏承燾
梁思成
從文先生【「天安門歷史博物館下的廁所,
童教授【我讀過童書業先生的美術論文集。讀這篇才知道他大近視;
懷鄉
學習
千老
去國憂思
錢鍾書
錢鍾書“風貌”
三不願
王爺的後裔
頰上添毫
頸椎病
擠車詞
史筆
王世襄
選堂搞笑
臺灣舊話
徐平羽
郭詩鬱畫
安息吧!郭老
語堂佚事
風雨茅廬
郁達夫的逃亡
老舍
老舍自傳
老舍的詩
老舍夫人家的晚會
話說阿英
聶紺弩
散宜生
“你也配”
林沖詩
起解
聶詩
推磨詩
北大荒
窮而後工
人與牛
姚莘農
葉靈鳳
徐訐
酒笑話
老艾青
《傘》
其芳的詩
怕鬼的故事
掉了槍
吳祖光近記
生龍活虎黃宗江
驢債
粥
張賢亮
大馮
白石風骨
白石詩
癡老人
白石兒時
陳半丁
悲鴻自述
滑竿
畫豬
真西遊記
畫魂
海翁豪語
苦禪先生
大千狡獪
林風眠
林風眠(二)
彩筆千秋
黃般若
葉因泉
張正宇
憶正宇
何老大
西天目度夏【記葉淺予84歲寫回憶錄:「日記二千字,
荒唐夢
鍾馗圖
王己千
錢君訇的無聲詩
大獨唱
貓國冰兄
小丁編
靜者
石魯
老沃查
電燈失靈
黃永玉
永玉畫荷
永玉畫展
訪黃胄
韓羽贊
韓羽文畫
官衣
阿蟲的畫
韓美林的心願
梅先生
於伶
悼念袁牧之
阮玲玉與唐季珊
愛吃辣椒的女人
石揮
憶石揮
瘋子
英茵
滔天罪行
侯寶林金陵秋夢記
戴愛蓮
安息吧!張權
劉詩昆
寄梅
仙翁
丁惠康
西園寺公—
幼吾幼
戰時漫畫
妙聯
特別臭
玉爺
兒時往事
黃苗子的【苗老漢聊天 系列】,現在似乎出了四本:《世說新篇》論人,《茶酒閒聊》
起先我認為《雪泥爪印》等都沒附寫作日期,是要不得的。不過《
我想明眼人可以諒解他在中國出版書必須以如此方式來說/記六四革命。
□ 人文瑣屑
【作者/編者】【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
【總頁數】310 【版次】北京第1版
【印張】9.875 【ISBN】7-108-02514-0
【字數】100千 【裝幀】平裝
【用紙】 【開本】32開
【印刷日期】2006.8定價:19.8元
【內容提要】
這本小冊子把歲時節令、京城舊貌、近代人物、風土民俗……
“人文”這兩個字寫起來只一共六筆,可是真不簡單,
“人文”既然包括宇宙之大,也包括蒼蠅之微。
幾十年前在歐美,說起上中國餐館,洋人就只知道“雜拌”
【目錄】
“苗老漢聊天”總序
《人文瑣屑》小記
送灶
春節
財神
財神廟
北地新年
賀年卡上的稱呼
春茗
開場鑼鼓
塵夢京華
京居往事
舊日北京
舊北京
京華重九節
北京藥店
柳泉居志異
仿膳的名點
天橋舊話
琉璃廠人物
再談琉璃廠
三談琉璃廠
榮寶齋
北京路名
北京之忙
雙橋老太婆
雨水與氣候
九九消寒
炒木須肉
太極拳
香港滄桑
怡和
大嶼山
香港革命史跡
四姑
香江女傑
失眠的故事
失落了的土諺
翻譯師爺
法庭之上
學士台
今昔感
粵人
廣州王陵
除夕花市
盜古墓
王保和
西湖賞梅
杭州年節
駕崩
戰時重慶
官苦
抗戰秘辛
宮闈秘史
金銀價
真正的人
噴帝
怯盧
種羊
特務
洗澡
混堂
擇婿
性與神
高媒
野合
芝麻芫荽
火宅僧
貞節牌坊
唐美人
光腳丫
占鬼卦
黥面
刺青
剃頭
測字
蛙蛇謎
謎
吉羊
說炮
方言
戲臺上
孔明戲
金陵聽鼓
捏像
吃素
僑史
中外異俗
多見不怪
數字取名
別號、筆名
名、號
取名
姓名誤
稱謂
夫妻稱謂
姓社,姓資
葉麻子
吳稚暉
再說吳稚暉
趙堯生
章太炎
觀人
梁任公
科學
朱啟鈐
嬉笑集
六君子
怕妻經
弘一 【它的不俗處:記傳主出家前分送諸有之身外物,
蘇曼殊
岑伸勉
陳調元
玄同詩
馬坤
少帥
陳老總
易代王孫
阿婆三五少年時
小鳳仙黎明暉
文人落水
鼻
澹生堂
過雲樓
《紅樓》文物
蘇三
收藏
特權大盜
文物劫掠
藏書和藏書印
講史
人犯失蹤
一個人的遭遇
“文革”美術
笑
墨池飛出北溟魚
──記苗子郁風先生
張昌華
我認識苗子夫婦始于10年前,仰仗于吳祖光、馮亦代先生。他們都是四十年代重慶"二流堂"的堂友。
是年,我應某出版社之約,選編一本《中國近現代名人手跡》,出版者要求有若干比例當代名家的新作,苗子便成了圈點的對象。當時,他遠在布里斯班,我鞭長莫及,請吳、馮兩先生出面為我搭橋,雙管齊下。苗子先生在藝朮圈內是尊笑口常開的彌勒佛。"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馬到成功。
不久,苗子便寄來他的書法佳作,我淨手焚香虔誠展讀。先生書的是"墨池飛出北溟魚"7個大字。亦隸亦篆,似文似圖,古色古香,一種"不俗文章淡似仙"的典型的苗子風格。題字的內容與書名又雅貼。十分遺憾,上款沒按我的要求行事,寫的是"應某某出版社之命而作",將書名易為社名。
我不知是他年邁健忘還是忙中出錯。在拆讀他附信時始知,苗子是有意而為之。"承囑落上款貴書《中國近現代名人手跡》,因涉及個人標榜(冒充名人),所以寫了社名作上款,請諒。"人有不欲斯為品。苗子,這個瘦小的廣東小老頭形象,剎那間在我眼前變得高大起來。令人尷尬的是這部書稿折騰了4年,出版社怕賠本,終以流產告終。1997年我與先生晤面時,特說及此事,懇請寬諒。苗子摸了摸后腦勺,笑了笑,說他已記不得這件事了,一言帶過。我明白,他這是給我鋪台階呢。"經霜更知秋月明",這是苗子給我的第一印象。
1994年我策划一套"雙葉叢書"(夫婦作家散文合集),誠邀苗子夫婦加盟,與他的好友蕭乾、吳祖光、馮亦代伉儷組成一輯。他欣然首肯。苗子十分推崇蘇東坡,序內引蘇詞"陌上花開蝴蝶飛,江山猶是昔人非"句,故冠他與郁風的散文合集名《陌上花》。
集內,設若干欄目,有"蟻堂清夢"一欄,收其游記及有關人物札記。當初,我不知"蟻堂"典出何處,又乏不恥下問精神請教,照抄了事。3年后,我讀先生的《苗子說林》一書的序言時頓有所悟。臆測"蟻堂"是苗子的書齋名,但我又無從知苗子以此為齋名的典故,是堂如蟻穴之窄小,還是人如蟻螻之卑微?或是先生自謙之詞,也許兼而有之,我想。細品他的序,耐人尋味,大寫特寫"斗蟻",精彩之至。
10年浩劫時,苗子被人"幽"于一隅,他沒有負隅頑抗,在每日一小時"放風"時間內盡情找樂。他發現潮濕的圍牆內常有螞蟻出沒,便"陰謀陽謀盡出",先置一小塊窩窩頭于甲蟻穴側,等它們傾巢領受恩惠時,經他大手一撥弄,又把這塊窩窩頭連同螞蟻挪到乙蟻穴……蟻們即文攻武衛"萬馬戰猶酣"。他蹲下欣賞,陶醉于"其樂無窮"中。畫家的丰富想象的天性,令他由彼及此而及己。想到自己與蟻竟屬同類,想到足下的土地就如大羅馬的斗獸場……在先前的"其樂無窮"背后藏著不盡的悲哀。我想這個細節,對考証"蟻堂"抑或是一把鑰匙吶。
人云彌勒"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苗子似乎略勝一籌,笑人亦笑自己。此為印象二也。
苗子給我的第三印象是哲思和幽默。
"墨池飛出北溟魚"一句,本來自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詩句,是詠懷素和尚草書的。我要說的是苗子愛讀書,博覽古今中外。書中乾坤大,筆下天地寬。鑒此,苗子的墨池,才"養"出了一個書家、畫家、作家和美朮理論家的苗子。他也許稱不上北溟魚,但確是一條非同凡響的魚。他們夫婦的書畫展早飛出京華這方墨池,形跡已在港台乃至澳洲、德國、法國、韓國和美國的藝朮大海中游弋,備受推崇。苗子曾賜我一畫冊,他的有些作品最初我讀不懂。后來讀了他的有關自述性文字,洞天豁開:他的某幅別致的畫作必定是他某段人生特定時期心路歷程的結晶。
他是畫漫畫出身的,幽默是他的拿手好戲。他的一些畫作有"橫看成嶺側成峰"之妙,他的文章有"無機性自閑"的幽境。《陌上花》是他與夫人散文合集,他在文末寫道:"從前有人說過'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他將其點化為"文章是老婆的好,老婆是自己的好───除了吵架的時候",故瀟洒地一揮手說,讀者"還是先看郁風的文章吧"。一派紳士風度。平時在家他無大無小,與兒孫講民主、平等。一次在布里斯班寓所廚房里,他頭扎大花巾,鼻孔下粘著假胡子,扮著意大利廚師,讓小孫女妍妍裝作顧客,出演一出含飴弄孫的喜劇。他的散文名篇《遺囑》令讀者捧腹、噴飯。他與生前友好相約,趁活著的時候,約定某日,各人帶上為朋友做的挽聯或漫畫,大家掏出來,互相欣賞一番,以此為樂。大概活著時被住房困擾過,《遺囑》中令家人"用空玻璃瓶作'寐宮'",又突發奇想,說告別儀式是"主張約几位親友,由一位長者主持,肅立馬桶邊,默哀畢,把骨灰倒進馬桶,長者扳動水箱把手,禮畢而散。"此《遺囑》已成絕唱。他似言猶未盡,又立《后遺囑》,囑"六不":不發訃聞,不念悼詞,不買灰盒,不留骨灰,不開追悼會,不在家里挂遺像。并警告后人,如不認真執行"必為厲鬼以擊其腦!"他還自幽一默:說他生前個子矮,死后只挂半身像,"讓人看不出他是個矬子!"
苗子九十在望,黃苗子不"黃",正"綠"呢!
"九十曾留千載筆,十年更進百齡篇"。
上文寫了須眉,下面再談巾幗。
在編《陌上花》散文集時,苗子一度想把書名擬為《夫妻老婆店》,煞是有趣。我看苗子郁風是天生一對。"人生歲月閑難得,天下皆知老更親"。他們度過了五十年金婚,令多少人羨慕、眼紅。我對郁風的印象跟苗子差不多,這很合乎國情: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郁風書、畫、文俱精到,與苗子不相仲伯。50多年一口鍋里攪勺子(夸大了,應扣除被"幽"的7年)攪得他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說那字跡,也酷似。每每來信,兩人共同署名,我就分不清是誰執筆的。時下,郁風八十有五,垂垂老矣。但一手字流利、雋秀,比芳齡女性的要有魅力得多,談吐輕慢,有吳儂軟語粘糯之韻。郁風自己不這么看,她說自己老了,脾氣較躁,她與苗子現在是"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時而"吵架",我看這"吵"是為寂寞的兩人世界生活的一種調劑,是在找樂。夫婦之間,見到對方像迎賓先生(小姐)一樣,信手一抹就是一把含"金"的笑容,哪還有真情?我看郁風在苗子面前有點要強、撒嬌。苗子有怪癖,喜歡在寫作時吃瓜子,越寫得深入,吃得越帶勁,"几乎是一個字一顆瓜子"。郁風在他案頭備一小籮,讓他存放雜物。苗子寫作進入角色后,哪會管得了這些,便少不了天女散花。桌上地下,硯台里,抽屜中,星羅棋布,有潔癖的郁風難以忍受,少不了叨嘮、提醒和警告。苗子就嫌其□(口索)。這就免不了"戰爭"。□(口索)也是愛。郁風的"□(口索)",我領教過,煩而不膩,她婆婆媽媽卻總在為他人作想:記得選編《陌上花》書稿時,她分二三批寄出,每批均有目錄清單。最后一批列有一張偌大的多項目的表格:篇名、原發刊物、日期、字數等,為我編書時提供方便。表格上還用4種不同顏色的彩筆,一一標明A、B、C、D,某圖片插某處,甚而連該用異體字的地方,都作了備忘。漢字、阿拉伯字及拉丁文全用上了,目的是怕我混淆,凡有筆誤處均用涂改液更正,清清爽爽,一如其人簡潔、端庄。因此,我編起來很省心,合作得十分愉快。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太太,思維如此清晰,做事如此認真,真罕見。
郁風者,郁郁蔥蔥也。
郁風給我的另一印象是對故土的眷戀,對師友的緬懷,人情味濃得化不開。特別是對她三叔郁達夫先生的情結似勝過對其父。近年來,她精心搜集郁達夫的佚文,編輯出版了《郁達夫海外文集》,寫了許多懷念三叔郁達夫的文字。在新作《時間的切片》一書中,寫懷念三叔的文字竟占一個單元之多。從三十年代至今,人們對郁達夫的"頹廢、感傷、耽于醇酒和婦人"形成了"公論"﹔而郁風堅定認為達夫是"一個真正的文人",是一個愛國的烈士。隨著歲月的更替,一些歷史資料日益浮出水面,她很關注這些。她認為對郁達夫的一些不實之詞應予推翻,還其本來面目。這絕非是為"親者諱",而是對歷史的尊重。
郁達夫不僅是她的三叔,是她的文學啟蒙人,也是她的月老───三十年代是郁達夫在上海把她帶到亭子間畫家們的聚居處而結識苗子的。多重感情的累疊她怎能忘懷三叔達夫呢。
苗子郁風這對中國美朮界的耀眼的"雙子星座",現下已在北京定居,華屋寬敞、明亮,典雅、舒適,可謂安居樂業了。苗子說他對北京最有感情,北京的老朋友多,有文化內涵,作為國際大都市已和世界接軌,加上網絡,信息一體化了,看書、寫作十分方便。他不想再"飛來飛去"了。苗子一生愛讀書,嗜藏書。他竟毅然把1000多本線裝書全捐給香港大學圖書館,瀟洒地說:"走后一身輕,干干淨淨。"
郁風前些日子病了,一位馬大哈醫生同她開了場不大不小的玩笑,白挨了一刀。害得她連滬上為她與苗子辦的書畫展開幕式都未能出席。幸現已痊愈,又忙于筆耕。她說,他們夫婦現在什么都不缺,唯缺的是時間。
"老牛明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他們夫婦希望在有限的時間里,為社會多作點貢獻。
"八秩康弦春不老,四時健旺福無窮!"謹借此句作為對他們夫婦的頌祝。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1年08月29日第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