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44

Imre Kertész 1929-2016

$
0
0

Imre Kertész (Hungarian: [ˈimrɛ ˈkɛrteːs]; 9 November 1929 – 31 March 2016) was a Hungarian author and recipient of the 2002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for writing that upholds the fragile experience of the individual against the barbaric arbitrariness of history".[3] He was the first Hungarian to win the Nobel in Literature. His works deal with themes of Nazi Holocaust (he was a survivor of a German concentration camp), dictatorship and personal freedom.[1] He died on 31 March 2016, aged 86, at his home in Budapest after suffering from Parkinson's disease for several years.[4][5]

Controversy[edit]

Kertész was a controversial figure within Hungary, especially since being Hungary's first and only Nobel Laureate in Literature, he still lived in Germany. This tension was exacerbated by a 2009 interview with Die Welt, in which Kertész vowed himself a "Berliner" and called Budapest "completely balkanized."[14][15] Many Hungarian newspapers reacted negatively to this statement, claiming it to be hypocritical. Other critics viewed the Budapest comment ironically, saying it represented "a grudge policy that is painfully and unmistakably, characteristically Hungarian."[16] Kertész later clarified in a Duna TV interview that he had intended his comment to be "constructive" and called Hungary "his homeland."[16]
Also controversial was Kertész's criticism of Steven Spielberg's depiction of the Holocaust in the 1993 film Schindler's List as kitsch, saying: "I regard as kitsch any representation of the Holocaust that is incapable of understanding or unwilling to understand the organic connection between our own deformed mode of life and the very possibility of the Holocaust."[17]
In November 2014 Kertész was the subject of an interview with The New York Times. Kertész claimed the reporter was expecting him to question Hungary's democratic values and was shocked to hear Kertész say that "the situation in Hungary is nice, I'm having a great time". According to Kertész, "he didn't like my answer. His purpose must have been to make me call Hungary a dictatorship which it isn't. In the end the interview was never published".[18]

List of works[edit]



卡爾特斯1929年11月9日生於布達佩斯,父親是木頭商人,母親是小職員。因為出身於猶太人家庭,1944年被納粹投入奧斯威辛集中營,1945年獲得解救。1975年,他的首部小說《無形的命運》(Sorstalanság,台灣譯「非關命運」,大陸譯《無命運的人生》)出版,以他在集中營生活為背景。2002年因該部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為「對脆弱的個人在對抗強大的野蠻強權時的痛苦經歷進行了深入的刻畫,而其自傳體文學風格也具有獨特性」。《無命運的人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它與長篇自傳體小說《慘敗》、《為一個未出生的孩子哭禱》一起被稱為卡爾特斯大屠殺小說三部曲。其他作品還有中篇小說集《英國旗》、《苦役日記》,散文集《作為一種文化的大屠殺》、《被放逐的語言》等。

作品列表[編輯]

  • 無命運的人生Sorstalanság (1975)
  • 尋蹤者A nyomkereső (1977)
  • 偵探故事Detektívtörténet (1977)
  • 慘敗A kudarc (1988)
  • 給未出生的孩子做安息禱告Kaddis a meg nem született gyermekért (1990)
  • 英國旗Az angol lobogó (elbeszélés, 1991)
  • 船夫日記Gályanapló (1992)
  • 協議Jegyzőkönyv (1993)
  • 大屠殺文化A holocaust mint kultúra (esszé, 1993)
  • 另一個人Valaki más: a változás krónikája (1997)
  • A gondolatnyi csend, amíg a kivégzőosztag újratölt (1998)
  • 被放逐的語言A száműzött nyelv (2001)
  • 清算Felszámolás (2003)
  • K. dosszié (2006)
  • 世界公民與朝聖者(該隱與亞伯)Világpolgár és zarándok (Káin és Ábel) (2007)
  • Európa nyomasztó öröksége (2008)
  • A megfogalmazás kalandja (2009)
  • Haldimann-levelek (levelezése Eva Haldimann-nal; 2010)
  • Mentés másként (a szerző 2001 és 2003 között írt naplója; 2011)
  • A végső kocsma (2014)
  • 觀眾A néző (2016)

已出版的中文譯本[編輯]

  • 周從郁/譯,《非關命運》,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2003年。
  • 楊永前/譯,《清算》,台北市:台灣商務,2004年,Imre Kertesz譯為「因惹·卡爾特斯」。
  • 許衍藝/譯,《無命運的人生》,大陸: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10年1月。
  • 餘澤民/譯,《英國旗》,大陸:作家出版社,2003年6月。
  • 餘澤民/譯,《另一個人》,大陸:作家出版社,2003年9月。
  • 餘澤民/譯,《命運無常 : 同名小說電影劇本》,大陸:作家出版社,2004年2月。
  • 餘澤民/譯,《船夫日記》,大陸:作家出版社,2004年9月。
大陸上海譯文出版社於2005年出版了《因惹·卡爾特斯作品集》,共3冊:
  • 許衍藝/譯,《無命運的人生》,大陸,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10月。
  • 宋健飛/譯,《給未出生的孩子做安息禱告》,大陸,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10月。
  • 衛茂平/譯,《慘敗》,大陸,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10月。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匈牙利猶太作家因惹・卡爾特斯(Imre Kertész),在長年病痛纏身後,於匈牙利當地時間31日凌晨4時不敵病魔,在布達佩斯(Budapest)家中安詳去辭,享年86歲。卡爾斯特以敘述二戰時在集中營的自傳小說《非關命運》(SORTALANSAG)榮獲200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獎後的他始獲國內外關注。
卡爾斯特作品,多以個人青少年時作為納粹政權集中營階下囚的親身經驗寫成。《非關命運》是他最著名的作品,與長篇自傳體小說《慘敗》、《為一個未出生的孩子哭禱》一起被稱為卡爾特斯大屠殺小說三部曲。其他作品還有中篇小說集《英國旗》、《苦役日記》,散文集《作為一種文化的大屠殺》、《被放逐的語言》等。
14歲進入奧斯威辛集中營
卡爾特斯1929年11月9日生於布達佩斯,父親是木頭商人,母親是小職員。1944年因猶太人身份,卡爾特斯被送往波蘭境內的奧斯威辛集中營,得以倖存的他隨後被轉往到布亨華爾德集中營(Buchenwald camp),最終在1945年獲釋。
「作為一個孩子,你對生命仍保有一絲信任,但當你經歷過奧斯威辛集中營後,一切都變得支離破碎了。」
以記者、譯者維生
離開集中營後,卡爾特斯回到家鄉布達佩斯展開記者、譯者的生涯。由於不受二戰後領導匈牙利的共產政府信任,處處受打壓,卡爾特斯只得從事翻譯工作,曾將語言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心理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哲學家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等人的作品翻譯成匈牙利文,供國內讀者閱讀。
卡爾斯特深受戰後存在主義作家卡謬(Albert Camus)、沙特(Jean-Paul Sartre)影響,對於極權統治下個體命運身不由己、受他人定奪此一主題深感著迷,日後創作多貫穿此主題,加以探究。
《非關命運》獲諾貝爾文學獎
卡爾斯特曾在一次採訪中說了一段發人省思的話:「我不曾認同自己是猶太人(I am a non-believing Jew #我本不信猶太教那一套),但卻不幸因有著猶太人的血統而被送進奧斯威辛集中營,我和營內的一些人一樣,被奧斯威辛變成『猶太人』。」
卡爾斯特長年受匈牙利政府打壓,《非關命運》這部作品在爭取10餘年後,終得在1975年出版,並在2002年和其他多部作品,為卡爾斯特贏得該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卡爾斯特是首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匈牙利作家,然而當時國內出現一股批評聲浪,部分人士埋怨應該由一位「非猶太裔」的國人取得該份榮耀。......
活著,是面對命運時,唯一擁有的自由!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匈牙利猶太作家因惹・卡爾特斯(Kertész Imre),在長年病痛纏身後,...
STORM.MG|作者:風傳媒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