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安今天補送我他2013年出版的四本譯書:
《情感教育》;《此刻》;《我將死去》;《巴爾札克的歐姆蛋》。
《此刻》是當今兩位名作家之間的書信集。我2 天前開始借用永安贈卡洛的書。真的是琳琅滿目,很值得一讀。,
《情感教育》是經典,我特地整理一下在Gmail上的相關記儎。《我將死去》和《巴爾札克的歐姆蛋》以後再說。
*****
他現在在譯情感教育。他女兒提出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 和福爾拜 Faubert 的關係,待查。 (她弄反了。Flaubert 是大師,他親自指導Maupassant 7年....當然,老先生偶爾會問海軍的copy clerk, 供他寫Bouvard et Pecuchet)....
------
Sentimental Education (French: L'Éducation sentimentale, 1869) is a novel by Gustave Flaubert, and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novels of the 19th century, being praised by contemporaries George Sand,[1] Émile Zola,[2] and Henry James.[3]
日本約有四翻譯。中文可能近十本翻譯。
2012年隔璧舊香居開幕2012.4.22
我慫恿他到我家隔壁的舊香居Rare Books開開眼界 (這回注意李建復翻譯的Flaubert 情感教育, 1948年版(三聯前身),定價4000元
----
----
滑稽的溫和微光 (何謂小說家?米蘭‧昆德拉/文,翁德明/譯,台北:皇冠文化出版公司 , 2005 )
在《情感教育》一書中,弗雷德利克在自己心儀對象阿爾努夫人( Arnoux)的身旁。整晚一起度過社交的場合之後,然後在鏡子前面站定身子。我引原文:「他覺得自己很俊,並且花了一分鐘來端詳自己。」
「一分鐘」,在這個精準的時間度量單位裡,充滿了場景的巨大張力。他停下來,他端詳自己,他覺得自己很是俊美。時間長達一分鐘之久。動也不動。他戀愛了,可是卻沒有想到他所愛的對象,只對自己的外表感到目眩神迷。他注視著鏡中的自己。可是他並沒注意到自己正出神看著鏡中的自己(不像福婁拜觀察他那樣)。他閉鎖在自己抒情的自我裡面,而且渾然不察那滑稽的溫和微光已然籠罩在他還有他那段愛情的身上。
反抒情的蛻變其實是小說家生命經歷裡最根本的經驗;此時,他遠遠離開自己,從遙遠的地方觀看自己,對於自己竟然和他想像中的自己很不一樣而感吃驚。在這種經驗之後,他知道一個人絕不像他自己想像中的那樣。同時他也領略,這種認知的誤差是廣泛的、基本的,而且會在人們身上(比方弗雷德利克直挺挺站在鏡子前面一樣)投射滑稽的溫和微光(而這道滑稽的微光突然被意識到了,算是他蛻變後寶貴但又隱密的報償)。
在《情感教育》一書中,弗雷德利克在自己心儀對象阿爾努夫人( Arnoux)的身旁。整晚一起度過社交的場合之後,然後在鏡子前面站定身子。我引原文:「他覺得自己很俊,並且花了一分鐘來端詳自己。」
「一分鐘」,在這個精準的時間度量單位裡,充滿了場景的巨大張力。他停下來,他端詳自己,他覺得自己很是俊美。時間長達一分鐘之久。動也不動。他戀愛了,可是卻沒有想到他所愛的對象,只對自己的外表感到目眩神迷。他注視著鏡中的自己。可是他並沒注意到自己正出神看著鏡中的自己(不像福婁拜觀察他那樣)。他閉鎖在自己抒情的自我裡面,而且渾然不察那滑稽的溫和微光已然籠罩在他還有他那段愛情的身上。
反抒情的蛻變其實是小說家生命經歷裡最根本的經驗;此時,他遠遠離開自己,從遙遠的地方觀看自己,對於自己竟然和他想像中的自己很不一樣而感吃驚。在這種經驗之後,他知道一個人絕不像他自己想像中的那樣。同時他也領略,這種認知的誤差是廣泛的、基本的,而且會在人們身上(比方弗雷德利克直挺挺站在鏡子前面一樣)投射滑稽的溫和微光(而這道滑稽的微光突然被意識到了,算是他蛻變後寶貴但又隱密的報償)。
-------
張華與永安得獎之後的書信往返。2013.11.3
張華
情感教育p.552 ( 今天的功課)
[P.552] He mingled in society, and he conceived attachments to other women. But the constant recollection of his first love made these appear insipid; and besides the vehemence of desire, the bloom of the sensation had vanished. In like manner, his intellectual ambitions had grown weaker. Years passed; and he was forced to support the burthen of a life in which his mind was unoccupied and his heart devoid of energy.
他出入社交場合,跟不同的女人談情說愛,但揮之不去的初戀回憶讓其他愛情都流於淡泊乏味。他不只消失了熾烈的欲求與旺盛的感情,連抱負也愈來愈渺小。年華似水,十幾年過去了,他的精神總是那麼懶散,情感總是那麼乏力。
永安
張兄昨天一回到家就拿出《大都會》原文對照,今日又對照《情感教育》,我真永無寧日矣。
以後絕不再贈書。
張華
我只在書中找佳譯,目的是偷師,絕勿找碴之意,請勿誤會。
永安
開玩笑的啦。
看到謬譯亂譯亦請一併告知,正如兄昔日說過的,翻譯同樣要R&D才會有進步。
張華
----
作者簡介
古斯塔夫‧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
十一歲時,進入盧昂中學,此時的福樓拜已感覺到一種與人世隔絕的孤獨感。同時他也在這段期間認識了美麗的少婦愛麗莎,而這份愛戀一開始便注定沒有結果,福樓拜這份情感轉移至他的小說《情感教育》中,愛麗莎也成為福樓拜一生中難以忘懷的至愛。
一八四一年,福樓拜進入巴黎大學法學院就讀,但學校的課程著實令他感到厭煩不已,而他在文學創作方面的熱愛卻是有增無減。一八四二年完成了《十一月》一書,本書描寫他和妓女相戀的實際經驗,之後並開始動筆寫另一本小說《情感教育》,同時也放棄了令他厭煩不已的法律課程,專心投入他鍾愛的文學創作之路。這段期間他認識了美麗的女作家路易絲‧柯蕾,倆人很有默契的維持著肉體關係,直到福樓拜在撰寫《包法利 夫人》期間,倆人因故吵架而分手,之後便維持著一般朋友的關係。
一八四六年,福樓拜最疼愛的妹妹卡羅蓮娜因病去逝,留下一個女兒,福樓拜便將她接回來,從此盡心照顧母親和外甥女而終身未娶。
一八五六年,《包法利 夫人》在雜誌上連載,因內容太過敏感而被指控為淫穢之作,幸而開庭之後無罪開釋,同時這部作品因而聲名大噪,成為眾人討論的焦點,福樓拜在文壇上自此開始嶄露頭角。
福樓拜向來被封為寫實主義作家,他用字精準,非常注重細節描寫,認為文學作品的形式與風格重於內容,他對作品完美的要求近乎吹毛求疵,也因此《包法利 夫人》一書便花了他四年多的時間才完成。
2005最近翻讀「福樓拜小說全集」,北京;人民文學,2002。此版本已將部分書信翻譯當附錄,還不錯,雖然嚐一下而已--Henri Troyat根據它們所寫的傳記有譯本。
類似這種文學大家之全集,超出台灣的出版商之魄力或能力。
羅國林譯2005臺北市 : 林鬱1992
林淑娟譯2000臺北市 : 希代, 2000[民89]
Flaubert, Gustave, 1821-1880 的通信據說也是傑作 其中之一
Correspondence. English. Selections
書名/作者 Flaubert-Sand : the correspondence /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Francis Steegmuller and Barbara Bray ; with a foreword by Francis Steegmuller ; based on the edition by Alphonse Jacobs ; with additional notes by Francis Steegmuller
出版項 New York : Knopf : Distributed by Random House, 1993
『聖徒傳奇』包括福樓拜的『三故事』,它又夾帶『秋之韻(十一月)』散文(詩)?
重讀包法利夫人(之一):bovarysme及其它
緣起:
2005/10/28 讀「中時人間」林小花(盧昂傳真)的「回應與挑戰---為盧昂人辯」
:「貴刊十月廿三日「三少四壯集」韓良露女士〈盧昂的女人〉一文(下稱「韓文」),提及盧昂城古董文化業與貞德的歷史,或出自作者走馬看花印象式的個人偏見,或囿於對當地地理、歷史背景的認識不足,恐有誤導讀者之虞。…….」
「如今聖女貞德卻成為盧昂的象徵,盧昂人為紀念她的受難立了大教堂來瞻仰崇敬她,我突然想到福樓拜在寫包法利夫人時,不知是否想過盧昂這個城市所代表的女性受難的本質;貞德是聖女,但包法利卻是罪女,包法利夫人因通姦而自覺有罪,用一死了之來逃避當時的社會倫理的指責,也等於是被迫站在輿論的火堆上被焚。」
近40年前,我初讀『包法利夫人』(作者Gustave Flaubert. 1821–80),所以現在趁機讀它一下。以前讀,或許只看重故事情節,現在,可以欣賞的很多(本書旨為『外省之風俗民情』,這,對我們的閱讀,無疑是一挑戰……..),譬如說首章學校的拋)帽子,我會想起很久以前胡適先生到學校演講,也會來這一招瀟灑動作,讓聽眾驚豔(後來我讀英文本,知道是cap,不同於胡適的…….)只根據讀五六章談些感想。
這種名著,英法文有許多論文,不知道大陸有沒做。換句話說,我認為應有學術/學習之版本和通俗版。這兒談的,都是後者。我」知道瑞麟兄(rl)有些版本,就陸續與他通信,談些相關的問題,尤其是所謂「: bovarysme」。
---------
中文版本:
遠景出版(鍾斯譯)-遠景版譯者沒聽過,似為大陸版本?
大陸有六本以上,(周克希譯本,台灣由貓頭鷹出版重印),包括我有的
李健吾譯(桂冠版為李之舊譯本。遠景似乎也參考它?)
李健吾(收入「福樓拜小說全集」,北京;人民文學,2002。此版本已請人將原先「編輯加工…….可謂代表當前譯文最高水平……」)、
張道真等的(北京;人民文學,1998。)
商周今年出一新本,翻譯無什麼特色。(也許這套強調導論?)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02350
新潮的蕭逢時版本(有插圖)。
中文版的注各有春秋,李可能最好(連「玩房子遊戲」(chapter 2)都注。不過,有些見解可能有問題,譬如說,著名的兩人在馬車內偷情六小時,而要求車夫「隨便(at random)、不停地走下去」的路徑。不過,它們都沒作者玩文字遊戲之注。
我買Oxford World’s Classics版本(1981/1998),物美價廉。翻過Penguin和 Norton版……。注解都不錯。
--------
關於: bovarysme 和其他
hc問rl:「法文有Bovarism說法嗎?」
rl:「bovarism = bovarysme
(我的)英漢大辭典解釋作「自負、自誇」,然而法漢詞典直接解釋為「包法利性格」,詞典附帶說明為「指如同法國作家福婁拜爾小說《包法利夫人》中女主人公的對環境不滿、追求個人幸福等的性格」。
HC:「你的英漢bovarism顯然錯誤。這字在英文早有定論【bovarism
(domination by) a romantic or unreal conception of oneself: conceit; hence, bovaristic - conceited [after Madame Bovary] ;bovarize view oneself in romantic or unreal light 】。你可看你有的周本施康強之序。這個字之發明家原文為何?真的是他嗎?我的Short OED 只說,它是20世紀早期之字。
(domination by) a romantic or unreal conception of oneself: conceit; hence, bovaristic - conceited [after Madame Bovary] ;bovarize view oneself in romantic or unreal light 】。你可看你有的周本施康強之序。這個字之發明家原文為何?真的是他嗎?我的Short OED 只說,它是20世紀早期之字。
(『早在上一個世紀,已有論者強調這部小說的心理學和哲學層面。儒勒.德.戈吉耶發明了"包法利主義"這個名詞,把它定義為"人所具有的把自己設想成另一個樣子的能力"。(應該說,"包法利主義"的存在先于包法利夫人,而且是超國界的。中國文學史上有無數"心比天高,命如紙薄"或"始亂終棄"的"紅顏薄命"的故事。它也延伸到當今世界,青年男女對明星、對"大眾情人"的崇拜,其實也是"包法利主義"的一種變體。)』」)
rl:「我認為…….若指"包法利主義"本身的話,我相信是正確的,因為社會寫實小說之產生,必定是在某一現象存在之後;…..從儒勒‧德‧戈吉耶還原成法文,我相信是指Jules de Gaultier。
我們從其生殁年籍( 1858 — 1942 )與《包法利夫人》發表年分(1856)來推斷,若此字彙為戈吉耶所發明,顯然必定在《包法利夫人》發表之後,請參考其作品Le Bovarysme, la psychologie dans l'œuvre de Flaubert (1892)……剛瀏覽到魯昂大學福婁拜爾中心的相關資料,前面大半是法文,但是關於包法利主義部分特別有英文介紹。」
我們從其生殁年籍( 1858 — 1942 )與《包法利夫人》發表年分(1856)來推斷,若此字彙為戈吉耶所發明,顯然必定在《包法利夫人》發表之後,請參考其作品Le Bovarysme, la psychologie dans l'œuvre de Flaubert (1892)……剛瀏覽到魯昂大學福婁拜爾中心的相關資料,前面大半是法文,但是關於包法利主義部分特別有英文介紹。」
Emma Bovary's bovarism
The notion of bovarism (in French: bovarysme) was coined by the French essayist Jules de Gaultier (1858-1942), who gave it two meanings: 1) special persons' romantic escape from reality, and 2) man's general, and inevitable, faculty to conceive reality other than it actually is. Once one recognises, with Gaultier, that Flaubert's Emma Bovary illustrates both these meanings of the notion to which she has lent her name, she can no longer be considered as just a stupid, alienated country woman. She has become a representative of human beings in general. A more favourable conception of Madame Bovary is that, however inauthentic she is, her search for authenticity is authentic. The tension between inauthenticity and authenticity even lets her be regarded as a tragic character, as Baudelaire, Auerbach and Ross Chambers have suggested.
The notion of bovarism (in French: bovarysme) was coined by the French essayist Jules de Gaultier (1858-1942), who gave it two meanings: 1) special persons' romantic escape from reality, and 2) man's general, and inevitable, faculty to conceive reality other than it actually is. Once one recognises, with Gaultier, that Flaubert's Emma Bovary illustrates both these meanings of the notion to which she has lent her name, she can no longer be considered as just a stupid, alienated country woman. She has become a representative of human beings in general. A more favourable conception of Madame Bovary is that, however inauthentic she is, her search for authenticity is authentic. The tension between inauthenticity and authenticity even lets her be regarded as a tragic character, as Baudelaire, Auerbach and Ross Chambers have suggested.
hc:「施康強先生之序文在網路可找到。他還可以,不過凡碰到ism等等都翻譯愁主義的做法,太粗縣線條…….又,我發現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收入 Bovarysme,解釋也更精彩。」
---------
hc:「謝謝。不知道有沒有bovary一書之地圖?我都沒見夠中英文書有。其實,應該有才容易了解。」
「在此之前未曾見過相關之地圖,心想如果有的話,魯昂大學福婁拜爾中心或許會找得到。把該網站各角落點選掃瞄了一遍,無功而返。」
「煩請抄周本第3章最末段;婚禮之翻譯。」
rl:「周克希譯:
愛瑪卻希望婚禮放在半夜裡,點著火把舉行,可魯奧老爹覺得這個想法實在有點匪夷所思。於是到了婚禮那天,來了四十三位賓客,酒宴長達十六個小時,第二天又接著吃,一連熱鬧了好幾天。」
hc:「這段,我原以為以代表Bovarism 。不料,上述Oxford的版本和Penguin版都說,它是當地習俗。譬如說莫伯桑的那位親人採這種方式。可見,憑想像多容易出錯。(我後來發現,李健吾譯本即有此種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