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6年12月30日總統府發布的新聞稿(中央社新聞報導摘錄):
迎接雞年到來,總統府印製賀歲春聯及紅包袋。總統府今天公布春聯和紅包樣式,春聯印有賀詞,代表冉冉上升,紅包則印上許多雞,象徵大小機會源源不斷。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今天表示,春聯的靈感是來自於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於1915年所創作的漢詩「乙卯元旦書懷」;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總統府印製的春聯文字取自台灣文學。黃重諺說,春聯節錄賴和醫師的詩集,一方面把台灣文學作品介紹給大家,一方面藉由賴和的詩句,和民眾慶賀新年。他說,冉冉代表冉冉上升,相信不管哪方面,國家和每個人會慢慢的有所提升,透過國家漸進改革和穩健轉型印象,表達每個人都有不同成長的意涵。
迎接雞年到來,總統府印製賀歲春聯及紅包袋。總統府今天公布春聯和紅包樣式,春聯印有賀詞,代表冉冉上升,紅包則印上許多雞,象徵大小機會源源不斷。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今天表示,春聯的靈感是來自於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於1915年所創作的漢詩「乙卯元旦書懷」;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總統府印製的春聯文字取自台灣文學。黃重諺說,春聯節錄賴和醫師的詩集,一方面把台灣文學作品介紹給大家,一方面藉由賴和的詩句,和民眾慶賀新年。他說,冉冉代表冉冉上升,相信不管哪方面,國家和每個人會慢慢的有所提升,透過國家漸進改革和穩健轉型印象,表達每個人都有不同成長的意涵。
這則報導有幾個問題:
一、「自自冉冉、歡喜新春」這八個字,上下兩句並不相對稱,不是「春聯」,只能稱為新年的兩句吉祥話。 對聯的上下句必須「兩兩對仗,平仄相反」。
二、賴和原詩的這兩句:「自自冉冉幸福身,歡歡喜喜過新春」,原文可能是「自自由由」誤寫成「自自冉冉」,因為「自自冉冉」是前所未見且語意不通的詞,若是「自自由由」與「歡歡喜喜」則非常順暢,且兩兩相對,不但語意清楚,平仄也恰好相反,合乎格律。根據古典詩「律詩」的格律要求,上下句的相同位置的字,平仄必須相反,此處「冉冉」是仄聲字,格律不對,如果是「由由」則是平聲,平仄就沒有問題。
三、至於「冉冉」的意思,有以下幾種常見解釋,1、柔弱下垂的樣子。2、行進的樣子。3、歲月流逝的樣子。4、逐漸緩慢的樣子,如「國旗冉冉上升」。黃重諺引用的是最後一個常見的用法,但「冉冉」本身並不能解釋「上升」。
賴和在日治時期台灣文學史上具有開創性的定位,他是非常有人道精神的醫師作家,向來關懷弱勢者,作品具有強烈的批判性與反殖民精神。總統府藉這次機會讓大家認識台灣文學與台灣作家,用意極為良善,很可惜可能犯了錯誤,也可能產生誤導。
賴和原詩如下:「自自由由幸福身,歡歡喜喜過新春。平生得意知何事,一世無憂能幾人。閒陋幸無名士氣,癡獃還有少兒真。近來一事堪誇說,曾許無邪乙女親。」此為吳東晟及我本人共同考證的版本。
日治《賴和手稿全集》日治《賴和全集》
《賴和全集》彰化:賴和基金會
讀
陳柔縉:古典的「主要交通工具」:".......台灣人的回憶錄裡,到處可見走路的橋段。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在淡水念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到新竹校外教學,去時搭火車,返程就從新竹走回淡水。杜聰明又說,公學校畢業準備考試期間,小竹老師生病住院,他和一位同學帶「一籠蜜柑」,從淡水走到今天的台大醫院。兩件「驚人」的走路記事,"杜博士"卻都沒有特別著墨甚麼,一切似乎很普通很平常。....."
我記得以前讀《賴和全集》時 是說有一回放寒假 賴和和杜聰明等同學 花了約三天
從台北走回家 他們碰到歷史景點 還會賦詩紀念..... 待查
被譽為「台灣新文學之父」的賴和,一手執筆,一手持聽診器行醫,他筆下不論新詩、小說、散文等,都與弱勢者同一陣線,反抗日本統治霸權,是影響台灣文學發展的重要先行者之一。
由客委會補助、中央社出版的《賴和小說集》英文版昨日正式出版,由中央社董事長洪健昭主譯,收錄賴和《一桿稱仔》、《豐作》、《惹事》等廿一篇短篇代表作,而這也是賴和的首部英譯本專書。
賴和一八九四年出生彰化市,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畢業,長年在彰化行醫。雖然接受日本教育,但幼時曾上漢文私塾,賴和未曾用日語寫作,後來還嘗試實驗台語話 文。但屬客家籍的他,很早便喪失聽說客語能力,晚年在詩中表達遺憾:「我本客屬人,鄉語竟自忘,淒然傷懷抱,數典愧祖宗。」
一九二○年 代,賴和曾參與蔣渭水、林獻堂等人成立的文化協會,行醫之餘巡迴各地演講,啟蒙台灣民族意識,觸怒日本當局,兩度入獄。但比起 武力抗日,他更寄望透過文學力量為人民發聲,代表作《一桿稱仔》描述一個小販因得罪日本警察遭到惡整;《豐作》則描述蔗農辛苦耕種,卻被製糖會社以偷斤減 兩的收買方式欺壓。
賴和長孫、「賴和文教基金會」創辦人賴悅顏表示,賴和寫作展現批判精神、民間立場及人道關懷,但小說中夾雜台語、日語,翻譯困難,因此他對《賴和小說集》譯本面世深感謝意。
---
◎歷史台灣內容節錄自莊永明先生著《台灣紀事(上)(下)》一書(時報出版社出版),著作權屬莊永明先生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日期:1943/1/31 「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1894–1943)逝
台灣新文學之父
為台灣新文學「打下第一鋤,撒下第一粒種籽」(楊守愚語)的賴和,於 1943 年今日,逝於本籍彰化。賴和原名賴河,號懶雲,又號甫三,筆名有安都生、灰、走街先等,生於 1894 年 5 月 28 日,享年 50 歲。
賴和於 1914 年畢業於「醫學校」,曾內渡廈門,受當代新思潮影響。 26 歲返台,在彰化市市仔尾懸壺,這位身穿「台灣服」,腳蹬棕柴屐的「和仔先」,仁心行術贏得了鄉民愛戴。
行醫之餘,賴和勤於詩文創作,他寫作只用「漢文」,舊體詩、新詩、隨筆、報導、評論、小說,樣樣俱有,同時也擔任過《台灣民報》、《台灣新民報》的學藝欄、《南音》、《台灣新文學》等雜誌編輯工作,「文學生活」使他給台灣新文學的奠基期砌下了一塊
最重要的磚頭。
賴和文學的表徵是對舊社會敗壞風俗的抨擊、對被屈辱的人民訴不平、以及對弱者的同情與鼓勵,他以筆為當代社會診脈,明白的告訴大家「病狀」,有人稱他是「台灣的魯迅」不是沒有原因的。
楊逵贊揚他說:「在某一個意義上說,是台灣關心大眾生活的文學的元老。」他是「文」「行」一致的實踐者,他關懷弱者,照顧貧者,從兩件微小的事,我們可知 道賴和的「平民化」。每年年底,他便將病患者積欠的藥債焚毀;他視一位人力車伕為知己,經常邀他共飲,難怪人人都說他倆是「換帖」(結拜兄弟)。
賴和用詩文以匡時弊,亦投身政治運動,他曾擔任「台灣文化協會」理事、「台灣民眾黨」臨時中央委員等職,「治警事件」第一次入獄,「珍珠港事變」次日,又以「思想問題」被日閥捕去,50 天囚困,使他身體加速轉壞,出獄後一年即辭世,病終前猛搥床板,大喊:「未見日本仔倒台,我不甘願!」
賴和的「漢詩」,不乏慷慨悲歌充滿不屈民族魂的詩句:
「滿腔碧血吾無吝,付與人間換自由。」
「縱然血膏橫暴吻,勝似長年鞭策苦。」
「頭顱換得自由身,始是人間一個人。」
「世間未許權存在,勇士當為義鬥爭。」
另有 《賴和手稿全集》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