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人和書 ( Men and Books)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40

廢名集(全六卷)

$
0
0

廢名集(全六卷)

內容簡介

本書共六卷,分上下兩編,以國共易手為界,上編為作為作家的廢名的創作;下編為作為學者的馮文炳的著述。上編收1922至1948年間的作品,下編收 1949至1964年間的作品。上編以文體劃分為小說、文、詩、論四類,各類依時間順序分輯;下編基本以研究對象為分類標準。

本書是新文學中除《魯迅全集》以外唯一全面整理的作家集,所采用的底本基本為初版本,體例是全部依底本排印,底本有錯依校本改者出注,底本不誤校本誤者不 出注。廢名作品散佚極為嚴重,以往從未出版過能反映其全貌的集子。經過多年艱苦收集,本集中新發現的文本約佔三分之一。全書歷時十二年,校勘作者身前所有 版本,對廢名作品的研究者、愛好者及文學寫作者、愛好者均是一個福音。
 

目錄

第一卷
前言
凡例
上編
小說

竹林的故事


講究的信封
柚子
少年阮仁的失蹤
病人
浣衣母
半年
我的鄰舍
初戀
阿妹
火神廟的和尚
鷓鴣
竹林的故事
河上柳
去鄉——S的遺稿——
桃園
張先生與張太太
文學者
晌午
石勒的殺人
追悼會
審判
浪子的筆記
一段記載
桃園
菱蕩

小五放牛
毛兒的爸爸
……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附錄




新發現的一封廢名佚信——兼評《新詩十二講——廢名的老北大講義》
  • 作者:眉睫  來源:博覽群書  整理日期:2007/7/21  

  •   孟實(原名吳方)在《“我是夢中傳彩筆”——廢名略識》中稱廢名是“李商隱以后,現代能找到的第一個朦朧派”。這個“朦朧派”的意思不 只是說廢名的小說晦澀朦朧,恐怕也是說作為詩人的廢名是現代朦朧派詩歌的鼻祖。甚至在臺灣,廢名的詩歌及其詩論經由紀弦、痖弦等詩人的介紹,亦是引發臺灣 現代派詩歌的源泉之一( 陳振國:《廢名研究在臺灣》);而廢名小說在臺灣產生影響則遠遲于廢名的詩歌及其詩論。
      1932年,廢名在完成長篇小說《橋》和《莫須有先生傳》以后,轉入散文創作和新詩研究,并身體力行地創作了一百多首新詩。1934年廢名曾以 “新詩問答”的形式散布了他的新詩觀點。1936年,在一本英譯的《中國現代詩選》(Harold·Acton、陳世驤編譯)中,即已收入廢名的詩,并將 《論現代詩》一文(即“新詩問答”)用作附錄,作為此書宣揚中國現代派詩的理論文章。最近從胡適密藏書信中發現一封廢名致胡適的佚信,其中有關于新詩的認 識。據考證寫于1933年或1934年2月1日,這比“新詩問答”還早。此信尚未引起學界注意,亦未曾收入《廢名文集》《廢名年譜》等書中,全文將近四千 字,可謂迄今為止發現的廢名最長的一封信。
       信中闡述了以下觀點:一是明確指出“我們今日的新詩是中國詩的一種”,“白話詩不應該說是舊詩詞的一種進步,而是一種變化,是中國詩的一種體裁。今日的 新詩,并不能包羅萬象,舊詩詞所能表現的意境,沒有他的地位,而他確可以有他的特別領域,他可以表現舊詩詞所不能為力的東西。”二是在將舊詩詞與新詩作了 質的區分之后,繼而指出語言形式的文言與白話并非新舊詩的區分標準,“舊詩之不是新詩,不因其用的不是白話,就是有許多幾乎完全是白話句子的詞,我也以為 不能引為我們今日新詩的先例。新詩之不是舊詩,不因其用的是白話,而文言到底也還是漢語。”三是指出當下詩壇的困窘境地,“今日做新詩的人,一方面沒這個 體裁上的必然性的意識,一方面又缺乏新詩的生命,以為用白話做的詩就是新詩,結果是多此一舉。他們以為是打倒舊詩,其實自己反而站不住腳了。”四是對自己 的新詩充滿信心和對其晦澀的解釋,“我自己所做的一百多首詩,自以為合乎這個新詩的資格。我用了我的形式表達出了我的意思,他是站在舊詩的范圍以外,能夠 孑然而立了。若說他不好懂,那我覺得這本是人類一件沒有法子的事情。藝術原則上是可通于人,而事實并不一定是人盡可解;恐怕同戀愛差不多,我所見的女人我 未必都與之生愛情了。”以上四點還沒有明確說出廢名在“新詩問答”、《談新詩》中提出的根本觀點:新詩要有“散文的文字,詩的內容”。廢名又在信中大談溫 庭筠的詞、莎士比亞的戲劇、陶淵明的詩,來說明他們在藝術表現上的自由活潑,充盈著美麗的想象,似有引為今日新詩前例之意,但廢名又在《談新詩》中指出 “我的意思不是把李商隱的詩同溫庭筠的詞算做新詩的前例,我只是想推想這一派的詩詞存在的根據或者正有我們今日白話新詩發展的根據”。同時廢名自己作的新 詩也并非是要為其它詩人立一個做詩的榜樣,他只是說:“我用了我的形式表達出了我的意思。”他以他的詩實現了他的主張,而更希望別的詩人從他們自己的詩來 實現新詩的品質:要有“散文的文字,詩的內容”,因此極為推崇劉半農、卞之琳、林庚、朱英誕、沈啟無、馮至等人的詩歌,而很討厭新月派的格律詩,如“商籟 體”等。廢名平素對胡適的“談新詩”的觀點極為不滿,而這封信恰好是針對胡適的詩論的。1934年,廢名講教“新文藝試作·散文習作”,次年開講“現代文 藝”。據說廢名在講新詩以前曾問過胡適這門課怎么上,胡適叫他按照《新文學大系》上講,意若按照胡適的“談新詩”一文講即可,廢名卻在課堂上大說胡適的不 是,一口一個胡適之(馮健男:《廢名與胡適》)。
      近些年來,出版界出版了不少學者的講義,特別是一些詩歌講稿,如胡適、朱自清、聞一多、廢名、何其芳等的。這些講稿有的是作者生前自己出版的, 有的是后世學人匯編成書的。由于敘述風格別具一格,生動活潑,淺顯易懂,而又不缺乏真知灼見,因此很受一些詩歌愛好者喜歡。最近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套 “大師談學習系列”小叢書,可以作為代表,其中一本是《新詩十二講——廢名的老北大講義》。
      《新詩十二講》是廢名在老北大的新詩講義,他的學生詩人黃雨保存著一份,因此得以傳世。但以往版本年代久遠,普通讀者難以獲得,陳子善先生在 1998年編訂了一本《論新詩及其它》。但其中錯謬甚多,有的地方甚至難以卒讀。于是有了這本《新詩十二講》。該書以《論新詩及其它》為母本,糾正了其中 不少錯字,從這種意義上講,是《論新詩及其它》的“再版本”。據“編后記”說是為了滿足“廢名迷”的需求。
      廢名詩論自潘頌德、馮健男、孫玉石等著名學者開掘以后大有形成“廢名詩學”的趨勢,近幾年來又一再受到重新認識和關注。在新詩處境日益艱難的今 天,廢名詩學觀以至成為部分詩人“危機時刻的詩歌選擇”。2004年青年詩人西渡編輯出版的《經典閱讀書系·名家課堂》,其中有關新詩部分其實是以廢名詩 學觀為準繩進行選編的。這說明,廢名的詩論有強大的生命力,值得去了解,去借鑒,去學習。但有一個事實,學術界卻長期視而不見。一般學者在研究廢名詩歌及 其詩論時,往往提到卞之琳和林庚,卻很少或者根本沒有提到沈啟無(開元)、朱英誕。這或許與二人名氣較小且任“偽職”有關。但揭開歷史的面紗,我們會發現 當時活躍在廢名周圍的詩人圈子中,他們兩人是不可忽視的。以沈啟無、朱英誕為代表,淪陷區存在一個長期受廢名詩論影響的現代派詩歌遺脈。
      從廢名、林庚一派詩論來看,朱英誕(1913~1983)是一個有特殊天才的優秀詩人,他的詩與廢名、林庚的詩一起構成中國新詩中一支特別的流 派,而他們自認為是中國新詩的正途。這派詩歌一般已并入現代派詩進行研究,其實,他們的詩與戴望舒的詩還是有一定區別的。1937年,蘆溝橋頭一聲炮響, 北方作家紛紛南下,詩歌中心也由北京轉入昆明等大后方。于是,現代派詩幾近斷流,但留在北京的朱英誕仍然堅持與廢名、林庚在書信中討論新詩出路,堅持固有 詩歌理想,在北方淪陷區成為一個獨特的存在,延續了三十年代廢名詩歌理論的生命。當時深受廢名詩論影響的詩人還有沈啟無、黃雨、路易士(紀弦)等。他們繼 續在北方淪陷區大量發表廢名的書信、詩歌、詩論等,成為淪陷區詩歌創作的一面旗幟。新近出版的《吳興華詩文集》中的附錄文章中,有研究者也承認了廢名詩論 對北方淪陷區詩歌的影響。沈啟無(1902~1969)則最早地發表和研究了廢名詩論,并在廢名的鼓勵下進行詩歌創作,1945年4月沈啟無在《〈思念 集〉題記》中不無感激地說:“從前我印《水邊》(廢名、沈啟無合著),是紀念廢名,因為他是第一個認識我的詩的。”沈啟無算得是詩人廢名的知音,二人作詩 常有“共賞之趣”(見《天馬詩集》附記)。沈啟無曾指出:“廢名先生及其一派,即是顧到歷史的意義,并且依傍文化的,故其性質乃同時是古典的。”這里明確 提到“廢名先生及其一派”,可見那時廢名雖已回到黃梅鄉間,但影響卻極其深遠,以至有成為一派的說法。彌漫在北方淪陷區詩壇的古典情調,不正是廢名詩歌及 其詩論的體現么?朱英誕在此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是以廢名、林庚的傳人的身份宣傳這一詩潮并親自參加實踐的。他一面在偽北大開講現代新詩(現存有“現代詩 講稿”、《中國現代詩二十年集一九一七—一九三七》),一面發表大量詩作,繼承了廢名在三十年代未竟的新詩研究工作。四十年代末廢名重返北大還特地贊 許了朱英誕這一業績。從這些意義上講,我們可以看到廢名詩論在四十年代的影響和朱英誕、沈啟無的傳承,以及現代派詩歌遺脈的存在狀態。可以說,朱英誕、沈 啟無、黃雨、南星、路易士、吳興華等北方淪陷區詩人應該與大后方“九葉詩人”受到同等關注。這樣的文學史才是客觀的,公正的。
      指出和回顧廢名詩論既有影響,對于今天了解、借鑒、傳承廢名詩學觀,認真考察當代詩歌的生存困境以及出路,是大有裨益的。廢名是密切關注傳統詩 歌對新詩的制約,“顧到歷史的意義,并且依傍文化的”,提出新詩要有“散文的文字,詩的內容”,才能徹底獲得自立。于是廢名把“新詩要成功為古典”視為 “千秋事業”,在這個偉大的新詩征途上,同路者究竟太少,當廢名發現林庚、朱英誕二人的詩歌時,就不免加以歡呼了。在《〈小園集〉序》中,廢名毫不掩飾地 祝愿朱英誕在這個事業上有所貢獻,并稱朱英誕詩的存在好似“六朝晚唐詩在新詩里復活”,而在《林庚同朱英誕的新詩》中又直接說“朱英誕也與西洋文學不相 干,在新詩當中他等于南宋的詞”。由此看來,廢名認為他和卞之琳、林庚、朱英誕等少數幾人的詩是比較醇正的中國新詩,而徐志摩、朱湘一派未免顯得張皇,大 鬧格律之勾當,反而阻礙了自由詩的發展。廢名詩學觀的狹隘由此可知,但又惟其狹隘,而能揭示新詩的性質和歷史使命。另外,整部廢名詩論,大談已往的詩文 學,從歷史的角度闡釋新詩的自由詩性質,自由充分發展后才能完成它的自立使命。廢名詩論的局限性與它自身的狹隘性是分不開的,廢名主張新詩的當下性、天然 性、完整性,往往無法解釋長詩、詩劇等,這與當時的歷史環境是有關的,而廢名對新詩的歷史使命也只能顧及到“散文的文字,詩的內容”這一根本觀點以及自由 詩性質的充分發展。
      了解廢名詩論,不可不與廢名的詩相參看。長期以來,學術界以為“廢名詩大約僅存30首”,1997年周作人兒媳張琰芳女士偶然的發現,打破了這 一慣有的說法。但廢名的詩后來并沒有專門編輯出版,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讀者和研究者的視野,臺灣出版的《廢名詩集》以及由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廢名(全) 集》將是很好的讀本。
      (《新詩十二講——廢名的老北大講義》,廢名著,遼寧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版,23.00元)

  •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