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30
孫康宜教授的中文著作-翻譯本,我可能都過目過。她的人際網絡是近乎世界的,有許多人物、朋友、學者、學生。我很感佩的有,她的先生 (博士、多年通勤、廚藝......),她的老師高友工 (多像湯恩比筆下的牛津學者,讀過所有的拉丁文本,惜墨 (他說,有個 (大著作家)余英時,就好...._) --孫康宜《孫康宜自選集:古典文學的現代觀》
---2013.12.26
大師大作。
可惜兩岸版本都沒作索引。
台灣版早已出版:《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台灣大學出版社,2004。
不過,我是後知的窮書生--事實上,本書台灣版定價才350元。
還有科慶明先生的"導論",交代高友工先生許多文章"出處"。
現在,兩岸的版本,各有特色。高友工《美典︰中國文學研究論集本》,北京:三聯,2008。
美典︰中國文學研究論集
- 作者:高友工
-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01日
- 語言: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這是高友工關於文學與美典諸多重要論述的結集。本書一方面對文學,以至人文研究的本質作了深入的考察,尤其對於其中所蘊含的美感經驗與詮釋過程作了周至、 細密的分析;另一方面提出“美典”的觀念,針對中國傳統的文學、藝術現象,作了體大思精的勾勒,是從文藝的角度認識中國文化的經典著述。
高友工,1929年生。1952年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後赴美,1962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同年9月起執教於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學系,至1999年6月榮休。著作還有《唐詩的魅力》*(合著)、《分析杜甫的秋興;》(合著)。
*
唐詩三論
作者 : 高友工 / 梅祖麟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副標題:詩歌的結構主義批評
原作名:唐詩的魅力(1989-上海古籍版)
譯者 : 李世躍
出版年: 2013-
內容簡介 · · · · · ·
本書輯錄了海外著名學者高友工、梅祖麟於1968至1978年間共同撰寫的三篇研究唐詩的經典論文:《杜甫的<秋興>:語言學批評的實踐.》《唐詩的句法、用字與意象》《唐詩的語義、隱喻和典故》。兩位作者從語言學角度,運用結構主義批評方法研究唐詩,對詩歌的語義變化、節奏轉換、繁複意象及錯綜語彙進行了細緻詳實的分析,並在論述過程中對中西詩歌作了精湛的比較研究,為我們揭示了一條進入中國古典詩歌世界的可能路徑。
作者簡介 · · · · · ·
高友工
1929年生。1952年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後赴美,1962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同年9月起執教於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學系,至1999年6月榮休。對“中國抒情傳統學派”理論有奠基之功,著有《美典:中國文學研究論集》。
梅祖麟
1933年生。美國康奈爾大學中國文學和哲學教授。在漢語語法史和漢藏語言比較研究領域卓有建樹,著有《梅祖麟語言學論文集》。
1929年生。1952年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後赴美,1962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同年9月起執教於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學系,至1999年6月榮休。對“中國抒情傳統學派”理論有奠基之功,著有《美典:中國文學研究論集》。
梅祖麟
1933年生。美國康奈爾大學中國文學和哲學教授。在漢語語法史和漢藏語言比較研究領域卓有建樹,著有《梅祖麟語言學論文集》。
目錄 · · · · · ·
杜甫的《秋興》:語言學批評的嘗試唐詩的句法、用字與意象
一、導言
二、名詞和簡單意象
三、動詞和動態意象
四、推論和統一性句法
五、唐詩的語言
唐詩的語意、隱喻和典故
一、意義和對等原則
二、隱喻和隱喻關係
三、典故和歷史原型
四、隱喻語言和分析語言
跋/梅祖麟
譯後記
新版譯後記
序
高友工打電話來要我給他的論集作序,我欣然應命。我為什麼答應得如此的快?第一,友工和我一九五四年入哈佛研究院,六七十年代合寫唐詩批評,以後各自東西。這段時期的回憶我在《我的學思歷程》(2000)寫過。第二,友工的文稿以及我們的來往信件以前在我處存了一大疊,如果找得到可以讓友工現身說法。易言之,我根本沒打算作文,著書不如抄書。關鍵在於找不找得到文稿和信件。我花了一兩天的工夫,從一樓找到三樓,從三樓找到地下室,居然找到了,可惜只有我記憶中的三分之一。
不久收到《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的台灣版。打開一看,原來友工一九七八年在台大講的就是這本書的前三篇文章。那年我也路過台北,友工還帶我到一家山西館子去吃刀削麵。問他在講什麼,他說在講文學理論,以前就想如此講,只是沒有適當的場合。至於內容,我沒問,他也沒說。次年再路過台灣就听說友工那一年在台大的講座掀起一陣“高友工旋風”。
這本書還收錄《中國戲曲美典初論——兼談“昆劇”》、《從(絮閣)、(驚變)、(彈詞)說起——藝術評價問題之探討》、《中國之戲曲美典》這三篇論中國戲曲的文章。友工醉心於戲曲,來之久矣。劍橋時代他經常到紐約去看百老匯的戲,跟我討論過奧尼爾(Eugene O'Neill)、威廉‧米勒(william Miller)、布瑞特(B.Brecht)的舞台劇,美國電影明星詹姆斯‧狄恩(James Dean)、馬利恩‧布蘭多(Marion Brando)的演技。崑曲和京戲跟趙如蘭、張充和討論,我只有旁聽的份兒。《紐約時報》週日版的影評、話劇評、舞評、音樂評更是每期必讀。有一回友工搬家,小弟效勞。沉重的大紙盒子從三樓搬下來不下二三十箱。裡面裝了什麼寶貝?除了書和衣服以外是古典音樂的唱片,還有歷年積累下來的影評、劇評。
七十年代聽說友工在哥倫比亞、普林斯頓教中國小說、戲曲,教得很成功,教出了幾個學生。這本書裡友工自己說︰“我對中國藝術美典興趣已久,發表《中國抒情美典》就初稿構思算來已逾十年。但它的姊妹篇,即《中國戲曲美典》始終不能完工。 ”這可真是十年磨一劍,十年再磨一劍。文學要按照體類(genre)之別來研究。抒情詩和戲曲是中國文學的兩大體類[此外想來還有小說、變文等以敘事(narrative)為宗旨的體類]。這兩個體類各有各的“美典”。書中兩套文章,一套講中國抒情美典,其中包括《律詩的美學》、《律體詩︰抒情詩之一典型》、《律詩美典︰意的形構》、《草書美典︰氣的質現(materialization of life force》、《文人畫的抒情美典》。另一套就是十年以後寫成的《中國戲曲美典初論》、《中國之戲曲美典》等。加上《詞體之美典(演講節要)》,友工的文學理論可以說是輪廓分明。
……
序
自序
文學研究的理論基礎——試論“知”與“言”
文學研究的美學問題(上)︰美感經驗的定義與結構
文學研究的美學問題(下)︰經驗材料的意義與解釋
中國文化史中的抒情傳統
試論中國藝術精神
海外中國藝術家的抒情精神——訪巴黎朱德群先生追記
中國語言文字對詩歌的影響
律詩的美學
小令在詩傳統中的地位*
詞體之美典(演講節要)**
中國敘述傳統中的抒情境界——《紅樓夢》與《儒林外史》讀法
中國之戲曲美典
中國戲曲美典初論——兼談“昆劇”
從《絮閣》、《驚變》、《彈詞》說起——藝術評價問題之探討
中外戲劇的傳統與革新
附錄︰
王士禎七絕結句︰清詩之通變* Wikipedia article "Topic-comment" . **參考孫康宜著作附錄三北美二十年來詞學研究盛會
*****
《唐詩三論》再版譯後記
《唐詩三論》收錄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高友工教授和康奈爾大學梅祖麟教授合作的三篇論文:Tu Fu's “Autumn Meditations”: An Exercise in Linguistic Criticism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28, 1968);Syntax, Diction, and Imagery in T'ang Poetry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31, 1971);Meaning, Metaphor, and Allusion in T'ang Poetry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38, 1978) 。最初的中文譯本名為《唐詩的魅力》,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轉眼之間,二十五年已經過去了。
本書的翻譯出版,緣自筆者當初負笈南開大學時,師從葉嘉瑩先生的那段難忘際會。是葉先生的耳提面命,使當初那個蒙沌初開的後生小子有幸接觸到當代西方文學批評的理論; 又是葉先生的穿針引線,和高友工、梅祖麟二先生的慨然應允,使得譯者少年輕狂的冒昧唐突成就了一段回味久長的學術夢想。這次出版社打算重新出版高友工、梅祖麟先生著作時,據說又是承蒙高、梅先生錯愛,充分肯定了譯者當年青澀的譯文,並再次提供版權使用。出版方又經葉先生的介紹,頗費周折地聯繫到譯者,促成了本書時隔四分之一世紀之後的重新面世。一本學術著作,居然牽扯出太平洋兩岸三位學術前輩和一個晚輩後學的如此因緣,說來不禁讓人感慨系之。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正處在一個激情洋溢的時期,學術思想也十分活躍。隨著國門的開啟和禁錮的破除,各種各樣的西方學術思潮湧入國內,令人應接不暇,結構主義和符號學批評理論就是其中的重要一支。這一理論學派與雅各布森(R.Jakobson)、索緒爾(F.Saussure)、列維-施特勞斯(Lévi-Strauss)這些著名西方學者的名字緊密聯繫,他們主張把文學批評的焦點鎖定在文本的語言形式上,認為作品的形式因素(語言結構、修辭、 音律等)不僅是表達內容的工具,其本身也在參與內容的構成。於是,對作品各項形式因素的分析就成為至關重要的研究任務。
在服膺了多年的社會學批評之後,這種過去常被指斥為“形式主義”的研究方法,不僅讓人耳目一新,而且別有一番滋味。由於漢語是單音節的語言結構,詞彙的豐富和詞義的複雜,語序對意義的構成具有重要影響。這對於結構主義和符號學批評來說,是難得的解剖對象。對聲律的協調、字句的錘煉、結構的佈局、修辭的安排使得漢語古典文學的文本成為適合燕卜蓀(W.Empson)和瑞恰茲(IA Richards)理論實踐的最好範本。對於中國古典文學的精微之處諳熟於心的高友工、梅祖麟兩位先生運用語言學、符號學理論對唐詩的精彩分析,不僅堪稱語言學批評的傑出典範,也為歷史悠遠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開了一個新生面。時至今日,它的典範和開拓的價值依然不應忽視。
美國著名詩人龐德(Ezra Pound)對中國古典詩歌十分傾倒,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意向和隱喻曾給他的創作帶來明顯的影響。他那首最著名的屬意象派名作《地鐵車站》就用寥寥十四個字,勾畫了一副經典的場景:“這些面龐在人群中幻景般閃現;濕漉漉的黑樹枝上花瓣數點。(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在這裡,“濕漉漉的黑樹枝上花瓣數點”讓那些“浮現的臉龐”變得鮮活生動;而相關意象的選取,則暗含了作者微妙的態度。而類似的意象組合,在漢語中,尤其是古典詩歌中則是俯拾皆是,例如,“波漂菰米沉雲黑,露冷蓮房墜粉紅”、“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所有這些我們司空見慣詩句,在高友工、梅祖麟兩位先生的分絲剖縷的解析下, 展示了許多在人們習慣性閱讀中被有意無意忽略的信息,也為古往今來的許多傳統審美體驗找到了可查證的語言學依據,會心之處,常常讓人有一種“原來如此”的了悟,恍然之間,確實加深我們了對唐詩魅力的領會。
此次再版,譯者沒有對當年的譯文做改動,首先是因為原來的譯本已得到高、梅二先生的認可,二來也是為了保留當年的那點青澀的記憶。好在大體上還算文通字順,也就請讀者見諒了。
再次對葉嘉瑩先生、高友工先生、梅祖麟先生致以深深的感謝。人的一生,能夠遇到這樣的師長是一種很難得的幸運,過去如此,現在更是如此。
李世躍2013年5月16日於京城