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54

江燦騰(工人博士)的奮進人生/江燦騰【二十世紀台灣佛教文化史研究】、【晚明佛教改革史】。江燦騰+陳正茂《新臺灣史讀本》/一些明末佛教研究:從《人間淨土的追尋一一中國近世佛教思想研究》《晚明思想與社會變遷》

$
0
0
 
2016.2.8   錦坤兄來訪,帶來江燦騰博士年前簽名贈書 (謝謝。我與江燦騰博士尚未謀面,在80年代讀過江先生的第一本著作;此次二書都無索引):1.【二十世紀台灣佛教文化史研究】北京:宗教文化,2010, 45萬字 (3+507頁)。他應該是要我讀"胡適來台前新禪學研究的肇始及其發展和爭辯" (211-260)等等篇。
2.【晚明佛教改革史】桂林:廣西師範,2006, 30萬字 12+387頁)


我不認識劉振強先生(三民書局)。
不過多年前聽過故陳寬仁老師談及他的【工程經濟學】的初版和再版(約30年之後);可惜沒問他其九十多歲母親的回憶錄【果姑漂流記】的故事。可以肯定的是,劉先生是位俠義之士。今晨讀江燦騰博士提的,他的一本自學奮鬥史之書 (書類是我猜的),劉先生給百萬稿費故事。
這讓我更覺得應該說說陳老師(家)的出書之故事,以紀念劉振強先生。
~~~~2015.4
新臺灣史讀本

新臺灣史讀本



  1987年臺灣解嚴後,隨著本土意識的抬頭,臺灣史漸成顯學,相關著作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新臺灣史讀本》之所以「新」,在於其與時俱進,內 容涵蓋史前史乃至2006年臺灣政治的動向,論述簡潔扼要。作者為求主題豐富多樣,脫去詳述政治更迭與經濟變遷之窠臼,納入文學、美術、戲劇、音樂、電 影、舞蹈等藝文課題,由藝文活動反過來刻劃各時期的政治氛圍及經濟糾葛。為何現代文學與鄉土文學針鋒相對?臺灣電影的載浮載沉從何說起?雲門舞集如何躍上 國際舞臺,成為臺灣人的驕傲?兩岸關係將何去何從?……過去臺灣通史不足之處,本書一一補齊。
  本書共分三卷,十一章,章章獨立,可自行重組,不僅適合大學通識課程之用,淺白易懂的文字更利於一般大眾閱讀。掌握臺灣的過去,未來始能寫下臺灣燦爛的一頁。
作者簡介
江燦騰
  臺灣大學歷史所博士,曾任教於臺大和清大多年,現任北臺灣科學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史地組專任副教授。曾榮獲第一屆宗教學術金典獎、第二屆臺灣 省傑出文獻工作獎。著有《臺灣近代佛教的變革與反思──去殖民化與臺灣佛教主體性確立的新探索》、《臺灣佛教文化的新動向》、《臺灣佛教與現代社會》…… 等相關書籍多種。
陳正茂
  政治大學歷史所碩士,現任北臺灣科學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史地組專任教授,編著有《臺灣史綱》、《臺灣經濟發展史》、《歷史與文化》等書十餘本、論文二十餘篇,亦於雜誌、月刊發表上百篇文章。


 ******
 這兒多談一點江先生的第一本學術著作,因為最近才與江先生在網路筆談, 才"認識"他--而我是他的讀者。 雖然其著作中只有它:江燦騰《人間淨土的追尋一一中國近世佛教思想研究》台北:稻鄉  1989。
很難得的是在這兒可以找到此書. 很有緣份.  所以翻翻它. 根據它大略做出此"一些明末佛教研究"---我是外行者.

寫序者第二人是作者舊識"水月"  此"君"文中罵胡適 ,不過,讓我讀一下胡適的原作: 胡適《廬山遊記》1928) 摘記憨山德清

一本書多少可以看出社會和文化  譬如說  我有興趣研究1987年的台灣 將來希望跟我的日記一起出版.  這本書的第二章"李卓吾的生平與佛教思想"的"前言"提到12月6日淡江大學中文系的"晚明思想與社會變遷"研討會會議前就將論文 集(草稿)出書(《晚明思想與社會變遷》(弘化叢刊第一種)---本書收入的《李卓吾的生平與佛教思想》是"重寫過的"......
---本文可能有5~6個錯字

我對台灣第一義學高僧釋印順的歷史定位

當代臺灣人間佛教思想的領航者
江燦騰

在臺灣當代的佛教學術圈,雖然並不缺乏學有專長的佛教學者,但是,要像印順導師那樣,幾乎受到僧俗兩眾一致推崇的佛教學者,並仰之為當代佛學最高權威者,可謂絕無僅有。

不過,論世俗名聲上,他比不上南部佛光山的星雲法師,甚至也比不上他門下的證嚴法師。但是,在真正的佛教研究圈裡,卻唯有印順導師一人能具有一言九鼎的公信力。

也因為如此,在臺灣的佛學界居然出現一種有趣的現象,即:有不少佛教道場,經營會對外界表示,他(她)們奉印順導師為「導師」的;而印順導師的佛學見解,就是彼等修行的最高指導原則。換句話說,在當代臺灣的佛教學術界裡,掛印順導師的「招牌」,已經成了一種新的流行。
本來,佛法的流布,就是要深入廣大社會的,並非只是出家人自己關起門來說說而已。所以當年佛陀在菩提樹下悟得無上的解脫道之後,隨之而來的,是遊走四方,傳播所悟正道;不拘對像,不論種性、貧富、賢愚,凡有所求法者,無不一一為其決疑和開示,務必使其蒙受法益而後已。
總計佛陀從35歲悟道到80歲入滅的45年間,弘法利生,即是他行道的主要宗旨,也是他實踐佛法的主要方式。

從這個角度來看,印順導師,自25歲出家以來,就在佛法中薰習和成長;而自26歲撰寫(扶擇三時教)和(共不共之研究)於《現代僧伽》以來,也已經歷了近幾十個年頭的弘法生涯。

他的《妙雲集》和其他多種傑出的佛學著作,質精量多,幾乎涉及到經、律、論三藏的每一層面,堪稱一套小型的「三藏」寶典,為傳統佛學和現代佛教思想,建立起一條寬坦的溝通橋梁。

對於這樣的佛教高僧,身為佛教徒或佛法的愛好者,能閱讀他的書、以研討他的思想為榮,毋寧是很值得稱許的。

但,在1991年10月20日的一次聚會中,印順導師本人卻對我談起他的著作被濫引濫用的情形。他還感嘆早期來臺灣,有心教卻找不到程度好的學生來學習,以後又因身體弱,無法將內心所想的一一寫出,因此他認為他在臺灣佛學界的影響力一定很弱(※當時在場的,還有來自臺南妙心寺的傳道法師。我們都是來參加福嚴佛學院的改建落成典禮,才與印順導師碰上的)。

不過當時,我隨即對他表示:在臺灣,他的書已成為當代知識份子,要接觸佛教思想的最佳媒介,即連一些新儒家的年經學者,也多多少少讀過一些。因此他的佛學影響力,是無可置疑的。

然而,真正能對他思想做深刻掌握的,並不多。換句話說,當代的臺灣佛學水準,儘管有印順導師的著作可讀,由於理解不精確,很難評估提升多少。這樣的狀況,到底要怎樣扭轉,便值得探討了。

再另一方面,我之所以要重提這一段關於當代臺灣佛教界對印順導師的矛盾影響現象,其真正用意是,是想藉導出一個相關的論述主題,亦即,我們可以由此發現,當代整個臺灣佛教界的學術水準,其實並不如想像中那樣高,而事實上這又是印順導師再臺灣已經經營了近幾十年的結果。可見他過去的努力,是何等地艱辛、何等地不易。

再換另一角度來說吧!我們都知道有一些佛學界的同道,相當同情1953年到54年之間,印順導師因《佛法概論》被檢舉為「為匪宣傳」的這件事。甚至有些學者,還把此事當作印順導師遭受保守派迫害的實例;同時也批判包括慈航法師在內的教界領袖。於是有個新的研究結論提出:認為臺灣光復的佛教發展,所以在水準尚未大幅度地提昇,是由於印順導師受迫害,以致失去其領導性的地位,連帶也喪失原可循印順導師思想發展的大好機會。總之,在《佛法概論》這件事上,印順導師不但被當成受難的英雄,也使保守派必須擔負了佛教發展落後的嚴重責任。

然而,我們如果環繞著這件事打轉的話,可能對整個順印導師的時代角色與地位,會判斷不清。因為從事件的過程來看,印順導師並未被關,或被逮捕,甚至連限制行動的禁令也未發出,僅是在處理上,有警總和黨部介入,且要求對否些關於北拘蘆洲的描寫作修改而已。

其後印順導師在經營道場和弘法活動上,一點也未遭到官方的干涉。所以我們如果太過強調此事的迫害性質,則有可能會誤導判斷的方向。做為一個現代佛教學者,在觀察此一事件的本質時,不能太感情用事,應該用較深度的視野來分析才對。這是我在展開以下的說明之前,首先要強調的一點。
其實我們可以從他在心智上的偉大創造,以及對人間苦難的關懷這兩點,來評估他的人格特質以及他在佛教思想方面的卓越成就。

就第一點來說,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印順導師的最大貢獻,是以此三系(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心)的判教,消化了日本近代佛教學者的研究成果,融會自己探討的資料,而以流利的中文傳出清晰可讀的現代佛學作品。迄今為止,他的確代表了當代中國佛學研究的最高峰,臺灣近40年來的佛學研究,抽去了印老的著作,將非常貧乏,可見其份量超重量級的。」①

另外我在(孤獨的佛教哲人)一文中,也曾提到他說:「像這樣的佛學專家(印老),卻是長年身體虛弱,不斷地和病魔抗爭,幾度徘徊在死亡邊緣的。他的心力之強,心思之邃密,心智之清晰,實在令人驚嘆不已!」②

假如人類的偉大性,是指人類對內在脆弱性的強化與不斷地提昇,那麼像印順導師這一堅毅的創造性表現,實在是相當不易的。

況且,在這一心智的偉大創造背後,印順導師又具有關懷人間苦難的強烈取向。可以說,他對佛法解脫道本質的理解,是界定在對人間為主的強烈關懷上。由於這樣,他一方面極力探尋印度佛法的原始意義為何?一方面極力強調初期大乘是佛教真正解脫的精神所在。在這樣的佛教思想主張,其實又和印順導師的學佛歷程,以及當時國家社會的危難局是有關。換言之,印順導師在作為出家人的角色上,他不只是隱逸式的探求佛法而已,他在內心深處,始終和時代的的處境有一密切的關聯性。因而,他的著作內容,其實是以佛教的社會關懷,做為對時代處境的一種回應。
我們在他的自傳之文《平凡的一生》和學術史回顧《遊心法海六十年》這一小冊子中,即可以看到他的長期治學,厥再尋求佛陀本懷,同時也可發現他對民族的尊嚴和時代的使命,抱持著一份強烈的關懷。例如他曾反對太虛弟子和日本佛教界過於親近。他的理由是:「日本軍閥的野心是不會中止的,中日是遲早要一戰的。處於這個時代的中國佛教徒,應該愛護自己,不宜與特務化的日僧往來。」這是他從1935年起,和太虛大師有一年多未交往的主要原因。

到了1938年冬天,中日戰爭已爆發,全國上下正努力對日抗戰,面對此一國族危難,他眼見廣大的佛教信眾,無以解國族之急和聖教之危,於是她深切反省佛教的過去與未來,想探明問題出在哪裡?而當時新儒家的大師梁漱溟在四川縉雲山與他談到學佛的中止與時代環境的關涉時,更令他思考:「是否佛法有不善之處?」然後在《增一阿含經》中讀到「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的句子,之道佛陀的本來教法,就是以人類為本的。他因能找到「人間佛教」的法源,內心為之欣喜、熱淚為之奪眶而出!

從此以後,楬櫫佛教的人間關懷,即成為他的為學生主要方針。一度他甚至不惜為此一主張而和太虛大師有所諍辯。由於這是他親探經藏原義而後才確立其堅決主張的,因此他敢於喊出:「我不屬於宗教徒裔,也不為民族情感所拘蔽。」他並且提出他的治學理念說:「治佛教史,應理解過去的真實情況,記得過去的興衰教訓。佛法的信仰者,不應該珍惜過去的光榮,而對導致衰落的內在因素,懲前瑟後嗎?焉能做為無關於自己的研究,而徒供庋藏參考呢!」所以佛法的嚴就,對他而言,是具有時代的使命感的。

而他日後來臺灣所寫的龐大著作,也都具有像這樣的關懷在內。因此要理解他的思想,即必須將他的思想放在時代的大架構中來理解。否則是掌握不到他的真正的思想特質的!

但是,他的研究,儘管文獻解讀精確、立論嚴謹、證據充分,可是由於他的同時也吸收了不少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在詮釋上便和傳統佛教的佛教僧侶產生了很大的差異。例如他重視原始佛教,他的《佛法概論》一書,即是以原始佛教的經典為主要內容。可是對傳統派的中國僧人而言,《佛法概論》其實是小乘的佛法;而流傳在中國的傳統佛法確是以大乘佛法為主。他們視大乘佛法為佛陀的成熟教誨,是原始佛教為不了義。如此一來,雙方在認知上產生了鉅大的衝突。於是印順導師便遭到了長期的批評。

他在《法海微波》 (序)中有一對沉痛話,提到他的作品遭遇和失望的心情。他說:「(從)民國20年來,我寫下了第一篇——《抉擇三時教》,一直到現在,紀錄的與寫作的,也不算少了,但傳統佛教界給予的反應,除極少數外,反對、不滿、厭惡、咒詛、都有口頭傳說中不斷流行,這實在使我失望!」——這是他在1987年所寫的感嘆之辭,離他寫第一篇文意的時間,已經過了二分之一的世紀有餘。

他其實是很歡迎公開批評討論的,例如他曾因唯識新舊譯的問題和守培筆戰,因三系判教的問題和默如筆戰等,都是相當精采的。可是佛教界能有實力和他公開討論的,畢竟不多。即以南懷謹這樣有聲望的學者,一旦涉及《楞嚴經》被批評為真常唯心的道理時,他竟指批評者根據日本式的佛學研究,「曲學取巧」、「捨本逐末」、「不智之甚」!他雖未指名是印順導師,但三系判教,以真常唯心判如來藏系正是印順導師本人,所以南氏實際是未指名的批判印順導師。——這還算客氣的!

事實上,印順導師在臺灣所遭受的批判,遠比南氏所指責者,要嚴重多多。除了他的《佛法概論》被指為「為匪宣傳」外,他的《淨土新論》被反對派大批放火焚燬,他獲頒日本大學的博士學位被圍剿為「有損清譽」。其中關於《佛法概論》事件,尤其令印順導師耿耿於懷。③他在《平凡的一生》中,詳細交代經過,並點出他來台灣進駐善導寺,以及佔了赴日代表的名額,是整個事件的內在主因。

但是,他似乎忽落了思想上的差異,才是根本原因所在。例如他提到「漫天風雨三部曲」,其一是圍剿圓明、其二是慈航為文批他、其三是反對派向政府檢舉,而其中一和二即是思想上的差異所引起的。

並且在政府不追究《佛法概論》的思想問題之後,印順導師長期在台灣的傳統派隔閡的,仍是思想的歧異,而非利益的爭奪。——為甚麼呢?
因為印順導師批評傳統佛教,從天臺宗到禪宗和淨土的思想,皆在批判之列。就天臺宗言印順導師指出智者大師的空、中、假三諦、非龍樹《中論》本義。在禪宗方面,他指出印度禪法被「中國化」的過程,以及中國人禪宗人物重視修行、急於證悟,卻忽視三藏經教和未能多關懷社會的缺失。

至於淨土思想,他則批判彌陀思想受太陽崇拜的影響,以及此一思想太偏於死後的關懷等。反此種種,都是極革命性的批評,因而引起反彈,毋寧是理所當然的。從臺灣佛教發展史來看,臺灣光復後的最大變遷,應是佛教人間化的提倡。而在這一思潮之下,可以有各種不同的活動形態。其中以著作為主,並且強調原始佛教和初期大乘的佛法為核心思想的,即是印順導師的最大特色。至於像佛光山的「人間佛教」理念,則強調佛法的現代化、生活化,所謂「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給人服務」,因此佛法不分宗派高下地一概予融通活用。在這一立場上,是星雲法師可說是太虛佛教精神的追隨者;而印順導師則「批評地繼承」了太虛的佛教思想。

亦即,在法源上,印順導師重視原始佛教和初期大乘,特別是以中觀思想為核心,不同於太虛的法界圓覺思想;然而,太虛的強烈社會關懷,則印順導師並不反對;所以他是「批評地繼承」,這也是他和星雲法師的最大不同點。他和星雲法師也因此分別代表了臺灣光復以來,兩大「人間佛教」的思想潮流。

不過由於印順導師來臺後,一直缺乏資質好的弟子追隨,「宏法、出國、建寺、應酬」這些事,他認為自己並不擅長。所以經過13年的試驗後(1953年至64年),他決心丟下一切重溫昔願——專心地研究佛法。④

的確,他後來所寫的傑作,像《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中國禪宗史》、《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和《空之探究》等,都是這一決心和努力下的研究成果。這一成果,不要說一般體弱多病的學者不可能,就是健康良好、時間充裕的一般佛學專家,也辦不到。而印順導師居然以危脆之身辦到了。這不能說他只是學問的才情好,應該說:他有大悲願,他有強烈的時代關懷和使命感,才能使他做出如此了不起的成就!就這一點來說,他實堪稱「當代俠客」而無愧!

但是,他也有寂寞之感。他曾在1988年11月,於《當代》第三十期,發表了一篇《冰雪大地撒種的癡漢》,以酬答我在同刊物所發表的(臺灣當代淨士思想的新動向)一文。他除了補充一些看法外,對於我提到他的佛教思想,在臺灣環境中所出現理想與現實的差異,也頗有同感。可見他對知音的缺乏,是甚感無奈的。這也印證了在本文一開始所提到的,印順導師對他的思想的流佈狀況,始終懷著兩難之心;既希望被人接受,也擔心被人誤解誤用。所以今後在臺灣,印順導師的思想要如何理解和實踐,應是相當耐人尋味的。
(※本文經印順導師本人過目)

① 此文即(台灣當代最偉大的佛教思想家印順盛正),收在拙著《人間淨土的追尋――中國近世佛教思想研究》(板橋:稻鄉出版社,1989年),頁229-234。

② 見江燦騰,前引書,頁235-238。

③ 這是《佛法概論》被取締的那一段原文,其中提到:「……未來的世界―傳說的北拘羅洲,是極福樂的世界。北拘羅洲的平等、自由,有點類似此世界起初的人類社會。將此世界融入佛教的真理與自由,智慧與慈悲,即為淨土的內容。我們這個世界,經過多少次荒亂,彌勒降生時,才實現為淨土。佛教淨土的真精神,如果說在西方極樂國,在兜率天內院,不如說重在這個世界的將來。拘羅洲的特質,沒有家庭―沒有男女間的相互佔有,沒有經濟上的私有。衣服、飲食、住處、舟車、浴池、莊嚴具,一切是公共的,儘可適量的隨意受用。大家都「無我我所,無守護者」,真的做到私有經濟的廢除。男女間,除了近親屬而外,自由交合,自由離散。所生的子女,屬於公共。拘羅洲的經濟狀況,男女關係,家庭本位的倫理學者,或者會大聲疾呼,斥為道德淪亡,類於無父無母的禽獸。然而佛法說:這是無我我所的實踐者,是「能行十善業」者,是真能做到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者,比家庭本位的道德――五戒――要高尚得多。拘羅洲的人,沒有膚色――種族優劣――的差別,人類是一樣的平等。由於體健進步,人間再有夭壽的。壽終而死,也再沒有憂愁啼哭。這個世界,非常的莊嚴,非常的清淨,像一所大公園。土地肥沃,道路平坦,氣候冷暖適中;到處是妙香、音樂、光明。人類生活於這樣的世界,何等的幸福!這樣的世界,為無數世界中的現實存在著。原始佛教仰望中的世界,即是這樣的世界,而又充滿了佛陀的真理與自由,智慧與慈悲;這即是這個世界的將來。(※印順導師在《佛法概諭》中,因書寫這段文字而遭受保守派佛教徒檢舉「為匪宣傳」,當時他因此忍辱刪掉這段文字,並重寫之,但是隔十年後,他卻自認為「不能忠於佛法,不能忠於所學,缺乏大宗教家那種為法殉道的精神……這是我最傷心的,引為出家以來最可恥的一著!」)

④ 於是他宣布了如下的決定――(舉偈遙奇,以告謝海內外緇素同道)離國三五載,來臺滿一紀。風雨悵淒其,歲月驚消逝!時難懷親依,折翩歎羅什,古今事本同,安用心於悒!願此危脆身,仰憑三寶力;教證得增上,自他咸喜悅!不計年復年,且度日又日,聖道耀東南,靜對萬籟寂。這是文辭典雅、意境幽遠的詩偈。也是來臺僧侶中,最不尋常的一次文學創作(儘管原意非關文學)。印順導師舉鳩摩羅什和真諦來中國後的不如意為例,以抒解她來台後的諸多不順遂,同時也流露出他願獨自研究佛法的強烈心聲!

——錄自江燦騰《當代台灣人間佛教思想家——以印順導師為中心的薪火相傳研究論文集》,(台北市:新文豐,2001)頁15-26。

---

致讀者

凡 例

第一卷 早期臺灣的歷史(從古代臺灣到清季開港前)第一章 近代人類學認知下的臺灣史前文化

1.1 臺灣先史時期的文化遺址

1.2 「臺灣人」族群的源流與分類

1.3 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
第二章 荷西與明鄭時期的臺灣

2.1 荷西入主臺灣及其拓殖

2.2 明鄭時期的開發與經營

2.3 最後的攤牌──鄭清的和與戰

第三章 清領前期的臺灣開發與社會變遷

3.1 土地拓墾與區域開發

3.2 衝破網羅橫渡重洋的移民潮

3.3 民變迭起與分類械鬥

3.4 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特殊的郊行制度
第二卷 臺灣近代史(從清季開港後到日本撤出)第四章 清季後期的外力入侵與臺灣的相應變革

4.1 紛至沓來的列強侵擾

4.2 迎向世界的起步

4.3 臺灣的建省與劉銘傳的富強新政

第五章 日治時期的殖民統治與臺灣社會變革情況

5.1 甲午戰爭與馬關議和

5.2 武士刀支配下的番薯及其武裝反抗

5.3 異族殖民統治下的政經文教措施

第六章 政治抗爭運動與皇民化運動下的臺灣

6.1 近代臺灣本土社團的崛起

6.2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6.3 臺灣文化協會的活躍與沒落

6.4 戰雲密佈下之臺灣──皇民化運動

第三卷 臺灣現代史的戰後發展(自二戰後──2006年)第七章 戰後臺灣政治的變革與發展

7.1 從「二二八事件」到「白色恐怖」

7.2 戒嚴下的政治改造與威權體制的建立

7.3 從風雨飄搖到政局穩定

7.4 蔣經國接班後的銳意革新

第八章 戰後臺灣之藝文活動和自由主義發展的趨勢

8.1 從反共文學、現代文學到鄉土文學的批判

8.2 近代臺灣美術的百年回顧

8.3 戲夢人生的百年風華──近代臺灣戲劇的發展

8.4 唱我們的歌──臺灣近代音樂發展滄桑錄

8.5 臺灣近代電影的百年浮沉

8.6 飆舞──林懷民與羅曼菲的舞蹈世界

8.7 自由主義在臺灣的緣起緣滅

第九章 解嚴後臺灣政治社會面相之觀察

9.1 過渡階段──從蔣經國到李登輝的政權轉移

9.2 政黨輪替──陳水扁本土政權的確立

9.3 弊政下風起雲湧的各種社會運動

9.4 當代臺獨思想的崛起及其實際政治行動

第十章 破冰後兩岸的政經交流趨勢及其待解問題

10.1 破冰後的兩岸政治關係

10.2 破冰後兩岸相互依存的經貿網絡

10.3 當代兩岸文化交流與國家認同問題

第十一章 全球化與本土化交互衝擊下的當代臺灣處境

11.1 面對新局──從現代化到全球化

11.2 全球化潮流下的臺灣
----
致讀者

       現在擺在讀者面前的這本新書,是由東大圖書公司所悉心規劃和出版的,一本有關臺灣史的嶄新著作。

       其目的是,準備提供給國內大專及技職院校,屬於大學階段成年者,「臺灣史」課程教學所使用的最新讀本。

       本書內容突破一般教科書之窠臼,以新穎多元之內容,來彰顯臺灣歷史與文化之豐富內涵。這是本書有別於一般臺灣史之教科書的一大特色。

       本書在詮釋體系上,兩位作者議定:撰寫自解嚴以來,當代臺灣社會大量湧現的各種新穎的學術課題。有關本書的這一部分,可說是當代臺灣現行歷史教科書,較少觸及的條目。本書的內容,即由此建構起來。

       兩位作者都體認到,自解嚴以來的臺灣政局變化,和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及兩岸的複雜關係,這些當代的現成歷史素材,書中均有深刻的論述。讀者當能體會,本書內容不會只是空洞的表述,或僅存概念性的歷史書寫。

       因此,本書的特點之一,就是能呈現具有血肉鮮活和深情動人的歷史書寫。因為兩位作者有深刻感受和鮮明個性,也才能據以撰出此一新類型的臺灣史教科書。

       雖然如此,在本書中所論述者,仍得力於學界既有成果的多,完全由兩位作者嶄新開創者少,但我們都願打開心胸,避免出現任何特定政治立場的詮釋觀點,也不妄 斷未定論的司法案件,以及不偏愛任何統獨的觀點或立場;甚至於包括兩岸敏感的統獨論述在內,本書也都在不避諱的加以論述之同時,不作任何偏袒,而是以史家 專業的態度,來進行分析,或據以進行高度思維性的相關論述。

       所以,本書在問題意識的思考層次上,是深刻而細緻的;在持論態度上,雖仍相當嚴謹,卻能保有極大的開闊心胸,為史事當事人設身處地的設想,或為之留餘地的寬容及諒解,來撰述相關史實。

       根據以上所述,讀者不難了解,兩位作者的撰書心態,整體來說,是充滿撰史熱情的;在題材的挑選上,也是百無禁忌的;但在專業上,則仍嚴格遵守客觀史家應有 的不偏頗立場,亦即,是以極冷靜的深刻思維,和處處懷著關愛自己鄉土同胞的心,來進行如此的新臺灣史書寫。

       因此,此一新書的出版,既是在深刻描寫當代,也是在紀念當代和歌頌當代!同時,也藉此和當代讀者交流及對話。兩位作者雖能撰此新書,卻也非事事精通,和所 論皆對。因而,對於本書中,仍存在的知識空隙和見識不足,也已了然於胸;對於相關書寫內容,也隨時可能犯錯。

       也因此,凡能讀本書,而指正其中論述疏失、記載資料有不確、或疏忽者,皆兩位作者史學之師,或難得請益之學友。而且,不論其身分是學生、初學者,或一般喜愛本書的普通讀者,兩位作者也會對其任何的指正,衷心感謝。

2008年元月

江燦騰 陳正茂

明末佛教研究

 By 聖嚴

明末佛教研究

books.google.com.tw
 明末之蓮池、藕益、弘贊、元賢諸大師,均有意 169 見聖嚴法師〈明末的中國戒律復興〉,收入《從傳統到現代一一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頁 152 〜 153 。 170 參南京大學陳永革的博士論文《晚明佛學的復興與困境》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于君方博士,撰成的學位論文 
The 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Jan 1, 1981 - Religion - 353 pages









胡適等遊廬山1928.4.7-4.10 1928.4.20補記

《廬山遊記》, 《新月》1卷3號(1928年5月10日);1928年上海新月書店出版單行本, 1930年收入上海亞東圖書館的《胡適文存》三集卷2;1986年收入台北遠流出版社的《胡適作品集 》冊11...

用現在的話說,這篇新式「遊記」中包含太多的記述、(文化、佛教、孫中山遺囑.......)批判、考証、「明志」...等等,所以後人可以「各取所需」來附會或議論。


記人方面 ,高夢旦先生帶「高度器」去測各山,讓胡適有比較《指南》書中的數據。......令我印象深刻。

----

文中: 「自明以來,上流社會則受朱熹的理學的支配,中下社會則受朱元璋的「真命天子」的妖言的支配。二朱狼狽為奸,遂造成一個最不近人情的專制社會。」(後文用「朱子」。)


-----

到海會寺.....「並說還有普超血書《華嚴經》全部。.......」

「刺血寫經是一種下流的求福心理。深山勝地的名刹......中古時代教徒捨身焚身的瘋狂心理,便知刺血寫經已是中古宗教的末路 。.......憨山蓮池的中興事業也只是空費了一番手足,終不能挽救已成的敗局。佛教在中國只剩得一只飯碗,若干飯桶,中古宗教是過去的了。」

hc注 : 弘一法師請教印光法師關於切刺血寫經的書信往返,現在可以找到。
憨山德清(1546年-1623年),俗姓蔡,字澄印,號憨山,謚號弘覺禪師,明朝安徽全椒人,臨濟宗門下,復興禪宗

憨山生平以「憨山生平」爲範圍探討的專著有:徐頌鵬《中國明代佛教領袖一憨山德清的生平與思想》
徐頌鵬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Han-shan Te-ching: 1546-1623
Sung-peng Hsu
University Microfilms, 1978
654 pages
陳運星翻譯徐頌鵬對於憨山生涯所分之九個時期,其中的第六個時期,翻譯乃有錯誤。
*******


*****
  江燦騰自學回憶錄 : 從失學少年到臺大文學博士之路 / 江燦騰著
臺北市 : 秀威資訊科技, 2009

 櫛風沐雨話平生 / 江燦騰著
臺北市 : 商鼎文化出版 : 千華總經銷, 民82[1993]

工人博士-江燦騰的奮進人生

目錄 

工人博士-江燦騰的奮進人生

  • 本書目錄
    第一章:吃苦長大~桃園大溪的童年記憶
    第二章:失學童工浪跡台北~少年歲月的辛酸與愛情
    第三章:啟動知識生命力~自學考取師大歷史系的奮鬥歷程
    第四章:從工人到博士~抗癌勇士的堅毅與努力
    第五章:「回首來時路」的喜悅分享~與江燦騰談知識、理性與生命力

    正面思考的勇者 陳耀昌
    真情告白 江燦騰
    活出自己的生命 曹銘宗
    感恩與感謝 許麗霞

    江燦騰大事年表

序/導讀 《工人博士-江燦騰的奮進人生》


認識江燦騰先生已七年了,我都叫他江老師。記得第一次到他的竹北家裡採訪,我開車去,他在電話裡跟我說,到了他住的村子時,如果還找不到,問一下「江老師住在哪裡」就知道了。
  江老師一直是我採訪、諮詢有關宗教、歷史的學者。我當主編時,他還是我邀稿的專欄作者。我沒有想到,有一天我會撰寫他的傳記。
  我想要說的是:這本書不是為了他寫的,而是為了他可能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老師而寫的。我在這裡說的老師,指的是人生的老師。
  你在生活上窮困、痛苦嗎?你在心靈上迷惘、無助嗎?甚至你面臨死亡的威脅嗎?這些人生的功課,都可以在江老師的現身說法中找到一些答案。
  江老師的教學也與眾不同,他不教你認命,也不教你躲在宗教裡安身立命,他教你以追求知識、堅持理性的精神,活出自己的生命。
  我相信,江老師作為這樣一個人生的老師,可以帶給很多人鼓勵和啟示。
  有的傳記太過強調傳主在生活環境上的惡劣,甚至誇大一些人類本來就有的痛苦,讓讀者看了很有壓力,也沒有達到治療和鼓勵的效果。江老師遭受的困苦不遑多讓,但我希望讓讀者清楚看到他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我在書中除了寫他的故事,還直接呈現與他的對談。
  當然,江老師即使是一個人生的老師,也有一些缺點,尤其是學界公認的「狂傲」,以及連他都不否認的「粗魯」。這些,我都寫在書裡,但也給他辯解的機會。
我比較喜歡謙虛的人,所以我曾跟他說:「你有什麼成就,應該讓別人來講,你自己一直講,反而讓人家覺得你愛吹噓。」我也告訴他:「你太過理直氣壯,反而無法讓人接受。」
但是,我的話作用不大,因為這是他的個性,而且我也無法否認,他只是說話口氣很大,其實並未吹牛。既然他說本性難改,我也就懶得理他了。
江老師抗癌過程中,得到社會很多幫助。他說,他回饋社會的方法就是勤於著作、批評時事。未來,他還要與癌症繼續搏鬥,我們都要祝福他,因為他活得愈久,回饋愈多。陳耀昌
幾 年前,我們的陳維昭校長打電話告訴我,要送一位歷史系的研究生來就醫,沒想到在急診室見到的病人是一位年過五十,年紀比我還大(雖然看起來比我年輕)的 「老生」,心想這麼老了,還唸研究所,精神實在可佩。後來才慢慢知道江燦騰先生雖然只是「研究生」,但已經是國內佛教史的權威,才知道江先生可佩的不只是 外在精神而已,肚子裡的東西也很令人肅然起敬,但一直等到看到這本傳記,才知道江先生的經歷還真是不尋常。
做為一個病人,江先生是我見過最具「positive thinking」(正面思考)的人,他的這種人格特質,其實反應在他的生涯的每一段(大概是青少年時期差點去「投水自盡的經歷」而大澈大悟「得道」的 吧)。譬如說,他唸師大夜間部歷史系時,早上六點半到飛利浦上班,下午三點下班,坐火車自竹北到台北,晚上十點多下課後再搭火車回竹北,再走路,凌晨一點 半返家,第二天六點以前起床,周而復始,這樣的日子,連續半年,就算很厲害了,而能連續五年,還有家務事,沒有「positive thinking」的信力,是做不到的。
江先生的治療過程亦是不叫痛、不抱怨,與醫護人員完全配合,說化學治療就化學治療、說放射就放射、說切骨頭就切骨頭、說做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就移植,這也 是要有很大的「positive thinking」的信力才做得到的。而「positive thinking」說來應有兩種,一是對自己能掌握的,比較簡單;對必須和他人互動的,就複雜了,往往還要靠幾分運氣。特別是在癌症的治療上,往往幾乎同 樣的病,同樣的治療,同樣地配合醫療人員,偏偏就是有些病人倖存下來,得享高壽;而有些人仍然藥石罔效,仍然魂歸離恨天。徼天之倖,江先生屬於前者那幸運 的20-30%(以他的病情及現代醫療的成績而言),不但遠離了疾病(雖然付出了「長短腳」的代價),得到了博士學位,還出了傳記,也成為一個典範。
想當年我高中畢業,在填寫保送志願時,曾經心動想去唸台大歷史系,雖壯志未酬,或臨陣退出,但後來卻與台大歷史系頗有奇緣。除了有不少好朋友出身於此外, 與我亦師亦友的李敖先生,我負責在他死後把他的骨頭做成標本;兩年半前,為了高雄市議員林滴娟,單騎深入遼東(海城),完成了我就任法醫學科主任之後的 「第一件差事」,而滴娟也是台大歷史系的。如今生平第一次為人寫序,江先生也是台大歷史系的,人生真是奇妙啊。
在經驗裡,病人在經歷過骨髓移植而治癒癌症後,都有「浴火重生」的感覺,他們往往表現出一種特別高貴的人格情操,比較樂於奉獻,樂於助人,樂於對社會的回 饋。以台灣男人的平均壽命而言,江先生大約還有二十年以上的日子,也許江先生能有更精彩、更不平凡的二十年,讓這本書只是江先生的「前傳」。就像世界三大 男高音的卡瑞拉斯一樣,做完骨髓移植治癒血癌之後,人生更為燦爛。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